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不同模式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4 07:59:56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5+1”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道县二中教研教改----“5+1”高效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2011.年下学期 (参考模板)时间:_________ 学科: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 主备:___________ 审稿:__________ 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资源】 1.……版教材……

2.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课件(或其他)。……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可用PPT或导学案呈现)

1、(可以有导入)

2、……

二、自主展示

(一)小组合作

1、

2、……

(二)个人展示

1、

2、……

三、探究质疑

四、教师设疑与精讲点拨(可用PPT或导学案呈现)

1、

2、……

五、巩固提高(可用PPT或导学案呈现)

(一)课堂作业

(二)课外作业

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教学情况,学生学生反思学习情况)

推荐第2篇: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14-1BF 黄东东

通过一个学期的设计模式的学习,我想在这里谈一谈我在学习设计模式中的一些想法,不一定正确,首先我对设计模式的理解是分阶段的:

一、这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那时候刚听到了老师讲设计模式的概念的感觉,听不懂我就跑图书馆借了一本名字叫《设计模式初学者入门》之类的书。书里就把各种设计模式挨个讲了遍,引用一下每个设计模式的定义,给个类图,配点代码„„我硬着头皮读完之后,就一个感觉,为什么一个很简单、很直接就能实现的功能,为什么要添那么多的类,绕那么多的弯?觉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所以前几次课难免会比较懒散不以为意,这时候老师开始讲工厂模式和建造模式,工厂模式是我们最常用的实例化对象模式了,是用工厂方法代替new操作的一模式,我们经常要根据类Cla生成实例对象,如A a=new A() 工厂模式也是用来创建实例对象的,所以以后new时就要多个心眼,是否可以考虑使用工厂模式,虽然这样做,可能多做一些 工作,但会给你系统带来更大的可扩展性和尽量少的修改量。建造模就是将一个复杂对象的构建与它的表示分离,使得同样的构建过程可以创建不同的表示。我第一次感觉这种方法很实用,老师也称之为“套路“,感觉上很有用,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我开始看其他的书,这时候我读到了程杰的《大话设计模式》,其中用活字印刷的例子,讲解了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敢动,我仿佛一下子就开窍了。明白了设计模式,他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变化”。一般的设计模式,目标比较“复杂”,并不是我所想的那么单刀直入,我们想的往往过于简单了,最后什么都做不出来,我们需要这样的套路,我们需要设计模式,我开始认真学。

三、但仅仅知道了设计模式的目标,还是没有解决我的疑惑。我记得当时我心里反反复复的一个问题,“有变化,改代码就行了呀。怎么改都是改,为什么就一定要像设计模式说的那样改呢?”那时候我基本上是单兵作战,代码是自己一个人从头写到脚,哪里有问题我就可以改哪里,完全没有心理负担。后来一想以后的工作会有变动,会开始团队开发、会维护别人的代码等等。我就自然而然的明白了,有些代码,是你只能用不能改的!典型的就是人家只给你一个已经编译的dll,你怎么改?所以,我上课开始发现老师讲的大概是什么了,我觉得十分的重要,那时候,我最先明白的就是桥接模式,在软件系统中,某些类型由于自身的逻辑,它具有两个或多个维度的变化,这就要使用Bridge模式应对这种“多维度的变化”,也就是桥接模式,它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来使得该类型能够轻松的沿着多个方向进行变化,而又不引入额外的复杂度,所谓抽象和实现沿着各自维度的变化,即“子类化”它们,得到各个子类之后,便可以任意它们。以达到你的目的,Bridge模式有时候类似于多继承方案,但是多继承方案往往违背了类的单一职责原则(即一个类只有一个变化的原因),复用性比较差。Bridge模式是比多继承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法。,另一个就是Bridge模式的应用一般在“两个非常强的变化维度”,有时候即使有两个变化的维度,但是某个方向的变化维度并不剧烈——换言之两个变化不会导致纵横交错的结果,并不一定要使用Bridge模式。

四、如果说上面这个阶段是被动学习设计模式,照葫芦画瓢,接下来就是我开始主动的思考和使用设计模式了,在一些编码过程中,我都会主动的思考,能不能套用某种设计模式,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太少了,又要上课又要各种考试各种会议各种复习考试,所以一一直挤时间,谈不上真正的理解设计模式的核心思想。我认为我目前仍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虽然可以随口说出一些耳熟能详的设计模式特点,但理解仍然不深,很多时候觉得这也可那也可,拿不定主意。我觉得这是我代码写得太少的原因,需要在更多的实践中体会提高。

看完这些,我对学习设计模式是持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下面和大家交流一下学习设计模式的方法吧。

一、实践。记得金旭亮老师曾经说过,“没有写过10万行代码,不要谈设计模式”,可能有点夸张,但道理是棒棒的。如果没有不得不深入到那些足够复杂足够混乱的代码,身心饱受摧残,不可能对设计模式的认识有质的提高。因为设计模式的一个重要应用场景,是应付那些复杂的业务逻辑、快速的需求变化,它的价值在这些地方,才能够清晰的体现出来。“坐而论道”是一种我们都期望的“懒人模式”,但估计很难有效——至少对于我这种资质平庸的人来说吧。

二、明白设计模式的目的。每一个设计模式,一定是要解决一定的问题的;并且解决这些问题是附带了条件的。比如,需求发生了变更,这是问题。如果没有其他约束,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改代码而已,加上一个if...else而已。但是,我们不能这样改!我们不能修改类里面的代码,我们只能采取一些其他手段,比如继承、比如封装原有类,来实现新需求。这时候,设计模式就粉墨登场了。

三、上面所说,为什么不能直接改类里面的方法函数,比如直接加if...else?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方面是“被动的”,比如我们是引用的一个编译了的dll,根本就改不了;或者是团队开发,别人不允许你改他们写好的类。另一方面是“主动的”,接前面“团队开发,别人不允许你改他们写好的类”,为什么他们不允许你改呢?是不是他们固执、偷懒,没有团队精神?你把官司打到大BOSS那里,可能会被一顿K。你需要仔细的体会,“类”的概念。类就是一种封装,封装就意味着拒绝修改你只需首先明白,设计模式,是一种“带着脚镣的舞蹈”;然后进一步思考为什么需要这些脚镣。想通了就好了。 最后,我还是强调“实践”,如果想要更好的理解第二条唯一有效的方法,可能就是实践了。这就是我学习设计模式的心得,希望对更多人有用(至少对我有用!)

推荐第3篇: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2):

从一开始学习设计模式至今已半年有余了,第一次接触设计模式是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大话设计模式》一书,看了前言了第一章后,就感觉到其诱惑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是无比巨大的。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的时候,部门决定成立读书会,系统学习设计模式。

通过学习设计模式,除了学习到一些设计模式,还让我进一步熟悉、巩固了面向对象思想,进一步熟悉了c#语言。。。我曾多次设想,我们如果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并结合设计模式来重写或改善我们的系统(必须重写,虽说设计模式只是一种思想,语言只是实现而已,但是选择一门好的语言,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vb6在面向对象方面却有很大欠缺甚至不具备其条件),那么我们的系统将会像目前一样需要那么多人来维护吗? 《大话设计模式》一书其实是对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的翻译,让人更容易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模式,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用最好的设计方法(代码高内聚,低耦合,使其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达到我们的目的,或许其方法有很多很多,但是寻找到最好的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设计模式是对前人的设计经验的一个总结,告诉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设计师最好的,学习设计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我对gof的23个设计模式虽然都有看过,但是只有理解,实现,应用及思考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至今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模式:1.strategy封装系列算法,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算法并不是单指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在实践中,它几乎可以封装任何类型的规则,这使得策略模式的运用极其广泛;2.template method有人说是用的做多的模式,只要有抽象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它通过把不变行为移到父类中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码复用平台;3.facade提供了对基础架构的统一访问,减少复杂性,在web编程者中的三层架构,就是此思想,每一层都封装好一部分功能,提供给上一层统一的方法调用,整个framework体系就是facade模式的封装,随着1.0升级到3.5,越来越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被封装,可以说facade无处不在;4.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咋一看,太抽象了,说个例子,在三层架构中,bll层对dal层的调用会直接用到dal层中的类,如果dal层是分别对sql server,oracle的访问,bll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例化哪一个dal层中的类,我们又希望在两种dal层切换时,bll层和ui层都不做改变,那么可在bll层和dal层中增加接口层(体现了抽象的精神,或者说是面向接口编程的最佳体现)和抽象工厂(dalfactroy),让它来实例化dal层中的实例;5.singleton确保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如单件窗体,点一下menu,弹出一个窗体(实例),在关闭这个新窗体之前,再次点击该menu,不会再次出现同样的弹出窗体(实例)。。。篇幅有限,其他模式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觉。

最后,引用《设计模式解析》书中的一句话: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切,理解和掌握了设计模式,并不是说记住了23种(或更多)设计场景和解决策略(实际上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笔财富),实际接受的是一种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等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你的思想中后,你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思想去进行你的设计和开发,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推荐第4篇: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7月初的一个周末,准确的说应该是7月1号周六,在网上看到一本《大话设计模式》的书,而且看到很多很好的评论,于是乎,下载了电子书看看,一下子看了几章之后,对设计模式有了个了解,于是继续上网搜些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模式。。。最终结论:设计模式是个好东西,具体怎么好,一两句话是无法概括的,也是从那天起,我就决定学习设计模式,于是就看《大话设计模式》,至七月十多号,大概看了一百多页后,感觉有点难,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于是上网找其他的好方法,无意间发现了李建忠老师的《c#设计模式纵横谈》系列讲座,微软的web cast课程,

主要讲解gof的23个设计模式,每个一讲,加上一头一尾,共25讲,试听了一节课后,感觉很有用,于是就抽时间去边听课边看书,并在我的博客里写下笔记,依赖加深印象,二来可以督促我的进度。。。

三个月以来,总算把设计模式学完一遍了,原计划是两个月学完,由于。。。计划两个月学完实际花了三个月,感触多多,收获多多——对c#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oo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下一步在设计模式方面的计划:巩固并运用设计模式,巩固:把《大话设计模式》,《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可复用的面向对象基础》,《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这些书再结合起来系统的看一看,当然还会去买一些我手头上没有的关于设计模式的书;运用:部门前几天也提倡用c#来改版vb程序,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好有机会把理论的东西在实际中应用,理

论加实际——唯一的学习方法。。。

下面对各个模式再简单总结一下:

1、创建型模式:

singleton:解决的是实例化对象的个数的问题,比如抽象工厂中的工厂、对象池等,除了singleton之外,其他创建型模式解决的都是 new 所带来的耦合关系。

abstract factory:创建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并能在运行时改变系列。

factory method:创建单个对象,在abstract factory有使用到。

prototype:通过拷贝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factory method,abstract factory, builder都需要一个额外的工厂类来负责实例化“一边对象”,而prototype则是通过原型来克隆“易变对象”。

如果遇到“易变类”,起初的设计通常从factory method开始,当遇到更多的复杂变化时,再考虑重构为其他三种工厂模式。

2、结构性模式

adapter:注重转换接口,将不吻合的接口适配对象,用于旧代码复用、类库迁移等。

bridge:注重实现抽象和实现的分离,支持对象多维度的变化。

composite:注重同意接口,将“一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一对一”的关系,屏蔽对象容器内部实现结构,实现对象和对象容器使用的一致性。

decorator:注重稳定接口,在此前提下为对象扩展功能,实现对象功能的扩展,避免子类膨胀。

facade:注重简化接口,屏蔽各子系统的复杂性,提供更高层接口供客户访问。

flyweight:注重保留接口,在内部使用共享技术对对象存储进行优化。

proxy:注重假借接口,通过增加间接代理,实现更多控制,屏蔽复杂性。

3、行为型模式

template method:封装算法结构,

定义算法骨架,支持算法子步骤变化。

strategy:注重封装算法,支持算法的变化,通过封装一系列算法,从而可以随时独立于客户替换算法。

state:注重封装与状态相关的行为,支持状态的变化,通过封装对象状态,从而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memento:注重封装对象状态变化,支持状态保存、恢复。

mediator:注重封装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复杂交互,使他们不需要显式相互引用,实现解耦。

chain of responsibility:注重封装对象责任,支持责任的变化,通过动态构建职责链,实现事务处理。

command:注重将请求封装为对象,支持请求的变化,通过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实现行为请求者和行为实现者之间的解耦。

iterato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

支持集合的变化,屏蔽集合对象内部复杂结构,提供客户程序对它的透明遍历。

interprete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支持领域问题的频繁变化,将特定领域的问题表达为某种语法规则下的句子,然后构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这样的句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observer:注重封装对象通知,支持通信对象的变化,实现对象状态改变,通知依赖它的对象并更新。

visitor:注重封装对象操作变化,支持在运行时为类结构添加新的操作,在类层次结构中,在不改变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类实例的新的操作。

正确对待模式:

设计模式建立在对系统变化点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变化,哪里就应用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应该以演化的方式来获得,系统的变化点往往是经过不断演化才能准确定位。

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设计模式是

一种软件设计的软力量,而非规范标准,不应夸大设计模式的作用。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从一开始学习设计模式至今已半年有余了,第一次接触设计模式是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大话设计模式》一书,看了前言了第一章后,就感觉到其诱惑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是无比巨大的。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的时候,部门决定成立读书会,系统学习设计模式。

通过学习设计模式,除了学习到“一些设计模式”,还让我进一步熟悉、巩固了面向对象思想,进一步熟悉了c#语言。。。我曾多次设想,我们如果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并结合设计模式来重写或改善我们的系统,那么我们的系统将会像目前一样需要那么多人来维护吗?

