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3 23:13: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品味其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让学生学会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诵读对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都北京,我们人人心向往之,那里吸引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就说建筑景观吧,宏伟壮丽的**,昂然挺拔的世纪坛,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残破凄凉的圆明园遗址,宏阔瑰丽的天坛,灵秀静谧的地坛等等(结合图片)。以上这些大家都很熟悉,但还有一个也很著名的建筑景观大家可能就较为陌生,那就是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出示胡同图片)北京胡同不但有独特的建筑特点,还有深厚的文化意蕴,今天我们就随着汪曾祺先生独到的眼光,去审视北京的胡同,领略其文化内涵吧。

二、明确自学的目标和形式,交待有关事项,分组学习。

三、课文学习阶段:

1.简单介绍本文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有“短篇圣手”之称。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解题:“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井”渐渐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将此语带入中原,“忽洞”音变为“胡同”。 3.扫清本文生字拼音,学生齐读课文。

4.概括要点,提取精要:

学生自读思考,小组研讨,书面回答下列问题。

课文可以划分为几部分?学生回答后师做总结并板书出来。 第一部分(第1—5段):介绍北京胡同。

第二部分(第6—12段):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第三部分(第13—15段):作者的感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课文学习阶段:

(一)学习第一大部分,学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

1—5段中哪些句子点出了胡同的特点?根据这些段落和句子概括北京胡同特点。

①小组学生代表到黑板写答案,学生讨论补充。 ②老师板书,对以上问题作简单小结。 第一段:方正(方位意识极强)

第二段:取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 第三段:宽窄(区分阶层) 第四段:环境(方便、安静)

知识拓展:老师举例讲解胡同名称的变化 屎克螂胡同 —— 时刻亮胡同 狗尾巴胡同 —— 高义伯胡同

臭 皮 胡 同 —— 寿 比 胡 同 粪 场 胡 同 —— 奋 章 胡 同 闷葫芦罐胡同——蒙 福 禄 馆

③讨论:作者谈胡同文化,赋予了这种文化什么样的内涵?

(二)由讨论的话题直接进入课文第二大部分的学习。 引导学生抓住每段的关键字句对胡同文化的内涵进行概括: 第六段: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重点解释成语“安土重迁”的意思——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第七段: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第八段: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第九段: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第十段: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胡同文化的精义?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 ----- 精义“忍”

课堂小结:引用汪曾祺说过的一段话再次印证北京人的“忍”。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讨论:作者对胡同文化持什么态度?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没落,他怀着怎样一种情感?

指名小组学生代表回答讨论的答案,师做小结。 ①一方面作者对胡同的没落是深怀叹惋之情,毕竟对多年生活的胡同和四合院有很深的感情,受过胡同文化的熏染。作者的人生信念和价值观,许多和胡同水乳交融。

②另一方面,作者对胡同文化又有所反思,有所批判。清醒地认识到胡同和胡同文化在经济大潮的席卷下,总有一天会消失。

知识拓展:关于蛤蟆陵,乌衣巷的由来。

下马陵又称蛤蟆陵,位于今西安市和平门附近。东起今天的和平门,西至今天的文昌门,全长有800余米。相传,汉朝时著名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日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二字与“蛤蟆”同音,所以几经流传,便被称作了蛤蟆陵。

乌衣巷在南京秦淮河南岸,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着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后为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东晋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1997年,秦淮区人民政府恢复了乌衣巷,并重建了具有民族风格的王谢古居。

思考: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指名学生回答,师最后总结。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话。

3、“书卷气”。

三、课堂小结

课文通过对北京胡同的介绍,以及它所蕴含着的独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理解。

四、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第二题,用三个句子里的五个成语造句。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

胡同文化语文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教学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