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问题引导教学法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3 07:44:34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五环三步”为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以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单调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不利于活跃思维、发展能力。而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探究学习。强调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问题引导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提问时间、讨论交流时间和读书时间。使学生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 五环指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在解决问题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多年来,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问题引导教学法不断实践与探索,现在谈谈自己的一些 感悟。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

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学生在大问题的引领下自主探究、体验、感悟,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这一环节,教师必须科学、精心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以带动他们的创造型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都是在教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从自己的学习操作活动中完成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语文教师更应注意有效问题的设计,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给学生一个思考的课堂。例如我在教学《乡下人家》一课时 根据 “问题引导教学法”我采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首先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说一说:读了课文,乡下生活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学生初步感知后,要引导他们自读自悟,画出有关语句或段落,并试着在头脑中浮现画面,也可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思考课文的叙述顺序,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

第二环节,解决问题。

在这一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自学时间和讨论交流时间,使学生真正具有了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得主动,学得投入。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真正做到角色的转变,把学生的学习权还给他们。还是以《乡下人家》一课为例。这一环节让学生围绕“你对哪一处风景最感兴趣”这一问题展开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具体的语句段落中感受乡村风景的美丽。此外,本文语言朴实生动,清新秀美,教学时要重视朗读,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悟。

第三环节,归纳概括。

这一环节就是在学生对文本理解感悟后的一个总结。如教学《乡下人家》一课,可以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仔细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独特、迷人的风景?”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抓住了和农人关系最密切的普通的事物,仔细观察,采用对比拟人的手法。这样就做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得。

第四环节,巩固应用。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本节课所学的一个巩固,也是对目标的一个检验,教学中可以灵活处理。如《乡下人家》一课 ,可以让学生先找出自己喜欢的优美句段,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然后抄写、背诵下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第五环节,拓展创新。

要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让他们的问题延伸到生活中。还拿《乡下人家》一课为例,学生有了积累,又学会了方法,顺理成章的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知道的乡下人家的风景也做到了读写迁移,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学以致用。

“问题引导教学法”让我和我的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尝到了甜头,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问题意识的提升,同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这也为为学好语文乃至各门学科都奠定了良好的智力基础。

推荐第2篇: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的效果与探索

调兵山第一中学 林汉滨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一中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

我们全体教师,携着“问题引导教学法”一路走来,尽管有过迷茫与困惑,尽管走过荆棘与坎坷,但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有了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与学的方式明显转变。教师在课堂上已不再是占有者和传授者,而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教师更加关注教学的针对性,注意方法规律的引领,把时间还给学生。

2、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自身的潜能不可忽视,充分发挥学生思考、质疑、发问,注意课外的延伸,从而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热情、兴趣、自信,从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因此,我们教师要该放手的时候要放手。

3、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的提问促进教师钻研教材,深入学习。为了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我市每学期都进行全市的“说课标说教材”活动,“问题引导教学法”教学模式公开课活动,教师业务素质基本功大赛活动,使教师的专业素质明显得到提高。

4、实现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工作负担。现在,课堂上老师讲的少了,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讨论、分组交流、自由发言、即兴演讲等等,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因此,这样的课堂必然会优质高效,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工作负担。

此外,现在的课堂,三维目标融为一体,更加完整,知识树的构建,使教学的内容更加容易领会。师生的关系也更加和谐,教师也摆脱了以前的凭经验上课的习惯,而开始向“研究型”转变,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推荐第3篇: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诠释

一“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的“问题”含义采用广义的解释,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布置的学习任务,创设的模拟情境下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挑战、欲达的目标等等。 问题有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

2.“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

“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基本遵循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遵循的“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一中心”是指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遵循的一个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

3.“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就是指在学生学习教啊、教材之前必须是问题、任务、目标在前,杜绝学习的盲目性。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节课之后,带着需加深理解、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使其保持亢奋的学习热情。

推荐第4篇: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方案

调兵山市一中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师中,教师依据课标和教材,核心设计问题,学生学习教材,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通过学生用自主、合作和教师点拨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问题”、“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一中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

在这个基本操作模式中,五个环节强调的是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经历五个环节的学习过程,但学科不同,学习新知识的内容不同,环节可增可减。亦可在一节课中重复运用;三个步骤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原则,不能跳跃,强调能自己解决绝不合作,能合作解决教师不能点拨;一个中心是强调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精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核心要义是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为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调兵山市教育局主管部门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我校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方案。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为加强领导,保证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我校成立“问题引导教学法”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组长:黄永生 副组长:张守江

成员:宋宝英 郑纯民 钱丽萍 王辉 张艳梅 郝丽红

二、确立目标、明确思路

工作目标:构建“快乐、自信、高效、轻负”的课堂,实施 “问题引导教学法”

基本思路: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合作、反思、改进、提高”的实践策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奠定学生的自信,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学习宣传、统一认识

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方面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全体教师进行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相关培训,深入学习,正确理解和把握问题引导教学法。另一方面,采取专家培训,局主管领导培训和学校教学领导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具体操作层面的讲座。

四、精心组织、扎实推进

我校“问题引导教学法” 教学活动按照如下四个层面:

第一层面:领导层面

1、合理分工。黄永生校长:整体负责、调控;张守江教学副校长:实施工作中的制度建设、协调管理;郑纯民教学副校长:课堂上如何具体操作;宋宝英教学副校长:合作学习小组如何打造、班集体建设、师生评价问题等等。

2、外出学习。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到兄弟学校,调研学习,结合事先分工,各人重点学习相关内容。

3、个人反思。在认真学习他们的经验基础上,结合事先分工和自身工作,逐步摸索制定出一套适合我校的 “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

第二层面:教师层面

1、全校动员。利用全体教职工大会,分析目前我校存在现状、目前教育改革大的背景等客观事实,对比传统课堂与问题引导教学法利弊,认真学习、宣传“问题引导教学法”,认真实践“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

2、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听专题讲座、开展培训等方式,让所有一线教师倾听、观看和亲身感受、体会“问题引导教学法”,切实领悟“五环三步一中心”的实质。

3、课堂实践。每位教师根据外出学习、自我反思、课堂中实践,逐步摸索出符合我们学校的 “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并不断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教学中摸索、改进、提高。

第三层面:班主任和教研组长层面

1、班主任会。各班级的小组如何合理分配、评价制度如何建立、组长如何确定、还有学生培训、小组长培训和指导等。

2、教研组长会,强调教研集备组长的主要作用。

3、组内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课堂实践,以教研组长为主,让每位教师上一节自我感觉蛮好的课,并且学校领导、本组所有成员都要参加听课、评课、探讨、修订,让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课堂亮点。

第四层面:建立“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的骨干团队。 充分发挥名师、骨干、学科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利用组内公开课和校内示范课的辐射作用,认真实践,形成模式。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专题研究本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出学科的新的、高效的“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模式,并重新进入课堂实践、修订,最后形成学科高效“五环三步一中心”的教学模式。

五、实施保障:

1、期初说教材——整体把握教材

每学期期初,即在每年的2月27日和8月28日正式上课前,我校以学科为单位,进行“说课标、说教材”比赛,每个上课的教师都要说。通常以本学期要教的教材为说的对象,而且将知识点进行归纳,以知识树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在没上课之前,教师已经对本学期的教材有了全方位的把握,而且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们都是脱稿来说,印象深刻,掌握教材较为扎实,为提高课堂质量奠定了基础。

2、教研四备制——强化集体备课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我校强化集体备课制度,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教研四备制”,即在集备小组长的带领下,开学初将本学年备课任务根据教师特点分配给每一位教师,进行第一次备课,这样由原来的

二十多节的备课任务一下子缩小为四五节,然后精备这四五节,集备前发给每一位同学科组成员,每周进行第二次集备。第二次集备由主备人讲解且形成提纲,并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本课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知识点;二是本课采用的教法及采用的原因;三是联系本课内容,要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要培养学生的习惯及如何贯穿以上内容;四是教学过程,在哪一个环节或哪几个环节上怎么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五是最后标明集体备课意见。在集备中重点解决教学中能够遇到的实际问题,同学科成员提问由主备人答辩,取得一致意见,形成共识,在深入学习课标,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实行备课的“五统一”,为教师授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进行第三次备课,主要是研究本班学情,形成自已的风格。学校每个月举行备课组长例会一次,这是第四次备课,总结布置工作。这样很好地发挥了群体优势,集体智慧,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目前我们的集体备课已经形成模式,并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3、上课听课评课——多形式保质量

为保证“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有效推进,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我校的任课教师每学期都要做一节示范课,本学科教师都要去听课,课后以年组为单位进行评课。学校领导,特别是教学领导要亲临一线,指挥一线教学。他们除坚持上课、听评课以外,还包干到教研组,随组参加教研组的一切教研活动,发挥骨干和核心作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我们要加强对“问题引导教学法”学习和研究,加强对“五环三步一中心”模式的研究,注重对教师的专业引领,强化教师的业务技能培训,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走出一条具有我校特色的 “问题引导教学法”课堂改革之路。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方案

调兵山市一中

推荐第5篇: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践[推荐]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践总结

化学

杜浪涛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硅酸》这节课的授课中,一共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碳酸酸性强于硅酸?由学生讨论后语言描述;2.请根据讨论的结果设计出实验装置示意图。由四位同学板演,然后讨论优缺点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讨论十分热烈;3.根据此设计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的各种回答都充满了智慧,比如酸性强弱:盐酸 〉碳酸 〉硅酸、非金属性C 〉Si等等;4.那么我们是否还可以得出非金属性Cl 〉C 〉Si呢?此四个问题的设计不仅完成了本知识点的教学活动,而且是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激活了学生的化学思维。最后利用2015课标I卷第26题做为当堂检测试题,学生普遍掌握程度好,思维缜密,语言描述规范。

通过本节课及以往相似课型的实践得出“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可以归纳为:五环三步一中心。

“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基本遵循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遵循的“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一中心”是指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遵循的一个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

推荐第6篇:引导式教学法

引导式教学法在法学教学中的应用 ———以民法总论物的概念教学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法学的基本概念是将法学现象、法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认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在法学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法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形成了法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过程:概念建立——概念理解 ——概念应用。纵观教材中的法学概念,常常省略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将概念以单一文字即终态形式直接呈现,导致学生接受概念情感不积极,学习概念思维不顺畅,理解不准确,领会不深刻,运用不灵活。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在“物”的概念学习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困难: 困难一:民法意义上的物与生活中的物的差别。 困难二:物的独立性的理解。 困难三:物的概念的发展变化。

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就是将抽象的法学概念进行分解,把分解的每部分或每一环节,设置成由浅到深的形象化的问题,借助设置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巩固所学概念。

本文以“物”概念教学为例,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的方法,对概念课教学进行初步探究。

二、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指导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在选定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后,笔者在课前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认知习惯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第一步,借助问题的类比,建立新概念的基础。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提出问题“各个学科是如何定义物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哲学、化学、物理科学、生物学等不同学科对“物”的不同认识,通过学生对不同学科概念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的学科由于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等原因的不同,导致对物有不同的认识。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对法律意义上的物的概念的好奇、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物的概念与特征的介绍做铺垫。

第二步,借助问题的判断与辨析,理解物的概念发展。教师设问,“人是物吗?”教师引导学生从法律关系三要素角度进行考虑,明确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能是法律关系的客体。

教师再问“人曾经是物吗?”引导学生讨论历史上人作为交易物的时代背景,分析现代法治社会对人的认识,得出“人不是物”的第一个物的特征。

第三步,借助问题,激发兴趣,理解物的范围的发展。教师介绍“月球大使馆案例”,设计“月球可以买卖吗?”的问题。该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该案件中的月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比较月球与气球之间的不同导致月球的买卖最终被认定为不合法的原因。让学生理解“法律意义上的物须是可控制的物”这一法律特征。