《大话设计模式》一书其实是对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的“翻译”,让人更容易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模式”,在某种特定环境

下,用最好的设计方法达到我们的目的,或许其方法有很多很多,但是寻找到最好的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设计模式是对前人的设计经验的一个总结,告诉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设计师最好的,学习设计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我对gof的23个设计模式虽然都有看过,但是只有理解,实现,应用及思考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至今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模式:1.strategy——封装系列“算法”,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算法”并不是单指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在实践中,它几乎可以封装任何类型的规则,这使得策略模式的运用极其广泛;2.template method——有人说是用的做多的模式,只要有抽象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它通过把不变行为移到父类中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码复用平台;3.facade——提供了对基础架构的统一访问,减少复杂

性,在web编程者中的三层架构,就是此思想,每一层都封装好一部分功能,提供给上一层统一的方法调用,整个framework体系就是facade模式的封装,随着1.0升级到3.5,越来越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被封装,可以说facade无处不在;4.abstract 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咋一看,太抽象了,说个例子,在三层架构中,bll层对dal层的调用会直接用到dal层中的类,如果dal层是分别对sql server,oracle的访问,bll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例化哪一个dal层中的类,我们又希望在两种dal层切换时,bll层和ui层都不做改变,那么可在bll层和dal层中增加接口层和抽象工厂,让它来实例化dal层中的实例;5.singleton——确保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如单件窗体,点一下menu,弹出一个窗体,在关闭这个新窗体之前,再次点击该menu,不会再次出现同样的弹出窗

体。。。篇幅有限,其他模式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觉。

最后,引用《设计模式解析》书中的一句话: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切,理解和掌握了设计模式,并不是说记住了23种设计场景和解决策略,实际接受的是一种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等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你的思想中后,你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思想去进行你的设计和开发,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以前没有接触过设计模式,那其实也是因为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面向对象的设计。这样的情况在我经历了本科毕业设计,并且遵循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兄的建议看了《设计模式精解》后有了根本的改变,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程序员和一个设计者的区别,我也开始意识到在同学眼中“编程很强”的我只是——至少现在只是一个程序员。

我做的本科毕设是基于java-swing设计一个类似绘图程序的系统,最终我

设计出来的程序,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设计其实是糟糕了,最明显的就是低内聚、紧耦合,那些代码甚至连我都不愿意去维护。于是当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几乎百分之百的软件都不是由它最初的设计者去维护的??”,更让我感到这次设计的失败。

《设计模式精解》的出现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想再读一次的书。究竟什么是模式?书中的解释是“模式是针对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的可重复、可表达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模式还必须有三个要点:

1.可重复性。解决方案应该对应于外部的场景。

2.可传授性。一个解决方案应该可以移植到问题的不同情况中。

3.用来表示这个模式的名称。

模式不限于面向对象,不限于设计阶段,甚至不限于软件开发领域。设计模式只是模式的一个子集。

在前言中作者说在他对现有的设

计模式的指导原则及策略都非常清楚之后,这些原则帮助他决定开始过一种为人解惑的生活??虽然我第一次看到“为人解惑的生活”这个词语,但是我立刻感到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

书中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视角:

1.概念视角。这个视角“展现了问题领域中的概念??一个概念模型可以在对实现软件有很少或毫无注意的情况下画出??”

2.规格视角。“只看软件的接口,而不看实现”

3.实现视角。就是现在的我唯一使用的视角——置身于代码之中。

看到这里我更加肯定了这本所讲的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但是我对这些东西应该非常感兴趣,而我也深深地感慨: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它从前的一个设计,通过不断修改得出的优秀设计,逐步展现出设计模式的强大威力。书中

有句话很经典——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像钉子。意思是说如果你只知道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你只会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这很像现在的我,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几乎只会“类继承”,结果是我的毕设——过高的继承体系导致紧耦合、低内聚。

当我学到书中介绍的第一个设计模式:facade模式,我立刻对这些设计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试图追求结构完美的程序代码,而设计模式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尽管我仅仅看到了它的一点点部分。设计模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而且你知道她不仅外表很漂亮,也很有内涵,那你想做的事情还有什么呢?当然是尽快接近并了解她??

刚学几天就有一些浅薄的心得了。

在学过的几种设计模式中,每一种设计模式都会有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种场景描述的都是一种需求变化。

设计模式就是用来解决这些变化的。

只要客户有新的需求,你的程序就要发生改变,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这个改变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你如何是解决这种变化!设计模式就是寻求一种通用的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变化而不是避免这种变化,并不是你应用了设计模式,你的系统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面向对象的编程有三大机制,我个人认为,设计模式很好的利用了其中的“封装与多态”,比如工厂方法模式和生成器模式。“封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封装代码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封装”系统中变化的部分。设计模式回答了怎么样去“封装”这种变化。

在一个系统中,总会有一部分经常发生变化,相对的,也总有一个部分是改变频率较低的,我们可以在某种范围内将其理解为不改变的部分。设计模式要作的事情就是把“变化”的部分封装起来,实现将“变化”的部分与“不变化”的部隔离,这样,“变化”的部分在发生变化

时,不会影响到“不改变”的部分。 如果你也学过设计模式,那你可能跟我有同感。设计模式解决变化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步:一是转移变化,二是转化变化。

首先是“转移变化”。

简单的说就是把a部分的变化转移到b部分,请b去变化,让a不发生变化。在程序中就是将变化从调用者转移到被调用者。比如,你有一个类scene,这个类用于显现一种风格的游戏场景,调用程序实例化这个类并使用它。如果有一天,需求改变了,当前风格的游戏场景颜色太冷了,我需要改变当前场景的颜色。这个时候你要决定,要让谁去发生变化?是让客户调用程序去改变scene类的颜色属性呢,还是让你的类scene发生变化?设计模式回答的是,请scene发生变化,调用者不发生变化。

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系统可能已经交付用户了,如果让调用者发生变化,那整个系统都要发生变化。

然后是“转化变化”。

确定了要改动scene,那要怎么样去改scene呢?直接改吗?当然不行,如果是这样改,那还不如让调用者去设置scene的某个属性呢,反正都要重新部署。那要怎么改?“扩展”,把这种“改变”转化为“扩展”。你不是要另外一种

scene吗?那我重新为你设计一个sence并生成.dll交付你,然后让现有的程序去调用这个scene。当然,这时可能需要调用者稍微的发生一下变化,比如开始调用者是直接调用scene来呈现场景的,现在将其改为根据配置文件来决定要呈现那种scene。但是如果之前你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那调用者是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的,因为调用者是根据配置来决定所呈现的场景,需求发生弯化,只需要改变配置文件,把调用者与新添的scene关联即可,这样一来,“改动”就变为“扩展”,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开闭”原则。

以上文字完全是本人理解,随着不

断的学习,我想这么文章估计要被改好多次,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理解错了、写错了都不要紧,关键是你怎么样去面对这种错误!是拒绝承认错误还是正视错误?这也是设计模式回答的问题。

洋思模式心得体会

从学习杜郎口到学习洋思已经好几年了,每年每学期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听课活动,可谓轰轰烈烈,但学习了好几年时间,我心中仍然一塌糊涂,一知半解,难以灵活运用,尝试着运用时,也是提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成功的经验很少,只能有一点粗略的感受。

我觉得目标设计尽量的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果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应控制在1----3条为宜,如果目标太多,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那就白设计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很多的目标时,心中会产生恐惧和排斥情绪,不利于学习。

由于条件限制,当堂训练时只能采

用课后练习和配套练习,缺少灵活性,对于在电子白板上做练习题,我总觉得效果不太好,因为一道题目看过后,印象不深,只有亲手做过,才能记忆深刻。

其它环节,我正在努力尝试、探索。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实施了有本校特色的四大模块,八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努力专研,现在,我们都可以很流畅的把我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当然,在这几年的专研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模式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了解它,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次学习,深入了解新模式的内涵、原则及实施细则,并组织我们通过数多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讲座还是听课教研,

我都积极参加,积极与同行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新模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手,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通过谈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课上,学生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上,我只挑关键性的问题、共性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

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三、把课前的准备做充分

每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哪怕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我刚开始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所以,手把手地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不怕耽误课堂时间,亲自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的每一步进行指导,比如,我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拼读音标来学会读单词,要通过英汉互译来熟练掌握单词。我还要亲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写预习笔记,如此反复,虽然学生的预习还是不能完全放手,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地预习下一单元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毕竟小进步也比原地踏步强。

针对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

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初中学生还是应

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中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

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

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store”,“drive”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当然,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也有些困惑,譬如说学生由于作业量的增多而忽略了预习,导致课堂上不下去课的情况,我想,学校会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很好的条件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变成我们自己的模式,

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5篇: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

第一篇:设计模式

7月初的一个周末,准确的说应该是7月1号周六,在网上看到一本《大话设计模式》的书,而且看到很多很好的评论,于是乎,下载了电子书看看,一下子看了几章之后,对设计模式有了个了解,于是继续上网搜些其他资料,进一步了解设计模式。。。最终结论:设计模式是个好东西,具体怎么好,一两句话是无法概括的,也是从那天起,我就决定学习设计模式,于是就看《大话设计模式》,至七月十多号,大概看了一百多页后,感觉有点难,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于是上网找其他的好方法,无意间发现了李建忠老师的《c#设计模式纵横谈》系列讲座,微软的webcast课程,主要讲解gof的xx个设计模式,每个一讲,加上一头一尾,共xx讲,试听了一节课后,感觉很有用,于是就抽时间去边听课边看书,并在我的博客里写下笔记,依赖加深印象,二来可以督促我的进度。。。

三个月以来,总算把设计模式学完一遍了,原计划是两个月学完(一星期三个模式),由于。。。计划两个月学完实际花了三个月,感触多多,收获多多——对c#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oo的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下一步在设计模式方面的计划:巩固并运用设计模式,巩固:把《大话设计模式》,《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可复用的面向对象基础》,《敏捷软件开发:原则、模式与实践》这些书再结合起来系统的看一看,当然还会去买一些我手头上没有的关于设计模式的书;运用:部门前几天也提倡用c#来改版vb程序,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正好有机会把理论的东西在实际中应用,理论加实际——唯一的学习方法。。。

下面对各个模式再简单总结一下:

1、创建型模式:

singleton:解决的是实例化对象的个数的问题,比如抽象工厂中的工厂、对象池等,除了singleton之外,其他创建型模式解决的都是new所带来的耦合关系。

abstractfactory:创建一系列相互依赖对象,并能在运行时改变系列。

factorymethod:创建单个对象,在abstractfactory有使用到。

prototype:通过拷贝原型来创建新的对象。

factorymethod,abstractfactory,builder都需要一个额外的工厂类来负责实例化一边对象,而prototype则是通过原型(一个特殊的工厂类)来克隆易变对象。

如果遇到易变类,起初的设计通常从factorymethod开始,当遇到更多的复杂变化时,再考虑重构为其他三种工厂模式(factorymethod,abstractfactory,builder)。

2、结构性模式

adapter:注重转换接口,将不吻合的接口适配对象,用于旧代码复用、类库迁移等。

bridge:注重实现抽象和实现的分离,支持对象多维度的变化。

composite:注重同意接口,将一对多的关系转化为一对一的关系,屏蔽对象容器内部实现结构,实现对象和对象容器使用的一致性。

decorator:注重稳定接口,在此前提下为对象扩展功能,实现对象功能的扩展,避免子类膨胀。

facade:注重简化接口,屏蔽各子系统的复杂性,提供更高层接口供客户访问。

flyweight:注重保留接口,在内部使用共享技术对对象存储进行优化(通过共享大量细粒度对象,提供系统性能)。

proxy:注重假借接口,通过增加间接代理,实现更多控制,屏蔽复杂性。

3、行为型模式

templatemethod:封装算法结构,定义算法骨架,支持算法子步骤变化。

strategy:注重封装算法,支持算法的变化,通过封装一系列算法,从而可以随时独立于客户替换算法。

state:注重封装与状态相关的行为,支持状态的变化,通过封装对象状态,从而在其内部状态改变时改变它的行为。

memento:注重封装对象状态变化,支持状态保存、恢复。

mediator:注重封装对象间的交互,通过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复杂交互,使他们不需要显式相互引用,实现解耦。

chainofresponsibility:注重封装对象责任,支持责任的变化,通过动态构建职责链,实现事务处理。

command:注重将请求封装为对象,支持请求的变化,通过将一组行为抽象为对象,实现行为请求者和行为实现者之间的解耦。

iterato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支持集合的变化,屏蔽集合对象内部复杂结构,提供客户程序对它的透明遍历。

interpreter:注重封装特定领域变化,支持领域问题的频繁变化,将特定领域的问题表达为某种语法规则下的句子,然后构建一个解释器来解释这样的句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observer:注重封装对象通知,支持通信对象的变化,实现对象状态改变,通知依赖它的对象并更新。

visitor:注重封装对象操作变化,支持在运行时为类结构添加新的操作,在类层次结构中,在不改变各类的前提下定义作用于这些类实例的新的操作。

正确对待模式:

设计模式建立在对系统变化点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变化,哪里就应用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应该以演化的方式来获得,系统的变化点往往是经过不断演化才能准确定位。

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设计模式是一种软件设计的软力量,而非规范标准,不应夸大设计模式的作用。

设计模式心得体会(2):

从一开始学习设计模式至今已半年有余了,第一次接触设计模式是一次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大话设计模式》一书,看了前言了第一章后,就感觉到其诱惑力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是无比巨大的。大概是去年十月份的时候,部门决定成立读书会,系统学习设计模式。

通过学习设计模式,除了学习到一些设计模式,还让我进一步熟悉、巩固了面向对象思想,进一步熟悉了c#语言。。。我曾多次设想,我们如果引入面向对象思想,并结合设计模式来重写或改善我们的系统(必须重写,虽说设计模式只是一种思想,语言只是实现而已,但是选择一门好的语言,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而vb6在面向对象方面却有很大欠缺甚至不具备其条件),那么我们的系统将会像目前一样需要那么多人来维护吗?

