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寒门再难出贵子原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27 18:08:19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我的自白

我出生在帝都的城郊,也就是众人所称的“城乡结合部”。从小既没有接受豆汁焦圈的熏陶(我现在依然觉得蛮难吃的),也没有在胡同里追逐的乐趣。,每天放学后,在学校后门外的小卖铺买上5毛钱的零食,然后去公园里和同伴打闹。

我的家庭也算美满,家里有过小吵小闹,也有过狂风暴雨,但是总算是和睦的。我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山东大汉,来自于山东烟台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我的二姑是博士,在上海。我的叔叔是博士,在西安,是一个大学的教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是一个典型的工科汉子。

我的父亲

要说起我的父亲,我小时候对他的印象,就是无所不能。他经常称自己是计算机领域的专家,也的确如此,一个不满30岁破格提升的高级工程师,副教授级别的研究员。在我出生的那年,他升迁了科室主任。这对于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简直是史无前例,难以想象。当然好景不长,由于他那属于农村大汉的暴烈脾气,还有自以为缺了自己不行的自负,与领导产生矛盾,让他丢掉了这份工作。现在辗转许久,也算是找到了一个可以保证安稳生活的工作。

我记得,我父亲常常对我说的一句话,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人有能力,他就可以得到好的工作和待遇。但是我觉得这句话结合他的工作经历,实在是没有多大的说服力。直到现在,他仍然不觉得当年自己有什么错。当然,作为一个学生,我是没有资格指责他的错误,但这不代表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如果要我说,我的父亲的人际关系构成是有够差的了。几乎每次接到关于工作的电话,他都是处于一种狂暴的姿态,对于任何事情他都是以一种目中无人的自负来回应。而我问起他的手下职员,他总是说,“那群饭桶”。(的确,他在现在这个工作单位,肯定不比原来的好,人员素质也是。他也有这个资本来自负。)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我觉得,当年的打击不仅没有改掉他的脾气,反而让他那种思想更加根深蒂固。

他的教育环境和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脾气的养成,跟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密不可分。我的奶奶经常打他骂他,甚至吊起来抽,用烧火棍打。这种农村典型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很多一根筋的农村孩子,非黑即白。他们从小认知这个世界就是通过这种可以说是殴打的方式,做错了就会被打,乖乖地就不会被打。城市孩子做错了事,一般父母并不会去下重手,或者说去谆谆诱导,因此他们在很多事情上敢于去思考而非主观臆断。 虽然孩子的想法大部分时间都是可笑的,但是他们仍然找到了人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最大的不同,这么说吧。我中二的时候在考虑人为何而活,我们所做事情的意义在哪里。而我在农村的哥正在想去哪个网吧更好。

所以这种教育方式,让我父亲养成了非常执拗和偏执的思考方式。他看到那些黑心食品商贩,第一反应就是全部枪毙。当我跟他说,有一个故意杀人判了8年时,他第一反应是对我大喊,“这世界还有没有王法了!”而我为他解释法律存在的意义时,他表示他不能理解,他不明白法律不能分辨黑白,那为何存在。这就是完全遵循非黑即白的思考逻辑,来进行是非判定。比如最近的首都机场案件,无论如何辩解,这都是一场恐怖袭击。但是因为恐怖分子的身份,让我父亲第一反应是,这个社会居然能把人逼的去自爆。

天真和残忍 我想,这种思考方式应当占据了大部分中国人的头脑,我们才可以明白为何民众是如此的愚昧不堪。如果让我来说,那就是“天真”。

也许我用愚昧来形容国人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并不是智商或者情商的缺失,造成他们无法了解社会必然的复杂性和阴暗面。他们可以看到,但是他们会转变自己的理解方式,用另一种自己可以接受的结构来理解。因为他们脆弱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不能被世界所冲击。

他们不懂如果国家为何不为民而发展,他们也不懂为何法律制裁的不一定是恶人。面对一个事实,他们更倾向于浅显的表象,而复杂的背景却被忽略。因为“天真”。

就像我父亲这样,他们的思考逻辑非常简单,也就是遵循于假二分法,也许他本人并不知道什么是二分法。

摘自wiki:非黑即白

你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的存在。

你使用了简单粗暴的假二分法,来掩盖其它可能性的存在。你想通过非黑即白的选择来误导讨论,破坏辩论的建设性。

这种粗暴的逻辑,阻挠着人去正确地理解世界。我这么说也不是非常妥当,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世界是正确的,因此我只能说给人构造一个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世界。但是这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灌输,会让很多人感觉到痛苦,甚至当自己的小世界崩塌之后,难以找到自身价值的定位,从而陷入低迷。

寒门难出贵子 现代社会,二分法已经不能满足主流社会的需要。我不从经济实力和关系人脉来说,单从思考能力来说,寒门难出贵子。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这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脱离出来,那么他很难有大的成就。而一个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家庭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从小开始,父母对孩子的熏陶便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果生活在一个对社会充满抱怨的家庭,因自身能力不足而报复社会,那么孩子长大后有很大可能也会成为这种渣滓中的一员。

就像我父亲这样,从小苦学成材,名牌大学毕业,工作得到成就意气风发,却在人生的上升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一个有能力,有才华的青年科研人员,为什么遭到停职呢?如果我说,就是因为对于世界的认知性错误。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有很多很多,不少农村子弟靠着高考进入城市,学习先进的知识,但是他们那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却无法改变。在迎接社会迎面而来的负能量狂潮之后,很多人崩溃了。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寒门难出贵子,因为他们太过“天真”了。

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只是想说,如果真的出生于寒门,父母请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否则即使他成长为人才,也不会对生活有大的改观。因为他们不懂社会,或者说是抗拒自己去懂。

推荐第2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一辩稿

主席评委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方辩题是寒门再难出贵子。听说寒门出贵子,意思是在贫穷,痛苦的环境下更容易让人发奋图强,贫穷的家庭出来的人,比在富裕家庭出来的人更努力,更容易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我方认为,寒门是在与普遍的社会地位是比较低的,且所受到的教育并没有普遍同学的深奥和透彻;贵子则是通过了自身的努力,三观要正,有一定的成就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位。 在我们的辩题中,我们将围绕以下三个观点进行解答: 1.个人的努力成果。

难不难出贵子在于那位孩子有没有用功读书和努力学习。古时候,在生活成问题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生存,科举考试则是他们唯一的捷径,哪怕只要考上一个秀才那就是一个村的荣誉。比较现代,在大家都能生存的环境下,反而就没有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冲劲。

2.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在现代社会中,资源分配不均匀更为明显。人不仅有遗传基因,还受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影响,这样的家庭难出贵子很正常。例如城市教育和农村教育,他们的每一个科目都很优秀,但是就是英语差了一点。在寒暑假期间,农村家庭的父母会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假期赚学杂费做各种,而在大城市的孩子却在父母金钱和地位的帮助下努力补习弱项。两个人一个学期过去了,大城市的孩子因为有了补习基础成绩变得更好,而农村的孩子最多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3.现代寒门对成为贵子的外在影响也更多了。一方面就是现代的人所能承受压力的能力并没有古代的人强。现代很多的大学生,动不动就说要自杀,那么在古代,很多科举考不到名次,他们想到的是下一次考试我要更加努力,那么在现代高考就是相当于古代的科举考试,有谁第三次考不过但是还是不死心继续考下去的,很多的人在面对第一次高考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承受不住压力要跳楼自杀或者是选择自残了,那么又怎样去成为一名贵子呢?另一方面是现代的人大多都是有玩电子游戏的习惯,就像是毒品,一旦碰上了,就是一发不可收拾了。在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下,谁又能保证一定不会走错路,也禁得住这个诱惑呢?

所以,以上3个论点论述了为什么寒门会再难出贵子。谢谢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跌落成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就像范进中举,考了一辈子的试,最终考上了一个举人,但是就好像压倒了最后一根稻草,他得知消息以后他就疯掉了。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目标想要实现,一定要从改变周边环境上开始。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并不是要大家认命,而是要认清自己,让目标接地气,不要去制定一些听起来不错,但根本不适合自己,至少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

寒门首先应该看一下,是怎么成寒门的。中国1977年恢复高考,那时的教育资源是很均衡的,能够考上大学人的分布也是很均衡的。所以,很多努力聪明的农民家庭甚至贫寒家庭的子弟都通过升学离开了农村,而现在还在农村还处于贫寒状态的,更多都是这些年考不上学的父辈们的孩子。人不仅有遗传基因,还受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的影响,这样的家庭难出贵子很正常。当然也有特殊情况,也有当年并非是不努力的,而是由于其他原因没有离开农村的,但他有着培养贵子的能力。所以,现在也还有寒门出贵子的现象,但以后会越来越少。

听说寒门出贵子,意思是在贫穷,痛苦的环境下更容易让人发奋图强,贫穷的家庭出来的人,比在富裕家庭出来的人更努力,更容易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根据调查结果来看,事实却并不是这样。

推荐第3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1.寒门再难出贵子

作者:永乐大帝二世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从起跑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金钱决定一切,成为人得终极信仰的时候,这时候也是“门阀”、阶层相应出现的年代。

一群...

推荐第4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再难出贵子

标题不是耸人听闻,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像古代那样,通过自已的勤奋努力,跳入龙门,一展平生所学,实现平生之志已然去而不返。

拿某城市来说,近年来各个学校的中考状元,或者高考状元,基本家里都是条件很好的,家长都是开跑车的主,还有住别墅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之好,这样的家庭出这样的孩子,可谓锦上添花。其实这些学生成绩好,除了家教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类培训班,甚至私人家教等,成绩能不好!

再反观我们那个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几乎是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都是家里贫穷的厉害的,因为这个原因还一直被学校老师做榜样宣传,可是不出20年,世道已经变了,要说学生的智力,差别真不是太多,但是,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再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从见识上来说,起跑线而言,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这个时代甚至还远远不如我们童年那个时候更公平„„“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转变出现的直接原因,在于当下的高考政策。诚如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所问:“保送、加分、自招、交流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事实上,不仅“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仅贫困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信心;在求职上,贫穷学子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的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于是乎,“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断二代”的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寒门再难出贵子。寒门即贫寒百姓家徒四壁者,贵子则是金榜题名之人。通过繁琐僵化的科举制度,寒窗苦读数十载寄希望于鲤鱼跳龙门一跃成为进士、举人,从此改变家境名利双收。这一思想似乎自古便扎根于普通百姓的脑海。为什么科举受到人们如此的推崇而那些金榜提名者更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条改变出身跳出所属阶级的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诚然经商、务农、甚至啸聚山林都可以富甲一方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相比于这些依靠读书来改变命运它所需要资源更少更容易被大众接纳,几只毛笔几捆竹简从师问道便可踏上一条求学之路,即便家中一贫如洗亦可以凭借凿壁窃光、如囊映雪之法不辍笔耕。

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即便科举制度过于僵化八股文法屡遭痛批依然难以撼动其地位。通过较少的投入凭借自身的天赋、勤奋来改变出身和阶级,比拼的重点更多在于个体,这就是为什么寒门子弟对金榜题名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 “阶层固化”中的阶层是什么样的呢?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在我看来,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是的,不只教育求职与权力息息相关,财富的分配也与权力密不可分——早有学者指出,离权力中心越近风险越低,获得的财富越多,而离权力越远风险越高,获得的财富越少。这就是权力的异化。

“寒门难出贵子”的另一面,是“豪门才能出贵子”。在我看来,要想“寒门出贵子”存在可能,要想避免阶层进一步固化,归根结底是要约束与规范公权力,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

北大农村学生只占一成 穷孩子没有春天

拿到班级花名册时,陆铭注意到了大多数同学没有留意的一个细节——全班60多位同学,农村籍学生只有5个左右。

作为北京大学某文科院系2009级1班的班长,陆铭此前一直以为,通过高考选拔获得中国这所顶尖大学通行证的同龄人,多数该有着和他类似的成长经历:出身农村,家境贫寒,独立自强,品学兼优。

这是这名来自四川的22岁寒门少年从小被灌输并认定的世界观:知识改变命运,逆境辈出英杰。

现在,手上的花名册颠覆了他的信仰。而这正是眼下中国名校生源变迁的缩影。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不仅仅是北大清华。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2008年12月,总理 温家宝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也感慨,“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 哪些障碍,垫高了陆铭这样的孩子考入名校的门槛?封锁了他们努力向上攀爬的通道?知识改变了陆铭的命运,可绝大多数寒门子弟还有机会改变自己命运的吗?

在北大校园,陆铭鲜有同乡,毕业于县级中学的他也没校友可聚,他是传奇,但成了孤独的传奇——眼下,什么样的年轻人才最有可能上北大清华?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北大校园里,学者廉思所在的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

“申请经费的学生一直不多,且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廉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复旦的寒门子弟的人数不断减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他说。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学者廉思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与《蚁族》一书的作者。他与团队走访的蚁族,家庭状况与所考入的学校成正比,“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看着他们在转型期中国一小片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廉思开始觉得,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陷入停顿。

越来越窄的向上通道

在北大,陆铭越来越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出身寒门,毕业于一所县城中学,高考没有加分。

过去几十年中,高考向弱势群体倾斜的补偿性政策对象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学生、烈士子女等。但较之特长生加分、自主招生加分、奥赛等加分,比例与力度显然偏小。

对于陆铭来说,最有可能的加分是获得省三好或省优干,但这些有限的名额往往更容易被超级中学及省级重点获得。总之,陆铭没有盼来这项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荣誉。最顶尖的考生之间分数往往只有一两分之差,而省三好的加分是20分,省优干的加分是10分。

自主招生是2003年的高考新政,它赋予部分名校招揽杰出少年的自由裁量权,有机会通过这一途径直通名校的,是超级中学与省级重点中学的学生。 在甘肃会宁这座以寒窗苦读闻名的状元县做实证研究时,清华新闻学院09级本科生张晔遇上了一名垂头丧气的农村少年,这位被学校推荐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刚从考场上下来。“很多题目,他连看都看不懂。”张晔说。 自主招生的考题涉及面广,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五线谱,比如歼十„„

清华社科2010级的陈美诗则在自主招生考试中遇到了一道关于费孝通在哪里上大学的题目,她说:“我在进清华前连费孝通是谁都不知道,这题清华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艺术加分与寒门子弟更是绝缘。来自北京大学招生办的资料显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体育特长生绝大部分来自东部地区,七成来自大中城市,来自农村的只有6%;而艺术特长生,迄今没有一位来自农村。

同样作为农村孩子,出生于黑龙江的宋永亮远没有陆铭的学习禀赋与运气。2002年,他从县城中学考入了黑河学院,1999年高考扩招后,进入类似的普通地方院校是这所县城中学学生最寻常的出路。 “高考扩招后,寒门子弟考大学不难,难就难在四年后,拿什么改变家族命运?”毕业之后,宋永亮旋即陷入就业痛苦。

其他同学的经历也不相上下,有人至今还无力还清助学贷款。他们也大都出生于农村及乡镇,毕业于当地的县城中学,家中日渐老去的父母还盼着他们从此改变一家的生活际遇。

杨东平对比研究了中国高考扩招前与扩招后,寒门子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变迁。几组抽样调查数据均显示,2000年后,省属地方院校新生中农村学生的比例高达六成以上,而在重点研究型大学里,农村生源比例一路走低。北京大学的农村学生比例在1980年代达到顶点后一路走低,跌幅在1998年扩招后更加剧烈,眼下仅剩一成多。

北京大学副教授刘云杉将农村城市化的进度与农村生源考入重点大学几率下降的速度对比分析得出,前者的速度远低于后者。换言之,农村人口的减少,并非名校农家子弟比例下滑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扩招后,并没有增加寒门子弟向上流动的机会,”杨东平说,“相反,普通高校文凭的市场竞争力在扩招后越来越弱,寒门子弟改变命运的难度越来越大。”

眼下,宋永亮在一间培训学校做销售经理,经过5年的奋斗,他终于可以住在北京五环外一间早上醒来可以看到阳光的出租屋。当年和他一起北漂的同学都回去了,在县城,或周边城市打工。“在北京,黑河学院的文凭,你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

