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经济研究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8-26 08:35:58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经济研究

雷州市私营经济探讨和研究

前序

对于我家乡雷州市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我从各种资料、实地了解了各种有关私营经济的具体情况。自改革开放以来,雷州市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特别在经济方面更突出。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都显示出经济发展和发达的现象,我们雷州也不落后,紧跟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搭上经济开始发展的快车,稳步的前进,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众所周知,私营企业发展情况对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地区的私营经济越发达,人们就业机会就越充分,人民收入就越高,所以私营企业对一个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贡献。在这几年,虽然雷州市私营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但从整体状况来看却不让人满意,尤其政府对私营企业的重视。所以我们用乐观的态度看待雷州私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全面的看待整个雷州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下是我对雷州私营经济发展的几个看法和建议。

一、雷州市私营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影响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肿瘤”:

1、政府机构不健全,企业发展受制约因素多。

首先由于政府职能部门不健全,许多企业反映“手续太繁、收费太高、效率太低、办事太难”,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如企业申请办厂,从征地到建厂,少则几个月,多则一年以上,企业反映强烈。手续繁琐办事难,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有的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为了小团体利益不惜对私营企业采取“杀鸡取卵”、“雁过拨毛”的做法,严重损害了私营企业的利益,挫伤了群众发展私营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结构较复杂,部分人员素质较低,加之法制不健全,有的人受“一切向钱看”影响较深,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因而在经营思想、经营作风、职业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对于这些问题,政府的监督管理显得软弱无力。还有由于管理没有归口,在实际工作中对私营经济的发展缺乏客观指导和政策引导,监督检查多,帮助扶持少,致使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找靠山,戴“红帽子”或“洋帽子”,以求获得保护,这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的难度,而且人为地模糊了产权关系,为企业的更大发展和机制健全留下后患。由于管理不到位,难以及时有效地加以纠正,阻碍了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2、思想解放不够,认识不一。

有的人对私营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私营经济视为历史上的小商小贩,对私营经济的政策出发点还着眼于缓解就业压力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几难”问题上;甚至有的人简单地将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如造假贩假、坑蒙欺骗等,以及某些不安定因素笼统地归咎于私营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自觉或不自觉地将私营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经济相对立担心私营经济的发展会冲击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有的甚至把不为私营企业开设帐户作为加强廉政建设的措施,如此等等,人为地增加了私营经济发展的困难。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对私营经济往往是担心多于关心,红灯多于绿灯,指责多于指导。

3、企业的管理水平低,走的是一条粗放型的发展道路

雷州市私营经济中相当一部分企业主文化素质偏低,致使企业制度不健全,仍处于家庭式管理、作坊式经营的低层次水平。从质量上看,总体水平不高;从结构上看,内部结构不合理,传统的服务业、流通业比重偏大。为生产和科技服务的高科技含量的新兴现代产业太少。具体表现在: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企业人员收教育水平低,文化素养不高,还有企业主素质不高,小富即安的意识比较突出。在私营企业中,类似“父亲抓生产、儿子跑供销、媳妇管帐目”的家庭式企业比比皆是。由于管理水平落后,小打小闹,自我满足,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企业之间无序竞争状况十分严重,导致同类行业整体效益下降。城区大多数的私营企业由于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无序状况比较突出,盲目性、随意性较大,发展较快的小刀、不锈钢器皿、服装、塑料等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重复生产、布局不合理、竞相压价销售等不良现象,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的企业压价后只得在产品上偷工减料来牟取利润,从而降低产品质量,影响产品声誉。

——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档次低,场竞争力弱。例如城区现有的近100家私营企业中,年产值超三十万元的只有79家,超一百万元的35家,超千万元的仅2家。一些私营企业主短期行为严重,不重视科技项目引进、吸收、投入,只看眼前,没有远大的发展目标。私营企业生产的小刀、剪刀、服装、塑料制品、多用钳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了多数,这些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档次低,附加值小,市场竞争力弱。

(二)雷州市发展私营经济必须解决的症结:

1、资金问题: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是靠自己筹集和积累,其结果不仅大大加重了私营企业的经营成本,并且使许多私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而不能正常生产经营,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市场前景好的项目。

2、政策问题: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和扶持私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肠梗阻”现象,致使好些优惠政策未能落到实处,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发展。

3、观念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逐渐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但目前仍有不少人对私营经济持有偏见,认为私营经济只是国民经济的“补充”。这导致不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尽管积累了大量货币,也不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敢进行资本运营。

4、服务问题:至目前,私营企业还不能获得正常有效的信息、技术、法律、人才和经营场所等方面的服务,生产经营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因而失误也较多。

5、体制问题:到目前,私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造成政出多门,管理力量分散,且责任不清。名目繁杂的收费和集资、摊派,都会严重挫伤私营企业的积极性,很不利于私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6、除上述外部问题之外,持续再发展私营经济还必须解决好私营企业内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要解决好私营企业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现状;二是要解决好部分私营企业经营者素质偏低的现象;三是要解决好私营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

二、对雷州市增创私营经济新优势的若干思考

针对雷州市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种种困难,欲使雷州地区私营经济增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笔者认为,必须从认识上和实践上采取如下对策和建议: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统一认识。

1、正确认识私营经济在低层次、低水平上徘徊的深层次根源。

2、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私营经济存在的必然性。

3、认识到发展私营经济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发展第三产业,为人民服务的需要。

4、正确认识私营经济的作用。要用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衡量。

5、通过让人们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1)发展私营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系;(2)

发展公有制经济与发展私营经济的关系;(3)私营经济对社会的贡献与其中出现的不法经营的关系。

(二)雷州市私营经济的发展思路

1、政府监管与行业管理。加强管理与政策扶持并举:小五金、服装、不锈钢制品、化工塑料制品等是雷州的传统产品,畅销国内外,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但一段时间以来,雷州市的一些小五金企业为了抢客户,不惜开展价格大战,采取降价——降质——再降价的不正当手段,竞相压价销售。不少厂家反映,每次广交会就是雷州刀剪产品的降价会。互相低价倾销的结果是伤了自己,肥了别人。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竞价促销,产品质量也越来越差,最后导致失去市场吸引力,客户失去信心,雷州产品声誉下降。面对这种状况,政府有关部门应在企业中认真宣传贯彻《反不正当竞争法》,教育企业守法经营,良性竞争,共同发展。工商联应发挥自身的作用,尽快筹划组建各行业公会,制订行规民约,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会员企业树立正当竞争,共同发展的新观念。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进一步鼓励、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因此,要逐步进行调整,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平等竞争。同时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坚持制止各种形式的“三乱”现象。当前,私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方面军,应对私营经济实行行业管理,改变原来的行政干预做法,加强服务,实施政府对私营经济宏观管理、指导、协调与服务的职能,扩大联通渠道,建立私营企业与政府定期对话的制度,改变私营企业“多层领导”、“各自为政”的局面。私营企业迫切需要的不是多个“婆婆”,而是一个能够提供行业“规划、监督、协调、服务”的行业管理组织,并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通过国家产业政策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等经济和法律手段实现行业管理,突破部门、地区条块和所有制界限;实行跨所有制、跨部门、跨地区的行业管理,同时通过行业商会建立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2、依靠自我积累发展与引进外来资金并举:根据雷州市的实际情况和市场需要,筹集、调导、吸引民资,批新的重点的项目,这是抢占市场、发展自我的客观迫切需资金从哪里来?最实在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进一步对发展经济加温鼓劲,切实做好发动和鼓励各地群众的工作,充分民间资金,重点投放到私营工业、海洋渔业和“三高”农业等,并形成投产、在建和奠基三阶段并存的梯形局面。同时,在上要做到全方位与多层次相结合,贸工农、产供销一齐上。发营经济,除了积极吸收本地民资之外,还要主动做好对外的引资工作,这是解决资金和项目的良方妙法之一。要使该项工作收到较好的效果,还是要在加温鼓劲方面大做文章:首先要有认识上的新突破,千方百计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引资机制,确保该项工作得以经常地健康地运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市外、境外的客商的宣传、引导工作,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特别要注意引发雷州籍在外经营的企业家、实业家支持家乡建设的巨大热情,鼓励其积极回乡投资置业、开发经营,对那些重点对象,必须发扬“三顾茅庐”的精神,以诚心、善意招商引商,营造“回归工程”的软硬环境,树立“多吸引一个客商进来,就是为地方造福”的新观念。各级党政领导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3、依靠政府大力支持与结合地区特色并举:政府应该大力支持私营企业,有必要给它们提供资金等等方面的援助,建立有关培训机构为企业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加强各部门的清廉透明度,并且接受企业和人民时刻监督,在税收方面应该给与更多的优惠,总之尽量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这样吸入更多企业投资,从而增加了地区的税收和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双赢目的。还有扶持本地企业,重点发展具有地区特色的企业,大力宣传本地特产,把具有地区的产业做大做好。

4、家庭式经营管理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并举: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私营经济都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也要由家族管理变为社会化管理,所谓“船大好冲浪”。但从实际情形看,许多企业并没有搞现代企业制度,但经营管理水平并不差,也有效益和档次,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所谓“船小好掉头”。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当前还是提倡“小”

与“大”并举为好,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规范企业运作。在这一过程中,淡化私营企业家族经营色彩,增强私营企业的透明度和社会性;二是企业领导体制方面,应当由个人治厂变革为由董事会决策,监事会监督、经营层管理的三权分立,互相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管理方面,应当由单纯靠经验,随意型变革为与市场经济、企业规模、先进生产技术和国际化竞争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四是从高层重要领导者来看,应当实行由家族创业走向优秀的职业企业家的过渡或转变。

5、产业升级换代与接受发达地区转移并举:目前雷州市私营企业中,规模较小、年产值在30万元以上79家,占工业企业总数的1.8%,而83.8%的企业都是产值30万元以下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社会化生产程度低,规模小,产品不少是刀剪类、帽袋类等传统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能力差。而广东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数量众多的私营企在走出和超越了资本积累、劳动密集型的初始阶段,放眼周区,谋求企业的更大发展。雷州市是受珠三角辐射的区域,正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有鉴于此,雷州市的私营企业要充分三面临海和连接海南与大陆的有利条件,全方位接受这一经济活跃地区射,紧紧抓住经济快速发展,产品换代,部分传统产业动密集型产业向外扩张的机遇,向发达地区借鉴、吸收经验.先进的设备、技术、完成产值上升、壮大创业规模,实现规模,使工业、农业技术水平得以显著的提高。

6、粗放型与集约型并举:粗放型经营讲究“广种薄收”,集约型经营注重“精耕细作”。一段时间舆论片面强调集约型而否定粗放型,这不符合私营经济发展规律的实际,也违背了雷州市的市情。雷州的市情是什么?简言之,即是经济底子薄,工业基础差,农业比重大,山海兼优,资源较丰富。雷州人有善经商的传统,轻工业、手工业较发达,个体私营经济比较活跃。根据这样的市情,我们不能选择唯一的模式,而应三大产业一齐上,多个轮子一起转。因此,私营经济要坚持“自我发展、自我塑造、自我创效”的宗旨,既要集约型,又要粗放型,在国家已敞开政策通道,大开绿灯,并给了“初速度”之后,自己加大“加速度”,以取得更大效益,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院系:建筑工程系

专业:工程管理

姓名:纪善明

学号:200941206106

推荐第2篇:经济研究协会会长就职演说

经济研究协会会长就职演说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同学:

大家晚上好!

我是经济研究协会的新任会长xx!欢迎各位参加经济研究协会的第29届换届大会。

大一的时候,我选择了经济研究协会;大二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经济研究协会;现在,经济研究协会选择了我,选择让我来承接经协的使命!在这期间,我听了两届会长的就职演说,三届会长的年度工作总结,这些历史性的画面都铭记在心。对于协会历届负责人对于协会发展所做的努力也深感敬佩。我从大一的会员,蜕变到大二的负责人,再从大二的负责人成长到现在负责人的负责人;众多会员、负责人的一次次成长、成熟,都离不开协会负责人的辛勤工作,在此,我们以最热烈、最诚挚的掌声感谢协会的上届、上上届负责人以及众多离开协会在全国各地大展宏图的协会元老!

经济研究协会成立于1984年,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不管他过去如何,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这份历史,可以是协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当然,也可能成为影响协会发展的巨大包袱,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挖掘这笔由历届负责人积累下的财富。在历届负责人的努力下,协会经历了一次次的成长、蜕变,才取得今天的辉煌,但是各位,这就是你们所想象的、所期待的协会吗?一个协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应该是这样吗?显然不是!

那么在大学中,协会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协会是什么?协会是指由个人、单个组织为达到某种目标,通过签署协议,自愿组成的团体或组织。那么,我们的目标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相聚在这里?你在这个协会想获得什么?这个协会又能给你什么?这些是每一个协会合格成员都应该想清楚的问题,需要你们自己去寻找到答案。当然,我可以给你答案,但这仅仅是我的答案!如同你的生命、人生一样,需要你自己亲自去寻找那一条只属于你自己的路,做出你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没有找到答案,那我只能说,你30块钱的会费白交了,协会的历史中又多了一个过客!庸庸碌碌,又匆匆忙忙!

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结交朋友,想必这是大多数人加入协会的初衷,协会能给你的也只有这么多!但是,一次次机会,你们能抓住、能把握的又有多少?机会,被你一次又一次流失于指缝之中。协会这么多活动,你参与了多少?还总是一遍又一遍的推脱、一遍又一遍抱怨,这个我不会、那个我不想参加,我想请各位伸出自己的手数数,你会什么?你想参加的又是什么?想必大多数的人五个指头都用不完吧!我也用不完!协会举办这么多活动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让你们由不会变成会的人。如果不能勇敢的去尝试、接受挑战,那么你只能永远的躲在某个角落,成为别人舞台里的一个看客!

收获并不是一味的索取,更多的是付出。放平心态、放低姿态,用心去参与、用心去体会,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成长、成熟并不是一瞬间完成的,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的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最终量变引起质变遍,实现质的飞跃。

协会的成长也是如此,在一届又一届负责人的努力下,协会活动不断的充实、协会制度不断的完善,才有了今日的成绩。但是,协会并没有发展到一个协会本应有的高度和广度,只是我们在发展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瓶颈,一个等待我们所有人一起努力冲破瓶颈。前辈们留下的辉煌历史给了我们继续前行的强大动力,但是我们这一代能又能给后辈留下什么?一个新的突破,即使我们这一代人不能完成,我们也应该为下一代人做好准备,铺平道路,完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协会的存在,为的是锻炼会员、培养人才,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尽协会所能去回报社会。但是现在,我们无论在锻炼会员、培养人才方面,还是在回报社会方面都做的不够,做的不够好。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希望能在座的各位一起努力,完善我们协会的运作机制,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取百家所长,推陈出新,再创辉煌!

感谢协会的各位前辈,给我们留下了这份基业,我、我们这一届的负责人一定会沿着前辈的足迹,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有你们的信任及众多会员的支持,我们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厚德博学,经世济民,经协经协,坚持不懈。我们一起加油!

推荐第3篇:南方经济研究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首先衷心感谢您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自荐材料!

我叫林XX,是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09届硕士毕业生。我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真诚地推荐自己。

在大学六年里,时刻按照“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标准去锻炼及发展自我,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已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专业功底扎实、知识结构完善、适应能力强、富于协作精神的时代青年。

研究生阶段,我师从雷学华教授,专攻区域经济,从事南方经济研究,在研究南方经济发展方面着力尤多,继承了先生严谨的治学学风,我一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严格要求自己,经过三年的学习,使我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导师一起研究台湾土著民的经济状况并写出作品,从而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在读研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三篇,还有稿件尚在投稿中。

我性格开朗,诚实自信,做事用心。我多次获得各项奖学金,而且发表过多篇论文。我还担任过班长、团支书,具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我能够面队任何困难和挑战。

我将贵处作为首选目标,是因为贵校拥有优美的教学环境和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我相信在贵校领导的帮助指导下,我一定会学得更多,做得更好。

此致

敬礼

推荐第4篇:《宏观经济研究》杂志

《宏观经济研究》杂志

刊名: 宏观经济研究 Macroeconomics 主办: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8-2069 CN:

11-3952/F 邮发代号: 82-791 复合影响因子: 1.832 综合影响因子: 0.867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宏观经济研究

曾用刊名:计划经济研究 & 经济改革与发展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社科双效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杂志期刊简介 《宏观经济研究》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3952/F,国际刊号:ISSN1008-2069。本刊自1979年创刊以来,主要以应用研究为主体,强调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政策研究与学术探讨相统一,紧紧围绕我国经济运行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从战略全局角度进行实证性和前瞻性分析,提出有理有据的剖析、判断和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及社会各界服务。

《宏观经济研究》杂志期刊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理论研究、发展战略、形势分析、发展战略、政策建议、区域经济、专家访谈、经济评论、专题探讨、中外企业、社会发展、世界经济、学术交流等。

论文快速发表绿色通道

发表流程:收稿---稿件初审---商定期刊---杂志社审稿---办理定金---修改定稿---确认---付余款---杂志社发采稿通知---发表见刊---接收期刊样册---知网收录

论文刊发时间:从收到论文版面费起3-4个月(特殊情况除外),针对需要快速发表的作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1、学术期刊论文发表时间安排等相关咨询联系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或者Q:1366273999;

2、不违反宪法和法律,不损害公共利益。

3、是作者本人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不侵犯任何著作权和版权,不损害第三方的其他权利;来稿我方可提供“中国知网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提供修改建议,达到文字复制比符合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

4、本站初审周期为2-5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2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

5、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

6、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7、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

8、切勿一稿多投,稿件一律不退,请自留电子稿。《宏观经济研究》杂志期刊常见论文发表范例

农村生产性公共品供给的政府责任与财政约束的冲突及化解 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农民工社会融合比较研究

贸易开放和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大学毕业生保留工资落差与失业持续时间研究——来自山东省的经验证据 基于联合分析的我国绿色金融影响因素研究 供求均衡模型下的商品房价格走势探讨

FDI与自主创新协同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

证券化与再保险——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对策的比较研究

中国煤炭上市公司安全投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基于面板门限模型 城市群战略与资源集聚效率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

“飞地经济”: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新探索——关于成都阿坝两地共建成阿工业园区的调研报告

中国对外反倾销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沪深A股吡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制造业差异化环境规制策略研究——基于创新力与经济增速均衡视角

民营上市公司高现金积累倾向损害公司价值吗——融资约束假说抑或自由现金流假说 管理者过度自信、并购类型与并购绩效

基于城乡公平视角的我国省级地方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研究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流动性与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效果研究 我国房产税改革研究

基于SVAR模型的中国核心通货膨胀估计及预测评价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与实证检验——基于供应链视角 基于市场的解决全球航空碳减排的措施方案:困境与前景 控制人行为、金融关联与民营企业融资约束 新股发行风险信息披露的趋势分析 欧洲稳定机制(ESM)的运作及其评价

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方向和改革举措研究 中国新一轮税制改革的重点与安排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股票定价合理性研究 论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劳动力年龄和教育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存量生命周期的视角 货币环境变化与上市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关系研究

金融深化因子的检验及国际比较——基于国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货币国际度评价模型及实证分析

我国攀西地区钒钛产业集群绩效的实证研究

推荐第5篇:温州民营经济研究1

温州民营经济研究之一

解读温州模式

郭忠源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温州模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的媒体和经济学家纷纷发表了许多文章和看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温州模式就是民营企业加上温州人特有的经商意识和冒险精神所组成的经济运行模式。笔者也基本同意这种观点,但为什么温州人具有特殊的经商意识和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为什么国内别的地方的民营经济没有温州发展的快?要真正认识“温州模式”的本质还需要从经济、政治、地理、社会和文化的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地分析研究。

一 .温州模式的形成因素

1.国有经济不发达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政府对沿海地区的投资很少。温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与台湾距离较近,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很少,国有工业企业规模和数量都不大,这就给民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空间。使得温州的民营企业在发展的初期相对而言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由于同国有企业争资源而受到太多的责备和限制。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多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生产成本低且经营手段比较灵活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渡时期的环境,所以初期的发展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资本的初期积累规模不断扩大。

2.温州地区人多地少,区域内山多水多人均耕地更少,剩余劳动力多。众多的农业人口如果只靠从事耕种和打鱼为生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小康和富裕。因此,当地很多农民较早就从农业、渔业生产转向手工制造和服务业,从事食品加工、服装缝纫、木工、瓦工和小五金业的加工,进入了市场,建立了不靠天、不靠地、不靠政府的商品经济观念,也培育起了与众不同的冒险精神。改革开放以前,温州地区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航空线路,公路交通山多路窄,与外部的联系受到限制,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省会杭州来到温州很不方便,中央和省级领导到温州来的很少,中央政府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较弱,计划经济体制下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禁止政策也没有其他地区贯彻的那么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在民营企业发展一定程度的“容忍”也为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也没有得到像广东等沿海地区那样改革开放初期的优惠政策支持,而主要是靠自己闯出来的。

