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十八大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11-27 08:35:1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茅台八大营销读后感

茅台“八大营销”读后感之事件营销和服务营销

“八个营销”是茅台公司遵循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创造的“赢销”谋略。涵盖了当今企业营销的主要相关方面, “八大营销”是指:事件营销,工程营销,文化营销,服务营销,网络营销,感情营销,诚信营销,个性营销。就其中的事件营销和服务营销说说自己的体会

首先说说“事件营销”,现在的社会,是网络的时代,制造话题的时代,所以才会衍生出像“芙蓉姐姐”那样的网络红人,所以,在恰当的时候制造一个轰动的事件,对品牌来说,都能起到非常大的宣传效果,茅台酒能够获得巴拿马大奖,就是因为那个不经意的打破酒瓶让满屋飘香,最终拿到大奖,这个“不经意打破酒瓶”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记得以前有一个啤酒经销商为了宣传他的啤酒,特意留意了网络上人气很高的几个写酒评的博主,找到他们的联系方式快递了几箱啤酒给他们,当时收到酒的人,都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该啤酒不知名,且事先此啤酒商没有和他们打过任何招呼,博主门就如收到一个惊喜,免费有人送酒给他们喝,刚开始还以为是快递员送错了,最后很多人把此啤酒拍了照片发到网上,还为此啤酒写了一篇酒品文章,从而引来很多人的围观,转发,此啤酒即刻从不知名到从人皆知。

“服务营销”,国酒茅台,这个高贵的称呼,使茅台好似皇帝一样高高在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为所欲为。正是“高高在上”,让茅台对产品服务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追求。尤其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众多白酒品牌,例如五粮液,剑南春等都在虎视眈眈茅台的位置,如何保住“皇帝”这个宝座,“服务营销”被茅台人视为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茅台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中,有这么一个颇具特色的要求:做到“三声”(来有迎声、问有答声、走有送声)、“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六心”(贴心、精心、细心、关心、耐心、热心),为顾客提供超值服务。“服务营销”也是我最认同的,当今社会,不像旧社会,缺产品,现在产品满大街都是,所以客户可选择的机会多,宾至如归的服务可以赢得更多客户的亲睐。“服务营销”和“感情营销”由于两兄弟,服务做好,感情自然的就会好,现在很多人买东西不图产品好坏,图的就是买个舒心,心情舒服了,价格在高也不是问题,为什么宝马,奔驰就那么贵,服务好占了价格的一部分,以前就听说有一客户买了一部顶级的宝马车,一天行驶在沙漠中,突然抛锚了,打电话求助宝马,宝马立即出动飞机派遣维修人员过去现场抢修,换成其他的10几万的本田,丰田,想都不用想会有这样的待遇,所以,就算宝马价格在贵,它贵在服务上,那也是非常值得的!

推荐第2篇:互联网十读后感

读《互联网+》有感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随后 “互联网+”成为各大媒体及行业关注的新焦点,也成为人们茶余饭后口中的的热点词。

作为国内首部关于“互联网+”的著作,本书在准确解读国家“互联网+”战略内涵的基础上,首先梳理了“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的变化及预警信号,然后为传统企业从竞争格局、商业模式等方面进行自我颠覆及原点建设指引了方向,同时详细阐述了企业管理进化的要素及重要武器,最后从多角度总结了“互联网+”创新的困境以及如何实施“互联网+”战略过程中的创新方法。认真品味书中精彩文字,收获和感受颇多。

互联网打破了企业传统的销售渠道、服务方式、盈利模式,对企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做为企业如果不顺势而为,去改变传统的销售模式、管理模式,那么在这场变革中,会被反超,甚至淘汰。对于很多企业本身来说,不缺乏资金用于创新和变革,特别是一些国际的大公司,大企业。但是我们却看到,像诺基亚、柯达公司这样有百年积累的大企业、大品牌因为固守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去革新,从而错失良机,

光芒黯淡,直至消亡。诺基亚前任CEO约玛.奥里拉在记者会上宣布同意微软收购时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这句话不得不让人深思。

诺基亚、柯达等商业巨头倒下的惨痛代价告诉我们,失败有时候和财富、实力无关,往往与思维有关。当手机市场中安卓阵营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的时候,诺基亚依然固守塞班系统,苹果以其触屏的智能手机打败了诺基亚的按键时代。柯达担心数码业务冲击利润丰厚的胶卷业务,拒绝自身向数码转型。对市场的变革反应迟钝,过于沉溺于过去的辉煌,使它们最终走向了没落。事实说明,思维要尊重环境,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我们处在互联网时代,这个时代拥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企业如果忽略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没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竞争中则分分钟可能会倒下。一个企业面对改革浪潮时,只有懂得顺势而为,才能做大、做强,立于不败之地。

“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深刻的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着“互联网+”带给的全新体验。“互联网+生活”,让我们足不出户在网上逛超市,一日三餐,都可以在美团、百度糯米、拉手网等、大众点评等餐饮网站团购。 “互联网+旅行”,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公司,分析出每周每天的不同时段,拥堵路段和畅通路段,以此推荐民众进行精确出行路线规划。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丰富了政府和群众之间沟通的渠道。运用好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管理能力,对提高政府部门公信力意义深远。而网信办的工作是党和政府迎接“互联网+”变革与创新的前沿阵地,如何利用好互联网为政府和民众服务,需要我们转变思维,运用技术力量,积极去发现新方法、新途径。对于服务对象,要细致分析研究其差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时的调整。同时,在工作上要勇于创新,突破无知的禁锢,用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履行好职责。

再次分析柯达、诺基亚的失败,并非是它们看不到威胁,只不过是现有的利益和辉煌反而成为了它们前进的包袱,让其无法从自己的世界走出来。一个企业,无论大小,在“互联网+”时代,不思变、不创新、不改革,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一个人更是如此,在社会快速变革的今天,不愿意割舍过去的成功和光荣,坚持走自己的老路,习惯于旧的思维方式,拒绝学习新知,就会逐渐趋于无知,也必将被时代所抛弃。《三体》告诉我们:在宇宙中,你永远不是最弱的,也必然不是最强的,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做为一名新入职人员,即使在原行业领域有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但是来到这个部门,面对新的岗位,要以归零的心态学习新知,调整自我,不断在学习中发展和成长。

思路决定出路,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互联网时代,当挑战来临时,我们要主动拥抱,而不是被动接受。

推荐第3篇:迎接十_八大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群力乡小学

迎接十八大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为切实维护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迎接党的十 八大胜利召开,根据上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稳定为原则,构建和谐教育为目的,立足讲政治的高度、严格防控,及时有效处置我校十八大期间突发事件。

二、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适用我校突发性非正常群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

三、处置突发性 事件遵循的原则 (一) 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相结合。

(二)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快不宜慢、宜缓不宜激。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正确做好上访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三)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及时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

(四)尽力化解矛盾;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避免事态无序扩大。

四、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一)成立维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蒋安全

副组长:杨天强 冯成金

成 员:郭长林 唐代永 蒋从俊 邓丽梅 何思琼 邓忠林 朱连新 冉红兵 冉茂松 信息员:郭长林

(二)维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处理我校非内正常突发性群体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

2、协调处理各校发生的维稳问题。

3、随时了解、掌握和分析本单位群体性 事件的苗头和动态,及时向上级维稳办提供信息。

4、及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依法依纪处理群众来访。

5、督促检查本校处理群体性 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6、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突发性非正常上访事件及重点问题处置程序

1控制事态,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及时向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现场情况。

2了解上访人员提出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3通知上访人员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劝导,动员家人参与做好思想工作。

4、对有多人上访的,要求群访对象推选3~5名代表反映问题。

5、掌握上访人员基本情况后,实行包案责任制,切实解决来访人反映的实际问题。

6、向教体局领导和乡分管领导汇报。

7、各负责人要对突发事件及时记录。谈话记录、摄像、照相及其它相关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六、工作要求

1、提高维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负责人是本校维稳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确保稳定工作万无一失。

