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25 07:53:59 来源:教学设计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个人收入的分配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能力目标: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按劳分配?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有哪些?

2、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是什么?

3、我国现阶段在个人收入分配中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的分配方式?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有什么积极意义?

5、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有哪些?

三、探究与点拨

活动一:还是象牙山,旧貌换新颜

自从王大拿、王木生父子俩投资象牙山村以后,才几年工夫,这里就成了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集体固定资产人均100万元的富裕村。该村为从收入分配制度上防止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富贵病”,他们实行了工资制,以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年老的村民享受退休金,村民享受公费医疗,学生和儿童公费入学入托,全村都住上了别墅式楼房。

讨论:象牙山村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收入分配方式?这种收入分配方式有什么特点?

活动二:同工不同酬,村民有争议

今天又到了村民领工资的日子了,刘能和谢广坤早早地就来到了村委会。 刘能(一激动,话更说不清楚了):我说广„„广坤呢,咱俩一„„一样干活,凭啥我„„我领2000,你拿2500?这不是欺„„欺负人吗?

谢广坤(边笑边得意地说):凭啥?凭咱的本事呗。我干的是技术活,你只会出点儿笨力气,咱俩能力上有差别,当然不能同工同酬了!

刘能(不服气地说):同工不„„不同酬,这还叫社„„社会主义?!叫„„叫我说,咱村都这么富了,就该来个按„„按需分配,谁想要啥就拿啥,需„„需要多少拿多少!要不,就按人头平均分配,这才叫公平。 谢广坤(嘲笑的口气):呵,按需分配那恐怕用不了两年咱村这点家底就得败坏光。平均分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那傻子才干活呢!咱村不变成个“懒汉村”才怪!刘能,别整天异想天开了,还是多学点技术吧!

讨论下列问题:

1、你认为象牙山村能实行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吗?为什么?

2、你能说说象牙山村实行现在的按劳分配制度对劳动者个人和社会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吗?

活动三:同富不同路,大步奔小康

如今,象牙山的能人们在发家致富的路上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 村主任长贵已经调到县水利局工作,除了工资以外,奖金和补贴也不少。双休日,他还要在谢大脚的超市里帮忙,两口子虽然累点儿,可钱也不少赚。

赵玉田和刘英承包了村里的100亩地种花,兼营鲜花的运输和销售。 王小蒙的豆制品加工厂越办越红火,已经在附近几个村开了三四个连锁店,一下解决了几十个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镇长亲自为她颁发了“带头致富先进个人奖”。

谢永强的事业也是蒸蒸日上,王大拿和王木生父子投资200万成了最大的股东;大学生陈艳南以技术入股,是公司的技术骨干;谢永强是总经理,负责公司日常管理。 讨论:

1、你能谈谈象牙山的人们各是通过哪种分配方式获得收入的吗?

2、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对于象牙山的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

活动四:探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示意图1: 生产 ——( )————→分配

↓ ↓  ̄

生产力状况——( )——→分配制度

↓ ↓ ( 为主体)

( , , ) ( 并存)

示意图2:

生产力

↓( ) 生产关系 ↙ ↘

分配制度←—( )—— 所有制形式

↓ ↓

( 为主体)←—( )—( 为主体) ( 并存)←—( )—( 并存)

总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根本原因是 。 直接原因是 。

拓展延伸

1、工资收入是否都是按劳分配收入?

2、劳动收入是否就是按劳分配收入?

3、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推荐第2篇: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教育实习教案

课题名称: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实习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实习班级:

实习学生:

学生学号:

指导教师: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看问题,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3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4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 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

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5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6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推荐第3篇:个人收入的分配教案

课题

个人收入的分配(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 授新课 备注:

1、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效率的含义、公平的含义、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2)理解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解释为什么坚持效率优先。

(3)能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的具体事例,解释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和对待生活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如公平、效率的矛盾,使学生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问题。

(2)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政策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又能保证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教学难点: ①效率与公平的含义②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

教学方法 讨论法、案例分析法、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通过上节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这种分配制度中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即我们下面要学的内容。

新授:

招聘启示1: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

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

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对比招聘启示1和2,发现同样是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招聘要求一样,但报酬却是不同的,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学生回答

阐述理由:

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

教师抓住学生所说的“工作效率”,进行设问:

什么是效率?

板书:

(一)效率与公平

学生回答:

思考第二个问题:

1、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学生回答

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

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

(2)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材料展示

你选择在b店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了解了以下情况:

一套学习软件市场价是500元,而包括各方面的成本总共才300元,而从300元转化为500元的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你的努力才得以实现的。但是b店的老板却轻而易举就获取净利润200元,你辛辛苦苦推销一套软件才获得10元的佣金,老板的收益是你的19倍。

你认为这公平吗?你还愿意干下去吗? 那么什么是公平呢?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1、公平主要指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允许收入差异的存在。这个差异是怎样的?

2、从公平含义看b店老板和你的收入差异公平吗?(不公平)还愿意干下去吗?(不愿意)因此

3、公平的收入分配的意义

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引导:

在我国收入分配中既要讲效率又要求公平,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和解决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下面我们来探究第二个问题:

板书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我们看图片。(大锅饭的图片)

这是我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吃大锅饭的图片,它告诉我们当时我们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的特点是什么?他把中国带进富裕了吗?学生(略)

师:那么这样的平均主义,这样的没有效率的公平有意义吗?学生(略)那么我们要怎样的公平?学生(略)要提高效率就要采取怎样的分配方式?如果只讲效率又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学生(略)

师:好,请个同学总结效率和公平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

板书: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的贫穷。

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的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当然他们之间也有矛盾。

那么我们国家对于“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把什么放在第一位?

