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章程规章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8 21:07:33 来源:章程规章制度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

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

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

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

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筹账户在发养老金时的不足,且和统筹账户一并存入银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基金作用。这种模式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效率,也会导致养老保险金的头筹层次难以提高。)

4、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弱)

5、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 对策

1、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与否的标志之一。是看其是否将应该覆盖的保险对象全部覆盖。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看,社会保险的扩大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已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人群纳入,即现在制度内的城镇职工;第二步是将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群纳入,包括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城乡结合部即将农转非的居民、乡镇企业及各类收入比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职工;第三步是将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纳入。而且应该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应该尽早的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2、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医保、城局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组成,即“三险一助”,新农合与城居医保制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城市化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按照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两项制度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保制度的统一性。

3、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机制(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保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基金征缴率,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余,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等。)

4、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应尽快加强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依法规范和管理社会保障工作,健全社会保障基本的监督和管理机制。社保基金的征收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为了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及时和足额到位,必须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征收管理制度和强有力的措施为保障。当前,在社保费的征收中时常出现协商缴费、拖延缴费、拒缴社保费的现象就是由于社保法律不够健全。结局这些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实施税费改革,尽快的健全社会保险的法制建设。同时,积极运用电子技术手段,建立统一覆盖全国的社会保障技术支持系统,实现现代化管理。) 小组看法及启示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 与“稳定”功能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 与“稳定”功能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立法缺失、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覆盖范围有限、统筹层次偏低、资金的筹措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在現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扣完善現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等。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作用。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重点考虑弱势群体,要用公平的理念来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主张起码在城乡的贫困人口的救济制度应该是统一 。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保障公平正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处理好分配领域中的关系和矛盾。

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注意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商业保险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推进,社会利益格局不断调整,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亟待转型,政府有必要引入商业保险机制参与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与创新

推荐第2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发展

来源:作者:日期:10-06-24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成就为世界所瞩目。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也获得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

保障制度已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已成为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我国传统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

1949年新中国成立即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

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重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这一过程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部分城市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改革,继而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经过2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了适用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撑的项目,包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对军人及其军烈属的优抚安置、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残疾人员以及社会大众举办的社会福利和有关的社区服务,完全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充分体现社会公平;二是由用人单位、职工个人缴费、国家给予适当补助的三方共同筹资的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险法律规定,属于用人单位、职工个人和国家三方共同缴费的项目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国家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行个人账户与统筹相结合,其他三项保险属于完全统筹的项目。与前项内容比较,现行我国社会保险是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基础上实行的,既体现公平与

效率,又注重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1.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199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按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其余部分从企业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储存额只用于职工养老,不得提取支取。截止2005年3月底,全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54万 [1]。

2.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明确提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并使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覆盖城镇所有劳动者。1996年国务院再次批准了《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的意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试点。1998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8]44号),规定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该决定明确了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2708万人。其中,参保职工人数为9238万人,参保

退休人员为3470万人 [2]。

3.失业保险制度。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在1986年和1993年待业保险规定的基础上,再次发布了《失业保险条例》,该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失业保险的范围,调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来源。按规定,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都要参加失业保险,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截至2005年3月

底,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0441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11万人 [3]。

4.工伤保险制度。2003年4月27日国务院颁布《工伤保险条例》,规定所有企业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由用人单位交纳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实行社会统筹,设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工伤职工提供经济补偿和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该条例对工伤的范围及其认定、劳动鉴定和工伤评残、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等问题都作了具体规定。截至2005年3月底,全国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为7009万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人数为

29万人 [4]。

5.生育保险制度。1994年12月,劳动部颁发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规定生育保险按属地原则组织,生育保险费用实行社会统筹。生育保险基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建立生育保险基金。生育保险费提取比例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1%。女职工在生育期间可享受生育待遇。截至2005年3月底,

全国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4488万人 [5]。

6.社会救济方面。国家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弱者,为了解决社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1999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根据规定,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象主要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据统计,全国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数1998年为184万人,1999年为266万人,2000年为402万人,2001年为1170万人,2002年为2064万人,到2003年9月底为2180万人 [6]。

二、当前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面临着许多问

题,主要有: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问题

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直接影响到社会保障制度的适用范围,它关系到社会成员中有多少人能够直接享受到社会保障权利,关系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比较低。例如,在社会保险五险中,养老保险是参保人数最多的,但也只有16554万人,而我国城乡就业人员为7374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等于第

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和(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36870万人,占50.0%;第二产业15780万人,占21.4%;第三产业21090万人,占28.6%。资料来源:http://.)。从上述参加社会保障的人数与从业人员的人数相比看,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仍然很低。目前,乡镇企业职工、进城农民工、城镇私营企业就业人员以及许多灵活就业人员大多没有参加社会保险,而这部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因此,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低,与国际相比,

只相当于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二)个人账户与社会保障基金问题

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是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采取的筹资和管理模式(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是1993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所作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正式规定。具体的操作是:为每一个职工设立一个个人账户,由个人和企业共同缴费,个人缴费部分全部记入个人账户,企业的缴费一部分归为社会统筹,另一部分记入职工的个人账户。)。但在这套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难以回避的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个人账户的空账问题。实现个人账户以后,不同年龄段的职工因缴费年限不同而出现个人账户资金的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考虑历史遗留的问题,目前对不同年龄的职工采取了不同的办法来计发养老金,也即所谓“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由于“老人”和“中人”在过去的传统制度下并没有养老金的缴费积累,所以他们也就无法凭借现在的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实际上,对于这两部分人的养老金问题,不得不依靠当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的缴费积累来支付,甚至动用“新人”个人账户中的资金来填补“老人”的退休金,其结果是“老人”“中人”的账户是空的,“新人”的账户也是空的,再加上一些企业采取各种手段逃避或拖延缴费,这就使得个人账户变得有名无实。如果空账继续维持,将会在未来若干年后造成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危机。个人账户的做实,取决于“老人”和“中人”账户的资金来源。由于“老人”和“中人”在旧体制下没有实行缴费制,而是由国家包下来,在财务上有一部分工资不作为企业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超额利润上缴给国家,当职工生老病死时再由国家补偿给劳动者。现在实行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国

家对这部分劳动者予以补偿,在理论上是完全公平和合理的。

(三)就业与失业保险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在今后的若干年内,就业将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难点。目前我国就业主要面临着来自城乡的双重压力。据估计,现在我国每年最多能够创造的就业机会是900多万个,但竞岗的人数是2000多万。到2005年3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2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但如果加上未登记的实际失业人员,失业率可能超过10% [7]。今后10年,还将有1.5亿-2亿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向非农行业和城镇转移。此外,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就业矛盾的焦

点。

(四)城镇贫困人口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在扩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但收入差距不但没有缩小,而且还在快速扩大。衡量收入不平等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5左右,而且居高不下,城镇20%富裕家庭拥有全部金融资产的67%以上,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差距接近6比1,城乡平均有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目前,我国

已建立起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对解决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不足,保障的标准较低。全国低保全年支出约150亿元,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人均水平从高的约300元到低的不到40元不等,全国人均为55元 [8]。实施范围有限,仅限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广大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未

能包括其中。

(五)农村养老保障问题

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同样是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难点。农村养老问题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涉及面很大的问题。我国有8亿多农民,对农民的养老问题不解决,就难以实现建立社会保障的目的,也会对社会构成巨大的不安全隐患。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前,农民养老主要由农村集体组织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后随着土地和收入分配旧体制的瓦解,赡养老人的责任又转由家庭来承担,但由于制度的变迁,传统的家庭赡养老人的

功能正逐步弱化,建立适合当前农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势在必行。

(六)社会保障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问题,管理分散、政出多门,未能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如养老保障问题,国企职工归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公务员归人事部门负责,贫困群体归民政部门负责,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由于众多机构共同行使社会保险职能,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既缺乏宏观协调,又缺少综合平衡,同时,又加大了管理成

本,阻碍了社会保障改革进程。

三、未来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以社会公平为基本原则,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

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只有实行全覆盖、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受益,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要将扩

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作为社会保障改革的目标。在社会保险方面,应逐步将范围扩大到所有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包括灵活就业的劳动者,并最终包括一些自我雇佣者和自我服务者。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当加大国家财政的开支,建立完善的对贫困居民的救助制度,应进一步放宽救助条件,提高生活困难补助标准,使社会贫困人口都因此而受益。在社会福利方面,要提升社会福利在整个社会保障中的地位和作用,应改革现行的福利体制,重整福利资源,将社会福利制度化、法律化,让全体国民都能够通过社会福利制度分享到社会发展

的成果。

(二)以政府为主导,筹集社会保障基金

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运作中起主导作用。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作必须有资金的支持,必须在政府主导下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例如,通过依法划转部分国有资产做实个人账户,也就是说将部分国有资产从国家财政转为社会保障基金,以偿还老职工的历史欠债。此外,还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来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如开征新的税种,除已经开征的利息税之外,还可以考虑开征消费税、遗产税等;还可以发行用于社会保障的专项国债等,通过多种开源方式来筹集社会保障资金,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是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制度保障,需要在立法上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缴予以规范,特别是要严厉制裁拖欠和逃避社会保障基金的行为。在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上,既要考虑安全,又要考虑效率,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地使社会保障基金增值。要实现安全和效率的目标,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同时需要对社会保障基金进行投资运作,可以采取信托投资的方式来管理社会保障基金,使其在法律上成为相对独立的财产。此外,应当采取组合投资的模式进行投资,以降低风险,又保证必要的投资回报率,以

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和效率。

(三)以均衡发展为基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解决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应当根据农村人口多、农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行。就目前而言,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通过引导、鼓励措施推行养老金计划,关键是要确定合理的缴费比例,提高养老基金投资回报率,放宽养老金资本市场运作的条件,以吸引更多的参加者,待条件成熟后,逐渐从自愿保险向强制保险过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应当以传统的养老模式为主,继续实行农村五保户供应制度,同时强化家庭养老的功能,达到一定经济条件后再实行养老金计划。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必须强调国家的责任,对实行强制养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办法对农民发放养老补贴,以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不具备实行条件实行养

老金计划的,国家应加大社会救济的力度,以保障农民基本生存权的实现。

(四)以依法治国为目标,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已近20年,但社会保障立法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未颁布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或社会保险法,只颁布了一些国务院行政法规,这种立法滞后的现状不符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需要。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加快社会保障立法的步伐。当务之急是尽快制定社会保险法,明确社会保险主体的权利义务,使社会保险各项制度

在法律的强制性原则下有效运行。此外,还需制定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社会保险基金管理法等。惟有加快社会保障立法,才能更好地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其保障公民

的生存权、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推荐第3篇: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调研报告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下沙区以及开化县的调查报告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杭州310018)

[摘 要]基于调查问卷,考虑到我们的调查群体并不符合社保受益人的年龄群体,然后能够对社保有一定了解的认读还是达到了66%,可见中国社保内容的普及程度已经有了相当的程度,并且不再受到年龄的限制。事实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保障的好处,这不得不说是当今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的巨大成就。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保的普及;建设;成就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个层面与多个领域的资源,通过收入再分配,使得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由于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生育时基本生活能够不受影响。在做到这些基础的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逐步调整结构、完善体系,从而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提升国民生活的质量,加快我国全面小康的建设。

近些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生态的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个人安全需求的普及以及增长,社会保障这个词不断频繁的出现并且越来越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制度已经作为一项衡量国家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存在了。在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策的运行,事关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大局。

那么关于这样一个大的问题,我们决定从小地方开始,从身边展开,从家乡、以及我们大学生活的地方调查起。因此我们选择的地域非常明确,即杭州下沙区以及衢州开化县地区的人民群众们。我们对此进行了网络访问当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当地的一些政策情况,同时我们利用网络这个高效的工具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传播,我们还走访了我们一位小组成员妈妈的公司,了解他们公司的关于社保的一些情况,获得了一些资料。

本文就下沙以及开化两个区域部分群众以及相关机构的调查进行研究分析,旨在中国社保模式改革的效果,探索中国社保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社保,从政府来讲,也是希望广大人民群众能够积极配合政策普及以及落实。

一、中国社保模式建设状况

事实上,我国目前关于社保的理论研究呈现多样化的情况,夸张点来说可以说是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在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方面较为权威的专家郑功成教授认为:现阶段应以家庭保障为基础,构筑混合型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家庭保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现代保障是工业文明的产物,现代社会保障模式必须认真考虑现代与传统的融合问题。而李建立、杨宜勇等则主张我国应以德国模式为基础,博采众长,和我国特色经济社会体系相结合。而蒲晓红主任认为:应开征社会保障税,这不仅能发挥社会保障的功能,并且还能推动税制改革。而陈萌则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农村环境下的政府责任存在越位和缺位的状况,使其建设进度严重滞后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得出这样一点,中国是一个有自己独有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我们得社会保障模式也应道是如此,所以出现这样有众多观点情况是正常的。 因此本小组成员对当今中社保体系中的一些政策与福利进行了实地调查,并根据我们搜索到的对于社保内容的的观点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我们自己的观点做出以下分析:

(一)社会保险

在我国社会保障中,最受到群众谈论以及关心的就是社会保险。大家口中常说的五险一金其中的五险(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就是社会保险。它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的社会保险基金,对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是失业是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乍一看有这样的机制感觉已经面面俱到,其实不然。

1.尚未成熟的医疗保险

医疗事业可以说是每个国家都必须并且非常注重的项目,在我国也不例外。医疗保险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关注最多同时也是涉及最广的保险项目,事实上,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医疗卫生安全水平也是一项判断公民生活条件的重要指标。就我们调查的地区来说,杭州以及开化的医疗报销政策尚且是一种典型的分离政策。

其内容根据保险对象可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于生长在农村的笔者也是对此深有感触,也确实曾受过医疗保险的惠利入了农村医保后,凡是去医院都有相对较大的百分比可以报销。

就实际的运行情况来说,中国医疗保险建设已经有不小的进步了,从混乱的医疗体系到“十三五”明确的医改计划,从没有保险机构到已经审理明确可以申办相关内容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医疗保险管理局。就这些个项目上,中国目前的医保建设确实有所成就。但是由于国家的发展程度以及经济能力,相较发达国家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差距。总之,中国现在的医疗保险有一个非常好的开头是可以确定的。

2.经受质疑的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是可以说是仅次于医疗保险的受关注程度较重的保险项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可被阻挡,高龄、退休、丧失劳动力的人群数目不断增加,在这种大环境下,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养老保险势在必行。

在我国,养老保险由四个层次组成,分别是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个人储蓄性和基本养老金。早些年因为养老金目标群体的局限性,养老金经常会被质疑,到底上交的钱有没有用处,这些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笔者对此也是非常了解,家中爷爷奶奶尚还在世,亲戚朋友也多老年人群,起初是大多数的人都不认同,认为风险大,一些眼光长远的朋友则是选择了投保,结果也算是因此小赚了一笔(因为初期政府政策也在试验阶段,不够完善,所以第一批上交的群体往往有更好的福利)。时至今日,养老保险已经深入各位老年人的心,(笔者爷爷奶奶也已经能够享受到实质性的养老金补助了)这又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大成就。