2、建立维稳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维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领导我校维稳工作,学校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凡是涉及维稳的工作,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不折不扣地执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指令。

3、认真做好排查走访工作。各负责人和维稳领导小组成员要关心教职工生活,特别要关心有实际困难的教职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认真查找本单位不稳定因素,堵塞漏洞,做好特殊群众摸底调查,及时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化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责任包保:

蒋安全:负责全体退休教师。

杨天强:负责幼儿园、小学部全体教师。 冯成金:负责初中部全体教师。

群力乡小学校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推荐第4篇:迎接十_八大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群力乡小学

迎接十八大维稳工作应急预案

为切实维护我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社会稳定,迎接党的十 八大胜利召开,根据上级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工作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稳定为原则,构建和谐教育为目的,立足讲政治的高度、严格防控,及时有效处置我校十八大期间突发事件。

二、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适用我校突发性非正常群体上访,越级上访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

三、处置突发性 事件遵循的原则

(一) 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相结合。

(二)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快不宜慢、宜缓不宜激。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正确做好上访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三)快速反应、科学应对。及时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

(四)尽力化解矛盾;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避免事态无序扩大。

四、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一)成立维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蒋安全

副组长:杨天强冯成金

成员:郭长林唐代永蒋从俊邓丽梅何思琼邓忠林 朱连新冉红兵冉茂松

信息员:郭长林

(二)维稳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负责处理我校非内正常突发性群体集访、越级上访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

2、协调处理各校发生的维稳问题。

3、随时了解、掌握和分析本单位群体性 事件的苗头和动态,及时向上级维稳办提供信息。

4、及时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依法依纪处理群众来访。

5、督促检查本校处理群体性 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6、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五、突发性非正常上访事件及重点问题处置程序

1控制事态,制定现场应急预案,及时向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汇报现场情况。

2了解上访人员提出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3通知上访人员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或相关人员赴现场进行劝导,动员家人参与做好思想工作。

4、对有多人上访的,要求群访对象推选3~5名代表反映问题。

5、掌握上访人员基本情况后,实行包案责任制,切实解决来访人反映的实际问题。

6、向教体局领导和乡分管领导汇报。

7、各负责人要对突发事件及时记录。谈话记录、摄像、照相及其它相关资料整理归档保存。

六、工作要求

1、提高维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各负责人是本校维稳工作的直接责任人,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确保稳定工作万无一失。

2、建立维稳工作协调联动机制。维稳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领导我校维稳工作,学校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凡是涉及维稳的工作,学校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不折不扣地执行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指令。

3、认真做好排查走访工作。各负责人和维稳领导小组成员要关心教职工生活,特别要关心有实际困难的教职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认真查找本单位不稳定因素,堵

塞漏洞,做好特殊群众摸底调查,及时掌握情况,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介入、早化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七、责任包保:

蒋安全:负责全体退休教师。

杨天强:负责幼儿园、小学部全体教师。

冯成金:负责初中部全体教师。

群力乡小学校

二〇一二年十月三十日

推荐第5篇: 《长安十二夜》读后感

读完本部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有意识的在做以下几件事:

一、情景浮世绘。以文字代替画笔,描绘古代长安城的风俗,一街一景一人一物都写到了细节,可以知道作者是事前做了很多预备材料的;

二、为了剧情需要,表达出时间的紧凑感、剧情的紧密衔接性,作者反复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手法,使得我脑子里反复想起电影《罗拉快跑》。

三、情节设计方面,为了体现出一部侦探类小说的风格,伏笔当然是一处接着一处,环环相扣——有点说不上,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一环套着一环,然后再意想不到之处终结——对于结尾真相,个人觉得牵强了。

四、为了情境匹配,文中的遣词造句很有讲究。

如今,这部小说在翻拍为电视剧的路上,请了当红的演员,嗯,看来导演还挺看重这个的。

驱使我看完这部小说动力,一个是看书有始有终的习惯,另一个则是好奇最终的真相。

好处总有人捧,槽点鲜有人说。看这部小说的时候,我的阅读满足度还是不够的,它不能让我大呼过瘾,也没能激起我看第二遍的欲望,看完后还是不满足,就像吃惯了辣的人吃完一顿素餐,饱是吃饱了,但是还是不够酣畅淋漓。

因此,下面说说几点个人不满足的地方:

一、主角名字。嗯,除了一般的小明、小红,我们的主角名字叫小敬,全名张小敬——当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的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名字让人有点出戏。尽管文末作者说过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缘由,但是全篇读下来,每次总感觉略微怪异。或许,作者是为了体现出这一类小人物的平凡吧,于是乎把名字给有意弄成更加的平凡。

二、作者的自我剧情解答。在文中很多话语需要细细品味,才能理解出人物说话的意图、剧情的疑点、人物思维活动等,但是作者可能是为了担心读者读不懂,居然直接把意图都说出来了,和我们读者解释一两句。这让我很是别扭,心里硌得慌。作者的苦心可以理解,是为了小说更加亲民,为了通俗易懂,为了读者着想,但是此种做法未免可以,斧凿之痕过于明显,反而让整部小说没有自然的感觉,人为操作的意图太明显了。

三、文字语言使用方面,发现了作者有未消化透的地方,使用字词出现了与前文的断裂——前后对比不是一个风格。我猜是作者后面写的急,或许是被催稿了,导致写起来直接大白话出来,甚至有点现代网络语言的味道,当时读到的时候有点诧异。具体出现之处,我这里没有指出,因为是在车上用电子阅读器看的,就没有做书签记录下来。个人觉得对于字词使用挺敏感的,所以这里就提出这个瑕疵。

四、整部小说,作者的意图太明显了,人工斧凿之痕太重了。在关键直接切换场景,吊人胃口可以理解,这个没有什么。读完整部小说,会发现作者是在煮八宝粥,把各种材料整合在一起,这个方式很厉害,但是没用好就会出现问题。其实,每个作家的创作就是正和,区别就是创造力和整合能力的大小了。

是的,有人看到我列出的槽点,就会说:吹毛求疵啊,你行你上啊!

我承认我没作者这样写出这样的小说,也没什么自己的作品,所以作者做到了别人没做的成就,那也是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了,所以作者还是厉害的。这里向作者表达感谢,写出《长安十二夜》这样的作品,给大伙儿带来了一次文学上的享受。

推荐第6篇:新学校十讲读后感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一)

在书中,我很喜欢李校长提出的客户概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客户是谁,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以前有句话是对谁负责,他跟服务对象是两个概念。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干部都找到自己的客户是谁,都去听一听客户的心声,听一听他们的抱怨,发现抱怨背后的问题,寻找背后的原因,特别利用鱼骨图来量化问题的归因分析很受启发。

李校长提出流程的概念。他说,寻找流程中的问题,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流程变了,结果才会改变;流程合理了,结果才会理想。任何工作都有流程,任何工作的失误都是流程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现在想来,无论哪项工作,都应先理清程序,科学安排各个环节,并采用严谨的操作模式以保证好的结果。我们的好多工作都没有明确的流程,因而结果不好时无人承担责任。有时有流程而不执行,也造成不好的结果。如不同时期的家长会,教师的培训,课堂教学等等。甚至购买图书都是有流程的。

希贵校长推荐了一位学者从学生导向这个角度总结出了好学校的6个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受人尊重;学校关心并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的同伴关系是和谐;有着丰富的可供每一位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里充满着学生喜欢的地方和喜欢的活动;学生在学校里能够做好对未来的准备。美国一位学者从教师导向层面对好学校总结的6个基本特征:在这样的学校里,要有一位得到教职员工大力支持并愿意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团队建设中的校长;学校有明确的愿景、目标;学校是以结果为动力的组织构架;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高质量绩效和成果有共同的追求;学校形成不断进步的合作文化;强调团队合作的激励机制和认可系统。始终有学生向往,教师愉悦的学校是我的期待,我想也是我的同仁的期待。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思考了教育的真谛,我思考了我们将怎样梳理学校的文化特色,怎样才能建设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二)