3.温州人“重商观”的历史渊源。早在南宋时期,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功利主义学派就提出了“农商并重、无商不富”的理论。这一理论对当时社会主流的儒家“重农轻商”思想发出了挑战,同时也对温州人产生了源远流长的影响,形成了温州人的一种文化传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温州人经商意识特别强的缘故。

4.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社会基础上的合作经济。除了以上分析的原因外,温州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血缘、情缘、地缘基础上的经济合作方式。这种普遍的合作方式是温州人所特有的,而在别的地区这种广泛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这种合作方式的特点是高信任、低风险和交易费用低,它对民营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创业融资方便、快捷。温州民营企业的起步大多是家族作坊。当家族中某一成员要投资创办企业时,资金大都是通过家庭中的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来共同筹集的。由于血缘、情缘的关系,融资过程中的信任度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资金也就很快的集聚起来。

第二,地缘关系形成的产品区域专业化分工协作具有投资分散、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民营企业发展初期,一个家庭企业生产某一产品后,同村的居民就跟着仿效并很快波及到附近的居民,大家纷纷而上,有的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有的则生产产品的零部件。这些生产零部件的企业专业性很强成本更低,而且投资很小。他们的产品直接出售给生产成品的企业而这些企业也就不再生产零部件了。很快就形成了区域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企业间的生产相互配套,每个企业的投资都不太大,很快孵化出一大批小企业,不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而且缩短了产品的制造周期,迅速地扩大了产品的生产规模。

第三,外出温州人织造的强大的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内地人“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不同,温州人只要有生意做、有钱赚就能四海为家。经商意识强的温州人(约占总人口的30%)纷纷带着家乡的产品跑遍全国各地,从走厂访店上门推销产品做起直到自己开店、办公司,为温州民营企业的产品织造了强大的营销网络。这也是其它地区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为什么温州人能够织造出强大的营销网络而别的地区就办不到呢?这就是温州人“讲实效、重亲情、敢冒险”的区域文化的特殊之处。他们依靠血缘、情缘、地缘关系所建立的产销分离的合作体系,用社会学的观点来讲就是温州人有效的利用了本地区的“社会资本”。初期,许多民营企业都在当地的专业市场摆摊设点推销自己的产品,当产量不大时这种销售方法还可以满足需要,而且费用也不高,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仅在当地专业市场销售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了。大家都希望能到温州以外地区推销自己的产品,但如果每个企业都在全国各地建立销售机构所需的开支是巨大的也是单个企业无力承担的。于是一部分善于经商的温州人看准了这个商机,主动承担起外出经商的任务。他们利用亲属、亲戚和老乡的关系采取抵押、担保的办法赊欠了一部分货款到外地办起了商店,专业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温州销售大军。这支销售大军的突起是温州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它使得温州民营企业的产销得以分离,效率更高,也是温州模式中最重要、最精彩、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 .温州模式面临的挑战

经多年的发展温州民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当一部分企业现已具备了较大的规模,有的企业经过改造建成了股份制的有限责任公司,规模更大的企业发展为集团化的股份有限公司。一些温州产的地方产品在全国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的生产基地;一些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商品获得了全国著名商标称号;还有些商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大的声誉和影响力,出口贸易额越来越大。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温州模式对民营企业创业和成长的重大

意义。但是随着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和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健全完善,企业内的管理不规范、不科学的弊端以及其体制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不适应逐渐显露出来。成为把民营企业办成国际化的大企业和百年老店的阻碍。温州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

由于温州民营企业大都是由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业主基本上原来都是农民,管理者也大都是家族内的成员,当企业规模较小时他们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依靠自己的经验,直接管理到生产工人大事小事都亲自抓。但当企业发展大了以后,原来的管理方式不适应了,企业主感到需要聘请专职的管理者来帮助自己管理企业。于是,很多民营企业都聘请了管理和技术人员来管理企业。当聘请的外来人员进入企业以后,由于企业主还没有“两权分离”的观念和外来人员(多是从国有企业或机关、事业单位转入的)对家族式企业的不适应,企业主或其在企业内任职的亲属们不太理解管理人员的做法,也不敢信任和放手让他们工作,管理人员感到责权不分难以发挥自己的才能,使得企业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进步的进程缓慢。企业管理的方式在家族式和科学化间摇摆,管理效率与现代市场经济下的生产要求不相适应,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技术创新能力与需求进步的矛盾

民营企业创业时所生产的产品大多是仿制国内外其它企业的同类商品,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都不高。当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时,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多没有同步跟上。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主的观念问题,相当一部分企业主的观念还停留在创业的初期 ,他们认为只要能够不断的仿照别人的产品就可以不断进步没有必要自己投资去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这种想法的错误在于不懂得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知识产权是受法律保护的而且仿效别人永远只能落后于别人。二是技术方面资源的不足,技术进步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人力和硬件方面的设施、手段等,就这方面而言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差距都很大。当今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骤加快,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新产品、新技术层出不穷,信息化推动了技术的交流和创新,人们追求着新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新需求。市场永远是技术领先者的天下,落后就是失败。因此,温州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加快技术创新的实际行动。

3.企业发展与各类人才需求的矛盾

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技术创新,人才问题都是第一位要解决的,现代企业人力资本在各种资本中最为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当前温州民营企业普遍缺乏中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主要是由于民营企业创业特点和温州地区相对人才培养不足的结果。如前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业主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商业意识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但文化水平总体上不高,当企业较小的时候他们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经商经验还可以管的过来,当企业规模变大以后,作为大企业的管理者他们的文化知识就不够用了,而他们在企业内的亲属们也基本相同,此时靠血缘、情缘建立的管理团队已经不能胜任企业中高级管理职务的人才要求了,专业技术人才的情况更是如此,因此人才需求矛盾日渐突出。我们再来看看整个温州地区经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情况,改革开放初期基本没有经济管理或工科的普通高等院校,近年来虽然有了一些高等专科院校,但办学能力和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当地民营企业的需要,仅靠本地区的地缘人力资源是很难解决人才需求的矛盾。因此,温州民营企业应当打破原来的“三缘”局限,面向更大的范围引进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加快企业的发展。

从当前实际来看,温州民营企业最需要的是引进职业经理人,并在企业内建立起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的机制。也就是要在企业中建立起对经理人的激励和约束相统一的机制,以解决企业所有者对经理人的信任度和经理人对所有者的忠诚度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相信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会出现新的生机。

本文针对温州模式的形成及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看法,可能不够全面、准确。但笔者认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不断创新,才能使温州民营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官员、企业家来关注温州民企,提出新的发展观,使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快,创造出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温州模式。

2003年3月10日于柳市

推荐第6篇:经济研究协会培训总结

经济研究协会培训总结

在经济研究协会培训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团结合作意识、协调组织能力、责任担当精神等。我相信学到的这些东西在我以后的未来发展中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不管我是否能在经济研究协会留下来服务会员们,经协曾提供舞台给我发展自我能力,让我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会永远记住它的。

对于晨跑,我认为它不仅使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考验了我们的意志力,而且让我们预备负责人互相认识了解,更好地一起为经协服务。此外,还比较好地让优秀的预备负责人有表现的机会。当然存在些不足之处,就是我们有些预备负责人刚开始热情高涨,后来逐渐热情消减,晨跑时有不少预备负责人不去跑步。

对于无领导小组讨论,它使我们在讨论中了解了他人的观点,增长了很多见识。它不仅体现了口才的重要性,还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小组中展现自己、提高应变能力,在无领导中体现领导协调能力,并学会懂得尊重别人的观点。 素质扩展更是一个考验了我们团结合作、组织协调能力的活动。而作为一个小组长,我更是从中学会了责任担当的精神,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导致了工作的失误,作为负责人都必须主动承担起所有的责任与处罚,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负责人,为经协的未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理论培训让我们预备人更加全面地了解经协的文化、组织结构,学会了如何培养组织集体归属感。还学会了如何写经协的策划书,如何去申报活动及活动场地,及如何去安排组织完整的活动。

刘斌经协外联部2012.06.01

推荐第7篇:区域经济研究讲座策划书

区域经济研究讲座

一、活动宗旨

区域经济需要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活动希望通过专家讲解使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提高对宏观经济的分析能力,能够运用区域经济学原理分析中国现状。

二、活动时间及地点

3月30号下午13:00-15:00

经济管理学院MBA教室

三、活动主办方与主讲人

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

主讲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长江三角洲研究院 陈辉煌博士后

四、活动形式

室内讲座

一、活动流程安排

1.活动开始

主持人宣布《区域经济学》讲座开始,并对主讲嘉宾及做简单介绍。

2.主讲人讲演

本环节约为90分钟。

3.提问环节

针对主讲嘉宾的讲演,学生可进行提问。

本环节约为15分钟。

4.活动结束

由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并安排有兴趣的学生与嘉宾做单独交流。

注:本环节时间约为10分钟。

二、注意事项

宣传手段

1.融入整个个学术月的开幕宣传。此次宣传为展板形式。时间为3.21-3.29日。

2.宣传海报:宣传部与组织部负责在校内相应地点进行张贴。

3.室内十分钟宣传:可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宣传。

推荐第8篇:服务经济研究报告目录

服务经济研究报告

【搜索关键字】:服务经济 发展前景 预测报告

【出品单位】 上海东滩投资管理顾问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 2009年9月【报告页码】 108页【图表数量】 22个

→内容简介

当世界经济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推动下进入20世纪中叶,一个显著特征开始凸现,这就是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为主的经济活动在世界经济总体中所占份额持续上升。这一趋势愈演愈烈,进入新世纪以来,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已经占到了70%以上(参见表1-1),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2001年服务业产值业占到了67.7%。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态势。

第 1 部分认识服务经济

一、服务经济概述

(一)服务经济的概念

(二)服务经济的分类

1、按服务对象和目的划分

2、按服务经济发展阶段分

(三)服务经济的发展特点

1、漠视地理、距离、时间,节约交易成本

2、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型产业的有效平台

3、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创造出新型经济

4、使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变得平等

(四)服务经济的发展阶段

1、传统型服务经济阶段

2、生产性服务经济阶段

3、知识型服务经济阶段

(五)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服务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2、信息化——服务经济发展有力助推器

3、创新——服务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

4、创意产业——服务经济的新型业态

二、服务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区别

(一)产生背景

1、工业经济的产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2、服务经济的产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二)生产要素

1、工业经济:资本、土地、劳动力

2、服务经济:信息、智慧、知识型劳动力

(三)生产方式

1、工业经济:由车间延伸到市场的扩展式劳动过程

2、服务经济:专业化、规模经济化生产模式

(四)产品特性

1、工业产品:生产与消费独立,产品实物化

2、服务产品:生产与服务同时,产品非实物化

三、服务经济发展概况

(一)全球服务经济发展动态

(二)我国服务经济发展动态

第 2 部分服务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服务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

(一)服务经济与区域产业发展

1、服务经济促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2、服务经济推动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3、服务经济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现象

(二)服务经济与区域城市发展

1、服务经济与城市化息息相关,互为促进

2、服务业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3、服务业是吸纳城市就业人口的主要渠道

4、服务经济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

5、服务经济确定了城市的功能地位和角色

二、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区域客观条件与服务经济发展

1、区域经济总量和产业结构是服务经济先决条件

2、区域制造业的发展扩大了服务经济的市场容量

3、区域信息技术发展为现代服务业起飞创造条件

4、区域制度环境为服务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5、区域基础环境是发展现代服务经济的硬件基础

(二)政府在区域发展服务经济中的作用

1、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

2、科学规划与适时调整

3、法规制度与政策措施

(三)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决策

1、依托制造业部门,形成良性互动发展

2、依据城市功能定位,发展特色服务业

3、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外资跨越式发展

4、引导产业关联,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

三、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的案例借鉴

(一)伦敦金融业发展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自发诱导型

(二)班加罗尔信息服务业发展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外商直接投资型

(三)东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政府引导培育型

(四)新加坡航运物流业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区位优势加政府引导型

(五)毕堡文化产业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带动型

(六)纽约世界经济中心

1、现状简介

2、发展历程

3、发展模式——市场与政府的共同推进型第 3 部分服务经济重点细分产业研究

一、现代物流业

(一)发展条件

1、良好的区位优势

2、完善的运输设施

3、先进的信息技术

4、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发展意义

1、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其竞争力

2、优化配置区域物流资源,提高经营效率

3、改善区域城市环境,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三)发展前景

1、物流业发展趋势分析

2、物流业发展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长三角物流圈

2、法兰克福货运城

二、金融服务业

(一)发展条件

1、经济基础较好

2、金融机构集聚

3、人才与信息化

4、产业政策连贯

5、金融核心区域

(二)发展意义

1、支持经济结构调整

2、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3、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4、保障社会稳定运行

1、发展趋势分析

2、发展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上海浦东金融服务业

2、香港金融服务业发展

三、信息服务业

(一)发展条件

1、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

2、完整的信息产业体系

3、高素质信息人才储备

4、远瞻性产业发展政策

(二)发展意义

1、促进区域优化产业结构

2、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模式

3、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4、促进区域的信息化发展

(三)发展前景

1、发展趋势分析

2、产业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北京信息服务业

2、日本信息服务业

四、商务服务业

(一)发展条件

1、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高

2、发达的区域制造业基础

3、较高的服务业管理水平

(二)发展意义

(三)发展前景

1、发展趋势分析

2、产业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浙江的商务服务业发展

2、新加坡商业服务业概览

五、房地产业

(一)发展条件

1、良好的政策环境

2、稳定的资金供应

3、有效的市场需求

(二)发展意义

(二)发展前景

1、发展趋势分析

2、发展规模预测

1、上海新天地

2、日本房地产

六、旅游业

(一)发展条件

1、优美或独特的区域旅游资源

2、较大的区域旅游业市场需求

3、较强的旅游业供给保障能力

4、稳定的宏观环境和发展政策

(二)发展意义

1、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3、推动基础设施投资

4、提高区域就业水平

5、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6、促进区域文化传承

7、扩大开放提升形象

(三)旅游业发展前景

1、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

2、旅游业发展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葫芦岛开发案例

2、东南亚度假岛屿

七、社区服务业

(一)发展条件

1、较高的城市化水平

2、较好的信息化条件

3、较高的市场化水平

4、完善的政策配套

(二)发展意义

1、促进区域就业水平提高

2、促进区域产业联动发展

3、推动区域和谐社会建设

(三)发展前景

1、社区服务业发展趋势分析

2、社区服务业发展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上海社区服务业

2、新加坡社区建设

八、创意产业

(一)发展条件

1、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2、大量高素质人力资源

3、适宜的社会人居环境

4、巨大的产品需求市场

(二)发展意义

1、转变增长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

2、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

3、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4、其关联效应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三)发展前景

1、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2、创意产业发展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杭州LOFT49 创意产业园

2、首尔创意产业

九、体育产业

(一)发展条件

1、良好的市场环境

2、较高的收入水平

3、完整的产业链条

4、大量的体育人才

(二)发展意义

1、带动经济增长,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2、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的知名度

3、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

4、优化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5、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的水平

(三)发展前景

1、体育产业发展趋势

2、体育产业规模预测

(四)相关案例

1、上海旗忠体育城经济园区

2、美国体育经济发展

十、科技服务业

(一)发展条件

1、人才资源

2、服务平台

3、政策扶持

(二)发展意义

1、依靠科技服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经济成果转化

3、发展科技服务业强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发展前景

1、发展趋势分析

2、发展规模预测.

推荐第9篇:东莞民营经济研究(优秀)

东莞民营经济研究

民营经济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模糊概念。迄今为止,人们对其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了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和统计口径等方面的差异。我们认为,民营经济是相对于国有经济而言的,是指由民间个人及社区兴办的各类企业的总称。广义的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集体企业[1]、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狭义的民营经济则不包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本文所出现的民营经济一般都是指狭义的民营经济。下面给出关于民营经济定义的两个等式:

民营经济(广义)=国民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

民营经济(狭义)=国民经济-国有和国有控股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含港澳台投资经济)

东莞在改革开放这30年中,从一个农业县,成为一个世界制造业名城,确实是可圈可点。可以说,东莞是一个经济巨人。可惜的是,这个巨人却像患了“小儿麻痹症”,一条腿大,一条腿小,招商引资的腿粗,发展民营经济的退细。结果,一场金融危机,就让东莞这个经济巨人倒下了。实际上,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有一个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机会。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很多香港商人回来东莞开设“三来一补”企业,制衣的,做鞋的,玩具的等等,这些企业的员工青一色都是东莞本地居民。如果东莞人是好学上进的话,应该可以在这些企业学习产品生产技术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只可惜,东莞人错过了个机会。另外一点的是,当时的东莞,电器方面有嘉美电风扇,爱迪热水器。还有,当时的虎威皮鞋,名震大江南北的时候,现在的温州皮鞋著名的品牌制造商还在东莞擦鞋呢。我就不明白,同样是做空调,人家顺德美的做得风生水起,就华宝和现在的科龙也曾经风光过。可为什么东莞的凌高就这么无疾而终了呢。哎,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东莞要立足现在,开拓未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阅了东莞市工商局该公司的注册资料。民盈集团由23个在当地富甲一方的民营企业组建。其中东莞润迅实业投资有限公司出资4亿元,另有包括南峰集团、新世纪地产、龙泉实业、康华集团在内的14家民企股东各出资8000万元,余下的8名股东则分别出资6000万元,注册资金计为20亿元。

关于东莞的民营经济的现状,市委书记刘志庚已经全市民营经济暨名牌战略会议上的讲话已经总结地非常清楚。这里就不在重复。不过,这种现状的存在有一定的原因,下面与大家探讨。

一,与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关系。东莞在招商引资是成功的,这成功除了政府,东莞人的努力以外,东莞的优越地理位置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在确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对这一优势过于强化,把招商引资作为东莞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忽视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与东莞人的性格特征有关系。最明显的是,东莞人的小农意识表现在财富上的观念是小富即安。因此,东莞的民营企业“长不大”。就比如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成的东莞电机有现公司,与这家公司相同年龄的江苏无锡华达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产值和销售额在07年已经达到7个多亿,一些企业建厂只有10年时间,产值已达10个亿,而东莞电机却还在像蜗牛一样踽踽前行。金融危机虽然给东莞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但未必不是好事,它让我们清楚地知道东莞经济的短板在哪里。

“民营经济”这个提法在东莞出现还不到10年,借此次在东莞挂职锻炼的机会,对当地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民营经济发展要抓住机遇,更需要与时俱进,东莞市民营经济从跑龙套起步,到今天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进入九十年代,东莞的民营经济在消化外资的基础上,自主创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发展速度加快。“九五”期间,全市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工商登记户数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东莞市对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把民营牌与外资牌、城市牌一起,作为东莞新世纪发展的三大战略重点,民营经济的经营领域也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正以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成为东莞市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与外资经济、公有制经济一起形成了“并驾齐驱”的良好局面。

二:特色化是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引擎,只有实现特色化才能达到规模化,进而为企业自身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莞的民营企业大多从事服装、家具、毛织、制鞋、电子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镇、专业村。其中,虎门镇有民营服装制造企业600

多家,服装及布料市场22个 ,成为“中国女装名镇”。大朗镇有民营毛织企业1000多家,产品4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在国内也占有约25%的市场份额,成为“中国羊毛衫名镇”。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正成为东莞民营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个区域、一个产业的发展,实质上是成长空间的发展。我们在选择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上要借鉴东莞的经验,充分挖掘自身的产业优势,努力走特色化发展之路。这方面我们有很多优势:在资源上,前郭是东北的“鱼米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基地县”、“吉林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发展农产品及畜牧产品加工业具有较强的基础优势;在区位上,长白铁路贯穿南北,图乌、明沈、开方3条国省干线公路在县城内交会,形成了南至长春、沈阳,东至哈尔滨,北至大庆的畅通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物流业前景广阔。在产品上,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已经达到42个,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有较高的知名度。这些具有一定生命力和发展力的产业,完全可以培育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三:“家族式”管理模式是民营经济起步阶段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限制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只有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局限,民营企业才能向更高层面发展。

通过与一些民营企业家的交流发现,东莞的民营企业大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对于创业阶段的民营企业来说,家族式管理是以最小的信用成本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动员和利用既有的人力资源,是较为有效和实用的管理模式。

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有三分之一是家族制,他们之所以长盛不衰,最大的法宝就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及时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引进先进的企业制度和优秀人才,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进而获得强大持久的生命力。目前,我县的民营企业也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这是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必然选择。但当企业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时,一定要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换。

四:在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要创造环境、培植主体、搭建平台、扶优扶强,有所不为就是要尽量减少干预,放手让其发展。

近年来,东莞为了给民营企业营造更加宽松的创业环境,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一是制定颁布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48条”;二是制定了登记管理等

10个方面的实施细则;三是实行“民营企业办事优先卡”制度;四是给予民营企业用地、厂房购置等政策优惠,吸引民营企业进入工业园区进行经营。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对当地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政府过多的干预,催生了一批投机型、依赖型的民营企业,他们普遍缺少大企业的战略眼光,为了短期利益不惜浪费资源、扰乱市场,低级盲目的竞争格局分食了有限的市场空间,使一些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受到挤压,只能徘徊在底层次的发展阶段。

