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学工作总结

例设计教学工作总结(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2-14 08:36:55 来源:教学工作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教学设计例谈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篇2: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2015年春季备课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设计例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提要:

第一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来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值得广泛采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伤仲永》中王安石的“伤不起”——深入古人的情怀,“遵路识真” 第二单元

《黄河颂》,情感的温度、思想的深度、背景的广度怎样增加——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原则

《最后一课》关注母语教学的价值——语言品读活动一定要充分展开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有三大比喻群落——文本赏析的层次设计

《土地的誓言》“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自读课文教学设计举例 《木兰诗》学完以后的事儿——经典文本的阅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邓稼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长文短教的范例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分步品读,散点透视——“美文”的常用设计思路

《音乐巨人贝多芬》角色模拟,以“画家”的身份读课文——读写技巧的训练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虚拟体验,这是一种阅读能力——亟待加强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孙权劝学》,这不是“数字”而是逻辑——教学思路清晰化的一种方式 第四单元

《社戏》,小说的“文本空白”往往在“冲突”处——小说阅读是“被引导”的发现 《安塞腰鼓》美点寻踪,课文集美——“美文”要“趣教”

《竹影》的“童心”“童趣”角度,不只这一篇课文——阅读教学设计背景分析“四要素” 《观舞记》“读”的“姿态”只有“端坐”吗?——“变式阅读”例谈

《口技》用一词经纬——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常用结构方式

第五单元

《伟大的悲剧》由文题入手——教学设计的捷径

《在沙漠中心》“虚拟体验”需要“角色模拟”——让“体验”更彻底一点

《登上地球之巅》“剑走偏锋”更实在——自读课文教学重点的设计自由一点

《真正的英雄》跳读课文,跳出课文——让自读课文教学更有效

《短文两篇》的扩写和改写——让文言文阅读理解跳出“讲授”

第六单元

《猫》要把小说当成小说来读——阅读教学设计的文体意识

《斑羚飞渡》抓住小说构思的关键——小说线索与教学线索应该和谐“共振”

《华南虎》怎样教“象征”——语文知识教学的生动例证

《马》一文两读——科学小品文教学设计的文体视角混搭

《狼》一课多案——教学设计都是“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写作范本”教——课文的教学功能定位

一、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

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从??到??”表现出的是一种比较清晰的“两块式”思路或结构。这既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模式,也是一种常用的思维模式和常用的口语表达模式。

用这种结构模式写文章,有利于“精选”材料和“联结”材料:或将一段时间内的不同的经历、或将时间或空间距离很大的相关内容、或将若干从表面看来完全不相同的事物“组合”在一起,通过对它们的抒写来表达一种情慷、一种情致、一种情思、一种情感。

课文就是这样。

作者先从百草园的生活写起,写了勃勃生机的百草园,写了带着神秘色彩的美女蛇的故事,写了百草园冬天里雪地捕鸟的故事,作者扣住“我的乐园”来写,文章满溢着乐趣、生机和活力。

二、学课文中叙写童年故事的简明思路 课文中从“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到“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这一部分,写的是“我”初到三味书屋时的生活。

这一个重点片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不到600字的篇幅,一写去私塾的原因,二写拜孔子拜先生,三写问先生“怪哉”为何虫,四写先生的不高兴以及“我”的感悟。思路非常简洁,层次非常清楚,衔接非常紧密,详略非常分明,穿插非常巧妙,描叙非常生动,表现出“交代一笔、铺垫一笔、详写一笔、感悟一笔”的写作思路,简直可作为学生600字作文的精彩范本。

下面就是“详写”和“感悟”的内容。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三、学课文中片段描写的美妙笔法

课文在片段描写方面,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也很多。

(1)景物描写。第二自然段是非常美妙的语言组合,作者写景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景物描写有着恰当的顺序,然而更美妙的是句式的运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像一条彩线,一层进一层地牵动了百草园中美丽的景物,读后给人一种乐而忘返的感觉。“不必说??也不必说??”指的是美丽的景物;“单是??就有??”指的是看来似乎单调的景物。连似乎比较单调的景物都有“无限趣味”,那美丽的景物就更不消说了。“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是写“面”;“单是??就有??”是详写,是写“点”。这样点面结合地写,既省去了许多文字,又显得情趣横生,整段文字真情流露,富有诗情画意。

(2)人物素描。课文中写寿镜吾老先生的文字是:“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作者仅用三十余字就勾勒出了先生的形象,表现了他的年龄、身材、须发、装束、神态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可谓用语简洁,生动传神。

(3)动作描绘。“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批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这段话中 用一系列动词准确地描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生动简洁,富于变化。难怪课文练习中这样说道:“仔细品味,然后自己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4)场面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几个自然段是精彩的细节描写,是让人捧读不厌的场面描写,也是生动的群体活动的描写。活动的场面、人物的形象如在我们的眼前,很适宜我们在写作上进行学习与模仿。

《爸爸的花儿落了》换位改写——发现叙事的不同视角

用换位改写的方式,换小英子自己的回忆为她身边人关于小英子成长的见闻感受,对课文内容以事件为分界线做分散改写处理,训练学生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变换叙事的方式。这一设计意在把烦琐、机械的教学程序简明化、灵活化,丰富学生的表达体验,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一、朗读感知

1、理解课文内容,概述小英子的成长足迹。

2、体会文中丰富的情感,尤其是父女深情。

二、换位改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课文是以小英子的回忆为线索串起她成长的经历的,作为她身边的人,温柔善良的妈妈、质朴性情的爸爸、亲爱的韩老师、她要好的同学、一直在她家做事的厨子老高,目睹小英子的成长与遭遇,他们的心理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对课文做换位改写。

1、选择改文的叙事者和所叙事件

提示:所叙事件可是单一事件,如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爸爸逼“我”去上学、爸爸爱花、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闻听爸爸死后“我”的镇定,也可是以上某几件事件的组合。

2、确定叙事的方式和侧重点

提示:是沿用倒叙?是叙议结合?是叙亲见还是叙耳闻?侧重于家庭里的英子,还是校园里的?或是父女情?

3、给改文拟一个新颖而有情味的题目

如:《孩子,别怪你爸》(妈妈)、《我的爱,你可明白?》(爸爸)、《一路芬芳的孩子》(老师)、《令人羡慕的英子》(同学)、《我眼中的大小姐》(老高)等。

4、改写,交流,互评。

三、总结改写要领

改写可以换位,当然也可不换位,就以英子的口吻来写,用内心独白的形式写,有侧重地写,如《爱花的爸爸》《我和爸爸的花儿》《雨中情》《惊闻噩耗》《我的毕业典礼》等。 《丑小鸭》假想改读——训练想象力的样本

瑰丽的重话王国就是一块块想象的魔砖垒起来的,每个孩子读童话的时候思维都特别活跃,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成为童话的一分子,会情不自禁地冒出许多假设,把他们的这些假设有序地组织起来,正是想象力训练的最佳途径吗。“假想改读”该是教学此类课文的一种良方。

一、自由阅读课文,谈阅读感受,整体理解课文。

二、提出“假想改读”课文的设想,学生再读课文,提出假想话题。

三、全班交流归纳,以学生公认为有趣的假想为话题进行再创作,尝试改读课文。

想想在这些情况下,丑小鸭的生活又该是怎样的呢?

1、假如丑小鸭忍辱偷生,赖在养鸭场不走;

2、假如五小鸭贪图安逸,在老太婆家定居;

3、假如丑小鸭到处流浪,一直到死也没遇着白天鹅;

4、假如丑小鸭见到白天鹅后因为自惭而远离天鹅群;

5、假如这只可怜的小鸭一直这么“丑”下去;

6、假如一开始人们就认出了那只天鹅蛋;

7、假如丑小鸭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是只天鹅;

8、假如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消息传到了它过去生活过的地方。

四、创作交流,评价

评价不必构泥于课文主题思想的限制,从思维创新的角度评价,但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与课文吻合的,哪些是有分歧的〕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联读——应该广泛使用的有效拓展方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美好创意在于联读。

很漂亮的逻辑顺序:

《假如生活欺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重新开头》一篇课文阅读教学,哪怕仅仅只有这样的创意,它也是成功的。

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同题材的、相同写法的或有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修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联读”的主要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是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课标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

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

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

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

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

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 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

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推荐第2篇:《四则运算》例3教学设计

《四则运算》例3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P6—7例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教学重点:

学生经过探究学习懂得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节课我们再进一步来探究相关内容。

1、出示以下算式,指名说出得数。

4+2-5= 12-2+3= 2×9÷3= 20÷5×2=

2、师:看一下,这些算式都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进入新内容。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再一次来到“冰天雪地”,看看还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点击课件,屏幕出现“冰天雪地游乐场”的情境)。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观察课件,了解到成人票24元,儿童票半价这些信息后,再以课件出示问题:3位叔叔去冰天雪地游乐场玩,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1、师:谁愿意来给大家读题?

2、指名读题。

3、师: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4、老师巡视后,问:谁愿意上台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做法?

5、让学生在实物投影机下展示自己的算式。

6、师:解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能跟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7、师:你们也来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位学生谈)?

8、师:听了大家的话后,我明白了。大家之所以先求出3位叔叔花多少钱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需要。我们先求出3位叔叔花多少钱,也就是说先算出3个24是多少,再把100元钱减去3位叔叔买门票花的钱,才是应找回的钱。

9、再次出示“100-24×3”这个算式,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运算顺序,突出在这个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二)课件出示问题2:买一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一共花多少钱?

1、师: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自己做一做。

2、老师在巡视中,特意挑选出两位同学的分别展示,并指导学生展开讨论计算时都是先算什么?师:从这些题中,我们看出不管是除在前面,还是在后面,咱们都要先算除法。

(三)比较、强化认识。

1、出示以下算式:

4+2×2= 7×3-6= 8-4÷2= 12÷4+3=

2、师:这几道题与我们以前做的有什么不一样?运算它们时要先计算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用红色笔标出先算的部分。

4、师:为什么这几道题也要先算乘除法呢?

5、师:在一个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有+、-、×、÷混合运算的,我们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先算×、÷后算+、-。

7、师:谁能很快准确地说出这几个算式的得数。

(四)课件出示问题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1、指名读例3。

2、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3、学生完成后,分别展示几位学生的做法,并要求学生谈谈自己解题的想法。

4、展示第5种算法时向学生提出这种算法可以吗?