3.亡羊补牢的工伤保险

工伤保险相对来说,受关注程度不是那么高,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它确实是真正的与自身相关的保险项目。“工伤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以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获得帮助的一种制度。”由于笔者所在的小组均为大学生,对此了解不够深刻,因此我们有幸来到了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收集了一些资料“关于一次工伤事故所需要的材料”。 经过了解我们发现,事实上,工伤保险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只能在劳动者受到足够影响劳动能力的伤残时才会生效,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伤保险给予的帮助同劳动者受到的实际损失来看,并不能达到真正额保障效果,只能算是聊胜于无,有总比没有好。在笔者来看,比起事后的补偿,现代的公司应当更加注重于预防,尤其是建筑、机械操作等存在较大危险的,必须要有严格的安全制度。

4.仍欠考虑的生育保险

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曾有过计划生育的政策,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开放了二胎政策,因此生育保险在政策上有相当的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的,同时也是在近期比较受到关注的保险。“其本质是为了帮助妇女补偿生育期间的损失,帮助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由于二胎政策的开放,笔者的姑姑正好于不久前喜得贵子,所以也从他那边了解了一些关于生育保险的资料:顺产98天,剖腹产113天之后,拿着生育保险待遇申请表以及在医院里的开销的单子去社保中心办理,差不多可以报销总开支的80%-90%(一般大部分药物以及手术、治疗、护理等都能报销)。并且还存在如若自己上交保险金,是不会享受生育保险这样的问题。这不得不说城乡的巨大差异。

在当今实际存在的,确实有存在利用生育保险和孕期津贴投机取巧地谋取利益的实例,这也体现出生育保险的制度尚且存在问题,本组成员也暂时无法有更好的观点。

5.可有可无的失业保险

失业保险在调查过程当中,确实是最少被提到的项目,实际上可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项目。本组成员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想要领取到失业金的要求有两个要点:“一是劳动者必须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二是外地户口无法在当地公司领取失业保险金。”这两点条件看似简单,实则可以说是比较苛刻的,而且其领取流程相较来说复杂冗长,这导致了相比起去申请领取失业金,还不如赶紧换新的工作来的更快。

其实古语就有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换用现在的话来说,以工代赈可能更加稳妥,眼光也更加长远,给予其实际的工作岗位永远比任何对失业者的其他补助都要好,也更加的有效。但这会面临新一项问题,如何增加更多的工作岗位。在此我们无法多做讨论。

(二)社会救济

社会救济在中国算是一项比较古老的项目了,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唐时期的赈济,主要针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中国幅员辽阔,历朝历代天灾无数,在这些灾难中就一直存在赈灾的行动,就像现在一些古装剧中播放的差不多,由朝廷拨款拨粮。这样的项目,从国家组织到现在的个人自发,无不体现的人道主义的色彩。社会救济还包括了对孤儿,残疾人,孤寡老人,还有现在学校里存在的家庭困难生,特困生等的都是这一方面的。因此这个项目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不是特别常见,却在各个方面都有发挥着作用。正是《礼记·礼运》的《大同篇》《大道之行也》中所说的一样:“„„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同“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虽然如是说还为时尚早,但这应该是最终的方向。

(三)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与其他的几个项目的重合度较高,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帮助,但是社会福利由于群体广泛,远不如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这两项实行的具体有效,有时候因为这些额外的一些开支导致了社会各方面的财政负担,甚至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事实上这是一项再被逐渐分化的项目,可能以后就没有社会福利,被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瓜分了,当然这只是笔者一些猜测。

(四)优抚安置

优抚安置是对从事特殊工作者,例如军人之类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军人疗养院、光荣院等内容,作为国家力量的保障,军人受到如此的待遇的确是理所应当。但是这样项目与普通人的交集不大,虽然有所零星的从一些参军回来的同学朋友口中有所耳闻,但是设计军费等一些内容,所以暂时无法评价。

(五)社会互助

社会互助是相对来说由社会上的团体和成员参与以及控制的较多,其中包括了各种互助基金,国内外捐赠,慈善事业,义演义赛义卖等。经常可以从某媒体上看到某明星或者某基金会等等的自发性的个人或者组织进行一些慈善活动。当然正是由于这种自发性,所以其中混杂了相当多的投机主义分子,所以社会互助的名声在一定程度上算不上有多好,曾一度被曝光的郭美美,因此中国红十字会的名声并不是特别好,笔者曾看到某些都市生活的小说中一度将其写成黑十字会。由此可见,社会互助尚缺乏监管,国家政府在这一方面应当加强监管,能够做出正确引导。

二、中国社保模式的缺失

(一)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是两种不同的“社会保障”

这是一个十分显而易见的问题,我小组成员在探讨各自家乡的社保问题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城乡社保水平差异问题。以杭州这边来说,虽然余杭区那边的农村建立了相应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且针对失地农民从原来的失土保险增加了现在的养老保险,但是经过我们的对比,农村所享受到的保险项目远远少于城镇,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并且,按照农村远没有城市发达的经济水平与医疗水平来讲,如果没有相关的强有力的社会保障支持,只会使得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这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要求的共同富裕背道而驰。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社保事业确实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城乡保障差距也越来越突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社保这块的问题成为了重中之重。就拿我们现在普遍都较为关注的养老保险来说,就可以明显的存在差距。“从1989~2009年,全国养老保险的资金投入和受保人员都有不同程度的涨幅,农村地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但和城市相比城乡养老保险的差距还有进一步的扩大趋势。”近几年略微有些缓和。我国社保制度多样(前文已有介绍不再重复),对于城市来说,各个社保项目已经普遍建立并完善,而农村地区社保只能享受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几项,其它也虽然也在不断完善,但与城市还有一定差距,就目前来讲,仍然落后于城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保障的城乡差距越来越矛盾化,差距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城乡一体化进程还是需要加速进行。

(二)社保系统工作效率以及资金利用效率的问题

以杭州市为例,现在电子政务基本普及,社会保障的一些项目也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但是政府各部门缺乏有效配合。分税制将财权和事权进行了分离,降低了组织落实。政府自身的多等级化,官僚机构的程序化,也使得信息和决策等不能得到迅速的传达和解决。社保资金采取的是“统账结合”,每年剩余资金太多,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然后事实上在某些地区某些情况下,一些大病医疗保险金大约在15万-35万左右,很多情况下这些金额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在小病小医时可以起到一定的弥补,但在真正危机要紧的场合却无法力挽狂澜,这是一种资金问题所造成的执行力虚弱的现象。

在工伤保险上,以开化县凌云环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来说,申请工伤认定所需材料大概需要:工伤认定申请表,事故过程报告,劳动关系证明,所在公司营业执照,如若机动车引起则需要交管部门的责任认定书,如若是建筑工人则还需要工资发放表、考勤表等。需要准备的时间确实不短,大多数情况需要跑很多部门才能完成申请。这不得不说是保障系统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

还有更为复杂的是失业保险(具体上文也有一定介绍,不赘述)同时根据我们在网络上的查询,群众对失业保险更多的印象就是领取耗时长,在政府工作单位的流程多,偶尔还会有踢皮球,怠忽职守的现象,这依然是一种资金利用率极其低下以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低下也即社保系统工作效率的情况。

(三)某些地区人们对如何利用社保观念还存在缺失

由于受到20世纪70年代农保政策的失误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等的影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这一制度存在质疑,并且由于大多数农民为自雇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参与社保又要上交大量金钱(相对于他们来说),这就导致参与社会保障的保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年轻一代又出现了一部分啃老族,传统的敬老、养老观念有所淡化。社保观念的缺失使得他们面对养老问题更加困难。

那么结合我们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后并整理后得出:第三个问题中(详见附页),我们提到了答卷者对以下集中社会保障模式的看法,并询问了他们对其中哪几种有所体验,出于调差面向群体年龄的考虑,我们加上了“详细了解也可”这一条注释,结果是以五险一金和志愿者服务作为最高票,其中“五险一金”是整个社会保险项目的概括,在社会上这一名词几乎已经路人皆知,可以说如今只要是找工作单位、事业单位,就需要找公司交五险一金。而志愿者服务则是社会互助的一种项目内容,这也与我国传统美德息息相关,默默奉献、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深入人心,因此群众也自发性地支持着这种行为,至今也有无数人投身于支教、建设服务;同时也是我们大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有意义的活动,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再说最少票的工赈,施粮,抚恤金等类,或许是在现在和平发展的当代世界主题下,大部分人并没有经历过那些天灾人祸,然而这并不能就此否认这些项目的重要性,正是它,真正帮助到了那些受到苦难折磨的弱势群体,我们应该保持心中的那份重视。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人在“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这一问中,都没有选择“群众配合问题”,因为所有人都明白,社会保障这一系列的政策的实行,都是惠及自身的。但是任然存在某几个人可能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在这个方面确实存在值得商榷的问题。

事实上,以上的调查,均反映出了一个问题——对如何利用社保的观念的缺失,国家投入众多人力物力来建设社保制度,那么“为便民而民不用”这样的情况就是最大的浪费。

(四)社保信息安全问题

社保系统中存在诸多信息,包括居民身份证、社保、薪酬等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暴露,造成的危害不仅是个人隐私问题,还存在被犯罪分子利用,例如复制身份证、盗用信息办理信用卡、盗刷信用卡等等。

在2016年11月16日曝出了这样一个报道:

“【数千万社保用户信息或遭泄露 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

社保系统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重灾区”。经济参考报记者独家获悉,目前重庆、上海、山西、沈阳、贵州、河南等省市卫生和社保系统出现大量高危漏洞,数千万用户的社保信息可能因此被泄露。数据显示,超30省市曝管理漏洞。

例如,沧州市社保局某系统存在漏洞,270万医疗、养老、社保参保人员敏感信息疑遭泄露;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社保系统漏洞可能泄露全省至少213万农村参与社保人员的信息,黑客可利用漏洞随意修改社保待遇,停发社保金;

浙江省永康市社保网上办事大厅存在漏洞,上万单位企业信息或遭泄露,其中包括上百万员工社保信息;

江苏省省级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系统出现漏洞,可能导致江苏省2510个单位10万公务员的姓名、身份证、社保信息遭泄漏。

【本次社保用户信息泄露的总体情况】”

总体来看,围绕社保系统、户籍查询系统、疾控中心、医院等大量曝出高危漏洞的省超过30个,仅社保类信息安全漏洞统计就达到5279.4万条,涉及人员数量达数千万,其中包括个人身份证、社保参保信息、财务、薪酬、房屋等敏感信息。多达5000万条的身份信息如若被不法分子盗取,那造成的后果的可怕程度恐怕无法用语言形容了吧。

三、创立独特的中国模式

在我们的问卷中,我们也曾问道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中国社保走到了哪一步”,多数人认为只是建立了初步的体系,仍需要探索,不得不说这个选项是应当可以说是正确的选择。当前的中国依然没有可以称得上是完善的社保模式,而是取“百家之长”的混合制度。当然,这是受到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人口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的。

国外学者从文化视角对社保制度的研究可以说取得了丰收的成功,而国内学者还处在起步与探索的阶段。经过本小组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点见解:

(一)加强社会保障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

在检索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社保的理论研究中,社保文化是一个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地方,虽然经过这么多年也累积了许多研究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例如,社保文化的内涵?社保文化内容?社保文化功能?等等。这些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的研究。

(二)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

在前文本小组的对调查结果分析时也是运用了这种方法,不得不说是非常好用的。那么我觉得应该研究的有:1.对于处于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国家进行比较。如中日韩三国,也可是英美等。2.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国家。如美、英、日、法等。3.则是前文也有所涉猎的城乡问题,这里还可以扩展到城市与城市,农村与农村等。

(三)微观层面上细化社会保障文化

当前社会社保文化大多采用宏观视角,而细化研究则是可分为:1.社会保险(具体几项前文有提及)文化的研究。2.社会救济文化的研究。3.社会福利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保制度顶层设计的大背景下,中国目前的模式还是颇具中国色彩的,在部分项目上展现出福利性这一特点,同时又兼有强制储蓄和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都有体现)。中国制度多样,变化繁多,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走弯路,借鉴他国的优秀部分,最后完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模式,现在来看还任重道远。

很多国内外的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实践具有普适性,能完全独立于文化或其他主观背景, 随着各国在社会保障方面相互借鉴、学习,最终社会保障制度会统一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最优模式’”。笔者虽然只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作为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我们相信中国一定存在并且能找到一种属于适合我国的具有特色的社会保障模式。

四、总结

在这次社会实践过程中,我们学到许多,也对社会保障这一词有了深刻的了解,因此作出如下总结:

社会保障彰显的是人道主义的精神,突出以人为本,它是每个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与推动力量。它改良了产业结构,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它又帮助国民拜托了生存危机,满足国民基本的生活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对于中国来说,它仍需要努力。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需求以及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它正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但仍然存在诸多漏洞。就其本身来说,它是渐进式的,这几乎有别于任何国家社保制度的改革。他不同与其他国家的立法先行,他从1986年来,从自发改革到自觉改革,从单向改革到综合改革的渐进过程。其中一方面要追求系统内部各子系统自身以及与各个项目的协调,社会保障政策与就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公共财产政策、人口政策等的相关协调,同时保持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社保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人类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从而在制度发展过程中就要确立并牢牢把握住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这个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难免有漏洞。可即便如此,中国社保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不可磨灭。试想一下,这样一个极其复杂同时又牵着着社会各方各面的制度,它能够从无到有,就需要无数的人力物力。这不仅是众多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同政府以及民众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们坚信,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困难,社保制度终将在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中孕育新生。而国民的生活也将在遇到困难时因有社保机制而得到更多、更好的物质上的帮助。让我国国民为在这个制度下生活而感到高兴,为生在中国而自豪。

附录:

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知识调查问卷

Q1:您对社会保障有所了解吗? 是 否

Q2:您对自己活着身边曾经有人因为社会保障项目切实受到帮助吗? 是 否

Q3:您在以下几种社会保障项目的例子中。对哪些有所体验(包括但不限于亲身体验、实际参与、详细了解)

五险一金 工赈 施粮 慈善基金

抚恤金 红十字会 养老院 残疾人专用设施 志愿者服务

Q4:您认为在五种社会保障内容中,哪几种更能实现对公民的帮助?(限选两项)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Q5:您认为在五中社会保险中,哪几种更能实现对公民的帮助?(限选两项)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Q6: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模式已经走到了哪一步? 还未建立社保体系

建立了初步社保体系,但仍需要探索 社保体系已建立完全,但需要宣传普及 已经建立并且应用了完整的社保体系

Q7:您认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建立存在哪些问题? 执行资金问题 政策完善问题 群众配合问题 偏远地区落实问题

城乡建立步调不一致问题 其他问题

Q8:您认为中国在实施社会保障政策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

真诚的感谢您的配合!

