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必修5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4-19 01:31:04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高二数学必修5 等差数列练习题

一、选择题:

1、设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2n7,则a1a2a15( ) A、153 B、210 C、135 D、120

2、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

1的等差数列,则4mn( )

313 C、D、428

3、若{an}是等差数列,首项a10,a2003a20040,a2003.a20040,则使前n项和Sn0成 A、1 B、立的最大自然数n是( ) 4007

D、4008

A、4005

B、4006

C、

4、设Sn是等差数列{an}的前n项之和,且S6S7,S7S8S9,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d0 B、a80 C、S10S6 D、S7,S8均为Sn的最大项

5、已知数列{an}满足a10,an1an33an1(nN*),则a20=(

3 2 A、0

B、3 C、3

D、

6、△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如果a、b、c成等差数列,∠B=30°,△ABC的面积为3,那么b= 2D、23

( )A、

13 B、13 C

2、23

27、若钝角三角形三内角的度数成等差数列,且最大边长与最小边长的比值为m,则m的范围是( ) A、(1,2)

B、(2,+∞)

C、[3,+∞)

D、(3,+∞)

二、填空题:

8、在△ABC中,若三内角成等差数列,则最大内角与最小内角之和为______.

9、若在等差数列{an}中,a37,a73,则通项公式an=______________

10、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1nn1

2,其前n项和时Sn9,则n等于_________

n

11、已知数列{an},a1=1,a2=2,an+1-anan+2=(-1),则a3=______,a4=______.

12、在等差数列{an}中,a5=-1,a6=1,则a5+a6+…+a15=______.

13、已知数列{an}中,a12,an1

三、解答题:

14、(1)求数列1,2an则数列的通项公式an=______________ an1111,,,的通项公式an 12123123n(2)求数列{an}的前n项和

15、等差数列{an}中,Sn是{an}的前n项和,S6=7,S15=16,求a11.

必修5周周考

(四)

一、选择题:ACBC BBB

二、填空题:

8、120°;

9、-n+10;

10、99;

11、5、12;

12、99;

13、

1 1n1()

2三、解答题:

14、解(1)an 11

12nn(n1)(2)an 2111111112n2()Sn2[(1)()()]2(1)n(n1)nn1223nn1n1n1

15、解:S15-S6=a7+a8+…+a15=

a7a15×9=9a11=9,a11=1.2

推荐第2篇:高一数学知识点总结必修5

高中数学必修5知识点

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nmd;②a1ann1d;③d⑤d

anamnm

ana1n

1;④n

ana1

d

1;

14、若an是等差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差

数列,且2npq(n、p、q*),则2anapaq;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差数列;连续m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差数列。

15、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①Sn

na1an

;②Snna1

nn1

2d.

16、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则S2nnanan1,且S偶S奇nd,

S奇S偶

anan

1.②若项数为2n1n*,则S2n12n1an,且S奇S偶an,

S奇S偶

nn1

(其中

S奇nan,S偶n1an).

17、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则这个数列称为等比数列,这个

常数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18、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G,使a,G,b成等比数列,则G称为a与b的等比中项.若G2ab,则

称G为a与b的等比中项.

n

119、若等比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比是q,则ana1q.

nm

20、通项公式的变形:①anamq;②a1anq

n1

;③q

n

1

ana1

;④q

nm

anam

*

21、若an是等比数列,且mnpq(m、n、p、q),则amanapaq;若an是等比数

*

列,且2npq(n、p、q),则anapaq;下角标成等差数列的项仍是等比数列;连续m

项和构成的数列成等比数列。

na1q1

22、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的公式:Sna11qnaaq.

1nq1

1q1q

q1时,Sn

a11q

a11q

q,即常数项与q项系数互为相反数。

nn

23、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①若项数为2nn

*

,则S

S偶

q.

n

②SnmSnqSm.③Sn,S2nSn,S3nS2n成等比数列.

24、an与Sn的关系:an

SnSn1S

1n2n1

一些方法:

一、求通项公式的方法:

1、由数列的前几项求通项公式:待定系数法

①若相邻两项相减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knb,列两个方程求解;

②若相邻两项相减两次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an2bnc,列三个方程求解; ③若相邻两项相减后相除后为同一个常数设为anaq

2、由递推公式求通项公式:

①若化简后为an1and形式,可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②若化简后为an1anf(n),形式,可用叠加法求解;

③若化简后为an1anq形式,可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代入求解;

④若化简后为an1kanb形式,则可化为(an1x)k(anx),从而新数列{anx}是等比数列,用等比数列求解{anx}的通项公式,再反过来求原来那个。(其中x是用待定系数法来求得)

3、由求和公式求通项公式:

①a1S1② anSnSn1③检验a1是否满足an,若满足则为an,不满足用分段函数写。

4、其他

(1)anan1fn形式,fn便于求和,方法:迭加;

例如:anan1n1 有:anan1n1 a2a13a3a24

anan1n

1各式相加得ana134n1a1

n

b,q为相除后的常数,列两个方程求解;

n4n1

(2)anan1

anan1形式,同除以anan1,构造倒数为等差数列;

anan1anan1

2

1an1

例如:anan12anan1,则

1

,即为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an

an

(3)anqan1m形式,q1,方法:构造:anxqan1x为等比数列;

例如:an2an12,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得:an22an12,即an2等比,公比为2。 (4)anqan1pnr形式:构造:anxnyqan1xn1y为等比数列;

nn

(5)anqan1p形式,同除p,转化为上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构造;

因为anqan1pn,则

anp

n

qan1pp

n1

1,若

qp

1转化为(1)的方法,若不为1,转化为(3)的方

二、等差数列的求和最值问题:(二次函数的配方法;通项公式求临界项法)

①若②若

ak0

,则Sn有最大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d0a0k

1a10a10

ak0

,则Sn有最小值,当n=k时取到的最大值k满足 d0a0k1

三、数列求和的方法:

①叠加法:倒序相加,具备等差数列的相关特点的,倒序之后和为定值;

②错位相减法:适用于通项公式为等差的一次函数乘以等比的数列形式,如:an2n13;

n

③分式时拆项累加相约法:适用于分式形式的通项公式,把一项拆成两个或多个的差的形式。如:an

1nn1

1n

1n

1,an

2n12n1

111

等;

22n12n1

④一项内含有多部分的拆开分别求和法:适用于通项中能分成两个或几个可以方便求和的部分,如:

an2n1等;

n

四、综合性问题中

①等差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ad和ad类型,这样可以相加约掉,相乘为平方差; ②等比数列中一些在加法和乘法中设一些数为aq和

aq

类型,这样可以相乘约掉。

第三章:不等式

1、ab0ab;ab0ab;ab0ab.

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可以用相减法;相除法;平方法;开方法;倒数法等等。

2、不等式的性质: ①abba;②ab,bcac;③abacbc;

④ab,c0acbc,ab,c0acbc;⑤ab,cdacbd; ⑥ab0,cd0acbd;⑦ab0ab⑧ab0

nn

n,n1;

n,n1.

3、一元二次不等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不等式.

4、二次函数的图象、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间的关系:

判别式b4ac

0 0 0

二次函数yaxbxc

a0的图象

有两个相异实数根

一元二次方程axbxc0

有两个相等实数根

a0的根

axbxc0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x1,2

b2a

x1x2

b2a

没有实数根

x1x2

a0

axbxc0

xxx1或xx2

bxx

2a

R

a0

xx1xx2

5、二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不等式.

6、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由几个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

7、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满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x和y的取值构成有序数对x,y,所有这样的有序数对x,y构成的集合.

8、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坐标平面内的点x0,y0.

①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上方. ②若0,x0y0C0,则点x0,y0在直线xyC0的下方.

9、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直线xyC0.

①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上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下方的区域.

②若0,则xyC0表示直线xyC0下方的区域;xyC0表示直线

xyC0上方的区域.

10、线性约束条件:由x,y的不等式(或方程)组成的不等式组,是x,y的线性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欲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所涉及的变量x,y的解析式. 线性目标函数:目标函数为x,y的一次解析式.

线性规划问题: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 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x,y.

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最优解: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11、设a、b是两个正数,则

ab称为正数a、b

a、b的几何平均数.

12、均值不等式定理: 若a0,b

0,则ab

,即ab

2

13、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①a

2b2

2aba,bR;

22

②ab

ab2

a,bR;

③abab2

a2

b2

ab2

2a0,b0;④2

2

a,bR.

14、极值定理:设x、y都为正数,则有

s(和为定值),则当xy时,积xy取得最大值s2

⑴若xy. 4

⑵若xyp(积为定值),则当xy时,和x

y取得最小值

推荐第3篇: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高二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必修5余弦定理

一、教学内容与内容解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余弦定理》

通过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方法推导余弦定理 正确理解其结构特征和表现形式

解决\"边、角、边\"和\"边、边、边\"问题 初步体会余弦定理解决\"边、边、角\" 体会方程思想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 应用数学的潜能

二、教学目标与目标解析:

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

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 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类基本的解三角形问题;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 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余弦定理是关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结论 利用向量数量积推导余弦定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学生不容易想到和理解起来困难因此 应注意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

重视与内容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并且在提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示范、引导 总体上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 创造力较弱

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 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

使得学生在余弦定理推导方法的探求上有一定的难度 在发掘出余弦定理的结构特征、表现形式的数学美时

能够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思想感情;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的本质 应用方程的思想去审视

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余弦定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

(五)》(第2版)第一章《解三角形》第一单元第二课

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 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

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

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因此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第二节课 其主要任务是引入并证明余弦定理 在课型上属于\"定理教学课\" 本课之前

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 用向量方法探求余弦定理 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 做好\"余弦定理\"的教学 不仅能复习巩固旧知识 使学生掌握新的有用的知识 体会联系、发展等辩证观点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过 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4 在ABC中 设BC=a AC=b AB=c 已知a b和C 求边c C b a

A c B

(图1.1-4) 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

联系已经学过知识和方法 可用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正弦定理试求 发现因A、B均未知 所以较难求边c 由于涉及边长问题

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A

C B (图1.1-5) 如图1.1-5 设

那么

从而 同理可证

于是得到以下定理

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的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思考:这个式子中有几个量?从方程的角度看已知其中三个量 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能否由三边求出一角? (由学生推出)从余弦定理 又可得到以下推论: ;;

[理解定理]

从而知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及它们的夹角就可以求出第三边; ②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就可以求出其它角

思考:勾股定理指出了直角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 余弦定理则指出了一般三角形中三边平方之间的关系 如何看这两个定理之间的关系? (由学生总结)若ABC中 C= 则 这时

由此可知余弦定理是勾股定理推广 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特例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 已知

