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1-25 08:35:56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张咏梅

课题

第十二章:运动和力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学习目标 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学习重点 教学方式 教具与媒体 教

内容与教师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学生活动

增加前后内容间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学习难点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课型 体验、应用

微机、投影仪

设计依据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

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学生回答 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

言。

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断的?

学生回答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

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回答

互动合作精神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先用正确的概念统治大脑

再分辨概念的其他歧义

学生讨论、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

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

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

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

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学生讨论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生讨论得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出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

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

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

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学生回答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

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

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师生讨论

单位换算:1m/s=1×=3.6km/h

学生练习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

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

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学生练习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

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学生计算 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

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

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策略

拓展知识

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

变式练习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通过对比给出两个概念,公式也可以通过对比给出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运动。如„„

如„„

【计算】

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走向社会

学生比较、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讨论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师生讨论得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

就是平均速度。

学生观看

学生练习

所需要的时间,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小结 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

2、

3、5。教学 流程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板书 设计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3.单位:即m/s或m.s;常用单位是km/h或km.h。

-1-

1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这节课是该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个这册的重要知识点,它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所以我们要对它引起高度重视。

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课后 反思 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非常深远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种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是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的继续加强。

推荐第2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揭示什么是运动的速度。教材结合一组速度型运动的图片和刘翔110米栏比赛,利用“比快慢”这样对比性的问题,引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问题,即运动速度。为给学生以准确的科学概念,教材特地给出了运动速度的定义,以使学生获取明确的认识。

第二部分,给各种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测量走路的速度。教材安排的给速度排序活动,速度单位是相同的,只要比数字大小便可,让孩子感受到各种典型的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教材介绍的测量包括两个步骤:第一步规定走5米的路程,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花的时间有什么变化。第二步规定走5秒的时间,走路的速度不一样,测量走的路程有没有变化,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再一次体会速度的组成要素。

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认识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教材以气象预报为例,指导学生阅读资料进行分析,知道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也只有知道了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才能做好台风到来的准备。

第四部分,指导学生识别缓慢运动。教材用图片展现了四个生活中所见的例,引导学生发现缓慢运动、学习观察缓慢运动的方法,并且学习如何计算运动速度。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对于新的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对于科学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从知识层面上讲,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对物体运动的快慢已有感性的认识,但并不知道要用速度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学习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1 / 5

5.会使用秒表。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评价任务

1.认识速度的概念。

2.会用秒表测量自己走路的速度。教学准备

秒表、米尺、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提问: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谁移动得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那么,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课学习

1.讲解“在行进相同距离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多少”。

(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要指定一段距离,让他们进行比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段比赛的录像。(播放刘翔比赛录像)

(2)讨论:知道这是什么比赛吗?(110米栏)在决赛中,刘翔以12秒91获得了冠军。美国选手特拉梅尔获得亚军,他的成绩是13秒18;古巴选手加西亚第三名,他跑出了13秒20的成绩。那么,我们是通过什么来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时间的多少)

(3)讨论:就是说,想要比较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必须符合什么条件? (4)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速度。(板书:运动速度)

2.讲解“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较行进距离的长短”。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

2 / 5

的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列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 (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3.测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l)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吗?(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测量要求:

①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 ②学生示范正常步伐与慢一些的步伐。

③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④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除了这样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5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1的同学可以直接到那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想想应该怎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下,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测量。(提醒: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室外每块地砖的长度是100厘米)

(5)汇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3 / 5

4.知道如何判断缓慢运动的物体。

(1)引入:(出示图片)指甲在运动吗?你有办法测出它的生长速度吗? (2)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指甲生长这样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

5.总结:今天,我们讨论了物体运动快慢的问题,它离不开时间和距离这两个因素。

6.说明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出示图片)这是一张气象卫星云图,是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出示资料)

(2)交流问题: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了什么?为什么?

(3)小结:物体的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这两个重要因素外,还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板书:方向)

三、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举生活中的一个例子,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吗? 教学反思

在学生猜谁移动快慢时,容易把关注点集中在器具上,忽视运动的时间。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是否应该确定一定的距离及认定有同样的娴熟程度等因素。在学生的争论中,引入讨论110米栏比赛的问题。在讨论110米栏比赛时,要扣住“比赛的距离”、“同一时间起跑”、“看谁花的时间少”、“刘翔的速度是多少”这样一些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运动的快慢需要用行进一定距离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衡量。

给运动速度排序的活动,可在教材列举的基础上再补充一些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说说他所知道的其他物体运动的速度。在测学生走路的速度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环境的实际情况,将距离适当加长,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注意安排好小组成员的相互配合。可以4人一个小组,小组成员分担计时、测量长度、记录和被测人的任务。

强调运动方向的重要性。让学生发现在台风运行中还需要关注它的方向,才能准确知道对我们有没有影响。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说一说一些运动

4 / 5

的方向。

从个别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体的缓慢运动。先引发学生回忆或思考在生活中能采用什么方发现它们的变化,然后再启发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共同的作用?(参照物的作用)进一步巩固本课和前课所学的知识。

指甲的生长和小苗的生长比较容易计量出运动速度,即一个星期或一个月长了多少毫米(或厘米);月亮的移动很难判断它的速度,但可以借助周围固定的物体,如树、楼房等来判断它在运动。对于水位上升的判断,可以借助水位表来发现它是缓慢上升还是下降。

5 / 5

推荐第3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分析:

(一)学习需要的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学习内容的分析:

《运动的快慢》是九年级第十二章第二节的内容。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小学数学中学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亲身的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科学世界”,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美感,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三)学习者的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内容: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1.知识与技能 :

①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②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④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①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②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③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3、自主学习法。

(三)教学媒体的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建立,用多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中的一些片段,从而让学生对观察、比较、讨论中建立速度的概念,同时应用多媒体播放现代一些“频闪摄影”片段让学生了解这种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描述,那么下面四个实例中,谁运动的快,谁运动的慢呢?

多媒体播放实例动画:在地面上行走的人,沿直线行驶的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 【设计意图:通过四组生活中常见的和运动快慢有关的事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些物体的运动情况,得出运动有快有慢从而引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分析,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有利于新课的教学。】

提问: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学生讨论,进行回答。

运动有快有慢,怎么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就一起来学习吧!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媒体播放学校运动会径赛项目视频,让学生叙述观众和裁判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方法,引出生活中人们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总结。

提问:如果路程、时间都不相同的话,怎么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例如学校百米赛跑冠军的成绩是12 s,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解决的方法。 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通过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从而总结比较运动的快慢的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在得出这个结论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不同路程、不同时间如何进行比较快慢的问题。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学生的思路清晰,参与讨论的热情和讨论的效率自然高了起来。】 总结:在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那么速度等于什么呢? 总结:“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学生自学速度的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3)单位

提问:同学们根据学习密度单位的经验,讨论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设计意图:得出速度概念后可以对比刚刚学过的密度公式的建立让学生自己来说出速度的公式及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于速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也可以借鉴密度单位间换算的方法进行。这样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并考察了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 练习1:

根据课本P31“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讨论分析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练习2:

例1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例2课本第31页。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例3课本第32页。学生分析思路,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突破了教学重点后,就进入到速度的简单计算,这也是历年来学生易出错的地方。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通过课本上的两个例题使学生明确做计算题的思路和要求。然后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解题步骤,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这样的设计可以及时纠正解题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直观的呈现解题步骤,使学生尽快熟练解题的过程和做题要求,顺利的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后提出的问题。

提示: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 (1)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基本不变? (2)哪个小球运动的越来越快?

