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语文课堂应用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2:55:19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心得体会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因此,在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培养高素质教师的要求。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关键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把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信息素质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1.“任务驱动法”教学过程,设计步骤: (1)结合学生情况设计任务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的角色从“让我学”变成“我要学”,由此产生的效果必然是事半功倍。为此,我尝试以“任务驱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辅导代替教;以实践实现学;以灵活的主题引起兴趣,强调创意与创新;以点带面;通过一个软件的学习使用,引出其它软件的学习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结构及内容的安排要熟悉,通过对学习需要、学习者、学习内容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中的知识设计成大任务,再将大任务分为若干小任务,小任务又由一个或几个更小任务组成,为学生提出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如学习powerpoint时,给同学们设计一个大任务,即让学生自由结合形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报告的设计制作。此任务中隐含着任务的几个知识点:A、幻灯片的制作;B、幻灯片效果设计;C、幻灯片放映技术;D、课件的打包等。把这4个知识点又隐含在若干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知识点任务,还可以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分别设计在更小的任务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想方设法读教材、查资料甚至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掌握了知识点,实际上,任务的完成就标志着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也能体验到任务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了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的演示文稿,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分析任务与强调个体化指导

分析任务:通过启发和帮助,使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产生一系列子任务,并找出哪些地方需要应用已有技术,哪些需要学习新技术,使学生能够明了学习的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技能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形成 。任务分解时,最好每个子任务包含一些新技能与方法。

强调个体化指导:指导的过程是鼓励学生提问题,帮助学生将问题深化,回答问题的过程是给学生指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例:如何在幻灯片中输入图片?引导思考:在何处插入?插入位置怎样定位?观察插入菜单,如何选择操作?图片进入后选中它有什么现象?如何选择设置图片的属性?让学生在分步思考分析、操作中解决问题。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交流评价与归纳

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作品;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

(4)提高完善

鼓励学生吸收其他同学的长处,补已之短,提高与完善自己的作品。同时培养学生间相互切磋、协作的精神。 (5)评测与成果

评测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重视他们的创作,即给予压力也给予动力。评测立意、创新、技术技巧等为主要标准综合评测。评测过程以激励为主,看到每个学生作品中的闪光之处,指出尚缺之处,表扬中的批评更能使学生接受与提高。

成果:每组同学的课题报告,选题各异,风格各有特色,运用技巧各有个性。通过小组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掌握了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而且从中探索出了软件使用的一般学习方法、方式。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思考与总结

(1)抓住学科特征,注重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是在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必须充分利用这两者进行教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教学。

(2)改进教学模式、方法,倡导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即讨论式教学。它要求师生间相互平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双方敢于讨论,起到“合作”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对一些技能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讲去总结,例如,在机器人教学中,编程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先请同学介绍自己的设想,然后演示程序设计过程,当一个个成果展示在同学们面前时,成就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其次,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利于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另外还尝试邀请学生一起参与教学,了解学生对难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 FrontPage课件制作时,就可以请同学为老师设计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溶入教学之中。

(3)充分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随着校园网的逐步完善,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超越的时间空间、开放的互动交流,以及便捷的自由发表,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机会。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利用网络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主动探索和实施研究性学习,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创造性,展现其独特性和首创性,努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3.结束语

在尝试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之后,课堂教学气氛明显活跃起来,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再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有意义的、感兴趣的活动。合理采用“任务驱动”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推荐第2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田有顺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兼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绘制和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及绘图的实际技能,能在工作岗位上从事业务范围内的设计制图工作。在《机械制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创新教学,把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目标,要以能力本位、学生主体、任务训练为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打造实践课堂。

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课堂任务为驱动,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方式,此教学法真正体现了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适合这种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利于掌握实践操作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课堂根据任务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把握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他们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

整个教学过程要做好这几个过程: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总结三个基本阶段。现在以我在基本几何体教学中画正三棱锥的三视图为例,谈一下我对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体会。

一、任务设计

1、分析教学任务,确定任务目标

教学内容:基本几何体——棱锥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点的投影。这节内容是平面立体的典型代表,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本节内容课时数设计为4课时。

重点和难点内容:棱锥(三棱锥为例)的三视图画法及其表面点的投影。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平面立体——棱锥的三视画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表达棱锥表面点的投影,同时要判断其可见性。

2、分析学生特点,确定任务目标

学生刚接触机械制图,还处于接受新事物新鲜感上,教师在讲解完新课知识的情况下,设置任务,让学生接受任务并去完成任务,使他们获得成就满足感。

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这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二、任务实施

1、任务的引导与演示

首先,教师讲解的基本几何体———三棱锥三视图的画法的有关知识,并演示作图过程,重点讲解如何用辅助直线法及辅助平面法画出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的方法和步骤。

然后,提出要求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作业)。请全体同学画出下图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并让一名成绩较好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演板,其他同学在自己座位上画图。

m\'s\'s\"

ca\'c\'b\'a\"(b\")c\"asb

2、任务的执行

这个过程是关键,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巡视全班,注意观察所有同学完成任务的情况和进度,根据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启发式的提醒,甚至要求个别较差的同学暂时停下来,参考一下在讲台上演板的同学的画法,得到启发后再去执行要完成的任务。

三、任务总结

1、作品展示、互评

学生完成任务后,首先让同学们评价一下黑板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好坏,跟自己进行对照,老师对讲台上演板的同学完成的情况作出评价,并展示正确的解答。下面是用辅助直线法完成的三棱锥表面点的三面投影。

a\'m\'s\'s\"m\"

ac\'b\'a\"(b\")c\"bsmc同时推荐优秀作品大家兴赏,并让大家想想自己的作品跟他们相比,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甚至错在哪里。

2、教师总结

作品展示完了以后,大家心里都有数了,相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的启发。最后老师根据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结果,总结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和这次任务存在的问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我们要不断探索新路子、新方法,以适应当今中职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在探索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机械制图也面临着传统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今社会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有操作熟练的技术,还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任务驱动教学法正好符合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推荐第3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摘 要:机械制图是中级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只有学好这门“工程语言 ”,学生才能运用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学好后续专业课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的三视图为例,着重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 机械制图 三视图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授,学生练习,讲授的知识点多、细、难,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任务设计、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三个阶段。笔者以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的三视图为例,介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制图课程中的应用。

一、任务设计

1.分析教学内容,明确任务目标

教学内容:基本几何体中正六棱柱三视图的学习,包括正六棱柱三视图的画法及尺寸标注。

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绘制正六棱柱的三视图及标注尺寸。

任务目标:通过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的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2.根据学生特点及知识储备,确定任务项目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及物体上顶点、棱线、表面的投影,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此外,正六棱柱的形体结构比较简单、常见、易懂,因此,教师要抓住机会,让学生接受任务、完成任务,以满足其成就感和求知欲。在教学时,学生对于基本几何体并不陌生,教师要理清步骤,让学生按照步骤一步步完成。

3.确定具体任务目标

任务1:课前制作正六棱柱,加深学生对正六棱柱形体结构的认识。

任务2:分析正六棱柱结构特点。

任务3:正确绘制正六棱柱的三视图。

任务4:在三视图正确地标注正六棱柱的尺寸。

二、任务实施

1.任务引导

课前展示正六棱柱的制作过程,学生在课前完成制作。教师在课上根据学生制作的模型来讲解正六棱柱的概念,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有关知识,启发学生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和生产实习中见过哪些外形是六棱柱的物体,或含有六棱柱结构的物体。利用模型引导学生分析正六棱柱的结构特点,即:两底面是全等的正六边形;六个侧面是全等的矩形,且都与底面垂直;六条棱线等高,且与底面垂直。在分析时,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采用对学生分组指导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通过课堂任务,突破难点、重点。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这些错误会让学生的探索更加深入,此时,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任务演示

教师合理摆放正六棱柱模型,启发学生思考围成正六棱柱的各个平面的种类名称,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分析正六棱柱的三视图,要注意分析两个底面和六个侧面的投影,特别注意分析形体上的投影面垂直面的投影。分析时要结合前面所学过的物体棱线的投影和物体表面投影的有关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最后,学生动手尝试三视图的草图绘制。

3.任务执行

演示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演示来进行三视图的绘制及标注尺寸,尤其注意左视图和俯视图要符合宽相等的投影规律。以往学生绘制时往往使其宽度等于主视图的“长”,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让学生分析出长和宽,即:长等于正六边形的对角距,宽等于对边距,两者是不相等的。教师要特别强调,防止学生出现错误。

三、任务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把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推荐优秀的绘制图形让大家欣赏,并请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最后,教师根据整个过程的实施和结果,总结该次课程中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情况及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次课程虽然内容简单,却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一次很好的尝试。

总之,任务驱动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教师而言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有助于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相结合,学生的操作技能、识图能力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谷江南.AutoCAD与机械制图融合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23).

[2]董火琴.浅议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0(10).

[3]郭岩.以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法探析[J].西北职教,2007(10).

[4]秦和鸣.教育学浅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作者单位:河北省廊坊市高级技工学校)

推荐第4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谨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老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

社,2003.

[2]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题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能体现烹饪教学的特点,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本文论述了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情况和开展任务驱动的操作程式,并以“宴席菜肴制作”这一任务开展了详细的说明委托期刊之家网发表论文认证800099353。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操作程式 任务驱动 交流

在烹饪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则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当然是要被淘汰的。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呢?鉴于烹饪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中级烹饪技能的人员,即中级烹调师、面点师等。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烹饪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烹饪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本人从多年的烹饪教学经验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烹饪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烹饪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翟编辑修改发表论文QQ:1452344485。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方法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具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又产生新的任务。这种教学法,特别适用于烹饪课程的教学,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操作程式

1.设计好任务,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环节。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发展性的教学,因而我们的课堂应是自主学习的课堂。由此决定的任务的提出,应是由师生共同讨论或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这样,任务符合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需要。这种教

学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才能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任务设计是关键环节,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把所要学习的知识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使学生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也能丰富自身的知识。

2.注意要分析任务,这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任务设计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否则又进入老一套的教学模式了。而是先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最好是由学生提出,由教师适当启发和引导。而这些问题中,有很多是以前没学过的,即隐含了新的知识点,这也正是教师要求学生去解决的。如在学习宴席点心配制要注意筵席的主题(迎宾、婚嫁、作寿、祝贺、交际、告别等)一经确定,就要围绕主题来构思制作点心。如结婚宴席的点心可安排鸳鸯配合,喜字蛋糕、四喜饺子等,表达对新郎的美好祝愿。祝寿宴席若配置寿面、寿桃、寿字蛋糕,用鹤鹿同春,花草结顶,寿翁定会喜上眉梢。团圆宴席上如配上当地传统名点,将会使游子更增添一分思乡之情。总之,宴席点心应与宴席的主题紧扣,使整个宴席菜,点相互辉映,高潮迭起,使宾客食趣盎然。

