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思路(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1-05-01 07:51:51 来源:调研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调研报告撰写思路

目录

一、背景介绍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调查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调查时间........................5

(二)调查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数据来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实施过程及问题处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数据处理及工具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调查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重庆市北部新区房地产市场现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消费者购房需求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消费者基本信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结论和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结论.........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 建议.........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问卷 ..............错误!未定义书签。

推荐第2篇:旱灾调研思路

二O一一年旱灾调研提纲

一、调研方法:

走访几个重灾乡镇,通过查灾、核灾,采取召开座谈会和个别入户的方式,掌握基本情况(旱灾基本情况:受灾户人,和灾情损失情况。)

二、存在问题

1、粮食普遍减产。调查乡镇的基本情况、减产情况(占种植户%,减产农作物主要是:)造成粮食减产数(%)。

2、群众生活困难。受灾户数人(了解家中库存粮:有斤,可以维持月)

需政府救助户人。其中:2011.10至2012.3需救助对象户人 ,2011年4月至2012.9,需救助对象户人。

3、饮水困难。调查乡镇饮水困难涉及村组户人。取水的方法:

三、灾后采取的应对措施

1、政府拨款:

2、民政部门: 已经下拨资金情况;金沙县慈善会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及时查灾、核灾、报灾,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资金。

3、水利部门:投入资金、安排项目。

四、建议

一、县、乡要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抗灾救灾。

1、针对我县旱情,经过对几个乡镇的调研后,建议相关部门积极争取资金,帮助灾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2、引导农户,适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可多种植抗旱节水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避免伏旱的袭击,减少损失。

3、加大农业、水利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4、协调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加大对重灾农户在生产生活方面的扶贫资金投入;

5、建立县级救灾贮备金并列入财政预算,灾情发生后,有利于快速、有效地实施救灾行动,将损失降到最低。

6、县、乡部门要组织对老弱病残、饮水特别困难对象送水,同时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项目,寻找应急水源和后备水源。

二、农户要以自救为主,通过自身努力,战胜灾害困难。

1、大季损失小季补,通过种植蔬菜等增加经济收入

2、发展养殖业,通过养殖家禽等增加收入

3、劳务输出,增加收入

推荐第3篇:乡镇经济发展思路调研报告1

xx镇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我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事关我镇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具有重战略意义重大问题。镇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调研,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分别召开镇机关干部座谈会、村干部座谈会,征求发展思路和规划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镇未来发展的初步设想。

一、基本情况

xx镇位于x县县城约13公里处、309国道旅游环线,包

茂高速路穿境而过。是途径全国著名旅游胜景“壶口瀑布”的必经之路。全镇总面积38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519人,全镇国民生产总值45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95元。

xx镇有耕地面积18000亩,主要种植苹果、烤烟、玉米、蔬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生猪、鸡、鱼为主。2009年,xx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烤烟种植面积8000亩,是全市烤烟种植第一大镇。苹果种植面积10000亩,是xx镇塬区的一大主导产业。前川依靠高速路的优势,率先发展起来的富园饭店、傻儿鱼庄为代表的农家乐特色餐饮服务点达32个,初步形成了塬面四村为苹果生产区,后川六村为烤烟生产区,前川四村为餐饮服务区和一个大棚蔬菜示范点的,“三区一点”产业格局。

x镇境内森林茂密、水资源丰富是旅游渡假圣地。旅游 - 1 -

资源主要有柳稍湾水库,储水量达2000多立方米。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石油及已经开采的煤、石灰厂,有力的带动了全镇各项事业的发展。按照集镇建设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集镇功能、强化了集镇的管理,新型的农贸市场正在紧张的建设中,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临街门面50余间。商业铺面80余家,对院子进行了硬化,街道进行了整修,农贸市场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二、发展思路

1、明确总体要求,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要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振社会,这是目前我镇工作的总体要求,第一要围绕这个工作大局,第二要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托市县产业布局的政策凹地来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强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效、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综合素质,使我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瞄准总体规划走,达到既定的目标。加强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特色行业,在全镇上下形成了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热情。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新兴的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强镇推进。

2、突出产业特色

确立我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我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没有港湾不能发展造船业、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发

展旅游业,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就是要依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竞相发展”思路进行合理布局,依托本地优势,深化造林成果、发挥种烟优势、扩大无公害苹果和蔬菜种植、做大畜牧产业、做强餐饮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为家产品优势向农副产品加工,由传统的小打小闹向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备足我镇发展后劲。

3、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就要借助开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要大力倡树“经济要振兴,项目来支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立足创优环境,动员干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出击。要巧借资生钱,借鸡下蛋。采取争取道路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土地复耕政策性项目资金及企业技改投资等形式,从而达到多招商、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的。促进开发,大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就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吸纳外商投资和政策性资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膨胀工业企业总量和规模,壮大镇域经济实力。

4、增加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经济

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围绕服务民营企业,全面提升政府形象;围绕农田基本建设、硬化公路、移动、联通基站建设及光纤联网、电力等增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发挥小城镇建设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突出扩规模、强产业、丰内涵、提品位四大重点,实现以城活商,以商兴镇的目的。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二是突出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化工程,拉大镇区框架,加速旧城改造。三是强化城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城镇管理出现新气象。城镇形象大为改观,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为我镇经济发展奠定坚实步伐。

三、任期目标及工作措施

1、任期目标

“十二五”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我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创新工作思路,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不断前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立足优势、突出重点、改进工作方法、更新发展理念,深入研究解决“十二五”期间事关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促进我镇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努力实现全镇生产总值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人均纯收入以每年16%的幅度递增,到2015年,实现全镇生产总值6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以上。

发展模式及推进措施:围绕“建设新xx为中心”的目

标定位,坚持工业、农业并举,整合矿山资源,推进城镇建设,活跃民营经济,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农民增收模式示范,强化项目保障,形成产业集聚,集矿业、加工业、商贸、物流、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建设格局。

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以夯实基础、完善功能、强化管理为突破口,坚持旧镇改造,盘活闲置土地,开发商贸城。着力抓好新旧镇改造工程,进一步拉开城镇整体框架,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增强城镇竞争力;采取招引客商的方式,将商贸楼延伸开发6000平方米,扩大开发面积,扩充人口和经济总量,完善配套商贸流通功能;积极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扶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向商贸城集聚,提高城镇品位,全面提升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对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

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突破口,重点实施土地改造建设项目;以发展农民家庭致富模式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民科学致富步伐,继续大力推广优质苹果、烤烟、蔬菜的种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xx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石油的开发;二是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烤烟、苹果生产工作。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小家禽1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1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xx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不辱使命,以优异的成绩,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新xx。

推荐第4篇:村村情民意发展思路调研报告

**村位于乐红乡东部,北高南低,山大坡陡,属高山二半山区,全村有国土面积18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210米,最低海拔1410米,属典型的立体气候,自然灾害繁多,全村共有26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彝、苗三种民族,全村共有846户3966人,(其中汉族779户3683人,彝族39户247人,苗族8户36人),男的1922人,女的2044人

,劳动力资源1606人,劳动年龄内的从业人员1558人,全村有耕地2808.5亩,粮食主产为洋芋、包谷,总产量108694公斤,人均有粮279公斤,人均收入230.00元,全村基础设施差,共有村完小一所,管家坪子小学1所,两所学校唯一承担**村儿童入学,有老师26人,村卫生所1个,有三个村卫生人员,设备、技术、资金都比较落后,县乡公路横穿**全村,有10个村民小组通公路,剩下的16个村民小组未通公路,全靠人背马驼,交通、文化、信息比较闭塞,造成了村民的素质较低,严重阻碍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全村森林覆盖率38%,多数为长防林(华山松)、核桃、油桐、花椒、板粟和其它杂木林,全村严重缺水,仅有3条管道引水,但年久失修,现有水窖50个,多数的农业社没有管引和水窖,给我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群众反映强烈,迫切渴望解决人畜引水问题。全村共有三台变压器,虽然在群众的自动集资下26个农业社都通了照明电,但是,由于变压器属私人所有,线路不规范、老化、跑电、漏电严重,到群众用电电费高达3元/度,造成电价高。

全村有大小牲口存栏900余头,山头400余只,家养土鸡1300余只,没有真正形成商品,处于自给自足阶段。

全村有党员103人,共设4个支部,全村党员老龄化真正起先锋模范带头的不多,造成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宣传难到位,加之群众思想素质低下,计生工作开展难以顺利进行。

总的说来,全村科技、文化、信息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低,经济落后,灾害繁多,群众仍处于温饱线之内,全村需要大量资金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才有保障。

一、**村发展思路

转作风、树形象、重教育、输劳务、粮畜烟是根本

争资金、建基础、抓计生、提素质、菜林果谈发展

这三十个字就是我村的发展思路。

转作风,就是转变村两委的工作作风:村两委要坚持学习,统一思想,搞好团结,团结在村总支周围,认真学习党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多方面技术、技能、业务知识,提高村两委的素质和觉悟,提高村两委办事能力,做好思想的高度统一,全村党员、干部在村总支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转变过去懒、散、慢、混的工作作风。

树形象,村两委在搞好团结前提下,要树立好自身的形象,新班子要有新面貌,新面貌必须讲究新方法,新方法要打开新局面,村办公楼处,要做到天天有人值班,随时有人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处理好日常事务,作好交接班记录,以自身建设为主,树立村两委的新形象,争取资金新建或翻修村委会办公楼。

重教育,就要是重视全村的教育问题,村两委要积极宣传,引导全村人民尊师重教,把全村的适龄儿童都送入学校,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和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全村形成一个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好将来的后备人材和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技能无意识。

输劳务,就是要把我村的劳动办合理地对外输出。劳务输出所取得的经济在我村占了相当的比重,村两委要对全村的劳动力进行统计,合理安排,与上级劳务输出部门取得联系,将我村的剩余劳动力经过技能培训向外输出,争取在三年内完成1000个劳动力对外输出,可挣劳务经济60万元,人均提高纯收入150.00元。

粮、畜、烟是根本,全村要齐动员,在现有2808.5亩土地面积上动脑筋,在上环山13个农业社因土地面积较下环山稍多一些,所以全村必须加大投入,在科技种植上下功夫,调出500亩耕地退耕还林,争取得到财政补助,在下环山13个农业社再调出300亩土地种植烤烟,在三年内粮食种植面积不变前提下,人均有粮达330公斤,全村扶植有科学思想,素质较高的养殖户三户,在三年内争取建立生猪、黄牛、山羊优良品种繁育站1个,向全村推广生猪、黄牛、山羊新品种,做到户均出售大牲口1头(价值千元以上)和户均出售土鸡10只,上环山户均出售3只商品羊,三年内人均纯收入达400.00元。

争资金,建基础,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特别是扶贫办和挂钩单位),得到资金,加大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首先应重点解决全村缺水问题:

二、**村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

近期规划:争取资金,维护好和扩建现有的4条管道引用水工程。

一、蚂蝗箐、王家营盘扩建和维修,使之新增解决张家院子、黄草坪、杨家塆

推荐第5篇:调研课题的思路

调研课题确定原因

调研文章题目: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确定调研课题的原因:

近年来,中国的腐败状况不断恶化,不仅造成了巨额经济损失,构成了对政府合法性的严重挑战,也形成了严重的社会污染,使腐败延伸、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病,形成了危害至深的腐败文化。在这种环境下,单位中还普遍存在着:业务比较单一,接触面窄,管理范围决定了不存在产生腐败问题土壤这种危险想法。大部分还未充分认识到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得一旦出现腐败条件,诱发腐败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必须要用廉政文化武装广大干部的头脑,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腐败的文化条件,在单位营造崇廉尚廉、风清气正的氛围和环境。 其次,我认为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持久,因为在制度的执行中需要文化建设来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空谈。反腐败的过程既是廉政文化与腐败文化的动态博弈过程,是文化的较量,廉政文化真正在社会中得以全面推进,即是腐败终结之时。

推荐第6篇:班组建设调研思路

朱仙庄矿班组建设工作介绍

朱仙庄矿通过与北京八九点班组建设公司合作,启动新班组建设与班组长培养工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管理思想,运用新班组建设“六个一”工程及“七大机制”,班队长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显著增强,职工潜能得到了激发,班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一、新班组建设做法

1、工作思路。确立了“激活职工潜能,抓班组,建区队,促矿井发展”的班组建设思路,形成了“12367”新班组建设管理模式,即:一个思想(“三全”管理思想),两个目标(人人都是管理者,干部是教练),三个载体(看板管理,班组例会,案例管理法),班组务实“六个一”,班组管理“七大机制”。

2、具体做法。自新班组建设工程启动以来,该矿相继下发了《新班组建设与班组长培养工程指导意见》等文件,在新班组建设推进过程中导入动车驱动理论,通过高层谋局,中层搭台,基层唱戏,开展搭平台、筑讲台、摆擂台“三搭台”活动,坚持举办新班组建设暨风险预控管理实践竞赛活动,以赛代建,以赛促建,使班组建设向纵深推进。

搭平台。推行班组看板管理,按照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参与的要求,引导各班组职工根据具体实际,设置看板

板块,充分引入“赛马、荣誉、分享、轮值、评议、链锁、活力”等七大机制,开展“人人都是一颗星、人人担当一责任、人人练就一绝活、人人都讲一小课、人人都有一案例、一年一个里程碑”等六个一工程建设。例如:荣誉机制:人天生具有对荣誉追求的本能,寻求获得尊重和认可。班组建设中荣誉的赋予,能够激发人持续的能动性和自我实现感,用荣誉激励行动,用荣誉创造价值,用荣誉塑造品格,以荣誉产出绩效。通过评选出每日标杆、每周一星、每月一星。由班组职工选出班组的标杆,标杆员工分享自己的心得和经验,其他员工对标杆进行点评和嘉许,起到激励标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管理功效。标杆的冠名可以灵活多样,根据班组的实际工作情况、人员情况,评选如“进步之星”、“发现之星”、“安全之星”等。与看板管理结合,将标杆照片以及标杆事迹分享、他人点评张贴于班组看板中,时时激励。

筑讲台。班组分享机制的运用,既能够获得自我的价值实现,又能够促进行为经验的历练。班组成员之间的分享也是班组团队学习力提升的有效方法,便于班组整体效能的提升、经验技能的迅速复制普及。设立班组大讲堂,让班组长、职工走上讲台,锻炼班队长、职工的学习力、思考力、分析力与表达力,使班组形成了“校”的氛围。该矿南二风井对一些技术较好但文化程度较低、表达能力差的职工找专人进行帮助,将他们知道而又说不清的身边案例进行代笔归

纳总结,然后进行发布,如机修组职工余成年想将检修翻罐笼的经验作为课题进行讲解,南二风井就安排人帮助他捋清思路写出了很好的案例。

摆擂台。为充分发挥职工聪明才智,挖掘职工的潜能,该矿开展了创新成果与优秀案例征集、班前礼仪竞赛等系列擂台赛,运用“七大机制”,实现了培训效果的最大转化和产出。为深化新班组建设与风险预控管理的有机结合,开展了新班组建设最佳实践活动,即班前礼仪比赛、看板管理与案例管理成果发布、新班组建设指导手册考试、每人都讲一小颗、每人都有一绝活等活动。设置最佳看板与案例管理奖和最佳班前礼仪奖,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有11家单位获得了奖励。矿上坚持每周举办一次新班组建设暨风险预控管理实践竞赛活动,来自基层科区的班组分别从班组建设成果发布、案例分享、随机抽取职工进行风险预控安全确认演练、单位主要领导点评等四个环节进行竞赛,把风险预控管理落地在班组。

二、新班组建设实施效果

主要体现在“六个变化”。

一是对抗变成了合作。通过班组建设轮值、赛马机制的引入,职工学会了站在管理干部的角度思考问题,双方增加了解,干群关系融洽,团队精神充分体现。

二是封闭变成了开放。通过分享机制的引入、绝活的展

示,职工原本封闭的心敞开了,个人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许多职工把以前不愿意说的绝活绝技拿出来分享,促进了职工素质的提升。

三是抵制变成了认同。以往的班组管理规定是由班队长制定后执行,职工感觉是针对自己,想办法钻空子,现在是班组职工共同制定,制度并不比以前松,但认同度高,大家自愿执行。

四是职工参与度高。班组活动职工都积极参与,管理者成为教练,职工人人都是管理者的目标开始体现。

五是职工主人翁意识增强。通过班、校、家模式的构建,职工被认同、受激励,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也积极为工作想办法、出主意。

六是职工的聪明才智得到激发。今年以来,由职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发的工作案例3000多个(包括问题案例、创新案例和标杆案例),经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400多个,其中综采二区职工开发的“平衡千斤顶再生支座”、综采预备区开发的“液压远程可控复轨器”得到集团公司有关部门的认可。

各位领导:站2014年班组建设的主线大致将围绕“12367”的班组建设模式,希望在安全自主管理、我当一天安全员工作上寻求突破,请各位按照这一思路思考,近期召集大家议2014年中心站班组建设工作思路。

推荐第7篇:建设生态科普旅游强县思路调研报告

为了更好地践行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县委提出的“一个中心”(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四大战略”(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促进**旅游快速、持续发展。在经过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思考,提出了《立足科学发展,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调研课题,以求在充分认识**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尝试着对**旅游的发展方向作一个参考

性定位,探寻一条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适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一.客观地看待迅猛发展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发展,业内人士有此评价:“**只用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省内外其他景点要用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走完的发展历程。”省、州有关领导也曾以“**速度”来盛赞**在旅游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但是理性地讲,这种“速成”的运作和开发,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磨合,很多因素和矛盾根本无法也不可能及时得到完善和解决。随着时间的推延,**旅游内容与形式的“两极”分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一)绚丽的旅游光环

相对于周边县市旅游平稳而延缓的推进,**旅游的发展近于“横空出世,一夜成名”。这种迅急而猛烈的势头,于内于外,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1.旅游发展观念广泛深入

站在县委、县政府的层面,旅游业已明确纳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第二,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心目中,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一项期望值较高、回报值丰厚而直接的产业。

2.社会影响力强盛

借助旅游造势,**在外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飞速飙升,客观上为招引重点项目投资、重大企业落户创造了良好社会条件。

3.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以旅游为载体,局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始终困扰**旅游发展的交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4.产业带动成效显著

第一,通过旅游产业带动,相关服务行业应势规模化发展,有力地拉动地方经济,主要表现在县城相关配套设施逐渐增强及景区附近广大群众经济渠道的拓宽;第二,广大干部群众的文明素质全面提高。

