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j教学模式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8-20 07:35:40 来源:教学心得体会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南关小学课改模式

南关小学课改模式

为了把我校打造成农村一流小学,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响应县教育局推行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构建教育新模式的实施方案,创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质,遵循县教育局整体向全县中小学倡导的基本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师生的实际能力,初步确定我校课改的基本模式是:四段式六环节教学模式。

实施四段式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是准确把握大纲,充分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掌握教学的知识点和重难点,并尽可能的把本节课的知识点和外延知识备充分,内涵知识挖掘深的背景下。要求学生把新课充分预习,基本知识和基础知识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解决掉。尽可能给课堂挤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和自我展示。

一段:第一环节: 激情导课、创设情境

导课的种类:以做游戏、猜谜语、讲故事、趣闻、典故、新闻事件、自然常识、家庭亲情、家乡名胜古迹、地域特产等,凡是生活中与本节教学有关的都可以用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设好的情境,让学生很会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 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下一环节做下很好的铺垫。

二段:第

二、三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把整体设计好的学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迅速有效地完成学案。学案的特点要把新知识全面覆盖,以点到面、由易到难。让每个学生忙得不亦乐乎,能在自学提示的帮助下进行圈点勾画式学习。培养学生大胆质疑,为问题开启铺路。

当学生自己解决不了学案中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质疑,即由小组合作探究来共同解决。组长要起到组织、引领、探究的作用。组长不包办、组员不等待、不照搬。逐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困生从好学生身上学到自己所没有的知识与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助人习惯和不耻下问的学习习惯。 三段:第四环节:展示交流、点拨评价

展示环节,教师一定要适度把握,尽可能的让每组中最差的学生展示,当然有的题也得因人而异,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一定要让每个学生展示完,教师不要打断或让别的学生代替。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大胆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尽量发现展示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要适时的给予学生表扬和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树立自信心,达到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使差生变中等生,中等生变好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对于小组合作探究后的最终问题由教师来点拨。学生没挖掘深的知识点,教师要点拨到位,并能有效地拓展外延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同时注意提升学生的素质和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就是三维目标的最后一个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展示后、可以生评生,师评生。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生参与意识和上进意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才华,尊重与被尊重使每个学生都乐于进取,心灵得以满足。

四段:第

五、六环节:反馈订正、梳理延伸

通过前面的

二、

三、四环节的学习,最后让学生亲自实践,自测,反馈于教师。教师才能掌握每一个学生对本节知识掌握如何。对于存在共性的问题当堂解决。(那些学生那个知识点还存在空白和误解。那些重难点知识有多少学生还没有理解,课后再进行个别辅导)。然后进行课堂的梳理延伸。 教师把本节的知识进行梳理小结后,再进行一些知识的延伸,穿插一些小练笔、口语交际或小测试等。梳理延伸应分层次,因课而异、因人而异。课堂一盘棋由教师来导,学生来学。学生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

此四段式六环节课改模式不是一成不变,需要教师在课外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培训,,各个环节让学生慢慢适应后,教师的导才能得心应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个教师还可以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年龄大小、知识差异进行灵活运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课改之路来。

推荐第2篇:课改教学模式总结

课改教学模式总结

2012上学期伊始,课改在校内四年级各科目中全面铺开。通过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改教学,对课改中的得与失在此进行总结,以便在今后的课改教学中扬长避

短 。

一、在课改中所得

1、课改真正启迪了学生思维、智慧;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把持整个课堂讲授,对学生进行知识满堂灌输。现在改变这种模式,运用课改的理念——教师提出教学疑点、难点、重点,把握住一堂课主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疑难问题或小组合作解决。做到这一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旦做到了,也就名副其实地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锻炼了学生学习上独立(或小组)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动了学生的思维运转,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得到很好地锻炼,真真切切启迪了学生智慧。

2、课改备课是一门功夫课;

看似简单的备课教案,就那么几段文字,几句话。要想让一堂改教学课得到成功实施,教师得下一番功夫才行。首先教师得对教学内容了如指掌、胸有成竹;再是在课堂上既要自己少讲,又要开动学生 脑筋,让学生围着教学问题(主旨)转,让本堂课的主旨不偏离轨,还要保证一堂课的教学任务能按时顺利完成,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备课时将重点、难点把握好,所提问题能扼住主旨,不偏不倚,做到精、准、清,简明扼要。

3、课改要训练学生的说、演、胆量;

一堂成功的课改教学课不是几个学生独揽课堂,面向的而是全班学生。人多了,各种性格的学生都存在,学生在课堂上展示时说、演、胆量等各有差异。教师得有取向地训练那些说、演、胆量有欠缺(如:声音细小;吐词不清,语速过快;不敢举手展示自己的才艺等)的学生,让他们有信心、有兴趣积极参与到回答问题、小组或课堂讨论、上台表演等展示中来,让课堂呈现“全员齐上”的局面。

4、培训好小组长;

课改教学中免不了讨论,其中小组讨论更是课改教学中的主打戏。如果小组讨论组织得不好,小组讨论则会变成无序地吵嚷,变成影响课堂教学的噪音,所以小组长在讨论过程中在小组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组长训练好了,他能有序地组织学生一个一个地发表各自的见解,有序进行讨论,于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改教学中自己不足之处;

1、课改教学在时间上短期内收不到多大的效果,训练学生(方方面面的训练)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训练学生独立自主去思考、去学习,对一个小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时半会,他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现在的学生像巢中的雏鸟,你喂食,他就张口吃;不喂食了,他就静等候着你,哪晓得自己动手觅食,所以自己信心不足。

2、分数论高低。现在学生考试分数是教师教书生命线,而课改教学要花大量的时间,如果学生方方面面训练不足的话,则课改教学是吃力不讨好的做作;即使学生训练好了,短期内教学效果也收效甚微(因为课改重点是培训学生思维模式,而现在的教学管理要的考试分数),在抓分数的年代谁愿为 之?

不足之处中的两点是本人认识不足的地方,从内心、良心上出发,课改真的很好,能让学生健康向上成长。

推荐第3篇:课改教学模式反思

课改教学模式反思我在教学中按照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结合本班的学生特点,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取得了不少令人欣慰的成绩。下面我就对探究课改教学模式反思一下。

就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周长》这课来说吧,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八个教学活动环节: 环节一:创设学习情景,同学们,摸一摸自己的腰在哪儿,你知道自己的腰长吗?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长?这个“腰长”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究的课题-----周长;环节二:描述学习任务,我们来认识周长,需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四个活动,从活动中感知周长;环节三:学生自主探,四个活动分别逐一进行,指一指,摸一摸,描一描,走一走,探究周长的含义;环节四:小组合作探究,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相互探讨、补充;环节五:集体交流汇报,得出结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环节六:教师质疑,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为什么要加封闭这个词语?环节七:拓展延伸,运用周长;环节八:课堂评价,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习得快乐吗?你觉得小组里谁在哪方面比较出色或有什么建议想对你的同学说一说吗?

模式反思:所谓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我的理解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机会,最后将自己探究所得出的结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探究学习教学模式应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作为探究学习教学模式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动手、动脑探究新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二).这种探究学习教学模式虽然已在教学中应用并初见成效,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种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所依存的条件是十分多样和微妙的,因而具体的教学情境千差万别,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尽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模式”只能是“模式”,它有着天然的局限性。那么,教学模式的天然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我认为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凝聚、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因此,希望我们能够努力将“模式”和“教学艺术”两重属性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开辟出更扎实有效的数学课堂。

推荐第4篇:小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柴沟堡镇实验小学李栓栓

假期中,我对更新后的美术课程标准又进行了重新翻阅,观念上有了一定转变,对美术课程的要求越高,美术教师就更要跟上当前教育形势。

总体感觉,小学美术新旧版课程标准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知识点差不多,但新版主要注重了智力开发,在网上,看到很多网友评价旧版课标比较脱离学生的生活,所以不容易激发学生兴趣等等问题,从新课标的制定及网友的评价中,我感觉到编者对美术课程的教育价值观念又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艺术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课标的修改使我感受到以往美术课程的丰富性,教师们操作起来越发得心应手了,但随着标准的提高,对我们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新课标的制定主要是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要的素质教育,是学生人生发展不可缺失的营养。另外,通过新旧版课程标准比较,我发现了在美术课程评价建议部分有了很大的改变。例如: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总之,无论怎样改变,我们对专业认真求实的态度不会改变,针对新课程,我们要全新解读,用我们的执着与热情去不断描绘美术天地的新图画。

推荐第5篇: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精选3篇)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就可以通过不断总结,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要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课改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1

一、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变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按照一般的传统理解,课程内容规定了“教什么”,教学活动则主要解决“怎样教”,两者楚河汉界壁垒分明。多年来教师只扮演着“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严格按照课程规定,亦步亦趋,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学生则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胜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地在适应“课程要求”中挣扎,而学习效果则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人士开始对“教学大纲”所带来的各种教育现象进行反思,最终要以“课程标准”来代替“教学大纲”,这也就迫使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紧跟时代脉搏。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一年来的新课程实践中,我们的观念在不断的变化,体现在上课中,过去考虑的最多的是“如何教”,现在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学”,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新课程,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考虑

二、教学方式上发生了变化

过去我们理解课堂教师是权威,学生只能服从,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知识传授,往往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亦步亦趋,不仅不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即使有,学生也不敢提,在课堂上,教师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那“一桶水”的知识倒入学生的杯子中,希望能给学生“一杯水”,新课程实施后,课堂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我们不再把学生当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和知识的收购站,而是鼓励学生、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寻找整个知识大海的能力,学生得到的不再是“一杯水”,他们每一个都可以拥有一片海洋。课堂上不再是老师的独奏,而是师生的合奏,演主旋律的是学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三、作业方式上的发生了变化

作业是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以往的作业,都是老师“一刀切”,而且形式单一,时间久了,学生难免感到厌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经常布置一些要求走入社会,调查研究的题目,上网搜集资料的探究题,每当有这样的作业,学生都会欢呼,可见他们对这种作业的喜受,对书上记忆的东西,原则上只要求他们记住就行。选择多元化的作业,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主精神

四、考查学生上发生了变化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不能一样齐”。一个班级,总有一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都比别的学生差一些的孩子。我们一直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我们一直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是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不承认差异,不承认不同,我们往往认为考90分的学生就是比89分的学生强。走进新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不再单纯地以分数认定,对学生的长处和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都给以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格养成,不再恨铁不成钢,因为我们知道,有时候,铁和钢是等值的,学生有自己的人生体验,有自己的内心世界,考查学生,当然不能用同一把尺子去量不同的东西。

当然,在一年的课改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从教师本身而言,要真正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评价标准乃至颠覆自己的传统教学模式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走上讲台到今天,已经根深蒂固在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要彻底改变,谈何容易。因此,在教学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误,走回头路的现象,当然,现在处于改革的探索中,失误也是难免的。

从时间上来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相当困难,要准备一节课的内容和材料,往往需要花好几课的时间,学生时间上的冲突对新课改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上好了一堂课却砸掉了另一堂课。

从最终的检查来说,学生还是要参加考试,平时的表现再好,平时的考核全部是优,最后高考依然压在那儿,即使高一学生现在不高考,但毕竟还有统考,平时的实践中也不只一次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气氛活跃的课堂往往在考试中考砸了,因此,考试模式不变,评价的最终标准不变,新课改的前景还是堪忧的从评价老师的机制来说,历来评价老师都是学生的成绩,即使课上得再好,学生再喜欢你,最后如果没有成绩,原本喜欢你的学生也会背叛你。因此,面对新课改和成绩评定这对矛盾,老师如履薄冰,陷入两难。

尽管如此,我觉得还是得比失多,最起码我们努力过了,实践过了,尽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尽管这行脚印可能歪歪斜斜,但毕竟我们是在探索着,前行着,希望在以后的课改实践中克服更多的不足,获得更多的成绩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省的高中思想政治也已经进入课改,通过新课改培训,深切觉得对我们政治教师的要求提高了,所以“学习新理念”不断探索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大政治教师的自觉追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效率,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正统一,是我们所有政治教师的理想追求。新课程的改革,不仅为我们的政治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我们老师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我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2

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我个人认为,了解教材应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道本学年要交给学生那些知识,并知道各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同时要领会教材意图。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利用教材插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所观察到的说出来,接着再同桌互相说,这样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例如:在教学课本P17的“比大小”时,我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先观察并说说图中画的有什么?学生观察了一下,很快就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图上画有猴子和一些水果。”还有的说:“图上有3只猴子和4个梨、3个桃、2个香蕉。”对这些同学的回答,我都给予肯定。然后我再单独出示3个猴子和3个桃,我问:“谁多谁少?”学生齐口说:“一样多”。我再说:“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一些?”生答:“猴子和桃子一样多。”这时,我又出示3个桃和2个香蕉,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生说:“桃多,香蕉少。”最后,我再出示3个桃和4个梨,学生马上说:“桃少,梨多。”这时,我又问:“刚才你们说桃多,现在又说桃少,到底桃是多还是少呢?桃、香蕉、梨这三种水果比较,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谁最多?谁最少?这句话怎样说合适?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讨论,讨论时各自都发表意见,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机会。然后,各组代表汇报:“桃比香蕉多,香蕉比桃少;桃比梨少,梨比桃多;梨最多,香蕉最少。”学生发言很热烈,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高。

