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大江保卫战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2-06 08:38:35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江苏省赣榆县门河镇中心小学 王飞 邮编:222135 联系电话:13675275912 教案背景: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用心去感知、感悟,让学生得到了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进而实现了入境、感悟、激情的最佳境界。充分发挥电教多媒体的优势,恰到好处地运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步入“声像影”的同步画面中,使他们进入课文情境,进入人物角色。引用“看、听、读、思、议”实践活动,从“人物表现-内心世界”的真是感悟中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通过“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自我展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1、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上网查阅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材料,以及抗洪救灾中涌现的可歌可泣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

一、情景渲染、激发情感

1、电脑多媒体播放1998年洪灾纪录片,让学生用书上的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2、交流汇报:你从网上或报纸杂志上了解了哪些子弟兵救人的感人故事?说给大家听听。

3、小结过渡: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人民子弟兵们上演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们今天要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人民子弟兵是怎样打胜大江保卫战的。

[设计意图: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通过交流体会,了解学生对抗灾救灾情况的了解程度,渲染情境,为一堂课教学奠定情感基调。]

二、细读探究,体验感情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概括。①大堤抢险;②铁汉本色;③勇救群众。(教师随机板书)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多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联系课文内容,把你看到的、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小组交流。 (4)指导朗读,读出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出示:“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学生齐读后教师提问: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结合课前搜集的一些有关子弟兵救人的感人事迹谈谈体会)

(5)再次朗读这句话。 (6)齐读第四节。

[设计意图:整个教学过程抓住课文中折射体现战士们伟大精神的重点词句,通过抠词抠句,细细品味,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感悟;并通过说的训练和相关资料的介绍,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近英雄,从而使战士们的英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深深地扎下根。]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省略了什么内容?从这个省略号中可以看出来什么?(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

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如果你是被救援的群众,你会对他们说什么呢?请先用笔写下来,再交流。

(3)指导朗读,同学们体会那么深,能通过朗读把你们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4)学生先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五节,再全班齐读,最后练习背诵第五节。 (5)总结引读第六节,不仅要读出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气概,读出他们的崇高精神,还要读出人民群众对他们深深的敬意。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进行朗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有所体验。]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1、歌曲《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播放歌曲《为了谁》)

2、在歌曲声中,让学生在联系课文内容,每人对参加抗洪救灾的人民子弟兵说一句祝福(或赞颂)的话。

3、以“我心目中的人民子弟兵“为开头写一段学习本文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不断积蓄情感的过程,因此,课文接近尾声时,师生的情感如决堤的洪水一触即发,教师应充分抓住成熟的时机,将渗透于语言文字之中的精神进行升华、内化,引导学生将喷薄而出的情感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大堤抢险 英雄

大江保卫战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铭记

教学反思: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情感无时不在强烈地感染着学生。教师对教学充满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既感染着学生,又为他们树立了无声的榜样。因此,在阅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课文的情感基调,从学生的实际处

罚,捕捉能够产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还要努力寻觅自己情感的立足点,用教师对课文的不同情感来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学时注重情境教学,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多媒体展示、材料汇报等形式,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思维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重回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作情感铺垫。

二、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在课文教学中,我引导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说一句祝福或赞颂的话,升华课文主题,引导学生的情感,抒发自己的体会。

推荐第2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

1、2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的录音带、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大江滚滚)的录象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精炼、深刻的成语如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学生多读、多记、多说,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积累。]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现在,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长江险情呢?指名再读(先跟观众打招呼)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3、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读准:日夜兼程

(2)你能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

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

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

(2)与小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3)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你又能体会出些什么?(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引读: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读、指名读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百多名官兵问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加点)从这儿可看出什么?

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子弟兵面临的困难是狂风、暴雨、巨浪,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多乐观的子弟兵呀!让我们一起高喊„„

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

这场激烈地战斗就叫“鏖战”(出示、读准)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齐读句子)

4、刚才我们领略了九江赛城湖大堤上动人的一幕,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5、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

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6、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首动听的歌(播放《为了谁》)一起跟着唱起来。

四、作业

推荐第3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教学难点:

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大江保卫战》。(板书课题)请你们大声朗读,用声音来表达你们的参与热情。学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过渡:同学们,是的,98年夏天那场接连不断的大暴雨使滚滚长江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让我们一起来亲身感受一下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吧!(放录像)

4、过渡: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与大自然的展开了生死搏斗。在这场不动枪炮,不见硝烟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抢险救人的感人场面,让我们随着课文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场面

1、自由读课文,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去看看课文写了哪些感人的场面?

2、集体交流:(板书: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

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用心去体会让你们最感动的一个场面(大提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过渡:洪水无情人有情,在这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面前,我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表现出 了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画面吧。

三、精读课文,感受场面 A:学习画面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该部分感动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令你们感动?感悟朗读。

2、交流,哪些句子最令你们感动?

(1)“四百多名官兵……出现了”(课件出示)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救援行动的神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出示课件)你能通过声音把他读出来吗?

(2)“官兵们肩扛……保住大堤”(课件出示)提问:读出了什么?

①学生回答。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士们的意志坚强、奋不顾身?(赤脚奔跑来回穿梭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课件突出重点词语)

②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指名读。

③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句子吗?继续交流。

(3)“狂风卷着巨浪……伤痕累累”(课件出示)提问:你门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①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②指名读、齐读

(4)“风声……写照”(课件出示)。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乐观、与人民心连心)解释“惊心动魄”并造句;出示课件再现当时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

导读:四百多名解放军官兵以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了洪水,保住了大堤,这一幅幅场景打动了我们,更撩拨起作者的灵感。看,这句工整、巧妙的对联写得多好啊,让我们共同用心去感受。

过渡: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伟大的抗洪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的事迹。文章不仅描写了大江保卫战中的群体画面,而且还选取了一个典型画面,他是谁?(黄晓文)

B、学习画面之二:铮铮铁汉

1、想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把黄晓文的精神表达出来的?

2、交流:(语言、动作)(这一段话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动作来表达精神的) (1)哪位同学来读一读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课件出示: 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又爬上了大堤----- (2)从这里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哪些词能反映他的争分夺秒?(课件显示重点词)争分夺秒为了什么?(保住大堤) (3)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黄晓文不觉得疼,可我们的心在疼,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是啊,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啊。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来,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板书:铮铮铁汉)

3、同学们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并且把这位英雄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小结:英雄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抗洪英雄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

C、学习画面之三:勇救群众

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又有哪个句子最使你感动?

1、同桌先交流,并谈谈你感动的原因。(同桌可以先相互读读,并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2、集体交流重点句子:

(1)“战士们的冲锋舟……以生的希望……”( 课件出示) ①这句话让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② 请用朗读汇报你们的学习收获。谁先来读?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②文中的这一段话也非常感人,谁来读好它。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情? 小结过渡: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人们怎能不由衷地赞颂“是他们大救星”!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3、引读最后一句话。

四、>总结课文,揭示中心

提问: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解放军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做呢?(板书:军民鱼水情)

总结:这鱼水似的深情,人民群众怎能忘记?万里长城作证,巍巍大地作证,人民子弟兵永远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我们将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让我们用饱含深情的齐读最后一个小节。最后,让我们把一首赞美英雄的歌送给他们。

五、欣赏歌曲,提升情感

最后让我们把一首赞美英雄的歌曲《为了谁》,献给战斗在抗洪第一线的人民子弟兵,在歌声中结束我们的本节课。(课件出示)

推荐第4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

教学要求:

一、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二、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三、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准备:

幻灯片、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引疑问

1、播放歌曲《为了谁》,引出课题,简介背景。

2、板书课题,将“战”字写大些,引导学生围绕“战”字提出问题。

二、由疑促读,整体感知

1、小结学生的问题,引导自读课文。

①按“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将课文分为三段。②读准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交流沟通。

3、指名分自然朗读,正音。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联系文中的句子,引导朗读感悟表现形势危急和子弟兵英勇气慨的词句。

3、指导朗读。

4、你读出了什么或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教师指导书写。

2、师生一同查找有关1998年抗洪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资料,切入课文

1、学生、教师分别介绍所查找的资料。

2、小结资料内容,切入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主要介绍了哪几个场景?

2、引导概括。

(①拼命保堤 ②铮铮铁汉 ③群众救星)

3、学习场景一:拼命保堤

①看幻灯图片,用自己的话想像图意。

②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的,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朗读感悟表现战士们奋不顾身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的词句。

④指导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突出语速和音高的变化。

4、学习场景二:铮铮铁汉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①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向大家叙述铮铮铁汉的事迹。②引导画出文中的动词。

③指导朗读黄晓文被钉子扎伤的句子。(重读动词)

5、学习场景三:群众救星

过渡读:师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

①默读,思考:还有哪些感人的事迹?

②回忆所查的资料,补充省略号的内容。

③战士们是怎样去营救的?引导朗读文中的话。

④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面对如此英勇的战士,人们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

⑤指导朗读。

三、小结

1、师激情概括,切入第三段。

2、朗读第6自然段。

四、作业

1、选取一个或几个场景,写一篇读后感。

2、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师生有感情地背诵第5自然段。

二、观看纪录片《挥师三江》的剪辑带。

三、回顾影片和全文

1、影片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动,述说感动的理由。

2、文中哪些段落在影片里出现过,找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选取文中或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编演小课本剧。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9.真情的回报

(姜堰市顾高中心小学申海峰)

推荐第5篇:大江保卫战

第一课时实录

师:今天 我们要学习的是当代著名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望月》,请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一遍。预备读。 生:望月。

师:轻轻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柔柔地读一遍。 生:望月。 师:有人说望月时望的月亮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在江中,一个在诗中,还有一个在心中。请同学打开书,以最快的速度读一读,找一找江中月在哪,诗中月在哪,心中月又在哪?然后试着完成课堂作业中的第一大题中的第一小题。 生:默读课文。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交流交流第一小题的答案。 生:先写江中月, 师:板书:江中月 生:再写诗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生:最后写心中月, 师:板书: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了不起。浏览一遍课文,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原来《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再写—— 生:诗中月 师:最后写—— 生:心中月。

师:当我们搞清了全文的写作顺序之后,我们的阅读就有了明确的发现,孩子们,这叫整体地读。明白吗,有了整体地读,我们接下来就要细致入微地读。谁找到了“江中月”的部分? 生:在第二自然段。 师: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很好。很努力,很认真地把“江中月”这部分读清楚了。好,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江中月(出示文字),请大家,轻轻地、自由地读一读这部分。体会体会你对这一江天月色的感受。开始。

生:读这一部分文字。

师:自由读, 按自己的节奏读,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师:好的,谁来读一读这江中月色。 生:学生读。

师:读得好,慢慢地读,安祥地读,你的朗读就像月亮一样安祥。孩子们,假如你就在现场,就在这月亮皎洁的晚上,你面对着这样一片江天月色,你心中涌起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谁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 生:安祥。 生:宁静。 生:清幽。 生:升着。

师:这是一种独特而奇怪的感受。 生:笑。

师:孩子们,其实每一个人面对着这样的江天月色,都有他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有人体会到是的是安祥,有人体会的是宁静,有人体会到的是清幽。我们各自带着自己的感受走进这片江天月色。(出示江天月色图及背景音乐)看,多么清幽的月光,多么宁静的月光,这就是赵丽宏笔下的江中月,既然是江中月,就应该与江有关,是吗?在这一段中,找一找出现了哪些带江的词,找到一个,画出一个。开始。 生:看书,画词。

师:好的,我们来交流交流,你圈出了哪些带江的词。 生:长江。 生:江面。 生:江水。 生:江两岸。 生:江天交界处。

师:大家看,这就是文中出现的五处带江的词。拿笔画出来。请看大屏幕,我们来读一读带江的词,怎么读呢,我来读带江的词,你们读其余部分,我们配合着来朗读,来感受江和月的关系。现在开始,

一、二读。生:其余部分 师:读带江的词。

师:现在调换来读,你们读带江的词,我读其余部分,注意听,我读时的声音、气息、节奏还有速度。

师:读其余文字。 生:读带江的词。

师:此时此刻,月和江可以分开吗?不可以。此时此刻,江和月可以分开吗?不可以。因为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 生:江面。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 生:江中月

师:孩子们,其实在这样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你完全可以想像得到,月亮照耀的不仅仅是一条江,也许是十条、也许是百条、也许是千条,也许是万条。看,月亮出来了,月光和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如果长江是一条长长的江,月亮、月光、月色融入到了—— 生:长江里。 师:融入到了—— 生:江水中 师:融入到了—— 生:江两岸

师:融入到了—— 生:江天交界处。

师:这就叫千江有水千江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这江天月色,来感受这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境。我一句,你们一句。(放背景音乐) 师,读一句。 生,读一句。

师:这真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天上的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地上的无数条江,而无数条江中倒映着一个一个清澈的明月。这就是“江——中——月”。 师:那么诗中月在哪呢? 生:读诗中月文字。

师:这就是她找的诗中月。跟她找一样的请举手。没有找到的赶紧划下来。

师:好的,把笔放下。我们来看,这六句诗中月,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字。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虽然诗人们望着的是天上的同一个月亮,但是他当时的心情——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感受—— 生:不一样

师:他们当时的体会—— 生:不一样

师:找一找,请你在每一句诗中找到一个动词,一个能反映诗人心情的动词圈了来。 生:圈动词

师:好的。我们先来看第一句,你找到的是哪个动词。 生:呼字。

师:呼喊的呼,直呼其名的呼,是吗?把呼字圈出来。 师:谁敢呼月? 生:那是小时候。

师:小时候,对吗。月亮出来了,圆圆的、亮亮的。想着小时候对着月亮呼喊,呼叫,呼!叫它什么? 生:白玉盘 师:大声地呼。 生:大玉盘 师:直嚷嚷地呼 生:大玉盘

师:不对呀,它不是白玉盘,它叫什么? 生:月亮

师:它明明叫月亮,为什么叫它白玉盘呢? 生:把它比喻成白玉盘。 师:是吗,是吗?

生: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样的,把它看成白玉盘。

师:是他小时候不知道月亮叫什么名,是不是,但是尽管不知道,还直嚷嚷,你体会体会,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很兴奋。 师:很兴奋,很好奇,好。把这种感受读出现,你来读。 生:读第一句

师:你来再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诗

师:不行,不兴奋,不好奇。来,你读一读。 生:读第一句。

师:这就对了。我们再看第二句,看看你又圈的是哪个动词。 生: 问。

师:询问的问,明知故问的问。来,把这个问字圈出来。

师:月亮出来了,诗人举起酒杯,对着夜空,问着月亮,问它什么?谁能用诗中的来回答。问什么?

生:明月几时有。 师: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是的,就这样问。你再来问一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起来,站起来大声地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抬起头来,对着青天问。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会回答你吗? 生:不会。

师:明明知道,明月不会回答你,为什么还要问呢? 生:他兴奋 师:你呢? 生:悲伤

师:不对。此时呀,在这个夜里,诗人与他的兄弟相隔千里,他希望在这个月圆的晚上能与他的兄弟团聚在一起,然而,兄弟不能团聚,而月亮却圆了。这种孤独、忧伤。谁来读一读。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不错,谁再来试一试。你来。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师:真好。看第三句。你圈的又是那个动词? 生:疑字 师:疑。怀疑的疑,疑惑的疑。诗人面对着床前的这清幽的月光,诗人又会有什么事要疑呢?孩子们其实这首诗,我们打小就会,而且早已耳熟能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为什么疑月?

