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学概论1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4: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名词解释题社会需要:所谓需要,就是人们在一定的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由于人的需要就其产生和满足的过程其性质都是“社会”的,故又称社会需要。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试述社会学这门学科有那些特征?答:第一,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社会学主张,各种社会和群体,都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都有其内在的联系性,每个整体在内容上都多于其部分的总和。 第二,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社会学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行为是人们最普遍、最经常的活动,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进行的。 第三,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第四,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社会学的研究就是要指出它们在运动流程中的规律。第五,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这是社会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一个作为实证科学的突出的特点,一个优良传统。

2、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其理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第二,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当这个被满足了,又会有一个站到突出位置上来。 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即: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在第四类和第五类需要之间又可增加求知的需要和美的需要。 这五种或七种需要的关系是: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较低级需要得到部分的合理的满足后,较高级的需要才会成为人们所要追求的需要,而成为有推动力的激励因素;因此高级的需要比低级的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虽然人们可以同时部分地满足几种需要,但在一定时期总有某一等级的需要发挥主要作用,并且等级之间的循序可以颠倒或者超越。总之,需要的满足是重要的。

3、什么是时尚?试分析其功能。答:时尚是社会生活中某种行为模式相互效法并广为流传的现象。时尚有健康与否之分。

健康的时尚有如下功能:第一,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第二,可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第三,可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第四,在商业社会中会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有负面效应:第一,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第二,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1)传授生活技能。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分成三个方面即基本生活的各种动作技巧、社会交往的技能和谋求一定职业生活的专业知识技能。(2)教导社会规范。大致分为软性和硬性两个方面。软性的指人们的信念、习惯、风俗、传统道德、伦理等规范;硬性的主要指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命令、决定等。(3)指点生活目标。即人生观的指引。(4)提供角色人选。即通过人的社会化过程,最终向社会输送经过培训的、合格的,社会角色的候选人。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二)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社会系统的结构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就叫社会分层。它是社会分化的一个重要形式。

二、判断正误题

1、初级社会群体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只具有简单的社会功能。( × )

2、从历史的角度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迁趋势是规模小型化、关系简单化。( √ )

3、社会组织是其成员分工合作达成目标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成员承担的都只是某一方面局部的工作所以成员的可代替性强。( √ )

4、确定组织目标方面有三种基本的模式:一是集中决策式,二是民主决策式,三是个人独断式。( × )

5、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霍桑实验得出一项重要的结论:社会因素是影响工人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 √ )

6、城乡差别既保证了城市的优先发展,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动因;并能以其成果反过来支援农村发展,所以政府优先发展城市的政策对农村建设没有负功能。( × )

7、我国政府制定的城市发展政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 )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确定社会分层有三个相辅相成的标准:财富、声望和权力。( √ )

9、我国职业分层的基本特点是:职业地位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社会声望的高低。( × )

10、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因而对这两个阶级没有必要再区分谁具有最先进性。( × )

三、简答题

1、简述家庭的社会功能。答:所谓家庭功能,是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具体讲家庭具有以下功能:第一,经济功能,包括家庭中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第二,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殖;第三,抚育和赡养的功能。抚育是对子女生活上的供养和通过社会化对他们的教育。赡养是子女对父母生活上的供养和照顾。第四,休息和娱乐的功能。

2、社会组织目标具有哪些结构? 答:(1)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在有利于完成特定任务的前提下,组织目标如能较多地涵盖个人目标,将是组织目标的合理选择。(2)整体目标与部门目标。一般说来,整体目标较为宏观、概括、笼统,部门目标较为具体、明确。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后者是前者在时间程度上的划分;前者较具指导性,后者较具操作性。(4)组织目标的系统结构。组织目标是一个多层面、多取向的动态系统。

3、科层制的主要特征是什么?答:(1)内部分工,且每一成员的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规定;(2)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3)组织成员都是具备个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的;(4)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制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5)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6)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间的关系只是工作关系。

4、试述城市社区的特征。 答:(1)、人口聚集规模大,密度高。(2)、居民以工商业和其他非农产业为主要职业和谋生方式。(3)、社区成员的异质性高。是指城市社区的成员之间,不论是生活方式还是行为方式,其差异性都比较明显。(4)、生活方式的多样化。(5)、人际交往中情感色彩淡薄。(6)、居民的组织化程度高,组织结构复杂。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题(每个4分,共20分)

制度化优先: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的认可,顺利推行时,这就表明某种社会规范、某种价值观得到公众认可,在社会中就无往而不利。这叫做制度化优先现象。

非正式控制:是使用不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如舆论、群体压力等一类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而不是基于契约的手段。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

二、判断正误题

1、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制度有五类,即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前两者属本原的社会制度,而后三者属派生的社会制度。( √ )

2、制度化建设中经常发生的问题是制度化逃避现象,如所谓“假公济私”、“合法不合理”,“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等等。但阳奉阴违不属于逃避现象。( × )

3、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并不包括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 )

4、社会控制有维持秩序,促进发展的积极功能;但过于严厉的社会控制反而会激化矛盾,酿成严重的社会冲突。为此,设置缓解压力的社会安全阀是必要的。( √ )

5、社会舆论的形成可以大致分为潜伏期、酝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 )

6、如何确定某一行为是否越轨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社会行为规范都有其适应范围;但同一为主体的同一行为在不同情境下应该有同一评价。( × )