最近,我认真拜读了当代教育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感慨颇多。有对老领导教育智慧的钦佩,也有对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欣喜,更有对自己的无知与落后的惭愧,更多的还是厚重的收获与深刻的反思。

李校长于五年前在全国发起并领导了新学校运动,意在重新定义学校,并寻求在行动研究中趟出一条新的办学之路,创造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新学校。于是,他团结并带领一批有识之校长开始了艰辛而有意义的长途跋涉。每年两次的年会上,各位校长都要分享自己的实验中的酸甜苦辣,李校长也要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新成果和教育实践新发展。这十次讲话,每一次都是一个飞跃,每一次都令人茅塞顿开,有醍醐灌顶之感。这本书收录了李校长的十次讲话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未来的深刻思考和坚实实践,勾勒出背景是一学校飞跃发展的曲线,昭示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规律与出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李校长在书中提出了失败的新定义,勇敢地承认教育存在很多失败之处。他敏锐察觉到从不失败的教育及教育改革是有问题的。我深有感触。

浪费机会就是失败。一位名人到校是个机会,他离校后写的感谢信是个机会,开学典礼是个机会,道歉日是个机会。所有的对学生发展有影响的契机都是机会。我校创造了许多课程,就是创造了许多机会。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应该不遗余力的开发课程,抓住机会。

影响力闲置就是失败。教师、校长都有影响力,要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发展。

细节与文化错位也是失败。我们提出的育人目标是学校文化的重要标志,但许多事情有悖于学校文化,使学生无所适从。特别是朝令夕改,非常有害。

为不该自己决策的事情决策也是失败;反复提同样的要求更是失败。模糊的管理让人无所适从、用错误的方法纠正错误、教育力量孤军奋战、主次不分、不懂放弃、身边的人想法越来越少等都是失败。

我最认同的是:没有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就开始实施教育是失败。你问小孩子谁最漂亮,他会告诉你,最喜欢他的那个人最漂亮。教育学就是关系学,而且首先就是关系学。这引起我的深思。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跟学生搞好关系,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与喜欢。

读了李校长的书,我还认识到课堂缺少生机是一种失败。我要开发不同的课程,分层教育,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课堂活跃起来。

总之,读李校长的书,我理解了教育的真谛,也明白了我们文化中学的许多创新做法。我庆幸自己在一所会思考的学校工作,我也要做一位会思考的教师,会实践的教师,会学习的教师,会创新的教师。

新学校十讲读后感(三)

几年前,就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那时对新教育的推崇也很有激情,不止一次地组织教师学习其新教育的理念,体验新教育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带来的喜和忧。而今当我怀着好奇心,一鼓作气读完了当代着名教育改革家、北京十一中学校长李希贵的着作《新学校十讲》时,感慨颇多,钦佩李校长远见卓识的教育智慧,欣喜教育改革实验给学校带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绩,然而,对比之下想想自己的学校,想到一同工作的领导和同事,想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真的是既有欢喜又有忧。

《新学校十讲》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在新学校行动研究中十次主题讲演的汇编,内容涉及他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李校长为了实现学生快乐,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在不断总结中发现问题,形成了很多新思考。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不是他在坐而论道中形成的,而是在新学校建设的行动研究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提炼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本书是李希贵校长教育思想的集中展现,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是非常有启发的。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中心校,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也在不断地向着规划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去努力。工作中改善办学条件,引进先进的媒体教学设备,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几年来,学校在改革中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教师参加各种赛事也是榜上有名,小升初的考试中,进入重点中学也为数不少,这些成绩也着实让人欣喜。这些是人们看在眼里的积极地引以自豪的一面,然而现实工作中,当教师群体出现职业倦怠,对教研、科研、教师培训活动漠不关心、不感兴趣,课堂缺少生命活力,教学效率不高,重智轻德,教育学生错过了最佳时机等状况时,担忧便情不自禁。

读《新学校十讲》,李校长对失败的阐述,让我对教育工作的失败有了更深层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失败,尤其是我担忧的种种现状,可以说都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庆幸《新学校十讲》给我指明了教育前行的方向,带来了工作动力,我将继续一如既往,带着我的团队朝着理想的教育——新学校迈进。

推荐第7篇:十六届六中全会读后感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因其得民心、顺民意、合国情,是党求,会给中国百姓带来实惠和福音,受到

了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由于《决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且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由中央全会作出的。因此,被理论界称之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同样,也开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境界。

我认为,正确理解这种新境界,对于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开拓了新思路、强化了新举措、创新了新理论。

其一,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这些新手目标包括: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其二,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了新方向。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一新的历史性成就,是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是,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理论界普遍共认的那样,目前,我国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致力于破解和谐社会系列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强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谋求文明、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必将促进全面小康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其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理念。“和谐社会”理念,发端于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的“社会更加和谐”等间接表述,在2004年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被首次完整提出,目前,“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是一个主要议题,社会问题作为主要议题提交中国执政党中央全会专门讨论,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表现在,告别“GDP崇拜”: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注重“实惠”;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网络全力铺就;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幸福”与“和谐”更加量化。因此,被理论届誉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其四,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了新思路。中共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议题的变化,在记录下中国新时期重要发展节点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共治国思路之变。2004年四中全会上,中共首次把增强执政能力作为主要议题,提出中共全党必须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媒体评论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亲民”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赢得了来自海内外广泛称颂。2005年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在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同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的变化,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震撼性的影响。这次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确定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勾画出了和谐社会走向,是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

大现实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入和破解,必将促进全面小康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其五,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化了新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六个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

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完善“六个制度”即: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九项工作”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这些新举措,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六,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了新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发展的实践又丰富着发展的理论,从理论意义上说,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中央全会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由此全面展开。

总之,中共六中全会无论从实践意义、还是从理论意义上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境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重要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里程碑意义。

推荐第8篇:十六届六中全会读后感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因其得民心、顺民意、合国情,是党求,会给中国百姓带来实惠和福音,受到了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由于《决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且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由中央全会作出的。因此,被理论界称之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同样,也开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境界。

我认为,正确理解这种新境界,对于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开拓了新思路、强化了新举措、创新了新理论。

其一,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这些新手目标包括: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其二,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了新方向。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一新的历史性成就,是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是,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理论界普遍共认的那样,目前,我国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致力于破解和谐社会系列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强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谋求文明、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必将促进全面小康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其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理念。“和谐社会”理念,发端于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的“社会更加和谐”等间接表述,在2004年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被首次完整提出,目前,“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是一个主要议题,社会问题作为主要议题提交中国执政党中央全会专门讨论,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表现在,告别“GDP崇拜”: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 ;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 ;“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注重“实惠”;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网络全力铺就;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幸福”与“和谐”更加量化。因此,被理论届誉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其四,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拓了新思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从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议题的变化,在记录下中国新时期重要发展节点的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治国思路之变。2004年四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首次把增强执政能力作为主要议题,提出中国共产党全党必须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媒体评论认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亲民”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赢得了来自海内外广泛称颂。2005年五中全会按照十六大对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在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同时,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的变化,都将对世界经济产生新的、震撼性的影响。这次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确定的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勾画出了和谐社会走向,是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随着这一课题的不断深入和破解,必将促进全面小康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其五,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化了新举措。这些举措包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坚持“六个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完善“六个制度”即: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做好“九项工作”即: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保护。这些新举措,对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其六,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新了新理论。发展的理论指导着发展的实践,发展的实践又丰富着发展的理论,从理论意义上说,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中央全会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并列提出,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的概括,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述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化了对党的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治理社会理念的认识,丰富发展了党的执政理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并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表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从认识和理论层面推进到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由此全面展开。

总之,中国共产党六中全会无论从实践意义、还是从理论意义上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境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理念的重要升华,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重要升华,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起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里程碑意义。

