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学会教学读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3-31 08:33:11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

古来名人都爱将书比作朋友。金缨有言:“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考尔德也说过:“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寂寞也会感到充实。

古人读书勤奋刻苦的故事很多。孙敖的“悬梁”,苏秦的“刺股”,孔子的“韦编三绝”,匡衡的“凿壁偷光”都是刻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勤奋的楷模。勤奋,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它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又像一股飞湍瀑流,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被书征服,便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魅力和价值。

一本好的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就像培根说的那样:“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品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卢梭有言:“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是的,大道理总是蕴含在小故事中:一位丈夫因意外车祸变成植物人,当时他刚刚结婚三年。年轻的妻子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他们生活的全部重担,并尽一切努力去唤醒丈夫。或许爱心感动了上苍,15年后,丈夫慢慢苏醒,但更加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丈夫丧失了15年间所有的记忆,连妻子的面貌也忘得一干二净。15年啊,15年的岁月,就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倾注了一个女人的整个爱心!但妻子只是淡淡地说:“我不后悔。我用15年的刻尺度量良心,远比用一生的惭愧谴责良心幸福得多。”――就是这样一把良心的刻尺,让我震憾至今。

生活也是一本书,需要你一字字一句句去咀嚼。美词佳句要细细品味,幽默之言需含笑领会,名言哲理该悉心揣摩。人生的坎坷可教你学会了承受?生活的打击可教你学会了坚强?社会的多元可教你学会了选择?亮丽的美景可教你学会了欣赏?时光的流逝可教你学会了珍惜?„„

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放出眼光去观察它,用心灵去感悟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埋怨理不清看不懂,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去慢慢体味。

读书是享受,把社会和生活当作书来读,你会领悟更多,获取更多。

推荐第2篇:学会读书

学会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读书的意义的认识,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力求养成勤于读书的习惯。

2.认识到读书要有选择,提高对书籍的辨别能力,养成读书的良好趣味和读好书的习惯。

3.寻找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和读书方法。

4.学会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喜悦,共同提高读书水平。

5.写作关于读书的作文,口头发表关于读书的意见,能达到一定水平。

二、教师准备

1.向学生介绍关于读书的图书,提供有关读书的网址,联系饱读诗书的学者,让学生去阅读、检索和访问。

2.按兴趣和条件,把学生划分为若干活动小组,由各组选出负责人,向负责人布置任务、提出要求。

3.设计一张表格,发给小组长,由小组长负责填写。表格内容包括活动项目、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等。

三、教学过程

本次综合性学习包括四项活动内容,多数活动又包括若干小项,不要求每项都做,可以由各小组自行选择活动项目。但写作和口语交际的项目,至少各做一项。

1.关于“看名人怎样读书”。这一活动主题包括三项具体内容。第一项是编辑《名人读书名言》。首先是搜集,其次是编辑,再次是仿写。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全过程。第二项是出有关“名人读书经验”的墙报。上边是关于读书名言的,这里是关于读书经验的,内容不一样。学生搜集,还要写出对读书经验的评析和体会,这就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有现实意义。第三项是“名人读书故事”大家讲。首先也是搜集,其次才是分头讲,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上述三项,都涉及名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向名人学习,追随名人踏入读书的殿堂。

2.关于“你说我说说读书”。前一大项使学生认识读书的作用、读书的方法、读书的动人事迹,这一大项则是就当前有关读书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提高认识。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读流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教科书上的两种看法各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读书是为了给一生的做人和运用语文打下底子,当然应该以读名著为主。针对中学生中出现的“琼瑶热”“金庸热”,应该泼点冷水。对所谓“韩流”“哈日族”更应保持距离。不是说不能沾一点流行文化,但一定要适量,而且一定要选择其中的精华。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但要有正确导向。第二个问题:怎样看待“读图时代”?教科书上两种意见也是各有道理,但对于初中生来说,需要提高的主要是阅读书面文字的能力。“读图”有它的好处,但毕竟是第二位的。因此,无论如何,初中生要以读文为主。学生也可以各说各的,但教师要加以正确引导。第三个问题:“下边的阅读模式好不好?为什么?”一般来说,作为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某些体裁的文章,例如议论文、说明文,适当运用它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模式,统治我国语文教学几十年,一切课文都毫无例外地运用它,就成为一种灾难了。对待它的正确态度,一是让它与时俱进,渗透新的阅读理念;二是限制它的应用范围,只限于某些体裁的文章。这样大概没有什么大的偏颇了。希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讨论中,能够达到这个共识,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出现新局面。

3.关于“‘网上阅读’大家谈”。与书本阅读相比,网上阅读有如下特点:第一,网上提供了丰富、及时的信息资源,这远不是摊在面前的一两本书可以比拟的,它可以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地选择信息。第二,网上提供了富有想像力的、变化多端的交流功能。凭借这些功能,学生可以访问许多人,与他们对话,获取信息。第三,网络具有交互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书本阅读是与作者、作品对话,但限制不少。网上却可以真正与作家对话,对作品发表评论。第四,网络可以即时反馈。书本阅读中的对话,学生发表了见解,很难立刻得到反馈,网上却能做到。这使学生当时就知道自己认识的深浅正误,并由此获得了体验。然而,网上也有色情暴力,游戏赌博,垃圾信息,侵犯性 1

行为,“交互网瘾”等问题,需要学生自律,正确对待。对上述这些,希望教师指导学生在讨论中达到共识。

4.关于“与书籍结伴而行”。这些活动都很有意义,但轻重大小不一,不妨区别对待。像举办“读书沙龙”、“给朋友推荐一些好书”、“轮流当小‘书探’”,相对比较简单,组织起来比较容易,布置学生活动起来就可以了。制订自己的读书计划、撰写关于读书的作文,需要教师多作指导,读书计划力求切实可行,读书作文力求个性化、有创意。对同学的读书情况作调查采访是比较大的活动,需要重点指导。不妨分成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分配组员任务,编写采访提纲,最后把得来的材料整理成书面报告,力求能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至于定期召开读书报告会,只要有了一次成功经验,然后形成为制度,以后再开展起来就不难了。

5.关于写作与口语交际。(1)口语交际。四大项活动都要求进行口语交际,教师要指导学生随时大胆发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以便锻炼口语交际能力。(2)写作。这次活动中作文有好多次:写一则关于书的格言,就名人读书经验写评析和学习体会,整理关于“网上阅读”讨论的记录,写读书报告,制定读书计划,写关于读书的作文,写关于同学们读书情况的调查报告,给朋友写一封推荐好书的信。除关于读书的作文外,其余的基本上都是应用文。写作前,可以对这些应用文的格式和要求,作一简单介绍,或者介绍适宜的书,让学生阅读,以便写起来心中有数。至于关于读书的作文,可以写成故事,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写起来难度大些,指导务必到位。

四、小结

1.读书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在当前,要营造“读书社会”。在这次活动之前,不妨组织一二位同学在班上作关于读书的演讲,以激起同学们参与这次活动的兴趣。

2.可以举办一次关于读书的讲座。请当地学者、作家讲,学校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也可以讲。

3.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应要求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作为活动评价的依据之一。

五、评价

1.不仅要评价参与活动的结果,而且要评价参与活动的过程。注意评价学生对活动的参与程度,是否全过程都是积极、主动地参与。也要评价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否积极与同学交流。平时就注意读书,这次活动又很积极的学生当然要表扬,对平时读书少,但这次活动中有进步的学生也勿忘给予鼓励。

2.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不妨用自我小结、自我反思来进行自我评价,用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来相互评价。

3.活动评价要紧密结合作文评价和口语交际评价。作文评价和口语交际评价是活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提倡搞离开作文和口语交际的活动评价。

4.教师不妨对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可以通过调阅小组长和每位学生的活动记录实施评价,还可以结合学生的作文和口语交际情况给予全面评价。

推荐第3篇:《教学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苏云云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每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学习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进专业发展。 我读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收获颇多,这也为作为新老师的我,在教育行业内的起步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让我收获颇多。

书的开篇就记录了蔡林森的成长历程,从蔡老师的一生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从艰苦生活中历练出的一把宝剑,才能说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学会学习、吃苦才能当好老师······”这样具有感染力的话,让我们每个读者,都能从蔡老师的艰苦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真正做到“甜从苦中来”。作为八零后的我,对于老一辈经历过的那些沧桑岁月多数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难理解的,但是读过蔡老师的书后,我在意的似乎已经不是当时的社会有多惨淡,又多么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对蔡林森老师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仍然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品质的敬佩。我想,正是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更有发言权,这也让蔡老师精心研究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更具说服力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我们基层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老师能够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的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课堂结构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全过程学生自学。

蔡林森老师的这一本新书,完全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像我们宣告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绝对优势,也能让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的提高。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老师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转变,由“匠”转变成了“师”,真正突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禁锢。

作于一名新教师的我,读了蔡老师的新书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书读多了,我们的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烁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奇迹。读了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后,我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场教学革命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推荐第4篇:《教学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教学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一种享受;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每一个老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学习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促进专业发展。

近段时间,读了蔡林森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收获颇多,这也为作为新老师的我,在教育行业内的起步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让我收获颇多。

书的开篇就记录了蔡林森的成长历程,从蔡老师的一生经历中,不难看出他是从艰苦生活中历练出的一把宝剑,才能说出“吃苦是福、吃苦才能学会学习、吃苦才能当好老师······”这样具有感染力的话,让我们每个读者,都能从蔡老师的艰苦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真正做到“甜从苦中来”。作为八零后的我,对于老一辈经历过的那些沧桑岁月多数是我不能想象或者很难理解的,但是读过蔡老师的书后,我在意的似乎已经不是当时的社会有多惨淡,又多么的不公平,更多的是我对蔡林森老师那种面对艰难困苦仍然坚持不懈努力学习的品质的敬佩。我想,正是因为经历过,所以才更有发言权,这也让蔡老师精心研究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更具说服力吧。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三个主要环节:

一、“先学”,即学生看书、检测;

二、“后教”,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三、“当堂训练”,即当堂完成作业。在这三个主要环节之前,又一个辅助环节(一分钟左右)。辅导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给了我们基层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老师能够灵活运用,上好新课程改革的课,教学生学,让学生发挥好主体作用,很快的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这种课堂结构的实质实际上就是:全过程学生自学。

自古以来,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模式几乎已经成为教育定式。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教育的不断更新,所以这种固有的模式也在逐步改进。但是这样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想要转变为有学生学,老师点拨的方式,似乎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蔡林森老师的这一本新书,完全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像我们宣告了,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能充分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绝对优势,也能让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不断的提高。真正的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本,老师的角色也得到了充分的转变,由“匠”转变成了“师”,真正突破了固有教学模式的禁锢。

作于一名新教师的我,在教学方面难免会落于之前的固有教学模式,把“教”放在主要位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以前我上课习惯于满堂灌,一节课45分钟只顾自己不停地讲,同学们呢,不是昏昏欲睡就是交头接耳,没有一点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很差,我很是苦恼。但是,读了蔡老师的新书后,我开始反思,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尝试着运用蔡林森老师创造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尽量让自己少讲一些,留给学生的时间多一些,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突然一下子就活起来了,且真正实现了“让课堂回归于学生”的教学理念。从此上课我轻松了很多,学生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一学期后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书读多了,我们的认识就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烁这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奇迹。读了蔡林森老师的《教学革命》这本书后,我对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作后盾,才能为祖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场教学革命对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太重要了!

2011年9月

推荐第5篇:学会读书,享受快乐

学会读书,享受快乐

——《我要做个好孩子》读书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会读书,享受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而博学的人在对话。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让他们喜爱阅读,感受到读书的乐趣。《我要做个好孩子子》是一部适合少年儿童和家长、老师共同阅读的长篇小说。作者黄蓓佳以女儿为原型,塑造了金铃这一鲜活的儿童形象,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金铃,是一个成绩中等、机敏、善良、正直的胖嘟嘟的可爱的女孩子。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做出了种种努力。同时,为了保留心中的那份天真、纯洁,她和家长、老师作了许多“抗争”。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了升学考试的考场……小说艺术地展示了一个小学毕业生的学校、家庭生活,成功地塑造了金铃、于胖儿、尚海、杨小丽等小学生和妈妈、爸爸、老师等大人的形象,情节生动,感情真切,语言流畅,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并能给读者以思考和启迪。这是一本非常值得学生阅读的好书,它就是当代学生生活的缩影。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静心阅读,走进精彩的故事

1.每位学生制定简单的读书计划。

2.营造浓郁的班级读书气氛,每天的午读课上,伴随着轻快的音乐,师生共读两个故事,要求读懂故事内容。

3.指导一些读书方法,如:边读书边思考,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和情节边上适当地做一些批注。

活动二:读书交流,聆听大家的心声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最近我们共同阅读了一本书《我要做个好孩子》。喜欢看这本书吗?我也非常喜欢,据我了解,有的同学看了不止一遍,感兴趣的地方还看了好几遍呢。谁来说说,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

2.从书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谁来说说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老师、学生、家长三类,简单概括一下人物形象)

二、点击人物,交流特点

1.这本书大家读得很细致,很认真。还学会了用笔来思考,在一些重要的章节和情节边都做了批注,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它会使我们的阅读更加深刻,更加有个性。大家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那么就让我们先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吧?

