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5-02 08:33:2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案例心得体会

读《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违规违纪案例与分析》心得体会

近日,闲暇之余阅读了中国建设银行警示教育案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违规违纪案例与分析》一书,透过这48个鲜活的案例,我们又受到了一次红色警示灯式的洗礼。 毋庸置疑,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我国经济案件的重灾区。客观说来,我们的规章制度制定已较全面、细致,不同岗位都有针对性的内控和案件防范知识、业务操作流程、规章制度,但问题往往就出在“人”的执行程度上,一些员工的违规经营、违章操作、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使得规章制度的效果大打折扣。作为一名入行不久的新行员,要及时比照案例校正人生坐标,增强自律意识,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升职业素养,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遵章守纪,照章办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提高自身的合规经营意识和制度执行力。常怀律己之心,常修职业之德,常思贪欲之害,时刻提醒自己要严格执行各项从业禁止性规定,防范案件风险,争做优秀员工。

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奉公守法,恪守道德底线,不越纪律红线,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诱惑,保持平衡的心态,在名誉、职位、个人利益等方面知足常乐,安心本职,勤奋工作;在市场经济的形势下,自觉地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坚定自己的信念,提高自我约束能力,提高自我警省能力,坚决抵制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的诱惑,过好人情关、权利关、金钱关,经受住各种考验以及各种诱惑。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道德情操,只有知识丰富了,眼界开阔了,才能正确判断假丑恶、真善美,才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许多东西只有静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获。活生生的事实还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因此,要在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反面案例与正面教育相结合,注重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醒鼓应常打,警钟宜长鸣,这本书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建行人自省自教的良师益友,具体到我自己,则要努力做到每日阅读一篇而警思,真正让这48个案例成为自己知风险,明正误的一个个反面之鉴,让自己在今后能够走出一路坚实、沉着、稳健的脚印来。更好地为建设“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大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而奋力拼搏!

海峰

2014-03-26

推荐第2篇:案例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他身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与人民群众毫无感情,道德败坏,腐化变质,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并涉嫌违法犯罪,且在党的十八大后不收敛、不收手。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并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一案件的处理,表明了我党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他案件案情重大、后果严重、影响恶劣,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教训深刻,值得反思。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他案件给我们带来的深刻警示和教训,作为人事科科长,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照自查,提升拒腐防变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要认真吸取他案件教训,带头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加强对个人世界观的改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增强党的观念。边学习边工作,边工作边学习,自觉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时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锤炼自我的意志、品质和作风。珍惜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珍惜工作岗位,珍惜十几年的工作成果和成绩,把精力最大限度地用在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勤奋工作上,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一个纯洁的人、高尚的人,做一个党组织和群众信得过的人。

二是要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做到执政为民。自觉克服“官僚主义、自由主义”的侵袭,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定不移、绝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这个最基本政治原则,自觉把党的光荣历史作为武装头脑的“教材”,把党的优良传统作为应对挑战的“法宝”,把党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作为追赶超越的“指南”,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带头守纪律、讲规矩,深入研读《梁家河》,用心用情感悟所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坚持知行合

一、学用相长,主动把汲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工作动力。

三是从严要求自我,廉洁从政。严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影响,不断学习警示教育相关文件或影视,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持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历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理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主动理解批评,从根本上防止和杜绝他问题的发生。

总的来说,高尚的人格,完美的操守,坚强的政治素质,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种积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锻炼培育而成。所以我将勤奋上进,加强学习,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有道德的人,时刻注意端正思想作风,提升思想境界,切实做到为民、务实。

推荐第3篇:教学案例

单元感受课·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父爱、母爱的深沉与宽广,崇高与无私,令人震撼,让人感动,引人思考。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单元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 和“糟糕透了”》和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至于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故事。《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这几篇课文, 【学情分析】

力图通过“单元感知.推进阅读”的策略将学生已经获得的孤立感受整合起来,使他们获得对父母之爱的正确感知。同时,在整感知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里自己感受深刻字词句段,更要通过他们的其他阅读中获得的资料来丰富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通过课内与课外整合阅读,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品味作品语言,激发他们对父母之爱的深刻感悟。 【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推进阅读读”策略为指导,让学生去感受父母之爱的平凡和伟大。

以谈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单元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文中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4、鼓励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分享学生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措施手段】 在本组教材的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 这一专题,整合全组教学资源,把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学习课文,应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习作应在联系生活,表达真情上下功夫,让习作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通过习作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谈话: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相信大家对父母之爱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二、主题把握:

【大屏幕上展示本组课文】

同学们都认真的学习了第六单元的课文,读了这四篇文章,老师相信总有一些地方能触动你的心弦,能读一读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在汇报时,先说清楚是哪篇文章的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交流) (引导思路)重点通过还原文本情景、变换角色和开放的阅读范围,更加深入地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和温馨,理智和质朴。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并且从自己的生活实际或者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来谈。其他同学通过认真倾听,进行补充和完善,质疑和探讨。教师适时进行引导保证时间的有效性和课堂知识的实效性。

【交流提升】 《地震中的父与子》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 “冲”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2、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3、“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4、“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5、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6、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精彩激烈和糟糕透了》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

引导: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三、主题拓展

这节课,通过课内课外的整合阅读,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父母之爱,无论是温馨还是伟大抑或严格要求,相信自己都有想法,此时,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大声说爱】环节:《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或者《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是现行教学的总体思路,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精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本单元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反思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从扶到放,让学生自主识字。

虽然说五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已从低年级的学习生字词向阅读、写作训练过渡,但识字教学仍然是不可丢弃的重要一块。那怎样让学生由老师的“一手包办”到自主学习过渡呢?我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对学生的识字教学:

1、布置学生充分利用字词典等工具,做好生字音、形、义的预习,这有助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发挥主导能动作用。

2、在课堂学习生字词时,注意让学生自主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再有其他学生自己回答。如果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就引导学生练习上下文去理解,这不仅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更有助与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抄写生字词时,我会让学生先把词语带拼音抄一次,再把抄好的词语给其他同学批改。在这种互相批改的学习活动中,既保证了学生抄写时少抄错,又能在别人的抄写中辨析生字的对错。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识记生字词的效率。

二、充分利用资源,精心备课。

本单元是围绕“父母之爱”组织专题的,老师在备课时可充分利用课件,布置学生去调查、搜集资料等资源,进行精心的备课。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从课文内容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有所感悟。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综合。”执教本单元后,我们发现:无论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在课堂上教师一定不能忽略让学生体验感悟这种情感。学生通过文本感悟生活,只有感悟到了,他们才会用心去生活,才会逐渐变成一个有理想的人。如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能够感受到父爱的伟大,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同学们联系实际说到:父母每天为我们准备早饭,我们却总嫌饭菜不可口;父母每天送我们上学,我们却从不说“谢谢”等这些生活小时。让学生主动体验父母为我们的付出,反省自己对父母的忽略,可能这样课堂中的沉默就会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了。这节课中学生感悟沉默,要先让学生透过文本看清自己,只有这样才达到感悟的真正目的。

四、从课内文本到课外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对本单元乃至整个学期的课文教学,我们都非常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与阅读能力的训练。如本单元的课文中,对“父母之爱”作了很好的阐释,。布置学生每天读一篇课外阅读,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这确实让学生受益匪浅:对学习优秀,自觉的学生,他们从不断的练习中,已经摸索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对于那些少数的学习比较落后,不是那么自觉的学生,也许他们只是马虎做题,随便敷衍而已,但他们毕竟要阅读了文章后,才能做题呀。就在这一天天日积月累的阅读中,也许他们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许他们只认识了某个词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是有收获的,总比把时间花在看电视、打游戏机中要强。

“积累”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本课结束之际,我建议学生用一句格言来写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学生大胆的思维,丰富的语言令我刮目相看。文章结束时,在这浓浓的情感中,学生敞开心扉阐述两种爱的认识,有人说像两支船桨,有人表达了对父母的爱,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在自主的学习氛围中感悟、理解得到位,有理有情。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了“说”与“读”、“读”与“悟”,“悟”与“演”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去理解母亲尽责的独特方式,通过演读的探究方式,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到了母爱。先回顾本组所学课文,再联系生活实际,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明白父母的爱无处不在。反复阅读,小组交流,读懂了诗词,并能够完成背诵。

总的来说,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陶冶情操,培养自学能力,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整体语文素质,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

“父母之爱”单元感受课

教学案例

义井小学

肖瑶

推荐第4篇:教学案例

八年级生物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案例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学科:生物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有关细菌的相关知识;

(2)完成课前发的预习作业,收集有关微生物学史的相关信息。

4、教师课前准备: 有关细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学课题《细菌》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内容分析

《细菌》一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2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

第五单元即《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着重为了介绍除七年级上、下册学习了的植物、人之外的动物和微生物,而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是微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习动植物和人等生物不同,了解细菌更有利于从微观领域去了解生物世界,体会生物界的丰富多样,为第六单元学习生物多样性奠定基础。

2.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60页细菌结构示意图、进而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细菌细胞的结构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从而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3.教学重点:细菌的结构特点和营养方式 4.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动植物,人等自然界用肉眼显而易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了本章前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学生对细菌这一“耳熟能详”却又“未曾谋面”的生物具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去学习和了解关于细菌“长什么样”和如何繁殖等想管你知识。与此同时,由于细菌结构微小,无法用肉眼识别,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电子显微镜去观察,中学实验室并不具备观察细菌细胞的条件,因此,学生没有直观的感受,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2、教学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以探究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始终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教师的启发与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相结合,在师生共同探究下,使重点得以彰显,难点得以突破。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设疑导入 逐一导入图片,同时提示学生自习观察图片所示的是什么?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图片导入 PPT导入“针尖上的细菌”(电子显微镜下,针尖上的细菌照片) 教师:归纳学生的分析,并揭晓答案。通过将细菌和针尖的比较,学生能体会到细菌个体的微小。 设问、自主阅读

教师:设问“那么如此微小的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又是哪位科学家发现的呢?”,“腐败肉汤中大量的细菌是怎样产生的?”将问题投影在屏幕上之后,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8-59页“细菌的发现”相关课文,找寻问题的答案。

小组讨论、总结

经过几分钟的阅读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两题的答案,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总结讨论结果并推举一名同学做小组陈述。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小组间讨论结果。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仔细聆听每小组同学的回答后,对其中优秀的回答给予表扬鼓励,而其中不足的地方给予纠正。随后,导入列文·虎克及其制造的显微镜的图片,并对此部分做适当补充。

图片导入 PPT导入列文·虎克及其显微镜的图片

教师讲授 第一个看到细菌的人也不算是什么科学家,而是荷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的管理员,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乡政府的公务员。他的名字叫列文虎克。他从小就迷上了自己制作放大镜,每天下班回家最大的乐趣就是去磨镜片,他磨制的镜片可以将物体放大200到400倍。到现在手工再也没办法磨制那么大的倍数了,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啊。用这些镜片,列文虎克观察了很多东西,他将观察到的景象绘制成图画寄给英国皇家学会。从这些图画中人们第一次认识了各种形态的细菌,英国皇家学会还选举他做会员,相当于我们的科学院院士。因此,这算是人类首次观察到细菌是第一次发现细菌。

设疑转而导入巴斯德实验

人们这时候虽然已经观察到细菌了,但是细菌究竟怎么来的呢?当时的人们啊,几乎都是受宗教的影响,认为这些小东西是神创的活着就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这样的吗?大家现在在接着读后面的课文,看看巴斯德是不是也同意这种观点,他又是如何做的呢?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59页第二段课文,思考分析问题,小组讨论,代表陈述 教师:好,各小组讲的都挺好,大家的讨论都能够切中要害,没错,巴斯德并不认可前面讲的那种观点,他并没有受前面观点的影响,自己用巧妙地实验说明问题,这种怀疑精神真是科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同时巴斯德这种不被大家公认的所谓“真理”左右,客观的去探究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值得大家学习。巴斯德这个巧妙地实验就是微生物界著名的“肉汤实验”,这个实验是如何实施的呢,我们书上没有介绍,下面我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

PPT课件展示讲解巴斯德实验

教师:巴斯德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就是普通的烧瓶,瓶口竖直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细长而弯曲的鹅瓶颈,瓶口不封闭。然后把肉汤煮沸、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着,外界的空气可以畅通无阻地与肉汤表面接触。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出现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直至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清澈透明,没有变质。

巴斯德解释说,因为第一个烧瓶是顶端开口,悬浮于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可以落人瓶颈直达液体,微生物在肉汤里得到充足的营养而生长发育,于是引起了肉汤的变质。第二个烧瓶虽然也与空气相通,但瓶颈拉长弯曲,空气中的尘埃和微生物仅仅落在弯曲的瓶颈上,而不会落人肉汤中生长繁殖引起腐败变质。巴斯德以令人信服的实验赢得了舆论的一致支持,后来,他在研究微生物方面获得了很多成就,被尊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导入下一教学目标:细菌的形态结构

教师:巴斯德用显微镜观察到了肉汤里的细菌。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的装片,我们也可以看到同样的情景(由于课程时间限制,没有安排学生进行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投影展示图片)同学们看得清楚吗?

学生:看见一点一点的。

教师:嗯,没错。细菌的第一个形态特点就是小细菌实在是太小了,我们用的光学显微镜即便放到最大也无法看清楚,所以我们需要借助观察病毒的仪器来观察,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学生:电子显微镜。

教师:那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我们这些细菌都是什么形态的啊?可以对照我们的课本找答案。

学生:杆状、球状、螺旋状。

随堂练习继续展示图片,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的细菌一对对地靠在一起(双球菌)有的细菌聚成一团(葡萄球菌等)或连成一大串(链球菌等)但是每个细菌仍然是独立生活的。每一个细菌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单位。那么细菌的生命结构是什么样呢?(出示图片)

教师:(展示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你感觉细菌细胞结构更像植物还是像动物?为什么?

