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巴金名言(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3-30 18:03:53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巴金名言

巴金名言,由名言网整理,希望有关于巴金名言的这篇文章巴金名言能对您有所帮助!

·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

·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 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 “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 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 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 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 生命的意义, 而不在于 ,也不在于 。

推荐第2篇:巴金的名言

巴金的名言大全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的名言

1、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2、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3、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4、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5、奋斗就是生活,人生只有前进。

6、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是因为我有感情。

7、人最怕的不是掉进深渊,而是掉进后被抛起再掉进去。

8、我写作时差不多没有停笔构思,字句从我的自来水笔下面写出来,就像水从喷泉里冒出来那样地自然、容易。但那时候我的激动却是别人想象不到的。我差不多把全个心灵都放在故事上面了。我所写的人物都在我的脑子里活动起来,他们跟活人完全一样。他们生活、受苦、恋爱、挣扎、欢笑、哭泣以及死亡。好像不是我在写小说,而是他们借了我的笔在生活、在那三个星期里面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看见那一群人。他们永久不息地在我的眼前活动,不让我有片刻的安宁。

9、生命的意义,而不在于 ,也不在于。

10、我从小爱发牢骚,但决非无病呻吟,而且我不善于言辞,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嘴讲不出来的,我只好*笔帮忙,因此走上了写作的路。我不是经过刻苦钻研,勤奋读写,取得若干成就的。我不过借用文字作武器,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不管拿着笔,或者放下笔,我都是在生活。

11、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12、每一本书、每一篇作品,就是一次答案。古今往来有数不清的作家,读不完的作品,尽管生活环境各异,思想信仰不同,对人对事的看法不一样,但是所有真诚的作家都向读者交出自己的心。我们写作只因为我们有话要说,有感情要倾吐,我们用文字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我写作只是为了一个目标,对我生活其中的社会有所贡献,对读者尽一个同胞的责任。(xiexiebang.com www.daodoc.com)我从末中断读者的联系,一直把读者的期望看成对我的鞭策。我常说,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在他们步履艰难的时候能够做一根拐杖给他们加一点力,我就十分满意了。

13、我一刻也不停止我的笔,它点燃火烧到我自己,到了我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感情也不会在人间消失。我感到我有两倍的勇气,有两倍的力量。究竟由于什么?我得到回答了:由于友谊。

14、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15、激荡于绵绵不息的生命洪流中,就应当追逐洪流,并且追过它,自己制造更广更深的洪流。要把一切腐朽的垃圾冲流干净。

16、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17、生命的意义,而不在于,也不在于。

18、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19、巴金说:“父母们的榜样力量非常大。在我小时候,父母的脾气都好,父母从未打骂过孩子。想来想去,我想不出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坏的东西。今天有些年轻的父母高兴时把孩子当作‘小皇帝’、‘小公主’,动了气就打骂不休。不多久,他们的坏脾气全让孩子学到了,孩子们只会学长辈们做出来的行动,不会学他们嘴里讲的道理和心里想的理想。”

20、“生”的确是美丽的,乐“生”是人的本分。

21、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麽就讲什麽;自己怎麽想就怎麽说这就是说真话。

22、我只是把个垂死的制度的牺牲者摆在人们的面前,指给他们看:‘这儿是伤痕,这儿是血,你们看!’也许有些人会憎厌地跑开,但是聪明的读者就不会从这些伤痕遍体的尸首上看出来个合理的制度的新生么?

23、我在写作中所走过的路与我在生活中所走的路是相同的。无论对于自己或者别人,我的态度都是忠实的。……我愿意它们广泛地被人阅读,引起人们对光明的爱惜,对黑暗憎恨。……我的文章是写给多数人读的。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黑暗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24、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反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25、这群青年有良心,有热情,想做出些有利于大家的事情,为这个理想,他们就牺牲了他们个人的切。他们也许幼稚,也许常常犯错误,他们的努力也许不会有点效果。然而他们的牺牲精神,他们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洁白的心却使得每个有良心的人都流下感激的眼泪。

26、青春是无限地美丽,青年是人类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和人民的希望,这样个信念,贯穿着我的全部作品。

27、我宁愿个人孤独地去经历人世的**,去尝切生活的苦味,我不要安慰和同情,我却想把安慰和同情给别的人。我已经这样地过了几年,这种生活不定是愉快的,但我过得还好。

28、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的黑暗,使我的生存有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靠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正是它。

29、我的眼眶里至今还积蓄着朋友们的泪,我的血管里至今还沸腾着朋友们的血。在我的胸膛里跳动的也不止是我个人的孤寂的心,而是许多朋友们的暖热的心。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句。我是靠着友情才能够活到现在的。

30、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31、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32、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33、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34、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35、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36、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37、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38、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39、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40、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41、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42、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43、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44、我虽然是个反战主义者,但是为自卫,为抵抗强权的战争,我却拥护,而且认为是必要的。

45、在这时候我们需要读自己人写的东西,不仅因为那是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写成的,而且那里面闪露着我们的灵魂,贯穿着我们的爱憎。不管是鳞爪,不管是新与旧,读着这样的文章,会使我们永远做个中国人——个正直的中国人。

46、我的心跟别人的心挨在起,别人笑,我也快乐,别人哭,我心里也难过。我在这人间看见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幸,可是我又看见更多的爱。我好象在书(《憩园》)里面听到了感激和满足的笑声。我的心常常暖和得像在春天样,活着究竟是件美丽的事。

47、我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所以做补书的工作我也感到乐趣,能够拿几本新出的书送给朋友,献给读者。我以为是莫大的快乐。

48、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

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个值得你爱的人。

49、我的生活里充满了种种的矛盾,我的作品里也是的。爱与憎的冲突,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理智和感情的冲突……,这些织成了个网,掩盖了我的全部生活,全部作品。我的生活是苦痛的挣扎,我的作品也是的。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50、创作是个人劳动,作品是有个性的。

51、单靠作家的称号并不能保证好作品的产生,单靠才能也不能解决问题……,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个代价包含着辛勤的劳动,丰富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正确的世界观,还包含着相当长的段时间。缺少了这些,最有才能的作家也会写出失败的作品;写过本好书的人也可以写出本坏书。

52、学习和改造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决不能等到改造好了才动笔……,作家必须不断地写作,写作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义务。作家用写作来为人民服务。广大读者向作家要求的是作品,更多的作品,而且更好的作品……

53、即使写历史小说,也得先了解人,了解生活。人们从前喜欢挖苦亭子间的作家,其实做个亭子间的作家也得先在社会里混了些时候,才关在亭子间里写作。辈子关在亭子间里的人,连活都活不下去,哪里谈得上创作……

54、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55、他们的棍子造成了种舆论,培养出来批应声虫,好象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

56、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吱吱喳喳……,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57、把热爱自己工作的人整成了应声虫,等于损害作家的独立思考。

58、写作是种艰苦的劳动,必须要全心全意,把全部心血放到里面去。

59、创作需要创造性,特别需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如果别人已经说得很多了,就用不着我们再来说。

60、在‘*’到来之前,我的确就是这样地混日子,我用个混字,因为我只说空话没有干实事。次接次开不完的会,本接本记录不完的笔记,张接张废话写不完的手稿。

61、我越来越小心谨慎,人变得更加内向,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的真心。我下定决心用个人崇拜来消除切的杂念。

62、我常常觉得党和社会、朋友和读者都对我太好,我有种欠债过多的歉意和责任感。我总想尽力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情。政府对我的照顾太多,我真是受之有愧。

63、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64、她是我的生命的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起。

65、向法国老师表示感谢,因为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

66、不论来自西方或者东方,它属于人类,任何人都有权受它的影响,从它得到益处。……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互相影响,互相受益,总会有些改变。即使来个文化大竞赛,也不要害怕‘你化我,我化你’的危险……

67、在许多前辈作家的杰作中,我看到种为任何黑暗势力所摧毁不了的爱的力量,它永远鼓舞读者团结、奋斗,创造美好的生活。我牢记托尔斯泰的名言:‘凡是使人类团结的东西都是善良的、美的,凡是使人类分离的东西都是恶的、丑的。’

68、建立‘*’博物馆,这不是某个人的事情,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年惨痛教训。‘不让历史重演’,不应当只是句空话。……只有牢牢记住‘*’的人才能制止历史的重演,阻止‘*’的再来。

69、最好是建立座‘*’博物馆,用具体的、实在的东西,用惊心动魄的真实情景,说明年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看看它的全部过程,想想个人在年间的所作所为,脱下面具,掏出良心,弄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偿还过去的大小欠债。

70、我想认真总结,使自己不再重复这种糊涂事,并且也不叫别人再干这种蠢事。但我自己与别人不同,在进行总结的时候,我要自我解剖,自我分析,并不想责怪别人,归咎别人,而且想通过自我解剖,自我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我的箭垛首先是我自己,我揪出来示众的首先是自己。

71、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72、人老了,来日无多,时间可贵,偏偏有人在这个时候麻烦你,干扰你,让你做买空卖空的‘名人’,我实在痛苦。……我常常不愿伤人,结果只有委屈自己。我生活中充满矛盾,也充满烦恼。……各种各样的人来找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为了应付这些人,我痛苦不堪。医生要我休息,我希望隐姓埋名,避开名利,不做盗名欺世的骗子。

73、脑子分清楚,对生死问题也看得明白,切毁誉都不在心上,相信颇有自知之明。我活下去只是为了给’,不是为了‘取’,这样的生命是有光彩的。

74、使我认识‘爱’字的是她。在我幼小的时候,她是我的世界的核心。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个‘爱’字。

75、运动像声春雷把我从睡梦中惊醒了。我睁开了眼睛,开始看到了个崭新的世界。

76、从《告少年》里我得到了爱人类爱世界的理想,得到了个小孩子的幻梦,相信万人享乐的社会就会和明天的太阳同升起来,切的罪恶都会马上消灭。

77、当我15岁的时候你曾经把我从悬崖上的生活里唤了转来。以后,在1927年,……你许多次用了亲切的鼓励的话来安慰我,用了你的宝贵的经验来教导我。你的那些美丽的信至今还是我的鼓舞的源泉,当我有机会来翻读它们的时候。e·g,我的精神上的母亲,e·g,你,梦的女儿,你是唯了解我的痛苦的人。

78、在那里的两小时的谈话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就在这天的夜里,我怀着佛教徒朝山进香时的虔诚,给适社的负责人写了信。

79、我的初衷是:离开家庭,到社会中去,到人民中间去,做个为人民‘谋幸福’的革命者。

80、天暮了,在这渺渺的河中,我们的小舟究竟归向何处?远远的红灯啊,请挨近些儿吧!