(二)不可避免的遗憾

时间短,步子急,势头猛,前行的愿望空前强烈,相关软、硬件设施的配套完善、发展过程中的许多导向和意识观念,主观上根本来不及进行成熟的思考,客观上更不能立竿见影予以解决,因之留下一些需要储备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弥补的遗憾。

1.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行”的进入度还跟不上旅游的基本要求,“游”的吸引力还不是很丰富,“购”的产品明显匮乏,“住”还停留在低档次消费,“娱”无完备的设施和多样化项目,“食”无特色品牌。和外宣上持续强势的推介相比,给人的感觉是外强中干。

2.对资源的认识强化外显弱化内质

对资源的认识注重从“形”从“量”上进行评估,追求表面的“大”和“绝”,而忽略了对“质”的发现,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由此产生的后果,一是景区产品类型不明确,二是**国家地质公园与七大景区之间的关系模糊不清。

3.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

对“政府主导”认识的偏差,直接导致两种偏狭意识:一是以为政府主导就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切。二是以为“旅游业应实行纯市场导向,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所导致的是市场扭曲”。

(三)两极分化的“产品形态”

一边在强力快速推进,一边则在做着缓慢的补充和完备;外宣上炒得热火朝天,内在里却捉襟见肘。势头猛,但后续跟进滞后;表面热,内部储蓄空虚。“虚功”与“实做”的差距越拉越大,**旅游“形式”和“内容”的严重分离则愈加明显。

1.还算不上一个成熟的产品

从旅游自身建设看,**旅游“六要素”根本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从资源利用看,各景区景观未完整地连为一体,达成景区景点的竞合性联动、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互补搭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只是开发或设计了某些部件,还不能进行全面组装。

2.还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商品

虽然个别景区景点实现了一定份额的门票收入,但多取自自发出游的散客。而这些游客,多为随意组合的散客,客源距离多在500公里范围内。和许多成熟的旅游目的地比较,**旅游唯在节会出现蜂拥场面,一般情况是“大闲冷淡,中闲冷落,小闲冷清”(小闲,一般指即下班后每天晚上的小段闲暇时间;中闲,即双休日;大闲,即现在国家推行的黄金周、节假日)。根本上讲,**旅游还没有真正实现相应的市场价值。

二.**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一言以概

之,**旅游的现状是有“形”而无“型”。所以当务之急是在充分认识自身资源禀赋和正确估量旅游市场前景的前提下,鲜明地确立自己的身份,响亮地推出自己的品牌。

(一)多元视角下的**旅游

随着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旅游已经不可能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而存在。小到传统意义上的行政区域,大到国内旅游发展趋势

、国际旅游大格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旅游的纵深发展。**既已把旅游业列入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并且已经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这条路要走下去并且走好,必须高度重视系列影响**旅游发展战略性决策因素。

1.融入世界旅游大格局是**旅游做“强”做“大”的必须之路

旅游“无国境时代”的来临,带来的是竞争的国际化。竞争不仅仅是资源的抗衡,也是理念的跟进。一地旅游要做“强”做“大”,一定要有“强”的认识和“大”的眼光。

“强”的认识,即以自身资源为基础,对其潜质和前景做出正确的极限评估;“大”的眼光,就是要放眼广阔的世界,挤身世界旅游的大格局。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旅游质量的下降,人们普遍意识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在此背景下,回归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现代人类的一种追求、时尚、使命和责任。责任意识日渐主导旅游行为。环境保护运动和旅游者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渐渐将生态旅游推向世界旅游的前台。以良好生态和绝奇景观为基础的**旅游,有必要从根本上考虑自己的转型和定位。

其次,随着现代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趋势,每一种细分市场都将着眼于尽量满足旅游者的深层需求,特殊旅游、专题旅游势在必然。**旅游要做强做大,必须要选择一个精细专题“市场”。

2.顺应中国旅游发展大方向**旅游才能实现与区域景观的“强强联动”

“贵州南部优先发展旅游区”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在没有更完备、详尽、科学的区域性旅游整体规划出台之前,它仍将是一个具有行政权威的指导性文本。

随着省内交通格局的重新布排,**所处区位已然退到各交通大动脉的边缘深处,处于几个县市的“夹击合围”之下,是指望通过它们的延伸来维系小规模的旅游进入,还是主动出击形成四通八达的扩散状网络,已经成为摆在**面前必须做出的抉择。很显然,区位的限制已经使**不能也不可能成为常规意义上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依托地,而只能成为以自身价值吸引、招徕游客的旅游目的地。

根本上讲,罗甸“大贵州滩”、惠水羡塘“亚太国际地理标志公园”燕子洞、荔波自然遗产地,都是以观光为主的大品牌产品。**旅游必须要有区域大旅游的眼光、区域共同发展的大局意识,通过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与它们形成资源互补,市场共享,“强强”联动。

其次,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以此为契机,全国各地已经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愈加精微地完善旅游六要素的相关功能及旅游类型主导因素与配套因素之间的科学搭配;新开发的景区景点必将以独特的创意冲击成型的旅游市场,打开一方新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必须要以前沿的意识,从更高的层次找到一个支撑自己的品牌。

(二)**旅游目的地定位:“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

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以为:自身的情况决定了**旅游必须做出一种具有前瞻性、富有生命力的发展抉择。实施“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略,既是旅游产业本身发展的理想趋势,也符合**旅游发展的长远走向,符合**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为什么是“世界的”

旅游营销的三句话是“敢吹、会吹、经得起吹”。而要“经得起吹”,必须有环境支撑和产品支撑。把**旅游放在“世界的”层面进行营销,首先要对自身旅游资源禀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掌布“藏字石”字符的形成及“中国共产党”五个字符的组合是概率小于亿万分之一的不可能事件(又称小概率事件)。

●克度绿水大窝凼漏斗因其喀斯特负地形地貌发育最充分而成为fast项目的最终选址。而fast作为备受世界瞩目的ska的先导性项目,它的建成,将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观测与研究平台,把**变成世人瞩目的国际天文学术中心。

●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是堪以问鼎世界的庞大地质遗迹。卡蒲毛南族,有着悠久的“六月六”传说的清水布依族,散落在大塘、新塘、鼠场、谷硐、牙舟等的至少三支苗族支系,都以各自独有方式创造了个性鲜明的绿色人文生态。在学术层面上,由于**处于西南边缘,综合贵州四大古老族系的流徙历史考察,境内民族的生存状态,堪为“地理-年代论”这一国际命题最理想的研究场景。

●诸如甲青干河谷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景区景观,虽然在震撼力上不是非常强烈,但在区域景观群中,有其唯一性和独特性。

由上可以看出,掌布藏字石、大窝凼漏斗地形、龙凤山天坑群、fast项目等单个的个体景观,可以堪称世界同类型景观中的“绝品”;而三大主体民族的传统文化、甲青疑似冰臼群、龙塘、甲茶等个性化景观,则可借助旅游产业链的连接,与境内或周边景观整合互补,打造出相应的世界性精品系列。

2.“生态科普”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

国际国内旅游发展趋势的强力推进,旅游自身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必须意识到,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落户,不仅提升了**旅游自身的资源品质,也将使**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发生深刻变化,甚至改变区域内旅游的结构布局。如果再以国家地质公园为推介点,已经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更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

“生态科普旅游”能够在科考旅游与科普旅游之间架起一座全方位融通桥梁。科考和科普内在里虽然有必然的联系,但在取向上主体和载体各有相对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生态科普”的创意性构想,是借鉴“生态博物馆”的理念,以求最大限度地达成生态原生性与科普知识性的高度统一。

“生态科普旅游”并不是对国家地质公园的否定,相反,恰是对国家地质公园文化内涵的提升。国家地质公园是进行生态旅游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进行科学考察的理想乐园,更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的自然课堂。**国家地质公园价值和意义显示:园内地质遗迹自然状态保存好,留下了形成过程与深化的大量信息,是进行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以下两点不论是在知识的储备还是科普文化的吸引力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唯一性、生动性——

第一,贵州三大地貌结构皆具较高科考价值。就喀斯特地貌而言,不管是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荔波,还是气势磅礴兴义万峰林、南江大峡谷也多是一种静态的造型展示。**的喀斯特景观,却达成了与现代高科技(fast项目)的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动态的、与人类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载体。

第二,纵深研究表明,**正好处于“大贵州滩”二叠纪末——三叠纪地层的核心地带,与海陆剧变相关的各类地质遗迹、景观应有尽有,是全球研究二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三叠纪生物复苏最理想的地区之一。

3.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科学性

●符合全球旅游发展的走向和趋势,以及旅游产业自身永续发展的要求,便于与世界接轨。特别是在旅游市场细分化越来越精微的今天,有利于开辟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旅游、考古旅游、修学旅游、蜜月旅游、民族风俗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有利于从高端层面进行认识和升华,能最大限度地拓展科学决策的空间、获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财政资金的投入。

●从广泛的社会层面而言,站在“世界”的高度独具强烈的震撼性和吸引力,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强烈的自豪感,增强自信心,调动积极性。通过自加压力,催生强大动力;“生态”独有一份与自身生活生存息息相关的亲和力,易于接受并被迅速认可。

●宣传上,这一称谓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境内以地质遗迹为景观的系列地质公园的同质性和重复性。

●实施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在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居环境环境质量和幸福指数,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积极促进经济建设。

●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建设成本,带动其他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举多得,符合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实施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思考

建设“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缜密运作的可持续工程。作为建设主体,不仅要有鲜明的观念、敏锐的意识,还要有精雕细琢的构思、精微缜密的筹划等。通过一系列有序的工作,促成这一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全县上下达成**旅游科学发展的共识

认识是行动的关键。正确、深刻的认识,不仅能确立坚定的方向,更能激发昂扬的斗志。“生态科普旅游”在旅游界还是一个新的概念,省内外部分景区(诸如贵阳香纸沟、云南香格里拉等)虽有类似的提法,但多是把生态与科普作为两个相关的事项,**生态科普则强调生态与科普的融合统一,把自然生态、地质生态、人文生态、国际无线电科联“一平方千米阵射电望远镜”(ska)先导项目fast等作为科普的直接载体。必须认识到,创建“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是**旅游资源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是**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是**旅游走进世界旅游大格局的切入口。

认识的统一,是共识的基础。达成了共识,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催生强大的行动力量,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和建设者的良好氛围,促成凡事皆以旅游建设为出发点观念意识。

●人人都是**旅游的宣传者:广大干部群众应充分了解、知晓**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相关背景知识;乡镇、单位、社区、村寨积极组织并充分利用好各种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建构**旅游文化体系;组织编写**乡土教材,把对**旅游的宣传引入校园、社区、村镇。

●人人都是**旅游的建设者:把旅游“六要素”相关设施和项目、服务建设与“满意在**”主题活动结合起来,在强化环境卫生、秩序整治的同时,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营造和谐友善、诚信规范的友好型社会环境,培育良好的人文生态。

●凡事皆以旅游为出发点:相关部门在进行项目申报和建设时,有意识地将旅游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

(二)高起点、高规格进行县域旅游总体规划与策划

1.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总体规划的重要性

●规划是全面的、长远的、综合性的发展计划,是实施战略目标及策略组合的具体计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有明确、经得起论证并能进行实践指导的可持续性和科学性实施方案。

●旅游业仅是**实施社会经济建设的“四大战略”目标之一,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世界生态科普旅游”才能最大限度地达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2.编制“世界生态科普旅游”策划的必要性

●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创意性地对系列旅游产品进行包装。

●进行市场分析,细分客源市场,确定目标市场,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市场营销战略,强势将**旅游品牌推入市场。

●实施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培训,积极推进管理与开发同步。

3.着手编制规划与策划的紧迫性

●从时间上说,中国旅游正处于从传统旅游向现代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生态科普旅游要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必须有时间的紧迫性。有道是:一步先,步步先;一步赶不上,则步步赶不上。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是“赶不上”的问题,而是市场会在优胜劣汰的前提下,连“赶”的机会都不给。

●从产品的建设来说,生态科普旅游是一个高端的产品类型,其内在结构是一个严密的系统,即使不从营销的角度考虑,任何无序的、没有计划的运作,都可能对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从产品的推出来说, 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新型的旅游竞争将愈演愈烈,竞争的方向将着眼于整体效应越来越突出、制约因素越来越精微、个性特色越来越彰显。转型的地区旅游要“推陈出新”,不仅要出手“快”,发力更要“准”和“狠”。

4.体现规划与策划编制的价值取向

●强调权威性和高端性

(1)确保规划策划的科学性,立足专为**量身打造,突显出**在州域、省域乃至全国、世界旅游品牌中的唯一性,彰显其特质:舒适性、科普性、生态性、民族性。

(2)便于高端认可,获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财政投资;提高社会知信度,有较强的说服力;便于高起点宣传。

●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组合

通过资源整合,解决**旅游景点分散、景区狭小的缺憾,实现自然的“绿色生态”与人文的“绿色生态”之间的有机融合、国家地质公园规划区域与相邻具有生态美感的景观之间互补性搭配。可考虑重组为以下格局:

(1)县城自然人文景观+苗二河经果林观光+白龙生态种草养羊业+卡蒲毛南族风情园+牙舟陶生产工艺

(2)掌布景区+大塘苗族跑马及山海原生茶园+新塘苗族“咕噜”跳月+龙塘风光

(3)甲茶风光+拉安景区+甲青疑似冰臼群+六硐河谷及毛南族风情

(4)大窝凼世界最大射电望远镜科普旅游景观+“贵州春茶第一壶”千亩茶园+塘边龙凤山天坑群+清水布依族风情

通过上述组合可以发现:扩大了景区界域,丰富了景观类型,提升了景区文化含量,增强了景游的兴味,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需求,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

●充分考虑区域旅游的优势利用

(1)引流入境:通过境内资源的做大做强组合,拓展现有景区界域,达成与相邻周边旅游开发热地的就近连接,共享成熟的客源市场,或借助它们固有的声誉壮大**的影响。

(2)借船过海:实施区域联动,通过共同开发,达成与相邻景区的连接,将境内旅游延伸至省内交通要道边缘。

(三)建立一套积极的支持系统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单个部门可以独立完成的事务,需要时间,需要有力的可持续的工作机制。

1.形成科学的投资体系

●通过项目整合、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着力国家不能投资,市场不愿投入的“空白”地带,全方位改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旅游的可进入度。

●制定优惠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运用市场手段,加快**旅游综合功能的提升。

2.把生态旅游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工作的各个环节

在实施“四大战略”的过程中,自觉融入生态旅游理念,使各项工作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又为生态旅游开发储备丰富的景观。必须认识到,旅游是最有潜质的产业之一,更是兼容性极强的产业链。

●城镇化建设着眼于本土民族的独特性,把民族分布与行政区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县域范围内分片分区科学地展现不同民族特色。

●农业走生态特色之路,通过实施区域化和规模化建设,培植观光农业和科普农业,开发农业科普旅游系列产品。

●招引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优的企业落户,培植生态工业,开发工业科普旅游。

3.对以玉水金盆为重点的景区、行游路段实施园林式生态建设

景区景点只是**旅游的一部分,必须确立景区景点之外也是景观更是景游的意识。

绿色旅游位居当前四种发展旅游之首,森林是绿色旅游的主要对象物。职能部门和属地管理在实施系列生态改造工程时,应围绕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充分考虑它作为景观的功能和价值。

●区域和路段:六硐河、槽渡河、霸王河三条主要河流与**至罗甸册三公路的三个交叉点附近(**旅游景观相对集中的分布点)。

●培植要求:必须以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为基础,充分考虑选种植被特性,力求与喀斯特山地属性相协调;其次,从植物学的角度充分考虑植被种类的多样性;再次,从美学角度考虑植被的观赏性和园林式效果;第四,强调人造生态,但尽最大限度消除人造痕迹。

4.迅速着手**旅游文化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

出台相关措施,对系列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整理其内在的文化因素,形成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5.精心策划,强势宣传

建立立体的、可持续的、递进式的宣传网络,让**名声“走”出去,把四方游客“请”进来。

●高水平、高质量编撰、制作一批旅游宣传品,包括音像、画册等,全面展现**旅游景观,深度阐释**旅游文化内涵。

●以节事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学术交流为触媒,以相关传媒、人力资源、旅行社、社会组织(如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钓鱼协会、舞蹈协会等)等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系列宣传,多渠道提高**知名度。

6.把形象塑造作为一项常规的长效工作

外在形象的塑造,是对内在品质的感性表现,最直接、给人的印象最深。对于“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打造,不但要把浓厚的氛围营造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更要把和谐安全、友好型的社会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始终把旅游的欢乐体验和与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统一起来,把旅游的危险影响与安全隐患治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让游客满意、放心。

(四)着手筹谋fast项目与旅游开发的相关工作

fast项目的兴建,在壮大**旅游资源分量的同时,也必将使**旅游的外在影响和内在形象发生质的飞跃。有必要充分考虑如何使其旅游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

●积极主动寻求fast项目与旅游之间的连接点,及时与项目主建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协调,使其在建设过程中,尽可能考虑或最大限度开发其旅游因素。

●着手实施周边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尽量丰富以fast为主体的旅游内容。

●对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的景区特别是相对成熟的景区进行类归及其文化挖掘整理,成形系统完备的**旅游文化体系。

(五)强化“玉水金盆”的窗口作用

窗口的作用,必须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浓缩地域风貌,形成强大的“旅游磁场”吸引人,留住人。

1.打造水景式、园林式、民族特色县城

●彰显水上景观魅力:将县城边缘的小河、龙洞水等河流水溪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元素,纳入上梭片区和新城区的建设,与玉水河相映衬,把**县城打造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水中之城。

●强化园林式艺术:运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科学规划设计地形改造、树木花草种植、建筑营造和园路布置,将县城建设成为一个集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于一体的园林式环境。

●突显原生态民族特色:以规划为前提,在县城相应规划区修建以布依族、苗族、毛南族三大主体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建筑群落。

2.以玉水河为载体,做活“玉水文化”

以“耍水龙”、“赛龙舟”、“玉水不夜天”三台“戏”为基础,策划创意“玉水文化”,将“玉水文化”融入旅游的任何环节。

3.提升旅游综合功能,开辟多种类型旅游模式

**宜人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协调快节奏、高效率工作的理想选地。创建商务会议模式、打造会展外联模式、延展环县城旅游度假模式、策划中央游憩区模式,开展商务、会展、温泉疗养保健、修学等旅游类型,使县城成为集多种旅游形式为一体的复合型“基地”。