﹡金铃

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主人公。(板书:金铃)

她给你们留下什么印象?你可以说说她的外貌、成绩、性格、品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生交流,上黑板书写:善良、乐于助人、有情有义……)

指导:结合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2.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为金铃画了像。金铃故事的主人公,她认为自己是个好孩子吗?为什么会这么想?(沙发垫子事件)所以她一心要做一个老师家长满意的好孩子,并不断地在努力着。聪明的你们,能不能看出,在作者黄蓓佳的心中,金玲是好孩子吗?作者心中的好孩子是什么样的?

﹡善良的孩子是好孩子。

﹡热心肠,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是好孩子。

﹡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都富有同情新,才算是好孩子。

﹡知道自己的缺点,并努力改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好孩子也许不漂亮,但因为可爱而美丽,也许并不聪明,她却知道要努力;也许也有马虎,有些调皮,却拥有纯洁的心灵。黄蓓佳把自己的心里话用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告诉了每一位读者,告诉了我们的爸爸妈妈。

三、精彩回放,欣赏佳段

1.书中不仅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还有真实生动的故事,作者是如何用手中之笔,把这些人物、事情写得生动传神的呢?

2.赏析优美片断。

p206

金铃羡慕地凑上去细看。袋子里有几片嫩嫩的桑叶,薄薄的叶片间有几条蚕宝宝在轻轻蠕动。那蚕才不过两个米粒那么长,小脑袋很稚气地昂来昂去,有点惊异自己身处的环境似的。(生把读书笔记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并朗读)

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②我们的世界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要注意观察身边物体并用生动的描写来展现美。

p207

张灵灵从塑料袋里捞出一条软绵绵的小白蚕,先摊在手心里,让两个女友看仔细了,然后张大嘴巴,伸长舌头,将小蚕轻轻放在舌尖上。

①说说这句话好在哪儿?

(这段话中的“捞、摊、张大、伸长、轻轻放”等动词使用非常准确,黄蓓佳真不愧是当今的语言大师啊!)

②是啊!我们在表达时应该推敲所用的词,力求准确。

p209

金铃独自站在树下,用眼角瞄着那只塑料袋。袋里的小蚕浑然不知发生了何事,依旧在努力地爬来爬去,连带着整只口袋都在微微掀动。金铃心跳如鼓,两手出汗。捡回去吗?捡不捡?这可是别人扔掉的东西呀!乞丐才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同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她。可是就这么走了吗?让这些蚕宝宝躺在路边被行人踩死?被车轮压死?或者像那只可怜的上鸟一样,被顽皮的小孩子们一把捏死?

①说说这段话哪里值得学习?

(围绕这段心理活动能写出金铃矛盾的心理以及其怜悯之心来谈)

3.通过对上面三段话的欣赏,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

4.黄蓓佳在作品中善于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进行描写,“生动的语言”更是她扣住读者心弦的法宝,说说看,你觉得哪些句子非常有趣。

交流找到的句子。

小结:其实黄蓓佳在作品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技法还远不止这些,值得学习的章节也很多,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其他章节里找找写得好的段落,从中汲取写作知识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四、说说心里话

1.读了这本书,你现在想做个什么样的孩子呢?先别说出来,让我们听听一个孩子的心声。(出示)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正直的孩子,

好和坏,对和错,

能够分得清清楚楚。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好学的孩子,

也许做不了第一,

可是从不放弃努力!

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自立的孩子,

生活的道路那么长,

成功必须靠自己!

2.齐读诗歌

3.拿出你的小书签,把你最想说的话按这首小诗的形式,接着写下去!

(生在音乐中创作,师巡视)

4.让我们来听听几位同学的心里话吧!(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老师的心目中,你们都是最可爱的好孩子。我想,不管什么时候,当你翻开这本书,拿起这张小小的书签,这样的感觉一定会油然而生,我要做——生(齐):好孩子!师:我能做——生:好孩子!师:我就是——生:好孩子!

活动三:阅读探究,迸发智慧的火花。

1.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组,确定一个阅读主题,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主题:

①你喜欢金玲的理由?

②你像金玲吗?

③金玲的爸爸妈妈像你的爸爸妈妈吗?

④金玲的班级与你的班级一样吗?

⑤你愿意和金玲做朋友吗?

⑥你愿意金玲来我们班吗?

交流①:我喜欢金铃的理由

●我觉得金铃很可爱,脸长得圆嘟嘟的。总是被人揪,都快揪出老茧了。金铃很开朗,无论什么人,都能搭上话来。金铃总是丢橡皮,回到家,到处找,没找到,原来在手心里。妈妈买烦了,就抱一大盒回家。

●金铃先对以前王老师比较好,后来换了老师,觉得邢老师凶巴巴的。但从金铃和邢老师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金铃觉得邢老师十分的漂亮。

●我喜欢金铃写的作文,金铃的知识面很广,我要向她学习。

●金铃是一个有爱心的同学,帮幸幸洗澡,晚上起床帮幸幸盖被子,读后感《学会读书,享受快乐》。 真像一个小母亲……

交流②:我像金铃吗?

●我觉得自己特别像金铃,金铃无论跟谁都能够“自来熟”。我也如此, 转学来的第一天,同学们都到齐了,我都没事干,便跟同学们谈谈往事,说说理想,只用了半天时间,我们就熟悉了。

●我像金铃,因为金铃做事丢三落四,我也如此,两天掉一块红领巾,有时连书也忘在家里,最好笑的是开学第一天,我因为高兴过度,就连书包也忘在家里。

●我像金铃,因为金铃每次考试都很疏忽,所以分数不理想,我也如此,每次考试都是第一个写完,只要写完了,就不会再查看,老师走到我身旁,我才装模作样的看一下试卷,正是这样,我才产生一些小错误。

●我像金铃,因为金铃不高兴便打小报告,我也如此,别人说我坏话或欺负我,便立即告诉老师,过后就不把它当回事了……

我像金铃,因为金铃乐于助人。她接济一些贫困的人,我也如此,只要有贫困的人在我面前闪过,我便伸出援助之手,我是不是很像金铃?

交流③:金铃的爸妈像我的爸爸妈妈吗?

●我的爸爸妈妈和金铃的爸爸妈妈不一样,我的爸爸妈妈没有金铃的爸爸妈妈聪明,妈妈什么工作都没有,但爸爸有工作,工资很高,而金铃的妈妈爸爸都有工作,可是他们的工资少,合起来两千元都不到,没我爸爸的工资多。我妈妈的钱全是爸爸给的,而金铃的妈妈的钱是自己挣的,爸爸的钱是金铃的妈妈给的。过年的时候别人送金铃的礼物是一条很大的鱼,只有一条,而别人送我的也是吃的,但都是牛奶、巧克力、糖果、苹果、可乐等。金铃过节从没有放过烟花,而我家每年过节都会放烟花。但是我的爸爸妈妈和金铃的爸爸妈妈一个地方是一样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好孩子,长大以后有出息。

交流④:我的班级和金铃的班级。

●金铃的爸爸帮助了别人,别人给他家送来了一条大鱼。金铃十分高兴,卉紫和她的奶奶忙着杀鱼。金铃第二天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同学,他们自然不信,连好朋友杨晓丽都说金铃吹牛。我们班也差不多,只要谁从口中说出来的东西,别人没见过,或者没听说过就不信。

●临近期末考试了,老师一上台,就说还有几天、几小时、几分钟考试。尙海在下面偷偷地说了一句:“宣判日。”立刻被老师听见了,就挨批了。我们班有时候也这样。比如老师提一个要求,总有几个同学在下面嘀咕几句。

交流⑤:你愿意和金铃交朋友吗?

●我之所以愿意和金铃做朋友,是因为:我和金铃的性格都差不多,都 “自来熟”。我相信如果金铃在我们班,我和她做朋友,也许能比较谈得来。我的作文也写得并不是很好。也许金铃能帮帮我,我也可以帮帮她学数学。

●我觉得金铃很可爱,脸、鼻子、嘴巴都圆嘟嘟的,这也是我愿意和金铃做朋友的原因之一。

●如果金铃在我们班,我要和她做知心朋友,更要和她一样做个好孩子。当金铃上体育课摔了跤时,我会以金铃朋友的身份和李林的妈妈争辩。

2.每位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出一期读书小报,进行交流。

活动四:自编自演,享受读书的快乐

1.各书友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创编书本剧。要弄清故事内容、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

2.安排一位具备一定表演能力的同学作为该队的导演,小导演根据各位同学的个性和形体特点以及动手能力,分配角色,分配道具的制作。

3.根据角色特点,各学生练习背诵台词,分工合作进行排练。

4.进行班级书本剧大赛,学生、老师及时点评,最后评出最佳剧本、最佳表演小队进行表彰,并推荐他们参加学校的书本剧大赛。

三、活动成果:

1书本剧《小人得志和君子报仇》在学校的书本剧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2.学生作品展示:

(1)读后感

●读后感一

一拿到这本书,首先被书名吸引,读这本书时不忍释手。作者黄蓓佳阿姨把自己的女儿作为原型,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善良正直,要求进步的好孩子——金铃。她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她正直善良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天上掉下来的小妹妹》这一篇充分展示了金玲的善良、懂事。金玲自家巷子里修自行车的老人突然去世,丢下五岁的小孙女幸幸无人照顾,金玲把这个无家的孤儿领回了自己的家,非常细心地照顾她,但遭到了妈妈的反对。为了让幸幸能留下来,金玲在这次考试中考了98分。这个平日被妈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孩子担当起了妈妈的角色。金玲这个富有爱心的孩子为了让幸幸有一件心仪的圣诞礼物,她煞费苦心,买了一个连自己都没有的芭比娃娃送给了幸幸。而且金玲常常爱打抱不平,她的同桌尚海整整比她矮一肩,是个胆小的男生,总是被欺负,这时金玲凭借自己的身高体壮,会勇敢地站出来保护弱小的尚海。有一次强化班出现了“扔垫子”的事件,由于于胖海胆小怕事,金玲被诬陷,受到了刑老师的批评。金玲替别人受罚,心里很不是滋味,可她坚持不要妈妈帮助她,最后她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件事处理得滴水不漏,让当编辑的妈妈刮目相看,金玲明白了坚持真理就是勇敢,她积极向上,心灵里拥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我要做好孩子。为了实现目标,她一直没有放弃。

这本书,我几乎是笑着看完的,写的就是我的小学生活。我也要做个好孩子,像金铃一样。

●读后感二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人类的营养品。”我觉得这个比喻特别恰当。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时,觉得很奇怪:这个女孩捧着这么厚的作业,显得很轻松,还面带微笑。似乎已经是个好孩子了,可为什么还要做个好孩子呢?我抱着疑问翻开了书页。

打开《我要做个好孩子》,从第一章开始,我就喜欢上了故事的主人公——金铃,越看越起劲,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在读这本书时,我在金铃的身上常常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书包像个垃圾袋,尺子、橡皮总是丢不停;懂的东西真不少,思考的东西也太多,但全都是和现在的学习沾不上边;不爱做功课,总是花很多时间用来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数学应用题不错,计算题总是要错上一大堆;写起作文来,遇上对胃口的题目,常常能超常发挥一把,可错别字多的离奇……读着金铃的故事,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我!

金铃虽然不是家长,老师眼中标准的好孩子,但是她很善良,怜惜小动物,乐于帮助弱小;她很诚实,她看不起自私,懦弱的“好学生”,她认为人格的分数比学习的分数更重要;她很聪明,她酷爱读课外书,兴趣广泛,有才华,有思想……金铃最终用她的优点征服了老师、家长、同学,终于成了一名真正的好孩子!