教师设问,“是否存在现在能控制而曾经却未能控制的物,未来我们是否可以控制今天不能控制的物?”通过学生的讨论与分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理解物的范围随着人类科技的发展将会发生变化,物的范围将会越来越大。

第四步,教师提出问题,“物都是有体物吗?”引导学生分析有体物与无体物的分类特征,讨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无体物的认识与控制能力的提高,对电力合同中标的物的分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传统意义上的物是有体物,但现在已经开始突破这一理论,法律意义上的物还包括无体物。

第五步,教师展示一张硕果累累的苹果树,问学生“苹果是物吗?”在学生稍作思考后,再追问“老师不认为苹果是物,为什么呢?”此时,允许学生自由的讨论,鼓励学生前后左右的进行讨论。稍作讨论后,教师再出示一个苹果,问学生“树上的苹果与单个的苹果有何不同?”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讨论,让学生自己发现第一感觉的错误,得出正确的答案:“因为,物必须是独立的,树上的苹果是树的一部分,并非是一种单独存在的状态,因此,苹果树树上的苹果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物。”

物的独立性是对物的认识的难点与重点,学生经常会根据生活中的惯性思维而忽视这一重要的特点,将会影响对后面的原物与孳息物、主物与从物的概念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引导,既让学生对物的独立性有较深刻的掌握,也获得了法学思维与日常思维不一致的训练,使其开始有意识的进行法律思考。 第六步,通过以上的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已经对物的概念和特征有了较好的认识,此时教师要对该知识进行一次归纳与总结,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法律意义上的物呢?”让学生对物的概念与特征进行系统的理解与记忆。

第七步,教师将回到第一步的问题上,请学生用类比法,比较法学与其他学科对物的不同的认识,并且讨论这种不同产生的原因以及导致的后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的概念的法律理解,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生活中的物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别。

第八步,拓展引导。教师回到第三步里出现的“月球大使馆”案例,介绍月球土地在美国成功买卖的案例,提出问题,“为何在美国卖月亮就是合法的?”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两个案例最终结果截然相反的原因,比较分析中国与美国法律对物的规定的不同理论与立法方法,进一步让学生领悟物的法定性。

第九步,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查找“世界杯空气买卖”、“陈光标买卖空气”案例,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最后两个在中国的案件却出现合法与不合法的两个不同结论的原因,进一步考虑“空气是物吗?”“什么样的空气可以是物?”“物的概念在未来会有变化吗?”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对课堂问题的拓展与更加深入的思考。笔者把授课学生范围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在下次上课时提交书面或口头的汇报。

三、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方法的价值分析

尝试采用问题引导式概念教学法进行“物的概念”教学后,通过课后检测和学生访谈,教学效果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学生普遍感觉将难懂概念采用问题分解、引导的方式由浅入深、步步深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概念,在轻松愉快的体验中掌握了概念。笔者认为就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的采用实现了以下价值:

第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学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传授基本的法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法学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通过对层次性问题的反复求解,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热情,加深学生的记忆,使学生掌握求解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求解问题熟悉相应的理论,同时演绎到其他相关问题,进而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创新思考。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过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在问题设计过程中需要思考提什么问题?如何提问?面对学生的回答与讨论如何进行引导?迫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教师不可能再全面依靠课本上已有的问题,而是围绕讲解的内容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问题设计。问题设计既要结合法学背景的实际问题展开,又要以讲解求解方法为目的。

第三,有助于学生的求解与分享意识培养。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讨论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能思考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论。在求解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寻求答案的引导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交流、沟通、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和思考,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共同寻找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将学会分享、质疑、合作的求解方式。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的做法和体会。当然,在运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的存在,需要进一步的精细化完善。其中,教师对教学时间的控制、对学生讨论的有效引导、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需要进行仔细研究的问题。

推荐第7篇:“问题引导教学法”想说爱你很容易

“问题引导教学法”想说爱你很容易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第二初级中学

周丹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灵活运用,井井有法。

辽宁省调兵山市教育局的“问题引导教学法”,经过几年的尝试和研究,在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大刀阔斧的实施开来,并且得到全国多位知名教育家的首肯。我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也已经由开始的困惑、懵懂、逐渐变为思路清晰、得心应手了。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更是一个收获的过程。

刚刚接触“问题引导教学法”即“五环三步一中心”教学法是在教育局赵局长的教学讲座上。说句真话,当时听得我是云里雾里的,只记得要义的一句话——以问题为中心。这是我非常认同的一个理念,因为从古至今教育大家都对“问题”非常感兴趣,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结合自己所教的数学学科来看,我更感觉“问题引导教学法”会给教学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所以虽然感觉无从下手,但还是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把问题引导教学法生搬硬套的用到了其中。

备课时注间环节不丢,上课时刻意体现每个环节,问题的抛出很是考量,解决问题还算顺利,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同事、领导、教研员听课后的反馈说还不错,但是,自我感觉这个阶段是生疏的,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随着我市整个教学大气候的逐渐转暖,“问题引导教学法”大面积铺开,与此同时调兵山市教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正式启动,傅东缨、王敏勤、钱志亮、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家纷纷来到调兵山市。听了这些专家的报告,我对“问题引导教学法”更加充满了信心。我感觉,在备课时要融入“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精髓,上课时要体现“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理念,以理念统领课堂,而非形式主义的几环几步,这才虚怀若谷,胸有成竹。

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是做课又是评课,大家对我的课评议起来也有了变化,形式的东西少了,实质的内容多了,我感到很欣喜,自己的领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这时要说“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想说爱你较容易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加上专家的点评,对“问题引导教学法”的理解更上一层楼。自此,我觉得“问题引导教学法”重在活学活用,有区别的使用会使你的课堂别样精彩,完全可以不受条条框框的制约,这也许就像散文那样“形散而神不散”吧。写到这,我觉得现如今的感觉是“想说爱你很容易”了。

最后,我想说,爱的含义很宽泛,爱的程度有不同,愿我们高起点的去爱“问题引导教学法”,真正让他发挥最大效能,真正为调兵的教育再抹缕缕新绿。

推荐第8篇: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再论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

何湘常

[内容简介]:本文论述了在柳钢一中实验了二年的《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效果及操作,是实际教学中的总结。

[关健词]:问题系统

高中数学

实验

一、实验介绍:

中学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是一项关于教育思想、教材、教法及课堂结构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实验,其基本理论是全面落实数学问题系统、目标与检测、自学、情感等四个因素,以扩展数学习题的功能,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内在功能,其指导思想是把统编教材转化为一个科学的、生动的、富有启发性和导向性的问题系统组成的、符合该年龄段中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水平、直接为教与学服务的实验教材,并由此去转变规范教与学的方法,优化数学教学的基本因素,把数学教学变成数学活动的教学,而不仅仅是活动结果(知识)的教学,实现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速度快,容量大,效果好”的教学目标。本实验是由柳州地区高中、柳州铁路局一中、柳州钢铁公司一中和柳州教育学院(王为民教授)在1994年8月共同研究决定,在这四校进行此实验, 教学改革实验的中心问题是教材建设问题,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问题,因此,我们四校联合并编写了一套高一的《代数》和《立体几何》教案本,在第一年的教改实验中,我们就这套教案本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教学和观摩教学活动,并把教案本的使用方法传给了高95年级,我校有两个班参加了此项实验,实验的效果颇大,学生和教师都很适应这种教学方法。由于高二要进行会考,加之学校之间学生素质相差太大,有些学校提出实验暂缓进行到高二年级,先在高一年级反复实验几年再说,因此我校高中数学教研组的老师在王为民教授的大力支持下,继续进行此实验,我们编写了高二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教案本(代数本),并且印刷出来,学生和教师人手一本。在两年的实验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提高,这得益于实验充分发挥了教与学的内在功能。

二、教案本与问题系统引导教学

现行高考的知识点取于教材,但题型及解题方法在教材中是难见的,就是说对教材全部熟练,高考不一定得到好的成绩,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就是针对这个脱节而进行的。实验所编教案本的使用离不开教材,因为教材的解题方法和定义是绝对权威的,而我们所编的教案本是把每节课都问题化,以学生为主体,个个问题让学生动笔动脑,教师只对学生作引导,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对学生的负担和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轻和减少。下面就我校在高二年级(94级)进行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教材(即教案本)作出介绍。因在第一学年实验中,实验教师对教案的一些不足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如:, 这课前问题是以填空题出现最好;大题和难题要加一些解答过程;选题量可多而易;„„等,在教材编写中,第五章——不等式就当今数学热点问题加入了不等式证明的放缩法和换元法,还加入了柯西不等式的应用,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题。在数列这章教材中,相应侧重了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混合求和运算,增加了简单的递推数列。在极限这一教学单元中,强调了极限的四则运算,对形如:

lim

apnpap1np1a1na0

(ap、bq不为零,p、q为整数) qq1b1nb0nbqnbq1n

Lim

anz2|2= 2(|z1|2 + |z2|2)

||z1| - |z2||≤|z1 ± z2|≤|z1| + |z2| 进行系统分析和运用。第九章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中主要是开拓视野,用活两个基本原理,题型多而量少。

我们编写的教案本要求全面地贴近学生和教师的,是为高考而编写的,如92年高考题中有一题是归纳猜想,教材(课本)中是找不到这种题型的,教案本中就要有这类题型的,并且这种教案本是人手一册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增加容量,课前又能作预习辅导材料,课后又能作习题本。

以下介绍九五年十月二十日在我校举办的一次全市性关于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一节研讨课,就教案本在实验教学中的特色可“窥见一斑”,并请教于数学界的专家同仁。

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高中《代数》 下册P35)

研讨课题: 如何使用实验教材引导学生系统自我学习、探索、发现和概括?

教学过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实验教材《数列》 第一章的第五课“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先看学习提要和问题(一)的两个问题;(5分钟)

《学习提要》

1、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有哪两个形式?是如何导出的?

2、如何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的和公式解题?

[评述]: 实验教学每节课开始,均以问题形式给出教学目标, 提出学习任务,重点和关键,以利教与学的导向。

问题:

1、在等差数列{an}中,若自然数n、m、p、q,n+m=p+q,则 an、am、ap、aq有关系:(an+am=ap+aq)

2、如何计算 1+2+3+„+100=(

)

[评述]: 问题为迁移性问题,为引进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起温故知新作用;如题1,为说明a1+an=a2+an-1=„,题2则是推导等差数列Sn的方法原型。

(教师):接下去,同学们看问题与中公式的推导部分。(10分钟)

问题:

1、如何计算4+5+6+7+8+9+10=?

2、在等差数列{an}中,如果记Sn=a1+a2+„an, 称Sn为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问Sn具有怎样的表达式? 即Sn=?

问题:

1、试用下面竖式计算题1中七个数的和:

S7= 4 + 5 + 6 + 7 + 8 + 9 + 10

+)

S7=10 + 9 + 8 + 7 + 6 + 5 + 4

2S7=(4+10)+( )+( )+( )+( )+( )+( )

=(7)×14

∴ S7=7×14/2 = ______

2、一般地,设有等差数列a

1、a

2、„an,它的前n项的和为Sn=a1+a2+„an

仿上题列竖式:

Sn=a1+a2+„an

+) Sn=an+an-1+„a2+a1

2Sn=(

)+(

) +„ +(

)+(

)

∵ a1+an=a2+ (

)=„„

∴ 2Sn=n·(a1+an)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an}的前n 项和公式:

公式⑴求Sn需知_____________三个条件,再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___代入上式,得到等差数列Sn的另一形式:

这里求Sn要知三个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叫学生:、写出公式⑴、⑵;、用语言表达推导公式的方法;、应用公式求Sn的方法需知三个条件。

[评述]:两个问题让学生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 逐渐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这些公式推导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已动笔写,加强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师只能强调重点和关键。

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例

1、例2。(8分钟)

1、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下面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2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多少支铅笔? 解: V形架上各层的铅笔数组成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_, an=____, n=_____;

∴ Sn=__________=________.

