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15 07:52:23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心得体会

枫溪中学 代飞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建设学习型学校

构建学习型学校,锻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建设学习型学校,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校本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探讨与培训,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它主张问题即课题,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探讨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骨干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它的初级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终极目标是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民族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人生。

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实效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临界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之,基础教育改革必须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中,我将继续学习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为自身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我与课改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2014年5月4日

推荐第2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滨州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心得体会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变化,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的教师单方面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搭建一个“师与生、生与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生命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将在对话的课堂中共同发展。

二、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如下表述:”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注意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第一线的语文老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握学习语文的本质,抓住语文教学的主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三、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样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

正确的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与者。而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这样,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2016年9月29日

推荐第3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2

基础教育大讨论活动点滴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带来了学校管理模式的重大变化,使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以及教师“教学”的行为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方式上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建设学习型学校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如何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学习型学校,关键是要以校本“研训”为突破。

所谓“研训”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与培训。它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它将教学研究和培训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注重学生学习经验的总结、规律的探索及教师能力的提高,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研训的形式主要有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和自我反思,也就是通过理论学习、专家辅导、合作研讨、集体备课、教学反思等手段使研训工作落到实处。

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的自主学习和集体学习,形成学校的学习气氛,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

1

同目标而奋斗。在学校中,每个教师充分理解并认同学校的发展目标,全心全意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把学习作为生存和工作的方式,作为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工作的同时,不断吸收新知识。通过坚持不断的学习,创造自我,发展自我,促进质量的提高。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校本研训的一项内容,校本研训又有力促进了学习型学校的形成,两者相辅相成,其目的都是为了引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师创造成功的人生。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很好的提高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使我校的教学成绩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和感悟。

二、创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的存在,课堂教学简直成了的教师的“表演”,学生仅仅是教师这个主角

2

的“观众”,显得无所事事的。以往的课堂中,主要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仅仅就是超量反复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而且还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和创造性,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

作为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有情境的教学环节,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使之产生新的问题,与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碰撞,达到其认识冲突的困难点,从而产生一种心理困境和心理需求,表现为一种渴求解决的情绪状态,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展学生的智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教师要搭建起一个“师生、生生”对话的平台,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行真诚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师激情洋溢,使学生激动不已,师生在对话的课堂中同步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式一般是围绕着“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练习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

3

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作为第一线的数学教师应不断地进行反思: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该把握学习数学的本质,抓住数学教学的主旨,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并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

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天地这个大课堂去。这大课堂有更生动的教材,有更丰富的知识,有更易挑起学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考核鉴定功能和教学信息反馈功能,要保证教学活动优质高效,必须发挥教学评估的杠杆作用,构建一个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不但能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教师的教。正确的评价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有利于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学习的积极参

4

与者。而传统的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结果的评价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这样,忽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和尊严,学生的人格受到普遍的漠视。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互评、师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城关镇鱼上小学 教师:叶照艳

推荐第4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推荐第5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

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2011年9月

推荐第6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今年,我们开设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这门课程,一听题目就以为是那种十分枯燥十分无趣的课程,不过老师把那些抽象的东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形象的向我们解释,让这门课变的生动起来,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对中国近年来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所做出的成果有了一些大概的了解,也明白了还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一起去完善.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件大事,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也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教育”这个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成为常用词,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有识之士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势力的干扰,成功创办新式学校;随后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

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从总体上已由实验阶段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六项改革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传统教育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把孩子当做学习的机器,因此忽略了孩子个性的发展,给他们戴上了无形的枷锁,严重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得中国的学生缺乏创造性。因此,首先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重点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学习态度。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三,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改革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我们去反思,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首先是老师的待遇问题,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般情况来说工资是逐渐升高的,可是他们付出的与所收获的是不成比例的。大学教育现在问题最严重,由于没有合理的体制,大学老师拿的工资最高,但是却是最悠闲的,每天只需要去上课,至于讲课的成果怎样却是不用考虑的,因为这与他们无关,好又如何,不好又如何,没人会去评判。他们的心思

都放在科研上,有几个人会把心思放在教育上,因为科研一旦出成绩,那将是名利双收,但全身心投入教育可能就什么也得不到。这就需要我们去反思,我们的大学体制究竟问题在哪里。反过来,小学老师永远是最辛苦的,他们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处理不完的琐碎小事,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着,就像诗里所写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们为教育付出了自己的一切,收获的真的很少,所以,我们应该去做些什么,给他们应有的一些待遇,这样他们才会更好地投入其中并且无怨无悔。现在,我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小学教育,因为一个孩子真正的开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就是从那时开始的,所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打好这一仗后面的才能顺利进行下去。让我们用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种现状,去反思我们应该怎样去改变,去完善。

说完了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学前教育,现在的家长真是苦不堪言,孩子上幼儿园特别难,学费也是惊人的贵,很多孩子上幼儿园的费用已经超过了供一个大学生的水平。现在社会上传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所以家长就算倾尽所有也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去。其实,学前教育的确很重要,但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个来大肆宣扬,以此来获得暴利,这种行为很让人气愤,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把学前教育也纳入义务教育,由国家统一来管理,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不过,现在有消息称,国家正在积极去做这件事,在未来的几年内就能实现。我很期待,希望看到所有的孩子都有学可上,也上得起学。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会我们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教会我们如何去做人。老师常说,做任何事情都要守住自己的底线。他以此来警示我们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当然这个问题应该渗入到每个老师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用心去关爱学生,去真正的教育一个孩子,让他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呆傻傻只会课本东西的人。老师常给我们举今年的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的例子,因为他知道这部剧真实的写出了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爱情观,每个人都是个性鲜明,都代表着年轻人中的一类。而我们又与他们年龄相仿,因此看那部剧就能让他更好地了解我们,明白了我们究竟在想些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个比较称职的老师,一个愿意真正的去了解我们,帮助我们的人。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时过境迁,对于老师的要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单纯的授业解惑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需要自己用心去探索去努力。只有好老师越来越多,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尤其是我们作为师范生,真的是“教育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努力把教育事业更好的进行下去!