5、指导学生针对第5种运算方法展开讨论、感悟。(可以,两边同时计算完成符合运算规则,又不影响计算结果,而且又简便。)

(五)胜利闯关。

1、课件出示口算题,让学生快速、准确地说出得数。同时在口算第3个式子时,让学生发现问题。

50÷5-16÷4= 6×4-18÷9= 3×2÷2×3=

2、想一想,怎样的算式可以用两头同时计算?(两头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所以今后大家做混合运算时,要注意看清楚是什么符号,才能清楚运算顺序。

三、感悟总结。

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能来说说?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一:第

5、6题。

推荐第3篇:解方程例4教学设计

《 解方程例4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例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具有用整体思想解方程,会解稍复杂的方程。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整体思想解稍复杂的方程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向学生渗透整体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数和未知数的乘积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运用整体思想解方程。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练习巩固。

学生学法:观察理解,自我探究,练习巩固。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出示习题:填空题。

2.解方程:学生自主解答,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例4)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的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找等量关系。

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加法方程。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

2.让学生观察课本怎样求方程的解?

3.指明上台解方程3x +4=40,再集体订正。师提问: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4.师板书解题过程。

3x +4=40 解: 3x+4—4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5.小结:解这样的方程,关键是要把3x(一个数和未知数的乘积)看成一个整体,先求出3x,再求出x是多少。

6.巩固练习:6x-35=13

3 + 2x = 13

5x +5= 15

7.师提问:刚才我们列出了一个加法方程,那谁还能列出两个减法方程呢?

40-3x=4

3x=40-4 学生尝试解以上方程。

三.习题巩固: 做一做第 1题

第二题前两道

5.5x+6.7=7.8

9x÷0.7=9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说说解稍微复杂的方程应该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五”第9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例4

3x +4=40

解: 3x =40-4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6

3x ÷3=36÷3

x =12

推荐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例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课程目标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2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5习作要有一定的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6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7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单元目标要求:

1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三教材分析:

本文来源于西班牙的《都市生活报》,我国《参考消息》翻译并刊登了本文。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 四学情分析:

学生对问讯处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大人带着。因此,结合本课的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五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评价任务:

1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有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3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耳朵都可以听到很多声音,飞机飞过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现在,同学们可以听到老师说话。那么老师想请问同学们,这样的听是倾听吗?(提问学生,总结学生答案)

师: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二、揭题解题

1、出示课题:师在课件中出示课题,并在黑板上板书:12* 用心灵去倾听

2、读题:

师:请齐读课题,再齐读,再读。(生读三次课题)同学们,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总结学生答案,再叫学生齐读关键词语:心灵、倾听)

3、初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都在课前去了解过附近的问讯处,与里面的工作人员交流。现在老师就给大家讲讲有关问讯处的一些小知识。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可能大部分同学对问讯处还是比较陌生,希望大家可以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了解问讯处的服务时间与服务内容,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用心灵。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给自己掌声鼓励鼓励吧!

4、再读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指名叫学生说 “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总结答案,出示课件,理清课文脉络)

(课文按事情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6~12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与安慰,她成了“我”从未谋面的第二个母亲。

第四部分(13~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我”深切地怀念她。)

5、深入分析: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

1、2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 的爱好。)

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

二、第三部分。大家快速默读第3~12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1)生活(关心)

① 当“我”一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② “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总结答案,出示句子: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③ “我”为什么哭?(手指被锤子砸伤了,很痛,所以哭。)

④ 为什么“我”在打电话之前没有哭?直到电话接通了才放声大哭?(因为“我”知道哭也没人听见,所以忍着。这时候有人听“我”说话了,就像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所以除了因为手指受伤了,痛苦地哭,还因为在孤独无助时找到了希望的幸福地哭。)

⑤ 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叫几名学生读。)

⑥ 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 受伤的手指上。”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学习苏珊,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如:师:可是我听了仍然疼,怎么办?生:汤米,别怕。你的手指很快就会好的,你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还疼吗?师:嗯,不疼了。谢谢你,苏珊!谢谢你的关心和帮助。) (板书:生活 关心、安抚) (2)学习(耐心 )

① 我学习上遇上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② 解释什么问题?请读。(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 师生演示打电话。师当小时候的作者,学生当苏珊。(师:你好,苏珊。生:你好,汤米。师:你能告诉我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吗?生:„„师:可是我还是没听清楚,你能重复一遍吗?生:„„师:我记不住,你能告诉我用什么方法记住吗?生:„„师:哦,苏珊,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生:马德里。师:苏珊,我的语文作业还有个地方不会做。生:„„师:“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生:„„师:明天要秋游,我要怎么准备?生:„„) (适时提醒学生礼貌用语和说话语气,并特意反复问一个问题。多指几个学生演示,直到学生被训练得很有耐心。) ④ 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板书:学习耐心,讲解)

⑤ 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 (3)心理(爱心 )

① 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让学生齐读)

② 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因为“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苏珊想安慰我。)

③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指名回答,再齐读,引导学生读出非常难过的语气。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但没有告诉苏珊自己伤心。)

④ 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叫学生齐读“我”说的话,引导学生读出伤心、难过、困惑的语气)

⑤ 师再读:“能告诉我为什么吗,苏珊?为什么这只整天唱歌的小鸟,突然一动不动了呢?” 大家用心听,看听出什么了?(指多名学生回答,总结答案: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作者对死充满了恐惧;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⑥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听出来了。) ⑦ 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板书:心理 爱心、乐观)

⑧ 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⑨ 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⑩ 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4)回味(童心) ① 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 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 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板书:回味 童心、守护)

④ 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⑤ 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三总结深化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完后叫学生画出觉得感动或喜欢的句子,小组讨论并和全班同学分享感受。)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之一:用心灵互相扶持。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一个又一个难关。

四、课外拓展 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可在报刊或网络上查找有关信息,感受他们的苦难痛楚,根据自己的能力付诸关爱他们的实际行动。)

五板书

12* 用心灵去倾听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目标检测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温馨提示:读的不畅的地方做上记号再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词在小组内交流)

2.我能读下面的字词。

着(zháo zhuó)迷 名字(zì zi) 召(zhào zhāo)唤 告诉(sù su)(你发现了什么了吗?)

3.默读课文,我知道:在生活中,善良的人们无处不在,即使远隔天涯,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天使”向你奉献上她真挚的爱心。《用心灵去倾听》是一篇(

)文,主要讲( )用心灵去倾听( )的心声,使他获得了( )。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学校:白沙朱庄小学

姓名:石飞

推荐第5篇:《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指向“文本秘妙”的阅读课

----《一诺千金》教学设计例谈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借助情节图简要叙述故事大意。

2.学会质疑,能在对比阅读中体会课文对比手法的妙用。

3.感悟“一诺千金”的深刻内涵,激发向善的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

3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课件)趣味猜成语

一、略读----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揭题释题

(板题)这节课咱们不玩猜成语,我们要学习一篇1400多字文章,文章的题目叫—— (齐读)顾名思义,“一诺千金”就是说——

生1:一个庄重的承诺价值千金师: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说。

生2:说话算数/说到做到。生3:诚实守信。

那假如周末你答应和同学去登山,但妈妈临时说带你去ume看一部很火的电影,你会怎么抉择?(递话筒抽2-3生说。 )追问:为什么?师相机点拨:听出来了,如果承诺了,最好做到。板书: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2.梳理情节,说大意。

A.这篇文章又会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打开课文纸,默读课文, 快速地

梳理故事的主要情节。然后完成作业单的第1题。 开始。

(生默读)师巡视提醒:起因是什么?经过中又包含了哪些主要情节?请直接提取信息。 b.交流故事情节完成了吗? 来,说来听听。

生说(抽1-2生)相机点击课件: 许诺--- 寄书——收信----寄书----寄枣

C.看着大家刚才梳理的情节图,谁来简单讲讲故事的大意。

预设: 到陕西出差时,见当地小孩子有些可怜,我许诺给他们寄连环画。回北京后,忙碌的“我”偶然想起此事,赶忙想办法寄书。后来在收到李庄孩子的来信后又寄出了文具和书,同时也收到了李庄寄来的大枣。从那以后,我明白了“一诺千金”的道理。

强调学法:你看,画情节图是一个阅读的好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还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大意。

3.文题对照, 一度质疑

故事都了解了吧?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写我给孩子们寄书的事。(板书:我寄书孩子们) 在你看来,要实现把一些旧书寄给别人的承诺,简单不简单?(简单) 可是,看看题目,“一个承诺价值千金啊”,简不简单?(不简单) 于是,在题目和课文之间,你自然会产生怎样的疑问?(抽2-3生说)

生: 许下的诺言很普通,所做的也谈不上轰轰烈烈,为什么要说“一诺值千金”?生: 是作者在自我吹嘘吗?还是别的原因?

生: 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如此简单的诺言会有千金一般的价值?

二.精读——对比细读感悟意涵

1.讨论“感受”明方向

没错,我们的心里充满了深深的疑惑与追问。那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老师查阅了原文,发现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读读。(课件:7自然段)

7.我看着窗外,眼睛湿了,想着那两座高山,漫过桥的大水,泥泞的山路上一高一矮两个单薄的身影。我为曾经的犹豫感到羞愧,幸亏寄出去了,要不永远对不起孩子们,伤了他们的心,拿什么来补。

点拨:从作者的这段感受中,我们明白了,原来所谓“价值千金”,不是针对作者而言,而是针对——孩子们。要解开我们心头的疑问,看来,还得从孩子们那儿来找原因。

2.聚焦书信找原因

①回到课文,你觉得哪一段最能让作者从孩子们身上感觉到“价值千金” ?(6自然段) 就让我们把目光着落到孩子们的这封书信上面,(课件:6自然段)用心地读一读,看看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生读、思、批注)

师巡视提醒: 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理解简要地批注在相关词句旁边。 ②交流

▲究竟是是哪些细节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弦,让他觉得“一诺”真的可以价值千金?

生1:“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同学们天天都在想着这事,把这个诺言看成是头等大事,无比

期盼得到书,可见这个诺言对孩子们多么重要。

师:是啊, 天天想,天天盼,这“一诺”对孩子们多么重要。接着说?/还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生2: “等了两个月没有” 一直执著地等,多么重视。

师:因为这“一诺”,让孩子们忍受了两个月的期待的煎熬!这是何等重要的“一诺”呀!

生3:“万一书寄来呢?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万一”就是万分之一, 两个“万一”写 出了孩子们没有因为时间间隔久和大人嘲笑而放弃,只要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也要尽全力去争取。师:两个“万一”抓得好哇!我们都感受到了这“一诺”的分量!那真可谓“一诺——(指课题,生接:

千金 )那!

