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与风筝有关的古诗(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0 15:05:2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有关风筝的古诗

有关风筝的古诗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消得春风多少力,《纸鸢》 谁作轻鸢壮远观,才乘一线凭风去,未必碧霄因可到,扶摇不起沧溟远,《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儿童放学归来早,

(明)徐渭

搓够千寻放纸鸢。带将儿女上青天。

宋)王令

似嫌飞鸟未多端。便有愚儿仰面看。偶能终日遂为安。笑杀抟鹏似尔难。

清)高鼎

拂堤杨柳醉春烟。忙趁东风放纸鸢。

推荐第2篇:关于风筝的古诗

关于风筝的古诗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唐 高骈《风筝》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

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

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明 徐谓《风鸢图诗》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

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清 郑板桥《怀潍县》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

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软红无数落成泥,庭前催春绿渐齐。

窗外忽传鹦鹉语,风筝吹落屋檐西。--清陈长生《春是信笔》

春寒料峭乍晴时,睡起纱窗日影移。

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纸鸢

(宋)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作者寇准(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宋太宗时举进士,后擢升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征。寇准死后宋仁宗谥号忠愍。寇准的诗受晚唐派影响,情景交融,清丽深婉。有《寇忠愍公诗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绝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该诗虽题名为《纸鸢》,但诗中却不见“纸鸢”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意在借物写景,状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抒发人事腾达还需有所依托的感叹。

观村童戏溪上

(宋)陆游

竹马踉跄冲淖去

纸鸢跋扈挟风鸣

作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学不倦,一生主张抗金复国,但屡遭排挤、罢黜,“一片丹心”始终不得报国。陆游著作极富,八十高龄犹赋诗作文,存诗近万首,有《陆放翁全集》存世。该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代儿童游戏多种多样,十分丰富。该诗写了两种游戏,一是骑竹马;一是放风筝。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值得关注的是,诗人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他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却说风筝挟持丰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作者把风筝作为主体,视它为生灵,真是把个风筝写活了。读此诗,不由得想到现今仍然流行于日本的“斗风筝”。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不拴尾巴,背缚弓弦,凭借强风,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并不回避碰撞缠绕,而是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线断,任其飞去。最后,谁还留在空中,谁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翁诗的气势。

纸鸢

(宋)王令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诗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县),五岁时父母双亡,随其叔祖客居广陵(今扬州),长大后以教学为生。王令才高命短,28岁卒。他的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诗赋文共21卷。该诗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端”古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作者这么想,这么说,显然他是把风筝当作飞鸟一样看待了。你看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也没有这般本领。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作者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与风筝飞升的气垫,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飞得高,放飞线角度大,稳定性强,这也正是今天风筝爱好者对于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

风筝十首

(元)谢宗可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半纸浮名寄太虚御风列子竟谁如

高从自致非攀附道在因时作卷舒

声澈瑶京传凤吹影飘仙侣曳露裙

一丝不挂儿童手浪迹天涯乐有余

自负云霄早致身安排线索靠他人

摩天手段乘风展掉尾精神逐日新

暂耸观瞻喧里巷终嗟破碎委埃尘

牵来拽去成何用骤雨淋头断送春

一番春事一番空放却风筝逐断蓬

博得飞翔纤指上逞将声势半天中

目花轻薄流溪水学絮颠狂落草丛

皮骨飘零丝络在相看拍手笑儿童

共仰高风不可攀几回放去便收还

丝纶何必全设施骨相从知避险艰

飘若素云浮碧汉翩然白鹤度青山

春光远览应无限勘破飞腾只等闲

蓦地翻空在眼前糊涂片纸任高骞

看来爷面人无限避去全身雨满天

直上难防抛瓦坠暗中返照带灯燃

春风催促清明到栖止园林没挂牵

谁解风云继点狂鸢鱼飞跃见天章

五丝续命能冲举一叶横空入混茫

俯仰尘寰何扰扰仰探璇宇但苍苍

神游八极求归宿斗张虚窗藉纸张

蹴罢秋千斗草慵纸鸢浮动寄游踪

翩翩似逐寻巢燕声响如传度岭钟

大小随宜俱活跃高卑无意较腾冲

卷怀偃息乘春晓纵尔穿云第九重

空外秦筝何处闻遥看片片起巫云

霓裳逶逦飘罗带翠袖招摇曳练裙

舞柳飞花呈幻景和风丽日动星文

仙真控鹤来蓬阆相与徊翔趁逸群

浮游踪迹等云藻御气凭虚赋物形

荡荡飞空无阴碍萧萧委运自清宁

丝联绳引终须断律改春归毕竟停

法界依然舒广望消除点缀湛青冥

----《咏物诗·卷下》

纸鸢

(元)谢宗可

弧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爷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己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弛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

谢宗可,生卒经历不详。清乾隆辛亥年刻有其《咏物诗》两卷。《风筝十首》摘自卷下。另《纸鸢》一首,观其风格,与《风筝十首》倒了相近,原引何处,尚待查考

推荐第3篇:风与风筝(优秀)

风与风筝

有一个渴望自由的人上了天堂。他对上帝说:“我活了一辈子,最渴望的就是自由!请您赐给我自由吧!”上帝微笑着点了点头。于是他化作一只风筝飞向了人间。

作为风妈妈的儿女,他与他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同,从不会安安分分地待在半空中。他渴望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也渴望挣脱那风筝线的束缚。尽管他的兄弟姐妹多次劝阻他不要再去追求那虚无缥缈的自由,可是他依旧我行我素。

终于有一天,风妈妈因事出行,他找到了寻找自由的机会。趁着风大,他用尽全力挣脱了那可恶的风筝线。他在那一刻终于飞了起来,他看到了微笑着的太阳,正把温暖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看到了轻柔的白云,正在银河边梳妆。他听到了空中飞来飞去的鸟儿正在呢喃,他感受到了自由飞翔的美好。他闭着眼睛,随着轻柔的风来回飘舞,随着那明媚的阳光晃晃悠悠的向前赶去。

就在他体会自由的时刻,他听到了风妈妈伤心的呼唤:“风筝啊,赶快回家吧!赶快回到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吧!”他极不耐烦地睁开了眼睛,冲着天际大声喊道:“我不需要什么温暖的家庭!我更不需要亲情!!我需要的只是自由,是自由!!”终于,风妈妈伤心地离开了他。

风妈妈回到家里,他伤心极了,难道风筝早已忘了风妈

1 / 2

妈对她的关爱和体贴吗?难道风筝真的不想再回到这个家了吗?风妈妈绝望的眼泪一滴一滴洒落下来。

天空渐渐变得黑暗,因为风停止了吹拂,风筝晃晃悠悠地落在了地上。风妈妈的眼泪化作一滴一滴的雨滴,撒落在他的身上。当天空变得明朗,阳光重新照耀得时候,他的衣衫已破烂不堪,他的身躯也已变得千疮百孔,残破不全。于是,上帝把他变作了一块石头,永远坐落在他停止的地方,永远接受这风的轻拂。

如果你见到他,他会告诉你风与风筝的故事,还会对你说:“无论你多么渴望自由,也离不开亲情的和风啊!”

2 / 2

推荐第4篇:风筝总结与计划

2013年青田风筝协会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3-12-09文章来源:体育局浏览次数: 文字大小:【大】【中】【小】过去的一年,在上一级体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协会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发展全局。在认真落实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时,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成绩理想。主要如下:

一、抓基地促普及

放风筝是一项投身于大自然、老少皆宜,即陶冶情操、又增强体质的娱乐健身运动。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运动风筝为大家所喜爱,现流行世界,冲浪风筝更是在只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就进入巴西夏季奥运会。现协会有石门中学运动风筝集训基地一个,伯温中学风筝兴趣班一个,每周安排四天由两名风筝教练员专门负责训练学生运动风筝和盘鹰的放飞。这种以练代学,以点带面的方式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不但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更是在学生、普通群众当中产生极大影响。每到周未,都会有很多的人聚集在江边开阔场所放飞风筝,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讲交流促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青田风筝协会已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众多协会成员。现有国家级风筝裁判员一名,省级风筝裁判员二名、省级风筝教练员四名。协会各成员分工明确,各尽其能,各项工作有序、有效。在完成日常工作和风筝训练的同时,经常组织成员到外地学习取经,取长补短。也邀请多地风筝队到青田放飞风筝。3月份,协会承办了省级风筝教练员培训,全省11个市共50来名教练员、裁判员参加。4月协会主席陈雄带领运动风筝队成员到江苏南京,与南京风筝协会交流学习;其他成员多次代表协会参加外地风筝放飞活动。 10月台州、温岭等地风筝协会一行十多人到我县温溪、船寮进行风筝放飞活动,晚上在江南滩边放飞夜光风筝,吸收众多人的观看和称赞。每次活动都得到青田电视台的采访、宣传,其影响力已得到上级部门认可。

三、抓比赛促提高

4月份,青田风筝协会代表丽水市参加省第二届体育大会风筝比赛,赛前准备充分,取得一金二银一铜的好成绩。协会主席陈雄先后担任潍坊第30届国际风筝锦标赛和2013岱山国际海岛运动风筝邀请赛的裁判。与运动风筝国际裁判荷兰人汉斯、美国人史蒂夫的执判合作中,一起探讨运动风筝的发展趋势、日常训练安排、如何组织比赛及评分等问题,使协会在运动风筝工作的开展上有明确的方向。

四、挖掘风筝文化,提升风筝品质

放飞风筝在青田是一项民间风俗活动,历史悠久。今年协会抓住机会,积极准备相关资料,并邀请北京、山东、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的农运会风筝比赛总裁判长、国家级风筝裁判员及专家参加由青田风筝协会举办的“青田风筝放飞习俗座谈会”, 相聚我县夏康体育馆,为青田风筝放飞习俗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在县体育局、旅游局、非遗办的大力支持下,于11月申遗“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 成功。

2013年,是丰收的一年。8月31日,协会主席陈雄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并作为先进个人代表前往沈阳接受表彰,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4年主要工作安排

1、举办青田县二月二风筝放飞习俗活动;

2、开设县级风筝培训班;

3、在伯温中学继续开展风筝兴趣班教学活动;

4、在非奥项目训练基地石门中学继续进行运动风筝集训;

5、继续收集有关青田风筝资料,拍摄风筝专题片。整理出版风筝相关书籍,开设青田风筝展示馆,建立青田风筝数据库;

6、参加省城市运动会风筝比赛;

7、参加全国风筝锦标赛;

8、筹备举办全国运动风筝、夜光风筝等邀请赛;

9、加强与南京、杭州、宁波、温洲等地风筝协会的交流。

10、制作一批比赛风筝,组织会员开展日常训练,进一步提升风筝放飞水平。

推荐第5篇:我与古诗

我与古诗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实验小学六(5)班徐迪

如果有人问我:你爱古诗吗?那么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爱!我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古诗。在我的生活中,古诗,就如同我的一位良师益友。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我感到迷惑不解的时候……这位“老师”就会挺身而出,为我们指点迷津。…

古诗词是中国古人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也是后人追溯远古,探索文明礼仪的桥梁。古诗词中蕴含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华,因此,我酷爱古诗词,爱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大约从三四岁开始,我就已经接触到了古诗。爸爸妈妈每天都念古诗文给我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就这样不厌其烦的念给我听,久而久之,我也全都记了下来。

渐渐的,我发现,光背古诗文还不能满足我的欲望,我开始更加深刻的去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去了解诗人的历史背景。刘禹锡的诗,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烈,语言通俗清晰,被世人称为“诗豪”。 李白其作品天马行空,浪漫奔放,意境奇异,才华横溢;诗句如行云流水,宛若天成,有“诗仙”、“诗侠”、“酒仙”、“谪仙人”等称呼,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我喜欢古诗文,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有的古诗文中的字词和现代字词的释义不一样:例如,《清平乐.村居》这次首词中的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亡’字,现在应该读(wán g),而在古诗文中,它却读(wú),这样就会很容易读错,因此,我们要更加透彻的理解古诗词,要做到:

1.结合注释和创作背景,来透彻的理解一首诗的含义,想清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了解诗人的生平,结合诗人的生活来理解诗,看看这首诗的创作环境是怎样的,读懂诗人在写诗时的心情如何。

3.善于发现诗中做能表现事物精神,诗人情怀最强的词句,体会它在表达上的好处和作用。

4.结合诗意,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和感受。古诗,是绚丽的,是梦幻的,是深厚的,令人沉醉其中,令人无限遐想……

生活因古诗而精彩!