81、我辞别了山,渡过了江,划起只独木小舟,向着人间的海驶去。暴风吹打我的脸,巨浪颠簸我的船,但是它们并不曾淹没了我。

82、我不愿意再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书。我底血,我愿意把它流出来。只要快点给我个机会做点事情,尽份力量,叫这做奴隶的、受苦的人民站起来,争回他们的自由。你给我死也好,只是你不要使我这样活着受罪,不要使我这样无用地浪费我底青春。

83、只要我的生命存在日,便是面宣扬殉道者的伟大崇高的行为,面继续他们的壮志前进……社会的进步是部殉道的记录,人类进化的每个时代中都浸透着殉道者的热血。

84、啊,雄伟的黄河,神秘的扬子江呀,你们的伟大的历史到哪里去了?这里的国土!这样的人民!我的心怎么能够离开你们!……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啊!我恨你,我又不得不爱你。

85、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切造成了奔腾的股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的海流去。

86、我不是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87、我还提说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所以我要写部《家》来作为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些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88、历史上没有哪一次的血是白白流了的。我们的血会淹没了你。我们的血会给我们带来解放。

89、你的待人的态度也改变了我的。倘使我今天从我的生活中完全抽去了你的影响,则我将成为个忘恩的人而辜负了死友的期望了。

90、我把写作当作我的生活的部分,我以忠实的态度走我在写作中所走的道

路。

91、生活并不是个悲剧。它是个‘搏斗’。……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92、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

93、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94、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95、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96、-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97、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98、是他的母亲教会了爱字。

99、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 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1980年与杨振宁的谈话 2.“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魂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随想录·序言:没有神》 3.“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10

1、一种新的感情渐渐地抓住了他,他不知道究竟是快乐还是悲伤。但是他清清楚楚地知道 他离开家了。他的眼前是连接不断的绿水。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会把他载到一个 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里新的一切正在生长。那里有一个新的运动,有广大的群众,还有他 的几个通过信而未见面的热情的年轻朋友。

10

2、这水,这可祝福的水啊,它会把他从住了十八年的家带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群中间 去。他这样想着,前面的幻景迷了他的眼睛,使他再没有时间去悲惜被他抛在后面的过去十 八年的生活了。他最后一次把眼睛掉向后面看,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 看永远向前流去没有一刻停留的绿水了。

10

3、人的身体可以被囚禁,人的心却不可以。

10

4、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10

5、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10

6、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10

7、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10

8、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10

9、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110、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1

11、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1

12、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

13、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1

14、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1

15、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1

16、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1

17、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

18、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应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1

19、理想,是的,我又看见了理想。我指的不是化妆品,不是空谈,也不是挂在人们嘴上的口头禅。理想是那么鲜明,看得见,而且同我们血肉相连。它是海洋,我好比一小滴水;它是大山,我不过一粒泥沙。不管我多么渺小,从它那里我可以吸取无穷无尽的力量。

120、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1

21、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1

22、我的生命大概不会很长久吧。然而在短促的过去的回顾中却有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和黑暗,使我的生存有一点光彩。这盏灯就是友情。我应该感谢它。因为*了它我才能够活到现在;而且把旧家庭给我留下的阴影扫除了的也是它。

1

23、一个作家,一枝笔可能起不了大的作用,但是一滴水流进海洋就有无比的力量。只要全世界的作家团结起来,亿万枝笔集在一起,就能够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更美的未来。这才是我们作家的责任。这是理想,也是目标。

1

24、只有愚昧无知的人才会随便读到一部作品就全盘接受,因为他头脑空空,装得下许多东西。

1

25、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谎言,我们这辈子都离不开它。

1

26、一切痛苦和错误的主要原因都源于自我珍爱的心--私心,它的解药就是珍爱别人。

1

27、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1

28、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1

29、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130、支配战士的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1

31、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1

32、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

33、“死”的逼近使人更宝贵“生”,更宝贵活着所能处理的光阴。人明白自己随时都会死去,他更不肯浪费时间,他要在这有限的余生里做好一些事情。

1

34、说真话不应当是艰难的事情。我所谓真话不是指真理,也不是指正确的话。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

1

35、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1

36、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

37、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1

38、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

39、友情在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

140、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1

41、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推荐第3篇:巴金的名言19句

1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 巴金

2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 巴金

3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 巴金

4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 巴金

5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 巴金

6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 巴金

7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 巴金

8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 巴金

9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 巴金

10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 巴金

11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 巴金

12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 巴金

13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14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15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 巴金

16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 巴金

17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 巴金

18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巴金

19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 巴金

推荐第4篇:伟人巴金的名言

1.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2.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 巴金

3.财富并不“长宜子孙”,倘使不给他们一样生活技能,不向他们指示一条生活道路,财富只能毁灭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气质,要是它只消耗在个人的利益上面。

4.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 巴金 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 巴金

5.奋斗就是生活,人生惟有前进。

6.光辉的理想像明净的水一样洗去我心灵上的尘垢。

7.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 巴金

8.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巴金

9.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巴金

10.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一九八○年与

11.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 巴金

12.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

13.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巴金

14.钱并不会给我增加什么。使我能够活得更好的还是理想。钱跟冬天的雪一样,积起来慢、花起来快。

15.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16.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巴金

17.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 巴金

18.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 巴金

19.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巴金

20.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 巴金

21.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随想录

22.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 巴金

23.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巴金

24.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25.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 巴金

26.我爱人生,所以我愿像一个狂信者那样投身到生命的海里。—— 巴金

27.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28.我不配做一盏灯,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

29.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巴金

30.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 巴金

31.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 巴金

32.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33.我们的祖国并不是人间乐园,但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她建设成人间乐园。—— 巴金

34.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巴金

35.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随想录.一篇序文》

36.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

37.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 巴金

38.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

39.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巴金

40.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巴金

41.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

推荐第5篇:巴金名言锦集

1、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

2、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曾经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3、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4、我常说我靠友情生活,友情是我的指路的明灯。

5、在白天里我忙碌,我奔波,我笑,我忘记了一切地大笑,因为我戴了假面具在黑夜里我卸下了我底假面具,我看见了这世界底面目,我躺下来,我哭,为了我底无助而哭,为了看见人类底受苦而哭。

6、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7、朋友是永恒的,并没有结束的时候。

8、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9、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10、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11、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鼓舞我的泉源。

12、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

13、我不是文学家。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国家和人民,我有无限的爱,靠用作品来表达我无穷无尽的感情。如果我的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温暖,我就十分满意了。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

14、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的事。

15、是作家,就该用作品同读者见面,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总得留下一点东西。我不需要悼词,我都不愿意听别人对着我的骨灰盒讲好话。

16、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7、随着信念的指示做事情,事无论大小,我都会感到喜悦。

18、要做一个在寒天送炭,在痛苦中安慰的人。

19、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

20、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

21、书籍照彻了我的灵魂。我好象一只被风暴打破的船找到了停泊的港口。我的心情昂扬,我带着幸福的微笑回到家里。

22、人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23、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

24、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25、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

26、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

27、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28、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把祖国建成人间乐园,但是未治好的伤痕比所谓伤痕文学更厉害更可怕,我们必须面对现实,不能讳疾忌医。

29、我常将生比之于水流。这股水流从生命的源头流下来,永远在动荡,在创造它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以达到那惟一的生命之海。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还射出种种的水花,这就是我们生活的爱和恨,欢乐和痛苦,这些都跟着那水流不停地向大海流去。我们每个人从小到老,到死,都朝着一个方向走,这是生之目标。不管我们会不会走到,或者我们在中途走入了迷径,看错了方向。

30、那些时候,那些年我就是在谎言中过日子我回头看背后的路,还能够分辨这些年我是怎样走过来的。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

31、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露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难。我边写,边想,边探索,愈写下去,愈认真,也愈感痛苦。

32、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33、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34、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35、支配战士行动的力量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

36、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

37、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

38、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推荐第6篇:巴金热爱生命的名言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巴金热爱生命的名言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巴金热爱生命的名言

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在于接受,也不在于索取。——巴金

沉默容易使人跟朋友疏远。热烈的诉说和自由则使人们互相接近。——巴金

理想不抛弃苦心追求的人,只要不停止追求,你们就会沐浴在理想的光辉之中。——巴金

我对人世还不能没有留恋。牵系着我的心的是友情,因为我有无数散处在各地的朋友。——巴金

每个人应该遵守生之法则,把个人的命运联系在民族的命运上,将个人的生存放在群体的生存里。——巴金

好听的话越讲越多,一旦过了头,就不可收拾;一旦成了习惯,就上了瘾,不说空话,反而日子难过。——巴金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舒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生如同日记,每人都想记下自己的经历。但当他把记好的日记和他的誓言进行比较时,心情是何等谦卑啊!——巴金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他并不躺在晴空下面享受阳光,却在黑暗里燃烧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巴金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的事业都是无限长久的。个人尽可以遭到许多不幸,许多痛苦,但是只要我们的劳动融合到集体的胜利里,那幸福也就有我的一份。只要我活着一天,我事实上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巴金

巴金介绍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推荐第7篇:巴金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查看精彩图册 中文名: 李尧棠

毕业院校:成 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巴金、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1982年 意大利国际但丁奖

别名:

1983年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国籍: 中国

主要成就:1990 年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2003年“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出生日期:1904年11月25日

代表作品:《 家》、《春》《秋》

逝世日期:2005年10月17日

原名: 李尧棠

职业: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

字: 芾甘

成都百科·人物

成都,是一个让人呆下来就不想走的城市。巴蜀之地,多少英雄豪杰,独领风骚。欢迎来到城市百科-成都站。城市百科,读懂每一座城市。在这里,您可以了解成都的人物等方方面面的信息。 【走进成都】

巴金小说作品

激流三部曲 家 ▪ 春 ▪ 秋

长篇小说 爱情三部曲 雾 ▪ 雨 ▪ 电

其他

寒夜

中篇小说 海的梦 ▪ 春天里的秋天 ▪ 灭亡 ▪ 死去的太阳 ▪ 砂丁 ▪ 萌芽 ▪ 新生 ▪ 利娜 ▪ 憩园 ▪ 第四病室

英雄的故事 ▪ 明珠和玉姬 ▪ 复仇 ▪ 光明 ▪ 电椅 ▪ 抹布 ▪ 将军 ▪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短篇小说集

目录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人生事记

个人作品

著作书目

译文集汇

巴金作品译本

一封乡书

成就贡献 名言警句

社会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我国文学界有“鲁郭茅,巴老曹”的美称,也就是说,我国文学界的泰斗主要有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这六位。

巴金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长春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独立思考”》被选为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册课文。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一位诗人王火在《敬寿巴老百岁》中写道: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意深情。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曲奏南薰,霞焕椿庭。 人歌上寿,仁者遐龄。 立言立德,益世益民。 如鹤如松,长寿常青。 百岁翩临,华夏集庆。 海上人瑞,天际有星。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他于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共三部,还有《家》),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

巴金先生照片资料(20张) 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共三部,第二部又名《冯文淑》,第三部又名《田惠世》),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人》为著名。

出于对客死他乡的巴恩波同学的纪念,写了一个“巴”字,作为笔名的第一个字。1958年3月,巴金在《谈〈灭亡〉》一文中说:“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是因他而联想起来的,从他那里,我才知道百家姓中有个„巴‟字。” 笔名应有两个字组成,得再加一个字,用什么字好呢?正颇费踌躇时,詹剑峰走了进来,见他似在思考什么,便询问原因。李尧棠如实相告,并说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詹剑峰是个热心人,见桌子上摊着李尧棠正在翻译的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一书,指指说:“就用克鲁泡特金的„金‟吧。”于是李尧棠爽快一点头:“好,那就叫„巴金‟,读起来顺口又好记。”随之便在“巴”字后边写了个“金”字。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

编辑本段人生事记

一九二七年

动身法国,先到马赛,后往巴黎,并开始着手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并以惊人的速度于同年完成小说。

巴金

一九四四年 〔桂林——贵阳——重庆〕

《春》在桂林遇美国归来的林语堂。靳以由福建回重庆途经桂林时在巴金处住数天。

四月 《火》第三部第三章以《田惠世》为题发表。

五月 月初,与萧珊从桂林出发至贵阳。8日在贵阳郊外的“花溪小憩”结婚。

中旬 送萧珊到四川旅行。开始创作中篇小说《憩园》。

下旬 住进贵阳中央医院三等病室,作矫正鼻中隔等手术,共住院十几天。据这段时间对医院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后来创作了中篇小说《第四病室》。

六月 上旬出院。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十多天后住郊外花溪对外营业招待所。

离开贵阳到达重庆,住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部,与冯雪峰邻近,经常来往。

本月 译作《处女地》(屠格涅夫著)出版。

七月 《憩园》结稿。

八月 获知王鲁彦去世,作《写给彦兄》。

《夏》 何其芳自延安来渝,偕巴金至曾家岩“周公馆”拜访周恩来同志。

初冬 开始创作《寒夜》,不久辍止。

十二月 月底,出席重庆文艺界座谈会,周恩来参加后,用强烈的话语表达了对巴金的赞叹。

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 四十一岁

〔重庆——上海——重庆〕

巴金-多年不拿分文报酬的业务。

一月 18日获知友人缪崇群于14日去世,急至北培墓前吊唁,4月作《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

二月 和老舍、茅盾等三百人在重庆《新华日报》联名发表《文化界时局进言》。

五月 4日,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曹家巷文化会堂举行的抗协成立七周年暨第一届文艺节纪念会,郭沫若、胡风、老舍、邵力子、王平陵等百余人到会。