答: 这个V形架上共放铅笔___支。

2、求集合M={m| m=7n, n∈N,且m<10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解: ∵ m=7n<100, ∴ n<100/7≈14.27

又 n∈N, ∴ n= ____, 即集合M中的元素共有(14)个,将它们从小到大列出,得:

7,7×2,7×3,„„,7×14;

这个数列是_____数列,记为{an},其中a1=___, an=___, n=__,

∴ Sn=______= _______.

[评述]: 这是一组及时性反馈练习,有帮助引导思维作用,老师不用抄题、讲解,学生直接解答,师生只研究讨论解题的关键步骤——:(1)等差数列的判定;(2)如何找出三个已知条件a

1、an、n? (3) 解答的规范表述方式。

(教师): 下面同学们做练习,老师巡视,进行辅导、指导和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叫部分学生到黑板抄写自己的解答。(17分钟)

问题:

1、求等差数列13,15,17,„„81的各项的和。

解: 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记为____,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 则得 n= _____.

∴ Sn= _________= __________.

答:

2、在正整数集合中有多少个三位数? 求它们的和。 解: 正整数集合中的三位数从小到大是:

100,101,102,„„,______。

这是一个_____数列,其中 a1=____, an=____, d=____,

所以 n=

Sn=

3、某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3n-2, 求它的前n项的和的公式。

解: (略)

4、求自然数n, 使2·22·23„„2n=(1/2)21

解: (略)

5、若等差数列a, b, 5a, 7,„„,c各项之和是2500,求a, b,c.

[分析]: 解答等差数列问题需要知识几个已知条件,这里已知:

Sn=2500,尚缺几个条件。

解: ∵ a, b, 5a成等差数列,∴ b=_____=3a, „„(1)

又∵b, 5a, 7成等差数列,∴ 5a=____= (b+7)/2 „„(2)

由(1)、(2)得 a=____, d=_____.

代入 Sn 和 c=an 中求n、c.

答:

[评述]: 这是一组巩固、强化知识技能的练习, 有些题从统编教材外补充的,在这里又一次充分显示实验教材既是教师教案,又是学生练习册的优势,课堂上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板书、提问、讲解、笔记等,使实验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负担轻,高速高效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共同对黑板上解答的科学性、规范性作订正,并研究问题中的题1。 (5分钟)

问题

1、证明: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的和公式是一个关于n的一元二次函数,且无常数项,那么,这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略)

2、„„(略)

最后,教师叫学生就《学习提要》的问题作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

[评述]: 问题是综合性问题,有引向高深层次的作用,最后的小结是对本节课教学目标达标程度的检测。

三、实验操作情况:

高中数学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在我年级(94级)实验两年以来,主要是如何用好教案本,它不同于复习资料,也不同于教材(课本),我们是这样使用它的:

课前把它当预习本,要求每个学生阅读教材后, 能正确填写教案本中的复习和概念的填空,并适当抽查学生的进度,如遇难题可暂停等到上课时再做。事实上,两个实验班的学生有许多超前了2至3课,如(1) 班的凌小平、陈洪,(2)班的黄超梅、黄静等,有了课前预习, 课堂教学就非常顺利且效果良好,并使课堂气氛活跃。

课堂中把它当作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课堂练习, 教师课前熟悉这节课所要讲解的教学内容,并要有节制地穿插一些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其味无穷;但又不超过教案本的内容,否则会造成误为数学深奥无比。以问题系统引导为主,围绕教育实验目的,使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课后把它当作练习本,因为课堂中不一定把每节课处理完, 有些题型在进行系统训练时,插入的各种题型可能较多,也可能是本节课内容多,总之,教案本后有一些习题是留给学生课后去作的;所以,它是课后的练习本。

实验我们进行到了高二年级,已受到各校的关注,特别是王为民教授,多次来我校指点实验,除提出不同意见外,还在我校实验班进行了多次指导教学,并组织实验的研究教学活动,邀请柳州地区高中、柳铁一中、柳铁二中、市三中的教师到我校进行了一次观摩教学,各校教师对我们的实验热情作了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了高二年级的实验工作,我校校长刘卓琳、地高校长候代忠、柳铁一中教导主任朱克宁等,对我们的实验教学作了具体的指示,并希望我们继续下去。

四、实验总结:

实验进行的两年中,取得了相当满意的效果,这当然也取夺于我校学生有良好的素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效果在以下两方面:

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的实验, 主要引导了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因为每节课都要学生预习,学生只有预先阅读教材后,才能正确填写教案本,填写完教案本后,等于做完课本中的容易练习,这样,一节课后,有许多练习可以不必作了,而我在实验班布置作业以教案本的少量练习为主,对教材中的习题让学生自己去做,如果学生已经会了,就可以不必去做了,而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就必须多加强教材习题训练,否则,他的考试成绩就差。这样,有了教案本,我的备课工作量减少了,作业批改量也减少了许多(有时没有)。

成绩提高幅度大。

我校平时测验是用南宁二中的测试卷,在单元测验中,竞有许多人次能得满分,这是我这几年教学中,少有遇见。在96年5月的段考中, 我校是用某重点中学的段考试卷,考试内容是复数,下面是此校段考情况:

从上表中可看出,实验班的成绩大大超过重点校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总之,我们认为,这两个实验班的成绩与实验的效果是必然的。

五、实验的发展

有人说,高三年级是关键的一年,弄不好会搞砸的,别前功尽弃了;现在已进入高三年级,高三年级虽不同高

一、高二年级有那么多新课程,但我们已作好了继续实验的准备,相应编好了高三教学用的数学专题讲座。只要实验对我们有利,对教学有利,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我们就把它坚持下去,毛主席说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对问题系统引导教学法实验,我校领导和教师大力支持,只要我们有恒心,有信心,我们的实验就会成功的。

推荐第9篇: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引导教学法初探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行以来,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进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数学是一门思维性的学科,主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这一学科特点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许多学生觉得数学难学,因此,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在课堂上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帮助学生学好数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方式 问题引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n.1672-0407.2014.04.058

教学工作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对教材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取知识,并且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教学不再是简单学知识,而是一种综合性活动。与之相适应,教学活动不能再采取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单纯性的知识传授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得吃力,教师教得费力,并且没法取得教学效果。教学实践证明,问题引导教学法能够活跃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一、什么是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由教师根据教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动,最后得到学习结果,解决问题。或者直接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以往教学模式相比,问题引导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目标性。教学是以教材为基点的,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问题引导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使教学更有目标性,有目标才能有方向。教师根据考试重点,不是单纯进行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把教材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这个问题进行,由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这样提出的问题,具有针对性,能够反映出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把重点和难点用之中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学得明白,学得透彻。

2.主动性。问题引导教学法不仅以问题为中心,也以学生为中心。高中生对未知的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在课堂中受挫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引导教学法正是体现了这一思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教师只是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分析总结、归纳概括,这些重要的环节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进行指导。例如根据学生反馈进行知识的讲解等,为学生扫除障碍,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总体上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

此外,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把整个课堂教给学生,各个环节都由学生完成,可以采用分组的形式,既有明确的分工,又能发挥群体的智慧。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且向全体学生进行成果的展示,进一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3.互动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双向过程。之前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最常见的是教师讲解、学生倾听,这样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互动教学能够达到这个要求。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分享,就使教学活动变得不那么死气沉沉,而是充满活力,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接受。问题引导教学法不仅由教师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提出问题,并且在课堂的每个环节处处注意设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通过提问题的形式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和掌握情况,确保整个教学过程能够有序、高效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法也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交流得出结果,使课堂在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问题引导教学法要注意的问题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对问题怎样提出、提出过程有个清晰的认知。如果是教师提出问题,就要让学生明白问题出自哪里,涉及哪些内容,达到怎样的效果等。如果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让学生认真研究教材,对数学教材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困惑不懂的问题。提问题要思维清晰、目标明确。其次,尽量使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和针对性。教学的目的是掌握教材知识,数学教材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提出的问题要以教材为基础和中心,迎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不要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而是有价值。当然,要达到这个要求,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时间长了,自然能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提开放性、系统性的问题。比如学习几何证明时,注意提出的问题有不同的解法、不同的辅助线做法,不同的解题思路等,让学生能够从多个方面和角度思考问题。

2.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在问题引导教学法中,除了注重问题提出的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这个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练习,因此,教师要做好督促工作。用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发散思维,发挥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遇到问题能够主动、独立思考,这样得来的答案和学到的知识才能里记得深刻,经久不忘。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面对一个问题,调动自己所有的知识水平,考虑周全,避免遗漏,特别对开放性的题目思考有没有别的解法。最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无止境,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大胆质疑的精神,不被固有解题方法和模式束缚,勇于提出自己的新想法和新观点。

此外,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中,特别要注意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核心,一切学习活动都围绕思维展开。因此,教师要注重这一点,在课堂上和教学过程中,采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思维。例如多问学生“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意见”“你能不能给出另一种解法”等问题,引导学生去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并且课下注意用作业训练巩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迁移运用,锻炼解题能力。

总之,问题引导教学法以其明显的特点和优点,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如思维能力、解题能力、迁移运用能力等。教师要积极推广这种有益的教学方式,并且有探索精神,寻找更多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

推荐第10篇:浅议问题引导教学法刘晓玲

浅议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思路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概括归纳——拓展应用——生成创新”,把教学的目标或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从学校实施课改提出问题引导教学法以来,我一直认认真真地践行,从中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好处。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学中认真培养学生看图,广泛收集各种信息,从信息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萌发猜想;并能综合运用原有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系统分析,从各种信息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例如:在《三角形的特性》教学中,课一开始,展示课本第80页情境图:瞧,这是正在建设中的会展中心,不久的将来就会落成,成为我们城市新的标志性建筑。让生仔细观察,你能从图中发现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让生充分说一说)什么图形最多呢?(三角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在积极的提问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从身边去发现数学问题,学会质疑,并能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诱导学生主动探索。创设具有生活气息、难易适度,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通过观察汇报,营造学生想提出问题的心理倾向,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提供了认知的基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焕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氛围。

二、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研究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基础。应做到:

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自由地活动,焕发主体意识,变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探究式学习。

创设一个实践活动环境。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手脑结合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会新知。

这个环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材料和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从而构建起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当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提出一些数学问题,有时候教材里先提了问题,可以先引导一下后,再思考还能提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可以讨论式提出,也可单独提出。最后进行问题筛选,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对于提出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要参与到各组中及时收集信息,适时引导调控。个人或小组针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进而逐步得出结论。教师收集同学们存在的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组织学生汇报、讨论、交流。

三、概括归纳

概括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概括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随着他对数学的概括过程的深入而发展的.概括也是形成知识、方法的有效和必要过程,教学中的及时概括,能够帮助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理顺纷乱的头绪,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师的教学意图上,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概括,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提炼、归纳、抽象,促使学生对所发现的数学事实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知识的内涵,掌握数学的本质,并在概括的同时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归纳有关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一般结论,概括出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一般来说,在数学课堂中,学生每得到一个结论后,教师应及时概括归纳,

四、拓展应用

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概括归纳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巩固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还把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使问题进一步升华,在完善认知结构中,达到求异创新。在这一环节中既安排一些基本题,让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解答,以达到巩固应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发展性习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结合学生知识,能力的差异,组织学生分层练习。

五、生成创新

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要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为此,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浅议问题引导教学法

调 兵 山 十 一 小 学

刘 晓 玲

第11篇:引导式教学法(整理)

引导式教学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冀中职业学院

卢坤甫

摘要:“引导式教学法”是指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说教式等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运用各种恰当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引导式教学法

主导

主体

兴趣

高等职业院校,顾名思义就是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的学校。其知识的讲授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导致一些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高职院校的学生除了学好专业技术,也要全面发展。而是急功近利,只重视实用性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

“语文”就语言和文学的简称。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语言和文学是人类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学语文除具有工具性,还具有人文性,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真善美的认识,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影响和教育。袁贵仁教授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缺一不可。实践证明,韩国、新加坡和日本之所以能成为经济强体,实现经济腾飞,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重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而高职语文教学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重要落脚点。经调查统计,目前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仅占30%,即便是开课,也只有一学期的时间,每周两课时,总数超不过30课时。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提高效率,改变传统的“满堂灌”、说教式等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法,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那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自觉、主动、快乐地学习呢?