这样一节课下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明确了物体的大小多少是从比较中得到的,又让学生把图的内容说得连贯、完整、具体,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按铅笔的颜色分;2.按铅笔的长短分;3.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

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

要实现高效课堂首先要转变“发言热闹的教室”为“用心的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因此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发言之前,要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倾听学生的发言,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作为教师要擅长接学生投过来的每一种球,特别是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这也是作为教师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驾驭课堂能力的最好表现。

3.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一个学生思路没理顺出错了,老师要给予提示,不要立即批评,也不要急于把答案说出来,要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教学课改心得体会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课堂改革恰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乌兰察布,吹进了我们的课堂,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20xx年的春天,由中国教师报主导的课改顺应时代潮流,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代。第三代课改的核心要义是从改变教学的意义走向改变教育的意义,从研究课堂走向研究教室,从课堂教学走向自主学习,从知识传承走向知识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课改途中疑难多,困惑多。一路走来我们很辛苦。然而付出就有回报。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走进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进行观摩、学习,在体验式培训中接触了最新观念。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听、评课、研讨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堂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位,走进新的角色,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找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一年多的栉风沐雨,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我校教学实际的“四环20字”课堂模式,即: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提升。

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直接参与者,教师应称其为“导学教师”。讲课应该称其为“课堂学习”“指导学习”。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依照导学案自学,找出学习困惑,围绕困惑对学、群学、寻求帮助。以小组为单位小展示,根据小展示进行大展示(全班展示);学生归位,整理学案,整理纠错本。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要进行“三查”即查自学的进度和效果,查小展示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子查,让每一位学生都过关。

我们教师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的能动性、创造性。才能真正得到张扬、提升,才能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课改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作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唯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课堂改革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由过去被动学习的客体地位转变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如今,通过课堂改革,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方法也改变了,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学生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学习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了,变得爱学习,更爱展示。

“很难想象一个不会与人相处的人在当今社会将如何生存”,这是美国商界一名人士的感叹!这无疑给教育提出了新的命题,必须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会交往的人,会有分工、有协作的合作学习。高效课堂教学不仅增长了学生的技能,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潜意识里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促进了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开展合作学习,让他们并肩作战,一起完成任务。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从而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团结互助的好品德,让他们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

总之,通过教学中的尝试,我们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合作意识好交往能力也大大增强。我校教师深刻体会到了新课改所带来的喜悦,但这只是一个开端,我们要做还很多,还需要不断学习新课改的有关理论。我们沐浴着课改的春风,定会迈向成功教育的彼岸。

推荐第6篇:中国课改名校教学模式

中国课改名校教学模式

一、山东杜郎口中学

(一)得名名称:

“课改”代名词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西北部的聊城市茌平县

(三)课改成功模式:

“10+35”模式

“三三六”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1.“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10分钟用于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2.“三三六” 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1)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即目标任务呈现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即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挖掘,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即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2) 课堂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即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即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提炼提升;

“反馈”即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3)课堂展示六环节: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①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②分组合作:教师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 ③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④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⑤达标测评: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

(五)可借鉴经验:

1.(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把预习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

2.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转变。

3.展示课上优等生发言的机会不超过两次,尽量为中等生和学困生提供展示机会。

二、山东昌乐二中

(一)得名名称:

领跑高中领着“改”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行政西街7号

(三)课改成功模式:

“271”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1.解读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并老师的强调、点拨,反复训练才能会的。“2”就是自己学会的,“7”是讨论巩固学会的,“1”是同学帮助、老师点拨学会的。 2.操作

“271”模式呈现的特点是“课前”准备紧锣密鼓、“课上”互动热火朝天、“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导学案,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

对预习的要求:教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要求学生预习;一般课上前10分钟用来组织预习,预习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组内预习交流,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要求集中归纳出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

10+30+5课上操作要求:前10分钟为预习;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课堂后段5分钟,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五)可借鉴经验:

1.“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

2.昌乐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和学生学习天性受压抑的沉闷氛围,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山东兖州一中

(一)得名名称:

这里的学生管老师

(二)具体地址:

山东省兖州市文艺路1号

(三)课改成功模式:

“循环大课堂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循环大课堂把课分为两截,“35+10”,即“展示+预习”。

一课分两截,前半段占35分钟“展示”,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展示。每节课的后段占10分钟“预习”,即教师要围绕“导学案”领着学生做下节课的预习。

循环大课堂每节课的起点其实不是在课前,而是每一节课的后10分钟。形象地说,就是揪住每节课后十分钟的“小尾巴”,把课下时间绕进来,一直延伸到第二天的新课,然后与新课的前35分钟完成对接,这样形成一个“环状大课堂链”。

循环大课堂的“课堂”和传统概念上的“课堂”有所不同,它其实是超越了课上45分钟的一个“大课堂”概念。既包括传统的45分钟这个“课上”(也称为课中),还包括课前和课后,即课前+课中+课后=循环大课堂。

课上45分钟又分为教师导学、预习合作、展示交流三步,三步由六段组成,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

概括起来,准确地说,循环大课堂是“一课分两截(35+10)”,“三步为一课(课前+课中+课后)”,“一课分六段”,因而循环大课堂又称为“三步六段”、“35+10”课堂循环模式。

(五)可借鉴经验:

1.循环大课堂注重课上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效能,在山东高中阶段率先实现了“零作业”,从而真正把学生从时间+汗水的应试教育中解救了出来,把时间、权利、发展、灵性还给了学生。2.循环大课堂的课变,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结构、空间分布、课堂角色、教学资源、呈现方式,实现了四个统一:两种高效学习态的衔接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统一,学校教育与育人功能的统一。

3.导学案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四、江苏灌南新知学校

(一)得名名称:

不让教师进课堂

(二)具体地址:

江苏省灌南县花园乡金圩村

(三)课改成功模式:

“自学•交流”学习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自学”,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的思维,保证学生最大程度地面对文本和世界。新知对学生的自学有三个层次要求。一是完成学案上老师预设的问题,了解学习文本的主要知识点、需要掌握的知识、考查的技能等;二是要对学案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未涉及到的问题要进行补充,丰富完善;三是敢于否定书本中既成的事实和结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交流”是最大程度地保证学生思维的成果,尤其是思维的过程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保证学生面对“他者”的思维,面对生命。这时,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横向碰撞,求证、纠偏或补充,质疑、丰富或拓展,欣赏、激发或鼓励,构成课堂生活的“狂欢”。新知重视“交流”,但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要求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收获。

(五)可借鉴经验:

课堂学习的精彩,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思维的状态和品质上,而不在“众声喧哗”之中。学生学习的动力,更重要的应植根于他对学习过程本身的体验和喜爱,以及作为一个明天的社会人的责任,而不是有所待于他者或某种外力。

(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于一堂课的知识点没有系统的梳理,在学习的认知方面很难形成系统的概念,有时候甚至没有概念。

2.很多知识点都只是潜伏在表面,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深入。

五、河北围场天卉中学

(一)得名名称:

这里的学生怕下课

(二)具体地址:

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四合永镇

(三)课改成功模式:

大单元教学

(四)具体操作流程:

大单元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

大整合,按照学科内容进行“单元”归类;打破学科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限制,把相关联的知识上挂下联,以“大学科”予以围拢归整。

大迁移,即跨越学科、学期、学年的界限,实现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形成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

大贯通,即“弹钢琴”,把三年的教学计划和规划当成一首完整的曲子来弹奏。在教学流程上,要求教师先“消化”知识,再重新编排课程,把“营养”反刍给学生,然后经过学生“自主消化”,转化成能力和成果。

“大单元教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

1.“三型”,即高效课堂的“预习展示课”、“提升展示课”、“巩固展示课”三种课型;

2.“六步”,分别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展示拓展,穿插巩固,当堂测验;

3.“一论坛”即以论坛形式,在“三课”结束之后,以单元为总教学目标,采取滚动循环的手段,由教师“精讲点拨”,对本单元授课环节中挖掘不到的问题,提升不到的层次,进行有效的“二次作业”。

在“大单元教学”模式中,核心是“展示教育”。“预习展示课”环节,先期让学生达到掌握70-80%的目标,并在小组内部由组长带领,要求每个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提升展示课”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展示,通过教师的追问、质疑,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拓展联系更多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达到“提升”的目的;“巩固展示课”则是追求知识的“再生成”,教师要善于利用某些奇思妙想,让有“创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独到思维见解,通过学生“兵练兵”、“兵教兵”、“兵强兵”的过程,达到对知识的再认识和巩固的“目的”。“展示”成为高效课堂的灵魂,也成为大单元模式的支撑。

(五)可借鉴经验:

大单元教学模式体现出高效、减负的特点,较为巧妙地处理好了“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既充分发挥了教师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较好地规避了“任由学生自主”而导致的课堂无序、效益不好控制等现象,改变了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状态、学习状态等,实现了教育本质“向人”的回归。

六、辽宁沈阳立人学校

(一)得名名称:

立的首先是“人”

(二)具体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县

(三)课改成功模式:

“124”模式

(四)具体操作流程:

“1”整合后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2”自学课和验收课两种课型。

“4”即四大教学操作环节:目标明确、指导自学、合作探究、训练验收。

“自学课”就是让学生“自学”,即自主合作探究,要求学生带着导学案中的自学提纲(分为学习目标、自学问题和学习方法),进行有序的独学、对学、组学;通过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反馈测评、小结达标等操作过程,使学生对知识初步感知、认识、记忆与理解,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提升自学能力。“验收课”则是学生巩固提升所学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生展示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点拨、引领下,进行双基、拓展训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学生自主练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达标测评、训练验收,达成学习目标。老师们在设计训练题时,还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层次性和拓展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收获中都能获得提高。

(五)可借鉴经验: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根本,以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构建为核心,以学生自我价值展示为动力,以教师的启发、引领、点拨为激活方式,以激励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铜陵铜都双语学校

(一)得名名称:

安徽课改的“小岗村”

(二)具体地址:

安徽省铜陵市长江西路183号(市技工学校内)

(三)课改成功模式:

“三模五环六度”

(四)具体操作流程:

“三模五环六度”课堂运行机制,其中“自学指导”、“互动策略”、“展示方案”三大课堂核心元素的设计,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化为高效课堂的实际生产力;自研课、展示课、训练课、培辅课、反思课等五种课型架构成“五环大课堂”,全方位、多层次落实“教与学”、“师与生”日常行动规范,既有章可循,又创新求活;五环大课堂的开发与实施、文化的构筑与打造,为实现素质教育、均衡教育的理想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和文化保障。

“三模五环六度”模式在操作上,“结构”和“方法”是两大原点。 “三模”是指“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三大导学模块;“五环”是指导学流程中要经历“自研自探——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质疑评价——总结归纳”五大环节;“六度”是要求教师导学设计及课堂操作过程中要重视学习目标的准确度、自学指导的明晰度、合作学习的有效度、展示提升的精彩度、拓展延伸的合适度、当堂反馈的有效度。

操作时要求能落实“三主”,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倡导“三自”,即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鼓励“三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实现“三会”,即学会、会学、会用;发展“三维”,即认知、情感、技能。

(五)可借鉴经验:

一是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材学习课堂,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二是以校本研习为主的研训课堂,着力从民主自治型班级管理、民主自主课堂管理两方面强化规则及程序的培训与落实,完成从高效课堂到高效学习的提升;三是以个性发展为主的特色课堂,开设各类个性选修课,重在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四是以学生心理,人格养成为主的行为养成课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建立完美的人格品质;五是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社会实践课堂,学校在校外建立实践基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实现从校园课堂向社会课堂的延伸。

八、江西武宁宁达中学

(一)得名名称:

丑小鸭如何变天鹅

(二)具体地址: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

(三)课改成功模式:

自主式开放型课堂

(四)具体操作流程: 1.理念

“自主”、“开放”是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课堂的关键词。

“自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合作交流、动手实践去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概念、解决新问题,进而获取经验、发展能力。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开放”,既指教学理念开放,也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开放,其核心是学生思维空间的开放。学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思维活跃,勤思、善问、能议、敢评,从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模块

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在操作上主要包涵了三个模块:自学、交流、反馈,也就是自主学习、发展交流、反馈测评。

自主学习阶段,学生根据“课堂指南”的指导,自学教材,积累自己对学习内容的认识理解,然后解决“课堂指南”的预学导学题,遇到障碍时,提交组内讨论解决,由学科组长带领组员合作探究,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做记号,提交全班交流时解决。

展示交流阶段,学生可交流自学的成果,并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感悟的提炼提升,这是一个生生、师生、组组互动合作的过程,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学成果,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同时提出问题并讨论,通过各组对不同任务的展现提升,其他效率与质量就存很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体验、感受予以检查和总结,进一步检查三维目标的落实情况,尤其突出“弱势”学生,尽量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反馈测评阶段,反馈测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考试。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对子之间“一对一”来进行。教师正是利用这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学情调查的。测评同时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于查缺补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对于测评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即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提供直接帮扶,也可以指派小组长、课代表、班长等实现对弱生的帮扶。 3.解读

