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陌上桑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1 08:32:45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陌上桑

1、陌上桑 汉乐府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2、《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岛竦峙(sǒng zhì)。 树木丛生,进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龟虽寿

曹 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5、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6、北朝民歌《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阙(què)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巾。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推荐第2篇:陌上桑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对画线句子的翻译,最恰当的一句是(

A.用什么办法做我丈夫的标志呢?骑白马走在前,身后跟着小黑马。 B.根据什么标志认出我丈夫?骑着白马紧紧跟随着一匹小黑马。 C.用什么来作为我丈夫的标志呢?让他骑一匹白马跟随一匹小黑马。 D.根据什么辨认出我的丈夫呢?骑着白马走在前,小黑马驹跟在后。

2.本文为什么要以“陌上桑”为题?可否换成“秦家女”或“罗敷严词拒太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貌,而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D 2.“陌上桑”意即在田间小路上采桑。以此为题,意境优美,语言含蓄。不可以。如改换之后,标题太直白,缺乏文学韵味,破坏了原来优美的意境。

3.这样写是为了更加突出罗敷的美丽,可最大限度地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在脑海中塑造各自想象中的至善至美的人物形象。

4.这是一首描写罗敷不畏权势、忠于爱情的叙事诗。诗人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着重描写了罗敷的美貌和罗敷用机智的语言对“使君”进行的讥讽,表达了自己的爱情理想。全诗叙事幽默,充满喜剧色彩,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马上

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两句诗在课文中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运用么描写方法?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罗敷拒绝使君要求的诗句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重笔描写罗敷夸耀自己的夫婿,却没有涉及到使君听后的反应,这样写是作者故意还是没有想到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衬托

2.侧面描写 表现罗敷的美丽。 3.不慕荣华富贵和机智聪明

4.这样写可以更好的表现罗敷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可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

推荐第3篇:陌上桑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行者:过路的行人。罗敷:《陌上桑》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美丽、聪明、贤惠的采桑女子。下担:停下担子。捋(lǚ吕):用手指顺着抚摩。髭(zī 资):嘴上边的胡子。著:整理。峭(qiào俏)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犁、锄:这里作动词用,犁地、锄地的意思。相怨怒:指耕者、锄者回家后互相抱怨因为看罗敷而耽误了耕作。一说,因为男子贪看罗敷,回家后引起妻子的怨怒。坐:因。这几句大意是:过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抚弄着胡须;年轻人看见罗敷,故意脱下帽子去整理头巾;耕地的人忘掉了犁,锄地的人忘掉了锄;回到家里,又和家里的人互相抱怨生气,只因为贪看罗敷。

这几句从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后都举止失常,忘乎所以来突出罗敷之美,在艺术上别具一格。作品虽无一字从正面描绘罗敷的容貌,而罗敷之美自现,而且美得迷人,美得出奇。这种侧面描写的艺术手法,值得学习。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罗敷是位勤劳、坚韧、美丽的女子,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因看罗敷。

推荐第4篇:陌上桑

一、谋篇立意 这首汉乐府民歌,通过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反抗荒淫无耻的五马太守的采桑女子——秦罗敷,塑造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的女性形象。

二、文章脉络

罗敷美貌,众人倾慕(侧面)„„„„„„美丽勤劳 使君觊觎,无耻要挟(正面)„„„„„„机智勇敢 拒绝使君,盛夸丈夫(正面)„„„„„„爱憎分明

三、重难点导析

⑴《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太守调戏采桑女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歌揭露了上层封建统治者荒淫无耻的丑恶面目,同时刻画了一个不仅外表美丽,而且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秦罗敷形象。诗的第一段描述了罗敷的居住环境、勤劳、服饰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倾慕,突出罗敷的容貌之美;诗的第二段写使君垂涎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了“宁可共载不”的无理要求,表现了使君的无耻;诗的第三段写罗敷夸夫以压倒对方,巧妙拒绝使君,突出了女主人公机智幽默、不畏强暴的性格。全诗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⑵本诗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因为运用了合理的表现方法。在第四单元学习小说文体时,我们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刻画人物的方法。塑造人物时,可以正面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烘托,或借助他人的反应、与他人的对比等,来衬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侧面描写。诗歌为了表现罗敷的美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诗歌第一段中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人忘形失态,近乎傻、痴的种种滑稽可笑的举动的描写,更突出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

二、三两段,用使君的无耻作反面对比,又突出了罗敷的心灵之美。诗歌通过多种描写方法的运用,不仅突出了主人公的鲜明特点,也更好地表达了思想内容。 7.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 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 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 罗敷的美。

8.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 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

先写使君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 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 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 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 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9.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 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 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 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10.提问: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讨论并归纳: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干余骑,夫婿居上头。” 2)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 值千万余。”

4)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5)夸耀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6)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7)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1.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 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 身”的策略。

12.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13.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 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 子。

14.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

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 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 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

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 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 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 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 人物性格通过矛盾冲突加以展示,笔法显得格外经济。通篇用五言,挥 洒自如,语言朴实无华,文辞错落有致;特别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给人 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推荐第5篇:《陌上桑》

一、教法建议

【 抛砖引玉 】

本课的教学可采用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做到在课堂上基本熟读成诵。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描写刻画,特别是侧面描写的作用。可以结合第一题的答案适当讲讲描写人物的知识,从中学习一些描写方法。

可以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本诗。如: 1 .课文是怎样刻画罗敷形象的 ? 2 .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 3 .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 ? 4 .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5 .罗敷的故事反映了汉代怎样的现实 ? 6 .罗敷的形象体现了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 7 .你对汉乐府有哪些了解 ? 你还能背几首汉乐府 ? 【 指点迷津 】 ( 一 )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 .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 .了解主人公罗敷反抗强暴的形象。 ( 二 ) 重点难点突破 1 .重点体会罗敷形象的刻画

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2 .难点理解罗敷究竟是什么身分的妇女

罗敷作为一个经常要采桑养蚕的劳动妇女,她当然不会穿上课文中所写的那样华丽珍贵的服饰,写她的服饰是为了衬托她的美丽动人。同样,罗敷盛夸她的丈夫,也只是为了表现她机智聪明善于斗争的性格。同时,这也和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分不开。

二、学海导航 【 学法指要 】 ( 一 ) 掌握字词 1 .注音

敷fū 倭wō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驹jū 冉rán 陌mò 2 .词句补释

本文是一首乐府诗。这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原是国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诗歌,后来就称这一类诗歌为“乐府”。 ( 三 ) 课文内容和段路层次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采用喜剧手法揭露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位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 四 ) 了解本诗的写作特色

写作上,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描写,又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 相结合,还运用了夸张、排比修辞手法。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 五 ) 体会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诗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颇为深刻的。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本篇的主人公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战胜了对方,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全诗详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 ( 六 ) 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

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突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二是与下文使君形成对比。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 七 ) 分析罗敷的形象

罗敷是一位古代的劳动妇女,她美丽勤劳,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以自己的智慧维护妇女的尊严,是个心灵纯美、品德高尚的人。 ( 八 ) 疑难解析及思路范例

1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说明什么 ? 罗敷勤劳,善劳动。

2 .“善蚕桑”的普通劳动妇女为什么竟提着那样珍贵的“笼” ( 篮子 ) ——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去采桑 ? 现实生活中的采桑女果真会如此吗 ?

诗中用了夸张手法意在为下文写罗敷的美丽、高贵做铺垫。

3 .罗敷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 ?

先具体细致地描写罗敷采桑用具和服饰,借以上两者的美来烘托罗敷不同寻常的美丽。这样的美人的出现当然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喜爱。接下来,诗人就接着写了各种人物着迷似的姿态来间接地反映罗敷的美:行人停步放下担子,捋捻着胡须;少年人脱下帽子,忘记了露出鼓束发的纱巾;耕田的、锄地的也全都下手中的工作。总之罗敷的美的光照处的一切都发生了神奇的变仳,人们的所有日常秩序全被打乱了。

4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写罗敷的容貌之美,为什么称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 为什么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 ? 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读者能感受到她的美吗 ?

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描写人物,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环境描写是种渲染、烘托,器物描写是一种陪衬、衬托。也可采取侧面描写 ( 又叫间接描写 ) 的方法 ( 这是相对正面、直接描写而言的 ) ,例如,用景物烘托,借助他人的反应,用其他人物对比等。 这首诗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既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 ( 肖像 ) ,读者也足以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其中借助他人的反应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特别成功。又,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效果很好。 5 .诗的后半部分写罗敷的人格之美。作者只是从正面把罗敷的语言行为原原本本的描绘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这样写,一是文字简约,显得干脆利落,二是表现有力,形象鲜明。因为前半部分对罗敷已作了多方面描写,够充分的了,如果这里再作细致描写,就会显得累赘、拖沓。

6 .诗篇在采桑事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作手法 ? 描写出罗敷的什么样的形象 ? 运用排比、夸张修辞方法和侧面描写方法,描写出了罗敷的美丽的形象。先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美好、发型的美观、耳环和珍贵、衣着的美丽,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再写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看到罗敷都忘却了正做的事,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出罗敷的巨大吸引力量,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了她容貌的美丽。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

7 .诗篇第二段勾画出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 ? 勾画这一形象具有什么作用 ? “使君”,点明他的高官地位,“五马”,表现他的煊赫声势,“遣吏往”,显示他的权势气派。陌路相逢,就踟蹰不进,先遣吏问,后又自请“共载”,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勾画这一丑恶形象,,体现着矛盾的发生,树立了罗敷的对立面。 8 .诗篇怎样描写罗敷坚拒使君的劝诱 ? 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点 ? 先写“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再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结住夸夫。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针锋相对,以夸耀丈夫揶揄压倒对方。这段言辞,内涵嘲讽的机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善于斗争的精神,无耻的使君只能狼狈不堪,逃之夭夭。罗敷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的青年劳动女性的性格特点,活生生地表现出来了。 9 .罗敷的丈夫真的身居高位吗 ? 倘若罗敷真有这样气派的丈夫,她还用去城南采桑吗 ? 所以,罗敷夸大,只是想借此来贬低使君,并表示自己对使君 赫声势的冷漠态度,以使使君自渐形秽,不敢纠缠。