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发现“引导式教学”是适合高职语文教学的方法之一。 “引导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机结合。其教学方法重在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多想、多说、多做,让讲堂变学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教师的主导性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贯穿课堂的各个过程,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探究、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率,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下面就谈谈“引导式教学”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首先,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消极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热情地参与。

1、特色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课,即在教学中,通过一定方法引导进入新课。它是一堂课的开始,是教师上课的“开场白”。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也证明: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相反,教师导入形式呆板,导语枯燥无味,学生听而生厌,学习兴趣就会骤减,陷入被动接受状态,影响整堂课的学习。例如:高职语文口语表达的第一章—— 态势语言训练,为了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什么是态势语以及态势语在口语交际中的重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对导课这一环节进行了很巧妙地设计。因为是大一的第一节语文课,让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是很自然的。在介绍之前,对态势语言这一名词只字不提,只是在每个同学的介绍结束后,教师先从音量、普通话、内容等方面进行评价,把与态势语言相关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放在后面重点评说,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之后水到渠成,引出“态势语言”这一内容,势必会引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2、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现代职业教育面临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不断创新,积极尝试,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充分说明了直观的价值。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走进高职课堂,利用网络优势,便于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书本教材形式转变为文、图、声、像兼备的动态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生动、活泼、平等、自由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3、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因此,如果老师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将来的工作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必然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找工作,毕业前都应会作就业前的准备,例如:写自荐书、制作简历、参加招聘会(面试)等,这样我们在讲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中的相关知识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同学们就会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模拟招聘会中面试这一环节,引起了高度重视。首先老师把面试的内容、可能涉及到的问题以及问题应答时应注意的事项向同学们讲解清楚,然后让他们去做充分的准备。由于同学们已经认识到了内容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态度都非常认真,经常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阅资料,自发地组成小组,反复演练,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文化功底较差,对专业课的兴趣远远超过公共课。针对这种情况,作为公共课老师,应投其所好,将所讲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结合,激发学习兴趣,引发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再是一种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例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在给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讲授时,把中国古典府邸建筑宏伟的外观、讲究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尤其是那个令人叹为观止、耐人追寻的人间仙境——大观园作为重点,定能激起同学们探究的巨大兴趣。还可以让旅游专业的学生先制作一幅贾府的布局图,然后模拟导游,引导大家去游览一下林黛玉眼中的那个规模宏大、雍容华贵的贾府。让动漫设计专业的学生给那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姿容俊逸的林妹妹进行卡通设计。反之,如果给应用艺术系的学生重点去讲诗词歌赋,势必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课堂上恐怕会睡倒一大片的。

5、通过激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在中学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初步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体。”也有资料显示,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占40%。可见,口语的训练对高职学生,尤其是对某些与口语交际联系更密切的专业来说,更为重要。目前,大一新生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从上课的情况看来,他们在课堂上不仅不敢说,也不想说。为了让他们敢说,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开展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可采用激励的方法,利用榜样的力量。老师不点名,让学生主动走到讲台上进行指定的口语训练,谁先走上讲台,谁就能拥有这次机会。一些胆大、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肯定会首当其冲,不在话下。但关键是,老师怎样去引导那些胆量小、口语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敢于上台去表现。如果看到有的同学在犹豫,这时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去激励他,一定会受到满意的效果。因为一个鼓励的眼神能够碰撞出勇敢的火花,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够温暖一颗被冷落的心灵,一个坚定的动作能够传递给他无限的勇气。经过老师正确的引导,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上台讲话了,并且口语表达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另外,通过教师引导,还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温家宝总理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面对不同团体提出过“要善于独立思考”的号召。只有能独立思考的人,才会在技能、职能方面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在气质修养、人格境界方面获得终身提高的机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逐步形成。

高职学生有充足的课余时间,可建议学生课后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例如,对于高职语文的阅读赏析部分,要有选择地讲解经典篇目,并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作者的代表性作品,以便对所学文章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讲完《林黛玉进贾府》后,为了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就利用周末在多媒体教室播放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及百家讲坛中的《红楼六家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了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我班一个考入本科院校的学生回到母校,谈起这件事时,非常兴奋地说:“我们现在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提及《红楼梦》知识,我比别人都懂的多,并且还加入了自己的观点。仅此一点,我就觉得非常自豪,使我信心百倍地去投入到今后的学习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各班同学都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就能养成自觉读书与独立思考的好习惯,他们的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都能得到快速提高。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法时,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引导式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参与程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变机械学习为主动探索,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我们也应该高度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因为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错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同时注重转变自己的指导方法和教育手段,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之中,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

引导式教学只是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案之一,作为教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职语文教学,探索高职语文改革的新途径,使这门公共课在不断的探索尝试中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潘燕

彭玉玲

《大学实用语文》

大连理工出版社

2008.7 【2】孙丽丽

《大学语文教材的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1.7

通讯地址:河北省定州市冀中职业学院(北校区) 收件人:卢坤甫 电话:13513436365 邮编:073000 电子信箱:lukunpu1@163.com 作者简介:卢坤甫(1972.6- ),女,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和高职语文教学研究。

第12篇: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在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新课改实践中,探索研究产生了贯彻新课改理念的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科学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学生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本文从我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叙述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应用问题教学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计算机教学应用

芮城县第一职业学校在新课改实践中, 探索研究形成了贯彻新课改理念,适宜于新课程实施的新型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

一、问题教学法的定义和特点

问题教学法,其主要特点就是把知识点转化为一系列的问题,用问题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教学概念和知识的认识,从而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加深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知识结构和运用规律的理解。

问题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创造问题情景,以问题带动学生,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为学生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途径。问题教学法强调把对问题的质疑权交给学生,利用其好奇与探索的心理,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挖掘学生综合潜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2l世纪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要想成为具有开拓意识和竞争精神的人才,必须加强计算机教育,掌握计算机相关技术。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恰恰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普遍缺乏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和挑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问题教学法有其自身优势: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通过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促进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问题驱动为主导,可以引发比传统教学更深入的思考;通过问题探讨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问题教学法可以提升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应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计算机教学中所应用的“问题”教学法,就是将学生置于复杂但有意义的计算机问题情景下展开教学活动,并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共同讨论解决复杂性、实用性的计算机问题,在实施和完成计算机教学任务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认知、分析、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能力。在问题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因为学到了知识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此为开端,逐步形成一个感知——认知——求知的良性循环学习系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能力。大量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证明,问题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化了课堂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计算机专业课教师,在基础教学实践中,转变了教学观念,通过设计联系实际应用的计算机问题,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吸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培养新能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实践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五个环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是主线,学生是主体,创新是原则。

四、问题教学方法应用分析

(一)问题教学以全体学生为核心

问题设置要适时适度,因人循序。在运用问题教学法启发学生思维时,“问题”的难易程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问题”过易,学生浮于问题表面,不去深思,不利于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过难,学生难以探究其本质,影响学习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都会不同。

我们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以学生自身特点和学生经验为基础,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问题以阶梯方式由易到难呈现给学生,又遵循有关的认知理论,理清知识间在内在逻辑,按知识的递进关系逐一向学生展示。比如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创设问题为

1、什么是媒体?

2、什么是多媒体?

3、什么是多媒体技术?

4、什么多媒体计算机?这些问题都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得到答案,可要真正理解这些概念,还得弄清以下问题:

1、什么是信息?

2、什么是载体?

3、多媒体技术的集成性、交互性、实时性,指的是什么?这是第二梯度的问题。第一梯度的问题可以让思维差点的同学回答,回答出来以后要及时给以肯定鼓励,紧接着第二梯度的问题让思维好一点的同学回答。第三梯度的问题是:

1、什么是微电子技术?

2、计算机技术是什么?

3、通信技术是指什么?这类问题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知识,需要学生博览群书,并且留意收集相关的信息才能回答,所以这类问题就由平时思维活跃,勤于思考,精于阅读的同学回答。

(二)问题教学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问题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教学过程围绕着问题的解决展开,而教学目标蕴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因而,我们的教学问题特性是由教学目标所决定的,即问题的设置是用于完成教学目标的。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知识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的学习,让广大学生了解最基础、日常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状况,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第二,能力目标。通过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升他们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它知识以及人际交流沟通的能力等。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浓厚兴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社会等问题,使得计算机技术学有所用。

(三)问题教学以实践操作为重点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计算机课程中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可谓“百看不如一练”,学生上机动手操作的效果比老师示范效果更加印象深刻。我们教师在设置计算机“问题”时,特别注重了“问题”的可操作性。教师在上机实践教学中不但注重引导学生去验证课堂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特别是有争议的问题,更注重引导学生享受主动探索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应用程序的退出方法”时,通过课堂教学,学生知道有三种不同的退出方法,上机实践时,首先引导学生用三种不同的方法退出应用程序,接着我们告诉学生,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另外的,大家都动手试试看,看谁还能找

到别的方法吗?然后引导学生去探索,学生找到后让他们互相交流,看看都找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总结,退出应用程序共有哪几种方法?除了课堂上所学习的三种方法外,学生在上机实践中,通过探索学习,又掌握了另外的四种方法。这样,学生不仅在实践中形成了计算机技能,同时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创新精神和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问题教学以能力提高为目的

在“问题”设置时,我们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推理及判断,以突破思维定式的限制。同时,积极做到不把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在其领会过程中重在“渗透”和“潜移默化”。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学生置身于完成“问题”的全过程之内,注重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注重思路的讲解,不知不觉地将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给学生。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之后,注重举一反三,力求使他们能够触类旁通,对于类似“问题”的处理可以驾轻就熟,产生尽可能多地学习迁移。在设置“问题”时,我们还注重多给学生预留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五)问题教学以创设情境为亮点

在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进入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可使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性和形象化。因此,在计算机专业课的“问题”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计算机本身所具有的综合处理图像、动画、视频、声音、文字、符号等各种信息的功能,创设出具有某种“情境”的学习“问题”。含趣味性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动机。

(六)问题教学以小组协作为载体 在问答式的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问题时,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思考;二是结果完全错误或结果正确但方法单一。

小组合作学习,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到纠正;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改变传统的问答式教法,让学生通过讨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大胆质疑。实践证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他们的求知欲更为强烈,他们迫切希望能从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从而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五、问题教学方法评价分析

