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论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0 08:37:41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论文

编号: 组别:

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案例大赛

所在单位(盖章)

1.

者 2.

3.

指导教

填 表 时 间

2017 年 月 日

中国统计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分会

填 表 说 明

1.本表用钢笔填写或直接打印。字迹要求清楚、工整。 2.封面编号:由大赛秘书处统一编制填写。 3.组 别:填“教师组”或“未来教师组”。

3.参赛者单位盖章:可以是各有关学校、或校教务处、或学生处、或研究生院、或院级学院(系)盖章,及相关专业部门盖章,均有效。

4.作 者:至多为三名。

5.指导教师:教师组不用填写;未来教师组可以填写。

4.2017年(首届)高中统计与概率教学计案例的标题用小二号粗体字,节标题用小三号粗体字,正文用小四号字。

目 录

1.教学内容解析 2. 教学目标设置 3.学生学情分析 4教学策略分析 5.教学媒体支持 6.教学过程设计 7.参考文献

统计与概率课时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解析

(1)本节课主要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其一就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环节,其二是统计与概率理论课教师讲授环节,其三就是统计与概率总结与评估活动环节。一共需要三个课时。

(2)本节课主要内容为统计与概率基础知识,重点就是其中涉及的公式以及其具体含义,包括其后的解决问题的基本的思路与科学的策略,用数学语言展示给学生,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

2.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技能:通过对统计的基础性知识进行初步的整理与归纳,初步掌握一定的关于统计与概率的基础性知识,并且在脑海中有一定的关于数学统计学理念,学会运用一定的统计与概率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来进行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相关知识的系统学习,并且以此形成可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相关问题的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第二阶段基础之上,再进一步通过各种有趣的数学活动以及小型比赛来达到进一步有效掌握统计与概率全部的知识,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学生可以学会去与合作学习,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统计与概率相关知识来进一步有效加强思考问题的基础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数学化统计思维。

3.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这表现在学生在第三阶段中在教师十分钟提问活动中对于不少的问题,难以做出比较正确的解答:

(2)学生虽然已经经历数据搜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但是还难以从统计的角度来有效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经过第三环节课堂十分钟基础性试题检测发现,部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这部分学生缺乏课前预习,在课前十分钟预习过程中没有用心。

4.教学策略分析

1、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教材是师生学习的凭借,但是显然并不能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知识的唯一载体,知识的传授过程应当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真实实际的生活,从而给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感觉,比如引入QQ群教学法,采用疑难问题同学投票,视频协商解决难题,教师只需要监督管理即可。

2、显然作为教师而言,有效地拓展课堂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学会让学生更多的参与进来,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并且可以在“做”中进一步有效培养能力,发展他们各自的个性。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只是教育的指导者,意境的创设者、活动的参与者、活动的评价者,教师不可完全的参与到学生的每一个环节的具体细节的解决,而需要学会合理的分配精力,尤其是对于不同类别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方法,让各类的学生可以做到基本的记住学习,最后可以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再学会学以致用,养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与科学的价值观。

3、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显然教师不再仅仅只是是真理的占有者和宣传者,而应该做到进一步放来知识的垄断之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的交流与谈论,尤其是为优秀的学生以及另类的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的环境,使得这些学生可以更加方便的融入集体中,让集体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并真诚接纳这些学生。一方面众所周知的是,学生不可能也将会不再仅仅只是被动的真理接受者,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学习的国王,掌握所有的学习的主动权,可以运用足够的属于自己的方式自主学习,但是教师保留监督管理与任务布置与验收等的一些基础性环节。师生都是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而不再是单向的授受关系,而是你我关系、对话关系、合作关系。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对话和探究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潜在形成的过程。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坚持一定的“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这些基础的思想之外,在此基础之上当然还需要进一步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并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进一步有效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但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更好地融入自己的思想,将教师的思路真正融会贯通。

5.教学媒体支持

(1)多媒体放映装置、智能手机以及其相关数学软件、配套的网络名师的讲解视频,关于统计与概率相关视频。

(2)校园全程录像录音装置,360拍摄于监控装置,超清晰立体化影音响系统装置。

6.教学过程设计

一、初步预习,了解知识

(一)问题引入,开启课堂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与可能性知识?

2、你认为我们今天上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3、你预习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是运用哪些方式方法解决的?关于解决这个难题的心得体会有哪些呢?

(二)知识引导,对比深入

1、各种统计图有什么特点?适合什么情况下使用?

2、请问哪位同学可以盖上课本在黑板上画出你经过预习学会的统计学图,并且加入相关数学公式,最后再用自己的话一一说明呢?

3、你对于某位同学的观点有何理解?

二、进入讲授,深入知识

(一)课堂合作,集体学习,问题引导,全面提高

1、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是什么?你能设计一张调查表,了解六年级学生的个人情况吗?你对于制表有哪些感想体会?

2、进入讲授环节,教师运用课前备课的相关知识以及技术,以生动幽默的语言传递给学生,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鼓励举手发言,鼓励打断老师的教授,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鼓励在课堂上与教师交流观点与认识体会。

3、在教师的有效组织之下,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分工合作,进行课堂问题的合作解决与问题的归纳分析。

三、开展活动,形成竞争

1、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之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术辩论,课堂问题竞答等活动,教师将这些活动进行时间科学分配,并将这些活动中变现出色的学生活动团队计入平时分奖励行列中,或者可以得到一份特殊的“礼物”。

2、教师在第三环节中,需要进一步思考有关的典型的试题,并且在经过整理之后,再列在相关纸上,在课前就让班干部发放至学生手中,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并且及时回收批改,掌握学生课堂实际的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借此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3、教师在最后的环节当中也需要在充分的备课选题基础之上,找出最有价值的题目,让学生投入其中,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时间尽可能学到最多的最有效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出的题目可以作为本次课堂的基础性作业,以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作为基本指导,以此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业提高与能力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考虑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只有自己的作业做到最优秀了,结合考试的成绩才有资格接受更加难度的作业。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李勇.积极开展“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结构体系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第九次课题会成果综述[J].中小学数学(高中版),2010,(04):1-3+7.[2017-09-11].

[2]任敏龙.“统计与概率”教学新体系的整体设计说明[J].小学教学设计,2007,(Z2):12-13.[2017-09-11]. [3]俞正强,陈安娜.“统计与概率”总复习教学设计及错例分析[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8,(02):16-19.[2017-09-11].

[4]廖延芳.整理回顾统计知识 提高统计应用意识——“统计与概率”复习课教学设计与说明[J].新教师,2016,(04):71-73.[2017-09-11].

[5]张馨心.高中数学概率统计的教学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6]舒美玉.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的问题设计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7]沈阳.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8]张飞.中小学生概率思维与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9]段晓君.概率统计课程情景实践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9(04):86-89.[2017-09-11].DOI:10.16740/j.cnki.cn43-1421/n.2016.04.018

推荐第2篇: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效果与教学设计论文

一、从“猴子竞食”看师生角色转变

通过有趣的“猴子竞食”实验,我突然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不是这个实验过程中的实验环节,而是实验前的试验品准备阶段。“传统课堂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崇尚钻研教材,视教好教材为教学艺术。以“猴子竞食”的试验做形象阐释的话,传统教学中的教师类似于准备猴子这个实验品的饲养员,面对实验对象,如何给他们“填充食物”是第一目标,即让他们吃得多、消化得好、养得健康,以最佳状态参加高考系最终目标。这里,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增强自己的胃口和消化功能,不断茁壮成长,蓄积能量。诚然,如此日积月累的“喂食”和“取食”必定也有所得———教师尽责,学生适应高考,取得高分而金榜题名也是可能的。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学思路早被新课改的思潮拍在了沙滩上。回顾第三个房间猴子取食的过程:猴子先从底层开始,再向上面架子继续取食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获取过程;要吃到最高层的食物,需要猴子之间相互协作,获取足够食物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这种设置下应该是顺理成章,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努力,使得猴子取食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我合理联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是使其“课程的价值追求,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核心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需要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变死学为乐学好学,才能达到“猴子活蹦乱跳”的教学效果。底层的食物是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上面架子上的食物要获取,则要求有更高的技能和水平,且需要一定的动力。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跃扑食,这是学习中学生间的协作和探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不难看出,第三个房子里“猴子竞食”过程,不仅是一个获取食物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强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强调猴子自身的体验与提高,发挥了猴子自身的聪明和才智。同样道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内外因角度讲,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外因,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则从前边所说的“饲养员”的身份,转化为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从“饲养员”到“学者”的转变,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和设计者,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并不断开发课程。教师从台前退到了幕后,从“演员”转变成“导演”。这种转变,是不是意味着教师的角色不重要了?事实恰恰相反,教师并没有滑向教学中心的边沿。相反,教师需要做更多工作,思考更多问题,能力也需要更大的提升。

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让“猴子”找到更多“食物”

请注意:在这里,我说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个房间里的“抢食物”,也不是第二个房间里放置太高根本无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个房间里从易到难悬挂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食物不同层次的摆放”将是教学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新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创设学习环境、整合教学目标、构建互动课堂、转变学习方式、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试验中第三个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却独具匠心。首先,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的外延很广泛,应该包括教师自身、基本教材、学生基础和教学媒体,同时,也应增加情境创设、教学协作、与资源共享等。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环节的顺利进行。环境的设置中我们要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就必须强调学生的自身的经历和切身的体验,使学生既能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又学会举一反三,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其次,教学实施的环节就是构建互动课堂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一定是一名教师坚守的阵地,是教师职责所在的体现,是一位教师成名的教学效果基石。人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四十分钟将是教师厚积薄发的环节,是一个教师为之奋斗所有职业生涯、不懈追求的历程。在实施过程中,不乏教师简单明了的点拨,有深入浅出的讲解,有不厌其烦的答疑,更有学生感性或理性的发言;有超越预定目标之外的欣喜,有即时即兴的合理互动,有意犹未尽的合理想象,还有鼓励与探索等等。教学中交往的气息、平等的对话、和谐的师生体验等让师生共享。“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以释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一线教师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备课,所要展示的也不过是这四十分钟凝聚的智慧与创新。再次,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学习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中,其中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教学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实施,我们不难发现,类似猴子“为了吃到最高层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轮流垫底、跳跃着扑食”的这种协作,散发着青春朝气,充满着智慧,更能体现出学生间的友爱与和谐。我们倡导校园文化,注重“师生共同发展”,这难道不是一种难得的共享与发展吗?我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所“捕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重难点,更是生活中的谦让、礼仪与合作。

三、结语

最后,我们反思教学,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从“甄别选拔”到“育人为本”,关怀学生的成长,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评价,促进自我意识的成熟和主体精神的觉醒;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增强发展信心,在反思中希望能够再次形成获取知识的动力,促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和发展。教师也应在反思中更理解和体谅学生,真诚地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开诚布公地、平心静气其相互评价。评价带给师生的友情的表示,是彼此帮助的信息,是相互关怀的人文情怀。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统一起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评价中不断延展。四十分钟的课堂一晃而过,但这节课带给师生的是学习上的启迪,方法上的指导,精彩的点拨和师生意犹未尽的享受。“猴子竞食”的实验,让我深受启发,一堂好课之所以出彩,引人入胜,就在于其教学设计的巧妙和教学实施的合理。新视角、新角度的选材,匠心独具的设计和教学环节的合理实施,必将成就四十分钟的高效课堂。一线教师尝试着去做,无论对自己、对学生,还是对方兴未艾的教育改革,都应该是有所裨益的。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知不足而后进,才能领略改革的艰辛与重塑的魅力。

创新实践能力教学设计论文

一、创作思路

除尘工艺设计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计算烦琐、讲述内容较多,学生的兴趣很难被调动,讲授法效果较差,因此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启发式教学法、发现法、讨论法、对照讲解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启发式为主导,利用动画对照讲解,观看实物照片,检索工艺设计国家标准,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完成简单旋风除尘器设计的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认识趣味,丰富空间想象力,将复杂的问题清晰化。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学习策略、运用专业技术指南等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旋风除尘工艺的设计及计算过程,培养学生形成咨询→计划→实施→检验的设计能力。

二、设计内容介绍

(一)布置任务任务驱动法课堂教学的特点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布置课堂任务,本课例任务为:设计简单旋风除尘器。根据已知参数,计算和选择相应尺寸、除尘效率等。用提问、设问、反问的形式进行师生互动,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改变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探究、实践、思考。

(二)复习回顾知识点要完成以上课堂任务,必须用到之前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通过视频和图片,生动展现旋风除尘的原理,影响除尘效率的因素以及相应的设计参数,包括颗粒的分离直径、半分离直径dc、捕集效率等。生动逼真的网络动画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既能直观地回顾所学知识,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

(三)使用网络资源实例导入课程主题教师继续播放信息化教学资源,利用视频短片“冲泡茶叶”、“神奇拖把”这些生活常见的现象来设问:视频中的现象源于什么原理?辅以大量图片资源,教师加以提示。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旋风除尘如何达到除尘的目的。