10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可是罗敷这个普通的劳动妇女却敢于嘲弄并拒绝身居高位的使君。可见罗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 11 .这个故事的结局会如何 ? 请推测。

结尾如何,诗人写有写出,但从罗敷学辞的某些内容来看,使君大概只好认输,罗敷达到了拒绝的目的。

12 .通过以上分析来看,这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 诗歌通过描写了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揭露封建达官贵人的丑恶无耻,热情赞美了劳动妇女的坚贞不阿和对强暴的反抗。

一、德育:学习女主人公为维护妇女尊严,坚贞不阿的品质和勇敢机智的性格。

二、知识:

1 .掌握以下字的读音和写法:倭 堕 襦 捋 髭 踟蹰 骊 晰 殊 2 .了解乐府诗的特点。

三、能力:

1 .阅读:①通过阅读,了解故事梗概,理清作者思路,欣赏主人公的外形美和性格美。

②欣赏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描写手法的运用。 2 .写作:学习以叙事为主,融以描写和抒情的写作方法。 3 .听说:进行诵读训练。 29 《陌上桑》导学案

学号: 姓名: 字迹: 【学习目标】

1、了解内容,把握主人公罗敷不畏强暴、坚贞不屈、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2、理解本文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突出人物的写作特点。【学习重难点】

重点:熟读课文,把握主人公罗敷的性格特点。 难点: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自学过程】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

) 倭堕髻(

) 紫绮(

) 捋髭须(

) 立踟蹰(

) 骊驹(

) 冉(

洁白晰(

) 将自己掌握不好的生字词巩固3-5遍。

2、关于乐府诗的文学常识。

二、阅读理解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3、从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等角度出发,用“这是一首„„的诗”的句式概括课文内容。

4、《陌上桑》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形象?其中主要刻画了谁的形象?

5、用“罗敷是一个„„女子”的句式归纳人物形象。

(二)理解本文运用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6、作者是如何描写罗敷的器物服饰的?从描写的角度看,是什么描写?

7、罗敷盛夸自己的夫婿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虚写还是实写?这对表现罗敷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8、课文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修辞方法?试着找出来读一读,品味一下。

三、难点解析

9、本文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反应,属于什么写法?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何作用?

四、拓展延伸。

10、罗丹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请写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名字并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讲述她的故事。

推荐第6篇:陌上桑

5.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

) 倭堕髻(

) 紫绮(

) 捋髭须(

) 立踟蹰(

) 骊驹(

) 冉(

) 洁白晰(

2、这篇课文选自《》,是代编写的。

3、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⑵耕者忘其犁(犁:)⑶来归相怨怒(来归:) ⑷宁可共载不(宁可:不:)⑸使君一何愚(一何:)⑹东方千余骑(骑:) ⑺白马从骊驹(从:)⑻四十专城居(专:)⑼十五府小吏(府:) ⑽皆言夫婿殊(殊:)冉冉盈盈五马立踟蹰(踟蹰:) 问是谁家姝(姝)十五颇有余(颇:)使君谢罗敷(谢:)但坐观罗敷(但:)青丝为笼系(系:)日出东南隅(隅) 脱帽著帩头(著)

4、下列句子中“坐”的意思不同类的一项是(

) A、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B、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D、坐此解职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不慕荣华富贵和机智聪明沉着勇敢。

8、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采用的是衬托的手法,烘托罗敷的美貌。

11、译句:

⑴青线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⑵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⑶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⑷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⑸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⑹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2、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13.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14、按要求填上原句。

1)描写罗敷采桑工具美的句子是:

2) 描写罗敷衣着服饰美的句子是:

3)从侧面烘托罗敷美的句子是:

4描写夫婿体貌形态的句子是:

5.诗中罗敷夸丈夫官位显赫的句子是:

15、概括罗敷的形象:罗敷是一个外表美丽,不慕富贵,不畏权势,聪明机智的女子。

16、第一段为例说明侧面描写的作用。“行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从侧面描写周围人都为罗敷的美貌而倾倒,以至忘神失态,更加烘托出她那动人的容貌,为下面的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17、罗敷夸父从哪些发面来夸赞的.气派华贵官运亨通仪表堂堂众人称羡。

推荐第7篇:陌上桑

陌上桑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曹操也曾写过《陌上桑》,但其内容与汉乐府的并不相同。另外,近代胡兰成写过一篇文章《陌上桑》。

【名称】陌上桑 【年代】南朝 【体裁】五言古诗

【出处】汉乐府 【出自】乐府诗集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有版本为“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难读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 堕(duî)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zhuï qiào) 踟蹰(chí chú)姝(shū)

宁可(nìng)共载(zǎi)不(fǒu)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系(jì)马尾 鬑鬑(lián)趋(qū)

【词语解释】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15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黑色的小马。这里指马。 〔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皮肤洁白。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致词〕: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致(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作品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黑色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推荐第8篇:陌上桑

陌 上 桑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己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枝做篮子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希望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注释

⑴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⑵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中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⑶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⑷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⑸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⑹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⑺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⑻帩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⑼少年:古义(10-20岁)男 ⑽但:只是。坐:因为,由于。 ⑾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⑿姝:美丽的女子。

⒀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⒁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⒂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⒃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⒄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⒅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⒆冉冉:走路缓慢。[2]

欣赏旨要

《陌上桑》是汉乐府诗歌中的名篇,属“相合歌辞”一类。它叙述了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个好色的“使君”的故事。“陌上桑”是大路边的桑树,这个故事正是发生在这里。女主人公——年轻貌美的秦罗敷正在路边采桑,却被轻狂的“使君”打扰,面对权贵,秦罗敷机智应对,以盛赞自己夫君才貌的方式回绝了对方的无理要求。秦罗敷身上体现了传统女性的坚贞、睿智的品质,几千年来,成了人们心中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陌上桑》之所以被看作乐府名篇还因为它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一是这首诗有着完整的结构,首尾相接,一气呵成。二是这首诗以叙事为主,把抒情、描写、叙述融为一体。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或浓墨重彩,富丽有加;或水墨轻扫,微妙传神。特别是用侧面描写烘托罗敷的美,对后世影响很大。三是通篇5言,气韵流畅,语言质朴。[2]

结构赏析

第一段,写秦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

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无理。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仕途通达、品貌兼优。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意境赏析

《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

罗敷夸夫的内容也应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

出处介绍

《陌上桑》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由郭茂倩(1041年-1099年)编著。郭茂倩,字德粲,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零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3]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茂倩为侍读学士郭裒之孙,源中之子,其仕履未详。”《乐府诗集》上署为太原郭茂倩,是以通例指郡望而言。

推荐第9篇:陌上桑

《陌 上 桑》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罗敷的智慧和品德。

二、理解侧面描写和夸张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是:罗敷美丽动人的形象、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德;封建官吏诱骗妇女的可耻行为;侧面描写和夸张描写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是:几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活用;第2段对话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和注释。

二、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

髻(jì) 绮(qǐ) 著(zhuó) 遣(qiǎn) 骑(jì) 冉(rǎn)

三、查字典,解释下面字词的含义:

陌:田间的路。读mò。

名:名词用作动词,叫做。

青:黑色。

系:动词用作名词,络绳。

缃:杏黄色。

著:通“着”,戴。读zhuó。

但:只。

几何:多(大)。

颇:副词,稍微。

东方:方位名词用作省略了的动词“来”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从东方。

致:表达。

骊:纯黑的马。

趋:小步快走。

坐:通“座”,座位。

盈盈:轻轻地。

冉冉:从容地。

公府、府中:都指太守府。

宁可:何可,“宁”就是“何”,就是“可”,同义复用,意思是“是不是可以”。

四 思考题:

1.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2.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3.诗中有哪些夸张描写?这些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五 准备把这首诗口译成散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预习,学生质疑。

二、解题:

《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是东汉时代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

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关,职责是搜集、整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配上乐曲,由歌妓演唱,供统治阶级娱乐。

因为乐府曾经搜集、整理、保存了不少诗歌,后来就把这些诗歌也叫“汉乐府”或“乐府诗”。这样,乐府便从音乐机关的名称变为诗歌体裁的名称了。

三、学生朗读全诗。

四、根据注释引导学生把全诗口译成散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阳光照耀着秦氏的楼阁。秦氏有一个美丽的女儿,自己说她的名字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的田间小路边采桑。(她)拴桑篮的绳子是黑丝搓成的;挑桑篮的钩子是桂树枝做的。头上梳的是像云朵堆叠而下坠的发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她)穿着杏黄色花绸裙子和紫色的花绸短袄。过路的人看见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胡须。年轻人看见罗敷,就脱下帽子,只戴包头的纱巾。耕田的人(看见罗敷),就忘记了动犁杖。锄地的人(看见罗敷),就忘记了动锄头。(他们)回家后互相埋怨,都说(活儿没干完),只因为看罗敷出了神。

太守(威风凛凛地)从南边来了,(看见正在采桑的罗敷),车子停住不走了。太守打发小吏去问罗敷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来以后回答说:)“秦氏有一个美丽的女儿,自己说她的名字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有多大年纪?”(小吏回答说:)“二十岁还不够,十五岁稍微大一点。”太守(亲自走上前去)问罗敷:“你愿意跟我一同坐车吗?”