求b及A ⑴解:∵

=cos

==∴ 求可以利用余弦定理 也可以利用正弦定理: ⑵解法一: cos ∴

解法二:∵sin 又∵>< ∴< 即<<∴

评述:解法二应注意确定A的取值范围

例2.在ABC中 已知

解三角形(见课本第8页例4 可由学生通过阅读进行理解) 解:由余弦定理的推论得:

cos

cos

Ⅲ.课堂练习:第8页练习第1(1)、2(1)题

[补充练习]在ABC中 若 求角A

Ⅳ.课时小结

(1)余弦定理是任何三角形边角之间存在的共同规律 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

(2)余弦定理的应用范围:①.已知三边求三角;②.已知两边及它们的夹角 求第三边

课后反思

附表:(板书设计)

六、目标检测设计:

正弦定理是否能解决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它边角的问题吗? 预测结果: 不能

因为任一等号两边都有两个未知量

所以正弦定理不能解决已知两边和夹角求其它第三边的问题

七、反思预期效果:

1.本课从解三角形的问题出发 提出解题需要 引发认知冲突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在定理证明的教学中

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向量知识、坐标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用向量知识推导出公式 之后又对知识进行了归纳比较 发现特征 便于学生识记

同时指出了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殊情形 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层次

但是由于学生对向量知识的遗忘 所以在推导余弦定理时

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比较困难;3.教学目标能基本完成 学生能做到独立完成课后习题 但在公式的应用上还欠缺灵活性 涉及的三角函数求值还需加强

推荐第4篇:必修5教学计划

《语文必修5》教学计划

魏大勇

《语文必修5》的教学,仍然要围绕和遵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和指导思想,把握教材内容,发挥教学个性,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在每个环节都渗透“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一、阅读鉴赏

“阅读鉴赏”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要领略单元的编排意图;要加强对课文的整体解读和重点难点的深入探究;要把握“研讨与练习”的设计意图,力求启发学生的多维思路;要注重课前预习的指导和教学方法的预想,做到启发性灵活性实用性并重。

课文共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小说,学习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的方法:

关于主题: 通读中透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精读中要由三要素窥探小说的主题,研读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关于情节:注意情节的展开性和曲折性以及合理性。注意情节的发展有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

关于课时安排:重点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用以落实小说主题和情节的教学目标。

《边城》作为课外自读课文,教学时要通过影视手段使学生加深对主题和情节的探究。可以在视后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在主题或情节方面的所得。 估计要用6课时。其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用3课时。《装在套子里的人》用2课时。《边城》用1课时。

第二单元是文言抒情散文,学习的重点是在继续积累文言实虚词并了解文言常用句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古人的真性情和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注意文章的诵读。

关于感受古人真性情:引导深入理解抒情的背景、写作目的以及抒情方式,以求感受作品深蕴的情感。

关于品味丰富多彩的语言:品味语言运用的妙处,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关于诵读:诵读中体味深厚的情感和骈文有声韵之美。

其中要求背诵的有:《归去来兮辞》(全文)《滕王阁序》(2-3段)《陈情表》(全文)。

关于课时安排:重点学习《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和《陈情表》。估计要用11课时。其中《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陈情表》各用3课时。《逍遥游》用2课时。

第三单元为文艺评论和随笔。它们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审美现象。其中《咬文嚼字》谈的是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和文字用语的原则。《说木叶》则是“咬文嚼字”范例。两篇课文可以以《咬文嚼字》为主结合起来学习。《谈中国诗》是从比较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诗的特征,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要注意阅读论说性文章的步骤和方法,即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拟出提纲——找出重点(段落和词语),抓住主旨——判断观点,阐发评价。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4-5课时。《咬文嚼字》和《说木叶》(结合学习)用3课时,《谈中国诗》用1课时。 第四单元为科技说明文(又名“自然科学小论文”或“科普文”),重点是普及科学知识,引起大众关注和兴趣。学习此类文章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习时要激发学习科普文章的兴趣,把握它们的特点,理清作者思路,概括归纳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的重点难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开展跨学科交流活动。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5课时。中国建筑的特征》2课时,《作为生物的社会》2课时,《宇宙的未来》1课时(可以采用影视手段)

二、表达交流

本册在前四册文体和表达方式学习的基础上,从综合写作能力的角度,设置了深刻、丰富、文采、创新四个专题,作为高中写作的的总结。

其中重点是写得深刻。写得深刻的方法是“以小见大”“比较”“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它靠联想逻辑和推理;而“丰富”“文采”主要靠积累,要继续通过对《素材套用》一类的辅导书或晨读教材大量阅读,并加强写作素材的概括和提炼、快速结构等训练。创新,则宜小范围推广,训练应该谨慎。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16课时。《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用2课时(实4:指导1课时,写作2课时用课外,讲评1课时);《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用2(实4)课时。《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用2(实4)课时。《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用2(实4)课时。

三、梳理探究

关于课时安排:估计用4课时。《文言词词语和句式》用2课时。《古典文化常识》用2课时。《有趣的语言翻译》课外。

四、名著导读

1、关于《三国演义》的导读(使用影像资料,利用晨读或晚自习时间)

2、关于《堂吉诃德》的导读(略)

作文计划

第一次作文

【话题】关于孔子学生的“救人”“赎人”故事的材料作文

【要求】深刻;使用“深刻的方法”(以小见大,对比,透过现象见本质)。

第二次作文

【话题】关于“父子协议”的材料作文

【要求】材料丰富;有场面或细节描写。

第三次作文

【话题】修改或重写自己过去的一篇作文(要求附原文)

【要求】有辞采。

第四次作文

【话题】由读孟德斯鸠的关于“社会”教育的几句话产生感想而写一篇新颖作文(可以“故事新编”)。

【要求】做到三“新”,即立意新、题材新、形式新。

教学进度表

第二单元 古代散文(课时数:14)

归去来兮辞3 第一周

滕王阁序3 2/1第二周

逍遥游2

陈情表3 2/1第三周 【梳理探究】《文言词词语和句式》2 【梳理探究】《古典文化常识》2

【表达交流】《缘事析理 学习写得深刻》2(实4) 第四周

第一单元 小 说(课时数:6)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3 装在套子里的人2 第五周

边城1

【名著导读】关于《三国演义》的导读(暂不定)

【表达交流】《讴歌亲情 学习写得充实》2(实4)

第三单元 文艺评论和随笔(课时数:5)

咬文嚼字2 第六周

说木叶1 谈中国诗2

【表达交流】《锤炼思想 学习写得有文采》2(实4)第四单元 科技说明文(课时数:5)

中国建筑的特征2

作为生物的社会2 1/1第八周

宇宙的未来1

【表达交流】《注重创新 学习写得新颖》2(实4)

第七周

推荐第5篇:高二数学必修5 等比数列练习题(整理)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

1、在等比数列{an}中,公比q=2,且a1a2a3a30230,则a3a6a9a30等于()

A、2B、2C、2D、2

2、每次用相同体积的清水洗一件衣物,且每次能洗去污垢的102016153,若清洗n次后,存留的污垢在1%以4

下,则n的最小值为()A、2B、3C、4D、6

3、若实数a、b、c成等比数列,则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为()

A.0B.1C.2D.无法确定

4、某种商品投产后,计划两年后使成本降低36%,那么平均每年应降低成本()

A、18%B、20%C、24%D、3%

5、若{an}是等比数列,a4a7512,a3a8124且公比q为整数,则a10等于()

A、-256B、256C、-512D、512

6、在等比数列{an}中,a3 和 a5 是二次方程 xkx50 的两个根,则a2a4a6的值为( )

(A)55(B)55(C) 5(D)25

7、已知an是等比数列,a22,a521,则a1a2a2a3anan1() 4

3232nA.1614nB.1612nC.D.1412n33

8、三个数的比值为3:5:11,各减去2后所得的三数成等比数列,则原来三个数的和为______

9、正项等比数列{an}其中a2a511则lga3lga4_______。

10、已知数列{an}前n项和Snn2n1,那么它的通项公式an_____

11、在等差数列an中,a1,a2,a4这三项构成等比数列,则公比q。

xbx10的四个根组成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12、设两个方程xax10、则ab________。

13已知关于x的二次方程anx2an1x10(nN)的两根,满足6263,且a11

(1)试用an表示an1(2)求证:{an是等比数列(3)求数列的通项公式an

14、有4个数,其中前3个数成等差数列,后3个数成等比数列,并且第1个数与第4个数的和是16,第2个数与第3个数的和是12,求这4个数.

2223

推荐第6篇:人教版必修5《边城》教学设计

《边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边城》中自然和风俗环境描写,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等分析翠翠、爷爷,傩送的人物形象。

3、感受边城展现的的的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从而理解小说主题。教学重难点:

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角度体会小说主旨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沈从文;

2、疏通情节,理清选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黄磊的歌《等等等等》,大家知道这首歌中讲的故事来自哪里吗?(《边城》),边城又在哪里?(凤凰)它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小城,因凤凰起飞而得名,曾经一直处于“深闺人未知”的状态,后因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而名满天下,不知究竟是凤凰成就了沈从文,还是沈从文成就了凤凰,谁也说不清,但有一点很肯定,那就是凤凰古城和《边城》都很闻名。给大家看几张凤凰的图片,先感受一下。(凤凰图片)

清丽的沱江如碧萝带一般从远山飘摆而来,轻轻地穿山绕城,为这座古老凝重的古城增添了更多活力„„

两岸的吊脚楼像是时间板结中脱落的歌声,弥漫着神奥古茁的原始气息„„

走进狭长幽深的巷陌,脚步声声叩响湿漉漉的石板,如同叩问一个古老的神话„„ 阴湿的天空下,远山白雾氤氲,古城的气质清雅宁静„„

看看沱江,听听棒棒洗衣声,溜溜石板路,在小店烤烤火,吃吃炒火锅,闹闹嗑,拍拍老人与孩子,然后哪儿也不想去了„„

何时也能去那儿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景象。

看了这些图片,有没有觉得凤凰很美,有一种想去看看的冲动。凤凰是美的,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是更美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小说,感受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领略边城的风情和韵味。

二、作家作品(15分钟)(提醒学生做笔记)

(1)关于沈从文: (凤凰之子的传奇人生)

1、身份:

苗汉土三家血统(1902出生在湖南凤凰,凤凰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集地,但是这个地方又汉族人最多,所以他从小便受到三种传统文化的熏陶。)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受五四思潮影响,1923年离开家乡只身来到北京闯荡。)

活在都市里的乡下人(因湘西话和衣衫褴褛被人讥讽为“乡巴佬”,成为一个不被北京人接受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从未上过大学,仅小学毕业,凭借自己的才华,在胡适、徐志摩、郁达夫等人的帮扶下成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名校教授。)

2、经历:

1 无文从文。小说题材:湘西生活题材(人性之美),都市生活题材(人性缺失)