本月 开始创作《第四病室》。译作《散文诗》(屠格涅夫著)出版。

六月 24日,巴金、郭沫若、老舍、叶圣陶、洪深、陈白尘等二十四人发起的沈雁冰五十寿辰庆祝会在重庆西南实业大厦举行。

29日,柳州光复。

七月 27日,桂林光复。

七月 《火》第三部出版。

八月 15日,日本宣布投降。

打电报到上海与三哥尧林联系。

28日,毛泽东到重庆,初次见到毛泽东。

抗战胜利初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附逆文化人调查委员会”由老舍、夏衍、巴金等18人组成,任务是负责调查背叛祖国,投靠日本的汉奸“文人”的罪行。

十月 10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改名为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简称“文协”)。

21日,文协在重庆张家花园会所举行会员联欢晚会,和郭沫若、胡风、叶圣陶、冯雪峰等人出席。周恩来应邀参加,宣讲毛泽东关于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介绍延安的文艺活动情况。

初冬 重新开始创作《寒夜》,写一部分。

十一月 1日,由重庆到上海,开始筹备恢复文化生活出版社。萧珊因怀孕留在重庆。

在上海和生病的三哥尧林与索非同住霞飞路霞飞坊五十九号三楼。

十二月 8日,和郭沫若、茅盾等十八人联名致电昆明各校师生,悼念因国民党特务和军队袭击捣毁学校而遇害的师生。

三哥尧林病故,亲自安排入殓、安葬。三天后回重庆。

16日,长女李小林(小名国烦)生于重庆。

17日,上海文艺界聚会,成立文协上海分会,巴金虽未出席,仍被选为分会理事。

本月 建国前的最后一个短篇小说集《小人小事》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一九四六年

〔重庆——上海〕

一月 20日,和茅盾等21人联名发表“陪都文艺界致政治协商会议各委员书”,信中呼吁废止文化政策,确立民主的文化建设政策。

本月 中篇小说《第四病室》由良友复兴图书公司出版。

四月 10日,散文集《旅途杂记》出版。

巴金画像

月底,萧珊和女儿返上海。

本月 和张澜、沈钧儒、郭沫若等联名发表《致美国国会争取和平委员会书》。

五月 5日,出席全国文协在张家花园召开的庆祝文艺节大会。11日,出席文联社发起的文艺座谈会。21日,离开重庆到上海。

六月 和马叙伦等上海各界人士上书蒋介石、马歇尔及各党派,呼吁永久和平。

这期间负责文化生活出版社全部社务,并开始编辑《文学丛刊》第

八、

九、十集。

七月 16日,与茅盾、叶圣陶等二百六十人联名发表《中国文化界反内战、争自由宣言》。

八月 《寒夜》开始在“文协”上海分会的刊物《文艺复兴》上连载,在这之前曾在《环球 》画报上刊载一些章节。

十二月 31日,长篇小说《寒夜》结稿。这是建国前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

一九四七年

〔上海——台湾——上海〕

三月 《寒夜》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六月 为亡友鲁彦编辑《鲁彦短篇小说集》,并作《后记》。

七月 19日,和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胡风等十三人致电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控诉国民党特务暗杀李公朴、闻一多的罪行。

下旬,到台湾旅行,住台北黎烈文家。

八月 从台北到基隆,乘船回上海。

本月 散文集《怀念》出版。

九月 编辑自选集《巴金文集》,次年由春风书店出版。

十一月 参加编辑“文协”主办的《中国作家》杂志。

一九四八年

三月 译作《快乐王子集》(英国王尔德著)出版。

四月 开始翻译妃格念尔的回忆录。

五月 31日写信给法国学者明兴礼,谈及自己所接受的西欧政治思想和文学的影响。

六月 译作《笑》(奈米洛夫等著)出版。

七月 为亡友缪崇群编辑出版散文集《碑下随笔》,并作《后记》。

八月 改订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黎明》,易名为《西班牙的曙光》,于次年1月出版。

九月 译完妃格念尔的回忆录中的第二卷《狱中二十年》,次年2月出版。继续翻译第一卷,但未能出版。

本月 散文集《静夜的悲剧》出版。

一九四九年

三月 开始译鲁多夫·洛克尔的《六人》,10月出版。

四月 上旬参加马宗融公葬仪式。

五月 25日,上海解放。下午与黄裳到文化生活出版社察看,然后走到南京路上看解放军入城。

夏 文化生活出版社协商增加董监事人数,提名巴金、朱洗、吴朗西、毕修勺、章靳以为常务董事,朱洗为董事长,康嗣群为总经理,巴金为总编辑。

六月 从上海到北平。

七月 2日,参加在北平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写《我是来学习的》。19日大会闭幕,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23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当选为该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八月 月初回上海。

九月 1日起将文化生活出版社社务交康嗣群。

本月 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中旬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体会议。

十月 1日在**参加开国大典。

十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蒲宁与巴布林》,12月出版。

十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契诃夫》,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零年 一月 4日,出席在上海锦江饭店召开的讨论柳青《种谷记》的座谈会。

二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托尔斯泰》,4月出版。

三月 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常务董事职。

四月 24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董事职。

五月 译完高尔基的《回忆布罗克》,7月出版。

七月 24日,在上海解放剧场参加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大会历时六天,29日闭幕,当选为上海文联副主席。

28日,儿子小棠生。

八月 25日辞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职务。

本月 译完巴甫罗夫斯基的《回忆屠格涅夫》,同月出版。

九月 译高尔基短篇小说四篇,连同旧译稿一篇,新编为《草原集》,11月出版。

十月 30日参加以郭沫若为团长的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代表团,前往波兰、苏联访问。临行前,代表团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短篇小说集《红花》。11月出版。

十一月 9日到达莫斯科,13日到达华沙,16日第二届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开幕,22日闭幕。这斯间访问了奥斯威辛和克拉科城。29日参加中国劳动人民代表团,从华沙到莫斯科,先后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西伯利亚等地。

十二月 18日离开苏联的奥特波尔回国,21日返抵北京。

24日出席北京各界庆祝中朝人民抗美援朝胜利,欢迎和大代表团返国大会,朱德、宋庆龄、李济琛、沈钧儒等出席。

本月,返回上海.

一九五一年

二月 编选散文集《华沙城的节日枣波兰杂记》,3月出版。

编译《纳粹杀人工厂枣奥斯威辛》。将1938年出版的《西班牙的血》和《西班牙的苦难》二书合编改名为《西班牙的血》。均于3月出版。

三月 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成立,当选为理事。

本月 译完迦尔洵的《一件意外的事》,6月出版。

六月 散文集《慰问信及其他》结集,7月出版。

七月 《巴金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

25日参加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东分团,任副团长。同行的还有靳以、方令孺等。在一个多月里,访问了济南、沂南、镇江、扬州、盐城、兴化等城镇,八月底结束。

十一月 译完迦尔洵的《癞蛤蟆和玫瑰花》,次年1月出版。

一九五二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译完屠格涅夫的《木木》,5月出版。

二月 在北京筹备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任团长。该团有文学、艺术工作者十八人。自10日起开始进行入朝前学习。

三月 7日启程离京,15日到达安东,16日过鸭绿江,20日到达朝鲜前线,22日会见彭德怀司令员。25日写完《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28日彭德怀看过文章后复信巴金,提出修改意见。31日到达平壤。

四月 1日和其他二十位作家联名发表控诉书,向全世界人民揭露美帝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4日受到金日成接见,并参加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举行的座谈会,然后去开城前线。

十月 1日在开城附近和志愿军一同过国庆节。

本月 从朝鲜回国。

一九五三年

〔上海——北京——朝鲜——北京——上海〕

一月 1日参加华东话剧工作者新年联欢。

二月 关于朝鲜的第一本散文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出版。

三月 24日,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常务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第六次扩大会议,通过茅盾、周扬、柯仲平、老舍、巴金等二十一人为全国文协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委员。

三月——七月 《新生》《海的梦》《雾·雨·电》(三部曲合一版)《家》《憩园》《旅途随笔》《还魂草》以及《父与子》(新译本)陆续重新修订出版。

上半年 在上海写《英雄的故事》集中的短篇小说,9月出版。

八月 再度入朝访问。

15日,在沙里院市参加黄海道五万四千人的群众大会,纪念朝鲜解放八周年。

九月 2日,在开城。

23日到10月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因在朝鲜未能出席,写了《衷心的祝贺》一文。

十月 1日,在开城前线前沿阵地和志愿军一起庆祝国庆。

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同月,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改组为中国作家协会,被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副主席。

这期间,在朝鲜写成《保卫和平的人们》集中的散文、特写。

十一月 6日?日,华东作家协会在上海成立,巴金未能出席大会,当选为理事。

十二月 离开朝鲜回国。26日,由巴金等十五人组成华东作协创作委员会,组织委员学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等。

一九五四年

〔上海——北京——莫斯科——北京——华沙——北京——上海〕

一月 14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第二次扩大会议,讨论1954年工作计划。

六月 译著《家庭的戏剧》(赫尔岑著)修改本出版。

七月 13日到达莫斯科,应邀参加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活动。14日参加契诃夫纪念馆的开幕典礼,法国小说家勃赖德尔、罗马尼亚诗人别纽克同车前去。与苏联作家费定第一次见面。15日上午到“新圣母修道院”公墓为契诃夫扫墓;晚,在工会大厦出席“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作《向安东·契诃夫学习》的发言。16日晚在莫斯科文化艺术剧院看《万尼亚舅舅》。17日下午,在高尔基公园露天剧院参加“纪念契诃夫逝世五十周年”晚会。18日在瓦赫坦坷夫剧院看《海鸥》。21日起前往雅尔塔、罗士托夫城、大冈罗格、斯大林格勒等地访问参观。

八月 4日,离开莫斯科回国。

九月 4日,当选为第一届人大代表(四川代表)。15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参加大会。

本月 编选《巴金短篇小说选集》并写《自序》,次年3月出版。

编选《巴金散文选》并写《前记》,次年5月出版。散文集《保卫和平的人们》出版。

一九五五年

〔上海—北京—新德里—北京—上海—南京—上海〕

二月 《春》、《秋》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

三月 11日,在全国各人民团体负责人的联席会议上被推选为出席亚洲作家会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郭沫若任团长。

四月 前往印度新德里参加亚洲作家会议。5日,出席印度文化界举行的欢迎会,在会上致词。6日大会开幕,10日闭幕。

本月 经昆明回国。

五月 随笔集《谈契诃夫》出版。

25日,在北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席团、作协主席团召开的联席扩大会议,讨论反胡风问题。同月写书评《谈别有用心的〈洼地上的战役〉》。

六——七月 在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和李 人交谈创作问题多次。

八月 1日,参加全国文联、作协主席团举行的联席会议,在会上介绍上海文艺界反胡风的情况。

十月 9日,与孔罗荪、唐?等欢迎法国作家萨特和德·波伏瓦来上海访问,并在寓所接待。

十一月 6日,参加上海市庆祝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三十八周年大会,为主席团成员。

参加在南京举行的授军衔、授勋章的典礼。

十二月 2日出席上海纪念《草叶集》出版一百周年和《堂·吉诃德》出版三百五十周年座谈会,并在会上作了《永远属于人民的两部巨著》的报告。

18日?4日,出席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一九五六年

推荐第8篇:巴金短文

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替代,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一、知识累积

1、拼音 旸谷( )倘使( )一撮灰( )姮娥( ) ....

2、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__________,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后,出版了__________,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整体感知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两篇短文引用了哪些故事?

3、作者为什么赞扬飞蛾和怀念夸父?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三、课内探究

1、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文中的哪些诗句?