罗敷走上前去说:“使君怎么这样傻!使君自己有妻子,罗敷自己有丈夫。从东方来了上千的跟随我丈夫的人,我丈夫走在行列的前头。(凭什么标记认出我的丈夫呢?)只要看骑着白马,后面跟着许多骑黑马的随从的,(那就是了。)(他骑的)马尾巴上系着黑丝绳,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他)腰中挂着鹿卢剑,值到上千上万的钱。(他)十五岁作太守府里的小官,二十岁作朝廷上的高等文官,三十岁作皇帝的侍从官,四十岁作了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人长得皮肤洁白,稍微有一些疏稀的胡子。(他)在太守府里轻轻地迈着步子,从容地在府中走着。在座的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与众不同。”

五、学生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1.罗敷的美丽动人。

2.使君的可耻诱骗。

3.罗敷盛夸丈夫,严词拒绝使君。

六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1.诗的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红日东升,阳光普照。美好的景物描写,为主人公罗敷的出场描绘了环境,烘托了气氛。一说这两句是诗的套子,引起开头的话,与全诗无关。

2.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首先介绍了罗敷的姓名、身分和劳动地点。“养蚕桑”具体说明了罗敷是一个善于养蚕的青年女子。接着描绘了她的采桑用具和美丽服饰。“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形象地说明了她的采桑用具美观精致。发髻像云朵,耳环圆又亮,衣服色彩协调,华丽大方。这四句描写有力地衬托了罗敷美丽的容貌和身段。最后写看到罗敷的人们的感受:行者下担,少年脱帽,耕者忘锄。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说明了凡是看到罗敷的人,无论老年或少年,无不为罗敷的艳丽容姿所倾倒,从而突出了罗敷的美丽形象。

3.诗中是怎样描写使君的可耻行为的?

“五马立踟蹰”既描绘了使君的煊赫声势,又含蓄地揭露了使君惊异于罗敷艳姿的好色丑态。接着又派他的随从询问罗敷的姓名和年龄,最后竟亲自出马,提出无理要求:“宁可共载不?”这就彻底暴露了使君的可耻用心和肮脏灵魂。

4.罗敷是怎样对待使君的?她为什么要夸耀她的丈夫?这些夸张描写对刻画罗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罗敷的对话有理有节,含蓄而有针对性,先是用“使君一何愚”严词拒绝,正面斥责,接着从当时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展开说理:“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两句不但揭露了使君的可耻行为,也表明了罗敷的坚贞不阿,不屈服于使君的权势。进而盛夸丈夫,压到使君,对使君的侮辱性要求给予无情的嘲讽。“东方千余骑”,“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些夸张描写,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罗敷的丈夫声势显赫、威风凛凛,和使君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罗敷的丈夫从15岁到40岁之间,官运亨通,飞黄腾达,正是有为之年。“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这些描述,形象地表明了她的丈夫是仪表堂堂,英俊不凡,甚至同僚属下也都夸她的丈夫举止大方,才貌出众。

罗敷这一段盛夸丈夫的描述,不仅含蓄地深刻地表现了一个劳动妇女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和坚贞不阿的品质,而且揭露了封建官吏的卑鄙和可耻,给了封建官吏以无情的鞭挞。

七、课堂练习。

1.朗读全诗。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

使君遣吏往

罗敷前致词

东方千余骑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但坐观罗敷

坐中数千人

3.口译下面的句子。

来归相怨怒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八 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推荐第10篇:陌上桑

隅 :方 笼:篮子

系:系东西的绳子,络

缃:浅黄色 绮:有花纹的绫 襦:短袄 但:只是 坐:因为

陌上桑

踟蹰:停下来,徘徊不 前

姝:美女

谢: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共载:共同乘车 不:通“否” 置词:致辞 一何:多么

上头:前列 专:独占

洁白皙:肤色洁白 Lian lian:头发稀疏。 颇:略微 少

盈盈 冉冉:形容步伐

舒缓 趣:行走 殊:与众不同

全文翻译: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和我同乘一车走吗?”

罗敷走上前致辞(回话):“太守你是多么的愚笨啊!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题目

(一)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颇:稍微 谢: 请问宁可:愿意

2.请概述本段诗句的内容大意

使者仗着权势强要罗敷与他一起坐车回去,遭到罗敷断然拒绝

3.这段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分析本段中罗敷的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侧面烘托

写使君对罗敷的爱慕有加,更能衬托罗敷的美若天仙 罗敷:勇敢,坚贞,不畏权贵

(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请根据以上文字,举例分析罗敷从哪些方面夸饰自己的夫婿?

她先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接着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然后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再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最后夸耀夫婿堂堂仪表和风度翩翩:“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2.罗敷为何在太守面前夸饰自己的夫婿,这体现了她怎样的聪明和智慧?

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5.《陌上桑》诗句中,描写罗敷美貌是运用侧面烘托手法的是(

C

) A.头上倭堕髻

B.耳中明月珠

C.来归相怨怒

D.紫绮为上襦

赏析:

接下来的八句是正面铺叙的描写,但写的是器物的精致和服饰的华美,而的精致华美,正是为了衬托出使用穿着者的艳丽动人。

“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这两句介绍的是罗敷的身份和她的活动。罗敷是个贵族妇女,以采桑为消遣。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讲罗敷的采桑工具很讲究。她用青丝做成系在桑笼上的绳子,拿桂枝做成桑笼的把子。这桂枝不是现在的桂花树。古代讲的桂树,根、茎、叶都香。古人以身上佩戴草来表示自己心地的高洁。这里是说罗敷很高雅,因此她用的桑笼都 要用桂枝来做。“桂枝为笼钩”的桂,就是肉桂,是樟科植物的香木,罗敷拿的桑笼就是用肉桂做的篮把。这两句从侧面描写了罗敷本身品格的高洁。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刀拿的东西,用的东西都很高雅,而且是盛妆打扮。头上梳了个“堕马髻”,这是东汉时期女子梳的一种时髦发式。髻是实心的,鬟是空心的;已婚的女子梳成髻,未成年的女子梳成鬟。

“耳中明月珠”,是指耳朵上戴的是以明月珠做成的耳环。“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缃”为浅黄色,浅黄色的绸缎做下面的裙子;紫颜色的绸缎做上面的短衣。这里是说罗敷的服饰打扮,用鲜艳的对比,衬托出她的美丽。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诗人通过“行者”假装歇息,放担凝视、叹赏之至,忘情捋须;“少年”脱帽理巾,亟思逗引罗敷,欲赚得螓首蛾眉,流波一转;在桑林旁的“耕”“锄”者乃至忘了劳作;等等诙谐而夸张的描写,侧面烘托、着力渲染罗敷之美丽动人。这样的侧面描写和,可谓妙笔生花。它一方面使诗歌平添了喜剧色彩、乐观情绪,使叙事的场面、气氛显得无比活跃。更重要的一方面,这样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借助人类爱美的天性,对美丽异性的本能向往之情的抒,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人们对容貌美的标准,本来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而诗人这样写,就避开了这一“难题”,从虚空处表现了那种不可描摹的绝对理想化的完美。

典论·论文

翻译: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全部精通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

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当今的文人,(也不过)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元瑜、汝南人应玚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这“七子”,于学问 (可以说)是(兼收并蓄)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是(自铸伟辞)没有依傍别人的,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才能,像驰骋千里的骏马,在文坛上争先恐后的并驾齐驱,以七子各自的才能,要互相推服也就很难了。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我审察自己再来衡量别人,才能避免文人相轻的弊病,而写作这篇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搂》、《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

王粲擅长于辞赋,徐干(文章)不时有齐人的 (舒缓)习气,然而也是与王粲相匹敌的。如王粲的《初征赋》、《登楼赋》、《槐赋》、《征思赋》,徐干的《玄猿赋》、《漏卮赋》、《圆扇赋》、《橘赋》, 虽是张衡、蔡邕也是不能超过的。然而其他的文章,却不能与此符合。

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

陈琳和阮瑀的章、表、书、记(几种体裁的文章)是当今杰出的。应玚(文章气势)缓和但不够雄壮,刘桢(文章气势)雄壮但(文理)不够细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

孔融的秉性和才气都很高妙,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于写理论文章,他的文章辞藻胜过说理,甚至于夹杂着玩笑戏弄之辞。至于说他所擅长的(体裁),是(可以归入)扬雄、班固一流的。俦:匹敌

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

一般人看重古人(以古人为重),轻视今人(以今人为轻),趋向虚名而背弃实际,又有看不清自己的弊病,总以为自己贤能。闇:昏暗,这里指受蔽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大凡文章本源相同,支流(体裁)各异,所以奏章、议事要典雅端庄,书信、议论文适宜说理,铭文、诔文崇尚事实,诗歌、赋体应该文辞华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

这四种科目文体要求不同,而能文之士(常常)有所偏好;只有全才之人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的文章。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文气最为主要,文气的或清或浊应有类型和来源,不是勉强可以达到的。气:作家的个性和作品风格。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用音乐来作比喻,音乐的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是运气行腔不会一样整齐,平时的技巧也有优劣之差,即使父兄具备了这样的才能,也不能转移给儿子和弟弟。素:素质,指人的天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 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人的年龄寿夭有时间的限制,荣名欢乐也只能限于自己一身,二者(指年寿有尽,荣乐止身)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能像文章那样永久流传,没有穷期。

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因此,古代的作者,从事于文学著作,把自己的思想意见表现在文章书籍中,不必凭借历史学家的记载,也不必依托显赫者的权势,就能扬名后世。翰墨:笔墨,文章 ;见意:表露心意;篇籍:篇章 书籍;飞驰指达官显贵

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所以周文王被囚禁,而推演出了《周易》,周公旦显达而制作了《礼》,(文王)不因为贫困失志而不写文章,(周公)不因显达而转移心思(不写文章)。所以古人以一尺的碧玉为轻而以一寸的光阴为重,这是惧怕时间流逝过去罢了。

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游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沉湎(放纵)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指文章),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化(指死亡),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融等已逝,惟干著论,成一家言。孔融等人已经去世了,只有徐干著有《中论》,成为一家之言。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这是惧怕时间已经流逝过去罢了,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则害怕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1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一)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现,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

