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学概论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8: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社会学 总的来说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社会科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双向运动的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社会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空间和复杂社会组织的形式。社会因此有如下涵义:

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即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主体是人。

第二,社会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纽带的,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一个互动的体系,第三,社会是相关的社会关系的积累,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第四,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第五,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第六,社会系统是一个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相互关联人群所组成的共同体”。在这里,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价值规范和一致追求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之内、大多数从事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业生产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文化:广义上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开发的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包括器物性文化,制度性文化,观念性文化等。

现代化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其组成部分至少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专业化、高水平的社会分化和社会流动、科层化、参政范围的扩大、文化的世俗化,行为的理性化等等,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普遍发生的社会变迁过程。

制度化:表示个人或组织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程度以及与之相符合的过程。

制度化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社会是否建立了一整套的、完善的社会制度体系;二是社会规范在多大程度上和在什么时候被社会成员所接受,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要求和行为准则。因此,制度化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正规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社会规范内在化、被社会成员所接受的过程。

城市化: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一般来说,它是指农村人口改变其居住地从农村迁入城市的过程。从更深意义上讲,城市化是农村人生活方式的变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学习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和规范等社会文化,适应社会生活,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的社会文化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精英是指那些具有特殊才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一活动领域具有杰出能力的人。

社会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一群人的合成体。是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及共同的期待

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将中国传统社会这种基于血缘关系之亲疏而形成的、人们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关系有差别的现象称之为“差序格局”。

“过渡人”: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并不失散一个急剧的质变过程,而是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即“转型期”社会。生活在转型期社会中的人也就是所谓的“过渡人”,

知识分子阶层从知识分子阶层的特性看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它不是由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而是由具有相同的劳动性质,收入来源,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的人们组成的。

社会变迁就是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第一,就其范围来说,凡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组织、人口、环境、道德、习俗、时尚等一切社会现象的变化,都叫社会变迁。第二,就其性质来说,社会变迁不论是量的变化或是质的变化,前进的或是后退的,有益的或是有害的,有计划的或是无计划的,都是社会变迁的表现。第三,就其速度来说,社会变迁有突发的、急剧的或是渐进的、缓慢的,暂时的或是长久的,也同样是社会变迁的表现。第四,就其范围来说,既包括社会整体的变化,也包括部分的变化。第五,就其趋势来说,社会变迁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结构空间位置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道德: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喝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与非正义、正当与非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形成的。也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舆论: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是非曲直的评价。

社会控制: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就是社会控制。

社会地位:(社会成员之间具有社会意义的社会属性就叫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空间中相对位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集体行为是指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的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之为集体行为或集群行为。六个条件:机构性助长;结构性紧张;概华信念;催发因素;行动动员;社会控制机制。

时尚: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非常规的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是属于社会心理的直接感性反映

社会分化: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至原来承担某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主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低位长相异的现象。

代差:是指两代人之间在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态度以及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别。从社会学意义上理解,代差反映的是两代人生活的这个时代里,整个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变化速度和程度,也反映出两代人在社会化各阶段上的差异。有义与狭义之分。

就业:“凡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就认为他是就业。广义看,就业是指劳动者处于有职业的状态,即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某种社会劳动。狭义看,只有当从事某种劳动活动与维持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庭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被认为是就业。就业补给表现为劳动力的一个实际活动,而且表现为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谋生手段。

失业:劳动力供给大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表现为一部分劳动力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这就出现失业现象。

单位组织是具有相对独立职能、向上负责、并对其成员进行行政管理的部门。

科层制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组织具有大量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也是理想型组织模式。

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信赖基础上的组织管理方式,是与封建家庭制度相似的管理制度。 家庭:是人类最古老最基本的社会

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或是指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性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被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代。斯诺过去的选择决定现在路径

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和一定价值观念支配下,为了满足自身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所采取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是指个人或群体生活活动的相对稳定形式。

竞争:社会上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就是竞争。它是以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人)的存在和目标物的稀缺为前提的。

冲突:是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制、破坏以致消灭对方的方式与过程。

合作:不同个人和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相互配合的互动形式。

雷同性格是指同一群体的不同成员的个性、性格高度相似的现象。从个性的角度看,雷同性格是社会个性所反映的群体成员个性中的共同部分大大超过不同部分而处于支配地位的现象。是指群体成员在态度、行为特征上高度一致,缺乏差异性。

