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反思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05 08:34:49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中国反思》读后感

《中国反思》读后感

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很久了,但一直没能抽出时间写读后感。今天,我果断逃了三节宏观经济学,写下了这篇比较肤浅的感想。算是对自己这学期思维模式转变过程的一个总结吧。

《中国反思》这本书是在qm学社第一次新生见面会时借的。之所以选择借这本书,是被封面上那句“做复杂的善良人”所吸引。在我的思维模式里真正的善良人必定是十分单纯的,所以,怎么可能会有复杂的善良人呢?这激发了我对这本书极大的兴趣。没想到,这位名教授韩德强不久又发生了颇具争议的打人事件,这让我更想了解这位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思想了。现在,我把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点与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观点可能比较片面、肤浅甚至是错误的。所以还希望大家给予指导、批评,一起交流、讨论、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一)直面人生,正视现实

鲁迅先生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在的我们大多没有什么“惨淡的人生”,更没有什么“淋漓的鲜血”,所以连敢于面对现实的“勇士”都没有了。这让我怀疑是不是需要让人生惨淡一点,让鲜血淋漓一点来孕育这类勇士的出现。具体一点,也就是说,今天的我们不敢面对生活的现实,不敢直视人生的真理。

我开始看《中国反思》时,非常反感,觉得有些观点言论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例子古怪极端,解释牵强附会。但是,我坚持看了一段时间后,逐步开始思考并接受了。(不过在此说明,我不是接受韩德强教授的观点,而是接受他对现实的分析。)陆志东老师曾说过:“我们与错误相伴太久,所以当真理现身时,我们往往不敢相认,不愿相认”。大家仔细想想,其实,我们好像真得是这样。如果你是在市场经济下发财的亿万富翁,你还愿意了解市场经济的缺陷吗?当你沉浸在自由恋爱的甜蜜中,你还愿意承认自由恋爱背后的利益驱动吗?当你自诩自己是一个文化人、文明人时,你还愿意直视文明包裹下的野蛮吗?……我想,亿万富翁只会滔滔不绝的说计划经济有多不合理;甜蜜恋人只会哀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有多少的悲剧;知识分子也只会控诉低层老百姓是多么没素质、不文明。但是,市场经济、自由恋爱以及所谓的文明真得就没有缺陷,没有不足,绝对的完美,绝对的正确吗?那么,美国怎么会爆发金融危机呢?怎么会有“高富帅”和“屌丝”这样的词汇呢?怎么会有“微笑局长”这样的文明人呢?

说了这么多的废话,不是说市场经济、自由恋爱和文明不好。和大家一样,我也十分喜欢市场经济,也非常崇尚自由恋爱,也十分想做一个文明人。而现实中的我们往往被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牢牢禁锢,不愿直视与之相反的观点,甚至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所陶醉的某种价值观有很多局限性,但却不敢正视他的不足,为自己找出各种只能蒙骗自己的理由。我觉得这样的人是十分可悲的,虽然,我有时候也是这样的可悲之人。

(二)敢于接受,学会思考

我们每个人大多都有自己的观点,当接触到一些与之相对的观点时,要学会面对这种相反观点,然后认真学习,仔细思考,与自己已有的观点进行比较。只有对正反两面事物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判断谁最好,或者说谁更适合。那么这种判断到底谁劣谁优的能力又是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智慧吧。

智慧和聪明是不一样的,西方人更多讲的是聪明,而中国人更多讲的是智慧。智慧是一种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假象所迷惑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时半伙看看书读读报就能具备的,智慧的培养更需要的是海纳百川的胸襟,公正客观的态度,深刻久远的思考,身体力行的实践……

针对我们这些大学生,我觉得用qm学社的“读书、思考、交流、实践”这四个词就很不错。而《中国反思》这本书在培养智慧方面给我的启示就是要学会思考。

韩德强教授从抗震救灾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可以思考出整体论思维和原子论思维的关系;从怎么样做人思考出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从中国被外资控制的产业可以思考出“强大、公正、民主、法治、高尚”……也许很多专家、教授、学者都能想到,但是我想不到,所以,这值得我学习。

于丹教授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人生智慧。所以要想弄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

(三)颠覆思维,学会反思

我想我们所熟悉的反思应该是数学中的反证法了吧。老师经常说一道题正面解不出来,不妨从反面想一想。其实,一道题即使正面解出来了,也不妨从反面想一想。我觉得,人生更需要这样。

反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人们往往很容易沉浸在自己已取得的成功和喜悦之中,而不重视自己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丢失的东西。就好像我们要从A点走到B点,如果只知道从A点出发向外走,那么我们的确是离A点越来越远,但却不一定离B 点越来越近。而反思则是那个不断提醒我们看看A点,看看B点,再看看自己的向导。

一个国家需要反思,一个社会需要反思,一个团体需要反思,而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反思。人是组成团体,组成社会,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如果每个小单位都没有反思精神,那又怎能苛求这个整体反思呢?

所以,我们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式,不断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加以不断的改正和完善。

总结:

美好的生活需要智慧,智慧的培养需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们要有宽广的心胸去包容各种不同的观点,然后读书交流,认真学习,在充分了解各种观点之后,认真的思考,在学习、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并进行总结,最后结合实际情况确立最适合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推荐第2篇: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反思性教学》读后感

近日翻阅了《反思性教学》一书,这是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撰写的教育学理论著作。他在论著中提到: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主张在教学完成过程中,培植教师“反思”的意识,使其不断反思自己教育教学理念行为,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的专业成长,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

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发展,这种“教学即研究,反思即研究”的反思性教学模式正日益成为当前教学的一种主流。它带来了浓厚的反思气息,进一步激活了当代教学领域,给操作性(常规性)教学注入了活力。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反思思维:

在教学中,要把反思作为一种检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在实践中发展专业知识的有

首先,效手段,提供实践及对实践进行反思的机会,并把反思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逐步培养反思意识,养成反思的习惯。

其次,把典型的反思教学案例可以汇编成册,内容可包括:课程计划、教学过程录像、同学或同事的反馈、指导教师或专家的评论等训练反思思维,提高反思能力。(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值得写成完整的反思性教学案例。)而选择典型反思案例,必须是:一是对自己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二是在教学反思案例中有代表性。当然反思部分可以只表述“好”的反思,也可以对问题进行“漏洞”反思。“好”或“漏洞”反思性评价的意义在于有话可说,说的话对别人有启发性,有借鉴意义。

再次,共同反思。教师个体反思更多的是个人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如果能与同事进行磋商,共享反思,教师之间便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合作的力量是强大的,并能使个体在合作过程中获得由于自己的经验得以共享而带来的满足的情感体验。对一个教师来说,如果他的反思过程能保持自我连续性,那么,在教学中共同确认问题,共享信息,共享资源,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教学,确定适当的行为方式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怎样才能做好”等问题,尤其重要。

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因此可以说,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否具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区别作为技术人员的经验型教师与作为研究者的专家型教师的主要指标之一。教师只有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矫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符合作为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定位。而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只有在反思性教学中才能得到改善和发展。

推荐第3篇:读后感教学反思 (版)

读后感教学反思

读后感教学反思

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阅读名著”,学习本单元,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范文之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

指导习作、点拨思维

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

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教学反思《读后感教学反思》。

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

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2.《写读后感》教学反思山口中心小学翟翠五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作文主题是\"阅读名著\",学习本单元,鼓励孩子们博览群书,从书中汲取营养,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与好书相伴。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的阅读,我在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在教学这个单元的时候,我就鼓励孩子们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去写,将自己真实的感想和体会出来。指导习作、点拨思维

1、读懂原文,明确中心。要写一篇感情真实,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必须要认真读原文,特别是对自己深有感触、教育最大,受到深刻启发的内容(句子、段落)更要多读、多想,然后写出感想体会。

2、拟定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写题目时可以拟定一个正题和一个副题。正题目是用一句话或一个词语点明读后感的内容或中心。副题目是指出所读文章的名称。如\"与好书为伴--读《走遍天下书为侣》有感\"。题目要准确、醒目、简洁。

3、抓住重点,写出感想。一篇文章,很可能是它的内容令人感动, 也可能是文章所揭示的哲理发人深省,还可能是因为文章的写作方法新颖,词汇丰富,意思表达得准确。写读后感,就要抓住自己感受深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写读后感时要抓住所读文章的一两点,出发开去,集中笔力深刻、透彻地写体会感想。

4、要选好角度,找好结合点。为了把读后感体会写得较深刻,结合自己选好写作的角度很重要。这个角度就是能把自己的感想体会从某一点生发开去,开掘出有现实意义,有教育价值的感想。在写感想时,可以进行想像,通过联想,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感人的体会。写时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写出自己深受教育的体会。写读后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理解、挖掘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没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是很难做得到。通过教学,许多学生基本掌握了写读后感的方法,在写习作过程中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但能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不多。今后还需加强学生思维训练,鼓励他们能写出有创意的文章。

推荐第4篇: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怎样写读后感》教学反思

叶长生

要写好读后感,关键在于把握好“读”与“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结合实际,写出真情实“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写读后感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

第一、“读”和“感”分离。有些同学写读后感,只写“读”而不写“感”,成了这本书或这篇文章的“内容简介”。也有同学写读后感,只写“感”而不写“读”,成为无根底的随意而发的感慨。

第二、“读”和“感”在读后感之中两分天下,这也是不对的。前边的“读”实际上是写文章内容简介,后边发一通感慨。 第

三、不会结合实际,。感想很空泛。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我做了如下的指导:

1、精心细读课文。

首先要指导学生用心地“读”,理解地“读”,有情感地“读”。没有这样的“读”,不可能有“感”。

2、要选好“感点”。

一本好书或一篇好文章的读后感,可“感”的点很多,要写好读后感,必须选好“感点”。感点是由书中某一个地方的内容引起的,引发我们体会的地方,它不是凭空产生的。一篇文章,给学生的感受是多方面的,或者说学生从中得到的体会不止一个。面对众多的感点,我们必须指导学生从众多的感点中选择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最善于写的一个或几个感点,作为自己写读后感的切入点,不可面面俱到。

3、联系实际谈感受。

读了一篇文章,产生了对现实生活或自己思想上某些问题的思考,于是激发了“感”。首先,是联系个人实际。这个“实际”,可以是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没有情感的读后感苍白无力,有情感的读后感才能感染人。用作品上的人物、事迹观点,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人物言行,这样的读后感才是有价值的读后感,这样的读后感才是真实感想。

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差异

教学中出现了几处与预设不同的情况:首先是学生对所选文章读的不够透彻,对文章整体把握有所欠缺,导致了叙述过程中的不尽如人意。其次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习作过程中,没有安排好,使得在讲评过程中没有出现某篇文章的完整读后感。

总之,写读后感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可以先叙述文章内容,后集中谈体会,这种写法适于只谈一点体会。还可以边叙边谈体会,“读”和“感”交叉写,这种写法可以谈几点体会。不离开文章的内容,要真切联系自己的实际抒发感想,联系实际一定要实事就是,写出自己的真实感想。

推荐第5篇:《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材料)

《反思教育习惯》读后感

杭州市文海中学 程建平

回望历史是继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创新是其充满活力的特征。传统教育习惯有多少是我们应该继承,哪些是我们应批判改进的,这本书中的实例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更让我重新反思自己的习惯教育,再三思之而动。这里我更愿意让自己的读书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一、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我和众多的班主任一样,常常有这样的感慨,“每天上课都要先拿出时间说事,耽误教学时间。班主任的事真是多!。”大家都常这样发着牢骚,之后仍得这样做。而我们却不知学生是怎样想的。宠春娟教师讲述着她的学生的心声:“教师,在您上课的时候,我希望更多的是听到您的英语课呀……”这样的呼声让我们深思“难道是我做错了吗?我是班主任啊?班主任不说谁说?可是同学们说的也没错呀!”庞老师反思之后调整自己,心中记住我是一个班主任,管理班级固然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我也是任课教师,当课上安排的是“英语”课而非“班会课”时,我的身份首先是英语老师。我告诉自己:“铃声响起,我就是任课教师!”

想想如果上课期间讲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意味着缩短了教学时间,学生们又该向谁来讨还这失去的时间呢?而且,这样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情绪,引起学生的反感。而这又会引起教师的不满意,所以为什么我们不改变一下,让二者都好,何乐而不为呢?

二、教师让出一分,学生会努力十分

我们有时测试经常遇到这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偏偏就得59分,离及格就差1分之遥,我们在统计及格率时很失望,恨其不能多得一分,谁知道最遗憾的还不是老师,而是学生。“这次期中考试,我有三科都得59分,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给我提1分……”,这句话恰被吴军老师听见,经询问得知孩子非常想得这一分,因为它是及格与不及格的分界线,于是便蒙生“那借1分,期末还10分怎么样?”的提议,让孩子破涕为笑。

想到自己教学中也经常遇到此类情况,在这1分的处理上却没有认真考虑过。我们都知道检查性考试是一种督促鼓励学生努力的方法,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有无分数都是次要的,而知识的掌握情况才是更主要的。这1分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是及格的分界线,而是给了孩子一个机会,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给了孩子一个希望,更加努力学习的希望。以后我们尽可心“以宽容、理解的心态想信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环境。

书中像上面这样的事例很多,每一事例都说得很详细,都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进行细致辞的分析阐述,都很值得我去借签反思,让我不知不觉有着更多新的观念性的转变,用以质疑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如:

1、“请迟到的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

“报告”声打扰正在讲课的教师,接着还会发生相关的情境……,为何不让学生安静地走进教室?迟到的学生有他们的原因,很少有故意想搅乱课堂的。迟到的学生也是个别人,在上课时间内,为了问清一个人的迟到原因而耽误全体学生的学习,实在得不偿失。课上询问后无论是老师,迟到的、还是没迟到的学生,精神都无法马上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如果课下提醒,其教育效果不经比课上询问差。如果凡是上课迟到的,不管什么原因都不用喊“报告”自己直接推开门悄悄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改报告为敲门”-------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而尊重的基石就是平等。

有多少学生在办公室的门前喊完“报告”,因为老师没听见而被“晾”在门外?“报告”两个字造成人格的不平等。但军训时,军事化的管理是纯粹上下级关系,是军人绝对服从的要求,而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在平等交流中相互学习。再试想生活中又有什么时候用到报告,朋友式的会面,一定要敲门,这是礼仪,这是进入别人领地时相互尊重的需要,学校里我们可改掉“报告”但请敲门,让我们尊重从敲门开始。

3、从“你听明白了吗”到“我讲清楚了吗”

你听明白了吗?”言下之意是,作为老师,我把该讲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了,要讲的事情我已经表达清楚了,如果学生有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那应该是学生的理解有问题了。而“我讲清楚了吗”,是我们教师把“没听懂”的责任道德承担起来。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了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一句“我讲清楚了吗”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对学习的信心。一声“我讲清楚了吗”大家不防也来试一试。

4、“把试卷扣着发给学生”

教师把试卷发给学生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是为了“刺激”学生?当然不是。看着一颗颗像做了贼似的不敢抬起小脑袋,老师的一句句分析,一个个读出成绩对学生是激励?还是自尊心的伤害?。有人曾说:“学校教书育人,如果最后培养出来的是没有自尊的人,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防也学习把试卷背扣着发给学生,同学们也会自觉得询问他人的分数,课代表有一份没有名字的成绩单供学生参考,也能很好地到竞争的作用。

5、“考卷一定要签字吗”

多数的家长只看重分数,分数高了还好说,分低了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所以有些同学不愿意让家长签字。出于同上学生考试心理的需要,我们也可不要逼着没签名的学生一定要回家签。“以后考试之后,卷自愿签字”,这句话会引起怎样的行?。学生们都想让家长知道自己的进步而努力学习,争取更好的试卷拿回家去,高高兴兴地把签字送给老师看。

看到最到最后,我突发这样一个比喻想法,不知是否合适:“至于习惯教育改革,我们要像是在抛球,改革过程中,把旧习惯这只球高高抛起,实践新的观点方法,当新实施成功之时,便是旧球落地陈封之日,当新实施失败之后,便是我们接起原来的旧球,决定是否继续抛起,及怎样再次将它抛起……。

推荐第6篇: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孩子,体会童心,是当好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书中有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让你再咬我!》这则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口腔溃疡,吃饺子时嘴巴疼而对饺子生气了,说这是饺子咬了她的嘴巴,这正是孩子幼稚可爱的想法。一般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想吃饭故意捣乱,但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却非常细心,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到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了孩子口腔溃疡的真相,从而理解了孩子的行为,避免对孩子妄加批评,不仅使孩子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使孩子受到委屈。

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很多言行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怪异的,有时甚至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明了一切。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当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生气和责备,而应该是冷静观察和分析。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则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种貌似“荒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愿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还帮助孩子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与老师亲密接触,但他们常常会为此发生争抢。如争拉老师的手,争站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争让老师梳头等。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埋怨孩子在故意捣乱或不听话。但老师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会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时不时地向孩子传递老师爱他的信号,会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二、孩子的背后有一个家庭生态系统,家园合作是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止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愿认错的东东》中写道,东东异常调皮捣蛋,经常恶作剧吓唬别的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师非常细心,她能够查找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深信每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都隐藏了一颗受过伤的心。于是,老师对东东伸出了爱心之手,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通过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以及在幼儿园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园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双管齐下,这个孩子慢慢发生了改变。

教育实践中,有些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读后感《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家长工作做得细致了,家长就能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这本书启示我们要善于从小事情中总结和思考,感受和体会。这里,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把握事件的意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小事记录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梳理,引发思考,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持之以恒,就能够从简单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更加深入,增强自身的职业敏感度。只有让思考伴随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随教育行为的记录,教师才能在反思中获得专业的成长。

“在反思中成长”这篇文章,对教师的教师反思实践进行了阐述,把反思分为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对游戏活动的反思、对生活活动的反思、对个性化教育的反思四个方面。引导教师形成一种不断思考、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思维方式与职业生活习惯,在工作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人、教学、研究的真正融合。

文章中还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教师在写教学笔记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找不到事情可写

2、找不准问题所在

3、发现“闪光点”却不去写

4、对教育笔记加以“修饰”

5、为“写”而“写”

6、分析观点有错误。确实如此,更多的时候我是感到无话可说。

教学前进行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在每一次活动前,我都会对前一次的活动进行反思,想想自己是否与孩子亲近尊重了孩子的发展;是否适时的介入活动,有效的引导幼儿;是否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做出了及时的反馈……除此之外,我还会对孩子在本次活动中的一些表现进行估计,孩子对这个游戏的兴趣会怎样,是否会出现比较激动的场面,一旦出现该怎样较好的引导;回答问题时孩子会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考虑各种答案的可能性等。