2008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203.34亿元,占全市GDP的32.5%。民营经济

一、

二、三次产业的比例为0.4:37.6:62。民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0.5%。民营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2%,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1.2%。民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3%,其中,民营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占全市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的86.8%,民营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全市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的75.8%,民营房地产业增加值占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的59%,民营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占全市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的55%。也就是说,民营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在第三产业的部分领域已占据绝对优势。

所以,东莞的民营经济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大的。希望各企业单位把握机会,努力发展好民营经济,带动起整个社会的经济一起飞速发展。

推荐第10篇:煤炭经济研究获奖优秀论文

2017年煤炭经济研究获奖优秀论文

(调研报告)名录

一等奖(38篇)

1、题目:美国能源研发体系概况及对国家能源集团科技创新战略的启示

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发展部

作者:李井峰、董斌琦、卓卉、李全生、顾大钊

2、题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煤炭产业开发布局分析 单位:神华集团科技发展部

作者:徐会军、李瑞峰、刘运辉、申万

3、题目:中国煤制油产业现状与发展环境分析

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政研室) 作者:丁郡瑜、张熙霖

4、题目:新形势下能源央企财务公司内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神华财务公司

作者:陈新寰、陈晨、李蓉、赵瑾、韩晶

5、题目:学习十九大精神 破解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责任界定难题

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小凤

6、题目:神华集团公司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路径的探索

单位:国家能源投资集团公司

作者:唐壮

7、题目:美国和中东乙烷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俞珠峰、蒋文华、王强、董娟、步学朋

8、题目:关于煤炭生产效率与去产能的思考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李瑞峰、任仰辉、聂立功、杨青、滕霄云

9、题目:俄罗斯煤炭出口至中国的前景分析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潘莹、高华

10、题目:现代煤化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王明华、蒋文华、韩一杰

11、题目:煤炭行业国际组织的公共影响力构建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毕竞悦、张绍欣、何涛

12、题目:中国煤炭行业税费负担研究 单位: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申万、蒋复春、张帆、安杰、王久彬

13、题目: 作业成本管理在煤炭生产中应用初探与实践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杜国柱、梁玺荣、贾军、杜艳阳、李春霞

14、题目: 中煤集团重点建设项目管理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孟太平、刘国胜、田丰、张强、刘向平

15、题目: 关于瓦日铁路沿线冶金市场的调研报告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艳、刘兵、徐秋雨

16、题目: 中煤平朔集团碳排放交易研究与对策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许进池、贺振伟、张亚兰、谭明

17、题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张煤机的“两化”转型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吴宗泽、张建军

18、题目: 商品煤销售分析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葛少华、张兆英

19、题目: 平朔矿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探析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郑顺平、贺振伟、沈成斌

20、题目: 开展后勤系统管理审计,全面提升企业管控效能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审计部 作者: 李长平、肖爱红、梁凤云、阴春丽、赵素霞

21、题目: 集中管控模式下通用设备综合使用效率提高的探索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张成文、赵生山、孙聚虎、赵媛媛、郝顺义、杜纪孟、时风爽、张娜

22、题目: 优势转移 动能转换 产业转型 潞安集团全面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清洁能源品牌企业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李晋平

23、题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潞安矿区煤炭资源接续与矿井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思考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游浩

24、题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问题研究 单位: 铁法能源集团公司 作者: 吴冷

25、题目: 借助外力 启动内力 奋力推进企业改革脱困发展 单位: 黑龙江龙煤鸡西矿业分公司 作者: 王佳喜

26、题目: 关于山东能源集团开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工作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东忠岭

27、题目: 运用五种思维方式 实施导向驱动管理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张若祥

28、题目: 债务重组降杠杆 改革重生谋新篇--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改革重组案例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肥矿集团公司 作者: 朱立新、桑红星、高焱、赵志刚、张勇、李文军、李兆亮、解晓博、付新民

29、题目: 百年国企转型升级新动能的研究与探索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满慎刚、靳家皓、李建军、王学刚、狄玉纯

30、题目: 新形势下如何提升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 单位: 山东东山新驿煤矿 作者: 李艳梅、王孝里

31、题目: 枣矿集团“六位一体”管控体系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杨尊献、靳家皓、沈 彬、李玉豪、种发亮

32、题目: 煤炭订单式生产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常丽、齐卫东、周俊喜、褚衍静、仇庆敏

33、题目: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非煤企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联鑫公司 作者: 时荣彦、孙启昂、孙曦

34、题目: 兖矿集团创新优化资产结构策略研究 单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决策咨询中心 作者: 田德凤、魏训涛

35、题目: 基于价值链的内部市场化管理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兴隆庄煤矿 作者: 马俊鹏、王志远、刘统信、赵奎、娄天波、陈蕾

36、题目: 兖矿集团转型升级优化发展战略研究 单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决策咨询中心 作者: 周剑波、田德凤

37、题目: 经济新常态下国有老煤炭企业以度危求生、改革脱困为目标的战略决策与实施 单位: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兴敏、辛大平、陈劲松、赵茂森、李德富、王灵、袁渊泉、唐和平

38、题目: 四川芙蓉矿区“三供一业”和办社会职能移交路径探析 单位: 四川芙蓉集团实业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杨培

二等奖(77篇)

1、题目: 我国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评价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郝秀强

2、题目: 发达国家煤矿关闭退出经验以及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李杨、王明华、高华、宁成浩

3、题目: 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评价模型及战略举措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任仰辉、李瑞峰、聂立功、郝秀强、邢相

4、题目: 美澳煤炭资源高效回收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滕霄云、李瑞峰、任仰辉、聂立功、迟东训

5、题目: 低阶煤分质利用产业链和综合评价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罗腾

6、题目: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转型研究 单位: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部 作者: 刘文利

7、题目: 美国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单位: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季明彬、李井峰、张军、丁郡瑜、高树华、李辰、陈琳

8、题目: 大型煤电一体化综合能源集团火电板块燃料供应管理体系研究 单位: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指挥中心 作者: 张忠翼

9、题目: 神华煤化工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单位: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钱建环

10、题目: 新常态下神东公司实现降本增效稳增长的思考 单位: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部 作者: 辛同军

11、题目: 轻资产管理与煤炭企业竞争力提升研究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王浩宇、王斗亮、郭鹏飞、张建萍、樊建平、杜芳田、贺卫军

12、题目: 积分管理在煤炭企业班组建设管理中的研究与探索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田臣

13、题目: 新形势下做好煤炭企业审计转型工作的几点思考 单位: 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作者: 王双凤

14、题目: 平朔工业公司医院体制创新探索与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孙亦兵、青克前、邢春

15、题目: 装船方案对于提高煤炭装船质量的重要意义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焕杰、孙凤国、王睿堃、宋文博、张骕驰

16、题目: 煤炭供应链在销售公司煤炭业务中的应用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书琦

17、题目: 论中煤平朔现行法律顾问制度的局限与创新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吴智广、刘晏辰

18、题目: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对苏鲁煤炭市场的影响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骆秀良

19、题目: 姚桥煤矿创新精益生产的实践和体会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孙凯、顾志勇

20、题目: 市场化运营模式下的薪酬制度改革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魏光、姜沛清、李霞、常青

21、题目: 中煤集团建设项目节能环保政策风险和机遇及有关策略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李保玉

22、题目: 财务转型之四位一体财务管理模式探讨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马飞、王美虹、张晓婷

23、题目: 关于煤炭设计单位运用BIM创新设计模式的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孟太平、刘国胜、田丰、张强、张志帆、李学强、郝文新

24、题目: 煤矿关键业绩指标考核体系的建立与思考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赵传存

25、题目: 浅析煤炭施工企业以风险为导向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审计 单位: 中煤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 李继红、王金丽

26、题目: 平朔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健铭、王志强、段锐成

27、题目: 关于百年国企实现存续发展的探讨与实践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杨海新

28、题目: 开滦集团公司物流贸易资金风险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审计部 作者: 李广红、肖爱红、任春林、刘全林、闵代军

29、题目: 在新经济形势下集团企业资金风险管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张程、窦如军、宋歌

30、题目: 从“两化融合”到“互联网+”--深入推进百年国企转型升级 单位: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 作者: 谷天骄、张圆圆、王洋

31、题目: 加快环保设施升级改造,让环保为发展引路 单位: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 作者: 左顺成、许志坤、杨春兵、杨雪梅、于国虎

32、题目: 京津冀区域清洁能源供热改造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 作者: 孙保敬、孙伟立、胡宝生、温士彪、张超、王洋

33、题目: 物流企业风险防范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 作者: 李夏、李贵英、周舒诣

34、题目: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化解过剩产能人员安置工作的初步探索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宋全保、陈振安、李强、王自波

35、题目: 河北省服务业转移煤炭行业职工就业调查研究 单位: 华北科技学院 作者: 李俊锋、孟繁华

36、题目: 德国职业安全保护与健康工作经验及启示研究 单位: 华北科技学院 作者: 刘伟、刘晨宇

37、题目: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煤炭贸易现状与对策分析 单位: 华北科技学院 作者: 徐倩

38、题目: 大数据背景下煤炭价格与成本关系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杨仁春、郝荣

39、题目: 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改革建立五大长效机制的思考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渠贵君

40、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李文

41、题目: 当好能源革命排头兵 开辟转型发展新路径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马文章

42、题目: 青磁窑煤矿转型发展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张国强

43、题目: 煤炭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单位: 山西晋煤集团赵庄煤业公司 作者: 郑伯泉

44、题目: 潞安集团推进混合所有制和优势嫁接的股权多元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牛王芳、张志娇、田文香、高子伟、秦楠

45、题目: 积极稳妥去杠杆 大力推进债转股 提质增效促转型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冯敏捷、张霄

46、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单位: 徐州矿务集团公司 作者: 渠磊

47、题目: 两轮债转股的比较及实施对策建议 单位: 徐州矿务集团公司 作者: 郭敬

48、题目: 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研究 单位: 徐州矿务集团公司 作者: 庄建伟

49、题目: 众志成城渡难关 全力以赴谋发展 单位: 淮南矿业集团 作者: 廖玉林 刘 光

50、题目: 临涣选煤厂“四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薛 峰 崔博富

51、题目: 临涣选煤厂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弥明涛

52、题目: 从价值链的角度浅谈煤炭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张利文

53、题目: 关于“优化劳动组织 取消夜班生产”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张希诚、刘汝江、李新、李春明、谭树昆、付贵刚

54、题目: 关于对山东能源枣矿集团政策创效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杨尊献、李建军、王 志、杨 涛、马熙森

55、题目: 煤炭企业“大经营”一体化协同体系创建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新煤公司 作者: 张延伟、许守亮、韩承玺、时光、宗明基

56、题目: 关于“三位一体”降本创效工程在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柴里煤矿 作者: 靳宪刚、马 勇、尹利波

57、题目: 煤炭企业“1+3+5”价值链创效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曹万敏、张 莉、荣小营、耿 超、王 新

58、题目: 价值链管理体系在煤炭企业中的创建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七五煤矿 作者: 李继新、倪萌

59、题目: 把握全局 高端站位 转换动能 适度多元 以规范高效的举措确保“走出去”战略脚踏实地 行稳致远——“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路径探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新 远 大 作者: 孙宝珠、刘首峰

60、题目: 煤炭企业物资供应与销售信息系统管理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物流中心 作者: 李敏、李继恭、宋红伟、郑治国 6

1、题目: 煤炭企业“三控三严”风险管理探索与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张凯、张怀宝、张九军、高福良、徐 波 6

2、题目: 关于枣矿集团压煤村庄搬迁的思考与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工 农 办 作者: 朱选林、王学义、许家高、王孝森、宋忠亮 6

3、题目: “六位一体”管控考评体系凝聚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张广彪、齐卫东、白文信、张怀宝、曹万敏、高福良、张莉

64、题目: 关于全面质量管理在煤炭建设工程中应用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质 监 站 作者: 赵士琦、马士亮、李东丽、晏翔、黄振

65、题目: 百年文化 基业长青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丰煤矿 作者: 陈良栋

66、题目: 新常态下国有大型煤矿增盈提效的探析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翟镇煤矿 作者: 公建祥、郑国强、赵洪超、赵子明

67、题目: 对煤炭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孔秀英、吕英霞、鲍同强

68、题目: 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研究 单位: 山东东山新驿煤矿 作者: 祝学慧、王传庆、陈秋兰

69、题目: 煤炭国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与分析 单位: 山东东山新驿煤矿 作者: 陈秋兰

70、题目: 员工安全培训项目化管理模式探讨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孔光宇、黄福兵、杨成军

71、题目: 兖矿集团铝型材高端制造产业发展前景研究 单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电铝分公司 作者: 李永卉、徐鲁敬、杨磊、赵亮

72、题目: 以资产整合重组方式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 单位: 兖矿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刘献忠、孔令涛、陈猛、王振光 7

3、题目: 浅析内部审计与纪检监察有机结合的方法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 作者: 宋文强、赵明、仲金焕、孟利方、孟海燕 7

4、题目: “互联网+”推动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展望 单位: 河南能源永煤公司 作者: 范子毅、牛建春、郑宗明、宁兵

75、题目: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公司瘦身健体,推进“僵尸企业”处置和亏损企业治理调研报告 单位: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夏浩

76、题目: 基于煤炭企业以转型发展为目标的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探索与实践 单位: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辛大平、王灵、袁渊泉、唐和平、张洪伟、庞文斌

77、题目: 试论内部审计在促进煤炭企业扭亏脱困中的增值作用 单位: 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 作者: 卫建宏、徐宁

三等奖(257篇)

1、题目: 大型能源企业产融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实践 单位: 神华财务公司 作者: 陈新寰、许强、陈晓晖

2、题目: 中国煤炭行业深度碳减排的路径及其综合对比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姜大霖

3、题目: “一带一路”战略中我国煤炭行业竞争力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王雷、李瑞峰、朱吉茂、汪秋磊

4、题目: 基于成本竞争力比较的新疆煤炭利用方向研究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王明华

5、题目: 我国煤炭价格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朱吉茂

6、题目: 煤炭去产能要“走稳做实” 单位: 神华科学技术研究院 作者: 李瑞峰、朱吉茂

7、题目: 国有大型煤炭综合能源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实践与探索 单位: 神华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黄建军、杨振华、陈志强、潘建国、苗志强

8、题目: 构建班组经济本安以促进企业降本增效的研究 单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内控审计部 作者: 李颖松、刘辉

9、题目: “互联网+”模式下煤炭企业电子文件管理创新实践 单位: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郭树雄

10、题目: 煤炭企业“三去一补”实践探索--以原神华集团为例 单位: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神华政研室) 作者: 张熙霖、丁郡瑜

11、题目: 煤炭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现状及改进建议意见 单位: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刘瑞松

12、题目: 新形势下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 单位: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部 作者: 居海军

13、题目: 新常态下内部审计如何增加组织价值 单位: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内控审计部 作者: 岳连君

14、题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国有煤炭企业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单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内控审计部 作者: 宿燕燕

15、题目: 筑造风险闭环管理体系 构建经济本质安全企业 单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内控审计部 作者: 李颖松、郭瑞龙

16、题目: 神华集团盘活处置低效无效资产的对策与建议 单位: 国家能源集团准能集团内控审计部 作者: 杨茂军

17、题目: 内部审计促进煤炭企业扭亏脱困问题研究 单位: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霍文胜

18、题目: 煤制油化工装置检维修工程结算审核与审计工作的思考 单位: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韦昕

19、题目: 煤炭企业内部审计参与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动因及实现途径 单位: 神华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君

20、题目: 风险导向跟踪审计在企业工程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单位: 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 作者: 莫傲然

21、题目: 对外创收业务管控模式的研究与应用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边岗亮、彭志刚、张鹏、王雁晓

22、题目: 浅谈内部市场化在煤矿降本增效中的研究运用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王存瑞、曹立荣、肖彬、李旭瑶

23、题目: 新形势下矿业后勤服务管理模式探讨 单位: 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章永强、高卓辉、温胜利、石晓红、郭永斌、张继峰

24、题目: 姚桥煤矿加快矿井系统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孙凯、师厚振

25、题目: 关于煤炭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善夫

26、题目: 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的人力资源优化改革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韩续、冯传荣、向开满

27、题目: 多角度讨论煤炭建设项目造价管理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冯磊

28、题目: 大屯公司推进内部市场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刘恩红

29、题目: 煤炭企业材料成本管理体系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张瑞红

30、题目: 浅谈煤炭企业成本控制和管理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张重亮、汤松

31、题目: 企业物资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宝林

32、题目: 浅谈煤炭企业如何提高原煤质量的成功经验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甄银锋、张文民

33、题目: 科技创新在矿区发展的作用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宁元守

34、题目: 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全面提升企业效率管理水平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阳朝容、颜飞

35、题目: 关于陇东地区煤炭资源整合开发的思考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丁效雷、李正、官楠

36、题目: 中煤新集煤电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初探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魏洪波、周传智、金学杰

37、题目: 论煤炭企业单耗管理的十大关系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钱祝银

38、题目: 大屯公司提升煤炭质量的效益及方法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刘国峰、司马建峰、王玉成

39、题目: 铝加工产业升级改造项目调研报告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任忠卫

40、题目: 关于汽运分公司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研报告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史福军

41、题目: 加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李常旺

42、题目: “互联网+”制造业项目调研报告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张秀明、马翼、王秀玲、张杰

43、题目: 张煤机公司“三供一业”改造移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东升、张丽、郭建梅、张秀荣

44、题目: 煤矿材料成本专项预算对策研究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邓武跃

45、题目: 浅议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下物资超市管理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徐文民

46、题目: 煤矿问题人员心理分析与疏导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周超、李阳

47、题目: 论物资管理科优化组织结构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夏维

48、题目: 关于推进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郑静静、王晓东

49、题目: 努力提高采购效率,为企业提质增效作贡献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陈鹏飞

50、题目: 新常态下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实践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坤、殷岳

51、题目: 新形势下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吴旭刚

52、题目: 煤炭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单位: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游庆来、武耀文

53、题目: 煤矿建设施工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研究 单位: 中煤第五建设有限公司 作者: 王华党、段晓园

54、题目: 绩效审计在煤机装备制造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实践探索 单位: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 作者: 乔琳

55、题目: 关于推进煤炭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李子辉

56、题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煤炭价格预测预警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吕波

57、题目: 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促进东露天生存与发展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柳庆宏、雒文辉、于景泉

58、题目: 基于风险导向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建设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赵艳艳、王锋、周玉超、袁向铄

59、题目: 企业引进专利技术使用权涉税问题研究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王玉秋

60、题目: 管理会计在开滦股份公司的实践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张蕊

61、题目: 电子商业汇票在开滦股份公司的应用与实践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张蕊

62、题目: 煤化工企业平衡计分卡应用的探讨--以中润公司为例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 作者: 段晶晶

63、题目: 以服务集团战略、创造企业价值为导向 助力煤炭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审计部 作者: 刘素杰、肖爱红、任春林、武慧妍

64、题目: 全面开展应收款项审计 确保企业资金安全运营 单位: 开滦集团公司审计部 作者: 崔建明

65、题目: 新时期深化国企改革背景下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建设 单位: 冀中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姚理康、温周

66、题目: 新形势下物流产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单位: 冀中能源国际物流集团公司 作者: 李贵英、李夏、周舒诣

67、题目: 煤炭企业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田洪涛、李莉、王亮

68、题目: 互联网+教育平台下煤炭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应用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高洁

69、题目: 依托精细化管理增强矿井发展竞争力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张泓波、张建勇、张晓斐、邱彦斌、王印河、黄飞

70、题目: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引导有序退出化解过剩产能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许登旺、李明海、田立新、杨艳平7

1、题目: 强化企业风险防控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 作者: 张俊生、李伟、李志强

72、题目: 企业财会风险防范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井矿集团 作者: 武青文、嵇金亮、侯聚程

73、题目: 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公共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李彬海、王文静

74、题目: 抓好采掘队伍建设,稳定矿井原煤生产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郝永军、张文才、李晓华、杨建国、许英军

75、题目: 积极争取国家奖补资金破解去产能职工安置难题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李德钢

76、题目: 关于对神华集团洗煤专业管理模式的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刘悦胤、李德钢

77、题目: 突出六个着力 做到六个坚持 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大军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郭志武、李彬海

78、题目: 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及“三供一业”平稳移交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马秋丰、韩永胜、籍晓华 7

9、题目: 峰峰集团煤炭生产发展研究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郝永军、张文才、田常书、高长举、李晓华、杨建国 80、题目: 移动平台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及成效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王剑锋、马晓峰、袁保明

81、题目: 峰峰集团煤矸石综合利用研究和探讨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杨立英、张苑

82、题目: 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问题探讨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苏亚琼、李彦青、宗金环、左红辉、周海军

