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教学应注重朗读 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4 08:35:37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语文以读为本,是我刚从教时一位师父对我说过的。朗读指导对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出于一种天真的纯,在美文朗读中,总能不由自主地将个体生命迅速融入语言文字所创设的境界中去。因此,“朗朗”之中往往透出一股真挚的、忘我的情愫。

记得刚从教时,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和师父曾经多次向我提过我的教学语调太平缓,不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而去她们班上去听课时总能听到那亲切而富有激情的话语,孩子们的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我想这与教师的朗读功力是密不可分的。后来我慢慢地修正自己的语调,在课文朗读上首先自己做足功夫,然后再去上课,慢慢地我似乎也开始掌握了怎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各种形式的听课以及学习,我得到了下列启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因为学生最喜欢也最容易模仿的就是老师。其次,如果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朗读技巧,那么教师可以先不进行示范,但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把学生的情感诱发出来,可以通过音乐、教师的语言、图片等去实现着一目标。第三点,朗读不能为“读”而“读”,这样会让读流于形式,一定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了感情,才能进行下一环节。

因此,我下定决心,要慢慢地提高我的朗读指导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朗读的水平,从而达到了解课文,体会情感的目的。在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找春天》中,我对课文的朗读进行了不同的指导和尝试:

在《找春天》中的第

一、二段,写的就是“几个孩子”非常地盼望春天的到来,去寻找春天的这样一种情感:

春天来啦!春天来啦!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通过理解标点的运用来指导朗读。

在指导第一段的朗读时,我让学生发现第一句话:春天来啦!

中感叹号的应用,并且尝试把它读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比较:1春天来啦!2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这两组句子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练读这两组句子。并且思考读的时候有怎么的心情。很快学生就得到了应该读出开心、喜悦的心情。在得到句子背后的感情支撑之后,学生很快就把这两句话读得活灵活现。

通过换字来理解文字的内涵来指导朗读。

在第二段有一连串的动宾短语: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我让学生把这一组短语的动词圈出来,并且把“冲“换成“走”,“奔”换成“跑”,再让他们体会两者之间的不同,哪一组用得好。并说明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时,请学生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用“冲”、“奔”来造句,一番思考后,有学生举手站了起来:“夏天,我放学后,冲进家门,马上奔向冰箱。”全班学生都心神领会地笑了。大家体会到了这样一种急切、渴望、激动的心情。学生在体会了这段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感情基调之后,再进行朗读,就能神韵十足地把这一段读好。

《九年义务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因此,教学必须重视通过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推荐第2篇:教学应注重自我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自我总结

横山城关小学:刘梅

【内容提要】:人类社会在不断总结过程中向前推进的。总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只有不断总结评估,逐步充实提高,才能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数学老师,本文从“为什么要总结”(略)和“怎样去总结”(详)两个方面阐述了这一思想。

【关键词】:总结数学教学自我

自我总结,就是在完成某一工作之后自己对工作的过程、最后的结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取长补漏以备今后借鉴。俗语说:“有钱难买回头望”,这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真理,它形象地说明了总结的重要性。事实上,人们经常进行总结。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在多次总结的基础上才取得的一个个重大发明或发现;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也同样告诉我们:总结至关重要。数学教学也是如此。要想成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数学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外,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尤其在当前,教学观念日新月异,教育改革已成为时代潮流,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学问百花齐放,对我们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总结,改变那些陈腐的教育教学观念,以变的方法应不变的内容,以变的观念应变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成为被学生真正认可的数学老师。

那么,如何进行总结呢?笔者多年来的经验认为,要做好总结,应做到如下几点:

一、因班而异,边讲边总结评估,不课课雷同。

小学数学教师大多是给同一年级两个班上课,而多数教师往往是一备多教。每个班都是同样的语言、程序、同一种教学手段,对你个人而言,也不会有多少实际能力的提高。教一班有一班的得失,随时总结经验,克服不足,才能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比如,在甲班上课,你可能因时间安排不妥,导致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只要及时进行了总结,教乙班是大概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但乙班可能因你忽视了学生而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发挥。如此不断地总结下去,你的课就成了高质量的课、上台阶的课。再比如,你在某班上课之后,发觉你所确定的教学难点并非是真正的教学难点,相反,你以为学生易于掌握的知识却成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面对这种情况,在后面的教学中,应及时转移重心,调整教学设计。

学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各班可能有各班的特点,因此,在这班适用的教法不一定同样适用于其他班。

我在给二年级学生讲述完某课后,根据两个班级的情况,作出如下总结: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各班学生差异较大。;一班学生好学善思;二班学生上课缺乏朝气;。诸如此类问题,教学时应当注意”。

这样进行总结,在教学中,因班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手段常有不同,注重学情教学,效果自然较好。

二、课后进行自我评价,逐步提高专业素质。

同一内容在不同班级都分别讲完,下一环节就是教师自我评价。这里说的自我评价,主要指撰写教学后记。总结得,剖析失,积累灵感,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教学,并可上升为理论思想。

写教学后记的内容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1、所教知识点是否正确或有疏漏、模糊之处;

2、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是否听懂、学会、掌握、运用;

3、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4、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5、课堂气氛是否活跃;

6、偶发事件是否处理恰当;

7、信息反馈结果等等。

如何获取教学后记的内容呢?首先,静下心来,回顾教学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诸个要素,体味其中的成功和不足;其次,可以从课堂讨论、提问和批改作业中,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而后进行总结评价;再次,通过与学生交谈,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发现自己教学中的缺点,以便及时纠正。坚持就是胜利,坚持就是成功。虽没有人要求自己写多少,也没有人要求非写不可,但多年来我还是坚持不懈地写好每一个教学后记,并实践于新的教学,它使我不断进步,并指引

我走向成功。

三、搞好试卷分析,满怀热情勉励差生。

学期末了,要进行考试。分数揭晓,悬殊甚大,怎么办?好多教师新学期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公布成绩,讲评试卷,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以分数论英雄。笔者认为,这种办法不一定好。其一,相隔时间较长,学生对题目大多已忘却或记忆模糊,凭一节课40分钟时间,究竟能激发起他们多少根记忆的神经?其二,在新的学期里,大多数所谓的“差生”都有重打锣鼓重唱戏,彻底改头换面之心志,如果第一节课就因分数低而被你泼了一头的凉水,他还哪有心思再去奋发努力,或许还会将差就差破罐子破摔。如此做法,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你整个学期的教学,都将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这学期中期后的第一节课上,我没有公布成绩,只是点名表扬了一些考得比较好的同学;为不打击其他学生,我特别强调指出了本次成绩低的原因:一是教师可能没讲清楚;二是学生可能没有认真学习;三是有些学生复习时有所偏离。最后我对学生讲,过去的就让它成为历史,让我们把这一节课作为新一阶段的起点。这样,无论哪个班,我觉得同学们都信心十足,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学生态度积极,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甚好。

四、多方积累学生意见,尝试建立问题小库

学生是教学对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往往能给我们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意见,对于这些意见,我们就当注意积累。分

类整理后,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久而久之,这些意见就成了我们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求知欲强,往往会提出一些学科以外的教师无法解答的问题来。对于这些,我认为,教师切忌为了面子给学生搪塞甚至错误回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把这些问题先记下,课后应尽可能的多翻一些资料直至自己完全理解掌握后再讲给学生听,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相反还可能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时,你把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积累起来,建立一个学生问题小库,以后再出现类似问题,就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这些问题,也会成为你教学中的最大财富。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让总结贯穿在我们的整个活动中,与我们的教学生涯共存。把总结作为磨炼我们教学的砺石,教然后总结,总结再教,反复砥砺,不断地在边教边学边总结的实践中,感悟教有规律而教无定法的真谛,从而逐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教学能手。