(1)课堂划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测评。课堂三模块大致按照时间划分为:15(分钟)+25(分钟)+5(分钟)。

(2)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合作单位,每间教室分为九个小组。每个小组依据好、较好、一般三个层次组合,每组6到8人,设立小组长和副组长两名。组长是学习的带头人,也是“教师助理”,负责指导并解决本组其他同学的学习问题。

(3)预习课围绕的学习目标叫“课堂指南”,课堂指南主要有五部分构成:一是学习目标;二是重点、难点;三是学习过程;四是当堂测评;五是拓展提升。

教师上课前,把“课堂指南”发放给每个学生,然后让组长带领组员“预习”。预习的过程先以自学为主,遇到障碍时,组员之间开展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4)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注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他们的展示课就是“还”这个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教师鼓励学生把“得到”的东西大声“说”出来,或者在黑板上“写”出来。而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宁达还注重“分层”,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从而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5)展示环节,不仅是把时间还给学生,也是把个性和尊严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还给学生。

(6)课堂不是简单的一个“还”字,他们通过课堂开放这样的形式,注重落实课堂效果,这个过程叫当堂测评。在宁达的课堂上,测评虽然只有短短的5分钟,但通过组员对组员“一对一”的形式完全可以实现。

(7)对于测评中发现的遗留问题,假如课上有时间,教师一般会让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帮助解决,如果时间紧张,则把“问题”留给小组长,课后让小组长帮助解决,他们把这个步骤叫做“捻针尖”。这个过程对于那些帮助别人的学生是一次很好的“复习”,而对于存疑的学生就是能力的升华。

(五)可借鉴经验:

1.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创新能力得到提升,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2.教师退居幕后,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协助者,起到的是点拨、启发、引导作用,而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教师参与学生知识的形成、归纳和总结,而不是把“标准答案”告诉学生。

3.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到课堂学习的快乐。

九、河南郑州第102中学

(一)得名名称:

课改事件调查

(二)具体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陇海中路36号

(三)课改成功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

(四)具体操作流程: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的核心是“道德与自主”,即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做学习的主人。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价值是“安全和合作”,即心理安全、人格安全、话语安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共赢,共同成长。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模式由“预习、展示、调节、达标”四个环节组成。预习:课前预习、课堂预习和释疑;展示:组内的小展示与全班的大展示;调节:利用郑州市教育局“调节教学”理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达标:当堂学习的小结、检测、知识达标和正向评价。

(五)可借鉴经验:

“课堂”变“学堂”:教师不再是按部就班地讲题授课,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成果的展示或就某一疑点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只是在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难点疑点时,即时给予点拨。

“演员”变“导演”:教师由课堂上滔滔不绝满堂灌的“演员”转变为策划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演”。

“一言堂”变成“百家鸣”。如今在102中学的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知识的生成和心灵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一言不发被动接受变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探究、体验和感悟。

推荐第7篇:课改模式总结

十河镇中心小学课改模式总结

本年的课程改革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继续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巩固已有的工作成果,促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更新,为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打下基础;二是推进课堂教育改革工作,在原有两个年级的基础上推广到三个年级,在推进过程中加大了课改教育模式的本校化,使这种教学模式能够适应本地实际、本校实际、学生实际,在实施中把在以往教学中取得的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一年来,在进修校和中心校的精心指导下,在教导处的扎实工作下,学校的课改工作稳步发展、扎实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学校利用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对全体教师进行思想上引导、业务上指导,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业务讲座和校本培训,使教师能够进一步提高业务理论水平,提高从事课堂教学的能力。同时,学校继续充实和完善课改工作的领导,使其能够按照预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突出目的性、计划性和实效性。

二、师资培训,转变观念。

1、巩固新课标,重塑新理念。

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每人每学期要写出课堂教学反思,参加学校和中心校组织的教育论坛活动,积极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转变、教师教学行

为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还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学习,以教研组为核心组织推门听课,消极公开课,做到全员参与,同时书写课堂教学反思。

十河镇中心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集中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涉及全校所有任课教师及所有任教学科。本次教研活动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即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成绩突出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的要为全校教师上一节示范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骨干教师、教学能手上指导课,即在近几年被评为地级和市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教师上指导课,突出新理念、新模式、新思路、新方法。三是年轻教师上汇报课,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要求每位年轻教师上一节汇报课,学校教导处和教研组进行重点分析研讨,为其教学工作出谋划策,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四是老教师上研讨课,目的是为了使老教师能够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理念,把在多年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融汇到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互相促进,相符相承。五是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上一节汇报课。本次教研活动中,引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加以应用,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教研活动结束后,教导处与教研组进行了总结交流,选出了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参加中心校举行的教研活动。

2011年10月中心小学举行一年级识字教学及五年级数学教研活动,承担本次教研活动的两位教师是来自十河镇中心小学的王影和朱先荣老师,两位教师都是本任教学科的带头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并且在片区的教研活动中取得了另人欣喜的成绩,在全体教师中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十河镇中心学校考虑到校级间的差距,本次教研活动没有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而是采用了常态教学方式,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使全体听课教师能够从中体会到在现有条件下,通过理念的更新、模式的更新、教法的更新、学法的更新,同样能够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并且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教研活动结束后,针对每一节教学展示活动,进行了集中评议,针对本节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既肯定了其中具有指导意义的做法,同时也指出存在的不足,整个评价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取得了一致意见。

2011年11月7日下午,组织课改年级教师进行教改、教法改革专题研讨活动,担任课改教学任务的四至六年级教师全员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整个网络教研活动从下午14时开始,历时一小时35分钟,,做到了以点带面、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改模式的精髓之所在,使全体教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改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对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2、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

(1)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即公开示范课、说课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专题讲座,集体备课、推门听课、评课活动、观看教学实录等通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以课改实验为中心内容的校本培训,教师之间相互交

流、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既充实了实验教师的教学理论,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使课改工作得到了纵向发展。

(2)转变教育观念,用新课改理念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各位教师深刻领悟新课改实验的目标和实验任务:通过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和管理体制,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课改实验教师必须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要用新课改理念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3)注重过程管理。教务处根据上级文件精神要求必须做到每月写两篇心得体会,每学期必须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总结报告和不低于20或30的听课记录。。

三、以“科研”为先导,推动课改工作

我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一所小学的实际工作者的薄弱之处,便是缺少理论,一个小学教师应该自觉地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齐进修,共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理论水平,我校为教师订阅了多种教学杂志,允许教师卖一定的书,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学习材料。对这些学习资料,我们采取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个人自学与集体辅导、个人写心得体会的方法,就“小学课堂教学创新”研究中的热点、特点、模式和操作等程序作全面的研究和掌握。全体教师作信息摘抄,写学习心得。

(2)搭平台,促成长。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组织了教案设计、说课、课堂教学等多项竞赛活动。另外,采用教学反思、协作解决、结对帮扶、专题讲座、教学咨询、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对话等活动形式,促使教师去学习、钻研业务,实践培训。

(3)同备课,勤交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主要采取跟踪“备、教、听、析”的形式,即集体备课、指名试教、推门听课、参加课析研讨,一条龙活动,有效地提升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使大家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通过交流和展示,使大家的科研成果得到及时的推广和应用。

(4)用科研指导教学,树立课堂教学示范, 推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符合时代理念、高质量的教学。我们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听课学习,组织教师集体观摩优质课、进行讨论、书面评析、探讨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视导课、评优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部分教师看到了自己的差距,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钻研业务、自修提高、切磋教艺的积极性。

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们边学习边实验边总结,因地制宜,精心策划,轰轰烈烈搞课改,一心一意抓课题研究,取得了教育教学的显著成效。

(1)针对性,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在教学实践中尽力开发农村中所蕴含着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如,我们就地取材,数学课上创造性的进行了社会大调查等教学活动,将统计知识的学习融于生活实践当中,通过数学活动课的开展,丰富了我校的课程资源,使新课程

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也丰富了学习的内容,使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2)形式的灵活多样性。 通过课题研究、专业人员的科研报告、新老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听互评、经验交流会等各种形式进行培训。 (3)定时间、定研究专题、定内容,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内容,有活动记录,及时进行整理,及时总结,整理出文字材料。

四、以“评比”为动力,促进“课题”研究的深化

1、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新教师汇报课评比展示活动。为了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掌握课堂教学常规和学科教学技能,练好教学基本功,脱颖而出,成为教学骨干。开展了每人一节公开课活动,并进行了录制,刻录成教学光碟,以便于进行反思与研讨。

2、定期开展“基本功”比武、校级优秀课评比等教学研究和交流,极大地促进和激励了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老、中、青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充分发挥或锻炼,基本形成“互帮互学”、“传、帮、带”等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开展了校内的基本功培训活动,主要以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为主,并参加了中心校及市进修校组织的基本功比赛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3、组织各种竞赛活动,以赛养人,如理论测试、教案设计评比,说课竞赛、课堂教学评优课形式等,保证使教师去学习、钻研业务。校本培训,增加了教师磨练、反思、提升的机会,使教师在职业道德、

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文化素养、参与和合作能力,及参与计划性等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深化了课题研究。

本学期的课程改革工作,按照中心校的要求,扎实抓好了巩固与提高工作,在做好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2011年

推荐第8篇:课改模式反思

课改新论反思

2012年3月

17、18日,延安职院附中校长张怀志来富县就课改新论做了报告和课堂实录。主要就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及我市课改名校宜川中学课改模式和课改后的成效,做了一堂生动的讲座。使我对新的课改模式感触很深,这种课改模式是对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次洗礼。

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和宜川中学的课改模式,提倡的 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学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目标,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是小组学习完成,此模式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探究的意识,使学生很容易接受,教师侧重引导和鼓励,从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讨论、自学、交流展示,对学习效果的检验,教师非常注重中下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情况,通过提问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对中等生或后进生都能回答的问题,从不重复讲解,相信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也很讲究角色定位,与课堂气氛的民主和谐,如:“你们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谁来补充?谁来帮帮他”这些教学语言无不体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检查完自学效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并进行及时训练,教师从不直接给出答案,有质疑的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教师再给予肯定。另外检测过关是此种教学模式的又一大亮点,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

对此次课改新论学习中最深的几点感触:一是以学生自学为前提,然后及时的训练所学新知识,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引导和讲解的教学方法;二是课堂上要尽可能让中等生,后进生把容易错的问题展现出来共同讨论解决。体现了面向全体理念;三是处理问题简捷,不拖泥带水,问题过渡快,这要求学生注意力要高度集中,紧跟教师的指导主动学习;四是教师相信学生自学的能力,敢于放手,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不重复讲解以免打击学生自学的积极性。教师的备课要非常认真,不仅是体现在学案上,而且还要体现在课本的标识上。要对课堂有预见性预案,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五是运用“引导讲授”还是“先学后教”那不是绝对的,而是灵活多变的,大多数时间这两种方法是以第二种方法为主而第一种方法穿插运用;六是注重良好行为学习习惯的培养;七是分小组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团结、班级的凝聚力。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提倡的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要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老师有时放不开,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是因为不相信学生的能力,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许多教师只所以喜欢满堂灌,是惟恐讲不细,学生听不明白。考试不及格,传统的观点总认为教师讲得少,就是教师不负责,希望老师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进行到底。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新的课改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

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后进生问题是个普遍性的老大难问题,新课改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他将学生按AA BB CC分成小组,这样就会事优等生有发展的空间二后进生能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解决难度系数大的问题,并发展成中等生和优等生。这是因为: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在实施前我们应该真正的对这种教学模式进行讨论,能够把这种教学模式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针对我校学生的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接受式学习已成主要学习方式的特点,要是完全按照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方法,不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应该在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指引下,开展具有我校特点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其次,我认为在学习引用此种课改模式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采用此种大容量、快节奏教学方法学习课堂上学生易懂,而课后遗忘也较快,这是因为人的遗忘规律与学习容量成正比的关系。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可以适当的布置精简的课外作业,加大月测的力度,以促成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长效记忆。

2、我们忙于注重后进生的转化却淡化了优秀生的培养。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课内外让优秀的学生与后进生结对互助,我们不需要考虑会耽误优秀生的学习时间,相反优秀生对后进生讲解问题时所讲知识需要整合一遍,还要考虑怎样讲别人才能听懂,这无形是提高了优秀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不管是课堂作业还是课外作业要尽量分层次布置,以便照顾优秀生和后进生。对于补充的作业教师一定要批改。这样优秀生的培养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3、宜川中学的课改不仅注重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而且还非常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养成教育。我们在引用这种教学模式时缩手缩脚,一味的追求完成知识目标,该拓开讲的不敢讲,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不敢教育,生怕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从而淡化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以学生自学为主,个别教师认为学生对问题理解、分析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较单一,是找课本、资料上读,寻找原因是我们没有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进行相互交流、讨论,以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少,教师设计的问题过多,没做到少而精,没能抓住重点。在数学问题的训练上可采取选择性的练习,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问题。

5、要根据学科的不同应设计不同的学案。例如:数学重在练习、自然科学重在试验、语文重在朗读和写作、体育、音乐重在训练等等。也就是说学案的测重点要有所不同。

推荐第9篇:课改模式流程

尧坪希望小学“三段四环节”