3.合理分组完成任务,这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了执行的过

程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样以宴席点心配制与制作为例,要考虑到宴席点心是在筵席这个特定的环境中配置运用的,其应比普通点心好吃,好看,技术性强,可调节、变换口味,增添宾客在进步过程中的情趣,使宾客在美食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宴席点心必须制作精细,小巧玲珑;宴席点心必须具有口味多样化的特点;宴席点心的形态,配搭应多样化宴席点心在配搭的变化要做到如下几点:(1)点心品种与菜肴相结合;(2)主要品种与衬托品种相结合;(3)简单品种与复杂品种相结合;(4)甜咸味品种与复合味品种结合;(5)有馅品种与无馅品种相结合;(6)象形与几何造型品种相结合;(7)干点与汤点品种相结合;(8)不同加温方法的品种相结合;

(9)多种色彩的品种相结合;(10)传统品种与创新品种相结合。宴席点心必须色泽淡雅、荤素搭配、遵从宾客的风俗习惯和饮食特点。除了这些操作知识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操作都是需要学生去处理和解决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先去查有关资料、书籍,当然,也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反正,最终目的就是学生通过操作,制作出的宴席点心能在宴席菜品的组合中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4.注重及时展示品尝交流,这是学生知识的提高阶段。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促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学生操作完成宴席点心后,教师选出

三、四组点心,由大家一起来品尝评论,说出可圈可点之处,并由学生本人来说明制作这组点心的意图及本人的操作重点。另外,其他学生对这组点心操作有何疑问之处,也可提出来,由制作点心的学生来答疑。最后,由教师指出这组点心制作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之处。下面以“宴席菜肴的配置与制作”为任务来探讨任务驱动教学的实现。

(一)前期准备

1.宴席菜单的制定(菜肴的配置)

2.宴会的准备工作

(二)活动过程

1.布置任务

(1)教师向学生布置标准为1000 元/桌元旦婚宴的制作的任务,并提醒学生注意婚宴的制作前后要考虑的问题;(2)说明“婚宴的制作”任务的要求:以组为单位,一周完成,将整桌菜肴制作并展示和品尝。

2.分组讨论,制定计划学生以自愿结合的方式分成若干组,每个组推荐一名同学为组长。根据制定的婚宴菜单来讨论菜肴的配置,然后进行分工并制定小组的宴席制作计划。

3.搜集信息,调研市场

(1)通过书本、期刊及网络等途径学习宴席菜单的相关知识;(2)学生通过农贸市场了解原料的价格,掌握市场行情;(3)学生到学校校外实习酒店宾馆的宴会预定处索取相关标准菜单。

推荐第5篇:浅谈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应用

1

浅谈情景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是多方位的,如图文并茂、设置悬疑等,下面是就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职语文

情景教学法

有效策略

一、运用情景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生的基础学科文化底子普遍薄弱,对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学习不感兴趣,大部分学生思想中存在这样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只要学好一门技术就好,认为语文学习不重要,将来工作用不上,导致语文课上听课不专心,致使中职语文教学方面面临新的挑战。中职语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学习兴趣。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在语文课堂中实施情境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内容,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实施情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我们中国也有一句俗语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上一节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语文课就必须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如果在导入部分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可以在迅速唤起学生共鸣,令他们从课堂一开始就对新课内容产生探究兴趣,引起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如教《看看我们的地球》一课时,我先在大屏幕播放一段《美丽的星球》让学生观看,在视觉、听觉的冲击下,学生们精神很快集中起来,产生对地球探究的欲望,因此他们很想知道课文究竟要描述什么内容,如何描述的,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学习课文的状态中。再比如在讲《致

2

橡树》时,在讲课之前,我播放了姜育恒演唱的《梅花三弄》,伴随着优美动听的乐曲,我动情的吟诵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从而提出歌词中所指之“情”为何情的问题,学生此时已然明了为“爱情”,由此引出课题——倾听一株木棉对橡树的诉说,看看代表现代女性形象的木棉想要表达怎样的爱情观,从而进入课堂学习。

(二)设置悬疑,乘势利导

当然我们在导入部分还可以以猜谜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在积极思考中进入新课的学习。如教《神奇的激光》时,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自然的规律安在?在半夜时升起了晨曦,这不是太阳设置的宝座,也不是冰封的海洋,而是闪动的火焰。啊!冰冷的火笼罩着我们,啊!虽说是夜里,白天却来到了人间。是什么令明亮的射线在黑夜中抖动,又是什么在天空中触发了颀长的火?如同没有雷暴云的闪电,从地面向高空攀登,它究竟怎样成为凝结的蒸气,仲冬时节变成了喷涌的火?”师再谈话引入:你们想知道极光的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神气的极光》这一课,不仅将极光的美丽更具体化,还解决了诗人留下的疑惑——极光是怎样形成的。在新课学习前,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究欲望,达到让他们随着教师的引导一步步求知求解的的目的。学生的求知求解的兴趣和愿望。如教学《师说》时,一开始教师便可设置以下悬念:“身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唐朝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才富八斗,身居显要,却在亲自执笔为一位年仅十七岁的少年写文章,这位少年到底有何过人之才华抑或其他有别于他人的地方令韩愈如此青睐?”这时,学生处于愤排的心理状态,教师因势利导一语:“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注释来读一下最后一段”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原因所在。

(三)知人论世,追本溯源

知人论世,追本溯源是指在进行新课讲授之前,教师介绍课文中人物或事件所处时代的自然或政治环境,使学生适当“穿越”——将学生的思绪定位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

3

内容。如教学李煜的《虞美人》时,就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娓娓道来这首诗的背景:历史总喜欢开这样那样的玩笑:在南唐王朝皇帝的继承人中有这样一位更适合做一个词人,不适合做君王而偏偏就做了君王的人,他,就是李煜。李煜虽不善经营江山社稷,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俗可及。他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如此“不务正业”的皇帝,国家自然经营的一败涂地,公元975年,李煜投降北宋王朝,从此过上了“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涯,本想委曲求全,终此一生,但是就因为他的一首作品使宋太宗勃然大怒,用药将其毒死。究竟是一首什么样的作品为李煜招致杀生之祸,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下。这带疑问的故事,一下子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以故事结合背景介绍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感以及对往事的无限眷恋。

(四)创设情景,如临其境

新课程语文教学理念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样的新型教学结构中,学生被放在了中心的位置,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事实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所产生的成绩效果和当时他们所处的学习情境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在课堂中发生,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良好的教学情境设置能促使学生产生积极、正面的情绪。所以,在教学过程创设良好的情境,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用心,从而达到启迪心灵,拓展思维,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将来就业和创业的需求的目的。使学生的德、智、体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得到顺利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正面情绪,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可举办居里夫人生平事迹展,学生做事迹展览管特聘讲解员;在讲解课文《项链》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变成话剧,在话剧编排和表演中体会人物性格。教学《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荔枝的结构以及日常贮藏方法。

“中职语文课程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这就要求

4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将以上教学目标切实落实并非易事,必需有一定的外部条件作为支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是实现这些目标的环境要求,因为在沉闷的教学氛围中所产生的情绪是消极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被动的学习的效率是不高的。情境教学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依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此调动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各种积极因素。情境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促进课堂教学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对于深化新课改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耶玉.创设情境,优化课堂教学[J].读马写杂志,2010,(7) [2]郭淑君.多方创设情境优化阅读教学[J].小学语文教学,1995,

( 12) [3]熊亚!

推荐第6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的教与学的方式,是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简介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基本含义:“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基本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更加直观和形象化。生动直观 1 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所学的新知识,发展能力。

2、确定问题(任务):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

问题(任务)的解决有可能使学生更主动、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并解决当前问题,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正是探索性学习的主要特征。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强调发展学生的 “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4、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作用

从学生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它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和应用软件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一个“任务” 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伴随着一个跟着一个的成就感,减少学生们以往由于片面追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性”而导致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法带来的茫然。

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为每一位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了开放的空间,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民主、个性、人性,课堂氛围真正活跃起来。 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容易产生的误区 任务的提出

第一,教师要在总体学习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第二,在设计“任务”时,要依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科学处理“双基”目标与能力目标的关系。传统的基础性学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的培养,信息技术学科则需要在关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向能力目标倾斜。信息技术课程要求学生会背出多少概念的意义不大,而是看他们会做多少,比如 “窗口”、“模板”、“网络协议”等,不一定需要学生背出它们的确切定义,而在于学会怎样操作“窗口”。 “模板”,怎样遵循“网络协议”。尤其对于初、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常规性的知识和操作已经基本具备,更需要发展他们“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第三,设计“任务”时,自然要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接受能力的差异,即使对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将学习目标分层次,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提出恰当的基础目标、发展目标和开放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具有一定容量、一定梯度的“任务”,要求所有学生完成基础目标对应的小任务,学有所思的学生接着完成下一个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发展目标对应的任务,学有所创的学生还应继续完成后面开放性的任务。 任务驱动的形式化和简单化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存在着将任务简单化的倾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对达成教学目标确实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把任务简化为以教学目标的问题的提出,就有犯形式主义错误之嫌了。比如,在高一“计算机网络”一节的示范课上,教学目标是:认识并了解计算机网络。作用。分类和组成,教师依此提出了四个问题①什么是计算机网络?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③计算机网络的分类?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并认为这就是给学生 3 提出的四个任务,而后用大半节课的时间要求学生从教师做好的网络课件中,分别单击“计算机网络”“网络的作用” “网络的分类”“网络的组成”等超级链接,通过看到屏幕上呈现出的与书本上一致的概念性的答案,来完成“任务”。这种对“任务”与“问题”的理解未免过于肤浅,这里提出的四个“问题” 不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来建构知识框架,而只需要打开书本就可轻而易举地获取正确答案,它不是“任务”,不构成“任务驱动”的前提,自然也不属于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这位教师所做的课件自然也属于“课本搬家”。对高中学生尤其是城市的高中学生,这种照搬课本的信息技术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因为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他们不需要“课本搬家”,他们渴望获得在教师引导下的。展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展示事物本质的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驱动下的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

关注任务驱动教学中人文精神的缺乏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是对学生技术的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课程,它既含有丰富的科学性,又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知识,在教学目标上则体现为丰富的情感目标。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使教学环境情境化、问题化,教学过程则要求既源于具体情境而又能超越具体情境,达到融知识、技能、情感于一体的至高境界。有价值的任务驱动的设计除了能使学生达成一定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外,还需要能对学生的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习惯乃至人格塑造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均产生积极影响。有这样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以 “附件”中“录音机”的录音、效果等的学习为载体,使学生学会“窗口”、“菜单”等的操作。这本是一节任务驱动较为得当的好课,遗憾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自行录下一段声音并进行效果加工之前,未作任何关于音乐审美的说明和要求,致使一位学生在讲合演示时,将国歌用“加速”效果播放,既不悦耳更为重要的是影响了国歌的严肃性和庄严感,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