推荐第6篇:古诗与安全

古诗与安全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宋朝大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并由感而发,为我们描绘的庐山美景。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笔者不禁想到了企业的安全工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诗人分别从前面和侧面观察了山峰的走势,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词。那么,我们在安全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观察、了解问题的实质,做出正确的判断呢?

“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又从高处由远至近地观察到山峰的变化。我们在做安全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多从不同的层面上看待问题呢?要多学习、多掌握一些安全知识和经验,多了解、多比较,给自己一个高度,将安全工作抓实抓好。

“不识庐山真面目”,诗人通过自问的方式提出疑问。我们在做安全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经常问自己呢?该我们做的做了吗,该管的管了吗,哪里还有缺陷,哪里还有不足,是不是都做到位了。

“只缘身在此山中”是诗人通过分析得到的正确答案。我们在做安全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存在惯性思绪、固化思想、习惯作业问题,是否能够跳出以往的圈子看待问题,多了解掌握安全工作的本质。这些都是我们做好安全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求。

安全工作具备特殊性,我们要具有开阔的视角、发散的思维,经常提问自己,反省自己,养成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才能够创造性、灵活地抓好安全工作。(东生)

推荐第7篇:古诗与地理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同时也反映同一时刻,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相同的。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是说我国南方和北方气候差异大,二月时,江南已经鲜花满枝,而其它地方却十分寒冷。

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四川巴山地区因受地形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8.“五月天山雪,开花只有寒。”:一是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的道理,二是说明天山海拔高。 9.“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出塞曲》是说玉门关位于我国的非季风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很难到达这里。 “春风”可理解为夏季风,我国西部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夏季风的影响小,干旱少雨。

11.“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后人) 本诗说的是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西征新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时,沿路栽植杨柳树,至今已百年过后,树木成林、郁郁葱葱,似春风度玉关。这两句诗也说明合理的人类活动可以改善环境。

12.“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真实写照。

13.“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 王冕《梅雨》 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春暖雪融,山色翠绿如洗的美景。

14.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了我国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

15.“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元代 马致远 描述了行进在干燥荒凉的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骑着疲惫不堪的马儿在艰难跋涉,这枯滕老树和小桥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景观的对比写照。 16.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毛泽东《沁元春.雪 》描绘了我国北方冬天的自然景色:到处一片冰天雪地,白雪皑皑,覆盖大地,河流封冻,失去往日奔腾不息、汹涌澎湃的气势。

1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1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描写春天到了,鸭子在水中游,所以先知道,也说明了动物的生活习性。

19.描写春天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代 白居易《忆江南》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

1.“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

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说明泰山是齐鲁大地上最高的山。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十分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既说明了黄河的流向,也揭示了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

1.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说庐山瀑布之壮美,对庐山瀑布的描绘;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

3.“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是说长江的天门山一段水流湍急。 5.“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说明湘江的流向是从南自北流的。

6.“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即钱塘江,八月是是钱塘潮最壮观的时节。 7.“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是说当时新安江江水十分清澈,含沙量极小。

四.古诗词与人类活动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规律。

2.“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了城市中人口稠密,农村人口稀少的城乡差别。

3.“郡城南下不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及旧时汉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态度。

4.“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形象地说明了城市热岛效应现象。通过对古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今昔对比,反映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创造的奇迹。

5.“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李白《蜀道难》 说明蜀道的崎岖与蜀地的闭塞,但现代通过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四川的交通变得非常便利。 6.“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游览长江时提出的伟大构想,随着葛洲坝水库和三峡工程的相继建成,将要变成现实,特别是三峡水电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怎能不让世界惊叹呢。

7.“天上无鸟飞,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石头跑” 我国西部昔日荒芜的戈壁滩,而今随着大油田、大气田的陆续开发,一条条公路通向沙漠戈壁深处,使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塔里木盆地,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8.“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 这是一组塞外狩猎的镜头,将士狩猎烧起漫天野火,惊起草中的动物,而后骑马射猎,说明对野生动物的大肆捕杀和为狩猎焚烧动物生息的草场资源,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

五.古诗词与月相

1.>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农历的初三时,月亮的形状是弓形的,属于娥眉月。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影射了上弦月。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月相、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提高了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推荐第8篇:成语与古诗

小学语文总复习词语归类

一、成语(含字)归类

1、含有数字的成语

零敲碎打 化整为零 五湖四海 两全其美 三顾茅庐 三思而行 三长两短 朝三暮四 三从四德 三令五申 三五成群 三头六臂 四海为家 四分五裂 五花八门 六神无主 六亲不认 七零八落 横七竖八 乱七八糟 才高八斗 八面玲珑 八拜之交 九牛一毛 十拿九稳 十恶不赦 百废待业 百感交集 百孔千疮 千锤百炼 千方百计 腰缠万贯 万紫千红 万古长存

2、含“动物”的成语

指鹿为马 鹤立鸡群 猫鼠同眠 凤毛麟角鸠占鹊巢 鸾翔凤集 鸟尽弓藏 倦鸟归巢 老马识途 蛛丝马迹 盲人摸象 飞鸽传书 鹦鹉学舌 百鸟朝凤 飞蛾扑火 金蝉脱壳 一丘之貉 闲云野鹤 管中窥豹 鸦雀无声 螳螂捕蝉 蜻蜓点水爱屋及乌 趋之若鹜

3、含“植物”的成语

花好月圆 木已成舟 根深蒂固 叶落知秋 风花雪月 打草惊蛇 火树银花 草木皆兵 罄竹难书 一叶知秋 花枝招展 柳暗花明 风吹草动 青梅竹马 横生枝节 苍松翠柏 奇花异草 移花接木 胸有成竹 落叶归根 金枝玉叶

岁寒松柏 桃红柳绿 萍水相逢 百步穿杨 投桃报李 指桑骂槐 世外桃源

三、成语(用法)归类

1、描写外貌的成语:

骨瘦如柴 弱不禁风 五官端正 虎背熊腰饱经风霜 容光焕发 奇装异服 衣不蔽体 衣衫褴褛 慈眉善目 齿如珍珠 面不改色 面黄肌瘦 大腹便便 鹤发童颜 体态轻盈 尖嘴后腮

2、描写语言的成语

对答如流 语无伦次 油腔滑调 口是心非 甜言蜜语 花言巧语 信口开河 脱口而出 各抒己见 强词夺理 指桑骂槐 长吁短叹 巧舌如簧 语重心长 大言不惭 理直气壮 隐约其辞 口蜜腹剑

3、描写神态的成语

神采奕奕 精神焕发 谈笑风生 得意忘形 全神贯注 泰然自若 呆若木鸡 无精打采 垂头丧气 张牙舞爪 目瞪口呆 张口结舌 神采飞扬 趾高气扬 坐卧不安 温情脉脉 威风凛凛 漫不经心 神态自若 神色不惊 踌躇满志 悠然自得 耀武扬威

4、描写动作的成语

察言观色 左顾右盼 瞠目结舌 袖手旁观 伸头缩颈 一饮而尽 洗耳恭听 眼疾手快 龇牙咧嘴 手忙脚乱 昂首挺胸 抓耳挠腮 摩拳擦掌 手不释卷 前俯后仰 上蹿下跳 大步流星 手舞足蹈 交头接耳 东张西望 拳打脚踢 蹑手蹑脚 指手画脚 摇头摆尾

5、描写心理的成语

心花怒放 犹豫不决 胸有成竹 心慌意乱 惶恐不安 沾沾自喜 提心吊胆 心领神会 心急如焚 心惊肉跳 喜出望外 悔恨交加 喜不自禁 满腔怒火 做贼心虚 追悔莫及 火冒三丈 焦躁不安 魂不附体 羞愧难当 忐忑不安 深恶痛绝 慷慨激昂

6、描写品质的成语

视死如归 舍生取义 见义勇为 刚正不阿 盛气凌人 落井下石 精忠报国 两袖清风 拾金不昧 乐于助人 坚强不屈 大义凛然 雪中送炭 拔刀相助 洁身自好 鞠躬尽瘁 明哲保身 营私舞弊 坚贞不屈 大公无私 一尘不染

7、描写春天的成语

春光明媚 春意盎然 春暖花开 万紫千红 春寒料峭 桃红柳绿 风和日丽 百花争艳 百花齐放 春回大地 春色满园 鸟语花香 草长莺飞 欣欣向荣 争奇斗艳 鸟语花香 群芳争艳 万物峥嵘 生机勃勃 柳暗花明 阳春三月 万木竞秀

8、描写夏天的成语

骄阳似火 酷暑盛夏 夏阳酷暑 烈日当空 热不可耐 盛夏三伏 炎炎盛夏 烈日中天 夏意正浓 挥汗如雨 赤日炎炎疾风暴雨 倾盆大雨 滂沱大雨 绿叶成阴 郁热沉闷 溽暑酷夏 汗流浃背 大雨涔涔 熏风拂拂

9、描写秋天的成语

秋风瑟瑟 秋雨绵绵 秋风送爽 秋高气爽

硕果累累 望穿秋水 天高云淡 黄叶纷飞 五彩斑斓 金桂飘香平分秋色 叶落知秋 层林尽染 枫叶似火 万花凋谢 万里霜天 落叶纷飞 五谷丰登 金凤飒飒 秋风萧瑟

10、描写冬天的成语

天寒地冻 风雨交加 瑞雪纷飞 鹅毛大雪 雪兆丰年 粉妆玉砌 银装素裹 冰天雪地 白雪皑皑 寒梅怒放 数九寒冬 雪窑冰天 寒风刺骨 滴水成冰 北风怒吼 寒冬腊月 雪上加霜 玉树银花 朔风怒号 松柏傲寒 踏雪访梅 山舞银蛇 千里冰封

11、描写花草树木的成语

山花烂漫 姹紫嫣红 百花怒放 琼花玉叶 含苞欲放 奇花异草 草长莺飞 桃红柳绿 亭亭玉立 铁树开花 绿草如茵 杂草丛生 蔓草荒烟 古木参天 千姿百态 强干弱枝 枝繁叶茂 十围之木 高耸入云 花团锦簇 翠色欲流