1.请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小”:看不起

②“属”:连缀

2.文中举班固写给其弟信中的内容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句子表达) 文人相轻

(二)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⑵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光阴,惧乎时之过矣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曹丕《典论·论文》节选

1.解释加点字:(2分)

(1)翰墨: 笔墨,文章

(2)假:依托

(3)强力:努力

(4)遂:于是

2.翻译划线句⑴和句⑵: 3.对此段内容略做点评:

他的《典论论文》虽短,却提出了下列有关文学批评的四个主要问题:

1.文学具有重要的功用。他肯定文章(指诗、赋、散文、应用文)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就突破了前此轻视文学的观点,指出文学的重要地位,它是有不朽价值的。

2.作家个性和作品风格有关。他说:“文以气(指才气,即个性)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有本质根据),不可以力而致(努力勉强求得一致)”。清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指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人的气质个性可大致分成这两大类。

3.指出不同文体有不同特点、标准。他说:“夫文本同而末异(本质相同,到底有别)。盖奏议宜雅(奏章、建议应典雅),书论宜理(应讲究说理),铭诔尚实(碑铭及哀吊性文章应讲究真实),诗赋欲丽(美)。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少)也。唯通才能备其体(各种体裁的文章)。”他指出了文体四科互相区别的特点,也找到了创作和批评的初步的客观标准。“诗赋欲丽”表示文学和学术的分离,说明文学批评已注意到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形式美了。

4.指出文学批评应有正确态度。他指出有两种错误态度要不得:一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这就是尊古卑今的观点,这在东汉的桓谭已有指出,但那是就学术而言 ,曹丕却专就文学再指出,也就有了新意。“闇于自见 ,谓己为贤”、“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这就指出了“文人相轻”的积习,是他的创见。

三 阅读探究

《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在分析作家才能个性各有所偏的同时,曹丕提出了四科八体说的文体论。“本”指文章的本质特征,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体特征或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无论哪一种文体,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其“本”是相同的,不同的是不同的文体在表现形态、语言形式、体貌风格等方面各有不同。接着曹丕提出文体共有“四科”八种体裁的文章。并且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四科共计八种,其中奏议与书论属于无韵之笔,铭诔诗赋属于有韵之文。其本质相同,都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情感。但其“末异”,也就是说,在其文体特征上,奏议要文雅,书论重说明,铭诔尚事实,诗赋则应该华美。雅、理、实、美,就是“末异”,它们都是关于文体的不同风格体貌。所以,曹丕的“文本同而末异”,说的就是文体和风格的关系,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风格特征。“文本同而末异”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文章“不朽”说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典论·论文》,是将文学的不朽的价值落实到个体的人格与生命的,他所推崇的文体中还包括汉儒轻视的辞赋和诗歌,曹丕所处的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建安文学,成为历史上被称为具有“风骨”的文学,代表着文学积极向上,阳刚洋溢的一面。

《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以“气”论文和作家,是曹丕《论文》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曹丕所谓的“文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属于生理和心理范畴,没有伦理色彩。“文以气为主”尤其强调了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建安七子各自显示出各自的才能,究其原因,是由“性”的差异所导致。诗这种观点也合符于魏晋人崇尚自然的风气。由于曹丕非常强调创作个性的这种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一方面突出了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意义,体现了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否定了现实习染同样可以改变创作风格的可能性。这是其理论的缺陷。在《典论·论文》中还对文学批评的态度提出了有价值的意见。比如反对“文人相轻”和“贵远贱近”,主张“君子审己以度人”,这对文学批评也是良好的倡议,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6.下列实词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3分)C(胜过,超过)

A.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 能:擅长 B.于辞无所假 假:借用(别人的文辞) C.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胜:尽,表达 D.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 引:运用

7.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A A.①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B.①王粲长于辞赋。 ②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C.①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D.①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②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A(A、而:副词,就/连词,却;B、于:在„方面/介词;C、之:的,助词;D、以:因为,连词)

下列各组虚词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C )

A.①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 有体。②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①王粲长于辞赋。 ②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

C.①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②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

D.①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②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C、而:副词,就/副词,却;A.之、的/助词;B.于:在„„方面/介词;D.以:因为/连词)

8.曹丕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3分) 要求君子审己度人,免于相互轻视

8.翻译文中划线句子(8分)

(1)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4分)

_君子(我)审察自己,来度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度、累、斯、句意通顺各1分) (2)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4分)

所以(正因为如此),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然、贱、过、句意通顺各1分)

⑴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3分)

所以,古人看轻一尺的碧玉而看重一寸的光阴,是惧怕时间流逝罢了。

⑵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3分)

这四种文体不同,所以能文之人有所偏好,只有全才才能擅长各种体裁。(科、偏、体、通顺各1分)

3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3分) 君子(我)审察自己,来度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度、累、通顺各1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匹:匹敌) A.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鲜:少 B.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良:很

C.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 匹:这类人 D.二者必至之常期 期:规定的时日,期限

9.下列哪些内容是属于作者所批评的文学现象( )C ①文人相轻? ②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 ③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④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 ⑤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⑥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3)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王粲的评价最高”有误)

A.作者从总体上高度评价了“建安七子”,认为他们都有学问,都有创造才能,其中,对王粲的评价最高。

B.《典论·论文》的论述思路,先由人及文,因为文是人的创作;然后由末及本,因为本唯由末以得见,由此再及于文之用。

C.作者以“建安七子”因才性不同而各有所偏的事实证明真正全才之人是很少的,从而含蓄地批评了“文人相轻”这种文学现象。

D.文章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由“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可知,“气”指的是作家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表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第11篇:陌上桑

陌上桑习题精选

一、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1.组坐观罗敷:( ) A.座位B.因为,由于C.蹲下D.等待 2.五马立踟蹰:( ) A.象蜘蛛一样 B.如立柜形状 C.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D.一只足 3.使君谢罗敷:( ) A.感谢B.辞别C.致谢D.请问 4.皆言夫婿殊:( ) A.出色,与众不同B.矮小C.除外D.小妹

二、下面各组诗句都是写罗敷的美貌的,其中属于直接描写的是:( ) A.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C.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D.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三、以课文第一段为例说明侧面描写的作用。

四、说明下面各组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使君从南来,王马立踟蹰。( ) 2.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 3.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 4.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

五、阅读下面一段诗句,然后回答问题: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解释“盈盈”、“冉冉”的含义。

2.请你各用四人字概括这段诗的每层意思。 □□□□→□□□□→□□□□→□□□□

3.指出这段中直接描写与侧面烘托的诗句。

六、从罗敷夸夫的言辞中,可以看出,罗敷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是:() A.是一位炫耀夫势、贪图享受的贵妇人 B.是一个胆小怕事、循规蹈矩的一般妇人 C.是一位坚贞不阿、勇敢机智的劳动妇女 D.是一个爱好打扮、行为不端的不良女子 参考答案:

一 1.B2.C3.D4.A 二 D 三 如“行者见罗敷……锄者忘其锄”从侧面描写周围人都为罗敷的美貌而倾倒,以至忘神失态,更加烘托出她那动人的容貌,为下面的情节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四 1.借代2.设问3.夸张4.比喻 五 1.形容举步轻盈,从容大方 2.气派华贵官运亨通仪表堂堂众人称羡

3.直接描写:为人洁白晰,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间接描写: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第12篇: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寸楷《陌上桑》(刘庚三) [1]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解

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jì) 倭(wō) 堕(du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qiào) 踟蹰(chí chú) 姝(shū) 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 系(jì)络(luò) 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义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善于、擅长)。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短衣。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现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略,稍。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骊〕:毛色纯黑的马。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为人洁白晰〕:长的皮肤洁白。为人,之人的身材相貌或个性特征。晰,(皮肤)白净。

(考生请注意:洁白晰,有人愿意翻译成清廉,但考试以语文书上注释为标准。)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仔细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美丽的女子。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自家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结构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第13篇:陌上桑

陌上桑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汉乐府的常识;

2 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及排比、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主人公罗敷的形象。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说说你曾看见或听说过的,你认为最美的人,并说出美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陌上桑》,来认识一位古代美女---罗敷。

二、文学常识简介

《陌上桑》是乐府诗题。陌,田间东西方向的道路(南北方向的叫“阡”),泛指道路。“陌上桑”可理解为“小路边上的桑林”。但是,这首诗写的主要对象却不是桑林,而是采桑的姑娘。

本文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汉乐府,指汉朝的乐府诗。乐府,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乐指音乐,府是官署。乐府作为掌管音乐的机关,始建于秦代,到汉武帝时规模扩大,乐府的任务是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歌辞、整理配乐并演唱。后来所配的乐谱都失传了,只保留下了歌词,人们就把乐府歌辞称作乐府,这样乐府的含义就由音乐机关的名称演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三、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将自己不确定的读音的字画出来。1.教师归纳正音:

隅( ) 襦(

) 绮( )髻( )姝(

) 鬑(

倭堕(

) 捋髭(

) 踟蹰(

)骊驹(

2、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节奏美、韵律美。

强调:断句、末字要稍微加长,读出吟诵的味道。

四、小组内相互讨论交流,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

青:

不:

殊: 何用:

一何:

宁可:

襦:

绮:

姝: 陌:

著: 踟蹰:

五、思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归纳:罗敷在小路边采桑叶,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向她提出无耻请求,被罗敷严辞拒绝并斥责。

六、请同学们快速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1.文章主角姓秦名罗敷,你如何理解“好女”一词? ——好女即美女,“好”的本义指女子容貌美。

2.你认为罗敷美吗?从这一段看出她哪美?请找出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美。容貌美。没有直接描写罗敷容貌美的诗句。

3.没直接写罗敷容貌美,你却感觉到她的容貌很美,那作者到底是怎样表现罗敷

陌上桑

第1页

容貌美的?