宋永亮热爱北京。这座城市与他从未有机会上过的超级中学一样,像抽水机般将最优质的资源、机会、人才与财富从四面八方抽离、集中。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这个国家过去二十载社会变迁的切面——税制改革与国企改革使资源向城市集中,财政收入向上级集中,基层政府越来越弱,农村走向凋敝。 他的农村老家距离北京一千多公里,俨然是另一个世界,节奏缓慢,机会寥寥。马路上,出现越来越多干脆放弃高考,游手好闲的小青年,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其他一些留守村庄或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们,他们保守本分,复制着父辈的命运。

他不喜欢笼罩着家乡的失败人生的气味。

陆铭也回不去了。寒假回家,他与小学、初中同学的联系越来越少,围坐在这位清华大学高材生旁边,那些在县城工作或从外地打工返乡过年的同学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唯一一个共同的话题是: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仍然保有向上的理想。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截至昨日,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发帖网友linyang222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linyang222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 ,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linyang222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

他的观点获得了众多网友的支持。有网友跟帖说:“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我亲戚家的孩子才五岁,在教育上已经投入六位数了,学了钢琴、芭蕾、绘画、英语等。”现在小升初考试比拼的不是学科成绩,而是奥数和英语。这两门就得家长去砸钱上培训班。 网友“小洋很忙”说,以某重点高中来说,今年上北大、清华的就有十几个。其中一个班上全部上重点线,2个出国、1个香港、5个清北,剩下的全是211和 985的高校。全班62个人,家庭是一个比一个好,从政的、经商的,最差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

“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网友“青青木瓜香”说。

“面对城市学生,我们丧失了基本竞争的机会”

昨天下午,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还在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三天前,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经历的稿子《走到只剩我一个》。这两天,他接到了邻镇好几个大学生的电话和邮件。之前他们素不相识,这些人辗转找到他的联系方式与他联系,只是为了跟他说一句,“看了你的稿子我们很感触,感同身受。”

农村尖子=城里差生? 雷磊的经历是众多农村大学生的缩影。他出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过了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选择复读。一年后,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但一进学校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从她的口中他得知,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竟然达到了97%。“我的成绩太差了,只能上这所学校。”女同学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

“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雷磊说。小学时,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每天早晨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到教室就筋疲力尽,很多学生一去学校就打瞌睡。

他们邻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只有

五、六个人能考进县中。而有时候,全县一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几率几乎跟买彩票差不多了。”雷磊自嘲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

想上好大学全凭自学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他们考不上好大学。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雷磊说。“这些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在农村,不要说培优,连幼儿园都没有。

农村学校待遇差,没有老师愿意去。像他所在的八仙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中专毕业,毕业于陕西师范的老师一个都没有。

上大学的N个条件

雷磊总结说,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必须具备N个条件:首先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可以供得起你上学的花费;其次你的父母要有很强的意愿培养你成才;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门心思学习;最后,你还得有个聪明的脑子。“要同时具备所有条件,你才有可能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差一个都不行。”

据他了解,他们全镇有史以来考上全国排名前15大学的人只有四个,还全是复读生。

上大学太难很多人放弃 由于读书那么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么小,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抬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了。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下降。 “这可能不仅仅是人口自然减少的原因。”雷磊说。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们那里上小学,每天要行走7公里,由于中午吃不到饱饭,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别矮,而且每天支出10多元,一般家庭都有2个孩子。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概在50元左右,要是供两个孩子读书,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这些隐形的条件就把很多农村孩子淘汰掉了。”

现在他的压力也很大。10年前,他们家是村里第一个盖起小楼房的。但为了供他和妹妹读书,到现在房子都没装修。而村里其他人家早就盖好楼了。雷磊说,“家里很多亲戚都不相信我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说上大学的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划不来。”

今年,他家一个亲戚的女儿考上三本大学,女孩的父亲没让她去上,说还不如出去打工。这也让雷磊感到很茫然。

资源不平等

昨日,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向记者证实,近几年,他接触到进入北大的湖北考生,绝大部分家境殷实,父母不是公务员就是知识分子。

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朱怀球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暑假期间,武汉市25中语文老师(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林晓红和同事一起进行了家访。她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

武大四大名嘴之一,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尚重生提出了担忧: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定。他说,寒门孩子成功 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应该更懂事,不能自暴自弃。

近日,“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讨论红遍网络。其实何止寒门,即使是衣食无忧的工薪阶层,生活小康的都市一族,只要我们非富非贵,就很难出人头地。现实无情而又明晰:我们的社会已经分层,平民上升通道渐趋关闭。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正被一次次颠覆:人生而不平等,有志者不一定事竟成,吃得苦中苦也成不了人上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只小爬虫,被权贵的树脂裹缚,禁锢,终成一个个琥珀,成为这个时代的标本。

底层人群的恶性循环:穷—没机会受好的教育—找不到好工作—继续穷 穷孩子上名校越来越难北大农村学生只占一成

有一种说法:当今社会,衡量一个人主要看能力,学历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对此,我要说,学历重要也不重要。如果你的家庭出身背景,能够为你铺平一条通往职场 的道路,能够为你搭建一个平台供你施展能力,那学历对你就不重要;反之,如果你无权无势无背景,除了一颗还算好用的脑袋和一双任劳任怨的双手外无人可靠,那学历对于你就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身份牌。总而言之,出身越穷苦,学历就越重要。

既然学历对穷学生如此重要,那他们拿到学历的难易程度如何呢?据《南方周末》报道,1978-1998年,北大学生中来自农村的比例约占30%;而从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骤降到了10%左右。把视野放到更大的范围内,2002-2007年间,全国重点高校里,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这个现象总结一下就是一句话: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社会分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只能打洞

农村贫寒子弟看不到出路,家境稍好的城市工薪阶层、非富非贵的职场新兵也面临类似的窘境。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层级分明的社会,官宦、富豪掌握着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他们独立的上层圈子。如果说前些年,还能通过读书、创业、参军等方式来改变命运,那么近些年,改变命运的管道已经渐趋狭窄乃至关闭。“拼爹”现象几乎在各行各业都逐渐从“潜规则”进化为“明规则”,一个人能取得多大成就,直接跟他有个什么样的老爸挂钩。权利渐趋世袭,造成了龙生龙、凤生凤的结局。即使老鼠的儿子有龙凤之才,也只能去干干打洞的差事了。

平民上升通道关闭,为温饱劳碌一生 “一辈子”小于“一套房”

先来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北京房价2万一平米(五环左右),一套100平米的房子总价200万。普通工薪族月入4000元(统计局说有这么多,不管咱信不信,先用用吧),年收入5万,买这样一套房子需要40年。这是一次性付全款的价格。大多数老百姓买房是要贷款的,如果算上利息,这套房全拿下来预计要300万,需要不吃不喝工作60年。而现在人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一般30-35年。也就是说,不吃不喝一辈子未必买的起一套房,如果儿子争气不必自己差,父子两辈人努力60年,有那么一丝住上北京五环房子的希望。一房捆住一生,注定这些工薪族与小康生活无缘。 以上这段描述的是北京平民子弟一生的轨迹。其实能够跻身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过上还算说得过去的 上班族 生活,在很多二三线城市的人看来,已经是不错的日子了。但这“不错的日子”很可能是勒紧裤腰带还两辈子贷款。而在富二代看来,这可能不过是泡妞时的一辆跑车而已。

琥珀社会雏形初现 你我都是后世的标本

如果一个天平的两头,分别是博姑娘一笑的跑车和父子两辈的辛劳,那就根本没有谈论公平的基础。不客气地讲,上层人群站在高处俯视我们,就如同我们蹲在地上观察蚂蚁一样。这个上层的圈子就像一层浓密粘稠的树脂,阻挡着我们这些“蚂蚁”向上的通道。往上冲的结果,往往是被树脂粘住、包裹,成为一个个可作为后世标本的琥珀。

琥珀社会,暗藏多重社会隐患 未富先懒,比大锅饭更可怕的心态

在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放弃高考,无所事事,混迹在网吧、台球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或许都经历过理想幻灭的痛苦过程:想奋斗时发现出路被一点点堵上,该有的保障也不会因努力而到来,各种看似公平的机会都已被内定填满。原来努力与不努力的结果几乎一样。既然变成富翁是个神话,辛苦没有结果,那就干脆看破红尘醉生梦死。于是有的人开始以混的姿态应付每一天。这种“未富先懒”的心态,实在比80年代的“大锅饭”还要可怕。吃大锅饭,大家只是偶有抱怨,更多是顺从;未富先懒,则蕴含着愤怒和不甘,并有毁掉一代人梦想和信仰的危险。

社会层级之间互不理解你走你的阳关道,我却不甘只走我的独木桥 一个完整的社会因为利益差异被分成若干阶层,每个阶层间生活背景、成长环境相差甚远,处于不同阶层的人不会关心其他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形成。大家就像不同世界的人,形同陌路,我永远不愿读懂你的伤悲,你也别想走进我的世界。

这种互不理解,只会加深层级之间的隔膜、误解乃至仇恨。然后这种隔膜误解又会使双方更加互不理解,形成螺旋式地恶性循环。回顾 历史 ,这种因为社会层级间的交恶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琥珀社会里,阳关道和独木桥老死不相往来,但如果走独木桥的人太多了,太挤了,太不甘心了,他们总会去抢那条阳关道的

推荐第5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2011年8月初,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现在的尖子生,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去上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

这条网帖在短短几天内点击率就近百万,“寒门再难出贵子”连续数周盘踞微博热词榜。新浪网调查显示,74.7%的网民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21.7%的网民认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称,1978年至1998年,北京大学中来自农村的学子比例约占三成,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2010年清华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7%,而当年高考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这些数据,引爆了无数并不富裕的家长和学生的焦虑与恐慌;而“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观点,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难道,成功真的离寒门越来越远?成为贵子,一定是成功的必经之路吗?

“寒门再难出贵子”观点PK之家长篇 正方 给不了孩子好环境,我会有内疚感 口述:方萍,女,43岁,现居北京

我家不是县城或是乡下的贫苦家庭,但我觉得我家算是“城市寒门”:没钱、没条件、没人脉,想要出个贵子太难了!

我和老公都是最普通的北漂工薪族,还要养活4个在农村老家的老人。我们在四环外有一套固定住房,每个月要还4000元贷款。女儿昭昭上幼儿园时,家附近口碑好些的幼儿园光赞助费就要4万多块。那时,我和老公嘀咕了小半年,还是没舍得。我每个月税后只有2000多元,老公也只有5000元,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想,钱得用在刀刃上,攒着给昭昭上重点小学用。

可我没想到,幼儿园的差距这么大!我家旁边是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昭昭的同学基本上都是菜农的孩子,昭昭学了不少各地方言粗话和坏习惯。幼儿园也不怎么注重教学和特长的培养,就是让孩子玩一玩游戏和玩具。看着同事朋友的孩子在好的幼儿园里,学英语、学唱歌,又是排练儿童音乐剧又是学算数,我心里内疚得不行:环境对孩子太重要了!我在县城的表姐还死活要把外甥女送到省城去读小学呢,我却把孩子耽误在起跑线上!我立刻给昭昭报了早教班,有外教,平均一年要一万多元,我心疼,但觉得这钱必须出。

上小学时,我们拐弯抹角找了好多关系,终于把昭昭弄进了市重点小学的分校,好学校就意味着好环境、好师资,为小升初也奠定一个基础。为此,我们在学校附近租了个一居室,每个月租金3600元。我们把自己的房子租出去,一家三口挤在出租屋里。昭昭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就对他们说:“你们现在身边的同学都是你的朋友,但也都不是你的朋友,你们都是竞争关系。”我觉得老师说得很对,这就是一个竞争社会,有钱人家的孩子能轻松地接受好的教育、从小开眼界,可我的孩子不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家里有钱有关系的孩子很轻松就能上好学校,他们从幼儿园面试的时候就比我们的孩子会的东西多。社会就是不公平,我愤怒、暴躁,路越来越难走,家长要带着孩子一起披荆斩棘!我们没钱送孩子出国、上私立,总得让孩子上得起重点中学吧。

昭昭上了小学后要学奥数和英语,我又给她报了小提琴班,锻炼手指和右脑。但她不爱学,很抵触,我只能给她讲道理:“爸爸妈妈每天早出晚归挣钱,为的就是能给你创造好环境。你已经比有钱人家的孩子差很远了,再不抓紧,以后拿什么和人家比呢?”有时,我也不想让全家人都那么苦。但我会想起昭昭上幼儿园时和楼下小朋友玩,小朋友问了昭昭一个英语单词后嘲笑她:“你真笨,这都不会!”那晚,昭昭哭得很伤心。我觉得,那是我内疚的根源,不能给女儿创造一个好环境,我会一直在心里怪自己。

反方 带女儿回归农村的幸福

口述:严陵滩下住,女,因在天涯网连载女儿的乡间生活备受网友追捧

6年前,我在广东打拼,还开了一家小公司。结婚生子后,我跟着丈夫回到了他的老家—浙江省桐庐县的山里。于是,女儿杭杭成了乡下丫头。有时,杭杭也会问我:“妈妈,为什么别人说我是乡下丫头?”我就告诉她:“我们是生活在乡下,但你觉得自己跟城里的孩子有什么区别吗?”

杭杭摇了摇头:“我觉得住在乡下更好,我们有清新的空气,宽敞的住房,有山有水,还有自己种的果树。可如果我们住在城里的高楼,就没有这些了。”

乡间6年,我们四代同堂,每天田间地头,布衣菜饭。靠土地吃饭的我们,给不了孩子富足的童年,但尽量不去剥夺属于她童年的快乐。

跟现在大部分城里的家长相比,我们更像是无为而治。平时,我们会带杭杭上山打柿子、挖野菜,让她感受四季的变化,鼓励她在自然中学习和探索,从乡村生活中获得生命感悟。乡镇幼儿园的课程,也会根据农村的特点进行设置。比如,会教给孩子四季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情况,我们会配合幼儿园,教杭杭农业常识。一有空,杭杭爸就会带她观察野生动物的习性,上山看野猪的足迹。植物、动物、农业方面的知识,杭杭比同龄孩子要丰富许多,这个过程,也让她非常快乐。

每晚临睡前,我们有一小时的亲子阅读时间。到了周末,我们会带杭杭去县城的图书馆借书,让她保持阅读的习惯。杭杭也去县城的少年宫学习电子琴和舞蹈,这是她自己的兴趣,我们对她并没有太高的要求,也不要求她考级。然而,大自然赋予杭杭很多灵性,她在音乐和舞蹈上颇有天赋,每年都能拿回一些奖状。

今年,杭杭从乡村幼儿园毕业了,在许多人的反对声中,我们仍旧选择了乡村小学。我很清楚乡村小学的硬件条件和教学质量都很一般,村里很多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县城的重点小学去读书。在这点上,我和杭杭爸的观点一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更重要,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面对学校教育的欠缺,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晚都会带着杭杭在田里散步,摘蔬菜时也会带着她,让她感受自然之美;我还鼓励她洗自己的衣服,培养她独立的性格;爱心也是我很重视的,有外省的乞丐长期在我们村逗留,我会鼓励杭杭主动给老人送些食物。我们还一起整理书籍和旧衣服,寄到云南赠送给山区的孩子。比起智力的开发,我觉得培养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更重要。

在我看来,读书不是为了成为贵子,而是为了明理,将来成为心智健全、品行端正的人。我相信,一个在爱、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才会对社会和他人有爱、有担当。很多人都体会到了中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作为父母,我们不能阻止孩子进入这个体制之内,也没有力量为她在体制之外另辟蹊径,更无法帮她承担她将要面对的许多问题。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要去剥夺属于她的童年的快乐。在我家,从来不给杭杭灌输“成功”的观念,也没想让她成为成绩和金钱的奴隶。她幸福,做个平民也没关系,只要她活得有尊严,心中有爱,这才是我们心目中最“贵”的东西,也是她人生画板上最温暖、最明亮的底色。

“寒门再难出贵子”观点PK之学生篇

正方 寒门学子是夹缝里的人

口述:马翠萍,女,22岁,某二本高校大三学生

刚才,学校边的小店在放《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当你觉得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我还会在这里耐心地守候你。”我觉得寒门学子就像夹缝里的人,很无奈,但回过头去,又再不会有人守候你。

我知道我很消极,但现实就是这样。高三时,我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下晚自习,高考分全年级第一,但只上了二本。曾经,我们县城一中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名校,但近些年几乎没有了。乡下孩子不怕吃苦,上小学我就出来住校了,那时每天只吃两顿饭,顿顿土豆。苦我已经习惯了,但现在吃了苦中苦,也不见得就能成为人上人。我们现在的老师,都是当年只能考上师范的学生。刚上大学时,听寝室同学说,她的历史老师居然用说评书的方式讲课。还有个同学高考前班主任老师给他们上心理学辅导课,带着他们放松状态。而我,之前根本没听说过心理学。上了大学,寝室里所有姑娘都有笔记本电脑、大屏幕手机,她们在微博上和老师互动,关系处得相当好。而我用的是老款键盘手机,也买不起电脑,同学或是师生聚会,我几乎不去。直到大二快结束了,辅导员看着我的名字还对不上脸,我就像披着隐形斗篷在生活。

我想过融入,可寝室姑娘一起出门逛街买衣服,我去干吗呢?她们看的衣服,我都买不起,更何况那些昂贵的护肤品和化妆品。好不容易通过中介找到份家教的工作,我努力备课,孩子却总喜欢问我一些课外的东西,我都没听过。上了几次课之后,家长对我说:“孩子反映你太„死‟了。”当时我只想说,有钱就能“活”,没钱谁不“死”?有时我觉得自己心态已经扭曲了。一次发高烧,寝室同学贴钱送我去医院,还照顾我,我心里第一时间涌现出的不是感激,而是快感,一种“有钱人正在照顾我”的快感!