没有文凭,但他叫沈从文,从事的是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弃文从史。桃红色文艺作家、反动派、自杀未遂;《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前三十年倾心于文学创作,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因本着为艺术而艺术的自由主义创作原则,偏离现实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与当时的主流现实主义相偏离,因此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郭沫若发表《斥反动文艺》,将沈从文说成是专写颓废色情的“桃红色”的反动作家。1940年自杀未遂,退出文坛,弃文从研。下半生致力于古代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将中国历史一个个王朝的兴衰演变通过衣服演变出来。他服饰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很少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现在许多古装剧也从中找借鉴。

擦肩诺奖。两次提名。

曾获两次提名。197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准备颁给沈从文,沈从文去世,造成诺奖与中国的又一次擦肩。

3、正名:文学大师

直到2006年,当代文坛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确认了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

4、长眠: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

1988年逝世,享年86岁,骨灰撒在沱江。“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离乡背井的赤子结束了一生的奔波,终于魂舍归来。 (2)关于《边城》:

《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1999年,《亚洲周刊》推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鲁迅小说集《呐喊》位列第一,《边城》名列第二。著名作家汪曾祺也曾这样评价沈从文,他说:“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可以看出是对沈从文以及《边城》的极高评价。

对沈从文我们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就整体感知小说,疏通小说的情节和思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0分钟)

1、了解《边城》情节

学生读步步高导学案上的情节介绍。(蓝皮P11)(2班) 找学生复述情节。(12班)

2、概括节选部分情节

自主思考,概括情节。

提问:本文节选小说第三至第六部分,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情节,概括的时候分别用注意时间,人物,事件。(3分钟思考)

明确:第三节:(叙述)(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追叙)(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补叙)(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叙述)(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补充: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衔接得天衣无缝,情

2 节铺陈上运用顺叙、补叙的叙述手法,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四、探究(5分钟)

读过《边城》的人都会觉得她很美,《边城》的美体现在很多方面,根据小说内容加上你的理解,试着分析一下《边城》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钟讨论)

明确: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内容就是了解作者,疏通情节。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是我们这个文章要讲的重要内容,下面的课我们也将从这些方面对小说进行分析。

五、作业

晚读之后,7:10——7:25背默陈情表后两段。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眼前端午,忆起以往

第四节:两年以前,偶遇傩送

第五节:一年以前,遇见天保

第六节:触景生情,勾起情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风景美;

2、感受风俗美;

3、掌握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小说的情节,探究了《边城》之美,体现在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这节课我们就主要来欣赏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掌握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首先我们欣赏边城的风景美:

二、欣赏风景美

1、请同学们齐读

一、二两段,思考体现边城的什么特点。(3分钟)(先学生概括,后老师补充)

明确:(1)开篇写道“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生活环境的太平。

(2)“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似乎就还不曾为这座边城人民所感到。”——体现边城之“边”,与世隔绝,《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日子”——这里说明了生活环境的相对隔离,受外界影响小,习俗保留相对完好。

补充:当时外界社会状况

“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沈从文从乡下跑到大城市,面对的是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城里人的“庸俗小气自私市侩”,惟实惟利,对这些的深恶痛

3 绝,这引发了他的乡愁,使他对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所摧毁的淳朴民风十分怀念。

2、边城的风景美。

前两段我们知道边城整体环境是安定和平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人、事、物都是美好的。读过《边城》的人都向往边城的风景美,但读完文章,我们好像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景物描写,但边城仍给人美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找出、思考、谈谈,老师总结)

提示:可以把描写景物的散碎词语集中起来。

要求:3分钟找出跟景物描写相关的词并划出来,思考这些词给你的印象。

明确:文章虽没有集中的景物描写,但作者却在文中无处不涉及,他把秀美的景物布点在文中多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景物相关的词语:

茶峒、河街、码头、吊脚楼、龙船、鸭子,渡口、渡船、黄狗、青山、小溪、长潭、白塔,落日、河面、银色薄雾,青浪滩、烟草,酒葫芦,等等。(学生齐读)

带有乡土韵味的地名,饱含民族特色的建筑,富有生气的的景物,这些搭配在一起,给人一种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的感觉,边城就像现代的世外桃源,又像是一幅山水风景画。这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意象叠加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联系:我们现实中是什么样子的,生活在大都市,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什么?

补充:钢筋水泥,噪音尾气,高楼大厦,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每天都疲于奔命,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去放松休息,更不用说亲近自然,我们与自然地距离越来越远。追求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让我们对自然更加向往,这也是人们读了《边城》之后向往凤凰风景美的一个原因。

三、感受风俗美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这在他的小说种也处处可见,特别是在他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中。这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边城》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么,《边城》的风俗美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说明边城人们的生活氛围是怎样的?

提示:注意文章中出现的节日、习俗以及人们的活动,画出相关的句子。 明确:(1)每到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年轻小伙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P

14、15)

(2)中秋节夜晚赏月,青年男女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听爱慕之情。(P19)

(3)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P19)

(4)另外还有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老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P20)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一个“和”字,和桃花源的生活相类似。

热闹的端午节、静谧的中秋节、欢乐的春节、古朴的婚俗,给我们一种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的感觉,这也便是边城风俗美的特点。

联系:今天我们如何过节日的?

补充:端午节没有龙舟,只吃个粽子意思意思;中秋节送盒月饼而已;我们的烟火总是以灰黄的天空为背景,以昏黄的路灯光为底色;现代的婚嫁更多地是讲究排场。

小结:这是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和风俗美。这些美丽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令人神往,引起无限遐思。

拓展:环境是小说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作者用大篇幅对社会风俗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补充:

概念: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们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以及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换、风霜

4 雨雪等等。

作用:

背景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练习小说“鞋”中,送鞋子是当地的风俗,暗示民风的淳朴。)

情节发展: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鞋”作为小说的线索,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 人物形象:映衬人物的心情,烘托人物的性格。(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情趣、心境,表现人物心理。)

情感主题:抒发作者的思想情感,升华主题。(借景抒情,例:《荷塘月色》中描写的荷塘月色图,实际上寄托了朱自清的情感)。

明确:

环境背景:暗示了边城美好的社会环境:这是一块远离世俗、自然淳朴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是作者心中的桃花源;为《边城》牧歌基调增添文化背景和纵深。乡土和传统的有机融入,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文化含量。

情节发展:推动情节的发展,是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赛龙舟的主要人物是天保和傩送,而翠翠和傩送、天保三人的爱情纠结即是以此为缘起。

人物形象:频繁展示湘西边陲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边城人们淳朴自然的生活环境和简单、乐观、纯粹、知足的精神状态,突出了边城人淳朴自然的生命样式。

情感主题:与当时“争乱”的外世隔绝,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和谐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小结:纯净秀美的自然环境为边城增添了诗情画意,在这一片没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净土上,湘西特有的风土民情醇厚而又纯净,边城人的生活简单而热闹。本节课我们主要是欣赏《边城》体现出的风景美和风俗美,下节课我们集中处理《边城》淳朴的人性美。

四、作业

《边城》黄皮第二题——小说语言特色赏析;第四题——语言运用。

五、板书设计

环境描写 风景美:清丽空灵、朴素自然、纯净秀美 风俗美:自然原始、古韵盎然、淳朴热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品味人性美;

2、探讨翠翠爱情悲剧,体会小说主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欣赏了边城的风景美和风俗美,风景美和风俗美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回顾)除此之外,我们还回顾了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小说中环境的介入式描写要为人物和主题服务。前面我们欣赏了风景美和风俗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分析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探究文中所展示出的人性美。(主要翠翠和爷爷,次要傩送、二老和顺顺)

二、分析形象,感受人性美——合作探究(小组形式)

1、人物形象:

要求:划出有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句子,结合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翠翠;爷爷;傩送、天保、顺顺。分三大组合作完成。

5 翠翠:乖巧孝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情窦初开|胆怯羞涩、孤寂(美的化身) (P

16、17:翠翠和爷爷对话;“假若爷爷死了?”;P18:翠翠遇傩送的对话; P19:知道是二老是谁后“吃惊又害羞”;与爷爷对话;P22:爷爷对话“守船” 遇到二老之后一系列心理活动等等。) 补充一:《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痴情女子对爱人热烈表白,选取5种根本不会发生的自然现象来表达主人公对爱情的炽烈,应该说女子是非常大胆和直白的。翠翠和她相比,则显得含蓄、羞涩,翠翠的内心感情始终没有告诉任何人,即使是她最亲最爱的爷爷。

补充二:“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原始,自然,野性)

性格中的孤寂。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天保和傩送为了她而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似乎与她无关。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死,她却并不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最后通过别人才知道,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孤独的等待。

爷爷: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关心宠爱翠翠|热情朴实、为人厚道|重利轻义、忠于职守(传统美德典范)

(P16:与翠翠对话,与老熟人;P20:与顺顺;P21:与过渡人。)

补充:爷爷可以说是沈从文在《边城》中塑造的一个最饱满的的人物形象,他的身上有着难以排遣的孤独和矛盾。祖父对翠翠的爱寄托着对不幸女儿的哀思,(翠翠母亲爱情悲剧)她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的唯一的生活目标是要翠翠快乐,但他并不真正了解孙女的内心的情感躁动,他想要翠翠有一个好的归宿,但他又害怕翠翠会重演母亲的悲剧,所以,他去探天保的口风,征求翠翠对天宝兄弟的看法,给翠翠将母亲的故事,然而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翠翠理解,也没有成就翠翠和谈送的爱情,反而导致一些误会。天保遇难,傩送离开,翠翠爱情未果,最终在无能为力,身心疲惫之下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走到生命的尽头。从表面看,他是一个快乐、豪爽而略带写幽默感的老人,但透过他的言行,我们却能感到老人心目中那种爱的矛盾和无奈的孤寂。

傩送:心底宽厚善良、热情开朗、淳朴幽默|多才多艺、英俊勇敢 (P18:与翠翠对话;P19:“二老—岳云”。) 天保:痴情、豪爽、重视手足之情

顺顺:有声望、慷慨大方、与人为善、没有门第观念

(P15: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P20:送鸭子、粽子给翠翠爷俩。)

2、人物之间关系体现的各种人情

祖孙情、爱情、兄弟情、邻里情、父子情、军民情——人性美 (浓浓的亲情,纯纯的爱情,诚挚的兄弟情,友爱的邻里情) 小结: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在小说中呈现出来的清丽明净的自然美和自然淳朴的人性美,正是这用人生形式的体现,这也是作者《边城》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通过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三、探究:

1、翠翠的爱情悲剧。

问题:安定的生活环境,优美的秀丽风景,纯朴善良的百姓,一切都似乎是美的,桃花源式的,为什么翠翠的爱情会以悲剧结束,“那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学生合作探究,言之有理即可。 补充:(1)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闭塞的环境,造成人的主体意识微弱,不善于表达,不善于争取。不管是翠翠还是老船工抑或是傩送,都没有在那样的社会环境里形成自我主体性,只要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自我意识增强一些,翠翠的爱情悲剧就不会发生。翠翠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的傩送也喜欢着自己,爷爷不明白翠翠喜欢的是谁,歌声又是谁唱的,假如他们之间多一些交流,能够更加主动一点,积极争取,或许就会有另一番风景。

(2)作者自身因素。沈从文自己内心深处无人解怀的孤寂和失落,身处城市却不能和城市生活融合,对城市生活状况的不满,让他只能从梦幻的湘西世界需找心灵寄托,可是当他看到记忆中的那些美好也在逐渐受到污染和影响的时候,他迷茫了,古城该何去何从,如何拯救人们精神世界,他也不知道,或许只有等待。除此之外,小说反映的人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这种人性中隐伏的悲痛,也让作者感到无奈和感伤。无望守候的凄凉,不仅是翠翠的,也是作者自己的,也寄托着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材料:用古朴纯净温暖的忧伤对抗着外界的烦扰和残忍,这是一种寂寞的对抗。先生用这种纯净维持着内心的纯净,不让外面的世界的残忍把内心的纯净之美给带到世俗之中,这是种寂寞的对抗。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的背后蕴藏的热情被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质朴,照例拿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边城》美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浓浓的化不开的悲哀。

2、问题:假如你是二老,你会不会回来?(学生发言,谈自己想法) 补充:等待也是生命的一种形式,如果有爱,等待有何妨。《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有爱就有希望。

四、拓展

请用一个比喻句来形容你心中的《边城》,示例:“《边城》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千古不磨:经久不衰,自然原始; 珠玉:(珍贵,光泽)不可替代,光亮。

五、作业

《边城》黄皮第三题:走进高考。

六、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 翠翠:乖巧孝顺、活泼可爱|单纯天真、情窦初开|胆怯羞涩、孤寂(美的化身)

爷爷:和蔼可亲、慈祥善良、关心宠爱翠翠|热情朴实、为人厚道|重利轻义、

忠于职守

傩送:心底宽厚善良、热情开朗、淳朴幽默|多才多艺、英俊勇敢 天保:痴情、豪爽、重视手足之情

顺顺:有声望、慷慨大方、与人为善、没有门第观念

(祖孙情、爱情、兄弟情、邻里情、父子情、军民情——人性美)

推荐第7篇:5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数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紧张忙碌的日子匆匆离去去,一学期的的工作悄悄滑过,在这个学期里我们全体数学教师认真学习,努力钻研,致力于课堂,为学生做好服务,尽职尽责,完成好各项工作。在学习中我们收获,在研究中我们提高,在课堂中我们摸索。现就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加强常规化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日常工作。

本学期,教研组加强了课堂教学常规管理,继续强化课堂教学模式,使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组织课外活动的各个环节都符合规范化的教学要求。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各教师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把安排到的课上足、上好。

2、一学期来教研组的常规检查中,教师们都能按要求备足、备好课,青年教师都能写好详案,并能及时写好教后反思。

3、各年级段针对作业设计,作业量等问题进行讨论,在平时布置了科学的、有价值的作业,结合班级学生特点推出特色作业和创新作业。

4、进行了课前3分钟展示,并编写了各自的校本教材。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以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2、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的学习型校园文化。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培养青年教师。

3、加大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自觉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科研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知识。坚持抓好青年教师的钢笔字练习。

4、加强教师培训,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牢固树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思想,积极构建新课标下的适应时代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堂教学理念、方法和评价体系,每一位教师把“努力上好每堂课”作为自身工作的起码要求,切实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益。

2、认真学习钻研教材,研究教法。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能力,更加突出教学观念,方法要有新的转变。为此,我们进行了“331”自信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听评课反思总结活动。我们集中评价、分析讨论、交流,各位老师都写好一份好的听课感受,切合实际谈出自己今后教学发展的方向。这样,促进了教师间互相切磋、学习、共同发展提高教学能力,从而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育改革,教学研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让我们的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推荐第8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光阴似剑,日月如梭”,随着时间的流逝,转眼一学期又过去了。今年我任教四(2)班的数学,在本学期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懂得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它对儿童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回想这学期以来的教学工作,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让课程标准走进我的心。《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能够主动地调动相关知识,积极思维,通过自主学习,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让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探索,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是作为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结果有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在这学期里,认真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在课余的时间里,努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改变旧的教学观念,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在自己教育教学之上。 总之,我认真地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用书。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虚心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生活、实例、活动、游戏等形式引入新知识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操作、实践、体验、讨论等方法,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了学生感知知识形成的过程。

令人难忘的一年已在大家的努力中成了过去。本教学年度里,本人回顾历程,心尚能慰,具体回顾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二、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本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中,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三、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是本人在成长过程式中不可缺少的一个亮点。为了在评课中评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能让同行有认可,本人合理利用网上资源,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工作成绩。因为本班是我从三年级带上来的,教学中早已摸清学生的脾气,了解学生的程度,在教学中轻车熟路,轻松驾驭课堂。从三年级以来,本班成绩一直名列全镇榜首。真正要想保持着好成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只要你少有些松懈,或许同年段就轻易超越你。

五、存在问题。“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新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存在不足及努力方向

数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多阅读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籍,探讨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力争取得较好成绩。回顾半年,心中如秋水般清澈平和,精诚合作是我们的行为准则,沟通信任是我们处事的方式,我们用真诚的努力去实践着我们共同的誓言:为了孩子的明天,我们甘做人梯,甘为儒牛。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

推荐第9篇:(5)上学期197班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011年上学期七年级197班数学教学

工作总结

桃源县木塘垸乡中学

饶小平

本期我担任197班数学教学工作,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通过这一学期的教学,我有新的体会,特总结如下:

一、深入细致的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断要备教材和教学过程,而且还要备教学方法和学生。科学的处理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做因人施教。这就是教学理论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面向全体。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备课只流于形式不会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教学效果。只有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堂课,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上好每一堂课。

二、上好每一堂课必须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 数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因为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是学生成人,成材的“摇篮”。无论是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多么优秀的数学教材,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上。因此,面对众多层次不一的学生,就更需要课堂教学方式有质的飞跃和教师教学行为有质的升华,即“创建数学教学生命课

堂”

1.教师要由“知识、权威”向“平等和谐”转变,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学生,努力营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结构。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会与观念时生成的新发现。

2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媒体。教师有必要对教科书进行取舍、加工和包装,把教科书由枯燥无味的“教材”变为有味可寻的“教学诗”。只有这样,才不会导致教师和学生机械的以本为本,死记硬背,视野狭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创造性的展开教学活动,用富有新意、充满激情的教学进行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

3.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课时须注重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三、课后辅导是巩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

1.布置适量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需要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和钻研。这给了他们一个运用知识提高能力的机会。

2.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收取学生的意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教师要在批改作业时特别的留心,不仅要重视答案的公平性,客观性和唯一性,还要重视学生的选择性和创造性以及答案的开放性和多样性。

四、科学复习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

1、基础复习是重点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只重视尖子生,为了应考,把主要精力放在综合题上,认为只有通过难题才能培养能力是积其错误做法。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不能认为抓基础吃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始终是数学试题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复习进程中首先是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

2、综合运用是难点.

在复习过程中只有紧扣教材内容,才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创新意识题目的练习,加强探索题目的练习,加强开放型题目的练习。

由于复习注重了基础,狠抓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期末考试中,本人所教的197班的数学学业成绩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期考中197班学生人平综合(优秀率、合格率、人平均分、两极分化率)得分高出第二名班级28.12分。

五、帮助他人也是充实自己

本期本人常常利用空闲时间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我不但发现他们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确实有提高,而且发现自己也受益匪浅。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向上拼搏精神,火热般的教学激情。

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我将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继续探讨

教学方法,创建最佳课堂,让自己所教学生的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

推荐第10篇:教学工作总结5

龙爪中学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过得好快今年的教学工作又已结束,欣然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在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校在新校长的带领下依然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重实际,抓实事,求实效,创高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为契机,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接下来我对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下几点总结。

一、加强领导,把工作落到实处。

在新校长带来新思想的指导下 “推门课”、教研组公开课、集体备课、以课代训等活动在全校展开;开学初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推门课”,对“常态课”进行研讨,组织进行聚焦课堂人人一节课的教学,听课之后,李校长对每位教师都进行细致的评课,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话语深深感染了每位教师,鼓励了全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使全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上一个档次。十一长假期间李校长带领各位领导利用休息时间对全校的各位教师的备课笔记、政治业务学习笔记、作业批改等材料进行细致认真的检查,深入了解各位教师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热情,从中找出不足,督促教师改进,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业务水平。

二、加强教学管理,校本教研,明确教研方向。

本学期围绕主题为《探究式自学,打造“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课堂:》开展了一系列教研组活动,我校教师的课堂呈现水平较好,知识占有量较高,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根据李校长带来的全新理念,制定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改进方法,教师集思广益找方法,如:语文学科培养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培养写日记、写周记、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培养勤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等学生有了兴趣,懂得了方法,明确了方向就要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有了这个习惯,学生就不会依赖教师,自己就会积极主动地完成教师安排的各项学习任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除必要的指导、督促、批评、表扬外,有时还需要采取持久而耐心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使课堂做到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本学期十月份,我校教师参加县里举行的赛课说课活动,参加人数多达十一人次,赛课成绩优秀,受到县里局里韩超领导的一致好评。又陆续有张超越、任兆玉、张士凡、张艳红等几名教师去哈尔滨市参加全省说课大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学期初每位教师都要制定出详细的新教学模式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写的最好的有赵世虎、迟德武、温玉琴等九位教师,他们不但能保证全面,仔细认真、设计合理科学,以保证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学期末上交复习计划,复习计划做的好的有鲁业华、张士凡、崔智慧等八位教师。做到学期前有计划,学期后有总结,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决定一所学校的生命力,在当前生源萎缩,学生家长对子女教育质量期望值日益渐涨的时期,学校的教学质量更显重要。

三、继续深入研究与完善校本课程,我校有四门校本课程《礼仪》、《绿色人生》、《安全教育》、《农科教》。由于我校的自然风光秀美,我校的《农科教》课程有了坚实的阵地,老师可以通过实物为学生讲解农科教方面知识,方便又便利。教师把农科教知识载入教程,从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根据对先进的农业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真正做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的高度。在地方课程中也用《安全教育》,但是我们学校的《安全教育》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我校开展了针对农村学生所特有的安全问题进行讲解,效果极好。

