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风筝

发布时间:2020-03-02 07:27: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风筝》“主问题”教学设计及操作课例

武义实验中学

陶红芝

2010-4 【内容摘要】

鲁迅的《风筝》是一篇解读性很强的文章,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课堂有效教学”这一主题,粗浅地谈谈我在本文的“主问题”教学设计上是如何生成以及在课堂上是如何操作的。

【关键词】

风筝

主问题的生成过程

课堂操作

反思启示

【背景】

2009年10月,根据学校语文组的教学安排,我要承担一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示范课”的教学任务,深感责任重大。

说实话,七年级上册的课文中,我最“迷糊”的就是鲁迅的《风筝》,所以,我决定借这次公开课的压力好好钻研此文,让自己对本文教学的把握更上一层楼。就这样,我开始了对《风筝》的备课思考。

【主问题的生成过程】

首先,我思考的问题是“课堂上要呈现的主题是什么”?

我查阅了大量解读文本的资料,发现“作者对国民毫无抗争的麻木性地批判”是很明确的,但是,我考虑到自己教学的对象是一群刚小学毕业出来的学生,要他们读出这一点是很困难的。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呢?

于是,我索性抛开所有的资料,再次研读了课文以及单元目标、课文前言等,发现《风筝》所处的单元是以“爱和亲情”为主题的,那是不是引领着学生从文本中读出“爱和亲情”就够了呢?如果这样,.对文本的把握又过于肤浅。那能不能将这两点结合起来?和语文组的一些老师们交流后,也都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那就是:无论是“爱和亲情”的主题还是对国民麻木性的揭露,这节课中都要达到。

课文主题明确之后,我就着手“教学目标”的确定。

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品味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文字,才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我发现:课文中描写弟弟喜欢风筝的动作、神态以及“我”踩踏风筝时的动作、神态等词语,都是值得我好好地带领学生品味的。另外,本文的情感体验和鲁迅的“悲哀”是一大难点,都需要老师很好地加以引导。我将这些想法和同行们交流讨论后,本文的教学目标在头脑中就逐步形成:

1、知识目标:感知课文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能力目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事情的能力,对文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在误解和冲突中表现出来的亲情”以及鲁迅的“悲哀”,并体会鲁迅的“自省”精神。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经过反复研读课文,贯穿全文的“主问题”也渐渐生成(见后文)。

现将【课堂操作】展示如下:

一、导课:以屏幕上的照片引出作者——鲁迅,了解鲁迅,回顾曾学过的鲁迅作品,引入《风筝》。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听写课后词语,读准字音。

三、初读课文,完成第

1、2个主问题。

切入点:请同学们默读单元前言和课文前言,为引出第一个问题作铺垫。 师:从前言中,你读出了哪些信息?

生: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亲情”这个主题

师:那么,本文的“亲情”是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的?

生:从“前言”得知,本文是从“误解和冲突”中来体现亲情的。 师:这个误解和冲突是因什么而起的? 生:风筝

师:那么,文章因风筝而起的事情主要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稍作浏览:集中在第

3、4段

师: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默读这两段,并思考屏幕上的第一个主问题:

1、“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情感态度分别是什么?请在文中圈画出关键词。 学生边读边圈画关键词:

“我”:不爱、嫌恶、以为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可鄙 小兄弟:最喜欢、张着小嘴呆看、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 师:描写小兄弟的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生:从动作、神态角度,刻画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形象。

师:可见,“我”和小兄弟对风筝的情感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因为这种矛盾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在第几段? 生齐答:第4段

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二个问题,学生齐读屏幕上的问题:

2、因为这种矛盾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用文中的关键词句把它表述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师引导:这件事关系到弟弟和“我”,请先从文段中筛选出“各自做了什么”的词句。 生:轻声朗读第4段,边读边圈画关键词句:

小兄弟:在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偷做风筝;看到“我”,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我”: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愤怒、伸手抓断、掷、踏扁、傲然走出 师:写“我”的这些词句又有什么作用?加以品味。

生:从动作、神态角度表现了“我”内心对小兄弟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的愤怒、冷酷无情以及得到完全胜利的傲然情态。

师:品味得很精彩。请大家再利用这些关键词句将这件事表述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生: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愤怒地将风筝抓断踏扁了。

师:概括得很到位,请大家把第4段齐读一遍,再次感受文中的词句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进一步研讨课文

读完后,师过渡引导:可是二十几年后,“我”是怎么知道了这样做是对幼小弟弟的一种“精神虐杀”?

生:“我”是看了一本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师:可见,二十几年前的“我”并不懂得那是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生:是的

师: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我”那样做的呢?请大家齐读屏幕上的第三个问题:

3、“我”在二十几年前和二十几年后对待风筝的不同态度,其共同原因是什么?这表现了鲁迅的什么精神?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并从文中找到依据。

生:文章第3段讲到:“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说明哥哥是希望弟弟有出息,可弟弟竟背着他做“没出息的玩艺”,他很愤怒。应该说是“亲情和爱”让哥哥对弟弟如此严格。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有时你们的爸爸妈妈也会因你做了什么事生气,甚至打骂你,为什么?其实出发点也是为你好。文章就是从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来体现亲情和爱的。那么,二十几年后, “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生1:第5段,“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生2:第6段,“心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生3:第8段,“而我的心很沉重。” 生4:还有第9段,“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师:“我”的心为什么很沉重?

