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查报告

社会学概论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4-06 08:35:58 来源:调查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学概论》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条件

答: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2.社会角色

答: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社会化

答: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4.社会结构

答: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文化冲突是指文化互动过程中出现的两种或多种文化激烈矛盾的状态。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往往会在价值观、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甚至对立。

答:对的,俗称文化差异。两个或多个文化背景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持不同的态度。

2.社会安全阀是社会冲突理论中用以表示社会冲突积极作用的概念,是由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的。

答:对的

3.社会群体是通过稳定而持久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如家庭、学校、工会、机关、邻里等。

答:对的

4.根据社会约束力由弱到强排列,可以得到如下排列:风俗习惯、宗教、道德、法律。

答:错 ,根据社会约束力的由弱到强排列,因该是:风俗习惯、道德、宗教、法律

5.结构性流动指由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其特点是个人原因而发生的社会流动。

答:对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简要回答社会学中社会化的几种类型。

答:第一,初始社会化。初始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它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第二,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某一社会化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这就是预期社会化。

第三,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第四,逆向社会化。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过程。

第五,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2.简要回答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答: 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改造。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累,这种积累使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能力逐步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利用能力日益增强。

第二,文化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人类在历史中总结的知识、技能通过文化的积累和继承作用不断更新和传递。

第三,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因素决定的,但人们的价值观念、传统习俗也对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文化影响社会主体的自身素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科学文化教育水平、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都会对该国或该民族的民众素质产生影响。 3.城市社区的特征。

答:①人口密度高、异质性强、流动大 ②经济结构多样化 ③生活方式多样化 ④家庭的规模与职能的缩小

四、论述题(共15分)

1.运用社会组织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

答: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有着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搞\"政治中立\"。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是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建立公务员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为贯彻和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提供制度保证。所以,要求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所谓\"政治中立\"的原则,要求文官不得参加党派等政治活动,在公务活动中不得带有党派的政治倾向性等等。

2.坚持党管干部。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贯彻党的组织路线,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强调文官管理必须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受任何党派干预\",\"与党派政治脱钩\",是独立的管理系统。

3.不搞\"两官分途\"。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强调政务官的所谓政治化和事务官的所谓职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职官体系,相互之间不能转任。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中国公务员没有自己集团的特殊利益,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特权。而西方国家的文官则是一个独立的利益集团,它受雇于政府,是政府的雇员,一切服从政府需要,为政府利益服务。总而言之,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为公务员管理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它学习和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一些积极内容,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吸收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并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系统化和制度化。由于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公务员法规体系中的基础性法规和总的章程,所以只能规定公务员管理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执行过程中,还应逐渐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体系。

2.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谈谈我国改革以来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推荐第2篇:社会学概论

1、我国GDP全球排名第三为什么世界综合影响力不大

对于我国GDP总量排名全球第三的问题,我们需要十分冷静地看待,因为这个第三掩盖了太多的问题。例如两位数连续增长GDP所付出的资源、环境影响可持续稳定地增长的代价;德国8300万人口和我国13亿人口相差15.7倍的,导致在人均GDP上的巨大差距;中国的贫富差距远大于德国,而社会保障机制远不及德国完善;人民币和欧元汇率有可能发生的变化;中国存在着通货膨胀压力;两国科学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方面存在的巨大不对等;软实力方面存在的落差,国际竞争环境的激烈对我国的挑战加剧,等等。所以GDP总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如果夸大了这个总量,看不到存在的巨大差距和问题,头脑发热,就可能产生经济过热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而这个第三,如果媒体不适当地夸大和扭曲,则增加对国际上中国“崛起”的心理障碍,和国内一些人们的自我满足。

记得俄国十月革命后,用了不到20年时间其经济总量就位于世界第二,但是苏联对于国内经济的一系列严重失调问题没有及时做出重大改革和调整,反而在斯大林模式的错误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导致苏联在1991年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样惨痛的国际教训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注意。

我们需要的不是陶醉,不是“歌德”,而是要认真借鉴和汲取国际经验和教训,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保持警钟长鸣!把握机遇,及时调整我们的政策,牢记我们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我国自古是文明古国为什么当下诚信问题成为主要社会问题 表面看来,中国社会倡导的是一种很讲诚信的思想文化,宣称是人民的政权,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大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教育孩子要讲真话,不要撒谎,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官方更是不断宣传要实事求是,要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真理,等等。这很正常,自古以来有哪个社会的管理者哪怕是最荒淫就君主,也不会公开叫人们不诚信。

可实际上呢,大人们从一开始就在对孩子撒谎,许多人一方面在教育孩子要诚实,但另一方面又教育孩子不要太实在,不要什么都说,认为不要太傻。这种相互矛盾的做法,让孩子怎么取舍?即使那些真教育孩子要诚实的人,他们自己则自觉不自觉地说着假话,如对官方、对他人总是当面说好话,而背后则表示不满。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不说假话就难以生存的虚伪的社会里,他们不能说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黑暗,而只能违心地说国家领导如何正确英明、“形势一片大好”之类的假话。

而官员们呢,则更是嘴上说服从真理和法律,实际上是服从权力;嘴上说为人民服务,实际上是为自己和亲属服务,损公肥私地坑害人民;嘴上说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是理论联系实惠,或者理论与实际完全脱节;嘴上说要批评与自我批评,实际上则是表扬与自我表扬;嘴上天天反腐败,私下里却在天天搞腐败。所以,当今中国社会从官员到普通百姓,表面上都在提倡诚信文化,实际上奉行的则是一种说一套做一套、两面三刀、毫无诚信的虚伪文化。由此培养出来的人自然是善于做表面工夫,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人格分裂的虚伪的人。

这种不诚实的虚伪的文化2000多年来都没有改变过,区别只在于过去讲的是“君权神授”的儒家伦理,现在则是“人民民主专政”下的集体主义道德。在这种虚伪文化下成长起来多是善于伪装、习惯说好话假话的伪君子,而不是诚实的人。

推荐第3篇: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1 社会变革的需要2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 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孔德 马克思 斯宾塞。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 科学的分类 在圣西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其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发展过程。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3 研究方法 主张社会学科学化,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1 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2 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仅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的方法。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轮 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1 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生物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3 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为整体而存在 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社会进化论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破坏自然规律的革命或改造运动。涂尔干 学院派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现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2 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其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3 失范理论4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准则 第一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第二应该放弃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 第三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第四注意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的区分 第五 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明确地划分出历史探讨模式和功能探讨模式 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带来什么结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失范理论: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原因1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个人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2 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欲望,3 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社会学思想 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性行动 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 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比较研究的根据。4 科层制理论 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既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芝加哥学派:1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 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 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 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结构功能论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适应 达鹄 整合 维模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冲突理论 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辩证冲突论。交换理论 霍曼斯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符号互动论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 本雅明 霍克海默 阿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埃尔弗雷德 舒茨 现象学社会学《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福柯《巅峰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沟通行动理论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生成结构主义。五脏六腑 五脏:学会组织 专业研究机构 各大学社会学系 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社会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 城乡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国外社会学说。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特征:1整体性 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综合性 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综合性还表现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3经验性 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4 应用性 帮助人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和个人也可以用。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规律。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的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2教育功能 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建立规范 提供模式 (模式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方法论 :是关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社会现象的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规律研究社会现象 基本观点:1 社会现象和自然想想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2 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 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方法 主要代表 狄尔泰 韦伯 基本观点:1 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2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 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层面。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流派:后实证主义 波普尔证伪理论 库恩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布东 压力山大 瑞泽尔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主要代表 基本观点:1 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2 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有合理性和局限性3 强调在社会生活纬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4 强调价值无涉的研究。新人文主义:共同点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埃利亚斯 强调社会的生成性 布迪厄 强调实践理性 洛克伍德 强调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福柯 分析了日常生活的权力运作。批判诠释理论: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 基本观点:1 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2 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后现代主义; 1 反对研究主体与客体之分2 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历史的认识3 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4 反对表象的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 独特性5 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前人社会研究的积极成果提出了更加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 其基本观点是:1 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结果3 唯物史观 强调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 及时性 完整性。主要方式: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 行为 态度 主要类型 自填 代填式。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对象内部,以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典型研究 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 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2 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3 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质疑。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结构访谈;用高度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调查提纲进行访谈,范围明确所得资料便于分析,如民意调查。非结构访谈;不使用或简单使用调查提纲,只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较为笼统的问题。观察法: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第三章.

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特点:自然直接广泛性。优点:1 可以直接获得第一首资料2 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3 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缺点:对观察者的要求高不易达到2 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给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带来困难3 容易受观察者个人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给收集资料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现象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因果联系的方法。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非标准实验 准实验 控制实验 双盲实验。作用: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优点: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不足: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过程的反应性 对象的有限性 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资料信息恒存不变 费用较低 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 适于作纵贯分析。缺点: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实地研究的要求;1 要有准备,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 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 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 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 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统计调查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实验法 文献法 。研究程序:筹划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分析类型:定性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偏重于人文主义) 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偏重与经验实证主义)定性分析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 汇总和编辑 。分类要遵守有效 互斥和完备性原则。定量分析的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和编码 汇总 。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为深入统计分析作准备 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筹划阶段的工作: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 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制定研究方案 组织工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二者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和非数据化1 着重点不同 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 依据不同 定量分析依据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 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 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分析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定性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实际研究中二者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定量分析之前借助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社会与文化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特征 :1 以人为主体2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 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结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 :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实体性社会结构 规范性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 协调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 保持社会稳定的方面。人口: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均衡性社会:社会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的功能:对人类有支持作用 供给作用 调节 文化启迪作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1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2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3 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特征:创造性习得性 共享性 积累性 特殊性和共性 。文化传播:指

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流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状态。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所倡导,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疾奔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 政治 行为 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库利米德的自我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 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 学校 伙伴群体 工作单位 社区 大众传媒)互联网 社会实践。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1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理解 3 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 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样式 5 社区为个人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 6 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涵义;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是一整套行为规范、行为期待 3 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而明确的规充当这类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功利性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失调: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角色差距,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1 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产生矛盾,产生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 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由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3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自身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以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角色该怎么做。针对此种现象,如果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可能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角色的理解。4 角色中断: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作为角色承担者应该正确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准备铺垫。5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成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角色的承担者半途退出角色,一是角色扮演着虽然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经失败,角色的扮演者应当正确处理自己角色扮演将坏事变为好事,还可以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和不利影响。过度社会化: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的成人化、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社

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段所要求水平的现象,造成社会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调适)构成因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六章. 第七章. 的互动主题 互动主题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暗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交换: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形式。要素:(目标 付出 回报 效益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形式。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方面分为 经济 政治 科技竞争 微观层面可分为 地位 声望 恋人竞争。冲突: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 从性质上分经济 政治 文化 种族及阶级冲突 从方式和程度上分显性和隐性冲突。调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景加以适应的状态和过程。社会调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是解决个人或团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的一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种类:源于冲突而发生的(和解 妥协 统治和服从) 源于环境变化(容忍 权变 突转 顺从)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 身体语言 个人空间)符号: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事物的象征。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库利 托马斯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库恩)拟剧论(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网络的形态: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稳定和松散形态 互利和互补形态 社会网络的特征:普遍性 多重性 滚珠性 多向性和隐蔽性。

家庭与婚姻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进行许多经济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 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某种权威,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养的义务。6 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 ,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 相互帮助。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精神生活、教育、抚养赡养功能。家庭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弱化 抚养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生育偏好开始转变 养老功能的挑战。离婚率高位运行:1 经济因素考量相对下降,妻子实现经济独立对丈夫的依赖性下降 2 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 3 离婚手续的简化 4 夫妻双方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忍让、郁闷的生活。 5 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6 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明显增多。

群体与组织 群体: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群体。组织过程:组织决策 沟通 控制。人群指那些偶发聚集体偶然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些成员之间不发生具有意义的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时间十分短暂,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群体。 人际关系理论:1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非生理能力2 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组织活动的 3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组织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影响组织行动的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集体行为: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群众性 自发性 非组织性 分制度化特征)X理论: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会尽可能的逃避劳动,一般的报酬远不足于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因此要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只有采取强制、监控和胁迫的方式。管理者应制造出一种充满畏惧感和第八章.第九章.

依赖性的气氛以督促组织成员尽其最大努力来工作。Y理论: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假设人并不是怠惰的,他们的偷懒表现,都是他们对组织的消极感受和以往负面经验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提供合适的组织内部环境发挥个人的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十分愉快,组织管理将更为有效。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勒庞 乌合之众理论 斯梅尔瑟 价值累计理论 奥尔森(搭便车) 麦卡锡 扎尔德(资源动员论) 理性选择理论。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感染,使得个人丧失理性行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回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状态。这一理论把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只有六个因素不断叠加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1 结构性助因 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2 结构性紧张 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3 一般化信念 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共享同一种信念。4 促发性因素:某种突发性事件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集体行为的导火索。5 行动动员 人们开始集体行为时会产生出行动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6 社会控制 集体性一旦形成,并趋于严重的话,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量就会介入,控制得当集体行为可以停止,控制不当集体行为就有可能继续。搭便车理论:对于公共物品人们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作出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社会成员来承担公共物品的费用,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种结果又是任何理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解决途径:由于集体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引起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动员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 参与者规模 金钱与物质资源 外界支持 理念资源。

教育、劳动、消费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生存教育: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鼻息接受的教育。地位教育: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三个特点(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地位角色的需要

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 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2 社会选拔的功能 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分配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3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只是技术创新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减小就业压力 社会控制的功能。杜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改造 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通过创设社会情景,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教育的次级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刺激社会功能,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的在生产。伊里奇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 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 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 3 除常规的知识传授外,学校还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4 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育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的本来意义。

社区与社区发展 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 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社区的功能:1 经济生活功能(具有一套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甚或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成员的需求)2 社会化功,能(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迁入的居民,使其融入到社区生活)3 社会控制功 第十章.

能(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4 社会参与功能(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 社会保障功能(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帮助遇到问题的社区成员,具体包括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公共福利等,还可以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特点(人口密度低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分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特点: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家庭和初级群体的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是组组织

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社区发展的目的和原则;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民主 民众需要 自力原则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同步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原因: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里基本前提2 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了,他们要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4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5 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6 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 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的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中国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从城市引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本身成为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同时它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对乡脚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改变农民观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荐第4篇:社会学概论

1 社会: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2 社会互动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包括所有社会行动。

3 科层制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4 社会风险

5 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6 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7 个人空间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8 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得群体。

9 社会不平等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10 社会学本土化一种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11宗教本质,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地头脑里德歪曲反映。文化上,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12交换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13 私人部门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也称私有部门。

14 社会变迁指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第四大题 解答题

1 简述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2 简述宗教的正向功能

(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追求生活意义,为个人提供精神安慰。3 简述社会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2)社会稳定功能。(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4 简述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5 简述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1)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 (2)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3)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4)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6 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的结构观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按马克思的观点,社会的基本结构与社会的基础相联系而存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础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存在,它只有在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 7 论述宗教与邪教的区别

1 宗教劝人热爱生活,尊重世俗,维护社会秩序,邪教宣扬世界末日,贬低世俗,劝人毁灭,破坏社会秩序。2宗教的神是超人间的,宗教教义有经典,邪教的神就在人间,他把生活在现世的教主当做神,把教主的话视为经典。3宗教宣传博爱,爱教徒,爱大众,邪教害人,以残忍的手段残害信徒,残害他人。

8 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4)社会化促进功能

9 简述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

(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2)人口机构比价复杂

(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 (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10 简述社会变迁的内容

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1)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2)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机构、职业机构

(3)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11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学的贡献 12 简述继续社会化得意义

(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

(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

(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13 简述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存在不是独立静止的,每一个利益群体总是处在同其他利益群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中。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是社会各利益群体的利益需要与义务承担之间的矛盾作用。在社会中,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具有一定的权利需求,并为实现本群体的利益而努力。同时,每一个利益群体又必须为其他群体的利益需要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承担一定的义务。是利益群体互动的实质。 14 简述我国户籍制度的特点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这一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稳定社会,发展经济发挥了作用,但也显露了一系列的弊端。 15 简述全球化在一般意义上的特征。(1)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3)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

(4)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第五大题 论述题

1 联系实际阐述家庭的主要功能。

家庭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庭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功能有:

(1)规范性行为功(2)经济生活功能

(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

2 论述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特征极其未来方向。

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具有转型时间的特征

1国家和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权威作用加强。

2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在制度创新中重要地位。

3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制度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

3 联系中国社会实际试诉现代家庭建设的意义。

家庭状况总是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道德风尚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家庭问题,都是社会问题,是社会问题在家庭中的表现,因此,家庭问题的解决,总是同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家庭建设既是家庭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是解决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的积极措施。加强我国家庭建设,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家庭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将产生重大作用。

4联系中国实际试诉全球化与中国的关系。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根本趋势,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就是被强制性纳入全球化进程的历史,1978年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战略,主动地,深入的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各个领域之中。使中国与世界日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中国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1 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外贸在投资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 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轨,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的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级中的一级。

3 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砼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二)目前面临的挑战

1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

2 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

3 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

4 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5 联系实际阐述新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特点。 1就是中国是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完全自主的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是清代的被迫交流。

2当前的中西文化交流劳动付出上是不对等。即在物质方面,中国向西方出口的产品的技术含量低,西方向中国出口的技术含量高。3在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由于中国的社

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品造成中国从西方引进的多,而西方从中国引进的少,在互派留学生方面,中国派出的多,接受的少。 6试诉中国社区建设的原因及其本质。从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看,既有国外的社区发展的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社区建设理论和方法的重要借鉴来源,同时我国的社区建设也具有自身独特性,主要是由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以及从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性质所决定的,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改革的进程之中,即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及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社区建设在中国的提出和广泛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社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要求。 从本质上看,中国社区建设是对传统城市社会管理模式的制度变革与创新,而是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一项内容广泛,意义深刻的系统工程。

推荐第5篇:《社会学概论》

名词解释

6、科层制: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8、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一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8、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11、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13、城市化:所谓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往地的过程。

19、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20、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

22、家庭:所谓家庭,是指建立 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3、组织: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编制起来的社会集团,组织不仅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元,而且可以说是社会的基础。简答题

1、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有语言能力;人存在与一定的社会化环境当中。

21.简述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5、简述城市的地位与作用。

城市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首先是城市的吸引力。城市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依靠外部的“输入” —资金、资源、劳动力、信息等的输入。城市的产值越大与其相应的“输入”的需要自然会越大因而城市的吸引力也就越大输入的经济社会要素也就越多越快输入和吸引所覆盖的地域也就越广阔。 其次是城市的辐射力。一个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总离不开对周围地区多方面的“输出”和供应。城市的产值越高与其相应的“输出”就会越大从而城市的辐射面也就会越广阔且辐射的地域面积有时比吸引的面积还要广阔。 最后是城市的中介力。随着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发展市场体系的扩大和完善社会信息服务的加强城市作为交通运输中心、商业服务中心、金融中心、社会信息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强它的中介活动能力也就越来越强。 城市对区域的综合发展起着示范、牵引和带头作用是区域发展的主要拉动力量。

28、简述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1)社会结构的日益分化和一体化。(2)理性化。(3)科学技术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4)经济持续而迅速地发展。(5)城市化。(6)人的现代化。 论述题

10.试述家庭的社会功能。

(1)性生活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6)稳定社会功能

推荐第6篇:社会学概论

1.社会学 总的来说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双向运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和复杂社会组织的形式。社会因此有如下涵义: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即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主体是人。

第二,社会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的,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体系,第三,社会是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第四,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第五,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联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观念性文化等。

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制度化:表示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

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是否建立了一整套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二是社会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和在什么时候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正规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过程。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意义上讲,城市化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人。

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一群人的合成体。是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共同的期待

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之为“差序格局”。

“过渡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并不失散一个急剧的质变过程,而是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即“转型期”社会。生活在转型期社会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过渡人”,

知识分子阶层从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性看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它不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而是由具有相同的劳动性质,收入来源,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

社会变迁就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第一,就其范围来说,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境、道德、习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叫社会变迁。第二,就其性质来说,社会变迁不论是量的变化或是质的变化,前进的或是后退的,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是无计划的,都是社会变迁的表现。第三,就其速度来说,社会变迁有突发的、急剧的或是渐进的、缓慢的,暂时的或是长久的,也同样是社会变迁的表现。第四,就其范围来说,既包括社会整体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变化。第五,就其趋势来说,社会变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位置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道德: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喝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也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舆论: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的评价。

社会控制: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社会地位:(社会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集体行为是指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的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之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六个条件:机构性助长;结构性紧张;概华信念;催发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机制。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的直接感性反映

社会分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至原来承担某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主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低位长相异的现象。

代差: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有义与狭义之分。

就业:“凡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就认为他是就业。广义看,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狭义看,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活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为是就业。就业补给表现为劳动力的一个实际活动,而且表现为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谋生手段。