课改模式流程

一、组织机构

组 长:张海旺 指 导:陈晓瑞

副组长:王素军 赵建亭 杨上升

二、承担科目及教师

全体语数英科学思品教师

三、模式流程设计

一、课前(包括)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要围绕“学生应当学什么,学生的学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来制定,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步步落到实处。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三)预学准备

我们把它叫前臵作业。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二、课中(包括)

(一)合作探究:根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本节内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公式、基本图形、基本方法等的学习,注重双基的学习,夯实基础。探究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要使目标知识化、知识问题化、问题探究化、探究层次化。学习内容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独学、对学、群学)。

(二)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是“生本课堂”最核心的环节,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手段。展示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导学案里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后, 搭建一个能展示学生自我探究成果的平台,通过交流达到认知,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 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和主动性,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展示交流”是目前我国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者探索出来的、最高效的课堂教学环节。

展示交流的类型

1、组内小展示。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导学案上的要求或提示,进行自主学习或者讨论,逐项解决导学案中的学习内容,对尚未解决的问题或一些生成性的问题,经小组讨论后仍得不到答案的,将内容记录在导学案上或抄在黑板上,待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全班一起来解决。 对导学案上本组已经解决的问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组员在小组内试讲展示,为班内大展示做好铺垫。

2、班内大展示。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逐项解决导学案上的知识点,传统的课堂模式是师讲给学生听,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是学生展示给学生听,即有展示,又有点评。展示和点评都由学生进行,老师要退居二线,只当导演。 老师要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确定展示人。在这里,我简单地用代号表示以下如2号讲解、3号回答、6号给大家解释、1号总结归纳等,值得注意的是,从尊重学生出发,老师一般不给学生分号,因为一分号,在学生眼里就有了成绩或其他的差异,而对于学生的层次表现,老师心中应该很明了,在课堂上,直接叫学生姓名即可。展示不到位接着展示,一直到该问题得到解决为止。展示时一般不要更换层面,即这个组的二号没解决掉的问题,让其他组的二号接着展示,班内2号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更换成1号。1号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就要点拨指导了。展示时教师要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展示完后要有一个点评,这就要进入第三环节:

3、点评交流。在这里,老师不要代替学生点评。点评一般由A层同学负责点评拓展 ,点评的内容则应该具有针对性、拓展性和补充性。不但要点评展示者对该知识点讲解得到不到位,还要对展示者的情感态度、过程方法、肢体语言、声音宏亮、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点评、打分。每节课可指定一组为点评组,或者以抢答的形式取得点评资格。在一定的时间评出最佳“展示交流”个人和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充分展示自我的同时,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活起来了,效果也就好起来了。

展示交流的方式方法

1、口头展示: 要求在讲解、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能用简洁、流利和通俗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能选择较好的切入点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概念的形成、现象的描述等这些内容丰富,容量大的知识点;还比如:在广外附中听课中,语文老师的一节课,从课本内容《武松打虎》,延伸到课外阅读,学生讲到了四大名著中的一些精彩片段,把口头展示运用的淋漓尽致,收到了极好的效果。同时也相信各位老师从今天的汇报课中体会到口头展示的魅力。

2、书面展示:能将展示的内容条理化,较好地反映问题的要点和逻辑关系,便于其他同学阅读、理解题意和解题过程,比如理科中的定理的证明,推理、探究的过程、题例的解答等;

3、行为展示:展示的同学用手势、用表情、用姿态,帮助其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让大家了解问题的实质。恰当的运用肢体语言在展示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4、实物模型展示:学习空间图形内容可以提前让学生制作,如数学中让学生做的长方体等几何图形,生物学科中人体的构造模型等的学习。学过分子、原子内容后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通过学生的展示比较,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展示交流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课堂中的“备课”,展示哪些问题,交流那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展示,交流到什么程度,需要展示的问题如何分配,按照什么方式或思路展示,在这里,老师是导演,在准备课中要提前考虑并预测到。

展示课堂“三允许”:

1、允许学生出错;

2、允许学生保留不同看法;

3、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提意见。

展示课堂“四不讲”:学生能说的不讲;学生能研究出来的不讲;学生能自己操作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得出的结论不讲。

展示课堂“五转变”:讲明白向悟明白转变;教师提问向学生提问转变;强制性课堂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教师演示向学生演示转变;老师独角戏向学生为主导转变。

展示课堂“六让”:学习目标让学生先看;思路让学生先讲;问题让学生先提;规律让学生先找;结论让学生先下;实验让学生先做。

通过课堂展示交流和点评环节,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作为课堂主人翁的愉悦和激情,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一种竞争的氛围中勇于表现自我,体验学习的快乐,达到自我实现的最终目标。这就是高效课堂展示环节的以人为本的科学性和魅力之所在!

(三)拓展延伸

首先,拓展延伸能进一步开放教学内容,将文本引向更广阔的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其次,拓展延伸能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 5

习兴趣。再次,拓展延伸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最后,拓展延伸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拓展训练要紧扣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即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由教师选取适量的有梯度性的题目,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巩固提升

即目标达成检测,教师要选取适当数量的题目作为本节课的课堂教学反馈,通过学生达成率的检测来促进教师及时反思教学情况。巩固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新授课而言,巩固练习通常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十分钟左右,巩固的目的应该是本课教学最最核心的知识、方法、原理、技能等。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巩固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本节课的有效性。

三、课后(包括)

教后反思与改进策略:记录教学成功点、出现的问题、不足,制定出今后改进措施。以便实施二次备课或多次备课。

(三)“教学案 ”编写要求 1.编写形式 (1)

(2)“导学案 ”与一般教案和讲义有所区别,不能把“导学案 ”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3)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 ”都应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

(4)“导学案 ”的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学生学习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2.学案结构

(1)“导学案 ”包含课前有年级、教师、学科、课题、课时、时间、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等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预学准备 (2)课中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3) 课后教后反思与改进策略

(3) “导学案”首先要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第二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第三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第四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4) 学案编写主要按课时进行,每课时一案。

四、导学案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注重教学流程中各个具体环节的设计和精雕细琢,课前对教学内容要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没有教师对导学案各个环节精细化的揣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不会有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出现的。基于此,我们教案中的具体环节还是要认真的落实 。

课后反思是一个教师业务的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断提高,没有及时的课后反思是难以达到的,我们要注重这一方面的落实,加强三个反思:预见性反思、过程方法反思、环节设计反思。

课堂上用好导学案是实现导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必须改变角色与功能,自觉从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具体来说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做到:

(1)多放手,少代办,努力使学生眼、耳、手、脑运转起来。 (2)多引导、少定论,重在把学生带入对知识的认识状态。 (3)多研讨,少讲解,让学生拥有足够的思考时间。

尧坪希望小学教导处 2015年9月6日

推荐第10篇:中国课改模式

中国课改模式“样本”调查

2011年01月19日 作者: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来源:中国教师报

太阳照常升起,变化每天发生。转眼间,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步入第11个年头。

走在课改路上的中国教育,正以从未有过的变革的勇气,挑战着曾被人奉为金科玉律的各色“经典”,这支队伍里,活跃着许多闪亮的身影,洋思、东庐、杜郎口是其中的“代表”。这里,我们无意对“典型们”做出一番比对和评价。因为,课改原本就是一个“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和发展的过程。

本期“调查”,我们力求站在客观、公正、科学的立场上,旨在通过锁定“模式”,以“课”论“改”,试图展示课改的基本历程,厘清课改发展的脉络,从而给力中国教育。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相信这是很多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碰到的类似问题。10年前,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确定:找“凯洛夫”去!

这位苏联著名教育家提出的“五步教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教师,因而成为我国教育界倍加推崇的通用模式。

何谓“五步教学法”?按照教科书定义,即控制课堂教学的五个主要步骤: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相信这五个步骤对于“60后”“70后”乃至“80后”一定不会太过于陌生。“从小,我们就是在这样的课堂上成长起来的”,在记者的调查中,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课难道不应该这样上吗?如果不检查复习,不巩固新课,不布置作业,还是合格的“课堂”吗?

事实是,固有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被突破。创新,一直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永恒的主题。尤其是最近10年,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育这座花园里,正盛开出各色模式的花朵,它们百花齐放、争奇斗妍。历数近10年来的模式,比较知名的有“成功教育”教学模式、主体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导学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还有曾引起广泛反响的“尝试教学模式”、“自学辅导教学模式”、“八字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等等。

从最初的唯一选择——“五步教学法”,到现在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层出不穷的模式不仅教师迷惑了,校长迷惑了,就是一些教育专家也迷惑了。“模式”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词汇,于是,中国教育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提起模式喜不自胜,觉得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福音,有的人则对其厌恶无比。

“捧杀”和“棒杀”,都不是面对事物的应有态度。仔细分析和梳理模式演变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模式正验证着中国教育几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最初的开始:五步教学法

“为什么会有„五步教学法‟?”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解释说,这种教学模式是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夸美纽斯首先提出班级授课制,把一对一的个别化教学变为一个教师同时对几十个学生进行施教的群体教学。赫尔巴特将课堂教学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都是强调了教师的„讲‟。此后,凯洛夫将其形成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教师的„讲‟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毫无疑问,这种模式对中国后世教育教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加上中国自古就有尊重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推崇学习的传统,因而“凯洛夫”旋风之劲可想而知。

“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模式让教师领悟和掌握了课堂讲授教学的步骤、门道和技巧,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因此得到了提升。”余文森说。

但缺陷和弊端也显而易见。在“五步教学法”中,我们明显看到,其过分注重和强调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作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学生”在这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伴随而来的是千篇1律的“教师课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五步教学法”的指导下,语文课无非是作者生平、背景介绍、记忆生字词、段落分析与归纳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再好的文章,经语文老师一讲,马上就被肢解成一堆的知识,哪里有语文之美!”现实是,这样的课堂在中国不在少数。

“五步教学法”还适合教学的要求吗?从怀疑走向行动,一些学校和教师正尝试着改变。

江苏省特级教师邱学华,他的“尝试教学法”是把教学分成7步进行:准备练习——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第二次尝试练习……“尝试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强调“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学生要能尝试,多尝试。

比较著名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卢仲衡教授,他创造出“启、读、练、知、结”的“自学辅导模式”。就是主张“先学后教”,让教师在开始上课和即将下课时,面向班集体进行“启”与“结”,两个环节约占15分钟左右;中间30分钟都属于学生,由他们来自主完成阅读、练习、反馈的学习过程。

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也在这个时期提出了“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在魏书生看来,这六步程序,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理解的难易程度形成若干“变式”,比较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解决为主,其他两步可以省略;若自测效果好,自结则可略。但无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尽管这些模式名称不一,但它们的意义在于,在历经艰难的教育教学观念挣扎和技术涅槃之后,“学”开始从课堂冻土里苏醒,尽管它们依然重视“讲”“练”结合,但对“学”的张扬仍不失为一种壮举,尤其是洋思中学。

洋思“变形记”:先学后教

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课堂教学来说,洋思中学的突破算一个“奇迹”。

这所位于江苏泰兴的一所破落农村初中,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模式主要分为三段,有六个环节。三段即“先学”、“后教”、“训练”。

“先学”的操作要求:1.揭示教学目标,教师用投影仪(或口头、板书)显示,三言两语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2.明确自学要求,教师向学生讲明自学的内容,自学的时间以及如何检测自学的质量,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时间2分钟左右。3.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时间5至8分钟。4.学生汇报自学结果, 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后教作准备,时间5至8分钟。

接下来是“后教”环节,教师对带有倾向性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形式来解决“先学”中出现的问题,时间8至10分钟。

最后是“当堂训练”环节,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与传统的“教为主”相比,洋思中学明确把学生的“先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提出,并予以特别强调,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洋思中学的亮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式,而“当堂训练”又辅以课堂“四清”,则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

与传统的“五步教学法”相比,不难得出,洋思中学的“先学”主张无疑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重大突破。洋思的课堂“变形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声誉。直至今日,仍有学校前去洋思中学“取经”。

曾经有文章这样描述洋思中学的课堂:“随意走进初二年级的一堂生物复习课,一样朴素而简洁的装束,一样年轻的面孔,课堂在学生对照复习提纲自主看书、提问检测、再复习、再检测以及最后的练习巩固等不同的环节中紧张地转换着,时间被细化到10分钟、5分钟,甚至1分钟。一节课,40多道选择和开放问题,全班40多个孩子,几乎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单独和集体检测。”

“上课就要像考试一样紧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是洋思中学老校长蔡林森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这也是很多参观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话,学生在课堂上就像在“打仗”,争分夺秒,丝毫不敢“懈怠”。

对此,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意也许是想探索„学生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教师除了是课堂的„设计者、参与者、合作者‟外,还是直接的„决定者‟和„掌控者‟,换句话说,因为有这样„角色‟的存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并未真正也无法真正得到落实。但洋思带给中国教育的启发作用不容抹杀。”一位资深教育记者这样评价他眼里的洋思课改。

东庐“一招鲜”:讲学稿的“技术”贡献

与洋思中学的“早年成名”不同。同样来自江苏大地的农村,东庐中学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的“后起之秀”,因为“一招鲜”而声名鹊起。

东庐中学成名在“讲学稿”。与传统教学管理重视教师的备课不同,东庐中学变写教案为编讲学稿。其技术的改良,却生成了课堂意想不到的变化。讲学稿的问世,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教案与学案相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讲授引导相结合,达到了“教”与“学”的合一。由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技术带来的“化学反应”导致的是课堂结构的巨大变化。

何谓“讲学稿”,教师“教案”、学生“学案”、学生练习,三者融为一体谓之“讲学稿”。

东庐中学的课堂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线,它的革命性体现在,按照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设计课堂。东庐中学的课堂流程包括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延伸四大环节。

课前,教师先把印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内容的“讲学稿”发给学生,让学生据此自学。

课中,教师按照“讲学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和点拨,以学定教。学生会了的教师就不再讲,不会的才进行点拨。

“东庐中学正是通过„讲学稿‟这个桥梁,把„教‟和„学‟联系在一起,教师由原来的只顾埋头教书转变为围绕学生的„学‟做文章”。有专家评点说,东庐中学对教师的要求不同,传统课堂上的教师往往考虑的是怎么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可能像他们这样能够顾及到学生的“学”,看重学生的“学”。

“更重要的是,„讲学稿‟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技术支撑。在„讲学稿‟的引导下,通过预习和自学,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讲学稿‟这个„技术‟的改变,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跨越”。有专家如是说。

杜郎口旋风:颠覆还是改良?