推荐第9篇:《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拿到《经营十二条》这本书后,大概翻阅了一下,觉得这本应是独自创业的老板看的书,也许不适合于我们这种上班族阅读。但是在仔细阅读一二后,发现并非如此,书中很多思想都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乃至我们的人生。读过此书联系自己,我觉得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想要成功,要做到四方面:思考意义、明确目标、付出努力、不断创新。

该书一开始就讲到,稻盛先生将“经营”和“哲学”两个词联系起来。于是上网查了哲学的意思,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是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方式。可是还是觉得难以理解,但是读完全书,明白经营哲学的原点,核心以及经营十二条,才对经营哲学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作为人,何谓正确?”当作判断一切事物的基准——这是稻盛哲学的原点。学会判断,就是学会思考。稻盛和夫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岫云说过,思考是种子,行动是花朵,成败是果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思考是一切的起源。稻盛先生的思考是正确的,他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总结,才能带给大家这么有意义的经营之道。无论做的事情是多么微不足道,都会有着一定的意义,明确了做事情的目的意义,才能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事情。稻盛先生经营十二条首先指出的便是要明确事业的目的意义,在书中他通过谈自己的创业指出,企业的发展是贯彻正确的经营理念的必然结果。所以做事情,首先要做的便是思考,古人讲“三思而后行”,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考虑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思考明确了做事的目的意义,有了前进的动力,接下来就需要方向了。目标即方向,才能在工作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稻盛和夫在书中说到,目标要在空间和时间上明确,我觉得这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多多少少的都为自己设定过目标,较小的、远大的目标都有,但是做起来就会发现越是明了可见的小目标越容易实现。所以我们需要有自己前进的大方向,更要有短时间段的明确目标,付诸实行,完成。接着设定下一个短时段的目标,再付诸实行,再完成。周而复始,贯通始终,每一个小目标一一实现,日积月累,我们的大目标也就轻而易举的实现了。

目标的付诸实行,就要付出努力。这里的“努力”不是普通的努力,而是稻盛和夫所说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书中讲到用跑百米的速度跑马拉松就是所谓的“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尽管可能觉得是没有胜算的事情,但是一开始就要全力以赴,坚持挑战,适应了高强度的努力,你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在平时生活中会有很多比我们优秀的人,优秀的团队,比人也在努力,所以我们只有更加努力,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能成功不退败。人生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要每天都认真做事,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精益求精,持之以恒,才能打赢这场仗。

有时持续的努力不一定带来想要的结果,即使结果是好的,也许我们的方法不一定高效率,所以我们要学会创新,在每天的工作中坚持思考,每天尝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经营十二条的第十条为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明天胜过今天,后天胜过明天,不断琢磨,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所以我们要不断的思考,每天有一点一滴的改进,锲而不舍,也会产生很有价值的创新,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帮助。

以上是我阅读此书的一点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将不断地实践读书心得,我相信通过不断思考,坚持不懈的付出努力朝着自己心中所设定目标前进,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完成创造性的事业,公司和家庭都将因我而更精彩!

推荐第10篇: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读《经营十二条》如同读慧律禅师语录,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和领悟,虽不能全部理解稻盛和夫的意思,但对自己心态的调整是有帮助的,现仅对自己领悟到的写下来,以此鞭策自己,并请领导指正;

一、《经营十二条》侧重于对人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挖掘团队潜力,

树立光明正大、符合大义名分的崇高的事业目的,这应该是企业的愿景,其实质是让员工明白为什么工作或者为谁工作,工作的意义何在?不只局限于为了工作而工作;宇通班车上写道:造福社会,兴旺企业,富裕员工;这不是宇通的愿景,但却体现了宇通公司的利益价值;体现了宇通员工工作的价值;

每位员工都应该为实现企业的愿景目标而努力,当然企业的愿景目标是公司内部形成共识的,这个愿景目标是长远的,是终极目标;

09年负责粉米品保工作的时候,有幸成为王树长总裁的部下,他就要求我们把年度的策略计划层层培训,层层分解,在团队内部充分共识,并要求我们把部门的月度工作计划写出来,让每个人都看到,都知道,一切行动聚焦目标;

2013年接近年尾,反思年初制定的策略目标达成效果却不尽人意;我常鞭策自己,每周要做两件有意义的、能拿到桌面上分享的事情;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未能如期完成,责任在自己,对自己心理素质的掌控还不够,这使我认识到,工作也是一种修行,是对自己心态和个性的历练;我是在为自己工作,发现走偏要马上纠正;

二、《经营十二条》侧重于方法的确定和执行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定价即经营等我认为这些都是方法,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因素,我相信,大家都曾经有过用跑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跑马拉松,都曾经在某些条件下干出过成绩,现在没有看到成绩,有自己原因,可能还有团队、环境的因素; 团队的组建有个磨合期,需要充分的沟通,共识;意见不统一或独裁得不到理想的结果,融入一个团队,需要从陌生人到熟人再到自己人转变这个过程;团队建好了,如同用棉纱拧成了一根绳,坚定的团队才是实施方法的基础;

三、《经营十二条》侧重于员工心态管理;

意志、斗魂,临事有勇等都属于工作态度,管理者应创造一种环境,鼓励大家树立这种工作态度,让大家完全“释放”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同时要预防“跑偏”现象的发生;

俗话说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又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心态或态度固然重要,但影响因素又很多;初做品管员的时候师傅就教导我们,接班时要与关键岗位的技工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的心态,当时不明白为什么,师傅只是说员工的心态会影响产品质量; 直到有一次,从一开机就不停得出现面饼油炸起泡现象,该油炸工一直工作都很好,配合也很好,只是感觉他今天有点不高兴;自己在想,我哪儿得罪他了吗;没有呀;找到他班长后才知道,原来女朋友给他分手了;偶尔“跑偏”是正常现象,应给他改正的机会;

“作为人,何谓正确”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结论,如:从同事、家庭,工作的角度来分析会有不同的结果,估计是我没有理解,但我会依《员工十大行为准则》指导我的行为;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是我急需调整的,我会在新的岗位上,找回自己;

2013-10-9

第11篇:服装十讲读后感

《服装十讲》读书报告

服装世界是神奇的,服装设计师是令人崇敬的,服装这个专业更是很多人向往的。我相信大多同学肯定都跟我一样是对服装设计充满探究感才选修了这门课,让我们有缘相聚一起度过这十几个宝贵的黄金时刻。我觉得自己学到很多,对生活也有了更多的认知。在此我说说自己浅薄的一些知识和看法。

服装学是一个博深的海洋,它横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流域,融会了多个河流的水源。我像是第一次来到海边的孩子,带着懵懂的憧憬和希冀,眼前的海洋是那样的广阔与博大!我无法给它作个概括,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感受。

高秀明的《服装学概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有关服装设计的理论书,我对服装学的了解从这本书开始。书中一开始在绪论中就简介了我们平时不太注意也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衣裳、衣服、服饰、成衣、服装等,对于学服装设计的我们来说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掌握。服装的裁剪法有平面裁剪法和立体裁剪法等,我比较喜欢立体裁剪法,因为它比较直观,而且我觉得立体裁剪更助于我们发散思维,让我们剪出的服装的样式更灵活。

在书中呢,我了解了许多有关时装的信息。特别是对高级时装的理解。“高级时装”是一个专用名词,专指法国优秀的传统服饰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服装产业称谓,法文为HAUTECOUTURE。它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高级的服装”或“高档的时装”,也不是仅用一些进口高级面料,加人民族饰品拼贴、悬挂、缀珠、钉片等等就能予以冠之的。

法国的这种“高级时装”,用料极为奢华,基本是为顾客立体裁剪、手工缝制、度身订做的,加上设计师在国际上的声誉,以及品牌文化的附加值极为可观,故高级时装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几乎每一套都要上万美金,甚至更高的标准。因此,在国外只有宫廷贵妇、社会名流,以及腰缠万贯的富商、公爵夫人等少数人才能享受得起。