推荐第4篇: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关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21世纪,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青年人有他的幸运也有他的不幸,即将面临毕业,不如社会,或许有预感自己将会是弱势群体吧,所以对于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很是关心。

社会保障制度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成熟的国家,都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通过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规范;通过社会保障法的修改,使社会保障制度得以完善。

良好的就业条件,不仅包括工资,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保障渐渐走进人们的视线,通常对于企业有五险一金(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基金)的就业要求。我国对于社会保障的立法从社会保险开始,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起点,我们建立起除了失业保险以外的包括养老、医疗、工伤和生育方面的国家保险制度。1982年宪法第45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安排盲、聋、哑和其它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为我国社会保障立法提供了原则性的指导。

法律的制定并不代表社会保障的完美实施,最终实践法律的主体是人,加强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监督工作,同时提高个人社会保障的自我意识,是保障社会保障顺利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前的社会保障对然法律体系日渐完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 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

据调查,4亿多城镇公民成为了13亿多中国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8亿多农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障待遇;l亿多城镇有职业者,又成为4亿多城镇公民的特殊主体,可以享受到其他城镇公民享受不到的社会保险待遇。由于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太窄,

2003年底我国领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 人数比Z 002 年增长了170万人,中央的财政投入也比2002年增长了百分之百,但领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者仅占城镇人口的5%,比 印度救助的比例还要低。在社会保险方面,有近60% 的中小企业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享受五种社会保险权利的职工约40% 左右

(二)社会保障基金筹措困难;(三)多头管理、体制分散 ;

(四)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五)人口老龄化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都产生影响 ; (六)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急待出台社会保障法。

对我国来说,鉴于基本国情和未来即将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国社会保障工作更加任重道远。 立法方面: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更要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在社会保障立法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才能制定出一整套集科学性、前瞻性、可行性、操作性为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立法理论上,应形成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国情的,同时也符合国际社会保障立法惯例的理论体系。不仅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立法理论、立法模式、立法概念,同时更应注重在社会保障的法理基石、基本原则等方面统一认识,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理性思维。

二是在立法体系的架构上,应结合我国法律体系已形成的体系特点,采用“多法并行”模式,不宜采用“大法统一”模式。所谓“多法并行”是指社会保障立法可以就社会保障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互助、优抚安置分别立法,形成社会保障多部平行法。而我国其他部门法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一立法模式。若采用社会保障法一统立法即“大法统一”的立法模式,一方面就我们现有的立法准备工作而言是很不充分的,很可能会因追求“一统”而进一步形成新的立法缺陷;另一方面也与我国基本立法体系特点不相符。

三是在立法层面上,应将社会保障法交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以提高其效力层次,确保其应有的法律地位。同时,在立法面上,也应扩展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将农村人口也作

为社会保障的重要对象予以考虑,并同等确定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的权利与义务。

四是在立法衔接与 配套上,应注意解决好社会保障立法与已有其他法律之间的衔接与配套问题。譬如与《劳动法》之间的衔接问题,笔者认为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看社会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两者有着许多共同的目标层次。[1]再如,有学者提出社会保障立法应解决税法、物权法、合同法、侵权法与其之间的配套问题,[4]笔者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立法辅助工作。只有解决好了衔接与配套问题,我国社会保障法才能在一个内容较为完备,运行机制较为完善的框架中运行。

实施方面:

险金应成为劳动合同必载条款

社会保障基金只

能在无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增值

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条件应当进行必

要的限制

企业为员工足额缴纳养老保

养老金给付时必须考虑货币贬值因素

[1]杨军,夏春青.从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看建立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J].江苏劳动保障,2000,(6).

[2]龙翼飞,关怀等.社会保障与法制建设[J].法学家,1999,(4).

[3]覃有土,樊启荣.社会保障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王利明.社会保障立法刍议[J].法制时报,2000-04-09.

[5]徐智华,刘连安.社会保障立法问题研究[J].湖北财税,1999,(12).

推荐第5篇:小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小论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公平与效率

袁金凤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公平与效率是健全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基本价值,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促进效率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属性。但如何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则需要十分谨慎,笔者认为在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时,应该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两者的协调比例可以不一致。

关键词:公平

效率

社会保障制度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公平“一词的解释是: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而“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由此可见公平注重的是一件事情的合理发展,而效率则是追求一件事情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候走了一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这条道路在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是行不通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两者的协调比例可以不一致。

笔者之所以提出以上观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点:

一、从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宗旨看。国家之所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希望通过保障,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保障制度要坚持公平,只有首先处理好公平问题,才能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否则,社会保障制度就实不符其名了。

二、从中国的社会发展目标看。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目标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而民生问题则是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008年温家宝总理40页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9页谈及民生问题。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被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如,报告中指出通过社会保障措施来缓解低收入居民的压力,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持等。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在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报告中又提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这一点又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必须把公平放在首位。

三、从经济、财政实力现状分析。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是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雄厚的财力支撑的。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虽在不断提高,但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财政支援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以新农村合作医疗为例,2006年的一个调查研究表明,被调查的1320户农户中,仅有43.6%的得到过补偿,还有56.4%的农户是没有得到补偿的。究其原因,除了制度结构不完善外,最重要的就是国家和政府的财政支出不足,制度动作基金严重溃乏。而社会保障制度要追求效率就势必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力支持。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寻求社会保障制度的的高效快速发展只能成为一种空想。这也从反面论证了我们只能聚焦公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正如中国第一大通讯公司——中国移动公司的宣传广告所言:网大优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能将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公平推广,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福利,那么整个制度的推广和实行障碍就将大大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费用如退保费、转保费等就可以大大节省,社会保障相关机构的工作也将更加简便和流水线化,工作效率也将大大提高。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可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以公平促效率的良性发展。

五、若一味追求效率而忽略公平,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人们选择加入社会保障机制,是因为他们相信在他们遇到相关问题时,社会不会抛弃他们,会给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保障环境。设想,社会保障制度坚持效率至尚,那些原本对此充满期待与信任的人们不会拥护这一制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坚持效率优先只会挫伤他们积极性进而导致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信任。所以我们只能坚持公平优先。

六、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大内容。它们有着各自的目标和宗旨。社会救助是对遭受自然灾害、其他不幸事故的受害者及不是由主观原因引起贫困的人群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为劳动者在遭遇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如年老、疾病、生育、失业、伤残时提供收入补偿,从而保障其正常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福利广义为是国家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举办的项目。而社会优抚,是针对军人及其家属所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抚恤、养老、就业安置等待遇和服务的保障制度。它们四者运行的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自国家财拔款和社会各界的捐赠;社会保险的资金一般由国家,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的资金则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拔款。鉴于它们之间的这些区别,我认为在发展它们的时除了要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还应对公平与效率实行不同的协调比例。从我个人角度看,按公平的受重视程度由大到小顺序,四者的排列应该为:社会福利、社会求助、社会优抚和社会保险。

综观以上几个方面,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在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中两者的协调比例可以而且应该是不一致的。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 高书生.社会保障制度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 郑功成.科学发展与共享和谐:民生视角下的和谐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曾少军.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6,(12) [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荐第6篇:保障制度

托克逊县维吾尔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制度及措施

“优质护理服务”是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医务科,药剂科,消毒供应室,总务后勤科,检验科,院办等科室部门,应树立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按照岗位职责做好服务,尽可能减少病房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顺利开展。

一:保障制度

1:各科室,各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顺利开展。 2:各科室,各部门要按照相应的职责及分工做好本科室人员的安排,制度的制定以及其他相应的工作准备。

3:各科室,各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优质护理服务单元反贵的意见和建议,并研究整改。

4:将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工作纳入每季度绩效考核中,对于保障不力的科室部门要进行处罚并追究科室负责人的责任。

5:加强优质护理服务单位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进修,学习予以优先安排。

二:职责及分工

1:总务科,负责水,电,暖,被服的及时供应和维修,并将物品,常用办公室用品送至病房。增添相应的基础护理用具,为护士顺利生活护理提供顺利和保障。负责病房的脯食,保障供应,必须时提供送饭到病房,负责优质服务示范病区需要添置设备,并定期检修。如治疗车等。

2:药剂科,负责优质服务示范病区药品的领取及配送。

3:消毒供应室,负责优质服务示范病区无菌物品的供应,并负责下收下送。 4:检验科,影响科等,负责各种化验,检查报告单及交叉配血等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并有专人及时送到病房。

5:医务科,加强对医治科室和医生的管理,争取临床医生支持配合。开展临床路径,规范病人护理级别下达医嘱。

6:财务科。保证优质服务示范病区购买各种设备,物质的资金到位。

7:院办。负责保障工作人员待遇。负责所需要各种公示牌及温馨提示牌的制作及新闻的宣专报道。

三:工作措施

(一) 工作措施

1:实行24小时保持电话通常,随时随到。

2:建立巡视机制,定时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作好记录 3:保证水,电,暖的及时供应和维修。

4:根据医院计划增加和更新相关的护理用具设备,做好临床科室的物资设备,保证病区临床工作需求。根据科室需要采购合格的医疗用品,保障医疗安全。 5:常用办公用品满足病房工作要求送至病房有记录。 6:加强保洁工的管理,保持病区临床工作需求。

推荐第7篇:保障制度

推进“优质护理服务”保障制度及措施

“优质护理服务”是全院共同的工作目标,护理部、消毒供应室、总务科、药剂科、医务科、医技科室、出入院管理处及人事科等各部门,应树立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按照岗位职责做好服务,尽可能减少病房护士从事非护理工作,为患者提供直接护理服务,确保“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顺利开展。

一、保障制度

1、护理人力资源的全力支持,进一步充实护理队伍,全部参与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2、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后勤保障部门支持到位,把护理人员从从繁杂的事务工作中解脱出来。

4、医院配备齐全的基础护理服务用具,供应室、药房、膳食科服务到病房,负责对卫生保洁进行指导、督促和落实。

5、加强各优质护理服务各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进修、学习予以优先安排。

6、各科室、各部门要协同配合确保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顺利开展。

7、各科室、各部门要按照相应的职责及分工做好本科室人员的安排、制度的制定以及其他相应的工作准备。

8、各科室、各部门要定期收集整理各优质护理服务单元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对于保障不力的科室部门及时整改。

二、职责及分工

1、总务科:负责水、电、暖、被服制品的及时供应和维修,并将物品、常用办公室用品送至病房。增添相应的基础护理用具,为护士顺利开展生活护理提供便利和保障。负责病房的膳食,保证供应,提供送饭菜到病房。负责优质服务示范病区需要添置设备,并定期检修,如:治疗车等。

2、药剂科:负责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药品的领取及适时配送。

3、消毒供应室:负责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无菌物品的供应,并负责下收下送。

4、检验科、影像科等:负责各种化验、检查报告单及交叉配血单等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并有专人及时送到病房。

5、医务科:加强对医技科室和临床医生的管理,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

6、人事科:负责按国家政策保障护理人员各项待遇、购买“三险一金”。

三、工作措施

(一)消毒供应中心

1、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下收下送工作,认真执行下收下送的各项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严把消毒物品质量关,保证消毒灭菌物品合格使用。

2、加强与护理部及临床科室的协调沟通,多下临床征求科室意见,改进工作方法,对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讨论分析,制定改进措施,并进行质量跟踪,有记录。

3、开展电话预约服务或弹性排班,保证临时或夜间急诊外来器械的灭菌工作,满足临床一线科室工作需求。

(二)总务科

1、保证水、电、暖的及时供应和维修。做到“三下”(下送、下收、下修),为临床提供及时、便捷、高效服务;保证“三通”(水通、电通、气通),及时处理“三漏”(漏水、漏电、漏气),做到定期巡查,处理及时,保证安全使用,记录完善。

2、建立巡视机制,定时巡视病房。实行24小时保持电话通畅,随叫随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3、根据医院计划增加和更新相关的护理用具设备,做好临床科室常用办公用品等物资配备,保证病区临床工作需求。

4、加强保洁员的管理,保持病区的清洁卫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

5、制定并落实基本膳食服务制度,开展订餐,提供营养配餐及送饭菜到病房服务,满足临床患者需要。并定期下病房征求病人的意见并及时改进。

6、接到维修电话,30分钟内到达现场维修,接到急修电话,15分钟内到达现场维修,有记录。

(三)药剂科

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配发药品质量合格安全有效。

2、落实基本药物使用制度,严格执行处方调剂操作规程,发出药品准确无误。

3、每周按照各病区所需配送大液体至病区。

4、值班人员要坚守岗位,确保临床临时取药的及时性。

(四)医技科室(检验科、影像科等)

1、各种化验、检验报告应在规定时间内出具,检查诊断报告单由专人及时送至病房。

2、为临床各病区提供特殊采集标本用物,并全天候接收标本,以免延误病人的手术和治疗。

3、急诊和病危病人优先检查,接到电话或报告单位应立即到床边实施检查(如床边心电图等),检查结果立即电话通知临床医生。

4、加强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联系,树立“医技围着临床转”的中心服务思想,根据临床需求更好地改进科室工作。

(五)医务科

1、加强临床医生和医技科室的管理,规范医嘱行为。

2、加强医师培训,严格落实《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和陪护制度,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能力开具护理级别医嘱。

3、加强医护协作和有效沟通,特殊情况下保证医嘱正确执行。

(六)出入院管理处

1、主动为患者提供出院总清单,患者需要日清单的,及时提供。

2、对患者由于不理解所提出的问题,给予耐心解释;若发现收错费用,应及时与临床科室沟通,给予办理退费手续。

3、节假日照常办理出入院手续。

(七)人事科

1、执行国家有关工资、福利待遇等规定,保证护士岗位同工同酬。

2、按国家政策保障护理人员各项待遇、及时购买“三险一金”。

2012年9月

推荐第8篇:中国社会发展趋势

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新趋势

21世纪是一个“文明大转换”的世纪。21世纪的中国社会在变革:社会成分日益复杂,社会结构再度调整,社会利益重新分配,社会生活急剧变化。在社会职能不断转变与完善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里涉及到在包括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生活、医疗、教育、服务、调节等广泛领域中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一致,促进社会进步的专业与实践。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者,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必须去了解、去适应、去解决。

中国社会工作政策研究上的新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产生之日起,各国的社会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等都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去具体实施,并使社会福利等朝着社会工作研究指引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作为活动的准则、作为调动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社会工作相关政策,有了长足进展。政策理论研究,亦结合各国的实际正逐步深入。中国的社会工作开展尤其是政策的研究,自20世纪初,中国的欧美留学志士,就对社会工作开展及政策作了探索。但牵涉面是局部的,发展是缓慢的。新中国成立尤其是80年代以来,在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保障、教育、保健、服务、行政等社会工作政策上,一方面注重对个性的政策规定,另一方面更重视诸多方面的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意味着在现实基础上的提升。随着社会各层面的深度改革,稳定、和平、公平、效率等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包括弱势人群追求,这促使社会稳定机制的必然完善,更意味着作为有效机制的社会工作新政策、新制度的必然安排。根据社会工作的鲜明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远远不能满足客观需求的事实,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模式和政策研究水平,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在政策上必将有一新发展。