(一)评价功用。问题教学学习过程和课程内容是同等重要的,教学评价不只是一种测试学习效果的方法,还是一种促进个人及小组学习的工具。

(二)评价主体。计算机专业课问题教学多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景之中,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检测必将置于实际的学习评价情境之中,由传统的老师权威评价主体转变为教师、同学与自我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主体,从多个层面综合性的评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

(三)评价方式。问题学习的开放性使得不能采用标准化的问题教学评价方式,因此,我们综合应用书面考试、上机考试、现场考试、口头陈述等多种评价方式。

(四)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能力提高、知识获取、合作情况、学习态度、最终作品这五个部分。

能力提高可从动手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等几个方面来评价。 知识获取可从信息收集分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来评价

合作情况的评估可从任务分工、任务配合、任务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

学习态度则从准备工作、参与情况、课堂学习、研究态度四个方面来评价。

最终作品可从作品形式、书面报告、口头报告、作品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评估。

六、应用问题教学法取得的成绩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有助于他们思维提升,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和挖掘学生的各种潜力,使其一生受用。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促进了教师发展。该法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欲求,丰富了教师发展的视角,引导教师主动“课标”,“煮”教材,“磨”课件,完善学案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反思教学实践,使计算机专业课教学过程真正成了课程资源的构建、生成过程和教师专业技能持续提升的过程。

在2010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ppt一等奖;在2011年全省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取得了word一等奖、excel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2010年和2011年对口升学考试中,我们计算机专业数名同学被陕西科技大学、山西大学录取。

七、实施问题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学生没有问题。往往是教师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很多时候学生提不出问题或者不会提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启发引导学生。

(二)问题杂乱无章。有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有些问题更是与良好品格相悖,比如在学习计算机信息安全这一节内容时,“黑客”是危害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提的问题是:怎样做“黑客”?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必须将学生的思想往健康方面引导。

八、解决方案

“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努力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内在参与学习中的“问题意识”,具有探究心;“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启发”认知冲突,大力发掘创造潜能;“点拔”问题的关键处,引导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积极发现新问题;“引导”问题定向,在自主探究中分析、解决问题和拓展问题,更深刻地理解问题。

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探索的起点。我们将在不断实验中完善问题教学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第13篇: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问题教学法”是把核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问题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阐述了在“问题教学法”一些认识。1.“问题教学法” 的起步2.“问题教学法”的关键3.“问题教学法” 的目的4.“问题教学法” 的延伸和深化5.“问题教学法”实践的初步效果。

关键词: 问题教学法

问题情境

正文:“问题教学法”是把核心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问题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很有好处。这几年在我任教班级开始进行“问题教学”的教学研究。下面谈谈我对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应用认识:

一、“问题教学法”对数学课程改革重要性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 解决问题 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师生都深切体会到:“学生听的记不住,看的记不牢”, “教师讲解十次百次,还不如学生讲解一两次 ”只有动手动脑自己得出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问题教学法” 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思考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探究,解决问题,在总结和反思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学生质疑问难、交流分享、互助探究的练习和训练;是学生明确学习路径,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从而更好地灵活自如地学好数学。

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重要运用

(一) “问题教学法” 的起步

小学数学教学有各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环节,构造好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步,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构造好的问题情境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构造出具有较好的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思数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以问题为中心的分析已知、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我在设计数学教学时,努力创设数学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数学有关的情景中,通过学生的体验,逐步学会并了解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有关数学问题。这样会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探索性和趣味性,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教材对于学生动手和独立思考的要求比较高,在学生增加难度的同时又感受到新鲜,教材中也常常例举生活中的例子。

(二)“问题教学法”的关键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说。因此,数学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实际上,学生数学学习基本是一种符号化语言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学习,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转化,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事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教师要加入讨论,并保护学生的独创意识,鼓励学生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并进一步讨论问题的分歧点,让他们不受拘束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求得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频繁往来。不同见解,不同思路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并得到及时反馈,组内同学互相交流看法时要言之有理,并轮流在班内发言,再由本组同学补充,然后征求全班同学的意见,最后达成共识。否则课堂内的讨论与交流将流于形式,不但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且还极易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心理,造成两极分化。因此,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留给每一位同学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时间与机会,还要根据学习小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三)“问题教学法” 的目的

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学生在前面一系列对问题情景的设置、问题探索、讨论交流、后,就要解决问题了。当教师苦心经营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提问的兴趣,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学生也许就会问个不停,问个不休,这也是好的现象。教师要有耐心,仔细、认真的回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哪怕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其他人嗤之以鼻的问题,教师也要认真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问的热情。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相互合作,社会调查,上网查询,借阅图书等方法,自己解决问题。当他们自己能够解决问题后,他们也许就收获到成功的最大快乐,学习兴趣就会空前高涨。此时的课堂教学也许是轻松、愉快和祥和的,教师就不会再把课堂教学当成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人生最大的享受了。学生也会是在探究中、合作中,收获着喜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只听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发言,还要引导基础差的学生发表见解,并加以鼓励如果他们能解决了,那表示我们有好多的同学都能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解答、问题解决来达到我们的目的,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四)“问题教学法” 的延伸和深化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正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施教之功,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知识内化的思路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会运用迁移规律,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此,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要进行“反思”,引导学生自我检验,及时补缺、巩固,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对典型例题重点点评分析总结及时对学生先前问题的求解过程作出反思,把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概念和方法,建立了某些数学模型。以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即利用迁移规律去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要求能反过来解决其它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方法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2、借助信息技术提出问题,让学生感悟数学概念的内涵 学生已经学过函数的概念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以及图形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具备了研究图形性质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

3、借助概念设置问题,让学生在疑问中发现数学规律 高中数学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和运用中,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抽象概括、反思和建构等思维过程,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问题解决教学”实践的效果 1.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问题解决”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课堂出现的是一个又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每个学生又都能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由于“问题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能面向全体学生,被传统教学所“遗忘”的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师生的点拨下,如今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但可以看懂课本,而且还能解决问题。学习好的学生可利用问题情境把他们的思维推向求异、求宽、求深的高层次,同样有广阔的活动空间。这样所有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3.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由于“问题解决”教学始终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随时运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方法应用的时机,体会问题解决的思维契机,在头脑里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数学认知结构,因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提问水平、技巧已有了很大的提高。许多同学对数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中勇于提问的同学也增多了,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实践证明,应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应用得好,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会轻松、愉快。我们的学生也会是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他们在品尝探究的艰辛的同时,享受到了成功的欢乐。而正是这种学习过程的艰辛与曲折,锻炼了学生坚忍不拔的个性,让他们学会了认知、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2.蔡梓权《新课程程问题教学法学习指导》 广西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3.李红婷,綦明男.问题解决教学相关理论及课堂教学模式.数学教育学报,1998,4 4.张建伟,《基于问题的知识建构》,《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第3期。 科研论文

“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姓 名:李军亮单 位:冯庄小学时 间:

2009-4-10

第14篇: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又称“五步教学法”。是教师针对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寻求假设,进行实验,以求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开始于以美国教育家 J.杜威为代表的进步教育派。杜威强调人的经验的主观性,他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经验”的过程,是“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体验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把学生引向问题的确定、解决和应用。

五步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 5 步:(1)情境。给学生设置一种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疑难,产生兴趣。(2)问题。从疑难中提出问题,引起思考。(3)假设。学生应获取资料和进行必要的观察,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解决。推断何种假设能解决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5)应用。学生通过做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后来,杜威把这一过程修改为暗示、问题、臆说、推理和试证。

杜威的哲学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把自然(客观世界)归结为经验,把德国教育家 J.F.赫尔巴特的教育称为保守的传统教育,而把自己创立的实用主义教育称之为进步的现代教育。但问题教学法重视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在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注意应用,方法和形式强调多样化,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15篇: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数学教师协会在《关于行动的议程》中提出:“必须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学的核心”。由此,“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就成为数学及其他学科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问题教学也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总之,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介(或叫载体、素材等)的教学方式。问题教学是一种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其实,我国古代早有关于问题教学的论述,如孟子的“重思存疑”,朱熹的“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等等。国外也早有问题教学的若干模式,如杜威的“疑难的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理——验证”,当代美国的“选择问题——明确问题——寻找线索——解决问题”,巴班斯基的“创设问题情景——组织集体讨论——证实结论——提出问题作业”等等。这些都说明了问题教学是一种教学的理念,是一种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教学的方式。

传统的问题教学是以教师提问为主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验证假设。表面上看,似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多了,其实,问题仍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没有独立的见解,主动性被抑制了。

现在提倡的问题教学,则注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变“学答”为“学问”,把学生的主体参与放在首位,让他们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课堂教学也能够真正地为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服务。

因此,笔者认为,实施问题教学必须注意问题的四大特性:一是问题性,就是所提问题必须经过思考、论证才能回答;二是障碍性,就是所提问题能够形成思维阻碍,引起焦虑情绪,产生求知欲望;三是探索性,就是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产生探索的冲动;四是可接受性,就是问题或情景能够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接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满足他们的需求。

二、为什么要实施问题教学

(一)问题是学习的动因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生疑”不但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而且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疑”,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从而进入“愤”、“悱”的境界。所以,问题是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因。

(二)问题是学习的工具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它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强调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问题是学习的工具,是学习的载体,应当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在体验问题学习的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发现问题、探究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培养。

(三)问题是创新的源泉

现代教学论认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所以,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是创造性学习、创新思维的源泉。因此,现代教学特别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因为问题意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更可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没有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问题教学,关键是培养问题意识。问题教学,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武器。

三、如何实施问题教学

(一)问题的设置

1、问题设置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是指提问的设计应遵循教与学的实际需要而定,针对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征而进行。

从教学角度说,每节课都有一个中心内容,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问的设计应围绕其展开,抓住教学的重点内容层层设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前后衔接,相互呼应。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针对性原则要求在提问时应避免缺乏明确的中心和目的的随便提问,特别是信口提问一些无关痛痒的枝节问题,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从学生角度来说,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学中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来设计,关键在于是否启动了学生心理上新的需求,是否指向了学生的潜在水平到现实水平的最近发展区。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在学习心理、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诸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需要来进行,设计问题的深度和难度要求应有所不同。如对高中的学生,则应设计具有一定理论色彩和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

(2)启发性原则。问题设置重要的是,善于提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且能更加深入地探究所研究现象的本质的各种问题。亦即提问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这是关系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思路的诱导,必须使问题的设计具有思考的余地和思考的价值,引导学生到思维“王国”去探求。只有当教师的设问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又略高于他们发展的现有水平,学生关于怎样解决问题的各种思路才有可能真正被诱发,思维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学生也才能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积极探究、多方思索,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出问题的答案,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量少问非此即彼的问题,多设置开发性的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开发性思维。

(3)效益性原则。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亦受到学校教育严格的限制。首先,它受到教学课时的限制。其次,它受到教学内容的限制。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问题设计的效益,一堂课仅短短的40分钟,倘若凡事都问个为什么,既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又影响了整个教学的安排。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遵循效益性原则,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针对教与学中的关键问题,设计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问题,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乱问、滥问,以达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2、问题的前置和后置关系

心理学家罗斯科夫和柏克对阅读时问题前置、问题后置和无问题三种情况进行了研究测量,他们的结论是三者的效果并不一致:问题前置和问题后置时,学生有意学习的成绩,不论是即时成绩或延后成绩,均优于无问题的单纯阅读;又因为前置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局限在与问题密切有关的内容上,因此在偶然学习(测量与所提问题无关的内容)方面,问题后置的成绩显著高于问题前置。问题前置使学习者的注意只局限在与问题直接有关的内容上,对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束缚。