《大话设计模式》一书其实是对gof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一书的翻译,让人更容易理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一些模式,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用最好的设计方法(代码高内聚,低耦合,使其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达到我们的目的,或许其方法有很多很多,但是寻找到最好的方法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设计模式是对前人的设计经验的一个总结,告诉我们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这样的设计师最好的,学习设计模式有助于我们在设计软件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我对gof的xx个设计模式虽然都有看过,但是只有理解,实现,应用及思考之后,才能真正体会其精妙之处,至今体会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模式:1strategy——封装系列算法,让它们之间可以相互替换,算法并不是单指数据结构中的算法,在实践中,它几乎可以封装任何类型的规则,这使得策略模式的运用极其广泛;2templatemethod——有人说是用的做多的模式,只要有抽象类的地方,都可以看到这个模式,它通过把不变行为移到父类中去,去除子类中的重复代码,从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代码复用平台;3facade——提供了对基础架构的统一访问,减少复杂性,在web编程者中的三层架构,就是此思想,每一层都封装好一部分功能,提供给上一层统一的方法调用,整个framework体系就是facade模式的封装,随着xx升级到xx,越来越多复杂的高级功能被封装,可以说facade无处不在;4abstractfactory——提供一个创建一系列相关或相互依赖对象的接口,而无需指定它们具体的类,咋一看,太抽象了,说个例子,在三层架构中,bll层对dal层的调用会直接用到dal层中的类,如果dal层是分别对sqlserver,oracle的访问,bll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实例化哪一个dal层中的类,我们又希望在两种dal层切换时,bll层和ui层都不做改变,那么可在bll层和dal层中增加接口层(体现了抽象的精神,或者说是面向接口编程的最佳体现)和抽象工厂(dalfactroy),让它来实例化dal层中的实例;5singleton——确保一个类仅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访问它的全局访问点,如单件窗体,点一下menu,弹出一个窗体(实例),在关闭这个新窗体之前,再次点击该menu,不会再次出现同样的弹出窗体(实例)。。。篇幅有限,其他模式或多或少都有点感觉。

最后,引用《设计模式解析》书中的一句话:设计模式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而思想是指导行为的一切,理解和掌握了设计模式,并不是说记住了xx种(或更多)设计场景和解决策略(实际上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笔财富),实际接受的是一种思想的熏陶和洗礼,等这种思想融入到了你的思想中后,你就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思想去进行你的设计和开发,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设计模式初学心得

以前没有接触过设计模式,那其实也是因为以前没有真正经历过面向对象的设计。这样的情况在我经历了本科毕业设计,并且遵循我们实验室的一位师兄的建议看了《设计模式精解》([美]alanshal(转载请注明来源:)loway&jamesrtrott著,熊节译)后有了根本的改变,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程序员和一个设计者的区别,我也开始意识到在同学眼中“编程很强”的我只是——至少现在只是一个程序员。

我做的本科毕设是基于java-swing设计一个类似绘图程序的系统,最终我设计出来的程序,在别人看来很不错。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设计其实是糟糕了,最明显的就是低内聚、紧耦合,那些代码甚至连我都不愿意去维护。于是当我看到书中的一句话:“几乎百分之百的软件都不是由它最初的设计者去维护的??”,更让我感到这次设计的失败(就连它的设计者都不原意去维护)。

《设计模式精解》的出现可以说让我眼前一亮,这也是第一本让我想再读一次的书(即使现在我还没有读完)。究竟什么是模式?书中的解释是“模式是针对特定场景下的特定问题的可重复、可表达的解决方案”,除此之外模式还必须有三个要点:

1.可重复性。解决方案应该对应于外部的场景。 2.可传授性。一个解决方案应该可以移植到问题的不同情况中(绝大多数模式的可传授性都建立在“约束”和“效果”的基础上)。

3.用来表示这个模式的名称。

模式不限于面向对象,不限于设计阶段,甚至不限于软件开发领域。设计模式只是模式的一个子集。

在前言中作者说在他对现有的设计模式的指导原则及策略都非常清楚之后,这些原则帮助他决定开始过一种为人解惑的生活??虽然我第一次看到“为人解惑的生活”这个词语,但是我立刻感到这也是我所向往的一种生活。

书中介绍了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三个不同视角:

1.概念视角。这个视角“展现了问题领域中的概念??一个概念模型可以在对实现软件有很少或毫无注意的情况下画出??”

2.规格视角。“只看软件的接口,而不看实现” 3.实现视角。就是现在的我唯一使用的视角——置身于代码之中。

看到这里我更加肯定了这本所讲的是我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东西,但是我对这些东西应该非常感兴趣,而我也深深地感慨:我为什么现在才看到这本书。 在书中作者回顾了它从前的一个设计,通过不断修改得出的优秀设计,逐步展现出设计模式的强大威力。书中有句话很经典——如果你只有一把锤子,那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像钉子。意思是说如果你只知道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你只会想用这个方法解决所有问题。我觉得这很像现在的我,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我几乎只会“类继承”,结果是我的毕设——过高的继承体系导致紧耦合、低内聚。

当我学到书中介绍的第一个设计模式:facade模式,我立刻对这些设计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发现自己像一个“完美主义者”,在试图追求结构完美的程序代码(可读性好、易于维护),而设计模式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可能,尽管我仅仅看到了它的一点点部分。设计模式就像一个漂亮的女孩,而且你知道她不仅外表很漂亮,也很有内涵,那你想做的事情还有什么呢?当然是尽快接近并了解她?? 第三篇:设计模式之心得

刚学几天就有一些浅薄的心得了。

在学过的几种设计模式中(目前为止,本人只学过创建性模式),每一种设计模式都会有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每一种场景描述的都是一种需求变化。设计模式就是用来解决这些变化的。 只要客户有新的需求,你的程序就要发生改变,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这个改变是避免不了的。关键是你如何是解决这种变化!设计模式就是寻求一种通用的较好的方法来解决这种变化而不是避免这种变化,并不是你应用了设计模式,你的系统就不会发生变化了。

面向对象的编程有三大机制,我个人认为,设计模式很好的利用了其中的“封装与多态”(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设计模式都是这样的,也不是说继承就没用,继承在三大机制排第一呀,是基本的),比如工厂方法模式和生成器模式。“封装”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封装代码的实现,更重要的是“封装”系统中变化的部分。设计模式回答了怎么样去“封装”这种变化。

在一个系统中,总会有一部分经常发生变化,相对的,也总有一个部分是改变频率较低的,我们可以在某种范围内将其理解为不改变的部分。设计模式要作的事情就是把“变化”的部分封装起来,实现将“变化”的部分与“不变化”的部隔离,这样,“变化”的部分在发生变化时,不会影响到“不改变”的部分。如果你也学过设计模式,那你可能跟我有同感。设计模式解决变化的途径可以概括为两步(纯属个人见解):一是转移变化,二是转化变化。

首先是“转移变化”。 简单的说就是把a部分的变化转移到b部分,请b去变化,让a不发生变化。在程序中就是将变化从调用者转移到被调用者。比如,你有一个类scene,这个类用于显现一种风格的游戏场景,调用程序实例化这个类并使用它。如果有一天,需求改变了,当前风格的游戏场景颜色太冷了,我需要改变当前场景的颜色。这个时候你要决定,要让谁去发生变化?是让客户调用程序去改变scene类的颜色属性呢,还是让你的类scene发生变化?设计模式回答的是,请scene发生变化,调用者不发生变化。

为什么要这样回答,因为这个时候,你的系统可能已经交付用户了,如果让调用者发生变化,那整个系统都要发生变化。(这里讨论只是一个简单的应用,实际情况中往往没有这里简单。如果实际情况是这么简单的话,设计模式估计就没有用处了。)

然后是“转化变化”。

确定了要改动scene,那要怎么样去改scene呢?直接改吗?当然不行,如果是这样改,那还不如让调用者去设置scene的某个属性呢,反正都要重新部署。那要怎么改?“扩展”,把这种“改变”转化为“扩展”。你不是要另外一种

scene吗?那我重新为你设计一个sence并生成dll交付你,然后让现有的程序去调用这个scene。当然,这时可能需要调用者稍微的发生一下变化,比如开始调用者是直接调用scene来呈现场景的,现在将其改为根据配置文件来决定要呈现那种scene。但是如果之前你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了,那调用者是不需要发生任何变化的,因为调用者是根据配置来决定所呈现的场景,需求发生弯化,只需要改变配置文件(可能是一个xml),把调用者与新添的scene关联即可,这样一来,“改动”就变为“扩展”,其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开闭”原则。

以上文字完全是本人理解,随着不断的学习,我想这么文章估计要被改好多次,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理解错了、写错了都不要紧,关键是你怎么样去面对这种错误!是拒绝承认错误还是正视错误?这也是设计模式回答的问题。

第四篇:洋思模式心得体会 洋思模式心得体会

从学习杜郎口到学习洋思已经好几年了,每年每学期都要进行大规模的听课活动,可谓轰轰烈烈,但学习了好几年时间,我心中仍然一塌糊涂,一知半解,难以灵活运用,尝试着运用时,也是提襟见肘,顾此失彼。所以成功的经验很少,只能有一点粗略的感受。 我觉得目标设计尽量的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完成,如果太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应控制在1----3条为宜,如果目标太多,一节课根本无法完成,那就白设计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当看到很多的目标时,心中会产生恐惧和排斥情绪,不利于学习。

由于条件限制,当堂训练时只能采用课后练习和配套练习,缺少灵活性,对于在电子白板上做练习题,我总觉得效果不太好,因为一道题目看过后,印象不深,只有亲手做过,才能记忆深刻。

其它环节,我正在努力尝试、探索。 第五篇: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实施了有本校特色的四大模块,八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努力专研,现在,我们都可以很流畅的把我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当然,在这几年的专研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模式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了解它,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次学习,深入了解新模式的内涵、原则及实施细则,并组织我们通过数多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讲座还是听课教研,我都积极参加,积极与同行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新模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手,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通过谈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课上,学生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上,我只挑关键性的问题、共性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

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三、把课前的准备做充分

每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哪怕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我刚开始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所以,手把手地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不怕耽误课堂时间,亲自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的每一步进行指导,比如,我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拼读音标来学会读单词,要通过英汉互译来熟练掌握单词。我还要亲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写预习笔记,如此反复,虽然学生的预习还是不能完全放手,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地预习下一单元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毕竟小进步也比原地踏步强。

针对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初中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初中学生还是应

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中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changingenglishinthechanging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

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当然,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也有些困惑,譬如说学生由于作业量的增多而忽略了预习,导致课堂上不下去课的情况,我想,学校会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很好的条件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变成我们自己的模式,

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6篇:不同声音教学设计

《不同的声音》教学设计 不同的声音》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王国》中最后一课。这节课是在前三节基础上安排的。学生 了解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知道了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以及我们是如 何听到声音的。本课是继续引领学生对声音有更完整的认识。即:

1、让学生感受到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

2、能用实验证明声音强弱,音调高低具体和什么因素有关。为此,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几个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身边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活动一:欣赏不同的声音,感受声音有所的不同。 活动二:感受音量大小,探究音量大小与物体振动幅度有关。 活动三:感受音调高低,并探究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高音和低音。

学情分析:各种声音充满学生的生活。

2、上音乐课学习音乐。

3、课外喜欢听歌曲。

4、对探究活动相对陌生,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在探究活动中,感受并认识声音有音色、音量、音调的区别;

2、能够大胆猜想,音调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制定出相应的实验计划,去按计划进行实验,经历“假 设—实验—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3、在探究活动中愿意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同伴交流,尝试科学探究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声音有大小和高低。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区分声音的高低。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各种能发声物体(如小铃铛、钢据条等)。 教师准备:铝板琴、空塑料盒、橡皮筋、三角铁、铝板铝、双响筒、锣、笛子。

五、教学过程

(一)提供资料,引入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一个奇妙的声音王国里,可以听到很多声音,这些声音都不一样,老师给大 家准备了一些声音,我们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播放一段声音,并控制音量大小)