媒体播放“频闪摄影”视频,学生观看,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引导总结各自运动的特点,让学生叙述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的定义。

1、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设计意图: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掌握也是本节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眼、脑共动后解决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讨论和分析,自己去总结这两种运动的特点和不同之处。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小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了学生会的老师坚决不讲,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平均速度

学生看龟兔赛跑的故事图片,讨论提出的问题:整个过程中是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还是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总结: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内或者是哪一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练习1.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5m。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设计意图:平均速度的计算在中招中有所体现,要让学生理解平均速度的含义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所以我通过学生熟悉的龟兔赛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计算。通过学生讨论总结计算平均速度的方法,掌握各个物理量的含义。为了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一道计算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计算平均速度的思路和方法,并和匀速直线运动结合起来考察,使学生对这两种运动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小结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υ=.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2.在变速运动中,υ=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四:检测反馈,拓展延伸: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υ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υ由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设计意图:在重难点得到突破后,我又设计了四道练习题进行当堂检测,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

1、2

六、板书设计

§12.2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υ=

4.单位:米/秒(m/s) 千米/时(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公式:υ=

推荐第4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那位同学能告诉老师乌龟与兔子那个跑得快,最后谁赢了?

问题: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二、速度

1、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在百米赛跑的比赛中,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的方法是不同的。

问题:请同学们说说看,观众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裁判用什么方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学生交流讨论后回答

归纳: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

2、那么下面这种情况该如何比较两者运动的快慢: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s,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min。即两个人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 都不相等,你能否判断哪一位运动得更快?

在运动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不相等情况下,每一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进行比较。即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速度可用公式:v=s/t表示。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做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1km/h=1/3.6m/s=0.28m/s

三、匀速直线运动

1、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第21页的内容:

(1) 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应该是一个定值,与路程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无关,所以不能将v=s/t理解为v与 s成正比,与t成反比。)

(2) 思考:物体怎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相对于匀速直线运动)。

(3) 怎样粗略地描述物体的变速运动?(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变速运动可以用v=s/t来计算,s是物体通过的某一段路程,t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所用的时间,求出的v就是物体通过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四、速度计算

学生阅读课文第21页例题,理解题意,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刘翔跑完110米跨栏的平均速度。(注意书写方式)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的时间t=12.91s。

利用公式v=s/t可得刘翔的平均速度:v=s/t=110m/12.91s=8.52m/s。 即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s 。

五、课堂练习

A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B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火车、轿车、猎豹 B、猎豹、轿车、火车 C、轿车、猎豹、火车 D、火车、猎豹、轿车

C

6、大梦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自行车进行探究活动,(1)小组成员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自行车后轮的周长为180cm。请你说出其中的一种测量方法。(2)大梦骑车在学校操场百米跑道上沿直线匀速前进,小梦测出自行车后轮转50圈用了30s。求大梦骑车的速度是多大?

六、板书设计

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路程

相同路程比时间

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即速度 速度的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v=s/t 单位:m/s km/h 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1/3.6m/s=0.28m/s 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速度的计算:例题; 解:刘翔在运动过程中通过的路程s=110m,所用的时间t=12.91s。

利用公式v=s/t可得刘翔的平均速度:v=s/t=110m/12.91s=8.52m/s。

即刘翔的平均速度是8.52m。

推荐第5篇: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学用具 微机、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四、作业布置

P30动手动脑学物理

2、

3、5。

五、板书设计

推荐第6篇: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教学难点: 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方式: 引导-探究;参与-活动

教具 :投影仪、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投影图片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播放幻灯片】画面是怎样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讨论】

【总结】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

方法2: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学生讨论、回答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新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投影例题】:小聪同学的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的50m跑成绩为8s,他们俩谁跑得快? 【计算并比较】

(三)速度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v=s/t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3.6km/h 1km/h =1/3.6 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速度的物理意义:人的步行速度约1.1 m/s,表示1s内通过的路程是1.1m。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 5m/s= km/h 54km/h= m/s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老师写出解题格式。

例题: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6 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

【投影幻灯片】小球运动的频闪照片。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不是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v=s/t 中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作业 :一列长200米的火车,完全通过一座6700米的隧道,用了6.9分钟,问此火车经过隧道时的速度为多大? 板书设计

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2.公式:v=s/t 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三、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课后反思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速度内容虽然学生小学就学过,但准确的物理公式应用仍是重点,教学中增加前后内容间的联系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起学生兴趣, 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走向物理 互动合作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先用正确的概念统治大脑, 再分辨概念的其他歧义 ;学生计算, 学生比较、讨论教给学生单位换算的策略, 拓展知识 ,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 ,通过对比给出两个概念;师生讨论得出 ,学生练习也可以通过对比给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

推荐第7篇:《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2、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3、知道运动方向,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方面之一。

4、知道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在缓慢运动。

5、会使用秒表。

教学重点:知道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 教学难点:会测量运动的速度。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图片,体温图中的伙伴们在干什么?

2、猜一猜水水移动的快。(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他们行进的距离和时间,因此无法判断出他们移动的快慢)

3、提问,按摸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了?(板书课题,运动的快慢)

二、新授 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经验的再现,能够说出如何比较谁快谁慢。)

(一)同距离,比时间

1、师:还有没有其他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呢?瞧,老师准备了。(课件2009柏林田径世锦赛男子百米决赛成绩。)

2.快速读一读,在百米决赛中,第一名是?他的成绩?看看比赛是用什么方法比出运动快慢的?

3.对。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板书—同距离比时间)

4、还有那些体育赛事也是采用同距离比时间多少的方法进行运动快慢比较的?

设计意图:同距离比时间的多少。通过数据引导学生判断距离相同情况下,可以比较时间的多少来判断运动的快慢。

(二)同时间,比距离 (1)引入:平时,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在我们的生活中,物体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

(2)你们能给下的运动速度排序吗?在教材第30页上完成。 (3)提问,你们是怎么比出快慢的?

(4)那么物体运动速度的快慢,还可能和什么情况有关?

(三)这算运动的快慢与距离时间的关系。

(1)讲述:你平时走路的速度是怎样的?你想测算一下吗?那么你想设计这样的活动吗?(小组讨论)

(2)出示表格,你能读懂这张表格?(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测量要求:

① 从表格中知道,用不同的速度的步伐走,同样的距离5米。 ② 学生吃算正常步伐与慢行的步伐。

③ 测量时间时,我们可以用秒表。(出示教学秒表的用法,学生试用) ④ 知道怎样计算速度,用距离除以时间,为了便于计算,可以借助计算器,结果保留整数。

⑤ 除了这样子测算行走速度的方法,我们还可以这样做(出示表格2)在这张表里,有哪些情况与第一张表相同?哪些不同?