推荐第9篇:巴金短文

《巴金短文两篇》《日》导学案 科目 语文 课型: 新授 时间:2011 年 月 日八年级 设计人: 孙林芳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

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学习过程

一、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等短篇小说集和《龙虎狗》等散文集;*后出版的《随想录》被誉为“讲真话的大书”,是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引起巨大的反响。

三、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积累生词。旸( ): 浸( ):姮( ): 皓( )月:2 自由朗读、积累诗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3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四、研读赏析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在《日》一文中,作者要突出的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3 在《日》一文,作者引用了哪两个故事?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4、题目是《日》,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是赞赏他们。这与太阳有关系吗?谈谈你的看法。

5、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五小结在《日》一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并且赞赏他们。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上拼音,或按拼音写出汉字。 ①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 ②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 )灰。 ③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 hào( )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 ④但是为什么还有陷 héng é( )奔月的传说呢?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①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错字:________ 改正:___ _____ ②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 ③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错字:________ 改正:________.3 填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_______,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_____ __家。主要作品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选自散文集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追月 寄托人格理想 教学反思 《巴金短文两篇》《月》导学案 科目 语文 课型: 新授 时间:2011 年 月 日八年级 设计人: 孙林芳 审核:八年级语文组学习目标

1、强化通读,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2 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3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2 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学习过程 一回顾上节所学写下你掌握的内容 1 字词 2 诗句积累 3 文学常识 二自由朗读 1 思考:谈谈你读了后的感受 2 内容探究 A、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B“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D、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三、小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四当堂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掌握下列字形字音。 旸谷____________ 姮娥____________ 皓月____________ 浸____________ . . . . 2.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展开联想,续写句子。 绿色推开春天的门,雷雨推开夏天的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模仿画线部分内容造句。 我应当怎样歌颂我的家乡呢? 假如我是诗人,我就要用一首长诗,赞美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气象。 仿写:假如我是____________。 5 你如何理解《日》中“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这句话的含义。 6.“月”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你从哪些方面看出来?这种意境,让你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板书设计短文两篇 巴金 《月》:细腻清幽 改变冰冷 姮娥奔月 教学反思探究答案 1(光和热)2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3(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4(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5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和热的思想感情。 二课时 A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这种意境使人想起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等。 B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C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D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检测题 1.yān hén hào jìn 2.答案举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3.果实推开秋天的门,瑞雪推开冬天的门。 4.参考答案:假如我是画家,我就要用一幅画卷,描绘她神奇秀丽、雄伟壮观的景色。(答案假设身份与后句表达内容相符即可)

二、6.参考答案:生命固然可贵,但与其苟且活在这“黑暗的寒冷世界”,不如顽强斗争,追求光明与希望。即使为此牺牲,也再所不惜。表达出作者赞美抗争精神,执著追求光明,“虽九死犹不悔”的爱国情怀。 7.月亮带给作者的最大感受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月光冷得很”等等。这种意境让人想起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苏轼的“高处不胜寒”;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诗句。

推荐第10篇:4巴金

花了很长时间,我才读完了巴金爷爷写的.

着读着,我渐渐地对书中的人物有了看法,对书中的事物产生了喜欢或厌恶的感觉,而且这种感情非常深.我想这就是巴金爷爷的厉害之处吧----能让读者被书里的情节感染,与书里的人物融为一体.

所以没办法明白那个时代的人的做法或想法.但是他们或者他们所处的社会,真的让人觉得可悲.

讨厌的一个人物了.我知道那个时代的人都认为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我站在如今的角度来看,那简直是可笑至及了!虽然说婚姻父母们或者上辈参与决定并不过分,但是当事人觉民既然不愿意,你们就不能逼他呀!而且也不问问他是否已有心仪之人.究竟是你们娶媳妇还是觉民自己呢?高老太爷您为了保自己的威信,说什么答应了人家的婚事就不能再更改,就这样逼觉民离家出走.甚至用断绝关系来威胁觉民.难道自己的威信比孙子的幸

福更重要吗?还有可怜的鸣凤,虽然说她是个丫鬟,但是丫鬟也是人呀,也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呀!她和您一样,在我看来你们应该是平等的!怎么能把她当东西送给冯老爷当小老婆?他都够当她的爷爷了呀!!再怎么说也她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呀!为什么就不征求一下她的意见,好歹她也在高家忠心耿耿死心塌地地干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怜悯她呢?换作是你自己的儿女,您会舍得,您会忍心她去受苦吗?最终鸣凤走上了没有归途的路----投湖自尽.与其说是自尽,还不如说是您和这个社会间接地杀了她.她的死却一点也没有唤起你的一丝怜悯之心,您还让婉儿代替鸣凤去嫁给冯老爷,您就不怕悲剧的重演吗?您的做法完全不符合人道主义啊!您们那个时代的绅士家庭里的人应该都是熟读孔孟之道的呀!您的做法就完全违背了孔夫子所谓的\"仁\"啊!我觉得您根本就是在拿人命开玩笑!

划好了.我当初还以为你的未来一是美好的,可是谁想的到,你对你的父亲那么唯命是从,他让你做的你全都不反抗,你觉得是你的未来比较重要呢,还是听父亲不一定对的话比较重要呢?你为什么不好好地争取自己的未来呢?真替你感到可惜.

瑞珏都已经好生产了,你们还逼她住到外面去.就因为那可笑的迷信.高老太爷都已经死了,身上怎么可能再冒出血来?真是可笑!

你们让一个孕妇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还不能好好地待在家中度过……

的压力,他们敢于反抗,心中充满正义感.愿意摒弃旧思想,那个时代正因为有你们这样的人,才不至于那么黑暗.我也相信觉慧在离家之后定能闯出一番天地!

家人一定要同心!

第11篇:巴金生平

巴金生平

2005-10-18 09:49:28华夏经纬网

巴金(1904.11.25—2005.10.17),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27年至1928年在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灭亡》发表并引起轰动,使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1949年以后,历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和作协上海分会主席。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他的作品经历了几个变化,上世纪30年代发表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以激烈的情感喷发来倾吐对不合理社会的痛恨和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而后对现实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开始关注小人物的生存悲剧,发表了《慈园》、《寒夜》等感情更蕴藉、思想更深刻的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界更为推崇。

“*”后,拷问自我和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的《随想录》1989年获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荣誉奖。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0年获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第12篇:巴金短文

8.短文两篇 巴 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1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2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 金

日: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月:细腻幽静 使星球再生

嫦娥奔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5

教学设想:

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

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

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

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 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 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 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

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

3 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

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

——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

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

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

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

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 要求:语言流畅简洁

4、老师点拨

„„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

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

„„读懂了巴金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

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

„„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

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4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把我和这个社会联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八、拓展练习设计:(课后完成)

1、请你试着写一种植物,用以寄托你的人生信条。

2、下周推荐阅读:巴金《家》,散文集《龙虎狗》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重庆市兼善中学 肖代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5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日 月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死 不如 生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对生者的期望)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第13篇:巴金读后感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了,结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为他,郁郁寡欢而死。然而对于这一切悲剧的发生,他无力反抗,甘愿继续痛苦地过着“旧式”的生活。

小说中的另一个典型角色觉慧,觉新的弟弟,却有着与他哥哥完全不同的性格。小说典型地塑造了觉慧这个大胆幼稚的叛逆者的人物形象。他积极参加了学生联合会组织的的反帝反封建活动,猛烈抨击封建家庭。在婚姻问题上,他敢于冲破封建等级观念,毅然和丫头鸣凤相爱。对于长辈们装神弄鬼等迷信行为,他也敢于大胆反抗。最后,他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家庭。

《家》还重点描写了几个有着不幸遭遇的女子形象——梅、鸣凤和瑞珏。这三个女子虽然性格不同——梅悒郁,瑞珏贤慧,鸣凤善良却柔中有刚;她们的社会地位也不同,但她们的悲剧结局却是相同的。作品通过对这几位女子悲剧遭际的描写,进一步控诉了封建礼教以及封建道德对弱小、无辜、善良的人们的迫害,强化了全书主旨。

第14篇:巴金《家》

巴金《家》教案

睢宁高级中学南校

梁雯

【教材分析】

《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教学目标】

1、了解家族小说的基本概貌。

2、了解巴金的生平与创作,并了解《家》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阅读选文,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教学重点 】

选文的解读,理解高老太爷与子孙之间的疏离。

【教学难点】

理解高老太爷、觉新、觉慧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当代家族小说的发展概貌

1、家族小说是一种有特殊规范的小说类型。它的题材内容具有特指性,常描写一个或几个家族的生活及家族成员间的关系,并由此折射具有丰富内涵的历史和时代特征。

所叙故事,具有相当的时间跨度,往往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形成“编年史”般的格局。其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有的甚至是多卷本长篇小说。

1 家族小说的叙事模式,有叙写家族由有序-无序-衰败的主流模式和叙写家族的“兴旺”史的非主流模式。

家族小说的情节母题主要包括“家族、历史、性”三个方面。其人物形象主要包括作为家族支柱的男性形象与作为家族附庸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金粉世家》均应属家族小说范畴。

2、“五四”以来的其他家族小说: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张恨水的《金粉世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张炜的《古船》、《柏慧》,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莫言的《红高粱》。

二、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

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三、《家》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家》的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长江上游某大城市有个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馆。一家之主的高老太爷,封建专制,顽固不化。长房长孙觉新,为人厚道,却很软

2 弱,原与梅表姐相爱,后屈从于老太爷之命而与李瑞珏结婚。觉新的胞弟觉民、觉慧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从而和冯公馆的冯乐山成了死对头。觉慧爱上聪明伶俐的婢女鸣凤,但冯乐山却指名要娶鸣凤为妾,鸣凤坚决不从,投湖自尽……至此,觉新有所觉醒,而觉慧则毅然脱离家庭,投身革命。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2、《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四、《家》的人物形象

1、觉新

觉新就是介于高家封建家长和叛逆青年之间的一个地位特殊、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也萌生过理想和追求,憧憬过婚恋自由,却屈于封建家长的专制而断送了个人幸福。他既同情弟弟们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不满长辈们荒唐行径,但又固守“承重”的“责任”帮长辈们劝阻弟弟们反抗,以维护高家的“秩序”。他奉行的“勿抵抗主义”和“作揖主义”只能换到一时的苟安,但最终使自己和亲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觉新的性格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渐渐趋向崩溃时期某些旧家庭出生的青年身上的两面性——他们理论上接受了一些新思想,感情上还未能摆脱旧家庭、旧道德的羁绊,行为上软弱妥协。觉新的性格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性格劣根性中“忍让、委屈求全”等本质。

2、觉民

觉民虽然在外和弟弟觉慧大搞一些反封建的活动,来开导当时内地有着迂腐思想的人们,但在自己家里却又无法抗拒来自高老太爷的封建礼教的束缚。在他对远房亲戚张太太女儿琴的爱情上表现出一种想爱又不敢爱的情绪,只是在默默地煎熬罢了,最后作为家中反封建的一员,却还是没走出这个家,还是深陷在这个泥潭中。

3、觉慧

4 觉慧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可以说他是小说中的一个亮点,也可以说他是觉新的另一个极端。在小说中,高家经历了由盛到衰的大起大落,但他唯一的意愿就是能走出这个家,走出这个满是封建礼教的世界。家中,老太爷是至高无上的,惟有他会在老太爷面前因感到不满而冲撞他,也正是这次他被禁闭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坚定了他走出这个家的信念。他爱丫环鸣凤,他恨老太爷,与觉民相比他敢爱敢恨,毫不掩饰。最后,他勇敢地走出了高家。

4、三个女性形象

瑞珏——觉新的妻子,她善良、厚道、柔情,作为高家的长孙媳,又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子和丈夫,只能在这个家中和觉新一起维护着封建礼教的权威,但在某些事情上,还是可以看到她对新生活的向往。

梅芬,高家的亲戚,在对觉新的爱情上失利后,就变得沉沦乏志,没有了反抗精神,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的无情恶果。

鸣凤,高家的一个小丫环,性情刚烈,但心灵纯洁,在对觉慧的爱意下她并没有因主仆差异而感到不可能,最后,她为了这段感情,以死向封建专制发出了强烈的抗议。

这三位女性在作者笔下竟是如此悲惨,都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5、琴

琴主张男女应同校,男女应平等,她还自己主动要求到觉慧的学校去学习。虽然遭到母亲等的反对,但她还是成功了。作者把她塑造成了一位接受新思想、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向封建礼教反抗的形象。在当时看来,她是时代的叛逆者,但她的所作所为是当时女性中的先驱者。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地位是低下的,是没有言论自由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束缚了女性的发展,大大减弱了妇女对整个社会前进的推动作用。作者之所以塑造琴这个形象,无疑是为了唤醒这社会的另一半——女性的崛起。