参考书目:(1)余震球译,>1994.5

(2)鲁一民,>2003.5

推荐第3篇: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湟中县多巴教委国寺营学校

魏国平

物理学从学科发展看,是人类在认识与探索自然的过程中通过总结、归纳、抽象验证而逐步建立不断完善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随着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入,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学科,进一步成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在工业、农业和高新科技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是说,物理学从学科发展上看是从生产实践中来,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而得到发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教学也应着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呢?根据我多年来的教学工作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制定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物理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现象还十分严重,黑板实验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少,而那些与生产生活及现代科技有关的内容只要高考不考就不讲或少讲。结果学生只学到一些机械零碎和远离生活的理论知识而感到枯燥和乏味。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应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物理教学的基本目标加以确定,并迅速贯彻执行。我们要认识到物理教学的任务,既要使学生建立系统的物理知识网络与学科能力,也要使学生具有初步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或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物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教学与我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然,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时,也不能削弱基础物理理论的教学,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二、将物理问题、练习题实际化

在教学实践中,物理教师要有意地将生产、生活实际中涉及到物理知识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注意观察生活、收集、整理与物理想关的素材。将生活中的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至少应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突出应用背景,并为绝大多数学生所熟悉;二是所需应运的物理知识与能力应与中学生的的知识结构与能力层次想适应。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感到物理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自然会激发他们解决这类问题的欲望,一旦他们成功地解决了这类问题,就会进一步感到物理学的作用,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强调物理实验让学生眼、手、脑并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随着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我们要防止用计算机模拟代替物理实验的倾向。加强物理实验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加强教师的课堂演示实验。教师应创造条件尽可能地开拓演示实验的时间与空间,提倡运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演示生动的物理现象,通过多样化的演示实验,创设赏心悦目的物理情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而产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动手,在动手的过程中加深对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与实践能力。

四、要加强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以及与社会的联系 不要把物理教学简单地看成单一的课堂教学,要注重物理与其他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还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开门教学,将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讲过“远距离输电”后,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变电站,请工程师讲解输电功率电损等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从而密切物理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其他学科及社会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使物理教学的空间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感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推荐第4篇: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应注重“数学阅读”教学

无锡市港下中学 程军

一, 什么是“数学阅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21世纪的文盲不是没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如今“终生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成为继续“终生教育”的关键所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学能力对于人的发展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阅读是人类的一种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一提到阅读,我们自然会想到语文有阅读,数学怎么也有阅读?数学教学不就是“做题教学”嘛!

数学是一种语言,是一种高度概括,简洁精要、甚至有时常常是精心设计的语言。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教与学离不开阅读,于是就产生了数学阅读。

二,学生数学“零阅读”现象分析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们的课堂内,课堂外仍然存在一些偏见,认为阅读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只注意数式的演算步骤,,只注重逻辑的严密推理,而忽略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往往缺乏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和习惯,似乎研读数学教材那是老师的事,自己只要听懂课,会解题就行了。数学课本通常仅当习题集用,正文是从来不看的,偶尔老师布置了“看书”的作业,学生以为是“软作业”,不需要检查,于是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草草了事,读不准要点,读不出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数学思想,更读不出问题和自己的独到体会。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常常是老师反复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一学期下来,教科书仍然是崭新的。另外,从书店购书的家长一头看,也主要是为孩子买一些数学解题集,练习册,在他们看来,数学只要会解题就可以了,哪来的数学阅读?无需数学阅读!

三,“数学阅读”的特点 1.“数学阅读”的抽象性

数学作为一门语言,具有简洁、扼要,浓缩的特点,不仅有文字,而且还有许多符号,图表等非文字形式,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具一定的抽象性,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跟通常语文学科里的“自然语言”差别很大,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意义深刻,要求灵活,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交流转化的过程。 数学阅读常常要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能理解的或直白的阅读内容,这时,读者必须研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公式等,并且理解他们,只有这样,符号语言或图表语言表述的关系与文字语言的互化在读者心理才会象泉水一样自然涌动。

2,数学阅读的严谨性

归纳和演绎是数学教和学的一大特点,所以数学文本的呈现方式与语文完全不同,没有动人的情景,曲折的故事,有的是严密的推理,由因执果的思路,讲究叙述严谨,步步为营,因此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必要时要手脑并用,读写结合,通过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以便“顺利”阅读,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最终达到对文本的本真理解。

3, 数学阅读的精确性

数学语言的重要特点是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公式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产生歧义的词汇或句子,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论,当一个学生试图通过阅读,理解一段数学材料时(包括概念、符号、术语,公式,定理或证明过程),他只有了解其中出现的每个数学术语和每个数学符号的精确含义,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不理解的词汇或句子,才能算“读懂”数学教材。 4, 数学阅读需要认真细致,勤思多想,更需要顽强的意志。

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有时可以不注意细节,进行跳阅或浏览,甚至可以一目十行,但数学阅读由于教材编写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每个图表都应认真细致地阅读并分析,领会其内容、含义,对新出现的数学概念,定义,定理一般都不能一遍过,要反复仔细阅读,真正动脑思考,“劳神劳心”, 这也是为什么学生普遍认为数学阅读没有语文阅读有趣,轻松,枯燥乏味的原因吧?数学阅读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材料中每一个字、词或句子都认识,但不能理解其中的推理和数学含义,更难体会到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读者必须靠坚强的意志,靠勤思多想的钻研态度,“沉”到文本中去,真正“走进”文本世界。

四,“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1,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数学语言水平和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积极提倡的一个教学目标,数学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而数学阅读是数学交流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故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所谓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来传递信息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和情感的动态过程。而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是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根本。语言是需要通过阅读训练的,学生与教材中的标准数学语言的交流,才能规范自己的数学语言,锻炼数学语言的理解力和表达力,提高数学语言水平,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数学语言系统,提高数学交流能力。

2,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行教材是我国课程专家在充分考虑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数学学科等特点,并汇总国内外最新教学论和课程论研究成果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一套新教材,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遗憾的是当前我们广大师生并没有很好地利用教科书,多数教师在课上基本扔掉教材,待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或板演,只把教科书当成习题集。这就是为何学生课上一听就懂而课后自己一做就错的主要原因吧?是缺少阅读教科书的环节,缺少学生自己研读的教材的心路历程,缺少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必须认真研读、感知阅读材料中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理解每个术语和符号,努力实现教材中各种语言,符号,图表等与读者自身语言之间的转化,把不容易理解的语言形式转化为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用自己更清楚的语言表述教材中的“原始语言”,即用你“自己的语言”来翻译教材语言,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达到对材料的本真理解。在这过程中逻辑推理特别多,在客观上,给学生提出了较高的逻辑思维训练要求,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数学阅读主要是动用思维能力,而数学教育的核心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加强数学阅读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现代教育提倡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学校教育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学生个性,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个学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各自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而个别学习的关键是教会阅读。因此,要想使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就必须重视数学阅读教学。国内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江苏洋思经验就提倡先练后学,先自学后讲授等无不得益于阅读教学环节。未来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社会将是高度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这决定了未来人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基础知识功底,更需要他们有较强的自学功底从事终身学习,以便随时调整自己来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

