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读后感

春夜喜雨读后感(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6-01 07:38:22 来源: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春夜喜雨》读后感

杜甫的《春夜喜雨》无论在锤字炼句方面,还是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体现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春夜喜雨》读后感1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家喻户晓的《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那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此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见庄稼在雨中欢快地摇摆着,大口大口的吸着来自上天的恩赐;看见鱼儿们在水中跳来跳去,欢呼着“太好了,终于下雨啦”;看见杜甫和农民们站在庄稼地里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的跳起了舞……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及时的春夜细雨,让大地上的一切变得生机勃勃。而那春夜细雨,却只是默默的,随着风,在夜里悄悄地来了,又悄悄地走了,没有一点声音。

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不正是我们缺少的吗?我觉得,如果我们也像春雨一样,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社会不就会是一片和谐了吗?我真希望有一天,所有人都有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啊!

《春夜喜雨》读后感2

《春夜喜雨》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虽然没有出现一个“喜”字,春雨赞。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了拟人的手法,称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颔联刻画了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和,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打开门出来看,只看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光亮。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多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

常言道,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不是吗,春天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时节,它给我们带来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情趣。

春天是植树造林的时节,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那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春天就是这样充满着浪漫的色彩。我们将穿越时空,与大诗人杜甫一道走进春雨绵绵的世界。

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我爱春天,但是我更爱春雨。春雨给世界一派繁荣的景象。

春天真的是太美了!难怪诗人们都爱春天。

《春夜喜雨》读后感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诗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诗,其中大半又是五律,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唐诗选本均录此诗。且多有名家评点,如仇兆鳌、浦起龙、张谦宜、钱谦益、沈德潜、萧涤非、傅庚生等人。而诗本浅显,本不用再费周章,写什么随感,只近日重读此诗,颇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献一小文。

此诗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点则是“雨”和“喜”,这两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展示,是读此诗一大关窍所在。

诗中首联,作者就告知读者这雨是在春季发生,点明题意。颔联则是描写春雨的形态和神态,颈联写雨景,尾联写雨后之春色。每一联如初春之花,渐次绽放,却又层层递进,或直白,或听觉、或目视、或想象,句句含“雨”,联联带“雨”,构思之精妙,运笔之神奇,是大家手笔,又能细致观物,写出特点,更见用笔不凡。

那么这诗中“喜”从而来,吴小如分析作品和赏析文章,认为需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诗背景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为粮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种之季,首联中“知时节”、“当春”为一喜;颔联用拟人手法,“潜”、“细”均表示雨来时轻、静,“写得脉脉绵绵”,说明不是暴雨,不伤物,为二喜;颈联中“云俱黑”、“火独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场景,说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贵如油”,密而持久,对农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联说雨后花次第绽放,香满“锦官城”,带来满城春色,则是四喜。

很多唐诗只能看整体,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释,这诗便不成了诗,诗意、诗趣也全无。又有很多诗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语并无多少可取之处。这首诗可说整体好,浑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动;字字好,描摹细致。既有整体美感,却又见雕琢之细,无一句不扣雨,无一联不带喜。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则需细加分析,一一点出。

整篇而言,杜甫诗的句法、字法、声律,是唐诗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剑,看似剑招平常,却招招致命。从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话家常,语言简朴,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齿含香,最能见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造自然”。清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价杜甫“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这首诗便是如此。

首联为诗歌承启转合中的承,这首诗开句就点名题意,说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拟人手法,把雨比拟成一个通晓事理的人,知道选什么时节,什么时间下雨,而用句浅明易懂,没有艰深之意。

再看颔联。唐初五言律诗由于艺术手法还不甚高超,颔联、颈联往往只做修饰之用,对诗意并无增加,在老杜手中却非如此。这首诗中,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作者听到的雨,从人的感官而言,总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作者在室内听到屋外雨声潺潺,发现这雨不大不急,于是用“潜”、“细”两字,用字之“体贴入微”可见一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三四传出春雨之神”,可谓评论恰当。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作者走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视觉观察。因为听到雨声,所以出门观望,从听到见,对“喜雨”的描述更进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层。颈联前者是“俱黑”,后者是“独明”,前半句是全景,后半句是独点,可全不掩点,反而形成强烈对比,让雨的形象更为鲜明。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作者的想。从听到看,从看到想,符合一个人的思维,使得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这诗又一美妙之处。尾联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后花香锦官城的场景,明写花,却实写雨,一个“湿”字就体现出雨后花朵独有特征,一个“重”字也显示雨水持续时间之久,也见“喜”字。到此,承启转合,环环相扣,而诗歌一收,就此结尾,让人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诗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按唐诗各选本,“红”均做花解,那么后半句何需“花”字;“红湿”指雨水落到花上,显湿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样是这般意思,明谭元春《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可这前后句却有重叠之嫌,似有不妥,让人费解。同样,通读全诗,无一处有重叠,均自从一体,到尾联,却出现“红”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许是老杜用词不精,还是后人注释有误,不解。

后记:常遇到这种情况,凡提到到杜甫,总要往他脸上贴金,说他忧国忧民,连写景状物诗也要带上“人民性”,即使名家也不能例外,我不敢苟同。尤其这篇五言律诗《春夜喜雨》被说成是老杜为劳动人民喜得春雨而写的诗,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更显面目可憎。

推荐第2篇:《春夜喜雨》读后感

导语:《春夜喜雨》是唐朝杜甫的一手诗,这首诗的意境十分美好,能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几篇关于《春夜喜雨 》读后感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夜喜雨》读后感(一)

著名的唐朝诗圣杜甫一生坎坷,*流离,非常体谅百姓的疾苦。所以,他的诗风格“沉郁浑厚”,总是较全面地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被后世誉为“诗史”。但是,有一首诗,却表现了杜甫喜悦心情的思想,那就是《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诗词的一开始,就用一个“好”字来赞美“雨”。接下来,杜甫就把“雨”当作人来写,说它知道什么时候下最好,懂得万物的需求。不是吗?春天刚到来的时候,不正是万物萌发、蓬勃生长的季节?它们正需要雨水的滋润,雨就应时而下。你看,它多么“好”!

接下来,杜甫就进一步地描写“雨”的“好”。“随风潜入夜,万物细无声。”春雨一般都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不像那些狂风暴雨甚至夹杂风雪的“倒春寒”。全句用了拟人的手法,表明了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润物”,无意“讨好”。不然的话,它一定会在白天就下,而且“轰轰烈烈”,声势很大,电闪雷鸣,让人们看见、听见,好像在诉说着自己滋润万物有多么伟大!就因为它那么无私,才选择了这样一个不打扰、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到,在人们进入梦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你看,它多么“无私”!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杜甫描写他在屋外看到的情景。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下个“够”。因为好雨是无声地润物,杜甫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看。放眼四望,小路因为黑云沉重而看不清了。江面也烟雾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的灯火忽明忽暗还看得见一点光明。杜甫终于放心了: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你看,它多么“尽职”!

最后,杜甫开始联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好雨”下一整夜的话,万物都得到足够的水分滋长繁茂起来。春色的“代言人”——花,也就带雨开放,百花争艳、红艳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时候出去看看吧!整个城市到处都是花的海洋,一片“红湿”,那一朵朵、一支支,红艳艳、沉甸甸的,多美多壮观呀!而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树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之。你看,它的功劳多么“大”!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了杜甫喜悦的心情,表现了杜甫就是一切“好雨”的高尚人格。喜“好雨”其实就是喜“好人”。

《春夜喜雨》读后感(二)

我是一位古今中外,家喻户晓的伟大的诗人杜————甫。今天,我有幸来打了四川的成都来游玩。

“哇塞!好好漂亮啊!”这时正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突然迎面送来一阵阵的微风,紧接着又是一阵阵的牛毛一般的细雨,沙沙的滋润着大地上的万物,个大地上的所有东西都带来生机。这场雨可来的真及时,给那些还几天没有被雨水滋润过 的植物。动物,可以得到充足的水分和丰富的营养,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到了晚上,天十分黑,我想窗外望去,突然我看到窗外有一些星星点点的,十分微弱的的光芒在闪烁着,我在向远处望去,哦!原来是江边的渔船上发出的光啊!我猜那个里面的渔夫一定是在大吃大喝着,再好好的睡上一觉。天与地下的田好像浑为了一体看也看不清楚,我想:假如我早上一起来,我一定能看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大街小巷里都是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到处可以闻到春天的气息和花儿的味道。

今天我能到这个地方旅游我真是三生有幸啊!后来到了京城以后我就写下了一首叫《春夜喜雨》的诗。

《春夜喜雨》读后感(三)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

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推荐第3篇:《春夜喜雨》读后感

《春夜喜雨》读后感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春夜喜雨》读后感,希望你会喜欢!