一是根据不同内容,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保障体系。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社会保障体系“在„九五‟期间,要加快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初步形成社会保障、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今后15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城乡差别的社会救济制度将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21世纪,社会互助政策、法规将臻于完善,工作机构和运用体系趋于完整,形成规范化的社会互助制度。加强社会工作考量及服务评估制度。确立社会工作者应有的职业定位,在法律(制度)保证下开展工作,制定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教育规划规则等等。

二是鉴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现实,采用灵活的政策制定形式。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海岛、到农村、到山区,我国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而我国各项政策面向法制化,是21世纪一个发展趋势。在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在引进、消化、本土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政策可以制定比较规范的法律、法规,以国家行政机关颁布的形式固定并实施。社会工作政策也可以针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存在的差异性,以全国性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实施范围相对限制的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政策还可以注重专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如结合社会工作资源与特点,民间群众团体制定一些适用于团体内部的条例、规定、指示,具化为符合社会工作对象特点,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中完善。如中

国志愿者活动,经过几年的发展与运作,就很有必要将之制度化,健全机制,有明确的章程制度、志愿服务站、扶贫接力、社会招募等志愿服务项目完整的运行规则和制度。

三是提高社会工作政策的实施能力。改变多头管理的现状,向统一管理机构发展。改变政策制度的实施机制与监督制度较为薄弱的现状,执行与监督分设,加强法制责任制度。改变当前政策实施范围大部分局限于城市的倾向,面向广阔的农村新天地,扩大政策有效覆盖面。在实施过程中,时刻接受社会工作实践的评判与检验,及时作原有政策修订、补充与丰富。及时注意与社会各项政策的配套与衔接。

中国社会工作地域研究上的新扩大

一是城市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却未达到工业化初期水平。调整社会结构已是当务之急,亦是趋势。国家也要加大力度,采用适当的政策加快城镇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强,个体心灵封闭日益加深,心灵对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需求日益强烈。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不能保留原来的自我,他们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认同,增加“人”与“域”之间的契合,这对社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作为城市基本细胞之社区,随着其功能的完善,人们对社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采取诸如“新老楼区结合”、“现代化小区”、“高层建筑”、“企业封闭小区”等模式,社区都离不开地域条件,因地理环境(自然的、文化的、经济的)、人员结构的差异而各不相同,社区工作要正常化、健康化、持久化。这是社会工作新的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

二是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区域社会工作新生长点、新领域、新天地研究。在侧重都市社会工作研究同时,另一个现今常被研究者所忽视的社工领域占地球版图相当大比例的城市之外的农村,包括海岛、山区、水乡等区域社会工作研究,在21世纪,将成为社会工作研究的重要领域。各个社区将要根据不同的区情、县情、乡情来确定自己的特色定位,探索建立具有海岛特色、山区特色、水乡特色的社会工作新路子。同时,为大多数人谋求利益的社会活动必须在各地方得以实践,像健全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切实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者的合法权益,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等农村区域社会工作模式的探究等,都将是社会研究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会工作社会化研究新趋势

一是加强社会工作对象社会化研究。人的社会化,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他人的联系与互动,不断反映并调适与他人关系,形成人的社会属性,促其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21世纪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形式将更为广泛。从20世纪的“单位人”转向“社会人”乃至更高层次的社会活动家,21世纪人的社会化,突出表现首先是融入市场,在更为激烈、更为成熟的市场竞争中,具备更深蕴意;其次是走向社会,21世纪将改变20世纪以来的个体在社会上有单位行政领导,在家庭中依靠家长亲友的状况,跳出行政与家庭亲属网络的社会支持体系,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实现文化的融合、心理的归依,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新的和谐。社会工作一个突出功能是整合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协调关系,摆脱困境。因此,在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针对上述特点,针对人们在教

育、生活、就业、成才、社交等方面的需求,应使“多数人为少数人服务”与“少数人为多数人服务”相结合,遵循个人目标与组织相一致的原则。如社区工作的开展采取联合体、联络站、联谊会等多种形式,不仅仅从管理性、保护性上服务,更从发展性服务着手。

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程度。社会工作主动参与性与社会化工作程度有待提高。如作为21世纪文明标志的环保问题,其关键是建立公众参与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机制。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不仅是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更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工作的社会化理论,重要一个方面是意欲寻找社会工作的主动参与的准确契合点,以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三是探索社会工作的社会化工作模式。这是近年来形成的创新思路。针对人们的衣、食、住、游、购、娱生活领域的无限拓展,社会工作模式值得探讨。如今后社会工作中,政府突出作用相对减弱,但其作用发挥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并持续,因此,要发展社会化的、具有一定独立资金与资源的民间机构并探索新型的工作机制。如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渠道,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又如社区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要增加感召力、号召力与影响力,建立社区工作社会化、自治化的工作模式,形成行政化向自治化发展的态势。

中国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研究新动向

21世纪,更加丰富多彩的Internet吸收越来越多的各阶层人士尤其是青少年成为“网友”,使他们沉湎于“网上世界”。他们为了过网瘾毫不吝惜地加大投资电脑硬、软件。“网上一代”在网络中获得知识、交流思想、参与活动。一个“虚拟”的社会大群体现实地存在着。面对由此形成的更机械的、冷漠的和功能的人际,如何建构“网上社区”结构、机制和功能,把“网上一代”引向高雅而不粗俗、通俗而不庸俗的方向发展?

社会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和“网上社区”的特殊性,突破行政管理区域,通过建立“网上社区”,发挥其正面效应。社会工作介于以法律、法规、行政力量等对个人与社会实行强制性干预和以舆论宣传、思想信仰、伦理道德等力量对个人与社会产生导向性干预这两者之间,而网络,其涉及领域宽广,很难用完全一致的法令法规去约束网民的行动,何况,“网民”更具有匿名性、间接性等特点。社会工作“网上社区”社区工作的开展由此更具挑战性。“网上社区”社会工作因此更应注意强化对策性研究,找问题、摆原因,更要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缓解矛盾。“网上社区”的工作思路要突破传统在封闭环境中建立的说教式的意识形态,结合传统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模式,采取灵动活泼的形式,融入“网民”生活,激活“网民”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不断放大、增加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可探索在新领域建立相应专业化的“网上社区”的有效途径。在这方面,广东深圳市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架设在互联网络上的“深圳青少年网”,面向青少年,面向全社会,通过开放各种学习培训、法律辅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婚恋家庭、健康生活等信息网点,设立“网上文学社”、“网上学院”、“网上义工站”,将这纳入大范围的、普及的社会工作渠道。浙江湖州团市委推出的“湖州之窗”、“读书网”等,亦发挥强大先发优势、领域优势,“寓教育于服务”,做好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与服务青年的工作。

“网上社区”的社会工作必须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提高其响应速度、服务效率。将计算机管理、信息网络技术、中介服务、城市救助、再就业等内容引进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以最快捷方式,最大程度满足成员要求,使信息资源、服务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中国社会工作者专业化与职业化研究新态势

目前,政府部门、专家学者、社会工作实践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有距离的。政府部门多从社会工作管理层面来考察,专家学者多从学术、理论高度进行分析,社会工作实践者多从教育、服务细节入手。如何使这三方面有机糅合,使理论研究、实际操作与对策性研究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统一状态?根据国情,应经常组织由党、政、团、院、所等人员参加研讨座谈会;组织省、市、区社会工作的经验会、理论会、观摩会等,使中国的社会工作者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培养造就既具有科学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职业工作者。

社会性工作必然以人为本,以前述的社会化为基础,以法制化为保障,以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为方向,全面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人才效益。

一是院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并扩展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安排实用可行的系列训练课程,加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培育学术环境、气氛与条件,为人才的成长与学术的成熟做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尚处于恢复发展初期,专业教育的现状远未达到现实对专业的需求(如浙江省)。在高等院校中,应大力加强学科建设,拓展学科领域,扩大招生对象,广泛吸引有志于社会工作的青年学生,使之真正地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用社工的方法和价值观去应对实际问题,从而走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是专门机构建设。建立有专门从属的社会工作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既让专业教育的社会工作者有专门的实践部门,又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职业岗位,壮大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专业的骨干队伍,并为社会上热心于社会工作的义务者,创造他们投身于社会的大服务中去的有利环境,使之在参与和体会中得以成熟。

三是专业制度建设。建立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与证照制度。建立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工作者的录用与聘任制度,建立激励机制与制约机制等等。唯有如此,社会工作者才能不是单凭爱好、兴趣而业余的、义务的,亦使社会工作的开展与发展有切合实际的政策依据、法律依据,更让政府行政机构依法管理、监督如社区等的工作与对象。在历史发展潮流中,社会工作者以其专业化、职业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使社会工作不只是专业化的解困救难手段,更为保障良好的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专业功能。

推荐第9篇:中国社会笔记

中国社会

导言 见笔记本

第一讲 社会身份与集团角色

社会身份——主要讨论的是在社会中扮演的公共角色。

几个关注的问题:

1,集团的身份和角色

比如说,士绅的消失——是消失还是转化?

2,权力的分化和结构的关系

比如说士绅和官员的权力是怎样分布的?——中国基层政府行为与士绅阶层的消失的关系。在传统社会,国家和士绅的权力的功能、类别、分化,治权领域的分化。是集权还是分权?

参见费孝通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皇权与绅权》

中国租税关系复杂,农民起义时抗租还是抗税,需要区分看待。

3,官僚和君主的关系 韦伯对于官僚的看法,把官僚放在现代化过程中来看待,他对比的是官僚制与其之前的统治形式——君主制的关系,探讨在从君主制向官僚制转换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官僚除了服务于君之外,还增加了新的服务对象——民,因税收的产生,君主与贵族富人形成对立,最终达成协定,引进官僚系统来执行协定,最终形成“君主——官僚——国民(富人贵族)”的管理模式。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机构发生了转型。

韦伯讨论的理想类型:随着时间发展,君权和官僚集团的权力发生分化,君权——》政客,关心权力的获得,通过交易来处理权力,代表支配性利益团体的利益。官僚集团——》公务员,中立于利益团体等冲突派别,稳定于专门的程序,根据资历、考试、技能产生和晋升,服务于国民。虽然官僚系统最终变成一个黑洞,但这一发展比起君主制仍是一个进展。在一些国家,政治变动可以频繁,但国家管理仍井然有序,原因就在于此。

参《叫魂》,孔飞力在韦伯的框架下探讨中国官僚和君主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是挑战了韦伯的理论。专制权力(君权)与常规权力(官僚)在中国并非不能共存,而是相互依赖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主子和臣之间的关系,君依赖于臣的原因是信息的获得而腻烦与细节,另一方面却对臣权感到不安,因此常通过超越常规权力在社会底层发起运动来重塑权威。臣方面由于没有安全感,采取“跟人而不跟规矩”和消极作为的作风,充分利用自己举荐的权力来编制保护网。君臣运动你来我往,循环往复。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政治问题可以被定义为行政问题,行政问题也可以被定义为政治问题。 荐 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

阎步克

4,知识分子

成为皇帝的老师——古代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古代知识分子没有专业分工,而是高低地位差别。对于文科知识分子(师,圣)是掌握规范性知识的人,与自然科学知识分子(匠)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期待。

对近代知识分子角色转变的几大影响:

革命时期,近代知识分子的分化,一些投身于革命,一些跟随某些政客。革命使得知识分子的身份发生转化,从“圣哲”到“救国”,从“启蒙”到“革命”。权力和分派取代了知识和自由。李泽厚对此曾进行批判,救亡压倒启蒙。

解放后的政治运动。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对于知识分子产生冲击,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大师,圣哲”,自然科学的知识分子发生巨大分化。拥有圣哲目标的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越来越少,并且知识分子共享的价值目标不再专一。技术性增强,政治性淡化。

多元价值

专业分工 市场化 ——》知识分子的变化

第二讲 社会组织

重点:中国社会组织的特点和变化,中国社会组织相对于现代性的组织有什么特点?

1,《国家与社会革命》: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 ——农民村社

中国的基层社会组织是农民村社,其基本特征有三:拥有的土地边界十分清晰;抑制个人的土地扩张;限制资源的流动。

2,韦伯——家长制(亚洲社会)

第一点谈到的主要是对外关系的特征,对内关系的特征主要是家长制,包括如下特点:独一无二的权威人物,一般是实物性而非货币性的报酬,权威人物往往是独裁者,是一种个人化的支配关系,森严的等级制同时又带有家长的温情。

3,许锒光——初级组织与次级组织

研究的视角主要看支配性的组织是什么,是初级组织,次级组织还是转型组织? 初级组织和次级组织的对比:时间性,初级逐步发展为次级。性质上,初级组织是一种个人化、等级制的关系;次级组织则是非个人化和非等级性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没有发展出标准的次级组织,主体是初级组织。次级组织是民间的、非亲属性质的、自主发展的组织。

中国清末曾出现过次级组织,比如一些自愿的士绅集团、学徒组织、教会、同乡会、茶馆等,但后来的革命扫除了这些组织,最终被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组织代替。在美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与中国不同,其中次级组织起到很大作用。为什么次级组织能够发展出公共利益?

费孝通“差序格局”,亲疏有别,派系和关系结构发展,造成不同派系中间的结构洞(Structure hole)和具有桥梁作用的人。中国的忠诚在于“跟人”而不是跟“某种原则”,但是“跟人”是否也能看作是某种原则。比如群众忠诚于毛,还是其思想体系和原则。

4,庇护关系 参见《礼物》。网状结构,上下级之间“照顾、优惠、保护”与“忠诚、服务、礼物”的交换形成的庇护关系网,相互都有特定的责任与义务,二者是“不平等的友谊”,但整体上是互惠互利的,提供各自所有的资源,交换自己所需的资源,是一种工具性和依赖性的关系,追随者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联系对方,而非是因为同意对方的观点,因此是对人不对事的。这种关系是强调信用的,不能容许背叛。给予和要求帮助都是具有正当性的。这种组织的形成,并非由于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各自对资源的需求,这种关系是以个人身份组织起来的关系,团结性和内聚性很高,因此组织化程度高,中心人物的动员能力也很高。这种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抵抗来自外部的掠夺。

庇护关系VS现代性的公共关系: 个人

非个人 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 工具性

价值、意识 非正式

法律化、正式 私下

公开 内聚

松散

等级性

职位分工(?美化)

5,组织化依附

《共产主义新传统》,国家通过工厂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国家通过它将权力渗入到社会基层,由此达成自上而下的一统制。如何实现?工人对工厂的组织化依附。

旧传统VS新传统,以1949年为分界:上下分离,士绅控制基层VS国家将权力深入到基层,从上而下控制社会。

V.Shue的意见与他不同,“蜂巢政治” ——》第6点

6,非正式组织 传统组织的现代性与现代功能 第三讲 社会关系/结构

一,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 林南在美国(现代)、台湾(中间)、大陆(传统)三地广发问卷,试图了解三地人际关系的共有模式及差异所在。

边燕杰研究:工人过节去哪儿送礼?能接触到哪些人?

