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会学概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9: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一章. 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社会学创立的标志:1 社会变革的需要2 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3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4 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孔德 马克思 斯宾塞。孔德的社会学思想:1 科学的分类 在圣西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将科学依次划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最后是社会学,社会学居于科学的最高层次。2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将其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主要研究社会协调的问题即研究人类社会基本秩序,动力学则综合研究人类理性和人类发展过程。秩序和进步是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3 研究方法 主张社会学科学化,创造的实证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1 是社会学的主要奠基人资本论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巨著2 创立了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3 社会学理论注重实际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不仅有其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而且注重实际,有其科学的的方法。斯宾塞《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他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目的是发现社会有机体的形态学和生理学原理。社会有机体轮 超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的区别1 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2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生物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则散布在整个集合体里3 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为整体而存在 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社会造福。社会进化论 从进化论的观点出发以社会内部的管理类型为依据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主张渐进式改良反对破坏自然规律的革命或改造运动。涂尔干 学院派社会学家《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自杀论》社会学观点:1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提出社会学的特殊对象是社会事实(现在性、外在性、客观性、强制性)2 社会团结理论 社会团结:以吸引为特征的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协调合作结合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状态,其核心和基础是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社会团结分为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机械团结建立在个人之间相同性与相似性特质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有机团结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联系状态3 失范理论4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准则 第一 首要和最基本的准则是将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第二应该放弃以抽象的社会整体为对象的研究而以具体的社会内容、要素和不同方面为研究对象 第三遵循就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的途径 第四注意正常现象和病理现象的区分 第五 比较方法是社会学最根本的方法注意社会事实背景的比较,又要根据社会事实自身的性质进行比较对照。5 功能分析和历史分析方法,系统的社会学功能分析推理方法是由涂尔干创建的,明确地划分出历史探讨模式和功能探讨模式 功能分析揭示特定社会现象给整个社会或局部带来什么结果,历史分析则揭示出为什么是这个而不是其他现象能在当时发挥特定作用。失范理论:指社会对个人的欲望和行为的调节缺乏统一规范和足够制约力的社会状态,原因1 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结构中的急剧滋长 工业化的发展使得传统规范失去了约束作用,个人的发展使得他们要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渴望实现更理想的目标。2 现代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个人欲望,3 社会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使社会出现危机和*。韦伯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 社会学思想 1 理解社会学 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行动,对社会行动研究的根本方法是理解2 社会行动类型 合理性是韦伯社会学理论的核心概念 目的手段合理性行动 价值合理性行动 情感性行动 传统性行动。3 理想类型 是韦伯用以进行历史学和社会学比较研究的根据。4 科层制理论 是根据合理化原则组织的,它既是现代社会组织的一种结构方式又是一种管理方式。芝加哥学派:1 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的研究道路2 形成了人文区位学的城市理论3 推动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 4 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结构功能论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社会系统》适应 达鹄 整合 维模 默顿《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 冲突理论 科塞《冲突的社会功能》功能冲突论

达伦多夫《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辩证冲突论。交换理论 霍曼斯 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利》符号互动论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 本雅明 霍克海默 阿多诺 马尔库塞 哈贝马斯 。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埃尔弗雷德 舒茨 现象学社会学《社会世界的现象学》《生活世界的结构》福柯《巅峰与文明》《词与物》《规训与惩罚》《性史》 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第三条路》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意识形态的科学技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沟通行动理论 布迪厄《实践理论大纲》《区隔》《国家精英》《实践与反思》生成结构主义。五脏六腑 五脏:学会组织 专业研究机构 各大学社会学系 图书资料中心和出版物 六腑:社会学概论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社会心理学 城乡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国外社会学说。

