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29 07:37:37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

东宝子陵职高

李维华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思路。

3.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思考、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深情,及胡同文化走向没落的必然性。培养对传统文化继承与批判的文化心态。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借助有关的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解决办法:学习概括要点的方法;有表情地朗读,体会作者复杂伤感的思想情绪。 ●学生活动设计

1.阅读有关资料,了解北京胡同概况。

2.朗读、揣摩、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

明确: 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介绍胡同、作者、序言

三、阅读、感知

1.积累词语 嫌 喧闹

安土 重迁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烦躁

凭吊

衰草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2.借助有关的语句给每段作现成的概括,无法借助有关语句进行概括的说明理由。 提示: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第3段,“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第4段,“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第5段,“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第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第7段,“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第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第13段,“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第14段,“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第15段,“再见吧,胡同”。

文章第十

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就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

3.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四、具体分析

㈠关于文化

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全部生活的概念。联系生活实际,可分为物质型、精神型、心理型等类型,比如,茶文化、服装文化属于物质型,文艺作品属于精神型。本文的胡同文化并不是建筑和民居文化,而是观照胡同里居民的心理,说的是心理文化。用课文的话说:“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㈡胡同特点

那么北京胡同是怎样的呢?请浏览1~4段,思考:1~4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那些特点? 明确:正、奇、多、静

㈢胡同文化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它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能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

胡同文化有这么多的内涵,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请同学谈谈个人的感受和理解。 明确:

1.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

2.“处街坊”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3.北京人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一个“忍”。

4.满足――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找出来读读。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

明确: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推荐一个学生再朗读。全体学生再朗读体会京味儿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明确: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比较阅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5.“忍”

你怎样评价北京人的“忍”? 明确:是生存法则,明哲保身;

生活小事应提倡“忍”,这样人际和谐,深灰和睦;但对于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我们不该“忍”,不该袖手旁观,而应见义勇为,否则社会就没有正气,该出手时就出手。 全体同学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

(四)体验感情

1.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 明确:最后三段

2.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3.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探讨:

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明确: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明确:“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效果完全不同。是口头语,但无京味儿,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学了汪老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你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明确:雅俗共赏,他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4、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中找出三个词语。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汪老是一个跟不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明确:“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面对现实,他也有超脱理智的一面,改革之后,新思潮新文化将会兴起的。

5、我们准确的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请大家齐读这一段,注意应用中速朗读。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五、小结、扩展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胡 同 文 化 汪曾祺

介绍胡同 胡同文化

布局:方正 居住:安土重迁、封闭 影响:北京人的生活 交际:自闭、随意 北京人的思想 娱乐:闲适

取名:与生活密切相关 饮食:易于满足 处世方式:冷漠、隐忍

数量:数不清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对胡同文化没落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

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推荐第2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胡同文化》虽然是摄影集《胡同之没》的序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和介绍类书序。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地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感伤的思绪。学习中应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勾画,筛选重要信息,理解概括胡同的特征以及由它衍生的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通过品读,理解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做好字词(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不理解的字词、熟语等)积累。

2、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胡同文化的特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品读体验,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 :

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评价思想的能力。

2、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课时安排 :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三、解题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四、研读胡同的特点

1、走进胡同:观看胡同画面。

2、请大家阅读(默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一下作者笔下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五、研读胡同文化的特点

1、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请大家阅读课文6—12自然段,思考:作者认为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态,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方法点拨:勾画重点词句,加以概括。

明确:胡同文化是一种市民文化,是生活中的俗文化。它的特点是封闭(安土重迁、平日过往不多)、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2、作者对“忍”这种文化心态持什么态度?同学们是怎样看待“忍”的呢?

明确:“忍”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睡不着迷着”。作者用调侃的语言表现了并不赞同的态度。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认识,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对忍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 小忍为宽容,大忍为怯懦。

六、研读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

齐读课文13—15自然段,思考:

1、作者对没落的胡同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情感上又有留恋、伤感和无奈。

2、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态度是否定和批判的,它衰败、没落了为什么又会留恋、伤感呢?(理解作者对胡同复杂的感情)

明确: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已。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七、布置作业:拓展思考

汪曾祺先生在北京的胡同里居住了几十年,人们习以为常的胡同在他眼中却充满了文化的韵味。

对于胡同消失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阅读本文后,就应如何正确对待胡同及胡同文化,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八、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

文化 :封闭 冷漠 安分守己 =>衰败没落﹝感伤留恋﹞

推荐第3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二、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三、课文学习阶段:

1.简单介绍本文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有“短篇圣手”之称。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解题:“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忽洞”音变为“胡同”。 3.扫清本文生字拼音,学生齐读课文。

4.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学生回答后师做总结并板书出来。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二部分(第6—12段):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3—15段):作者的感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课文学习阶段:

(一)学习第一大部分,学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1—5段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①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②老师板书,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极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 第三段:宽窄(区分阶层)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知识拓展:老师举例讲解胡同名称的变化 屎克螂胡同 —— 时刻亮胡同 狗尾巴胡同 —— 高义伯胡同

臭 皮 胡 同 —— 寿 比 胡 同 粪 场 胡 同 —— 奋 章 胡 同 闷葫芦罐胡同——蒙 福 禄 馆

③讨论:作者谈胡同文化,赋予了这种文化什么样的内涵?