推荐第7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改革的目标:首先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xx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培养学生的目标必须具备六个“具有”;其次,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有六个。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第二,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善于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应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三,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出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四、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电脑进行各学科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和才能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教学工具。

总之,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应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意义,从而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高度负责地参与并做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

推荐第8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总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成果名称

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

所属类别 第一负责人 所在单位

教育教改与实践探索

周德永 寿县菱角初级中学

2014年8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

《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的

总 结

一、教育教学成果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把现代化的资源以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引入农村课堂,转瞬间使农村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硬件和软件资源基本到位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将现代远程教育运用于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如何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资源以提高课堂效益,呼唤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2009年元月,在省级课题《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提升农村课堂教学水平》顺利结题的基础上,我们又申报了课题《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并被确定为安徽省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我们着眼于农村远程教育工程背景下,通过中心校一级管理机构的督促、指导、共建的统筹管理模式来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转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观念,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校本教研开展。2.如何创新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学模式,促进中小学整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3.如何创建一个广泛而便捷的网络平台,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更加便捷。从而达到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建立有效保障运行机制,使远程教育工程长效运转的目标。

二、教育教学成果研究与实践过程

在课题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这一重点开展工作,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研究,寻找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制作探索管理制度的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模式 具体的研究与实践的过程如下:

(一)、准备、分析阶段

随着我县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三种渠道的资源扑面而来,来自于“天网”的卫星接受系统,来自于“地网”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提供的素材,以及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分发的课堂教学播放光盘资源,这些资源如何统筹管理、维护,人员的培训、资源的利用,显得日益紧迫。2009年4月,周德永同志提出把《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作为研究的课题。

2009年5月,论证确立研究课题,建立课题组,落实研究人员,划分责任。同时,课题组搜集相关资料,调查访谈,作好统计分析前的材料收集、准备工作。接着,参研学校的远程教育技术员把本校的农远工程的硬件、软件资源进行了整理,课题组对参研单位的教师信息技术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下发了《中心校教师信息技术状况问卷调查表》《农远资源管理、维护、应用情况调查表》,基本摸清了参研学校教师应用农远设备、资源建设、维护能力的基本情况,撰写了调查报告,为后期的教师培训的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9年10月本课题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为省重点研究课题 ,课题代码:JG09291。2010年1月12日在寿县一中多媒体教室举行了课题开题工作会议。六安市规划办主任何鼎友,县规划办主任陶曙等专家对课题的开题以及研究实践进行了指导。

(二)、落实、研究阶段

1、组织培训:课题组负责人于2009年3月参加了寿县规划办举行的第一次培训会,倾听了到会专家和精于课题研究的老师的指导,感到收获很大。回来后,首先向分管领导进行了认真的汇报,然后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的会议,把县规划办陶曙主任的要求以及怎样开展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的传达和培训,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细化了每个人承担的任务,使之更具体、更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为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实施“三个一”工程:课题组教师(或自己辅导的年轻教师)每人至少要讲一节全镇性的运用远程资源媒体辅助教学的公开课,每人要写一篇远程教育培训心得体会,每人撰写一篇研究报告或论文。通过开展这项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管理也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3、探索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的模式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新形式开始进入农村中小学,这种新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教学当中,必将打破原来结构体系的平衡,引起教学过程的变革。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对于我们生活在农村孩子和教师来说其重要,确实成为发展学生的智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是,要实现好这一目标,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转和资源的合理科学管理是前提条件。

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科学的使用制度。使用前一定制定好相关的使用制度和使用记载,规范应用。还要做好教师的使用培训工作,坚持先培训后使用,边学习边使用,逐步提高利用率。要积极探索资源的使用方法,资源传输的最佳途径。比如,上整合课时教师以网页形式和学生进行互动,就可以开发一个动态的上传下载系统,既帮助教师节省了制作网页的时间,也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资源管理应用是课题研究与实践的核心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管理好、利用好卫星远程教育资源,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的节目类型、节目的内容、节目接收及节目管理利用。

远程教育卫星资源的管理利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资源的存储管理,中小学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由远教IP接收软件接收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容量大,每月的内容都甚至成G容量的资源,因此要对接收下载的课程资源及时地进行存储管理。

保存资源的存放目录结构要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进行编排,要求条理清楚,目录名称简单明了,并且与接收软件的存放目录名称有显而易见的逻辑关系,以方便查找。

保存资源的介质除了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外,还应该考虑用其他介质,因为日积月累的资源信息量是非常大的,仅用计算机自身的硬盘存储是远远不够的。可以采用大容量的移动硬盘,但最理想的还是用光盘刻录机将资源刻录在光盘上,这是比较经济实用的存储方法。

管理人员是农村远程教育资源有效应用的技术保障。对于有限的技术人员来说,中心校要统筹全局,合理使用,正确引导,使他们要勇于钻研,热心服务,培训学校级的管理员,鼓励他们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敢于动手,不要一遇见安装、调试中的问题,就想到去求别人,应自己先思考问题的症结,再积极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在中心校技术管理员的指导下,亲自排除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校管理员的管理水平和实战经验。同时、在管理上要经常组织管理员们相互交流经验和得失。使他们在管理应用的过程中一起成长。

4、搭建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

在日常的应用中,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分类整理,储存使用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师资缺乏的农村学校,管理员既要接收、整理、储存资源,又要帮助做课教师调用资源。加之设备的维护,计算机系统故障的排除,资源组合的技术等是困扰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一个难题。

为了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心校应该发挥其管理的功能,集中优势,统筹全局,协助、互补,共克难题。

①统筹管理,资源共享,督促、指导设备、资源的利用。

中心校做为农村学校的直接管理者,可以抽调专人,以一当十,专门从事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然后资源共享。这样有效的解决了辖区内各校教师资源不充裕,专业人才缺乏的矛盾。 首先,以中心校为主,建立辖区内的资源站。做为辖区内学校教师访问的资源库。