4.开辟新的旅游吸引点,兴建三叠纪主题公园

主题公园是化解**景区景点分散、“远旅快游”、喀斯特地学知识乏味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西南内陆地区,至今尚无这种旅游类型,理论上应该拥有广阔的市场。其次三叠纪是一个极具震撼的国际性地学课题,很有诱惑力。

(六)健全完善支撑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一个行政上相对权威、业务上相对专业、人员上相对稳定的领导机构。

●权威性:在县委、县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能在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上具有全面统筹协调能力,能从根本上对涉旅部门进行资源整合、职能优化。

●专业性:聚集与旅游产业建设相关的各类专业人才,参与旅游的相关策划。必要时可特邀国家、省内外专业人士作为顾问。

●长期性:人员相对稳定,尽可能减少因人事的变动而影响工作的可持续性。

“世界生态科普旅游县”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就。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敢于开拓的气魄和胆略,以积极进取的勇气全身心投入这项事业,相信,这一目标是可能实现的。那时,**不仅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乐园,也将是人皆向往的旅游胜地。

推荐第8篇:珠宝行业调研分析报告和思路计划

调研分析报告和

下一步工作思路、计划

主题词:目标深远,精心运作,稳步发展

调研对象:五一广场周边的XX珠宝广场、明牌司门口店、克徕蒂司门口店、克徕蒂五一广场店、平和堂各珠宝品牌专柜、春天百货各珠宝品牌专柜、王府井各珠宝品牌专柜等。

调研分析时间 年月日—月日

正文内容:

一、五一广场周边珠宝广场、商店、专柜的调研情况

二、个人相关分析和关键点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计划

一、五一广场周边珠宝广场、商店、专柜的调研情况

背景:2000年以后,珠宝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从事珠宝经营的企业居高不下,这是和我国高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稳定的政治形势、良好的投资环境分不开的。在拉动内需的大经济环境下,珠宝产业成为朝阳产业。

2008年9月8日、9日、11日笔者稍稍对五一路周边的XX珠宝广场、克徕蒂五一广场店、克徕蒂司门口店进行了初步的了解; 12日接到公司通知后,

12、

13、14日连续三天对五一广场周边的XX珠宝广场、明牌司门口店、克徕蒂司门口店、克徕蒂五一广场店、平和堂各珠宝品牌专柜、春天百货各珠宝品牌专柜、王府井各珠宝品牌专柜等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15-18日经过仔细整理、分析、思考,调研结果如下:

1、主打产品的相关排序: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珠宝广场、商店、专柜的主打产品是钻石相关饰品,其余依次排名是金饰品,翠、红、蓝宝石,珍珠、银饰、仿真饰品及其它产品。

这说明产品多元化依然是珠宝市场的现状。钻饰品依然是珠宝市场的当家产品,其在市场上的主打产品地位不容动摇。金饰品虽然近年来有款式陈旧、工艺落后等问题,但消费份额依然可观,可视为主流珠宝产品。翡翠产品消费份额急剧增加;11-30分钻饰品在市场上最具购买

力,金饰品中以3-10克重的金饰品最受消费者欢迎。

2、中秋、国庆相关促销活动

通过对五一广场周边珠宝广场、商店、专柜的调研,本人发现大家促销的手段、折扣、相关活动都差不多。

不外乎买钻戒送旗袍、婚纱,特惠价X888送xx88;卖玉器3-6.5折左右;全场累计买X000送x00元等等。

仔细观察下来中秋期间,做得相对好的是XX广场的“周年庆盛典都市百万寻宝”系列活动。

3、店面大小和人流量比较

店面最大的是XX广场,其次是克徕蒂司门口店。

但是,以单店面积和人流量来比的话,XX广场虽是最大却不是人流量最多的,店面销售仍有潜力可挖。

二、个人相关分析和关键点

综合第一部分的调研结果,从个人工作实践中出发,参考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结合珠宝企业的现状,提出如下粗浅见解:

首先,公司要进一步加强销售和服务统一认识。公司应不间断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教育,统一员工思想,上下一心,向着更深远的目标坚定前进。

关键点:要让全体员工真正认识到销售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定战略。

关键点: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分析行业特点,根据品牌影响力、待开拓市场难易程度、市场的饱和度等确定拓展难易系数,从而制定出全国拓展总体目标计划。

第三,建队伍。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是完成公司战略目标的最根本保证。

关键点:

A、确定拓展业务管理组织架构,务必招聘选拔经验丰富的具有全局观念的管理人员,专职专人,对公司拓展业务进行统一管理;

B、要留意擅长商务谈判和后续服务人员的特性,区别安排工作。

C、还要对相关的业务人员加强专业的业务培训。

第四,建规章、定制度。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政策、制度、工作流程、服务标准是成功的基础,并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作适时的调整。关键点:完善的公司制度包含公司管理手册、店面管理手册、业务拓展激励方案、业务拓展管理办法、组织架构流程图和说明、工作流程图和说明、员工岗位职责说明、员工职业规划等。

第五,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市场推广营销模式。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同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地方差异性对营销模式的影响。关键点:在拓展业务开展前期可考虑以关系营销为主要工作方法,待取得实效后再铺以其它手法来操作。

第六,在业务拓展中需注意有关的法律法规问题。

关键点:公司要组织专人研究条例中的有关条款,以规避风险。

第七,开展针对企业、中高等收入的精英群体的专业服务,和旅游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以往个人定制需要体现的是消费者个性而独特的需求,塑造消费者的品位和气质,而企业礼品定制在以上要求的基础上,还需在产品中融入客户更多方面的特性和特色,将客户的品牌调性和诉求完美结合,这不仅要求产品的设计具有极广的扩展性,而且还必须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这无疑是对行业模式的新挑战,也是行业模式的创新。

另外,可以考虑做中高等收入精英群体的服务,比如中高等收入群体的家庭风水、高价值摆设装饰品,公司风水、高价值摆设装饰品等。

而与旅游团队合作比较可行,首先旅游团队有客源,且游客有需求,而长沙乃至中南地区具备接旅游团队业务的又非XX广场莫属,能进一步促进公司销售额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点:公司可以出台业务拓展激励方案、业务拓展管理办法,逐步建立业务拓展团队。

第八,加大战略合作伙伴的合作关系。

战略合作伙伴可以跨行业、跨领域,比如和XX大厦承租的金牛角王餐饮、ABC英语学校、时代广场KTV会所、美兴大酒店、写真摄影、休闲、美容保健等公司乃至合作的银联相关银行或周边的火宫殿餐饮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相互合作互赠优惠卡、打折卡,通用积分卡、VIP卡,联合互动促销活动等等。

关键点:扩大XX的影响力,加大销售力度。

第九,“XX”文化和“投资”理念的衍生

“XX”的文化需要更大范围、更多途径、更多方法的向全社会推广,包括:目标公众定位、企业文化精髓提炼、广告主题词浓缩、广告宣传活动组合、促销活动组合、广告效果分析、店面VI形象更新、办公区域设计更新等。

“投资”理念的衍生主要是扩大主营产品的“投资”理念宣传和 公司房产投资的升值。近期投资证券、基金、期货乃至楼市都大幅度 缩水,我们可以宣传投资钻石、珠宝、玉器的理念;比如大力宣传

投资钻石近十年来都是呈30%的幅度上升;金价稳中有升,投资 保值;投资玉讲究玉德,玉缘投资等等。

关键点:“XX”(文化深入人心 )+ “投资”(双重价值深华) =XX投资公司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三、下一步思路、工作计划

综上所述,本人的思路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如下:

1、2008年9月12日-9月30日

调研分析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计划;了解、学习公司企业文化、制流程等;和老板、同事以诚相待交朋友;了解行业动态;拜 访相关业内外合作伙伴和准合作伙伴。

提出公司十一促销现状分析及三种以上可参考促销模式选择; 把握做好DM海报的要素相关建议;十一促销活动控制费用建 议。

2、2008年10-12月

加大全员销售、服务理念;(增强XX珠宝广场门店的向 心力)

进一步完善公司企业文化,相关管理制度、流程、标准、员 工职责和职业规划,门店人员形象管理深度规划等;(加强管 理和员工的归属感)

完善店面管理标准、分析顾客购买行为、顾客满意度重要性 与加深调查管理方法,逐步建立卓越的客户服务体系。(更 加完善现有店面运营管理制度)

3、2008年11- 12月

建立公司业务拓展团队;制定业务拓展制度、激励措施。(全面开展公司业务拓展工作。)

4、2008年12月

进一步扩大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范围和建立相关联合,扩大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和销售力度。

5、2009年1-12月

在公司内功和外功加强的基础上,09年开始考虑区域外自营、参股、特许连锁不同方式的战略拓展。

以上的调研分析报告和下一步工作思路、计划仅仅是本人不成熟的粗浅看法,敬请公司领导和同事们指正。

2008年9月18日

推荐第9篇: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研究的调研报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多年以来,区委、政府切实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等工程,改善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从事

二、三产业,提高农民人均资源占有率。克服了自然灾害频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协调发展的态势。

一是农村经济总量增加,农业产业结构渐趋合理。XX 年全区柑桔总面积达到 8.5万亩,柑桔总产量突破 9万吨;全区蔬菜总面积达 3万亩,蔬菜总产量达 75000吨;畜牧业发展迅速,养猪全区突破 12万头; XX年全区茶叶面积突破 1万亩;到 XX年,全区农业加工企业达到 29家,年加工销售柑桔达 8万吨以上。

二是种植业结构调整有了较大进展,培植出一批骨干产 业。 全区突出了柑桔主导产业,柑桔产量和质量明显增加,从 XX年开始,全面开展柑桔精品园建设,当年柑桔精品园完成 500亩,辐射带动 5000亩柑桔精品园建设, XX年柑桔精品园实现 10000亩,核心面积达 3000亩以上;为了抓好蔬菜无公害生产, XX年建立安全菜园基地 500亩, XX年建立安全菜园 XX亩, XX年将建立放心菜园 XX0亩;着力培养蜜柚生产,全区现有蜜柚总面积达 5000亩,做到了提纯复壮,良种良法,并引进了红肉蜜柚,目前已嫁接母本园 20亩,经过精细栽培,将在全区推广面积达 3000亩以上;为抓好高效茶园建设,全区从 XX年着手抓高效茶园,取得突破性进展, XX年高效茶园始建 200亩, XX年高效茶园达到 500亩, XX年高效茶园,将突破 XX亩。

三是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为抓好养猪生产,在福安村建立了焱海牧业万头养猪场,做到自繁自养,订单上市,极大的带动了全区生猪养殖发展, XX年全区生猪出栏达到 12万头以上;着力发展林中养鸡的生态养殖模式,在林养鸡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林养鸡发展速度迅猛,土鸡和土鸡蛋供不应求。到目前为止,全区林养鸡达到 4万多只,土鸡、土鸡蛋深受市民亲睐。

四是科技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有一定改善。为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提高农产品质量,**区从 XX年开始,大力推广实用技术,从 XX年开始,全区 3 — 5 月 黄金季节,培训达 150多场次,参加村民达 2.8万人次。做到培训与现场解答难题相结合,农业技术人才与经济能人相结合,收效明显;通过培训,全区引进推广杀虫灯 450多盏,杀虫面积达 3600亩以上,同时引进黄板杀虫纸达 9万块,覆反光膜 500亩以上,推广柑桔大枝修剪达 4.5万亩,推广无公害农药达 15000亩以上,推广生物有机肥 700吨以上,改善了农产品质量,提升了农产品的效益。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 。近几年,我区抓住“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机遇,积极争取省、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培训计划指标,根据市场结构性需求变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要求,不断加快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开展针对性强、务实有效的专业技能培训,累计培训 7953人;建立和完善劳务信息网络,及时收集和掌握本地及沿海地区企业的用工需求,搞好对接和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转移就业达到 98%以上。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城镇化程度低、农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劳动者素质不高等,仍然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 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同全国、全省一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过去,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过于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忽视了培育品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

一、

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 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 我区虽已形成区级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畜牧兽医局牵头,乡镇相关站所、中心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以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以乡镇为中心的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没有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近郊农产品也仅仅局限于肩挑背磨过江零星销售;于 XX年建成的五龙蔬菜批发市场也因过桥收费等一系列问题处于关闭状态;全区的农产品销售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

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农业普查,全区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 90.5%,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业科技人员少,年龄偏大,知识结 构老化,服务手段落后,全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 24名,在岗在位的只有 15名,副高以上职称的仅有 1人,中级职称 9名,初级职称的有 14人, 50岁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 10名;另外自乡镇机构改革以后,全区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顺,大量专业技术人才流失或者被抽调到其他部门,无法开展农业专业技术推广工作,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近几年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人民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 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

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柑桔、茶叶、畜产品等涉农龙头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还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 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今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措施

进一步认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

我们认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涉及到区域布局、农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涉及到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经营机制的转变,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第二,目前整个国民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居民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农产品尤其是食品的需求增长缓慢,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明显;城市就业压力加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乡镇企业进行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安全生产,提高发展水平,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当前的农业结构调整与以前的调整相比有很大不同。一是农产品供需形势不同。过去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供求总体上偏紧的背景下进行的,整个农产品市场是卖方市场。这次调整是在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绝大部分农产品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进行的;二是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过去主要是解决温饱,而现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提出了优质化和多样化要求;三是调整的主体不同。过去结构调整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采取层层 下达指标和运用行政手段进行,而现在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四是调整的内容不同。过去主要是通过面积增减和规定粮经比例,局限在种植业内部进行平面调整,而现在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

今后我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品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巩固柑、畜、菜三大支柱产业,拓宽茶叶产业的销售渠道,培植特种特养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专业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建成绿色农业经济强区,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工作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在全区树立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观念,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工业、旅游业、实施城镇化战略等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市场引导,结 构调整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不能盲目调整,造成新的积压和卖难。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四是坚持品质第一,从种子开始一直到加工、销售,层层严格把关,确保我区生产出优质农业产品。五是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自主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尊重并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调整农业结构。在培植新兴产业上,坚持走示范带动的路子。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要注意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1、结构调整与加强宏观调控的关系。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一项政策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农产品市场和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滞后,信贷等支持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要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各地干部克服困难,有所作为;要通过细致的工作,把政府的决策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2、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的关系。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是主体,各级党委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搞发展;必须立足**实际,找准突破口,在 3— 5年内基本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紧紧围绕“精品果园、安全菜园、高效茶园、生态养殖园”开展,以 “精品、名牌、无公害”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和效益提升,促进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3、结构调整与参与市场竞争的关系。要认真研究农业的比较优势,对于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要通过改良品质、提高质量和深度加工等措施,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要大力发展,增加总量,拓宽市场。要抓紧清理和整顿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产品。

4、结构调整与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关系。建立科学准确、反应灵敏和运转高效的农业信息体系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当前,一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二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及时向农民传递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三要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目前,产地批发市场是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最薄弱的环节,要统筹规划,加大建设力度。

5、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系, 坚持走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解决千家万户进入市场、扩大经营规模等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搞好龙头企业建设。一是着力扶持生产经营性龙头企业。 二是要大力发展流通环节、服务环节的中介组织和批发市场。对投资建设涉农中介组织和批发市场的,视同生产经营性企业对待,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土地、税收等方面享受同等的优惠 政策。引导农民规范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不论是哪种形式,只要能与农民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能够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都应积极予以扶持。

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解决的 10个问题

1、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产业结构调整观。要在全区组织开展一次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大讨论的重点对象是涉农部门和 5个乡镇。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要达到以下目的:一是使全区各级干部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要树立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种意识,克服急躁冒进,一哄而起,盲目调整的倾向。二是使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必须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三是提高全区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明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增收致富这个道理。四是营造出一种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使全区干部群众真正认识到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从而自觉地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中。

2、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 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在增加政府投入和争取上级更多扶持的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 经验,可试行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即:广开劳动力资源市场,放宽土地使用范围,取消一切阻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行政手段;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投资方向上,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3、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在 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龙头企业从事农产品经营和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用地,要优先安排审批,其征地费用按下限 标准执行。龙头企业用于建设大棚、非永久性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均视为农业用地。要通过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解决好农产品生产与市场脱节的问题,把市场需要和本地的优势结合起来,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要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多元集资,培育功能齐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龙头”市场,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乡镇;要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要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发挥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以市场定规模,以销促产。二是在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农产品只有卖得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农民的投入才能有回报。因此,要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尽快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 标准和规范,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以及气象气候信息,提供中长期的市场预测分析,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三是在农产品质量 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要抓紧制定完善农业行业 标准和主要农产品质量 标准,强化农产品质量 标准的实施,建立一批农 业 标准化和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要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测。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消除地区壁垒,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4、积极推广良种良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农产品质量的竞争核心是良种的竞争,谁拥有良种和先进技术,谁就能掌握质量竞争的主动权。当前许多农产品出现“卖难”,但一些名特优产品价格在超出同类产品价格几倍乃至十几倍以上仍然畅销。因此,要加大动植物良种繁育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把良种良法作为关键环节来抓。

5、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我区土地宽广,地貌、资源、气候和生产习惯差异很大,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通过优化布局和区域分工,形成具有区域竞争优势、有规模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从产量最大化到效益最大化,这是农业新阶段区别于过去的一个重要标志。据专家测算,在同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如果投入决策目标从产量最大化转变为效益最大化,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可以降低 10~ 30%。

6、发展食品加工,实现多次增值。农业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初级农产品的质量,更取决于整个产业链条和生产 体系的发达程度。据报道,农业原字头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 10%,可见,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要挖掘现有私营企业的潜力,使其在食品加工业中挑大梁。

7、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是尽快调整农业科研与开发工作方向。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和无公害农产品推广力度,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三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培养机制。在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的同时,鼓励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通过技术报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干部职工以资金、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合法化收入,着力培植一批新技术农业龙头企业。

8、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抓好河流治理,加大水利工程和灌区建设力度。二是抓好植树造林,实施好退耕还林工程。三是切实加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坚持农业综合开发。五是坚持开发式扶贫。

9、要高度重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我区有各级扶贫乡镇和村,必须按照国家“省负总责、区抓落实、项目进村、扶持到户”的扶贫原则,集中适度的资金、项目,重点解决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村,集中解决在交通、水利、集镇、安全饮水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这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

10、落实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扎实抓好依法治农工作。一是加强农业承包 合同 管理,依法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证书》,全面履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职能。二是加强农民负担监督执法 管理,全面减轻农民负担。三是努力抓好集体财务和集体资产 管理,全面实行农村集体财务“村帐乡管”。四是一手抓种子 (畜、苗 )、化肥、农药、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农机监理等有关法律、法规的 宣传;一手加强市场清理整顿,坚持农资生产、经营上岗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秩序,保证合法经营,认真开展打假护农促增收活动。