学生:像植物细胞„„像动物细胞„„ 教师:其实大家都已经发现了细菌的结构特点,既有动植物细胞都有的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也有植物细胞有的细胞壁。但是细菌最大的差别在于: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除此之外,大家看看细菌有什么特有的结构?

学生:荚膜、鞭毛。

教师:细菌也是生物,是生物就要繁殖后代,那么细菌又怎么繁殖后代。 视频导入 多媒体展示细菌繁殖的视频

教师:大家看完后,想想细菌是怎么繁殖的?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归纳

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繁殖,也就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一个细菌分裂一次变成两个细菌,2个细菌继续分裂变成4个,以此类推,可以得出来:一个细菌分裂N次,那么它的后代有2N个细菌。

教师:计算一下:你手上现在有1个细菌,每二十分钟繁殖一代。四个小时后,你手上细菌的数目有多少?

学生:计算;212=4096个!

教师:如果继续计算下去: 48小时后呢? 学生:抢着按计算器:2.23007451×1043个!

教师:我虽然不能告诉你一个细菌有多重,但是我可以保证:2.23007451×1043个的细菌的重量大约和4000个地球差不多,有就是说:理论上讲,如果你手上有1个细菌,两天后它能变成4000个地球那么多。

学生: 笑,不可能! 教师:为什么不可能? 学生:我们会洗手。 导入课题“芽孢”讲解

教师:对。洗手的肥皂和洗涤剂都可以杀死细菌,甚至只是用流水冲洗也可以减少很多细菌。其实洗完手以后,手上的细菌并不是都杀死了,细菌对恶劣环境有自己的应对方法。那就是芽孢。当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一些细菌会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但是大家要注意到,一个细菌只产生一个芽孢,数目没有增长,不是繁殖。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细菌,重温了细菌的发现,知道了细菌的“庐山面目”,也为细菌强大的繁殖能力所惊叹。那么,同样是微生物的真菌又是怎样的呢?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对自然界又起到什么作用呢?把细菌真菌全部消灭对我们有没有好处呢?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学习中逐一解答。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菌 巴斯德: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

巴士消毒法;

“微生物学之父”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细菌的结构:无成形的细胞核

三、细菌的生殖 分裂生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开始上课时,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并找出相关知识点。再根据教师提供的互动思路,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讨,从中体现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此期望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本节课的缺点是:对学生的放手力度还略有不足,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吃不透,老师掌控的依然偏多。以后应更着重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另外本节课学生的活动量不足,如果能够让学生亲自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的形态结构估计效果会更好,但也比较费时间,课堂上不容易掌控。

推荐第5篇:教学案例

《节温器》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我国职业学校大多是由普通初、高中教育改建而来,教学等各方面都受到普通教育影响,职教的教学也经常套用普教惯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教师会先按照教材把专业理论知识一块一块地教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与普教不同之处就是等到三年级集中安排实习训练。殊不知很多的职校学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往往觉得乏味被动。职校的学生,大多在上初中时就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注意力的控制能力较弱。这些学生往往在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对理论知识兴趣不大,对枯燥的以被动接受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有些厌烦。

如何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前一直是困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点问题。在近几年课改的大背景下,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渐渐为教师们熟知。但职业学校的教学,怎样既进行理论的学习,又培养动手的能力;怎样既符合教育的规律,又符合认知的原理;怎样既适应专业的特点,又满足企业的需求,这些目前依然还是课程改革中令人关注、并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案例描述

1、首先在引入部分介绍节温器的常见故障:(问题导入)

1)使主阀门开启和全开时的温度过高,甚至不能开启;将造成冷却水不能有效地进行大循环,致使发动机过热;

2)节温器关闭不严,将造成发动机升温缓慢,发动机过冷。

3)此外,随着节温器性能逐渐衰退,主阀门的开度将逐渐减小,造成进入大循环的冷却水流量减少,冷却系将逐渐过热。

2、然后进行节温器检查的教学实验:(实践探究) 1)每组一台桑塔纳发动机,组长带领组员拆卸节温器。

2)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将节温器和温度计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点燃酒精灯逐渐加热,观察温度计温度变化时节温器如何动作,并适时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当热水温度为87±2℃时开始打开,在100±3℃时其升程不小于7mm (约8mm),如达不到上述要求,应更换节温器,根据小组组员讨论判断填入节温器工作页。

实验时有的组分工明确的,速度就较快;有的组员动手能力强的,就相对多做一些;但我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参与动手实验。因为教学设计时就放入了几个坏节温器,所以学生就有检测出坏的要求更换节温器的。

3、对照发动机解释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通过拆卸节温器和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大部分学生都能快速理解并产生深刻的印象。

4、安装节温器

1)清洁“○”形密封圈和密封表面;

2)安装节温器,注意节温器的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此环节上有一组学生出了问题,他们发现节温器正反都可以装上,就犯起了疑忽,就派了一个同学看另两组做,回来后一对照“感温部分必须在气缸体内”这句话,顿时就明白了,也就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3)用冷却液浸湿新的“○”形密封圈; 4)安装节温器;

5)拧紧螺栓。

6)安装发电机(虽然本节课没讲发电机,但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

每组学生选出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对节温器检测的认识陈述观点、经验或心得体会,并且每名学生都要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

学生代表对照已检测的节温器发言,陈述观点、体会,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又是拆、又是装、又是节温器检查,干的热火朝天,除了一个组装配时出现返工慢了一些,每名学生都填写好节温器更换的工作页并交上来了,让我得到了较为准确的教学效果的反馈。

三、案例反思

检查节温器功能实验时,就让学生放手去拆装、去做实验、去根据提示讨论判断节温器的好坏然后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新的节温器。这节课教学设计的重点是提供一个认识、拆装、检验节温器的环境,在带着一定疑问的实践和探索的情境中,通过教师对照发动机的辅导和学生间的讨论交流,通过实践和思考去弄懂得节温器原理及大小循环路线,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节温器存在的意义。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结构、熟练技能是专业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知识的有效获得离不开实践中的探究。

“在做中学”也就是从探索中发现和积累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在发动机上的实践,才知道拆装节温器前必须先拆卸发电机,否则节温器无法拆装;学生只有进行过节温器检查的实验,才知道用何种方法检查节温器功能是否正常;学生只有安装过节温器,才不至于将节温器装反。因此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要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就必须从做中学,在亲自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然后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才能学到真本领。

推荐第6篇:教学案例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案例

杨斜镇初级中学 曹书静 学习目标

1.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的扶助父母的能力。

3.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父辈、祖辈的精心照顾下成长已经习以为常,不少学生忽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把父母的关心照顾当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虽产生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却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因此,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心灵上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的从行为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和长辈。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和观念,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本课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学习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学会与父母沟通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程改革一贯倡导“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应充分体现这一的理念,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景,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内化学生的体验。本课通过四环节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环环相扣,努力完成“激情——明理——导行”三步曲。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

教师准备:

(一)设计导学案,提前印发并发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1、家是什么?谈谈对家的认识。

2、父母对我们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

3、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4、怎样孝敬父母?

(二)制作课件:搜集和学生有关的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或视频

学生准备:

1.仔细观察父母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2.调查了解平时生活中不孝敬父母的表现。

3.搜集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典型案例。

4.了解父母的生日。

5.上网查询母亲节和父亲节分别是每年的哪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家,温馨的港湾,同时播放背景音乐:《感恩的心》。要求学生用心聆听这首歌。歌曲播放完毕询问学生:这首感人的歌曲背后有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你了解吗?

学生回答后稍作介绍与总结: 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和妈妈相依为命。有一天,妈妈在下班的路上永远地睡着了,但她的手里紧紧地拽着一块女儿最喜爱的年糕!小女孩就用手语一遍一遍地做着这首《感恩的心》。 在听完了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后,再次询问学生:此时此刻你对这首歌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创作背景介绍既能激发好奇心,增加兴趣,又能贴近主题,自然的导入新课,有助于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识:那就是父母爱子女胜过爱自己。)

(二)板块一:感知父母(激情)

这一板块共设置两个小活动。

活动一:老照片的回忆

将同学们提供的照片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同时邀请照片上的同学到台前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聊聊对这张老照片的回忆,并谈谈对家的感受。

在进行本环节时,我发现走到台前的同学脸上洋溢着的是幸福之情,而在下面的同学尽管不说话,但他们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深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

(设计意图:我就想通过本环节,将同学们带回往昔的温馨时刻,细细回味儿时与父母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通过时空的交错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岁月流逝,亲情永驻,家是永远的港湾!)

活动二:讲述爱的故事

多媒体出示一条手机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询问学生:你知道这条短信的来历吗?

这是发生在汶川地震中的一段感人故事,学生都比较了解,在他们讲述之后,我稍作总结:小宝宝幸运的存活下来,我们坚信:是爱,是母爱,是绵绵不绝的大爱创造了人间的奇迹。

(设计意图:在这里使用了一条感人的手机短信其目的在于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父母的爱,这样通过设置出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自然过渡到这一环节:讲述爱的故事。)

请同学们回忆生活中父母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的浓浓的爱,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接下来进入活动阶段,同学们畅开心扉,呼唤亲情,作亲情告白。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对老照片的回忆这一环节的有效补充。这一环节可以有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同时真情告白更深入的激发了学生爱的情感,创设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板块二:感悟父母(明理)

本环节共设置了两个小活动:成长的烦恼、真实版家有儿女

在成长的烦恼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小问题:

1、你与父母曾发生过哪些不愉快的事情?

2、你当时是怎样处理的?

3、此时你的感受是什么?此时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4、你认为化解与父母矛盾的妙计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我就想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心灵的反思,心灵的沟通,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希望学生能够走进父母的心灵。)

活动二:《家有儿女》是同学们喜爱的一部电视剧,与学生聊聊他最喜欢的主人公是谁?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接下来就由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角色,出演一部情景剧。我们不妨称之为真实版《家有儿女》

(多媒体出示剧情介绍:爸爸妈妈精心为夏雪准备了生日宴会,突然夏雪打来电话告知和同学一起吃肯德基庆祝生日。爸爸妈妈很失望,晚上刘星和小雨回家神秘地告诉父母:姐姐和一位帅帅的哥哥在一起。为查清女儿早恋的事妈妈来到女儿的房间翻出日记,这时夏雪正好回家。一场家庭大战爆发了••••••)

表演完毕,首先对学生的精彩表演进行肯定,然后抛出问题:这场家庭冲突该如何收场?请给这集《生日**》设计一个结尾。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出演情景剧,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一步感悟父母的爱。在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情绪高涨,精彩纷呈,从而营造出合作互动、活而有度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为尽情展现他们的个人魅力提供一个平台,符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给情景剧设计一个结尾,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多元思维。)

(四)板块三:感恩父母(导行)

孝敬父母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是做人的本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赡养扶助父母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赡养扶助父母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法律上要求。

本环节共设置两个小活动:榜样力量、爱心留言板。

活动一:在“榜样力量”这一环节,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感人事迹,尤其是本班同学在孝敬父母方面的典型事例。

然后抛出问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你打算怎样向榜样人物学习,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活动二:爱心留言板 请同学们把此时此该最想为父母做的一件事写在题板上,并高高举起,老师选择有特色的留言,进行现场采访,给予适当的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就是进一步强化父母的感恩行动。同是让学生明确:父母并不期望我们为他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有时哪怕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次拥抱就足以让父母感动很久。)

接下来请同学们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我改变了以往呆板的学生说、老师表扬的形式,而是采用张贴亲情果的方式来呈现。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并发给同学们苹果形状的卡纸。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在心中种下一棵亲情树,如今这棵树已硕果累累,现在就请同学们把本节课的收获写在卡纸上,然后张贴到黑板上,让亲情树盛开。

(五)课后作业:

我给学生布置一个特殊的作业,题目是“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一份家庭周末活动计划,然后由学生扮演家长的角色统筹按排周末的家庭活动。

(作业设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作为家长为家庭付出的艰辛,从而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家长应当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

(六)结束语部分:

给学生呈现一组温馨的小漫画,简单的画面,简单的字句能够直击学生的心灵,触动学生心灵中最柔弱的部分,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强化学生的感恩之行。 最后我与学生在现场共同约定:

让我们牵起父母的手,用爱守护父母,用实际行动来关爱父母、感谢父母、感恩父母!同时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幸福安康、快乐永远!