生4:“洗干净手”“搂着”得到书后如获至宝,迸发出了巨大的读书热情。

师插:好吧!就用你的朗读来传递这“一诺”的重要。

▲联系上文想想,当孩子们日思夜想、苦苦盼望的时候,那时的“我”都干了什么? (生说:忙于工作,顾不上,忘了)(课件:3段)后来呢?(犹豫了),然后呢?(寄了旧书)然后呢?(快忘了)

师点拨: 我都快忘了这点事的时候(板书:忘了),但孩子们却一直记着

(板书:记着)。我以为孩子们早忘了,没想到孩子们却如此在意。 这是多么鲜

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对比朗读:(配乐)

1当我觉得孩子们早忘了的时候,(课件:第1句“村里的娃天天都说这事儿。 )抽生开火车读2当我忙于工作,“一晃就是两个月”的时候,(课件:“等了两个月没有”)

3 当我坐车被凹凸不平的山路颠得死去活来,还要翻过两座大山,过了一条湍急的河流,再走上一个多

小时才到村里的时候,

课件:“其实不远,半天就到了”

4.就是寄过去,也许路上丢了,也许被人拿走了,根本到不了孩子们手里

课件: “万一书寄来呢? 万一我们不在被别人拿走了呢?”

5.当我终于将同事捐来的旧书寄出去的时候, (课件:“洗干净手”“搂着”)

而这怎能不让我感慨万千?(课件:7段)齐读。

师:在作者的羞愧声里,你是否读懂了 “一诺千金”的含义?

自己认为是很小的承诺,或许对别人来说却意义非凡,所以答应别人后就得努力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评:掌声为他响起,我听到了你们思维拔节的声音。

三、回读——二度质疑,深化意涵

1.二度质疑,感悟意涵

▲ 诶,不对呀?孩子们!作者明明兑现了承诺,为什么还要羞愧呢?

(生:为自己的犹豫)(课件:3段)

咱们倒回去再仔细琢磨琢磨,联系课文想想,“我”的犹豫有道理吗?

生1:我觉得作者想“孩子们早忘了吧?”有道理,因为当时只是随口说说,作者认为孩

子们不会太在意。所以有些犹豫寄还是不寄。

师:何况此时已经是两个月后的某一天,离许诺之时已经相隔——(生:太久了)

小孩子哪里会一直毫无希望地等待这么久呢?兴许早就——忘了 (板书:忘了)过渡:(再看看别的理由)接着说。

生2:作者的犹豫有道理。 作者出差时路途漫长而艰难,估计连邮递员都没有。即使有,

条件恶劣,路上随时都可能弄丢。所以说“根本到不了孩子手里。”

追问: 从“根本”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把书成功寄到孩子们手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对话: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明知书到不了孩子手里,寄了也白寄,你会怎么做?

生1:不寄。因为不想做无用功;不想浪费 )

师: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很真实;很务实;

生2:要寄。 即使明知对方收不到,但依然坚持寄书,因为一旦承诺了,就要无条件

做好。师:

师强调:你读懂了作者的内心。即使书无法收到,但依然记得(板书:记得)给孩子

们寄书。因为作者深深懂得:一旦承诺,就必须做到。(板书:一旦承诺,必须

做到。)说得多深刻呀!不再犹豫(擦去“如果承诺最好做到。)不光在意别

人的感受,(擦去“一旦承诺就得做到。)更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这是

一种多么伟大的境界! 这才是真正的”一诺千金”。 (变“。”为“!”, 使板

书成为:一旦承诺,必须做到!)

2.(课件:成语图片 电影格式) 解说:它溶入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岁月中,已经溶入到了华夏子孙的文化血脉之中。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

3.引入视点,引发思考

最后,我愿意和大家一起朗读作家秦文君的一段话,在静静的思考中,结束我们本堂课的学习。 (课件:) 生读。

一诺千金看来只是一种作风,实在、牢靠,可它更是一种郑重地对待世界的精神。诚挚、严谨的人为人处世自然磊落,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已经超出了准则的含义,而带着人类理想、精神和正气的光彩。---秦文君

读懂了吗?(生:懂了) 不可能,(这样的道理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去回答。不过明白不明白,我们都得下课了!下课。

板书:

一诺千金

我对比孩子们

如果承诺最好做到。

忘了记着一旦承诺就得做到。

一旦承诺, 必须做到!

记着忘了

推荐第6篇:解决问题例4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名优教师

连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60页。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平行与垂直部分的第4个例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周长、面积,认识了垂直与平行的基本概念,会画垂线的基础上安排的。意在巩固对垂线和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准确地画出长方形,是将两条直线位置关系延伸到平面图形的开始,是规范学生作图方法和用数学语言叙述作图步骤的实践操作课,为进一步研究平面图形做了铺垫。

例4呈现的是画一个给定的长方形的,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活动,其中阅读与理解是读懂题意,懂得已知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分析与画图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对话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来表征问题,帮助学生分析画长方形的方法,连续的动态图展现画长方形的整个过程。回顾与反思是总结画法,意在规范学生数学语言,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地画一个长和宽已知的长方形。2.经历解决“画长方形”问题的过程,体验类推的思想和方法。 3.通过活动,培养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难点:准确地画出长方形,应用垂直与平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老师拿的这两张纸都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正方形) 师:你能说一说他们都具有那些特征吗?(指名回答) 师:你能在长方形上找到平行与垂直知识吗?(学生指出)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到对边互相平行,邻边互相垂直,或者相邻的长和宽互相垂直,相邻的长和宽是垂线。]

师:你想不想在纸上画一个规范的长方形?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设计意图:回忆和引导,让学生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中提取出互相垂直的线段,旧知识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可以使学生在回顾中建构知识网络,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学习画长方形做了充分的铺垫。]

二、自主尝试,探究新知 1.读懂题意,探究解决过程 (1)阅读与理解

师:读这两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如果让你画一个任意的长方形,你会怎么画?

如果让你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你又会怎么画? [学情预设:学生会发现上面的问题是要求画一个任意的长方形,下面问题是知道了长方形的长和宽,要求画出这个给定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让学生抓住题目中的重要信息。充分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才能避免作图中将要出现的一些错误,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审题能力。]

(2)分析与画图

师:刚才我们一起复习了长方形的特征,现在又知道了题目中的要求,要画这个长方形,你会用到这其中的那些特征?(小组讨论)

师:需要用到什么作图工具呢?(学生回答问题)

[学情预设:会用有刻度的直尺,会用三角板,也可以借助长方形物品的面来画等等。]

师:你打算先画什么,再画什么?(同学讨论画的步骤)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主画一画,画完再按课件的顺序说说自己的画法。 课件出示:选择什么作图工具?

运用长方形的什么特征?

先画什么,又画什么,最后画什么

[学情预设:有的会用长方形的物品来画,如数学书等;有的会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有的会用画垂线的方法;也有的会利用方格纸来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构建画法,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尝试画图过程,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作图中思考方法的可行性,规范作图思路,同时教师适时指导,并留意发现学生画图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了解不同学生学习情况,为后面的展示提供素材。]

教师巡视指导,选出有代表性的学生作品,为了便于汇报,先给作品标记序号再展示。

[学情预设:学生的作品大致有三类:画图规范标准的;垂线的画法不够准确的;线段的长度不够精准的。]

师:请展示作品的同学说说是怎样画图的? 学生说画法,教师适时板书:利用实物,利用平行线、利用画垂线等方法 (3)对比与点拨

师:我们该如何检查这些图形画得是否规范?

[学情预设:用三角板检查四个相邻的边是否有互相垂直,用有刻度的尺子测量长和宽的长度是否精确等]

指名学生用三角板检验展示作品,同时做出评价

师:你认为几号作品的方法能规范地画出长方形?为什么?

[学情预设:利用实物画长方形的会有局限性,更会有误差,利用平行和垂直的方法和画已知线段的垂线的方法都能得到准确、规范的长方形。]

师:这两种画长方形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学生发言、补充) [学情预设:通过比较发现画平行线时容易出错,增加了作图的难度,而用画已知线段的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方法简单又规范。]

[设计意图:在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展示、交流、评价、分享得到画图的规范方法,在比较中发现用画垂线的方法比较简单,从而优化画法,这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为后面教学学生总结画长方形的方法积累的活动经验。]

师:请用画垂线的方法作图的同学再口述下画图过程,我们一起看课件。 师:让我们也用他的方法检查一下自己的长方形是否规范。

[学情预设:学生用三角板的刻度和直角检查自己的作图是否规范,给作图不规范学生两分钟时间规范、准确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为再次规范地画长方形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和探究的兴趣的,动画演示增强了示范性和作图的规范性,修改不规范的作品加深了对正确作图方法的认识,为再次画图做好铺垫。]

师:请你用画垂线的方法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4)回顾与反思

师:你是怎样画出这个长方形的?能用上“先.....再.....最后”说一说吗? 学生汇报画法,互相补充。

[学情预设:先用直尺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再分别过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同侧画两条3厘米的垂线段,最后连接两条垂线段的另一个端点。互相补充,规范作图步骤]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来获取新知,通过观察、操作、回顾、归纳,让学生自主总结画法,规范数学语言,使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5)迁移与总结

教师展示课前出示的正方形

师:你能用同样的方法画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吗?试试吧!(学生画图) 师:你认为画长方形和画正方形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学生会说画法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概括画长方形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增强作图的准确性。]

三、灵活应用,巩固延伸

1、判断题

(1)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 ) (2)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平行。 ( ) (3)过直线上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 ( ) (4)如果两条直线都与同一条直线垂直,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

2、完成63页第12题。

独立审题,自主探究画法,通过展示、评价,进一步规范作图。

3、李老师要做周长是30厘米的长方形教具,你能帮助李老师设计一下,会有几种方案呢?请你画一画。

[设计意图:解答这道题需要综合已有知识,在分析、讨论、思考中全面考虑存在的可能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

四、梳理知识,全课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加深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的理解,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达标检测

1、王叔叔要在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上设计一幅正方形宣传画,如果要设计最大最醒目的宣传画,该怎样设计?

2、小明有一张面积为12厘米的长方形手工纸,请你这张纸的形状再画一画,会有几种可能?