生:思念家乡,把月光比作霜,比较安祥。

师:体会得真好。那是因为他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大家看,有人因为好奇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 师:面对的是天上的同一轮明月,但是谁能接着说—— 生:心情却不一样。

师:对,谁还能接着说—— 生:感受不一样。 师:谁还能接着说—— 生:体会也不一样。

师:对,面对天上同一轮月亮,但是收心情不一样,感受不一样,体会也不一样。我们再来看第四句,圈的是哪个词。 生:近字

师:近,亲近的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近。把这个字圈出来。大家看,诗人旅途劳顿,日暮时分,终于把船停靠在了江渚,江边,可以休息了,可这时候最先出来迎接他的竟然是倒映在江边的那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丝欣慰、一点欣喜,来,我们怀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好。第五句找到了哪个动词。 生:对字。

师:好。对,面对的对,无言以对的对。把“对”字圈出来。诗人面对着月亮,看着月亮缓缓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沉沉地落下去,月亮完全落下去后,天地之间一片幽暗,蒙胧,此时此刻诗人的内心是满腹的愁怅。让我们一起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好。我们再看最后一句,看看你又找了哪个词。 生:入。

师:入,进入,是入字吗。 生:江水流的流。

师:我知道你会找这个流。什么流走了? 生:江水流走了。情感也流走了。

师:呵,有点道理。其实啊,这两句诗中中,确实找不到与诗人有关的动词。我们来看,必须要看诗的后两句,也许你要找的词在诗的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哪个字? 生:思字。

师:把思字写下来。

师:诗人在思渝州。因为那轮娥眉山月像朋友一样陪伴着他夜发清溪直向山峡,然而夜到渝州,那轮娥眉山月却再也看不到了,于是诗人像思念一位好朋友一样思念那轮明月。孩子们,我们看,有人因为好奇而——、生:呼月

师:有人因为忧伤而—— 生:问月

师:有人因为思乡而—— 生:疑月。

师:有人因为欣喜而—— 生:近月。

师:有人因为愁绪而—— 生:对月

师:有人因为怀念朋友一样而—— 生:思月。

师:望着天上的同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的月亮是不同的,心情是不同的,感受是不同的,体会是不同的。孩子们,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我一句,你们一句,来感受诗人望月时的不同情怀。(背景音乐) 师,上句。 生,下句。

师:面对天上同一个月亮,有人呼月,有人问月,有人近月,有人思月。 师:课文不仅写了江中月,诗中月,还写了—— 生:心中月。 师:谁找到了? 生:读心中月部分

师:你找到的是谁的心中月? 生:小外甥。

师:小外甥,好的。大家看,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屏目出示心中月文字)。谁能把小外甥的心中月读成一句话。

生:月亮像一个喜欢看我们大地的一双明亮的眼睛。 师:还可以再浓缩一点。 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坚定地,肯定地告诉大家。 生:月亮像明亮的眼睛。

师:没错,这就是小外甥的心中月。孩子们,有人说,《望月》中所望的三个月亮呀,有的是作者的想像所得,有的是作者的观察所得,有的是作者的回忆所得。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试着完成课堂作业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 生:学生做题。

师:好。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想象心中月,

师:稍等。板书:想象心中月。继续。 生:观察江中月。

师:稍等。板书:观察江中月。继续。 生:回忆诗中月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请坐。

师:又有人说呀,这《望月》所说的三个月亮,一个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一个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还有一个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你能不能根据刚才的理解完成第三小题。 生:做第三小题。 师:好。你请。 生:江中月是现在。

师:江中月代表了现在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 生:诗中月代表了过去。

师:诗中月代表了过去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继续。 生:心中月代表了未来。

师:心中月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板书在黑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人说,《望月》所望的三个月亮,一个写来有童话的味道,一个写来有散文的味道,还有一个写来有诗歌的味道。你能不能根据自个的理解,试着完全成第四小题。 生:做第四小题。 师:好,你请。 生:江中月是散文。 师:好。大声点。(板书) 生:诗中月有诗歌的味道。 师:继续。(板书)

生:心中月有童话的味道。 师:好。(板书)同意吗 生:同意。

师:孩子们,看黑板。现在你已经有了一个重大的发现。出现在你眼前的就是《望月》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我们看——,《望月》先写—— 生:江中月 师:读,《望月》先写—— 生:《望月》先写江中月

师:那是他的观察所得,代表了现代之美,写得有散文的味道。作者接着写—— 生:诗中月。

师:那是他的回忆所得,代表了月亮的过去之美,有诗歌的味道。作者最后写的是—— 生:心中月

师:那是他的想象所得,代表了未来的月亮之美,有童话的味道。孩子们,你们说,这样的构思好不好? 生:好

师:巧不巧? 生:巧

师:妙不妙? 生:妙

师:合在一起就是三个字“好巧妙”。有人对作者佩服得五体投地,终于逮着一次机会,可以当面向作家请教。他问,说老师你太厉害了,你的《望月》怎么就写得这么好呢,请问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想听听赵丽宏的回答吗? 生:想。 师:想不想? 生:想。 师:真想? 生:真想。

师:只见赵丽宏微微一笑,他说——(出示在屏幕上) 师:不要读。

师:傻了是吗?有困惑是吗?什么困惑?你说——

生:这是他后来写的时候想到的,他写的时候只能想到的是现实。

师:你在替他作解释是吧?你自个的困惑没有解决,居然替他去作解释?好。你的困惑是什么?

生:他把自己融入进去了,跟本没有想过这些事情。他在想的就是月亮美。 师:你有困惑吗?你没有困惑?我是说你有没有问题,有没有疑问? 生:他为什么没有把自己融入进去? 师:哦。你来你来。

生: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怎样写好它,然后这些好词佳句都是平时积累下来的,他写的时候跟本没想过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

师:你还是在替他作解释。你们在维护作家的权威,是吧?来。我问一问大家,赵丽宏说这刚才的这些总是他跟本就没想过。你们看,我们前面忙活了这么长时间,那就意味着我们都白忙活了是不是啊?人家跟本没有想过。是我们加上去的,不白读了吗,你不觉得遗憾吗?你不挺失望?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其实赵丽宏的话,没有说完,他接着说——(出示话)仔细看,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来,你明白了什么?

生: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可各人的眼光都不一样。 师:说得真好。你还明白了什么? 生:每一个人都自己独特的解读。

师:这个太重要要了。还有,你们看——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观察之月、回忆之月和想象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的是现在之月、过去之月和未来之月,赵丽宏还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还有人从《望月》读出散文之月、诗歌之月、童话之月,赵丽宏说——我觉得这样解读——

生:也不错

师:你们看,一篇课文至少有了四种读法,我相信,一定不至四种,也许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也许,十种、百种、千种、万种,当你认真地去读,读出来的感受都不同。我们把这样的读法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知道什么意思吗?你们看,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然而当这个月亮倒映在故乡的无数条江中的时候,江中就有无数个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这篇文章只写一个月亮,而读这篇文章的人就像倒映在这一条又一条江中的无数个月亮,这种读法,也叫做—— 生:千江有水千江月。 师: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以上为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下周一接着整理) 《望月》第二课时

师:我们再来听写第一段话。我有个特别的要求,我只读一篇。现在开始。 师,老师一句一句读第二小节文字, 生,学生听写。

师:好,对照大屏幕,全对的举手,好,掌握得不错,把手放下。

师:其实,写错了也不要紧,写错了能够改正,牢记的,我也算你全对。 师:现要全对的,请举手, 师:好,把手放下。

师:我们来读一读这段江中月。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个问题,就这段的内容而言,是写景还是写事?来,准备,我们一起读,月亮出来了——读 生:读第二小节文字 师: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生:写景。 生:写景。

师:好。请在这段文字的边上标注上两个字“写景”。 师:这的的确确是一段写景的文字。写什么景? 生:月亮。

师:月亮之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好在哪里?我们一句一句来读。

师:听清要求,我们跟着作家,一起来到了江轮的甲板上,这时候,我们像作家一样,抬头,只见——读——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你们注意到了吗?作家是怎么望的,我刚才说了个关键词。 生:仰望 生:抬头仰望

师:没错,抬头仰望。好,我们继续看。我们也学着作家低头凝望,只见——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像作家一样是怎么望的?

师:怎么望,谁还记得我刚才说的关键词。 生:俯看

师:不对,没注意听。你说—— 生:低头望

师:低头——凝望,这就对啦。

师:孩子们,你们看,作家一开始是—— 生:抬头仰望。 师:紧接着是—— 生:低头凝望

师:这里面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他的观察顺序。你们看,他的观察顺序是——从上——

生:到下 师:从上—— 生:到下。

师:没错。他是这样观察的也是这样写作的。我们继续像作家一样看。

师:在江轮的甲板上,先是抬头仰望,接着是低头凝望,又接着的是举目眺望,只见——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请问,当作家举目眺望时,他是向远处看,还是向近处看? 生:往远处看。

师:原来是往远处看,前面作家凝望时,看到的是近处还是远处? 生:近处。

师:当然是近处了。孩子们这也里又有一个秘密,体现了作家的观察顺序。是由近—— 生:到远。 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段,作家是由上到—— 生:下, 师:由近—— 生:到远。

师:这样的观察顺序,作家写出来也这样。我们看,抬头望天——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低头望江面,读——

生: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停,举目眺望远方,读

生: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们看,作家是这样望月,我们再仔细看看,每一次望,写下的都是什么?月亮出来了,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写景。月亮洒落在长江里,写什么? 生:月亮。

师:月亮。写景。再看,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写什么? 生:写月亮。

师:写月亮。月亮之景。你们看,他望月,写的都是月亮,月光,月景。孩子们,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住“望月只是月”,在这一段的旁边写上“望月只是月”。作家时时处处写月亮,写月色,这叫“望月只是月”。其实,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写望月之景的文章,写得精彩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我们来看,这是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的月亮,他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美不美? 生:美。

师:读一读,你觉得什么地方写得特别美。你来。

生: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师:说说你对这句话美的感受。 生:就是他把月光比作流水,

师:月光是静的,他的月光写得好像在—— 生:动。

师:还有一个更传神的字眼, 生:泻。 师:好,孩子,你知道这叫什么美吗?这叫灵动的美。请坐。 师:你还有不一样的,好,你来说。

生: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你觉得这一句写得特别的美,是吗?读一读,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叶子和花显得特别漂亮。

师:好,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的美吗?这叫朦胧的美。其实有一个地方朦胧的感觉特别浓。他说“就像——”

生:就像笼着轻纱的梦。

师:对。孩子们,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感受感受它的灵动的美,朦胧的美。月光如流月一般,读——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师:薄薄的青雾,读——

生: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师:你看,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 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望月之景。这就是望月之景。我们再来看,这是作贾平凹《月迹》中的月亮。他说“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你们看,在这段文字当中,你们发现没有,里面的一些词及景是你们以前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你是不是觉得有点陌生?你说——

生:他说“原来月亮是长着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嗯,说什么方面让你陌生 生:他说,月亮是长腿的。 师:月亮会长腿吗?你说 生:不会。

师:这叫什么写法? 生:拟人。

师:对,拟人。把月亮当作什么来写啦? 生:人。

师:对,把月亮当作人来写。好的,这是觉得陌生的地方,还有吗?比如,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字眼,比如——

生: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师:哪个字眼,哪个词? 生:盈。 师:“满盈”,是吗?你知道满盈是啥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就是那个月亮特别的—— 生:圆。

师:特别的圆。以后,看到月亮特别的圆,就叫—— 生:满盈。 师:你说。

生: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静静地,悄没声地溜进来。 师:你说,有什么让你陌生的地方。 生:静静地,悄没声地。

师:你觉得这里让你从来没有看到过,是吗? 生:嗯。

师:好。月亮还可以这样形容,静静地,悄没声地。这就是贾平凹笔下的月亮。这段文字,是写景的还是写事的?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对,月亮之景。好,我们再来看。这是斯妤《小窗日记》中的一段文字。她说: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我敢说,我从来不曾想到宇宙间还有这样清新娴静的景致,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蓝天,银辉;月圈儿弯弯,天幕儿垂垂——多美丽的意境,多飘逸的月景!写得好不好? 生:好。

师:如果让你来摘录其中的好词佳句,你会想摘哪些?你来说—— 生:还有这样细如丝线、亮若白金的玉华!

师:你为什么在这么多句子中,单单喜欢这一句?

生:她把月亮比作丝线,亮写得像发出白金一样的亮光。

师:嗯,丝线、白金,那是多么细腻的观察啊,又是多么奇特的想象!好,你来说,你最想摘的是哪一处?

生:半圈明晃晃的月丝,发着白金一样的光辉,静静地,几乎不为人察觉地嵌在暗蓝色的天空!

师: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一处?

生:我看那个明晃晃的月丝,写得特别好。 师:哦,月亮竟然还有月丝。是吗? 生:嗯。

师:那是你以前从来没有见识过的,对吗? 生:嗯。

师:好的。孩子们,你想摘的肯定还有很多处,是吗?实事上这段文字写得非常优美。大家看,斯妤写《小窗日记》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景。

师:当然是写景,写什么景? 生:月亮之景。

师:写月亮之景。这就叫望月——读 生:望月只是月。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写得清幽之美,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写得朦胧之美,贾平凹写《月迹》写得生动传神,而斯妤写《小窗日记》写得清新闲静。现在我让你们写望月,闭上眼睛,(播放音乐)打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回到那个美好的月色,也许你是在自家的门口前望月„„;也许,你特意找到一片空旷的草地望月„„;也许,你来到了珠江的堤岸上望月„„;也许,你来到了高高的山顶上望月„„。月亮出来了,尽情地喷洒着它的清辉,月亮照耀之下,你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你的心起了怎样的波澜。好,睁开眼睛,请把自己的望月写下来。大屏幕上提供许多望月的优美词句,如果需要,只管拿来使用。 生:写作

师:停下手中的笔,不管你有没有写完,都把手中的笔停下,好吗。其实,写多写少,写长写短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起笔的那一刹那,你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美好的月夜。好,谁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望月?好,你来,孩子,我知道你写完了,而且一定写得很精彩。但是呀,我告诉你,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要写好,更要读好。好,拿起来,我们一起来欣赏她的望月。 生: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 师:怎能没有掌声呢? 生:鼓掌。

师:我很想替她再读一遍她的望月,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仔细听,在她的望月当中,至少有三个地方是借鉴了大作家的写法。仔细听,然后我们再交流。 师:在这幽静的夜晚,那满盈的月华泻下一片柔和的光辉。像那朦胧的轻纱拂在了我的脸上,在那暗蓝色在夜空,她多像一颗无瑕的珍珠,嵌在了黑幕上面,朗照着我。 生:鼓掌。

师:现在不用鼓掌。现在要说说她的望月中哪几处是很好地学习了作家的写法。第一处,在哪?

生:泻下。

师:好,有一个泻字,借鉴了朱自清的写法。就一个泻字,含金量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第二处在哪?

生:她提到了月华。

师:嗯,月华。什么样的月华? 生:满盈的月华。 师:嗯,学谁的? 生:斯妤的

师:对,学斯妤的。你找到了你三处吗? 生:轻纱拂在她的脸上。

师:哦,轻纱拂在她的脸上。那是学谁的? 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

师:哦,对,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的,像笼着轻纱的梦。你看,在自己望月的美好境界当中,我们能够很好地借用大作家的写法,让我们自己的望月变得更加生动、更加优美、更加意义深远。这是她的望月,再请一位,好的,你来。注意,把作文本拿起来,不但要写好,更要读好。

生:柔和的月光洒在了大地,银白色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轻纱,如同在仙境一般。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 师:真好。 生:鼓掌。

师:他这段望月,我觉得最大的特色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挺不错。那个部分是静,哪个部分是动?你说。 生:一天始写“光洒在了大地”是写静,后来写“鱼儿从湖中跳起,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扰乱了清静的月夜”是写动。

师:这叫变化,这叫起伏。写得真美。其实,他的一动“鱼儿跳出水面,划破了清静的月华”是在反衬,月夜是多么的安静。真好。孩子们,大作家写望月,写的“望月只是月”,你们这些小作家写望月,写的也是“望月只是月”。如果,望月这些文章通篇都是写的望月之景,开始写望月,中间写望月,最后还是写望月,觉得怎么样? 生:很单调。 师:单调。 生:很无聊。

师:很无聊,是吗?都有这种感觉,是吗?我们打开课文。我们来找一找,赵丽宏写望月,是这样写的吗?他还写了什么?谁能迅速地找出来,他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你说。 生:他还写了小外甥。 师:小外甥和谁,干什么? 生:和小外甥对诗。

师:对诗。你看,对诗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来,把“写事”这两字写在这件事情的边上。 生,写字。

师:文中除了写我和小外甥对诗、背诗这件事情以外,还写了另外一件事,啥事? 生:小外甥在问他月亮像什么?

