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生物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14 07:34:0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新课标教学中,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等。教材的指导思想:讲背景,讲过程,讲应用,讲历史,讲思想,讲文化,改进学习方式,培养创新意识,适当用信息技术。

二、对过去教学的几点反思

1、在上学期教学中,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是教师的耐心不足,特别是一些重要概念原理教学没有让学生去认真体会。教学中有过分注意题目训练,认为多做题目才是实在的,一个阶段下来,我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我认为不是这样,特别是解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学生往往概念模糊,无从下手。

2、以往教学教案编写,周练习中,有拔高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分数较低,容易使学生丧失信心。

3、对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学生理解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怎样想到这样做,没有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导致有时一味地抱怨学生,没有从自身去反思自己。

三、对以后教学的设想

1、认真领会教学目标,力求做到“准确、具体、有用”

课堂教学应当强调“准确、具体、有用”。准确,就是准确反应“课标”的要求。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教学目标既要与学生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具有发展性(处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任务)。具体,就是要用可操作性的语言,把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同时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做出具体界定。有用,就是要阐述清楚经过教学学生将会有哪些变化,会做哪些以前不会做的事,以使目标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同时为检查学习效果提供依据。

2、力求做到有效教学。

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科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有机结合,以保证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双基”的过程中,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活动教学真正有效,关键是提出有意义、适度、恰时恰点的问题,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有平台,这就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问的问题。要使问题设问在学生疑点。数学知识发展的关节点上,数学思想方法概括上,数学思维的症结点上。这需要我们备课组平时多加强教研、互相研讨。什么样的活动有效?什么样的交流有效?关键看学生思维的参与度,要让学生真正通过自己实质性的思维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方法、数学思想,并逐渐发展数学能力。

3、力求做到有效训练。有效训练:——为学生能力提高而练。做数学题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最直接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做数学题。

选题过程中做到:(1)注重基础,注重发展(2)注重阶段性(3)典型性(4)注重功能性、新颖性、注意逆向思维的训练。(5)继续坚持周练,力求做到单元过关。

四、注意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功=反思+经验总结。(1)反思教学中成功与得失(2)反思阶段性教学得与失(3)引导学生做阶段性学习回顾与练习,并能及时落实与检查,同时也能反应教师教学中的不足(4)从学生典型性错误中反思自身教学的不足。

推荐第2篇: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调整的内容之多,涉及的知识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

为了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区教研室、学校领导先后组织多次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点体会。

一.端正态度,重新定位

通过不断地学习、“充电”,我认识到,我虽然从事教学多年,但是面对现在教新教材,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一位新教师自居,虚心求教,经常与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二.深入钻研,认真备课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如今的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挑战对我说,是不言而喻的,给我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我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

三.组织教学,严谨有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要求给老师上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有以一变应万变的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应严谨有序,把握好分寸,如果时间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或者又回到老的教学方法上。尤其是慢班的学生,自制力特别差,若放任自流,认为让学生互助交流,他们往往会利用这个时间讨论昨天做了什么,下课后去什么地方玩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东西,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注意各小组讨论的新动向。一发现学生有“越轨”行为,要不动声色,亲切地来到学生身边,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做到不折不扣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课堂终于变样了!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我力求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兴趣和热情;力求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关注及研究的兴趣,在过程中体验,养成探究的习惯,注重过程。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要沟通,要交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交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

四.及时反馈,耐心应对

新课标内容精、时间紧、要求高,要按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慢班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是按发达城市学生发展的要求编排的,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本身就相差一段距离,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抓好每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工作,我们与城市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基于这点原因,我每节课基本上都使用课件,或精心提炼要点,或精选一些典型例题,供课堂上反馈。每天课前5分钟,讲评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使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对于慢班学生来说,一个知识点讲了三遍四遍还不懂是常有的事。比如我在讲《陈涉世家》一课时,对于“今诚义吾众诈自成公子扶苏、项燕”一句讲了多次,第二天课堂提问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错误。这时千万不能发火,要沉着、冷静,耐心引导,细语轻声地把其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反复讲清楚,然后再出示训练题让学生练习, 经过反复地、耐心地、多次演练,终于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

五.实施课改,任重道远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改开展几年来,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步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

推荐第3篇: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之大,调整的内容之多,涉及的知识面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新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尽快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质水平。

为了适应课改形势发展的要求,县教研室、学校领导先后组织多次新课程培训。通过培训,我充分认识到新课标应树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下面我就谈谈在新课改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的几点体会。

端正态度

重新定位

通过不断地学习、“充电”,我认识到,我虽然从事教学多年,但是面对现在的新教材,大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如果我们用老经验去对待新问题,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就会被淘汰。因此,在教学中,我以一位新教师自居,虚心求教,经常与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努力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尽快使自己进入新的角色。

深入钻研

认真备课

以前,在我的头脑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而如今的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挑战对我说,是不言而喻的,给我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已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而应当基于教师和学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我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吃透编者意图,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索知识储备点及相关链接的知识点,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学用具及课件,才能做到驾驭课堂,胸有成竹。

组织教学

严谨有序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习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在教学活动中,恰当地交流,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要求给老师上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教师不仅要认真备课,而且要有以一变应万变的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特别是在时间安排上应严谨有序,把握好分寸,如果时间把握不准,课堂教学就会变成放羊式的教学或者又回到老的教学方法上。尤其是慢班的学生,自制力特别差,若放任自流,认为让学生互助交流,他们往往会利用这个时间讨论昨天做了什么,下课后去什么地方玩等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东西,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注意各小组讨论的新动向。一发现学生有“越轨”行为,要不动声色,亲切地来到学生身边,引导他们走上正轨,做到不折不扣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经过两年多的大胆、刻苦实践,课堂终于变样了!课堂变活了,变得更有趣了,使老师更亲切了,使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他们回答更主动了,敢讲、敢说、敢问、自信又活泼。真正体现新型学习方式——主动、探究、合作。我力求让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有兴趣和热情;力求从挑战性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关注及研究的兴趣,在过程中体验,养成探究的习惯,注重过程。分组学习中鼓励学生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承担个人的责任,成员之间要沟通,要交流。课堂里多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多了小组合作;多了资料交流;多了语言积累„„

我也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不再是固守“一言堂”的传统,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搭建交互学习的平台,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了。

及时反馈

耐心应对

新课标内容精、时间紧、要求高,要按新课标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对慢班来说,简直是不可能的。新课标是按发达城市学生发展的要求编排的,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本身就相差一段距离,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抓好每一课时的及时反馈工作,我们与城市的距离将会越拉越远。基于这点原因,我每节课基本上都使用课件,或精心提炼要点,或精选一些典型例题,供课堂上反馈。每天课前5分钟,讲评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使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对于慢班学生来说,一个知识点讲了三遍四遍还不懂是常有的事。一个知识点讲了多次,第二天课堂提问还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出现错误。这时千万不能发火,要沉着、冷静,耐心引导,细语轻声地把其中重要的知识点讲清楚,然后再出示训练题让学生练习, 经过反复地、耐心地、多次演练,终于使大部分学生掌握了有关知识。

实施课改

任重道远

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新课改开展几年来,教师的角色正在逐步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日益显现。作为担负起培养国家人才重任的教师来说,要积极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把课改这一重任做到最好。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姓名:田玉生

单位:范县陆集乡中心校

推荐第4篇: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从2009年9月迎来新课程,到现在已有近两年的时间了。课改的这段时间让我有这样一种体会:新课程确实给学校带来了新的活力,给课程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师生带来了新的体验。

体验最深的是:

一、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要创设丰富的学习情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建立一个接纳性、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这些都是要求教师们要有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和高素质组织能力,以及课堂中从容不迫、挥洒自如的应变能力。新课程还赋予了德育工作的新内涵,突出了人际交往、师生间、生生间合作意识的增强、竞争意识的增强,变过去教师硬性渗透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觉接受。面对新的教育形势和新的课程任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背后是以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摒弃了注入式教学法之后,教师能否跳出眼花缭乱的程式化教学方法?„„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新世纪的老师提出了挑战,给出了难题。因此,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急迫,对教师理念误区的破除已是箭在弦上。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有一桶水,更是要时刻保持充足的“源头活水”。

二、注重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想法,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给学生一片开放、民主的空间,学生才会感觉到快乐,才能真正爱上学习,主动地学习。学生才愿意把真实的情感投入课堂,课堂才能和谐高效。

思考最多的是:

一、在教学设计中如何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命中靶心。并且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笨拙的看法。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备课是要研究教材,要吃透学生,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型。第二,讨论问题要围绕课标和教材的重难点进行设计,数量要适度,不要随意设题。第三,讨论问题的难易要适中,有一定的挑战性。第四,讨论要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要尽可能多角度的设问。第五,讨论问题有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有一定的逻辑性,以保证所学知识的完整和系统。甚至设计讨论论题还要考虑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比如这个教学设计《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很好体现了以上几个方面。先抛出了一个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论题:如何看待当代中学生普遍流行的穿名牌、赶时髦、追星等现象?这一论题既迎合了学生的实际,容易激起讨论的涟漪,又能直击重点,并能影射时下诸多中学生的从众、攀比和求异等不良消费心理,接下来再抛出另外两个论题:

1、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老分配制度,劳动者应该“今朝有酒今朝醉”,推崇“月光一族”

2、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所以国家应该重消费,轻积累。明显看到这两个论题在梯度和层次上有了明显提升,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必须借助于小组的强大合力,才能得出类似“大河有水小河满”的结论。这种高质量的设计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究。