——侧面描写。通过行者、少年、锄者耕者的表现来侧面衬托罗敷的美。

4.除了容貌,从这一段来看,你觉得罗敷还哪美?写这些美有什么作用? ——使用的采桑工具华美;穿着、头饰美。写这些主要是为了表现罗敷的外貌美。写罗敷的外貌美,就是为了烘托她的人格美, 心灵美。 5.概括段意:写罗敷的美貌,使人们为之倾慕。

七、指定学生分角色朗读,分清使君和小吏的问语和答语。

思考:

1、使君的举止与路人有什么不同? ——路人的行为是“发乎情,止乎礼仪”(稍作解释),而太守则不顾廉耻。

2、勾画了使君什么样的形象?

------勾画出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3、勾画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

-------反衬罗敷的美

4、罗敷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面对使君,痛斥他的无耻要求,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的勇敢性格、高贵品质。

八、从罗敷口述中,可以看出罗敷的丈夫是个什么样的人?

归纳:盛夸自己的丈夫:装饰华贵、雄姿英发、权势财势、仪态美好.(聪明智慧、不幕权贵)

总结:罗敷用排比、夸张修辞手法描写罗敷夸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夸耀丈夫官高位显:“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夸耀丈夫赫赫威势及家境富裕;“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夸耀丈夫接连升迁,前程远大;“为人洁白晰„„冉冉府中趋”,夸耀丈夫堂堂仪表、官宦风度;“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以众多官员盛赞丈夫,结住夸夫。

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针锋相对,以夸耀丈夫揶揄压倒对方。这段言辞,内涵嘲讽的机锋,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善于斗争的精神,无耻的使君只能狼狈不堪,逃之夭夭。罗敷外貌与内心兼美,勇敢与智慧并具的女性的性格特点,活生生地表现出

九、试着让学生自己概括文章的主题。

归纳:诗歌通过描写了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罗敷遭到严词拒绝的故事,揭露封建达官贵人的丑恶无耻,热情赞美了劳动妇女的智慧、坚贞不阿和对强暴的反抗。

十、探究:在你的心中,你认为怎样的女性才是美丽的?可以结合身边的人,也可以结合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来谈。

陌上桑

第2页

第14篇:陌上桑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赏析: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

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以》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以》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允,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万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过的调戏这一表现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

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前面说了,《陌上桑》其实有双重主题,但作者处理得很好,并没有彼此分离

。从道德主题来说,至少在本诗范围内,作者所要求的道德是合理的。在这里,坚贞并不是抽象的、违背人性的教样,而是同确实可爱的丈夫及幸福的家庭生活联系在起的。从美的情感的主题来说,也没有因为道德约束的存在而受到过分的削弱。罗敷的美貌,在作者神妙的笔下表现得动人心魄,取得了以前文学作品所未有的效果。对于常人出于爱美之心而略有失态的行为,作者只是稍作揄,始终不失人情味。爱慕美色,其实是人的天性。但这种天性在生活中不能不受到约制,所以文学作品常常在这方面提供安全无害的补偿。《陌上桑》在这方面的意义恐怕比它的道德意味更重要一些,或至少说更受人喜欢。所以在《陌上桑》出现以后,魏晋南北朝产生了大量的模拟之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的诗篇。至于它的独特的表现手法,直到元明清的戏曲小说中,还不断有人效仿。如《西记》写莺莺出场时,便先写周围人看得失魂落魄的神态,正是从此中来。

第15篇:《陌上桑》

汉乐府集》 中的《陌上桑》

原文:《汉乐府集》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日(rì)出(chū)东(dōng)南(nán)隅(yú),照(zhào)我(wǒ)秦(qín)氏(shì)楼(lóu)。秦(qín)氏(shì)有(yǒu)好(hǎo)女(nǚ),自(zì)名(míng)为(wéi)罗(luó)敷(fū)。

罗(luó)敷(fū)善(shàn)蚕(cán)桑(sāng),采(cǎi)桑(sāng)城(chéng)南(nán)隅(yú)。青(qīng)丝(sī)为(wéi)笼(lóng)系(xì),桂(guì)枝(zhī)为(wéi)笼(lóng)钩(gōu)。

头(tóu)上(shàng)倭(wō)堕(duò)髻(jì),耳(ěr)中(zhōng)明(míng)月(yuè)珠(zhū)。缃(xiāng)绮(qǐ)为(wéi)下(xià)裙(qún),紫(zǐ)绮(qǐ)为(wéi)上(shàng)襦(rú)。

行(xíng)者(zhě)见(jiàn)罗(luó)敷(fū),下(xià)担(dān)捋(lǚ)髭(zī)须(xū)。少(shào)年(nián)见(jiàn)罗(luó)敷(fū),脱(tuō)帽(mào)著(zhù)帩(qiào)头(tóu)。

耕(gēng)者(zhě)忘(wàng)其(qí)犁(lí),锄(chú)者(zhě)忘(wàng)其(qí)锄(chú)。来(lái)归(guī)相(xiāng)怨(yuàn)怒(nù),但(dàn)坐(zuò)观(guān)罗(luó)敷(fū)。

使(shǐ)君(jūn)从(cóng)南(nán)来(lái),五(wǔ)马(mǎ)立(lì)踟(chí)蹰(chú)。使(shǐ)君(jūn)遣(qiǎn)吏(lì)往(wǎng),问(wèn)是(shì)谁(shuí)家(jiā)姝(shū)?

“秦(qín)氏(shì)有(yǒu)好(hǎo)女(nǚ),自(zì)名(míng)为(wéi)罗(luó)敷(fū)。”“罗(luó)敷(fū)年(nián)几(jǐ)何(hé)?”“二(èr)十(shí)尚(shàng)不(bù)足(zú), 十(shí)五(wǔ)颇(pō)有(yǒu)余(yú)”。使(shǐ)君(jūn)谢(xiè)罗(luó)敷(fū):“宁(nìng)可(kě)共(gòng)载(zǎi)不(bù)?”

罗(luó)敷(fū)前(qián)致(zhì)辞(cí):“使(shǐ)君(jūn)一(yī)何(hé)愚(yú)!使(shǐ)君(jūn)自(zì)有(yǒu)妇(fù),罗(luó)敷(fū)自(zì)有(yǒu)夫(fū)。”

“东(dōng)方(fāng)千(qiān)余(yú)骑(qí),夫(fū)婿(xù)居(jū)上(shàng)头(tóu)。何(hé)用(yòng)识(shí)夫(fū)婿(xù)? 白(bái)马(mǎ)从(cóng)骊(lí)驹(jū);

青(qīng)丝(sī)系(xì)马(mǎ)尾(wěi),黄(huáng)金(jīn)络(luò)马(mǎ)头(tóu);腰(yāo)中(zhōng)鹿(lù)卢(lú)剑(jiàn),可(kě)值(zhí)千(qiān)万(wàn)余(yú)。

十(shí)五(wǔ)府(fǔ)小(xiǎo)吏(lì),二(èr)十(shí)朝(cháo)大(dài)夫(fu),三(sān)十(shí)侍(shì)中(zhōng)郎(láng),四(sì)十(shí)专(zhuān)城(chéng)居(jū)。

为(wéi)人(rén)洁(jié)白(bái)皙(xī),鬑(lián)鬑(lián)颇(pō)有(yǒu)须(xū)。盈(yíng)盈(yíng)公(gōng)府(fǔ)步(bù),冉(rǎn)冉(rǎn)府(fǔ)中(zhōng)趋(qū)。

坐(zuò)中(zhōng)数(shù)千(qiān)人(rén),皆(jiē)言(yán)夫(fū)婿(xù)殊(shū)。”

第16篇:陌上桑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置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

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解

字音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 堕(duò) 髻(jì) 缃(xiāng) 绮(qǐ) 襦(rú) 捋(lǚ)

髭(zī)须 著帩(zhuó qiào) 踟蹰(chí chú) 姝(shū) 宁(nìng)可

共载(zài)不(fǒu) 千余骑(jì) 骊(lí)驹(jū) 系(xì)马尾鬑鬑(lián)趋(qū) 词义

〔陌上桑〕:陌:田间的路。桑:桑林。

〔东南隅〕: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喜蚕桑〕:喜欢采桑。喜,有的本子作“善”(本人认为喜好,因为突出了罗敷的另一层美)。

〔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倭堕髻〕:即堕马髻,发髻偏在一边,呈坠落状。倭堕,叠韵字。 〔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珠,一种大个儿的宝珠。 〔缃绮〕:有花纹的浅黄色的丝织品。 〔襦〕:短袄。

〔下担捋髭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抚摸。髭,嘴唇上方的胡须。须:下巴上长的胡子。

〔脱帽著帩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帩头,古代男子束发的头巾。 〔少年〕:古义(10-20岁)男 (但):只是。 〔坐〕:因为,由于。

〔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踟蹰〕:徘徊不前的样子。又作“踟躇”。 〔姝〕:美丽的女子。 〔颇〕:稍微

〔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宁可〕:愿意。

(不):通假字,通“否”音也为“否”的音。 〔一何〕:何其,多么。 〔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居上头〕:在行列的前端。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何用〕:用什么(标记)。 〔骊驹〕:深黑色的小马。 〔骊):纯黑色。

〔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宝剑,荆轲刺秦王 时带的就是鹿卢剑。

〔千万余〕:上千上万(钱)。

〔小吏〕:太守府的小官。有的本子作“小史”。

〔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大(dà) 〔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白皙〕:指为人清廉,注:不可翻译成“皮肤洁白”,原句句意为:他为人清廉,而不是他为人皮肤洁白。

〔鬑鬑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 〔置辞〕:同“致辞”,即答语。 【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坐),古义;因为。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谢),古义;请问。今义;感谢,道谢。 3.宁可共载不(宁可),古义;愿意。今义;表示选择关联。 【词类活用】

1.罗敷善蚕桑(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3.罗敷前置辞(前),{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翻译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以期引起罗敷对自己的注意。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埋怨自己,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到这,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漂亮的女孩。小吏回答:“是秦家的女儿,起名叫做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多少岁了?”小吏回答:“还不到二十岁,但已经过了十五了。”太守请问罗敷,“愿意与我一起乘车吗?”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怎么这样愚蠢!太守你已经有妻子了,罗敷我也已经有丈夫了!”