班级:教育技术111班

组员:王永贞 徐志柏

张艳丽 李燕红

屈俊花 王立昕

推荐第7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含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将整个知识体系分解为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而相互关联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有序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终达到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的方式来调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同时,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2、“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课堂中特别注重教师的教,因而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用什么方法或手段来传授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方式而忽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现代教学理论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学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仅仅起到组织、指导、帮助学生的作用,因而 “任务驱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线性方式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

三、“任务驱动”式教学实施的主要步骤

1、课前分析,教师制定具体任务。

2、课始导入,诱导学生明确任务。

3、课中指导,督促学生完成任务。

4、课尾总结,帮助学生调整任务。

推荐第8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职业教育常用教学方法简介——任务驱动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人为本”,其哲学心理学的依据是当前流行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任务驱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被每个学科广泛的使用。其特点:

1.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时代的需求,以“任务”为线索、以“子任务”为模块,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特别是强调所学知识要与时代同步。

2.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用”任务”来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根据”任务”的需求来学习。

3.在能力培养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每个人的思路、想法不尽相同,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讨论、交流,并适当地给以点评,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几个教学环节

任务教学的三个环节:

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 2.任务环(task cycle):

(1)任务(task)——学生执行任务;

(2)计划(planning)——各组学生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报告(reporting)——学生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 3.后任务(post—task):

学生的任务完成以后,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的问题,要对学生的任务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否能够真正的把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对新的知识和技能深刻理解和熟练应用为标准。同时评价要非凡注重鼓励学生的兴奋点和成就感。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要求

1.全面了解学生。即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任务”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要把握任务的系统性、延续性和难易程度,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所设计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习者会产生焦虑;太易了,会令人索然无味。

2.任务设计的目标明确,编排合理。在教学任务设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一般说来,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任务的规模宜小不宜大,规模过大,会偏离”任务驱动法”的本意。 3.任务的实践性要强,要真实自然。

4.任务设计要情境化、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设定任务时充分考虑实用性。

5.任务设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产生大量疑问、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增加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尽可能多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任务设计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6.任务要分层次。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基础的不同,我们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将任务分为不同的层次。让所有的孩子在每次学习中都有所收获,体验到完成任务后的喜悦和成就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动力,使他们对自己有信心,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布置任务的时候最好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大部分学生可以完成基础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做好提高任务,任务的分层是分层教学的一种形式。 7.合理安排课堂时间。完成一项大型的学习任务需要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案例: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探索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为中心,促使学习者主动吸纳、调整、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所要处理 “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形成清晰的思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和构建完整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应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出发点是师生互动,切入点是边学边做,落脚点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并且强调学生个性的发挥。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必要性

计算机课程长期沿用的以教材内容为主线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缺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热情,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进行实践练习。课程学习完成,大多数学生收获甚微,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其次,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学校和老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绝大部分信息和知识要依赖老师向学生传授。现在的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比如互联网)获得知识和信息,不一定非得要完全靠课堂上获取,甚至有些优秀的学生获取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甚至超过了老师,显然老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教学形式。

同时,我们又不能否认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个体能力差异以及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及素质方面的差异。在计算机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应该凸现个性化教育方式的开展和应用。

三、“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的实施

根据学生知识面广、头脑灵活、学习不够主动的情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教学和上机分离式教学改为讲、练结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实行新的教学三部曲,即:提出问题或任务——解决问题或任务——归纳总结。以“任务”为主线,以“驱动”为方法,完成整体的教学工作。

在《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部分内容的“任务驱动”法教学实践。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主线,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织教学。那么,任务的确定、任务的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教师预先给学生布置不同于书面作业的练习“任务”,任务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最后要求学生对练习任务再通过上机操作检验之后用电子邮件及时提交给老师,下次上课时由教师及时总结上次的任务完成情况。在任务中包含了教师还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新的教学内容,这迫使学生必须先自学和预习。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评价和考试问题上主张多样性和模糊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和表扬。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中,针对不同章节布置综合任务,如word和powerpoint部分,提出几个主题,有学生自由选择,提出任务要求,限定时间完成,并在班级中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对于excel部分,提出几个解决实际问题的项目,由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使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成就感,觉得学有所用。将这些任务的评价作为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考试除了一般的知识性考核外,更加突出动手能力的考核,突出实践能力的考核,使学生考出兴趣、考出继续学习的动力。

四、“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的效果

(一)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浓缩课程知识的精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的主角,也不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开创“教”的升华并实现“学”的突破,这是真正推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

推荐第9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

——————《园林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张淑英

《园林工程制图》课是园林工程专业的重要基本技能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对于从事园林工程建设的设计和施工人员来说,不懂这门“语言”,工作起来会困难重重,寸步难行。所以,能够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是园林行业的每一个岗位上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显得尤其重要。但是,无论是在大学,还是在高职,学生的不及格率均高于其他课程。究其原因,大概如下:它有严格的制图规范要求,但琐碎,不系统;它有准确实用的画法要求,但过于格式化,不生动;它要求足够的空间想象力,并且表达方式精细。所有这些,在课堂教学中都容易导致课堂气氛平淡、呆板,甚至给学生的感觉是照本宣科,既严重影响教师形象,又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制图课讲得实用而轻松,让学生学得扎实而显效,我们对此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技能”,更重要的是“素质”的提高。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演示、参观、实验、实习作业、练习等,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又提出不少新方法,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和自学式等等,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有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无论那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吸取了模拟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重教学方法的共同优点,根据《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高职生源学习自觉性较差的特点,总结出“任务驱动”的新教学方法并进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简介

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一系列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一系列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并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称为“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工作流程是“明晰目标”→“设计任务” →“学生完成” →“成绩评定”。

1、明晰课程目标 应用“任务驱动” 教学法首先要明晰课程教学目标,这是制订教学实施方案和方法的先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椐此,园林专业教学计划对《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要求是:学习投影基本原理,制图的基本知识,严格训练制图的基本技能,能熟练识读和绘制园林工程图。即要求学生根据投影的基本原理,能够绘制出各种符合制图规范和要求的园林工程图并能正确识图。这种要求表明 ,知识只是必备的基础,技能才是真正的目标。“知识”是学习过程中的低层次,通过听课即可达到,“技能”是学习过程中的高层次,只有经过“练”和“用”才能达到。所以,《园林工程制图》课教学目标定位是识图绘图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素质培养,如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2、设计任务书 我们把“园林工程制图”课程的培养目标分解为知识、技能项目、素质要求等。据此设计一系列任务书。

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制图规则规范等,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笔记展示自己的学习态度,通过小练习巩固和初步运用知识,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验掌握程度。

技能项目,在《园林工程制图》课程中,将其分为①字体、②图线、③平面作图、④园林要素徒手画图、⑤三视图及尺寸标注、⑥园林规划设计图、⑦建筑单体的平、立、剖面图、⑧园林工程施工图、⑨结构施工图、⑩效果图及鸟瞰图共计10项。这些项目从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以“任务书”形式下达,并明确教学目的、绘图要求、操作指导、注意事项等内容,每一个项目都给出明确的质量等级评定标准。技能项目是来自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完成了任务就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生产实践。

素质要求,素质是指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要贯彻到整个培养过程之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方法能力,使学生善于学习、善于运用知识、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积极向上、自信乐观、认真仔细、严于律己,使学生能够承受压力与挫折、使学生有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等是每个教师时刻应尽的职责。专业素质=知识(K)+能力(S)+态度(A)。态度决定成败,态度是素质的综合表现。

3、学生完成 教师下发任务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

4、成绩评定 学生按具体项目要求完成任务,教师综合考察给出成绩。成绩分为 “优秀”(95分)、“良好”(85分)、“中等”(75分)“及格”(65分)、“不及格”(55分及以下)五级。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过程”和“成果”。在过程中评估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例如字体练习要求学生每周写一张,坚持一学期,依据数量和质量给出该项成绩。图线练习的绘图质量要求是:格式规范,图面整洁,图线粗细分明,线宽一致,图面布置均匀,尺寸标注准确。评定是标准:六个方面都达到要求即为“优秀”;五个方面达到即为“良好”;四个方面达到即为“中等”;三个方面达到即为“及格”;四个方面未达到即为“不及格”。

二、“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

以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注重素质培养为目标的教学,不是以两学时为单元组织教学,而是以“完成某种技能项目任务”为单元制订授课计划。这一点与项目教学法相似。

1、提出知识学习目标,进行理论教学 对学习目标的描述尽量不用模糊动词,如学会、掌握等,而要用易测量的有确切结果的动词,例如叙述并解释基面、画面,默写点的透视特性,抄写透视图基本术语等。让学生明确应学习的知识点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或进行理论教学后独立完成。通过模拟试卷的形式来检查掌握程度。在理论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抓要点,此时,学生学到的知识处于“准会”状态,说不会,又知道一些,说会,又不会用它解决问题。

2、提供简单习题,实施训练 刚开始学生可能不习惯在课堂上画图,有些同学始终不愿动手,教师要鼓励,要督促,除让个别同学上黑板做外,可把练习当作小测验,记录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就不会偷懒。如何使训练切实有效呢?这就要求教师提供的习题能体现知识要点、难点、易出错点等。例如,在学习点的透视的画法时,让学生练习点在基面、点在画面、点在画面前、点在画面后、点的高度等。这个过程强调了实用技能的获取途径只有一条,这就是反复练习、苦练和精练。通过练习,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提供“技能训练任务书”,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这是学生能动性发挥的关键。因为完成任务的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这个制图实践的过程既是学习过程,又是工作过程。学生的能力与素质会综合表现出来。学习方法、工作态度、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就每一个项目任务来说,都有质量评定标准,告诉学生完成任务不能仅仅达到及格,而要鼓励学生“创造优良工程” ,鼓励但不强求。如学生甲是优秀,学生乙是良好,学生丙是不及格等,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就此结束,而要在向学生反馈这些评价信息时,鼓励学生针对同一技能训练项目做第