二、如何让教学生活化。尽量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充分挖掘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体验建立联系,使新教学内容能较快的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达到真正的理解。比如:用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理解抽象的哲学原理。用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例我在讲解《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是可以播放刚刚闭幕视屏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具体议程,让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及职能。体会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遗憾最多的是: 课程内容安排的灵活性与传统课时固定性的矛盾,已开始困扰我的具体实践。有时课上到最兴奋的时候,师生互动热烈,学生生动活泼,情绪高涨,下课铃却响了,课无法结束,又不得不结束,很“痛苦”。而有的课,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或许,我还要进一步加强课前的反思,课堂上还需培养对教学的控制。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造性的反复实践,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会把书教活,教学才会有生气,社会才会发展。我们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同行加入改革者的行列,中学政治课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季节。

课 改 心 得 体 会

推荐第5篇:七年级生物教材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七年级生物教材新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新课程的一下内容;

1、体现新的课程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生物学》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因而教科书注重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教科书力图克服过去中学教科书较为严重的“城市化”倾向;力图克服精英教育思想,精选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力图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提高教科书的可读性等。

(2)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涵盖的目标不仅是生物学基础知识,还包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生物学》通过精选教学内容,使各项培养目标得到真正落实。

(3)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学》精心安排了各类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和其他学习形式积极主动地学习生物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的3项理念中,核心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生物学》编著的特色正是突出了这一核心理念。

2、编写指导思想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3、编写原则

(1)把握基础性,体现先

(2)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3)突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4)重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5)渗透STS教育思想。

(6)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7)加强启发性和可读性。

(8)具有弹性。

二、七年级上册教材的分析

七年级生物学教材是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根据国家“生物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从装帧方面看,就像一本精美的彩色画报。从内容方面看,它突出了科学性,加强了直观性,增强了趣味性,注重了灵活性,显示了实用性。它较好地体现了编写者的创新意识,展示了近年来教育改革方面的最新成果,充满着时代气息。结构体系的目标明确,形式生动活泼,贴近学生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内容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语言贴近学生;同时,注重生物学与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3)注重科学方法的教育;(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本册教材趋向人本化、人文化、人性化、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个性化、立体化、过程化和主体参与化。突破“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体现了基础性,讲究了实效性,突出了时代性和求新的特点,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加强和改进生物学实验教学。

推荐第6篇:生物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心得体会

谈谈开发生物课程资源的心得体会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初中生物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生物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生物知识,亲身体验科学、技术和社会。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传统做法,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

一、灵活运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生物学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些课程资源进行教学。例如:在家中用绿豆、大豆等生豆芽,学习植物种子的萌发;运用发酵技术用鲜奶自制酸奶,用糯米自制甜酒;了解家庭药箱中的常备药品,关注用药安全。

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引导主动参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设计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观察鸡蛋--- 一个细胞的基本结构”“模拟制作细胞模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己选择合适的材料代表细胞结构,插入果胶中,模拟制作细胞模型,并在班级展示和交流。

三、广泛发掘社区课程资源,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

教师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社区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培养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学习人体生理知识时,我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医院采访医生,了解人类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白血病等方面的防治知识,了解血常规化验数据及无偿献血常识;到卫生防疫站了解我国常见传染病防治措施、艾滋病防治知识等,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还培养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重视网络课程资源,启迪心灵,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重视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从互联网上即可获得越来越多的生物科学进展的最新信息。我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例如:通过为什么父母小时候不能天天吃大米饭而我们能吃到,收集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通过搜集资料,学生从科学家身上学到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另外,收集克隆技术的资料,开展是否可以克隆人类自身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客观分析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应提高科学素质,遵守科学道德,用人的理性和良知驾驭科学,弘扬其正面效应。

新课程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我们应该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做一名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充分发挥各种课程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推荐第7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经验谈1

雨冲中学 雷江

我在教学中让“法制教育案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一、“法制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现代案例教学模式是指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围绕案例的讨论而展开,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评判。学生则积极投入讨论并自由发表见解。案例教学不是单纯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法制案例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即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和总结评析。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教师与学生分别对教学案例和制定的相关资料的个人学习过程。教师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思考,进一步了解案例中的问题和有关背景知识,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学生则要熟悉案例内容,掌握案例所揭示的事实情况,洞察案例中章显或内隐的疑难问题,并借助有关材料提供的理论指导,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运用已有的经验归纳出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假设,提出多种合理的并能经得起质疑和反驳的解决对策和方案。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以实践情景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基本的独立研究与探索过程,从而将学习导向一种追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行动研究。

(二)课上讨论

课上讨论是案例教学的精髓部分。包括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两种形式:小组讨论以4——5人为佳,教师不做过多的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个畅谈自己见解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就案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一起分享个人研究方案。同时,每个人对他人的见解提出批评或质疑,并能对大家共同遇到的难题展开积极的探讨,使问题的讨论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此阶段的目的并不是要达到共识或提出问题的明确答案,而是使每一位学生在阐述与讨论的过程中,对案例中的问题有更深的认识和剖析、思路更为清晰,并能接纳别人的见解和与批评。全班讨论是对小组讨论留下的问题进行深入与拓展。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作用举足轻重。教师对讨论的过程进行适当而有效的操纵并注意将讨论引向主要问题的解决,同时注意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讨论与案例有关的理论知识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利用。

学生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的法制观念较差,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结合具体生物学知识进行。在七年级上册《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教学中,我首先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居世界第三,森林资源丰富,共有木本7000多种,其中,乔木2800多种,还有银杉、水杉、银杏、珙桐、金钱松、台湾杉、鹅掌楸等30多特有珍贵树种,具有“活化石”之称,是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再引入森林的作用和破坏自然资源引起的危害以及自然保护的意义,接着指出国家为此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同时制定了《森林法》。《森林法》中规定“禁止毁林开垦和毁林采石、采沙、采土以及其他毁林行为。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种用途树林内砍柴、放牧。在采伐森林时,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择伐和渐伐方式。”对此不仅要求学生做到并求学生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还提到树木花草可以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在自然界中也有着重要作用,要求学生要爱护学校花草树木,不要攀枝摘花和踏采花草,也要求学生做好监督工作,使全社会都来保护周围的环境。在这种开放式和互动式的教学中,学生能最大限度的参与到分享与讨论的过程中,并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同时,以最低限度信赖别人见解来决策,使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做出更为明确合理的独到判断。

(三)总结评析

在总结评析阶段,教师要对案例教学过程特别是案例讨论的成效作全面总结,鼓励个性差异,帮助学生形成不断反思的习惯。总结评析对学生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它是学生认同个性差异的反思过程。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梳理问题的解决策略,并提升对理论的理解水平,归纳尚待释疑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以便日后继续思考解决。

1、使学生懂得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法律观念,在此基础上,我结合《生理卫生》中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着重讲述了青少年容易犯罪的原因。我讲到青少年发育的特点时,讲了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大脑的兴奋性比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个特点有好的一面,此时好奇心强,是一生中的黄金时代,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一面,即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世界观还正在形成,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对待环境的影响,还不能控制内部的冲动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在这个时期正确分辨是非必要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不能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不能看黄色书刊和光盘,也不能浏览不健康网站,如果稍不注意就能被坏人利用或不知不觉地染上了不良习惯,以至造成犯罪。通过以上分析,使学生明白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的警惕性有所提高。有的学生课后和我谈到:“原来你讲我们是处在危险期,我不明白,也不知道怎样反驳,现在可知道了这个危险期不如改成‘易变期’更明确,因为这个时期既可能向好的方向变化,也可能被坏人利用和拉拢。我们同学都是不愿干坏事的,只是不知不觉地受到坏的影响,这以后我们可要多加警惕。”

2、使学生自觉地遵纪守法。

初中学生的法制观念已经初步形成,并且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这时要根据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加深学生对制定法规意义的理解,使学生自觉地遵守法规并且做好宣传工作。例如在讲《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时,根据遗传的基本规律,说明近亲结婚隐性基因相遇的机率很大,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亲禁止结婚。”资源、人口和环境是当代困扰人类的重大问题,又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三要素,彼此之间相互依存、制约,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在讲《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内容时,指出《野生动物保护法》虽然颁布了很久,但大肆捕猎、贩卖和宰杀珍稀野生动物的行为却屡禁不止。这一危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愚昧行为,是对生物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无知的表现。接着结合书本的内容,向学生阐明生物必须依赖环境而生存,更强调生物的生命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强调人必须对生命自然界持尊重的态度,并牢牢树立起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的观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举大量具体事例说明生态平衡破坏后引起的后果,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珍稀动植物要严加保护。因此,国家制订了《环境保护法》,其中有规定:“要合理地利用自然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民造成清洁和适宜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这里所指的环境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产资源、自然保护区等。

生物教学经验谈2

雨冲中学 雷江

(一)正确认识案例教学

1、它“一是将抽象的法学理论知识融入教学学中,使学生在共同分析、讨论的过程汇总,不知不觉地获取法律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二是通过对法律案例剖析、追问的过程,养成学生反思实践问题的精神,提高反思实践问题的意识,掌握反思的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2、坚持案例教学作为生物学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对当前的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案例教学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是生物教育灵活化、贴近实践的途径;其次,案例在教学中具有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案例教学是对于系统知识的再次、灵活运用,对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系统知识具有很好的效果;再次,案例教学对于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很好的提高作用,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锻炼。因此,案例教学在生物教育中的运用是必须的。

(二)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

在处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关系时,首先应当明确的是案例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与其说是对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不如说是对其的有力补充。但是,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付诸实施,法律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法学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是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正如在前面所言,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其已掌握的系统化知识,并学会如何将系统化的知识灵活运用。