(四)任务实施分组教学,每5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相互提问、讨论、分工计算和选型。教师负责解释疑难问题,掌握学生对本堂课的了解程度。学生讨论,寻找疑难确定绘图重点。教师根据学生实施过程分组解答遇见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目的。

(五)课程评价针对重点和难点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学生自检:完成检验评分表的填写,学生各组内开展互评。评估本次教学的效果:教师对各个小组的作品进行归纳总结、评定,指出不足之处,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对相应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

(六)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两道题,分别为一道简答和一道计算,从而巩固新知识。

(七)课后拓展教师提供为学生收集罗列若干个环境类的相关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网络相关的知识和新闻。

(八)时间分配课程复习5分钟,导入新课5分钟,布置任务5分钟,任务实施45分钟,学生自评5分钟,教师评价10分钟,布置作业5分钟。

三、特色介绍

本课例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延伸教学时间,这样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贯穿教学始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采用“任务驱动策略”,能使能力与知识点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对课后学习的延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程教学的空间。《环境工程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运用工程技术和有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方法和措施,以及利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

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教学过程应该多利用任务驱动或理实一体化,设计课堂学生的活动,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意识培养目标所需的课堂情境。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实践活动,促进他们的参与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多方面素质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是以学生实践能力、自主学习为基础的互动和开放的课堂;以激发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为基本特征,在任务驱动过程中应注意对任务涉及问题和知识进行研究,有目的的设计提问方式,还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思考,给学生进一步探究创新留下拓展的空间,优化思维品质。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上揭示解决技巧和思维方法,这样不仅能起到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触类旁通的作用,还容易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只要学生深入研究问题,善于反思和总结,就会有所发现,而且经过自己独立探索得到的创新思维的结果,我们要予以鼓励和正确引导,并长期地、自觉地培养这种探究、创新的思维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课例在教学的各环节中,依据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新大纲的要求,使任务驱动法应用贯穿于教学始终,优化了教学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变“教学”为“导学”,调整教学程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师生、生生互动协作,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重视形成性练习,重视实践设计能力的即时训练,有助于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形成。

透析高效教学设计的优化

教学方法设计要突出“主体性,融合“主导性”

“主体性”是指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性是自主学习、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主动性是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操作、主动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创造性是创新思维、求新求异。自主是学员学习的关键,是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学方法设计应突出强调学员的主体地位,引发学员自主活动,启发学员积极思维,主动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突出培养学员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导性”是指充分发挥教员的主导作用,通过问题情景的创设,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密切联系其它课程,最大限度地促使所学知识向其它课程迁移,为其它课程服务,启迪学员的思维,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调“主导性”并不与“主体性”相矛盾,关键要处理好教员所扮演的角色。

教学手段设计要突出“现代性”,融合“继承性”

“现代性”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提高课堂就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多媒体、网络技术手段具有直观性、集成性、交互性、动态性、共享性等特点,具有动画模拟、支持学员个性发展等功能,是教学手段的首选。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减轻学员靠理性理解知识的难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能够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减轻试验其器材、教学场地的不足给教学带来的压力,培养学员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继承性”是指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板书、语言、粉笔等)进行教学。

板书、板画具有提纲挟领、化龙点睛、激发思维、示范等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而被削弱,特别是在理科的教学中,公式的推导、定理的证明、规律的得到、例题的演算不能用多媒体代替,只有板书才能更好体现其逻辑推理过程,才更便于理解和掌握。语言运用得好不但能激发学员的思维,培养学员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且同样能起到直观的作用,多媒体运用过多或不合理,一方面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能够造成视觉疲劳,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阻碍学员智能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倡导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同时,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角色设计要突出“主配性”,融合“灵活性” “主配性”是指教学活动学员是主角,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员是配角,是教学活动的客体。也就是说教员的教始终要面向学员的学,要面向学员的发展。因此,教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时时都要以学员为本,以学员的学为本,以学员的发展为本,使学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但是主角与配角、主体与客体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伴随着教学任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角色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该唱主角一定唱主角。特别是对士官教育,职业教育的特性决定着在某些教学内容只有教员唱主角,才能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地促进学员的发展。

教学评价设计要突出“诊断性”,融合“反馈性”

“诊断性”是指突出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功能。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为优质、高效教学提供依据。因此教学评价设计应突出评价教员教学方法的优劣、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员教学目标达到的程度、合格与否、水平高低等。由于学员的学习质量与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在知识探索过程中的体验、经历、参与程度、思考水平、动手操作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学评价也需要对学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操作能力等进行测量,从而全面反映教学现状和学员的学习情况。

“反馈性”是指将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教员和学员,使教员和学员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并制定出补救措施,从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为评价而评价,评价与反馈相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要实施优质高效地教学,必须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功能,并且将“诊断性”与“反馈性”融为一体。

教学设计中地理教程的建构

开展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扬帆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门艺术,教师要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融汇新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弘扬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在高效的课堂学习中提高地理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

推荐第3篇:教学设计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摘要:在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特征,从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预案、教学评判等几个方面对中学数学教学进行设计,给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案例,以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最优化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数学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学生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数学知识的解题以及运用能力,掌握有关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学数学教学也成了教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在新课程标准的规范指导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断地引入新思维、新方法,从而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新课标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是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基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综合素质水平。

1、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1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提高其综合素质水平

众所周知,教学的四个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由教师主导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学手段,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从内心喜爱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达到提高综合素质水平的目的。

1.2设置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影音效果,根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和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选择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图像、视频、小故事等,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

2、新课标下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1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式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教师在某个宏观的教学进度设计的条件下考虑每一课时的微观的教学设计。也可以认为,每一节数学课的教学任务都是整个宏观教学任务下的一个“子任务”,然而这个“子任务”又是整个“教学棋盘”中的一颗“棋子”,而作为教师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颗“棋子”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整个教学设计将会前呼后应,否则,可能因为散乱而造成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2.2教学对象

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是进行教学设计前必须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而言,教师了解学生通常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三是了解学生对待数学的态度、学习兴趣及其他一些非智力因素。只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之后,才可以比较具体全面的对某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

2.3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来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又可分为: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教学目标,如《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总目标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和适应社会生活所必要的基本思想、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基本活动经验;体会其他学科与数学之间、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各种联系,运用数学特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初步的创新意识。

2.4教学预案

任何教学设计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完美的教学效果,进而就会有教学预案的出现。教学预案是教师在理解教材、了解了学生并制定好教学目标之后才开始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教学设计真正的开始。在这一环节的进行中,有的教师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进行设计,唯恐出现什么纰漏,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然,也有的教师只是在课前草草的打个“腹稿”,然而教学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就是说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以下误区:设计执行两极化、选择内容教条化、方法思想保守化、教学信息单项化等。所以在开始预案设计的时候要做到:宏观把握,灵活运用;以人为本,调整心态;抓住关键,提高素养;认真反思,科教双收。

2.5教学评判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不能以应试教育,提高升学率为目的,而是要充分的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应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出发,以教学内容为基础,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评估,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

3、案例分析

案例1:某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的高”的问题的时候,设计引入了这样一个案例:将一块三角形的煎饼,怎样切割才可以分成大小相同的6块?

点评:这一部分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下册,“三角形的高”的引入题,这道题是以实际应用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个案例的优点在于与实际生活情境联系紧密,题目简短,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对其进行思考。同样,这个案例也有它的弊端,那就是教师首先要说明所谓的“大小相同”具体指什么,否则学生会联想到饼的厚度、面积等问题,那样的话就会很难把问题转移到“三角形的高”的问题上来。通过这个案例的引入,给我们一定的思考,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表述准确,生活化的语言和数学的专业逻辑用语必须明确,不可以模棱两可,使学生偏离主题。

案例2:某教师在进行《代数式》这一节课的讲授时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组某个名人纪念馆的照片,老师扮演“导游”的角色,一边向学生展示照片,一边引入字母,比如用来表示两地之间的距离,汽车的速度,参观的人数等。教师设计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解答。而解答过程中就会引入字母,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引出代数式的概念。之后教师列出一组式子,由学生判断其是不是代数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进一步讲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举出一些代数式的例子,再让其他同学判断举例是否正确,教师在一旁点拨引导。

点评:1.这节课的内容是在浙教版的中学一年级上册,而本节课设计的一个亮点是在引入部分,并且由引入的内容(参观名人纪念馆)开始,贯穿了整节课,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旅游”,这使得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进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也会经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具体的一个过程。2.教师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能更好的展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因为精彩的内容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自主的对本节课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构。3.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另外一个亮点是由学生自己编题(举出代数式的例子),然后让其他同学回答。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认知。同建构主义教学观一样,认知主义也同等重要。让学生举出代数式的例子,就要要求学生知道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会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

总之,在对数学课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从整体把握,形成系统的理论思维。教师若要设计好某节课就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从整体俯瞰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同时,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了解了学生之后再做出相应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方均斌,蒋志萍.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刘三红.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J].教育时空,2013(04).[3]奂文英.数学教学设计案例[J].教育科学,2010(03).[4]翁昌来.数学教学案例研究的实践与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11).

推荐第4篇:论文——母鸡 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母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体现。

3、感受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经历。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体现。

突破方法:找出重点句段,反复朗读、感悟,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老舍的《母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谁来说一说作者对这只母鸡前后是什么态度?(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讨厌)

三:学习重点段(找-读-说-体会-读)

为什么作者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快速读一读课文的4-7自然段,看看是母鸡的哪些做法让作者的态度发生了这么大的转变,用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对母鸡的看法。

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挺着脖……)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负责、勇敢)

3、小结过渡:想不想看看这只挺着脖的母鸡呢?(出示母鸡挺脖图)让我们将最好听的声音展示给这只负责、勇敢的母鸡。(生读)

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结果……消瘦了许多。)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辛苦、慈爱)

3、(出示重点句)重点分析比喻句,圆圆地下垂像装了两个汤圆似的说明什么? 小鸡们吃的饱饱的,香香的,可是母鸡呢?

此时此刻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你想对消瘦的母鸡说些什么?

3、为了孩子,母鸡舍不得吃,为了孩子,母鸡日渐消瘦,这种对孩子的爱让我们感动,一起再来读一读。

学习第6-7自然段

1、学生读有关句子,。生:(它还半蹲着……温暖)

2、师提问:从这句话中你对母鸡有什么看法?生谈感受。(辛苦,慈爱)

3、重点句:(出示课件):蹲:让咱们都来体验一下母鸡的感觉吧,请你们都做做这个半蹲的动作。

师:这时,你的周围有一群小鸡,有的在开心的玩着,有的在打盹儿,还有的在练本领。(半分钟后)同学们,请坐。谁来说说你的感受(麻、累) ——可是母鸡不仅要蹲着,它的身上还有小鸡在啄、在跳,那得是多么辛苦啊,可是它有怨言吗?(它一声也不哼)它在想什么?

3、小结过渡:是的,它爱自己的孩子,任由孩子在它的身上啄和跳,只为了让它们开心,快乐。劳累了一天的母鸡,晚上又会干什么呢?

4、(在夜间……黄鼠狼。)从这句话你看出来什么?(负责,勇敢)

说得很好,你看,白天不管小鸡怎么在它身上玩它都是一声不哼,晚上,只要有一丁点动静它就会——放声啼叫!她会说什么?

5、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也读了这么多,你能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说一说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吗?(负责、勇敢、慈爱、辛苦)

四:小结

1、读8-9段

是的,你们已经找到了答案,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8-9自然段)

这是一只负责的母鸡,这是一只慈爱的母鸡,这是一只勇敢的母鸡,这是一只辛苦的母鸡,面对这位伟大的母亲,面对这位英雄,我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 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因为(读)。

2、(背景音乐)

有一种爱,一生一世不求回报,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一生一世值得我们爱,那就是母亲。母亲她辛苦,一天一天把我们带大;母亲她负责,时时刻刻守护在我们身边,她慈爱,她勇敢,她伟大! 同学们,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与母亲之间发生的什么感人的事情?或者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3、(结束)说得很不错,你们都是听话懂事的孩子,希望你们能将你们所说的体现在你们的生活中,让妈妈少些担心,少些烦恼。你们能做到吗?(能!) 我相信你们!加油!