我每年都能拼到奖学金,可未来还是那么渺茫。就算毕业了,我没有钱、没有门路,又能去向何方?或许只能像蚁族一样活在这个城市。

我想过回家,可家也让我陌生。我承载着父母亲人太多的期盼,我“贵”不起来,也回不去。高中时的好友,和我也越来越没有话题。她们有的已经准备结婚生子,我的痛苦她们不会理解,也没人能分担。很多个夜晚,我都想在城市街头遇到个聋子,这样我就能把所有的烦恼都说给他听。

反方 我想当个穿回力鞋卖猪肉的潮男

口述:李钊,男,19岁,某重点大学大二学生

最近微博上“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话题特火,我也一直关注。我是标准山区农村出来的,脸长得像山羊,从小也跟山羊似的满山跑。

大一第一次来北京,我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之前,我爸跟我说:“去了大城市,你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别不懂装懂。真不懂了就问,不丢人。我儿子这么聪明,难道问明白了还能不会吗?”我一直记得我爸这句话。

刚来北京,我也“怯场”,穿的、用的、见识,和大城市的孩子真的差太远了。虽然是乡下人,但我从小不自卑,挺开朗的。我有很多朋友,高三时还偷偷到山上点个篝火过夜、喝点小酒,追着喜欢的女生送情书。我特别感激父母,他们从来没想过靠我改变整个家。他们说:“书是给你自己读的,我们有手有脚,没想靠你。”他们虽然是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从不打我。我小时候拆了家里唯一的高级电器—收音机,我爸也没骂我。初一时,我爸打了几只山鸡换到钱,给我买了套《射雕英雄传》。他不觉得武侠小说影响学习,反而说:“看完每天给我讲一段听听,让我也过过瘾。”我爸总跟我说:“男人,一要诚实,二要不卑不亢。”我爸就是这样的人,从不抱怨,总有办法让家里人开心,他对我影响很大。

在班里,和小地方来的同学,我能玩到一起;晚上睡觉前,和同寝室的大城市同学,也能一起海聊。我给他们讲山里的好吃的,乡下高中生是怎么泡妞的,城里人去我们那儿自助游是怎么被坑的……他们都特别爱听。他们组织“同寝室增进感情聚餐会”时都会叫我,我会问他们去哪儿吃、什么价位,要是吃得起我就去,吃不起我就直说,我觉得不丢人,他们也不会因此看不起我。

刚来的时候,我穿得很土。大一下学期,我决定把形象弄好点,好找打工的工作。父母特别信任我,会一次性给我一整年的生活费。他们说:“不多,你自己看着花。”于是我就问寝室同学,怎么能用100块钱穿得“不土”?他们一听挺来劲,带我去动物园批发市场淘了三件T恤、两条仔裤、一双回力鞋,一共230元,我觉得自己现在挺“潮”的。

大学生打工一般做家教,但现在家教不太好找,家长一看你是乡下的,就觉得你眼界窄、只会死读书。不要紧,路上发传单我也干,发一张挣3分钱。暑假回家,我上山摘了点山货晒干,准备周末去学校家属区的农贸市场试着卖,换点钱给自己淘个二手的安卓手机,只要500多块钱,我也能随时刷微博了。这种紧跟时代的科技潮流我还是要省钱去追的,它能给我更多信息。要还有富余的钱,过年时给我父母买件新衣服。这学期开始,我准备旁听一下电子商务方面的课,明年做个淘宝店,卖点纯天然的山货。如果能做起来,父母和乡亲都能沾光。

很多人觉得考上好大学就是贵子了,但我觉得“贵”不应该只是成绩,可能还有心态、胸怀和敢于为自己的成功不断尝试的勇气。我学的专业其实不好找工作,不过我心态挺好的,大不了我就穿着回力鞋卖猪肉,也挺“潮”!

专家Q&A:不管寒门豪门,成功拼的都是软实力

孟迁(亲子教育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Q:如何看待“寒门再难出贵子”?

A:如今,教育门槛一步步提高,各种政策,加分、保送、自主招生的开放,肯定对社会资源占优势的人有利,寒门子弟上名校的机会确实被挤压得很少。但是,高校、名校资源只是成功的千万条路中的一条。这扇门越来越紧了,但其他的门和窗都还开着。我相信那句话,人人都有立足之地,只要不去抱怨。你只注意黑暗面,那么你会越看越沮丧、愤怒、无奈;你看到正面,就会有希望。抱怨的人存在这样一种心理:怨别人、怨环境,就不用怨自己了,这是一种逃避。有一种心理法则叫吸引力法则: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出现;你不相信,那它永远不会出现,因为即使出现了,你也认不出来。在客观事实面前,你怎么对待,以什么心态对待,是你自己的事。如果你相信必然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即使迷茫、受挫,但最终一定能找到立足之地。如果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那么绝对没问题。

Q:现在很多寒门父母,都会觉得愤怒、焦虑、愧疚。

A:愤怒是因为分配制度上存在极大的不公;愧疚源于父母内心的失败感,他觉得自己不够成功,很无能;焦虑则源于父母觉得循规蹈矩、通过考大学来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非常重要。当这条路越来越难时,父母焦虑是必然的。但过分强调环境会传递给孩子这样的意识:成功大于人本身、成功大于幸福、硬件大于软件,这种心态是扭曲的。

Q:寒门父母给孩子什么,才能让孩子更有竞争力?

A:不管寒门豪门,家长拼的都不应该是硬件,而是软实力。软实力是人性化的东西:家长是否让孩子足够自重、自尊,觉得自己重要。把自己看得太轻的人,只会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从来不敢考虑自己的感受;家长是否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这个世界可以信任,这个世界欢迎我,我会在这个世界上活得好。”家长有没有让孩子对独立抱有信心:“我可以相信自己吗?我能为自己做主吗?我可以不担心别人的看法而表现自己吗?我可以尊重自己的内心去实现愿望吗?”有足够安全感、觉得自己很重要的孩子,会是个人才,而不是人手。这些软实力与物质无关,无论多偏远的寒门都能做到。

Q:父母要怎么做,才能增加软实力?

A:父母要给孩子爱。爱,不是溺爱,也不仅仅是温情,还包含着丰富的心理营养。要重视孩子的意愿,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而不是被照顾、被安排,这样孩子才能真正感到爱;父母要接纳、认同,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创造。比如,孩子模仿武侠小说写作文,一些父母会说:“你这么写不行,你这么写作文将来考不上大学怎么办?”这样的父母没有爱,只有担忧和害怕。而有的父母会说:“我听老师说你写的作文不符合要求,如果你看重考试的话,你需要适应,因为是他们给出分数。但我觉得你写的东西很精彩,很有价值,很可能有一天,真正成就你的是你的兴趣。”这样的父母给的,就是爱和心理营养。

Q:寒门会阻碍人才的养成吗?

A:我们的教育体制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人手。很多父母会更加强化这一点,不重视孩子的天性和兴趣,而会想:“孩子得上学,上学后还得成绩好、听话、规矩,好歹得上个大学,最好还是好大学。”被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当“人手竞争”越来越激烈时,生存非常艰难。但是,现在的社会太缺真正的人才,如果你是个有独立意志、独立见解的人才,那么会有很多人围着你。每个寒门子弟,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角度、经历,都可以成为独特的、与众不同的人才,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手。人手之路越走越窄,但人才之路永远不会变窄,“贵”不是考上名校这么简单,而是“贵”在你是独特的人才。

对话十年砍柴:

进城走了18年,不是为了跟你一起喝咖啡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36岁,湖南人,现居北京。著作《进城走了18年》风靡网络。) 2011年7月,十年砍柴的新书《进城走了18年》出版,它真实而又辛酸地记载了一代人从偏僻农村走向发达城市的历程。十年砍柴说,当年学校的中高考状元大多都出自寒门而非贵族。上世纪80年代,考上大学就意味着改变命运,贫寒家庭为送子女读书不惜成本,因为他们看得到收益。而今,寒门子弟即使考上大学也未必能改变命运,“知识无用论”必然泛起。从幼儿园起,教育资源就不均衡,优质的教育资源越来越被富人或官人享有,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就像几年前有“寒门子女”发帖说:“我奋斗了18年,才能坐在这里跟城里人一起喝咖啡。”

让原本不知咖啡为何味的乡下穷小子,有朝一日西装革履、跟城里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算改变命运吗?十年砍柴说,他这18年走过的路,艰辛和快乐只有自己知道。“我走了18年,不是为了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是为了看比咖啡更馥郁芬芳的风景。人不能生而平等,谁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如果非要说平等,你跟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就能跟他完全一样了?你依然有还在农村的父母亲人,有曾经给你带来无数欢乐的山水,这些会被这18年的路给磨灭吗?当然不可能。”

十年砍柴说,从农村走到城市,知识改变了他的命运,也改变了后代的命运。儿子出生那天,十年砍柴为他抄录了陶渊明的诗,表明他对孩子教育的态度:“日居月诸,渐免于孩。福不虚至,祸亦易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意思是:“日月流逝,你将渐渐长大不再是小孩。福不会平白无故地来到,人生往往有想不到的祸患。我昼夜在心里祝愿你成才,但你真的不能成才,也没有办法呀。”十年砍柴说:“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的,他一定有自己的长处。最重要的是开发他的长项,而不能为社会流行价值观左右。假如一个孩子能培养成一流的厨师,难道不比一个三流的音乐人、四流的白领强?”在他看来,那些不惜血本、不顾孩子自身条件,硬按功利的社会价值去培养孩子的家长,往往是不自信、没有主见的家长。

“人天生是不平等的,降生的地域、家庭决定着这种不平等。譬如我这代人,进城后你不但要自己打拼,买房子成家生子,还要寄钱回家赡养父母。而城里长大的人,他们买房子时父母还能资助。就算我进城了,差异永远都不会消失。但我常常对妻子说:我们白手起家,虽然辛苦,但更有成就感。而且,我们俩的父母也更为他们的子女感到自豪。”十年砍柴说,一个人的快乐和幸福感不仅仅是占有多少资源,拥有什么样的权力和财富,而是奋斗的乐趣和达观、幸福的心态。“所以,是否出身寒门不重要,重要的是永远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更不要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

推荐第6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发帖网友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上个月中考结束,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他们都来自开跑车、住别墅的家庭。这个月,这几位学生的家长们还商议送孩子去澳洲参加夏令营。

“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不出20年,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起跑线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甚至有人直言,“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农村娃上大学要付出更多 。有网友跟帖说:“良好的教育确实需要大量金钱,胎教要钱,早教班要钱,各种兴趣班要钱。农民、打工仔家庭的只有那么一两个,而且绝对是那种对孩子超级负责的家庭。 “我绝对相信穷人家的孩子也能够出高考状元,能够上名校,但是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所吃的苦头,真的比家境优越的孩子要多得多。” “面对城市学生,我们丧失了基本竞争的机会”。

记者在华科见到了雷磊时,他刚从广州回到武汉,还在为一份理想的工作而努力。三天前,他在南方周末发了一篇讲述自己上大学经历的稿子《走到只剩我一个》。好多人都说 “看了你的稿子我们很感触,感同身受。” 农村尖子=城里差生? 雷磊的经历是众多农村大学生的缩影。他出生在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过了一本线,但他想上一个更好的大学,选择复读。一年后,他以全县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 但一进学校他就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同班一名女同学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从她的口中他得知,那所学校中一本上线率竟然达到了97%。“我的成绩太差了,只能上这所学校。”女同学的话深深的刺痛了雷磊的心。 “农村的基础教育太差了。”雷磊说。小学时,他就要走7公里山路去上课,每天早晨天没亮就打着火把出发了,走到教室就筋疲力尽,很多学生一去学校就打瞌睡。 他们邻近的两个镇每年适龄学生近千,只有

五、六个人能考进县中。而有时候,全县一年都没有一个人能考进全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几率几乎跟买彩票差不多了。”雷磊自嘲说。他是全村第一个大学生,也是全乡有史以来考上最好大学的学生。 想上好大学全凭自学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想考大学,而是他们考不上好大学。“农村学生在起点上就输了。”雷磊说。“这些差距在中小学时就埋下了。”在农村,不要说培优,连幼儿园都没有。 农村学校待遇差,没有老师愿意去。像他所在的中学,大部分老师都是中专毕业,一个本科文凭都没有。雷磊总结说,在农村想考上一个好大学,必须具备N个条件:首先你得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可以供得起你上学的花费;其次你的父母要有很强的意愿培养你成才;而且你得在高中之前就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一门心思学习;最后,你还得有个聪明的脑子。“要同时具备所有条件,你才有可能在那种环境下考上一二本的院校,差一个都不行。” 由于读书那么难,考上大学的可能性又那么小,现在农村的读书无用论越来越抬头。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书了。他以前的小学中年生源也逐年下降。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他们那里上小学,每天要行走7公里,由于中午吃不到饱饭,学生们个子都长的特别矮,而且每天支出10多元,一般家庭都有2个孩子。他们那边一个壮劳力一天的收入大概在50元左右,要是供两个孩子读书,根本无法维持生计。“这些隐形的条件就把很多农村孩子淘汰掉了。

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对此,朱怀球表示,“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记者进行了家访。她发现,在家庭清贫的学生家里,除了课本外,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籍,孩子阅读面比较窄。他们的父母通常因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吃饱穿暖,孩子的学习上,鲜有问津。而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看考试成绩,综合素质愈发重要。武大国际关系副教授尚重生称,“寒门再难出贵子”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首先,高考的题目对于农村的孩子不利,比如考试中出现的一些网络语言,农村的孩子可能没接触过;其次,“寒门学子”大多信息面狭隘;再次,寒门学子社会关系匮乏,不利于他们的发展。尚重生提出了担忧:未来“贫二代”越来越多,社会断裂,贫富矛盾增多,不利于社会安定。他说,寒门孩子成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应该更懂事,不能自暴自弃。

推荐第7篇: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教育公平让人心凉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近日,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原帖点击率已经达到40多万次,3000多个回帖,还有不少网站转载。

“寒门难出贵子”引发了网友普遍共鸣,无独有偶,8月4日,《南方周末》也发表封面文章提出质疑《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何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文章认为:“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称为阶层固化。“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直接原因,在于当下的一些高考政策。诚如北大湖北招生组负责人朱怀球所问:“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事实上,不仅“寒门再难出贵子”,不仅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在失去信心;在求职上,农村学生同样处于劣势。现实屡屡表明,竞争者个人能力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家庭背景和人脉关系;这在一些公务员考试和垄断国企招聘时,表现得尤其明显。于是,“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等概念日渐清晰,人们感到改变命运的渠道越来越窄。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在我看来,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而这就是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等,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而阶层固化则是权力异化的副产品。在我看来,要想“寒门出贵子”存在可能,归根结底是要约束与规范公权力,以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平等的竞争机会和上升通道。

推荐第8篇:话题寒门再难出贵子?