⑥ 测量距离时,我们可以使用卷尺,如果尺子不够长怎么办?(分两次测量)提醒大家,测量时要注意将尺子拉直,沿直线测量。

⑦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将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左边这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1,右边的几个小组进行测量活动2。在室外,老师已经事先画好了一段五米的距离,做测量活动一的同学可以直接到哪个场地测量。做测量活动2的小组,老师已经标好起点位置了。这样的活动你们会做吗?在小组内讲讲应该怎么做,以及如何分工。(学生讨论)

⑧ 完成测量和记录后,请各小组根据表中的数据,交流一家,正常步伐的速度与慢一些步伐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4)分小组开始开始测量。

(5)回报测量结果?得出结论。(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

三、运动的位置和方向在描述运动时必不可少

1、事实上,不只体育运动需要比较快慢,许多物体的运动快慢都是人们所关心的。

2、你听说过台风吗?(播放课件台风危害)你有什么感受?(可怕,猛烈……)

3、为了避免台风造成的危害,我们必须在台风来临前做好准备,气象预报就显得尤为重要。

4.下面是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有关台风‘卡奴’气象预报。

5、教师小结:所以在对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进行描述时,还要尽可能关注运动的方向和位置(板书:位置、方向)。

6、师:孩子们,准确预报台风的运动方向、运动位置、运动速度实在太重要了,你知道为什么吗?(提前预防,我们才能更安全的躲避台风给我们带来的灾害。

设计意图:描述运动时有时还包括位置和方向等因素。(通过学生在地图上画出台风运动的方向,与老师的路线图进行比较,初步感知运动的位置和方向是描述运动快慢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 拓展思考:

有些事物乍看上去似乎不动,其实它们一直在生长或运动。你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它们是在生长或运动的呢?(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课后实践应用(判断缓慢运动)

板书:

运动的快慢

同时间 比 距离多少

同距离 比 时间多少

方向

位置

推荐第8篇: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速度是不一样的,速度可以用一定距离所用的多少来描述。

2、知道运动方向也是物体运动的表现。

3、认识一些非常缓慢的运动。过程与方法:

1、会测量走路的速度。

2、学会物体运动的速度排序。

3、学会使用秒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体验到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秒表、米尺、探究表格、相关图片课件 2.学生准备: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乌龟和兔子谁跑的

快呢?为什么兔子速度快还输给乌龟了呢?同学们各抒己见。到底有什么办法能比出他们之间运动的快慢呢?随即板书课题(明确学习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

重、难点)

二、

探究新授:

1、观察四幅图片,并用自己的

话来说说运动的快慢是怎样表示的(引出速度的概念讲授新知)

2、测一测走路的速度: •你们有什么办法测量出我们步行的速度呢?

小黑板出示思考题:要想测量出步行的速度,必需要知道什么数据?

学生小组讨论:距离和时间。 •如何能测量出距离和时间?

小组讨论:距离可以用皮尺量,时间可以用表测量。(出示秒表教会学生如何使用)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出示表格,让学生用距离和时间的定义来描述这些事物的速度。示范怎样表述:飞机的速度是1260千米/时,表示飞机能在一个小时中飞行1260千米

·学生自己练习描述。(学会描述事物的快慢)

小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这就是常说的运动 (使学生意识到判断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并且让学生知道每个人的速度都是不一样的)

3、缓慢运动的物体

(1)伸出手掌让学生观察指甲在运动吗?(引入缓慢运动 ) (2) 生活中还有很多运动缓慢的物体。出示图片 你有办法计算出小苗的生长速度吗?(引导学生利用参照物发现物

体的缓慢运动,然后再启发学生讨论这些方法中用到的物体对观察有什么作用)

4、物体运动具有一定的方向 1)以2005年台风“卡努”运动走向图为例讲解气象卫星云图

2)探讨: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时间、风速、风级以外,还强调什么?为什么? ( 讲解新知:运动速度除了包括距离和时间因素外,还包括运动的方向。)

三、课外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证明月亮也在运动。

四、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你能根据生活经验,来描述运动的快慢吗?

板书设计:

2、运动的快慢

运动的快慢要用一定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运动速度

运动速度:(1)快慢

(2)方向

推荐第9篇: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一)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有一些感受:

1、让学生体验快慢,获得感性认识

课改要求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获得学习经历的体验。在快与慢的比较环节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分组带到操场开展运动快慢的小比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其中。学生分组,有人跑、有人计时、有人发令、有人记录。采取两种比赛方式,第一种,比1 分钟内跑的米数的多少;第二种比跑完60 米用的时间的多少。每个人感受自己的相对快慢。

2、学生 积极参与 探究活动

学生跑完后再回到教室,比较分析那位同学运动的快,并提出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看路程的多少,相同路程看所花时间的多少。再此基础上,我提出问题:如果两个物体运动时间不同,所经过的路程也不同,这时,我们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有学生说:将时间化成相同,看两者的路程多少,这是可以的。有同学说:将路程化成相同,看所用时间的多少,这也是可以的。我再问: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学生陷入了沉思中。我启发说:就时间相同而言,既然可以放大,那么能否缩小呢?有学生就说:可以的,将他们都化成1 分钟或1 秒钟,看在这1 分钟或1 秒钟内两个物体各自运动的路程是多少,也是相同时间看路程的一种方法。我肯定他的说法,并指出:将每小时、每分钟、每秒钟等成为单位时间,刚才的方法也就是看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过的路程的多少。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

3、列举生活实例

教师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表示快慢的应用,引导学生 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 可以 让他们知道 科学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 科学 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 。

4、积极提问,贯穿课堂始终

要想学生 4 0 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 。 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提问要准确,多用短句,学生易理解。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二)

紧张激烈的赛课终于结束了,有点儿如释重负的感觉。不过仔细回味从准备这堂课到上完这堂课的过程,>收获真的很多。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1、新课的引入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一个好的引入应该是一节好课的必要条件,所以这个引入至关重要。在引入环节,我思考了好多种引入新课的方法,不过最终还是定格在了赛课使用的这种方式上。首先给同学们播放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创造奇迹的精彩瞬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指出“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事实上,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体现了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2、启发学生通过体验、讨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的概念,突破了速度概念的建立这个难点;

虽然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速度”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是如何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如何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地引出速度的概念则是本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首先从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入手,让学生认识到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是有实际意义的,并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引出速度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有效地突破了这个难点。

3、通过“尝试练习--总结方法--巩固练习”这样的流程,有效巩固了速度的计算这个重点;

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不过学生刚学完《欧姆定律》,对物理计算题的解法大致了解,所以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练习速度的计算,然后及时给予反馈,再引导学生及时总计物理计算题的解题步骤,最后再进行巩固训练。利用这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们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对教学重点的强化有一定的效果。