四、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1、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业企业在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 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坚持突破隶属关系,所有制界限,行政区域界限,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

2、建议区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调整补贴重点,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实施。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我区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推荐第10篇:小学学校发展思路调研及规划报告

小学学校发展思路调研及规划报告

第一部分:学校基本情况分析

(一)办学理念

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办学目标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让孩子接受优质的教育

(三)校风校训

崇德、修身、博学、报国

学校把“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加特长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践行“尊重、赏识、关爱”的教育理念,把“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作为教师工作的基本要求,努力创造文明、和谐、愉悦、向上的学校氛围。

(四)学校规模

学校始建于1985年,占地1975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79.9平方米,现有

个教学班,在校生

人,教职工

人,专任教师

人,

(五)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学校2008年通过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各项教育教学设施配备齐全。近几年,学校的电化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师达到了人手一台微机,建设完善了校园网络,安装并使用了远程教育网、教学管理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基本实现了网上交流、电子备课。

2.师资力量:教职工124人,专任教师91人,学历达标率100%,现有市、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

人,其中齐鲁名师1人,沂蒙名师1人,山东省教学能手2人,市级教学能手7人,市级教学新秀8人,区级教学能手

人,市中区骨干教师

人。

3.学校环境

(1)校园自然、人文环境:学校遵循“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化植物营造环境美、修身健体营造文明美”的校园环境建设思路,倡导无处不在、人人参与、赏心悦目、奋发向上的文化渗透,积极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

(2)学校周边社会环境:学校位于陶瓷商城、万泉商城、于泉庄村、闫泉庄村的合围之中,周边商业氛围较为浓厚,文化氛围一般。

(六)获得荣誉

自建校至今,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教育网络系统理事单位”、“全国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少先队工

作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创新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优秀雏鹰大队”、“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师德建设十佳学校”、“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青岛市科普示范学校”、“青岛市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青岛市少先队红旗单位”等荣誉143项。连续9年获市中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学校教育教学成绩一直稳居全区前列,全区办学水平年度综合评估10次获得第一名,均是一等奖。

(七)历史积淀

二十多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严谨、务实、规范的办学风格,师生均具有较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成员的凝聚力和奉献精神比较突出。

(八)办学优势: 1.规范严谨的管理体制

学校确定的管理目标是“校风正,学风浓,科学管理,和谐有序”。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提出了以优良的校风“引导人”,以充满活力的环境“养育人”,以科学的管理制度“激励人”,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示范人”,切实优化学校管理,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十年来,学校在不断完善四制改革体制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目标管理体制,突出强化了精细化管理。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高效化,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在实行目标管理的基础上,学校认真实施教学精细化管理,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提出了“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结果的口号。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学校狠抓了“严、细、实、恒”四个字的落实。

2.敬业奉献的教师群体

学校教干教师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强,具有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工作中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较为突出,在迎接上级的各项检查中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名师团队,各个名师工作室所带动的部分青年骨干教师创新意识强,教学成果显著。

3.积淀丰厚的教学研究

学校先后有

人次获得省市级讲课比赛

一、二等奖,

人次这区级各类讲课比赛中获

一、二等奖。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文、音乐等学科的教学研究工作以及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已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目前学校被确立为山东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青岛市小学品德与生活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多位教师参与了国家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省地方课程教材(传统文化)等教材的编写任务。姜自凤老师所进行的“单元教学”改革研究在全区乃至全市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教育科研工作先进、规范、研究氛围浓厚。自1999年跟随山东省创新教育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以来,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规范、先进的研究道路,大批教师参与了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在课堂教学、成果专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学校被评为山东省创新

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多位教师被评为创新教育先进个人、青岛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等,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2002年,《山东教育》以陶继新总编撰写的《教育生态:为改革创新注入生命活力》为题对学校的教育与科研工作进行了一万多字的专题报道。

4.良好的读书学习氛围

近年来,读书工程是学校常抓不懈的一项重要工作,无论从校园读书氛围的创设还是师生的读书意识、读书习惯,在全区范围内都是颇具特色的。09年,学校还被评为青岛市蓓蕾读书工程先进单位。

5.扎实有效的道德教育

学校一直把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中小学生守则》为基本要求,卓有成效的开展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等各项教育活动,教育的内涵不断丰富,初步形成了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特色。去年,我校被成为代表全市迎接山东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市测评的三所小学之一。学校有两名同学被共青团山东省委、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少工委、山东电视台评为第九届“齐鲁小名士”。

6.成绩斐然的艺体教育

我校的艺体工作,一直走在全区的前列,在区教育局组织的12届艺术节中,10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并有5次夺得团体第一名,在全区组织的15次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共夺得11次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九)主要问题:

1.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解读不够,渗透不足,无法成为全校师生精神层面的共识,难以成为师生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如“用优质的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办学理念中,何为“优质的教育”?实现“学生终身发展”必须培养的重要素质有哪些?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服务对象,办学理念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渗透等问题均不够明确。

2.学校的整体工作发展均衡,但重点工作不突出;围绕上级检查的应急性工作完成出色,但突出学校个性特色的长效性工作不明确。

3.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方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或具体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教师工作的量化评估和评聘措施中,绝大多数的制度沿用了十年前学校开始实行四制改革所制定的相应制度和规定。从教育大环境来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对教师、学生、课程实施等方面评价办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学校在这些方面进行的相应的制度改革和调整总体来看是不到位的,尤其是教师工作方式和工作重点的导向性评价方面已经有落后于教育教学发展需要的迹象。在学生学业成绩的综合性评价方面,虽然学校也做出了诸如“星级评价激励”制,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袋等改革措施,但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相应措施的落实仍

然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整体导向作用仍不明显。

4.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中常规工作完成细致到位,但缺乏创新性的工作思路。纵观学校本学年的教学教研工作计划,抓好教学策略的学习、抓好常态课、借助“课堂教学活动月”开展课堂达标系列活动、突出抓好课堂教学听评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教研员、教导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培训档案、加大课堂教学评估的力度、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等七大工作重点及相应的措施反映出学校的教研工作思路仍是围绕常规工作及上级部门的总体工作导向,符合学校教研实际的创造性工作重点及工作措施体现较少。

5.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效性不强。学校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树师表”、“转师观”、“砺师行”、“强师能”、“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考核制度,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标准、过程跟踪测评制度、阶段评估考核制度”、“优化学历进修、业务培训的管理,形成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行动态的、交互式的评价”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目标,但具体措施和实施途径不明确,在工作中的具体落实不明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主动性不高,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速度较慢,学校骨干群体出现了“断层”的迹象。

6.学校整体工作成效的宣传和推广措施不健全、力度不够。例如,学校目前初具形态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没有做到应有的辐射效应。课堂教学的改革研究没有形成规模。究其原因,应该受到学校的整体管理体制、工作导向等机制问题的影响。

第二部分:学校发展思路设想

主要思路:明确办学理念,完善常规管理,深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逐步打造“课堂教学、读书活动、艺术教育、少先队教育”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重视人格教育,形成“尊重、和谐、创新”(待推敲)的办学特色。

(一)明确学校办学理念的内涵,用共同的理念引领师生的思想和行为。

1.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认真解读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明确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将其细化并渗透到学校工作乃至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渗透到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工作和学习行为中,用明确的目标理念引领全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同时将办学理念逐步积淀为独特的学校文化,获得师生和社会的认可和遵循,逐渐凸显学校特色。

2. 强化教师主体观和学生主体观,依靠教师和学生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1)尊重教师,继续明确和完善“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 措施一: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削减教师的无效劳动,为教师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内驱力,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和成就欲。

措施二:改进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使评价制度更好地为办学目标服务。逐步淡化针对教

师的教学成果的终结性评价,关注教师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

措施三: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以及教师的心理和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恰当的形式丰富和满足教师教学工作之外的精神生活需求,提高教师的在学校生活中的“归属感”和“职业幸福感”。

(2)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之外的成长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措施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时间,为学生减负,解放学生的身心。

措施二:扎扎实实地开展好课外活动,增加各项活动设施的配备量,多种渠道解决好师资问题,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之外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以上措施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利用合理的渠道引领师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使教师和学生为自身的发展更多地出谋划策。

3.学校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融合和协调

学校的各项工作应具有整体性,杜绝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既可以将学校的各项工作为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服务,又可以有效地减轻师生的工作和学习负担。例如,学校的少先队每个学年都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能够在每学年初统筹规划,将少先队工作与学科教学工作计划充分交流,结合不同的工作特点寻求最恰当的结合点,将少先队活动与各学科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增强活动的实效性,减轻师生的活动负担。

(二)围绕办学目标,明确工作重点,逐步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1.确定科学合理的办学目标,明确办学思路和工作重点,并将整体的办学目标进行有机的分解,具体到每个部门,落实到每位教师,使全体教师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将上级部门的各项检查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对待,使其为学校的工作目标服务。

2.逐步规范、完善和稳定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在学校特色结构中,学校常规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 ,是连贯学校办学理念与师生素质特征之间的媒介。常规管理具有养成型功能,它有助于师生员工从他律状态转化为自律状态,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优良校风,使整个学校达到既管理又非管理的境界。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而且能使领导者从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思考学校建设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为六小这样一个各项工作管理规范的学校,现在要做的是重新审视已有的常规管理内容,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律,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将一套科学、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规程尽快完善和规范并逐步稳定下来,使全校师生明确其内容实质,并自觉遵循,使之成为师生工作和学习的常态,成为学校共同的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学校全体人员将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打造等战略性的工作中。

3.以打造“多维互动——智慧型课堂(名称需论证)”作为创建学校特色的突破口。 (1)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依托,完善教研工作体制。

措施一:教研室和教导处形成合力,统一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共同打造科学完备的教研工作体制。

措施二:完善教研组的各项教研功能,加强教研组长的培训和使用力度,均衡教研组长的权责比例,明确教研组长的工作总量,使教研组长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让教研组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逐步形成独特的教研组文化。

措施三:将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纳入学校常规教研工作,完善各项机制,让各级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与常态教研充分结合,让工作室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试验田和先锋队。

(2)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依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措施一:丰富校本培训内容和形式,让校本培训成为教师成长的良好平台。具体要做到:首先,充分论证,形成明确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保障到位;其次,充分调研,了解并尊重教师的培训需求,使各项培训活动为教师量身打造;再次,培训要有针对性,按照骨干与非骨干、学科学段、年龄等进行分层培训;最后,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培训过程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培训结果的有效性。

措施二: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开阔教师的眼界,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起点”变高。具体需要做到:首先,学校管理层要逐渐树立起重视教育软实力打造的观念,在师资培训方面舍得投入,最好每年设立专项培训资金;其次,有明确的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制度,培养教师要统筹安排,有计划性,并将目光着眼于每位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要充分了解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关注每位教师的成长,为不同层次的教师打造不同的专业成长“套餐”。

措施三:课题引领,将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工作的常态。首先,学校加强针对每位教师的教科研方法培训,指导教师能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教学,积极开展行动研究,能从实际问题入手,在教学工作中主动提出问题,同时积极研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和打造一批研究型教师。其次,将学校已有的部分研究成果尽快进行科学论证,确定研究方向,以课题的形式引领教师进行深入持久的研究工作。

(3)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依托,培养个性化优秀人才。

措施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 措施二:尽早着手实行作业改革,加大教师设计作业的自主权,合理设计和指导学生作业,使作业真正为课堂、为学生服务。

措施三: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完善课程的各项运行和评价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参与面,加强辅导教师的培训,以科学和适当的方式考评学生的参与和学习情况。

4.将艺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使学校特色显性化。

发挥学校已有的艺术教育优势,充分利用艺术教育骨干教师队伍,以《古典音乐教育对学

生道德素养的熏陶》课题研究为依托,扎扎实实地将学校的兴趣小组、民族乐团等做出特色,同时,促进艺体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将艺术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学生道德修养、智力开发等方面的教育作用。

正确处理潜心研究与宣传推广的关系

古人说:“十年磨一剑”,真正有品位、有内涵的学校不是一朝一夕打造的,是需要时间的考验和锤炼的,正因为这样,学校应该在前行的道路上耐得住寂寞、抵的了诱惑、抗的住干扰,全校师生秉承一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信仰,代代传承,共同打造学校独具个性的办学风格。但是,这也并不代表学校用不着宣传和推广。在将外校名师请进来、本校教师走出去的过程中,在推荐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中,在将培养的学生一批批输送出去的过程中,学校就是在做着隐形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全校师生意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每一次的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都要完成一次对学校精彩地展示和宣传。

第11篇:找准突出问题明晰发展思路——调研报告

找准突出问题明晰发展思路

新乐市第二中学付俊戌

按照市教育局进一步开展“实现跨越赶超教育怎么干”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 我们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在学习调研阶段认真组织开展了宣传、学习、讨论、调研活动。为了破解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我们引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采取座谈会、调查走访和大讨论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与建议,扎实地开展了调研活动,并综合各部门调研之后形成此调研报告。现就制约我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办学思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不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党员干部和领导班子习惯于用过去的理念和方式开展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不善于解放思想,缺少活力、动力和竞争力。眼界不够广,思想不够宽,方法不够多。

从教育观念看,思想僵化,方法陈旧,基本没有脱离传统的灌输模式。尤其是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上存在认识差距。浮躁心态、功利现象、形式主义依然存在。 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一,学校领导班子争取上级的指导不够,没有在学校发展定位方面下够功夫,导致班子对学校总体发展的科学谋划不够,导致党员、干部、教师成就事业的激情不够,缺乏创新的原动力。

其二,缺乏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念。把素质教育作为空洞的口号,把全面发展作为形式,背离了教育的客观规律,有违于学生成长规律。

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习。党员干部只有在深入学习、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上有所理解、有所领会、有所掌握上下功夫,才能做到不断提升思想水平和管理水平。

其二,党员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实事求是,更加符合教育规律。

其三,加大教职工宣传教育力度,帮助教职工认清改革的形势,树立高尚的师德典型,确立服务意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影响学校质量提升。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标准。虽然我校近几年教学质量在稳步推进,但是难以有突破性进展,也没有形成自己过硬的特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成为我校发展的瓶颈之一。表现在:

其一,教师队伍中职业疲惫感、倦怠感蔓延迅速,工作积极性差。

其二,教师师德水平还不能适应新时期工作需要,头脑中雇佣观念作祟,服务意识不强,偏好进步生,冷落问题生以及“走

廊生”等现象依然存在。

其三,观念陈旧,教法单一,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教与学相脱离,少数教师与学生对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其四,课堂教学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学水平难有突破。

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一,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不得不面临着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各种冲突,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而社会的认可度却无法满足自我的需求。同时发展空间狭小,往往使一批年轻的教师也出现了过早的职业倦怠。

其二,学校一味重视学生的发展,却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发展,在打造教师队伍建设上下的功夫还不够。

其三,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其四,以往的教学管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是在研究课堂教学问题上抓得不实。

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将学校发展与教师发展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分析。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关怀教师,从情感上化解教师的职业倦怠。让教师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活动中,用集体的力量化解职业倦怠。此外,我们

会在工会活动上做文章,力求用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活动从多方面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其二,重视教师培训,拓宽教师视野,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学校要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尽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便。从师德、教风、专业素养、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健康成长的氛围,为教师的成长不断创造条件,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鼓励教师积极订阅报刊,主动钻研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自身素质。

其三,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时代在发展,理念需更新,“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同舟同济、政通人和、稳定有序主要特征,实现学校教育各个系统或要素全面、协调、自由、充分发展,良性互动,整体优化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将以“和谐校园”这种教育理念为先导,努力打造一支“敬业爱生、为人师表、严谨踏实、博学善导”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其四,认真开展以“打造有效课堂”为抓手的主题实践活动,落实集体教研,提倡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争先创优活动,不断摸索有效、高效乃至常效的课堂教学新路径。

三、优质生源的匮乏成为学校管理工作教学质量难以取得重大突破的瓶颈之一。

近年来,省市重点中学、市一中及周边县市优质学校不断扩

大招生规模,使我校在生源上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甚至于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也被高一级学校挖走。优质生源萎缩,学生整体素质下降,带来一系列不良反应。表现如下:

其一,学生管理难度加大,思想纪律成为教师的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教师普遍反映,在学生管理方面难以找到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

其二,学生基础差,无法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致使学生厌学现象严重,“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其三,有些学生初中就已定型的不良行为习惯,在高中继续蔓延。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效果不明显,阻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降低了教育教学的效率,减缓了校园文化建设的速度,并影响了学校在周边地区的声誉。

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一,很多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管理的较多,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家长两极分化的期望现象的发生,即: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而另一部分家长对孩子教育采取放任的态度。加之学校周边环境不好,很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生活习惯。

其二,家长支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降低,昂贵的教育成本和严峻的就业现实或者说是人们在教育的“投入”与“产出”出现失衡使“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

解决问题的对策:

其一,在学生管理方面,积极通过思想手段转化学生,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注重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其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是核心。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因此,只有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是减少学生厌学的核心所在。

其三,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聘请有关专家指导学校的德育建设,归纳出我校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总结、借鉴、创新等方式使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度化、系列化、精细化、常态化,改变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三不满”(家长不满、教师不满、社会不满)的现状。同时扎实地将“家长学校”开办好,为学校培养合格的家长队伍,真正建设起联系紧密的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

2012年4月5日

第12篇: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发展思路(调研报告)

一、前言

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已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阶段,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建设“一流教育体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育环境、一流教育质量”,以及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教育体系为核心内容的创建现代化教育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在一流教育体制之下,教育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的提高,本构想就是立足于我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对提高全区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发展思路。

二、现状与分析

(一)教师现状:综合素质必须提高。

1.全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早在“八五”末期已完成了学历合格培训,至2001年11底全区在职教师共4255人,专任教师3494人,中学1454人,小学2040人,其中中学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达1385人,小学教师具专科及以上学历达1649人,远远超出国家教委关于中小学教师任职的学历要求。但是,学历并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尤其是我区教师中五年以下教龄的人数占70%以上,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对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尤其是岗位再提高方面,进修学校还任重而道远。

2.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校长,大部分是先上岗后培训,而且缺乏管理学、行政学、公关学等领导者必备的管理素质,因而长期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摸索状态,进修学校不仅要担负起师训任务,更要担负起干训任务,为区培养一批观念新、管理好的专家型校长。校长是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引导我区教育事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单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

3.我区广开人才之路,从省外引进大批人才,但由内地引进的人才,由于环境和思维定势,思想上更多具有“应试教育”的痕迹,教育思想和观念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引进和招聘骨干教师具有一定的短期效应,但不能充分体现区固有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我区必须立足于本土,培养一批具特色的“启明星”。