板书: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为什么要把效率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兼顾公平?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师导:

正是由于我们坚持效率优先,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富裕了起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播放《走进新时代》。这些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与我们前面短片《灰色震撼》反映的内容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请大家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讨论,如何才能做到既坚持效率又兼顾公平?(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

学生讨论

板书:

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教师总结:

第一,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注意: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部分先富是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

第二,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解释:平均主义是一种不公平,差距过大也是一种不公平。

目前我国的收入贫富差距已超过国际0.4的警戒线是中国历史上贫富差距空前拉大的时期,这引起了我国新一届政府的高度重视。今年5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次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抓住时机解释什么是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就是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充分调动人们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初次分配由市场完成。

再次分配由政府完成,注重公平。主要通过哪些措施来对人们的收入进行调节?完善税收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实行最低工资标准等

通过政府的再次分配使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级分化,以兼顾到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使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本课小结

(一)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

2、公平的含义

(二)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

3、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怎样兼顾效率与公平。那要真正解决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问题,不是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实现的,这要靠在座每位同学,靠所有中国人一起努力才能实现,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掌握本领,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推荐第4篇:第七课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第七课

个人收入分配教案

全课概述

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 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分配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本课分为2个框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新课标基本要求

阐述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解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新课程学习

7.1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3、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框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我国现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

引入实例法、自学阅读-讲授法、教师启发、引导,课上讨论等学生主体参与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南岭村”的例子,提出问题: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引发兴趣,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与讨论,得出结论——按劳分配,导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为主体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2-63页内容,说明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处于什么地位?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见解,回答问题 (1)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点拨:在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而且只能是按劳分配,同时这种劳动是社会劳动。

教师活动:我国在公有制经济中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2)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分配制度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个社会的分配制度直接取决于生产关系,取决于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是所有制结构的主体,因此决定了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第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产品采取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同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直接联系,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没有实现高度发达,劳动产品没有达到极大丰富,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

第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在当前的生产力状况下,我国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必须体现人们劳动的差距。

教师活动: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中如果实行平均分配会出现什么后果?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如果实行平均分配,必然导致“懒汉”的出现,劳动者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多和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整个社会的发展必然缓慢,最终导致共同贫穷。

教师活动:可见,社会主义阶段,实行按劳分配既是客观经济条件的要求,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同时,也体现了优越性。

(3)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

教师总结: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就是活动:既然按劳分配有这样重要的意义,它在我国的分配制度中占怎样的地位? 学生活动:认真思考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

(4)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现实表现

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首先,从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看,虽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但由于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所以按劳分配必然是主体;同时,劳动者中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占多数,所以按劳分配方式必然是主体。其次,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收入结构看,尽管目前公有制企业个人收入来源逐渐多样化,但在各种报酬中,按劳分配部分的收入仍然占较大比重。最后,从按劳分配对其他收入方式的影响看,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经济活动中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参照标准。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引导:在我国,个人收入的分配除去按劳分配之外还存在多种分配方式,到底还有哪些?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为什么在我国存在多种分配方式?这些问题,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的学习来了解。

(1)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教师活动:为什么我国所有制结构和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相同的地方?都以某某为主,多种并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这种分配方式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根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公有制是主体,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但在其他多种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不能按劳分配,而只能采取其他非按劳分配方式。

这种分配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2) 多种分配方式的主要形式 第

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

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劳动者充当了什么角色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第二、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4页漫画与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发表见解

教师点评:参与受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要做到能分清一种分配属于哪种要素的收入。

教师活动:在我国为什么允许这些要素参与分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什么重要作用?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结论 (3)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三)课堂总结、点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也有重要的意义。

(四)实例探究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据此回答例1——例4

[例1] 下列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

A.经营风险收入

B.国有企业职工的奖金和津贴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所得

D.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答案:B [例2]实行按劳分配之所以能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是因为

A.它把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B.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C.它消除了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

D.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答案:A [例3]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

B.所有制结构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我国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 答案:B [例4]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人通过向企业 或个人提供技术和信息资料取得一定的收入,这种收入属于 (

A. 按劳分配

B.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收入

答案:C ★课余作业

组织学生撰写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里的收入情况,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所得,哪些是非按劳分配收入,并进一步分析现在的收入形式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这种变化给家庭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体会

本节内容是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在学习中应该多引入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让学生去深刻理解这些知识,并能够从自己的实践中理解、把握我国分配政策的合理性。

推荐第5篇:《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

《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什么?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什么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3.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哪些?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有何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什么?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得就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5.什么是效率?什么是公平?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公平(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认识二者的关系: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逐步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③必须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推荐第6篇:必修1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2)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老多得,少劳少得。

范围:公有制范围

内容:个人消费品 依据:个人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尺度

2、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

必要性:地位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分配方式占主体地位。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重要性

(1)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

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范围:个体经济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特点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还要承担风险。 对其政策

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 (2)按生产要素分配

含义 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

(意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

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怎么办

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是什么: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为什么:

必要性:1)根本:与现阶段发展力水平相适应

2)具体: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重要性: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促进作用

怎么办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5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6、效率:

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为什么 重要性

效率提高就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必要性

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怎么办

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是什么

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矛盾性: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为什么

1)追求效率是经济活动的基本要求

2)符合国情: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大国

3)现状经济效率长期低下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异从而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

如何做到兼顾效率与公平?

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收入差距控制合理的范围内是分配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

推荐第7篇:第七课_个人收入与分配知识点总结

第七课 个人收入与分配

1.生产决定分配,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的分配制度是

2: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作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

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社会

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4、实行按劳分配意义:(1)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

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

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的发展。 (2)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

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

的社会地位。

5.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分配和分配。

6.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人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

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个人劳动者充当的角色: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

国家政策:个体劳动者的收入受国家保护。

7.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

的、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

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和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

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充分造福于人民。

8、效率与公平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与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

高意味着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

(2)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

能,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不等于。

公平的收入分配是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

现,。

9、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效率是公平的。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

在、、才有可能。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10.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与的关系,既要提

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又要防止,既要落实,又

要提倡;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

11.坚持和完善,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

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

保证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

平的。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建立企业职工和。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

推荐第8篇: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知识检测(推荐)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基础知识:

1、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分配制度? (1)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①

决定

决定

,我国实行的

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我国的分配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

决定的。我国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

的客观要求。

2、简述按劳分配的地位、基本内容、必要性和意义?