好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推荐第5篇:现代教学设计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段笑波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从而化难为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 正文:

一、多媒体教学的定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日益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门学科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课堂情境。“多媒体教学”即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如电视、幻灯投影、电脑、录像、录音机等声光电先进教学设备于教学过程之中。

二、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释疑解难,而且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引起情感的

共鸣,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创新欲望和潜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全方位地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

2.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新颖的情境,释疑解难。

情境可摆脱时空的限制,形、声、情并茂。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由此可见,应用多媒体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不可顾此失彼,不可滥用多媒体技术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滥用多媒体技术,过多依赖大量繁杂、色彩艳丽的图片等来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甚至用电脑的机器活动代替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可能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如何更好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建立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教学理念,走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与学生对话,与学生分担成功的快乐或失败的经验,让语文课堂成为充满活力的现代课堂。而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就是途径之一。

1.应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说”与“识”相结合。

识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单纯的识字、学词、学句更是枯燥无味。因此,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考虑到低年级学生学习的汉字中许多都是源于日常生活,比如家庭环境中的文字符号,社区、亲友的姓名用字,动、植物的名称用字等等。因此,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可以应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汉字创设出具体的情境,把汉字的音、形、义与学生认识的事物、环境等语言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将“说”与“识”相结合。

比如,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整体感知,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生字字音。利用课件让学生观看介绍动物的影片,然后自由介绍这种动物,或是用一个词来说,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巩固生字字音。在给动物找名字的的游戏中,再用合适的词来说各种动物。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既运用了原有的知识,又可将别人说的新的词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练说的过程中,扩展对一些其他动物的了解。

2.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确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西湖》,是一篇景点介绍的说明文,主要描述了浙江杭州的著名风景区-西湖的美丽景色。但是,课文中所提及的那清澈的湖底、秀丽的湖面、童话般的仙境是许多学生未曾见过也难以想象的,如果在教学中只出现课文插图,就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时,如果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能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进行综合处理和强大交互式的特点,向学生展示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历史变革和著名景点,刺激他们的视、听觉神经,让他们领略到西湖的无限风光,就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要了解课文、学习课文、探究课文的欲望。这种教学效果是一般插图远不能达到的。

再如课文《北大荒的秋天》,如果仅仅从文章标题和教材内容的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会觉得枯燥、难以理解。那么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同学们“实地”观察和探访北大荒,可以亲身感受北大荒的秋天,这既适应了中年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又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情趣性,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应用多媒体技术延伸课文内容,拓展课文知识。

一篇课文只是教学的一个例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这一例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对课文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多媒体技术凭借互联网这一庞大的信息网络,可为语文教

学的拓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更有效地创设情境、提高效率、增加容量,有利于将课内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4.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教学服务。

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它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文字载体所承载的内容,而且十分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文字载体这一工具本身。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学习语文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滥用多媒体技术可能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正确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优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小学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是一种积极的尝试,对改善我国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质量将是一种有益的帮助,值得我们继续去研究和实践,以便于为学生今后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梅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要求》

[2]李飞,邢晓怡,龚正良编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 [3]郭宁宁编著.《多媒体实用技术》

推荐第6篇:高中生物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1 内容地位

本节为(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2遗传与进化》第4章第5节的内容。以遗传病的病理、危害、诊断和预防为线索,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常识性知识与基因的分离定律、染色体变异、“伴性遗传”等相关内容联系密切。本节活动较多:一个边做边学,一个积极思维,一个知识海洋,一个尝试调查人类的遗传病,一个拓展视野。

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的许多疾病受遗传物质控制,能在上下代之间传递,而且多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 治疗 手段,只能采取各种监测、预防措施,因此 法律 禁止近亲结婚,在婚前进行遗传咨询、产前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此部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 科学 素养,指导他们科学的认识遗传病,对于提高个人和家庭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①概述人类遗传病的类型;②举例说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遗传病;③说出人类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方法。

2.2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染色体剪贴配对操作理解先天智力障碍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②通过苯丙氨酸耐量试验,理解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认识到近亲结婚的危害性和婚前检查的重要性。在进行遗传调查和实验活动中,善于从自已亲身经历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和进行自主性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培养勇于创新与合作的科学精神。

2.4 重点难点。①重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以及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②难点: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2.5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调查法、辩论法、讨论学习法、赏识性评价;②教学手段:多媒体、投影。

3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第一小节):引言

教师活动(第一小节):①最近甲型H1N1流感已经传染到多个国家,演变成全世界大流行;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 发展 和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人类传染性疾病已得到控制,而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在数量、结构或功能上发生改变,使由此发育成的个体患先天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每一个人都想拥有健康、高质量的生活,而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却因身体疾病而不能拥有健康,其中有些较严重的疾病是因为遗传所致,这些人的生活有着不为常人所知的痛苦,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遗传病吧!

学生活动(第一小节):学生听讲。

设计意图(第一小节):引起学生兴趣。

教学内容(第二小节):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

教师活动(第二小节):流行感冒是不是遗传病?为什么?

教师讲述:遗传病是由于人的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人类遗传性疾病,而流行感冒是由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

问:遗传病有哪些类型?(学生自学)

(学生回答,老师 总结 归纳)

①单基因遗传病。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疾病。(强调一对,而不是一个)致病基因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上,有的位于常染色体下,有的致病基因是显性基因,有的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比如软骨发育不全是属于常染色体上的显性遗传病。

用心

爱心

专心

常染色体遗传病:a.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多指、软骨发育不全;b.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性聋哑、苯丙酮尿症。

伴性遗传病:a.X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b.X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c.Y染色体遗传病,如外耳廓多毛症。

(银幕出示各种疾病患儿图,加深印象)

总结各种遗传方式的遗传特点:表格显示。

②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单基因遗传病的区别是什么?

教师讲述: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且比较容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目前已发现的多基因遗传病有100多种,如唇裂、无脑儿、原发型高血压及青少年型糖尿病等。

出示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率、遗传率表。多基因遗传病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称为遗传率。一种疾病的发病率如果完全由遗传基础所决定的,其遗传率就是100%。遗传率高者可达70%~8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有重要作用,环境因素作用较小,相反,遗传率低于30%~40%,这表明遗传基础在决定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上作用较小,环境因素对是否发病可能更重要。

请学生读表,说出:一般情况下,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合称为基因病。下面学习人类染色体遗传病的有关内容。

③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如果人的染色体发生异常,也可引起许多遗传性疾病。

指导学生完成P86边做边学,完成讨论题。比如先天智力障碍是由于体细胞中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引起的,(银幕出示“21三体”综合征患儿图)也叫“21三体”综合征,此患者体细胞为47条染色,核型45+XY.

问:先天智力障碍患者的症状是什么?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目前我国是什么状况?

学生回答:患者智力低下,身体发育缓慢,外眼角上斜,口常半张,舌常伸出口外,约50%患者先天性早夭,它是一种常见的遗传病,我国每年新出生的幼儿中有2万人患有此病,患者总数估计不少于100万人。比如染色体结构发生异常,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而患病,患病儿童哭声轻,音调高,很像猫叫而取名为“猫叫综合征”;又如女性中,患者缺少一条X染色体,核型44+X0,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银幕出示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症图)还有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核型44+XXY,以及XYY综合征,核型44+XYY.

展示图片

学生归纳、总结 性染色体遗传病。

教师讲述: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女性会习惯性流产,研究发现其主要原因与胚胎细胞中染色体异常有关。

学生活动(第二小节):实践:将课本86页图4~28复印下来,用剪刀将每条染色体分析。

设计意图(第二小节):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第三小节):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教师活动(第三小节):目前,只有极少数遗传病能够得到有效 治疗 ,大多数的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采取各种检测和预防措施,防止遗传病的发生非常重要。

问:能直接根据表现型来推测患者的基因型吗?

学生:不能,对于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表现型正常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携带者。

请大家看教材87页“积极思维”,并回答后面的问题。学生分析讨论后,回答:苯丙氨酸为25mg/dL时,为患者;苯丙氨酸为10~15mg/dL为携带者;苯丙氨酸为5mg/dL为正常人。

讨论:什么是健康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优生?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讲述:优生就是让每一个家庭生育出健康的孩子。为此,就应该运用遗传学原理,改善人类遗传素质。我们在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高人口的质量。为了达到优生的目的措施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婚前检查,适龄婚育,产前诊断等。首先,要禁止近亲结婚。

问:什么禁止近亲结婚?有什么危害?

(出示人类《血亲关系表》)。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最后指出禁止近亲结婚是预防遗传性疾病发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小结预防遗传病的方法: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遗传咨询

学生活动(第三小节):学生阅读87页“积极思维”完成课后分析。

设计意图(第三小节):属于“了解”水平,通过自学就可以达到学习目的。

教学内容(第四小节):自我评估。

教师活动(第四小节):①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途述中,正确的是()

A 遗传病是由于孕妇服用或注射了某些有致畸作用的药物引起的

B 遗传病都是先天性的,因而某遗传病患者的父母或祖辈中一定有遗传病患者

C 染色体的变化、基因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人类出现遗传病

D 先天性的疾病都是遗传病,为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人类应提倡优生优育

②下列疾病与基因病无关的是()

A 腭裂B 无脑儿C 肝炎D 黑尿症

③下列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病的是()

A 性腺发育不全综合征 B 21三体综合征

C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D 原发性高血压

④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该病属于()

A 单基因遗传病B 多基因遗传病

C 常染色体遗传病 D 性染色体遗传病

⑤从人类遗传病知识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4 板书设计

4.1 人类常见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4.2 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5 教学反思

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位学生的 发展 。课堂不是老师一言堂,在这里,学生的每一个观点都会受到尊重,每一点努力都会受到赏识;备课过程中多搜集相关资料,充实内容,并使知识深入,此专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较大,所以,我利用 网络 和身边的人群进行实例搜集,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感叹生物学原来离生活这么近。

组织课堂时一定注意紧凑感,还思维给学生,但不能散漫,每个问题都设置合理的时间限制,使每个同学的大脑高速运转,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知识点,回顾整节课的主要内容,达到当堂清。并就此专题让学生提出适当的假设与疑问,利用课下时间自己查找,组织答案,我认为这可活跃他们的思维,并通过查找资料拓宽知识面。

用心

爱心

专心 3

推荐第7篇:现代教学设计论文

主题: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姓 名____潘 二 敏__ 学 号_10029231001 专 业_英 语 教 育__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英语的重要性已显现出来并给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学习动机的有无和强弱对学习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从坚持内因为主、充分利用外因、期望激励、及时反馈与激励评价、体验成功、提高诱惑力、引起好奇心等方面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 学习动机 正文: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学习动机。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学习动机对学习活动起着动力(使人产生欲望)、指向(使行动指向一定目标)、强化(决定学习努力的程度)和维持(有助于学生学习毅力的保持)的作用。英语学习中的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欲望和动力。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保持正确和持久的动机是学好英语的前提。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掀起了一股人本主义思潮,罗杰斯(c.rogers)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认为老师的角色只是个“方便学习的人”。目前,世界教育领域普遍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法上来,因此教育界普遍对学习者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十分关注。教育界普遍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二者既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和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互相承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动机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反过来,所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由此可见,学习动机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外语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内因为主、充分利用外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因和外因缺一不可,而且内因和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内因外因原理也适用于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因此在学习者动机的激发方面,内部动机的激发是关键。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孔子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教学方法的呈现应新颖、有趣、贴近生活且多样化。如利用图画、讲座、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下自主学习(autonomous learning)的本领,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只有具备学习能力的人,才能进行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和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适应时代的需要。

当代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内部动机,但也十分重视学习的外部动机。学习者不可能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内容感兴趣,所以对学习者,尤其是少年儿童,应适当多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扬(good!/ beautiful!/ great!)、鼓励和奖励,逐渐增强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应当认识到,如果只依靠内部动机,那么一旦学习的目的达到,学习者的需要就可能衰弱。如果能同时充分利用外部动机,学习者就有足够的力量。

2、期望激励

“教师的期望是对学生潜能的认可,对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高期望会带来强劲动机。”不论是对全班同学提出期望还是对个别学生提出期望,也不管是对优生还是后进生,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高尔基说过:一个人的追求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远大的目标又将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3、及时反馈与评价激励

了解自身学习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实验证明,让学生及时知道成绩比不了解者的学习动机要强。因为学习结果的反馈具有信息作用,通过结果反馈,学生能够知道在学习上取得多大的进步,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目标,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因坚持按时批改作业并及时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反馈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愿望。但是反馈的评语要得体、

中肯、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教育性,要找出学生的亮点,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力求使学生适应时代需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know; learning to do; learning to be;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我们在对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堂活动的参与、课外作业、英语作文、甚至测验的试卷都不可只打一个分数或等级,必须根据各自的答题情况、个性特点及个性差异加上适当的评语,进行表扬或批评。赫洛克(hurlock)的实验表明:适当表扬的效果明显高于批评,但批评比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效果好。正如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伯令纳所说,“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因此,我们应当以鼓励、赞赏为主。奖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微笑、点头或一句“very good!” “well done”等。

4、体验成功

班杜认为,只有当人们胜任某些活动,认为自己在这方面是有能力的,才会产生对这些活动的内在动机。即只有在认识到自身能力的基础上才能够产生对活动的内在动机。最能使人产生自我能力感的方法就是让人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心理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渴求成功是人类的基本动机之一。因此,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给予每一位学生满足和成功的机会,特别是对一个成绩平平的学生来说,哪怕是获得了点滴的成功都会激动不已。在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置、内容的安排、作业的设计、问题的准备都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差生感到不太难,又要让优生感到有挑战性。如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中的细节问题可让中差等学生回答,深层次理解的问题叫优生回答;在写作教学中,差生能用正确的句子表达意思就要表扬,优生则必须用词准确、句子结构紧凑、表意准确才能表扬。

5、提高诱惑力、引起好奇心

学生未明确课题的成就价值和意义时是不可能真正激发学习热情的,因此,英语教师就要设法提高英语的魅力和趣味,提高学好英语的结果的诱惑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我们要让学生明确:①、学好英语是报效祖国的需要。英语是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并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和经