4.教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区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科研发展的命脉。教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进修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教师进修学校现状:人员、架构必须调整。

教师进修学校原来作为学历补充教育的主要机构,对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学历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时至今日,教师进修学校内部,架构不清晰,责任不明确,人员不到位,现有的人员无法承担应有的教学任务,造成基层单位对进修学校的不重视和反感。进修学校的人员配备和师资水平都不足以应付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必须进行转型。因此,进修学校不单单是行政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机构,更应该是教师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必不可少和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三)国内的师资教育现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出路。

1.从我区教育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学校提出校本培训还为时过早。我区近几年引入大批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高校教育学科划分过细和仅强调理论研究的固有狭隘性,造成毕业生的知识较单一,缺乏历史的、宏观的、全面的大教育观点,造成素质教育实施的形式化、教育成果的表面化。并且,学校内部师资不均衡,能够担负起教科研“领头羊”的教师全区都匮乏,更何况一间学校,所谓的“校本培训”大多借助外聘的专家,有时几间学校还开展的同一课题,反复请同一专家,造成了人员和资金的重复消耗,也就意味着我区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2.目前各高校举办的各类培训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包括目前国内MBA得不到国际认可的原因就是缺乏实践,进修学校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尤其是授课方式的变革。作为学校和教科研单位之间最具价值的桥梁,才是进修学校变革的根本出路。

三、目标定位

(一)总体目标:全面实施教师继续教育,满足我区绝大多数教师继续教育的需求,成为我区人才选拔----“启明星”工程的后备基地,完善“区本”培训,为教育造就一批教育家,而非“教书匠”,为我区成为教育强区和教育示范区奠定坚实基矗

简而言之,要做到一个面向和六个转向。

一个面向:即面向全区的全体教育工作者的进修需要

六个转向:一是从学历教育转变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将教师从经验型转化为研究型的新型教师;三是从泛化教育转为区本培训,时机成熟时可转为区本与校本相结合的分层培训;四是从“先上岗后培训”转化为“先培训后上岗”和“边上岗边提高”;五是由行政强制性培训转化为合理为教师制定成长阶梯方案的培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六是从单一的教师培训转化为教师、行政两个发展方向的培训。

(二)具体目标:实现学校管理、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硬件设施争创全省一流。

学校管理目标:坚持“转换机制,优化结构,增强活力,提高效益”的原则,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机制,培养专家型管理干部,形成高效率、有特色的办学管理风格,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一支学历高、素质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培训质量目标:切实抓好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达标率达100%,优秀率达80%,满意率达90%。到2005年,完成200名“启明星”的培训工作,对所有学校的中层以上干部全部进行轮训提高。

硬件建设目标:建设一个适应我区教育发展的设备一流、设施完备的教师进修中心。

四、主要措施

(一)符合教师需求的课程规划,是进修学校改革成功的一半。

建设新型教师培训课程,通过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形

第13篇:报告写作思路

实习报告写作思路:

实习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报告的主要内容是本次实习的内容,比如能源学院的实习,介绍主要有什么设备,这些设备的作用,通过能源学院的实习,自己的感想;比如请专家做的报告,介绍专家报告的内容,自己的收获;7月2号的实习也是如此的思路。

实习报告不要求写的多么全面,希望能将同学们的收获写出来即可。 特别注意:

1.两个同学的报告雷同部分过多,实习成绩将不及格。

2.参考资料可用可不用,保证自己论文的完整性。

3.论文不少于10页,5号字体,1.5倍行距,中间可插入图片,论文要排版,前面要有目录。

第14篇:抓好软环境的思路和方法调研报告[材料]

建设一流软环境

实现千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抓好软环境的思路和方法调研报告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西部地区硬件不硬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硬环境与软环境建设并重,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也成为不同地区加快发展的共识。近几年来,千峰街道办事处对营造发展环境十分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了解我街道的软环境现状,摸清、找准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加强整治,使我街道发展软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最近,笔者在街道办事处十余部门、8个社区居委会、前往街道办事人员30人、前往社区办事人员30人中对我街道软环境建设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广泛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形成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软环境建设的认识

软环境是相对于硬环境而言的一个概念。硬环境即硬件设施,是指由传播活动所需的物质基础、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如公路铁路、水电设施、油汽管网、医院广场等。而软环境即人文环境,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物质条件等“硬件”而言,通常处于不可见状态、具有人为特征且极易受其影响的环境,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法规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等。软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的文明进步休戚相关,可以说,软环境建设与现代文明成正比,软环境建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家庭、单位、地区乃至国家的文明进步。

1 软环境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软环境建设质量的 高低,通常看不见摸不着,但当事人能切身感受。这种感受逐渐形成的潜意识具有潜在生产力。

在调研中,时常听到反映有关部门办事推诿、效率低下和行政不作为问题。若上级领导出面,打招呼,情况会好些;一般都是门难进、话难听、脸难看、事难办,要么请吃请喝,要么久拖不决。这种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一些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没有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到第一位,没有做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身为最基层政府中的干部和工作人员,要多为基层的同志排忧解难,把“为民、务实”真正落到实处。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户家庭、一个地区的整体形象,往往是从细微之处塑造起来的。有时候,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反而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张笑脸,只是举手之劳,却会让客商满意。吸引投资者的不仅仅是硬环境,还包括淳朴的民风、讲道德守信誉的市民。司机义务引路,店主以诚感人,的确是小事一桩,但在投资者眼里却是“以小见大”,看出的是这个地方的市民素质和道德水准。

软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人与自然之间相辅相成、互助友爱、协调相处的关系。和谐是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人世间,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它的外在表现是总体平衡,或优劣大体均等。比如,若一户人家门窗墙壁干净整洁,室内地板一尘不染,说明主人讲究卫生;家俱摆放错落有致,日常用品有序陈列,盆景安放美观大方,说明主人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尽管没有考察其卧室、厨房和卫生间,但可以想象,这些地方的布臵与可视范围内的情况大同小异,因为和谐理论追求的是总体平衡或优劣大体均等。反过来,如果客厅乱七八糟、垃圾遍地,其卧室、厨房、2 卫生间等必定异曲同工,否则,不协调、不和谐,以物见人,房主人大多属于邋遢没有规矩的那一种。千峰作为“首都街办”,与此相适应的环境,应当是街道整洁、行人文明、车辆有序等,但现实的千峰,部分街道人为污染严重,有的市民随意穿越大街小巷,车辆乱停乱放时有发生……这些现象与具有现代文明特征的千峰形象相比较,不协调、不和谐;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相比,不协调、不和谐;与千峰人民的良好愿望相比,不协调、不和谐。

二、街道软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近几年来,我街道在不断加强硬环境建设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纠正部门不正之风,狠抓典型问题的查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但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高。少数领导干部观念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不能与时俱进,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应付事务多,开拓进取少,有风险的不敢干、有难度的不愿干、无先例的不肯干。少数机关干部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慢,不敢突破常规,冲破条条框框,固守本本主义,喜欢上行下效。少数领导干部对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已经出台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已经作出的承诺不能兑现和落实。个别领导同志对本单位出现的损害投资发展软环境的人和事处理不及时、不到位,强调客观理由多,不敢严管重处,甚至包庇放纵。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一些部门主动服务不够,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树立起服务的观念,缺乏主动服务发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基本意识。想问题、办事情,考虑部门利益多,考虑整体 3 利益少,遇到事情推诿扯皮,几个环节有时看起来跟谁都有关系,但又谁都没有责任,实际是存在协调不到位的问题。有关部门同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比较少,不能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有些部门对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跟踪服务不够,甚至出尔反尔,不兑现当初的承诺。个别服务部门、审批部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人难找”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是行政行为失范。一些行政执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滥用权力等问题仍然存在,作风散漫,纪律松驰,随意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执法队伍素质不高,存在执法不公,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况。

四是履职能力不高。一些干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不高,与我街道加快发展的迫切要求不相称。少数机关干部宗旨意识不很强,投身发展、服务大局的能力不够高。个别人员遇到具体问题,不是从方便基层和支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而是死搬教条,墨守陈规,方法呆板,变通能力差。机关干部以及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还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依法行政的要求相适应。

存在上述问题,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更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少数干部思想不解放,因循守旧,观念保守,不愿学习、不想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较为缺乏,创新意识差,怕负责任,怕担风险,不能积极地、想方设法地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二是埋怨推脱心理。少数部门不能正确看待群众评判,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片面强调客观原因。三是厌战畏难心理。有的同志认为投资发展软环境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好转,急也急不来;有的认为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是大家的事,我抓你不抓照样好不起来,产生了怕苦畏难、打退堂鼓的思想。上述这些错误的思想心态,虽然只是存在于少数人身上,但 4 如不及时加以纠正,必将严重影响我街道投资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深化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优化街道软环境的对策

建设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软环境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尤其是投资软环境。

优化我街道的软环境,首先要从整脏治乱和满意在千峰入手,认真解决好千峰这个大家庭“门窗墙壁干净整洁,室内地板一尘不染,家俱摆放错落有致,日常用品有序陈列,盆景安放美观大方”等问题,让千峰人民满意,让外来客商满意,让区委区政府满意。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有下列不成熟想法,主要是“八抓”:

一抓思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是打造一流软环境的首要条件。解放思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解放思想的关键是解放自己。要解决思想上自满自足,不思进取的问题;要解决思想上松懈厌倦、消极应付的问题;要解决思想上畏难发愁、缺乏信心的问题;要解决思想上缩手缩脚、观望等待的问题;要解决思想上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的问题。在思想观念上要有新的提高,要牢固树立“发展环境就是政治环境,抓软环境建设就是促发展”的理念,把思想统一到“一切着眼于发展、一切服务于发展,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破解难题、用发展为民造福、用发展创建事业”上去。在工作作风上要有新的转变,要学习先进地区想方设法营造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点子多,办法活的思维方式;要学习先进地区以促进发展为标准,善于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5 二抓教育。采取专题讲座、实地感受、参观考察等形式,以领导干部、党员干部和广大居民为重点,加强软环境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其领导和参与软环境建设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加强软环境建设“规矩”培训,引导社会成员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软环境建设“与己无关“思想,摒弃“执法就是处罚,管理就是收费”的想法,树立“执法为了规范,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提高干部队伍素质;采取制度、纪律和评议等形式,约束干部严格自律;要把机关作风整顿活动长期坚持下去,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人人都是发展环境,事事均关千峰形象”之类的活动,着力解决不思进取、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服务质量差、作风漂浮等问题,对机关纪律作风开展明查暗访和专项监督检查,推动部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运用组织调整的方式和选贤任能的机制,建立健全干部交流激励机制,加大引进、教育和培养管理人才的力度,优化人才结构。破除部门利益至上思想,树立为大局服务的理念,坚决克服权力部门化和部门权力利益化倾向,努力提高干部群众的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

三抓领导。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环境如何,关键在领导。因此,领导要把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精心研究部署,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督办检查,狠抓工作落实。要把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纳入效能监察的内容,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影响经济环境的敏感问题开展督促检查,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并做好责任追究工作。要把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效能监察的重点。定期对优化经济发展的重点部门,重点领域进行督察,对不作为,乱作为、有令不行、有禁不 6 止、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单位及人员出现一起查处一起,严查不贷,对典型的问题要公开处理,并实施跟踪问效取信于民。

四抓制度。制度建设是否完善是软环境建设是否成熟和规范的重要表现,也是检验抓软环境工作水平和成果的实践标准。近年来,街道先后制定实施了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目标责任制、重点企业挂牌制、建设工程招投标制等制度,对软环境和机关效能建设提出了更加全面、科学、细致的要求和考评办法,明确了对涉软人员的处理办法,从根本上把优化软环境臵身于制度保障的网络之中。

五抓服务。经济软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从源头上进行治理,用机制来实现环境的优化,坚决推行“一站式服务、“一窗式”受理,把行政审批、收费和检查等事项集中起来,实行阳光操作,增强政府服务公开、透明,减少干扰、影响和制约,提高效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零距离全能型”服务,从根本上优化经济软环境。

六抓督查。优化经济环境要取得明显成效,关键还在于认真落实到位。一是层层分解目标责任。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对照优化经济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层层进行责任分解,进一步细化责任目标,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项项见成效。二是推行首问责任制。通过首问责任制,把责任目标真正落实到每个人、每个岗位,使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三是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党政领导和各相关部门要经常督查经济环境工作,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有效的整改意见。对于重点项目、重点案件、突出问题,党政领导要亲自加强协调处理和督查督办,真心实意地帮助企业和投资者切实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7 七抓舆论。宣传推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环境。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环境生金的观念。经济软环境存在的问题,虽然表现形式不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但根子是思想认识问题,思想观念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抓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观念是生产力、是发展速度、是效益、是财富的思想。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做到心明眼亮。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类舆论宣传阵地,广泛深入宣传我街道的投资和创业环境,提高知名度,创新软环境“品牌”,树立良好的对外开放形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经济软环境的重大措施、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文明诚信经商的好典型及时宣传出去,为经济软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

第15篇: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铜川市耀州区“十二五”房产开发思路的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办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总体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办上下、鼓足干劲,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使各项工作按计划有序的顺利完成,特别是住房建设发展速度较快,使全区人均住房面积在全省位次前移,且已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我办依据工作职责,主要就房地产开发建设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解决问题采取的方法措施等工作做了专题调研。

一、发展现状

据2009年底统计数字,全区住房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104.69万平方米,年末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71平方米(含陈家山煤矿、下石节煤矿,不含新区),较2008年全区住房建筑面积增加15.05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增加3.43平方米。预计到年底全区住房再增加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增加1平方米,达到28.71平方米。全区现有城市人口68198人,27554户,现有成套住宅19930套,其中单院住宅8757套。全区仍有7624户无住房或住房比较困难。其中:低保家庭住房困难户1914户,现正在建设和筹建的廉租房共1326套,其中正在建设的裕民小区、柳园小区可解决700户,正在筹建的欣佳园住宅小区可解决626套,尚有588户需新建廉租房解决。因此,全区住房建设的任务还比较重,若按“十二五”规划基本解决全区居民住房困难的目标,还需新建住房76万平方米。

1、经济适用住房建设

“十一五”期间,根据中央调控政策,为了解决全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不断加大全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力度,共建住房35万平方米,主要建成了全区具有规模的裕华园住宅小区、华园小区、天际小区和正在建设的海上苑小区。其中裕华园小区目前已投资13118万元,建成多层住宅14幢588户,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和1号、2号高层2幢480户5.87万平方米;华原小区已投资3900万元,建成9幢343户,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天际小区133户14678平方米,正在建设的海上苑小区,已开工1.7万平方米。随着这些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的建成,大大地缓解了我区居民的住房困难。

2、单位集资建房

随着国家住房新政策的出台,2008年已全面停止单位集资建房制度,在“十一五”期间,全区一些单位以集资的名义建房,有些单位建房的相关手续属国家新政策出台前申批的,手续较全,有些是新政策出台之后建的,手续不全,据初步调查全区共8家,3.91万平方米。

3、商品住房建设

全区商品房开发比较滞后,截至目前全区无商品房开发项目,我区虽有6家有开发资质的房产地开发公司,但都无开发业绩。“十二五”期间,要加大商品房开发力度,促进房地产业全面发展,目前已规划了几个片区的商品房开发,主要有:城南1号住宅小区、文景苑小区、机械厂小区、花园饭店小区和解放市场改造项目。

4、廉租住房建设

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及省、市文件精神,我区认真落实《铜川市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我区2008年起动了廉租住房建设,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依据国家扩大内需政策,2008年、2009年全区廉租住房建设(裕民小区)已开工1.4万平方米,296户,争取到国家资金840万元,2010年项目柳园小区已审批2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600万元,建成廉租房404户,已争取到国家省补助1000万元。欣佳园住宅小区正在筹备申报2011年项目,该小区规划3.13万平方米,626户,投资5115万元。

5、棚户区改造建设

(1)2010年中央为了进一步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控制房价增长出台了相关政策,加大棚户区改造。目前我区首家棚户区改造项目耀县水泥厂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该项目规划用地27公顷,建设用地21.46公顷,建成后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2010年开工,现已建成4幢204户,建筑面积18459平方米,完成投资3000万元。现正在申报2010年国家棚户区改造项目。可争取国家补助2700万元。

(2)耀县水泥纸袋厂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申报立项,目前在进行前期摸底等工作,预计可争取国家补助资金939万元。

二、存在问题及对策

全国人大十一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和预期、稳定房地产投资,推动房地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鼓励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稳定和发展房地产市场,加强住房市场分类管理”“继续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的目标”。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环境,我区房地产业迎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调整和挑战,无论是对扩大内需还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首先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发展是必需的,房地产市场的恢复和顺利渡过调整期,都需要政府的积极措施,同时也需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积极配合,如何促进全区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今后“五年”工作的重点。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调查,在我区的一些违规建筑中,主要存在开发企业盲目开发,不够重视,只办土地、规划建设手续,在房管部门未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导致住房已建成入住,房产证手续无法办理,而引起上访案件,引起社会不稳定,纠其原因,一是房地产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监督不力;二是相关执法部门各自履行自己的职责,缺少沟通。为了避免以上情况的存在,我局将进一步加强监督和政策的宣传,其次建议必要时可由政府协调各相关单位定期进行业务工作沟通,坚决杜绝部分开发企业再建项目手续不齐全,盲目开发,违规建设现象,才能使全区房地产建设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2、全区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建设比较顺利,但在销售过程中个别项目未完全依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执行,销售对象未实行资格审查,销售价格未完全实行政府指导价,整个销售环节不够透明,在今后的管理中有待加强,另外,从全区居民收入现状调查来看,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都属于中低收入家庭,需要以购买经济适用房来解决住房困难。从住房市场来看,除海上苑主要面向职工销售外,目前全区无房可售,也无在建项目。目前在两个比较大的经济适用住房小区中,前期征用的土地还有部分空置,为节约土地资源,建议在今后的城市规划中以高层为主。“十二五”期间,规划在这三个小区中再加大投资,力争再建22.21万平方米住房,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

3、近年来,国家加大廉租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力度,以扩大内需来调整房地产市场,稳定

房价,并给予建设单位适当的资金补贴,目前,我区此项工作属于起步阶段,进度比较缓慢,分析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项目选址中,牵扯私人房产的房屋较多,拆迁安置工作困难,导致拆迁难度大,影响项目进展,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投资,实行奖罚。严格按照拆迁管理条例,实施计划拆迁,以尽快解决全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俗话说“安居才能落业”,如果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得以解决,他们就将全身心精力,转移到发家致富上去,那么全区的整个居民经济收入很快就得以增加,人们奔小康的念头更加强烈,干劲更足。