业内人士所熟悉的高级时装设计师有:夏奈尔、巴伦夏加、迪奥、巴尔曼、伊夫·圣·洛朗、拉克鲁瓦、恩格罗、纪梵希、路易·费劳、尼娜·里契、多浪迪等。他们当中不少人已经过世或退休,但品牌还在,并由年轻人接替着,如;夏奈尔、迪奥、纪梵希等等。

传统的高级时装分为“日间礼服”和“夜间礼服”两大类。日间礼服一般是午后参加社交活动所穿着的礼服。尽量不裸露肌肤,讲究分寸感、正式感、庄重感。在间礼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晚礼服”,一般是出席正规晚宴、参加大型舞会等正规场合所穿着的正式礼服。晚礼服款式多以袒胸露背、裸肩无袖的连衣式长裙最为正规。

由高级时装设计师主宰的“高级时装屋”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有着自己的一套规则和不同的表达方法。每个时装屋都有“套装制作场”和“礼服制作场”O设计师在顶级工艺师的协助下,运用不计其数的高级面料和珠宝装饰,缝工花费几百甚至上千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缝制。而且每件时装完成之前都要经过最少3次的试装、修改。如:1999年春夏高级时装展示会上,瓦伦蒂诺设计的一袭名为“简单”的雪纺裙,为制作那数以百计的细小褶皱,两位裁缝师全职缝制花费了数月的时间;纪梵希设计的名为“赌博者”的黑色闪光礼服,共用了80万片闪光和亚光的装饰片,全部用手工缝缀等等。

“高级时装屋”是十分清爽的圣地,不能让礼服沾染上半点灰尘和污渍。我曾到法国大师伊夫·圣·洛朗公司参观过,也在日本君岛一郎公司研修过,他们那里每天都是用白毛巾擦地,所有的角落可以说是一尘不染!

高级时装不仅要求礼服的外表缝线光顺平滑,衬里也要有华美的触感并缝制得完美无瑕,因此所用衬里基本是真丝缎、双皱等。而且礼服表面的浮雕花、珠宝等装饰绝不能看出缝缀的痕迹,为此一般都使用透明的鱼线,而且缝缀得十分牢固,多少年都不可能被拉扯掉。这也就是1985年北京伊夫·圣·洛朗25年回顾展中,所有的作品都还那样完美无瑕、精美绝伦,找不到一丝破损的原因所在。

21世纪,像约翰·加里亚诺这样的年轻设计师们接替国际大牌的设计任务之后,为了扩大经营面,迎合青年人的喜好,往往作出颠覆传统美学的设计来。他们不顾上流社会对高级时装的期待,不断从身边事物中吸取灵感,有时会将街头时装甚至乞丐的破烂装提炼为高级时装的设计源,使得巴黎T型台出现了新老设计师“现代与传统风格井举”的局面,让高级时装的舞台风格更加多样。

现在越来越多的提到流行。可是之前我对“流行”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的。高秀明的《服装十讲》一书中提到,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以说是见云而想到了衣服,也可以是把衣裳想象成云,显示了衣服的重要性。

我一直很向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我觉得设计师是很了不起的,能够巧妙的运用各种颜色,各种材料制作出那么多奇特的美的服饰。设计是有点、线、面构成的,很简单的每个人都会,可是设计师却可以将这些巧妙的结合成一件美丽的衣服。服装设计需要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新锐的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去发现,用心体会,相信会有收获.

在服装学的海洋中,架起一叶扁舟,迎着风,扬起帆,不害怕风浪,朝着自己的方向,相信会有一番作为。虽然目前我国服装界也许并不景气,在世界时尚界也没什么地位,但我们应抱着积极的态度,展望中国服装界的明天。对我们的服装设计之路充满信心!我们的今天也许不太令人满意,但期待明天吧,相信年轻的血液的注入会给服装界带来新的朝气,给服装界的发展带来动力!为让中国特色的服装在世界流行,从今天开始努力!

朱雅岑

13005607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

第12篇:《十二把椅子》读后感

《十二把椅子》 [苏联]伊·伊里夫、叶·彼得罗夫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一个形容憔悴,失魂落魄的瘦子,奔走在苏维埃辽阔的疆土上,像鬼打墙一样团团转,这就是前首席贵族伊波利特·沃洛比亚尼诺夫;在他的身旁坚定地走着一个英姿勃勃的年轻人,他是伟大的谋士奥斯塔普·宾杰尔,一个值得信赖的旅伴和合伙人,具有第一流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江湖骗子。这就是《十二把椅子》的两个主人公。自从在外省的一间气味不佳的门房里相遇,不管首席贵族是否乐意,反正他就变成了伟大谋士的仆从和受庇护者。

据前首席贵族的岳母临终前透露,她曾经把一包价值七万卢布的钻石藏在一把红木椅子里,仓皇出逃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取出。一听说这件事,窜伏于某外省小城,当了户籍登记处办事员,对自己的余生已经认命的前首席贵族,突然像吃了强力兴奋剂,二话不说,就踏上伟大的冒险征程。椅子总共十二把,已经在乱世中四散,但他不管不顾,一定要找回他的椅子,找回他的财宝,找回与苏维埃国家的现实图景迥异的生活。

几经周折,两个合伙人在外省和莫斯科一无所获,于是他们追随着拥有两把椅子的剧团,沿伏尔加河顺流而下。从此故事变得有一点惊险刺激的味道。在证实了被他们所猎取到的十一把椅子当中都没有传说中的财宝之后,伟大的谋士反而无比兴奋:因为他现在100%地知道财宝的所在了。“会议继续进行!”每当困难的时候,我们都会听到伟大谋士爽朗的声音。不过,和他们的先驱乞乞科夫一样,两个冒险家的美梦最终彻底破产了:小说以新社会对私有财产的合法剥夺而告终,将邪恶的财富化为一座光芒四射的铁路工人俱乐部。

在寻宝的伟大探险征途上,两个合伙人各擅其能,不离不弃。要不是首席贵族在得知财宝最后下落的时候心生邪念,竟然卑鄙地把他的朋友杀掉,以便独吞财宝,这两个人几乎谱写了一曲“伟大的友谊”。不过,读者们无论如何也不愿和伟大的谋士永别,强烈要求他奇迹般地复活,继续他在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上(确切地说,是苏维埃的土地上)的冒险生涯……于是便有了《十二把椅子》的姐妹篇《金牛犊》。

也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流浪与冒险的冲动。而对于摆脱凡俗生活的梦想,寻求宝藏是一个很好的题目。坏蛋性格中自有庸碌的良民望尘莫及之处。像伟大谋士这样的家伙,虽然干着坑蒙拐骗,巧取豪夺的勾当,却有着超脱于凡夫俗子的冒险家气质:雄心勃勃、胆大妄为、随机应变、乐观坚定,从不怨天尤人,绝无悲苦嘴脸。他是一个被紧紧锁在人们心底的小魔鬼,作者开了一个小门,他得以化作一道青烟溜了出来,在兴风作浪一阵以后,又被一只宝葫芦收了回去。可能这就是读者认可甚至喜爱这个“反面人物”的原因。还有一点也很重要:他尽管不受道德的羁绊,倒显得一派天真坦荡;虽然做的全是坏事,但从未穷凶极恶地把事情做绝。

其实,这部小说讽刺的对象并不止“没落贵族”、“市侩”、“小市民”这些上个世纪的反面人物,它对全社会图景的描绘没有一笔不是带“刺儿”的。《十二把椅子》与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复原历史原貌的意义上,两部小说简直可以互相印证;在讽刺的尖刻,想象的怪诞,以及对人性弱点进行无情嘲弄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十二把椅子》出奇地幸运,在“拉普”主宰文坛的上世纪二十年代竟得以一纸风行,而且几十年来时有刊印,直到今天还拥有广大的读者。当然,不得已的涂涂抹抹还是在所难免,曾经有不同的版本,故事的取舍和增减也带有时代的印记。我国在1980年代已经翻译出版过这部小说,人文社的这本《十二把椅子》所依照的是“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1961年的版本。这个版本最接近这部小说的原初形态,故事和语言都很精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它作为文学的纯度。