寒门再难出贵子?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在网上引起热议。发帖网友linyang2000是一所中学老师,他称,近几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反观我们小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基本成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家里都很穷。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

如今,50后、60后一说家史,都离不开“农村苦孩子”这个关键词;70后、80后农村孩子进城工作、创业,创造“凤凰男”新名词;为何90后、00后会遭遇“寒门难出贵子”的尴尬,难道寒门真的难出“贵子”了吗?20年前“寒门出贵子”,20年后“寒门难出贵子”,造成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Do you agree with the teacher\'s opinion that it\'s too difficult for students from poor and humble families to become outstanding? Compared with children from wealthy families, do those from poor families have any advantage? DIY one topic as you like, but do stick to the theme.

To tell the truth, I cannot make sure that those children from poor families will have no promising future, but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 they have been inferior to those from wealthy families since they were born in the world.These inferiority can be reflected in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unequal acce to highly technical equipment and the totally different circles of friends.I have no idea if these poor children have any advantage over those well-born children.There\'s no doubt that I hold the pe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their future,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could also succeed through their hardworking.However, for well-born children, this kind of succe is so easy to achieve.Most of Chinese people have a deep hatred of the wealthy, but it\'s sarcastic that everyone of us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Just like the words of the teacher, these poor children have already lost at the starting line.If they want to catch up with well-born children, they must take much greater efforts, let alone surpaing those princees or princes.

Even though I do not want to admit the idea that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are not easy to be succeed, in reality, the truth is it.Compared with those well-born children, except multifold effort, I can not find out any way that the poor children can exceed wealthy children.Children from rich families have a large amount of resources have privilege to choose any high-paid continuation claes they want, do not have to worry about the tuition, make friends with those who poe same family background, get higher education and learn more important knowledge in advance.As they can not stand at same starting line, poor children have no choice but to study harder, work harder, or they don’t have any advantage to live better life than well-born children.

I don\'t absolutely agree the teacher\'s opinion about poor students and wealthy students.For wealthy students, they owned a large of resources.It can be understood that they have more opportunities.On the opposite, poor students have nothing excluding diligence.They have no choices but work hard in order to create chances.So to some extent, they will more cherish the given chances from others and become expert in one area.Well-born children have more choices by their interest in developed technology today.Their succe seems more relaxing.Regarding different people who is standing in different starting line, their achievements are judged by each cla-tier even though poor-born children are inferior.

推荐第9篇: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

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

摘要: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物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等。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教育与寒门子弟的未来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寒门子弟 家庭教育 人的发展

最近天涯网上一篇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引起了热议,作者是一位银行的HR,他写的是一批银行实习生的故事。反映了他们因为家庭背景以及家庭教育的不同,继而影响了他们的行为语言以及对未来的选择,后导致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引人注意的是一位农村孩子治国的故事,他与其它人一样都是实习生,甚至报到的时候来的最早,但最后就因为拿了会议接待的两包中华烟(他原本是想留着给喜欢吃烟的父亲),在领导的心中留下了贪小便宜的印象,最后惨遭淘汰。这一系列的故事让人扼腕叹息,很多人感慨现实的残酷,都在感叹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的成长不是家庭条件决定的,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寒门子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家长需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据调查,大部分寒门子弟的家长都觉得家庭教育无关紧要,一方面,他们认为自己的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不适合教育孩子,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另一方面,把孩子的教育都寄托给了学校,认为学校要为孩子的发展负全责。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教会孩子的各种基本生活行为,影响孩子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础,父母对于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体现

首先,家庭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孩子出生后,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无意之中进行

的,不管是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情况下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而这跟家庭的经济地位是毫无关系的,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其次,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最后,总结以上两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便显而易见。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出现了,那怎样去进行家庭教育呢?

二、良好家庭教育的举措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中国人一直以来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在寒门,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他们把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的身上,希望他们有好成绩,希望他们进入好大学,希望他们能在好的工作单位学习,这种压力伴随着孩子的一生。他们无法意识到这种沉重压力是孩子的负担,会让孩子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有了自卑心,这反而成了寒门子弟成功的绊脚石。在寒门,家长或许不能辅导孩子作业,或许不能提供优越的生活,但是,家长们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种子发芽需要空气、阳光和水;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民主的氛围,平等、尊重,是家庭健康和谐的生命所在。因此,在家庭中必须尊重孩子,把她当作平等的人看待。尊重她的想法,认真聆听她的意见,哪怕其意见是幼稚、不成熟的,要对孩子充满信任,相信她的上进心、相信她的是非判断。面对孩子的不当看法,像对成年朋

友一样,阐明其道理,表达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当孩子犯错误时,更要表现出家长的民主性,允许孩子申辩自己的行动理由和自己的感受,在听清楚明白后再进行理智的帮助和教育,在这个时候,纯发泄性的责备和带侮辱性的谩骂,是父母形象的“自损”,绝不会收到任何教育的效果。我国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给孩子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家,终使孩子广闻博学,成为千古名人。环境影响人,环境造就人。作为21世纪的家庭,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洁净的环境。

2、做好孩子的榜样

孔子云:“人之初,性本善”、“人非生而知之,亦非生而贵之”,那么为什么先天区别不大的婴儿,长大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主要是因为每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都不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眼睛就像照相机,每天拍下了父母的形象。父母的人格修养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无可估量的影响作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关键是父母在白纸上写了什么。因此,不管是在怎样的家庭,寒门也罢,富裕也罢,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塑造良好的自身形象,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正直、有责任心、言行一致、守时惜时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当好孩子的“启蒙教师”。试问道德修养不足,“出口成脏”,唯利是图,自私自利,沉迷赌博„„这样的父母,他们的教育言语,又怎能具有威信呢?他们又怎能教育好下一代呢?

综上所述,寒门子弟的家长们,我们切不可因为世俗的眼光放弃家庭教育,要相信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一定是有出路的。坚持努力,将来,孩子们一定会感激你们!一定要让孩子们相信“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太平畈乡王家店小学王媛

联系方式:0564-5742909

推荐第10篇:浅谈“寒门再难出贵子”

浅谈“寒门再难出贵子”

文/江南

我个人认为“寒门再难出贵子”这种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从双方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来看,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都有很大的差距,并且随着中国贫富差距的加大,我个人认为这种差距还将进一步加大。除去像马加爵,药家鑫等极端的个案,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观点:

一、从家庭环境看,首先富人家的孩子基本上不用为生活生计而发愁,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思考,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相反的穷人家的孩子大多都早早辍学为生计而奔波,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关心生计以外的事,这也就造成了穷人家的孩子往往只重眼前,功利心更强,对钱看的更重。无数的事实证明一个人能有多大的发展往往与他的眼光远近成正比。由于生活富足,在面对同等诱惑时富人家的孩子的抗诱惑能力往往比穷人家的孩子要强一点,沉迷于网络和游戏的也比穷人家的孩子要少的多。

其次,中国的社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家庭的富裕程度很大程度上能影响一个孩子心理的发育方向,富裕带来的往往是自信和自豪,贫穷带来往往是谦虚和自卑。有对比就会有差距,当穷人的孩子在听富人家的孩子们谈论吃喝,穿衣打扮的时候,我所陈述的观点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一个有自卑心理而又出身贫穷的孩子来说,那将是对自尊及自信的“重塑”。我个人认为穷人家孩子的自卑,一部分来自自己,部分来自于家庭,家庭部分主要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此外在父母的教育方面我认为一个叫程毅南网友说的很好,他说“在父母教育方面,穷人家的父母经常会问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玩得好不好,有没有朋友,在学校有没有听话——他们更重视孩子对规则的遵守、对环境的适应;富人家的父母经常会问孩子:这个问题你怎么看,你有什么想法——他们更重视孩子的智力成长和主见。”除此之外,富人家庭更注重多样式,多元化,和特长化教育,穷人家庭更加注重成绩的高低,往往忽视对孩子的特长和天赋的培养。双方父母教育理念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造成双方子女思想上的差异,思想上的差异进而会造成行为上的差异,行为上的差异直接造成了他们未来发展方向的不同。

二、从教育环境来看,富人家的孩子占有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首先是在正式教育上是名校名师,接着是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特长班,兴趣班。晚上回家还有特聘家教。这一切都使他们与穷人家的孩子相比视野更加开阔,观念更加开放,思维更加多元化。富人家的孩子学习好的自然可以进一步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学习不好的可以通过关系,通过自主招生,可以出国留学等等途径获得进一步接受教育的机会。而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除了努力学习,参加统考外别无它法。

人大附中的高中老师如此教育学生“不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你就等着上人大吧”,而对于绝大多数寒门学子来说,他们的梦想仅仅是能读大学,匮乏的教育资源让读大学都是一种奢望。我个人感觉中国式的教育已经成为“金钱式”的教育,换句话说也就是优质的教育必须有与之想等价的金钱来支持。在教育上“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两极化的趋势愈发的明显,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

三、从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中国的社会是人情的社会。以家庭为节点的社会关系网和以个人为节点的人脉网以及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网在很多时候发挥着无法替代,无与伦比的作用。社会关系网,人脉网以及亲情网的紧密程度、联系程度、复杂程度、广博程度,顺畅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家庭或个人的“软实力”的重要指标。这笔无形的资产给个人和家庭所带来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根据我的个人感受,越富有的家庭这三个的“网”的结合度,复杂度,和顺畅度越高,“三网合一”趋势越明显。富人家的孩子所拥有的人际网优势是穷人家的孩子所无法比的。穷人家的孩子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因为他们的父辈甚至父父辈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了。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穷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相比虽然有如此多的劣势但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穷人家的孩子更懂得珍惜,更容易满足,所以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更强,人性的品质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其次是他们更懂得感恩,他们大多都已领略了生活的残酷,能切身的感受父母的不易。他们更加的自立自强,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更强。再加上父辈们传承的朴实,坚毅。只要脚踏实地一定能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知识和观念可以学习,但是品格却很难再塑造。

在学习理念上,穷人家的孩子相对于富人家的孩子更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先天”的不足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弥补。虽然输在了起跑线上,但不一定会输在终点线上,龟兔赛跑就是最好的例证。尽管家庭和出身没能提供足够大的平台,但是只要敢想、肯干,自己完全可以给自己创造平台。这时所面临的的选择就是“是沉默还是变革”。如果选择变革,那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身处的层次越高,能带来变革的可能性才越大;如果选择沉默,就算自己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如何也必须改变后代的命运。

在自卑心理的克服上,我只想借用一句广告语来阐述我的观点“真正的荣耀来自内心”。 对于走出贫困的一部分人,可以依靠自己、可以依靠学习来改变自己及后代的命运。对于没能走出贫困的一部分人,就必须依靠外力来帮助他们改变观念进而改变命运。而改变观念必须要靠两点:一是教育,二是财富。这就必须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 下面我将就促进教育公平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促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

从长远看,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属于年轻的一代,属于大多数年轻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是少数人的未来,而是大多数人的未来。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应该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而应掌握在大多数人的手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尤其是优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教育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对民族的不负责任,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从短期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是对广大穷苦人民,对广大寒门学子的不负责任,是教育对人民的不负责任。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但由于优质的教育资源的集中,很多人本可以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本可以有更好的发展,本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很多人本可以是国家更宝贵的财富,然而现在他们只能是“人力资源”,有些甚至成为社会的负担;我们的社会本可以更稳定,全民素质本可以更高,人民本可以生活的更富足。 促进教育公平相关措施

措施分长远措施和短期措施,我个人更倾向于短期措施,不是因为我急功近利,而是穷人家的孩子等不起,人生能有几个“曾经年少”,国家和民族等不起,未来等不起,时间多拖一会,人才的流失就多一个,人才损失就会更进一步。

我个人认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促进教育资源的流动,尤其是教育人员的的流动。教育资源的流动,应该是有倾向性的流动,向普通地区,贫困地区倾斜流动。优质教育的推行关键是得留得住优质的教育人员。 从国家和政府的角度

一要想在贫困地区留住人才,应该激励性政策和强制性的政策并举。

第一提高贫困地区的教师待遇,贫困地区教师的工资待遇最低也应当是相对应一线城市教师工资的2~3倍。对于有突出教学成果的还应额外奖励,并且他们的工资应由国家和教育部直接发放。与工资对应的福利等也应当是2~3倍。

第二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市级名师的评选和教师职称的评定,都必须有在贫困地区持续工作三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并且必须有教学成果。对于国家级、省级名师愿意留在贫困地区工作的工资待遇翻倍,其他职称逐级合理设定。

第三对于各种培训机构例如特长班辅导班等要想获得办学资质,必须有在贫困地区义务办学n届,义务培训m人,并且必须有所成果,成果的检验由权威机构评定,对于成果达标的,义务办学期间的费用由教育部,地方政府和培训机构三方共同承担。不达标的由培训机构自己承担。办学可以采取与当地学校共办或者独立办学等多种方式。培训机构所聘用的教师必须有在贫困地区支教的经历。(其中n、m需经论证后,根据培训机构的大小确定)

第四允许教师有第二职业,前提是在此期间教师必须有教学成果。与教育有关的第二职业,国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就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价值再创造。

第五建立健全发达地区的名校与贫困地区的学校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的制度,名校每年都必须派名师去所帮扶的学校教学和交流。等等

二要教育手段和经济手段并行。

加强新型教育理念在贫困地区的传播,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企业去贫困地区投资,扶持当地企业的发展等等目的就是想方设法改变当地教育观念,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也就是改善优质教育在当地发展的“土壤”环境

三要加强现有教育教学设备的利用和先进设备的引入。

现在规范化学校的评定标准存在严重的诟病,评定团队往往只看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否齐备,而忽视花费重金购买的教学设备是否被充分的利用。很多学校的先进教学设备仅仅是摆设,不是因为设备贵怕弄坏而不敢用,不想用,就是不习惯用,不会用。与之相比很多贫困地区的学校却面临无设备可用的局面等等。 从社会的角度

当一个人富起来后,他考虑的更多的不应再是个人,而应是社会和未来。一个人所占有的社会财富的多少也就意味着他对这个社会所要承担的责任的多少。先富起来的人们是不是该有所作为了。作为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是不是也要多承担点社会责任了,说不定他们将来就是你的客户,就是你企业的参与者。在社会角度方面我不想说太多,我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个人,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企业都知道该怎么做。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尾:“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教育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要对国家负责,要对人民负责,要对未来负责”。

注:由于作者水平阅历有限,文章不足和过激之处,敬请指正!本文作者保留著作权和解释权。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邮箱:807323793@qq.com。

第11篇:寒门再难出贵子读后感

《寒门再难出贵子》读后感

这篇帖子无非是拆穿了当今社会的真实嘴脸,家庭背景在一些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以后走的路,路上绊脚石的数量,以及你铲除绊脚石拥有的力量。

它揭露的现象让人很无奈,也让我这样的大学生产生了担忧,家庭背景普普通通,在二线城市的二线小镇上度过了之前的十几年光阴,家庭环境可能连小康社会的条件都不满足,可能比刘媛媛说的“我们家都不算寒门,我们家没有门”要乐观一点。现在回想起来,我妈单身一个人把我养到这么大,供我上大学,尽管一路上波折坎坷,她也曾动过不让我读书去打工的念头,好在现在都过去了,过去的争吵我的坚持在这一刻都显得云淡风轻。

尽管现实是这么现实,但是那又怎样呢?难道出身低就意味着一辈子低人一等吗?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不尽相同的,你无法选择你的父母,但是你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态度。倘若你一辈子都在埋怨自己出身不好,责怪父母为什么不能提供更优越的条件,那你就是可悲的,因为你一辈子都只能活在抱怨悲观之中;但是倘若你用乐观的态度去为自己为家人战斗,那你是幸运的,因为你主宰自己的命运,你决定着自己的未来。或许命运是不公平的,每个人一出生的设定就不相同,可能有的人一出生就像是开了外挂,一路顺风,一切都得来容易。那我只能说你去过你的富家子弟的生活吧,我接着感受世界的坎坷波折跌宕起伏了。

小的时候我也经常会想我会不会不是我妈的亲生女儿,而是哪个豪门抱错了孩子,但是随着越来越多人说我和我妈长的像的时候我倒是逐渐放弃这个不靠谱的想法了。到了现在其实我一点也不抱怨我的出身,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降临都是有他的意义的,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领悟到的别人无法领悟的事,经历过他们没有经历的。家境不好不能砍断一个人成功的所有可能不是吗?家境好的人的未来可能由家庭决定,但是我的未来都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我很骄傲,就算毕业以后奋斗路上孤苦伶仃,住地下室,吃泡面啃馒头就榨菜,那也动摇不了我要改变现状生活的更好的信心。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你会发现现在吃过的苦都不算什么,反而他们会转变成人生中的一笔财富,出身寒门又怎样,还是有很多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完美逆袭的。再回到这篇帖子,作者是在银行工作的,其实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很多人都是靠关系上位。但是难道所有行业都能靠关系上位吗?我不相信!总有很多行业是需要实力的,是需要我们这些大学生不断充实自己掌握技巧才能胜任其岗位的。

拼出身拼不过的话,咱们来拼毅力吧!有志者事竟成!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一篇领域局限的帖子就开始质疑自己的以后,相反,应该激起自己的斗志,去证明自己,在这个社会绝地反击打一场优雅的翻身仗吧!