《春夜喜雨》读后感篇一:

杜甫诗1000多首,大半是五言诗,其中大半又是五律,这首《春夜喜雨》便是五律中的名篇,历朝历代唐诗选本均录此诗。且多有名家评点,如仇兆鳌、浦起龙、张谦宜、钱谦益、沈德潜、萧涤非、傅庚生等人。而诗本浅显,本不用再费周章,写什么随感,只近日重读此诗,颇有心得,便妄自菲薄,献一小文。

此诗既名“春夜喜雨”,可知是春季,重点则是“雨”和“喜”,这两个特点在诗中是如何展示,是读此诗一大关窍所在。

诗中首联,作者就告知读者这雨是在春季发生,点明题意。颔联则是描写春雨的形态和神态,颈联写雨景,尾联写雨后之春色。每一联如初春之花,渐次绽放,却又层层递进,或直白,或听觉、或目视、或想象,句句含“雨”,联联带“雨”,构思之精妙,运笔之神奇,是大家手笔,又能细致观物,写出特点,更见用笔不凡。

那么这诗中“喜”从而来,吴小如分析作品和赏析文章,认为需通训诂、明典故、察背景、考身世,查此诗背景为杜甫在成都所作,四川为粮田重地,又恰逢春季乃耕种之季,首联中“知时节”、“当春”为一喜;颔联用拟人手法,“潜”、“细”均表示雨来时轻、静,“写得脉脉绵绵”,说明不是暴雨,不伤物,为二喜;颈联中“云俱黑”、“火独明”,是作者所看到的场景,说明雨非常密集,而“春雨贵如油”,密而持久,对农作物有利,此三喜。尾联说雨后花次第绽放,香满“锦官城”,带来满城春色,则是四喜。

很多唐诗只能看整体,不能肢解,一旦逐句解释,这诗便不成了诗,诗意、诗趣也全无。又有很多诗只有佳句警句,全篇思想、用语并无多少可取之处。这首诗可说整体好,浑然天成;句句好,形象生动;字字好,描摹细致。既有整体美感,却又见雕琢之细,无一句不扣雨,无一联不带喜。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表现,则需细加分析,一一点出。

整篇而言,杜甫诗的句法、字法、声律,是唐诗中集大成之作,他就像武林高手用剑,看似剑招平常,却招招致命。从字面看,初看平淡,如话家常,语言简朴,无难解之处,仔细琢磨,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耐人回味,咀嚼再三,便唇齿含香,最能见杜甫用字之妙,用力之深,乃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人造自然”。 清赵翼在《瓯北诗话》评价杜甫“寻常写景,不必有意惊人,而体贴入微,亦复人不能到。”这首诗便是如此。

首联为诗歌承启转合中的承,这首诗开句就点名题意,说明雨在春季而落,用拟人手法,把雨比拟成一个通晓事理的人,知道选什么时节,什么时间下雨,而用句浅明易懂,没有艰深之意。

再看颔联。唐初五言律诗由于艺术手法还不甚高超,颔联、颈联往往只做修饰之用,对诗意并无增加,在老杜手中却非如此。这首诗中,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作者听到的雨,从人的感官而言,总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作者在室内听到屋外雨声潺潺,发现这雨不大不急,于是用“潜”、“细”两字,用字之“体贴入微”可见一斑。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三四传出春雨之神”,可谓评论恰当。

第三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作者走门门外看到的情景,是他的视觉观察。因为听到雨声,所以出门观望,从听到见,对“喜雨”的描述更进一步,作者的喜悦也更深一层。颈联前者是“俱黑”,后者是“独明”,前半句是全景,后半句是独点,可全不掩点,反而形成强烈对比,让雨的形象更为鲜明。

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则是作者的想。从听到看,从看到想,符合一个人的思维,使得这雨有了人的感情,正是这诗又一美妙之处。尾联中,作者想象着第二日雨后花香锦官城的场景,明写花,却实写雨,一个“湿”字就体现出雨后花朵独有特征,一个“重”字也显示雨水持续时间之久,也见“喜”字。到此,承启转合,环环相扣,而诗歌一收,就此结尾,让人颇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作诗重句法,一句不恰,全篇皆弱;一句不炼,全篇皆涣。按唐诗各选本,“红”均做花解,那么后半句何需“花”字;“红湿”指雨水落到花上,显湿漉漉、沉甸甸之感,“花重”同样是这般意思,明谭元春《唐诗归》评价:“‘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重’字尤妙,不湿不重。”可这前后句却有重叠之嫌,似有不妥,让人费解。同样,通读全诗,无一处有重叠,均自从一体,到尾联,却出现“红”和“花”,便有突兀之感,许是老杜用词不精,还是后人注释有误,不解。

《春夜喜雨》读后感篇二: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春夜喜雨》读后感篇三:

杜甫《春夜喜雨》是一首情感饱满千古流传的好诗。其内容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读一回,有一回的收获,我把这些体会记下来,以指导我今后写诗。

写自己亲历之事。这样的诗最贴近生活。看杜甫之诗多亲历之事,如《三吏》《三别》《江畔独步寻花》等,有写个人生活的,身边生活的,亲人生活的;也有反映国家遭遇的。随着阅历的增加,其诗歌所涉及的内容不拘一格,非常广泛。又由于多是亲历之事,有感而发,所以杜诗自然就很感人。

写真情实感。不管写什么诗,都是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由于是写真情实感,笔下就像有神助,读书破万卷是下笔如有神的重要条件,但我认为真情实感是下笔如有神的更为重要的条件。只有胸怀真情实感,想象、联想、通感、灵视才有牢固的基础动力和方向。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都无从谈起。那些无病呻吟的诗、矫揉造作、故弄玄虚的诗读起来真让人恶心。

遇事而作。是现实主义诗歌一个重要的标志。遇事才能有感而发,写出的东西才能具体深入,情感就在心中,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以小见大、以小通大,小事就不是小事。这可以防止写出的诗空洞无味、泛泛而谈。当然还有遇景、境、情、感而作的。其实这都是同一个意思,都是现实主义诗歌重要特征。

情景交融,以景表达情感,含蓄有味。古典诗写作一个非常重要的写法。通过移情实现情景交融,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写出一种温馨宜人的情境。

以景作结。古诗多用此法,今诗也可用。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读来余味深长,深得诗之三昧。也告诉我,诗的结尾应如何写。如“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就把一种静寂温馨的感觉鲜明的表达了出来。

立足自我,诗的语言来自作者直觉的感受。眼耳鼻舌身心的感受是诗语言主要构成要素。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就是视觉语言。“花重锦官城”就是心灵感觉语言。

围绕主题写。“喜雨”就是这首诗的主题。八句诗都是紧紧围绕这两个字来写,凝练简洁到位。

平时观察要善于抓住特点及细微处,表达才能简洁、传神。同时用字也非常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的“潜”“细”字的运用,形象鲜明简洁,又深入人心。

情感涌动,不得不写时写。此诗是因“喜”而作。没有“喜”,就写不出这诗。“喜”一定也是真“喜”。

整首诗具有自然性、整体性,客观性,含蓄性。春夜是主景,“晓看”是相对于春夜来说的。以时间为红线,运用典型材料表达情感。没有概念性的词句、主主观性的话、心里话,整首诗使人读来感到客观,自然、整体、含蕴。

敢于写真实的诗,尊重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发而为诗。这是诗人主体意识的体现,也是检验一个诗人是否自信的试金石。许多人不敢写自己的东西,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值得写。这是一种自卑的表现,古人在这方面做得比今人好,大胆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就是诗的价值体现。

心系人民。诗人心中不能光想着自己,要胸怀宽广,方有诗境深远。如果杜甫整天想着自己的处境,恐怕早就上吊自尽了。即使在茅屋被秋风所破,他还想到大庇天下寒士。这一点值得我们好好学习,这也是杜甫之所以能成为杜甫的重要原因。

语言自然含蕴平实优美。这首诗没有用典、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用现代派的高妙技法,只是用常见的手法,就写出了这首千古绝唱。值得好好思考,它的意义有待更深入探讨。

陈言务去。所谓陈言,即那些习以为常的,别的写诗人常说的,毫无新意,读后毫无感觉的,有形无内在内容的形象,都是陈言。对可有可无的句子、词语、俗语必须铲除,以保证诗的清新灵动脱俗有味。

想象、联想、修辞、通感、灵视等手法的贴切灵动运用是诗语言鲜活的保证。如“好雨知时节”就是运用拟人手法,使诗读来给人一种亲切感,一下子就能人心抓住。这也告诉我诗的开头当如何写。

只有融入生活,诚实生活,透彻理解生活,热爱诗歌语言技巧,具有一定感悟能力和较高的思想境界,不断深入挖掘,获得独特感悟,反复修改,才可能写出更多的好诗。

对实情、实境、实景、实感、实物的选择、巧妙运用、反复修改揉合,创造出这首大气磅礴,撼人心魄的诗。这充分告诉我们诗的立意不一定要奇特,但一定要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的共鸣性,是写诗的不可回避的一个大学问,也是诗的真正价值所在,这一点今后特别要注意。

推荐第4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推荐第5篇:春夜喜雨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活动

主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形式:课例研究 主持人:武瑞枝 做研究课教师:黄新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致辞

1、对市、县教研检查专家表示欢迎。

2、对作课教师表示感谢。

3、宣布活动主题。

4、阐述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的重要作用。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 1 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

3 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4 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作课教师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课后反思。

三、议题内容

(一)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研讨活动中,潘琰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施燕璟老师的《长征》一

6 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感悟。在与诗句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远征难”:路途的遥远、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读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只等闲”;在一次次的诗句诵读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体悟诗歌的崇高、豪放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生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的意境

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7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三)运用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8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9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2、“说”中想象。

10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

11 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3、“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

12 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4、“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

13 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

15 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四、总结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学一篇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祝愿我们的教学研讨,引领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使诗歌学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

我祝愿我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时,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五声.

推荐第6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 教学步骤::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屏幕显示) 当dāng 潜qin 径jng 重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学生简单回答。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 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正如《毛诗》中所言:“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是不是诗人离题了?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梁简文帝有诗云:“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附: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律)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 “知” 拟人

二、润物有功 “潜”、“细” 听

三、雨意浓厚 “俱黑”、“独明” 看

四、满城春色 “湿”、“重” 想

推荐第7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展示收集的诗歌

教学重难点:联想品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经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2.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1

3.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感受律诗的韵律美。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 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真棒!

(二)抓题眼,品诗意 1.生读诗题,抓题眼

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板书:喜)

3.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三)论诗句,品诗情

1.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

一、二两句)

(1)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

一、二两句)

(2)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 (3)“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4)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板书:知时节) (5)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多好的春雨!

(6)这真是一场好雨! 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2.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 (1)(出示

3、4句)齐读,谁来说? (2)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潜”) (3)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2

(4)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潜”字,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5)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板书:润万物) (6)它是如何润物的?