83、题目: 独立工矿区分离办社会职能的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张月林、刘振峰、张伶俐

84、题目: 关于煤矿社区分离办社会职能后如何转型发展的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公司 作者: 刘振峰、张伶俐、李俊庆

85、题目: 知识经济时代前沿的经营决策探讨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李莉、田洪涛、王亮

86、题目: 实行营销组合,推行多向经营,解销售困境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刘海霞、朱光

87、题目: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去产能职工安置工作调研报告 单位: 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 许登旺、李明海、赵五奎

88、题目: 关于井队施工风险抵押承包办法的探索 单位: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 作者: 李魁广、刘凤霞、任香芬、仲玉芳、朱树源

89、题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探索与发现 单位: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 作者: 童健活、田兰兰

90、题目: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煤炭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机制研究 单位: 河北省煤田地质局 作者: 吴治南、刘仕娟、卫聪、张菊娜、王昕

91、题目: 经济新常态下煤炭企业发展形势及对策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陈文武

92、题目: 雁崖煤业公司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情况调研报告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任捍东

93、题目: 煤炭企业推进“互联网+”创新成果与煤炭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李颖 9

4、题目: “一带一路”倡议下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路径思考--以同煤集团为例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王耀华 9

5、题目: 落实“1331工程”、推进协同创新发展--关于同煤集团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调研报告 单位: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 赵文忠

96、题目: 煤炭企业去产能背景下职工安置问题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刘岩

97、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发展新产业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同煤集团发展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郑元 9

8、题目: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现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马占峰

99、题目: 关于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探讨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李艳宝

100、题目: 煤炭产业资本运营相关讨论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孟功、刘学丰、赵耀潇、郝志阳

10

1、题目: 新常态下国有煤炭企业形势分析与应对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王慧君 10

2、题目: 促进煤炭企业脱困,开展审计转型工作研究 单位: 大同煤矿集团公司 作者: 穆静、张卓

10

3、题目: 盘活用好最宝贵的资源--潞安集团煤炭去产能职工转岗安置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路刚、屈旭亮、冯敏捷

10

4、题目: “去行政化”在国有煤炭建筑施工企业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宋超、秦彬、张群鹦

10

5、题目: 大数据背景下煤炭价格与成本关系研究 单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元公司 作者: 卜民民

10

6、题目: 化解煤炭过剩产能企业资产债务问题研究 单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刘金保

10

7、题目: 财务管理思维模式的探讨 单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白平彦

10

8、题目: 招标代理机构过度低价竞争的原因分析 单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尹丽娜

10

9、题目: 掺配天然气 激活煤层气 单位: 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少明

110、题目: 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资产债务处置问题研究 单位: 山西晋煤集团凤凰山矿 作者: 牛晋峰、刘旭、许婷婷、刘春海、张朝阳

1

11、题目: 铁法能源公司大明煤矿化解过剩产能调研报告 单位: 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宏利、张万慧、周波、张国旭、魏保东

1

12、题目: 关于晓明矿托管内蒙古兴隆集团黑岱沟煤矿的几点思考 单位: 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王革良、刘日成、杨俊杰、姜玉海 1

13、题目: 降低煤矿生产工序单耗,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单位: 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张莹、李皓

1

14、题目: 基于风险的思维在煤矿质量管理体中的应用与探讨 单位: 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郭永库、齐伟明

1

15、题目: 强管理挖内潜 降成本促发展 推动全员降本增效 力争实现扭亏为盈 单位: 龙煤双鸭山虹焱热电公司 作者: 陈冰

1

16、题目: 煤矿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陈 永

1

17、题目: 浅析如何开展好煤炭企业“党建”工作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博庆习

1

18、题目: 新形势下工程处人力资源创新管理策略浅析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李胜利 闵功勋

1

19、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操作实践和路径探索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孙 方 战彦领 焦道杰 120、题目: 新一轮国企改革大势下,国有煤炭集团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的路径探索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焦道杰

1

21、题目: 选煤厂外出托管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王 兵 徐志平吴育苗

1

22、题目: 互联网+模式下如何有效提高职工技能技术素质浅析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夏 治 杜海峰 1

23、题目: 浅谈中小型财务公司的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毛师达 王 建

1

24、题目: 企业内部市场化运营与人力资源接轨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马 岭

1

25、题目: 浅谈国有煤炭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吴永远

1

26、题目: 企业会计核算与绩效考核之博弈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严晓英

1

27、题目: 构建科学的运行和考核机制为推进矿井体系建设提档升级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张 磊

1

28、题目: 堵住“跑、冒、滴、漏”提升企业效益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蔡全干

1

29、题目: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尹茂龙

130、题目: 运用工程经济分析法控制煤矿项目成本的措施与效果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黄儒林 柳 建 徐 颖

1

31、题目: 新常态下加快煤炭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杨 森

1

32、题目: 矿井物资塔式管理创新实践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冷自超 刘国峰 胡传利 牛心坤

1

33、题目: 基于宽带薪酬的煤炭企业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解旻昊

1

34、题目: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单位: 淮北矿业集团 作者: 吕金风

1

35、题目: 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模式构建研究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高庆凯

1

36、题目: 去产能形势下煤矿生产经营管理策略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黄维保

1

37、题目: 论估时作业成本法在煤炭企业中应用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张利文

1

38、题目: 浅析“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方 磊

1

39、题目: 新税法下企业税收筹划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王 爱 140、题目: 物联网+在煤矿物料快速配送中的应用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戈文行

1

41、题目: 浅析煤炭企业如何加强物资储备管理 单位: 皖北煤电集团 作者: 程龙斌

1

42、题目: 关于山东能源集团开展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工作的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东忠岭

1

43、题目: 基础固安 精益管理 文化创安 “三驾马车”驱动企业安全发展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丰煤矿 作者: 胡兆锋、陈良栋

1

44、题目: 华恒矿业四道“防火墙”防腐败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华恒煤矿 作者: 韩莉、马智、文恒、朱玉强

1

45、题目: 优化环境、规范管控、创新融合,打造安全质量标准化新模式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翟镇煤矿 作者: 公建祥、郑国强、赵洪超、赵子明

1

46、题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伊犁能源 作者: 杨西栋

1

47、题目: “持家式管理”破解煤炭企业转型发展难题的金钥匙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协庄煤矿 作者: 赵庆民、苏南、曹明扬、牛臣臣

1

48、题目: 当前煤炭经济形势分析与新建煤炭企业发展应对研究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内蒙古能源 作者: 和富平、康庆国

1

49、题目: 坚持做到五个统筹 履行党委书记抓党建第一责任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张若祥、刘莉、李伟、程占新

150、题目: 全面市场化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单位: 新汶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袁清国

1

51、题目: 煤炭企业产销价值链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刘真伦、董汉伟、姚守元、孙伟、赵勇

1

52、题目: “三链五全”价值链体系在煤炭企业中的探索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刘真伦、董汉伟、姚守元、杨为缤、宋君利

1

53、题目: 煤矿企业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安全生产、减人提效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闫业臣、宋波、齐茂彬、马运伦

1

54、题目: 洗煤三率创效管理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朱守其、苏怀东、黄孝奎、殷宪文

1

55、题目: 蒋庄煤矿选煤厂生产成本体验图表计算综合分析案例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高文宇、周俊喜、褚衍静、曹万敏、仇庆敏

1

56、题目: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滨湖煤矿 作者: 展凯、刘永章、单天琦

1

57、题目: 煤炭建设工程绿色装配式建筑的应用探析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质 监 站 作者: 黄振、林义东、赵士琦、李东丽、晏翔 1

58、题目: 浅谈矿井旧物资再利用体系优化运营的必要性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曹万敏、王 新、耿 超、王 坤 1

59、题目: 深挖效益增长点,拉伸产业价值链——浅谈煤泥深加工对提升煤炭经济效益的作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李启坤、张 琪、刘 政、李 莉、胡 冬

160、题目: 浅谈价值链管理在电厂的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张道峰

16

1、题目: “四层级”全面质量管理在煤炭建设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质 监 站 作者: 晏翔、林义东、赵士琦、李东丽、黄振

16

2、题目: 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产供销立体化 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创建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八亿橡胶 作者: 冯庆全、杨云军、潘超、杨朔

16

3、题目: 煤炭企业基于价值链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吴靖军、曹允钦、朱家尧、沈祥龙、梁庆昌、董红建、王健、宋健

16

4、题目: 煤炭企业内控体系风控防范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高安利、张巍、刘蓓蓓、李秀霞、梁云

16

5、题目: 浅谈煤炭企业以劳动优化为导向的人员管控体系研究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张素彬、朱家尧、刘涛、赵伟、徐延鹏

16

6、题目: 高煤公司“三位一体”清单化目标责任落实考核体系的实践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刘真伦、杨公院、张磊、王君、李成方、颜超

16

7、题目: 关于隐性成本管理在煤炭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柴里煤矿 作者: 靳宪刚、马 勇、尹利波

16

8、题目: 煤炭行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制定中会计实务研究与分析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蒋庄煤矿 作者: 黄蕾、李弟、黄婷、宋兆宗 16

9、题目: 基于价值链的三级全面预算管控研究与探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亢明雨、秦莹、杨守辰、李方、高冉、关嵬 170、题目: ERP财务管理系统在煤炭企业的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七五煤矿 作者: 史兰奎、周朝磊

17

1、题目: 经济新常态下煤矿非煤企业人力资源改革与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韩兆清、郭东升、邵长龙、曹景霞、李爱丽

17

2、题目: 资源枯竭型煤矿非煤产业转型发展的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通晟公司 作者: 李绍爱、张平、孙守田、朱奇

17

3、题目: 高煤公司“六加双控”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刘真伦、董美河、于志淼、郭保卫、张忠军段才山、赵春雷

17

4、题目: 原煤生产系统“四化集约”生产管理创新模式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马勇、马建国、徐洪泽、侯晓松、高理鹏、刘卓然

17

5、题目: 当前煤炭形势下如何管控煤企的隐形成本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高煤公司 作者: 王凯

17

6、题目: 发挥内部审计“摄像头”监督作用、促进煤炭企业扭亏脱困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田陈煤矿 作者: 王海波、柏传强、朱家尧、吴靖军、王晋玲、刘晓斌、亢明雨、徐延鹏

17

7、题目: 构建均量绩效考核体系,助力滨湖煤矿“扭亏脱僵” 单位: 山东能源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滨湖煤矿 作者: 邓涛、孙刚

17

8、题目: 财税视角下煤炭企业去产能路径选择案例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刘强、汪学军

17

9、题目: 全面对标管理体系在煤炭企业的构建和实践 单位: 山东能源临沂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姬义义

180、题目: 浅谈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中的职工安置问题 单位: 山东能源置业集团公司 作者: 陶萍、柳岩

18

1、题目: 煤炭企业的房地产发展 单位: 山东能源置业集团公司 作者: 韩坤、郭瑞东

18

2、题目: 关于山能置业华新公司百日提质增效调研报告 单位: 山东能源置业集团公司 作者: 王建新、王青、李朋、赵奇

18

3、题目: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时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赵培忠、郭建军、李涛、尹新峰

18

4、题目: 以提高资金运营效率为目标的资金精益化管理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王梅、潘秀荣、王广磊

18

5、题目: 试论煤矿成本管理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姚光强

18

6、题目: 浅议企业员工培训体系的建立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苟旭光、杨金刚、张佳丽、苏坤、朱跃民

18

7、题目: 实施关闭退出的国有煤炭企业发展策略与措施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张志勇

18

8、题目: 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探索与应用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孔秀英、乔英照、郭明山、鲍同强 18

9、题目: 以“六种管理思维”引领企业提质升级发展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孙传福、高鹏

190、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单位: 山东能源肥城矿业集团公司 作者: 陈士伟、马成、赵培忠、宋博、徐瑞

19

1、题目: 基于兖州煤业物流产业之港航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析 单位: 山东端信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作者: 王兴文、韩玉彬、江涛、李德生 19

2、题目: 浅谈集团公司内部岗位货币化管理 单位: 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公司 作者: 王志刚、周峰、郭彦光、苗健、王自艳

19

3、题目: 国有煤机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单位: 山东能源重型装备制造集团公司 作者: 孙海霞、安芳、孙晶君、张晓旋 19

4、题目: 煤炭企业基于财务共享中心的费用报销管控 单位: 山东省田庄煤矿 作者: 陶红、孙晓梅

19

5、题目: 煤炭企业转型期项目承保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单位: 山东省田庄煤矿 作者: 刘刚、闫家正、刘青云

19

6、题目: 浅析煤炭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单位: 兖矿东华建设有限公司三十七处 作者: 陈芳

19

7、题目: 浅谈煤矿企业如何应对“后煤炭时代”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 作者: 李文燕、李占琳、王传苓、钱双建、马洪俊

19

8、题目: 基于“建设国际化新型综合能源集团和产融财团”之“人才能力素质工程”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郑理、李军、徐吉颜、周欣

19

9、题目: 浅谈当前煤炭行业经济形势及几点建议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陈建国、郑呈艳

200、题目: 浅析兴隆庄煤矿新矸石山生态经济建设对策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兴隆庄煤矿 作者: 阮洪新、王华 20

1、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绩效管理研究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李军、郑理、周欣、徐吉颜

20

2、题目: 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部 作者: 王保华

20

3、题目: 陕蒙基地煤炭营销新旧动能转换对策及建议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 作者: 陶书、渐伟、王胜奇、李淑涛 20

4、题目: 关于“互联网+”打造安全智能化矿井的调研报告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鲍店煤矿 作者: 刘海全、万祖顺、魏涛、吕显洋、张洁 20

5、题目: 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运作策略研究 单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决策咨询中心 作者: 田德凤、周剑波

20

6、题目: 兖矿集团“蓝天工程”创新模式与实践 单位: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决策咨询中心 作者: 王福存、田德凤

20

7、题目: 全面物资预控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 作者: 朱令强、白坤鹏、李建国、刘桂媚、储文惠 20

8、题目: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煤炭企业中的实践与应用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 作者: 兰蕊、白坤鹏、韩道伟、张伟

20

9、题目: 济宁三号煤矿内部市场化建设实践与研究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三号煤矿 作者: 储文惠、焦广海、白坤鹏、李婷、朱令强

210、题目: 关于北宿煤矿关井闭坑及职工分流安置情况的调研报告 单位: 兖州煤业矿业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 郑雪、高雷

211、题目: 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单位: 兖州煤业矿业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 秦兴民

212、题目: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背景下衰老矿井关闭及转型发展研究 单位: 兖州煤业矿业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 葛家新 穆弘杨

213、题目: 煤矿安全质量内部市场开发与运行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 作者: 王召伟、郭传清、王连涛、马强、林万国

214、题目: 新形势下煤矿企业岗位货币化管理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 作者: 董卫、宋德运、王传敏、韩锋、王爱华

215、题目: 全面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煤矿经济效益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济宁二号煤矿 作者: 李惠、贾松山、刘永梅、刘景宽

216、题目: 国有煤矿幸福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 作者: 李庆良、盖庆华、孟宪建、刘敏之、张方皓

217、题目: 基于煤矿企业内部控制的实例分析与应用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 作者: 李占琳、李云龙、沈新波、葛海峰

218、题目: 煤矿企业“1234”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创建与实施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杨村煤矿 作者: 梁岩、李占琳、钱双建、王秀芝、姜广胜

219、题目: 鲁南化工重组中税收筹划研究 单位: 兖矿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王振光、孔令涛、陈猛、刘献忠

220、题目: 浅谈当前煤炭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郑呈艳、陈建国

2

21、题目: 高素质带来高效益——浅析如何提高培训学员素质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霍凤仙

2

22、题目: 浅议兖矿集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践 单位: 兖州煤业安全技能培训中心 作者: 蔡敏、单光辉、许琰磊

2

23、题目: 落后产能关闭退出中的债权债务处置问题研究 单位: 兖州煤业矿业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 樊庆运、秦兴民、杨文静、翟凡、鹿忱

2

24、题目: 浅析新收入准则对企业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单位: 兖州煤业股份有限公司财务管理部 作者: 孔祥宏

2

25、题目: 兖矿集团推进“三供一业”和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的探索 单位: 兖矿事业发展分公司 作者: 陈峰教、宋华、李军、孙健、宋贵修

2

26、题目: 企业并购重组中纳税筹划的研究与运用 单位: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吕宜磊、张静

2

27、题目: 浅谈企业管理审计的问题与对策 单位: 兖矿鲁南化工有限公司 作者: 周丽丽

2

28、题目: 基于利润最大化的焦化产品成本动态监测管理在生产经营中的探索与应用 单位: 河南能源新疆公司 作者: 彭美霞、毛志民、张凯、李建海、陈大伟、景雷

2

29、题目: 煤炭企业“互联网+”工资核算体系的探索研究 单位: 河南能源永煤公司 作者: 何灵通、武梅良、邓刚

230、题目: 大型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的实践 单位: 河南能源永煤公司 作者: 牛海棠、王宏飞

2

31、题目: 煤炭企业市场化债转股问题研究 单位: 河南能源永煤公司 作者: 邢志丹、刘可芳、耿少刚

2

32、题目: 化解过剩产能会计与资产问题研究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孙鹤莉

2

33、题目: 浅议煤炭企业去产能资产债务处置的有关建议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王天忠

2

34、题目: 开拓资源渠道,精细化配煤入洗,实现品种升级,增收提效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王宇新、冯士勇、钱元玲

2

35、题目: 论“五元”煤矿班组管理法的构建与实施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张新杰

2

36、题目: 煤炭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研究与案例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李风梅、刘世喜、刘文立

2

37、题目: 基于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管理创新探究 单位: 河南能源鹤壁煤业集团公司 作者: 祁乐、刘同军、仝景亮、张丽

2

38、题目: 盘活闲置设备资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单位: 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公司 作者: 郭瑜、韩素茹、张复宝、李文沛、许来斌

2

39、题目: 煤炭企业“11545”经营成本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单位: 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公司 作者: 张长合、冯秀强、朱鹏飞、贺伟锋、赵启兴 240、题目: 引入外部资本或业务合作方式促进公司发展的探索 单位: 河南能源焦煤集团公司 作者: 张友谊

2

41、题目: 去产能背景下实施精煤水分精益化管理降本增效的实践 单位: 河南能源新疆公司 作者: 王洪儒、杨生福、程鹏、彭欣

2

42、题目: 浅析创新挖潜、再造发展新引擎在煤炭企业的应用 单位: 河南能源新疆公司 作者: 吕目晓、吕学堂

2

43、题目: 化解过剩产能企业资产债务处置问题研究 单位: 义煤公司财务部 作者: 赵慧琳

2

44、题目: 地面工程基建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单位: 青海义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作者: 杨刚、张亚钊、费作朋、方高峰、沈磊

2

45、题目: 国有企业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研究 单位: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公司 作者: 赵全山、刘锦霞、刘辉

2

46、题目: 对外投资业务那边审计实践--基于国有煤炭化工企业投资风险的案例 单位: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公司 作者: 任军、贺刚照

2

47、题目: 煤炭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性研究 单位: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乔琳

2

48、题目: “一带一路”政策下的煤炭产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 单位: 河南神火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李卓晗

2

49、题目: 以脱困转型为目标的煤矿沉陷区农光互补项目建设与运营 单位: 攀枝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 王灵、张兴敏、辛大平、袁渊泉、唐和平、覃俊智

250、题目: 煤炭企业物资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单位: 四川省华蓥山煤业公司绿水洞煤矿 作者: 刘远江、殷绍林、周忠国、刘安福、陈胜明

2

51、题目: 国有煤炭企业产业转型发展研究 单位: 四川广旺能源发展集团公司代池坝煤矿 作者: 罗代洪、王俊超、王兴 2

52、题目: 煤炭企业信息化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应用研究 单位: 广能公司财务部 作者: 刘小红、王明江、王伏龙、郑启波

2

53、题目: 煤炭企业科技创新管理探索与实践 单位: 四川省华蓥山煤业公司绿水洞煤矿 作者: 周忠国、殷绍林、刘安福、刘建、李建

2

54、题目: 试论内部审计如何在促进全面预算管理中发挥作用 单位: 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 作者: 宗文岳、史冰艳

2

55、题目: 油气钻井工程施工进度与费用控制 单位: 陕西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王恒

2

56、题目: 地勘单位参与“大数据”项目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单位: 陕西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杨宇谦

2

57、题目: 煤炭地下气化在“渭北老矿区”应用的可行性 单位: 陕西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 杨甫、田涛、段中会

第11篇:《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本文由好孩子学习题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一册

作 者:本书编委会 出版社: 出版社:中国年鉴信息网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06 年 开本: 开本:0 册数: 册数:一册 光盘数: 光盘数:0 定价: 定价:4000 元 优惠价: 优惠价:4000 元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 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但书籍 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详细介绍: 详细介绍: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2006》 第 1 章综述 1.12003 年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基本态势 1.2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综述 1.3 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业未来发展态势预测 第 2 章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概况 2.1 2003 年世界及中国经济状况 年总体恢复增长, 2.1.1 世界经济 2003 年总体恢复增长,预计 2004 年趋好