四、本学期教导处每月进行一次教案、作业检查,对优秀教案、作业提出表扬,号召大家学习。检查后及时总结。教案较好的有英语教师,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不足的有九年级部分教师。有的教师的教案没有按照新的教案格式要求去写,今后要杜绝。作业批改较好的教师有孙宪波、温玉琴、迟德武的作文批改,虽然用的是快速作文的要求,但教师有总结,有详批、学生还有互批,连错字别字都有改正,语序不对都有修改。再就是英语教师的作业批改,布置的作业有层次,有内容,既有词汇方面,还有句子方面,短语方面,小作文方面的。数学教师的作业有批有改,但作业量小了点,几乎是一道题或者是两道题。其他学科也能按要求完成作业的批改任务。

五、梯度作业的展开,《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所以,作业的设计和安排非常重要。这学期要求我校教师留作业不再设置为一个层次的,需要有优生的难度大一些的作业,有为大部分同学都能做的中等难度的作业,也有学潜生

做的相对容易一些的作业。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与发展。

六、常规检查取得好成绩。

2012年11月19日我校迎来了教体局的教育教学常规检察。检察后,业务股与中教部的领导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校召开领导班子会议,对工作进行总结。及时纠正不足,发扬优点,具体情况汇报如下:制度建设:科学规范,全面,便于操作。学校自己编制自动化办公软件。科学规范,全面,便于操作。学校自己编制自动化办公软件。对教学质量管理,教学成绩分析,教师考核实行自动化管理,此项制度对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科学准确地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公正公平公开地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也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制度化与人文化相结合。标准化与精细化相统一。常规化与目标化相协调。

校园文化:和谐校园,注重绿色教育;和谐班级,注重个体差异教育;走进各个楼层,你会发现,班级门口,如设立的“勤奋学习之星、文学创作之星、书画艺术之星、文艺表演之星、体育锻炼之星、进步之星、劳动之星”。 通过身边的同学来引导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明星”,哪些人才值得我们去模仿、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龙爪中学开展素质教育的真谛,注重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不求生生成才,但求人人来到龙中都有收获,为孩子的一生奠定基础。

立足常规教学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备课立足规范和实用,课堂立足呈现特色与创新,测试评价立足学习指导和帮扶,总结反思立足改进和提高。加强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校本地方课程等三级课程的课堂的探讨和检查力度,突破学科薄弱点。严格按课程表上课,加强自由自习监督。夯实实验教学,规范操作和实验报告。继续抓好未达标教师和新调入教师的课堂教学达标工作,组织他们学习理论、广泛听课,利用“三课两评一反思”的例子,促进所有教师达标。共出课9节,2节上等课,6节中上等课,1节中等课。我们会加倍努力工作,争取明年出课时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期末教学工作小结

严格考试程序,认真组织考试的各个环节,做到教师流水批卷,教导处统一上分核算,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反映教学实际。

过去的一学期,学校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深深认识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广大教师辛勤的耕耘,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同时,我们还意识到自身更多的不足,特别是加强教师们工作的责任感更要成为新学年的首要任务,教学常规检查还要进一步落到实处,教师利用接收资源应用于课堂的的整合能力还要加强。路漫漫其修远兮,学校还需不断求索!在新的学年中,我们定将团结全校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争取使我校的教学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龙爪中学

2012.12.4

第11篇:教学工作总结5

2013——2014学年度高三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张胜华

忙忙碌碌之中,2014年的高考结束了。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三(6)班和高三(9)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作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高考的把握始终不够。高三的教学工作事关重大,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寻求更贴切学生实际而且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与复习的好方法很是重要。我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本学年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我的教学,有一些很深的感受,现总结如下:

第一、时间进度的安排

高中数学内容文科和理科必修内容都是一样的,但是选修内容理科比文科多很多。这样文科生在高

一、高二的时候就能够完成整个高中数学的新课教学工作。但是由于理科新课内容较多在高

一、高二时难以完成。同时由于我校学生基础比较差,为了应对高二时候的学业水平测试,因而在高二下学期需要花费接近四个月的时间去复习必修课本,这样导致理科生在高三的时候复习时间比较紧张。我感觉高三第一轮复习应该在上学期的时候结束。而在高三下学期开始就可以进行第二轮复习,第二轮复习进行知识专题复习,大概需要一个半月,事实上是第二遍的知识复习,是对上学期第一轮复习的补充和提高。第三轮复习需要一个月左右时间,这个很关键,安排解答题的专门练习,针对高考要考的6道解答题分6个专题做练习,分别为①三角函数,②概率统计,③立体几何,④解析几何,⑤数列不等式,⑥导数及其应用。但是今年由于时间关系,第二轮和第三轮复习我是放在一起进行的。最后在学生自主复习的时间里,学生自主复习时要求学生做一些做今年当年的模拟试题,主要是今年本省各地市的模拟试卷或者往年安徽的高考真题,这些试题的水平比较高,高考的方向掌握的比较准,难度不大,正适合这时的需要。

第二、高三复习要把握好高考方向

认真研究考试大纲,以考试大纲作为高三复习的依据,做到复习不超纲。面对我校目前的生源状况,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基础知识的整合,夯实基础;重视回归课本,巩固基础知识。 试卷突出对基础知识、方法、技能和思想的考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如:理科第(1)——(5)、(11)、(12)、(16)、(18)、(21)题和文科第(1)——(7)、(11)、(13)、(16)、(17)、(20)题均源自教材。2014年安徽省的高考数学卷难度较2013年有所下降,保持了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第三、高三复习注重讲练结合

我们的学生主动性比较差,复习过程中就要求精讲精炼,注重经典例题和方法的讲解,同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练习。例题和练习题选择要慎重,我在选择的时候都是以近年高考真题为主。

第四、选择填空题的地位与复习策略

虽然高考中选择填空题占分的比例接近50%,高考考它们的方向是基础与全面,为顾及到各层次的考生,高考一定要考基础,考试的知识点覆盖率应该尽量大。选择填空题的难度不应该大,高考有1-2道难度大的题。而文科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复习时应用花大的精力去抓选择填空题,实际上,实践告诉我们,难的选择填空题是押不上的,遇到时只能依靠学生自己的数学能力。选择填空题往往有一些技巧解法,如排除法,特值法,代入数值计算,从极端情况出发,等等,我们除了在平时的训练,还作了选择填空题的专题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

巧。

第五、重视解答题。

我们在复习中提出重视解答题,同时不能丢了选择填空题,一定要求学生努力做解答题。因为从历年的高考看,学生成绩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解答题,平时做太多的太难的解答题没有多大的意义。较难的选择填空题在复习中很难碰上,与考前是否做了多少难度大的选择填空题无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侧重解答题的教学,用较多的时间分析讲解解答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做解答题,如复习立体几何或解析几何时减少习题数量,每天就要求学生就作3-4道解答题,对学生区别要求,差一些的学生可以再少做一些,鼓励学生一定要努力做解答题。

第六、高三复习,还要以人为本,关心学生

高三学生学习非常紧张心理上,身体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情绪紧张,缺乏信心,疲劳等.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其疾苦,关心其生活.进行心灵沟通,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多鼓励,少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真诚的表扬。对尖子生时时关注,不断鼓励。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更要多给一点热爱、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微笑。关爱学生,激起学习激情。 热爱学生,走近学生,哪怕是一句简单的鼓励的话,都能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激活学习数学的思维。

第七、能得的分一定要得到。

我们的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能得的分一定不能失分。

第八,不足与遗憾之处

回顾这一年走过的路程,真的是打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多少付出,多少期待,多少泪水,多少欣慰,只有这时才会真正的体会到了“学生的幸福就是老师的幸福,学生的快乐就是老师的快乐。”,不足与遗憾就是第

二、三轮专题复习深入的不够,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太少,时间比较紧张,总结的太少,尖子生能力包括知识能力,答题能力,陌生题应变能力等的培养都需要再认真地反思和总结。

2014 .6

第12篇:数学: 1.1 正弦定理 教案(苏教版必修5)

www.daodoc.com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第 2 课时: §1.1 正弦定理(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利用正弦定理解决有关平几问题以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掌握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2.能熟练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解斜三角形进一步巩固正弦定理,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斜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2.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利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

难点:灵活利用正弦定理以及三角恒等变换公式。 【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直尺、计算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正弦定理: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如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二、研探新知,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

abc,试判断三角形的形状.cosAcosBcosCABBDADABCBAC例2 (教材P例5)在中,是的平分线,用正弦定理证明:. 10ACDC例1 (教材P9例4)在ABC中,已知证明:设BAD,BDA,则CAD,CDA180.在ABD和ACD中分别运用正弦定理,得即ABsinACsin(180)ABAC,,又sin(180)sin,所以,BDsinDCsinBDDCABBD. ACDC例3 在ABC中,已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c2b,(1)求证:2cosACACcos;(2)若B,试确定ABC形状 2231例4 在ABC中,a,b,c分别为ABC三边长,若cosA,(1)求sin32ACcos2A的值;(2)2若a3,求bc的最大值

第 1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www.daodoc.com

您身边的志愿填报指导专家

例5 (教材P9例3)某登山队在山脚A处测得山顶B的仰角为35,沿倾斜角为20的斜坡前进1000米后到达D处,又测得山顶的仰角为65,求山的高度(精确到1米). 分析:要求BC,只要求AB,为此考虑解ABD.

解:过点D作DE//AC交BC于E,因为DAC20,所以ADE160, 于是ADB36016065135.又BAD352015, 所以ABD3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

ABADsinADB1000sin13510002(m).

sinABDsin30在RtABC中,BCABsin3510002sin35811(m). 答:山的高度约为811m.