与《大师与玛格丽特》相比,《十二把椅子》毕竟近于通俗文学,缺少宗教的终极关怀和悲怆情绪。滑稽是这部小说的底色,大概这正是它能被网开一面的原因。但通俗文学自有它的好处,那就是它能够慰藉芸芸众生,使人不会耿耿于怀,块垒丛生。

巧合的是,《十二把椅子》的作者也是两个合伙人,像伟大谋士一样,他们也是奥德萨人。他们两人的珠联璧合不比首席贵族和伟大谋士的狼狈为奸,这是一个高尚的劳动组合,其产物便是我们今天看起来仍然很过瘾好玩的几部小说。两个很有才华的作家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死于疾病和战争,使得那个时代难得的笑声也戛然而止。

第13篇:《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读书心得

——读第一书有感《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因而是学习外国建筑史重要的一本课外拓展书籍,本篇文章就谈谈我阅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

《建筑十书》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其中第一书主要介绍了作为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素养,建筑的构成,建筑学的部门,建筑的选址,城墙的基础和塔楼的建造方法,城内建筑的划分以及简单介绍了神庙的划分这七个部分的内容,其中前三个方面的内容使我受益最深。

一、建筑师必备的专业素养

到底一个优秀的建筑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素养呢?维特鲁威阐述了他的观点,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伏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

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维特鲁威还把“全部学问”比作“一个人的身体”,“各种知识”就相当于“人的肢体”,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二、建筑的构成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指出建筑应是由布置、比例、均衡、适合和经营构成的,并对其进行一一地阐述,下面结合维特鲁威的观点和我对建筑十书的阅读谈一下对这几点我自己的理解。

“布置则是适当地配置各个细部,由于一以质来构图因而做成优美的建筑物。”当然维特鲁威的见解是独特的,而我以一个现代人的认知来作出解释则是这样的:布置的对象当然就是建筑的内容——功能,作为设计者对一个建筑功能的合理布置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最终这些我们认为合理的布置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建筑方案。

比例、均衡、适合似乎是很难区分的三个建筑的构成元素,某些方面三者是可以合而为一的,结合现在的课程设计来说,比例、均衡与适合不但决定了方案的平面特征而且还决定了方案立面的美观即建筑外观的优美,只有当建筑物细部的高度与宽度配称,而且宽度同长度配称时,也就是整体具有其均衡对应时,才能设计出具有优美外貌的建筑。

“经营就是适当的经理材料和场地,还有计算和精细地比较工程造价”。在我看来经营即营造,更多的带有些许土木工程的性质,那么显而易见经营的对象不仅仅只是材料、场地、造价,还有譬如现场的施工,竣工后的质量检测等等。

三、建筑学的部门

这一部分中维特鲁威向我们介绍了建筑学的三项内容:建造房屋;制作日晷;制造机械。而由于时代的发展今天建筑学的定义似乎有所改变: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它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创作,构造某种体系环境等等。

同时维特鲁威也向我们揭示了另外一个问题: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

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第一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他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

以上则是我读《建筑十书》第一书的一些心得与感悟,之所以以上三点对我最有帮助是因为我现在学习建筑学的实际情况,可能以上三点也正好是现阶段我最关心的,同时读完第一书后使我不得不被维特鲁威的智慧所折服,《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

第14篇:《建筑十书》读后感

《建筑十书》由古罗马建筑师和工程师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约公元前80~前25年)所著,全书分为十卷,是现存最古老且最有影响的建筑学专著。15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了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遗稿。《建筑十书》按现代语言来说,其中第一书是建筑师以及建筑工程管理;第二书讲了盖房子的历史还有各种建筑材料;第三书写的是神庙建筑的各种方法和规范;第四书是修建各种罗马柱的方法和规范;第五书是剧场、广场、体育场和浴场等公共建筑的方法,包括剧场的声学原理;第六书是气候以及住宅的建筑方法;第七书是写地面和墙壁的处理,包括各种材料;第八书讲供水和上下水等;第九书是天文知识;第十书写了当时很多建筑机械和工具,还有弩炮。这本书不但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建筑百科全书,也是2000年前的建筑规范手册。

作者维特鲁威是一个罗马市民,其貌不扬,身材不高,出身于有相当财产的家庭。他学识渊博,包括建筑、市政、机械和军工等项技术,旁及几何学、物理学、气象学、天文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音乐学等方面的知识。维特鲁威曾为当时的两代统治者恺撒和奥古斯都服务过,任过官职。他的职务是建筑师兼工程师,而且还兼任过军事工程师。《建筑十书》的撰写时间是在奥古斯都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2年到22年之间,前后经历了十年的岁月。

《建筑十书》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师和规划师,直到今天依然散发着迷人的光芒。维特鲁威在该书中提出的很多理论已经成了经典,被广泛地传诵和应用。本文将试图通过分析维特鲁威撰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来把握内容的实质,从标准观、整体观、类型观、生态观和哲学观这“五观”来对全书的精华进行一个梳理。

一.标准观——坚固、适用、美观:

好建筑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避不开的问题。古往今来,众多的建筑师都在追问这个原始的命题,也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标准无疑是最经典的,他认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他还叙述了如何达到这个标准的办法。“当把基础挖到坚硬地基,对每种材料慎重选择充足的数量而不过度节约时,就会保持坚固的原则。当正确无碍地布置供使用的场地,而且按照各自的种类朝着方向正确而适当地划分这些场地时,就会保持适用的原则。其次,当建筑物的外貌优美悦人,细部的比例符合于正确的均衡时,就会保持美观的原则。”当然,这是与维特鲁威时代的技术经济条件紧密相连的。

二.整体观——建筑师的培养: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呢?《建筑十书》告诉我们,一个建筑师首先应该要既懂技术,又懂艺术,既有实践,也有理论。“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以各种技艺完成的一切作品都要依靠这种知识的判断来检查。它是由手艺和理论产生的。手艺就是勤奋不辍的实际联系,通过它利用设计图纸表示的各种必需的材料由人工来完成(建筑物)。而理论则可用比例的理论论证和说明以技巧建造的作品。”

建筑师必须是一个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他认为只懂得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根本不够,还要有整体的把握能力。“建筑师应当擅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

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

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建筑家同样都是知识结构很广泛的人,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就不仅精通建筑,而且还是伟大的美术家、雕塑家,正因为具有广泛的知识结构,使得他的建筑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也表示,希望大家除了知道他是一个建筑师之外,还是一个出色的画家,他的萨沃伊别墅、朗香教堂等名作都与美术界的立体主义流派密切相关。

要精通这么多的学问,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甚至会觉得高不可攀。然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告诉我们:“如果注意到一切学问在其间会有相互联系贯通之处,就容易相信这是可能实现的。”维特鲁威还把“全部学问”比作“一个人的身体”,“各种知识”就相当于“人的肢体”,它们之间是一个整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正所谓“触类旁通”。

三.类型观——公共建筑的规例:

古罗马是各种公共建筑的渊薮,这些公共建筑见证了罗马曾经的繁荣和热闹。对于这些公共建筑的建设,有着一套严密的规范和准则。维特鲁威是一个特别善于总结的建筑师,他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公共建筑分为广场、大会堂、元老院、剧场、浴室、体育场等类型,并分别详细阐述了其设计建设的科学技巧和具体要求。

比如他在书中谈到:“演出台的高度要做成不高于五尺,以使在演奏席上有席位的人们可以看见演员们的全身姿势。”这是充分考虑了人的需求,而不是为设计而设计,可以说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滥觞。而现在的很多建筑却习惯于“与人对抗”,不能“进入”的广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由于公共建筑是市民聚集的地方,所以维特鲁威强调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都要根据特有的功用来进行设计,并且相互之间要讲求协调。《建筑十书》指出,国库、监狱和元老院都应当毗邻广场,但是它们的均衡的尺度要和广场相适应,那是因为在古罗马广场就是城市的中心,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公共场所。这些理念与当今很多“各自为政”的建筑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四.生态观——住宅的建设:

除了公共建筑,《建筑十书》对住宅的建设也予以了关注。维特鲁威强调住宅的建设一定要结合基地的条件,充分应用天文学、地理学的知识,来和自然生态取得对话和呼应。

除了建筑外观之外,维特鲁威还关注室内的设计问题。

维特鲁威认为,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住宅应该有不同的设计方法,他对于农民、贷款业者、税吏、律师和雄辩家、贵族等阶层的住宅都有着深入的分析,比如他认为:“对于律师和雄辩家,应当建造风格高尚而宽阔的房间,足以容纳聚会而来的人群。”这些再次印证了他提出的“适用”原则,从另一个层面说,也是对社会生态的适应。

五.哲学观——数及气、火、地、水:

《建筑十书》无处不透露出维特鲁威的哲学观,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是“数”的概念和“气火地水”的本源论。数除了代表秩序之外,还隐含着和谐。所谓和谐,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看来,就是一种数的结构。他们认为,作为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凡是

符合某种数的比率(黄金分割率)的就是和谐的,就能产生美感的效果。维特鲁威在介绍神庙和公共建筑的设计时,都一再强调了和谐的理念。

《建筑十书》从介绍当时的代表性建筑物出发,详细介绍了当时人们在建造房屋所关心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其科学的态度不比现代人差。其对建筑师的道德的规范也是值得赞许的,另外字里行间还讲述了最原始的成本控制办法。十五世纪以来的意大利,阿尔伯蒂、塞利欧、帕拉蒂奥,还有乔康多修士等人文主义者(学者兼建筑师),建构起了西方建筑学最初的理论框架。他们的交点,也是唯一的源泉,却是一千五百年前的维特鲁威。

对于那个火热的建筑时代而言,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一笔赐福,也是一个灾难。对于阿尔伯蒂们如此,对于今天的研究者来说同样如此。根据《建筑十书》的一些版本来看,这本伟大的著作的全貌远在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之外。除了已经知道的其大部分插图在中世纪或之前就已遗失(有些正不断地找回),书中大量作者不详的拉丁文、古希腊文的诗歌、游记、故事、神话、有关美学和修辞学的论文,就已经让所有的研究者晕头转向,而这些长久以来被认为与建筑无关、不重要的、在一些版本中甚至被删除的部分,现在逐渐被证明是理解书中关于建筑的那部分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另外,其艰涩难懂的文笔,“最全面”的大学者阿尔伯蒂都时常感到如读“天书”。

《建筑十书》版本极多,至今尚在整理与完善之中(近几年还出版了一本最新的英语译本)。它的每一个版本都只算残本。经历过漫长的中世纪的千余年的岁月涤洗——它的隐没、发现、传播过程就是一段段传奇,十四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开始首次对它进行学科意义上的解读。这一种关于残本的个人化解读意外地组合出建筑学理论的第一个相对清晰的骨架。

第15篇:十六届六中全会读后感

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构建和谐社会,因其得民心、顺民意、合国情,是党求,会给中国百姓带来实惠和福音,受到了全党上下和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由于《决定》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且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由中央全会作出的。因此,被理论界称之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同样,也开辟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境界。我认为,正确理解这种新境界,对于准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明确了新方向、提供了新理念、开拓了新思路、强化了新举措、创新了新理论。其一,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了新目标。这些新手目标包括:完善民主法制,切实尊重保障人民权益;致力“共同富裕”,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保障民生之本,构建社会“安全网”;强化公共服务,提高百姓生活质量;增强全民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激发社会活力,打造创新型国家;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实现天蓝水清,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其二,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明确了新方向。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得出的一条基本经验。2003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这一新的历史性成就,是全党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丰硕成果。但是,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同的发展课题。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正如理论界普遍共认的那样,目前,我国既面临着“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着“矛盾凸显期”。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既有因为举措得当而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因为应对不当而陷入发展陷阱的失败教训。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可能更复杂、更突出。在这种社会发展背景下,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致力于破解和谐社会系列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强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谋求文明、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必将促进全面小康社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其三,这种新境界,新就新在构建和谐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理念。“和谐社会”理念,发端于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的“社会更加和谐”等间接表述,在2004年四中全会关于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被首次完整提出,目前,“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六中全会上,和谐社会是一个主要议题,社会问题作为主要议题提交中国执政党中央全会专门讨论,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尚属首次。在和谐理念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社会正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表现在,告别“GDP崇拜”:单纯的经济增速并非真正发展;遏制工业消耗信马由缰:节能、环保成调控“阀门”;“拐点”效应日趋明显:新农村建设注重“实惠”;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网络全力铺就;关注幸福指数、提升生活质量,“幸福”与“和谐”更加量化。因此,被理论届誉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

第16篇:十二届三中全会读后感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初二 李文科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做出了包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外开放的决定。一系列政策务实惠民,为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人倍感鼓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面对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我也倍感时不我待,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一名中共产党员,我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我也时刻在想,我究竟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今天重读文章,才明白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结合国家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 解决一考定终身和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等一系列决议。我对自己的责任与工作更加清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更需率先垂范,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和表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敢于迎难而上!我们敢于啃硬骨头!

第17篇:论语读后感之十

论语读后感

对于人伦关系的探讨是孔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朱熹《四书章句——中庸》的说法,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人伦关系大致分为五个方面:“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由此可见,朋友关系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孔子的交友思想十分丰富,仅就《论语》而言,可以将其梳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第18篇:人生十论读后感

前言:钱穆的《人生十轮》较之于《爱的艺术》算得上是十分好理解。(这很有可能是母语和外文翻译的区别导致的)《人生十论》里面的“物与心”和“如何安放我们的心”两章尤其引人入胜,而且很能为我所理解。

物与心

“物与心”一章论述了物质、生命、心灵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生命,心灵是如何反过来影响物质的。作者在运用思辨的同时也引入了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使作者的观点活跃于纸上。比如作者在论述心灵如何不依赖生命而存在时就如是说道:“例如这张桌子吧,他仅是一物质,但此桌子的构造、间架、形式、颜色种种,就包括有制造此桌子者之心„„”1这样的说理方法更适合我们去理解。

在本章之初,作者首先表达了它唯物的观点。“当世界放始,根据近代科学家研究,那时尚只有物,而还没有心。”2与此相反的宗教信仰作者则不支持。“虽照宗教家说,此宇宙先有心,先有上帝来创造此世界。但此说仅是一种宗教信仰。就目前人类知识,还无法证实它。”3

我个人对先有物还是先有心的理解如下:我其实对唯物还是唯心没有绝对肯定或否定,但根据“依赖模型的实在论”4,由于是否存在上帝不能证实,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的确确感受到的是一个物质的世界,我们不妨姑且认定这个世界时先有物,后有心的。“尽管我们没有合理的理由信仰一个客观的存在,我们也别无选择,只好装作仿佛它真是那样的。”5

先有物后有心的思想在这一章非常重要,因为缺少这一点,后面的篇幅将毫无论证的意义。

既然是先有物,那么物质后来是如何演变成生命的?这是科学需要解答的问题,不在此处的讨论范围。

在此我们讨论的是物质、生命、心灵三者的关系。

可以容易理解到,物质是生命的基础,但是是不是只要有生命就有心灵呢?作者的观点是“这事亦还难论断。但就一般实事说,就现在人类常识言,有生命的不一定就有心。”6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是心灵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殊不能轻易推翻此宇宙先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的那一番常识的判断。”7其实,在针对这类任何答案都无法验证的问题的时候,我的看法是:最简单的答案就是最正确的答案。8

在物质——生命——心灵是物质演化的时间顺序上,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问题:什么是生命?难道说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们的生命?如果一具死尸放在那里没有人会认为它是有生命的。“生命并不表现在身体上,而是表现在身体之种种活动与行为上。”9动物是依靠行为和活动来表现我们的生命的,换句话说表现是我们的生命。10