2.1.2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2 与石油石化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汽车 2.2.2 交通运输 2.2.3 农业 2.2.4 纺织服装业 2.2.5 化学建材 2.2.6 塑料包装 2.2.7 电子电器 2.2.8 橡胶加工 2.3 中国政府对石油石化业的监管 勘探、2.3.1 勘探、开采与管道运输监管 2.3.2 对石油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监管 2.3.3 石化产品的监管 2.3.4 进出口监管

2.3.5 投资管理 2.3.6 石油储备 税项、2.3.7 税项、费用及矿区使用费 2.3.8 环保监管

2.3.9 行业标准 2.3.10 市场监管 2.3.11 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 2.3.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第 3 章国际石油石化业概况概述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3.12003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炼油能力情况 3.1.1 石油天然气储量概况 3.1.2 全球炼油能力情况 3.22003 年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情况及预测 3.2.1 全球石油总的供需情况 3.2.2 全球各种油品的供需情况

3.2.3 未来全球石油供需预测 3.3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1 2003 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3.3.2 2004 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

3.4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炼油毛利情况及预测 3.4.1 油品价格走势 3.4.2 炼油毛利及预测 3.5 全球石化产品供需状况 3.5.1 乙烯 3.5.2 丙烯 3.5.3 芳烃 3.5.4 苯乙烯

3.5.5 合成树脂 3.5.6 合成纤维 3.5.7 合成橡 胶 3.5.8 2005 年世界石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期 3.5.9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第 4 章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4.1 石油天然气上游领

域 4.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2 原油勘探及供需 4.1.3 天然气开发利用 4.1.4 海 外勘探开发 4.1.5 发展趋势 4.2 石油炼制与销售 4.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2 原油加工能力与生产情 况 4.2.3 成品油供应和需求 4.2.4 成品油销售 4.2.5 发展趋势 4.3 石油化工 4.3.1 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 4.3.2 乙烯 4.3.3 丙烯 4.3.4 丁二烯 4.3.5 合成树 脂 4.3.6 合成纤维及其原料 4.3.7 合成橡胶 4.3.8 尿素 4.4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及特点 4.4.1 2003 年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 4.4.2 2003 年跨 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特点 4.5 台湾石化工业 4.4.3 油气勘探开发 4.4.4 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4.4.5 石油化 工 4.4.6 台湾石化工业发展新趋势 4.4.7 国外公司在台湾地区石化业的投资 4.4.8 两岸石油石化贸 易及投资现状 第 5 章中国和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概 述 5.1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5.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 5.1.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1.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5.2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股份公司经 营、发展状况 5.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 与发展 5.2.2 中国

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2.3 中国海洋

石油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3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在 资本市场的表现 5.3.1 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上市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2 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3 2004 2004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5.4 国际 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5.4.1 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总体情况 5.4.2 国际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具体发展情况 5.5 世界主 要石油石化公司兼并联合新特点

5.5.1 油气勘探开发和能 源领域 5.5.2 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 5.5.3 石油化工和化工领域

5.6 中国 与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的对比分析 5.6.1 业绩表 现 5.6.2 整体规模实力

5.6.3 盈利能力 5.6.4 管理能力 5.6.5 股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市表现 第 6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6.1 炼油技术进展 6.1.1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超清洁燃料所面临的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 挑战 6.1.2 世界炼油技术进展 6.1.3 中国炼油技术进 展

6.2 乙烯技术进展 6.2.1 世界乙烯生产技术 6.2.2 中国乙烯 生产技术 6.3 合成树酯技术进展 6.3.1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 LDPE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管式法工艺发展较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 快 6.3.2 LLDPE 和 HDPE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双峰聚乙烯是产品开发的热点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 6.3.3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并为 其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 6.3.4 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等为 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6.3.5 聚苯乙烯通过装置大型化和产品 创新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6.4 合成纤维及原料技术进展 6.4.1 工艺趋于大型化简便 化 6.4.2 实行先进控制 6.4.3 开发新型合成材料

6.4.4 新型聚酯纤维催化剂开发 6.4.5 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纤维产 品 第 7 章产业视点 入世一年能源安全 行业监管 附录 2003 年国内外石油经济十大新闻 2003 年国际石油十 大科技进展 2006 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2006》《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2006》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经济研究年度报告 2006》 第 1 章综述 1.12003 年世界石油石化工业基本态势 1.2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工业综述 1.3 国际国内石油石化业未来发展态势预测

第 2 章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概况 2.1 2003 年世界及中国经济状况 年总体恢复增长, 2.1.1 世界经济 2003 年总体恢复增长,预计 2004 年趋好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1.2 中国经济发展依然强劲 2.2 与石油石化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 2.2.1 汽车 2.2.2 交通运输 2.2.3 农业 2.2.4 纺织服装业 2.2.5 化学建材 2.2.6 塑料包装 2.2.7 电子电器

2.2.8 橡胶加工 2.3 中国政府对石油石化业的监管 勘探、2.3.1 勘探、开采与管道运输监管 2.3.2 对石油产品数量和价格的监管 2.3.3 石化产品的监管 2.3.4 进出口监管 2.3.5 投资管理 2.3.6 石油储备 税项、2.3.7 税项、费用及矿区使用费 2.3.8 环保监管 2.3.9 行业标准

2.3.10 市场监管 2.3.11 整顿土炼油和小炼油 2.3.12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第 3 章国际石油石化业概况概述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3.12003 年全球石油天然气储量、炼油能力情况 3.1.1 石油天然气储量概况 3.1.2 全球炼油能力情况 3.22003 年国际市场石油供需情况及预测 3.2.1 全球石油总的供需情况 3.2.2 全球各种油品的供需情况 3.2.3 未来全球石油供需预测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 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3.3.1 2003 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 3.3.2 2004 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走势及预测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3.4 国际市场油品价格走势、炼油毛利情况及预测 3.4.1 油品价格走势 3.4.2 炼油毛利及预测 3.5 全球石化产品供需状况 3.5.1 乙烯 3.5.2 丙烯 3.5.3 芳烃 3.5.4 苯乙烯 3.5.5 合成树脂 3.5.6 合成纤维 3.5.7 合成橡

胶 3.5.8 2005 年世界石化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景气周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

形势 期 3.5.9 亚洲、中东及北美的石化产品供需形势 第 4 章 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状况概述 4.1 石油天然气上游领 域 4.1.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2 原油勘探及供需 4.1.3 天然气开发利用 4.1.4 海 外勘探开发 4.1.5 发展趋势 4.2 石油炼制与销售 4.2.1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2.2 原油加工能力与生产情 况 4.2.3 成品油供应和需求 4.2.4 成品油销售 4.2.5 发展趋势 4.3 石油化工 4.3.1 主要技术经济指 标 4.3.2 乙烯 4.3.3 丙烯

4.3.4 丁二烯 4.3.5 合成树 脂 4.3.6 4.3.6 合成纤维及其原料 4.3.7 合成橡胶 4.3.8 尿素 4.4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及特点 4.4.1 2003 年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进展 4.4.2 2003 年跨 国石油石化公司对华投资特点 4.5 台湾石化工业 4.4.3 油气勘探开发 4.4.4 石油炼制与油品销售 4.4.5 石油化 工 4.4.6 台湾石化工业发展新趋势

4.4.7 国外公司在台湾地区石化业的投资 4.4.8 两岸石油石化贸 易及投资现状 第 5 章中国和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概 述 5.1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综述 5.1.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 团公司 5.1.2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5.1.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5.2 中国三大石油石化股份公司经

营、发展状况 5.2.1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 与发展 5.2.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2.3 中国海洋 石油有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5.3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业在 资本市场的表现 5.3.1 2003 年中国石油石化上市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2 中国石油石化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表 现 5.3.3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2004 年中国石油石化公司股票价格变动预测分析 5.4 国际 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生产经营状况 5.4.1 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总体情况 5.4.2 国际各主要石油石化公司 2002 年具体发展情况 5.5 世界主 要石油石化公司兼并联合新特点 5.5.1 油气勘探开发和能 源领域 5.5.2 炼油和油品销售领域 5.5.3 石油化工和化工领域 5.6 中国 与国际主要石油石化公司的对比分析 5.6.1 业绩表 现 5.6.2 整体规模实力 5.6.3 盈利能力

5.6.4 管理能力 5.6.5 股 市表现 第 6 章石油石化技术进展 6.1 炼油技术进展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 6.1.1 清洁燃料发展趋势和生产清洁/超清洁燃料所面临的 挑战

6.1.2 世界炼油技术进展 6.1.3 中国炼油技术进 展 6.2 乙烯技术进展 6.2.1 世界乙烯生产技术 6.2.2 中国乙烯

生产技术 6.3 合成树酯技术进展 6.3.1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 LDPE 继续优化工艺和提高经济性,管式法工艺发展较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 快 6.3.2 LLDPE 和 HDPE 工艺和催化剂继续改进,双峰聚 乙烯是产品开发的热点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 6.3.3 工艺和催化剂创新不断推动聚丙烯行业发展,并为 其带来一些新的市场机会 6.3.4 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聚氯乙烯工艺以提高经济性、操作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等为 目标进行技术改造 6.3.5 聚苯乙烯通过装置大型化和产品 创新寻求进一步的发展机会 6.4 合成纤维及原料技术进展 6.4.1 工艺趋于大型化简便 化 6.4.2 实行先进控制

6.4.3 开发新型合成材料 6.4.4 新型聚酯纤维催化剂开发 6.4.5 开发高性能功能性纤维产 品 第 7 章产业视点 入世一年能源安全 行业监管 附录 2003 年国内外石油经济十大新闻 2003 年国际石油十 大科技进展

全国货到付款, 元免运费。 全国货到付款,满 200 元免运费。

第12篇: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摘要:气候变化是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应对气候变化也为各国经济转型带来了历史机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各国更是把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本文主要从低碳经济的起源、内涵、必要性、对策机制等方面对国内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和简要评述,以理清理论的脉络,从而为新形势下中国低碳经济的战略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油价上涨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节能减排、迎接低碳经济、构建新的能源结构的浪潮已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企业会计是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的,随着企业低碳化经营环境的逐渐形成,低碳会计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历来走的是“高碳”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资源、环境瓶颈逐渐显现,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事关中国发展大局。围绕这一话题,国内学者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本文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综述如下,以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低碳经济的起源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于2003年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的。因此,严格来说,这部分综述内容跟国内研究无关。但只有弄清楚了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以及历史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低碳发展和低碳研究之路。因此,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一般将低碳经济的起源分为五个阶段:

1.气候变化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 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内涵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低碳经济包涵四个核心要素:发展阶段、低碳技术、消费模式和资源禀赋。庄贵阳主要将低碳经济理解为一场“能源革命”,强调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何建坤在此意义上,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认为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提高碳的生产力—每排放单位二氧化碳,要产生更多的GDP。

付允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和高收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中国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则指出:“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利益的全球性革命。”在周生贤的界定下,低碳经济的内涵进一步丰富。低碳经济不仅仅是“能源革命”,更是人类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鲍健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低碳经济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刘细良强调现代意义上的低碳经济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福利改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种理性权衡;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关系的一种理性认知;是一种低能耗、地物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绿色可持续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新能源革命。

金乐琴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潘家华则认为,低碳经济是指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夙愿。因此,低碳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和内涵,国内外学界有众多的说法。特别是对于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还是一种发展模式,学界尚无定论。从上面列出的众多界定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解是逐渐深入的:首先,是从“能源革命”论到”发展方式”论的嬗变。对于低碳经济,学界首先将其理解为人类为应对气候危机而掀起的一场能源革命。目的是减缓温室气体效应。而随着能源、环境、资源瓶颈逐渐显现,人类经济的发展陷入困境。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强势冲击之下,人们得以深刻反思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路径。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也逐渐深入,人们终于知道,低碳经济和新能源革命将是人类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其次,是从“环境论”到“经济论”到“文明论”的进步。低碳经济的提出首先是为了破除气候危机和经济困局。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升温,人类生活与其间的生态环境恶化。且“高碳”发展模式导致能源、资源紧张,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的。但随着对低碳经济研究的深入,人类才发现,低碳经济不仅仅涉及环境和经济领域,而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发展框架,是文明的质变;再次,是将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与具体的中国国情相联系。低碳经济的概念由西方提出,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学说,而是需要付诸实践,于是各种权利义务应运而生。国际政治学里有一个观点:国家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西方国家掌握着话语权,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自然是为了维护西方国家的利益。国内学者强调“低碳经济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必须协调”以及“发展阶段论”,都是为了抵制西方的话语霸权,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及必要性

在原因分析方面,黄栋的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黄栋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至少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不论从产业盈利潜力还是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低碳产业都是未来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这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直接动因。

魏志恒、庞莹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体现为三:一是资源条件相对于经济增长出现瓶颈效应;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三是客运促进技术变革和创新。

而付允等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非常紧迫,理由至少有三:其一,中国面临较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压力;其二,中国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其三,我国资源超常利用,生态环境恶化。

邓越月、金仁淑则从微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观点如下:从微观角度看,“低碳”可以消除大气污染对经济效率的外部性影响;从宏观角度看,“低碳”可以创造经济增长和环境的双赢;另外,低碳发展模式开发新能源,有利于维护能源安全。

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在国家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看来,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就是“高碳模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中国目前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支撑重工业化的是能源。国际能源和资源产品不断大幅涨价,我们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依存度越来越高,抗风性能力越来越差,已经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第二,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的情况下,“碳排放”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绿色壁垒”,打压和限制中国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第三,从国际来讲,“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碳排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

应对发展困境,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人类社会的共识。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可以从两个维度来分析:一是被动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的“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高碳发展模式已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紧张,严重制约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选择低碳发展模式是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大事;另一方面,是从主动改变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都极不合理,在国际产业链中始终处于中低位置,国际竞争力差。值此全球金融危机之际,中国只有主动改变发展模式,走低碳环保之路,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才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因此,这是战略选择。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

发展低碳经济,对转型期的中国来说,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王毅指出,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发展低碳经济的机会,使一些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甚至扮演领先者的角色,并尽早到达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的拐点,但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发展道路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规模采用低碳能源和技术,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从近中期看,作为率先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存在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和要素组合优势,较快实现跨越重化工业阶段的历史机会。在常规情况下,未来20年全球化石能源供应相对充足,而目前相对较低的能源价格也许是廉价石油时代结束前中国加速工业化的最后时机。但就自身条件来看,中国受到发展阶段的制约,实现低碳转型面临快速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分工的低端定位、巨大的就业压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术水平相对落后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障碍。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金乐琴等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中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二是发展方式。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粗放式的特点,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三是资源禀赋。中国“富煤贫油少气” 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四是贸易结构。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美、日、欧等已进入知识经济或服务经济时期,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三是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美国发起的《亚太地区清洁发展与气候新伙伴计划》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

邓越月、金仁淑则利用管理学的SWOT方法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令人耳目一新。他们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内部优势有:新能源储量丰富;政府提供政策保障,投入大量环保资金。而内部劣势体现在:能源结构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机会主要有:国际社会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大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最后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外部威胁:国际合作困难重重。

赵卓、肖利平具体分析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缺乏激励低碳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机制;低碳技术科技创新研发能力薄弱;低碳消费观念滞后不利于低碳技术创新;国际利益冲突阻碍低碳技术创新。

孙晓伟等则从制度安排的角度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进行了分析。他们指出,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缺陷主要体现在:一,对原有经济发展制度的路径依赖;二,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不完备;三,激励约束机制供给不足;四,政策法律体系仍处于薄弱的状态;五,环境管理的经济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和环境税收制度的不完善。

庄贵阳认为,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许多市场和制度障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人口基数庞大,减少贫困、发展经济、满足就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任务。一个国家(或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人口、人均收入、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从人口因素看,虽然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婴儿死亡率、总和生育率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中国毕竟有13亿的人口基数;从能源结构因素来看,虽然通过落实《可再生能源法》和CDM项目实施,可再生能源开发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但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从人均收入因素来看,中国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的决心和努力不会动摇,这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 中国不会以降低人均收入或减缓经济增长来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

五、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对策

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2008)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架构发展低碳的社会行动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节能减排,注重对低碳技术的创新和研发,从而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韩雪梅、刘欢欢(2009)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煤炭净化比重、充分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西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凌芳(2009)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和我国现状建议选取一定的城市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区或者实践园区,让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推进节能建筑、节能交通等示范工程。孟德凯(2007)从中国利益出发,指出我国可以从清洁发展机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碳汇三个方面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朱四海(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根据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通过降低人为碳通量、开展碳预算、发展低碳技术、能源结构转换促进人类社会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2008)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为:节能优先;化石能源低碳化;激励低碳技术研发以及建立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卢小祁(2009)认为,通过农村低碳化建设、城市低碳化运营以及工业低碳化发展是将南昌建设为绿色花园城市的新型途径。宋德勇、卢忠宝(2009)指出,目前各国低碳经济政策的侧重点为:低碳能源政策、低碳技术政策、低碳产业政策、低碳消费政策,四种低碳经济政策都是以鼓励和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主的。

六、简要评述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进行低碳转型和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尽快实行现代化的两难选择。因此,我们在遵循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般规律,顺应国际社会发展低碳环保经济的潮流的同时,一定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制定稳健的财税政策及其他相关配套政策,渐进式地推动我国的低碳转型。多一份谨慎,少一分冲动;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武断。唯有如此,我国的低碳发展之路才会走入健康、有序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邓中,李悦,赵方.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J].商情,2010.[2]刘杨.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7).[3]王仕军.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开放导报,2009.[4]潘家华,庄贵阳,郑艳,朱守先.低碳经济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2010.[5]邓越月,金仁淑.低碳经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J].社会科学家,2010.[6]魏志恒,庞莹.当前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与节能减排的艰巨性分析[J].生态经济,2010.[7]刘浩,肖湘熊.关于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6).[8]刘传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中国低碳道路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9]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0.[10]杨爱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政策架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0(9).[11]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12]陶爱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述评及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0.[13]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14]李宏.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难点及路径前瞻[J].会计之友,2010.[15]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16]张坤明,潘家华,崔大鹏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7]陈文颖,吴宗鑫.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与碳排放限额分配[J].中国环境科学,1988,(6).[18]乔榛,魏枫.世界碳减排博弈困局及出路探析[J].北方论丛,2011,(3).[19]李海涛,许学工,刘文政.国际碳减排活动中的利益博弈和中国策略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第13篇: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中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摘 要】 低碳经济是近几年兴起的研究领域,由于倍受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所以近几年的相关研究成果颇丰。目前中国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低碳经济内涵的界定;二是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三是中国实现低碳经济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 碳排放 转型路径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1980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联合资助“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之后,国际社会就开始关注气候变化问题。莱斯特?R?布朗(1986)明确指出:在工业时代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相当稳定的,但随着矿物燃料时代的到来,释放到大气中二氧化碳也相应增加。

明确提出低碳经济的是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1]。白皮书提出了建立低碳经济的可能和思路,并没有对低碳经济进行明确界定。

1.低碳经济的内涵界定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定义进行了许多积极深入的研究。庄贵阳( 2005 ) 认为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冯之浚,牛文元(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于气候变暖影响为基本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的[3]。方时姣( 2009 )指出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4]。袁男优(2010)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为目的的新规则,包括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产业[5]。

2.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

一般认为能源的使用和追求经济增长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早期研究认为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在低收入水平阶段,随着收入的上升,环境质量退化,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拐点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污染排放水平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好转,该结论也被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Curve),也被称为“倒U曲线”。陆虹(2000)建立了人均二氧化碳和人均GDP之间的状态空间模型,发现二者不是简单呈现为倒U关系。韩玉军、陆肠(2007)对不同国家组后的研究表明,不同组别国家的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差异很大,分别呈现出倒U、线性和N型等关系。

中国碳排放量不断增加的另一因素是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张为付等(2011)对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研究中发现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不仅数量巨大,且存在不平衡,主要由少数几个行业引起。此外,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失衡表明,中国对外贸易中隐含碳排放大量增加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

3.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条件和路径

对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路径,国内学者们总体思路相近。付允等(2008)指出,中国应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实施节能优先、大力发展再生能源、设立碳基金从而激励低碳技术研发、建立国家碳交易机制等措施实现低碳经济[6]。鲍健强等(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要是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发展低碳工业和低碳农业并建设低碳城市;还要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Carbon Sink)[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议应总体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入手建设低碳经济[8]。庄贵阳(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转型,保护环境,避免技术和资本的锁定效应。但低碳经济在中国的含义不是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全力提高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即单位GDP能耗逐步降低[9]。潘家华(2012)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进行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虽然不能立即转向低碳经济,且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又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向低碳经济转型将面临诸多挑战,且早转型就早有主动权,早取得竞争优势,可以考虑从节能技术、寻求替代能源和改变消费行为等方面入手缩短转型时间[10]。王毅(2009)指出,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发展低碳经济存在明显的困难和障碍,具体表现为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国际贸易结构、经济成本、不完全市场、技术推广体系、制度安排、配套政策和管理体制等方面[11]。姜克隽(2009)认为,中国有机会在2020年之前就将碳排放控制住。如果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当政策,否则由于技术锁定效果,实现低碳发展的机会就越来越小了[12]。金乐琴(2010)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市场的信息失灵和协调失灵是阻碍低碳经济发展的两大因素[13]。

参考文献:

[1] British Government.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he stationary office,2003:21~65.