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活动中我常常会对孩子的一些表现、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思、调整。

我认为教学后的反思更为重要,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提高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会对活动中自己的教学语言是否恰当、与孩子的关系、眼中是否有每一个孩子、指导策略是否正确、对孩子的表现是否及时反馈等进行反思,总结本次活动的优缺点,使其成为今后活动的一个借鉴。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使我认识到,要不断加深对反思深刻含义与重要性的认识;也让我了解到,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目标、内容、组织、教学策略、师幼互动等,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调整,需要反思的问题不一定是单纯的“不足”或“缺陷”,也可以是在以幼儿言行为镜反思自身问题深刻剖析其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持,挖掘思想深处自己也许从未意识到的观点信念,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进而从调整改善自身教育行为做起来影响幼儿,实现与幼儿的良性互动。

为了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要时刻关注幼儿,关心幼儿的发展;希望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的积累,使自己的教学更机智,更加新颖,更富有特色与魅力。

推荐第7篇:《攻击后的反思》读后感

在现代社会,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这种情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宠爱过多,所以,有相当一部分的儿童有强烈的“自我中心”的态势,在与人打交道、学习、娱乐、团体活动中,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会产生发脾气,抢玩具,推搡,殴打和其他不利的侵略行为。

幼儿教育中,在很多情况下,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攻击行为问题,这种行为对被攻击者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有很多副作用,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也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这本书对有关儿童攻击行为的分类,攻击性行为理论因素,进行研究分类,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全面的讨论研究,以塑造儿童良好的行为。从家庭原因分析幼儿问题行为的原因,预防等方面,讨论了如何有效地干预,以提供建议,塑造幼儿的行为!

一个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其个人的发展的影响是非常负面,同时对于同伴和其所处的集体是没有好处的,个人的健康成长、他们社会认知的发展,儿童的人格都受到了干扰。自从孩子呱呱落地,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幼儿的终身教师,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学习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探讨幼儿的行为,形成有效的干预策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为家庭塑造幼儿的行为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提供有效的教育咨询!

行为塑造是指在个体在发展新行为的过程中,将新动作在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反应逐步加强循序渐进,以养成训练者所期待行为的整个过程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归纳为“故意伤害他人并且不为社会行为规范所认可的行为”,包括故意打,踢,推,捏等其他身体攻击和哄起外号,等其他口头攻击行为。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易怒,冲动,自控能力差,讲话像吵架等。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研究中,多种因素制约着幼儿的攻击性的发展。生物因素、社会环境等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作为引发剂,攻击行为的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相关的个体的认知关注。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校正,国内和国外的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更加有力的措施:冷处理、正强化法、奖励法、榜样训练法、惩罚法、换位思考、暂停法等等,另外也有比较多的是从环境和个体方面出发而提出的,如: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创造一个非攻击的环境、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同情心等。

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是指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一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相应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单独的教育方式,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独特且重要的作用。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个课堂,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涉及到千千万万家庭的幸福,“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贯穿人们一生,因此又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自然的爱是谁也无法取代的,因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的发展,必将有力的带动幼儿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家长教育观念的更新、更好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幼儿的行为塑造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人格和品德的逐渐形成和发展,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其自身的健康与发展不利,妨碍了幼儿认知、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而且对他人或群体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家庭中,孩子做错了事,一定要坚持说服教育,切忌使用打骂的错误方法影响幼儿,父母要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及时改变环境中的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的榜样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家长要用足够的时间和爱,为孩子创造一个友爱、和睦的家庭气氛和环境!我相信,如果每位家长都能这样做的话,一定会有效的避免孩子的问题行为,为孩子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第8篇:《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反思中成长》的作者是张燕。本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篇一: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礼炮满天,牛气冲天的新年里,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又大了一岁,总感觉是不是读的书也应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呢?这时我偶然发现书桌上放着一本新书,那是自己在放寒假前网上邮购的书籍《在反思中成长》,因为自己当时也在关于写阅读反思的笔记,所以看到这本书是关于写反思的,而且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又相符合,二话没说的就把它买了下来。

我翻开目录已及选读了几篇文章,大致先了解了此书的写作方向,发现书中呈现的案例都是活生生的真实事件,分为“走进孩子篇”“教师成长篇”和“家园同心篇”三大部分。

突然发现书中的这一个个案例深深的吸引了我,这些故事无论对于幼儿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借鉴和启示作用,而且贴近生活,容易理解和效法。书中的内容都是以个人的方式描述、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定的教育情景、事件,以及其中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并加以分析、思考,可以使自己个人经历的情景与职业产生联系,从而认识自己的行为和自身专业发展。我也很快的将此书用了3天的时间将它读完,其中一篇案例《我喜欢老师,老师喜欢我》,教师通过孩子的这句话,意识到老师的一颜一笑,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眼神直接影响着孩子。因此,“任何表面的、口号的、形式的爱都不是我们的追求”,所以,我认为教师应当更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和心理,努力调整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教师成长篇”这一章节的案例,主要是通过发生在班级里的事情,教师怎样去解决问题,使我学会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途径,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孩子不见了”“面对家长的投诉———”等案例中,教师能以心静的状态与家长沟通,化解了双方的矛盾。教师幸幸苦苦的工作,谁都不想被家长投诉。但是我认为面对家长的不理解,抱怨、闹情绪都是教师不成熟的表现。此时,作为专业化的教师就应该要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地想办法和家长沟通,解决问题,促进与家长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一点也能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

读完此书,我也发现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培养思考问题的意识。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进行分析和反思,不断调整教育行为和改进教育实践,不断地成长。每天可以把自己印象和感受深刻的事情记录下来,这一点不能忘记,因为在文字的背后,是老师的耐心和智慧,我们可以在朴素、平凡的语言中体会到一些深刻的道理。

篇二: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实在,俗话也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萌生一些好的想法,有时偶然的教育情境会激发出独特的教育教学策略。

有人曾经说过,经常反思的教师会放弃一些不太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接受最新教研成果。但自己在备课时或与同事聊下节课的时忽然出现一个好的方法,当听完之后却没有记下来,到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忘记了,恢复原来的教学方式。几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也给了我不断奋斗的动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提高。以前曾听说过,灵光的闪现如果不及时记录和整理,稍纵即逝,教师智慧的结晶将被无情地埋没。当我们开始重视反思的时候,大家会发现,我们的理论水平慢慢提升了,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渐渐改善了。所以,我们应该养成“记下一句话”的习惯,当有好的构想闪现或是教学策略有效时,我会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记录,等有空的时候,稍加整理,就是一篇随笔,日积月累,便成文章。

我认为每天应从以下几点反思,相信会有改变。

1、列举课堂中的三个优点,列举要改变的事情,以及如何改变。

2、关于教学内容的反思: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学生对什么内容学的比较好,什么内容学的不好,为什么;课堂的内容是否有趣,是否适合课堂教学。

3、关于授课课程的反思:我讲了多长时间;学生讲了多长时间;谁说得多,为什么;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的活动或方法。

4、如何使一名优秀的学生做到更专心听讲;如何使一名后进生做到认真听讲。

成长是一个过程,永无止境;反思也是一个过程,永无终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水平和能力。

篇三:在反思中成长读后感

《在反思中成长》是一本由幼儿园一线教师写的可读性较强的书。书中的一篇篇案例体现了作者的真心和细心,体现出一线教师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的不平凡,融合了他们对教育现象的理解和对事件深层意义的思考。一个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给人以启发,让人产生共鸣。

一、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是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

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去理解孩子,体会童心,是当好幼儿园教师的第一要务。书中有许多案例都说明了这一点。比如《让你再咬我!》这则案例中的孩子因为口腔溃疡,吃饺子时嘴巴疼而对饺子生气了,说这是饺子咬了她的嘴巴,这正是孩子幼稚可爱的想法。一般的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觉得很奇怪,甚至会觉得这是孩子不想吃饭故意捣乱,但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却非常细心,她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想到孩子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

经过仔细观察,她发现了孩子口腔溃疡的真相,从而理解了孩子的行为,避免对孩子妄加批评,不仅使孩子的健康得到了保障,而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使孩子受到委屈。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很多言行在大人看来可能是很怪异的,有时甚至会觉得是不可理喻的,但是只要你把自己放在孩子的位置,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就会明了一切。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当发现孩子有异常行为时,教师第一反应不应该是生气和责备,

而应该是冷静观察和分析。比如在《种子发芽了》这则案例中,孩子“拔苗助长”的行为在大人看来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种貌似“荒唐”的行为背后隐藏着孩子的好奇和探究的愿望。幸好案例中的老师能够巧妙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还帮助孩子认识到了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

书中还有许多短小精悍的案例反映出孩子们非常喜欢与老师亲密接触,但他们常常会为此发生争抢。如争拉老师的手,争站离老师最近的地方,争让老师梳头等。如果老师不理解,可能会埋怨孩子在故意捣乱或不听话。但老师如果能够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就会是另外一种解决办法,比如在平时的活动中增加一些与孩子身体接触的动作,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或者用眼神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感觉到老师是关注他的,老师是喜欢他的。老师时不时地向孩子传递老师爱他的信号,会使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良好的师幼关系的建立。