人的双重属性-: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是社会生物体,故具有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社会问题是人和社会双向运动中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相当一个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需要采取集体的力量去解决的问题。

水平分化: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垂直分化: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方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不平等。

结构性流动,由于社会结构的某些层面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流动。

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关系;或者说,是指在婚姻和血缘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婚姻和血缘基础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等。

地缘关系: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或是由于长期居住在一起,共同生产和生活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等。

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组织、卫生组织、宗教团体等。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组织等。

初级社会群体是由面对面的交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成员关系的社会群体。初级适合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反之次级社会群体

社会化不足:或者说是低度社会化。即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接受教育机会的缺少。这其中有两的意思:一是青少年缺少受教育的机会,而造成学习知识的不足,造成社会化不足;二是我们现行的教育机制,教育内容的不完善,或者说是教育的片面性,而造成青少年社会化的不足。

社会化过度:或者说过度社会化、超强社会化、过度角色化、高度角色化、早熟等。就是指人的社会化前倾,成年人的某些社会化任务已经前移到了部分青少年身上。

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个人或家庭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能维持个人或家庭的最低基本生存需要,生命的延续受到威胁。所以,绝对贫困也就是物质的贫穷,是建立在以最低标准的物质需要为基础上的贫穷。

相对贫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贫困线不断提高而产生的贫困,二是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贫困。所以,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即在这个特定的社会里,依靠当时的常态情况而考虑的一个较客观而可接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作标准。但由于常态情况经常在变,贫穷的含义也在变。所以给出的定义是:在一人群中,不论是个人,家庭还是某些群体,当他们在所属的社会中,缺乏常态生活条件和享受时便可以认为是处于贫困状态。绝对贫困被认为是一个客观的定义,相对贫困是一种较为主观的标准。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社会学的诞生源于两个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导致工业化、城市化及社会的全面变化;政治革命——市民权利和市民社会的出现。1,社会历史条件:任何社会科学都是面对现实的,社会现实的发展和变化促进了社会学科的产生和发展。2.思想条件:以往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3.孔德将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应用与社会学,推动了社会学的发展。

初级社会群体功能: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家长制的特征和条件:1.组只管理的权力高度集中于组织最上层,不想下分权;2.最高领导和管理者基本上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3.管理行为有很大的随意性;4.组织的领导人把组织当作自己的私人领地,不容别人干涉;5.组之中缺乏严格的办事规则,没有明确的组织规范,或者正式规定的组织规则形同虚设,组织中基本上是人治、“家天下”。

科层指是韦伯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出的社会组织内部职位分层、全力粉等、分科设层、各司其职的组织结构模式和管理方式。正功能:1。能体现组织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科层制在保证其成员行为的正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管理方式;3.能人结构、紧密的连接与配合、事本主义原则共同保障了科层组织的有效运作。负功能:“官僚主义人格”;按专才选用人员,“训练出来的无能”;权力分层使沟通变得繁琐;缺乏感情沟通。

越轨行为: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控制:1.周密的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2.建立社会监控与预警机制;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

群体性突发事件,就是指突然发生的,由多人参与,以满足某种需要为目的,使用扩大事态、加剧冲突、滥施暴力等手段,扰乱、破坏或直接威胁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应予立即处置的群体性事件。从理论上来讲群体性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主体的群体性;主观方面的目的性;客观方面的危害性;事件发生的突然性;事件原因的复杂性。要坚持社会公正原则,协调利益关系;要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阀系统;要建立明察秋毫的社会监控与预警机制。

中国单位制的特点:功能合一,组织资源的非流动性,组织成员对组织有很强的依赖性,行政等级性。之所以改革因为行政性特征削弱了单位组织的专业特征,带来专业上的低效率;行政等级性也造成组织的膨胀冲动导致组织运行低效率和官僚主义。 从不同标准看社会流动的类型:从社会流动上分水平和垂直;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按流动的参照极点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

职业分层:通过对人们对某种职业所对应的经济收入权力地位社会声望进行评价从而对多种职业进行排序的分层方法。因为有综合含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反映。