师:他们在讨论、交谈月亮像什么。请问,这是写景还是写事? 生:写事。

师:当然是写事。请在这件事情的边上也标注两个字——“写事”。 生:写“写事”

师:大家看,赵丽宏写望月不仅写了望月之景,还写了两件事,一件是—— 生:月下对诗。

师:还有一件事是—— 生:月下交谈。

师:好,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件事。拿起课本,我们分一下角色,全男生读舅舅的话,全女生读小外甥的话,其余的文字,老师读。准备——开始 (师生分角色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样写还枯燥吗? 生:不枯燥。 师:还乏味吗? 生:不乏味。 师:这样写,我们很愿意津津有味地读下去。你们看,这个时候写望月,可曾写到望月之景?写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写到。他们对诗、背诗、交谈,这个时候月亮、月光、月色之景已经不在作家的文字中了,这样写,我们叫做“望月不是月”。

师:但是,这样写,虽然有很多好处,大家读一读课题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再读 生:望月

师:题目是《望月》,可这与望月无关系呀,跑题了,而且跑题的篇幅还特别多,真正写望月的只有一半的篇幅,不是写望月的却有一大片。这是为什么? 生:他望的是心里的月。 师:你认为他跑题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小外甥他的心里也有一个月亮。

师:你是说他们交谈是月,是与月亮有关,是这个意思吧? 生:嗯

师:谁有补充?你补充。

生:他们话题都是围绕月亮的,所以没跑题。 师:比如说,他们背的诗——

生:他们背后的诗里都是描写月的。

师:背与月有关的诗,是吗?还比如说—— 生:他们说这月亮像眼睛,也是说月亮的。 师:也是与月亮有关,是吗? 生:嗯

师:他们无论是背诗还是交谈都是紧扣着望月,只是没有直接写望月,是不是,而更重要的是,你们发现没有,他们无论背诗还是交谈他们都是沐浴在—— 生:月光下。

师:他们是月下—— 生:背诗

师:他们是月下—— 生:交谈。

师:背的是望月的诗,谈的是望月的话题。孩子们,这样写,景和事已经水乳一般交融在一起。虽然没有直接写望月,但是处处跟月有关。这样写,我们把它叫作“望月还是月”。(老师板书“望月还是月”)

师:孩子们,来,我们来看看“望月还是月”。开始是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月亮出来了—— 生: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师:我们忘不了,月光洒落在长江里——

生: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的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师:我们忘不了江两岸——

生: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师:我也忘不了月光——

生: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是指一轮—— 生:江中月。

师:我们还忘不了旧时不识月,—— 生:呼作白玉盘。 师:明月几时有—— 生:把酒问青天。 师:床前明月光—— 生:疑是地上霜。 师:天旷天低树—— 生:江清月近人。

师:月落乌啼霜满天—— 生: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娥眉山月半轮秋—— 生:影入平羌江水流。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当然也是指这轮—— 生:诗中月

师:我们忘不了,你说月亮像什么? 生:像眼睛,天的眼睛。

师:是的。望月还是月,更是我们开头所接触的那——(指着板书) 生: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师:是的。望月所望的就是这样三个月亮。但是,孩子们,其实,你仔细看看,我们还会发现,假如,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望见江中月吗? 生:不能。

师:离开了你自己心,你还能想起诗中月吗? 生:不能

师:也不能。所以,你最终望见的只能有一个月亮,那就是—— 生:心中月。

师:这个道理明白吗? 生:明白

师:这个道理需要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明白。明白吗? 生:(笑)不明白。

师:明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生:老师再见。 (完) ?

推荐第6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

课前欣赏音乐《为了谁》

一、揭题读题

师:一曲《为了谁》唱响了大江南北,歌曲中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同学们,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人民子弟兵„„

师:他们是人民的儿子,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王老师清楚的记得,那是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是他们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生:一读课题。

师:“大江”指的是?

生:长江。

师:这是保卫长江的决战,再读!

生:再读课题。

二、扣题质疑

师:这是一篇通讯,通讯要打动人,题目就是这样的震撼人心。看得这个题目,谁来猜猜课文会些哪些内容?

生:会写大江保卫战打的怎样? 师:你想知道战的经过。

生:人民子弟兵为什么要打这场战斗? 师:战斗的原因。

生:人民子弟兵在战斗中的表现怎样?

师:从课题入手,读出一些问题来,再去推想课文主要内容,这是种重要的阅读方法。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课文,看读书要求:

(点击出示读书要求) 生:读读书要求

师:听明白了吗?下面就开始读书吧,自己读自己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生字)

师:读好了,(出示课文中一类生字)这些生字谁来读? 生:读生字

师:很准确,谁还想读?

生:大声地再读。(准确、响亮)一起读。 师:生字不光要会读还要会写,你觉得那些字在书写时要特别提醒大家吗? 生:“兼”中间是两竖。

师:你提醒大家要把字写正确,还有吗? 生:“锋”下面是三横不是两横

师:你也提醒大家要把字写正确。老师也想提醒大家,字不光要写正确,还要写美观。“兼”字横画较多,要注意平行等距,看老师书写。(师范写“兼”)

师:你能像老师这样写一写吗?谁愿意上来试一试的? 生:在书后田字格内描红“兼”这个字,再临写一个。 (生词)

师:(出示书中带拼音的生词)文中带拼音的生词要读好,谁来? 生:读生词 师:非常正确,谁再来读? 生:再读生词

师:字正腔圆,我们像他一样读一遍。 师:这些词的意思你还有哪些不太明白/ 生:“一绺”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帮助他?都不会?这是一个量词,“绺”是成串垂下的线、麻、头发等,如(老师拿起自己的一绺头发)这就叫“一绺头发”,懂了吗?还有吗?

生:“鏖战”是什么意思?

师:有同学知道吗?“鏖战”就是“激烈而持久”的战斗,那文中指? 生:“大江保卫战是一场激烈、持久的战斗” 生:“嶙峋“是什么意思?

师:“你看,嶙峋是什么偏旁?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 生:

是山石的意思。

师:什么样的山石?指突兀重叠的样子。你看,有些生词我们就可以从它的偏旁猜想它的意思,你还能用这种方法说说这里哪个词的意思?

生:“铮铮铁汉”指像钢铁一样的硬汉子。 师:在你记忆中,谁是硬汉子? 生:黄继光、雷锋。

师:还有三年级课文《军神》中的——生:刘伯承。

师:他们都是“铮铮铁汉”,理解了词语我们会读得更好,一齐读! 生:齐读词语。 (四字词语)

文中四字词语也很多,你注意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读9个四字词语,很正确。 师:非常好,谁还想读?

生:再读(也很正确、流利)

师:读书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再仔细看看每一行的三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行都是写洪水的。 师:写洪水怎么样的?

生:写洪水凶猛的。师:哪个词最让你感觉洪水凶猛?生:洪水肆虐。 师:好,带着你的理解再读这行词语。 生:再读。 师:第二行谁有发现的? 生:都是写人民子弟兵的。

师:写他们怎样的? 生:写他们在保卫战中英勇顽强的精神。 师:好,请你读出子弟兵的顽强。 生:再读

师:最后一行写什么的呢?生:写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 师: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生:大江保卫战。

师:所以读这些词语应该声高、气满,节奏明快,请你再读。 生:再读

师:你读出了语感。让我们像他这样读一遍。 生:一起读。

四、利用词串 ,理清脉络,归纳主要内容

师:其实课文就是按照这三方面写的,那课文哪些自然段是写洪水的呢? 生:第一自然段。 师:同意吗?那这个自然段写什么的呢? 生:写洪水凶猛 情况危急。

师:用书上的词就是“告急”(板书:告急) 师:哪些自然段是写子弟兵保卫长江战斗的? 生:2-5自然段。

师:主要写——决战(师板书:决战) 师:最后一节又是写什么呢?

生:这是一场让人永远铭记的决战。 师:(板书:铭记。)

师:现在谁能选用这些四字词语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内容,有的难,先在下面练练。

生:选用四字词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场景

师:其实,在这日日夜夜中发生了多少感人的事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划出让你感动的场景。

生:浏览课文,圈划感人场景 师:找好了吗?谁来读一读。

生:读“感人场景”,师及时评价。

六、精讲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1998年的夏天,注定是个不平常的日子 (点击出示最后一节文字) 生:齐读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 生:牢牢的记住。

师:大江为什么会牢牢记住这一切呢?就让我们回到1998年那个夏天。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划出你感受深刻的句子,可以写写自己的感受。

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师巡视、指导。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感到情况的危急。

师:哪儿让你感受到情况的危急?

生:我从“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感受到的。 师:什么让这些地方情况变得如此危急?

生:“奔腾不息的长江——”

师:又是什么让“长江水如此的汹涌?” 生:是“暴雨,大暴雨——”

师:到底是怎样的一场雨呢?请大家看这句话—— (点击出示文字)“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师:谁来读? 生:读这句话。

师:“暴雨,大暴雨”让你想到那些词?

生:“倾盆大雨,滂沱大雨,瓢泼大雨——” 师:想着这些词请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比第一次有点气势了)

师:还不够大,“一场接着一场”让你想到什么? 生:雨不停的下。

师:白天下了——

生:晚上又下; 师:刚停一会儿——

生:又接着下 师:请你读出这种感觉。 生:再读这句话。

师:九江的人们常常在睡梦中被这种声音惊醒。(播放音效) 师:这真是——

生:接着读“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

师:(点击“奔腾不息的长江——”)师范读这句话。 师:读着这句话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江水汹涌,情况危急。 师: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生:“暴怒的巨龙,疯狂的撕咬” 师: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点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这奔腾的江水让情况变得万分危急,谁来读这句话?

生:读这句话。

师:还不够急,(出示告急地区示意图)你看,荆江出现险情,武汉出现险情,九江出现险情,跳动的红线是长江两岸人民发出的求救信号。再读!

生:再读这句话(语气紧急)

师:不仅文字有感情,标点也会说话,从这三个感叹号你感受到什么? 生:情况十分危急。

师:“省略号”你感受到什么? 生:还有许多地方出现险情。

师:长江沿岸已经全面告急,我们一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这句话(语气紧急,有气势) 师:在这危急时刻,谁最先赶到? 生:人民子弟兵。

师:点击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谁来读? 生:读这句话。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日夜兼程”、“挺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日夜兼程”让我感到子弟兵很着急,赶时间。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赶时间”? 生:“兼”字。

师: “兼” 就是加倍,那“日夜兼程”就是——生:白天赶路、晚上赶路, 师:这就叫“日夜兼程”。请你读出子弟兵“日夜兼程”的感觉。 生:读这句话。

师:“挺进”让你感受到什么? 生:子弟兵很英勇。

师:可以换成“前进”吗?

生:不能,不能体现子弟兵的英勇顽强。 师:是呀,“挺进”就是“排除万难,勇往直前”,让我们读出你对子弟兵的赞美。

生:齐读这句话。

七:回到中心段,小结本堂课

师:这样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你忘记得了吗? 生:忘不了。

师:你呢?你们呢? 生:忘不了。

师:是呀,我们都忘不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生:人民子弟兵。

出示最后一节“大江,永远铭记——” 生:齐读 师:那么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下节课由吴老师带你们一起学习。

八、课后作业(忘记啦)

板书:

大江保卫战

告急

决战

铭记

沙漠中的绿洲 第一课时

盐城市实验小学 赵娣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联系上下文、同桌交流等理解、运用文中词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教学重难点: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的精心,体会对他们的敬佩和赞美。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五一节要到了,这可是旅游的黄金假期啊,想出去玩吗?生:想。 师:最想到哪? 生:北京故宫。 生:万里长城。 生:常州恐龙园。 生:秦始皇兵马俑。

师:原来同学们心中都有向往的地方。老师希望大家能早日实现自己的愿望。

一、导入课题。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国度看一看。想去吗? 生:想。(点出亚洲图—沙漠—绿点—城市图)

师:亚洲西部有一个国家叫阿联酋,那里到处是白茫茫的沙漠,气候炎热干燥。但在这片白茫茫的沙漠中,有着星罗棋布的城市,这些城市绿树成阴、鲜花遍地。这就是——沙漠中的绿洲。(出示“沙漠中的绿洲”)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个“洲”字,它是三点水,“洲”就是水中的陆地。

师:一起读课题,齐。

二、对题质疑。

1、质疑。

师:学贵有疑,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沙漠中怎么会有绿洲? 生:绿洲是什么样的? 生:沙漠中的绿洲是怎样建造起来的?

师:看来同学们心中充满了疑问。是啊,沙漠中为什么会有绿洲呢?这些绿洲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平常初读课文,你们都会做些什么? 生:读准字音。

生: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我们在初读一篇课文时,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听清楚了吗?自己读课文。

2、部分释疑。

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刚才我们提了一些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了课文。通过读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沙漠指的是阿联酋。

生:我知道了阿联酋人们像对待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生:我知道了那些绿洲很美丽,不见有人去踩草坪、攀树枝、摘鲜花。 师:同学们仅仅是初读了课文,就能知道这么多,真不简单!老师相信通过下面的学习,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三、检查字词。(初读情况反馈)

1、读准字音。

师:课文中的词语,会读了吗? 生:会。 【出示词语

恶劣 代价 漂亮 盐碱 挖去 绿树成阴 白茫茫 填上 鲜花遍地 不毛之地 侍弄 星罗棋布】 师:先自己读读看。 指名读。 (重点强调“侍弄”) 齐读。

2、解决字义。

师:字音读准了,词语理解了吗?你有什么不懂的? 生:“盐碱”

师:谁来帮助他?(没人举手)

师:看来这个词真的很难,大家查查身边的工具书吧。 师:找到盐碱了吗? 生:没有。 师:找到了什么? 生:盐碱地。

师:就请你把盐碱地的意思读一读。请大家仔细听一听、想一想,能根据“盐碱地”推出“盐碱”的意思吗?(学生仍没明白。) 师:请你再读一遍,声音响亮点。 生:盐碱就是盐分。

师:你很聪明,其实盐碱就是一种盐。看来这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师:还有哪个词不懂? 生:“侍弄”,什么意思呢?

师:老师课前也查了词典。这个词在词典中有两种解释,1.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2.摆弄、修理。 不着急,请同学们到课文中找一找侍弄在哪句话。 谁来读读那句话。在这儿侍弄应该选哪种解释?

师:一词多义是一种常见现象,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星罗棋布”。 师:谁来帮助他? 生:就是很多的意思。 师:你说得对。

(点图)在这片白茫茫的沙漠中,绿洲就像天上的星星、棋盘上的棋子一样——多而密集。 生:“恶劣”。 师:谁来帮助他。 生:就是很坏的意思。

师:这个词我们可以根据字理解词的意思。恶也是坏,劣也是坏。这恶劣就是很坏,坏到极点。 师:课文中说的是什么恶劣? 生:阿联酋的环境非常恶劣。 生:“不毛之地”。 师:谁来帮助他。 生:什么都长不了的地方。

师:说得很好。这里毛指的是草木庄稼。拿不毛之地就是,不长——草木庄稼的土地。 师:课文中指的是哪里? 生:阿联酋的沙漠。

师:同学们词语理解得真好,我们要知道理解词语可以用多种办法。

3、交流字形,描红写字。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词。刚才我们是横着读,现在我们换种方式,竖着读,试试看。 指名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一竖行说的是阿联酋原来的样子,中间说的是他们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最后一行说的是阿联酋现在的样子。 师:你真细心。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一起竖着读。

师:本课有6个生字,如果你是小老师,哪个字,在写的时候你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侍”是“亻”,不能写成“彳”。 生:“填”右边的“真”里面是三横。 生:“挖”右边不能写成“究”。 (重点指导书写“劣”、“挖”。)

师:这6个生字中,有5个生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而且都是左窄右宽。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7页,描红生字,注意这些字的笔顺,间架结构。

四、检查读文。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不光词学得快,而且字写得也很认真。现在我们把这些生字词带到课文中去读一读?好吗? 师:同学们要认真听。你们可是小评委哦。

【读中出现问题,立刻解决。解决后让其再读。读得好的,要表扬。】 【第三小节。

出示: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师:我们也来练一练。谁来读?

(他们把什么挖去,又填上什么呢?)谁再来读。 我们一起来读。

师:长句子读好了,读课文就不难了。】

五、理清脉络、把握文意。

师:书读通读顺了。请同学们再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一分钟思考)谁来说说看?