济的全球化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国人英语水平的提高。②、学好英语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英语不只是中高考的必考科目,有些大学的某些学科也将用英语教学;随着大学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考研竞争增强,而考研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英语水平的竞争;参加工作后要晋级也要考英语;据调查,北京市大专以上毕业的工作人员,擅长英语的比不擅长英语的要多两千元左右。

好奇心是人生与生俱来的对未知事物不断探索的一种心理趋向。认知好奇心是内在动机的核心,认知好奇心产生的条件是信息具有新奇、变化、夸张等刺激性或能够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导致心理不和谐状态。英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①、利用英语与汉语在读音、表达方式和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②、注意刺激的变化,如教学方法、课堂活动的组织形式、指令的给予、语音语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等都要富于变化,经常给学生以新鲜感甚至使学生意想不到的;③、创设问题情景引起认知矛盾。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如丽,“浅谈故事教学法”,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4 年第 7 期; 致谢:

时光飞梭,转眼间郑州大学远程教育2年的学习时光就过去了,想起往日的点点滴滴,很多都值得笔者去用心珍惜和感谢。首先笔者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升,再次认识了许多相同专业的同学可以相互学习,这都是老师们赋予笔者最有意义的收获。祝愿恩师们工作顺心,桃李满天下!同时也祝愿同学们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锐意进取,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8篇:虞美人教学设计论文

《虞美人》教学设计论文

------“引”、“诵”、“赏”、“联”、“写”,五读相扣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除了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引用或灵活化用古诗词名句。我始终坚持“五‘读’教学法”,即“引读”、“诵读”、“赏读”、“联读”、“写读”。下面以《虞美人》一词教学设计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虞美人》是初中语文版第六册第第七单元第30篇课文《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一、引读--驶入诗海之灯

这里的“引”包括作者、背景和“解题”等主要内容。这是教读古诗词首先应注重的问题。引读到位,能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导明方向,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诗、词的主旨、情感的整体把握。

我们知道,任何一首诗都跟诗人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时需要把诗人和作品放到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来理解。就社会状况而言,*社会多发颠沛流离之慨,离别之感;太平社会多歌百姓之乐,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就诗人风格而言,明白李白的浪漫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达观豪放,辛弃疾的慷慨悲凉,李清照的哀婉缠绵。就诗人经历而言,李白历经得意失意,杜甫历经安史之乱, 李煜历经亡国之痛,苏轼历经屡屡遭贬,陆游、辛弃疾历经举国抗金,李清照历经亡国丧家。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在教读古诗词时,介绍这些知识对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不无裨益。只是介绍时要做到针对性强,避免冗繁。因此教学《虞美人》前要求学生课前查阅相关知识,教学时我采用了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李煜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这既体现了师生互动,又能为学生理解诗人的诗作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二、诵读---荡舟诗海之桨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教学更应该重视诵读。一首诗读好了,同样有利于学生对所教诗词意境的感悟。怎样读,我觉得以下三种可以尝试着用。(此一环节要重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1、确定基调,突出主色。基调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朗读时是深沉坚定,还是悲愤凝重;是喜悦明快,还是豪放舒展,都应该在此时确定。《虞美人》一词的基调是“低沉、凄凉”。

2、划分音步,把握节奏。要根据内容、诗句的形式和诗歌统一的节奏而做调整,不是千篇1律或一成不变的。《虞美人》一词要重视节奏的缓慢。

3、巧作点染,诵出韵味。古诗词特别讲究韵味。诵读时可以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在关键的字词上作一些点染,如增强共鸣,适当停顿,延长字音等等,以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让人屡屡回味都能有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教《虞美人》一词时,我在设计中设有把握节奏 :“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读出感情: 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并且请两位学生赛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其中要求学生从好、坏两方面进行评议,并提出有建设性意见,且能示范着读一读。学生参与了,体验了,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为下面的赏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赏读---品味诗海佳肴

诗歌赏析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语言、形象(意象、意境)、思想(包括感情、观点态度)、技巧”等内容。把握意象,感受意境,理解诗词情感。所谓意象,指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客观现象。把握住了古诗词的意象,就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词意境,明确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收尾,其中“愁”是一种意象,它原本是一种情感,本来不具备形象,而词人用“一江春水”来喻愁,化抽象为形象,人人可知、可感。用“春水”量大沉重,滔滔不绝、无际无涯的特点,状心中之愁难以阻遏之势。“江水”长流不尽,不可穷止,以之喻愁,又写出愁非瞬间的喷涌可止,在时间上可以说是绵绵无绝期的永恒。通过意象的赏析,学生不难明白本词的主旨是抒发作者绵绵不绝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此操作关键是学生的个人感悟,教师只是点拨一二,具体见教学设计后的赏析)

四、联读---俯视诗海之镜

联想,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也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手段。而“联读”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挖掘诗歌的内涵。教读李煜的《虞美人》可将其与李煜的另一首《破阵子》放在一起来读,《破阵子》中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因为这两首词的主题思想相近。

五、写读---舞动生花妙笔

教学古诗词除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还要能让学生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名句来润饰自己的作文。如教读引导之后,再让学生自己设计,将两位诗人的诗句镶嵌到自己的语段中就容易了。所以我在教读《虞美人》一词中设计了将本词中名句灵活化用到一段抒情的语段中一题,设计这题,旨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在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在互助互利的合作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训练学生的整理、综合能力和书面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提高其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长此训练,又何愁我们的学生不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呢?

“教无定法”。我个人认为,紧扣“引-诵-赏-联-写”五个环节教读古诗词,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一条可行之策。

推荐第9篇: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教学设计 》最后实践题 体会”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的验证,反之,我们又能从中更深刻地领悟教学理念。与以往的备课有着明显的不同。 传统的教师备课,是教师所作的课前准备。包括钻研和组织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有关教具和设计板书等传统的教师备课,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它是教师上课的课前准备。无疑,其形式——教案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记录着教师的教学轨迹,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这也正是我们学校领导检查老师教案的依据。其用心可谓良苦,但往往问题也就出在这儿。 现代教学设计并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盘否定,而是与传统备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都是课前的教学准备,有各自的具体环节,包含对教学内容的分析过程,考虑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形成一定的教学实施计划,有自己的教学评价,也都涉及到文字记载等。它脱破了其形式和要求,实现了教学设计的现代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和要求,是教学上的一次深刻革命。。

首先,从着眼点看,以往的备课关注的是“课”,教师为如何讲而做准备;而教学设计则关注的是“学”, 探究的是“以学定教” ,展示的是教师如何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的状态。

其次,从发挥教师的作用上看,以往的备课,教师只是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教学大纲,教师更多研究的是如何传授好教材的知识内容,无形中教师自己演变成了教科书的“传声筒”。因此,教师的个性,教学的创造性很难体现;而教学设计则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必须把自己融于教学之中,进行创造性地活动,从整体着眼,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再次,从关注学生方面来看,以往的备课往往是“目中无人”。而教学设计则“以人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学设计既关注“意料之中”的事情,即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的培养过程;创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机会和环境,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过程等。同时,教学设计又能尽量预想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之外”的事情,注重教学流程的生成性。

总之,教师努力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让学生有兴趣,使之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让他们受到鼓舞和激励,让他们学得更好,发展得更全面, 现代教学设计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远远超越了教案本身,是对教案在三维上的扩展和延伸。它要求我们教师解放思想、放下包袱,用开放、创新的心态来对待备课,根据现代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备课,使新课程标准及其反映的先进理念在备课中得以充分体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推荐第10篇:教学设计实践论文

教学媒体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媒体一方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学媒体又是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为此我简单的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和利用策略,以及教学媒体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

关键词:

教学媒体

策略

目的 教学媒体一方面是教学系统的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另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它除了具备一般媒体的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 等共同特性之外,还有自己独有的个别特性。

1、表现性:也称为表现力,指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空间特征:指事物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时间特征:指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持续时间、出现频率、节奏快慢等;运动特征:指事物的运动形式、空间位移、形状变换等。

2、重现性:也称为重现力,指教学媒体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把储存的信息内容重新再现的能力。

3、接触性:又称为接触面,指教学媒体把信息同时传递到学生的范围的大小。

4、参与性:指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模型、录音、录像、计算机等媒体提供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可能,使学生可能随时中断使用而进行提问、思考、讨论等其它学习活动,行为参与的机会较多;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多媒体计算机等媒体有较强的感染力,刺激学生的情绪反应较为强烈,容易诱发学生在感情上的参与。

5、受控性:指教学媒体接受使用者操纵的难易程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的选择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问题表型、矩阵型、算法型和流程图型。

问题表型 实际上是列出一系列有关的媒体选择的问题,引导选用者通过思考,回答,逐步发现比较适合的媒体。如:所需要的媒体是用来提供感性材料还是提供练习条件?静态图像要不要作图解或图示处理?活动图像要不要配音?媒体用于集体讲授时的演示还是用于个别化学习?这里列出的问题是根据实际情况可多可少,但最好按某种逻辑排序,以利于选用这较快的把挑战的目光趋进理想的教育媒体。算法型 通过模糊的数量计算,确定媒体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比值关系。为此,先要对成本和收益分别进行要素分析。前者是要把与媒体成本相关的要素,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得出综合;后者要把与效益有关的因素,如:信息质量、范围、教学效率等,全部罗列出来并加以分析,计算它们的综合。得到和之后,就可以通过比较两者的大小作为媒体选择的决策依据之一。一般原则是要低成本高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矩阵型 通常是两维排列,以媒体的种类为一维,以教学功能及其他考虑因素为另一维,然后用某种评判尺度反映两者之间的关系。评价尺度可用“适宜”与否、“有利、较有利、空难、不理”等不同级别或纬度的文字表示,也可以用数字和字母符号表示。流程图型 流程图建立在问题模型的基础上,通常先确定过程和分解过程为按序列排列的步骤。每一步骤有一个问题,由选择者决策,决策后进行下一个问题分支。循序渐进,回答最后一个问题时,就会对一种或一组媒体进行了认定,即决策对特定教学目标适合的媒体是什么。

那么利用教学媒体的策略是怎样的呢?

首先。辅助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大多数仍保留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也许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多种教育媒体进入课堂,利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配合教师的讲授,可以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解决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将起重大作用。

其次、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多种多样媒体进入课堂,有利于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例如利用多媒体去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采用发现和探究式的

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媒体进行学习,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直至达 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利用多媒体提供的条件,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与理论,去创建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再次、个别化教学。随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特别是交互式计算机课件的开发与利用,为学生的个别化自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自主地选择适合的媒体,媒体也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兴趣提供合适的内容,供学生去有效的自学。个别化学习的方式正随着教育媒体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再次、利用媒体进行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教学。一些媒体特别适合于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实践。例如,在语言实验室中,可以利用录音带训练学生的外语听、说能力。最后利用媒体实施远程教学。利用通讯卫星、电视广播与计算机网络可以将教学信息传送很远广大的范围,这些媒体为实施远程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学资源、学习的平台等)。

三、影响教学媒体的因素

研究表明,影响教学媒体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

2、学习这方面的因素。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收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知识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年龄等。

3、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如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映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的程度等。

4、经费和技术方面的因素。如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的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5、媒体的教学性能。主要有5项指标。表现力:教学媒体表现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征的能力;重视力:教学媒体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重视被存贮的信息的能力;接触面:教学媒体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将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最大传递范围;参与性:教学媒体在发挥作用时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受控性:教学媒体操作方法的难易和使用的便利程度。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媒体是为了使教学过程设计的最优化,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整体性的观点来研究和设计教学过程,目的是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最早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和理论。他认为:“为了顺利地达到科学地组织教学的目的,非常重要的是以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来充实现有的原则体系。这条原则要求从若干可行的教学过程方案中,有意识地选择出这样一种方案.在该条件下,这种方案能够保证在完成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方面,可能取得最高效率,而且使教师和学生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均为合理。”教学最优化的理论与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观点的提出。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助于教学活动效率的提高。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基本思想

:(1)系统思想。综合考察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教学过程中各个要素的互相促进作用,力求使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上发挥其员优功能。(2)整体思想,教学活动的优化,是教学系统各要素的合理组合.即形成最佳的教学结构,从而使教学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和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除了具体要素的改进和完善外,更注重从整体上关注教学各要素间的良好组合和协调,以求产生最好的系统效益。(3)效率思想。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从效率角度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投入与高效产出的有机统一,以克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低效现象。 最优化教学思想和理论追求的不是一种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过程,唯一的、最佳的教学方式或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教学最优化”是从实际条件出发,确定教学效果和时间精力消牦的双重质量指标.设计和制定切合实际的最佳教学方案,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的活动过程.从而达到最大效益的工作系统。教学过程最优化实际上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沦体

系和工作体系。它的实质在于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运用系统和综合的观点,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条件,克服各种不利因素,调动和创设有利于发挥教学最优功能的各种因素,尽力争取旋师生双方都能以比较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相对于该种条件下用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沦中的”最优’’不是一个理想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的动态性概。严格说,“最优”概念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统一的绝对标准。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与教学目际的不断变化,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都会使教学最优化的标准发生变化。履优化理论在教学发展过程中是一个相对性真理和具体性原理,每个历史时期的教学最优化标准显然是有差异的。即使在同一时期,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也都会因其差异性,教学最忧比标准也不可能—致。怛是,无论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如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按照一定的培养规格要求,在各自的起点上,从实际出发,力争在低消耗,高效能的努力过程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当时的条件下,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质所在。 对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含义的理解,应该注意的是,最优化并不是一个理想化的教学理论、理想化的最优化思想往往忽视了具体的教学环境条件,而注重于从理论上探讨按照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各科教学大纲规定的标准,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优良的成绩指标.这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者的主观愿望,对学生或教师来说都是一种过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离开了每个学生实际发展的可能,凭主观设计所谓的“通用”、“万能”的最优方法和际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行不通的。

下面我就结合一个教学设计实例.试对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方案进行评析附:小学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学生在了解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后能比较它们的异同。

3.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初步领略一些简单的数聿思维方法。

4.通过矛盾的突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需求。

5.培养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的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提示课题

小朋友.前两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我们每个小朋友还回去做了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纸盒.现在请大家找一找它们的面。请你从2个纸盒中任选一十喜欢的面,把它描在纸上。

有谁知道这2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们叫什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凭你们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了它们叫长方形和正方形,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有关知道好吗?(出示课题)

二、引发矛盾,激发求知欲

1.给图形分类。

先请大家把学具拿出来.这些图形里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的?你能不能把它们分分类”谁愿意上来分?