二、孩子的背后有一个家庭生态系统,家园合作是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

孩子是生活在家庭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孩子的行为会受到家庭生活的影响,比如孩子待人接物的态度和举止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的情绪状态会受到父母情绪的影响等。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对孩子出现的异常行为,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广泛收集信息,深入查找背后的原因,尤其是要和家长沟通,家园合作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不愿认错的东东》中写道,东东异常调皮捣蛋,经常恶作剧吓唬别的小朋友,对老师的批评和要求从来都是满不在乎的,可以说这是一个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但是案例中的老师非常细心,她能够查找到孩子异常行为背后的原因,深信每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都隐藏了一颗受过伤的心。于是,老师对东东伸出了爱心之手,通过家访了解到孩子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家庭教养方式不一致。通过不断地与家长沟通,以及在幼儿园给予孩子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园所和家庭的教育形成了合力,双管齐下,这个孩子慢慢发生了改变。

教育实践中,有些孩子身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老师要做好家长工作,一起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家长工作做得细致了,家长就能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孩子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了。

这本书启示我们要善于从小事情中总结和思考,感受和体会。这里,关键是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把握事件的意义,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身边发生的小事记录下来,在写作的过程中对事件进行梳理,引发思考,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持之以恒,就能够从简单的事情中看出端倪,使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更加深入,增强自身的职业敏感度。只有让思考伴随平凡的日常教育工作,伴随教育行为的记录,教师才能在反思中获得专业的成长。

推荐第9篇:《新课程总结与反思》读后感

我国开展基础教育改革的几年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成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把我们的教育变成“优质的教育”,在深化改革的同时,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不时时停下来,回头看看已经走过的路程中的每一个脚印,冷静思考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尤其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存在很多的困难与疑惑。停下脚步进行反思,并非是行程的一种中断,而是蓄势待发。反思,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解决问题,不断完善专业理论,给实践提供更大的支持,保证教育发展有不竭的动力。

为此我精心选读了《新课程总结与反思》这本书,特别是本书的第五章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在这本书中提到课改一是教学理念的改革,有效的师生交往中,师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师生关系,而是师生间的互动对话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生生间言语对话而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教学是一种理念,强调在教学中师生间的交互性。二是学生观的变革,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班、不同的人都要不同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管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变革和实施的角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学习方式改革的目标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含义:倡导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识过程;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课程改革使得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美国学者齐莫曼提出了一个系统的自主学习的框架,即:学习动机(为什么学)、学习方法(如何学)、学习时间(何时学)、学习结果(学什么)、学习环境(在哪里学)、学习的社会性(与谁一起学)六个方面。如果学生在这六个方面均能自己选择或控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为了培养自主学习,就要进行能力训练。包括:(1)目标设置训练。引导学生设置明确的、具体的、近期目标。这些近期目标的设置其实是远期目标与复杂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有的放矢,可操作性较强,在这其中学生的每一阶段都能因自己完成了目标而增强自我效能感,促进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注意引导学生确立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如果目标太简单、容易,学生感受不到成功后的喜悦,容易的目标无须付出多大努力便可实现,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反,太高的目标,让人觉得遥不可及,难以实现,即使付出努力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能力水平是非常困难的,教师应在尽力了解每位学生个性差异的基础上,设置不同梯度的目标,给学生选择的空间。还要培养学生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估能力,让学生通过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给自己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难度。(2)增强自我效能感的训练。自我效能感会有效地促进自主学习。增强自我效能感的训练有多种:一是提供学习榜样。在班级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自身情况类似的同学作为榜样。当学生看到榜样的学习状态及获得成功后,激发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欲望,因为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取得同样的成功。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只有体验到努力后的成功,才相信自己是能行的,也只有在体验成功后,才对学习越发有兴趣,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尤其对取得进步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其每一个小进步都给予真诚的鼓励。(3)自我监控能力训练。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要对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计划的可行性,学习过程的进展情况、时间的分配与管理、策略的有效性及学习结果等进行分析、评判、即使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方法等,寻找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自我监控应是伴随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的整个过程。通过学习,正如本书所言我知道了自主学习绝不等同于自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存在急躁心理,对学生信心不够,怀疑学生的能力,有时包办代替,抑制了学生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对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指导与训练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随意性较强。为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树立新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立性,教学中循序渐进,坚持不懈地在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的策略。

作为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物理学对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对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对人类思维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科学探究是物理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学习是以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活动,强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师在活动中要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能力作为探究学习全过程的目标。课程改革以来,自认为在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方面较好的我,通过学习发现很多问题。如将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立,认为探究学习就是学生自主建构,完全抛弃以往的接受学习;认为探究学习就是科学研究;把指令性的操作等同于探究活动。其实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一步一步进行操作,完全没有体现探究的自主性,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去构建知识,而是在按老师铺好的路走,没有达到探究的真正目的;将探究学习活动“口号化”,把探究学习只停留在言说上,在真正的教学中,有时认为探究时间多了,讲解练习的时间就少了,考试成绩会下降,宁愿保留以前的教学方式;对于探究学习掌握的不够透彻。我们倡导探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创造发明,而更多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解包括科学在内的广阔的生活问题视角,进而使他们在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自我时,能够具备个性化得问题意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科学方法。探究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同,面对同一问题的思考的出发点、思路、推理过程是不同的。因此,在探究中会生成许多标新立异的新想法、新结论,从而建构个性化的知识。这是教师提前预设不了的,是在动态过程中生成的。那么牵着学生一步步地走则完全背离了探究学习的真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空间,让学生自由翱翔在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而不局限在教师从自身角度设计的一个个环节中;作为教师应积极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敢于面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已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因而在探究学习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帮助者;教师要提高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及反思能力。在知识上不仅要专攻专业知识,还要认识只靠单一学科知识,已难以应对综合开放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要涉猎不同学科知识,使自己的知识根基更加广博和宽厚,从容面对挑战。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涯,有时真感到有些底气不足,总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参加“名优工程”逼着我们去读书,硬着头皮读起来还真是受益匪浅。由起初的被迫到后来的自愿,想读书、读好书成了我追求的目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读书是最高档的营养品,最名牌的抗衰老剂。”通过读书和教学实践积极反思,提升了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广度和深度。面对课改有了自己的新想法和新思路。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力争在课改的道路上走的更高更远。

推荐第10篇:中国现代化的反思读后感

华侨大学化工学院课程论文

中国现代化的反思

—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有感

华美玉

(化工学院,化学工程,1300507067)

摘要

中国式的现代化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的概念。本文拟对读《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后感,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现代化发展。重点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即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即邓小平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新作《东方的崛起: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反思》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从第一章“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当代中国的实践”到第三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及其特征”为上篇,主要从理论上阐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规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及其客观根据,以及经济较为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的形成及其特征;从第四章“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到第十二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双重动力”为中篇,主要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相结合的视角阐述中国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其历程,改革开放的内在矛盾、根本动力、历史作用和伟大意义;从第十三章“邓小平理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到第十八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中国走向21世纪”为下篇,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哲学基础,说明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着中国走向21世纪。

一、中国: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是以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典型国家”为蓝本的,然而,中国却是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接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在这种“奇特”的历史现象面前,有的人重归于形而上学,或者认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选择,或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是错误理论。在本书作者看来,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确改变了世界历史的传统走向,但它本身又是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冲突和渗透的必然结果。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将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世界历史即指整个人类历史,各民族、各国家进入全面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使整个世界“一体化”以来的历史,它是相对于民族的地域狭隘性以及民族历史而言的。世界历史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可经验的事实,但它却形成于现代,即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以惊人的洞察力注意到了这一历史趋势,他用“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一命题表征了这一历史趋势,并认为“世界史不是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这表明“世界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前,人类总体历史和具体民族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任何民族或国家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下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形”。如果无视这种整体化的趋势,继续闭关自守,那么,前途只有一个,即最终被“强力”拖进世界历史的运行轨道。马克思指出:“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然而,“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世界性以民族性为基础,但它又不是民族性的简单叠加。作为一种整合值,它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使民族性在某种程度上发生“变形”,使之协调于世界性。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某些落后民族或国家内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会较快地达到计划状态,并产生同发达国家“类似的矛盾”。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然而,“对于某一国家内冲突的发生来说,完全没有必要等这种矛盾在这个国家本身中发展到极端的地步。由于同工业化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广泛的国际交往所引起的竞争,就足以工业比较不发达的国家内产生类似的矛盾”。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较为落后的民族就不必一切“从头开始”,亦步亦趋地沿着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在发达国家的“历史启示”下,它能够缩短矛盾

的解决过程,以“跳跃式”的发展走向世界先进行列。

(二)、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

中国是在20世纪中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20世纪中叶,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落后与先进并存,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占90%,现代工业占10%。这表明,中国的生产力具有二重性。正是这种二重化的经济运动造成了“两个中国的命运”,决定了中国的未来发展具有两种可能性,即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可能性中的哪一种能够成为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世界历史的走向。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有的人总是不顾及历史必然性而沉湎于“如果„就„”的假言判断中。在他们看来,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了,中国就不会如此落后;如果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资本主义,今天就如何如何。然而,历史运动有其内在逻辑,它并不以“如果„就„”的公式转移。实际上,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如果„就„”的论断是永远不能被验证的,因而是没有科学意义的。沉湎在这种研究方式中,我们得到的就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思辨的历史。这绝不是误认为风车为妖魔的堂·吉诃德式的战斗,而是实实在在的两种历史观,即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

(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世界历史中,或者说在“开放的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方面必须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必须把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额东西变为自己自主活动的条件,变成创造自己”特色“的基础。