7、在标签论看来,第一次越轨是由别人加标签造成的,后来的越轨行为则是枉加标签的后果,是社会造成了越轨行为。( √ )

8、社会问题的认定标准是它客观存在,并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社会协调发展。它不依赖于人们对它的感知,不取决于人们是否承认,不是一个人们的心理反映问题。( × )

9、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口一直在从增加型向静止型过渡,至今仍在过渡之中。( √ )

10、失业实际上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会给失业者本身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威胁。而经济上的损失和对社会正常生活的游离会使失业者产生不满心理,这种力量积聚起来足以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所以失业问题对个人和社会没有积极影响。( × )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制度的功能。答:(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人的不断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中就是要靠一定的社会制度来满足的。(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不论是社会角色、社会规范、还是社会的运动,都是由社会制度规定下来的,并实际上起到社会选择的筛萁作用。(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人们按照社会制度规定行事,就能使整个社会关系表现得结构完整,活动有序,配合默 1

契。(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文化工具、言行、设备及其作用都是在各种社会制度中保存、施行、表现出来的,是靠制度的规定进行实践活动的。

2、社会控制有哪些方式?答:(1)习俗、道德和宗教。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风俗、习惯;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比习俗有更强的约束和控制力;宗教是一种和神或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通过教育和制裁手段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2)政权、法律和纪律。政权是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权力,是国家一切权力的基础。因此,政权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纪律只适用于人们以组织、团体成员身份活动的领域,它的社会控制作用重要的是使成员自觉遵守。(3)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社会舆论是一种公意,是大多数人的意见,因此,对少数人的言行具有一定的指导、约束及社会控制作用。群体意识是通过群体社会化形成的,对人的控制属于内在控制,是一种十分有力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3、试述解释越轨行为的三种理论。答:(1)社会失范论。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就会失效,因为它已不能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2)亚文化群体论。亚文化群体是指一些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群体。该群体服从于主体社会的一部分法律和准则,同时又具有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规范。由于该文化规范与主体社会行为准则相冲突而被视为越轨。(3)标签论。这一理论认为越轨并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正是他人给某一行为下定义、贴标签才使这一行为成为越轨,并引发进一步的越轨行为。

4、失业的正、负功能是什么?答:失业的正功能有:首先,失业常同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就业相联系;其次,必要的隐性失业可以提高劳动和工作效率,也可促使当事人树立发展自己的信念。失业的负功能有:首先,是对劳动力资源的闲置,对社会发展是一个损失;其次,剥夺了一些人的就业机会,把他们抛向不甘情愿的无所事事的状态。这种不满的心理积聚起来足以冲击社会的正常秩序。而且失业也给他本人及其家庭的正常生活带来威胁,令其失去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

社会学概论》平时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题(每个4分,共20分)

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有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

社会变迁: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它是一种牵涉到社会整体、社会系统的变动。

二、判断正误题

1、社会保障的哲学、伦理学基础是平等主义。( × )

2、社会保险是预防型的,保障水平有高有低;社会救助是应急型的,以最低生活水平为标准;社会福利是服务型的,超过最低生活标准。( √ )

3、社区工作是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是通过社区组织和社会计划实现社区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是社区居民的自觉参与,而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和协助就是不必要的了。( × )

4、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是城市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包办性。( × )

5、科学技术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从内部的源泉开始的。这个源泉就是发明和发现。( √ )

6、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下和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 )

7、前三次产业革命基本上属于体力的革命,是人手的延长;而第四次产业革命即新技术的革命则是一次脑力的革命,是人脑的延长和扩大。( √ )

8、只要人们不断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生产的产品就会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 )

9、我国当前的人民生活,已经基本上摆脱温饱,即摆脱为生存而斗争,并正在向小康的局面,即为享受资料而斗争的局面发展。( √ )

10、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必须狠狠地抓,关键是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 )

三、简答题

1、简述社会保障的内容。答: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但其直接对象是在正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从社会保障的基本方式的角度来看,主要内容包括:(1)社会保险。它与商业保险不同,具有行政推动、非营利性和社会福利性等特点。主要有老年保险、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和失业保险。(2)社会救助。是用资金或实物手段进行的,而救济金额常随救助对象的家庭人口和贫困程度,即家庭人均生活水平而定。(3)社会福利。一般包括现金援助和直接服务。前者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收入补贴等形式实现;后者通过兴办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实现。概括地说,社会保险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社会救助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福利设施和社会服务。

2、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生的伟大历史变革中有哪四件最重大的历史事件?答:(1)、1911年的辛亥革命;(2)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消灭了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4)基本上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3、社会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答:社会现代化至少有下述三个特征:(1)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个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它既包括物质生产方面的现代化,也包括精神方面;既包括社会结构等集体关系的现代化,也包括个人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现代化。(2)必须以近、现代文化、现代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现代化既不能只是发达国家的事也不可能只是发展中国家的事。

4、试述现代化的人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答:大致包括九个方面:(1)愿意接受新事物,思想上较倾向于革新;(2)乐于发表见解;(3)时间观念较强;(4)对人本身的能力较有信心;(5)计划性较强;(6)普遍的信任感。(7)信奉并且愿意遵循“公平待人”的原则;(8)对新式教育感兴趣;(9)比较尊重他人。