其次,就是让资源能在辖区内学校共享的问题了。根据互联网已经在各个学校基本开通的实际条件,建立局域网,资源共享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也可以通过域名解析,让辖区内远距离的学校共享资源,如在远程资源接收计算机上下载安装“花生壳”客户端,利用这一服务建立拥有固定域名和最大自主权的互联网主机。在“花生壳”网站上注册后申请了一个免费域名。在进行计算机远程连接时,只需输入域名连接,同样可以进行远程资源的共享。

当然,中心校还可以把收集整理好的远程教育资源上传到中心校校园网的网络硬盘上,供教师下载使用。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样集中采集,资源共享的方式节省了人力、物力,为学校解决了资源下载、建设的难题。

②送训上门,当面指导,灵活解决远程教育资源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培训、设备维护是困扰农远工程顺利实施技术难题。设备的使用在于人。大规模的集中培训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不仅需要一定规模的设备硬件,而且教师的计算机应用的层次参差不齐,很难在短时间内让参训者得到提高。同时,这种集体培训的代价也非常高。中心校根据辖区学校的要求灵活机动的安排送训上门。不同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面对面、手把手的教。及时的解决教师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从播放教学光碟到课件的制作,各取所需,分层指导,共同进步。 同时,上门送训的技术员在与广大教师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互通心得,使农远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得到积累和放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

有了专业维护设备的人员做技术后盾,我相信再也不会有人怕弄坏计算机以及远程教育设备而犹豫不前了。这样踏实的技术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了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技术难题。远程教育设备闲置就再也没有理由了。

③转变观念,督促、管理学校切实、灵活、有效地使用共享资源。

有了方便应用资源的网络,也给中心校对学区内学校使用远程教育资源以及设备提供了很好的实时监控的系统。中心校的农远工程办公室能够及时掌握辖区内各个学校使用资源和设备的情况。无形中给学校的领导形成一定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化为动力,促进学校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发挥。有效地避免了那种把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落实到档案盒里,只为应付检查的虚假行为。

中心校作为学校的一级管理与指导的机构,要做好远程教育资源使用的导向作用,淡化应试教育性质的评比与检查,注重新课改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的引导。使教师能充分地认识到实施农远工程的重大意义。把远程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把它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应用中充分体现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宗旨,以学科教学水平及教师能力为根本,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使用,来提升农村学校课堂教学的水平。

课题组为了能实现这一目标,搭建了《涧沟中心校校园网》平台,设置农远资源库,供辖区学校的老师选择使用。并在使用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补充,使中心校级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变得越来越种类齐全,格式丰富,教师喜爱的资源宝库。

三、教育教学成果的主要内容以及实践效果

参加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辛勤耕耘,积极收集整理研究过的资料,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学校也给老师们创造机会,一方面,学校组织论文评比,总结推广大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中心校准备积极向外推荐老师们的好论文,推广我们的优秀成果。课题组的成员共有10余篇优秀论文被选入论文集。其中论文《充分发挥中心校对农远工程的管理职能》获市教师“六项作品”三等奖,多篇论文在《寿县教育信息网》上刊登。

在学年度的学校典型课例公开课上,课题组教师积极准备,把教学设计的重点放在了运用远教媒体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展示课题最后的研究成果,向全镇中小学展示。每位课题组教师都把远教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为课堂教学模式研讨的主要内容,项目学校的管理员与中心校课题组成员经常一起研讨远程教育资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方面的成败得失,通过课题研究这种方式,极大的促进了我中心校远程教育资源运用的提升。课题组成员江福军老师荣获2009年安徽省“农远新星”的称号,周德永老师荣获2010年寿县“农远新星”称号。2011年该课题荣获安徽省第八届教科研成果三等奖。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本课题研究实践成果具体、明显。

课题组教师在大量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应用的实践中创新了农村远程教育管理模式,积累了宝贵的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与应用的资料,而且大部分的课题材料都被上传到课题组专用的网站上,供同行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之用。在2012年寿县教科研成果交流会上,科研成果《中心校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统筹管理机制的研究》得到了重点推广。

推荐第9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培训心得体会

2014年黔西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

培训心得体会

新课程走近我们已有几年的时间了,暑期参加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2014年7月26日我参加了黔西南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语文为期一天的培训,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参加培训,我对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深入的认识,胸中总涌动着一股澎湃的课改激情------怎样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母语教学进行得更好?

一、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四个要”入手:

1、要增强培养意识。

2、要在教学中有机渗透。

3、要在日常练习中强化。

4、要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二、强调写字教学 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第二学段(3-4年级):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第三学段(5-6年级):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中力求美观。

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多读、多写、多积累

1、图文结合,从一年级抓起。

2、落实两个“转变”即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思考“教什么”,体现“人文性”。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

四、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求

1、抓关键句、段进行设计。

2、问题的分解化难为易。

3、利用矛盾,体味语用。

4、进扣文题,设计问题。

5、调理分析,分层设计。

6、有读到写,顺势迁移。

五、引导学生处理好习作的阶段性特点

第一学段(1-2年级): 指导学生学习清楚、连贯地表达。 第二学段(3-4年级): 抓重点词句仿写、按顺序观察、抓事物特点写具体。

第三学段(5-6年级):学会“从读中学写、写中再读、读写结合”。

新课程改革已经八年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鼓励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实现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转变,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贯穿着评价观念的转变。强调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课程评价应由注重甄别和选拔转变为注重激励和过程。这样的评价体系应做到评价目标多维性,评价主体多元性,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结果激励性。

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老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因此,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中心小学 2014年 7月26日

推荐第10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心得体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大王小学

张雪英

2011.10.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试行)》

——学习心得

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今天我国的2亿多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怎么学,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通过学习,从中获取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尤其是以下几个方面给我的印象最深。 1.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课程评价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5、教材开发与管理

.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依此来指导我的工作,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努力开创新局面。

