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社会统计学(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15 12:05:5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社会统计学总结

一、算数平均数:某一总体值总体单位平均所得的标志值的水平,是反映集中趋势最常用、最基本的平均指标。

二、中位数:把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的各个数值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正中处的变量值。

三、平均差: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或中位数)离差绝对值的算术平均数。

四、标准差:各变量值对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数平均数的算数平方根,又称均方差。

五、方差:为标准差的平方。

六、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用Mo表示。众数也是常用的反映现象集中趋势的代表性数值.

七、在社会统计中,表达相关关系的强弱,削减误差比例的概念是非常有价值的。削减误差比例的原理是,如果两变量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那么知道这种关联性,必然有助于我们通过一个变量去预测另一变量。其中关系密切者,在由一变量预测另一变量时,盲目性必然较关系不密切者为小。

八、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于定距变量,根据其变量值的数学特征,我们自然可以引进更为精确的量化指标来反映它们之间的关程度。用来测量两个定距变量相关程度和方向的积差系数。它是由英国统计学家皮尔逊(Pearson)用积差方法推导出来,所以也称皮尔逊相关系数,用符号r表示。

九、一元回归分析:关于X为自变量、Y为不确定的因变量的变量关系,其中只包括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且二者的关系可用一条直线近似表示的回归分析。

十、中心极限定理:从任意一个总体中抽取样本量为n的样本,当n充分大时(在社会现象中,指n≥50),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近似服从正态分布。

一、P 值(显著度):1.是一个概率值

2.如果原假设为真,P-值是抽样分布中大于或小于样本统计量的概率 3.被称为观察到的(或实测的)显著性水平H0 能被拒绝的最小值

十二、置信水平: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也称置信度 正态分布

1.由C.F.高斯(Carl Friedrich Gau,1777—1855)作为描述误差相对频数分布的模型而提出

2.描述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最重要的分布,许多现象都可以由正态分布来描述 3.可用于近似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 例如: 二项分布

4.经典统计推断的基础

原假设: 待检验的假设,又称“0假设”

备择假设:与原假设对立的假设,又称研究假设 十

三、否定域:不大可能出现的结果

十四、异众比率:非众数的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值

十五、总体参数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十六、样本统计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

十七、Z分数:原始数据与均值之间的大小,实际表达变量值距算术平均数有几个标准差。

十八、均值的标准误差:是样本均值的标准差,衡量的是样本均值的离散程度。而在实际的抽样中习惯用样本均值来推断总体均值,那么样本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误) 越大,抽样误差就越大。所以用样本均值的标准误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

十九、斯皮尔曼相关系数:主要用于解决称名数据和顺序数据相关的问题。适用于两列变量,而且具有等级变量性质具有线性关系的资料。由英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根据积差相关的概念推导而来,一些人把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看做积差相关的特殊形式。

十、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

置信水平: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也称置信度,或者说,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把握性程度。它反映的是绰约那个的可靠性程度。

置信区间: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它所反映的是抽样的精确性程度。

二十一、区间估计与假设检验的关系:

1、区间估计 立足于大概率,用已知样本统计量和标准误差,确定一个有概率意义的区间(置信区间),可理解为正向求解问题。

2、假设检验 立足于小概率,利用反证法原理,首先依据两种可能性建立两种假设,再从第一种假设出发,计算出特定统计量,判断该种假设是否成立。

3、联系: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可以看作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都是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参数进行推断,都是以抽样分布为理论依据,都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上的推断,使用同一样本、同一统计量、同一分布,二者可以相互转换。

二十二、假设检验的理论基础: 采用逻辑上的反证法;依据统计上的小概率原理

假设检验的基本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和研究假设,通常是将原假设作为 (2)、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显著性水平(3)、根据样本数据计算出统计值,并根据显著性水平查处对应的临界值。 (4)、将临界值与统计值进行比较,若临界值大于统计值的绝对值,则接受虚无假设;反之,则接受研究假设。 二十

三、中心极限定理的重要性:中心极限定理对大样本均值正态分布性质的揭示,为未知总体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十四、标准差与标准误差的区别:

1、标准差是样本数据方差的平方根,它衡量的是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

2、标准误差是样本均值的标准差,衡量的是样本均值的离散程度。

二十五、置信水平与置信区间的关系:

1、置信水平表示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的概率,也称置信度。用(1-α)表示。

2、置信区间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值与总体值之间的误差范围,反映抽样的精确程度。

使用一个较大的置信水平会得到一个比较宽的置信区间,而使用一个较小的置信水平则会得到一个较准确(较窄)的区间。

当置信水平1-α=0.90时,Zα/2=1.65;1-α=0.95时,Zα/2=1.96;1-α=0.99,Zα/2=2.58 二十

六、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1、相关关系是指两个以上的变量的样本观测值序列之间表现出来的随机数学关系,用相关系数来衡量。

2、因果关系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在行为机制上的依赖性,结果变量由原因变量决定,原因变量的变化会引起结果变量的变化。有单向因果关系和互为因果关系之分。

联系:具有因果关系的变量一定具有数学上的相关关系,而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不一定有因果关系。

二十七、公式:

1、皮

2、回归方程:

3、置信区间相关公式(双侧检验): (1)、对于大样本的总体均值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

σ为总体标准差,S为样本标准差,当σ未知,用S来替代。 (2)、对于小样本且σ未知时:

(3)、总体比例在1-α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为

(4)、在抽样分布中:

1、Z作为检验大样本统计量,σ未知时:

2、t作为小样本检验统计量时,σ未知:

当计算的Z值或t值等于或大于显著性水平下的Z值和t值,那么否定零假设。

推荐第2篇:社会统计学教案

一、大样本(Large-sample)总体均值检验

根据大样本的假定(n≥50)(这在社会调查中都是满足的)。样本均值X趋向于正态分布:XN(,2n)

其中,:总体均值;2:总体方差;当2未知时,可以用样本方差S2来代替,2S2;n:样本容量。 其标准化形式为:

ZXnN(0,1)

该值当原假设H0:0成立的条件下,可以唯一地为样本值所确定。因此,大样本总体均值检验所用的统计量为

ZXnX0X

有了统计量Z,再根据显著性水平,就可以对大样本均值检验作如下的归纳:

(一)原假设H0:0

(二)备择假设H1:

单边 双边

H1:0 H1:0

或 H1:0

(可以省略)

(三)统计量

ZX0XXnN(0,1)

如果未知,可以用s。

(四)拒绝域

单边 1.ZZ(H1:0)

Z2.ZZ (H1:0)

Z双边

ZZ2或ZZ2

2Z2Z22

[例]1.为了验证统计报表的正确性,作了共五十人的抽样调查,人均收入的结果有:X=871元,S=21元

问能否证明统计报表中人均收入=880元是正确的(显著性水平=0.05)。 解:根据题意,可写作如下的假设

H0:880元

H1:880元 则统计量可选为:ZX880X880 Snn拒绝域:因为=0.05,查附表得拒绝域的临界值Z2=1.96

2拒绝域21.96接收域拒绝域1.96

根据样本值,代入统计量表达式中,得

ZX8808718803.03 S21n50因为Z=3.03>1.96,所以拒绝原假设,即根据抽样调查不能认为人均收入为880元,因此可以认为统计报表是有误的。

[例]2.接上题,如果根据以上的样本资料,但却采用区间估计的方法。试问是否也能作出对原有假设H0:880的判断? 解:可以。根据样本值:

X=871(元);S=21(元);1-=1-0.05=95% 下面计算置信度为95%的区间估计值: 因为Z2=1.96,所以

[XZ2n,XZ2n]≈[8711.962121,8711.96] 5050=[8715.82,8715.82]=[865.18,876.82]

现在根据小概率原理来推论总体880是否成立,首先假设总体均值确为880的话,那么95%样本计算出来的区间估计都应该包含880。而现在一次样本的调查结果,区间[865.18,876.82]并没有包含880,也就是出现了小概率事件。从而推翻了原假设:880(元)。

推荐第3篇: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市场营销本12李振栋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促进城市化的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 1.经济增长: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城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4.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其他动力因素

赵燕菁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郝寿义、陈波翀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把制度变迁物化为城市化势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其中房地产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上,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的城市高达70%。从今后看,房地产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2012112328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2% 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1.27%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我国从成立历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占去全国总人口比重如图1所示。)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1.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2.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3.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2.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如今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四、城市化水平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历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12世界发展报告”, 我们把中国同其他一些经济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对比列在表

1、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事实上,“2012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 ,比中国

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各个国家城市化水平,2012.

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 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4)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5)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目前,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六、中国城市化趋势前景

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真实的发展能力,这是数百位专家们精心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必须适应当今世界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工业飞速发展,GDP总量高速增长。但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困难。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的凸现促使我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应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用城市化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战略需要实现一系列重大目标。专家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城市体系的总能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国家行列,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城市将有效地满足基础设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建设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走上文明发展之路。

推荐第4篇:卢淑华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社会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社会统计学

英文名称:social statistics

课程编号:12600133j 使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总学时数: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大纲撰写人:文法学院社工系马永方

内 容 简 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学主干课之一,与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完整地介绍了当代社会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和资料处理技术。社会统计学则侧重介绍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处理技术。从事社会工作研究理论和实践的人都有必要掌握社会统计学这门有用的工具。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

一、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社会学研究和统计分析 (2学时) 第一节 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

第二节 社会调查资料的特点和统计学的运用 第二章 单变量统计描述分析 第一节 分布 统计表 统计图 第二节 集中趋势测量法 第三节 离散趋势测量法 第三章 概率 (2学时) 第一节 基础概率

第二节 概率分布、均值和方差

第四章 二项分布及其他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2学时)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二点分布 排列与组合 二项分布 多项分布

第五节 超几何分布 第六节 泊松分布

第五章 正态分布、常用统计分布和极限定理(2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正态分布 第二节 标准正态分布

第三节 标准正态分布表的使用 第四节 常用统计分布

第五节 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 第六章 参数估计 (2学时) 第一节 名词解释

第二节 参数的点估计

1 第三节 抽样分布

第四节 正态总体的区间估计 第五节 大样本区间估计

第七章 假设检验 (2学时) 第一节 统计假设

第二节 统计检验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假设

二、求抽样分布

三、选择显著性水平和否定域

四、计算检验统计量

五、判定

第八章 单总体假设检验 (2学时) 第一节 大样本假设检验 第二节 小样本假设检验 第九章 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大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三节 小样本二总体假设检验 第十章 列联表 (4学时) 第一节 什么是列联表 第二节 列联表的检验

第三节 列联强度

第十一章 等级相关(定序变量之间)(4学时)第一节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第二节 Gamma等级相关 第三节 其他等级相关系数

第十二章 回归与相关(4学时) 第一节 回归研究的对象

第二节 回归直线方程的建立与最小二乘法 第三节 回归方程的假定与检验 第四节 相关

第五节 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第十三章 方差分析(2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一元方差分析 第三节 二元方差分析 第四节 多元方差分析

第十四章 非参数检验(2学时) 第一节 非参数检验 第二节 符号检验 第三节 符号秩检验 第四节 累计频次检验 第十五章 抽样(2学时)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抽样调查方法