五,“数学阅读”策略指导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由于学生普遍对数学教材有畏难心理,平时接触到的数学课外读物很少,数学的阅读更需要引导,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华师大新教材中每一章都有一些很好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成教学资源,如七年级(上)“幻方”,“七巧板”,九年级(上)“古希腊人对大地的测量”等对学生来说都是丰富生动的例子。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有趣而通俗的课外阅读材料,引起学生兴趣;此外在黑板报上经常刊登一些有趣的数学小知识等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办法,当学生对阅读有了兴趣,就将数学阅读变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创造机会,训练阅读

阅读需要时间,而学生的时间主要有两部分:课堂,课外。当前课堂全被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所占用,学生很少有机会阅读,课外时间则全部被大量的试卷,讲义,练习所包围。老师要少布置一些作业,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课内有针对性阅读以及课后复习整理阅读,并将这些环节作为与笔头作业同样重要的任务来对待。这样就在外部形成了迫使学生阅读的大环境,给了学生阅读机会。现行课本上本身有的一些阅读材料,教师应尽量给学生阅读机会;对于重要的概念、定理、法则在学生理解后最好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规范表述,巩固学习;在习题讲解时,也不要题目一出就进行读题分析,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完成。

六,如何进行“数学阅读” 1,比较式阅读。

这种阅读主要适用课后章节复习。在复习时,把容易混淆的概念等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如复习“图形的相似和图形的全等”,完全可以从识别方法,特征等方面进行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比较阅读,从中寻找异同,加以归类,认识到相似包含全等,全等是相似的一种特例,这样就使前后所学知识达到了统一。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比较才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

2,问题式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问题才会促使学生去思考,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编写阅读提纲,主要是以问题串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进行阅读,还可以出一些阅读型理解题(文字较长)让学生通过任务驱动(解题)来训练阅读。如近几年数学中考最后几题都是文字叙述较长的阅读理解题,学生普遍反映害怕,无从下手,原因除了心理素质差外,大都是平时缺乏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例,2002年无锡市中考数学 七,“数学阅读”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学生来不及思考,阅读也就会流于形式。

2, 及时反馈阅读信息,教师可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阅读效果,随时发现问题,使阅读务实高效。

3,要鼓励学生主动地阅读,课内读,更要课外读,不仅读课本,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指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经常书写读书心得。

3, 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阅读习惯安排阅读。一开始,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弱,可采用讲读结合的方式,设置较详细的导读提纲,逐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高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相对较强,可适当精减导读提纲,减少讲读。

让数学阅读走进课堂

推荐第5篇: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写作教学应注重人文精神

蚝业小学黄惠恩

语文课程新标准明确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所以,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主要是表达与交流,它本身涵盖面积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人情物理,无所不包,思想活跃、富于想象、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照理应该对写作课感兴趣。然而事实上,在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最不喜欢上的课。写作对教学双方而言,都是很苦恼的事。写作课的大部分时间被“分析”占去。青少年记忆力最强,不让他们大量“输入”,却偏偏要他们凭一点点可怜的“储存”去分析、抽象;青少年思想最活跃,不让他们自由地思考、表达,却偏偏扼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禁锢了他们的个性,把他们统一到一个“标准”的答案中。这好比吃饭,天天分析饭的成分,就是不让真正吃一口,真正吃下去。

写作教学造成这个局面就是因为我们把“语言是工具”这个说法推向了极至,把语言简单地视为一种读写工具而忽视了语言中的人文素材和人文精神。工具说可以使我们教师便于操作,整齐划一,但会流于形式,渐渐僵化。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写作,而忽略了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以此教学模式,学生得到的只是一点点知识,甚至是假知识。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教育,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写作的兴趣,倒了他们的胃口。

因此,写作教学应返璞归真,回到人本身上来,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因为语言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精神载体,而是我们精神家园本身。文学是人学,我们读一篇名著,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进入到一个伟大作家的精神世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写作的素质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就是抛开工具,直接学习文章本身——首先就是阅读与背诵。写作课就是让学生进入到一个最优美、最典雅、充满了营养,能让他高度吸收的语言环境中支含英咀华。这是学习作文的基本方法。

对于知识的学习,有经验与体验之分。经验是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由上一代传授难下一代的知识,具有接受性。体验是对教育还有感情色彩的回味、体味,是个体在当下的一种领悟,具有创造性、过程性。体验是被激活的知识经验,是被内化的知识经验,是注入了生命意识的经验。因此,写作要求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学生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也就是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的关照,对生命的领悟,对个人感情的张扬都使我们教师必须把写作教学放在一种人文环境中进行,培养学生敏锐的体察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充分的领悟能力,自如的表达交流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历代文章大家,都有一个“上下观古今”刻苦读书的功夫。读对于写来说,就是“实物教授”,凡是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应该怎样做”,凡是不好的作品,本身就告诉你“不应该怎样做”;作文的方法主要靠观察比较而得。所谓比较,就是拿自己的作文和别人的作文比,比来比去,就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

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就可以悟出点道理来,总结出一点真切的感受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鲁迅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教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了不好,又读,又做。他却决不说坏处在哪里,作文要怎样。一条暗胡同,一任你自己去摸索,走的通与否,大家听天由命。但是偶然之间,也会不知怎么一来——真是‘偶然之间’,而且,‘不知怎么一来’——卷子上的文章,居然被涂改的少下去,留下的密圈的处所多起来了。于是学生满心欢喜,就照这样——做下去,年深日久,先生就不在删改你的文章了„„”这段话,可以说触及到问题的真谛了。读做读做,自己摸索,年深日久,偶然得之。看起来好像教师不负责任,实际上他把学生的神经全部调动起来,不许你有一点依赖心理,同时也减少了对学生习作的束缚,不向学生传授任何写作的技巧和写作捷径,只是鼓励学生去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己感悟写作的心得。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然而,由于现行的教育考试制度下的写作考试,往往大多是一点知识点加一篇作文的模式。在这样的考试模式影响下,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数,往往不考虑学生实际写作水平,片面提高写作的要求,久而久之,使那些写作能力较低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写作的创造力了。因此,考试的内容应该是:一考学生“读了多少,背了多少,懂了多少”。有数量就有质量。看一个人读过多少部名著,多少篇文章,背下多少首诗词,这远比看其是否

掌握知识点有价值得多,名著名章诗词熏陶出来的学养对于作文及至做人的巨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且,阅读量的考核简便准确,绝对不可能投机取巧。二考“作文写得怎样,字写得怎样。”“可以要求写一篇提要、一篇文评,提要能抓住基本内容,文评可以有不同见解。这很容易分出学生水平的高低,要想得高分,平时必须大量看书,才会理解得快,才会有独立深刻的见解。”过去多是考命题性作文,实际上是给学生出难题。逼他们编造,甚至远远超出了写作本身的范畴。写作考试必须变革,否则,以人文精神为旗帜对于写作教学而言仍是一句空话。像去年高考中,有一名考生凭着一篇《赤兔马之死》的满分作文而被高校破格录取,这就为现行的考试制度带来一点曙光,带来了一丝希望。

在写作教学领域,科学性与人文性应是统一的。其实,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因此我希望,就是荷尔德林所说:“人诗意的生活在大地上……”

推荐第6篇: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学应注重爱国主义教育

河南省鄢陵县马栏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凤霞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是每个人必有的素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是学科教学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将历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的。