第11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讨论心得体会

德江县第五小学 姜守元

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大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新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学评价、教师“教”的行为发生变化,重要的是使学生“学”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意义的传道、授业、解惑是对为师者业务职能的概括,今天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从“传道”者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从“解惑”者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从“|授业”者为学生解决问题的参与人。更新观念构建学习型学校,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之所在。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利用多种方式教研,探索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能够突出地解决我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改进我校教师教学方法,很好的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使我校的教学达到一种良好的境界,即学生会学习,乐于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大的体验和感悟。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互动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要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而过去的课堂中听到的只是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少大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忽视学生存在,课堂教学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过去的课堂中,过于注重对学生的训练,学生的课堂表现是超量地做习题,把训练等同于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忽视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感性、创造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很好结合起来。作为新课改的参与教师,应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同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这教学方式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是“教教科书”,而学生则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来学习教科书上的知识,然后再通过考试测试教科书上的知识,却不管这些知识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了多少。这教学方式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课堂上则多半是学生在猜测观摩教师的言行,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新课标下的教学应该把握学科的本质,营造轻松民主的探究氛围,整合教材,创设更具探究价值的情境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最大限度开放时空。在此基础上,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方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实践,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要重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的学放在主体地位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环节和方法,从而保证教法和学法的有机同步进行。编写好导学案,更好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学任务。

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还要给学生创设流动式的课堂,把学生带进广阔 生的兴趣、鼓动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每门学科设计了综合学习实践活动,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个载体,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与延伸,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四、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新的课堂评价应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评价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确地制定评价标准和使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与学生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注重发展性评价,逐步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积极地发挥评价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心与自信心,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可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教师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了更好地胜任新世纪的教育工作,就必须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不断转变和更新自己的观念,不断完善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

第12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在开拓创新中前行,在实践反思中提升

—南海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

石门实验学校生物组黄带玲

每次当我手捧新课标教材,看着一页页的彩图,回想着用新课标的这几个年头,我都能感受到磨熟一本教材有多么的不容易,我们科组的每一个组员都在摸索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这样的课改下,学生对学习生物的兴趣更浓厚了,常会被书本生动活泼的语言所吸引,也常以探究的态度与老师讨论书本提到的现象或例子。而在这样的课改下,课本内容更简练,老师的可伸缩空间也更大,教学活动处理起来也更灵活。蜕变有一个艰难困苦及质疑的时期,但也必然能成就前进与提升。就我们在教学、教研等方面的工作我简略谈谈我的体会与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改从教师开始,组员的力量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1、科组的合力

我们科组较小,只有四个成员,但从实施课改的第一年起就是我们这四个人在共同奋斗,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有一定的默契与规则。例如我们会把自己收集到的书籍资料共同存放于实验室以方便交流;在分工做新课件或整理资料时我们从不会相互推托;常有机会出外学习的刘永栋老师在学习归来时总会全面细致地给我们谈他的收获;需要开展探究实验前,我们都进行组内的研讨,想想如何改进与落实。组内这种协作共进的工作态度为我们储备了足够的力量去推开课改教育中遇到阻力与困难。

2、提升组员的理论水平,树立课改理念

在新课标实施初期,我们总将它与旧课程作比较,都对它充满质疑。随着几次参与南海区组织的新课标学习,我们渐渐释疑,学会少提困难,多提解决办法。科组活动时间,我们将一些新课标实践相关的文章拿出来进行学习和研讨。争取机会出外听课,这也给了我们很多借鉴的经验。我们还要求组员经常进行反思,每学年上交论文,将课改的理念进行到底。如上学期黄带玲老师与邓国云老师上交的教学论文都在大沥镇上取得了一等奖,上送到区后黄带玲的论文《拓展生物课前5分钟的形式探索与策略》获一等奖,邓国云老师的论文《全方位创造生物学习情境》获二等奖。

3、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全面提升教学素质与教研能力

我们总认为无论是校还是区的教研活动都是很能磨炼一个人的,所以我们组员总能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例如每年校的开放日,我们组都是全体上场,几年下来上了许多优质的课改活动课,如《血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血流的管道——血管》、《人粪尿的处理》、《安全用药》、《艾滋病的传播与预防》等,每一节课我们都反复地听课、评课、改课,上了一节好课,全组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又如南海区举办的优质课比赛,黄带玲老师、郭锦华老师、邓国云老师都分别参加了,并取得了

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课改的目标是学生,课堂是我们提升学生能力的主阵地

1、开拓

生物学,在国外有些国家也称这一门学科为博物学,可见它的包罗万象。但在生物教学中,一周两节的生物课总让生物老师们有种大海之水不可一日倒出的感觉,新课标的教学更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生物课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节课上都应理顺课堂思路,不能就书论书,除落实课标要求外,更应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才是非中考科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如利用引入环节来作文章,我们曾尝试过很多不同的引入新课的方式,有学生讲为主的〈生物小广场〉,有学生课件展示为主的〈我的生物课堂〉,有老师针对本课内容设计的与本课相关的生物知识大观园,都能有效地提起学生兴趣,开拓视野。当然,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新课讲述时让学生去提问,借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创新

新在活动:新课标给了老师一定的灵活度就是课文的文字内容少,因此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解读方法,也会有不同例子来给学生呈现知识。就拿〈安全用药〉这一节开放日的公开课来讲,我与邓国云老师在多次的试讲中就尝试了可能有

四、五种不同的教学设计,因此生物课堂总能带给学生新鲜感。新在贴近生活:我们发现越是贴近生活的事例,越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所以在生物课堂上,我们都会多引用新闻或生活的相关实例来上课,这种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学生不易遗忘且学会关注身边现象。

3、实践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生物有关,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在参与体验中构建知识。所以我们也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我来做回酿酒师”、“小花匠”、“营养套餐自己配”、“鱼市场调查”„„我们的活动都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也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后进行总结与汇报。虽然每一次活动组织都很累,但我们都能感受到学生对活动的喜爱,及活动后的有所收获的满足。

三、反思我们的不足及问题

1、虽然我们曾在学生评价方法上进行过一定程度的研讨,也曾实施过一些方案,例如设置实验课课堂学生记录本等,但最终都没办法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过于单一了。

2、教学教研水平仍需进一步提升。虽然我们在教学论文,课堂教学公开课等方面已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还不多,我们还需在教学中多一点反思,并将反思进一步升华,实现教学水平冲出南海。