二、第三遍,甚至更多。告诉同学,相信自己后一次会比前一次做的更好,并且关键是老师会把几次成绩当中的最佳成绩作为这次技能训练项目的成绩(称之为单项记优)。假如学生丙第二遍的成绩提升为及格,第三遍的成绩提升为良好,第四遍的成绩提升为优秀,那么学生丙在这次技能项目训练中的最后的成绩也和学生甲一样是优秀。这个过程是任务驱动法的最大特色和亮点所在。“任务驱动法”的名称也来源于此。它最有效地发挥了 “教师导”、“学生学”作用,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动力。学生在知道了学习成绩的来源与评定方式后,都会非常重视学习过程以及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即使基础差一些的同学,看到平时一点一滴的努力,都能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学习及技能训练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制图的规范要求,具备了得心应手的绘图技能,体现了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许,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的基础好,或者,学生丙没有学生甲、乙聪明,但是只要有一个积极奋进的态度,能勤奋、努力、下功夫,学生丙是可以赶上学生甲,超过学生乙的。就是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竞争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塌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培养了学生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的宝贵精神,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严格要求的良好习惯。这个过程还发挥了控制和调节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整、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能力。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无论学生的起点是高还是低,都能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提高自己。事实上,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习能力的提高比吸收知识的数量更为重要,综合素质的发展比专业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只有具备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人,才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把握新的挑战机遇。因此,高职教育在突出能力培养的基础上,注重素质的培养,这是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任务书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是绘制园林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用的正式图件或图件中的部分内容,学生通过项目训练参与了未来工作中的任务,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年下来,学生也有了几十张不同种类的制图成果,显示了绘图的基本功,也显示了学生的成就和能力,为学生的就业自荐书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材料。也使大部分学生有了自豪感和成就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有学生激动的说,我都不敢相信原来我也可以这样优秀,我要把我画的这些图拿回家让父母看看,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通过以上步骤,使学生“学得知识”,“练的绘图技能”,“养成良好素质”。

三、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1.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向导”“引导”“指导”上,当代教师的职责决不是仅限于书本的、固定的知识的传授,而要将知识作为活性的培养基,以一种探索精神和灵活的方式,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上。教学效果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学到了多少,而不是看教师教给了多少。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始终是学习过程的中心,这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征。

2.完全打破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知识只是达到提高技能和素质的必备条件和桥梁。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强调知识运用的综合性。

3.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力图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法中,教师只是按教学目标设计了一系列“任务”,至于如何完成,那就是学生的事了。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带着任务去学习,在完成任务地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4.突出技能和素质培养。把素质培养明确地列入教学目标,体现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要求。 5.考评方法独特。单项记优,多项累加,以能力考核为中心,注重素质,既全面、又真实。学生成绩的确定依据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和“任务完成后所获得地成果”。在过程中评价素质,以学习成果为依据评定技能。学生的成绩是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反映。

四、教学效果

1.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以前学生学完制图课,制图能力普遍较差,给代专业课的教师造成好多不便。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提前参与了实际工作,例如在综合训练任务中,绘制《总体规划设计图》、《园林建筑平面(立面)图》、《园林工程剖面图》、《园林建筑透视图》等等,使学生的制图技能真正体现了专业的需要。2000级学生的不及格率是25%,平均成绩只有67分,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评模式改革后,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积极性提高了,成绩也提高了。2002级,学生的不及格率下降15%,平均成绩提高到74分,2003级学生,不及格率下降到5%,平均成绩提高到85分。重要的是成绩的内涵不同,前者主要反映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则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反映。 2.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过去教师上课,不停地讲,不停地绘图演示,口干舌燥嗓子痛,满身粉末胳膊捆,画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在下打哈欠。任务驱动教学法倡导精讲与引导,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减轻了教师的体力劳动强度。 3.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讲的多,学生听不懂,又很被动,自然就没有兴趣,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引导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决,每堂课都有收获。做得好的当堂表扬,不能完成任务的后进生给以鼓励,这样就会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越来越高。

4.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课堂上有明确的学习和训练任务,每个学生都必须动脑、动手,不会做的学生以下子就会显示出来,一方面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个别指导,因人施教。 5.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即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核心是提高素质。任务驱动法最有效的实现了这个目标。

作者简介: 张淑英,女,42岁,副教授,87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系,现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林学系园林教研室主任,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试点园林工程专业项目,担任课程教学工作。电话:13572098400.

推荐第10篇: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案例

清华中学 张亚琴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已在广大中学信息技术课中使用。实践表明这是在信息技术这门课中是相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在这方面也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

在七年级有一课是教学生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我下午一共是两节课,分别是157班158班的。第一节是157班。在给157班上课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也是就说,我叫同学们打开某个网站,然后点击那个链接,我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跟着我的思路走。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比如“此用户名已存在”等小问题。但我还是要下去给每个同学解释。最终把自己搞的很累,自己累点能出成果那也可喜。但一堂课下来效果并不好,到课后只有二十来位同学成功的申请了邮箱并发送了邮件。

接下去的一节课是158班的。因为上节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我在接下去的一堂课中想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所以在给158班上课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情境:因为都是新来的学生,因此同学们可能会对我有一些建议和意见。同学们可能当面不好讲,因此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同学们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自己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给指定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这样我不断的刺激下面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成功的发送电子邮件。

案例描述

(二):

因为在158班因为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我在159班汉字输入这堂课中也采用了任务驱动。我先讲一种汉字输入方式——音型混合输入法。然后我抛出“任务”叫学生把书翻的第x页把第几段话输入电脑。但是当我去下面去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在玩游戏和聊天,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反思分析 现在反思起来这两个案例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两组织对比实验。第一个案例是采用任务驱动和不采用任务驱动的对比实验,结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效果较好。第二个案例是在采用“任务驱动”法但没有营造良好的情境与案例一营造良好的情境形成一组对比,结果营造良好情境的“任务驱动”课取得成功。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最深刻的体会到两点:

(一)在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时候一定要给学生创造真实,良好的情境。

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另外,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我在上课的导入时,创设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具有吸引力的情境,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学习的兴趣是相当重要的。此外还要在驱动的过程中不断的给学生刺激。

(二)在采用“任务驱动”发的时候要设计好任务 我认为任务的设计要具备以下四点:

1、教育性,任务的教育性体现在任务的实施与完成过程中,传授或渗透给学生的思想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等内容,做到寓德于教。

2、科学性,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习特点,由浅入深、合理安排。

3、实用性,任务的实用性指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计算机的一些简单任务(如电脑绘画、文字处理、电子报刊等)。

4、开放性,设计任务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使学生有发挥创造能力的机 会。

第11篇:项目驱动教学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项目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教学过程举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的每一章或每一个具体的实验都设计成一个项目,或者有些课程,如网页设计与制作,可以将整个课程设计成一个大项目,再将大项目分为若干小项目,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项目组成。每一阶段实验项目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的统筹安排而定。

2.引导学生分析项目并提出问题。

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此时老师再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讲到Gif动画制作的使用时,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网页中插入一些漂亮的Gif动画图片。给出项目后不要急于讲解,而是让学生讨论、分析项目,提出完成项目需要做哪些事情。这时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一些是以前学过的,如Gif图片的处理等,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如何将一些Gif图片连接成为一幅Gif动画,即隐含在项目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

3.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问题提出后,就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老问题学生自己解决,新问题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解决。每次授课的时间不超过3~10分钟,然后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个与刚才授课内容有关的练习或活动(即完成一个小项目)。学生们听了一段课刚要开始走神,思路立刻又被下一活动拉了回来。活动(项目)做完,接着刚才的兴奋劲儿,下一部分的授课又开始了。这样,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老师的授课内容,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及时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完成项目时又获得一种成就感。

摘要:项目驱动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到项目的各个环节中去的一种高效教学法。该文介绍了3ds ma)(三维设计课程中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对采用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法的3ds ma)(三维动画课程体系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为例看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

◎王卫明 揭 云

《杭州日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近年招聘采编人员,就曾将应聘者派到聋哑学校、秀水街等新闻现场采写新闻、拍摄照片,以此检验应聘者的业务能力。可以说,新闻学子业务实践能力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能否顺利就业,也是检验新闻教育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

1902年,捐资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就在备忘录中记下他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

今天,“Learning by Doing(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远比纸上谈兵有效”已成为世界许多传媒院校和传媒业界人士的共识。

一、部分新闻学子实战训练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中国国内的一些新闻学子并没有接受多少实战训练。

有新闻学子反映,“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训练过。”“大一两个学期,我只写过两篇新闻报道,而且是老师要求写的作业,除此之外,我没写过其他一篇文章。”“我们在‘写’这方面的训练强度不是很大。”“亲历亲为的采访活动很少有机会,所以采访稿也很少。学了一年多的新闻采写,却还停留在理论上,真正写起来就感到语穷辞竭,写不下去。”

可以想象,新闻学子接受的实战训练越少,实战能力越差,在新闻一线上手越慢,越没有职业自信,对新闻职业越没有兴趣和热情。

以《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为例,学生的好文章都是练出来的。如果新闻学子只学习理论知识,或只单纯地看别人怎么写、看别人的作品,自己不动手,新闻还是不会写。所以,实战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有些教师想对学生组织大量的实战训练,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组织,例如:因为承担了太多的课程教学任务,而无暇开展大量的实战训练;因为没有机会在新闻实践一线积累工作经验,而怯于开展实战训练;因为班上学生数量过多,而难以负担繁重的作业批改任务;因为作业批改不纳入工作量考核,而懒于开展实战训练等等。

二、两所高校的实战训练

对新闻学子怎样进行实战训练比较好?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对不同新闻院系来说,答案并不完全一样。

(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采写训练

⒈开设“大篷车新闻学课堂”

在对新闻学子的实战训练方面,清华大学在国内众多新闻院系中采用了“学在路上”的大篷车教学模式:仿效乘坐大篷车到处巡演的吉普赛人,通过建立大篷车采访车队,将新闻学子拉到远离课堂的外地,进行极具实战性质的采写训练,目的是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中心)曾组织学生参加以下外出采访实践活动:2000年暑假,到大漠荒城、楼兰遗址和内蒙古额尔济纳沙尘暴源头采访;2001年6月,到北京四合院采访;2001年暑假,到太行山采访;2001年寒假,到江苏煤矿采访实践;2002年4月,在北京胡同采访;2002年7月,在长征路采访;学期开学第一个周末,把学生带到孔庙上一堂《儒家新闻学》等。

在这些外出采访活动中,新闻学子们体验了“沿着原始森林中崎岖的道路采访”、“在去采访的山路上和内蒙古沙漠遭遇陷车”、“采访车被泥石流挡住去路”、“采访途中遇到大雨”、“山顶上拍片子”、“用卫星电话在大漠深处发稿”等课堂上不可能有的实战情景。他们采访当年接待毛主席的头人的后代,在红军长征的芦花会议会址听讲解,给红军烈士墓敬献鲜花,听黑水县崔副县长介绍当年红军走过的道路,采访山顶的德晴朗寺——长征路上的佛国,听黑水县宗教局苏局长介绍黑水的宗教,攀登红军曾经翻越的山口,攀登云雾缭绕的红军雪山主峰,登上红军当年征服的雪山,采访途中在热情的藏族人家躲雨等。

“这些‘大篷车课堂’目的是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探险中、在真实的故事中、在游山玩水中领悟新闻学核心原理。学生们会因此领悟到:新闻学是最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最能发挥个人创造潜力的学科。”“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同学们在长征路上采写的故事,我们似乎感觉到了他们对他们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激情与热爱。”

清华大学“大篷车新闻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显然不同于课堂讲解,这种训练方式的运作,难度大,成本高,安全方面的风险也大,但很值得其他新闻院系借鉴。