1、讲名人故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无数的爱国志士或毕其一生为国操劳,或取义成仁为国捐躯,他们像茫茫夜空中璀璨的星光,让世人景仰。他们的爱国事迹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前仆后继。在课外,我让学生搜集、阅读当堂教学到的名人故事,如讲“宋金对峙”时,同学们就在课外阅读《岳飞传》,讲《科学技术的发展》时,同学们就搜集李四光、华罗庚等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课堂上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情节。“岳母刺字”让学生慷慨激昂,“**亭”让学生唏嘘不已,李四光抛弃国外的金钱和学位,毅然决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的故事,更使学生钦佩之至。通过看、讲名人故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2、参观纪念馆

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坐落在扶沟县城,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国防教育基地。我就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假期组织学生去参观。吉鸿昌将军取义成仁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参观的学生。另外还组织学生在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聆听革命先烈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这样既延续课堂知识,又增长见识,培养爱国情感。

3、看名人视频

讲故事不够直观,参观纪念馆不能普遍,互联网弥补了这些缺憾。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课本上学到的爱国名人的视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放映,效果很好。如讲《屈原与》时,让学生观看电影《屈原》,屈原两次流放终不悔,汨罗江畔显忠心。他对楚国的炽热的爱,不正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的爱国精神的源头吗?

4、演课堂历史剧

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课堂历史剧,能更真实的再现历史,能让学生走进历史人物心中,真切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体会情感,从而受到“细无声”的教育。如讲《元朝的统一》时,先让学生搜集文天祥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观看戏曲《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片段,再辅导学生编写课堂历史剧,着重表演“劝降”一幕。文天祥兵败被俘后,先是元军张弘范命他写劝降信,他写了《过零丁洋》诗表明心迹。押解到大都后,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同学们的表演虽然十分幼稚,但是都真切的感受到文天祥的大义凛然,铮铮忠骨。让学生登上历史舞台,教育更精彩!

经过多年实践,我觉得这些方法既可行,效果又好,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还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推荐第7篇: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文本的朗读、品味

韩俊峰

语文是一门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学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闪现关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课,大块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紧紧围绕课文,朗读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欢的语句。通过朗读品味,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使学生感受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我注重了问题设计:在朗读品味这个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请找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一提出,能统领下面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很明确。这样的问题是主干性的。还有初读课文之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在学生看完精彩的腰鼓表演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让学生对安塞腰鼓有进一步的感知。然后我注重了朗读:放声朗读,尤其是朗读比赛,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先自读后比赛读,或小型集体读,形式各样,单读雄深、酣畅,余味无穷;双读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宛转低回,听者陶醉之际,戛然而止;集体朗读气势磅礴,抑扬顿挫,响彻耳鼓,这声情并茂的朗读既展示了本班全体同学的朗读实力,又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推荐第8篇: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小学朗读训练心得体会

朗读在语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上课就让他们读, 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词的妙处。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课文内容。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其次,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学生默读,教师讲解等。朗读可以更加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再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宋代学者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材料,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正如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多读,熟了,笔未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

新课标明确指出:“各个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里面的正确、流利是最基本 的要求,正所谓是熟能生巧,多花些时间问题不大。但是“有感情”中的感情从何而来,这需要一些 技巧。那么在语文课上怎样进行这样的朗读指导呢?我根据自己的摸索及借鉴别人的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提示式朗读

这种方法多适用于低年级,因为低年级同学能够正确、流利,按结构停顿,标点停顿读出一篇文章,已经完成了大纲要求的70%左右,但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同时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可以合理地运用提示式朗读。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一文中,有一句“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青青”“白白”这两个描写颜色特点的词语要适当重读。我先让孩子们看图,用小手指出图上的瓦和墙,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样的瓦,什么样的墙?”孩子们齐声回答:“青青的瓦,白白的墙”,重音自然得到了强调。

二、对比式朗读

调换字词,转换句式,让学生去比较,通过比较,确定重音强调语气,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朗读方法。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影子》一课时,文中说“影子常常跟着 我”,我先把”“常常”换成了“天天”,让学生来读,然后问:“换了可以吗?”小朋友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行,有的说不行,通过讨论决定不能换,因为如果没有光,就没有影子。小朋友们明白了意思之后,我们又把“天天”换成了“常常”,孩子们再读时“常常”就被读出来了,不仅指导了朗读,而且还理解了课文,轻松至极。

三、情境式朗读

有些课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入境入情。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做好感情铺垫。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在指导这一段的朗读时,我设计了 一个问题:小女孩为什么不愿意让奶奶走?学生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奶奶是她唯一的亲人,奶奶在的时候最爱她,最疼她;有的说小女孩生活很凄惨,她想让奶奶救救她,保护她„„我马上总结说:“是啊,一个孤苦无依的苦命的孩子,奶奶是她唯一的幸福的源泉,更是她的救命稻草,她多想跟奶奶一起逃离这苦难悲惨的生活,逃离这充满饥饿寒冷的世界,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帮小女孩向奶奶请求吧!”示意学生齐读这几句话。学生们在有了更深体会后,把小女孩这几句心灵的呼唤读得淋漓尽致。

四、过把瘾式朗读

语文课上把朗读做为一个重点,但过多的重复而单调的齐读,指名读,分组读容易让学生厌倦。儿童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很强的模仿意识,所以在语文课上,我经常为孩子们提供一个舞台,给他们一个角色,让他们在朗读中过把瘾。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一文中,董存瑞请求任务时,对连长说了七个字:“连长,我去炸掉它!”这七个字怎样指导得力呢?我对学生说:“我是连长,你是董存瑞,你怎么请求任务呢? 读像了,我就批准。”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再指名读,学生争先恐后要当董存瑞,在角色的扮演中,这句话的感情自然得到了渲染,朗读得生动真切。像这种人物对话,比较适合转换角色,进行过把瘾式朗读。

五、情感体会法

朗读指导,如果一味追求重音、停顿等技巧,并不能完全适用。像《瀑布》一文中:“啊!一座珍珠的屏,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雾,如尘。”如 果只引导学生把“珍珠”重读,“如烟,如雾,如尘”读得轻些,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朗读的效果,更不能体会到那种缥缈美丽如仙境般的境界。为了读出那种意境, 我没有刻意去做技巧性的指导,而是让学生自我琢磨,自我感受,再试读,通过评价,肯定并推广优秀的读法。

其实情感体会法,也就是以前的商讨式朗读,学生试读——集体评价——学生再读。这种读法比较适合于高年级同学,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感受。

不论怎样去指导朗读,都要注意导之有方,导出层次,导到实处。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感受,所以朗读指导切忌一导到底,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可做单一要求,要允许“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存在”。

推荐第9篇:朗读和朗读教学心得体会

于永正《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心得体会

听取了于永正老师的《朗读和朗读教学》讲座之后,我所得甚多。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置否的。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又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可是我们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锻炼他们的朗读能力,让他们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习。不要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对学生有信心,不要担心学生离开自己就学不好。因此我们需要大胆把时间交给学生,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读前设计好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通过读自己解决问题。

作为课堂引导者的角色,老师应该要引导学生凭借想像、联想以还原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并进入其中,深入其里,去感受语言情境,体会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境,理解语言技巧,这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加强语言综合训练的重要方法,而朗读则是达到上述目标的有效手段。

听于老师的课例,我发现,在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善于运用情境创设法,将学生引入情境,借助朗读,去想像,去体会,去理解,去表达,使朗读达到了语言与语境的融合,情感与情理的结合,体会与表达的结合,情思与情趣的一体。

