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社会实践报告

圆明园社会实践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18 08:34:06 来源:社会实践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圆明园实践报告作业

骨髓深处的伤痕—圆明园实践报告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 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是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的万园之圆。

2011年5月1日,我和寻我一起游玩的姐姐从天津坐火车来到北京,带着万分期待,带着对圆明园强烈的好奇心,带着对她的些许认识,也带着一种历史沉重感,我来到了这个有着万园之园之称的皇家园林。

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园林,六代帝王神秘的离宫。帝王的快乐和悲伤,皇家的痛苦和荣耀,都铭刻在这块土地上。这个豪华的皇家园囿,见证了一个帝国最后的辉煌,也昭示着一个民族苦难的开始。

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称为”世界第一园“。法国著名文学家雨果曾这样评价圆明园:“圆明园是梦幻艺术的代表,它荟萃了一个民族的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它不但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艺术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陷阱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

在雨果美丽的描述中,我进入了三百多年前这片独一无二的土地,那个我们再也无法亲临的人间仙境——圆明园。这是一次奇妙的旅行,也是一次痛心的回忆。

我们从南门进入,首先进入的是绮春园,虽然早知道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颠峰之作,也早耳熟能详圆明园的各种美不胜收形态各异的景观,但是刚一进入,我和姐姐还是被她的美给震慑到了,五月正值初夏,园里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花,葱葱郁郁的树木,繁复多样的亭台楼阁,富丽又堂皇,无一不在向我们昭示着这座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的万园之园曾经的繁华富丽,让人仿佛能看到当年清朝盛世的时候,圆明园以“万园之园” 的姿态展现世界园林艺术的经典。

我们沿着弯曲的曲径随着人群往前走,杨柳垂地,天鹅嬉水„„一路欣赏着圆明园的景致,我们从福海穿过,辽阔的湖面,与远处的亭台相呼应,使我们仿佛置身于南方的瘦西湖中,而正是因为清政府数次的下江南,从而使这座北方的园林,湖水却有江南水乡之水的灵动,葱绿的树绕着水,奇形的石傍着树,亭台楼阁相生相趣。越是向前走越被她的美所震惊,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我们继续沿着弯曲的曲径往前走,看到了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的遗址,而当我们看到原本十二生肖铜兽而今只有牛、虎、猴、马、猪5件铜兽首,只有

它们分别在2000年和2003年及2007年由爱国人士出资抢救回国。而铜龙首、蛇首、羊首、鸡首、狗首至今下落不明。

2000年四月三十,牛首、虎首、猴首、马首这四件兽首中的牛首和猴首由中国保利集团分别以774.5万港元和818.5万港元在佳士得拍卖行购得,现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同年5月2日,保利集团再次以1544.475万港元在苏富比拍卖行购得虎首,也存放于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由全国政协常委、企业家何鸿燊在2007年9月20日,以6910万港元的创纪录价格,成功购得并捐赠国家。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猪首曾在1987年被美国一家博物馆购走。2003年何鸿燊以600多万港元收购后,将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2009年2月25日晚,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组织收藏顾问蔡铭超以3149万欧元的价格在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拍下了鼠首、兔首,但他目前表示拒绝付款,他认为这本来就是中国的东西。

十二生肖铜兽首一直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物,更是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野蛮侵略的屈辱见证。它们原本就该属于圆明园,而近年却频繁成为各大国际拍卖场上许多人觊觎的商品,这不仅唤起了我们国人对西方列强抢掠焚毁圆明园历史的记忆,更深深刺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看着西方列强拿着从我们这抢劫来的国宝光明正大的拍卖,就是借着我们爱国人士复杂的爱国情感,再高价拍回中国,身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为此感到气愤,强盗反而有法律作为依靠,而受害者却无处申冤,想到这里不禁使我内心愤愤然,这些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国家弱小,只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了,才有保护自己国家权益的资本,才有替自己国家讨回公道的资格,所以我们一定要崛起,我们要壮大!

同样,走在路上,看着残存的唯一一座拱桥,想着当年的繁华场景,想着英法联军的暴行,一种强烈的耻辱感涌上心头,一方面痛恨联军的暴行,痛恨西方列强的弱肉强食,另一方面痛恨清政府的无用„„

继续向前行进,不知不觉中我们已来到圆明园最著名的景观,也是现在唯一的建筑遗址——西洋楼,也是我们此行的最重要的目的地,这个在课本和电视上见过无数次的外国列强抢夺破坏圆明园最有力的证据,现在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但是仍然可以让我们感到它曾经的恢宏气势,谐奇趣、海晏堂、大水法、万花阵„„曾经的胜景浮现在脑海中,各种构思奇特、大气磅礴的喷泉景观更是突现眼前,这些都凝聚了民族的智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可以毫不客气地说是\"万园之园\"!亭台楼阁、小桥人家,就这样被一把火就烧成一堆灰、一堆土。如此天堂,如此美的地方,就这样被他们毁掉,留下给人类是一堆苍白的历史和无尽的遗憾!现在入目处满地的疮痍,满地的白色的建筑物残肢,破败的园池,走在这里顿时就让人的心陷入一种浓浓的悲愤哀凉,为了保护这段历史,这里完全保留着原来列强侵略后的样子,我们在这些疮痍中走过,抚摸着这些

曾经富丽堂皇,这些汇聚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的西洋建筑群的“遗体”,就仿佛正从那段满目疮痍的历史中走过,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而我却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她的销毁。 我们继续向前走,绕过那些亭台湖泊,终于来到此行的最后一个地址—沙盘(圆明园全盛时期的模型)在这里我终于见到了全部完整的圆明园,我被她的繁华再一次震慑到,在展览馆里,我们还一起观看了大型文艺纪录片《圆明园》,它呈现了圆明园的起源,至繁盛以及最后的衰败,在影片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圆明园,重现了300年前圆明园的瑰丽辉煌,再现了150年前的屈辱时刻。穿越时空隧道,抹去层层尘埃,历史在这绚丽的洪流中更加的精艳,恢弘壮丽的“万园之园”也变得更加瑰丽!然而,它越是瑰丽,就越会引起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观看影片时大家都保持沉默,仿佛用最直接的行动来缅怀历史,缅怀我们的圆明园。

走出东门,我们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圆明园历史之旅,而我的心情已不复来时的那种欢快,满心的沉重。 那些历史的片段仿佛还依稀徘徊在脑海海间,我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坐上回天津的火车,路途虽然结束了,但是我却仿佛一直在这段历史间徘徊。

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这座由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大型皇家宫苑,她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美景,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它的壮丽,就像秦始皇的长城,她是我们整个民族的骄傲,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传奇,经过一个多世纪的修建,凝聚了一个民族所有的智慧和心血,圆明园这座神话般光彩炫目的东方博物馆,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缩影和载体!是伟大的中华文明的艺术宝库!也是属于全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我为其宏伟和博大精深所震撼!

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全部都毁于清政府的无能,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帝国的大炮长驱直入,圆明园的大门孤掌难鸣。帝国列强占领了皇家的园林,他们在这里为所欲为,不仅抢走了这里一切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而且最让人痛心的是,他们在离开这座已成一片狼藉的园林时,用一把无情的大火燃烧了这里的所有,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

悲清帝国的腐朽无能,痛民族的冷漠和衰落,恨蛮夷的野蛮和无耻„„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一处处的残岩断壁杂草丛生„„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圆明园的悲伤定格了硝烟弥漫的历史,失去的痛让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

如今,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这片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奢华的皇家园林永远永远离我而去,也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了,是的,没有必要了,就让它毁灭吧,一个名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

圆明园之痛,历史之痛,中国人一直没有忘记,中国一直在奋斗。邓小平曾经说过“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而我想说的是:我们要努力变强,只有国家发展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才会避你三分。战争只会削弱国力,严重阻碍经济发展,给百姓带来疾苦,给国家带来落后,和平才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国家强大了,历史的伤痛才有了价值。

历史和现实警示:科学技术是富国强兵最有力的武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不变的真理。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在深刻反思历史的同时,更要勇敢地承担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重任。为了不让悲壮的历史重演,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一定要践行“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扎实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养,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牢记历史,毋忘国耻,强我中华,告慰英灵!

学号:20104158

推荐第2篇:圆明园地铁调研报告

关于圆明园地铁浮雕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1.弄清楚圆明园,东四地铁浮雕的建立时间,作者,建立的背景。

2.研究地铁浮雕的花纹样式

3.地铁内的装饰特点,风格和,环境人物的关系

调查时间:2014年4月7号

调查对象:过往乘客和地铁外面的游客

调查方式:实地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

我们于四月七号在圆明园地铁浮雕前仔细观察并进行拍照以及访问周围过往的乘客和游客,围绕着地铁浮雕花纹进行研究和访谈。通过实地对圆明园地铁的考察还有访谈以及我们回来之后的文献搜索,我们发现圆明园地铁浮雕原来有这渊源的历史文化背景,包括他的花纹以及旁边的诗词。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我们有很大收获。

一 关于圆明园地铁浮雕的介绍:

圆明园站地铁浮雕位于地铁车站大厅以代表性的圆明园建筑(西洋楼)残柱为背景,以御题《圆明园四十景》的文字形式为内容,加上建园,毁圆烧圆三个历史年号给人铭记于心的视觉心理作用和潜在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洋楼遗址浮雕十分引人注目。浮雕上标注有万园之园建园、毁园、烧园三个历史年号,形成形象、文字、符号等造型语言和历史要素结合的现代空间构成形式。如图一二 地铁形式

浮雕上分别有三个时期组合而成如图2;图3;图4;

第一个时期: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开始建园,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玄烨命名为圆明园

第二个时期:1860年,咸丰十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10月8日洗劫并火烧圆明园。

第三个时期: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由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在血洗北京城时又一次洗劫了圆明园。

我们发现浮雕的三个部分分别是经典的圆明园遗址复原图画,图案精致细腻,由精美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做旧效果看上去真的像是一个世纪以前的原始文物,极其震撼。上面的刀枪的烙印让人联想到当时八国联军侵略的现场画面。

我们对过往的乘客进行访问,大部分乘客对我们的问题很感兴趣,侃侃而谈。百分之的乘客多这段历史熟悉。

三 总结问题

总结:这组浮雕体现了1.圆明园区域风情2.景点宣传3.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及对市民的爱国教育有着现实性的意义。问题:不过我们认为上面的图案有点生硬,要是再唯美一点就更好了。还有,如图5,地铁空间很大,是一个很长的长廊,如果有一些其他形式的相关艺术浮雕过着壁画就不会显得太空。文字和浮雕的结合体现的不是很好。周围环境的装饰不是太精致,

四 个人总结

经过实地考查并且研究文献深入调研,以及对周边的乘客的访谈,我们发现圆明园地铁确实有它非常独到优秀的地方 ,对于它的布局--引人注目,客流量很多。醒目大气,图案美观淡雅,颜色深沉朴素。与周围环境十分相融,可能内容不是太多。浮雕布局在一进大厅的地方,比较引人注目但大厅的另一端会显得空洞。以前路过都会注意到,故也没想太多,但只有这次是带着问题而来,真正仔细的观察他的每一个细节,才真正感受到了浮雕的魅力。我认识到了,不管是多么经典的取材,多么杰出的设计师的作品,都难免有不太完美的地方,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用批判挑剔的眼光发现不好的地方,然后拼命的学习别人优秀的地方。只有不断接触更多的东西,不断批判,才能更好的开拓自己眼界形成自己的设计意识。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来。

推荐第3篇:圆明园

圆明园西洋楼

概况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但由于圆明园历经多次洗劫,现在仅剩下这座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的景区基本可以分为六处,分别为绮春园景区,长春园景区,福海景区,九州景区,西北景区和我们现在所在的西洋楼景区。西洋楼景区由于很多采用西式大理石建筑,故许多建筑的残骸得以保存,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游览一下西洋楼景区,从这仅仅占据圆明园五十分之一面积的西洋楼景区来畅想一下盛世中的她是多么的令人震撼。

首先先澄清一下概念,其实这西洋楼景区它原本属于长春园的一部分,而真正的圆明园在长春园的西边。但那里仅仅留下了一些建筑的地基,有人也少有人去,故大家现在习惯上把现在的西洋楼景区当成圆明园。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面积五千二百余亩,大约合353公顷。353公顷是什么概念呢?它的陆地面积相当于一个故宫而水域面积相当于一个颐和园。其中有非常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比如: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鸿慈永诂,上下天光,镂月开云„„其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也称“夏宫”(the summer palace),也许在这里会有人有疑问,the summer palace不是指颐和园吗?实际上,圆明园是最先被欧洲人命名为the summer palace的。

圆明园始建于1709年(康熙48年),最初是康熙赐给胤禛(yìn zhēn也就是雍正) 的。胤禛在康熙61年春天曾经邀请自己的父亲来到圆明园中欣赏牡丹,就是在这里,69岁的康熙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弘历天资聪颖深受康熙皇帝的喜爱,于是康熙把弘历带到身边扶养。同年冬天,千古一帝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有人认为雍正是毒死了自己父亲,有人认为他是篡改诏书,但更多的人愿意相信,康熙是因为看上了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皇位传与四阿哥。这也是统治中国长达134年的三代皇帝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会面。而他们见面的牡丹台就是后来圆明园四十景中的镂月开云。

1722年雍正即位后,他一直对祖孙三人的那次会面念念不忘,所以他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雍正皇帝非常喜欢这座园子,在他为父皇守够27个月的孝之后,他便搬去圆明园。平均每年在圆明园的时间达210天,大臣们为了方便上朝,纷纷在圆明园的附近买房,海淀镇也就此形成了。乾隆皇帝在位期间除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同时乾隆对雍正时期的圆明园进行了调整和更改,减少了乡野味道。比如牡丹台更名为“镂月开云”,竹子院更名为“天然图画”,菜圃更名为“杏花春馆”,金鱼池更名为“坦坦荡荡”圆明园四十景建成。嘉庆朝,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由此可见,圆明园是集五代帝王的万千宠爱在一身。

但由于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再加上当时唯气节论的庞大市场,使得他们仍然在做天朝上国的美梦。1860年,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铁骑完成了他们历史上最后一次冲锋,那一场八里桥之战,清军几乎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只死伤12人。而几百年前,正是这支蒙古铁骑,横扫东欧。时代在变化,欧洲人在进步,而自己却停滞不前,那样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挨打。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和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860年10月18日和19日,3500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线法山和线法画

线法山位于大水法东面,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是一座人工堆成的土山,高约8米。山的四面均有五尺宽的盘山道蜿蜒而上直到山顶,道旁边砌二尺高的琉璃矮墙。因为当时乾隆皇帝非常喜欢骑马顺山道而行,这种路迂回给人以走不完的感觉,所以又称转马台。

线法山的山顶有一座很大的西式凉亭,向西可以看到大水法,海晏堂,向东可以看到线法画。线法画是由断墙组成,乾隆皇帝宠爱香妃,上面曾经挂过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街市的景区,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香妃经常思念家乡,所以经常到线法山上看自己家乡的景色。

雨果铜像

雨果曾经抨击了英法联军的罪行。在《圆明园的毁灭》中有这么一句话,有一天两个强盗来到了圆明园,他们一个抢劫,一个放火。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

其实细想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因为当时的抢劫是法国人先干的,宝物也大部分是法国人抢走并且毁坏的。而放火是英国人的主意,3500名英军在城外驻扎,烧了一天之后,城外休整第二天再烧,因为一天根本烧不完,可见当时的圆明园是多么的宏大。

远瀛观

大水法北侧的高台西洋钟楼式大殿远瀛观,则是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添盖的。其门窗均镶安玻璃,共大小1206块。远瀛观的数十根高大石柱皆为优质汉白玉,尤其中券两侧的汉白玉巨柱,柱头柱身满刻下垂式葡萄花纹,刻工精良,枝叶活泼如生,实属艺术珍品。

圆明园远瀛观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中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远瀛观分为三部分,分别为:远瀛观主体楼、大水法、观水法。是乾隆皇帝为香妃修建的一所住处。

大水法

大水法遗址是北京圆明园中西洋楼景区的一部分。西洋楼景区的主景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特。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是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大水法西邻海晏堂,在长春园南北主轴线与西洋楼东西轴线交会处,是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观。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北京时将圆明园进行了浩劫,并放火焚烧,今仅存大水法、远瀛观的几个大理石石柱屹立在那里,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为什么要修建大水法呢?当时来自法国的传教士将凡尔赛宫的设计图样带来,乾隆皇帝看过之后对欧洲的水法非常喜欢,他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活的潇洒,曾修了清漪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并且六下江南,但见过了无数中国美景的他却并没有见过西式的水法景观,于是他决定在长春园的北边,建造和凡尔赛宫一样的水法。