失业:劳动力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就出现失业现象。

单位组织是具有相对独立职能、向上负责、并对其成员进行行政管理的部门。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也是理想型组织模式。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 家庭: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斯诺过去的选择决定现在路径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和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指个人或群体生活活动的相对稳定形式。

竞争: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就是竞争。它是以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合作:不同个人和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

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从个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是指群体成员在态度、行为特征上高度一致,缺乏差异性。

人的双重属性-: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是社会生物体,故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问题是人和社会双向运动中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相当一个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采取集体的力量去解决的问题。

水平分化: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垂直分化: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方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不平等。

结构性流动,由于社会结构的某些层面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流动。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或者说,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婚姻和血缘基础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等。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或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等。

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宗教团体等。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等。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反之次级社会群体

社会化不足:或者说是低度社会化。即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教育机会的缺少。这其中有两的意思:一是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而造成学习知识的不足,造成社会化不足;二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的不完善,或者说是教育的片面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社会化过度:或者说过度社会化、超强社会化、过度角色化、高度角色化、早熟等。就是指人的社会化前倾,成年人的某些社会化任务已经前移到了部分青少年身上。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个人或家庭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维持个人或家庭的最低基本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所以,绝对贫困也就是物质的贫穷,是建立在以最低标准的物质需要为基础上的贫穷。

相对贫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所以,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但由于常态情况经常在变,贫穷的含义也在变。所以给出的定义是:在一人群中,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某些群体,当他们在所属的社会中,缺乏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时便可以认为是处于贫困状态。绝对贫困被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定义,相对贫困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标准。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社会学的诞生源于两个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的全面变化;政治革命——市民权利和市民社会的出现。1,社会历史条件:任何社会科学都是面对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和变化促进了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思想条件:以往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3.孔德将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与社会学,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初级社会群体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家长制的特征和条件:1.组只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最上层,不想下分权;2.最高领导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3.管理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4.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容别人干涉;5.组之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则形同虚设,组织中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科层指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全力粉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功能:1。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3.能人结构、紧密的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有效运作。负功能:“官僚主义人格”;按专才选用人员,“训练出来的无能”;权力分层使沟通变得繁琐;缺乏感情沟通。

越轨行为: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控制:1.周密的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2.建立社会监控与预警机制;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

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从理论上来讲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的群体性;主观方面的目的性;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原因的复杂性。要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阀系统;要建立明察秋毫的社会监控与预警机制。

中国单位制的特点: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组织成员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性,行政等级性。之所以改革因为行政性特征削弱了单位组织的专业特征,带来专业上的低效率;行政等级性也造成组织的膨胀冲动导致组织运行低效率和官僚主义。 从不同标准看社会流动的类型:从社会流动上分水平和垂直;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按流动的参照极点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职业分层:通过对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因为有综合含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反映。

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马克思•韦伯是由财富、地位、权力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即“名、权、利”三个标准,他强调了社会分层的多维性。即用经济标准——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上的机会,经济投入和财富的多少;社会标准——即地

位,是对荣誉、声望的肯定或否定的估计,而荣誉、声望决定于个人的身份,家族的地位,教育水平、仪态风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政治标准——即权力。

帕雷托的精英循环论的主要内容:第

一、精英是有生以来具有的。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取决于个人天生的能力和才干之差别,即生理差别或自然差别,第

二、帕雷托用精英循环理论说明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西方社会学界具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不同社会的分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并不相同。农业社会的分层结构是稳定的,成员身份的获取是世袭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结构则是可变的,成员身份获得不是世袭的。

第三、他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执政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者精英——非执政精英。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连接。

第四、精英循环理论试图说明社会系统尤其是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机制是:保证各层级之间的循环畅通,有精英人物上升和平庸者下降的循环机制。要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是将天赋的自然差别与执政与否的社会差别,进行循环交流。

第五,帕雷托的精英循环论的缺陷是:

(1)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决定社会差别不平等;

(2)个人天赋能力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

(3)精英循环可以打破阶级壁垒(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阶级间流动的障碍)

(4)革命和冲突根源就是精英循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 。

精英循环理论可借鉴之处是:

(1)帕雷托开创社会流动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2)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有借鉴价值。

现代化过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第二,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第三,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性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第五,现代化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西方化过程, 第六,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一定的地域界限,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社区不同于农村社区的特点:农村自给性强,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高。人际交往的感情基础薄弱,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别。

从社区生存基础分析农村社区居住和群落特征的原因:以农业或土地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占有一定的土地成为该地区居民生存的必要条件;村内聚族而居是与家庭的繁衍相联系;人们为了寻求安全相邻而居。

形成我国城乡差别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底下,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落后面貌。第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第三,政府在城市实行的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的就业保障机制,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第四,国家实行的户籍制度。第

五、城乡实行两种所有制,并实行城乡分工。现代的城乡差别主要是由倾向城市的政策造成的。首先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即选择一种能够快速实现强国自主目标的发展途径。其次是户籍制。中国历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一种根植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商品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户籍制应随之消失。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 社会的政治控制

1、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是一切权力的基础。

2、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有国家机关用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规章:各社会团体内部制定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的规则、章程。

4、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指导其成员处理某些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和行为准则。

5、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

1、道德: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

3、宗教:所凭借的是一种虚

构的神的力量,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四)、经济控制:通过奖罚等手段,使人们的行为和物质利益挂钩,支配人们的行为。五)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也是其中的一种控制手段。

舆论控制特点: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考大众传播形成。不同:舆论不是硬性的控制,,所以这种控制只在估计舆论的人群中才能发挥作用,另外社会舆论的控制效果是多样的。

转型期社会特征:

1)异质性。现代化大工业与陈旧的小规模手工业并存;高楼大厦与破旧不堪的茅屋并存;穿着华丽的人却满口脏话,不遵守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现代化大企业领导却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等等。2)形式主义。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人们却不遵守;有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却因管理方法落后而生产不出先进产品。3)重叠性。旧的社会结构与新的社会结构并存,旧的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观念同时起作用

集体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场景为基础的社会互动,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收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特征表现在:群体性,组织性,突发性。

时尚产生流行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虽然马尔萨斯关于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规律不符合近代历史,但并非说生活资料就能永远按几何级数高速增长下去。应该承认马尔萨斯的担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18世纪就能预见到资源有限的危险性是非常不容易的。

界定贫困的类型:贫困首先是经济现象,收入不足导致的生活贫困。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品的能力;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

贫困人口的测量方法:收入法、市场菜篮子法。

当代社会分层的方法综合法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有社会经济地位、才参拥有、本人受教育程度。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几件大事:

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3)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6)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根源来自

(1)对资本主义现实文明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批判

现代化使人类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也让人类付出了深重的代价。

(2)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艰难历程的理论总结。

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策略,由过去的殖民统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文化输出、不平等交易等新的殖民形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现代化更加困难。

⑵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落后,社会形态的改变其内在的困难更为严重。

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人本身的所有现代变迁,都是人的现代化。

1)、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推崇科学与理性的尊严,珍惜时间的价值,注重实效与个性的发展。

2)、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现代思维方式发展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征。

3)、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不恋旧,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创新持开放态度。4)、情感方式的现代化:高科技越多,越希望创造一个高情感的环境。5)、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现代人更注重行为的实效简便,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规矩。6)、具有民主倾向。

7、普遍的信任感。

8、计划性强,时间观念较强。

9、相信科学技术的作用。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10、接受现代教育,追求新的机会,乐于冒险。

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型”的现代化。

1)、“后发型”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只有当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来,并能够对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进行广泛控制和指导时,其现代化过程才能获得一定成功。中国在1950年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有计划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走到20世纪后半叶,之所以走上了以国家主导为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条道路与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最初的制度需要最为吻合。与其他后发展国家相比,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在建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50年代到80年代初),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是全面和严密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重要原因是和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性质相关。

2)、然而,如格申科伦等人指出的,由于经济落后的程度和“后发展”的程度不同,同样是后发展类型的国家,遭遇的内外矛盾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因而在其所面临的由国家来组织、推动现代化过程的需要,压力及必要性也就不同。具体地表现为国家力量对社会过程的控制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低下,现代化过程开始的时间越是迟后的国家,其遭遇的内外矛盾的尖锐程度也就越高,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所起的作用越大,国家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控制程度就越高。中国选择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在社会过程中所起作用最大,对社会过程控制程度最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特点:时间短、规模大、内容多、社会动员程度高

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化表现出以往现代化过程的差别:从文化上看现代化的基本演变趋势是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活动领域的分离以及他内部不同领域间的分离,从国家方面、从社会不平等方面、从政治过程方面、从工作组织方面、从科学和技术方面

贝尔总结出后工业社会新特点:服务型经济的创立,专业和技术阶级占据优势地位、理论知识的首要地位、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

拉什现代西方社会特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市场的不断增长,白领阶级人数不断增长,各个政治党派阶级斗争日益衰弱,文化的碎片化和多元化色彩不断增加。

推荐第7篇:社会学概论

1简述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7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构观?社会的基6社区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社区是社会和12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一是规范社会秩19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

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是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3创建符号互动论4加哥学派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有开创性的贡献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定性分析和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定性分析之前,研究者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的过程中,研究者又徐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的不同的:1找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实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的依据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 定性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的定性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来表述,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3习俗的特征?1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2习俗和社会环境有关,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阶级层的人们会有不同的习俗3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4习俗是比较持续稳定的行为模式,但是它也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习俗也在变4文化冲突的根源?1文化冲突的根源首先来源于民族性。文化原本都是本民族的,具有民族个性的。文化民族性反映着一个民族的价值.性格和心理气质特征。当与外来文化接触后,常常会遇到相互排斥,甚至抵制.反抗,发生冲突在所难免2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由阶级性引发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思想意识形态方面5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内涵?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6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有一定的持续性

本结构与社会的基本相联系而从在。不同的社会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结构。以劳动或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在生产作为社会的基础,社会的基本结构必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的体系。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与自然之间进行交换的实际能力,是不易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既得物质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而从在,它只是特定的生产关系中才是活的力量,才能发挥效益7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使的钥匙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使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3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本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4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如人的食、性、休息等在内的生理需求;有遗传和吧变异的等自然生物特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的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的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具有社会的属性,这主要表现在:人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社会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性,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辩证统一性,是社会化的客观依据5设会唯名论和为实论的主要观点?社会为名论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从在,而社会只是一个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形式。这个思想渊源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民论。它否认概念或共相具有客观实在性,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从在的。社会唯实论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民论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从在。这个思想源于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唯实论。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唯实论认为共相具有实在性,是先于个别事物而从在的精神实体,同时作为事物本质从在于事物之中,只是当其中作为人们认识事物的抽象概念,它才后于个别事物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影响着人的社会化的各个方面。一是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的了解。三是通过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以及这些规范对个人的约束形式。四是社区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五是社区为个体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六是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能通过多种文化途径传播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构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和行为结构7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条件。生产力的高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先进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推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8合作的类型?1自发性合作2制度化的传统合作3指导性合作4契约式合作9家庭的特征?一是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二是他们之间从在者某种劳动分工,即他们并不都干同样的事;三是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四是他们共享许多事物,如吃饭,性生活等;五是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拥有某种权威,但同时有对孩子承担某种保护、合作和抚养的义务,父母与子女相依为命;六是孩子之间从在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9家庭的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10利益群体的特点?1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2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3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11社会制度的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者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科学制度和政治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15社区的功能?1经济生活功能2社会化的功能3社会控制的功能4社会参与的功能5社会保障的功能序。由于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以及利益驱动的多级化,规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十分必要。政治制度可以同托权力的作用,对社会群体活动实行协调、监督、控制;二是管理各个事物。公共事物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以不同利益要求为基础的共同行动,如何使这些行动目标和行动过程被限制在社会的整体目标和有序的范围内,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任务13中国爱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是?1协助人们政府全面准确的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团结广大教徒,发扬本教的优良传统,倡导本教积极进取的思想,热情参与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3帮助和推动宗教教徒认真学习宗教政策和其他有关政策法规4充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维护宗教教徒信仰自由的权利5办好教务,组织好正常的宗教活动,支持宗教教徒管理好宗教活动场所6动员和组织宗教教徒积极参与促进祖国统

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7培养和教育教职人员;开展学术研究,协调人们政府保护宗教文物古迹8发展与各国宗教教徒的友好联系,增进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弘扬民主文化14社区的内涵?所谓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证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份子16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即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即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社区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17社会控制的内容?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18恐怖主义组织的类型?1民族主义恐怖组织2极端宗教恐怖组织3极“左翼”恐怖组织4极“右翼”恐怖组织5黑社会恐怖组织19我国家庭暴力的新特点?1家庭施暴者涉及各个阶层2夫、妻互殴现象增多3家庭暴力的攻击性强,后果严重

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20全球化的表现?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交通和通讯的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的多极化5文化全球化21我国全球化面临的挑战?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他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从在者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因素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表现在那些方面?1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制度规范的不断健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规范化、法律化的制度支撑2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为广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2简述古代城市与现代城市的区别?古代城市往往具有手工页和商业相结合、皇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征。古代城市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之上,受农业文明的约制,城市依附于农村,城市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城市和工业社会的兴起密切相关,城市孕育了工业革命,工业化也刺激了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进程3简述拟具论的基本观点?拟具论是用表演和比喻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的4男女性别的突出区别?1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不同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5在竞争性、好胜心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6在记忆力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

推荐第8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平时

1、何为社会角色?它有哪些类型?

答:人与人门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他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类型有:①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②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③规定性角色与开放性角色。④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与类型 ?

答:⑴、①从社会成员个体方面来看,个提有村体的本能,并希望在群体中满足

其各方面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等。②、从社会自身来看,群体是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产物。群体生活是社会的本质。

⑵、群体的类型:①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②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③内群体

与外群体。④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⑤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3简述社会角色的失调情况?

答:社会的运行常会产生不协调的因素,在社会角色扮演中也常会产生矛盾,遇

到障碍,甚至遇到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⑴、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

抵触,防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⑵、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

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

⑶、角色中断: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⑷、角色失败: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

4、简述社会组织的涵义及其特征?

答:⑴、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

⑵、特征:一方面,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间交往产生的一定影响。另一方面,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的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限,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话的社会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5、简述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答:社会差别的历史动因是社会分化。分化的一般含义是事物从同性质向异性质

的风化。社会分层研究所说的社会分化特指社会系统的结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类型:①水平分化: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

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环境、互动影响力大体相同。

②垂直分化:依据某种社会属性或特征,将社会成员分为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价值序列看存在着高低差别,,即他们的生活环境、互动影响力各不相同。

推荐第9篇:社会学概论

2014年春季 期末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社会

2.内群体

3.主文化

4.农村社区

二、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社会运行的经济条件不仅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市场运行状况、民众的经济生活状态、物质利益分配而且还包括政策体系等。

2.根据文化内容,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

3.正式群体又可称为直接群体、首属群体、或基本群体。指的是一个人从一些直接的、为数不多的、亲密的交往中,形成一些最基本的、简单的、密切的社会关系。

4.社会失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而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追求的一面。

5.社会制度第一个和最重要的使命是满足社会最重要的生活需求。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社会运行机制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主要包括几种运行机制?

2.简要回答什么是初级群体。

3.制度化的特征有那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运用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相关知识,分析当前我国的利益群体冲突问题。

2.谈谈社会保障社会化组织管理的优越性。

推荐第10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01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一词源于(

) A、中国 B、美国 C、英国 D、德国 2.(3分)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 A、角色扮演 B、角色冲突 C、角色中断 D、角色失败 3.(3分) 中国社会学的创始人是(

)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4.(3分)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是指(

) A、冲突 B、竞争 C、合作 D、顺应 5.(3分)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 A、语言 B、思维 C、劳动 D、直立行走 6.(3分)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的(

) A、米德 B、库利 C、布卢默 D、托马斯 7.(3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 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继续社会化 8.(3分)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9.(3分) 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 A、形式运算 B、具体运算 C、感知运算 D、前运算 10.(3分)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 A、朋友谈心 B、观众看电影 C、顾客的摩肩接踵 D、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1.(3分)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 A、享乐主义 B、权力主义 C、悲观主义 D、乐观主义 12.(3分)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 A、生理的 B、安全的 C、归属的 D、自尊的 13.(3分)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来的(

) A、弗洛伊德 B、莱格 C、米德 D、马斯洛 14.(3分) 文化是指(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15.(3分)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 A、复式角色 B、角色丛 C、实际角色 D、自致角色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 根据交往的主体可以把交往分为二种形式即(

A、个人交往

B、群体交往 C、直接交往

D、间接交往

17.(5分)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

A、提升

B、生存

C、享受

D、发展

18.(5分) 人要进行两种生产即(

A、生活资料生产

B、物质资料生产

C、人的自身生产

D、精神财富生产

19.(5分) 以下哪几种关系属于初级社会关系(

A、同事关系

B、师生关系

C、血缘关系

D、地缘关系 20.(5分) 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是(

A、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

B、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

C、人有语言能力

D、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1.(5分) 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A、自然环境

B、社会环境

C、物质环境

D、经济环境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 一对夫妻因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而无法生活,最后只能以离婚而告终,这在社会学上称为角色中断。(

×

23.(5分) 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

24.(5分)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

25.(5分) 有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犯有越轨行为,而被有关司法、公安部门收容,强制性进行教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再社会化。(

×

26.(5分) 竞争就是指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获得共同珍视的目标而采取的斗争、压制等相互作用方式。(

×

社会学概论02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 A、交换关系 B、索取关系 C、对立关系 D、奉献关系 2.(3分)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过度城市化 B、逆城市化 C、郊区化 D、城乡融合 3.(3分)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位社会学家(

) A、迪尔凯姆 B、米德 C、韦伯 D、吴文藻 4.(3分)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的管理学家是(

) A、泰罗 B、法约尔 C、麦格雷戈 D、梅奥 5.(3分) 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理论(

) A、社会失范论 B、标签论 C、亚文化群体论 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3分) 以下哪种规则属于成文的规范(

) A、习惯 B、道德 C、伦理 D、章程 7.(3分)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密切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 8.(3分)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 A、消极的控制 B、外在的控制 C、积极的控制 D、非正式控制 9.(3分)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 A、城乡对立 B、缩小城乡差别 C、农村发展为城市 D、城乡协调发展 10.(3分) 整合作用是指(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 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 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D、一个社会的稳定 11.(3分) 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

) A、逃避行为 B、形式主义 C、创新 D、反叛 12.(3分) 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 A、制度化优先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逃避 D、制度化建设 13.(3分)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源于(

) A、家长制 B、古典管理理论 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D、当代管理理论 14.(3分)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15.(3分)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

) A、帕森斯 B、斯宾塞 C、库利 D、丁伯根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 依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分为(

A、军事组织

B、正式组织

C、非正式组织 D、文化教育组织

17.(5分) 以下群体,哪些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A、组织

B、家庭

C、邻里

D、儿童游戏群体

18.(5分) 现代组织的组织过程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A、岗前培训

B、工作过程标准化

C、工作技能标准化

D、成果标准化

19.(5分) 社区分析的框架有(

A、巨型社区

B、中型社区

C、微型社区

D、大型社区

20.(5分)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

A、工业

B、畜牧业

C、手工业

D、商业

21.(5分) 在社会学中,通常按照群体成员之间互动的特点,把社会群体分为(

A、初级社会群体

B、次级社会群体

C、高级社会群体

D、低级社会群体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 从本质上说,社会组织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索取关系(

×

23.(5分) 科层制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只有正功能,没有负功能。(

√ ×

24.(5分) 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是“人是社会人”。(

×

25.(5分) 兄弟姐妹分别结婚后仍生活在一起组成的家庭是联合家庭(

×

26.(5分) 某单位的同一科室同事属于初级群体(

×

社会学概论03

试卷总分:100

1 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3分) 社会趋同论的提出者是(

) A、弗兰克 B、丁伯根 C、普雷毕什 D、沃勒斯坦 2.(3分) 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 A、就业 B、失业 C、显性失业 D、不充分失业 3.(3分) 对贫穷的定义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

) A、经济学定义 B、政治学定义 C、社会文化的定义 D、环境学定义 4.(3分) “历史三阶段”说的提出者是(

) A、维科 B、施本格勒 C、汤因比 D、索罗金 5.(3分) 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属于(

) A、团体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工作 D、个案工作 6.(3分) 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

) A、社会均衡论 B、社会进化论 C、生物有机体说 D、文化类型说 7.(3分) 社会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

) A、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8.(3分) 《增长的极限》报告是(

)等人提出的。 A、米.朱萨诺维克 B、梅多斯 C、罗.帕斯托尔 D、奈斯比特 9.(3分) 一位厂长由于某种原因成为一名工人属于(

) A、个人流动 B、水平流动 C、向下流动 D、向上流动 10.(3分) 社会保险是(

)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C、社会福利 D、人身、人寿保险 11.(3分) 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12.(3分) 社会工作是指(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B、本职工作之外的群众服务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 D、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13.(3分) 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