(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怎么识别我丈夫呢?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为人清廉,长得皮肤洁白,有一些胡子;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出色。”

结构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首先写环境美和器物之美来衬托她的美貌,然后重点写她的服饰之美,最后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她的美貌,无论是行者还是少年,无论是耕者还是锄者,都倾慕她的美丽,激起读者的想象。本段写她的外表美,铺衬下文的心灵美;写劳动人民对罗敷的健康感情,与后文使君的不怀好意形成对照。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她提出无理要求。先是使君的马徘徊不前,使君对罗敷垂涎三尺,继而上前搭话,询问姓名,打听年龄,最后提出和罗敷“共载”的无耻要求,暴露了使君肮脏的灵魂。写使君的语言行为步步深入。第三段,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本段全部由罗敷的答话构成,回应使君的调戏。斥责、嘲讽使君愚蠢,声明自己已有丈夫,丈夫威仪赫赫、荣华富贵,仕途通达、青云直上,品貌兼优、才华横溢。罗敷的伶牙俐齿使自以为身份显赫的使君只能自惭形秽,罗敷的不畏权势、敢于与权势斗争的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了,表现了她的人格魅力。

鉴赏

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

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

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脱帽著帩头”的动作暗示了自己未婚)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它和《孔雀东南飞》《东门行》《木兰诗》堪称乐府名著。当中《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又是乐府双壁

《陌上桑》的语言带有明显的藻采化倾向,主要是反映在第一和第三节中。这些构成了此篇统一的叙述风格。

正是罗敷这种表里如一的“美”,才深深地打动了所有善良的人们,无论是年长的老者(行者),还是翩翩的少年,抑或是耕锄的百姓,都为罗敷的美所倾倒,看见了她以至于忘记了一切。正如诗中所描述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这一段描写既巧妙,又夸张,虽不是精雕细琢,但却是浓墨重彩,罗敷那不能言喻的美尽在这旁观者的“不言”之中。

同时罗敷的美是平淡中含着典雅、质朴中透着高贵、清丽中显露豪华,不同身份的人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到自己所欣赏的不同的“美”,这便是所谓的“雅俗共赏”。

第17篇:陌上桑教案

陌上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反复朗读这首诗歌并且背诵下来。

让学生掌握“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诗歌中重要的文言字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次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描写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罗敷机智勇敢不畏权贵的人物的形象。

通过领会诗歌的语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三、教学难点:感悟文中罗敷与使君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以前都学过哪些乐府诗歌啊?你们对乐府诗有什么了解啊?“乐府”是汉代掌管音乐的机构,职责就是搜集民间的俗曲和歌辞,后人就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叫做“乐府”或“乐府诗”。它既包括采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那些文人制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辑的乐府总集,辑录了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包括先秦至唐末的歌谣,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著名的乐府诗歌《陌上桑》。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掌握注意以下词的写法及其字音,之后让学生齐读这首诗歌。

倭堕髻

捋髭须

帩头

踟蹰 姝

(2)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根据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找一两个同学说一下诗歌的大意。

诗歌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罗敷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

(3)由教师带领学生品读课文。首先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之后让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罗敷的外帽很美。

怎样描写外貌美的?写了她的哪些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住所之美---

2、器物之美

3、服饰之美

4、众人的反应

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4)让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勾画了使君什么形象?

写使君觊觎罗敷的美色,向他提出无理要求。

勾画了他凭借权势觊觎美色,调戏诱骗罗敷的丑恶嘴脸。

(5)找一位学生大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让其他同学注意生字词读音。

回答问题:主要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自己的丈夫。

夸张。

回答问题: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

压倒使君,使他自行惭愧。

我们可以看出罗敷的什么性格?

勇敢机智并具,善于斗争不惧权贵。

(6)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诗歌并思考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

它通过封建官吏试图霸占农家女罗敷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揭露了酷吏的罪恶行径,歌颂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精神和聪明才智。

(7)让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之美。

(三)作业设计:为其写续。

第18篇:陌上桑练习

《陌上桑》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

) 倭堕髻(

) 紫绮(

) 捋髭须(

) 立踟蹰(

) 骊驹(

) 冉(

) 洁白皙(

2、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

)⑵脱帽著帩头(著:

⑶但坐观罗敷(坐:

)⑷宁可共载不(宁可:

⑸使君一何愚(一何:

)⑹五马立踟蹰(踟蹰:

⑺问是谁家姝(姝:

)(8)使君谢罗敷(谢:

(9)何用识夫婿(何用:

)(10)四十专城居(专: (11)皆言夫婿殊(殊:

5、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的?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

) 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 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

8、填空:

⑴读诗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采用的是

的手法,目的是

。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

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的好处,一是

,二是

9、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10、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

) 青丝系马尾(

) ⑵下:缃绮为下裙(

) 下担捋髭须(

) ⑶居:夫婿居上头(

) 四十专城居(

二、同步解读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

。少年见尹敷,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这篇课文选自《

》。 1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 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②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5.文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16.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请你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刻画罗敷的美。

17.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略

2、汉代乐府诗中;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

3、⑴养蚕采桑⑵犁田⑶归来之后⑷愿意⑸怎么这样⑹骑马的人⑺跟随⑻独占⑼太守府⑽出色,与众不同

4、C

5、直接写其容貌美、间接写其人格美

6、C

7、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8、⑴侧面描写;表现罗敷的美貌。⑵略

9、略

10、⑴络绳;拴,动词⑵下面,方位名词;放下,动词⑶处在,动词;长官,名词

第19篇:《陌上桑》定稿

《陌上桑》教学详案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乐府诗——《陌上桑》。(板书:课题、作者)(出示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两个:

(一)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的形象(出示2)

二、初读全诗

师:古典诗歌是一种需要通过读来感知的文学样式。下面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全诗。(出示3) 生:(读)

师:(出示4)屏幕上给大家出示了这样几组词,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 生:(讲)

师:(指第二组词)这组词有什么特点?

哦,都含有一个表毛发意义的形旁,这个形旁就像一把梳子正在梳头发。在书写时我们要写好这个形旁,请同学们伸出手来划一划这个形旁的笔顺。 师:这些形近字和多音字是这一节课同学们容易读错的,请大家用红笔在文中一一圈出来,并标上读音。(生圈划)

师:下面我们再次把课文读起来,提请大家注意要读好这些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古典诗歌的学习,读准字音仅仅是它的第一步,我们还要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品析它的内容,学习它的写法。

三、品读精段

1

环节一:概说精段内容

师: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品读来完成两个学习任务。 师:想要多角度品析内容,首先明确这两段写了什么。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诗歌第一段。 生:(齐读)

师:那么,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师表情:噢) 师:谁再来说?

生:写了罗敷的外貌,很美。

师:嗯,比刚才那位同学又多了一层意思,可见,第一段写的是罗敷貌美。 那课文的第三段呢?它又写了什么?下面请大家先把第三段读起来。 生:(齐读第三段) 师:谁来说一说。

生:第三段写了罗敷夫婿的外貌。 师:哦,谁再来说? 生:罗敷夸赞她的夫婿。

师:再简洁一些,能用四个字来概括吗? 生:罗敷夸夫。

环节二:学习多角度品析文章的内容 学习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1.从描写方法角度品析

师:刚才我们从“写什么”的角度确定了两段精段的内容。下面我们从“怎么写”的角度来品析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再次把第一段读起来。

2

生:(齐读)

师:谁来说一说诗歌是怎样写罗敷的貌美的? 生:第一段是从外貌描写的角度来写罗敷的貌美的。 师:哦,你谈到了描写方法。在这个角度,谁还有发现? 生:还有侧面描写。 师:还有吗?

生:还有环境描写。(需要老师灵活掌握,学生不这样答,老师要知道怎样引导) 师:看来第一段描写方法出现的频率比较高,那我们就有必要来梳理一下它的描写层次。(出示)(这一部分全部删去)

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 “日出”一二)这是作者描写的第一个层次。我们一起读起来,看大家在语感上有没有默契。

师:很好,这是罗敷出场的环境描写,这个场景里有什么?(旭日初升,阳光普照,这样一个明媚的早晨,罗敷在透过点点阳光的桑树林里采桑。) 生:温暖的阳光、明媚的清晨。

师:可见,作者开篇描写的是清新明媚的环境。(出示)那么描写的第二个层次又是什么呢?我们再来一起读。 生:读到“为下襦”

师:能不能把层次读得再细致一些呢? 生:读到“为笼钩”。

师:这一层又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罗敷采桑的用具。

师:是的,罗敷携带的是雅致精美的器物啊。(出示)这样以来第三个层次就很简单了,我们要一起读到——“为上襦”,对。

3

师:作者又描写了罗敷怎样的衣饰呢? 生:漂亮。

师:对,艳丽高雅的服饰。(出示)毋庸置疑,剩下的内容是作者描写的最后一个层次,我们一起来齐读。谁来说说,描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从侧面描写了罗敷美的程度。

师:连描写角度也一并说出了,真棒!(出示)作者在最后一个层次里,描写的是众人失态的神情,通过这些神情侧面突出了罗敷的美。

师:(小结)罗敷的貌美就是作者通过正侧面描写一步步呈现出来的,两种描写角度的结合让貌美的罗敷跃然纸上,形象可感啊!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三段进行品析呢? 生:语言描写

师:第三段是从语言描写的角度来描写罗敷夸夫的。 2.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品析

师:下面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继续对文章进行品析。 师:好,那我们再次把课文的第一段读起来。 生:(齐读)