第三节 抽样误差 第四节 样本容量的确定

二、参考书目

1.社会统计学,卢淑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2.社会统计学,张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3.社会统计学导论,周德民、贺翠微,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教学大纲说明

一、

教学目的与课程性质任务

本课程属于专业限选课,是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对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共7章。第一章导论,介绍社会统计学和相关概念,第二章统计资料的搜集,第三章统计资料的整理,第四章到第七章是统计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描述统计,第六到第七章是统计推断,第六章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基础,统计推断有两个基本内容:假设检验第七章。第三章到第七章是重点章节。

三、教学要求与主要环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并能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程主要教学环节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课堂讨论、学生作业等教学环节。

四、改革思路和说明

本学期社会统计学教学改革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在教学方法上,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行多媒体教学。

2、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讲解理论部分,组织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题的形式加深理解。

3、对学生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讲解。

以上教学改革,其目的主要是加深学生对统计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东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社会工作系

2013年12月

推荐第5篇:统计学

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

查表、调查时间、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

2.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有哪些?准确性、精确度、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3.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何作用?①统计分组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总体的内在特

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②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统计分组有哪些基本类型?①按分组标志不同,可分为 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②按每

组变量值的取值范围,可分为 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③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可分为 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和复合分组。

5.什么是集中趋势?测度集中趋势常用指标有哪些?①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

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②众数、中位数、四分位数、算术均值、调和均值、几何均值。

6.什么叫离散程度?测度离散程度常用指标有哪些?①离散程度是反映各变量值远离其

中心值的程度。②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7.什么是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研究的目的。时间序列就是将反映某种现象的统计指标

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目的:①描述现象发展的动态变化;②判断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探索其数量规律性;③预测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8.什么是统计指数?它有何作用?①广义指数泛指两个关联数值对比所形成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特殊相对数。

9.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的作用有哪些?①广义指数体系泛指若干个内容上互相关联

的统计指数所构成的体系。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若干个在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有对等关系的指数所形成的整体。②作用:利用各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指数间的相互推算,即根据已知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即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有关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10.什么是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二者有何根本区别。①概率抽样是指根据随机原则从总

体中直接抽选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②非概率抽样是指不遵守随机原则,而是根据调查者的主观愿望、经验和知识,从总体中有意识地抽取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③根本区别:概率抽样遵循了了随机原则,非概率抽样则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11.了解参数估计的特点与概念、作用。①概念:参数估计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用样本统

计量估计总体参数。②特点:以随机取样为前提;运用概率估计法;存在着可控性误差。③作用: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用于全面调查资料的评价和验证;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推荐第6篇:统计学

统计学

判断题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都应当经过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 B.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对 B.必须发表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时,要征得管理该资料主管部门的同意,送统计部门审核,全国性数字报国务院审批,地方性数字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对)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国务院审批。(错) C、抽样调查应当建立科学的抽样框(√) C.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是一项涉及到被查处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遵D.地市级人民政府都有权制定发布统计行政规章,在本地区实施。错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

循法定程序,按照基本步骤进行。(对)D.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经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D.对于未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D.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 D、对于报告期和报送日期相同的一套统计调查表,不论行为人是迟报其中的一张还是几张,甚至是整套统计调查表,均只认定行为人迟报一次。(对)

D.对国家统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对)D、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 D、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

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错)

D.对违反《统计法》有关规定,我国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分。(错)

D.对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统计资料,非经统计部门审批,不得泄露。(错)

F、非秘密的统计资料,在国家以法定形式公布前,有关单位如果需要发表,需征得该资料的管理部门同意,综合性统计数据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同意。( √ )

F.凡履行了法定的审批或者备案程序,并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任何统计调查对象,均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对)

G.国务院无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对

G.按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对)

G.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根

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制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并受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企业事业组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

以警告,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错)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有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G.国务院及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釜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对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可以不予追究。(错)

G.《关于修改的决定》于1996 年5 月1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我国的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即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法律措施。(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制定统计调查项目计划,必须同时制定相应的统计调查表,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查或者备案。(对)

G.根据《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必须明 G.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和统计制 G.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应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进行。(错)

G.按照《统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保密管理办法》的规

定,对外公布统计资料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并实行统一审批的原则。(错)

G.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统计法律责任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对) G.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多年统计执法实践经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为立案、调查、处理、执行。(错)

G.根据《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由做出有关规定的机关或者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错)

G.根据泄露的统计秘密不同,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行为可分三类: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对)

G.国家统计系统对部门统计系统的统计业务具有监督权和管理权。(错)

G.国家统计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定期、无偿地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供有关综合统计资料。(对) G.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其中,与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有重复、交叉的,应当在同国家统计局协商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对) G.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领导人和社会公众的检查。(错)

G.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对)

G.国家建立全国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制度,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统计数据的评估。(错)

J.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即相当于具备了统计从业资格.(×) J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在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对)

J.境外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照规定报请审查。(错)

L、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是指统计调查者违反国家保密法律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以统计调查的名义窃取、刺探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破坏的行为。(对) L.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L.能够独立行使统计检查权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错) M、某涉外调查公司经合法审批,受国外某公司委托从事市场调查。调查到某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调查。该企业的行为构成拒绝接受统计调查的违法行为。(错)

M.民间统计调查实际上也属于政府统计调查。(错)

M.某乡镇企业1996 年实际产值为9.3 亿元,若上报为10.2 亿元,则构成虚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若上报为8.4 亿元,则构成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Q、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 Q.《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是一部规范经济普查活动的统计法律。(错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求企业事业组织设置原始 Q.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和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对)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对)

Q.确认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由查处机关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行政责任。(错) R.如果行为人在《统计报表催报通知单》规定的期限内仍未报送统计资料,则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S.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

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错)

S.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S、属于绝密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错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 T.统计编码,是指对统计指标的编号,是计算机汇总的标志。(√)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相关性三个特征.(对)

T.统计专业职务分为总统计师、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五种.(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对)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三个特征。(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反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

)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 √

) T、统计执法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 T、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抽象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错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艾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监督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错 ) T.《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对()

T.统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错)

T.《统计法》颁布以来,我国统计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统计的部门成为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对)

T.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监督职能。(错) T.统计机构,是指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专门设立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统计工作,从事统计活动的职能机构。(错) T.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不能拒绝、抵制、但应当向上级统计机构报告。(错) T.统计人员行使统计调查权,尤其是人户调查时,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身份,以维护统计调查活动的严肃性。(错)

T.《统计法实施细则》属于部门统计规章。(错) T.统计资料管理,按照我国统计工作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错)

T.统计资料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料。除少部分统计资料应该保密外,大部分统计资料应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规定,对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分为对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和对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及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管理两种情况。(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被调查者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这是1996 年修改《统计法》新增加的重要内容。(错)

T.统计行政诉讼是统计部门对统计行政案件依法进行审理并作裁决的活动。(错) T.《统计法》中所说的统计调查主要是指从基层组织收集统计资料。(错)

T.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分析的职权,不受侵犯。(错)

T.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统计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

T.《统计法》规定: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期诈活动。(对)

T.《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部门统计调查,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基本统计资料或者综合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赋予了统计调查制度相当于法的效力。所有统计调查制度等同于法。(错)

T.统计资料公布,是指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把统计资料向社会公开化的行为。(对)

W.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错

W、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垂直领导型的统计管理体制(×)

W.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

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W.我国的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

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两大部分(错

W.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包括国家统计系统、部门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三个部分。(错)

W.我国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的关系是,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在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加强统计的集中统一领导。(对)

W.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主系统是国家统计系统,企业事业统计组织是完成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层统计单位。(对)

W.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守国家秘密。(对)

W.我国现有的统计检查员有以下三类:专职统计检查员、兼职统计检查员、统计检查特派员。(对)

X.狭义的统计制度,仅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即统计调查制度。(√)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计资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内或内的统计工作.( √)

X.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 √

)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为人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查询的问题不予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 ×

)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统计资料。(对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但规定的期限之后进行了答复,这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

Y、已经汇总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尽管通过其中的单项指标能够识别出单个调查对象的身份,也可以公布和对外提供。(错 Y、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

门、单位的负责人。(对)

Z.政府统计的信息、咨询、决策三大功能,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的第一部统计法律。错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义务填报。( 对)

Z.政府统计的首要任务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统计资料和决策咨询意见。错

Z.政府统计活动既受到法律的保障,又受到法律的约束。对

Z.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方法是一种补充性的统计调查方法。(√)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统计人员依法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工作证件”。(×)

Z.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因此难以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

Z.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行有尝服务.(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性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划分为两类:国家统计机构和民间统计机构.(×)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施有偿服务(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 × )

Z、政府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

)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夕务填报。对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菏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错) Z.政府统计机构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怯律规范的有关三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处分。(对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受查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在国际上,统计体制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基本形式。(对)

Z.针对数出多门的问题,《统计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错) Z.总统计师也属于统计职务。(错) Z.在调查统计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对)

Z.政府统计的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错)

Z.职业道德,是指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在社会和各个职业领域的体现及具体化,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自己特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

推荐第7篇:统计学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也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中和数量特征的

调查对象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就是我们索要研究的总体单位,也即所要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讠乞时间(从开始到结束),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飞全面调查,它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

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标准

随机误差是指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各种不同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统计的三重意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结,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主体,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时期和时点指标的区别:1.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发展到一定时点上的所处的水平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即各期数值相加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即各时点数值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等都可称为指数。狭义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推荐第8篇:统计学

[摘要] 现代化的商场经营与管理要求经营者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文中所用的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在一次市场调查分析中,应用假设检验,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科学决策 市场调查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它是利用样本统计量并按一种决策规则对零假设H0作出拒绝或接受的推断,决策规则运用了“小概率”原理。

一、理论基础

在次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数与期望数有差异,卡尔·皮尔逊提出了这种差异程度的统计量

并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定理当为总体的真实概率时,由上式定义的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自由度为的-分布,即其密度函数为

在上面的定理中,我们假定是已知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通常依赖于个未知参数,而这个参数需要用样本估计,这时皮尔逊定理不再成立。不过,1929年费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这个参数,然后再算出,这时统计量

当时还是渐近服从-分布,不过自由度为。

二、应用实例

石市万方商城准备在东开发区几个大中专学校内建连锁店,商城文化用品专柜销售经理安娣要为本专柜在各连锁店内的投资规模提供资料,供决策层参考。于是,对准备建连锁店的几个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某大专学校每月生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的资料如下:

解:(1)统计假设:

(2)对水平,查自由度为的-分布得临界值,故拒绝域为[)

(3)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

(4)作判断:由于,故接受零假设,即此大专学校学生的每月人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X服从正态分布。据此推断结论,再综合其他因素,销售部经理、商场决策层等最后商讨在此校开连锁店事宜。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吴远芬:浅析抽样调查在应用中的局限性[J].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总第475期

[3]杜子芳:抽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推荐第9篇: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教案

(一)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是国家教委所列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经济类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课内学时90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时间一学期,学校共安排面授辅导

1、业余班 12次*3=36学时

2、脱产班 16次*3=48学时

二、课程特点:

1、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2、覆盖面较大,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实用性较强。

3、概念多、计算方法多,前四章主要阐述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和方法,所以是整本书的基础,必须连续学习,后几章是具体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各章之间联系较少,所用概念和方法都和前四章紧密相连,这点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