我决定要学习金铃的优点,做一个永远的好孩子

(2)诗歌

我要做好孩子(孩子们的小诗)

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一个坚强的孩子。

只有帮助了别人,不经历风雨,

生活才更加美好(杜婷婷)怎能看见彩虹?(郁家顺)

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细心的孩子。一个助人为乐的孩子。

学海生涯那么长,时时刻刻帮助他人,

粗心没有好成绩。(曹佳乐)自己也快乐、幸福。(许淳瑶)

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坚强的孩子。一个坚强的好孩子。

成长的道路会有很多挫折,如果摔倒在地,我必须要坚强!(陈鸿璇)就要自己爬起来(朱家健)

我要做好孩子,我要做好孩子,

一个快乐的孩子。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生活中的重重烦恼,生活中处处充满爱,

就用快乐来消灭吧! (黄璐瑶)帮助别人自己快乐。(刘熙然)

四、活动反思:

通过形式多样的读书展示、竞赛活动,让孩子们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读书的乐趣,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

四、活动反思

优秀的儿童文学之所以“让人愉快”,就在于它趣味盎然,引人入胜,是一种有趣的文学。同样,班级读书活动也要让孩子感到有趣。因此,在这次《我要做好孩子》系列读书活动中,首先让孩子们静心阅读,走进精彩的故事中,去聆听书中人物的心声,去品味书中人物的形象,学会去读懂书本。接着,通过读书交流会,让孩子们把心中的体会尽情交流,去真正认识书中的人物。然后,把书中的人物与自己,身边的班级、老师、爸爸妈妈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探究,把书本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刻认识好孩子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从而升华学生们对好孩子的深层次的理解——自立、自强,“不一定考第一,但从不放弃努力!生活的道路那么长,成功必须靠自己!” 活动过程中,学生所呈现的“读书笔记”、“读书小报”、读后感和自编自演的书本剧等是读书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读书兴趣的再激发,学生有了成就感,自然就愿意继续读书了。

指导《我要做好孩子》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实现积累,以师生共读的方式引领孩子进行自主阅读,同时通过读书交流,阅读探究、自编自演书本剧,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引发思考,促进了孩子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

但自我感觉引导、点拨得太多,低估了孩子的阅读水平。思考是无止境的,但让孩子们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有收获,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感受读书的魅力、享受读书的乐趣,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第6篇:学会生存读书随笔

读书随笔是把文章的要点记录下来,或者把心得体会简要地及时写下来,便于日后参考。小编整理的学会生存读书随笔,供参考!

学会生存读书随笔

1《学会生存》一书的作者是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供职的法国教育思想家埃德加富尔,他于1972年向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长递交的一份研究报告。

《学会生存》一书的作用是把“学习化社会”的概念推向了世界,并推进了大家对终身学习的思考,是由于当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产生的偶然观念,必然结果。其实它和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存、教育即社会的思想和他的这种思想其实是不谋而合的,总的来说,如今的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在年轻的那几年或者是某个阶段就能够学会以后乃至一生所用的知识,所以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生存;其实人的一生就是和自身和别人不断的较量和竞争的过程,所以对于人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增加了更高的门槛,为了生存。其实生存包括各种各样的需求,一是:物质方面;二是:精神方面。要是从纵向的角度看的话,就是从你的一生的时间以及各个阶段,逐渐考虑和磨练自身的能力、品质、人格、意志。

其中的有关教育的扩充需要与要求值得关注,因为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不乐观:第一,需要和要求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总是自然地和谐一致的。第二,在这两方面都可能发生不均衡的状态;第三,在许多部门,在大多数国家中,这两个因素是不相符合的;第四,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无论其各自的增长率如何不平衡,无论其结果如何不一致,这两方面都正在日益猛增。在教育扩充的许多原因中,有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知识的增加、社会的改革和心理上的动机,每种原因都是重要的,但最有决定性的似乎是社会—经济的原因。

因此,教育的扩展就可能受到政治上的选择和意愿的影响,并部分地为它们所控制。即使教育还没有在全体人民中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它至少已为每一个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对于教育的要求是我们时代的特征,其范围之广和力量之大是空前的。这种演进——由于种种协调一致的原因——正在世界所有地区发生着,无论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率、人口密度、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每个国家的文化政治制度如何。这是一个无可争辩的普遍历史现象。一个迹象表明,这种倾向将继续高涨。在我们看来,这是不可逆转的。将来制订教育政策必须根据这个基本事实。

在今天,学会生存就要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积极的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指人的一生都要学习,从幼年、少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学习伴随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学会生存》报告把终身学习与建立学习化社会(学习型社会)结合起来。“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习成为整个社会成员一项经常的重要活动。创建学习化社会有赖于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实施与提高。而当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时尚时,另一个关键问题出现了,这就是怎样学习。学会学习是学会生存的前提。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教育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学会学习在当前还要转变一种观念,即由“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转变。文凭和学历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表明了一个人受教育的程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有文凭就有水平、有学历就有能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事物、新情况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不断出现,要求大家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个拥有较高文凭和学历的人,如果停滞不前,也会落伍,难以跟上潮流、胜任工作、获得进步。学会学习,学习会生存,核心就是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21世纪的生活方式,养成处处学习、时时学习的习惯,并且首先要学习“学习的方法”。如此,个人生存才会有保障,国家才不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被淘汰,以及落后就会挨打什么的教训我们的人民已经受得太多了,近代的侵略者给我们的教训应当永远铭记在心中。只有自身才能拯救自身,除此之外,还有学习,不断地学习。

学会生存读书随笔

2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学会生存”。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大家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教育的四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其核心是学会生存。

同时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另一方面,生存亦是一个人的首要条件,但人的生存是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而这些能力和知识是要通过教育去培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教师都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

“教师的职责现在己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育行为的转变离不开观念的转变,然而,生存并不是吃饱,更高的体现是生存价值。

现在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学生,他们的自我生存能力越来越差了。温室里的孩子,在成长中不能经受打击,一次考试的失败可能就会让一个孩子退缩。而这本书指导我们教师应摒弃旧观念来适应新的形势,学会生活,学会面对挑战,正确引导孩子顺利成长,成才。让学生有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我,接受挑战,提高生存能力。

教育已不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更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我们一定得与时俱进,适应变化,达成教育根本的目的——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教育。

推荐第7篇:人要学会读书

人要学会读书

会读书的人,将书视为甘草;不会读书的人,将书视为干草。读书不仅是文字的沟通,更是心灵和能力的沟通,因为从书中可以学到抗挫折和应变的经验。读书又是一种艺术,它能让你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找到勇气、发现机会。如果你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若干有素养、有学问、有能力的人谈心交流。坚持读书,必有好处。

要学会读书,读书不能仅用眼睛去念字,要用心去读书,用心去思考。不然,你仅能获取死板的知识,达不到头脑清醒、让你更加聪明的目的。最后,教给大家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即三性法:韧性、记性、悟性。有了韧性没记性,读了白读;有记性没悟性,读的是死书;单凭悟性没有记性,你就没有知识的库存;没有韧性,知识就没有积累,缺乏丰富。方法对头,终生受益。

著名学者杨绛女士对读书的感悟颇深,她说:喜欢读书的人,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读书不只是为了拿文凭,也不仅是为了发财致富,而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觉。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谈吐、与人共事的姿态;读书多了,内心不会决堤,会积累你的情商;读书会让我们更宽容的去理解世界的复杂,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一辈子富有。

推荐第8篇:《学会生存》读书报告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书报告

14级物理系

李智欣

51140602052

摘要:我们所处的世界正处在国际化,现代化的脚步当中,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变化及其迅速,只又终身学习的人才能在这即将到来的世界当中生存下去。而现如今的教育是不符合世界的改变的,教育需要变革,需要进步。本文主要是基于阅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之后对教育改革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育改革

终身学习

一、关于本书

我选择的阅读书籍是这本《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完成的。1970年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会议通过一项决议,由当时的总干事勒内·马厄成立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委员会的任务时提交一份关于全世界教育情况的报告,而本书就是这个委员会的报告。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从1971年开始工作,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对23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举行了6次会议,充分引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5年间积累的经验,并研究了70多篇有关世界教育形式和改革的论文,最终完成了此份报告。本书自1972年8月、10月先后以法文和英文出版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上,还强调过该书的重要性,多个国家的代表称赞这本书的出版是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读过这本书后,发现虽然这份报告是在1972年完成的,但是其中很多问题和观点对于现今的中国教育还是适用的,能够从如今的教育现状中找到共鸣,可见这本书对当时教育界产生的影响。下面对本书的内容做个简单介绍。

二、主要内容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各部分共九章,阐述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对教育现状的研究调查,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看法,最终目标是转变为学习化社会。

1、第一部分:研究的结果

本书的第一部分最开始讲述的是从历史的进程来描绘教育的发展和历史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共课上讲过教育就是过去的经验的代代相传,从人类产生的历史初期开始,就有教育与学习的行为,早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物角度、社会角度的种种需求而开展的,最早的原始社会,人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而不像现在由专人来教育,在生活中,不论是父母,事件,长者,经历,都可以成为学习材料。这种教育是自然的非制度化的教育,这种学习方式至今仍然是为许多人提供教育的唯一形式。这种教育在现今已经被说教的、学究式的教育弄得模糊不清,本人们所遗忘,但其实者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追求的自觉学习化社会这个概念的基本要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学校和书本,这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从原来只有自觉的学习,口耳相传的教育,变为通过教师教育学生,通过书本获取知识,由书本来代替原来的直接传递知识。文中展示的许多地区的特有的教育传统体现了教育的地区性。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教育的结构就比较固定了,过去的一些过时的东西仍然在影响着教育,许多年轻的国家由于过去的影响,其教育体系继承了很多不合时代的东西,不得不说,历史告诉我们,教育需要反璞归真去追寻自觉学习化社会,同时也要革新,不能再重复历史的错误。

对于当代的教育出现了三种新的现象:教育先行,教育预见,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拒绝,教育先行说明国家地区和政府正在重视教育,教育预见有说明人们开始为未来思考,如何才能应对现在这样高速变化的社会。但是社会对学校毕业生的拒绝又表明了当前的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社会需要与教育成果之间存在着矛盾,教育并不符合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输出的人才并没有足够的社会价值。为此,教育必须要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同时,教育还必须提供更多的平等机会。

所以,教育必须进步,教育的进步又存在很多的影响因素(诸如人口、经济、政治、人民的压力、社会学要求、地方差异)。教育的发展,一方面要满足社会进步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人民渴望获得更高层次教育的要求,根据统计数据可以知道,由于各种政治的、社会的、人口的、经济的因素,近年来对于教育需要和教育要求在数量上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在质量上也有着同样的突出而集中的效果。虽然还存在着其他的矛盾,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教育对每一个人做出了一定贡献。一切的迹象表明,教育的进步还会继续,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和人民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但当代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极限,以现有的教育方式即使继续发展,也无法满足可预见的未来的需要,同时当代的教育发展受限于财政的支出,而且还存在着教育的不公平现象,这些问题都告诉我们,教育需要改革,一成不变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现有的教育其内容过于支离破碎,人们强行把教育中智力的、体力的、美感的、道德的、和社会的组成部分分割开来,加以区分,这是错误的。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脱节,其宣扬的价值体系与社会目标之间的差别是教育受到了损害,这也导致了现代教育产生出许多的“书呆子”,教育应该与生活结合起来,现有的教育体系应该改变。而且现代发展的社会告诉我们,想要在早年时期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有用的知识或技术的想法已经过时了,传统的教育体系并不能适应新时代的生存。在新的时代中,我们应该返璞归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不断地去吸收知识,而不是变成课堂上的书呆子。

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教育世界的民主化,要想达到民主化的教育就需要改变一些社会结构而减少人类从文化遗产中树立起来的特权,必须重新改造教育结构,大大地扩大选拔人才的范围并使人们能够沿着终身教育的模式前进。教材内容必须个人化;小学生和大中学生必须意识到他们的地位、权利和愿望;权威式的教学形式必须让位于独立性、互相负责和交换意见为标志的师生关系;教师的训练必须使人了解和尊重个性的各个方面;指导必须代替选拔;那些使用教育机构的人们必须参加管理和制定政策;教育活动中的官僚主义习气必须消灭,而教育的管理必须实行分权制。

2、第二部分:未来

本书的第二部分则着眼于未来,描述了教育发展改革的可能性。现代的教育不可能适应我们的未来,但未来的教育应该何去何从,第二部分指出我们现在社会面临的诸多挑战,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带来的社会的高速变化。新的时代,教育应该要利用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要注意由于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的问题:各个国家间的巨大差距,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环境危害,社会矛盾冲突。面对新的时代,必须要革新教育的方法和重新考虑教育的作用、职责与最终目标。随着近年来的科学进步与发展,其中很多技术,科学都能够与教育相结合,应用于教育实践当中去,这给我们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但是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短时间内应用这些科学技术,而对于这些国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出路,发展和利用人民的力量。这也是我们教育改革中的最主要因素,大量的发展潜在的人力资源,解放人民的才能。 教育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改革的方案也还在摸索当中,在实践中有许多独特的革新方案脱引而出,书中对这些内容分别作了一定的描述,在新的教育体系当中,我们要冲传统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不能够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而陷入人类不发达的恶性循环之中。认清楚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中想要生存下来就需要自发的终身的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最后第二部分指出了我们寻求的新的教育秩序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3、第三部分:向学习化社会前进

本书的第三部分则指出了对于现代教育革新所需要的方向,我们已经清楚认识到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不足,教育必须要改革,以适应未来的发展,但是必须指出:“人不能预见未来,但人能够创造未来。”我们不可能预见未来的情况,但是未来的结局与我们现在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是因与果的关系,所以现代教育的改革要具有前瞻性,我们的变化将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实现自觉学习化社会,第三部分则对此阐述了一些可行的策略,当然,必须指出的就是,教育改革并不是一个国家就能够实现的,委员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世界教育的革新,因此,国家之间的交流与援助是必须的,各个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团结,互相合作,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促进世界教育的革新。

三、我的看法

非常抱歉,这本书只是粗略的扫过一遍,并没有很详尽的看一遍,更没有反复回味书中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不过,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还是有很多的感受。这本书虽然是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他提出的教育的改革是非常到位的。对于这本书从其标题来看,何谓“学会生存”,如果按照老一套的教育模式走下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能不能适应如今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呢?