12、前后近义的成语

丰衣足食 丰功伟绩 三番五次 五颜六色 五湖四海 千姿百态 门当户对 眼疾手快 良师益友 同甘共苦 长吁短叹 殚精竭虑 龙争虎斗 拖家带口 心平气和 无边无际 开天辟地 装模作样 唉声叹气 残花败柳 天长地久 铜墙铁壁

13、前后反义的成语

谈古论今 颂古非今 博古通今 深入浅出 朝朝暮暮 是是非非 吞吞吐吐 抑扬顿挫 朝秦暮楚 南辕北辙 赏罚分明 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明枪暗箭 上行下效 休戚相关 喜怒哀乐 寡不敌众 喜新厌旧 无足轻重 无中生有 朝不保夕

14、描写色彩的成语

青红皂白 姹紫嫣红 漆黑一团 黑白分明 青云直上 桃红柳绿 白驹过隙 绿肥红瘦 碧海蓝天 万紫千红 面红耳赤 一碧千里 银装素裹

15、含有比喻手法的成语

如虎添翼 繁花似锦 情同手足 嫉恶如仇 情深似海 如花似锦 归心似箭 口若悬河 光阴似箭 如影随形 如获至宝 如雷贯耳 恩重如山 蚕食鲸吞 拂袖成云 烟消云散 泪如泉涌 欣喜若狂 受宠若惊 料事如神

16、含有拟人手法的成语

龙争虎斗 风卷残云 鸟语花香 争奇斗艳 天愁地惨 莺歌燕舞 闭月羞花 狐死兔泣 水送山迎 狼吞虎咽 花枝招展 兔死狐悲 燕妒莺惭 春风得意 百花争艳 争奇斗艳

17、含有夸张手法的成语

日月如梭 日理万机 寸步难行 天衣无缝 震耳欲聋 千钧一发 一日三秋 翻江倒海 天翻地覆 怒发冲冠 弹丸之地 闻风丧胆 度日如年 惊天动地 只手遮天 气吞山河

18、出自四大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的成语 三顾茅庐 宝刀未老 乘虚而入 茅塞顿开 反戈一击 横冲直撞 抱恨终天 步步为营 舌战群雄 锦囊妙计 呼风唤雨 探囊取物 倒打一耙 囫囵吞枣 叫苦连天 半路出家必由之路 摇身一变 冤家路窄 抓耳挠腮 火眼金睛 福星高照 神通广大 逼上梁山 调兵遣将 飞檐走壁 叫苦不迭 龙潭虎穴 三瓦两舍 天诛地灭 官逼民反 义薄云天 长歌当哭 丢三落四 翻天覆地 狗仗人势 沽名钓誉 横行霸道 狐朋狗友 美中不足 目无下尘 拍案叫绝 锱铢必较平白无故 瓦灶绳床

二.古诗归类

1、描写春天景色的佳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

——(宋)徐俯《春游湖》

2、描写夏天景色的佳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晏殊《寓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水光涟漪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望湖楼醉书》

3、描写秋天景色的佳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唐)刘禹锡《望洞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4、描写冬天景色的佳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高适《别董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宋)王安石《梅花》

5、描写月亮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唐)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李白《古朗月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6、含有各种颜色的佳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成一行。 ——(唐)白居易《寄水部张籍员外》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赠刘景文》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王安石《咏石榴花》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 7.描写风雨的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宋)志南《绝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唐)张继《枫桥夜泊》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唐)杜甫《绝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唐)张谓《早梅》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8、描写山水风光的佳句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王维《汉江临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江南》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9、描写七彩云霞的佳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登三山还望京邑》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行》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10、描写四季花卉的佳句

荷花: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榴花: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梨花: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麦花: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兴》

芦花:白鸟一双临水立,见人惊起入芦花。

水仙: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盈盈步微月。 6

——(唐)白居易《忆

——(宋)翁卷《野望》

——(唐)刘禹锡

——(唐)谢朓《晚

——(唐)李贺《雁门太守

——(宋)张先《天仙子》 ——(唐)李商隐《赠荷花》 ——(唐)元稹《菊花》 ——(唐)李商隐《题榴花》

——(唐)刘方平《春怨》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宋)戴复古《江村晚眺》 ——(宋)黄庭坚《水仙花》

菜花:儿童疾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宋)杨万里《宿新书徐公店》

杜鹃:杜鹃花时夭艳然,所恨帝城人不识。

——(唐)施肩吾《杜鹃花词》 稻花: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桃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葵花: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桂花: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兰花: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朱德《咏兰》

海棠:海棠不惜胭脂泪,独立蒙蒙细雨中。——(宋)陈与义《春寒》

杏花: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梅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卢美坡《雪梅》

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

11、描写虫鸟禽兽的佳句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唐)刘禹锡《秋词》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筷引》 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雨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宋)晏殊《浣溪沙》

12、描写祖国名山的佳句

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唐)杜甫《望岳》

华山:只有山再上,更无山与齐。

——(宋)寇仲《咏华山》

衡山:东南倚盖卑,维岳资柱石。

——(唐)刘禹锡《望衡山》

恒山:岩峦叠万里,诡怪浩难测。

——(唐)贾岛《北岳庙》

榆柳萧疏楼阁月,月明直见嵩山雪。

——(唐)孟郊《洛桥晚望》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北固山下》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3、描写湖海的佳句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夜》

湖水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后雨》

波翻鸦绿初经雨,柳带鹅黄未看花。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4、描写长江的佳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夜书怀》

——(唐)王湾《次

——(明)徐霞客

——(唐)李贺《梦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

——(唐)刘禹锡《望洞庭》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

——(明)华察《渡鸭绿江》

——毛泽东《长征》

——(唐)李白《望天门山》

——(唐)杜甫《登高》

——(唐)杜甫《旅8

推荐第9篇:古诗与校园生活

穿越盛唐 诗意生活 ——古诗与校园生活

姜志彬

【引子】要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在积累中找到乐趣,怎么找到乐趣,就是让学生积了能运用,累了能显摆。比如诗歌的积累,死记太机械,硬背很烦人,于是我写了这篇文章。

【正文】

最近网络上有一部叫做《穿越盛唐新生活》的穿越小说,异常火暴,火暴异常,写的是主人公杨青穿越时空回到盛唐的故事。自黄易的《寻秦记》之后,穿越小说早已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浩如烟海泛滥成灾,但写穿越盛唐的却着实不多。因为盛唐的气象,还真不是一般人敢去仰望的。

诗歌中的盛唐

那么,盛唐气象到底是什么呢?提到唐朝,我们立马会想到唐诗,诗歌在唐朝,那可是最潮的东西——你想啊,都湿了,能不潮吗——可以用三无来概括。

一、无人不写诗

上到九五之尊的天子,下至粗通文墨的农民,人人写诗。 贺知章告老还乡,临别之际,唐明皇李隆基下令在长安城东门设帐,为其饯行,要求朝廷百官参加,李隆基本人也写了送别的诗歌。这在当时也是一件轰动朝野的大新闻。白居易去世不久,新登基的宣宗李忱为了赐予他哀荣,也曾做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既高度评价了白居易诗歌作品的影响,也表达了对诗人的怀念之情。

当然,帝王们做诗,好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重视诗歌这一种文体,他们打心眼里愿意做一位诗人帝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都热情洋溢地从事诗歌创作,整个社会自然会蔚然成风。

唐朝有个姓张名打油的农民就因为一首《咏雪》一鸣惊人,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诗体——打油诗,并且名垂千古。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咏雪》:“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二、无事不入诗

高考考诗歌,公务员考试也考诗歌;请客喝酒要写诗歌,送亲别友也要写诗歌;高兴了写诗歌,悲伤了还写诗歌。可以说盛唐气象就融化在一首首琼浆玉液般的诗歌中。

金榜题名要写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登科后》孟郊)

高考落榜也要写诗:“花繁柳暗九门深,对饮悲歌泪满襟。数日莺花皆落羽,一回春至一伤心。 ”

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当然,最浪漫的谈恋爱要写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情有了结果,洞房花烛夜更要写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三、无处不题诗

现代人写微博,只能在网上、手机上写。唐代人织围脖,没这限制,只要有毛笔,到处可题诗。

最能保存的——山水佳处。

李白《秋浦歌》其九有:“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

山水佳处,题名留诗,是唐宋文人高标风流的雅事。朱庆馀《送元处士游天台》记录了唐人的这份风流:“若过石桥看瀑布,不妨高处便题名。”往往是,诗因景而传,景因诗而名。

最有名的题诗要数崔颢的黄鹤楼题诗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妻妻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登临之后,不禁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黄鹤楼与崔颢闻名海内。

最易传播的——驿站墙壁。

驿壁是最常见的题诗媒介之一。唐宋的驿站功能繁多,兼有驿邮功能和馆舍功能,是文人、武将赴试与下第、宦游与谪迁的必经之地,因此,从命运上讲,驿站关联着诗人的政治前途与生活方式;从交际上讲,驿站关联着诗人的人际友谊与社会声誉;从情境上讲,晨发暮宿的奔波与孤馆寒窗的憩息都是诗人情感的强力触媒,使得诗人有更多的时间和适合的心态题壁。

作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曾经因公到这里视察,也题诗在驿站墙壁。后来元稹从骆口驿路过,而且住宿在驿站。习习山风,阴阴雾霭,啾啾鸟鸣,泠泠涧水,真是一个诗意盎然的地方,闲来无事,他仔细读完了题诗,《骆口驿二首》(其一)记载了当时的情景: 邮亭壁上数行字,崔李题名王白诗。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至行时。

元稹走后没有多久,白居易又到骆驿,看到墙上元稹的诗,可惜元稹已经离去了。白居易挥毫写下《骆口驿旧题诗》,想像元稹殷勤读他陈旧的题壁诗的情形: 拙诗在壁无人爱,鸟污苔侵文字残。惟有多情元侍郎,绣衣不惜拂尘看。

最浪漫的——水中红叶。

唐僖宗年间的一天,日暮时分,年轻学士于佑来到皇城宫墙外散步。当时是,夕阳西下,秋风瑟瑟,草木零落,一股乡愁陡然而生—— “断肠人在天涯”。伫立御渠沟畔,看流水悠悠,淌不尽许多愁。忽然流水中有红叶片片浮泛,情意幽远,其中一片较大的红叶上还似有墨印,于佑便随手将叶子捞起。红叶上竟赫然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于佑揣诗回到宿舍,藏在书箱底层。就这样,一首幽怨伤感的小诗触动了一个文艺男青年的懵懂的心,爱情之火熊熊燃烧起来,一连几天都在沟畔徘徊。最后,他竟也找来一片红叶,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然后颠颠儿地跑到上游,放入水中。

人世艰难,命途多舛,于佑后来屡试不第,落魄之际,只好到河中贵人韩泳家做家教,“红叶题诗”也成了青春期男孩儿的美好回忆。直到有一天韩泳告诉他说:“帝禁宫人三十余得罪,使各适人,有韩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宫,今出禁庭来居吾舍。子今未娶,年又逾壮,困苦一身,无所成就,孤生独处,吾甚怜汝。今韩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丽,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于佑唯有感激下拜。很快,于佑就在韩泳的帮助下与韩氏成家了。结婚那天,于佑审见韩夫人艳若天人,以为误入仙境。一天,韩氏无意间在于佑的竹书篮里看见他珍藏多年的那片红叶,不由大惊,说:“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于佑便如实告之。韩氏说:“吾于水中亦得红叶,不知何人作也?”于是开箱取出红叶,墨迹犹存,正是于佑当年写下的。俩人相对惊叹,感泣良久,同声说道:“事岂偶然哉?莫非前定也。”