正是由于深刻地洞察到世界历史对不同民族以致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对交往与开放的世界性发展寄予巨大的希望,并认为随着交往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生产力的普遍增长和交往的普遍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前提。“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中国是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的,同样,中国也只有在世界历史中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走向共产主义。中国的未来发展与世界历史息息相关,只有在世界历史中发展起来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代表中国的未来。

二、从“中国工业化道路”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嬗变,标志着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现代化,重构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活动方式,构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进程的悲壮主题,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思索与奋斗、光荣与梦想。新民主主义革命

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现实道路,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探索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终于“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寻觅及其文化难题的解答

按照毛泽东的观点,中国式被西方资本主义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结合,吧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产阶级民族”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制度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因此构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任何一种社会运动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首先解决这种矛盾。

所以,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性在中国实现,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不可轻易的必要的形式”。同时,由帝国主义入侵而引发的中国现代化运动,其价值目标就是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恢复民族赖以发展的自主独立,因此,当新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时,它就不仅为社会主义创造了前提,而且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现实的道路。

(二)、“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但它本身并没有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际,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之际,又提出并探讨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本内容,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讨。

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中,首先就是国家工业化,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其次是政治民主化,使“人民主权”由概念转化为实际生活。再次是建设现代文化,“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民族风格”的社会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毛泽东在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即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尽管这条路线不是那么明晰,但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讨毕竟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富有原创性和启示性的思路。

三、邓小平哲学思想: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特殊地位就在于,他回答了向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邓小平理论中,我们把握到了时代发展的脉搏,并透视出了一种融化于当代中国实践活动中的唯物辩证法,即邓小平哲学思想。在《哲学反思》中作者提到,邓小平理论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构想”中,深藏于背后并渗透于每一个具体“构想”

中的,就是其哲学思想。学者断然拒接这样一种观点,即邓小平理论“没有界定明确的哲学深度”。

在经典的象牙塔中待长了,哲学就会成为一种玄思,它是符号、逻辑、概念群的深层运转。邓小平哲学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哲学,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孕育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直接产生于邓小平独特的实践活动之中;它表现为一种高超的思维艺术,通过各种各样的具体思考过程和活动过程显示出来,并转化为中国人民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然而你要直接找到它,它却不见了;你要到这里来寻找各种哲学术语,这几乎是一种空想。这里,你要把哲学理解的模式倒过来。按照经典的框架操作,你将一无所获。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阐述其哲学思想,但由于他深悟哲学的实质,同时又由于他与中国半个多世纪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在新的时代能够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身份,无比广阔地展开他那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只有从这一特殊的途径,我们才能发现邓小平哲学思想这一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

结语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最突出特征和最重要意义就在于,它把现代化、市场化和社会主义改革这三重重大的社会变革浓缩在同一个时空中进行了,构成了一场史无前例、艰难复杂而又波澜壮阔的伟大的社会变迁,它必然引发一系列重大的哲学问题,也必然会给哲学思考开辟一个广阔的社会空间。关注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现实,探讨其中的规律性,思考并重建民族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第11篇:《教师反思的方法》读后感(整理)

浦江三中姚秀明

我们学校从开始写教学后记,逐步发展到每月在博客上写教学反思,已有几个年头,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积累了教学中一些好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加以分析,提出适合的教学策略,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也提高了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吕洪波编著的《教师反思的方法》,通过阅读,使我对反思有了更深的认识:反思不等同于“思考”、“回顾”或是“总结”,不同于课堂听讲,不同于读书学理论,反思是另外一种学习。

教师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是立足于自己言传口述的工作实践中,有感受,有体验,不是在教学之外搞“空对空导弹”,追求那种徒有其表的“火光”与“声音”,而是留意观察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设法“定点清除”有碍收益的问题。而问题就是课题、教案就是论文。每次反思的三言两语,都是最有价值的“珍珠”,一旦将这些成熟饱满的珍珠串成项链,那定是价值不菲的教学指南法宝。源于教学的反思,定会指导教学,并且优化教学。他在此书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的反思是教师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来反思和检验已有的教育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以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来反思检验新的教育理论的真理性和合理性。”实际上,这样的综合性的表述已经把教师的反

思看成了一种公共性的、社会性的活动,它强调了教师反思的社会意义。反思绝非仅仅是教师个人的心理活动,它应该是面向其他教师的、面向公众的,也完全有理由在一种民主、和谐、热烈的氛围中得到互动和交流。

怎么进行反思呢,书中介绍了5种途径,一是要撰写教育日志,把自己在教学中随时出现的、记忆最深刻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二是撰写教育案例,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学生展示典型思想、行为、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撰写教育叙事(教育随笔),把自己从事教学中有现实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记录心灵成长的轨迹,道出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情感,既利于理解,又能给学生带来想象的空间;四是通过教后记,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误,扬长避短,不断改进,就使教师有了很多收获;五是进行网络学习,跨区域共享集体智慧,促进研究深入,既方便快捷,又实现了交流的互动。在反思中要反思态度、反思内容、反思效果。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让我们一起来善待反思,全方位地反思,进行有效地反思吧!

第12篇:教学反思论文《培养反思力》读后感

《培养反思力》读后感

今天我在网上搜索了《培养反思力》的文章,虽然没有看完,但其中一些章节的一些做法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很好的洗了一次脑,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新鲜血液。任何一个领域都需要有权威,有偶像,这潜在地是一种信仰心理在起作用。否则,我们很容易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很容易变得没有进取心,没有追求。《培养反思力》这本书记录了一些老师在教室中实施读写能力的学习档案的案例,也是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期盼创造激励学习动机的教室。虽然这里记录的是来自国外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但是他的一些做法对我国的学习和教学课堂大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是一位教师,只是一位让你问路的旅途同伴;我和你一样都在朝着前方不断地前进。书中提到了6种交流方式:

1、信件

2、读书日志

3、协谈会

4、家庭学习档案、对话日志、连结家庭---学校的班级活动。在这个章节里举了许多实例,强化家庭─学校连结,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们早已熟悉家庭活动的延续。这是杜威说的一句话,可见家庭对于孩子的学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我们教师在实施反思的时候,我觉得我们孩子的父母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多了,他们就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有利信息。另外教师要自我反省。教师自我反思的形式有:课后备课、教学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这些手段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过程进行思考,这样也会通过侧面来帮助学生提高反思力,成为反思型教师。中国有句俗话也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强调的是个人的努力。古人说,“每日三省吾身”,强调的是内省。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得多,反思教学做起来也要难得多,反思与实践的结合给教师教学智慧的提升也要大得多。只有建立在反思精神之上的反思能力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有生命的、有灵感的,才是真正能促进教师成长的。而再实践是对反思的检验与进一步反思的催生,是增强反思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教学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艺术。登顶金字塔的秘密,就蕴藏在一次一次的“实践、反思学习、再实践”之中。

我认为成功的教师是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教师,只有会反思的教师才是成功的教师。书中提到了成为反思型教师。作者访谈了几位教师,认为反思型教师,通常透过学生行为的观察及自我行为的反省。反思型教师经常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以学生展现出的了解程度来评价自己,因此他们把学生的响应与学习视为教学成功的定义。从中我学到了反思型教师不仅会观察自己的教学效果,还会进行自我评价,我们应该利用专业期刊、研讨会及工作坊研习,来思考自己的教学实务。我们应该阅读专业的期刊、参加研讨会,及加入专业的组织我们会想在教学上作更多的改变。这些老师的见解不实地提醒我们──我们都是终身的学习者。因为了解自己,也因为知道那些能激励我们动机去求知的事物,我们能成为自我的学习者。最后我想说的是,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中心,也许我们在很多年包括现在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将一些东西传给学生。现在我们要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系统的构建,要给他们提供经验和背景知识。让我们携手一起来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吧!

第13篇:《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读后感

文章开篇提到的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话题,由于还只是新监管层履新初期的一些表态,鉴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诸多问题的历史的成因过于复杂,至于后效如何,还需观察。因此,着重对券商行业创新新政的部分进行解读。

在没有投身券商这个行业之前,对于券商行业的传统业态了解还仅仅停留在一个通道的服务者和一个市场的参与者这两个层面。中小投资者与券商之间的服务关系也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经济业务(佣金服务)和资讯服务这两块,至于券商提供给中小投资者的其他增值服务也知之甚少。

从这篇文章的叙述来看(很多当年的事实要比文中提到的更加丰富),实际上也是这样:券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长子企业之一,曾经在资本市场开创初期,凭借资源垄断的优势市场地位得到了空前的高速发展,在早期资本市场的原始环境中采取野蛮生长的模式必然会催生出巨大风险,最终换来的是十年(时间长了点)的禁足与反思!而这个过程也正是银行、保险、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分享国内居民金融资产快速增长的最佳投资时期,券商被抛下了这辆高速的列车,挣扎在生死的边缘。抛开当年的“原罪”(太复杂)本身暂且不论,针对监管当局以暴力惩治野蛮的处理方法来讲,实际上就是一种将动态发展的证券行业强行禁锢的原始处理方式,而为此埋单的不仅仅是整个券商行业,更多的是券商行业所服务的广大中小投资者!这十年来,广大的中小投资者除了从券商那里得到“投资建议,仅供参考”这八个字的免责服务之外,别无任何能够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或者安全边际较大的服务内容!而二级市场也凭借着“风险市场”这块挡箭牌任由风险的无限制扩张,中小投资者只得沉浮于于此并无奈地任由资产在不对称的市场博弈中逐渐缩水直至完全绝望地退出!唯一受益的恐怕就是几年间券商之间相互倾轧之下逐步降低的佣金率!