本环节看似结束,实则开始。学生燃起心中爱的明灯,将感悟与体验升华为感恩父母的信念,并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得以延伸。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让爱驻我家 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家,温馨的港湾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推荐第7篇:教学案例

——多边形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是知识的延伸。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四、教学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五、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类比法

六、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七、教学媒体:大屏幕、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创设情境, 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 生:180°

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º。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º。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º的和是540º。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动手画图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º,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º。

突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我在多边形内任找一点o,然后把点o与多边形各个顶点连线,也可以求得这个多边形的内角和。

面对这种做法,我先叫全体同学思考,同学们经过计算都说:能。

又有一位同学说:如果我在多边形一边上任找一点o呢? 我有点紧张,叫学生们先思考。

学生们开始积极分析与计算并得出正确结论。

我对刚才的情况心里感到不安,下课后我在教材的82页右框中发现了有此内容,但我没有看到,备课不充分,使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 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 (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

(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

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º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º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º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º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º。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小测验

1、口答:(1)八边形内角和( ) (2)九边形内角和( ) (3)十边形内角和( )

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º,它是几边形?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º ,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多少?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º,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

(四)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解决问题

(五)作业:教材第84页

1、

2、

3、

4、5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画图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整节课以“探究、开放、合作、引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体现了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理念。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4、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实到学生的发展上。

推荐第8篇:教学案例

6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重点段的教学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他是什么样子的?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1 )学生交流。(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情况 进行点评。)

(2)品位比喻句“没跟西斯像蜗牛的触角”。

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

2、默读第四自然段,用笔圈点。

(1) 画出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2)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说一说。

(先自行阅读、准备,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明在班上说一说。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配上示意图或动作。)

(3 )齐读第四自然段。

3、略读第五自然段。

推荐第9篇: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紧承上一单元硝烟弥漫的战争题材的作品,本单元呈现出血与火涤荡后的明净和清晰的呼喊:再也不能让人类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编者将这种强大的价值导向隐藏在了单元编排中。本单元都是叙事性作品,描写的对象都是普通人。通过普通人的日常琐事,表现“爱”的主题,诉说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对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关爱。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原来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父子之情跃然纸上,父爱在背影的烘托下显得异乎寻常地深沉和感人。人们歌颂父亲一般采用正面来写父亲如山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宕开一笔去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特别是浓墨重彩写了父亲的背影。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着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分离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文章无论记人、叙事还是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之中蕴含着极为深挚的情感,可谓“真情真感真文”。

2、学生分析:

林语堂曾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在现实生活中,能读懂“无字之书”,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对于这些大都来自郊区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独生子女,谈及父爱,他们表示出很难理解。娇生惯养中长大的他们比较熟悉母亲细腻、温柔、无微不至的母爱,而对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绘的慈父形象表示怀疑,这竟是中国写父爱的典范之作?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要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学会把握和领悟人性美,最终学以致用,以我笔写我心来刻画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父亲形象,在这些方面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而我觉得在上学期开展的《母爱如山》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基础上,给这些不谙父爱的学生们上一堂他们最该补的 “父情”课,很有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 (3)、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

4、课前准备: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各种媒体去查阅有关朱自清及相关资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础上,走进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感悟父爱如山;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特点,来学会以我笔写我心,刻画好自己的父亲。查阅有关父爱的经典佳作,如将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国作家E·Bombeck的《父亲的爱》等作品搜索汇编成册,在阅读“相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词好句摘抄,为写作《我的父亲》作充分的准备。

5、教学思路:

我分“知人论世,寻找共鸣;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拓展阅读,学生习作”四个步骤入手来设计教学环节,解读文本。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样一篇为人称道的美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感念父亲及对自己过去不理解父爱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挚浓厚的感情。这样的写作过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有感而发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指导学生作文的时候,应该启发学生尽可能挖掘、捕捉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动情瞬间。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们却视而不见。写作其实是一种主观情感的抒发,是一种个性化的精神劳动。E·Bombeck的《父亲的爱》道出了我们为啥会忽略父爱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因此要教学生不仅会写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写那些打动过我们心灵的琐事。心灵,只有经历过颠簸与震荡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渗透着泪与笑才会获得真的生命!

6、教学手段:

(1)朗读教学法。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朴实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内容,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配乐朗读、听录音、学生齐读、散读等。

(2)研讨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重点研读文中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7、教学用具:

多媒体CAI课件《背影》、配乐朗读Flash动画、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父爱的文章,编辑《父爱如山》美文阅读资料。

8、教学课时:2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知人论世,寻找共鸣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亲来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与父亲在南京浦口分别时的情景,写下了记实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淡淡哀愁的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老爸疼爱儿子,儿子感念老爸。

师:从朱自清先生的写作背景来看,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你能描述当年“我”写《背影》时的真实心绪吗?

生: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我”正在清华大学任教。社会的世态炎凉,使“我”多年来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败落惨淡,祖母的死,父亲的失业,变卖典质还亏空,又添新债办丧事,接二连三的灾难劈头盖脸地向“我”袭来,“我”为走投无路而绝望。

生:家庭光景如此惨淡,为了“谋事”糊口和读书寻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别,踏上了颠沛流离的路途,不知何时再能见面的痛苦困扰着“我”。

(此环节教师要珍视学生阅读的最初体验,尤其是文章的感情基调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精心赏析 语文姓“语”,所以应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来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惨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别之时,儿子心目中的父亲“背影”。接着扣紧父亲说的“五句话儿”,出现的“四次背影”,“三处情感的跌宕”,两个“聪明”,“一声长叹”来组织课堂教学。

重点要研读第四环节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赏析”部分的“五句话儿”与“一声长叹”,要读

出与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准确解读文章主旨。朗读是一项很好的训练,既有训练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读得荡气回肠,或慷慨激昂,或温情脉脉,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读书明理。阅读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会通过语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从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学会做人。

师:(第一环节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学生讨论时,教师可参考课后练习一中的问题设计进行引导。明确后,用多媒体展示进行纵向比较)

师:(第二环节解读眼泪)见到父亲的背影时,作者流了几次泪?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师:研读文中三处跌宕的情感潜流。不送与送是第一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到南京为的是谋事糊口,心烦事忙,没有空送儿子。但是怕这个熟识的茶房敷衍“我”,不放心就又来车站送儿子了。

生:这里动词“踌躇”使用了两次。“颇踌躇了一会”,时间较长;“踌躇了一会”,时间较短。表现父亲是经过深思熟虑,最后作出的决定。说明父亲关爱儿子胜过关爱自己。

生:这里也两次使用了副词“终于”,更表示作出“送”的决定的艰难思考过程。 师:走与不走是第二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上车后帮儿子忙前忙后,将诸事安排停当,儿子却让“我”走,但“我”还不想走,还想跟儿子多待一会儿,去买桔子给他路上解渴吧!

师:颓唐与惦记是第三处跌宕。你能推测父亲的心路历程吗?

生:“我”少年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凉、颓唐!家庭琐屑让“我”发怒。唉,“我”的身体又不好,在北平的孙儿现在多高了?不知儿子现在过得好不好?咋不来封信呢?

师:文中第五节一连用了两个“聪明”。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聪明”的?

生:当父亲忙着和脚夫讨价还价的时候,“我”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实哪里是父亲说话难听呢,实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涩啊。作者自嘲并称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生:父亲嘱托茶房好好照应儿子,“我”暗笑父亲的迂,自以为看破世情,其实是不理解父亲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还是自嘲称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生:我觉得第二个“聪明”使用了程度副词“太”,还加了“!”,均是褒词贬用,都是“幼稚无知,自以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亲的深深的自责!感情是层层推进的!

师:文末一声长叹:“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声叹息“唉”,你能说出两者的区别,读准它们所蕴含的情感吗?

生:前一个“唉”用的是逗号,表示短叹;后一个“唉”用的是感叹号,这声长叹是前面那声短叹的感情递增,表达了对健康欠佳的父亲无限的思念,也表达了对辛苦辗转的自己无力尽孝的愧疚!

师:读了《背影》,我们不由得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亲都象朱自清的父亲那样,十分爱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让他们受到一丁点的伤害。他们忙里忙外,思前虑后,图的是什么呢?他们什么也不图,只求儿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孝敬父母,作一个关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阅读,学生习作

1、选择《背影》中你最喜欢的语段,说说喜欢的理由,并要求背诵。

2、学习了《背影》的描写人物的方法与语言朴实感人的特点,来写半命题习作《______的父亲》。

3、在选编的《父爱如山》的阅读材料里,自由选择一篇,写一则随笔,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自拟题目,字数不限。

三.案例反思

于漪老师认为,语文教育要以学生为本,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语文千万不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的培养。语文教育要牢牢把握两个基本点,一是要为培养“四有”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教文育人,为培养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服务;二是要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功能。语文教育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以明日国家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德才标准指导今日之教学。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文章语言朴实无华,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才能使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验呢?第一课时在初二(3)班,课前我也认真设计了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谈对于亲情的感受。然而这堂课并没有取得意想中的良好效果。许多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买橘送我”的层面上,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却不能深切体会。甚至有学生在读《背影》时,将父亲艰难攀爬铁道的背影解读为“一个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的父亲”而不是一个深爱儿子的父亲!学生的法制观念强,只是他们所想的已经远离了文本,让思维的轨道偏离了方向。可能是《背影》所呈现的情景确实离学生遥远了些,因而学生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只有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把学生引渡到文本中来,他们才能作出自己真正有效的体验与评价。可见缺乏了必需的背景介绍,学生没有“知人论世”的自学理念,会给文本的读解制造很大障碍。我想这也就是第一课时失败的根本原因。所以马上调整教学环节,重新设计教学方案。按照课堂实录的教学步骤进行教学,初二(4)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截然不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节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唯有如此才能“教文育人”。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学生如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被教师的思路牵着走,则会事倍功半;导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完成从教什么和怎么教到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的大转变。

《背影》是父爱名篇,如何让“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文章,来震撼学生的心灵,达到“以人为本,教文育人”的目的,还要学会真实刻画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避免出现父亲形象“千人一面”,对于初二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必须要精心设计,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联系起来,让他们的心与文本产生共鸣。

身为语文教师,我写了下水作文,用自己的体验来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尤其是在第二课时我问学生:“父亲在文中讲了五句话儿,那么„我‟讲了几句话?”这个问题一针见血,使学生感到震惊与羞愧!原来“我”对父亲说:“爸爸,你走吧。”有学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的自作聪明,不理解父亲,才体会不出老爸的爱子情深。生活中的我又何尝不是如此,老爸个头比较矮,比较胖,我要求他尽量不要到学校里来看我,我甚至不愿同学知道他是我父亲。我……”说着他哭了,一切已尽在不言之中。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学,完全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后,很多学生写出了自己的读后感,高质量完成了习作《_______的

父亲》。学生有感而发,一篇篇虽稚嫩但充满感念与激情的习作,打消了我原先担心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为凑字数而作文亦或是虚构为文的顾虑。

语文与生活同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局限在课本中,必然远离实践。因此本文的教与学,则应以“父爱”为主题,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父爱的含蓄、深沉与博大的基础上,以教材《背影》为范例,开展《父爱如山》的阅读活动实践课,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以读促写,自主表达,多读多写。千万不可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语文实践。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不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他们的生活积淀,参悟生活真谛,进而内化,充实和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的表达欲,写出有血有肉亲情洋溢的作文。读写是语文的双翅,读得少,读得不得法,无疑是对语文教学的釜底抽薪。一定要打开学生课外生活的大门,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只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逐渐形成独立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在《背影》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

“以人为本,教文育人”必须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可以随时吸取和得到不断滋养。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清良萎,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使其转化。当然,这种转化工作也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而不是训斥或简单说教所能奏效的。也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教书育人”而不遗余力。

《背影》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观点:

笔者有幸了解余映潮教授关于“精读品悟”的教学理念,并亲自聆听余教授的精彩的课堂教学。感慨良多,受益颇丰。余教授提出的“精读品悟”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充分的阅读,充分感悟,充分思考,以调动学生的自主体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教育。回到家乡我就试着进行“精读品悟”式教学尝试,收到了一些较好的效果。尽管这离余教授的“精读品悟”精髓还差很远。但我想,教无定法,只要教学手段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是好的。只要自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乐于接受,

在学习余老的优秀经验同时,又要结合自己的当地学校情况。尽管湘西的农村教育还很落后,学生的素质还很不乐观,但我想只要持之以恒,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育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摈弃填鸭式的灌输和说教。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在没有多媒体教学手段下的农村语文课堂也能焕发出自己应有的色彩。 教材分析:

《背影》一文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的这篇《背影》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充满了感人之深的力量,它以纪实的手法,描写了1925年10月,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深的感念之情。作者通过写父亲的背影。把父亲的慈爱和迂执,艰难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一点上,父与子的离别时深沉的爱也倾注在这一点上,在平实之中蕴涵着真挚之情。

课堂实录:

我们常说母爱是慈祥的,父爱是严厉的。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父爱却是绵长的的,以至“我”读父亲的来信时,热泪盈眶。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感受那份绵长而温暖的父爱。

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读出课文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送我上学时为我艰难买橘的故事,表达父亲对我深深的关爱之情。

生:文章讲述了父亲为生活劳碌奔波,晚境却很颓唐的故事,说明旧中国世态炎凉。

生:文章讲述了“我”家庭遭遇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工作也交了卸。

生:课文以背影为主线,四次写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与子之间相爱和相怜的故事,和子对父的深深的感念之情。

生:我觉得文中还透着淡淡的哀伤之情。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

生:文中几次提出“我”哭了,因为祖母的去世;因为看到父亲的艰难的买橘;因为不舍父亲的离去;因为读到父亲的来信,父亲老了,而“我”这不孝子却不能在身边侍奉,内心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师:你说得很好。可见你课前预习很深刻。在四次哭时的感情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第一次是“我”看到家庭遭遇变故伤心而哭;第二次是“我”为父亲的买橘感动而哭;第三次是因为怀念父亲,痛怜父亲老境父亲的颓唐,无人照顾,深深的自责而落泪。

师:是呀,为人之子,为人之父的朱自清在写此文时,真是内心感慨良多。课文几次写流泪,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背影》,课文几次写了“背影”,在文中圈画出来,并说说那一处最让你最感动。

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边读边圈画,并进行批注。(几分钟后)

生:课文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

师:这四次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

生:第一次出现在第一段开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给读者留下悬念:第二次出现在第六自然段,父亲买橘时的背影。第三次还是第六段,是“我”和父亲分别时的背影;第四次出现在课文最后,读到他的来信后又再次想起他的背影。

师:非常好。请坐,概括得很具体。在四次背影描写中。你最受感到的是哪一次呢?