知识链接

最美矩形(长方形)

矩形中长与宽之比等于0.618的矩形称为黄金矩形。太方正的矩形或太扁平的矩形显然在视觉上不会带来美感。人们认为长宽之比等于黄金分割率的矩形是所有矩形中最有美感的。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项试验。他精心设计制造了很多各种尺寸的矩形,请人从中挑选认为最美的矩形,结果有四个矩形被多数人认为是最美的,它们看上去边长协调而匀称,能给人一种舒美的感受。这就是说,它们都接近黄金矩形。容易证明:在黄金矩形中截去以宽的长度为边的正方形,剩下来的矩形仍是黄金矩形。这一过程可以一直继续下去,就得到一系列的黄金矩形,称为黄金矩形套。

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平行与垂直概念应用于几何图形的起始课,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画长方形是本节课的重点,而画出长方形又是规范学生数学语言和作图习惯的关键,也是本课的难点。

本着数学学习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原则,设计时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已具备的数学知识和学习能力,导入时,从观察图形入手引出长方形,并引导学生搜索、提取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作图方法,通过展示、对比、分析、优化出最佳画法,在倾听、观察、修改、实际作图中逐步熟练画法,在迁移、类推和自主尝试中形成能力,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画图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规范了学生的作图和数学语言,为学生后续学习几何图形做了良好的铺垫。在习题的设计上选择贴近生活的相关练习拓展延伸本课知识,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简介

连莉,女,小学高级教师。参加工作以来,曾多次获得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多次获得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013年参加“走进北师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2013年《笔算乘法》被选入北京师范大学优质资源库,2014年《平行于垂直》一课在全国首届新世纪版小学数学录像课评比中获一等奖,撰写的30多篇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叙事等获得国家、省级的奖励,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

推荐第7篇: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典型课例教学设计

课题: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

泗县黑塔中学

卢德亮

2007年9月

推荐第8篇:数学教学设计样例

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资料链接”七个部分(参见样例)。其中,“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三部分必不可少。“教材简析”可简要分析相关内容在相应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处理的意图和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主要的教学策略,一般不超过500字。“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忌空话套话。文稿的主体“教学过程”应翔实、具体,不仅要有教学程序的叙述,更要有教学重、难点的具体教学处理,以及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预测和相应的教学应对措施;设计的学习活动应力求新颖、层次清晰,富有启发性和数学思想内涵。对教学过程必须所作的“说明”不求多、求全,最多选择3~5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教学安排简述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以及对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积累经验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资料链接”主要是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数学史料、名题趣题,以及它们在社会、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一般不超过500字。教学设计的叙述主要采用“谈话”“引导”“启发”等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而不是师生对话的形式。

教学设计的内容不仅包括新授课,而且包括练习课、复习课。

附:《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与说明样例

【样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教学设计与说明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3~5页例

3、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之一,初步学会运用这一性质解只含有加、减关系的一步方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等式与方程;在此之后,学生还将学习等式的另一条基本性质。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方程特点的认识,体会初步的方程思想。教材在安排这部分内容时,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借助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二是对解方程的步骤及规范做了较为细致的处理。设计教学时,教材一方面

注意通过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以及变化前后天平两边的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等式性质;另一方面则注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用不同方法求未知数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便捷,并掌握相应的方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例子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知道“方程的解”是一个结果,“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3.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交流的过程中,积累活动经验,感受方程思想,培养自觉检验的意识,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等式的性质,利用等式性质解相关的方程。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抽象归纳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等式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先扶后放,探究等式性质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与等式和方程有关的知识。

2.出示例3第一幅天平图,提问:你能根据图意写出一个等式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20。

引导: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在天平的一边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天平的另一边也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二幅天平图。

提出要求:现在天平平衡吗?你能再用一个等式表示现在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关系吗?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学生活动后,板书:20+10=20+1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幅天平图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和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这样的变化中你能想到什么?

3.出示例3第二组天平图,提出要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里的两幅天平图,说一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交流后板书:x=50,x+20=50+20。

启发:比较这里的两个等式,它们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你又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设计说明:第一组天平图分步出示,第二组天平图整体出示,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活动的意图,把握观察和比较的重点,也有利于他们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规律,并进行必要的抽象概括。】

4.启发猜想:如果等式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结果会怎样呢?你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分小组讨论讨论。

出示例3第三组和第四组天平图,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分别说一说这两组天平中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等式分别表示每个天平两边物体变化前与变化后的关系。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板书相应的等式:

70=70,70-20=70-20

x+20=70,x+20-20=70-20。

启发:请同学们比较这里的两组天平图和相应的两组等式,它们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提出要求: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到了两个结论。你能把这两个结论用一句话合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后揭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6.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填空的依据。

【设计说明:有了“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一结论,通常不难联想到“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先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再引导他们想办法验证猜想,既留出了充分探索的空间,又体现了探索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探索后的观察、比较,以及相应的抽象、概括,既是对此前猜想的进一步验证,又是对相关等式性质的进一步感知,能为学生建立正确的理解提供坚实的基础。让学生及时应用等式性质进行填空练习,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接下来学习解方程做些铺垫。】

二、师生合作,学习解方程

1.出示例4的天平图,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10=50。

启发:怎样才能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呢?你打算怎么做?把你的想法和

小组里的同学商量商量。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重点突出把方程两边都减去10,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2.介绍并示范解方程的过程:求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 时,要先写“解:”,表示下面的过程是求未知数x的值的过程。再根据等式的性质在方程两边都减去10,求出方程中未知数x的值。书写这一过程时,要注意把等号上下对齐。

引导: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呢?我们可以通过检验来判断,把x=40代入原方程,看看左右两边是不是相等。

提问:如果等式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答案是正确的)如果不相等呢?(说明答案是错误的)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试着检验一下。(随学生的回答扼要板书检验过程)

3.引导小结:像x=40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进一步要求:请同学们回忆刚才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强调三点:正确应用等式性质、注意书写规范、主动进行检验。

4.指导完成“试一试”:解方程x-30=80。

揭示: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

组织反馈时,注意提醒学生规范地书写解方程的过程。

5.做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解这里的方程时,分别怎样做就可以使方程左边只剩下x?

要求: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求出每道方程的解,并进行检验。

交流时让学生再说一说解每道方程时第一步分别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检验的。要求他们今后解方程时,都要进行检验,但检验的过程可以写下来,也可以不写。

【设计说明: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后,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求未知数x值的方法,再通过师生对话、示范板书,重点介绍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步骤和方法,既有利于保持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又有利于突出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出示选择题:

(1)x+22=78(x=100,x=56)

(2)x-2.5=2.5(x=0,x=5)

说明:在每题的括号中有两个备选答案,其中一个是左边方程的解,另一个不是。

提出要求:你能在方程的解下面画上横线吗?学生完成后组织交流,并相机明确:做出选择时,可以先把左边的方程解出来,也可以把两个备选答案分别代入原方程从而确定哪个答案是方程的解。

2.做练习一第4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道方程中,要使左边只剩下x,应该怎样做?

3.做练习一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解方程时分别应用了等式的什么性质。

4.做练习一第6题。

先指名说说图意,再组织学生交流推理过程。提醒学生:可以先在天平两边去掉相同个数的梨或橘子。

【设计说明: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体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的实际意义,同时也突出解方程这一重点。】

四、全课总结,体验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资料链接] 阿尔·花拉子米是阿拉伯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在代数学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后人称他为“代数学之父”。《还原和对消计算》是花拉子米著名的代数学著作。“还原”的意思是说在方程的一边去掉一项就必须在另一边加上这一项使之恢复平衡;“对消”是指把方程两端的项消去或合并。例如,对方程5x-12=4x-9两边分别加上12和9,做还原运算,得:5x+9=4x+12;两边分别减去4x和9,做对消运算,结果得:x=3。容易看出,所谓还原和对消就相当于现在解方程时的移项和合并同类项。

注:如还能有前测以后的[学情分析]和对整节课的总体[教学慎思]则更好。

推荐第9篇:解决问题例9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P16例9及练习四第6~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段计费问题的相关信息。、2.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讨论及动手操作,使学生学会解决分段计费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段计费问题的收费方法,能够正确解答分段计费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地计算,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设置问题情境,质疑引导。迁移推理,小组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都坐过什么车?

(学生自由回答,有坐公交、出租车、自家的轿车、骑自行车和走路等) 教师:同学们应该都有坐出租车的经历吧,有没有人注意过出租车是怎样计费的呢?

二、探索新知

1.由生活实际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出示:收费标准: 3 km以内7元;超过3 km,每千米1.5元(不足1 km按1 km计算)。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说说这个标签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汇报。

(1)出租车3 km以内(含3 km)收费7元。 (2)单程行驶3 km以上部分每千米1.5元。 (3)不足1 km按1 km计算。 2.出示教材第16页例9。

教师:题目中的乘客坐了6.3 km的路程,你们能帮这个乘客算算共需要付多少钱吗? 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得出结果。同桌相互交流订正。 教师引导:

(1)由于路程总共只有6.3 km,但不足1 km按1 km计算,那共需要付7km的费用。

(2)收费标准不一样,我们要分段计费,以3 km为界限分为两个收费标准。 (3)前面3 km应付7元,后面4km按每千米1.5元计算。 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板演。

方法1:7+1.5×4-7+6=13(元) 方法2:1.5×7=10.5(元) 前3 km少算:7-1.5×3=2.5(元) 应付:10.5+2.5=13(元)

3.学生完成教材第16页“回顾与反思”的表格。完成后小组交流讨论,全班集体订正。 行驶的里程/km 1 2 3 4 5 6 7 8 9 出租车费/元

三、巩固练习1.为了节约用电,某小区规定每户居民每月用电量在50度以内,每度按0.52元收费,超过50度部分每度0.62元,刘老师家本月用电量为95度,请你帮老师算一算应缴纳多少元电费?

学生阅读题目 ,理解题意。 教师提示:这类题目比较难,收费分50度以内的部分和超过50度的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往往容易把这两部分混淆。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答案 50×0.52+45×0.62=53.9(元) 答:刘老师本月应缴纳53.9元电费。 2.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并指明学生进行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再集体订正。 分析:先求出超出3分钟的收费是多少元,再加上3分钟内的0.22元收费,就是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 解答:8分29秒按9分计算。 0.11×(9-3)+0.22=0.88(元) 答:她这一次的通话费用是0.88元。 3.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9*题。 学生阅读题目,归纳题目所给的已知信息。

分析:先求出超过100g的部分应付,再加上100g应付,两部分加起来就是一共应付邮费。

(1)135-100=359(g) 35g按100g计算。

5×0.80+1.20=5.2(元) 答:应付邮费5.2元。 (2)262-100=162(g) 162g按200g计算。 2.00×2+1.20×5=10(元) 答:应付邮费10元。

(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四、课后小结 同学们学会如何解决这类型的问题了吗? 作业:教材第18页练习四第

6、7题。

推荐第10篇: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例5

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交流,体验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变得更聪明呢?(想)要想变得更聪明,老师告诉你一个秘诀,那就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问题。你们能做到吗?(能)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

一、计算铺垫,导入新知(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二、互助探究、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从这幅图中你们知道到了什么数学信息?先独立思考,想好了举手。

2、师:哪位小朋友想来给大家说一说?

预设:

生1:男生有9人,女生有6人。

师在黑板上写出来。

师:还有那位小朋友观察到的数学信息和他的不一样的吗?

生2:前排有7人,后排有8人。

师在黑板上写出来。

师:那谁想说说这幅画面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3:一共有多少人?(师板书并请学生齐读两遍)

3、那你们想不想试着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想)现在请大家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4、汇报:

预设:

生1: 数出总人数。

1、

2、

3、

4、5……

13、

14、15,一共15人。

生2:数出前后两排的人数,再加起来。

后排有8人

,前排有7人。所以,8+7=15(人),一共有15人。

生3:按性别数,将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

男生有9人

, 女生有6人。所以,9+6=15(人),一共有15人。

5、老师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们想帮老师解决吗?