6、高老太爷

5 高老太爷是作品中“封建宗法制度”的具象化。因此,这一人物开篇便处于不容争辩的被否定的地位——他是一个先验的被批判的客体。为此,在作品中作者极力将之塑造成一个可憎的、专制独裁的家庭暴君,一个代表整个封建阶级的罪恶典型。为了突出这一形象的“恶”,达到批判封建宗法专制的目的,作者有意无意地回避对这一人物性格复杂性的揭示,使之成为一个近乎于“类”的存在。

五、《家》的艺术特色

1、深刻的社会意义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2、独特的叙述角度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小说主旨的主人公,来做为全文的结构中心。

3、饱含激情的语言风格

巴金的小说是难以抑制的生活激情的外泄,是他表达对社会见解的一个渠道,因而作品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行文时经常出现作者不加克制的主观表述。《家》在叙事结构上比他前期其余的中、短篇小说都更具鲜明的小说文体特征,即“再现——写实”性,显现出巴金特有的个性,那就是率真、饱满激情的宣泄,使作

6 品在展示情节的同时,流泻着强烈激荡的情绪。这在觉慧这个人物形象上有集中的体现。

【教学反思】

一、落实教学目标

提出三点目标,

1、了解名家巴金的文学风格及优秀作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感悟巴金作品的表达方法。

2、学会品味语言文字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3、学会推荐一部(小说)或一篇文章,享受阅读的快乐。围绕三点目标,要落到实处有难度;难度

一、学生对巴金文学作品以及风格不透彻,堂上反馈信息跟不上第一环节:巴金知多少;超过预定时间。难度

二、回顾学习方法,学生表现出热情不高,表明学生平时还不扎实,教学没有很好落实。

二、教学环节、教学手段

本次探讨课,围绕教学目标,设定了以下五个环节,也因为第一环节的推 延,后面的就显得时间紧迫;在调动学生思考当中,学生也显示出不太积极,为此也花了一定时间,把整个安排拉下来。

实施的教学手段较恰当,教学的思路也在不断在调整,在调整中,出现了不理想的效果;

以小练习设计,落实三点目标,效果还是满意,抓住语句,抓住理解词语,品味语言特点知识点,指导学生思维联系点,再散发思维,点拨、思想火花碰撞等等,让学生明白阅读中的读书方法,真真实实分受阅读的快乐。

练习的设计理念:透过句子对比,达到让学生学会体会课文思想感情,学会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品位语言特点。

第15篇:怀念巴金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2005年10月17日,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巴金走了 留下了他始终表达着的良心 这不是一个作家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巴金先生离开了我们。

公元2005年10月17日19时06分,在上海市华山医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先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到今天,他洞察了一个世纪的世相人心,“五四”的血在他身上奔流了八十多年。

20世纪中国文化命运的见证人,中国社会命运的见证人,一个寻梦者、醒来者、反思者、批判者……随着10月17日的到来,似乎一切的褒贬都如风过峡谷,惟留呼啸之声。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先生曾经在20世纪的关键时期,数度感动过中国。

从前,他因为看清了旧世界的真面目,听到了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从黑漆大门的公馆里跑出来;在巴黎圣母院的孤寂钟声里,那心头的火从笔端喷出来,逼着他写起了小说。“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在为人类的不幸命运而痛哭,都带给当时的青年一种向光明走去的心情。

当时的巴金,也许没有鲁迅的忧愤深广,没有茅盾的鞭辟入里,但他的强烈激情,强烈的对于青春冲力的渴望却让他成为“五四”青春精神的最好象征:把“人”从传统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公正和不合理的秩序中解放出来。他是幸福的,那一代的“五四”青年是幸福的。

先生以文学与现代中国同行,一向是被称作大师的,然而这实在是一个美丽的误解。他始终崇拜的是革命家,他的理想本来是做一个改天换地的巨人,做一个以正义原则和自由精神重新整理地球秩序的英雄。在文学大师的光环下,他其实是一个热情磅礴的思想战士。

从1978年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写完最后一篇《怀念胡风》,暮年的巴金先生,以四十万白纸黑字,再现了民族曾经噩梦的场景。一部《随想录》,就是一部“遗嘱”般沉重深刻的“忏悔录”。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在彼时的中国,当世人奔赴物欲的盛宴如过江之鲫时,他却割裂了自己的伤口,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这个当代中国一度活得最痛苦最热情的老人,要从解剖自己入手,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彼时的巴金先生代表了中国人“说真话”的勇气、“直面自我”的决心。20世纪的中国精神史,因为有了这种“求真意识”、“忏悔意识”,而奠定了新的高度。虽然,他用血和泪发出的警告,曾经被有的人看作杞人忧天。

柯灵先生曾将巴金先生的生平归结于两个字:一个是“真”字,“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笃实坦荡,表里如一;一个是“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自由、爱正义、爱一切美好和崇高的事业。巴金的朴素就是这样。他的力量就在于真实、简单、始终表达着良心。

如今,巴金先生远去了,世界的沧桑巨变再也不能进入他的视野。但就如他的朋友从前说的那样:巴金先生是一只雄健的鹰,他即使一言不发,也是一种威严,一种力量。在我们头顶的天空,始终有一颗被命名为“巴金”的行星闪光。

只要社会还需要蹒跚前进,只要文明还需要薪火相传,他当年许多探索性的思考和他 1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始终表达着的良心,还会闪烁着先知般的光芒。

谨以此,悼念巴金先生。

这不是一个作家的离开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马龙·白兰度于2004年7月2日去世,他得到《纽约时报》这样一段伟大而忧伤的评论:这不是一个演员的离开,这是一个时代的离开。

永远是这样——一个时代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离开。刚才,就在刚才,那个维系老人最后一系游丝的吊瓶宣布无能为力,一个叫巴金的老人离开了,转身带走一个时代,他顺着《激流三部曲》的余音飘向虚空,把史无前例的白话文小说文本革命抛在身后。谁承衣钵?是否再走一遍成都正通顺街那条石板路?是否能听见一个叫“李尧棠”的圆脸孩子的哭声?是否连夜开车去一趟黄龙溪,看一看那棵古榕树下还有无梅表姐的倩影?或者是否站在卢梭铜像下抚摸当年文学青年的铿锵志向:爱真理,忠实地生活,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自己行为的裁判官„„

老人的死早没有悬念,他那古树一样麻木的身体根本无法得知沧桑世事,他灵魂的弥留只是为了链接我们和上一个世纪文学生活的某种血脉,或者是强撑着对我们进行有限的安慰;但当这样的死亡发生时仍然像一次雷击,断然割裂我们与20世纪经典写作方式的最后一丝关系,大师已死,最后一个大师已死!从此之后,我们只能故作时尚、故作科技地在网上刷屏,把鸡零狗碎当圣经,把东拉西扯当福音,巨大的悲伤是:总有一天,我们人人都会成为手机短信的写作高手,但无一能像巴金以及巴金那个时代的大师们一样为时代而写作。

没有人能够留住时代仓皇的脚步,该变的一定会变。我们生活在如此娱乐的一个时代,我们可以拥有“超级女声”,可以拥有“奔月行动”,可以拥有MSN向每一个角落倾诉情怀,我们是幸福的,但我们也是无助的,因为我们被迫生活得这么快速但无法得知目的地在哪里,我们只能拥挤在这块大众的船甲板上集体拼命呼喊:“我好HI,真的好HI啊1 必须对上一个世纪进行凭吊了,那是一个可以把革命、爱情、文学三位一体的时代,我们并没有如今眼花缭乱的声光世界,我们的感官王国没有遭遇这样丰富的刺激,但我们却有阅读,我们却可以在昏黄的烛光下、在撩人的湖畔、在潮湿的小阁楼里阅读大师们用文字对世界最精妙难言的组合,在他们对时代深刻入骨的描写中发现自己肌肉痉挛,热血上涌,泪流满面了。

那时候夹一套《家》《春》《秋》是这样的时髦,但现在我们恨不得夹一款路易·威登才敢上街;那时候谈论“梅表姐”是如此的感性,但现在知道“中江表姐”的都超过“梅表姐”;那时候冲破家庭的束缚是为了革命和爱情,但现在半夜敲响门卫大爷的熟睡是为了去“空瓶子”与情人约会„„

没有人能够拯救“阅读”的逝去,就像没有人能够拯救巴金的逝去,但我们仍然怀念那个伟大而忧伤的“阅读时代”——怀念当年一灯如豆下的温暖,怀念我们模仿大师们手笔给女友写下的一段又一段情书,怀念我们以为自己拥有某种信念的勇气,当然还有,怀念当年与我一样刚刚长出烦恼的青年在1986~1996期间在脖上围一袭围巾的傻样子。

这样的生活永远离去,这样的时代不会再来,我必须沉痛宣布:我们与整个20世纪的经典写作毫无瓜葛了,我们已不用阅读了,最后一个大师已死,带走最后一丝与上世纪的血脉关联,从此,我们要么自我放逐在文字荒原,要么去网上QQ聊天,去看慕容雪村、去看竹影青瞳、去看芙蓉姐姐写的东东吧。

一个时代离开,流沙从指缝滑下,永无阅读“革命和爱情”的未来。(李承鹏)

王安忆:执绋者哀

2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我有感情必须倾吐,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我想,除去天赋于个人的气质之外,还是出于那时代的一种性情,这“必须倾吐”几乎是“五四”鲜明的表情

这是一个人,这是一个时代。

这时代里,有着许多许诺,总是由一个年轻人告诉另一个年轻人。比如周冲告诉四凤;或者“过水”的女学生透露给潇潇;再抑或是涓生和子君一同憧憬;还有觉慧和鸣凤„„结果都是不成,非但没有拯救,反面使其更陷于无望。但是我们决不能将这看作轻许,它无疑是严肃和郑重的,并且许诺者寄予了自己一生的命运。巴老,您,就是其中的一个。虽然您不说,可是有您在,那时代就横陈在我们中间,携着它的声息,它就是可以追溯梭行,可用来教育我们,不许忘记责任。有您在,还不止是这些,更是——您标识出由那时代出发,路经的种种关隘。

那时代里,有一些人,就好像得了忘乡病,纷纷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走出来。沈从文从湘西走出来;萧红从呼兰河走出来;丁玲去往延安;郁达夫游走南洋;您,走出巴山蜀水。这大约是出于一种朦胧的本能,要挣扎出灰暗的宿命,像您说的:“我祖父在我十五岁时神经失常,患病死去,我大哥在我二十七岁时破产自杀,那么我怎样活下去呢?”这苦闷的生活经验,却没有让您变成《寒夜》里那个委琐的小知识分子,而是养成一种激昂的性格:“我有感情必须倾吐,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我想,除去天赋于个人的气质之外,还是出于那时代的一种性情,这“必须倾吐”几乎是“五四”鲜明的表情。多少压抑着的痛楚被清亮的歌喉叫嚷出来,然后期许着幸福。就像是一个从未享受过幸福的人所期许的一样,我觉得“五四”描绘的幸福景象多少带有空想成份。鲁迅先生的小说《幸福家庭》里面,那个写作的青年所勾勒的安乐,很快就被“白菜”的现实击破,是不是就指的这个?而即便洞察如鲁迅先生,大约也不能料及,“五四”的理想在后来几十年里的遭际。

后来,您说:“我错就错在我想写我自己不熟悉的生活”,这种“错”源于“我要歌颂新人新事”,于是,自一九四九年后,您没有写作出更多的小说。这检讨何止是在艺术规律,您在《随想录》中写到无数次的批斗会上,您喊着打倒自己的口号,记录造反派的批判词,然后再交上“思想汇报”,您是这样说:“六