故事传开,寂寞宫女、文学青年竞相模仿,只是再也没有出现这样的奇迹。

李白身上的盛唐

当然提到唐诗就不能不想到李白,因为谪仙人“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李白简直就是盛唐精神的标志。所以,我们不妨从李白身上看一看盛唐气象。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十五好剑术,学剑来山东”,“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他“仪表堂堂: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抱负远大: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李白身上表观最突出的,是自信心理和通达胸怀。李白一生,从“仗剑去国”,出蜀远游,到供奉翰林,乃至流放,虽满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抱负,但一辈子也没正式被朝廷任命为官吏,“供奉翰林”只不过是宫中的一个弄臣而已。李白不愧为盛唐文化心理氛围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诗人,虽屡遭挫折,但仍不屈不挠,昂扬进取,坚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道路上前进、探索;李白在盛唐时代精神的哺育下,养成了一种感情奔放,乐观激愤,兴奋超越抑制的心理特征;他的理想,他的苦闷,他的忧伤,都具有当时思想解放浓厚的时代特色一—狂放的理想主义。这种狂放的理想主义,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就成了盛唐气象的代表和典型。因此说李白将盛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得意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顺境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逆境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落魄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由此看来,盛唐不是强盛的国力,而是一种乐观的心态;盛唐不是广阔的疆土,而是一种通达的胸怀;盛唐不是历史的故纸堆,而是一种浪漫的生活方式。我们的身体虽然不能穿越时空,回到盛唐;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心灵借助古诗穿越盛唐,在现代校园中诗意的生活。这就是我今天就要讲的《古诗与校园生活》,它与学习无涉,只和生活有关。有人就会说了“古诗与校园生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嘛。要说古诗和校园有关,也是和校园学习有关啊,和我们的生活有半毛钱关系啊?今天我就要告诉大家,古诗不仅和生活有关,而且关系是相当的大。不信,诸位请看

校园生活中充满诗意

有人说:“生活中从来不缺美丽,只缺发现美丽的眼睛。”同样我们校园中也从来不缺诗意,缺少的是发现诗意的眼睛。

一、最摄人魂魄的植物——石榴

音乐楼前面繁盛的石榴树,那似火的石榴花盛开着多少文人的柔情蜜意。

白居易有首诗写石榴,“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是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对石榴推崇备至。

五月是石榴花开的季节,“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因此俗称农历五月是榴月,五月盛开的石榴花,艳红似火,有着火一般的光辉。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写石榴花在阳光下,在夏风中,如血珠滴地,火焰烧人,真是气势不凡。杜牧的《山石榴》别出心裁:“似火石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小山上如火的石榴在繁花中有着闲雅之态,姑娘用玉钗把一朵石榴花插上发髻,增添娇艳,那赤红如火焰的石榴花,就要烧着她乌黑的发髻,真是别出巧思。曹植把石榴花开比喻成美丽的少女:“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明代蒋一葵在《燕京五月歌》曰“石榴花发街亦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前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唱出石榴花艳红夺目,还可漂染女儿裙。这种裙子就是许多影视作品里提到的“石榴裙下死,做鬼也风流”的石榴裙。

二、最缠绵悱恻的植物——柳树

女生宿舍楼下柔弱的垂柳,那飘扬的嫩柳枝不仅拴系着无数诗人的离情别绪,更见证了每晚男女生的依依不舍。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是我们初中学过的一首诗,用青青柳色,渲染出了离别悲伤氛围。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通过离人这一缩影的描绘,勾起读者对古代多少离愁别恨的场景的再现。晚唐简州刺史雍陶的“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题情尽桥》),以有形之柳条写无形之情愫,使人想起一幕幕送别的缠绵悱侧的场面。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把离情别恨写得淋漓尽致。

三、最坚忍不拔的植物——竹子

学校东墙脚下的一溜竹子,孤独而又坚定地站在那里。正应了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四、最黯然神伤的植物——梧桐

温庭筠守着“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同样对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们餐厅门口的梧桐树,同样让大家在暴雨如注的晚饭时间体会到了什么叫“望眼欲穿”。

生活中的诗意

当然,校园景致再有诗意,我们也未必有时间和心情去品味和把玩,因为我们的身体被圈养在教室里,我们的心灵被囚禁在学案上。

校园中有诗意,我们生活中也不少。只要以诗人的心态来看待我们单调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无穷的诗意。

攒钱买手机时———“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上课玩手机被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写检讨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晚休开卧谈会时———“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元旦联欢表演节目———“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起补考时———“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家长会开到动情时———“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放假前宿舍里的被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放假回到母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古诗新解,无穷趣味,博大家一笑。古诗更大的好处在于,诗可以言志,诗可以怡情,诗可以沟通。

诗可以言志

唐朝的读书人不管是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哪个不是胸怀天下,志存高远,雄心勃勃,牛气烘烘。

体弱多病的李贺吼道: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二十多岁的杜甫就写出了登泰山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把天下尽收眼底。

元代高明在《琵琶记》中说的:“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孟郊 “登科后”狂态尽显——“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最狂的还属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俗话讲 “人穷志不穷”,同样,我们“分低志不低”。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成绩可以不好但不能没有豪言壮语。青春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因为年轻,未来的出路就不是问题。

一首志存高远的诗歌不仅仅是过过嘴瘾,更是内心压力的宣泄,也是灵魂深处的呐喊。读古诗,如饮陈酿,古人讲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只有写诗、读诗,才能使自己解脱。所以,李白一边狂饮,一边写诗。

英雄不论出处,谁敢说未来的自己不能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得意时,不松劲——“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失意时,不气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顺境中,勇往直前——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逆境中,永不放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被人误会时,一笑而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不被理解时,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对未来充满期望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了,古诗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声,写一首吧,又不会,怎么办呢?好办,改一下古人的诗就行了嘛。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改过别人的诗。离家求学时抄给父亲的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成了他奏响的世纪强音的第一声。这一走,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这一闯,闯出了一个新中国。抄一首荡气回肠的古诗,向父母、老师表决心,给自己树信心。对于成绩好的同学而言是豪情的宣言,成绩差的同学不屈的呐喊。

诗可以沟通

校园生活少不了与人沟通,和同学沟通更和老师沟通,回家还要和家长沟通。

每到节日,是人际沟通的关键时刻。所以一到逢年过节,全中国都在发短信,送祝福。很多人图省事,直接转发别人的短信,显得很没个性,也没诚意。甚至有的人在转发短信时,忘了改名,闹了笑话。比如某一年春节,我的一位同事收到一条短信,是我们单位另一个同事发来的,前面的挺好,都是些吉利的话,没啥问题,到了最后,一看署名,吓一跳,好家伙,发短信的同事居然把别人发来的短信原封不动地转发了过来,连署名都还是别人的姓名:

春节回家看看,爸妈弟妹聊聊,亲朋邻里走走,同学好友聚聚;烦恼忧愁解解,幸福快乐长长,亲情爱情绵绵,祺祥禧福满满。王**祝你兔年好运喜连连!

其实,想要别人了解自己的诚意,很简单,写一首趣味古诗即可。 曾经有一位学生就给我发了一个宝塔诗:

• 祝 • 好友 • 我老师

• 节日快乐 • 佳节倍思亲 • 盛世英才倍出 • 新湖岸人杰地灵 • 董子故里厚德载物 • 祝母校未来前程似锦 • 愿师弟师妹再创新辉煌

此外,像十字回文诗、藏头诗,也都趣味盎然。

实际上,诗歌就是浓缩的生活,生活就是流动的诗歌。两眼一闭,陶然忘机,已然梦回盛唐;心态一改,笑对生活,原来如此多娇。

推荐第10篇:风筝

风筝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2)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3)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不合理的教育方法,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1.作者介绍: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府城内东厂房口,汉族。他幼年丧父,生活寒苦,就靠母亲和姐姐帮人洗衣服维持生计。曾有过百来个笔名,而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8部。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其中《少年闰土》就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17课),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2.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â)

虐杀(nûâ)

苦心孤诣(yì)

(2)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î) 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3)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形容风筝的单薄瘦小。

嫌恶:厌恶。

惊惶:惊惶、害怕、慌张。

瑟缩:这里指因受惊而抖动。

虐杀:虐待而致死。

苦心孤诣:费经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4)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倒叙)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主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 你怎样理解“对于精神的虐杀”这句话?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放风筝也是游戏的一种。

(3)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风筝是文章的线索。故事情节围绕风筝展开,写了“我”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4)鲁迅是如何对待自己当年的错误的?

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文章抓住了“我”的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一)研读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读3—4段回答以下问题

1.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鲁迅是在自责自己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出了同情、后悔、自我谴责之意。

(三)研读5—8段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我把小兄弟的风筝给摔坏的事情。

3.第五段加点的词语“目前”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答:目前的作用是使文章语言严谨,因为不排除还有其他的资料我们没掌握,体现了说明文用语的准确性。也强调了只是现在,限制作用。

(四)研读9—12段回答以下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2.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3.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举出其中两种,并结合例句分析其中一种的作用。

(1) 引用的说明方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2)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

(3)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

(五)课堂总结

本文两个中心的要点,一个是忏悔、一个是悲哀,忏悔是指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作者自我谴责;悲哀是指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作者在写本文时立足于生活,语言平实、选材精巧、结构别致,不仅具有深沉的思想力量,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课外拓展

风筝

风筝是一种能飞翔的艺术品,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我国古代,有许多描写风筝的诗句。唐代的元稹就写过一首名叫《有鸟》的诗,诗中写道:“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纸鸢”指的就是风筝。

那么,风筝起源于何时呢?这有好几种说法。《韩非子•外储说左》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墨子》记载,“公输班制木鹊以窥宋城”。这里的“木鸢”“木鹊”是风筝的雏形,因此可以推测出风筝起源于先秦时代。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提出另一种说法:“俗谓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书中说韩信谋反,“做纸鸢放之,测量未央宫远近”。由此认为,风筝应起源于西汉时期。

20世纪30年代,王健吾、金铁庵在《风筝谱》一书中提出了又一种意见:纸鸢的创制是在南梁时期。其根据是:南朝梁太清三年,侯景叛乱,包围了京都建康,在信息不通的情

况下,梁简文帝令人做了数十只纸鸢,将求救信藏于其中,向西北放飞,希望到达援军的驻地。

由于风筝被称为“纸鸢”等,因此它的产生时间应在造纸技术发明并普及到一定程度之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西汉早期就出现了用大麻和苎麻制成的“灞桥纸”,只是其质地很粗糙,直到东汉时期,蔡伦才制作出质地比较优良的纸,但这种纸就连一般士人都没有资格使用,直到公元三四世纪,纸才得到普及。因此,风筝的产生时间应该在魏晋时期。

岁月悠悠。到了宋代,制作风筝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别看风筝在天上飞得那么轻盈,可制作起来并不简单。制作风筝需要刀子、纸、胶水、蜡烛、竹片等。竹片经过精心地劈、削,制成竹条,再慢慢烘烤成型,才可以使用。制作风筝,首先是扎制骨架,就是把竹条搭好型,用细绳扎制成所要的形状。扎制时要注意左右对称,这样吃风面积才会相当,放飞也更容易。接下来是糊和绘。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先糊后绘,也可以先绘后糊。糊一定要做到通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则要做到远眺清楚、近看有真实感,这其实是体现风筝艺术价值的地方,可以说风筝好不好看就全在这一笔绘了。经过这些工序之后,一只漂亮的风筝就制作成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筝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已由当初造型单

一、色彩单调的简单风筝,发展成了造型各异、五颜六色的现代风筝。现在世界上最小的风筝,长仅有7毫米,宽也只有7毫米,别看个儿小,它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可别小瞧风筝!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利用风筝探明了雷击的本质是 电。1901年,意大利马可尼和塞德琼斯利用风筝做天线,在大西洋两岸进行了无线 电通讯试验并取得成功。看来,风筝的作用还真不少呢!