3、在辅导学生的探索研讨方面仍是弱项。可能是由于寄宿学校的种种限制,也可能是老师在探索创新方面的水平不足,我们在辅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辅导学生立项进行探究实验等方面力度及方法还是需要极大程度的提高。

第13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进步性。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各具体科目比重失衡,课程由内容繁难偏旧。这次课程改革努力实现基础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均衡性和选择性。具体如下:(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教育类型结构,以综合性分科型两种方式呈现,如综合课程有艺术,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3)完善优化课程内容,首先删除艰深,晦涩,陈旧的东西,其次增加学生和生活相关的成分,再次实现课程内容标准的层次化。总之,失去了沟通的教学不可想象。教

学是集体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活动。教学是多重的网状关系,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体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语言教学。教学是语言文化与沟通文化的创造过程,也是奠定每个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过程。

5.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指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体人的生活,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关照学生的生活,致力于完整人的发展;(4)教育不同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也不能还原学生的生活,教育必须高于生活,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

9.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观念:(1)整合教学与课程。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发展,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2)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3)确定新的教学观。

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课程结构的调整与变革是项极其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知道为重要艰巨的任务。

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易于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理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教学。〈纲要〉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有效教学理念的内容:(1)关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内容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确定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有“全人”的概念;(2)关注教与技术教育。它是以学生的经验学效益,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观与生活为核心,具有如下的特性:念;(3)更多关注可测性或量化;(1)整体性。立足与人的个性的(4)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整体,立足与每个学生的健全发识。教师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展;(2)实践性。以学生的现实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展学有效?”“我的教学有效吗?”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5)有效教学也是套策略。(问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题解决的行为方式) (4)生成性。每个活动都是一个6.有效教学的策略:(1)教学准有机整体,随着活动开展,新的备策略:教师制定教案时所要做目标,新的主题不断生成。认识的工作。主要有教学目标的确定经验不段加深,创造性火花不断叙写,教材的处理准备,主要教迸发;(5)自主性。尊重学生的学行为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目的,制,教学方案的形成;(2)教学内容,方式,指导教师,自己决实施策略:主要教学行为,辅助定活动的结果呈现形式。 教学行为,课堂管理行为,设计3.课程目标陈述技术:

自己个性化教学,创造独特的教(1)课程目标是分层次陈述的,学风格;(3)教学评价策略。评以语文为例:

价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分教育(或目的)九年义务教为学生成就的评价和教师教学专育课程目标语文课程目标1业活动的评价。评价=/考试、测—2年级学段目标阅读目标 验。

教学目标

7.多元智力理论的教学意义:为 (2)行为目标陈述的两类基本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创造了条件。方式: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知(1)了解学生:收集学生如何学识与技能”);体验性或表现性习的资料,学校建立学生有效的目标的方式(用于“过程与方法”信息交流库(“档案袋”),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共同的学习方式或有互补学习方 (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式的学生合作学习;(2)从事项行为主体,动词,条件和表现程目学习或研究:智力展示、专题度。

作业。(学生智力特征,作品质 (4)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量、交流、师生一同反思),以是教师。

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心的个 (5)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学方的,可评估的。

式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 (6)必要的,附上产生目标指供良好的思路。

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8.理解“教育与生活”

(7)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决 (1)教育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不能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过程。教育是个体生命历程不可学生...)

分割的一部分;(2)生活中蕴含4.教学是“沟通”与“合作”的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学生的校内活动 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要领域;(3)生活是现实的,具师生关系是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关系,是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过程的统

一、认识与情谊的统一;(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5)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方式)

10.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有两个基本观点:

(1)价值引导:教育具有方向和目标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展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育是投射,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2)自主建构: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地、能动地生成、建构的,而不是外部力量塑造的,通过活动与自主建构,个体的创造力、潜能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过程中和活动结果上。通过活动又丰富、发展个体的潜能、素质、素养。

总之,这样的教育,学生得到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教师学生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 11.为什么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从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来看,教育要关注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见10题);(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尊重学生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有探究的,获得新的体验,获得认可与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这些需要为教育中提倡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3)还在于:收获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还包括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有效教学,这必定是不可缺少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2.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

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 13.列举“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1)当学生有兴趣时;(2)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3)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时;(4)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5)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6)当学生能自有参与探究与创新时;(7)当学生被鼓舞和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8)当学生有更多的自我期待时;(9)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10)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学得最好。

14.教师的关注:(1)考试科目成绩与考试外的学习(2)知识与技能(3)知识技能与态度情感(4)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5)学生的需要(6)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7)学生学习的自主性(8)学生的尊严

15.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过程,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2)评价提供的是强有力的信息、洞察力和指道,旨在促进发展;(3)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具体的理念为:评价主体互动化(自评互评)、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关注成绩,而且关注创新实践能力等)、评价过程动态化(关注结果,尤其是过程,成长记录袋)

16.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评价体系。

第14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应发挥各方面的作用,积极实施德育教育。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总结了一些实施德育教育较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现就几个方面谈一谈。

1、班主任要努力造就较高的师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都有赖于教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思想、仪表、操行等方面都能显示出较为完美的形象,那么学生和思想也会为之潜移默化。

2、注重在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径,当然也是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如在进行《詹天佑》一课的教学时,我们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为国作贡献的伟大与自豪。

3、开好主题班队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德育教育开展的主题班队会是必须的。我认为,开好德育主题班队会的关键除了选择好主题内容外,选择好方式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比如交流讨论、演讲、故事会等。

4、与家长的密切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班主任实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长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除了学校,家庭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5、了解学生,关爱学生。我坚信,不懂关爱学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对学生的爱,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

当然,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难的,实施德育工作也一样。德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有:

1、经费的来源问题。我们县是贫困县,学校的活动经费一直是大缺口,对德育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更是少之又少。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来自社会上的,更多是来自家庭的,有的家长为了生计忙于劳作奔波无暇管教孩子,特别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艰难。