其实大部分人都不是出自豪门的,二八定律很好的划分出一个数据,20%的人掌握着80%的社会财富,大概只有20%的人算是出身豪门,而作为剩下的80%,我只想说:我们很忙!没空悲伤!

第12篇:寒门难出贵子

从西南地区的农村考上上海的名校,一个原本年少轻狂的少年发现在知识改变命运的表象背后,还隐藏着许多并不由他掌控的现实和未来。和那些出身中上阶层的同学相比,他缺少对人生的规划意识和执行力。他们之间的命运,也正在不断分野。

曾经的年少轻狂

我今年24岁。在我已有的人生版图中,发生过两次大的地理迁徙:一次是到上海读大学,一次是到北京工作。再之前的时光,就局限于并不算贫穷的西南乡村:农村的家、镇上的初中、区里的高中。

12岁那年,上初中,父母送我去学校。估计是我父亲乡村医生的身份,以及母亲为人细致豁达,镇上的学生家长都客气地夸赞我。母亲客套地说: “农村长大的小孩,和镇上的孩子还是有差距的”。那时的我,对这番话完全不以为然。

随后的三年初中生涯中,不论是学习成绩、文体活动、礼仪素质,我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粉碎”了母亲这番“谬论”。即便是进入区里的高中,我也以后来居上的姿态证明了自己。反而是那些小镇上的同学,给我印象并不佳。

但即便是在这样一个中下甚至底层的乡村中,每个成绩好的小孩都会被告知“学校和社会不一样”,成绩不好的小孩很多家长也不再强求,而是积极利用亲戚、朋友、熟人等资源为孩子谋划其他的出路——俗话说的“拼爹”。

比如高考。我高考那年,北大在我们那边的录取分数高到什么地步?仅比当年状元的裸分分数低一分!你要上北大,除非能加分。加分有多种类型,有鼓励性的特长加分、有照顾性的少数民族加分等,这本是一项在丰富选拔标准、促进公平录取等方面都很好的政策,但在实践中,由于考核标准、监管制度等不到位,多个加分项成为谁“活动到位”谁拥有的战利品。即便是纯粹看特长,我是农村家庭的孩子,如何去培养类似于小提琴、古筝之类的特长?

结果就是,我们彻底被特长加分政策抛弃在外。

他们的先见之明

凭借努力和运气,我当年高考的成绩还算差强人意,考上了复旦,大家都很高兴。庆功酒那天,每个亲戚都恭喜我父母,大家都认为我们这个家庭的命运已经被知识改变。

但进入大学,特别是步入社会的现实后,母亲当年的那些话,却一遍又一遍地从我的记忆中被唤起。只不过,“农村小孩”和“镇上小孩”的区别,变成了屌丝和高富帅/白富美之间的距离。而且,差距一词的内涵也由纯粹的个人努力,拓展到了能动用多少背后的社会资源的层面。

四年的大学生活,足够我熟悉和了解这里的环境,让我从太多的惊艳中将曾经的自负磨为谦卑。尽管也在很努力地去提高自己,却不知我最大的落后不在于英语口语发音、入门级计算机水平、贫乏的歌舞才艺等,真正差距在于,和那些出身中上阶层的同学相比,我缺少对人生的规划意识和执行力。

2010年世博会,学校要组织大批志愿者,我们学院大部分同学都在这个行列里。但当时的我并不愿意参加,因为正值家里农忙收割,缺失我这个主要劳动力,意味着父母需要付出成倍的劳动。和家里几经商量,最后的结果是父母强烈坚持我去世博会,他们的理由是难得有机会见识这么大的场面。而与此同时,我那些早就规划好读研和出国的同学们,正为此次难得的义工经历做着周密的日程安排,他们知道,这是通过下一道关卡的重要筹码。

对他们来说,清晰的人生规划是全方面的。我的手机里至今仍保存着一条短信,是大学期间唯一一次对女孩表白收到的回复:很难得,我们这么有默契,你也很优秀;但我是本地人,家中独女,我不可能去你家乡发展,更不愿意折腾自己去磨合我们两个家庭间的差距,我清楚我想要的生活,祝福你!

当时的我,难以理解这般的不近人情。直到工作之后,才慢慢懂得了其中的理性和得体,不得不感叹:有些人的人生迈出的每一步,都在为下一步的攻城掠地积攒力量;而有些人,真的是车到山前再找路,简单走走,随便看看。对于20出头的年轻人来说,这种规划意识的启蒙和支撑,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远见。知识改变命运的逻辑,在这里变得芜杂。

最终的分野

大学毕业后,每个人的选择迅速地分野。

我所在的寝室比较典型,当时宿舍一共四人,两个上海本地同学,家庭背景一官一商,毕业后分别到美国和英国深造;另外一名同学来自普通工薪家庭,毕业后父母托关系在准一线城市的老家为他谋了一份大型国企员工的职位。而我因为在老家找工作几经挫折,毕业前夕不得不选择北漂。

现在工作两年,因为在事业单位上班,领导们的背景大家明里暗里都知道一些,对于阶层、圈子、关系、资源的代际传承已经司空见惯。最近,办公室一位领导正张罗着将他在北京四中读高三的小孩送到美国念大学,这不禁让我想到我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三个不同时期同学的现状:

很明显,知识确实能改变一部分人的命运。像我这样来自农村上大学的孩子绝大部分不会再务农,同样远远优于打工的同龄人。但对我们这部分人来说,在城市生活也绝对不会容易,特别是在房子、职业发展等大的人生机会方面需要自力更生,在大城市成家立业、为后代积累优渥社会资源的过程,尤其漫长而艰难。

今年春节回家,大年三十上午还在大巴上往家赶的我,在车上偶遇小学同学。拖家带口在温州打工的他告诉我,火车票太难买了,他中转了好几个站想尽办法才赶回来。尽管疲惫,但他的脸上还是洋溢着即将团聚的喜庆。

我们已无什么共同话题,他恭维我读书才有出路,我则夸奖他小孩很可爱。终于我先下车,思来想去,我给了他孩子一百元作为压岁钱,他反复推脱,最后还是收下,然后翻箱开包要给我他从温州带回来的特产。我看着他手脚并用的忙碌样,兜里的手机开始不停地振动,那是我的大学同学微信群,此时,他们正在发微信红包、晒马尔代夫的度假照、热烈讨论年终奖……

耳里传来连绵的爆竹声,午饭吃得早一些的人家已经开始上坟。手里拎着一袋温州特产的我,快步向家里走去。尽管那里有满怀期待的家人,有热腾腾的丰盛饭菜,可我知道,这已是我回不去的故乡;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尽管我常年生活在那里,但在可预见的未来,我都将在心灵上是那座城市的过客。

第13篇:寒门难出贵子

亲爱的老师您好:

我想给您讲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他高二以前成绩非常好,最好时全年级一千多人,他能考全年级第二名。性格也很活泼开朗。在学校还是校园电视台台长,在班上是班长。可谓品学兼优,全面发展。

然而一切因为他父亲的一场病,改变的这一切。刚入高三,他父亲糖尿病病重,使得家庭非常困难。无法安心读书,因此成绩也渐渐下滑。祸不单行,正在学习最紧张的时刻,他又因为急性阑尾炎开刀住进了医院。成绩也随之一落千丈。他开始自暴自弃,颓废度日。天无绝人之路,株洲佛友群和茶陵义工群得知他的情况后为他捐钱捐物,耐心的开导他,让他重拾信心。

高三毕业后他考入了湖南xx职业技术学院,分到了xx101。军训中他便发挥出了他的优势,担任班级临时班长,深得教官喜爱。在全院军训比武中,他们班获得全院第一的好成绩。但这抢了班助的风头,于是班助私下在同学中诽谤他,说他和女生走得近,教官离开时都只通知女生不通知男生。班助还打电话跟他说:\"看不惯他,要整死他。\"之后他就默默的退出了班级管理。眼铮铮的看着他们拿着班费去送烟送酒,敢怒而不敢言。

初到学校遭到这样的打击之后,他也没有灰心。他努力学习。第一学期就英语过三级,计算机过中级。与此同时发挥他的优势,积极参加学校各类活动并获奖颇多。值得一提的是,演讲比赛获得全院第一,并代表学院参加xx市比赛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因为家庭贫困,所以他还必须利用周末时间做兼职。做招生、发传单、推销产品、帮网吧搞卫生,为了挣钱他忘记辛苦。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没有时间和同学闲聊,更没有时间和同学周末一起出游。他被很多同学理解为不愿与他们交流,被批自以为是,高傲,不合群。他只能默默的接受,他没有办法改变。但是同学要是有困难,他顶力相助。第二学期班上同学夏郴厌倦读书要退学,是他耐心的开导他,真诚的和他做朋友,和老师一起帮助他让他留下来学习。 寒假他没有回家过年,而是参加到珠海伟创力的寒假工。挣了近四千血汗钱。来到学校得知人文系一女生出车祸需要救命钱,于是拿出1000元捐给她救命。这件事没有得到同学的认可,反而对他质疑起来,有认为此女生和他关系很好,或者是通过此事得到什么。对于这些质疑他都没有解释,他想说到现在这个女的长什么样他都不晓得,而且除了得到良心上的安慰也再没其他什么好处。他只是简单的想,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这个学期他因表现出众,品德优良,被吸收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预备党员。7月2号考试完,当天晚上他就坐火车到深圳开始了他的暑假工。心里想着这一年没有白努力,以后日子会好起来的。

然而现实再一次欺骗了他,7月28号成绩出来了,一看成绩他傻眼了。数电没有及格只有52分。于是马上联系任课教师赵巧妮,问其原因。她告诉他,考试成绩不及格,实验成绩不及格,平时成绩不及格,所以综合成绩不及格。对于这样的回答他不能接受。对于平时成绩,他一学期来从未旷课,上课也安分守纪。只有一次早上上课不到5分钟的时候,他嘴里还在吃包子,被老师点了下,当场他就表示以后不再这样。在上课很吵、吃东西、逃课很普遍的情况下。他的平时表现应该相对是好的,怎么可能不及格?再说实验成绩,每一次实验他都按时到位,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实验。并且实验作业制作抢答器,他还得了A等高分,这实验成绩又是怎么不及格?再说考试成绩,考试的时候他坐最前排,考试出来后同学们纷纷说自己一片空白没做什么,安慰他们的同时,他暗暗自喜觉得相对而言他还考的不错。所以对于考试成绩他也无法接受不及格。而且平时品学兼优的李正鹏同学也只有58分,他也有疑问。

对于以上疑问,他开始质疑赵老师的评分。于是他立马结束暑假工赶回株洲,要求查看全班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以及实验成绩。可是赵老师对对他不理不睬,并打电话跟辅导员讲他胡闹。当辅导员打电话问他,实验是不是跟夏郴一组?平时是不是不尊重老师?他晓得赵老师开始为自己诡辩。夏郴平时表现确实不怎么样,可是他是高职上来的,做实验很厉害,和他一组是他的荣幸。他本人能够读书到现在,绝对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怎么又可能不尊重老师呢?他知道赵老师如果执意不让他查看全班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然后再随意诋毁他一下,那么他向谁投诉都没有人信任他。像周老师说的:“他理解你,但没有办法帮你。但是假如你成绩非常拔尖,又在老师面前积极表现,你又怎么会挂呢?\"

是的,是他学的不够好,不积极主动。每天早上六点他便起床下楼,总有那么三两的人开始读英语,而此时他却要去网吧扫地,捡瓶子。别人在家里欢欢喜喜过大年,而他却在工厂流水线上流泪。老师对不起,他的空闲时间不能为了学习。那些贫困的学生总有一种独特的性格,不爱与人闲聊,自尊心非常强,却被理解成为对老师的大不敬。

他有在学校里面有个朋友,他成绩也上了网站没有及格,但是他的老师给他打包票,一定帮他改过来。而他的成绩在有如此多问题的,在他苦苦哀求下,得到的确是学校规定不能改。无奈他只能接受52分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成绩让他怎么跟他的亲人,那些出钱赞助他的好心人解释。他们都会这样想;你成绩差一点没关系,可是差到了不及格,排在了全班倒数之列,你还有理?他真的无法跟他们交代。还有不及格,他入党没了,助学金没了,就业推荐也没有了。他这一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这一年他很难,这一年他很努力,这一年他很多次在挫折中又站了起来。然而这一次他无法面对,他绝望了,他放弃了。或许退学是最好的解脱,即便有很多遗憾。

跟你讲这么一个故事,不为别的,就是想告诉您,这一年他很努力,考试不及格他很冤。您的恩情他记住了,来日方长。

第14篇:寒门难出贵子

报道一,《长江商报》:近日,一名中学教师在网上发帖称,现在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报道二,《南方周末》报道《穷孩子没有春天?》: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教育学者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得出,中国国家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开始不断滑落。

报道三,华中科技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自陕西平利县的农村大学生雷磊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走到只剩我一个》:2007参加高考那年,他是县里仅有的考分超过600分的尖子生,但是大学里与他同班的来自西安的同学却是中学同学中的“差生”。

知识,早已改变不了命运

一切在2002年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这一年开始,中师不再包分配,过去的门庭若市突然变得无人问津。那两年的中师毕业生们,被称作最“霉”的一代。2002年,也是从1998开始的大学扩招的影响开始显现的时候。“当年是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十数年寒窗苦读,换来的白领不过是一个冷笑话

白领的产生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级阶段末期的典型现象,证明了“知识改变命运”。才仅仅10年之前,白领还是一个全社会人人称羡的身份。万科地产甚至将其出版的系列图书命名为《白领》。10年过去,物是人非。回头看看,当年怀着白领梦“范进中举”,当许多大学生兴冲冲踏出大学这个高级职业培训监狱大门的时候,却必须接受与黧黑的农民父亲同场竞聘的残酷现实。曾经的白领,早已风吹雨打流落去。

知识改变命运?这像个远古的童话

2009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达80多万,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学生。近年来,高校收费成倍增长,与此同时,农家子弟所占比例却在不断下降。高昂的学费,让低收入家庭望而生畏。而伴随着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作用日趋加强,“毕业即失业”、“没关系找不着好工作”,更让许多贫寒人家在衡量“成本—收益”后不得不做出更为现实的选择——放弃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知识未必能起作用,但却是唯一的选择

八成蚁族出身贫寒家庭。

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经常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遇到了一个竞争残酷的年代,他们的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他们,大多是出身贫寒无关系可找无处立身的大学生。

世袭招聘断绝最后的希望

浙江温州公路管理处36位新招36人中有至少15人是温州交通系统领导直系亲属。一位前任领导为使女儿进入单位,以旅游管理专业、女性、1982年5月1日后出生、有驾照等条件为她“量身定做”。

愈多的人因绝望而放弃

“学费又贵,毕业了还不一定找得到工作,还不如跟我们一起做假发票。”2010年夏天,重庆市学生万美高考结束后,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父母的一句话,改变了她的命运。

“寒门难出贵子”这个社会病的深了

寒门难出贵子,非豪门之福。

多年前,李昌平上书朱镕基时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近日,读了若干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报道,不由自主地模仿李昌平的话来造句:“农村孩子真可怜、农村教育真穷、教育真危险”。

“寒门难出贵子”,对富家豪门,也不是什么好消息。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学生相处,所带来的人文多样性,能够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同时这也是教育活力的来源。为社会提供价值引领与智力资源,是教育的使命。据了解,美国的大学在招生上遵循的主要是精英选拔的原则,但同时还有两个重要价值尺度,一是保障教育公平,补偿弱势群体;二是文化多元化。

为什么“寒门难出贵子”?