1.请仔细阅读全文,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

答:文章的主体结构大致是从风筝的起源,名称的由来讲到风筝古时的叫法,出处,再到风筝的制作(由古到今的不同做法),最后讲风筝对于现在的影响深远.

4.请根据文章并联系现实生活,探究、归纳风筝从古至今的种种用途。

古时的游戏;军事;现在的科学探究及游戏

第11篇:风筝

黑龙江赵文玉宁铁霞青岛宋晓渝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①导人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③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第12篇:风筝

21、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多角度创新地理解课文,联系语境探究疑难句子。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

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③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④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①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②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③检查预习

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④质疑探究

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请你概述一下。

写小时候不喜欢风筝,也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的玩意。有一天,看见小兄弟偷偷糊风筝。便粗暴的扯烂了风筝。待到长大后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 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2.问题探究

a.为什么看到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什么?“悲哀”的又是什么?

我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从结构上看,用这句话引起下文。

b.为什么小兄弟最喜欢风筝的神态、动作,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因为“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是极其幼稚可笑的,令人鄙视的。

c.作者写风筝事件的这两段文字,是怎样的心情,何以见得?

他对小兄弟深切同情,而对自己深深自责。如把小兄弟写得瘦弱可怜,老实而毫无抗争

d.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在“春光明媚”的画面中展开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时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e.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作者当时居住北京,故乡的春天已经许多年没有亲身体验过了,所以说“久经逝去”,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进一步交流探究。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

2、整体感知,(布置思考问题准备)

①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 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的跳跃”。

问段从外貌、神态、动作几个方面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隐含着对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

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 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这时的小兄弟是怎样的处境? 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作者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

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小兄弟处于精神被虐杀者的处境。

③通过

3、4段的学习,你进一步感悟到了什么? 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3、合作探究

①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的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沉重起来,对旧“我”来说,良心受了谴责,可谓“不幸”。这里含着同情、后悔与自责之意。

②从第5段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句子,说说反映了什么主题? “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对小兄弟心灵、精神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③“懂得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作为长兄,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④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的管束,简直是精神虐杀,可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得榜样。 ⑤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可摆脱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6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以上练习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练笔中写) [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

课后练习

一、

二、教学反思:

第13篇:风筝

《风筝》“主问题”教学设计及操作课例

武义实验中学

陶红芝

2010-4 【内容摘要】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解读性很强的文章,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有效教学”这一主题,粗浅地谈谈我在本文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上是如何生成以及在课堂上是如何操作的。

【关键词】

风筝

主问题的生成过程

课堂操作

反思启示

【背景】

2009年10月,根据学校语文组的教学安排,我要承担一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示范课”的教学任务,深感责任重大。

说实话,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我最“迷糊”的就是鲁迅的《风筝》,所以,我决定借这次公开课的压力好好钻研此文,让自己对本文教学的把握更上一层楼。就这样,我开始了对《风筝》的备课思考。

【主问题的生成过程】

首先,我思考的问题是“课堂上要呈现的主题是什么”?

我查阅了大量解读文本的资料,发现“作者对国民毫无抗争的麻木性地批判”是很明确的,但是,我考虑到自己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刚小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要他们读出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呢?

于是,我索性抛开所有的资料,再次研读了课文以及单元目标、课文前言等,发现《风筝》所处的单元是以“爱和亲情”为主题的,那是不是引领着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爱和亲情”就够了呢?如果这样,.对文本的把握又过于肤浅。那能不能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和语文组的一些老师们交流后,也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无论是“爱和亲情”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这节课中都要达到。

课文主题明确之后,我就着手“教学目标”的确定。

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品味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文字,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我发现:课文中描写弟弟喜欢风筝的动作、神态以及“我”踩踏风筝时的动作、神态等词语,都是值得我好好地带领学生品味的。另外,本文的情感体验和鲁迅的“悲哀”是一大难点,都需要老师很好地加以引导。我将这些想法和同行们交流讨论后,本文的教学目标在头脑中就逐步形成:

1、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事情的能力,对文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亲情”以及鲁迅的“悲哀”,并体会鲁迅的“自省”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经过反复研读课文,贯穿全文的“主问题”也渐渐生成(见后文)。

现将【课堂操作】展示如下:

一、导课:以屏幕上的照片引出作者——鲁迅,了解鲁迅,回顾曾学过的鲁迅作品,引入《风筝》。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听写课后词语,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完成第

1、2个主问题。

切入点: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前言和课文前言,为引出第一个问题作铺垫。 师:从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

师:那么,本文的“亲情”是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的?

生:从“前言”得知,本文是从“误解和冲突”中来体现亲情的。 师:这个误解和冲突是因什么而起的? 生:风筝

师:那么,文章因风筝而起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稍作浏览:集中在第

3、4段

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默读这两段,并思考屏幕上的第一个主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情感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圈画关键词:

“我”:不爱、嫌恶、以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可鄙 小兄弟:最喜欢、张着小嘴呆看、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 师:描写小兄弟的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生:从动作、神态角度,刻画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形象。

师:可见,“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情感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因为这种矛盾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在第几段? 生齐答:第4段

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个问题,学生齐读屏幕上的问题:

2、因为这种矛盾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它表述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师引导:这件事关系到弟弟和“我”,请先从文段中筛选出“各自做了什么”的词句。 生:轻声朗读第4段,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小兄弟: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偷做风筝;看到“我”,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我”: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愤怒、伸手抓断、掷、踏扁、傲然走出 师:写“我”的这些词句又有什么作用?加以品味。

生:从动作、神态角度表现了“我”内心对小兄弟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愤怒、冷酷无情以及得到完全胜利的傲然情态。

师:品味得很精彩。请大家再利用这些关键词句将这件事表述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愤怒地将风筝抓断踏扁了。

师:概括得很到位,请大家把第4段齐读一遍,再次感受文中的词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进一步研讨课文

读完后,师过渡引导:可是二十几年后,“我”是怎么知道了这样做是对幼小弟弟的一种“精神虐杀”?

生:“我”是看了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可见,二十几年前的“我”并不懂得那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生:是的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那样做的呢?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第三个问题:

3、“我”在二十几年前和二十几年后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其共同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并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文章第3段讲到:“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说明哥哥是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没出息的玩艺”,他很愤怒。应该说是“亲情和爱”让哥哥对弟弟如此严格。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有时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因你做了什么事生气,甚至打骂你,为什么?其实出发点也是为你好。文章就是从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来体现亲情和爱的。那么,二十几年后, “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第5段,“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生2:第6段,“心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生3:第8段,“而我的心很沉重。” 生4:还有第9段,“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我”的心为什么很沉重?

生:是因为没有忘记幼小时候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生:“我”会想到弟弟喜爱风筝的那些神态,而“我”把这些当做笑柄。 生:“我”用凶狠残暴的动作踏扁了弟弟做的风筝。

师:讲得很好,其实,文中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思考,比如第3段中交代弟弟“多病,瘦得不堪”有什么作用?

生恍然大悟:是为了说明放风筝对弟弟的身体有好处,而“我”却将它剥夺了。 师:对,再比如第4段写弟弟能做蝴蝶风筝,又说明了什么?

生即刻答出:说明弟弟本是个聪明、心灵手巧的孩子,而“我”却将它扼杀了。

师:所以,文章

3、4两段是为这里的“心情沉重”作了铺垫。作者交代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我”深深地自责、愧疚

师:而这些心情,都是因为我和弟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 生:是因为有“亲情和爱”

师:对,“我”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错误,并且“我”也想为自己的错误采取“补过”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生1:第7段,“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生2:第8段,“去讨他的宽恕。” 师:这两种方法实现了吗?

生1:没有,第7段说“因为我们都老了。”

生2:也没有,第9段告诉我们: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因此,“我”那沉重的心又转化成了什么情感? 生:悲哀

师:“悲哀”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四个问题,学生齐读屏幕上的问题: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悲哀”,分别有什么含义?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段后,问:“开头的这个‘悲哀’,是什么含义?”

生:从后面的内容来看,这个“悲哀”应该是指:“我”一见到风筝,就会想起自己对弟弟所犯的错误而感到伤心、难过、痛苦。

师:看来开头的这个“悲哀”并不难懂,那么,结尾的那个“悲哀”又指什么呢?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悲哀”是因什么事而产生的?

生:当“我”从书上得知:二十几年前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幼童的一种“精神虐杀”时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无从补过,因此悲哀。 师:对,可是,小兄弟怎么就不记得“我”曾经给予的“虐杀”呢? 生:因为当年他根本就没觉得哥哥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师: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4段,当“我”踏扁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如果那时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冲上去和哥哥理论,甚至拼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风筝可以得到快乐,愉悦心情,对身体有利;动手做风筝更能开发大脑,心灵手巧。孩子们完全有理由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师:所以,小兄弟缺少了你身上的哪一点? 生:为争取正当权利而反抗的勇气

师:因此,“我”还因为小兄弟的麻木、不抗争而悲哀。

师:而像小兄弟这样的人,在当时封建家长制的社会中,多不多? 生:应该很多

师:所以,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还为这个社会悲哀,文章结尾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是整个社会

师:所以,结尾的这个“悲哀”,除了为自己悲哀、为弟弟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麻木、不抗争的人悲哀。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从鲁迅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谈谈本课中获得的感悟。如: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多自我反省; 在和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要能体会到父母对你的那份关爱; 写人叙事要抓住细节描写;

概括情节内容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等。

听课后,二十几位同行都一致地肯定了这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1)主题鲜明。(2)四个主问题能贯穿全文由浅入深地展开。(3)老师能抓住一些切入点适宜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4)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融洽。(5)课堂的有效性显著等。

【反思启示】回过头再来审视这堂课,可以说,三个教学目标都能较好地达到。这得益于备课时能认真地从学生角度去研读课文,积极探讨;得益于能和其他语文老师交流,虚心请教学习。才使得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中四个主问题的设计能由浅入深,各问题间都能设计相应的切入点;使得自己教学思路清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内容。从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课后驻留的体验来看,效果都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安排上有点紧促,可以在字词听写和第一个问题讨论中加快点节奏;在概括第4段的事情时,抽两三个学生讲一讲就行了,而我抽问了一个小组,显得拖沓。

总之,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备课精当、精心设计好主问题,要能灵活地从文本中找有效信息,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作为中年一代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更要多一些思考和尝试,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任务,这对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很有帮助。我从这节课中获益很多,真的很感谢这堂公开课。

第14篇:风筝

《风筝》讲学稿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方法:讲练法

一、预习提纲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伶仃( )( )

憔悴( )(

) jué( )别 点zhuì(

) xián( )恶

sè( )缩 苦心孤诣( ) 虐( )杀

宽恕( ) 2.多音字注音:

凶恶 (

) 恶 恶心 (

嫌恶 (

什物 (

) 劳模 (

) 什

什么 (

) 模样 (

)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惊惶—— 瑟缩—— 恍然大悟——

虐杀—— 瘦得不堪—— 苦心孤诣——

4.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①《风筝》选自散文集《野草》,回忆了“我”的一件少年往事,并由此抒发了自己忏悔、自责的思想感情。( ) ②本文采用了倒叙的写法,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显得真切感人。 ( ) ③“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一句中之所以用“无可把握”是“我”没有机会补过,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 ) ④文章一开始,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属闲来之笔,没必要。 ( ) 5.填空。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2段),

第二部分(

3、4段),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第三部分( ),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段), 。

二、导入新课 1.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2.介绍作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3.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4.故事情节: 5.我的感情变化:

四、研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6.(1)试说一下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2)事情发生前后,作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试找出相关的语句说明。

7.“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

8.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第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11文中对“我”流露出什么感情?