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

3、4句。

(7)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8)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

三、四句吧。

3.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出示

五、六两句)

(1)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2)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3)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4.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

七、八两句)

(1)全班齐读

(2)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3)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 “红”和“重”

3

为什么?( “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 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

(4)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 那大自然的一切呢?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

(5)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 5.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全班齐读全诗)

6.诵读《春夜喜雨》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2.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春雨轻轻悄悄地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3.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4.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再来看看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4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2)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5.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6.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推荐第8篇:春夜喜雨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主题活动

主题:《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 形式:课例研究 主持人:武瑞枝 做研究课教师:黄新

参加人员:六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时间:2014年11月12日 活动内容:

一、主持人致辞

1、对市、县教研检查专家表示欢迎。

2、对作课教师表示感谢。

3、宣布活动主题。

4、阐述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的重要作用。

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

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 1 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再比如,这样的的一首诗歌〈思念〉。虽然寥寥数字。但它抓住了意境美这一要素,应该是一首很好的情诗。读了它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春意融融的午夜,一个寂寞的男孩,独坐在窗前思念远在他乡的、心爱的女孩。春天,本来就应该是少男、少女们的季节。这首诗通过柔风、无垠的夜空、随风轻舞的柳絮,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浪漫的春夜,但景色的愈发美丽,更衬托出男孩的寂寞,美的让人心碎!这一感情又通过一幅精彩的描述得到升华:几颗晶莹的泪滴悄挂腮边,就像露珠沾上草尖!请想象,黎明,草尖上跳动的露珠,那是多么的令人砰然心动,使人顿生爱惜之心,这更衬托出这份思念的凄楚,令人心酸。因此,这是一首很好的诗歌。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读诗的意境

从古至今,中国最灿烂的文化莫过于文字,从古朴典雅的陶器到书生文文的字画,从悠悠含蓄的古诗到引人入胜的现代小说,这些都离不开文字的修饰推敲。而对于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人来说,诗,这种文学艺术似乎在被人们淡忘。也许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读诗是一种水中望月,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其实,读诗的意境并不高深莫测,只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

人们写诗,或是为了反映事理,或是寄情所感,都是为了表达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古人写诗,讲究“逸伦之士,非理不动”,要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近而川渟岳峙,成为智者。古代

3 的诗要求最严格的就是平仄韵律了,且格式都是很有讲究的。而自从1917的新文化运动开始,现代诗诞生了,白话文的描述手法不仅通俗易懂,也取消了许多繁琐的取读结构。现代诗也没有了以前的平仄之声,更注重了艺术的联想和感情上的渲染。比如,舒婷的《致橡树》和《诗经》中的一些文章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前者人们思想的开放,以大胆的想象来赞美爱情,而这在古代的诗词中是绝对看不到的。所以,现代诗的美感也就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虽然大方,但也不乏委婉柔情,现代诗大多是朦胧诗。记得在《关于朦胧诗的三味、三度及三品》中说,朦胧诗有三味:“思的迷惘”、“感情的隐秘”、“艺术的新异”,应有三度:“自我表现”、“打破传统”、“艺术创新”。并把诗分为三品:“凡有积极意义,艺术技巧上有创新的列为上品;内容一般的,或富有感情而尚未临于消沉,表现手法新颖 的列为中品;内容不好,消沉颓废的,即使有比较新奇的表现技巧,列为下品。”可见,现代诗更注重意象的追求,而对于文字的斟酌就不如古人那样细致了。在艺术上,现代诗的特点是,以象征的手法为中心。作为现代诗,从韵脚上讲,有押韵的,有不押韵的,绝大部分是不押韵的。现代诗强调节奏、音律、意境。比如闻一多的《死水》,虽然表面描写的是一潭脏水,但是其实际意义是要借脏水的呆滞,霉烂来创造一系列丑恶的意象,近而揭示当时社会的混乱,表达作者厌恶痛恨之情。再如,普希金的《致大海》,明写的是大海的辽阔,歌颂大海的奔放崇高,其实诗人描写大海意在象征自由,表现诗人极度渴望自由,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4 可见,诗以言志,不仅可以从诗中品味韵律,更可以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个读者,我们在欣赏诗的时候最重要的还是身临作者的意境。要想读出诗的美,先要了解诗人当时写诗的背景,这是独处意境的前提,比如: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见高中《语文读本》第一册),如果只是单纯的读这首诗,很难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首诗是作者写于“*”结束后不久,当时的青年着处于迷茫之际,作者以钥匙为意象来激发青年们要重新努力,继续发奋,尽快“*”的阴霾中走出来。了解这些背景之后,此诗的意境也就不言而喻了。其次,要用心领略诗人的心境,这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积累多了,视野自然会丰富。当你被诗人的创作所感染,你也会有所感,有所悟,甚至是用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我想,这也许就是一个读者的最高境界了!

无论是什么诗,,或是含情委婉的,或是悲怆豪迈的,或是典雅唯美的,都会以其语言的细腻,精巧,绚烂被人们所喜爱,以其朦胧,粗犷,质朴的风格被人们所吸引。学会读诗,不仅是对文学的欣赏,更是对自身品质的修养,高尚情操的陶冶。诗,这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将永远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二、作课教师说课

说教材、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学流程、说课后反思。

三、议题内容

(一)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反复诵读,促进思维

我们平时的诗歌教学,往往满足于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师常常急于将字词的解释告诉学生,结果诗歌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和机械的记忆,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停留在诗歌的浅表。其实,诗歌学习是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真正意义的解读和内化必须依赖学生的个性阅读。那么,如何在诗歌教学中,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和主动的建构呢?笔者认为,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诗歌的语言凝炼,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抒情性,读起来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惟有反复诵读,才能充分感受其韵律之魅力,增强语感。其次,诗无达诂,有很多诗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一个意思如果用大白话说出来就索然无味了。诗歌教学重要的不是老师的讲解如何精辟,教学技巧如何高超,而是要把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学生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研讨活动中,潘琰老师在执教《江雪》一诗时,就十分关注学生的自主诵读。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古诗,想象画面,理解诗意;三读古诗,感悟情境,读出诗情;四读古诗,了解作者,明白诗志;再加上欣赏录象,回归整体,背诵积累以及课后的搜集诗歌,诵读感悟,交流分享。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标,引领学生逐步深化认识,课堂上高潮迭起。施燕璟老师的《长征》一

6 课,也十分注重学生的诵读感悟。在与诗句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远征难”:路途的遥远、自然环境的恶劣、敌人的围追堵截,更读出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不怕”,“只等闲”;在一次次的诗句诵读中,学生沉浸其中,充分体悟诗歌的崇高、豪放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诗歌的教学,教师要教有所得,学生要学有所获,诵读是其精髓所在。反复诵读是一种心理感应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生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诵读,来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二)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的意境

品味语言,享受诗美

诗容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以最精练的形式融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性与理想、情趣与教育于一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引导学生读诗,应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字、句,解开诗人的心灵密码,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接下来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

7 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

(三)运用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8 诗是最高级的语言艺术作品,文字简约,蕴含丰富,存在着想象的巨大空间,靠想象才能读出滋味来。要欣赏诗,必须发挥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关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地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他所强调的就是读诗学文中的想象。诗人靠想象把五彩缤纷的世界凝聚成文字,折射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而读者要靠想象才能把文字中的内涵充分释放,靠想象才能去探求诗人的心灵。没有想象,就不能把握作品中的形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情景,当然也就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老师能根据诗句的描述引起学生对作品中人物、景象的想象,那么就会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深深感染。如何启发学生想象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读”中想象。

朗读在诗歌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歌的语言含蓄凝练,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与品味中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才能进入用心灵感受语言的境界。读诗要边读边想,要借助想象把所描绘的形象活生生的展现在眼前,仿佛看得见,摸得着,嗅得到,使学生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景中,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与诗人同喜、同悲、同乐、同忧,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没有想象,再好的诗句也只是枯燥的文字,不会成为思想符号,学生在阅读中就不会有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

9 教诗歌,我要求学生口读心悟,边读边想,见到物象,见到诗人。在想象中,读着读着,字里行间很多东西就会很自然的流进学生的心田,诗文中的文字会化作一个个立体的形象,一幕一幕浮在眼前,学生就会有某种程度的会意。如当学生读到孟郊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时,想象中就能见到“头发花白的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抱着儿子的衣服,一针一针,密密麻麻的缝”的情景,从而为浓浓的母爱感动。读到《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想象中就会看到“黄昏时,广阔无垠的大漠上,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的居于天际,又大又圆,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这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从而为大漠的雄浑寥廓所惊叹。读到《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借助想象会看到会看到“辽阔的蓝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云霄”这令人惊喜和感奋的情景,从而被诗人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思想所感染。

借助想象,一个词会化为一个立体的形象,一句话会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首诗会幻出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师要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读中想象,读出诗味,读出形象,走近作者,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充分体验作者的情感,走进辽阔无际的优美意境之中。忘记自我,对周围的一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整个心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

2、“说”中想象。

10 好诗一般都具有“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理解字词句的意蕴。教学诗歌,在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想象,讲诗歌的大意,从而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我让学生读熟后,根据诗句发挥想象讲故事,学生兴趣很浓,驰骋在想象的世界里,构想出一个个关于张继的美丽而忧伤的故事。随着学生的叙述,诗中“残月、乌鸦、秋霜、江水、枫林、渔火、山寺、钟声、客船”等意象一个个浮现出来了,大家在想象中来到了那个凄清而宁静的秋夜,来到了枫桥边,来到了泊在枫桥下的客船上。看到了流寓江南的落魄书生张继,一身疲惫,躺在船上,对着茫茫的夜色,久久难眠。这时,月儿已经落下去了,天色黯淡,栖息荒林之中的乌鸦,不时哇哇地叫上一两声,惊扰着不眠的张继。枫林,黑魖魆的一团,远近渔船上的灯光,忽闪忽闪的,寒山寺的钟声突然响起,远远的传到客船上,一声一声,迟缓而又沉重,打破了夜空的沉寂,敲在诗人的心上„„在叙述中想象,学生跨越千年的时空,走近了诗人,体会了他的落寞与哀愁。

借助想象说诗意,一句诗可以扩展成一个感人的故事,一幅立体的生活图景,使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如冰心《乡愁》中的“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这句诗,通过想象,学生在叙述中会联想到诗人小时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在灯光下,她看着母亲的来信,感受着那文字中流淌着的母爱,望着远方,盼望她的归来。于是,她把思念和祝福化作点点文字,贴上一张小小的邮票寄回家乡,传递她

11 思乡念母的深情。学生在想象中娓娓道来,一幕幕真切感人,读者走近了作者,成了诗人的代言人,悲诗人所悲,乐诗人所乐,引起了感情的共鸣。

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叙述,在叙述中想象,在诗境的诱发启示下,思维会向着四面八方发散投射,产生无数的联想和遐思,领悟到超越诗句本身的意蕴。