以“人际关系,人士背景”的以“人”为本的“现金(今)”社会,想“寒门出贵子”比“富豪变乞儿”还难!很多富二代、富三代已不太在乎“钱”这个东西。因为从来不用愁!

现在他们连获取知识都变得艰难了

寒门子弟难读一线高校农村学生北大仅一成。

2009“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在逐渐陷入停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但不得不暂停,因为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走到最后的幸存者并不开心

“如果把我和同伴们所经历的教育过程喻为一次探险,我就是一个走到最后的幸存者,我很羡慕城市的同学。”1988年,我出生于陕西平利县一座村庄。2007年,在县城中学复读一年后,我考进了华中科技大学。我的小学在村庄里度过,整个小学只有一间教室和一块黑板,我的大伯——村小学老师——一个人带两个年级的语文和数学。

“成绩是用钱堆出来的”

一个中学老师称,近两年学校里的中高考状元,基本家里条件都很好。“现在的尖子生,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穷人的孩子,靠吃苦已经跟不上了。

还没上起跑线就已经输了

网上一篇题为《我用了18年,还是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的文章,作者详述自己上大学及毕业后的生活窘状,反映了由于家庭出身不同而带来的巨大差距,任其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网友跟帖感叹,很多事情,像是一出生就被定格。

有人连起跑的资格都没有

20岁的农村学生陈宋绩今年高考成绩为716分,却面临上不了大学痛苦困境。陈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母亲积劳成疾,因为供不起两个儿子同时上学,几年前,父亲让初中毕业的大哥把上学机会让给他,大哥因此精神失常。

让他们拿什么去梦想

阶层固化让社会板愈发严重。

“保送、加分、自招等高考政策叠加了优越家庭的优势,寒门子弟拿什么和他们竞争?靠什么改变命运?”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阶层划分应该用一个同心圆来表述,而同心圆的核心就是“权力”;离权力越远的人,就像螺旋转动一样,被抛出局外。在我看来,这一划分不仅形象地描述了中国阶层的现状,也指出了阶层固化的根源。而这就是权力的异化。公共权力私有化、公共权力部门化、权力部门利益化、部门利益制度化、权力使用交易化等,都是权力异化的表征;而阶层固化则是权力异化的副产品。

失落的年轻人承担了多少不公平

“身份决定命运”,是特权制造了社会不公。

2009“身份”,是隐现于诸多新闻事件之中的一个关键词。从“你是哪个单位的”的骄横,到“我爸是李刚”的张狂;从“蚁族”艰难的处境,到对“阶层固化”的焦虑;从个别地方招录干部子女的红头文件,到“拼爹就业”背后的无奈,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人们基于不同“身份”之上的生存状态,对于“身份”的复杂心态,以及对“身份”背后存在的社会地位不平等、资源分配不公平、发展机会不均等现象的无奈。

寒门子弟在不平环境下走向没落

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这个现实背后,隐藏着多少寒门子弟的无奈、悲观与失望?

“拼爹”何时有尽头?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家境贫寒,父亲找不到工作、作为少数族裔又备受歧视„„可他的命运因1964年通过的《公民权利法》而改变,此项法案规定少数族裔和弱势群体在招工、入学等方面受到优先照顾。

寒门出贵子要闯多少关?

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展开了实力悬殊的闯关,但从求学到升学,从毕业到就职,中间无数道关口,任何一道都可能让他们梦碎。穷困学生惟一的“武器”,是借助教育的公平与公正实现翻身,但现在这个“武器”,生锈了。

寒门还能有春天吗?

以权力为轴心和以城市为轴心,所有的资源分配,都是围绕优先满足这两个轴心在进行。只要高速运转的两个资源分配轴心还在,那么寒门的春天注定迟迟难以到来,并且势必陷入恶性循环,底层所面临的不只是困境,甚至绝境。

少数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资源

穷二代求上流不可得何去何从。

刘丽的家在临沂农村,4年前考上省内一所高校,学会计,父母觉得脸上很有光。她很刻苦,也很能干,上学时年年拿奖学金,老师同学都夸她优秀。这些褒奖让她非常自信,可毕业前,她拿着一沓证书找工作,却始终找不到中意的岗位。老家的父母很着急,但他们在城里没有亲戚朋友,实在不知道怎么帮孩子,只能在家干着急。

几乎在刘丽当初为找不到工作惆怅的同时,一个同学不声不响地签了一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那同学上学期间“不学无术,考试全靠补考”,开始她想不明白,后来她知道,同学家的“底子”很好。

还有些“家底子”不太好的同学始终找不到中意的工作,刘丽经常跟他们联系,开始大家还相互鼓励,后来,悲观情绪逐步蔓延,大家开始感慨:“生得不好能怨谁?”

刘丽身边也有成功的案例,那是她的朋友,在遭受一次次的打击之后,无奈考研。经过一个个漫长的自习夜,最终考上了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并在毕业时如愿得到一家中意单位的录用通知。她说,为了这个通知,她等了三年。

“其实我们醒着,常常睡不着”

流浪在城市的穷二代:“其实我醒着常常睡不着”。

他们的精神属于城市,却无法在城市立身;他们已经没有了故乡,却误以为还可以回去;他们满怀改变人生和世界的光明梦想,最终却被命运的黑暗吞噬„„在这个世界上,悲伤深了。“走一步/看一步/脚指头/总是会犯错误„„我就是这么着/常常犯糊涂/其实我醒着/常常睡不着”„。

改怎样给孩子解释“寒门难出贵子”?

我从寒门出,仍是工薪族,还有一些亲戚朋友仍生活在农村,皆为寒门。作为寒门中人,我又该怎样给我们的孩子解释“寒门难出贵子”呢?寒门的孩子,也许注定无法过着安逸的生活,你会早早地尝到生活的艰辛,也会更懂得生活的不易。既然现实不那么容易改变,那么只有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孩子,别怪你的父母。

拿什么拯救你,那些贫穷而无出路的年轻人?

写出《蚁族》一书的学者廉思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他们或者带着一种末世感追逐着当下,或者在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复制者父辈们无力改变的命运。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那是一种无奈和不甘心的痛

我是一粒乡间的草种/被风吹起在城市的上空/跌落在无人的墙角/寻找自己盛开的梦

城市里听不到鸟语花香/只有机器的阵阵轰隆/这里没有松软的泥土/只有钢筋水泥的裂缝

那些辗压过我的车轮/走得是那样的匆匆/那些从我身上踏过的脚步/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着美丽的梦

我滚进公园的花丛/那里的花瓣早已凋零/我在阴沟边小心的经过/却险些掉进漆黑的脏水井

我遇到了来自故乡的同伴/它们和我一样的惊恐/我们在车水马龙里继续奔波/等待着下一阵温暖的春风

寒门学子的身份与家庭,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但这,并非是重点大学和社会遗忘他们的理由。在社会资源分配越来越两极分化,而既得利益者还在津津乐道其公平性的时候,“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混的阶层越低”这样的趋势越走越远,那么,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公平与正义,尊严与幸福,都是扯淡。

第15篇:寒门难出贵子

寒门如何再出贵子

在古代“寒门出贵子”这句话鼓励无数家庭贫困的学子“十年寒窗苦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古代的观点就是“学而优则仕”,而那些寒门中人的梦想便是有朝一日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通过科举考试从而步入仕途。

纵观古代,确实有许多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就了一番事业。在古代,贵族阶层有着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论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其他品质上似乎都很难和经过风霜磨练的穷苦人家相比。因此,自古多数帝王都是愿意通过各种渠道选拔人才建设国家的,这为寒门子弟提供了一个成为贵子的重要途径。

可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对于人才的要求以及机遇的改变,“寒门出贵子”这句话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曾看过有一位老师在网上发帖称,“为什么20年前,那个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几乎是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都是家里贫穷的厉害的。而现在,学校里的尖子生,大多数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好的”。人们渐渐的意识到了“寒门难出贵子”这个事实,可是造成这个事实的原因会有哪些呢?

首先,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导致出生贫寒的人输在的起跑线上。比如在师资方面,大量优秀人才的流失,寒门子弟不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在教育设施方面,许多的农村的学校连最基本的设施都没有,更不用说用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实验器材和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其他设施了。对于教育不公平这个问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重视,从06年开始我国便开始免收义务教育费用,这一政策使得很多家境贫穷的孩子上的起学。近些年我国也一直加大教育方面的支出,教育设施也有了一定的改善。相信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寒门子弟与其他人的差距。

其次,不可否认家庭的经济状况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城乡家庭收入和教育资源正形成一股巨大的“马太效应”:如今,拥有好的经济条件的家庭,孩子从小就开始琴棋书画的练习,偶尔还要接受一对一家教辅导,寒门子弟却常常因为在考试中不识五线谱、没有一门特长而被高校拒之门外。而且,一些家庭还可以通过花钱共建、择校、名师辅导和参加竞赛等途径,获得加分、报送、自招等政策上的照顾。并且,家庭条件好的人可以拥有寒门子弟所没有的人脉和机会,不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就业上都可以得到别人所没有的帮助。这也使得许多寒门子弟辛苦寒窗十几年毕业后,工作却还是需要靠人际关系来解决。这些都造成了竞争不公平,加大了寒门子弟成功的难度。

当然,造成这个的原因是很复杂、深远的。首先,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更应该有效解决日益加大的贫富差距。使得寒门子弟在最基本的教育起跑线上有一个好的基础。其次,中国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网状的、复杂的,而不是像西方世界那样每个人都是相互独立的,于是就有了靠关系走后门等影响公平的现象产生。这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在招聘人才时能够实事求是,招收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有关系的人。国家在就业政策方面也要给大学生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

希望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努力下,“寒门出贵子”这句话依旧能够鼓励着无数寒门子弟为梦想奋斗。

第16篇:怎样看待“寒门再难出贵子”?

http://www.daodoc.com/kaoyan/

很多人说,“寒门再不出贵子,这是造谣与无知,寒门再难出贵子,却是一个大实话。”同理,知识改变命运是名言,但滥用就变成了鸡汤,的确,知识改变命运是不假,但更多的却是在命运的拖累下,一辈子一事无成。

寒门再难出贵子正确吗?

身边曾经有一个老师说:在早年我在家乡小县城教书的时候,班里的小朋友都把我看作是绝对的权威,老师说什么,他们就信,他们的成绩不能跟大城市的比,但我总觉得他们当中一定会有很多将来出人头地的人才。然而当我来到北京,我的想法变了,我发现我教的小孩子已经比跟他们同龄的家乡小孩水平高出太多,如果说社会要选择精英,那么百分之九十会从这群孩子中选出。

贫富差距决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这位老师说的话虽然不能说是既成事实,但我们可以从一个过来人的口中窥探到她观察到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小县城与大城市最大的差距在于贫富,从整体平均水平来说,大城市中的小康大概要比小城市中的小康家庭年收入高出一两倍还有余。这样的差距也就意味着大城市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上会付出更多,他们也有跟多的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拿北京举例,北京拥有全中国排名第一的中学—人大附中,每年能上北大清华出国的就几百个,而普通的县城高中呢?出个省状元就够宣传好几年的,如此的教育资源,非大城市不能有。

越是素质教育,寒门越难出贵子

http://www.daodoc.com/kaoyan/ 如果说拼应试教育拼不过,那么素质教育就能拼过吗?并不是,很多小城市的孩子、家长在感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时,便无限憧憬着素质教育,以为素质教育是拯救他们的良方,但事实与你相像的正相反,越是强调素质教育,寒门越难出贵子。因为没道理人家花大价钱培养弹钢琴、学跳舞、学美术、甚至送出国门交流、旅游、与大把的名人接触的孩子,在比综合素质方面会比你每天玩泥巴的孩子差。不可能一个多才多艺的孩子会拼不过一个每天上学回家两点一线的孩子。至于那种认为做做家务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想法,大多也只能是自欺欺人罢了。

贫富阶级不同,教育思想天差地别

除了硬件之外,还有思想也是此论调成立的关键因素。很多条件一般的家庭并不会倾尽全力在孩子的教育上,大多数这样家庭的父母还在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分担不出精力与时间在中小学阶段全程陪伴孩子左右。而且,在教育方式上,他们更倾向于简单粗暴式,好了就夸,不好就骂,没人会去想这样到底对不对,更别提什么因材施教。但阶级好一点的家庭会特别注重这方面,孩子是什么样的性格,应该用打压式还是鼓励式,是否应该尊重他们,是否应该锻炼他们独立的人格,怎样锻炼等等。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只是在才艺能力上,就是人格性格上,也会比前者好得多。

但往往对于家庭财政情况,在上学期间我们很难去改变,尤其是中小学这种只花钱不挣钱的阶段,我们更没有资格去抱怨。那么对于此真的就无能为力?别忘了你还有学习这一条道路,知识改变命运在不乱用的情况下绝对是名言警句,被无数人口诛笔伐的高考也确实就是最最公平的改变命运的必经之路。如果你想有机会追随名人文豪,与不同阶级的人平起平坐,那么至少可以通过高考实现,在教育体制之下,我们只能依赖于此。

第17篇: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标题不是耸人听闻,这今年尤为明显,有数据说话,不论是从公立学校还得社会培训机构民办学校,成绩好的孩子越来越偏向富裕家庭,这是事实。

拿楼主所在的某城市来说,(也是个经济特区,但非深圳),这两年,学校里的中考状元,或者高考状元,基本家里都是条件很好的,上个月中考结束,我们学校有5个孩子上了重点线,都是位列状元或者尖子生行列,平均分都是每门115分左右,这个月这几个家长们都商议暑假送孩子去参加一个澳洲的夏令营,当时很惊讶,这些家长都这么有钱吗?事实证明我多虑,这些家长都是开跑车的主,还有住别墅的,家庭条件都非常之好,这样的家庭还出这样的孩子,真是锦上添花啊……

反观过去这今年,学校里的尖子生,大多数也是家庭经济条件极好的,班上做班长的,或做学习委员的,也是家庭教养的很好,其实他们的成绩好,除了家教外,还有就是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私人家教等等,成绩能不好!

再反观我们那个时候读书,成绩好和家庭条件几乎是反比,班上同学读书好的,都是家里贫穷的厉害的,因为这个原因还一直是被学校老师做榜样宣传的,可是不出20年,世道已经变了,这几年来,尤为明显,要说学生的智力,差别真不是太多,但是,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再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教育的差别越来越大,穷人的孩子要想成绩好,光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从见识上来说,起跑线而言,已经低了一个级别……

这个时代甚至还远远不如我们童年那个时候更公平……

这点为穷人孩子的担忧,希望只是例外吧,或许在内地,还是公平的,不如穷人的孩子真是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第18篇: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

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吗?

这几天分别看了一些相关的文章,都在说这个问题,让我这个从寒门出身的人有点不吐不痛快的感觉。

寒门出贵子,出自《名贤集》。作者不详,一直流传至今,被很多家庭作为教育的范本,也被很多影视剧演绎阐述着。本意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照样可以做大官,这指的就是仕途。 时至今日,已经有很多人说寒门已经很难出贵子了,而且列举了很多的例子。 我也一直记着小时候父亲给我这么说寒门出贵子,让我们好好读书,虽然最后我还是没好好读书。但一直记得。

那么到了现在寒门真的很难出贵子了么? 我的理解:是的。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走上仕途如果是成为贵子的话,那么现在寒门能不能贵,想不想贵,我想大家都知道。

贵的解释***都说了:做官就不要想着挣钱,挣钱就不要想这做官。这两者永远不要牵扯到一起,要不然会出大问题。

所以,我个人比较认同寒门很难出贵子。

但是,如果贵代表高贵,代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价值和条件,也就是有钱,这个可是不一定的。寒门出的贵子难道少么?