要解决的问题是求一共有多少人?并且都是用加法计算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列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算式呢?

6、小结: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第97页“做一做”。求:一共有多少只天鹅?

2、出示猴子图。求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3、教材第99页第1题。求:一共有多少人?

问:这几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四、拓展延伸、内化新知

我前面有9人,后面有5人,一共有多少人?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知识和方法?你表现得好吗?

六、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8+7=15(人) 9+6=15(人) 7+7=14(只) 8+6=14(人) 7+6=13(只)

8+5=13(只)

9+5+1=15(人)

第11篇:《五彩池》教学课例设计

《 五彩池》教学设计

襄州区实验小学 刘希俭 教材简析:

《五彩池》是一篇写景记叙文,也称得上是一篇游记。课文讲的是“我”到四川松潘去旅游,在藏龙山上看到五彩池的情景,感受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作者先介绍小时侯向往的瑶池,然后说见到了像瑶池那样的五彩池,既交代了五彩池的地理位置又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第

二、

三、

四、五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五彩池样子和池水的神奇,以及五彩池为什么呈现出各种色彩;第五自然段即课文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赞叹“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开头呼应,再一次突出五彩池的神奇、美丽,表达强烈的喜爱赞叹之情。 学情分析:

本文是第二单元的略读课文,在此之前的学习中,学生习得了扣住重点词感悟事物的特点及从不同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对这一课的学习,老师可适度放手,让学生自读感知,读中想象感受,重在学生的个性感受,重在对语言文字的赏读。实现习得方法与实践阅读的有效结合。 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亩、拇、舀、簇、珊、瑚”,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第

2、3自然段的赏读,从不同角度感受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激发对大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3、通过探究形成五彩颜色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及探究精神。学习重点:

体悟感受五彩池的美丽及其形成五彩颜色的原因。 学习难点:探究形成五彩颜色的原因。

学习方法:扣关键词,整体感知——抓重点句,赏读感悟——在疑难处,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读准读通课文,写出初步感受;查阅有关五彩池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话瑶池,导入课题

1、交流对瑶池的认识。

同学们都爱看课外书,一定了解不少课外知识。谁知道“瑶池”指什么?(生纷纷作答:是神仙住的地方,很美,是仙境。传说是天上王母娘娘住的地方-------) 师:哦,但有人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课件出示这句话)学生读这句话,读出肯定和赞叹的语气。 师:这句话来自哪里?为什么作者这么肯定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五彩池》。

2、板书课题:8*五彩池

3、读题质疑

师:同学们读课题,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五彩池有这么多色彩?或者:这些色彩是怎么形成的?

二、初读文,表达感知

1、指名读文,了解学生预习读文情况。

师:同学们边听边想,

一、同学读得准不准?

二、作者向我们描写了怎样的五彩池?

三、记下你不明白的问题。课件出示:( )的五彩池

2、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深浅不同

形状各异

色彩斑斓

神奇

美丽 师:同学们能用积累的词汇把你们的读文感受简洁表达出来,把一篇文章变成了几个重要的词,真有能力。那么如果仅凭这几个词,能吸引人吗?能让人激动得想去吗?(不能)

师:是呀,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他的语言描述吸引人打动人的。相信你在进一步的读文后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抓重点,赏读感悟。

(一)生读文批画,感悟语言的细致描写。师: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你从哪些具体的语句描写中感受到了这些呢?画出吸引你的句子,练习读一读,用心听听你的朗读能不能打动人。

(二)交流感悟,展开想象,感情朗读

课件展示重点句,教师随着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

1、感受水池的神奇与美丽。文本一: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1) 扣住“漫山遍野、大大小小、无数”体会数量之多;

师:这么吸引人的地方,一定有人用心数过,谁知道共有多少个水池?(感情朗读,表现数量多的惊人。) (2)明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喻的作用;(感情朗读,表现五彩池奇特的美。) 师:这样的比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3)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形容五彩池的多、美。

师:这样晶莹多彩、数量众多的五彩池还可以用什么来形容?试度说一说,老师相信你的语言同样也能吸引人。(天上的星星落入人间) (4)小结:这样多得水池,你见过吗?(神奇)

(通过几个层次的学习不仅感受到五彩池的数量多,更感受到奇、美。同时培养学生想象表达能力。另外资料的补充既充实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文本二: 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

(1)学生在交流中明白运用数字、举例子的写法更吸引人。 (2)明白对比写法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体现小池的神奇。 (3)男女生接读。男生读前半部分,女生读后半部分。 (4)结合前文师生续读。

师:无论是不足一亩的大水池,还是像菜碟一样的小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 学生接——都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

文本三:

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1)从形象的比喻和不同的形状感受水池的神奇和美丽。 (2)借助省略号丰富文本,培养想象力。 师:仅仅是这几种形状吗?还有哪些形状?

(3)有感情地朗读,注意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水池形状之多。

师小结:前面我们从水池数量之多、大小不

一、深浅不同、形状万千这几个方面深切感受到了水池的神奇与美丽。你们想不想走近去看看?好,谁愿意配乐朗诵这段话?现在请同学们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想象的翅膀,跟随这位同学的朗读走近五彩池-------- (课件播放班得瑞的《迷雾森林》) 展示文本四:

那是个晴朗的日子,我乘汽车来到藏龙山,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的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水池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池底。池边是金黄色的石粉凝成的,像一圈圈彩带,把大大小小的水池围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

2、感受池水的神奇美丽。师过渡:以上同学们抓住吸引人打动人的句子感受到的水池的神奇美丽,那么仅仅是水池令我们感到神奇吗? 文本五:

更使我惊奇的是,所有的池水来自同一条溪流,溪水流到各个水池里,颜色却不同了。有些水池的水还不止一种颜色,上层是咖啡色的,下层却成了柠檬黄;左半边是天蓝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橄榄绿。可是把水舀起来看,又跟普通的清水一个样,什么颜色也没有。

(1)学生自由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五彩池池水的神奇。 (2)出示训练:

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等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好像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 )的宝石。 师激情过渡:同学们,你们见过这样的水吗?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面对这样的池水你想问什么?

四、存疑问,合作探究。

1、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为什么池水会显出不同的色彩?

2、小组合作探究,列出几个原因,用自己的话说说。

师:同学们默读第4自然段,快快解答你心中的疑问,看看有几个原因,列出序号,再小组交流。

3、梳理小结:原因有四:A、池底有形状高低不同的石笋;B、石笋表面有石粉;C、阳光折射;D、周围花木倒影。

五、作对比,抒发感叹

1、体会结尾句子的用意

师:面对这样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作者不仅发出了感叹: 读句子,出示文本六:

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师:“五彩的瑶池”指什么?作者为什么在结尾这样写?

学生自由交流:照应开头首尾呼应;对比衬托;表达强烈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比写法上,教师需点拨:瑶池的神奇在有五种色,而五彩池的神奇之处更多。不是瑶池胜过瑶池,所以作者这样写。)

2、抒发情感。同学们,作者在看到五彩池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们也跟随作者一起欣赏了五彩池神奇的美景,那么你想说点什么呢?怎样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分享这神奇的美景呢?请拿起你们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叹与赞美。

六、做总结,仿写练笔。

1、总结:这节课我们在语言文字中遨游一起享受了一场美的盛宴。其实,如果我们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身边处处皆有美。同学们,用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美,用你智慧的大脑去欣赏美,更要用你纯洁的心灵去保护美。

2、布置仿写

观察一处景,从几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点,把印象深刻的景物写具体,并抒发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8*、五彩池(游记)

数量众多

大小不一

深浅不同

形态各异

神奇 美丽

颜色不同

第12篇:课例《致橡树》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刘良豪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朦胧诗特点。

2.过程与方法:感悟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通过学习此诗,为以后学习朦胧诗打下基础,可为我们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有着重要的地位。

2.教学重点:作者表达的正确的爱情观。

3.教学难点:诗作的象征意义,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解决办法:利用配乐朗诵感悟,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吟诵、感悟。

三、教学设想:

1.教法:引导、点拔。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3.教学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媒体:现代教育媒体。(朗读带,简爱录音)

六、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知识。(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把握诗歌意象)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郑愁予“绝唱的抒情诗”;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原名龚佩瑜,52年生于福建泉州,71年开始写诗,79年开始发表诗作。《致橡树》82年编入诗集《双桅船》获全国新诗优秀奖。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明确: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或想想自己身边的爱情故事或者影视上看到的有关爱情的故事。试着表达出来。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1)你们能否找出其中的片断并把它一起读出来?

(2)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3)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攀附型”(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痴恋型”(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奉献型”(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1)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2)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其中用了哪些诗歌意象?(同学讨论、回答) (3)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橡树与木棉意象)。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例子:古代造字,女,象形字,与其有关的很多字体现女性地位低,在古代。奴,妖等等。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女) 仿佛永远分离,(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1)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2)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板书设计: 攀附型

痴恋型世俗的爱情(否定、批判)破 奉献型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爱的双方:相亲相爱、心心相印、相互依存。伟大的爱情(肯定)立 爱的象征:橡树(男性阳刚)、木棉(女性阴柔) 爱的过程: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

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九、布置作业: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以后它会对木棉说些什么呢?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第13篇:《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桂林山水》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了解桂林山水的各自的特点;会理解比喻句并能说出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⑵ 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2、过程与方法:

⑴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的方法体会文本之美、意境之美。 ⑵ 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伙伴帮助及教师的个别指导下,会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文本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难点:

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 ......同学们,有听过这首歌吗?它说的是哪儿呢? (出示课题:桂林山水)是啊,大自然的美比人工雕琢的美更让人感到神奇。我们没去过也不用感到遗憾,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桂林去游山玩水,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注意把课文读正确,读熟练,尤其要注意生字的读音,没读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练一练。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一些较难读好的四字词要特别注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

3.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

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 三.认知贯通

(一)、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并划分段落结构 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自然段写了漓江的水 第三自然段讲了桂林的山。

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总)

(二)、重点段落解读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1.默读课文的

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1)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板书:水的特点-- 静

绿 (2)情境置入

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3)读第三自然段

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板书:山的特点---奇 秀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4)

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异同? 都是排比句,都有比喻句。

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桂林山水》,了解了桂林山水的美丽,壮观。希望同学们能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够反复朗读课文,学习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并运用于语文写作中去! 四.拓展延伸

游玩了桂林,安徽有什么美景可以推荐下,仿照课文,搜集相关资料,写一篇小短文。

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山清水秀,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绝啊,悬崖峭壁,高山与山中均有踪迹,一棵棵耸入云端;黄山的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名垂千古。 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犹如仙女一般,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绿啊,苍翠欲滴,仿佛翠玉雕刻而成,巧夺天工,瑰丽风光;黄山的松真奇啊,那翠绿的枝条,弯弯曲曲地长着,有的长在峰顶上,有的长在石壁上,还有的长在大石块上,那景色别提有多好看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全文,背诵第

二、三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水美

山美 静

绿

甲天下

七、教学反思

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随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用了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

《桂林山水》

教学实录

出示音乐: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在校园的时候曾经梦想去桂林 到那山水甲天下的阳朔仙境 漓江的水呀常在我心里流 去那美丽地方是我一生的祈望 ...... ......师:同学们,有听过这首歌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这位歌手心心念念的地方去看看吧,哪儿呢? 生:桂林

师:那是什么吸引人们去桂林呢? 生:桂林的山水

齐读课题(出示课题:桂林山水) 师:有同学去过桂林吗?