) A、信息社会论 B、社会趋同论 C、依附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4.(3分) 一位工作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

) A、个人流动 B、代内流动 C、向上流动 D、水平流动 15.(3分) 《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

) A、丁伯根 B、托夫勒 C、佩切伊 D、贝尔

多选题(共6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5分) 根据社会流动的主体来划分,社会流动方式可分为(

A、个人流动

B、家庭流动

C、群体流动

D、代际流动

17.(5分) 失业有两种存在形式是(

A、过度失业

B、不充分就业

C、显性失业

D、隐性失业

18.(5分) 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即(

A、经院学派

B、罗马俱乐部学派

C、赫德森学派

D、纽约大学学派

19.(5分)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实施“五保”制度,其保障的重点对象是(

A、少年儿童

B、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老人

C、孤儿

D、残疾人

20.(5分) 社会保障的特点是(

A、经济保障

B、社会化

C、合法性

D、人道主义

21.(5分)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

A、依赖关系 B、顺应关系

C、掠夺关系

D、对立关系

判断题(共5题,共25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22.(5分) 在就业和失业之间有一个过渡状态即显性失业。(

×

23.(5分) 社会保险就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

×

24.(5分) 贫穷虽然表现在经济、社会福利和文化水平等方面,但其本质特征是经济贫穷。(

×

25.(5分)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 ×

26.(5分)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

×

社会学概论04

试卷总分:100

1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

答: (限9999字) 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人的社会化

答: (限9999字) 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变迁

答: (限9999字)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需要

答: (限9999字) 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

答: (限9999字) 所谓社会,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 (限99999字) 第一,社会交往有利于个人成长。 第二,社会交往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第三,社会交往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会化对形成个性的影响

答: (限99999字) 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心理、生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的形成都有影响。

第二, 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 (限99999字) 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二是次生环境问题。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于人类对环境的压力过大。 (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的失调还表现在:群众利益的冲突以至对立;群众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越轨行为的判定标准。 答: (限99999字) 答案要点:

越轨行为也称违规行为,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被认为是出轨的行为。

(1)如何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必须要群体或社会的规范来判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超出这一范围,它就失去了作为评判标准的资格。

(2)判定是否越轨行为,还要看文化类型。由于文化类型不同,它对人们行为的是非标准也不同。

(3)同一社会中对不同群体的不同规定也对越轨行为的判定发生影响,在同一群体被认为是越轨行为,在另一群体则可能被容许。

因此,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适用于行为者的群体或社会,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这样判定标准就是在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情境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社会学概论04任务002

试卷总分:100

1 名词解释(共5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1.(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初级社会群体

答: (限999999字) 所谓初级社会群体是指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这种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

2.(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文化

答: (限999999字)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社会学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3.(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角色冲突

答: (限999999字) 角色冲突是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4.(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工作

答: (限999999字) 社会工作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5.(6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社会组织

答: (限999999字) 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问答题(共2题,共3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6.(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X理论与Y理论

答: (限999999字)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的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X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天生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抱负,追求安全,因此必须加以强制和控制,并以惩罚相威胁,才能使他们为实现组目标而付出适当的努力。“Y理论的假设”是一般人并不是天生不喜欢工作,在天生的条件下他们会追求责任,并视参与目标为一种成就和报酬,他们对自己所参与的目标能实现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并且多数人具有解决组织中问题的能力。麦格雷戈认为只有“Y理论”才能在管理上取得成功。 7.(15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简述社区构成的要素

答: (限999999字)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的地域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其构成共同要素如下:

第一, 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相互联系的人群 第二, 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 第三, 共同的社会生活 第四, 有自己的社区文化

第五, 社区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论述题(共2题,共40分)

开始说明: 结束说明:

8.(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析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答: (限999999字) 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其表现为失业和待业。我国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隐性失业两个问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第一,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广开就业渠道,改变“重全民、轻集体、鄙视个体”和单纯依靠政府安排就业的观念,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的大力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就业空间。 第三,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第四,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9.(20分)题干显示时间:0秒 试述社会制度的功能

答: (限999999字) 第一, 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复杂的,而人们每时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由于人们各种需要间的纵横交错,形成了人类满足需要的条理性、秩序性和层次性。这种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就是制度。即人类创造制度来满足需要。

第二, 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人的社会化就是要求通过家庭等社会实体对孩子们进行学习社会规范、认识社会角色,这种要求就是制度规定下来的。同时社会制度又对人们的行为给予约束,实际上是起到社会选择的筛箕作用。 第三, 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由于社会上的各个成员、各个集团都在追求需要的满足,因而很容易形成在实现需要的过程中发生矛盾与冲突。由于社会制度对人们的活动给予了严格的规定,尽管人们的行为不会完全合理,但必须以整体利益为目的。因此制度起到了缓解矛盾、避免冲突的作用。 第四, 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具有历史的连续性。人类文化在其积累、形成过程中,一些有用的东西逐渐被保存下来,并逐渐内化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制度。因而可以说社会制度就是社会文化,是以其规范的形式容纳了文化。

第11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1)社会变革的需要(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赫伯特。斯宾塞。

3.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4.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马克斯。韦伯。

5.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不仅是经济学著作,更是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社会结构的社会学鸿篇巨著。 6.社会调查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

7.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或杜尔克姆,社会学年鉴学派的创始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德创立的社会学。8.韦伯将社会行动分为4种类型:(1)目的合理的行动(2)价值合理的行动(3)情感或情绪的行动(4)传统的行动,受传统思维方式引导的行动。

9.社会学起源于欧洲,但是它并没有最先在欧洲形成独立的学科。10.最早把欧洲社会学引入美国的是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他于1876年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给学生讲授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他也著有《民族风尚》一书,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社会学著作。

11.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布朗大学教授沃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发表了《动态社会学》、《社会学大纲》、《纯粹社会学》和《实用社会学》等著作,发展了欧洲实证主义社会学,为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

12.1892年,斯莫尔应聘进芝加哥大学后,连创了世界社会学的三个第一,即于1893年创办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1894年与文森特合著世界第一本社会学教材《社会研究导论》,1895年创办世界第一份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13.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就:(1)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使社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开创了人文区位学研究的先河。(3)创建符号互动论。

14.欧洲在战后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社会学的研究重心转向现实社会,其次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多样化,再次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趋向多元化,最后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5.苏俄社会学主要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16.苏联早期社会学的主要人物有:普列汉诺夫和希哈林。

17.5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学得 以恢复,1958年苏联科学院建立社会学学会,1968年成立具体社会学研究所(1972年改为社会学研究所),1974年创办《社会学研究》杂志。

18.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国维新向西方学习的背景下,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19.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传入时期(1891-1911),成长时期(1912-1927),建设时期(1928-1952),恢复重建(1979-)等四个时期。

20.1891年,康有为在教学大纲分类学科提出“群学”之名,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提出“社会学”名称,介绍、释读工作则始于严复。1895年,严复在《原强》一文中首先介绍了斯宾塞及社会学。最早释出版的西方社会学著作,一本是章太炎翻译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1902),一本是严复翻译的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社会学研究》1903)。

21.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开社会学课程的是京师法政学堂(1906年)和上海圣约翰大学(1908年)。22.成长时期社会学在中国初步实现制度化。主要表现在:(1)社会学课程逐步扩充(2)建立社会学系(3)建立社会学组织(4)开展社会调查,研究中国社会问题(5)一批社会学译著出版发行。

23.中国社会学界最早的社会调查是1914-1915年间,北京社会实进会对305名洋车夫生活情况的调查。这些调查均是在外籍教授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是陈达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24.1922年,余天休发起在北京建立中国社会学会,并亲主编《社会学杂志》。

25.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6.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起始于20世纪20、30年代。

27.1928年10月上海和南京等地的社会学教授在上海成立东南社会学会,次年在7月出版《社会学刊》。1930年中国南北学者联合,改组“东南社会学会”,建立了中国社会学社,其宗旨是联络全国社会学者共同研究。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的观点。

2、孔德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的科学,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韦伯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索罗金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3、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的社会科学,其特征是: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应用性。

4、社会学综合性包含两层意义:其一社会学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相比,它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这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其二社会学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它是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去寻找规律性。

5、社会学应用性:第一社会学的知识非常贴近社会生活,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着、体验着的,学了社会学会帮助人们更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第二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也是社会全体成员所关注的。第三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可以用,一般人也可以用。应用社会学知识的主体是最广泛的,所以应用性或实用性是社会学的一个特征。

6、社会学的功能包括:研究功能、教育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社会批评功能。

7、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规范性功能。

8、描述性功能是指那些为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其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与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情况。

9、解释性功能是指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社会学的解释形式除了因果性解释外,还有功能解释、意向解释、总体解释。

10、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预测是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姿态是怎么样的。

11、社会学在教育方面的功能主要是下面两个方面:(1)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12、社会管理功能包括: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13、模式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它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

14、研究是指以科学的态度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所谓社会研究则是寻求有关社会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一种科学研究类型。

15、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1)筹划阶段(2)实施阶段(3)总结阶段。

16、筹划阶段有五项工作:(1)选题(2)建立研究假设(3)制定调查工具(4)组织人力(5)筹集研究经费。

17、实施阶段是将研究方案付诸实行,依据研究方案的要求去收集资料。

18、总结阶段的任务是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分析资料可分为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两种方法,前者偏重定量分析,后者偏重定性分析。

19、撰写研究报告是将研究成果写成文章或专著。调查报告或者送给有关单位应用于实际,或者公开发表与他人交流。 20、问卷调查是以问题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21、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实践中首先提出。

22、社会实验方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3、社会实验方法类型有:实地实验、标准实验、准实验和双盲实验。

24、实验的作用:一是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二是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知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理论。

25、社会学的实验与自然科学的实验有所不同,第一实验的对象是小群体和人类活动,而不是物,实验者或被实验者会相互影响;第二研究的主题是社会现象或人的态度、行为特征,而不是自然现象; 第三实验的条件与措施难以控制,一是实验对象难以控制,二是实验情景难以控制。

26、非介入性研究方法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学、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27、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有四种:问卷调查、实地研究、社会实验方法、非介入性研究方法。

28、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29、定量分析方法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30、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在实际研究中,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是经常配合使用的,在进行定量分析之前,研究者须借助定性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进行定性分析过程中研究者又须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两者的不同点有(1)着重点不同,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依据不同,定量分析依据的主要是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的是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手段不同,定量分析主要适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法等方法。(4)学科基础不同,定量分析是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而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在研究中所处的层次不同,定量分析是为了更准确地定性。(6)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达,定性分析结论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定性方法是定量方法的基础,是它的指南,但只有同时运用定量方法,才能在定量的根据下准确定性。这是二者的辩证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3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可以简要表达如下: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

32、冲突论是与结构功能论相反的社会学理论,因为功能论强调社会是在整体协调中发展的冲突论强调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33、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被认为是最早、最深刻、最系统的冲突论。

34、功能冲突论提出者刘易斯科塞,辩证冲突论提出者德国社会学家R。达化多夫。

35、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36、符号互动论又称象征互动论,是一种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赫伯特。布鲁默和欧文。戈夫曼。其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37、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加芬克尔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吉登斯的结构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论、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布迪厄的结构主义的建构主义。

第三章

社会

1、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在汉语中,“社会”一词最早出现于唐代的古籍中。

3、社会的基本特征:(1)社会以人为主体(2)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社会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

4、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又超越了自然状态,是特殊的自然,其主要表现是(1)社会是自然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物组成的特殊关系和结构;(2)社会的一切活动都受规范与制度控制,(3)人的生活具有目的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人能认识和改造自然,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社会中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人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社会只是一名称,用来方便地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的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这个思想渊源于中世纪欧洲经院哲学的唯名论,主要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6、社会唯实论者也称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唯名论者相反,它把社会视为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

7、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8、马克思关于社会交互作用的基本观点有两个方面:(1)人是社会的主体(2)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因此人们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9、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1)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并没有结束关于社会的真理性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拓科学认识社会的道路。(2)发展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生命之所在。(3)马克思主义社会观与具体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性地促进社会关系良性运行,从而推进了自身的丰富和发展。(4)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社会观的不断斗争中发展,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总之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一种发展创造的、开放的、生气勃勃的思想体系,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思想体系。

10、马克思主义社会观内容:(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3)需要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马克思主义社会观是科学的社会观。

11、本书认为,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

12、人与社会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角色人格体系、价值规范体系、权力制度体系、行为交换体系。

13、角色是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合而产生出来而且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14、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是角色人格体系的核心要素。

15、人格包括价值标准、能力和气质三种要素。在人格三要素中,价值标准决定角色行为的取向和目的,能力为角色行为的目的服务,气质是角色行为的心理动力,影响角色行为式样的心理要素,所以角色与人格是有机联系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个人与社会的初始关系体系。

16、权力是在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中以威胁或惩罚的方式强制他人贯彻实现自己意志的能力。

17、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18、人的社会关系可依不同的标准或根据不同的目的将其划分为一些相互关联的研究视角:(1)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2)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3)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9、初级社会关系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从历史上看是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第二是简单和初步的关系。第三是人们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是人们之间交往最密切、相互最了解和最有影响的关系。次级社会关系与初级社会关系的特点正好相反 ,它是人们在初级社会关系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种关系的总称,如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等。 20、结合关系是人们在感情和行为诸方面相互结合,以达到共同目标的关系。对立关系是人们的相互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对立或相互否定的一种社会关系。

21、结合关系可分为和睦关系、协作关系、共同关系和强制关系四种。对立关系可分为反感关系、竞争关系、斗争关系和敌对关系四种。

2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农业的分工,历史上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 ——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是人类社会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手工业和农业的分享使一部分有专门技术的人从土地上分离出来,以行业为基础,形成了这种新的关系。

23、建立与发展新型的社会关系的内容:(1)逐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2)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加强党风和社会风气建设(4)加速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用法律形式保护已经建立的新型关系和促进消除陈旧落后的社会关系。

24、社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5、我们可从三个方面把握生产关系的结构:(1)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即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2)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交换活动的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3)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26、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人口资源、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

27、人口资源是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总称。

28、人口资源具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9、人口数量是对人口资源的量的规定性,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有生命的个体总和,通常人口数量指的是人口规模。30、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

31、自然资源是与人类活动相关联的全部自然条件的总和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自然资源可分为三类:环境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32、自然资源的特点:(1)自然资源的有限性,(2)自然资源潜力的无限性,(3)自然资源的系统性,(4)自然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

33、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

34、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深远:(1)可持续发展尤其突出强调的是发展,消除贫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2)可持续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3)可持续发展强调代际之间的机会均等,指出当代人享有的正当环境权利,后代人也同样享有这些权利。(4)可持续发展强调了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5)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必须彻底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和价值标准,不再把自然界看作是被人类随意盘剥和利用的对象,而应看作人类的资源和价值资源。

第四章文化

1、文化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精神文化,甚至是专指文学艺术、音乐、体育等。

2、在历史上把文化当作专门研究对象的,始于法国人C。克莱姆。

3、文化的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

4、文化的构成要素:(1)物质形态要素(2)精神形态要素(3)语言符号要素(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5、文化的结构:(1)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也称文化元素。(2)文化集丛:功能上互相整合的一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3)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指由许多文化集丛结合而成的一个文化整体,而与其他文化模式互相区别。

6、文化的功能:(1)社会整合功能(2)社会导向功能(3)反功能。文化的整合功能维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而导向功能则推动社会进步。

7、社会整合功能包括:(1)价值整合是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2)规范整合是将社会规范内化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3)结构整合

8、文化也会对社会整合与社会进步起着阻碍乃至破坏作用,此即文化的反功能。

9、习俗也称民俗是指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

10、习俗根植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1、习俗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12、习俗的功能:习俗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13、道德是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种价值标准。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

14、法律的特征:公正性、强制性。公正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任何人都必须守法,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受到制裁,犯同样的罪,受到同样的制裁,不能因人而异,否则法律便失去准绳的。

15、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施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法律的本质是统治阶级意志,是最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16、法律的社会功能包括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17、宗教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宗教是人们对超人类、超自然的神的幻想、敬畏与信仰,是现实世界在人的头脑里的歪曲反映。从文化上讲,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重要规范,是集信仰、观念、组织、制度等于一体的复合体。

18、宗教的正向功能:(1)促进社会团结,维持社会秩序,(2)振奋民众精神、促进社会发展,(3)寻求生活意义,为人个提供精神安慰。

19、文化交流是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20、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

21、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采纳融合阶段。

22、文化采借,又译文化杂文,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

23、文化冲突是指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文化冲突的根源除了民族性之外,更有阶级性。

24、习俗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有何异同?道德是由习俗演化而来的。人类处于蒙眛状态时,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还没有是非善恶的评价,因此没有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习俗。 第五章 社会化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

2、社会化定义: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3、社会化的特点:强制性、能动性。

4、社会化的主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5、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6、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7、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生活技能社会化、价值观念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行为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等方面。

8、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们学习并获得维持生存状态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本领的过程。

9、价值观念社会化是人们认知与认同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过程。

10、政治社会化是个人逐渐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11、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通行的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

12、角色社会化就是按照社会上规定的角色的要求来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个人行为符合于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

13、社会化是对人的角色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的心理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的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

14、基本社会化就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基本社会化的任务可以简括为两个方面:生理性成熟、社会性成熟。

15、继续社会化是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继续社会化之所必要是因为:(1)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任何个人的现有知识、才能,都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因而,基本社会化只是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能力打下基础,一个人要适应未来社会的环境和要求,只有在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中继续学习,不断提高。(2)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着知识的增长与更新急剧加快的潮流,因而一个人如果不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继续学习,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新知识,就可能被社会淘汰。(3)基本社会化时期的教育范围有圈较大的局限性,面对个人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必须充实更多广泛的社会生活经验。(4)人不仅仅是学习社会文化还肩负着发展社会文化的责任,成年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更能主动地选择和内化知识,更能通过学习开创未来。

16、再社会化有两种基本类型:(1)主动再社会化(2)强制性再社会化。

17、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所谓反向社会化是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

18、社会化的过程婴儿期(0-1岁),幼儿期(1-3岁),幼儿后期(3-5岁),学龄期(6-11岁),青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30岁),成年期(30-60岁),成熟期(60岁以后)。

19、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是指个人所带有的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环境因素,是指影响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它是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实现知识内化与积累,达到社会化目标的根本途径。 20、影响个人社会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等。

21、家庭是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家庭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是由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其一,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其二个人首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其三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行为模式;其四父母施教是最初社会化的途径。

22、学校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社会化环境因素。伙伴群体是一种特殊的群体,一般以年龄、性别、职业、志趣等为构成条件。

23、伙伴群体对社会化的影响也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宽松的条件下进行充分的社会化。二是在无意中社会化。三是伙伴群体基本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社会化。

24、个人是怎样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化的呢?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观察学习,二是角色扮演,三是知识积累。

25、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一切属性的全面发展。所谓一切属性,既包括人的智力和体力,又包括人的思想、情操、道德、审美能力等等。 第六章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就是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人类的基本活动单位是行动。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1)必须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2)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3)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篕“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3、社会互动的理论最突出的三种理论:符号互动论主要倡导者布鲁默、拟剧论和常人方法学创始人加芬克尔。

4、拟剧论是用表演和比喻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的互动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戈夫曼。

5、个人空间指的是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6、社会互动的形式有:交换、合作、竞争、冲突。

7、交换指的是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换言之,交换是不同行为者之间彼此通过转让自己所有物而获得对方所有物的行动。社会生活中的很多互动的表现形式是交换,构成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8、交换可分为两种类型:物质的交换、非物质的交换。

9、所谓合作就是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合作可划分为四种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契约式合作。

10、竞争是指行动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的方式。

11、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主要是针对稀有资源的斗争。冲突的类型:争论、拳斗和械斗、仇斗、战争、其他、

12、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另的事物的东西。

13、语言指的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身体语言指的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法。

14、霍尔提出了个人空间的理论。他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因此他认为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1)亲密距离,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以内的距离。(2)个人距离,是指相距18英寸(约45厘米)到4英尺(约122厘米)。(3)社会距离,是指相距4英尺(约122厘米)到12英尺(约365厘米)。(4)公众距离,是指相距12英尺(约365厘米)以上的距离。

15、社会网络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社会网络有以下特征:(1)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2)社会网络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3)社会网络是经过个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4)社会网络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5)社会网络是相对稳定的。

第七章 群体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与个人之间,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2、群体的特征:(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群体的类型:(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3)内群体和外群体(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5)大群体和小群体。