师:这一次,老师想提请同学们再来注意这组侧面描写句。 (出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明显,这组句子了突出罗敷貌美的程度,涉及的人物有——(生齐说)行人、少年、耕者、锄者。

师:这些人,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有一样是相同的。 生:他们对罗敷的貌美集体倾倒。

师:这貌美的威力也太大了。还产生了一个喜剧性的结果。

4

生:来归相怨怒。

师:这种侧面描写的力度真大,大到给人以刻意渲染的感觉。作者在这里实际上使用了一种表现手法——烘托。

(出示: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用渲染来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常用的烘托方式有:以物烘托人、以人烘托人以及以物烘托物三种。)

师:明显,这段文字是以人烘托人的方式。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秦罗敷的美貌。

难怪(出示)茅盾先生赞扬道:“不写罗敷的美貌,而罗敷的绝世美貌跃然纸上,这真是前无古人的艺术手法。

师:分析到这里,提请同学们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分:这段文字既是侧面描写段又是烘托渲染段,它们两者的不同是,一种是描写方法,一种是表现手法。两种手法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段文字之中,增强文字的感染力。

师:通过品读,我们又有新的发现,即,作者通过烘托手法表现罗敷的貌美。那么你能不能从写作手法角度再来研究一下文章的第三段呢?(生自由朗读第三段)

师:这一段,罗敷为什么要夸夫呢? 生:为了拒绝使君的邀请。

师:对,为了拒绝使君“共载一生”的要求。她直言陈词,“使君一何愚!”罗敷的陈词甚至有些慷慨激昂。大家想一想,仅仅有情绪能够击退使君吗? 生:不能。

师:对,一定要有足以致胜的手段。罗敷是怎么做的呢?

5

生:她讲自己有一个夫婿。从各个方面都比使君强。 师:都是那些方面比使君强呢?我们分别来说一说。

生: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是从官位高的角度来夸奖夫婿,与使君比较。 生: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夫婿很好认,因为他的出行配备是最漂亮的。这是从官威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 生: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这是从官饰的角度来夸奖夫婿,并与使君比较。 生:官级 生:官貌 生:官运

(逐句引导学生,用二字词概括,用相同的句式表达。)

师:经过品读,我们发现,罗敷是在拿使君跟自己的夫婿做——? 生:对比。

师:说的太对了。那么这样一个一一对比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罗敷什么样的形象?为击退使君,真的用了一番心思的。她的哪个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智慧。

师:说的很准确。那么,从表现手法角度品析本段就容易多了。大家一起来说。 生:第三段用对比的手法表现罗敷夸夫。

师:是不是有一点问题?应该是,表现了罗敷的——, 生:机智和勇敢。

师:分析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罗敷夸夫这个内容,主要是为了表现罗敷的机智和勇敢啊。文章第二段的作用也不言自明了,是引出下文罗敷为拒官而夸夫做铺垫啊。

6

3.从修辞手法角度品析

师:最后我们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再对文章进行品析。

我们来看这组句子:“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耕者忘其犁,锄着忘其锄。”他们都是什么句? 生:对偶句。

师:很好,对偶的特点是上下两句意思相对,下面我们男生读上句,女生对下句,把对偶的特点读出来。看一看大家的配合怎样,准备好了吗? 生:(合作读)

师:那么,对偶这一句式对貌美这一内容的表达有什么好处呢?你通过刚才的读有什么感受?

生:这样的句子读起来很整齐,一一对应,作者对罗敷貌美的喜爱之情也更强烈了。

师:说的真好。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这次我们要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进去。

生:(生齐读对偶句)

师:那么,你能不能从修辞角度也来品读一下第三段呢? 生:第三段是从夸张修辞的角度来写罗敷夸夫。 师:从哪些地方你读出了夸张的修辞?

生:我是从作者使用的数量词“千余”“千万余”“数千人”中看出来的。这些词让我感到罗敷讲的场面很大,明显很夸张。

师:夸张夫婿的形象,将使君的非分之想扼杀在摇篮之中。可见啊,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四、总结全文

7

师:反复朗读和品析之后,通过学习多角度品析和学习多方法刻画人物这样两个手段,(出示)读出了罗敷内在与外在兼美,机智与勇敢并具的美丽形象。 《乐府诗集》中的这篇经典的诗作通过这样一个美丽形象传达着普通百姓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作者有意塑造罗敷这个人物,也颠覆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美女定义,罗敷因内外兼美,智勇并具也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文学形象。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下课!

8

第20篇:陌上桑打印

译文

太阳从东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楼房。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本来取名叫罗敷。罗敷很会养蚕采桑,(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走路的人看见罗敷,放下担子捋着胡子(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脱掉帽子整理仪容。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地;回来后互相埋怨生气,只因为观看罗敷。

太守乘车从南边来了,拉车的五匹马停下来徘徊不前。太守派遣小吏过去,问这是谁家的美女。小吏回答:“是秦家的美女,本名叫罗敷。”太守又问:“罗敷年龄多大了?”小吏回答:“二十岁还不足,十五岁略微有多。”太守令小吏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罗敷上前回话:“太守你多么愚蠢!太守你本来有妻子,罗敷我本来有丈夫。(丈夫当官)在东方,随从人马一千多,他排列在最前头。凭什么识别我丈夫?骑白马后面跟随小黑马的那个大官就是,用青丝拴着马尾,那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腰中佩着鹿卢剑,宝剑可以值上千上万钱,十五岁在太守府做小吏,二十岁在朝廷里做大夫,三十做皇上的侍中郎,四十岁成为一城之主。他长得皮肤洁白,疏朗朗略微长一点胡须;他轻缓地在府中迈方步,从容地出入官府。(太守座中聚会时)在座的有几千人,都说我丈夫与众不同。”

教学目的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

2.学习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3.学习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理解主人公罗敷忠贞不

二、机智勇敢的反抗精神。

重点

1)了解汉乐府诗的特点。2)学习诗中用种种修辞手法来刻画罗敷形象的写法。

难点

1)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2)本诗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谈骨气》这篇课文吗?孟子给“有骨气”下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对,我们今天又要认识一个“有骨气”的人,还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L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

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7.提问: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讨论并归纳:

1)写罗敷出场的环境美“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渲染,烘托了罗敷之美。 2)写罗敷采桑工具精美“青丝为笼系,桔枝为笼钩”,陪衬产托了罗敷之美。

3)写罗敷服饰的华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借服饰描写罗敷的外貌美。 4)写众人为罗敷的容貌美所倾倒,借助他人的反应,从侧面写出罗敷的美。 8.提问:课文第2段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使君被光艳照人的罗敷所吸引,打起了鬼主意,仗着权势,想诱使罗敷跟他走。先写使君

1 权势显赫,坐着五马大车,带着随从,威风凛凛地从南方而来,一见到美貌的罗敷就徘徊不前了。接着派出随从去打听,得知罗敷正值青春妙龄,更是想入非非,按捺不住荒淫之心,急忙亲自走向前去对罗敷提出无理要求,要罗敷跟他一道回去。这段诗歌形象地表现了封建官僚使君这个好色之徒的丑态,揭露了他肮脏的灵魂。

9.提问:课文第3段写罗敷面对使君,怎样痛斥他的无理,表现罗敷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斥责、嘲讽使君的愚蠢,贪婪,表现了罗敷不慕权势、不畏威逼的勇敢性格、高贵的品质。 10.提问:罗敷如何夸耀自己的夫婿的? 讨论并归纳:

1)夸耀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干余骑,夫婿居上头。” 2)夸耀夫婿赫赫威势:“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3)夸耀夫婿雍容富贵:“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4)夸耀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 5)夸耀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 6)夸耀夫婿风度翩翩:“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7)众多官员盛赞夫婿:“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11.提问:罗敷盛夸自己夫婿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无耻的使君依仗权势戏诱罗敷,罗敷则针锋相对,以夸耀夫婿椰输压倒对方,使他自形惭愧。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

12.提问:罗敷运用这种策略表现了她什么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表现她机智勇敢,善于斗争。 13.提问:请概括本诗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诗叙述一个采桑女严词拒绝使君戏诱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女主人公忠贞、机智和反抗强暴的精子。 14.提问:本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罗敷热爱劳动,对爱情忠贞不二,这是罗敷的美好性格,也是真实可信的现实主义的描写。但描写罗敷的美貌和对夫婿的盛夸则是理想化的夸张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和浪漫主义的夸张结合起来,使罗敷 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从而突出了中心。

2)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诗中写使君是用正面描写,写罗敷的美貌基本上用侧面烘托的方法,这样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达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四、小结

《陌上桑》描写的是一个使君调戏采桑女子而遭严辞拒绝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的丑恶,赞美了女主人公的坚贞、勇敢和机智。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很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同时还善于从生活中摄取富有戏剧性的场面,人物性格通过矛盾冲突加以展示,笔法显得格外经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语言朴实无华,文辞错落有致;特别是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给人以亲切、逼真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三)分组演读。读出层次。

第三节重点写“罗敷夸婿”的情节。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有三个层次。分三组试读这个片断,每组读出一个层次,教师通过停顿检验学生对层次的把握是否正确。

学生每读一层,教师进行讲解:

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

2 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

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这是表现男子美的名句(学生读出相应的文字):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

(四)分组齐读。读好节奏,读出韵味。分男女生读。

二、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主题、写法及语言。

自读课文一遍,从内容、主题、写法特点及语言等角度出发,进行发现探究,用“这是一首……的诗”说话。如:

这是一首叙述采桑少妇严词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的诗。

这是一首歌颂(赞美)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机智、勇敢的性格的诗。

这是一首表现人们爱美的天性的诗。

这是一首寄托着作者理想的诗。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官僚荒淫无耻的生活及卑鄙龌龊的精神世界的诗。

这是一首以记叙为主,融以描写、抒情的叙事诗。

这是一首洋溢着乐观气息、结尾带有喜剧色彩的诗。

这是一首语言清新活泼,朴实无华,字里行间蕴含乐观、幽默、俏皮情韵的千百年为人们传诵不绝的诗。

三、评。感受人物形象。

本文主要塑造了一个动人的女主人公形象——罗敷,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罗敷”是古代美女的通称。自读课文一遍,理解罗敷这个形象,用“罗敷是一个……”说话。如:

罗敷是一个以采桑养蚕为业的年轻美貌的农家女。

罗敷是一个具有双重身份的女子,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

罗敷是一个美丽、坚贞、纯洁的农家女子。

罗敷是一个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维护妇女尊严的具有无穷人格魅力的形象。

罗敷是一个作者理想化的集仪表美、内心美于一体的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小结。这样的女性,在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女子,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和玩物。在那个时代,创作出这样一首诗,就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四、赏。

重点读第一节,体会侧面烘托的技法。

1.描写人物,可直接描写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服饰等,也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如用景物烘托、器物陪衬、借助他人的反应等。

本诗的主人公形象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美。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主要采用了侧面烘托(烘云托月)的艺术手法。具体说,通过哪些形式进行侧面烘托呢?