生:汇报,提出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不同的声音”。 (板书:不同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听不同的声音”这一活动,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认识到声音有音色的区别,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

(二)充分感知,获取事实 师:什么情况下声音大,什么情况下声音小,我们先来猜一猜。下面请同学拿出一把小尺子,把它紧压在桌 子上,拨动它,让它发出两个大小不同的两个声音,从侧面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设计意图:首先由一段前后音量大小不同的音乐引入,让学生感知声音有“音量区别”。学生在音乐声中, 设计意图 感受并认识了“音量”。其次让学生自己制造出大小不同的声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声音强弱跟力的大小有 关。教师用钢尺引导学生进行试验,启发学生思考,音量大小不同时尺子的振动的幅度也是不同,不管学生 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的真谛。]

生:(实验并汇报) …… 师:科学上把声音的大小叫音量。(板书)

师:(出示铝板琴,用力敲,音量大,轻敲音量小),用力敲)。如果我用同样的力敲铝板琴的铝板,发出 的声音一样吗?为什么声音会不一样呢? 学生:(提出声音除了音量外,还有高低的不同。 师: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那么为什么声音会有高有低呢? 学生:(发表意见)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塑料盒、皮筋,首先请你猜测一下,这个皮筋拉的越紧音调越高,还是皮筋松的 情况下,音调高?是粗的皮筋音调还是细的音调高。把你们小组的猜测写在实验表格上。同时请仔细阅读实 验的注意事项。 生:小组做实验,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探究声音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这是这节课重点,也是这节课难点。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猜 设计意图 测橡皮筋发出的音调高低与什么有关?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教师在讨论中及时给予学生帮助,帮他们完 善研究方案。即按橡皮筋松紧、粗细顺序来进行研究,教师不用过多的讲解,很轻松的使学生明确了研究的 步骤。接下来教师要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实验方案,以达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 指导学生在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尤其要认真观察发声体发声时的状态。通过小组间 的交流合作,实验观察,收集证据,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明白:紧、细的橡皮筋发出的声音音调高,松、粗的则发出较低的声音。]

生:用手捂住喉咙,发了一个低音1,再发一个高音1,体会手的感觉。

师总结:当皮筋紧、细的时候音调高,振动的快,当皮筋松、粗的时候音调低,振动的慢。其实决定音调高 低的还有很多因素,比如铝板琴,就是长短决定音调高低,当然还有很多方面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这就要 我们的同学们要更多的去探究发现。

(三)、整理加工,开成结论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音量、音调,请同学们在下面想一想如何才能利用身边材料制 造出不同的音量、音调呢?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样乐器,有三角铁、铝板铝、双响筒、锣。我想讲两位同学到前面来用这些乐器给制造 出不同的音量、不同的音调。

生:(上前演示)

师:一些音调和音量不同的声音有规律的编辑在一起,就可以演奏出非常美妙的音乐来。想不想听一听?但 老师希望你们能用本课所学的知识为老师点评一下。 (笛子独奏《牧羊曲》)

生:(谈音调高低不同)。 其实这笛子是已经做好的乐器,我们自己能不能做一样乐器呢?

师:(出示水琴)这就是老师自己做的一样乐器,能够演奏 1234567(演示),谁再来说一说,教师的这个水 琴是怎么做成的?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一首笛子或者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由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按照一定的规 设计意图 律编辑而成优美动听的音乐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应用,指导生活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应用到音量和音调的例子呢?

[设计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的联系生活的实际,知道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是能够经常用到的,我们今天的 设计意图 研究在方法生活中的其它地方是也是可以用到的,让他们真正从心底里喜欢上科学课。] (

五)、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 师:声音真的很奇妙,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伴随着优美的《蓝色多瑙河》,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我们都学习了 哪些知识?

师:最后老师要说你们是幸福的,为什么呢?你们能听到美妙动听的音乐,可以听到小鸟的叫声,可以听到 老师给你讲声音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但有一些人是听不到这些声音的,你们了解他们的感受吗? 留一个作业,回家想个办法让你的耳朵听不见声音五分钟,把你的感觉以一篇日记的形式交上来。 还有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自制一件乐器。

[设计意图:教师例举先前学生提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他们始终保持探究科学知识的好奇心与热情。再则,我想思想教育活动并不是语数的老师的专利,只要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有推卸不了的责 任,让学生更有爱心,让他们关爱身边的残疾人,这也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希望。

推荐第7篇: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下高中政治教学设计

——以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为例

一、设计理念

所谓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主发展,主动探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新课改倡导的一项重要目标。

二、教材与学情分析

1、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内容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储蓄存款的含义、机构、目的;利息的含义和计算;利率的含义;储蓄存款的分类;储蓄作为投资方式的特点;商业银行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业务。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产及企业公司的内容,懂得企业生产的发展需要资金,需要有储蓄机构提供支持,因此,教材把储蓄存款作为本课的首要内容,起到了承接前面知识的作用,同时,储蓄存款也是居民最主要的投资方式,这为过渡到下一框题——股票、债券等其他投资方式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本框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2、学情的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了对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一定生活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错误的观点,需要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对知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识。

三、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

(1)识记储蓄存款的含义、机构、收益、种类; (2)识记商业银行的含义、地位、业务。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经济生活的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服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设计

重点:存款利息的计算和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难点:活期和定期储蓄的优缺点比较 (三)教学媒体设计

为了教学内容、问题的展示更为直观、生动,本节课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以电影《天下无贼》中的傻根之问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消费水平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就要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商品。商品的主要生产者是谁呢?是企业。企业从事生产的经营活动需要钱。这些钱又都是从何而来呢?除了自有资金、大多数时候企业都需要进行融资。融资是对需要钱的企业而言,而对于资金的提供者来说,就是投资理财。这一课我们将开始学习了解我国主要的几种投资方式,以便于我们将来能科学、理性地投资理财,为企业的融资找到渠道。

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视频选取电影《天下无贼》片首,傻根要带现金返乡的一段视频,时间1分4秒)

2、组织学生讨论傻根之问一:俺怎样才能把钱安全合算地带回家呢?

3、小结:对,把钱存入银行,带存折或银行卡回家,既安全又合算。居民个人把钱存入银行的行为,在经济学上叫储蓄存款。那么什么是储蓄存款?你知道怎样存款最合理吗?是不是所有银行都可以储蓄存款?是不是只有银行才可以储蓄存款?商业银行是做什么的银行?我们这一节就来讨论这些问题。

设计说明:(1)这一节课是第六课第一框,因此课程导入的设计既要有关于第六课教学内容的导入,又要有关于第一框题的导入。

(2)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是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一个基本的策略和要求,设置情景和提出问题都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调动。

【展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

1、自学提纲:(1)什么是储蓄存款?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是什么? (2)存款利息取决于哪几个因素,如何计算? (3)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各有何优缺点? (4)什么是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又是什么?

2、指导学生自学:自读教材,找出自学提纲中问题的答案,不会的与周边同学讨论一下。【储蓄存款的含义】

1、导入探究:自学提纲答案找到没有?好!下面我们来看傻根之问二。傻根之问二(1)俺把钱拿到哪里?(2)钱交给银行俺拿到什么?(3)俺要用钱时又拿什么去取回?(4)是不是原来那个数目呢?

2、组织学生回答傻根之问,并根据学生回答补充以下问题:第一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银行”,就补充提问“拿到信用社存行不行?”;第四个问题,如果学生回答“不是原来的数目”,就补充提问“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什么?”

3、导入储蓄存款的含义:傻根的这些问题说明傻根对储蓄存款没有任何概念。请问储蓄存款的含义是什么?

4、点拨:在理解储蓄存款的含义时,要注意以下的问题:谁在存,存什么,存在哪里,有何好处?

5、小试牛刀——即时练习1: 对于储蓄存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居民的存款必须是合法的拥有的,非法拥有的存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②在我国,储蓄存款的主体既包括居民个人,包括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③存款就是储蓄存款

④在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行虚名制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点拨:通过这一个练习我们要知道,第一居民的存款必须是合法的拥有的,非法拥有的存款是不受法律保护的,第二储蓄存款的主体是居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存款不叫储蓄存款,那么叫什么呢?叫对公存款,第三存款既包括储蓄存款,还包括对公存款,所以储蓄存款是存款,但存款并不等于是储蓄存款,第四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

【储蓄存款利息】

1、导入探究:傻根还有一些问题,我们继续往下看。

傻根之问三:存款还有利息,那能拿到多少利息,请你告诉俺怎么算?

傻根如果2009年10月存入50000元,定期三年,按照年息3.50%的利率计算,今年到期后实际得到的利息收入是多少?

2、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我们先独立算一算,不知道怎么算就和周围同学讨论一下,算了后再和同学对照、讨论一下,看看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一致。

3、补充提问:如果傻根存的活期,假设活期储蓄存款的年利率是0.36%,存了3年,那他能获得多少利息?定期多还是活期多?

【储蓄存款的类型和特点】

1、导入探究:傻根来到银行存款,营业员问他是存定期的还是存活期的。什么是定期储蓄?什么是活期储蓄?那么怎么存才合理呢?傻根又糊涂了,请你帮傻根设计一个储蓄方案。

2、展示多媒体图片:傻根之问四。

傻根之问四:俺怎么存更合理?傻根明年娶媳妇要花四万元,剩下钱今年开一家小卖店。请傻根设计一个储蓄方案,说出理由?项目年利率0.36活期储蓄定期储蓄三个月整存整取半年一年二年三年五年1.711.982.252.793.333.60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每组前后两排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本小组代表发言时,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对小组代表的发言作补充。

4、点拨:设计储蓄方案一是要考虑两种储蓄方式的特点,二是要考虑自己的需要。

5、补充提问:(1)两种储蓄方式有没有相同点呢?

(2)为什么说储蓄存款是一种安全的投资方式呢? (3)储蓄存款就没有一点风险吗?有何风险?

6、展示多媒体图片,进行小结:

流动性 收益水平

相同点 储蓄存款

的风险 活期储蓄

较强 较低

定期储蓄

较差 高于活期

便捷、安全的投资方式

通货膨胀下存款贬值及定期储蓄提前

支取而损失利息

【储蓄机构】

1、导入探究:确定了储蓄方案后,傻根来到中国人民银行,要求把6万元现金存入银行,但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这里不能够存款,存款要到办理存款储蓄的机构去。

傻根之问五:俺到哪里存钱呢?

2、补充问题:(1)中国人民银行为什么不吸收存款?

(2)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提问:储蓄存款除了存入商业银行,还可不可存到别的机构?什么机构?

3、小结:我国的储蓄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商业银行的含义】

1、提问:(1)什么是商业银行?

(2)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目标是什么?商业银行是企业还是公益组织?

2、点拨:金融机构(性质)+业务+利润(目标)——企业

3、小试牛刀——即时练习2,下列银行属于商业银行的是:

A 中国国家进出口银行

B 中国银行

C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D 中国工商银行

E 信用合作社

F 中国人民银行

4、点拨:AC属于国家政策性银行,执行国家政策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1、展示多媒体图片,导入探究:傻根之问六——银行怎样赚钱?

傻根来到整洁的银行大厅,他问银行工作人员,俺存钱你不收俺的钱,还反过来给俺的钱,你们怎么赚钱?银行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借鸡下蛋!!银行是怎么借鸡生蛋的呢?我们先来讨论银行怎样“借鸡”?

2、探究:银行“借鸡”的诀窍——银行向谁借鸡?怎样才能借到鸡?

3、点拨:银行是通过存款业务从储户那里借到“鸡”的,银行如果借不到“鸡”,就不能“生蛋”赚钱,所以银行“借鸡”的存款业务,就是银行的基础业务。

4、提问:“鸡”借到了,怎样让“鸡”“生蛋”呢?

5、点拨: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高还是贷款利率高呢?贷款利率高。商业银行正是靠赚取存贷款利息差而赚钱。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赚钱途径,所以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6、小试牛刀——即时练习3:某银行某年吸收5000万元存款,平均年利率是2%,并以平均年利率5%的贷款利率,把这5000万贷给企业。请问该银行通过吸收存款借来的这5000万元给该银行带来了多少利润?(

A 100万元

B 250万元

C 150万元

D 200万元

7、探究:银行怎样减少风险,防止“死鸡”呢?

8、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每组前后两排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本小组代表发言时,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对小组代表的发言作补充。

9、点拨:贷款时,银行要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一般来说,资信状况不好的客户,银行不会贷款给他。这就提醒我们在金融活动中要讲诚信。如果不讲诚信,不仅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生产活动,还会影响到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破坏国家正常的金融秩序。

10、提问:银行还有哪些赚钱渠道?