生:第二次。

师:好,下面我们就直接学习第六段,让我们带着深深的感激之情来读第六段。

生齐读第六段,对在感情的处理方面,美文朗读方面给予指导,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融入文本。

师:在描写父亲买橘的背影时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生:作者着中于衣着、动作的描写。写衣着突出颜色“黑”,写动作抓住(穿、走、探、爬、攀、缩、微倾)。

生:我以为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描写。从“蹒跚”可以看出。

师:说得很好。下面老师想请人来复述父亲买橘的过程。(学生小声在下面复述)指名学生复述。

生:父亲送我上车之后,又跟我说去买几个橘子,吩咐我不要乱走动。我看见他戴着黑皮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很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的眼泪很快流下来了。我赶快擦干眼泪,为了不被人看见。我看见他抱着橘子往回走了,看见他过了铁道后,我赶快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师:复述得很具体,从刚才的复述中,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如果让你给这一节拟定小标题,你会怎么拟呢?(学生思考,师巡视)

生:父爱深深。

师:你从情感的角度去理解。

生:买橘送别。

师:从主要事件理解。

生:甜甜的橘子

师:这个标题拟得好。请继续。

生:沉甸甸的橘子。

生:沉重的橘子。

师:为何是沉重的橘子呢?说说你的理解。

生:因为它饱含父亲对我沉甸甸的关爱,而我以前还嫌弃他说话不够漂亮,嫌弃他唠叨,自以为聪明过份,因此这里也有我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师:很好,你分析得很具体,那么作者拟定的题目是什么呢?

生:背影。

师:谈谈你对这一题目的理解。

生:“背影”是全文的线素,它象一根线,把父亲给予我的爱和我对父亲的感念之情串联起来。

师:很好,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

生:文中四次出现背影,但作者只着重刻画第二次背影,为后文写自己多父亲的感念之情做了很好过度。

生:先写作为大学生的我,对父亲的讲话不漂亮而插嘴,“其实我那年已经二十岁”完全可以独立,对父亲所行为从不理解到感动,到后来理解父亲、感激、思念父亲的情感变化过程。

师:是的,父亲买橘的背影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记忆深处。才让作者感慨万千。

师:想象一下,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为我买橘送别的?

生:父亲很忙,本来说好叫一个熟识的茶房照顾我,再三嘱咐,甚是仔细。但最终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踌躇了一会。终于还是决定自己送。

生:父亲在自己失去了母亲,丢了工作,又奔波劳累的寻找工作之余来送我,可见父亲对我的爱之深。

师:当时父亲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认为是忧郁沉重的。

师:说说你理解。

生:我从“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和深青色棉袍看出来的”,加之祖母去世。

师: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的背影,你会怎么形容。

生:沉重的背影。

生:艰难的背影

师:很好,抓住了动作的艰难。

生:勇敢的背影。

师:说说你理解。

生:父亲明知道穿过铁道,爬上那边月台很艰难,大他为了给远行的儿子买橘解渴,为了照顾儿子,他勇敢的爬上月台,买回橘子,然后感觉是那么轻松,这正是慈父的表现。

师:的确“儿行千里父担忧”,你们是理解很深刻,无论我们长多大,在父母的眼里永远是孩子,是他们呵护的对象。我也知道在座的很多同学,就在不久前,刚刚送走远去他乡打工的父母或亲人,临行前的叮咛,期盼,一定不少。此时此刻,在你们是内心深处,我想一定涌动着对父母依依眷恋和深深的感念。我想,学了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话语想对自己的亲人说,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感恩,浓浓的思念,和真挚祝福,对远在他乡的亲人说一句话。好吗?我说开始,大家一起说。

一、

二、三。(不点名,学生大声说。)(此时学生杂乱的大声说,但对于学生来说,此时与父母一别,那又将是长长的思念,许多学生此时已热泪盈眶。)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始终在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教育。

特别是在课堂的尾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前农村教育,主要是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的问题。由于身处叛逆期,学生缺乏父母的管教,爷爷奶奶不是过份溺爱就是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给学校在安全,思想方面带来巨大的困难,因此,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效益的重要途径。

因此,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精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语文课堂一篇情感飞扬的天地。

推荐第10篇:教学案例

时速追击,让我站在起跑线上

——羊山中学

游欣洁

一、案例背景

根据体育新课程的理念,本课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再现学生过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为主线等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锻炼,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品质和遵守社会规则。而快速跑是初中体育教材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学习“跑”一直到初中,但是受中学生的身体发育、体能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学习变速跑的技术动作仍然存在一定缺陷,这是正常现象,因而不必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动作技术的完整、完善与竞技性的规范要求。

我校地处新区繁华地带,车辆繁多,对孩子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尤为重要。本课在设计时,从满足学生生理需要升华到心理需要、社会需要出发,以学生年龄特点为依据,把改善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与行为,培养对学习体育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游戏活动,发展学生的快速奔跑能力,这样既防止了过分追求动作细节而忽略发展奔跑能力与心理需求的不良现象,同时,激发学生不断改进动作和提高速度的欲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初中生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加速期,此阶段的学生,好动、好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愿意挑战自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在课堂上尽可能扩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选择性,提供自由锻炼和小组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创造的空间和交流的天地,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展示自我、并懂得团结同伴。

二、案例介绍:

(一)学习内容:《1》快速跑〈2〉游戏:时速追击

(二)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体验快速跑,了解快速跑的方法。

2、技能目标:大部份学生能有创新地完成一些发展快速跑能力的练习,提高奔跑速度。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社会目标:学会遵守交通规则及能正确判断险情的自救能力。

(三)教学设计:让每个学生在玩中乐、乐中练感受到时愉悦,在愉悦中进一步掌握“快速跑”的动作方法,同时在激活思维、拓展能力过程中体验合作、创新、成功时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三、片段介绍:

(一)、调动情绪,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上课开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自编的交通指挥操作,学开汽车遵守交通规则,学习的激情被点燃,学习以下的内容便可水到渠成。

(二)、主体发挥,掌握技能

教育应从学生经验和生活出发,为了实验这一目标,我运用生活中时有发生的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设计游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如何去面对这些突发事件和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尽快排除第三危险的方法,体会体育锻炼与生活息息相关。从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再把快速跑的动作要领创编成学生喜欢的口号并示范,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更专注地投入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以练习中学会团结互助,最后在体验中理解,掌握动作要领,使学生的运动情感、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提炼。

(三)拓展能力,体验成功

我运用生活中常见的“警察抓肇事车”来设计游戏,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情境,但肇事者不适合学生,我用开超速车来代替,让学生自由组合队伍进行游戏,再次燃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习高潮延续不断,通过学生的“玩”去把握技术要领。

(四)放松心情、愉悦身心

1、放松运动

为了消除激烈紧张运动的疲劳,选择跟音乐做放松动作,身体得到恢复,让学生充分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

2小结

用概括性语言总结课的技术特点,

四、案例评析及启示

1这节课教案的编写的主要特点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

本课能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利用各种游戏创设情景,用音乐 穿全课,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思,思中创,充分感受到自主与合作的乐趣。 开始上课,就用小交警操的形式出现,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说:“同学们,让我们来学当一名小交警”。同学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模有样地学起了交警叔叔的指挥动作,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小交警。

2本课的重点是提高学生快速跑的动作,应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和创新意识。在学习方法上,运用了自主学习方式,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技能和拓展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把教材和游戏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 在快速跑教学过程中,教师力求目标分层化,组织游戏化,学生个性化,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玩耍,享受其中的乐趣, 游戏

通过游戏和生活相结合,构成新的教学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去体验的积极性,体现了“快乐体育”的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教师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灵感,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自我地展示风采,学生的自主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有了求知,求学欲望,与同时,教师的教学目的 达到了

3玩中乐,乐中学,学中思,思中创

为了突破学生被动接受具传统常规的教学模式,教师巧妙地采用各种游戏,有音乐 穿全课,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然后教师再根据教学效果进行适当的提示,控制好整个教学节奏

本案例运用简单的快速折返跑比赛的方式,并适当加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改变了一味的列队跑的单调形式,拓展了体育课程资源,将快速跑教材变得主题鲜明、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本案例教学过程改变了传统的讲解,示范,练习的固有模式,采用练习,讨论,讲解示范,再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带着兴趣练习,发现问题,思考讨论,带着疑问聆听讲解,认真观看示范,再练习实践总结提高的情境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以情入境、以境乐练,真正体验了运动的乐趣,又激活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培养了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能力,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爱学习的热情(语文成绩好还能当组长,字不会写也会成为比赛失败的原因),发展了学生的快速跑素质,并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这个小小的案例,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不注意方式方法,不注意实际效果的错误思想。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按部就班,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愉快、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究与分析,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先动

起来,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提高学生体能的初步目标,再不失时机地提醒和讲解才能更好地完成体育与健康课育人的更高层次的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培养自主、合作的学习意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为终生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1篇:教学案例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框的内容,本框对现实中的几种消费心理进行剖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二、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理解从众消费心理、求异消费心理、攀比消费心理及求实消费心理的特点及评价。

2.理解各种基本消费的原则,正确评价和对待各种消费观及消费行为的能力。

3.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的对比分析与解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4.通过尝试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当下仍然要坚持适度消费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四、学生状况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经济生活,充满好奇,思维较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但是鉴别分析能力不同,要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事例.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一是创设情景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学习;二是小组讨论法,让学生上台讲述有关知识;三是案例法,通过举例子联系现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①提前预习本课内容;②收集材料,查阅资料。 1.消费心理面面观

师:今天我们先看一段画面,这一段画面展示的是什么消费心理? (点击课件:展示中学生通过生日互赠礼品的画面) 生答: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探究一:讨论消费是否应该从众? 教师点拨:从众心理引发消费的利和弊及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直观的画面形象展现给学生具体可感的印象,同时激起学生的兴趣,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消费行为。

探究二:校同内刚开学有个男同学姓王就把自己的发型剪成“王”字发型.这种行为是否值得提倡?学生听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引入课堂,分析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张扬个性本无可厚非,但应考虑代价和社会认可.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

探究三:展示多媒体课件。

师:苹果公司新推出的iPhone5S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高达万元.即使这样“果粉”们表示能在第一时间用上iPhone5S很有面子,这些“果粉”是什么行为消费? 生答: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想一想: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行为? 师点拨:这是一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同学之间也不应该攀比,别的同学有耐克,自己就要来套阿迪达斯,反正不能比别人差,都是不可取的。我们生活中应该根据自己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消费.这就是第四种消费心理,求实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心理,是值得提倡的。

2.做理智的消费者

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概括出如何才能做一名理智的消费者? 生思考答: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多媒体展示“月光族’’“卡奴”的相关资料师总结:要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消费。那么支出无计划,为了撑面子不惜举债消费,也不考虑自己偿还能力,是缺乏理智的消费。像“卡奴”嘻唰唰结果到还债时,债务“硕果累累”,另一种类型是过于节俭紧缩消费。像守财奴不去消费,这样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因为适度消费是本框难点。所以教师要重点讲解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设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讨论适度消费与贷款消费两者矛盾? 学生讨论最后各组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陈述自己意见,培养学生参与活动的目的.另外也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师点拨:两者并不矛盾,我们主张的量人为出,适度消费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收入相适应,这里收人既包括当前收入水平又包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因此就有了贷款消费,贷款消费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所以我们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内进行消费并且应该积极合理地消费。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针对问题自己讨论探讨得出结论。学生在争论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接着引用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话:“流行的不一定好。比如流行感冒。”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生答: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生活中学生也存在一冲动就花钱的习惯,盲从跟风造成浪费。让学生看课本上漫画消费不协调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现在生活中越来越关注环保,倡导绿色消费.这就是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设置问题: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的主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 学生从课本上找出来,全班齐声读一遍加强学生记忆,其中核心是可持续消费是考试重点.也是基础知识。

多媒体展示教材图片

问题: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违背绿色消费原则? 生答:一次性筷子、快餐盒、塑料袋、废旧电池等教师设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制作旧箱子,在校园内开展一次废旧电池回收活动。

设计意图:以课后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活动,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多媒体课件展示:饭店里“光盘”行动体现节约行动,但是有的同学认为现在生活富裕了不应该提倡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了。

针对这个问题议一议到底该不该提倡?学生展开讨论。

师点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既是中国几千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任何时候都应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并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习惯。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创设情境调动学生体验感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意识。

七、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教学设计充分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反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引导者和促进者。在重难点突破时注重加强基础知识的积累,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了提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第12篇:教学案例

担当,始于课堂

从入学到现在,自育自学课题实验已经在我们班孩子们身上进行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的课堂在悄悄发生着变化,班里每一个孩子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从一个个自我、任性的小公主、小皇帝到一个个热情、负责的小人精,我感受到了辛勤付出后的喜悦收获,感受到了孩子们身上那种责任与担当的分量在一天天增强。“引导自学”型课堂给孩子创造了自信、表达、展示的机会,在孩子们成长的道路上引导他们学会独立和担当。