4、本课程虽与数学密切相连,但所用的数学基础要求较低。大家只要掌握小学的四则运算即可。但由于课程的特点,计算量较大,所以要求大家细心。

三、教材特点及使用说明

本课程由主教材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思主编),教辅教材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刘建华、黄思霞、熊应进主编)构成。配合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及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中央电大财经部编)组成主要的学习材料,大家学习使用中要注意:

1、在预习和课堂面授时,首先学习主教材,学习完主教材内容后,一定要注意学习本章小结,通过小结自己再总结一下学习的主要概念、方法。

2、学习完主教材,就应及时学习教辅教材学习指导,首先看一下重难点解析,然后看第二部分例题分析,接下来做部分练习题,注意学习指导是我们考试的题库,题量较大,要选择重点内容有关的题目来练习。

3、在前两个步骤完成后,你就可以做一下形成性考核册上的题目,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4、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内容可到中山电大教学平台专业论坛里面向老

师求教。

四、考试内容、题型、结构:

1、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主教材的

1、

2、

3、

4、

5、

7、

8、9八章内容。第六章假设检验和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不做考试要求。在考试要求的各章中,有一些小节考试时基本上也不涉及,例如:第八章中的现实中的几种经济指数等,希望大家在面授课上注意。

2、考试形式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占30%与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相结合的形式,无形成性考核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3、试题类型:

1)判断 5*2=10 2)单项选择 6*2=12 3)多项选择 4*2=8 4)简答题 2*10=20 5)计算题 2*15+1*20=50分

2、常用公式附在试卷后

五、课堂学习要求

1、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准接打手机,不得影响其它人学习。

2、预习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复习完成各类作业。

3、参加小组讨论,自主上网学习。

4、尊师敬教,上课讲普通话。

六、联系方式:电话13450993280,QQ:547518033 注意:

1、

第一章 总论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讲解及分析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涵义P2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P2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P3: 1)数量性 2)总体性(大量性) 3)变异性

二、统计研究方法P8

1、大量观察法(第二章)、

2、统计分组法(第三章)、

3、综合指标法(第四章)、

4、统计模型法(第七章)、

5、归纳推断法(第五章)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P19(1,3,0)

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P11 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作为代表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2、标志与标志表现P13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各称 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总体单位与统计标志是有区别的。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

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也称标志值。

3、常量和变量:P14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参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一般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性变量通常取整数。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变量值,即标志值或指标值。

4、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P14 (1)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客观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 概念和数值

(2) 统计指标的特点:P15 1)具体性: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

2)可量性 3)综合性 (3) 统计指标的种类:P16 1)数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2)质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互相联系的指标群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互相依从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

第三部分:典型例题讲解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A ) 2007第一学期 A.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D.数量指标具有标志值

2、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C) 2007第一学期2007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C.人口按性别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3、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为( C )2008第一学期2009第二学期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总体单位 D.标志值

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统计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5、下列分组中那个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A )2008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性别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家庭按城镇分组

6、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9分、96分,则“成绩”是(B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二、多选题

1、在工业普查中(B C E )2007第二学期, 2009第一学期,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企业设备台数是连续变量 E、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C D E ) 2008第一学期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

3.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有(A B C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 E.协调职能

三、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错) 省管2009第二学期

2.质量指标都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的( 对)2009第一学期

1、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对)2009第二学期

四、简答题: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2007第一学期

答: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无法量化;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用数值表现即标志值。

2.举例说明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2008第一学期,2009第一学期

答: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标志是调查项目则标志表现是调查结果。

例:一个同学是总体中的一个单位,性别是标志,女是标志表现,年龄是标志 19岁是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区别是什么?联系是什么?

1)范围不同: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一个概念,不具务综合的特征;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具有综合特征。

2) 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数值,而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而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来描述。

3) 联系:①数量标志的标志值直接汇总就可形成指标,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也可形成指标,所以指标往往来源于标志表现。②随着研究目地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 小结

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点有

1、统计的三个涵义

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三个特点

3、统计研究的5种方法

4、常用的统计的9个术语(总体、单位、样本、标志、标志表现、参量、变量、指标、指标体系)

5、五个相互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 3)总体与单位 4)标志与标志表现 5)指标与指标体系

6、统计的三大职能

重点:9个术语、五个相互关系 难点:五个相互关系

第五部分 课外复习作业及讨论

1、复习学习指导统计总论: 重难点解析

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判断题:

1、

5、8 。单项选择题:

1、

3、4.

多选题:1.简答题:

1、2

3、预习第二章统计调查

推荐第10篇:《统计学》读后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是我们获得知识宝库的钥匙。人的一生总是伴随着许许多多的书,有的书在你脑海中匆匆一过没有留下一点痕迹,有的书则是在你的心中留下不灭的印记,更是有些书将会伴随着你走过很长很长的人生道路。《统计学》就是这样一本伴随了我两年,并且还将继续陪伴着我的书。

记得第一次接触《统计学》是在20xx年,当时的我还是一名懵懵懂懂的大三学生,由于所学专业并非统计,因此对这门课程这本书不太感兴趣,对它唯一的印象就是艰涩难懂,考试完了就束之高阁,渐渐的将之遗忘。谁知道在几年之后,这本书却和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20xx年初,我进入了国家统计局福州调查队城镇住户处,成为了统计队伍中一名普普通通的统计人。由于之前并没有接触过统计相关的知识,唯一接触过的《统计学》也早就被抛之脑后,刚开始工作的我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工作是上手了,但是却只是傻傻的依葫芦画瓢,照着前辈的做法而做,对很多东西并不是很能理解,时常感到困惑却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整理脉络,渴望能够得到指引。于是我翻箱倒柜,从纸箱的旮旯里翻出了那本《统计学》,从此,这本书就成了我身边的必备书籍。

困惑时,我会读读它,闲暇时,我会翻翻它,它是我的良师益友,指导我进步。它告诉我什么是统计,统计的重要性。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实行科学管理的工具,是实行国家监督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宣传教育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统计的国家监督职能,它能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是否科学、可行,对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统计的监督作用日益显着。这就要求我们统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统计的监督作用,充分运用各种的统计手段,对经济、社会、科技及自然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测,及时发出预警;对政策、计划、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使其不偏离目标;对违纪违法现象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

我牢记统计的重要性,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收集、录入福州市区部分城镇居民常规调查户资料,协助处室领导做好专业报表的审核汇总,真实准确地为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等数据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为城镇居民低保标准等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深入民众进行调查,如居民对火炬传递过程满意度调查、居民对提高个税起征点的看法调查、市民超标电动车使用情况调查等等,掌握第一手资料,反映当前社会经济热点和群众的呼声,为政府提供民生的重要信息。

翻它,我了解了统计数据来源即调查方式,包括直接调查、间接调查。我认识到目前福州调查队使用的正是直接调查中的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的特点,且在一些专项任务中,还使用了询问调查法中的访问调查、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等方式。

读它,我学习如何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知道了抽样方法、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主成分分析,excel、sp等统计软件的运用等。城镇住户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居民的收支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从数据中找源头,从数据中找趋势,我努力学习书中的方法理论,加强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深入对消费结构,收入结构,家庭基本情况以及成员基本情况变化的分析思考,希望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了解随着社会发展城镇居民的各个方面发生的变化,分析政府各项政策对居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它让我思考,使我收获,每一次翻读都有新的收获,但我深深感觉到对它的了解还不够。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勤中来,我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深入学习思考,希望能够读懂、读透它。

一路行来,书香相伴,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统计学》将继续充当我的导师、伙伴,陪伴我成长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人。

第11篇:医学统计学

单词:

Actual frequency 实际频数

Alternative hypothesis 备择假设

Average平均数

Bar chart 直条图

Cause fatality 病死率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相关系数

Confidence interval 可信区间(置信区间)

Constituent ratio 构成比

Cure rate 治愈率

Death rate 死亡率

Incidence rate 发病率

Interval estimation 区间估计

Line chart 线图

Mean 均数(算术均数)

Nonparametric test 非参数检验

Normal range 正常值范围

Null hypothesis 无效假设

Parameter estimation 参数估计

Parametric test 参数检验方法

Percentage chart 百分条图

Probability 概率

Reference value range 医学参考值范围

Regreion coefficient 回归系数

Relative number 相对数

Relative ratio 相对比

Sample 样本

Sampling error 抽样误差

Type Ⅰ error Ⅰ型错误

Type Ⅱ error Ⅱ型错误

参数S标准差Reference value range医学参考值范围Ratio比r

2统计量CV变异系数X值X均数rate率

名词:

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部分的观察单位构成的集合。

2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的个体所构成的全体。

3抽样误差: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

4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

5相对数: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的统称。

6率:表示某种现象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7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所占整体的比重。

8相对比:两个有关联指标之比,用以描述两者对比水平.

9概率:描写某一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一个量度。

10变异系数:相对于均数而言标准差的大小。

11中位数:将一组观察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居中心位置的数值。

12四分位数间距:把所有的观察值排序后,分成四个数目相等的段落,每个段落的观察值数目各占总例数的25%,去掉两端的25%,取中间50%观察值的数据范围。

13百分位数:在一组数据中找到这样一个值,全部观察值的x%小于Px,而其余(100-x)%大于Px。

14参数:描述总体的统计指标。

15统计量:描述样本的统计指标。

16相关系数:说明具有直线关系的两个量间相关密切程度和相关方向的统计量。

17回归系数:线性回归方程ý=a+bx 中的b叫做回归系数,它表明x每变化1单位ý变化b单位。

18医学参考值范围:传统称正常值范围,指正常人的解剖、生理、生化、免疫及组织代谢产物的含量等各种数据的波动范围。

填空或选择:

1配对设计的原则:对子之间差异大、对子内个体之间差异小,其优点为:减少实验的误差和个体差异,提高统计处理的效率。

2描述正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均数,离散趋势的是标准差。

3描述偏态分布集中趋势的是中位数,离散趋势的是四分位数间距。

4统计分析包括统计描述、统计推断(参数估计、假设检验)。

5要比较甲乙两地某病发(患)病率时注意标准化(对年龄、性别构成等进行标准化)。 6估计医学参考值范围常用正态分布、百分位数法。

27四格表x检验校正的条件: N≥40,且1≤T<5。

28四格表x检验不校正的条件: N≥40,且T≥5。

9统计表编制的主要原则:重点突出,简单明了、主谓分明,层次清楚。

10标准误反映了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也反映了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它衡量了抽样误差的大小。

问答题:

1医学统计学工作的基本步骤(简述医学统计学工作的主要内容):实验设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资料。

2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集中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平均数:包括①算术均数:主要适用于对称分布或偏斜度不大的资料②几何均数:多用于血清学和微生物学中⑵中位数和百分位数:①中位数:适用于所有计数资料,尤其是用于偏态分布资料②百分位数可用于任何频数分布的资料。

3简述描述定量资料(数值)离散趋势的统计指标及其适用条件。⑴极差和四分位数间距:①极差:仅用于粗略地说明变量的变动范围②四分位数间距(所有分布类型资料)⑵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正态或接近正态分布的资料)、标准差(正态分布资料)和变异系数

4标准差和标准误区别和联系:联系:都是反映变异的统计指标,标准误是由标准差推导而来的.区别:1定义不同.2计算公式不同.3应用不同.标准差s的应用:1描述个体观察值变异.2S结合均数X计算变异系数CV=S/X.3S结合X计算医学参考值范围.4S结合n计算标准误Sx=S/√n.标准误应用:1度量抽样误差.2参数估计.3假设检验

5简述统计表的主要结构:标题、标目、线条、数字、文字。

6编制统计表的基本原则:①重点突出,简单明了②主谓分明,层次清楚③数据准确、可靠。 7常用的统计图有哪些,它们分别适用于哪些情况?①直条图:主要适用于分类变量、计数资料或计量资料的非连续资料②构成图:常用于描述构成比的资料③趋势图:适用于分组标志为连续性变量的资料④直方图:适用于表示连续变量频数分布情况⑤箱图:用于比较两组或多组资料的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⑥散点图:适用于连续性定量资料

8什么是抽样误差?如何度量抽样误差?