3、“写”中想象。

诗歌结构跳跃,语言精练,在描写景物、刻画形象、表情达意上都有较大的限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字词句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改写、扩写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知诗歌的意境。学生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作者的语言文字转换成自己心中的形象,然后再把形象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这样,会使感受中朦胧、零乱的内容更加具体、全面、清晰,促进感受的深入,实现学生和作品的亲密接触,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意境。

如教学《石壕吏》,学生充分理解诗意后,我引导他们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可以对情节作一点补充,增加必要的细节。在改写时,学生的想象很丰富。有的描写了石壕村在战乱中的荒凉景象,有的描写了老妇人破旧不堪的房屋,有的从容貌、衣着、神情、姿态、语言等方面对老妇人和官吏进行刻画,有的增加了官吏踢门、搜屋等细节,有的增加了老妇跪求、挥泪告别等细节„„在学生改写的文章里,可以看到被战火烧焦的村庄,荒芜的土地,倒塌的房屋,凶狠的官吏,

12 衣服褴褛的老妇人,孤苦无依的儿媳,嗷嗷待哺的孙子„„一幕幕悲惨的景象,把人带进了诗的意境中,官吏的呵斥如在耳畔,老妇的哭诉震颤着心灵,使人看到了战争的罪恶,人民的疾苦。通过改写,学生深入理解了诗的主题。

李清照的《如梦令》,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那蜿蜒的小溪、夕阳映照的亭子、轻快的小舟、娇美的荷花、折翅的鸥鹭,会引起人无限遐想。教学时,我要求学生读熟后,根据自己想象改写成一个故事。学生联想到一群少女,春末穿着艳丽的衣裙,在小溪上划船嬉游,直到日暮的时候,带着疲倦尽兴归来,却忘了回家的路。在苍茫暮色中,把船划进了荷花的深处,才使这群少女惊喜兴奋起来,争着划船。那惊叫声、笑声、抢渡声、击浆声,使宁静的湖面沸腾了,栖息在沙滩上的鸥鹭也惊动了。人声、水声、鸟声混成一片„„热烈的生活场面从学生的笔底倾泄出来,词人少女时代狭小生活圈子里的这一朵浪花辉映,被词人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所打动。

借助想象改写诗歌,能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写情意中,沉浸于具体的此时此景,又幻出捉摸不定的彼时彼景,产生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领略到诗词之外丰富多彩的世界。

4、“画”中想象。

诗歌教学的核心是品味诗中的意境,诗的意境是通过众多物象描绘所构成的情景。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在想象中,搜索出

13 物象,想象这些物象的特征,把物象连接起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感悟诗的意境。

根据内容绘画,最初是诗中所描写的诗人形象和物象一一浮现在读者的脑际,可能有些杂乱,甚至有些模糊,但借助想象最终可调整成一幅分明有序的画面。此时眼前的这幅画就不单是视觉中的画面了,其中也整合着读者的感情,画面中甚至会增加许许多多诗中未提到的物象。至此读者就进入了诗的意境,则诗人的感情以及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可以不言而喻。

在教《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我让学生边朗读边想象,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学生情绪高涨,把“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游子”这些单调的文字符号化成了具体的形象,画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画。画中“残阳如血,停在天际。郊野,一棵光秃秃的树缠绕着干枯的藤子,一只乌鸦缩首栖息在树上。一条小溪缓缓地从桥下流过,溪边,几户人家,炊烟袅袅。一条蜿蜒的古道坑坑洼洼,沦落异乡的游子满脸愁苦,憔悴不堪,骑在瘦骨嶙峋的马上,跋涉已久的马在冷嗖嗖的西风中踟蹰”。萧瑟悲凉的画幅中,渲染出了落寞单调的秋景,恰当地表现了诗歌悠远的意境和诗人无限惆怅的心情。学生在完成这幅画的过程中,诗中游子的悲哀已缠绕在心头,从而理解了诗的意境。让学生根据课文作画,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机会,大大调动了他们的能动性,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14 许多诗内涵丰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身就是一幅构图优美的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的第一首,巧于构图,精于着色,本身就是一幅画面广阔、色彩绚丽的水乡春景图。诗中能看到青山、碧水、白鹭、蓝天、红花、青箬苙、绿蓑衣、蒙蒙细雨、畅游的鱼、翱翔的鸟、悠然垂钓的渔人,真是异彩纷呈,意趣盎然。让学生绘成画,诗人那与世无争的淡泊生活,高洁旷达的气质与胸怀就容易理解了。

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绘成一幅画,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唱”中想象。

诗源于歌,诗的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曲调来唱,感受萦回在意境里的美好情思。吟唱时,脑海中要想象诗中场面、情景,沉浸在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徜徉在美好的物象中,体会描绘中融入的诗人感情。让学生在吟唱中想象,情感会发酵生长,学生想象的列车会在时空的隧道中飞驰,自主探索的触角会超越时空,深入作者的内心。

教学古诗《使至塞上》时,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突然,听到一个学生用《千年等一回》的曲调低声吟唱诗句,我趁机让她给大家唱一遍。结果,课堂沸腾了,大家拍手叫好。看到学生浓厚的兴趣,我趁势鼓励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吟唱其他各首古诗,顿时,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先恐后的举手。有的用《茉莉花》吟唱《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的用《兰花草》吟唱《春望》;有的用《世上只有

15 妈妈好》吟唱《登飞来峰》;有的用《鲁冰花》吟唱《秋词》;有的用《我有一头小毛驴》吟唱《过零丁洋》„„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学生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倾听中想象,在想象中冥思,春夏秋冬、花草树木、风云雨雪浮现出来了,诗中的那人、那物、那情、那景定格在学生心里,敲打着学生的心灵,情感发酵生长了,从而熟记了诗句,领悟了诗的意蕴。唱诗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展示了特长,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

诗歌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肥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想象,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让想象的翅膀在诗歌的殿堂翱翔,让学生感受到学诗的无穷乐趣。

四、总结

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王泉根曾说:“爱诗懂诗从诗美艺术中汲取精神素养,这对于儿童的‘精神成人’具有特殊的价值意义。”的确,在儿童的生命成长过程中,诗歌是开启语言之门、培养文字感悟能力和丰富情感的最好媒介。诗歌教学因此显得格外重要,成功地教学一篇诗歌是一种艺术创造,祝愿我们的教学研讨,引领小学语文的课堂改革,使诗歌学习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照亮儿童心灵的天空,让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

我祝愿我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诗词意境时,能像杜甫的“好雨”,知时知节,育人细而五声.

推荐第9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一、标题:《春夜喜雨》

二、设计者:杨丹 201111081927

三、课时:一个课时,45分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4、理解、把握和学会分析诗歌的创作技巧。

5、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去品读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调动同学们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去品读杜甫的诗歌中忧国忧民的情怀。

六、教学内容

通过对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的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解读能力。并纵观杜甫一生的人生历程,把握和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七、教学手段

朗读朗诵、平等交流、合作探讨

八、教学环节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内容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在我们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对五言律诗或者杜甫都有哪些了解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以前学过的知识,开启你们的思维,想想以前都学过哪些五言律诗,这些律诗大概意境是怎样的,有怎样的艺术特点?思考两分钟,我请同学来说一下。

设计目的: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回答可以反馈出很多信息,包括他们对五言律诗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对杜甫一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状况和诗歌写作风格思想及特点的掌握程度;看看学生对诗歌意境和艺术特点的理解;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思维状况等等。我们都可以从这些方面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这对于使接下来教学有效高效有极大的帮助。

(二)全诗赏析

1、诗歌朗读

(1)同学们,请打开课本 页,大声地齐读一遍《春夜喜雨》。 设计目的:通过这遍朗读,可以让同学们先熟悉熟悉诗歌,把陌生的字词先纠正。这是阅读的最初目的。

(2)同学们读得很好,声音很洪亮。同学们,我们知道古代诗歌的韵律极强,朗朗上口,而且意境悠远,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诗歌。待会老师请同学们起来朗读。

教学设计目的:让学生更加熟悉这是诗歌,并培养学生对诗歌韵律的体会,在反复的朗读中背诵这首诗歌,并在阅读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师:好了,时间到了。既然同学们已经朗读并仔细地阅读了杜甫的这首诗歌了。那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诗歌的写作的对象是什么?

生:春雨 师:创作时间呢? 生:夜晚

师:那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喜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啊? 生:标题

师:很好。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观察能力非常很好。我们在赏析一首诗歌时首先要注意这首诗歌的标题。我们从诗歌的标题中会得到很多有助于诗歌赏析的信息。就像杜甫的这首《春雨喜雨》一样,我们从“春夜喜雨”几个字中就能得出作者创作的对象、时间以及基本情感。所以以后同学们拿到一首诗歌进行赏析时,首先要看诗歌的标题,从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得出许多有用的信息。同学们知道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师:好了,我们在了解了这首诗歌的写作对象和创作时间以及作者的基本情感基调之后。那老师想问问有同学知道杜甫创作这首诗歌时的背景吗?或者同学们猜想一下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和心情吧!有没有同学愿意说一下。

生:。。。。(学生的回答)

设计目的:让同学们在知识积累上调动知识,从诗歌中去寻找到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并且可以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和想象力。同时也锻炼他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并且在点评学生回答得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渗入作者创作此诗的时代背景。这样就不会死板,不会中规中矩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这样就让课堂更加活跃而有趣。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和语文功老师非常佩服。同学们都知道杜甫创作的对象是夜晚中春雨,基本情感基调是喜悦的心情。那老师想问问同学们读懂了杜甫笔下的这场春雨吗?这场春雨有什么特点?诗人写这场春雨运用了哪些手法?同学们认为哪些字词使用得比较好,说说理由。同学们可以和前后的同学5~6人一组相互讨论一下。等一下以小组的形式汇报你们讨论的结果。好了,开始吧!(此时,给出ppt《春夜喜雨》全诗,并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走下讲台去看看学生参与的情况)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设计目的:增发挥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同学们相互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找到答案。

生: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从标题可以得出诗人写作的对象是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整首诗的意境淡雅,意蕴清幽。 师:这位同学的感悟和概括能力很好,总结了此时的修辞手法为拟人,对象是春雨,作者的心情是极其喜悦的。嗯,很好,很不错。那其他同学有别的想法吗?