你们都同意1号图形是正方形的对吗?4号图形是长方形的对吗?现在的矛盾集中在这两个图形上.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先把大家看法一致的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起拿出来讨论研究.通过学习以后老师相信大家能很好地解决这个矛盾的。

2.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4号图形.看一看这个长方形的角和边,再请大家想一想,你在观察中发现了长方形的角和长方形的边有什么小秘密,并把你的发现记录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

学习纸上。(请—组同学上来边讨论边完成学习纸) 交流:

(1)请这组的代表交流,大家仔细听,有不同意见可能补充。 有4个直角(生)

我们也不知道,那我们就必须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用以前你们学过的本领来试看验证一下(试—试)你的想法是否正确。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呢?量(这是一种基本的方法),还可以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再来量{交流完,教师小结,大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试着(试

一试)难了4个角是直角(板书),并把这个发现记录在了你的工作纸上.

请在你发现的秘密边上打一个☆

(2)那么对长方形的边你有又些什么发现?你们怎么知道对边相等呢?量。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折。(生书写)强调

对折后发现绿的边和黄的边完全重合,这个小朋友做得很好,你能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另一组对边相等。我们一起来看见6号图形,为什么说它不是长方形?你能不能用刚才我们发现的长方形的特点来验证它到底是不是长方形?大家试一试.请同学交流,角,边。

三、进一步探究、拓展

1.认识正方形的特征。

刚才我们通过看、想、试发现了长方形的角和边的小秘密,愿不愿意根据这样的步骤,自己试着学习研究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请大家试一试。(一组上来讨论完成)讨论、教师板书。

2.运用学得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来判断,解决图形分类时所产生的问题,统一看法。看一看2号图形是不是正方形,你怎么知道的?这又一次提醒我们通过观察以后有了自己的想法还是不够的,你们一定要试着想办法去验证我们的想法是正确的才行。 刚才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学习中你们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比较讨论。

3.提高与拓展。

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小的正方形。请大家两个同学合作,自己挑几个正方形看看能不能拼成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交流。为什么一排4个要排4排,不是排3排?如果一排3个,排几排?9个拼正方形,如果拿掉一个,要使它还是正方形,可以怎么拿?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评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本课教学充分体现了执教者把数学还原为学习者的经验与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中,为学生从事数学活动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老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摆一摆、量一量、折一折、说一说等直观手段获得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感性认识。学生在充分感知、观察、比较、概括、语言表达有机结合的过程中.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逐步建构起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经历了知识相的形成过程,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了数学,应用了数学,获得了数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做数学”中实现了数学知识“再创造”.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也因此得到了培养与发展.

第11篇: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篇1: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特性,紧扣生活实际,创设课堂教学问题,从而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技巧。 1.简述以问题为中心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过程中,新课改提出“问题为中心”,有意识为学生营造问题环境,学生主动提问,积极学习新知识,并在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思维能力。其主要教学方式是利用化学固有思维形式和结构、理论方法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创设的情景中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授课,并利用一些辅助性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定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化学知识。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设计各事项内容 2.1设计教学目标

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化学教学,并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而是综合提升学生价值观、情态态度、知识技能等方面,以问题为中心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其设计目标是三维教学。 2.2设计化学教学问题

篇2: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论文

浅谈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课题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当根据新课程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本文探讨了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与设计。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实验 教学设计

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一成不变的是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根据时代的特点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我们才能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动者。化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教师应和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一道,认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反省自我,迎接挑战,肩负起历史的重托。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更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因此,研究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问题就成为摆在高中化学教师面前的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一、化学实验的教学设计

化学实验(包括课堂演示和学生实验)具有证明物质的真实性,教学的直观性和启发性,以及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实验技能等功能,但这些评价均属传授知识的范围。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是再怎样强调也不为过分的,??而为有些化学教师所忽视的就是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效用。这里既包括由实验求知识深化为由实验求能力的要求,也包括推进学生认

篇3:高中化学性学习教学设计论文

高中化学探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初探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新课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设计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过程。高中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的功能和探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第12篇:科学的教学设计论文

科学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的安排。这些方面都是相互关联的,彼此衔接的。我们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上要注重教学形式的实实在在,设计方向应力争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最终达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

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不言而喻,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里至关重要的内容,那么如何确立一个模块或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呢?

首先,教学目标要考虑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描述,课标中分别提到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方面。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是每堂课都要体现所有这些内容,而是要集中体现其中的某几方面。因为不是每节课都有学习策略目标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来制定。

其次,确立目标的时候,也要考虑它的可行性。一个模块分成几节课来讲,那么每节课要实现的目标要有所侧重。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有三个思路。第一就是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臵来考虑问题。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有何疑问,通过我们的教学他能达到什么水平,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立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难易适度。第二就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过程,让学生

在我们的各个课堂环节中通过学习,明确我学到了什么,我能够做什么,我会干什么。第三是应该把学生的实践摆在教学最核心的地位。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多听、多说、多练。

教学目标确立之后,我们就要考虑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了。那么一节课的设计是否必须按固定模式呢?显然不是的。我们要考虑这节课在整个模块,整册教材,它的价值它的意义再进行合理设计。虽然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教学程序,但这其中有我们可以共同借鉴的规律。首先学生应该有语言输入,在体验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再去操练其中的语言现象。课堂的各个环节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要先学习一些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然后才能用语言。

下面我们来谈谈课堂设计的几个具体环节。

第一部分,热身导入环节。一堂课是从导入开始的,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它就像一根导火索,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尤为重要。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多样,富有引导性和情感投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

第1种,问题谈话式导入。这种方法多用于较长的对话或故事性较强的文章。通常是根据新授内容,提出相关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文录音或看录像。这样,语言和情景融合,很快就将学生注意力紧紧抓住。这种方式成功激起学生想要了解万圣节的好奇心,初步实现了本课情感目标,即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的能力。

第2种,歌曲、歌谣导入式。英文儿童歌曲,旋律动听,英文儿童歌谣节奏明快,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课前准备中,欢快的曲调,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歌词,再配以活泼的动作会深深吸引住学生,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孩子们以最佳情绪进入到我们的英语课堂。

第3种,直接呈现式导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用到图片、简笔画、投影仪、实物、多媒体课件展示等直观教具来创设情境,进行导入。利用直观教具省时省力、真实有效,为学生学习新知提供了丰富形象的感性认识理解,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其中图片是我们最常用到的,课堂图片形式主要是挂图、简笔画、幻灯图片等,这些生动的画面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抽象的知识,更快捷、更迅速地掌握新的知识。同时图片、实物等的呈现也让学生感到形象清晰,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如果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适时运用这些直观教具,我想教学必将取得良好效果。如讲物品或动物单词时,我们就可以直接运用图片或实物进行导入。

第4种,游戏式导入。游戏是小学生最喜爱的活动,在上课伊始,通过游戏进行导入,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

课堂导入要起到凝聚、激发和铺垫作用。导入方法的选择运用要因课型不同而不同。新授课的导入要注意温故知新,新旧衔接。复习课的导入要注意归纳总结。值得注意的是导入方法在应用上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几种导入式可同时出现在一堂课中,如上面

课例就先后运用chant、游戏、谈话的导入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在知识巩固上层层递进,兴趣培养上步步加深,因此也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觉得导入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导入要形式新颖、恰当,能激发学生情感,激起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第二个是你的导入活动要转到下面要学的内容上去,要与新内容相关,要为新知服务,这样就使导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就是导入要尽量直接了当,要控制好导入时间,千万不要喧宾夺主。

第二部分,呈现环节。呈现环节是一堂课的重头戏,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理解并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呈现环节是否合理有效。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为出发点,力争做到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究学习。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做到创设情境,让学生愿参与;加强指导,让学生会参与;体验成功,让学生持久参与。那么我们的课堂中经常会用到哪些呈现方式呢?

其实呈现无外乎两种方式,即从局部到整体,或从整体到局部。当然,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局部到整体,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说完呈现方式,我们再来谈谈呈现手段。那么在任务呈现环节中我们可以采用哪些具体的手段呢?

第1种,挖掘教材,创设真实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最大限度给予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空间。我们的教材中蕴含丰富的情景内容,比如生动有趣的故事,旋律优美的

歌曲,节奏轻快的歌谣等。我们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周围环境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食物一课时,可以由到餐厅就餐的录像设臵问题,进行食物单词的复习,同时为句型操练设臵情境,分别给每个小组发空白菜单,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菜单,然后模拟餐厅情景,运用句型进行交流。而在讲授过马路一课时,创设的情境可以是每天过马路都会看红绿灯这一情境,通过情境创设,会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第2种,竞赛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竞赛是孩子们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只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竞赛,就会起到巩固新知,加深理解的目的。此外,教师边画简笔画边说,运用手势、表情、目光等体态语言及表演故事都是很好的呈现手段。

第三部分,巩固操练环节。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老师在操练sb.Willl句型时,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其中的白雪公主马上就要做下一个动作时,这时老师将动画暂停,问学生What will she do ?学生们纷纷回答She will...。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好,因为这是学生真正去根据他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做预测,所以每个孩子说的话不一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参与意识,孩子们的积极性较高,也为学生创造了真正交流的机会。

第13篇:美术教学设计论文(推荐)

写教案对于每位美术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要想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学设计论文,欢迎阅读参考!

一、目前民族地区高师美术教育的模式

目前湘西地区高校的美术课程设置有《美术基础》和《手工》课程。美术基础教学内容有美术作品欣赏、素描、色彩、图案基础、美术字、简笔画与卡通、中国画、版画、设计基础、设计与生活等;手工教学内容有折纸、剪纸、贴纸、橡皮泥塑、布艺娃娃等。教学内容主要是美术基础知识及技能的锻炼,美术教学内容的革新迫在眉睫。我们民族地区高校的美术教师基本是本地人,对当地的民间美术和民间工艺美术有所了解,可以设计具有本土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美术教学的创新。

二、基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湘西地区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受经济物质条件的制约,负担不起经典美术教育的油画颜料、中国画笔墨、画架等,民族地区的美术教育应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教育思维定势,多采用民间美术素材、题材、技法,因时、因地、因人、因材制宜的学习美术,湘西地区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用他们自己了解和常见的材料来创作完成独具匠心的美术作品。如:蜡染、手工自然材料粘贴画、鹅卵石画、剪纸、苗族花带描绘、苗画绘画等,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内容可行性强。

(二)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活动。高师美术教师教学设计拥有更大空间的发展趋势,美术教学应与民族地域、文化、个性特色、地区差异等相关联。运用设计美学、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等艺术设计理论,创意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对高师美术课程进行设计与计划。教师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堂互动、集体思维、共同实践应用,创建美术课程的微博、微信交流平台等途径展开研究。一是选用民间美术素材来设计美术教学活动,发掘和探索能用于美术教学中的资源,如:土家族、苗族的居室、服饰、礼仪、集市贸易、文体娱乐、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工艺美术等;二是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活动,运用艺术设计理论来设计美术教学,如:欣赏苗绣,描绘苗绣的花色纹样,练习图案基础课程的二方连续及适合纹样等;三是举行校园文化活动,以艺术节、画展、手工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校园活动展开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发掘民族文化特色美术素材。