师:没有的话,那么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游山玩水!(出示课文,示范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特点)

师:听了课文后,桂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桂林山水很美!

师:的确是美,那它美在哪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找一找吧。下面请你们打开课文,细细地读一读,请注意了: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也一边想,课文每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一段都写了什么? 生全体:读文

师:许多同学读了很多遍了,谁能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先说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第一自然段写了我们来观赏桂林山水。 师:为什么来观赏桂林山水? 生: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同学们有谁知道这是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山水非常美丽,是天下第一的景色。 师:知道哪个字是第一的意思吗? 生:甲

师:既然是天下第一,那么我们应怎样读? 生:桂林山水甲天下

师:好,继续。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 生:漓江的水

师:对了,那第三自然段呢? 生:讲了桂林的山。

师:第二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水和山。(板书:水

山) 师:好,继续,第四自然段呢?

生:第四自然段写了作者游了桂林山水后的感受。 师:他的感受是什么呢?

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师:这么一读下来,你很快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 生:总分总

师: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板书:总

总) 师:同学们,现在呢,请你们默读课文的

二、三自然段,划出描写桂林水和山的句子,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师:好,谁来读读描写水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很好,积极地举手,有哪一个同学找到水的特点了吗? 生:静

绿 (板书:静

绿)

师:非常好,漓江的水静、清、绿。漓江的水多么的静、多么的清、多么的绿呢?可以利用

你的朗读来表现一下。谁想第一个读给大家听? 生1: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多好啊!老师还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的时候稍微慢点儿,让我们慢慢地体会。

生2: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读得真美啊,仿佛就是那漓江的水。 师:同学们,无瑕的翡翠,你们看,多靓丽。

师: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你见过翡翠吗?(出示:翡翠图) 师:这就是无瑕的翡翠,绿得怎么样? 生:绿得你能看到影子。 生:绿得晶莹剔透。

师:太美了,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是多么喜爱啊!谁来读?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好一块无瑕的翡翠!同学们,(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如果这段文字换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行吗?为什么? 生:不行,因为„„ 师:说话声特小,说大声点。

生:如果这样的话,就没有说漓江的水怎么静、怎么清、怎么绿。 师:对了,那文中的句子好在哪呢? 生:具体 生动

师:说得真好,作者啊就是这样。 师:同学们,我们把它美美地读一读吧。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静,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当作者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清,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当作者放眼望去,看到漓江的水如此的绿,不禁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漓江的水啊,不但静,而且清,还特别绿,在别处可从未看过,难怪作者连声赞叹道: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这么美的水,这么美的文字,也许大家已经映在脑海里了,试试看。 生:背第二自然段

师:好,同学们,你们看这个句式,有发现什么? 生:这是一个排比句。

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个排比句? 生:每一个写好后都有分号。

师:你发现了标点符号的秘密。还从哪儿看出来? 生:都是写漓江的水,每一个分句的句式都相同。

师:你发现了句式相同,真聪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漓江水的特点会更加怎样呢? 生:漓江的水就更加鲜明、生动

师:这是排比句,用这样的句式可以更加突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好,咱们继续找找描写山特点的,找到了吗?谁读给大家听?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不错,能不能很快地说出桂林的山的特点? 生:奇 秀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桂林的山的特点是:奇 秀

险(板书) 同学们,你们看,在这一段文字中有许多四字词语。

生读: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有哪个词语不明白吗? 生:危峰兀立

师:他不明白危峰兀立,有同学帮他解释一下吗?

生:高高的山峰笔直的耸立着,山峰笔直地挺立,感觉很危险的样子,形容山势险峻。

师:高耸入云的山,你来读读看,能不能读出山的高?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还可以再险一点。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好,同学们有哪个词不明白吗? 生:我不知道怪石嶙峋的意思 生:就是一个个石头叠在一起。 师:一块块奇怪的石头叠在一起。

师:“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你能不能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说。

生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宝塔、像象鼻、像老鹰。 生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柱子、像„„ 师:在这里啊,像这样奇形怪状的山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排列在漓江的两岸,作者中间用了两个词来概括,那就是—— 生: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师:同学们,当作者荡漾在漓江上,看到这么奇的山,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秀,他不禁赞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师:当作者看到桂林的山如此的险,他不禁惊叹道:

生: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师:你读得真是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啊!同学们,这么美的句子,再读试试看。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同学们,你们看,

二、三自然段的句式放在一起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排比句。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都有比喻句。

师:里面都有比喻。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第二自然段的排比句很少有四字词语,第三自然段的排比句中有很多的四字词语。

师:是的,作者在写水和山时都用了排比,但是在写山时运用了很多的四字词语。这样啊,整齐当中略有变化,文字读起来就更有魅力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顾这美丽的画卷,当你看到这美丽的画卷,想到了哪些四字词语吗?想到了就举手说。 生:青山绿水 生:山清水秀 生:色彩明丽 生:奇峰罗列 生:崇山峻岭 生:峰峦雄伟 生:云雾迷茫 ...... ......师:同学们,看来你们积累的词语实在是不少啊,这就是美丽的桂林山水。 师:说到了桂林,那同学们来想一下,我们安徽有什么美景吗? 生:“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师:对了,这写的就是我们黄山。 生:“黄山之美始于松”

师:能用一个来形容我们的黄山松吗?用上书上的句式来说说。

《桂林山水》教学课例

生:黄山的松真险啊。 生:黄山的松真奇啊。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

师:好,同学们,我知道黄山松的特点还有很多很多。不急,咱们也模仿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写在课文纸的反面。写的时候注意标点符号。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山清水秀,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只只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绝啊,悬崖峭壁,高山与山中均有踪迹,一棵棵耸入云端;黄山的松真多啊,迎客松、送客松、卧龙松、麒麟松,名垂千古。 师:写得真好,还有吗?

生:黄山的松真美啊,千姿百态,犹如仙女一般,在山水之间翩翩起舞;黄山的松真绿啊,苍翠欲滴,仿佛翠玉雕刻而成,巧夺天工,瑰丽风光;黄山的松真奇啊,那翠绿的枝条,弯弯曲曲地长着,有的长在峰顶上,有的长在石壁上,还有的长在大石块上,那景色别提有多好看了。

师:同学们,这黄山美吧!其实,在我们祖国有很多这样的大好河山,希望有机会同学们都能去观赏观赏。别忘了,用你们的笔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好吗? 生: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节课我们继续。同学们,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谢谢同学们。

第14篇: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例

说课讲解稿

随着科技的进步,汽车维护和保养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科,而我今天所说的课题就是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六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 教材分析

首先说教材分析,该课程定位适用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该课程特点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该课程为同学们将来从事汽车维修行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次课选自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熊文、曾有为主编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一书。其中项目四任务二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

针对本次课的内容以及知识结构,我所设定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难度适中,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较强的实用性。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火花塞的拆卸以及调整、更换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信息处理,制定角色以及自我评价,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提高同学在汽车维修行业服务能力和适应岗位角色。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次课我会重点引领同学们学习火花塞的基本结构,以及火花塞的拆卸方法,突破火花塞更换的标准以及火花塞间隙调整更换的难点。 学情分析

本次课我所面对的是15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职生。同学们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探究欲,学习过发动机构造,汽车维护以及汽车电工电子等专业课程。具备一定的发动机以及电路知识。但是对于拆装步骤比较粗心以及对元件是否需要更换的标准没有定性的认识。 教法与学法

为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本次课我将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附之以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示范演示法,分组讨论法来丰富课堂教学。而同学们则通过模拟场景法,合作探究法,实践动手等方法来完成本次理实一体化的学习任务。 教学准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在课前我会通过班级QQ群发布预期公告,微课视频以及为同学们划分学习小组让大家自行收集卡罗拉相关火花塞的型号以及调整间隙,在课上,我结合实训车辆利用信息化仿真软件来完成本次理实一体化学习任务。结合教学任务的设计,我对本次课协调组织。课前同学们呢获取信息,整理资料,课上同学们分组谈论制定并完善拆装方案。随后教师进行示范讲解再让同学们根据教师的讲解结合实车进行实训练习,随后再利用仿真软件加强巩固并做出评价反馈。

教学过程

接下来进入本节课重点内容,结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本次课90分钟3课时的教学时间做了详细的划分,其中明确任务和任务实施是重中之重。

因本次课时在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因此我会利用爱班级软件做好学生的考勤工作,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课程人人参加,人人实践,同时,我们将做好实训安全教育,严格按照维修操作车间的要求,确保实训车辆和人身的安全。

随后我将设置火花塞故障现象引出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为该车检查更换火花塞,随后进入翻转课堂,学生通过微课以及手机资讯,维修手册来查找拆装卡罗拉火花塞的要点以及更换的标准,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角。

根据课前的分组情况,全班20个同学分为4个学习小组,每组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其中有质检员,操作员,安全员,工单员,评价员。由教师监督每组拆装的过程以及指点每个组出现的问题,同学们组内分工合作,积极讨论探索出现的困难,组间你强我优,激烈竞争,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在同学们自主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会给以适当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充分感受到汽车维修的乐趣以及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喜悦。

随后在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结合微课视频,该微课视频中详细讲解了拆装火花塞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拆装步骤和如何调整火花塞的电极间隙。在观看微课视频结束后我将亲自给学生示范如何正确的使用工具取出火花塞。并且通过课前学生已经在仿真软件上拆卸出来的三维火花塞再次强调火花塞的结构组成。最后我将进一步引领同学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火花塞的主体和端部断裂,积碳,烧蚀以及间隙的标准值,四个小组的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组内轮换同时展开实训。最后利用景格仿真软件巩固学生实践操作步骤,此过程与同学们达成知识目标突出重点与难点的学习,在实训的过程当中我采用的是自评,互评,师评的三重考核方式来促进同学们的实训练习。

任务拓展

在实践练习中,不难知道同学们只是针对于本节课的卡罗拉实车火花塞有了更深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对于别的品牌的不同类型的火花塞还不熟悉,因此我在任务拓展部分在微信公众平台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后作业,让同学们结合本节课要点去查找科鲁兹和比亚迪F3的火花塞种类,以及火花塞常见故障,和装配要求的理论作业。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翻转课堂的引入,微课视频的使用,仿真软件的练习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而同学们在自评,互评时随意性较大,角色任务分配不是很突出,课堂自主学习主动性不高。为改进以上不足,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端正学生评价的态度以及学习中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力争为同学们呈现一堂理实一体化专业技能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以上就是我对《火花塞的检查与更换》的说课感谢您的观看。敬请指导!