三、基本思路和发展方向

国家采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措施,对我区的房地产开发起到应有的效果。“十二五”期间,全区房产业开发将达到高潮,并成为拉动全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全区住房开发建设工作,切实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构建和谐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精神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以廉租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以强化房产业政策宣传为动力,全面推进全区住房新体制的建立,以满足多层次居民的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未基本解决全区居民的住房困难,努力实现“居者有其居”的目标。

四、主要目标

“十二五”主要目标是新建各类住房66.21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35.87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22.21万平方米,廉租住房7.13万平方米,公租房1万平方米。为确保目标的实现 ,必须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大住房建设力度,推动房地产开发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房产地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要求;不断加大商品房开发管理力度,加强商品房市场管理,不断提高商品住宅建设质量,使商品房管理进一步规划化。 “十二五”期间,配合城中村改造,新建商品住房35.87万平方米,主要项目有:南城1号住宅区,占地面积

1.14公顷,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350户;文景苑小区,占地1.19公顷,建筑面积3.55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355户;药王路机械厂建成占地3.5公顷的住宅区,建筑

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580户;花园饭店建成占地2.8公顷的住宅区,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500户;解放市场拆迁改造后建成2.7万平方米,90户住宅,水岸花庭小区,占地2.75公顷,建筑面积7.72万平方米,建成商品房700户。

2、“十二五”期间,建成经济适用住房29.93万平方米,配合棚户区改造,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进一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主要项目有:海上苑住宅小区建设(水泥厂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2.8亿元,建设16.5万平方米;河畔家院住宅小区(西北耐棚户区改造),计划投资6000万元,建设成4.6万平方米。

3、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全面建立全区廉租住房制度,继续抓好廉租住房补贴的发放工作,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补贴范围。同时为进一步解决全区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廉租住房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建设廉租住房7.13万平方米,主要项目有:柳园小区、欣佳园小区。其中柳园小区2万平方米,404套,欣佳园小区3.13万平方米,626套,海上苑小区、河畔家院小区各插建廉租房1万平方米,另外还计划建设公租房1万平方米,解决160户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

“十二五”期间,以国家扩大内需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继续开展“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活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住房新体制建设,使住房建设成为拉动全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基本解决城镇居民住房困难的目标。

第16篇: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困扰和思路(调研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困惑和思路

——安徽博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解析

博望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委员会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主要是以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开放的发展环境为依托,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为目的,实现产业集聚、培育产业特色、强化生产要素集约利用的重要平台。并通过吸收和借鉴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改革税贷优惠政策和体制机制,实现科研和生产,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基地。

自1991年我国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但同时,在推进高新区建设中,发展之路总是充满坎坷,各地高新区的发展也遇到了诸如产业定位不明,发展模式趋同,体制机制运行不顺等诸多问题和困惑,这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新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此,我委经为期一周的专项调研,通过考察安徽博望高新产业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历程和现实困惑,形成此调研报告。以期借此能探求博望高新区发展新路。

第一部分

高新区发展概要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背景及发展现状。

1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明确列入火炬计划的重要内容。在火炬计划的推动下,各地纷纷结合当地特点和条件,积极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在发展目标中也提到,“十二五”期间,着力提升国家高新区产业竞争力。培育一批新的产业业态,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园区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占有较大比重,传统产业得到优化和升级,产业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其中,培育形成15个左右规模超过1000亿元、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自1991年第一批国家高新区正式建立以来,高新区得到不断扩围,到2013年底全国共有114家国家级高新区。建区以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得到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2013年,国家高新区营业总收入达20.3万亿元,其中55家成为“千亿俱乐部”成员;实现增加值5.8万亿元,占全国GDP的比重达10%以上。如今,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更是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引擎。

从《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11〕47号)下发以来,我省的高新区建设迎来了飞速发展时期,截止2013年底,全省共有15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据统计,2013 2 年合肥、芜湖、蚌埠(含省级高新示范区)、马鞍山慈湖、马鞍山、铜陵、池州、淮南、博望、新芜、滁州、淮北龙湖、宿州14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720亿元,其中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慈湖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营业总收入4518.2亿元。科技企业孵化器70个(其中国家级13个);在孵企业2216家,比上年增长4.7%;新增毕业企业231家,比上年增长10%。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基地43家(其中国家级18家),实现营业总收入7363.5亿元。生产力促进中心117家(其中国家示范中心7家),服务总收入为3亿元。2014年1-5月,15个高新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825.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实现工业增加值82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9%。全省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52.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2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5%。全省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784家,同比增长17.7%。

二、安徽博望高新区发展历史沿革及现状。

博望素有“中国刃模具第一镇”和“中国剪折机床第一镇”的美誉。其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家庭作坊、市场扩张、刃具产业集群形成和产业链延伸及块状经济发展的四个阶段。家族作坊的形成。早在明末万历年间,以生产刀具为主的家族小作坊开始兴起,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市场扩张。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有力推动着博望镇农民加入了市场销售的大军,两万多名行走大江南北的博望推销员无形中结成了一张非常周密的产品销售网络,而博望的产品也 3 正是在这些推销员的“行走中”催生出来,并且形成了相应的规模效应,也形成了博望独有的营销优势。刃具产业集群形成。在市场营销网络形成的推动下,博望刃具市场需求逐步稳定,并形成规模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一定原始积累,并有创业冲动的推销员纷纷回乡办厂,产业集聚的雏形初步显现。产业链延伸及块状经济发展。1992年以后,博望镇政府提出“产业链延伸”的发展模式——先向传统刃具生产衍生的模具产业延伸,优先发展与刃具相关的机床制造业。2000年以后,博望镇则提出“块状经济”的发展模式——引入工程机械及配件业。

现如今,全区共有各类工业企业1900余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36家,已经形成以刃模具、机床、工程机械、锻造为主导的机械制造特色产业集群。同时还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共建基地”、安徽省“优质剪折机床暨刃模具生产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目前,在博望区的一千五百家工业企业内,全国火炬计划、省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为1家和22家,规模以上、亿元以上企业分别为107家和18家,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近百家。区内拥有省级和市级技术中心分别为3家和8家,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24件、12件和39件。“十二五”末,博望将形成10~20亿元企业超过5家,5亿元以上企业10家,亿元以上企业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80户,新增上市企业5家。力争在2015年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专利申请量达300件,中国驰名 4 商标,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集体商标分别达到1件、35件、25个、1件。由此,新区规划工业总产值达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亿元,年均增长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工业新兴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研发经费支出占增加值比重达到10%。

三、博望高新区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博望高新区依托博望前期产业发展基础,在获批组建以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其产业发展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1、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初现。在博望高新区组建以来,通过编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规划;建设全国性的机床刃模具专业大市场销售平台,举办“中国刃模具暨机床博览会”扩大市场影响力;推进“亿千企业培育工程”,引导和鼓励现有骨干企业或良好成长型企业通过整合、兼并、联营等多种方式“强强联合”发展;培育企业品牌,造就产业名区;以政产学研合作促进企业走数控化、专业化、产业化道路,鼓励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等多项举措,高新区的集群发展效果得以初步显现。目前高新区共有工业企业654家,其中规上企业有107家,形成了剪折机床、刃模具、机床配件及新材料三大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产值110.68亿元,占博望区工业总产值的73.7%。剪折机床、刃模具、机床配件及新材料三大产业分别实现产值53.21亿元、30.68亿元和26.70亿元,分别占总产值的48.1%、27.8%和24.1%,占博望区工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为35.5%、20.4%和17.8%,据不完全调查,占全国市场 5 的比例分别约为30%、25%、20%以上。今年1—10月份,高新区实现工业产值112.8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5%。

2、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高新区建区以来,除继续接受马鞍山市国家级科创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和支持外,还在高新区内建设了自己的科创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了由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运作的各类产学研联盟,推动基地企业广泛交流与合作,为基地企业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如华菱、恒利达等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产品研发中心、产品检测检验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热处理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并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目前,区内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中心1家、有产品检测检验中心2家,还拥有金属锻造和热处理中心以及各类产品研发机构等一批技术创新平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2家,有高新技术产品53件、省重点新产品7件、省名牌产品13个、省著名商标19项;获得专利授权26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0件;有4家知识产权试点单位。近三年来,有4家企业承担过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另有多家企业分别承担过省火炬计划项目2项、市科技计划50多项,并获得国家级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0多项,合计5000多万元;并有5家企业参与了7项产品标准的制定。区内参与R&D活动的企业占比达40%以上,R&D经费内部支出达5亿元 6 以上,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以上,其中骨干企业均超过5%。

3、产品销售市场竞争力较强。博望区目前共有机床及刃模具企业720家,其中机床类110家,主要为剪折机床企业,主要产品为普通和数控剪板机、折弯机;刃模具企业490家,主要生产加工各种刀具、模具;铸造件及配件企业120家,主要生产各类铸锻件、机械配件和刃模具配件。机床作为工业之母,无论九大行业振兴和工业转型升级发展都与机床机密相连,同时增值税改革刺激国内机床需求也促进了国内机床行业的市场空间扩大,替代进口高端机床进程将加快。近十年期间国家对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档数控机床的支持,机床行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得益于博望几万人的庞大销售人员大军和销售网络,博望刃模具及机床产品的销售市场一向具有较强的竞争力。2012年,博望剪折机床年销售5.25台(套),占国内同类市场的15%,刃模具年销售36万吨,占国内同类市场的25%,机床配件及新材料年销售25万吨,占国内同类市场的20%。2012年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9亿元,其中规上占71.6亿元,规上增加值20.1亿元。可以说,博望区目前已形成了以剪折机床、刃模具为主导的特色产业集群。

第二部分

高新区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各地高新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类问题和困惑。以博望高新区为例,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遇到了发展定位不明晰、土地、资金等要素资源制约等共性问题,也有自身存在的主导产业层次不高,技术落后,产业上下游不

7 完善、关联度不高,主导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拳头产品少等个性问题。

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方向不明晰。高新区的发展到底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还是以城市建设为主,或者二者齐头并进?指导思想的不明确,直接导致高新区在规划、建设、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等问题上的决策经常陷入矛盾与困惑之中。

2、高新产业发展底蕴不足。高新产业比重低。按照国家标准,高科技企业数占区内企业总数的60%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才是名副其实。目前各地高新区都或多或少遇到此类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区内企业总数较小,企业投入研发力度不高。另外,从资产、效益等指标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属于高、精、尖的企业太少,除刃模具及机床等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外,其他产业没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3、创新能力建设投入力度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在经费投入方面,高新区80%的企业技术研发经费的投资强度未达到占销售收入的2%以上。加之与博望区未能实现财税分离体制,财税保障科研经费能力不强,且有限的资金用于科研开发的少之又少,而是大量用于园区基础建设及配套建设。全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均建在高新技术企业中。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得益于改革开放前30年我国经济的迅猛高速增长,成型机械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盈利空间大。在 8 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前,区内很少有企业想到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手段,来发展壮大企业。同时,加之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影响了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发展大多依赖模仿和借鉴,缺少创新和原创,企业间相互模仿甚至冒用等违法现象司空见惯,专利的申请和保护等知识产权工作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进而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加之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创新氛围。加之博望城市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设施不全,对留住人才、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造成一定影响。

4、企业发展问题不少。博望产业集群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创业氛围浓厚。但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内源型经济的局限开始凸现,主要表现在:技术水平较低,模仿引进多,技术创新少;低水平竞争严重;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行业第三方组织尚未发挥应有作用。以机床产业为例:一是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全区年产值超过亿元的机床企业只有7家,没有产值超5亿元的企业。同时,有近一半的机床企业年产值不到2000万元。龙头企业的缺失不利于产业的有序发展和品牌形象的树立。二是产业结构趋同,同质化竞争明显。集群内趋同定位和同质化竞争较为明显,产业链短,产业链条不完善,专业协作不发达。“自主经营、以销定产”的发展模式虽然适应了当时的市场环境,但也形成了家族式企业“小而全”的经营格局。全区34家规上机床企业中有70-80%的企业采用同样的生产工艺、生产同质化的产品,采取从铸造—配件加工—整机 9 组装的全部流程,专业化生产不明显。企业主要从事机床框架焊接及组装,核心技术及关健部件均依靠购进。企业间普遍存在着重复生产、恶性竞争的现象,缺乏专业的分工协作,竞争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三是产品低档,市场竞争力弱。多数企业将产品定位于低端市场,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弱,大部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竞争力不高。目前,机床制造企业占据着全国低端市场的重要份额,而低端市场的低水平价格竞争,压抑了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动力,制约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部分 推进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根据2011年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政办〔2011〕47号)文件精神,高新区主要功能定位和促进作用是“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目标,发展成为我省创新体制机制、聚集高层次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承接产业转移和对外开放、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产业发展是高新区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园区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不仅关系高新区本身的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关乎高新区所在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的提高。因此,这就需要高新区迫切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共同组成的园区核心竞争力,其本质内涵就是要让进区企业得到真正好于、高于其他开发区不可替代的发展环境、要素、服务和文化,从而表现

10 出来的引导企业集聚、资源整合、构造高效资源配置方式、孕育新体制的能力。

博望高新区可以说是博望的“经济特区”,“特区”的发展,必须持有特殊的政策。唯其如此,高新区的发展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为此,我们建议区委区政府要给予高新区6个方面的特别支持。

1、企业准入把关。凡拟进入高新区,且符合国家、省产业政策和高新区产业导向的企业或投资项目,除国家和省规定必须前置审批、核准外,均应直接办理备案手续。但必须明确,高新区不同于开发区,不能把高新区作为客商的生产车间和占领本地市场的跳板。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应把技术含量作为选择的主要依据,把促进企业技术和管理本土化作为主要任务,以获得更多的核心技术为主要目标。对于入园企业,我们不应注重进来多少而应注重带来多少;对于利润,我们不应计算产出多少而应计算留下多少。

2、财政积极扶持。进一步加大对高新区建设发展的政府投入,高新区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使用,除征地拆迁补偿和土地开发支出等用途外,可部分用于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其他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可视情况用于高新区建设。环保专项资金也要向高新区倾斜。此外,区政府要增强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扩大科技三项经费规模,今后区本级科技三项经费要原则上应比上年增长10%,到一定时期内应达到预算内财政支出的2%。同时,安排一定财政资金用于支持高新区引进大项目、基础设施、技 11 改贴息等方面的建设与开展。

3、合理开发用地。农用地转用年度指标应向高新区倾斜,优先用于高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省、市优势产业规划的重大工业项目的新建、改建、扩建等确需调整土地规划的,应依法予以调整,所需耕地指标在区内调剂解决。对实际投资规模和实际投资强度达到一定标准的项目,区政府应予适当奖励。同时,也要建立低效用地退出机制。对土地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的企业,应督促其提高土地投资强度,提高用地效率。对达不到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项目及企业应退出高新区。

4、遴选转移产业。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和现代装备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两类主要产业。特别是先进装备产业作为提升整体国民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将会得到充分地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优先考虑承接包括现代设备在内的更多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的转移,让高新区产业结构真正“高”起来,让主导产业真正“强”起来。对新认定入园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两年免征所得税,八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对现有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享受原有的所得税优惠外,再增加两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

5、突破融资瓶颈。推进金融机构与高新区企业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建立高新区担保体系和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自愿相互担保融资,鼓励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公共融资平台,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具体可考虑:一是搞活区 12 内城市经营,通过在建成区调整和增加商业用地用于“招、拍、挂”,以土地收入支持开发建设。二是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特别是对区内重点企业进行投资参股重点支持。三是支持高新区剥离不良资产,努力创造条件,整体打包上市,向市场要资金。

6、提升招商质量。在招商方面,要给予高新区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充分的自主权。成立项目评审机构,制定严格的项目准入制度,杜绝污染类工业项目,严格控制非工业类项目,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在建设发展中,不偏移园区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方向,不随意更改园区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详细规划,不悖离入园项目优惠政策,不破坏园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在区政府和高新区内部健全监督机制,强化责任追究,保证高新区健康有序发展。努力做到规划不变动、土地不赠送、税费不减免、环境不让步,逐步改变以地养资、以地养区的粗放型经营模式。在引智方面,可建立完善和规范对引进高素质人才在三年内给予财政补贴的政策,使引进人才真正享受政府的优惠待遇。区有关部门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的所需人员在待遇、入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凡在高新技术企业任职两年以上,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优先享受人才待遇优先配置。自带高新技术成果来博实施转化的,经认定,可优惠享受高新技术转化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融资担保,该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计划。优待科技人员和配偶及未成年子女调入落户博望。

13 此外,在促进高新区建设发展过程中,还需完善相关保障措施。

强化统筹协调。建立成果转化项目认证制度。考虑由区政府颁布博望区高新技术产业目录,设立专门机构对在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技术等级、市场前景、项目风险等方面的认定。凡经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可享受区政府的优惠政策。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要把发展高新区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各级领导干部切实担负起责任。

完善激励机制。依托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创建集体商标、地理标志、产业基地等区域品牌,加快建立区域品牌的支撑服务体系,有计划地申报国家级的区域品牌,评选省级制造产业基地,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品牌和特色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要予以奖励。制定高新区发展奖励办法,可考虑设立“高新区发展特别贡献奖”和“博望区科技功臣奖”,奖励在成果转化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产业化实施者。

加快平台建设。完善高新区服务机制,为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高效、优质、配套、廉洁的行政服务。建议区政府设立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从事国内外科技成果的采集、贮存、发布和推广。从事生产应用领域需要科技攻关的信息收集,建立科技界与产业界、金融界的沟通渠道,开展产学研成果信息交流,并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14 的立项、工商注册登记、税务登记和政策咨询等提供“一站式”服务。在高新区推进综合执法试点,避免干扰高新区内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行为,避免重复检查和交叉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建立投诉处置快速反应机制。

实行封闭管理。探索制定促进高新区加快发展指导意见,对高新区实行更封闭的管理,真正做到高新区事务在高新区办结,高新区问题在高新区解决。强化高新区的经济管理职能,全面落实高新区综合经济管理权限。高新区内部要逐步强化和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重点经营好园区项目和土地资产。弱化高新区的行政管理职能。尽量减少或取消各种收费、检查和评比。淡化高新区的社会事务管理职能。