比东庐中学的改革稍早一年,一个叫崔其升的农村校长,在山东聊城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引爆了“颠覆式”的课堂变革。

最初的时候,为了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崔其升提出了一个看似疯狂的规定:“0+45”课堂,教师一个字都不能讲,不能板书,就站在课堂里,任学生自己作主、自由发挥。

教师“闭嘴”的课堂,招致了很多质疑、非议。但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不讲的课堂却让学生动起来了,让课堂活起来了,效果好起来了。“好起来的课堂证明了学生主体的力量。”崔其升校长说,他就是这样矫枉过正,硬把教师的观念给扭过来的。之后,他围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建构了能代表杜郎口教学主张的“10+35”模式,即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35分钟时间完全交给学生,并由此总结出“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包括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和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六大环节。

杜郎口模式被称为“颠覆”的典型,其改革是彻底的,不留尾巴的,它的创造性在于,把一直以来由教师掌握的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杜郎口还统统删除了一些词汇中带有“教学”的字眼,而换成了“学习”,如教学目标被改成学习目标,教学计划则换成学习计划,等等。

与之相伴的是教室环境的变化。杜郎口的教室不再是原有的主席台式的座位排序,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圆桌式排序。物理空间的小小改变,实现了教室生态环境的巨大变革,催生了一场全新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杜郎口模式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教学由一言堂变成了百家争鸣,学生由精英式的学习变成全员式的参与。杜郎口中学课改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实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

应该说,杜郎口这股旋风成功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近年来,已经有60万人次前往这个农村学校参观学习,“杜郎口热”在基础教育界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消退,还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趣的是,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纷纷“围观”杜郎口,各种关于“解读”杜郎口的话语,都已成为一种风尚。

伴随着知名度的高涨,杜郎口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用“震撼”这个词来形容杜郎口的课堂,有人把杜郎口的课堂概括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也有人质疑,如果学生自己就能学会,要教师干吗,还有人认为这不过是方法的改良,没什么神奇。

但不管外界如何评论,这所农村中学依然誓将课改进行到底。杜郎口中学副校长张代英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学校允许教师打破三三六模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们现在已经不称模式了,关键是模式背后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一味执著于方法的改良是走不远的,课改其实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崔其升对记者说。

模式,到底是什么?

杜郎口的成功引发了空前的课改“模式热”。

2010年,可以概括为全国课改的“模式年”。

本报曾就当年的课改整体情况进行盘点,总结推出了课改“九大范式”。除了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外,还有山东昌乐二中“271”模式、山东兖州一中“循环大课堂”、江苏灌南新知双语学校“自学·交流”模式、河北围场天卉中学大单元教学、辽宁沈阳立人学校整体教学系统、江西武宁宁达中学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河南郑州第102中学“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和安徽铜陵铜都双语学校五环大课堂。

还有曾被本报报道过的河北鹿泉一中的“八环节教学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问题解决式”课堂、河南濮阳油田十九中“引领式教学”等,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此外,北京昌平区长陵中学以及本报不久前报道的河北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也都探索出了自己较为成功的课改模式。更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所在的四川成都武侯实验中学,也学着“不讲”了,他们同样开始探索自己的模式。

比较这些学校的模式,可以发现,他们或许受了太多诸如杜郎口、东庐的影响,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模式都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通常都放大小组合作与展示,都是用学案、导学案“导学”,都主张当堂训练或检测反馈,都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都研究独学、对学、群学,都尽可能控制作业量甚至实施“零作业”,等等。当然,这些模式最大的共同点,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模式热”导致模式的满天飞,似乎没有模式就摆明了教学落后,课改仿佛就是搞模式。有人据此提出质疑,而最大的质疑莫过于,模式会限制个性,阻碍艺术,妨碍创造。那么,课堂到底需不需要模式呢?模式能解决课堂业已存在许久的症结吗?

对此,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学有效性是追求的目标,模式是一种必要的措施。采取哪种模式是要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效性的,模式也是可变的,有效性才是我们的追求。

而李镇西老师同样也认为,模式旨在规范“教”与“学”,让课堂更加贴近教育本质和规律。

事实上,对于目前中国的教师来说,如果不遵循规律,随心所欲地去展示自己所谓的“教学艺术”,那么这种教学对学生来说就不是艺术,而是一场灾难。我们最缺的不是教学的艺术性,而是教学的科学性。而模式就承载着这样的科学性。

当然,模式与模式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模式只是一个框架,不应该规定所有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细节,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师应该有不同的风格。否则就是模式化。

“教师一开始需要模式,等熟练掌握模式达到一定境界后,就可以抛开模式。正如武功高手修炼到最后,可以将一切招数融会贯通,达到„无招胜有招‟的境界。然而在达到此境界之前,我们还必须老老实实地一招一式地学习。”江苏昆山前景教育集团总校长张磊说。

记者在采访这些课改学校时发现,他们已不约而同,形成一种共识,“教无定法”的前提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在有法、得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到无法的境界。而当教师攀登上了这种境界,模式就是一个可以扔掉的梯子。

艺无止境,好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模式、技术和方法。“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善。”美国教育界享有盛誉的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指出,“教学提供通达灵魂的镜子”,“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其实,模式就是“思想下的技术”。中国教育学会初中专业委员会李锦韬理事长总结说。

模式背后的思想

从“五步教学法”到“杜郎口旋风”,伴随着种种争议,几十年,中国的课堂从“教中心”到“学中心”,走过了一条跌宕起伏的不平凡道路。

尽管我们称2010是模式年,但不得不承认,没有哪一种模式能够一统天下。仅仅只有模式,还是解决不了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新课改推行已有十年,但一些地方依然停留在“理念”层面,在操作上,“五步教学法式”的课堂,依然还控制着我们学生的学习和生命成长。

我们还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校经常去各地“拜师取经”,但回到家里依然“涛声依旧”;或者照搬过去发现效果不佳,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还有一些学校盲目追求模式,标新立异,迷失了自己,更迷失了改革的方向。

“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看到模式背后的东西。这些课堂模式背后是一个系统的支撑,比如备课制度、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学校管理机制和文化。”对此,崔其升无奈地说。

在杜郎口中学,记者从一些细微之处感受了这些支撑的重要性。学校每天有两次反馈,全体任课教师参加,在课前的早上7点半和下午1点半,各半个小时,各年级组分别提出前半天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被指名道姓的教师并无尴尬,大家已经习惯于将其看作是在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批评指责。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此而已。副校长张代英对记者说,反馈会已经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教师把否定自己看作是最大的进步,因为只有否定自己才能不断自我更新。“日新之谓盛德”,从杜郎口中学的每日反思文化可以感受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这样每天诊断课堂,每天反思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想不提高都难。因此,在这样一所农村学校,尽管教师自身的专业基础比较差,但他们每天都和学生一样在不断成长,终于做出了令人惊异的成绩。

显然,如果没有这些制度和文化的支撑,课堂改革不可能走下去。

课改,到底改的是模式,还是思想?

我们需要思考新的课堂以什么样的理念为支撑,需要哪一种模式?

其实,课堂模式有几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课堂必须是基于学和服务于学的课堂。一旦围绕着学来组织,即使没有具体的模式,也是好课。重要的是,让课堂发生质变!

后 记:

记者曾去过东庐中学进行采访报道。2010年岁末,在寒风凛冽的严冬,记者又先后来到洋思中学和杜郎口中学。目前洋思中学已经搬进了城区,但校园和师生身上依然可见农村学校的朴实。杜郎口中学依然矗立在一片农田之中。

严冬时节,白杨树已经光秃,伸向天空的枝条似乎蓄积着无穷的能量,和绿色的麦地一起,昭示着春天已经不远。这里的空气清新透明,人质朴粗犷,透出本色的力量。学校在这里接了地气,草根性的原生态的课改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和田野的芬芳。

时值深冬,但依然有不少前来参观学习的教师和校长。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冒着严寒千里迢迢来到这里?从他们听课时专注而认真的表情上,我似乎看到了答案。我想这两所学校提供了他们最需要而又最感困惑的课改经验。而他们之所以有此动力,是因为课改已经进入他们的视野,并逐渐在他们的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已不再像以往那样埋头拉车,为让自己的学生多考几分兀兀穷年,而终于抬起头来看看前进的方向是否已经偏离了初衷。他们在课改大潮的涛声中听到了内心的召唤,开始追求作为教师和校长的天职和良知,承担起教育的本来责任。正是这种责任和良知的召唤,使他们内心燃起了对课改的热情,才不辞辛苦不顾严寒而来。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步入深水区,课改也是如此。进行课改需要大智大勇,更需要信念和良知。大勇来自信念,大智来自良知。其实课改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关键是有没有对教育和自身使命的深刻理解和领悟,内心有没有对教育的信念和良知。一场真正有意义的改革来自于人们内心。“拯救人类世界的力量不是别的,而是人们的心灵。”(翟晋玉 康 丽 李炳亭)

第11篇: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袁付小学 刘靖

4月2 日上午,我们袁付学区的老师们在武屯小学进行了一次高效课堂课改研讨会,这也是我们新教师上岗后在学区进行的第二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又一次理解了24字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让我明白了如何上一堂高效的、学生愿意听的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琳琳老师的五年级语文课。这是我第二次听胡老师的课,刚一上课,她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就让我感觉精神振奋,一下子就提起了劲儿。她上的是《体育课》,一开始,胡老师组织了课堂听写活动,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汉字,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本课的文章大意——又瘦弱又驼背的涅利爬横木。导入十分流畅自然,也不会让人感觉很突然。之后,胡老师用小组互动、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把一节课上的激情澎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丝毫不觉得时间过得慢,反而在下课时还有点依依不舍,我想这就是胡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示范课展示完后,我们进行了评课和研讨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伊滨区主抓课改的李老师告诉我们:上好一堂高校课一定要抓好切入点,把导学案上的问题整合,让问题更加巧妙,有利于抛出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作为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吃透课本,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高效课堂上要做到学生“三真”和老师“三真”,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听完李老师的话,我也有所感悟,为什么我的课堂上会有学生说话、走神、乱说乱动的现象,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困生有些忽视,才导致让他们在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无事可做。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我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思考,“跳一跳摘个桃”,激励他们大胆发言,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乐趣。说到对学困生的帮助,就不得不提小组捆绑式评价,我们四年级也在持续进行着,每当学困生有不会的知识时,我会让好学生来帮助他们完成,并对已经学会的学困生和好学生同时给予奖励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也激发好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岂不一举两得!