乾隆皇帝找到了宫廷画师郎世宁,问他是否了解水法的建造工艺,郎世宁是一位宫廷画师,根本不懂建筑类的东西。郎世宁在传教士中寻找,终于找到了蒋友仁。蒋友仁主修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建筑工程不是他的专长,但他凭借自己学的只是,以及许多有关喷水池建筑书籍。设计了圆明园的喷水工程并取名为“大水法”。

大水法的正中是“十犬逐鹿”的喷泉景观,池中心有一铜梅花鹿,两侧散布着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它的意境和主题在于忠诚的臣民紧密的环绕拱卫,拱护着皇上、皇朝,皇恩浩荡,和慧八方,大清江山万古长流。

当年,皇帝坐在大水法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戈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戈尔尼,曾至此处游赏。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暴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但可悲的是,在大水法建成不久,乾隆皇帝就下令关闭大水法的机械给水系统,而改为人工提水,理由是:机械这种雕虫小技,不足以依靠。乾隆对于科技的态度比雍正还恶劣,认为只有马刀才是正确的,仍旧奉行2000年前的那套方法,闭关锁国。由于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当时国人大多都是“唯气节论”,有人竟然提出“自强之道不在制造轮船洋枪洋炮,而在气节。有了气节便可以以之御寇则寇可灭,关键是要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这种看起来荒谬的说法在当时还是会得到很多人认同的。实际上,中国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个人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它就是康熙皇帝,康熙皇帝研究过很多自然科学知识,只可惜太多人仍然是在苦修八股,对科学仍然一无所知。

但这个时候,欧洲走出了黑暗的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开始,他们一步一步走向了光明。1793年,经历工业革命后已经飞速发展的英帝国派遣代表团访清,希望能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乾隆对特使马嘎尔尼勋爵说:清乃天朝大国,不用与蛮夷之国互通有无。在他乾隆的眼中,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国家,不可能今天出个英吉利,明天出个意大利,而那些小国也都是远远落后于我天朝的。马嘎尔尼勋爵见识过圆明园并被之震撼后,离开时说:清国就好像一艘破烂的头等战舰,它坚持了几百年还没有沉没,仅仅是因为它的质量和体积实在太大了,但若没有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也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果然,在1860年也就是咸丰十年,包括大水法在内的圆明园各种建筑被英法联军破坏,12兽首和大量奇珍异宝流往海外,圆明园遭到灭顶之灾。但在谁是罪魁祸首的问题上,法国人的观点认为英国人和中国强盗进行了与法国人同样的破坏行为。其实大水法的主体建筑基本全是大理石结构,只有顶部是中式的,所以被焚烧之后这里本该剩下很多的石料,但为什么圆明园会破败成如此模样呢?这是因为民国之后,颐和园事务所一大部分收入,都是靠卖圆明园残余的物料过日子。空车进去,自己随便装满一车,出门交一块钱。而有些有势力的人,任意选取,根本不收钱。所以导致圆明园破败成这副模样。 新中国成立后,将圆明园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整修,遗址公署已初具规模,大部分山形水系得以恢复,再现了山水相依、烟水迷离的江南景致。园内有数十万株树木,复建的少量园林建筑重现昔日光彩,一些重要遗址得到保护整修,形成了以西洋楼为代表的宏大遗址群落。

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水法的残垣断壁就是圆明园的象征。圆明园罹劫并经百年风雨,大水法附近多以石材为主,残存的巨型雕柱、石龛和石屏风,仍十分醒目、壮观,成为游客必到之处。

2008年9月,圆明园公布了官方标识。“圆明园”三个字为篆体,并被演化成圆明园的标志性遗址“大水法”。

在小学课本中《圆明园的毁灭》一文配图也是以大水法为主体。

观水法

大水法南边朝北建有专供皇帝观赏喷泉用的宝座和石雕屏风,名曰观水法。大水法与观水法皆建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前后。观水法位于远瀛观中轴线南端,是清乾隆帝观看喷水景色之地。

乾隆皇帝的龙椅放在台子的中间位置,后面是五扇石雕屏风和两座巴洛克石门,大家如果去过故宫的乾清宫可能会有印象,在正大光明匾额的下面,龙椅的后面有五扇楠木所制的屏风。而这里同样也是五座,只不过换成了石雕的。我们注意看石雕上面的图案,下面是西方的枪炮和炮弹,上面是中国的铠甲和红缨枪,体现出了中西结合的特点。另外大家回过身去看一下大水法,发现这个建筑集合了希腊式,罗马式的建筑风格,再加上中国式的顶,可见这是一座集合了多种建筑文化的建筑。

两侧的大坑各有一座巨型水塔和接收喷水的水池。池旁依势设置各种兽类,呈半圆形,表示兽战和林中逐鹿等游戏。喷水的管口安装有时钟,根据中国传统的计时方法,用12种动物的名字表示一天的12个时辰,每隔1时辰便有1兽的口中向池内喷射水。

蓄水楼

接下来我们要参观的就是海晏堂的遗址,海晏堂的得名取自“河清海晏”的意境。

海晏堂由正楼和后工字蓄水楼【锡海】组成,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我们看到的就是海晏堂蓄水楼的台基,后工字蓄水楼就建在此台基之上。楼南楼北也各有小型喷泉池。此楼即是附近各喷泉群的供水楼。楼东西两头为提水用的水车房,中段平台楼下边是海墁高台,台上砌蓄水池。但是水有一个特点就是无孔不入,建筑设计的再巧妙也会使水下渗,古人非常聪明,他们把贮水池周围用锡板包严,防止渗漏,故称“锡海”。“锡海”能储水180吨,初建时提水机械是蒋友仁设计的龙凤水车,有14名专门的人士力“蹬攀”;三四年后就改安辘轳,每天用8名壮工用大罐打水上楼。然后再利用地心引力使水经过铜管流向喷泉。在乾隆六十年下令拆除铜管时,拆除的铜管有一万三千八百多斤,可见当时的供水管路是多么复杂,设计又是多么巧妙。

但是,但凡机械就需要人来维修。可笑的是,设计“水法”的法国教士蒋友仁,在乾隆三十九年病逝,宫内未留下此技传人,汲水系统损坏之后,包括其他传教士在内的所有人中没有人能够修整、使用“龙尾车”。其原因也是因为乾隆皇帝认为科技是玩物丧志,根本不需要依靠,从而导致蒋友仁并没有将此绝技传授宫中人。每逢皇帝游园,只好劳累小太监汗流浃背提水上楼,皇帝驾临再开水闸放水,皇帝离去,喷泉也就没有了。

海晏堂

海晏堂是最大的一处欧式园林景观。此建筑物是仅次于远瀛观的圆明园标志性建筑物,其地位仿佛帝国大厦在纽约地标中的地位一般。

这座洋楼一反中国皇家建筑的传统,坐东朝西,因此西门即为正门,中国皇家传统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建的。主楼上下各十一间,楼门左右有叠落式喷水槽,阶下为一大型喷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列着我国十二个人身兽头铜像,这12只铜铸的小动物,按中国地支顺序,铸成12属相的样子,代表12时辰。每到一个时辰,相应的小动物就喷出水来,到午时则 12只小动物一齐喷水,这就是十分有意思的“水力钟”,其实,它的原理和我国古代计时器——“铜壶滴漏”的原理一样,不过经由洋人点化,又富于中国味,在皇帝眼里,就成了新奇、合意的动态游娱之物。

作为最大规模的欧式建筑,这座建筑物西方巴洛克的成分还是超过百分之六十,其十二生肖喷泉更是成为其象征。很多人都忽视了海晏堂后面的蓄水楼,海晏堂前方的大贝壳,以及罗马废墟般林立的第一层大部分石柱也成为了圆明园的象征之一。当然,由于建筑规模比方外观宏大,所以第一层的石柱并不显眼,又因为被大台阶所遮挡,故而过去大多数人看海晏堂都看其第二层,而今天人们也要很费力的绕过前方的大台阶寻找海晏堂的第一层。海晏堂和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被焚烧后只焚烧了屋顶,但是石料遭到军阀盗运,第二层连同第一层天花板被拆光,第一层石柱和墙面多半保存,至于那十二生肖喷泉,恐怕也只能在博物馆里见到部分头部了。

方外观

方外观,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为三开间用刻有回纹图案的大理石贴面的欧式小宫殿,屋顶却是模仿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顶。方外观的上下各三间,两侧有半环形石阶通往二楼。大门和楼梯的台阶是用青铜构制的。

方外观是一座清真寺,是乾隆的爱妃(即容妃,也称香妃)做礼拜的地方。容妃是维吾尔族人,由于她的家庭起兵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判乱有功,进京领受封爵,她也入宫被封为“容妃”,之所以被封为容妃,是因为她容貌出众的原因。可见,历史上的容妃也却与其人。

传说容妃因为体内汗腺能分泌出香味,长得又十分漂亮,故备受乾隆皇帝宠爱。大家若是看过还珠格格的话,肯定都对此有一定的了解。乾隆皇帝为了取得她的欢心,也为了尊重维族信仰伊斯兰教的宗教习惯,弘历后来特意把方外观改建成容妃在园内做礼拜的场所。主要是在室内墙两侧加刻了两块圆形阿拉伯碑文并在墙上刻了古兰经。这两块碑文的译意分别是:“奥斯曼爱真主,真主爱奥斯曼”和“阿里爱真主,真主爱阿里”。奥斯曼、阿里皆为伊期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四位继承人之一。这就不难知道,方外观本是民族团结的见证。为容妃做礼拜更为隆重,乾隆还找了四个阿訇陪着她。

乾隆对香妃是百般宠爱,为了尊重容妃的饮食习惯,她吃的食物,都是从容妃的家乡运过来的,乾隆还传谕,不远千里为容妃进献沙枣花。在西洋楼东部为她建造了十幅巨大的布景油画,即线法画,绘制了其家乡新疆阿克苏的风景画,随季节不同更替画面,以解她的思乡之情。但是香妃为了自己的家乡人民不远万里来到了北京,她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的思念,纵是这种家乡食物,家乡风景画也无法解除她的思乡之苦。终于在乾隆五十三年,她因无法入乡随俗,思乡过重而去世。所谓香消玉殒也正是这个含义吧。

其实香消玉殒,不仅仅是香妃的命运,也是后来圆明园的命运。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方外观同大多数其他西洋楼建筑一样,只是被烧毁了建筑的木质结构,大理石和房瓦都保存完好。今天的方外观现状大部分还是因为军阀和土匪等盗运石料所造成的。

方外观对面,还有一座西洋式的洋亭,名叫五竹亭。由于是竹式结构,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已经被彻底烧毁。

谐奇趣

谐奇趣位于西洋楼景区西端南部,是1751年(乾隆十六年)秋季竣工的第一座欧式水法(喷泉) 大殿。我们在那条路上看到的是谐奇趣的背面,谐奇趣是一座符合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它是坐北朝南而建造的。

(走到正面)谐奇趣的主楼三层,顶层三间,一二层皆七间,楼前左右九间弧形游廊连着两层八角楼厅,是为皇帝演奏中西乐器之处。楼南为大型海棠式喷水池,池内设有铜羊、铜鸭和西洋翻尾石鱼等组成的喷泉。楼北也有一座小型菊花式喷泉池。喷泉的供水楼在谐奇趣西北,称作蓄水楼。用骡子拉水车,提水至楼上蓄水池,起水塔作用,再以铜管下注至各喷泉机关。1753年(乾隆十八年)葡萄牙使臣巴哲格在此观赏水法奇观。

在我们面前这个水池内有一座西洋翻尾石鱼,它用黄褐色细石精雕而成。鱼身长165厘米,高87厘米,下部鱼肚宽90厘米,上部鱼嘴宽42厘米。盛时,此鱼位于谐奇趣楼南大型海棠式喷水池之正中,口内喷出水柱,可上升十余米。池四周及池内还有铜羊、鹿、鹅、鸭,以及石刻花瓶等喷水机关,皆一齐喷水,甚为壮观。但是现在这个翻尾石鱼并不在圆明园当中了,大家去北大参观未名湖的时候要注意看一下那个西洋翻尾石鱼。

谐奇趣喷水池

原谐奇趣楼北小型喷泉之水池,后流散于北京城里,今已在原址复位。此喷水池为菊花式,池台周围雕刻花纹非常精细。盛时池中设由四只铜猫、八个小喷水塔等组成的三层喷水机关。该喷泉正北即欧式迷宫黄花阵。1987年在修复黄花阵阵墙时,该喷水池亦同时复位。

养雀笼

位于圆明园黄花阵的东侧,实为一座西洋门,建成于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明间为穿堂门,南北侧屋内笼养孔雀等鸟类,故名养雀笼。养雀笼东面是一面西洋门,而西面则为一座中式牌坊,体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因东面为大理石构造所以保存完好,而西面的中式牌坊则被完全烧毁。而残留的养雀笼残迹东面的大理石建筑同其他西洋楼景区建筑一样在圆明园石劫时期石料遭军阀和土匪盗运,随时间流逝变为今天的状况。

黄花阵

万花阵,原名黄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圆明园内 一座中西结合的迷宫。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雕花砖墙,中间是一座中式凉亭,现在复建错误的,复建的为一座西式的凉亭。方阵南北长89米,东西宽59米,阵墙总长1600余米,墙高约1.2米。它由阵墙、中心圆亭、碧花楼和后花园组成,曾是封建帝王的游乐场所。

为什么这里曾经得名为黄花阵呢?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中式凉亭里,四边总共二百名宫女,每边五十名,乾隆皇帝一声令下,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从上面看可以看到一片黄色的灯光在阵中穿梭,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宫女们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这个赏物非常的丰厚,是一千两白银,在当时的年代,一千两白银可以购买十二万斤大米,这些大米够一家十口吃四十年。而且当时宫女一生只有一次机会,不是像现在的奥运会一样,这次夺冠下一届还能卫冕,所以她们都非常非常的努力。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饮酒赋诗,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刚才咱们一路走过来,我说过很多次圆明园之所以会变成现在的模样还有军阀,强盗的原因。其实历数一下圆明园经历过的劫难,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火劫”、“金劫”、“木劫”、“土劫”、“石劫”。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并且盗取损坏宝物,这被称为“火”、“金”之劫,除了木质建筑外,圆明园基本保持完整,西洋楼和部分木质建筑幸存。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八国联军和驻园的八旗兵趁机纷纷涌向园内破坏,园内的树木,残存建筑、木桥,彻底破坏,并大肆砍伐倒卖树木。事后可见东直门内木材堆积如山,大部分源自圆明园,这是木劫。

1900年以后至民国间,圆明园基本处于无人看管状态,负责看管的太监有的也有近水楼台的意思,有的干脆被偷盗者暴 打一顿,所以看管者基本无用,火烧后木头又被砍伐殆尽,就只有盗取石头的份了,可见大量精美的太湖石和西洋楼西洋石材被一车车的运走装饰私人庭院和其他公园。这次是石劫,万花阵就是这时候被中国人拆除的,北京大学西门的华表也是出自与圆明园。建国以后,直到*时期,针对挖山、填湖、造田为主的毁园行为,以增产粮食为目的,称之为“土劫”。

原国耻墙

曾经在圆明园,有一面国耻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上面还记录了大清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赔款数额达到了千亿人民币。只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清朝末年大清与外国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

慈禧太后三次垂帘,十年训政,实际上统治中国长达了四十八年。虽然她也做了很多好事,但无法否认的是,她是一个极度奢侈的女人,她一天花销几百两银子很正常,但这几百两银子,够一个人几十年的口粮,正所谓太后一顿饭,百姓数年粮。她曾经说出了“念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欣”这样没有骨气的话,见到人们搜刮民脂民膏,见到洋人犹如老鼠遇猫,败尽了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清朝的失败,就在于他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这里真正的主人,他们总是认为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洲,而不是为了这个庞大的国家。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本可以拒绝接受迁都再战,北洋水师还可以坚持再战,其花费远远不及马关条约的赔款。而日本当时已经接近极限,再打下去整个国家都会崩溃。但就因为太后一句“是战是和皇帝定夺,反正我不离开北京”这么一句话,使得光绪皇帝在条约上迫不得已盖上了自己的玉玺,而赔款哪里来呢?当然又是搜刮百姓财产,所以他们根本无法赢得民心,这样的统治,必然失败。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英法联军打进来之后,很多百姓也去圆明园抢东西,很多官兵打仗根本不出力„„