4、初级群体具有的特征:(1)规模小,(2)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初级群体的类型:(1)家庭,家庭是最基本的初级群体,(2)邻里,(3)伙伴群体。

6、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7、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8、家庭的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3)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6)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相互帮助。

9、家庭的基础——婚姻,婚姻通常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规定而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10、家庭的结构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联合家庭(4)其他家庭

11、家庭功能:(1)规范性行为功能(2)经济生活功能(3)精神生活功能(4)教育功能(5)抚养、赡养功能。

12、赡养就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它包括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两个方面。

13、家庭生命周期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一定的家庭从产生到消亡的生命过程。

14、我国家庭出现的变化有:(1)家庭规模趋于缩小(2)家庭功能有所变化(3)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15、家庭建设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家庭物质生活建设和家庭精神文化建设。

16、利益群体一般是指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17、利益群体具有的特征:首先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其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再次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18、既得利益集团是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第八章 组织

1、组织即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2、组织的特征:(1)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2)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3)组织成员的角色化,(4)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组织过程最主要的三种:组织决策、组织沟通、组织控制。

4、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查阶段。

5、组织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6、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7、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

8、科层制又译官僚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

9、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性统治归纳为三种纯粹类型:传统型、魅力型和法理型。

10、科层制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11、科层制组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2)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3)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4)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5)照章办事。

12、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相比较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科层制组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13、科学管理理论的观点认为,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工程师泰罗和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

14、组织行为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巴纳德和麦克雷戈。

15、私人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2)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因而亦属于私人资源。(3)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4)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的主要调节机制。

16、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1)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2)市场失灵。

17、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2)政府组织对公共事物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3)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4)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5)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18、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1)第三部门组织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2)第三部门独立于政府组织,(3)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组织目标,(4)第三部门是自主管理的自治组织,(5)第三部门依靠组织成员的志愿参与。

19、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的作用:(1)第三部门可以提供公共部门尚未提供的公共物品,(2)第三部门可以满足不同人群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公需求。(3)第三部门组织可以向弱势群体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物品。(4)第三部门组织常常是更可靠的物品和服务提供渠道。(5)第三部门是公民参与的一条重要途径。(6)第三部门是倡导公民意识和志愿精神的实践领域。

第九章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定义为: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形成,一般通过两条途径:一是自发形成,即从民俗升格为民德,再从民德发展为制度。二是立法产生。

3、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二是社会不同领域方面的制度,如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和政治制度;三是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社会组织的奖惩制度、考勤制度等。

4、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价值要素(价值标准)、规范要素、组织要素、设备要素。

5、价值要素也称价值标准,是指主体对客体的有用性以及用处大小的判断,价值标准是人格和文化中的核心要素。

6、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7、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行为导向功能、行为调控功能、文化创新功能、社会化促进功能。

8、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知识、技能和规范以及社会向个人灌输知识、技能和规范的相互过程。

9、家庭制度是头天家庭的性质、形式、关系、功能、权利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

10、中国目前的家庭制度兼具传统和现代双重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结构和功能的过渡性,(2)家庭关系和分工的过渡性,(3)家庭问题的复杂性。

11、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1)对财产所有权规定,(2)对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分工的规定,(3)对社会经济运行中交换活动的规定,(4)对市场运行的规定,(5)对经济活动中相互承诺的规定。

12、教育制度的功能:(1)传授知识与科学技术的功能,(2)实现社会化的功能,(3)文凭功能,(4)社会选择功能。

13、教育制度的间接功能(潜功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社会控制功能,调整、协调社会职业体系和社会分层体系的功能,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

14、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规范社会秩序、管理公共事务。

15、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就是指一种具体的社会制度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16、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1)社会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根源,(2)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直接原因。(3)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

17、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规律性:(1)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2)历史和逻辑的统一,(3)量变和质变的统一,(4)可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建设与创新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社会主义法治的逐步健全与完善。(2)为个大人民群众从事具有开创意义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确立了自主性和能动性的空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3)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制度体系,引发了社会制度结构的一场重大裂变,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机制。 第十章 社区

1、社区是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其内涵包括了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1)社区是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人们在这个空间共同生活;(2)社区是一个社会关系网络,它的形成基于人们共同生活中的社会互动;(3)社区是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人们由于共同生活而产生了对社区所在区域或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认同,视自己为社区的一分子。

2、社区的构成有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等五个基本要素。

3、社区的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社会化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社会参与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

4、社区纵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

5、社区横向格局是指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法来维持。

6、抗战期间比较著名的社会学研究成果有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和《玉村农业与商业》,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

7、农村社区也称乡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8、农村社区的特点: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低,农村社区的经济活动相对简单,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比较缓慢。

9、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

10、城市社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1、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1)城市社区的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2)城市社区中家庭和初级群体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式组织。(3)城市社区中,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4)城市社区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12、集镇社区是一种介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接两者的桥梁,是一种由农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

13、集镇社区的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14、我国集镇社区的特点:(1)集镇社区起着桥梁中介的作用,(2)人口结构比较复杂,(3)集镇经济的自筹、自主性,(4)集镇社区的地理环境优越,(5)集镇社区城乡结合的社区文化。

15、社区发展的目标具有双重性:一是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二是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16、社区发展的原则:(1)民主原则,即社区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2)需要原则,即应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共同需求为重点,特别应从解决社区面临的迫切问题入手。(3)自力原则,即要求社区居民挖掘自身潜力、自力更生。(4)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原则。(5)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原则。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就是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是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

2、阶级是指依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状况及其相互关系所组成的社会集团、阶层,一是指阶级内部的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社会分层是指依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划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

3、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特征(肤色、发色、面容、体格、血型、头型等)的人群。等级是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

4、据此地球上的人可分为三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

5、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6、阶级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社会范畴。

7、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1)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4)阶级的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8、身份制度: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

9、户籍制度的两大特点:(1)它以城乡划界,把人固定在自己的出生地。(2)户籍与劳动用工制度、人事档案制度和生活资源供应制度相配套。

10、契约是根据一定权利义务关系订立的协议。

11、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1)农村阶层结构的变动。(2)城镇阶层结构状况。(3)军人阶层,(4)社会边缘阶层。

12、社会流动是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

13、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5)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14、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1)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力。(2)城镇化是社会流动的又一强大动力,(3)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社会流动的巨大推力。

15、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人口因素,自然因素,地区发展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个人因素。

16、社会流动的意义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实现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其次在现代社会中,传统的基于个人出身的地位获得模式正逐步被基于个人业绩的现代模式所取代社会流动成为个人取得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第三社会流动加强了个人才能和成就与其社会地位之间的联系,有利于造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增强社会的活力。第四社会流动有利于加强各社会集团之间的联系,消除可能存在的隔阂,促进社会成员目标方面的一致认同,从而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1、每个社会都存在一套对其社会成员行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以调节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导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

2、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3、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偏差行动、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偏差文化。

4、按行为所偏离的社会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违法行为、违章行为、违规行为。

5、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条文的行为,包括犯罪和未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违章行为是指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规章条例的行为。违规行为泛指一切违反既定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行为。

6、偏差行为的负功能:(1)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2)损差个人和社会的利益,(3)减弱他人遵从规范的意愿,(4)破坏社会成员间的相互信任。

7、偏差行为的正功能:(1)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社会规范,(2)有助于加强社会团结,(3)有助于社会预警,(4)有助于促进社会变迁。

8、生物学解释是从个人的生物性和生理性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最早的生物学解释是由意大利军医隆布罗梭在19世纪后期提出的。

9、“失范”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概念,指社会行为规范处于非常模糊不清或基本失效的一种社会状态。

10、所谓形式主义,是拒绝社会提供的目标,但仍然遵守社会规范的手段行事。

11、所谓退缩主义是既放弃了社会鼓励的目标,也抛弃了社会认可的手段。

12、所谓反叛是指不仅拒绝社会认可的目标和手段,而且试图从个人观念出发,以新的目标和手段来替代。

13、所谓创新者,即为了追求社会鼓励的目标,采用了不被社会认可的手段,甚至是违法手段。

14、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方式和手段,对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进行指导和限制,对各类社会关系加以调节和制约,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引导和约束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指对偏差行为给予惩处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5、社会控制的内容:(1)对社会行为的控制,(2)对社会关系的控制,(3)对社会价值的控制。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多重性。

16、社会控制的必要性: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目标不一致上。其次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第三社会控制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17、社会控制的类型: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18、所谓宏观控制是指社会利用政权、法律、政策、条令等手段对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加以控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控制。所谓微观控制是相对于宏观控制而言,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所实现的控制,这些领域涉及人们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

19、所谓制度化控制是指按照一整套条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所谓非制度化控制,是指社会控制的形式并不以明文规定的条文来实现,而是通过社会成员日常互动形成的共识来实现。 20、制度化控制包括:法律控制、宗教控制、规章制度控制等。非制度化控制包括习俗控制、道德控制、社会舆论控制等。

21、外在控制是指利用外部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内在控制是指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持有的观念,从而自觉地按照社会规范的要求约束自己的社会行为。

22、外在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规章制度控制,也包括习俗控制和道德控制。

23、积极控制是指利用奖赏性手段来鼓励社会成员按照社会规范行事。这些手段包括物质性奖励和精神奖励。消极控制是指利用惩罚性手段来限制社会成员不要做一些行为。

24、社会控制的方式:法律控制、道德控制、习俗控制、宗教控制。

25、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推行的,对社会成员具有最强约束力的社会控制方式,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社会规范,是所有社会规范中最有权威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给予强制执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26、道德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套辨别是非、辨别善恶、辨别正义与非正义的价值标准。

27、习俗是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一种社会控制方式。

28、所谓社会过控是指过分强调了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所谓社会失控是指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1、所谓社会问题是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所有社会问题都要经过警觉、政策决定和改革三个阶段。

3、社会问题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2)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3)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社会成员的关注。

4、社会问题与个人困扰的区别:(1)第一个人困扰必须和个人的自我联系在一起,只关系到个人直接体验的有限的社会生活领域。而社会问题所牵涉的事情超出个人的局部环境,超出个人一己的生活领域。(2)第二困扰只涉及个人,即个人感到自己所珍重的价值受到威胁。(3)个人困扰具有个人的特点,它只发生在个人与他人直接构成的关系区域里,而社会问题具有公众的特点,它常常包含着制度上、结构上的危机,也常常包含着马克思所说的“矛盾”和“斗争”。

5、所谓特征,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的征象、标志。

6、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群体性。

7、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社会病理学、社会解组理论、价值冲突理论、行为偏差理论、社会建构理论。

8、社会解组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库利、奥格本、托马斯和赞尼克等。

9、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1)无序状态,(2)文化冲突,(3)价值崩溃。

10、价值冲突理论认为有三种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中存在的利益与价值分裂的情况。一是交涉,即对立双方就矛盾和冲突进行交流和协商。二是达成协议,即对立双方各自进行一些让步和妥协,做出有利于双方的决定。三是保用权力,即拥有权力较多的一方运用掌握解决问题的控制权,使问题的解决有利于自己这一方。

11、腐败是权力的滥用,即不正当地自用政府和公众所赋予的权力和权威来为个人或个人所效忠的某个集团谋取利益。

12、恐怖主义具有政治性、暴力性、不可预测性和象征性四个要素。

13、恐怖主义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五类:(1)民族主义恐怖组织,(2)极端宗教恐怖组织,(3)极“左翼”恐怖组织,(4)极“右翼”恐怖组织,(5)黑社会恐怖组织。

14、毒品问题的危害:首先危害身体健康。其次破坏家庭和睦。第三败坏社会风气。第四腐蚀政权组织,第五妨碍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15、家庭暴力是家庭矛盾冲突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6、自然性社会问题也就是自然灾害问题,指一种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造成的社会问题。

17、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发性和有限性三个特征。

18、自然灾害是自然界的部分物质,以特殊的方式进行的自然运动,通常称为“自然变异”或“自然事件”。

19、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1)做好社会问题防治,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和民众的安全感。(2)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避免和减少社会问题给社会造成损失,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损失,物质和精神的损失。(3)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4)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5)做好社会问题的防治,可以改善、提高有关机构的应对能力和效率。 20、社会内部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诱导、促进社会问题发生的机制,一种是抑制、防治社会问题发生的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是后者,但需要人们自觉地进行组织和运用。

21、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性思想、长期性思想。

22、社会问题防治的全球性思想,就是要把社会问题的防治放在全球环境中进行考察。社会问题防治的全局性思想,也就是要把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任务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社会问题防治的长期性思想,就是要认识到社会问题的长期存在和反复性,要有持久战的意志与毅力。

23、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改革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3)发展科学技术,(4)建立社会预警系统,(5)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社会变迁包括三类内容:其一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其二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职业结构。其三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2、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式、全面性。

3、社会进化过程具有长期性、缓慢性、渐进性、与局部性等基本特征

4、社会改革是人们有意识地规划并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社会局部调整或全面改良的过程。社会革命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5、社会变迁的原因:(1)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2)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3)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也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6、文化从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群体、另一社会的过程,叫文化传播。

7、社会发展计划是对社会发展总的方向、大目标主要步骤与重大措施的设想。

8、人类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社会变迁过程就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跃进。

9、社会现代化由以下一系列子系统组成: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10、社会现代化是现时代社会变迁的新形式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1、社会现代化的特征主要有:(1)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2)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3)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4)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12、1950年帕森斯提出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模式变项来阐述社会的变迁过程。

13、帕森斯的模式变项包括五个方面:(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14、信息社会同工业社会相比有许多崭新的特征:(1)信息成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2)整个社会以知识价值论为基础,价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知识。(3)先进的通讯与信息系统成为社会改革的手段,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带来一场变革。

15、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有五个方面的特征:经济方面从产品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理论知识处于社会中心地位;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鉴定;创造新的“智能技术”。

16、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具有如下特点:(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7、全球化的特征:(1)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2)全球化是一个多准度的过程,(3)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的客观要求,(4)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18、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从15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第二阶段:开始阶段,从18世纪中叶直到19世纪70年代;第三阶段:起飞阶段,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第四阶段:增强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

19、当前全球化表现不同于以往特征:(1)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2)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3)信息全球化,(4)政治的多极大,(5)文化全球化。20、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1)在经济上,我国经济同国际市场逐渐接轨,进出口贸易在整个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外资在投资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扩大。(2)在政治上,中国建立了民主政治体制,加强了与西方各国的接触,融洽了曾经因冷战而冻结的关系,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成为多极中的一极。3在文化上,“思想解放”运动为全球先进思想文化的引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全球文化同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机遇。

21、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支配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外围”和“边缘”的地位。(2)在政治方面,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动摇了西方霸权的地位,引起它们的恐慌。(3)随着中国对全球化参与程度的加深,中国的文化建设受到了两方面的挑战:一是西方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挑战;二是西方一些腐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4)国家安全方面,目前还存在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影响世界和平的因素,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并不乐观。

22、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23、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我们应该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勇敢地面对挑战,寻找与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首先,必须明确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位置,以此为制订全球战略的前提。其次,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发展自己。第三增强综合国力以确保国家安全。

第12篇:社会学概论

对科层制的批判

现代科层制是一种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的社会管理的典型方式。他能保证大型组织的稳定性、连续性。普遍性以及公平性,能满足大规模的责任制和协作的需要,从而最终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功能。但万物都具有两重性,科层制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第一,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科层组织内部各级结构、各种人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是由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章程来限定的,组织成员在组织内部的一切行动均需严格按照组织的规章制度来进行。由于过分强调照章办事, 使组织成员的行动长期受到规则的限制, 久而久之, 组织成员就变得墨守成规。组织人因循守旧、谨小慎微、眼界狭窄, 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的体现形式。形式主义影响组织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发挥和提高。

第二,能导致本位主义。分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科层组织形成的重要原因。科层组织强调分工的明确性, 每个岗位上的官员、职员都有按法律及行政法规所确立的固定的职责和权限。管理权限的明确分工虽然有利于各司其职,但是也会造成彼此协作上的欠缺, 出现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现象以及形成踢皮球的作风。这种形式本位主义和宗派主义, 会大大影响组织内部成员的凝聚力和组织效率的提高。

第三,会降低工作人员的创造性。科层组织是建立在一系列规则基础之上的, 是依规则而运行的。对组织内部的各级机构设置, 各类成员的职责、权限、活动方式都有一整套严格而具体的成文规则。然而, 任何规则都有例外, 为了应付例外情况, 就需要制定新的附加规则, 而新规则还会有例外, 还须制定规则。如此下去, 规则就会越来越多, 就会出现文牍主义、繁文缛节等弊病。由于文牍主义和繁文缛节对规则、条例和政策框框的过分强调, 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限制了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窒息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导致寡头政治。科层制是西方社会理性化、民主化的产物。然而, 科层制的发展却又产生和加强了反民主的趋势。严格的权威分层体系使得科层组织内部等级森严, 很容易出现官僚化, 即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的现象。要使一个组织高效率地发挥作用, 就必须将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权力的集中才能产生权力。一方面, 组织的领导人也是具有趋利本性的个体, 这种本性特征加剧了权力集中的趋势。获得领导地位的人只要占据了高位, 权力和声望便会进一步增加。他们可以利用组织的普通成员不能利用的知识和设施, 还可以控制通讯渠道中传送的信息。这会干扰和妨害了组织信息的沟通和有效传递。领导人可以有目的地维护自己的地位, 他们倾向于提拔那些和自己观点一致的下级官员。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寡头统治变成了一个永远的政治形式。

第13篇: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定义:(P2)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和人。社会指的是社会系统、结构、即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人就是社会中的主体,可以是个体的人,也可以是社会的人。

三、中国社会学界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8)

中国社会学界90多年来大体有如下几种观点:

(一)侧重以社会为研究对象,代表性观点有: 1.严复在1903年出版的《群学肄言》的序言中,认为社会学是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治和乱、盛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由以达到治的方法和规律的学问。

郑杭生在一系列论著中提出并系统论证了如下定义:社会学是研究现代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特别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3.认为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一样是研究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代表人物:李大钊、瞿秋白、李达、许德珩、陈瀚笙等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整体及其规律性 由费孝通主持和指导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这样定义: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的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台湾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观点(如杨懋春)

(二)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为为研究对象

1.认为社会学为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代表人物:孙本文

2.认为社会学的主要旨趣:“是在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中的人”,代表人物:龙冠海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的社会性行为规律的科学”,代表人物:杨心恒等

认为“社会学应该着重研究人的社会活动的固定化过程和固定化形式”,代表人物:庞树奇

(三)第三种类型的观点,其代表性意见为: 1.剩余说 2.学群说 3.调查说 4.问题说 5.未定说

四、社会学的功能(P15)

社会学具有认识和改造社会、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构建和谐社会的功能

(一)认识和改造社会(科学功能)

1.社会学的认识功能或认识意义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描述)、为什么(解释)、将来怎样变化(预测)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2.社会学的实践功能或实践意义:

1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在维护和改善现存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体制方面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地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意义,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二)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1.“增促社会进步”,就是增加和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

2.“减缩社会代价”,就是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弱者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要千方百计地让他们共享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指尽管社会代价是不可避免的,但人们可以研究如何把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的途径和办法。

(三)构建和谐社会

在构建和谐社会及和谐世界的进程中,社会学研究将会提供理论的支撑。

(1)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能够有效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服务

(2)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到改革与和谐的关系

(3)社会运行论提供的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学角度,为进一步理解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社会学的学理支撑。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学创立时期的社会学家及其主要观点(P20)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时期:中国学术界一般把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 代表人物:孔德、斯宾塞

(一)孔德(法国社会学家,被称为“社会学之父”)

孔德致力于建立庞大的实证哲学体系,最先提出和使用了“社会学”一词,并力图把它建设成为一门研究社会的市政科学。因此,孔德通常被当做社会学的创始人

孔德的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部分。前者着重研究社会体系存在的条件和作用的规律,后者强调着重研究社会体系的发展与变化的规律。(知识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他提出人类知识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发展三阶段是:军事时期、过渡时期、工业时期

(二)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

斯宾塞把进化论用于社会学研究,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它的进化和生物的进化遵循着同一条规律,所以人们通常把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有机论。他的社会进化思想认为社会进化是一个持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要经历生长过程、结构进化、功能分化、相互依赖等过程,所以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性,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行。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不过是一些独立的个人集体。在一切发达的社会有机实体中,都存在三个系统:支持系统,它保证向社会供给必需的产品;分配系统,它保证社会有机体各部分的联系;调节系统,它保证社会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2

二、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的主要社会学家及其观点(P22)

西方社会学的形成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 代表人物:涂尔干、韦伯、芝加哥学派

(一)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原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涂尔干的方法论特点是坚持社会唯实论和社会整体观,反对还原论。他主张在社会整体层次上进行实证性研究。他的社会学理论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团结为主线展开,又从社会团结的视角研究社会反常现象、偏离行为。认为社会危机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危机。