第二章. 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科学。特征:1整体性 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综合性 不是专门研究某一种社会现象而是研究所有社会现象中的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综合性还表现在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中寻找规律性。3经验性 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础。4 应用性 帮助人们自觉地运用社会学理解和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其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不仅政府可以用团体和个人也可以用。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 描述性功能:目的在于探明和详细描述社会事物和现象发生变化的具体规律。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的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预测性功能: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规范性功能:在回答将会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应该怎样的问题。2教育功能 帮助人们自觉的完成社会化 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建立规范 提供模式 (模式是 一种相对稳定的秩序性安排包括组织结构模式和行为模式)反馈信息 4 社会批评功能

社会学方法论 :是关于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其探讨的主要问题是 社会现象的性质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 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实证主义方法论: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规律研究社会现象 基本观点:1 社会现象和自然想想都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于研究社会现象2 科学的目的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4 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人文主义方法论:又称反实证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方法 主要代表 狄尔泰 韦伯 基本观点:1 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探寻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社会科学则是说明社会中个别具体事物的联系2 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3 社会学研究应立足于微观层面。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流派:后实证主义 波普尔证伪理论 库恩科学革命论和范式理论布东 压力山大 瑞泽尔将后实证主义引入社会学的主要代表 基本观点:1 承认理论的历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相对性2 社会科学研究中种种方法有合理性和局限性3 强调在社会生活纬度中对数据的定量处理4 强调价值无涉的研究。新人文主义:共同点反对实证主义的本质观和深层结构观。埃利亚斯 强调社会的生成性 布迪厄 强调实践理性 洛克伍德 强调日常生活的运作和整合,区分了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 福柯 分析了日常生活的权力运作。批判诠释理论: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被称为用历史诠释学观点考察真理 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将批判理论与释义学综合 基本观点:1 强调反思与批判对现实社会的不完善之处加以不断改造2 强调通过非强制的沟通达成共识。后现代主义; 1 反对研究主体与客体之分2 反对现代科学的时空观反对现存的以整体观对时空、历史的认识3 反对现代科学的真理观4 反对表象的和本质二元论,强调差异性 独特性5 反对实体论认为社会现实是虚构的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精神活动相联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吸收了前人社会研究的积极成果提出了更加科学的社会学方法论 其基本观点是:1 承认客观的社会规律2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进程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结果3 唯物史观 强调人类历史的实践活动,注重制约人的行动的社会物质环境。统计调查: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 及时性 完整性。主要方式:普遍调查 抽样调查 统计报表。普遍调查:又称全面调查,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总体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统计报表: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下而上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问卷的内容:个人的基本情况 行为 态度 主要类型 自填 代填式。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是一种深入对象内部,以观察和非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进行定性分析,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 典型研究 观察和访谈等指导范式)。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典型调查:在研究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个别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社会单位,进行深入和周密的实地调查研究,以推断调查总体的一种研究方法。优点: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在较短时间内对事物作较深入的研究,特别适用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足:1 容易受主观意识的诱导2 所获取的资料难以标准化3 结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易受到质疑。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结构访谈;用高度结构化或标准化的调查提纲进行访谈,范围明确所得资料便于分析,如民意调查。非结构访谈;不使用或简单使用调查提纲,只围绕主题提出一些开放性、较为笼统的问题。观察法:指研究者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 第三章.

来考察事物或现象的知觉过程。特点:自然直接广泛性。优点:1 可以直接获得第一首资料2 借助现场录像录音拍照等辅助手段可获得详细可靠的信息3 特别适合无语言沟通能力的研究对象。缺点:对观察者的要求高不易达到2 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给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带来困难3 容易受观察者个人价值观念和情感因素的影响,给收集资料造成损失和负面影响。实验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现象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以发现或证实变量间或社会因果联系的方法。实地实验 实验室实验 非标准实验 准实验 控制实验 双盲实验。作用:通过实验判断社会现象间或变量间的因果关系,为某一理论提出新的假设 通过实验发现以往未或尚未解释的新事实,建立新的理论。优点:把实验变量与它带来的影响分离开来,由于实验有明确的范围限制省时省力省钱,并可重复实验增强了效度和信度。不足: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过程的反应性 对象的有限性 结果的适应性。文献法的优缺点:优点:资料信息恒存不变 费用较低 可以研究其他方法不可及的历史现象 适于作纵贯分析。缺点:资料的客观真实性难以考证 受隐私和保密等限制相关资料不易获取 部分文献缺乏标准化的资料难于编录和比较分析。实地研究的要求;1 要有准备,搜索相关文献了解研究对象的背景2 制定实地研究方案3 作好个体或小组的定性访谈4 尊重对方,忠实于所研究的问题,认真作好观察记录5 分析综合撰写研究报告,概括总结出新的理论和范畴。社会学研究的方式方法:统计调查 问卷调查 实地研究 实验法 文献法 。研究程序:筹划阶段 实施阶段 总结阶段 分析类型:定性 定量分析。定性分析: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偏重于人文主义) 定量分析: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偏重与经验实证主义)定性分析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 汇总和编辑 。分类要遵守有效 互斥和完备性原则。定量分析的步骤:资料的审查 分类和编码 汇总 。

