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发布时间:2020-03-01 19:1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略) 教学内容

导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 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外部史,从社会需要来解释某一学科的诞生,物理学→社会学) A阶级矛盾尖锐 B 城市问题突出 C“理性王国”的破灭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学术思想史,孔德立志做社会科学界的牛顿)A 自然科学对自身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冲击 B 自然科学自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对社会的外部效应 C 运用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社会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A 社会统计的发展(法国、英国和比利时) B 社会调查积累了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称之为社会学之父) A 科学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B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 :进步

人类理性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C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以及历史法(社会学特色)(重点)

D贡献与局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赫伯特•斯宾塞

A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同生物的类比和差异) a各个组成部分是否紧密结合 b意识是否集中于某一个部分。 c部分是否为整体而生存。 B社会进化论

a进化成为宇宙各个部分的公理 b社会可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社会的区别) c退步和进步同时出现。(完全连续的直线进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d主张渐进、改良,反对任何破坏“洗染规律”的革命或改造的举动。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2)埃米尔•涂而干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自杀论》)(重点)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服从社会,社会失范)

C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各自特点(重点) 2) 马克斯•韦伯 A;理解社会学。(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重点) B社会行动类型。 C理想类型。 D科层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1) 社会学初期

A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于1876年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研究》。 B布朗大学教授沃德。

2) 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重点) A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

B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 C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3) 结构功能学派后面的发展。

2、战后欧洲社会学

1) 研究中心转向现实社会。 2) 社会学研究领域多样化。 3) 社会学理论趋向多元化。 4) 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

3、苏俄社会学

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 传入时期(1891——1911) 2) 成长时期(1912——1927) 3) 建设时期(1928——1952) 4) 恢复重建时期(1979——)。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话概念(重点)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使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

美国、巴西、印度和韩国等国社会学者的诸多努力。

3、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初步掌握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潘光旦、费孝通等学者的学术贡献) 1) 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 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 3) 立足中国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4) 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 5) 早就社会学专业队伍。

2 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含义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 孔德(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是研究社会的科学,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 2) 涂而干(社会学市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 3) 韦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 4) 索罗金(社会学市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 5) 齐美尔(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重点) 《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 《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齐美尔主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交往与互相影响的过程,社会是个人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群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

6)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任育社会关系的考察,指出个人与社会结合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2、社会学的特征(重点) 1) 整体性 2) 综合性

A研究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关系

B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中去寻找规律

3) 实证性(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 4) 应用性

A社会学知识贴近生活

B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C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使用。

第二节 社会学功能

1、研究功能(重点) 1) 描述性功能(是什么) 2) 解释性功能(为什么) 3) 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 4) 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2、教育功能

1) 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 2)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1) 建立规范 2) 提供模式 3) 反馈信息

4、社会管理功能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

3 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 筹划阶段

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 2) 实施阶段(可靠性和真实性)

3) 总结阶段(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3、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 问卷调查

2) 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重点) 3) 社会实验方法

A社会实验的含义(P44)

B社会实验的作用(2点,P44)

C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的区别(3点,P44) 4) 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重点) A含义(P44)

B分类(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4、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 定性分心含义及分类 2) 定量分析

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及不同(重点,P46)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

1) 社会行动(目标、情景和规范)

2) AGRL模型(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社会整合→维持价值)(P47,重点)

3、冲突理论

1) 功能冲入论(刘易斯-科赛) 2) 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

雷克斯的冲突论:社会分配、社会整合及社会变迁(P48,重点)

4、交换理论

1) 人类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交换过程。

2) 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交换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3) 衡量报酬和价值的大小标准是价值,价值就是需求的主观判断。 4) 交换的对象是资源,可以使金钱、物质甚至是权力和精神。 霍曼斯解释微观个人之间的交换,布劳提出补充建议。

5、符号互动论(重点)

1) 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2) 人们对客体的行动取决于他们对客体赋予的意义。