(二)韦伯(德国社会学家)

代表作:《新教论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和道教》、《经济与社会》等 韦伯倾向于个体主义,即主张对特定社会行动或社会现象背后的个人动机或隐藏的意义加以解释,与实证主义方法论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在其社会研究中,作用一种叫\"理想型\"的逻辑工具目的在于对所研究的现象加以纯逻辑的分类和定性,以便理解和把握现象之间的因果链。韦伯对世界多种宗教的经济伦理的研究是其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构成。

他把社会行动分为四种类型: 1.目标合理的行动

2.价值合理的行动 3.激情的行动 4.传统的行动

(三)芝加哥学派

代表人物:帕克和伯吉斯著《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托马斯等。 主要观点:美国芝加哥学派是以芝加哥大学为社会学系为中心,注重以经验研究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学派。其特点是强调社会学的应用性和应用研究。主要对城市的外来移民、贫民窟、犯罪、人口以及种族等问题展开研究,目的是诊治社会弊病,改善城市运行。与此同时,他们又提出了城市人文区位安排的模式,提出城市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庞然大物,而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

三、当代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社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P24)

当代西方社会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

(一)结构功能主义

主要观点:侧重对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的学说 代表人物:帕森斯、默顿 1.帕森斯

代表作:《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

帕森斯,美国社会学家,现代结构功能主义的创始人。1945年他首先正式提出结构功能主义这一名词,著有《社会行动结构》、《社会系统》、《现代社会体系》等。他提出了AGIL模型,即任何一种社会系统都应具有四种功能:适应功能(A)、目标实现功能(G)、整合功能(I)、模式维持功能(L)。还强调一个系统的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系统之间是否存在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

2.默顿(帕森斯的学生)

他进一步发展了结构功能主义,提出了“中层理论”策略,以及新的功能分析范式,诸如显功能与潜功能,正功能与反功能,以及功能选择等,心烦人们对现实社会结构的客观后果、社会变革的原因进行功能认识,做出功能评价,大大拓宽了功能分析的领域,并将结构功能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

3

(二)社会冲突论

主要观点:主要关注和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代表人物:科塞、达伦多夫 1.科塞

科塞认为,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他强调冲突的正面功能,提出冲突五项正功能。他还提出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安全阀制度。 2.达伦多夫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象本身充满着辩证关系,往往同时呈现出相互矛盾的二重层面,因此既要从社会均衡角度研究社会现象,又要从社会压制角度研究社会现象。

(三)社会交换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

主要观点:重点研究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

代表人物:乔治·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创始人之一)、彼特·布劳 1.乔治.霍曼斯

乔治.霍曼斯,美国社会学家,是该理论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因此,人与人之间具有比较普遍的功利关系,他们彼此之间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且并非都是有偿的。 2.彼特.布劳

彼特.布劳,更注重社会中的权力与交换的联系,认为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权力的不平等,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异质性。

(四)符号互动论

主要观点:侧重于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强调个人在互动过程中构建社会结构的能动性,揭示行动者对互动过程中的主观理解,以及这一理解对进一步互动产生的影响

代表人物:赫伯特·布鲁默、欧文·戈夫曼 1.赫伯特·布鲁默

1937年提出了“符号互动”概念,认为符号是社会相互作用的中介,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符号互动是能动的与可变的过程,符号互动创造、维持与变革社会组织、结构与制度 2.欧文·戈夫曼

提出了拟剧分析框架和印象管理理论,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互动现象与技巧着手,探讨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以及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五)当代欧洲社会学新理论

1.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他认为社会是人们凭借自身能动性创造的成果,因此,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语言使用是其成功的本质性因素。(行动者模型---分层模型)

2.德国社会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交流性理论,他的社会学主旨就是要把人类从统治中解放出来。

3.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实践反思理论,他的治学目标是消解主客观二元对立和揭示社会生活隐秘。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的定义及其使用范围(P44)

(一)问卷调查法

4

问卷调查法是社会学研究中用于收集资料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向研究对象系统询问社会背景、态度和行为,以发现社会现象和过程的原因或影响因素。包括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

基本步骤:确定调查总体、选择抽样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汇总和录入数据、分析数据等。 2.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也叫田野工作,是人类学、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是指研究者深入研究对象所生活的领域,在与研究对象一起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度访谈,以求达到对研究对象及其文化的全貌性研究和深刻理解。

田野调查法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一些问题:谁(who)、什么(what)、何时(when)、何地(where)、为什么(why)。

在田野调查中,为获得重要信息、材料,进行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是必要的。参与观察法是指观察者进入观察对象的生活或工作场所,参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活动,在参与过程中观察研究对象的各种行为及其变化情况。深度访谈也是田野调查中获得信息和资料的重要途径。

完成田野调查之后,研究者需要撰写田野调查报告,田野报告的写作方式主要有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科学研究的典型方法,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的实验法,就是在控制某些条件的情况下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

实验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利用社会情景的自然状态)和实验室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室环境对变量加以控制)

(四)历史比较法

为了探讨社会现象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变迁规律,社会学研究经常用历史方法和跨文化的比较方法。

历史比较法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种:1.政府文献资料; 2.民间历史资料。 常用的分析历史资料的方法主要有:类比分析法和理想类型分析法。 历史比较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表现为: 1.社会运行与社会变迁纵向比较研究 2.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的横向比较研究 3.社会意识和社会事实成因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一、社会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P64)

(一)社会的本质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本质是指规定和制约各种社会现象的内在基础和根据。社会的本质不是抽象的、非历史的,而是具体的、历史的

综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他们的基本观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社会不是单个个人的堆积或简单相加,它是人们联系或者关系,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第二,人们的交往首先是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发生的经济交往

因此,人们之间最基本的、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是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关系

5

(二)社会的特征

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人是社会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没有人也就没有社会而言,人是社会生活的开拓者和发起者,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是社会过程的推动者。

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社会系统的基本活动,所以人们在这一活动中所结成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和本质。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二、社会的构成要素(P66)

社会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文化

(一)人口要素

人口要素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之一。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称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人口结构也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社会中的人口要素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体现: 1.人口数量:是指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的总数

2.人口质量:是指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通常称之为德、智、体

人口结构(又称人口构成):是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 可以划分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三大类型。

一般来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资源要素

资源要素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社会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资源是由人类从自然界或世界中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资源大体分为两大类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资源具有有限性和稀缺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因此,合理分配、利用和保护资源尤为重要。

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两类: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人文资源可以分为: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

根据资源的表现形态可分为:实物资源与符号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 资源相对于人类社会活动而言的,即可资利用的物质或事物

(三)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社会存在和运行所依托的空间的、物质的基础。社会构成的环境要素为狭义的环境,即指人类社会在一定的空间、地域中直接或间接获得生产和生活所必需资源的各种自然条件,也就是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物质基础。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

(四)文化要素

文化是社会的又一重要构成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产品的总和。文化之所以是社会的构成要素,是因为文化把自然人统合起来构成社会。文化是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制,个人通过学习文化掌握成为

6 社会成员所需的规则、技能和知识。社会秩序总是在一定文化提供的互动规则下形成的。

三、社会的功能(P68)

1.整合的功能。整合或社会整合是指社会将无数单个的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调整种种矛盾、冲突与对立,并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维护统一的局面。

2.交流的功能。社会创造了语言、文字、符号等人类交往的工具,也为人类的交往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场所,为人类互动提供良好条件。

3.导向的功能。社会有一整套行为规范,用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调整着人们之间的关系,规定和指导人们的思想、行为的方向。(导向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

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通过社会而得以积累和发展。

四、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1.社会分化加速

(1)领域分化,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由大统一走向各自独立。 (2)区域分化,社会不同区域的发展不平衡。

(3)阶层分化,社会阶层的各个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4)组织分化,社会组织结构一元向多元方向发展。

(5)观念分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

2.社会流动加快。主要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社区结构、职业结构之间的流动。

3.社会冲突加剧。主要表现为利益性冲突、结构性冲突、规范性冲突等。

4.社会整合力弱化,表现在传统整合力量已经弱化,而新的整合机制尚未建立。5.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与冲突。

(1)资源分配的市场化程度不平衡 (2)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

五、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P77)

人类获取生活资料以及获取资料的方式就是一个社会的生存方式,也叫生计模式 主要生存方式有:采集狩猎社会(人类最古老、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园艺社会、游牧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

公社社会是指多数社会关系都建立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区域共同体。 血缘关系:是人的先天联系,它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因而通常认为它是人类最早形成的社会联系

比较重要的血缘关系有:家庭、宗族、氏族等亲属关系

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一般来说,地缘关系可大致分为:三级、四级、五级以至于更多级。我国的地缘系统按七级划分就是:国家、省市、县(或大区与小城镇)、乡(或街道)、村(或居民区)、邻里

在社团社会,职业及业缘关系是主要社会关系。

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一、文化的含义(P84)

文化一词英文为Culture,来源于拉丁语,原意指“耕耘”、“耕作”,其最初的含义与

7 农业文明有直接的联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文化是人类代代相传的整个社会生活的结晶,社会的存在不可能离开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文化是人类具有区别于动物界特征的根本标志,是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

二、文化的特征(P84)

1.文化具有可习得性 2.文化具有共享性 3.文化具有象征性 4.文化具有全括性 5.文化具有整体性

6.文化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文化是普遍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土著社会还是文明社会,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普遍性。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族群、国家和社会,都具有与他人不同的文化。

三、文化的分类(P86)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是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物质文化区分为理念文化(或观念文化)与制度文化: 理念文化是还处在理想、观念状态的文化,还没有变为社会规范。

制度文化则是已成为多数人遵循的社会规范,它反过来对人们的行为具有约束力。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一般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的类别: (1)民族亚文化 (2)职业亚文化

(3)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从对立、冲突的角度对文化做出的区分)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例如,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社会青年人中兴起的“嬉皮士”运动,就是一种否定当时西方主导价值观的反文化)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是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也可称为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属于这类文化的有:庆典方式、拜访方式、赠礼方式、哀悼方式以及礼仪、禁忌、姿态、发式等

8

四、文化的构成要素(P88)

文化由象征符号、价值观念、规范体系和物质文明构成

(一)象征符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基础)

象征符号是人类通过意识控制而创造或建构起来的象征体系,用来引导人们的互动、交流、思维、情感、学习和控制。

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包括:语言、物质象征符号(例如,中国汉人的婚礼习俗中所使用的枣子,宗教里的教堂、佛塔)、姿态和行动

(二)价值观念

文化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共同持有的关于是非、善恶、好坏、自我与他人利益关系的观念和倾向。价值观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判断和行动选择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规范体系

文化的规范体系为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文化中的规范体系是按照一定的价值原则建构起社会行动规则系统,包括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非正式规范主要有:社会习俗、民俗民德、乡规民约等 正式规范包括:规章制度和法律

法律属于约束范围较广、约束力更强的正式行为规范,因为法律通过国家机器来制定、推行和执行的规范。

法律规范不仅具有引导和制约社会行为的作用,而且对某些不良社会行为具有威慑作用

(四)物质文明

物质文明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物质基础

文化中的物质具有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人们创造或制造出的物品,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是自身需要的产物;文化中的物质还具有社会意义,即人们创造和运用某些物质是要把人们联系起来,组成有机的社会。

五、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有:认同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涵化功能

1.认同功能

2.规范功能,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文化给一个社会提供了材料与蓝图;文化也使人们相互间的行为功能协调和相互配合;文化使一个社会的规范、观念更为系统化,文化集合、解释着一个社会的全部价值观和规范体系

3.整合功能: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基础,就被称作文化的整合功能,即使社会形成一个整体

4.涵化功能:人需要通过文化涵化才能成为社会的人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与个体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含义:(P102)

“人的社会化”理论反应了社会学对早期现代社会的深入研究和独特回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二、人的个体化的含义、个体化的提出、个体化的机制

9

(一)个体化含义(P116)

个体化,是指在当代经济活动、社会生产活动和劳动、就业方式及社会生活进一步开放和快速流变的条件下,个人作为社会关系体系中的一个基本单元、作为社会行动过程中的一个实体单位,他的独立性、独特性、主体性日益充分地得到显示和表达的过程。

(二)个体社会化的提出(P98)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中后期,当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新趋势,这一过程使得早期现代性工业化所确立的社会大生产体系不断动摇,大型集体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影响力逐渐降低,推动了“集体社会化”向“个体社会化”的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趋势: 1.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2.经济活动性质的转变

3.社会生产体系的轻型化、小型化和微型化 4.社会劳动部门的白领化、年轻化和女性化。 5.劳动方式的自主化和个体化 6.就业方式的开放性和选择性

(三)个体化的机制(P119)

个体化的机制有:个体化的自主机制、个体化的能动机制、个体化的选择机制、个体化的创新机制

1.个体化的自主机制:是指个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具有行动的自主性,在行动过程中能够发挥自觉意识和支配能力,对实践过程产生主导和控制作用,并为自己的自主行动后果承担责任

2.个体化的能动机制:是指个人在行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对自我意识、心智状态、身体机能等主观内在因素进行调整,从而积极地应对环境、机遇、挑战等迅速变化的客观外界因素

3.个体化的选择机制:指个人在实践中会预先对自己的行动给予意义的预设,制定行动的目标,进行行动方案的策划、手段和方式的比较、步骤和环节的设计,并对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做出预测和评估,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4.个体化的创新机制:意味着个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积极投入和参与,使得自己的活动以及社会生活能够成为一种创造性和建设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与个体化的基本关系(P100)

1.社会化与个体化是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的理论刻画 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体化是同一现代性过程的两个侧面、两个维度,他们体现了现代社会的持续递进和现代人不断成长的实践经历 2.社会化与个体化有其各自特定的含义

社会化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基础性发展过程。经由社会化,一个人实现了从自然的生物的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个体化意味着,在当代社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人的社会化过程具有了早期现代社会所未有的特征,从而提升了个人的发展指向,同时也更新了个人的现代性内涵。因此社会化与个体化有着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彼此取代。 3.个体化在某些方面是对传统社会化的超越

个体化不仅内含了自然的生物个体向社会人的转变,而且意味着一个社会人向更新的现代人的持续迈进

10

四、社会化的类型(P102)

社会化的主要包括五种类型:初级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1.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大量发生在青年时期。例如,学生在大学期间大量进行的学习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级社会化而言,并且在初级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例如,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官员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

4.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

5.再社会化: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五、社会化的理论及其代表人物(P103)

(一)“镜中我”理论

代表人物:库利(美国社会学家) (他是最早将“自我”概念引入社会化研究的社会学家之一)

主要观点: 1.库利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 2.库利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 (1)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2)实施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3)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 库利形象地将这一过程形成的自我概念成为“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实是他人的这面“镜子”的反射。

3.库利注意到“初级群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角色扮演”理论

代表人物:乔治.米德 (美国社会学家) 主要观点: 1.他认为,自我意识是随着符号使用能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 (1)“主我”是自发的、能动的,为自我和人格的发展提供动力 (2)“客我”是内化了的社会要求和期待,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自我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客我”之间的不断互动过程。 3.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即学会理解他人对于角色的期待并从事角色行为。他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阶段、角色扮演、嬉戏阶段

(三)精神分析论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主要观点: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3)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的最高部分,遵循完美原则

11

(四)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美国心理学家) 主要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人在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会遇到某种心理问题,都要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做出反应。根据个体在各个时期的典型心理反应,埃里克森将社会化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0-1岁) (2)自主与羞怯、怀疑(幼儿时期,2-3岁) (3)主动与内疚(学前时期,4-5岁)

(4)勤奋与自卑感(学龄时期,6-11岁) (5)认同与角色混淆(青少年期)

(6)亲密与孤独感(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7)关注后代与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

如果个人能够成功地解决每一阶段中面对的问题,就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反之,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下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

(五)生命历程论

该理论起源于美国芝加哥学派关于移民问题的研究 它从社会力量和社会结构来解释个体的生命历程。这一理论的基本分析范式,是将个体的生命历程理解为一个由多个生命事件构成的序列

生命历程理论在考察宏观的社会结构与个体的生命历程之间的关系时,有以下四个要点: (1)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生命的相关性 (3)生命的时间安排 (4)人的能动性

六、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一)社会化的条件(P106)

1.语言能力 2.思维能力 3.学习能力 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二)社会化的主体(P108)

1.家庭 2.学校 3.同龄群体 4.工作单位 5.大众传播媒介

七、社会化的过程(P110)

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标准来看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可分为: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四个阶段

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包括儿童期和青年期的社会化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其内容是初级社会化

青年期上承儿童期,下接成年期,是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

2.成人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抛弃原先形成的社会化,形成新的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在原先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提高、更加完善。)

3.代沟问题

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社会生活的变化。

12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代沟:一方面,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对代沟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 4.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和劳动技能的学习、道德规范的学习和角色扮演的学习

(1)在早期社会化阶段,个人首先需要学习的就是独立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劳动和文化知识的学习

(2)社会化的第二项重要内容就是道德社会化,也就是社会成员学习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用规则和道德规范指导自己行动选择的过程。道德规范是社会规范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团结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八、社会角色的含义及其类型(P112)

(一)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

具体包含几个方面的含义: 1.角色是社会地位外在表现

2.角色是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 3.角色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 4.角色是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P113)

1.从人们获得角色的方式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获角色。

2.从社会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分,社会角色可分为: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追求的目标来分,社会角色分为: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

九、社会角色冲突与协调(P114)

常见的角色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1.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角色冲突可以分为:

(1)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常常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照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例如,邻里之间、服务员与顾客之间等)和

(2)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角色集于一人,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

2.角色不清:是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或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社会的急剧变迁是造成社会角色不清的最主要原因)

3.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是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调现象,它是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

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

(1)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例如学生中途退学、公职人员因失职而被罢免

13 (2)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角色协调的原则: (1)在特定情景中,从属角色应服从主导角色或以主导角色为主 (2)根据社会主流价值观,权衡不同角色的价值合理性程度 (3)规避损害公共利益的角色

第七章 社会互动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P112)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可能发生社会互动

(2)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的行为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3)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4)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也可以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5)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6)社会互动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7)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P123)

(一)符号互动论

1.符号互动论特别注意符号沟通问题。所谓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声音、语言、文字、图画、手势、姿态、表情等都是符号

2.符号互动论有两个主要派别:

(1)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 (2)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二)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一个以角色概念为核心的解释人类行为的研究取向

角色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另一方面,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

(三)参照群体理论(田科姆)

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2.参照群体理论揭示了非面对面的人际接触对个人行为的制约作用,反映了人与群体的互动的特殊方面

3.参照群体理论是研究个人的客观社会地位与其社会观点之间相互作用的社会心理机制的工具,是探明个体动机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的工具

14

(四)戏剧理论

戈夫曼采用戏剧分析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 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和“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五)社会交换论

代表人物:霍曼斯和布劳

社会交换论着眼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交往的外显行为,用代价和报酬来分析社会关系,认为社会互动的实质是人们交换酬赏和惩罚的过程。

社会交换论提出了以下几个命题:

(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 (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 (6)侵犯—赞同命题

社会交换论试图以交换的观点来解释人类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其理论基础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它强调个人的目标和报酬,认为每个人都在尽量避免痛苦和增进快乐。这一理论忽略了人类行为的社会前提,带有浓厚的心理还原主义色彩

(六)本土方法论(又译为民俗方法论)

代表人物:加芬克尔(美国社会学家)、哈罗德 加芬克尔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它研究人们在日常互动中如何建立和共同使用对现实的定义,详细考察社会成员在建构和解释他们的社会现实并对其赋予意义时所使用的方法和步骤

本土方法论认为社会互动是由形成人们正常交往基础的规则所决定的,这些规则通常是理所当然、心照不宣的;但是,如果违背了这些规则,互动就不能顺利进行。为了证明社会互动中的这类隐含规则或背景假设的重要性,本土方法论者进行了一项著名的研究,称为“无背景试验”或“打破常规试验”

三、社会互动的类型(P132)

1.按情感关系可分为:友好互动、敌意的互动及情感无涉的互动。2.按利益关系可分为:合作、竞争、冲突。 3.按地位关系可分为:强制、服从与平等协商。

4.按互动广度可分为:单一性互动、多重角色性互动。5.按互动深度可分为:表层互动、深层互动

6.按互动媒介可分为:言语性互动、非言语性互动 7.按互动单位可分为: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8.按互动途径可分为:直接互动、简接互动

按社会互动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合作、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

第八章

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及其类型(P142)

(一)社会网络的含义:

社会网络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联系。 社会网络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关系:

1.社会网络是社会互动的背景大多数社会互动都发生在社会网络结构之中

2.社会互动虽然是在社会结构之中进行的,但同时社会互动也形成新的社会网络

15

(二)社会网络的类型

1.根据网络中所交换的资源,可分为:符号资源网络(如价值、观念、信息、规范、消息等)、物质资源网络(指物质事物,也可能是金钱等可以换区物质事物的符号)、情感资源网络(指赞赏、尊敬、喜欢、高兴等)