生:《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赞美之情。我认为 “好”统领全诗,用得很好。首先,“好”字含情,盛赞春雨。“知时节”将春雨拟人化,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颔联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写春雨的到来。在苍茫的夜晚,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无私奉献。尾联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

师:很好,分析得很透彻。这个同学认为“好”字用得好,既是将春雨拟人化,又是对春雨的赞扬。其他同学还有别的观点和看法吗?

生:老师,我认为这首诗前两句写雨适时而降,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三、四两句写雨的“发生”,其中“潜”、“润”、“细”等词语道出了雨的特点;

五、六两句写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最后两句仍扣“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红湿”、“花重”,体物可谓细腻至极。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这就写出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师:嗯,很好,思维很活跃很细腻。确实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描写得细腻、动人。诗的情节从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绘,由耳闻到目睹,自当晚到次晨,结构谨严,用词讲究。因此将颇为难写的夜雨景色,却写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天气息。这首诗题虽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诗不露喜字,却又始终充满喜意。显然,诗人这种感情的产生绝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而有其现实基础.据史书记载,在他写作此诗的前一年,京畿一带就有严重灾荒,\"米斗至七千钱,人相食\"(《资治通鉴·唐纪》)。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所以我们结合大背景就可以体会到杜甫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推荐第10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六年级(上册)第101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

2、领略《春夜喜雨》中的诗情画意。

3、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3、学会收集经典诗句并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联想品析诗歌.

2、促进学生多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做有素质的人,激发学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歌,激发探究诗歌的兴趣

1、开心交流

2、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也学过不少诗歌呢?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当我们望着高挂下来的瀑布时,会情不自禁吟诵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当我们回忆起浓浓的母爱时,就会自然地想起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3、再考考大家(出示图片让学生说出相应的诗句)看来难不倒大家呀。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诗歌的海洋里畅游 拾贝吧!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新诗。(板书:春夜喜雨)齐读课题,理解题意。

二、赏析诗歌, 师:那诗人眼中的春雨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1页,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看这首诗,(出示全诗)它和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什么不同?板书:五律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板书杜甫)对这位诗人你有什么了解?生说后(出示杜甫简介)生自由读。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个别读,(出示诗的节奏)分组读,齐读。同学们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真棒! 师:请同学们再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 生:喜。(板书喜)喜就是什么心情?杜甫因什么而喜? 那杜甫为什么因为这场雨而喜呢?这场雨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

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

一、二两句)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 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 (板书:知时节) 师: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奇怪哦!这春雨其实是想下就下了,在诗人眼里,怎么就变成了春雨知道时节了呢!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我们的心,来得及时,善解人意。春雨就像我们的朋友”“就像我们(亲人)”“就像我们的。。。

这真是一场好雨! 怎能不令人欣喜呢?(生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读得真好!我听出了其中的喜。

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出示

3、4句)齐读,谁来说?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 (“潜”)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 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

师:是呀,春雨就是这样无私、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感情读

3、4句。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欣喜,又感激呀。感情朗读

三、四句吧。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

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情景? 师:你从哪个字词体会到喜了呢?

生:野径云俱黑。(说明雨继续下。下个够,是一场透雨。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 物多高兴呀!诗人望着这(板书(雨意浓)夜晚心中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

七、八两句) (全班齐读)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生说意思) 能用一个词形容吗?

那诗中是用哪个字来形容这样的景象的? “红”和“重” 师:为什么?

生:“红”写的是花;“重”写出花儿有了雨的滋润,非常饱满的样子。

师:非常正确!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 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山上的树木呢? 那大自然的一切呢?(用诗句回答)

师: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板书:春色美)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全班齐读)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全班齐读全诗)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 (全班齐读全诗)

三、拓展、总结1 同学们,优美的诗词往往具有非常强的韵律感,可以谱成很动听的曲子,好,咱们来欣赏欣赏吧。(升华诗情画意)播放古诗新唱。

2、在咱们学过的古诗词里,还有很多写雨的诗句,比如 还是好多描写春天的诗,能展示收集到描写春天的诗吗?号称“诗圣”的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展示)四人小组交流收集的诗歌。

3、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诗的海洋里慧眼拾贝,让我们满载而归。让我们以这次活动为起步,今后在诗海中走得更远,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更大的乐趣!

第11篇: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杜甫。

师: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绝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出示全诗)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诗,它属于哪一类?律诗。 师:几言律诗?五言律诗。

师:要学其诗,先知其人。让我们走近杜甫,初步了解其人其诗。

• (出示杜甫的简介)(生读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 诗圣。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师: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我们学习古诗时一定要多读。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韵味,并根据注释,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出示全诗) 师:谁愿意读一读这首诗?

师:声音响亮,读出了节奏,有自己的韵味,非常好!但是有一个字音没有读准,谁听出来了?“花重锦官城”中的“重”字应该读“zhònɡ”。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然后选择正确的读音。 师:知道应该读什么音了吗?应该读“zhònɡ”。

师:达到了老师提出的读书要求,真棒!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师:请同学们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喜。 师:诗人因何而喜?因这场春雨而喜。 (板书:雨)

师:那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生:春雨能滋润大地。

生:春雨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生:春雨过后,我们能看到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其实,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无所谓喜与不喜,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因此,同是写雨,作者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

(出示杜牧的《清明》)  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师: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很悲伤。

师:那么,我们可以说诗人因雨而悲。 (出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诗人非常思念亲人。思念他的妻子。这首诗是他写给妻子的。

师:是啊,诗人思念妻子,却不能回家,他因雨而思,因雨而愁,因雨而苦。那杜甫为何因雨而喜呢?当时,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师:是的,他喜!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师:他更喜!如果说前者是小“喜”,那后者就是大“喜”!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吧。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配乐朗读)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请大家一起朗读这首诗,把作者的喜悦之情表达出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明其意,知其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其字,悟其境。 (出示

一、二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诗?

师:同学们,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好。 (板书:好)

师:春雨好在什么地方?它好像知道春天来了一样。 师:能用诗中的句子告诉我们吗?它知时节。 (板书:知时节)

师:雨本无知,作者却说它“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把雨拟人化,变无知为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 师:“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 生:到了春天,雨就下起来了。

师: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个字?知。

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

师: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呀。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谁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

师:我听出了其中的喜。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一起朗读这两句诗吧。 (出示

三、四两句)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朗读

三、四两句)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很有韵味,美中不足的是有个字音读得不准。大家听出来了吗?“潜”应该读第二声。 师:非常好!请大家看屏幕,诗的前两句点明了“春”和“雨”,这两句点明了诗题中的哪个字?夜。 师:它不但点了题,还进一步体现了春雨的“好”。想一想,春雨“好”在哪里?它好在可以润物。 (板书:润万物)

师:它是如何润物的?它悄悄地润物。 师: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潜”字。

师: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 生:写出春雨是在夜晚下的,别人并不知道。

师:是啊,春雨静静飘洒、不为人知。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还有描写春雨如何润物的吗?细。

师:这个“细”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写出春雨非常小。

师:正因为春雨非常小,所以它是轻轻地、柔柔地润物。一个“潜”字,一个“细”字,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可见,这两个字是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而来。我们知道,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但有没有例外?

师:什么时候?大家想一想,春天倒春寒的时候,是和风细雨吗? 生:(恍然大悟)不是!好大的风,好冷!

师:伴随狂风而来的雨自然下得非常凶猛。如果伴随冷风而来呢,雨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雪。

师:这样的雨能润物吗?

师:它不但不能润物,反而会损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才是真正的润物好雨。(出示口语表达练习1)

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知时节的春雨,你有什么愿望和想法?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滋润大地上的万物。 师:谢谢你!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让田里的庄稼快快生长。 师:太好啦!

生:假如我是知时节的春雨,我会带给人们丰收。

师:这样的春雨,人们怎么会不喜欢呢?假如你是一棵小树苗,你会对春雨说什么? (出示口语表达练习2) 生:谢谢你,春雨,是你让我茁壮成长。 生:春雨,你真好!

生:春雨,你终于来了,我太高兴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中,我知道大家对于这场知时节、能润物的好雨是既有欣喜,更有感激。那我们应该怎样朗读这两句诗呢?

生:要读得轻一点,慢一点。

师:对,这样才能体现“潜”和“细”的特点。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

三、四两句)

师:读出了味道!我们一起朗读

三、四两句吧。生:(全班齐读)

师: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 (出示

五、六两句)

师:请男同学齐读

五、六两句。

师:这两句写的什么情景?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

师:谁能描写一下?由于下雨,天上满是乌云,小路上一片漆黑,只看得见江上渔船里的烛光。 师: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

师: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视觉。师:对,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野径云俱黑。

师:此时真的是一片漆黑吗?不是。 师:还有什么?还有船上的烛光。

师:这一点光象征着诗人心头升起的希望。他相信春雨绵绵不断,能彻底地滋润干涸的大地,所以,诗人用“俱黑”对“独明”。这一鲜明的对比,既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又富有诗情画意。同学们,这幅画面美吗?美! 师:你们能美美地读一读吗?能! 师:谁来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但语速稍快) 师:谁能比他读得更好?