问题前置是指教师把本课内容精炼为几个问题,由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问题后置是先学生通读精读要讲授的课程,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精炼问题,组织大家讨论,充分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走向台后,真正只起组织,点拨作用。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前置明显带有教师的主观意图,相对容易把握;问题后置对教师和学生要求更高,比问题前置在时间方面更难控制。因为两者都有优缺点,实施时可以进行折中尝试,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除了常规作业以外,另外布置预习提问作业,要求学生课外预习下堂课内容,并把预习中的疑问写在作业本上。教师在批改作业时,登记学生的疑问,或者融合到教师的提问中去,或者在课堂上单独讨论,对学生的提问同样加以表扬,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对课程的兴趣。

3、问题教学法实施对教师的要求

教师应该更加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在这样一个充满探索方法的学习模式里,教师的工作任务不是减轻,而是更加繁重,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有一套完整的问题教学设计、明确的教学能力培养目标和引导措施。

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修养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才能够巧妙地设计问题和调节引导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应该吃透教材和学生,设计出优质的问题,放下“居高临下”的架子,不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着重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教学,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实施问题教学,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和谐发展,把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2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

3、祝中录,《让学生用“心”回答》,《江苏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P32—34

4、任红艳、李广洲,《理科“问题解决”教学的反思》,《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2期

5、陈钟钱,《问题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浙江教育网,2004年

第16篇:问题教学法

一. 用“问题”组织教学

二. 把教学知识点,转化为一串一定形式的有价值,科学性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感知知识、领会知识、运用知识,最终完成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让学生摆脱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一切学习活动回归学习的本质—这也就是“问题教学”的实质。(“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构建知识的过程,“问题教学”的实质就是回归学习的本质---王崴然) 三. 问题设置具有目的性与针对性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是“问题”,核心也是“问题”。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必须有针对性,要点到“点子”上。然后才可能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深入,最后达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体、明确。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提问,在师生问答互动中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四. 三. 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

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是实施“问题教学”的前提。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问题意识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在教学中民主意识的缺乏,课堂教学气氛的不融洽是一个主要的因素。因此,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做的工作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营造民主的气氛。 一.由教师提问为主,转到以学生提问为主

本节课中只有教师“满堂问”--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而没有学生主动的质疑。

问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并通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考、讨论,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在教学中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那么究竟怎么做才可以使英语教学中的问题设置从单一老师提问到学生自己质疑?我认为首先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二.设计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本节课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标准化”的问题,答案唯一,思路唯一。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过程中只能往老师的思路去想,去解决问题,千人一法,无疑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反,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回答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得出的答案亦不尽相同。这有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一个人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大小是创新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应尽可能注意开放性。

三.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问题教学”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问题教学”法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体现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一种教育观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这种“问题教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教师手里,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学生围绕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而进行着貌似热烈的思考或讨论,而这种讨论在本质上却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结果仍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 教师只需认真备课,写好教案,有意地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学习,或由教师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六. 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不是所有的问号都是加在知识点后面,有的甚至幼稚,但我们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七. 教师的引导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要由扶到放,先让学生根据顺向思维,发现一些基本的英语问题,再提出自己困惑的问题。而这个思考-提问-解答的过程给学生的思维起到相应的拐杖作用,学生解决了最浅的认识问题,才能做下一步思考。

我们尊重学生,鼓励他们展现多样化的见解,对课本知识深层次理解,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构建属于自己的、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师本身也要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并做出必要的判断,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解决哪些问题,解决哪个更有效率。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学生产生过多的无效问题。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意义,学生思考角度的偏差会导致他们陷入困境,阻碍正确信息的接受。所以,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柳暗花明”的开启人。 八. 问题教学不是教师的提问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问题的情境进行多元化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发现。它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达到发展学生独立思考与创造思维的目的。

然而,我们的问题教学有的时候似乎已经又走了一个极端,把原来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教师都一一罗列出来,然后由学生去思考、解答。把一个个问题抛给了学生,而忽视了问题教学的本意。

问题教学,应该是教师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多方面的思考、讨论、研究甚至验证,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他所体现的是学生的一种参与意识,体现的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一种教育观念,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理念。

九. 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一般由教师设计几个阅读理解题,教师问什么,学生答什么,然后再由教师讲解语言知识点。这样的“问答式”教学,活动形式相对单一,课堂气氛较低沉,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收状态,听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意注意的时间短,学生的思维很封闭,思维没有伸缩空间,学生的依赖性强,教学效率不高。教学中最大的弊端是学生读得少,教师讲得多,以老师活动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远远不能适应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问题教学模式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获取新知识,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联想思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通过问题教学创设一种思维情境,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激发状态,使学生由被动接受便为主动获得,

十. 问题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提问有着本质区别,传统课堂提问教师着眼于学生“学答”,学生在教师思维框架内活动;而问题教学模式则关注“让学习者提出问题”, 它强调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研究,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使课堂教学由单向转为多向结构。在阅读教学中采取问题教学模式,教师需在“疑”字上下功夫:一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设疑,自行构建知识体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阅读应当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而教师则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引导者,是文本和学生的中介。二是教师设置关键的一两个问题,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使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或专题上,引导学生追忆、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引领学生运用有价值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

十一. 这个环节里,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互问、互答、互考的气氛中互帮互学,思维始终处于被激发的状态,“有哪些问题我是知道答案?哪些问题是我没想到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成为了一种教学的资源,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

但学生一般只会提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如单词理解、句子理解等,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十二. 在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1、思考性: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对学习、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

2、现实性: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扩展性:能使学生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学有所得。

十三. 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问题教学模式是创设让学生进行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新型课堂,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探讨研究。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方法应用

问题教学法源远流长,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已日渐凸显,它是革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手段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泉。

以历史教学为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利用历史课学习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因素,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内在动力,品尝成功的果实,应是我们新课程改革的目的。课本只是提供了现成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教学的关键。学生跟种子一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技能等方面的方法,都属于“问题教学法”的范畴。针对具体问题,找出相应的解答方法,对症下药,那才是正确的!

基本概况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即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理解问题、讨论问题,最后教师根据讨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准确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是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其特点是打破按课文顺序逐段讲读的限制,抓住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面广量大,教师应予以归纳整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课文重点、难点有关的问题提交学生讨论。

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这里所说“以问题为中心”,就是以创造的开始——问题为纽带来组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把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构建创新素质 。

学法特点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他们或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等。

二是讲究\"布白\"艺术,追求启发思维的实效。布白\"艺术,即指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在利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思维的艺术效果。因此,这种\"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实为虚,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

新兴的“问题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主动性行为为特征的,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克思说过: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主观性便是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人由受动变为主动、能动的特征。新兴的“问题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提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兴“问题教学”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问题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积极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

基本步骤

问题教学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提出疑问,启发思考。(2)边读边议,讨论交流。(3)解决疑难。(4)练习巩固。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节:创造问题情境,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第二环节: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个体与集体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第三环节: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的,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这往往是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

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教学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基本原则

1、适时原则。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教师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达,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的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摘桃子\",使学生的思维提高到\"最近发展区\"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启发思维时,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学艺术辩证法。

2、因人循序 。教师启发思维应注意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必须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别追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另外,教师启发思维还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可以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不过,有时故意打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白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然后小心实验求证,也是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必需。

3、反馈强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各种途径和手段启发学生的思维时,也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接收从学生身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控制调节。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时地捕获准确的反馈信息。同时,对于学生所作出的反馈信息,教师还应做出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强化学生的思维操作,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教师恰到好处的表扬或赞许,会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相反地,教师恰如其分的批评或否定,会使学生及时改正思维的错误。

基本方法 新兴“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提出问题为前提的,但是学生敢不敢提出问题?能不能提出问题?会提出怎样的问题?问题是否有价值?怎么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系列问题越来越为人们关注,对此笔者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质疑,首先,要创设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如可先做几个性格开朗的同学的思想工作,让他们主动发言,进而带动更多的人提出问题;同时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使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其次,要不断训练,形成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促使学生质疑,如可采取激励机制。几十年以前,茅以升在教结构力学课程的时候,采用学生提问、教师回答的方式,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难易程度评分。难度最高、最有创造性,且能难倒老师的就得高分。这样,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各种疑难问题、有创造价值的问题、意义深远的问题接踵而来。在教学的开始阶段,也可采取强制手段,如作为作业,要求学生针对一篇文章、一段文字提出一定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质疑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2、教给方法,提高提问质量质疑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之类的问题不是教师所期待的。这关键在于教师要先教给学生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学生大多能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

3、优选教法,凸现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笔者曾经作过这样几个步骤的尝试:

①自我感悟,发现问题这一步是让学生在深入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自主提出问题。当学生质疑问难提不到点子上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也可以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既不跑偏又能体现自主性。②梳理问题,突出重点。在这一步,教师教会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一般分三个过程:小组交流,归纳;大组交流,划去重复;再读课文,梳理出先后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骤进行得好,能防止问题问得支离破碎及教师跟着学生走。注意点: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问题通过认真思考、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就能解决,哪些问题涉及到课文的重点难点,有必要在课堂上重点解决,从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学会提问,提高提问的水平。要让学生养成非“疑”不质、是“难”才问的习惯。问题设计可以采取先大后小,先同后异的方法。

③师生互动,尝试解答这一阶段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尝试解答,凡学生能解答的教师不答,教师在必要时给予点拨,教师的点拨常常有拨云见日的效果,但一定要用在学生山穷水尽之时。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直接把答案抛给学生。

④及时总结,引发深思通过师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证可持续发展。注意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的设问与情境的创设要精心设计,既不能过于暴露、直接,又不能过于隐蔽,使学生难于发现问题,要做到“暗示”。为使学生把发现的问题大胆提出来,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倾向,克服胆怯和从众等表现,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问题教学在理念上,要提倡学生在学习中的“智力探险”。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上。对于问题答案只要有合理性,就要肯定,不搞惟一的标准答案。为此,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平等首席”,而不是问题解决的“裁判”和知识的“权威”。

3、大力进行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同时也要注意归纳、综合,进行集中性思维,使二者结合。即左右脑的潜能的开发与和谐发展。

第17篇:“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探讨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林少平

现代教育目标对中学物理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学物理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物理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性,形成特长的目的。

“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以解决问题中心,注重学生的独立钻研,着眼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该教学法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建立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维信息多边交流的新型关系。

“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 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

“引导探究”教学法的程序是:

下面我们就谈谈本教学法在《楞次定律》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楞次定律”的教学,传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练习。从效果上看,学生也能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学生还是处在被动接受知识和被动发展的位置上,只能算学会,不能算会学。本课利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课堂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己做探索性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课堂练习。本课教学中主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引导他们自己得出楞次定律。这样处理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更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生活动约占课时的1/2,•课堂气氛比较活跃,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1.展示情景,指出问题

先让学生重温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及右手定则,然后出示二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有无感应电流,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问题1: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 问题2:闭合圆形线圈静止,磁场增强时。

对第一个问题,学生用右手定则很容易给出,但对第二个问题就很难用右手定则了。

指出问题:能否寻找出一个更普遍的规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呢?

2.科学猜想,思维发散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如你是历史上第一个研究感应电流方向的人,猜猜看“感应电流方向究竟由哪些因素所决定呢?”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指出科学猜想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广泛应用的思想方法,它不是无根据的幻想,是有客观根据的。猜想是否正确,要靠实验检验。被实验肯定的猜想,就是实验规律;被实验否定的猜想,应该放弃,重新提出新的猜想,再用实验来检验。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以适当提示,最终根据学生的猜想,总结出:因为电磁感应现象是由磁通量变化引起的,

所以,可以猜测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通量如何变化(增大或减少)有关。

3.设疑集思,设计实验

用投影仪映出思考题:①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增大或减少)有关,怎样研究?②列出所用器材和具体步骤;需观察、记录什么?