《社会学概论》作业1答案

名词解释

1、社会: 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 社会学:从变动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4 本能: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5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7

6 合作:是不同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统一目的而互相配合的相互合作方式。

7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型,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8 个性: 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简答:

1 社会学的基本特征答(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2)社会学的研究从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社会行为入手

(3)社会学研究方法上的综合性。(4)社会学把社会整体及其内部、外部的关系放在运动与变化的过程中去进行研究。(5)社会学非常重视社会调查研究。

2 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答:(1)需要是人的本性。(2)人与动物、人性与兽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3)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阶段。3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答:首先,双方需求的互补性影响了个人之间的交往,第二,态度的类似性。双方对待某些事情的相似的态度,更容易使双方走到一起。第三,双方距离的远近。较近的距离更有利于双方的交往。第四,交往频率。偶尔的交往不能建立起固定的关系,人际关系只有通过频繁的交往才能建立起来。

4、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人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从出生到青年期的二十年间,先后经过社会化的三种不同场所,这就是家庭、学校和邻里社会。这三个场所虽有先后,也有区别,但互相配合,互相重合,牵连在一起。人们的个性主要就是在这样的场所中,逐步形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血统和亲属关系,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是年轻人发育成长的摇篮。学校中的师生和同学关系,是互相交流知识、思想的关系,严肃而认真,理智多于情感,是人们生活的庄严的殿堂。而邻里社会,却是一个人未来生活的大社会的雏形,情况复杂多变,对人们个性的形成,人生观的塑造,起着决定性影响。

三、论述

1、举例说明角色扮演及过程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1)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2)培养角色意识。(3)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

作业二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群体 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某种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2 家庭 是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之上的、成员之间亲密合作、共同生活的群体。

3 邻里是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逐步形成的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

4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5、社会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定的关系的形式。+

6社区是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7 城市化: 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从少到多的发展过程。把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称为城市化 8 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

9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之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连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这就叫做社会分层。10社会阶级: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阶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阶级划分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结构,根源于远古社会人类生产中剩余产品的鱿趾蜕1 社会群体的特征

二、简答

1、答:(1)社会群体具有直接、明确、持久的成员关系(2)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3)群体成员具有某种共同的行为期待与行动能力2.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一)开放的组织观

(二)社会组织与环境的交换关系1 组织环境的涵义2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交换关系

(三) 环境对社会组织变化的影响第一,组织中应有专门处理同环境关系的部门第二,环境变化时社会组织的内部结构也会随之变化。

3 社区的构成要素(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2)一定的有界限的地域。(3)共同的社会

生活。(4)有自己的社区文化。(5)社区居民在情感及心理上对自己所属的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4 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社会分化基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在古代社会,人类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得到大大的发展,这就促使整个社会引起分化,使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在这之后,经过商业革命和产业革命,生产力飞跃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社会分化的现象也就愈来愈复杂了。

三、论述 阶级划分与阶层划分的区别及阶级划分的意义阶级的划分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座标准的。而阶层的划分还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的高低、政治权力和其他社会因素在内。社会阶层是社会阶级内部的分层化和阶级外部的游离化。作业三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 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3社会秩序 是指社会有机体的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4 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一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5群体意识 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责任感,它是个人为了维护群体荣誉、保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做怎样的考虑。

6 就业指在劳动年龄内由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

7 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 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

8社区组织市社会工作者协助社区居民、团体或机构人是社区需要,组成社区行动体系,进行有计划的集体行动,以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 9 乡村建设运动是由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依附性和建设中国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二、简答题

1 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答:(1)概念系统(2)规则系统(3)组织系统(4)设备系统

2 社会控制的功能答:(1)正功能:维持社会秩序维持正常生活促进社会发展(2)反功能: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3 社会问题的成因答:1.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1) 原生态问题(2)次生环境问题2.社会关系的失调(1)群体利益冲突一直对立

(2)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3)社会结构失调(4)社会解组4 社会保障的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3)保护和维持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5)社会保障对社会的稳定、任何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功能和但也有反功能。五 论述 1 试论社会失范论的主要内容。答: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迪尔凯姆发现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原有社会行为规范的时效促使某些人自杀,从而提出社会失范论。社会的正常状态是社会各部分相互协调处于整合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社会规范的指导和约束下互相适应,正常生活。然而在社会迅速变动的时代,当文化价值、社会结构以不同的速率转变时,原来的某些指导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失效,因为它已不能指导人们适应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处于无所遵循的迷茫状态,从而做出各种类型的越轨行为。2 我国反贫穷实践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答案要点:(1)改革以前的救济策略(2)以社区发展为主体的反贫穷实践(3)经过连续数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农村的贫穷问题正在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4)还有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反贫穷只强调经济开发,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得反贫穷只是缩小了贫穷的岛屿。作业四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变迁 是指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变动的过程。

2 生活方式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人们生活表现的类型化了的活动形式和特征。

3 社会流动 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般是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4 社会革命 是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

5 社会现代化: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6 全球发展理论 罗马俱乐部把全球看成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极力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

7 后工业社会:贝尔在奥地利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首次使用 后工业社会这一名称,提出了他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8罗马俱乐部 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突出的机构成立于1968年

9 社会调查研究 就是了解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直接的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10 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的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香花关系所作的推测性判断。