生:(有感情地朗读,重音、语速处理比较恰当) 师:我感受到了那种意境美,谢谢你! (出示

七、八两句)

师: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这两句吧。 师:“晓”是什么意思?早晨。 师:到早晨了吗?没有。

师:那么这两句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想象之景。

师: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吗? 花团锦簇。万紫千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春意盎然。

师:同学们,这两句没有写雨,却写花的美丽,是不是诗人离题了?没有离题。

师:你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两句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好。由于雨的滋润,花儿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同学们,这两句诗中,你认为作者哪两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 师:这里的“红”不是指颜色,而是代指“花”。大家想一想,这个“重”字和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照应?“细”字。

师: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还有哪个字用得特别贴切、生动?“湿”字。

师:它写出了什么?它写出了花朵带雨时的样子。

师: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请同学们展开联想,此时,田里的禾苗是什么样子?一定更有精神了! 师:山上的树木呢?一定都长高了! 师:那大自然的一切呢?肯定更美了! 师:同学们,作者借助想象,描绘了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自己对这场好雨的由衷赞美,以及无比喜悦的心情,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

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

师:诗人一生历经磨难,饱经战乱流离之苦,如今,他终于定居成都。面对绵绵春雨,想到难得的安宁生活,他怎能不万分欣喜,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知时节的好雨悄悄地、轻柔地滋润着大地。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锦官城一片万紫千红的美好春景,他怎能不喜上眉梢,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春雨恩泽万物,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命运。面对绵绵春雨,想到它将带给人们期盼已久的丰收,他怎能不万分激动,不由得赞叹——(全班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不着痕迹,所以使人读之悠然神往,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出示四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这四首描写春天的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自由朗读) 师:请大家一起朗读这四首诗。

第12篇:《春夜喜雨》读后感(1200字)作文

精选作文:《春夜喜雨》读后感(1200字)作文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六年级:吴韦伟 篇1:《家》-读后感

黑色的雪夜„„黑漆漆的门伫立在寒风中。像瘦口一样大开着,吞噬着无尽的黑暗„„

你可曾想到旁边公馆里梅的心思?可曾想到她与觉新那段凄凄楚楚的感情?“日日思君不见君”的心情,何等悲凉?两人相见,却不能嘘寒问暖,而是含泪转身,扭头离去,不容得叙叙旧情,就因惧怕周围公子太太的诽谤。由于苦苦相思,知道自己永不能与觉新在一起,梅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即使有钰,旧情依旧牵引在她心头。哭干了泪,却又要慢慢的吞咽旧礼教的恶果,“此情无计可消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终于吃不消,亭亭的梅闭上了美丽的眼睛。撕心裂肺的哭声终究没有唤醒她,钱太太的悔恨没能将时光倒转。一个无辜的牺牲,没几天便被人用欢声替代了罢。还曾有谁记起呢?

你可曾记得鸣凤惨淡的哭声?可曾记得她最后一次来找觉慧时的样子——“极力忍住泪”、“声音异常凄惨”?可曾记得她抱着周氏的腿哭的昏天黑地?也许,鸣凤只是一个女佣,但她有尊严,有人格!她宁死也要维护自己的清白,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但又有谁会听她的话呢?曾经觉慧与她的那段往事真真切切成了往事,一个女卑怎么可以和公子少爷相提并论呢?这样一个刚烈的女子,却换不来旧社会统治者的半点同情,冷若冰霜的心,少爷少奶奶们除了觉慧还有谁会考虑到鸣凤呢?正如作者所说的——要为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是掉了青春的青年!这样一个纯洁的女子,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就这样以一个宁可投湖自杀也不屈服的背影,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怀想。

还有觉慧。接受了“新思潮”的影响下的觉慧,显得独树一帜,他同情底层的工作者(如鸣凤),他向往自由平等,而不是像觉新一样对一切都懦怯顺从,他

总是有很多的主意,他看到了旧社会的黑暗本质,唯有他,敢于反抗封建统治,在那样一个旧社会里,他觉醒了,“叛逆”了,是新青年中的一个,没有做一个时代的落伍者,而是做了一名开拓者。爽朗的性格,让他不会像大哥那样矜持,充满矛盾,又不会像梅一样多愁善感。他向往自由,敢于创新,大胆争取个性解放。他似乎什么都不怕,不懦弱,不胆怯,不肯服从,有自己的思想。我敬佩他,佩服他的骨气。这样的青年在当时真的是不可多得!陈腐的文化和嘈杂的社会没有玷污他的双眼,他有自己的打算,有对社会的新认识!

从《家》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当时旧社会的腐败与黑暗,男女交往的不平等,和所谓封建伦理“孝“道的熏染,这一切都加强了悲剧的氛围。

这一部传奇的着作,给予了我震撼,和对社会的感慨,还有对现在这难能可贵的和谐世风有了更深的了解。

篇2:读后感作文 读《复新中华,从我做起》有感

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是革命先辈用热血与身躯换来了今天的和平、安宁,所以我们更要珍惜现在的来之不易的生活。

还记得我们中国的圆明园被八国联军入侵,他们把能拿走的都拿走,不能拿走的用火烧了,让以前那个世界上最富丽堂皇的圆明园瞬间变成了一堆废墟,一片瓦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有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日本人在南京进行的大屠杀,还有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如果不是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一心为中国,他们是那么以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那顽强不屈的信念,打败了帝国主义,把帝国主义者赶出中国。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把祖国建设好,是中国从此昌盛,富强起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肩负着跨越世纪历史的使命。

我们要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未来,热爱那些那些烈士用热血和身躯换来的大好河山,祖国领土不能丢,不能被分裂侵占。历史的书面还在不停的翻动,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只有我们开得更艳丽,祖国才会更美丽。

让我们一起努力,振兴中华!

安汾寨小学六(2)班

朱丽芬

篇3:读后感作文

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日本著名小说《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

子写的。

小豆豆在原来的学校总是捣乱,一会儿叫路人过来,一会儿叫燕子飞,总是搞得不得安

宁。但是,自从小豆豆来到巴学院,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讲。可她但顽皮依

然不改,有一次,小豆豆准备回家时,看到一张报纸,她后退几步,飞奔到报纸前面,用力

踩下去,“扑通”,小豆豆一下子掉了下去,原来这儿是掏粪口,掏粪人员有事出去了,为

了不让臭味散发出去,掏粪人员用报纸盖上了,妈妈见了,又好气又好笑。小豆豆说:“我以后绝对不会踩报纸了。”那么说,除了报纸,她还会踩其它东西了?妈妈在心里这么问自

己。小豆豆在巴学院勤奋好学,这都归功于小林作宗校长可以设计出这么好的学校。巴学院

一共有五十多人,一个年级才八九个人。另外,巴学院还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泡温泉,

游泳,散步??在巴学院里,小豆豆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小学生。可是,巴学院被美国轰炸了,小林校长决定再建立一所学校。

我要向小豆豆刻苦学习学习,小豆豆,你真棒。我希望世界上有巴学院,因为小林校长理解孩子,他教育方式好,他还有一颗博爱,宽容,仁慈的心,小林校长能不被孩子们喜欢吗? 看《学雷锋—做个有道德的人》的读后感

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像雷锋一样无私奉献的人,当我看了《学雷锋—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也被雷锋的行为所感动。因此,我也要学习雷锋叔叔乐天助人的公德心。

我每天在学校读书时,总会看见

二、四个义务工在校门口打扫卫生,手臂上有一个红红的东西,上面写着“义务工”三个字。原来义务工那么伟大呀!

星期日的下午,我打算去公园玩的,然后走马路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婆婆,手上拿着拐杖,好象行走有一点困难。这个时候我想到雷锋叔叔所以就前去帮老婆婆扶着过马路,过了马路,老婆婆十分感谢说道:“谢谢你小孩,帮我扶过马路。”我就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过了马路,我遇见一位老爷爷,他好象很需要钱,显得一付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前去看一看,原来他们全家就剩下他一个人活着了。现在生活困难,只剩下一张留下纪念的全家福了,在想家或者饥饿的

时候就拿出来看看。我就拿出了身上的几十元钱给他,希望他不要挨饿。

想着老婆婆与老爷爷感激的眼神,我相信:“只要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加温暖。”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这是一个爱学习的小姑娘,她就是海伦凯勒。

一天,这小小的女孩忽然生了一场重病,等到她的烧退了过后,她因为眼睛受不了那强烈的光,所以就一直闭着眼睛,直到有一天,她睁开了眼睛,发现自己完全看不见了的时候,她心理惊恐万分。这件事,当初家里并没有人发现,但后来慢慢发现她的耳朵也听不到声音了,嘴巴也讲不出话来了,家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很是着急。他们带着她看了很多人,最后他们把她带到了一个叫莎莉文的小姐那里。。。。。。从那开始,海伦凯勒慢慢感觉到了新的生活的开始,体会到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事。。。。。。海伦凯勒的愿望就是能到哈佛大学进行学习,经过努力和莎莉文的帮助下,她后来终于成为了一名哈佛大学的优秀学生。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写的最后一段: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看的见了,听的见了,会讲话了,我

下页 余下全文篇4:《家》读后感 《家》读后感

文新院09级1班 邓旭 090101005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

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响,一方面在社会上积极参加宣传革命思想的学生运动,一方面在家庭内部和封建势力、封建礼教展开勇猛的战斗,最后,真正敲响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丧钟。

此外《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其实,巴金写觉新、觉民、觉慧是想体现三种不同的性格,他写梅琴、瑞玉、鸣风,也是想体现那个年代,不同的女人、不同的思想,但都是同样的约束和封建。鸣风倒没什么原形,只是灵感来自于巴金家后来一个叫翠环的丫头,寄饭在他们家,当有一个远房亲戚要取她去做小老婆,被她严词拒绝,后来她快乐的嫁给一个农夫,虽然很贫穷,但只有无价的快乐和幸福。鸣凤是从这迸发出的灵感从而塑造了这人物,由于封建礼节约束,湖水成了她的最终归宿,这是一个悲剧,也是美好的结局,没有屈服,而是自已选择归宿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个年代来说。而最后出嫁的婉儿,也是这场悲剧是一个替代品。

总而言之,《家》以20年代初期中国内地城市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的写出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通过以觉慧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与高老爷为代表的封建腐朽势力的激烈斗争,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和家族制度的腐败和黑暗,控诉和揭示了大家族和旧礼教、旧道德的罪恶以及吃人本质,并揭示了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同时,作品还义极大的激情歌颂了青年只是分子的觉醒、抗争以及他们宇罪恶的封建家族的决裂。

第13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导入: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出色的诗人。其中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歌时期那莫过于唐朝,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几言? 明确: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哪位同学能根据你的预习来填空?(出示课件2)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

径 润

2、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朗读《春夜喜雨》。(出示课件3)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那作者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问: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杜甫曾离开长安回陕西探亲,却不料爆发战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 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 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喜。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课件出示5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是“好”字。(板书好)好在何处?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我们接着看第二联 (出示课件6)

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

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是怎样来的呢?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板书潜)“潜”是什么意思?什么修辞?还是拟人。

随着春风悄悄地进入夜中,怎样的滋润万物? 细细地滋润万物。(板书细)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诗人用”潜”字写春雨静静飘洒的情景;用”细”字写出春雨轻柔润物的情景;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 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板书听觉)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有什么功能?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下面我们接着往下看。出示课件7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当然有关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

从视角的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板书视觉)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板书)云的黑。

4、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联。出示课件8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

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上句用了一个“湿”字,(板书湿)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板书重)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于是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喜.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5、现在你知道这首诗的内容了吗? 哪位同学试着再来说一说?