11、点拨:(1)银行还可以通过办理结算业务、提供证券买卖及代理买卖外汇、代理保险业务等,赚取服务费。注意,这些业务中,结算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2)什么是结算业务?我们到沃尔玛刷卡购物时,是不是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这就是银行的结算业务。

12、小结:银行的主要业务 存款业务——基础业务 贷款业务——主体业务 结算业务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各种服务费-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13、小试牛刀——即时练习4: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由政策性银行转型而来的商业银行。转型后的国家开发银行的主体业务是

A.存款业务

B.贷款业务

C.结算业务

D.股票买卖业务

变式训练:2008年12月16日,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由政策性银行转型而来的商业银行。转型后的国家开发银行的基础业务是

A.存款业务

B.贷款业务

C.结算业务

D.股票买卖业务 【课堂反思与小结】

1、指导学生对课堂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2、小结

(五)归纳小结含义:谁在存存什么存哪里有何好处储蓄机构:商业银行(主要)信用合作社储蓄储存蓄款存款和商业商银业行银行★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期形式特点风险含义:活期储蓄定期储蓄优缺点基础业务存款业务:_____主体业务★主要业务贷款业务:_____结算业务 【扩展探究】1:

能力提升(万亿元)35.230.326.0819.3917.2520072008200920102011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情况拓展探究1:上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是不是居民储蓄是否越多越好?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1)每组前后两排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准备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本小组代表发言时,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对小组代表的发言作补充。

(2)讨论时,先要充分发挥发散思维能力,调动所学知识,把每个小组成员能想到的观点都列举出来,然后在发挥聚合思维的作用,根据材料及问题对所有观点进行取舍,及分类整合。

点拨: (1)反映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逐年大幅增长。肯定合理的(2)①第

一、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储蓄存款猛涨根本原因,储蓄存款的增加有利于为国家经济建设筹措资金。

二、存款余额增加,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增大,有利于企业筹集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指出错误、补充遗漏②第

一、储蓄增加会影响居民消费增长,削弱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储蓄过多也反映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启动民间投资任务艰巨。总结判断 因此,认为“居民储蓄存款越多越好”的观点只看到了储蓄存款的积极作用,忽视了储蓄存款过多带来的消极影响,是片面的。 【扩展探究】2:

时政链接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2012年6月8日,我国央行调整了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这是继两次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之后的“稳增长”的“预调微调”货币政策的又一次行动,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拓展探究2:存款利率变动对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活分别产生什么影响?(课后完成) 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每组前后两排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形成结论,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

四、讨论

从个体学习实践上讲,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愿不愿,会不会学,有没有条件学等几个问题,也即自主学习的动力、能力和条件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励、学习方法及思维方法的指导、自主学习条件的创设等问题。

1、学习动力的激励。在本课教学设计中,综合运用了重要性认知、兴趣激发、目标引导等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本课的导入部分,通过揭示本节课对于学生将来投资和融资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到本节课的实践意义,从而认识到本节课的重要性。同时用幽默感很强的视频片段进行导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傻根之问为线索,问题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趣味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目标展示中,同时以问题进行引导,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起到很好的激发学习动力的作用。同时,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提问,制造悬念,也是进行动力激励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2、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本节课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结合,对于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思维方法的训练等方面。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独立学习,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主动充分地利用同学资源,进行合作学习。因此,在本课的自学和探究中,强调学生独立完成自学提纲的同时,也强调不懂的时候与同学讨论;在探究中,较为简单的问题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以与同学讨论为辅,而对难度较大的问题,则指导学生分组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简单问题独立解决,复杂问题与同学合作解决的学习方法,既有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习惯、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与人合作的能力的培养。在思维方法上,要重视不同思维方式的训练,本节课在指导学生探究较比复杂的问题时,有意识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进行观点的提出和整合。在反思小结,要求学生对整个学习内容进行宏观归纳和知识结构建立。

3、自主学习条件的创设。自主学习要想顺利进行,必须依赖一定的支持性条件,而这一支持性条件又需要教师为之创设。

第一,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教师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权利主要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等。这些自主权利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可靠保证。本节课坚决贯彻“先学后教”的原则,让学生自主完成自学提纲。整个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第二,创设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一是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把一些可以留给学生课外思考学习的内容留给学生课外学习,二是教师要少占用学生时间,学生已经明白的问题不在重复,点拨的语言要尽量简练、准确。

推荐第8篇:对话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浙江省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培训项目“小学语文对话教学与文本解读”作业

《矛和盾的集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永康市长恬小学 应海瑛

一、设计思想: 围绕着\"动脑筋解决问题\"的专题展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较为全面地思考问题。《矛和盾的集合》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4段)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第5段)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第6段)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三、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但识字量比较大,教学先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在自读课文的时候,标出不认识的字,凭借字典,读准字音,感知字义。文中有一些词语较难理解,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弄懂词语,提出读不懂的问题,再指导学习和讨论,着重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部分。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

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子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在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五、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矛和盾的集合》的生字词,下面老师这儿有一些字词,你们能读准字音吗? 雨点般 合二为一 左抵右挡 戳(chuo)坦克 招架 进攻 大显神威 自卫

二、学习新课:

(一)出示坦克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导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多厉害的坦克啊。

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你能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吗?(学生在交流中不难发现,课文中\"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这生动具体的描述无疑是对\"大显神威\" 的最好诠释。其原因在于坦克巧妙地将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进攻的枪口或炮口;更 2

深层的原因在于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过渡: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这其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二)学习1-4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再读读2--4自然段看课文是怎么说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会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内因。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给学生创设一个渴望学习本文的情境,为后面深入领悟文章的内容、情感打下基础。)

3、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坦克的发明本源于一场比赛。这场比赛进行怎么样呢?你能找到有关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吗?

4、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1)雨点般:你能想像那是怎样的雨点吗,如春雨般温柔吗?是疾风骤雨啊,雨点又大又密集。请学生好好读一读

(2)在引导学生读这段话的过程中,理解\"左抵右挡\"的意思。 (在这里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 (3)自己比划比划什么是\"左抵右挡\",进一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4)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比赛多么激烈啊。你能把当时的场面通过读再现出来吗? (5)自由读,指读。

(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在理解\"难以招架\"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 ) (三年级学生,在教学中还是要培养学生抓住一定的事物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接受性学习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5、如果是你,在这万分紧急的情况下,你会怎么样做呢?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发散思维,说一说大家的想法,这样更能体会出发明家思维的活跃。) 发明家此时却是突发奇想,他想到什么?找到有关的内容进行默读。边读边思考,思考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同桌交流,给出提纲: 1.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明家灵机一动,对了:_________________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__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6、交流讨论。

(1)谁先来说说,他想到了什么办法? 这个办法好吗?怎么好呢?用书上一个词来说,这就叫做(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2)这是他先想到的,后来他又想到了什么办法呢?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的词句

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是啊,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于是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你能根据他想的内容,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如果在铁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__________.引导学生根据第四自然段的内容,补充这句话.(补充出两句完整的话.)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3)发明家先想到了自卫,又想到了进攻,他就是这样经过深入的全面的思考后,有了这样成熟的想法的。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再次体会科学家思考的严密性,这里设计的目的是突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4)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7、提问: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在打仗的时候,自卫重要还是进攻重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要有理有据)

8、老师小结:看来,自卫和进攻都是很重要的,应该把它们合而为一。(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现在你再想想看,科学家集合的是矛与盾的什么呢?(它们的长处) 2.齐读第六自然段(在这里安排了齐读的目的是烘托出气氛) 3.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课外资料的引入,进一步感受集合矛盾长处后的优势。

三、总结全文

1 发明家将矛盾的好处集合在一起,发明了极具战斗力的坦克。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或是听说过这样的事? 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可以作为扩展思考的题目,教师可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如:孔子拜师。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

2 通过以上这些例子,特别是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 3 齐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板书

矛 和 盾 的 集 合

雨点般 合二为一 左抵右挡

戳(chuo) 坦克 招架 进攻 大显神威 自卫

推荐第9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学习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学后感

张志勇厅长E5教学模式各学科针对自身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力争做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我们语文学科设计的是预习课和展示课双课型教学模式,通过一周来的实践运用,我觉得新模式有以下方面的优越性:

一、可以展示教师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教师的个性有益于创造语文教学的艺术。教师有个性,才有语文教学的艺术。个性意识强,个性教学主动性明显,愈能有效地进行和指导语文教学。同样,个性意识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愈能创造地运用于语文教学艺术之中。独立自主的个性,是实施个性语文教学的前提。怎样组织学生的自主学习,怎样点拨合作学习中的疑难,怎样进行反馈测试,给每一位教师提供很多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

二、设计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环节。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三、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四、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独创性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开放性教学,教师要促进师生双边交流,以及生生交流,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触发思想火花,产生学习的最大兴趣。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批判能力,不迷信权威,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发展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其次,开放性语文教学要开拓语文教学空间,开展第二课堂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树立\"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的开放性教学观,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五、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广泛吸收教学名师的课改经验,教学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是教师的成功之路,优势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辩论等形式展开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本周是我校“自主------合作-------反馈”教学模式提炼周,通过不断听课、评课,对这种模式在语文学科的应用反复修改、完善,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可取之处:

首先,可以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了。教师需要把握好减轻课业负担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我体会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向四十分钟要效率。我在课堂教学中,改掉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上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建立以“自主、合作、反馈”为主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并实践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了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再也不是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互相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

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这样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课堂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

人的一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学生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去吸收新东西。可见,学习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教给学生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因此现代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而学生灵活运用传授的方法又还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反复训练的过程,为此,我针对不同的知识版块,采取了不同的训练方法,夯实基础、扩大积累、培养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我采用的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了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想办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我针对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点,辅助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想结合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评选小小演讲家、朗诵家,古诗诵读会、成语接龙,将优秀作品张贴展览,把优秀作文打印装订成册„„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增长了见识,增强了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

运用“自主——合作——反馈”模式教学我得到了许多,同时也发现了自身的很多不足。语文教学是一个纷繁复杂的工作,在今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我还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切实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更好地服务。

推荐第10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一、理论追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规范课堂教学行,追寻理想课堂,是我们一直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广泛开展有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开展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教学研讨现场会,我研读了中心校推荐老师研读的十篇学科教研论文有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斯苗儿的《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和思考》、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周彬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六大趋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兴化市教育局基教科整理的《杜郎口模式摘要》、西郊中心校张峰云的《快乐学习,幸福成长》、西郊中心校陈粝的《课改,我们在路上》、李中中心校朱学群的《自主创新以人为本》、《杜郎口教学模式》、摘自《当代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等书籍,并溯源至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他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这与我们的理论研究具有相通之处,值得研究与探究。

二、建构体系:

1、导学测互动教学模式是以导学结合和互动探究为特征的教学体系。它的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为学服务的理念进行具体化、规范化、程序化,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至一个前所示有的业务理论的高度,为今后课堂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基本框架:

一是以课时作为基本单位,把知识的学习过程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科学化,以课堂训练达标作为控制的教学过程。二是程序化,将课堂有限的40分钟里教师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科学分工,对必须达成的目标进行钢性规定。即课堂教学模式是四个模块:

1、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2、呈现目标,自主学习;

3、互动(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4、当堂检测,点评反馈。并且规定每个模块的目标必须达成。

3、以导学提纲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导学提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里强调了教师应将精力主要放在备课上,对课堂的发展进行提前预设,设计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在课堂实施时进行有效的即时调控,以保证课堂目标能够达成。

4、以导学互动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讲授,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根据导学提纲及学生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形式。

5、分层实施。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面向全体,关注学困生及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着力于从坡形学习目标的最底层,努力使他们基本掌握知识、技能,实现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对于优等生,着力于学习方法与解题思路提点指导,实现思维飞跃与学习思路方法的创新。

6、当堂检测。在课堂知识教学结束时,用精心设计的练习题对课堂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检测,及时反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练习题题型设计要求教师在课前多方参考,精心设计,层次清晰,基础为主,面向全体,适当拓展。

7、此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根据不同情况,如学科特点,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进行微调,但一定要保证讲授时间不超过20分钟,师生、生生互动时间保证在1015分钟,当堂训练保证在10分钟左右,以达到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作,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三、其操作流程及基本要求如下: 基本

理念三大流程八个环节师生活动实施策略

教师

(主导)学生 (主体)

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导入预习(基础、准备)导纲预习精思目标 提点学纲依纲预习

记录问题具体化学习目标, 注重知识和能力。 学法指导应明确, 导学练习有层递。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集中注意提高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任务精心设计课堂导语, 充分明确激发意图。 导入形式可多样化, 调动学情启发思维。 导学是教学的主线,

互动是组织形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导学互动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 学习)呈现目标针对学情 呈现目标阅读理解

明确目标目标设计要明确,针对性强,易实施。一般不要超过3个

自主学习巡视指导,

发现问题自己学习寻找重点,围绕导纲解答问题。运用评价,督促学习。 巡视提点,关注全面,了解并解决学困生问题。

互动探究激发讨论,

重点讲解围绕问题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分享成果。互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 精讲:点拨疑惑,针对性强。

拓展提高引导探究,

方法指导梳理知识提炼精要,关联前后形成思维线索及知识网络。教师巧妙引导: 精练板书理清思路。 学生归纳:

融汇学习技能与方法。

测试是有效教学行为检测的重要依据,可以为下一次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当堂训练 (巩固、延伸)导学训练精编习题,

检查反馈当堂完成训练习题,消化巩固反馈信息。训练:方式灵活,突出重点。 评价:面向小组,明确任务,促成合作。

点评反馈对学生知识掌握、练习正确率情况准确把握明确错误所在, 巩固纠错。呈现学习成果,当堂点评,点拨启发,总结方法,适当评价。

第11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53 团二中

杨梨花

近年来,农三师各学校都在开展新教学模式的探讨,我校经过六年多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情境互动”教学模式已在全校展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更是注重了师生的交流、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下面就说说我对实行这种模式的一点体会吧。