3) 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的意义可能不同,个人将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 4) 对客体意义的解释取决于情景。

5) 不断进行的社会互动造就共同行动,共同行动固定下来就成为社会结构。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1) 社会含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 社会的基本特征 A社会以人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 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D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重点)

1) 社会唯名论: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是用来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 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 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3) 需要是惹那么社会行动的动力。 4)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5) 科学的社会观点。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个人与社会(P60,重点)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哦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 1) 角色人个体系 2) 价值规范体系 3) 权力制度体系 4) 行为交换体系

2、社会关系

1) 社会关系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 2) 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A 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 B 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C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社会结构(重点)

1) 含义: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2) 内容

A 人们对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 B 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换形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 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5 第三节 社会基本要求

1、人口资源

1) 含义: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人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2) 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3) 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地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重点)

2、自然资源

1) 含义: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 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重点) 3) 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重点)

1) 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够和机构构成危害的发展。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2) 内在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关系及茅盾。 3) 可是续发展的意义(p76 共5点)(重点)

第四章

第一节 文化含义

1、文化含义及特征

1) 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p80)

2) 文化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重点)

2、文化构成要素(重点) 1) 物质形态要素 2) 精神形态要素 3) 语言符号要素

4) 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 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从和文化模式(重点) 2) 文化的功能

A 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模整合和结构正和 B 社会导向功能

C 反功能:文化滞后和亚文化或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1、习俗

1)习俗含义: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习俗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有关。

2)习俗的功能: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3)习俗功能发挥的条件: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2、道德

1) 道德含义: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

6 种价值标准。

2) 道德的建设:德治与法治

3、法律

1) 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 法律的特征:公证性、强制性

3) 法律的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4、宗教

1) 宗教含义的两种视角(本质定义和功能定义)

2) 宗教内容:神灵观念、意识、组织、物质设备和教徒。 3) 宗教功能:(P95,共3点)(重点) 4) 宗教和邪恶的区别(P96,共3点)(重点)

第三节

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的过程

1) 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才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 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取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和采纳融合阶段。

3) 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有用性、符合本民族的价值观。 4) 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P106(重点) 社会化特点:强制与能动性

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 文化传承功能:基本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 2) 社会稳定功能

3) 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个人对我认识和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 1) 生活技能社会化 2) 价值观社会化 3) 政治社会化 4) 行为社会化 5) 角色社会化

A 角色含义(P112,重点)

B 社会化对人角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 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里状态。 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程度。 四是明确角色目标。

7 第二节 社会化类型与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重点)

1) 基本社会化的含义及任务(2点 P113) 2) 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点 P113)

3) 再社会化的含义及分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 4) 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P115)

2、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1.生物因素:身体结构,大脑,语言活动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3.社会实践:

1) 社会实践的分类:

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 2) 社会实践的内容: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和积累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 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 A 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联系 B 通过群体合格的形式体现出来

C 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2) 社会合格成员的标准就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界定(重点)

1) 社会互动的概念: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 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A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B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C互动双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 符号互动论(重点)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 库利“镜中之我”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P130,“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不断协商造成的。”

8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我们用符号代表市委,我们根据符号的意义采取行动,我们在行动反应之前有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 2) 拟剧论

理解掌握以下概念的社会学含义 “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 常人方法学(重点)

A基本假设: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B研究方法:采用大批常规的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的“规则”(过度礼貌和客套)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1) 交换的含义:P137 2) 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 3) 交换类型: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4) 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差异,双方都一个受益,自我利益。

2、合作

1) 合作的含义

2) 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和契约式合作 3竞争

1) 竞争概念 2) 竞争类型 4冲突

1) 冲突概念 2) 冲突类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1语言

1) 语言的含义:P142 2) 语言的重要性 3) 语言的多样性

2、身体语言 1)概念 2)种类

3、个人空间

1) 个人空间概念: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2) 个人空间理论

霍尔德四种空间理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1) 社会网络的特征

A形成基础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 B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C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而形成。 D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益。 E社会网络相对稳定