“小胖”,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昵称,他是大伙心中的活宝贝。每一天,从早晨到校,他先把垃圾桶拿到门口,给花浇浇水、晒晒太阳,帮组长们催催作业,再到书柜边整整图书;中午放学催同学们赶快离开教室,关门关窗;下午到校询问老师当天要布置哪些作业,帮学习委员抱作业本;有需要帮助的同学他总是第一个先伸出手;尊敬老师、友爱同学。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到家里、主动按时完成作业、、、、、、这样一个可爱的优秀的孩子,你相信他刚上学时是一个调皮、任性、连字都不会写的孩子吗?是的,就是短短的一年时间,在他身上发生的变化令每一个认识他的人惊讶。因为他在“引导自学”的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和担当,树立了自信和责任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对班级产生了感情,在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起步的阶段,他找准了方向,克服了障碍,稳步启程。

小胖是上一年级才从广州回到合肥的,之前爸爸妈妈都在广州工作,但是户口有都在合肥,为了孩子将来,就把孩子送回合肥来上学。

开学后,只有爷爷奶奶在身边照顾,爸爸妈妈正在忙着调工作。结果,一个月后,他到学校除了学会了玩,什么都不会。站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上课不知道要专心听讲,东张西望,注意力难以集中,一个星期才学会拿笔,作业只会抄同桌的。原来,幼儿园里他只学会了玩,没有进行学前的过度学习,而老人带孩子也没有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导致了入学后的难以适。

这种状况令我很担忧,我找到了假期回家探望的他爸爸,孩子父亲在了解情况后也很着急。我们一起探讨解决办法。他说正在想办法把工作调回合肥,争取多一点时间陪孩子。而在学校里的主要方法则是课堂上的“自育自学”训练。我向他介绍了“自育自学”实验的教育理念和主要方式,赢得了他的赞同和信心,表示会和老师一起来改变孩子。

在“引导自学”课型的课堂上,自学环节是要靠自觉来完成的,没有自觉性的孩子就需要多加关注。在自学重点的指引下,我精心设计自学提示,因为学生小,没有自学经验和方法,需要慢慢把每一节课的主要步骤给掌握了。在进入汉字学习后,“引导自学”的各环节就已经完整使用了。而在“个人自学”中,对小胖等几个孩子我是特别关注,点拨他们一步一步扎实进行,完成一步就肯定表扬,不能专注自学的时候及时提醒。这样两个星期后,小胖已经完全掌握了第一课时生字词的自学步骤,学习起来不需要我再时刻督促,而且自学的效果很好,从字音、字形到组词、朗读,都慢慢跟上来了,我也信心倍增。自觉性有了,接下来就要学习兴趣方面进行引导。在小组讨论

环节中,我在几个平时能力较弱的孩子组内及时进行指导,小胖一开始不愿意说话,我就发动小组成员一起鼓励他,终于他开口了,虽然不够完整清楚,但是我带头给了表扬,其他组员也积极鼓励,他的小脸红扑扑的。几次下来,我再走到他们组时,发现按组长的安排,他已经能及时发言了,还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

一学期下来,他的语文考试得了B+,被评为“进步之星”。学习上的兴趣和自信也促使他在班级活动中逐渐积极、主动、自信起来。他积极申请担任门窗管理员,每天放学他都最后一个走,把门窗关好再出教室,一次都没忘,多么尽职尽责!不光是干好自己的工作,他的同桌是课代表,每天收发作业他都会帮忙整理、搬运;每天下午主动到办公室询问当天作业,再传达给班级同学。音乐老师焦华最喜欢他了,因为每次音乐课前他都会到办公室帮老师拿器材。一年以后,他各科都成了A,被评为“三好学生”。刚刚过去的期末测试中,数学双满分,语文仅扣一分,成为全班最棒的成绩。老师们惊叹,我倍感欣慰激动,而他的父母更是激动万分。

从小胖的身上,我们看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育自学”给孩子带来的深远影响。孩子的大部分学习和受教育时间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课堂上的担当也促进了他在其他方面的责任感。只有当孩子学会了自育和自学,他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他的担当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担当的人,“自育自学”就是最好的途径。

担当——始于课堂。

第13篇:教学案例

教学工作总结

嘉鱼县实验幼儿园

小五班

我班有幼儿39人,男孩18人,女孩18人,这些孩子个性活泼开朗,但个性鲜明,通过一学期的工作学习,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孩子沟通,与家长交流都已基本了解。我们班孩子这一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孩子们即将完成小班幼儿园学习任务之际,我们回首所做过的工作,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为了更好的完成以后的工作,提高保教质量,将《纲要》精神贯彻到一日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活泼、健康成长,现将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分析本班孩子情况,根据《纲要》和教材要求,认真制定学期工作计划,准备好每一次活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先后完成了4个主题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帮助他们获得了丰富的生活经验。我们注重发挥班级的环境作用,定期更换班级的主题墙。

我们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初步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一年的努力,他们对幼儿园的各项活动都充满了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喜欢参与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如美工活动,音乐活动等,并能学习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表达和交流,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自己动手操作进行的探索活动和表演活动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乐于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发言和表演。幼儿在兴趣爱好的驱动下,积极参与各项娱乐表演活动。

游戏化教学。小班教学内容以游戏为主。为了保证每节课的质量,首先,我们给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轻松的氛围,让幼儿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参与。其次,我们认真备课,设计好每个活动,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成为孩子学习活动中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导者。我们把“课”当成“游戏”上,把“游戏”当成“课”来做,从而来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

我们重视班级常规的培养,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我班的安全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我们随时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危险的地方,并讲解正确的户外活动方式,让幼儿先寻找那些地方可能发生危险,应该怎样玩?认真排查班级里的不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利用游戏让幼儿查找班里不安全的地方,教育幼儿不触摸危险的角落。如:桌缝、桌角、门、等。通过儿歌教育幼儿上下楼梯要扶好,玩游戏中不要推人,勤剪指甲不抓人。

在生活卫生习惯方面,培养幼儿养成独立进餐、入厕、入睡,养成喝水的习惯。在喝水秩序方面,给孩子们划清了喝水和接水的不同位置。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大家一学年来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本班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上都有一定的进步,他们健康、聪明、活泼,好表现自我,吸收知识快,动作发展均良好,运动能力强,基本动作协调;喜欢绘画和动手操作活动;口语方面发展较好,思维活跃,口齿清晰,好表达;有良好的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有一定的纪律性,能遵守幼儿园班级的各项常规,热爱班集体,有一定的集体荣誉感。但是,有成绩也有不足,比如:孩子们的常规尚不尽人意,上课插嘴的现象还较多,在午餐方面,还有许多孩子比较挑食,幼儿在卫生方面表现还不尽人意,饭后小朋友经常忘记擦嘴、漱口,时时要老师提醒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加强。因此,今后的努力方向是:

1、进一步加强业务学习,全面、有效地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对幼儿的研究,熟悉并灵活运用幼儿的年龄特点,提高组织活动的质量。

3、发挥本班二位老师的协作、奉献精神,全面提高班级工作质量

4、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5、加强教法的探讨,努力探索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教学方法。

总之,紧张而繁忙的工作又将告一段落,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面对以上的种种不足,更深入学习《纲要》的精神,以人为本,认真做好各项工作,以便我们的各方面在下学期更能提高进步。

第14篇:教学案例

四年级下册《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学习目标:

1.掌握6个生字,理解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地描写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4.从一个新的视角感受琳达一家三代人的善举,对光明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以及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5.从重见光明者的角度更深层次地感受光明的可贵,生活的美好。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

1.按照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

年龄

职业

学历

①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②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③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觉得了不起

B.认为出风头

C.无所谓

④您会捐献角膜吗?(

⑤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哪些了解?(

教学程序:

一、配乐谈话激趣引读

1.师: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看到光明的可能。

2.(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湛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最美的诗章也无法表达我内心的感慨,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备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想到了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像她想象的一样用三天宝贵的时问,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升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海伦·凯勒没有实现的梦想我却圆了,因为我接受了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手术,接受了一位名叫温迪小女孩的馈赠,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你可知道什么也看不见有多么痛苦吗?曾经的恶梦已经离去,可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3.师: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呼声。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呈现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永生的眼睛)

二、自学课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三、合作交流多元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感动了自己,就读出你的感情,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还有什么地方也令你深深地感动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最后两节。

6.重点研读:

(1)“骄傲”一词,文中几处用到这个词,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

(2)出示句子: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①“这一刻”是哪一刻?

②那么,琳达的父亲留下的是什么?

③联系上文温迪说的话,以及下文琳达的动作神态,你能读出“骄傲”的情感吗?你能表现出“骄傲”的神情吗?

7.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8.学生谈过后,师小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像这样,抓住重要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四、回读品情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收获?(侧重感受词句积累和表达方法。)

2.学生总结写法。(找人物对话,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方法。)

五、延伸情感实践拓展

1.链接相关资料:

①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②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③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左右的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2.温迪一家是伟大无私的,她的外公和她虽然永远离开了人世,再也看不到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了,但他们的眼角膜却给他人带去了光明,带走了黑暗。让我们一起读课题──永生的眼睛。现在你明白课文为什么用《永生的眼睛》作题目了吗?

3.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报。给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第15篇:教学案例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案例

———走进端午节

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可是这个时候却是同学们学业最繁忙之际。为了让同学们感受学习之余的快乐,同时也为了能让同学们对中华节日文化有更多了解,吸收文化、民俗传统中的“营养”与“智慧”,激发他们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根据新的课程标准关于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我决定在班上开展以“走进端午节”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实践调查端午节的来历,人们的庆祝方式,由端午节想到的等问题,然后以自己最喜欢、最擅长的方式在全班上汇报调查结果。

我选择这个主题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端午节马上就到了,同学们可以亲身直接经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其次同学们虽有一定的综合性学习的基础,但并没有好好的落实。这一次的主题难度不太大,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兴趣;再次可以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张扬学生的个性。

为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在端午节即将来临的前两周的语文课上我对我班的学生说:“同学们,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就要到了,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将与亲人团聚一堂,吃粽子、挂鸭蛋、叙亲情、享欢乐。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要重视这一天吗?想不想了解这一节日的来历?围绕这个节日人们都用那些方式庆祝呢?你们已经读了很多的书,掌握了很多的知识,现在我们就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去查一查、找一找、问一问,再把了解到的情况

0 以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方式向同学和老师汇报,好不好?”具体要求是: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最少搜集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2.中华民族为什么重视端午节这一天?

3.调查人们用那些方式庆祝端午节;(国家庆祝中秋节举行了什么活动?活动的内容主要有那些?)

4.搜集关于描写端午佳节的文章或优美诗句;5.写出自己的活动总结报告;

6.设计自己最喜欢和最擅长的汇报方式;(歌舞、文章、书画等形式不限)

7.在全班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

顿时,教室里一片欢呼声,同学们虽然过了很多个端午节,但是还真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除了吃粽子以外还有那些庆祝方式,最令同学们高兴的是有了自己的实践机会,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调查、研究,还可以把自己最拿手的绝活在新同学面前露一手,岂不快哉?为了使活动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我告诉大家要注意以下问题:

1、这不是一般的家庭作业,而是很重要的一次独特尝试,要想千方百计完成好,但无论是查找、访问还是整理、汇报,重在过程的参与,不能以查找的知识多少论成败;

2、可以个人单独完成,也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或居住位置自己成立小组共同完成。如果是小组合作就应该既要注意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要合理又要注意整体协作,既要尽可能独立调查研究,但也要注意合作、交流,某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形成资源共享;

3、不会完成的事情可以请教老师、同学和家长,但不能出现家长包办代替的情况;

4、调查、汇报的准备时间是节假日、以及在家时的语文晚自习;

5、需要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的可以与老师联系,不能擅自出入网吧;

6、调查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可以邀请自己的父母共同参与调查研究和设计汇报形式。

接受任务后的同学们开始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为了让同学们做到有的放矢,在明确各同学(组)的调查要求,尊重学生己的调查意见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帮助其修改和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让学生知道综合性学习制订计划或调查方案的重要性。我对学生第一次的调查实践主要是进行有重点地指导,随机进行检查,适时地教给学生方法帮助学生完成活动任务。

为了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调查搜集关于端午的知识,除了语文学科有意识少布置或者不布置课外作业外,我还与班主任张士平老师商量其他学科星期日尽量也少布置课外作业,各学科教师都能积极配合,为学生留出了很多调查和研究的时间。

学生调查研究三周后我开始准备成果汇报活动的相关事项,由个人(或活动小组)提交自己的活动汇报形式,然后由班级文娱委员根据汇报形式编排成一个活动汇报节目单。

一个月后的星期一下午是学生活动的成果进行汇报的时间,这天下午,我特意邀请了学校的领导,本班的所有科任教师参加学生汇报活动。

同学们这次的综合学习活动,是一次创造性的尝试,他们既兴奋又自豪,参加汇报活动积极踊跃,丝毫看不出平时的害羞和扭捏,的

2 确让我对他们的表现刮目相看: 第一组:端午节的传说

我所了解的端午节传说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端午节的另一个传说,与唐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有关。 第二组:我了解端午节知识

关于端午节别称的调查汇报: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关于“吃粽子”的调查汇报: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关于“粽子”的调查汇报:由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第三组:关于端午节的风俗

旧日的端午节有两种非常独特的习俗。一是插艾蒿。据说满城人一大早就奔赴四周的郊野采摘艾蒿。这种植物有驱温解毒的作用,因此人们把它们挂在门口、插在头上。二是喝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红黄色的粉状物,也有驱毒的作用。成年人和酒吃下,儿童则涂在额头上,有的还写上一个“王”字,这样,夏日的署毒便不能为害了。 据说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从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们都要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来纪念屈原。有些地区,则在端什节插菖蒲或艾草於门上。