2.按社会网络所涉及的社会关系的类型,可分为:信息网络、资金网络、讨论网、聊天网、情感支持网、社交圈、生意圈等

3.按网络的主体是个人还是群体,可分为:人际关系网络、家庭网、组织关系网、国际关系网等

4.按网络成员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分为:初级网络、次级网络 5.按网络中联系的强弱程度可分为:强关系网络、弱关系网络

6.按网络成员相互联系的密切程度可分为:闭合性网络、开放性网络 7.按网络的结构模式,可以分为:“团体格局”网络、“差序格局”网络

二、社会群体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社会群体的含义(P148)

社会群体,是指处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个人的集合体。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二)社会群体的类型(P149)

1.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为:初级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家庭、邻里、朋友等)、次级群体(典型的是各类社会组织,如军营、学校、政府部门)。

2.依据群体的正规化程度及其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可分为: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3.依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可分为:内群体、外群体。 4.依据成员的身份归属可分为:所属群体、参照群体。

5.依据群体内人际关系发生的缘由、基础及性质可分为: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与趣缘群体

三、初级社会群体(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群体)

(一)初级群体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初级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研究初级群体,有助于全面、深入地把握社会过程

2.初级群体可被看成社会的雏形

3.由于初级群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由重大影响,因而,研究初级群体中人们的心里过程与行为方式,有助于推动社会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的发展

4.科学地研究初级群体,正确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揭示影响人们心理与行为的诸种因素,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初级群体的改造和引导,发挥其正功能,以便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并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成员的健康成长

(二)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P154)

1.成员有限

2.成员间有直接、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16 5.成员难以替代 6.群体整合程度高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三)初级群体的功能(P155)

初级群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大致将其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两种

1.正功能

(1)承担着社会化的任务 (2)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 (3)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2.负功能

(1)从微观心里角度看,初级群体可能压抑个性的形成和个人积极性的发挥,限制个人的社会发展

(2)从宏观结构角度看,正规组织中初级群体的存在,有可能干扰正式组织关系,破坏组织结构,妨碍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四)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初级群体(P156)

1.从发展趋势看,在转型期,初级群体将日渐衰落: (1)社会分化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不断发生转移 (2)初级关系日趋松懈。

(3)一些初级群体已经名存实亡。 2.初级群体衰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1)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个人自由

(2)初级群体的衰落,有可能促进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

(3)初级群体的衰落与初级关系的淡化,标志着人们更多地依靠正式分工及规章制度等次级关系来处理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这是一个社会走向合理化的表现

(4)初级群体的衰落也削弱了非正式控制手段的影响力,增加社会控制的难度,并带来人际关系的疏远、冷漠,妨碍了人们的感情生活,导致一些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问题

17

第14篇:《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略) 教学内容

导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 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外部史,从社会需要来解释某一学科的诞生,物理学→社会学) A阶级矛盾尖锐 B 城市问题突出 C“理性王国”的破灭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学术思想史,孔德立志做社会科学界的牛顿)A 自然科学对自身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冲击 B 自然科学自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对社会的外部效应 C 运用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社会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A 社会统计的发展(法国、英国和比利时) B 社会调查积累了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A 科学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B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 :进步

人类理性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C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以及历史法(社会学特色)(重点)

D贡献与局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赫伯特•斯宾塞

A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同生物的类比和差异) a各个组成部分是否紧密结合 b意识是否集中于某一个部分。 c部分是否为整体而生存。 B社会进化论

a进化成为宇宙各个部分的公理 b社会可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社会的区别) c退步和进步同时出现。(完全连续的直线进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d主张渐进、改良,反对任何破坏“洗染规律”的革命或改造的举动。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埃米尔•涂而干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自杀论》)(重点)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服从社会,社会失范)

C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各自特点(重点) 2) 马克斯•韦伯 A;理解社会学。(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重点) B社会行动类型。 C理想类型。 D科层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1) 社会学初期

A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于1876年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研究》。 B布朗大学教授沃德。

2) 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重点) A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

B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C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3) 结构功能学派后面的发展。

2、战后欧洲社会学

1) 研究中心转向现实社会。 2) 社会学研究领域多样化。 3) 社会学理论趋向多元化。 4) 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

3、苏俄社会学

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 传入时期(1891——1911) 2) 成长时期(1912——1927) 3) 建设时期(1928——1952) 4) 恢复重建时期(1979——)。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话概念(重点)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使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

美国、巴西、印度和韩国等国社会学者的诸多努力。

3、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初步掌握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潘光旦、费孝通等学者的学术贡献) 1)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 立足中国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4) 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 5) 早就社会学专业队伍。

2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含义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孔德(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是研究社会的科学,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2) 涂而干(社会学市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3) 韦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4) 索罗金(社会学市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5) 齐美尔(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重点) 《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 《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齐美尔主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交往与互相影响的过程,社会是个人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群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

6)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任育社会关系的考察,指出个人与社会结合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2、社会学的特征(重点) 1) 整体性 2) 综合性

A研究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关系

B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中去寻找规律

3) 实证性(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 4) 应用性

A社会学知识贴近生活

B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C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使用。

第二节 社会学功能

1、研究功能(重点) 1) 描述性功能(是什么) 2) 解释性功能(为什么) 3) 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 4) 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2、教育功能

1) 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 2)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1) 建立规范 2) 提供模式 3) 反馈信息

4、社会管理功能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

3 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 筹划阶段

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 2) 实施阶段(可靠性和真实性)

3) 总结阶段(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3、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 问卷调查

2) 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重点) 3) 社会实验方法

A社会实验的含义(P44)

B社会实验的作用(2点,P44)

C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的区别(3点,P44) 4)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重点) A含义(P44)

B分类(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4、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 定性分心含义及分类 2) 定量分析

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及不同(重点,P46)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

1) 社会行动(目标、情景和规范)

2) AGRL模型(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社会整合→维持价值)(P47,重点)

3、冲突理论

1) 功能冲入论(刘易斯-科赛) 2) 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

雷克斯的冲突论:社会分配、社会整合及社会变迁(P48,重点)

4、交换理论

1) 人类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交换过程。

2) 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交换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3) 衡量报酬和价值的大小标准是价值,价值就是需求的主观判断。 4) 交换的对象是资源,可以使金钱、物质甚至是权力和精神。 霍曼斯解释微观个人之间的交换,布劳提出补充建议。

5、符号互动论(重点)

1) 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2) 人们对客体的行动取决于他们对客体赋予的意义。

3) 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的意义可能不同,个人将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4) 对客体意义的解释取决于情景。

5) 不断进行的社会互动造就共同行动,共同行动固定下来就成为社会结构。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1) 社会含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社会的基本特征 A社会以人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 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D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重点)

1) 社会唯名论: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是用来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 需要是惹那么社会行动的动力。 4)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 科学的社会观点。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个人与社会(P60,重点)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哦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1) 角色人个体系 2) 价值规范体系 3) 权力制度体系 4) 行为交换体系

2、社会关系

1) 社会关系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 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A 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B 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C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社会结构(重点)

1) 含义: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 内容

A 人们对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B 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换形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 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5 第三节 社会基本要求

1、人口资源

1) 含义: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人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3) 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地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重点)

2、自然资源

1) 含义: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 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重点) 3)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重点)

1)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够和机构构成危害的发展。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2) 内在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关系及茅盾。 3) 可是续发展的意义(p76 共5点)(重点)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化含义

1、文化含义及特征

1)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p80)

2) 文化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重点)

2、文化构成要素(重点) 1) 物质形态要素 2) 精神形态要素 3) 语言符号要素

4)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从和文化模式(重点) 2) 文化的功能

A 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模整合和结构正和 B 社会导向功能

C 反功能:文化滞后和亚文化或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1、习俗

1)习俗含义: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习俗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有关。

2)习俗的功能: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3)习俗功能发挥的条件: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2、道德

1) 道德含义: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

6 种价值标准。

2) 道德的建设:德治与法治

3、法律

1)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 法律的特征:公证性、强制性

3) 法律的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4、宗教

1) 宗教含义的两种视角(本质定义和功能定义)

2) 宗教内容:神灵观念、意识、组织、物质设备和教徒。 3) 宗教功能:(P95,共3点)(重点) 4) 宗教和邪恶的区别(P96,共3点)(重点)

第三节

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的过程

1) 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才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 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取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和采纳融合阶段。

3) 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有用性、符合本民族的价值观。 4)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P106(重点) 社会化特点:强制与能动性

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 文化传承功能:基本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 2) 社会稳定功能

3)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个人对我认识和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 1) 生活技能社会化 2) 价值观社会化 3) 政治社会化 4) 行为社会化 5) 角色社会化

A 角色含义(P112,重点)

B 社会化对人角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里状态。 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程度。 四是明确角色目标。

7 第二节 社会化类型与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重点)

1) 基本社会化的含义及任务(2点 P113) 2) 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点 P113)

3) 再社会化的含义及分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4) 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P115)

2、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1.生物因素:身体结构,大脑,语言活动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3.社会实践:

1) 社会实践的分类:

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 2) 社会实践的内容: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和积累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 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 A 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联系 B 通过群体合格的形式体现出来

C 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2) 社会合格成员的标准就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界定(重点)

1) 社会互动的概念: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 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A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B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C互动双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 符号互动论(重点)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 库利“镜中之我”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P130,“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不断协商造成的。”

8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我们用符号代表市委,我们根据符号的意义采取行动,我们在行动反应之前有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2) 拟剧论

理解掌握以下概念的社会学含义 “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 常人方法学(重点)

A基本假设: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B研究方法:采用大批常规的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的“规则”(过度礼貌和客套)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1) 交换的含义:P137 2) 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3) 交换类型: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4) 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差异,双方都一个受益,自我利益。

2、合作

1) 合作的含义

2) 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和契约式合作 3竞争

1) 竞争概念 2) 竞争类型 4冲突

1) 冲突概念 2) 冲突类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1语言

1) 语言的含义:P142 2) 语言的重要性 3) 语言的多样性

2、身体语言 1)概念 2)种类

3、个人空间

1) 个人空间概念: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 个人空间理论

霍尔德四种空间理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1) 社会网络的特征

A形成基础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 B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C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而形成。 D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益。 E社会网络相对稳定

2、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功能 社会网络的形态 封闭形态和开放状态 稳固形态和开放形态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

第一节群体

1、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群体的含义: 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群体特征:

A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B群体成员接受的目标

C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D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E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重点) 5)大群体和小群体 3初级群体

1) 初级群体的的含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初级群体和特征(重点) A规模小

B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C成员的人格特征得到全面表现 D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E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的作用 3) 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邻居伙伴群体

第二节

1、家庭的含义和特征

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10 2)家庭特征:古德《家庭》中的概括(P161) 3)家庭的基础:婚姻

2、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2)家庭的功能:(重点)

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2) 家庭生命周期:六个阶段(重点)

2、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1) 家庭的现状

A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B家庭功能有所改变。

C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2) 现代家庭的建设

物质生活建设和精神生活建设

第三节 利益群体

1、利益群体信特点

1) 利益群体的含义:P169 2) 利益群体的特征:P169

2、利益群体的类型

1) 按群体目标特点可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2) 按群体组织形式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和自组性利益群体。

3、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4、既得利益集团及调控

1) 既得利益集团的含义:P173 2) 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

第八章

第一节 组织

1、组织含义:人们为了达到目标面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特征(重点) 1) 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2) 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3) 组织成员的角色的规定

3、组织过程(重点)

1)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计阶段

2)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过思想、观点、态度或情报的过程。

组织沟通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已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11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第二节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 合法性统治类型:魅力型

传统型

法理型 2) 科层制组织的含义及特征(5点,P181)(重点) 3) 科层制组织的优点的弊端

形式主义 ,

繁文缛节,

用人困境,

人情味欠缺,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2、组织管理理论 1) 科学管理理论 2) 人际关系理论 3) 组织行为理论 4) 权变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三个部门的界定(P188)(重点)

根据他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

2、私人部门

1) 私人部门的基本特征

A 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B 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C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D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 2) 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A 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B 市场失灵及其内容

C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D 造成公共物品严重不足

3、公共部门

1) 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A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B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对管理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能。 C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D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 E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 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P195)(重点)

4、第三部门(重点)

1) 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5点,P196—197) 2) 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6点,P198—199)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 含义: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 制度起源:起源于人类需要(P202,萨姆纳河白拉德)(重点) 3) 制度形成的构成要素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一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一是社会生活中具体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 1) 价值要素 2) 规范要素 3) 组织要素 4) 设备要素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重点) 1)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 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 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 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 行为导向功能 2) 行为调控功能 3) 文化创新功能 4) 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1、社会制度的分类

1) 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可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又计划建立的制度。

2) 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 3) 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

2、家庭制度

1) 家庭制度的含义(P208)

2) 集体制度经历德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度家庭) 3) 中国目前家庭制度的特点(P209,3点)

3、经济制度

1) 经济制度的含义(P211)

2) 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5点,P210)

4、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的含义(P211)

2)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4点。P212)

13 3) 教育制度的潜功能(4点,P212)

5、政治制度

1) 政治制度的含义(P212—213) 2) 政治制度的功能(2点,P213)

6、宗教教制度

1) 宗教制度的含义(P213)

2) 中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8点,P213—214)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

1) 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影响因素(3点,P214) 2) 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规律(4点,P215)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3、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

1社区的概念

1) 社区的含义(P224)

2) 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2、社区的功能(重点)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

3、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

1)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区的联系。社区纵向格局的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2)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式来维持。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在于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在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4、社区研究的发展(重点) 1)类型学研究 2)区文学理论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社区研究

第二节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

1) 农村社区的含义(P231)

14 2)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简单,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变迁比较慢。

2、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概念(P233)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规模,经济角度和社会异质性程度。 3)城市起源和发展

4)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4点,P235)(重点) 5)城市郊区化

3、集镇社区

1)含义(P237)

2)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3)特点:5点,P238 4)我国小城镇发展

第三节

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含义(P239)(重点)

2、社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 目标: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2) 社区发展原则:民主原则,需要原则,自力原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3、中城市的社区建设

1)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历程

1991年,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正式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 2)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 单位制的内容及单位制的瓦解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社会不平等含义: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社会不平等起源;

1)卢梭:1775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 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社会分工与阶级产生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6点,P250) 3)涂尔甘:1893年〉《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3、社会分层的诸多概念

1) 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重点P251) 2) 种姓、种族和等级 3) 性别和年龄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1、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段理论

A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B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15 C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D阶级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A阶级划分的条件。(市场能力和生活际遇) B社会分层的标准。

C韦伯与马克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P256)

2、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 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组织。 2)精英理论及精英循环

3、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A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发表的《分层的一些原则》 1967年布劳和邓肯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 B功能主义分层理论遭受到的挑战(3个挑战,P258,重点) 2) 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冲突论强调冲突在于不平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冲突理论家不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特征都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的系统,而认为人们在社会较之标准和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是各种社会共有的。 3) 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作者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定级别跟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即吸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的角色,但社会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分层

1、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 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2) 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1)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2)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第四节 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1)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这种变动可以使从一个社会阶段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使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的意义(4点,P270)

2、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1)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 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16 5)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3点。P273) 2)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6点,P 274)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的概念

1) 含义: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集邮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立柜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2) 偏差行为的恶相对性俩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重点)

2、偏差行为的类型

1) 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 偏差行东,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2) 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生活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违法行为、违章行为和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4点 P282)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4点

P283)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1) 含义:生物学解释色内容是从个人的生物型和生理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征,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 生物学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 含义: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

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重点

P287) A 失范理论 B 文化传递理论

C 标签理论

第三节、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1) 社会控制的含义(重点,P292)

2) 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3) 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和多重性。 4)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7 A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B 其次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C 最后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重点,P295) 3)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 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社会控制的方式 1) 法律控制 2) 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 宗教控制

4、社会控制的饿适度问题

1)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3) 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社会控制的界定

1) 社会控制的含义: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 社会控制的:条件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 社会病理学 2) 社会解组理论 3) 价值冲突理论 4) 行为偏差理论 5) 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 1) 腐败问题 2) 恐怖主义

2、偏差性社会问题 1) 毒品问题 2) 家庭暴力问题

3、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法性和有限性三个特点。

18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防治的内涵(5点,P 318)

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5点,P319)

3、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4点,P320)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思想和长期性思想

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5点,P325)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变迁的概念:个人于是获得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社会变迁的内容:

A 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B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C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3)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型、全面性。

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3) 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 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3、社会变迁的原因(重点)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 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 科学技术; 4) 文化发展与传播 5) 意识形态 6) 人口状况的改变 7) 外来入侵、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 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1、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P 337) 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 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A 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B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19 C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D 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2、社会现代化理论 1) 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2) 信息社会论 3) 后工业社会 4) 风险社会论

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三节 全球化

1、全球化的的含义与特征 1)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特征

A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 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互统一的客观要求。 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1)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A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B第二阶段:开始阶段 C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D 第四阶段:增强阶段 2) 当前全球话的表现

A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B 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C 信息全球化 D政治的多极化 E文化全球化 3) 全球化的后果

A 一种观点是以道德为基础公开反对全球化

B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和经济的变革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3、全球化与中国

1)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3点,P 351) 2) 目前面临的挑战(4点。P 351) 3)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3点,P 353)

第15篇:社会学概论[优秀]

社交礼仪概论试题(开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在写信时,写信人所应注意的重要问题是,要尽可能地使书信__礼貌___、__完整___、清楚、正确、简洁。 2.社交场合化装的原则有四条,即:美化、___自然___、__得法___、__协调___。

3.礼仪中的三应原则,三应指的是__应事__、___应己__、__应制____。4.在公共场合,每个人都应当有意识地检点、约束自己的个人行为,并要尽一切可能,自觉防止自己的行为影响、打扰、妨碍到其他任何人,这一原则叫__勿碍他人__原则。

5.在为他人作介绍时,必须遵守__尊者优先了解情况_ 的规则。

6.既不加糖,也不加牛奶的纯咖啡又叫做__黑咖啡___。

7.在安排或者参与餐饮活动时,必须优先对费用、会见、菜单、举止、音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问题加以高度重视,这是餐饮礼仪的一条基本原则,叫作__6M __原则。 8.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礼仪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和丰富,但无论各种礼仪之间多么千差万别,总的说来礼仪主要包括礼貌、礼节、礼仪仪式等基本内容。

9.个人的基本礼仪主要包括仪容、仪态、着装与服饰礼仪。 10.上下楼梯,一般应靠右而行;为人引路时,应走在左前位置,并伸出右手作引导状。

11.在电话礼仪中,有一条“铃响不过三声”原则,意思是接听电话要及时。

12.良好的沟通是父母与子女建立良好关系的桥梁。

13.求职者的自我形象设计必须重视仪表修饰,要做到整洁、庄重、正规,给主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14.在为他人作介绍时,一般坚持先卑后尊原则;如果在公务场合作集体介绍时,则介绍顺序是先尊后卑原则。

15.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左右为肉孜节.即开斋节。藏族迎送客人等场合的常见礼节为敬献哈达。

16.对外交往中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的可行方法有三种,一是以我为主,二是兼及他方,三是求同存异。

17.泰国人所用最多的见面礼节是合十礼。

二、单项选择题(在以下每题后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入题中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2分)

1.右手掌心外向,拇指与食指合成圆圈,其余手指申直这一手姿,表示金钱的国家有(C )。

A.英国B.美国 C.日本D.印度E.澳大利亚

2.亲吻礼,是西方国家常用的会面礼。长辈吻晚辈时,应当吻的部位是(C)

A.下颌 B.面颊C.额头D.嘴唇E.任意部位 3.在一般情况下,与他人相处时,不宜注视对方的部位有:( D ) A.额头B.双眼 C.眼部至唇部D.手部E.任意部位 4.社交距离指的是如下哪种距离?(C)

A.0.5米之内 B.0.5米~1米之间C.0.5米~1.5米之间D.1.5米~3米之间E.3米~5米之间 5.不同的鲜花有不同的寓意,通常情况下,表示和平的鲜花是(C)。 A.丁香B.柠檬C.橄榄D.桂花E.水仙

6.在人际交往中目光所及之处,叫做注视的部位,公务型注视通常指的部位是(C

A.双眼B.头顶C.额头D.眼部至唇部E.眼部至胸部

7.英国的国花是( B )

A.紫罗兰B.玫瑰C.郁金香D.山查E.橄榄

8.通常,一顿西便餐的标准菜序是(D )

A.首先是汤,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甜品、咖啡。 B.首先是咖啡,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甜品、汤。 C.首先是甜品,然后依次是开胃菜、主菜、汤、咖啡。