由抽样造成的样本均数与总体均数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标准误可以衡量抽样误差的大小。 9什么叫相对数?常用的相对数有哪些?

为了使计数资料具有可比性取原始的两个资料(绝对数)之比所得指标统称为相对数,常用的种类有率、构成比与相对比。

10相对数应用时注意事项:①不要把构成比与率相混淆②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过小③要注意资料的可比性④要注意使用率的标准化⑤要考虑存在抽样误差。

11应用直线回归分析时的注意事项:①只有将两个内在有联系的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才有意义②在回归分析中,因变量是随机变量,自变量既可以是随机变量,也可以是给定的量③回归方程建立后必须做假设检验,只有经假设检验拒绝了无效假设,回归方程才有意义④使用回归方程计算估计值时,不可把估计的范围扩大到建立方程时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之外。

12实验设计的三要素:受试对象、处理因素和实验效应;必须遵循的基本统计原则:对照原则、随机原则、重复原则和均衡原则。

13什么叫非参数检验,优缺点有哪些?

非参数检验是指不考虑总体的参数和总体的分布类型,而对总体的分布或分布位置进行检验。优点:适应性强,应用范围较广。缺点:若符合参数检验方法而用非参数检验,会损失信息,增加Ⅱ型错误。

分析题

1构成比只能说明某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比重和分布,不能说明该事物某一部分发生的强度和频率,只有率才能描述某事物某部分发生的强度与频率,根据提供的信息只能计算构成比,把率和构成比混淆了.

2统计表的缺点:①标题不够明确,而且未注明时间地点②发病季节、年龄、职业三项指标机械地放在一起,内容繁杂,不简明突出③标目设计不合理“人数”、“%”多次重复,不便比较分析④表内文字和线条过多.

计算题

1配对t检验;(同一受试对象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 同一受试对象接受某种处理的前后;配对的两个个体分别接受两种不同处理).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H0: μd=0

H1: μd≠0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分别计算配对样本的差值d,然后求出均数d,标准差Sdd

代入公式t=自由度ν=n-1

Sd/√n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

P

2独立样本t检验: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

H0:μ1=μ2

H1:μ1≠μ2

α=0.05

2计算检验统计量.

分别计算n

1、x

1、s

1、n

2、x

2、s2

(n1-1)s12+(n2-1)s22x1-x2

代入公式sc2=t=ν=n1+n2-2 2n1+n2-2√sc(1/n1+1/n2)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

t>t0.05(ν)或t>t0.01(ν).

P

3四格表X2检验:首先通过两率或相对比编制规范四格表

1建立假设检验,确立检验水准.

H0:π1=π2aba+bH1: π1≠π2cdc+dα=0.05a+cb+dn=a+b+c+d2计算检验统计量.

通过标准判断是否需要校正即计算Ta=(a+b)(a+c)/n,n≥40,T≥5,应用公式 22X=(ad-bc)n/(a+c)(b+d)(a+b)(c+d) n≥40,1≤T<5,应用公式

22X=(︴ad-bc︴-n/2)n/(a+c)(b+d)(a+b)(c+d)

3确定P值得出推断结论.2222X>X0.05(1)或X>X0.01(1)

P<0.05或P<0.01在α=0.05或α=0.01的检验水准下,拒绝H0, ,可以认为两种方法反应有差别,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第12篇:统计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水资源的使用状况的调查

报告名称:大学生使用的水资源状况的调查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 2010年3月

样本量: 50

被访者: 南京XX大学在校学生

调查人:XXX

报告内容:

近来我国西南地区发生严重旱灾,引发大家对水资源使用的思考。因此我们对本校学生使用水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1.在水的使用方面,98%的受访者遇到水龙头未关的情况时会立即关上,同时,我们还了解到,28%的人认为水龙头未及时关上的原因是忘记,还有14%的人认为是习惯使然。当看见别人没有关掉水龙头时所采取的措施当中,66%的人会进行提醒,但是也有32%的受访者表示会自己关上。而且,94%的人认为水龙头未关对水资源的浪费是严重的。96%的人会选择一水多用的方法来节约用水。78%的受访者在浴室里养成了节水习惯。另外还有78%的受访者表示,一般情况下尽量使用手洗而非使用洗衣机清洗衣物。

2.在节水意识上,7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节水意识不强,86%的受访者不知家里一个月的用水量是多少。

3.节水常识方面,86%的受访者知道全球的淡水只有1%,还有58%

的人对节水法不太了解或是有模糊的理解。另外,56%的受访者知道3月22日是世界水日。

4.针对这次西南大旱我们特别设计了几个问题,得到如下结果:首先,对于这次旱灾,86%的受访者形成了节约用水的习惯,8%的人捐款但是节水意识并没有改进。80%的同学的家乡并无缺水状况。对于最近提出的水价上涨的消息,赞成与不赞成的人数参半。最后,86%的受访者认为,节约用水的最好方法是一水多用。

以上反映出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大家的节水意识和常识还是欠缺的,第二,大家对节水的方法了解比较单一。此外,我国东部地区还没有严重的缺水情况,可能是导致大家对水资源的使用不重视的原因。此次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在水资源使用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急需解决。

第13篇:统计学判断题

三、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 √ ) 2.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 √ ) 3.总体单位是标志的承担者,标志是依附于总体单位的。( √

)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 X ) 5.能计算问题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X )

6.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 X ) 7.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X ) 8.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X ) 9.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

10.重点调查与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通过对部分单位的调查,来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 √ ) 11.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 ) 12.在对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这种调查属于重点调查。 ( √ ) 13.与普查相比,抽样调查的范围小,组织方便,省时省力,所以调查项目可以多一些。( √ )

14.对某市下岗职工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要求在一个月内报送调查结果,所规定的一个月时间是调查时间。

X ) 15.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 X ) 16.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 ) 17.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在于区分现象在数量上的不同。( X )

18.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X ) 19.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

X ) 20.我国人口普查的调查单位是“人”,填报单位是“户”。( √

21.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 √

22.对我国主要粮食农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 √

23.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 √ ) 24.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或100%。( √

) 25.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 26.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27.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 28.在特定条件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 )

29.用总体部分数值与总体全部数值对比求得的相对指标,说明总体内部的组成状况,这个相对指标是比例相对指标。

X )

30.国民收入中积累额与消费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较相对指标。

X ) 31.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X )

32.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反映了现象总体的规模和一般水平,但掩盖了总体各单位的差异情况,因此通过这两个指标不能全面认识总体的特征。

( X )

33.用相对指标分子资料作权数计算平均数应采用加权算术平均法。

( X )

34.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就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就越小。

( √

) 35.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X )

36.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X ) 37.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X ) 38.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X ) 39.权数对算术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X ) 40.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抽取部分单位构成样本,在样本变量相同的情况下,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大于不重复抽样构成的样本个数。( X ) 41.抽样平均误差总是小于抽样极限误差。( X ) 42.样本单位数的多少与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成反比,与抽样极限误差范围的大小成正比。 ( X ) 43.抽样平均误差反映了样本指标与总体指标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 √

44.抽样推断是利用样本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估计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因此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误差,这种误差的大小是不能进行控制的。( X )

45.从全部总体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部分单位组成样本,只可能组成一个样本。( X )

46.在抽样推断中,全及指标值是确定的、唯一的,而样本指标值是一个随机变量。 ( X ) 47.抽样成数的特点是,样本成数越大,则成数方差越大。( X )

48.在总体方差一定的条件下,样本单位数越多,则抽样平均误差越大( X )

49.抽样估计的置信度就是表明抽样指标和总体指标的误差不超过一定范围的概率保证程度( √ ) 50.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抽样估计的可靠程度,可以提高抽样估计的精确度。( X )

51.相关系数是测定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唯一方法( X )

52.负相关指的是因素标志与结果标志的数量变动方向都是下降的。( X )

53.甲产品产量与单位成本的相关系数是-0.8,乙产品单位成本与利润率的相关系数是-0.95,则乙比甲的相关程度高( √ ) 54. 利用一个回归方程,两个变量可以互相推算( X )

55.根据建立的直线回归方程,不能判断出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密切程度。( X ) 56.估计标准误指的就是实际值y与估计值yc 的平均误差程度( √ ) 57.完全相关即是函数关系,其相关系数为±1。 ( √ ) 58.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变量完全相关;相关系数为-1时,说明两个变量不相关。( X ) 59.若变量X的值增加时,变量Y的值也增加,说明X与Y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若变量X的值减少时,Y变量的值也减少,说明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X )

60.在任何相关条件下,都可以用相关系数说明变量之伺相关的密切程度; ( X ) 61.估计标准误是说明回归方程代表性大小的统计分析指标,指标数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的代表性越高。( X ) 62.在简单现象总量指标的因素分析中,相对量分析一定要用同度量因素,绝对量分析可以不用同度量因素。( X ) 63.总指数有两种计算形式,即个体指数和综合指数。( X ) 64.总指数的计算形式仅表现为综合指数。(

X ) 65.数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总规模水平,质量指标指数反映总体的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 X ) 66.从指数化指标的性质来看,单位成本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 X ) 67.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时期一般固定在基期。

( √ ) 68.设P表示单位成本,q表示产量,则

pqpq11(

X ) 01表示由于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产量的影响。69.算术平均数指数是通过数量指标个体指数,以基期的价值指标作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 √

) 70.分析复杂现象总体的数量变动时,若研究的是数量指标的变动,则选择的同度量因素是数量指标。 ( X ) 71.平均指数也是编制总指数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它的独立应用意义。

( √

) 72.动态数列是由在不同时间上的一系列统计指标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 √ ) 73.若将1990-1995年末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净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称为时点数列。 (

√ )

74.若将某地区社会商品库存额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此种动态数列属于时期数列。(

X ) 75.将某班学生按考试成绩分组形成的数列是时点数列。 ( √ ) 76.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 X ) 77.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 X ) 78.用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只取决于最初发展水平和最末发展水平,与中间各期发展水平无关。 ( √ ) 79.计算平均发展速度有两种方法,即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这两种方法是根据分析目的不同划分的。( X ) 80.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标数值,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X ) 81.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所以定基增长速度也等于相应各个环比增长速度积。

( X )

82.发展速度是以相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增长量是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的速度分析指标。( √