课改就像滚雪球,需要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作为新教师,我更要不断学习,向前辈学习经验,向一同来的新教师学习新思维,与大家共同成长。

第12篇:小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篇1:2016年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2016年小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它打破传统教育原有的单

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资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在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坚持立足实际,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育人质量。在这次学习中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在这段时间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已经看到了新的变化,并且有了较深的体会。

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有点为老师独尊的架势,而且一味地强调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很少甚至没有考虑过学生的真实感受。

而此次棵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题,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可让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担,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真正让学生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学生是共同管理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这个观点必须牢固地扎根于教师的头脑中,切实贯彻于课堂教学实践中,这是培养学生主体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教师传统的一些做法才会相应地改变,才不会像以往那样强迫学生学习,使得大部分的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

开展特长教育。学校开设了各类小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弘扬个性。

从细小处抓起,开展养成教育。在学生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认真落实行为规范的每一个条款。充分发挥晨诵、班队会、红领巾广播、黑板报的作用,让讲文明话,看到废纸主动捡起来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情成为全校学生的自觉行为。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总之,在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所凸现出来的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尊重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都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驾驭教材,处理教材的较高能力,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学生特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用好教材。同时,更需要教师角色、评价方式等一系列的创新,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进而达到适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

我深知,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更新观念,创新思想,总结经验,开拓进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

篇2: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以上是我在这几天的学习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以上是我在学习新课改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篇3:2015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课改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黎香湖中心校:陈长贵

在2014年秋期南川区组织学习了上海打虎山路第一小学卞松泉校长的讲座——《在课程建设中引领学校发展》。专家的理论深,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很是敬佩。在期末时区里又组织学习和培训,通过三天的学习,我体会也很多,我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

通过三天的寒假培训和一个假期的自主学习,让我感受到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工作中的危机感和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让我充分认识到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新时期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的课改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课改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我们要准确把握深化课改的总体要求,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的改革。

学习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调整课程计划,让我清楚地了解了现在学校课程的设置和总体的要求,改变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前总认为上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才明白,不单要开设全部课程,而且要开足全部课程并按要求上好每一门课程是我们每个教育都应尽的义务。

学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南川区三年工作规划》。让我看到区教委为了课改下了功夫,也让我明白,改革不是空话,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向了我们南川。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还学习了《学校课程方案》,学校书记还与我们分享了《整合校内牙资源,推进学校建设》等文章。

课程领导力,是一个全新的名词,它正吹向了教育甚至其它行业,也是每位教育工作都应该都听得最多的一个词。但人们还不太熟悉,或者了解得不够透彻。现将我的一点理解分享与大家。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领导力是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理想或目标而影响和改变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教师课程领导力是以教师为核心的学校课程共同体根据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领导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和课程文化建设过程的能力。

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教师的领导素养和领导智慧。教师课程领导力主要包涵:一是课程的解读力,即教师对课程政策的理解,对“三级课程”比较、分析等;二是课程资源的整合力,即对校本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开发以及对校外资源的统筹和整合的能力;三是课程实施的执行力,即课程的选择、规划、设计以及课程实施的组织、管理能力;四是课程实施的评价力,即对课程实施过程、方法和实施结果的评价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能力;五是课程文化的建构力,即如何构建一种开放、分享、共进的课程文化,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教研氛围。

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是教师学校管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形成与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与教科研素质、专业知识的素质以及学校行政管理和

实践决策能力的综合素养。教师的课程领导力的强弱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提升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第13篇:小学数学教师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专题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性中,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能够认真地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在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不少的令人欣慰的成绩。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说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使课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小学的数学课改中,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屡屡出现。

一、为了增强课堂氛围,教师毫无目的地滥选用教学素材或教学游戏

新课改下的新教材,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活动为编排主线,在情境中展开学习,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解决生活和生产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于是,许多教师为了体现这一教学理念,就喜欢创设了“分水果、吃水果”、“售货员和顾客”等等没有实际多大意义的问题情境,更有教师为了增强课堂的教学气氛,选择了一些毫无意义、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游戏,既费时费力,又导致了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

现行的新教材,对学习素材的选择已经相当重视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少的教师在选择素材时,过多地关注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经常选用一些情境相同或形似的素材,甚至选择了一些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随着选用同样素材的次数不断增加,学生经常受到相同或相似的信息刺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会越来越低。往往达不到教师预想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因 为再好的素材,也会由于一次次的滥用,丧失其原本具有的价值 ,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身边的实例作为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不仅要看它是否现实、有趣、更重要的是要看它能否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素材时,要讲求实效,不能乱用,更不能滥用,要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选用合适、有效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新课程改革才不会走入误区。

二、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流于形式 自实施新课程改革以后,通过参加的各种的教学赛教课和观摩课时,经常看到这样一种想象: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时,无论这个问题有没有讨论的价值?教师就马上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一下子,整个教室乱得象一锅粥,有的学生在做小动作,有的学生在闲聊,应有尽有,很少有学生在认认真真地讨论,也很少出现课堂生成问题。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但许多教师对此片面的理解,认为小组合作是每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一味地强调合作学习,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况且,许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因此,我们在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是要选用合适的内容,提出具有思考性、有价值的问题。比如 在学习意见不同时,学生思考困难或答案多样时,安排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时效果就比较好。

三、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挥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自从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也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只要是赛教课或者观摩课,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一定要使用多媒体课件,这往往也成了评价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泛滥成灾,无论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都统统拿来运用。表面上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实质上,学生是跟着电脑设计的步骤一步步地走下去的,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即使学生的回答有所突破和创新,也还是得回到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上来。可以说,不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大大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

虽然多媒体课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

用,特别是对我们边远的农村小学的教学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学手段是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服务的,它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我们的课堂,就象一次旅行一样,随时就有可能发生意外,决不是可以完全预先设定的那样。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地追求使用多媒体课件,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做到适度适量,恰如其分。

四、教师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多,评价的形式也比较单一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评价理念和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一定的改观,但问题仍然不少。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回答问题后,不管这个问题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学生回答得怎么样,总能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还时不时听到教师说“回答得真好,表扬一下!”“棒、棒、你真棒!”接着下去就是学生有节奏地鼓起掌来,在不经意间,学生的一句不假思索的回答,有时甚至不着边际的回答,也能得到教师不断的表扬,可以说,表扬不断,掌声也不断。新课程虽然倡导对学生积极的、激励性的评价,但不是随意的表扬和评价。表扬要有针对性,当学生有所创新时,这时的表扬才真正具有激励形。如果过度的夸张表扬,会使评价丧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也容易给学生造成迷惘。同时,我们也不难看出,终结性的表扬语言几乎成了教师全部课堂激励评价语言。极少涉及到动态的、形成性的评价内容。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教师一节课上下来很难达到预期的结果。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所以,我们首先要创造新的评价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从多角度、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评价。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使

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要创新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能千篇一律地“棒、棒、你真棒!”、“好”、“好极了”这样类似的、雷同的评价语言。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地回答,要及时作出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对于学生错误性地回答,则要指出学生不足的地方,同时要诱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剖析,以便弥补改正。篇二: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改的教学反思与总结

八百弓完小 罗建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实现了逐步融合,由此引发了新课改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的崭新视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新课改下,我们以“追求智慧的数学课堂”为办学理念,坚持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中心,扎扎实实地开展学习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研究新课程的系列活动,努力构建“智慧的数学课堂”。

一、课改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标准粗线条地确定为五个方面: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学生投入数学学习的程度;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学生喜欢不喜欢上数学课,主要评价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环境是否形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感是否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主要评价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留有的思维空间是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

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体现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相互启发,敢于发表新想法、新做法的表现情况,评价学生智力潜能是否得到较好的发挥。 数学交流和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发展状况,主要评价学生尊重别人、取长补短,合作学习习惯养成的情况和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特别是学生独立构建新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新课改的学习,我逐渐受了新的教学思想,驾驭课堂和管理学生的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对课改很有兴趣,因此保证了课改工作的顺利进展。

二、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要想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中心地位,不改变长期延续的大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很难办到的。为此,我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在这样 1 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三、逐步推行探索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是观念的转变问题。目前不少教师还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说得具体一点,就是教师把书本内容讲清楚,或一问一答问清楚,学生用心记住,能按时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就算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做其实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统统丢掉了。我通过探索,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是这样的:教学中应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当真正遇到有挑战性、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而学生个体又无法解决时,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当把握住“积极互信、个体责任、有效沟通、反馈及时”这四个要素。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总之,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带着新的理念,要用一颗智慧的心,从数学学习的需要出发。把新课程理念融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探究出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2011年11月

2篇三:浅谈小学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课改、课改,学生学习习惯、课堂纪律都变差了!学习成绩也下降了!”在办公室常听到这样的感叹与怨言。许多教师感到茫然和困惑,甚至不知道该怎样上课了。教学中也出了一些问题,甚至走入了“误区”。应该说课改是适应时代发展和需求的,无可置疑。那问题出在哪?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某些课堂教学进行深入反思,不难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有不同程度地存在赶时髦,走形式的教学行为。

一、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

创设情境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潮流和时尚,越来越得到教师的重视,情境创设越来越多,绚丽多彩,这样干扰了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思维的发展,同时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案例】《小数的性质》一课的导入。课件出示:星期六,蓝猫走进了超市,来到了文化用品区买了一支钢笔。(课件播放超市里琳琅满目的物品用时近3分钟)师问:从超市摆放的物品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分析】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的意图很明显,利用蓝买东西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由物品的标价引出小数的性质,但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欣赏超市的物品,这对教学有多少价值?学生看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真能从数的角度来思考物品的标价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吗?虽然情境创设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纽带,但也不能滥用。

【对策】(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的实际来进行分析,然后自问;我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有了目的,再找准情境与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情境。

(2)创设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我们创设情境主要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只要能使学生产生认识不平衡,引起思维冲突,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情境都是有效的情境,不用绚丽多姿画面,直接用简单的图画,教师的表情、语音语调、动作姿势和数学内在的魅力来创设情境,来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因素,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过程中疏忽处理主宰者与引导者的关系

教学“两位数的笔算法”有位教师在新课开始,未作任何铺垫,就抛出一个例题“24×12=”让学生尝试。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多次失败后,教师然袖手旁观。直到即将下课,教师才和学生一道根据一个学生的“24×10=240,24×2=48,240+48=288”,思路推出“24×12=288”。然后草草收场。

试想一下,如果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教师能以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者的角色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去,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呢?

【分析】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他们简单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必须从原来保姆式的角色转变到现在的放牧式的角色,表现为教师在学生遇到困惑甚至迷惑了前进的方向时,该出手时不敢出手。

【对策】(1)我们要把数学课程标准带来的新观念、新教材、新教法、新课堂要读懂、读透。

(2)深入理解教材,深入了解学生。我们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推敲,还要对学生学习此知识的已有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过程都要进行仔细的推敲: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所需要的认识基础?学生已具有哪些生活经验?哪些内容学生需要讨论?哪些内容学生的思维会遇到阻碍?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只有这样正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教师才能掌控好课堂。(3)教师应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同时要关注讨论的进程,了解各组讨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点拔,适时调控。

现在,我们在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只是少数优生非常活跃,小组合作实践时,他在指挥操作,合作讨论学习时,他在发表见解,全班交流时,他在汇报。课堂成了他们的“表演场”,而多数学生无形中成了听众、观众、接受者。 【分析】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好的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已的意见说出来,侃侃而谈,神采飞,其余学生采取旁观的态度,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还有的学生默不作声,不注意听同学发言,不关心合作的内容和进展,自已想着自已的事。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并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对策】(1)我们把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事先安排好,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2)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要听完全整,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提出自已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然后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的发言的机会。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已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篇四:小学数学课改小结

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扶沟县实验小学 宋艳

一、做数学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教师的教学意图要靠教学活动来支撑。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宽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索、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去“做数学”。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 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设计成物质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

1、操作。动是儿童的天性,将学生置于“学玩”结合的活动中,既能满足动的需求,又能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让学生人人都去做圆的模型,动手变,动手摆,这样既发展思维,又开发智力。

2、模拟。好奇也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模拟活动。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设置模拟一个购物的实践活动,用准备好的钱到售货员那里买学具。提出数学问题,在情理交融中达到迅速理解,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3、合作。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

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一课时,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调查与统计,然后让学生汇报调查与统计结果。

二、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数学。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能使学生对数学感到不陌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欲望。如:学习小数乘法时用“购物”;学习可能性用“摸球游戏”等一些有趣的课题表示,还有让学生坚持每周写数学周记,记录生活中的数学,总结生活中的经验,使学生学习不陌生、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新评价

素质教育评价包括:学习质量性评价,发展质量性评价,生命质量性评价。

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评价活动是重要的一环,它是对知识、对问题的反馈。评价的手段,首先用教师的反馈评价影响带动学生的自我反馈和评价。教师的反馈要全面、具体、民主,评价要公正、合理、具有激励性,使学生知道从哪些方面和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自己

的学习过程。其次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反思能力。如“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你觉得自己的解法正确吗?你选用的方法最好吗?”引导学生从比较中全面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最后开展互评,既要会评价自己,还要会评价别人,发挥评价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呼唤,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不仅让孩子们今天学的好,还要让孩子们明天走得远,更要让我们的孩子学习的快乐幸福!篇五:本斋小学课改工作总结与反思

本斋小学课改工作总结与反思

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和各级课改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紧跟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真正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教与学的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对学

生评价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重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

学生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水平和质量。现将课改工作总结、反思如下:

一、课改工作基本情况

1、健全组织,优化资源,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把理论学习放在

了重要位置。学校间周一次组织教师学习或自学《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及其他学习资料和辅导资料。并专们为教师购买了记录本,要求教

师随时记学习笔记,每学期字数不得少于10000字,并至少攥写两篇学习心得或

论文,组织一次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并评出优胜者,颁发证书,学期末将记录本

上交学校评比打分量化,作为奖励。

除加强理论学习外,学校还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领导组织的业务学习、

培训。广泛收集课改信息,把握课改动态,学习借鉴外地或外校的课改成功经验,

创生课改智慧,提升教育理念,创造性的开展课改工作。

2、加强研究,改进教法

教研是教学改革的推动力,只有抓好教学研究,才能促进课改工作不断的向

前发展。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积极申报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激活教师的创新思维,激发教师

的创新欲望,找出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使课改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给老师们提供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的探讨