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其实不尽相同。

山东省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陕西省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4 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划龙舟,台湾称为“扒龙船”。据《民俗台湾》一卷六号上记载,日据时代士林的端午龙舟的习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边“迎水神”。初五正午,即敲响锣鼓,扛起龙舟到河岸,途都有居民烧香礼拜。俗语说:“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表示欢迎,称为“接龙船”。赛过龙舟,还要于初十“送水神”,并举行“谢江”的仪式。

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 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第四组:关于端午的诗词

撒克名曲《回家》。

配乐朗诵诗人张耒的《和端午》: 竞渡深悲千载冤, 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 只留离骚在世间。

《己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午日处州禁竞渡 》:独写菖蒲竹叶杯, 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 ,舟楫何劳吊屈来 。

5 第五组:关于端午的歌谣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节,天气热,放下锄头歇一歇;山上清风爽,杨梅红出血。 五月五,是端午,背个竹篓入山谷;溪边百草香,最香是菖蒲。 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薄剑斩百邪鬼入虎品。(陕西) 温州民间流行着一首《重五谣》: 吃爻雄黄酒,毒蛇远远游。 重五草头汤,疤瘰洗精光。 重五吃麦麦,字眼学起快。 吃爻重五卵,做个生员卵。 重五吃大蒜,读书做高官。 第六组:关于端午节的愿望

分别就祖国统

一、台湾回归祖国、祝愿每个家平平安安等主题进行了汇报。

第七组:展示自己关于端午的书画、手抄小报和摄影作品

总结:同学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的节日,虽然人们所处的地域不同,欢度节日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吉祥平安的祈求。在我们这次活动的过程当中,同学们能够运用我们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的经验向家长请教,向图书馆请教„„总之同学们用很多的方法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有的制成了卡片,有的装订成了小“书”,还有的自办了很有特色的“手

6 抄报”„„大家的汇报很有创意,特别显现了你们的合作精神,老师非常高兴要向你们学习。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大家还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和成果都汇报出来,就请同学把自己最得意的内容仔细整理以后再展示。

同学们对这次活动感触很多,可以说这次活动的效果的确是不错的,出乎我的想象。 教学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课程创新的一重要个方面,也是教育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次开展的探究实践活动,是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功尝试。其原因如下:

一是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开发学习课题。端午是一个大家既熟悉而有不太了解的节日,这个选题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可以亲身经历、感受、观察和描述,由此派生出的问题可大可小,学生易于操作,便于学生自己思索,自己提出问题,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当中处处是语文,处处是学习语文的课题。

二是鼓励学生运用尝试——发现的学习方法,亲身体验、合作研究、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欣赏者,主要让学生自己根据选题去尝试、发现和搜集有关中秋的知识,没有指定某一专门内容,给学生尝试、发现学习提供了较大空间,自始至终学生都是自己去尝试,去亲身体验,合作学习,自己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活动中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结果,有心得体会、调查报告、诗歌朗诵、书画作品、手抄小报等多种学生自己喜欢的呈现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特长、

7 张扬学生个性,给学生以自信。丰富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使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是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个别化处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思想。由于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因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状况。比如走进端午这一主题,学生们选择的关注点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关注“端午的来历”,有的关注“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庆祝端午的方式”,“端午的诗词”等等。即便是同一个关注点,是侧重知识的学习,还是侧重态度、情感的养成,也都需因人因境而定。整个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复杂而细微,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独特个性的体现,主动适应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自主的选择,并运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也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的主旨所在。

当然,本次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也有些地方值得商榷:整个活动虽然学生的自主性体现得较为充分,但学生的选题过于分散,不利于同学们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不利于对学生“相对比较”的评价。

第16篇:案例教学

第二章

美国宪政法治的捍卫者:最高法院的九尊护法神

虽然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国家,但三权的份量却不平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行政权大有盖过立法和司法两权的架式,特别是国家处于某种紧张和危险状态时。美国现在就有人认为,“911事件”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George W.Bush)在加强国内治安和对外用兵方面的权力甚至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不过话又说回来,布什总统这一权力也是国会通过法律授予的,完全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关系。

相对来说,三权之中的司法权似乎最弱。中国人参观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Washington),白宫和国会山是必到之站,但是,国会山旁边的联邦最高法院却很少有人留足。这也难怪,即使在美国一般人的眼睛也都是盯着总统和国会。总统和国会议员是政治明星,不停地在媒体曝光,千方百计讨好选民。相比之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们个个保持低调,与媒体格格不入。联邦法院重大案子的审理也不允许媒体拍照、录音,更甭说电视实况转播了(自1955年以来,最高法院就有自己的录音系统进行现场录音,但所录磁带存放在美国国家档案馆,一直不对公众开放。经过著名学者兼民权律师埃朗斯(PeterIrons)的斗争,这些录音带才在1990年代初对公众开放。据此,埃朗斯编辑了数本有关最高法院辩论公众自由的案件的书,题为《能否有请法院》[may it please the court]),老百姓只好通过专业画家的现场素描来管窥法庭的情景,因为法官们就怕媒体的干扰影响他们的中立立场和独立的判断力。据说,著名的霍马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大法官从不看报,为的就是免受舆论的误导。 最高法院大法官最引人注目的时候只是在国会举行任命他们的听政会时。被总统提名的大法官人选往往要面对议员们尖酸刁刻的提问,应付新闻界鸡蛋挑骨头般的追根刨底,有时会被搞得灰头土脸,十分难堪。现任大法官中有一位叫托马斯(Clarence Thomas)的黑人大法官,他在1991年被乔治·布什提名为最高法院大法官时受到原来的一位女助手性骚扰的指控,闹得满城风雨,差一点没有过参议院批准这个关。他气愤地说:“这是高技术时代的私刑谋杀!”他的运气算是好的,还有一些候选人大法官没当上,还惹了一身腥。

尽管就任大法官面临着家底和个人私生活被翻个底朝天的危险,但出任大法官是美国无数法律界专业人士梦寐以求的理想,它所享有的崇高荣耀是其他任何公职所不及的。在美国历次民意测验中,法官的可信度和受尊敬程度几乎总是高踞榜首,远在总统和国会议员之上。 法官之所以受人尊重,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一般不受变化无常的政治和情绪冲动的舆论的影响。美国的宪法保证他们一朝为官便可终身任职,决不会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既可以不买总统(包括任命他的总统)的帐,也可以不听新闻界的“邪”,更没有义务去倾听选民的嚷嚷。

法官不仅受人尊敬,而且还有极大的权威。托克维尔曾经感慨道:“其他任何国家都从来没有创制出如此强大的司法权。”其中,最使行政和立法部门头痛的是它的司法审查权,即它对宪法拥有最终的解释权,这就可以使它能够裁定包括国会在内的各级立法部门通过的法律、包括总统在内各级行政当局的政策行为是否合乎美国宪法的条文和要义,有权判定违宪的法律和政策无效。

有意思的是,最高法院这一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宪法的条文中根本就找不到,它是联邦最高法院第4位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John Marshall)在19世纪初根据宪法的精神,在著名的诉麦迪逊(Marbury v.Madison)案中自己给自己争来的。美国宪法正文七条,也就六七千字的样子,加上27项修正案,一共不过万把字,但条文虽少,含义丰富,这就为大法官们解释宪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便他们寻找其中的微言大义。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法治的环

境中,一般美国人养成了一种近乎于神圣的宪法信仰,把宪法看作是世俗生活的上帝、一部政治的圣经,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自然也就成为了它的守护神、它的终极阐释者。不过,对于大法官的终极权威,大法官们的认识还是相当清醒的。罗伯特·H·杰克逊(Robert H.Jackson)大法官有句名言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我们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成为终极权威,我们只是因为终极权威而没有错误。”(“We are not final because we are infallible but we are infallible only because we are final.”)

对最高法院的作用,法国贵族托克维尔有精彩的评论。19世纪30年代初,他用9个月的时间考察了美国的政治民情,撰写了政治学的传世名著《论美国的民主》。他写到:“联邦的安定、繁荣和生存本身全系于七位联邦法官之手,没有他们,宪法只是一纸空文。行政权依靠他们去抵制立法机构的侵犯,而立法机构则依靠他们使自己不受行政权的进攻。联邦依靠他们使各州服从,而各州则依靠他们抵制联邦的过份要求。公共利益依靠他们去抵制私人利益,而私人利益则依靠他们去抵制公共利益。保守派依靠他们去抵制民主派的放纵,民主派则依靠他们去抵制保守派的顽固。他们的权力是巨大的,但这是受到舆论支持的权力。只要人民同意服从法律,他们就力大无穷;而如果人民忽视法律,他们就无能为力。”

大法官能够作到如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秉公执法,相当程度是因为他们终身任职,俸禄优厚,无后顾之忧。但终身制有时也会带来副作用。大法官一般不病不残是不会退休的,这样一来,他们往往是七老八十的主儿,思想难免保守,跟不上形势。

20世纪30年代美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大萧条,市场机制失灵,资本主义摇摇欲坠。一看这情形,新当选的民主党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抛弃了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守夜人的角色,锐意改革,推动国会通过众多政府调控经济的立法,号称“新政”,开了美国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先河。资本家们不服,告到最高法院,大法官们以政府干预损害私人权益为由宣布主要的新政立法违宪无效,致使新政改革危在旦夕。一气之下,富兰克林在1936年向国会提出改组最高法院的计划,采取掺沙子的办法想让国会通过法律,把最高法院的法官人数从9人增加到15人。当时他愤愤不平地对助手讲:决不能让千百万人的命运控制在“九个老家伙手中” 。(引自王希著《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439页。“the nigh old men”[九个老家伙或曰九老]的提法出自当时由两位新闻记者写的一本介绍和评析最高法院大法官立场观点的时政书。)尽管富兰克林此时在民众中的威望如日中天,但国会在这个涉及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的根本问题上还是不敢轻举妄动接受和批准富兰克林的改组建议。不过,在富兰克林改组最高法院方案的威胁下,一些老法官知趣地退休,空出位置来,让富兰克林提名的法官来接任,避免了一场宪法危机。

1937-1939年间,由于老法官退休和辞职,富兰克林愣是获得了7次机会任命自己的人担任大法官。其中一位大法官叫威廉·道格拉斯(William O.Douglas),年仅41岁,和富兰克林一样是小儿麻痹症患者,但后遗症较轻。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一呆就是36年零7个月,创美国历史上大法官任期之最。此公出身贫寒,对弱者充满同情,在一些民权案子中永远是站在弱者的一边。不过,他贪财好色的人品常为人诟病。66岁时他第4次结婚,新娘子才22岁,气得国会内的卫道士要弹劾他。1966年,《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揭露威廉违法在一家基金会兼职,年薪12000美元,累计所得近10万美元,而这家基金会又在赌城拉斯维加斯(Las Vegas)投资赌场。这还了得!国会内的保守派议员听说后如获至宝,在国会再次提出弹劾他的议案。无奈,当时国会两院是民主党的天下,在他辞掉兼职后国会便放了他一马。1975年威廉突然中风,无法上班,理应退休,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Gerald Ford,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经过民选的美国总统。他成为总统完全是个偶然。1973年12月,由总统尼克松[Nixon]提名、经国会两院批准,福特就任副总统,接替因逃税和受贿而辞职的副总统阿格纽(Spiro

Agnew)。次年9月,他接替因水门事件而辞职的尼克松总统,成为美国第38任总统),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法官接替他的位置,更是报当年的一箭之仇,威廉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硬撑十个月,最后还是前功尽弃,在同事和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提出辞职。

可见,最高法院法官虽然标榜政治中立,但由谁来任命法官却完全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问题。因此,总统在提名新法官人选时都非常小心,颇费周折,既要选择那些与自己政治观点一致、社会哲学相似的人士,又必须能够为国会(有时是对立党派控制的国会)所批准。具体说来,影响总统提名的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1)职业上的客观表现(包括其司法经验);(2)政治上的可接受性;(3)思想观念上的合适性;(4)个人魅力;(5)地域的、宗教的、种族的、性别的和其他社会政治背景。

总统选法官也有走眼的时候。50年代共和党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Eisenhower)当政,他提名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前州长、共和党人厄尔·沃伦(Earl Warren)为首席大法官。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二战期间积极地执行富兰克林总统的命令把加利福尼亚10多万日本侨民和日裔美国人送到集中营的政客,50、60年代却成为倡导少数族裔美国人的民权和刑事被告权利的急先锋。艾森豪威尔为此后悔不已,自责说任命沃伦“是我平生最蠢的错误”。尽管艾森豪威尔对沃伦法院的有关判决一百个不满意,但仍不得不依法行事,保证法院废除种族隔离、黑白分校决定的执行,维护法治的权威。为此,在1957年9月,当堪萨斯(Arkansas)州州长福布斯(Orval Faubus)运用州国民警卫队封锁小石城中央中学阻止9位黑人学生合法入学时,艾森豪威尔不惜运用美军著名的101空降师护送这9位黑人学生到这所白人中学读书。值得庆幸的是,州国民警卫队及时撤出,否则,酿成武装冲突也说不准。

艾森豪威尔的后悔反映了法官思想倾向的重要性。总的说来,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保守的居多,往往把美国宪法和联邦法律看作是一纸禁令,而不是促进社会改良和进步的工具。这一司法保守主义观念在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早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在描述这一时期的司法判决时,一位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颇为生动地写道:“政治战场上到处是被司法之剑砍倒的社会福利法的尸体”。

但是,物极必反,在司法保守主义处于巅峰的同时,最高法院中也出现了司法开明主义的微弱声音。有“伟大的异议者”美誉的大法官霍马斯(OliverWendell Holmes)就是它的代表。他的一句名言是:“法律的生命从来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在他看来,最高法院应该与时俱进,认可立法部门灵活制定法律的权力,承认为适应时代要求而产生的新法律和新政策,维护弱势社会集团的利益,保证社会公正。这一观念充分地体现沃伦法院在1950-60年代作出的一系列有影响的判决。

第17篇: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材第26-28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用分米和毫米作长度单位是日常生活的需要,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表象。

2、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理解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3、在数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在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建立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体现操作”和“关注生活,注重感受”的教学理念。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使用教材,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量一量、画一画、摸一摸、比一比,来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另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能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我着重做好以下三点:

1.巧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注重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练习注重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吸管、卡、红色彩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如:量一枝铅笔的长度该用哪个长度单位比较好?测量教室的门的高度该用哪个单位呢?