(1)按劳分配是

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

地位。

(2)按劳分配的

是:在公有制经济中,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必然性:是由我国的现实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只适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

。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

。(决定不能实行

分配方式)

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决定不能实行

分配方式)

(4)意义:①按劳分配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我国的非按劳分配包括那些分配方式?其各自的适用范围是什么?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适用于

。注:我国农村农民承包集体土地经营所得属于按劳分配,家庭联产承包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

(2)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包括:

等要素,按生产要素分配适用于

经济形式。注:公有制企业里面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劳分配、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收入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要素)。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①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合理性和合法性的确认。②体现了国家对

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③有利于各自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收入分配公平是指什么?收入分配公平有何意义?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1)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现为

,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收入分配公平是

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了重要的

。②保证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注: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再分配是指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实施的分配过程。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新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有哪些具体的措施:

5、什么叫效率?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

。效率提高意味着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效率是人类经济活动追求的基本目标之一。

(2)效率和公平是

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 ,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公平;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 ,公平分配能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效率和公平,两者又是矛盾的。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①既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又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

。③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

;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

二、练习:

1.“做蛋糕”与“分蛋糕”是社会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分好。“蛋糕”分得不合理,会影响人们把“蛋糕”做大的积极性。上述材料要求我们必须(C)

A.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B.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C.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D.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障基本生活的关系 2.下列关于社会公平问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A)

A.使社会成员的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B.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差别 C.平均分配,不能有收入差距

D.只要是合法所得,不管差距多大,都是公平的 3.下列属于按劳分配的是(D)

A.经营风险收入B.外资企业中职工的工资奖金

C.社会保障中的福利分配D.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 辨析题

4.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答:(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在我国现阶段,由于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于主体地位。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如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认为“在我国,个人消费品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片面的、错误的。

推荐第9篇:第七课第一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第七课第一框 个人收入的分配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我国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难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景导入,了解生活

材料一:校长的爸爸是一家国有企业的总工程师,每个月都能领到工资和奖金;后来,企业改制成为国家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校长的爸爸出了奖金和工资外,还以技术入股,定期分到股息。

材料二:小王的父母都是农民,除去承包了集体的土地获得一定的收入外,还开了一个小卖部挣钱。

问题:(1)上述材料中涉及到哪些分配方式?

(2)我国是实行什么分配制度?

(3)为什么实行这种分配制度?

情景分析,理解生活

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2. 什么是按劳分配?

3. 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4. 我国存在哪些分配方式?

5. 什么是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6.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何意义?

二、合作探究

1. 按劳分配和按劳动成果分配一样吗?为什么?

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在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应实行哪种分配方式?

3. 在平均分配和按劳分配两种分配方式中,哪一种更合理、更能促进生产发展?

情景回归,体验践行

基础检测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 决定我国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 为主体,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 为主体, 的分配制度。

2、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要求:在 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1)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 ,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

(1)实行按劳分配,是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 和 ,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 的发展。(2)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 ,它体现了劳动者、的社会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2、按生产要素分配

A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权益收益分配参与。

B 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土地等。

C 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 存在的 , 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的尊重。 这有利于让一切、、、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非选择题

李明一家五口都有收入。他本人承包了集体的土地,收入一万多;和妻子开了一个小店,纳税后有两万多;儿子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的职工,工资、奖金和津贴有三万多,另外炒股也能赚四五万;女儿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工资也有五万,另外利用休息日为一家外资企业当顾问获得五万报酬;母亲靠处房屋获得一万多的收入。

请回答:李明一家的收入各属于什么分配方式?

推荐第10篇:当前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促进了城乡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客观上也带来了经济利益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重新调整和分配以及社会收入分层的加剧。中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过去20年中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公正与稳定都提出了挑战。

基于此,我们几个人组团对这个问题展开一对一问卷调查。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了解和调查得以印证着问题。当然其中多数是与我等有些关系的人。为了保证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为了区域相似性及互相对比性,根据我国经济分区即八个区域,采集样本主要是我国一些省份的经济发达城市,总数35,均为月薪,取样调查如下:

珠江三角洲区域(5人)广州2人3800、5200元深圳2人 4500、4600元厦门1人 4600元

长江三角洲区域(4人)上海2人 6800/11500元南京1人 5000元 杭州1人 5500元

渤海湾区域(5人)北京2人 6000、5500元天津2人 4200、4500元青岛1人5500元

东北区域(4人):沈阳3600、大连3000、哈尔滨3800、长春3800元

中原区域经济(6人):长沙1人 3600元武汉1人 3300元郑州1人 2800元 太原1人 2700元南昌1人 3300元合肥1人 4100元

西南区域经济(5人):成都1人3200重庆2人 3500、1900元昆明1人2300元贵阳1人 2100元

陕甘宁青区域经济(4人):兰州1人 1500元宁夏1人 1400元西安2人1800/3200元

西部生态经济区区域经济(1人):新疆1人 2600元

调查对象学历分布:

高中 8人中专 4人大专10人本科11人

硕士研究生3人博士研究生1人

调查对象年龄段分布:

18-22:2人23-27:9人28-32:16人33-37:5人38以上:3人

调查对象从事职业整理:

生产制造:8人批发销售:6人公关类:3人 教师:3人行政后勤:5人仓储运输:6人技术研发:3人其他1人

调查对象所属企业性质:

国企5人私企18人公务员3人个体2人其他7人

调查对象目前月收入

2000以下:42000-3000:6人3001-5000:16人5001到8000:7人8000以上:

1调查对象家庭月收入情况:

3000以下:6人3000-5000:18人5000-8000:8人10000以上:2人

这些调查对象中大概有三分之二的人是固定收入,其他人则上下浮动。而且根据调查显示部分的人对现状不满意,都在积极准备找寻新出路或有一些想法。

从调查数据得知,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有很大的差距。通过互相交流以及查阅相关文档资料,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成因分析如下:

1.体制改革的原因。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市场机制进入收入分配过程,使社会分配关系从以按劳分配为主越来越转向以按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市场化分配机制。那些适应市场规律要求的市场主体,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市场机会,在社会财富的份额中占有越来越多的比重;反之,对于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市场主体,其收入比重会相对下降。因此,市场化程度和竞争力不同的地区、领域、部门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拉大,个人因其所拥有要素的多少不同、稀缺程度不同而必然导致收入的差异。除此之外,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加之法制的不健全,给某些行政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捞取不义之财创造了机会。

2.历史的原因。从历史上看,根源于我国采取的不平等经济发展战略,我国长期以来走的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道路。靠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严格的户籍制度限制农民迁人城市。城乡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不仅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我国工业化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在城 镇发展中,低价征用农村土地。其次,从地区经济结构 上看,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最早政策偏好东部地区,在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都使东部地区处于优先发展地位,如沿海率先开放,建立经济特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构成了较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而中西部地区无论是发展模式还是发展速度都与东部地区产生了差距。

3.行业垄断的存在与分配政策不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行业和企业的生产特点及所创造的价值不同,工资待遇自然应不同。但有的行业和企业创造的财富不一定比别人多,靠的是垄断地位自定高工资,收入远大于别的行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电力、电信、金融、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 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10倍之间。此外,在同一行业内不同职级或岗位成员间实际可支配收入差距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出现显著分化。

4.劳动者素质差异。随着分配制度的改革,平均分配体制被打破,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工作能力不同,勤奋程度不同,及适应社会经济转型的速度不同等因素,因而表现在分配上,就会有收入多与少的区别。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也导致收入差距,受教育程度高的收入相对较高。还有就是承认了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使非劳动收入在居民个人收人中的比重迅速膨胀。例如股金分红、利息,技术股份分红、出售专利所得等,这样一来每个居民获得的劳动收入或非劳动收入就不均衡。

针对形成收入分配地区差距的原因,调解收入分配,缩小地区差距,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走可持续发展战略道路

首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实践中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分配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建立健康健全的司法体系,从精神和物资两个方面踏实做起。打破行业垄断,

对行业加强指导监督,在避免市场竞争自由化的同时,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其次,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继续不折不扣地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对经济实力弱的地区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加大经济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投资、开发与帮扶力度,实现“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分发挥中西部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区域经济总量和整体效益。现在政府应鼓励中西部发挥区位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加快改革步伐,继续加强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以适应中西部对外开放和经济开发的需要。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有效地抑制地区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再次,实现城乡平衡发展战略,缩小城乡差距。城乡差距的扩打对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应着力解决城乡收入差距问题,防止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建立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合作医疗的保障制度。为农村居民提供培训机会,提高农民的生产知识,实现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最终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城乡稳定。

最后,合理调节我国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第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发挥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作用,就需要进一步改进 税制,对高收入阶层加强征管,并改进税制,适当提高“起征点”及降低“中段”的累进率以有意培养中等收入阶层。.第二,引进、完善和健全相关税种。重点考虑引进遗产税和赠与税。缩小由于代际和偶然原因而造成的个人收入差距.第三.加强税收征收管理,防止税收流失,加强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征管。第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事业的投人。在“三农”支出方面;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完善监察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将更多的低收人群体纳入到社会保障的范畴。

我们要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和成果,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体制。真正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第11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威远县龙会镇中心学校 袁桂凤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探索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并能用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3、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帮忙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联系,已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掌握了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生活、工作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出示: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 问题:1.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

2.根据这个信息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吗?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

1.什么是稀释液?什么是浓缩液? 2.1︰2的稀释液怎么配制呢?

2.阅读与理解 问题:1.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 2.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 3.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问题:1.根据信息画出线段图;说一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 2.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3 反馈与交流:

(1)你知道方法一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2)你知道方法二中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4.沟通与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5.回顾与反思

三、巩固应用,拓展思路

1.某妇产科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问题:1.观察上面两道题,说一说按比例分配问题有什么特点。 2.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注意什么?

2.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3.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 各班。一班46人,二班44人,三班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四、布置作业

作业:第55页练习十二,第2题、第3题。

第12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泥河小学:刘兵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P59;例1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主探索、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积极的环境中进一步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沟通比和分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思考步骤,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会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发现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方法,理解按比例分配的解题思路。

【教学关键】: 把比转化成份数或分数,使题目转化为归一应用题或分数应用题。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复习比与分数之间的转化。

1、师:孩子们,听语文老师说,上语文课时大家的语言特别的丰富。是这样吗?今天,我倒想见识见识,请看大屏幕。

2、课件:六年级(1)男、女生人数的比是3:2 看到这个比,你能想到些什么?

男生人数占3份,女生人数占2份,全组人数占5份。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男生人数占全组人数的几分之几? 女生人数占全组人数的几分支几?

3、师:同学们想到的可真多,老师写出几个,大家读一读并填空。(课件)

二)创设情境导入。

1、师:孩子们,为了让学校更加整洁、美观,学校决定让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的保洁任务,平均每个年级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2、生:平均分配,每个班50平米。

3、师:你觉得六年级和二年级这样分合理吗?为什么?

4、师: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往往有些问题不能平均分配,你们知道还可以怎么分配吗(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分配方法---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9页。齐念课题:按比例分配

二、尝试探究:

1.出示例题,感知解题信息。(课件)

师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是什么意思?