有美好景物的渲染。(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精美器物的陪衬。(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美丽服饰的描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

有借助他人的反应来衬托。(同学读相关的文字)(写了哪些人的反应?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其美丽。这样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既使不再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也足以使读者感到她的美丽姿容了。)在本诗中,这个技巧用得最绝,同时兼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

(其实,在后面的“罗敷夸婿”一节中,还有借助他人的讲述及他人的对比(使君的卑鄙寡闻来衬托罗敷夫婿的才貌超群。)

教师读一段赏析文字:诗人所要表现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

3 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民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

2.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第一节。

五、联。阅读下列关于烘云托月法写人的的解说及范例,进一步领会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的技法之高妙。

烘云托月又叫绿叶扶花。“绿叶点缀花更艳,淡月掩映月愈明。”红花再好,也要绿叶扶持。

俗语说:“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骏马与花枝,是对将军与美人的烘托。将军骑上骏马,显得格外英武,鲜花映照着美人,美人就变得更加美丽。文学创作也是这样。文学要写人,总得写出一定的背景和环境,也还要有景物的陪衬。这就是文学创作上通常说的烘托或衬托的表现手法。文学史上一切杰出的作家,都非常注意通过对环境气氛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去表现人物性格。学习和借鉴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提高我们的写作技巧是有帮助的。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写杨贵妃的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这是用“六宫粉黛”、“三千佳丽”作陪衬,烘托出杨玉环超凡脱俗、不同凡响的美。

有两个成语——“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都是形容女子的美丽无比的。那女子是如何的美丽,没有明说,只是说她的美使得那水里的鱼儿看见了,也惭愧得沉入水底;那高飞的大雁看呆了,以致忘形,而从天上摔下来;那明月儿看见了,也不好意思得躲到了云层后面;那美丽的花儿看见了,也不禁为自己的不如而感到羞惭。

片断一: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燥。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象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看了一回,心里想到:“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到:“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

评说:荷花,是王冕一生操守的象征。作者在这里描画了美丽的荷塘景色,用以引出并烘托王冕高洁的形象。

片断二: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选自曲波《林海雪原》)

评说:对于土匪头子座山雕,作者主要通过对他的鹰嘴鼻子和身后的背景的描绘,揭露他那野蛮、凶残和贪婪的反动本质。

片断三:太阳在橡树那边下去。斜的光线射在树间,叶丛都成为古铜色,树下一抹一抹的阳光,像金色的台布一样摊在那里。远处黄绿色的田野,渐渐地淹没在一种模糊的寂寞中。我叔父在这柔软的寂静之前,在这太阳下山,一切东西都已静寂欲睡的景色之前,渐渐地衰弱下去。他慢慢地阴下去,正像橡树梢头的淡光一样。(选自左拉《戈尔顿的四月》)

评说:“桑榆暮景”是一个成语。古今中外,人们都用暮景来比喻和烘托老年人的境遇。左拉在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黄昏的景色,然后才现出他真正要描写的老人,达到情景交融,人物的形象也就更加生动丰满了。

六、练。运用烘云托月法写人。可表现一个人的惹人喜爱,表现一个人的外表的某个特点,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精神品质,或展示一个人的身世等。

四、运用: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描写“冷”。①请哪位同学来正面描写冷。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推测,正面写“冷”,是很困难的。也许同学们会说: “很冷!”、“冷得要命!”、“真是太冷了!”“……”

②当然,如果我们从侧面的角度入手来展现现“冷”,情况就不一样。 提示问题:

当强冷空气来临时,我们可以从极冷情况下“人”和“物”的具体表现,就可以让“冷”无处藏身了。

比方说,人的穿戴、人的外貌、人的动作、人的语言、雾、冰、霜、北风、各种动物……这下“冷”就活画了出来了。

③学生完成片断作文。 教学建议

一、段落结构

这首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全诗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罗敷的美貌,劳动人民为之倾慕。 第二段,写使君觊觎美色,向罗敷提出无理要求。 第三段,写罗敷拒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全诗在内容上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段:交代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季节以及女主人公的姓名、年龄、服饰等等,并通过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瞩目显示女主人公秦罗敷的美,为下文使君求同载作了导引。

第二段:写使君为罗敷的美貌所惊,不怀好意地询问她的姓名、年龄,最后图穷匕首见,露出狰狞面目,罗敷义正辞严地给予斥责拒绝。

第三段:则通过罗敷的夸夫,使使君相形见绌,自感形秽。

二、思想内容

这首民歌写一个美丽的采桑女子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美丽的秦罗敷如同耀眼的太阳出现在城南,牢牢地吸引住了众人的目光;过路的太守垂涎罗敷的美貌,贸然上前求爱,被罗敷一口回绝,接着她通过夸耀自己的丈夫嘲笑了太守的不自量。通过这个故事,揭露封建上层统治者的荒淫无耻,并表示出对他们的鄙视。

三、罗敷形象的简析

罗敷是一位美丽的古代劳动妇女。从诗的第一节写她的美貌可知。诗一开始,就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美丽姑娘的形象,使人能产生丰富的想象,想象她也将是心灵纯美的品德高尚的人。在第2节里,她面对使君这个权势赫赫的无耻之徒的侮辱性的要求,毫不畏缩,断然拒绝,并且严词斥责,辛辣嘲讽。她不仅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第3节里,罗敷从官位、权势、富贵、气度诸方面极力夸耀自己的丈夫,这是罗敷面对那个欲以权势来攫取自己做玩物的使君所采取的一种斗争策略。她采用这种斗争策略,从气势上有力地压倒了地方,并且巧妙地保护了自己。

四、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来刻画人物

写罗敷的美丽一是为了塑造一个鲜明、突出、动人的人物形象,二是与下文使君形成对比。写罗敷的美丽采用的主要是侧面描写的方法,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描绘,有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倾慕。诗中的侧面描写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的美化了主人公,使罗敷的形象鲜明、突出。

五、修辞方法

诗篇在采桑事件中运用排比、夸张修辞方法和侧面描写方法,描写出了罗敷的美丽的形象。先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美好、发型的美观、耳环和珍贵、衣着的美丽,衬托出她容貌的美丽;再写不同年龄、不同身分的人看到罗敷都忘却了正做的事,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出罗敷的巨大吸引力量,进一步从侧面烘

5 托出了她容貌的美丽。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青年劳动女性的形象,鲜明地树立在读者面前了。

六、艺术特色

①构思巧妙、故事完整的五言叙事诗。

本诗写美丽的采桑女子秦罗敷不畏权势,机智拒绝太守无理要求的故事。故事以被侮辱者的胜利而结束,从而把一个在一般情况下本应是悲剧的故事,变为一个喜剧故事。

全诗三层。第一层先以华美的词藻对罗敷的美丽做铺叙性的正面描写,再以夸张手法写众人看到罗敷后的失态反应,从侧面烘托罗敷的美,并由此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戏剧气氛,为太守的出场作了铺垫。第二层写罗敷拒绝太守的无理要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太守与罗敷之间本有一段距离,对话虽紧相承接,其实有小吏在中间奔走传话,具有戏剧表演般的效果。第三层写罗敷夸夫。在夸夫中处处暗含着与太守的对比和对太守的讥讽。从罗敷扬眉吐气、越夸越高兴的语气中,可以知道她已镇住了太守,至于太守听后的扫兴之态,就留给读者去想象吧。所以本诗虽嘎然而止,却余意绵绵。

②高超的侧面描写和对话描写。

第一层描写罗敷之美,先用华丽词藻极写罗敷服饰之美,接着该描写罗敷资质之美了,但也许作者认为罗敷太美了,再美的语言都不能从正面把她的美充分表现出来;于是换了个角度,从侧面以调侃、夸张之笔描写各色人物见到罗敷后的失态举动,让读者从他们的神魂颠倒中想象罗敷之美。这样反而打破了正面描写的局限性,任何读者都可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在想象中重塑罗敷形象,获得最大的的美感,。这种描写方法收到了正面描写所难以达到的效果。

第二、三层,几乎全用对话写成,非常生动有趣,把罗敷机智、自信、自尊、自爱的性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③夸张、衬托手法和喜剧色彩。

本诗富有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充满活泼、愉悦、轻松的气氛。这是诗歌主人公的美丽、乐观、机智、自爱、自信的品质带来的,也是作者对这位主人公的亲切、热爱、赞美之情渲染出来的,又靠运用某些艺术手法来完成。

本诗的基本艺术手法是夸张,如写罗敷的服饰、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和罗敷夸夫。其次是衬托手法,如用人们见到罗敷的失态衬托罗敷之美,用罗敷夸夫比衬太守的丑恶。通过夸张和衬托,突出了罗敷的美丽、乐观、机智和自信的品质,产生了幽默情趣,渲染了欢快气氛,加强了喜剧效果。

陌上桑读后感
《陌上桑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