二、简答

1 社会变迁的原因答:(1)自然环境的变化。(2)人口的变动。(3)文化科学技术的发明发现与传播。(4)社会生产力的变化。2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答:(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3)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生活方式和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

(4)当社会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他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起着阻碍作用。3 社会现代化的特征答(1)社会现代化是一场涉及到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广泛的社会变迁。(2)社会现代化已近现代文化科学技术为后盾,科学技术不发达,文化教育不发达,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3)社会现代化不是一时一国的追求,而是全球性长远的追求4 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三步走的发展目标论述 社会流动类型及划分意义根据流动主体划分为个人流动、家庭流动、群体流动,根据流

动方向分为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根据流动参照物分为代际流动 代内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___孔德___开始提出的,产生于__19世纪30____年代。 2、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____康有为_______,在___1891________年。

3、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____结构的总和___。

4、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____实际调查研究_________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5、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___理论社会学____、___经验社会学__、___应用社会学___。

6、马斯洛于____1943____年出版的《___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___》一书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7、马克思是从______宏观上_____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是从____微观上_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8、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即___正式的___和____非正式的___的渠道。

9、根据交往的___主体____可以把社会交往划分为个人交往和群体交往。

10、根据交往的性质,把社会交往划分为___竞争、合作、冲突_______和____顺应________。

11、冲突的根源是______社会资源相对有限____、特点是___破坏性__________。

12、从社会关系产生的基础看,社会关系可以分为__血缘关系_______、_____业缘关系__________、___地缘关系____。

13、集体行为的特征:__非组织性___________、____突发性_________、___反常性__________

14、集体行为的类型___骚动____、____传闻_____、__社会动荡不安____、____社会运动_____________。

15、集体行为的成因___环境因素___、__结构性压力_____、__一致的信念_____、_____催发因素___、___宣传鼓动者__、社会控制力

16、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____自然环境_____和____社会环境_____。

17、巴甫洛夫的____条件反射学说_____是解释人类学习活动、学习能力的权威学说。

18、___语言___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二、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A)A、中国B、美国C、英国D、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C)A、语言B、思维C、劳动D、直立行走

3、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B)A、严复B、康有为C、梁启超D、陈千秋

4、文化是指(D)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5、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6、“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B)A、米德B、库利C、布卢默D、托马斯

8、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A)A、朋友谈心B、观众看电影C、顾客的摩肩接踵D、乘客之间前拥后挤

9、“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A、冲突B、竞争 C、合作 D、顺应

10、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D)A、库利B、林顿C、托马斯D、米德

11、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B)A、角色扮演B、角色冲突C、角色中断D、角色失败

13、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C)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4、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B)A、形式运算B、具体运算C、感知运算D、前运算

15、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A、心理上的矛盾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C、心理上的紧张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A、再社会化 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三、名词解释:

1、社会——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2、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

称之为优势需要。

3、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活动。社会交往也称

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4、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5、集体行为——是在人群聚集的场合下,众人不受现有社会规范控制、无明确目的和行动计划的行为。

6、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7、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生理上的断乳是指改变婴儿生活习惯,是第一次

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也是重大的转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断乳。

8、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他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观念、态度与习惯等心理特征。

是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四、简答及论述题:

1、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和科学条件?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法国社会学、哲学家孔德在《实证哲学教程》第4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1)19世纪上半叶,是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也是其弊端开始暴露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整个社会的急剧变化,资本主义发展中产生的许多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社会问题。人们急切寻求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来对这一变化进行科学解释。(2)社会学产生的科学条件:许多自然科学学科都取得了重大成果,这些又给社会思想家以深刻启示,即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3)思想渊源: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分析,以及圣西门企图用物理学研究社会的想法对社会学的建立有直接影响。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答:(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从人的需要出发,探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年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到1954年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进一步阐述,成为行为科学激励理论的主要理论之一。(2)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强调两点:人的需要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态,一个欲望满足后另一个迅速出现并取代它的位置。(3)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A、生理需要。如对食品、衣服、居住、喝水、性的需要等。B、安全需要。包括防备生理损伤、疾病、经济上的灾难和意外事情的发生,以及工作安定,有保障等。C、归属与爱的需要。希望在团体中得到别人的爱,并给予别人爱。D、自尊的需要。建立在实际能力上的成就和他人的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希望充分发挥潜能,做最适宜的工作。(4)这五种需要的关系是:A、需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B、较低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之后较高需要才会成为追求的需要。C、高级需要更能持久地激励人。D、可以同时部分满足几种需要,但总有一个是主要的即优势需要。E、并不是所有人的需要都按这个顺序发展,有时可以颠倒或超越。(5)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较好地解释了人的需要的变化规律及人的积极性产生的具体原因。在微观分析上,一定程度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3、合作需要的条件?答:第一,具有一致的目标,合作总要有某种共同的目标,缺少一致的目标,就无法进行合作。第二,具有相近的认识。合作是一种互相配合的行为,合作各方在目标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方式上的共识,势必有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第三,具有切实的行动。合作是一种现实行为,一定要落实在行动上。离开了实际行动,任何合作都将成为一纸空文。第四,合作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为了使得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必要的规则,保证合作各方在目标达成后,各自能够获得相应的利益。