生:还记得刚才这三组词吗,看看能不能对你有所启发?【出示词语。】 生:阿联酋的沙漠白茫茫的,环境很恶劣,到处是盐碱,简直是块不毛之地。后来阿联酋的人们挖去咸而板结的沙漠,填上适合种植的泥土,花费了很大的代价。终于把沙漠变成了漂亮的、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洲。

师:你说得很具体。谁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生:阿联酋的人民花费很大代价配置树木,并且精心侍弄这些花草树木,把沙漠变成了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绿洲。

师:说得真好,你用上面的词,准确、简洁地概括了本文的内容。 就像他这样,谁再来说一说?

六、精读,

1、

2、3自然段,质疑问难。

师:是的,阿联酋人民花费很大的代价,培植花草树木,让沙漠变成了神奇而美丽的绿洲。那阿联酋的沙漠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划出相关的语句。还记得默读要求吗?谁来说。

生:嘴巴不出声,在心里读。 师:好,开始读吧。

师:阿联酋的沙漠是什么样的呢?文中是怎么写的? 【出示第1小节、第3小节的一段。】指名读。 师:阿联酋的沙漠留给你怎样的印象? 生:环境恶劣。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 【点红“罩着一层硬硬的壳”。】

师:同学们见过罩着一层硬硬的壳的土地吗?我们这儿的土地是什么样的? 生:松软。 生:肥沃。

师:松软、肥沃的土地适合——植物生长。 而这儿,是什么好像一层硬硬的壳? 生:盐碱。

师:请看。【盐碱图片】

师:这里全是——白花花的盐碱,土是——咸的,水也是——咸的,根本无法种植植物,简直是块——不毛之地。【板书不毛之地】 师: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生读。

师:同学们可要注意了,这里可是个感叹号啊,它也表达感情呢。 师:谁再来读。 生读。 齐读。

师:这满是盐碱的沙漠,从飞机上往下看,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 从“白茫茫”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满眼都是盐碱,很多很多。 师:是啊,无边无际的盐碱。 师: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读。

师:能听出很多很多吗? 生再读。 齐读。

师:上面这段话谁来读? 指名读。 齐读。

师:请看一段资料。【资料介绍】 两段一起读。

七、转折留疑。

师:就在这样一片白茫茫的沙漠中,却有着星罗棋布的绿洲,那是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城市。想看吗? 生:想。(播放组图)

【描述:瞧!高高的椰树像一把把大伞,倒映在碧水之中。碧绿的草坪像一块块绿绒地毯。五彩的鲜花竞相开放,组成了绚丽的花海。飞溅的喷泉,整齐的街道,美丽的公园,视野所及之处都是绿色。迪拜是个绿意浓浓的天堂。站在这里,你绝不会想到,脚下曾是一片贫瘠的沙漠……】 师:刚才老师听到了同学们一声声的惊叹,能告诉我你在惊叹什么吗?

生:简直太漂亮了。

生:这么美的城市,他们到底是怎么建造起来的啊? 生:这就是人间仙境。

师:迪拜曾是一片白茫茫的沙漠,在短短的几年内,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个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城市,(板书:绿树成荫、鲜花遍地)阿联酋人民创造了奇迹——沙漠中的绿洲!(再读课题)

师:为什么是不毛之地的沙漠能变成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城市?这奇迹到底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呢?(板书“?”)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去探讨这个问题。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板书:

? 绿树成阴 不毛之地 → 鲜花遍地

推荐第7篇:大江保卫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地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教学准备】 投影

【拟定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词,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尤其在各种困难面前,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画面,亲自去看一看。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江保卫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看到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为什么叫“战”战斗的经过怎样?)

2、带着问题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 ⑵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⑶标出难读的地方。

三、学习本课生字

1、根据课后生字表的注音,学生自学生字读音。投影出示:

日夜兼程 肩膀 肆虐 闪烁 摇摇欲坠 嶙峋 铁钉

2、指名读,随读随纠。注意:虐n

3、学生自由练习,同位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

5、全班齐读。

四、指导朗读

1、自由朗读。

2、生提出难读的地方,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练读。

A、暴雨,大暴雨,一场接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B、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

加油!”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再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C、再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蒎洲弯,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五、感知课文大意

1、整体通读课文。

2、思考:从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六、指导书写生字

1、仔细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

2、提出难写的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描红、临写。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抗洪抢险地光荣事迹,读一读。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初读感知、理清思路、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4、教师简介背景

5、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归纳整理出几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嶙峋、肆虐、惊心动魄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3、思考分段,简述段意

第一段(1):写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写我部队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赞扬了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一段

1、范读,思考: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 概括归纳:

一、灾情危急,

二、奔赴战场

2、圈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词语、标点,读一读并体会。

“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以及三个“!”。

3、指导朗读。

4、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一读。“日夜兼程”、“挺进”

5、指导朗读,体会子弟兵们大战洪水的英勇气概。

6、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段内容。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一、激情导入

1、播放98年抗洪视频,创设情境:同学们,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军队。在一次次抢险救灾的战斗中,人民子弟兵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奋不顾身,展现了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看!1998年的夏天,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长堤。就在万分危急的时刻,长江堤上出现了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

2、激情导入:《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以浓墨重彩生动地描述了当年人民解放军官兵在长江抗洪战斗的感人事迹。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感受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吧!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从视频画面中感受抗洪战斗的惊心动魄,燃起学习课文的激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说说看到课文题目有什么问题。

2、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要求:⑴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词;⑵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⑶标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效果。

(1)、幻灯片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其他学生或教师纠正字音。

(2)提出难读的句子,学生练读,教师随机指导。

(3)接龙朗读课文,大家互评。

4、再读课文,感知大意。

(1)边读边想,读后说说自己从文中读懂了些什么。

(2)理清课文脉络。按“告急——决战——铭记”给课文分段。

三、书写生字。

1、学生自读生字,说说哪些字不易写好,哪些地方书写时应注意。

2、教师范写重点生字,边写边讲述注意点。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寻找生字字形特点,在主动识记中加深生字印象;培养学生写字的正确姿势和良好习惯。]

七、布置作业

1、抄写带有生字的词语。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后反思: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因此学生并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我在教授这篇文章时,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本设计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课件,根据母语学习特点,抓住重点词句朗读品味,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再现当时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品味语言文字,感悟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在设计小组学习时我曾反复思考,什么样的小组活动才是有效的,高效的?所以首先我是让学生自由读文、找感动的句子一再让学生能充分的品读语言文字,然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学习,这样一种先行交流的形式,自认为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一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一些,能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后进行集体交流,这一环节则按自己的预设层层深入,当然也得关注课堂生成!我通过关键词句的品析以及一些标点符号的内涵引申和不同形式的朗读努力让文本感动学生,震撼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怦然心动,以情激情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第2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还有一些不足,比如,多媒体操作不太熟练,自己本身情感没有完全爆发出来,激情不够等等,我想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积极努力改进的。

推荐第8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 沈菊芹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小节,通过关键词句,体会解放军官兵英勇保住大堤的气壮山河场面,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

2、品味文章语言,以文章思想内容为背景,体会作者四字词语表情达意的妙用和人物动作描写的精准。

3、认识领会课文“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方法,并通过课后实践,让学生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1、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领悟情感,并体会四字词语在写作中妙用;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认识领会并实践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

1、课前带领学生做“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游戏,并提醒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等。

2、“点面结合”场面描写练笔训练稿纸、黄晓文动作流程图示、PPT

一、复习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小节。让我们用朗读把自己带进。那1998年的夏天„„出示引读: 这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跟老师一起写这这个词。(板书:气壮山河) 那么,这篇通讯的2-6小节主要向我们描述了哪两个气壮山河的场面?请概括地说。 板:保大堤 救群众

二、学习2-5小节

1、让我们先跟随作者的笔触回到1998年7月27日的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旁,去看一看四百多名官兵保卫大堤的场面。

请你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打动了你,让你读出了那种气壮山河的感觉?划出来,可以作简要批注。(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

谁来,先选最打动你的那一句读读,简要说体会。学生汇报交流,着重指导四处:

①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点红“闻讯赶到、一场令下、一条长龙”,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一声令下,就成了一条长龙,一道钢铁长城,这种英勇无畏的气概气壮山河!!谁再来读一读,把这气势读出来。你还找出了哪些句子?

②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学生交流时引导抓住,你是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到了?点红:来回穿梭、赤脚奔跑、全然不顾、一个念头。这里有一个词,全然不顾。请你联系句子想一想,他们全然不顾什么?

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他们全然不顾肩头沉重的沙包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他们全然不顾泥水中来回穿梭的劳累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他们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脚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他们全然不顾生命的危险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四百多名官兵 “一个念头”!这就叫“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请你再来读。 ③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战士们高声喊道,你喊得不够好,这是一组什么句式?(排比,三个感叹号,要怎么读才好?)再来!或者表扬你读得好,声音一个比一个高,你为什么这么读?你再读。你们听出了什么?(气势(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可以说这喊声气壮山河,震撼人心,我们一起喊出来。用心来朗读。激情澎湃、坚强英勇、不畏艰险、积极乐观)。点红“奋然跳入、血肉之躯、难道他们不知道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被巨浪吞没 ;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了,再也不能回到温馨的家里了? 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与狂风巨浪作战,与洪水作战。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大堤,保住大堤!)这激情高亢的喊声,这舍生忘死的精神气壮山河啊!

④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读到这个“伤痕累累”,你能想象一下,官兵们的身上可能有哪些伤?老师这里有一组数据,不忍心读出来,大家浏览一下,你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再来读这个句子,读出你的心疼和怜惜。

引读: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请同学们回过来读读刚刚划出的这些关键词,你发现了什么? 我们来用心读读这些四字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作者正是用这么多锵锵有力的四字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场面的气壮山河,写出了解放军官兵奋不顾身保大堤的英勇精神,让我们好好地读第二节,关注这些四字词语,读出气势,读出感动来!(配乐)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板:铮铮铁汉)

接下来课文具体描写了黄晓文的感人事迹。请你读一读第四小节,哪里最能显现出黄晓文这一个铮铮铁汉的本色?学生读,说体会。

我们发现,作者在描写黄晓文时着重抓住了什么来写的?请你再读这些句子,圈出几个关键动作来。指名说圈出的词语(说、咬、拔、扯、捆、转、扛、爬)“来不及了!”从黄晓文说的这四个字让你读出了什么?什么来不急了,他究竟急的是什么?(他在与时间作战)平时,你有被什么刺伤过?疼吗?而黄晓文呢?哪个词看出来。你被刺伤后是怎么做的?而黄晓文呢?这么一对比,你读出了什么?读书就是要把自己带进去,这样才会有深切的体验。

正是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铮铮铁汉,一个英雄的本色。谁来读读?(英雄仿佛就在眼前)

2、对比出示第2节和第4节

回过头来,比照一下,同样是写保大堤,课文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第二节是写四百多名官兵保大堤,全场的整体描写,是“面”,第四小节是具体写黄晓文一个人的,是“点”。 对,这种写法叫“点面结合”。(板书)就好比摄影,面的描写就相当于给一个“广角镜头”,而点,就是一个特写镜头。

既然已经写了四百多名官兵一起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黄晓文一个人呢? (以点带面,从一个人身上看到很多人,写一个人,代表的却是整体) 点面结合的描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可以很真切地了解具体情况。

是啊,从一个黄晓文身上,我们可想象到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英勇奋战在长江堤坝上。这里有一个 “„„”。李向群42度高烧不下岗,直至因过度劳累,离开人世;广空高炮某团225营官兵在这一夜与滔滔洪水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高建成等17名官兵英勇牺牲。

(音乐响起)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他们是为了谁?让我们继续用镜头来扫描人民子弟兵英勇救群众的情景。

4、学习第5段

自由大声读第五小节。

谁来读第一句。这组排比句连用了三个“飞向”,战士们驾驶的是冲锋舟,用“驶向”不是也很恰当吗? 好不好?(引导:“飞向”写出速度快。被困的群众身处危险,战士们的心里如何?时间意味着生命。能不急吗?) 同学们,阅读就是要善于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就发现作者的用词是多么的精当。三个“飞向”写出了速度之快,写出了战士们救群众之心切,写出了气势啊!建议大家在“飞向”下加个三角符号。谁来读出这种急切来?

谁接着读?

第二句:一个省略号的背后又藏有多少故事。请看一组图片: 第三句:引读,也就是说——

第四句:红五星,迷彩服,人民子弟兵就是人民的大救星。 读到这里,你想说对这些战士们说什么?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的英勇精神气壮山河。(指板书)

这一段句式整齐,流畅,朗朗上口,同桌两个人配合来接读,读出你的赞美、敬佩之情!

三、学习最后一段

1998年夏天,这场气壮山河的保卫战,我们的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必将深深地融于大江不朽的灵魂之中,人民不会忘记,也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齐读最后一小节。

四、课后作业

1、课后,查阅资料,阅读1998年抗洪中的英雄故事。

2、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抓住人物活动时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从运动会、竞赛活动、联欢会等任选一个内容写一段场面描写。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四百多名

保大堤

点面结合

气壮山河

黄晓文

( 铮铮铁汉)

救群众

推荐第9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洪水画面。

2、这就是1998年的夏天。当时是暴雨,大暴雨,是一场接着一场。那奔腾不息的长江,转旋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就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人民解放军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大江保卫战

二、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今天让我们一起透过语言文字走进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感受一下语言文字背后所描写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请同学们自由读2---5自然段,画出让你心灵受到震撼的语句。读一读,写下自己的感受。

三、交流。

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A学生交流所画的语句,并且说出自己的感受。 B “嶙峋”这个词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C生活中手不小心被划破,哪怕是一个很小的伤口都会钻到心里疼,因为十指连心啊。那我们的战士们被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这种疼,这种痛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大啊,可我们的战士们却——(全然不顾)。他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的仅仅是片石割破了脚趾吗? D是的,尽管——(疼痛难忍),尽管——(血迹斑斑),可战士们——(全然不顾),从这里你感受到战士们什么样的可贵品质呢?他们的精神、意志令人感动。那么谁能把这几句话读好,读出你的感动呢?

E战士们对这种疼痛为什么会全然不顾呢?(因为他们心中只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对!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生回答) F“保住大堤”这个念头在他们新中深深扎根了。子弟兵们都在心里默默的祈求能够保住大堤,并且决心一定要保大堤。让我们读读他们的心声吧!

2、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A战士们在怎样的环境下筑起了一道人墙?

B那呼啸的狂风随时会把人墙吹散,那滔天的巨浪随时会把战士们吞没?这几个小时战士们是怎样度过的呢?

C齐读: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血水汗水,水水相融。 D我们的战士们并没用害怕,他们曾立下这样的革命誓言: 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 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E他们看作是在呐喊、加油、助威,把他们作为了前进的动力,多么乐观的子弟兵啊!让我们一起高声喊到:„„。

3、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A“劈波斩浪”,你是怎么理解的? B三个“飞向”你读懂了什么呢?

C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可爱的人民子弟兵,他们真是急人们所急,想人们所想啊。

D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出示资料)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个被救的人,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战士说些什么呢?