1,西方思想中的重要部分,类似于国家、社会等。

这些研究都得先搞清楚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为什么总是二元分制,如公共、私人,国家、社会,普遍主义、特殊主义?因为中国哲学是整体性的和谐的哲学,西方哲学则是斗争性的哲学:现实本身和设置的理想社会之间的斗争,正是设置了这种差别,现实向理想推进,才能够前进。如:理想国。

2,公共与私人:

公共——对整体的。大家都可以接近、共享的,不排他的,无区分的,正式的,有共同的规则。

私人——对个人的。排他的,有权利限制,隐蔽的,收敛的,封闭的,非正式的,部分的。

在中国,公共与私人的定义(观念)与西方不同。一个例子,市政府档案馆进入要求介绍信,因为档案馆是公享的,在这里,“公共”的涵义与一般的涵义即“不排他性的”,就不一样了。

3,公共关系与私人关系:

公共关系——符合“公”的条件的关系。 私人关系——符合“私”的条件的关系。

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心决策点不同:决策点是某种大家共同承认的规则(通常是法律)还是私人?西方学者强调私人关系的发展对个人的保护性作用在于避免强权干涉。

社会学关注的重点是公共关系。韦伯认为,公法与私法的区分是现代社会法律的重大进展,它明确了不同领域的规则。

4,社会关系的中立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虽然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经常移动,但公共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评价现代社会的去个人化?它是一种进步,因为使人摆脱了对于其他人的依赖,由此摆脱了他人对我们的控制。私人关系仅仅是内在的、情感的表达,而公共关系更是基于责任、权力的关系,因而更需要保护。公共关系具有功利性和工具性,“具体是谁”并不重要,私人关系则是个人感情和表达的需要,“具体是谁”很重要。

二,在中国,公共关系和私人关系的混合

这种混合有两个特征:1,规则通用?2,私人关系可扩张到公共关系,用于公共生活;同时公共关系也可扩张到私人领域,两者边界十分暧昧。——》负面影响:利用公共关系为私人牟利,也可利用私人关系为公共事务服务。由此造成的不公正性更大。正面影响:可通过私人关系来服务于公共事务,如在乡村社会。 三,乡村社会的人际关系

波纹型的同心圆。越近中心,越是表达性,不需要送礼;越远于中心,越是功利性,越需要送礼。——》越往外,越被迫。 例如,林南的研究„„

A

B

C

D 四,公共关系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中的公共关系有哪些发展?

V.Nee 的论文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财富占有基本比较平均,主要集中在公用的机构,由干部掌握再分配权力,如房子、工资等,社会主义制度的平等计划使得人们的差别不大。进入市场经济后,财富的再分配权发生变化,主要分配由市场来进行,干部群体的分配权力弱化,Nee预言,当时和未来,干部群体的身份和地位弱化,即掌握政治资源的这些人地位下降。而生产者(包括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相应上升,他们地位将逐渐强大,占有财富。 中国的社会转型理论:Nee的3个结论——再分配经济VS市场经济

1)资源分配权力变化。改革开放后,再分配权对资源的控制力减弱,劳动力和商品的价格不再由权力掌握,而是由市场掌握,权力的地位下降。 2)市场动力发生变化。再分配经济缺少动力,缺少激励机制,(这个观点受到多方批评),竞争的目标是获得权力,而非创造性的竞争(知识、利润、技术等),也没有保护产权的激励机制。改革开放后,生产者的收入增加,中国的报酬体系慢慢流向“优秀的人”手中。

3)机会结构发生变化。改革以前,唯二的选择——干部or群众,当权者垄断性的权力,机会结构只利于有权者。改革开放以后,垄断性权力减弱了,其他的机会选择增加了,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的角色,现在的机会结构更加多元化。 普通人的机会、动力、地位增加,有权者则相反。

由此,Nee认为,中国发展的走向是由再分配走向市场,再分配中的获益者和市场中的获益者是相互弱化的,从公共关系来讲,是一个互克的关系。

对Nee的补充:干部和农民由于共具的某些因素(知识进步,学习,见识)可能都在增加获利机会等。

2, 相反意见,对Nee的批评。

Walder认为,Nee不了解中国。他的基本观点是,中国的转型经济虽然发生了类似于Nee陈述的变化,但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并未削弱,反而巩固了国家权力(再分配权力),而非互为弱化的关系。社会财富在哪里?查看国家支出和民间支出的比例,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比较。

Solinger类似于Walder的看法,提出“新合作机构。”中国商人和外国商人的不同,中国商人缺乏自己的来源等,必须依赖于国家、政府。 3, 社科院陆学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调查与公共社会关系的变化。 十阶层论,哪个阶层掌握着最多的资源?

第四讲 社会行为(主要针对中国)

一, 情景优先/导向

在不同情景下,与权威的交流不同。中国人法律的判决是据情景而定,依赖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身份以及法官对事件的看法。——》由此造成的批评:中国很难建立法制。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情景优先导向在中国社会正在弱化。

„„逻辑关系?两起案件:父母和子女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血缘or行为?

二, 情感提升

情感提升意为:尽可能地通过一种方式来调动人们的情感。

一位西方学者的观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区别在于,毛很善于在自己的行为中注入情感,而蒋在公众面前则不显露情感,显得很拘谨,因此毛比蒋更容易贴近群众。和远离大众的精英不同的是,毛在情感上贴近大众,唤起和激发大众同样激烈的情感。在根据地、土改运动中,经常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为群众演戏、诉苦和控诉的方式来激发情感,用这种方式将群众压抑的情绪抒发出来,以此加强了和群众的亲切感。这个模式持续到后来,变成重要的历史经验,成为中共的法宝,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他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宣传性的鼓动性的工作。美军的军中娱乐为打扑克消磨时间等,而中国军队则有庞大的文工团。——》共同生活中的情感提升。

国民党的培养重点则精英化,没有那么贴近民众。在西方,情感则是和理性对立的,是非理性的一个部分。

引申:《山楂树之恋》中“纯情”与历史背景的反应,《杜拉拉升职记》电影改编失败在于只抽离除了个人的感情。优秀的影视作品在于透过个人的感情来反映社会和历史,如《平凡的世界》——》我加的~·~ 个人的情感是和社会、道德、经济、乃至政治的背景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主角可爱、能够吸引人?生理上的东西是可以不断被替代的,精神上的原因则是不可替代的。主角相互吸引,走到一起的原因和由来,命运背景是什么——如《断臂山》。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比较少地关注这一点。

三, 关系依赖

一位西方研究者认为,中国人在私人关系中,情感反而不如关系重要。中国人能利用家庭成功地做成很多事情,尤其是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这在西方是做不到的。最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人能成功地使得家庭成员、家族成员进入一个企业。利用私人关系来促进经济上的成功,这有什么机制?

在中国基层的集体化,表面上的集体的,然而实际上是非正式私有产权的发展。宗族网络在中国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推动私营企业的发展,市场、信息、集资、雇工、核心决策层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亲属。宗族网络和私营企业的共变关系非常明显。

由此他认为,私人企业能够存活下来的主要原因,并非是和地方官员的暧昧关系,而是家族的网络资源。私人企业越和地方官员关系密切,则越是发展不起来。反之亦然。

在中国,强关系和弱关系在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信息的提供上,也体现在对于雇主的影响上。

四, 信任

一位研究者认为,中国人的信任度底,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他的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不符,由此受到一些批评。

社会资本学者举打保龄球的例子,美国人“独自打保龄球”,由此透露出信任感的下降,社会资本降低。

在传统情况下,约束中国人产生信任的机制是共同的生活、历史以及熟悉程度,后来发展为组织、单位的介绍。单位制弱化之后,社会的信任和约束下降了。很多学者认为,社会的流动和开放造成了信任度的底下。

孩子短期的照看凸显中国人没有公共的信任,请保姆公司还是请自己的熟人和父母。市场机制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完善在更大程度上制约了这个机制,信任的成本和违约的代价制约了信任的发展,如助学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方式不能再用来巩固信任了,而法律成为新的机制。

第五讲 社会秩序模式/模式

引——母亲给姐弟分蛋糕的例子。两种秩序。第一种是有第三方权威存在的秩序,第二种是由当事人双方合约形成的秩序,这种秩序冲突最小。另外一种秩序,永远是让弟弟吃大的,姐姐吃小的。(中国常有的秩序)

一,学者提出,影响秩序的要素: 1)权威(统一的规则) 2)合约

3)对等的关系(冲突最小的秩序存在对等的关系) 4)意识形态(参见“二元整合秩序”)

5)组织(国有企业在基层衰退的例子——国有企业作为基层的一个大细胞,它的兴衰极大地影响到基层的秩序和发展;回忆中国乡村社会,士绅为中心的一系列秩序体系正是通过它所控制的组织来实现的,费孝通提出的

6)权力——不同于权威,专指控制权,尤其是政治控制权《——这个思想来自于《利维坦》经典理论。大多数人统一权力对于秩序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权力和国家权力两种思想脉络。 7)社会网络/社会关系 如果社会资本多(信任强),那么冲突少,秩序好。

二,社会结构对于社会秩序的影响 1,从客观上说,什么样的社会结构对于维系一个社会结构是有正面意义的? 改革开放前,中国单一的社会结构与平均主义思想以及刚性(无法撼动的)的权力和权威——》社会冲突较少。

改革开放后,社会结构异质化和多元性增强,需要一个利益协调机制。——不同的代表能够在机制中提出看法并影响政策,这个机制能够避免冲突极端化。一个秩序并非没有冲突,而是有一个能够协调冲突的机制。

2,从主观上说,为什么这个社会结构会被大家多同意?(目前尚未无统一定论)

社会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结构是客观的——》社会结构是由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组成。一篇文章提出几个影响结构变迁的steps:先锋者实践(社会上的不同意者)—》正当性阐述—》模仿和扩散—》广泛的认同发生,解释了秩序的变化和演进(秩序为何能和平而非颠覆性的变化)

三,中国社会秩序

引: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中国人天生不重视秩序,因此社会缺少秩序。 为什么在中国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规则始终不能建立?

张静文章“规则的不确定”,中国的秩序模式不同于西方。

西方是规则模式,事先建立一个强硬的、明确的、公开的规则,用以保护秩序,每个理性人都会衡量,因此秩序增强。——》法制模式 然而中国的模式不同,中国模式被张定义为“利益政治模式”,其中,政治是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采取的竞争性的行动,尤其是争取控制权的行动。与规则模式不同的是,利益政治没有一个统一的不可变规则,而是每次都需重新讨价还价,建立规则。竞争输赢是依靠力量、势力的对比来决定,而非恒定的规则来决定。“不是看谁有理,而是看谁有人”,利益倾向于势力大的人。案例中不同的赢家:企业家、村委会、企业主、农民。无法确定哪个群体总是赢家,但可以发现规律,势力大的一方容易成为赢家。——》利益政治模式

为什么法治在中国总是难以实行?——中国文化和历史不允许„„

第六讲 社会思潮

引:法国大罢工的思考-欧洲法团主义-理想类型

西方的利益协调机制:政党提出自己关于国家治理的设想和方案—用这些方案吸引民众—民众基于自己的利益去支持某个政策—政党候选人竞争国家领导人—投票选举来获得领导人职位,直接选举和精英(精英是大众选择而成的)选举一起进行,如有矛盾,由法院裁定。精英-大众-法官的制衡。 这种机制的问题:形成一个长期而言的平衡的机制,通过选择来平衡多方利益。

一,上世纪50年代英国经济史学家马歇尔提出理论——为什么要建立现代福利国家?建立什么样的福利国家?

演讲内容:经济的发展以及两极分化,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冲突,代表分别为资方和工会,这种冲突可能使得社会面临着革命的危险。马克思已经看到这个问题。但是,马克思只注意到了经济财富占有的不平等——经济机制,在一些强劲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未发生革命或大的*,因为有另外两项因素综合了经济不平等导致的冲突,其中一个是社会机制——社会福利,另一个是政治机制——投票。1, 社会福利需由国家提供,因为1)福利能够使得弱者得到照顾2)福利来自于公民的权利。因此,社会福利必须是由国家建设的一个公共服务,它综合了权利的不对等,保护和提高弱者的生存,从而使得经济体制能稳定地进步——》暴力变得不重要,有秩序地改变成为主流。他的权力被总结为“公民权责”体制,形成基于经济权利,社会权利和政治权利的体系。

二,中国的状况

中国的情况很像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早期的预言,在政治权利的实行上,听证会起着一定作用,但目前的关注主要停留在微观的具体的层面上,其中有意识形态的障碍,理念上的障碍,体制的障碍,也有技术障碍和社会发展的障碍。《——社会的分化和组织化、公开化尚未成熟。

西方学者曾普遍认为,中国没有利益协调机制,只有控制和压制。《——疑问,为什么这种状况不爆发反而能长存?——》寻找社会中存在的不同于西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基层工会的作用(虽然较弱但是仍发挥作用),可以讨论的问题:工人的奖金、分房即其它有关福利备案。

推荐第10篇:八项保障制度

八项保障制度 扎实推进党务公开

近日,笔者从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一勘探队获悉,该队党委为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定八项保障制度扎实推进党务公开工作。

·例行公开制度

将例行公开列入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目录的事项,按规定及时主动公开;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报上一级党组织备案。公开事项如需变更、撤销或终止,由制定党务公开目录的党组织批准并备案后,及时公布并作出说明。

·申请公开制度

党员按有关规定向党的基层组织申请公开相关党内事务。对申请的事项,可以公开的,党的基层组织应向申请人公开或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暂时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及时向申请人说明情况。

·党内情况通报制度

及时公布党内信息,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主要通报党的基层组织党内事务、与党员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以及其他应通报的有关情况。

·信息反馈制度

设立热线电话、意见箱、电子邮箱等,畅通信息收集渠道,明确专人收集、筛选、整理

党员通过各种渠道反映的意见和要求,认真研究处理。

·监督检查制度

采取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暗访、调研、督查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推动工作落实。

·监督员制度

各党支部聘请部分党员作为党务公开监督员,加强对党务公开工作的监督。监督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落实,监督党员意见、建议的办理情况。

·考核评价制度

把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情况作为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年度工作考核和党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适时组织党员对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情况进行评议,并及时公布评议结果。

·责任追究制度

对党的基层组织不按规定公开或弄虚作假的,按照有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11篇:经费保障制度

卧龙中学党建经费保障制度

1、经费预算。党小组要在年初根据年内要开展的党建活动所需要的经费编制具体的预算,将开支的具体项目和所需资金逐一列出,经集体研究确定。

2、经费来源。党建经费主要由同级行政单位解决,确保党建活动的正常开展。

3、经费管理。建立帐目,做到资金来源清楚,支出项目有时间、有用途、有金额。

4、经费审批。经费使用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由集体研究以后,负责人签字审批,经办人签字,经费方可支出。

5、经费使用范围。(1)培训党员;

(2)订阅或购买直接用于开展党员教育的报刊、资料和设备;