4、举例说明角色扮演及扮演过程?答:1)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担当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例如,一个人要扮演好“教师”这个角色,需要此人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来反观自身,这名教师更容易弄清楚应该教什么,任何施教。2)角色扮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三个阶段: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培养角色意识,实践角色规范和表现角色行为。同是售货员,有些人能积极、主动、热情、耐心、平等地接待顾客,而另一些人则消极、被动、对顾客冷眼相对、傲慢无礼。其产生差别的原因是他们对售货员这个角色的意识不同所致。3)在角色扮演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色冲突、角色中断、角色失败等。要克服这些矛盾,顺利地扮演社会角色,一方面要切实搞好人的社会化,另一方面社会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角色冲突,如,一名职业妇女同时满足作为职员、妻子和母亲的角色期待,当这些期待出现矛盾时,就会形成角色冲突。角色中断,如,一位到了退休年龄的干部突然接到单位要他退休人员的行列,而他对退休后的生活毫无准备,于是处于彷徨和失落状态,这就是角色中断现象。角色失败,如,离婚后,双方的婚姻关系解除,标明这对夫妻角色失败。

5、时尚形成的条件及功能?答:顾名思义,时尚为众人一时所尚,因而非常规性、甚至突发性成为其重要特点。时尚所崇尚的是新出现的某种事物;包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服饰及语言。但时尚所崇尚者并不一定是新生事物,如果被崇尚的东西是被社会认同的有价值的,它可能会保留下来。而大多数时尚是短暂的,时间一过,时尚也就自动消失,它不能被保留下来。这样,许多时尚与社会认可的新生事物无关。另外,社会常对某些时尚给以消极评价,例如赶时髦是说它长久不了,时狂则说某些人达到发狂的程度,更有贬意了。当然,时尚有时也包含着新事物的萌芽。其流行的特点一般是

一、自上而下的传播;

二、由核心群体向边缘人群的传播;

三、时尚的流行具有循环性 其功能表现为:第

一、时尚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

二、时尚作为对惯常行为模式的偏离,其流行可能会给社会带来清新的空气,使社会生活变得生动活泼。

三、对落后观念的冲击,可能导致社会生活方式的革新。

四、在商业社会中,时尚可刺激消费、活跃经济。不健康的时尚会表现出负效应。污染以致毒化社会空气,炫耀消费造成浪费。

6、社会化对个性形成的影响?答:第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理、心理基础。先天的遗传,人的身体方面的因素对个性形成是有影响的。第二,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既受自身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制约,更受社会关系的制约。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

社会因素为中介发挥作用。因此,人的个性是个人社会化的产物,是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

《社会学概论》第二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社会群体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个人层次上,是人进行___社会化_的必要条件;二是群体层次上,能够满足人类的__某种需要___。

2、家庭的发展经历了___血缘家庭_____、___普那路亚家庭_____、__对偶家庭_______、_一夫一妻制家庭___四个阶段。

3、从家庭结构的角度,通常把家庭划分___核心家庭___、_主干家庭____、___联合家庭__、___其它家庭___。

4、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是____能量交换关系__________。

5、当代管理学派反映出当代管理理论的两种特点:一是受系统理论的影响;一是借助数学工具、计算机将组织管理__模式化__、最优化_。

6、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___行政因素干预管理_、重人性_、__轻规则。

7、社区一词由德国社会学家____滕尼斯____最先使用的。

8、我国的社区研究首先是从以_吴文藻____为首的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师生开始的。

9、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___大聚居小分居____的居住方式。

10、城市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大多数从事___工商业或其他非农产业____的、一定规模的人口组成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1、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_____畜牧业_、___手工业___、___商业__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12、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__等级制___、____种姓制、和___阶级___。

13、阶级的本质是_____剥削____。

14、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__工人阶级____、___农民阶级___和一个_个体劳动者阶层____。

二、选择题:

1、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B)A、规模小B、人际关系密切C、存在长久D、综合性功能

2、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A、核心家庭B、主干家庭C、联合家庭D、其他家庭

3、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4、哪位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C)

A、泰罗B、法约尔C、麦格雷戈D、梅奥

5、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B)

A、家长制B、古典管理理论C、行为科学管理理论D、当代管理理论

6、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为(D )A、城乡对立B、缩小城乡差别C、农村发展为城市D、城乡协调发展

7、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哪个学派提出来的。(A)A、芝加哥学派 B、纽约学派C、华盛顿学派D、哈佛大学学派

8、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A)A、帕森斯B、斯宾塞C、库利D、丁伯根

9、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B)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0、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C)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吴文藻

三、名词解释:

2、家庭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合形成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关系状态它包括家庭由多少成员组成,由哪些成员组成和按照哪种关系模式

3、社会组织——是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有计划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

4、城市化水平——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是该区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地,城市化水平在20%以下为低水平,20-40%为一般水平,40-70%为中等水平,70%以上为高度发展水平。

5、社区——是由聚居在一定的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即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它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有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的人群,有一定的地域界限,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有自己的区域文化,人们对该生活共同体有归属感、认同感。

6、城市化——城市化是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的过程。

7、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由于社会的劳动分工的需要。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的分化也就越来越复杂。

8、社会分层——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叫作社会分层。在社会分化过程中,由于社会是一个组织系统,因此在系统的结构上就形成上下不同,而有一定联结和关系的若干层次。

四、简答及论述题:

1、家庭的功能。答:家庭主要的社会功能有:经济功能(包括生产与消费)、生物功能(包括夫妻性生活和生育)抚育功能(包括抚养与教育)赡养功能(包括对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赡养)休息和娱乐的功能(包括劳动能力的恢复与再生产、精神需要的满足)宗教功能等。应该指出的是,并不是家庭在任何时候都具有上述全部功能,也不是所有家庭都具有上述功能。

2、目前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答:(1)首先指出家庭所具有的一般功能:经济功能,生物功能,抚育和赡养功能,休息和娱乐功能等。(2)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家庭功能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表现为集体化时期家庭生产功能的丧失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生产功能的恢复。但家庭仍较全面地承担着各种功能。但也有部分家庭由于其成员在乡镇机关或企业工作而不具有生产功能。(3)城市家庭有多种功能,但基本上不是生产单位或不具有生产功能。但也有少数家庭由于其成员从事个体劳动而具有生产功能。(4)城乡家庭在各种功能的强弱程度上也有不同,如农村家庭有较强的赡养功能,而城市家庭的消费功能、娱乐功能要强一些。这与它们所基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5)另外,在农村,许多家庭具有宗教功能,在城市,部分家庭具有政治的功能。

3、目前我国家庭中存在的问题?答:第一,在婚姻的缔结过程中,仍存在着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第二,早婚、违法婚姻问题严重。第三,独生子女问题。第四,老人赡养问题。第五,离婚问题。(要根据自己的观点展开,只要自圆其说就能得分)

4、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答:第一,社会组织是有目的组织起来的群体。任何组织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有计划组织起来的,是社会分化的结果,因此其目标比初级社会群体目标更固定。第二,社会组织的目标简单、明确。任何组织都是为了担负一定的社会任务而成立的,因此,建立之初其目标就简单明了。第三,社会组织成员间不那么亲密。由于组织是为完成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内部成员之间是工作关系,对事不对人,因而其成员之间的关系少带感情。第四,社会组织中的成员关系、行为常由事本主义的、对事不对人的规则指导和调节。第五,社会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强。

5、社会组织目标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答:第一,目标是社会组织生存合理化的根据,是组织承担社会职能的集中体现。组织只有承担有利于社会的职能,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帮助,也才能正常运转。第二,目标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组织相互区别的标志。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组织,只有通过其目标才能区分其性质与职能。第三,目标是社会组织内部分工合作的基础。各个社会组织根据其目标给其成员下达各种工作任务,形成工作关系。第四,目标是团结和鼓舞社会成员的力量。成员加入组织都是抱有某种目的,因而组织目标就成为引导、鼓舞成员努力工作的力量。第五,目标是衡量社会组织活动成效的尺度。组织成员通过工作实现的状态与目标规定的希望状态的吻合程度,来衡量其活动成效的高低。

6、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工的关系?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产生的,被社会认可了的区别。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分工造成了社会的大分化。历史上三次大分工,是畜牧业、手工业、商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三次大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又形成了不同的阶级;因而一般说来社会分工引起社会分化,社会分工越精细,社会分化就越复杂;但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分化并不一定都是由社会分工造成的,因为同一职业内部也有分化。

7、试述城乡关系的发展及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道路。答:城乡关系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城乡分化,在远古时代,只有农村而无城市,随生产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城市才逐步从农村分化出来。第二阶段,城乡对立。即城市统治阶级在经济上剥削,政治上压迫农村,造成农村与城市的尖锐对立。第三阶段,城乡差别。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成为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均高于农村,出现城乡差别。第四阶段,城乡融合。这是把农村与城市放在一个系统中加以全面规划的思路,使二者做到优势互补,形成二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我国城乡关系解放前是对立的,解放后,城市关系由对立转变为差别,城市优于农村,为了缩小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我国提出“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政策;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城乡沟通,城乡之间广泛进行劳动力、资源、技术、产品的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城乡结合,城市支援农村。国家从“六五”开始就有计划地帮助农村的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艰巨性,复杂性很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社会学概论》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_、_变异性__、相对稳定性__、__阶级性__。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_概念系统_、_规则系统_、_组织系统__、___设备系统_。

3、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_罗斯__提出来的。__1901_年他出版了名为《社会控制》的论文集。

4、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_。

5、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___社会舆论_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6____的违反,是___社会控制的______对象。

7________、__下,行为者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

8、犯罪预防的措施有:__教育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掠夺关系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

10、人文环境失调包括___社会关系___11___

12、我国人口问题表现为___人口数量庞大_______、___人口素质低___________。

13、我国人口问题的成因_

14、失业有____显性失业和

15

16、社会保障的实质是通过_____国民收入__

17、社会保障的特点有__经济保障、_社会性___、___合法性_、人道主义__。

二、选择题:1) BC、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2、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D、制度化建设

3、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C)A、罗斯B、默顿C、迪尔凯姆D、韦伯

4、手段——目标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为(C)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

5、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间的不整合、不一致,是哪一种越轨行为的理论。

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6、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7、什么问题正在成为世界性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8、我国的基本国策是(B)A、加强精神文明建设B

9、在劳动或工作岗位上,劳动者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这是(

10、社会保险是(B)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

11、社会工作是指(A )A、推行和实现社会保障制度的工作

国家组织的社会服务工作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的社会制度指一个国家的总的社会经济制度,中观的社会制度指重要的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行为规则系统,微观的社会制度指具体的办事规则。社会学研究社会制度着眼于中观尺度,认为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社会需要,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2、派生的社会制度——是指在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础上分化和形成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手段不断发展而形成的新的社会制度,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等。