3、班主任老师的自身职业道德问题。有些班主任不重视自身的师德修养,难以胜任班主任工作。

困难固然是难免的,但我认为,只要我们勇于面对,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进行实施,那困难将是过眼云烟,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第15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答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教师、课堂、书本

4、学课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综合课程

5、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6、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教学、评估、考试命题

8、甄别与选拔

9、开发者

10、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师生互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B

12、A

13、C

14、A

15、B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6、×

17、√

18、×

19、×20、×

21、√

22、×

23、×

24、√

25、×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请参考答案要点酌情打分。

26、要点:第一,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应该是学习活动的主体(3分)。第二,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地成为一位平等交流中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有效的组织者,正确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3分)。在教师的(主导)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的意识和能力(2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分)。

27、要点:第一,教师是促进者,这是新课程教师角色的最突出的特点,它改变了教师是知识传授者唯一的角色定位(2分)。第二,以往把教师角色仅仅定位于知识的传授者,带来的是教师凌驾学生之上的绝对权威,缺少师生的平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不能被有效地调动起来(3分)。第三,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侧重于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与学生一起探讨其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策略,这种促进者的角色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3)。第三,结合教学实践(2分)。

28、要点:第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由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2分)。第二,新课程实验中,对于基础性的识记性内容进行必要的记忆训练固不可少,进行必要的知识运用性的练习也不可完全取消(2分);同时应该在合作学习理念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性的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中获取多种信息,并以小作业或长课题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6分)。

五、论述题(共15分)

29、要点:(1)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被教育界广泛接受,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2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除了被广泛认同的语言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这两种智能以外,人们实际上存在着视觉空间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反思智能等多种智能,只不过这些智能在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得不完全一样,这就形成了不同的个性特长和个体差异(3分)。

(2)学生个性特长不同是客观的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5分)。(3)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是客观存在,这就要求教师努力发现其差异,正确引导学生发挥特长,创造条件培养其特长,同时对学生相对薄弱的方面加强指导和锻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5分)。

第16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计划

2018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计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通化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实际,特制订本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年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协四次会议精神,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领柳河县教育课程改革科学发展方向,探索实践新时期教育发展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柳河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目标

全面实施柳河县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为宗旨,以问题研究为依托,以校本教研为主、校际联研为辅,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打造高效课堂,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提升全县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

三、主要工作任务及措施

(一)提倡课程自主,推进特色发展

1.支持学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进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在落实各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各版本教材优点,对当前使用教材内容进行改编与整合。支持学校科学开发校本课程。支持义务教育学校设立自主选课学习日。鼓励学校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情况下,根据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因素,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探索建立学科教室。进一步落实学校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

2.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学科内、跨学科内容的整合。鼓励学校采取分散安排或集中安排的方式,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班队会等课程。积极开展幼小、小初、初高之间课程衔接的实践探索。加强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学生课程选修。

3.各学校要落实好德育、音体美、书法、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等课程课时。鼓励学校细化艺术、体育等课程的门类和项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门类和项目的选择。重点推进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项目的开展。组织学校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继续推动学校运动会由“竞技型”向“群体型”转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和竞赛活动。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加强学生体质监测。高度重视开展劳动教育,严格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一〔2015〕4号),通过课程加大对学生劳动观念、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和家务劳动,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强化美育育人功能,严格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开齐开足开好音乐、美术课程,并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曲、乐器等美育课程。继续落实县教育局下发的《体育、艺术2+1活动方案》,组织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和艺术展演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与创新美育形式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开放体系

1.加强中小学社会课堂建设,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与实践、职业认知与体验及学校进行学科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完善学校参加社会课堂活动的管理机制,把开展社会课堂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每名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课堂活动不少于4次,并作为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内容予以确认。

2.鼓励学校聘请来自各个行业的专家、学者及能工巧匠参与学校课程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学校课程开发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家长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

(三)加快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在开齐学科、开足课时的基础上,重点鼓励基层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开发出适合促进教师与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2.继续贯彻落实县局下发的“三个常规”、“一个制度”。继续开展“上四课”活动(即:教师全员上展示课、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名优教师上精品课、高级教师上优质课),继续推进第二轮“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及“微课”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环境和条件,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体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情意素质,引领学生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结合不同学科和课型特点,全面推广深化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全面推广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积极开展“主题教研”“翻转课堂”等教学改革实验。

(1)小学教研依托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以学科教研员、基层业务领导和学科骨干教师为龙头的三级教研活动。通过主题研讨、课例研究、集体备课、“问题课题化”研究等教研形式,促进学校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思维互补、经验共享,构建“民主、积极、合作、学习”的教研文化,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学教师实施新课改的能力,促进城乡教学的均衡发展。

(2)中学教研继续开展主题式教研活动,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升。精心策划各类教研活动,深入探索课堂教学规律,提炼构建具有学科特点、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主题教研,并积极组织开展“上四课”活动,推出有代表性的示范课,引领本学科教师优选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3)小科教研主要针对我县以往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师的需求开展一系列的教学研讨活动,体育学科召开“柳河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第二期’足球技能培训会”,音乐学科召开“柳河县中小学音乐新教师教学研讨及培训会”,美术学科召开“柳河县中小学艺术传统项目展示活动暨美术学科校本课程研讨会”,综合实践学科召开“柳河县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题课’教学研讨会”。信息技术学科将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加大教育信息化培训和典型示范推广力度。

4.建立各学科教师协商、学校备案督查、网上公示、家长监督的作业管理机制。全面实施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严格控制日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倡导设计和布置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作业。教师应认真及时批改、反馈作业,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四)加强校长培训,提高领导能力

基于省干训办提出的“谋全局,补短板,促高端”的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全员校长培训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及名优校长高端培训工程。以干训部编发的《学校管理参考》为抓手,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培训,把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举办“柳河县农村中小学骨干校长研修活动”及中小学校长“学校特色创建”校际考察活动。同时完善校长听课评课制度,校长要深入课堂听课并对课堂教学进行指导,校长每学期听课不少于30节。将校长课程领导力作为学校绩效考核与校长聘任的重要依据。完善中小学校长选拔聘用制度、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等校长职级制改革配套制度,推动校长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五)改革培训制度,提高实施能力