悲哀的不仅仅是整个券商行业被“合规”禁足之后的行为能力,更可怕的是一个朝阳行业丧失了起码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更不要说创新能力!试想一下:有哪个投资者愿意选择一个只知道收取佣金而不能为自己提供增值保值需求的金融机构?券商行业被投资者摈弃、被金融体系边缘化甚至被行业从业者自嘲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当然,如果当年监管当局在处理那个让当今券商行业几乎遭致灭顶之灾的“原罪”——客户保证金挪用案(数罪并罚)时不仅仅看到表面的“危”,更发现后面隐藏的“机”?如果是站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广大中小投资者日益增长的投资需求的角度上?那么结果肯定比现在的情况要好的多。或许现在信达证券的现金宝业务早在几年前就已经诞生! 。。。。。。

八年的禁足酷刑足以让券商行业做出彻底的反思和反省,因此,无论是站在行业的角度还是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角度,甚至是宏观经济的角度去思考,适时适度地松绑也就成为必然的政策导向。

文章后一半的开始讲述的是关于券商创新与监管方面的一些具体事情,列举了禁足期券商在营销方面的一些措施,例如围绕扩大经济业务展开的营销团队和经纪人队伍建设,为了通过高端服务提高佣金水平而展开的投资顾问团队建设等一些被动形式的管理和服务,以及新一届监管层履新之后的一些主动形式管理的创新服务和目前主导创新的新政内容。用新老划清的视点去看,从去年年底开展的创新内容对券商行业以及中小投资者来讲要更具实用性,而之前的一些营销工作则更应该从人才储备与培养的角度去评价成绩。再往后直至结尾阐述的是作者本人对于金融行业现实情况、相关制度以及证券行业未来发展的见解,对于从整体角度认识金融行业的的情况有很好的帮助与启发。

至于什么是证券行业创新?如何开展创新?在通读此篇文章之后,我们作为券商行业的从业人员或许都有很多心得。引用原文的一段文字:证券市场是风险经营的市场,风险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却是可以控制、可以管理的。证券公司作为中介机构的作用就在于此。解决风险问题的最好方式是多元化发展。风险管理的目的不是管死,而是用风险管理引领创新,保障和促进业务的良性、持久、健康发展。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是促进业务和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从微观看不是抑制市场创新。既有的风险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才是正确的出路。只有适应市场发展的趋势,放松对证券公司合理性业务需求的管制,企业的内部控制职能才具备了施展的空间;通过对合规性的划分市场层次、客户组织形式、投资形式的规范性创新业务的监管和引导,将企业内部控制职能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内部被动性的内部控制延伸发展为主动性的管理风险能力建设、经营风险能力建设,这才是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证券中介机构的出路。这段话高度概括了证券市场未来的发展模式:证券市场是风险市场——核心问题是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多元化——多元化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主动性管理——一切问题在发展中解决。 上面的创新模式或许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同,但知易行难!一旦说起创新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券商行业自身的传统优势:政策技术分析+行业精选个股;这是券商行业的“看家本事”,也是被广大投资者所共识的唯一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的“标志性服务”。甚至早已成为很多券商赖以发展并不惜余力做大做强的支柱型业务!固然券商在传统投行业务和公司调研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地位,可是面对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处于无效市场导致的高投机高风险环境以及投资者非理性操作的痼疾之下,这些“标志性服务”显然不能成为抵御市场风险的“独门秘籍”,自然也就不能达到保障和促进业务的良性、持久、健康发展的目标。因此,创新的第一目标就是降低传统的咨询服务(被动管理)在业务中的比例和地位,引入创新的服务或产品进行多元化的结构调整;而产品服务多元化的目标其实就是对冲风险,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目的;至于对创新的理解就是将目前市场中现有的各类风险级别的服务或产品的进行合理重组,使其具有操作性并达到共赢的效果(在合规的前提下);当创新的服务或产品具备了上述的条件时,才能被广大投资者所接受,从而实现客户资产的主动性管理的目标。只有实现这一目标,才能摆脱整个产业链“靠天吃饭的”被动格局,最终实现多赢的最佳效果。

正值创新新政为券商行业的新生打开了希望之门之时,这篇《反思券商十年发展路》的文章不仅仅是对前十年的总结与回顾,也是在提醒当券商行业重新回到金融行业发展序列之中时,所最应珍惜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信用。

第14篇:《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我觉得一个人若是不看书,他的思想便不会前进,对许多事物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还要多读教育教学名著。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气质。在没有看《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之前,有许多问题,我虽然也会一闪而过,但不会有太多的深思,觉得似乎就应该如此,但在看了书之后,往往就会引起我的共鸣。把我潜意识里的想法都唤醒,呼之欲出了。

我们老师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小孩子,他们犹如一张雪白的纸,我们老师给他们绘画上什么颜色,他们的纸上就会有什么颜色。孩子们在没有上学之前他们纯真、善良、好奇心强、好动,但在孩子们上了小学之后他们又有什么变化了呢?孩子的变化是在学校之后开始以及定型的。什么样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什么样的性格的学生。一位母亲曾今这样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是啊,这不得不是我们老师所要反思的内容。我们为孩子做过些什么?

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给孩子加上了很多的枷锁:上课不准说闲话、不准做小动作、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上课不能趴着……这些对于上课的规矩应该还有理由可言,毕竟上课时候是一个集体,要有一定的秩序。但是下课呢?由于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不得不对孩子的课间活动做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孩子由于玩耍而受伤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其他孩子就会因此而有所牺牲:若是某同学在课间玩跨步的时候骨折了,一次也许不会,但可以保证事故出现的次数多了,老师肯定会禁止孩子们玩这种游戏;因为其他学校出现的溺水的事故多了,便更是禁止孩子们游泳,不过有一点还好,要是有大人陪伴是允许的,记得小时候的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捉螃蟹、抓小鱼、游泳、玩水,真是没法比啊,似乎更喜欢自己的童年;由于现在班级人数都很多,所以是不允许在班级里追跑打闹的……似乎不允许做的事太多了,老师的口头禅似乎就是“不准、不允许、不可以”。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渐渐长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丢失了什么呢?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应该有所反思吗?有,我反思了,结果是不得而终:安全和快乐,站在老师的立场肯定会选择安全。

第15篇:善意的谎言读后感及反思

善意的谎言读后感及反思

玛利亚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小女孩儿。因为长相的缺陷,老师不允许她参加班里的合唱团。她十分伤心,就来到公园里,自己小声唱了起来。没想到,她的歌声居然得到了一位老人的夸奖。从此,她有了信心,经过努力,最终成了一位歌手。玛利亚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位老人,又回到公园里寻找。但当她再找到老人时,却发现老人居然是个聋子。。。。。。

这位慈祥老人的行为令我十分感动。一点声音也听不见的他,为了帮助这个小女孩找回自信,以谎言的形式鼓舞着他。当然,这里的谎言可不是令人伤心痛苦的坏东西,而是善意的,美好的语言。它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让爱弥漫在了人间。

因善而行的谎言,总能够温暖人心。一次,爸爸从很远的地方买回了一种芝麻和花生做的糕点,还兴致勃勃的让我尝尝。虽然味道不太如意,但我为了不伤爸爸的心,依然说非常好吃。看着爸爸高兴的样子,我也十分开心。但是如果我直接回答:‘不好吃,以后别买了。’那样,爸爸会很丧气,而我也开心不到哪里去。比起后者,前者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善意的谎言不过是对失败者说一声‘你真棒’,对别人努力却仍不尽人意的劳动成果道一声赞美。。。。。。但我们做了吗?如果没有,就快行动起来,让我们的‘谎言’织成一张爱的网,笼罩住我们的家园。

“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辩论会,我代表是的反方,我方的观点是,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就如同放羊的孩子,逐渐失去了人们的信任,可见,谎言就意味着欺骗,与诚信背道而驰。

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只是带给人们一时的快乐和暂时的宁静生活,而纸是包不住火的,一旦东窗事发,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由此看来,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恶意的谎言也是谎言,谎言就是谎言,不分恶意与善意;就像《武林外传》中白展堂说的一样:贼就是贼,不分好贼与坏贼,好贼也是贼,坏贼也是贼,贼没有好与坏之分,那么谎言也一样,没有善意的与恶意的。

我们课文中提到过,老妇人是用善意的谎言让一个音乐白痴变成了一个音乐天才,可是老妇人一定要这样说吗?我们都以为善意的谎言带给人们的是美好,孰不知告诉事情的真实情况,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a:吕浩然b:汪嘉恒

a:我们踏过了情节感人的第三组课文,

b:我们仔细体会了一句句善意的谎言。

a:我们聆听了同学们对课文的独到见解。

b:我们体会了作者对文章的别苦用心。

&:今天,我们走进第三组辩论会,来讨论讨论善意的谎言。

a:女生支持诚实讲信誉,为正方。

b:男生支持善意的谎言,为反方。

a:我们还在等什么?马上快开始了!

b:哦,不少同学已经在台下争论起来了。

a:谁怕你啊!!!

b:我也不是棉花做的!!!

a:请我们正方来阐述观点!一下子压倒你们!!!

a方阐述观点……

b:看我们反方怎么用巧妙的语言打倒你们吧!!!

b方阐述观点……

a: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最基本的准则古今中外有很多仁人志士都是以诚取信天下。谎言就是假话不管你的出发点是什么谎言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我们作为等待小学生是不应该说谎话的。所以我们小

学生应该讲诚信而不应该说谎话。

辩论辩论辩论辩论辩论~~~

b: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辩论辩论辩论~~~

a: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的最起码的准则它对我们的成长和成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言九鼎’等典故都告诉了我们诚实的重要性。德国伟大的诗人海涅说得好:‘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我们正值青春年华,我们的生命含苞待放。让我们精心呵护我们纯洁的心灵,让自觉、自律、自尊、自强、诚实、守信的种子在我们心中萌发,我们一定会成长为诚实、文明共和国公民。

辩论辩论辩论~~~

b: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当我们为了他人的幸福和希望适度地扯一些小谎的时候谎言即变为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善意的谎言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善意的谎言虽然是谎言的一种但是不能说谎言就一定有碍诚信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我方同意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并不等于我们提倡它其关键在于度。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a:本次辩论赛大家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希望以后的课堂上也能这样。

b:不错!我们以后要把握好善意谎言的这个“度”,帮助别人!