跟大师交流,思想的火花不断地飞溅,我相信不断地吸收大师的思想,自己的水平能够更上一层楼。

二〇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推荐第10篇:朗读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

学习时间

2019.9.16

培训地点

白山市一中

学习内容

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

我有幸参加了教学规范化培训课程,通过本次学习,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中更明确了朗读教学的教学方法。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不但可以帮助孩子们学习普通话,理解课文,而且大声朗读还能培养语感,产生自信,从而改变学生的性格.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重视孩子们的朗读训练.小学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和指导。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的确,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朗读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情感,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更要注重学生的朗读。

老师用了大量的时间为我们分享了朗读的技巧。另外朗读时要走进文本,进入情景。才能打动听众,朗读时首先要调整好气息,这样才能做到字正腔圆;朗读时还要处理好重音,而处理重音的方法有加强音量;增加音高;增加音长;重音轻读。每提到一种方法或技巧时,老师都举出恰当的例子,引导我们去试读体会。

我们经常说:“感情朗读是感悟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应该是情感体验的表现、心灵碰撞的激发。

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感悟能力等因素的千差万别,对文章的情感和意境的体会是不同的,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有特色,所以说“有感情朗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学生在情境中读得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我”。

通过学习,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打开了思路,专家提出的观念让我对朗读课文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优秀教师的朗读让我对比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在深受启迪的同时,也有所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认真学习这些名师的先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方法。

第11篇: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语文教学应加强朗读训练

柳河镇前进小学王雷

小学语文教学曾长期陷入教师繁琐分析,学生被动吸收的窘态之中。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总结大量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大声疾呼,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法精髓之一的诵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中国语言训练应与中国语文的诵读取得联系,根据‘声入心随’的道理,‘耳治’实不失为语文教学的有效方法。”充分发挥朗读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朗读是培养语文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径,朗读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标志。

朗读既是一种语言的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儿童最初的阅读过程,言语运动器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声的语言好像是感性的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它器官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蕴含的意义联系起来。

心理学表明,理解与积累语言的另两种形式——默读、背诵,是以朗读为基础和支撑。大纲指出:“默读,要在学生具有一定朗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对于朗读来说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

“我则语文以读书亦为目的。老师能引导学生俾善于读书,则其功至佛。”(叶圣陶——《语文教育书简》)朗读是口、眼、耳等多种感官及大脑同时参与的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是作者规范的优美语言转化为学生有声的口头语的训练活动。“琅琅书声”可使学生清晰地感受文章极富感染力的语气、语调、节奏、句式、格调的美,体验作者描绘的意境,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和语言表现形式,与思维、情绪、想象有机融合,达到“对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因此,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对学生内化、吸收、积累范文语言,提高理解水平,进而促进说写表达至关重要。

第12篇: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高中语文教学环节应重视朗读

内容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朗读。因为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能够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积累知识,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但是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越来越被忽视。本文从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现状、朗读的作用和朗读的方法三个来方面分析,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应重视朗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环节 朗读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读。蒙童入学,文义不懂,先把《三字经》《百家姓》读得滚瓜烂熟。及至年岁既长,“四书”“五经”也往往读得倒背如流。这种“死读”当然有其弊端,然而这种“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朗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渐渐进入诗文所创造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了精神情操,发掘了知识瑰宝,提高了鉴赏与成文能力。但在今天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却几乎被忽视了,学生琅琅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这不能不说是高语文语文教学的一个遗憾。所以,我们有必要让琅琅书声回到语文课堂上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也应受到一定的重视。

一、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教学正在被忽视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阅读形式之一。它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再现文章思想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朗读既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被弱化,学生朗读水平每况愈下。走进高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有一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正课课堂上学生对课文的朗读。这些教师的理由是:高中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朗读训练,已经具备了朗读的能力,而高中语文教学时数有限,大多数课文篇幅又较长,因此就用不着在正课课堂上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只要训练好他们的略读、速读等能力就行了。更有少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连学校安排给学生进行课文朗读的早读课时间也经常用来进行课文讲解、题目分析等教学活动。这样,学生在校就很少有时间甚至几乎没有时间来朗读课文了。但是到了高三复习时我们就会发现,不少学生对语文新教材所选文章内容还相当不熟悉,更有甚者,对于教师复习时提到的文章是否上过都不清楚。一旦遇到文言文经典篇目,学生只能说出少部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翻译部分特殊句式,对文章内容也很陌生。特别是在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上,学生对于高中课文的记忆不深刻,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但是对于初中的却不然,只要稍加复习,学生就能掌握得很好。究其原因与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朗读,有直接关系。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朗读的意义

(一)朗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随着高中语文教改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经典美文的大量增加,培养语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吕淑湘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没有“琅琅的读”,哪有“出中成章”?可是,朗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仍要进行严格正规训练,使学生朗读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二)、朗读有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在朗读之前,朗读者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这些准备包括细读原文;充分揣摩体会并把握文章在内容、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特点。这一准备过程的实现,正好于不知不觉中锻炼并培养了朗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效果是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因为朗读者在准备过程中始终是积极主动地在阅读原文,他的思维活动(尤其是情感活动)是异常活跃的,因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试想,如果使用其他手段(如让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难以调动自己的积极性,也难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那么他能很深入地理解文章吗?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才是能动的。我在上《再别康桥》《雨巷》《荷塘月色》等课文时,就充分运用了朗读这种教学方法。我先给学生们范读了一遍,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的方法。很快,学生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他们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想使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景里。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们自由地朗读课文一刻钟,并且尽量读出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一刻钟后,起来发言的学生已经能够大略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我叉请三四位同学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同学纠正他们朗读中的错误(包括字音、停顿、重音及感情等),最后在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朗读的要领,并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比较之中再次深入地体会把握文章。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鉴赏气氛中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所以,朗读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 朗读也是高中阶段记忆,积累知识的有效途径

在语文教学中,我国的传统方法是:多读,多背,熟能成诵,烂熟于心。荀子在《论学》中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意思是采用反复诵读把所学的东西贯穿起来记忆,用深入思考把所学的东西贯通起来理解。北宋教育家张载也说过:“书须成诵,则学进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名言都点明了朗读在读书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中诗文辞赋的大量出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理解,默记来背诵还是远远不够的。经验证明,我们记忆知识,朗读,吟咏的效果远比默记,理解要好。高中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正是博览强识的好阶段。多读多背,反复朗读,刺激大脑,加深记忆,读得多了,积累声音的语言材料,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从而提高语文能力。如对《滕王阁序》《阿房宫赋》《逍遥游》等文章的学习,如果我们只是理解,默记,不知这样一文章什么时候学生才能学会。如果我们用朗读的方法,就会迅速地把这篇古文背下来,其中的许多难点也会迎刃而解。

(四)、朗读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朗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激起读者强烈的审美情感。这些情感使朗读者有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他们或找人倾诉,或提笔著文,而后者正属于创作活动。因此,朗读实际上激起了读者的创作欲望,并使之很快进入创作状态。可见,朗读与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情感体验丰富的同学,往往读着读着,心里就有了某种感受,他可能会提笔记下这瞬间的心理活动,而这实际上正是在锻炼写作能力。久而久之,他的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

三、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

首先,把握好朗读的时机,读出兴趣。

高中课堂,一般都注重精讲多练,但经常这样,学生会变得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而如果调节时积极引导学生朗读,课堂上便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课堂气氛便活跃了许多。再者,高中学生的生活节奏本来就快,各种学习压力让他们苦不堪言,课堂上的大声朗读可以使他们将心中的抑郁苦闷释放出来,也让他们从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其次,要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读出新意。