(二)由讨论的话题直接进入课文第二大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抓住每段的关键字句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概括: 第六段: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重点解释成语“安土重迁”的意思——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第七段: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第八段: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第九段: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胡同文化的精义?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 ----- 精义“忍”

课堂小结:引用汪曾祺说过的一段话再次印证北京人的“忍”。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讨论:作者对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他怀着怎样一种情感?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答案,师做小结。 ①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

②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知识拓展:关于蛤蟆陵,乌衣巷的由来。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东起今天的和平门,西至今天的文昌门,全长有800余米。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思考: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指名学生回答,师最后总结。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话。

3、“书卷气”。

三、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北京胡同的介绍,以及它所蕴含着的独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用三个句子里的五个成语造句。

推荐第4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查找并陈述如下相关资料:胡同、胡同文化、北京市的市民文化、北京文化、大白菜文化、

2、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特点的概括基础上,找出文中朴实雅致、表现里的语句,通过诵读体味调侃、讽刺的语气)。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流露的复杂感(在诵读、占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关键语句出发探讨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态度)。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概括要点,提取信息”,但本课的中心和段意相对而言是较为显豁的,且“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训练在前几个单元已多次进行,故这一教学任务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点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小品文,语言上独具特色,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点打算以学生诵读、听朗读录音、换词对比等方式落实;《胡同文化》又是一篇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了解生活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文化的内涵,为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路。另外,由于胡同属于地方性的建筑,不少学生对之知之甚少,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教学重点:品味作者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流露的复杂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放一段曲子《前门情思大碗茶》,让学生品味乐曲传达出的感情(欢喜)

明确(易于满足)

2、什么是文化? “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国泰勒《原始文化》)

3、在文中还有哪些词形容北京人的心态?

明确:安土重迁、独门独院——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多媒体展示)

4、这些都从属于胡同还是胡同文化?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从属于胡同文化,是一种心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胡同文化与胡同是什么关系呢胡同文化的“忍”、“封闭”与胡同的“方正”有关

1、胡同的特点有哪些呢?文章的一至四段具体讲到胡同,请同学们尽可能用文中的语句回答。明确:第1段,“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位意识很强;“你往南边去一点”,我们一般说“你往北边去一点“或”往里点”,我们的方位意识差多了。

第2段,“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请同学们说出胡同名来,归纳特点——俗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第3段,现成的语句没有,自己归纳——窄,多

第4段,“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安静了“——静。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是反衬手法。 (归纳并用多媒体展示胡同的5大特点——正,俗,窄,多,静)

3、胡同为什么这样方正?为什么这样的环境就有“忍”的胡同文化?

明确:我国古代城市布局十分讲究“方正”,突出了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以及长幼尊卑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居住在胡同,四合院中的人都是劳苦大众。他们奔波劳累,尚无安身立命之地,无糊口度日之食,“忍”有可理解的一面。 4.写胡同主要用了哪中表达方式?为什么?

说明。本文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做的序,有说明的义务。

文中还有其它表达方式尤其是写胡同文化时,用的是哪些表达方式呢? ——描写,议论,抒情,感情色彩很浓

(四)口语化,京化的语言给人以亲切的感觉,同学们在写胡同文化的段落里可以找到语句,边读边体会其中的丰富含义,尤其是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有问题的同学可以相互质疑,师生共同探讨。

l 抓住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揣摩,讲解 1“地根儿”,“挪窝儿”“破家植万贯”处

此段中,“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挪窝儿”(就是搬家)“破家植万贯”,是引用北京人自己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言外之意是,这样差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老北京,你们不该留恋。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2,“处街坊”,“礼““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处

这一段共有13个引号,前12个都是老北京的常用语。老北京讲究“处街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合”礼数“,特意把“随份子”(即是“送礼金”)一词拆开说,可见北京人的“礼数”充满的是被动和不情愿,批判老北京的封闭自私;其二是会棋友“杀一盘“(即“下一盘棋“),到”大酒缸“喝两个(喝两杯)和”会鸟“,闲散人的交往,体现不出来温暖和热心肠。段中作者指出他们“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已含讽刺意,段末作者再也忍不住“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来直言调侃老北京的自得其乐了。 3,“虾米皮熬白菜”“五味神在北京”处

(1)让学生比较“窝头”——“大腌萝卜”——“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的变化:只是变好一点点而已,但北京人是那样的满足,甚至可以招待姑奶奶。;龙虾——人虾——虾米——虾摸皮的变化是越来越不好,但北京人还能满足。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满足感。最后一个字不能按常规法念去声,应把这个音拉长,并把声调往上提。、

(2 结合“哪儿也比不上北京“,让学生谈谈对北京人”满足“的看法。

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一是唯我独尊,二是保守。为了在皇权下艰难地生存,他们隐忍满足,所以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是可以理解的。联系写作的具体背景,可以体会到语言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这重生活要求就未免显得太低!知足常乐的观念不合当今的时代了。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4,“闹学生”“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一段,揣摩作者为什么在文章中选用这些词语。例如:“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关闲事”这段,从置身事外,冷眼旁观”“过学生”这些贬义词就可看出作者对下面描写的北京人事不关己弥补愿改变自己现状的几件事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5,“棒子面”“睡不着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段

让学生练习诵读这两段,体会北京人的“忍”,同时揣摩作者对其“忍”的态度。“忍”有合理性,看惯盛衰,做“顺民”,穷可躲避皇权的威严,富能不显山露水,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心为外界所动,才维持了自尊。但在当代失掉了正义感却不能原谅。最后又用“这话实在套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些反讽来讽刺“安分守己”的过分,达到“逆来顺受”丧失正义感让人气愤的现象。这里比前两段的调侃讽刺就更尖锐些了。