E有人说,军和民就像鱼和水,我看,军和民就是血和肉。

4、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A 理解“军旗飘扬”“军徽闪烁”“红五星”“迷彩服”

B引读: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

5、学习黄晓文的事迹。A面队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我们一起来听听黄小文的故事吧。

B此时此刻的黄晓文到底在想些什么呢?他不疼吗?假如你就是他身边的一个人,你会对黄晓文说什么? C出示子弟兵奋战图。

为了保住大堤,制服洪魔,我们的子弟兵献出的不止是鲜血,甚至是年轻的生命。

四、总结。

1、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人与自然的搏斗。这里没有泪水,只有汗水。这里没有柔躯,只有铁骨。这就是我们英勇的子弟兵。

2、出示: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3、抗洪尽管已过去近10年,相信这一情景人们至今记忆犹新。1998年,13亿双眼睛同时凝聚这里,那拍岸惊涛撞痛了13亿颗心。然而,众志成城。百年不遇的长江特大洪水终于屈服在全民族团结一心所迸发出的移山威力前。让我们重温那一副副感人的画面,牢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五、作业

给我们敬爱的人民子弟兵写一封信,把最想对子弟兵说的话写下来。

推荐第10篇:大江保卫战

大江保卫战 第二课时

内容简析: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以浓墨重彩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官兵长江抗洪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课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设身处地地想。读悟交融,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从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心灵的净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语 “惊心动魄”、“铭记”、“鏖战”。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地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品味,理解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2、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人民子弟兵的伟大,激发学生立志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宏伟志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情(3分钟)

导入揭题: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 师:谁来读出你的理解?指名读 师:谁来读出你的味道?指名读 师:一起来,读出硝烟味。

师: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那是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师:一起接着读(师领读:“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你能读得更急一些吗?把三个感叹号读出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设计意图: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深情并茂的导语及学生气壮山河的气势,学生很快进入98年长江奔腾、肆虐的洪水中,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渲染了课堂氛围,为学生迅速接近文本做好铺垫】

二、学习2—4自然段(15分钟)

过渡:就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在九江赛城湖大堤上抢险的场面。 (板书:大堤抢险。)

1、出示自读提示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出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朗读时要字字入眼,句句入心,声声入情。开始。(生自由朗读找词,师巡视。) 指名,告诉大家你选的哪个词,说说你的理由。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惊心动魄就是使人心灵震惊,魂魄震撼。)找到那句话,读一读。这一句是对第二节的“概括”,“惊心动魄”又是对大决战最贴切的形容。

2、出示自读提示2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找出最让你感动的那一句,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体会。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简短的话。默读要眼到、心到、手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生默读、思考、批注,师巡视。)

出示第一句,师:划了这一句的同学举手,指名读。 第一遍完整读,说说你的感受。第二遍指导读。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师:战士们肩上可是一百多斤的沙包,读得再沉重点。)在泥水中来回穿梭。(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这里穿梭形容什么?) 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师:索性能换一个词吗?你再读读,干脆点!)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师:嶙峋是什么意思?凹凸不平,突兀,锋利。嶙峋的片石是什么意思?割破了脚趾的片石,是什么片石?)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再一起读出你的感动。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追求更加有层次的读才能读得更有实效,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自己读,谈感受后带着感受读,教师指导后再来读,一次比一次读得有内容,一次比一次读得有滋味】

3、过渡:嶙峋的片石把战士们的双脚割得鲜血淋淋,可他们却全然不顾,课文中就给我们彰显了这么一位铁汉的本色,他是谁呀?一起说。(生:黄晓文)(板书:铁汉本色)对,就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谁来读一读黄晓文的感人事迹。

师:读了这个故事,告诉大家此时你心里什么滋味?(生:感动。)

师:再找一位学生,你听了故事,此时此刻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能不能带着感动再给同学们读一读铮铮铁汉黄晓文的故事。老师和同学帮你,你一定能读好。 学生读到黄晓文大声说时,师引读:黄晓文“忍着巨痛”大声说,生接着读。 师:“扯”能不能换成“撕”、“拉”为什么?

(争分夺秒、毫不犹豫、用力猛、速度快、果敢刚毅的性格、雷厉风行的作风) 师:“捆”能不能换成“包”或“扎”为什么?

(动作迅速、草草应付,表现了黄晓文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铮铮铁汉的本色。) 师:“拔、扯、捆、扛、爬”五个准确的动词,就能表现的如此传神。 师:同学们,铁钉扎进脚底,嶙峋的片石把双脚割得鲜血淋淋,难道他们就不疼吗?(生:“疼!”)是啊!他们也是血肉之躯啊,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是什么?一起说,(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

4、“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师:让老师想起了一句话,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见机指导朗读)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感动了。说说你此时的感受?(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奋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奋不顾身)

师:当时情况怎样?(“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 师:跳下去就意味着什么?(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 出示课件:师生齐读: 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

也许这一跳,就会被急流冲走 ;就会被巨浪吞没 ;

也许这一跳,就再也见不到自己的亲人 ;再也不能回到自己温馨的家; 也许这一跳,孩子将失去自己的爸爸;

也许这一跳, ; 也许这一跳, ; „„

学生写,放视频。

指名每人读自己写的那一句,连读。

师: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大堤,保住大堤!)

师:血肉之躯筑人墙,钢筋铁骨战巨浪。

【设计意图: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教师已无需过多地解说,留下空白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去驰骋自己的想象。学生的发言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独白,一种无言的酣畅。】

(3)师过渡:“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有一副对联这样描述道:(齐读)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小结: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如果说,作者在这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群体的战斗,这位铁汉的描写就是一首个人的颂歌。

三、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2分钟)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要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像黄小文这样的感人的事迹更是数不胜数。

师: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指名读最后一节。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齐读最后一小节,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设计意图:“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以读为本,读悟交融,透过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那起伏的情感,“爱作者之所爱,入境又入情”,内心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理性的语言伴随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的时候,智慧与情感齐飞,知性共灵性一色。】

第11篇:大江保卫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一课主要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1998年夏天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二、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采用底阁镇教委“四步十二式”课堂教学模式。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惊心动魄”、“闪烁”造句。

4、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

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体会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五、教学准备:

1、笔记本电脑;

2、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3、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师述:曾经有这样一首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许许多多的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请听——《为了谁》。

2、过渡:这首歌赞颂了抗洪救灾中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1998年抗洪救灾的课文。

3、板书课题:大江保卫战

、第一步:感知体验

1、感知课题:

学贵有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点什么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设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渴望求知的心情进入新知的探究。]

2、感知课文:

(1)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教师听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指名小老师领读。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主要是地基。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舍本逐末忽略了生字新词。 (2)听课文录音。

教师提出听读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设计意图: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听力和概括语言的能力。] 指名学生说一说。 (3)学生自读感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读熟了课文,才能更好地感知课文。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继续采用默读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以期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开火车读课文。及时评议学生的读书情况,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5)自己练习尝试着复述课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己先试一试,会给自己增加一点信心和勇气。

(6)指多名学生复述课文。

复述接力,传递快乐!及时鼓励学生,激活学生复述得热情!教师出示写有复述温馨提示的小黑板,为学生复述点明方向。

【设计意图】由于课文比较长,如果让一个学生把全篇课文复述下来,有一定的难度,并且需要好多时间。复述接力 赛,不仅能节约时间,还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复述,满足学生展示复述才能的欲望!、第二步:提出问题 第三步:解决问题

1、自我提问——独立解答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尝试提问题;

(2)自己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课前上网查询等多种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指名学生说一说,不能解决的教师板书下来,共同解决。

2、互相提问——合作探讨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提一提不明白的问题; (2)小组交流提出的问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大家的力量解决一些问题;

(3)小组推选代表说一说,不能解答的板书下来。

3、教师引导提问——教师引导解答 教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预设问题如下:

(1)为什么要保卫大江? (2)是怎样保卫大江的?

(3)为什么课题叫“大江保卫战”?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内容加以感悟理解:

A、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读课文、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让学生体会人民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从中体会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B、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C、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适时向学生讲解有关借代的修辞手法。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第四步:内化检测

1、【积累运用】

积累摘抄本课内的排比句,比喻句。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记忆课文,并将这些生动的句子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知识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

2、【实践活动】说话训练:

是啊在抗洪一线,处处是英雄,人人是英雄,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行为值得颂扬。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让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到最低点。

(1)你看,在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飞向……飞向……飞向……

(2)你听,感人的故事有多少啊!在安造垸……在簰洲湾……

(3)你说,引导表达,“在什么地方,子弟兵救出了谁。” (4)你赞,是啊!哪里有洪水……哪里有危险……看到了红五星……

子弟兵的心中装着百姓,子弟兵和人民群众是鱼水情深呀! 设计意图:通过说话训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抗灾现场,亲眼目睹人民子弟兵的大无畏英雄壮举,让学生萌生出敬英雄,颂英雄,乃至学英雄的激情来。

3、是啊,洪水无情人有情,铭记人民子弟兵!让我们带着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背诵课文第五节。

4、练习巩固:(教师发放收获卡)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教师出示课堂练习展示卡,以期达到“课课清”“堂堂清”,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以致用!

五年级语文课堂收获精彩展示卡

温馨提示: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同学们,学完课文后你的收获一定很大吧!拿起笔,细心做一做,相信自己,我能行!

一、我能用下面的词语说句话: 惊心动魄---- 闪烁----

二、我会把他们分清的。

斩( ) 兼( ) 崭( ) 谦( ) 魄( ) 塞( ) 魅( ) 赛( )

三、下列词语我记住了。

( )波( )浪 气( )山( )

( )( )不息 ( )( )铁汉

四、品味妙句,完成练习。

1、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这里把“奔腾不息的长江”比作———————————— 我觉得这样比喻,形象的表现出———————————————————————————————————————————————————。

2、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句中,用—————、——————来指代人民子弟兵。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或是事物的局部代替整体,就是借代,联系自己的生活,你能用这种写法写一句话吗?

————————————————————————————————————————————————————————————————

、板书设计:

保大堤(面)

英雄

大江保卫战 战洪水(点)

救灾民(面)

铭记

、作业设计:

课下搜集人民子弟兵面对灾难、奋不顾身的感人事迹(如抗洪救灾、抗震救灾等),我们举行一次“英雄事迹记心中”故事会。

、结束语:

学完了本文,老师也不由得被人民解放军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一首诗来表达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教师配乐朗诵诗:

献给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

当暴雨倾盆而下的时候, 当狂风怒吼不止的时候, 当洪水铺天盖地的时候, 当天灾突如其来的时候, 是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

风停了,雨住了,

是您,用汗水血水保住了大堤 是您,救出了幼儿园教师周运兰 是您,给了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次风风雨雨

因为有了您——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才有了祖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底阁镇朱官庄小学

张景宏

第12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资料

教材解读

那是一个令任何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的夏季,那是一支令任何障碍闻风丧胆、不战自溃的队伍。1998年的夏天,血肉之躯铸成的钢铁长城与长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进行了顽强战斗。壮哉,大江保卫战!伟哉,英勇子弟兵!

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是紧扣一个“战”字来展开的,写了为什么“战”,怎样“战”,“战”的结果如何。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其中第二节主要写子弟兵不畏风暴,奋不顾身地力报九江大堤的群体写照。第四节写连长黄晓文拔钉继续参加抢险的感人场面。第五节用气势强烈的排比句写出人民子弟兵怎样劈波斩浪,救起一个个乡亲,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大救星。

在写作特色上本文描写既有群体的描写,又有个人的写照,有详细的叙述,也有概括的勾勒,点面结合使得子弟兵“铮铮铁汉”、“勇保人民”的本色得到充分地展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那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无私奉献,流血奉献的英雄们,却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

一、复习导入

1、齐读第一段(媒体播放灾情,渲染气氛),说说主要内容。

二、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这一段写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迹?

(1)默读。

(2)交流概括。

大堤抢险

(3)板书小标题

铁汉本色

勇救群众

2、学习事迹之一:大堤抢险

(1)听录音、看插图、画句子,“——”画战士们是怎样做的,“~~”画战士

1 们是怎样想的。

①交流所画的句子

②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2)看媒体播放战士们抢险的场面,身临其境地体会战士们的心情。

(3)把你想到的用笔写下来,在交流。

(4)指导朗读,面对险情,战士们的大无畏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3、学习事例之二:铁汉本色

师过渡:如果第一层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那么第二层就是特写个体形象,黄晓文的事迹。(媒体播放黄晓文的人物形象)

(1)自由读,说说这一层主要讲了什么?

(2)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准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黄晓文的事迹,先同桌说,再集体交流。

(4)体会“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像黄晓文这样的铁汉,这样动人的事迹太多了,说明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5)课前搜集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感人的事迹?

(6)再次朗读这句话。

(7)齐读第四节。

4、学习事迹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1)轻声读第五节,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①同桌先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②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体会到子弟兵救人的事例数不胜数。)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2)体会了这么多,那么在你们心目中,子弟兵们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用笔把他们写下来。再交流。

(3)朗读,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4)齐读这一节。

铭记

5、总结,引读第六节,板书

英雄

6、有一首歌《为了谁》,唱的就是这群可歌可泣的抗洪英雄,让我们一起再来聆

3 听,永远记住这群英雄,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2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

1、2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的录音带、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

4 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大江滚滚)的录象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精炼、深刻的成语如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学生多读、多记、多说,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积累。]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现在,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长江险情呢?指名再读(先跟观众打招呼)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3、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读准:日夜兼程

(2)你能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

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

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

(2)与小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3)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你又能体会出些什么?(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引读: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读、指名读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百多名官兵问讯赶到„„顿时„„出现了

(加点)从这儿可看出什么?

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子弟兵面临的困难是狂风、暴雨、巨浪,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多乐观的子弟兵呀!让我们一起高喊„„

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

这场激烈地战斗就叫“鏖战”(出示、读准)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

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齐读句子)

4、刚才我们领略了九江赛城湖大堤上动人的一幕,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5、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

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6、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首动听的歌(播放《为了谁》)一起跟着唱起来。

四、作业

发生在九江大堤上的动人故事有很多,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大江保卫战

(三)

一、复习课文,回顾整体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仍旧和时光老人回到那难忘的1998年,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请你们用朗读来表达你们的参与热情。学生齐读课题。

2、围绕“战”字,请同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课题入手,从整体入手,复习课文,是简洁而有效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学习内容

同学们,是的,98年那年夏天接连不断地大暴雨使滚滚长江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沿江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让我们一起来亲身感受一下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吧!

1、放录像

过渡: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和几百万群众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在这场不动枪炮,不见硝烟的战斗,与大自然的展开了生死搏斗。

过渡: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抢险救人的感人场面,让我们跟着课文,我们先随记者去抗洪抢险的第一线去亲身体验当时的情景。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画面吧。

三、学习“大堤抢险”

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5小节,用我们的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哪些感人的场面?

2、集体交流:(板书: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

过渡:请你们以小组的形式用心去体会让你们最感动的一个场面(大提抢险、铁汉本色、勇救群众),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出示小组学习要求:A款、轮流交流式----(1)各自圈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试着读出你的感

9 受;(2)在组长的组织下,每人轮流读课文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读;(3)其它三人评价,让每人都读出自己的感受。B款、共同体味式----(1)小组成员共同圈画,让你们感受最深的句子;(2)小组成员互相讨论该如何读;(3)大家一起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C款、任务分配式----(1)组长将所写文字按句子划分给每人体会;(2)每人自己体会分配到的词语;(3)各自体会交流,互评。

A:学习画面之一:大堤抢险

1、交流该部分感动的句子,并想想为什么令你们感动?感悟朗读。

2、交流,哪些句子最令你们感动?

(1)“四百多名官兵„„出现了”(课件出示)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救援行动的神速)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出示课件)你或你们小组能读一下吗?

(2)“官兵们肩扛„„保住大堤”(课件出示)提问:读出了什么?

①学生回答。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士们的意志坚强、奋不顾身?(赤脚奔跑来回穿梭全然不顾鏖战伤痕累累)(课件突出重点词语)

②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指名读。

③还有令你们感动的句子吗?继续交流。

(3)“狂风卷着巨浪„„伤痕累累”(课件出示)提问:你门小组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出示课件)

①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②指名读、齐读

(4)“风声„„写照”提问:你们读出了什么?(乐观、与人民心连心)解释“惊心动魄”并造句;出示课件再现当时的一幕幕动人的情景。

【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情理交融,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过渡:战士们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伟大的抗洪精神令我们感动,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的事迹,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B、学习画面之二:铮铮铁汉

1、想想课文是通过什么把黄晓文的精神表达出来的?

2、交流:(语言、动作)(这一段话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动作来表达精神的)

【从总体上、表达的角度上来引导学生体会英雄的精神,与前面的讲读方式有所不同。】

(1)哪位同学来读一下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为了什么?

(2)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黄晓文不觉得疼,可我们的心在疼,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小结:是啊,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啊。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来,我们用一个词概括他们的形象。(板书:铮铮铁汉)

3、通过收集资料,同学们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简单介绍一下他们的事迹,并且把这位英雄的名字写在黑板上。

【适当开掘了课程的资源,并且符合课堂教学的情境,对学生来说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过渡:英雄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些英雄的名字。抗洪英雄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像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C、学习画面之三:勇救群众

师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

11 事迹也是数不胜数,又有哪个句子最使你感动?

1、同桌先交流,并谈谈你感动的原因。(同桌可以先相互读读,并交流交流你感动的原因。)

2、集体交流重点句子:

(1)“战士们的冲锋舟„„以生的希望„„”(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①出示第一句话,请用朗读汇报你们的学习收获。哪桌先来读?

②一句话代表一颗心,读了这句话,你们能从中体会到一颗怎样的心?

【重视对学生的朗读,使他们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③你们体会得很真切,能把你们体会到的“心”融入到朗读中去吗?你俩一起来读一下。

④教师展示画面(确实如此,同学们你们看,讲述画面。)齐读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①文中的这一段话也非常感人,哪组来读好它。读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到什么情?