展览馆

现在我们来到了展览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十二生肖的铜兽首,其实原本设计的时候,设计的喷泉并不是这个,而是欧洲的那些雕塑,这些雕塑中有很多穿着较少的女性。当时乾隆皇帝否决了这个设计,后来才改为中国的十二生肖,加上了中国元素。大家可以看到,蛇的那个是在祈祷,猴子的那个呢是拿着一根棍子,是不是有些像齐天大圣呢?当然这个十二生肖的拜访是有问题的,在海晏堂的记录中,十二生肖一边是鼠、虎、龙、马、猴、狗,一边是牛、兔、蛇、羊、鸡、猪。其实按照现在的制造工艺来说,造一个兽首可能花费不算很大,但能找回原来属于我们的那些流落在国外的宝物,还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的。

下面同学们可以进入展览馆参观,去看一下盛世的圆明三园,去看看盛世当中的四十景是多么的雄伟壮丽,去看看正大光明,九州清晏,鸿慈永诂„„当然,现在的我们只能在图画和想象中,去在脑海中描绘那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盛景。

下面我们进入展览馆中,一号馆主要展示的是圆明园盛世的景象。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圆明园全景。圆明园是有三部分组成的,其中今天我们游览的仅仅是占了这么一小部分,五十分之一。从这张全景图上,我们也能看到圆明园当时的水域面积是非常大的。来咱们看左边,围绕着一个湖,边上这些建筑群都是当时的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尤其是九州清宴,著名的“天地一家春”就是在九州清宴当中,慈禧就是从天地一家春被咸丰皇帝喜欢上,并且幸运得子,凭借母以子贵最后成为了皇太后,开始了统治清朝48年的历程。

镂月开云就是当时的牡丹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就是第一次在这里相聚的,牡丹代表的是富贵,被誉为天下第一花。现在这里已经没有了牡丹,只有一些地基,而北京城中的景山公园依然保有当年的皇家牡丹,非常漂亮。天然图画以前是竹子林,坦坦荡荡主要是一片金鱼池,还有仿照岳阳楼建成的“上下天光”,仿照桃花源建成的“武陵春色”,都是在这个湖的周围。现在这里成为了“九州景区”,不过九州景区仅仅剩下了一些地基和写着名字的石头。

再往前看,圆明园中也不乏宗教类型的建筑,大家都知道,清朝的皇帝比较迷信,他们非常信奉宗教。日天琳宇就是典型的佛楼,方壶胜镜中也存了大量的佛像,只可惜在一场大火中完全焚毁。

右边是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原图,这些都是当时画下来的。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和今天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还有看这个动图是圆明园四十景中的第一景正大光明,这个大殿也就是清朝真正的政治中心正大光明殿,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真正的政治中心不是太和殿吗?其实,清朝的皇帝很不喜欢住在故宫当中,他们毕竟是从北方来的民族,对于北京的温度是难以忍受,而且也不喜欢紫禁城那种封闭的环境,反而是更喜欢这种皇家园林,一年仅仅在腊月才象征性的回到紫禁城住上一个月,其他时间大部分还是在圆明园等三山五园当中。所以上朝的地点经常是在正大光明殿,其实看似正大光明殿比较一般,实际上内部装饰极其奢华。

二号展览厅主要是圆明园毁灭的历史。这里面有当时西洋楼景区被毁掉之后的照片,大家可以对比一下今天的断壁残垣,还是有非常大的不同,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圆明园前前后后经历了“火劫”、“金劫”、“木劫”、“土劫”、“石劫”五次劫难。另外看这边还有很多的碎瓷片,这些呢都是当时在圆明园外面的河里打捞出来的,而这仅仅是很少很少的一部分,其实圆明园的珍宝有的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可见盛世之时的圆明园真的是有不计其数的奇珍异宝。

推荐第4篇: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区,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9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 衰败过程

当英法联军对圆明园疯狂地进行洗劫时,就有无数的土匪参与了打劫。能拿走的统统拿走,拿不动的用车或者牲口拉,实在拿不走就任意破坏!那群没人性的英法联军选择最贵重的东西抢劫,土匪掠夺剩余的精华,小民则捡拾委弃于道途的零碎,甚至守园太监也有趁火打劫者。易得的值钱物品很快被搜罗干净了,有人又把希望寄托在散落、埋没于尘土中的细碎宝物上,他们操起扫帚和簸箕,在园中道路上飞沙扬尘,守园的太监官兵将他们称为“筛土贼”,时有谚曰:“筛土,筛土,一辈子不受苦”。

1900年八国联军[这八个土匪强盗是:英国、法国、普鲁士(德国)、沙俄、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今奥地利和匈牙利)]侵占北京,西郊诸园再遭劫掠。这一次,清政府对圆明园已完全失去了控制,趁火打劫的人已不再满足于抢劫

圆明园

洋人劫余的财富,他们把园内火劫之余的零星分散的建筑、木桥的柱子、桩子锯断,用大绳拉倒,园内大小树木也被滥伐殆尽。当时清河镇上木材堆积如山,交易繁忙,而园内则炭厂林立,树枝、树根全被烧成木炭。

民国初期走马灯一样更迭的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场,溥仪时期的档案留下了不少无奈的记录:“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拆卖的情况远比档案中记载的严重得多。徐世昌拆走圆明园属鸣春园与镜春园的木材,王怀 庆拆毁园中安佑宫大墙及西洋楼石料。从此,圆明园废墟凡能作建筑材料的东西,从地面的方砖、屋瓦、墙砖、石条,及地下的木钉、木桩、铜管道等全被搜罗干净,断断续续拉了20多年!

至此,圆明园建筑、林木、砖石皆已荡然无存.宣统末年,当地旗人已在园内的宫殿旧址上筑屋,昔日的皇家园林麦垅相望。1940年以后的日寇占领时期,北京粮食紧张,于是奖励开荒。从这时起,农户陆续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这处在清初盛世历经150余年苦心经营的湖山之胜,面目全非。 遗址保护及整修

康熙时期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 雍正时期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 乾隆时期

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于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咸丰时期

咸丰十年(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切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 同治时期以后

同治年间(1750---1949年),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后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

圆明园复原图

编辑本段园林建筑 建筑特色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建于明朝。1709年,清朝康熙帝把该园赐给四子胤禛(后 来的雍正帝),并赐名圆明园。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位皇帝150多年的 经营,集中了大批物力,役使了无数能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把它精 心营造成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离宫。

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 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 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 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 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 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建筑的水主题特征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

圆明园

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莱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千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嶙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蓬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

圆明园

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

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建筑的集全国之大成特征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乾隆皇帝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乾隆皇帝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建筑的造型特征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彩、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建筑的宗教特征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圆明园建筑的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位置与规模

清王朝倾全国物力,集无数精工巧匠,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外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物145处,内收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在这些建筑中,除具有中国风格的庭院外,长春园内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被誉为“万园之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将圆明园烧毁。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园残存和陆续基本修复的共约近百座建筑物,皆拆抢一空,使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其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乃至政府当局的有组织地损毁。北洋政府的权贵们包括某些对圆明园遗址负有保护责任者,都倚仗权势,纷纷从圆明园内运走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园宅。那侵略者不仅抢夺了那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毫不留情地把它化成灰烬。圆明园占地35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圆明园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一万平方米,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总面积竟等于8.5个紫禁城!

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建造情况

历史背景

满族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延续了二百多年。

地形特征及历代建筑对兴建圆明园的影响

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这里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开始大规模地兴建园林。

圆明园建造的实施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规模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的总设计师名叫雷金玉,他是在修建紫禁城时被康熙看中但在实际建造中大多还是皇帝的看法,不论是康熙、雍正还是乾隆都亲自指导,因此雷金玉异常欣喜。并创造了“烫板”的模型方法。而却被咸丰毁于一旦。

推荐第5篇:圆明园

世界闻名的古园林圆明园,已经被毁120周年,中国建筑学会的建筑历

史学术委员会,于1980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全国性圆明园学术讨论会。 会上曾做出两个决议:(一)为了有效地保护这一历史名园的遗址及有步骤 地进行若干重点的整修与利用,到会的全体代表和著名的专家学者共同决 议草拟一份保护整修圆明园的倡议书,邀请全国各抖热心保护祖国文化遗 产与关怀首都城市建设的同志们参加,作为倡议人;(二)为了进一步开展 学术研究,给将来圆明园的保护整修在科学技术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做些准 备,与会代表又一致决议发起组织一个专业性的学术团体??中国圆明园 学会,并选出由十名委员组成的筹委会,负责筹备工作,等将来条件成熟 时,再成立正式机构。这次中国圆明园学会的筹建,正是在纪念圆明园被 毁120周年之际,大家都怀着感慨的心情参加了这次纪念性座谈会,会上一 致对帝国主义侵略者抢掠、焚毁圆明园,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同时对圆明 园的古建筑和古园林的结构布局和建筑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以此来 祝贺中国圆明园学会的诞生。

对于圆明园这一驰名中外的古园林,过去虽有人进行过一些研究,写 过一些介绍文章,但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改造发展详情的人毕竟是少数。 这次在座谈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对此又作了许多论述与说明,这使我们对 这个园林之冠的清代帝王宫苑,又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圆明园的最初创 建,应该说是在康熙时代,经过康熙赐予雍正,雍正开始进行了较大的整 修扩建。到了乾隆时代,更吸收了祖国南北各地园林的精华,发挥了人民 巧夺天工的智慧与才能,终于发展扩建成为包括圆明、长春、万春三园合 一的雄伟壮丽的宏大园林。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是清朝几代皇帝 临朝听政、接见外使的政治活动中心。同时还是一个收藏文物、珍宝、图 书、艺术品等的大博物馆。正由于此,圆明园在中国历史上和世界造园艺 术中,都享有重要的声誉。

可惜这一世上罕见的宫苑式的古园林,在历史上曾经过两次严重的浩 劫,圆明园的古建筑已变成一片废墟,所有的文物珍宝,已被掳掠一空, 留下的断墙残壁,也只能供游览者凭吊。但这些山形水系,湖光林影,仍 然幸存,它们都是帝国主义侵略军滔天罪行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天所能看 到的十分宝贵的遗迹。

对于明园遗址,我曾经游览过多次。最初一次是在30年代初期,那时 园内保留的东西还比较多,还能依稀辨认出不少景点。后来经过日本帝国 主义的侵略,汉奸、军阀、官僚以及奸商等的盗窃破坏,已经面目全非。 解放前夕,我随解放军围城时正好驻在清华园,得便曾冒着严寒再次前去 参观,只见雪山银树,茫茫无边,真是一片北国风光。解放后,我又曾同 人前去参观,只见山色苍翠,树木葱郁,湖光如画,荷芦荡漾,又是一番 景象。在解放初期,我们几个文艺干部曾向周总理提过建议,希望能恢复 圆明园这一古园林,把它变成广大劳动人民的游览胜地和文化活动的公园 。周总理当时说此事已和有关方面谈过,决定把遗址保留下来,等以后有 条件时再作安排。听说北京市领导根据周总理的指示精神,曾转告有关方 面把圆明园遗址保护起来。但由于未采取积极措施,所以遗址未能保护好 ,直到现在还在继续被破坏着。这次在座谈会上,大家曾多次谈到,只有 采取积极保护整修的态度,圆明园遗址才能得以保存,否则园林的破坏将 会继续下去,要不了多久,誉满全球的圆明园遗址,也将不复存在了。这 次中国圆明园学会发起的保护整修倡议,是一个积极的慎重的行动,是一 种对中国人民负责的态度,也是一个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善良愿望。这次倡 议之所以能被社会各界人士所拥护、所同情,并且给予支持、赞助,甚至 其中还有一些人决心为保护整修这一古园林贡献力量,这决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其正确理由和事实根据的。我认为圆明园的保护整修对社会主义四 个现代化建设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只要能实事求是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 行,肯定会作出一定贡献。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人民都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齐心协力奔“四 化”。几年来,全国在“四化”建设方面,曾出现了许多困难,也遭受了 不少损失,但“四化”建设的成绩是主要的。只要大家团结在党的周围, 积极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四化”建设是会早日实现的。前 些日可,中央书记处曾对北京的城市建设做过四项指示,要求把首都北京 建设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这是总结了 许多年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提出的正确指示。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坚决拥 护中央的号召,努力贯彻落实中央的指示。中国圆明园学会倡议保护整修 和利用圆明园遗址,也正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首都城市建设四项指示的具 体措施之一;这是响应中央指示精神,顺应时代潮流,合乎“四化”建设 需要的正确意图。如果真能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这对祖国 的“四化”建设一定会有许多好处:

一、可以利用圆明园遗址,对广大青少年及全国劳动人民进行爱国主 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特别是在帝国主义者侵略破坏的一片废墟面前, 可以用铁的事实和血的教训来激发人们的爱国心。例如用人民英雄冯三保 和他女儿冯婉贞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来教育和鼓 舞广大青少年的革命英雄主义等,这就是最好的活教材 圆明园遗址就是 最好的天然课堂。

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宣传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刻苦 的实干精神。他们在科学技术还不甚发达的时代,竟然能创造出那样灿烂 丰富的文化遗产,那样宏伟壮观的古建筑,那样精致珍贵的古工艺品,那 样秀丽多彩的园林结构布局,那样优美典雅的山石湖泊风景,这会更增加 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可以利用若干复建的房屋,开办各种符合人民需要的博物馆、纪 念馆、图书馆、陈列馆等,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宣传“四 化”建设服务。

四、可以充分利用园内5000多亩的园地,开展各种林木、园艺、渔牧、体育、游艺等活动,为广大人民提供各种条件,使大家在工余和节假日 ,能有最好的休息游玩的场地。

五、可以在园外附近修建一些低层的民族风格的旅馆,为国内外旅游 者提供居住条件,发展旅游事业,为“四化”建设创造外汇,增加收入, 积累资金。

六、可以设置各种服务行业,包括餐厅、茶社、小卖部、纪念品服务 部、书店、照相部等,既可满足参观者的需要,又可解决大批青年的就业 问题。

由于这里的优越条件,必能吸引大批中外人士前来参观游览。对于广 大人民说来,这的确是件大好事。但要做这件事,在今天也的确有很多困 难。首先就是经济问题,其次是建筑条件问题,另外的问题也一定不少。 正因为如此,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倡议书中,只是着重在学术研究方面,并 未涉及具体施工问题。正像周总理在解放初期所说那样,待将朱有条件时 再作安排。但学术研究工作必须走在前面,现在如不开始对各方面的问题 进行研究探讨,将来有条件时恐怕就来不及了。所以中国圆明园学会现在 开始在学术上做些准备,完全是合理的、必要的,正是在这一点上,许多 同志都参加了签名,并支持赞助这一行动。但遗憾的是,有一些同志却对 此很不理解,甚至有的人还针锋相对地提出反对意见。在这种情况下,就 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切关注和慎重考虑。经过许多同志反复研究后,大家认 为那几个反对者的理由并不充分,而且有些观点也是没有道理的。

圆明园重建大争辩

王道成

出版时间: 印刷时间: 2007年10月 2007年10月

浙江古籍出版社 版

次:

推荐第6篇:圆明园

=圆明园=====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区西北的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清朝时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传教士参观圆明园之后将其称作「万园之园」。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被中国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2008年7月29日,圆明园管理局宣布开放九州景区。至此,圆明园已经开放全园面积的五分之四。整个圆明园估计到2010年左右正式全面开放。圆明园的始建年代至今尚有争议。最普遍的说法是,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其根据是干隆年间编纂出版的《钦定日下旧闻考》。第二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此地原为明代故园,经过清康熙帝四十八年修葺后,赐予皇四子胤禛。明代故园说,起始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徐树钧的《圆明园词序》,此文肯定圆明园地域内原有太监别业,但未提出证据。除以上两种说法外,还有圆明园始建于康熙三十九年前后、康熙四十年等说法,另外还有清代初年、康熙四十年以后、康熙末年等笼统的说法。2005年张恩荫根据《康熙实录》提出圆明园始建不会晚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圆明园本来是康熙帝赐给皇四子胤禛(后来继位为雍正帝)的赐园,原名为「镂月开云」。最初时它的规模甚小,只有300余亩。雍正帝即位后,从雍正三年(1725年)起分别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扩展,首先在原赐园的南面增建了宫殿建筑,使之成为兼具听政功能的园林。在他主政时,圆明园也利用多泉的沼泽地形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景,并筑造河道,叠石造山,形成山水层叠的格局。雍正帝命名了园中二十八景,如「牡丹台」、「杏花馆」、「卍字殿」等。雍正之后的干隆帝于干隆二年(1737年)移居圆明园,对该园进行第二次扩建。干隆帝亲自主持了圆明园的扩建。扩建工程于干隆九年大致告一段落,形成了「圆明园四十景」。干隆帝热衷于游冶,一生多次造访江南,广泛地吸取各地园林的精华,融入圆明园中。到干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的营建工作基本告一段落,由干隆帝钦定了四十景,分别赋诗,并命画师绘画修饰,此即《圆明园图咏》。在圆明园建成之后,其东面和南面又先后兴建了两座附园,即长春园和绮春园。长春园始建于干隆三年(1738年),于干隆十四年(1749年)落成。绮春园则是在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许多亲王、公主赐园合并而成,嘉庆年间又扩建西路,并入亲王及公主赐园。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相对独立又互相连通,总体上以圆明园为主,因此一般统称为「圆明三园」或「圆明园」。嘉庆年间,圆明三园依然有所增建。嘉庆之后,由于国力衰败,清朝皇室再也无力对该园进行大规模的修葺,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咸丰十年(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为止。===特色===圆明园集中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粹,融会了东西各种建筑风格,大量运用对景、障景、借景、透景等空间处理技巧,汇聚各种造园手法,堪称是中国园林艺术之集大成者和顶峰杰作,被西方国家称作「万园之园」或「东方凡尔赛宫」。整个圆明园的规模宏大,三园的总平面呈倒「品」字形,占地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周长10余公里。三园共有园景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总建筑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三园设园门19座,水闸5座。园内有殿堂楼阁、轩馆廊榭等各种建筑140多组,木制和石制桥梁100多座,各种风景点100多处,还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图书、字画和文房珍宝,如《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淳化阁帖》摹版等。圆明园是一座以水为主题的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它的水主要来自玉泉山,通过颐和园的昆明湖和清河支流万泉河,由西马厂铁闸从西北注入圆明园的紫碧山房,然后散布于各园。这种将水源布置在西北角的布局参考了中国神话中天下之水发源于昆仑山的传说。雍正年间大规模修整了水道,将全园的湖泊相连,形成了整座园林的脉络。这些河道、湖泊和遍布全园的假山、岛屿等相互烘托映衬,具有山水写意画般的意境。圆明园的景观大量取材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和诗画意境,如方壶胜境、蓬岛瑶台(蓬莱仙岛)、武陵春色(桃花源)、上下天光(洞庭湖)、杏花春馆(仿杜牧杏花村诗意)等。园内仿建了许多江南名胜,称为「缩景」,如取自杭州的「西湖十景」(西湖十景全部仿建,其中一些被计入圆明园四十景)、取自庐山的西峰秀色、取自海宁安澜园的四宜书屋、取自南京瞻园的茹园、取自苏州狮子林的狮子林、取自杭州汪氏庄园的小有天园等。此外长春园北部还有欧式建筑群——西洋楼。圆明园主要供游玩和休憩之用,但后来帝王们经常在此处理政事,因此园内也有许多宫殿和其他建筑,如住宅、庙宇、戏楼、市肆、藏书楼、船坞等。圆明园的建筑尺度比一般的皇家建筑要小,显得比较亲切。建筑的平面造型丰富多样,出现了许多罕见的建筑平面,如卍字形、书卷形、眉月形、田字形、方胜形、套环形等。除极少数殿堂外,建筑的外观装饰朴素雅致,多用小式灰瓦、卷棚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而内部装潢则大都富丽堂皇,极尽奢华之能事。在圆明园的周围,还修建了用于观赏游玩的数座皇家园林(参见三山五园),亲王公主赐园,翰林院、集贤馆臣僚办公退居的花园,以及泉宗庙花园、圣化寺花园、紫竹院花园等行宫花园。圆明园内的植被和动物配置十分丰富。三园中以植物命名的景点约150处,占全园景点总数的六分之一。根据嘉庆时期圆明园内工档记载,园内主要绿化植物花木有天台松、马尾松、果松、刺松、白果、梧桐、桑、柏、垂杨柳、观音柳、桃、杏、李、栗、榛、柿、海棠、玉兰、丁香、玫瑰、山茶、栀子、波斯桃、文冠果、金银花、连翘、棣棠、荷花、乌沙尔器、金莲花、紫藤、石榴、葡萄、佛手、探春、芍药、牡丹、茉莉、兰草、桂花、梅、竹、芭蕉、罗汉松等80余种。园内散布白鹤、孔雀、锦鸡、白鹇、鸳鸯、凤头鸭、梅花鹿、麋鹿等鸟兽。作为平地建起的人工山水园,圆明园总体布局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最早落成的西部园区河道过窄,建筑过于密集,存在园林布景简单重复、部分空间空淡乏味(如安佑宫、山高水长、洞天深处)的情况。绮春园的平面构图则过于散漫,没有形成一条合理的游览路线。长春园的山水比例尺度最为成功。圆明园经西方传教士介绍至欧洲后,对欧洲传统的法式几何图案人工园林和英式纯自然风景园造成了冲击,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结合的中国式园林风格开始引入西方。英国造园师为肯特公爵建造的邱园(Kew Garden)即参考了中国的造园理论。========焚毁与残败========圆明园的毁败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的大规模纵火抢劫。圆明园被焚后经清室整修,尚有部分建筑幸存。1900年,北京被八国联军攻占,圆明园在混乱中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劫掠,残存建筑大部被毁。清朝灭亡后,圆明园遗址无人看护。残存的石料大多被掠去,残存的建筑和园墙也因人口的大量迁入大多遭到平毁。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6日攻抵北京德胜门、安定门等处,僧格林沁和瑞麟部士兵纷纷退至圆明园一带,英法联军遂追至圆明园。联军士兵起初尚相劝戒,勿进入园中,恐中国日后以失物索赔,但不久于黄昏间即有数千名法军士兵冲入圆明园,守园的官兵寡不敌众。见法军展开抢劫,英军司令格兰特遂批准英军入园。联军士兵大肆劫掠园中的珍宝和陈设物。根据英国官员事后估算,被掠走的文物珍宝(金银、宝石、绸缎和古玩陈设等)价值达600万英镑之多,因不识其价值或因搬运不便而被毁坏的珍本图书、佛塔、瓷器、家具等价值与此相仿。由于此前清廷谈判代表曾拘捕英国军使巴夏礼一行,并曾将其囚禁于圆明园中,英军在园中发现《泰晤士报》随军记者被肢解的尸体,英军统帅詹姆斯·布鲁斯,第八代额尔金伯爵遂以「对外交人员实施虐待」为由,于10月18日下令放火烧园,以作为对清廷的惩罚。英军第一军团一部于10月18日起在园中各处纵火,同时派出分队焚毁附近的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畅春园等皇家园林。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圆明园被焚毁的原因,中国官方史学界的说法是英法联军为掩盖其野蛮劫掠而放火灭迹,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认为是由于清朝不遵守基本的外交礼仪,将英法的谈判人员,悉数关押,导致39人中的26人,被折磨致死。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后,发现这一状况,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报复,而采取火烧圆明园的策略。英法联军之所以选择焚烧圆明园主要是因为,皇宫(今天人们称之为故宫)是一国政权的象征,而圆明园是皇帝的私人园林,额尔金伯爵要惩罚的是当时的皇帝咸丰,而不是中国人民。有关这段历史可参见三联书店出版的特拉维斯·黑尼斯三世的《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后,尚有部分景点幸存。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的内务府调查报告,园内幸存建筑有圆明园的廓然大公、紫碧山房、鱼跃鸢飞、耕云堂、慎修思永、知过堂、课农轩、顺木天、春雨轩、杏花春馆、文昌阁、魁星阁、蓬岛瑶台、万方安和十字亭、藏舟坞,长春园的林渊锦镜、海岳开襟,绮春园大宫门、庄严法界、正觉寺等建筑。同治十二年,慈禧太后和同治帝打算择要重修圆明园,计划修复圆明园前朝区、九洲区,以及福海以西以北的少数景点,并将绮春园择要修复,改名「万春园」,作为慈禧太后居所。但该计划终因财力不足而在开工11个月后作罢。此后对园内一些景点仍有小规模维修,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曾多次到园中游幸。此时的圆明园除幸存建筑外仍保留有大量的名贵花木、山水叠石、建筑基址,桥梁、道路、园墙和园门大多完好。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庭再次逃亡。在混乱中,圆明园又遭到附近驻军和匪民的趁火打劫。园内残存建筑除新宫门(绮春园宫门)有庄户保护外,全被土匪推倒拆毁,拆卖砖瓦木料。园内的古树名木、木质桥梁以及建筑地基中的木桩,全部被劫运往附近的清河镇出售。清朝灭亡后的数十年里,圆明园遗址继续受到劫掠。园内的方砖、条石、石料、汉白玉雕刻、太湖石、青片石纷纷被军阀官僚运走修建私园和陵墓,圆明园虎皮石围墙被拆除修路。此外也有一部分圆明园遗物被安放于公共场所,如长春园门铜麒麟、安佑宫丹陛石、水木明瑟碑先后于1910年至1937年被移往颐和园;安佑宫华表、石麒麟、西洋楼线法桥和翻尾石鱼、梅石碑、莳花碑、文源阁碑被分别移至燕京大学和北京图书馆旧馆;兰亭碑和「青莲朵」等珍贵太湖石于1915年移往中山公园;长春园大东门石狮子及基座移至正阳门和新华门。西洋楼遗址的汉白玉及砖瓦也多被军阀官僚运走,或被各家石作坊买去,就地改刻为其他石料。1928年大水法遗址石料被拆走修建绥远阵亡将士碑。日占时期,园内部分遗址在「奖励农业」的口号下被平山填湖,改为水田。1950年代,曾计划将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定址于此,但1960年代园内土地大多被附近生产队改为农田,大量人口迅速涌入,相继拆除了圆明园福海石驳岸、舍卫城残馀城墙及地基、万春园三孔桥、运料门、长春园七孔闸等残存建筑,以及残留的全部园墙,并砍伐了园内残存的唯一一株花神庙古树。特别是1975年以后,各单位在园内大量平毁土山、填平湖泊、砍伐树木,修建工厂、养猪场、养鸡场,圆明园遗址原有山形水系和残存的古树植被彻底消失。=======现存遗迹=======经过70余年的残毁后,圆明园已成荒地。目前圆明三园内有迹可考的遗址大多分布在西洋楼一带,包括海晏堂大锡海,谐奇趣、方外观残存石柱石台,大水法西洋式石门及喷水池,绮春园单孔桥,圆明园别有洞天石舫等。圆明园被劫掠后,园内价值连城的珍宝大量流失于海外。在欧洲各博物馆收藏有来自圆明园的藏品,如《女史箴图》(藏于大英博物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文源阁版《四库全书》残本和瓷器、佛像、佛塔(多集中于法国枫丹白露宫)等。圆明园其他珍宝绝大多数已无可考察。被英法联军于1860年盗走的海晏堂「水力锺」喷泉12生肖铜像,目前已知尚存的遗珍中,牛首、虎首、猴首铜像已于2000年4月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被北京保利集团以3137万港币(牛首、猴首1539万、虎首1544万)标得,2003年9月一间名为贞观国际拍卖(香港)有限公司宣布会拍卖狗首铜像,但被外界质疑真伪,最后该公司收回货品,取消拍卖,同月何鸿燊出资600万馀元购回猪首铜像,并捐赠给保利艺术博物馆,现都展存于东直门南大街14号保利大厦二层之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兔首及鼠首铜像则存于一名欧洲私人收藏家手中。马首原收藏于台湾,由何鸿燊于2007年9月下旬(即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原定将之拍卖之前夕)以6910万港元(据当日汇率折合人民币6673.678万元)成功投得并赠与中国政府;在拍卖前,中华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公开表态:坚决反对公开拍卖该铜像。另外此前龙、蛇、羊、鸡、狗一直杳无音信,其是否存世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圆明三园现在可供游览的景点主要是绮春园、长春园和圆明园福海的残迹,重点有正觉寺、西洋楼和含经堂遗址等。正觉寺是唯一一组历经1860年和1900年两次劫难而完整留存下来的建筑物。寺庙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正殿、东西配殿、后楼、禅院和八角亭等。但1970年代,这里改为工厂的厂房和生活区,拆毁严重,现仅存山门和东西配殿等少数建筑。圆明园九洲景区废墟已清理完毕,但未开放参观。=======现状保护=======20世纪初期开始,就陆续有工厂和居民迁入圆明园遗址从事生产活动或居住。迁入者在园内平山填湖、毁园还耕,给遗址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根据1951年周恩来对圆明园的指示,北京市规划局、北京市园林局以及海淀区绿化队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绿化。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圆明园遗址再次遭到破坏,建筑基址和山形水系仅存轮廓。1976年11月17日,海淀区设立了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遗址开始得到中国政府的有效保护。管理处对圆明园东半部和西洋楼一带的建筑遗址进行了整理,1983年开始恢复长春园围墙,1984年修整福海景区,1988年6月29日建成圆明园遗址公园对外开放。福海、绮春园大宫门、仙人承露台、鉴碧亭、西洋楼万花阵等少数几处景点得到复建。1980年代后,关于圆明园是否要复建的问题,中国国内曾出现过一些争论。支持者们认为复建圆明园可以展现国家强盛的形象,并提升民族的自尊心。而反对者们则认为那不过是造了一堆假古董,也是对中国近代史的不尊重。2006年9月22日,横店集团宣布将集资200亿,在浙江横店以1:1比例重建圆明园,不仅包括建筑和水域,也包括建筑内部装饰和装饰品(仿品)。2000年和2002年,北京市政府先后公布《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和《圆明园遗址保护专项规划》。在这两份规划中,提出「整体保护,科学修整,合理利用」的方针,将圆明园定位为遗址公园,以「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见证」为主旨。遗址内不进行新的构思,不增加新的景观,重点修复原有的山形水系,允许复建长春园含经堂、正觉寺和圆明园大宫门等部分景点,但须严格按原样恢复。同时占用遗址的工厂和居民也必须迁出。虽然当地政府已经加强了对圆明园遗址的保护,遗址仍然受到旅游开发、影视拍摄等商业行为的破坏。圆明园管理处采取的某些保护措施也受到批评。2005年2月,圆明园管理处开始在遗址内1.33平方公里的水底铺设防渗膜。虽然管理处声称这一工程的目的是防止湖水和河水渗漏,是应对北京地下水位严重下降的不得已和常规的办法,仍然被环保人士批评为实际是对遗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媒体披露包括防渗工程程序违法、大量资金去向不明和将湖心岛蓬岛瑶台西院租给私人使用等诸多管理问题。2007年12月 ,人民网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网友反对重建或修复圆明园,大部分网友认为,中国国耻不能忘,不应复建圆明园。2008年2月18日,浙江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昨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宣布,耗资200亿元人民币、总规划面积6000馀亩的圆明新园今年将在浙江横店动工兴建,目前圆明新园全部西洋建筑和40个中式景点的设计已完成。

推荐第7篇:圆明园

《圆明园》观后感

上个礼拜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看了《圆明园》这部让人叹为观止、引以为傲,又愤恨不已、怒声一片的经典影片。 看了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文章开头似乎过于平淡呆板,但不如此却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情感。看过之后,我立刻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毁了吧,还是毁了好,如此完美的东西根本就不是人间所应该拥有的,它只属于天国!

我们且先不论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以及是否奢华。如果有人能重建圆明园的话,我相信只有上帝能够办到。美,无须用如何华丽精致的字眼,当你被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景色震撼的时候,你能想到的也许就是这一个美字,甚至你虽然想到了,却无法发出声音。当人的某种情感达到极限的时候,越是简单原始的字眼,越能表达人的内心真实。无论恢宏壮丽、清新淡雅、金碧辉煌、山明水秀,还是人文之极、自然之天成,到了圆明园这儿都只能归结为一个字:美!