案例源于现实,在单一案例中,往往涉及不同的部门法,跨越实体法和程序法,打破了既存的知识体系,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和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因此,案例课程需要事先的基础知识的铺垫,在开设案例课之前,需要先进行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授。必须处理好案例教学与基础知识的继承关系。

(三)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

传统系统化教学中课堂模式中以教师讲授、学生聆听为主,案例教学的课堂与传统模式有很大区别,需要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案例教学开拓学生思路,以学生的思考和分析为主,需要学生以更积极的角色介入到教学活动当中,而教师则要更侧重于一个引导的角色。有学者总结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做到“五要”和“五不要”。 “五要”为:要选择得体的教学案例;要充分了解案例的主题;要准确把握案例教学的每个环节;要全面主导案例讨论;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五不要”为:不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其他教学方法;不要成为讨论的中心;不要轻易给出答案;不要去证实某种观点,案例不是实证,鼓励不同的观点和评价;不要将案例分析当成概念阐述。

这种教师角色的转换对于教师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在理论知识方面,需要加强教师的全面地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综合与分析能力上,不仅在课堂上需要总结学生的观点,而且在课前的案例选定过程中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应变和引导能力,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的主角,但是需要控制和调节学生的讨论进程,并对学生的反映进行灵活应变,适当引导以使案例教学能顺利、有序、高效率的进行。

“教育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生物教学心得3 雨冲中学

雷江

案例教学设计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1、案例的选取和整理。

“法制案例教学以法律案例为课堂教学的起点,选择恰当的典型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一个好的案例必须具有实际价值,从法学教育来讲,首先,案例的价值集中体现在案例中体现出的法律知识与法律运用;其次,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现实性和真实性,避免凭空虚构案例;再次,案例必须具有启发性,这是案例教学目的的要求,启发性强的案例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最后,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争议性强的案例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

2、课堂讲授的技巧。

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不同的课堂讲授方式和手段,恰当的形式可以使得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结果。讨论法和质疑法是案例教学中常见的方法,组织学生就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进行讨论,发现案例中涉及的法律知识;不迷信案例中的结论,在论证结论的正确与否的过程中达到对案例知识的深刻认识和体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把握课堂进程,在应当给与提示、启发或者进行总结的时候能适时地做出反应。除了这些一般的方式,组织学生观看法庭审判或者邀请非课堂人员参与课堂讨论都是可以采取的方式。 案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应当在生物教育中予以广泛采用。我国不是普通法系国家,案例教学不可能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但是吸收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弥补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不足。要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中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将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二者能够相辅相成,同时应当正确认识案例教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使案例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渗透法制教学,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知识和法律知识,从而自觉地尊纪守法。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德育与传授知识的关系。传授知识的过程是使学生认识世界和发展认识能力的过程。学生只有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后,才能辨别是非,才可能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生物教学是传授生物学知识,发展生物学能力的过程。在生物教学中要应用生物学理论知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法制教育只能选择适当时机穿插进行,而不能喧宾夺主。此外,在进行法制教育时,要有趣味性,例如举出日常事例,我在讲“性别决定”这一内容时,举例:某农民因妻生女逼妻离婚不成,就用砂枪射杀其妻。针对例子,让学生讨论酿成这一家庭悲剧的原因。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轻松地学到生物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生物教学经验谈4 雨冲中学 雷江

教育案例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一)将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关系处理不当。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将案例教学理解为简单的援引案例来说明理论知识。虽然在系统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穿插案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气氛和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这仅仅是系统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从案例选择到课堂设计的一系列过程。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处于同等地位。引进案例教学方法但是却将其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不给与足够的重视,或者过于依赖案例教学方式都是不正确的。案例教学应当与其他方法并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课程分配上的均匀。案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对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进行合理的搭配。

(二)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很难达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教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课、记笔记,在课堂上没有主动性。这种影响呈现在案例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在台上陈述案件事实,讲述案件涉及的法律知识,总结案件的意义,其中插入学生对于问题的看法,这种模式实际上是案例讲解,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种,只是将系统知识换成案例,而不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如: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年龄段,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性发育、性成熟年龄提前,加之各种文化传播媒介的冲击,使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与困惑。他们对性健康知识的需求如果不能从正规的渠道得到满足,就会受到不科学、不健康信息的误导,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我国当前对青春期的性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把它单列为一门课程。但是很多触目惊心的事实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性健康教育势在必行。那么该如何系统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如何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性健康教育模式,生物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开展性健康教育,应着眼于在生物教学中结合生物科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渗透性健康教育进行尝试。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从生物的结构、生理、生物的进化以及人与生物的共性等角度进行性教育,使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了解自身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消除对性的神秘感,逐渐获得系统的、科学的性知识;通过结合“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日子进行预防艾滋病和性病的宣传,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性法制观念,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 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性健康教育的研究,采用课内渗透和个别辅导两种教学模式是合适的。问卷调查结合自己的研究所确定的性健康教育切入点、教育内容、教学形式在性健康教育教学中是行之有效,满足了学生对性知识的要求,解答了学生对性的困惑,提高了学生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意识,树立了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和性法制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科的兴趣,减少了异性交往中不正当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养成自尊、自爱的优良品行。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角色转换不当,过于主动,就会削弱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生物教学经验谈5 雨冲中学 雷江

教育案例在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案例选择的不恰当

案例的选择存在有难度,一旦选择不当,会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整体效果。案例选择困难的局面,一方面是因为案例来源不充足,另外一方面因为教师在选择案例时没有把握好标准。

在案源上,困难的不是案例的数量问题,而是符合案例教学要求的案例质量问题,如在讲授《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一课时,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更是刻不容缓。而环境保护的根本在于人的环保意识的提高。现在的中学生将是下一世纪的主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即他们对环境问题的看法,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对环境科学的了解都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

所以,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可谓意义深远。中学生物课与环境知识紧密相连,因此结合中学生物课,培养中学生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教师选择案例方面,既要顾及到案例自身的价值,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考虑到教学的进度和整体的教学状况,这些因素处理不好,就会降低案例教学的质量。

生物学科中渗透德育--教学反思6

雨冲中学

雷江

事实上,生物教材,尤其是初中部分,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或是人体部分,教师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只要我们努力去钻研教材,挖掘其思想内容,就能有机地寓德育于教学活动之中。这样,学生既接受了知识教育,又受到了德育教育。

一、激学生爱国之情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之一。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中最浓厚的感情。”要提高民族素质和凝聚力,就应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上,我有意识地收集了一些资料,?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00多种植物,说明我国是研究和利用植物最早的国家;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动物、矿物专著,他对植物分类的方法经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要早一个半世纪,他的这部巨著被译成十几种文字,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近代,被国际上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培育出的新型水稻----杂交稻,已经跨入世界优良稻种的前列:童第周用细胞核培植的新方法,培养成功一种似鲤非鲤、似鲫非鲫、生长快,又能正常繁殖后代的新型鱼----“童鱼”,等等。这些材料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今现在生物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对世界的重大贡献,从中领悟到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爱国是一种崇高的责任。我国地处寒、温、热三个气候带,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如全世界高等植物有30余万种,我国就有3万种,居世界第三;我国鸟类有1100种,超过欧洲鸟类的总和,也远比美国、苏联的种类多;全世界的虎有9个品种,我国就有4个亚种。但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并由于我们过去对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缺乏知识,使我国的宝贵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国的野马、高鼻羚羊等十几种珍贵鸟兽已经灭绝或濒于灭绝;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也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通过这些材料的穿插,让学生既为我国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自豪,又增进了他们爱护环境、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进而培养我们爱国主义的责任感。

教学反思7 雨冲中学

雷江

教育学生成材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德育工作的归宿。立志是成材的基矗青少年正是立志的重要时期,教学中,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家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献身事业的事例,引导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刻苦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对人类做出贡献。重点介绍了李时珍不顾世俗偏见,不做举人,二十七年如一日,爬山涉水,不畏艰险,“搜罗百草”,“访采四方”,终于编写出《本草纲目》这部巨著,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从小热爱大自然,神学院毕业后放弃当时人们崇尚的牧师职业,随“贝格尔”舰历经千险环球考察五年,历时二十二年写成《物种起源》,科学阐述了生物的起源,被马克思称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补充了费莱明发现青霉素的过程以及青霉素的发现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青霉素的发现不仅拯救了千千万万肺炎患者的生命,使医疗事业跨入一个新时代,而且是人类历史上第二次革命,使人类寿命由40岁延长到65岁。又介绍了解放初期,许多老一辈生物学家如植物学家钱崇澍、钟观光、蔡希陶等为振兴我国生物科学事业,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并在困难的条件下,为祖国做出很大的贡献。大量实例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生物学在人民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科学对人类进步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从前辈科学家那里获得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和感召力,激发着同学们从小树立向科学家学习,探索自然奥秘,揭示生命本质,力祖国添光彩,为人类做贡献的远大志向。

教学反思8 雨冲中学

雷江

教学生辩证之法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之一,也是德育教育内容之一。生物学科是自然科学,它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内在的思想性,有意识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阐述教学内容,去分析、讲解学科的基础知识,通过生命活动的一些现象来阐述哲学原理,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如一个植物体表面看来并没有位置上的移动变化,但它每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变化,完成着发生、发展和死亡的过程,从而揭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通过生物进化的历程,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发展的方式都是由简单----复杂,由低级----高级。通过讲解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生物间共生、寄生等复杂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等,阐明普遍联系是事物存在的一种方式。通过种子休眠与萌发,水分吸收与散失,无机盐吸收与利用,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有机物制造与分解等植物体内存在的一系列矛盾,而正是这些矛盾的对立与统一,推动着整个生物界的发展,让学生理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通过内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让学生明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在这样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会了用辩证唯物的观点去分析问题。