(3)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 (4)补助生活困难的党员。

第12篇:后勤保障制度

后勤保障制度

一、技术性要求

1.要重视队伍素质的提高,包括需要充实具有较高学历和知识结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加强对现有后勤队伍的培训提高,使后勤队伍的人员结构合理化;

2.要重视后勤设备的更新、革新和改造,保证后勤设备技术的先进性;

3.要吸取国外医院后勤管理的先进经验,从管理水平上来个飞跃提高,才能适应医院业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4.要重视对后勤人员的技术职务和晋升考核工作,鼓励后勤人员勤奋努力,通过多种成人教育的途径来提高学历结构比例,调动后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安全性要求

1.树立安全意识,严格执行安全制度,执行安全操作规范,定期进行安全教育;

2.要把安全制度作为后勤保障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尤其要明确后勤部门的安全管理重点,制定安全管理标准,并切实落实;

3.要对可能发生不安全因素的后勤班组或某些操作,加强重点管理和防范;

4.要立足于事先的防范,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性设备器材,要定期维修

检查、保养完好、坚持“四定”制度(定岗位职责、定操作规程、定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修)。

三、经济性要求

1.加强计划性,做到合理配置。充分提高后勤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效果,避免资源闲置或配置不当造成损失;

2.要充分发挥后勤设备的潜力。通过对设备的更新、革新、改造,做到充分挖掘设备潜力并合理利用;

3.要充分重视定期检修,做好维护保养,提高后勤设备的使用寿命,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4.要充分重视节能工作,包括节约用电、用水、用燃料(煤、油)、用材料等,在保证诊疗需求和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减少能源消耗;

5.要重视成本效应分析,对采购、领取、报废等都要进行阶段性可行性分析评估,全面降低后勤成本开支和消耗。

一、保障物资供应

医院后勤工作必须根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各阶段医院的中心工作需要,根据医疗护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后勤工作计划,千方百计地保障各方面的后勤供应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做到:

1.处理好后勤服务和后勤管理的关系。

2.坚持“三优先”的原则。

凡属临床医疗业务第一线需要的项目要优先安排,凡属急重病人抢救

(尤其是在重大社会事故后对大批伤病人的抢救时)需要的物资要优先供应,凡属有利于医院重点学科发展的问题要优先解决;

3.注意保障供应过程中的计划性。

要加强后勤保障工作的计划性,并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反馈信息,改进工作,当好参谋,做好服务。

二、主动及时服务

1.在树立服务指导思想的基础上,加强后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保证后勤工作的常规运行,尤其应坚持“四下四上”,即下收、下送、下修、下换,服务上门、送货上门、收物上门、维修上门,努力为医疗临床第一线排忧解难。

2.后勤领导成员要坚持每周行政查房制度,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使后勤工作始终为医疗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主动、及时、准确、高效、优质、安全地提供后勤服务。

三、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医院后勤工作内容繁杂,随机性和应急性较强,因此要保证后勤工作的连续、有序、高质,必须建立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保证后

勤工作岗岗有人在位尽责,各类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并在制度、规范和操作规程等约束和指导下开展工作,逐步加强医院后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检查考核,

制定奖惩措施,运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调动后勤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坚持勤俭节约原则

应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每个后勤人员都应以主人翁当家作主的态度来办后勤,为医院开源节流,对物资设备的管理利用做到合理高效,使器械设备通过精心维修保养达到提高使用寿命的目的。

五、加强财务监督

要建立审批制度、验收核对制度、严禁收受“红包”或私拿回扣等不正之风的相应规定,保证后勤人员始终清廉不染。

第13篇:资金保障制度

长沙邮政速递邮件处理中心工程

资金保障制度

为更好地落实公司的安全文明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安全生产资金的供给,保障安全文明施工,制定如下施工现场安全文明资金保障制度。

一、工程进场后项目应制定安全文明费使用计划,要求填表(见表5-2-01),项目经理对工程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计划的实施负全面责任,确保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专款专用,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可以超计划,但不能缩减。

二、项目部应按合同约定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金额和支付方案及时向建设方收取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专户存储,按工程施工进度专款使用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并接受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督机构的监督。

三、项目部应对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单列,项目开支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包括:购置、更新、改善施工安全生产条件和作业环境的文明施工费、环境保护费、临时设施费、安全施工费、以及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和现场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物品支出、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重大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评估、整改、监控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演练支出等费用;

四、项目实际发生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发票要交项目会计入账。项目各月发生的安全防护文明施工措施费要求填表。

湖南德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第14篇:七项保障制度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追究制度

一、对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的明令禁止的不正之风不制止、不查处,或者对上级领导机关交办的党风廉政责任范围内的事项拒不办理,或者对严重违法违纪问题隐瞒不报、压制不查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二、直接管辖范围内发生重大案件,致使国家、集体资财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或者造成恶劣影响的,责令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辞职或者对其免职。

三、违反《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选拔任用干部,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提拔任用明显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人的,给予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四、授意、指使、强令下属人员违反财务制度或弄虚作假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警告、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五、授意、指使、纵容下属人员阻挠、干扰、对抗监督检查或者案件查处,或者对办案人、检举控告人、证明人打击报复的,给予负直接领导责任的主管人员严重警告或者撤

1

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六、对配偶、子女、身边工作人员严重违法违纪知情不管的,责令其辞职或者对其免职;包庇、纵容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其他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内容第二款规定,情节较轻的,给予批评教育或者责令作出检查,情节较重的,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或者党纪处分。

具有上述情形之一,需要追究政纪责任的,比照所给予的党纪处分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实施责任追究,要实事求是,分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

2

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考核制度

为了督促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责任的全面落实,建立长效机制,特制定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制度。

一、考核目的: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文件精神,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和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存在的问题,弘扬正气,规范行为,在全办形成讲廉洁、讲奉献、讲大局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考核原则: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对办属各单位进行考核。

三、考核时间:在每年12月份,组织一次考核。

四、组织形式:结合年终办工作目标考核,对办属各单位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具体工作由办纪检组统一组织协调。

五、考核内容:各处室负责人及其成员思想、作风、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规定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情况。

六、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七、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列入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一项重要内容。

3

办领导廉政谈话制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做到关口前移,警钟长鸣,特制定办领导廉政谈话制度。

一、廉政谈话对象主要是各处室负责人。

二、采取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的方式进行。

三、每半年开展一次,具体时间由办党组决定。

四、一般情况下按照领导的分工,分别负责对分管单处室的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

五、廉政谈话统一在办党组的领导下,由党总支负责组织协调,督促落实。

六、谈话的重点各处室负责人的勤政廉政情况。包括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以及落实办党组和上级决定、指示和工作部署,执行廉洁自律规定,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方面的情况。

七、通过谈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指导。

八、办纪检监察室同志参加谈话,并负责将谈话情况整理归档。

4

领导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

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廉政勤政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构筑思想道德防腐线,特制定科级干部任前廉政谈话制度。

一、谈话对象:办新提拔的领导干部。

二、谈话方法:在办党组的领导下组织实施。谈话采取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方式进行。

三、谈话时间:在办党组对拟任干部公示结束后、正式任命文件下发前进行。

四、谈话程序:

(一)确定谈话领导和分工:由办党组研究决定负责谈话领导;党总支负责具体协调,提前做好谈话前的准备工作。

(二)制定方案:谈话前,办党总支根据谈话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谈话方案,做好充分准备,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谈话内容:学习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有关规定,明确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及要求,听取谈话对象个人、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及对党风廉政建议的认识、打算及建议。

(四)完善档案。办党总支负责整理谈话记录。

5

诫勉谈话制度

为了认真贯彻上级有关规定,扎实做好对个别同志的思想教育和挽救保护,特制定诫勉谈话制度。

一、诫勉谈话必须在办党组的领导下,由办党总支负责具体组织协调,并负责诫勉谈话的记录。

二、诫勉谈话的重点是对有苗头性问题和经查有违规行为,但情节比较轻微,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和人员,指出错误,严肃批评,帮助查找原因,分析危害,提出整改的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三、谈话的形式,根据情况可采取个别谈话或集体谈话的形式进行。

四、由办党组确定参加谈话的领导、处室人员和谈话时间等有关事宜。

五、谈话对象要根据自己的问题,进行认真自省、自警,写出思想检查,引以为戒。

六、诫勉谈话记录,由办党总支整理、负责归档。

6

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城管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制度。

一、外部监督。办每年由主要领导带领相关人员到有关部门、企业、听取和征求意见和建议,对反映出的问题责令相关单位进行整改。

二、内部监督。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上下监督为重点;发挥党总支、工会等党、团组织的交替监督作用。

三、日常督查。把经常性检查纳入办百分考核,实行日检查、日监督。

四、对检查的结果报送办领导审阅后,适时进行通报,并存入档案。

五、对检查出的问题,凡属共性问题,由办党组研究制定出具体整改意见和措施,实施集中整改;凡属个性问题,指定相关处室或个人限时整改。同时,视情节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15篇:社会保障制度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保障制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受到广大国民的关注,一个高效透明、责权清晰的社会保障管理及管理体制,无论对于建立与完善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还是对于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公共管理的一部分,社会保障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需要不断挖掘与提炼的新兴学科。本书作为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研究的一部分,希望能为中国社会保障管理研究做出有益的贡献。

2.生育保险制度

答:生育保险制度:1994年,为配合《劳动法》的贯彻实施,维护企业女职工的合法权益,保障她们在生育期间得到必要的经济补偿和医疗保健,均衡企业生育费用负担。这就是所谓的生育保险制度。

3.养老保险

答: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五大险种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4.国家卫生服务模式

答: 模式就是模板、样板的意思,是可供别人模仿和学习的一系列做法或工作方式。模式的建立是一项科学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多个部门协调配合、各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并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一个可做参考的模式或原型,或起模仿作用或起启发作用,否则,就会多走弯路,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在广泛的范围内迅速推广这项工作。

5.失业

答:在经济学范畴中,一个人愿意并有能力为获取报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即认为是失业。失业率是劳动人口里符合“失业条件”者所占的比例。实际上,确定确实在找工作的失业人员数量是非常困难的,特别是在找到工作前失业救济金已经过期的那些人的数量。失业的历史就是工业化的历史。在农村这并不被看作是一个问题,尽管农村劳动力的隐性失业人员几乎没什么事可做。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工伤保险应遵循的原则。

答:

1、无责任补偿(无过失补偿)原则。该原则是指工伤保险在补偿工伤职工时,不追究受害人责任,就是无论职工在事故中有没有责任(除职工本人犯罪或严重失职外),都应依法得到补偿。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故意自残、自杀或犯罪、酗酒导致的伤亡,是不予认定工伤的,同时也是得不到补偿的。

2、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原则。该原则强调工伤保险的实施是受到国家法律的规范,工伤保险的实施是带有强制性质,所有的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实行工伤保险。

3、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该原则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基本原则。首先,工伤保险是通过法律,强制征收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采取互助互济的办法,分担风险。其次,在待遇分配上,国家责成社会保险机构对费用实行再分配。这种基金的分配使用,包括人员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调剂。

4、个人不缴费原则。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统一规定的行业基准费率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5、因工伤残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该原则强调对于由职业伤害与工作或职业病有直接关系的伤残,医疗康复、伤残补偿、死亡抚恤待遇均比其他保险水平高,只要是工伤,待遇上不受年龄、性别、缴费期限的限制。因病或非因工伤亡,与劳动者本人职业无关的事故补偿,许多国家规定的待遇水平比工伤待遇低得多。

6、经济赔偿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原则。该原则强调单位和职工个人应该做好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对于可以预见的工伤事故或可能引起职业病的情况,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7、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对因工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是因工死亡的职工,职工和遗属在得到补偿时,工伤保险机构应支付一次性补偿金,作为对伤害者“精神”上的安慰。此外,对供养的遗属根据人数要支付长期抚恤金,直到他们失去供养条件为止。

8、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为了区别不同伤残和职业病状况,发放不同标准的待遇。各国在制定工伤保险制度时,都制定了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并通过专门的鉴定机构和人员对受职业伤害的职工受害程度予以确定。

9、区别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原则。直接经济损失是指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个人所受的经济损失,与职工的直接经济收入相关,即职工的工资收入。直接经济收入必须给以及时的较优待的补偿。间接经济损失是指职工直接收入以外的其他经济收入的损失,包括兼职收入、业余劳动收入等。这部分收入不是人人都有,是不固定的额外收入,该部分收入不列入工伤保险的经济补偿范畴。

10、集中管理原则。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的一部分,无论从基金的管理、事故的调查,还是医疗鉴定,由专门、统一的非盈利的机构管理是各国普遍遵循的原则。一般有三种管理模式:(1)职业伤害保险管理独立于其它社会保险制度,基金独立管理使用;(2)基金独立,但在行政管理、政策制定同属一个社会保险管理机构;(3)工伤保险制度包括在社会保险制度之中。

2.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答:社会救助法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基础

社会救助法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实现社会公平为价值基础。社会救助基于国家财政向社会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需要,既不是强调国家公权对公民权利的干预,也不是规范公民、意思自治。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规范国家调节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承担对社会困难群体的扶助责任和义务,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求适度平衡,一定程度实现社会公平。

社会救助法是实体法和程序法的统一

现代社会,获得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政府在其中负有严格的责任。有关社会救助的权力的实施和权利的实现及其救济不仅是行政行为和司法行为,而且是严格的程序和过程。因此,社会救助法不仅是规范社会救助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还必须规定主体资格,救助程序,权利义务实现方式等。

3.简述社会保障的机构设置。答:1.决策协调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一般由政府权威机构担任,主要担当向立法机构提供依据,协助制定社会保障的有关法律,并根据法律导向制定有关政策、制定发展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和预算的审议。同时,还负有对社会保障各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协调的重任。

2.业务执行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根据不同的体制模式,由政府职能部门或事业单位及社团组织担任。它实际是执行国家社会保障方针、政策的综合职能部门,通常要接受中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的双重领导,并且负责执行政策法规、落实实施方案,以及具体经办社会保障各项目费用的征集、核算和发放工作。

3.资金运作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可以由社会保障基金独立运作,也可以委托专设的基金公司。它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统一运作和保值增值,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需求。它与业务执行机构关系密切但同时处于平行关系,根据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的发展需要,可分别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资金运作机构。

4.监察监督机构。这一层次的管理机构应由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领导下的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担当,主要行使对社会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各项目基金的收支、营运和管理的监督权。监察监督机构的组成人员应包括政府部门负责人、社会贤达人士、公众代表和专家。此外,监察监督机构还上连立法机构的法律监察,下通广大民众的社会监督,通过包括审计在内的多种途径,使得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既定方针政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4.简述社会保险基金的特征。

答:社保基金投资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买卖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证券投资基金、股票、信用等级在投资以上的企业债、金融债等有价证券。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社保基金)是指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理事会)负责管理的由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及股权资产、中央财政拨入资金、经国务院批准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收益形成的由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基金。

人口老龄化的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养老保障改革,确立了新的养老体系框架。但是,中国养老体系仍然面临着严峻挑战。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作为我国社会保障重要财力储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创新与发展。