⒉让学生采写身边的人与事

除了在“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采写校外人、事,身边的人与事也是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实战训练的采写对象。

中关村的餐厅或咖啡厅、清华大学派出所、清华大学所在街道办事处、校领导、学院领导、教授、学校食堂厨师、学校保安、学校网络中心、学生宿舍打扫卫生人员、校医院医生或护士、学校纪念品商店经理、教师(李希光)本人、同班同学、爱笑的门卫、打扫寝室、视察清华大学的温家宝总理等,都成为新闻学子笔下的主角。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李希光教授的学生说,“李希光最擅长的就是让你当堂写新闻作业”,“他让我们相互采访写大家的童年,大家写了好多好玩的故事,并且看了大家小时候的照片,我们都笑得肚子痛,让我感觉到做一名记者可以如此的开心与快乐。”

(二)南昌大学新闻系的“魔鬼训练”

⒈思路

对新闻学子来说,新闻业务技能“做了才能透彻了解,做了才能深刻体会,才不会觉得它难”。所以,南昌大学广电班新闻采写课程(大一就开设)的主讲教师在备课阶段,就为该门课程设计了如下教学思路:

以理论讲解为基,以大量的实战练习为主,辅之以案例教学,教师在课堂导学、学生在课后自学、专家举行业务讲座三结合;

要求学生向优秀记者学习,向优秀作品看齐,以习促学,边练边悟,多练,多写,多交流,通过朗读、背诵、手抄优秀新闻作品等看起来很笨拙的方法,打好文字功底;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给报刊写稿、投稿以笔资学,制订学习计划,严格执行,确定并努力实现发稿目标;

建立在线教学平台——《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教学博客。

按照广电班《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计划,一半课时被安排给“练习讲评”(预先安排课外采写作业),目的是以高强度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不但有课堂采写练习,而且有次数不少的课外采写作业;不但有学生自行安排的课外采写练习,而且有教师组织的集体课外采写练习;不但有命题练习,也有自定选题的采写练习。

⒉做法

2007年9月4日上午,广电班《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共3节),主讲教师宣布了他对学生的要求:多写,多练,不但要完成课堂练习,而且要完成课外采写作业,争取在校外媒体发表作品,等等。同学们听得目瞪口呆、唏嘘不已。

主讲教师一边介绍自己的教学计划,一边将学生拉到了“题海”之中,“写一篇关于我的人物通讯。”学生们知道,老师所称的“魔鬼训练”开始了。这对平时总是动嘴多于动手的学子们来说,是一次新奇而充满挑战的尝试。学生们一边听、一边记,教师介绍完毕后,学生们便开始现场作业。9时20分(第二节课进行中),开始有学生交稿,下课时,学生们全部提交了作业。

第二堂课,是教师对上次作业的讲评,以及理论讲解——“通讯是什么”。临近下课时,主讲教师布置了第二次作业——以“新生开学”为主题的课外采写作业。为了培养学生“准时交稿”的观念,主讲教师规定:必须在新生报到结束的当天晚上交稿,晚于截稿

第三堂课,是全班师生对上次作业的讲评(包括部分作业的作者上台介绍采写经过和体会)。

第四堂课,是现场作业——观看浙江奉化滕头村专题片之后,在课堂上写一篇工作通讯,要求在下课前完成。临近下课时,主讲教师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自定选题,采写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通讯,期末考试前交稿;二是课外采写作业——“十一”黄金周见闻。

接着,主讲教师邀请了两位民营企业老板到课堂接受学生关于创业的采访;安排学生到所在大学附近的农村采访征地拆迁问题……整个学期,主讲教师共安排了9次作业(包括录音报道作业)。

⒊反响

“魔鬼训练”初见成效,学生们普遍对此表示欢迎。

学生们有如下表示:“严师出高徒,你对我们的‘魔鬼训练’是很正确的(虽然大家都叫苦连天)。”“鉴于本人太懒散,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自己出外找任务,所以,碰到像您这种每次上课都得交作业的老师,在下还是挺高兴的。”“我很喜欢老师在课堂即兴要求写作,这可以很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水平,通过对比、老师讲解,可以快速地看到不足。”“大二的这个学期,老师让我感觉颇有压力。不过,这种强化训练确实很有必要,对于新闻写作能力的提高应该是个很奏效的办法。”

实战训练有这样的好处:容易发现学生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次作业提交过程中,部分学生暴露出电脑发稿的问题——收信的电子信箱地址没有写对,导致作业提交失败。又如,字词表达的错误或不规范,有学生在作业中将“1976年”写成“76年”。对此类问题,教师一一指正,提醒大家注意下次避免。

有学生在电子邮件中说:“这次课堂上写的通讯很糟糕,发现自己有许多的不足,比如文字功底不扎实。” 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后,对课程学习更加有目的性和求知欲,动力更强。

此外,课堂上的即兴作业(一般在45分钟~90分钟内完成),对于锻炼学生的速写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三、期待中的对策——多管齐下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对新闻学子的教育,必须有足够大的实战力度。在实战训练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保证实战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有效,需要在以下方面尽力:

⒈训练方式的创新

一是训练方式的多样化。训练方式包括课堂训练、课外训练、课堂讨论、现场点评、示范练习,这些训练方式又可以分为室内训练和室外训练、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本地训练和异地训练、教师组织的训练和学生自行组织的训练等类型。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适应各种各样的实战情境。

艺术专业的学生素有外出采风的传统,其实,新闻学子更需要参加采风活动,参加完全意义上的实战,这需要在校外甚至外地建立相对固定的实战(或实习)基地。

二是训练次数的频繁化。教师组织的实战训练的次数,只能多不能少,至少每两周训练一次,最好每周训练一次。同时,要发动学生自行组织训练。训练次数的频繁化,可使学生逐渐进入“熟能生巧”的境界。

⒉师资配备的特别要求

毋庸置疑,没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同样可以组织很好的实战训练,但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的实战训练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对新闻业务类课程,最好配备有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

以李希光教授为例,他曾经在新华社等媒体工作,谙熟西方最先进的报道手法,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像李希光教授这样有丰富实践经验、业务水平高、业务创新能力强的教师,对于新闻业务实战训练的设计、组织、指导,当然是轻车熟路,学生也很容易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实战知识而实现实践能力的提高。

⒊经费投入的加大

实战训练之所以难以开展,最大的瓶颈就在于经费问题。

如果是在校内训练,不需要很多额外的经费,但如果将学生带到校外,则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像清华大学“大篷车新闻学课堂”那样到异地进行采写训练,就需要筹集食宿、交通等费用。像浙江万里学院那样自办报纸(《新闻实践报》)供新闻专业学生锻炼,就需要准备额外的印刷费用。

因此,要加大新闻业务课程的实战力度,必须在经费投入方面加大力度。当然,争取被采访单位的赞助或资助,也是可以考虑的。

⒋相应制度的配合

开展实战训练是比较费时费力的事情(特别是作业批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所以,如果师生双方都没动力,或者师生中的一方没有动力,都会影响实战训练的顺利实施。好的制度可以解决动力问题。要加大新闻业务课程的实战力度,必须在相关制度方面给予配合。

制度的配合,涉及两个方面:

学生方面,可以对其规定必须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实战作业。

例如,莫斯科大学新闻系要求所有的学生在第一年必须制作一份报纸、一个电台和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在第二年要自己办一份周刊(彩色报纸还要有分析文章)。

此外,对学生的成绩考核,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分量(例如,占总成绩的50%甚至更多),摆脱“一考定成绩”的简单考核,每次实战作业均计入成绩。教师在给作业评分时,应当综合考虑作业速度、难度、截稿时效等因素。

教师方面,应该给该类课程的教师少安排其他工作,使其有充足的时间介入到实战训练中;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应该对其在实战训练中的“付出”给予“回报”,例如,每批改一次作业,等同上课3课时;每带学生外出采访一次,等同上课6课时。

⒌师生的积极参与

教学从来就是师生双方的事。南昌大学采写课程的教师发现,在校内新闻宣传部门担任记者的学生,其作业往往做得比其他学生好。

学生不但要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实战训练,而且要自发“制造”或争取实战机会。例如,加入校内通讯社、校报、记者团、校广播电台、校电视台,学生会或社团的宣传部;担任校外媒体特约校园通讯员;平时多练笔,如果见闻校园内发生值得一写的事件或人物,尽量写一写,以锻炼自己的笔头功夫;到媒体或其他单位的新闻宣传部门实习或见习,等等。

学生要多与业务高手交流,多请教,写出稿件后及时发给老师,请老师修改评价,以便提高。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应尽可能及时指导,不因不是自己布置的作业而不乐意批阅。对学生的实战训练,应及时讲评(最好马上点评)。

⒍学生要争取发表作品

学生作品一旦公开发表,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自信大有裨益。因此,学生在实战训练中完成的稿件或作品,教师要鼓励在校外媒体发表(如发表了则课程成绩加分),或者推荐发表,或者在自办的发稿平台(如教学博客、院系网站)发表。如果自办的发稿平台能够实现赢利,能够发稿费给发表作品的学生,则善莫大焉。

(作者王卫明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揭云系加拿大国立西蒙费尔大学大众传媒硕士、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讲师)

第12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及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更适合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本文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结合教学实践,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予以总结,并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关键词:任务驱动 教学法 电工 应用

2012―2014年是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建设国家示范校的关键时期,在整个示范校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方法改革也有了新的跨越。电气自动化专业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点专业,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作为一名电工专业课教师,笔者受益匪浅,下面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简单阐述。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适合动手能力强的电工、车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等专业,以任务驱动学生参与学习,从而能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和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了很大突破,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通常扮演的是一位传授“之乎者也”的老先生,同时,教师处于整个教学的主体地位。但是对实践性很强的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只对知识进行讲解,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者。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对老师依赖性很强,同时学到的也只是理论知识,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根本谈不上对知识的扩展和应用,从而导致毕业后走进企业会举步维艰。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不受限制,不受束缚,使大家亲身体验到任务实施的全过程。

2.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目前,网络视频随处可见,教材繁多,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如果按传统模式讲授,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技工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以实际操作能力为主,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不再是简单的听从和“copy”。

3.注重整个课堂的活跃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只有测试了才知道,到底听没听,懂没懂,以此学到的都是死知识,不会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教学过程的活跃性和动态性,这就对师生之间的交往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注重小组之间的配合和协作

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到企业工作,需要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恰恰实现了这一点,让大家在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素养,培养了大家互相协作,互帮互助的好习惯,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变被动为主动学习,使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中的应用

电工基础是学校维修电工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好电工基础能够为以后学习电工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下面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基尔霍夫定律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环节。

1.课前准备(设置任务)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电工电子试验台(含两个稳压电源)、导线、电阻(100Ω、200Ω、300Ω电阻各一支)、剥线钳、电流表三个,学生在课前完成相关内容的复习和相关信息的收集。