定量分析资料汇总的目的:初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为编制次数分布表作准备 为深入统计分析作准备 便于保存调查资料。筹划阶段的工作:选择研究题目有新意要适中可操作 初步探索收集相关文献资料接触研究对象 建立研究假设作出理论解释明确概念 制定研究方案 组织工作。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二者实质的区别体现为数据化和非数据化1 着重点不同 定性分析着重事物质的方面,定量分析着重事物量的方面2 依据不同 定量分析依据调查得到的现实资料数据,定性分析依据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资料3 手段不同 定量分析主要适用于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建立模型等方法,定性分析则主要运用逻辑推理历史比较等方法。4 学科基础不同 定量分析以概率论、社会统计学为基础,定性分析则以逻辑学、历史学为基础5 结论表述形式不同,定量分析主要以数据模型图形等来表述,具有精确性和概括性,定性分析多以文字描述为主具有深入细致反映社会现象本质的特征。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在实际研究中二者是互补的,经常配合使用,在定量分析之前借助定性分析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在定性分析过程中借助定量研究确定现象发生质变的数量界限和引起质变的原因。

社会与文化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特征 :1 以人为主体2 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3 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4 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社会结构类型:关系性社会结构 :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和一定的相互关系组合,这种相互关系是社会结构的本质。实体性社会结构 规范性社会结构。社会建设;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资源和机会的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管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其基本任务包括 协调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行为 解决社会问题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公正 应对社会风险 保持社会稳定的方面。人口:在特定地域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均衡性社会:社会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个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且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环境: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所构成的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外界条件的总和。环境的功能:对人类有支持作用 供给作用 调节 文化启迪作用。资源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1 提供了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2 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布局和生产发展的方向3 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文化:人类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总和。特征:创造性习得性 共享性 积累性 特殊性和共性 。文化传播:指

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流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状态。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是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集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震惊:生活在某一文化中的人,当初次接触到另一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迷惑、混乱与心理上的震撼。主文化:又称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统治集团所倡导,并为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对他人的文化有识人之明。