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长度单位,(把一米长的和一厘米长彩带贴在黑板上)

(一).认识分米 1.认识分米

师:老师这有一根吸管,你也想来动手量一量吗?要想测量这根吸管长,那用什么单位合适呢?(厘米)

师:用尺量一下它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师:现在你们知道吸管有多长吗?(10厘米)有谁有不同的说法?(1分米)对了,10厘米也可以说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这个分米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外一个长度单位。【板书:分米】 2.认识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我们认识了1分米,请你到尺上去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的长是1分米?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找的呢?为什么是1分米?只有0到10这样一个吗?还有没有1分米呢?为什么它也是1分米? 读:1分米=10厘米

用剪刀剪一根一分米长的吸管,用手拿起来感受一下一分米有多长。 2.感知分米

师:喜欢小手枪吗?举起你的“小手枪”(手势表示),不错,请你举一把1分米长的“手枪”,拇指与食指之间是不是正好1分米呢?请你用吸管调整一下。(多试几次) 师: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说一说你的画法。1分米可以从刻度0画到刻度10,还可以从几开始画到几?为什么可以这么画?(只要画满10大格就是1分米。)

师:看一下,我们的桌上,或者在我们的这个教室里或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插座边长、软盘边长、粉笔长„„)

3.认识分米和米的关系

师:我们刚刚量了这根吸管是1分米,谁能利用它在米尺上数一数,米尺上一共有几个1分米?(2生)

先估计一下1米里有多少个1分米?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探究不同的方法) 师:(出示米尺图)我们再一起直接在米尺上来数一数。

师:(出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板书:1米=10分米】

4.师:(拿出一本数学书),谈话:这是一本数学书,要测量它的长和宽,该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那它的厚度呢?请小朋友用尺子量一量你数学书本的厚度(课件出示数学书本)。再做决定。

在动手之前谁来指一指测量数学书本的厚度应该量哪?一般从哪个刻度量起。

(学生动手测量)。

5.师: 你发现了什么?用“米”作单位可以表示出这本书的厚度吗?为什么?用“厘米”作单位呢?怎么还不行?看来我们得认识一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也就是今天我们先要来认识的一个新朋友——毫米。(板书:毫米)

二、探索实践

(一).自主探索,认识毫米: 1.认识1毫米

师:(拿出直尺)看,这是一把厘米尺。(课件演示:厘米尺)为了便于大家看清楚,老师把这一段直尺放大了。(实物投影放大)你能找到1厘米吗?(0—1) 师:还有吗?对,两个相邻刻度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

观察0—1之间,在这些大格间还有什么?(小格)

师:出示(0刻度后1小格闪动),这1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那么,这一小格呢?

(0—1之间另一格),这儿呢?(1—2任一小格) 师: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齐读) 师:其中这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师与生问答:两小格是多长?5小格呢?(这跟稍微长一点的刻度线就是5毫米线。)7毫米有几小格?】

师:几小格就是几毫米。 2.认识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

师:拿出自己的直尺,请你另外再任意选择尺子上的相邻两个数字即1厘米中间,用铅笔尖指着数数数有几毫米。 师:你在哪两个刻度中数的,数出来1厘米中有多少毫米? 师:从大家汇报的结果来看,无论哪一段1厘米里都有10个1毫米,这说明了什么?

生1:10毫米就是1厘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正反读一读。 3.感知毫米

师:小朋友学得真认真。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的眼力怎么样,刚刚老师发给大家3样东西。你看看那样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大约是1毫米,把它举起来。 现在你能用手比划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

这张我们打电话的电话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你可以用两个手指夹住它,然后把它抽掉。保持这种感觉,体会1毫米有多长。(多试几次。) 师:你觉得1毫米怎么样?

生1:很小 生2:很难比划 生3:像一条小小的缝。 师: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交流:(出示1毫米实物标本):电话磁卡、银行卡、一分硬币、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在数学书上数出十张纸,再来感受一下1毫米。】

师:测量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生1:大米。 生2:缝衣针。

师:小朋友都很有眼光。都选择了一些相对较小的物体。

4.我们知道量数学书的厚度就要用毫米做单位,现在请小朋友再来看一看数学书的厚度是多少毫米? 师:现在我们已经一共认识了四个长度单位,如果老师要你把这四个单位按顺序排排队,你会吗?怎样排?还可以怎么排? .游戏。

请四名同学戴好头饰,分别扮演米、分米、厘米、毫米,来介绍他们之间的关系。(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每四个人一组)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老师还量出了橡皮和回形针的长度,你能说说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毫米吗?请和同桌说说,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2、日记改错

小朋友可真了不起。二(1)班的小明想跟我们来比比本领,为此用他学得知识写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了为妈妈过生日的事情,想看看吗?

出示:

2008年3月17日 晴

明天是妈妈的生日,我要为妈妈买些礼物,一早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了起来,来到卫生间,拿起1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吃完早饭,急忙来到超市,超市离我家不远,大约90厘米,路上看见一棵8分米高的树,之后来到超市,就看见了滚着烤的肉肠,每根都长约1米,真馋人,逛了一会儿,我选了一条妈妈喜欢的小方巾,边长约是5毫米,我付了钱就高高兴兴回家了。 师:你们为什么要笑呀!大家能帮助他把单位都改正过来吗?

师:小朋友们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和他一样闹这样的笑话哦。

3、想想做做第5题

4、想想做做第6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认识分米和毫米

1米

————————————————————

1米=10分米

1 分米

——————————

1分米=10厘米

1厘米

——

1厘米=10毫米

1毫米 反思:

这堂课是我曾经开设过的一堂校级公开课,课后学生与听课教师的反响还不错。我个人认为,这堂课在以下几方面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一、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关注他们的处境和感受。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把简单、枯燥的学习理性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使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注意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分米和毫米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因此,我结合班级和上课时的实际情况组织教材,尽可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实物。

三、我在练习中安排了一道改错题,联系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节课我的一个教学原则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受,自我发现。

第18篇: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上册unit3 My friend 教学案例

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案例

序: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应该把方法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觅食本领!因此在本课My friends的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核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思考,学以致用,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课程标准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科学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英语,真正的学习主人是学生本身,所以我会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有实际意义的游戏和练习,尽量让每一个都能够参与进来,都能够开口说英语!

一、教学目标:

1.能听说、认读long hair,short hair,strong,thin,quiet,friends.2.能描述人物相貌特征,如:He has short hair,big eyes and a small nose.She has long hair and small eyes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人物相貌特征的词汇。 难点:quiet的发音

三、教具:

1 The tape recorder and a tape.2 Some pictures.3 CAI 4 Word cards.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在十—-十一岁左右,生性活泼好动,喜欢直观形象思维,对游戏、竞赛、特别感兴趣。而且他们接触英语已经有一年半时间,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再来,在本单元A部分学生将会接触到介绍人物的诸多单词,我相信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Step 1 Warm-up

1、Greetings.T: Hi, children.S: Hi, Mrs Tian T: How are you? S: I’m fine, thank you.And you? T: I am very well, thanks

2、Let’s do

T:Now,boys and girls.Would you like to do with me? Ss:Yes! T:Make yourself tall.Ss:Tall,tall,tall! Make yourself short.Ss:Short,short,short! Make your arms long.Ss:Long,long,long! Make your eyes big.Ss:Big,big,big! Make your eyes small.Ss:Small,small,small! T: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Ss:Thank you,Mrs Tian! {目的: 以上的Let’s do 的目的是为了复习旧知:tall,short,big,small等形容词,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新知垫定了很好的基础。} Step 2 Preview 1 T:Cla!Let’s play a game.Ss:Ok! 接下来做的是反义词游戏,教师说出一个形容词,如tall,请学生快速说出它的反义词,看看谁的反应快。

tall–short short—long big—small 2 Let’s play:Look and say

通过CAI出示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头象。男孩、女孩五官具有鲜明特征,如: 男孩:小眼睛,大鼻子,大嘴巴,短头发等。 女孩:大眼睛,小鼻子,小嘴巴,长头发等。

活动时,把全班分成若干组进行比赛,让各组分别来描述他们的特征。

{目的:课前的Revisions 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旧知识,反义词游戏为小学生善于展现自我的个性搭设了舞台;而Let’s play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直揭本课主题并为新知做好铺垫。} Step 3 Presentation 1 教学long hair,short hair a 引入:当let’s play中学生描述到头发hair的时候,教师提醒学生长头发是long hair,短头发是short hair.b 操练:

CAI呈现一个长头发的女孩和一个短头发男孩 T:This is a girl.She has long hair.That is a boy.He has short hair.Look at me!I have „(教师故意停顿下来,示意学生接话。) Ss:Long hair.T:You are so clever.Yes,Mrs Tian has long hair.What about you?(请一女生回答。) S1:I have long hair.T:Good!Do you have long hair,too?(问一男生。) Ss:NO,I don’t.I have short hair.

看图练说:hair–long hair—She has long hair.short hair—He has short hair.描述班级中同学的头发:

T:Who has long/short hair in our cla? S:She/He/„has„ c 拓展:

(1)引导学生说说不同颜色的头发,如:black hair,yellow hair等。 (2)教师强调hair是不可数名词,一般情况下后面不加S.{目的: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操练,学生感兴趣且把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此处加入颜色,更贴近生活实际。} 2 教学quiet a 引入: 在对hair的知识进行拓展之后,教师示意学生安静下来。 T:One、two、three.Ss:Be quiet!(这是我在平常上课时示意学生安静的固定用语。) b 学说quiet c 让学生上台过过“小老师”的瘾,在讲台上对全班学生说“Be quiet!” d 课件出示一个文静的女孩和一个好动的男孩,请学生来描述。 e 拓展:说说班里谁比较文静。

{目的:让学生偶尔当当小老师,更能增强他们的自律心,而且能促发他们学习新词的积极性。} 3 教学 friends a 引入:课件呈现图片的一小部分

T:Mrs Tian has a picture.Gue,who are in the pictures? (在学生们激烈的猜测之后,课件再出示整张图片,展示出两个人物即紫薇与小燕子) T:Who is quiet? Ss:Ziwei is quiet.T:Yes,Ziwei is quiet.Xiao Yanzi is not quiet.But they are good friends.b 学说friends c T:Do you have frends? Ss:Yes, I do.T:Who is your friend?(指一学生提问。) S1:„is my friend.

T:Cla,do you want to have new friends? Ss:Sure.教师于是呈现Let’s be friends的词卡。请学生用“Let’s be friends.”在班极中交新朋友。

{目的:此处借助学生对还珠格格中人物性格的理解进一步巩固quiet并自然引出单词friends} 4教学strong,thin a 引入:课件呈现两个人物,一个强壮的男子和一个瘦小的女子 T:Look,they are my friends.The man is strong.The woman is thin.b 在班上选择一名比较瘦的女生和一名比较健壮的男生,让学生加深明白thin和strong的意思。引导学生说:

The girl is thin.The boy is strong. 利用Book1中的Chant“Look at the cat,it is fat.”来告诉学生现在一般不用fat来形容人而是用strong.让学生明白,说别人fat是不礼貌、不文明的。

{目的:课件呈现两个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strong和thin的区别。} Step 4 Practise 1 课件呈现学生熟悉的人物,如自己的老师、同学、明星、卡通动画人物等等,要求学生用新学的单词进行描述。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句型:I am/She/He/Tom/My friend is„(尽量把新掌握的单词都能用进去。) 3 Listen to the tape of PartA Let’s learn

要求学生随录音找到相应的图,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 4 Gueing game 课件出示一组人物图片,教师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根据其特征进行描述,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描述的是谁。对于猜对的学生,要进行适当的奖励。

{目的:句型操练会加深学生对新词的理解,并能更好的把它用于口语交际中。通过趣味性的猜人游戏,使学生在巩固词汇的基础上,学会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表达含义。} Step 5 Consolidation and Extension 1 look,remember and say 课件出示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图片,学生观察10秒钟后,人物消失,请学生根据记忆用词汇描述人物,教师用键盘输入描述的内容。若描述正确,画面上就会出现相应的身体部位,直到出现完整的人物。

2 出示怪物图,这个怪物具有明显的特征:红红的头发,三只蓝眼睛,大嘴巴,大大的身体,短短的四肢,一只耳朵。可以描述为:It has red hair,3 blue eyes,a big mouth,a strong body,short arms and legs, and one ear.要求学生分组比赛,小组讨论后请一个代表上来讲,看看哪组说的最多。

3 结合活动手册进行课堂练习。

{目的:通过看看、记记、说说,不仅巩固所学的词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输入词汇的过程会使学生更好的熟悉单词的拼写。而怪物图的出现,小组间的竞争,恰恰迎合了小学生喜欢竞争,喜欢刺激图画的心理。小组讨论更能让每个学生都有练口的机会。} 板书设计 Unit3 My friends friends–let’s be friends long hair short hair thin strong quiet —She/He is quiet.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围绕人物的外貌特征展开一系列的话题。这些形象特征都是我们非常熟悉,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常常会用到的。在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为核心,使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通过在活动中完成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和爱动脑筋的能力。

这堂英语课虽然有点儿乱,但是这是实实在在的任务型教学,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新课标》精神。我基本做到了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实现任务,感受成功,促进了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也有以下问题值得我去思考:

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如何更有效地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

第19篇:教学案例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策略

——学习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课堂实录有感

今年是我工作以来第三次教学三年级,也是我第三次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这篇课文,对于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小稻秧脱险记》,一直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下面是一段课堂实录的节选:

师:读到这里,我想,“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肯定懂了。谁知道“气势汹汹”是什么意思?