单一的朗读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既可教师范读,配乐朗读,也可全班齐读,学生分角色读等等。而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文章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比如说,长篇叙事诗或小说,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如孙犁的《荷花淀》一文,“相约探夫”这一节,就可采用分角色朗读这一方式,通过朗读,四个青年妇女鲜明的个性特征,得以生动地展现出来。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则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情感细腻,适合女生个别读,豪放词,境界奔放粗犷,则适合男生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提高学生朗读兴趣,也可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第三,朗读中,要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出作品的真情。

古人云,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奔放之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淡雅闲情,《项脊轩志》的绵绵深情等,都应在朗读中细细品味,方能读出真情。当然,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不同,朗读时语调的轻重、抑扬和舒缓的变化也就不同。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正因为欠缺,所以更需要努力;正因为有遗憾,所以更要看到完美的前景。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语文之美,让我们乘着朗朗书声的翅膀从过去到现在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读出过去,读向未来。

参考书目:《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全书》

《中学教学小百科》

《教育艺术》

第13篇: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教育

语 文 教 学 应 注 重 情 感 教 育

清丰县双庙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清 1539381828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输出输入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将学生由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的情感丰富的过程,这就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握课文作者的情感脉搏,而且要善于拨动学生的情感琴弦,使之产生共鸣,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景,丰富学生情感

语文教材中状物写景的文章很多,看是写景,实则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听音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心游四方,学生的心神就会进入文中,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在教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时,我先出示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的图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接着在理解的基础上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望,描述此时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课文写的虽是他国他人他事,然而通过移情的作用,却在学生心中奏响了爱国主义的最强音。韩麦尔先生向故土、亲人告别的令人心碎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把这种情感移到学生身上,会使学生的爱国之火烧得更旺,爱

国之情更加强烈。

二、注重诵读,陶冶学生情感

中学生诵读一些优秀诗篇,对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意识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中,充满激情的诵读,会使学生脑海里有情有景,进入深层次的感情体验。如:余光中的《乡愁》,这是一首意象丰富,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诗歌用了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手法,旋律流畅而又深沉,教师对学生提出朗诵要求,学生自会在充满激情的朗诵中体验到亿万炎黄子孙所共有的那种历劫不灭的思乡之情、民族之魂。此外,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达到情感的升华。如:教读夏完淳《别云间》中“毅魂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诗句时,我就引导学生回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并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英雄人物誓死不屈的决心、凛然不可侵犯的气节的理解。

三、思想交流,沟通学生情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找争论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发现式的多角度思维,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质疑、辩论,使课堂处处闪烁着探究、创新的火花。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时,针对“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学生积极展开辩论。我引导他们互换角色,进行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既要善待自我,又要欣赏他人。让学生学会沟通,学会与他人交流,即使在交流意见时失败了,也做好“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准备。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事。

四、写作实践,培养学生情感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蕴,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与情感的体验融为一体,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情感的目的。

1、在课堂教学延伸训练中培养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比如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内容,从而产生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教材激情传神,让作文真情感人,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

2、在作文专门训练中培养情感。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写作有情感内容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当震惊全国的汶川大地震的噩耗传来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教师、武警战士等组成的救援队伍发疯似的救人的图片,然后以“天佑中国,人间有爱”为题,引领学生理解生活的真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真情。

总之,情感教育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激荡学生情感的海洋,让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情操、愉悦性情,让学生在优美的祖国语言中滋润性灵、体验美丽。

参考书目: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史宁中 《走进新课堂》朱慕菊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傅道春 《怎样上好一堂课》李玉平

第14篇:成语教学应注重思维生态

成语教学应注重思维生态

朱昌球

语文学习的宗旨应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写作水平的提高,更离不开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在高中语文的成语教学中,其主要任务还是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汉语言的文字主要是表意文字,从字形联想到字义,从汉字结构入手,联想到偏旁与偏旁之间的关系,主要运用的是联想和想象等思维方式。所以,从关键词语(字)入手,理解成语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转化义和假借义,主要训练的应是形象思维能力。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所谓“固定”,除了字数、结构、句式等固定外,其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基本是固定的。譬如,词语与词语之间是必要条件关系,就不能理解为充分条件关系(如:“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所以,从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理解成语所反映出的思想认识和生活哲理等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训练的应是逻辑思维能力。

准确理解成语的内在意义和深刻内涵,还只能帮助扫除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和解决语言文字上的疑难问题;要想在写作上有所帮助和提高,还得注重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训练。

成语大多来源于经典古籍。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运用和流传过程中不断地赋予了成语以新的意义。和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等其它汉语言词汇一样,在使用对象,感情色彩,词性活用,甚至语体色彩等方面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如:美轮美奂、明哲保身、踌躇满志等)。从成语溯源到成语转化,必须得兼顾语境和时代文化的发展,才能运用得体,表达准确,交流没有“隔阂”。当然,从思维训练上讲,它应属于辩证思维训练的范畴。

我们看了许多对联,格言警句,经典名著,都引用或化用了成语和典故。有许多名人名联就是集成语典故而成。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业精于勤,漫贪嬉戏思鸿鹄;学以致用,莫把聪明付蠹虫”,等等这些,不管是对成语典故的直接引用还是稍加改写,不管是对象转换还是意义转化,都是在运用上使用了集成创新的方法。学习这些,不是培养创新思维那又是什么呢?

对于成语,不论是学还是教,都离不开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综合运用。

第15篇: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初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通过作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要从两方面入手,注重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作文教学要渗透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学生在作文过程中,会得到思想、品德、修养、情操和习惯态度的教育。这是自然而然的。任何人写文章,除了语言文字表达形式的一面外,还有非语言文字因素即内容的一面。后者必定包含着对事物的认识、感受,必然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态度。而当作出这类反映时,也就会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可以说,在人生教育方面,作文教学可能收到其他教学所收不到的效果。人们常说:“文如其人”,“文品即人品”。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如何抓好这个关键期,让学生养成诚实、正直、认真的良好品行,是极其重要的。而这些良好品心品行的培养,要从良好的写作习惯养成教育抓起。

第一:要求学生写方正、匀称、整洁的汉字。语文阶段目标中对初

一、初二学生的要求是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初中学生会因为从小学升初中课程门类增多,作业量加大而忽视了字的规范书写,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就会影响到一个人为人做事。通过练习写方正、匀称的汉字可以培养一个人细致做事,正直做人的品行。汉字讲究横平竖直的方正美,讲究间架结构的和谐美。这其中蕴涵的对人生品质的潜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初中学生可先从临摹一些名家的钢笔字帖做起 。如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的《谈谈学写钢笔字》,中国当代硬笔书法大师司马东、司马彦先生编写的《古诗词钢笔字帖》丛书等。现在书店中所买的这方面的字帖比较多,价钱也不贵。初一学生,尤其是农村边远山区的学生,来自四山八坡,在书写上也相应要有一个统一整合过程。这一阶段,在语文课堂上要抽一定时间进行练字专门训练,教师作一些练字指导,布置一定量的练字作业。初中阶段作文书写上一定要要求学生尽力将笔画横平竖直写到位,将字写方正。现在大多语文试题中都有“田字格”的写字题,就是对学生是否具有良好书写习惯的检查。