三、现在我们知道了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 “喜”字统摄全篇,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下面我们带着作者喜悦的心情和对丰收的希望,闭上眼睛,一起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四、这节课就给大家上到这里,课下大家试着默写这首诗.并且搜集积累有关描写春雨得诗句,并与同学交流.

附: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律)

杜甫

雨(好)

喜 拟人

“潜”、“细” 听觉

第14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在了解作者写作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诗词的含义。

2.领会诗词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

3.学习诗词语言运用的技巧。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分析、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向学生介绍一些作者写作本诗词的历史背景和生活环境,便于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春夜喜雨》的语句,领会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特点以及这首诗中诗人写作情感思路 教学难点

准确把握本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走进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他为“诗圣”。他的诗在文学史上享有“诗史”的盛誉。杜甫的诗歌流传下来的有一千四百余首。他的诗歌,题材非常广泛,许多诗歌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描写了受压迫受剥削的下层人民的生活处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情。他也写了许多描绘祖国山河景物、写景抒情的诗。 本诗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杜甫定居成都,建起草堂时写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描写春夜降雨,滋润万物,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3.指定学生朗读诗篇。

要求读音正确,注意节奏

(一)生字注音

雨(yǔ

) 潜(qián ) 润(rùn

) 重(zhòng )

锦(jǐn ) 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

1.解题:这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提问:同学们看题目,题目中那个字体现作者思想感情? 答:“喜“字

那作者因何而喜?因雨而来。

(1)杜甫曾离开长安回陕西探亲,却不料爆发战乱,她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应饱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逸之后喜悦心情。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获的歉雨丰;杜甫是一位关心农民疾苦的人们诗人,这首诗是显示他的这种纯朴的爱国爱民思想。 2重点词语理解

乃:就,于是。潜:暗暗的,悄悄的。野径:乡间小路。发生:促发植物生长。 润物:是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俱:全,都。

晓:早晨。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而显得饱满和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国管理锦之官驻地,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本诗大意:雨仿佛知晓人们的心思,在最需要的时候悄然来临。到了春天需要雨的时候,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地降临大地,如丝如缕,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点渔火若隐若显。等到天明,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二).指导学生看注解,分析句意 ①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什么

开头两句是总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开头就用“好”字来赞美雨,并把它拟人化,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当春乃发生”,好在“润物”。一个“好”字,表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②第

三、四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特点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物,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上句写春雨伴随着和风在夜间悄悄到来;下句是写春雨对万物的滋润作用,“细无声”既呼应上句“潜入夜”,又与首句“好雨”和诗题中的“喜雨”相呼应。 ③第

五、六句写什么?

这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下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野径天空黑云密布,江船上灯火明;“火独明”则他物不见,说明江面上也布满了黑云,雨意正浓。 ④最后两句写什么?

最后两句从想象的角度,写雨后的景色:“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清晨雨晴,朝阳升起,经过一夜春雨滋润,花朵绽开,花枝低垂,锦官城的春色更浓。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 本首诗写作思路

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而当春雨飘然降临的时候,诗人更是惊喜不已,甚至卧床静听,彻底夜难眠,迫切希望它下过痛快,唯恐其忽然中止,于是轻手轻脚,推门远眺,静观无边黑夜的茫茫春雨,看到繁密飘洒的春雨,作者又惊喜地联想到第二天锦官城满城春色。诗歌意在盛赞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这份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逼真,曲折有致,这不能不令人惊叹杜甫洞幽显微,体物察情的艺术功力。

(三)把握诗歌中 “好雨”的具体表现: “知时节”写出其充满灵性,了解人们心思; “乃发生”写出其来得适时,如期而至;

“潜入夜”写出其来而无声,不影响人白天劳作,不惊扰人良宵佳梦; “润物”写出春风化雨,滋润大地;“细无声”写出和风细雨,默默无闻。

感受作者的情感倾向:

“春夜喜雨”,“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四)《春夜喜雨》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作者抓住春天细雨濛 濛的特点,对春夜雨景作了细腻的描绘,在写景中抒发了喜悦之情。

1拟人化手法。作者把春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适应客观需要,因而称赞它是“好雨”、“喜雨”。

2.诗人讲究炼字、炼句,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像诗中的“知”、“潜”、“细”、“重”等字对事物特征作了形象的概括。

(五)小结

《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春夜喜雨”,的“喜”是诗歌情感基调,最直接点出在这美好春天,作者对这场春雨的喜爱之情;前两联作者对雨的评价和尾联中,作者想象出雨后锦官城红花沾雨的美好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赞美之情,确实令人“喜”上眉头。

(六)布置作业 1.诵读、默写《春夜喜雨》

2.完成课后的作业。

第15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大冶四小

景方方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学习诗歌,关键在于学习诗歌方法的掌握,达到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教材分析:《春夜喜雨》这首诗抓住春雨的“细”的特点展开描写。本诗作于公元761年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当春雨来临之际,杜甫欣喜非常,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教学目的:

1、熟读及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词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3、体会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自由诵读)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 师:说到雨,你看过怎样的雨?雨是一种极其平常的自然之景,本来没有什么情感,可进入诗中就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依托。

2 师:在诗人杜甫的眼里,他看到的又会是一场怎样的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3 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作者。

4 请生读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出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预设)春雨 好雨 夜雨 喜雨

二、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味。

1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师配乐范读

3 师:古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

生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读出意境

1、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许多诗词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打开课本,借助注释,和赏析材料。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2、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3、师生交流。(随机朗读) (随机板书:赞--听--看--想)

4、师:赞了听,听了看,看了又想,怎不让人欣喜若狂呢?诗人从多个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场及时雨。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字值得我们品味。 5.论诗句,品诗情。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这两个字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四、人诗合一

1 师: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诗人如此欣喜?

2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1) 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饱经战乱之苦的杜甫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在成都定居,过上安稳的日子,他能不喜吗?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他看到绵绵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他能不喜吗?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3 师: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为民而喜。

4 师:再次吟诵,读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生读-- 好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那从天而降的喜雨,他不禁即兴吟诵道-- (指导背诵)

5、师: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足见诗人的匠心独运。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尤其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两句,不仅用字精妙,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齐读)

五、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却无从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飘泊潦倒。读他的诗总有一种郁闷沉重之感。而像《春夜喜雨》这样欢快的诗少之又少。杜甫诗中有两首”快”诗,另一首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板书设计: 春 夜 喜 雨 (唐)杜甫 赞--听--看--想

因雨而喜 为民而喜

第16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感情,入境有感情朗诵。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生喜欢)那你们喜欢春天的雨吗?为什么?那这节课我们跟随杜甫一起走进春天,去享受春雨的滋润吧!板书课题。

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第17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全诗,注意节奏,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抓关键字,疏通诗歌大意。

3、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诗文。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难点:理解诗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自主

合作

尝试

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切入课题

好了现在我们开始上课,在上新课之前,我首先提问一下,我们前面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里有这样的一段话,“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有哪位同学给我接上背,嗯,很好,看来咱们班的学生就是不一般,这位同学背的是这么清晰流利,字正腔圆。朱自清《春》里的这段话很富有诗意,它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画面,同学们说它叫什么(回答:春雨图)是的,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学一首真正写春雨的诗,让我们”轻叩诗歌大门,感受经典魅力“。出示课件 1

二、理解诗题

点画诗眼

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2同学们从刚才的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变化,是一个比一个多一个字,还是。。。。我们来读一下:雨-----春雨------春夜雨-------春夜喜雨,同学们发现哪一个题目最好,为什么呢,我们在读前面三个题目的时候,发现一个比一个让我们了解到的信息越来越多,但前面三个只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而唯独第四个题目加进去了一个“喜”字,则一下子让题目有了灵气,由直接是对“雨”的陈述变成了作者情感的流露。出示课件 3

三、诵读诗文 体味韵律(诵读分为老师范读出示课件4和 5 学生诵读

个体诵读)下面请同学们找到导学案上的预习导学一,我们来听范读,要求学生在听读的时候听准字音、注意节奏,并在导学案中用“/”分隔号标出朗读节奏。,(出示课件 6),检查学生节奏划分的情况, 然后叫学生单独朗读,指正错误,注意的字有

锦 再全班齐读。

四、疏通文意 ,感悟意境(出示课件 7)同学们,通过读我们感受了这首诗的韵律之美,那当然下来我们还要感悟这首诗的意境之美,理解诗文的含义,怎么理解呢?其要求是:抓关键字,理解诗意,了解导学案上加粗字的解释,理解诗文意境,并写在导学案上相应的诗文下面。)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好了,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首诗的大概内容,通过理解我们感悟了这首诗的意境之美,在此老师有一些问题想和同学们共同讨论。

(问这首诗的体裁)

五、互动质疑、品味精彩出示课件 8

首联: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体评价? “好”,一个”好”字既是作者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出作者欣喜的心情.(板书:首联:拟人---评雨盼)

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诗人用”潜”字写春雨静静飘洒的情景;用”细”字写出春雨轻柔润物的情景;形象的写出春雨随着和风在夜间悄然而来,无声的滋润万物的自然景象.(板书:颔联:听觉---听雨)

颈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春雨中的夜色.描绘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 (板书 颈联:视觉----看雨 )

尾联:借助想象描绘雨后的春色,创造出一个清新绚丽美妙的新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喜.板书 尾联:想象----想雨 )

同学们,通过我们上面对这首诗的共同讨论,我们明白了 ( 出示课件 9)

六、主题归纳

书写板书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表现作者因雨下得及时而喜悦的心情.赞美了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板书 四联合起来:喜雨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这场春雨情有独钟,喜爱有加呢?请学生读导学案上的背景介绍,所以作者才在题目中刻意的加进去一“喜”字来达到统摄全篇的目的。 可是 ,在这儿老师便有了疑问。出示课件 10。

七、质疑问难,交流讨论

1、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诗。全诗八句,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请问:诗题中“喜”字,在四联中是怎样体现的?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喜欢今夜的春雨呢? 幻灯片展示喜的内容 出示课件 11 春雨及时,善解人意,喜。 春雨夜至,不扰人而滋润万物,喜。 春雨下得透彻,喜。

经春雨滋润后,花色更艳,喜。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百花园中一枝秀丽的奇葩,我们应该多学一些中国的诗歌,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这堂课到底有没有收获呢?我们当堂检测一下,请看大屏幕:

八、(当堂检测,展示交流)出示课件 12

1、用你们的声音读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2、仿照朱自清的散文《春》的写法将本诗改写成散文。

九、布置作业,拓展提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搜集积累有关描写雨得诗句,并与同学交流.