教学反思9 雨冲中学

雷江

引学生实践之路

德育教育是“知”与“行”的结合。生物学是门实验学科,它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既从感性入手,又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亲身实践,必将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德育效果。如通过分发各种种子让学生课后分组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又从中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指导学生观察中了解和掌握的氮、磷、钾无机盐缺乏时植物出现的病症及抢救措施,对学生及自家生长的不良花卉进行及时“抢救”,初步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植物挂牌”,“悬挂鸟巢”以及走出校门进行“爱鸟周”、“环境保护宣传”、“植物资源调查”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理论和实践的使学生感受到生物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只要努力学习,大胆实践,就可以充分运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学以致用的科学品质。

推荐第8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李昌平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被重视的现实情况下,面向全体中学生,使他们学好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学会生物学的科学方法及技能,真正使他们学得有趣、高效、获得成功和自信,探索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物教学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们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是迫在眉睫。

教材的几经变更,要求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跟随着改进。现行的新课程标准,可谓是要求更高,标准甚严。历经生物教学十二载,饱尝生物教学的酸甜苦辣,也从中学到甚多, 为此把近些年的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总结出来,与大家共勉,还望各位同仁来帮助探讨和提升。

一、教师的角色要转型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探索性实验、独立进行科技制作、研究一些新科技问题并完成相关的科研学习报告、进行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多项课题研究工作,这是旧课程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新课程又能让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取决于教师对研究课题的内容、过程、方法以及相关综合信息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因此,要想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由“教书匠”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高素质的教师,要善于“反思”,增加内涵,提高教师的学识和能力,提高教学的效果。

二、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感往往直接影响认知水平。一个人在愉快时,就容易通过感知觉接受外界信息,一个人在忧郁、苦闷时,往往不能接受外界信息,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根据情绪对学生认知活动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例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和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母子十个样”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及掌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是有很大帮助的。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科学素质的培养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我们学校处在农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借助现有的一些设备和网络资源,尽可能让学生多做实验,上好实验课及实践课。例如,学习植物学类时带领学生到校内采集各类植物进行分类学习,既了解了植物形态特点及分布情况,又让学生明确它们的价值;又如我校成立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兴趣小组,培养大家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的奥妙所在,从而培养他们科学的认知态度和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能力。

三、突出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师生互动”是否成功就要看学生是否在进行积极思维。实施“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去。

例如,在学习“伸肘和屈肘”时,可事先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制作“肘关节模型”。课堂上,教师不急于讲解,而是先展示挂图和模型,同时演示自己的上肢,让学生一边实验一边分析,尔后产生共鸣。因此,教师可以综合运用情景激发,师生互动,直观演示,将模型、挂图及自己的上肢对照起来,逐一指出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尺骨、桡骨等各结构的位置及名称, 再演示部分结构的作用,让学生仔细观察和探讨,从而得知伸肘和屈肘动作就是这样完成的结论。这种开放性的课堂,学生兴趣高涨,这样的课堂,真正的师生互动,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完成认识上的飞跃。在这样高昂的激情下,顺便让学生再分析健康体育课上的引体向上、俯卧撑等动作的完成就是如此的轻而易举了。又如:学习水分代谢时,联系移栽幼苗时要带土的道理;讲光合作用时,让学生分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讲食物的成分和作用时,结合学生生活联系膳食营养科学;讲述青春期的发育特点时,联系学生不要吸烟、酗酒及早恋的危害……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让你的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

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处在学生视野的横向和纵向比较之中,能否在学生中有一个良好的教学能力形象是极其重要的。着名教育家孙敬修先生说,“学生的眼睛是„录像机‟,耳朵是„录音机‟,脑子是„电子计算机‟。录下来的信号装在„电子计算机‟里并储存,然后指导行动。”这就说明教师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试想一个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或信心不足的教师,怎能通过你的课堂让学生对你有信心和兴趣呢?我们教师,任重而道远,一定要用心去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让学生钦佩,赢得学生的好评,教学的实施就能顺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兴趣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能获得任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生物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使其更加完善,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推荐第9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记开学一个半月以来的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不知不觉工作已经将近两个月了,忙碌起来的日子,时间总是过得飞快。刚上讲台,没有紧张,有的是一份责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以至于,课下备课的时候,我会反复斟酌一个知识点怎么讲、怎么解释学生才更容易懂更容易接受。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与老教师相比,作为新教师的我,确实是经验不够。处理知识点的经验,巩固知识的经验,以及和学生交流的经验。这些有待成长的缺陷都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课下我会想办法和老教师交流,取取经,争取早日能够在教学上得心应手。 课堂教学中注重能力的培养

切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前后相关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精选往年高考经典试题做为例题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将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高考试卷中要求用科学的语言表达的占很大一部分,且失分主要也在这方面。所以,平时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用语一定要反复琢磨,还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反复训练使他们学会用书本上的基本概念或标准的生物学术语来精确表达;课后精选习题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夯实基础,注重学科内的知识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根据特定的学情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落实新课改理念,活跃课堂 积极参加听课研讨,取长补短。

虽然课上得比以前进步,但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以后我会努力做到:

1、深入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熟悉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力求把握重难点,使课上内容简单易懂。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一般第一次上总是感觉不太流畅,我及时从中获得经验,在下次上时更好的讲授好。同时课堂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3、坚持听课,学习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4、认真及时地批改作业,从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而有侧重的对其强调,扫除自己学习中的盲点,也为课堂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有很多的不足,我还需要不断的磨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为此,我将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早日达到教学目标。

推荐第10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生物教学生涯,甘苦自知。泪水有过,欢笑有过,迷茫困惑,欣喜执着,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但无论如何,我始终坚持,不曾放弃过。为承前启后,我将自己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虽然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1、理念的更新

多年来,我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也认为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高分,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种教学理念造就的只是精英,它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不公平体现。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因此,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载体。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补充了大量生物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量的“课外读”和“研究性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是考试的重点,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经历了困惑和努力,我渐渐探到生物教学的本质。对生物教学的内涵也做了深刻的思索,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对于教参和名家案例也渐渐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之间也有了自己的法度,对因人因材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再是别人的传声筒,讲课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随着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中有一些东西悄无声息地加入了进来,自己的教学也真正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2、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终于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抛弃了早已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完全监督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行为。积极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一来,我课堂教学设计的空间变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有时还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形式多样了,教学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就更满意了。如在实验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点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只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3细节的深入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细节,力争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如:我注重调节情绪,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把握最佳教学时间等,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时刻注意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搞笑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努力避免课堂中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说了也白说的现象。

注重劳逸结合。课上效率亦可课下抓。古语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为了不让学生出现脑力疲劳,我努力调动学生课下充分休息,让学生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建议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去活动,散散步,聊聊天,以便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基础。

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据心里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我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在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时间内均有所获。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做不了参天大树,我甘做一棵小草为大地献上一抹新绿,即使化作尘埃,我也愿意让大树更高更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路漫漫,对于未来,我坚信:在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征途中,我度过的将是一个无悔的人生!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生物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生物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的,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通过这几天学习过程,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 、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

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 、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从教十二年,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效课堂的模式,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以下谈谈我对生物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一、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同学作笔记不得要领,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一些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动笔,能听懂就万事大吉的同学,他们根本不做笔记;还有的同学盲目做笔记,他们的笔记主次不清,祥略不明,象记流水帐;还有的同学是单一的答案式笔记,他们不是记录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而是抄答案、抄结论。针对这些情况,指导好学生做好笔记显得是那样重要。

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积极、新颖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规律合理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人的教学过程,认为情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问创设情境。

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如提出相反的观点,故意设疑或设置障碍,有意出错,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提出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抢答或咨文自问自答等。

2、通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这是生物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突破性变化,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增加教学质量,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创设情境

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有的方矢的展开定向式讨论;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自由讨论;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辩论或讨论;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做调研式讨论。在讨论中,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学生唱主角,积极思考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有效的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收有放、松而不散。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好多同学进入中学后对生物的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对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针对乡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入手,提高他们的成绩。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活动分三个阶段。一是给他们演示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实验,如教师象魔术师一样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其变浑浊的实验等等。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二是给他们器材,让他们模仿做实验。三是开放实验室。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的有关实验。教师利用小组活动时间带领同学到野外去采集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摄影小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制定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辅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主动接近学生;搞清知识上的差距,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补差纠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补习和落实,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注意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教师在课前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精选教法,潜心钻研教材。找准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每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每堂课的板书设计,在备课中体现出对后进生的转化,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情况,看他们在本节课中可以回答哪些问题,真正做到顾及全部。

2、上课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在讨论中把重点难点解决掉。

3、课后教师要做好每堂课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常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把这节课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在记录是要把课堂上的成功经验、失误之处以及教学感悟等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要持之以恒,也就要及时、经常、全面的做好课后小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是我的浅薄看法,希望同仁批评指正。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4

20xx年11月21日,我参加初中生物课同课异构听课活动,无疑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使我受益良多,现将我的感受总结如下:

一、教师角色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新的课堂教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纯粹的“教书匠”,也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所感觉到的,上课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像是“老师”,反而像一位朋友,没有一味的去讲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引导,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比如:鲁桥一中的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很高,不再是那种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通过采取互动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对生物课更加感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强调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不自觉地记住很多知识,而且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所记住的东西往往是很多的,并且能深入的理解其中的精髓。我觉得这是我最应该向老师学习的地方。

二、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实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次教研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最为深刻,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并尊重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结果,耐心聆听每一位同学的意见,适时给予鼓励和点拨,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内部环境中去获得新知,变被动为主动,转客体为主体。比如汶上县二实中的何敬霞老师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身感受蝗虫等生物的身体结构,并加以引导学生正确做法,结果不言而谕,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使本堂课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转变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