虽然我们这个社会一直在拼爹,拼家庭,拼运气,但是社会的发展慢慢的已经到了拼自己的时候了。以前的各种阶级,各种阶层的,各种门第的戒律和眼规,让人不免觉得富人家的孩子好,官员家的孩子厉害,但对于目前来说,在挣钱这个事情上,最起码有了极大程度的平衡。我没靠关系,没靠任何的外在力量,就靠父亲的一句寒门出贵子走上了餐饮的路,创造了程大个小火锅加盟品牌,反过来,这又让我的父亲引以为傲,他觉得这应验了他说的话,他一直很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鲤鱼跃龙门,一条普通的鱼只要越过龙门就可以变成龙。这也是我本命的来源。

拼爹的有关系可能会找个好工作,拼家庭的有资本,可能随随便便就能养活自己,拼运气的烧香拜佛想考好学校,但没任何东西可拼的寒门子弟,就只能拼自己了。

不可否认,农村贫困出身的孩子都自带有一股子自卑,拘谨,不善于交际,但是努力,安静,只是缺乏更多灵活的可塑性。他们的见识都在方圆几公里,以及一贫如洗的家庭里,他们的眼光也都存在于很多的书本之内,所以接物待人方面会很差。想和也许会成为走进社会之后的阻碍,但也会成为他们极大的渴望动力。

从这个角度讲,为什么寒门容易出贵子? 因为他们渴求,渴望,他们的这种欲望比其他的人要强烈数十倍,所以他们能在努力上弥补,能在自我不断的提升中找到突破口。

要知道挣钱,创业最大的内核是什么?就是渴求的状态。

条件好的孩子,也许有很多的资本资源,但也许并没有那么大的动力,而寒门子弟,虽然没有太多的资源资本,但有更强大的渴求动力。而现如今要想创业成功,或者要想挣钱,获得财富,不是缺项目,不是缺机会,而是最缺的就是有没有特别的想去做的一件事。很多人都会迷失在这里。

我归纳了几个成功的要素: 一,对于成功和财富的渴求 二,有自省能力的折腾动力 三,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有非凡的才学 五,有良好的机遇。

当然这几条除了最后一条,只要拥有其中一个都可以。我只提醒一点的是,看清楚自己,不要跟命运死磕,但还跟自己死磕,向内拓展我们自己的见识,向外拓展我们的待人接物的交往能力,向左拓宽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向右锻炼自己把握财富的能力。这样的人生更值得我们去冒险,去探险,去探求和渴望。

第19篇:读《寒门再难出贵子》有感

读《寒门再难出贵子》有感(易强)

两年前,各大头条刊登着阿里上市,马云走向了人生巅峰的重磅消息。一时间,屌丝攀上了神坛,被众多吃瓜群众所津津乐道。但毕竟“一将功成万骨枯”,大多数寒门的学子,终究是要起于平凡,终于尘埃。正如朱自清老先生所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无独有偶,在午后小憩时又读到了一篇经典文章--《寒门再难出贵子》。我颇为感慨,今日之中国,绝非十年前之中国,更非马云创业的那个年代。当人们一再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我标榜时,是否有想过穷人的孩子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这种催人发奋的口号应该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寒门再难出贵子》一文主要讲述了某个企业不同背景的名牌大学生,有农村出身但学习优秀,有知识份子家庭出身,也有父母是企业家。通过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为人处事,协作交流的对比来折射出农村家庭的孩子的整体综合能力远低于知识份子和企业家家庭,从而得出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个观点。文章虽然局设于某个特定的背景,但却真真切切的反应了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社会现状。

时常在脑海中浮想起“土豪”、“富二代”这些在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词汇,某种程度他们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缩影。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经济高速发展,是社会资本急剧变革的三十年。处在这个时代的弄潮儿往往能够抓住机遇,一夜暴富。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子女拥有着比普通人更多的社会资源,享受着更加优秀的教育和生活条件,继而又成为了这个时代的精英,完成了一个良性的闭环。反观,当公平,社会制度透明化还是一纸空文,当改革的呼声还不足以捍卫那些既得利益者的根基时。寒门学子,出身在社会的最底层,很难接触到上层社会,即使有抱负,也难以施展,终究碌碌无为。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莫顿在《新约圣经·马太福音》一书中所提到的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当今中国社会正在走向两极风化,有愈演愈烈之势,寒门学子要想有所作为,往往要付出比以往更大的艰辛。

事实上,制约着寒门学子成才的不仅仅是社会因素,更多的是他们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家庭教育。

俗话说:性格决定成败。出生于寒门的年轻人,大多从小就有明显的不足:交际能力。他们往往性情较孤僻,难以融入社会群体。《寒门再难出贵子》中描述了那些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他们害怕与领导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只会碌碌无为的工作。当今时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需要的是毛遂自荐,而不是孤芳自赏。中国每年有着超过七百万的大学毕业生,在“中国制造”的这种教育体制下,学生的能力普遍缺失,寒门学子如果不敢站起来表现自己,抛弃那些木讷的,内敛的特征,何以在茫茫人海中杀出一条血路,做一番事业。这也正是为什么当今中国社会盛行读书无用论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差距远不如此,早在牙牙学语之时,寒门的学子还在玩着过家家,看着喜洋洋之时,富人家的孩子早已经能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附加说一口流利的外语。我不是说要强制孩子学什么,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原本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度的培养对孩子的性格以及将来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而寒门学子在个层面显然就已经输了一大截。

或许你会问,寒门就真的不能出贵子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唯物主义的经验告诉人们在任何时候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第一位的,也就是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个人的努力是可以造就他的成功,只要把握好天时地利人和。另一方面,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中国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国家正在走向更加开明,更加公正的大道,也给了寒门学子更多的机遇和憧憬。

有一点值得指出的是,之前我们所说的贵只是狭义的贵--财富。而社会价值观所倡导的贵是---高贵。中国有太多的人富而不贵,“暴发户”就是这类人的标签。当人们在盲目追求物质文明的时候,是否有考虑到精神文明的建设。出身寒门的学子可能是物质上的侏儒,但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巨人。“达则兼具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注重自我修养,自我完善,使自己在精神文化上保持一种贵族气息,这才是社会文化所提倡的高贵,也是寒门学子所应该学习的贵。那些以财富来标榜人生,以金钱来衡量社会地位的贵,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寒门再难出贵子,诚然,在社会资本都相对固化的今天寒门确实很难再出富豪,但是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贵子”却不分家庭,不分背景,关键在于个人修养。

第20篇: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

现在越来越看清楚“性格决定命运”,性格这东西是熔透与骨髓的,性格的养成和学校教育没有多大关系,大多决定与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从大学毕业出来的第一步往往起到至关作用的是家庭背景,也就是从起跑线普通家庭的孩子就输了一大截。。

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当金钱决定一切,成为人得终极信仰的时候,这时候也是“门阀”,阶层相应出现的年代。

结合我自己近半年来的观察, 我在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上班,去年年招了很多学校的实习生,实习可不是正式录用了,以前自己年龄也相对年轻,没有太多关注以往的实习生,今年正好我负责这些孩子,在我们这里招了大概60名实习生,其实最后录用不会超过10人,这些实习,其实就是银行的噱头,可以找些一个月几百块钱对银行来说的免费劳动力,对学习,对外宣传,对社会某种义务交代吧。淡然能进入银行实习的都是学校推荐的所谓的好学生。银行这种单位,在我们的体质下,纯国家垄断机构,待遇相交于其他行业待遇还是比较高,在银行工作可以得到优惠的贷款利率,买房子贷款都相对容易。。总之一句话是那种世人眼里比较羡慕的单位。。。。。。

接下来讲讲这些孩子的人生的第一步究竟是怎么迈出,怎么的实际结果。。。。有时候相处了这些比我小将近10岁的孩子,真的觉得一切的理想主义都是狗屁,只有现实无法在接触的现实。。。

大学毕业何况是大四就是还是一些孩子。。。。

去年的2月份我接待我们这个省最好大学的这批孩子,来到我们单位,,,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孩子都是一个名牌212终点大学即将毕业的学生,可是他们的组成有分了这么几种。。。。。一类,农村家庭出来就是学习很努力的,在学校很优秀的,大概能有20多个,还有一类就是家庭县城的的孩子,有那么十几个。。。再就是所谓的大城市的孩子十几个,这就当时看到他们的资料的印象。。。。。

印象很深的是去年三月份他们第一次来到银行,因为第一天报道,我们准备了一间办公室,早上等着这些孩子来报到,上班后开始等着这些学生的到来,我的问我说:我告诉你我知道哪些孩子来的早,哪些孩子进来会和我门打招呼,哪些孩子会和我们聊几句,哪些孩子会进来会给我们倒水。。打赌的结果是中午请他必胜客。。。。。。

然后,他输出了一大简历说这些孩子,会来的相对早点,,然后把这部分简历交给了我,,真的当时的结果,最早来的十几个孩子都是他给我的那些简历里面的。

慢慢的陆陆续续的来了这些孩子,然后真的有的进来很紧张一句话不多说,有的笑嘻嘻的和我们聊几句,,有的会自来熟的说:以后你们是领导了,给你们到点水,有的孩子会大咧咧的,其结果是我同事预测的,,错误率只有两个,当时我就惊奇了,中午请他吃饭,我说你怎么看出的,他说着不是他的绝招,是以前跟着副行长接待实习学生,从副行长那里得到的一个启示,其实很简单,看简历资料的户籍所在地,和父母工作单位,能归纳出群体来,也相应的能归纳这同时一所大学,几种孩子的性格特点,处事方法。。。因为有些东西是共同,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站在年长的角度上去分析就和容易得到一个初期的预测。。。。下面是同时分析的过程。。

一,来的很早的孩子,大多是农村的孩子,因为他们重视这是一生中第一次离开学校去个正式单位实习,会很重视,因为是学校推荐,自然会打电话给家里,家里父母能给与的指导无非是好好珍惜,学校重视,第一天要早去,这一类的教导,自然来的最早的是这些孩子。。。但是都紧张,和我们几乎无交流。

二,进来和我们打招呼,并且还有倒水的那几个孩子无意例外,父母都是在党政机关工作,真的很准。。。

1 三,进来大咧咧,还开几句玩笑的几个孩子,家里都是经商,可大可小,但是父母身上那种灵活态度的熏染,在身上能看出影子。。。

四,还有那么两三个,感觉挺冷傲,相对自信,对我们是属于那种不卑不亢的,这几个无一例外的属于大城市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

就因为这个小插曲,我开始觉得很有意思,开始觉得应该去分析这群孩子,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我内心很清楚,实习的最后结果这群孩子只有几个可以留下,大多还是得自己找工作,那时候心里只是一个念头,保留下他们的联系方式,看看半年后,一年后,一年半后他们第一步迈出的样子,也许能追寻到他们十年后的样子,也就是现在的我,现在我身边的朋友,同学,同事。。。。就是这么个念头,让我注意去观察他们,去看着他们从孩子走向成人的第一步。。没想到这一年多观察,真的让我总结出了很多东西,也从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困扰点。。。。

这群大学生参观完单位后第一天报到的下午,需要在会议室这群孩子开个见面会,这种事面子事,也是银行对外宣传点,自然会有位副行长级别的讲话,然后自人力资源部经理,然后就是具体的告诉这群孩子,去那些部门实习。。。。

就在领导们对着这帮孩子讲了一堆官话,套话的时候,一个小测验在脑子成型,让他们自己选择想去工作的部门,不能写一个,写三个,可以电话与家长交流,给他们20分钟时间考虑,他们直接在会议室不能相互交流,如果想得到指导,可以去走廊,给自己父母或亲人打电话自寻。。。。。

结果是大概十个孩子还明确的写出部门名称,自然还岗位相当不错,有一般随便写写,有的部门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或者具体大概知道是什么工作性质,但是无法准确说出部门名称,就自己造了一个,还有几个写了就是写了 收钱,,, 贷款 。。之类的几个字,这就是他们大学四年金融专业,经济等等专业,,,

然后,当然就是按照银行的实习流程,在给他们将以下银行如何伟大,如何有前途,如何。。

当我拿着他们的自荐部门的小纸条,,有了这么一个发现。。。能够精确写出银行部门的那十几个孩子,大多家里是机关,和经商的。。农村孩子有一个能精确写出,问了原因是自家有个亲戚在工商银行 上班。。。

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大多都是什么行政,什么管理,什么内勤,,是绝对不会和外联部门的业务有关系。。。

经商的孩子都想实习客户经理。。。。

家庭父母在机关的大多都想做主管助理。。。 真的很有意思,,,一点一点看出了他们的性格,一点一点看出了他们的选择。。。。 开完会的时候,副行长告诉我,今年行里大概会招15个应届毕业生,各个方面的关系需要应付,这群孩子,只能选择优秀的留下两个或者三个,让我们负责细心甄别一下,到最后,作为单位录用的主要依据,这件事让我扶着,回来在看到这群孩子,我就有点心颤,60个都是学校的好学生,只有两到三个实习完就可以来这里上班了,人生的第一步,就可以一这里为开始,其他的五十七八个孩子又得迈向人山人海的招聘会,又得一次次的面试打印简历。。。。突然心里觉得很压抑。。。

第二天,就是给他们安排部门了,那个单位也一样,有的部门自然是舒服的要命,自然有的累的要死,其实那个部门也想要跑腿的小孩,但是对我们来说的跑腿,对他们来说也是有好部门,不好的,如果被安排做大堂经理就要一直站着,挂个横幅,一天在大堂跑来跑去。。。安排的老总办公室的外边就是接电话,复印个材料,安排到监察部对不起跟着去安装提款机和指挥工人安装摄像头吧,因为实习不能安排做窗口从事窗口业务,大多就是内勤,外联,和打杂了。。。

2 俗话说,有人得地方就有江湖,别看小小实习,斗争就开始了,第二天一早我总共接了四五个电话,也有直接去我办公室的同事,级别高点的部门老总,低点有普通同事,开始给我打招呼,把那个那个孩子,直接弄他的一亩三分地,无一例外要和我吃饭,哈哈。。没办法,只好按照他们的要求吧相应的孩子,分到他们的麾下,人数,五个,还有五十个多个,只好采取叫到谁,一个部门一个部门来,一个部门满了,去下一个,这里面除了家里能联系到银行打过招呼的,其他就是随机,也许是运气吧。。。不过出于人道主义,我定了一个活的规则。。。一个月后轮岗。。。。。

时间就这么过着,我偶尔中午吃饭或者在办公楼碰到各个部门的同事,会问一下这些实习生的情况,当然了什么情况也有,还不至于说捅娄子,但是有喜欢的,有夸的,当然也有抱怨的大学培养的是脑残吗,也有直接骂的,要我把蠢蛋弄到别的部门,给他们换给聪明伶俐的,。。。。。

然后在这些同事的夸奖,褒扬,抱怨的,还有直接骂大街的当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农村家庭的孩子普通不会交流,当处于一个部门的新人的时候,不会去交流,不会去拉近,更谈不上和什么拉近关系,虽然不是绝对,但是这个比例超过农村家庭的90%,但是这些孩子有个很大的优点,都很勤快,很少照借口,,大体属于那种夸和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然后是收到夸奖的孩子里面是家庭是经商家庭的孩子,比较活,在实习的时候,和老员工的互动能力比较强,有的家庭个别吐出不差钱的,甚至可以请老员工吃饭,有的还能在解决问题弄出个新点子。。属于那种不会让人讨厌的类型,,,属于收到赞誉最多的一个群体。。。

在就是家里在党政机关做干部的孩子,最大的优点是有礼貌,会说话,不太会唐突,比较有眼力劲,个人气质比较好,但是有时候有耍小聪明的时候,因为年龄小,很容易被年成长的发现。。褒贬不一,。。。