1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

1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

14.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弟弟全然忘却,作者理当心情轻松,然而作者却说,“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作者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1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7.学习这篇文章,我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它们是:

四、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 当然,我从课文内容上,也受到了为人处事的启示: ;或人生感悟: 。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习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导入: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五、精段赏析

阅读课文第

3、

4、5三个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8.“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一句中的“掷”“踏”能否改成“扔”和“踩”,为什么?

19.“我恍然大悟似的”,文中的“我”悟到了什么?

20.“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一句中的“果然”两字包含什么意思?

21.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并摘录下来。

22.童年的你有类似文中小兄弟的经历吗?如果你是小兄弟,面对这样的遭遇,你会怎么做呢?

23.“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中的“铅块”这一比喻写出了“我”怎样的心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六、能力挑战

24.仿照下面的话,借助对某一事物既肯定又否定的语言形式,写两句意象鲜明又耐人寻味的话。

例句:孩子紧紧地牵着高飞的风筝,不,那不是风筝,那是孩子放飞的梦。 仿句: ,不, , 。 25.阅读第二部分(3-11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文大意。

2.“我”对“放风筝”是什么态度?为什么?小兄弟又是怎样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第三段中对小兄弟的描写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5.第四段对“我”运用了

描写,表现了我

。对小兄弟用了

描写,写出他的性格特征是

。 6.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段的事件。

7.第四段中表现小兄弟情态的两个词是

;表现我的情态的两个词是

8.联系上下文回答,弟弟为什么要“偷着做”风筝?这说明了什么?

9.“我”损坏了弟弟的风筝,表现“我”什么特点?弟弟对于这一幕是什么样的表情和心理?

10.“然而惩罚终于轮到我了”中“惩罚”指什么?

。 11.“我”知道对不起弟弟时,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弟弟的态度怎样?“我”的心情如何?

12.从选文看,“我”是怎样一个人?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

1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

14.第11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风筝》选自散文诗集 ( ),作者 ( ) ,原名( ) ,字(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 ( ) 家、( ) 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 ),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 。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 ) 瑟缩( ) 什物( ) 苦心孤诣( )

宽恕( ) 丫杈( ) 惊惶( ) huǎng( )然大悟 mú( )样 nüè( )杀 jué( )别 伶dīng( )

三、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 ( )

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 ( )

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 ( )

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 )

四、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

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 )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 )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 )

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 ( )

五、简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感到“惊异和悲哀”,应如何理解?

2.为什么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4.如何理解“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5.“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周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训练二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一)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 ① 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 ② 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 根据课文,在括号中选择恰当的动词。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

② :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二)“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6.“惊异”、“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是为了强调小兄弟 ,为什么会这样呢?

7.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这一句的理解是

8.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9.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

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训练三

满天的风筝

周粲

我在草地上坐着。我的头上,是傍晚六时的天空。天空中,这里也是风筝,那里也是风筝。

我从没见过这样多的风筝,在这样的一个天空中飘荡着。 儿时,如同隔世般遥远的儿时.我自己也放过风筝的。多半是跟二哥一起放。更多的时候,我手里只紧抓住那捆缠在香烟罐上的丝线。我眯着双眼,仰面凝视天空中自己所放的那一个风筝。当然,也东看看西看看别人的风筝,如果天空中还有别人的风筝的话。记忆中,天空中是一定有别人的风筝的;因为放风筝,似乎也有固定的季节。季节一到,任何一家的孩子,都会纷纷放起风筝来。至于放的地点,或者是广场上,或者是马路上,或者是屋顶上。广场不是到处都有的.从我家到广场去,相隔一小段路程,我们有时也懒得去。马路上可以放风筝,确是一点也不假。那时的马路和今天的马路比起来,可差得远了。那时的马路,任何时候都是只有几辆车,至于横街,车子的数目更少得可怜;所以孩子们在设法叫风筝起飞时.可以手里拉着一根线,在大街上跑;而且频频回顾,看看背后的风筝,是不是已经顺风飞起了。但是我和二哥都不敢在马路上放风筝.这倒不是因为我们兄弟两个人缺少冒险精神,而是因为怕父亲知道了会驾会打。父亲管我们,管得很严。但我们也有很理想的放风筝的地方,那就是我们家的屋顶上。我们家的三楼,开了一个小小的天窗.只要用一根木棒向上一撑,把天窗打开,我们立刻就可以爬到屋顶上去。屋顶上,有一个狭长的小阳台,我们就在阳台上放风筝。屋顶上的风很大,风筝拿在手里,只要料几抖,就会摇头摆脑地飞起来了。这时候,二哥就喊:“放线!放线!快!„„”于是我就马上用右手,把缠在香烟罐上的线拉出来。但是风大的时候,笨手笨脚,还是来不及拉出线来,二哥不耐烦了,会从我手里把香烟罐抢了过去,一手紧抓罐的一端,让另一端对着风筝飞升的方向.于是一刹那间,罐上的线,使咿咿呀呀一圈又一圈地飞了出去。定睛看时,风筝已经飞到离我们很多丈远的高空中,而罐上的线,忽然都不见了。我还记得,我们当时放的风筝,都是二哥自己糊的。二哥不会念书,但是有糊风筝的手艺。他糊的都是蝴蝶风筝,比一般的风筝都要大很多,而且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当这样一个灵丽特殊的风筝升到天空中时,二哥有一份满足,也有一份骄傲。 把上面的短文与课文《风筝》相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从 切入叙事,记叙的事情都与 有关。

2.两篇文章不同的是前者着重记叙的是 ,后者着重记叙的是 。文体不同《满天的风筝》是 ,《风筝》是 。

3.比较两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兄弟关系。《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满天的风筝》中的兄弟关系是: ,但两者都体现了真挚的手足情。 4.比较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和感情基调。 《风筝》 。

《满天的风筝》

第15篇:风筝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出生词的意思。

2、找有关鲁迅的资料。

3、提出疑问,写点感受。

师:(连续点击)请看图片,能看出图上是什么吗?

生:鱼风筝、龙风筝、蜈蚣风筝。

师: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

生:喜欢!

师:请说说放风筝有哪些快乐?

生:当风筝飞到天空,我的心也随之飞翔,我感到很自由。

生:我把风筝放到了天上,有一种成就感,所以我很快乐。

生:我放风筝时,田野开阔,我的心胸也变得开阔。

师:谈得真好!同学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心灵。老师也喜欢放风筝,尤其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放风筝,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那是多么惬意的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呢?

生:不是,鲁迅的小兄弟就不能。

师:请让我们走进鲁迅兄弟,了解一段风筝的故事。(板书题目,点击鲁迅、周建人照片)课文读熟了吗?(生:读熟了),(我把课文分成几部分,由5名同学和我把课文读完,中间穿插点评朗读情况)。

师:要在阅读中有更大收益,需深入思考,在思考中一定有疑问产生,请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学生大部分举起手)

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1、为什么天空中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们看到风筝可是快乐的呀。

2、“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3、弟弟已经忘却了踏坏风筝这件事,我应该轻松,为什么我反而悲哀?

4、我为什么把放风筝看成是可鄙的事情?

5、我看到了一本关于讲论儿童的书,我为什么说是不幸的?还说惩罚轮到了,惩罚什么?

„、我的心为什么很重的堕下去?

7、什么是“脸上添刻了生的辛苦的条纹”,“生”是什么意思?

8、结尾句是什么意思?

9、“精神的虐杀”是什么意思?

10、放风筝为什么没有出息?

11、弟弟做风筝时,见到哥哥来了,他为什么惊惶?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较浅,就让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无序,我把问题中的关键语词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写在黑板上,同时合并了几个小问题。散文起始的悲哀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悲哀的原因和结尾一致,要理解作者的悲哀,要在全文讨论后,所以

1、3合并,“惊异”的原因随时让学生回答。

4、

10、11都涉及到当时传统的教育观念,所以合并,

2、7随时让学生回答。最后按课文顺序提出了如下问题,简要板书:

1、放风筝没有出息?一他认为做什么有出息?

2、精神的虐杀?

3、惩罚?不幸?心沉重?

4、弟弟忘却,我仍悲哀?

5、四面是严冬,寒威和冷气?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先互相交流,准备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倾听,了解学生对问题的初步理解,以便引导提升。)

师:请谈一谈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为什么哥哥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他认为做什么是有出息的?

生:哥哥认为弟弟不应该玩物丧志,而应该好好学习,学习才有出息。

师:哦!你怎么知道哥哥是这样想的?

生:猜的,鲁迅成为文学家就是读书得来的。

生:哥哥认为读书有出息,课本插图上哥哥抱着一本书。

生:现在也这样看,不能只想着玩,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有出息。

师:现在学习的内容和过去相同吗?

生:不同,过去只要求学生读死书,不提倡综合素质,现在的学习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能力。到户外活动也是学习。

师:你对现代学习的内涵理解得很正确,很清楚,真了不起!过去只要求背那些孩子们不懂的书,很枯燥,那是唯一的出路。鲁迅少年时也受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管教弟弟,所以他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只有读那些经书才是有出息的。鲁迅当时才十

七、八岁,就已经受到错误观念的毒害。

师:正是因为受错误观念的影响,哥哥才不让弟弟放风筝,才踏毁了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鲁迅把这一行为称为精神的虐杀,我们继续讨论:哥哥踏毁的是一只风筝,为什么自己认为是精神的虐杀?

生:放风筝是非常惬意快乐的事,哥哥限制了弟弟的快乐。

生:因为弟弟喜欢的事哥哥却制止。

生:因为哥哥用自己的喜好来要求弟弟,使弟弟受到了精神创伤。

师:同学们透过踏毁风筝的表面,看到了精神虐杀的实质。“虐杀”一词怎样理解?