4、自主开发小实验,有效突破了“频闪摄影”这个难点

“频闪摄影”虽然是课本“想想议议”的内容,但却向学生讲述了一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所以应当引起重视。查阅了很多资料都对“频闪摄影”做了淡化处理,基本都是只讲述了两张网球运动的频闪照片,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有点略显单薄。所以我在“频闪摄影”这部分自主开发了一个小实验“模拟频闪摄影”--利用初二上学期同学们学过的眼睛就像一架照相机的内容,通过每相隔一定时间睁开一次眼睛观察斜面上小车的运动情况来模拟整个频闪摄影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了频闪摄影这种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时利用这个简易的小实验很好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整个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

速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而且物理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课程,所以应尽可能多的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有紧密联系的内容进行知识的拓展,开拓学生的思维。

2、三维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不到位

现在的教学设计主张的是三维目标,对于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的执行,教师都能做的比较到位。但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贯彻往往会打折扣。对于赛课,专家们在评课的时候其实往往也就着重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施,用以区别赛课的等级。所以,要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自己的每一堂课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彰显出真功夫,而不是一时之功。如果再上一次这堂课,可以以“龟兔赛跑”的故事作为结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恒心+毅力=成功”。

3、调节课堂气氛的能力有待提高

这是我第一次用完全陌生的学生上比赛课,内心深处多了几分忐忑。毕竟对学生不熟悉,也担心学生不配合。事实上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真的很感谢七中初二(1)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带给了我这样一份美好的回忆。但听了同行湾中龙旭老师的课后,我还是觉得在调节课堂气氛上要向龙旭老师好好学习。

反思写完了,我也好像重新做了一遍学生,看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发现了自己的成长印迹。在漫长的岁月中,我相信点滴思考必成经验小流润泽我的教育生涯。接下来的教育之路上,我一定会继续加油!最后,衷心感谢评委们的辛苦付出!谢谢!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三)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本节课我以《龟兔赛跑》导入。我问同学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没等我的问题说完就开始议论纷纷了。然后我让一位学生讲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使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很少有学生睡觉。上课时,他们都很认真的听课,对问题都会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就要把握好题目的难度,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刚开始难度不能太高,太难了他们听不懂的话,上课就会失去激情,不认真听课,会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让他们以为自己不行,比不上人家,没办法学好,所以教学时一定要选一些难度适中的题目。待时机成熟题目可以难一点,这样反而激起他们的好胜心,攻克难题他们会觉得具有挑战性,他们心里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念头,所以听课就会更加认真。

要想学生45分钟内都会专心听你的课那是不可能的,他们或多或少会开小差,他们甚至连书本都不拿出来或不翻开,可能还会睡觉。这时采用提问的方式的话,就会使学生的精神一下子紧张起来,并且去思考你所提出的问题,但是提问时,不能只提问一些选择性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思考的空间就会很小,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提问要有均匀性,不能反复提问某个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热情消退的。

新教材中,很大程度上强调物理的应用,每个章节中都有相关联系生活的例子,多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他们知道物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广泛的应用,会激起他们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因为要使学生学会你这一科,先是让学生喜欢你这一科。新教材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讲的少了,开放性的题型多了。

推荐第10篇: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运动的快慢教学反思

1.在这课教学中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运用公式进行物理量的计算,所以如何运用公式进行物理量的计算一定要讲清楚。可通过举例子进行说明,再通过学生练习进行巩固,再提问演板纠,正反复这样,作业中才不会出现公式应用的规范性错误。 2.计算结果的要求。计算结果要求用小数表示,保留一位获两位小数,要强调到,用分数表示的扣一分。

第11篇: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的计算。 教学难点

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 标签

运动的快慢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校运动会上,短跑比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1.在比赛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2.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怎样计算成绩的?你与裁判员所用的方法一样吗?为什么?

3.小聪同学的100米跑成绩为17秒,小明同学的50米跑成绩为8米,要知道他俩谁跑得快,应该怎么办?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上述问题,以快慢的比较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运动的物体,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怎样才能比较它们的快慢呢? 例如:两个人百米赛跑;高铁和飞机从北京到上海;小明和小聪骑自行车从学校回家等。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经过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得快。

另一种是在物体运动相同路程的情况下,比较它们所花的时间,所花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时,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得快。

在上面的描述中,运动的快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时间和路程。 2.速度

探究:在前面我们探讨了时间相同或路程相同的两种情况,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怎样比较运动的快慢呢?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在学生思考后,教师可进行明确: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同时,要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按照一定时间(比如1 s)内,通过路程的远近来判定物体运动的快慢。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国际单位:m/s或 m•s-1,读作:米每秒,这种单位叫组合单位。在交通运输中速度的单位也常用千米每小时,符号是 km/h 或 km•h-1.这两个单位的关系是

1 m/s=3.6 km/h 3.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然后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课堂小结 1.比较运动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的定义。 (3)速度的公式。 (4)速度的国际单位。

课后习题

例题

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 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成绩是12.91s。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板书 速度

速度的物理意义 速度的定义 速度的公式 速度的国际单位

第12篇:第3节_运动的快慢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1.2过程与方法 :

通过速度的探究体会速度的大小体会速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及应用公式来解题的计算能力。 对速度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能结合生活实际应用。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2 教学难点 建立速度的概念

“频闪摄影“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校刚刚举办完了秋季运动会,不少同学在运动会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啊,小明跑步很厉害,那么现在问题来了,我们说小明跑得很快,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怎样来确定运动物体的快慢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来探究的问题。

【师】我们都知道,运动会评判跑步成绩有秒表,汽车开动看速度有时速仪表,它们是如何来衡量运动快慢的?

【生】通过速度。

【师】对了,很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两个例子:

(1)运动会的百米赛跑时,在比赛过程中判断哪位运动员跑的快些,我们用的是什么方法?在终点时我们又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用秒表测速,根据每个人从起点到终点所用的时间来判断快慢。

(2)小华步行,而爸爸骑自行车,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怎么判断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可以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程的多少来判断快慢。

【总结】总结: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时间短运动快,时间长运动慢;也可以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路程短的运动慢。

6.2 新知介绍

一、速度的计算 【师】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类比密度的定义引入速度的定义。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师】通过上面我们的讨论结果,确定速度有两个办法:

比较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比较相同时间所经过的路程。 综合条件,可以得出速度的计算方法: 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速度常用单位有两个: 米/秒——m/s 千米/每小时——km/h 【师】两个单位经常会在一个题目里面同时出现,所以我们要对单位进行换算,下面我们来练习下:

(1)1m/s=_____ km/h (2)5m/s=______km/h (3)72km/h=_____m/s 【师】方法很简单,只要把长度单位对应上,时间单位对应上,然后进行计算就可以。 1km=1000m,1h=3600s 所以1km/h=1000m/3600s=1/36 1m/s=3.6km/h 所以上题的答案是: (1)3.6(2)18(3)20 【速度快慢的比较】

【例题】汽车速度是36千米/小时,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是10米/秒,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自行车每分钟通过0.6千米的路程,三者速度相比较(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 B.短跑运动员速度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分析】 速度有两个单位,其换算关系为1m/s=3.6km/h. 汽车速度为36km/h,

运动员速度为10m/s=36km/h, 骑自行车速度为v=36km/h, 比较可知三者速度一样大.故选D.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张图,大家来说下图片能表达的意思。

【生】表示的是限速40km/h。

【师】对,那么这里的速度40km/h,是怎样的速度呢?