四、巩固深化,反馈矫正

1.在ABC中,tanAsinBtanBsinA,那么ABC一定是________ 221lgsinAlg2,则ABC形状为_______ cabc_______ 3.在ABC中,若A600,a3,则

sinAsinBsinC2.在ABC中,A为锐角,lgblg

五、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知识总结: (2)方法总结:

六、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第 2 页

版权所有@中国高考志愿填报门户

第13篇:必修5古今异义

必修五古今异义

《归去来兮辞》 (1)于时**未静 **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 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 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之间表示爱情的话 (5)幼稚盈室 幼稚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 慷慨

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 恨

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 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 (9)既窈窕以寻壑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逍遥游》

(1)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

古义:虽然这样 今义:转折连词,用于上一个分句 (2)众人匹之 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多数人,大家 (3)腹犹果然 果然

古义:食饱之状

今义: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连词,假设事实 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之二虫又何知 虫

古义:泛指动物 今义:虫子 (5)穷发之北 发

1 古义:毛,草木 今义:头发

(6)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 大年

古义:寿命短的

今义:农历腊月;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就在这天祭灶。

古义:寿命长的

今义:丰收年;农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节 (7) 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羊角 古义:旋风

今义:羊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 (8)野马也,尘埃也 野马 古义:游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的马,是一种珍稀动物 《滕王阁序》 时维九月 维

古义:句中语气词,用作判断语气 今义: 常作“维护”、“维持”只义俨骖騑于上路 上路

古义:高高的道路 今义: 走上路程 穷且益坚 穷

古义:困厄,处境艰难 今义: 没有钱,穷困 所赖君子见机 见机

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 今义: 看机会,看形式 盛筵难再 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童子

古义:谦词,后生晚辈 今义:儿童 阮籍猖狂 猖狂

古义:狂放,不拘礼法 今义:肆无忌惮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学士

古义:掌管文学撰述的官 今义:常用来指学位 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逢迎

古义:迎接 今义:说话做事故意迎和别人的心意 《陈情表》

臣少多疾病 疾病

古义:小病为疾,重病为病 今义:病的总称 至于成立 至于 成立

古义:到了 今义:副词,表程度

古义:成人 今义:(理论等)站得住 九岁不行 不行

古义:不能行走 今义:不可以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秀才

古义:优秀人才 今义:古代科举考试中的最低一级考中者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告诉 古义:申诉 今义:让别人知道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今年

古义:现在年龄 今义:说话时的这一年 臣之辛苦 辛苦

古义:辛劳苦痛 今义:身心劳苦 拜臣郎中 郎中

古义:官职 今义:一般指医生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古义: 拳拳 今义:一般形容少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上报

古义:向皇上报恩 今义:向上级报告

第14篇:必修5课件目录

必修5课件目录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1.1.1 正弦定理(1课时) 1.1.2 余弦定理(2课时) 1.2 应用举例(4课时)

第二章 数列

2.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2课时) 2.2等差数列(2课时)

2.3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课时) 2.4等比数列(2课时)

2.5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2课时)

第三章 不等式

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2课时) 3.2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课时) 3.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 3.3.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平面区域(1课时) 3.3.2 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2课时) 3.4基本不等式(2课时)

第15篇:正弦定理必修5

课题: §1.1.1正弦定理

授课类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会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并进行定理基本应用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思想能力,通过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二、教学重点

正弦定理的探索和证明及其基本应用。

三、教学难点

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四、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如图1.1-1,固定ABC的边CB及B,使边AC绕着顶点C转动。思考:C的大小与它的对边AB的长度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显然,边AB的长度随着其对角C的大小的增大而增大。能否

用一个等式把这种关系精确地表示出来?Ⅱ.讲授新课

[探索研究](图1.1-1) 在初中,我们已学过如何解直角三角形,下面就首先来探讨直角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等式关系。如图1.1-2,在RtABC中,设BC=a,AC=b,AB=c,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中正弦函数的定义,

abcsinA,sinB,又sinC1,A ccc

abc则csinsinsinabc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aB sinsinsin有

(图1.1-2)

思考:那么对于任意的三角形,以上关系式是否仍然成立?

(由学生讨论、分析)

可分为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两种情况:

如图1.1-3,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设边AB上的高是CD,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CD=asinBbsinA,则

同理可得

从而asinAbsinB,csinCbsinB,a

sinAbsinBcsinCAcB

(图1.1-3)

思考:是否可以用其它方法证明这一等式?由于涉及边长问题,从而可以考虑用向量来研究这个问题。

(证法二):过点A作jAC,C

由向量的加法可得ABACCB

则jABj(AC

CB)∴jABjACjCBj

jABcos900A0jCBcos900C

∴csinAasinC,即

同理,过点C作jBC,可得

从而ac bc a

sinAb

sinBc

sinC

类似可推出,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以上关系式仍然成立。(由学生课后自己推导)

从上面的研探过程,可得以下定理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a

sinAb

sinBc

sinC

[理解定理]

(1)正弦定理说明同一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正弦成正比,且比例系数为同一正数,即存在正数k使aksinA,bksinB,cksinC;

(2)a

sinAb

sinBc

sinC等价于a

sinAb

sinB,c

sinCb

sinB,a

sinAc

sinC

从而知正弦定理的基本作用为:

①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角及其一边可以求其他边,如absinA; sinB

②已知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与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其他角的正弦值,如sinAsinB。

一般地,已知三角形的某些边和角,求其他的边和角的过程叫作解三角形。

[例题分析]

例1.在ABC中,已知A32.00,B81.80,a42.9cm,解三角形。

解: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ab

C1800(AB)

1800(32.0081.80)

66.20;

根据正弦定理,

asinB42.9sin81.80

b80.1(cm); sin32.0根据正弦定理,

asinC42.9sin66.20

c74.1(cm).sin32.0评述:对于解三角形中的复杂运算可使用计算器。

例2.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0,解三角形(角度精确到10,边长精确到1cm)。

解:根据正弦定理, bsinA28sin400

sinB0.8999.因为00<B<1800,所以B640,或B1160.⑴ 当B640时,

C1800(AB)1800(400640)760,

asinC20sin760

c30(cm).sin40

⑵ 当B1160时,

C1800(AB)1800(4001160)240,

asinC20sin240

c13(cm).sin40评述:应注意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可能有两解的情形。 Ⅲ.课堂练习

第5页练习第1(1)、2(1)题。

[补充练习]已知ABC中,sinA:sinB:sinC1:2:3,求a:b:c

(答案:1:2:3)

Ⅳ.课时小结(由学生归纳总结)

(1)定理的表示形式:a

sinAsinBsinC

或aksinA,bksinB,cksinC(k0)

(2)正弦定理的应用范围:

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它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Ⅴ.课后作业

第10页[习题1.1]A组第1(1)、2(1)题。

bcabckk0; sinAsinBsinC

第16篇:必修一unit 5 nelsonMandale教学案例

Nelson Mandela教学案例

背景: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一般,很多学生不能接受全英语教学,需要适当的汉语提示。但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英语语言学习基础,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够理解口头或书面材料中表达的观点,基本上能用英语表达所学的简单内容,但口语表达、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始终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所以我设计的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摒弃传统枯燥的课堂模式,为课堂平添一些缤纷的色彩,并能启发学生的心灵。 主题:

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摒弃老师滔滔讲,学生默默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一个引导者、帮助者、领路人。教师挖掘本文中隐藏的探究点,设置情境教学,并能潜移默化的触动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习伟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并能影响他们的人生,使课堂在感动中释放精彩。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出题。

课前先让学生聆听beyond乐队为曼德拉写的歌,然后做一个猜谜游戏,展示图片并猜这些名人是谁。

师:Can you tell who they are?

生:They are Gandhi, Sun Yat-sen, Albert Einstein, Marie Curie.师:Do you think all of them are great persons? 生:Yes.师:Let’s have a discuion: What qualities do you think a great person should have?(讨论:你认为名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列举出一些描述伟人的品格的形容词,进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去谈论伟人应具有的品质。这样设计的导入让学生尽快进入与教师的互动状态,学会用这些词语描述伟人的品质。学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讨论后学生踊跃发言,给出了很多描述伟人品质的词汇,课堂出现了一个小高潮。 二.理解课文,感知脉络

师: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生1:The text is about a story between Mandela and a black man.

师:Very good.Can you tell us how many parts we can divide the text into?(文章可以分几段?)

生1:I divide the text into 3 parts.师:Three parts? Can you tell us the reason? 生1:er...maybe according to the time.师:Cla,do you agree? I give you a tip.Notice the life before he met Mandela and after he met Mandela.生2:I divide the text into 2 parts.Paragraf1-2 is the first part.It’s about the life before he met Mandela.Paragraf3-5 is the second part.It’s about the change of his life after he met Mandela.师:Sounds reasonable.Cla, do you agree? 生:Yes.将文章分段,培养学生的skimming能力,学生对文章段落的划分不够准确,教师给与适当的提示和引导,使学生对文章的脉络有了清楚地认识。 三.精读课文,探究细节

1.Second reading: true or false(第二遍阅读:判断正误) 1).Elias went to see Nelson Mandela when he was in trouble.__ 2).Elias left school because the school was too far away from his home.___ 3).Nelson Mandela helped him keep his job.___ 4).Elias trusted Nelson Mandela and he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___ 5).Elias was willing to blow up government buildings.___ 6).Nelson Mandela thought violence was a good way to help black people.___ 2.深层理解 归纳推理

1).What is author’s purpose of writing this paage? ___ A.To describe his mirserable childhood life.B.To prove violence is a proper way to a fair society.C.To describe his experience in memory of Mandela.2).The paage quoted(引用)Nelson Mandela’s saying in order to___.A.tell th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B.list some facts about Mandela C.show Mandela’s political goal

3.Third reading: Make a timelist and take about something about Elias.(第三遍阅读:按照时间线索谈论Elias的一生。)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生生互动,自己解决问题,学生们各自展示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百花齐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既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又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拓展迁移,感悟生活

1.Do a role-play ( students can choose one) (做一个角色扮演,学生任选一个) One is Elias and the other is Mandela.Make a dialogue about Mandela’s offering help according to the story.Act out an interview between a reporter and Mandela and talk about something about Mandela’s life.

通过让学生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改写对话的形式,将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迁移运用,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相互合作,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畅所欲言,课堂充满笑声和掌声,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2.Who is your hero? 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se famous People? (让学生谈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并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东西。)

生1.Liu xiang is my hero.Because he runs very fast.He wins the praise and honor of all the world.And all the Chinese are proud of him.生2.My hero is Confucius.He was a good teacher and he had so many students.I learn diligence and intelligence from him.His many ideas are praised highly by all the world.生3.My hero is my father.师: You honor your father so much.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him? 生3:Although he is not a famous person, he pays a lot.He works so hard to support the family.He is like a big mountain in my heart.He …

师:You tell us a wonderful story.All of us are moved by your story.Your father is really a hero in the heart of everybody here.当生3站起来时,所有的学生都很惊讶,因为生3是个成绩较差,而且一向沉默寡言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在大家都在谈论心中的英雄是哪个名人时,他竟然说心中的英雄竟然是他的父亲。尽管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差,甚至磕磕巴巴,而且有很多单词都是在我的提示之下才说出来的,但是我和全班同学还是给了他雷鸣般的掌声,或许这种鼓励是他一生都难忘的。我为他的勇敢和真诚所感动。 课后总结与反思:

我们整天说要制造课堂气氛,要体现教学艺术,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课堂的真实,孩子们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思想有主见,他们需要表达自己,我们也需要倾听他们的心声。我们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是否也想过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一点震颤呢?他们的能力是超乎我们想象的,他们能自己解决许多问题,能自主探究很多知识,我们为什么不把课堂放手给他们一部分呢?或许我们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或许我们一次不经意的鼓励,会让他们的人生轨迹有所改变。我想这节课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也有一些心灵的颤动。而我则明白了,在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让学生在自由愉快的学习活动中享受精神的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人文的关怀,生活的感悟,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第17篇: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上传: 陈敏

更新时间:2014-1-8 9:48:50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

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

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体裁特征。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在文章结构上是相同的,在写法上是相似的,都