七、六八年两年中间我多么愿意能够把自己那一点点‘知识’挖空,挖得干干净净,就像扫除尘土那样。”这心情很奇异地保持有“五四”的纯真,那就是您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旅途随笔》中的一句话:“就让我做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您,你们,一整个“五四”,就是如此急迫地要将自己献出去,献给你们期许过的、乌托邦式的幸福,不惜屈抑和压缩自己,但等发现这种收缩已经伤及你们信奉的理想,猛醒过来,你们便不留情地指向了自己。您用了一个词,“奴在心者”,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是极痛的。再后来,您说到了丹麦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大家都说:‘皇帝陛下的新衣真漂亮。’只有一个小孩子讲出真话来: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巴老,您是不是想做回小孩子,直率地说出一个简单的真理?然而,事情就是这么不顺遂,我们走过这么长的路,吃这么多的苦,才又贴近理想的初衷。可是在您,这理想依然保持着鲜活,您说:“一个中国人什么时候都要想到自己是一个人。”相比较,我们却好像是倦怠了,不知是急于成熟导致的早衰,还是——我以为多少还是另有一种时代病症,冷漠在侵蚀我们的性格,我们好像羞于那么热情了,觉得所有的希望都不免是幼稚的。而,只要您在,就可以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颓唐。

其实您已经说了很多,可我们都是不警醒的懵懂的人,又被今天的时代惯坏了性子——今天,时代渐渐地有些接近你们的期许,人们自由地恋爱,思想,和写作,对幸福的憧憬也渐渐合乎现实。可是,我们难免忘了来历,忘了先行者的牺牲;我们摘取前人思想的果实,将内瓤耗尽,空壳留下;我们自大地以为进步是从我们开始的,因为局限在自己的 3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视野里,便觉得自己的生活最合理。那也是因为您在,我们才可能放心地任性地去背叛,去割绝,不必忧虑传承中断,无往可继。现在,我们要孤寂了,那一个时代逐渐成了追忆,没有依傍,要由我们独自担纲起自己的日子。我们能担纲得起吗?我们能像您那样自省,以告诫来者?我们孱弱的精神能承起您的热情,以传给来者?

我看见过鲁迅先生出殡的照片,您为先生抬棺,您是那么年轻,而且幸运。今天我,早已过了您为先生执绋的年龄,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有这样的幸运,就是为您执绋,送您!

记住一颗痛苦而伟大的心

一个百岁老人的去世为什么还能在我们的心头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因为这是一个痛苦而伟大的心灵的离去。现在甚至都很少有人提“心灵”了,因为在我们的日常世俗生活中难以感受到心灵的存在。但对于巴金,他的肉身早就没有实际意义了,他有的只是一颗心,像他翻译的高尔基的《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那个英雄丹柯一样,把自己的心挖出来像燃烧的太阳一样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现在,这颗燃烧的心熄灭了。1982年,巴金曾在一篇“后记”中谈到自己近年来一直在思索的文学艺术的作用时,自问道:“文学艺术的作用,研究的目的是什么?”“难道我们在纸上写字只是为了表现自己?”然后自答:“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这是高尔基的名言,也是他一生工作的宗旨。作家陈村说,巴金是那么本色的一个人,从年轻一直到年老,对写作、对人世间真善美的追求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他和很多人都不一样,是一个楷模。我们经常会被别的事情干扰,而巴金没有,他说过:“为了信仰,为了理想,我是可以牺牲我的一切的。”他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这句誓言。

巴金是不可能以单纯的文学角度去评价的。也曾有人嘀咕过他小说的文学成就和翻译作品的高下,但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像他那样用一颗燃烧的心去写作去翻译,所以,他最后成了一面旗帜,一个高不可及的榜样。1981年,茅盾去世后,巴金当选为中国作协主席,即便是他缠绵病榻十几年,也没人想取而代之。读过《随想录》的人都会感到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在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即便没有这些,花前月下、红泥小炉或粗茶淡饭之味也不是无妄之想。但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恶梦的恐怖之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近乎信仰,可是在“后现代”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被视为一种杞人之忧。

据说伟大的心灵都是孤独而痛苦的,他把这颗心带走了,给我们留下数以千万计的宝贵文字遗产,其中最重要的是:“说真话。” (《钱江晚报》记者 文敏)

巴金思想小词典

《激流》

巴金是一个作品适于青春期阅读的作家,而他最大的读者,是正值青春期的现代中国。《激流三部曲》因其描摹了个体意识的觉醒和反叛,而被整个时代阅读着。民国时期的巴金是一个畅销书作家——我这样说并无贬意。我只想说,巴金是一个独特的角色,恰巧出现在需要他的位置上。

《随想录》

巴金认为:“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

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像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 4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消失。”

巴金的《随想录》因其较早进行知识分子的自我拷问而被奉为经典。从“相对价值”看,巴金可以说是走到了同代作家的前面;从“绝对价值”看,这些拷问又因其轻飘而遭遇诟病——它们依旧在回避着某些东西,因而这种反思无法进行到底。这不能说不是一种遗憾,但是,所谓“绝对价值”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伟人,也不仅仅是历史环节中的一扣么?所以,令人遗憾的不是《随想录》,而是《随想录》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没有再向前迈出一步——我所说的“中国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巴金本人。

《全集》

巴金生活了整整一个世纪,他留下了规模庞大的《巴金全集》。面对《全集》的时候,我常常在想,还有哪些文字埋在他心底,并终将随他远去;我想那些被隐在这位世纪老人身后的文字可能更加重要,它们比《家》和《寒夜》更能唤起我们的阅读欲望。很多作品在时间中沉积下来,被后人目睹,但被时间剥夺的可能更多。而那些在无形中消弭的东西,或许更有资格成为人类精神世界里最宝贵的财富。

《日记》

作为百年中国的见证者,“巴金”这个词语所能提供的信息应当远远超出文学范畴,遗憾的是,巴括巴金在内的中国大作家迄今尚无一人撰写自传。从文学意义上,我尚不能准确说出他的哪部作品是最重要的,但从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意义上,我认为《全集》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他的日记。所幸巴金有记日记的习惯,它使我们在书案之外,依稀看到一个中国普通知识分子在百年风雨中沉浮的身影。由于巴金认为《日记》“没有理由出了又出,印了又印,浪费纸张„„这日记只是我的备忘录,只有把我当成‘名人’才肯出版这样东西,我要证明自己不愿做‘名人’,我就得把紧这个关,做到言行一致。对读者我也有责任。我出一本书总有我的想法„„”至今,巴金的日记没有出版单行本。

反叛

西方文学是在反叛标准化社会中捍卫人的价值与尊严中得到提高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因此与新的人文精神在融合后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而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新的伦理精神的缺失、价值体系完全破碎的情况下,起到了一种宗教祈祷的作用。今天再冷静地去看巴金的《家》《春》《秋》,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红楼梦》这类故事的延续,“反叛”的最高形式就是“离家出走”,但出走后又怎么样呢?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封建经济形态的笼罩下,个人的出走仅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反叛”,最终不能不以向旧势力的妥协而告终。1939年巴金翻译出版了普希金等诗人的作品集,命之为《叛逆者之歌》。可见他对叛逆性格的向往。

无政府主义

1927年的巴黎街头。刚刚逃离封建大家庭的巴金因为目睹了太多的黑暗,希望能够在巴黎寻找一条“ 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路”。当时,巴黎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营救在美国被诬告的两个意大利犯人的运动。其中一个犯人叫樊宰底,其“自传”中一句话打动了巴金“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口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这句话对巴金触动极大,“我非常激动,樊宰底讲了我心里的话”,他给远在美国牢狱中的樊宰底写信问候,从此把樊宰底当作他的先生来看待。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梦想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其时,适逢无政府主义在留学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当中风行,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核心是反对任何形式的强权、强调绝对的个性自由。这与当时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流思潮相一致,在当时吸引了一批向往革命的青年人。所以,巴金当时的梦想无疑是樊宰底观点的翻版:“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曾经这样表达他读到无政府主义读本《告少年》和《夜未央》的心情:“我们把这本读得又破又烂 5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的小书放在床头,每晚上拿出来读,一面读,一面拿眼泪来润湿它。这位大师虽然是我们所不认识的,然而他在精神上却是和我们非常接近,他呼喊我们前去为理想奋斗。”无政府主义是巴金精神历程中无法规避的一段回忆,他后来曾回忆:“我要是当时不相信无政府主义,也许不会写小说。”

理想主义

《随想录》的最后几篇文章,巴金提及当年的无政府主义者朋友,终于找到了一个词来赞扬他们,那就是理想主义者:“并不空谈理想?熏不用理想打扮自己,也不把理想强加给别人。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熏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那个发光的东西?熏它就是——不为自己。”“很少见到这样真诚,这样纯朴,这样不自私的人。真是‘理想主义者’!”陈思和教授曾经断言,如果不是后来健康恶化阻止了他的写作的话,巴金先生会进一步写出他对自己信仰的许多真实看法。看来,“理想主义者”,既是巴金对他们的评价,也是对自己心中梦想的解读。 愿化泥土

1983年6月,巴金在《愿化泥土》一文中写道:“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这是巴金晚年的心愿,这也是他的自信,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生命永远与作品同在,与读者同在。巴金在《〈愿化泥土〉前记》里再次声明:“我空着两手来到人间,不能白白地撒手而去。我的心燃烧了几十年,即使有一天它同骨头一道化为灰烬,灰堆中的火星也不会给倾盆大雨浇灭。这热灰将同泥土搀和在一起,让前进者的脚带到我不曾到过的地方。我说‘温暖的脚印’,因为烧成灰的心还在喷火,化成泥土它也可能为前进者‘暖脚’。”

燃烧

“我绝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我是一块木柴,我愿意让自己化成灰烬,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我写因为我有话要说,我发表因为我欠债要还,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呼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积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除干净,就无法不做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的最后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讲真话 朱学勤认为:当巴老不号召人们说真话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要求他这样,当一个人以说真话为这十年生活的轴心,反复地说,不断地说的时候,不要说我,就是街头一个修自行车的老头都有权利对这位要求说真话的老人说一句:你就说一两句真话吧!他自己把要求提出来了,人们要求他兑现这个要求。“我提倡讲真话,并非自我吹嘘我在传播真理。正相反,我想说明过去我也讲过假话欺骗读者,欠下还不清的债。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仰慕高尔基的英雄“勇士丹柯”,他掏出燃烧的心,给人们带路,我把这幅图画作为写作的最高境界,这也是从先生那里得到的启发的。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的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勇敢

巴金曾经说:“我不是战士!我能活到今天,并非我的勇敢,只是我相信一个真理:任何梦都是会醒的。” 他是明白勇敢对于一个人深刻意义的,在《纪念友人世弥》里,巴金劝慰罗淑的丈夫:我想借用意大利爱国者马志尼劝赫尔岑的话来劝他:勇敢些,你要抑制悲痛,不要叫你的精神破碎。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比如《家》,学者李辉的结论是:写《随想录》的时候,巴金说自己才突然发现自己也是觉新。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像他所想象的那 6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样,能够像觉慧那样勇敢,那样大胆。因为觉新这个形象给青年人形象,就是激励青年人走出家庭,就是大胆,就是勇敢,而巴金认为自己在50年代、60年代那个时候,跟觉新一样委曲求全。“*”一结束,很多作家都开始重新写文章,但是巴金是第一个,而且是最全面地反省自己的。

良心 牟宗三在《我与熊十力先生》一文中回忆说:有一次冯友兰往访熊十力,熊十力最后提到:“你说良知是个假定,这怎么可以说是个假定。良知是真真实实的,而且是个呈现,这须要直下自觉、直下肯定。”牟宗三评论说:“良知是真实、是呈现,这在当时,是从所未闻的。这霹雳一声,直是振聋发聩。哲学家康德说,有两项东西,即人的内心道德原则与天上的星辰,一样为人所赞叹和敬畏的。”巴金的意义在于一生都在维护人类的良心,尽管他曾屈服过、懦弱过,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也被人指责过面对邪恶没有像闻一多一样拍案而起,面对耻辱没有像老舍一样自投清水,但所幸时光老人给了他一个长长的岁月,让他活下来继续追寻他生命的意义。他忏悔、他反思、他不遗余力地大声呼喊,他不知疲倦地躬行实践,他善良,但执拗,他平和,但坚韧,如冬日一只不熄的灯盏,给人以绵远而悠长的精神指引。“讲真话”字字千钧,字字是金,是巴金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说鲁迅是一个世纪的民族灵魂,可以说巴金是一个世纪的良心。