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人的想象力真是恐怖的东西,怪不得上帝要把具有好奇心的人类赶出伊甸园。你可以试想一下,600个足球场一个挨一个的拼接起来是什么概念,在这片土地之上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的美景,人工的,自然的,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穿越时空纵贯古今的,但并无些许的杂乱,而是如此的和谐,仿佛那片土地天生便是如此。集所有想象力、建筑智慧、诗意与艺术和庞大的物质财富于一体,世界上确实曾经真有这么一个地方,它的名字便是圆明园。当两个强盗扔下火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再也不会有如圆明园这样的东西出现在人世之间。

影片中有一个温馨而动人的场面,在牡丹园中,富贵的皇家牡丹争相竞艳,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畅游于其中,其乐融融。让更多的人相信,康熙是因为太喜爱聪明活泼的乾隆而传位于雍正。如果我们相信这样一个说法,那么正在来临的大清帝国的盛世便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而这片牡丹所在的园子便成了历史的功臣,当然它扮演的更大角色应是历史的见证者,正如它的一生所走过的那样。只不过它当时还只是皇四子胤祯的别园,自然也还不叫圆明园。

我一直搞不明白,康熙皇帝是如此的喜爱自然科学,以致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便投其所好进献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望远镜以求得到皇帝的接见,却为什么他的后世子孙却如此的不好此道,以致使帝国失去了一个继续引领风骚的绝佳契机。雍正登上皇位之后,不知是出于感思亲情还是攀比好胜之心,开始大肆扩建圆明园。加上乾隆的长期建设,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圆明园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奢华、最完美的皇家园林,其实亦可称之为桃源仙境、紫宫天府。世界上最勤奋的皇帝非雍正莫属,在他统治帝国的十三年间,平均每天休息不到四个小时,为大清盛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乾隆继位之后,他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国库中的银两多得以致于影响了市面上正常的货币流通。圆明园便是在这样一个鼎盛的时代逐渐完成。乾隆听说法国的水法享誉欧洲,便吩咐传教士们在圆明园中修建了一个更大规模的水法,一个中西合璧的水法。在彻底平定了回部准格尔贵族的叛乱之后,乾隆便为来自维族的爱妃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伊斯兰式建筑,以慰其思乡之情。当一个男人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

一的财富来取悦一个真正爱着的女人的时候,不知羡煞天下多少女子,郁闷死天下多少男子。

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大水法建成三年之后的一件小事,便已预示着帝国的最终命运。乾隆皇帝下令废弃大水法的机械提水装置,而改用人工提水。历史与文化的惯性竟然如此不可阻挡,连一个小小的喷泉装置也保不住。也许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现代文明面前一旦失去了强有力的掌舵者便会毫无疑问的沉没。更为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鸦片战争之时,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谁都没有想到,奇技淫巧竟有如此的威力,不知逃亡途中的咸丰皇帝作何感想。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还没有让帝国真正尝到教训的话,那么这一次,便是对皇室信息的毁灭性打击。

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秦和清的发音如此相近,如果我是一个宿命论者,只好承认,该结束了。可圆明园何罪,竟离此劫,永不超生。

推荐第8篇:圆明园

《圆明园》观后感

—新时

期爱国主义

圆明园既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宝库,又是东方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历史上,继大明王朝之后的大清帝国,是一个由北方游牧名族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努尔哈赤的孙子福临在北京建立。这个名族从东北寒冷地区而来,很难适应北京地区的酷热天气,大清历来的皇帝都无法忍受这种酷暑,都纷纷寻找一个清凉之地。直到康熙皇帝时期,开始了皇家私人花园的大规模建设。圆明园便是在这个时期开始扩建的。康熙时,大清处于繁荣盛世,国泰民安,人民生活逐步有所改善,国库充裕。康熙帝命画师、工匠们开始修建圆明园。经过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皇帝的扩建,圆明园成为了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皇家园林,她的建成代表着我国园林建筑艺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轰动世界的顶峰之作,当时的欧洲各国纷纷以效仿圆明园的建筑风格引以为荣。

圆明园的整体建筑,都透露出一种最高权力的象征。清朝的皇帝都喜欢住在圆明园,他们在这里处理政事、批阅奏折,因此圆明园也是当时的权力中心,全国的重要事务都是在这里得到解决的。这里代表着大清的至高无上的皇权。

圆明园的建造,融合了中西方的建筑和园林艺术,其中既有中国古典的杭州西湖风景模式,又有欧洲贲泉花园的模式,当时的统治者为了达到不仅在国家土地,人口,财富,军事上的领先,而且还要在诗歌,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要达到领先,于是每当西方欧洲各国出现一种新艺术,大清的皇帝都要成为领先,把自己的欲望变成现实,构造于圆明园中,所以大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西方各国遐往的人间仙境,纷纷派人到大清学习。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园中有宏伟的宫殿,有轻巧玲珑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 的“买卖街”,有象征农村景色的“山庄”;有仿照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风景名胜;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 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 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博物馆。

在圆明园中,不仅建筑艺术领先世界,而且其中拥有无数金银财宝。里面的诗歌字画,古董,金银器,艺术品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见过的。我们可想而知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的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历来都是欧洲各国学习的对象,我们更是对此骄傲无比,于此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更要坚持发扬创造发明的传统,保持优秀文化的创新,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传递下去。这都是我们这一代人作为华夏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与此同时,西方正在发生着巨变。继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各国都进行了变革,生产力得到空前提高,产品过剩,都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寻找市场,以便解决产品过剩问题,追求更大的利益。他们瞄准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而大清的统治者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封建制度腐朽,生产落后,民众起义,闭关锁国等等问题突出。他们不与外界接触,只能导致愚昧无知,只能挨打。英国在明白通过外交无法实现产品进入中国后,便以武力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大清统治者签订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市场。于是一支由英法组成的联军打破了清朝统治者的美梦,进攻中国。当他们打败毫无抵抗力的清军来到位于北京郊区的圆明园时,对圆明园进行了无耻的烧抢。能抢的就一件不留,不能抢的大件就全部破坏,为了所谓的公平照顾由于执勤而没抢到的士兵,竟荒唐的举行了一次拍卖。到此还不满足,还丧心病狂的火烧了圆明园,从此一座旷世奇园毁于一旦。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10月18日-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闯入院内,把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曾经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游人凭吊。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艺术宝库,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是最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圆明园的受损,不仅是中华民族无法弥补的损失,更是世界人民的巨大的遗憾。至今圆明园的许多历史文物还无法回归中国,被西方国家以他们能把文物保护的更好为由存放在他们的博物馆中,可见其价值的诱惑。要想把文物完整的运回中国,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奋斗的目标。

圆明园不仅代表着清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还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象征。其的建筑艺术和价值是我们当代人无法望其项背的。

一个民族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强大,还要在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显示出自己的独特性。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经济已走向正轨,已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我们还要做的就是在文化上有所成就,再创辉煌。曾经独领风骚的中国,将在此时又一次腾飞。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现在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好基础,吸取经验,开阔视野,接触不同的特色文化,为将来再造又一座惊世骇俗的园林做好准备。圆明园的重现不仅是当代中国人民在世界地位的提升的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最具意义的史诗。

今天,我们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既是要让国人铭记中华民族曾经的苦难、耻辱,痛斥暴力、侵略对人类文明、世界和平的践踏;更是要认真梳理、检讨经由圆明园所折射出的各种看法、观念,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认同与国家建构提供更理性、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走出受辱阴影,以更从容、自信与平和的心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提供有力保证,也为实现世界和谐与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推荐第9篇:圆明园

位于北京西北一带的山水,是历代帝王建宫造园的地方。到了清朝康熙、乾隆时期,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库充盈,于是清帝王在此兴建起规模空前的园林,制造里他们自己的极乐世界。

圆明园最初起源于康熙帝,康熙将其赐给了当时的四皇子胤禛。四皇子胤禛于1723年继承帝位后(即雍正皇帝)。开始园林拓建,还兴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到了乾隆帝在位期间,对圆明园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并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热河避暑与木兰狩猎,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主要兴建于康熙末年和雍正朝,至雍正末年,园林风景群已遍及全园三千亩范围。乾隆年间,在园内相继又有多处增建和改建。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以及紫碧山房、藻园、若帆之阁、文源阁等处。当时悬挂匾额的主要园林建筑约达600座,实为右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

长春园:始建于乾隆十年(1745年)前后,于1751年正式设置管园总领时,园中路和西路各主要景群已基本建成,诸如澹怀堂、含经堂、玉玲珑馆、思永斋、海岳开襟、得全阁、流香渚、法慧寺、宝相寺、爱山楼、转湘帆、丛芳榭等。其后又相继建成茜园和小有天园。而该园东部诸景(映清斋、如园、鉴园、狮子林),是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增建的,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共占地一干亩。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约为200座。

绮春园:早先原是恰亲王允祥的赐邸,约于康熙末年始建,后曾改赐大学士傅恒,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正式归入御园,定名绮春园。那时的范围尚不包括其西北部。嘉庆四年和十六年,该园的西部又先后并进来两处赐园,一是成亲王永瑆的西爽村,一是庄敬和硕公主的含晖园,经大规模修缮和改建、增建之后,该园始具千亩规模,成为清帝园居的主要园林之一。至此,圆明三园处于全盛时期。嘉庆先有\"绮春园三十景\"诗,后又陆续新成20多景,当时比较著名的园林景群有敷春堂、清夏斋、涵秋馆、生冬室、四宜书屋、春泽斋、凤麟洲、蔚藻堂、中和堂、碧享、竹林院、喜雨山房、烟雨楼、含晖楼、澄心堂、畅和堂、湛清轩、招凉榭、凌虚亭等近30处。悬挂匾额的园林建筑有百余座。绮春园宫门,建成于嘉庆十四年(1809年),因它比圆明园大宫门和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亦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该园东路的敷春堂一带经改建后,作为奉养皇太后的地方;但园西路诸景,仍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范围。该园1860年被毁后,在同治年间试图重修时,改称万春园。

圆明园是人工创造的一处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理水,精制园林建筑,广植树木花卉。以断续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岛、桥堤等,将广阔的空间分割成大小百余处山水环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风景群。园内水面约占三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在平地上人工开凿大中小水面,由回环萦流的河道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园内又缀叠有大大小小的土山250座,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活,构成了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园林空间。使整个园林宛如江南水乡般的烟水迷离,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禹贡》\"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成景。北岸的上下天光,颇有登岳阳楼一览洞庭湖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波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杭州玉泉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万方安和,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冬暖夏凉,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水木明瑟,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冷冷,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西湖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海市蜃楼一般。

福海之中的蓬岛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蓬莱仙岛,原名蓬莱洲。相传,秦始皇曾派遣一个名叫徐福的人,率领干余名童男童女,出海东渡,去替他寻仙境、求仙药,以企长生不老。这当然只能是\"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而雍正皇帝则让工匠在圆明园的东湖之中用磷峋巨石堆砌成大小三岛,象征传说中的篷莱、瀛洲、方丈\"三仙山\",岛上建有殿阁享台,\"望之若金堂五所。玉楼十二\",并按\"徐福海中求\"的寓意,把东湖命名为\"福海\"。在福海四岸另外还建有十多处园林佳景。福海,东西、南北各宽

五、六百米,加上四周小水域,共约35公顷,相当于北海公园的水面。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仿建了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乾隆皇帝弘历曾经六次南巡江浙,多次西巡五台,东巡岱岳,巡游热河、盛京(即沈阳)和盘山等地。每至一地,凡他所中意的名山胜水、名园胜景,就让随行画师摹绘成图,回京后在园内仿建。据不完全统计,圆明园的园林风景,有直接摹本的不下四五十处。杭州西湖十景,连名称也一字不改地在园内全部仿建。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乾隆皇帝南巡之后,在圆明园先后仿建有四处江南名园。其中之一即福海西北的安澜园。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曾以海宁的陈氏隅园作为行馆,并赐名\"安澜园\"。弘历很喜欢该园结构佳妙,回京后就在圆明园四宜书屋左右,仿其位置进行改建和增建。园成之后,也题名叫\"安澜园\",当时仿建的另外三处名园,都在长春园内。一处是乾隆二十三年,在思永斋东院,仿照杭州西湖汪氏园而建的小有天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二年,仿照江宁(即南京)瞻园而建的如园;一处是乾隆三十七年,仿照苏州著名园林而建的狮子林。如园和狮子林,都分别有16个以上风景点。圆明园的西峰秀色,是雍正、乾隆二帝每于七月初七,设七夕巧筵的地方。这里可远借西山景色,河西岸有一组叠山,松峦峻峙,山涧之中瀑布飞流急下。在此近观仰视有如庐山的峻峙气势,取名叫\"小匡庐\"。坐石临流,仿自绍兴会稽山阴的兰亭。建于雍正朝,俗称流杯亭。东晋王羲之等文人雅士,曾于永和九年三月三(即上巳日),会于会稽兰亭,曲水流觞,赋诗修楔(祭祀活动),被传为佳话。圆明园的这座兰亭,在仄涧中,奇石峭列,激波分注,建有三开间的重檐敞亭。乾隆四十四年,收集到历代书法名家\"兰亭序\"帖6件,再加上大学士于敏中和弘历自己的手迹,合为\"兰亭八柱册\"。乾隆皇帝让把此亭改建为八方,并换成石柱,每柱刻一帖,这就是著名的圆明园兰亭八柱。廓然大公,后来也总称双鹤斋,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而建。这一景的北半部,是乾隆中叶,仿照盘山静寄山庄的云林石室的山石,叠石而成的。嘉庆诗赞\"双鹤斋\":结构年深仿惠山,名园寄畅境幽闲。曲蹊峭茜松尤茂,小洞崎岖石不顽。人们知道颐和园的谐趣园,是仿惠山寄畅园建的,其实,当时在圆明园也仿建有寄畅园。只是两次仿建意境各有千秋。武陵春色,摹写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艺术意境。建自康熙末年,雍正朝时叫桃花坞,曾是弘历读书的地方,书室叫\"乐善堂\"。此景,号称有山桃万株。苏州阊门内旧有一处桃花坞,相传是唐伯虎的故居。圆明园的桃花坞,虽然袭用其名,但桃花之盛远不是吴下所能相比。 圆明三园共有一百余处园中园和风景建筑群,即通常所说的一百景。集殿堂、楼阁、亭台、轩榭、馆斋、廊庑等各种园林建筑,共约16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多一万平方米。园内的建筑物,既吸取了历代宫殿式建筑的优点,又在平面配置、外观造形、群体组合诸多方面突破了官式规范的束缚,广征博采,形式多样。创造出许多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都极为罕见的建筑形式,如 字轩、眉月轩、田字殿、还有扇面形、弓面形、圆镜形、工字形、山字形、十字形、方胜形、书卷形等等。加之在园林布局上,因景随势,千姿百态;园中各景又环环相套,层层进深,形成了丰富多采、自然和谐的整体美。法国传教士王致诚,曾有一段形象的描述,他说:圆明园的建筑,形式变化较多,而且参差不齐,不落窠臼。它的每一座小的宫殿,都仿佛是按照奇特的模型制成的,像是随意安排的,没有一座与其他一座雷同。一切都如此饶有兴趣,人们不能在一览之下,就领略这幅景色,必须一点一点地仔细研究它。

圆明园的寺庙园林,也是反映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侧面。安佑宫(鸿慈永祜),是按照景山寿皇殿的旧例建造的。用来祭奉康熙、雍正皇帝\"神御\",是园内的皇家祖祠。宫为九间,正脊重檐歇山,以黄色琉璃瓦覆顶,是园内体量最大的一个建筑物。周围有乔松偃盖,中轴线南端有两对华表,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方壶胜境,位于福海东北海湾岸边,是按照幻想中的仙山琼阁建造的,据史料记载,这里供奉有2200多尊佛像,有30余座佛塔。这处建筑的前部底座以汉白玉砌成\"山\"字形,伸入水中。整个建筑体态庞大,金碧辉煌。每当清晨薄雾初起,该建筑在烟雾中时隐时现,宛如琼阁瑶台一般。这处建筑的格调和气势,是我国现存园林建筑中所少见的。舍卫城,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建筑。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清帝为了追求多方面的乐趣,在长春园北界还引进了一区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洋楼\",由谐奇趣、线法桥、万花阵、养雀笼、方外观、海晏堂、远瀛观、大水法、观水法、线法山和线法墙等十余个建筑和庭园组成。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开始筹划,至二十四年(1759年)基本建成。由西方传教土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等设计指导,中国匠师建造。建筑形式是欧洲文艺复兴后期\"巴洛克\"风格,造园形式为\"勒诺特\"风格。但在造园和建筑装饰方面也吸取了我国不少传统手法。

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主要形成谐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处大型喷泉群,颇具殊趣。

谐奇趣:是乾隆十六年秋建成的第一座建筑,主体为三层,楼南有一大型海堂式喷水池,设有铜鹅、铜羊和西洋翻尾石鱼组成的喷泉。楼左右两侧,从曲廊伸出八角楼厅,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洋楼最大的宫殿。主建筑正门向西,阶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只兽面人身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正是我国的十二个属相),每昼夜依次辍流喷水,各一时辰(2小时),正午时刻,十二生肖一齐喷水,俗称\"水力钟\"。这种用十二生肖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实在是洋为中用,中西结合的一件杰作。 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 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大水法的左右前方,各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塔为方形,十三层,顶端喷出水柱,塔四周有八十八根铜管于,也都一齐喷水。当年,皇帝是坐在对面的观水法,观赏这一组喷泉的,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荷兰使臣得胜等,都曾在这里\"瞻仰\"过水法奇观。据说这处喷泉若全部开放,有如山洪爆发,声闻里许,在近处谈话须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万花阵,是仿照欧洲的迷宫而建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 字图案的雕花砖墙,分隔成若干道迷阵,因而称作\"万花阵\"。盛时,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心的圆亭里,宫女们手持黄色彩绸扎成的莲花灯,寻径飞跑,先到者便可领到皇帝的赏物。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花灯。虽然从入口到中心亭的直径距离不过30余米,但因为此阵易进难出,容易走入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四望莲花灯东流西奔,引为乐事。