3、社会控制: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过程。狭义社会控制是指对越轨行为的约束

4、群体意识——是基于个人对群体的认同和归属而形成的成员对群体的责任感,它是群体成员为了维护群体利益、实现群体目标,自己应该怎样做的考虑,具体表现为群体成员为了群体利益而采取的积极主动的努力。

5、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动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6、贫穷文化论——从文化的角度解释贫穷现象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贫穷文化。

7、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也叫社会安全,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因不能参加正常劳动或遭受意外而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社会成员提供最低限度的经济援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8、乡村建设运动——是19世纪20---30年代由我国一批知识分子倡导并参与的复兴和建设农村、解决中国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其中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和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较有影响。

二、简答及论述题:

1、我国反贫穷实践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题十分严重,从世界水平看,我国一直受贫穷困扰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非常重视这一问题。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通过社会发展,来达到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同时对贫困地区进行政策调整,变单纯的分散救济为整体经济开发,变“输血”为“造血”等。经过数年努力,我国贫困问题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当然,在反贫穷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反贫穷只注重经济开发,而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有的地方扶贫效果不明显等。

2、社会问题的成因?答:(1)社会问题是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人文环境失调包括社会关系失调、人与环境失调两方面。(

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以至威胁。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威胁,另外,人类对环境压力过大,环境资源难以承载这种压力。3)社会关系失调。人们之间关系不协调状态主要表现在: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社会解组等。

3、劳动就业问题的实质及我国解决劳动就业的措施?答:(1)

而产生的不利于个人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其实质是劳动力资源同生产资料不能合理配置。

业(包括显性失业和隐性失业。)3)虽然我们在解决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问题仍十分严重。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主要是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两个方面。4)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广开就业渠道;控制人口增长;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4、试论社会保障的功能?答: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或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一种援救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

力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保障其生活的安全。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是向老、弱、病、残、呜咽人员等提供物质帮助,保证这些处于不利境况的社会成员的安全。(2)维护社会稳定。社会保障通过向不幸者提供保障,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保持社会的稳定。(

劳动者的工作能力,保障劳动力的再生产,刺激劳动潜力的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通过向有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保障,可以使其劳动潜力不致丧失,而是为它的发挥创造基本条件。(4)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社会保障通过合理收入的再分配,向蒙受不幸者提供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通过收入再分配,调节社会成员收入上的过分悬殊,这也是社会进步的目标。(

保障实行初期,某些国家和政府通过此手段使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就范,未能保障其合理的权利。第二,在实行高福利制度的情况下,使一些人滋生了懒汉心理,不利于人潜在能力的发挥。

5、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改革方向?答: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特点:(

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

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城镇居民的保障和福利由国家(或企业)包揽下来,在农村主要是靠农民自己力量解决问题。(

推动。社会保障借助各级各类组织运行和起作用的。使行政管理体系同社会保障推行体系合一。政府和与政府密切相关的群团组织成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推行者和有效执行者。(4)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承担。

障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生了消极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C、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

改革方向: A、改革城市原有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备保障项目,多方筹集、合理利用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B、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村条件,建立起合适的社会保障体系。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还可以弥补政府社会保障资金的不足。

《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

一、填空题:

1、人类要善于利用____自然资源_为人类的社会发展服务,要

)A、消极的控制C)A、人口问题C)A、就业、本职工作之外为群众服务2)人与环境关系失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自然界A、农村保障水平低;D、城乡巨大差异使农村居民千方百计进入城镇,D、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保护资源_、B、外在控制BB、失业、社会福利1)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B、城市的就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使一些人滋C、发展社区服务。通过社区服务不但可以解决社区居民开发资源__A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C、积极的控制D、非正式控制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D、扶贫C、显性失业D、不充分就业D、人身、人寿保险 C、没有报酬的为群众服务的工作D、2)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表现为:待业、失功能:(1)满足无劳动能3)保护和维持5)社会保障也有反功能:第一,社会2)城市社会保障的包3)行政 这种社会保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_利用资源__三种措施统一考虑。C、失业问题、计划生育、缩小城乡差别DCB 答:所谓贫穷,是指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生活匮乏的状态。我国的贫穷问 劳动就业问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未能从事劳动或有效劳动,____、

2、维科认为世界各民族都经历了_神的统治(神灵时代)、贵族统治(英雄时代)、_人民统治(凡人时代)_三个历史阶段。

3、“文化类型”说是由_索罗金_4___帕雷托__美国社会学家_帕森斯__等。

5、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

6_辛亥革命_、_五四运动_、_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_、消灭剥削制度、_完整的工业体系。

7、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_;___原子能_的利用,宇航事业___的广泛应用。

8

9、在研究现代化问题中有一个突出的机构罗马俱乐部_。

10、未来社会学分为三个学派: __、罗马俱乐部学派(_悲观学派)、赫德森学派(乐观学派)。

11、1963_年__周恩来__12

二、选择题: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A、生物有机体”说 B、社会进化论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说法。(A)

A、“文化类型”说B、“生物有机体”说C、历史三阶段说D、“社会和自然环境压力”说

4、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D)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5、《第三次浪潮》一书的作者是(B)A、丁伯根B、托夫勒C、佩切伊D、贝尔