很早以前就听老师说“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以后都用不到,就是为了应对高考”,当然现在也基本还是如此,这样的现象是否存在问题呢?很多人读书10多年,考上大学后虚度时光,到头来毕业后连工作都找不到,这就是问题,学生完全是为了学习而去学习,甚至在学习的过程中忘记了如何学习,成为只会生搬硬套的记忆机器。这种现象在中国的教育界已经持续很多年了,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机器,仍然会有一部分学生从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选拔当中脱引而出,散发自己的光芒。为何同样的教育却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异呢?我认为其原因之一就是“学会生存”,教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激发人的内在潜力,而不是书本知识。我们应该再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去吸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吸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自己所用,只有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而那些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就容易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在考上大学之后就变得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进而荒废自己的人生,走上一条迷茫的人生之路。造成这样的结果,当代的教育是必然要负责任的,为此,中国现在进行的教育改革是不无道理的。只有改革教育,才能打破现状,带来进步。

改革是正确的,但改革的步伐却很缓慢,这点也值得发人深省。现在作为一名工作一年的在职教师,早前作为一名为高考奋斗的在校学生,我有很多话可以说。我读高中的时候,是实施新课标之前,现在我工作的时候,高中生都已经开始使用新课标教材了。就我这一年的教学工作下来,我发现课本的变化确实很大,教材比原来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讲白了就是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学习,而不再是以往的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填鸭”式教学。但是实际在实施当中,我却发现,很多老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在教学时和老课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即没有进行探究性学习。究其原因就在于学校的目标还是让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教材的改革效果实在有限,中国的教育改革实施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效果却不明显,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高考这个选拔考试摆在眼前,民众对于教育的要求促使教育的发展走向一条曲折的道路上,国外相对国内先进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区别就在于选拔的方式。中国的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其关键还在于淡化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效果,高考不能改革,教育再怎么改,实施起来也会大打折扣。

现在想想,这也体现了教育需要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社会的需要和民众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从而会导致学生从学校中被培养出来,却不被社会所需要。当然,看过这本书之后,我发现,单单现在中国所实行的教育改革,还不能达到本书中所期望的那种自觉学习化社会的目标。不过教育的改革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中国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想实现最终目标,我觉得需要一代一代人逐渐的改变观念,从小开始教育年轻的一代,培养创造性,培养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培养学习的能力,发展终生教育的思想,只有一代代的逐渐培养,才能逐渐的向我们所期望的学习化社会前进。

当然,教育的改革我觉得只靠学校是不可能实现的,社会,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教育改革要想实现最终目标,这些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是必须要考虑进去的。教育的改革不可能只通过学校和老师就得以实现。

未来是未知的,多变的,能不能在未来社会中生存下来,就要看一个人能不能持续的不断的学习进步,完善自己。

以上是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老师给与指导,谢谢!

推荐第9篇: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

当前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推行新课程的主要场所还是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如果确实是在想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确实是在想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办法,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教学. 我们的学习应融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让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方式。具体而言:

方法一,向书本学习。“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为老师既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也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将自己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升。

方法二,向同事学习。虚心向同事请教和学习,认真踏实的和优秀老师交流,多聆听名师的讲课,学习老教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多年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高度的责任感,把他们在教学上的各自优点和特色学到手,并融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方法三,向网络学习。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教育者也应更多在网络上进行有益的互动,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更可向海外的专家取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

现阶段教师既要具备过硬的教学技能,又要具备很好的专业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所以,广大教师需要加强进修,尤其是我们青年教师。要通过扎实的学习,选择某一方面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要通过积极的反思,对自己的职业活动进行深入地思考,不断地发现困惑,不断的超越自我,使得经验成为一种更加理性和睿智的力量。我们要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的使新课程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使自己的职业生涯日臻完美。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结构的过程呢?那就要正确处理好“教”与“学”,“学”与“导”的关系,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促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学。要促使学生“乐学”,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有一种吸引力,就要组织富有成效的学习活动,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要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望与自尊心的特点组织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兴趣,激励进取。教师应当经常使学生体验智力活动的愉快,享受活动的快乐,当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以后,就会体验到紧张脑力劳动带来的精神上的满足,激发他们奋发向上,锐意进取,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接近和深挖事物本质及因果联系的实质,这一过程本身乃是兴趣的主要源泉。”如果教师注意在学生认知的转折点,新旧知识矛盾激化处立障设疑,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设疑、激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保持和发展。

提高教学艺术,促使学生学会。 教学是科学,也同样是艺术。它是富有情感性、形象性、独创性的特殊艺术。教师要善于将数学教学中的教育行和科学性,采用艺术化的手段去吸引学生的心,使之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学会。

提高创设情景的艺术。教师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教学才能,用丰富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事例,把知识性、思考性、趣味性、新颖性、科学性融为一体,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中,真正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提高练习设计的艺术。以练习设计的艺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已认知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推动这个过程的顺利完成。练习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坡度,教师的指点要留有一定的余地,让每一个学生感到“高而可攀”,使学生能够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充满信心而又始终感到不足,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学生掌握任何知识都要经过特定合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总而言之,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才会快乐学习真正学会学习。

推荐第10篇:学会教学

《学会教学》读后感

《学会教学》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教育领导学教授理查德﹒I﹒阿兰兹所著。本书旨在为教师提供一门通常被称作“普通教学法”的课程,希望帮助教师:

1. 掌握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2.理解教学在课堂内外的发展与演变。 3.

认识并理解有益于教学实践的理论基础。

4.

认识并理解以多样化为特征的课堂教学的机遇和挑战。 5.

掌握观察、记录和反思等教学技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书试图把读者带到“教师讲台的后面,而非前面”。提供一个从实践中认识教学的真实视角。

尽管已经从教十多年,但我深刻体会到学做一名教师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旅程,期间充满着刺激和挑战。有些教师就像陈年美酒,任教时间越久就越优秀。然而,另一些教师虽然经过数年的实践,但教学技能并没有得到提升,仍然停留在他们第一次进入课堂时所处的能力水平上,只是面对学生他可能不再紧张。在我们身边,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两类教师的存在。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有些教师善于钻研教学艺术而且善于反思?为什么这类教师有创新精神,心态开放,大公无私,乐于让自己和学生接受挑战,并且能在工作中迅速作出重要决策?相反,为什么又有另一些教师所展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特点?我又属于哪一类?我做得怎么样?我能做得怎么样?”

任何人要想在芸芸众生中取得卓越成就都需要很长的时间。许多职业运动员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示了天赋,但只有经过多年专心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巅峰状态;许多伟大的小说家也是在写了很多低水平的、不成熟的作品之后,在其晚期写成了最精彩的著作;许多科学家的传记也常常说明,他们苦心孤诣多年,才能臻于成熟。

要想成为一名真正有造诣的教师也是一样的,需要在期望完美的动力之下有目的地行动。学会教学是一个持续一生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我们与父母兄弟姐妹共处时的许多经历,也包括十多年学生生涯期间我们对自己的老师的观察、学习,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在这期间,我们只有通过反思和质疑才能逐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风格。

生活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期望学校能达到许多不同的目标,例如:教授基本学科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的自尊和信心,为上大学做好准备,能适应社会,甚至为将来的工作做准备等等。如果教师不能够专心于自己的教学目标,那么时下这些多元化的教育目标只会使教学迷失在泛滥的教育目标中。《学会教学》采取的观点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成为独立的,自律的学习者。这一目标并不否定其他教育目标,而是以这一目标为中心,在其之下可以放置所有其他目标和教师的活动。这一观点源自两个潜在的假设。一个是当代的观点,认为知识不完全是固定的、可传递的,而是所有个体(学生、成人皆然)通过个人和社会经验积极建构的。二是这样一种观点,即学生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学习。

在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多少时间放在教学生如何学习呢?忙于赶进度,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教学的目的就是升学率。这才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现状。试图进行教学,却不用学习的渴望来激励学生,就是在做无用功。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研室的 何永远老师曾通过一些例子说明,有些教师上的课并不是有效的课,而是低效甚至负效的课。反思作为教师,并不是站在讲台上,能把课上下来就可以了。我们应该做一名有效教师,而不是低效甚至负效教师。在《学会教学》一书中认为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属性:

1、有效教师具备这样的个人品质:能与学生、家长、同事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并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公平的课堂环境。

2、有效教师对于知识有着积极的态度,他们必须掌握至少三类知识,即有关学科的广泛知识,有关人类发展和学习的知识,以及教育学知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指导其教学研究与实践。

3、有效教师掌握整套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培养自律的学习者。

4、有效教师善于反思、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学会教学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并且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同时恰当地利用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促进学校的发展。

我想有效教师应该具备一些特定的品质和技能,如奉献,敏感,善于质疑,知识渊博,有条理等,同时能真诚的对待学生。仅仅向学生讲授知识,让他们做笔记,之后通过测验来反馈,对有效教师来说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建立和发展他们自己的知识和意义,就要求教师能充分了解所任教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能够将新知识同学生已有经验相结合的课。有效教师必须向学生表明,教师非常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并且能在迈向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认识到自我的价值。

有效教学与最佳教学实践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对于自己的教学、同事的教学、教学研究的反思,一直促使我不断的成长。尽管有效教学的一些特点和有效教学的部分技能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每一天、每一堂课总会留有缺憾,可能是一句表达不太恰当的话,一个失败的实验,课堂上一个不和谐的插曲。为了消除天天都要面对的种种挫折,为了不让自己从此在某个阶段止步不前,我们必须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像刚刚步入教坛那样,充满激情与憧憬,规划并迎接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

第11篇:学会教学

摘要:在教学历史中生成的教学惯习成了教师日常教学中应对挑战的基本方式,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行为流畅(自动化)、毫不费劲、不假思索作为专家知能的关键特征,也给教师教育以误导。为此,必须重新界定教学专业,引导教师在反思性探究中解构日常教学惯习,建构新的工作环境的方式,唤起专业内在的自觉,从而真正学会教学。

关键词:教学互动图式 教学专家 反思性探究

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工作不到三年,她的物理课首先提问或者引导学生观察某种物理现象,引入概念或定律;然后指名学生应答,说出(教材上的)概念定义或定律内涵,教师择其要点板书;接着出示有关“问题性作业”,让学生作巩固练习,教师检查作业情况并小结。如此再进入下一个专题的教学。

一位教龄已有7年的教师上政治课,按教材章节顺序展开下列操作:教师将标题变成问题,提问,学生看教材、勾画,照着教材上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将问题谈具体;择其要点板书。

一位历史教师在高三与学生一起备考十年有余,他的一堂历史作业讲评课是这样上的:教师读题目、提问;学生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选项),或自由答,或指名答;教师讲述相关知识点,指出有关选项错在哪里。如此循环往复,共70条选择题的作业讲评,直至下课。

只要一走进中小学日常课堂(并非作了“秀”的公开课),便不难发现教师这类各不相同的教学惯例、格式。它不能仅仅看作是一种教学行为习惯(习惯通常指由于重复或多次练习巩固下来的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而内在地蕴含的“个人教学信念”;也不同于基于某种教学理论而主动建构起来的教学模式,这里借用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说法,称之为“日常教学惯习”未尝不可。

⑴ 布迪厄称:惯习(habitus)不是习惯(habit),它是由“积淀于个人身体的一系列历史的关系所构成,其形式是知觉、评判和行动的各种身心图式”。他不喜欢“专业定义”,而使用“开放性的概念”,将概念纳入一个系统中,“以系统的方式让它们在经验研究中发挥作用,而不是孤立地界定它们”。布迪厄是在场域、惯习、资本的概念系列中赋予惯习的内涵。从“开放性的概念”特点出发,把握日常教学惯习的内涵,至少需把握这样几个要点。