是先提出一个论点后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只不过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的角度

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而已。理解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就要把握文章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证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论据就是论证文章

观点的实例、事理等,而论证指文章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

2、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

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

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得分思想内容组织成

一个严密的整体。

3、归纳概括中心。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归纳内容要点考察的是在阅读理解

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分析、整理能力。

4、分析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

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要具有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评判材料观点。对课文所使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

发、辨析和质疑。因为作者的文章表达的个人的理解,即便是不被社会认可的观点

也可以说自己的理解。

五、课时安排

《咬文嚼字》

2课时

《说“木叶”》

1课时

《谈中国诗》

1课时

《咬文嚼字》教案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基本材料,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需要铸造。本课作者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字上的推敲,实际上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阅读写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既有理论上的点拨,又有示例上的阐述说明,同时不乏趣味性。

2、教学对象分析

学习语文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涉及表达交流运用诸方面。据平时了解,学生的阅读面不是很广,写作上基本表达还行,流畅度上没有太大问题。至于语言的推敲锤炼、表达技巧等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增强“咬文嚼字”的意识,需要培养一种谨严的精神。不管从当前还是长远来看,都应对他们理论和实践上的引导,提高其语文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咬文嚼字”的本意、引申常用义,及其作者的解释。

2、了解字词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炼字也是锤炼思想感情。

3、提高速读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4、对文章分析评价,借鉴其由表及里的艺术手法。培养正确运用语言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文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对应融合。

根据自己的经历及认识评价作者的看法和分析。

2、难点

推敲文字就是推敲思想情感。

据文章观点及内容获得阅读和写作上的启示。

四、设计思路

1、教法构想

列举古代一些炼字的例子引入课文,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文

中材料得出观点,重视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应注意一步步引导。

为全面理解文意,设计对比阅读本文和《不求甚解》,重在从不同

角度看问题。

2、学法指导

重视课前预习,理解文章基本观点。课堂上学生集体讨论,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重难点方面作适当点拨。通过对比阅读引导学生思考两种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五、教学实施

1、课前准备

课文朗诵音频、录音放音机、、《不求甚解》全文

2、教学过程

(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温故入新

1、作者朱光潜概况

2、重点字词读音释义

3、文章的整体思路及论证方法

4、引入新课(分析讨论文章内容,加深理解)

(二)继续探讨课文,解决重难点

1、朱光潜对“推敲”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看法,结合《题李凝幽居》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

(讨论后师总结)作者的分析评论就是独立思考,言之有据。他认为“敲”比“推”好,同学们也应有自己的看法。适合当时意境的才是最好的,就像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恰当的。

2、理解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 1 )从文段中归纳两种意义的区别 (2)体会苏轼“天上小团月”的妙处

(学生品味讨论,师总结)用“小龙团”只能体现出其与众不同或绝非凡品,而用“小团月”却能很好地传达出一种特殊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意味,即“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两者是不同的。同学们应认真体会这其中的妙处。

(3)小练习:下列表述是否跟作者意思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蓝田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A、C两项不符合,曲解了东坡之意)

3、探讨第七段,完成思考题。

(1)文学创作上的“套板反应”是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和创作的动机是“仇敌”?

(学生品味教材上“套板反应”的示例,看它们有怎样的共性。教师步步引导,再举一些示例,以加深理解,并启发学生反省自己在写作中有没有同类现象,或者自己所看的报刊杂志类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套板反应”本是文艺心理学上的术语,文中是指运用文字的联想意义时,常常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人们也就安于这些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比如提到女子美貌便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提到才高学深便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新奇的意味,从而束缚了语言的创新,也束缚了思想情感的鲜活表现,而创作的动机就是要创新,要追求新的内容,新的表达,它们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形象地说是“仇敌”。

(注意:凡事都不是绝对的。写作要创新,并不是全盘否定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不能安于套语滥调。比如一些典故成语等,有着丰厚的文化意蕴,适当地运用亦能为文增色,而不是不能用。)

(2)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危害。

(三)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并扩展。

1、主要观点:无论阅读或写作,都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斟酌文字,就是斟酌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作者朱光潜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样的态度?

(主要是总结全文,仍要先强调“咬文嚼字”的成语意义及本文意义。)

本文认为在阅读和写作中应咬文嚼字。作者希望人们要克服“套板反应”,运用文字时切实体会思想感情,运用准确的文字,不能用俗滥的语言表达俗滥的思想情感,并且要有谨严的精神,文中通过许多例子说明这些道理,反映出咬文嚼字的必要性。作者要求我们在创作和欣赏中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时兴会所生的幻觉迷惑而轻易自满。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3、学生活动:学习本文,你对咬文嚼字持什么态度? (开放性讨论,完全可以见仁见智)

(四)对比阅读理解: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并列出理由。该如何看待这种不同?

(结合课后习题的阅读资料,先由学生说,师最后总结)

朱光潜与马南邨的不同见解,缘于讲的是不同的问题。朱光潜所说的咬文嚼字,是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是在文字上推敲,他说的是精读,精读就得咬文嚼字,就得咀嚼文字的意味。而马南邨说的是博览群书应注意的一点,不要太精细和固执,是泛读。这种方法的读书,力求广博,只求“观其大略”,有所会意,积累多了,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他们说的是两回事,都不失为有益的教诲,我们要从中吸取有益的东西,指导我们的实践。

(五)课堂延伸与课后作业

1、关注语文,咬文嚼字: (1)比较不同表达的不同效果

这两句话要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A句是一般的陈述句,B句采用了反问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强了感情色彩,增强了赞美的语气。

(2)体会字的选用

句中“泻”字,既写出了月光的清幽、明净,又与“流水”相配合,加强了流动感,更重要的是,衬托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借眼前之景摆脱内心苦恼的思想感情。

2、课外作业

(1)对《咬文嚼字》的内容进行“咬文嚼字”

(注重个性化分析,要求言之有理)

(2)推敲括号中文字的运用

A.(忍)看朋辈成新鬼

B.红杏枝头春意(闹)

C.云破月来花(弄)影

D.羌笛何须(怨)杨柳

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

文字关系着思想情感

文字增减

动文字即动情感

善用 → 意蕴丰富 ↘

文字的两种意义:直指意义、联想意义

不同字

滥用

→ 套板反应

《说“木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的意蕴,了解古诗中有些意象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2、体味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理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朱先生在批评从前做诗文的人安于套语滥调时说:“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其实,这“柳岸灞桥”蕴含着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 多媒体灯片显示:

〔柳岸灞桥〕灞桥,又作“霸桥”,在长安东,汉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唐郑谷《柳》)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头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唐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永《雨霖铃》) 寄谢西河堤畔柳,安排青眼送行人。(《元王实甫《西厢记》》 这些诗都写别离,又都写了杨柳。这“柳”已经成为我们的先人寄寓离别之情的一个载体了。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哪些意蕴幽远的意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板书课题:说“木叶”

二、指导阅读1~3段,逐段理解大意 问题设计:

1、第一段引用4位诗人的诗句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说明“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引入话题。

2、第二段提了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一个什么问题?

明确:提了5个问题,集中起来是:为什么古诗中少见“树叶”,多用“木叶”呢?

3、第三段说“木叶”与“树叶”意思相同,但形象上有差别。形象上的差别关键在哪里?

明确:关键在一个“木”字。

4、这三段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明确:引入话题——层层质疑(提出问题)

(以上问题的设计,是希望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探究文章的大意和各段之间的逻辑联系。) 板书设计

木叶——诗人钟爱

(引题)

引论

少见“树叶”,多用“木叶”

(质疑)

形象有别——“木”

(探究)

三、学生自读4~6段

1、思考:“木”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首先,“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比“树”更显得“空阔”、“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的原因,就是“木”的形象的联想暗示性。“木”“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的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 其次,“木”具有“暗示的颜色性”。木“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2、内容小结

我们从“木”这一形象的艺术特征分析中可以了解,“木”的形象引人联想,它所暗示的颜色性又具有着某种情感意味,因此古代的诗人在秋风瑟瑟的季节里钟爱这一形象。这就是传统文化里的意象。 意象,即“意中之象”,物象与意趣结合。当诗人将某一客观事物写入作品之中,并融入自己的人格情趣、美学理想时,它就成为诗歌的意象。由于诗人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它便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意趣,具有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神。 延伸理解:学生自由讨论,说说各自所了解的其它意象。 (梅、兰、松、竹、菊、云、杜鹃、鹧鸪)

板书设计

1、暗示“落叶” (形象联想) 本论:“木”的特征

意象

2、暗示的颜色性 (情感意味)

四、学生齐读第七段,明确: 板书

结论:“树叶”“木叶”,一字千里。

五、探究阅读(多媒体显示)

1、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读下面两首诗,体会诗中“梅”所表现的意趣。 《梅花》

《梅花绝句》 王安石

陆游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解读参考: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歌咏的对象之一。王诗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陆诗写梅花不畏寒冽,笑迎晨风,纷繁似雪,遍开山中。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两首诗所歌咏的“梅”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

2、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下面两首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有差别,请欣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简析参考:陆游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洋溢着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课外作业

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如竹、松、草、柳等等。请同学们搜集、梳理这些意象,摘录在笔记本里,甚至可以编撰一本《中国古代诗歌常见意象小辞典》。

《谈中国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能力目标

1.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

2.掌握比较研究的方法,并学会借此研究其他文学现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

●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了解大概。本文写得典范古雅,但凡遣词造句、行文布局、佳构机巧、言语妙喻都需要深入口味,反复吟诵。

2.串通文义,学习文法。理解本文首先需要掌握文章的行文结构。此文结构最大的特点在于开篇立论,明确论述的原则,然后逐层展开,分别论述,而在论述中又不失良机,随时比较,广引博征,使文章跌宕生姿,别具风采。

3.不求全貌,雕琢精义。理解本文的另一要点在于不求全貌,但求精雕细琢;特别是文中生动奇巧的妙言妙语,要用心揣摩体会。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诗歌,大家能背几首吗?(学生试背三两首)那么,这些诗歌有怎样的特点呢?(学生自由发言:语言的形象性、凝练性,结构的跳跃性等)如果要更进一步了解诗的特点,那么我们就听听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钱钟书先生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中央图书馆外文部总编纂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1953年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还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

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外语。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

六、十

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谈艺录》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解放后,钱先生出版有《宋诗选》《管锥篇》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等。钱先生还参与《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工作。主持过《中国文学史》唐宋部分的编写工作。他的《宋诗选注》在诗选与注释上都有高明识见,还对中外诗学中带规律性的一些问题作了精当的阐述。《管锥篇》则是论述《周易正义》《毛诗正义》《左传正义》《史记会注考证》《老子王弼注》《列予张湛传》《焦氏易林》《楚辞洪兴祖外传》《太平广记》《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的学术巨著,体大思精,旁征博引,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曾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1.学生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本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l段).交代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

第二部分(第2段),从整体上论述了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

第三部分(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这部分又分三层:

第一层(自“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至“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从诗的篇幅上进行论述:中国诗的特点就是短,它形成的原因则是由于韵律的要求。

第二层(自“-一位中国诗人说”至“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论述中国诗的意韵之美一一“言有尽而意无穷”,且富于暗示。

第三层(自“西洋渎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至“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通过对比的方式具体论述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的风格。

第四部分(自“所以,你们讲,中国诗„„”至“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觉得甜蜜的家乡困远征增添了甜蜜”),论述中国诗的总体特色,并且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根据本国文化根基,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2.学生准确筛选有关段落中的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

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3.学生分组时论本文行文的特点.要求举例说明。

明确:本文在行文布局上的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一个“陷阱”。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不多的几句话,就把基本观点和原则交代清楚了。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和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然后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如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的话立论。不仅指出了中国涛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则援引了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的见解,材料充实,说服力强。

四、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

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五、课文总结

钱钟书融会多种知识,探幽入微,条理精辟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特点。并在保证论述严谨周密的同时运用了大量比喻,使文章多姿多彩,幽默睿智。真不愧为“文化大家”!