[2]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79~87.

[3] 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4] 方时姣.也谈发展低碳经济[N].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9-5-19(001).

[5]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43~46.

[6]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4~19.

[7]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153~160.

[8]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低碳经济的中国策[J].新经济研究.2009,(10):91~95.

[9] 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20~26.

[10] 潘家华.中国低碳转型:势在必行,但挑战严峻[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基础济.2012,(1):30~32.

[11] 王毅.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 .中国低碳年鉴.2010:530~532.

[12] 姜克隽.中国低碳道路的战略取向与政策保障(节录)[J].中国低碳年鉴.2010:530~532.

[13] 金乐琴.中国低碳发展:市场失灵与产业政策创新[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0,(1):56~59.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

第14篇:文山州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研究

一、引言

县域经济是指按照县这个行政区划为单元,根据地域情况、资源总量、产业分布等因素,对县域的行政区域内实施的一体化经济。云南省文山州情况特殊,集边疆、多民族、贫困、山区、原战区等特征于一体,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对推动文山州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云南省文山州现辖文山、砚山、麻栗坡、西畴、马关、丘北、广南、富宁等8县市,地理位置方面,文山州区位优势独特,北回归线横穿文山州东西全境,因此境内有优越的光、热、水条件;政治文化方面,文山是壮族苗族文化交汇地,海洋彝、回、布依等民族在此聚居,具有良好的资源与文化条件。在发展环境方面,文山州是云南省参与3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桥梁、纽带和桥头堡,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然而,文山州发展受到地域、政治、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文山州的工业相对落后,经济外向度低、建设资金相对匮乏、贫困落后地区多,这都给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挑战,目前,文山还是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概况而言,困扰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整体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贫困县多

文山州的县市发展存在较大的不平衡,文山市、砚山县为第一梯队,发展相对较好,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等相对落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存在较多的贫困县。以马关县为例,虽然马关县是云南省18个生态保护县、全国闻名的草果之乡和三七之乡,但马关属全省73个贫困县,属老、少、边、穷地区,其自然资源和劳动要素的发展受到县域经济的限制,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北回归线横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文山州的矿产资源丰富,砚山县富含锰矿、老君山盛产锡、钨、锌等矿产。其次,文山州特色自然资源丰富,包括三

七、八宝米、辣椒、草果、八角、华红李、糖房蜜桔等,尤其是三七的种植遍布文山州各个县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具有良好的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文山州特色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各个县域的项目开发、产业进步、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因此,文山州各县域自身发展受限、老少边穷地区多、整体县域经济水平不高的现状下,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注重市场开发,选择科学、合理、有效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三、文山州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研究

针对前文对文山州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的分析可见,文山州发展机遇大于挑战,总体呈向前发展的趋势。随着文山州政府提出建设云南面向泛珠三角和东盟开放新高地的战略规划,文山州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依托现有经济条件,发展特色经济已经成为文山州发展的必由之路。

1.走产业化之路,做好脱贫扶贫工作

产业化是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必由之路,文山州虽然现有资源丰富,但各产业之间联系弱、未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化程度低,存在多、小、散、乱等县域特色经济发展通病。以文山州的三七产业发展为例,目前文山州境内分布有众多的三七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这些大大小小的企业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小的企业不仅规模小,且经营分散、创新能力差,存在低价营销、恶性竞争、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经营现象,给整个文山州三七生产行业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文山州的产业化发展之路,应该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通过企业间的联合、并购、整合,实现企业的集团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企业的规模化效益,并通过产业化发展带动县域其它工作,解决农民就业、脱贫扶贫、经济落后等问题。

2.依托独特区位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文山州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适宜,因此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要改变文山州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的现状,发展特色农业经济是必由之路。虽然文山州特色资源众多,但发展中存在缺乏特色项目、产业附加值不高、项目科技含量低等问题,因此,要发展特色农业,就必须给予特殊支持。

首先,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特色项目和产业,应该尽可能的给予重点支持和资源倾斜,鼓励产业做大做强,集中财力鼓励特色产业的项目发展和科技进步。其次,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农业产业和项目,应该加大产业扶持,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孕育环境,最大限度的调度可运用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辅助产业发展,鼓励产业做大做强。此外,还应该加强特色农业技术人才引进,鼓励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附加值,生产出高产、高质、高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山州在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的过程中,应当立足特有的资源优势,培育地方特色的产业资源,打造特色产品名牌效益,注重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将县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最终推动文山州县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0(1):33-35.

第15篇: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

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

关键词规模经济瑞士银行混业经营

摘要本文分析研究了瑞士银行业瑞士银行系统是众多种类银行并存混业经营的体系通过实证作者有证据表明中小银行规模经济而超级大银行未必规模经济因此中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关注规模经济和混业经营

Keywords:Swibankscaleofeconomydiversification

Abstract:ThispaperexaminestheperformanceofSwibanks.TheSwibankingsystemisauniversalbankingsystemwithbanksvariedintheiruseoftheoptiontoengageinallfinancialactivities.Theauthorfindsevidencethatbigbanksarebetterthansuperorsmallbanksintermofutilizingtheadvantageofscaleofeconomy.ComparingtoSwibankingsystem,Chinesecommercialbankshadbettertopaymoreattentiontoscaleeconomies,scopeeconomiesanddiversification.

1

当今世界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不断突破金融机构的分业经营界限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金融机构的规模和结构问题日显突出中国曾经效仿美国在80年代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经营管理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出现了四大国有银行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地方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和城市城市信用社证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企业并存的金融层次和结构然而世界金融的潮流却指向了结构性重组和混业发展的方向美国的Gramm-Leach-Bliley法案使得全美商业银行可以突破长久以来的限制商业银行正在广泛地深入证券和保险的领域其中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并购最具有代表性所以我们需要了解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领域扩张对于利润和费用的影响这是中国银行改革实践中业已预见其意义但未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欧洲银行业有着悠久的混业传统商业银行涉足的领域广泛而且随着欧洲二号银行法令(ESBD)和投资业务法令(DIS)的实施随着今年来欧洲银行盛行的兼并和重组欧洲的超级全能银行在欧洲银行体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所以对于欧洲银行业的观察可以使我们认清金融混业的发展借鉴制度的新架构测量各种潜在的损失和收益从而给中国金融发展和金融体系

2

的创新提供参考

这种分析以中国本土的商业银行为本位的选取了具有典型意义的瑞士银行业作为分析的样本瑞士金融业不仅声誉卓著发展健全稳定本身信息透明充分而且有着悠久的全能银行传统兼并和重组又具有充分的典型性

一、当前瑞士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1、瑞士银行业概况

瑞士商业银行系统是典型的全能型银行系统同大多数欧洲大陆国家一样瑞士联邦法律对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没有过多的区分和限制银行类的金融机构都可以进行各种金融活动有如借贷证券业务资产管理等当然商业银行仍然必须遵守诸如资本充足流动性等要求以防范风险

我们把瑞士银行按照涉足的金融活动和规模不同划分为十个种类在瑞士真正的全能银行同专门的借贷性质的商业银行同专门从事金融市场业务的“银行”并存瑞士主要的银行种类包括是大型银行州立银行地区储蓄银行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证券交易银行私人银行外国银行乡村银行

3

(RaiffeisenkaenBankinruralareas)和其他银行下面对各类银行作简要说明

2、瑞士各种银行的不同业务重点和基本规模

大型银行数目很少却是国内金融市场的主体涉足广泛传统的银行业和现代银行业无所不包同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业举足轻重州银行是由地方政府出资的国有银行有着政府信用担保不同州银行涉足的领域差别很大小型的州立银行主要通过国内信贷业务盈利而大型州银行主要通过提供各种金融市场服务赢利地区储蓄银行以本地区抵押贷款作为资产的主体业务局限在很小的地域内的信贷乡村银行是一种特殊的坐落在乡村的金融机构他们开展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活动单个的信用合作社同一个类似乡村银行的中央监理机构相联系1000余家小型的银行结成整体

商业银行既经营工商业信贷又涉及一些金融市场业务从总体上来看是中等规模的银行证券交易银行是小规模的从事证券的自营、经纪等业务的投资银行消费信贷银行规模同样不大主要是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信贷业务外国银行是法律所规定的非瑞士人所持有的但受瑞士联邦法律所约束的银行外国银行的规模和业务也千差万别有些是综合全能银行有些从

4

事传统借贷业务其他银行是由于从事业务过于庞杂无法归于任何种类之中私人银行是非公司制法人其业主个人对所有债务承担无限责任主要从事证券经营因此他们可以不接受瑞士银行监管法律中的大部分条文因为乡村银行和私人银行面临的风险和收益和其他的种类的银行不相同所以他们一般被排除在对银行业的分析之外

3、瑞士银行业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重大变化

根据瑞士中央银行所积累的统计资料90年代瑞士银行业存在两个显著的变化

一是传统的借贷业务在银行体系中的重要性逐渐下降金融市场操作的重要性稳步提升利息收入在银行业收入中在1990年占总收入的86%但是在1999年利息收入仅占到总收入的63%与此同时证券业的收入由1990年总收入的11%上升到1999年的26%银行的盈利面上也有相似的趋势1990年净利息收益等于金融市场业务的手续费和收益的102%但是在1999年这个比率下降到48%

二是银行数目减少规模扩大并购成风由于1990年到1995年经济的萧条和市场不景气银行损失准备从1990占总

5

资产0.56%上升到占1995年占总资产的1%全瑞士1990年银行数为495家1999年为372家平均的银行资产规模从1990年的22.6亿瑞士法郎上升为60.29亿瑞士法郎在萧条期地区和州立银行的损失相对严重大量的资产成为了不良贷款偿付能力下降混业经营的大银行因为金融市场的丰厚回报损失相对较低所以大商业银行依靠稳定的利润并购了一些陷入了困境中的中型银行从统计数据上地区性储蓄银行数目由204下降到了127州立的银行数目从29下降到了25而大型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以其资产占银行总资产的比率计算从48%上升到了55%

瑞士的宏观经济状况在1995年之后好转市场的回报率稳定而缓慢地上升银行业的整合却仍在继续进行1995年到1997年瑞士银行总数从413家下降到了372家其中地区性银行数目从127家下降到了106家外资银行的数目由141家下降到123家而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从55%上升到了67%州立银行从19.8%下降到了13.2%地区银行由5.5%下降到了3.3%

毫无疑问这种银行购并的趋势代表了较小的主营传统借贷业务的州立和地区性的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下降了大型的全能银行的地位日益提高90年代的前半期这种趋势是由于经济的萧条和地区性商业银行金融状况的恶化但是1995年之后宏

6

观经济转暖地区和州立的银行也并不再面临累累的危机和坏账这种持续的购并趋势有待继续的研究

二.对于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的实证研究

根据BertrendRime,KevinJStioth规模经济参数RSE(rayscaleeconomies),经济规模扩张参数EPSCE(expansionpathscaleeconomies)经济规模折减参数EPSUB(expansionpathsubadditivity)测定评估瑞士银行业的规模经济结论如表1

表1瑞士银行业规模经济指标评价1996年到1999年

级别

资产规模

百万瑞郎元年份

1996199719981999 C/A

7

1A1005.945.325.594.55

22003200450051500610000RSE

1A1000.4700.4980.5520.584

22003200450051500610000EPSCE 1A100

22003200450051500610000EPSUB

1A1000.1160.004-0.0020.001

22003200450051500610000资料来源

Banquenationalesuie,2000,LesBanquesSuies.DirectiondelaStatistique,Zurich

其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如下

8

C/A是增长一个单位的产出所耗费的可变成本乘100

RSE是衡量规模投入增长关于产出的弹性显然存在如果RSE<1投入同比例小于产出规模经济如果RSE>1规模不经济

EPSCE则是考虑到大规模的银行和小规模银行再产出结构上的差异而对RSE作的修正假设小银行A将按比例沿指定的路径上升到大银行B的投入关于产出弹性显然存在EPSCE<1规模经济EPSCE>1规模不经济

EPSUB用来衡量一种假定情况假设大银行B被人为地拆分为两个小银行A,D时如果小银行A,D地总产出较B没有发生变化A,D和B的成本开支变动差

显然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小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不经济如果EPSUB>0两个小银行的成本开支大于拆分前的大银行规模经济

相关参数的定义具体如下

9

RSE=∑dlnC(W,Y,Z)/dlnY

EPSCE=∑{dlnC(W,YB,ZB)/dlnY×(YB-YA)/YB}

×{C(W,YB,ZB)-C(W,YA,ZB)/C(W,YB,ZB)}

EPSUB=C(W,YA,Z)+C(W,YD,Z)-C(W,YB,Z)

其中W是投入的价格Y是产出量Z是固定的净投入或者固定的净产出C是可变成本具体数学推求请参考相关文章

对上述统计表格分析可以发现有趣的结论

根据最简单的C/A统计指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规模经济在瑞士银行业中的巨大威力最小规模的银行显然为之承受着最大规模的成本而最大规模的银行平均成本最低

根据高级的RSE,EPSCE统计指标来衡量可以发现如下现象中小规模银行实现了规模经济相反大型银行特别是国际知名的超级银行反而存在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故而我们得出结论规模经济的状况只有在银行规模不大的时候成立

10

解释原因超大银行过于松散、过于庞大各大业务部门联系反而不如中小银行密切资源共享在技术上、制度上、地理上反而难以实现造成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根据EPSUB的测算统计指标结果表明表明多元经营对于中小银行是有利的但是对于大型银行不利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管辖区域比较小在小区域内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比较一致有利于中小银行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来低成本地进行多元业务相反超大银行地域分布全球全球企业、个人的消费心理、投资模式、文化背景千差万别不能开发统一的商业模式多元经营必须众多不同的商业模式管理成本特别是风险管理成本由于制度不一而迅速上长营运成本上升反而规模不经济

同时我们注意到参数年度变动也不小尤其以EPSUB为甚变化表明随着宏观金融形势的好转银行业不一定向规模经济的方向优化

11

解释原因中小银行对经济好转的灵敏度高于大银行三.瑞士银行业的现实经营特征总结

1、银行资本集中业务全能化

瑞士银行业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四个超级银行中四家银行是瑞士金融业的支柱并作为全球的大银行参与国际金融的竞争从地区上银行资本集中于苏黎世和日内瓦两大城市业务上瑞士银行是典型欧洲全能的银行不是国内意义上商业银行经营诸如中长期的贷款证券经纪业务外汇买卖业务贵金属业务房地产业务等满足了客户多样话的要求

2、银行国际化程度高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外国银行云集

瑞士银行充分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开展同业资金的拆放参与国际银团项目融资国际证券的买卖同时瑞士拥有苏黎世等国际金融中心再者瑞士政局稳定金融发达货币坚挺外国银行大量进入设立合资或者独资金融公司

3、银行业法制健全技术先进

瑞士银行制度本身的发展就是银行法制的发展1874年

12

《瑞士联邦宪法》对银行初步立法其后颁布了包括了最为重要的《国家银行法》在内的518条法案管理严密同时瑞士拥有瑞士银行委员会中央银行瑞士银行联合会的共同监督体系权责明确在技术上瑞士银行的电子化已经相当完善

4、四大超级银行规模未必合理中小型银行面临经营上的困难重组和并购盛行

对于超级大银行我们不能够认同规模经济的说法综合业务和力求并购的这些金融集团平均成本可能是随规模上升而递增的

我们无从解释州银行和地区银行业的退步因为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些以传统银行业务为经营方向的中型规模银行在成本和利润上由任何不利之处可行的解释应该是传统银行业务的预期收益率不如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业务大型全能银行混业经营从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获得的利润构成了其主要利润来源随着技术和金融手段的发展以及大型银行规模既定时本身的抵抗风险能力大从而使之从事更能获取利润的金融市场业务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各地打造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公司的做法未必可以减少开支但可以开拓新的金融创新领域这种趋势的结果表明了金融业的剧烈竞争某些成功的商业银行将

13

更为成功但是另一些银行都将在适应环境上出现障碍这种趋势与银行是否规模经济没有多大的关系

四、对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启示

1、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结构和规模

中国四大国有银行是超级银行排名都在世界银行前100名之内他们是市场上的垄断力量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小得多但是仍不失为比较大型的银行这两者经营的损失即使从已经公布的来看是面临着巨大风险的但是由于国家信用的支持也由于其他投融资渠道的缺失等制度原因在分业得环境下他们积极谋求金融市场业务的突破利润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类似于州立和地区银行他们的经营也处在不利的境地不仅资产的质量同样堪忧而且规模和业务也不占优势另外也存在着小型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和外资银行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大体如表2

表21999年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单位亿元人民币

存款余额占比贷款余额占比总资产占比

14

四大

行69325.063.7357456.261.389270.572.44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8512.27.835848.26.2414612.411.86

城市商业银行4387.44.032704.02.884516.83.67

外资银行431.60.4017821.902638.672.14

资料来源《2000年中国金融年鉴》

我们可以利用徐传堪等于2002年利用我国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基础上按“中介法”建立成本模型计算的中国商业银行的成本规模弹性系数E

E>1规模不经济E<1规模经济

表3中国商业银行的规模经济情况

E1997199819992000

15

工商银行1.1267531.0388670.9315120.995059

建设银行0.8484190.9681740.928174

农业银行0.8458090.9922650.9641060.967399

中国银行0.9797980.9295170.9278621.102968

兴业银行0.8610080.8566270.8397020.758695

广东发展银行0.8192670.6997660.7088121.051593

华夏银行0.7681530.8003490.9464830.678256

浦东发展银行0.9046690.8177670.7875780.894964

深圳发展银行0.8410830.8403840.8120290.799558

招商银行0.7902270.77340.7198110.793518

光大银行0.766020.7336390.874860.800202

16

民生银行0.8097490.7712850.8070310.69486

中信银行0.8922360.7267210.821059

交通银行0.9203620.9524490.9208050.707307

2、瑞士银行发展分析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通过对于中国商业银行的简单结构认识和规模分析对照以瑞士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特别是混业的全能金融机构为主的金融体系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业中各规模银行权重差异很大但是我国的金融在总体发展趋势上和世界无差异总体的发展目标也是和国际主流金融业合流因此在全面的金融改革的形式下作者对中国银行业发展提出了如下建议

(1)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容许并鼓励向欧洲银行业学习走多元化和混业经营的道路

金融行业的标准本身就是相对不稳定的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和监督成本克服信息不对称资产专用性技术和规模的限制加强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多元化和混业经营成为了中国金融机构的重要选择而且正如前面所提到那样

17

世界金融业并不是在强化分业壁垒而是朝着类似欧洲银行体系的金融混业方向大步迈进国内的分业体系在同国际金融集团的竞争中风险和收益不对称金融从分业到混业的过程是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工重新配臵金融功能的过程在微观上表现为金融企业的兼并联合和拓展在实践上我国金融界“光大”、“平安”、“招商”等金融集团已经作出了大胆尝试在宏观上金融分业到混业又是一种制度选择和制度变迁在实践上我国的金融监管却还不能适应多元经营混业发展的时代要求不能满足微观经营主体的金融创新和深化的欲望所以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当务之急是在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混业经营以空间修改《商业银行法》制定类似与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对金融混业予以肯定的法规

(2)各类金融机构根据各自特点合理利用规模经济开展购并、重组等方式扩充各类金融资源壮大业务提高利润

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可以利用规模化和多元化的优点因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通常缺乏规模优势海外业务基本没有可以扩大规模扩张业务可以使银行的利润上升加强我国的金融竞争力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如果规模增长明显有内部组织成本的

18

增长将超过节约的交易成本四大行机构庞大人员众多管理困难许多分支机构处在亏损状态重视数量发展而轻视质量进步利用国家扶持和巨大的资产规模经营效率不高所以国有四大银行可以引进多元的产权结构优化管理提升人才素质使他的巨大资产规模和规模收益相匹配而不是盲目扩大资产规模进行金融市场操作

城市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并入更有实力的金融集团或者突破地域限制结成统一的城市商业银行联盟另外可以发挥小数额存贷款上的优势解决地方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3)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给金融业更为宽松的监管空间

我国目前的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理的模式从基础上已经不适应金融混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业务交叉衍生金融工具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不断地增加监管的难度和协调成本另一方面国际金融业也逐步走向统一监管的模式分业监管已经被全球73个主要国家中的53.4%淘汰当然金融体系需要防范风险有步骤地进行改革那么现有的监管体制也可以审慎加强相互的合作金融改革从根本上是金融制度的市场化可以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放宽监管的手段除了前述的法制建设和鼓励混业外主要是明确和强化中央银行和银监会的