内核:教学互动的图式

这里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互动,一种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称“互动的图式”,而不称“互动模式”,侧重在指心智结构的原型,是那些种种教学关系问题处理过程中最基本的特性,其他一切都在变

⑶⑵化的时候仍基本保持不变的东西。复杂可由简单的规则演化而来的。这简单的规则就是互动的图式。皮亚杰讲,心理是以越来越复杂的整合方式来组织的,最简单的水平就是图式。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看到,教师备课一般先根据教学大纲(现在换成了“课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再钻研教材,理清教学内容要点,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完成的练习;然后考虑教学秩序,并把它写下来。上课时师生互动的常见序列为:组织(教师:大家注意数学作业)——诱导(教师: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应答(学生:

3、

5、

7、11是质数)——理答(教师:对,它们是质数)。练习辅导过程为:教师布置作业—学习练习—教师批改、讲评——学生更正。不管旧课程,还是新课程,旧课堂,还是新课堂,这些基本的东西都还保持着。若干名目繁多的教学策略、方法、模式实际上是从这些最基本的教学互动方式(即图式)衍化而来的。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生成:历史关系的积淀

惯习何以生成?或从主观心理上找原因,或从社会环境上找依据,形成若干因素之间直接对应的因果联结,这类认知建构将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简化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带有机械决定论的痕迹。“积淀”是讲人的心智模式、行为方式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其社会阅历、经验在身心组织的内化、沉积。如狄尔泰所言:“人没有什么本质,他有的只是历史”,“人是什么”

⑷的答案只能在人类历史中被实践映现的“人类图像”中去理解?若干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凝聚在个体身上,变为“身体实践”?等等,这些问题难以说得清、道得明。不过有一点普遍得到认可,那就是初始经验必然优先,也更为重要;在初始经验基础上建构起来的惯习系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随着岁月的增长,个体的身心图式会变得越来越死板,对外在要求反应也越来越迟钝。有研究报告指出,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主要是由他们自身的经历塑造的。一个经常提及的影响因素是“学徒式观察”。所有教师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而且这种经历常常使他们形成了关于教学是什么的形象,教师对自己当学生时的记忆常常形成他们对学生的期望和对学生如何学习的感知。比如,教师常常会把现在的学生与自己当学生时的情况相比较,并期望前者有相似的行为表现。

我们并不把日常教学惯习看作是完全消极被动的的东西。不少中小学教师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陀螺一样转过没停”,研究人员发现,在有25—40名学生的班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每日交往1500次,不论他是否胜任工作,每个教师在每个教室每一个学日的每一个小时都在作出大约30个与工作有关的重大决定,并根据这些决定采取行动。这些决定包括在特定的一天该教什么,如何教,对不同的学生用什么方法教,使用什么形式的评估方法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奖惩措施等等,它们对学生的成长及其

⑹家长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显然,如果没有自动化的熟练教学技能,没有连贯一致的回应方式,每一个教学问题的处理都刻意盘算,苦心追求,教师将时刻处于应急状态,而手忙脚乱,身心疲惫。日常教学惯习保证了教师与充满多样复杂性、不确定性的教学场域之间取得了持久的动态平衡和工作效率。然而,简约的日常教学惯习与充满变数的、多样化的教学场域不可能完全合拍,自发生成的性情倾向与变动不一的教学情境之间存在着紧张、对立,先前经验的优势主导与流动着的日常世界的即时遭遇滋生着裂痕。这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课改实验区一些学校教师的教学上是换了本教材而已,整个教学工作,无论是教师个体,还是教学组织,仍按原有的惯性节律运作。在惯习力量的作用下,不少教师“以不变应万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成为教改的落伍者,匠气十足,行动古板(所谓“教书匠”),缺乏灵性,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专业命运。随着教龄的增长,越来越封闭的惯习系统,并未成为教学竞争中可利用、可炫耀的资本,反而成了他们专业成长的阻力。由此带来了一个教学专业的重新界定与如何学会教学的问题。

来自象棋大师、优秀飞行员、司机的研究给我们提供的专家知能的关键特征是:由于反复练习与经验积累,专家处理问题十分流畅、毫不费劲,达到自动化这样一种卓越的行为状态。譬如优秀飞行员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而获得驾驶的预感和直觉,一旦有

⑽意识地运用某些规则去处理航行问题,他们的卓越程度就会下降,其行为与新手无二。教学专业若如此的话,那么日常教学惯习也就成了教学专家赖以炫耀的资本了。尽管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学技能的习得,但教学实践都不能仅仅依靠技能或技艺运作,它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按某种工艺流程操作的机械执行过程,也不是仅仅引进某种现代技术所能奏效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往以及学生实际的体验、感悟是现代媒体所无法代替的。与此相关的是,有研究者认为,专家教师是以“实践性知识”为基础和特色,并提议将“实践性知识”作为教师教育的中心概念之一。专家所拥有的知识蕴含于专家的行为之中,而不是一系列与行为相分离的命题知识,他们的直觉式经验是缄默的,难以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所谓“实践的技能很难诉诸文字”,“科学的创新根源于默会的力量”。教学专业内涵不能简化为学科知识的积累、教育学知识的占有。在教育课程中得优是一回事,在课堂情境中实施教学改革则是另一回事。问题在于实践性知识仅以行为加以表征,以师徒耳濡目染方式相传,难以诉诸文字交流,得不到应有的澄清、质疑与批判,有可能导致教师长期陷入“理所当然的狭隘的经验世界”而不能自拔。同时,教育行为总是承载着这样或那样的教育价值,转达一定的教育意向,不同教师对教育行为的诠释不一,意义解读理解不同,可能会导致回应方式的“形”似而“神”不同,教学效果也就大不一样。观摩所谓课改实验,不难发现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对于教学行动来讲,内在的意蕴比感性行为层面而更为重要。这也就是讲,专家教师的智慧常常来自教育教学情境问题的深刻洞察,教学价值以及相应的内容方式的明智选择,而不只是局限于实际操作的熟练表演。

有的课精心准备,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有的课准备不充分,结果却喜出望外,这当中也有缘由。有的课重复多次教学,效果总不理想,充满了困惑,这固然需要探究;有的课屡教不爽,已成定势,自我感觉不错,这同样需要反思。教师从反思中获得了回馈,自我调节,有可能促成教学互动图式的转型,进而自我生成。人们直面的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但感知的却是一个整体,具有三维结构的整体,这是事物感知中的超越。他人的身躯、心灵不可能全面原本地给予,对他人的认知也可以说是一种超越。面对自我时,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自我的当下瞬间,但反思所指向的则是作为总体的自我,一个通过再造被激活的我,一个发现自己本真的“能在”过程,这更是一种超越。我们所反思的任何教学体验已不再是原本,而是一种再造,一种建构,一种对原本加工了的文本。与面对他物、他人不同,面对自我时,更多地感受到的是困惑不安,是学生心灵问题的处置失当,是自我世界的深渊惧怕,如禅宗所言的“开口便错”!自我反思可以说是从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开始,又以他们得出的著名结论“我知道,我一无所知”而终。在学会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探索在自识与无知、敞亮与遮蔽之间,徘徊于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并一再地通过这种方式而获得一种内在的自觉,磨砺着自己的意志品质,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品味创造教学的乐趣。一个对自己的日常教学工作从未感到自我满足,善于对已有教学经验进行反思的教师;一个虽然不知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他对主要问题抱有兴趣,并善于从常规中发现问题的教师;一个不断在与他人的对话中敞亮自我,并随时准备从他人那里(包括从学生那儿)学习的教师;一个从未声称自己“学会了教学”,但从未放弃学习的教师,才有可能感悟到“学会教学”意味着什么,成为教学的专家。

学会教学

王海波

第12篇: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我们今天的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那么,在我们平常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又怎样育好人呢?在此,本人想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浅谈一些看法:

首先,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时常关注学生、关爱学生,要时常与他们交流、沟通,谈谈心呀,拉拉家常呀,做他们最忠诚的朋友,做他们最好的”引路人”,以便能更好地走进、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也让孩子们积极、主动地走近我们。因为“热爱是最好的教育”,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呀!

其次,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感恩方面知识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可讲些关于感恩的名人名言,名人故事等。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鲁迅的“感谢命运,感谢人民,感谢思想,感谢一切我要感谢的人”。还有卢梭的“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莫泊桑的“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当我们怀念到母亲的时候”,居里夫人的“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等等。学生都知道诸葛亮,他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楷模,这在他数十年后的《前出师表》中,有充分的表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次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以此来感化、教育学生。

再次,让学生明白:何为感恩,为何感恩,感恩的价值意义所在。简单地讲,感恩就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并且回馈他人”。“感恩”是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里的一 切都对我们有恩情!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是美德也是一种智慧,一种为自己赢得美好未来的资本。

如果我们学会了感恩,就会懂得宽容,不再抱怨,不再计较;学会了感恩,我们便能以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去回报我们身边的人;学会了感恩,我们就会报着一颗感恩之心,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学会了感恩,我们会摒弃那些阴暗自私的欲望,使心灵变得澄清明净...... 最后,让学生了解一下感恩节,并且在感恩节这一天,做好

一、两件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以便能更好地理解感恩,践行感恩。感恩节是美国人定下的一个古老的节日,在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每到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非常热闹,有到教堂做感恩祈祷的,有化装游行的,有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的......行式多样,活动丰富。尤其在感恩节的夜晚,家家户户大摆筵席,食物非常丰富。在节日的餐桌上,上至总统,下至庶民,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食物。这两种“珍品”体现了美国人民回忆先民艰难开拓的经历。 在我国,虽然没有专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节日,但感恩思想却源远流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诗句让我们知道:在很久以前,感恩就深入了人心。同时,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对“感恩”在许多方面也有所描述,如“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吃水不忘挖井人”、“得人花果千年香,得人恩惠万年记”等。可让学生参考以上各种方式或自己采取某种有意义的方式,来加深、巩固对感恩的理解,且能践行感恩,从而让学生成为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当然,我们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做一个知恩图报、懂得感恩的人民教师。注重从平时的一言一行做起,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如:少抱怨、多宽容;少些功利私欲之心,多些慷慨大度之意;多读书看报,少指手划脚;少挑剔别人的弱点,多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多关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总之,不要忘了:我们是教师,“学高”才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不要忘了: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智慧,更是一条获得能量与成功的途径!

尊敬的各位老师,相信我们都能带着一颗感恩之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更相信我们在工作中创造更多的辉煌,更多的奇迹!

第13篇: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学会感恩心得体会

感恩的心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心中总会涌起一丝温暖。是呀,感恩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字眼。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感恩的真正“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的含义。

今年的4月28日在五小听了一节关于感恩关于孝道主题的班会课之后感触很深,这是一节教孩子们学会感恩的课,课的内容感人肺腑,让在场的老师们潸然泪下。给我的触动很大。不但使同学们也使我更加懂得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感谢,学会感谢阳光、感谢生活、感谢父母、感谢恩师,怀揣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和现在所拥有的一切。

乌鸦,在人们眼里是一种很不吉祥的动物。但是你知道吗?乌鸦其实是一种很有良心的动物。小乌鸦从小吃大乌鸦喂的食长大,当小乌鸦长大的时候,大乌鸦也就老了,无法自己捕食了。每当这个时候,小乌鸦就会天天捕食,送到老乌鸦口中。像乌鸦这样的动物还有很多,它们都没有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在父母年老时,会不断地为它们捕食。这是对帮助过你的人感恩。

这就是感恩,只有你学会感恩,才会发现人生的真谛,谱写出人生最华丽、无憾的篇章。

班会真真切切的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从每个孩子最细腻最柔软也最被忽视的主题入手,有想法更有精心设计的妙出。使现场的孩子们老师们热泪盈眶饱含激情。也使场外的我很受感染,真是一节生动深刻的感恩教育课。我深深体会到对孩子们的感恩教育真应该更加深入的开展下去,

使孩子们体会到感恩的含义和深远的意义。其实感恩教育就是生活中的微小细节。

1、

感恩是礼貌,有人帮助了我们随便说声“谢谢”,可能给对方心理带来一股暖流。

2、感恩是安全,妈妈一声唠叨,提醒我们一路平安;老师的一个微笑,感化我们一世健康;警察的一个手势,指引着我们明确人生的斑马线。

3、有人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感谢他,他可能会更加多的帮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是有礼貌,是知恩图报。

4、感恩是乐观,感谢困难,感谢挫折不是乐观吗?对于我们不甚喜欢的一些人和事物,尽量想到他的正面,想到他对我们的利处,从而去感谢他。

5、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品质,一种艺术。

6、感恩是画笔,学会感恩,将把生活描绘的更精彩,让天更蓝,水更清。

同时,我也从老师的精彩点评中感悟到了许多。作个大气的班主任。不应把意义深远的教育活动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同时,作为班主任应该有一双敏锐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并且善于将孩子们身上的表面现象做更深刻的剖析。没有思考和反思永远不可能迸发出五彩斑斓的火花。有时我们眼中的现象真的就是假象,所以我们应该擦亮眼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孩子们这一朵朵小花争齐斗艳,竞相开放。

同时,我也从这节活动课上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真的不容我们有丝毫懈怠。有人说:教育是一项用自己的心灵唤醒学生心灵的伟大

工程。所以,它不能靠三分热情,更不能依靠蛮干;它不仅需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更需要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它是美德与美德的相互吸引,是爱心、赤子之心的水乳交融。任重而道远,我唯有全力以赴。

听了金五小老师的班会课之后,使我更加钦佩这样优秀的班主任,也深深体会到班主任工作虽辛酸但更幸福。班主任的生活始终因真实而美丽,因学生的精彩,因辛勤的付出而倍感幸福。我相信每个班主任都跟我一样,尽管有时会抱怨,但只要学校有需要、班级有需要、学生有需要,就会义无返顾的站在学校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去做。在教会孩子们的过程中,也许我得到的幸福仅仅是百分之一,但就是为了这百分之一的幸福,我愿意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辛苦。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都会得到太多人的帮助。父母省吃俭用地养育,老师废寝忘食的教侮、配偶无微不至的关爱、朋友不计报酬的帮助、大自然无怨无悔的恩赐、时代与时俱进的赋予。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有人指点;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人帮助。正因为这些习以为常呵护,我们才度过一个个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创造并享受着美好生活,而我们却常常以为是理所当然,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心存感激么!