) 83.环比速度与定基速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式:各期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 √ ) 84.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 √ )

第14篇:统计学论文

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而统计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而近年来,统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统计信息的失真,不但影响到经济预测与分析的准确性,而且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可能对经济运行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数据可信度的怀疑。

一、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干预。领导干预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非常大。当前行政干预由原来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间接干预,由原来的公开干预逐渐转向隐蔽干预。“横向比较要先进,纵向比较要前进”。在上级主管领导的暗示和诱导下,统计人员明知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是违法的,但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他们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态,只得顺从领导者的意图虚报统计信息。[1]

(二)统计工作法规制度不健全。当前统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矛盾比较突出,还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指标不健全,与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配套的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缺口,而一些过时的统计指标依然存在。二是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较笨重,过分依赖全面统计报表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抗干扰性差,而且难以及时反映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统计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不便于同国际接轨。这样,统计人员仍处于层层的报表堆集工作,对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欠缺,概念不清,在数据采用及事理分析中,就容易产生错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影响统计工作。

(三)统计数据采集不准确。数据采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力求统计信息准确就必须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目前,统计数据采集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表单位有顾忌,瞒报统计数据。有的单位为了避免其他部门依据所报统计表了解其真实情况,从而将其数据报低。比较典型的是劳动工资报表,有相当多的单位有少报劳动工资数据的倾向。二是报表人责任心不强,报表随意性大。有的报表人员认为报表数据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报错了,一个单位的数据对总体影响也不大,因而随便报个数了事。三是报表人员素质不高,对报表不理解。有的报表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统计上岗证,对统计报表不熟悉,对报表中的统计指标不理解,从而不能保证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报表多,不能及时填报报表。目前,很多的企业不重视统计,逐年裁减统计人员,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兼职,同时需填报的报表繁多,只得疲于应付,不能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工作的任务不断加重,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兼职过多,统计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许多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格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相当多单位的统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这在客观上造成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诸多问题。[2]还有少数统计人员思想作风不端正,职业道德素质欠佳,缺乏“依法统计”的思想,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按领导意图取得统计资料。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执行国家统计制度,缺乏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勇气

二、对统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一)淡化统计数字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这是走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怪圈,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首先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3]干部的政绩大小群众最掌握、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实施领导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可改变过去那种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组织部门通过政绩公议制度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政绩评议活动,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度,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干部政绩考核工作中去,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准确性,增强他们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

(二)加强统计制度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国家统计制度,建立新的统计体系,是减少和避免统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广大统计人员要广大统计人员要紧密联系统计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盲目求细,机构求全”的观念,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摒弃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树立统计工作效益观;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这些观念的转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

(三)积极发展民间统计。所谓民间统计也就是非政府统计,是指除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地方统计之外,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非法人单位及个人以自己的名义或接受委托进行的统计。开放民间统计将会打破政府对统计信息的垄断,对屡禁不止的统计作假将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一个参照系,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就会改变。如果这两方面的数字差距过大,便会很自然地引起民众、舆论乃至司法机关的质疑,官员们再要作假成本就高多了。

(四)综合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提高统计违法成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对违法的统计工作人员除依法处理外,一律清除出统计队伍。二是对参与违法的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从重从快处罚,决不手软,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三是将处罚费用与统计违法行为责任人挂钩,从经济上处罚责任人。这样,就可以把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罚,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五)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人员素质整体提高。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牢固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生命线的思想。在统计工作中,做到“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并敢于抵制和大胆揭发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加入WTO后,统计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计体系。这样,统计知识的更新、统计方法的改革、统计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全体统计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包括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经济理论、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所有统计人员都必须通过严格考核,获得专业技术证书才能持证上岗。

总之,相信统计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下,在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会逐步提高,统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朱传云.对统计信息失真的思考.经济师[J],2005,(7).

[2]王德运.统计信息失真现象透析.平原大学学报[J],2005,(4).

[3]罗建梅.浅析如何减少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统计教育[J],2005,(6).

第15篇:统计学心得

走进统计

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对统计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收获。无疑的是,我认识了统计学这门实用的工具,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也必将会运用这个工具,陪伴我们前行。

最初对于统计学的了解是因为志愿的填报,上网查阅关于统计学的相关资料,但是抽象的文字,无法清晰地将统计学的概念,统计学的内容展示出来,长篇大论、洋洋洒洒的文字,最后也只是很模糊地了解统计学的历史——18 世纪,德国的阿亨瓦尔首先将“国势学”定了新名词—— “统计学” 。在当时英国人眼里, “统计”就是用数字表述事实。相对于统计学而言,统计的历史更为悠远。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一直把统计学看成是会计学的另一种形式。而学校安排的课程里,有专门的学科导论,这为我提供了更方便,更直接地途径去了解我所学的这一门专业知识,课堂上老师从各个方面来阐述统计学在社会生产和国家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必不可少的角色。

在第一节导论课后,我上网查找了统计学的应用历史。统计实践远早于统计学得诞生,在一些文明古国中较早付诸于实践。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统计已初具雏型,大禹按山川土质,人口物产,贡赋的多少分中国为九州,著有 “禹贡九州篇” ,记载当时的人口约 1355 万,土地约 2438 顷,这便是人口和土地统计的雏型;秦朝“商君书”中已有全国的人口调查记录,并把反映国情、国力的 “十三数”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依据;汉朝实行口钱制,表明当时已有全国户口与人口年龄的统计,并据此征收赋税;明朝初期编有记载全国户口,丁粮的黄册,作为核定赋税、劳役的依据。在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国中,统计实践也是很早的,埃及在公元前 3000 年建造金字塔时,为了征集建筑费用和劳力,对全国人口和财产进行调查;古罗马在公元前 400 年就建立了出生、死亡登记制度。

这些悠久的历史都证明了统计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统计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统计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了。

在听了第二节导论课后,我更加了解了作为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我今后的发展前途。老师在PPT首页的一张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统计学就是朝阳,做为进入大数据时代后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统计学具有光明的前途。因为我们的生活已被统计学所充斥,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统计学挂钩,社会生产发经济发展离不开统计学,国家政府工作与统计学息息相关,统计学的发展趋势呈现乐观的走势,越来越受重视,因为我对我们学习统计的前途充满希望,这也激起了我的学习兴趣。

从刚开始对统计学的陌生,对统计学的不了解,到现在,在未接触到真正的统计学,仅仅是通过听取,查阅资料了解统计学的大概,所以还谈不上热忱,用一种积极说法就是对统计学的憧憬。希望我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找到学习的兴趣,能够熟练掌握统计学的一种软件,用扎实的知识功底,在大数据的海洋中自由遨游! 经济统计学学习规划

在经历了专业导论课的学习之后,我对统计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中,有很多感想,也有很多收获。无疑的是,我认识了统计学这门实用的工具,在我未来的人生中,也必将会运用这个工具,陪伴我们前行。我也将对以后的学习进行规划。 首先大一,基本上都是公共必修课,极少涉及统计学的专业科目。在学完公共必修课的基础上,我将努力学习大学英语,努力在大学四级六级中考出一个好成绩,并努力提升自己的口语水平,为今后或许自己有留学的机会打下基础。其次,我将努力学好微积分等高等数学的科目,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为今后学习统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二大三,关于统计的课程将全部提上课程,我将保持学习的激情,努力学好经济计量学、应用抽样技术、统计指数基础与应用等统计学专业课程,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毕竟,学好统计学的必修课,是学好统计的必修课。我还将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外锻炼,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并努力在学习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今后找工作或选择考研之路打下基础。

进入大四,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我不想向别人一样迷茫。所以在大四,我希望对大学四年进行一个总计,如果我在大二大三发现了我对统计学的兴趣,我会选择考研,继续钻研统计学。如果我选择就业,我会积极参与工作招聘会,在检验中提升自己的准备与能力。大四是检验大学前三年学习成果的时期,要以饱满的精神和认真的态度迎接挑战。

在听了五节的导论课后,我对统计学的前途充满希望,暂时不想转专业,考研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具体思考过,我希望若是在大二大三发现了对统计的兴趣,我会选择考研。

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树立强烈的进取精神,发扬严谨务实、勤俭刻苦的精神,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度过一个不让自己后悔的大学四年,让自己的青春熠熠闪光!

第16篇:统计学重点

1.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25.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则:p(u-6

2.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则:p(u-6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27.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3.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4.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28.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5.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29.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6.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30.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7.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31.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32.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8.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33.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

则:p(u-6

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9.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则:p(u-6

(样本均值的均值为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34.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

u)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10.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35.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11.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36.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12.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37.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13.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

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38.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14.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

39.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40.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15.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16.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定数据收集计划,实施数据收集计划,明确所叙述句的获取渠道。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数据进行分析,因此做好数据收集工作很重要。步骤:首先要明确收集目的和收集方向,制41.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则:p(u-6

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17.正态分布的性质:A:如果随机变量服从正态分布,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则:p(u-6

(样本均值的均值为量x1 x2…xn是相互独立的正态分布,且E(xi)=ui,var(xi)=xi平方,则随即变量x1 x2…xn的线性42.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

u) 组合,即服从正态分布,。C:如果x~n(u,6平方),则x-u/6~N(0.1).

18.x拔抽样分布于总体分布的关系,样本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估计是无偏的,(样本均值的均值为43.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u)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19.参数点估计区间估计的基本原理。A:点估计,如果已知总体x的分布形式,但是其中一个或多

44.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个参数未知,这种借助于总体x的一样样本来估计其未知参数的数值,被称为参数的点估计。B,

区间估计:区间估计是在点估计的基础上,根据给定的置信度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范围的方法。 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20.x拔的抽样分布与中心极限定理之间的关系。当样本容量逐渐增多时,来自不同的样本均值的抽

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样都趋向于正态分布,这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造成的,中心极限定理可以简述为,从一均值为

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u方差为6的总体中进行抽样,不论总体服从何种分布,只要当样本容量足够大(n>=30),样

45.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本均值的分布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并且有x拔~(u,6平方/n),即样本均值的均值为u,样本

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均值的方差为6平方/n。

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2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 A,基本原理,也成为显著检验,是实现作出一个关于总体

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参数的假设,然后利用样本信息来判断原假设是否合理,即判断样本信息与原假设是否有显著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差异,从而决定应接受或者否定原假设的统计推断方法,对总体作出的统计假设进行检验的方

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法依据是概率论的“在一次实验中小概率事件几乎不发生”的原理,即概率很小的事件在一次

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试验中可以把它看成是不可能发生的。B,基本步骤:a,根据问题要求提出原假设H0和被选假

46.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设H1,b,确定适当的检验统计量及相应的抽样分布,c,选取显著水平a,确定原假设H0的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接受与和拒绝域,d计算检验统计量的值e,做出统计决策。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22.相关与回归性分析区别。相:变量之间有关系,担不是一一对应。回:研究变量之间相互联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其用意是研究一个被解释变量(又称因变量)与一个或多个解释之间的相

关关系。区:相关关系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及相关的强弱程度,而回归分析是找 到一条直线来适当的代表个点的趋势。

23.