3、指导朗读最后两句话。总结:其实,用心读课文时,读一句话时,就能体会到一颗心,读,更能体会到一片情。

总结过渡:洪水到哪里战士们就飞向哪里,我们的军队不愧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不愧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子弟兵,不愧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钢铁长城,人们怎能不由衷地赞颂“是他们大救星”!让我们一起深情朗读“哪里„„就„„”、“看到„„,看到„„”千言万语不足以表达人民的心声,让我们记住这样一句话。

4、引读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

提问: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解放军官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冲向哪里,那么他们为什么能那样做呢?(板书:军民鱼水情)

总结:这鱼水似的深情,人民群众怎能忘记?万里长城作证,巍巍大地作证,人民子弟兵永远是矗立在人民心中的丰碑。我们将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永远铭记——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齐读第六小节。最后,让我们把一首赞美英雄的歌送给他们。

集体评议:

在第二次试上的反思和评析后对教案又作了一些修改和调整,避免了原来语言上的漏洞,使得学生的交流形式不是停留在个体上,而是更多的以小组的形式出现。但在体会子弟兵们“大堤抢险”奋不顾身的可贵品质时,学生“悟”得还不够透彻,“读”得还不够入情,这与教师的“导”密切相连。因此建议在备这部分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得更细致些,既要备书本这头,还要备学生那头,要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有充分的应答和调控能力,及时地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深入地悟,深情地读,而且要采取多种形式的读,不能仅仅停留在走过场。当然这可能也与班级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有关,但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心一定会课文中的人物想碰撞,进而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个人反思:

审视自己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确实感到有点浮而不实。阅读教学在进行品味感悟的同时是绝对离不开咬文嚼字的,惟有抓住字眼,深入意境才能走进去,读出来。而我自认为学生抓到了便是理解了,理应会读了,所以对于学生蜻蜓点水般的“感悟”都给予了肯定,对于学生装模作样的朗读也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或许先谈体会、理解,再看画面感悟,最后再次体会、理解、朗读,这样一层更进一层的铺垫会逐渐掀起学生情感的高潮,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

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课文分为三个版块:险情、抢险、救人。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一、第一版块——怦然心动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优美动听充满深情的语言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所以,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用实况录象,用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心惊肉跳的现场,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第二版块——情动辞发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第三版块——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大江保卫战》(苏教版12册)已经教完许久了,可那难忘的教学情景老是浮现在眼前,让我忍不住偷偷乐——那节公开课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说来也惭愧,本来我并没有想到什么好的教学设计,参阅了不少备课资料,或觉得平乏,或觉得不如己意。直到上课前一天的早读课,学生曹思源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才突然间有了灵感。他问我:“老师,为什么不将‘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改成‘风声雨声喊声,声声震耳’呢?”我问:“你为什么觉得要这样改呢?”他说得有理有据:“我觉得应将‘涛声’改成‘喊声’是因为上文中有战士们高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再说,原句中‘风声雨声’之后是‘读书声’,写的是人的声音,‘喊声’正好与‘读书声’一致。”

我在他提出问题时就一直在努力地思索,听了他的解释后,一个新的想法也就形成了。所以,我对他说:“你的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自己的理解。不过,为什么不像你说的那样用,你先做个思考,到课上我们一同讨论,如何?”他高兴地答应了。

我得到这个问题后,如获至宝,马上对备课进行了重新设计,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一、听录音朗读第2—5自然段。

要求:一边听录音朗读,一边想象课文语言所描述的画面。

二、抓重点语段学习课文:

1、听了录音朗读,哪幅图画在你头脑中的印象最深?打开课本,将描述这幅画面的相关语句读一读。

2、交流:

(1)、说说你头脑中的那幅画,它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

(2)、据学生回答,投影出示相关语句,指导读出感情来。

如:1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2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3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4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 又爬上了大堤„„

3、这么多令人难忘的画面,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觉得用文中的哪句话合适?自由朗读2—5自然段。

4、交流,理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1)、齐读。

(2)、请曹思源同学说出自己的疑问与思考,师生共同探讨。

5、过渡:是呀,在那几十个日日夜夜中,有多少感人的事迹啊!齐读第5自然段。

6、补充讲解周运兰的故事(小江珊的故事第一课时已作介绍),激情,朗读第5自然段。

结合指导朗读着重理解句子:

1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2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7、回顾第2—5自然段,说说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场战争?

8、欣赏MTV《为了谁》,引起情感共鸣。

三、齐读第6自然段。

四、总结,下课。

〖你正在浏览《老百

我自以为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教学设计。

第二天,我很有信心地走上了课堂。结果嘛,不仅一切如意,还又有精彩生成——来自学生的“发难”使这节课锦上添花。具体情况如下:

师:这么多令人难忘的画面,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觉得用文中的哪句话合适?

生1:我觉得“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句话最能概括那令人难忘的抗洪场面。

生2:我觉得“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最能概括那令人难忘的抗洪场面。

„„

(我以为,学生肯定会找到“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因为文中本来就有提示“‘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哪知,学生就是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一琢磨,学生说的“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也有理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于是,又有了以下一段教学对话。)

师:现在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你更认同哪种观点呢?请细读第2—5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陈述你的理由。

生开始自读思考,接着开始小组交流。

师:哪位同学先代表小组发言?

生1:我们觉得用“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好,因为书上写得很清楚:“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生2:我们觉得用“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好。这句话概括地写出了我人民子弟兵在抗洪战争中无处不在,他们总是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地方,出现在最危险的地方。

师:你们理解“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句话吗?在预习时,曹思源同学对这句话提出了疑问,并且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先来听一听,好吗?

生(曹思源):我觉得应将“涛声”改成“喊声”,因为上文中有战士们高喊“狂风为我们呐喊!暴

15 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这样改很有气势;再说,原句中“风声雨声”之后是“读书声”,写的是人的声音,“喊声”也是人的声音,正好与“读书声”一致。

(学生中骚动起来。为了不至于太散,我提出了主导意见让学生进行了探讨。)

师:我觉得还是用“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好。为什么呢?

(有学生发言,但大多说不到点子上。于是,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师:原句中用的是“声声入耳”,这里为什么用“声声震耳”呢?它是不是和“风声雨声涛声”有关联呢?

生1:这“震耳”的“震”不仅是指“风声雨声涛声”震动了耳膜,更是指“风声雨声涛声”震撼着解放军官兵的心灵。

生2:这“风声雨声涛声”中的“涛声”不能改动,因为“风声雨声涛声”指的是大暴雨,大洪水。

生3:这句话写出了人民子弟兵牵挂着广大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师:书读到这个份上,我真为你们高兴!更为曹思源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而高兴!我建议为会读书会思考的曹思源同学鼓掌!(学生掌声很热烈。)

那——哪句话最能概括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呢?为什么?

生:“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最能概括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它前半句写洪水牵动了战士们的心,后半句写了战士们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怕流血牺牲,与洪水进行决战。

这节课,虽说是“偶得”,但却给了很多的思考:

1、尊重学生,从教学设计开始。现代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的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那么,领从何来?通常的做法是教师从学生的角度作些思考,然后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学习。实际上,这些问题有时流于形式,走过场而已;有时是一厢情愿,学生并不感兴趣;有时又浅显易懂,缺少研究价值;有时却深奥难解,学生遥不可及„„本课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备课前不妨先问问学生,听听他们的心声,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恐怕更切合教学实际,更简洁有效。

2、尊重学生,要正确处理学生的不同意见。现在的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一是为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对学生的突然“发难”置若罔闻,尤其是在公开教学活动当中;二是为体现《课标》要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唯唯诺诺,不肯定,不否定,或者干脆连连称是。这些都走了极端!本节课中,对学生的理解“我觉得‘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句话最能概括那令人难忘的抗洪场面”处理得颇为得当:既指出其可行,更通过辨析比较指出其不如“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好,使学生经历求知过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尊重学生,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放松。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所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束手束脚,不敢提出自己的主导意见,不敢亮出自己的阅读见解,生怕背上“牵着学生走”的“骂名”。结果,课堂上过分依赖学生的自我感悟:或者让学生“大谈阔论”,游离于文本之外,游离于中心之外;或者是教师使尽浑身解数,学生仍然是启而不发。教师应该大胆地站在课堂教学的幕前,发挥主导作用,与学生共同学习。试想,如果本节课中,我不提出主导意见“我觉得还是用‘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好”,不引导他们讨论“原句中用的是‘声声入耳’,这里为什么用‘声声震耳’呢”,而是放开手去让学生讨论是该用“风声雨声涛声”还是该用“风声雨声喊声”,恐怕那只能是无休止的争论。所以,教师不要怕提出自己的主导意见,只要能够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只要能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有所获,我们就无所畏惧。

第13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课文背景广阔,人物众多,充满战斗气息,既是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的真实写照,也是沿江全线整个抗洪战斗的缩影。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了人民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学情分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典型意义的材料从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思想感情。

难点:从课文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

1.同学们你们见过或者经历过洪水暴发的场面吗?下面让我们走进98年的那场洪水感受一下。(播放洪水肆虐视频)学生谈感受。

教师过渡:同学们这就是98年长江流域出现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人民子弟们打响了一场保卫河山的大江保卫战.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洪水视频导入,使学生能够真切的体会到洪水的无情和可怕,为下文更好地体会子弟兵的英勇无畏精神作铺垫。

二.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条大江就是(长江),你还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大江保卫战吗?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吗?那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出现了哪些感人的场面或事迹呢?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呢?

2.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大江保卫战,你看到洪水是什么样了吗?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洪水的肆虐的呢?这样肆虐的洪水一旦决口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是呀你看此时此刻(出示)读三个告急,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这种情况真的是万分(危急).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危急,这种紧张的气氛读出来吗?读的时候标注出的词语要重点强调。指名读,教师读,齐读.(配背景音乐)

3.师:很有气势,同学们此时此刻,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子弟兵们日夜兼程和人民群众打响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情境,更好地体会文本,同时具有震撼力的背景音乐也会扣动学生的心灵。

三.合作探究,精读体会

子弟兵们在保卫大江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性词语,抓住关键性词语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大屏幕出示)(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划出的感动你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投入,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1谁先来交流感动你的句子, 1.大屏幕出示,四百名官兵。。。。。。出现了.你能结合具体词语谈谈体会吗?指名读,随机读相结合

2.师:还有哪些句子感动了你,继续交流。.

(相机出示)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结合具体词语谈谈你的体会。我们的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保护人民的确是意志坚强,舍生忘死呀。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段,再次感受这种精神。

3师:很好,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了,谁再说说

(相机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的撕裂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

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呀?英勇无畏乐观主义精神。你来读一下这段话吧。同学们如果是你面对着狂风巨浪的险境,害怕吗?可是战士们面对着狂风害怕了吗?面对着暴雨退缩了吗?面对着巨浪恐惧了吗?而是高声喊道:出示句子,齐读两遍。这就是我们英勇无畏乐观坚强的子弟兵们。

4.师:很好,继续交流感动你的句子。一个个奋然。。。。。一道人墙。学生谈体会。指名读,齐读。

5.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子弟兵们这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下面就让什么走进98年的惊心动魄的抗洪现场感受一下。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子弟兵呀?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刻体会文本的基础上,播放真实的抗洪景象使这种体验加以深化,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6..过渡: 是呀,面对这样肆虐的洪水,才更显示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在这群铁汉中有一个人特别让我们感动,他的名字叫(黄小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情呢?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吗?他的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动了呢?学生谈体会,老师随机指导。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黄晓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他铮铮铁汉的形象的呢?面对这样的情况黄小文会这样做,其他的子弟兵会不会这样做?这说明了不仅黄小文是(铮铮铁汉)子弟兵们都是(铮铮铁汉)。

7.正是在这群铁汉们的奋力抢救下,大堤保住了,战士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你看(出示图片),教师补充旁白,你看战士们的肩

膀上皮为何大片大片的撕裂下来,他们的手上为何磨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他们的这双脚为何变成了如此溃烂不堪的样子?但他们还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奋战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以至于躺在满是泥水的冰冷地面上睡着了,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师:战士们用汗水和血水打胜了这场大江保卫战。这副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齐读体会

【设计意图】学生在进一步感悟了子弟兵的英勇无畏后,心中一定对子弟兵有了敬佩之情,此时及时给他们展示子弟兵们伤痕累累的画面,使学生的这种情感体验进一步的深化,此时学生情感体验达到一个高潮。

四.诵读感悟 拓展延伸师过渡:同学们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你看战士们身影出现在,引读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还出现在学生读: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过渡:结合现实想一下在你的记忆中子弟兵的身影还在哪里出现过?(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子弟兵们在危险地方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真是引学生读(哪里哪里„„)

师:所以人民群众学生读“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他们的大救星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这就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和子弟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呀。(鱼水深情)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以读代讲的方式,结合图片资料使

学生在上一阶段得到的情感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五.同学们,战士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胜了这场大江保卫战,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大江,永远铭记着--------,铭记着-------。这样的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的子弟兵人民会忘记吗,祖国会忘记吗?此时此刻坐在这里听课的你会忘记吗?所以我们会永远铭记我英勇的 人民子弟兵.(大屏幕出示句子,齐读)

过渡:是呀,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有一首歌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请听(播放《为了谁》视频歌曲)。边听边想你对战士们想说的话,来赞美一下们的子弟兵或表达一下你的敬佩之情。学生表达敬佩赞美之情。

六.作业超市(自选两项)

1请以“我想对你说”为中心,写一封信给我们的抗洪英雄,把你们想说的话写给他们。

2.视频推荐 :可以简单写写你的观后感

电影《惊涛骇浪》 挥师三江——1998年抗洪实录

3.搜集子弟兵抗洪救灾的图片和感人事迹,做成一份手抄报在班级展示。

七.附板书设计

23.大江保卫战

(气壮山河)

大堤抢险(面)

铮铮铁汉(点)英勇!人民子弟兵!

勇救群众(面) 心系人民

第14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在浓浓的和谐氛围中激起深深的情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与评析

靖江市惠丰小学黄健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21课《大江保卫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点面结合” 的写作方法。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体会人民子弟兵一心想着人民,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热爱解放军、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同学们,1998年的那个夏天,你、我、他,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个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

2、(播放视频,边看视频边描述):看吧——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3、(出示句子: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此时,(伸手示意学生齐读)——

4、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奔赴灾区,和当地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学生读题)。

【点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伊始,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立刻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拉近了时空的距离,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受到情势的危急;再加上教师深情并茂地诵读,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帮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情境,为品读下文奠定了情感基调。】

二、研读交流,体验情感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大堤抢险

1、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抢险救人的感人场面,让我们随着课文亲临抗洪抢险第一线,和英雄们一起经历那激动人心的分分秒秒。

2、7月27日凌晨两点,当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的时候,四百多名官兵是怎

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出示课件)让我们认真朗读第二自然段,最令你感动的地方反复读、仔细品,并在相应的地方记下阅读时的感受、体会。

3、学生自主阅读,写感受。

4、学生交流感悟,教师相机点拨。

【 点评: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突出的特点是发挥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在读中感悟,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充分感受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5、教师小结:战士们英勇无畏,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豪迈的英雄赞歌。正如书中对联所写——(出示课件)“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请你向老师这样读!(指名读、齐读)

6、这副对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回答)

7、这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播放视频)!

8、齐读第二自然段。

【点评: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让交融的感情之舟把教师、学生、文本一同载向感动的天地。借助媒体再现大堤抢险场面,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此时,“所有的语言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最好的方式是“读”:让学生尽情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这一环节使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到和谐统一。】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黄晓文事迹

1、大家激情昂扬的朗读,使老师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事迹,黄晓文就是其中一个。

2、(出示课件)快去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吧,多读几遍,做好介绍黄晓文英勇事迹的准备,最好能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和同桌相互讲讲)。

3、学生读课文,做好复述故事准备。

4、请学生复述黄晓文事迹(配上合适的动作)。

5、(针对讲得好的学生,鼓掌)你讲得如此精彩,老师相信你对文章的感悟一定很深,说说,你从文中悟到了些什么?『顺势引导:„„黄晓文真不愧是一名——学生答:铮铮铁汉;教师板书)』

【点评: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掘文本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积累,并

在积淀中内化课文语言,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目的在于体现这方面的要求,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把书面语言文字建构成画面,利用创造性复述,讲演结合,体会英雄铮铮铁汉的本色。】

6、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课前,大家搜集了不少这样的事例,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7、学生介绍感人事例。

8、多感人啊!他们的英勇事迹可歌可泣,他们用年轻的生命在浪尖上铸成了永久的丰碑!此时此刻,老师只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他们——(指黑板:铮铮铁汉)。

9、其实,不仅黄晓文„„是铮铮铁汉,我们应该说——(生答:所有参加抗洪抢险的人民子弟兵都是铮铮铁汉!)