4.分组实验,探索研究

经过讨论,确定利用如课本P88页图4-2装置进行实验,(用导线、灵敏电流计和线圈组成回路),分别用磁铁的N极和S极移近或插入线圈、离开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观察指针的偏转情况。

在此环节中,学生以两个人为一个小组,像科学家那样兴趣盎然地开始按拟定的方案实验,边做边想边记。教师巡视,注意他们设计是否合理,仪器使用是否得当,数据记录是否正确,做个别辅导。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和教师、教材、同学、教具相互作用,进行信息交流,自我调节,形成了一种和谐亲密、积极参与的教学气氛,一个思维活跃、鼓励创新的环境。学生的思维在开放、发散中涨落,在求异、探索中又趋于有序;这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5.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列表比较分析、归纳结论,以组为单位,推举代表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感强度B原增强时,感应电流的磁感强度B感与之反向,起阻碍它增强的作用,当原磁场B原减弱时,感应电流的磁场B感与之同向,起阻碍减弱的作用,最终得出楞次定律内容。B感与B原的关系可形象地表示为来者“拒”,去者“留”。

学生在实验中获得感知,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概括,进行思维加工,总结出结论,与传统教学中的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做的演示实验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知结果来归纳结论,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6.验证──完成特殊到一般的飞跃

教师用投影仪显示课本P88图4-3电路,要求学生按屏幕上的图连接实验器材。实验时注意观察闭合电键、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及断开电键时,大口径线圈中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用愣次定律判断的结果是否相符合。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用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步骤:⑴判定原磁场的方向;⑵判定原磁场穿过所研

究平面磁通量变化情况;⑶判定感应电流磁场方向;④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

由实验建立物理规律,再进一步把规律应用到新的物理情景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状态。

7.应用练习,指导实践

用投影仪映出分层练习题。

A级:问题1中,金属棒ab在裸露的金属框架上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问题2中,线圈静止,磁场增强时。问:有无感应电流?感应电流方向如何?

B级:把一条形磁铁从闭合螺线管的右端插入,由左端抽出,在整个过程中,螺线管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是否发生改变?

C级:(选修本P258图8-18)AB都是很轻的铝环,环A是闭合的,环B是断开的,用磁铁N极接近A环,会产生什么现象?把磁铁从A环移开,会产生什么现象?磁极移近或远离B环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选择一至两个组别的题目练习。教师巡视指导,根据反馈信息讲评。

教师组织学生运用结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的一种手段,也是迁移知识,深化知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运用和深化,使学生的知识、技能逐渐转化为能力和素质,这是学生完成自身发展的延续。

根据因材施教,保底拔尖的原则,练习题力争层次化、系统化,保证量与质的适度性。

8.归纳总结,学法指导

教师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进行猜想→探索研究→得出结论→指导实践。指明这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思路,这也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认识是为造福人类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渗透了科学研究方法,同时也应进行了学法指导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主要靠教学达到。通过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智能、品德、心理等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现代人才。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发展”与“创造”的核心问题是开发智力、培

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正是实践这一教学思想,实现现代教育目标有效可行的好方法。

当然,在具体实施该教学法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1、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导演”,是“顾问”。要导的好、导的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更要“备人”。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来制定教学目标,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学生铺设符合认识规律的思维轨道和合理的思维坡度,使学生的信息处理和思维活动得以顺利崐进行。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思维。

3、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激活状态,使学习成为其自主活动。必须注意两点:①教学中不是只关注掌握知识结论,更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②坚持学生活动互动性,生生互动能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空间和更多的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加速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启发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具体地讲,就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独立思考和主动搜索,逐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发生过程与认识的内在联系过程,以促使学生建构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5、利用本教学法教学时不能搞“突然袭击”,除相对简单的问题外,凡涉及知识面广、对思维活动要求较高、内涵丰富的问题,宜先公布给学生,让学生有必要的思想和知识准备,以便实现高质量的课堂研讨,以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18篇:教学法心得体会

教学法心得体会

姓名:赵苇

学号:08130142046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对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处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完善的音乐教育将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智能、心理、品质以及行为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抓好基础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通过教学法的学习,我了解到,音乐是一门艺术课,技艺性、实践性很强,不同于其他课程。音乐教学的内容包括歌唱、乐器、欣赏、指挥、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了音乐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重视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发挥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教学法的课堂试讲,我发现要做到综合运用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对于我们还没毕业地在校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在试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课堂气氛沉闷,语言不流畅,话语连接不紧密,教唱地音乐与音乐本身要表达地情感不相符,不能随机应变而且还有很多环节的疏漏等等。这些就预示我们要吸取经验,弥补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完善。

目前的音乐教学大多沿用“循规蹈矩式”教学法:如先教音准、节奏,再教感情和表现手法,这种教法把认知同感情因素,技能同审美因素分割开来,忽视了“表情在音乐教育中占着中心位置,音乐教育应当从表情开始”的原则。要知道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充分表现在感染、激励、教育、启迪等效应上、因而教师必须善于诱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欣赏是音乐课的内容之一,例如;欣赏《过雪山草地》教师要通过导入引起学员音乐欣赏的兴趣,要利用音乐所表达地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要引导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以进一步增强对音乐地理解能力,提高对音乐欣赏鉴别的能力。再例如《春天的故事》在听这首歌之前,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首歌的音乐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旋律、节奏的特点是什么?所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情?使学员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音乐教学应当把聆听、演奏、演唱、指挥、作曲乃至音乐评论等等结合起来进行,而不是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把音乐学习融入到其他学科学习中。譬如:音乐与文学的姊妹艺术,结合语文教材进行音乐教学,开拓学生思维,创设音乐情境,自选歌曲学习,自行收集材料,不仅能开阔音乐视野,还能挖掘出更新、更广的内容。音乐与美术的姊妹艺术,在欣赏和聆听中,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感情。而且在教授歌曲时围绕重点难点的环节,要有一个重点难点的攀升和活动的递进性,在坚守的过程中不要用单一的活动或环节。

通过教学法的学习,我了解了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从中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作为后继教师,我更应该总结经验,丰富自我,在教学中敢于创新,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兴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第19篇:教学法心得体会

漯河市高效课堂教学研究项目

材料汇编

名称

音乐教学心得体会及反思

成员

陈芳 曹一凌 郭苏焕

所在单位

漯河市源汇区空冢郭乡初级中学

日期

2016年10月9日

教学心得体会及反思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而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为重要,因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一、客观全面审视学生

在职业教育已提升到国家议事日程的今天,本地的职业教育仍受到人们意识观念的制约,所以,选择职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是人们印象中的“三流”学生:即中考落榜、学习纪律观念淡薄、家庭经济条件差。

这些孩子之所以选择幼师专业,并非因为她们具备美术、音乐等方面的基础或特长,而是因为她们大多有着音乐、美术方面的兴趣爱好,怀着幼师班可以学弹琴、唱歌、跳舞、画画,不用学复杂的数理化的简单想法,通过她们从宣传资料,表面看到的专业介绍和她们对幼师专业浅显的理解,而聚集到了幼师这个班……她们并不知道新形式下的幼师专业不仅要学习各项专业技能,还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等的真正内涵。

二、正确理解、深入分析教材

《音乐》是幼师专业班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在新生班的教学中,问起她们对音乐课的理解时,她们的答案几乎一致是“学唱歌”。这种情况、这种答案的出现并非偶然,因为之前她们所接受的教育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没有系统专业地学习过《音乐》,所以她们就把音乐课概括为单一的唱歌教学,作为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就应该正确理解、深入分析教材,引导学生正确学习。

目前,我校的教材以声乐教学为主线,将乐理、视唱练耳、声乐、欣赏等教学科目有机地编排在一起,全书各单元根据教学科目的教学内容设计、编排。乐理部分的难度相对较低,包含了幼儿乐理及训练;视唱练耳部分的难度也不大,重点训练高、低音谱表二升二降的视唱曲目;声乐部分不仅有时代气息较强的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教学歌曲,还选编了幼儿园的歌曲;欣赏部分以“音乐之旅”板块呈现教学内容,以中外儿童音乐欣赏为主,同时还有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欣赏。

通过教师正确的分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中职幼师专业的音乐课程不象她们想象中的那么单一,它包括:乐理、简谱视唱、五线谱视唱、声乐、练耳、音乐欣赏等;音乐课在整个专业课的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给键盘乐器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保障,给舞蹈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节奏基础,给今后的幼儿园活动教程创设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三、反“循序渐进”传统教学常规、反教材顺序而行之

中国古代儒家提倡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指的是教学既要按照内容的深浅程度由易到难,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由浅入深;当代的教育学同样提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为循序渐进中的“序”包括教材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和认识的顺序,是三种顺序的有机结合;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思维能力……由此看来,“循序渐进”这一教学规律是古今中外都必须遵循的教学规律之一。但在我看来,在高科技时代,瓜果蔬菜可以改变其生长规律反季节生长,为什么教学就不能一反常规进行呢?所以在我的幼师班音乐课教学中,我常常反“循序渐进”其道而行之。先“收获”后努力,让学生先体会成功的喜悦:常言道“没有付出何来收获”。我却常常让学生在还没有付出汗水前便让她们先体会到“收获”的喜悦,以增强她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她们学习的兴趣。

1,在一般人看来,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就开始学习键盘乐器是无从下手的,更何况幼师专业的《音乐》、《键盘》教材都是针对有音乐基础的学生编写的。可我并不这样认为,因为我知道我们学校幼师班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乡镇,她们的家庭经济情况承受不起让她们从小就系统地学习音乐、键盘乐器。刚进校的她们在音乐方面就象是一张白纸,而教师就是一支画笔,画笔在白纸上画出什么白纸上就留下什么。所以在给每届幼师新生上第一节课时我便结合学生的实际从她们会、她们懂的地方入手。一般我都会问学生:“从幼儿园到现在,你印象最深的歌曲是哪首歌?”随着学生的回答我便在键盘乐器上把她们所回答的歌曲弹奏出来,然后还让学生合着老师的伴奏集体拍手齐唱歌词;我还结合当前流行的通俗歌曲把学生喜欢唱的歌曲合着她们的歌声,她们唱一句我弹奏一句……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便高度集中到了教学当中,因为她们的“老师,这些歌你是怎么弹出来的呀?”“老师,钢琴中哪里是do呀?”“老师,你的手是怎么知道该按哪个地方的?”等等足以说明她们正在因为感兴趣而认真听讲、因为不懂而问。

我从来不认为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是学生的无知,相反,我觉得这恰恰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我从不轻易放过她们的任何一个问题,我会围绕她们的问题通过一段时间来帮她们解决,这里所指的“帮”不是教师全权代理,而是指教师处于主导的地位引导学生通过她们自己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

2, 比如她们所提到的“这是怎么弹的”,我会通过一首她们都很熟悉、很简单的幼儿歌曲(《两之老虎》、《数星星》、《上学歌》、《粉刷匠》《小红帽》等)先让她们唱词(反常规一:教学不先结合教材,唱歌先唱词。因为这是每个学生都会唱的,她们会唱得很整齐)、唱简谱(反常规二:没有先认识音符就先唱谱。因为她们已经熟悉歌词的旋律、音高、音准、音值,这时唱谱她们不会觉得有难度)的顺序告诉她们:弹琴之前要先知道这首歌的旋律是由哪些音符组成的;之后便教给她们认识简谱记谱法中的音符、休止符、小节、小节线、终止线、连音线(反常规三:教学没有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等相关的乐理知识。如此一来,她们在很短的时间里便掌握了该掌握的知识,并且通过她们的认真劲我知道她们正沉浸在成功、收获的喜悦中。