(注意:以上三个段落例子可不可以颠倒顺序?为什么?不能,原因有二:首先在内容上,他们是按照历史时间顺序排列——〈〈茶馆〉〉写从清初到民国这样一段历史,《八月骄阳》写*时期,而电梯事件就是现在,说名胡同文化历时很长,有历史根源,根深蒂固,不会很快消亡。其次是在结构上为下文做了铺垫,文中的第12小段括号里说:“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胡同被拆除了,所以才要拍摄影集,才有了作者情感的表达需要)

(五)品读抒情语句

1,作者对北京胡同,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3段) 全班深沉齐读第13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2 ,把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回答;这几句话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如果把他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是典雅的书面语言,富有表现力。这里四字相连,形式整齐,一气呵成,给人扑面而来的伤感。可以试着换为“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或”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请从下一段找出三个词语。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比较,体会。] (快速)再见吧,胡同。(欢快,轻松)

(中速)再—见—吧,胡—同。(认真郑重其;有悲有喜,复杂多样) (慢速)再——见——吧,胡——同。(沉痛,悲凉) 通过体会,比较会发现,应为中速更能表达作者的复杂感情。

(六)结语:“怀旧”“伤感”“无可奈何”是作者对胡同的复杂感情的一些体现。胡同的衰败,没落和消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过分伤感没有必要,若怀旧,“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让你去“怅惘徘徊”的。时代变迁,老北京们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抛弃旧思想,抛弃封闭的胡同文化。我们《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可以试着认为结尾还少可一句话,那就是:“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文—化”。

(七)板书

对胡同——怀旧,伤感,留恋

婉言告别胡同文化 对胡同文化——嘲讽,调侃,批判

【案例评析】

本设计也是\"激趣·启智·寻法\"教学模式的典型范例。

先说激趣吧,课文的导入就是个\"激趣点\",这个开场有歌曲渲染,有问题引导,有幻灯展示,学生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自然就对课文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文的结束部分也是个\"激趣点\",教者巧妙地运用本地资源,将本校老师所写的散文《巷韵》与课文进行比较,并配以生动的电视画面,学生怎不会兴趣盎然?教学中多次展示的北京胡同的照片也是个\"激趣点\",学生借助那些照片感受老北京的风味,进而体味文中所饱含的京味是再好不过了。

再说启智,本课的启智点可以说比比皆是。首先是讨论并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那一段,学生一定是众说纷纭,教者事先就准备了两套方案,一是带有贬义倾向的,一是带有中性倾向的,这样,教者就不至于在学生讨论时无所适从。这个细节也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其次是关于\"北京的市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些文化心态\"的讨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智点\",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者形成了这样结论:中国历史上曾有多个朝代在北京建都,北京市民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旁,封建社会的高压统治逼迫他们人人自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这就是形成\"胡同文化\"的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个结论涉及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多个领域,在课堂上开展这样的讨论是对学生智慧的考验。再次是关于\"雅致\"问题的讨论。教者先引导学生到课文去寻找可以称得上\"雅致\"的文字,接着,又引导学生用\"雅致\"的标准来衡量这些文字,然后再从其内部结构的混乱上对\"雅致\"的评价予以否定。这种不避贤者讳的批判精神对学生的启智是有着极大影响的。

本课虽没有特别的教学环节来体现\"寻法\",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是渗透了\"寻法\"精神的。譬如在开课不久教者在组织学生讨论\"文化\"的含义时就用了比较法和语境法,另外在谈\"序\"的问题时,教者问道,作为\"序\",本应介绍作者及创作原由,并评价作品。本文对这本摄影艺术只字未评,是否是一篇不合格的序呢?这个问题既告诉了学生\"序\"的一般写法,同时又研究了这篇序的特殊性。可以说,这是\"寻法点\"和\"启智点\"的交融。

推荐第5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主备人:刘艳慧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通过对中心句的提炼,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课堂思路:引导为主,师生互动,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马上要十一长假了,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去旅游,你最想去哪儿?要想真正的了解北京,你一定要到北京的胡同去看看,去感受一下老北京的文化气息。让我们跟随汪曾祺,走进他笔下的胡同,去感受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了解作者

汪曾祺(1920-1997),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有“短篇圣手”之称 。他出生于江苏高邮,却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里,有机会接触北京的普通居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胡同文化》是作者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北京胡同经他的描述,使人难以忘怀。

三、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2.把握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理清 思路。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即将没落”的情感。

四、生字词:

安土重(zhÒng )迁 房檩(lĭn ) 处(chŭ )街坊 国子监(jiàn )

伺(cì)侯

五、师生互动

(一)看胡同 展示胡同照片

(二)读胡同

1、作者在第1—4段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特点?请引用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方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3)胡同有宽有窄,数量繁多。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安静。

(三)品文化

1、通过这4段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下面请大家齐读第五段,想一想下面作者会写什么?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段起到了什么作用?

写文化。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承上启下。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安静的胡同里,北京人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进行概括。)(先自己找1分钟之后组内交流。)

(6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7段,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8段,北京人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9段,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10段,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3、下面我们来读几段话,你能读出北京市民的哪种心理?

A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可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我们把句子改一下再读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是它好还是课文好?