教师不在是知识传授者,打破了传统的讲授法和练习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而是综合运用了观察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各个方面的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在教学中,尤其给学生创设观察的情境和思考的余地,让他们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练习的设置上,何静霞老师采用娱乐节目开门大吉的形式出示问题,既活跃了课堂,又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真正实现了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原则。

总之,通过这次听课培训,我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许多差距与不足,也从优秀教师那里获得了许多经验与感悟,今后我将不断反思,不断努力,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喜欢学习、学会学习、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也使自己不枉为人师。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

经过多次的新课程培训及自己在实际教学的实践,结合最近对新课标的重新学习和认真总结,本人感触颇深,体会如下: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生物学的基础性重要性。生物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生物新课程的内容要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生物课程应具有开放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课程三维目标。具体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要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刻领会其精髓,更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

生物课的教学要注重初中学生与生俱来的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要注意把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周围世界的关注。要进行科学探究方面的训练,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原理、方法、要点,认识科学探究的性质及在科学中的核心作用等。同时还要给他们补充必要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生物教师必须具有精深而广泛的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主要的生物学基本事实、理解其基本概念,通晓和弄懂某些辅助性的实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此外,教师还要对基础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各个方面都有所了解,并把这些知识应用于生物教学。而且生物教师还应该具有指导学生所提问题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所需要的种种技能,以及改进教学、评价和课程设置等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古人讲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思考和总结,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

第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生物学教学要求大胆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加强生物学实验教学,积极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生物学和信息技术整合,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互动起来。同时注重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很好地体现了上述的精神。

第三、大力倡导“开放式”教学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资源共享变成现实,计算机网络作为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正得到前所未有的应用,未来的经济将转变为网络经济,知识经济的产业发展日益全球化和网络化。知识经济的这些特点呼唤“开放式”教育,以培养一大批具有广博知识,有较强摄取知识能力和具有开放思想的人才。新课标和新教材就是适当引进了合作式教学,加大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力度,实现了生物学课堂的开放性。例如,探究“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实验,课前教师布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方式后,学生回家调查自己的家族、亲人的性状特征。课堂上就会相互协作,分小组学习,学生们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热烈地议论,相互鼓励和帮助,课堂的知识信息多向传递,学生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在这种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协作,学会了在和他人交流中获得信息的方法,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思想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强烈要求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机械、僵化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由过去“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关键是课堂是否能真正交给主体的学生,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统治者、演讲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例如:《影响种子萌发的外界因素》一节进行到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界因素时,一名学生问到:"老师,我认为种子的萌发一定要土壤,因为我见过农民种小麦、玉米、黄豆等种子时,都是把种子埋入土壤里,种子才能萌发出来? "我认为种子萌发不一定需要土壤,因为我妈妈生黄豆菜时,是把种子捂在被子下的潮湿的脸盆里。 "另一名学生紧接着辩解到。需要探

究的问题在学生的疑问中产生了。经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解决了有争议的问题。在新课程课堂上象上述这种针锋相对的提问情况经常出现,老师趁机发动全体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就这样开始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激烈的争论分析中,既解决了问题,又学到了知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新课标要求把实验到落到实处

实验要求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视实验的结果,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也是新课程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实验材料、用具等发动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的过程,分析辨别的过程。如:"植物的开花"一节,学生从田野、路边、山上采集的各种花朵,汇集在课堂上,极大的丰富了课程资源,各小组之间分工合作,互相观察、解剖,做到资源共享。各种花的形态结构、颜色、气味等学生直观形象生动的掌握了,比老师用语言描述学生静坐听讲效果要好的多,类似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学生养植家蚕、搜集鼠妇、蚯蚓、捕捉蝈蝈、蝗虫等,不再一一列举。这种实验方式,注重了实验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主动参与,学会了观察分析,老师的负担减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增强了。

第六、课堂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

传统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获得,而对于知识的获得过程和获得知识后的应用重视不够,因此造成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状况,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付诸于实践。现在的课堂无论是学生提出问题,还是老师和学生合作学习,都离不开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至用吗,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际中体会到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比如:在播种种子之前为什么要浇地、翻地?为什么每个品种都有它固定的播种季节?为什么在小麦的"扬花期"遇到阴雨天会减产?移栽树苗时为什么要多带些土坨?为什么在小麦即将成熟时下一场雨也会造成减产?贮藏粮食时,为什么要晒干?为什么新疆的哈蜜瓜格外香甜等等问题,学生平时经常遇到的困惑问题,在课堂上经过讨论、争论、在老师帮助解决了,学生的那种成就感溢于言表。

第七、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

学生学习积极主动传统教学只注重期末考试、升学考试这些终结性评价,忽视了过程性评价,这样造成学生轻视学习过程,只重视学习结果,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差,课改后的评价落实到每节课上,无论学生的提问,回答问题,搜集资料,做实验的过程等,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把课上课下的每一节环节都做的很认真、很投入,从而强化了学习过程,间接影响了学习结果,使学生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得到广泛培养和提高。

总之, 新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探究,新课程将以创新为中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勇于创新。新课改教师要先行。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充电,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修养,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成为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师 。

第11篇: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就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

我叫刘继红,是山东省东明县第一初级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生物教学工作,二十多年的生物教学生涯,甘苦自知。泪水有过,欢笑有过,迷茫困惑,欣喜执着,酸甜苦辣,百味俱全。但无论如何,我始终坚持,不曾放弃过。为承前启后,我将自己生物教学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虽然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1、理念的更新

多年来,我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也认为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高分,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这种教学理念造就的只是精英,它不能面对全体学生,是教育的不公平体现。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因此,教师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素质的一种载体。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补充了大量生物学家探究科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量的“课外读”和“研究性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是考试的重点,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经历了困惑和努力,我渐渐探到生物教学的本质。对生物教学的内涵也做了深刻的思索,不再像以前一样不加鉴别全盘接受。对于教参和名家案例也渐渐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之间也有了自己的法度,对因人因材有了自己的理解。不再是别人的传声筒,讲课也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随着理念的更新,课堂教学中有一些东西悄无声息地加入了进来,自己的教学也真正走出课堂,走入生活!

2、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强调,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积极探索,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终于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抛弃了早已习惯的满堂灌、填鸭式的“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完全监督和控制教学活动的行为。积极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这样一来,我课堂教学设计的空间变大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有时还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形式多样了,教学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也就更满意了。如在实验教学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经给出了实验方案,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有点探究活动,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只是给学生提出问题,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等都要靠学生独立完成,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探究能力。

3、细节的深入

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中,我时刻注意细节,力争在细节上做到完美。如:我注重调节情绪,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把握最佳教学时间等,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我时刻注意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搞笑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努力避免课堂中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或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反应不过来,说了也白说的现象。

注重劳逸结合。课上效率亦可课下抓。古语说得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有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为了不让学生出现脑力疲劳,我努力调动学生课下充分休息,让学生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建议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去活动,散散步,聊聊天,以便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基础。

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据心里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我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在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时间内均有所获。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做不了参天大树,我甘做一棵小草为大地献上一抹新绿,即使化作尘埃,我也愿意让大树更高更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长路漫漫,对于未来,我坚信:在追求理想、实现理想的征途中,我度过的将是一个无悔的人生!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2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高效课堂的模式,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以下谈谈我对生物高效课堂的心得体会:

一、指导学生做好生物课堂笔记

做课堂笔记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有的同学作笔记不得要领,影响了教学效果。例如一些成绩不理想,不愿意动笔,能听懂就万事大吉的同学,他们根本不做笔记;还有的同学盲目做笔记,他们的笔记主次不清,祥略不明,象记流水帐;还有的同学是单一的答案式笔记,他们不是记录老师解答问题的方法,而是抄答案、抄结论。针对这些情况,指导好学生做好笔记显得是那样重要。

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积极、新颖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规律合理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人的教学过程,认为情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问创设情境。

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如提出相反的观点,故意设疑或设置障碍,有意出错,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提出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抢答或咨文自问自答等。

2、通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这是生物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突破性变化,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增加教学质量,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创设情境

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有的方矢的展开定向式讨论;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自由讨论;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辩论或讨论;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做调研式讨论。在讨论中,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学生唱主角,积极思考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有效的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收有放、松而不散。

三、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好多同学进入中学后对生物的学习很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学,对此教师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针对乡镇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及学习方法入手,提高他们的成绩。

1、建立兴趣小组,培养学生能力

我们建立了以学生为主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每周集中活动一次,活动分三个阶段。一是给他们演示趣味性和娱乐性较强的实验,如教师象魔术师一样演示淀粉遇碘变蓝的特性实验。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气让其变浑浊的实验等等。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二是给他们器材,让他们模仿做实验。三是开放实验室。大部分同学都能独立完成课本中的有关实验。教师利用小组活动时间带领部分同学到野外去采集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大量的动植物标本和图片(摄影小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生物知识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制定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辅导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主动接近学生;搞清知识上的差距,帮助其制定学习计划,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利用课余时间补差纠错,进行针对性的辅导,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做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补习和落实,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四、注意教师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

1、教师在课前备课要真正做到备教法、备教材、备学生,精选教法,潜心钻研教材。找准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注意每节课与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精心设计练习题和每堂课的板书设计,在备课中体现出对后进生的转化,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情况,看他们在本节课中可以回答哪些问题,真正做到顾及全部。

2、上课时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让学生分组讨论,质疑问难,在讨论中把重点难点解决掉。