感恩是一种方式,感恩是一种境界。只有学会感恩,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14篇:《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推荐)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的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更是陷入了学生累、老师更累的恶性循环中。

一直企盼从这种苦恼中解脱出来。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有效的策略。于是我便细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深有感触。书里的话说得实在,内容非常贴近我们的教学实际,让我对有效与无效、低效教学有了较深的认识。每一个理论后面都有一个案例,这些案例是真实的,对案例地分析也是客观的,易于接受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本书突出的是一个“效”字,它是针对以往在教学中存在的注重形式、忽视效果的低效乃至无效教学而提出的基本教学要求。书中有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记住的平均率为: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可是就数学课而言,我们实际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占用的时间有时达到了95%,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却很少,学生实践活动,我们现在的课堂仅占20%,学生教别人占的比例就更低了,只有5%,我们还处在主要靠向学生“灌”知识阶段,没有更好的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处处瞄准一个“效”字,我们的教学也应在“实效”上多下功夫,确保有效,力求高效。新的学期就要开始了,我想我们应汲取书中的精华,新的学期中,备课讲求实效。不必过于强调详案,强调完美。目标明确,重点明确,预设合理,反思及时。上课注重实效。不要一味地在道具上、花招上做文章,兜圈子,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课堂实际,切实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适时点拨,有效指导。作业切合实际。作业不可太多、太滥或太少,要从有效巩固所学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具有针对性、应用性、迁移性、层次性,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并切实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错必纠)。辅导及时实在。对学生的辅导,不能只盯住几个尖子生,要牢牢地抓住两头,即优生和差生。尤其是对差生的辅导要及时,什么时候出现问题什么时候辅导,谁出现了问题辅导谁,而且还要十分重视对差生的心理疏导。总之,教学工作不同于演戏,不能只追求表面热闹,要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课程标准为目标,摸准学生实际,一步一个脚印地引导学生前进。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个人先通过阅读教学参考书、教学大纲、教材等,写出个人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备起点。所谓起点,就是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生长点,起点要合适,才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学生才能学,才肯学。起点过低,学生没兴趣,不愿学;起点过高,学生又听不懂,不能学。数学知识是紧密联系的,每一节数学课都是在以前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只要做好复习铺垫,大部分学生就能迁移类推到新知识上。第二要备重点、难点。重点往往是新知识的起点和主体部分。难点,即数学中大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突出重点。一节课内,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重点内容重点讲,要紧紧围绕重点,以它为中心,辅以知识讲练,引导启发学生加强对重点内容的理解,做到心中有重点,讲中出重点,才能使整个一堂课有个灵魂。难点和重点有时是一致的。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学生的基础来确定,一定要注重分析,认真研究,抓住关键。第三要备疑点。即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基础及实际能力,找准疑点,充分准备。我最大的体会是事先要充分准备,教学时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多用启发,让学生积极思考,质难质疑,引导学生分析判断,教师指导则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把能力充分发挥,将疑点搞清楚。

其次,要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后再次对自己的备课进行重新修改和完善,便与将集体备课的成果进行共享。

对《有效教学》的阅读我才刚刚接触它,今后还将继续深入阅读,要达到触及它的精髓,把自己的每一堂课都上的有效,追求高效课堂是我的目标,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坚决杜绝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让我的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自主快乐的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15篇: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二、教师定位准确,不会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学案导学,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教师巡查指导、讲解。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引领课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

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了一种高效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适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很朴实、无华,对就对,错就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最后,我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的课改理念必须到位,不可重形式,缺实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绝对不能填鸭式、满堂灌,那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改革,教育才会前行!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新型的课堂模式,不是老师没事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我们的老师成为智慧型的老师,也就是成为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会管理的老师。

用心?爱心?恒心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有感

一鼓作气读完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感觉就像在现场聆听高老师的精彩演讲。高老师现身说法,娓娓道来,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不禁心潮澎湃,原来成为优秀教师并不难,顿感信心倍增。

沉淀下来之后,我从高老师为我们呈现的“九堂必修课”中读出了“用心”、“爱心”和“恒心”。

九堂必修课中的“读书”、“特色”、“细节”、“家校合作”等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读书”不用心去读,无异于没读。用心去发掘、培养自身的教学特色才可能成为一名特色教

师,从而成为特级教师。“细节决定成败”,不用心怎么可能注重细节,细微之处需要用心去观察,微不足道的小事需要用心去做。“家校合作”并非一件易事,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令人满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度”并没有把握好,要么不足要么过度。如何协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使二者关系处于平衡、正常状态?如何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使其与学校教育形成一股有利的合力?这些都是现代教师面临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教师能用心去思考这些问题,并用心去探索,针对不同的家庭应该采取哪些不同的策略,教会家长教育孩子,“家校合作”才可能真正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我们经常说,凡事就怕“认真”二字,实际上,认真也就是用心之意,凡事就怕用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里没有了爱,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爱是了解,爱是尊重,爱是信任。

非常喜欢陶行知先生的那段话:“你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您抱他,一会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只有了解孩子的情感,才能“小心轻放孩子的心”。

爱是尊重。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就是爱学生的一种表现。

爱是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强于他人之处,相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天真、善良的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改正错误,只要你给他机会,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学生的潜能如空气,可压缩于斗室,可充斥于天地,就看我们给学生多大的自由空间。”

失败与成功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而很多人却因为没有迈出这一步而走向失败,为什么?因为他缺少“恒心”。“九堂必修课”不可能依靠一时的冲动就能完成,他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不懈,甚至花费一生的时间来完成。我们都能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每天坚持读书,我们习惯了以“太忙了”、“太累了”为理由抱怨没有读书的时间,殊不知是因为我们缺少“恒心”。

每天坚持写作,如果坚持几个月、半年或是一年,可能大多数人能做到,但是如果坚持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缺少了恒心。我也曾豪情壮志地坚持每天写工作日志,可是没过多久就坚持不下去了,以事情太多为由为自己开脱。

这仅仅是一堂“必修课”,要想完成“九堂必修课”,没有一份执着的恒心,成为优秀教师也就成了天方夜谭。

现在,自觉开篇有些大言不惭。成为优秀教师需要“用心、爱心、恒心”三颗心的支撑,具备这三颗心并非一件易事,需要我们用快乐的心情去享受教师职业的幸福!

《迷人的阅读》读后感《迷人的阅读》读后感

《迷人的阅读》读后感

朱煜: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教师博览》《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签约作者。著《讲台上下的启蒙》;主编出版《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编写出版《古诗全脑学习法》《小学生朱自清读本》;参与编著出版《轻轻松松学作文》《新语文作文》《亲近作文》《小学生作文快速提高》等作文教学书籍十余册(套)。

另在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几十篇,提出“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

此书在代序中写道:教师,在读书中生存。著名教育家梁启超以为:最高的趣味是“学问之趣味”。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将读书治学视为一种手段,其本身就是目的,正如孩子的游戏一般,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便有趣;为体操的分数而游戏,游戏便无趣。

二是上瘾,把读书治学当作自己的本能。

三是深入的研究,你只要肯一层一层地往里面追,保你一定被书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

四是找朋友,趣味比方电,越摩擦越出。

梁启超的这番话,至今已逾90年,还是新鲜、活泼、有趣味的。

我们作为教书的人,要多读书,时刻不停的读书,这才是我们的本分,也是常识性的真理。我们除了读教材和教辅用书之外,其他的书也要多读。

在这里,我就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了。在原教材中有一篇文章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这篇课文时,文中要求理解“给”永远比“拿”愉快。教参上说。“给”是奉献,是牺牲,“拿”是索取,是获得。奉献是伟大的,所以,“给”永远比“拿”愉快。在这里,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拿走东西或者作出牺牲,以此判断“给”是美德,不但空洞,而且几乎无法说服人。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对此做出的创造性的理解:“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通过“给”,能使自己体验到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活跃的欢乐,会因见证了自己的力量、自己的生气勃勃而欣喜万分。

事实上,我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当他们绕在“牺牲”和“付出”里找不到新的理解,听我侃侃而谈弗洛姆的理解时,我能感受到弗洛姆的想法对他们有很大的启发。

陶行知先生写过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寥寥数语,说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不过,此“不小”所指为何,又何以“不小”,往往无人追问或言不及义。刘晓东在《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的首章中,称儿童为“探索者”、“思想家”、“艺术家”、“梦想家”、“成人之父”。。。。。。并以大量的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的言论加以阐释。那么这些言论又何以成立呢?

不急,只要你读完黄武雄教授所著的《童年与解放》一书,便有豁然开朗之感。在书的前半部分,作者从儿童语言学习入手,以独到的观察与分析,给“小孩不小”、“成人之父”一个真切的解答。

另外,文中精彩的章节还有很多很多,如《好教育,不只是学生的快乐》、《“文字”之后,“阅读”之前的故事》、《有了书,此生值得过下去》等。如果您有兴趣,有空一定读一读这本书。期盼读完本书后,能打开一本又一本好书。

第16篇: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24字教学模式读书心得体会

城关小学 梁淑慧

我通过学习,总的感觉是:太谷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站得高,看的远,想得多,效果好。

太谷县的“24字教学模式”——阅读感悟、自学检测、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分层训练、拓展延伸,以及“五式教研”——备课集智式、讲课互动式、听课分角色、评课问题式、说课感悟式,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24字教学模式”在课堂中的运用使我深受启发。

一、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在整个课堂使用的是学案导学(全体教师主编),学案共有五个环节——温故互查、设问导读、自我检测、巩固训练、拓展延伸。“温故互查”就是二人小组合作,相互检查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设问导读”就是教师将要学的新知设计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自我检测”就是教师有意设计几道容易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巩固训练”是由四人中组通过讨论探究,最后得出结论。“拓展延伸”编排了一些有难度的题目,由十二人大组合作交流,是知识得以升华,学以致用。每个环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有的校对答案,有的交流方法,有的帮助后进生,真正做到“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

二、教师定位准确,不会越俎代庖,真正起到了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中学生紧跟学案导学,积极探究,或练习、或思考、或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动态之中,教师巡查指导、讲解。并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多次感悟,且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

师引领课堂展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说、勇于说、乐于说,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采用了一种高效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教师适时给予评价,评价语言很朴实、无华,对就对,错就错,让课堂回归常态,让课堂流露真情。他们的课堂是情智共生的课堂,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真正做到了“师生互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

最后,我总结了两点:首先,教师的课改理念必须到位,不可重形式,缺实质。课堂上要确保学生的参与度,绝对不能填鸭式、满堂灌,那种穿着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势在必行,不改不行!只有改革,教育才会前行!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素质: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过硬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驾驭课堂。新型的课堂模式,不是老师没事干,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我们的老师成为智慧型的老师,也就是成为爱学习、爱思考、爱创新、会管理的老师。

第17篇:青年教师、新教师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在近期我读了《细节决定成败》、《互动式教学法——诊所式法律教育》两本书,感受颇多。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法学院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法学教育模式。目前在我国已有十余所普通高等学院的法律院、系引入了诊所课程,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实践,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果,使学生们受益非浅。诊所法律课程已成为国内法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有越来越多的院、系着手申请开设诊所课程。但诊所式法律教育在高职法律教育中仍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鲜有问津。高职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和诊所式法律教育“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执业能力”是不谋而合的。