在就是家庭知识分子的五六个孩子,这几个孩子无一例外的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不太受实习部门的待见。。原因有那么几个,一是没有眼力劲,二是相对自我感觉比较好,但是有时候会因为言语不懂得分清场合,和年龄差别,说出一些比较固执,活着搬出让实习部门尴尬的事情,其中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女孩子,父母是中学老师,人和自我感觉良好,对给安排的跑腿,说三道四,和谁说话也顶着来。弄得实习部门强烈不要,弄得很烦,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其检查消防器材,后来因为嫌辛苦,觉得不公平,找我谈话,最后我给的答案,如果不愿意接受,会学校吧,,后来再来每天都迟到,自己就退出实习了,这是第一个自己退出的,也是唯一的一个,,,很奇怪的性格,后来了解到这女孩子毕业后一直留在省会没有回老家,也没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好像在去蛋糕店工作了一阵,后来又去摆地摊,在后来就一直考什么研究生。。。就没有能知道她消息的了。。。。

和这个女孩形成截然相反的是个男孩,个子挺高,是个小胖子,喜欢笑,整天哈哈的,这家伙当初自动要求干大堂经理,因为姓齐,按照约定俗称就给他叫做齐小胖吧,这个孩子当初我说大堂经理挺累,他还自动要求,说可以减肥,照顾女同学的话来,然后说自己太胖,不适合干细致工作,呵呵,就是这个小家伙告诉了什么叫做“人熟是个宝”,什么叫永远都笑绝对没错的,,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不错,父母开了一家不错的家居饰品店,,当然这个小家伙学习也蛮好,从二级城市来到省会上大学,这孩子的性格很有意思,那他开玩笑,从来不会烦,见谁都笑呵呵的,这个孩子后来虽然没能最后银行工作,但是因为性格好,因为比较活,虽然没有进来,因为家庭条件可以提供一下支持,因为在银行实习的六个月,混了个和谁也挺熟,最后因为在银行实习,自己开了家公司,主要是给银行安装提款机,呵呵,因为这行业是个稀缺行业,一旦坐上了,就很难别人在代替,一年的时间,小家伙,买了房子,结了婚,也是时长给我打电话,因为当时他想做这个,和他爸爸交流了意见,因为和我比较熟,他爸爸专门跑来找我,请我吃饭,也就是这次吃饭他爸爸交给他也同事交给我一个很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熟就是个宝”,他吃饭的时候自然少不了一大堆奉承话,然后喝了点酒,

3 就说到了自己没文化自己如何干成了一个家具城,,当时我就觉得这么小胖的爸爸的应该有点思维含量,告诉我说:小胖学习挺好,是个好孩子,估计想留在银行,家里没有门路,但是既然有条件在银行实习了,那么自己在省会也没啥能量,就让这个孩子希望能从银行的下属相关业务中找点什么做,从来没有听说过银行会欠债不换吧,当时这个思路真的让我大开眼界。。。当时就很有耐心的听了小胖爸爸的话,一起预期说小胖这孩子不错,还不如说小胖的爸爸真不错。。。。。。下面是小胖爸爸给小胖的规划。。。

小胖开始进银行实习,让他爸爸很高兴,当问他爸爸说做那个部门的实习的时候,他简略的时候告诉他爸爸,他爸爸不了解银行,但是听小胖说完。立马就觉得实习吗,最重要的是弄个脸熟,去大堂站着吧,这样银行的头头可以经常见到你,。这就是胖爸爸的指导,别的部门银行的头头估计不是能天天见着吧,,后来因为实习时间长了,小胖也听说最后留下没几个,再次回家和他爸爸聊这个问题,胖爸爸说的是,我们没有关系,银行工作的那些说了算的,估计也不差我们家的这点礼物钱,老爸没有本事,能让你留下,但是是不是可以换个思路,银行也是一家单位,也需要和别人合作,小胖你捉摸一下银行有那些外联公司给银行提供服务,,如果可以,小胖人活着就这样,各有个的命运,不要在想着刘银行的,争取着半年你看看银行都需要什么业务,争取找出这么一个。。小胖的思维转的很快,接受了他爸爸的意见,从那开始,小胖就从办公文具,什么消防器材,什么摄像头按照,什么纸张销售,,等等诸如此类

最后发现了提款机按照吗,没装一台的费用不低,但是还是每次都换不同的人,头脑形成了这个思维,告诉我其父亲,他爸爸么几天就来到这里,请我喝小胖的主管吃饭,又是送礼,又是吃饭,了解了整个事情弄明白的时候,在离小胖毕业还有俩月的时候花了20万给小胖办了公司,因为他老爸有家具城的资质,有装修的资质,很快通过小胖找到我和小胖的主管,然后找到了主管的副行长,拿着公司,拿着资质,比装一台比原先便宜五百块的价格承包了我们银行的提款机业务。同时因为相互银行的往来,我们也给小胖介绍了合作银行,。。

因为这个关系,小胖经常来找我,我曾问起小胖怎么那么听他爸爸的话,小胖说其实就是觉得在老家周围邻居亲戚,朋友老爸算混得很好的,,,老爸自己没啥文化,但是能领着几十个员工干,有几把刷子,从小认为爸爸挺能的,在就是小胖很喜欢说一句口头禅,就是自知之明。。。也是胖爸爸经常说的那句咱得有自知指明。。。。

小胖有个好爸爸,能给钱,还能发现商机,能让小胖当个小老板,正是他爸爸说的那句我生的他,了解他,他听适合自己干,咱也得有自知指明,进不了银行,就合作呗,在省会做个小老板,总比在下面做老板强吧,。。。人得有自知指明,抓住任何机会,这是小胖和他爸爸的故事、、、、

继续,接着上面的话,就是这群孩子工作了一个月之后,大多开始隐约的知道,这个群体有可能留下的指示为数不多的几个人,有因为在这里实习,多少了解了商业银行的工资,待遇,相对其他单位还是很有诱惑力的,,就这样开始了,和小胖那样的理智派很少,当然这种理智来源于父辈的见识,父辈的能力和经济能力和人生智慧。。这种孩子很少,就那么一个,大多数孩子,也包括我们这群成年人,都会为了一个飘渺的希望,希望自己比较幸运,去努力去争取,也就是从这些孩子我获得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思维,如果有能力一定去争取,因为既然大家都说这件东西好,既然世俗的认知都认为它是好的,那么它一定是好的,不要去自认为自己能够自己打拼出另外一个天地。如果全面衡量觉得这块蛋糕争取不到,立马要转换思维,不要做自己力有不逮的事情,因为努力了,争取了,你的条件达不到,最后伤心还是你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很重要。。。。

也不知道是出于好心善意,还是出于什么,差不多每个孩子,开始知道我手里有名额,当然这件事,目前只有我和副行长知道,只有两到三个,从那天开始我的办公室,和我的手机开始忙碌起来,刚开始被要走的几个孩子,自然是拉着家长,拉着银行的同事,开始一次

4 次要约我吃饭,这个是自然,人之常情,我知道我自己那点权利,只有两个名额,这个我谁也不想得罪,就一直开拓,找个中理由告诉给我电话的人说,我没有这个权利,我也要听一大推这个孩子如何如何好,也许他是全世界最优秀的孩子。。。呵呵,。接着也有孩子的家长,开始直接会找到我的家,提着东西,呵呵,鉴于我手里那点可怜的权利,这礼物我没法收,即便能收,也不想这样,因为我觉得我确定一个孩子,那么就意味着另一个孩子要去满世界的面试。。。心有不忍,,,呵呵。。

这时候,当狼多肉少的时候,就完全体现出一条定律,,,小狼怎么样,完全取决于老狼。。。 周周一个女孩,家就是本地的,母亲在某物价部门担任处级干部,,这个女孩子家教不错,穿着打扮很时尚,重要的学过芭蕾舞气质很好,有点那种很女孩的感觉,很有礼貌,我对这个女孩子最大的印象就是:家教一定很好,总是那么不紧不慢,当这个消息流传到周周的时候,让我明白了真么一个道理,孩子不错,只是一个很微不足道的条件,要爸爸或者妈妈很不错才是绝对的硬性条件,实习的第三个月,我接到了行长的电话,是大头一把手的电话,告诉我周周表现很好,必须要我把实习说明给她写好,我这时候耍了点小聪明问行长,我对这个女孩子没有什么印象,长头发,短头发,是哪个啊,行长说了一句,那个样,就是那个周周的女孩子,反正不是长头发,就是短头发,记住吧她的实习报告弄好,就行。。。哈哈,事实上行长也不认识这个女孩子是吧,,,为什么行长直接打招呼,后来副行长给我说到,周周的妈妈的是物价部门的处长,通过关系找到银监局的某位副局长,这位副局长直接给了行长电话,大头只有点头的分,既然硬性条件够,别的都不重要,第一个,这是第一个,后来更是听说,这个名额确定了,周周填了工作合同,周周的妈妈,爸爸,和银监局的副局长,我们银行的几位行长,喝了一顿,挺清楚是周周签了正式的合同,人家才请客啊,,小弟级别太低,这种高级别请客,没小弟啥事。。。。哈哈,,,找工作,好工作,搞定一把手,如果主管部门和本单位一把手打招呼,几乎十拿九稳,说不准单位还得巴结你,从此周周去了六楼,分行办公室,主要负责和政府部门的联系工作,当然这里面其决定作用的是什么,大家明白不能在明白了,周周现在我的同事,找了个省政府的小伙在在恋爱,小伙子也是那种家庭,呵呵,在下看来前途一片光明。。。。。 当然周周的也有下插曲,就是实习的时候和同学恋爱了,哈哈,背着她妈妈找了那个男孩子。。。自然是就是几个月的恋爱。。。(最后一句作者应该有错别字,但看上下文意思应该是如此)

治国的故事。

如果一对父母能对孩子起名治国,那么对孩子的期望一定很大,治国是学校的班长,也是学生会干部,篮球打得很好,皮肤黝黑,很精神,很勤快,在风控部实习,很不错的孩子,经常看着抱着一沓沓的资料跑上跑下,风控部权利最大,业务最多,资料,文件自然最多,这点比较累,没完没了的复印文件,没完没了的开会,治国被安排在风控部实习,风控部几乎是银行工资最高的部门,因为求的太多,当然饭局最多,当然部门收到的小礼品也最大,治国家事农村的,从小学习很努力,篮球打得很好,在大学里成了一个公众人物,在这群女孩子中也很受欢迎,当治国听到实习名额的时候,这个消息是从风控部老总那里听到的,好几次下班的时候,看见他在我停车位那里,见了也就打招呼,连着好几天,。我知道他想干什么,有一次我说做我的车吧,正好经过你们学校,这样不用坐车了,那天正好我老婆去岳母家看孩子,我也没饭局就是想开车转悠一下,就拉上他了,刚开始孩子很拘谨,很拘束,我说在风控部很好吧,好好努力争取流到风控部,拿可是银行最夯的部门,治国接着这个话题开始他的语言,快到学校他说大哥到这请你吃饭吧。当时我觉得这孩子挺有意思,一路说了那么多敲边鼓的话,到学校附近说请我吃饭,肯定这孩子盘算着附近的饭店很熟,在经济范围内请我吃饭,可是一想银行一月就给他们8百块钱的实习工资,还不知道有这八百家里还给不给生活费,我说我请你吧,等你上班了,在请大哥,就这样没有听他选择的饭店,我选择我熟一点的一家饭店,。开始我一场谈话。我说开车我不喝酒,让他喝点,刚开始还拘

5 谨,喝了一瓶啤酒后,治国讲起了他的身世,家农村的,还有个弟弟,父母纯农民,父母对他有很大的希望,,,通过在银行的实习,觉得要是能留下真的再好也不过了,这时候我突然心里很压抑,不知道该对他说什么,还是个孩子,没有经历过几次饭局,我劝她喝了两瓶啤酒后,就给我开始陶大实话,告诉我风控老总说告诉其名额的事,,说如何如何想留下,说自己上学如何的努力,我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孩子不讨厌,但是总是说自己,还太小,太渴望留下工作,突然有点不忍,但是我能说的只有好好表现,最后我告诉他,我说你们部门的老总,风控的老总在行里很有分量,他比我管用,但是治国说了一句话,说老好好干,没说别的,是部门同事告诉他,我这里可能有名额,自然我只能说一堆空话套话,就在他的诉苦中我把微醉的他送回了学校,后来治国跑我家里来送礼,一条烟,还有一些土特产,我没有收,后来还因为一次外联活动,给他报销了500块钱,后来风控的老总说,治国给他送了一些土特产,风控的老总的老婆嫌不干净给扔了,对于老总来说那是个笑话,但是我知道治国你在学校也许很优秀,你这孩子挺努力,但是在这个拼家庭的社会,也许已经没有这份工作了,因为风控的老总觉得这孩子挺傻,送礼送了一些扔货。。。治国很勤快,也会说话,在学校做学生干部 要是在三十年前也许前景 很好,但是现在,治国没有人稀罕你的土特产,治国者不是一个使劲干别人就说你好,肯为你说话的时代,,,治国长得很帅,男孩子没用,没有人指导他,没有人告诉他怎么去做,什么事都是他去摸索,也许治国以后会出人头地,但是40岁之前他的命运已经确定了,要让现实碰到头破血流在知道社会的真相,才能磨合好自己。。。。治国后来没用留下,几经面试找了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很辛苦,后来逛街见过一次,,看得出感觉挺累,,挺辛苦。。。

但是我觉得治国还可以我就想不通,为什么风控老总不肯为其说句话,如果他说的话,我也许会给他点助力,,这是后来的我和风控老总一次饭局的谈话,风控老总说又一次看见治国吧接待用烟,往口袋里塞了两盒,这事让他彻底的否定了治国,后来我让小胖问治国拿烟做什么,小胖给我的答案是治国想回家的时候带给父亲抽,因为中华父亲没抽过几次,我当时的感觉,真是觉得一个字哎。。。。。。。。。。

还是小胖点醒了我,说治国家不是很好,也没啥坏心,就是想给父亲那点烟抽,我一下明白了,风控老总懒得去明白,也不想了解,这孩子为什么吧接待烟装走,但是这个细节让他彻底否定了这个优等生,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这个细节让其觉得治国讨厌。

治国觉得有那么多中华,父亲抽烟,不经意拿几盒给父亲,让父亲抽一下好烟,本来就是接待的,和偷也牙根没有关系。。但是就是治国的这份孝心,让治国的形象在他们老总那里大打折扣,也是因为没有,这个没有抽过几次,让治国没有了机会,

我问小胖你拿吗,小胖说自己买不行啊,这种东西作为实习的拿了不好,反正就是不好。,。这就是差别,是小胖高尚不会有那想法吗,是小胖家里可以买,不会去做,治国也许也知道拿不好,因为自己只是实习生,但是烟很好,自买吸太贵,,出于孝心,其原因还是家庭吧,,,,后来我知道是因为这件事治国的老总烦了治国,一句话也没说,我也无法在为其说话,这个结果,真的有点无以名状,,还是家庭的原因,还是什么。。。我也没弄清楚 。。。。这孩子挺可惜。。

点评:学校是不会教育你如何为人处事的,即便有思想品德课老师也只是讲讲空泛的道理而你也未必就真听得进去。真正的做人的教育在哪里呢?全在家里呢!每个父母都有自己习惯的一套做人方法,他也习惯性地把这套原则方法传授给孩子,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否则他这辈子就不这样做了。但许多普通的父母就没有想到,他这辈子的不成功是否和自己的为人处事方法有关呢,如果有关系,那他还能把自己的老一套再教给孩子吗,让孩子也一辈子不成功?

总结了一下,家庭优越点的孩子比较不惜财,相对性格也开朗一些,以前我一直的印象是家庭普通的孩子应该更朴实一些,但是通过观察这些孩子,在联系到自己的朋友,同事,

6 真的,家庭条件差些大多都是有些狡黠的,做事心理有很大的计算过程,这个计算过程对父母来讲是好事,比较节省,但是对自己发展,交友,人生态度是一个很大的思维框架,往往会跟随自己的一生。。。。

思维方式差异就更大了。例如小胖的爸爸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小胖的教育。自己出了哪些问题要怎样修正。如何有自知的能力。。

这群孩子大多遇到问题首先是抱怨,其次再想别的,而且一般不会思考自己的毛病。两种思维方式都自成体系。

从外表来看你看不出它们直接产生的后果,所以作为孩子特别容易承袭父母的思维方式。但是恰恰就是思维方式是优秀与否的根本决定因素。

我们的青年一旦承袭了一种思维方式往往就决定了一生的定位,而且直至终老也未必能发现自己的思维导致了自己的命运。

7

寒门再难出贵子原文
《寒门再难出贵子原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