另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是:心灵能否不依赖生命?生命又能否不依赖物质?作者认为:生物传宗接代就是生命想要离开自己躯体而活动到去其他地方的成果。11(这样的论证非常牵强,不过也许是因为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与鄙人不同,所以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对于心灵不依赖生命的情况,我们可以通过木匠造桌子说明。桌子原非桌子,只是一堆木头,但是木匠通过心灵的设计和技术上的努力将木头变成了桌子,那么桌的形状,高低都是由木匠的心灵所决定的,那么我们是否能说桌子就是木匠心灵的体验?或者换句话说,木匠的心灵超越了生命附在了桌子上?12以此推广开去,一切人造的或者经过人工修饰的东西都是人心灵的体现。

我个人的见解是:也许就是因为人的心灵能够摆脱生命表现在其他物体上,所以人才认识到人类这个物种是有心灵的;相反,猫狗也许也有心灵,但是它们不懂得如何将自己的心

灵赋予到其他物体上(比如它们不能像木匠那样造桌子),所以我们并不认为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物种有心灵,他们拥有的仅仅是生命,和和心灵相类似的本能。

既然一切人造的工具都是人心灵的体现,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工具和生命之间其实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也是作者称他们为“生命工具”的原因。“我们该说,这一切东西,都是我们生命的工具,难道你都能叫它们作生产的工具吗?”13当然,这类人造的“生命工具”和人的手啊、脚啊这类的天生的“生命工具”是有区别的。其中一点就是前者可以赠送与人,而后者,我不能并不能因为他人的寒冷就将自己的皮肤剥下来赠与给人。所以可以说,那些杯子、衣服等人造的工具正是将人类的心灵由私有化变成了共有化,让所有人都能够拥有你心灵的一部分(因为这些“生命工具”正是你心灵的体现)。

在这些

1.《人生十论》钱穆 P33(下同)

2.P30

3.P30

4.“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可参照《大设计》P37-P39

5.出自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1776年)

6.P31

7.P31

8.佚名(在《时间简史》中曾经被引用过)

9.P32

10.P32

11.P33

12.P33

13.P36

第19篇:《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稻盛和夫经营十二条》——读后感

企业负责人曾多次提及稻盛和夫的《经营十二条》这本书,并极力在同事间推荐,拜读之前,我心中充满了好奇,到底这是本什么样的好书?稻盛和夫又是怎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解谜之旅„„ 在没有读稻盛的这本书之前,只听闻他是个成功的商人,一个人创立了2家世界500强企业。但初读《经营十二条》即觉受益匪浅!书里写了不少稻盛创业时的艰辛和他凭借独特的经营哲学克服困难的故事,因为他自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也显得十分可信。让人觉得,能够靠着对自身人生哲学的坚持,创立2个世界500强企业,这样的人实属不易。稻盛先生书中提到的人生哲学,不仅仅应用于企业经营,在为人处事不顺时,也大有帮助。比如说他提到的“敬天爱人”和“利他”,都是告诫我们,要多尊重他人,站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基础上为人处世。现在的社会已经非常浮躁,如果能有更多的人认可、遵守这些并不复杂的准则,或许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都会变得更美好! 稻盛和夫的经营十二条核心内容:

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发自内心的共鸣;所以首先要明确事业的目的和意义;

• 设立具体的目标;

• 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

•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 销售最大化,经费最小化;

• 定价就是经营;

• 经营取决于坚强的意志;

• 要拥有燃烧的斗魂;

• 临事有勇;

• 不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

• 以关怀之心,诚实处事;

• 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抱着梦想和希望,以坦诚之心处世;

以上这十二条,在稻盛先生的各种讲演中,被反复提及,仅本书这么简短的篇幅中,就反复出现了多次,可见是值得细细体味的。稻盛先生归纳的每一条精髓其实都值得反复深思,如果展开而论,可能不是区区几千字就能够描述的清楚的,故选择了几点谈下心得体会:

这本书虽然是写给经营者来共勉的,而我目前并非一个经营者,但是我对稻盛先生对于在“心法修炼”上的理念产生了很多共鸣。

(1)“利他”思想

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稻盛先生的“利他”思想时,并不是完全认可。古人云:“无奸不商”,怎么可能还有商人专门在金钱利益上“利他”还能取得成功呢!但我读完稻盛先生的“利他”思想后,我才真正了解到稻盛先生的胸怀是多么伟大和广阔。稻盛先生追求的是一种长远利润和双赢的局面,而非宰一次算一次的生意。赚钱获利本是商业的原动力,无论谁都有赚钱的欲望,但不应该停留在满足个人私利的“小利”上,而应该扩展到为更多人谋利的“大欲”上。这种利他的精神,能获得广泛的支持,使事业成功,给自己和别人也带来更多更大的利益。“利他”思想让我感触很深,以前的我可能会在某些问题上斤斤计较,但以后,我会学习稻盛先生的利他思想,怀着“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思想对待身边所有的人。

(2)人格修炼

稻盛先生说,学习先贤们有关做人的道理是很重要的,但圣贤们的教诲仅仅作为知识来理解和记忆,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必须用它来诫勉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格。

“百术不如一诚”,稻盛先生提倡诚信。古今往来,诚信都是一切合作的本源。诚信首先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公司管理层与基层员工的利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利益等。其次,诚信贵在诚意,无论是否能达成合作,真诚合作的意愿是一定要有的。

稻盛先生的亲生经历,也让我相信“因果法则”。同样,将“因果法则”放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在目前的工作阶段,我一定要多改进工作方法,选择多读书,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长此以往势必在将来会收获更多!

第20篇:《人生十论》读后感

《人生十论》读书笔记

学号:2014015093 班级:广告141 姓名:刘一婧

第一章人生三路向

这章钱穆对人生定向的前提是:人生只是一个向往,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向往的人生。向往必有对象。那些对象,则常是朝我而外在。然后提出三种路向的人生。

第一种,以近代西方人生为代表的向外路向的生命。生命自我之支撑点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生命自身之外,因此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向前停止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第二种,以印度人为代表的向内寻求对象的人生。可以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或向后的人生。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在外建立和向内把外面拆卸想对立。推理来,若外面都拆尽了,你将见本来便没有一个内。推理来,只有把终极宁止的境界,轻轻的移到眼前来,所以说“立地可以成佛”。

第三种,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中立态度是消极,无为的,不似前面两者,都有他辽远的向往。若我们走上中国儒家思想里面的另一种境界,它不偏内或外或心或物,它也有向往,但他只依着一条中间路线而前进。他的前进也将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在最后小节,钱穆讲述了印度佛家和中国禅宗的关系,并就中西方新旧人生观的合理融合抛出了令人思考的问题。如何将这三种人生观融合起来,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的方向。否则,一味追求物欲和享乐就形成“现社会的放纵与贪污”,形成一种“人欲横流的世纪末的可悲的现象”。

本章感想:能看透不同人生的根本差异,而且把它们分为三类基本人生,形容贴切,果真大师风范。能透析这种抽象的话题,并且清楚的理论化,形象化。并且我觉得这些分析都很客观,每种人生,都有其优劣之处。只有把握好了度,才能走到自己这条人生的终极追求。以我看来,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少中国禅宗式的中立路向人生了,更多西方式外向人生了。我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家长,学生都不把上学看作一件读书事,而是一件工作事,我也不禁跑偏了,最近总是因为自己三本学校而为未来提心吊胆。现在依钱穆的理论来,我如果只是头脑发热地抱着西式人生观来,恐怕只会永不满足,永远紧绷,不会幸福啊。不管哪一种人生啊,切忌偏跛。

第二章适与神

钱穆先生这一章介绍了德人巴文克的五个价值领域:除了真、善、美,还有适合与神圣。配列是: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工技适,宗教神。用辩证法看待真理,讲了唯物和唯神。以此五种范畴来讨论沟通中西人的“宇宙观”与“人生

十八大读后感
《十八大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