巴金箴言

关于名人——我最不高兴的是被人当作“名人”,仿佛很了不起,其实空无所有。好像很多人尊敬,其实谁也不了解你„„

关于人生——我只想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爱憎消耗干净,然后问心无愧地离开人世。这对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称之为“生命的开花”。

让我当一块木柴吧。我愿意把我从太阳那里受到的热发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己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没有一点虚伪,没有一点宽恕,对自己忠实,对别人也忠实,你就可以做你自己的行为的裁判官。

关于爱——是什么东西把我养育大?首先在我头脑里浮动的就是一个“爱”字。父母的爱,骨肉的爱,人间的爱,家庭生活的温暖。我的确是一个被人爱着的孩子。„„我爱着一切的生物,我愿意擦干每张脸上的眼泪;我希望看见幸福的微笑挂在每个人的嘴边。

关于旅行——其实我这个人也并不特别喜欢旅行,更不爱游山玩水。我爱写旅行记,不是为了别的什么原因,主要还是为了写生活。

关于祖国——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我的作品来表达感情,我提倡讲真话。

关于衰老——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痛苦。

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青年就不理解我了。我感到寂寞、孤独,因为我老了,我的书也老了,无论怎样修饰、加工,也不能给它们增加多少生命。

关于死亡——想到死亡,我并不害怕,我只是满怀着留恋的感情。

巴金,一个悲剧性的存在

我对巴金是怀有敬意的。他是一个富有良知,富有道德感、责任感,富有人类美好感情的作家,具有老一辈作家的那种修养和良知,而我觉得现在的作家不大讲究这些。这种 7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修养,我指的不仅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包括道德、思想在内。巴金青年时候是个无政府主义者,他追求的是人类的、民族的自由解放的理想,他不像一般的作家,只是考虑所谓的文学,他的写作是超越文学的。因为他关注的是整个民族的改造,是人类的命运,所以他不在乎文体,并不讲究具体的修辞,他的风格也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坦白、率真的人生态度的自然体现。巴金年轻的时候能写出那样优秀的作品,正是在于他思想的开阔、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毋庸讳言,在他善良、真诚的性格中也有相对怯弱的成分。他年青的时候表现出一往无前的对真理的追求,我觉得到后来他慢慢地丧失了,他变得不那么勇敢了。中年以后,他被纳入体制之内,于是表现出来的那种保存自己的方面不免考虑得更多一些,所以才会有后来他的《随想录》里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忏悔。他的反思我觉得是真诚的,勇敢的,然而是不彻底的。正因为这样,我不同意人们给予《随想录》这么高的评价。

《随想录》表现了一个老作家的良知,但是他在理性认识上,我觉得没有达到他理应达到的深刻。在反思“十年浩劫”的时候,他没有触到造成整个民族性灾难的根本性原因,并予以深入发掘。在他的文字中,夹带了不少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缺乏自己的独立话语。我们理应向他提出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

当然,巴金的反思比较早———比较早地反思了自己和民族的灾难,而且即使是这种不够彻底的反思,当时也有一些文字不能发表,而且在当时,被称为“左”的思想路线仍然有很大市场,甚至控制着局面的情况下,我们不可以对一个作家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我认为必须指出这一点。因为,这正是巴金留下的空白,亟待我们继续作出修正和填补的地方。在《随想录》中,巴金勇于自我解剖,的确是他比其他作家可贵的地方。我们的作家总是强调批判社会、批判别人,唯独不批判自己。巴金可贵的地方就是能从理性和情感的方面,对自己做出反省,我觉得这是非常难得的。他提议建立“*”博物馆,这是和《随想录》在同一方向上的努力,这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一个作家良知的表现,也是历史理性的表现。他执着于民族的苦难的记忆,这点非常难得。对于这段中华民族的黑暗历史,现在的作家没有几个像巴金这样刻骨铭心。他提出建“*”博物馆,正是要记住我们民族的苦难记忆,他要以自己的写作为我们的苦难作证———因为记住是不断深入反思的基础。

但是巴金没有后续的行动,所谓没有后续的行动就是该沉默的时候他没能保持沉默。而且,他的反思在《随想录》那里停顿下来了,此后的写作没有进一步深入和发挥,没有提供新的思想要素。巴金后来是一种仪式化的存在,我觉得是很遗憾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觉得巴金作为整个中国作家的代表,中国作协的主席,这个象征性身份一直保持到现在,他没有做出更多的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然,他身不由己。

回顾巴金一生,总体上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性的存在,从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年轻的思想战士,真理的追求者,为人类幸福而写作者,成为一个纯作家、一个一度跟风的作家、一个理应保持沉默未能保持沉默的作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无法保持沉默的人,这一点我深表遗憾。我认为对巴老的最好纪念应该是挖掘他个人身上的悲剧性———他的《随想录》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个悲剧。因此对他的纪念应该回到青年时代的巴金。其实,巴金在“*”结束后每前进一步,从另一种意义上说,都是向青年时代返回一步。“*”结束之后,他努力一步步地找回自己。

巴金作为一个善良的、真诚的、富有良知的作家,也是反映我们道德存在的一面镜子。作家应该讲道德,而现在有把道德放逐的倾向。所谓道德,就是追求社会的自由、民主、公正、公平,追求人类的幸福;道德意涵了善良、真诚、热情、同情心、社会责任感。这是作为作家的起码的道德,也是最高的道德。巴金是一个具有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家,他永远把道德良知置于文学之上。纪念巴金,最急迫也是最切近的一点,就是努力恢复我们的 8 高一阅读——悼念巴金

2005年10月17日

文学的良知,民族的良知。

第16篇:巴金短文

巴金短文《日月》教学反思

今天在另一个班又带领学生学习了〈短文两篇〉,是在昨天的基础上改变了教学思路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有十个:①“飞蛾”“夸父”有什么象征意义?②“日、月”象征什么?③《日》中作者为什么更多地写“飞蛾”?④“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这句话该如何理解?⑤文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⑥巴金的创作风格是什么样的?⑦“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吗”中的某某人指什么人?结尾的“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什么人的面影吧!”什么人如何理解?⑧写“姮娥奔月”有什么作用?⑨为什么作者写到了“姮娥奔月”?⑩在《日》中作者主要写的是“光和热”又提到了冷,而《月》则主要写的是冷,为什么会这样写?

第17篇:巴金作业

《哑了的三角琴》读后感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1月10日《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一号。发表时题为《哑了底三弦琴》。1982年编入十卷本《巴金选集》时,作者曾补作了如下的题注:“这个短篇是根据旧的故事改写成的。) ”

在巴金的小说中,也许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激流三部曲”,它们是现代中国在现实主义领域杰出的代表作。这三部作品花了作家巴金近十年的心血,其中第一部作品《家》开始于1931年,也就是这部小说的创作年份。不妨现在来说一下1931年对于当时作者的意义,作家巴金在当时只能算作是一个新兴作家,在前几年的《灭亡》中获得了当时社会上的广泛认可。经过几年的沉淀,巴金在1931年这一年正式开始进入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哑了的三角琴》并不是巴金的代表作,其知名度也不是很高,因为这并不是具有鲜明的巴金风格的代表作品。作者在1931年间创作了许多的长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显示了巴金当时作为一个青年作家旺盛的创作精力。而《哑了的三角琴》这样的作品的意义不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品质,而是巴金在自己的作家生涯中所进行的一些开拓性的尝试和练笔,从这些里面可以看出作者早年的创作过程中一些十分纯真质朴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在以后的成熟作品中更显得尤为珍贵。

《哑了的三角琴》的创作动机并不复杂,作者也说那只是一个根据旧的故事改编而来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倒是从文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巴金在写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没有太多的对作品的控制,相反注重的是对局部的刻画描写。六千多字的文章里讲述的就是一个父亲在向儿子讲关于一件挂在墙上的旧三角琴的过去而已。可是这样的小说却十分打动人心,字行之间处处透着作者的用情。它不难

懂,不需要在面对巴金标志性的反对封建礼教的作品中那样细细去品味。我们只需要放松自己完全的陷入巴金的文章里,就能感受到作家在这部小说里带给我们的回味。

但这样的作品却是不简单的,作为一名以后在中国文坛闪闪发光的文学巨匠,就算是对于这样的短篇小说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少的东西。先来看这篇小说的叙事结构,它采用的是一个倒叙的叙事结构,让故事看起来更加具有吸引力,同时也为后来的故事情节设下了一些伏笔。小说中总共出现了四位主要的人物:主人公一家三口和那位囚犯。文章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并不是很多,而且受于本身短篇的限制,作者着重描写了作者的母亲和囚犯两位人物。对于现时现地的讲述者与被接受者的描写可以说是非常少,这也就注定了作者的目的在这篇小说中就是为了怎样去动情的阐述着整个故事。

《哑了的三角琴》相比巴金的其他鸿篇巨制显得十分亲切通俗易懂。在这样的故事中花心思执着的去回味故事中的情节,文字的情感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作者也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为自己的创作打开另一扇门的尝试而已。不过在进行其他的说明之前还是来好好分析一下这篇《哑了的三角琴》。

故事开始于一位孩子的视角,他总是对挂在自己家墙上的一把旧了的三角琴充满好奇心,想找父亲解释的他发现父亲对此好像有所隐瞒并不直接解释其缘由。所以在一天他趁着没人自己去摸那把琴,可却没想到使琴摔倒了地上把琴给摔坏了,惊恐的他在跑出房间时遇到了自己的父亲。父亲一问便知道事情的过程,奇怪的是父亲没有生气甚至是早已经预料到儿子会把琴给破坏,这里很明显是巴金开始为文章预留的一个伏笔。那么在这里细细展开来看,为什么父亲对这样的结果早有预料,是了解自己的儿子的顽皮好奇还是只是故意对自己进行的一个考验?

结合对后面故事情节的了解可以发现一个对父亲这样的表现的解释:母亲和愧疚。一方面使父亲想起了已逝的妻子,另外更重要的是一个传奇感伤的故事的回忆占据父亲的心房。在这样一个单亲家庭中,母亲的缺失无疑是长久以来对父亲的一个打击,而孩子一次冲动的举动使自己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无法再对孩子进行什么言语的责备,这是故事的一条线索。

现在来说故事的另外一条更重要的线索,就是当天晚上父亲向孩子讲述的这个故事。一个具有音乐天赋却沦为杀人犯的悲剧故事,也难怪巴金会被这样的故事所吸引,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容易使人引起共鸣的故事。在西伯利亚的一个监狱里,当年的父亲和妻子为了采集俄罗斯的囚人的歌谣而深入当地的监狱中进行探访。而在这样的过程当中,他们遇到了以为十分特殊的犯人,他的名字叫拉狄焦夫。“拉狄焦夫来了,年纪很轻,还不到三十岁。一对暗黑的大眼,一头栗色的细发, 样子一点也不凶恶,如果不是穿着囚衣,戴着脚镣,谁也想不到他是一个杀人犯。他站在我们的面前,胆怯地望着我们。”这是作者对拉狄焦夫的外貌描写,不同与一般杀人犯的凶神煞气,这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俄罗斯青年。而在接下来的过程当中作者有为我们展示了其礼貌,内向,懦弱的一面,这样的人有怎么会成为一个罪大恶极的杀人犯呢?又是一个伏笔。而这样的伏笔在接下来的他们欣赏到拉狄焦夫惊人的演唱之后更加的扩大化,使行文线索自然而然的转接到拉狄焦夫这一人物的个人背景上来。然后我们就在狱卒实际上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第三人称的讲述中找到了对疑问的解答:他因心爱的姑娘被有钱的商人夺去,犯了杀人罪而被判了终身监禁。作者在用隐晦的方式揭示了这个犯人的过去,拉狄焦夫这个人身上有十分令人心疼的特质,自然成了本文的主人公。