【点评:交流收集的资料,充分体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和利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学生在语言组织中既丰富和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内化了文章情感,使原有认识更加“有血有肉”,进一步感受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三、顺势迁移,点拨写法

文章第二自然段着力描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以突出大决战的惊心动魄、气壮山河,让我们看到了群体的英雄精神面貌,这是“面”的描写;第四自然段则着力刻画黄晓文的个人行为,以一个点带动一个面,这是“点”的描写。这两小节点面结合,相得益彰,更突显出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点评:此环节意在渗透“点面结合”的作文教学,体现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借鉴和迁移 “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把品味文章的表达方法设计在学完第2节和第4节课文后,乘势品味,,学生的认识会由模糊走向清楚,由清楚走向领悟。】

四、拓展延情,升华情感

1、98抗洪后,有一首歌《为了谁》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唱的就是这群铮铮铁汉,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歌曲)

2、(学生听歌曲)看着这感人的画面,听着这悲壮的歌曲,你想对人民子弟兵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他们为了谁吗?(生答)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肩上这份保家卫国的责任啊!(出示课件)他们就是人们心中新时期最可爱

的人!让我们向他们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全体起立,敬礼!

【点评:运用多媒体播放战士们在非典、汶川地震、雪灾等重大灾难中冲锋陷阵的情景,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震惊,唤起内心的情感,用少先队员特有的方式敬礼致意,表达对所有人民子弟兵的崇高敬意,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练习写作,学以致用:

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一次大扫除或一次课间活动的场面。

【点评:此环节让学生模仿文中“点面结合”的写法进行迁移练习,使学生由方法的领悟走向实际的运用,整个过程循序渐进,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总评】

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能够从情感深处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激情,让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成为师生共度的一段难忘时光,让短短的一节课留给学生无尽的回味,乃至带给学生深远的影响。《大江保卫战》一课教学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新理念。从整体上看,这堂课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一、以情为切入点,创设教学情境

情感的课堂,就是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在本课教学的一开始,首先用录像以及教师饱满的情绪、激昂的叙述,去营造紧张的气氛,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激发阅读文本的愿望。在此基础上,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实现文本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并以“言”传情——说出自己的感动之处;以“声”传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动。整堂课,教师全心投入、热情洋溢,学生以情悟情,以神会神,真正受到了感染和升华。

二、以读为本,倡导自主探究

“以读为本,自主探究”是本教学设计比较突出的一个特点,它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的始终。教者都力图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与文本亲密对话,自主投入到课文中去感受、体验、思考,并进行汇报、交流,从而感悟课文的内容,使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与交流。在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便有了更深的感受。

第15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大江保卫战》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2、精读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万分危急”写通讯的开头的。

3、体会解放军官兵心系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语言的条理性、准确性、生动性。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播放歌曲《为了谁》

有这样一首歌十几年来唱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动容落泪。仔细听,认真想,歌曲中唱的“你是谁”“为了谁”分别指谁?

二、导入课题

1、介绍1998年抗洪救灾的背景导入课题。

歌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到了1998年,那年的夏天,暴雨来得比往年都更猛烈些,一场接着一场长江发生了特大洪水,连续出现八次洪峰,洞庭湖、鄱阳湖超过历史最高水位。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紧急动员起来,同心同德,团结奋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洪水展开艰苦卓绝的搏斗,打了一场抗洪抢险的“人民战争”。

2、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并从读课题中指导“战”字的气概,从而奠定本课气势恢弘的教学基调。

二、读题质疑

谁战?战什么?怎么战?

三、自读课文

1、本文是一篇通讯,文中有大量的成语和四字词语,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抗洪抢险的危急场面。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读好生字词和文中的注音,用笔画出这些词语,多读几遍。

2、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

奔腾不息 日夜兼程 赛城湖 崩塌 来回穿梭 全然不顾 血肉之躯 冲锋舟 稀泥 劈波斩浪 伤痕累累 惊心动魄 扛沙包 脚趾 摇摇欲坠 (1)、指名分行朗读,纠正读音。

(2)、了解“伤痕累累”中“累累”的意思;“累”还有其他读音:劳累 果实累累

(3)、交流其他词语的意思。

(4)、相机出示“赛城湖”(地名):“赛城湖”是湖名,又称“赛湖”,在江西九江市西边。该湖北面有长江,东面有八里湖。南面是九江县沙河街镇。 “冲锋舟”(图片) (5)、齐读词语。

3、出示课文中的新词:

嶙峋、鏖战、安造垸、一绺布条 肆虐、铭记、簰洲湾、铮铮铁汉

(1)、指名读词,注意“铮”的读音和“绺”的读音。 (2)、交流词意。 (3)、了解“绺”的意思、“鏖战”的意思。

(4)、图片出示“嶙峋”: 形容山石突兀的样子。

“安造垸”:地名。湖南、湖北等地,在沿江、湖地带围绕房屋、田地等修建的像堤坝的防水建筑物。

“簰洲湾”: 位于湖北省,地处嘉鱼县北部,由原合镇乡、簰洲镇合并而成。毗邻长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5)、齐读词语

3、指导长句子的朗读:

(1)、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2)、“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3)、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4)、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四、理清文章脉络。

1、已扫清阅读障碍,再读课文。自读要求:读懂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

2、交流汇报。

3、板书:万分危急

大决战

铭记

五、品读第一段。

1、指名读,说说体会到什么?(情况急、灾情重)

2、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万分危急”的?

3、再想想,在这三个“急”中,作者分别是选用哪些内容和哪些词句精准的表现出“急”的?随机进行品词品句与读法指导。

①涨水 急:暴雨、大暴雨、接、转瞬间、暴怒、疯狂、撕咬、千里。这些词语既表现了急,也表现了灾情的严重。是什么让温柔的母亲河变成了暴怒的巨龙?(暴雨、大暴雨、接)出示句子:

1、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

2、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江水暴涨,千里江堤即将被冲毁。从比较中学习作者“暴怒、疯狂、撕咬”等用词语的精确,体会修辞手法(比喻)的具体、生动、形象,并从中感受到情况的危急。(练读)我们看看作者怎么写“灾情”急的。

②灾情 急:三个告急、三个叹号、一个省略号、两个就是。省略号指其它沿线的城市和地区,或结合长江流域图让学生补充几个地名,以体现灾情严重,与上一句中的“千里江堤”及下面的“几十万、几百万”联系起来理解,了解通讯以点带面的写法。

③挺进 急:万分危急、日夜兼程、挺进、几十万、几百万、气壮山河、战。出示句子:

1、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2、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不分白天黑夜,朝着大江赶去。两个句子比较,品味“日夜兼程”“挺进”的用词精准与解放军战士心系人民的热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胜利,战士们与时间赛跑,体现了解放军战士心系人民,克服累、困、饿等种种困难,与洪水抢时间的英雄气概与热血精神。

指导朗读:读得急,战士们才能感觉到我们在为他们加油,才能跑得更快!

4、齐读本段,提示注意停顿与关键词、语速与感情,要求读出灾情急、情况重、感情深的感觉。

六、小结。

1、说说在这节课里,让你印象最深的文字或片段是什么?

2、这只是大江保卫战的序幕,感人肺腑的战斗故事还在后面呢。请同学们课后把保卫战里的事迹读一读,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板书设计:

23、大江保卫战

第16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一.

视频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或者经历过洪水暴发的场面吗?下面让我们走进98年的那场洪水感受一下。(播放洪水肆虐视频)学生谈感受。 教师过渡:同学们这就是98年长江流域出现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人民子弟们打响了一场保卫河山的大江保卫战. 二.预习交流 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条大江就是(长江),你还知道这是一场怎样的大江保卫战吗?那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吗?那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出现了哪些感人的场面或事迹呢?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呢?

2.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场大江保卫战,你看到洪水是什么样了吗?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看出洪水的肆虐的呢?这样肆虐的洪水一旦决口会出现怎样的后果呢?是呀你看此时此刻(出示)读三个告急,长江中下游地区全面告急,这种情况真的是万分(危急).那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危急,这种紧张的气氛读出来吗?读的时候标注出的词语要重点强调。指名读,教师读,齐读.(配背景音乐)

3.师:很有气势,同学们此时此刻,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子弟兵们日夜兼程和人民群众打响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三.合作探究,精读体会 那子弟兵们在保卫大江的过程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了?划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关键性词语,抓住关键性词语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大屏幕出示)(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划出的感动你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在下面交流的很投入,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出示课件)

1谁先来交流感动你的句子, 1.大屏幕出示,四百名官兵。。。。。。

出现了.你能结合具体词语谈谈体会吗?指名读,随机读相结合 2.师:还有哪些句子感动了你,继续交流。

(相机出示)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结合具体词语谈谈你的体会。我们的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保护人民的确是意志坚强,舍生忘死呀。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段,再次感受这种精神。

3师:很好,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了,谁再说说

(相机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的撕裂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

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呀?英勇无畏乐观主义精神。你来读一下这段话吧。同学们如果是你面对着狂风巨浪的险境,害怕吗?可是战士们面对着狂风害怕了吗?面对着暴雨退缩了吗?面对着巨浪恐惧了吗?而是高声喊道:出示句子,齐读两遍。这就是我们英勇无畏乐观坚强的子弟兵们。

4.师:很好,继续交流感动你的句子。一个个奋然。。。。。一道人墙。学生谈体会。指名读,齐读。

5.过渡:此时此刻你一定被子弟兵们这种英勇无畏舍生忘死,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深深感动着,下面就让什么走进98年的惊心动魄的抗洪现场感受一下。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子弟兵呀? 6..过渡: 是呀,面对这样肆虐的洪水,才更显示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在这群铁汉中有一个人特别让我们感动,他的名字叫(黄小文)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情呢?你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吗?他的哪些地方又让你感动了呢?学生谈体会,老师随机指导。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黄晓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他铮铮铁汉的形象的呢?面对这样的情况黄小文会这样做,其他的子弟兵会不会这样做?这说明了不仅黄小文是(铮铮铁汉)子弟兵们都是(铮铮铁汉)。 7.正是在这群铁汉们的奋力抢救下,大堤保住了,战士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你看(出示图片),教师补充旁白,你看战士们的肩膀上皮为何大片大片的撕裂下来,他们的手上为何磨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血泡,,他们的这双脚为何变成了如此溃烂不堪的样子?但他们还是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奋战着。他们实在是太累了,以至于躺在满是泥水的冰冷地面上睡着了,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师:战士们用汗水和血水打胜了这场大江保卫战。这副对联“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就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齐读体会

师过渡:同学们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的群众,这方面的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你看战士们身影出现在,引读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还出现在学生读: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过渡:结合现实想一下在你的记忆中子弟兵的身影还在哪里出现过? (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子弟兵们在危险地方的图片并简单介绍).这真是引学生读(哪里哪里„„) 师:所以人民群众学生读“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他们的大救星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这就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和子弟兵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深情呀。(鱼水深情)

五.同学们,战士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胜了这场大江保卫战,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大江,永远铭记着--------,铭记着-------。这样的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的子弟兵人民会忘记吗,祖国会忘记吗?此时此刻坐在这里听课的你会忘记吗?所以我们会永远铭记我英勇的 人民子弟兵.(大屏幕出示句子,齐读) 过渡:是呀,所有的人都不会忘记,有一首歌道出了我们的心声,请听(播放《为了谁》视频歌曲)。边听边想你对战士们想说的话,来赞美一下们的子弟兵或表达一下你的敬佩之情。学生表达敬佩赞美之情。

第17篇:大江保卫战教学实录.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祁县东观二学区程家庄小学

二〇一三年七月

《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祁县东观二学区程家庄小学

许丽俊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战士们主要做了哪两件事情?

生:保大堤、救群众。

师: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把我们带进那暴雨成灾的1998年的夏天。(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听了你的朗读,我想同学们肯定会感受到当时灾情的万分危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一起感受那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生齐读)

二、学习2~4自然段

师:在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中,涌现了无数的感人肺腑的场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九江赛城湖大堤上那惊心动魄的抢险场面。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一个词最能表现当时大堤抢险场面的惊险。找到了,用笔圈出来。

师:你说说,你找的哪个词? 生:惊心动魄。 师:你呢? 生:惊心动魄

师:“惊心动魄”是什么意思?“心”、“魄”分别指什么?“心”是心灵,“魄”指灵魂,“惊心动魄”就是使人的心灵震惊,灵魂受到震撼。

师:请同学们认真默读第二小节,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惊心动魄,用笔画下来。

师:都读好了,谁来说说,哪个地方最让你惊心动魄。

生: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战士们扛沙包这部分让你惊心动魄是吗? 生:是的。

师:你告诉大家,你读了这些句子为什么感到惊心动魄?

生:虽然肩上的沙包很沉重,但官兵们为了抢时间,跑得很快,更有甚者,为了行走方便快捷,干脆把鞋子脱了,赤脚奔跑,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师:你再读读,读出你的惊心动魄。

师:你是怎样理解“穿梭”的,这里“穿梭”形容什么? 生:形容战士们跑得很快。 师:“嶙峋”是什么意思? 生:形容山石突兀、重叠。 师:你查过词典是吗?

师:你再读读这句话,想想“嶙峋的片石”是指什么样的片石?

生:(读文后)“嶙峋的片石”就是锋利的片石。“嶙峋”在这里我想是“锋利”的意思。

师:遇到不懂的词,要认真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或自然段,结合上下文理解。这是个很好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日常生活中如果你不小心割破了手指,你有什么感觉呢? 生:疼。

师:战士们和我们一样,也是血肉之躯,他们也有知觉。他们也会钻心的疼。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大堤,保住大堤!

师:同学们,这样的情景怎能不令人惊心动魄?让我么一起读出它的惊心动魄。

齐读: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走到一生面前):请你说说第二节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惊心动魄。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你的朗读已经让我们惊心动魄了,说说让你惊心动魄的地方。 生:战士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这墙是砖头砌的吗?是沙包垒的吗?

生:是战士们的血肉之躯筑成的,他们在用自己的身体阻挡汹涌的洪水。 师:战士们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肆虐的洪水,你惊心动魄。“奋然”可以换个什么词?

生:奋不顾身。

师:战士们有生命的危险吗? 生:有 !

师:你怎么认为的?当时情况怎样?

生: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堤岸。说明当时雨大,风狂,浪大。人跳下去很可能被洪水冲走,被巨浪吞没。

师、生:战士们奋然跳入水中,也许这一跳,一个妻子就永远失去了丈夫;也许这一跳,一个孩子就永远失去了父亲 ;也许这一跳,一个母亲就永远失去了儿子„„

师:孩子们,当时有太多的“也许”了,但是战士们义无反顾,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因为在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生齐读:“大堤,保住大堤!” )

师:他们顾的是大堤,他们心中装的是大堤后面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师:让我们再读出它的惊心动魄。

生齐读: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这一声声高喊,喊出的到底是什么?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的坚强。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不怕牺牲,面对困难、危险的勇敢无畏。 生:喊出的是战士们对困难的蔑视,乐观的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二小节,一起感受一下九江赛城湖堤那惊魂动魄的情景!

齐读

师:在写保大堤这一部分,作者还具体向我们介绍了一个人,他就是黄晓文。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四小节,看看作者对他进行了什么描写? 生: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师:谁来读读语言描写的句子? 生: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 师:什么来不及了? 生:保大堤来不及了。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连串的动作。从一个“咬”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可以看出他伤的很厉害。 师:从哪儿还能看出他伤的很厉害? 生:“涌”

师:黄晓文为了保护大堤,他顾不上自己的伤口。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这样的事例真是太多太多了。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师: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们除了保护大堤外,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谁来读读第五小节?

生: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师:这句话连用了三个“飞向”,战士们驾驶的是冲锋舟,是船,假如用“驶向”不是更恰当吗?