三、综合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论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内容。

答: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办法。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上,可灵活选择季缴、半年缴、年缴等。

5、在待遇发放上,实行普惠制补贴,即对试点开始时年满的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在取得保险资格后。每人每月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1:1:1的比例发放基础养老金30元。

6、在缴费年限上,建立约束机制,对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自试点开始,年满45周岁及其以上,且逐年足额缴纳保险费的,达60周岁才可以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

7、在基金管理上,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

8、在激励机制上,参保农民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9、在经费保障机制上,建立了服务人群与业务量挂钩的经费保障机制,按参保对象每人每年3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经办人员不足和经办机构经费短缺问题。

2、论述社会福利的特征和作用。

答:社会福利基金的特征 社会福利基金是依据社会福利制度建立和筹集的,其特征主要表现为:

一是社会福利的权利与义务的非对等性

社会福利基金的资金主要由国家和单位提供,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享受各项福利待遇无须实现尽义务,即权利和责任没有直接的关系。

二是社会福利基金作用的对象具有普惠性

社会福利基金是国家或社会向全体社会成员单向提供的,强调人人有份的普惠性。但是,由于国家社会福利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趋向,项目是为特殊群体提供的,主要是给那些特殊的对象给予照顾和保护。在特殊群体中,各个对象享受福利待遇的机会是平等的,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平等。

三是享受社会福利基金待遇的标准是一致的

社会福利基金追求与所有同类对象给予享受一致的标准,即无论“贫富贵贱”都是一个待遇标准。[

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

社会福利基金的作用在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和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带有福利性质的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提供的收入保障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提供低费用或免费的福利待遇,另一种是提供现金补贴。国家举办福利院为特定的人群提供生活保障。

第16篇: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用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社会互助

目录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二)优抚安置的对象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前言

社会保障制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1601年英国女王颁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济贫法》,这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部分是为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险,第一个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德国颁布的《疾病社会保险法》、《工伤事故》、《老年和残障》,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最完整的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制度产生。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一词由此产生,它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目前社会保障制度已推行到全世界的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全社会成员基本生存与生活需要,特别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遭遇灾害、面临生活困难时的特殊需要。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实现。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各项不同性质、作用和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成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公平性、普遍性、法制性和互济性。现代国家必须制定社会保障法律规范,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真正得到贯彻实施。

二.社会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 (Social Insurance) 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计划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它是一种再分配制度,它的目标是保证物质及劳动力的再生产和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等。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2.社会保险的主体是特定的。包括劳动者(含其亲属)与用人单位;

3.社会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

4.社会保险的目的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

5.保险基金来源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缴费及财政的支持。保险对象范围限于职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保险内容范围限于劳动风险中的各种风险,不

包括此外的财产、经济等风险.(三)社会保险的功能

1.稳定社会生活的功能

2.再分配的功能

3.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

三.社会救济制度

(一)社会救济的定义

社会救济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保证每个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权利,而对贫困者提供物质帮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城乡困难户救济等。国家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对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残疾等原因而无力维持基本生活的灾民、贫民提供救助。包括提供必要的生活资助、福利设施,急需的生产资料、劳务、技术、信息服务等。

(二)社会救济的对象

1.城市中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孤老残幼(定期定量救济对象),无固定收入或收入不足以维持当地生活水平的居民(临时救济对象);

2.1961~1965年6月9日期间被精简退职的1957年年底以前参加工作的老弱残职工;

3.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被宽大释放的原国民党的党、政、军、特人员中无家可归者,生活困难的台湾同胞、去台人员亲属,因公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下乡知识青年,计划生育医疗事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生活困难的刑事犯罪分子家属,生活困难的归国华侨和侨眷等。

四.社会福利制度

(一)社会福利的定义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对生活能力较弱的儿童、老人、母子家庭、残疾人、慢性精神病人等的社会照顾和社会服务。社会福利所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包括生活、教育、医疗方面的福利待遇,而且包括交通、文娱、体育、欣赏等方面的待遇。社会福利是一种服务政策和服务措施,其目的在于提高广大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使之得到更多的享受。同时,社会福利也是一种职责,是在社会保障的基础上保护和延续有机体生命力的一种社会功能。

(二)社会福利的内容、对象、形式

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现金援助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直接服务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主要内容有:医疗卫生服务、文化教育服务、劳动就业服务、住宅服务、孤老残幼服务、残疾康复服务、犯罪矫治及感化服务(见矫治社会工作)、(见感化教育)、心理卫生服务、公共福利服务等。服务对象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军人及其家属、贫困者,以及其他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和家庭等。服务的形式有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包括国家、集体、个人兴办的社会福利事业

的收养、社区服务、家庭服务、个案服务、群体服务等。

五.优抚安置制度

(一)优抚安置的定义

优抚安置,是指国家对从事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如军人及其亲属予以优待、抚恤、安置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优抚安置的对象主要是烈军属、复员退伍军人、残疾军人及其家属;优抚安置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抚恤金、优待金、补助金,举办军人疗养院、光荣院,安置复员退伍军人等。

军队离休干部生活待遇的具体项目包括:离休费、副食品价格补贴、生活补贴、粮油调价补贴、教龄护龄补贴、地区生活补贴、交通费、探亲路费、荣誉金、防暑降温费、保留福利补贴、保留伙食补贴、少数民族补贴、政府特殊津贴、残废金(伤残保健金)、生活补贴、住房补贴、公勤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电话补贴费、水电补贴费、军粮差价补贴、冬季取暖补贴费、军人职业补贴费、服装费、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生活津贴。离休干部实际享受的待遇项目根据其实际情况确定。

(二)抚恤补助对象

根据《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规定,优抚对象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役军人(含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现役指战员);革命伤残军人;复员退伍军人;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现役军人家属。

并不是所有的优抚对象都可以享受抚恤补助待遇。按国家现行规定,革命伤残军人享受伤残抚恤;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中符合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定期抚恤;在乡红军老战士、西路军红军老战士享受抚恤生活补助费;红军失散人员和符合规定条件的在乡老复员军人享受定期补助;少数带病还乡、医疗生活困难很大的退伍军人也可享受定期补助待遇。

六.社会互助制度

(一)社会互助的定义

社会互助是指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团体和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的扶弱济困活动。社会互助包括两个方面:为受助者提供资金的社会互助。包括社会(国内)捐赠、海外捐赠、互助基金和义演义赛义卖,等等。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社会互助。包括邻里互助、团体互助和慈善事业,等等。

(二)社会互助的特点

1、相互认同和相互依存

2、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

3、利他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社会互助

4、返朴归真

第17篇: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1、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三大挑战。从长期看,要解决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从中期看,要减轻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社会震动;在近期,要考虑如何根据宏观经济形势波动适时调整各有关项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经济的稳定增长。

2、保障范围覆盖不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保险资金开始转向社会统筹,在体制上围绕着\"一个中心,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具体运行,但当前的三条保障线还不能全部覆盖城镇贫困范围。我国现有城镇贫困人口3100万以上,1999年享受社会保障的总人数不足300万,2000年不足400万。在最低生活保障覆盖范围之外,传统的民政救济对象是\"无劳动能力\"的人,是为数较少的边缘群体。而在体制转轨中,\"有劳动能力\"却失去工作机会的人,也已经陷入贫困的境地,他们的基本生活也应得到保障。事实上,这部分人中的绝大多数既拿不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他们约占城市\"下岗\"、\"失业\"、\"待岗\"总人数的70%以上。

3、农村社会保障亟待发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经济结构相适应,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呈明显的二元化特征: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业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农村,则实行家庭保障与集体救助相结合而以前者为主的保障制度,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核心内容的社会保险,未在农村建立。有的人提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经与国际劳动组织的有关条约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农村社会保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财政支出方面的失误。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占中央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加拿大为39%,日本为37%,澳大利亚为35%,我国只有10%左右,而这10%的投入也是绝大部分给了城镇职工。

4、下岗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下。我国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极其低下,仅覆盖正式职工,并不包括农村就业人员和城镇非职工人员。目前,国家用于失业保险金的经费占GDP的比重还很低。国家用于下岗失业保险的经费包括两部分:一是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属于临时性财政支出,其中包括企业支付的一部分费用;二是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二者合计占GDP的比重,1996年为0.16 %, 1

1999年提高到0.51%;二者合计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重1996年为1.21%,1999年为4.20%。

5、立法滞后。在我国,除1953年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可视为社会保障立法外,还没有第二部社会保障法律。虽制定了规定和条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规定和条例不具备法律的权威性,执行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其次,有的规定或条例规定得较早,已不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最后,有的规定和办法具有明确的临时性,即权宜之计。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发展。

1、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0年颁布《救济失业工人的办法》,对解决旧中国遗留的失业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包括养老、伤残、遗属、疾病津贴、医疗、工伤和职业病、生育待遇等保障项目。此后,国家颁布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并根据社会发展对有关政策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局限于城镇地区,重点是国有企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84年,开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86年,建立了城镇失业保险制度,199

4、1996和1998年分别开始实施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1999年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2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制度结构:中国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

社会保险: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5个项目。国家依法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失业、疾病、工伤、生育时获得帮助和经济补偿,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

社会救济:中国政府对因各种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救助。救助的对象主要是:没有劳动能力且没有生活来源者;或虽有收入来源,

但生活水平低于法定最低标准者;或虽有劳动能力和收入来源,但由于意外灾害使生活暂时无法维持者。

社会福利:中国政府和社会向特别需要关怀的社会成员提供必要援助,目前主要包括老人福利、儿童福利、残疾人福利等。

优抚安置:中国政府和社会对军人等特殊工作者及其家属予以优待、抚恤和妥善安置。

社会互助: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社会成员自愿组织和参与扶弱济困活动。目前主要有工会、妇联、青联等社会团体组织的互助互济,民间公益事业团体组织的慈善救助,居民组织的各种形式的互助等。

3、管理体制: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共同负责的计划。中央政府的职责是,制订全国统一的法规、政策和标准,对困难地区提供资金帮助;地方政府的职责是,根据中央的统一政策制定本地法规、政策和标准,筹集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社会保障待遇。

中央政府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的主要机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卫生部和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管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项目;民政部负责管理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项目;卫生部负责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部负责制定社会保障的财政政策和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的财政监督,为社会保障计划提供补助资金等。各省、市、县政府设有同样的行政管理机构,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职能。中央、省、市、县分别设立隶属于政府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的、非营利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要职责是,办理参保登记,收缴社会保险费,记录缴费,管理个人账户,确认并支付待遇,管理社会保险资金,提供查询等。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人员:(1)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即“三无”人员);(2)无劳动能力或缺乏劳动能力致贫的对象;(3)家庭成员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对象;(4)有生产生活能力但生活水平低于保障标准的扶贫对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由县、乡、村三级按比例共同负担(个别县(区)村级不负担),市财政每年安排部分资金对贫困村进行调剂补助。

(二)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合作医疗。我市农村合作医疗始于上世纪50年代,它通过乡、村集体经济和每个成员共同出资来筹集医疗资金,不仅为农民提供一般的门诊服务,而且还承担着疾病预防和饮食、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对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种种原因,合作医疗资金筹资困难,加之药品价格等因素,这项制度近乎名存实亡。

2.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我市于2001年6月颁布了《泉州市外来工农民工住院医疗保险暂行规定》,从当年7月份施行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由农

民工所在单位按上年度全市社会平均工资总额的2.5%缴纳医保费用,个人不负担,对参保的农民工推行医疗保险。目前,全市约有1700名农民工参加住院医疗保险,人均月缴纳25元。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我市的农民养老与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状况基本相同,仍以家庭赡养和土地保障为主,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实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其提供了制度基础。

1.五保供养。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已产生,它规定集体经济必须保障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扶)养义务人的吃、穿、住、医、葬(未成年人保教)。目前,我市落实五保待遇的有4176人,其中有266人在农村敬老院集中供养,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73元,年供养经费55万元;分散供养的有3910人,平均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07元,年供养经费500多万元。我市五保户的保障水平要高于低保标准,其生活水准不低于当地农村的平均水平。

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指由政府组织和管理,将农民在谋生能力较强时期的保险投入积累起来,保障农民老年基本生活的制度。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从1992年开始试点,至2003年9月底,全市参保农民23.9万人,2003年实际缴费人数2242人,收取保费(含利息)455万元,历年滚存基金节余11045万元,近年来,主要重点抓好村干部、义务兵、计生对象的参保及已保人员的续保工作,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在基金管理上,坚持“省级统一代管,市级监督指导,县级平衡核算”的管理模式。

第18篇:食品卫生保障制度

食品卫生保障制度

(一)食品与非食品、生食品与熟食品分开摆放,避免食品交叉感染。

(二)展示食品的货架、用具必须在展示食品前进行清洁消毒,并定期进行保洁、消毒,用具不混用、不乱用。

(三)销售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有完整的包装或防尘容器盛放,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

(四)展示柜的玻璃、架子、灯罩、价格牌不得直接接触食品,展示的食品不得直接散放在货架上。

(五)销售人员必须持有有效健康证明上岗,穿戴整洁,并保持个人卫生。

(六)配备专职或兼职食品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制度的监督落实工作。

(七)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检查内容应包括从业人员个人卫生状况;陈列的各种防护设施设备,冷藏、冷冻设施卫生和运转情况以及周围环境卫生。

(八)发现问题,由卫生管理人员跟踪改正。

(九)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记录。记录必须完整、齐全,并存档。

四、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制度

(一)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参加食品安全知识、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培训以及操作技能培训。

(二)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包括实习工、实习生必须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

(三)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记录归档,以备查验。

(四)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工作,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档案。

(五)食品经营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不得超过期限使用健康证明。

(六)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19篇:志愿者保障制度

志愿者保障制度

第一章 总 则

为保证我院志愿者工作的有序开展,进一步规范志愿者的行为,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根据上级的相关指示,我院志愿者工作委员会特制定志愿者奖惩及保障制度。坚持做到权利与义务统一,奖罚分明,进一步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

第二章 权利和义务

第一条 权利

(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二)接受相关的志愿服务培训。

(三)要求获得从事志愿服务的必需条件和必要保障。

(四)对志愿服务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在岗位确定之前表达工作岗位的意愿。

(六)参加志愿者评比表彰。第二条 义 务

(一)遵守志愿者章程和规则、志愿者协会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及我院有关志愿者的相关规定,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二)根据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依时提交相关的资料。

第1页共4页

(三)履行经本人签署的志愿服务承诺书,传播志愿服务理念。

(四)完成相应的培训和考核。

(五)服从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指挥和调配,认真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任务。

(六)服从志愿服务期间所在团队的管理。

(七)自觉抵制任何以志愿者身份从事的赢利活动或其他违背社会公德的活动(行为)。

第三章 激励与处罚

第三条 激励措施

(一)对自愿参与志愿者服务并完成最低服务时间的个人给予2-4个医院继续教育学分。

(二)对自愿参与医院志愿者培训,做到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自觉遵守会场纪律,并通过考核的个人,颁发相应的志愿者培训证书。