原文京味儿十足,用出自普通老百姓的,生动活泼的话语再现了北京人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改后:呆板、单调,不活泼,没有生活气息。

请再读一遍,注意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感和得意劲。

B“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C“叫他认错儿?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逆来顺受,与世无争

“睡不着眯着!”活画出“忍者”的形象,俨然一副逆来顺受,与世无争的市民面孔。最后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充满了作者作为局外人的佩服与调侃。

(四)悟情感

1、胡同在经济大潮冲击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前景又将怎样呢?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

2、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在第14段找出答案)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3、作者是不是只有怀旧,伤感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为什么说“无可奈何”?) 他认识到“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说明作者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虽然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在理智上知道它必将走向终结。

4、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第15段这句话,体会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情感。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再——见——吧,胡——同。

(1)快速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2)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喜有悲,复杂多样)

(3)慢速呢?(沉痛,悲凉) 那么本文该用什么语速朗读才得体呢? (中速)再读一遍。

(五)总结文章思路

六、小结:

《胡同文化》犹如一杯陈年佳酿,使人们品尝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了解了老北京市民的生活和心态,体味到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胡同文化就是长期生活在北京胡同中的居民形成的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随着改革开放,城市的规划改革,胡同在消失、胡同文化在没落。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高楼大厦正在替代胡同、四合院,开放的、竞争的意识也逐渐替代了封闭的、保守的思想。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让我们潇洒的与胡同说再见吧!

七、作业:

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文化的思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推荐第6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第 1 页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授课人:西宁十四中 马继福 2004年10月13日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

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 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第 2 页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

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推荐第7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字词。

2、通读全文,了解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通过品读,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的特色,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教学难点:品味胡同的文化韵味,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教学方法:

1、跳读法。本文篇幅比较长,但是语言比较浅白,适合用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朗读法。语言要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让学生读出其中的一些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文化?(可叫生回答)

从广义来说,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作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辞海》这个定义比较广泛。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身边有很多文化现象,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比如,酒文化······(学生接话:吃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校园,就存在校园文化。比如,校园标语、校道的命名、校园的各种体育比赛等等,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所以文化就存在生活之中。那么“胡同文化”既包括胡同这种建筑,也包括建筑影响下的人们生活习惯和思想特征等。

从狭义来说,指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二了解作者 三带问题读课文

1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理通作者的行文脉络,整体感知全文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文化有着怎样的感情。 方法:画出每段中心句。

四 讨论与合作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

1 见吧,胡同文化”?明确: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六、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大家把课本翻到课后练习第二题,朗读这三个语句,品味句中的内涵。

(1)、虾皮熬白菜,嘿!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虾皮熬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的表情,证明了作者“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看法。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的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着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出,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感伤,其语言显示出雅致的一面。

七、课堂小结

现如今,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新又要继承。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课后作业: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板书设计:

推荐第8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用书《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在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京味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此外,通过本文,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查阅资料,对广州本土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反思,这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加强实际语文应用能力训练来说,是很好的材料。 【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具备初步的概括能力,进一步梳理思路的概括能力有待提高;南方学生对北方的风土人情不是很了解,但通过与广州本土文化做对比学习,对作者复杂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鸣;学生运用网络工具搜索资料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共同提高查阅资料的应用能力,培养新的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阅读全文,了解北京胡同的有关知识及其中体现的文化内涵。 (2)能力目标

通过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通过诵读与讨论,体味本文京味语言特色,培养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通过拓展研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观察生活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领会“胡同文化”的“封闭”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学会辨证地评价“胡同文化”产生的背景和原因,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概括要点、梳理文章思路的能力;训练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对身边的文化现象进行关注与思考。 【教法学法】

教法拟采用任务驱动法、跳读法、讨论法;学法采用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环境与资源】 多媒体课室 【课时安排】

二课时(80分钟) 【课前准备】

1、自读课文,找出各段的关键句,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胡同文化,其内涵是什么? (3)作者对胡同有怎样的感情?

2、分组合作: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并安排好学习小组,教师给与适当指导 以“西关文化”为主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资料,,每个小组一项具体任务:可以图片展览、放映多媒体资料等形式展示成果,并选派一名同学进行解说。

参考选题:陈家祠、茶文化、饮食文化、西关大屋、骑楼宅居文化、花市风情、粤剧风俗文化等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易中天老师的《读城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在他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大气的城市,广州则是一个生猛鲜活的大市场。 提问:北京城的城市名片有哪些?

学生讨论,提出长城、故宫、圆明园、胡同、四合院等等。 播放音频评弹《说唱胡同》,投影胡同的图片资料。

教师: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居住方式,它们就像广州的骑楼、西关大屋一样,也成为了北京城的地方文化的载体。

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

二、作者简介(5分钟)

请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汪曾祺。

汪曾祺,1922年出生,当代作家。作品有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写的内容大多是他对已经逝去的岁月的回忆。作品中展示的是苏北水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诱人的地方风俗,以及真正普通人民的美好的情愫与品性。作者注重挖掘生活在旧时代的下层人民身上的善与美,把人引入历史文化境界,讨取往昔生活中的美趣。他的小说具有一种散文美,并不着意于小说的结构,而是以朴实自然的文笔,抒写生活的内在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思路(20分钟) 1.胡同文化

请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5段中“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北京市民文化的环境——胡同。 2.筛选有关“胡同”及“胡同文化”的信息。 (1)哪几段写胡同? 明确:1-4段。

(2)胡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速读,并抢答) 明确:

第1段 方正(“方正”也是皇城建筑格局的特点)。 第2段 胡同的取名。

追问:第3段具体写了什么特点?到底是哪一句?

明确:文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那就必须用自己的话将两个意思同时归纳进去,想想看该怎么说?