生:速度快,所以用“飞向”。 师:有道理,但仅仅说明速度快吗?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两句话。想想被困的群众危险吗?

生:危险!

师:他们身陷险境,心里急不急?

生:急!

师:但此时有人比他们更急,他们是谁呀? 生:战士们。

师:从哪个词最能看出他们心里非常急? 生:飞向。

师:体会得真好。你再读读第一句话,读出战士们心中的那份“急”。 师:战士们面对汹涌激流,飘动的树梢,面对灭顶的房屋,摇摇晃晃的电杆。他们救人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严重威胁,你们担心吗?(生:担心)再读读,读出你的担心。(指名读)

师:谁接着读。

生:在„„在„„(师:句子比较长,要注意停顿。) 师:“„„”省略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救群众的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里作者就不一一罗列了,所以用了一个省略号。

师:谁接着读?

生:“哪里有洪水„„大救星。”

师:从这两句话中你读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生:战士们勇敢,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生:为抢救群众不畏艰险,舍生忘死。 生: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

师:人民群众信任战士们,把他们看作“大救星”,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战士们的勇敢,读出人民群众的信任。(指名读)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师:“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人民会忘记他们吗?(生:不会。)谁来读读第六小节?(指名读)

师:“铭记”是什么意思?

生:记住。

师:有“记住”的意思,但程度比“记住”要深。“铭”是什么意思?

生:刻,铭刻在心。 师:铭刻在心,能忘记吗?

生:不会忘记,永远记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

师:“铭记”就是永远不会忘记。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住什么?

生:我会永远铭记,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 师: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生:我会永远铭记,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我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我的生命。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也全然不顾。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战士们呐喊着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飘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

生:我会永远铭记着黄连长大声喊道:“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

„„

师:是的,没有谁会忘记,也不能忘记。大家齐读最后一段,让这些铮铮铁汉——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永远定格在我们的心中!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课后请大家给抗洪战士写一封信,来表达你对他们的敬佩之情。

第18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22、《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十年前的夏天,长江流域洪水泛滥,沿江几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受到 严重威胁。现在让我们走进灾区,感受那里的灾情。

1、视频展示一段洪灾实情。(播放视频)

教师解说:(请看一段真实的记录)一场场特大暴雨助长了洪水的肆虐,它像一只发了狂的猛兽面目狰狞地冲出束缚它的千里江堤,直扑万顷良田、繁华都市!工厂、房屋、街道„„顷刻间汪洋一片。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我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堵决口、扛沙包、战洪水、救百姓„„军旗飘飘,军徽闪闪,绿色的迷彩就是生命的希望!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 (视频播放结束)

二、学习2—5自然段。

导语:多么感人的事迹呀!文中描写的战场更是令人胆战心惊,现在,就让我们走上战场,走近英雄,感受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师: 请同学们拿起笔,自己读课文2——5自然段,把你喜欢的地方画一画,把自己的体会简单写在旁边,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后评价。)同位交流自己喜欢的语句,交流自己的体会。

师:我看到同学们都把自己喜欢的地方画了出来,有的同学还把自己的体会写在 了旁边,有些同学可能也想出来了,但还没有写出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

1、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谁来说说,你最喜欢那个地方? ① 逐句交流、体会、朗读。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② 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读好三段话,“一个念头”、“高声喊道”和“真实写照”,要读得有力,有气势。

③文中有一句话就是写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堤抢险的?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相机出示抢险图片)

2、过渡:如果说刚才描写的是一组抗洪抢险的群英图,那第4自然段就是对连长黄晓文的大特写。

3、自学第4自然段。(1)全班交流。

①指名读描写黄晓文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铁汉本色。 ②齐读感悟“铮铮铁汉”情。

(2)从黄晓文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铮铮铁汉的本色,像黄晓文这样的战士仅仅是一个吗?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指名读。 交流。

所以文中说:“在那几十个难忘„„事迹啊!”(齐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

交流:(依次朗读体会) ⑴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为什么用飞向?你从中体会到什么?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⑵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战士们在迫不及待地营救受灾的群众。在安造垸,(指名接读)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指名接读),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他们救出的又仅仅是周运兰、小江珊吗?(不!)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⑶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 齐读感悟。

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所以—— ⑷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指名读。

齐读“哪里„„就„„”。 (课件展示救援群众的图片。) 3.熟读成诵。

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导语:为了保住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子弟兵奋不顾身,舍生忘死, 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大江,永远„„铭记着„„(齐读)。

事件就是历史,瞬间就是永恒,让我们把大决战铭记心中。

四、拓展思维

其实,子弟兵的英勇不止是表现在大江保卫战中,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只要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里有危险,他们就出现在那里。他们为祖国和人民随时准备流血牺牲。他们永远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保护神!

作业:

1、搜集一两个抗洪小故事,讲给同学听。

2、给在抗洪中牺牲的解放军叔叔写一段你最想说的话。(下课)

第19篇:教学案例《大江保卫战》

教案背景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本课的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尤其是对人民子弟兵的奉献精神更是给予高度评价,让人感动不已,也使学生受到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自主阅读,读出感受,并与成员共同交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尤其是本教学案例中切实贯彻六模块理念,突出了互动探究、交流展示、精讲点拨和迁移应用环节,使学生学得活,读得透,写得出。

教学课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大江保卫战》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那场洪水我们大部分教师都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年龄小,根本没有接触到当时的情景,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在激发学生的情感方面下了功夫,因为我们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也是情,震撼学生的同样是情!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2、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阅读赏析,理解和感悟含义较为深刻的字词句。

教学过程

一、自学质疑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http://v.youku.com/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图配音)

http://v.ku6.com/(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日夜兼程,赶赴抗洪第一线,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通过运用形象的例子,让学生快速走进课文中,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机和战士们的大无畏精神,使他们受到心灵的震撼,知道洪水无情人有情。]

二、互动探究

交流展示

过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形势万分危急,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战士们誓死保卫着大堤。

合作探究

(一)

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写写自己的感受,与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出铮铮铁汉?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读出了什么?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的是什么?顾的又是什么?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鏖战”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可以看出什么?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他们不仅勇敢而且乐观,谁来读读战士们的这句话,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战士们不仅喊出了这样乐观的口号,他们还立下了其他令人感动的誓言,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

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战士们用勇敢、乐观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抗洪之歌。我们再来看一下人民子弟兵的奋不顾身,再一次向他们致敬。

歌曲《为了谁》http://www.daodoc.com/(部分) 看了以后,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过渡:解放官兵战洪魔、斗恶浪、保大堤时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在这场可歌可泣的战斗中,涌现了许多英雄的事迹,黄晓文就是其中一个。为什么称黄晓文是一个铮铮铁汉呢?

合作探究

(二)

自由朗读课文第四小节,写下感受,并小组交流。 生活中我们被刺或者针扎伤时是什么感受? 能将“扯”换成“拉”“捆”能换成“包”吗? 黄晓文是被一根铁钉扎进去的,而且扎的很深,可想疼痛程度是多么的令人难以忍受,能不能想象黄晓文拔除铁钉后,坚持肩上扛着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穿行的情景。

再读此句,体会黄晓文意志坚强。

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呀!你还知道其他抗洪英雄的名字吗?

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 精讲点拨

比较

2、4自然段的写法,指导写话。

请同学们默读

2、4自然段,看看这两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比较交流。 师小结:

第2自然段描写的是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这是一种面的描写。 第4自然段描写的是黄晓文一个人的行动,这是点的描写。

这种点面结合的写法,既表现了全体解放军官兵奋力抢险的感人场面,又展示了典型形象奋勇拼搏的动人场景,全面而深刻地表现了人民子弟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出示图片,(有群像,有特写)指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http://bbs.xxyw.com/ 作业:

1、选择课文中让你感动的句段,尽情地朗读并摘抄,

2、给在抗洪中牺牲的解放军叔叔写一段你最想说的话。

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这篇文章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

我在设计这一教学的时候,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的:

一、注重阅读感悟

大江保卫战,通过记叙抗洪救灾的场面,实际上是为了赞美这些人们子弟兵奋不顾身保大堤,英勇救灾的精神。而文中“铮铮铁汉”一词,能充分表现战士们这种精神。因而在“大堤抢险”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抓住了“铮铮铁汉”这一关键词,通过让学生读书,找出第二小节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这些人们子弟兵是一个个“铮铮铁汉”。紧扣住“全然不顾”,战士们“顾的是什么?不顾的又是什么?”,感受战士们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的这种信念,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这种铮铮铁汉形象有了鲜明的认识。

二、渗透写作手法。

本文最显著的写作手法就是点面结合。因而,在学习第二和第四小节的时候,介绍了这一写作手法。并且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在形象的图片中观察,体会点面结合的写法。

三、借助课件悟情。

作为教师,我们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学生却没有这种情感体验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整堂课上下来,大部分地方都达到了我的预期,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回顾课堂,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1、学生从读中感悟,在交流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炼、简洁。需要平时多加强训练,注意口语表达。

2、时间有点紧张,因为环节之间连接太紧密,而且音乐多次响起,也使学生的感情被唤起,想说的很多却不能放开时间。一个遗憾,如果教案再割舍一小节可能会好点,但感情上又没有办法割舍,真是两难。

第20篇: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

《大江保卫战》文章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第12册的课文,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1、2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准备

歌曲《为了谁》的录音带、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道:“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是怎样的大江保卫战?(气壮山河、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扣人心弦……)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播放(大江滚滚)的录象

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精炼、深刻的成语如颗颗珍珠熠熠闪光。学生多读、多记、多说,对他们的语言发展大有好处。我们应鼓励学生多积累。]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找一找。

2、交流: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1)请大家再读读这段话,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现在,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长江险情呢?指名再读(先跟观众打招呼)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理解、鉴赏。这儿,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3、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读准:日夜兼程

(2)你能想象一下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吗?先说给同桌听听,再说给大家听。

(3)指导读:子弟兵为了战胜洪水,保卫长江,他们日夜兼程,让我们读出子弟兵迎战洪水的英雄气概。(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看看文中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

学生读课文,概括: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先回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看抢险录象)

看了录象,你最想说什么?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了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欣赏具体、形象、可感的录像,他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了九江大堤。学生思维被激活了,话匣子打开了。]

2、是呀,子弟兵为了抗洪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那么课文是怎么具体描写的呢?

(1)请大家读读课文第2自然段,画出你最感动的句子,多读一读体会一下

(2)与小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他们学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增强合作意识。]

(3)全班交流

[通过班内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目的。]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来回穿梭……全然不顾……保住大堤

你能谈谈你的感受吗?

从“穿梭”“奔跑”“全然不顾”等词中,你又能体会出些什么?(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可贵精神)

引读:子弟兵为了保住大堤,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他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为了行走快捷,索性……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也……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试读、指名读

[先谈感受,再读课文,释放情感,符合“以人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的语文学科个性]

四百多名官兵问讯赶到……顿时……出现了。从这儿可看出什么?

部队官兵一听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立即赶到,救援速度多快呀!让我们一起读!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人墙。

子弟兵面临的困难是狂风、暴雨、巨浪,但这又算得了什么!多乐观的子弟兵呀!让我们一起高喊……

引读: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官兵们……

这场激烈地战斗就叫“鏖战”(出示、读准)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读读这句话联系上文,与小组中的同学交流一下,指名回答。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齐读句子)

4、刚才我们领略了九江赛城湖大堤上动人的一幕,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5、此时此刻,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

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插图,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学生写后交流)

6、最后再让我们回到那首动听的歌(播放《为了谁》)一起跟着唱起来。

四、作业

发生在九江大堤上的动人故事有很多,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点评

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形象性,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在读书中感受、体会、接受熏陶、感染。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功能充分发挥,他们自行读文、自主感悟、自由讨论,适合了学生的差异性,发挥了学生相互启发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在学语文的过程中,在精神上得到不同的满足。

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评价同学的发言、朗读,评价教师的讲解、答复,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有利与从评价中了解学生。

大江保卫战教学设计2

一曲英雄赞歌让我们热血沸腾,仿佛又看到了我们最可爱可爱的人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抛头颅洒热血,而今在面对自然灾害,依然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浴血奋战保卫着我们的家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在我们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的情景。{洪灾视频}书中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呢?(出示:1998年的夏天,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齐读,当你听到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说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这是一场不动枪炮,没有硝烟的战斗,与大自然展开了生死搏斗。

这是一篇通讯,记者及时的向我们真实的报导了发生在抗洪一线上的三个典型的事例,默读2—5自然段,用简洁的词语来概括每个事例。保大堤 战洪水 救灾民

学习“大堤抢险”

1、本节中有一句很特殊的话概括了本节的内容,请找出来。

2、从本节中找出能体现这副对联内容的句子。指导朗读。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简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以小组为单位,研读这一节,想一想九江赛城湖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画面中,表现了人民子弟兵的什么精神或者想一想出示:

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救援神速,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乐观。

(读书要读出个性,读出属于自己的结论。)

学生补充,教师随时指导朗读。

救援神速

“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体会到子弟兵救援神速,为什么说他们神速,你从那儿看出来?能读一读吗?子弟兵行动敏捷,救援神速,支队一声令下长……)

奋不顾身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体会到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们全然不顾,他们不顾的仅仅是片石割破了脚趾吗?有没有同学知道他们还受到了怎样的伤痛?

奋不顾身

“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宾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为什么说他们奋不顾身?他们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引读:可他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一个个……)

战士们奋不顾身的精神令我们感动,更令我们敬佩,让我们通过朗读,把对他们的敬佩之情表达出来,指名读。

乐观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质疑: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主意精神。他们不仅勇敢而且乐观,谁来读读战士们的这句话,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师介绍:课件

战士们不仅喊出了这样乐观的口号,他们还立下了令人感动的誓言,未来的子弟兵们愿意读的站起来高生喊出来:(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4、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激烈的、艰苦的)这句对联就是对这场鏖战最好的概括。用一个词就是(惊心动魄 板书)

他们用勇敢、乐观谱写了一曲感天地、泣鬼神的抗洪之歌。下面老师带大家回忆一下九江赛城湖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场面。课件

能用你们的朗读把官兵们英勇抢险的感人场面展示出来吗,齐读第2小节。

这样的人民子弟兵,人民能忘记吗,祖国能忘记吗?

学习事迹之二:铮铮铁汉

1、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这是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过渡句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请有经验的同学说一说。

2、如果大堤抢险写的是子弟兵的群体形象,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就是一个个体形象大特写。在你眼中铮铮铁汉应该是怎样的人?

3、速读这一节,找一找文中什么地方能让你感到黄晓文是一个铁汉。

指导朗读。

(1)从黄晓文的语言和动作中。大家体会到了什么?(争分夺秒)争分夺秒为了什么?

(2)真是轻伤不下火线,黄晓文不觉得疼,可我们的心在疼,你能读出来吗?指名读。

描述:这样的铮铮铁汉,人民能忘记吗,祖国能忘记吗?这就是千千万万子弟兵中的一员,这就是发生在抗洪抢险最前线中的铮铮铁汉的形象,我们不会忘记,也不能忘记。

4、课件出示: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简单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子弟兵。

课后同学们也搜集了不少这样的例子,你能说一说吗?听了你们的介绍,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闪烁。

你觉得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学习事迹之三:救灾民勇救群众

师过渡:大堤终于保住了,战士们又投入了救护受灾群众的战斗中去。在这里感人事迹也是数不胜数,又有哪个句子最使你感动?

战士们的身影出现在什么地方?

课件——这是( )的子弟兵。

1、(1)轻声读第五节,(2)再集体交流。

“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体会到群众正在危险中,战士们迫不及待地进行营救。)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体会到子弟兵急人民所急,把生的希望留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他们无愧于“军旗”、“军徽”,他们不愧是人民子弟兵。)

“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向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子弟兵的高度信任,突出反映军民鱼水情。)

你们体会得很真切,能把你们体会到的“心”融入到朗读中去吗?你俩一起来读一下。

小结

1、这里没有泪水,只有汗水;这里没有柔躯,只有铁骨;这就是我们的子弟兵,这样的子弟兵,你们会忘记吗,人民会忘记吗,祖国会忘记吗?

2、你想对我们这些英勇的子弟兵说些什么吗?

3、在98年的大江保卫战中,牺牲了许多子弟兵,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

大江保卫战教学心得体会
《大江保卫战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