学生可能回答:

①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②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2.讨论解题方法

(1)师:想一想,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计算两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

生尝试列式解答,小组内交流、讨论。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归纳、板书:

①解法一: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

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2=5

红色方格:30÷5×3=18(格)

黄色方格:30÷5×2=12(格)

② 解法二:

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

红色方格占总格数的3/5,黄色方格占2/5。

红色方格:30×3/5=18(格)

黄色方格:30×2/5=12(格)

3.验证解题方法。

我们怎么知道自己解题是否正确?

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涂一涂,算一算进行验证。 4.初步运用解题方法。 初步应用:试一试

如果把图的30个方格按照1:2:3涂成红、黄、绿三种颜色,你能算出三种颜色各应涂多少格吗?

讨论:(1)1:2:3是什么意思?

(2)三各颜色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5.小结解题方法。

(1)学习这两个例题后,老师问你学到了什么。

(2)师生共同小结: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计算时可以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每份数量,最后求出各部分数量,也可以根据比得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解,将比转化成分数来解。

三、实践运用,深化发展

课本第60页“练一练”和“动手操作” (课件)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怎样进行按比例分配? 生回合答后,师总结:

1、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基本特征:已知:

1、总量

2、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

2、步骤:第一步求总份数;第二步求各部分量。

3、解题关健在把比转化成每一个数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来解答。

五、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第

1、

2、3题。【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例:

方法一:

方法二:

总份数:

3+2=5 红 色:

30÷5×3=18(格)

30× 3/5 = 18(格) 黄 色:

30÷5×2=12(格)

30× 2/5 = 12(格) 答:红色应涂18格,黄色应涂12格。

第13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要把100个苹果分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小朋友,你觉得怎么分?每个班50个苹果,也就是两个班分的同样多,这种分法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平均分配,体现了分得公平和公正。

那如果大班有30人,小班有20人,你认为这样平均分配还公平吗?(不公平)为什么?因为人数不一样多,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你们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同桌赶快商量商量。(按人数分)

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就是希望按人数的多少来分配苹果,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法,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当平均分配不合理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分配方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按比分配( 板书)

2、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比,如果已知: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3︰2。从这个信息中你能想到什么呢?

你们能快速地把比转化为份数,比还和什么数有关系?谁能把它转化为分数,来表示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你们看,我们可以把一个比转化成份数和分率,进一步确定分数、份数、比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联系,并且它们还可以相互转化。

3.这个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是几份?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根据这个信息你能确定这个兴趣小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吗?不能,为什么?因为不知道数学兴趣小组的总人数。很好,这里是把总人数平均分成5份,总人数不同得出的男女生的人数会不一样,总人数越大每一份就会越大。

二、新授

其实,按比分配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配试剂、调果汁、做蛋糕等都需要按比分配的方法。

1、大家知道,我们家里面厨房中的油烟机上的油污用清水是不是很难清洗,那怎么办呢?对,清洗这种很重的油污要用清洁剂,通常我们都要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洁剂的浓缩液来稀释一下使用。瞧,这是某种清洁剂浓缩液的稀释瓶,用它呢,可以稀释清洁剂的浓缩液。 仔细观察,在这个稀释瓶上你发现了什么?看到这几个比,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瓶子上标明的比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之比。按照这些比,可以配制出不同浓度的稀释液,用来清洗不同的东西。谁来说说看,怎样利用这个稀释瓶来配置1:3的稀释液呢(先倒入一份浓缩液,再倒入3份的水就配制出几份的稀释液。)

2.李阿姨正在配置稀释液,我们快去看看。课件出示例2 师:请大家认真读题,先独立思考下面的问题,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1)阅读和理解: 500ml是什么? 1:4表示谁与谁的比? 要求的是什么?

哪个组先来展示交流?

500ml是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表示什么意思?你还能想到什么?

2)分析与解答 1.根据信息画画图,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

2.然后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谁愿意来黑板上板演,方法一: ① 总份数:4+1=5 ② 每份是: 500÷5=100(mL) ③ 浓缩液有:100×1=100(mL) ④ 水有:100×4=400(mL)

请这个同学谈谈自己的思路,生:先求一份的体积,再求出一份浓缩液的体积,和4份水的体积,请同样用这种方法解答的同学举手。看来你的支持者还真是不少啊。 懂了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课件

这些同学是把比转化为份数来解答的,还有其他的解法吗? 方法二: ① 总份数:4+1=5 ② 浓缩液有:500×1/5=100(mL)③ 水有:500×4/5=400(mL)

请这个同学谈谈他们的思路,生:在稀释液中,浓缩液占1份,水占4份,一共5份。那么,浓缩液占总数的1/5,就是500×1/5=100(mL) 水占总数的4/5就是500×4/5=400(mL)哪些同学也是这样解答的?他们和你一样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略同。这两个同学的思路都很清晰,两种方法都出现了5,谁来说说5表示什么?就是把谁平均分成5份?

师: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分配。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两种方法的不同思路。

方法一先求出总份数,再求出一份是多少?最后求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转化成整数除法和乘法解决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比转化为份数。

方法二也是先求出总份数,然后确定各部分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转化成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把比转化为分率。

这两种方法都是应用数学上的“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的,我个人觉得这两种方法各有特色,建议大家都掌握。尤其是哪种方法不习惯,我们就越要挑战自己,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3)回顾与反思 怎样验证你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呢? (1)浓缩液+水=500mL (2)浓缩液︰水=1︰4 检验时可以把算出的两个重量相加,看是不是等于总量500毫升。 还可以用浓缩液除以水,看浓缩液和水的比是不是1:4。

很好,这两种方法都是看,得出的结果是不是符合题目中的两个条件。检验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它能告诉我们自己的解答是否正确,使我们养成对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负责的态度。

3、练习:

师:刚才我们共同探讨解决了这样一道“按比分配”的问题,觉得有困难吗?有信心独自完成这样的题目吗?好,那下面就试一试,看看你的身手怎么样” 出示:试一试:1

2、生活中除了调配试剂我们能用到按比分配的方法,在早餐搭配问题中也存在这样的方法 ,这是亮亮某一天的早餐 亮亮的早餐表

自己读一读 面包 鸡蛋 牛奶

100g 50g 200g 1) 亮亮的早餐是按怎样的比搭配的? 2) 如果亮亮的妈妈按同样的比准备420g早餐,算算各种食物分别需要多少g? 试着自己解决,然后再跟同伴交流一下