24.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意义和步骤。意义:为一项调查或者研究提供必要的输入;用与评估某项正

在进行的服务或产品流程的客户反馈情况;检测各项标准的一致性;满足管理者某一方面的好

奇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都依赖于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数据支持,企业管理需要对大量的

第17篇:统计学教案

第一章 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第一节 财政概念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公共财政的基本概念、公共物品的概念以及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财政的概念、公共物品的概念以及特征 难点:公共物品的概念与特征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和新闻热点,从日常的生活入题,以大量的、感性的实例说明财政 现象是无处不在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生活中的财政现象

2、财政的概念

3、公共物品与公共需要

【作业布置】

1、讨论财政职能为什莫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谈起?

2、结合现实归类公共物品

【课后反思】

第二节 政府与市场关系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正确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掌握市场失灵的表现,理解政府干预的手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市场失灵的表现

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市场失灵表现的具体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和巩固上节知识

2、提问学生思考题并指出优缺点及改进之处。

3、从知识体系上衔接本节教程:政府与市场;市场失灵的表现;政府干预市场。

【作业布置】

1、我国经济转轨中财政职能范围调整的方向该如何考虑?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职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3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熟练掌握市场经济中的财政职能,并能案例分析法分析财政的三大职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难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查阅市场失灵表现的具体案例分析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思考题并指出优缺点及改进之处。

2、串讲“两会”期间涉及到市场与政府职能的热点问题。

3、从知识体系上衔接本节教程: 资源配置职能 收入分配职能 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作业布置】

1、我国经济转轨中财政职能范围调整的方向该如何考虑?

【课后反思】

3 第二章 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提供、生产和定价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4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公共物品、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掌握公共定价的概念,并熟悉分析特殊物品的提供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公共定价的概念 难点:什么是公共生产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衔接本节内容: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和定价

【作业布置】

1、混合品应采取什么样的生产与提供方式?

2、为什么要对公共物品定价?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支出效益的分析和评价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5次

【教学目标】

学生应掌握财政支出效益评价的两种方法,并在具体方案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最小成本法的概念 难点:成本收益分析法和最小成本法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巩固上节重要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怎么思考作业题

3、衔接本节课知识点 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 公共生产和定价

【作业布置】

1、成本收益分析法与最小成本法的区别?

2、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支出的法制化、民主化和财政监督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5次

【教学目标】

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财政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共选择理论 难点:公共选择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提问学生巩固上节重要知识点

2、学生回家思考题

3、衔接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布置】

1、自选和指导案例

【课后反思】

6 第三章 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6次

【教学目标】

了解财政支出的分类,重点掌握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难点:财政支出的功能分类与经济分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作业布置】

1、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6次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理解财政支出结构的基础上,掌握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掌握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以及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瓦格纳法则、替代规模效应理论、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影响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因素。 难点: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一般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作业布置】

1、如何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

2、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8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7次

【教学目标】

理解内生增长理论,掌握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了解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 难点:内生增长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讨论上节课留下的思考题

2、检查和巩固重点知识

3、串讲财政支出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知识点

关于财政支出发展变化的学说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思路

【作业布置】

1、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优化调整的思路

【课后反思】

第四章 经常性支出

第一节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教学目标】

熟悉了解我国历年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情况以及国际部分国家间的对比,掌握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规模的主要因素。

难点:我国历年行政管理费与国防费支出情况以及国际部分国家间的对比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行政管理费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行政管理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属性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作业布置】

1、我国行政管理费高居不下的原因分析。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科教文卫支出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第二节 教育、科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支出

10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8次

【教学目标】

理解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支出的含义、重要地位及确定这类支出应考虑的基本因素,以把握这类支出的主要理论与业务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难点:我国近年来在科教文卫方面的投入规模。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

2、让学生讲解作业题

3、串讲我国在民生领域投入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主要内容 经济属性 教育支出 科学技术支出 医疗卫生支出

【作业布置】

写一篇经济小论文,5000字左右。选题方向:财政教育科技投入、农业投入、行政管理投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社会保险支出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9次

11 【教学目标】

了解社会保险的社会意义以及中西社会保险的对比分析,重点掌握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难点: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理解

3、串讲我国在社会保险领域投入的热点问题

4、衔接本节主要内容

社会保险支出的性质和重要社会意义 中西社会保险的对照

我国改革开放后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以及面临的挑战

【作业布置】

讨论:我国是否可以开征社会保险税?

【课后反思】

第五章 财政投资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0次

12

【教学目标】

了解投资在经济发展的地位,理解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难点:政府投资与非政府投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投资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投资与经济发展

政府投资的特点、范围和标准

【作业布置】

1、政府投资的特点与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基础设施投资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0次

【教学目标】

13 了解基础设施在经济发展的地位,理解基础设施的属性,掌握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难点: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基础设施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基础设施投资的性质 基础设施投资的提供方式

【作业布置】

1、写一篇小论文,说明郑州高铁对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财政投资性支出的一般分析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1次

【教学目标】

了解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意义所在,理解政府介入三农的原因以及财政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

14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政府介入三农的原因。 难点:财政加大三农的投入力度。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政府在三农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对三农投入的重要意义 政府介入三农投入的原因 财政加大三农的措施和力度

【作业布置】

1、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原因分析

【课后反思】

第四节 财政投融资制度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1次

【教学目标】

理解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计特征,了解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5 重点: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计特征。 难点: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原因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投融资的概念、意义和特征 我国政策性银行

【作业布置】

1、财政投融资的基本特征

【课后反思】

第六章 转移性支出 第一节 财政补贴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2次

【教学目标】

掌握财政补贴的概念、分类以及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了解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16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补贴的概念、分类以及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难点: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财政补贴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补贴的概念和分类

财政补贴经济影响的机理和财政补贴的效应 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作业布置】

1、我国财政补贴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支出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2次

【教学目标】

理解税收支出的概念和分类,掌握税收支出的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支出的形式。 难点:税收支出的形式。

17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税收支出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知识点 税收支出的概念 税收支出的形式

【作业布置】

1、举例说明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点

【课后反思】

第七章 财政收入规模与构成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收入规模影响因素及我国的实证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3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财政收入的含义、作用和形式,同时了解财政收入的原则,进而理解有关财政收入的内容、结构和规模的分析方法及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财政收入规模的影响因素。

18 难点:我国的实证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串讲我国财政收入状况

2、衔接本节知识点 财政收入的分类

影响我国财政收入规模水平的主要因素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的实证分析

【作业布置】

1、查找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数据资料

2、分析近年来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情况

【课后反思】

第二节 财政收入构成和非税收收入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财政收入构成分析,了解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和收费的区别。

难点: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19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本节知识点 我国财政收入构成分析

政府性基金收入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分析

【作业布置】

1、思考收费不同于税收的性质和特殊作用。

【课后反思】

第八章 税收原理 第一节 什么是税收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的概念以及税收的特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概念和税收特征。 难点:现代经济学关于税收的学说。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20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状况

2、衔接本节知识点 税收的概念 税收的特征

【作业布置】

1、思考税收的作用

2、国家征税会不会影响社会经济生活?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术语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5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难点:税收术语和税收分类。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21 本节知识点 税收术语 税收分类

【作业布置】

1、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课税对象与税源的区别与联系,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区别与联系

2、直接税与间接税、价内税与价外税、从量税与从价税的区别于联系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税收原则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4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收原则,掌握税收中性、税收超额负担的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原则。

难点:税收中性、税收超额负担概念。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亚当斯密税收原则

22 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现代社会税收原则 税收中性 税收超额负担

【作业布置】

1、画图说明税收超额负担是怎么形成的。

【课后反思】

第四节 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6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掌握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以及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了解我国的税负转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负转嫁的概念、税负转嫁的方式以及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难点: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举例说明生活中税负转嫁现象

2、税负转嫁概念

23

3、税负转嫁方式

4、税负转嫁的一般规律

5、我国的税负转嫁

【作业布置】

1、税负转嫁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课后反思】

第九章 税收的经济效应 第一节 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7次

【教学目标】

掌握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会用图形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难点:用图形分析收税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的经济效应

2、税收的收入效应

3、税收的替代效应

【作业布置】

24 用图示说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课后反思】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课 时:1课时 授课序号:第17次

【教学目标】

掌握税收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会用图形分析收税对劳动、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税收对劳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难点:图形分析收税对劳动、投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对劳动影响

2、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3、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4、税收对个人经济的影响

【作业布置】

用图示说明税收对投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5 【课后反思】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8次

【教学目标】

掌握拉弗曲线,理解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了解减税政策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拉弗曲线。

难点: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2、供给学派的税收观点

3、减税政策评价

【作业布置】

1、试用拉弗曲线分析税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课后反思】

26

第十章 税收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19次

【教学目标】

了解税收制度及其历史演变,了解税收改革理论简介,了解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税收制度。 难点:税收改革理论简介。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税收制度概述

2、税收改革理论简介

3、世界各国税制改革的实践和趋势

【作业布置】

为什么要开征绿色税收?

【课后反思】

27

第二节 我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变及税制改革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0次

【教学目标】

了解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工商税制的演进,理解我国农村税费改革,掌握黄宗羲定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宗羲定律。 难点: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改革开放前工商税制的演进

2、改革开放后工商税制的改革

3、我国农村税费改革

4、关于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问题

【作业布置】

建立绿色税收体系能可行途径?

【课后反思】

28

第十一章 我国现行税制 第一节 商品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1次

【教学目标】

掌握商品课税的特征和种类,熟悉了解我国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征税模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商品课税的特征、消费税的征税模式。 难点: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商品课税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商品课税的特征和种类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增值税为什么要从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增值税?

【课后反思】

29

第二节 所得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2次

【教学目标】

掌握所得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会灵活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了解土地增值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所得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个人所得税。 难点: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个人所得税调整的热点问题

2、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税收中的地位和作用

2、衔接本节内容 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土地增值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扣减费用不断调整的原因?

【课后反思】

第三节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3次

30 【教学目标】

掌握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特征和种类,了解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征税范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种类和特征。 难点: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征税模式。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我国二手房税率调整的热点问题

2、我国为什么要对财产和资源征税

2、衔接本节内容

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现行资源税 现行财产税

【作业布置】

分析我国二手房交易税率提高的原因?

【课后反思】

第十二章 国债和国债市场 第一节 国债原理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4次

【教学目标】

31 掌握国债的概念、熟悉国债的种类、结构与负担,了解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的概念。

难点:国债的种类、结构与负担。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国债在国内和国际间重要性的热点问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的含义及其产生和发展 国债的种类、结构和负担 国债的发行和国债的还本与付息

【作业布置】

分析国债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后反思】

第二节 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5次

【教学目标】

了解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熟悉了解国债的经济效应,掌握国债的政策功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的政策功能。

难点: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32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实证研究 国债的经济效应 国债的政策功能

【作业布置】

分析国债的政策功能?