第四章. 社会化与社会角色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社会化的内容 :从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疾奔需求来说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生活技能社会化 价值观念社会化 政治 行为 角色社会化。社会化的类型:基本社会化:是指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继续社会化: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或称二级社会化。再社会化:也称重新社会化,使个人改变以前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和新的形势需要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的过程。正向社会化:是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和教化过程。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又称文化反哺)。社会化的有关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库利米德的自我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意识发展阶段论。 社会化的条件: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 学校 伙伴群体 工作单位 社区 大众传媒)互联网 社会实践。社区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1通过形形色色的社区人物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人文地理环境和时空知识的理解 3 参与社区生活了解社会的规范及这些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形式4 为个人提供广阔的社会化场所和社会化服务方式,使社会化呈现丰富多彩的样式 5 社区为个人提供新的社会角色扮演的机会 6 社区作为社会文化的缩影,通过多种途径的文化传递,向人们传授价值标准,学会如何分辨善恶好坏,了解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构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体系和行为结构。社会角色: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社会角色涵义;1 社会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 2 是一整套行为规范、行为期待 3 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反映 4 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先赋角色: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自致角色:通过个人的活动和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有比较严格的而明确的规充当这类定,人们在充当这类角色时其行为一般要受到严格的限制。开放性角色: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没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功利性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这种角色行为的价值在于实际利益的获得。表现性角色:不是以获得经济效益和报酬为目的,而是以表现社会制度与秩序、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等为目的的社会角色。社会角色失调:每个个体都处在复杂的社会联系中,扮演角色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会出现角色差距,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到失败,这就是角色扮演的失调现象,1 角色紧张:个人在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时间和精力上的手足无措,称之为角色紧张,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分配上就会产生矛盾,产生角色紧张。避免此类现象发生的唯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2 角色冲突:指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由于角色期望、角色领悟的差别,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社会角色扮演中,角色之间和角色内部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于是产生了角色冲突。要想摆脱角色冲突必须正确处理角色关系。3 角色不清:指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而引起的角色矛盾,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常感到很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自身过去所习以为常的范围,以至很多人不知道这些角色该怎么做。针对此种现象,如果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可能有助于澄清人们对角色的理解。4 角色中断:一个人所承担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矛盾。其根源在于人们在承担前一角色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作为角色承担者应该正确设计人生,提前为未来的新角色作好准备铺垫。5 角色失败: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的扮演者无法成功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重的角色失败现象,角色失败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角色的承担者半途退出角色,一是角色扮演着虽然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实践证明其角色扮演已经失败,角色的扮演者应当正确处理自己角色扮演将坏事变为好事,还可以通过及时调换角色扮演,减少损失和不利影响。过度社会化:社会化程度过高或速度过快,超过了个人社会化标准的畸形社会现象,造成幼体的思维方式的成人化、行为方式的社会化、人际交往功利化。社会化不足:社

会化程度过低或过慢,低于其所处年龄段所要求水平的现象,造成社会个体缺乏基本的自律能力,不能建立起起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不利于个体健康成长与正常社会化。

第五章. 社会互动: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的符号和交往形式而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暗示、模仿、交换、竞争、合作、冲突、调适)构成因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第六章. 第七章. 的互动主题 互动主题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参与互动的各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的意义。暗示: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某些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所示意见。观点或按所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交换:在一定规则下行为者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形式。要素:(目标 付出 回报 效益 )竞争: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它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普遍可见形式。从社会互动的主体可分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竞争、个人和群体间的竞争、群体与群体间的竞争。从社会互动的内容和目标来看,宏观方面分为 经济 政治 科技竞争 微观层面可分为 地位 声望 恋人竞争。冲突:指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冲突的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 从性质上分经济 政治 文化 种族及阶级冲突 从方式和程度上分显性和隐性冲突。调适: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是对冲突情景加以适应的状态和过程。社会调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适,是解决个人或团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的矛盾的一种行为方式。产生的原因:由冲突引起的调适 社会发展或变迁引起的调适 由文化交流或迁移引起的调适 。种类:源于冲突而发生的(和解 妥协 统治和服从) 源于环境变化(容忍 权变 突转 顺从)社会互动的符号:(语言 身体语言 个人空间)符号: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事物的象征。语言: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社会互动的理论:符号互动论(库利 托马斯 米德 布鲁默 戈夫曼 库恩)拟剧论(戈夫曼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常人方法学(加芬克尔)社会网络的形态: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 稳定和松散形态 互利和互补形态 社会网络的特征:普遍性 多重性 滚珠性 多向性和隐蔽性。

家庭与婚姻 家庭: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特征:1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 2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