第17篇:关于云华村发展思路的调研报告

关于云华村发展思路的调研报告

云华村驻村队员 沙莎

按照“一教育五行动”相关要求,云华村结合村情,根据《马站乡关于开展感恩教育的意见》、《马站乡绿化荒山行动方案》、《马站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方案》、《马站乡村庄建设行动方案》、《马站乡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方案》、《马站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方案》等方案提出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城乡经济、推进新农村建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一、基本情况

云华村地处马站乡南面,茏苁山西侧,距县城17公里,距乡政府驻地6公里。东邻打苴,南邻小西,西邻中和,北邻固东,含1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现有农户618户,乡村人口2593人,全村国土面积15.0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625.29亩,其中水田1770.29亩,旱地2855亩,林地6441.2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村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困难户数80户左右,拥有云华完小和王家坝单小两所学校。

二、发展思路

乡党委政府结合云华村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四点发展思路:

(一)打造世界级红花油茶旅游项目基地和发展精品农家乐;

(二)做实石材加工产业,投资建盖火山石材加工片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落实好上级为富农政策增加茶园面积,补植补造。

(四)争取项目为完善了红土坡的一部分道路硬化。

三、“一教育五行动”的具体方法

村“两委”先后以村民、党员、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为主体开展感恩教育,循序渐进,年内完成所有受教育对象的教育。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按照充分调研、加强宣传、宣讲教育、总结验收等四个步骤抓好工作落实。

(一)充分调研

围绕“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人民群众好”的知恩、感恩、报恩主线,深入村社、深入群众中广泛开展调研。

(二)加强宣传

先在党员干部中宣传发动,随后广泛组织党员,发动群众、动员学生共同参与,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乡党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三)教育宣讲

村党总支和各支部要根据不同对象,结合调研成果认真备讲,突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深入到广大受教育对象中宣讲。

(四)总结验收

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提出巩固教育成果的意见,建立长效机制,对工作成效进行验收。进一步查缺补漏、深化整改,巩固教育成果。

四、具体措施

(一)云华村绿化荒山行动方案

1、行动目标:通过绿化荒山行动,到2016年使全村森林覆盖率由86.3%提高到90.8%。

2、行动任务:以村庄道路两旁的荒山荒坡为重点开展绿化荒山和生态恢复治理行动。全村2012年绿化行动计划完成600亩,其中泡核桃200亩、红花油茶200亩、用材林200亩。

3、方法措施:一是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云华村负责全面贯彻落实乡党委、政府绿化荒山行动的安排部署,做好政策和组织发动工作;结合各村实际,把“三棵树”的种植与实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结合起来,组织实施荒山、封山育林和村庄绿化,落实建管责任,强化管理措施,按期完成绿化荒山的目标任务。村两委要负责好宣传发动,组织村民开展荒山造林、面山整治,村庄、道路、庭院绿化,制定村规民约,落实管护人员加强管理保护,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二是党员包社、队员包组。联村部门要与村两委共同搞好所联系村的绿化荒山行动,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联系村(蹲点村),开展实地调研,摸清村庄绿化现状、存在困难,与村两委共同研究、制定绿化荒山行动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通过组织干部职工义务植树,实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包组绿化制度。驻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要履行工作职责,协助村两委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抓好所驻村的绿化荒山行动,做好绿化的规划、宣传发动、项目协调及组织实施等工作,确保近期完成绿化目标任务。同时,每位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要具体负责一个村民小组的绿化任务落实,在驻村期间把所包村民小组打造成所驻村绿化样板,通过一批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与村民的共同努力,全面完成村庄绿化任务。

(二)云华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方案

1、行动目标:通过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到2016年末,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倍增的目标,即努力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9077元以上的目标。

2、行动任务:推进“五项增收工程”,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就业引导,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包括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完善对农民工的公共服务。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运营创新,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包括加强土地流转,让更多农民获得农村土地财产收入;完善农村土地征地补偿机制,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例;启动农村土地、宅基地产权试点改革;积极探索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切实增加林地林木财产收入;优化农民投资理财环境;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强农惠农政策扶持,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包括落实各类补贴收入、增加社会保障收入、努力减少自然灾害对农民造成的损失等。

3、方法措施: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六员”作用,积极投入倍增行动的实施。一是深入调研,当好倍增行动调研员。通过入户调查、召开群众座谈会等形式,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摸清所驻村组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和掌握入驻村组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行动的困难,积极探索实施本村(组)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的对策,帮助入驻村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和完善倍增行动的计划措施。二是强化宣传,当好倍增行动宣传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采取走村串户、召开会议、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举措,尤其要宣传好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观念,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为实施倍增行动创造良好氛围。三是发挥优势,当好倍增行动服务员。坚持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努力争取联村单位、有关职能部门、上级部门支持入驻村开展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农民培训、扶贫济困等各项工作,帮助入驻村因地制宜培植农业主导产业,为本村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增添新动力。四是化解纠纷,当好倍增行动调解员。通过深排细查,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认真分析本村的舆情和信访工作实际,深入农户家中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宣传引导工作,重点帮助解决处理好征地拆迁、林地权属纠纷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农村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的稳定大局。五是完善管理,当好倍增行动督导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积极配合乡党委、政府和入驻村开展村“两委”积极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的实施,帮助村组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和管理办法,推进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让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与基层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六是定期上报情况,当好倍增行动的信息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既要按季度、半年和年度把入驻村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情况上报乡“四群”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又要对农民倍增行动实施情况及典型人物、先进经验及时进行报道和对外宣传,在全社会努力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舆论氛围,促进农民倍增行动的实施。

4、加强督查考核,确保措施到位:参与实施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行动的部门要按照乡党委的统一要求,在开展“四群”教育中加强督促检查倍增行动各项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确保各项措施到位;联村部门要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将落实情况按季度、半年和年度上报乡“四群”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乡党委将每年对全乡农民人均收入倍增行动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加大农民增收的考核奖惩力度。

(三)云华村村庄建设行动方案

1、行动目标: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每年重点整治1个村庄,分批完成全村村庄整治任务。

2、行动任务: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发展。坚持“适度提高容积率、坚决降低建筑密度,留住田园风光、做足生态空间”,围绕“山水田园一幅画,城镇村落一体化”的思路,依托资源、区位、交通、市场和产业等优势,建设山地、山水、田园特色城镇,采取“城增村减”、“迁村并点”、“撤村建居”、“四清四改两拆”等措施,着力抓好村庄规划,优化村庄布局,改善服务设施,大力整治“脏乱差”现象,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的目标。

3、多措并举,加强宣传:加强土地、规划、建设法规宣传。联村部门、职能部门和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节假日、赶集天和其他村民相对集中的时间,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规划公示、现场讲解、标语进村等形式,让农村居民了解本地规划内容和有关法规,自觉遵守有关要求,努力建设美好家园,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通过出黑板报、开群众会、发宣传资料、写宣传标语、进自然村宣讲等形式,宣传好中央、省、市、县城镇村庄规划建设的相关政策和要求,重点宣传好“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盖两床被子、穿十件衣服”等政策措施。通过宣传,让群众进一步认识到村庄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调动群众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

4、分级负责,层层落实:乡项目办牵头负责全面贯彻落实全乡村庄建设行动的安排部署,编制本辖区内的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年度村庄建设行动实施计划,协调解决村庄建设行动中的具体问题,落实辖区内的整治行动工作。联村部门、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要通过部门包村、队员包组的形式,积极参与村庄建设行动。

(四)云华村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行动方案

1、行动目标:通过实施发展壮大云华村集体经济行动,到2016年末村集体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

2、行动任务:坚持“富民强村,强基固本;依托资源,产业支撑;培植大户,带动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农村集体经济有所发展、经费有效保障、工作正常运转、管理日趋规范的良好机制,促进全村各项事业协调发展。

3、加强调研,选准路子:各蹲点领导和挂钩部门要加强调研,积极帮助联系村理清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行动思路,选准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落实发展措施,切实做到责任、措施、投入到位。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要通过充分调研论证,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积极帮助村“两委”做好相关工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按时完成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任务。

4、完善制度,促进发展:全面实行村级民主议事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重大投资决策和建设项目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并公示,真正让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切实加强对农村集体“三资”(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登记、管理,确保村级集体“三资”保值增值。各挂钩部门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内引外联,积极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导富裕村与薄弱村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5、挖掘资源,盘活资产:本村要切实管理好现有的各种资产,利用好各种政策积极创收,要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经营的新路子,采取土地租赁、有偿转让机动地等形式,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增加农民和集体的收入。探索走劳动力转移的路子,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把闲置土地向大户、能人集中发包,土地经营权有偿流转,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全面完成目标任务。

(五)云华村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行动方案

1、行动目标:到十二五末,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所有重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民入社率达8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值100万元以上,社员年均纯收入比非社员增收30%以上。全村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对产业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

2、行动任务:一是抓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保发[2012]1号)文件的贯彻落实;二是挂钩部门及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每年应发展或完善1个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深入调研,科学制定方案:各挂钩部门干部职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要围绕乡党委、政府确定的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地方特色产业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作为“民情调研”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4、广泛宣传,增强合作意识:各挂钩部门干部职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合作知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合作典型,启发教育农民增强合作意识,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激发其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

5、建章立制,建立运转机制:各挂钩部门干部职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要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发起人,建立与本专业合作社生产规模、管理水平和产业特点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6、多方协调,加大扶持力度:各挂钩部门干部职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建及发展积极寻找政策法律支持,多方协调落实好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挂钩部门要根据合作社组建及发展需求,结合自身实际给予应有扶持。

7、适时总结,形成专题民情报告:各挂钩部门干部职工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员要重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运转信息的收集、分析,记好专题民情日记,撰写专题民情报告。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18篇:科研所目前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调研报告

一、目前的简要情况

(一)业务体制改革机构调整情况。

2006年5月,我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批准的机构调整方案,对科研所进行了机构重组:科研所与人影办分离,与原培训中心合并,新组建起了专职结构的科研机构,下设办公室、研究开发室(包括海洋气象研究室、人工影响天气研究室、数值模式应用研究室)、培训部、山东气象编辑部四个

科室,编制20人。单位主要业务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1、科研与开发:在海洋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数值模式应用领域开展研究;完善机制建设,发挥全省气象科技创新基地作用,为全省气象科技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2、完善气象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平台建设,为气象教育培训工作提供适宜的环境;

3、遵循山东气象办刊宗旨,不断提高刊物质量,为全省气象科技发展提供交流窗口,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

(二)人员基本情况。

2006年机构调整后,当时在编人员16人,离退休人员32人;两年来,调入人员2名,调出1人,新分配人员2人,目前在编19人,人员平均年龄41岁;离退休人员29名。目前在职人员中,正研高工1人,副研高工7人(含所领导2人、编辑岗位2人、培训岗位2人),工程师5人。

(三)机构调整以来主要工作情况简要回顾。

2006年机构调整后,当时面临办公环境差、科技服务任务重(沿街房出租、函授生管理等)、业务结构处在转变中等诸多困难。在省局的大力支持下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办公环境建设、机构转型、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6年11月-2007年8月历时近一年完成了办公环境的综合改造,老旧的综合教学楼办公环境面貌一新,建设了多媒体培训教室,改造了培训宿舍,培训业务基础条件得到大为改善。新的教学和辅助设施投入使用,已在近期举办5期培训班,改变了过去外出办班的状况。

科研开发方面,完成重要成果6项,3项达到国际先进;申请专利6项、获批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计算机应用优秀成果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申报各类课题7项,获省部级课题立项3项。

二、当前存在主要问题

根据我单位确定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稳固基础、提升能力”的实践载体,我单位在各科室内进行讨论的基础上,组织科以上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就本所发展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查摆分析。普遍认为,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仍然薄弱。

1、因人员长期不整、领导班子精力分散等原因,科研的主攻方向的明确和未来定位及规划滞后,特别是海洋特色发展目标模糊,缺乏大项目的长远支撑;

2、人员素质结构和部门职能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除人影研究室,其他两个研究室缺乏领军人物;年轻科研人员亟待引导、培养;培训业务缺乏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人才,多媒体课件制作和本省远程培训技术应用受到制约;

3、因2名科研骨干人员就读博士、长时间参加专项服务等原因,科研成果积累缓慢,科研特色尚未形成,对外合作交流的基础不足、成效不大;

4、专职型结构容易脱离业务、与业务单位重复领域协调不畅的问题逐渐显现。

(二)机制有待完善。

1、考核和激励措施缺位,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手段不足;

2、研究开发室下设三个研究室而未设科级行政管理干部,行政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3、科研管理岗位一直由编辑岗位兼任,目前既无明确编制、也缺乏其他适宜人员;在岗位设置时,初步明确在函授培训业务量萎缩后,将培训部职能进行转化、增加科研管理职能,但目前看存在缺乏适宜人员和今后办公地点不便的问题;

4、《山东气象》自办刊以来一直采取不收取版面费(课题文章除外,每期1-2篇)、发放稿费(目前每页30元)、审稿费每篇20元、每册定价5元的标准,影响了审稿积极性,同时造成办刊经费不足。

(三)能力亟待提升。

1、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研究开发室人员毕业时间在3年以内的有3名,因2名科研骨干人员就读博士、长时间参加专项服务等原因,培养措施落实不足,需要加大力度,提升他们的思考、研究及文章撰写能力;

2、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目前培训部人员需要提升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使用能力;

3、主要负责人的科研能力:机构调整后,主要负责人在基建、创收、财务等方面投入过多精力,科研工作有所荒疏,作为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科研机构负责人,需要加强学习、掌握动态,在科研工作方面投入更多精力;

4、业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能力:本单位三大业务均服务于主干气象业务,需要切实转变实现干部职工思想,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

三、解决突出问题的几点思路

一)不断提高对我省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科学发展动向的认识,确实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不断完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发展现代气象业务,是全国气象部门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理念,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们气象部门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实现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又好又

快地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重要的基础和支撑。

我局按照中国气象局“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保障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要求,根据我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一体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方向,做出了围绕中心突出做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现代农业、果品蔬菜生产、高危行业“四大重点领域”服务工作的重要部署。科研所作为骨干科研部门,要深入了解服务、预报等部门内外的相关需求,掌握建设和发展规划,结合部门实际、把握任务方向,制定明确的业务及科研发展规划,切实为部门的业务发展提供支撑。

结合部门实际,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人工影响天气领域的研究工作,重点在地市级作业指挥和效益评估技术方面持续不断开展研究,推动我省地面作业指挥系统的不断完善,促进人影业务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

2、加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海洋气象服务关键技术需求,明确主攻方向,合理进行规划,在海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技术领域取得不断突破,促进海洋气象预报更好地服务于海上经济建设;

3、加强与业务管理部门、省气象台的沟通协调,明确数值模式应用领域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及发展规划,充分发扬协作精神,为预报工作提供有力的中尺度模式预报参考产品。

(二)认真分析全国省级科研所有关情况,充分借鉴其他省级科研所的发展经验。

从2008年2月全国各省级科研所反馈给中国气象局的调查材料,全国22个省级科研所中,大部分省所在2006年机构调整时业务机构没有太大变化并继续承担轨道业务,其中有15个省所继续承担农气、遥感业务;有12个省所增加了大气成分业务;只有1项实时业务的有2个省;没有具体实时业务的省所仅有山东和陕西;设立与天气气候业务相关研究室的有12个省份。从材料反映的科研工作情况看,大部分省所均有较好的成果积累,很多省份的科研特色较为突出,在特色领域延续不断能争取到课题。

这启发我们应对今后的发展必须明确适宜的定位,突出特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遵从科研优势领域需要不断积淀成果的规律,做到把握方向、坚持不懈,努力实现赶超。

(三)认真回顾历史成功经验,握重点科研课题的组织。

回顾对我气象业务产生重大推进作用的成果,加强宏观协调、组织攻关性项目是我们的一条重要成功经验。

上世纪80年代省局组织了《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气象出版社,1988年出版,今年适逢出版20周年)的编写,其中对我省的重要天气进行了工作量巨大的统计分析,该书至今仍是我省业务人员的必修之书和实际预报业务中的参考手册;1996-1999年,我局组织近30名人员参加了中国气象局组织的“预报逐级指导技术研究”课题,在基本要素客观预报、暴雨预报、强对流天气分析预报方面产生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推进了我省数值分析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的发展,巩固了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的技术路线;2001-2005年,我局适时组织了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攻关课题,传输技术、拼图技术、强天气识别等多项成果有效地推进了应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我省在该领域处在全国先进地位。

这些攻关工作的组织,对我省业务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十分显著的推进作用,也带动了人才的成长,是我们今后应当继续坚持的成功经验之一。

(四)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根据发展需要,认真梳理、尽快解决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进一步理顺业务岗位配置;二是认真研究工资改革后续政策精神,逐步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措施;三是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完善创新基地配套管理办法;四是充分借鉴外省经验,探讨科研所与业务单位联合、科研人员到业务单位兼职、业务骨干带课题科研所兼职等措施,有效解决科研单位和业务单位协调不畅、专职科研人员容易脱离业务的矛盾,充分发挥省级气象科研平台的作用;五是进一步理顺教育培训和《山东气象》办刊协调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培训和刊物质量,充分发挥这两项业务工作对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实现整体能力提升。

人才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人才基础薄弱、年轻人员比例大的现状,应认真贯彻落实省局制定的关于加快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措施,加强引导,以建功立业、奉献社会的理念不断激励青年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刻苦钻研、勇挑重担;重视重大项目对年轻骨干的带动作用,多给年轻人员骨干压担子、分任务;鼓励开展交流与合作,坚持科研例会等交流制度,多创造机会使年轻人开阔视野、激发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开拓进取、发愤努力成才,为事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动力。

下一步,我单位将在本调研报告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谋划长远发展,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实现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总体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第19篇:创新当前档案工作调研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档案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统筹档案工作全局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这就意味着档案管理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确立新的思路。通过对**市档案工作调研,就创新新时期**市档案工作的谈点肤浅看法:

一、档案工作

的现状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随着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市的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档案事业在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档案馆、室普遍建立,各种门类的档案资料大量产生,并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尤其是信息产业的崛起、新型信息材料的出现、现代记录方式的运用等,都给档案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档案工作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差距在扩大,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档案馆藏结构不合理。各级档案馆一方面馆藏膨胀,大量价值不大的档案材料充斥馆库。另一方面,真正有价值的档案,却又收不进来。馆藏档案的内容、类型单一,珍贵的有用之材匮乏。表现为综合档案馆不综合、地方档案馆无特色。

二是服务对象和服务项目的单一。目前,多数档案馆提供利用的对象基本上是党政机关,主要面向公务员,平民百姓很少问津。许多基层档案馆为社会服务的内容基本上是坐等上门,按图索骥,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及方式都比较单一。