D.首先是开胃菜,然后依次是汤、主菜、甜品、咖啡。 E.首先是主菜,然后依次是开胃菜、甜品、咖啡、汤。

9.为客人斟茶时,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 B )处。

A.1/3B.2/3C.1/2D.1/4E.2/5

10.不宜带戒指的手指有(A)。A.拇指B.食指C.中指D.无名指E.小拇指 11.荷花在日本表示的是( D)。 A.纯洁B.别离C.智慧D.死亡E.尊敬

12.在通常情况下,与他人握手的时间应控制在多少?(C) A.1秒以内 B.2秒以内 C.3秒以内D.3秒至5秒 E.5秒以上 13.礼仪的功能不包括(C)。A.规范功能B.沟通功能C.指导功能D.教育功能 14.以下关于坐姿的基本要求错误的一项是( B)。

A.端庄B.随意C.大方D.舒适

15.一般来说,当通话双方地位存在较大差异时,应由( D)先挂断电话。

A.任意一方都可以B.打电话方C.接听方D.通话双方地位较高的一方

16.以下不属于幼儿期子女对自尊的要求的表现的是( D)。

A.要求得到成人的关注B.要求自主C.要求被赞扬和被认可D.要求合作

17.邻里间礼仪不包括(C)。A.邻里间基本礼仪B.邻里间居住礼仪C.邻里间通信礼仪D.邻里间做客礼仪

18.求职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预备个人资料和(B)两个方面。A.设计个人简历B.自我形象设计C.撰写求职信D.准备合适的服装

19.下列关于求职面试的礼仪知识正确的一句是( D)。A.求职面试结束了只要等消息通知,不需要再做什么B.求职面试中求职者应该认真倾听主试官的问题,不需做任何记录C.求职面试时应和主考官多套近乎,以拉近距离

D.求职者面对主试官时,要抬眼向上注视考官的面部,眉毛要自然平直,不论面对什么情况都不要皱起眉头或是将眉毛上升、下降 20.下列不属于握手的禁忌的是(D )。

A.用左手去握别人的手B.在握手时将另外一只手插在衣袋里C.在握手时仅仅握住对方的手指尖D.平辈之间,先出手为敬 21.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的人们多忌讳数字“l3”和。(C)。A.4B.6C.星期五D.星期日

22.被人们视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讲不讲社会公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D)。A.尊重隐私B.以右为尊C.不宜先为D.爱护环境

三、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题前括号内划“√”;错误的划“×”,并将错误之处改正,每小题2分,共30分)

(√ )1.在正式场合,比如进入餐厅或会场,通常都讲究从左侧一方走向自己的座位,从左侧一方离开自己的座位。 ( × )2.由主人亲自驾驶轿车时,一般前排座为下,后排座为上,以左为尊,以右为卑。

排座为上,后排座为下,以左为卑,以右为尊

(× )3.在为他人作介绍时,,要先介绍位尊者,后介绍位卑者。 要先介绍位卑者,后介绍位尊者 (× )4.介绍女士与男士认识时,应先介绍女士,后介绍男士。 应先介绍男士,后介绍女士

(× )5.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男士首先伸出手来。 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 )6.在正式的西餐宴会上,在排列位次时,往往是生人与生人坐一起,熟人与熟人坐一起; 男人与男人坐一起,女人与女人坐一起。 生人与熟人坐一起; 男人与女人坐一起。(即交叉排列)

(× )7.在中餐的酒会上,有人来斟酒时,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捏在一起,指尖向下,轻叩几下桌面,这表示的是婉言谢绝。 表示向对方致敬

(× )8.出席酒会时,西方人一向时间观念很强,讲究准时到场、准时退场。

没有必要像出席正规宴会那样,非要准时到场、退场不可。

(√)9.递名片给他人是,要使用双手或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交予对方。接受名片时,宜双手捧接,或以右手接过。

(√ )10.在与人交谈时,要善于聆听他人的意见,不要任意否定对方的见解。

(√ )11.在舞场上,通常讲究由男士去邀请女士,不过女士可以拒绝;女士也可以邀请男士,男士不能拒绝。

(√)12.在中餐宴请活动中,往往采用圆桌布置菜肴、酒水。当两桌横排时,其桌次是“以右为尊,以左为卑”。这里所讲的右与左,是由面对正门的位置来确定的。

(×)13.正式中餐宴会上,在用餐前,会为每位用餐者上一块湿巾,这块湿巾的作用在于让用餐者擦手、擦脸、擦汗。

这块湿巾的作用在于让用餐者擦手。

(√ )14.在西餐礼仪里,在排定用餐位次时,主位应请女主人就座,而男主人则须退居第二主位。 (√)15.为客人上茶时,一般应该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置于客人左前方。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礼仪礼仪指的是一定地区、民族、国家或群体在共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为人们所认同和共同遵守,并以确立、维护和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的各种符合礼的精神及道德要求的社会交往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器物、标志、服饰、象征等的总和。 2.“散点” 是指在与人交谈时,目光应主要落在别人的脸部,最好是在鼻尖以上,眉以下,两个外眼角以内的区域中。“正视”是指投注到别人脸部的目光应保持一个比较正直的角度,不要用斜视、扫视、瞟、瞥等不礼貌的眼神。 3.“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出自《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言传即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即以行动示范。言传身教是指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 4.涉外通则涉外通则是指中国人在接触外国人时,通常都必须遵守并加以运用的有关国际交往惯例的基本原则。它是对国际交往惯例的高度概括,对于参与涉外交际的中国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试述礼仪的民族性和国际性。 礼仪的民族性和国际性是指:同民族的人们生活方式不同、知识体系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对社会交往的要求自然也不尽相同,对礼仪的规范也是千差万别;每个民族都在自己独特的语言环境、共同的生活地域以及统一的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形成了适应自己风俗习惯的一套礼仪,因此不同的民族就形成了不同的礼仪。其中尊老爱幼、礼貌待客、遵时守约等符合大多数人礼仪取向的基本礼仪,是全球各民族人民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不断加强、不断扩大的国际交往中,以讲究文明、相互尊重为原则基础而形成的现代国际礼仪,已经逐步规范化和完善化,业已形成了被广泛认可和通用的礼仪规范和准则,礼仪因此又具有国际性的特征。

2.规范的走姿主要有哪些基本要求?

(1)在保持标准站姿的基础上,重心向前微倾,目光平视,面容平和自然。(2)两臂自然前后摆动。(3)注意步伐,两脚内侧落在一条直线上。(4)步频、步幅适中。

3.简述师生之间礼仪的基本要求。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普通、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不仅对学生的个眭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教师。师生之间礼仪的基本要求是:学生应尊敬教师;教师应爱护学生;教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4.父母对子女的礼仪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尊重子女。父母对子女的尊重,要遵循子女的成长特点,在幼儿期、青春期和成年之后施以不同的关心和尊重。(2)教育有方。家长要学会“夸奖”;尊重子女的爱好和兴趣;不侵犯子女的隐私;要激发子女的潜能。(3)言传身教。父母在孩子面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可以信赖、可以效仿、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好榜样。(4)良好有效的沟通。父母的言语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和自重,也可以决定孩子的命运。

5.求职信撰写的技巧有哪些?(1)简明扼要有条理。(2)要有自信。(3)富有个性,不落俗套。(4)自我推销与谦虚应适当有度。(5)准确用词,少用简写词语,慎重使用“我”的字句。(6)突出重点。(7)建立联系,争取面试。

6.如何正确地向客人递送名片? (1)应郑重其事,最好是起身站立,走上前去,使用双手或者右手,将名片正面面对对方,交予对方。

2)将名片递给他人时,口头应首先有所表示,可以说“请多指教”,“多多关照”,或是先作一下自我介绍。 3)与多人交换名片,应讲究先后次序,或由近而远,或由尊而卑。位卑者应当首先把名片递给位尊者

六、应用操作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小王,好不容易通过了招聘单位的几道招聘程序,几道关下来还算比较顺利,最后一关是与招聘单位领导面谈。面谈中尽管领导曾当场提示他不要着急,要放松些,但他急于求成,竟没有注意,常常是领导的话还没有说完,他就表示知道了领导的意思,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做了回答。谈话终于结束了,他回到学校等着各单位的消息。但过了预定的日期,他没有收到任何答复。问题:小王在应聘中主要的失误是什么?

小王的主要失误在于没有注意倾听的礼仪规范和技巧,急于求成而于事无补。求职者在面试时,要注意倾听主试官的讲话和提问,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甚至随意插话。要认真倾听和分析他的讲话中所包含的信息,要能听出“弦外之音”,这样才

能做出准确的反应。 爱,戴在中指的表示正在恋爱,戴在了自己多角度的思维模式。更重要的

七、问答题(每小题9分,共27分) 无名指上表示已婚。而女子一般不戴是,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严谨认真1.在具体运用礼仪时如何理解“有在食指上,其他则与男子相类似。若的学习作风塑造了我乐观向上、沉着所不为、有所为”?请举例说明。 有人男左女右地戴在小指上,则明确稳重、勇于挑战和创新的性格特点。(1)有所不为指具体操作礼仪时,表示自己是独身。在当代民俗中,男此外,我还积极向先进集体靠要注意“不能做什么”。 女情感上的交往,一定要注意对方所拢,先后加入了经济管理学院学生会有所为指具体操作礼仪时,要知道戴戒指的位置,要尊重这种约定俗成和中国共产党。在院学生会担任主席“需要如何做或者如何做得更好”。 的习俗,恰如其分地相处。一职,组织过各种类型的大型活动,

1、中国有句话:有所为而有所不为。3.与外国朋友进行交往时,应遵守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得到老师和同学有所得,就必有所失。什么都想得到,哪些交往惯例?请简述之。 们的一致好评。在锻炼了自身的领只能是生活的侏儒。要想获得某种超(1)信守承诺(2)热情有度(3)导、组织策划能力的同时也与同学同常的发挥,就必须扬弃许多东西。尊重隐私(4)女士优先(5)不必过事形成了和睦相处、协调沟通的可贵

2、一个人做事要讲原则。有些事情要努力去做,有些事情不能去做。做与不做,看符合不符合你的处事原则。

3、懂得取舍,有时候贪大求全并不好,根据个人的特点和性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也许能更快适应现代社会飞速的变化。生活中也一样,当你的某种功能充分发挥时,其他功能就可能退化。世间上待业千千万万,哪行做好了都能赚钱。每天都有企业垮台,破产,每天同样也有新的企业诞生。经营任何一种行业商人,你应经营你熟悉的主业。把它研究深透,方能成为该行业的老大。作为一个成熟的商人,你要学业会放弃,那些你不熟悉的行业,千万不要轻意进入,别人在赚钱,不要眼红心动,否则,今天的投资,意味明天的垮台!商人们,千万不要有了点钱,就认为什么生意都可做,什么行业的钱都想赚!很多人都梦想能拥有一份好工作,这份工作最好是能带来财富、名声、地位,为人称羡。但事实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没有哪能一种工作是真正的热门行业,无论何种工作都无法提供完全的保障。那么如何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一份较为实际同时又富含理想色彩的工作呢? 2. 什么是“以右为尊”原则,请举三个实例加以说明。 (1)“以右为尊”原则:在并排排列的位置上,右侧为尊,左侧为卑,右为上位,左为下位,在多人并排共处时,其位置的尊卑由右到左,依次递降 在各类国际交往中所悬挂的国旗,大都采用并排悬挂的方法。具体来说,并排悬挂两国国旗时,按惯例要以国旗自身面向为准,以右为上,悬挂来访国国旗;以左为下,悬挂东道国国旗。在重要国宾搭乘的轿车上同时悬挂两面国旗时,一般要以轿车行进的方向为准,以驾驶员右侧为上,悬挂来宾所在国国旗;以驾驶员左侧为下,悬挂东道国国旗。 在并排站立、行走或者就座的时候,为了表示礼貌,主人要主动居左,而请客人居右。男士应当主动居左,而请女土居右。晚辈应当主动居左,而请长辈居右。未婚者应当主动居左,请已婚者居右。职位、身份低者应该当主动居左,而请职位、身份高者居右。如:房间是民居院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北京四合院都是平房,没有楼房。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於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於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往往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旧时人们有尊左的习俗,我们常说的“左祖古庙”、“文左武右”、“男左女右”都是尊左的反映。再如:戴戒指也是有讲究的,这种讲究不见诸文字记载,而是一种约定俗成。民众认为,左为上,右为下,左象征尊严和力量,右象征温柔和体贴。故民众佩戴戒指有“男左女右”之分。此外,男子戴在食指上表示求谦 1.在外事活动中,举止要落落大方、端庄稳重,不能不拘小节。和人见面打招呼要自然亲切。中国人讲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是在国外普遍主张个性至上,对他人过分关心,或是干预过多则会令对方反感。2.在与外宾交谈时,不要打听对方的年龄、履历、婚姻、薪金、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情况。 3.与外国人相处,不必过谦。在外国人看来,做人首先应该自信,不敢承认自己能力,随意自我贬低的人要么事实上的确如此,要么就是虚伪做作。

五、应用题(共19分) 假设一个用人单位,按照书信的写作要求,撰写一封500字左右的求职信。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阅读我的求职自荐材料。我相信我的真诚和努力可以打动您,使我们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这是我人生中又一次重要的选择,我明白她的神圣,也相信自己的眼光,更期待着我在贵公司的应聘中脱颖而出,荣幸地成为你们中的一员。 大学四年,经过大学的教育培养和个人努力,我自信已经具备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除系统地掌握了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在平时的自主学习时间有意识的涉猎了经济学和法学方面的内容,并能够熟练的操作计算机。 激烈的社会竞争,对我们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因为对于这种形势的深刻认识,我选择了英语作为我的第二专业。当别的同学周末去玩耍放松的时候,三伏天在家开着空调看电视的时候,而我还在为了自己不悔的选择—英语双学位努力学习。付出总有回报。我不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双专业的学习,而且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成绩突出,掌握了较强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尤为突出。 系统的学习,为我今后的工作夯实了根基;充实丰富的社会活实践,培养了我成熟稳健的处事风格,并且教会我怎样与人交往合作;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接受能力,帮助我和这个世界进行更好的沟通;良好的身体素质为我干事创业提供了保障。 以上是我的自荐信,朴实无华的言语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再次感谢您的阅读,期待着您的答复。 此致敬礼您好!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之中翻阅我的求职信,我是来自广东海洋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了公共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等有关理论;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办公软件。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文学、哲学、心理、营销等课外知识,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

精神,充分感受到集体荣誉感的强烈,并促使我对工作更加负责。作为一名应届毕业生,我深知自身社会工作经验的不足,因此抓住每一个机会,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我。利用寒、暑假参加广东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湛江市大学生准入社会实践——在霞山区政府办公室实习一个半月,并利用课余空挡担任学院辅导员助理,在学院与老师共事一年。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为伍,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我热爱贵单位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手捧菲薄求职之书,心怀自信诚挚之念,我期待着能为成为贵单位的一员!也希望贵单位能给我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一定会努力工作,用我的成绩报答领导给予我的厚望。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尊敬的领导:您好!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垂览我的自荐材料,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本科毕业生。我很荣幸有机会向您呈上我的个人资料。在投身社会之际,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谨向各位领导作一下自我推荐。祝愿贵单位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我真心希望能成为贵单位的一员,从而发挥特长,与同事们携手共进,为贵单位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尽职尽责,实现共同的辉煌! 我于2005年暑假在开封万宝电器城做暑期促销员,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基本的为人处事,与人交往礼仪、技巧等等。2006年暑假我又前往郑州寻找实习机会,最终在世纪阳光不动产和新华夏联合发展集团做了两个月的业务员,在这期间我获得了很多的经验,我感觉到自己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已经做好了踏入社会努力工作的准备。 本人性格开朗热情,能吃苦,有着自立、上进、善于思考的能力,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更好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在集体的天地中,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个责任心强的人,同时又有很多的半工半读经验,每个假期也在不同的公司实习学习工作经验。对贵单位的向往和对自身情况的综合考虑,希望能为贵单位尽职尽力,若能得到贵单位的录用,我将深感荣幸,我静候您的佳音。 我热忱的期待得到您的垂青和接纳。如蒙贵单位录用,将不负厚望,尽最大忠诚与努力,以谦逊而自信的态度步步实干,点滴积累,进一步充实自己,切实的为贵单位作出贡献,共创辉煌未来。 为了使您能更加全面的了解我,附上我本人的求职材料,以便供您参阅。 此致 敬礼!高xx

第16篇: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角色集:中,角色不是孤在社会立存在的,它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我们称之为“角色集”都不可能仅仅承。任何一个人担某一种社会角色,而总是承担着色,他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多种角色又总是与更多的社会角色相联系,这就构成了角色集。社会运行: 会有机体自身的指社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各要素之间、各个层次之间、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各方面功能的发挥。社会互动:社会上个人与个是指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符号:

指能够有意义地符号就是代表其他事物,例如:声音、语言、手势、姿态、表文字、图画、情号,它是一种意等等都是符愿标志。集合行为:

集体行为、大众又称行为。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帕克认为,集合行为是“在集体共同的推动和影响下发生的个人行为,是一种情绪冲动。群体凝聚力:

称力,是指群体吸为群体内又聚引成员,把成员聚集于群体之中并整合为一体的力量。社会组织:

会组织一般有两对社种理解:一是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组织管理:用权威来协调组指运织内部的人力、物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组率,这种效率除织的活动效了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赖于组织自身的管理。社会地位:

里,具有社会意在这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关系空间中的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个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之网中的各个纽结。社区:行一定的社会活社区是进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社会变迁:

一(包括社会的根切社会制是指度本制度和各种具体的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人的德、环境以及道宗教、法律、哲学、风俗习惯、时尚文学艺术、等一切社会现象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都迁。叫缓慢的变化,做社社会现代化:

会变指一个特殊的社是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社会保障:思义就是社会向顾名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最基本的涵义是,政府通过立法,社会团体、社区等通过政金、物质、服务府授权以现等形式向因精神和胜利的残疾、年老力衰、以外伤亡、失业、多子女负担者以及他们的家属提供旨在维持他们最基本和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提供一些面向全体公施、服务和物质民的福利设资助。基本社会化:物人”通过社会“生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源的过程。社会流动:

会成员从一种社指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问卷调查:题表格形式向被以问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农村社区:乡村社区,是指也称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某市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体。性生活共偏差行为:

同一定的社会中社指在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的郊区化:是城城市市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由城市的中心向城市边缘的郊区迁移和发展的过程。政治社会化:

个人逐渐学习和是接受现有政治制度采用的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社会网络:

过各种媒介,通是经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家庭制度:于家庭的性质,是关形式,关系,功能,权力和义务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制度化控制:

指按照一整套条是文规定,有某种组织体系加以推行的一种社会控制形式。人力资源:

表现在劳动者身是指上的以劳动者数量和质量表示的资源,体现了包含在人体内的生产能力。行为社会化:

人们按照通行的是社会行为规范模塑自身行为的过程。利益群体:

是指在社会利益一般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与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社会纵向格局:

是指一个社区的各种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与外部社区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会的联系。结构性流动:由于生产技术或是社会体制方面的变革而引起的规模较大的社会流动。习俗:

相沿积久而成的是指历代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政治制度:家生,如何行使和权力如何是国产有关权力结构的规定,由国家颁发的,用以约束社并强制执行会成员和群体活动的规范体系。社区建设: 以人们日常居住就是和生活的基层社区为载体,通过社区居民自治,社区与政治,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合作,来建立一个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城市管理制度和社会化服务网络相互适应的社区支持系统。垂直流动: 社会成员在社会是指分层结构中跨越等级界限的位置移动。有计划的社会变

迁:实质上就是对社会运行过程进行干预,对社会系统施加定向影响。恐怖主义:

国家组织和秘密是亚团体对非战斗目标发起的有预谋的,有政治目的的,通常故意影响视听的暴力行为。集镇社区:

种介于农村社区是一和城市社区之间的中间形态,是联梁,是一种由农接两者的桥村向城市过渡的社区形式。教育制度:会的启导,延续是社和发展制度,是社会制度体系中的分,是社会传授重要组织部知识与科学,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规范体系及组织机构的总和。参与观察:究者在某种程度是研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的一种观察方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就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力和机会构成危害的发展。社因素:会 化

的生物带有的一种由上指个人所代的,有利于人类为下代提供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城市社区:从事各种非农业指以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体。性生活共同文化集丛:

上互相整合的一功能组文化特质,它们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一项功能,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这些文化特质就组成一个文化集丛。再社会化: 重新社会化,它也称是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经济制度: 会用以限制,调是社节或促进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关于生产要素的分配,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制度。水平流动:会成员在同一等指社级的不同位置之间的横向移动,这种流动不会造成人们社会等级序变。列地位的文化采集:

改种文化接受或吸指一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丛,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个人逐渐学习和是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采用和确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竞争:

之间为了共同的指行动者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式。遍可见的方社命周期:会 制

度的生具体的社会制度指一种从产生,发展,成熟,消失,最后被新的制度替代的过程。

第17篇:社会学概论习题集

《社会学概论习题集》

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2003年10月)

第一章导论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如何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3、简述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第二章社会与社区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它有哪些特征?