(老师喊了几位举手的同学到前面来。)

师:这几位同学都懂了,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

(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笑声)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刚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

(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干什么?

生:他们应上前抢营养。

师:对,要抢。营养在地里,快! .

(“杂草们”一拥而上,抢起了营养。稻秧没精打采地垂下了头,下面的学生哈哈大笑。)

师:杂草厉害不厉害?凶不凶?(生:厉害,凶)这就是“气势汹汹”。杂草野蛮不野蛮? (生:野蛮)讲理不讲理?(生:不讲理)这就叫“蛮不讲理”。杂草让小稻秧发言吗?(生:不让)这就叫“不由分说”。各位“杂草”请回去。 (笑声)

(老师拿下小黑板,学生读上面的词语: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

师:(指“警觉”)看来这个词语要老师帮忙了:谁不需要?

生:“警觉”就是灵敏的意思。

生:“警觉”就是感觉到了什么,然后他抬头看看。

师:有一点意思,但没说清楚。下面老师表演一下。看了老师的表演,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也不一定说得出。

(老师请两位同学一起表演。一学生读书,一学生当喷雾器大夫,老师当杂草)

生:“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表演“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

生:(表演喷雾器大夫)“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

师:“你是谁?”

生:“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师:什么是“警觉”,你们看到了吗?我们再表演一下“警觉”,请大家看清楚。

(师生又表演了一次)

师:懂了吗?这就是“警觉”的意思。不要说,体会一下就行了。(拿起小黑板)请大家读——

生:警觉,警觉;

师:再看“收拾”。这个词谁读懂了?

生:“收拾”就是欺负我。我就打你。

师:请你读读书上的最后两节。

(生读书)

师:懂了吗?

生:就是把你打死:

师:是我吗?(笑声)

生:就是把杂草毒死。

师:对,“收拾”在这里就是这个意思。你是怎么懂的?

生:我读了后面的课文懂的,后面写“杂草纷纷倒了下去”。

师:倒下,就是完蛋了,被消灭了。这下你是真的懂了。

师:大家再听我说一句话:“早晨,妈妈对我说:„把你的房间收拾一下,下午有客人来。”这里的“收拾”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把房间弄干净。

生:就是整理的意思。

师:两个同学都明白了,第二个同学表达得更好。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

(学生读“有气无力”)

师:“纷纷”读懂了?请懂的同学站起来。我读课文,你们做动作。

(学生纷纷站起来)

师:“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不一会,杂草就纷纷倒下。”

(在老师的读书声中,站起来的同学纷纷倒下。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师:请大家坐好,看哪个同学腰挺得直。“纷纷”懂了吗?(学生齐答:懂了)刚才有个同学说“清明时节雨纷纷”,那里的“纷纷”是什么意思?

生:那个“纷纷”是指毛毛雨慢慢地下。

师:不是慢慢地下。

生:是指不断地下。

师:对,是指不断地下。课文中的“纷纷”是“一个接一个”。记住,理解词语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上面这段就是于永正老师教学《小稻秧脱险记》片段节选,每次看《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课堂实录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一开始被他朴实、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所吸引,而后又被他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所折服,今天再一次看实录时,又被他教学词语方法的多样性所震撼。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反复推敲而来的,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折射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在文章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在词语教学当中,要充分施展学生的主体作用,增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学习活动中,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简单地以词解词,应该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采用各种方法,多方面全方位地对词语进行朗读、理解、感悟,并以此为切入点,加深对文本的体会。于永正老师就是牢牢铭记这些,并把之扎实地落实于课堂,不得不使我们由衷佩服,那么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孩子理解词语呢?于老师的课堂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

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含义

众所周知,语言是很复杂的。它不仅具有抽象性,还具有多义性。阅读时要在词语所可能代表的各种意义中找出它在句中的特定含义,才能正确理解。要做到这一点,只有结合(或者说理解)上下文,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单靠查字典是不行的。

从实际教学工作中可知,好多词语包括句子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可以结合上下文体会出来。这正是古人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吧!

譬如:苏教版第四册的《狐假虎威》一文的最后一段话:\"凶恶的老虎受骗了。狡猾的狐狸是借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通过这句话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含义了。

像这样的例子在不少课文中都有,这就需要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

例1:\"他哑口无言,回答不出来了。\"(自相矛盾)

例2:苏教版十二册《螳螂捕蝉》:螳螂捕蝉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课文的第五节有这样一段话:\"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的叫着,自由自在的喝着露水。却不知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只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类似的情况在教材中随处可见。这就为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提供了条件,成为可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和其它阅读能力一样,绝对不是老师讲出来的。只能靠阅读训练,靠参与阅读训练的实践活动。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重在训练。\"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一定要转变学生的思想,强化训练意识。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真正改变\"满堂灌\"的做法,把训练变为自觉行动。在备课时,教者就要考虑好哪些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凡是能结合上下文理解的词语把他们作为例子,用来训练培养学生联系上下理解词语的能力。于老师在本课中他对‘收拾“、“有气无力”等词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

二、通过比较理解词语

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定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句都不轻易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征。”因此,运用比较法进行词语教学也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法文法。

(一)同义词比较:就是让学生在比较近义词的异同时,仔细分辨它们之间的细小差别,从而明确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体味词语背后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庐山的云雾》第三段中词语“瞬息万变”的教学设计:

1、“瞬息万变”的意思是什么?(极端的时间内变化快、多)

2、像这样表示变化快、多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幻无常)

3.那把“瞬息万变”换成“千变万化”行不行?为什么?

4,比较一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一个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很多,一个是变化很多,虽然都指变化多,但庐山的云雾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多,瞬息万变用得更加确切,所以不能换。)

5.我们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很短的时间内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让学生精准地把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将多媒体课件加以有效利用,将两个词语的微妙差别得以辨析,恰当好处。

(二)、同词异义:指同时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意义不同。于老师在本课中对“收拾”、“纷纷”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

三、引导学生运用现实生活理解词语

有些词语意义比较抽象,但是这些词义的具体表现情景于生活中经常涌现,学生曾见过、做过、体验过,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唤醒学生的自觉意识,引导学生接洽生活实际,唤起他们的亲身体验理解。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育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礼貌”一词,意思比较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词语可引导学生接洽实际生活理解:早晨见到老师说:“老师早”;走到老师宿舍门前,用手轻轻地敲门,老师叫请进,你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妨害了别人工作或无意做错事情,自动向别人道歉说:“对不起”别人帮你的忙要说“谢谢”;家里来了客人要自动喊人,请客人坐,倒茶等。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礼貌”这个词就不难理解了。

四、以演示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干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控制知识的过程。有些词。虽然通俗、浅易,表面看起来很容易接受,但是学生对词的领悟实际还存在必定差距,如果只简略训练,学生想真正控制和精确运用,就比较难,甚至会发生岐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让学生亲身演示词语的涵义,使学生在亲身的演示中感悟词语所表达的意思。例如我教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花瓣飘香》里的“俯在”、“小心地摘”和“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时、虽然“俯、摘、捧、穿过”这几个词比较通俗、浅易,从表面看起来理解并不难,但是学生要准确地把握,并体会其中作者要表达的含义,只有让学生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小女孩爱护花草以及她的懂事。这样,他们才会明确词所表达的含义。其实于老师和同学们的表演,于老师就是让孩子亲身演示一下词语的内容,使他们在亲身的体验中领悟到词语的含义。

五、运用朗读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一篇情文并茂的文章,作者是经过精心选词,精确用词表达作者的情绪。我们在朗读课文时,对表达安静、沉郁、失望情绪的词,应当读得慢一些,对表达紧张、热闹、高兴、兴奋、惊惧情绪的词,应当读得快一些。因此,我以为理解词语更重要的方法是入情入境地朗读。所以,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当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注意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对一些表达作者十分强烈思想情绪的词语,要重复启发,引导学生有情绪地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情绪得到熏陶,在读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词的意思。例如,小学语文《小鹰学飞》中“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展开丰盛的想象,将实际生活与情绪朗读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用刚跑完步的那种状态读一读小鹰说的话,当学生不停地喘着气断断续续把句子读出来时,对“急促”这个单词也就自然而然的理解。于老师在本课中他对‘警觉“、“有气无力”等词的教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词语的理解可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实现,不论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揣摩作者用词的准确,为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打下基础。实践证明,只有扎实的词语教学,才能积累词语,强化语感;才能训练思维,丰富情感;才能使阅读教学扎实有效。

第20篇: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浮于表面。一方面,教师对英语教材中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忽略了英语教材中一些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却大量引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这些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英语教材资源,而且加重了英语教师自身的备课负担,也提高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难度,使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科学地解读教材,开发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内容,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充分挖掘听力材料中的朗读素材

在平时教学中,多数教师对单音较为重视而对语调重视不够。对于听力材料只是让学生听一听录音,然后模仿一下。重音、语调、连读等语流音变现象很少受到师生的重视,致使学生习惯于朗读与背诵,没有韵律节奏,难以表情达意。一个习惯于以汉语的语流语调朗读英语的学生,听力理解、口语表达将直接受到严重影响。造成的后果是要么听不懂别人讲的地道英语,要么自己讲的英语别人听不懂。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说出正确、规范、自然、流畅的英语,顺利地进行口语交流,教师需加强学生朗读方面的训练。通过朗读,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在平时教学中,笔者就是充分利用教材中听力材料让学生进行听音、模仿和实践等训练。 【教学实例1】

在模仿朗读Review of Units1-6 Conversation3的听力材料时,笔者主要让学生感受不完全爆破音。首先让学生清楚了解失爆规则,如1)/p/, /b/, /t/, /d/, /k/, /g/ 这6 个爆破音中的任何两个音素相邻时,前者发不完全爆破音,后者要完全地进行爆破。2)爆破音/p/, /b/, /t/, /d/, /k/, /g/在/m/,/n/, /l/, /s/的前面时不完全爆破等。然后和学生一起找出对话中的不完全爆破音。如下:

Kelly:So Li Fang, tell me, wha(t)do you wan(t)to be when you’re older?

Li Fang:I think I wan(t) to be a reporter. Kelly:A reporter? Why do you wan(t) to be a reporter?Li Fang:Because I li(k)e talking to people.What about you, Kelly? Wha(t) do you wan(t) to be? Kelly:I wan(t) to be be an actor.Li Fang:Why do you wan(t) to be an actor? Kelly:Because I li(k)e to sing and dance. 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如何读不完全爆破音。在平时朗读训练中还要让学生掌握重音,升降调等朗读技巧。我相信学生坚持这些方面的训练后,他们听力理解、口语表达等方面都会提高。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用,然后在对它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引用教材以外资源,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而且可以避免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要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对英语教材中现成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学案例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对教材的钻研浮于表面。一方面,教师对英语教材中一些宝贵的教学资源视而不见,忽略了英语教材中一些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却大量引用教材以外的资源。这些做法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英语教材资源,而且加重了英语教师自身的备课负担,也提高了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难度,使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因此,科学地解读教材,开发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内容,把握新课程的理念是摆在初中英语教师面前的一大问题。

一、充分利用听力材料中的语言素材

新目标整个单元是以话题为线索,分为Section A和Section B部分,SectionA 1b,2a,2b 和sectionB 2a,2b 都是听力活动。教师平时对这部分听力材料利用率非常低,基本上只用于学生听材料后完成书本上听力练习。然后教师设计一个又一个任务,搞成任务大连串,以致学生连这节课的基本语言都没掌握,就被老师牵着鼻子进入一个又一个的活动,学生连听懂都成问题,哪还有时间想和说,就是跟着走过场罢了。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零碎地学习语言,难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实教材里的听力内容较典型、语言也较规范,可以举一反

三、反复训练。【教学实例2】

Unit2 SectionB 2a,2b 听力材料是关于问路。在学生完成听力练习和听音模仿后,根据对话内容笔者提问:

T: Now 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Michael’s house?

S1: It’s on Bridge Street.

T: Where’s Bridge Street?

S2: It’s a quiet street off Fifth Avenue.

T: What’s on the street?

S3:There is a new hotel on the corner.There’s a small supermarket on the street.Michale’s house is acro from the supermarket.

然后把答案都呈现出来组成一篇小短文。

Michael’s house is on Bridge Street.It’s a quiet street off Fifth Avenue.There is a new hotel on the corner.There is a small supermarket on the street.Michale’s house is acro from the supermarket. 然后接着问学生:

T:Can you tell me where is your house? S1:My house is on Anyang Street.It’s a very busy Street. There is a big bookstore on the street.My house is acro from the bookstore…. 把对话中重点语句进行提炼,组成篇章,使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加深印象。同时能引导学生由单句表达过渡到一段的表达,提高学生语篇表达能力。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资源可以使用,然后在对它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再考虑引用教材以外资源,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他们进行高质量的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课外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而且可以避免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要切实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加强对英语教材中现成资源的充分利用。

教学案例心得体会
《教学案例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