一、情境互动模式的实行,要求老师在备课上也是要有充足的准备,不紧要备文本,而且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备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方面,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与理解得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搜集资料,课堂上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得主动,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学习变得轻松,能畅所欲言,展示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是大多数学生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积极性高,上课听课认真,气氛较浓,发言质量较高,作业完成和学习材料准备及时认真。二是学习行为习惯良好。学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方法科学,能坚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变得宽广,认识、理解、思考问题的灵活性增强。

三、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究、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首先,在讨论合作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次,合作的问题必须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价值所在。再次,合作学习完之后必须有一个总结汇报的人员,这样才可以及时准确的反应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就必须明确组内的分工。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更认真的学好这种教学模式,更好的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

第12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近几年,我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实施了有本校特色的四大模块,八大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我们几年来的努力专研,现在,我们都可以很流畅的把我校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了,当然,在这几年的专研中,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现在,我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模式

对于一个新的事物,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去了解它,新的教学模式也是这样。这学期,学校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次学习,深入了解新模式的内涵、原则及实施细则,并组织我们通过数多次的教学研讨课,让我们真正了解这种模式的操作方法。不管是讲座还是听课教研,我都积极参加,积极与同行进行研究,认识到了新模式的确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切实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我就积极在自己的课堂上进行尝试,努力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效课堂。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每节课上,我都不断地提醒自己:“要放手,还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通过谈论能解决的,就让学生讨论解决。”有了这样的意识,课上,学生活动的机会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有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有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课上,我只挑关键性的问题、共性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让学生尽情地

展示自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谁都想表现自己,谁都想得到大家的认可,学习效果有了提高。

三、把课前的准备做充分

每节课的教学,都需要教师事先的精心准备。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是如此,哪怕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预习。我刚开始带的学生第一次接触预习,学生不知道该怎样下手,所以,手把手地教给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为了让学生学会预习,我不怕耽误课堂时间,亲自在课堂上对学生预习的每一步进行指导,比如,我告诉学生要通过自己拼读音标来学会读单词,要通过英汉互译来熟练掌握单词。我还要亲自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如何写预习笔记,如此反复,虽然学生的预习还是不能完全放手,但是,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自主地预习下一单元时,我还是感到很欣慰,毕竟小进步也比原地踏步强。

针对这几年的英语教学,我也有点自己的看法:

一、靠持续不断的语言知识,而不是“玩”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

初中英语教学是要重视培养兴趣,但单靠唱歌游戏不能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新鲜劲儿一过,孩子们就会厌倦。所以,唱歌游戏应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技能的一些手段,而不是培养兴趣的手段。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在记忆力强的时期多记单词,多学习语言规则,并尽可能多创造模仿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音和语调。在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是可以互补的。真正做到听说先行,读写跟上。光听说不读写,很难收到高效。只靠模仿不培养学习能力,也难减轻学习负担。所以初中学生还是应

当认真进行语言学习。

二、英语应用能力需要相应的词汇。

“不学习语言规则、不掌握相当数量的词汇,英语应用能力就是空中楼阁”。目前在中学的低年级的英语教学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词汇,而只要求学生能根据提示或图片说出该单词,其本质无非是要学生们死记硬背,鹦鹉学舌。由于学生们没有相应的读音规则训练,不熟悉词汇的拼写规则,单词的音、形、意三者不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而导致了单词记忆的困难,并成了中学生学英语的瓶颈。

三、中学英语教师应有发展意识

一向以来,人们中学英语教师的语言知识能力要求不高,认为中学英语简单,不需要太好的语言功底,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就可以了。其实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1、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

2、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

算机驱动器)等。

3、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

当然,在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也有些困惑,譬如说学生由于作业量的增多而忽略了预习,导致课堂上不下去课的情况,我想,学校会为我们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创造很好的条件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变成我们自己的模式, 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第13篇: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236”高效课堂教学心得

作为一名“双新”教师,既新参加工作,又恰逢新课改,刚出校门又进校门,环境虽无重大变化,但身份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由学生转变为数学教师。在这短暂的半学期里,我既兴奋又激动。在各位领导和老师的热心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做好教学工作,践行我校“236”高效课堂模式,积极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我对自己的教学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现将本学期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236”高效课堂模式的具体要求

“2”是指构建高效课堂模式的两大关键:一是学习小组的建设,二是导学案的编写。 “3”是指学生学习的三个定位:即自主,探究,合作。“6”是指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即检测导入→明确目标→合作(或讨论)交流→展示点评→总结升化→达标检测。

二、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1、认真备课,虚心求教。

这学期我负责高二三个班的生物课,作为一名新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看学习习题集,经常从网上找一些优秀的教案课件学习,还争取机会多听课。平时我认真虚心的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经验,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并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认真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学习新课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之前我都上网查阅各种资料和图片,广泛涉猎各种知识,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突破难点,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时常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教学环节。上课时认真讲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地让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认真编写教案和学案。 优化设计教案的各个环节,每一个教案内容都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课前自主探究预习、易错点讲解、图表解读、典型例题、课时精炼几个环节。每节课之前由学生填写学案课前预习部分,让学生按照预习提纲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结构,了解重难点,发现疑难问题,然后通过小组汇集后反馈。

3、注重教学过程的监督和评价。

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通过组内检查上报,另一方面是上课时教师检查和提问。

4、注重发挥案例的引导作用和问题引导方面的教学。

在案例教学中或者是课本上的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设计逻辑推理性强,过程推演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讨论、辩论的形式做到资源共享,从而锻炼思维能力。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学习主体,他们的各种学习活动虽然是在集体中进行的,但作为个体有其独立的人格空间、心理空间和活动空间。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

5、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融洽师生关系。

加强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与学的互动和协调发展。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体现出一种师生的互动关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随时收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法和做好学法指导,让学生尽快适应新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1、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时,发现有少数基础好思维敏捷的学生讨论积极,发言频繁,成为教学课堂上的发言明星,而其他大多数学生仍在思索,到后来一进行分组讨论,其他学生就等着这几个人发言,成了坐观演出的观众。60多人的课堂变成了几个人的课堂。

2、问题设计时把握不准,会出现范围过大、问题太难或过空洞的现象。

3、组内角色分工不明确,效率低。出示一个问题和背景资料后,小组没有明确的分工,没有监督,缺少配合。

4、时间的安排问题。分组讨论时,常常由于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安排学生讨论时间过多,导致讲不完或者拖堂,或为了避免拖堂,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偏短,学生正在思考就匆匆结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争取多听,多思,多写,多交流。

2、经常向资深教师学习,在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教学技能。

3、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经验与技能。

总之,我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上还有很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教学中要继续努力,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第14篇:教学设计模式

浅谈教学设计模式

作者:谷利红 于媛

来源:《学园》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知识建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5-02 一 前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各种不同课型的框架,是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

二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

大多数设计的系统模式具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都是在国内外分别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教学设计的模式都属于工作框架,只说明在设计中需要“做什么”,而没有说明“如何做”的问题。如在三种设计模式中都存在“分析”“教学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这一环节,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方法,即如何分析、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分析”这一环节中依然是凭借已有的经验,泛泛的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效果受教师本身影响较大,也很难评判分析结果的好与坏。 另外,这些工作框架过于追求精确性,貌似严谨,却严重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这种形式主义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易使教学变得僵硬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次,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处理教学中各种可能随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教学问题。最后,繁杂的、重复的教学设计根本不适用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因此,这些教学设计理论主要的应用是教师的公开课或参加一些教学设计比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指导教学实践的却很少,这就表明一线教师对这些模式并不感兴趣,这些模式并不能为教师实践服务。 三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尝试设计阶段、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方案的优化设计阶段和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尝试设计阶段包含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者分析、资源制作、教学过程设计,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表明学生能做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过渡、总结、交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传递的顺序。

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包含知识建模、目标精确化、学习者特征精确化、活动切分、任务切分。即在已有设计的基础上,对教材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建模;然后说明学习哪些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学习层次;了解学习者的特征,方案的设计要适合学习者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是独立的;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最后补充设计中所缺漏的成分。 教学方案的优化包括一致性检查,即检查设计中的学习活动与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增加或更换学习外部形态等。 对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是改进方案的前提。缺陷分析分为直接的缺陷分析,主要检查方案设计与目标的一致性;另外一种是对教学实施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找到教学方案的缺陷。 2.新特色

第一,以技术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不同,它的设计过程摆脱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式的束缚,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有相应的规则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不再完全依靠经验;它的缺陷分析技术是对方案自我完善的积极尝试。从总体上来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有技术支持的、开放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优越性。

第二,概念理解。首先是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此处的学习活动是指“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人无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师生交互行为,而不是指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任务”“项目”等大型事件。其次是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是学生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活动任务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目标。再次是关于“知识建模”的概念,它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化过程,“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其实质操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知识点网络图。”

四 结束语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模式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何应用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以及这些设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哪些影响,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一 前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各种不同课型的框架,是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

二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

大多数设计的系统模式具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都是在国内外分别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教学设计的模式都属于工

作框架,只说明在设计中需要“做什么”,而没有说明“如何做”的问题。如在三种设计模式中都存在“分析”“教学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这一环节,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方法,即如何分析、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分析”这一环节中依然是凭借已有的经验,泛泛的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效果受教师本身影响较大,也很难评判分析结果的好与坏。 另外,这些工作框架过于追求精确性,貌似严谨,却严重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这种形式主义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易使教学变得僵硬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次,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处理教学中各种可能随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教学问题。最后,繁杂的、重复的教学设计根本不适用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因此,这些教学设计理论主要的应用是教师的公开课或参加一些教学设计比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指导教学实践的却很少,这就表明一线教师对这些模式并不感兴趣,这些模式并不能为教师实践服务。 三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尝试设计阶段、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方案的优化设计阶段和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尝试设计阶段包含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者分析、资源制作、教学过程设计,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表明学生能做什

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过渡、总结、交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传递的顺序。

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包含知识建模、目标精确化、学习者特征精确化、活动切分、任务切分。即在已有设计的基础上,对教材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建模;然后说明学习哪些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学习层次;了解学习者的特征,方案的设计要适合学习者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是独立的;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最后补充设计中所缺漏的成分。

教学方案的优化包括一致性检查,即检查设计中的学习活动与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增加或更换学习外部形态等。

对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是改进方案的前提。缺陷分析分为直接的缺陷分析,主要检查方案设计与目标的一致性;另外一种是对教学实施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找到教学方案的缺陷。 2.新特色

第一,以技术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不同,它的设计过程摆脱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式的束缚,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有相应的规则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不再完全依靠经验;它的缺陷分析技术是对方案自我完善的积极尝试。从总体上来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有技术支持的、开放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

的一个优越性。

第二,概念理解。首先是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此处的学习活动是指“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人无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师生交互行为,而不是指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任务”“项目”等大型事件。其次是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是学生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活动任务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目标。再次是关于“知识建模”的概念,它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化过程,“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其实质操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知识点网络图。”

四 结束语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模式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何应用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以及这些设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哪些影响,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15篇: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凯瑞模式

迪科-凯利(Dick & Carey)模式(如下图)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开发过程。在该模式中,教学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习者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而得出。教学目标一般以可操作的行为目标形式加以描述。

(二)选用教学方法

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方法的选用可以通过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材料得以实现。

(三)开展教学评价

这里的教学评价也包括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

迪克-凯瑞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肯普模式

肯普(J.E.Kemp)认为,一个教学系统应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学生、方法、目标和评价。也就是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这个教案或教材是为什么样的人而设计的?希望这些人能学到什么?最好用什么方法来教授有关的教学内容?用什么方法和标准来衡量他们是否确实学会了?