三是管理手段落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载体已呈现出多样性的趋势。如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的电子档案,同纸质档案相比,具有更方便,准确、高效的优势,但在收集,鉴定、使用、保管、保密和安全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人才和必备的科技知识,许多业务难以开展,难以适应工作要求。

四是服务手段的滞后。多数档案馆、室,由于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先进设备或设备不配套,难以正常运作,更谈不上运用现代化设备进行服务,影响了档案服务功能的发挥,档案信息服务窗口的作用不大。

五是观念落后。档案部门的社会档案意识不强,工作意识陕隘,难以给社会各方面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服务,

二、创新档案工作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创新。任何工作的跨越和创新,都必须有一个崭新的有创意的思想观念作前导。要充分认识创新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档案工作题中应有之意,档案工作的建立、发展、壮大离不开创新。而现实工作中,创新档案工作面临着许多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有的片面强调原则,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思想上患得患失,工作上畏首畏尾,改革怕出乱子,创新怕担风险;有的片面强调继承,缺乏辩证的观点,对过去的经验、做法一味照搬照套,食而不化。所有这些,在本质上都是思想僵化、观念陈旧的表现,导致在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出不了新意,迈不开步子,到头来,怨天忧人,落伍于形势,打不开局面。

其次,要在宏观管理上创新。宏观管理包括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发展方向,档案工作的宏观决策及人员素质的培养。宏观管理创新,一是由近到远的创新,即把近期发展目标定在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二是实现由小到大的创新,就是走出档案工作单纯是档案部门之事的误区,把档案工作定位在全社会各项事业之必需的基点上。三是由浅到深的创新,就是档案不但要保管好,而且更要利用好。把档案工作的重点放在开发利用,全方位为社会搞好深层次的服务上。四是由低到高的创新,把档案工作的着眼点放在现代化管理水平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好的基点上。五是实现由单一向全方位的创新,即改变过去单纯面向机关的现象,逐步能做到为全社会服务。改变过去主要管理和利用文书档案的现象,逐步做到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征集、保管和开发利用的工作。

第三,要在微观管理上的创新。微观管理,主要包括一个单位的档案管理或一个方面的档案管理。档案的微观管理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到开发利用。基础工作是为利用工作创造物质基础和工作条件的,利用工作则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即为机关工作服务,为生产建设,科学技术工作以及社会各项事业服务和为人民群众服务,这是我们档案工作的根本宗旨和目的。

第四、在服务的观念上要创新。档案工作的服务性是档案工作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就档案服务来说,一是要真正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特别是知识经济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扩大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进而让更多人利用档案。二是要全面认识档案的利用价值。不断丰富馆藏,特别是加强科技档案、专业档案和特色档案的收藏,提供给利用者为现实服务。三是重视和加强对利用者的研究。不仅研究当前的利用者,还要研究潜在的利用者,不仅研究利用者当前的需要,还要研究利用者潜在的需求,以便最大限度消除利用者利用档案的障碍,以

利用者的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加强档案服务的创新。

第五、在服务的内容和范围上要创新。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服务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从编史修志到历史研究,从证明年龄身份到处理经济合同,作用越来越大,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在档案服务的范围和内容上,特别是要增强和提高档案服务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及时性。一是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各级

领导决策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要求,结合馆藏内容,主动地开展深层次的加工,主动地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二是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有针对性地为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文档信息服务。三是依托现代化设备和手段,充分挖掘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服务的及时性。。

第六、在服务机制上要创新。档案工作服务机制只有不断创新,档案工作才能生机勃勃,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才能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发展得到不断提高。在当前,档案服务机制的创新和改革,应为领导决策,为经济建设和各部门工作提供服务,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提供服务工作为主要内容;以开展能够公开的现行文件利用工作为主要方面,把为加强社会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为主要途径。通过服务机制的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档案工作服务由被动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全方位服务转变,由一般服务向深层次服务转变。真正做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到哪里,档案工作就服务到哪里,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随着高技术的广泛应用,档案的保管条件逐步改善,利用范围越来越广,我们的服务方式也应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走向社会宣传档案意识,宣传档案工作,变“看摊守业,等客上门”等被动式服务为“招客上门”主动式的服务。创特色,抓实效,使档案服务真正走进社会,走近群众。

三、创新档案工作主要措施

创新档案工作是应对时代变革,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的必由之路和必然选择。**市档案工作要实现创新,我个人认为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调研,在工作思路上创新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一个档案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功。档案工作要创新,就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研出思路,调研出对策,调研出成果。通过调研开拓视野、掌握实情,通过调研形成科学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大胆实验,形成创新的成果,以达到加强和促进档案工作发展的目的。

(二)抓规范,在工作机制上创新

档案工作要创新,必须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工作保证。创新工作机制,就是要克服和防止工作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档案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要形成系统完整的工作程序,用于指导和规范档案工作,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度,严明岗位纪律,真正形成一套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为档案工作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坚实的保证。

(三)抓服务,在服务意识上创新

增强服务意识,档案工作就有了市场,收集工作要改变过去“坐等收集”为“主动收集”,如“一事一案”要形成制度,同时要从基层档案室抓起,变一家的积极性为千家万户的积极性。整理工作要改变过去先收后整为边收边整,并重点放在基层档案室进行,使档案归档工作从源头抓起。查阅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等客上门”为“主动送信息上门”。开发利用工作要改变过去以档案部门利用馆藏档案资料搞编研为主,为以组织社会力量搞合作会战,开发利用社会档案资源,利用网上信息,研究市场经济新课题为主,由关门服务向开门服务、上门服务、网上服务转变,从根本上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

(四)抓特色,在馆(室)藏档案结构上创新

客观地说各部门、各单位工作业务千差万别,所形成的档案也各具特色。建立各具特色的档案结构体系,应该是完全可能的。就目前情况来看,丰富档案内容应从机关文书档案为主体的基础上加强专门档案的建设,加强专业档案建设及“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不同载体的档案建设。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必须分类进行,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特点,突出不同的重点,形成与各自工作特点相对应的档案结构体系。

(五)抓队伍建设,在知识技能上创新

作为信息产业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急需高素质人才。就目前情况来看,档案部门引进人才的能力不强,还必须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道路,通过各种培训和研讨活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更新知识,提高技能,尽快培养一支新型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六)抓典型,在整体工作上创新

通过树立方方面面的典型,推动档案工作的全面展开,促进整体工作上台阶、上水平。要全方位树立各条战线、各个层次的典型,采取扶持、帮助、指导的办法,总结典型经验,不断培植新的典型,及时排解典型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着力构筑档案工作的先进群体,以典型带动面上工作,整体推进。

第20篇:乡镇经济发展思路调研汇报材料

在实现乡镇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乡镇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事关乡镇全面发展的关键性的具有重战略意义重大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寻找这一思路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纵观近年来,乡镇经济发展成绩好,企业扩量规模大,经济势力靠前乡镇的发展思路,不总体说来,外乎把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思路:

一、明确总体要求,

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要确定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明确当前乡镇建设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要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振社会,这个目前乡镇工作的总体要求,乡镇第一要围绕这个工作大局,第二要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托市县产业布局的政策凹地来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强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效、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综合素质,使乡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瞄准总体规划走,达到既定的目标。瞄准总体规划乡镇上下进一步抢机遇、上台阶、促裂变,在加强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特色行业,在全乡镇上下形成了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热情。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大镇向新兴的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强镇推进。

二、突出产业特色

确立乡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乡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没有港湾不能发展造船业、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发展旅游业,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走一乡一产业的路子,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就是要依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竞相发展”思路进行合理布局,依托本地优势,深化造林成果、发挥种烟优势、扩大无公害种植、做大畜牧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为家产品优势向农副产品加工,由传统的小打小闹向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备足乡镇发展后劲。

三、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实施富民强乡镇战略,就要借助开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乡镇要大力倡树“经济要振兴,项目来支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立足创优环境,动员干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出击。要巧借资生钱,借鸡下蛋。采取争取道路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土地复耕政策性项目资金及企业技改投资等形式,从而达到多招商、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的。促进乡镇开发,大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就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吸纳外商投资和政策性资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膨胀工业企业总量和规模,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

四、增加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围绕服务民营企业,全面提升乡镇形象;围绕农田基本建设、硬化公路、移动、联通基站建设及光纤联网、电力等增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发挥小城镇建设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突出扩规模、强产业、丰内涵、提品位四大重点,实现以城活商,以商兴镇的目的。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二是突出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化工程,拉大镇区框架,加速旧城改造。三是强化城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城镇管理出现新气象。城镇形象大为改观,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为乡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步伐。

五、实施“五心工程”,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惠政策,让民营经济业主动心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优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实践了的有效的途径。对于属百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项目,乡镇内已有生产厂房的,无偿提供使用。是乡镇扶持产业,原则上请示上级领导召开一次或几次专题会议,形成对每个企业相关政策的专题纪要。真正让民营经济投资业主得实惠,动真情,愿投资。二是优质服务,让民营经济业主省心。每个规模项目都实行一次现场办公,当场拍板政策,形成一份会议纪要或对企业的承诺文件,把政策服务和保护等事宜确定下来,每个项目建立一个工作班子,成立一个推进组,负责项目建设、组织、协调和跟踪服务。做到全力以赴抓开工、聚精会神抓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咬定时限抓竣工,努力提高项目的产出和效益。三是关心体贴,让民营经济业主舒心。民营经济业主衣食住行、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积报予以帮助。同时做到重大节假日乡镇党委必到一线慰问,定时举办区域内投资规模企业联谊会,使老总们都有到如到家的感受。四是诚信待人,让民营经济业主放心。坚持“说实话、用真情、不坑人”。向客商介绍实情,不夸大其辞,不回避问题,绝不干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做到善待民营经济业主,公正规范,效率优先,急其所难,帮其所需,共谋发展,实现双羸。五是依法

保护,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对企业反映本地村民问题,依靠乡镇、村组织做好思想工作,及时调解,把矛盾和问题尽量化解在萌芽中。对少数村民多次做工作,屡教不改,并违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将依法予以清理。对重点企业,乡镇每月听取一次发展环境情况汇报,对破坏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乡镇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严重地予以查乡镇,真正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刺激

乡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

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指引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凸显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准则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增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足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增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足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善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增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指引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凸显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奉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凸显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

一、

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凸显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准则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

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市县领导的讲话,给我们定了向,导了航。xx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水电开发和大宗农产品加工三篇大文章;二是无中生有,谋求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与渝北互动发展中有所收获;三是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棉絮、鞋类、蜂窝煤等服务加工业;四是打造旅游产业这一“无烟工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俗、生态休闲、乡村体验游,使旅游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在桃坡村建设一个工业小区,年内新引进三家以上工业企业,在以前引进1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万元,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的不足10%提高到60%左右。目前我们在矿产加工业上已经有所进展,与广东、贵州两家企业分别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在年内启动大理石开采加工和铜矿勘探;在水电工业发展上,着重支持金家坝电站建设。我镇移民搬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电站厂区、生活区施工秩序正常,力促其早日建成发电;在服务加工业上,已经引进一家布鞋厂落户,即将投产。

第二,

(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重点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折不扣地完成林业生产任务,为林浆纸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15000头以上,山羊10000只以上,小家禽5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1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8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积极发展烤烟、药业等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5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第三,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四,在交通建设上,争取年内启动、明年完工铜小公路通畅改造,进入1小时酉阳圈;年内完工小岗、桃坡两条通村通达工程,启动茶元村通村公路建设,明年打通桃坡至酉龚公路连接道。实现村村通公路,实现组组通公路,建成半小时xx。在水利建设上,年内完成集镇水厂改扩建;通过水利项目、扶贫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实施,新解决个组人的饮水困难。前,全面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第五,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县上政策和项目为支撑,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一建七改”,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已经完工便民路6公里,规划新建沼气池1000口将于下半年动工。

第六,在集镇建设上,坚持引资开发为主、项目支持为辅的建设方式,从精致上着眼、山水上着手,以打造“精致xx,迷你水乡”和把xx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打通河流阻隔,东西两岸连通发展,以新区建设推动集镇旧城改造,实现xx集镇发展格局大突破,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使集镇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易地移民扶贫的平台,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把xx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集镇、边贸强镇。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整合力量,围绕“四件大事”打攻坚战。要确保实施“四件大事”在xx镇得到有力推进,干部是关键,现有的运行机制、干部力量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切实加强对实施“四件大事”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力量配置,打赢攻坚战。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好统筹的同时,成立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分别由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任指挥长,副职领导干部在不交叉的前提下,担任领导小组副指挥长,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二是优化干部力量配置。成立工业发展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抽调得力干部常年抓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分别组建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办公室,除党政办、财政所、安办等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管理机构保留必要人员外,综合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特长等因素,打破体制界限和原有岗位设置,全员纳入三个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实施“四件大事”的具体工作任务。

2、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力促干部作风大转变,发展环境大宽松。一是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纵尺”、“横尺”和“四件大事”发展要求这“三把尺子”,来衡量xx的发展现状,引领xx的发展道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封闭保守、盲目乐观等错误思想观念,增强重工、亲商和全民创业的意识,树立发展信心,坚定发展决心,投身“四件大事”建设洪流。二是严格纪律管理,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进一步明确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强化机关纪律管理和效能监察,打造一支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的工作队伍,主动深入一线,密切联系企业、联系群众,搞好服务工作。三是坚决宽松发展环境。杜绝镇级管理执法部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行为。主动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调配套水、电、通讯等企业生产必要条件,积极承担征地拆迁等基础性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惩市霸、村霸、路霸和各种黑恶势力,营造优良的治安环境;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传承淳朴厚道、诚实守信的民族优秀性格,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3、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一是加快工业平台建设。迅速动工桃坡工业小区,尽早动工集镇建设,为企业发展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条件。二是认真编制项目。围绕确立的工业经济、农业产业、集镇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一批项目建议书,着手部分项目的可研,为对外招商引资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多渠道招商引资。争取早日开通“xx镇政府公众信息网”,并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人文条件和主动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宣传xx镇在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招引一批企业落户xx。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xx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不辱历史使命,以落实“四件大事”的优异成绩,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新xx。

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形势下,发展乡镇工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思考乡镇工业发展路径亦成当务之急。

一、推进环境创新,不断扩大招商引资一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政策环境。思想解放是发展乡镇工业的前提,对工业化的不懈追求是区域经济永续发展的动力。早期的乡镇工业主要滞碍于交通掣肘、市场竞争、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工业,僵化地固守和盲目地模仿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联系实际,锐意创新,迎难而上,扬长避短,围绕市场找题目,围绕政策做文章。要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要更加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和承诺的兑现,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除部门利益思想,牢守“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思想层面上为“工业兴乡”提供可能和条件。

二是要标本兼治,创新服务环境。落实好“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各项措施,同时对执法部门严格监督,对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和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现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进入“门槛”,乡镇应该建立更加宽松的审批制度,推行“零干预”,把办事程序和环节降到最简。通过严格的制度、明确的责任、有力的教育,全面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主动的服务、超前的服务、周到的服务为乡镇工业搭桥铺路。

三是科学定位,创新招商环境。要坚持把招商引作为乡镇工业的突破口。全面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市场潜在需求大的产品,真正做到对市场变化的趋势判断准确,对经济发展的先机掌握及时,为招商引资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突出强调本地所具有的优势,根据资本市场投资趋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正确查找和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项目来源的切入点,遴选出有潜在市场需求、有本地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做到以优引外。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攀高枝、靠大树,寻求联姻与嫁接。

二、搞好制度安排,有效建立发展机制

以民营经济为生力军,推动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分展。乡镇工业的优势和潜力是民营经济,希望在民间、发展靠民力。鼓励有专长的党政干部,转岗创业,离岗,承办、领办、介入、租赁乡镇企业,从事乡镇工业。要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市场准入,大力发展“能人经济”。鼓励现有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乡镇工业发展活力,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致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业态势。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解决资金“瓶颈”。乡镇要主动向金融机构通报产业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等方面的情况;银行要经常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信贷投放的重点和信贷资金运行情况,在互通互动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导向,银企选择”的原则,围绕企业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企之间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加强担保机构建设,成立担保业行业协会,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尽快构筑乡镇企业的融资中介平台。

要在土地等生产要素安排上予以倾斜,激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乡镇工业。对在乡镇落户的工业企业,应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制度安排。如地价适当让利,或整体出让后向企业收取土地补偿费和财政一定年度税收返还回收模式,或采取村镇集体和被征地农民共同入股,并以地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多种开发模式,对重点企业税收采取先征后返的扶持政策等。总之,对工业企业发展的用地、规费收取、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灵活,催生工业企业并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

三、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占领科技高地

实施人才“一推一揽”工程,建立乡镇工业人才成长机制。“推”即是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促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工业发展准备物质和思想条件。在此基础上实施“凤还巢”工程,把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凤还巢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劳务人员集中城市设立驻外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老乡联谊活动,广泛调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揽”即是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工业企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工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创业,聘请发达地区工业企业退休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担任乡镇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技术骨干,依靠上级向乡镇工业选派优秀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实现高位嫁接。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搜寻人才信息,建立各类人才库。利用驻外办事机构为引进人才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对高级人才要给予户籍调动、子女入学、住房分配、医疗保障等各种优惠待遇。总之,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人才引进、使用各环节打破常规,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要依托西部大开发的倾斜优惠政策,通过各部门加强对工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人才培训中心,把工业经营者的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为乡镇工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安心乡镇企业、扎根乡镇企业、有志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乡镇工业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真正培养出一批企业家队伍和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寻求聚集效应,推进工业集约增长

一是要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乡镇工业要把资源开发与农产品加工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发展资源依托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水能、矿产、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有重点地选择一批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山区乡镇不能离开农业谈工业,要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重要位置,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建设农业特色基地板块,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最终形成资源加工能力。

二是着力培植核心竞争力。一个乡镇可以构筑多种产业功能,也可以发展多个企业,但从区域经济的本质要求看,只能突出一两项功能,形成一两项强势产业。如果什么都搞,势必使有限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于产业发展也无益。核心企业就是核心竞争力。要加速核心企业的技术改造,增强核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调优结构,打造品牌,做大做强,走质量推进之路,最终形成集群优势,产生聚集效应,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

三是着力推进工业布局上相对集中。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条件。要对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实行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形成“三化”互动的发展格局。即把工业企业集中于工业小区,引导企业向小区集聚,将工业小区建设集中于小城镇,形成“三化”互动的载体和平台,使企业上下游之间高度关联,近而形成了八峰独有的经济现象。

调研报告思路
《调研报告思路.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