二、匀速直线运动

【师】我们知道,速度是一个可以随时改变的物理量,就拿汽车来说,踩一脚油门,速度就变快了。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两个概念,

一个是瞬时速度,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 一个是平均速度,就是速度保持不变的情况。

知道了这两个物理量之后,现在告诉我,什么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速度保持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改变的,一种直线运动。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那么平均速度有一个特点,我们通过一个实例来分析。

【分析】 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师】题目中需要我们求平均速度,现在老师告诉大家,平均速度就是将你所要求的这段总路程s,除以这段总路程所用的时间t,所得的结果也就是这段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

所以他的前一半路程:v平均=50m/5.5s=9.09m/s 后半段路程:v平均=50m/4.5s=11.11m/s 全程v平均=100m/10s=10m/s 下面你们来解答下他的后面的问题。 【生】

前一半时间v平均=45m/5s=9m/s 后一半时间v平均=55m/5s=11m/s平均速度v平均=100m/10s=10m/s 【师】通过刚刚实际例题的分析讲解,大家清楚了平均速度的计算了吗? 【例子】

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

,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

m/s, 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

通过平均速度,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瞬时速度

【师】刚刚说了平均速度,下面我们也来了解下瞬时速度,关于瞬时速度,大家只需要清楚他是一瞬间的速度变化就可以,计算方面不做要求。但是在题目里面,要能明白频闪的定义。

频闪就是拍摄的某一个瞬间物体的运动。

【例题】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它在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那么这个物体所做的运动(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是变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可能是变速直线运动 D.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也不是变速直线运动

【分析】

知识点: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

题目中给出物体每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很多同学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计算出的速度是1min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1min内通过相等的路程,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

故选C.

三、速度相关的图像

【师】关于速度的图像总共有两种:

一个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我们称之为v-t图; 另一种就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下面我们通过一些例题来明确这两种表示关系的特点及区别。 【例题】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分析】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例题】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例题】如图所示的图象中,描述的是同一种运动形式的是(

A.A与B B.B与C C.C与D D.A与C 【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的图象有两种表示方法:

如果是v-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因速度不变,所以图象是平行于横轴的射线,如图B. 如果是s-t图象,则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距离,因速度不变,s与t成正比,所以图象是过点O的射线,如图C.

故选B.

课堂练习

1、一个人骑自行车前进,开始以2m/s的速度匀速走了40m,然后又以5m/s的速度匀速走了50m,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 )

A.3m/s B.7m/s C.3.5m/s D.2.5m/s

2、羚羊跑的速度是20m/s,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完了50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B )

A.汽车、运动员、羚羊 B.羚羊、汽车、运动员 C.运动员、汽车、羚羊 D.运动员、羚羊、汽车

3、在刚刚结束的校运会男子100m短跑比赛中,运动员们快步如飞.关于运动的快慢,有如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①观众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②物理学上用观众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③终点裁判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④物理学上用裁判的方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小明和小红都骑车从家到学校,小明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小红骑车的平均速度是4m/s,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小明从家到学校所走距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比小红的大 B.小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小红家到学校的距离近C.小明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比小红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少 D.任何时间小明骑车都比小红快

5、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C )

A.经过4秒,两车相距10米 B.经过6秒,两车相距10米

C.通过4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D.通过60米的路程,甲用时比乙少2秒

6、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情况如图,物体在OA段的速度为v1,物体在BC段的速度为v2.

(1)请你根据图象分析,v1____v2(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此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v=____m/s. 答案:大于;2.5

7、一列长180m的列车匀速通过长900m的隧道,测得列车完全通过隧道需要72s.求:

(1)列车运行的速度. (2)列车全部在隧道内运行的时间. 答案:

(1)列车的运行速度为15m/s;

(2)列车全部在遂道内运行的时间为48s.

8、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获取两物体运动情况的信息有:

(1)甲物体速度比乙物体速度____;甲物体做____运动,乙物体做____运动. (2)若甲、乙同时运动5min,则甲物体比乙多走多少m?

答案:大;匀速;匀速 150;45 课堂小结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 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课后习题

完成配套课后练习题

板书

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体的运动快慢用速度表示。

一瞬时速度:一个瞬间的速度大小。平均速度:一段路程的速度。

关于速度的两种图像:

一是描述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图,称之为v-t图;一种是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图,用s-t图来表示。

第13篇:运动的快慢教案

运动的快慢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速度的计算

2、难点:速度单位以及单位换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有两个运动,一个是猎豹追赶猎物,另一个是蜗牛在地上爬行 ,这两个运动有什么不同?(快慢不同)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节运动的快慢

(二)讲授新课

提问:(1)小明步行,小红骑车同时从学校出发,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在相等的时间内,走的路程多的运动得快”

(2)提问:百米赛跑,怎样比较运动员运动的快慢? “相同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运动得快

(3)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如何比较快曼哪?

启发学生回答:可以计算出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短就是运动快或者计算出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也是运动快的。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这种情况下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

板书: 1.物理意义: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公式: v=s/t

4.单位:m/s或者是km/ 换算关系:1m/s=3.6km/

指导学生学会单位换算

练习:20m/s= 54km/h=

例题:书本16页

指导学生学会熟练掌握公式的变形。

2、匀速直线运动

指导学生观察图1.2—2。让他们提出不同之处。从而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含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是变化的运动。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物体做变速运动的例子(汽车开动时,汽车刹车时,足球在草地滚动时等等)平均速度:v=s/t 这样算出的速度上该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注:(1)平均速度只能粗略的描述变数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

(三)课堂小结

1、速度的物理意义?

2、速度定义? 3.速度的计算公式? 4.速度的单位怎样进行换算?

5.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6.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四)作业

1、书本19页第

一、五题

2、完成相应的同步测试

第14篇:运动的快慢教案

11.2运动的快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速度的定义

2、能用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知道平均速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

二、新课引入

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 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三、新课教学

1,速度的定义

在生活中,我们是如何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呢?

活动:讨论,在百米赛跑中,我们如何判断一名运动员跑的快慢? 两种方法:

(1)在某一时刻,跑在最前面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

(2)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跑的最快。这种方法本质上比较的是经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最小的,运动最快。

综上所述,判断物体运动快慢,可以比较相同时间内经过的路程,也可以比较经过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

据此,我们可以把相同的时间规定为一个单位时间(比如说一秒钟),这样,单位时间内物体的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我们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速度公式为v=s/t s----路程-----米(m)

t------时间------秒(s)

v------ 速度------米每秒(m/s或m.s-1) 除了“米每秒”,速度的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或km.h-1。

1m/s=3.6km/h。

例一:书上例题。

2、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了解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是在暗室中进行的。每隔固定的时间,闪光灯闪一次,物体被照亮,物体的图像被记录下来。多次曝光之后得到的图像显示在同一张底片上。根据图像,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位置变化,从而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

根据上图回答:哪个小球运动的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运动速度有什么特点?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如何变化?