马克思•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马克思•韦伯是由财富、地位、权力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即“名、权、利”三个标准,他强调了社会分层的多维性。即用经济标准——指社会成员在市场上的机会,经济投入和财富的多少;社会标准——即地

位,是对荣誉、声望的肯定或否定的估计,而荣誉、声望决定于个人的身份,家族的地位,教育水平、仪态风度、生活方式等因素;政治标准——即权力。

帕雷托的精英循环论的主要内容:第

一、精英是有生以来具有的。他认为精英这一概念与道德或名誉无关,它只是指在一定活动圈子中“具有最高才能指数的人。”现代社会的不平等取决于个人天生的能力和才干之差别,即生理差别或自然差别,第

二、帕雷托用精英循环理论说明社会不平等现象,在西方社会学界具较大影响力和代表性。帕雷托认为,社会分层结构的存在是普遍和永恒的,但不同社会的分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并不相同。农业社会的分层结构是稳定的,成员身份的获取是世袭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分层结构则是可变的,成员身份获得不是世袭的。

第三、他把精英分为两种:在政府中直接或间接发挥相当作用的人所组成的统治者精英——执政者精英,和由其他人组成的非统治者精英——非执政精英。他认为,只有在具有理想的社会流动和完美的开放社会中,精英的地位才能与卓越的才智相连接。

第四、精英循环理论试图说明社会系统尤其是政治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机制是:保证各层级之间的循环畅通,有精英人物上升和平庸者下降的循环机制。要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是将天赋的自然差别与执政与否的社会差别,进行循环交流。

第五,帕雷托的精英循环论的缺陷是:

(1)以天赋的自然差别为基础决定社会差别不平等;

(2)个人天赋能力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流动可以改变阶级格局;

(3)精英循环可以打破阶级壁垒(业已存在的壁垒构成阶级间流动的障碍)

(4)革命和冲突根源就是精英循环渠道不畅通造成的 。

精英循环理论可借鉴之处是:

(1)帕雷托开创社会流动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2)社会流动可以将稳定性不平等变为暂时性不平等,有借鉴价值。

现代化过程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第二,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第三,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性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第四,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第五,现代化是一个趋同的过程。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西方化过程, 第六,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社区的基本构成要素:以一定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一定的地域界限,共同的社会生活,社区文化,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城市社区不同于农村社区的特点:农村自给性强,比较保守,同质性高,生活节奏自然化;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高。人际交往的感情基础薄弱,生活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有较明显的区别。

从社区生存基础分析农村社区居住和群落特征的原因:以农业或土地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占有一定的土地成为该地区居民生存的必要条件;村内聚族而居是与家庭的繁衍相联系;人们为了寻求安全相邻而居。

形成我国城乡差别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生产力底下,难以在短期内改变落后面貌。第二,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以来国家实行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第三,政府在城市实行的高就业、高福利、高补贴的就业保障机制,保障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第四,国家实行的户籍制度。第

五、城乡实行两种所有制,并实行城乡分工。现代的城乡差别主要是由倾向城市的政策造成的。首先是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即选择一种能够快速实现强国自主目标的发展途径。其次是户籍制。中国历来的户籍管理制度,基本上是一种根植于农村自然经济和家族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商品化和城市化发展之后,户籍制应随之消失。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大城市不断增加,城市化发展不平衡。

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 社会的政治控制

1、政权:是建立在某种合法性之上的,是一切权力的基础。

2、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有国家机关用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规章:各社会团体内部制定的工作、学习、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的规则、章程。

4、政策:是国家和政党指导其成员处理某些重大问题的是非界限和行为准则。

5、纪律:是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为其成员规定的行为准则 二)社会的思想控制

1、道德: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

3、宗教:所凭借的是一种虚

构的神的力量,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三)、社会的舆论控制 四)、经济控制:通过奖罚等手段,使人们的行为和物质利益挂钩,支配人们的行为。五)心理控制 心理控制也是其中的一种控制手段。

舆论控制特点: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考大众传播形成。不同:舆论不是硬性的控制,,所以这种控制只在估计舆论的人群中才能发挥作用,另外社会舆论的控制效果是多样的。

转型期社会特征:

1)异质性。现代化大工业与陈旧的小规模手工业并存;高楼大厦与破旧不堪的茅屋并存;穿着华丽的人却满口脏话,不遵守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现代化大企业领导却思想落后,观念陈旧等等。2)形式主义。制定了严密的规章制度,人们却不遵守;有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却因管理方法落后而生产不出先进产品。3)重叠性。旧的社会结构与新的社会结构并存,旧的价值观念与新的价值观念同时起作用

集体行为:在社会生活中,某种特殊场合下会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场景为基础的社会互动,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收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集体行为。

集体行为特征表现在:群体性,组织性,突发性。

时尚产生流行的原因: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虽然马尔萨斯关于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的规律不符合近代历史,但并非说生活资料就能永远按几何级数高速增长下去。应该承认马尔萨斯的担忧有一定的合理性,在18世纪就能预见到资源有限的危险性是非常不容易的。

界定贫困的类型:贫困首先是经济现象,收入不足导致的生活贫困。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品的能力;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

贫困人口的测量方法:收入法、市场菜篮子法。

当代社会分层的方法综合法客观法主观法声望法。社会分层的综合指标有社会经济地位、才参拥有、本人受教育程度。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变迁所发生的几件大事:

1)1911年的辛亥革命。2)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3)1949年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5)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6)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

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根源来自

(1)对资本主义现实文明以及现代化进程的批判

现代化使人类在物质文明的进步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也让人类付出了深重的代价。

(2)对发展中国家社会现代化艰难历程的理论总结。

⑴、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策略,由过去的殖民统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文化输出、不平等交易等新的殖民形式,导致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现代化更加困难。

⑵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落后,社会形态的改变其内在的困难更为严重。

人的现代化的内容:人本身的所有现代变迁,都是人的现代化。

1)、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推崇科学与理性的尊严,珍惜时间的价值,注重实效与个性的发展。

2)、思维方式的现代化。现代思维方式发展呈现出开放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特征。

3)、心理结构的现代化:不恋旧,乐于接受新事物,对创新持开放态度。4)、情感方式的现代化:高科技越多,越希望创造一个高情感的环境。5)、行为方式的现代化。现代人更注重行为的实效简便,不拘泥于繁琐的礼节规矩。6)、具有民主倾向。

7、普遍的信任感。

8、计划性强,时间观念较强。

9、相信科学技术的作用。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

10、接受现代教育,追求新的机会,乐于冒险。

中国的现代化无疑是一种典型的“后发型”的现代化。

1)、“后发型”现代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只有当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来,并能够对社会运行和变迁过程进行广泛控制和指导时,其现代化过程才能获得一定成功。中国在1950年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存在,及其对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有计划的控制。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的现代化过程走到20世纪后半叶,之所以走上了以国家主导为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一条道路与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最初的制度需要最为吻合。与其他后发展国家相比,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政权在建立之初的一段时间内(50年代到80年代初),对社会经济过程的控制是全面和严密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一重要原因是和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展性质相关。

2)、然而,如格申科伦等人指出的,由于经济落后的程度和“后发展”的程度不同,同样是后发展类型的国家,遭遇的内外矛盾的严重程度也不同,因而在其所面临的由国家来组织、推动现代化过程的需要,压力及必要性也就不同。具体地表现为国家力量对社会过程的控制程度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经济发展水平越是低下,现代化过程开始的时间越是迟后的国家,其遭遇的内外矛盾的尖锐程度也就越高,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所起的作用越大,国家对社会现代化过程的控制程度就越高。中国选择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在社会过程中所起作用最大,对社会过程控制程度最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后发展国家现代化过程特点:时间短、规模大、内容多、社会动员程度高

西方社会的后现代化表现出以往现代化过程的差别:从文化上看现代化的基本演变趋势是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活动领域的分离以及他内部不同领域间的分离,从国家方面、从社会不平等方面、从政治过程方面、从工作组织方面、从科学和技术方面

贝尔总结出后工业社会新特点:服务型经济的创立,专业和技术阶级占据优势地位、理论知识的首要地位、对技术的发展进行规划和控制、新的智能技术的兴起

拉什现代西方社会特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世界市场的不断增长,白领阶级人数不断增长,各个政治党派阶级斗争日益衰弱,文化的碎片化和多元化色彩不断增加。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