2.任务实施

(1)提出任务――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的验证。结合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引出需要用到的知识点,比如支路、节点的概念。

(2)建立合作小组――根据试验台的空间,每组4人,每位学生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两人连接线路,一人读取相关数据,一人记录数据。

(3)分析任务――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分析任务。基尔霍夫定律是解决复杂电路的重要定律,应用很广。今天,我们要验证的基尔霍夫第一定律也叫节点电流定律。既然是电流定律,我们就要好好测量一下图中各条支路的电流,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4)先按照下面电路图进行连接电路(见下图)。

在连接时要注意:不能把电流表的正负极接反,要注意读数的水平度和整个实验的数据记录,尽量减小误差。同时,要确保小组成员人人有事做,避免玩手机、说话等现象的出现。在测量完毕后,将三个电阻进行对调,并对各条支路的电流进行测量、读数、记录。

(5)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以测量数据为基准,对三次调换电阻后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推出结论。

(6)小组展示、交流。将各小组推出的结论进行展示,相互交流,得出基尔霍夫节点电流定律∑I进=∑I出。

(7)小组评价。每个小组的4位学生分别对本次任务进行总结,总结可借鉴的经验和以后要避免的缺点。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评价,以便于以后小组更好的完成任务。

(8)教师指导及点评。在整个任务实施的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及时评价和肯定,共性问题集体评价,个性问题专门谈话。最后,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在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非常有利于学习经验和成果的共享,也有利于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但是协作学习很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小组内部的任务分配不明确。比如,有些底子好,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包揽所有任务;一部分不够积极,底子差的学生就会放弃参与任务的积极性,开始玩手机,说话。所以在任务布置时,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的工作分配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小组协作。

2.任务设置要目标明确,合情合理

(1)任务目标要明确。每个任务都有对应的教学内容,不要为了形式上的完美,偏离了教学目标,从而使整个教学结构不完整,或者相互重复。

(2)任务难度要适中、要有实践性。每个任务都要包含知识点,但知识点要控制在1~2个,如果过多,任务难度加大,学生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就会心情低落,对下一次的任务产生惧怕心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然,真正的任务不是空谈,尤其是对动手能力强的专业,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动手实践。例如,我们在学习电磁定律、基尔霍夫定律、交流电路等内容时,要让大家来到电工电子实验室,利用设备的魅力,让学生看得到,摸得到,做得到。

3.要创造真实,活泼的任务场景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要想让大家主动融入,就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从兴趣和情感出发,要把任务设置得吸引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学习的知识,并设置良好的学习场景。所以课堂的前期准备和导入,对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很重要。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使这种兴趣保持下去,使整个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在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绕一个目标,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充分发挥自己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法也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考虑一下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让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应用,把握好这个“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平顶山高级技工学校)

第13篇:问题驱动法在数学新教材的应用

问题驱动法在数学新教材实验中的运用

黄浦学校顾涵明

《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中提出要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数学课程要遵循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要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过程,加强数学学习的活动,提供学生亲身感受、体验的机会。二期课改试点教材特别重视从问题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在新教材实践中我尝试和探索“问题驱动法”,精心设计各种数学问题,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的界定及其理论依据

问题驱动是指用问题驱动学生学习,驱动学生深入的思考,理解数学的本质。其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驱动问题,即在特定内容学习之前能够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心向、引起学习欲望或学习进行中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思考的提问或问题。

以问题为教学的特定载体,以问题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早已为许多教育理论家所关注,许多专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与问题驱动教学相关的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系统化了的常识.”从本质上讲,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数据处理等,是源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数学把握,并反过来不断地接受客观事实的检验和矫正中发展起来的。而数学过程则是在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模型、理论和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充满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建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此外,皮亚杰,科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都提出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这些研究都为实际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依据。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中问题提出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我们知道数学活动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活动。但问题的提出即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又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使学生产生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的心理状态。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三种问题形式提出问题:

1、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

信手翻开上教版新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六年级第一学期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从比较行星的大小入手。在比的意义中从投篮比赛入手。六年级第二学期中,不等式及其性质从观察交通标志引入,二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从鸡兔同笼问题引出。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六年

1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使知识得到较持久的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例如:例如在新教材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我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安排较快的进入操作探索阶段,而是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引入课题:圣诞节晚会上顾老师扮成圣诞老人给各小队发糖果,小雯和小林情急之下拿起自己的帽子翻过来做容器为小队领礼物,他们的帽檐等大,可小雯的圣诞帽的高度是小林的3倍,那么他们为小队领的糖果有差异吗?为什么?(假设糖果与糖果之间没有间隙),让学生体会到这一问题有研究的价值。然后在实验验证前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学过那些体积公式?我们是怎样获得这些体积公式的?你认为圆锥的体积与我们学过的哪一个几何体的体积有关系?(2)如果现在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是2厘米,高是3厘米,你会选择哪一个圆柱来验证你的猜想?(教师提供一些圆柱体让学生选择)(3)请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一课我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了这样的引例: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他们用13个等距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的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1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他们真的能够得到直角三角形吗?然后学生提出命题,并对命题加以证明。由于问题来源于生活实际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生活的。

学生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在学生的探索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往往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例如在《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一课中学生在归纳把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后,我适时的提出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点吗?由此启发学生猜想。由于问题是在学生探索的的过程中提出,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提出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再无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不是把正确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自编题目进行验证,学生自编的题目都似乎验证了猜6

想的正确性,此时我再提出15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呢?学生的情绪再次达到了高潮,最终同学归纳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

5,再无

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一课中学生在发现含有45o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上的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割为两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而且斜边上的中线长是斜边长的一半,由此引导学生思考“直角三角的中线长一定斜边长的一半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把直角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直角三角形吗?分割而得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带着猜想和疑问学生开始运用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开始证明猜想的正确性。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适时的抛出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探索中提出的问题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经历了的解决问题的的一般过程即“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

3、问题从已知数学中提出问题

教师不仅要注重从生活实践中提出问题,更要培养学生理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六年级《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一课中,我不是直接提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而是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1)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2)你能把33167

17、、、、(2)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425202230下列分数化成小数吗?

有几种情况?(3)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吗?在原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同学们顺利的解决了问题,第三问更为下一环节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探索提供了研究的方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问题更多的从已知数学中提出。在《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的一课中,我不是直接提问由教材中设计的思考“把代数式2a

3b和6ab中分数线下的式子看作分母,前一个分母是根3b

式,后一个分母是整式,这两个分母之间有什么关系?怎样把分母中的3b化为3b?”入手,而是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解下列方程:

(1)2x

2(2)2x2

(3)x2

学生在解方程的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如何解决无理数除以无理数呢?怎样使结果的分母不含有无理数呢?是否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呢?例如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课中我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出发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首先“问题重现“:已知:如图,PC⊥OA,PD⊥OB,垂足分别是点C、D,且PC=PD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此问题在角平分线的逆定理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

D

P

O C A

然后是进入“问题探索”阶段:(1)联结OP是否能证明△OCP ≌△ODP呢?

(2)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边、边、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有几种?(3)你能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用命题的形式来表述吗?(4)证明命题“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是真命题。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养成有条理分析问题和“言必有据”的习惯,而且可以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体验求是、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三、问题驱动法实践后的思考

1、在问题的驱动过程中需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发现在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索都是合适的。在问题驱动的的实践中从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独立思考为主。合作探索的优点是当遇到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个人自主尝试解决有困难,就会去寻求合作,一起去尝试讨论、质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新课程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延伸。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采用独立思考还是合作探索形式,教师应与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教师应当把握好每一节课讨论的契机,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他们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论中获得灵感、获得启迪。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使学生又迅速又准确地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合作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对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他们合作,在合作讨论中让他们感悟到他人的思维模式与方法,不断地吸取, 不断地反思,最终为我所用。

2、问题驱动法有利于进行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从现在的新教材看,整个教材都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边款处或在每一章的小结中都会归纳和整理本节或本章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我们知道知识点是数学的外显形式,学生易于发现,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动力工具。而数学思想方法是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的,学生对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和掌握都要经过较长时间、不同内容的的学习才能真正达到。而问题驱动的过程正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在体验过程中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所在——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经历细致的观察,主动的探索,及时的归纳,不断的反思等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体现数学学习是“经验,活动,思考和再创造”的特点,体验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魅力。

3、问题驱动法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问题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平等地参与

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去,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同学们觉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竭尽全力地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激励学生的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评价的作用。

总之,新的课程教学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方法,应该认识到各环节都可以进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成的、有效的问题中去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会终身学习的一种本领,得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激发学生思考,在一生中受用。

第14篇: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当中,任务驱动教学方法被应用到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任务活动完成的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笔者在本文当中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意义,并对其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实践应用策略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中语文;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分析;探讨

随着高中语文不断深化的课程改革,在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当中应用了各种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众多的教学方法当中教学效果是极其明显的。任务驱动与高中阶段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方案非常符合,对学生运用文字知识的能力方面进行了着重的培养和训练,还在实践教学中对知识掌握的能力进行了充分验证。因此,把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会使教学的效果事半功倍。

一、解读任务驱动教学的意义

任务驱动教学,指的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将一个比较明确的任务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并通过各种问题动机强烈的驱动作用,使学生将学习的资源进行主动积极的运用,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互动协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将既定的任务完成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形成学习实践的活动。

语文教师需要按照教学的目标以及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把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化,设计与每个教学单元对应的具体任务,使任务成为重要的载体,替代传统教学的模式,将实际问题的解决作为主导,去引导学生形成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

二、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策略

我国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并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和文字进行指导和培养,让高中生能够具备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高中时期形成较好的语文习惯。要想将学生的知识面不断的拓宽,并在实际的生活环境当中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具体的实施策略如下:

(一)前任务,任务的导入部分

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任务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并对给学生介绍完成此任务所需的相关知识,然后再给学生们介绍完成各个任务的具体要求以及任务实施的具体步骤。任务的设计要有实际的意义,需要按照由易至难,由简至繁并首尾相连、相互呼应的原则,还需要多个任务模块共同组成同一个较完整的教学任务。

1、创建多媒体素材氛围:多媒体的教学素材能够在多个方面得以体现,语文教师可按照教学大纲以及学生实际的情况,选择能够满足需求的各种学习材料,像图片、剪辑资料、影音资料等,并例用相关的软件以及网络资料进行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

2、创建实训的模拟氛围:语文教学要按照课文内容涉及到的场景去进行环境的模拟设计,使学生能够进入到现实的环境当中去进行课文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去体验语言的魅力,从而对知识形成理解与强化的目的。