19

风险监管职能对市场准入、业务模式、机构设立进一步放开支持我国金融企业开发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建设良好的信用体系消除金融创新的系统性风险为微观的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宏观政策保证

(4)提高中国银行的国际化程度加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合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五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不可变的事实根据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论中国的金融业在深化过程中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为了规避法律壁垒节约交易成本和组织成本国际金融集团热衷于参股优质的中国金融企业待熟悉中国市场状况后再行直接进入事实上造就了我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中国商业银行面临外国银行竞争时存在了更多选择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得原本相对独立的中国金融业卷入国际金融之中当然加大了中国金融发展的风险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更为广大的市场拓展利润选择资产改进技术达到规模最优而且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一国为了经济的相对稳定维持封闭的金融市场会面临越来越大的监管难度和机会成本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卷入世界经济可以说中国金融国际化的改革只存在时间表的问题所以我国银行业可以同时发展产权多元的金融机构

20

提高国外金融公司持有中国金融企业股份比例的上限推进中国金融企业到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接受发达国家的金融制度监管进一步提高中国金融业的规范运作吸引国外的金融机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给全面的金融改革以外生刺激化解改革中的内生阻力同时对于中国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也是在国际金融集团的参与下金融混业的进程

参考文章

BertrandRime,KevinJStiroh2003Theperformanceofuniversalbanks:EvidencefromSwitzerlandJournalofBankingFinance272121-2150

Hughes,J.P.Mester,Moon,C.G,2001.Arescaleeconomicsinbankingelusiveorillusive?Evidenceobtainedbyincorporatingcapitalstructureandrisk-takingintomodelsofbankproduction.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5(12),2169-2208

Cybo-Ottone,A,Murgia,M,2000.MergersandshareholderwealthinEuropeanbanding.JournalofBankingandFinance24831-859

21

Banquenationalesuie,2000,LesBanquesSuies.DirectiondelaStatistique,Zurich

梁立俊银行的规模优势和市场分割性财经科学20034109

冯嗣全欧阳令南银行规模经济与银行国际化20037103

2000年中国金融年鉴

商业银行法

22

第16篇:经济研究协会三十周年庆典晚会主持稿

经济研究协会三十周年庆典晚会主持稿

协会介绍后:

A:青春是一首永不言败的歌,吟唱我们的理想与张扬

B:青春是一支倾城独绝的舞,回旋生命的炫彩和华章

A:青春引领潮流,激扬舞出经典,跃动的音符,欢快的舞台,为我们带来时尚的视听新感觉

B:下面请欣赏由我们充满青春气息的会员给大家带来的视觉盛宴 开场舞后:

A:尊敬的各位来宾

B:亲爱的各位会员,各位朋友

合:大家晚上好

A:我是主持人

B:我是主持人

C:我是主持人

D:我是主持人

E:我是主持人

F:我是主持人

A;这里是经济研究协会三十周年庆晚会的现场,感谢大家的光临 B:出席今天晚会的嘉宾有:

C:

D:

E:

F:,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A:历经沧桑铸就繁荣景象,硕果累累再现荣耀辉煌

B:经过三十年的洗礼,我们盼来了三十岁的灿烂

C:迈着胜利的步伐,我们共同走过了辉煌的三十年

D:踏着昂扬的旋律,我们迎来了经济研究协会的三十年华诞

E:迎着轻柔的春风,我们憧憬协会美好的未来

F:今夜,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贺我们自己的生日

A:我宣布:经济研究协会三十周年庆典晚会

合:现在开始

A:三十年的征程,浸透了所有经协人的辛勤汗水,饱含了广大家人的忠诚团结,印满了经协人无畏的脚步

B:三十年的征程,显示了经协人踌躇满志、高瞻远瞩、屡创佳绩的大智大慧,更体现了所有经协人之间的相亲相爱

A:下面请欣赏由王少寰、朱睿、肖广飞、詹婷给大家带来的《相亲相爱》 B:掌声有请

A:经协不仅仅是一个社团,她更是一个相亲相爱的大家庭,正因为如此,三十年来,经协一直在茁壮成长着

B:三十年来,经协这个大家庭每年都有人离开,但他们仍是经协人,因为他们曾为经协奉献过

A:同时,经协每年都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给协会的成长提供充足的动力,作为新鲜血液的大一新生,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基础

B:因此,协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关心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A:下面有请王星、雷世发给大家带来相声《我的大一生活》,让我们感受下他们口中的大一生活

B:掌声有请

A: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不一样的大一,但是我们却同样地在大一生活当中从懵懂到明了

B:在大一的时候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A:生活妙不可言,就如同美妙的旋律般动人心弦

B: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感受那种美妙的声音,请欣赏《乐器串烧》

A:掌声有请

A:动听的音律环绕于指尖,弹出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也如同协会的发展,一直在前进,让我们看到它美好的未来

A: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一个关于协会的互动环节

A:经过一场轻松的互动,让我们的脑海中再次浮现了咱们经协的“面貌”,协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地在发展,在创新,从而也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突破,打造

了多个精品活动

B:活动从“经济”一词中延伸而来,咱们协会有一个精品活动“展销会”,下面请欣赏小品《经协展销会》

A:掌声有请

A:XXX,协会的展销会真是精品又精彩啊

B:那可不是,我都激情澎湃了,台下也都还激动着呢,下面就有请XXX(舞蹈队)为我们带来充满激情的《斗舞》,请欣赏

A:掌声有请

A:豪迈的舞姿舞动人生,燃起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现实的大学生活也为丰富了我们的人生

A:特别在协会里,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去学习,去体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协会的另一个精品活动,请欣赏话剧《三下乡》

B:掌声有请

第17篇:【报告】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

【报告】2014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

点击标题下【软件定义世界(SDX)】可快捷关注 【报告】2014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全文)【编者按】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信息化百人会以“信息经济”为主题,围绕信息经济的概念、测度、影响、趋势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讨论,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共识。《中国信息经济研究发展报告》是百人会对信息经济研究的第一份年度报告。2015年2月7日,在主题为“信息经济:全球趋势 中国选择”的中国信息经济年会暨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15年会上,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员安筱鹏代表课题组发布了报告的主要内容。

【安筱鹏】受中国信息化百人会委托,由我来发布《2014中国信息经济发展报告》。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发展史,是一部新技术不断挑战人类传统认知、理念、规律的发展史,是一部新产业加速重构全球经济、政治和军事格局的发展史,是一部新规则重新定义生产、生活、交易的发展史。进入新世纪,关于信息通信技术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日益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人们从不同视野的观察不断激发我们对未来社会图景的新思考。我今天从五个方面来介绍报告的一些基本结论和主要观点。

一、信息经济的概念和测度

信息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其作用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都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当前,伴随着信息通信技术创新、融合、扩散所带来的人类生产效率和交易效率的提升,以及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人类社会的沟通方式、组织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

(一)信息经济的定义

综合国际社会关于信息经济概念的研究成果,以及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我们认为:信息经济是全社会信息活动的经济总和。理解信息经济有三个关键词: (1)信息是一切比特化的事物,是与物质、能量相并列的人类赖以利用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2)信息活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信息生成、采集、编码、存储、传输、搜索、处理、使用等一切行为,以及支持这些行为的ICT制造、服务与集成。(3)信息活动具有社会属性、媒体属性和经济属性,我们所讲的信息经济,关注的信息活动的经济属性,是信息活动的经济总和。

(二)信息经济的类型

信息经济是以数字化信息为关键资源,以信息网络为依托,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其他领域紧密融合,形成了五个类型。一是传统的信息产业构成了基础型信息经济,它是信息经济的内核。二是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信息设备不断融入传统产业的生产、销售、流通、服务等各个环节,形成了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传统产业中的信息资本存量带来的产出增长份额,构成了的融合型信息经济。三是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普及,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而带来的产出增长份额,构成了效率型信息经济。四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称为新生型信息经济。五是信息通信技术普及所带来了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等正的外部效应,构成了福利型信息经济。

二、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

基于现有统计体系、数据来源和实证分析方法,我们现阶段重点对基础型信息经济和融合型信息经济进行了定量测算。基础型信息经济的规模测算,可通过现有统计体系直接测算。对于融合型信息经济采用增长核算方法进行测算,把资本投入分为ICT资本和非ICT资本,并测算了信息资本存量对产出贡献,作为融合型信息经济的规模。根据对1996年以来中美英日四国,以及中国金融保险、机械设备等六个重点行业信息经济规模结构的测算,我们观察到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一些基本特征:

(一)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但信息经济在GDP比重较小

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信息经济体。但中国信息经济占GDP的23.7%,在中美英日四个国家中的比重最小。

图ES-1 中国与主要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及占比比较

中国信息经济占GDP的比重呈现加速上升态势,从1996年以来提升了18.7个百分点。2009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首次突破9000亿美元,超过英国(6334亿美元);2013年,中国信息经济规模达到2.1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1.58万亿美元)。

(二)中国信息经济规模增长迅猛,但信息经济资本效率较低

中国信息经济总体规模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增速是其他主要国家的4倍以上,其中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是其他主要国家的5倍左右。

图ES-2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增速比较

1996年至2002年,中国融合型信息经济的年平均增速为18.5%;2003年至2008年,这一增速为27.5%;2009年后,这一增速则上升到30.7%。融合型信息经济在中国不同时期内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加速增长的显著特征。

但中国信息资本效率低于主要发达国家,仅为其他主要国家的1/2。

图ES-3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资本效率变动趋势

(三)传统产业的信息经济呈现服务业高于制造业、离散型制造业高于流程型制造业的特征。

中国六个传统中信息经济比重从高到底依此为金融保险业(55.43%)、批发零售业(33.82%)、机械设备制造业(24.4%)、金属工业(12.4%)、化学工业(11.7%)和纺织工业(10.4%)。

图ES-4 中国重点行业中信息经济所占比例

(四)信息经济增速显著高于GDP增速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增速显著高于本国GDP增速,信息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信息经济周期波动性低于GDP波动,起到了经济波动稳定器的作用,信息经济有利于熨平宏观经济波动。

图ES-5 主要国家信息经济和GDP的增速与波动

(五)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高于基础型信息经济增速

全球主要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增速高于基础型,在整个信息经济的比重呈现出平稳上升的态势。2010年以后,发达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占比都始终维持在80%以上,中国融合型信息经济占整体信息经济的比重已经达到72%。 主要国家融合型信息经济占信息经济规模的比重

中国的融合型信息经济呈现指数增长态势,1996年至2013年间,其总体规模从2170亿元提升到9.57万亿元,名义规模增长超过44倍,年平均增速约为同期GDP的两倍。相对应的,融合型信息经济对GDP的比重超过17%,较1996年大幅提升了14个百分点。

(六)基础型信息经济继续保持软化趋势,且具有天花板效应

从1996年到2013年,中美日英四国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占基础型信息经济的比重分别为分别提升了

34、

17、30及25个百分点,电子信息制造业比本国历史最高点分别回落

17、

24、35及19个百分点。

从过去近二十年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基础型信息经济占GDP比重变化的趋势来看,这一比重在达到一定峰值后呈现递减态势。美国、日本、英国均在2000年前后出现峰值,三个国家的峰值分别为8.49%、8.22%和6.13%。中国的峰值出现在2006年,这一比重达到7.31%。此后,这一比重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2013年,中美日英基础型信息经济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63%、8.49%、5.49%及5.49%,相比于各国历史峰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态势。图ES-6 主要国家基础型信息经济规模及其在GDP中的比重

三、信息经济的百人会共识

信息通信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对快速、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转型方向、规律、特征、路径和模式的多元化认识,带来了社会各界对信息经济形成共识的挑战。中国信息化百人会试图构建一个对信息经济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深入讨论平台,我们尝试着从信息经济的历史地位、根本特征、趋势判断、发展经验、根本经济规律、规则体系等方面来回答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问题,找到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提出了信息化百人会关于信息经济共识的1.0版。

(一)信息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

信息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个基本生产要素,信息与材料、能源构成信息经济的“资源三角”。工业经济中“用机器生产机器”模式被信息经济“由智能机器控制智能机器”所取代。宽带、泛在、融合的网络基础设施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新型基础设施。信息经济中生产要素的全新组合,催生了信息生产力,信息生产力成为放大全部生产力的“乘数型”生产力。物理的“时间-空间”因信息之力而压缩;人际的世界因信息之力而更趋于平等化。信息经济的一些基本规律将成为重塑全部经济的基因层面的变革性力量。

(二)普惠性是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特性

提高所有人的福祉是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可以而且应该达到的目标,开放、包容、协作、共享、共赢等的共同交集是普惠性——让更多的人受益,确保人人都能从信息经济的发展和带来的机遇中受益。普惠性即“让更多的人受益”,这一理念与世界信息社会高峰会WSIS所提倡“以人为本、具有包容性和面向发展”的信息社会一脉相承。信息经济应当能够让每个人享受更多的健康、自由和幸福。

(三)信息经济可预见的趋势是泛在联接与全面智能化的叠加

在新技术的推动下,设备、机器、数据和人的实时交流互动成为可能,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感知无所不在、联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的新时代,一个所有行为都被记录的时代,一个“万物互联”(IOE)时代,其将推动个体智能向系统智能、从局部智能向全面智能演进。“时间-空间”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的网络”三者高度融合。

(四)信息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既独特又具有普适意义

中国信息经济在部分领域具有赶超的经验独特。中国在面向个人的电子商务、及时通信、搜索引擎等领域有可能率先走到世界的前列,成为带动整个信息经济发展的先遣部队。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生型的信息经济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替代、补充和增益,弥补传统经济形态的不足。发展中国家可以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信息经济发展之路。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愈落后愈“革命”的逆袭。

(五)最具创见的思想是信息经济最稀缺的资源

信息经济的根本经济规律是要素的相对稀缺性发生了变化,资本的稀缺性降低,最具有创见性思想的人才成为比资本更稀缺的资源,资本的支配地位要让位于最具创意的人力资本。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决定了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自下而上的万众创新与自上而下的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正在构建新的创新体系。鼓励“积木式”创新与“果实类”创新相结合。“产业公地”将成为孕育创新的肥沃土壤。信息经济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

(六)信息经济彰显劳动者自主性

信息经济可以实现超级细分工,不仅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率,还会更加彰显劳动者自主性。工作对象的基本单位将会变成活动片段。对活动片段的精益求精可以最大地发挥个人的天赋。就业的多样性、个性化和自主性将会得到增强,工作家庭化成为可能。超级细分工会引致组织的去中心化。社区式、群组式劳动力组织方式将会兴起。

(七)信息经济发展加速产业融合

信息经济时代产业融合表现在产品的融合、产业的融合、生产方式的融合、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乃至竞争规则的融合。信息经济对产业渗透与融合有一定顺序。“信息密集度”将成为产业观测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为导向的大规模定制、柔性制造将是每个行业的主流生产方式。将出现生产、服务、消费的一体化。基于经济活动分解的全球化替代原有的基于产业链分解的全球化,基于生态的经济本地化不断强化。

(八)信息经济需要适应性的新规则体系

财富有可能进一步集中、全球性和国内不平等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加深、隐私更容易被侵犯、信息技术风险与安全问题成为全球性问题、赢者通吃加大垄断的暴利、国际贸易规则可能被改写。需要在创新、税收、反垄断、国际规则、信息技术风险与安全等方面建立适应信息经济特点的新规则体系。安全阀、红线管理模式,分散决策和集中决策相结合,基于数据的“汇集—预测”的事前干预等将成为新规则构建基础。

四、全球信息经济发展展望

信息经济浪潮正在席卷全球,新技术的持续扩散、日益复杂的生态系统、不断重构的产业价值链、新竞争规则形成,对世界经济版图、国家创新体系、产业竞争格局、企业组织方式和个人生产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变革。我们提出了全球信息经济的五点展望。

(一)信息经济正在重构世界经济新版图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智能制造是系统的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带来的最大变革是,制造及服务的全流程中,感知无所不在,联接无所不在,数据无所不在,计算无所不在,其带来了结果是,产品、机器、人、业务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功能产品到智能产品,从智能装备到智能工厂,从供应商到供应商协同网络,从独立单元走向系统,从一个小系统走向大系统,一个超级复杂的智能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正在悄然形成,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每一次产业革命的兴起都带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此消彼长。

(二)网络化创新平台重组国家创新体系

国家和企业创新的组织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跨领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国家创新平台正在兴起。“产业公地”成为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制造系统和创新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砥砺、相互反哺。良好的制造生态系统也可以凝聚创新资源,形成“产业公地”,成为孕育创新的肥沃土壤。多主体、跨空间、泛资源协作模式成为企业创新重要形态。

(三)新型生产组织不断孕育、演进和扩散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的边界和交易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传统企业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不断深化,企业组织在裂变与重组、继承与创新中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平台化、生态化等新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兴起,垄断型平台与依托型群体的不断演化中,形成了服务与被服务、管理与被管理、协作与共生等新的组织关系。产业生态系统化正在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不断重组企业间的关系。一批超级产业联盟正在兴起,正成为主导产业竞争规则的新主体,引领着行业技术变革的方向,决定着标准规范和产业竞争新格局。

(四)数据驱动型企业引领产业未来变革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扩散,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及完整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数据驱动型企业的形成与发展,并引领技术、生产、商业模式的持续变革。其带来了数据驱动的服务;数据驱动的创新,对客户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水平已成为企业新型能力的分水岭;数据驱动的生产;数据驱动的决策。

(五)信息经济正在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

最具创见的思想是信息经济最稀缺的资源,要素稀缺性的变化决定了信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创新。随着生产组织方式的去中心化和网络化,创新主体逐渐从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向个人延伸,大众创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万众创新成为创新的新兴形态,知识型创新人才成为财富积累的新生力量。

五、信息经济:战略与选择

面对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迎接新挑战,抢抓新机遇,需要树立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观,打造国家产业治理新型能力,建立可控的产业生态体系,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构建创新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是中国信息经济发展的战略与选择。

(一)树立信息经济发展观。作为全新的经济形态,信息经济需要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引领,倡导建立信息经济发展观。一是树立信息资源观。就是把信息资源放到与劳动、资本、土地等其它财富创造要素同等重要的地位,将信息资源作为产业竞争的重要来源。这需要在微观上研究如何将信息资产纳入会计体系中,在宏观上研究如何将信息资产纳入国民经济核算统计体系,并基于此研究基于信息资产的投融资、财税等制度,以及信息资产管理的新模式。二是树立万众创新观。三是树立企业生态观。企业需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重新认识价值链分布、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审视自己的地位、重新找到发展的方向。在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化中不断调整优化自己的功能定位,在定位优化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链。四是树立产业融合观。用融合的产业发展观重新审视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二)打造国家产业治理新型能力

信息经济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国家产业治理能力,这一能力将内嵌在国家竞争体系,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一新型能力包括:一是适应性制度的创新能力。重要性不在于构建了什么样的适应性制度,而在于这种适应性制度形成的效率以及自调整自反馈机制,构建一个制度激励—技术扩散—社会转型的良性自激励机制变得越来越重要,这需要整个社会形成一种对新技术冲击—经济社会影响的快速感知、精准评估、高效决策、实时调整并不断验证优化的新机制,并培育与之相适应的新制度形成的土壤。二是复杂经济的管理驾驭能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转型需要实现从科层管理、部门管理向网络管理、系统管理的转变,把信息流从纵向为主转为向横向、纵向并行的网络结构方向发展。三是“产业公地”的培育能力。

(三)建立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体系

如何围绕构建可控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各种资源和政策聚焦的重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也是大国产业博弈的主阵地。一是强化基础技术支撑能力。二是推动生态系统观落地。在宏观战略规划中,把构建可控的产业生态系统理论融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系中,作为指导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则,作为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作为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构建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四是支持产业联盟创新发展。

(四)培育数据驱动型企业

企业竞争的本质是在不确定环境下为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而展开的对资源争夺的较量,竞争的内在动力决定了企业需要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巩固和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数据驱动型企业要培育三个基本能力:一是数据集成能力。要打破工业经济时代传统固有的流程规范,打破长期以来固化僵化数据流通模式,增强企业高效研发、精准管理和科学决策水平。二是资源整合能力。三是组织变革能力。没有组织及流程的持续变革,就不会有数据驱动型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信息经济时代,组织变革的方向感、动态性、适应性将成企业竞争力差异化的重要来源,也是企业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构建创新开放共享的产业发展环境

信息经济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一是构建数据开放的理念、政策和机制。加快政府数据开放步伐,研究数据开放的基本原则,制定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制度规范,建立数据开放平台,编制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积极有序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开发。二是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制度环境。理性务实面向信息经济发展带来的传统利益格局的冲击和挑战,以及法规冲突与矛盾。建立更加宽容和鼓励创新的理念,留出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建立安全阀、红线管理的新理念、新模式。三是重构面向信息经济的统计观测体系。

【完】

(本报告由安筱鹏主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何伟、孙克,中国人民大学石晓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李艺铭,阿里巴巴集团游五洋等参与研究。) 转自中国信息化百人会

第18篇:怡品饰家家居经济研究

生活因怡品饰家居装饰品而多彩

在很多时候,饰品并不是必须品,但是如果没有了饰品,没有了它的点睛作用,我们的生活仿佛少了点什么。就拿家居饰品来说,它的实用性特点更是在很多时候,成为了我们的生活必需品。怡品家饰家居饰品,让生活多了种颜色,让居室空间有了更多的光彩。

家居装饰品就好比是我们的平时的小饰品,很小的一个饰品会对我们的整体增添魅力,让我们变得美丽,变得漂亮。家居装饰品作为一种家居装饰必不可少的东西,对于我们的家庭布置至关重要,他可以影响到我们的心情,调节我们的心态,生活有了怡品家饰家居饰品而变得美丽多娇。

通常,我们会在第一次入住自己的新房间时会对房间进行一个整体得装修,这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这个时间都是要对房屋进行粉刷等一些列的的初步活动。这也算是装饰的一种。但是以后我们要对房间布置家居,家用电器,灯饰,等一些房屋布置。其实这些家电以及灯饰窗帘等都是我们对自己急停进行装饰的一种表现。家居装饰体现在我们房间当中的各个方面,我们选择的装饰风格与自己的性格特征是分不开的,装饰的风格正是我们自己性格的一种体现。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逐渐的从物质层面转移到了精神层面,人们不再过度的去追求与物质的富足,而是将更多的精力以及金钱放在了与自己精神享受息息相关方面。家居饰品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总是喜欢在自己的家庭中布置一些小景致,比如说怡品家饰家居饰品就是家居装饰所必不可少的一个东西。大众化的家居装饰品有鱼缸,壁纸,台灯等这些东西。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风格的装饰品去进行装饰,这些不尽相同的装饰品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着屋主人的性格特征。家居装饰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就好比是我们平时使用到的化妆品。化妆品的使用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加的漂亮的,而家居装饰品的使用是为了让我们的房间变得更加漂亮得体的。家庭使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我们的一生几乎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屋子当中度过的,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家居装饰引起重视。

家居的美化需要家居饰品的帮助,家居饰品在现在的生活中,越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房屋最亲密的伙伴。怡品家饰家居饰品的出现,让生活有了更多的颜色。

第19篇:08级市场经济研究试题答案(可打印)

答案仅供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一、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面临那些深

层次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深层次问题?