肯普认为这四个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是组成教学系统开发的出发点和大致框架,并由此引伸开去,提出了一个教学系统开发的椭园型结构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式有几个特点。

肯普模式

首先,肯普列出了10个教学设计的“因素”,而不称之为步骤,以表示它的整体性以及设计过程之弹性。10 个因素虽然根据逻辑顺时针排列,一般在设计一个新教学方案时可以按照这些顺序进行,但肯普没有用线条和箭头将各因素连接起来,说明在某些情况和条件下,可能根本不必考虑或进行全部的因素(环节),或是由任何一个因素作为设计的起点,再依实际情况继续下去。 肯普以椭园形将10项因素圈在整个系统中,并以外围的“评价”和“修改”表示这是两件整个设计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工作。这更显示出系统方法的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的工作策略实际上是在模式中每一因素(环节)中均执行的基本精神。因此,这个模式在形式上比其他许多流程型的模式更能反映系统论的观念。

肯普模式的另一个特色是将“学习需要”、“教学目的”、“优先顺序”和“约束条件”置于中心地位,以强调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随机拿这几个因素作为参考的依据。如前所述,教学系统是由一组有共同目标和相互关联的因素所组成的,其作用范围是人为设定的,因此,肯普将学习需要和教学目的置于中心正是突出了系统方法的以系统目标为导向的本质。同时,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离不开环境的制约:先考虑什么,后考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等等,都必须以环境的需要和可能为转换。

肯普模式不象其他许多模式那样只能按线性结构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而是设计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选择某个因素为起始点,并将其余因素按照任意逻辑程序进行排列;说明因素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某些情况下不需要那一个因素便可不予考虑,避免了形式化;说明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性,一个因素所采取的决策会影响其他因素,一个因素决策内容变动,其相联系的因素必须作一定的修改。

教学设计模式——尼文模式

尼文(N.Nieveen)在总结前人模式的基础上,对教学开发模式进行了改进,将线性模式与环行模式相结合(如图)。该模型更加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学系统开发的真实过程,体现了如下两个方面特点:

1.将原来的评估部分细化为形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实施评价,便于提高系统性能;而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则是在系统开发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对系统性能、效果等作出定性、定量的描述。 2.设计、开发、实施以及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统一体。一个完善教学系统的开发,往往要经过几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实现。

尼文模式

第16篇:教学设计模式

浅谈教学设计模式

作者:谷利红 于媛

来源:《学园》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知识建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5-02 一 前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各种不同课型的框架,是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

二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

大多数设计的系统模式具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都是在国内外分别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教学设计的模式都属于工作框架,只说明在设计中需要“做什么”,而没有说明“如何做”的问题。如在三种设计模式中都存在“分析”“教学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这一环节,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方法,即如何分析、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分析”这一环节中依然是凭借已有的经验,泛泛的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效果受教师本身影响较大,也很难评判分析结果的好与坏。 另外,这些工作框架过于追求精确性,貌似严谨,却严重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这种形式主义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易使教学变得僵硬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次,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处理教学中各种可能随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教学问题。最后,繁杂的、重复的教学设计根本不适用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因此,这些教学设计理论主要的应用是教师的公开课或参加一些教学设计比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指导教学实践的却很少,这就表明一线教师对这些模式并不感兴趣,这些模式并不能为教师实践服务。 三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尝试设计阶段、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方案的优化设计阶段和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尝试设计阶段包含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者分析、资源制作、教学过程设计,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表明学生能做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过渡、总结、交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传递的顺序。

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包含知识建模、目标精确化、学习者特征精确化、活动切分、任务切分。即在已有设计的基础上,对教材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建模;然后说明学习哪些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学习层次;了解学习者的特征,方案的设计要适合学习者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是独立的;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最后补充设计中所缺漏的成分。 教学方案的优化包括一致性检查,即检查设计中的学习活动与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增加或更换学习外部形态等。

对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是改进方案的前提。缺陷分析分为直接的缺陷分析,主要检查方案设计与目标的一致性;另外一种是对教学实施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找到教学方案的缺陷。 2.新特色

第一,以技术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不同,它的设计过程摆脱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式的束缚,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有相应的规则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不再完全依靠经验;它的缺陷分析技术是对方案自我完善的积极尝试。从总体上来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有技术支持的、开放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的一个优越性。

第二,概念理解。首先是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此处的学习活动是指“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人无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师生交互行为,而不是指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任务”“项目”等大型事件。其次是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是学生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活动任务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目标。再次是关于“知识建模”的概念,它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化过程,“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其实质操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知识点网络图。”

四 结束语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模式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何应用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以及这些设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哪些影响,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杨开城.教学设计——一种技术学的视角[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6、

12、198 [2]加涅等著.教学设计原理(皮连生等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8~38 [3]盛群力.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32~37 〔责任编辑:李锦雯〕篇2: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教学设计及其模式

一、教学设计的本质

国际知名教学设计研究专家荷兰的迪克斯特拉教授认为:“教学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有意 识的活动,而学习即是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获得。当一个人想接受教学或是当组织描

述和认可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学时,就必须对教学进行设计。”

完整地看,教学设计包括理念、计划以及为开发真正的教学必须和能够遵守的规则。即

推进学习和达到教学开始前预期的学习结果的说明和任务分配。 (一) 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把对象放在系统当中,从系统和要素、要

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准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化

的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设计不是一种直觉的冲动,而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但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力

性的工作。

(二) 教学设计的因素

教学设计的质量、效果、设计过程的长短等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设计的因 素有:

1、理论的指导作用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

2、设计者的洞察力

教学设计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设计者的洞察力,也就是说决定设计过程是否

应该存在有时往往既不是问题本身,也不是解决问题的某种方案。 (三) 设计服务对象的本质

设计服务对象,对设计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教学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

特点,实际需求对教学设计有重要的影响。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一) 教学目标设计

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问题。

(二) 教学起点设计

任何一种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因此,学习者分析在教

学设计中非常重要。

(三) 教学内容设计

成功的教学设计要求设计者以系统而生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组织起来,确定主要的概

念以及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四) 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

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密切相关。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

(五) 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确定评价策略和方式是教学设

计的必要一环。

(六) 教学结构设计

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时间和空间上,各种因素的“排列”和“组

合”,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教学评价等。

三、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 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作为一种理论和新兴的学科,教学设计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

1、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理论是研究有机体行为的一个学习心理学派。

2、代表模式

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中,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当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二) 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位理论基础的行为主义的教学设计,将刺激仪反应联结为基本出发点,侧重于简单行为的习得,而未能对人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认知转变以及复杂的行为方式的相应转变作出深入、全面的设计。

1、理论基础

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建立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2、代表模式

有代表性的认知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很多,如赞科夫的教学设计模式、瓦根舍因的教学设计、加涅的教学设计、布鲁纳的教学设计等。

(三) 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

建构主义认知论是对客观主义的根本超越,它“极大地摧毁了经验---实在主义,经验---实在主义主张以独立于观察者的物质和现象表征现实”。

1、理论基础

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建构主义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建构注意的学习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这样的学习具有六个核心特征:积极的、建构的、累积的、目标指向的、诊断的、反思的。

2、代表模式

强调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意味着在教学当中应当采用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新的教学设计模式。

阅读教学设计要素举例

一、语言

教学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艺术,能否具有较高的教学语言艺术,正是衡量教学艺术精湛程度的一杆标尺。

(一) 阅读教学语言的表达形式

1、入课语 即导入语,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并用一定方法所设 计的简洁生动、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感染力的教学语言。

(1) 以情导入类:谈话激情、音乐激情、图画激情、朗读激情。

(2) 以趣导入类:以疑问激发兴趣、以实验激发兴趣、以故事激发兴趣。

(3) 以理导入类:警句明理、点题明理、常识明理。

2、讲授语 是教师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介绍课文有关资料,对课文进

行分析、归纳时所使用的教学语言。运用时分为:讲述语、讲解语、讲读语。

3、过渡语 在课堂教学中起着组织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

4、小结语 在课堂教学整个过程中的一个段落之后,教师一般都要作总结,小结的作

用是对一个段落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纲的归纳概括。要做到:精确、精辟、精炼、精彩。

5、结课语 教授一篇课文,应当成一个艺术整体。其表现形式为:归纳式、回应式、

言志式。

(二)阅读教学语言的艺术技巧

凡是优化的教学语言,都是对教学语言艺术技巧的娴熟运用,都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和艺术性。主要包括:

1、幽默

(1) 反常法

(2) 曲解法

(3) 套用法

(4) 移用法

(5) 双关法

(6) 倒置法

(7) 夸张法

2、情趣

(1) 选用传神的词语。

(2) 选用形象的说法。

(3) 选用巧妙的表达形式。

(4) 选用有趣的姿势语言。

3、悬念

悬念的类型有: (1) 对比式

(2) 连环式

(3) 误会式

4、譬喻

由于运用譬喻手法说明实力,深入幽微;描摹物态,穷形尽相,给人以哲理的启发,形象的遐想,可以达到以一当

十、理趣俱生的效果。

二、提问

提问是课堂上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

(一) 问题的选择

从提问的流程看,确定问点是首要的一环。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1) 从理解课文角度看,要抓住要害:关键点、疑难点、含蓄点

(2) 从启迪思维角度看,应把握时机。

(二) 问法的精心设计

在“问什么”解决之后,还应考虑“怎样问”。这个“怎样问”就是问的方法,也就是问的艺术。要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1) 把握问题类型,明确提问的目的性:。有的同志将提问分为:叙述型、分析型、演绎

型、归纳型、发挥型、评价型、补正型。

(2) 优化表达形式,提高提问的艺术性

提问表达形式的优化,关键在于处理以下几对关系:直和曲、顺和逆、散和聚、庄和谐。

不同体裁教学设计

一.记叙文的教学设计

处理好“文”与“情”的关系

安排好“人”与“事”的关系

设计好“导”与“读”的关系

协调好“说”与“写”的关系

二、说明体文的教学设计

借题材之多样,抓激发求知欲望

借事理之有序,抓培养思路条理

借科学之严密,抓训练思维方法

借文笔之生动,抓学习语言特色

借途径之特殊,抓培养多种能力

三、诗歌体课文的教学设计

抓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高度统一

从形象感知入手

充分发挥儿童诗的情趣

注意诗的含蓄与跳跃

重视儿童诗美的陶冶

古诗教学设计的注意点

讲清字词句,领略语言美

融合情与景,体味意境美

分析识境界,感受心灵美

讲解知理趣,领会哲理美

诵读品节奏,鉴赏声韵美 教学设计经典案例

孔子游春

南通市海安县大公镇中心小学 周树群

【教材解读】

打开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挟着鸟语花香向我们迎面扑来。青山秀水的诗情花意,春意盎然的泗水风光,多情将军的挥泪诀别,绍兴书屋的三味书香,倾听着大自然的声音,感受着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一扇奇妙的大门在我们面前徐徐开启。温文尔雅的孔子,忧国忧民的鲁迅,铁胆柔情的彭德怀, 一算惊天下的史丰收在这一刻向我们走来。

这一组课文的呈现,将引领我们走进文化、军事、科学名人的精神世界,与他们同甘苦,共悲欢,什么是真,什么善,什么是美,在与名人心灵的撞击中,每一个接触文本的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而《孔子游春》这篇课文正是对至真至善至美的生动诠释和完美演绎,孔子在“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游春,并以“水”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又情浓至极。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三幅意境深远的图画:泗水春景,孔子赞水,师生言志。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的极好的语言材料。

文章的三个部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在万物复苏的春天,孔子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泗水活泼欢快,奔流不息。触景生情,引发了孔子关于水的一番宏论,道出了孔子心目中“真君子”的标准。弟子们聆听了孔子的教诲,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子路乐善好施,慷慨大方,正如水的“有德行”,颜回温文尔雅,宽容待人,正如水的“有情义”,在孔子眼中,他们都是“有志向”的“真君子”。其中,孔子论水一段既是教学上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

【设计理念】 1.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促发展,以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实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 2.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目标】

1.以读入手,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语言,抒发自己独特的感受。 2.情为主线,熟读课文,读中悟情,揣摩课文前后的联系。结合补充材料,感受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以及胸怀天下的仁爱思想,感悟孔子的“真君子”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共三课时,以下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篇3: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教学设计简介——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关于教学设计过程,目前有许多不同类型的理论模式。但是,可以从各种理 论模式中抽取出一些基本组成部分, 见下表, 如: 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阐明、学习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以及教 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可以构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如 图所示。从这七个基本组成部分中还可以进一步抽取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环节 (或要素):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各 种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都是在这四个基本要素(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构架上建立的。 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基本组成部分 序号 模式的共同特征要素 1 2 3 4 5 6 7 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目标的阐明 学习者分析 学习策略的制定 模式中出现的用词 问题分析,确定问题,分析、确定目的 内容的详细说明,教学分析,任务分析 目标的详细说明,陈述目标,确定目标,缩写行为 目标 教学对象分析、预测,学习者寝能力评定 安排教学活动,说明方法,策略的确定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教学资源选择,媒体决策,教学材料开发 试验原形,分析结果,形成评价,总结性评价,行 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 为评价,反馈分析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描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 个阶段,即前端分析阶段、学习目标的阐明与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设计教学 方案阶段和评价与修改方案阶段。

(一) 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前端分析是美国学者哈利斯(harle,j.)在 1968 年提出的一个概念,指 的是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 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 设计事项的问题,主要指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现在 前端分析已成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需要分析就是通过内部参照分析或外部参照分析等方法, 找出学习者的 现状和期望之间的差距,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确定问题的性质,形成 教学设计项目的总目标,为教学设计的其他步骤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分析就是在确定好总的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于归类分析法。图 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等方法,分析学习者要实现总的教学目 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或形成什么态度。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分析,可以确 定出学习者所需学习的内容的范围和深度,并能确定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 系,为以后教学顺序的安排奠定好基础。 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获得成功的教学 设计,就需要对学习者进行很好的分析,以学习者的特征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习者特征是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 学习者特征分析就是 要了解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学习风格,分析学习者学习教学内容之前所具有的初 始能力, 并确定教学的起点。 其中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分析就是要了解那些会对学习者学习有关内容产生影响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特点, 主要侧重于对学习者整体情 况的分析。 学习风格分析主要侧重于了解学习者之间的一些个体差异,要了解不 同学习者在信息接受加工方面的不同方式; 了解他们对学习环境和条件的不同需 求; 了解他们在认知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他们的焦虑水平等某些个性意识倾向 性差异;了解他们的生理类型的差异,等等。