六、布置作业

试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与中国古诗相比,中国新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征

第18篇:教学目标叙写必修一5、6章

第五章第一节第一课时

1、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和观察情境,能准确无误的阐述细胞代谢、活化能的概念。

2、通过老师的讲解,能自己组织语言解释为什么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3、通过倾听教师讲解能准确无误的阐述酶的本质。

4、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究”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第二课时

1、通过阅读课本,能准确的说出酶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些特点的含义。

2、在新的情境中,能判断出其中体现了酶的什么特点。

3、独立操作完成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找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说出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如何设计的。第二节

1、通过阅读课本,能准确无误的说出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

2、通过阅读课本,能够熟练写出ATP的分子简式并能说出各符号的含义。

3、通过老师的讲解,能够准确写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反应式,并阐述合成ATP时能量的来源及ATP分解时能量的用途。

4、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内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ATP与吸能反应、放能反应的关系。第三节第一课时

1、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并针对不确定或意义分歧的地方,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2、通过小组讨论编写实验目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改进并完善实验方案,最后完成实验操作。

4、通过小组内讨论和分析实验结果,总结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第二课时

1、通过阅读课本,能画出线粒体结构图,阐述各部分的名称、内膜结构特点并分析这与功能的关系。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能够准确无误地写出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反应方程式。

3、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能量变化。

4、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无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能量变化。

5、通过阅读课本,在教师关键词的提示下,能总结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异同。

6、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境,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分析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第四节第一课时

1、通过阅读课本,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

2、通过阅读课本并观察插图,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

3、通过教师的讲解,能准确的简述色素提取和分离的原理和二氧化硅、碳酸钙的作用。

4、通过阅读,与小组交流后,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实验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第二课时

1、通过阅读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各个科学家的名字、他们各自的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自己的练习,能够准确无误地默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并总结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3、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情境,能熟练的画出光合作用的过程图解,准确的说出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的场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光反应、暗反应的过程。

第三课时

1、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情境,能分析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

2、通过教师的讲解,能了解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类别、反应物、产物。第六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1、通过操作模拟实验,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细胞不能过大的原因。

2、通过老师的讲解,能理解细胞增殖的周期性,并能说出真核细胞分裂的三种方式。

3、通过对图6-1的观察,能准确无误的说出细胞周期的概念。

4、通过观察和分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或动画演示)能准确地阐述各时期的特点并绘制DNA、染色体变化曲线图。第二课时

1、通过阅读课本能说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点。

2、通过阅读课本能准确的描述有丝分裂的意义。

3、在老师的讲解下,能说出无丝分裂的特点并能举例。

4、能够独立操作实验,能牢记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5、能根据分生区细胞的特点自己找到分生区观察不同时期细胞的形态。第二节

1、通过讨论和分析具体的分化情景,自己组织语言或绘制图形准确无误的阐明细胞分化的过程。

2、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境,准确的解释分化的两个特点。

3、在新情境中,通过同伴讨论总结细胞分化与分裂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

4、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分析,能准确的用关键词简述细胞分化的时间和原因。

5、在新情境中,通过集体讨论,能准确地比较不同类型细胞全能性的大小。

6、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收集并分析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与人类健康的资料。第三节

1、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2、通过阅读课本和老师的讲解,能描述细胞衰老的的特征。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细胞衰老的原因说出两种学说的名字。

4、探讨细胞衰老和凋亡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

5、在老师的指导下,能搜集和分析与社会老龄化相关的资料。

6、通过观察和分析具体情境,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凋亡与坏死的区别。第四节

1、通过倾听教师讲解和观察情境,能准确地总结出癌细胞的概念。

2、通过阅读课文,能准确无误地说出癌细胞的主要特征和致癌因子。

3、通过阅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细胞癌变的原因。

4、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能课上交流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19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高中语文必修5)

高中语文必修5 “第三单元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这个单元编选了《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

《咬文嚼字》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

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作者通过对每一实例的咀嚼,领悟到不同文字所蕴含的不同意味、不同思想情感,从而启迪读者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个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态度。学习本文,要注意借鉴吸收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多样的论证方法的使用,培养自己“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的精神。

《说“木叶”》可看作“咬文嚼字”的范例,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入手,以深厚的学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对是“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木”所形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妙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

《谈中国诗》是议论中国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分析中国诗的特征:从诗的发展顺序来说,中国诗与外国诗刚好相反;揭示出中国诗篇幅短小,富于暗示性等重要特点。通过本文的学习,对诗歌语言暗示性的解读,能使学生对我国诗歌的鉴赏提升一个理论高度。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一些文学常识和文学理论知识,因此阅读和理解文艺评论和随笔,提升思想境界和鉴赏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但是要由现象抽象到理论,这是比较难的,需要教学上引导恰当,实现目标。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体会文艺评论和随笔的写法特点,积累知识,学习写文艺评论和随笔

2、学习论证类文章形象性的写法。

3、培养咬文嚼字的读书、写文的习惯。

4、体验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种一字不放松的谨严精神,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会语言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关系,体验文艺作品体现的深刻意义。

5、尝试品味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内容对感情抒发的作用。

四、教学策略:

从高考的角度出发,学习本单元,我认为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体裁特征。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在文章结构上是相同的,在写法上是相似的,都

是先提出一个论点后用充分的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只不过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的角度

是文学作品、文化现象、文学流派等而已。理解文艺评论和文化随笔就要把握文章的论

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就是作者对论证的问题所持的观点或主张,论据就是论证文章

观点的实例、事理等,而论证指文章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对语言材料的组织和安排,是文章的骨架和重要的表

现形式。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

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由浅及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得分思想内容组织成

一个严密的整体。

3、归纳概括中心。所谓归纳概括,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对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

对抽象内容加以阐述、对含蓄内容加以解说等。归纳内容要点考察的是在阅读理解

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分析、整理能力。

4、分析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表达,因文体不同风格不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

有所差别。或明示,直接表明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含蓄委婉地抒发感

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这就要求具备: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5、评判材料观点。对课文所使用的材料和表达的观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辨析和质疑。

五、课时安排:

《咬文嚼字》

2课时、

《说“木叶”》

1课时、

《谈中国诗》1课时

第20篇: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自从来到小学任教以来,我才发现:不仅是隔行如隔山,就算是同一个行业的不同阶段工作方式也有着如此明显的不同。所以现在我只能算是一个新手,在数学教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缺少经验。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需要学习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要学习跟学生相处之道,因此工作十分的忙碌辛苦。但这两年也是我教学生涯最快乐的。真正进入工作的状态后,我的身心都重新得到了洗练。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得到了一些教训,并且对小学教学工作有了一些体会和个人理念。

1、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主要以鼓励为主,如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常见的问题是计算的速度慢和正确率低。而这两个问题对孩子的数学学习影响最大,也最容易打击孩子的信心。我考虑从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开始。利用数字卡片、算式条、速算本来对孩子进行训练,提高孩子的口算能力。如果孩子上课时能第一个算出结果,那肯定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会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不过,计算训练比较枯燥,我还用星级方式进行鼓励,积累星星可以换奖品、兑红旗等。\"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

学习。

生活是最好的教师,现在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也强调让孩子在学习中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确实,认识克和千克,加减,统计,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等低年级孩子的学习内容,都在生活中可以得到很好的练习。

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保护。老师是孩子最直接、最亲密的保护者,我们不仅要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更要保护孩子的心理安全。可能孩子与孩子之间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有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不如别的孩子那么优秀,同时也可能学习起来缺乏自信,调皮捣蛋,与老师对抗等等,在这些方面我们作老师的反思过自身吗?比如我们与孩子的问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是如何想象孩子的呢?在他稚嫩的肩膀上能扛些什么呢?他的小脑袋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的眼睛滴溜溜、骨碌碌的转着在寻找着什么呢?在孩子每天所表现出的行为之中我们发现了孩子的什么,以及我们对孩子抱着什么幻想呢?等等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能学会自信;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能学会自爱。有时我们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热情的表扬,都可以在孩子身上转化为无穷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每一颗美好而脆弱的心灵。当我们的爱注入孩子心田时,我们的爱就会转化为孩子对知识和世界的热爱,从而促进孩子良性发展。

赏识教育是对孩子的期待。孩子的学习不是单纯的、封闭的、没

有情感色彩的接受过程,而是双向或多向的、开放的,具有情感色彩特别是具有积极、愉悦和快乐的情感色彩的情况之下,才能收到出奇的效果。所以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不断的自我肯定与被肯定,那么它就会表现得和我们所期待的一样,当他取得成就与奖励之后,就会出现以成功促成功,优秀上更加优秀的效果。

3、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滋补品

有人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关系。朋友之间、同事之间贵在信任。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也同样需要信任。 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这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是每个正常人的普遍心理,也是一个人奋发进取、积极向上、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信任的心理机制对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

从教育效果看.信任是一种富有鼓舞作用的教育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老师的信任可使学生感到他们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对老师更加尊重、敬爱,更加亲近、服从,心里乐于向老师倾吐。这既增进了老师对同学内心世界的了解,又使老师教育学生更能有的放矢,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不愉快。这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或情绪的低落。老师如果能够在此时适时地给孩子以欣赏、鼓励和支持,对学生来说,得到的不仅是一种安慰,更多的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会增强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及信赖。

作为一名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我觉得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不能单纯地以成绩好坏来划分好生和差生。因此,对待学生我都一视同仁。在日常工作中,我还注意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他们树立自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教育好他们,把他们培养成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我清楚地意识到,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是很困难的。但只要我付出真心和努力,就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数学必修5教学工作总结
《数学必修5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