一、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突出特征

诊所式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顾名思义是仿效医学院利用诊所进行临床实习培养医生的形式,使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为需要帮助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并亲自提供法律服务,从而缩小学院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距离,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1、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诊所课堂上,教师摒弃了传统的“主导者”地位,不再是“填鸭式”的理论灌输者,而是以课堂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学生成为谈话、阐述自己观点的主角。在诊所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大家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使学生由一个被动的理论接受者转变成一个主动的、具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办案者。在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代理案件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展开教学。因为有较强的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参与热情。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经常说的话是:“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应当如何如何”以及“我保留我的看法”等等,课堂上不再有统

一、标准的答案,这些都表明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角意识。教师通过角色模拟、互动式、合作式、反馈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的灵活运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准律师”身份,主动投身到职业技能的培训中去。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真正实现了“从实践中学习”的教育特色。

2、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代理真实的案件。法律诊所是诊所式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场所。根据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的不同建立起各种类型的诊所。在诊所中,学生以“准律师”的身份直接代理委托人的案件。通过了解事实、收集证据,运用理论知识,全程参与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学做一个律师应做的全部工作。在与现实的接触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法律思维能力。在诊所教师的指导下,从最简单的接人待物、提供咨询开始学习。比如,诊所学生如何会见当事人?如何培养会见的技巧?在与当事人的第一次会见,是采用开放式、引导式的提问,还是封闭式的提问?如果是开放式的提问,可以采用“谈谈事情的经过”、“谈一下你目前的困难”等问题;如果是引导式的提问,可以采用“你有实际的损失吗?“除此之外,还有别的损失吗?”等问题。如果是封闭式的提问,可以采用“有没有签订协议”“当时有谁在场”等问题。学生通过不断实践,会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并掌握这几种会见的技巧。 在诊所中,学生们一起交流办案心得,切磋办案技能、讨论解决案件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掌握律师执业所需要的各种方法与技能。这些技能在传统法律教育模式下,即使是在模拟法庭或案例分析这样的课程上,也是很难得到有效训练的。因为在这些课程上,案例的选取都是为了配合课堂教学的,事实与证据都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会有突发事件或意外情况,无法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律师角色,才能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目前高职法律专业学生的就业导向,迫切需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家对法律从业人员要求的改变,目前高职学院的法律专业学生面临非常大的就业压力:司法考试“门槛”的提高,大专学生没有了考试资格;公、检、法机关更多是名牌高校毕业生的“天下”;企业需要的是多年从事法律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为了增强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上的竞争力,我们应对高职法律专业毕业生的定位有个重新的认识,作一个较低的调整:把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是在法院从事书记员工作、在社区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在律师事务所从事律师助理、文秘内勤等。在这种形势下,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做出相应的调整,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法律职业教育已成当务之急。

从事书记员、基层法律服务、律师助理等工作不需要学生具有很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应基本具备法律职业者应当具备的技巧、能力和素质,熟练掌握运用法律的能力,如调查、会见、谈判、书写、辩论、速录等能力。这种能力是难以在课堂上通过讲授得到的,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而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则弥补了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不足。当然,诊所式法律教育的适用还应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不能全盘引入、生搬硬套。

三、诊所式法律教育对高职法律教育实践环节的借鉴意义

1、教师方面。法律诊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不需要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学生在法律诊所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运用法律,在运用中巩固法律知识。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深度应该与学生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相适宜,以“必须、够用”为准。对教师而言,不是降低了教学水平,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在有限的课时里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胜任诊所的教学任务。

高职教师自身的职业能力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由一般普通专科、成人院校转制而来的,教师习惯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理论教学而不注重实践环节。就笔者周围,法律教师只有极少数从事兼职律师工作,实践能力严重不足。在法学教育中借鉴诊所课程的某些教学方式,将促进法律教师改变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实践环节上,积极参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比如,在目前还不具备诊所式教育的条件下,可以采用模拟角色训练的方法。在模拟角色训练学生并不接触真实的客户案件。他们在课堂上虚拟的场景中分别扮演律师、证人、对方律师、政府官员或法官等,就案件中的某个问题进行谈判、辩论、调解或审理。学生在有系统的模拟教学计划的实践中,学会如何从扮演角色中学习,即从角色的准备、体验、与对手的冲突、角色的转换、以及角色反思中进行学习。除了在亲自体验中锻炼了专门的法律技能,学生们还能通过这种训练,成为一个更好的、更自觉的、更成熟的学习者。在这其中,指导教师设计各种模拟练习,如客户访谈、客户咨询、调解和法庭辩护角色的扮演。帮助学生准备角色,评价学生的表现,指出学生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从其担任的角色中学习。由于指导教师完全控制场景,可以为最理想的教育目的来设计学生的活动。

2、学校方面。诊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国十余所普通高等院校的引入,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职院校也应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投身到法学教育的改革中去,借鉴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特色,完善学生培养的实践环节。

(1)课程设置方面。根据高职法律学生特定的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一般都是三年的学制,课程结构更应紧凑、合理。理论课程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准,可开可不开的课程就不开,不要因人设课。应着重强调实践性教学部分,加大技能训练课时(诊所课程)比例,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使学生上岗即能熟练操作。

(2)师资力量方面。针对现有师资力量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加大社会力量办学部分。通过聘请资深法学专家、有经验的法官、律师作为客座教授,担任一定的诊所教学任务,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提高法律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法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现有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扶持,减轻教学压力,提供培训、进修机会,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胜任诊所教师的水平。

(3)法律诊所建设方面。法律诊所就是学生的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根据学生的就业导向,诊所类型应以社区法律诊所为宜。通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讲授法律知识、运用法律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律师职业道德。一个诊所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人员、设备配备,地点的选择、经费支持等等,这些实际工作都需要学校的大力协助、扶持。

诊所式法律教育代表着法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在普通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对于高职院校也有许多借鉴意义,必将加速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发挥更大的作用。

通过此次读书活动,对自身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都有很大帮助,希望对今后的教学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

第18篇: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着,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2

第一次听到《优秀是教出来的》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怪怪的,优秀当然是培养出来的,这本书到底想要说明什么呢?于是冥冥之中就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

一拿到这本书,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结果出乎意料的是我没有那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相反觉得作者罗恩克拉克先生所描述的教育场景,所提的要求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说话先要讲礼貌、主动询问表关心、乘坐公车不吵闹、见到老师问声好,完成作业不拖延等这些不都是我们老师平时经常强调的吗?书中没有长篇累牍的大道理,有的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细节。但是再次拜读第二遍的时候,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这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对于一个小学老师来讲,《优秀是教出来的》确实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让我对教育又有了一层新的认知。作者抓住教育过程中容易被人们忽视的细节,既对孩子严格施教,又用爱心和热忱赢得了他们的爱戴和尊敬。克拉克老师不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教养。

作为成功的教育者,作者在书中没有谈及如何教书、如何分析教材、如何准备教案,而更像是在谈论如何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生动形象,作为读者丝毫没有感觉枯燥乏味,相反感觉作者所描述的就在我们身边,亲切自然。书中讲述的创造奇迹的55个细节确实常常被人们忽略,而正是细节创造了奇迹,成就了辉煌。书中提倡对孩子要从小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体现出尊重孩子、宽容孩子、赏识孩子,并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从鼓励中学会自信、从宽容中学会耐心、从赞美中学会感激、从接纳中学会自爱、从赏识中学会行动、从分享中学会感激、从诚实中学会真理、从公平中学会正义、从关心中学会尊重、从保护中学会信任、从关爱中学会友善……

在日常的工作中,罗恩克拉克的几点做法给了我不少启示。例如:一个“问题”学生已经很多天没有交作业了,罗恩克拉克和他家长联系了多次都没有联系到。有一次总算联系到了,克拉克就把这个不好的消息直截了当地告诉了这位学生的家长,想得到这位家长的支持。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家长听完了竟然说:“我孩子在家里也一向如此,你就将就一下吧”。这个回答真是让克拉克哭笑不得。也许是克拉克他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和家长的交流方式有待改善,所以在另外一个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他改变了策略。他首先是耐着性子给这个家长拨通了电话,与第一个学生的处理方法不同的是他没有直接向这位家长“告状”,而是向这位家长违心地说他的孩子这段时间表现如何如何好,这位家长听了以后自然非常高兴,表示要老师对他的孩子一定继续严格要求,家长会极力配合。过了两天,克拉克再次拨通这位家长的电话,这一次向这位家长陈述了孩子这两天的不好的表现,家长当然非常气愤,当即表态,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回家一定批评教育自己的孩子。看完罗恩克拉克的处理方法,真是佩服他的别具匠心。事在人为,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有所创新,在对待后进生问题上一定要赏识和批评相结合,多渠道地转变后进生。优秀是教出来的,一般的人对于这个教育都有一种狭隘的理解:那就是学校教育。其实不是这样的。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会使我们的孩子变得优秀。

总之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更深切的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教育的机智和教育的挑战。

关于教育教学读书心得范文3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着《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看了《教育激扬生命》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除了吸取它的精华之外,静下心来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观念、教育态度、教育境界,让人对教育产生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情感,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有较高的教育境界,学生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不就水到渠成了吗?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我平常对学生应该是比较尊重和友爱的,但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一些随意、散漫,甚至影响到同学学习的不良现象,某种意义上来说,我的尊重和友爱成了他们不和谐的音符的“温床”,如何在不变“温床”为“冰床”的前提下,能够让“温床”飘出和谐的音符,这又是摆在我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唯有从教学中寻找突破口,发现他们感兴趣的兴奋点,让他们爱上学习。

先前的我只是把教育当作一种普通的职业,一种生存的方式来做,因而,即使我再努力,也只能算是一个熟练的从业者,而绝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者。我并没有深入到真正的教育境界之中去,并没有与我的学生一起领略迷人的教育风光,也就品味不到教育给人带来的无限快乐。

第19篇:读书感言学会感恩(推荐)

学 会 感 恩

——读潘宗光校长《感恩这一课》有感

杨世选

“人生在世,收到别人的恩惠很多。如果不是父母的养育大恩,我们怎能生到这个世界上来,而且成长成人?第一是要感谢父母的大恩。其次是感谢师长教育的大恩。我们从一无所知的孩童,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所有的技能,都是别人教的,也是我们从别人身上学的。这些人的教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我们都要感激,感谢他们的好意美德、“感恩”这一课,大学中没有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但在我们心底却必定列为必修课,这不但是大学的必修课,而且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段话是金庸先生特意为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潘宗光先生的人生感言之作《感恩这一课》的亲笔题序。

《感恩这一课》通过原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潘宗光的回忆及其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类社会的讨论中教导我门学会感恩。该书分五个部分——成长篇、从政篇、教育篇、修行篇和精进篇,讲述了潘宗光先生的人生履历和大彻大悟。潘宗光,祖籍广东番禹人,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化学教授。1940年出生于香港,1963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并获得一级荣誉学士学位,1967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79年取得伦敦大学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68年至1990年在香港大学任教,由化学系讲师到讲座教授及理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1年获委任为香港立法局议员,1991年至2008年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西安交通大学南洋书院院长,曾在1985年和1991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这一切的成就都与潘宗光先生一生心存感恩是有必然联系的。

读这本书,通过对作者不平凡的成长经历及心路历程的了解,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正如作者所言:“我是一个普通人,人生风景却是如此丰富多彩的”,从多彩的路途中,无处不在的感恩情节让我们无比的感动。在其成长、求学、教学、从政的整个过程中,感恩是潘先生始终坚守的为人处事原则。

潘宗光先生的《感恩这一课》,让我在感触潘宗光先生辉煌的人生事迹之余,更多震撼我的就是他有一颗感恩的心。古人说:“衔环结草,以报恩德”。这句古语告诉我们要懂得知恩图报,要铭记感恩。对待感恩,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

同,但在我看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不仅是一个心念,更要在人生的过程中实践。所谓知恩图报,首先要知道恩情,常思回报。感恩之心,既能幸福他人,也会快乐自己。学会感恩,是为了回报他人而付出的点滴行动;学会感恩,是为了用道德的甘露滋润心灵。学会感恩,你便会传递人间的真情温暖。

人的一生,从起点到终点,无一不与社会这个大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或给予你帮助,或给与你鼓励,默默无闻的守护着你,让你快乐的成长和生活。雷锋曾说过:“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远不干涸”。我们只有把自身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对困境中的人给予帮助,真诚的为人民服务,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有人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他也笑,你哭他也哭”。感恩也如是,当你置心感恩时,你就会觉得有些抱怨是无谓的,有些烦恼是没有必要的,有些困难是暂时的,是可以征服的。你心存感恩,就会觉得生活美好;你心存感恩,你就会心胸更开阔。