第3段 胡同的大小和多少(宽窄、数量)。 第4段 方便,安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小结:以上在概括内容要点时,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摘录文中语句,另一种是根据理解由自己组织语言。 提示概括要点的方法:

①找关键句,如总起句、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②对没有关键语句的,找出全段围绕其阐述的规律性的内容加以概括。 (3)依照这两种方法概括第6至第12段要点。 第6段 封闭,安土重迁。

第7段 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第8段 易于满足(知足)。

第9段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第10段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文章第十

一、十二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没有要点可以直接画出。明确:这里具体介绍了“胡同文化”的特点。

3、根据概括出来的各段要点,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交际、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作者写到北京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伤感的情绪。

4、作者是如何安排“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体会文章的结构整体安排的匠心。明确:作者在第5自然段指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本文的枢纽,它连接着“北京胡同”和“胡同文化”两部分。先说胡同,再说文化,最后扣住“没”字,写今日胡同衰败的现状、必然消失的前途,顺理成章抒发作者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感受,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合乎事物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们的认识心理。

四、突破难点,探究学习,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10分钟)

普普通通的胡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内涵表现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流露在作者的笔端。

1、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

讨论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1)居住方式上“独门独院”,而且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饮食条件上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大白菜文化。

(2)为人处事上爱热闹不爱管闲事,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北京人在生活方面封闭保守的种种表象,其实质是什么呢?胡同文化的精义是什么? “忍”,用书上的八个字概括:“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这样一种封闭保守,易于满足的文化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深入探讨 教师解读:1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2北京城悠久的历史。 胡同文化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林语堂在30年代就指出:“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德,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德走得太远,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北京小市民”的形象。“眯着”,就是本来睡不着但又非得把眼微微闭上装睡。“北京小市民”对社会上一些丑陋现象本也看不惯,但非把眼微微闭上假装看不见,求的只是自家门前干净而已。

五、品味语言,体验情感(10分钟)

1、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和广州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3、胡同离我们远去,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集中体现在哪几段?(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学生齐读最后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明确: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但当他直面衰败的胡同时,也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所以,无奈中有怀念,批判中有失落。

展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25分钟)

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生活中,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蒙古有草原文化,江南有水乡文化,“胡同、草原、水乡”构成了文化诞生的生活环境。让我们来了解孕育广州市民文化的环境——

请同学们选择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西关骑楼、东山洋楼、城中村、恩宁路、猎德村、陈家祠、饮食文化),进行实地调查或利用网络信息,整理搜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阐述自己对这些旧民居的认识和看法;也可以将其制作成演示文稿(PowerPoint),可以展示广州西关文化的全景或多样风貌。 (任务课前布置,课堂展示) 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参考内容:

1、以陈家祠为标志,体现书院文化、姓氏文化、儒家文化;

2、以茶楼、艇仔粥、中药行为标志,体现茶文化、饮食文化、中成药文化和中西结合的饮食医药文化;

3、以西关大屋、骑楼为标志,体现宅居文化、街市文化、古巷文化;

4、以花市、粤剧为标志,体现风俗文化、风情文化。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请同学们回顾本课所学的学习重点:概括要点,梳理思路的方法。

2、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胡同的没落,是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保守封闭的胡同文化终将随着胡同的衰落而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古老的广州骑楼也将焕发新的容颜,猎德村将会变成广州新的商业中心,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希望同学们能在时代的变迁中记住传统!

3、布置作业:将小组合作的作业形成文字,谈谈自己对广州文化的认识与看法。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格局:方正

取名:奇

数量:多

环境:静

感情:

伤感

批判

胡同文化

封闭

自足

保守

隐忍 无奈

(复杂心情)

留恋

推荐第9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

项目五 胡同文化

一、项目名称 《胡同文化》

二、计划学时数 1学时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一定的知识常识。

2、通读全文,归纳文章的层次结构,掌握胡同文化的内涵特征。

3、把握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

四、内容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言。作者用富有京味而且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了胡同文化的内涵,用真实的心情体现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本文选自高教版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另外,京味儿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应该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品味京味儿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并不难。然而,学生对于语言的领悟能力则十分欠缺,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文中经典语言的品味涵泳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教学环境与资源

黑板、粉笔、课本、多媒体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相信在座的各位或多或少都有接触过武侠类的书籍、电影、电视。从所看内容我们知道,武林讲究“以武论英雄”。我们正处在学习的阶段,这也是一个武林,讲究“用学展风采”。今天,我们就以争霸的形式来学习课文《胡同文化》。(板书:武林以武论英雄,学习用学展风采)

二、分派(各派选一个掌门领导本派,比赛分四战,得分多者为胜。

传承派:传播知识、承接未来! 革新派:革队糟粕、创新文化!

三、讲授课文

第一战:知识积淀。(双方各派一名选手应战) 传承派:作者简介 革新派:解题

第二战:字词突破。(双方互挑对方一名成员应对)

1、约鸡蛋()国子监()熬白菜()房檩() ....安土重迁: 冷眼旁观:

2、润庠()王垿()摞起来()低徊() ....奉公守法: 安分守己:

第三战:抢夺战。(以速度、准确性取胜)

通读全文,找出每段中心句,并为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段)介绍北京胡同的特点。 方位: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第二部分(5—12段)介绍胡同文化的特征,揭示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的内涵:

(居住环境,饮食追求,处世哲学)

第三部分(13—15段)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第四战: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由双方掌门亲自陈词)

四、总结:

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比如知足常乐,安分守己。(情感)

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理性)

五、作业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小浪底水库、汉光武帝陵是孟津的符号;繁华的大华商贸城是孟津的符号;横水的卤肉、平乐的牡丹画、会盟的梨、白鹤的羊肉汤、常袋的红提是孟津的符号;麻屯工业园区也是孟津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孟津的符号。

六、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号,是孟津人的心愿。

请以某个“孟津的符号”为切入点,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400字。

推荐第10篇:胡同文化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媒体设计]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板书设计]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第11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

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ão羊尾(yǐ)巴)

【明确】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是永远都说不尽的,北京人正是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在“一句京腔,两句皮篁,三餐佳馔,四季衣裳”的调侃中,过着平稳而讲究,宠辱不惊,乐天知命而又情趣盎然的生活。