回答:甲图中小球运动时间比较长。甲图中小球的运动速度基本不变。乙图中小球运动速度越来越快。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沿着直线运动但是速度变化的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上图中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变速(加速)直线运动。

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变化。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物体在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反映物体平均快慢程度的物理量叫做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v=s/t。例如刘翔在110米跨栏中跑出了12.88秒的成绩,平均速度

V=110m/12.88s=8.54m/s。

第15篇:《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转眼间初中新的课程又将开始了,为了老师更好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1)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分析。

本节课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

2、学情分析。

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根据上述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难点:

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下面我重点讲一下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视频中物体有什么共同点?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 琼斯以10秒75的成绩获得女子100米短跑金牌,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0.75s=9.30m/s

答: 美国田径运动员琼斯百米短跑的速度为9.30m/s。

例题2: 例题:五指山至海口的路程为220Km,一辆汽车从五指山市开往海口,这辆汽车的速度是55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已知:S=220Km ,v = 55km/h

求:t

解:根据公式 v=s/t得

t=s/v

=220km/55km/h

=4h

答:这辆汽车4小时后可以到达海口。

例题3: 例题:2006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13年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v2=30km/h=30/3.6m/s=8.3m/s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五指山市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想想议议的内容,使学生知道频闪摄影也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幅图中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不同,通过比较分析来引出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同时指出,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21、6 km/h=____m/s

(2)5 m/s=____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观察比较法、多媒体演示。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学法: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体现我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容易理解,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km/h);换算关系:1m/s=3.6km/h

二)、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2、平均速度公式:v=s/t

七、作业布置:

1、1m/s=_____km/h

72m/s=_____km/h

10m/s=_____km/h

15km/h =_____m/s

2、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3.5 km/h, 64m/min,1m/s,则三人的速度的关系是?

3、汽车以25m/s的速度行驶了2h,它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__________km。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人对着相距425米的高山喊一声,听到回声经过的时间是(

A、1、25s B、0、625s C、0、8s D、2、5s

八、效果评价:

通过这节课师生的共同学习和探讨,同学们基本能够掌握速度公式及其变形,能够运用速度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同学们也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使物理知识有效的运用到生活中去。

《运动的快慢》说课稿范文(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上一节讲述的是“运动的描述”,通过这一节学生知道了“什么是运动”,而本节课教材通过“想想议议”栏目提出问题(“哪些方法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入课题,并且学生讨论总结后直接得出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小学数学课中,学生学习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的问题,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从简单的运动开始,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逐步展开对物理的学习。

二、学生分析

中学生对速度、路程等物理概念都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本节课还是喜欢物理又害怕难,喜欢的是以前接触过速度的计算,怕的是利用物理公式解决速度问题还是第一次,特别是数学底子薄的学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强自信显得特别的重要。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看鲜明、生动、不平常的现象的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直线运动的快慢。

四、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速度的概念和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

难点: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当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2、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速度单位的换算。

六、教学程序设计

(一)课题引入

通过多媒体展示“2004年奥运会上刘翔夺冠”的实录引入课题。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具体事例导入课题,更具有吸引力,效果要比教材“想象议议”引入更好。

教师提问:刘翔用了12秒88跑完了110米,你们想知道他有多么快吗?

(二)新授课程

1、首先学生看教材“想想议议”栏目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也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路。

蜗牛在地面沿直线爬行、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飞机在空中沿直线飞行,他们的运动情况有何区别?

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他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生活中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待充分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几个办法。

(1) 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如,二人同时同地出发,走在前面的运动的快。

(2) 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如,百米赛跑,先到终点的运动的快。

(3) 时间、路程都不相同时,1s内通过路程远的运动的快。

从而引入速度的概念,引入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学生对速度的认识:

(1) 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4)国际单位、常用单位

然后指导学生观察书中的图1、3-2,认识汽车的速度表。让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1m/s=_____km/h;5m/s=_____km/h;72km/h=_____m/s。

2、在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机械运动时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想想议议”,学生会发现,甲图中的汽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运动的路线是直线,乙图中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的路线也是直线。在此基础上,引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还应让学生了解,物体做直线运动时,若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公式v=s/t计算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平均速度。

3、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学会使用公式v=s/t及变形公式s=vt、t=s/v解决简单的问题。在练习过程中,应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养成先分析,在解题的良好习惯。

4、小结:新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还有疑点?”,并对本节课做简单的总结。

5、完成达标测试,展示答案,集体纠正。

6、作业布置

七、教学效果

本节通过教材及身边的实例,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素的概念,同时也提高了运用数学工具处理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了建立速度概念的思想方法。对于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大部分学生能完成并掌握,但解题时过程不规范还应课下加强训练。

第16篇:八年级物理上册13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的快慢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接力棒的过程中,学习观察现象,学会从现象中 分析归纳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物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速度概念的理解。 2.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难点:速度概念的理解,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电脑平台 接力棒 有关运动快慢的图片 彩色粉笔 导入新课 进行新课

龟兔赛跑最后谁赢得比赛,这是为什么?生活中我们形容某人跑的快 ,是说他跑的比兔子快还是说他跑的比乌龟快呢,,乌龟真的比兔子跑的快吗?想解开这些疑问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动的快慢吧! 出示学习目标。

(一) 比较运动的快慢

安排三个小组进行两次接力比赛:

引导分析:哪个小组传得快呢?你如何判断的?

由此得到生活中比较快与慢的两种方法:

1、相同的路程比时间

2、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二) 速度 1.速度概念的建立

1 教师:我将其中两个小组的成绩进行记录,请你分析哪个小组更快呢?你是如何比较的?

教师引导分析:学生用路程除以时间的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物理学中就用这种方法比较快慢,我们称之为速度。 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定义。 2.速度公式

设问:根据我们比较快慢的方法,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有什么关系? 强化记忆:速度、路程和时间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变形】s= t= 3.单位

回忆:我们学习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谁还记得长度和时间的国际主单位? 根据这两个单位我们可以得到速度的单位,谁知道呢?