3、课后教师要做好每堂课的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常规教学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每上完一节课,都要把这节课的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在记录是要把课堂上的成功经验、失误之处以及教学感悟等及时地记录下来,并且要持之以恒,也就要及时、经常、全面的做好课后小结,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生物教学心得体会3

初中生物的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教学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就要求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的情操,提高他们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我们的每一个课堂设计、每一个活动安排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并且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为中心思想,以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多注意选择与学生生活环境密切联系的课外知识。

在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这是实践生物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动用探究模式组织教学活动,能较大程度地激起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果。

我是一名刚上生物课的老师,对教材还不是很熟悉,特别是对知识的系统性还不是很了解。但是我知道作为老师,教材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教材对于老师来说只是一个承载知识的工具,不能作为教学的绝对依赖。从上岗这段时间来看,我觉得我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仅是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把整个中学阶段的教材都要系统地进行研究,要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生物课程都需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知识体系是怎样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养和提高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通常把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个一个专题,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合理安排教学。

第12篇: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

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改进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吴永洪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加强对教学情节的回顾、反思和分析,总结教学得失,改进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实践更趋合理。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创新。

1、深入、细致、全面、系统地解读课标,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依据,教材是教学的参考,教材不限于课本,还包括各种其它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改变以往过分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习惯,在深入钻研课本文本的基础上,超越教材,整合各种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目标分析,能力目标的第一点应该放在知识目标中。情感目标要具体落实到具体章节和事情,不能泛泛而谈大的目标,应该提及通过什么方式达到这个目标。在一节课中,并不是每一项三维目标都要重视,而应该结合具体内容有所偏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以免目标过高不能实现或目标过低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或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学效率低下,达不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要逐渐加深,不能在某一节课,使知识一步到位,超越应学的内容,由于“难”既吓跑了学生又完不成教学任务。

2、教师应具备课堂的研究能力。教师应少讲精讲,讲慢一点,不要只顾自己讲个不停,多留些时间给学生思考,讲时注意复习旧知识。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进行了讨论,方法值得提倡,但要注意讨论的有效性。第一,讨论的问题要值得讨论,第二,要关注小组的讨论活动,要让讨论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一个过程。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目标设计,我们教学中主要问题是对学生不够“信任”,做了很多应该由学生做的事情。再如,教材中出现了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有时讨论会陷入困境,但学生经历了一番研究和思考,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有时学生可能产生争论,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习惯。此外、教师上课不要只提问优生,不歧视差生,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好坏。多与学生交流,多鼓励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意幽默风趣,提高学生的兴趣。

3、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大家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要提高自身的一种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出去看看,体会一下自然和人文环境。生物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素质,多关注周围的生物和生命现象,为教学不断积累素材。在教学中,才可以给予学生引入一些社会关注的生物学事件作为课堂拓展内容。教师的工作范围应扩大。要以自己的行为来争取自己的地位,学校评价一个教师不仅仅是高考考多少分,还有其他多方面的需求,比如优秀的研究性课程,辅导学生获奖等等。教师应该根据自己学生和学校的特点拓展自己的工作范围。

学校的教研组、备课组应该建立融洽的组内关系,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教学集体。在个人方面,应虚心接受他人意见,总结自己不足。在组内交往要相互尊重,在业务讨论上则需要多相互切磋,不断相互促进大家的业务能力。如每位老师一个学期精心准备1-2节课,共全组教师共同学习和探讨。加强和外界的联系。多加强和上级部门和周围的联系,可以获得多方面信息,为发展提供契机,如各种创新大赛和竞赛的辅导平台。能以积极的心态

参加各级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和讲座。要注意每次活动资料的记录和积累,对于个人及教研组的成长很有必要。新课程生物教学活动过程反思----改进教学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对教学过程,进行了课前和课后的反思。人们常说教学是艺术,是成功及遗憾的艺术,再精彩的课,回头反思都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还应当认识到无论采取什么手段,着力点还是应该放在学生身上,平常关注不多,研究不够,认识不到位,遇到大场合,就会力不从心。重大场合下的公开课是否能上得好,取决于平时常态课的积累,为此,平时我们要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常态课,让那些遗憾少一些,奉献给我们学生更多的精品课。

5、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老师除了采用提问,学生参与实验,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等等先进的辅助教学设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形式的课件,向学生展示五彩缤纷、绚丽多姿、千变万幻的神秘的宏观与微观物质世界,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生物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可激励学生在充满神奇与奥秘的知识宝库里不断追寻,以启迪学生的主动激情,使课堂教学体现出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灵活性、魅力性的艺术特征。现在的教学是传统的继承和改进。现在的学习,不是拘泥于系统的学习,当学生学完一个模块后,对生物有一个比较粗浅的理念和认识,在选修模块学完后,才会有一个整体的体系。因学生而异,因模块而异,不是一步到位,是不同层次的要求。依据课标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运用和组合,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在知识面前师生是平等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设置的问题始终以实验为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实验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始终在帮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才能很好的完成三维目标。

6、重视学生参与实验的效果。探究过程是通过实验来巩固的,在实验中做、看、听,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为了学生的终身学习而学习,教学是有效的。特别是演示实验大都是老师做学生看,学生兴趣不大,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如果让学生参与实验,课堂气氛则比较活跃和谐,学生兴趣提高,有利于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大胆、科学、严谨的作风,也可以暴露学生操作的弱点,能够集体矫正。既满足学生显示能力的愿望,也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对演示好的学生及时表扬。这样一来,学生的实验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生物教师要加强对自身各种素养的提高,教师要多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学生只有注重实践并积极地参与到实践中,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自己头脑中的知识体系,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13篇: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优秀]

中生物新课程教学心得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是一次课程标准的重大调整,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在这次改革中,倡导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下面我就结合自己两个月来实践新课程的教学实际,简单地谈一谈自己的心得体会,虽然很浅薄,但还是希望与诸位同仁共勉。

1 教学理念的更新

多年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生物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掌握知识、获取高分,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成功的教学。事实上,教师并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知识只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载体。新教材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发生了质的改变,大大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例如,新教材中补充了大量生物学家探究生物科学奥秘的艰辛历程,孟德尔、达尔文、沃森、克里克等不懈探索真理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大量的“课外读”和“研究性学习”,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虽然这些内容都不是考试的重点,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尽快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

2 工作重心的转移

过去,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学生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学习,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兴趣等方面不太受到教师的关注,教学的内容、方法、进程都由教师制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生对这种陈旧的教学方式感到厌烦和无奈。而新教材强调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影响,强调教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激励和鼓舞。而要适应这一转变,即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其工作重心也应作相应的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调查当地的农田、河流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分布、相互关系以及环境污染情况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开展实地考察、调查研究、搜集资料等工作,了解和总结两大生态系统的特点,对于如何使生态系统更和谐地发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通过板报或报告会的形式进行总结和交流,这样就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第二,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富有接纳性、支持性的宽松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善于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给予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第三,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可以通过语言、情感的表达而发散,使学生逐渐产生共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要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要有助于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3 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师在以往教学中往往倾向于采用“结构化”“封闭式”的教学模式,甚至完全在教师的监督和控制下开展教学活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则更多地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课堂设计的空间很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更加频繁,甚至可能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对教师是一种考验,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和机智灵活的应变能力,才能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气氛活跃,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如研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等模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强,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教师预先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应变自如,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完全做不到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它也有许多成功和优秀的方面,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它缺乏创造性、实践性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我们要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大胆尝试,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

4 对学生评价的转变

对于学生的评价,以前只重结果,特别是学习成绩,往往用成绩的高低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而不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而新教材在学生的评价方面力求体现多元性,考试成绩只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而已,现在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平时的实验能力,课堂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以及以前被忽视的平时成绩等,这些都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方面。评价的方式以正面鼓励和表扬为主,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能容纳学生中出现的不同见解,甚至错误的观点,使学生敢于大胆创新;重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评价的目标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新教材处处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了一个突出的位置。因此,教师在使用新教材时,必须调整角色,转变思想观念,转移工作重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更新学生评价标准,成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何为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就是要在单位时间内,以师生必要的精力消耗,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尽可能多的实际效益。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可见,要提高生物课堂效率,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那么,当前课堂教学中又存在那些问题呢?,目前我们的课堂上还存在以下常见的问题:落后的教学手段,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学方法缺少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知识面狭窄,课堂上学生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使学生丧失兴趣;教师忽视课堂激励评价的作用,不能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条件,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丧失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教师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有的教师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对教师产生反感,结果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下降等等,以上这些问题导致出现了低效率课堂。

那么如何具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课堂效率质量观。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学习不在花哨而在实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

不同的质量观会有不同的效率观。什么样的课堂是高质量的课堂?是以教师的“讲”为标准,还是以学生的“学”为标准?是以教师所预设的公式化的课堂程序为标准,还是以学生会不会、能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为标准?我们应该明确,好的课堂不仅有质而且要有量。如果教师一节课讲了很多,而学生一点都不会,就不会是好的课堂。如果一节课只让学生学习、讨论一个小问题,完不成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也不能算是好课。高质量的课堂要求教师既有既定教学目标,又能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师要优化课堂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中有所提高;教师讲解问题不在多少而在精要,组织讨论不在花哨而在实用,合作互动不能天南海北而要联系教材。

二、要功夫用在课外,精心备课。在每次备课前,教师要问自己,这个单元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这堂课究竟要带给学生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系统的整理清楚了,才能开始备课。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心中始终装着学生,除备常规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善于分析学情,多思考如何才能用更精炼的语言,更准确的语气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课堂大多数时间的主人,让他们有更多、更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交流与探讨,促进其主动发展。这样做才会使时间的效率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甚至于产生大于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备课过程中,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先把我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给学生列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准备预习本,自己查阅、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疑问。然后,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再把学生的需求转化为我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进行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预设。