机会。通过集体备课,老师们相互磋商、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每学期至少进行

了两次集体备课,每一位实验教师均积极参加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积极参与,

在集体备课中,有所提高、有所改进,转变了思想、改变了教法,使教学质量不

断提高,为振兴教育贡献力量。

(3)上好研究课。任何教学改革,课堂教学都是重点。我们结合教学现状,

立足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了满足教师需求的课堂教学研究,采用多种形式上

好研究课,至少每月组织一次研究课。通过上研究课,知道了如何灵活地使用新

教材,选择教法,指导学法,进一步转变了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

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学习

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切实提高

了每堂课的质量和效益。

3、加强宣传,促进交流

加强宣传,促进课改信息的传递和学术的交流,是当今课改工作之一,只有

加强宣传,相互交流,才能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课改工作顺利进

行。我做好了以下几项工作:

(1)确定学校班级信息员。负责搜集学校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对课堂教

学改革的看法、认识及出现的各种信息。

(2)召开家长会。我校在每学期开学初及期中考试后各召开了一次家长会,

向家长汇报现在课改的进展情况,学生用书的改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及评价方式等。通过宣传,让家长配合学校搞好课改工作,有针对性的辅导孩

子的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3)聘请家长听课。请家长到自己孩子的班内听课是宣传课改的一个重要

手段。让家长亲自听课,了解现在课堂的教学方式,知道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引导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索发现问题,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

学习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知识形成与发展

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4)抓好高段与低段的信息交流。为使课改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开展活动,

利用“备、说、上、评”的形式,提供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五年

级教师进一步了解低段在课改中是怎样使用教材,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教法与学法上有哪些改变,进一步促进高段教师向课改的方向迈进,加快了课

改的步伐。

二、力行课改,快乐上路,打造高效课堂初现可喜成效

事不论不清,理不辩不明。当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与班级不断的调整与尝试

的时候,固有的模式在不断地受到冲击,一种种崭新的形式在不断地涌现。

如果说高效课堂是一次愉快的知识之旅,那么可以将这段旅程划分为五个不

同的阶段:一是自主学习,完成前置作业;二是组内合作,破解个体疑惑;三是

交叉展示,点评质疑答案;四是精讲升华,突出重点难点;五是当堂检测,巩固

教学成果。这五个阶段又有两条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小组学习与编用导学案。

如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小组学习与导学案密切交织、课

上课下有效互动、各类措施积极保障的课改进程里,学校的内涵建设、教学管理、

人员风貌,一天天发生着改变,也许开始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似的不甚清晰,

可在不知不觉间,日复一日,再一抬眼,早已经是芳草萋萋满园春。

推进课改最本质的变化是实现了教育的三个突破:教师角色的转变,“师 长”变成“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成为学习

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教室功能的转变,教室变成“学室”,讲堂变

成“学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一)教师的变化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现今的高效课堂上,老

师的变化主要体现为:

1、集体备课由个人炮制教案体现的“怎么讲”,向集体编写导学案指向的

“怎么学”转变;

2、角色意识由传统课堂滔滔不绝的主讲人向高效课堂循循善诱的主导者转

变;

3、重难点知识的讲解由以前教师的设问式自问自答向当下的启发式精讲点

拨转变;

4、课堂关注点由学生知识点的会不会这个功利结果向提高学习能力这个终

极目标转变;

老师们由衷地感叹:“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

一执行者,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

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进步,唤醒学生的潜能,是帮助学生成长,而不

是代替学生成长。教师既是学生的教练,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二)学生的变化

教师的调整与变化最大化地释放了学生自主的空间,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 不同:

1、课上状态由沉默是金变为争先恐后,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提高;

2、课堂的主语由“我”变为“我们组”,团队意识、协作意识明显增强;

3、学生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自学能力有所提升;

4、小组文化、课上展示、问题质疑等环节让我们惊叹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

潜能,因为收获了成长的喜悦,他们对课堂充满了期盼。

“给我一个平台,我会还你一片精彩。”学生们如是说。

(三)教学效率的变化

作为课堂主体的师生在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学的过程在发生变化,因此

教学效率必然也在发生变化:

1、集体备课产生的导学案由以前的教案提醒自己怎么教直接指向学生怎么

学,学什么。再加教师上课前的有效培训,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避免了学生

课上走弯路。

2、小组合作使自学阶段的个人疑问得到组内、组间逐层排解,共性的高难

问题教师精讲。学情由以前通过作业的审查判断变为如今的学生主动交代,教师

把握得更为精准便捷。

3、最为关键的是学生的精力流失率、课堂参与率、检测优秀率都有所变化。

让老师和家长们最为欣喜的,当属学生在精神状态、参与热情、自主能力三方面

都有了长足进步,这是课改进入良性循环的先决条件。

三、取得的主要成绩

1、2011年11月市级课题《提高课堂作业的设计的有效性研究》顺利结题;

2、2012年 5 月成功举行了县级教育教学工作现场会;14位教师被授予市

级公开课教师。

3、2012年5月被授予市级平安和谐校园;

4、2012年9月被评为县级师德建设先进单位;

5、2012年10月被授予首批“一星级学校”;

6、2012年10月被评为教育教学创新单位;

7、2012年9月王发山、张改华、赵敬伟荣获市优秀教师称号。

8、2012年12月县级课题《对小学生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成效的研究》结题。

9、2013年 4 月成功举办镇级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

四、新课改中的困惑与反思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得到了改善,课堂教学的模式有了突破,改变了学生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存在着诸多困惑:

1、合作讨论的时间与完成教学任务的矛盾。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符合现代的科学教育思想。但实际教学中,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往存在顾虑,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教师往往精心安排合作探究活动,但精彩的课堂活动之后,必要的练习量却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有形式多样的练习,但在练习的数量,题目类型的丰富程度上较以往稍有差距。大量的练习只能排在课堂之外。怎样既能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又能按时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下大功夫,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矛盾。新课标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一些示范课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活动、游戏等掌握了教学内容,整堂课生动有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良莠不齐,教师既要重视优等生的发展,又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需要,难免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不到充分体现,今后,应当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精心设计探索的空间与环境,逐步调整教学思路,放弃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提高学习兴趣。

3、教材内容与考试之间的矛盾。本次课程改革的教材内容较老教材相比改动较大,图文并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材深度变小了,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但有些必考课程中的试题出现了超纲现象,部分知识面稍窄的学生不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考试成绩下降,影响了学习兴趣。

第14篇:小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东观一学区东观小学 王之兴

通过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传统的教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制约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广大的教师也应该彻底地洗脑,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下面我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成为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人们一种沉闷古板的形象,因为以前的数学教师总是给予学生无穷无尽的练习题和单调乏味的公式定理,教师的工作也仅仅是在抄教案、上课、改作业之间循环重复。新课程中提到,教师应该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小学数学教师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也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比如,在二年级的“认识钟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许多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有的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钟表,丰富对时钟的认识;有的教师带领学生亲手制作简易的钟表,让学

生真正感知“时、分、秒”的概念;还有的教师从钟表的认识引申到珍惜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习惯的教育。数学教师除了改善了教学的形式之外,还不断尝试改进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数学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者,将一个个定理公式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而新课程中强调要让教师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老师指引学生去探究数学规律,在学生的小组合作和讨论交流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例如,在

四、五年级的“方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简单机械地告诉学生解方程的步骤,而是让学生从实际中产生对方程的求知需要,构建方程的基本概念之后,再允许学生自主地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尝试解方程。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学生所学到的数学不再是机械的、沉闷的,而是有用的数学、有趣的数。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兴趣,从而更喜欢数学。

二、学生角色的转变,进行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具有几方面的特征,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过程,学生能从学习内容入手、在教学中坚持两个原则、即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教。课堂上教师将方法交给学生,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如二年级的乘、除法计算中,都是先出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的场景,提出数学问题,接着组织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经验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组织相互间的交流找到算法,然后出现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解决,谈出自己的观点后,并作出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进行点拨。这样,教师从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这一切又激发他们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三、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而教材给我们提供的只是表态性教学素材,它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种素材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每一位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好”

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

几年的数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才能体验数学的价值;只有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才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只有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才能使教育理念得以升华,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在与课改同行的道路上,我深知任重而道远,但是教学改革引发我们深思,使我们蜕变,为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引领我走进新的天地。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我要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其主体能力,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和民主的氛围,尽可能的增加学生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维,表露自己的情感,表明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欲望,使他们各自的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出来。

2014.8篇2: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课改课堂教学能力培训心得体会

2013年5月11日,我参加了在高平市实验小学举办的课改课堂教学能力培训,聆听了长子县东方红学校赵庆华的示范课《圆的认识》以及“三课四环节”模式解读。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对“三课四环节”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受益颇深。

感触一:“学案”习题分层:第一层次是基础题(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第二层次是较难题(选做,面向中等生,中下层学生可通过“跳一跳”或“小组互助”来完成;第三层次是拓展题(思考题),面向学优生,中等生通过“小组互助”也可完成。这种作业设计,考虑到了全体学生的需要,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 ,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面临挑战,对于调动学生的兴趣,也有明显效果,同时,还可起到培养“小组协作”的团结合作精神。 感触二:赵老师提到了高校课堂操作五要求之一“构建一个组织”很重要。长子县东方红学校分组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极大地调动了组长帮助组员的积极性。小组长每天负责检查各同学的预习情况和学习掌握情况,使每天所学的知识都能及时巩固。交流时先让1号同学先说,即组内最差的同学先说,其他几号补充、纠正,促使学困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时间久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必定提高。

感触三:在高效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自始至终是摆在首位,教师只是起到“点燃”、“点拨”、“点化”的作用。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思考、质疑、合作、讨论、提高。鼓励学生不用举手直接回答问题。我也在想,这样做会不会出现教

学秩序混乱的问题呢?经过和赵老师交流互动环节,才知道了这也是有具体的操作办法的,如优生让差生、师生眼神交流等,我恍然大悟。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蕴含着先进的教学理念。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教师也不希望自己的课堂规规矩矩、死气沉沉.而是希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今后我在课堂教学中,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因课改而精彩。

宰李小学 秦志恒 2013.5.13篇3:学习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小学语文课改心得体会

安新芦庄学校初中部 彭慧敏

一、思想观念的更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文化的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不是一般的拓展知识面,多读几本书,而是以思考的眼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知识更新。做为一名实验者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做为语文教师,我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平等的姿态走近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议,大胆地评,让创新的火花在读中迸发,从而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新为本的现代阅读教学观念。并做到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树立了个性教育意识。

二、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 。课改让我渐渐认识到,教师角色该转变了,不再是从前课堂的导演者,转变成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我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则是主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学生主

动参与、乐于探究,把握好与学生的亲和度、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参与度、小主人翁地位。

三、知识结构的更新。面对新教材的新内容、新要求,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看到自己在存在的缺漏和差距,在吃透课程标准,精研教材的同时,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深入学习所教语文专业的新理论、新知识,把握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时吸收专业推出的新成果;以形成能适应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过硬的业务功底。

四、学习方式的更新。课改让我意识到,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因此,我课堂上努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在课堂上让学生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课堂中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学生思维活跃,闪光点频频,他们已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要快速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应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手段,培养现代的人。篇4: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新课改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也得到了不少的收获,先将我的收获和体会总结如下:

在教学观念上,新课改真正把教学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胆创造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学生的创造性、相信学生的潜力,就如潘小明教授说的,要尊重学生,多表扬学生,缩小课堂学习与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去,达到了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向老师挑战,让学生在心理自由、心理安全的条件下,大胆想象,大胆猜测,敢于标新立异,愿意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通过身边的数学故事入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的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主体性上下功夫的教学思想。

在教材的运用问题上,新课程主张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即在大纲精神的指导下,以一种版本的教材为基础,搜集多方面的资料,可以从报纸、广播、电视、周围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等多方面收集数据资料,编辑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设计出生动的数学智力活动,改变“以纲为纲,以本为本”过于划意的要求和过于僵化的教学,使教学焕发生机,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面的创造性。课程资源多样化了,课堂变活了,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提高,教师将从一个“教书匠”变成实施课程的“研究者”。

在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上,以独立思考、小组研讨为主,辅以全体教研和大半讲解的组织形式,学生在课堂上研讨和自主活动时间至少达到50%。在教学方法上,以探索式和讨论式为主,逐步引导学生向小学者一样去主动提出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领会课标,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

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以上是我在这几天的学习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下面结合自己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要转变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人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有助于互相交流。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合作与交流者。教师勇于蹲下来看学生,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师生平等,才能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才有利于师生的交流。

二、新课改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合作性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等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重点、难点上挖得过深,导致一部分学生负担过重,跟不上,通常一个班教师能照顾到2/3的学生就不错了,这样就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造成差生或优生弱科,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让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的标准。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师生合作,很多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解决、使问题深化,不留死角。既解放了老师,又能把大部分同学调动起来,使优生更优,差生不落后,实现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教师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某些做法,但并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否定教师的讲解。教和学的方式受多种因素制约,有些很难理解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即使讨论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灵活处理,不能刻意的追求某些教学的外在形式,把课堂教学版式化。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动起来,积极思考、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就是我们的教学目的。新课改对我们教师来说都是第一次,毕竟我们和我们的学生都是接受式教育的产物,要想一下改过来的确很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参与的机会。

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总之,只要用心去想去做,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给课堂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改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改的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1、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坚持自学不懈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掌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和操作技能,学会上网学习,学会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和新教材,领会大纲,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内容、编写特点,要求及教学方向,有效、合理、创造性的指导新教材的教学,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积极的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入到新课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