生:是因为没有忘记幼小时候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生:“我”会想到弟弟喜爱风筝的那些神态,而“我”把这些当做笑柄。 生:“我”用凶狠残暴的动作踏扁了弟弟做的风筝。

师:讲得很好,其实,文中还有一些地方值得思考,比如第3段中交代弟弟“多病,瘦得不堪”有什么作用?

生恍然大悟:是为了说明放风筝对弟弟的身体有好处,而“我”却将它剥夺了。 师:对,再比如第4段写弟弟能做蝴蝶风筝,又说明了什么?

生即刻答出:说明弟弟本是个聪明、心灵手巧的孩子,而“我”却将它扼杀了。

师:所以,文章

3、4两段是为这里的“心情沉重”作了铺垫。作者交代这些内容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我”深深地自责、愧疚

师:而这些心情,都是因为我和弟弟之间有着怎样的情感? 生:是因为有“亲情和爱”

师:对,“我”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严重错误,并且“我”也想为自己的错误采取“补过”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生1:第7段,“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 生2:第8段,“去讨他的宽恕。” 师:这两种方法实现了吗?

生1:没有,第7段说“因为我们都老了。”

生2:也没有,第9段告诉我们: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师:因此,“我”那沉重的心又转化成了什么情感? 生:悲哀

师:“悲哀”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分别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四个问题,学生齐读屏幕上的问题:

4、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悲哀”,分别有什么含义?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第1段后,问:“开头的这个‘悲哀’,是什么含义?”

生:从后面的内容来看,这个“悲哀”应该是指:“我”一见到风筝,就会想起自己对弟弟所犯的错误而感到伤心、难过、痛苦。

师:看来开头的这个“悲哀”并不难懂,那么,结尾的那个“悲哀”又指什么呢?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个“悲哀”是因什么事而产生的?

生:当“我”从书上得知:二十几年前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幼童的一种“精神虐杀”时而心情沉重,想补过,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无从补过,因此悲哀。 师:对,可是,小兄弟怎么就不记得“我”曾经给予的“虐杀”呢? 生:因为当年他根本就没觉得哥哥这样做有什么不对? 师: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第4段,当“我”踏扁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只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师:如果那时换成是你,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冲上去和哥哥理论,甚至拼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放风筝可以得到快乐,愉悦心情,对身体有利;动手做风筝更能开发大脑,心灵手巧。孩子们完全有理由保护自己的正当权利。 师:所以,小兄弟缺少了你身上的哪一点? 生:为争取正当权利而反抗的勇气

师:因此,“我”还因为小兄弟的麻木、不抗争而悲哀。

师:而像小兄弟这样的人,在当时封建家长制的社会中,多不多? 生:应该很多

师:所以,作为思想家的鲁迅,他还为这个社会悲哀,文章结尾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里的“四面”指的是什么? 生:是整个社会

师:所以,结尾的这个“悲哀”,除了为自己悲哀、为弟弟悲哀外,他还为什么悲哀呢? 生:为整个社会中麻木、不抗争的人悲哀。

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从鲁迅身上体会到了什么精神,谈谈本课中获得的感悟。如:

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要多自我反省; 在和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要能体会到父母对你的那份关爱; 写人叙事要抓住细节描写;

概括情节内容要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等。

听课后,二十几位同行都一致地肯定了这是一节很好的“示范”课:(1)主题鲜明。(2)四个主问题能贯穿全文由浅入深地展开。(3)老师能抓住一些切入点适宜地引导学生理解内容。(4)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融洽。(5)课堂的有效性显著等。

【反思启示】回过头再来审视这堂课,可以说,三个教学目标都能较好地达到。这得益于备课时能认真地从学生角度去研读课文,积极探讨;得益于能和其他语文老师交流,虚心请教学习。才使得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课堂中四个主问题的设计能由浅入深,各问题间都能设计相应的切入点;使得自己教学思路清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去把握文章内容。从学生的课堂感受和课后驻留的体验来看,效果都比较好。

当然,这节课中还是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时间的安排上有点紧促,可以在字词听写和第一个问题讨论中加快点节奏;在概括第4段的事情时,抽两三个学生讲一讲就行了,而我抽问了一个小组,显得拖沓。

总之,通过这节公开课,我深切地认识到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于备课精当、精心设计好主问题,要能灵活地从文本中找有效信息,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同时,作为中年一代的语文教师,对这些有难度和有争议的文章更要多一些思考和尝试,要勇于承担公开课的任务,这对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很有帮助。我从这节课中获益很多,真的很感谢这堂公开课。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
《风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风筝板 风筝
相关范文推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