最关键的是在预设中要结合学生探究点寻找到这节课知识点切入的角度和方法,力求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合理思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备课过程中感受到,要真正备好一堂课,一是需要精心积累备课资料。教师平时应广博地、不断地积累资料,要把收集来的知识,运用到教案的恰当部位,以便巧妙地展示给学生。二是精心制定教学目标。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知识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目标,也要有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方面的目标。三是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合理地选择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重点、难点,使教学内容更集中、更具体、更确切。四是精心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选择教法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围绕教学重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意各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多种教法以及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考虑自身的知识特点、业务素质,实践经验等。

甚至,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取舍。课堂四十五分钟,应激点是非常有限的。因此,面面俱到、泛泛而谈的课堂是乏味的,也是不符合学生思维逻辑和记忆习惯的。每篇课文可根据其不同特点精选一两个知识点作为重点,进行大胆的取舍,力求详细恰当、各有轻重。

这样,课前准备形成了师生共同达成的目标,就为课堂高效奠定了基础

三、既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又要注意掌控,使课堂活而不乱。

改变学生学习不活跃,启而不发,问而不答,教而不学的状态,培养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把传统教学中失落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①教师每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学,激发学生始终处于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状态,③实施“民主化”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师生活动氛围,让学生有发表自己不同看法的机会,④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保证让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并积极组织学生讨论,⑤杜绝满堂灌,积极实施启发式与讨论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虽然,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形式更加灵活,提倡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讨。但教师为保护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而不敢限制学生纪律,其后果导致课堂纪律失控,学生不但没有因之增长能力,反而造成学习效率不高。课堂纪律应该做到严而不僵,活而不乱。即使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也要把握一个“度”,要让学生有表现的机会,又能使班级整体学习气氛高涨。

四、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少教精讲”,教师要具备当好“引桥”“路标”意识,实现“主演”到“导演”的角色转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生物教师想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育好比父母引导幼儿学步,既要悉心护携,又要适时放手。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就要求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一次继续教育学习了叶圣陶的生物教育思想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以前的生物教学不能再适应新课程,学生的学习能力受到了限制,例如:在上阅读课时,总是自已讲,学生听,而且讲和听几乎都围着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转;上作文课时总是学生写,教师改,而且还要“精批细改”。没有把学生的主动性摆在第一位,只把学生当成了听众、当成了看客,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的能力,现在回头想想,其后果实在令人担忧。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自己定位在引导点拨、释疑解难的“导演”位置,通过启发诱导,引桥标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实现。“导”是教师活动中最有价值的活动,每位教师都应把它作为执着追求和自己的教学理念。为此,要做到①准确具体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注重新课的导入艺术,引导学生运用艺术语言揭示数学原理与公式、揭示解题方法与步骤,升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③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过程的督查;④启发研究学生“自学”“互学”后仍不能掌握的内容;⑤教学生规律性的东西,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⑥引导学生预防可能出现的错误,避免学生走弯路;确保课堂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恰当确立训练的内容与形式。

五、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科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要科学提问。问题太简单,不仅无利于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且还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在听课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老师把题目分析得一清二楚,之后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这种提问的必要性暂且不说,只从学生异口同声地喊“是”或“对”即可知其效果:看似学生都会,实则是“花架子”,把学生当成听课机器,根本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根本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不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让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 如何才能科学地组织问题呢?首先,要科学选择提问内容。太简单的内容自不必说,但如果问题太难,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白白浪费掉很多思考或讨论时间也于事无补。可见,设计的课堂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考虑学生实际,这样才能使他们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其次,提问之后要“等一等”,哪怕只是几十秒钟。让所有的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为解决问题作出自身努力。经过这一点时间的思考,他们也许就能恍然大悟,不仅省去教师讲的时间,而且有利于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效率。还有,在学生思考时,教师要掌握介入指导的时间。如果学生还没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就介入,就会减少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介入过晚则会让学生过久处于迷惑状态,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当然,根据实际情况,有时教师无需介入,学生们就能解决问题。

置疑问。通过课件演示,借助课本的注释等。让学生在直接的感观作用下,经过自己的理解,分析,得出结论。二是连环套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连环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三是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在错误的前提下将学生卷入错误,再通过提问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四是反弹琵琶式设问。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弄清知识的疑点,加学生印象,可以围绕中心疑点从不同角度设问。

六、注意一些小细节,教师要善于调节情绪,注重让学生劳逸结合,把握最佳教学时间等,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要善于调节情绪。人不可能总是处于良好的情绪之中,教师不能因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课堂中总是提不起精神,低声慢语,不仅造成学生听不清,还会导致学生也被感染得萎靡不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也有的虽精神十足,但语速过快,学生根本就反应不过来,教师说了也是白说。因此,教师要合理调节情绪,保持良好教学心态,始终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模范影响,高效组织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

注重劳逸结合。课上效率亦可课下抓。古话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我们只有保持时间运筹上的弹性,才能更有效率,才能持久。为了不让学生出现脑力疲劳,我们要调动学生课下充分体息,让学生理解“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建议学生在课间到室外去活动,散散步,聊聊天,以便为下一节课的高效学习打基础。

把握最佳教学时间时间。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前5分钟到20分钟。所以,课堂教学要提高效率就要把握时间分配。可根据不同课型安排教学过程,调整教学方法,保证在最佳时段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然后再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或讨论等,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保证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均有所获。

综上述拙见,生物教学效率的切实提高,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形成互动,只有真正发挥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努力营造处处课堂、时时课堂,把生物学习融入课外活动中,使学生在“乐真、乐善、乐学、乐恒”的心境下,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赢得学习兴趣,在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得知识归,增强学生生物学习的能力,使生物课堂效率得以充分提高。

第14篇:美术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在新课程的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将共同营造新的课堂,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师生交往方式的变化。课堂的主体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因此,如何在课堂上适时恰切地点拨学生学习知识,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首先,我们先纠正自己的心态和思想。第一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第二要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第三要掌握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方式。

在美术新课程中由于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格外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带来美术课堂丰富多彩的互动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美术教师要根据实际不断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成长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互动教学活动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在美术新课程中,教师将是一个开拓者和创造者,多样化和选择性的课程要求使美术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己,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利的保障。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目前,我们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过程一般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作业、作业展评、课堂小结几个环节。认真的教师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提问,引领着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在课堂中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教师预设的。

第15篇:新课程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我省从今年秋季进入课改,暑假期间上面组织统一进行为期20多天的通识培训和专家讲座培训。通过新课程的培训学习,在听了有关专家对《地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对新教材的详细说明后,使我对新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理念、等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明白岗前培训的重要意义。下面就这一个多月的课改教学,谈谈几点体会:

一、了解学生,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程活动设计的首要目的是把学生吸引到教学中来,引导他们体验情感,培养能力,构件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学生好奇心强,有活力,情感单纯而强烈,记忆力强,想象力丰富,处在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阶段,由于学生们受到现代各种传媒的影响,有较广的知识面,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如果能根据学生们的情感和年龄特征,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进行教学,再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一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地理课程应该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来选择他们喜爱的课程。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学生能学、想学、会学。

二、创设情境、多媒体辅助教学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尤其是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展示各种真实的图片及动画,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

三、调整角色,开展自主探究

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努力更新观念,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贯彻教学过程,进行精心地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教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学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

新课程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张 淑 香

2010.10.13

第16篇:学习新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已全面铺开,因此,对任何一个数学教师而言研究新教材,依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力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急地摆在我们眼前。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经过一个学期的数学新课程教学,本人也深深感知,新课标下数学教学与旧课标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进程、教具使用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以下是本人在学习数学新课标和一学期教学中的几点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理念要请教师从片面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到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程,增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惟能力,重视学生的可延续发展,培养学生毕生学习的能力。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此,在新教材中,非常重视设置题目的情境化。首先通过思考题,设置题目情境,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能动探究,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然后再由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出终究的结论。

长时间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天经地义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前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师生互动少,学生的潜能没有充分得到发挥。新课程标准告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增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灵活多样,教学进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进程。要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情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把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新课标也重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及各种软件使学生更能直观的理解、熟悉数学的本质,并且夸大学生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经过这一进程,培养了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题目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课标要求数学知识利用的实践化和生活化,要求数学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即为在解决题目中学习的理念。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布满数学。在我们平常生活中布满着很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化枯燥的学习为生动接受,进而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干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起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望。

总之,通过本人一学期的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本,进步学生对数学的整体熟悉,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利意图识,重视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在平常教学中,要不断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教学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探究、反思,在教学进程中只有勤分析,善反思,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才能取得不断进步。

第17篇:新课程创新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初中语文》后,我的感悟非常深刻,受益匪浅,这些知识内容对我这个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充电,能够很好的指导我日后在教学中如何备课、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借鉴的依据和努力的方向,同时也让我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理论水平。对自己在今后工作中发现自己,完善自我有着深刻的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解析入手,给出22个教学设计案例的详细分析,旨在为初中语文教师提供参考。新的课程的实施给学校和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带来新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新课程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了解具体的设计与操作,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才能使新课程得以落实。我有以下体会:

一、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

二、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写作能力等放在了首位,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一特点在教学设计中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计上,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最后在作业设计时再加以巩固。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从头至尾都把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重中之重。

三 、教给学生方法。

教给学生方法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又一大亮点,在学一些典型文体的文章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远远重于教给学生文本知识。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在课堂设计环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用了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了课堂,做了课堂的主人。