在《哑了的三角琴》中,高潮就发生在拉狄焦夫拼命捍卫三角琴的那一段,

这本来是已经对音乐甚至对自己的生活都不看重的人却为了一把破旧的三角琴不惜与狱卒顶撞。拉狄焦夫先是苦苦哀求,接着在自己请求被拒绝的情况下甚至以死相逼,最后在意识到不可能时只能绝望的放弃。“他哭得异常凄惨,哭声里包含着他那整个凄凉寂寞的生存的悲哀。这只旧的三角琴的失去,使他回忆起他一生中所失去的一切东西——爱情、自由、音乐、幸福以及万事万物。”“他的哭声里泄露了他无限的悔恨和一个永不能实现的新生的欲望。好像一个人被抛

在荒岛上面,过了一些年头,已经忘记了过去的一切,忽然有一只船驶到这个荒岛来给了他一线的希望,却又不顾他而驶去了,留下他孤零零地过那种永无终结、永无希望的寂寞生活……你不得不去佩服巴金的文字表达,短短的几行字却揭示拉狄焦夫这一人物的悲剧性,那种给你希望有毫不留情的剥去,让你再一次经受生活的绝望的经历,用痛苦绝望已难以概括。这个在音乐上闪闪发光,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青年,从来不犯狱规,从来不反抗,这样一个什么也不争的人,只要一点点地音乐,却也没有权利了。生活就是这样,需要自己去面对一切,正视一切,争取一切,一旦进入“地狱”,想再抬头,选择自由,那就很难很难来了。

在故事的结尾,父亲又为孩子弹起了那首《长夜漫漫何时旦》,双方都都哭了出来,里面有感伤。父亲到最后也没履行替拉狄焦夫为他心爱的女孩点起蜡烛,做完弥撒,而更加让人心痛的是父亲再也不能再见到自己妻子了。本文的结尾借着父亲所说的故事将对妻子的怀念更加深化,但其实由于这个故事的本身的特别,已经很难说清最后的那一幕使父子二人相对流泪的原因中哪一个更突出一些。巴金巧妙的将一个哀婉的故事和一个单亲家庭父子的回忆结合了起来,这是这篇文章最有意义的构思所在。《哑了的三角琴》所代表的可以是拉狄焦夫永远闭口、

不能自由歌唱的苦痛与绝望;也可以是象征拉狄焦夫因失去美好爱情,自由幸福生活理想的破灭;不过也能理解成父亲对母亲无尽的哀思和因没有践行对拉狄焦夫的诺言而深怀歉意……但这些暗喻早已经随着这样的一个结尾进入了读者心中,久久散之不去。

最后要说的是自己在读这篇文章的感觉,说实话自己在读完时获得的感悟是很少的,因为篇幅的关系吧,第一感觉是很难挖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可当自己一点点的尝试写下去时,巴金在文章中埋留的情感慢慢的被发现,自己就发现这篇不算长的小说中实际上有着比其字数更加深刻的东西。所以在随着这些东西的被自己从文章中看到,获得的感悟也就越多。本来是一个无从去想的开局,可到了自己想要为这篇读后感画上句号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脑子里仍然充斥着关于巴金的这部小说的无穷无尽的联想。这种感觉十分奇妙或者说是意犹未尽也不是不可以。巴金在创作这篇小说时是如何去构思的,他想表达的东西是否就像自己想的这样,结尾和题目是否隐藏了更多不确切的含义……种种,这些不用自己刻意脑子里却不断在思考着的感觉,真的是很少遇得到,我想这也就是巴金这些文学家所独有的文字魅力吧。

张谨 文学一班 2010013615

第18篇:巴金《秋》

《秋》

《秋》是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也就是结局。 《秋》主要讲了高家的艰苦生活。故事中写了一位叫周伯涛的父亲连续将自己的女儿、儿子推入火坑。三房中的克明在女儿走后,终于醒悟;而他的两个弟弟却如同往常,他俩总是在家打架,有时还吵着要分家。最终,克明被他的两个弟弟气得去世。高公馆被卖掉了,高家业被搞得四分五裂的,人人相视如同敌人一般„„

《秋》的故事梗概:蕙的灵柩停在庙中已经一年多,她的丈夫忙着续弦,根本没想到要让她入土为安。在觉新与觉民的“威胁”下,蕙才得到存身之地。她糊涂的父亲又将儿子枚推入火。.枚才17岁,就有了肺病的迹象,父亲周伯涛不愿承认儿子有病,却忙着给他娶了冯家的小姐为妻。两人感情不错,但妻子脾气很大,枚夹在她与长辈间受气。婚后不久就因病去世,留下新婚的妻子和她腹中的胎儿。

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嫁给觉新。

高公馆卖掉了,高家四分五裂。在觉新给觉慧与淑英的信中,他写到各房的情况。四房五房继续着荒诞的生活,几个堂弟依然顽劣成性,三房与他们住得很近,保持着亲密关系。他自己娶了翠环并将她当作妻子看待。至于觉民与琴,也按他们的意愿举行了新式婚礼并即将出外工作。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秋天就要过去了。”这是《激流》三部曲中最后一本《秋》中的中心句。

在《秋》里,发生了几件大事,但是都是悲剧,这些悲剧也揭示了高家这个大家庭正在逐步走向灭亡——不仅仅是高家,每一个旧社会的封建大家庭都在渐渐地变得枯竭,不公平的制度使得整个家庭逐渐瓦解。

第一件事,是周家的枚少爷结了婚,新娘是最古板、卫道、残酷的老头在冯乐山的侄女,又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

第二件大事,是四小姐淑贞跳井自杀。因为五爸克定公然把丫头收房、闹小旦、乱花钱,导致五婶沈氏总是跟克定吵架。但是,每当沈氏没有地方发泄怒气的时候,就会打、骂、惩罚自己的亲生女儿淑贞。所以,淑贞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打骂之后跳井自杀。这是一声警钟,告示世人。

第三件大事,是三爸克明的死亡。克明一死,整个家里就乱了:卖公馆、分家,这些都是四爸克安和五爸克明的主意。这样一来,一个好端端的家就在老太爷和兄长死后,变得四分五裂。这也是封建大家庭最终的必然结果。每一个人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贪得无厌,笑里藏刀,这样的家庭,怎么能维持下去。

“没有一个永久的秋天。”,“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些都是在激励我们:不要灰心,不要丧气,大风大浪之后,必有属于我们的春天!

可是,很快,才过了不到一年,枚少爷就因为肺病死去,留下一个年轻、有孕的寡妇。这都是因为枚少爷的父亲周伯涛明知道自己的儿子非有问题,却死活不肯请医生,最后,害死了自己的儿子,还害了儿媳一生。真荒谬!

在阅读巴金老人的名著《激流三部曲》之三《秋》时,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冒出“天凉好个秋”这五个字。秋天本该是个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季

节。可是说心里话,在阅读过程中,我却总感觉心里很憋闷,有几次不得不放下书,走到外面透口气。

那些陈旧制度和吃人礼教就真的那么可怕吗?那些道貌岸然的长辈就真的值得去尊敬吗?鲁迅笔下的“旧礼教吃人”真的在《秋》中出现了。丫环倩儿生病了,主人不是去请大夫来救治,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灭,最后活活病死。倩儿死后连入土为安的待遇都没能得到,沦落到一个被席包裹扔落荒外的下场。四小姐淑贞最为可怜,她善良而又懦弱。每次她父母吵架,她都充当她们的出气筒,无辜地被辱骂和殴打。身边那么多人同情她,可是面对她可怜的求救,他们只是口头上的安慰她,许下的诺言却一直没有谁真正地去兑现。指望那些兄弟姐妹们来搭救的希望破灭了,无奈之下,她选择了跳井来结束她年轻的生命。

《激流三部曲》中最有光辉的形象当然是家庭的叛逆者,但最成功的却无疑是觉新。对于这个人物,巴金有太多的情感。巴金的大哥尧枚在父母死后,独立支撑着整个家庭。在给巴金的信中他倾吐出家庭中的种种罪恶,这些素材给了巴金灵感。他决定用大哥\"做线索来揭示一个大家庭的衰败。难得的是,尧枚知道这个想法后,写信来鼓励巴金写作。正当巴金写完《家》的第六章时。讣电来到,尧枚在精神重压下自杀了。在《秋》里,巴金给了觉新一个幸福的结局。对尧枚来说,也许这是一个最后的安慰吧。

一想起这令人刻骨铭心的悲惨家庭背景,我便忍不住地将他与我们现在的幸福的生活作对比。我们现在个个都住在几十平方米的住房中,不愁吃喝;上学时有老师同学的关心帮助,放学时有父母在身旁陪伴。我们每天听到的都是老师、父母的关心,同学的嬉笑语,偶尔也会听到吵架的声音,但那是极少的。我们始终生活在和睦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社会环境中。

我是否应该倍加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呢?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意去高家体验艰苦生活,去尝尝“苦”的滋味,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我有时会想,我如果是觉新,我会怎么做?我如果是觉民,我会怎么做?我如果是觉慧,我又会怎么做?„„

我终究不是他们,但是如果我们处在那么一种复杂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谁能保证我们不会像他们那样呢?

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是千千万万个“觉慧”努力拼搏创造出来的,这是非常不简单的,如果不是他们,我们可能也会像书中的悲剧人物一样过着悲剧生活。

第19篇:巴金简介

巴金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2005年10月17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为了他的笔名。

巴金出身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曾在四川广元县做县令,为官清正,辛亥革命后辞官归隐。1914年母亲去世。1917年父亲也去世。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1920年旧历年底,祖父去世,巴金庆幸“家里再也没有人可以支配”他的行动了。1920年至1923年在成都外语专门学校(四川大学前身之一)攻读英语,参加进步刊物《半月》的工作,参与组织“均社”,进行反封建的宣传活动。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于上海、广州、桂林、重庆,曾任《呐喊》周刊(后改名《烽火》)发行人、主编,担任历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理事。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1940年至1945年写作了“抗战三部曲”《火》。抗战后期创作了中篇小说《憩园》和《第四病室》。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短篇小说以《神》、《鬼》为著名。抗战胜利后主要从事翻译、编辑和出版工作。巴金的长篇小说创作在我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译著也很多。解放后,他写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1949年出席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文联常委。1950年担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曾两次赴朝鲜前线访问,辑有《生活在英雄们中间》、《保卫和平的人们》两本散文通讯集。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和中国作协副主席。“*”中,遭到了残酷的迫害。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散文《随想录》。由他倡议,1985年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第20篇:巴金爷爷

巴金爷爷

在十月十七日的那天晚上,新闻联播的开幕曲刚刚响起的时候,有一位文学巨匠倒在了上海,他就是巴金——我最崇敬的人。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1904年11月25日生于成都一个旧式的大家庭中。1920年秋巴金进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读书,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大量阅读西方文学和社会科学着作,尤其受到社会主义思潮中无政府共产主义理论的影响。1921年与朋友一起参与半月社和均社等社会团体的工作,1922年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23年4月离开成都,到上海、南京等地,并在东南大学附中读完中学。1925年与朋友组织民众社,办《民众》半月刊,并从事无政府主义的理论探索和社会运动。

1927年巴金赴法国巴黎求学,这期间积极参与营救被美国政府陷害的意大利工人领袖萨坷、凡宰特的国际性活动,并受其影响写作了中篇小说《灭亡》,歌颂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青年。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我从小就喜欢巴金爷爷的作品,什么《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不知读了多少遍,《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中的《真话集》更是爱不释手。使我感觉到巴金不像一个6旬老头,而像一个年轻的思想家,我真想读完他所有的作品,真想与他见见面,握握手。可是,在那新闻联播的开幕曲刚刚响起的时候,他走了,就这样走了,悄然无息,留给我的只有懊悔与愤怒。为什么,为什么,您走得那么快,走得那样早,你走的时候,可曾知道,在一栋你闻所未闻的小楼里,有一个小孩儿在想着你,期盼着你,他愁眉苦脸的等待着你给他新春的礼物,只是见一面而已,您都不肯,而是甩下他走了,那个小孩不怪你,他只是祝你——一路走好。

巴金名言
《巴金名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