这道题跟刚才做的题有什么不同?刚才是两个量的比,这道题是三个量的连比

连比可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数的比,在我们数学中还有很多,比如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1:2:3.,连比只表示三个或三个以上同类量的倍比关系而不能理解为连除,也不能表示不同类量的比。

3、陈老师这两天嗓子有点不舒服,医生让我每用淡盐水来漱口,一般情况下,1毫升的盐要搭配20毫升的水,我想配制一杯210毫升的淡盐水,请你们用心帮我搭配一下,需要盐和水各多少克? 独立完成,生答师板演,说说比是怎么来的?很多时候,题目里并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比是多少,需要我们用慧眼去判断分析,找出它们是按什么比来分配的,再进行计算。

4.拓展练习:有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花坛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指名汇报。这道题一定让大家对按比分配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解题时要注意看清楚题目中的总量是不是比所要分配的总量。

你觉得平均分配是否也可以看成按比分配呢?为什么?1:1,对,平均分配可以看成是按比分配的特殊情况,即按1:1进行分配。

5、反思总结

会学习的同学总是善于总结和反思,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1、按比分配问题的题目有什么特点?(有一个比和一个的总量)

2、我们可以怎样解答按比分配的问题?你学会了几种方法?(方法一:把比转化成份数,方法二:把比转化成分率)今天的这节课,更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假如我们能多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数学学习将会变得更有滋味,更有价值。

第14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要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用具:

计算机、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两个人共同出钱买了几张彩票,结果有一张中奖。能平均分配奖金的数目吗?从而引出课题:按比分配(板书)

二、设疑架桥,解决问题。

1、出示例5:请同学们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得到了哪些信息。你们怎样理解3:2的含义,先在小组里交流。

交流的结果可能会有三种:

(1)红色方格数是黄色方格数的3/2,黄色方格数是红色方格数的2/3。

(2)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涂红色,2份涂黄色。

(3)红色方格数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占总数的2/5。

按3:2分配涂色,你们估计哪种颜色的格子会多一些?在自己的本子上算一算?

老师说:谁愿意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大家听?

a:学生的第一种方法:3+2=5(份)30÷5=6(格)6×3=18(格)6×2=12(格)老师说:这样的做法可以吗?(他的方法很正确。)

b:学生的第二种方法:3+ 2=5,

红色:30×3/5=18(格)

黄色:30×2/5=12(格)

老师说:这种算法也不错,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说:3+2=5份,总共有5份,红色方格数就占总数的3/5,黄色方格数数就占总数的2/5,拿总共的30格去乘对应的分数就得到了对应的量)

老师说:谁再来说一说这里的3/5和2/5别表示什么?怎么得到的?

老师说:求两种颜色各分得多少,为什么都要拿30去乘这两个分数?(学生说:实际上就求30的3/5和2/5是多少?所以用30去乘这两个分数)

老师说:比较这两种算法,想一想有什么不同?

(第一种算法是先算1份量,再算几份量,第二种算法是先找出部分量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总量去乘这些分数。)

老师说:说得太好了,第一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份数,先算出1份数,再分别算出几份数,第二种算法实际上是把比转化成了分数,先找出各部分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进行计算。

2、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3、修校门路用了20吨的混凝土,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5,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吨?

三、练习

1、一个长方形周长60厘米,长与宽的比为3 :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为3 :2:1,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按比分配问题)

你们有什么收获?(弄清总量, 总份数,每一个占总数的多少 )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同学有不明白的地方老师在解答。)

第15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2.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 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3.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4.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 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3)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

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

240+160=400 ②求比

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附图) 这道题就是“按比例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首先 多少。

师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 4+5=9 验算:①总棵树

20+25=45(棵) ②比

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看图编一道按比例分配题解答。

7.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方法1 8+1=9 方法2 5.4÷9=0.6(千克) 0.6×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3 方法4 5.4÷(8+1)=0.6(千克) 0.6×8=4.8(千克) 方法5 解:设氢为x千克。 5.4-x=8x 5.4=9x x=0.6 5.4-x =5.4-0.6 =4.8 方法6 解:设氧为x千克。 x=(5.4-x)×8 x=43.2-8x 9x=43.2 x=4.8 5.4-x =5.4-4.8 =0.6 以上方法4,5,6要写全过程。 (四)布置作业 (略)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通过复习,使学生认识到比与分数是有联系的。

2.讲授新课时,先讲了一个最一般的按比例分配题,练习1~3题以后出现另一种形式的按比例分配题,这里老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一道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整数、分数、比和比例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明确,当题中给出比的条件时,可以直接用比例的知识解题,也可以根据整数、分数、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把比所表示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用分数、整数之间的关系来表示,并解答题。但是由于分析的思路不同,解答的方法也不同。不管学生采用哪种方法解答,老师都要加以肯定,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答。

第16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课题:按比例分配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五年级上册第84页的内容

课程目标:在实际情景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探索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及解决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评价任务设计:

1、活动一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和过渡。

2、通过活动二的小组合作、尝试解答、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达成学习目标

1、

2、3.

3、通过基本练习和活动三的练习1检测目标一的达成情况,变式练习和练习

2、3检测目标三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五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4)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

2、口答应用题

五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五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探究新知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 :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 :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五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 :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这道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

一、3+2=5 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 20×2=40(平方米) 方法

二、3+2=5 100× 3/5=60(平方米) 100× 2/5=40(平方米)

方法

三、100÷(1+2/3 )=60(平方米) 60× 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

四、100÷(1+3/2 )=40(平方米) 40× 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 :2

7、基本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 :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变式题目 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 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 =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 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题目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五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 :5 :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 :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作业

课本第85页1——4题

第17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杨丽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的题型特征,会正确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实现迁移。

1. 一段路长480米,第一天修了全长的,第一天修了多少米? 2. 从“甲乙两人修路长度的比是5:3”你能想到什么?