大屏幕出示速度的单位及单位符号:m/s km/h 讲解单位换算:

1m/s = 3.6 km/h 练习;(1)15 m/s= ______ km/h (2)18 km/h = _______m/s 4规范解题:

安排学生根据要求自学课本21页的例题。

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请学生说出物理计算题应注意的地方,教师总结。 练习;

(三) 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大屏幕出示)下表记录了汽车和卡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 时间/s 0 10 20 0 0

30

40 小车通过的路程/m 卡车通过的路程/m

300 600 900 1200 200 450 750 1200 指导学生探究小车和卡车的速度变化 总结: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

2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平均速度:v=s/t 小结:根据板书(附件三),总结本节内容。 达标检测见附件四 十一黄金周即将来临,近日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介绍,国庆期间,全市高速公路固定剂移动测速仪将严查超速,超速50%及以上者,将按上限2000元处罚,还将吊销驾驶证。你知道高速公路上如何测汽车的速度吗?请你课下通过调查专业工作人员或网上搜索的方式了解高速公路上如何测量车速。

生:观看图片

生:听故事,积极主动回答问题 生:比赛,观看比赛

生:小组讨论:如何比较一组和二组哪个小组更快。 生回答方法。 生:进行思考。 生:用v=s/t表示 生:回答问题。 生:回答米和秒。 生回答:米每秒 生:练习生进行自学

生以计算题的格式计算。 学生思考,回答:速度一样。 学生思考,回答:速度不一样。 学生相互补充,总结收获 学生进行自我检测,寻找不足。 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的理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竞争意识。

生动有趣的比赛让学生轻松得出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通过一步步设问让学生对速度的公式进行巩固记忆。

3 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知道公式,会用符号表示公式 知道单位、单位换算关系 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计算题的格式。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 达标测试分基础测试和能力提高测试两部分。

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学物理是有用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一、比较运动的快慢

3、单位:1m/s = 3.6 km/h

1、相同时间比路程

4、规范解题:

2、相同路程比时间

三、匀速直线运动

二、速度 变速直线

1、物理意义及定义 平均速度 v =s/t

2、公式:v=s/t

第17篇:32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翠岩义校 赵克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停表测量时间。

(2)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用m/s表示。 (4)能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计算。

(5)初步了解用路程—时间图像描述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建立速度概念,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

(2)知道速度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一种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含三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用停表测量时间;二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三是使学生明确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概念——速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中。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学会定性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三、学情分析

在小学数学中已经学过计算速度和路程等问题,因此学生对本节内容并不陌

生,可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探究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和速度公式的使用、物理量的单位、物理解题的规范性上。

四、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观众和裁判对刘翔获得冠军的评判,知道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在此基础上提出:若运动的时间和路程均不相同呢?从而引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最后得到速度的初步概念,再让学生通过计算速度,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第18篇:1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例题和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辨别快慢。

2.通过讨论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教学重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区别。

【教学难点】

1.怎样由速度引出平均速度及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2.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及在运动中瞬时速度是怎样确定的。

采用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来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来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通过举例,让学生自己归纳比较快慢的两种形式。

2.通过实例的计算,得出规律性的结论,即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

3.教师讲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意义。

【教学过程】

A.自行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B.公共汽车沿平直道路行驶 C.火车沿平直轨道行驶 D.飞机在天空直线飞行

初始位置/m

0 0 500 500

问题1:比较A和B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问题2:比较B和D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结论: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两种方法:

1)一种是在位移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快,时间长的物体运动慢;

2)另一种是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位移的大小,位移大的物体运动得快,位移小的物体运动得慢。

问题3:比较B和C谁运动的快,为什么?

一、速度

1.定义: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

的比值,用v表示。

经过时间/s 末了位置/m

20 10 30 10

100 100 1250 2500

2.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式:。

-

13.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

-1-1

常用单位:km/h(或km·h)、cm/s(或cm·s)。

4.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说明: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如果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是否都相等?那速度还是否是恒定的?那又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问题:百米运动员,10s时间里跑完100m,那么他1s平均跑多少呢?

回答:每秒平均跑10m。

百米运动员是否是在每秒内都跑10m呢?

答:否。

说明:对于百米运动员,谁也说不来他在哪1秒破了10米,有的1秒钟跑10米多,有的1秒钟跑不到10米,但当我们只需要粗略了解运动员在100m内的总体快慢,而不关心其在各时刻运动快慢时,就可以把它等效于运动员自始至终用10m/s的速度匀速跑完全程。此时的速度就称为平均速度。所以在变速运动中就用这平均速度来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

1.平均速度

1)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用表示。

2)说明:

A.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其快慢程度。表示的是物体在t时间内的平均快慢程度。这实际上是把变速直线运动粗略地看成是匀速运动来处理。

B.这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方法,即用已知运动研究未知运动,用简单运动研究复杂运动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题8:百米赛跑运动员的这个=10m/s代表这100米内(或10秒内)的平均速度,是否是说明他在前50米的平均速度或后50米内或其他某段的平均速度也一定是10m/s?

C.平均速度只是对运动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或某一段位移内)而言的,对同一运动物体,在不同的过程,它的平均速度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平均速度必须指明“哪段时间”或“哪段位移”的。

D.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的总体快慢,这就是“平均速度”与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根本区别。

E.平均速度不是各段运动速度的平均值,必须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来求解。

2.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此时刻(或此位置)的瞬时速度。

(2)意义:反映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某一位置)时运动的快慢,它能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只能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

(3)对瞬时速度的理解:瞬时速度是在运动时间

时的平均速度,即平均速度在时的极限就是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瞬时速度。

(4)瞬时速度的方向:瞬时速度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瞬时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相同,(若是曲线运动,瞬时速度的方向是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与轨迹在该点的延伸方向一致))

三、速率

1.瞬时速率

1)定义: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2)瞬时速率的测量:技术上通常用速度计来测量瞬时速率。

2.平均速率:

瞬时速度的大小是瞬时速率,那平均速度的大小是否也可以叫平均速率呢?(NO)其实我们初中所学的速度也不是没有意义的,我们给了他一个新的名字平均速率。

1)定义:路程与发生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2)速率是标量。

3)注意: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 )

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

B.在这一时刻之后1s内位移一定是10m

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是50m

D.如果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一定是100s

【解析】某时刻速度是10m/s指的是该时刻的瞬时速度,不能说物体从此时起以后运动的快慢情况,以后做直线运动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非匀变速直线运动均可能。所以选项A、B均错。如果从某时刻(速度为10m/s)起质点做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这一时刻起以后的10s内位移可能为50m,所以选项C正确,如果从这一时刻起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经过1000m路程所需时间t=100s。正确选项是C、D。

【例2】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与后一段位移所用时间之和。

全过程的位移s=120m

,s为总位移,t为总时间,等于前一段位移

物体在前一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后段位移用的时间为

整个过程的用的总时间为t=t1+t2=50s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m/s=2.4m/s

*注意: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只能由全过程的总位移与通过全路程所用的总时间的比值得出。如果用求速度的平均值去做=2.5m/s,这样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可见,平均速度概念与速度的平均值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

【巩固练习】

第19篇: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来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

2、观察图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

二、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速度”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

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有哪些方法?结合你身边的实例加以说明。

2、什么是速度?为什么用速度就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表示速度的单位有哪些?它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初步建立起速度的概念。

教师提问:对于同一个物体,在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也不是每时每刻都一样。我们用公式快慢?