西洋楼景区,整个占地面积不起过圆明三园总占地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个很小的局部而已。但它却是我国成片仿建欧式园林的一次成功尝试。这在我国园林史上,在东西方 园林交流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兴建,曾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目睹过它的西欧传教土赞誉西洋楼:集美景佳趣于一处,凡人们所能幻想到的、宏伟而奇特的喷泉应有尽有, 其中最大者,可以与凡尔赛宫及圣克劳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这位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也。

圆明园体现了我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像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帕特农神殿,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金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栩栩如生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内收藏有极为丰富的图书文物,现仅举几例。文源阁,是仿照宁波范氏天一阁而建的藏书楼,为著名的皇家北四阁之一,建成于乾隆四十年。阁中收藏乾隆钦定《四库全书》和康熙《古今图书集成》各一部。《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综合性丛书,收书34O0余种,有近8万卷,36000余册。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古代文明,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因《全书》篇帙浩瀚,当时又择其尤要者,编成《四库全书荟要》,计12000册。《荟要》共抄两部,一部贮在故宫摛藻堂,另一部收藏于长春园含经堂的东厢\"味腴书室\"。另外,含经堂还有一外著名文轩--淳化轩,是专为收藏著名法帖《淳化阁帖》摹版而建的。《阁帖》原是北宁淳化三年(992年)摹刻的,包括王羲之、王献之乃至苍颉、夏禹、孔子等99人的书法名迹。帖分十卷,是我国的第一部大型丛帖,被誉为诸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阁帖》的北宋\"初拓赐本\",经过精审更定之后,进行钩摹刻石。历时三载,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春,将所摹刻的144块帖版,镶嵌于淳化轩前的24间左右回廊之中。这就是著名的《乾隆重刻淳化阁帖》。不用说圆明园劫毁时,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书荟要》、《古今图书集成》、《淳化阁帖》摹版等珍贵图书文物,都未能幸免于难。这从一个侧面可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所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圆明园如此之大,又是由几朝皇帝陆续扩建、改建的,加上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由哪个角度看,也还是有不足的。但是,就总体而言,圆明园确实是一座非常出色的优秀园林。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英国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万寿山、玉泉山、香山三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法联军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蓬岛瑶台、藏舟坞,绮春园的大宫门、正觉寺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火烧圆明园的罪过,归咎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无能。听起来好象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推荐第10篇:圆明园

落后就要挨打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宫殿,记载着一个帝国的辉煌与衰败,也记载着一个名族的荣耀与屈辱,在观看《圆明园》这部记录片之后,心里有颇多的感慨,惊叹清朝的繁荣与鼎盛,感到觉科技的发展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给我留下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启示。

这部纪录片《圆明园》很好的向我们展示出了当时清朝的繁荣昌盛与后来的落后衰败。圆明园由清康熙皇帝初建,初称为畅春园,经过雍正、乾隆等的不断发展扩建,清朝的皇帝也移居此处,并在这里处理政事,园中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种植了许多异木奇花,囊括了几乎天下所有的建筑风格,并且乾隆也派人在圆明园中建造了西洋风格的建筑,成为了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记载着大清帝国的辉煌。但是,在18世纪60年代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打败,因此,圆明园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灾难,占领圆明园的英法联军开始偷走圆明园中的东西,一件件奇珍异宝就这样消失了,凡是能拿走的,一件也没有留下,拿不走的,毫不留情的毁掉,最后在圆明园中放火,熊熊大火燃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就这样消失了。如今,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这片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奢华的皇家园林永远永远离我而去,圆明园成为了中国的历史,也成为了世界文明史上的历史。

清朝的统治者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崇尚武力,喜欢用弯刀弓箭去征服一切,并且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不与外界进行交流,除了传教士也不让其他的西方人进入中国的领土;也不重视科技的发展与作用,火枪与火炮的水平在二百多年中几乎没有什么改进,在与英法的战争中,显示出了它的弱点。纪录片中显示康熙时也拥有世界上先进的天文地理方面的资料,圆明园中保留着曾经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火枪,但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些,只把它当成玩物而已,这也许就是后来惨败的原因,显示了中国的落后。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永远不败的哲理,落后导致了我们在19就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战争中不断失败,只是我们失去了许多。在历史长河存在着无数的事实证明着“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我们摆脱落后,我们才能在世界的发展起引领作用,减少失败,远离侵略。

忆往昔,峥嵘岁月,泱泱东方大国,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成就。中华民族曾开疆扩域,接受多国朝拜,进行友好交流。西汉时期,开通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往来;唐朝时,鉴真曾东渡日本进行传佛讲学;元朝时,忽必烈统一中国,扩大疆域,领土扩展到了欧洲;明朝时,郑和曾七下西洋,与亚洲其他国家进行政治、文化、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清朝前期,八旗子弟横扫一切,征战欧洲。看今朝,繁荣富强,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融入了国际社会;伴随着迈入新时代的进程,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正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在国际社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圆明园那些断壁残垣依旧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荒芜的野草诉说着曾经的耻辱。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肩负起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的责任,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哲理,发展自己,强大自己,不能让我们曾记的屈辱史再次上演。

第11篇:圆明园

《圆明园》观后感

《圆明园》以宫廷画师的视角,诉说圆明园的兴衰。从康熙时期圆明园的初建,到雍正皇帝亲自参与设计扩建,再到乾隆皇帝时期圆明园的鼎盛辉煌,一个个难以用语言形容场景,真实的展现在我面前。不能不佩服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鸟瞰整个圆明园,每一处景观都无处不体现这大清帝国的强盛!最让人叹为观止就是影片恢复大水法的全貌,那磅礴的气势在现在看来都不能不说是奇迹!圆明园里无数珍品,无数字画,都体现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精髓,

当《圆明园》在雨果的惊叹中拉开序幕时,我们知道,这部影片即将撕开一种美丽给我们看,悲剧就此展开。这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劫难。

这部完整记录圆明园从建成到毁灭的大型文化史诗纪录片于2006年10月上映,它用以真实打动观众,用真实刺痛了每位观众的情感神经。没有炒作的噱头,没有大制作的动作场面,甚至连一个撑场的明星也没有。通过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的特效镜头,本片不但虚拟出140多年前的老北京街道,“克隆”出3000多人的英法联军,更是将当年“万园之园”的肃穆、壮观、精巧、雍容再现于银幕之上。当然,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对一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珍宝博物馆的精彩再现,更是对那段历史的探寻与反思。

关于圆明园之美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远征期间,我一直在想象它的美丽,当我真的置身其中的时候,它的豪华仍然令我震惊,……这是一千零一夜中的场景,是一种幻境,就是狂想也想象不出我们眼前存在的现实,必须有一位诗人、画家、鉴赏家、历史学家和中国学者集于一身的人才能解释和形容”

然而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毁灭了这一切辉煌,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毁灭了这一切,大清王朝是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上万人进行了两天公开的大抢劫,充分暴露了人性的弱点与卑劣。能拿走的全拿走,不能拿走的全砸烂。为了公平起见,将军们号召士兵保持绅士风度,把文物财宝重新上缴然后进行了三天的公开拍卖,。最终每个普通士兵平均得到了大约4磅重黄金的奖赏。格兰特将军于额尔金勋爵商议,为了彻底打击清廷信心,以便在条约谈判中取得最大的利益,决定彻底毁掉圆明园。并借此向世人宣告,他们曾经来过北京,他们是胜利者,以免他们的伟大功勋被后人所遗忘。三千五百名士兵开始有组织的有条不紊的焚烧圆明园,海淀一带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也随之焚灭。当联军把大炮架在安定门城门之上对准紫禁城的时候,战争结果已可想而知。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看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火烧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致的亭台楼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流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像在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屈辱和痛苦。许多年前,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盗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火烧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火烧圆明园的亭台楼阁,毁坏了圆明园的奇花异草。为掩饰罪行,他们放火烧了圆明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啊!这一切的一切——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奇耻大辱!这样的耻辱在黑暗的旧中国,又何止一次呢?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 永远也无法弥补 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 无法改变历史, 却 创造未来。在未来, 崭新的世界里, 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 不让历史再次重演, 中国的繁荣昌盛, 当代大学生

现在,我们的祖国正在发展,祖国未来的蓝图有待我们去描绘。我们一定要把过去的屈辱牢记在心,好好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强壮的体魄,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 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第12篇:圆明园

《圆明园》观后感

模模糊糊记得第一次看《圆明园》是在小的时候,那时残留的记忆是英法两个国家很残酷,很“浪费”,拿了那么多珍宝,拿不走的就摔破,烧掉,别的记忆什么也没有留下。

第二次看《圆明园》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特别喜欢中央频道《赢在中国》这么节目,其中有一集是“励志圆明园”,进入108强的选手们还有我们国家很多有名的企业家,如史玉柱、马云、牛根生等等,这家创业者们来到圆明园励志,其意义是深远的,记得那时视频里很多创业者们都留下了眼泪,虽然视频里只有《圆明园》的一部分内容而已,主要是英法正在抢、摔、烧的镜头,但我记得那时我自己看了内心很愤怒,觉得英法太残酷无情了。

第三次看《圆明园》是在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候,老师放给班里同学一起看的,很完整,从圆明园的构思到建造,再到扩建,达到空前绝后的辉煌,到最后被侵略者残酷的破坏,看完之后,内心又是另一种感慨,觉得国人的无能,有志者爱国人士力量的薄弱,清王朝的衰败,清政府的无能……

第四次看《圆明园》是在写这篇观后感的不久前,看完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的那分震撼和疼痛却是前所未有的!于是,有了下面这些内容:

一、圆明园历史回顾

圆明园,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世界人心中永远的惋惜!从构思,到建造,到扩建,达到完前绝后的辉煌,除了美,圆明园的规模之大,组建筑之多,都足够使人瞠目结舌,建筑式样之繁复多变,简直已非人力所及,它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起到辉煌之路;到最后被陷于一旦,也揭示了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揭露了中国的衰败与落后!圆明园——一个神圣的天堂,它曾经为我们展现了世界艺术的奇迹,让我们感叹人类的无以伦比、空前绝后创造能力,让我们了解到伟大的中华民族当时的璀璨的文化底蕴与辉煌!

圆明园,这个曾经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最辉煌的最繁荣的博物馆,这个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达一百多年的建造扩建,这个集中华瑰宝与精华于一体的园林,这个世界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的园林,于清朝末年被一群自称“文明”的强盗给洗劫一空:能拿的全拿了,不能拿的统统的砸了,毁了。然而这还远远不够!这群野蛮的疯狂者又一把大火烧了整个园林!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北京的天空被黑浓的烟雾笼罩着,好似圆明园不散的阴魂,它在呻吟,在唉叫,在呐喊!一切的一切由开始到鼎盛,最后什么也不剩。耗费了多少人力财力,汇集了中国乃至欧洲建筑无数著名景观与艺术珍品的一座名园,就这样完了,在炮火之中,在清政府的腐败统治之下,在国民的愚蠢之下。

二、励志圆明园

一直以来,我总是在深思为什么《赢在中国》这个节目把到圆明园作为创业者们励志的地方。今天我找到了自己给自己的答案:《赢在中国》的口号是“励志改变人生,创业改变命运”。作为我们中国的创业者,就应该不忘国耻,不忘历史;就应该以历史为镜,以历史为鉴;就应该心系国家命运,心系全民族人民!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作为中国的创业者们,我们需要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激情,而圆明园——一个历史性的标志,一个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里程碑,时刻提醒我们历史的过去,揭露历史的背后真相,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落后的过去,让我们产生了历史沉重感,激励着我们向前走,向前超越,给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正如在一个世纪之前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我们现在的创业者们身肩着“为中华的崛起而创业,为中华的的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创业,本来就是为了国计民生,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同时也背负着我们国家的历史重任以及期盼!因此,选择圆明园,同时也选择走上中华伟大复兴之路!

在这里我送给所有的创业者们一句话: 昨天,我们“励志圆明园”; 今天,我们“赢在中国”; 明天,我们“赢在世界”!

三、反思

四次看《圆明园》,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与感想,新的认识与反思!深夜,我坐在电脑前,回忆着《圆明园》里的情节,感觉思绪已经回到了那个年代,那个给中国人带来无尽灾难、带来屈辱的日日夜夜,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一直以来,感觉自己是一个很理性的人,但面对历史,面对这让人充满愤怒的过去,内心的不安与愤怒久久不能逝去!其实,跟南京大屠杀一样,圆明园这段历史也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是世界文明史上一个让人惋惜的圣地!

但是,现在还不是我们悲痛的时候,我们要忍住悲痛,牢记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振兴中华!让我们擦干眼泪,从历史中总结出失败的经验,以历史为鉴,为的是让自己走得更远,飞得更高。因为从失败中总结出最深刻的东西才是我们现在该做的,才是最有用的!

纵观圆明园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无能,侵略者的无情与残酷,我觉得归根到底是社会制度的落后,是科学技术的落后。一种落后的制度严重阻碍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生产力的落后(科学技术的落后)也遮住了国人的眼睛,清政府自以为自己十分强大,中国地大物博,但其实是愚昧无知,一味闭关锁国!在今天,科技更是威力无穷!虽然我们现在摆脱了侵略,经济也迅速发展,但我们依然技不如人!我觉得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个就是:文化!先进的文化给中华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清王朝国人的愚昧无知,思想落后,单靠几个先进知识分子在“呐喊”,其力量是非常薄弱、非常有限的!精神上是麻木是无可救药的!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每次看完《圆明园》,回顾这段历史,都感觉特别心痛,特别心痛!我已经下定决心,以后还会再看,再看……

四、足迹

圆明园这段历史给我们到底留下什么,仅仅是屈辱吗?是遗憾吗?我觉得我们应该好好反思,这段历史是不可代替的!先人走过的路我们或是踏着他们的足迹向前走,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样;或是另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我想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有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诠释!

烧不死的鸟是凤凰!

圆明园虽然烧毁了,但没有烧毁我们心中坚定的信仰,没有烧毁我们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反而给我们留下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不灭的信念!圆明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圆明园这段历史已经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给了我巨大的精神动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为了美好的明天,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13篇:圆明园

观《圆明园》有感

在以前的一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 老师让我们观看了电影《圆明园》。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的海淀区,于颐和园相连毗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三园构成,占地超过16万平方米,它始建于1709年,当时也是清王朝的第三任帝王,康熙在位的时间。众所周知,清王朝在入关打败大明王朝之前是一直游离在关外的游牧民族,对于凉爽的天气十分习惯,而对于北京炎热的夏天实在是难以忍受,同时由于不能时常离开都城去江南以及帝国的各地享受美景,因此清王朝的统治者一直对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由江南园林风格的避暑山庄渴望不已,由此,圆明园的建造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电影中,我们已经饱享了它的美丽,它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树木多达数万株.圆明园怎么看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建筑奇迹,难怪法国的大作家雨果把圆明园和雅典的巴黛农神庙分别比作东方艺术和西方艺术的代表,称前者为梦幻艺术,后者为理念艺术,并盛赞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的崇高典范!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盛与衰败。清帝国的命运已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而是代表着更为宏观更为深层的整个中华古代文明的命运。从大秦帝国到大清帝国,2000年的时光,是如此的漫长,虽饱经风霜曾屹立不倒;却又是如此的短暂,在三枪两炮声中大厦倾颓。如今,曾经那如此繁华美丽,气势庞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残岩断壁安安静静的躺在杂草丛中, 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由于闭关锁国,此时,中国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 1860年,英、法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清朝常备军总共有几十万人,而英法联军只有5600多人。但是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却相差悬殊。在英法联军先进的莱福步枪面前,曾格林沁的3万蒙古骑兵再也没能重现昔日的雄风,被敌军彻底击溃。英勇的士兵前赴后继地往枪口、炮口上冲,毫不吝惜自己的生命,片中一位英国将领看到这令人震惊的一幕不禁感慨到:“天哪,真不敢想象,要是他们有了枪和大炮的话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情来!”在这场战役中,清军参战将士全部阵亡.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却是皇帝悠闲的沐浴着,画面是多么另人辛酸。清军的士兵在一个一个的到吓,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也是大清帝国最后的一道防线。英法联军的进攻随着地图上红色的箭头一点一点的接近圆明园,当进入圆明园的那一刻,它的豪华另人震惊,再也找不到与之媲美的花园了。英法联军终于是看到了圆明园,他们惊叹于它的豪华。人性中的贪婪在他们心中滋生,能拿的拿,不能拿就毁坏。最后,为了给后人留下所谓的“证明”,为了在谈判中处于有利地位,他们放火烧了那个举世瞩目的圆明园,在我看来,他们留下的是罪证而不是勋章。就连大文豪雨果都说:“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圆明园》这部片子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奢华的皇家园林永远、离我而去,也有人提出要重修圆明园,但是,更多的人认为,没有必要了。是的,没有必要了,就让它毁灭吧,一个民族在惨受凌辱后,需要有一个见证者永远督促后人记住那一断耻辱,鞭策后人努力去洗刷,圆明园的残岩断壁无疑是最好的见证者。修饬一新的圆明园,只会像个思想被改造过的人,像个刚理过发的新兵,熨烫严整的制服,风纪扣都系紧了。没了杂草裸土,没了野性、不规则和迷失感,没了可藏身的自由。印象中,它该是茂盛深邃、曲幽弯折的,没有头绪,能藏得住很多东西,能收留很多的人和事。中国这个雄狮,是时常需要像圆明园这样的伤疤的痛来提醒,才不会再次浑然睡去。也希望我们的祖国能够始终记住过去的创伤,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姿态,内修政事,外处国事,勿忘国耻,居安思危,不卑不亢,谦虚进步。使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再次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华夏的未来炎黄的子孙,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的美好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如今,那些断壁残垣,依旧诉说着昔日的辉煌;荒芜野草诉说着那日的耻辱。相信我们吧,圆明园—美丽的残园,我们绝不会让中国的文化,绝版的文化,再次来迟!