在职校幼师班的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先应用后探究、先社会实践后课堂学习”等与通常教学规律相反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调查及教学效果显示,如果一开始就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让这些只知道

1、

2、

3、

4、

5、

6、7(do、re、mi、fa、sol、la、si)、只会唱一些流行歌曲的新生马上学习五线谱、半音与全音等的知识,她们肯定会被这些“小豆芽”“小蝌蚪”弄得晕头转向;如果在她们刚接触键盘乐器时就指着键盘告诉她们音的分组,结果可能会让她们患上“恐琴症”、“厌琴症”……反季节的瓜果蔬菜在农民悉心的种植下能让人们享受另一番丰收的喜悦,反常规的教学方法在园丁的潜心研究下同样也能培育出别样红的满园桃李。

教育心得体会2

早就听说了“奥尔夫音乐”,可对它却很陌生,这一次,我有幸参加了首届石嘴山市幼儿教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培训,有机会与幼教的姐妹们一起学习、感受“奥尔夫音乐”。虽然,培训的时间很短暂,但形式多样,有理论学习、有教学观摩、有亲身体验,使我对“奥尔夫音乐”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感悟。通过这次培训使我简单了解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内涵与方法,但是一种好的教学理念要真正在孩子们身上体现那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因此这次学习不但给了我科学、先进的理念,也给了我无形的压力,因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把这种好的东西给孩子们,这需要更大精力去付出,是一个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教学方法是非常贴近幼儿的,它与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不同,是一种大众式、体艺式的教训方法,集舞、音、美、语于一体用音乐这一主线来贯穿,孩子们通过肢体动作的模仿和创造来想象音乐,表现音乐,即兴创作是该教学的核心和精髓。音乐、语言和舞蹈是人类最原本的表达。每一个人,包括幼儿、少年、成人的身上都存在着艺术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和愿望。奥尔夫音乐强调互动教学活动,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去领悟、感悟奥尔夫音乐,体验奥尔夫教学带来的无穷乐趣。培训中,郝谢妮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做互动练习,通过语言的节奏练习、分声部朗诵,到乐器演奏、乐器的分声部演奏,由易到难,逐层递进,活动气氛活跃,效果相当的自然、和谐。

而市幼儿园的王老师、姜老师展示的奥尔夫教学活动让我印象深刻,感受颇丰。它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奥尔夫音乐与我们一般的音乐教学活动的不同,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注重交流与放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幼儿关注音乐,在不断的娱乐中学习新技巧和内容,活动宽松、自然、丰富、有意义。活动时间虽然长,但整个活动可以由执教老师依据儿童的实际自由调控,并不用一样画葫芦,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学习过程中我还认识到,奥尔夫音乐的开放性对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也是很有效的一种途径。即兴是培养创造力与反应的能力,即兴创作与创造力是合为一体的,让幼儿更深入地观察、猜测、任意想象与表现。这次参加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但涵括了奥尔夫音乐的理论学习、教法中音乐与舞蹈、语言和节奏等方面的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这一周的学习来实现自己对音乐教学活动的提升是不可能的。这还需要在今后的音乐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消化和内化所学,逐渐从培训中提炼出适合本园本班幼儿实际的内容或教学方法,更好地让幼儿发现参与音乐活动的快乐,能在音乐活动中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奥尔夫音乐不是程序、不是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带着这种理念,做到不盲目运用,有效提炼,使自己的音乐教学更加有效、更加有益。

另外,通过看教材上小中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课例,让我感触很深,在我们的教学中,活动的设计比较注重的是,对孩子一对一的传授知识,为的是让孩子一定要学会什么。而奥尔夫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学的过程,让每个孩子都去动脑筋,去思考。把这个学知识的主动权,教给了孩子。而且教师组织教学轻松自然。每个活动设计中都有节奏练习、创编、演奏,而将这些环节联系起来的纽带是游戏,通过游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达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目的,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次的学习,我对奥尔夫教学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又认识到了其突出的特点。我相信在课堂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对音乐产生极大的兴趣。

第20篇: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的“问题”含义采用广义的解释,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布置的学习任务,创设的模拟情境下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挑战、欲达的目标等等。

问题有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

2.“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

“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基本遵循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遵循的“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一中心”是指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遵循的一个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

3.“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就是指在学生学习教材之前必须是问题、任务、目标在前,杜绝学习的盲目性。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节课之后,带着需加深理解、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使其保持亢奋的学习热情。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归宿,将问题作为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主线,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第二部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的程序

1、提出问题

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 这个问题要求一是引起学生思考,不是到书上一划就解决的,二是要成为你下步分析理解课文的切入点。让学生读课文。

例如:《再见了,亲人》设计的“从文中的哪些人和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生命 生命》设计的“文章围绕生命的主题写了那几个事例?”这两个问题都是教师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而设计的牵引性问题。教师明确提出问题后,同时向学生提出,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你通过阅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说给你的同桌,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提出来。 我们之所以要先明确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一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这就实现了全员学生都在读教材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全员参与而且是思维上的参与。阅读课文最忌的是无目的、无任务的读,或者是事先不明确问题或任务,待读完后提问题,提任务,教师往往犯这样的错误,是违背了思维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其作用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三是促使学生之间去说、会说、善表达。培养合作意识。四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五是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要激发勉励学生多思考,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难题,提出相关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如,在教《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杨梅是什么样的?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等等。而后,带领学生梳理问题题,先处理相关字词的难题,再立足中心句确立难题处理的次序。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我爱故乡的杨梅;而后抓住这句话带领学生质疑,确立研读思路:1.杨梅是什么样的?2.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3.课文是如何详细描写杨梅惹人喜爱的?4.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样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带领学生依照问题阅读课文,体验、感悟课文语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意义不大的问题可做个别指导,让其再生“问题”。总之,我们要与学生共同分析并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

质疑问难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解决问题的环节我们可以充实发挥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功能,将小组互助性学习后没有办法处理的难题,全班汇报然后在授课中逐步完成。以《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为例,学生最后把难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毕竟可爱在怎么样的地方?地球母亲的慷慨表现在哪儿?地球易碎的理由有哪些?面对学生的疑问,带领学生联系全文,联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使学生在了解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存地对待咱们,她无私地为咱们提供各式各样资源,哺养着全人类,从而使得理解地球的“慷慨”。后边关于解决问题的“三步”我们再展开讨论。

3、归纳概括

按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分、总的基本规律,归纳概括环节实质就是回到后一个“总”的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一篇文章的教学,其“归纳概括”非常重要。是要实现学习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归纳概括”什么?如何做好“归纳概括”?我们可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

(1)、要从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思考归纳概括什么内容。即这篇文章体现它的工具性是什么,体现人文性是什么?

(2)、体现人文性时,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说明什么,告诉什么?

(3)、体现工具性时,要思考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除了编者在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意图外,同时还要思考作者是用什么办法体现文章的人文性的,也就是写作方法。

(4)、归纳概括要由学生去完成。如果学生不能完成,那么足以说明这篇文章没有学好。要让学生学完文章之后能从文章的人文性、工具性角度归纳概括。要在“分析、理解”课文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完成概括归纳的内容。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进行规范性总结,并教给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途径,要授之以渔。

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还要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探究是否深入,与同伴合作是否和谐,方法是否有效,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时自己的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果最佳化。

4、巩固应用 小学语文字词句的训练是教学重点,品读文本后要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写字、扩词、摘抄、背诵、仿写都是训练内容。 5.拓展创新

文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积聚与抒发,绚烂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语文学习更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长智慧,他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通过我们的一些引导,设计一些语言实践的练习(包括口头、书面、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环节中,要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所创新。如在上完《秋天的童话》一课后,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秋天的童话”。再引导他们:“如果秋姑娘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们可以用秋天景色的变化写话,比如:小草妹妹会对秋姑娘说什么?花姐姐会对秋姑娘说什么?大树爷爷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他们写出了更精彩的话来,体现了学以致用。

第三部分、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五环三步”中的“三步”即解决问题分三步。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 教师由于教学情境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的问题和精彩的追问是贯穿始终的。所以说“解决问题”环节既是在“五环”中一个独立的环节,也是贯穿在其它环节之中。把它做为独立环节来说,是因为在分析理解课文中,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生成新的问题及追问,都是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是利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实质。 就解决问题的三步来说,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基础,后一步必须以前一步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一步,就不能产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因此我们教学首要强调的是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自己没有动脑去想怎么能去合作呢?在我们初期实践“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时候,偶尔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经常是问题一出来就说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去解决,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必须摒弃。真正的有意义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只有建立在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必须在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时,教师给以提示、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步我们常常易犯的错误就是急躁。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结果代替学生说出来,或者让优秀学生说出。失去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全面性的培养、锻炼,使课堂失去了精彩。我们要切记,检查课堂教学好与坏是效益,即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能力得到培养。而不是我们教师完成了授课任务。以前在上课时会不自觉的犯只为解决问题而教学的错误,被学生提出的问题牵着走,丢了语文课本该生动美妙的语文味。现在经过领导们的听课指导和自己的反复实践之后,渐渐懂得“问题引导教学法”与各种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巧妙的结合,把解决问题与品词析句融会贯通于一体,才是更好的理解了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创设情境。特级教师林承霞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响起了美妙的钢琴声,让优美的旋律与学生的想象一齐起飞。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借助多媒体手段穿插读、议、讲于疑难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探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愁苦酸甜。

(2)把握适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要把握适当的时机,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例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就在仔细的琢磨,课文本身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问题,它更多的是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于是在“静听心跳”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说理解谈体会。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我利用音频让学生自己感受和倾听心跳的声音,当学生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激动的时刻,顺势引导学生说说白白糟蹋的现象,哪些人好好使用了生命?当张海迪、海伦凯勒、环卫工人等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的事迹从孩子们口中涌出时,榜样的作用就已植根入孩子们的心灵。也为后边谈“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有力”做好铺垫。

2、创设合作情境,激活学生小组讨论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与同学充分讨论的同时激活自己的思维。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小组讨论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自己讲述,他们就会明白植物生长与雨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飞联系,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

教师的某一问题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并且这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难以选择。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3、巧拨妙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环三步”中第三步,教师点拨解决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键的一步。我们应该通过文本,结合学生的问题,想方设法的强化情境,也就是把课文中作者所蕴含的具体事物生活空间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图画流露出来。这种形与情的相互作用下,使他们眼前出现相类似的场景,进入合理想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丰富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在阅读作品中更得到升华。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段中,省略号略掉了什么?大家还知道小兴安岭有什么树?学生很快会说很多,数也数不清。想想几百里都是树,那说明树木多,也说明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非常美丽,从而眼前会出现一片无垠的“绿海”。这样读起课文来会边读、边想象、边欣赏,感知小兴安岭的风景美。在《生命 生命》一课孩子们提出问题环节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个是:瓜苗为什么能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我为学生创设了小瓜苗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情境。缓缓的音乐中,嫩嫩的小瓜苗顽强地在砖缝中露出脑袋,那种生之顽强深深打动孩子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的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可能没有这样的点拨,孩子们也会回答出这个问题,但远远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受。

仅仅能提出问题不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寻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再带着问题结束,让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有问题”,并时刻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使学生逐步具备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的能力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探究中得到提升。

问题引导教学法心得体会
《问题引导教学法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