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风筝

发布时间:2020-03-03 23:29: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风筝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会分析、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句子。 2.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体会作者用词不达意准确、形象地来描写人物在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特点。

4.学习作者严于自省,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理解难句。 2.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3.学习作者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一首老歌这样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到风筝,我们总会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其实,我们每个人也象飞在空中 的风筝,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总有一根绳线牵系着你,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2.介绍作者: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立志学医,希望用新的医学,来“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1918年初,鲁迅参加了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编辑工作,置身于当时的大力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旧礼教和旧文学的伟大斗争的前列。同年5月,他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指出中国社会的历史是人吃人的历史。 接着,鲁迅还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几篇小说。鲁迅是择取中国文化遗产优秀成分和采用外国良规加以融合发展,创造现代小说的杰出代表,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3.背景知识:《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待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朗读课文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理清课文的感情线索。

故事情节: 惊呼雀跃——惊慌绝望——精神虐杀——忘却 我的感情变化:可鄙气恨——悔恨——补过——悲哀

四、研读课文

(一)研读第一部分 1.朗读1---2段

2.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情如何? 明确:悲哀。

教师:从作者看到北京的冬天,心里很悲哀,这种悲哀的心情一直到文章的最后,作者是怀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写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可以说“悲哀”二字是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研讨第二部分第3段 1.朗读第三段,讨论回答:

(1)对风筝的态度我和弟弟有什么不同? 点拨:弟弟---- 喜欢

“我”----- 嫌恶,认为那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2)课文中的哪些文字体现了弟弟非常喜欢风筝? 点拨:文中动作、神态的描写。

(3)“我”认为玩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做的事,那么“我”认为做什么样的事才是有出息的孩子干的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兄弟二人的不同态度,揭露了封建思想对“我”的毒害,而小兄弟因年幼,持有一颗天真的、真挚的童心。

(三)、研读课文4—12段 1.朗读第4段,回答:

“我”用怎样的行动虐杀小兄弟的少年天性?从“我”的行为,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补充:“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慌地站起来,失了色瑟缩着。”这是对小兄弟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突出了小兄弟被发现后的那害怕心态。

2.朗读5—11段,思考、讨论并回答:

A、事隔二十余年后,我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思想的醒悟)

B、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会么说是“不幸”看了? 点拨:因为意识到自己错了,很后悔和自责。

C、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是不是就让它错下去?我想到了哪些补过的方法?在这此方法中,最可行的方法是哪一种?

点拨:补过(“我”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和反省),5种,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

D、我用最可行的方法去讨他的宽恕,我得到宽恕了吗?为会么没有得到宽恕?

点拨:没有,因为他已经不记得这件事了。 E、因为他不记得此事了,我心里就轻松起来了吗? 点拨:没有轻松,反而更加沉重、更加悲哀。 3.朗读第12段 4.概括本段内容 5.难句理解:

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工,但是,四面又明蝴是严科,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不仅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永远的哀伤,虐杀者有了醒悟的痛苦,而被虐杀者却已经忘却了,觉悟者永远无法弥补过错。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鲁迅先生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述及当你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风筝会 风筝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