2、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功能 社会网络的形态 封闭形态和开放状态 稳固形态和开放形态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

第一节群体

1、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群体的含义: 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群体特征:

A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B群体成员接受的目标

C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D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E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重点) 5)大群体和小群体 3初级群体

1) 初级群体的的含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初级群体和特征(重点) A规模小

B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C成员的人格特征得到全面表现 D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E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的作用 3) 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邻居伙伴群体

第二节

1、家庭的含义和特征

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10 2)家庭特征:古德《家庭》中的概括(P161) 3)家庭的基础:婚姻

2、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2)家庭的功能:(重点)

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2) 家庭生命周期:六个阶段(重点)

2、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1) 家庭的现状

A家庭规模趋于缩小。 B家庭功能有所改变。

C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2) 现代家庭的建设

物质生活建设和精神生活建设

第三节 利益群体

1、利益群体信特点

1) 利益群体的含义:P169 2) 利益群体的特征:P169

2、利益群体的类型

1) 按群体目标特点可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 2) 按群体组织形式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和自组性利益群体。

3、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4、既得利益集团及调控

1) 既得利益集团的含义:P173 2) 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

第八章

第一节 组织

1、组织含义:人们为了达到目标面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特征(重点) 1) 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2) 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3) 组织成员的角色的规定

3、组织过程(重点)

1) 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计阶段

2) 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过思想、观点、态度或情报的过程。

组织沟通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已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11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第二节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 合法性统治类型:魅力型

传统型

法理型 2) 科层制组织的含义及特征(5点,P181)(重点) 3) 科层制组织的优点的弊端

形式主义 ,

繁文缛节,

用人困境,

人情味欠缺,

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2、组织管理理论 1) 科学管理理论 2) 人际关系理论 3) 组织行为理论 4) 权变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三个部门的界定(P188)(重点)

根据他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

2、私人部门

1) 私人部门的基本特征

A 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B 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C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D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 2) 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A 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B 市场失灵及其内容

C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D 造成公共物品严重不足

3、公共部门

1) 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A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B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对管理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能。 C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D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 E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 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P195)(重点)

4、第三部门(重点)

1) 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5点,P196—197) 2) 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6点,P198—199)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 含义: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 制度起源:起源于人类需要(P202,萨姆纳河白拉德)(重点) 3) 制度形成的构成要素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一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一是社会生活中具体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 1) 价值要素 2) 规范要素 3) 组织要素 4) 设备要素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重点) 1) 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 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 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 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 行为导向功能 2) 行为调控功能 3) 文化创新功能 4) 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1、社会制度的分类

1) 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可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又计划建立的制度。

2) 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 3) 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

2、家庭制度

1) 家庭制度的含义(P208)

2) 集体制度经历德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度家庭) 3) 中国目前家庭制度的特点(P209,3点)

3、经济制度

1) 经济制度的含义(P211)

2) 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5点,P210)

4、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的含义(P211)

2) 教育制度的显功能(4点。P212)

13 3) 教育制度的潜功能(4点,P212)

5、政治制度

1) 政治制度的含义(P212—213) 2) 政治制度的功能(2点,P213)

6、宗教教制度

1) 宗教制度的含义(P213)

2) 中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8点,P213—214)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

1) 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影响因素(3点,P214) 2) 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规律(4点,P215)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3、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

1社区的概念

1) 社区的含义(P224)

2) 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2、社区的功能(重点) 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

3、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

1)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区的联系。社区纵向格局的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2)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式来维持。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在于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在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4、社区研究的发展(重点) 1)类型学研究 2)区文学理论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社区研究

第二节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

1) 农村社区的含义(P231)

14 2)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简单,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变迁比较慢。