&:本次辩论赛到此结束!

今天看了《善意的谎言》这部老电影,看完之后我又很深的感触想要跟大家分享。

这是一部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犹太人的故事。当波兰陷入德国纳粹手中后,大批的犹太人被囚禁在集中营的高墙内,无法得到外界的任何消息。犹太人被德国人囚禁后,除了被德国人强迫着劳动外,剩下的时间就是坐着等待死亡。雅各.海恩是个波兰籍犹太裔煎饼师。一日,雅各对着天空发呆,这时高墙外突然飘进一张报纸,雅各因为追逐这张报纸而延误了宵禁的时间,被带到纳粹指挥官办公室内,在那里他听见收音机里播放着俄国军队正在进攻波兰的新闻,回到犹太营区後,雅各撞见他的朋友准备自杀,为了让他打消自杀的念头,雅各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他,却让他的朋友误以为他拥有一台收音机。

雅各拥有收音机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犹太区,所有的犹太人几乎每天都向他寻问战争的进展情况,他每天很认真地,凭着自己的想象编造着各种消息和新闻。过了一段时间,雅各想把消息的真相告诉大家,但是集中营内的一位犹太医生却对雅各说:自从红军进攻波兰的消息传开以来,这段时间已没有犹太人自杀了,希望雅各还是尽可能的编造一些好消息让大家怀抱希望。

雅各拥有收音机的消息传到了德军的耳中,雅各被带到指挥官那儿,雅各将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指挥官,指挥官要求他在所有犹太人面

前认错,告诉他们根本就没有收音机,而且俄国军队进攻波兰的消息是假的,雅各站在刑场上坚持不发一语,最后被德军一枪打死……。

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战争中,身处困境,也是人们信心最薄弱的时候,因此,在当时说出什么样的话语,对处于战争中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剧中男主角雅各,就因为他的一句话(即使是谎言)成功的唤起了大家对生命的希望,更挽救了许许多多想自杀的犹太人。

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当我们处于太平盛世时,不会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唯有面对死亡时,才会真正体悟到生命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战争中,生命是未知的,不知道这一刻活着,下一刻是否就死了。在战争中,人的生命是那么的脆弱,在影片中,雅各从德军指挥官那儿回到犹太区时,为了躲避探照灯的照射,不由得无奈的,自嘲的说:\"为什么上帝不给人老鼠般的身躯?上帝呀!做人有什么好? \"这里再一次使人感受到在战争中,人的生命的卑微。

如果有机会,希望大家都去看一看这部电影,相信大家也会跟我一样,相信这部片子一定可以给你们带来很深的感动。

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 我认为欺骗肯定是谎言,而谎言不一定就是欺骗。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这种谎不是欺骗更不是居心叵测,这种谎言是理解、尊重和宽容,具有神奇的力量,没有任何的不纯洁。

善意的谎言不会玷污文明、更不会扭曲人性;善意的谎言,是赋予人性的灵性,体现着情感的细腻和思想的成熟,促使人坚强执著,战胜脆弱,绝处逢生;善意的谎言具有神奇的力量,鼓舞你一次次继续努力,为了心中的梦想绝不轻言放弃。

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可善意的谎言则不然,它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利用它。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所以生活中应该有善意的谎言。

第16篇:《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快乐组 李艳红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天宇、穿过千百万年间的时空,盯着你、凝视着我,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这些教师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

我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期望,更能体谅这位母亲的疑虑,我们这些教师是“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在今天,我不敢肯定说一定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当我看到我们的许多教师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奴役、束缚、禁锢、愚弄、欺骗、蒙蔽学生的时候,当我看到我们的学校在为考试的分数而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我为那位母亲担心,我为自己的孩子担心,我为人类的未来担心。

教师原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她应该把人类的文明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手中,但由于我们的师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我们的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我们的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还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在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缺少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第17篇:张维迎反思经济学读后感

张维迎反思经济学读后感

首先,表明立场。我是坚定的支持自由市场主义,不赞成政府去干涉经济发展。因为市场经济在这数个世纪的运行和发展,已足以证明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和对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然,就像永动机一样,没有完美的存在,市场经济存在其自有的缺陷,并且从某种意义上很难根除,譬如经济周期中出现的经济危机。但这就像一场巨大的洗牌一样,让身体强壮适应市场资源配置最优的企业存活下来,淘汰那些不足以抗拒如此风险的,以便在下一次发展机遇中让优势企业更加蓬勃茁壮起来。但一旦政府掺加其中,就会变味。政府从起源来看应是全体公民为了更好的生存而共同签订的一份契约,同意出让部分权力以维持社会的健全运行。故而政府所有的行为应有利于全体人民。而一旦政府干预经济,必然会使一部人受益一部分损失,无论受损受益的是贫富哪一方,都从政府的本质来说是不符的。

读完张维迎教授的《反思经济学》,给我留下最深的一句话是:“市场的有效运行根本不需要经济学的那些假设”。我想这完全可以是全文的中心句。既然市场运行完全不需要假设,那么通过假设的限制下去推演市场运行规律的经济学本身就具备先天的发育不良。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我想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应是解释现象的,而不是从某些现象中捏造理论再去套用现象。换言之,建立在想象中的概念都是空中楼阁,从而推演出的理论也不足为信。譬如说一个商店的购买量和销售量是可观察到的,永远相等。但需求量和供给量是意图之物,只是逻辑上的概念。我们只能假设令其相等,然后有若干推论,但实际运用中其是否时时相等的,想必是不见得。更何况,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其应该是时时不相等才对。

因为自己读的东西比较杂,没有一个很清晰明确的体系。最早看比较正规的经济学读物是《国富论》,然后是看完张五常先生学习经历后去看的J.S.Mill《principlesofpoliticaleconomy》和M.Fisher《priceTheory》和《TheMarshallDemandcurve》。零散的看了张五常先生的《公司合约本质》和《佃农理论》、茅于轼先生的《择优分配理论》。读的东西很杂之后感觉经济学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百家争鸣。所以就没有办法很好的系统的逻辑的阐述对整个经济学的认识。所以这个文章就是依附张维迎先生全文逻辑构造,付诸一些自己的看法吧。

首先,开头我们讲到了经济学的架设。我觉得张维迎先生的假设不是很正确。我理解的经济学假设应该是这三个:1.经济人(理性人);2.资源的稀缺性;3.“收益递减”规律。我不是很理解其这三个假设是从哪来的,但无论从何谈起,经济学的这三个假设应该是跑不掉的。所以就不展开叙述了。

其次,张维迎先生谈到了政府干涉经济的原因有一个是信息不对称。他已经做了很充分的阐述了,我想从另外一个方面谈谈:

韩愈的《马说》中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谁来判断谁是伯乐。所以结果往往是有权力的人成为计划者,计划监督者和评判者。我们早先实行的计划经济的核心就是“有计划,按比例”。从理论上说它没有问题,但关键是没人知道正确的比例是多少。正因为没有生而知之和先天正确的人,所以贸然干涉市场运行,必定会产生问题。

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是什么。我想我的答案可能会更简单。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配置的”,方法就是通过“交换”,前提是“自由”。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以社会发展必然有鼓励人们从事生产。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比“空手套白狼”的生活来的容易。张维迎先生谈到的是亚当斯密的分工专业化产生的内生增长。但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表现,最根本的应该来自于“交换”。只要双方可以自由的各自满意的进行交换,价值变产生了。因为财富并不取决于物质,而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使用价值。举个简单的例子(可能有些不恰当),你去过早,买了一碗3元的热干面。你一定是觉得自己制造出一碗热干面大于等于3元你才会去买,那么其中差价不就是新增的财富。对于店家,他一定是认为这碗热干面成本低于三元,他才愿意卖给你,这其中的差价也是新增的财富。这就是交换带来的财富增长。

其次,张维迎先生谈到了产权界定不清带来了外部性的种种问题。我想这也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张维迎先生说“我们在公有制下,所有东西都是外部的,所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更需要产权制”。我想更清楚一点阐述的话,是交换的前提是所有权,所有权的不确定,就不会出现真正的交换。就像我们的国企,我们的五大国有银行等等。这些企业的掌门人并不拥有这些企业,他们仅仅是代管,走马上任一番,自然不会对不属于自己的资产上心,时时爆出的国有企业高管的奢侈生活啊、贪污腐化啊,转型期的国有企业厂长进行“MBO”侵占国有资产,五大行为了剥离自己不良资产成立的诸如长城、信达、东方等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其掌门人不用对自身的错误负责的结果。而市场机制的优越处就在于它会强制那些犯错的人承担后果,而不会牵连消费者。而政府加入其中之后,产权的界定不明,会使整体的国民为那些企业承受损失。