根据新修订的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以提升教师学科育人能力为重点,实施柳河县普通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工程。做好教师通识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建立健全以学科教研员和名师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采取名师工作室、农村中小学义务培训基地校、团队研修、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形式,充分发挥全县特级教师、各级名师等优秀教师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造就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勇于改革创新的优秀教师。改进完善校本培训制度,倡导学校建立适合不同阶段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校本培训制度,健全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研修制度。

继续加大教研科研并举的力度,打造优质高效课堂。认真贯彻吉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落实《柳河县义务教育教学研究制度》(修订),重心下移,引领教学改革。各学校要积极实施教学草根课题研究,紧紧围绕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实践探究,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创新,并做好科研成果推广工作。

(六)改革评价制度,发挥导向作用

全面实施《柳河县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试行)》柳教字〔2014〕142号,进一步探索科学、全面、易行的评价程序和方法,落实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多元评价,调动各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建立健全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完善以教师师德、教育教学实绩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进完善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估制度,将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教师进修学校以中小学不同的检测结果,形成综合性评价报告,并将中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测评结果纳入到校长岗位责任制考核中。各学校要正确运用评估结果,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发挥以评促建的作用。

(七)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均衡发展

加大对农村校长、教师的培训力度,各类培训要向农村学校倾斜。建立城乡一体化教研制度,全面实施县级教研员帮扶乡村学校制度,推动县城学校与农村学校组建教研共同体。加大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工作力度,鼓励更多的城镇优秀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义务支教。加快城乡学校同步课堂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和课程资源的共享。在科研课题立项、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倾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课程所需师资、设施设备等问题。

四、活动计划安排

第17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当前,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本次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了课程门类,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使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的这一转变,力争反映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此外,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往长期的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变得内向、被动、缺少自信、恭顺„„自然也就窒息了人的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我们把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视为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三是要将评价看做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制定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的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重视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记录,是今后一段时间内评价与考试改革的主要方向。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本次课程改革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了集权与放权的结合。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次课程改革重新划分了国家、地方、学校在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调整了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在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增加了一定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拥有相应的选择余地。

第18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言稿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我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上级基础教育课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校前一阶段课改情况,在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基础上,重点部署全面启动课改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下面围绕会议主题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我校今后课改实验的主要任务

中心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五龙召开。会上,各级领导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我校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强调基础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认真分析了我校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后指出,基础教育发展到当前这个新阶段,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工作重点要从强调\"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两高\"(高水平、高质量)上来,上级领导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要做到\"七抓七促\",即抓\"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促农村教育发展;抓布局调整,促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抓办学体制创新,促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抓信息技术教育,促教育跨越式发展;抓教学改革,促教与学方式转变;抓队伍建设,促教师专业成长;抓评价考试改革,促学生全面发展。

这次课改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新发展观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我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是胡锦涛总书记寄予我们的厚望。广东要发展,既要依靠人的发展,也要努力实现人的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推动基础教育跨上新台阶。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学生全面发展,老师终身发。二是明确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上来。2007年,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争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教育。三是明确了以课改为抓手深化素质教育的策略。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近三年来,我校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工作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全校统筹协调,局部先行试点,分步全面跟进,各区自主实验,工作各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课改实验起步早,推进快。

二是上级领导高度重视,扎实推进。

三是注重专业引领,加强区际交流。

四是全村统一部署,各村自成特色。

二、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搞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新课程更加注意人文精神培育和健全人格塑造。推进基础教育课改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解决一个培养人的问题。国务院最近批转了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提出要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并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如果说,整个课改是核心环节,那么,

高中课改则是核心中的关键。在新时期,要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迫切要求在总结和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把高中课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我校课改从试点到推行已经三年,总体情况不错,成效是明显的。说名实在话,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课改,大家是不担心的,基本上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广大校长和教师能够形成共识。但是高中教育不同,直接面临高考,有的校长担心课改会不会影响长学率,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课改,淡化素质教育,还是搞应试教育那一套。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全面启动高中课改,必须首先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办学思想真正统一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当前,我感到这个问题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首先应当看到的是课改与加强教育是没有矛盾的。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颁发,这个意见突出强调四个方面:一是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四是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教育部年初也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陆续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文件精神都把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核心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马加爵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反思。李鸿忠市长高度关注,就教育系统如何从这一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作了明确的指示,强调小成功靠小智慧,大成功靠重德,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人格健全的人,阳光的人。我认为\"马加爵事件\"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它暴露的问题不单是大学教育阶段,可追溯到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单是学校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值得反思;不单是文化知识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值得反思;不单是文化知识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健全教育问题,说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中小学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全而实施素质教育比任何一个阶段都重要。高中新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是新课程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动高中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校长要率先垂范,担当课改实验的排头兵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课改实验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校长对课改的认识程度、参与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本校课改工作的质量。今后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校长的业绩,要把课改工作作为突出标准。

校长要带头学习课改理论。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课改。校长要教师、学生在课改中成长,自己首先要在课改中成长。

校长要带头参与课改实践。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课改推进计划。要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认真研究解决教师在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尽量减少繁琐低效的事务性劳动,确保教师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要创造性地制定适应课改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开发、调配和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研究课改和创新教学行为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这为全面推进课改准备了良好的师资储备。最近我了解到,推进课改,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固然重要,但课改成功与否、成效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把师德师风摆在第一位,根本在于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真诚、平等、融洽、关爱。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有困难、家庭有缺陷、学业有障碍、心理有困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

的心血,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平等、温暖,如沐阳光,如沐春风,从而自尊、自爱、自强,健康地成长起来。今年是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年,我们希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修身养性,博学笃行,以德治教,为人师表,无愧于人民教师光荣称号,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教师要争做教育创新的榜样。教育发展靠创新,课程改革靠创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依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创新教学的空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切忌\"穿新鞋走老路\"。今年,是我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创建教育强市,加强机关作用和师德师风建设重要一年,有许多重要的工作要做。我们要善于分清缓急,统筹兼顾。课改实验工作是当前我市基础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大事,要纳入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体工作中,科学规划,认真抓好。