 问题:

(一)改革理论滞后

改革理论的严重滞后和理想信仰的迷失,极大延误了中国的更快发展!企业领导于员工之间的利润分配问题,国企领导的创收和个人所得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问题,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论重新认识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国内资本外流问题等等,无人解答

(二)改革行为扭曲变形问题

1、股份制一度曾牵动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满载了国人企盼救活国企的愿望,结果却并不如人意

2、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实践引发了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乱收费、假冒伪劣、欺行霸市、坑蒙拐骗等。

3、但我国自l996年以来,连续多次降息并未减少城乡居民在银行储蓄存款,反而使其总额不断增加。

(三)非公有制发展中的障碍

●认识不到位,只认识到它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治上歧视,没有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经济、政治、民主、法制、文化及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希望

●政策上歧视,发展措施不力,非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协调

政府政策的不到位,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私营企业的信誉问题以及企业自身的结构问题和人才问题。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产权问题、公司治理问题、激励机制问题、企业家机制问题、经营环境问题

(五)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 收入低  城乡差别大

 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的载体

(六)分配问题与全面小康建设

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而出现了收入分配的不公现象

(七)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八)政治体制滞后

●市场经济发展与现有政治体制的矛盾

权本主义的本质(权本主义与钱本主义的矛盾)职业化与职务化的矛盾,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干部选拔与评价机制问题 干部选拔问题

干部评价问题

(九)创新能力差

观念、理论、制度、文化、管理、技术、产品、市场、企业家创新

(十)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各种关系失调

工业与农业,能源工业与其它工业,外来企业与地方企业

(十一)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十二)融资手段单一,资本市场没有形成

 解决办法:

(一) 改革理论滞后,研究理论

(二)改革行为扭曲变形问题

首先,研究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心理特征;研究人的文化心理特征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人的文化心理特征的演变规律;研究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特征,设计出契合中国人文化心理特征的改革方案

(三)非公

1、政府应当鼓励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政策上应当消除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歧视性”,做到一视同仁,并对非公有制经济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优惠扶持。

2、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3、不断提高和完善非公有制企业自身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四)国有企业改革中的深层次问题

1、为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抓住改革的实质

2、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抓重放轻”的改革战略

3、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进民营企业;淘汰一部分国有企业

(五)农村发展的出路  土地制度的改革

 企业化、产业化、职业化  新农村建设

(六)分配问题与全面小康建设

而要解决分配不公的现象,只有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逐渐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才能真正解决分配领域中的公正问题.

(七)产业结构调整问题

●三次产业中的发展重点●发展“双富”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产业集群的培育

(八)政治体制滞后 ●深化政府机构改革

招聘:扩大比例;招聘更高职位者,甚至正职 评价机制中扩大民意测评比重 职位职务化

(九)创新能力差 加强

(十)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各种关系失调

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十一)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县域经济的出路 ——定位及产业结构

——村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 ——交通运输与基础设施建设 ——人员分流、外出打工

(十二)融资手段单一,资本市场没有形成●丰富融资方式,完善资本市场

二、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及对策?

 问题: ●产权问题

1、产权不清。“所有者缺位”是我国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弊病。

2、产权单一

3、委托代理的责权利关系不够明确。

4、产权约束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治理机制不健全,不科学

由于从最初的所有者到最终的企业经营之间的委托代理链太长,所以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机制不健全、不科学,存在明显的缺陷。

●企业家机制不健全:培育(生成)、选拔、使用、激励、淘汰、监督等6大机制都不健全。

●经营环境问题:国企适应于无能者,培养不出企业家。 “一个厂长的苦衷” 厂长(经理)想干一番事业与环境不允许干一番事业的矛盾 ●企业办社会,国有企业为“村庄”

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有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企业办社会现象。学校、幼儿园、医院、招待所、甚至社区委员会、基建处、公安处、物业等企业主体以外的企业办社会或附属机构一应俱全。  解决办法:

 为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抓住改革的实质

 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抓重放轻”的改革战略

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引进民营企业;淘汰一部分国有企业

(一)为国有企业重新定位,抓住改革的实质(1)对国有企业的重新定位

对国有资本进行有进有退的调整,抓大放小,使国有资本向国家必须控制的行业和领域集中。国有企业中资本仍以国有资本控股,但是可以适当的减持,通过股权的分散而用较小的持股比例达到控制的目的。 (2)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不承担特殊职能的企业从国有经济领域退出

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退出。国有企业从事公共产品和公共事业的生产和经营以及垄断性行业和战略性行业的经营。国有企业应该作为一种工具用来调控国民经济的状态和给国民提供社会福利。而对于竞争性的行业应该民营化或者称为私有化。

(二)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抓重放轻”的改革战略

●“抓大放小”与“抓重放轻”●两类企业:竞争行业与垄断行业●“垄断”是一个动态概念

●“垄断行业的企业”不等于“垄断企业”●衡量抓与不抓的标准:重与轻,而不是大与小●对两类企业实行不同的改革对策

(三)引进竞争机制,淘汰一部分国有企业●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

●国有企业的根本问题:不淘汰,“长命百岁”——“植物人”化●搞活与搞死的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

(四)利用非公有制经济优势,盘活国有资产●非公有制经济的十大优势

●国有企业的优势:知名度\\地理位置及规模\\职工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互补的方式

●国企改革与非公有制发展的关系

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的蓬勃发展,刺激了经济的活力,为国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模式,非国有经济还为国家提供了经济剩余:税、费、捐赠等等,非国有经济还可以提供很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国有经济的压力。

(五)规范改制行为,杜绝“翻牌”公司

●翻牌: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切忌搞翻牌式的公司制。特别是在资产剥离、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上下功夫,严格按《公司法》进行规范的改制,改制后的形式可采取有限责任公司,亦可采取股份有限形式,但必须坚持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原则。

●改制与搞活企业的关系:搞活企业应当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企业家创新。改制只是制度创新,是搞活企业的一个因素。

(六)走出职工下岗的误区,善待职工

●三大误区:减员增效、职工下岗、内部退休●职工是企业的最大资源,善待职工

三、你认为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原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国有企业退出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两种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的渠道和原因

国有资产流失有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两种不同含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和流失原因有所不同。

(一)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及原因

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发生在国有企业投入、生产运营及退出等各个环节,我们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尽管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非常多,但是主要有以下十种渠道: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流失;二是重复建设中的流失;三是物资采购中的流失;四是经营管理中的流失;五是兴办“三产”中的流失;六是应收账款中的流失;七是会计制度转轨中的流失;八是中外合资中的流失;九是企业改制中的流失;十是破产兼并中的流失。

造成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主要有以下十个原因:一是投资主体与产权主体、经营主体相脱离,投资活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二是资产运营主体不清;三是国有资产管理中,国有产权主体多元化与产权主体虚置并存;四是固定资产闲置;五是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的资金缺乏约束机制;六是对外资的盲目崇拜,对民族工业缺少保护意识;七是产权市场不健全,产权交易不规范;八是改制不规范;九是经济管理者的腐败;十是法制不健全。

(二)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渠道及原因

相对于其他环节的“隐性流失”而言,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表现的更为“显性”,这也是为什么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更会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在国有企业退出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也潜在着多个流失渠道。概括起来,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有以下八种主要渠道:一是清产核资中的流失;二是资产评估中的流失;三是资产剥离中的流失;四是资产转让中的流失;五是管理层收购中的流失;六是改制收入收缴和管理使用中的流失;七是落实金融债务中的流失;八是破产清算中的流失。 从上述渠道上看,造成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原因有多种,但是这些原因可以分为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有三个:一是很难精确地评估国有资产,往往评估价格和国有资产真实价值之间有一定误差;二是国有资产转让价格受到市场完善程度的影响,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导致国有资产转让价格低于真实价格;三是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不但使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内在缺陷难以避免,而且使公司治理结构的作用很难充分发挥。主观原因有四个:一

是在核资清算中,人为地隐瞒和漏报国有资产;二是在资产评估中,人为地低估国有资产;三是在资产剥离中,将优质国有资产转移;四是为了逃避银行债务,而进行的假破产。

(三)关于如何看待国有企业退出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第一,国有企业退出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但国有企业退出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不管是从广义的国有资产流失,还是从狭义的国有资产流失来看,国有资产流失是客观存在的,对此问题我们必须正视,既不能回避,也不能过分的夸大。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会出现在国有企业投入、生产运营及退出等各个环节,并非只是出现在国有企业退出中。相对于其他环节的“隐性流失”而言,国有企业退出领域的国有资产流失是一种“显性流失”,所以,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现阶段,我们必须尽快走出国有企业退出中国有资产流失的几个误区,特别是不能把国有企业退出等同于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不能因为国有资产流失而停止国有企业退出,更不能因此而否定改革。国有企业退出是加快市场化进程的重要环节,是我国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国有企业退出步伐不能停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在新旧体制转换期间,由于改革不彻底所派生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现象,所以,有效遏制国有资产流失,不是停止改革,而是应加快改革。通过改革,推进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经济、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改制制度,才能有效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

第三,坚持国有企业退出,但是退出必须是规范的退出、渐进的退出。规范的退出强调退出过程和程序应该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同时不断通过制度的完善来规范国有企业退出。为了让国有资产在转让过程中形成合理的市场价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务之急是尽快培育民间产权交易主体,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渐进的退出是指在国有企业退出中不可操之过急,不能人为地制定退出时间表,而应该是渐进的、有序的退出,这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当前我国要素市场发育过程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你认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从我省目前的生产要素市场来看,整体发育程度还比较低,产权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都还比较脆弱,这些不足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当前我国急需加快培育要素市场,特别是加快产权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育。我们应当按照市场经济

的要求,借助政府的力量,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快培育各种要素市场,大幅度提升我省配置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有力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从我国面临的双重约束即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和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出发,我国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中的矛盾尖锐,即一方面要素市场发育水平低,需要政府肩负起培育要素市场的重任;另一方面却存在着政府低效率问题。因而中国政府的效率问题对中国要素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的特殊意义。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府与市场的效率模式。 第二,在政府与要素市场的效率模式中,效率是核心问题,而政府又是这一矛盾关系中的主要矛盾方面。较之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我国政府的外延要广,消费比例也高一些,因而直接影响到政府的效率与要素市场的发育。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中的一个被人们长期忽略的、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我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行政垄断和特许权控制程度也较高,因而影响了政府自身的廉洁和效率,也进一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效率。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更为有力的政府改革举措,为要素市场的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问题:要素市场发育要受到空间范围的限制,政府也是分层次的。因而将区域要素市场的发育与地方政府的效率关系纳入分析的范围。要素市场的发育总是以非均衡态作为自己的常态而向前演化,在实践中有要素市场发育的时间非均衡、空间非均衡和结构非均衡三种类型,对于传统体制下、改革开放中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及新时期的对策,作者也给予了深切的关注。

第四,对于我国政府改革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即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对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对各级“一把手”的选择、激励、约束、监督机制的问题:应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发育要素市场,关键是解决公有经济的“代理人”的问题。

五、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现阶段政府应主要发挥何种职能?

答:⑴ 政府经济职能的依据。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者和调控者,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它的主要决定因素是:一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性。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殊性。⑵ 政府的主要经济职能。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和调

控者,其主要经济职能是:

① 经济调节。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一是对宏观经济总量的调节。二是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即对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结构平衡的调节。三是对经济利益的调节。

② 市场监督。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监管职能就是建立和调整政府微观计划,促进市场正常竞争的职能:一是要明确政府与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各自定位;二是简化市场准入,切实实行国民待遇原则;三是加强市场监督,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③ 社会管理。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一是汇集和保护经济信息、掌握和运用经济调节手段,引导市场并通过市场协调地区、部门、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济关系,以保证国家重要经济决策和发展计划的实现。二是调节社会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和规范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④ 公共服务。就是由政府向社会提供重要的公共物品。

⑶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① 国家对属于全民所有的资产拥有最终所有权,因而政府具有管理国有资产的经济职能。②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管理国有资产和监督国有资产经营,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③ 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其权益不受侵犯,协调国有资产内部所有者、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关系。

一个中央政府的职能,除了正常的职能以外,我认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有所不同,特别是其职能的重点,更是如此。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各种矛盾很多,在这一历史时期,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我国是在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距很大,贫富差距明显,使我国面临其它国家很少面临的贫富差距巨大的问题,再加上我国经历了很长的封建社会,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差,既面临发展问题,又面临稳定问题。基于上述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我认为,现阶段中国政府主要职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加强。

一、社会保障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属于比较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现在也基本如此,只是其它层次开始出现)。在这种体制下,农村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社会保障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而城市居民,每人都在一个单位,由各单位负责其生老病死,全国范围内几乎

每一个人,都是单位人(如果把生产队也看作是单位的话)。国家是以全社会所有人员的低生活水平为前提,来保证每个人的生存。现在实行市场经济后,情况大大不同,人们一生从事多个职业,每个企业也有生有死,单位已不能包每个人的生老病死,国有企业的改革,使一大批富余人员出现了短时间的失业,城市和农村都有一定数量的特困群体。一方面,涌现了一批富裕阶层,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特困人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建立以保障全体人民基本生活为目的的社会保障体系,不这样,就不能保证改革开放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不这样,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这样,就不能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提供公开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的体制保证了国家可以把相当大的财力用于进行公开产品投入,全国范围内的单位制,又保证了各单位把很大财力用于公开福利,单位承担了政府的很大一部分职能,如国有的大型企业,一般都有学校、幼儿园、医院、澡堂、电影院、理发部,有的企业还帮助周边地区建桥、修路。在农村,大队、生产队也承担了很多公开工程。

现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企业办社会已渐渐成为一个历史现象,这些职能,已逐渐由政府承担,政府提供的公开产品范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需要政府办的公益事业越来越多,尤其是在科技、教育、交通、通信、养老等领域,政府都应起到单个企业和单位无法起到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的提供公开产品职能应有所加强。

三、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应有所加强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国家对经济发展不管不问,相反,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随着微观领域的退出,在宏观上的管理更应有所加强。在1929年——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出现以前,不少学者曾认为在市场经济下,国家的主要职能就是守夜人,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但这场大危机,几乎使所有的学者都无法否认国家在宏观调控方面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的经济学中,一般认为国家只是鼓励生产,鼓励节约,但对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价格的波动与经济发展幅度之间的关系、公开工程的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市场信心指数与投资的关系、利率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总体较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去纯粹提倡生产,厉行节约,产品多了就直接分配、产品少了就发票供应的办法已根本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刺激经济发展的研究,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中国市场的的运

行规律,并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刺激经济的发展,这一职能几乎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近几年,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公开工程的投入,几次降低存贷款利率,都是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这一方面说明中国政府已逐渐熟悉经济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说明,现阶段中国政府应加强刺激经济发展的职能。

四、确保公开安全职能应再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单位对人们细无巨细的管理已逐渐淡出,人员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对人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特别是由于贫富差距的拉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加上目前属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有的矛盾在一定的时间里还很尖锐,甚至还会出现激化,人们已经失去了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如何抓好公开安全问题,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强化对所有社会人的管理,强化安全力量,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五、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应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多,如东西部差距越来越大,富裕群体与贫困群体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发展极需财政给予支持。不加强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就不能保证落后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发展,也不能保证发达地区的长期发展,同样也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此外,如刺激经济发展,也需要财政的支持,还有鼓励高科技领域的发展、建设大型的公开工程(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所以政府要加强财政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并用强大了的财政,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帮助落后地区和贫困人群,支持事关全局的公开工程,刺激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要加强国民收入二次分配职能,即所谓的初次分配讲究效率、二次分配讲究公平。

六、自我革命的职能应加强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在向纵深领域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现行政府的运作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政府的部分职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中国加入WTO后,有不少学者指出,最不适应WTO形势的可能不是企业,而是我们的各级政府。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看,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生产力往往会冲破生产关系的阻碍,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我以为,现阶段,我国政府的运行模式已经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政府必须加强自我革命,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20篇: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正文:

一、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企业总部与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工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总部聚集对中心城市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即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一)、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以及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在研发、资本运作、营销等活动中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高端资源。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述基础资源,但若要在这些地区获得高端资源则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即便付出很高的成本也无法获得;而在中心城市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企业获得高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如土地、能源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很 高。企业为了更经济有效地运营就会选择将不同职能的部门分布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会出现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大量聚集的现象。

(二)、总部经济特征概述

首先,企业总部的活动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参与。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为了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空间上按照“总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分离,将组装、加工等附加值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消耗大量能源的环节移出城市中心,留下管理、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所需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环节,企业总部的职能直接决定了其必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总部经济具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总部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对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依赖度很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其总部的重要产出之一,是中心城市在将以消耗普通劳动力及能源等为主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剥离出去以后,其生产总值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

再次,总部经济与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关系紧密,吸金能力较强,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企业总部作为执行企业财务运作职能的核心部门,一方面要负责为企业的正常运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企业总部所在地区能够有足够多的金融机构来为其提供资金融通,这对于经营暂时处在困难时期或正处于投资期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链的断裂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打击。 最后,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对企业总部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总部掌控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根据对产品技术、市场环境、顾客需求、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理解与判断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拥有10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总领事馆目前有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根据香港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6月1同,有1246家地区总部和2644家跨国公司的办事处设在香港。这些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等。

落户香港的公司总部的行业涉及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制造业;建造业、建筑及土木工程业;电讯业;保险业;地产业等较为广泛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所占份额并不均衡,如果按地区总部主要业务范围划分,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比如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四项所占份额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91.0%和91.4%。这足以说明入驻香港的地区总部是以服务业为主的。

影响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地区总部地点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税制简单且税率低,资讯自由流通,没有外汇管制,廉洁的政府,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由港的地位,政治稳定和安全,地理位置优越,法制和司法独立,专业化的服务支持。这些地理上和政治上的因素,赋予了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给香港发展总部经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发展总部经济总结

根据上文对香港在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况论述,可以看出企业总部往某个城市集聚,是企业基于战略发展需要进行的主动选择,看中的是城市特有的优势资源,需要所在城市具备一定的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企业总部集聚的良好环境。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条件:

(一)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

总部经济聚集地拥有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就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香港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其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也是处于前列。而且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通过在其设立科研开发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等进一步丰富了所在城市的科研教育资源。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

(二)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在当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能源价格起伏不定的时期,交通运输成本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香港位处珠三角的核心位置,毗邻澳粤,是我国对外丌放的重要窗口,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香港的港口,为物流产业总部经济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较高,2013年香港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94%,第三产业在香港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都是这些城市重点发展和支持的产业,发达的服务业、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经济研究岗位职责
《经济研究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