我们在来讲垄断,垄断的形成如没有政府的干预,便是该企业在该行业中资源配置最优的结果。我们要反对的是政府强加的垄断而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垄断。因为市场中的资本总是流向收益率最高的项目。一旦某个企业在某行业中获得了垄断地位必定收益率会上升,尽管他会设置各种进入门槛,但是资本的逐利性会不断的侵蚀它的门槛同时逼迫他不断提升自己技术。也就是“自由进入的行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形成持续的垄断”。但政府一旦设置门槛,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只会使这家企业形成寡头,从而一家独大,然后店大欺客。打个比方,就像一个装满了金银财宝的屋子,自然垄断就像是门口装着一扇木门,或者一把高科技的防盗锁,但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或暴力或巧妙。而政府垄断就像是没有门,只有两个黑面门卫,一副生人勿进的表情,你只能盯着宝山流口水然后看在里面的人不思进取的胡作非为。君不见我们一汽最不要脸的口号“拿市场换技术”,然后是“人财两空”。

再来谈价格。市场的核心就是价格机制发挥其调节作用。价格是利益对立的产物,正是这种对立,是双方都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完成交易。茅于轼先生的择优分配原理的核心也就是价格=边际成本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无限制的价格是供需双方最合适的状态,一旦对价格进行限制而造成的供不应求都最终会导致腐败。譬如最低工资和最高房租。政府可以规定价格,但却不能去规定企业应雇佣的人数和房东要出租的房子。

我们再来看消费。我们奉行凯恩斯主义,一直在促进消费,为了保证GDp高速增长。关于这一点,我是赞同茅于轼先生的观点。中国经济高增长是依赖于高储蓄,它支撑着高投资。投资的钱最后变成了工厂、矿山、铁路。消费的钱最终变成了垃圾,粪便。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凯恩斯主义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其储蓄不能有效的转化为投资,经济周转不灵,投资购买减少,人们收入下降,不敢消费,形成恶性循环。关键在于其投资意愿不足,没有新的增长点时才鼓励消费。但我国是产能过剩,投资意愿旺盛。没有高达40%的储蓄,投资的钱从何而来,一旦市场运行的资金减少,政府增加货币,就极有可能增加通胀的风险。所以老是在说因地制宜,借鉴,从实际出发,但是总是在照搬照套。

最后,谈谈经济学近年来的新趋势的变种,譬如“计量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这是我极其讨厌的两个分类,。要阐述“计量经济学”的问题需要很长的一个篇幅。但是我觉得“拉弗曲线”和“雷·费尔根据1912——1976年的经济数据作了一项回归分析,然后得出了一个如果成立就将轰动一时的方程式,该方程式可以提前预测谁会在接下来的总统竞选中获胜。你仅仅需要在方程式中输入几个经济要素——通货膨胀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这两个例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福利经济学”,别的不说。我从最简单的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简化来看只有四种关系:“共赢、损己利人、损人利己和既不利人又不利己”。最后一种是全社会应该摒弃的。我认为的福利经济学是在创造一张大饼的基础上如何更好的分配它,也就是在“损己利人和损人利己”两种的纠结,但无论哪一种,其实他们的总和都没有增加社会财富,只有共赢的状态下才会增加财富。当然还有他们对于心理学很简单的归结为效用这种可计量的恶习。

写了这么多,都很零碎。其实中心意思很简单。经济学应该是一门从现实中总结归纳出对资源配置的一些方法,更高层次,它是一种认识论或者方法论。而近代的经济学却是习惯从古典经济学中的推理中再加入各种限定,结合各种漂亮的数学公式,然后推导出各种好看的结论。但是我觉得对更好的认识现实无益。任何一门学科都应该是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世界。而不是企图在空中楼阁中再建筑一个空中花园。所以经济学的发展应在实践经济学中,走街头,串巷尾。发现人们的各种选择。当然这种思潮最近也变得越来越多,譬如我很喜欢的丹尼尔·卡内曼的行为经济学,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更贴近实际。以及威廉·庞德斯通的《无价》中从受众者心理层面分析价格机制。说到底是人在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原来的简单抽离“人”把它当成常量的研究可能忽视了这个重要的因素。文艺一点的结尾是:对于苍穹之上的存在,如果我们无法确信其是否存在,我们应保持精神上的敬畏或警惕,但是现世生活里却不做任何理会,这才是相处之道。

第18篇:《启发教师的8教育反思》读后感

有备而来

——读《启发教师的88篇教育反思》有感

虽说我的职业生涯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但是我自己认为我还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所以,作为新教师的我,应该做到每一节课都“有备而来”,只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够保证每一堂课都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这样才能胸有成竹。

备课过程中,下述两点内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首先,是\"备课\",也就是通过实现对教材的熟悉,找出其中的重点,做好课堂讲解的准备。其次,是\"备学生\",通过对班级实际情况的了解而有准备的对每一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辅导。最后,作为教师的我们还要“备自己”。

一、备课 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备课时就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实施教学,设计和创设出有效的课堂活动,以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科学习。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中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营造教学的和谐性,对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互动”。当发现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要及时用微小的动作去暗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胆怯、畏缩时,用目光去鼓励、支持,使他们产生被重视、被关注感,以缩短师生间心灵的距离,使活泼的学生更自信,令内向的学生更大胆,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二)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活动平台上展开学习。采用由浅入深、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机会,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学会思考,形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二、备学生

仔细研究学生、搞好学情分析。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课堂教学有效,应当对学生作出更为深入和具体的分析,为教师本人备课及实施所用。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层次感,研讨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点等都基于对学生的了解。好的构思和创意都有很强的针对性,都需要对学生有真切的了解。通过及时反馈,调节教学的重点与进程,就能适时进行质疑、追问,把问题引向深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备自己

什么是备自己呢?就是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模式对教师的素养及课堂管理监控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因而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做到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教师要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服务意识,时时刻刻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把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放在首位,还应学会尊重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教师要有全学科融合的知识储备,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对于这种多维、动态的课堂的监控能力,保证教学结构的严谨性和教学环节的紧凑性,实现课堂的快节奏、大容量、高容度的教学模式,通过优化教学时间,达到提高教学实效,解决教学时间不足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展开,以互相尊重、互相坦诚的民主的课堂互动为主要形式的,以具有挑战性智慧活动为载体的,师生愉悦、积极地心理状态下的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得到的是知识建构,还是内心精神世界的建构。从有效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有效教学是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时需要研究学生原有的认知准备和情感准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学习的兴趣、动机的激发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实施,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等无不围绕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其次有效教学充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角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明确了教师在教学中起激励、组织、引导、评价的角色。

第19篇:《音乐优质课,反思中的展望》读后感

今天读到一篇文章《音乐优质课,反思中的展望》,感觉非常精彩。作者综观第

三、

四、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成果累累、精彩纷呈,同时也让人感到优质课是那么遥远。本文通过对音乐优质课比赛现象的分析,探索如何让音乐优质课走向本真,更好起导向作用,使音乐优质课离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更近一些。

一、回归教学的本真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教学的本真在哪里?想到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界大力提倡的“三实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这是教学的共性,音乐教学亦然。

1、真实。一位特级教师曾说“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真实表现在这个过程没有课前给学生进行知识的铺设,没有教学环节的预设,没有课件有效的帮助,教学设计不依赖集体的智慧,教学完全是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教学情景下进行。让听者从其真实中受到震撼,从真实中感受到学生的成长。

2、朴实。李白的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深刻地揭示了艺术美的本质特征——朴素,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都很自然流畅,不刻意雕琢,少一些华而不实的语言、活动、课件。

3、扎实。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

二、回归音乐的本真

音乐的本真就在于它的听觉性、情感性、形象性。

三、回归教师的本真

就在于实现上课、赛课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学更有个性魅力;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

第20篇:关于武汉大学生毕业反思的读后感

读后感

最近一篇《一名武汉大学生的毕业反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此我们也展开了学习,有以下感想。

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缺陷,这些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我认为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学的教育和高等教育存在太多的差异。在高中的时候学生的所有时间都被学校完全控制,从早上的早读到晚上的晚自习留给学生的时间除了午休以外只有3个小时左右。而到了大学自主时间大大翻倍(很多时候都是每天上两节课),也没有任何人来管你,再加上在高中时人们关于大学的种种说法。在刚步入大学时就怀着高中学得那么累,现在一定要花一点时间好好的放松一下的心态。于是开始接触各类游戏、各类电影、各种朋友等等。于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玩上,当发觉自己什么都没有学到想学点知识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很多课程已经脱节,在加上我们电气自动化这个专业大部分专业课都是以高数为基础进行演算。所以就造就很多同学自暴自弃的想法,开始疯狂的逃课、玩游戏、谈恋爱、看电影、打麻将。

其次,就是大学大肆的扩招导致生源和教师的质量都不是很好。大学内设置的科目本来就难而且枯燥,如果老师讲不好的话,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兴趣。学校关于老师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论文及科研项目,造成很多老师不会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教学上。学生也无法得到想学的知识,时间一长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导致学风变差,本来想学的人都变得堕落。 刚进入大学时都说大学是半个社会,但只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时间变多了。而教学内容永远都是那么枯燥,无法与实际生活对接。所谓的半个社会只会让学生整天宅在寝室,根本无法知道现在的社会到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没有机会走到生产线上去了解现在的工业是什么样子。

反思读后感
《反思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