3、创建课外的实训氛围:可通过新闻报道当中挑选出的某一稿件实例,对新闻采访当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进行讲解。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将预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导入,例如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有采访过什么人吗?需要注意哪方面的事情?通常都会遇到怎样的问题?等等,用来锻炼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二)任务环,任务的实施部分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中,比较重要和关键的就是任务环。语文教师根据具体的任务给学生进行分配,经过学生共同的分析与探讨可以找到完成任务的注意事项和具体的要求。这一环节,学生可将教材当中的文字作为参考,但要禁止照抄,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对所需的资料进行查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要想完成任务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如:在教《信息技术》的第三章“文字处理”时,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小学、初中时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知识了,而有的学生到了高中才接触到。这一章共8小节,如果按步就搬地从第一节开始这样顺序学习,就会造成一些学生上课时不想听,上机时无事可干。因此在设计“任务”时,就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来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出不同的“子任务”,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任务”。具体办法是:对于一些从没有学过的学生,我就要求他们先学会简单基本的文字处理方法。我布置的“任务”相对容易些,让他们先学会做一个课程表,通过制作课程表这个任务,学生就掌握了如何进行汉字输入,如何创建和编辑文档等一系列的简单知识。对于那些学过一些基本知识的学生,我布置的“任务”难度就稍微大一些,要求学生设计出一张自己的报纸,打印出来,然后还进行年级评比。通过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致和想象力。

因此,任务环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给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

2、确定各个小组当中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例如查阅相关资料、收集资料、记录、整理等。

3、通过对资料的展开分析与讨论,并进行模拟的演练,各成员不仅要积极参与还要仔细聆听,记录人员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并进行整理做出最终的总结报告

4、小组中的各个成员要按照所记录的内容进行点评,吸取其中的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5、小组分析与讨论的结果要由专人讲解给其它各小组的同学听,然后教师则需要给学生做出最终的总结。

(三)语言点,任务的评价

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是任务驱动教学最终的总结与分析,是对学生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以及语言技能是否能转化到实际的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核,而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也正是这一点。教师可根据对学生任务完成的过程当中具体的表现对他们学习的效果进行评定,对于他们总结不准确的地方要进行着重讲解,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与使用较常见的短语与句型,使知识得到深化。

四、结语

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将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彻底改变,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建构探究和实践,思考和运用,最终解决学习问题。其中任务活动是主线,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是主导,充分的贯彻了新课改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秋月.浅谈如何保障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4(02)

[2] 张仁堂.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3(22)

第15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临沂大学沂水分校

刘文莱

276400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法中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教学法适用于操作类课程的教学,尤其适用于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主义

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富有创造性、且更新速度快的一类课程。笔者已从事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12年,在教学过程中,和同事一起不断探索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并以该教学方法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使用。本文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从理论依据、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论述该教学法。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中一种最重要的教学方法,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任务驱动”使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十分明确。在某个学习阶段,紧紧围绕这一既定的目标,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其它的可以先不涉及。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当然,一个“任务”完成了,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计算机上打字了,接着就要循序渐进地提出新的任务:怎样把输入的文字保存下来?如何排版?怎样打印?等等。“积水成河”,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习者将逐步掌握整个文字处理系统,甚至整个计算机系统。这种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逐步求精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提倡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继承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很多优点。任务驱动教学法较好地解决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主动与被动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教师引导期,第二阶段是学生操作应用期,第三阶段是交流讨论期,第四阶段是总结期。

第一阶段,教师主要是提出具体任务和要求,并对如何完成这一任务作一些方法上的提示。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启而不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欲和好奇心。如:要在word文档中输入X2+Y2=Z2,怎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提示:word中的格式刷具有快速复制格式功能,而且从word2003开始,支持多文字块选择。

第二阶段,以学生具体操作为主。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操作中体会、感受和领悟。上例主要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1)根据字符顺序和格式,进行内容录入和格式设置,先输入“X2”,把“2”选中后通过字体命令设为上标,然后再输入“+”„„;(2)先输入X2+Y2=Z2,然后对三个上标依次进行格式设置;(3)先输入X2+Y2=Z2,然后设置好一个上标,再用格式刷对其他上标进行格式复制;(4)借助“CTRL”键,将三个“2”同时选中,然后通过字体命令一次完成上标设置。在此阶段,教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作单独辅导。

第三阶段,交流讨论期。师生共同进行作品欣赏或方法交流,让学生在思路上得到一些启发并用其他同学的实现方法进行尝试,互相学习。如上例:在四种实现方法中,从操作步骤多少来看,第一种方法步骤最多,第四种方法步骤最少,但不一定所有的同学都会多文字块选择操作。到底哪种方法最快,取决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熟练程度。在此阶段,教师要查漏补缺,讲解一些共同的难点和重点,并触类旁通给出一些应用实例,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四阶段,总结期。教师在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堂小结和知识点的回顾,使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或操作有疏漏的同学能通过教师的总结与回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达到基本的教学要求,促进教师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样一个引导→操作→交流(创新)→总结(弥补)的过程,学生学习知识也经历了不会→会→熟练→提高的过程。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学

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认识规律。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既实现了大纲的基本要求又能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能力获得最大收益,充分挖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贯彻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三、教学效果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中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的教学法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基本知识与技能,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可对某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沟通,从而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制作电子作品,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及敢于创新的精神。

4、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通过查找书本和网上检索等方法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学科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是成功的。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使之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郭善渡.探究式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人民教育.2000年02期

2、陈燕君.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的设计方法.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4期

3、莫足琴.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年8期

4、张季良.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使用.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13期

第16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现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既定“任务”进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信息 任务驱动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4B-0087-01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教师从“任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确定明确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讨论、讲解、操作等程序,顺利完成任务;并根据相关操作实现成果检验。“任务驱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一、设置任务,体现信息教学多元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成功应用,教师需要把握几个关键词:系统性、兴趣化、差异性和可操作性。

任务设置要达成一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集合应该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任务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特别是单元任务的设计更要围绕整体任务展开。如《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中,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管理?什么是数据管理技术?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读这三个概念。这三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只有弄清这些概念,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任务设置还要凸显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生也是如此,对于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就会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就很难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如《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变迁》学习时,教师可结合“阿波罗登月”的故事让学生说说感受。这样设计,可使问题感性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从故事中总结道理,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呈现“爆棚式”发展,可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存在差异。学生接触计算机时间不同,对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起点不一致。教师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这种差异。如“从网上搜集数据库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这个任务虽然不是很难,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搜集到的数据信息量多寡不一。

任务设置还需要考虑学生的操作接受特点,无论什么样的学习任务,都需要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在设置任务时,要注意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操作训练。

二、执行任务,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身份转型,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对于课堂出现的教学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解决。教师要做好课堂教学的服务者、辅助者,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维历练机会,实现知识构建和能力培养。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教师还要跟进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也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教师要注意组织学生有效活动,通过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完成任务,并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交流,这对同学之间探索新方法有重要帮助。如学习《数据的排序和筛选》时,教师给出的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供的全班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表、运动消耗热量表、食物营养表进行数据的排序和筛选处理,给体质存在短板、健康不能达标的学生做一份建议书。学生在小组长统一指挥下,先对相关数据进行排序,再对健康指标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对照学生相关情况,制定任务完成汇总表。

三、检验任务,注重学习评价鼓励性

学生完成“任务”有快慢好坏之分,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操作技能会呈现多元性,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具体表现中找到共性问题,并能制定对策。这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现代课堂教学要多从正面给学生以积极评价,期望给学生带来正能量。教师要多运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掌握学生个体进步差异性,在具体操作时,不只是看学生完成任务情况,还要正确评估学生的创造力,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习《数据的查询》时,教师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给定的学习资料,查找所有作品的作者、所在学校和联系电话号码。学生在进行独立操作时,大多能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个别学生存在操作困难,教师给予鼓励,并帮助这些学生完成了相关“任务”。如表间的关系删除问题,很容易会造成查询结果的错误。教师给予纠正和引导,问题很快得以解决。“任务”完成情况如何并不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教师要看问题难度系数大小,还要看学生学力高低。这样给出的评价才会有积极意义。

“任务驱动”是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帮助下,围绕既定“任务”展开学习活动。教师要用系列问题给学生以启发引导,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对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形成过硬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侯广军.浅谈任务驱动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4,(18).

[2]古丽孜拉?加依热别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2,(8).

第17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摘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初中信息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构主义,任务驱动,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正文】

信息技术是当今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在所有学科中 发展 最快、变化最大的学科之一。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阶段还不是一个专业,也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而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所以,信息技术课要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方法,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必须加以改造。在以 计算 机作为认知、辅助教学双重工具的前提下,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想比,应有更鲜明的特色。另外, 现代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给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从教师的角度讲,现代信息技术不单纯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得力的助手;对学生而言,信息技术不再是单纯的观察演示,而是进行主动探索的学习工具和自主学习的资源环境。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知识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合作伙伴;学生由原来的知识容器变为学习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而惟有如此,才真正能让学生“动”起来,进而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因此,信息技术课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 科学 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使我们的教学能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与意义建构。因此,信息技术课为我们提供了更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空间和舞台。本文根据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中经验,谈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问题。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任务驱动”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结构是:呈现任务—明确任务—完成任务—任务评价。在信息技术教与学的各个环节,要把握时代特征,明确培养目标,立足课程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来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和策略。

一、围绕素质 教育 重视教学“任务”设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目标,也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中学信息技术课具有实践性、创造性强等特点,通过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机整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产生良好作用。

信息技术的教学是否要以教材为“蓝本”, 虽然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便捷工具,但各地的计算机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所以许多教材编写的原则是以普及为主,兼顾了不同层次的教学需要,使教与学有一定的冗余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根据自己学校计算机的配置、学生的操作能力、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要把教材当作例子,而不是“蓝本”来遵循。信息技术课的每一节课都有其教学目标与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好每节课,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将教学目标与要求作为一项“任务”提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练习都围绕这项任务逐步展开。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以“任务”教学为主导,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信息技术具有内容浩瀚、广博,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能引导、帮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让学生用其技于学习、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只有兴趣不等于就能学好信息技术课。如果不加以引导,有些学生仍然不会重视,上课玩玩电脑了事,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初始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课程的教学上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入手,准备适量的范例与练习,组织好教学。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调动并维持学生的兴趣,力求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引导学生去完成教学任务。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知识,让学生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进行创造。因此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应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接合点。

(一)、提出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任务驱动”法教学

1、兴趣是学习之母,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是“兴趣”。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控制注意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个性心理特征之一的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激发,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以便学生达到善学、好学、乐学的目的。

2、掌握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有了好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过程安排不合理,教学仍然很难成功。现行教材还在试行阶段,有些地方还不完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不必太受教材限制,要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教师首先要明确整个教材的重点与难点,然后明确每节课的任务,设置范例,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介绍有关知识和方法时,提出一些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任务,在引导学生应用计算机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适时、适量地带出相应的内容。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引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任务的细化,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习。

(二)、明确目标,提供资料

(三)、任务完成阶段

任务驱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已明确了学习的目标,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只是起着画龙点睛的主导作用。因此,要注意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在此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按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任务:

1、自主探究

2、协作学习

(四)反馈纠错,问题点拨

在任务的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容易出错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同时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也要对此类问题进行强调、讲解、分析,并由教师或学生直接示范,进行点拨,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18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师范生PS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师范生PS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各分支学科已悄然走入师范生的课堂。从前动画制作、网页制作、平面处理等学科都是计算机专业班学生学习的内容,现如今已成为每位学生的基础课程。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教师更应思考计算机教学的落脚点在哪里?技术和应用哪个更重要?用什么样的方法能让学生双收获?这些就成为计算机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内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了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在PS教学中尤为突出。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步骤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符合探究式教学的一种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实践中,我将任务驱动教学法整理成以下三个步骤:

1、学技术,任务完成后要求效果统一,方法一致。

教师出示典型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过程,逐步演示讲解制作方法;随后学生动手实践,用相同的方法制作出与实例相同的效果,从中系统学习制作技术。

2、练方法,任务完成后要求效果统一,方法自选。

通过完成实际案例,练习巩固方法和技能。教师出示案例最终效果,让学生独立分析制作过程,并试着用自己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该任务。此环节,要求学生作品最终达到教师所示案例效果,但制作方法可以自己尝试选用,任务完成后请同学们讲解自己的制作方法,达到交流方法、巩固练习的目的。

3、创应用,任务完成后要求不同效果,方法自选。

教师创设情境,发布任务。如,请你为数学课件设计片头图像,在PS中应如何设计和处理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将已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性创作。由于学生的审美观不同、对知识点的灵活使用程度和综合处理能力不同,其作品的最终效果及实现方法、过程也是各不相同的。任务完成后教师展示学生品,并请学生说出制作方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能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

以上三个步骤难度呈递增式加大,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点并提高综合创作和应用能力。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PS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三个步骤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以《PhotoShop CS5

图像处理实例》一书中的第5章第4节校正消失点为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法三个步骤在教学中的应用。

1、任务一,制作“书皮效果”( 学技术,效果统一,方法一致)

教师出示图像素材及设计成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制作过程,教师演示讲解具体制作方法,使学生掌握“消失点”的应用,具体方法如下:

(1) 在PS中分别打开两个较图像素材“彩页”、“白皮书”; (2) 在“彩页”图像中按Ctrl+A键选取整个图像选区;

(3) 将窗口切换到“白皮书”中,单击【滤镜】|【消失点】命令打开消失点窗口; (4) 在消失点窗口中利用“创建平面”工具沿书书皮创建透视平面;

(5) 在消失点窗口中按Ctrl+V键将“彩页”粘贴到当窗口,并移至透视区域内; (6) 利用“变换”工具调整“彩页”图像的位置与大小,使其与书皮相符。 (7) 单击“确定”按钮返回原窗口,完成拼合过程。

2、任务二,制作“画板效果”( 练方法,效果统一,方法自选);

教师提供图像素材,学生据此独立制作出如图所示的效果,任务完成后要求最终作品效果要完全一致,但所采用的方法和顺序可自行选择。教师提示:在消失点窗口中可重复利用“创建平面”工具创建透视区域,该环节重点是训练学生对上一环节知识技能的巩固练习,从而真正掌握消失点滤镜的应用。

3、任务三,为“空白盒”设计包装效果(创应用,不同效果,方法自选)。教师提供图像素材“空白盒”,让学生自己动手选取素材对其进行包装。此环节重点锻炼学生的创作能力,最终每位学生的作品效果都是不同的,制作的方法和顺序也是各不相同,展示作品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制作过程与方法,使同学们能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巩固和升华知识点的目的。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点

1、任务一的设计要简洁明了,使学生能通过简单的实例制作掌握所学技术方法;

2、任务二的设计要在任务一的基础上增加些难度,难度增加的程序教师把握好,使学生略加思考后就能完成任务,若难度太大学生会放弃努力和思考,等着教师演示讲解,这样会失去此环节的设计意义。

3、任务三的设计要在知识点基础上增加些灵活设计的内容,使学生能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创作实践,既能提高创作力,又能达到综合运用各知识点的目的。

总之,教无定法,教师应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面对不同专业、不同基础的学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不断地完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使之形成一个完备的教学评价体系,在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学和学生信息素的养积累、信息能力的提高中发挥越来越实在的效应。

第19篇: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中迷失了方向,而且其思维被禁锢在了单纯的知识层面上,大部分学生除却借助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物理学习之外,毫无思考的积极性。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由此,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一方面借助问题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激发其物理探究兴趣。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W 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创设 提问

常规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根据教学所需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借助问题形式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并采取小组合作或者自主探究的方式来寻找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推及到高中物理教学之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可以落实到三个环节: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提问;问题思考。在本文中,我主要从这三个环节入手,谈一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地落实问题教学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纵观当前所使用的高中物理教材,与旧版教材相比,该版本的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一节新课导入部分都设置了相应的情境,如此,使得物理教学不再像传统教学那样枯燥、乏味。由此,教师可以充分借鉴教材情境的创设,在上课之初,就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此借助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既然物理是一门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对于物理认知有限的高中生来说,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很好地拉近他们与物理的距离,并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作用下,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我在组织“直线运动”这一内容的时候,会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呈现开往北京的动车运行情况,以此创设情境:有一辆开往北京西的动车,途径济南要停车,停车和离站都可以视为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时间以图像形式展现),那么请问该动车在济南停车浪费了多少运行时间呢?生动直观的画面和生活问题自然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创设实验问题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的各个环节都包含着丰富的问题,而且在直观的实验下,学生也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由此,实验是有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我在组织“折射率”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将一个大烧杯中注入适量的液体,(该液体的折射率与玻璃的折射率相似),接着向将大烧杯遮住,向其中放入一个小烧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大烧杯,探究其中装了什么东西。在学生讨论之后,我用镊子将小烧杯从大烧杯中取出来,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当小烧杯置于大烧杯中的时候,我们无法清楚地看到小烧杯呢?如此,在实验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会对“折射率”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二、教师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中教师的提问与传统的按照教材习题提问的方式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生成中自然而然地采取多样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会遇到诸如现象类、概念类类、规律类等内容,那么,如何就这些抽象的理论内容来进行提问呢?就现象类物理知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问题:1.这是什么现象?2.产生该现象的条件是什么?3.该现象在生活中有何体现,如何将一些现象运用到生活中呢?应用这一现象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我在组织“光的衍射”这一内容教学的时候,会按照以上的方式提出这样的问题:1.衍射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2.衍射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光的衍射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

三、学生解决问题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在教学组织活动中起着引导作用。由此,在组织高中物理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除了借助多样化的问题情境向学生呈现问题之外,还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思路,如此学生才能准确把握问题,沿着正确的思路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我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会采取诸如类比法、推广法、追问法等方式。以类比法为例,在教学“电场”这一内容的时候,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的特定,将学生已经学过的重力场内容引入其中,引导学生在重力场和电场的类比,探究电场力做功是否和重力做功一样都与路径有关系,电场力和重力是否有着更多的联系?或者电场这一节的内容可以与所学过的哪些知识进行类比,如此可以在帮助学生建构系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将所学到的旧知迁移到新知学习之中,提高其新知学习效率。

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借助直观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并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诸如类比法、推广法等来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方法,提高其物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培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探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张秀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临汾一中)

第20篇: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推荐]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不断深入,任务驱动法俨然成为当前各专业教学的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法是是指从表到里、逐层递进的教学思路,并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专业知识理论。信息技术课是互联网迅速发展而衍生的专业教学课程,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于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可以应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一、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对于现代人们日常办公与生活交流愈来愈重要,许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能力。 1.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由于小学生自身条件与学习基础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和知识领悟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传统固定教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化与创新性的发展,这与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理念不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展开教学,结合学生个性化差异需求来制定教学任务,并能够充分发挥出小学生的潜在能力。例如,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制定一个任务主题,引导学生对任务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当对办公软件word字体如何设置课程进行教学时,可以给学生布置有关办公软件word字体设置和变化的主题任务,比如当你参加校园演讲比赛时认为在自我介绍阶段word字体设置为怎样的颜色更好。这样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并提出自身的看法,有的学生可能认为宋体字样相对较好,有的学生可能人认为黑体字更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2.坚持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但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取得的成就与任务主题设置有着直接的关联。因此教学在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前应当要对教学课程内容进行充分研读,并掌握课程的中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个性化发展需求来预设教学任务。进行课堂任务设计时应当要对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进行充分考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标,并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主题任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二、对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分析

教学课堂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仅要让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还需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实际教育结果来不断改善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教学,提高学习热情

在设置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任务时应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现象来展开教学活动,譬如,当教师在教学Outlook Expre的邮件发送操作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给其他学生发送携带附件的电子邮件,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执行针对性的方案,一是让学生学会电子邮箱申请流程,并拥有独立的电子邮箱;二是让学生增强对Outlook Expre各项操作的了解与掌握;三是学生能够发送携带附件的电子邮件。通过不同形式的情景设置来增强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 2.注重教学任务的布置思路

根据小学目前的教育教学形式所取得的成就来看,活动表演法相对于其他教学形式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活动表演法的主要特点是直观性与新颖性,符合学生对事物认知的思维。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生动的形象进行了解,因此教师如何给予小学生建立起生动的形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要注重“形象”教学,指引学生将凝固的文字转换为生动的“形象”,这样不仅能够达到学科的教学需求,还能满足小学生的认知思维。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用活动表演法展开教学。比如在对《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文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采访爱读书的人,并制作整个访谈的记录,例如在进行诗歌类型的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展开教学,《最后一分钟》课文可以通过朗诵法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于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着很大帮助。再如对课文《打电话》进行教学时可以使用表演再现法,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对于感悟文章作者思想情感有着重大帮助。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相互的。比如在对课文《秦兵马俑》进行教学时,课文内容详细介绍了兵马俑的各种类型与独特的个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使用精读课文“长城”与“颐和园”中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来对秦兵马俑文章进行了解,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种类型的兵马俑进行谈论,并表述自身的感受和看法。例如小学课文“观潮”和“雅鲁布臧布江大峡谷”以及“济南的冬天”,这几篇课文都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只是景物所描写的对象有所差异,作者观察感受也有着很大不同。通过对比阅读的模式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辨别能力。

4.评价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

当学生完成课堂中所布置的各项任务后,教师应当要对学生的答案以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总结,然后分析任务主题的优劣,以不断优化任务主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与任务主题讨论后,可以对任务主题中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进行讲述和分析。例如,某同学通过幻灯片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可以结合多媒体或者展会等方式来介绍作品内容,并让其他学生和教师针对作品提出意见和建议。完成作品评价后可以让小学生对任务主题展开二次分析,并重新构造新型的知识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

三、结语

任务驱动法是将任务作为教学主线,教师充当任务指导者,学生作为任务实践主体的新型教学方法。不仅转换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有着重大的帮助。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语文课堂应用心得体会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语文课堂应用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