第二:要求学生学会列提纲。列提纲习惯的养成,关系到一个人将来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列提纲的过程是作文材料的取舍、组织的过程。面对一个作文题目,自己头脑当中可能闪现许多素材,哪一个材料最符合题目要求,最感人,最值得写,一念之差,关系文章的好坏。选好了材料,哪个该先写,哪个该后写,写长还是写短,分清主次轻重也是极为重要的。办事也是如此,面对自己要做的一大堆事,主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只有抓主、抓重,有条不紊,才能将工作做好。

第四:要求学生打草稿。在作文上作文本之前,要求学生养成先在草稿纸上反复修改的习惯。最好先自己朗读几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一个好办法,可以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通过多读,凭语感将读起来不上口,别扭的地方动脑筋改好。最后,象鲁迅所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认真打好草稿不仅可使文章通顺精练,还能培养一个人谦虚认真,知错能改的品行。这一点是一个人不断进步,成就事业的保障。

第三:要求学生在写作中能抒发真情实感。只有抒写了真情,叙写了真事,才能使文章吸引别人、打动别人。现实生活中,需要真情,需要诚信。诚实守信的品行要自小培养。要多鼓励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做好对课本作文训练中作文题目的取舍工作。课本作文训练中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作文题目,教师应大胆地舍去,适时适地的让学生多写身边的人与事,为他们搭建一个能写真人抒真情的平台。

其次,通过作文教学,确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学好课文,激发学生读文章、写文章的欲望,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一方面教师要结合不同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读法、写法指导,让学生逐渐感悟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特点写法。还要在平素养成写日记、课外阅读的习惯,始终把读写结合起来,以读促写。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作文教学的任务我想也无谓乎两点:一是教学生做个好人,一是教学生写好作文。初中作文教学中,先抓好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意识到练好字,列好提纲,抒真情实感与个人品质培养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端正的写作态度,是最关键的。

作文教学中,通过育人促效,通过作文抓实,只有在作文实践中将两者很好结合起来,作文教学才能显现其实效。

第16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摘要]:朗读在小学各个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则很值得探讨。(本文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着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把文字符号变成活生生的、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在全方位的直接感知和思维中,进入形象化、有感染力的场景,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感知事物,为接下来的感情朗读做好准备。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如教学课文>,我准备了几个鹌鹑鸟蛋,让其孩子观察外观形状并亲手触摸,通过观察触摸,孩子们知道了鸟蛋是圆圆的,滑滑的,这时孩子们兴趣浓厚,在愉悦中积极朗读,都朗读出了鸟蛋的可爱,感情色彩非常到位.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孩子们的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与文中的人和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课文《坐井观天》一课,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当同学读到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天不过井口那么大,我不会错的。大家都为小青蛙感到无知而可笑。最后扮演小青蛙的那个同学听了小鸟的话还跳了出来,他的举动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同学们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上来表演朗读。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同学们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一课时,有的句子比较长,教师在范读中就要有意识地朗读出词与词之间的自然停顿。如,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南部。时间长了,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朗读停顿的方法,正确地朗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如在教学《老师带领我们找春天》一课时,读到我们又来到果园里,有的桃树已经开出粉红色的小花,微风吹来,飘着一股清香……这篇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赞美的情感。通过老师绘声给色的范读,学生就会被带入春天美妙的情境之中去,从而达到了指导朗读与理解课文的目的。教《纸船和风筝》时,先让学生听老师配乐范读,边听边感受文章中所表达的伤心情感。学生对文章的悲伤的感情基调有了点滴认识后,再让学生对照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课文情境进行朗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挖掘重点字词,读出真情实感。良好的课堂气氛仅仅是激发学生朗读愿望的外在条件,只有学生自己想读,有情想表才能读出真情实感,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美正是促使学生读好课文的内在动力。如《窗前的气球》一文,课文讲述了科利亚因得传染病不能外出,没有了朋友的陪伴,感到孤单,无奈,感到这样的生活真没意思。我首先让孩子进入情境,假如你得了传染病,没有了朋友的陪伴玩耍,你心情会如何?你的心里会想些什么?让孩子们充分体会感受后,我又让孩子们抓住重点字词来朗读,如静静的躺在床上-----静静;呆呆的望着窗户----呆呆地抓住这些重点字词朗读,孩子们读得那么的伤心,孤单,无奈,有几个孩子还哭了。此时,他们不知不觉自觉地把自己的体验融入了朗读,读得动情而真实。挖掘重点字词,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妙,使孩子体会到文中的情感,或激昂、或悲壮、或含蓄……只有他们准确地把握了文字中情感的变化,融自己的理解于朗读,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五、多种朗读形式的运用,训练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愈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自由,让他们尽情体验、表现,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如《北京》一课,前四个自然段都是介绍了北京的美丽,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总结课文。北京真美啊!我们爱北京,我们爱北京的首都!齐读则表达出了学生赞美北京、热爱北京的心声。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17篇: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摘 要:数学知识逻辑性很强,知识环环相扣,必须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逐步提高。那么,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基本能力过硬才能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既要循序渐进,又要突出重点,注意基本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基本能力;逻辑思维;计算;空间观念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小学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觉得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要加强基本的计算训练,因为任何一个较复杂的计算,都是若干个简单的基本计算综合起来的,如果基本计算的能力提高了,那么,较复杂的计算能力也会随着提高。一般的说,口算与估算是计算的基本能力。随着各年级教学内容的不同,计算的基本能力也有所不同。例如: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本能力是通分;多位数乘、除法计算的基本能力是一位乘两位数和估商;分数乘、除法的基本能力是约分。所以,培养计算能力,必须加强这种基本能力的训练。现在小学生的作业量异常繁重,计算又是费时费力的题型,因此,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作业,经常在计算上出现错误,而且是普遍现象。后果是即没有省时间,又养成了不良的计算习惯。作为教师,应在低年级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及计算态度。

二、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有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各种类型的思考题,这种略超出教学范畴的思考题,往往给学生一种压力,只要见到思考题字样,学生就会犯愁,觉得无法凭自己的能力进行解答,因而,多数学生会求助家长。对于小学生来说,首先通过观察、比较,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这是一种基本能力,应当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在老师的指导与示范下,逐步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还要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算法或解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三、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几何图形的观察、比较、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在丰富的感知中形成表象,有助于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让学生凭空想象而在头脑中形成模糊的图像。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想的是对是错,又如何进行判断、进行分析解答。因此,要多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多动手,多观察,使一些知识概念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真实的记忆,准确地反映出具体事物,而不是猜想和推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数学基本能力的养成,关系到学生初高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更关系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应注重基本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 吉林省东丰县大阳镇中心小学)

第18篇:朗读心得体会

听罢这六节课堂授课视频,对当下更广泛地区内的语文课堂教学又多了些许认识和了解,也有了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写出来和各位领导、同仁分享一下:

一、语文课堂中,朗读教学不可须臾或缺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最大特点是有朗朗的读书声。”所幸的是, 听得这六节课中能发现朗读的教学环节。但是老师们对课文中朗读的训练效果也是全然不同的。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朗读的指导,比如《黄河颂》《羌村三首》这两节课,老师在朗读的节奏、重音处理等方面做的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水平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有的课堂,只是为了读而读,只是单纯的感受性的读,缺少指导,几近于无效朗读,比如《故乡》一课。