生:我查了词典,虐杀:用残酷的手段对待别人至死。

师:哥哥是怎样用残酷的手段至弟弟自由快乐于死地的?请同学们找出弟弟喜欢风筝的神态、哥哥踏毁风筝的动作,并有感情得读一读。

学生找出弟弟喜爱风筝的语句“张着小嘴”、“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哥哥粗暴毁坏风筝的动作“抓断”“掷”“踏扁”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朗读相关语句。

师:弟弟如此挚爱着风筝,风筝就是弟弟童年的梦想和追求啊,别人做的是蜈蚣和瓦片风筝,弟弟做的却是漂亮的蝴蝶风筝,他多么想让这只蝴蝶翱翔在蓝天!可却被哥哥粗暴的毫无顾忌的踏毁!这样一颗聪慧的有创造才气的心灵被哥哥糊涂的落后观念彻底泯灭掉了

生:老师,我知道了弟弟为什么见到哥哥进来而惊惶,因为在当时弟弟也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的,但是又忍不住好奇和兴趣,心里本来就紧张,他又敌不过哥哥,所以见到哥哥惊惶失色。

师:你能把问题联系起来思考,很珍贵的思考方法。弟弟内心有多绝望,哥哥没有留心,只认为自己管教得完全正确,那是愚昧观念暂时的胜利。是什么原因让哥哥闪电般苏醒过来?

生:我读到了一本关于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明白,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读到这本书,作者应庆幸才对,为何说是不幸?这里的“惩罚”是什么意思7

生:鲁迅先生读了了这本书,接受了新思想,才明白自己原来做错了,他感到对不起弟弟,很后悔,所以说是不幸。

生:他内心愧疚,不能原谅自己,所以是自己内心受到惩罚。

生:鲁迅先生内心受到良心的谴责。

师:同学们已经深入到先生的内心,谈得很透彻!鲁迅先生认识到儿童和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当年粗暴阻止弟弟有益的活动,是把成人的世界强加在儿童身上,摧残了儿童的天性,这个儿童还是他的同胞弟弟,所以十分痛心,对弟弟怀着深深的忏悔。于是希望能补过,可是二十年后弟弟的反应如何?

生:弟弟全然忘却。

师:这就引出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按常例来讲,如果双方有了误解或摩擦,一方忘却,另一方正可以轻松下来,可鲁迅先生的心情为什么反而更沉重更悲哀?

生:弟弟忘却,不能给哥哥补过的机会,所以哥哥心情沉重。

生:他不能补过,只能在悲哀中度过。

生:二十年来,他的内心一直很愧疚。

几个同学回答之后,举手的就寥寥无几,同学们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我感到这个问题比较难,学生的回答只在浅层徘徊,于是我就启发道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分量的问题,我也有疑问和大家讨论:你们认为对这件事弟弟是忘了好,还是不忘好?

这时班里分成了两派,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我分别让代表回答:

生:弟弟忘了好,这样他就不痛苦了。

生:忘了好,不然弟弟会变成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人。(众生笑)

一生按不住站起,把手举得高高的,我请他讲。

生:弟弟不忘好,这样二十年后,就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哥哥就不再痛苦。

师:你是说,喜欢圆满的结局?

生:是。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给了哥哥补过的机会,更能增进兄弟之间的亲情,他们就相处得更亲密。

师:你们都是从亲情上理解的。(到此时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探到文章的意蕴)如果这件残酷的事发生在你们的身上,你们会忘吗?

生:我不会,会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

生:我有不同于亲情的看法。

师:请讲。

生:我也认为弟弟不忘好,弟弟能记住,说明他受到的创伤很深,他有自己的个性。(我一阵窃喜,这可是个救星,于是微笑点头)

生:我认为弟弟不忘好,自己受到这样的伤害怎么能忘呢?不忘说明弟弟有自我意识。(这个更厉害!),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我顺势讲道:可事实却是弟弟真的忘了。同样一件事,哥哥20年后记得很清楚,弟弟却没有留下任何印痕,童年时期在哥哥的压抑下,自觉认同了兄长的教育和管束,后来的忘却是心灵被扭曲,个性被压抑的见证!鲁迅先生一直提倡解放人的精神,解放儿童的精神是其中很重要的内容。他希望弟弟,大而言之,希望被虐杀者具有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希望被虐杀者能维护自己正当要求,追求做为人的自由精神。希望人与人的生存状态是和谐共生,没有奴役和被奴役的现象。如果被虐杀者,没有觉醒,毫无抗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永远不能达到和谐民主的境地。这就是鲁迅先生悲哀的原因,严冬寒冷体现他心头的悲凉。

师:鲁迅先生在遗嘱中说:忘掉我。我们怎能忘记这位有良知的民族精英呢?怎能忘记这位关爱着儿童和青年的慈爱的老人呢?他的目光是深邃的,穿越时空,他的作品今天读来有巨大的魅力,使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希望同学们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到文字里和鲁迅先生的心灵相

第16篇:风筝

风筝 鲁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文章丰厚的意蕴。(重点) 3.认识鲁迅其人,学会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识鲁迅,导入新课

1.猜人物。有一个人,毛主席曾经给了他这样的评价:(白板出示)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他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学生答出或教师出示答案后,出示鲁迅的半身像。)

师:这个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一根根笔直地竖着,有着浓密的隶体一字的胡须的人就是鲁迅。

2.关于鲁迅,你知道多少?(学生自由谈,正确的予以肯定,引导学生划出课下的注释①的重点常识。

3.师过渡:很好,老师再带大家梳理一下。(白板出示,补充鲁迅的常识。学生初识鲁迅,可扣住“三家”,从具体的作品内容切入,力求让学生具体可感。)

鲁迅的一生创作丰富,题材广泛,小说有:《呐喊》、《彷徨》。 其中,被人打了,便以“儿子打老子”来疗伤的阿Q。

“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的被吃人的礼教摧残的祥林嫂。 “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了。 他用笔启迪人们的思想,唤醒愚弱的国民,所以称之为“思想家”。

杂文集有:《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华盖集》、《坟》、《热风》等。 他的杂文语言犀利,被毛泽东喻为“投枪”、“匕首”,往往直指敌人要害,他是以笔为武器与敌人战斗的,所以称之为“革命家”。

散文集是《朝花夕拾》。(我们将陆续学习其中的名篇。)此外,他还大力翻译了许多外国的进步作品,创作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编撰了《中国小说史略》等学术著作。

他写诗不多,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句,已成为先生人格的写照。所以,“文学家”的头衔更是当之无愧。

4.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牵着一只“风筝”的线,去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风筝》,明确任务,交代学习目标 1.师布置任务:《风筝》似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又像一首意蕴丰厚的短诗,余韵悠长。作为鲁迅的代表作,它曾多次被推荐给世界读者。现在有人想将它拍成一部电视短片。今天,老师们到咱班来,想看看谁有导演的潜质,希望大家好好表现。

2.交代学习目标:(见上)

三、检查字词掌握情况,扫清障碍

1.师:做导演,语文基础得好。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看看谁能把这些字词读准了。 2.白板出示字词,指读、正音、齐读。

3.过渡:看来大家准备工作做得不错,下面我们就开始选导演了。首先进入第一关。

四、配乐(感知内容,把握情感基调) 1.速读课文,思考:如果要给这部电视短片配上一段音乐,你觉得这音乐的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应该能找到悲哀(

1、12节)、沉重(

5、

6、8节)。可以继续问:风筝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鲁迅看到风筝,心头涌起的却是沉重和悲哀?

2.引导学生明确:

风筝引出了小时候“我”的一段痛苦回忆,小弟爱放风筝,我不让他放,还毁坏了他的风筝。后来知道这种行为是一种“精神”的虐杀(可见性质的严重)。想补过,弟弟却不记得了,所以只得沉重、悲哀着,而且是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3.过渡:看来我们也需要选择一段基调是沉重、悲哀的音乐了,那演员呢?

五、选演员(把握人物形象)

1.出示问题:你觉得我们需要几个演员?他们应具有怎样的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说说。

2.学生自由交流。3.引导学生明确: 外貌:

小弟:10岁内外,瘦得不堪。

性格:喜欢风筝(3节)——天真活泼。

偷做风筝(4节)——聪明、会设计、动手能力强,能干。

风筝被发现(4节)——听话、胆小、懂事、尊重哥哥,认为哥哥做的都是对的,所以绝对服从,不懂抗争,不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受不平等的封建等级秩序的影响,认为长幼有序(弟道恭),长兄如父,认为这样做是为了自己好。

(若学生回答不上来这一层,可以设置问题:如果你辛辛苦苦做的东西毁了,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小弟有怎样的表现?从文中什么地方还能看出这一点?——第9节,如果报怨过,生过气,一定会有印象的。)

鲁迅:不爱放风筝,认为没出息,是笑柄,是可鄙的(3节)——思想守旧。

毁坏风筝(4节)——武断、粗暴、蛮横。俨然封建家长。

(可提示:他是恨弟弟才这样做吗?明确——爱弟弟,恨铁不成钢,认为做得对,但若干年后回想起来,内心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同情、自责、悔恨——源于对弟弟的爱。)

看书后去补过(5-8节)——思想开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知错就改。严以律己,有自省精神,不因当初的动机是好的,不因弟弟不怪自己,不因年代久远而原谅自己。

心只得沉重着,躲(

11、12节)——认识问题深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有理想。

(可以提示:别人毫无怨恨,是不是等于说“我”没有过错?作者想到了什么,使他的心只得沉重着,还想“躲”到严冬中?“严冬”和第2节的“春日”还有什么深意?) 可补充背景材料:鲁迅曾报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去日本学医。他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在一次看电影的时候,上演的是日俄战争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头,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抓住要枪毙,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所以鲁迅毅然放弃学医,改从文学,因为他认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是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引导明确:严冬、寒威、冷气——写出当时(1925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些觉醒的进步青年,想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满怀希望,却一时找不到出路,所以“严冬”,既是自然的,又是心理的,还是社会的。当时很多国民处于愚昧、麻木状态,像小弟一样,被虐杀而不自知,使得虐杀者可以肆意横行。

鲁迅曾多次在文中表现出对国人麻木状态的忧心,本文也隐含着这层意思。而春日,是作者理想中的图景。他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像故乡中的孩子一样,不被束缚、扼杀,自由放飞手中的风筝,快乐成长。

4.小结:所以鲁迅这个演员很重要,要选一个有着忧国忧民情怀的人。他不仅时时刻刻解剖自己,还处处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

六、选画面。(品味优美词句,学习表现手法。)

1.出示问题:你觉得这部短片应截取几个画面?为了节约经费,我们选择的原则是:精。画面选取的依据是文中最鲜活,画面感最强的描写。请仿照下面的形式回答:

我想从第____段的这段描写中,截取一个镜头(读出原句)。这段主要是_____描写,所以这个镜头要突出表现______。我给它起的名字是________。

示例:我从第二段的描写中截取一个镜头,(大家帮忙读

1、2句)。这段主要是环境描写,所以这个镜头要突出表现声音的明快,色彩的鲜明,背景的温暖,让人产生向往之情,与北京冬日的风筝形成对比,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我给它起的名字是“故乡风筝图”或“春日的温和”。