6、不发达国家只有脱离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联系才能摆脱不发达状态,这是哪一种现代化理论的观点。(C)A、信息社会论B、社会趋同论C、依附理论D、后工业社会论

7、社会趋同论最早是谁提出的(B)A、弗兰克B、丁伯根C、普雷毕什D、沃勒斯坦

8、“后工业社会”论是由谁提出的(A)A、贝尔B、弗兰克C、奈斯比特D、达伦道夫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中,社会结构方面发生的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模式的变动过程。

2、社会流动:广义的社会流动是指个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社会部门间的运动狭义的社会流动一般仅指个人社会地位的变迁

3、社会现代化——是指人们利用近、现代的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精神条件,以及改造自己以适应这些条件,达到社会繁荣发展的过程。

4、全球发展理论——是由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其认为全球是一个整体,提出了各种全球性问题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思想方法,表明了人类已经开始站在新的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社会和自然的相互关系。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来解决那些最复杂并属于最高层次的问题。

5、后工业社会论——美国哈佛大学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了“后工业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征是:专业与技术人员处于主导地位,产品生产转变为服务性经济,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未来发展方向是控制技术的发展和靠智能技术决策。

6、罗马俱乐部——是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机构。它于1968年,由意大利企业家A﹒佩切伊和英国科学家A﹒金共同发起组织。该俱乐部把全球看成一个整体,提出各种全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全球系统观点。倡导从全球入手解决人类重大问题,并应用世界动态模型从事复杂的定量研究,运用各种科学知识综合那些复杂问题。他们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前途上持悲观态度。

二、简答及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主要论题之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经典性理论主要有如下几点(1)社会的变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动而引起的(2)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要发生变革。3)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也改变着生活方式,也就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4)当社会的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或所瓦解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起推动作用;相反,当它所维护的是腐朽的经济基础或破坏的是先进的经济基础时,它对社会发展就起着阻滞作用。这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概括的结论。

2、简述社会进化论?答:社会进化论导源于生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社会的进化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把研究重点放到不同社会发展变化的模式上,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渐进的过程,可以借助文化的传播作跨越阶段的发展。社会进化论思想在我国清末民初很为风行,成为锐意改革,推翻帝制,批判封建旧礼教旧文化的有力武器。当时的革命代表人物,用优胜劣败,适者生存思想鼓动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御外侮,起到积极的推动革命的作用。但由于其援引自然进化论以解释社会现象,以至被帝国主义用来作侵略弱小民族的理论依据而遭至批判。

3、社会现代化内容?答:第一,经济现代化。它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经济现代化,其他现代化就难以实现。经济现代化不仅表现为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生产力结构、生产方式、消费等现代化。第二,政治现代化。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没有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很难推进和持久。它包括政治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社会生产法制化、军队现代化等。第三,文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还能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第四,城乡社区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走城乡共同繁荣、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城乡一体化不是城市吃掉农村,而是二者繁荣到一个水平上,打消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分彼此,融为一个新一体的现代化。第五,群体组织现代化。是指从小到家庭、大到企业,在组织结构、活动规律、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现代化。也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的科层制。第六,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事业的主体,是一切现代化活动的主宰者。

4、依附理论?答:依附理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学者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发展不起来之原因的理论。理论的思想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社会学家普雷毕什提出的核心与边陲国家不平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由核心和边陲构成(即由西方发达国家和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构成)。核心和边陲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贸易剥削不发达国家,从而导致后者不发达。本理论的另一代表人物弗兰克引伸了“核心——边陲”的概念,认为“核心”也可称为“宗主”,“边陲”也可称为“卫星”,宗主与卫星的关系,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而且还存在于卫星国家之内不同地域,后者是前者的翻版。结论是不发达国家必须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自力更生,才能摆脱不发达的境地。(1)这一理论看到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重要原因,对要摆脱传统社会到达现代社会只有走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理论给予了严厉的批评,对不发达国家如何走正确的发展道路,显然是一个新的分析观点。但它将其原因完全归于外因是不全面的。(2)其割断同发达国家的联系的设想很难做到。

5、我国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答:(1)中国现代化战略决策,自50年代就基本定下来,后来逐步明确,80年代初确定了中国的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选择。第一步大致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主要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下个世纪30至50年代,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备注:这种表述是20世纪的时候) (2)战略选择的基本依据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的社会需要的发展规律。马克思需要学说所表达的生存、享受、发展三种资料或需要的发展,适合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情况,即从为生存资料而斗争到为享受资料而斗争,再到为发展资料而斗争。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就是要解决人们需要的增长同社会生产力落后的矛盾。

6、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同?答:从形式上看,不论哪一种现代化,都是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发展经济,但从实质上看,二者有着极大的差别:第一,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看,资本主义现代化只强调物质现代化,目标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模式。其特点为高生产、高工资、高消费、高剥削、高物价、高债务和高度精神空虚。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强调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强调建设精神文明。这才是全面的、理想的、真正的现代化。 第二,从实现现代化的基础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因而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资本家手中,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的命运掌握在生产者手里 第三,从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来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通过对本国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疯狂掠夺,特别是依靠侵略战争、殖民化实现的;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则不能靠剥削和掠夺,只能依靠解放生产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全国人民的勤奋努力来实现。

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1
《社会学概论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