(三)基于艺术设计的手工制作课程的设置。基于艺术设计的方法,来设计制作手工作品。学习和领悟艺术设计的知识理论,了解艺术设计的色彩搭配、平面排版、文字规范、动画特效、设计风格等。认识艺术设计是什么?设计元素有:线条、形态、肌理、色彩、空间等。在色彩设计中,主次色彩的搭配、冷暖色调的应用、辅助色彩的调配、对比色彩的运用;在平面排版设计中,横版设计、竖版设计、倾斜版式设计、S形版式设计、散点版式设计;在文字设计中,标志字体设计、书法字体的设计应用、电脑字体的运用等的知识理论的学习。了解了艺术设计的知识,就可以有计划有目的设计手工作品。先设计构思手工作品的形式,绘画草图,学生分小组研究讨论可行方案;再寻找物质材料来制作手工作品,掌握手工制作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手工制作;最后制作完成,师生交流讨论,评议优劣,再进行改进方案。

(四)基于艺术设计的美术教学资料与信息创建。基于艺术设计的调查研究,来搜寻美术教学资源。新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让高校大学生对数字艺术的热情高涨,表现出与数字艺术设计相关的学习思潮应该受到重视,师范院校的学生们热衷于讨论动画片、3D电影、网购、电子游戏、漫画角色扮演等,需要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建立美术课程与数字艺术之间的创新平台,构建新形式的美术教育体系,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来搜寻美术绘画资源。创建美术学习的微信群、QQ群,师生共同参与美术作品的评价及欣赏。

美术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及审美特点,学生可以参与评价,自由发挥心里所想,促进美术的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以美术作品的纸张图片、书籍照片欣赏为主,从临摹到写生绘画,学生依赖教师的较多,学生创意思维的较少,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美术教师提供美术欣赏与艺术设计相关的网站,学生可以自主浏览学习,欣赏动画,下载图片资料。

提升高师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描摹绘画作品,应重视艺术创造力的培养,从绘画的内容、构图、形式、肌理等出发,利用网络资源,拥有表现艺术形象的热情。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由传统的绘画教学转变为艺术设计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互沟通和融合。在绘画内容上,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题材去创作绘画,能主动去塑造形象。在数字艺术设计的视野下,三维动画电影广受喜欢,《玩具总动员》、《最终幻想》、《小鸡快跑》、《怪物史瑞克》、《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冰河世纪》、《里约大冒险》等的热播,其中的动画形象深受师范生的喜爱,画喜欢的动画形象。

三、承古开今,民间美术传承

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湘西民族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传承,同时也要开创适合这个时代思想、文化的高校美术教育新形式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新教育时代的到来,对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尤为重要。基于艺术设计的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知识和网络技术因素。从美术教学的管理及对学生审美培养的理念出发,应有一个崭新的前景,新颖的美术教学想象空间,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方法,以多视角、全方位、新理念、跨时代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展示天地。

高师美术课堂教学是美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设计是关键。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工艺美术及自然资源,树立创新意识,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运用艺术设计的美学理论、设计方法、设计原理等来计划和设计民族地区高师美术课程的教学,包括: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教学活动、手工技能、美术教学资料等方面的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与传统美术教学结合,与现代计算机网络资源互动,提倡应用民间美术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锻炼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人才的培养。

第14篇:《丰碑》教学设计语文论文

《丰碑》教学设计 重庆万州区河口小学 张华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 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感受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含义; 2、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 : 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 : 同学们见过碑吗 ? 生 : 见过 师 : 一般指什么? 生 : 石碑 师 : “ 丰碑 ” 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 :( 高大的石碑 ) 师 : 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 生 : 不是 .师 : 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 生 : 军需处长 ( 师板书 ) 师 : 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 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 , 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 : 十三自然段。生读 .师 :( 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 , 画面下出示句子 :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 , 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 : 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 ? 齐 .生 : 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师 : 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 生 :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 师 : 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 : 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师 : 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 : 读课文 师 : 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 : 交流 .

三、感受丰碑。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 7 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 : 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 : 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 , 所以被冻死了 .师 : 理解得真不错 , 谁接着说 .生 : 我还从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中知道环境恶劣。天气恶劣,装备很差,遇到很多困难。 师:真能干,还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这种联系上下文理解的方法,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借鉴。你能把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 师:我们接着交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说明他无怨无悔,不怕牺牲,愿意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板书:镇定、安详) 生 : 我们知道军需处长是专管部队供给的,他牺牲了 , 我体会到他把生的希望让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 .师:你对这段内容有哪些不明白?(教师相机点拨:把不明白的问题带到课本以外去,带到生活中去,带到成长的道路上去)。 生 : 死亡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老战士牺牲时为什么却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你们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生:讨论。 生:看到战士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倒下,感到安慰,所以„„ b 自己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连自己都没有, ? 搅酥霸稹 c 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死而无怨,所以 „„ )⑵巡视参与讨论。 师:老战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谈谈你的感想。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生: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大家家学习。

师:下面请同学们带你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这一自然段。 生:练习读。 师:谁来读?(抽生读)老师给你配点音乐,配乐播放《沉思曲》 师:谁还想通过读老表达自己对军需处长的感情?(抽生) 师:让我们怀着对军需处长的崇敬之情齐读这一自然段。 生:齐读。 师:多好的战士啊!多么伟大的军需处长啊!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仿佛真的看到:在风雪中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他那瘦弱的身影从雪山的那一面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他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 让我们把军需处长的形像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同学们自由的练习背诵这一段。 生:读,背。 师:同学们,会背了吗? 生:会 师:会背的同学都站起来试一试好吗? 生:起立。 师:闭上你们的眼睛,边背边在你头脑里勾画出军需处长的形像。 生:背诵。 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背得这么熟,真不错。 师: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准备读哪段? 生:我读 12 自然段(生读 12 自然段) 生:我读了这一段,我体会到了将军很难过,很自责。 师:为什么会自责? 生:因为将军错怪了军需处长。课文前面说“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 愤怒 ] 他以为军需处长没尽到职责。 生:我想是因为自己作为将军看到自己的军需处长被冻死了而难过。 生:我是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睛湿润了,体会到的。 生:我体会到将军很敬佩的心情,从“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知道。 生:我从这里还体会到将军自豪的心情,他为军需处长的精神而自豪,为红军队伍有这样的好同志而自豪。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将军,此时此刻可能对军需处长说些什么?(小组讨论) 生:回答。 师:将军说了些什么? 生:将军什么也没说。 师:他怎么做的? 生:(十二自然段) 师:出示将军敬礼的画面。 师:将军知道眼前这位就是军需处长,心情十分复杂,我们怎么才能读出这总心情,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一读。师:谁来读读这个自然段?(指名读)。 师:读得好啊!来一点鼓励。(带生鼓掌)。 师:谁再来读读?(抽生读) 师:男生、女生分别读,看谁读得好。 师:同学们,将军向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军礼,它表达了将军的千言万语,表达了对军需处长的沉痛哀悼和无限崇敬。是啊,这样的好战士,谁不敬佩呢?让我们以无比崇敬和无比自豪的感情向军需处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全体起立!敬礼! (生敬队礼,师敬礼)礼毕!坐下! 师:同学们,将军这般地感动,是因为他知道了眼前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让我们怀着跟将军同样的心情齐读这段课文吧。齐!(出示 7 自然段的字幕) (生齐读) ( 配乐 ) 师:读到这里,你知道为什么作者说“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请大家分组讨论。 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略)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不朽精神在我们的心目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先前将军有这种信心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请读出有关句子。 生:读第 2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师:现在将军怎么想。 生: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句话,换个说法怎么说? 生: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师 : 为什么胜利只属于这样的队伍,不会属于别人 ? 生:因为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信念感染和鼓舞着每一个战士 师:你从哪句话知道? 生:他听到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 还会于属于谁呢 ? 生:还因为红军队伍中有无数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更因为这样的队伍是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 生 : 我还知道了“这样的队伍”是一支不怕困难、怕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战无不胜的队伍,所以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师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生 : 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相信你们和老师一样有很多话想对军需处长说,假如你是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本的插图下题上一两句碑文。 生写碑文,回答。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课终升华主题 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这样的同志 , 中国革命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 让我们带着必胜的兴心, ( 放影片《长征》片段 ) ,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五、作业 课后收集红军长征故事,准备参加班上的“再走长征路”故事会。

第15篇:侵入式教学设计论文

英语浸入式阅读教学设计及教学经验总结

司敏

西安兴华小学

西安

710065 摘要: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基本点的科学设计,它既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又具有指导实践的可操作性,他的具体的可操作性表现为;对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各个要素与环节的分析和设计,都提出了理论的依据、操作的内容、方法与程序。任何一种教学设计都可以概括为回答三个问题:

(一)教什么和学什么;

(二)如何教和如何学;

(三)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途径和方法)、评价三个方面的问题。而浸入式(immersion)教学是一种以外语为各学科教学语言(除母语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使学生“浸入”在外语环境中学习各种学科知识,从而使单一的外语学科教学与使用外语进行的各种学科知识教学相结合。那么,怎样进行英语侵入式教学设计,怎样让英语侵入式教学在课堂更有效呢?为此,在进行侵入式英语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以下几项尝试。

关键词: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策略、简洁板书设计

一、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条件与学生的实际而定的。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逐步掌握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 (1)教学课时的划分。这种划分应根据所给的条件,如时间、内容的多少、重点和难点的分布等而定。

(2)教学内容应围绕着目标组织,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

在具体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根据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每一课的文章长短,及课后习题量的多少,来确定课时数,一般来讲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以文章及新单词为主,第二课时以课文和课后习题为主。

二、明确教学目标

编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对学生通过教学以后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具体的表达,它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评估教学的标准。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诸因素的核心,它明确课堂上学生应掌握什么,掌握到什程度。使检测与评估有明确的标。对目标把握的技能应包括如下内容:

(1)在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应体现有认知、技能、情意、策略、文化的目标。在教学中全面落实个项目标,使学生的到全面的发展。(2)每节课应根据条件的许可确立适度的目标,即这个目标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的目标学生达不到,目标过低造成教学的时间的浪费,并有可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在发现目标不够准确时,可以作出调整。(3)认知的目标具有一定层次性,教师应根据课型与教学的进度,逐步地推进目标的达成。(4)不同的学生,对目标的达成度可以是不同的,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心中有数,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英语侵入式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一、第一课时,对于英语学习基础好,有一定英语思维习惯的学生,除了要求理解每篇文章的大意和正确认读新词之外,还要达到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简单的复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回答课后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大意,并能正确认读新词。对于学习吃力的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就可以了。分层设计教学目标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思考、策划和谋略。英语教学策略也可以说指教师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教学实践证明,不存在任何对达成教学目标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因此,在设计策略时应采取“最优化”的原则,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去选取最佳的策略方案,以期达到耗费最小、受效最大的效益。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仅仅用口头语言表达,难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初学者在掌握一门新的语言知识时,来自于母语的干扰以及缺少语言环境都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对于英语侵入式阅读课来讲,语言的功能体现得更充分。

在进行侵入式阅读教学时,我通常采用以下几种做法: (一)情境激趣;将讲授每篇文章或者故事时。我先通过自己全英文讲述文章大意,使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通过体态语,简笔画等帮助学生对文章有个简单的熟悉。比如学习两只青蛙时,我采用边画简笔画,便用英语解释本节课将要学习的故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都来了,很快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自学找疑。

(二)自学找疑:在这一环节里,因为有老师的提前讲述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自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提出了问题,比如说又不认识的生词或者不明白的句子等,这也为下一步的学生解惑做好了准备。

(三)学生解惑,在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先放手让学生解惑,也就是你有问题,我来帮你,在这里要求解答问题的同学必须使用英文去解答,对于生词新单词新句子学生们想尽一切办法用他们理解的方法就讲解,这样就锻炼了一部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对于讲得好的和能找出问题的学生适当加分或者发小奖品鼓励一下,这样又增加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四)设置障碍;在这一环节主要根据学生对文章熟悉的基础上进行的,我通常会就每一段提出一部分问题,有时候是课后题,有时候自编的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学习的理解程度。一般到这时候,学生对文章就有了更生的理解,为下一节解决课后练习题打下了基础。

四、简洁板书

板书上的内容就像演员排练时的“台词提示者”,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板书内容把所学的重点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提供重点提示,这对于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是十分有益的,如果是语法课,将语法结构板书在黑板上,会减少母语对于学习的影响。如果是一堂会话课,板书内容更能为学生提供语言操练的框架和丰富的替换练习,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情趣。我们老师在一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不可能全都写在黑板上,而且写得太多学生也无法分清主次。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黑板上应出世示的内容。应在课前精心设计,不应该随意出示。黑板上的整个布局、内容出现的顺序以及重要内容在黑板上的位置应考虑在内因为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插入一些简笔画,让学生把比较抽象的英语语言用几副简单的图来表示,这样学生学起来不是那么枯燥,也激发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把整个黑板画得很多,我们突出的还是英语,简笔画只是一个辅助作用。在进行侵入式教学时,我的板书通常是题目和一些关键词,有时候会伴随一些简笔画等辅助教学,总之,黑板的大小是有限的,展示什么,如何展示教师应心中有数,在设计时内容的详略、去留、布局的调整都应事先考虑。一般把黑板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写重难点为主体部分,左边和右边为辅助部分。辅助部分可以较为灵活,并可以随时擦换,左边可以写课前导入,右边可以写小组竞争或补充材料。这样板书就不会太死板,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是画画得太多,就变成上美术课了