第15篇:工作总结例

2016-2017学年文艺部工作总结

学院学生会文艺部在过去的一年各项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了领导、学院师生领导和同学的高度评价。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功都凝聚了我们文艺部、学生会其他部门以及学院老师辛苦的汗水和智慧。文艺部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习惯把全体成员比喻成一只手,每个成员就是手上一指,他们灵活、勤劳,各有特点,当把手握在一起我们就是最有力量的!回顾过去,我们心潮澎湃,特对这学年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第一学期

1、开学伊始,我们配合学校参与举办了“2016届校迎新晚会 ”,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带领16级自编舞蹈、自编武术套路,向全校师生展现了我们体育科学学院的风采。

2、十月份,配合学校进行“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带领16级健美操班排练出难度极大的《走出沼泽》、《飞度泸定桥》大型舞蹈节目,为寻求节目质量,不但需要牺牲同学们大量晚自习或周末空闲时间,而且找到老师进行修改指教,最终节目生动感人,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

3、为了更好迎接16级新生到来,帮助2016届的学弟学妹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同时让大家感受到体育科学学院的温暖,学院特举办以“征途”主题的迎新晚会,与去年相比,这次晚会也是一次崭新的尝试,同时也为16级文艺部新纳进的干事提供了一次良好的锻炼机会。经过三个星期筛选审核,最终确定14个节目参加晚会演出,其中大一新生节目占8个。

4、十一月初“校园十佳歌手”正在曲阜师范大学校园内如火如荼的开展,我部配合校文艺部进行“亮嗓门”十佳歌手初赛选拔,体育科学学院共有22人参加初赛,经过激烈角逐,最终确定7人参加学校预决赛。

5、经过一个月的紧张筹备,我院举行以“蓬勃青春梦,挥洒体科情”为主题的元旦晚会,这也是我院历年都会举行的大型文艺晚会,也是上半学年最重要的工作。晚会前期,我们到各个企业、机构拉赞助,十分困难,但也丝毫未影响同学们对晚会的热情。这次晚会,我们将我院武术专业作为整场晚会的开场舞,节目内容种类繁多,如:武术、歌曲、舞蹈、拉丁、健美操、搏击操、瑜伽、小品、T台走秀等,充分展现了我院同学多才多艺,受到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第二学期

1、开学回来三月,为了提高体科院学习积极性,丰富大学生活,文艺部举办了“曲园健身知识大会”健身知识比赛,这次比赛,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它仿照“中国成语大会”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但这次活动第一次举办,具有许多的纰漏,如比赛规则出现漏洞;比赛内容过于简单化;比赛题目过少等等。但总体来说比赛选手在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同学们更好的适应新学期的学习。另外,这次活动宣传方面,我们做了很大的改进,除海报和下发通知的方法外,还增加好友之间互相宣传,QQ空间的宣传,使更多人关注这次活动。我们将继续举办下去,努力克服困难,改进比赛流程,使它走出我院,成为面向全校的一次具有体育科学学院特色的活动。

2、为响应习近平主席的号召,我校举行了“传薪火祖国之重任,擎团旗奏时代华章”五四诗会。我院文艺部配合学校团委及学生会工作,再一次带领16级彩排出精彩的舞蹈话剧,有前几次舞蹈彩排的基础,工作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也存在几点问题,比如大家积极性不高;时间紧、任务重;彩排时间不统一等等。但在我们努力克服下,最终大家已优异带给全校师生精彩的演出。

3、伴随着毕业钟声的到来,我们再一次迎来以“十八般舞艺”毕业汇报演出,作为我院招牌毕业汇报演出,展书记三令五申的要求我们做到最好,也使我们感觉到压力,不过有压力就会有动力,晚会前期,我们分工明确,没日没夜的整理汇总晚会的信息。作为音乐、灯光的负责人,我要求前期工作丝毫都不允许有差错,特别是音乐,有些节目的音乐一直未确定,我会帮忙去排练现场找师哥师姐现做音乐,使他们在晚会当天更好熟悉音乐。整场晚会中,灯光是最难负责的任务之一,每个舞蹈节目都需要灯光,换句话说,在观众视觉疲劳的时候,灯光是带动观众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灯光负责首先要自己熟悉所有灯光名称,这样才能与灯光负责人员协调好、负责好;其次还要背熟所有节目的内容、演员站位、音乐节奏起伏;最后每个节目每个灯光要求可能不一样,我们所要记灯光重点,有良好的审美和随机应变能力。看似简单的灯光,背后付出的要很多,晚会当天可能会感到心乱,但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冷静思考,没事可以仔细观看灯光表。最后晚会由于我过于紧张,出现许多错误,我做深刻检讨。总体上晚会进行很顺利,也为大四毕业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关于文艺部这一年,是劳累的一年,是充实的一年,也是任务艰巨的一年,多少风雨我们文艺部这个大家庭一起走过,我们付出了,也成功了,这是为人生的里程碑添砖加瓦。与这一学年即将分别,我们或许拥有丝丝不舍,但是我们必将在前进路上,我们必将继续奋斗,希望在以后人生路途中,以文艺部永远为荣。

第16篇:《长度单位(例8)》教学设计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第4课时)

教学目标 :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活动中观察、分析、交流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教师适时指导,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选择合适单位时,不仅要注意单位的大小,还需考虑数量的多少。】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深刻体会到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从而增强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小结,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较为合理、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7篇:此教例的教学设计

此教例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自读课文的一种教法:熟读、了解一篇,品析、记诵一节。教学设计的思想很明确:选取一个精段进行突破——只取一瓢饮教学过程的安排极为细腻。从大的环节来看,有铺垫过程(前15分钟),有深入过程(后25分钟),有收束过程(赛背课文),循序渐进,线条明晰。从教学的主体部分来看,教师十分细心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地分析理解课文,思路分析,形象分析,语言分析,语感体验等内容有机地融汇在一起,以其特有的知识密度充实于一个精段的小小的“空间”。教学的双边活动的安排也很合理。教师在课堂上没有多少语言,重在严密地组织教学进程,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多少时间懈怠,自读自悟的内容相当丰富。45分钟的时间,能够这样处理好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确实令人赞叹。当然,这节课也有弱点。教师若能根据此精段的多角度的分析训练,点示学生要注意和模仿这样的阅读方法,去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那就更能够显现教师教学设计的高度了。严格说来,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都应该有阅读能力训练方面的点示。

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课堂教学六步法; 钱梦龙的“认读——辨体——审题——问答——质疑——评析”的自学指导六步法。

【考点梳理】

中考试题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考查,基本上锁定在积累、感悟、运用、欣赏的范围内。其基本考点为:

1.诗意理解。就是凭借自己的积累和试卷提供的注释,读懂每一句每一层每一节。 2.意境把握。就是通过找景、绘景、品景来悟情,把握全诗的情感和主旨。

3.内容概括。就是从诗句中提取内容要点,对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感情态度、作者的观点、全诗的主旨进行概括等。

4.写法品析。就是品味诗词中字词用法的精妙,各种修辞的运用,句法的作用,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全诗的结构特色,作品的艺术风格等等。

5.名句赏析。主要着眼诗句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运用的写作技巧,表情达意的精妙等方面来进行欣赏。

【备考指导】

古诗词鉴赏的材料多来自于教材的教读篇目,复习时有明确的抓手。

其一,注重系统复习,做好知识储备。对课内诗词的复习要通盘考虑,特别要重视对诗词名句的理解与赏析。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类。如对写作背景、常用典故、文化习俗、风格流派、思想内容、常用的表达技巧、诗歌篇章结构以及语言特点等进行梳理,为答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二,注意解题技巧的训练。

其解题技巧,概括的说就是:了解背景细思忖,联想想象创意境。赏析韵律品语言,把握题旨悟诗情。

具体地说,就是要明确不同题型的解法。

一、客观题的解题方法

1.看是否曲解原意、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命题人有时故意扩大原意,往往把部分说成整体,把特殊说成一般,将委婉含蓄说成直抒胸臆,把视觉说成听觉,把动态(景)说成静态(景)等等。 2.看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试题往往把浅显易明的道理表述得深奥莫测,或故意添加一些本不属于诗歌的内容,或故意漏掉一些相关内容,或故意拔高(贬低)诗歌主题。 3.看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试题往往把正误表述内容糅合在一起,并用表示否定或肯定判断的词作结,如“不”、“是”、“都”等。

4.看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备选项的表述结论,在诗中找不到佐证材料,找不到根据。

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句中的主体,把握动词、色彩词的含义和作用,去品味赏析作答。

2.从关键诗句(主旨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3.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等)着手,分析其含义,探究其作用。

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诗歌的思想内容,如送别诗、怀古诗、爱国诗等,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

6.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清新自然、沉郁顿挫等)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凝练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考点分析] 从中考题的诗歌赏析题来看,所考诗歌都是课内教读的诗歌,考查点主要是:

1、对诗词内容的理解:⑴对中心思想的理解;⑵对所抒感情的理解;⑶对抒情主体形象的理解;⑷对象征意义的理解。

2、对所用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3、对诗词语言的理解:⑴对关键词语的理解;⑵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4、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解题思路与技巧]

1、从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人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如简约、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句(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着手,分析概括、推理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6、从诗词的具体内容的全面理解着手,把握各类(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内容。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还应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害。

对两节初三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课的一些感想

另外两节是初三的古诗词鉴赏复习课——汾水中学林蓬老师的《读懂古诗词

(一)》和省实验中学黎卓明老师的《品用词之妙,悟古诗之情》。这两节初三复习课给我带来了一些启发及思考。

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从目标定位来看,两位教师的古诗词复习课都把目标立足于“读懂古诗词”。广州市语文中考对“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这一考点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初步鉴赏诗词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初步评价诗词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而这两个目标的大前提都是要“读懂古诗词”。但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是忽视了“读懂”这一必需的环节,而直接进入“鉴赏”,使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观点,进而死记硬背,并不能形成能力。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都是定位于先读懂古诗词意思,后感悟诗词表现的情感,黎老师的目标还更进了一步——品语言。应该说这两位教师的目标定位对大部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实际情况而言是比较准确的,对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有比较明显的导向作用。