【课后反思】

第三节 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分析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6次

【教学目标】

了解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的概念以及与国外的对比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负担率和国债依存度的概念。

难点:我国国债负担率与财政赤字的简单动态关系分析。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33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负担率分析 国债依存度分析

【作业布置】

试比较衡量国债依存度的不同方法,并分析我国当前的国债依存度。 【课后反思】

第四节 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课 时:2课时 授课序号:第27次

【教学目标】

掌握国债市场的概念和国债市场的功能,了解我国国债市场现状和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国债市场的概念和国债市场的功能。 难点:国债市场进一步完善国债市场的基本思路。

【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准备:准备幻灯片课件,准备教学材料

34 教学方法:教师主讲,课堂交互式教学。

【教学过程】

1、讲解上节课作业题

2、衔接本节内容 国债市场 国债市场功能

国债市场进一步完善思路

【作业布置】

试分析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

【课后反思】

35

第18篇:统计学试卷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 1在你拿到试卷的同时将得到一份专用答题卡所有试题均须在专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或草稿纸上作答不得分。2答题时请认真阅读试题对准题号作答。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共40 分每小题 1 分。

1下列哪一项不可能是统计资料的具体表现形式  。

A调查表B行政区划图C统计图表D统计报告2统计信息、统计咨询、 是统计工作的三大职能。

A统计标准B统计应用C统计监督D统计调查3在 10 年内进行两次统计普查的是  。

A水利普查B人口普查C经济普查D农业普查

4不宜推算全面统计数据的方法是  。

A典型调查B等距抽样调查C农业普查D整群抽样调查5国家统计调查项目中不包括  。

A科技统计B劳动工资统计C计划生育统计D工业统计

6一个法人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组成。

A只能由一个B可以由多个C至少由二个D最多由四个

7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按层次划分我国经济活动为 个门类。

A913B20C95D396

8某居委会统计用的区划代码是 640105002007其中乡级码是  。

A007B002C01D05

9第二产业应包括  。

A渔业B房地产业C建筑业D金融业

10下列行业属于第三产业的是  。

A渔业B纺织业C石油开采D软件业

11统计上的城乡分类代码用 位表示。

A1B2C3D4

12统计上大中小企业划分依据不包括  。

A从业人员数B企业利润C销售额D资产总额

13非公有经济不包括  。

A外商经济B私有经济C集体经济D港澳台经济

14在就业情况调查表中不应包括 指标。

A失业率B调查时点前一周工作时间C职业D行业15农村耕地面积不包括  。

A水稻田地B果园田地C小麦田地D玉米田地

16轻工业不应包含  。

A日用化工业B烟草加工业C水泥制造业D食品制造业

17工业统计调查单位不包括  。

A非法人工业企业B企业集团C工业产业活动单位D从事工业生产的个体户18工业销售成品价值不包括 。

A实际销售的成品价值B定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价值C实际销售的半成品价值D自制设备价值

19用收入法计算工业增加值时  不应包括在计算公式里。

A工业总产值B生产税净额C劳动者报酬D固定资产折旧20房地产统计中的 不可计算为空置面积。

A报告期已竣工可售但未售出的商品房B报告期已竣工的公共配套建筑C以

前年度竣工可售但未售出的商品房D报告期已竣工可租但未租出的商品房

21二次能源包括  。

A天然气B核燃料C太阳能D液化石油气

22某物质的热值为140000 千卡该物质相当 个标准煤。

A10B20C14D140

23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不包括 。

A用于劳动保护的能源B其他非工业生产消费的能源

C工业性作业活动的能源D回收利用的剩余能源

 24下列各项中属于无形资产的是  。

A土地使用权B房屋C存款D原材料

25在岗职工统计中包括 人员。

A离休B退职C内部退养D由单位支付工资休病假

26根据使用期限将全部在岗职工分为长期职工和  。

A固定职工B临时职工C合同制职工D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计划外用

27劳动统计中  不可作为失业人员统计判断的因素。

A年龄B工作能力C劳动能力D工作愿望

28某城镇就业人员加失业人员共 1000 人失业率为 5%则该城镇的就业人员为

人。A900B950C50D500

29工资总额构成包括 部分内容。

A8B4C6D2

30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 500 元以上、使用期限在 的设备和物

品。

A半年以上B一年以上C两年以上D五年以上

31计算成人文盲率的年龄限制在 及以上人口。

A6 岁B12 岁C15 岁D18 岁

32某地区男性人口 1100女性人口 1000该地区的性别比为  。

A110.0B52.4C90.9D47.6

33下列各项中不应包括在科技著作统计中的是 。

A计算机教科书B地球物理教科书C翻译的国外著作D科普著作

34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范围限于经费在 及以上的项目。

A5 万元B10 万元C15 万元D20 万元

35工业废水排放量不包括 。

A外排的直接冷却水B外排的间接冷却水C生产废水D与工业废水混排的厂区生活污水

36下列各项指标中能客观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是 。

A基尼系数B人口负担系数C恩格尔系数D老年人口系数

37城镇住户调查中 不应包括在城镇住户中。

A户口在外地居住在调查区域内不满半年的非农业户

B调查区域内所有常住农业户C调查区域内所有常住非农业户D户口在外地居

住在调查区域内半年以上的非农业户

38城镇居民家庭非现金收入中包括 。

A朋友赠送的消费卡B银行存款利息C咨询费D住房公积金

3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按消费品用途可划分为 大类。

A8B263C16D229

40下列表述中违反了价格统计中代表规格品的选定原则的是 。

A选定销售量大的规格品B选定的规格品有较大的同质性C选定的

规格品有较大的异质性D选定的规格品有较好的生产前景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

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分每小题2 分。

41下列各项中可归属为改革后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的是 。

A周期性的普查B统计理论研究C经常性的抽样调查D全

面定期统计报表E重点调查

42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是 。A残疾人调查B

基本单位统计C投入产出统计D农村住户调查E东莞市外

来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

43按统计法规定设计的统计调查报表应当标明 等标志。A表号B制表

机关C调查目的D批准文号E有效期限

44统计分类标准包括 。A三次产业划分规定B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

规定C中文信息编码规则D邮政编码规定E统计基本单位划分规定

45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养殖的水产品产量都应包括 。A海水鱼类B海水

藻类C淡水鱼类D淡水生植物E淡水贝类

46计算工业总产值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包括 。A工业生产的原则 B能耗最小

原则 C最终产品原则 D成本节省原则 E.工厂法原则

47建筑业统计中房屋、构筑物修理产值包括 。A被修理的房屋本身的价值B生产设备的修理价值C构筑物本身的价值D构筑物修理所完成的价值E房屋修理所完成的价值

48下列各项中属于能源消费统计中的耗能工质的是 。A煤B水C氧气D柴油E压缩空气

49下列各项中可计入企业固定资产的是 。A存货 B短期投资 C在建

工程 D已使用三年的汽车 E四年前购买的高档照相机

50企业会计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包括 。A预收账款B实收资本C

资本公积D未分配利润E未交利润

51下列各项中应计入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中的是  。A出差伙食补助费B

加班报酬C工作岗位津贴D劳动保险费E讲课费

52下列经济活动中属于固定资产投资范畴的是 。A新建厂房B厂

房加固C更新生产设备D水库的岁修E铁路维修

53房地产开发投资统计中的住宅包括 。A别墅B集体宿舍C用作宾馆的地下室D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E设备管道的

地下室

54城镇住户调查中财产性收入应包括 。

A存款利息 B出租房屋的租金 C投资股票获得的红利 D失业救济金 E稿费

55为保证房地产价格指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选择大

的房地产经营服务项目有较强的代表性B不能选择合资企业C多选地段价

格比较高的房地产项目D适当选择商业营业用房E不能选择办公楼

三、判断题

本题共20 分每小题 1 分。

56统计调查的任务是取得原始资料并加工整理形成规范的统计数据。

57与调查相比普查取得的资料更全面、更系统并且工作量不大。

58经批准的合法统计调查表的右下角需标明法定标识。

59统计设计应遵循“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60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是法人单位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61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62从事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单位要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

63《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将全部企业划分为 4个大类。

64基层表指标是综合表指标在一个调查单位的具体体现。

65物业管理包括独立房屋维修及设备更新活动。

66根据财务制度的不同财务统计分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两大部分。

67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是指固定资产投资活动中投入与利润之间的比率。

68生育子女数项目的被调查对象仅为已婚妇女。

69老年人口系数和负担老年系数是同一个人口指标。

70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不包括在校研究生。

71自然保护区包括文物保护区。

72国际上一般将恩格尔系数在 40%50%划分为小康生活水平。

73农村转移劳动力是指无论在本地或外地从业其从业时间不少一年的劳动力。

74考虑样本老化问题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实行样本轮换制度。

75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原则要求同一规格品的价格必须同质可比。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 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

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 分

每小题 2 分。

一为了解全国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将对全国大中型汽车企业开展生产产量和产值的调查。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76在设计调查方案时首先应考虑的问题是 。A调查经费B调查

方法C调查目的D调查指标

77该调查的调查对象是 。A汽车企业经理B汽车企业工人C汽

车企业D汽车销售商

78在设计调查基础表式时不应出现 指标。A企业名称B平均每

个工人产值C汽车产值D汽车产量

79在设计调查方案时应考虑的因素包括 。A汽车产品的样式B调查表

的格式C调查时间空间范围D调查的组织方式

80被调查的企业从业人员规模是 。A300 人以下B300 人以上C

1000 人以上D2000人以上

二某企业 2009年年平均从业人员为 7 人。为了发展企业在 2010 年第二季度扩招

员工保证二季度内每月平均人数之和达到 27 人6 月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之和达到 330

人。2010 年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 3500万元用于购买原材料及销售费用为750 万元

支付给银行、保险、行政管理等费用为 250 万元本年应交纳的增值税为 120 万元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

812009 年该企业全年每月平均从业人员之和是 人。A21B28C70D84

822010 年6 月月平均人数是 人。A10B11C33D3

832010 年第二季度的季平均人数是 人。A9B10C

3D27

84企业的中间投入费用是 万元。A250B1000C750D3250

85企业工业增加值是 万元。A2620B2480C2500D3250 

三某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相关指标如下固定资产折旧额 300万元产品销售利润

55 万元职工工资、奖金、福利费及劳动待业保险费等 2600 万元利润总额 60 万元

生产税净额 40 万元产品销售成本165 万元营业盈余 200万元产品销售收入 240

万元固定资产平均净值 80万元 流动资金占用额月末3 月为 120 万元 1 a

 4 月为 119 万元 2 a  5月为 125 万元 3 a  6 月为 130 4 a  。请根据上述资料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86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工业增加

值为 。A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B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C3140 万元D2540万元87

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流动资金平均占用额为 万元。88该企业 2010 年二

季度的成本利润率 。A越小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的利

润越少B越大表明该企业报告期成本费用控制得越好盈利能力越强C等于二

季度产品销售利润/同期产品销售成本D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产品销售成本89

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销售利润率 。A表明报告期单位销售收入获得的利润B

越大表明该企业报告期销售收入的收益水平越高C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产品

销售收入D等于二季度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收入90该企业 2010 年二季度的资

金利润率 。A表明报告期单位资金获得的销售利润反映企业资金的利用效果B

等于二季度利润总额/同期资金平均占用额C等于。。。。 D等于。。。

二○一一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 统计专业知识和实务试卷标准答案 满分

120 分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题

共40 分每小题 1 分。1B2C3C4A5C6B7

B8B9C10D11C12B13C14A15B16

C17B18B19A20B21D22B23D24A25

D26B27B28B29C30B31C32A33C34B35

B36A37A38A39A40B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至

少有两项正确答案每选对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本题共

30分每小题2 分。41ACDE42BCD43ABDE44ABE45ABCE46ACE47DE48BCE49CDE50

BCD51BC52AC53ABC54ABC55AD

三、判断题本题共20 分每小题 1 分。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

72√73×74√75√

四、综合应用题以下每道综合应用题包括 5道小题每道小题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的正确答案每选对其中的一项得 0.5