五、经验教训总结:

1、侵入式教学方法、形式有所变化,但还是较单

一、死板,对于比较抽象的文章没有借助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同学不太多,大部分学生的语言输出量不够。

2、对中差生的英语侵入式学习信心不足,比如,课堂提问没有特别注意中等生和后进生。再如课后预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都把侵入式英语阅读当成了副课,没有足够的重视,

3、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太少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

4、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学习习惯,另外由于小升初考试影响,学生用于英语学习的时间也不够。

六、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知识的学习,完善教学方案。

2、加强英语口语的练习,多听磁带,观看英文电影。

3、加强侵入式英语教学的课前备课环节,将所教的内容熟记于心,增加自己的词汇量及语言输出量。

4、多参加侵入式英语教学的听课学习与研讨,多余有经验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与方法。

第16篇:《我看教学设计》论文

我看教学设计

徐倩 101202038 摘要:毕业后,我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没有过多经验的我如何能有效率地上好一堂课,使生能更快地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通过对教学设计的认识,我发现我不在那么迷茫了。

关键词:教学设计

一、定义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1】 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2】 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science-based technology)。【3】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转化为对教学资料、教学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的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4】 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实行解决方案、评价运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5】 通过理解上述专家给出的定义,我认为,教学设计就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我们需要运用系统化的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这个工具。并且这个工具必须为学生所服务。

二、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步,我们要先评价需求,确定目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问题所在,这项工作并不简单,需要我们反复思考问题根源。在确定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分析造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明晰教学目的,最后表述教学目的。一个完整的教学目的描述应该包括学习者、学习者在应用环境下能做什么、所学技能运用的环境、在应用环境中学习者可用的工具。

第二步,进行教学分析。教学分析包括目的分析和从属技能分析。 目的分析就是要可视化地显示学习者完成教学目的过程中要做的每一步。从属技能分析就是要确定每一步的从属技能集以及学习者必须具备的入门技能,为进一步的教学奠定基础。

第三步,分析学习者和环境。就是要了解学习者的特点、教学传递环境和所学技能最终的应用环境。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符合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教学环境是学习发生的环境,它虽不能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却可以影响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 第四步,编写绩效目标。绩效目标就是学习者在完成了教学之后应该能够做什么,有了明确的目标,教育者和学习者就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这将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五步,开发考核量表。就是构造目标评测量表,它由一组能够直接测定一个或多个绩效目标中所描述的技能的题目或任务组成,一般分为入门技能测试、前测、练习测试、后测四类。有效的考核量表可以为教学提供准确的反馈信息,有利于修改教学设计工作的进行。 第六步,开发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包含内容顺序安排和分块、学习成分、学习分组、选择媒体和传递系统。

第七步,开发和选择教学材料。这一步要考虑到传递系统和媒体的选择。我们可以选择现有的教材,也可以自己开发教材。自己开发教材我们可以选择设计和开发个别化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策略来选择和修改教材。

第八步,设计并实施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活动即在教学材料开发过程中搜集用于改进改善教学效果的数据和信息。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设计过程的早期各阶段,它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以及教学效果,对教学设计意义重大。

第九步,修改教学。这一步基于形成性评价活动中所收集的数据,对教学材料进行修改。一般可以分为对内容或材料实体进行修改和对使用材料的过程进行修改。

第十步,设计并实施总结性评价。它是为了决定是否采用或继续采用某个教学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而收集数据和信息的过程。它有两个主要的阶段:专家评价阶段和实地试验阶段。

三、教学设计学习感悟 刚开始学习教学设计时,我感到很困惑,我原以为只要看懂了迪克与凯里模型,按部就班的一步步实行就可以完成一个教学设计过程了。但当老师一章章的讲解时,我才发现,这完全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教学设计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考虑各种因素,遵循一定原则。最难的莫过于系统化的设计教学过程,我们往往考虑了这个,而忽略了那个,要做到系统化地、整体性地设计一时半会很难完成。但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我花费足够的耐心,认真学习基础知识,我一定能顺利完成老师所交给的设计任务。

【1】《教学设计原理》 加涅

(1988) 【2】《什么是教学设计》帕顿

【3】《教学设计新宣言》 梅里尔

【4】《教学设计》 史密斯、雷根 (1999) 【5】《教学设计》 乌美娜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谈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 要】人们常讲:“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这句话的误导下,很多人只是把数学与思维联系起来,认为数学只能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其实不然。在数学学习中也离不开阅读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基本学习能力,如:认真细致、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通过数学阅读可以使学生具备个性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技能,以适应“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本文首先从数学阅读的现状分析入手,然后探索了数学阅读对学生的影响,接着阐述了数学阅读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能力培养

在批改作业时,常常听到老师讲:“唉,这么简单的题目又做错了,真是太粗心了!”学生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不应该的错误呢?通过我平日的观察,有的同学在做题时,根本没把题读完,只是根据平时的做题经验草草把题目做完了;又或者在读题的过程中,添字、漏字,关键性词没有注意到,理解错误了,题也就做错了。只要老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什么原因呢?

一、直面数学阅读的现状。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老师把教材中的精髓挖掘出来,又通过自己的理解表达给学生,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似乎研读数学教材仅仅是老师的事,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讲却是被动的接受和理解,觉得自己只要听懂课就满足了。因此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一本书快讲完了,而学生仍没有掌握多少,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知识学了一大堆而能力却提高不多,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针对这种情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数学阅读的教学,使学生在不断的数学阅读中逐步领悟数学语言,提升数学素养。数学课标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而“数学阅读”则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因此专家指出:“数学课堂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提高解决问题的准确性,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数学阅读是掌握数学语言的前提,是顺利、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

二、追问数学阅读的本义。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出指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因此,老师应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阅读活动,这可以使老师对阅读的本质有更为深切的了解。阅读实质上是阅读主体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对信息进行加工、筛选,并重组脑中原有的知识信息,最后将所获信息作用于主体已有知识结构,达到重整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认为,数学阅读是阅读主体根据已有旧知,在一定阅读动机的驱使下,依托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将文字语言转译成数学符号语言,并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数学

阅读能力指顺利完成数学阅读任务的复杂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①对已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在阅读的新情景中的重现;②对新情景中的数学语句进行分解和组合;③对新学的数学概念、问题、符号、方法和证明的理解和记忆;④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学的知识加以整合。

三、探寻数学阅读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现代梳理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奥苏贝尔等人的学习理论,可以看到关键的两点:一是思维与语言系统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二是学习新知识依赖已有的智力背景。“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有丰富的、超越现实生活内容的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展得更好,同时可以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进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更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缺乏阅读能力,将会阻碍和抑制脑的极其细微的连接性纤维的可以塑性,使他们不能顺利地保证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

数学的语言包含有通常的语言文字、数学符号、图表,因此,在数学阅读常须对各种语言进行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把抽象的条理不清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条理清楚的问题,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来表述,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阐述问题”;另外在数学阅读中也常要求在思维形式上频繁变换,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所有这些都要求阅读者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正是数学阅读所能培养的思维能力之

一。那么,数学阅读对学生的思维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一)、变换方式、激发兴趣、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快,即能对问题迅速作出反映。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反应迅速、思维敏捷的人才,而快的反应、敏捷的思维并不是天生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可以通过不同的阅读方式,持久地加以训练。

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例题“小雪得了12朵小红花,小磊得了8朵,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小红花?”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拿出学具摆一摆。(用小圆片表示小雪的12朵,三角形片表示小磊的8朵。)接着,老师引导学生用圆形和三角形表示花,把它们画下来,进而顺势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数学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多次往复。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让思维活动充分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感性材料越丰富、越全面,学生的解题思路就越准确、越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借助各种手段,使学生的思维顺利地由具体向抽象过渡。久而久之,学生阅读文本信息时,就能自然地想到画几何图、线段图或列数量关系式等,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加强,阅读能力也就相应地得到提高。

(二)、大胆质疑、合理探索、训练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依赖、不盲从,能有主见地分析判断。在教学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去疑——质疑——探索——释疑,要努力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空间,进而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在阅读中感知、体验、思考,学生在交流收获后提出一系列问题:

1、百分数和分数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2、人们什么原因要用百分数?

3、百分数是怎么算出来的?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近百分数,学习了百分数的读写,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和优越性。学生在亲自经历了这些问题的发现、探索,总结的过程,不仅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感受较深,而且仍享受到了研究、探索、发现的喜悦,进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激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纵横比较、求同存异、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思考问题,不满足表面的认识,善于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的特征。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对于概念、性质不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逐句、逐字的推敲、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让学生养成读书时动手、动眼、动脑时多种器官合成运作的习惯。另外,要与其它相近的概念加以比较、区分、总结、归纳,加深理解,整体把握,这样即见“树木”,又见“森林”的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把所学内容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四)、丰富想象、驰骋联想、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善于深入地钻研和思考问题,广开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探求解决问题多种可以能性的思维训练。

例如研究转化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通过阅读,学生发现转化的策略可以在不同领域得到运用,利用数形结合可以把1+1/2+1/4+1/8+1/16+1/32转化成1-1/32计算,可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规则图形,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联想到生活中很多问题也可以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广度得到了有效地拓展。

四、探索数学阅读的策略。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以身作则,引起关注。

数学老师的示范阅读的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老师的示范阅读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这就要求老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通过老师阅读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而老师如今的课堂,多

数老师习惯把题目一出示,然后指名读题或者自己直接泛读一遍,紧接着就开始让学生“开工”。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身为老师给学生的示范只停留在读一遍题目,又怎么能期待老师的学生认真读题呢?老师不能因为自己已充分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熟悉了。如果老师在每次读题时能读两遍、三遍,指导学生来阅读,那么学生对阅读也会更加关注。如在《圆柱的认识》一课中,对“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这句话的理解,通过阅读先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又通过与“面积相同”、“形状相同”等知识的比较后就真正地理解圆柱的概念。

(二)、课内课外,双剑合璧。

老师要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阅读。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课外也要让学生尽情地读。课内阅读以读图、读符号为主,课外阅读应以游戏为主,不带任何任务,自由的阅读、自在的游戏。

1、课上读什么

(1)提供各种形式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阅读能够读得出的问题一定让学生自己读;在教学中,可以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如板书、演示、图形、实物等,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比较、思考,在观察感知中积极思维,并让学生用清晰的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观察过程,不仅能反映学生思维的正确性,掌握知识的程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能力,并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变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

(2)提供综合信息的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除法的教学中,主题图的呈现一般是图文并茂的,有时候只是一个相关的条件,而其他的条件则在图中,需要学生的阅读才能获得。学生要从主题图中“读”出数据信息,那么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的不仅仅是数字信息、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以图文形式呈现的综合信息,是为解决问题服务的。

又如:学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联系生活中的走近路、认识比时联系黄金分割点;数学史上有著名的祖冲之、华罗庚?? 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在阅读、交流、讨论中明白了“阅读材料”里的故事,在故事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又如:学习了小数时让学生阅读故事《0与小数点的“战争”》,在与小数点的斗智中“0”大展神威,让孩子们在惊叹之余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阅读《 小数点的代价》让学生了解了前苏联的一次航天事故:由于地面检查时忽略了一个小数点,联盟1号在返回地面时失事了,从中深感“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痛悔,理解了计算来不得半点马虎,结下严谨这位良友。

2、课外读什么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获得心

理发展的。”适宜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能激发儿童学习的欲望,增强其主动探究的意识,并促进自身发展。因此,老师要留给学生自由阅读数学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一些有效的数学阅读材料,(如《数学史》、《趣味数学》、《小

学生数学报》、《快乐数学》等课外数学读物及数学学习指导读物),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数学阅读中,抽象与形象自然地融合,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融合,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融通。

例如,学习“年、月、日”之后,让学生多方搜集资料,动手制作了当年的年历卡;学习了“千米和吨”之后,结合书后的“你知道吗?”,让学生上网查找我国测量工具不断变革的材料,制作成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报。又如:学习统计后,收集一些统计图表和相关的文字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独立阅读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阅读后思考、发现、并发表自己的感想和独特的见解,使学生对统计有了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总之,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开拓学生的数学视野。拓宽阅读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细化要求,教给方法。

1、激发兴趣,以“疑”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讲:“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数学阅读的兴趣。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数学课本上的概念、规律等语言简练、叙述严谨,对学生来讲比较枯燥,不易理解。老师在提出读的要求之前,要先让学生明白什么原因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问题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盲目地莫名其妙地读书。只有老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才能慢慢地形成“在读的过程中思考”的良好习惯,而不致于常常机械地朗读。例如:教学 “厘米、分米”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结束阶段,编写小华的一天,小华早上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穿上15分米长的上衣,和9厘米长的裤子。又穿上20厘米长的鞋子,拿出5毫米长的牙膏,挤出1厘米长的牙膏,拿着15分米长的牙刷在刷牙.。让学生通过阅读发现错误,能及时加深对“厘米、分米”的感知。另外,在教室里张贴著名数学家探索数学规律中所发展的有趣事迹或趣味数学谜等,也不失为激励学生主动去阅读的一种好方法。

2、手脑并用, 以“动”带读。

数学阅读理解有着自己的特殊性,重在理解领会,而实现领会目的的行为之一就是“内部语言转化”,即把阅读的内容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数学中的语言常常非常简洁,一些数学概念、数量关系通常是隐藏的、含蓄的。老师可以边读边做一做、画一画、写一写。例如把一个圆分成若干相等的扇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周长增加了6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解决这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在操作的过程中,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示意图,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增加了两条半径,问题很快迎刃而解。又如教学“画平行线”。先让学生自学,看一遍书上画的步骤。又让学生按书上的步骤,边看边画,对在画时出现的问题仍可以提出来大家解决。这样边读边动手,学生学得轻松,方法记得牢固。篇2: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1]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

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

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

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篇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桑塔木小学:李红刚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

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

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寻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设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

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18篇:3月论文教学设计、功率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快慢的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快慢的差异。) 预测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1、人上高楼(如8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

2、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

3、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

4、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5、„„

(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

(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教师:在建筑工地上分别采用以下三种方式,把1t的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方式一:搬运工分批搬运,需时间3h 方式二:用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1min 方式三:用另一台起重机提升,需时30 s 上述三种情况下,把货物由地面运到三楼时,请思考以下问题:

1、用不同的方式,对货物所做的功是否相同?