2、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概念(P233)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规模,经济角度和社会异质性程度。 3)城市起源和发展

4)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4点,P235)(重点) 5)城市郊区化

3、集镇社区

1)含义(P237)

2)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3)特点:5点,P238 4)我国小城镇发展

第三节

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含义(P239)(重点)

2、社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 目标: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2) 社区发展原则:民主原则,需要原则,自力原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3、中城市的社区建设

1)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历程

1991年,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正式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 2)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 单位制的内容及单位制的瓦解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社会不平等含义: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社会不平等起源;

1)卢梭:1775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 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社会分工与阶级产生的关系进行了阐释。 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6点,P250) 3)涂尔甘:1893年〉《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3、社会分层的诸多概念

1) 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重点P251) 2) 种姓、种族和等级 3) 性别和年龄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1、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段理论

A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B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

15 C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 D阶级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A阶级划分的条件。(市场能力和生活际遇) B社会分层的标准。

C韦伯与马克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P256)

2、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 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组织。 2)精英理论及精英循环

3、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 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A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发表的《分层的一些原则》 1967年布劳和邓肯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 B功能主义分层理论遭受到的挑战(3个挑战,P258,重点) 2) 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冲突论强调冲突在于不平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冲突理论家不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特征都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的系统,而认为人们在社会较之标准和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是各种社会共有的。 3) 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作者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定级别跟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即吸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的角色,但社会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分层

1、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 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2) 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1)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2)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第四节 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1) 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这种变动可以使从一个社会阶段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使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的意义(4点,P270)

2、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1) 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 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 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 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16 5) 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 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3点。P273) 2) 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6点,P 274)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的概念

1) 含义: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集邮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立柜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2) 偏差行为的恶相对性俩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重点)

2、偏差行为的类型

1) 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 偏差行东,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2) 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生活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违法行为、违章行为和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4点 P282) 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4点

P283)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1) 含义:生物学解释色内容是从个人的生物型和生理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征,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 生物学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 含义: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 2)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

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重点

P287) A 失范理论 B 文化传递理论

C 标签理论

第三节、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1) 社会控制的含义(重点,P292)

2) 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 3) 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和多重性。 4) 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17 A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 B 其次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C 最后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 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 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重点,P295) 3) 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 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社会控制的方式 1) 法律控制 2) 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 宗教控制

4、社会控制的饿适度问题

1) 社会过控:过分强调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 2) 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 3) 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社会控制的界定

1) 社会控制的含义: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 社会控制的:条件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 社会病理学 2) 社会解组理论 3) 价值冲突理论 4) 行为偏差理论 5) 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 1) 腐败问题 2) 恐怖主义

2、偏差性社会问题 1) 毒品问题 2) 家庭暴力问题

3、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法性和有限性三个特点。

18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防治的内涵(5点,P 318)

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5点,P319)

3、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4点,P320)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思想和长期性思想

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5点,P325)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变迁的概念:个人于是获得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社会变迁的内容:

A 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B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C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 3)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型、全面性。

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3) 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 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3、社会变迁的原因(重点) 1) 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 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 科学技术; 4) 文化发展与传播 5) 意识形态 6) 人口状况的改变 7) 外来入侵、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 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 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1、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P 337) 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 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A 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B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19 C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D 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2、社会现代化理论 1) 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2) 信息社会论 3) 后工业社会 4) 风险社会论

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三节 全球化

1、全球化的的含义与特征 1)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特征

A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 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互统一的客观要求。 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1)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A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B第二阶段:开始阶段 C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D 第四阶段:增强阶段 2) 当前全球话的表现

A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B 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C 信息全球化 D政治的多极化 E文化全球化 3) 全球化的后果

A 一种观点是以道德为基础公开反对全球化

B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和经济的变革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3、全球化与中国

1) 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3点,P 351) 2) 目前面临的挑战(4点。P 351) 3) 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3点,P 353)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分册《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