我感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深入挖掘每一篇语文课文的朗读点,继而在课堂上创设条件、各种形式地读,且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引领,经过老师的训练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有所提高。比如《故乡》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杨二嫂和闰土20年前和20年后的语言的对比朗读,就是非常好的朗读训练点,特别是20年后杨二嫂自私自利、怪腔怪调的语言和闰土几近麻木、呆滞的语言,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他们的变化,了解当时封建制度对人们的残害,课堂的效果一定会有飞跃。

二、语文课堂中,新课标理念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成分不足

当今教师在评课、说课中,在论文写作中,都知道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课堂,但是真正落实在每一堂课中,真有“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这六节课堂中,我都感觉这一理念的渗透不突出,老师们还是不舍得放手,大多还是老师在“不遗余力”的讲解,学生在被动的接受知识,看课的老师看的也索然寡味。比如,语言描写的那节作文课,其实本身老师很有内涵,设置的课堂环节也非常有效,只是课堂上给学生们自主思考的时间太少了,关顾着在“赶路”了,学生也只是急着跟着“赶路”,更别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合作探究”了。。所以,真心感觉老师们只有新的理念来“武装头脑”远远不够,必须要用它来“改变课堂”才是最有效的。

三、语文课堂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不够

在这几节课堂中,老师对于课堂的“语文味”都体现出来了,对于知识和能力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体现的也不错,只是启发学生能联系生活,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远远不够。印象最深的还属《故乡》一课,最后在引导学生理解“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一处时,老师说“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要多去尝试,总是能有成功的一天”。这个地方感觉处理还可以,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能让孩子联系生活,联系具体的事件发表观点,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其他的几节课中,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达成都非常欠缺,包括《黄河颂》这样的篇目做的都远远不够。

第19篇:朗读心得体会

农村小学阶段英语朗读研究心得体会

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无论对于学生将来应试还是未来的生存发展,阅读都是一种非常必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仍处在试验阶段,有很多东西需要我们所有英语教师共同去探讨、去发现。但我很肯定的一点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必要的。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在阅读能力上也有所提高(深度、广度),还能学习西方文化、开阔眼界、引起兴趣。

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在小学有效地开展英语阅读课教学呢?

一、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设计阅读教学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我根据个人素质,性格特点等,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以求最有效的激励机制促学生不断上进。在激发他们的发现阅读的趣味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无形中调动学生的言语资料库。在实践中他们学会自我评价,由此产生的成就感又转化为无穷尽的学习后继力。

二、注重阅读策略的渗透

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条件之一。但小学生的阅读策略尚处于形成期,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如速读、略读和跳读等等。课前预习是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人们可能会认为,语文、数学才听说过预习,小学生拼读能力差,词汇量少,而且不是每位家长都能辅导自己的小孩,怎么能谈得上预习呢?其实这种想法大可不必。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课堂导读是提供阅读实践活动的保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章寓意等多方面地理解课文。阅读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1.引入新课——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作出预测——就是预先推测或测定。预测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故事的题目或图片去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可能用到的词汇,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主要词汇预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句子。

3.设计任务——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问题,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

4.有效练习——拓展阅读能力的空间。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三、积极创设情景,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阅读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阅读的场所。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已经成为共识,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自然的语境的创设,更利于激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挖掘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 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促进和指导。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如:(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2)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3)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4)根据问题.关键词或关键句提取主要信息.(5)设计排序,判断,写作等多种练习。(6)设计趣味朗读训练:轻重搭配朗读,问句重读.答句轻读,长单词重读.短单词轻读,快读与慢读。(7)设计扩展课文内容的趣味练习。在具体实施中,形式灵活多样,如小组合作学习、课内课外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帮助,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自信、充实、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真正把阅读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实践、去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学会整合教材(即补充必要的、剔除冗杂的)。一篇故事学习完后,要求学生达到:

1、理解故事;

2、能听懂磁带或者其他人的讲述;

3、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或者表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科学的阅读方法,循序渐进,并与听、说有机结合,才会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为小学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赵坤 2013/11/15

第20篇:英语教学应注重德育教育

英语教学应注重德育教育 南昌市干家巷小学 杨芳

南昌市干家巷小学 13870841841 330003 关键词:

创设情境

挖掘教材

渗透德育教育

内容提要:小学英语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其次要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创设一些学生能接受的、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使语言的学习与品德的陶冶和谐统一。三是教师要找准机会,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在英语课中渗透德育必须杜绝空洞、牵强的说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英语学科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小学英语教学除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还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教育的载体,但英语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往往不是现成的,而是要靠教师去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得到充分利用,主要靠教师能否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潜在的德育因素,抓住结合点,机会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新编PEP小学英语教科书所渗及的题材相当广泛,很多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英语学科的特点,努力挖掘这些内容,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思想熏陶,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增强是非观念。如五年级 Unit2这个单元学的是日期的表达和日常生活的安排。Saturday、Sunday、do homework、watch TV、read books等,光学这些单词并不难,但如何和学科德育结合起来呢?在这节课中,我采用的是答小记者问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的。通过学习有关星期课程安

排和周末活动的表达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的重要性,教育他们既要抓紧校内时间学习,又要合理利用周末,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配伴奏唱歌谣,利用转盘教具操练句型What day is it today?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课程表,小记者采访周末活动安排等,通过对学生设计的课程表进行分析、对比,使学生能对合理的课程设计表示赞赏,在进行答小记者问的环节,对合理安排周末活动的小朋友表示肯定。对不合理、不科学的安排表示不赞赏,并能帮助他们制定出更合理的计划安排。总之,这节课通过主动参与、创设情景、对比辨析等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培养了正确的道德情感。

二、深入钻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特定情景下的产物,不论是单词、句子还是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特定的情景。而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情境教育有着强烈的感化作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显着的效果。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实物资料、投影、录音等手段,创设一些学生能接受的、有教育意义的情景,使语言的学习与品德的陶冶和谐统一。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可使抽象的道德观念直观化。我在教学My birthday这一单元 时,设计了一个情景,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生日蛋糕,将教室布置成生日会的场景。生日歌响起,教师手捧生日蛋糕并唱生日歌,然后介绍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询问班上还有哪位同学也是这个月份的生日,请他和自己一起过生日,接着学习该月份的表达方式。通过询问其他的学生是什么时候过生日,引出其他月份的表达,并对每个月份过生日的同学进行祝福。在这一系列的情境活动中,一幅充满关爱、温馨的画面一次次展示在了学生的眼前。学生们不仅兴趣盎然地学会了单词一月至十二月,而且还感受到了友谊的美,从而在心底自然涌现出热爱生活,团结同学,关心身边的每个人等一系列情感,对德育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找准机会,不断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在英语课中渗透德育必须杜绝空洞、牵强的说教,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和英语学科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必

须处处以身作则,严于律己,通过文明礼貌、条理清晰的教学语言,字迹优美、重点突出的板书,富有创造性、灵活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相一致,以自身的良好榜样诱导学生接受好的的语言和行为标准。其次,要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接纳和尊重,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特别是要尊重和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三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在教学过程中,教材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教育,品德修养因素,这些内容既可以画龙点睛式地一语中的,也可以渗透在情景对话和模仿表演中。

四、创新形式,积极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经过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将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要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培养。笔者就经常通过英语角、社会调查、生日聚会、课本剧表演等多种形式,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德育具有针对性,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通过开展“天天英语大家说” 活动,鼓励学生在课间积极地用英语交流,并努力做到发音准确、热情、有礼貌,潜移默化中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们使用英语的良好礼仪。

(字数统计:2201字)

小学教学应注重朗读 心得体会
《小学教学应注重朗读 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