第18篇:春夜喜雨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

《春夜喜雨》

教学设计

学校:蒙自县第四小学 姓名:吕剑飞

时间:2011年11月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搜集关于描写雨的诗句。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导入

1、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出现过无数的诗人,他们如繁星璀璨夺目。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过:“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杜”呢?对,就是杜甫。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经学过的杜甫的诗?

2、生积极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我们知道杜甫的那么多的诗句,那你对他又了解多少呢?

4、生简介杜甫。

5、师根据幻灯作总结: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 杜少陵。也因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称为诗圣 。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悟其情。

1、出示古诗,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这首诗有几句,它属于哪一类诗?”

2、律诗有点长,但是,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一定能把它读好。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字音读正确,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诗)

3、现在请同学们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读书的风采。(指名读、推荐读,齐读)

4、真不错,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同学们能把这首诗读得不字不差,老师也要为你们喝彩了。读诗,还要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一段朗诵。(播放朗读)

5、老师认为我们六(4)班的同学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把这首诗读得和朗诵家一样优美。请同桌的同学互相读读。

6、指名读,分组读,赛读。

三、悟其情

1、请同学们看看诗题,这四个字中,哪 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喜)

2、“喜”字是什么意思呢?

3‘让我们来看看甲骨文的“喜”字,(师讲解)从“喜”字的甲骨文来看,高兴的程度怎样?你能用一些词语来说吗?(预设:喜气洋洋、欣喜若狂、喜不自胜)

4、诗人因何而喜?下雨了,诗人为何这样高兴呢?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5、杜甫为百姓所受的苦而心痛,此时,绵绵的春雨随风而至,他的心中真是欣喜若狂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他的心情吧!(齐读)

四、品其字,悟其境

1、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可是,当我们来到 田野里,看到干涸的禾苗,你的心情怎样?此时 ,你最大的愿望 是什么?(生说)春雨听懂人们的愿望了吗?(齐读

一、二句)

2、品读

一、二句

(1)出示

一、二句,指名读。

(2)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评价?(好)

(3)春雨好在哪里?(知时节:春雨知道什么?觉得知字用得怎样?)

(4)“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这一句迎合了第一句中的哪 个字?

(5)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而春雨多么善解人意啊,在这个时候飘飘洒洒地下起来。同学们,这是好雨吗?它不但是好雨,还是和人们心有灵犀,不点都通的神雨啊。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欣喜表达出来吧。

3、出示

三、四句

(1)春雨好在知时节,还好在哪呢?我们来

三、四句中来品味品味。(女生读)

(2)春雨好在“润物”,怎么滋润万物的呢?(悄悄地,轻轻地)

(3)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悄无声息)表现了春雨的什么特点?(无私奉献)夜晚,春雨悄悄地随风潜入,不惊动任何人,默默地滋润万物,是不是好雨啊?

(4)春雨还有什么特点呢?(细)细细的春雨什么样呢?我们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中来感受感受。(出示幻灯) (5)想像:假如你是干涸的禾苗,受到春雨的滋润,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是含苞欲放的花朵,受到春雨的滋润,你会说什么?

假如你是饱受旱灾之苦的百姓,看到绵绵的春雨,你会说什么? (6)千言万语,都汇聚成哪一个字?(喜)让我们带着喜不自胜的心情,再来读读这两句诗。

4、出示

五、六句。

(1)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男生读)

(2)这两句写了什么?(生描述雨中的情景)

(3)这两句直接写雨了吗?(没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春雨夜景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三、四两句,作者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雨的润物无声,那这两句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视觉)

(4)作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雨意正浓。诗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云俱黑)黑黑的云层,预示着干涸的万物将得到彻底的滋润,作者的心里能不喜吗?

(5)诗人举目远眺,看到了什么?(灯火)这一点点灯火,在漆黑的夜晚是多么明亮啊!它就是作者心头升起的希望啊!作者希望什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6)这样的画面,在作者的眼中是多么的美啊!我们来美美地读读这两句。

5、教学

七、八句。

(1)看到今夜雨意正浓,诗人想到明早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情景呢?我们齐读

七、八句。

(2)能用一个词语描绘描绘吗?(姹紫嫣红、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这么多的词语,这么美的景象,作者把它浓缩成一个字——重。觉得这个重字用得怎样?这就是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3)明日的锦官城能这么美,是因为什么啊?你从哪个字感受到的?(湿) (4)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象,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请同学们看看,雨后,山上的植物怎么样?田里的禾苗怎么样?百姓的心情怎样?

(5)想到这一切,作者的心情怎样?他不由得吟诵“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五、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采用抓重点字,品读诗句的方法,学习了这首诗,感受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全篇无一个喜字,却处处洋溢着喜庆。可见诗人匠心独运。特别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不公用字精妙,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历来变人们所舍弃 。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齐读全诗)

六、拓展

雨,是大自然中的小精灵,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杜甫笔下的雨,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而杜牧笔下的雨,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请同学们读读《清明》一诗。带着悲伤的感情,我们来读读这首诗。你从李商隐笔下的雨,又读出了他怎样的感情?带着思念的愁苦,我们来齐读一遍《夜雨寄北》。

七、活动建议

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开展下面一些活动。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你们会有很大的收获。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第19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并能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2. 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本诗。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体会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品格,并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欣赏雨景,雨声。师: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还看过怎样的雨? 2 师:在诗人杜甫的眼里,又看到一场怎样的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学习一首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3 板书课题及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交流杜甫的资料) 4 请生读题--师:从题目中你读出了什么?

5过渡:几百年来,此诗妇孺皆能成诵,成为描写雨景的名篇,为什么人们最喜欢这首诗呢?让我们先来读一读吧。

(策略说明:通过让学生观看雨景,听听雨声,开门见山地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为下面古诗文的学习渲染环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整堂课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 读古诗,读正确,读出韵味。

1 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学生练习2 师配乐范读

3 师:古诗不光要读正确,还要读得有节奏,有韵味。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吟诗的方法。有兴趣吗?

4 复习近平仄规律。四声调-→古诗中的平声、仄声-→平长仄短规律 5 生尝试说诗句的平仄规律。 (学生练习) 生试读、指名读。 6 师:相信你们也能读好整首诗。 齐读。

(策略说明:通过知音、明意、悟情三步学习阶梯的构建,使学生在多次与文本接触,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层次,读出情致。回归语文简单教学本位。在读准古诗的停顿与平仄的处理上,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读诗的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请学生来亮亮自己的本领。致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三 读出意境

1 师: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许多诗词就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拿起你手中的材料,借助注释,认真读一读,想一想。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画面。 2 生默读。 3 师生交流。 第一联

(1)师: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好在何处? (板书盼)

(2)“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 第二联

(1)第二联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夜”)这一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2) 春雨是怎样来的呢? 随着春风悄悄地进入夜中,怎样的滋润万物? 细细地滋润万物。(板书听) 第三联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板书看)

(2)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 第四联

(1)“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

(2)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板书想) (随机朗读)

4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雨? 盼了听,听了看,看了又想,怎不让人欣喜若狂呢?作者因什么而喜? 生:因雨而喜。

5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诗人如此欣喜? (补充作者写作背景资料)

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6师:杜甫为什么而喜? 生:为民而喜。

7 师:再次吟诵,读出杜甫那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生读-- 好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面对那从天而降的喜雨,他不禁即兴吟诵道-- (指导背诵)

8师:此时你们已是人诗合一了。喜极而至的诗人此时多半还会用唱一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让我们一起静心聆听-- (播放歌曲) 师:我们也来唱一唱吧!

(策略说明:以“景”为切入点,通过听、自由读、讨论、读等方式使学生全心融入文本。通过说话练习,让学生在不断的听说活动中对于诗人所描绘的雨景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最后也能如诗人一般表达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之情。在对“好”“知”“重”等字的推敲时,让学生看图理解意思,即解决了诗文中的难点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然后,通过介绍诗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学会古诗。最后,请学生带着感受读读古诗,实现了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五 总结拓展

1拓展学习:有关描写雨的其他诗句

(策略说明: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学有所得,能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通过运用已得的方法,请学生自主解读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自己的诵读感受诗人描写春雨的精彩,体会诗文当中的语言文字,形成了感悟语言的能力,发展了思维,同时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2 布置作业:

尝试用上今天所学读古诗的方法,选择杜甫的其他作品品读品读,走近作者。 板书设计:

春 夜 喜 雨 (唐)杜甫

盼--听--看--想

因雨而喜 为民而喜

第20篇:春夜喜雨教案

《春夜喜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 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 生谈自己的感受。

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 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 师板书课题。 2.读诗题,解诗人

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的是是否真的 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 检验指导的效果。 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 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 “喜”,为什么用“喜”呢?

(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 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 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 2.自读古诗,解题眼

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 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 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 3.论诗句,品诗情。 讨论一, 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 “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 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

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 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 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 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 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

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 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

讨论二,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 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 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 讨论三,“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 轻轻的,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重, 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 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 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 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

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 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 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 (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 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 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 (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丰收有望

润物 细无声

《春夜喜雨》教学反思

古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语文材料的精华,所以从小激发学生阅读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完善品格是非常重要的。我的整个教案设计就从激趣入手,再到感悟,最后拓展。开课时,我从同学们会背的课外古诗入手。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人人争着举手背自学的古诗,这样大的展示,使学生体会到自学的快乐。 的兴趣;接着检查学生通过课外查找资料、课外阅读,培养了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在我重在感悟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读”来使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感悟。以读为主是当今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读为本”、“以讲助读”,而且对古诗的学习,更要通过朗读这一主要形式来让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认识。从而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效果较好!

自读自悟,大力提倡“以读代讲”,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书中思考、在小组中讨论、在班

春夜喜雨读后感
《春夜喜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