没了胡同,就没有了北京,没了京味儿,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曾经生活在胡同里。胡同作为北京文化的载体,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胡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历史的遗迹和见证人,会有一部分具有文化价值的四合院保留下来,其余的部分将会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必将继续保留。

因为文化是沉淀在人们的心里的。

作业:课下阅读语文读本194页的《金岳霖先生》,体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第12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7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北京民居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2. 引导学生从建筑的风格思考其体现出来的观念、文化,思考传统文化的价值,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及批判意识。

3. 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概括文章要点。 三.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自学辅导式为主,兼以发现式、讨论式。以略读——精读——仿写的教学流程开展教学。 2. 音画欣赏式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最灵动的唯美风格让学生徜徉其中,感受北京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聆听新北京走向世界大都市的最强音。 六.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通读全文,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或哪些内容有价值。

2、分组研究某一种建筑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 导入(2分)

有人说,建筑是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说:“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量遗产。”课前,已经请大家上网或看书去了解胡同,现在请一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

二. 自读课文,概括胡同特点及胡同文化内涵,理清文章思路。

1、朗读第一段,在第一段中找本段要点。

(找关键句。分析:首先排除举例的句子。第一句,不行,他讲的是整个北京的特点,目的在于引出“胡同”这个话题。第二句讲的是本段的主要内容,但从全篇看,他只写出了表面现象,没有深入揭示文体的实质。最后一句才适合。要点:方正)(方法:提取中心句、择取关键词。)

2、师问:本段最后一句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大家往下找一找,北京胡同除了“方正”之外,还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如何影响老北京人的生活,又使老北京人形成了怎样的思想?(即文化。)

3、学生自读,分组讨论。

**找出各段关键句子,提取要点:建筑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

文化内涵:总的来说,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2)北京人讲究处街坊, (2) 北京人讲究“处街坊”,“合礼教”,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棋友、酒友、鸟友有些来往之外,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3)北京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4)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4、教师指导整理:胡同特点:方正、名称来源多、数量多、安静、独门独院(盒子);胡同文化:封闭。表现出的心理是易于满足、不爱管闲事、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思考:为什么有这样的的胡同就有这样的市民文化呢?请结合文章,谈谈胡同建筑和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因果关系。方正的建筑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中规中矩,安分守己。独门独院的居住方式养成了封闭、自私的心态。„„)

6、理清思路

胡同特点――胡同文化内涵――胡同及胡同文化的衰落

(胡同的特点:方正,来源,数量,安静——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作者观北京胡同的衰落,抒发感情)

三、思维训练: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分组讨论)

(1)作者对于走向衰落的北京胡同及其文化持何种态度?

(留恋,伤感,无奈,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等是汪曾祺所推崇的。当然也认识到它必将衰败、没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对于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是怀着一份清醒的,有一定的批判性意识。如。如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也有消极的意义。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也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胡同再见吧。) **插入一系列胡同图片及《送别》的背景乐。

(2)商品经济大潮对胡同文化的冲击是这种文化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原因?传统文化一定会灭亡吗?

(胡同文化的衰亡还有其自身原因,封闭、保守、自私、易满足、忍耐等特点使其其失掉了吸收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没有发展的文化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的储备之后走向衰亡。如一些落后的风俗、封建迷信意识等。

但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如国画、武术、戏剧、民间工艺。消失了就太可惜了,最好是传统和现代两者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不会灭亡。)

五、迁移练习: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你喜欢的一类民俗建筑,并谈谈这类建筑表现了人们怎样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六、布置作业

一、课后练习

一、二。

二、仿照《胡同文化》,以民俗建筑为话题写一篇800的作文。

第13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2教学教案

授课地点: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一(8)班 授课教师:安徽师大附中朱诵玉

教学理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2001.10.23

第14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5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 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 关键句 要点概括 备注 胡同

(1) 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 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 源于生活 (3) 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 (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方便而安静) 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 (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 “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冷漠)

(10)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 影响 取名 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 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 焦急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 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7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 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 (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 话 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 )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 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 怀旧之情。 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 积累词语 储存 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 摞 置身事外 安分守纪 逆来顺受 烦躁 熬( o)白菜 凭吊 衰草 离披 无可奈何 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

第15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学教案(推荐)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

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 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 “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关键词 “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 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 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1]

第16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3教学教案

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胡同文化》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之一是“概括要点,提取信息”,但本课的中心和段意相对而言是较为显豁的,且“概括要点、提取信息”的训练在前几个单元已多次进行,故这一教学任务主要采用学生自学讨论、老师点拔的方式完成;《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的小品文,语言上独具特色,所以品味语言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这一教学重点打算以学生诵读、听朗读录音、换词对比等方式落实;《胡同文化》又是一篇有着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的文章,是引导学生感悟现实生活、了解生活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所以,本课的教学也在这方面有所涉及,意图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文化的内涵,为课后开展研究性学习引路。另外,由于胡同属于地方性的建筑,不少学生对之知之甚少,为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老师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用文化眼光品评现实生活,透过生活现象看到其隐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拔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营造气氛:上课前播放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

二、课堂导入: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三、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一)课文学习阶段:

1、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①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a、课文中哪些段落写胡同?各段落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b、哪些段落重点写胡同居民的生活?哪些话写出了他们的生活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语句概括出胡同的文化内涵。

②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③老师放影幻灯片,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方正 安士重迁 封

胡同

取名有来历

胡同

自扫门前雪 闭

的 数量多,宽窄不一 文化 易满足

特点 方便安静 内涵 不管闲事,冷漠 精义:

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忍

2、学生朗读后三段,体会作者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老师简单点拔。

3、通过学生朗读、听朗读录音、老师换词对比等方法引导学生品味几段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生动形象、淡雅自然、闲适风趣的语言风格。

(二)感悟文化阶段:

1、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文化”的概念和我们通常讲的“学文化、有文化”概念有何不同? 胡同文化里的文化指的是什么? 老师明确:

文中的“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群体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

2、引导学生迁移知识,举出生活中其它文化的例子。比如岭南文化,湘楚文化、快餐文化、棋文化、生肖文化、年文化等。

(三)延伸训练:

1、给出“民居”“服饰”“足球”等几种学生较为熟悉的话题,让各小组任选其中一个进行讨论,课外搜查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写一篇表现其文化内涵的短文。

3、课堂小结,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汪曾祺其它作品。

结束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大文化的概念,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文化,希望大家以后多多留心生活,炼就一双文化慧眼,时时处处都能发现文化、感悟文化,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做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人。 附:课前发给学生的相关资料: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语录:

1、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人是不能脱离自己民族的。民族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文化。一个中国人,即使没读过什么书,也是在文化传统里生活着的。

2、做菜要有想象力,爱捉摸,如苏东坡所说:忽出新意。要多实践,学做一样菜意要失败几次,方能得其要领。也要翻翻食谱。在我所看的闲书中,食谱占一个重要地位。 „„ 做菜的乐趣第一是买菜。我做菜都是自己去买,到市场要走一段路,这也是散步,是运动,我什么功都不练,就练“买菜功”。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市,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做菜最大的乐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高兴,盘盘见底。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我的菜端上来后,我只是每样尝两筷,然后就坐着抽烟、喝茶、喝酒。从这点说起来,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文化。

二、参考阅读冯骥才先生的《文化眼光》(节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足球文化、咖啡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

第17篇:《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7教学教案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教学难点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文化”:1871年,泰勒第一个在人类文化学中引用“文化”一词:“文化乃是当个人为社会一分子时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及其他才能习惯等复杂的整体。” 杜威:“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钱穆:“我们屡次说过,文化是人类生活之总体,而人类生活则是多方面各种部门之配合,人类文化逐渐演化,则方面愈广,部门愈杂。但扼要分析,我们仍可将人类生活之诸多形态分划出七个大部门:一经济,二政治,三科学,四宗教,五道德,六文学,七艺术。” 《辞海》:“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总之,“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表现人类生活全部的概念。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旁观”“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七.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

第18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汪曾祺其人其文。 2.把握关键语句,理清思路。

3.认识北京民间建筑的特点及其中体现的文化、民族心理,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像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韵味吧!

(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投影显示)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二、解题(投影显示)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5自然段(板书)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

2、

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此,“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孕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迁移训练

①想象“胡同文化”今天的状况。

②概括武汉的“热干面”文化和广州的“凉席”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投影显示)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板书)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板书)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板书)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板书)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写

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作业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介绍胡同

布局 方正

北京人的生活

影响

北京人的思想

居住 交际 娱乐 饮食 处世方式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封闭 自闭、随意 闲适 易于满足

冷漠、隐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取名 数量 与生活密切相关 数不清

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惋惜、感伤、无可奈何;清醒认识其衰败没落的必然性

第19篇: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如果到了北京去旅游,.最想去看看北京的哪些名胜古迹?

“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北京城,北京人,一定要去北京的胡同与四合院,去感受北京古老的文化气息。”

“北京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建城已有两千多年了。北京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蒙古族统一中国,元朝的皇帝把都城定在大都(即现在的北京),并对大都进行了城市规划,把京城建得方方正正.正中央是皇宫,象征着天子至高无上的威严,周围便是遍布京城的四四方方的胡同和四合院,时至今日,北京的胡同已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2.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听一听歌曲,看一看图片

展示Flash课件,看图片,听歌曲>,思考,歌曲唱出了北京胡同什么特点?

3.歌曲唱的是“北京胡同”,而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因此本文的重点应是“文化”。胡同是一种建筑,怎么会成为一种文化呢?其实文化的范畴很广,文化就在我们身边。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酒文化等等。民以食为天,我们就以饮食文化为例,例如四川人好吃辣,一种泼辣豪爽的性格;广东人什么都敢吃,一种敢为天下先的性格:西北人爱吃面,实在......一定的物质承载着一定的精神财富,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性格.那么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它也是一种文化形态.胡同里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性格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检查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胡同

挑子

安土重迁

房檩

大腌萝卜 熬白菜

摞起来

棱角

虾蟆陵

低徊

(二)速读课文,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三)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北京的胡同。 第二部分(5—12),胡同文化的特征。

第三部分(13—15),作者对胡同文化没落的感受与思考。

三、课文分析 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请同学们总结出北京胡同的特点。

明确;格局:方正

取名:俗

数量:多

环境:静

2、请同学们总结出胡同文化的特点。

明确;封闭的文化:表现在居住上安土重迁;人际关系上过往不多;饮食上易于满足;为人处世上冷眼旁观。其精义是“忍”

3、请同学们简要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与胡同文化之间的关系。

明确:方正而安静的环境形成了封闭的文化,胡同的取名很俗而且数量很多,说明了生活在胡同中人们大都是平头老百姓。北京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的中心,面对皇权的威严,朝代更替,社会动荡,历史变迁,北京城的老百姓,一介小民的生存状态又能怎样的呢?忍耐,苟安,做安善良民.只有“忍”才能让他们苟活下去。因此,特定的历史背景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便是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实这不仅是北京人的一种传统心态,试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所以封闭守旧是一种民族心理,惯于忍耐是一种民族性格。