学生活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结论:不能。因为反应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提问:怎样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快慢呢?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两部分,同时提出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是指什么?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学生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去阅读教材,寻求答案;然后四人一组交流讨论,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教师活动:

1、指导学生观察图1.3-2,认识汽车速度计的表盘并练习读数。

2、指导学生观察18页表格,了解表格中常见物体的速度;

3、就课本19页“说一说”中讲述的故事,展开讨论,回答图1.3-3中的问题。学生活动:思考P20“问题与练习”第

1、2题,讨论后回答。教师活动:聆听学生回答,点评。

四、速度和速率

1.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2.日常生活和物理学中说到“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思考:平均速率是平均速度的大小吗? 提示:平均速度是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需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是物体通过的路程与所需时间的比值.由于物体在通过一段位移时,位移的大小一般不等于路程,故平均速率一般也不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特例:只有当物

,只能

计算出的速度,能否精确描述物体在任一时刻运动的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时,位移大小才等于路程,平均速度的大小才与平均速率相等. [典例分析] 【例1】一物体沿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

(四)反思总结

1.本章节主要学习了速度的概念极其物理意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知道了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质点运动的快慢。

3.速度是矢量,方向就是物体运动方向。平均速度中,速度方向也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质点在那一时刻的运动方向。速率是标量,是指瞬时速度的大小。

课堂小结

本节学习的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概念是运动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进一步学习运动学知识的基础。

初步掌握速度的矢量性、理解其物理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积极进行讨论、加以区别

第20篇: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

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

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

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 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

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1.基本知识 (1)位移的坐标表达

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则位移可以用坐标的变化量表示,即Δx=x2-x1,Δx的绝对值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如图

(2)时间的坐标表达

在时间轴上坐标的变化量表示时间即Δt=t2-t1如图

2.思考判断

(1)A、B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经某段时间其位移分别为xA=3 m xB=-4 m,) 则A的位移大于B的位移.(×(2)建立直线坐标系时,一定要规定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3)时间的变化量一定为正值.(√) 探究交流

对于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例如冰场上的花样滑冰运动员,要描述他们的位置,你认为应该怎样建立坐标系?

花样滑冰运动员

【提示】可以以冰场中心为坐标原点,自北向南方向为x轴正方向,自西向东方向为y轴正方向,建立二维坐标系.

二、速度 1.基本知识

(1)定义: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2)公式:v=Δt(Δx).

(3)单位:国际单位制:m/s,其他还有km/h,cm/s.(4)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5)矢量性: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方向为物体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的物理量.(√) (2)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大小.(×) (3)A物体的位移大于B物体的位移,则A物体的速度一定大于B物体的速度.(×) 探究交流

蜗牛要横向爬过一本教科书,至少得用2min的时间.乌龟爬行1m需要50s,猎豹平均每秒可跑32m.如何比较哪种动物运动得快呢?有几种比较方法?

【提示】有两种比较的方法.一种是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较发生的位移大小,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如要发生1 m的位移,蜗牛所用时间最长,猎豹所用时间最短;如在1 s的时间内,蜗牛的位移最小,猎豹的位移最大,所以猎豹运动得最快.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基本知识 (1)平均速度

①定义:在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移Δx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②公式:=Δt(Δx).

③物理意义:粗略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④矢量性:平均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其方向与一段时间Δt内发生的位移的方向相同.

(2)瞬时速度

①定义: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②物理意义:精确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3)速度和速率

①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②速度与速率的区别:速度是矢量,速率是标量;速率只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而速度却同时反映运动的快慢和运动的方向.

2.思考判断

(1)物体的瞬时速度总为零,则平均速度一定为零.(√) (2)瞬时速率是瞬时速度的大小.(√)

(3)子弹以速度v从枪口射出时v是平均速度.(×) 探究交流

按照平均速度的定义,学生绕操场一周平均速度则为零,但平时我们仍说到跑步速度,平时说的速度有何意义? 提示:平时我们所说的速度一般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在有些书中把它叫做平均速率.

四、对速度的准确理解 【问题导思】

1.速度的数值相等,速度相同吗?

2.根据v=Δt(Δx),能说v与Δx成正比吗? 3.位移为零时,速度为零吗? 1.矢量性

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比较两个速度是否相同时,既要比较其大小是否相等,又要比较其方向是否相同.

2.定义式的理解

(1)公式v=Δt(Δx)中的Δx是物体运动的位移,不是路程.

(2)v=Δt(Δx)是速度的定义式,不是决定式,不能认为速度与位移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3.路程与速度的关系

(1)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为零时,物体的速度一定为零.

(2)物体在某一阶段的路程不为零时,位移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所以物体的速度可能为零,也可能不为零.

误区警示

1.分析物体的运动速度时,既要计算速度的大小,又要确定速度的方向,不可只关注速度的大小.

2.初中的速度概念实际是物体路程与相应时间的比值,即平均速率,与高中的速度概念是不同的.

例: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设向右为正,甲质点的速度为2m/s,乙质点的速度为-4m/s,则可知(

)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的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审题指导】 (1)规定速度的正方向;

(2)分析速度时,要注意正、负,这个正、负表示方向. 【答案】 ACD

五、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比较 【问题导思】

1.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含义是什么? 2.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现实中怎么区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通常所说的“速度”可能有不同的含义,注意根据上下文判断“速度”的准确含义是指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比较如下:

误区警示

1.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瞬时速度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瞬时速度大的物体,其平均速度不一定大.

2.平均速度与速度的平均值是不同的,速度的平均值并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 例:气象台对某次台风预报是:风暴中心以18 km/h左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登陆时,近中心最大风速达到33 m/s……,报道中的两个速度数值分别是指(

) A.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B.瞬时速度,平均速度 C.平均速度,平均速度 D.瞬时速度,瞬时速度

【审题指导】 (1)平均速度与某段时间或某段位移对应. (2)瞬时速度与某时刻或某位置对应.

【解析】 由题意知:18 km/h指的是台风向西北方向移动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而33 m/s指的是台风登陆时刻的瞬时速度,故A项正确其他几项错误.

【答案】 A

六、平均速度的计算

例: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若前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v2,求:

(1)全程的平均速度.

(2)若前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为v2,全程的平均速度又是多少?

【答案】 (1)2(1)(v1+v2) (2)v1+v2(2v1v2) 误区警示

1.本节中易出错的地方在于认为平均速度就等于速度的平均值,即认为=2(v1+v2)(v

1、v2分别是物体的初、末速度).这个式子对特定的运动是适用的,但对于一般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是不适用的.

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必须用位移与时间的比去求解,而不是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去求解,并且必须强调针对的是哪段位移(或哪段时间).

课堂小结

板书

§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

二、速度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2.定义: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3.公式:v=Δx/Δt

三、平均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公式:v=Δx/Δt

3.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4.矢量性:方向与位移△x方向相同,就是物体的运动方向

四、瞬时速度

1.定义: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准确地讲,瞬时度是物体在某时刻前后无穷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公式:v=Δx/Δt(Δt→0)

3.物理意义: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

4.矢量性:与物体此时刻的运动方向相同,即物体运动轨迹在该点的切线方向速度

五、速度和速率 1.速率:速度的大小。

2.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

运动快慢教学设计
《运动快慢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