3、教学中,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学生观”的转变。做到用孩子的心看待一切,不歧视孩子,多赏识孩子,达到班上“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学过程中,老师是学生的朋友,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而不是统治者、长官。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3)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子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的置身于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4)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总之,新的课改让人精神一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突破,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无数的创造空间,确实强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大胆的实践,大胆的创新。在改革中出现问题是难免的,我坚信有全社会的广泛支持,新一轮的改革一定会不断进步,走向成功。

以上是我在学习新课改中的反思和体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创新,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

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篇5:小学课改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暑假里,我参与了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活动,通过学习,使我拓宽了学习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下面谈谈我对本次学习的心得。

一、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展现教师人格魅力

1、热爱祖国,爱岗敬业

热爱祖国,献身教育事业,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爱岗敬业是教师处理与教育事业之间关系的准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红烛”精神,甘做“人梯”,安于“粉笔生涯”,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情怀,献身教育,鞠躬尽瘁。相反,如果教师不热爱自己的事业,“身在曹营心在汉”,必定不能把工作做好。

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义务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爱,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产生愉快

的情绪,从而激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了解学生和关心学生,是热爱学生的起点。教师仅仅把功课教好是不够的,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的一生着想,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全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因势利导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热爱学生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有民主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允许学生独立思考,切不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认真评价学生的行为,和善平等地对待学生,绝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而对学生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侮辱人格的做法。当学生进步时,教师不要吝惜自己的赞美之辞;当学生犯错或退步时,教师也不要任自己的批评侮辱之话泛滥。多一点微笑,多一点赞美,多一点信任,你会得到的回报。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无数经验证明,身教重于言教,“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凡是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给学生树立好榜样;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本身坚决不做,以免给学生留下坏的影响。教师要以自己的良好道德言行来教育和感化学生。

语言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教育学生。

二、用学习引领自身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正在进入信息社会。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老化速度大大加快,学习就成了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自我提升的需要。“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教师要善于从教育实践中汲取能量和资源;善于在任何时间向任何人学习,包括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分享知识;善于和同事交流,扩大视野,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教师终身学习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要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教师就要具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拥有自主学习、自我学习的观点。因为终身学习已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那种“一朝学成而受用终身”的观点已经过时,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获得一辈子享用的知识技能。只有主动去掌握新概念,学习新理念,研究新问题,培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才会使自己重视终身受益。

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但重任主要落在教师身上。时代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变,教师必须认清终身学习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自觉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现代的教育需要。

首先要加强政治思想方面的学习。我国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原则,教师首先要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教育观点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造就人才,错误的教育思想则会摧残人才。教师的政治取向、道德素质、教育观、世界观和人身观对学生起直接影响作用。

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走向综合化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我身为一名青年教师,又奋斗在课程改革实验的最前沿,更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无论是教育家,还是中外名师,他们都具备较深的文化底蕴,这与经常学习是分不开的。随着课改如火如荼的展开,我们教师要有一种强烈的资源意识,克服“一支粉笔教下去,一本教案讲过来”的人生惰性,自觉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和知识结构,以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知识的更新换代让我们的学生接触了的新生事物,广阔的课内课外学习资源为他们知识的积累提供了的机会。我们在学校学习的那点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传授了。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不学习怎么可以,怎么能胜任的教育教学工作?生活是一个广阔的学习的课堂,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为了使自己不被社会所淘汰,只有加紧学习的步伐!一个优秀教师应该抓紧一切时间增加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用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共同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改革,当今的形势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

师一日,便不可荒废半日。通过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增长自身的才干,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为了无愧于教师这一职业,也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信念,今后的工作中,我定会更加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完善自己,书写出灿烂美好的未来。

第15篇:小学英语课改课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课改课心得体会

刘华华

英语已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它不断地走进小学课堂,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探讨,也在不断的进行着。在这次培训学习中,我深有体会,有以下心得。

我认为高效课堂要想能真正的达到高效,就要本着一个目的: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而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使学生通过展示自己而体验到成功的快感,达到乐学,好学的目的。而在课堂上掌控学生的有效方法就是利用小组考核评价,通过小组合作和生生互动来完成。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的设置问题来引领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质疑将问题分析理解透彻。

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流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备课。在书写导学案时,要分析本课所学习的内容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对于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点应怎样追问;哪些内容是学生能考虑到并在展示讲解时能讲出来的;哪些是学生考虑不到,但通过追问可以讲解出来的;哪些是学生无法讲解必须由老师详细讲解的;本课知识的扩充应该到一个什么程度;在本课的达标考核中应重点关注哪几个学生。

二、课前准备。将需要提前书写到黑板上的内容早一些安排学生写好,写工整。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教具等?崆胺旁谙嘤Φ奈恢蒙稀?

三、教学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我将原来的预习,展示和达标三种课型进行了整合。做到每节课都有达标,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应用。比如单次课的教学流程是:

由学生在课前将本课生词写在黑板上。在单词检测结束后请学生看黑板上的单词1分钟。看看哪些是不会的,一会学习时作为重点。接着听录音进行正音练习。然后由各小组分别派代表到讲台前试读。这里可以让会的同学进行展示或者是练习听力强化记忆的过程,也是给不会的同学一个学习的过程。接下来是领读。各小组分别派代表进行领读,同学们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强化了记忆和练习了听力。接着给5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时间,让小组内部帮助一下没有跟上的同学。让好学生进行巩固背诵。课前由学生将本课重点句型用双色笔写在黑板上。学生在练习完单词后,请学生一起看黑板并给一分钟考虑应怎样翻译,如何进行简单的替换。之后由学生自愿到黑板前进行讲解,翻译和进行简单替换。老师在这时只是对学生翻译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纠正并做以强调。此时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交给各小组进一步组织学习单词和句型。每个小组把不会的问题写在暴露区,由小老师带领大家解决。最后给小组三分钟准备,组长带领大家用新单词编成对话展示出来。也就是大展示,每次都评出最佳表演小组和个人。最后是评学部分,在这一环节我一般设置两部分内容,听力和笔答,听力是一定要在课堂上完成的内容,笔答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机动一些,可每组派一名学生演板,对子互相用双色笔批改,完成后上交给组长。

第16篇:小学英语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小学英语教学课改心得体会

鼎新镇小学 张雪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相互交流、激励情意,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教师要充分利用书中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

2.练习形式多种多样,手、脑、口、耳、眼、肢、体并用,静态、动态结合,基本操练与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如教了1—10 的数字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带来他们最喜爱的毽子,一边踢,一边数,学生们既踢了毽子,又复习了数字,一举两得。

3.设计任务型活动,开放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造思维。如:设计\"我是小小礼仪员\",让学生练习已学的礼貌用语;设计\"五好家庭演讲会\",让学生介绍家庭成员及父母职业;设计\"苗苗艺校招生\",让学生谈各自的兴趣爱好等。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创造性,使他们的英语水平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优化教学过程 1.充分利用班班通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如图画、录音、录像等多媒体资源,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规范的语音、语调,还可以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使用的示范,即语言使用的场合、时间、对象等,以及体态语手势、动作、表情等的示范。

2.多种媒体的运用能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活泼,极具感染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帮助学生持久记忆。

3.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置身于以英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体验英语的实际运用。

三、运用多种激励方式,鼓励小学生积极进取 小学生学习英语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学应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成绩和点滴进步都要加以肯定,使他们喜欢学、乐于学。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激励的方式,如:奖品激励、任务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实践,体验成功,有了成就感,就有了自信心。特别要注意对学习后进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英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教师应该想尽各种办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像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17篇:小学课改心得体会1

小学课改心得体会

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

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

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通过改变新的教学方法,希望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主动的学习,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有较大的提高。在实践工作中,

我将不断总结反思,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等;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

第18篇: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袁付小学刘靖

4月2日上午,我们袁付学区的老师们在武屯小学进行了一次高效课堂课改研讨会,这也是我们新教师上岗后在学区进行的第二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又一次理解了24字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让我明白了如何上一堂高效的、学生愿意听的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琳琳老师的五年级语文课。这是我第二次听胡老师的课,刚一上课,她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就让我感觉精神振奋,一下子就提起了劲儿。她上的是《体育课》,一开始,胡老师组织了课堂听写活动,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汉字,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本课的文章大意——又瘦弱又驼背的涅利爬横木。导入十分流畅自然,也不会让人感觉很突然。之后,胡老师用小组互动、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把一节课上的激情澎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丝毫不觉得时间过得慢,反而在下课时还有点依依不舍,我想这就是胡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示范课展示完后,我们进行了评课和研讨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伊滨区主抓课改的李老师告诉我们:上好一堂高校课一定要抓好切入点,把导学案上的问题整合,让问题更加巧妙,有利于抛出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作为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吃透课本,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高效课堂上要做到学生“三真”和老师“三真”,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听完李老师的话,我也有所感悟,为什么我的课堂上会有学生说话、走神、乱说乱动的现象,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困生有些忽视,才导致让他们在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无事可做。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我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思考,“跳一跳摘个桃”,激励他们大胆发言,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乐趣。说到对学困生的帮助,就不得不提小组捆绑式评价,我们四年级也在持续进行着,每当学困生有不会的知识时,我会让好学生来帮助他们完成,并对已经学会的学困生和好学生同时给予奖励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也激发好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岂不一举两得!

课改就像滚雪球,需要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作为新教师,我更要不断学习,向前辈学习经验,向一同来的新教师学习新思维,与大家共同成长。

第19篇: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袁付小学 刘靖

4月2 日上午,我们袁付学区的老师们在武屯小学进行了一次高效课堂课改研讨会,这也是我们新教师上岗后在学区进行的第二次教研活动,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又一次理解了24字教学模式的真正含义,让我明白了如何上一堂高效的、学生愿意听的课。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胡琳琳老师的五年级语文课。这是我第二次听胡老师的课,刚一上课,她的语气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就让我感觉精神振奋,一下子就提起了劲儿。她上的是《体育课》,一开始,胡老师组织了课堂听写活动,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汉字,还在不知不觉中引入了本课的文章大意——又瘦弱又驼背的涅利爬横木。导入十分流畅自然,也不会让人感觉很突然。之后,胡老师用小组互动、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方式把一节课上的激情澎湃,学生积极性也很高,丝毫不觉得时间过得慢,反而在下课时还有点依依不舍,我想这就是胡老师的课堂带给我们的魅力吧。

示范课展示完后,我们进行了评课和研讨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伊滨区主抓课改的李老师告诉我们:上好一堂高校课一定要抓好切入点,把导学案上的问题整合,让问题更加巧妙,有利于抛出矛盾,激发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作为老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真正吃透课本,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高效课堂上要做到学生“三真”和老师“三真”,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才能让学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听完李老师的话,我也有所感悟,为什么我的课堂上会有学生说话、走神、乱说乱动的现象,还是我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困生有些忽视,才导致让他们在课堂上无从下手,甚至无事可做。所以在设置习题的时候,我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思考,“跳一跳摘个桃”,激励他们大胆发言,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乐趣。说到对学困生的帮助,就不得不提小组捆绑式评价,我们四年级也在持续进行着,每当学困生有不会的知识时,我会让好学生来帮助他们完成,并对已经学会的学困生和好学生同时给予奖励分,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也激发好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岂不一举两得!

课改就像滚雪球,需要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坚持不懈,作为新教师,我更要不断学习,向前辈学习经验,向一同来的新教师学习新思维,与大家共同成长。 《>小学课改研讨会心得体会》

第20篇:安义县“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课改心得体会

安义县“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课改心得体会

“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激趣名标、自主学习、合作展示、当堂测试、提升小结)是一项完整的教学方式,给教师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新的行为、新的热情,似乎有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清新感觉。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让我看到了 “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的曙光和希望。第一次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首先,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突出多样性和选择性,让每位充满个性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选择自由,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即构建以人为本、百花齐放的新型教学体系;它变沉闷、闭塞的课堂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更注重的是师生的交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它还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习和做人的品性。

其次,“自主式五步”教学改革是安义县教育的一件大事,关系着下一代人才的健康成长。课改应是全社会共同关心、共同参与的大事。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过程。

第一:课改需要加强老师与学生的心灵对话。教学只有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才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正是这种双边活动的有力体现,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和创新精神,它能使学生置身于快乐之中。当然, 教师在对话中要以

一个参与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探索、研究、讨论之中。与学生一起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换自己的看法。教师用商量的、研讨的口吻与学生对话,鼓励学生相互补充,展开讨论。比如\"我想这样做,大家看行不行?\"\"这位同学是这么想的,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如果学生向教师提问题。教师要热情对待,积极回答。在对话中,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把话说完。

第二:课改需要加强教材、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课改涉及千家万户,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是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课改不仅对老师提出要求,也对家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许多课都需要家长配合辅导,或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让家长了解新课程,取得家长对课改的支持,是这次课改实验区普遍的做法,也是课改的应有之意。我校采取了多种办法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新课程是怎么一回事,如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问卷调查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新课程理念。

最后,“自主式五步”教学课改是塑造教师人才的一个平台。“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已逐渐成为广大中小学领导和教师的共识。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自主式五步”教学联系起来。我们的课改也迫切呼唤科研能力的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探寻教育规律及有效途径。

小学课改j教学模式心得体会
《小学课改j教学模式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