(二)从教学目标的陈述来看,两位老师都能按照目标导向的教学策略的思想来叙述教学目标。陈坪老师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我们的教学要反复思考三个问题:我们要带领学生去哪里?怎么带领学生去那里?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也就是目标的确立、达成、检测三方面的问题,可见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两位老师的教学设计为我们提供很好的研讨示例,他们的教学目标的叙述都注意到了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而且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动词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如“能够说出意思”“能够说出及写出表达的情感”等。看了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对两节课的基本内容已经心中有数。

(三)从课堂教学来看,我觉得有以下的亮点:

①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在初三的复习课上发挥中考真题的作用,尤其是林蓬老师,无论是导入还是精讲、练习,都以中考真题为材料,拉近了学生与中考的距离,也让学生具体认识中考考什么、怎样考。

②两位老师的阅读指导都能重视紧扣文本,这在古诗词阅读中尤为难得。 ③两位老师都重视方法的归纳总结,而且方法比较到位。比如林老师归纳出来的读懂古诗词的方法有四点,其中的“迁移积累,打通诗与文”及“关注相关信息”会给学生及听课老师带来不少的启发。2011年广州考点的古诗词鉴赏题曾令不少老师颇有微言,考的是七(下)课后背诵篇目《竹里馆》,题目只是理解词意和把握情感,属于古诗词阅读的基本能力等级,却考倒了绝大部分考生,有人说因为是课后的,没有重视;也有人说时间太长了,没有印象。我觉得是否应该归因于我们的学生还未能形成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呢?不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不会从文本中搜寻有用的信息解决问题,而林老师的这节课上就引导学生从学过的“隔篁竹,闻水声”(八下《小石潭记》)及诗歌第三句“深林人不知”中的“深”字去帮助理解“幽篁”之意,这一引导既减轻了学生对一些陌生的作品无从下手的恐惧感,又教授了有效的学习方法,颇有启发。黎老师归纳出来的推敲古诗用词的主要思路(意情法、联想法、替换法)以及感悟古诗词情感的基本方法(找情词、巧联想、品手法),还有一些答题的规范句式,都较好地为学生进行古诗词阅读的答题指出方向。

④两位老师的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复习课的特点,讲练结合,即时反馈,而且练的形式比较多样化。

听完这两节复习课,我也有几点困惑之处: ①古诗词复习课与日常的古诗词教学课,目标的定位有何区别?两位老师的教学目标似乎放在任何一节的古词教学课都可以,该如何区分新授课和复习课的目标呢? ②作为复习课,似乎教师讲得多了一点(当然用初二学生上课会是一个原因),如何在复习课上真正是学生在“复习”值得思考。

③有效的复习课,除了到位的方法归纳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用方法,所以我比较倾向于复习课采用“讲——练——评——练”这样的模式,尤其是教师的精讲方法,师生的相互评点(赋分评点更能激发兴致),而一些有缺陷的答案可能更会引起学生的思考,促进吸收,这应该是复习课精华所在,这两节课在“评”的环节上可作一些修改。 以上只是本人对两节古诗词复习课的粗浅看法,总的来说启发很大。

林蓬老师:教态亲切随和,古诗鉴赏考点的剖析有条不紊,教学任务基本得到了落实,学生的学习反馈较好。建议适当增加古诗诵读及课内外结合与拓展。

黎卓明老师:教师声音悦耳、语言活泼,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教学环节衔接自然,品诗的意味比较浓郁。建议增加知识点的拓展和答题思路的讲解。

本次展示的三节公开课,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能起到有效地导教、导学、导测评的作用。教师所陈述的教学目标,所使用的动词大部分为行为动词,能够从学生的外显行为去评估教师教学活动和学生学习效果。目标、活动、评估基本一致,真正把语文能力训练落到了实处。

林蓬老师和黎卓明老师的诗词鉴赏复习指导课设计上可谓“异曲同工”,都能够将本节课放入到诗词鉴赏复习系列当中考虑。课堂目标设计从字词到画面到情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思路和训练。

建议:作为复习课,除了方法传授,应该有一个容量较大的强化巩固训练,在这一方面,两节课都可以稍作改进。 童华萍:

2012年3月22日在7中上的三节语文课,可以说都是扎实而成功的。

(一)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而且堂上就可以测评得到。

林蓬老师开门见山:中考古诗词,考什么?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读懂古诗词。然后通过中考题的逐一解答分析,让学生们归纳出读懂古诗词的方法,再学以致用,操作检测。 黎卓明老师的课刚好与前一节课可以形成一个系列,“品用词之妙,悟古诗之情”,也是解题分析,归纳方法,然后运用方法,实际测评。

三节课,每一个环节都具体清晰,学生有没有掌握,最后的目标有没有达成,大家都一目了然。

(二)课堂实实在在,大家易于学习,示范性强。

两节初三的古诗词复习备考指导课,专题目标明确,而且以中考题来训练,更是沙场练兵。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自己来归纳解题方法,黎老师还让学生自己写出“心有一得”,确实是值得我们借鉴。

(三)教师的个人风采斐然。

汪洋老师的声音很有磁性,铿锵时掷地有声,悲惨时沉痛低回。林蓬老师温和细腻,和蔼可亲。黎卓明老师语言干净,没有一句多余的废话,却又将每一个环节的过渡衔接得自然。 要说不足,汪洋老师在对学生的引导上显得不够,有时候似乎有点强加于人的感觉。林蓬老师在让学生答题时,得分意识的训练似有似无,犹疑不定。黎卓明老师的黑板上没有一个字,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第18篇:解方程例2、3教学设计

课题:

第五单元:简易方程—解方程(1)

教学内容:教材P68例

2、例3及练习十五第

2、7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ax=b和a±x=b的方程。养成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2、学习过程中,是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会解形如ax=b和a±x=b的方程。

教学难点:理解形如a±x =b的方程原理,掌握正确的解方程格式及检验方法。

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猜想验证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出示:解方程

3+x=18

x+15=34

x-24=42 你是如何进行求解的(应用等式的性质),如何知道你所求出的解一定是正确的呢(检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8页例2情境图。

让学生观察图,理解图意并用等式表示出来:3x =18 引导学生:通过刚才解方程的经验尝试解决这个题。 学生自主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解题过程:等式的两边同时除以3,解得x =6。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3x =18

3x ÷3=18÷3

x =6 质疑:你是根据什么来解答的?

引导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O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让学生尝试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2.出示教材第68页例3,并让学生尝试解答。

由于此题是“a-x ”类型,有些学生在做题时可能会出现困难,不知道怎么做。有些学生可能会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x ”,但x 在等号的右边,不会继续做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等式的性质,只要等式的两边同时加或减相等的数或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那么我们可以同时加上“x ”。

通过计算让学生发现,等号左边只剩下“20”,而右边是“9+x ”。 继续引导学生思考:20和9+x 相等,可以把它们的位置交换,继续解题。学生继续完成答题,汇报。根据汇报板书:

20-x =9

请学生自主尝试检验:方程左边=20-x 20-x+x=9+x

=20-11 20=9+x

=9

9+x =20

=方程右边 9+x -9=20-9

x =ll 3.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主说一说,再汇报。 小结: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解方程时要先写“解”,等号要对齐,解出结果后要检验。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6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自主计算解答,并集体订正答案。

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总结:解方程时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求出解后要检验。 作业:教材第70~71页练习十五第

2、7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1)

例2:

例3:

3x =18

20 - x =9

3x ÷3=18÷3

20- x + x =9+x

x=6

20=9+x

9+x =20

9+x -9=20-9

x =11

第19篇:《合理安排时间 例2》教学设计

《合理安排时间 例2》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13—114页的内容及做一做2-3。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上网查询华罗庚的优选法和统筹方法。 教学重难点: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学习新知

(一)学习例题2 1.教师谈话引入:“同学们,当客人到你家时,你会怎么招待他?” 师:“你们都很会接待客人,不知道小明和他妈妈是怎样接待客人的,我们一起去看看 ?”(大屏出示主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 问:你会沏茶吗?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呢?

引导看大屏:“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谁能说给大家听一听?”

烧水8分钟 洗水壶1分钟 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 找茶叶1分钟 沏茶1分钟

师:“小明做完这些事一共需要多少时间?请同学们算一算。”(14分钟) 2.小组活动,设计方案 (1)师:“如果要让客人尽快喝上茶,应该怎样安排这些事的顺序?用工序图片摆一摆,然后算一算一共需要多长时间?开始!” (2)集体交流,展示方案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安排的?(指名在黑板上排出安排沏茶的过程,教师板书每种设计方案所用的时间)

师激励其他小组:这个小组设计的方案需要12分钟,还有比他们更快的方法吗? (3)引导学生比较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优选方案)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案,看看,哪一种方案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两种方案都是完成同样的6道工序,为什么你们设计的方案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因为我们设计方法用的时间少”

“怪了,6道工序的时间是一样的啊!你们设计的方案怎么会比这种方案要少用4分钟呢?”

“因为,我们设计的方案同时完成3件事”

揭示课题: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你们设计的方案更合理、更科学,是最优方案。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合理安排一件事。合理安排,这种思想最初由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提出的(板书课题)。

合理安排一件事有什么好处?(合理安排一件事,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节省时间) 怎样安排一件事才算得上合理呢?(第一确定“先做什么”,第二把能同时做的事情安排在一起做。)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红解决以下事情。

二、实践应用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1题

2.妈妈下班回家做饭,淘米要3分钟,煮饭要30分钟,洗菜要8分钟,切菜要10分钟,炒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喝炒菜用不同的锅和炉子,妈妈将饭菜都煮好,最少要多少时间?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大家说说看。在你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老师希望大家能把今天学习的知识用到学习、生活中,今后在做事之前要会三思,会从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优方案,合理安排、解决一件事。

第20篇:美术教学设计服装设计课例

美术教学设计-服装设计课例

周阿杰

1、认知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历代服装和我国各民族服装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兴趣及对“美”的感悟。

2、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自己家乡的服装特色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3、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练习来表达自己的个性,让他们体会到亲手设计服装的乐趣。

[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服装知识,设计制作服装。

2、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难点:引导学生对服装进行大胆的设计、制作。[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

1、为学生准备手头资料。

2、为学生准备布、剪刀等工具。(或学生自己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将同学进行分组,六人一组并选出组长和模特

二、导入新课:

1、播放服装大赛表演VCD,让学生感受时尚生活的美。

课堂摘要:

师:同学们看了后有什么感觉? 生:老师,很有视觉冲击力。 生:模特的身材好棒。 生:他们的衣服很漂亮。

师:你们想不想当模特?想不想穿漂亮衣服。 生:想。(学生有跃跃欲试的感觉)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跟服装有关的知识,自己来当服装设计师,自己走台步。 (屏幕显示首页):

2、欣赏、讨论我国的历代服装: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感想: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贴近生活的内容为主题,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例设计教学工作总结
《例设计教学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