3进行许多经济和社会交换 4他们共享许多事物5 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有某种权威,同时又对孩子承担保护合作与抚养的义务。6 孩子之间存在兄弟姐妹关系 ,共同分担义务,相互保护 相互帮助。家庭的功能: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人口再生产、精神生活、教育、抚养赡养功能。家庭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弱化 抚养和社会化的功能外移 生育偏好开始转变 养老功能的挑战。离婚率高位运行:1 经济因素考量相对下降,妻子实现经济独立对丈夫的依赖性下降 2 社会舆论压力的宽松 3 离婚手续的简化 4 夫妻双方更看重婚姻生活质量和个人感受,不能认可忍让、郁闷的生活。 5 改善婚姻生活质量或考虑离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是由妻子一方主动提出。6 离婚人群中婚龄变小即离婚低龄化明显增多。

群体与组织 群体: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特征: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组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群体。组织过程:组织决策 沟通 控制。人群指那些偶发聚集体偶然的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些成员之间不发生具有意义的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时间十分短暂,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群体。 人际关系理论:1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非经济因素的影响,认为生产效率取决于社会规范而非生理能力2 强调组织成员的群体身份对组织管理的作用,认为组织成员通常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非正式群体的身份参与组织活动的 3 要求组织管理重视人际沟通,组织领导与成员之间的人际沟通影响组织行动的效率和组织成员的积极性。集体行为:指在缺乏确定的组织程序和制度规范的条件下,很大程度上自发形成的,由许多个体参加的非制度化的行为。(群众性 自发性 非组织性 分制度化特征)X理论:一种专制型的管理理论,假设绝大多数人好逸恶劳,会尽可能的逃避劳动,一般的报酬远不足于以使他们振奋精神热爱工作。因此要保证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只有采取强制、监控和胁迫的方式。管理者应制造出一种充满畏惧感和第八章.第九章.

依赖性的气氛以督促组织成员尽其最大努力来工作。Y理论: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帮助型的管理理论。假设人并不是怠惰的,他们的偷懒表现,都是他们对组织的消极感受和以往负面经验的结果,如果管理者能够提供合适的组织内部环境发挥个人的潜力,那么工作对于他们来说会变得十分愉快,组织管理将更为有效。集体行为的传统解释: 勒庞 乌合之众理论 斯梅尔瑟 价值累计理论 奥尔森(搭便车) 麦卡锡 扎尔德(资源动员论) 理性选择理论。乌合之众理论:当许多的个人一旦构成一个群体时,就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上的感染,使得个人丧失理性行思考的能力,其行为方式回和平时独处的时候大相径庭,头脑变得简单,不加怀疑地接受群体提供的意见、想法和信念,盲目地模仿群体中其他人的行为和状态。这一理论把集体行为描述为一种根本上基于情绪的非理性的甚至是疯狂的行为,即使是理性的个体,一旦融入群体会变成非理性的个体。价值累加理论:斯梅尔瑟认为:不能单纯地从心理角度来解释集体行为,而应该把集体行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联系起来。只有六个因素不断叠加才会导致集体行为的发生;1 结构性助因 社会结构的构成方式必须满足集体行为形成的一般外部环境条件。2 结构性紧张 社会结构中存在着缺陷和矛盾,这些冲突因素会引起人们的怨恨和不满。3 一般化信念 人们对结构性紧张引发的怨恨情绪必须转化为一种共同的认识。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共享同一种信念。4 促发性因素:某种突发性事件导致了人们情绪上的强烈刺激从而成为集体行为的导火索。5 行动动员 人们开始集体行为时会产生出行动领袖,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一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来引导集体行为。6 社会控制 集体性一旦形成,并趋于严重的话,国家的社会控制力量就会介入,控制得当集体行为可以停止,控制不当集体行为就有可能继续。搭便车理论:对于公共物品人们往往会有强烈的经济动机促使其作出搭便车行为,即让其他社会成员来承担公共物品的费用,所有人都不愿意承担公共物品所需的成本其结果就是公共物品的缺失,而这种结果又是任何理性的人所不愿意看到的。搭便车理论的假设:如果个体越理性,群体规模越大,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越小。解决途径:由于集体行为所追求的目标是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只能为个人提供一种集体性激励,既然集体性激励不足以让一个理性的人为了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那么就需要一种选择性激励,所谓选择性激励;给予在集体行动中付出较多努力的群体成员获得相应的收益,从而引起个人在集体行动中作出更大的努力。资源动员论:社会运动所需要的资源包括;时间资源 参与者规模 金钱与物质资源 外界支持 理念资源。