面对现实社会生活,有如意的地方,也有不称心的事情。是感恩?还是抱怨?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恩!因为社会并不欠我们什么,相反却给予了我们很多。试想想,从三峡工程到西部大开发,从发射“东方红”卫星到嫦娥奔月,从抗击冰雪到抗震救灾,我们党总是站在第一线,英勇奋进,时刻为人民着想,永远充当人民的保护神。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灾情就如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党和国家快速反应,成立坚强指挥部,百位将军临阵指挥,举国齐动员。迅速开展了不抛弃,不放弃,为一线希望,尽百倍努力的救援工作!我们的党时刻心系灾区,心系灾民,国家领导人更是在余震不断中亲临灾难现场指挥救援。当每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救起时,许多人泪流满面,全国人民为此兴奋,我们因感恩而流泪,我们为我们父母兄弟姐妹得救而兴奋,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我们都是亲人!我们的亲人得以重生,我们应该牢记党恩。

在偌大的世界里,有很多默默无闻工作的人。他们在背后帮助着我们,支持着我们,他们不曾索要什么,但是我们一定要懂得去回报,去感恩。

感恩我们的父母。是父母赋予我们血肉之躯,养育我们长大,又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做一个有用的人。父爱是山,伟大坚实而又广博,他教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母爱是海,温暖无私而又细腻。她教会

了我们如何用爱去善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只要你珍惜生活中的幸福点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个老冲着自己发火的爸爸和那个老爱唠叨的妈妈,在他们的内心藏着深沉的爱。

感恩我们的朋友。人活着,有亲情也有友情。朋友使我们这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有了朋友,我们不在孤单,不在独行。在我们失意时,朋友会安慰我们;在我们得意时,朋友衷心得祝贺我们;在我们受挫时,朋友会鼓励我们。感恩我们的朋友,关心身边的朋友。感恩并不是一个口号,感恩得从小处做起,感恩的方式也不唯一,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我们知道用我们的方式让身边的朋友看到我们的感恩。

感恩我们的老师。当老师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所能、所知、所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你,让你具备了认知大千世界、识别人生社会的本领的时候,我们难道不应该感激老师的栽培之恩吗?我们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恩如“父”恩,我们应当终身永报。

感恩身边的人,感恩身边帮助过我们的人,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去学习、去工作。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人的一生中,小时候,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请不要吝啬自己的感恩之情,当你得到亲人或朋友的关爱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忠诚地说一声“谢谢”,报之以诚挚的笑脸;当别人需要帮助与支持的时候,你同样可以用宽容的心态伸出自己热情的双手。因为,心存感恩,才会珍惜拥有,珍惜幸福。

用感恩的心做人,世界将变得十分美好。

第20篇:让孩子学会读书[版]

让孩子学会读书

在语文学习中,阅读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孩子们会不会阅读决定他知识掌握的多少和信息获得的快慢,因此,让孩子从小学会阅读,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爱上阅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我就本班34名同学做一个调查:喜欢阅读的只占21%,阅读拿笔勾画的占4%。那么,如何使孩子们学会阅读呢?在这学期的语文课堂上我做了如下尝试 :

一、教会学生质疑问难。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有目的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读懂课文,真正做到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如《颤抖的羽毛》一课,就非常适合在课题上质疑,引出对课文的探索理解,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的文的目的。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我从析题入手,用较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质疑问难,学生即可根据题目提出:为什么是颤抖的羽毛?等问题,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感知课文,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问题一个个突破,对于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我及时组织边读边议,引发学生思考,体会大作家萧伯纳的谦虚和自律的高尚品质,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而且学会了质疑。

其实,质疑不仅仅是在课题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我非常喜欢学生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甚至欢迎学生给我“出难题””。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时,讲到: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老师你也有稀奇事吗?你有四角天空吗?因为他们一个小疑问,我们的课堂反而轻松的解决了难点。学生能及时提问题,说明他在认真地思考,说明他的思路时刻跟着老师,不但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够给其他学生以启发,使课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二、培养学生“手到”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

古人强调“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应再加一到,即“手到”。所谓“手到”,就是不动笔墨不读书,要边读边想,边做标记,写批注。这是我培养学生的学会读书的重点

如何让养成学生阅读时勤于动手的习惯呢?教师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工作,要对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进行精心的指导、训练和检查。我是这样做的:

充分利用学生预习的时机,让学生养成“手到”的习惯。在书本上不怕你花的“乱乎”,对于预习我有一个成套的规定:首先,要用三角号标出这一课的生字,用短横线标出生字组成的新词,用波浪线画出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至少三处)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第二天我晨读课的时候检查预习情况,坚持进行讲评。在上课的时候,我也及时鼓励学生读读自己的批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把这些要求记下来,在每一次预习的时候,都自动按照要求去做。自从这学期这样预习后,我们经常比看谁画的“乱乎”,明显感到学生预习有了目的性,精彩程度都有很大提高。

培养学生“手到”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的时效性,既是课内阅读的需要,也是课外阅读的需要,更是学生将来自我发展的需要。

三、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联系上下文是阅读课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许多词语的理解,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对上下文进行综合的理解与分析才能实现。所以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文章的习惯,是培养自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对课外阅读也是不无裨益的。

在学习《瘸蝉》一课时,我就引导学生感受联系上下文理解问题的重要性。“是刀在剥皮吗?是火在烧身吗?是剑在剔骨吗?是针在穿心吗?苏格拉底看到这精心的一幕,心中必有的跟着战栗起来。”怎样读出让人难以忍受的场景,想象产蜕变时让人毛骨悚然的痛苦,苏格拉底的内心如同蝉的蜕变一样正饱受着无法想象的煎熬与痛苦。我让学生交流、勾画、写批注。学生很快入情入境,达到共鸣,理解到位。

当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更是理解词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在平常的课堂上,我每天都会训练学生的这种能力,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以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学会品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情感,读者则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语言文字是沟通这三者的桥梁。而让学生学业会“品评语言文字”,正是训练他们通过品词评句深入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

这学期听示范课《荷花》的时候,我注意到姚老师特别强调学生“品味语言”,因为这一课的语言实在很美,有许多词语使用得非常巧妙,独到。“冒”字的使用更是为文章增添的几

分生机,值得品味。我们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好文章,每一段文字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十分注重对语言文字的品味理解,这也是语文教学始终关注的一个教学重点。以教学《槐乡五月》为例,这篇文章的美相信每一个读过文章的人都会陶醉其中。其中,单是开篇的这两句“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儿。”就一下子把我们带入了迷人的槐乡。一连串的比喻使得没有见过槐花的人也如临其境,深深被感染。这是一个品味语言的好机会,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瑞雪初降”“玉雕的圆球”“小辫儿’等学生见过的事物谈自己的感受。品味作者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意蕴的优雅。

重视训练学生抓关键词句、重点词句,做到既抓得快、抓得准,又评得对,评得深,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赏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在阅读中进行想象,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文学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可以说,作家如果离开了想象,就无文学创作可言。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也同样需要有想象的参与。读者想象丰富,不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可以启发读者进行艺术再“创作|”,从而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涵,丰满人物形象,深化文章的意境。因此,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的习惯,提高学生想象阅读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绝不能忽视。

让学生边读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然后把自己看到的画面或听到的和声音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在认真读文字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想象构思自己心目中的“电影”,在学生讲解的时候,不但对现有的语言文字有深刻的理解,而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比预期的效果高出很多

通过学生的想象,理解了文字,升华了情感。

学习《槐乡五月》的时候,我也采用想象的方法对课文进行理解。同样是刚才的语言文字,我在让学生谈过自己的理解之后,就让他们闭上眼睛,我来感情朗读,让他们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槐乡之美。他们起初还觉得不可能看到槐花,只是配合我的工作,可是,当我声情并茂的朗读之后,他们脸上的表情认真起来,继而欢呼起来,他们真的看到了那美丽的槐花!想象的威力可真大!

诗圣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怎样让学生爱上阅读呢?

一、爱上读书,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书。

学生究竟该读什么样的书?这是很多家长、老师、学生自己困扰的问题。我做过调查,95%的学生喜欢读有趣的书,读科普类的不足20%。书的海洋无边无际,我们一生当中绝对不可能一一读过。因此,学会选择,就意味着阅读的效率。

只要是贴近孩子们生活,易于接受,健康的书,孩子们喜欢的书,都可以鼓励孩子们去读。不要因为害怕书中某些小小的老虎而不敢向前,它们存在,就有存在的道理。有些家长说,这些校园小说会教坏孩子的,《五三班的坏小子》《淘气包马小跳》这名字听着就不是什么好书,其实,不然,虽然他们的名字听起来不雅,但是,书中正是借孩子们的淘气来教育读书的孩子们不要那么做,到底该怎么做,该不该做淘气包马小跳!书中的主导方向是健康向上的,孩子们往往从中能够学到很多家长老师说破嘴皮都不起效的东西!其实不然,平时随处见到的报纸、期刊,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还可以读一些文摘类的期刊,因为这些“文摘”一般都是经过选编的精品文章,这省去了选择的时间,也可以得到比较多的收益。——这就是说,读长篇的作品,也要读一些好的文摘。

有的孩子很喜欢看漫画书,这一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不让看吧,会打消积极性,让看吧,又怕有不良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阻止他们是不可能的,那只能“导”,适当的引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单元考试过后,对于考得不理想又爱看漫画的学生,我就告诉他们,知道为什么考得不好吗?因为你平时读书少,读的漫画太多了,对课外阅读的理解自然就会差一些了。要想考好,就要多读一些正儿八经的书或者报纸,杂志,而不能单纯的看这些娱乐性的画书。抓住时机的引导,对于一些孩子起到了作用。

二、爱上读书,还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1、读书要讲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是所有的书都需要一样地方法读,有的只需随意浏览一下,如日常见到的报刊中的多数文章,也许看看题目,翻看一下“内容提要”或“序言”就可以;有的则粗略地阅读一下,大概地知道文章的内容,记住主要的信息;有的则需要如对待语文书中的课文一样,慢慢地品味,有的甚至还需要不止一次地阅读,思考。

2、读书还要讲究环境和氛围。

有些书,你可以在茶余饭后,随便地翻阅,如一些娱乐性的书;有些书则需要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选择空闲的时间来细细地咀嚼如内涵丰富的书;还有的文章,你甚至在操场边,树林里,大声地朗诵,才觉得“过瘾”,配上音乐读,才觉得“有味儿”那就是我们

的课文了;有人读《西游记》选择的是先读绘画本,再读原著;有的同学在读《三国演义》时,是边看电视剧,边对照着来读的……

3、与读书笔记相结合,提高读书效率。

写读书笔记是读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孩子们读书的基础上开展读书笔记的工作。读和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起初,我领他们做,该摘记什么内容,该概括多少内容,哪些地方可以写感受,哪些地方可以粗读,哪些地方可以细读,他们都是很聪明的,教过几次就差不多了。一部分孩子的读书笔记让人看了很欣慰!

当然,也有偷懒的,这是自然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来约束他们,我就要求一次至少读30页,摘抄200字,概括或感受100字,每次作业着重检查这些,至于质量,先不要求过高,以免产生畏难情绪。具体的要求后,有一部分孩子基本上路了。

课间,有的孩子读入迷了,连下课都不知道,有读得快的,一本书快读完了,书吸引了孩子们,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对于读书笔记,只要你认为有积累的必要,字、次、句、段、篇,什么都可以。主要是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4、适时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价值和意义。

想让学生喜欢读书,就应该让他感受到读书的用处。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就有意识的表扬肯定知识丰富,发言精彩的学生。有时感觉我真的没有孩子们知道得多,我不禁从心底里为他们高兴,这也是爱读书,多读书的好处。除了这些,读书的好处还很多,写作好的同学往往爱读书,语文成绩好的同学也大都爱读书,这就是读书的巨大作用。

5、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参与到其中来。

我们一起读书!

有时候,活动课上,我们学完课本的知识,我就给他们读一段,有时候周五的大阅读,我们再选时间读一段,有时候中午预备铃响我读十分钟,就这样,用了几周的时间我们一起读完了一本书!

一本好书的确是一个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是一个爱阅读的人,那么,你是一个丰富的人,你的精神世界是如此的富有。在你的周围,有一批这样的人,那,你们是一群富有的人。如果你是这些人的引领者,你应该感到无比的自豪,无尚的光荣。我们不就是这样的引领者吗?我们不应该感到光荣吗?小

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阅读。教师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在学习上得到更多的主动权,自觉地去学会理解,学会质疑,学会朗读,虽不求人人成为语言学家,但愿个个会读、会说、会写,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够运用自如。

阅读虽然对孩子助益良多,但最重要的是阅读本身所带来的喜悦及满足。它是件快乐的事,更是件好事,只要我们善加引导,书和阅读就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好朋友。 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学会教学读书心得体会
《学会教学读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