2、试述社会存在的前提及其构成。

3、社会运行的功能是什么?

4、论述社会运行的基本机制。

5、什么是社区

6、分析社区与社会的关系?

7、简述社会的构成及其协调发展。

8、思考虚拟社区。

9、如何理解中国当前的社区建设运动?

第三章文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他的实质及特征是什么?

2、文化有哪些构造,他的功能有哪些?

3、文化有哪些类型?

4、何为文化震惊?

5、什么是文化堕距?什么是边际文化?

6、怎样理解文化的社会功能?

第四章人的社会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概念在社会学历史上有哪些发展?

2、社会化有哪些类型?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3、简述社会化的主体。

4、关于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主要有哪些理论?他们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社会化的目的是什么?

6、社会化的途径是什么?

7、论述社会化的过程和社会功能。

第五章社会角色

复习思考题:

1、简述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如何看待角色冲突?

3、角色的类型有哪些?

4、什么是社会角色失调?如何解决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六章社会互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互动?

2、简述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

3、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4、简述社会互动的纬度。

5、什么是集合行为?它有什么特征?

6、互动的维度与形式有哪些?

第七章社会群体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群体?人群和群体有何区别?

2、社会群体的类型和功能是什么?

3、什么是群体凝聚力?

4、分析初级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5、试述婚姻与家庭的历史与现状。

6、区别婚姻与家庭的异同?

7、婚姻过程主要有哪些过程?

第八章社会组织

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的结构是什么?

3、怎样看待组织结构中的非正式群体?

4、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5、如何理解组织理论?

第九章社会制度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社会制度有哪些要素?

2、社会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3、引起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

4、考察社会制度的角度有哪些?

第十章社会分层与流动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分层?

2、什么是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根源是什么?

3、中国现阶段社会分层和流动的状况。

4、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绝对贫困?什么是相对贫困?

2、如何理解社会问题的含义、特征。

3、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4、试用社会学理论深入分析一项社会问题。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

1、什么是社会控制?

2、社会控制的过程及其功能是什么?

3、思考社会控制在社会运行中的作用?

4、如何准确理解越轨?

第十三章

1、什么是社会政策?他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试比较有关社会政策执行过程的集中理论模型。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4、分析实施社会政策对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政策

第十四章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工作?什么是社会保障?

2、简述社会工作的起源。

3、试述社会保障的功能。

4、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第十五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变迁?

2、简述社会变迁的根源和类型?

3、简述现代化的内容及意义?

4、谈谈你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看法?

5、试论社会现代化的应有方向。

第18篇: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冲突的根源是 社会资源相对有限性 。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 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设备系统。

3、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4、社会流动按流动方向划分有水平流动 和 垂直流动 。

5、我国的社会保障在城镇采取 就业保属于下列哪一种(享乐主义)

18、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创新)

19、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平衡状态)

20、整合作用是指(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

21、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22、初级社会群体的典型形式是(家庭)

9、下列属于社会保障内容的有(社会

保险、社会救济)。

10、下列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11、解释贫困问题的理论有(贫穷的恶性循环论、社会环境剥夺论、贫穷文化论)

12、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的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法约尔、韦伯)

13、社会分层的标准有是(财富、权力、障制度 和 价格补贴制度。

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 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领导体系、物质基础。

7、解释问题的理论有三种 贫穷的恶性循环、贫穷文化论、社会环境剥夺论。

二、选择题

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2、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3、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社会科学家是(韦伯)

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此现象称之为(制度化逃避)

5、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7、霍桑实验得出的著名结论:人是(社会人)

8、下列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并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的是(环境问题)

9、“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10、关于越轨行为的心理学解释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11、阶级的本质是(剥削)。

12、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这位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13、以下选项中属于我国的基本国策的是(计划生育)

14、“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是哪种上变迁理论的观点(社会进化论)

15、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积极控制)

16、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17、“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

23、经验社会学最突出的特征是重视感性资料的具体搜集方法和经验研究的(方法论)

24、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25、人类脱离动物界的主要标志是(劳动资料)

2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城乡协调发展)

27、下列哪一论点是由丁伯根最早提出的社会学概念(社会趋同论)

28、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交换关系)

29、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30、“社会学”这一新名词是谁初次提出(孔德)

33、“镜中自我”命题的提出者是(库利)

3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托夫勒)

38、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假设性前提是(经济人)

39、冲突的基本特点是(破坏性)40、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马斯洛)

42、管理学家从人性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X理论”和“Y理论”,这管理学家是(麦格雷戈)

43、“工作安定”属于哪一种社会需要(安全的)

三、多项选题

2、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是(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3、下列属于初级社会群体的有(家庭、邻里)。

4、下列属于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是(普遍性、变异性、阶级性)。

5、人际关系的明显特点是(直接交往、情感性)

6、社会化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8、从家庭的结构看,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声望)

14、从家庭的结构看,下列属于非核心家庭的有(主干家庭、其它家庭)。

15、依据互动的性质,社会交往可分为(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16、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有(特定的目标、组织成员、规章制度、物质基础)

17、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包括(感知运动、前运算、形式运算)。

19、需要的特点有。(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20、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

四、名称解释

1、社会分化: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现象是社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

2、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3、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情景定义:情景定义就是给自己面对的情景下定义,作解释。它是指人们之前对自己所处和面对的情景进行的审慎考虑和主观解释。

5、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6、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7、社会结构:是指组织由哪些部分构成及各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在这里,前者是从外观上来描述社会组织的结构,后者则是从实质上来分析社会组织的结构。

8、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9、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站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10、科层制: 是韦伯提出的行政管理模型。它是组织内部职位分层、权力分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形及管理方式。

11、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做社会分层。

12、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答: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最终引起社会的变迁。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

2、简述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

1、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

2、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里因素都以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3、简述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

1、揭示了社会交往的物质条件。一切交往都是在人类劳动创造的财富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了物质基础,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就无从发生。

2、指明人的需要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社会交往则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可靠保障。

3、经济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马克思分析了社会交往的层次,指出:物质交往首先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交往,是任何一种交往的基础

4、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答:(1)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生环境问题。二是与次生环境的问题。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受这种压力。(2)社会关系失调,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5、简述科层制基本内容。

答:

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3、组织面员都具备各专来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

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来的所有者。

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玩例外地普遍适用。

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6、简述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措施。

答:

1、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

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我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

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7、简述人文区位学理论的基本内容。答: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古典人文区位学认为社区是一种生态区位秩序。它认为人们由于社区内资源的匮乏而相互竞争,同时为了共同生存而互相依赖。这样,竞争和共生就成为古典人文区位分析社区的两个概念。现代人文区位学强调文化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有的试图把社会因素和次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分析社区的社会生活。人文区位学在分析社区时以人口研究为出发点,将社区是为一个整体,认为其组成部分的区位关系处于经常的变动——平衡状态中,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构成了人文区位学社区分析的特点。

8、简述社会控制的基本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保持社会正常运行。

2、维持正常生活。为了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就要动用社会控制手段对破坏生活秩序者予以约束制裁,缺乏这种控制会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

3、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社会就不能顺利发展。

4、社会控制的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另外,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僵硬的社会控制常常会积累矛盾,酿成更严重的社会冲突,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

9、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 (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着推动作用;反之,则是对社会发展起着阻滞作用。

10、新媒体与舆论控制:舆论监督是公共意见的媒介表达,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新闻媒体通过传递政府事务、社会事务以及公共领域范围内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而为公众所了解,并在公众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舆论声势而对社会权力机构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的传播活动。它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普及使其作用更加凸显。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完善我国的舆论监督机制已经成为我国舆论监督事业的发展趋势。舆论监督的效力过度。虽然舆论监督在总体上效力不足,但在某些具体的舆论监督事件中,新闻媒体掌握着大量优势资源,与报道对象处在不平等的地位,容易出现监督过度的状况第一,媒体超越自身职能,越俎代庖,造成“媒介审判”,影响司法公正。第二,媒体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新媒体语境下,我国舆论监督将会继续呈现以下发展趋势。公民的舆论监督意识不断增强。有关舆论监督的法律不断完善。传统媒体结合新媒体共同进行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氛围不断得到优化。

1、社会学概论论述题:运用多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

的发展放在社会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的社会学意义。 答:所谓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单位劳动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我国现阶段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典型的有:纺织工业、食品加工工业、服务业和农业中的各产业。这种产业具有投资少、资金或资本周转快、能吸收较多劳动力就业等特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转化为资金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或在新的物质基础上形成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是一个科技较落后、建设资金不足的国家,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我国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促进经济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2、分析说明:郭敬明作为80后新生代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本人已引发广泛的社会讨论,针对此现象,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所了解的信息,分析说明新生代公众人物在社会发展中的责任和作用

答:要说新生代公众人物承担社会责任,咱先说说什么叫公众人物,弄清楚概念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实公众人物,本身是个抽象概念,但是在普通百姓心里,有个普遍通用的标准,首先肯定是需要知名度了,在一定地域或者一定领域内因为美名或者恶名为人们所知晓。这个标准,应该是以一般大众能够认知为标准。然后是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于社会成员的言行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这是肯定的了,因为公众人物本身就是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公众人物影响力的界定可从与大众媒体的相连度进行界定。

既然公众人物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些利益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甚至成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他们理应有责任引导正确的价值观,更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行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他们也更应当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引导这些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其实,公众人物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因此对社会利益的损害的可能性也比较

大。所以强调公众人物的社会责任,无非是既要保证公众人物不对社会利益造成损害,又促使其履行一定的的道德义务,促进社会利益的增进。事实上,这不仅是公众人物社会责任的内容,同时也是自然人、法人、政府等群体的社会责任。要求公众人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为了限制谁、控制谁或者专门跟谁过不去,只是为了让大部分民众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环境里面而已。

3、城乡融合。。。。引起重视。 答:城乡融合主要是指城乡一体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融合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乡融合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融合方面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融合的理解有所不同。 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融合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使城乡生产力优化分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有的学者仅讨论城乡工业的协调发展,可称为“城乡工业一体化”。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结合部做出统一的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物质和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融合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

第19篇:社会学概论笔记

《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郑杭生主编,

重点章节为:第四章和第十五章

第一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社会学\"词源:

社会学这个词是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在《实证哲学教程》中首先提出的,是为了表明一门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独立学科,以区别于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

2.社会学的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3、社会学的诞生条件:

社会历史背景

(1)

18、19世纪以英国的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为起点的欧洲社会大变革,使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突出的表现在于工业化(机器大工业普遍地代替工场手工业)和城市化(城市的规模扩大,作用也增大等)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都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预言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王国\",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加剧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劳资双方的对立等。因此,时代呼唤着社会学的产生,来研究并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科学思想资料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也是其他社会学的思想来源。

(3)自然科学成就及其方法的影响。细胞、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生物进化等三大发现,既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也是孔德、斯宾塞等创始人解释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的工具。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19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也为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4.社会学的功能和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章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1.社会运行的内外重要条件:

2.社会运行机制的定义:

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要地说,就是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3.社会运行机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我们将其分为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第三章社会

1.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

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的特点

3.社会的功能

4.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概念及功能

5.社会运行的概念

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6.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原则

第四章文化与社会运行

1.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

2.文化的特征

3.文化堕距的概念

4.文化的功能

5.在改革与对外开放中怎样正确地对待非评比性文化

6.文化的结构

7.解释\"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并进行简单的评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由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

2.社会化的意义

(1)从个人角度分析:

①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

①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那些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其正常的运行。

②对一个社会来说,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③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3.社会化的个人生物基础条件

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社会化的外界社会环境条件

家庭、学校、同龄群体、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5.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完美的自我观念

(2)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3)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

6.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7.如何正确地看待代差问题

第六章社会角色

1.社会角色概念

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2.角色集

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角色集。它包括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多种角色集于一身,主要强调的是一个人内部的关系,另一种是一组相互依存的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了解社会角色的分类,说明具体的社会角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归属的类型。

4.角色冲突的概念、表现形式及解决对策。

5.角色中断的概念、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

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

第七章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概念及涵义

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2.分析互动情境中的二人关系与三人关系

3.社会互动的维度有哪些

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强度

4.社会互动的类型有哪些

竞争、冲突、强制、顺从与顺应、合作

5.集合行为的概念

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

6.集合行为的一般特征

人数众多、无组织性、行为者相互依赖

7.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有哪些(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8.流行的概念、特点及评价。

第八章社会群体

1.社会群体的概念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社会群体,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狭义上的社会群体,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2.社会群体的基本特征

3.社会群体的不同类型,并能说明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群体的归属性

4.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及作用。

5.初级群体的基本特点

6.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

7.初级群体的功能

8.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九章家庭、婚姻与性

1.婚姻的概念

作为社会设置的婚姻,则是指个人之间按照社会所要求的契约关系来组建共同生活。

2.家庭的类型

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

第十章社会组织

1.社会组织的涵义

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另一种是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群体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2.社会组织的特征:

①社会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

②社会组织的非合理性特征。

③社会组织的非道德性。

3.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

4.组织目标的涵义及对组织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5.组织中的非正式结构产生的原因、给个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组织活动的影响。

6.家长制的管理方式的特征及适用性

7.科层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8.组织结构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社会分层的概念

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2.如何理解水平分化与垂直分化

3.解释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4.常用的社会分层标准

5.社会流动的概念

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6.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流动的方向把社会流动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社会阶层内部流动和各层之间的流动)。

(2)根据衡量流动的不同参照基点把社会流动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同代流动)和代际流动(异代流动)。

7.影响人们获得社会地位的条件

8.合理社会流动的一般标准有哪些

9.怎样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

10.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

第十三章社区

1.社区的涵义及含义

社区(Community)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2.城市社区的主要特点

3.农村社区的主要特点

4.谈谈如何能促进社区人的因素的合理发展?

第十四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社会变迁的概念

在社会学意义上来看,社会变迁既泛指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又特指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既指社会变化的过程,又指社会变化的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2.社会变迁的类型

3.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

环境、人口、社会制度、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科学技术

4.社会现代化的概念

在社会学中,社会现代化是指这样一种特殊的社会转型过程,即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基础上,进入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增长和自我创新、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过程。

5.如何理解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6.社会现代化过程的基本特征

7.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特征

8.\"迟发展效应\"的概念及表现

第十五章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的概念

狭义的社会问题,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3.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

普遍性和变异性、复合性和周期性、破坏性和集群性。

4.怎样看待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

5.解释社会解体理论

第十六章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概念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社会学研究中一般在广义上使用社会控制这一概念。

2.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及类型

(1)社会控制的一般特征:普遍性与阶级性、统一性与强制性。

(2)社会控制的类型: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硬控制与软控制、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制度化控制与非制度化控制

3.文化控制的手段有哪些

4.社会控制的功能

5.社会控制的三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

6.社会越轨的涵义及其类型

(1)社会越轨的涵义:社会越轨(SocialDeviance),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2)社会越轨的类型: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第20篇:社会学概论(定稿)

1、奥古斯特·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中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大体设想,标志着社会学的产生,是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法国证实主义社会学的创造人。作品:《实证哲学教程》、《论实证哲学的精神》、《实证政治体系》

2、赫伯特•斯宾塞:进化论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鼻祖,功能主义观点的代表,英国社会学创始人 作品:《社会学原理》、《第一原理》、《社会学研究》

3、卡尔•马克思:与奥古斯特•孔德并称理论社会学的鼻祖,作品《资本论》

4、迪尔凯姆又名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作品:《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

5、马克斯•韦伯:是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作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6、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作品:《江村经济》《乡土中国》

7、调查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者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

调查方法:历史法、观察法等

调查方式: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试 调查目的:对社会现象进行有计划、周密、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提供规律性认识

8、调查法的特点:简洁灵活、途径多样、系统严密、实施方便

9、中国早期社会调查的学者:狄德莫、甘博、步济时、葛学博,在1935年到达顶峰,费孝通《江村经济》

10、社会学的功能:

(1)描述功能:客观忠实的记录、搜集整理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信息,为深入地认识有效的管理社会提供可靠地感性资料 (2)解释功能:借助概念、范畴进行理论概况,将描述功能的出感性资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对社会现象的形成、发展及其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 (3)预测功能:对前两个功能的进一步运用,在此基础上,掌握各变项直接的相关关系及相关程度,在制定各项政策时,社会学家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

11、美国早期社会学研究

民俗是无形社会力量,民俗影响无孔不入。民俗个人习惯,社会风俗起源于人们满足需要努力,代表有威廉·萨姆纳、沃德、吉丁斯、斯莫尔、威廉·托马斯、罗伯特·帕克

12、社会结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群体、社会制度构成社会的基本框架

13、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

(1)把结构看作关系总和,经济结构式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整体结构则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一切对物与物的关系分析即是在理解人和人的关系;

(2)把社会结构视作矛盾关系体,社会结构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体,经济结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矛盾体; (3)社会结构变化的动力来源是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社会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基础,经济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

14、中国社会结构演变:

(1)鸦片战争(2)辛亥革命(3)“社会主义”的建立(4)所谓的改革开放

15、文化的基本特性:

(1)文化是有人类净化过程衍生出来或创作出来的,自然存在物体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制作出来的才是文化; (2)文化后天习得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的内容不能通过生殖系统遗传;

(3)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 (4)文化是一定社会、一定时代的产物,是社会遗产又是连续不断地积累过程,每个人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都继承了传统文化,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对传统文化加以修正和改造,并注入新的内容 (5)文化具有阶级性和民族性; (6)文化是共有的

16、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主义是另一种相反的文化视角,是指不主观武断的用另一种文化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另一种文化,人类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只有的在它的意义、态度、价值和自然社会背景下才能被理解和

解释。能否全面的理解其他文化,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坚持从文化相对论出发去观察问题,要更加实际的了解人类行为,在观察其他文化时必须尽量摆脱自己文化带来的偏见和障碍。

17、社会组织的特征:具有特定的目标和目标体系;组织成员角色化;具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具有权力分层体系和科层化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

18、社会组织的功能:整合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利益的功能;实现目标的功能

19、组织过程:领导与决策、沟通与交往、控制与参与

20、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存在于一切国家、民族和社会中,且世代相继,贯穿人类社会的历史 (2)相对稳定性:一经确认就会在相当长时期内制约人类行为,即使其存在基础丧失后还在一定时期发挥作用,容易走向保守。 (3)复合性:任何制度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与其他不同层次的制度相配合,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

21、制度化的具体过程:

(1)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树立一致的价值取向,增强集体凝聚力

(2)制定规范。共同的价值观念需要有规范来支持。注重标准的普遍性并非特殊性 (3)建立机构。规范的实施要有组织机构保证,制度化过程也是组织机构建立和健全的过程

22、社会制度的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通过权力和义务系统确认个人的地位角色,为人们提供思想和行为模式,使其适应社会生活,以避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2)社会整合功能。作为规范体系的社会制度能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发挥社会组织的正常功能清除社会运行的障碍,建立正常的次序

(3)传播和创造文化的功能。制度通过保存和传播人类的文明、创造、思想、信仰、风俗、习惯等文化,使之世袭并在空间上得到普及。同时制度促进文化的积累和继承,推动人们创造新的文化

(4)社会化功能。社会制度能够给个人的社会化提供一个大体的模式

23、社会分层:有等级的社会结构,通过这种结构权力财富声望在不同的社会地位的拥有者之间不平等的分配

24、社会流动:社会成员一种社会地位(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职业)的转变,会引起社会结构变化,是对社会的动态分析

2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

(1)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变化时空间上的流动,调节人口和资源的重新分配

(2)人口因素:人口密切程度决定是否需要流动

(3)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是重要原因;战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是常见原因;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是社会引起结构性流动的原因;发明创造引起的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26、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与相应对策 (1)城乡分割的身份制度;

(2)城市中的社会分层:干部和工人; (3)干部分层体系与官本位制; (4)工作单位身份制

27、相应对策

(1)农民职业分化和地位分化 (2)工人队伍膨胀,内部分化加剧 (3)个体、私营工商层崛起

(4)户籍、档案制松动,流动空间增大 (5)官本位体制受到冲击、财产本位突现

28、中国社会分层结构核心问题在于

(1)90年代后城乡差距陡增,资源和人才在城市聚集,农村趋向凋敝,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和谐

(2)高干巨贾为典型的核心群体及联盟,与失业群体、农民等典型边缘群体之间的分化加剧形成结构分裂

(3)城市外来人口、流动人口内中上层人群不满于残存的户籍制度,提出明确的权力要求

社会学概论调查报告
《社会学概论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