教育、劳动、消费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传播和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各种知识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以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生存教育:为适应当下社会的基本生存而鼻息接受的教育。地位教育:一切超出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教育之外的出于维护社会地位需求的教育类型。三个特点(与一个时代的现实生存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接受某种教育是出于地位角色的需要

是获得上层社会地位的直接手段

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学校教育的显功能:1 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是现代社会中个体社会化的主要方式2 社会选拔的功能 教育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对受教育者进行筛选,分配到不同的职业岗位上 3 提高人口素质的功能 教育可以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4 知识技术创新的功能 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也是只是技术创新的场所。学校教育的潜功能:建立未来人际关系 减小就业压力 社会控制的功能。杜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首要功能是社会化,提出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改造 学校即社会和儿童中心论等观点;通过创设社会情景,在教育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使受教育者适应社会生活,从而实现社会化;教育的次级功能体现在教育的刺激社会功能,通过个体的发展来维持社会系统的运作,维护社会制度的在生产。伊里奇对制度化教育的批判:1 学校正在为各种受压抑的,互相隔阂的和失去人性的社会服务,其实质是维护现存秩序的社会工具。2 在学校中,学习和教育都是强迫性的。 3 除常规的知识传授外,学校还传授着一些隐形的课程即一种价值观的宣讲。4 只有发动一场去学校化的变革,使教育学重新具有个人责任感,才能回归学习与教育的本来意义。

社区与社区发展 社区:指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定的地理区域空间 一个社会关系网络 集体认同的一个标志)社区的功能:1 经济生活功能(具有一套生产 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甚或必需品和服务,以满足成员的需求)2 社会化功,能(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所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或者教育新迁入的居民,使其融入到社区生活)3 社会控制功 第十章.

能(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4 社会参与功能(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 社会保障功能(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帮助遇到问题的社区成员,具体包括社会救助 社会保险 公共福利等,还可以形成以社会互助为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农村社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们为主体构成的同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特点(人口密度低 经济活动相对简单 社会结构相对简单 社会变迁比较缓慢)。城市社区:又称都市社区,是指以从事各种分农业生产为谋生手段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所构成的异质性较高的地域性生活共同体。生活方式的特点:社会分工复杂,居民从事更专门化的工作,彼此工作背景相差很大 家庭和初级群体的作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各类正是组组织

人际互动趋向功利化、理性化和肤浅化 存在和包容了更多的文化差异 。社区发展的目的和原则;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通过开发社区内的各种资源,寻求各种援助,以满足社区成员的共同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过程目标,促进社区居民的社会参与,培养居民的互助合作精神,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力更生和共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原则(民主 民众需要 自力原则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物质精神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基本任务(促进城市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促进民主政治建设 减轻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城镇化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都市化,指人口和社会职能向城市或城市聚集,生产方式,文化模式和社会角色发生变更,使城乡接近、融合的过程。同步城镇化:城镇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镇化。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原因: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及时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中国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条件: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农业持续增产增收,伪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里基本前提2 潜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出来了,他们要寻找非农职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推力 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大发展,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开拓了新的途径 4 经济特区的设立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形成新的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重要空间载体,创造了劳动力转移机会,这是城镇化的巨大拉力。5 原有城市的扩大和升级,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6 户籍制度循序渐进的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的扩大,为人口流动打开了闸门。7 文化观念的变化,打破了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和铁饭碗的思维方式,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市场的营造指引了方向。中国发展小城镇的意义:发展小城镇,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可以促进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小城镇作为城市之尾,农村之首,一方面从城市引进了技术、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使得小城镇本身成为工业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载体,同时它作为农村的区域中心,对乡脚起到了辐射作用,带动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传输了城市文明,对改变农民观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