第14篇:圆明园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它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是清朝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绕经北京城东北郊直扑圆明园,傍晚,侵略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至晚7时,法侵略军攻占了圆明园。法英侵略军入园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诱惑力,军官和士兵们都成群打伙冲上前去抢劫园中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

1860年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三夜不灭,这座举世无双的园林杰作被一齐付之一炬。

雨果在1861年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这段话代表着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于1988年6月29日,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2002年12月13日,北京圆明园正觉寺修缮工程正式招标。修缮面积共计990平方米,2003年10月1日前完成。

圆明园复原图

圆明园被毁后

第15篇:圆明园

一、关于圆明园的资料

圆明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区东部。原为清代一座大型皇家御苑,占地约5200亩,平面布局呈倒置的品字形,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总面积达350公顷。

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一个颐和园。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的确,如果今天还和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王”了。遗憾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园中的建筑被烧毁,文物被劫掠,奇迹和神话般的圆明园变成一片废墟,只剩断垣残壁,供人凭吊。

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康熙帝(即清圣祖玄烨)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雍正帝(即清世宗胤禛)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处理日常政务的场所。乾隆帝(即清高宗弘历)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

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其中最著名的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一些江南的名园胜景,如苏州的狮子林,杭州的西湖十景,也被仿建于园中。长春园内还有一组欧式建筑,俗称西洋楼。圆明园还是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收藏着许多珍宝、图书和艺术杰作。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10月6日,占领圆明园。从第二天开始,军官和士兵就疯狂地进行抢劫和破坏,为了迫使清政府尽快接受议和条件,英国公使额尔金、英军统帅格兰特以清政府曾将英法被俘人员囚禁在圆明园为借口,命令米启尔中将于10月18日率领侵略军三千五百余人直趋圆明园,纵火焚烧。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大火,将圆明园烧成一片废墟。

同治年间(1862~1874),同治帝准备修复圆明园,供慈禧太后居住。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遭到进一步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逐步展开。

圆明园能够达到那么恢宏瑰丽,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集中了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役使了无效的精工巧匠,倾注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血汗,历时一百多年才陆续建筑经营而成的。为什么清朝皇帝要下这么大功夫,不惜工本来长期经营圆明园呢?这与满族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勤劳勇敢的满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富饶美丽的土地上。17世纪中叶,清军在其卓越的领袖、封建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和摄政王多尔衮的领导下,大举进兵华北,彻底推翻了腐败透顶的明王朝,自东北入关定都北京,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由于清朝统治者入关以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季那里是林海雪原,夏季则气候凉爽。入关后,他们对北京盛夏干燥炎热的气候很不适应。紫禁城虽金碧辉煌、宏伟壮丽,但清朝皇帝感到那里呆板憋闷,特别是在康熙初年,紫禁城发生过火灾后,为了防火,也为了防止宫廷*,砌了高高的宫墙。皇宫里院院相套,再加上溪沟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对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阴沟”之称。这使得皇帝们有些厌倦深囿高墙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便开始修建园林,这种修建工程竟延续了二百多年。北京的西郊,有连绵不断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淀等多种地形,自流泉遍地皆是,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沼。玉泉山水自西向东顺山势注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动,开垦了大片水稻田,形成了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中这里建造了玉泉山行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景色吸引了更多的游人,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就占据田园营建别墅,大片土地被一块块占去。到了明万历年间,明皇亲武清侯李伟在这里大兴土木,首先建造了规模宏伟,号称“京国第一名园”的清华园(故址在今北京大学西墙外)。嗣后米万钟又在清华园东墙外导引湖水,辟治了幽雅秀丽的“勺园”,取“海淀一勺”的意思。空旷郊野,出现了亭台楼榭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名噪一时的园林荟集之地。到了清朝,皇帝也同样看中了西郊这块绝好的造园之地。大规模地兴建园林就这样开始了。

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8年)玄烨下令在清华园旧址上建造了面积达六十公顷的畅春园,他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避喧听政,清代帝王园居生活自此开始。但畅春园的地位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后来的圆明园所取代。

畅春园周围,有许多明朝遗留下来的私家园林,清初时收归内务府奉宸院后,就把这些前明私园分赐给清皇室成员和王公大臣。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圆明园就是作为藩赐园赐给了康熙帝第四子胤祯的一座明代旧园。并由康熙帝御笔亲题了“圆明园”匾额。这座世界名园,就从这一年开始了它从无到有,由盛到衰的历史。胤祯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他对于所得到的这座赐园,是非常引以为荣的,对康熙所题“圆明”二字的意义,他在《圆明园记》中做了这样的解释:圆明意志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藉之言,体以圆明之德。夫圆面入神,君子之时中也。这里的“圆”,大意是“圆满、周全”的意思,而“明”字则解释为“明达、明智”之意,所以,起名“圆明园’无非是统治阶级标榜自己品德修养与才思智慧都超出常入而已。康熙皇帝题名也表达了他对皇子的期望。

圆明园的位置在挂甲屯的北面,距畅春园约一里多路,即今北京大学的北边,清华大学以西。康熙时代的圆明园,里面有前湖、后湖等水面,其内建有“牡丹台”、“天然图画”等园景。当圆明园还是一座藩赐园的时候,它的规程是不能超过皇帝的畅春园的,所以建的景不多,名声也不大,远远比不上畅春园。可后来随着主人的登基,清王朝的太平盛世到来,在其60多年陆续扩建中,终于建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宏伟的皇家园林。

二、圆明园的毁灭(资料)-

---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根据俄国外交官伊格纳提耶夫提供的情报:清 朝守军集中在东城,北城是最薄弱的地方,应先攻取;并听说中国清朝皇帝正在西北郊 的圆明园。于是,英法联军绕抄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 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

圆明园成为“废墟”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清代“康乾盛世”经过一个多世纪营造而成的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统称圆明园),总占地面积 350余公顷,建造有成百处山水环抱、意趣各异的园林风景群,殿阁亭榭等各式园林建筑达20万平方米,被国人誉为中华第一园,西洋人则称之为“万园之园”。它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到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套用赵光华先生的说法,就叫做火劫、木劫、石劫和土劫。

一是, 1860年10月,入侵北京的英法联军对圆明园大肆劫掠之后,又连续两天在园内到处纵火,使之化为一片焦土,这无疑是它罹难于外敌的关键性浩劫,时称“庚申劫难”,也就是“火劫”。当时虽然园内绝大部分建筑物被毁,情状惨烈,但山水花木景观依旧,并且幸存有廓然大公、蓬岛瑶台、海岳开襟等三个园林风景群以及散见于园内多处的亭台楼阁。

二是,圆明园在此次罹难后,清帝仍未放弃经营,并于同治末年在慈禧太后主使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择要重修”,拟修建筑达 3000余间,但终因财力枯竭被迫停工。不过当时经过修缮和重建而基本成型的园林建筑,不少于120座近千间1万多平方米。后来直至光绪朝中后期,慈禧太后仍未完全放弃重温圆明园旧梦,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她发动了“戊戌政变”之后才无暇顾及圆明园。就在此后两年即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奔西安而去,侵略军烧杀掳掠,京畿秩序大乱,土匪地痞即蜂拥而起,八旗兵丁也趁火打劫,化兵为匪,纷纷涌向圆明园,推倒残存建筑,拆运木料砖瓦,砍伐古树名木,偌大的圆明三园除了孤零零的绮春园宫门、福园门门楼及正觉寺等个别建筑物之外,统统被拆抢一空,致使这座历史名园的昔日景观遭到彻底毁灭。是为“庚子再难”,主要是“木劫”,这实际上是一次外敌入侵战乱中的内匪劫难。

三是, 1911年辛亥革命后,末代皇帝溥仪逊位,圆明园仍属皇室私产,园内并住有太监看管,同时由步军统领衙门及中营官兵负责保护。也就从这时起,圆明园遗址又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一次“石劫”。最初是北洋政府的军阀、官僚及洋人巧取豪夺,比如:京畿卫戍总司令王怀庆依仗权势,拆毁圆明园围墙,大运砖瓦石料,历时三载,在福园门外修建成私人花园——达园。他不仅公开拉运,而且由中营副将亲自督办。步军统领聂宪藩,本是负责保护遗址的,他却让中营副将派员从长春园拉走太湖石352车。京师宪兵司令车庆云、公府秘书长王兰亭等,都先后从园内运走大批石料修建私人宅园。因贿选总统而臭名昭著的曹锟,在担任巡阅使期间,为了修他在保定的巡阅使署花园,从文源阁拉走太湖石数十车到西直门装上火车,并由中营游击(官名)负责押运保护。时任北京市地方长官(时称“京兆尹”)的刘梦庚,则在王怀庆的庇护下,从长春园、绮春园强行拉走太湖石623车、云片石104车。驻守西苑的陆军十三师、十六师和边防军炮兵营,也多次派员强行拆运圆明园大墙城砖和园内山石,管理人员劝阻反遭辱骂殴打。美国教会学校燕京大学修建校舍(即今北京大学校址),擅自起运安佑宫的巨型华表,经北郊警察分署署长现场劝阻也无济于事。就在这场巧取豪夺的石劫之中,市内的一些公共场所包括颐和园、中山公园、文津街图书馆以及香山慈幼院等,也都纷纷从圆明园运走大批石刻文物、太湖石和云片石等。就这样前后二十余年间,圆明园遗址除西洋楼旧址外凡具有文物价值的碑碣、石坊、石雕、石刻以及稍微像样的山石等几乎被抢运殆尽。1928年,北洋政府垮台,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圆明园后,遗址又遭到了更加有组织的损毁,此时的“石劫”对象就转成了所有砖石。为了修筑高梁桥经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北平市政府先后下令拆毁了圆明三园的4800米南墙和长春园东侧的全部虎皮石墙,砸成碎石以补石碴之不足。同时还组建了“清理圆明园园产事务所”,政府当局同意将园内的所谓“废旧砖石”变价批卖,大宫门外的影壁被招商投标卖掉;西洋楼石门左右的石柱连顶,被按山价卖给商人修建绥远省阵亡将士碑。当局甚至明文规定:圆明园内所有虎皮石可一律出售;西洋楼故址之大理石、青条石,凡雕花粗镂者亦可出售。再加上园内住户为了建房、垒圈长期刨石挖砖;日伪时期,附近贫民因饥寒所迫,时往圆明园窃取砖石,伪市公署又出面设置砖石收集处,实为助长刨挖妖风。经过如此长期折腾,圆明园内的多数古建基址早已被掘地三尺,难觅整砖片瓦。这一“石劫”过程,实际上一直延续至解放初期和“*”期间,直到2000年底园内住户全部迁出后才算最终得到根绝。

四是,圆明园遗址蒙受的另外一大劫难就是“土劫”,这是大批农民在园内种地并居住、生活带来的必然结果。圆明三园遗址,在光绪末年出租给附近农民耕种的即有水旱地 30顷零36亩,到1933年时年租金为2683元。三园遗址墙圈内,从1918年(民国七年)前后开始迁入住户,最初都是管园太监的亲属,后来则越迁越多,最终竟形成大小村落和居民点31处。遗址内在解放前基本上没有保留下什么树木,1956年北京市园林部门开始绿化园内的荒山空场,1960年前后国家还征用了园内1000余亩旱地,并进行了大规模植树绿化,遂有十余万株树木蔚然成林。但圆明园遗址的农林矛盾却始终难以解决,1976年11月圆明园管理处成立后,也一直在忙于应付农业生产对遗址和林地的蚕食。据我们1978年统计,海淀乡西苑大队的

一、

二、

五、

六、

七、八和水磨等7个生产队及果树专业队的全部或者部分耕地,是在圆明三园遗址内,共计1860余亩地(主要是水田),这还只是说的纳粮地亩,实际耕地要超过2000亩。园内共有常住人口2000多,村落占地300余亩。另在遗址范围内还有市属、区属和乡、大队所属的企事业单位14个,占地430余亩。如此庞杂的侵占,整个遗址的惨象是可想而知的。尤其是农民要在园内种旱地,就在不断地平毁园林遗址;要种水田,就会时常挖山填湖;养猪、养牛,也需要拉土垫圈,因而成天挖山不止。圆明三园原有大大小小的土山不下250条,据我1980年实地踏勘,几乎每条土山都有程度不同的破坏,被完全夷为平地的为80条,基本挖平的为20条,再加上普遍存在的山脚平毁现象,被挖平的土山面积不会少于山丘总面积的50%,被挖掘的土方超过100万立方米。由于原有植被遭到破坏,长期的水土流失也使幸存山体普遍变矮、缩小与走形。而且当时农民仍在为垫圈到处挖山,我们实在无计可施,就索性在福海西南岸指定了一片土山任其处置。这就是那时的现实。

据以上所述不难知道,圆明园从毁于英法联军劫火到遗址沦为“废墟”,除了最主要的“庚申火劫”是西方入侵者所为之外,其余的“庚子木劫”以及后来的“石劫”、“土劫”,基本上都是我们国人自己干的。如果说前者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那么后者更多的则是辛酸与无奈。前几年有个别专家曾指责整修遗址是在“消灭帝国主义罪证”,这实在有点言过其实。据说文物部门的个别领导同志,对整修遗址公园仍存有疑虑,觉得恢复圆明园的山形水系,似乎是在摧残这处遗址。我认为这也是难以自圆其说的。至今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极力主张原样保留圆明园废墟,据说“废墟也是美”。人们很难想象,圆明园内的住户和单位在 2001年迁出之前,这处遗址千疮百孔、满目狼籍的惨象会是美的。笔者认为反对整修遗址、主张原样保留废墟的观点,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如若那样,北京市和海淀区政府何必用近二十年时间并花费几亿元,用来征用园内全部耕地和外迁785户住户、13个驻园单位(唯有一O一中学暂缓搬迁)呢?而没有这些举措,原样保留遗址的愿望是绝不可能实现的,其结果只能是圆明园遗址最终被完全毁掉 。

英法洗劫圆明园

10月6日,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立即疯狂地进行抢劫。

首先闯入圆明园的是法国侵略军,他们见物就抢,每个法国士兵口袋里装进的珍品, 价值三四万法郎。他们空手而进,满载而归。在法国军营里,堆积着珍奇的钟表、五光 十色的绫罗绸缎,以及珍贵的艺术品,价值达3000万法郎。 英国侵略军虽然来迟了一步,但金银财宝也装满口袋。更可恶的是,对那些搬不走 的大瓷器和珐琅瓶,他们打得粉碎。

英法侵略军把圆明园抢劫一空之后,为了消赃灭迹,掩盖罪行,英国全权大臣额尔 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大规模的焚烧共两次,第一次是 10月7日至9日,主要焚烧圆明园,大火连烧3昼夜,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这 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 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胜利原来可以成为强盗。

三、反思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

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2 这两天我们学了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我读了它,深深感到愤怒和惋惜。

愤怒的是侵略者竟在我们国家的国土上横行霸道,惋惜的是这样一座皇家园林就这样消失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圆明园布局精美、建筑华美、文物绝美,在1860年10月6日闯进圆明园,把里面的东西统统掠走,抢不走的就任意破坏,在10月18日,三千多名士兵奉命在圆明园内放火,连烧三天的大火把这座万园之园烧成了一片灰烬。唉!

学这篇课文时,我猜想:圆明园一定是一个仙境般的地方吧?可是她还没有让我们这些世人一睹她的风姿。就这样······

我不甘心!!

为什么侵略者会在我们的国土上横行霸道呢?是因为我们的国家太弱小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加强大,不让这历史的悲剧在次上演!