2、所用时间不同,三种方式中做功的快慢是否相同?

结论:对重物所做的功相同,但所用时间不同,说明做功快慢不同。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

教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认识:

1、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2、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3、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4、„„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新课推进

一、功率的含义

1.定义: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叫做功率。 (板书) 2.定义式:P=W/ t (板书)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板书)

4.单位:(板书)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定义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国际单位:瓦特(w),常用单位:千瓦(kw)或焦耳/秒(J/s)(板书)

W→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换算关系:1kw = 1000 w1w=1J/s(板书)

说明:用已知物理量的比值定义新的物理量,是建立物理概念常用的方法。使用该方法能够进一步揭示和表述被探究对象的某些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像我们已经研究过的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就是用这种方法来定义的。

5.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板书) 6.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段粉笔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粉笔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粉笔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

(1)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粉笔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

(2)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7.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1)汽车发动机5×104 W~15×104 W (2)摩托车约2×103 W (3)喷气客机约2×108 W (4)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 (5)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 W (6)万吨巨轮106W以上 (7)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 (8)人的平均功率约1×10 W (9)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二、功率P与力F、速度v的关系 (板书)

1.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推导 (板书)

教师: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2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2)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3)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4)„„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正确的答案(1)。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教师: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其牵引力大小为F,运行速度为v,试求此时汽车牵引力F的功率为多少?

(注意引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应用功和功率的定义式进行分析和推导。)

2.公式:P=Fv (F与位移s或v同方向)(板书)

即力F的功率等于力F和物体运动速度v的乘积.。注意F是速度v方向上的作用力。

分析讨论:由v = s / t求出的是物体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代入公式P=F v求出的功率是F在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如果t取得足够小,则v表示瞬时速度,此时由P=Fv求得的功率就是F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即当v为平均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平均功率,v为瞬时速度时,求得的功率就是瞬时功率。

总结:

v是平均速度 ,P是平均功率 (F为恒力,且F与 同向)(板书) P=Fv

v是瞬时速度,P是瞬时功率(板书) 说明: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于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相等,故此时平均功率等于瞬时功率。

教师:汽车以额定功率在平直公路行驶时,若前方遇到了一段较陡的上坡路段,汽车司机要做好什么调整,才能确保汽车驶到坡顶?为什么?

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1)加大油门,汽车可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2)汽车要换档,才能顺利行驶到达坡顶。 (3)„„ 师生共同分析:

(1) 根据P=Fv知,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因遇上坡路段,汽车所需的牵引力增大了,若要保持行驶速度不变,这是不可能的;加大油门,只会增加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超过额定功率),发动机将因超负荷而过热损坏。

(2) 这是一种正确的操作方式,当司机将发动机的速度档位调低后,速度减小了,牵引力加大了,只要牵引力足够,汽车便可顺利上坡。

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 (1)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为什么? (汽车上坡的时候,司机常用换挡的方法来减小速度,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2)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应如何做?

(汽车上坡时,要保持速度不变,就必须加大油门,增大输出功率来得到较大的牵引力。)

(3)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为什么发动机的输出功率越大,起吊速度就越大?

(起重机在竖直方向匀速吊起某一重物时,由于牵引力与重物的重力相等,即牵引力保持不变,发动机输出的功率越大,起吊的速度就越大。)

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行驶速度? 教师:由P = W / t求出的是瞬时功率还是平均功率?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由公式P = W / t求出的功率,反映了该力在t时间内做功的平均快慢,故由公式P = W / t求出的功率是平均功率。 教师:人力直接做功能否像汽车做功那样快呢?汽车做功能否像飞机做功那样快呢?人如果做功过快,会产生什么后果呢?汽车超负荷运转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人做功过快,会引起疲劳、甚至受伤、生病等,汽车超负荷工作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烧毁。)

教师:奥运长跑运动员能否用100m短跑的速度来完成5000m的赛跑路程呢?为什么?

(奥运比赛是一种挑战运动局限的比赛,人与机器一样,不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短跑运动员在100m赛跑中,时间不过是十几秒,能以最大的速度跑完全程,此时运动员的输出功率是正常时的数十倍。在5000m的长跑运动中,运动员不可能长时间超负荷运动,因此长跑运动员不可能一直保持百米赛跑那样的速度。)

说明: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身边所熟悉的问题,认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概念以及概念的意义。

教师:你对“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以及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是怎样理解的?

① 额定功率:指动力机械在长时间正常工作时最大输出功率。也是机械发动机铭牌上的标称值。

额定功率是动力机械重要的性能指标,一个动力机械的额定功率是一定的,机器不一定都在额定功率下工作。

②实际功率:机械在运行过程中实际输出的功率是实际功率。

实际功率可以小于额定功率,可以等于其额定功率(称满负荷运行),但不能大于额定功率,否则容易将机械损坏。

机车启动过程中,发动机的功率指牵引力的功率而不是合外力或阻力的功率。

③平均功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做功功率的平均值叫平均功率。通常用定义式P=W/t描述,只有当物体匀速运动时,才等于瞬时功率。

④瞬时功率:物体在某一时刻的功率叫做瞬时功率。通常用P=Fv表示,必须注意F、v与P的同时性。 很多机械的铭牌上都标有这台机器的额定功率,请同学将家里的电器设备上的额定功率都记录下来,计算家里的每部机器每天要做多少功?要消耗多少电能?哪一部机器最耗电?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

(1)当牵引力F一定时,功率P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

(2)当速度v一定时,牵引力F和功率P之间关系如何? (3)当输出功率P一定时,牵引力F和速度v之间有什么关系? 根据公式P =F v可知,物体的运动速度v与牵引力F成反比,如果汽车需要较大的牵引力,就必须减小运动速度。课件展示下列关系:

F一定时,P∝v (板书)

据P=Fv可得 v一定时,P∝F (板书)

3.推广式:P=Fvcosα (α为力F与瞬时速度v方向间的夹角) 说明:

(1)当F为合外力时,P为合外力做功的功率;当F为某一外力时,P为该力做功的功率;

(2)在汽车等交通工具一类问题中,式中P为发动机的实际功率,F为发动机的牵引力,v为汽车的瞬时速度。

4.学生进行测功率活动。

教师:如何才能知道在某种运动中自己做功的功率呢?请同学设计一个测量方案,并进行实际测量。

(激励积极思考、设计可行方案,动脑动手,体验科学探究实验方法和感受实验成果的喜悦。)

预测学生的实验方案可能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来进行设计实验) 方案1:学生快速跑上楼,来测量做功的最大功率; 方案2:估算学生自己平时上楼或爬山过程的功率;

方案3:设计沿某一竹杆或树杆上爬一定的高度,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4:利用跳绳运动,来测量做功功率;

方案5:测算自己举起杠铃时的最大功率(需要同学的帮忙); P一定时,F∝ (板书)

第19篇:设计论文

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基于AJAX的信息发布与反馈系统的设计

摘 要

为了及时获取学生的意见建议和及时发布调查表,方便系部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一个适用于我系信息发布与反馈的系统。本系统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方便快捷的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系里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改进提供了有效帮助。

本系统实现了对管理员、教师、学生基本信息的存储和维护;实现了建议提交和回复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学生提出建议、管理和教师回复建议;实现了建议信息的归类和关键字定义;实现了发布调查表的功能,包括调查表的创建、修改和发布。此外,本系统具有较全面的查询和统计功能,包括按类别查找和统计建议信息、对调查表调查结果的汇总统计等。

本系统采用B/S结构,运行在WEB服务器上,用户端只需用浏览器就可以访问本系统。系统基于.NET平台,是利用、C语言和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工具进行开发的。本系统的开发使用了AJAX技术实现页面的无刷新,在不更新整个页面的前提下维护数据,使系统更加快速地响应用户的各种操作请求。

信息发布与反馈管理系统是按照软件工程思想设计完成的。。

第20篇:教学论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课堂教学设计的体会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中,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英语教学中之所以速度慢,收效低,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必要的语言环境,因此,我们教学英语时就得想方设法做好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使教学活动变成生动、直观、兴奋的过程,才能有利于改变单调的教学格局,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下面就是我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情景设计

1、运用直观教具。在教授单词时,最好多用图片、模型、实物等,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让学生在直接感触中记忆单词。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带实物进行单词教学,既增加了课堂的真实语言氛围感,也能使学生从一陈不变的课堂环境中感到一丝新鲜味,从而刺激他们引起脑神经兴奋,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更大程度上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2、运用生动的多媒体。在课件中设计问路的内容时,教师让学生以图中人物的身份去找前面某个指定位置,先让学生依次在课堂上向不同位置的路人询问所去地方,口头描述所走路线,老师用鼠标点击图中的人物,按照学生描述的路线向前移动图中人物的位置,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随着学生问路次数的增多,象Excuse me, how can I get to the park? Excuse me, which is the way to the bank?这样常用问路的词句在不知不觉中熟练起来,并且使学生不会感到枯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创设真实情景。交际用语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时用实物,如水果、衣物、学习用品等做道具,给学生在课堂中设置真实的场景,也会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老师设计了一个在超市购物的场景:两名学生每人穿一件超市工作人员的服装,让另一个学生提着购物篮,依次在摆放实物的柜台(学生课桌)上去买东西。在活动中,同学们热情很高,争着去参加,下面一部分对所用语句不太熟练的同学,一边在观看,一边忙着在请教同桌还没记住的句子,这样的活动,是学生们很感兴趣的,每个学生都愿意积极参加,主动交流,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后,大家都对这堂课给了很高的评价,并提倡积极向这位老师学习,多上这样有质量的课。

二、游戏的设计

在英语课上,由于要记的内容较多,长时间的机械训练,学生会感到枯燥,脑神经容易处于疲劳状态,但是,如果我们能把游戏运用到英语教学中来,以游戏的娱乐性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效的方法。如“接龙”游戏,用动作提示单词等,通过形象记忆,学生对单词的印象会更深刻,记得会更牢,还不用再专门化时间和精力去记单词的汉语意思,这难道不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好办法吗?

三、竞赛设计

初中生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将竞争机制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中,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现在推行的新课堂不正说明了此活动的优势吗?在活动中,他们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同时,还能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强烈的上进心和集体感,让学生以自身的经历体验“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争光荣”的集体主义观念,从而形成班级的凝聚力和向上力。

四、评价的设计

1、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纯地针对他们所做出的回答正确与否,而要从他们积极举手、认真思考、清晰表达、思维独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侧重于以鼓励为主线的课堂评价,能使他们在课堂活动中不断得到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了发言的信心,激发了争取胜利的欲望。

2、要处理好评价内容的模糊度和精确之间的关系。

评价的内容不能是笼统的甚至是不可捉摸的,要对评价内容进行分解,提出评价的具体指标,以增强评价的可操作、有效和一致。例如,对学习态度进行评价,可以分解为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及时纠正错误等。其目的还是为了激励孩子们

3、让评价发挥激励功能和促进作用。

在教学设计中,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学生的预想(对学生所给的正面评价)。我们很多老师都对工作很认真,只要学生一出现口误就马上帮他们改正错误,其目的自然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以保证他们正确地掌握知识,但这种方法常常会使本来心中没底的学生觉得又失败了,对下一次的参与产生了忧虑和恐惧;其实有时你要是换成另一种方式,先不急于改正错误,针对他们已说对的部分,给以正面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有成就感,没失面子,然后再用正确的说法重复一遍,这样,学生同样会明白,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不至于使他们在下次参与时产生胆怯心理,并且也很感激你的纠错方式,对你会由感激转变为喜爱,亲其师,信其道的事实就会在你的课堂出现。 克莱恩说过:“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如果我们每次走进课堂之前,都精心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并对活动内容、方式和步骤做到胸中有数,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活力,教与学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