(三)对服从上级指示,并表现出色的个人,给予一定奖励。

(四)对能起到积极带头作用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推优入党,评奖评优中予以优先考虑。

(五)颁发志愿服务证书和证章。

(六)高度重视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除基本保障以外,以“志愿时”为参考依据,予以每位志愿者一定的励志奖金,以示嘉奖。

第2页共4页

(七)对积极支持志愿者工作并表现出色的支部(科室),授予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对积极支持志愿者工作并表现出色的支部(科室)领导,授予志愿者工作最佳支持者称号。

(八)根据奉献“志愿时”多少和服务效果,志愿者可以获得纪念品。

(九)定期评选 “志愿之星”,优秀个人及其先进事迹将在医院简报、医院网站、媒体报道等平台予以宣传报道。同时授予“志愿星”徽章,以“志愿星”彰显志愿者的工作业绩及其先进性。

(十)组织优秀志愿者骨干前往兄弟医院进行学习交流志愿者工作心得。

(十一)未尽奖励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补。

(十二)本办法解释权归黄冈市中心医院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所有。

第四条 处罚措施

(一)对不遵守志愿者各项规定和上级指示的志愿者,扣除一定的奖金。

(二)对培训过程中无正当原因请假3节以上或无故旷课1学时的志愿者,根据实际情况,取消其志愿者资格。

(三)对无正当原因退出志愿服务的个人,对给志愿服务工作带来不良影响或影响医院声誉的个人,取消其志愿者资格,并取消其参与我院各项评优活动资格,如申请入党、团员推优等,情节严重者,将依据医院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3页共4页

(四)对于不遵守法律法规,出现违法行为的志愿者,医院志愿者工作领导小组保留依法起诉、追究责任的权利。

第三章 政策与保障

第五条 医院政策

原则上,凡在医院志愿服务活动中承担明确岗位服务的志愿者,累计请假服务时间4周学时以内的,经医院确认后,视为全勤。如在志愿活动中承担特殊志愿者服务任务、累计服务时间4周学时以上的,必要时可考虑提供请假、调整公休安排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第六条 基本保障

(一)根据医院志愿者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我院志愿者招募培训规模及志愿服务任务划拨的工作经费设立志愿者工作专项经费,重点给予一线志愿者经费支持。

(二)医院为志愿者制发身份注册卡、配发工作制服和装备、提供上岗服务期间餐饮、保障外出志愿服务活动中市域范围内免费乘坐公共交通、购买服务期间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4页共4页

第20篇:后勤保障制度

后勤保障制度

1.目的和范围:为公司全体员工服务,通过规范公司后勤保障管理,保证公司各

项业务正常运作,从而,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主要

包括采购及仓库管理、车辆管理、邮政通迅事务管理、安全卫生管理及电脑管理

等。

2.职责

2.1 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人员服务于公司全体员工,保证各项办公物资及时送

达,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和整洁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各项行政开支、节省费用。

2.2 人力资源部后勤保障人员致力于为公司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进而提升

人力资源物理环境管理水平。

3.工作流程:

3.1办公用品管理制度

3.1.1公司办公用品(包括部分固定财产、日常低值易耗品等)由人力资源部

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3.1.2各部室应于每月1—5日(5日内,如遇节假日顺延),将部门经理审签

过的当月份《办公用品申购单》报人力资源部统一购置、领用。

3.1.3临时需要购置的特殊用品,应报总经理批准,由人力资源部统一按总经

理批示办理。

3.1.4各部门的办公用品应指定专人统一签领。凡属固定资产的物品,领用者

应填写财产领用单。

3.1.5工作调动或离开本公司者,必须先办理原领用物品的清查及上缴手续。

3.1.6上缴回归之物品要完整齐备,若已损坏,应作合理解释,故意损坏或遗

失者,除照价赔偿外,还应酌情处罚。

3.2公用办公设备的使用规定

3.2.1复印机:人力资源部派专人负责维护,以便及时排除故障。

3.2.2传真机:人力资源部为每部传真机设登记册,上详列日期、发送地、页

数、发件者等项目。各部门传真时要认真填写。凡未在公司本部的传真机,也应

参照本通知精神,制定有关规定,并由专人管理,人力资源部根据电信局的月底

对帐单进行监控。

3.3车辆管理办法

3.3.1公司驾驶班隶属人力资源部。驾驶员实行岗位责任制,包干使用和维护

车辆。

3.3.2各部门因公用车,报由人力资源部行政内务主任统筹安排。

3.3.3凡公司外联人员的摩托车,每辆每月包干使用汽油20公升。公司配发的

摩托车每年的包干维修费用为400元/辆,超出部分自理,但其年检、保险费用

由公司负责缴纳。

3.3.4驾驶员的一切违章罚款均不能报销。

3.3.5员工需要用车时,由申请人填写《派车单》(一式两联),经所在部门

经理签字,再交人力资源部派车。驾驶员凭单(第一联)出车,第二联由人力资

源部留存,保管期限为一个月。

3.3.6所有车辆均在人力资源部指定点进行维修、清洗。

3.3.7用车毕,车辆统一停放在元洪大厦地下室规定的车位,不得私自将车开

走。

3.3.8若借用公司车辆,应在一周前提出有关方案(含行车目的地、借用时间等)。

在借用期内所发生油费、通行费、停车费及驾驶员的加班费等费用均由借用单位

承担,具体办法如下:

驾驶员负责记录该车的起始与终止公里数(应与借用单位有关员共同确认),并

负责收集所发生的通行费、停车费等票据;

由公司人力资源部提供该车的行车标准(每百公里耗油量),如实统计本次借车

的油费及其他有关费用,并将费用提交借车单位,由借车单位承担该笔发生额。

3.4邮政通讯事务管理制度

3.4.1 个人通讯费用报销标准

A.公司副总经理、工程材料部经理、外联经理、经营销售部经理等每人每月

可报销手提电话费元。

B.公司部门正职经理,每人每月可报销手提电话费元。

C.公司部门副经理(或相当于部门负经理待遇),每人每月可报销手提电话

费元。

D.公司中级职员,每人每月可报销手提电话费元。

3.4.2做好与公司业务有关的国际、国内长话登记。

3.4.3每年年底,与图书档案室密切配合,做好公司下一年度的报刊、书籍订

阅工作。

3.4.4人力资源部委派专人每月定期前往电信局,办理手机、传呼机缴费及打

印详情单等电信业务。

3.4.5员工因公需办理快件、平信等邮政事务,可委托人力资源部代办。

3.5采购与仓库管理办法

3.5.1采购范围:公司办公所需的用品用具。

3.5.2规范采购点:所有物品均需定点采购,建立合格供应商档案。

3.5.3申购程序

申请部门人力资源部审核、采购登记入库发放至申购者

3.5.4仓管员需对所采购的物品凭申购单进行登记、核实,并做好入库登记手

续,然后按申购单发放。仓管员应定期对仓库进行盘点,统计办公用品的使用金

额。

3.5.5仓管员对所有物品应整齐、有序地予以摆放。

3.5.6仓管员应定期对仓库进行清理,保持仓库整洁。

3.5.7仓管员应对库存物品妥善保管,不得丢失。

3.5.8仓管员应为仓库采取定期除湿等有效措施,避免产生物品腐烂、变质等

现象。

3.5.9仓管员要树立安全防患意识,避免产生火灾、盗窃现象。

3.6安全、卫生管理办法

3.6.1办公场所严禁吸烟,注意用电安全,严禁乱拉线、乱搭线以及违章使用

电器;注意防火,如发现事故苗头,必须立即处理并及时报告人力资源部,及时

消除隐患。

3.6.2注意将贵重物品、重要文件妥善保管,人员离开应将抽屉或保险柜锁好,

提高防盗意识。

3.6.3公司办公场所须保持整洁、有序的办公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提

升公司的对外形象。

3.6.4各部门员工须严格遵守公司《关于维护办公环境秩序的有关规定》,自觉维护办公场所的环境卫生,各部门应对本部门的办公环境负责,并落实到个人。

3.6.5公司人力资源部每周定期开展卫生检查活动,对各部门的环境卫生情况进行评比并给予公开通报。

3.7各售楼部的财产管理办法

3.7.1各售楼部在筹备之时,需配备办公设备。应由该部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批准后,人力资源部的采购员与申请部门的申请人共同采购。

3.7.2 各部室所需物品,原则上由人力资源部的采购员统一采办。由于各售楼部受地域因素的限制,部分急需物品(零星物品)经口头请示后,可自行采购。事后,需到人力资源部仓管员处补办进、出仓手续。

3.7.3购得物品(特指财务计统部规定需入库的物品),申请部门的申请人员需到人力资源部办理相关手续,即填写《财产入库验收单》及《财产领用单》,并报财务计统部统一作账。

3.7.4 各部室指定财产管理员对各部室财产进行统一管理,财务计统部与人力资源部对公司财产进行每年一次的盘点。

3.8电脑管理程序

3.8.1电脑的软硬件的维护

3.8.1.1 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如发现软件操作与安装问题,致电于人力资源部电脑管理员,由电脑管理员在电话中进行指导。

3.8.1.2 电脑出现系统崩溃或死机,将由电脑管理员根据报修顺序在1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

3.8.1.3 电脑管理员在维护的过程中,判定为硬件问题的,将由电脑管理员根据该机的供应商进行报修,从报修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

3.8.1.4 打印机的硬件故障由电脑管理员送到指定的维护站给予维修,从送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给予解决。

3.8.2各部门应用软件的申购流程、培训及使用

3.8.2.1 应用软件的申请必须经过部门经理的批准,然后报于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及价格与功能的确认,最后报总经室批准。

3.8.2.2当应用软件购买后,由该部报人力资源部进行软件使用的培训,由人力资源部的培训口和软件供应商安排培训事宜。

3.8.2.3总经室确定该软件正式使用日期和软件系统管理员后,由系统管理员分配该部门中使用人员的权限,并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指导。

3.8.2.4在该软件经销商许可下,电脑管理员及该软件系统管理员均要对该软件的安装程序、产品序列号和使用说明书进行备份。

3.8.3电脑操作使用制度

3.8.3.1 电脑使用者领用电脑前,须经过电脑管理员的操作常识培训和测试,测试合格者方能使用电脑。

3.8.3.2 不得将外来的与工作无关的光盘或软盘带到公司的电脑中使用。不得擅自安装与工作无关的软件或游戏。

3.8.3.3 如需安装工作中所需的软件,必须经电脑管理员的核实后方可安装,安装前先查此软件是否有病毒。

3.8.3.4 对于电子文件的复制,复制方需经过被复制方的同意后方可复制,复制后的文件未经许可不得再将其复制给其他人。凡是从别处拷贝来的文件,须经过杀毒后才可以使用。

3.8.3.5 必须确保电子文件在网络中的安全性。如要把自己的文件共享给其他人,须进行共享加密,或者只添加共享人的用户名。

3.8.3.6必须不定期的对电脑中的文档进行备份,可通过软盘、光盘、网络等。公司重要性文档的保护,首先使用者须对此电脑加设开机密码,以防止其他人使用,把此类文档放在非共享的目录中,要设打开密码;如有软盘(或其它外部存储设备)备份,需把此软盘(或者其它外部存储设备)存放入到安全处,以保险柜为宜。

3.8.3.7 对于电子文件的销毁,必须进行物理删除,以确保不被反删除。对于软盘的销毁,应先将其中的文件删除后,然后剪成两半,再行销毁。

3.8.3.8 如需使用别人的电脑,需经过该电脑使用者的同意后,方可使用,不得擅自删除他人的文件,如需保存,必须建立一新的目录,保证文件存放有序,整洁明了。

3.8.3.9 任何人不得在公司的电脑或网络中散发计算机病毒,或对计算机的硬件或软件系统进行设置,不得从互联网上下载与工作无关的软件,不得利用公司网络进行黑客软件测试或攻击,不得利用公司网络浏览非法的网站,由此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承当,同时人力资源部将追求其责任。

3.8.3.10 不要随意打开陌生人的电子邮件,遇到此类文件必须将其彻底删除。

3.8.3.11 电脑使用者必须每周对自己的电脑进行杀毒,杀毒软件须保持同步更新。

3.8.4电脑配置制度

3.8.4.1每个工作岗位的电脑配置数量与性能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其行政级别和专业性质进行合理配置。

3.8.4.2 不同岗位和专业对电脑的性能要求不同,电脑的性能级别分为:

A高级:在当前市场情况下的电脑新产品,具有卓越的性能表现;具体表现在:高速度的CPU,具有3D图形加速卡,较大屏幕显示器,大容量硬盘,大容量内存。选择类型为品牌机或笔记本电脑。

B中级:在当前市场情况下的电脑主流产品,具有较好的性能;具体表现在:中高速度的CPU,3D图形加速卡,15寸显示器,中大容量硬盘,中大容量内存。选择类型为品牌机。

C普通:在当前市场情况下的电脑入门级产品、历史产品,可以满足一般性办公文书处理的需要。选择类型为兼容机。具体电脑的性能级别,由电脑人员按照以上原则,根据当年市场情况做出评定。

3.8.4.3部门经理级以下职员原则上只能配置台式电脑,数量及性能级别应根据其专业性质进行配置。

3.8.4.4职员电脑等级配置原则:

A.董事长、总经理可以配备桌面台式电脑和手提便携式电脑各一台,性能级别:高级;

B.中高级职员及设计部职员配备一台桌面台式电脑,如有必要经总经室特批后可配置一台手提便携式电脑,性能级别:中高级;

C.普通职员一般配备一台桌面台式电脑,性能级别:普通级;

3.8.4.5电脑配置程序:

A.缺少电脑的部门,应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固定资产购置申请,说明该电脑的用途、应用软件和使用人。

B.人力资源部收到申请后,根据使用人的行政级别或专业岗位,确定应该配置的电脑数量和性能级别;然后结合公司内剩余电脑的状况,决定是否购买新电脑。

C.如果不需要购置,由人力资源部在内部调配解决。

D.如果需要购置,则在固定资产购置申请内填写拟购置电脑的数量、配置和价格情况,然后报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3.8.4.6电脑更换程序:

A.由于电脑不能满足使用需要的部门,可以向人力资源部提出更换申请。申请中要说明更换电脑的用途和使用人。

B.人力资源部收到申请后,对使用人电脑进行评估。

C.如果电脑能满足使用,则不予更换;

D.如果电脑不能满足使用,则根据公司电脑现状,电脑管理员给出公司内部解决或购买新电脑的意见。经主管领导副总经理、总经理批示后,在内部协调更换或购买新电脑。

3.8.4.7购置电脑后必须在人力资源部仓管员处办理登记入库及领用手续。

3.8.4.8 更换电脑后必须在人力资源部电脑管理员处办理更名手续。

3.9 竣工物业交付过程中的可移动资产的管理

如物业交接过程中涉及产权属于公司的可移动资产,在接到工程材料部的交接通知后,人力资源部负责根据经审核的施工单位提供的资产清单参与验收、造册登记。今后移交给资产使用单位时,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办理移交手续。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