第16篇:圆明园

读书使人明志,读史让人明理;读政治书,以养大气;读文学书,以陶冶情操;读业务书,以养才气;读诸子百家,以思园行方。中国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大国,国人都以我们五千年的文明而骄傲之时,可否追忆过那些让我们感到可悲,可耻,又可恨的屈辱史呢?今天观看了纪录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我的心里思绪万千,那熊熊大火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心里的火也呈燎原之势,我的情绪久久不能平复。

当清政府还没有从天朝上国的梦中完全清醒过来时,西方列强早已心怀歹念,片中圆明园瑰丽辉煌的画面让我感到震撼,惊叹着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财富。然后画面陡然一转,英法联军在清咸丰十年(1860年)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寺庙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园子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对于火烧圆明园的原因存在不同说法,有人认为英法联军担心暴行被发现,因此在大肆掠夺后企图毁灭证据;也有人认为英法联军粗鲁蛮横毫无人道,因此放火烧园。看完纪录片后,我认为清代圆明园是“为皇帝游息之所”,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它相当于清代皇帝的第二个皇宫,是清统治者经常居住和向全国发号施令的政治中枢。 或者又有人要问,那为什么不直接焚烧紫禁城,财宝多又直击要害。但是有一背景要知道的是英法联军并不想灭亡清政府,而是想建立傀儡政权加以控制利用。英法联军已经清晰地认识到:焚毁圆明园不仅可以给清朝统治者以极大的震动和打击,迫使清政府立即投降,而且还可以从中劫取无数奇珍异宝,攫取巨大经济利益。

历史已经过去,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中国屈辱史,让它成为我们奋斗的目标,我们沐浴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更应该努力学习,勿忘国耻。历史不可以改变,但我们要通过学习改变生活,努力提升祖国的综合国力,让中国更加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17篇:圆明园

勿忘历史,继往开来

摘要: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遭英法联军洗劫,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修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圆明园的被毁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一个缩影,也成为中华民族深深的痛。今天,大量的圆明园文物漂泊海外,而外国利用中国人的爱国之情不断抬高文物拍卖价格。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理应牢记历史,不断提高自身,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开创美好的未来。

关键字:圆明园海外文物理性爱国未来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圆明园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htm#2百度百科 兽首http://baike.baidu.com/view/2239317.htm 圆明园简介

一八六零年九月,隆隆的枪炮声打破了京城的威严,英法联军在通州的八里桥血洗清军后,终于开进了北京。八里桥之战,不仅挫伤了清军的精锐,也大大打击了咸丰皇帝的信心。就在八里桥战役后的第二天,即一八六零年九月二十二日,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咸丰皇帝仓皇离开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十月六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投福海而死。紧接着,圆明园遭到了抢劫和焚毁。

圆明园不但是一个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杰作,而且堪称梦幻艺术之崇高典范——如果梦幻可以有典范的话。你可以去想象一个你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仙境般的建筑,那就是圆明园。这梦幻奇景是用大理石、汉白玉、青铜和瓷器建成,雪松木做梁,以宝石点缀,用丝绸覆盖;祭台、闺房、城堡分布其中,诸神众鬼就位于内;彩釉熠熠,金碧生辉;在颇具诗人气质的能工巧匠创造出天方夜谭般的仙境之后,再加上花园、水池及水雾弥漫的喷泉、悠闲信步的天鹅、白鹮和孔雀。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以宫殿、庙宇形式表现出的充满人类神奇幻想的、夺目耀眼的宝洞。这就是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由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三园组成。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圆明园经历了从康熙到咸丰六朝的的修建,已经成为了皇家园林中的顶峰之作。然而,就是这样一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宝库,却被英法联军可耻而无情地劫掠焚毁,他们犯下了滔天大罪,为世界人民所不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收了园内旱地、进行

了大规模植树绿化。976年正式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后,遗址保护、园林绿化有明显进展,西洋楼一带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个遗址东半部的园林道路、园杯设施从无到有,逐年有所改善。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明确把圆明园规划为遗址公园。1984年9月圆明园管理处与海淀乡园内农民实现了联合,采取民办公助形式,依靠社会备方面力量,共同开发建设遗址公园。从而使遗址保护整修工作迈出有决定意义的一步。1988年6月29日,圆明园遗址公园正式向社会售票开放。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公园,已是山青水碧,林木葱茂,花草芬芳,景色诱人。它既富于遗址特色,又具备公园功能,是一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群众游憩的好去处。

参观所见

绮春园门外,有关于圆明园的简介牌以及介绍圆明园景点的牌子,我们仔细看后,首先在门口拍了合影。圆明园的宫门很气派,让人不禁想到皇家的威严与权力,上面的斑斑伤痕,仿佛在向我们讲述它曾经的辉煌与失落。宫门一个嵌着一个,漫步其中逐渐进入深处。因为正值圆明园罹难150周年纪念,所以园内有大型的文物展览,我们看到了许多宣传画,其中有圆明园的全景图。我们看了好半天,没有人说话,因为它的美难以用任何语言来表达,而再看向园中,物非人非,与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一股难以名状的痛袭上心头。接着,我们来到了海晏堂,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十二兽首的仿制品。虽然是仿制的,但是每一尊兽首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不知道那些还在国外漂泊的兽首何时能够回归?沿着大路,我们参观沿路的风景,我努力在心中想像它曾经的辉煌,辽阔的福海,皇帝和妃子在船中嬉戏,在园中漫步,可惜已经不复存在。然后我们来到了万花阵迷宫,这个迷宫是1989年重建的。很多游人聚在这里,一边听着导游讲述,一边挑战迷宫。站在迷宫中间的亭子上,俯瞰迷宫,我真得为古人的智慧所折服。最后,我们来到了大水法遗址,这是圆明园里唯一残存的建筑遗迹,有些工人在修复它,很多游人在拍照。从小到大,最先接触的关于圆明园的事物就是大水法遗址,历史课本封面的那张照片,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侵略者的罪证,也是我们屈辱历史的见证,它带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

圆明园海外文物问题

自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烧以来,圆明园到底流失了多少文物,至今依然是一道历史谜题。颐和园等皇家园林都曾留有“陈设清册”,详实地记载了勤政殿、佛香阁等不同建筑的各种摆设,精确到了每一层楼、甚至每一张桌子,但圆明园

的陈设清册没有留存下来,可能毁于战火,因而失去了精确排查圆明园流失文物的依据。圆明园管理处主任陈名杰曾介绍:自1860年以来,圆明园文物除了在“火烧圆明园”中被焚毁之外,还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散失,其中精华部分大都流失海外,尤以英法等欧洲国家最多,美国、日本也有不少。由于圆明园的物品清单在火中被毁,当时到底有多少文物已无法考证。从目前所存信息看,散失在国内外的各类圆明园文物至少有150万件。

作为中西合璧的皇家园林,300年前修建的圆明园已然走过了太多的沧桑。它的屈辱经历,其实就是中国不堪回首的历史缩影。西方列强的入侵,撕开了圆明园的伤口。300年后,当我们试图寻找和抚摸这些伤口的时候,发现距离其真正的愈合仍遥遥无期。流失海外的无数中国国宝,至今仍只能在异国的土地上对历史低吟浅唱。和从圆明园被掠走的文物一样,在异国他乡看到源于中国的珍品,很容易在感触历史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悲凉。

1905年,康有为在法国博物馆见玉玺、玉印、玉瓶等圆明园流失文物,不由在《法兰西游记》中伤心写道:中国积年积世之精华,一旦流出,可痛甚哉!

在圆明园文物中,关注度最大的莫过于海晏堂外的十二兽首,它们已经成为圆明园海外流失文物的象征。

牛首,2000年中国保利集团以774万港币拍得,现存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猴首,2000年保利集团以818万港币拍得,现存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虎首,2000年保利集团以1544万港币拍得,现存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猪首,2003年,港澳爱国企业家何鸿燊以低于700万港币购入,后转赠保利集团。

马首,2007年,何鸿燊以6910万港币购得,将其捐赠国家。

另外,龙、蛇、羊、鸡、狗五个兽首目前下落不明。

2008年10月,佳士得宣布,将拍卖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消息传出后,引发中国民众热议,近百人组成律师团追索。2009年2月24日,法国法院批准拍卖。2月26日,中国收藏家蔡铭超拍得铜像,但称因拍品无法入境而不付款。此事引发了热议,关于圆明园海外文物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在此次事件中,兽首的持有者在面对中国的正义要求时,竟然表示让*回西藏就还兽首。这完全是蛮横无理。他拿出所谓的“人权”来要挟中国,但当年他们不但掠夺别人的东西,而且杀人放火,哪里想过人权。在外国拍卖我国流失珍贵文物问题上,我们首先应该冷静理智对待。圆明园兔首鼠首铜像被英法联军在侵略中国战争中劫掠走,中国对其拥有不可置疑的所有权。按照国际公约,这些文物理应归还中国。

其次,冷淡面对佳士得的高声叫卖。佳士得坚持拍卖,无非是要牟取暴利。比如,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兽首1985年第一次拍卖,价格不过每具500美元。而现在佳士得拍卖兔首鼠首,估价竟已到了2亿元人民币。

如果只是爱国心切,就不断满足拍卖者的漫天要价,只会使流失国宝未来的回家路更漫长。因为牟利者欲壑难填,显然我们的爱国心不能被贪婪者利用。 由圆明园所想到的

参观完圆明园,我们大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看着那里面的一景一物,我们想到了很多。圆明园的被毁是我心中关于中国历史最大的伤痛。我在小学的时候,从课本上知道了圆明园的故事,当时那种感觉难以言喻,十分的心痛。后来每当我读到关于圆明园的文章,都会感到一阵阵心痛圆明园的被毁只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史的一个缩影。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我认识到它作为中国最辉煌的皇家园林,被毁的命运可能已经命中注定。它的被毁着实让人扼腕叹息,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不遭受外族的入侵,都不能不在人类发展史的进程中付出代价,我们姑且把它当作我们中华民族成长的代价吧。

近代中国的落后是圆明园被毁的根源。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被历史验证过的真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今日的中国,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仍然不是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还是不高,国家依然面临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与责任。

不要忘记历史,读史使人明智,圆明园的痛永远不会隐退;但是也不要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拔。最近看到网上有一条新闻,本周一个乾隆时期瓷瓶在英国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而竞拍者大多还都是中国人。有英国记者感叹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在西方的阴谋下,我们应该理性爱国,这种行为只会让外国人欢喜,从而不断提升圆明园文物的价格,进而“勒索”中国人的钱,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事情。文物被侵略者抢走,我们应该通过正常的渠道去索回,而不应该再为圆明园而付出第二轮代价。

作为大学生,我们享受着国家提供的良好条件,每天能够通过学习来提高,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不思考的名族是没有希望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牢记圆明园的历史,并进行深刻的思考。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将来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成为一条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巨龙,到那时,西方侵略者再也不会有那样可耻的叫嚣,我相信圆明园的文物会回归,我们会把它们好好的保护起来,不会再让悲剧重现,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第18篇:圆明园

圆明园

圆明园(Yuanmingyuan Imperial Garden)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毗邻。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为西洋兼中式皇家风格园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是清朝三代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并被放火焚毁,今仅存遗迹。

圆明园、畅春园和绮春园西洋楼景区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圆明园,诞生在康熙年间,成长于雍正王朝,风华在乾隆盛世。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圆明园有著名风景四十处,其传奇与神圣,宏伟与壮观之处是用文字与画笔都无法丈量的。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博物馆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第19篇:圆明园

圆圆明园 明园,坐落在{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621.htm\"|北京西郊,与紧相毗邻。它始建于46年(1709年),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逾16万平方米,是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此事件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页屈辱史。

圆明园是著名的之一。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一百五十余景。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周围连绵10公里,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属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 其中有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清漪园(后来的颐和园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起来的)等,全园面积合计5000多亩。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被清帝特称为“御园”。光是悬挂了匾牌的就有600余座。

圆明园不仅汇集了若干名园胜景,还创造性地移植了西方,集当时古今之大成。园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玲珑剔透的楼阁亭台;有象征热闹街市的“”,有象征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有仿照杭州西湖的、,有仿照苏州狮子林的;还有仿照古代诗人、画家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等。可以说,圆明园是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建筑艺术和文化的典范。不仅如此,圆明园内还珍藏了无数的各种式样的无价之宝,极为罕见的历史典籍和丰富珍贵的,如历代书画、金银珠宝、宋元瓷器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也可以这样说,它是世界上一座最大的。

圆明园的多以水为主题,因水成趣,其中不少是直接吸取江南著名水景的意趣。圆明园后湖景区,环绕后湖构筑九个小岛,是全国疆域《》“九洲”之象征。各个岛上建置的小园或风景群,既各有特色,又彼此相借。北岸的,颇有登岳阳楼一览之胜概,“垂虹驾湖,婉蜒百尺,修栏夹翼,中为广亭。纹倒影,滉漾楣槛间,凌空俯瞰,一碧

1万顷”。西岸的坦坦荡荡,酷似观鱼,俗称金鱼池\"凿池为鱼乐国,池周舍下,锦鳞数千头。\"圆明园西部的,房屋建于湖中,形作卍字,,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雍正皇帝喜欢在此居住。圆明园北部的,用泰西(西泽)水法引水入室,转动风扇,“林瑟瑟,水泠泠,溪风群籁动,山鸟一声鸣。”乾隆皇帝喜欢在此消暑。长春园中的海岳开襟,在白玉石圆形巨台上建有三层殿宇,远远望去好似一般。福海之中的瑶台,取材于神话中的,原名蓬莱洲。这里水面开阔,景色秀丽,每于端午佳节,在此举行大型龙舟竞渡活动。七月十五日夜,清帝于此观赏河灯。冬日结冰后,皇帝乘坐冰床在福海赏游。福海实际上是圆明园的水上娱乐中心。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有巴特农神庙,有金字塔、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极为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 “即使把我国(法国)所有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煌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陈设豪华精美,收藏有大量的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描述,“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各种宝贵的珍品,均积聚于此皇家别墅,千门万户之中。”上等的紫檀雕花家具、精致的古代碎纹瓷器和珐琅质瓶盏,织银的锦缎、毡毯、皮货、镀金纯金的法国大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图,宝石嵌制的射猎图,风景人物的匾额,以及本国其它各种艺术精制品和欧洲的各种光怪陆离的装饰品,应有尽有。 圆明园是一座珍宝馆,还是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着许多、图书和艺术杰作。里面藏有名人、秘府典籍、钟鼎宝器、金银珠宝等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圆明园也是一座异木奇花之园,名贵花木多达数百万株。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王”。 此外,圆明园也是除紫禁城外帝王居住过最多的地方。

第20篇:圆明园

{HYPERLINK \"http://baike.baidu.com/view/2476.htm\"|圆明园是著名的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圆明园最初是赐给皇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同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曾亲临圆明园游赏。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拓展原赐园,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六部、诸值房,御以“避喧听政”。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岁岁营构, 日日修华,浚水移石,费银千万。他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园,在东南邻并入了。至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朝,主要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朝时,国事日衰,不足,但宁撤万寿、香山、玉泉“三山”的陈设,罢避暑与木兰,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清咸丰十年(1860年)攻占北京后,于10月6日占据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住在园内的常嫔受惊身亡。英、法军队洗劫二天后,向城内开进。10月11日英军派出1200余名和一个步兵团,再次洗劫圆明园,全权代表詹姆士·布鲁斯以清政府曾将巴夏礼等囚于圆明园为借口,将焚毁圆明园列入议和先决条件。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及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300名、、葬身火海。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火烧圆明园,这是人们说惯了的一个提法。其实,火烧圆明园的真正概念,不仅是火烧圆明园,而是火烧京西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比圆明园大得多。 这三山五园是:、、三山,、圆明园、、、五园。 历史上侵略军火烧圆明园曾有两次。第一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入侵北京。到处烧杀抢掠、野蛮洗劫、焚毁了举世闻名的圆明园,园内建筑也大多被毁于火。火烧圆明园时,本意是将其夷为平地,但是由于圆明园的面积太大,景点分散,而且水域辽阔,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幸免于难。据同治十二年(1873年)冬查勘,园内尚存有建筑13处。如,圆明园的、、藏舟坞,的、等。 第二次火烧圆明园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入侵北京,再次放火烧圆明园,使这里残存的13处皇家宫殿建筑又遭掠夺焚劫。 在文学作品中似乎把的罪过,归咎于垂帘听政之无能。这么听起来好像也有一些道理,但并不确切。历史上的无数事实表明,一个贫穷落后、弱小的国家和民族,只能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凌辱、被掠夺的地位。的历史则再次证明:国家贫穷、落后、软弱就要挨打。 现在,圆明园已辟为遗址公园,并正对遗址进行保护性维修,恢复山形水系、园林植被、桥涵闸路,部分古建筑也将重修。

圆明园社会实践报告
《圆明园社会实践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