第19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年工作总结

板庙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年

工 作 总 结

(2007-2008学年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四年以来,我校各实验年级、学科、师生围绕新课程、新课标、新理念,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的主题调研,课题科研、中心教研活动以及全面深入的通识性、学科性培训,以活动为载体,以教学为重点,有效地推动了新课程实施,并初步形成了课改培训常规化,教研活动主题化、综合评价诚信化的工作格局。

一、活化培训机制

教师培训是推进课改实验的首要环节,至关重要。我校根据课改推进的进程,分阶段、分层次、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不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成效,并把课改培训列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各级评价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到两个坚持。

1、坚持全员培训,实现理念启蒙。

学校坚持“定期与不定期,个别与集体,学科与通识性”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突出全 ,重在启蒙”,把课改精神用最准确的,最恰当的方式呈现给每一位受训者,培训者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探讨,使得培训在一片学术研讨的气氛中进行。教师的观念在参与中转变,认识在讨论中升华,策略在交流中创造。

2、坚持全程培训,实现观念构建。

为了将新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校将培训贯穿实验的始终,坚持全过程跟踪培养。每学期开学前,对实验 1

年级的教师进行课标和教材辅导;学期中,各学科有针对性的为阶段组织形式多样的行动研究,通过研讨课、观摩课、对话交流等形式,帮助教师把握课改方向,学期末,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总结,问卷调查与质量检测。

二、抓实教育科研

1、以教学为中心,充分体现课改精神。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践的核心环节,也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浮化器。在“以典型带全面,以实验促整体”的意识下,广大非课改班级师生通过在教学活动中,深刻把握课改理念,按照课改要求,在备、讲、批、辅等教学各环节中,做到紧密契合和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2、以活动为载体,开展多样教研活动。学校抓住课改这一契机,开展了全校性的综合调研活动,就整体推进中存在的疑惑及实验班级发展问题进行深入学校实践层面调查,针对调研中出现专业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不足,先进理念转变为教学实践能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开展了“课堂教学综合素质大赛”,“优秀教学设计课案”等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有效促进教师提高实施新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各教研组组织了以“合作设计——集体交流——课堂实践——课内反思”为模式的教研活动,以团队合作式,使个体知识与能力在探究、冲撞、分享中提升与创新;坚持不懈的探索实施,使实验教师在不断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中感受着教育智慧的魅力。

3、以课改为龙头,全面整合教育资源。课改在我校实施时间短,起步晚,但我校却以长远的眼光和全局的思维,形成了“全员参与课

改,提高素质教育”,把握课改契机,整合教育资源的整体意识,注重课改教师与非课改教师之间的“反哺式”培训,校以课改年级培训为重点向其他年级教师渗透,教研组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向科研层次辐射,实验教师以相互研讨为重点向自我反思扩展为培训模式,采用“派出去,骨干教师讲座,实验教师研讨,上示范课,举行赛课,师生互动,校际交流”等形式,让教师较好地掌握新教材和各课程的特点及教法,提高教师驾驭新教材和新课堂的技能和水平,形成人人在学习中课改,个个在课改中学习的良好格局。

三、力促诚信学评

为认真落实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过程管理,充分发挥以学生评价促进学生成长的功能,学校积极构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环境,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1、加强领导,注重宣传。成立了以学校为主体,广泛吸收社会人士、群众代表参与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委员会,下设领导、宣传、评价、监督小组编制,实施方案,分清工作职责,细化操作程序,加强政策宣传和过程监督;同时建立和完善分年级评价小组,学校主要领导兼任年级组长,强调在初评阶段必须有相应的社会人士、群众代表、学生代表参与,并以问卷、座谈、调查等方式知晓社会。参与人员的广泛性,保证学评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2、严格程序,注重规范。学评工作总体上分为建档、评价、封档三个环节,在评价阶段细化为初评、终评、总评;在初评阶段又分为自评、互评、班评、社会评价四个层次,在各层次、各阶段、各环

节均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操作流程,层层分解工作任务,在流程图中都注明由谁负责,办结时间,办结效果,文件依据,严明工作职责,严禁包办代替,程序化的评价过程,提高学评工作的规范性建设。

3、健全制度,注重落实。由于学评工作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政策性强等特点,先后制定了分年级推进,行政领导包村联片督导,家校联系信息通报学评工作评比考核,学评档案管理,定期抽查、检查通报和“谁签名谁负责”的责任追究等专项制度,注重落实加强督查,有效地促进学评工作诚信环境的建设,确保学评工作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第20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计划

清镇市暗流乡古仲小学2007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清镇市暗流乡古仲小学2007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工作方案

为了深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工作的开展,全面落实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以下简称课改),高质量地完成课改工作,根据我校2006年课改工作实际,特拟定我校2007年课改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邓小平关于教育的“三面向”和党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巩固课改的成果。

二、工作目标

1.继续对教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素质,转变教师工作观念,深化落实课改成果。

(1)新课程的培训

(2)新教育理念的培训

(3)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

(3)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整合,贯彻课改理念的培训。

(4)校本教研教学研讨的培训

(5)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估的培训

(6)派出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相关培训。

2.收集和积累课改的试验资料和各种案例。

3.继续完善学校课程安排,贯彻新课改精神。

三.学期工作安排

1.2006—2007第二学期工作安排

完成各种校本培训。

2.2007—2008第一学期工作安排

继续完成各种校本培训,收集整理资料

四、组织机构

专人负责,完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组长:王国松

副组长:王世伦肖云龙

成员:王龙王国姝

组长负责课改的全面工作,副组长协助组长开展工作,具体负责课改工作的布置、实施。成员参与课改工作的研究,协助副组长开展工作。

四.措施保障

1.完善课改工作制度

2.从学校的财务资金中抽出部分资金作为课改资金。

清镇市暗流乡古仲小学

2007年2月

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
《观看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