分全部选对得满分。多选或错选不得分。 本题共 30 分每小题 2 分。76C77C78B79BCD80B81D82B83A84B85A86AC87BD88ABC89ABD90ABD

第19篇:统计学教学大纲

《统计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统计学课程号:120588

一、开设系(部):统计学系

二、教学对象:全校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

三、教学目的

让学生熟悉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社会经济问题。

四、教学课时及其分配

总学时:54其中:授课:52总复习:2

五、教学要求

该门课程的特点是不着重于统计方法数学原理的推导,而是侧重于阐明统计方法背后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这些方法在实际各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

1.能系统地掌握各种统计方法,并理解各种统计方法中所包含的统计思想;

2.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不同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

3.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够熟练应用常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讲清楚统计方法所隐含的统计思想,以及各种统计方法的特点、应用条件及适用场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最好是结合实际案例,运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六、考核:

考核形式:期末考试(80%),平时考核(20%);

试卷结构:填空题:15分,10题

单选题:10分,10题

多选题(5题)或判断题(10题):10分

简答题:15分,3题

计算题:50分,5题

七、教材:《统计学》

余华银主编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6.2出版

八、主要参考书目

1.《统计学》 贾俊平等编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统计学概论》杨锁柱等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3.《统计学》袁卫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4.《统计学》徐建邦等主编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5.《统计教育》、《统计研究》等杂志

6.《统计学原理》黄良文主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12再版

九、讲授提纲

第一章总论 (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的目的是从整体上明确统计学的一般问题,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统计学的涵义、研究对象、特征及研究方法,深入理解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的特征

三、统计工作的职能

第二节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一、研究对象

二、统计学的分支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统计学的基本范畴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

二、标志与统计指标

三、变异与变量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和显示(6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统计调查的涵义与分类;了解各种统计调查方式的特点与适用场合;掌握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与统计表的设计;要明确统计整理的意义,了解统计分组的作用,掌握统计数据的分组方法,能够对原始数据进行适当的分组并编制次数分布数列,绘制次数分布的直方图与茎叶图。

第一节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

二、统计调查方案的设计

1.确定调查的任务与目的

2.确定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

3.拟定调查项目与制定调查表

4.确定调查时间

5.确定调查工作的组织实施

三、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

1.普查

2.统计报表

3.重点调查

4.典型调查

5.抽样调查

第二节数据整理

一、数据整理的意义

二、数据整理的内容与程序

三、统计分组

第三节分配数列

一、分配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二、变量数列的编制

三、次数分布的类型与特征

四、汇总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第四节数据显示

一、统计表的概念

二、统计表的构成

三、统计表的种类

四、统计图的制作

第三章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4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理解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特点,了解单位总量与标志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熟练掌握六种常用相对指标的计算方法。

第一节 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概念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意义

二、相对指标的表现形式

三、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第四章统计分布的数据特征(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正确理解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概念、意义、作用;明确其种类及其区别;掌握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应用条件、平均指标与变异指标的关系。

第一节平均指标的概念与作用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分类

第二节算术平均数

一、基本公式

二、简单算术平均数

三、加权算术平均数

第三节 调和平均数

一、概念

二、简单调和平均数

三、加权调和平均数

第四节几何平均数

一、概念

二、简单几何平均数

三、加权几何平均数

第五节 中位数与众数(位置平均数)

一、中位数

1.概念

2.中位数的计算

二、众数

1.概念

2.众数的计算

第六节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意义与作用

二、变异指标的种类及计算

1.全距

2.平均差

3.标准差

4.标志变异系数

第五章 时间数列 (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时间数列的概念、作用、种类及编制原则;重点掌握时间数列的各种水平指标、速度指标的含义、计算方法与应用条件;掌握时间数列趋势变动与季节变动的分析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时间数列的概念与分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二、时间数列的分类

三、编制时间数列的原则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一、发展速度

三、增长速度

四、平均增长速度

五、时间数列水平指标与速度指标的结合应用——每增长1%的绝对值

第四节长期趋势的测定

一、长期趋势测定的意义

二、长期趋势测定的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数学方程法

第五节季节变动的测定

一、季节变动测定的意义

二、季节变动测定的方法

第六章统计指数(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与种类;掌握加权综合指数的计算形式与方法;理解加权平均指数与综合指数的关系,掌握指数体系分析的原理;了解我国几种主要价格指数的编制方法。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与种类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第二节综合指数

一、综合指数的概念

二、综合指数的计算

1.数量指标指数

2.质量指标指数

第三节平均数指数

一、平均数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数指数的计算

1.加权算术平均数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

三、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物价指数的编制

第四节平均指标指数

一、平均指标指数的概念

二、平均指标指数的三种形式

1.可变构成指数

2.固定构成指数

3.结构影响指数

第五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

二、两因素分析

1.综合指数体系

2.平均数指数体系

3.平均指标指数体系

第七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6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概念、特点;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方法,对回归方程拟合精度的测定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 相关关系的概念与种类

一、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

第二节直线相关关系分析

一、直线相关分析的特点

二、直线相关分析的方法

1.直观分析法——相关图表法

2.数量分析法——简单相关系数r

第三节 直线回归分析

一、直线回归分析的特点

二、直线回归方程

三、回归与相关的关系

四、估计标准误差

第八章 抽样推断(8课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明确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作用;理解抽样误差的影响因素;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掌握抽样估计方法与样本容量确定的方法;理解类型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的含义、特点与适用场合。

第一节抽样推断的一般问题

一、抽样推断的概念

二、抽样推断的特征

三、抽样推断中的基本概念

1.全及总体与样本总体

2.参数与统计量

3.样本容量与样本的可能数目

4.概率与概率度

四、抽样的方法

第二节抽样误差

一、抽样误差

二、抽样平均误差

1.平均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2.成数的抽样平均误差

三、抽样极限误差

第三节参数估计

一、抽样估计的一般方法

二、抽样估计的优良标准

三、抽样估计的方法

四、必要抽样数目的确定

第四节抽样的组织方式

一、简单随机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二、类型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三、等距抽样

1.概念

2.抽取样本单位的方法

四、整群抽样

1.概念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第20篇:统计学总结

通过课上学习总结如下:统计学原理知识总结统计学知识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随机现象总体的数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现象,只要能够按照特定性质加以归类,并能用总体性的数字来加以表现的现象

统计的基本方法:大量观察法、综合分析法、归纳推断法。

统计是一种具有特定目的、特定程序和一定组织形式的总体计数活动。

统计的涵义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统计工作2统计资料3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对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进行计量、核算和分析的活动及过程

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表现为对客观事物总体数量方面加以反映和说明的各种数据 统计学是对统计工作及其成果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统计的根本职能是①收集②整理③提供信息

统计信息具有数量性和总体性两个重要特征,

统计方法和实验方法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统计方法有如下应用:①搜集数据,对所研究对象的总体事实做出数量上的叙述说明 ②对获得的总体事实进行时间、空间和属性等的比较③探索总体事实的内在数量规律性 统计任务的确定、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资料分析、统计资料提供与管理 统计常用的三种指标:1总量指标2平均指标3相对指标

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包括1动态趋势分析法2因素影响分析法3相关分析法 统计数据分为①个体数据②总体数据统计调查有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等形式 计量尺度分为四种类型:1定类尺度2定序尺度3定距尺度4定比尺度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①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个或若干个相同性质的许多个体所形成的整体②总体单位简称单位,是构成统计总体的每一个体(或个别事物) 统计标志和统计指标①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的名称②统计指标说明统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名称。其都用数值来表现

品质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的名称,数量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统计指标按所反映总体的数量状况不同分为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是说明所研究特征的规模、水平的绝对量指标,

质量指标是反映所研究总体某一方面相对水平、工作质量的相对量和平均量指标,

变量分为连续变量、离散变量。确定性变量、随机变量、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定比变量

连续变量的两个取值之间可作无限分割,可整数可小数点

离散变量两个取值之间不能做无限分割,为整数

搜集是统计工作的基础

统计调查的方式方式一般有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统计资料的三个基本性质:数量性、总体性、客观性

统计分组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品质分组、数量分组

品质分组是指按照事物的某种客观属性进行分组,或是对定类尺度和定序尺度的数据进行分组

数量分组是指按照事物的某一种数量特征来划分组间界限,或是对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的数据进行分组,

组距=上限-下限

组中值=(下限+上限)/2

开口组,组中值的计算方法:

首组(数值最小的一组)组中值=本组上限-1/2邻组组距

末组(数值最大的一组)组中值=本组下限-1/2邻组组距

累计次数分布

在分组的基础上列出累计次数数值,为了统计分析之需要,有时要观察某一数值以上或某一数值以下的次数之和

数值由小向大的方向累计,称为“向上累积”

数值由大向小的方向累计,称为“向下累积”

分组变量的类型

数据是连续变量还是离散变量,来选择组限的标示方法

常见的分布曲线有三种类型:①钟型曲线②J型曲线③U型曲线

可把统计指标分为三类:绝对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绝对指标(总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整体规模和水平的指标一般都以绝对数形式表示。绝对指标按时间特征分为时点指标、时期指标

时点指标反映现象某一时刻的状态

时期指标反映现象在某一段时期的某一范围内的变化总量

相对指标是说明一个数值与另一个数值之间相对比所形成的数量关系,其基本计算方法是两个绝对指标之比。计算相对指标的方法:结构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极差也称全距,是数列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相对指标:两个有联系的指标数值对比的结果。

① 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指标数值

全部总体指标数值100%

②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指标数值

总体中令部分指标数值100%

③ 比较相对指标=某一总体指标数值

另一同类总体指标数值100%

④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

基期指标数值100%

⑤ 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指标数值

另一有联系同时间指标数值100%

⑥ 计划完成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数100%

平均相对指标 种类反应时间不同分①静态平均指标②动态相对指标

按平均指标计算方法不同①数值平均数a算术平均数b调和平均数c几何平均数②位置平均数a众数是在一个数据集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Mo=L+(△1/△1+△2)*d

L表示众数所在组(即次数最高的组)的下组限,

△1表示众数组次数与上一组(变量值比众数组小的一组)次数之差,

△2表示众数组次数与下一组(变量值比众数组大的一组)次数之差,

△是希腊字母delta的大写,读作德尔塔,d表示众数组的组距

b中位数是已经过排列的数列中位置居中的数值。

Me= L+{(Σf/2-Sm-1)/fm}*d

Me表示中位数,

Σf/2表示中位数所在的位置

Σ表示连加关系,Σ是希腊字母sigma的大写,读作西格玛。 L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下组限

Sm-1表示中位数所在组以下(数据较小的)各组的累计次数 fm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次数

d表示中位数所在组的组距

算术平均数又称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 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

12.....n/nn 加权算术平均数1f12f2....nfnf1f2...fnff 调和平均数Hnxi 几何平均数G12....nx

社会统计学
《社会统计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