(二)学习目标的阐明和目标测试题的编制阶段 通过前端分析确定了总的教学目标,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并确定了教学内容 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这就基本确定了教与学的内容的框架。在 此基础上需要明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达到的学习结果或标准。 这就需要阐明 具体的学习目标, 并编制相应的测试题。学习目标的阐明就是要以总的教学目标 为指导, 以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为基础,按一定的目标编写 原则, 如加涅、布卢姆等的分类学, 把对学习者的要求转化为一系列的学习目标, 并使这些目标形成相应的目标体系, 为教学策略的制定和教学评价的开展提供依 据。同时要编写相应的测试题以便将来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三)教学策略的制定阶段 教学策略的制定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以及当地的 条件等,来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教学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相应的媒 体。 教学顺序的确定就是要确定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先后顺序;教学方法 的选择就是要通过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示范一模仿法等 不同方法的选择,来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传递教学内容;教学组织 形式主要有集体授课、小组讨论和个别化自学三种形式,各种形式各有所长,须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各种教学媒体具有各自的特点,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媒体特性以及实际条件等方面,运用一定的媒体选择模型 进行适当的选择。教学策略的制定是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对象等来确定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存在着能适用于所有目标、内容、对象的教学策略。

(四)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工作, 就形成了相应的教学方案和媒体教学材料,然后实 施。最后要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即进行教学评价。包括:(1)确定判断 质量的标准;(2)收集有关信息;(3)使用标准来决定质量。具体在教学设 计成果的评价阶段, 就是要依据前面确定的教学目标,运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 评价等方法, 分析学习者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对教学方案和教学材料的 修改和完善提出建议,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设计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相应的修 改。评价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的四个阶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 这里应强调说明的是, 我们人为地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诸多要素,是为了更 加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并发展和掌握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技术。因此,在实际设 计工作中,要从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 出发,保证“学习者、目标、策略、评价” 四要素的一致性,使各要素间相辅相成,产生整体效应。 另外, 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所设计的教学系统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个动态过 程,涉及的如环境、学习者、教师、信息、媒体等各个要素也都是处于变化之中, 因此教学设计工作具有灵活性的特点。我们应在学习借鉴别人模式的同时,要充 分掌握教学设计过程的要素,根据不同的情况要求,决定设计从何着手、重点解 决哪些环节的问题,创造性地开发自己的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设计工作。 (摘自:《教育技术学导论》 尹俊华主编)篇4: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 常见几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各自特点 ⑴建立在系统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类教学设计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巴纳赛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⑵建立在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几种影响较大的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和凯瑞的教学设计模式;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 梅里尔的教学设计模式。

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建立在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包括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回顾所需的先决技能;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发学习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评估学习行为;增强保持与迁移。

梅里尔的教学设计模式被称为“部分呈现理论”、如图6。

⑶建立在传播理论基础上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类模式的代表:马什的一般传播模式;莱特和皮亚特的文本组织模式。篇5:教学设计模式

浅谈教学设计模式 【摘 要】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传统教学设计模式解决设计中“做什么”的问题,而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则主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模式 知识建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025-02 一 前言

“教学设计是一种包含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分析与描述、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方案进行缺陷分析与改进的操作过程,而这一系列操作的目的是建造一个能满足要求的教学系统。”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理论基础上形成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适应各种不同课型的框架,是理论向教学实践转化的桥梁。

二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

大多数设计的系统模式具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

传统教学设计模式如addie模式、迪克和凯里的教学设计模式、乌美娜教授提出的教学设计一般模式都是在国内外分别具有一定代表性意义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有类似的成分,但在阶段的具体数目及其图形表征上有较大的变化。这些教学设计的模式都属于工

作框架,只说明在设计中需要“做什么”,而没有说明“如何做”的问题。如在三种设计模式中都存在“分析”“教学分析”和“学习内容分析”这一环节,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分析方法,即如何分析、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分析。因此,教师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在“分析”这一环节中依然是凭借已有的经验,泛泛的进行分析,这些分析效果受教师本身影响较大,也很难评判分析结果的好与坏。 另外,这些工作框架过于追求精确性,貌似严谨,却严重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首先,这种形式主义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易使教学变得僵硬呆板,缺乏生机和活力。其次,忽视了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处理教学中各种可能随时出现的、预期之外的教学问题。最后,繁杂的、重复的教学设计根本不适用于教师的实际工作。因此,这些教学设计理论主要的应用是教师的公开课或参加一些教学设计比赛,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按照这些模式进行指导教学实践的却很少,这就表明一线教师对这些模式并不感兴趣,这些模式并不能为教师实践服务。 三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 1.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简介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将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尝试设计阶段、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方案的优化设计阶段和方案的缺陷分析与改进。

尝试设计阶段包含教学目标确定、学习者分析、资源制作、教学过程设计,要求从学生的角度清晰描述学习目标,表明学生能做什

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入、过渡、总结、交互等,要特别注意的是知识传递的顺序。

方案的结构化分析阶段包含知识建模、目标精确化、学习者特征精确化、活动切分、任务切分。即在已有设计的基础上,对教材及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对教学内容中包含的知识点进行建模;然后说明学习哪些知识点及知识点的学习层次;了解学习者的特征,方案的设计要适合学习者的特征;将教学过程分为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是独立的;将学习活动内部的教学过程切分成任务序列;最后补充设计中所缺漏的成分。

教学方案的优化包括一致性检查,即检查设计中的学习活动与相应的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教学过程满足“具体—抽象—具体”框架、增加或更换学习外部形态等。

对教学方案的缺陷分析是改进方案的前提。缺陷分析分为直接的缺陷分析,主要检查方案设计与目标的一致性;另外一种是对教学实施进行教学问题分析,找到教学方案的缺陷。 2.新特色 第一,以技术为依托。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与传统教学设计模式不同,它的设计过程摆脱了传统教学设计模式框架式的束缚,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都有相应的规则作为设计依据,使设计不再完全依靠经验;它的缺陷分析技术是对方案自我完善的积极尝试。从总体上来看,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个有技术支持的、开放的、逐步完善的过程,这是相对于传统教学设计

的一个优越性。

第二,概念理解。首先是对学习活动的理解。此处的学习活动是指“为达到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行为的总和”。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是活动任务,活动人无最终表现为一系列师生交互行为,而不是指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任务”“项目”等大型事件。其次是对活动任务的理解,是学生所要完成的具体事务。它是学习活动的核心成分。活动任务直接指向学习目标。也就是说,如果学生成功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说明他达到了学习目标。再次是关于“知识建模”的概念,它是知识的逻辑体系化过程,“是一种内容分析技术,其实质操作就是按照一定的规范绘制知识点网络图。” 四 结束语 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思维模式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如何应用它进行教学设计并应用于教学以及这些设计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哪些影响,还有待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

第17篇: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一

环节一:情境导课,揭示主题(新课导入) 环节二:自主学习,突出重点(初步了解) 环节三:合作学习,突破难点(深入理解) 环节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学以致用)

模式二

环节一:情境导课,揭示主题(说一说) 环节二:学案导学,突出重点(理一理) 环节三:合作学习,突破难点(议一议)

环节四:总结拓展,升华主题(想一想)

模式二

环节一:情境导课,走进历史

环节二:自主学习,重温历史(整体感知XX事件) 环节三:合作学习,探究历史(深入探究XX事件) 环节四:总结拓展,追踪历史(感悟铭记XX事件)

其它环节

阅读图文(课文),自主探究(学习) 分组展示,突出重点

任务驱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循序渐进,突破难点

第18篇:教学模式设计

㈡ 教学模式设计

⒈概念: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比较典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或教学方式。

⒉设计时应考虑的因素:

⑴学生的自主性体现(自主学习、面向全班)

⑵教学重点(鲜明、突出)

⑶教学环节(简单、实用) ⑷创新思维的培养

⒊常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⑴识字教学:字理识字教学模式、语境识字教学模式等

⑵阅读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模式、感悟教学模式等

⑶作文教学:想象作文教学模式、游戏作文教学模式等

⒋操作程序:

通常,每个模式的操作程序都安排四至六个步骤,例如:

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目标定向→教学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书写练习

自主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独立学习→目标定向→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评议归纳→巩固练习

㈢ 教法设计

⒈教法,是指教师的教学方法,是组织学生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成功的教法设计体现出教师出色的教学艺术。

⒉教师在进行教法设计时,要善于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能灵活运用。

⒉例如:特级教师杜蕴珍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就设计了多种教法,其主要教学步骤是:

⑴读议第

一、二节。①学生朗读第一节,读后进行判断练习。②想象:假如小壁虎不挣断尾巴,会出现什么情况? ⑵读议第三至五节。①设计导读语理解第三节的叙述顺序。在读句的过程中教生字“爬”。②学生比较两个句子和标点。③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话。④教师在小鱼图片后板书“摇”、“拨水”,并让学生做动作演示。

在这里,杜老师成功地将练习法、想象法、导读法、语境识字法、比较法、动作演示法等教学方法整合起来。

㈣ 学法设计

⒈学法设计,指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

⒉学法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例如小学语文,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都有相应的学法序列。

⑴从课型的角度设计,有看图学文的学法、讲读课文的学法、阅读课文的学法、独立阅读课文的学法、读写例话的学法、语文园地的学法、作文的学法等。

⑵从语文基础知识的角度设计,有字、词、句、段、篇的学法。

⑶从教师指导的角度设计,有直接传授方法的讲授指导法、亲自演示的示范指导法、适当点拨的提示指导法、从学习步骤中寻找规律的归纳指导法等。

㈤ 提问设计

⒈内容包括“问什么”、“问谁”、“怎么问”.

2.要考虑清楚:问题提得是否合理、有思考性?打算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提?每个问题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3.例如,支玉恒老师在教学《可爱的草塘》第一段时,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⑴“我”初到北大荒的时候,爱这里吗? ⑵“我”为什么不爱草塘?⑶“我”为什么不知道草塘有多么可爱?

㈥ 训练设计

⒈训练要针对三维目标进行设计。

⒉训练不仅体现在课内,还体现在课外,是全开放立体化的。 ⒊训练设计要切实有效、面向全班。

㈦ 现代教学媒体设计

⒈常用现代教学媒体有: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CAI系统等。

⒉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切忌哗众取宠、流于形式。

⒊运用时要注意媒体展示的顺序安排和展示的策略。 ㈧ 教学语言设计

⒈教学语言主要有教学口语和教学态势语。

教学口语要求生动、富于情感。

教学态势语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表情、指点和比划三种。

⒉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离不开教学口语与态势语的相互配合。

㈨ 板书设计

⒈要求:布局合理、重点突出、脉络清楚、深入浅出、直观形象、简明美观。

⒉种类:

⑴从板书的内容分,有:提纲式、对比式、摘要式、导游式、章回式、递进式、线索式等。

⑵从板书的形式分,有:画线式、阶梯式、回环式、条幅式、辐射式、对称式、金字塔式、表格式、图示式等。

⑶从表现的方式分,有:投影式、书写式、文字式、示意式、挂图式、遮幅式、单色式、多色式等。

⑷例如《鸟的天堂》可设计如下板书:

㈩ 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⒈基本形式及设计要领:

⑴全班组织形式,要考虑班级的规 模。

⑵小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特点的同质与异质性、组数、小组人数。 ⑶个别组织形式,需要教师去寻求或创造适合学生自学的学习材料及学习环境。

⒉座位排列方式:秧田型、马蹄型或新月型、方形、圆形、模块型等。

⒊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及其目标、教学空间的特点来设计,以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为前提。

第19篇:教学设计模式

模式比理论更具体,比实践更抽象,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是一种比较简约的理论。教学设计模式是教学设计理论的一种简洁再现。比较典型的设计模式有科拉克的动态教学设计模式、肯普模式、迪克-凯利模式、瀑布模式等。

第20篇:中美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许基防

中美不同的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许基防

在我国,全国中小学有统一的课程设置标准,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上级安排及本地实际情况,再制订出当地相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进度。学校哪天开学,哪天放假,都可以从教育主管部门那里得到具体的指示和安排。

有些教师的日常教学,是把自己所负责的那部分知识,完整无缺地装进学生的大脑。评价教师水平的主要标准,是学生参加各种考试时的成绩。这些成绩会不停地把相关信息反馈给学校、社会及家庭,督促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督促教师把教科书上需要考试的知识更有效率地灌输给学生。

和中国完全不同,美国的中小学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当然也没有全国统一的教材。每个学校所开课程及课程难度由学校及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美国高中实行选课制,教师没有公共的办公室,但每个教师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教室。开学第一周,学校公布本学期所有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具体要求、上课地点、难度、学分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可以随便到任意一个教师的教室上课。从第二周开始,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本学期需要选修的课程。

生没有班的概念,自然也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可能第一节课和高年级同学一起上数学,第二节课又和低年级同学一起上生物。如果两位教师的教室相距太远,学生在上完第一个老师的课程后,有时需要跑步到第二位老师的教室去上课。

这种选课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特长,同时给教师较大的工作压力。

巨大的工作压力,让美国的中学教师普遍感觉很累。他们要适应学生,还要适应学生家长,更要让教学结合当地实际,满足普通美国人通过教育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需求。

不同模式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不同模式下教学设计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