3. 把100个苹果平均分给幼儿园两个班的小朋友,平均每个班分得多少个?

(板书:平均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时不能实现平均分,或者不平均不够合理,需要按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习惯上我们把这一类的问题称为“按比例分配”。今天这一堂课,就请同学们通过自己学习、小组合作自行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法。

三、设疑激趣,明确方向。

教师出示一个盒子,问学生,如果老师要请你们分这个盒子里的东西,你要向老师寻问什么信息。使学生明白:

分什么

有多少

分给谁

怎样分(板书)

四、尝试学习、探索方法。1.出示尝试题: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的比是5:3,种植粮食作物和蔬菜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2.学生自主探索。

可以先练习再看书,也可以先看书上的例题再尝试练习。 3.小组交流。

说清解题的思路,想一想还有其它方法吗? 4.交流方法,明确思路。 方法一: 5+3=8(份) 800÷8=100

100×5=500(平方米) 100×3=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 方法二:

800×=500(平方米) 800×=300(平方米)

答:种植粮食作物500平方米,种植蔬菜300平方米。

五、多种练习、形成技能。1.定向练习——掌握对应。 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比是3:2。这两个锐角分别是多少度?(练习十四第4题)

明确,把两个锐角按比例分配,必须知道两个锐角的和是多少?总量必须与部分量的和对应。(板书:对应) 2.发展练习——巩固方法。 将尝试题改编为:

一块地800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面积的比是5:3:2,种植粮食作物、蔬菜和鲜花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米? 3.变式练习——形成技能。

蓓蕾幼儿园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张阿姨准备把180块巧克力按班级人数的比分给三个班。每个班各应分得多少块?(书上练一练第2题)

使学生明确,按35:31:24进行分配 4.对比练习——形成结构。

学校合唱队有48人,其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1:3。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在学生口答的基础上将题中的比依次改为1:2,1:1。使学生知道按1:1分配就是“平均分”,平均分是按比例分配的特殊情况。教师完成“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关系图。 附:板书

第18篇:《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分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按比例分配问题。

3、培养优化意识和平合作精神。教学重难点:

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求出各部分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口头列式并解答。

(1)200 kg的 是多少千克?[200× =50(kg)] (2)某班有男生18人,女生14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18∶14=9∶7) (3)学校体育组买来了三种球,其中篮球5个,足球4个,排球8个。 ①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比是多少?(5∶4∶8) ②篮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③足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排球的个数占三种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⑤如果不知道买来的球的总数,只知道买来的篮球、足球和排球的个数比,你能求出这三种球的个数各占球总数的几分之几吗?(引导学生根据份数思考问题) 2.引入新课。

比的应用十分广泛,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在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跳出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连比转化成总数的几分之几。分散解决问题的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教材54页例2。

(1)PPT课件出示教材54页例2:如果按1∶4的比配制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2)阅读与理解。

①题目中要配制什么?(配制500 mL的稀释液) ②是按什么进行配制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的比进行配制) ③“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 mL的稀释液中,浓缩液的体积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水的体积占稀释液体积的几分之几) (3)分析与解答。

讨论:你能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各是多少毫升吗?(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解 交流汇报。(结合学生回答,板书解法) 思路一 先把比化成分数,用分数乘法来解答。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浓缩液的体积:500× =100(mL) 水的体积:500× =400(mL) 思路二 把比看作分得的份数,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 A.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份) B.浓缩液的体积:500÷5×1=100(mL) C.水的体积:500÷5×4=400(mL) 答:浓缩液有100 mL,水有400 mL。 (4)验证所求问题。

方法一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体积。

方法二 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2.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按比例分配) 3.整理解题思路。

(1)按比例分配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整数的归一问题,即先用除法求出每份数,再用乘法求出几份数。(板书:整数的归一问题 ) (2)按比例分配的问题也可以转化成分数问题,先把比转化成 ,再用总数× 。设计意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知,重点是把几个量的比转化成这几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通过读题、释疑、讨论等帮助学生弄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常用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教材55页

1、2题。

2.教材56页11题。(注意引导学生先求出一个长、一个宽、一个高的长度和,再求解)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作业

1.教材55页

3、

4、

5、6题。2.教材56页7题。

第19篇: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2、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掌握“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熟练地计算。

3、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把比转化成分数。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①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②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 ③甲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④乙数是甲、乙总数的几分之几?

2、出示投影图。

师:看到此图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说,老师写在胶片上: ①女生与男生的比是3∶2。 ②男生与女生的比是2∶3。

3、某生产队运来60吨化肥,平均分给5个小队。每个小队分到多少吨? 60÷5=12(吨) 这种解答的方法,在算术上叫什么方法?

刚才我们解题的方法叫平均分配的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而且这种方法你们早已比较熟悉,也经常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有些事情,用这种方法就行不通了。 如:你们单元住着18家,每月交的水电费能平均分配吗? 又如:国家搞绿化建设,能把绿化任务平均分配给各单位吗? 比如生产队的土地,也要根据国家计划,合理安排种植,不能想种什么就种什么,所有这些,都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这样的分配方法叫“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题。

例1 第四生产队计划把400公顷地按照3∶2的比例播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种多少公顷?

学生读题,分析题中的条件与问题,教师把条件与问题简写出来: 然后再让学生带着三个问题去思考。 (1)两种作物一共几份?怎样求?