五、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强化学生的读写过程、听说过程、读与写、听与说的训练可以相互结合。从学生的阶段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精心设计、选择导学方法与课堂结构,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最佳教学情境,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坚决摒弃那种“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洋洋洒洒口干舌燥,学生听课埋头笔录手忙脚乱头昏脑胀”的局面。还学生一个真正的自我,还学生一片洁净的天空。

六、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1)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含有下列5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3)教学设计构想:

①教学目标设计(方向)解决为什么教,明确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

②教学内容设计(载体)解决“教什么”、“选什么”、“教什么最好”、“采取什么呈现方式”

③教学组织设计(措施)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设想安排。

④教学评价设计(强化)解决激励和鉴别问题。

(4)新课程教学设计思想:

①关注学生学——以学定教

⑴换位思考,教为学服务⑵给学生创设参与表现的机会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⑷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

②拓宽教学思路——设计开放式教学

⑴教学内容开放⑵教学过程开放⑶教学问题开放

③考虑情知因素——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⑴让课堂教学情境化、生活化⑵加强人情味与幽默感⑶在教学中开展竞赛活动

④以问题为中心——开启学生思维

⑤创设活动平台——让学生体验感悟探究

⑥营造民主氛围——让课堂宽松和谐民主

⑴教师要真诚爱学生⑵教师要尊重学生⑶良好的教学评价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一定会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泓清泉,甘之若饴;读一本好书,如同饮一杯醇酒,闻之欲醉;读一本好书,如同与一个多年未见的好友倾心交谈,快意平生;读一本好书,如同聆听一个长者的教诲,受益匪浅。在这本书中,我收获的是累累硕果,我相信在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会有借鉴的.

第18篇: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今日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生物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在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成果显著,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不仅影响人类的生活,社会文明和经济活动,还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高中生物课程应当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课程改革以来,我参加了几次培训,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

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2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教学实践,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光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课改: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6、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3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下面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4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乐趣。在阅读中,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同时,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何避免教师的讲解成为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真正做到对学生的见解进行评价和引导,恰如其分地进行精讲提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课题研究的实验阶段,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内容,参阅名师教案,与其他教师互相交流,深入体会精讲提升对课堂效率提高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深入文本,抓住学生的课堂生成进行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反思,我不停地进行思考,在面对课堂生成的时候,怎样能有效地将精讲提升切入。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教学展示,现以课堂教学为例来说明我对我的课题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聚焦文本,吃透课文

文本是我们课堂的依托和媒介,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感悟来达到语文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只有教师吃透文本,掌握课文的精华,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授课,学生们才会产生多样的课堂生成,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抓住关键点来进行重点点拨,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校的。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我通过多次阅读思考,结合网络搜集资料和教师用书,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两句感叹句,让学生根据文本质疑,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二、方式多样,调动思维

在新课程引导下,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并且这样的教学方式相较于单一的教学方式确实更吸引学生的眼光,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学有所得,这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精讲提升主要集中在老师的“精讲”,目的是带着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课文,答疑解惑,那么如何把精讲完美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如何让学生听我们讲,我觉得这也是作为我的课题研究需要关注的一点。只有把学生的目光和兴趣抓住,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思考和老师的重点点拨结合,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中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讲授中, 我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

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注意点拨,开启智慧

精讲提升的关键点在于“精”,抓住点引导学生去深入,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讲解,使理解更深化。在让学生谈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的理解后,我说到:“你们精彩的发言让老师想到了一个词: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虽然舍弃了看自己的花,但走在路上的时候却看到了更多的花,而且当你从自己门前走过的时候,也看到了自己的花。”接着我又提问: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孩子们畅所欲言,班级轮流值日、班级图书角??大家感触深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了真实的感受。

有效的精讲提升,关键点在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语文素养,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们只有将理论学习和实际的课堂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努力,才能使精讲提升达到真正的效果,成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5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教学培训心得体会6

为期四天的新课程培训结束了,它让我对数学新课程、新教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自主、有效的课堂是我们经历新课改中的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但这其中需要我们必须明白:我们要教“什么”。教材仅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部分内容,它所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内容是静止的,没有先后层次的。同一版本的教材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班级的孩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长出一双数学的眼睛,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在把握课标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去超越教材,补充教材,赋予教材“生命”,从而达到合理的利用教材。

从徐丽霞老师的“自能教学法”的教学视频中,李玲老师的演讲中,赵国防老师灰谐、幽默的言谈中...我深深感受到这些名师课堂的魅力。在他们的课堂上都体现着“学生能说的的老师不说,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讲,学生能理解的老师不帮”的思想;注意学生学习习惯与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他们课堂教学的另一大特色,在课堂上他们做到了创新与传统的完美结合。用徐丽霞老师的话来说,他们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会学习、会表达、会交流、有能力、有气度、能自信面对一切的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思想碰撞、智慧共生的活动过程。首先我们要抓住本节课教学的“核心问题”,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呈现一个真实的课堂。其次,我们应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享受主动思考的权利,平等地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表达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想学,以至于会学。

张厅长说过:让学生尽量多地做具有智慧价值的作业,做更多的需要动脑动手、需要亲历亲为的学生喜欢的作业。回头看一下我们所设计的作业是什么样的?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有导向作用吗?名师们的做法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作业要做有用的,它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的,是课内外具有一定思维挑战性的任务。

课改进行到今天,我们面临了太多的改变:教材变了,教法变了,我们又该怎样去改变?专家们用同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读书,读教育理论专著,读各科的教学研究书籍;动笔,写教学札记,写读书笔记。通过这次学习,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使我明白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借用李玲老师的话来说,那就是:投入...

第19篇:生物新课程标准考试题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题

姓名_______ 分数_______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国内外关于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有许多模式,其基本环节大体是下列哪一项? ( ) A、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B、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施计划→制定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C、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做出假设→表达交流 D、提出问题→表达交流→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做出假设

2、生物教材编写的依据是:( ) A、生物教学大纲 B、生物课程标准C、生物考试说明 D、生物教辅资料

3、考虑到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 结合生物学科特点、新课程内容标准突出了( )。

A、植物和动物 B、人和生物圈 C、动物和细菌、真菌 D、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4、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有:( ) A、面向全体学生 B、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C、倡导探究性学习D、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5、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目标是指:( ) A、知识目标 B、能力目标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D、外部认知与自我认知目标

6、下列属于生物课程资源的是( ) A、学校教学设备 B、学校图书馆

C、学生的生活经验 D、博物馆、少年宫、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

7、下列不属于生物课程中能力目标的是: ( )

A、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 作能力 B、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 问题 C、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 发展 D、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

8、“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是属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 主题下哪一部分中的具体内容标准? ( )

A、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B、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C、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9、生物课程内容标准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分析”,体现了学习目标中什么水平的要求? ( ) A.了解水平B.理解水平C.应用水平D.领悟水平

10、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

A、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B、进行双基教学

C、以学科为主教育 D、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二、填空题(每空2分,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_________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_______ 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教育科学的重要领域之一。

2、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_______ 和_______的一门科学。

3、生物课程标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_______ 性_______性和_______ 性。

4、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_______需求和_______三个方面,生物课程标准选取了10个主题。

5、生物教学评价应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的_______。教师应注意_______评价和_______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同时还应重视学生 。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_______评价在教学中的_______导向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真正改变学习方式,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师应特别重视对学生探究能力和_______方面进行评价。

三、简答题(20分)

1、课程内容选取的10个一级主题 (5分)

2、在课堂设计时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实施? (4分)

3、如何消除学生的错误概念(4分)

4、如何理解探究性学习(6分)

四、案例:“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制作酸奶需要的可能条件,如:空气、温度、乳酸菌等。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总结出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探究活动给予评价?(10分答对一点得2分)

五、按照新课程标准,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自行设计一节课。(20分)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考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B 4 ABC 5 ABC 6 ABCD 7 C 8 A 9 C 10 D

二、填空题

1、国家 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现象 生命活动规律

3、普及 基础 发展

4、社会 生物科学发展

5、主动发展 终结性 形成性 自评和互评 正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简答题

1、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的生活

2、(1)设计序列问题 (2)创设科学探究(3)注重观察比较(4)重视概念形成

3、(1)了解错误概念的成因 。 (2)创设条件,呈现学生的错误概念。(3)引导学生发现原有概念的错误之处。(4)完善或重构原有概念并认同结果的有效性。

4、探究性学习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概念、领悟科学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四、案例

(1)能否根据观察和生活提出问题,根据问题作出假设。

(2)能否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包括设计对照实验。 (3)能否按照试验计划准备实验材料,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4)能否按照实验操作的规范要求完成实验。 (5)能否安全的使用实验器具。

(6)能否实事求是的记录而后收集实验数据。 (7)能否分析数据的相关性并得出结论。 (8)能否在活动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9)对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给予恰当的评价。

五、略

第20篇:生物新课程培训心得

生物新课程培训心得

通过初中新课程生物教材培训,听了各位专家对生物学新课程教研的理解以及深入、细致的论述,我对生物新课程的理解有了更新的认识,受益匪浅。 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培训体会和心得:

一、教学理念进行了改变。新课标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加入到课堂的互动学习中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进行探究性学习,这样就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使自己的生物课程学习成绩得到提高。通过互动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课程目标进行了变化。新教材内容摒弃了一些知识拓展的内容,只保留了一些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为教学留下了许多探索的空间,这样师生能更多地思考和交流,训练师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有了很多创新。如应用课堂教学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同时还能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从而主动学习更深层次的知识。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和教具;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生物学科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或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共同参与,并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真正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从这一点看,新课程的精髓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四、教材进行了变化

1.新的初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初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

2.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

3.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要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一番出色的表现,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地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

新课程生物教学心得体会
《新课程生物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