2.学生独立思考,有必要的活可组内交流。3.班内交流、预设。

第3节,突出动作、神态描写,表现弟弟的天真活泼,对风筝的痴迷(读)风筝——我的最爱。

第4节,对弟弟做风筝进行描写,突出弟弟做的风筝被发现时的动作、神态,表现弟弟的聪明、能干,不懂抗争——偷做风筝(儿童的天性)。

对我的神态、动作进行特写。换词后比较读,感受我的形象、心情。——精神虐杀。 第9节,突出人物的语言、神态,使被虐杀者的麻木、悲哀跃然纸上。——全然忘却的悲哀。

如果学生较有创意,加上“我”在窗口看北京冬日的风筝,我冷眼旁观小弟看风筝等镜头,也应给予肯定。

找到以上镜头,反复诵读后,师小结:看来,无论是写作还是拍电视剧,我们都应当做到(出示技法秘诀):身临其境现环境,惟妙惟肖展动作,细致入微描神态,入木三分表心理。

4.过渡:刚才的环节让我看到,大家都很有导演的眼光,不过我们也得感谢鲁迅为我们提供了这么精彩的脚本。

七、镜头重组。(探究主题)

1.过渡:我们刚才选择的这些镜头,如果这样合到一块,必定是杂乱无章的。其实镜头的选择与组织,与写文章的布局谋篇1样,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中心,对镜头重新进行选择和组织。

如果我要歌颂手足亲情,可以选择哪些镜头?①喜欢 ②扼杀 ③读书 ④真诚道歉

如果我要启示大家人贵有自省精神,解剖自己是一种美德呢?①天性②扼杀 ③道歉 ④沉重——备受折磨

如果我要批判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呢?①天性 ②扼杀

如果我要启迪麻木的心灵,鼓励人们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追求自由快乐的生活呢?①天性 ②扼杀 ③忘却 ④满天风筝

2.选择其中的一个,选择镜头、排序。3.简单交流。

4.小结:其实,这些思想,在文中都是有所表现的。这么短小的篇幅,这么一只小小的风筝,这么一件童年小事,却承载了这么丰富的内容,引发了作者这么深刻的思索,成为作者重温亲情,反思自我,批判社会,寄托社会理想的依托,这就叫“以小见大”。

八、课堂小结

其实文章的意蕴也许还不止这些,随着你年龄、阅历的增长,若干年后再重温,肯定还会有别样的感慨的。我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能看到成为导演的你的《风筝》问世,看到其中表现出的我们这节课未及的深层思考。

九、布置作业

1.读一篇你感兴趣的鲁迅的作品,进一步了解鲁迅,感受其语言风格。2.搜集几句关于鲁迅的经典名言,丰厚储备。

第17篇:风筝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班级

风筝

第一课时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我 弟

无情毁坏 幼稚纯真 浓浓亲情

自责反省 全然忘却 所用参考资料: 教参 课后心得:

课内作业: 所需时间: 课外作业: 所需时间: 作业中主要错误:

一、导入新课

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的题画诗。

同学们,这首小诗写的是什么情景?想到风筝,你们会有怎样的情感?(生谈感受。)可一想到风筝,文学大师鲁迅却感到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诗《风筝》,去触摸大师那颗敏感的心灵吧!

二、作者简介

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三、预习检查

1、丫杈chà 憔悴qiáocuì 模样mú 嫌恶xián wù 可鄙bǐ 什物shí 惊惶huáng 瑟缩sâ 惩罚chãng 虐杀nûâ 宽恕shù 苦心孤诣yì 堕duî 蜈蚣wúgōng 伶仃língdīng

2.形近字:嫌xián 嫌恶 怒nù 愤怒 堕duî堕落

赚zhuàn 赚钱 恕shù 宽恕 坠zhuì下坠 3.多音字: shí什物 mï 劳模 什 模

shãn什么 mú 模样

4、理解词义: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作文)

——是本文的线索,将文章各部分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倒序、插叙) (顺序、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班级

风筝

第二课时 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描写。 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我 弟

无情毁坏 幼稚纯真 浓浓亲情

自责反省 全然忘却 所用参考资料: 教参 课后心得:

课内作业: 所需时间: 课外作业: 所需时间: 作业中主要错误:

一、复习引入——鲁迅的文学常识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研习第

一、二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于北京竟在冬季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而这样的“春天”离作者已经很久远了。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研习第

三、四自然段

1、“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为什么?——不爱且嫌恶,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作者毁坏

弟弟风筝时那无情的表现,内含深深的自责和忏悔之情。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绝望

(三)、研习第五——十一自然段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因为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毁坏弟弟的风筝是错误的,于是产生了深深的后悔和自责。

3、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前面的哪些事情?——“我”无情地毁坏了弟弟酷爱的风筝,对弟弟心灵造成了伤害。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做了错事后沉重的心情,表达了作者深深后悔和自责的情感。

5、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和他一同放,”讨他(弟弟)宽恕”。当面讨弟弟宽恕。弟弟全然忘却了。

6、“我”向弟弟讨宽恕时,小兄弟却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弟弟受辱而全然忘却,这使得作者想到了当时的中国人民,受到黑暗的反动派的迫害而精神麻木,不知道振作反抗,这不能不让作者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作才弃医从文)

(四)、研习第十二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一方面,“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这让作者感到“悲哀”;另一方面,“我”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

2、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因为春天会让作者望见风筝,会让他产生忏悔和自责的悲伤心情,这样倒不如躲到严冬中去。

3、“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有什么其他含义?——用双关手法,说明当时反动统治的黑暗,正给老百姓无情的迫害。

三、课文总结

1、鲁迅对等自己的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何不同?——对待自己当年的行为,深深地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敢于自省。

本文通过对作者毁坏弟弟风筝并恳求宽恕的事情的叙述,表现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和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精神。

四、布置作业

第18篇:风筝

风筝

你们一定喜欢放风筝吧,那今天我就和你们一起去了解它吧。

最早的时候,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后来改成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便发出古筝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坊是着名的风筝之都,从1984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上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

风筝五颜六色。有红的有白的有紫的有绿的还有粉的……

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风筝不仅颜色好看,而且形态各异。瞧,那里的风筝有的像蝴蝶,有的像福娃,还有的像一条龙呢。

我爱风筝,更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福安学校三年级:唐家琦

第19篇:风筝

《风筝》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编入散文诗集《野草》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的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2、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积少成多,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另外,从学生实际出发,抓住亲情,创设一个对话情景,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完成角色互换,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获得审美的重塑与提高

总之,要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的自责自省精神;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三、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层现的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学习作者的自省精神

五、教学准备

《三月三》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读,创设情境

1、课前播放歌曲《三月三》,创设情境:“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2、读这一首小诗,看看它又写了什么?(幻灯1):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明确:《放风筝》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幻灯2)

(用歌曲创设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营造感情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阅读期待)

(二)记忆,认识作者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2、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后弃医从文,决心用文学改变国人的精神1918年5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药》等十几篇小说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另有杂文16本,约650多篇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l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初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填空: 1 憔悴可怜模样 2 也多吐蕾 3呆看着 出神

4 他惊呼; ,他高兴得跳跃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思考: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风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本文围绕什么开展回忆的?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教师:指导复述的方法,引导学生理清细节)

3、看句式说话:

读了 这一句,我看到了一个 的孩子

(能从文中表现孩子某一特征的语句,言而有理即可从本文出发,培养学生提炼筛选信息的能力,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四)研读,合作探究

找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小组讨论得出结果,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抽两组对其中两个问题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活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前后是否矛盾?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4、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五)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一、二”

第20篇:风筝

《风筝》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 《风筝》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

设计思想

本单元几篇课文抒写了人间至真至美的亲情,动人肺腑。学习这几篇课文,要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透过语言文字深入品味文中多姿多彩的亲情,领悟作者抒写亲情时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同时学习表情朗读和圈点勾画。

学习这个单元,要深入家庭生活,主动体察亲情,并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诉诸文字。

由关键性词语切入,领起对全篇内容的整体感悟;通过揣摩重要语句和精彩片断,推动对课文主旨和写作方法的深入领悟;通过联读比较,进一步拓展阅读层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2.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2.品读语言,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

3.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的主旨。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方法:朗诵、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

1、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反复读课文,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2、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1、准备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三、检查预习,考察字词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

嫌恶(wù)::厌恶。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 。

惊惶(huáng ):惊慌。 瑟(sè )缩: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肃(sù)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

分寸:说话或做事适当有限度。 笑柄(bǐng):可以拿来取笑的东西。

不堪(kān):表示程度深,使人不能忍受。 虐(nüè)杀:虐待人而致人死亡。

仓皇:匆忙而带着慌张。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明确:训练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课文结构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现在)

风筝 小兄弟: 爱风筝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做风筝

索线 “我”: 厌风筝

补救未果、后悔痛苦 撕风筝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明确: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如: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四、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作业

1、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2、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3、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语言,体会感悟亲情含义。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

精读课文:

1、朗读

1、2自然段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引导:比较北京与故乡放风筝的时令,理解“惊异”之情;看下文所回忆的“精神的虐杀”,理解悲哀之情。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却又说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多角度讨论探究)

a.此处的“春天”指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所以是“久经逝去”了。 b.如今在北京看见“一二风筝浮动”,由此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故乡的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2、朗读课文

3、4自然段:

①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明确:

a.结合课文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b.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以小兄弟的弱小反衬出“我”行为的粗暴、不近人情。 ②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a.略

b.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

c.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③为什么小兄弟只是“绝望”,没有反抗?

明确:小兄弟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认为哥哥是为自己好,应该遵从哥哥的管教,根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遭到精神虐杀,更不用说反抗了。

④这部分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用得很贴切传神,找出来,说说为什么用得好。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3、朗读第5—11自然段 ①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引导:把“我”分为明理前的“我”和明理之后的“我”,可以理解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作者意识到当初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感到十分懊悔。

②而我明白了儿童游戏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这说明什么? 明确:学生自由发言,重在体会作者感受,体会亲情。 ③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4、朗读第12自然段

①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引导:从作者的预料以及实际结果考虑。

明确: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意想不到,又“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②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明确: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5.主旨探讨: 【提示】

1、从手足之情上看。

2、从游戏的意义上看。

3、从鲁迅的自省精神上看。

4、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中心要点】 a.忏悔:“我”对小兄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解剖,严于律己。 b.悲哀:小兄弟自甘受辱还浑然不觉——因中国人的麻木而忧国忧民。

三、

拓展延伸: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四、小结:

《风筝》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能够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本文深刻的主题,令读者读后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五、作业:

1、目标检测课内阅读部分

2、预习第22课 教后反思: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备课组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地点:备课组办公室

人员:语文备课组所有人员 主持:陈树琴(教研组长) 记录:陈树琴 议题:改进郭治强《风筝》教案设计,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提出更好的修改意见,以便于更好的实施教学。

王丹青: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能抓住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件发展线,感受他们的心情由激动到快活,再到着急,最后又燃起一丝希望的不断变化的心情。应该设计好导言,如果能在课件前面加上春季孩子放风筝的欢快情景就更好。

刘晓锋:创设好情景,把学生带人作品所描述的意境中,让他们的心灵首先受到强烈震撼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更快的学习进入了状态,这样对于理解作品主旨也容易得多。 吴华青: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 寇英霞:阅读教学应别于低年级段,要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这样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陈树琴:教师的朗读必须有师范作用,让学生有的学,能读出指导前后的变化。最后一个问题“作者在写作时是会感到遗憾,还是会感到幸福呢?”遗憾——为自己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而遗憾;幸福——为自己拥有快乐、美好的童年而幸福。两个答案没有对错之分,教师太刻意引导学生了,应该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总之,本次讨论活动各位老师都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希望经过集体的智慧以后,这节课能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

与风筝有关的古诗
《与风筝有关的古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