(2)400公顷是总数,要求的两种作物各种多少公顷?怎样计算? 分析:①用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部土地。(画图) ②根据粮、经之比是3∶2,你知道什么意思?(粮3份,经2份。) 师边说边把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其中3份标粮,其中2份标经。 观察:①从图上看,把全部土地平均分成几份?你怎么算出来的? (板书)总份数: 3+2=5 3∶2,实质都表示倍数关系。现在这道题能够解决了。 粮食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经济作物多少公顷?怎么算

验算:①求总数

240+160=400 ②求比

240∶160=3∶2 答:粮食作物240公顷,经济作物160公顷。

归纳:问题通过分析得到解决,又经过验算证明方法正确,从这道题可以悟出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规律为: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比,把两个数的比转化成各占几分之几,然后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的方法解答。

2、试一试。

抓住主要矛盾练习,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把45棵树苗分给两个中队,使两个中队分得的树苗的比是4∶5,每个中队各得几棵树苗?

总份数是几?怎么算?一中队占几分之几?二中队占几分之几? ①总份数 4+5=9 验算:①总棵树

20+25=45(棵) ②比

20∶25=4∶5 答:一中队得20棵,二中队得25棵。 (三)巩固反馈

1、某工厂有职工1800人,男女职工人数比是5∶4,求男女职工各多少人?

2、沙子灰是灰和沙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比是7∶3。要用280吨沙子灰,则灰和沙子各需多少吨?

3、图书馆买来160本儿童故事书,按1∶2∶3分给低、中、高年级同学阅读。低、中、高年级各分到多少本? 以上三题只列出主要算式即可。

4、学校把560棵的植树任务,按照五年级三个班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7人,二班45人,三班48人。三个班级各植树多少棵? 分析条件、问题以后让学生讨论: ①三个班植树的总棵树是几?

②题目要求按什么比?人数比是几比几?

③三个数的和及三个数的比知道后,根据“按比例分配”的规律,怎样计算这道题?

试着让学生在本上做,老师巡视,然后把方法集中到黑板上。(找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学生板演。)

5、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这道题给了长与宽的比是3∶2,指的是一个长与一个宽的比,而周长包括2个长和2个宽,因此先求出一个长宽的和,即200÷2,然后把100按3∶2去分配。)

6、水是由氢和氧按1∶8的重量比化合而成的。5.4千克的水中含氢、氧各多少千克?(看谁用的方法多。) (四)布置作业 (略)

第20篇:按比例分配 教学设计

按比例分配 教学设计

认识“按比例分配”。

师(手里举着十支铅笔):今天薛鹏程和徐逸帆的预习作业做得真好,我想把这十支铅笔奖给他俩,该怎么分?

生甲:每人五支。

生乙: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

师:说得真好,把十支铅笔平均分给他俩,每人五支。(板书“平均分” ,把铅笔分给两人。)

师(再拿出十支铅笔):我还想把这十支铅笔将给这次口算比赛获第一第二名的同学,应该怎么分?

(学生在下面议论争辩分法)

生甲:我认为不应该再平均分。

师:为什么?

生甲:那不公平。

师:那该怎么分?

生乙:我认为应该“三七开”。

师:“三七开”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三七开”?

生乙:就是第一名得七支,第二名得三支,那才显示出第一名的实力。

生丙:我认为应该“四六开”,第一名得六支,第二名得四支,差距不能太大。(学生都认为比较合理)。

师:这还是平均分吗?

生齐:不是。

师:那可以叫什么呢?

生甲:按个人成绩分。

生乙:按必定的比来分。

师:说得真棒。“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怎样的比来分?“四六开”

呢?

生:“三七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3∶7的比来分;“四六开”就是把十支铅笔按4∶6的比来分(板书);

师:那平均分就是把十支铅笔按„„

生接:1∶1来分。

师: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需要把某一样事物按照必定的比来进行分配,比如(出示实物投影)有两台同样的播种机种地,甲台播种机工作了4小时,乙台播种机工作了3小时,共得酬金210元。这些酬劳两位机主能年平分吗?

生齐:不能﹗

师:那该怎么分?

生:把210元酬劳按他们的工作时间来分配,多劳多得。

师:你真棒﹗(板书:把210元酬劳按工作时间4∶3来分配。)

像这样把一样事物按照必定的比来进行分配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点评:用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的例子切入话题,展开讨论,将生活常识与数学科学知识“超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知识点得以轻松展开并为学生所承受,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并且我个人认为我创设的情境是真实有意义的,将铅笔奖给学生,是话题也是鼓励,让学生在老师热诚的激励中主动学习,便于交流,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这样的例子?介绍给大家听听。

生甲:我回家做作业的时间通常是一小时,40分钟做语文,20分钟做数学。

师:那你是把六十分钟按照几比几来分配的?为什么要这样分配?

生甲:我是把六十分钟按照4∶2来分配的,语文四份,数学两份,因为语文要写日记,比较花时间。

生乙:我每天都喝高乐高,一杯高乐高里有两份是高乐高,一份是水

师:谁来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

生丙:这杯高乐高里高乐高与水的比是2∶1。

生丁:老师,这样喝会胖的,里面卡路里太高﹗

师:你认为一杯高乐高冲剂高乐高与水的比是多少合适呢?

生丁:我认为一杯里高乐高占2份,水占3份比较合适。

师:谁能说说他的这杯高乐高冲剂一共平均分成了几份?

生;5份。(这为后面解决问题做了铺垫。)

生乙:老师,我就是喜欢和浓一点的嘛,2∶1不行吗?

(学生哄堂大笑„„)

(点评:在笑声中学生了解了“按比例分配”,在谈话中还为如何解决问题做好了潜移默化的铺垫,这一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深化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认识,整个过程始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数学,运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且整个过程中我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高兴。)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的观点,强调学习者是学习生活的主体,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模拟者。数学教学不应仅仅是由教师将一个个知识点被动地传播给学生,而是应让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尝试解决新问题,在体验中建构新的概念体系。新大纲也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课堂上老师用热诚弥漫的话语,引人入胜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因而在教学中,老师发明性地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使学生充分运用生活经验体验和感悟数学是行之有效的。

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
《个人收入分配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