四、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也将最终走向没落.面对胡同及胡同文化的没落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

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3段,思考,面对胡同文化的没落,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怀旧、伤感而又豁达的感情。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五、体会文章语言

课文中语言富有京味,这些语言既写出了北京人日常生活的心态,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封闭”“忍”的文化的情感,请同学们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朗读。

1、以下句子重点品味: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嘿”字不能按常规读去声,应把音拉长,并把声调向上提。充分表现了北京人极其满足的心态。

(2) ‘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活画出其神态,对“忍”最好的注解。

——“真有你的”赞赏还是否定?(有调侃、嘲讽,更有无奈。)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书面语表现出胡同之没带来的惆怅伤感的悲凉。

明确作者本文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2、比较朗读(用普通话分别读下面的句子):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不错。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很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OK。虾米皮熬白菜,耶!”

学生讨论与原文的区别,评价:呆板,单调,无生活气息。两厢对比,还是原句京味儿浓。

作者长期生活在北京市民中间,耳濡目染京味文化,对北京话有一种特殊的敏感,文字中常自然带有一些富有表现力的京味京腔,例如“东去!”“西去!”“唤头”“惊闺”“挪窝儿”“处街坊”“待姑奶奶”“闹学生”“过学生”等等。

六、拓展迁移,综合活动

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他成载了胡同文化,四合院作为一种居住环境,它形成了北京市民独特的为人处世的特点,也就是说,一定的居住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心态,由此也可以拓展开来,一定的生活环境也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特征。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什么样的居住方式,形成什么样的心态,或者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请以“我来自„„所以我„„”为提纲,组织语言。

七、小结

汪曾祺的这篇书序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作者并没有把这篇文章当作正儿八经的序来写,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现在这样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读这篇文章,并不使读者觉得累,而是从中了解北京胡同文化,增长见识;阅读的过程,是一种与北京胡同市民相类似的感觉;散淡、平和、自足;作者确实有自己的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思考。

第20篇:胡同文化

公开课教案 胡同文化

张国义

教学目标 :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学习本文平实朴素的语言。 3.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4.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2、理清作者思路。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有一首歌词这样唱的:“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没名的胡同三百六……”(播放评弹《胡同文化》)

2、提问:听过这首歌吗,对歌词所唱的有何感受?

3、这首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都已走出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逐渐消失着、没落着。为着一种难以忘却的情感,出版社专门编辑了一本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著名作家汪曾祺应邀为这一本摄影艺术集撰写了序言,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胡同文化》这篇课文。

二 了解作者(多媒体展示)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他长期生活在北京,对北京的掌故,对北京人的思想行为了如指掌,这篇《胡同文化》是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创作个性,他的小说代表作有《受戒》、《大淖纪事》等,他的小说有一种散文之美,以朴素的文笔,书写生活的诗意。 三 读课文,理结构

1、快速阅读课文,划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2、指名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①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③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④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

⑤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⑦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 ⑧北京人易于满足

⑨ 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⑩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⑪⑫举例

⑬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⑭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3、提问:作者是如何围绕“胡同之没”来写作序言的?” 四 讨论与合作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的问题独立阅读思考然后再小组讨论。

1、北京的胡同有些什么特点?(指名学生回答) 明确:方正、来源、宽窄、网络

2、第五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引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引出对“胡同文化”的探究。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状态,即市民文化,称为胡同文化。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4、怎样理解在胡同文化的内涵中北京下层市民生活的可怜和无奈?

明确:长期的高压统治,生活在天子脚下,他们只能安分守己,逆来顺受,自我满足,这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

5、胡同和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

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的特点。由于互通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信息,形成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他们的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忍。

五、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1、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作者是怎样一种感情?齐读13~15段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中透露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胡同衰败的景象,作者满怀怀旧、感伤,却又无可奈何)

(2)“再见吧,胡同。”一句可不可以改为“再见吧,胡同文化。”或者在结尾加上一句“再见吧,胡同文化”?

明确:不可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胡同必将被新的高楼大厦所替代。胡同消失了,失去根基的胡同文化也必将没落,但文化的没落不同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会创造出新的文化,同时,旧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必将继承下来。因此,胡同虽消失了,胡同文化却并不会全部消亡。

五、总结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它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的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从中也窥探到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思绪。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更深一层地了解到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浸染着文化的色彩,衷心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能从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起,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个有文化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

根据当地骑楼的建筑特点和文化特色,写一篇3百字的小作文《长安骑楼》(推荐佳作,投影展示) 板书设计:

(一)胡同的特点

(二)胡同文化的特征

(三)胡同及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中的衰落

教后记:

1.充分利用导学案指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前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字音字词以及每段中心段落由学生课前完成,为课堂解决重难点留足时间。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2.能较好的处理重难点。本节课重点是后面几段课文,所以前面的梳理课文简单处理,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阅读和思考,教会学生如何筛选关键词把握文章内容和体味作者情感。 3.没有充分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请学生发问。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我虽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让学生课外进行,这无疑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的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初衷。 4.小结稍仓促,没能控制好时间。

教师评价:1.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师对教材敢于取舍,懂得哪些必须教,哪些是重点,善于处理教材,佩服。2.导入新颖 以评弹“引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营造文化氛围, 敢于创新,佩服。3.教师要了解学情,研究学情,设置的问题太难,学生答不上 ,一则尴尬,二则拖堂,切忌。

学生反馈:通过语文教师的这堂课,我们才真正懂得什么叫“文化”。课堂营造氛围,合作讨论让我们对文化有深刻的领悟和理解,我们不只是读书人,而且要努力成为文化人。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