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23 12:03:3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 : ①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② 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③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 《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 ① 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 ③ 强调人正常的私欲 (反权威) (尊人性) ② 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④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反正统) (倡个性) (八股取士)

4、评价:①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 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 ①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② 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③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 ,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④ 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 黄宗羲 主要思想 具体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 主, 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 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 代表作品 具体影响 共同影响 “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 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 产生一定影响 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 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 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船山遗书》 ) 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顾炎武 经世致用 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 ②学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 有规律; 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 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 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同:①反封建专制; 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 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 有朴素辨证法思想。 并具 C 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 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 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 的潮流。 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 础。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推荐第2篇: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标要求: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难点:明清之际反封建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评价。 知识结构: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历史背景(明朝后期) : ①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② 政治上: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严重 ③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理学仍占统治地位

2、生平及代表作品: 《焚书》《藏书》等、1527-1602,明朝后期反封建专制启蒙运动的先驱,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 自称“异端” ,一生追求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永不妥协,晚年被捕入狱,死于狱中

3、主要思想: ① 否定孔孟及儒学的权威性 ③ 强调人正常的私欲 (反权威) (尊人性) ② 批判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④ 倡导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 (反正统) (倡个性) (八股取士)

4、评价:① 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②将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具 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明清时期反封建专制主义启蒙运动的先驱。

二、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背景和经历(明末清初) : ①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② 政治上:社会动荡,阶级、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日益深化 ③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 ,自然科学有一定发展,西学东渐 ④ 生活经历: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2、思想主张及其影响、代表作品: 黄宗羲 主要思想 具体主张 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 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 主, 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 代“一家之法” 其他思想 代表作品 具体影响 共同影响 “工商皆本” 《明夷待访录》 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 产生一定影响 区分“亡国”与“亡天下” 朴素辩证法思想(静止是相 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开一代脚踏实地学风; 对近代民权有启蒙影响 《周易外传》《读通鉴论》、( 《船山遗书》 ) 影响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 顾炎武 经世致用 ①书本知识与实践结合; ②学以致用 王夫之 唯物主义思想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变化 有规律; ③一切事物都是可以认识的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③影响了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 A 小结:一大时期(明清时期) 一股思潮(反封建民主思潮) 四位人物(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B 比较:明末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的异同 ②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 ③思想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④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隐居著书立说。 同:①反封建专制; 异:①黄宗羲政治上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的民主思想; 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 。 ②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 区别,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③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认为“气理相依” ,认识来源于实践; 有朴素辨证法思想。 并具 C 分析: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是怎样从不同角度批判理学的? 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 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D 分析:对三大思想家的评价 ①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提倡民主,重视工商业,反映了资 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意义。 ②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和“经世”爱国的优良传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掀起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思想解放 的潮流。 ④冲击了当时的封建专制,但未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动摇封建统治基础。 E 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民主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①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极为薄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 础。 ②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③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推荐第3篇: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1613年—1682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的,总体思想是顾炎武的)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推荐第4篇:顾炎武《廉耻》第二段

原文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 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 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 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 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 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字词句梳理

三代:指夏、商、周三个朝代。

世道

翻译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 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 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 “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 ,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 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 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 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 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作者简介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也是一位致力于反清复明的 爱国斗士。顾炎武认为,明朝灭亡,一是亡于学术,二是亡于道德沦丧。他所说的道德 沦丧,就是指“士大夫之无耻” 。明末清初之际,许多汉族士大夫只追求一己之富贵, 忘却名族大义,寡廉鲜耻,投靠清朝廷,顾炎武对这些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 情的谴责和批判。在他的心中,民族大义高于一切,那些投降清朝的人是出卖民族的败 类,是“阉然媚于世者”,是最无耻之人。因而他号召每一个国人讲廉耻,讲民族气节 ,肩负起拯救民族危亡的责任。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指民族兴亡, 匹夫有责。他用一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集道德文章于一身,给后人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而《廉耻》一文就集中地体现了他的这种主张。

引用

1【然而松柏后凋於岁寒,鸡鸣不已於风雨。】

松柏后凋于岁寒:语出《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 一俱的品质。

鸡鸣不已於风雨:语出《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

晦:黑暗;已:止。风雨交加天色昏暗的早晨,雄鸡啼叫不止。比喻在黑暗的社会 里不乏有识之士。

其实,这里的松柏、鸣鸡正是作者精神的自况。康熙时有人举荐他去修《明史》, 他以死辞之。后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以怀柔政策安抚明朝遗贤,有人欲举荐他,他说: “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他大节不亏,正气凛然,永远 拒绝这个异族政权。

2【《颜氏家训》有云:“„„亦不愿汝曹为之。”】

这句话引用自引用《颜氏家训·教子第二》。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颜之推的作品,主要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 以告诫子孙,共二十篇。

在教子篇中,颜之推反对以媚世之术教子鞭斥弃礼义、捐廉耻的世风士习。顾炎武 认为这是知廉耻的表现,推而广之,以正道教世。

3【尚有《小宛》诗人之意。】

这里的《小宛》指的是《诗经·小雅·小宛》。

《诗经·小雅·小宛》描述的是:作者的父母去世之后,他的兄弟们嗜酒如命、不 务正业,致使家道衰败。而作者终日为国事或家事操劳奔波,力图维系着家门的传统。 表达了作者怀念祖先、父母的思想感情,也暗含着今不如昔的深切感慨。

顾炎武说的“《小宛》诗人之意”即是颜之推对上文所提到的“三代以下,世衰道 微,弃礼义,捐廉耻”这种社会现象的悲愤和惋惜,

4【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引用南宋理学家罗仲素的语录,说明倡导廉耻的途径。

这里开头三句运用排比句式,从三个方面突出强调了“教化”“廉耻”“风俗”的 重要。然后,再从“朝廷”“士人”“天下”三个方面,对“教化”“廉耻”“风俗” 三者的关系进行推理,语气连贯,推理严密,富有逻辑力量。

内容解析

在之前的第一段顾炎武说明了“礼义廉耻”这“国之四维”中,耻尤为重要。但在 顾炎武所处的明末清初,礼崩乐坏,世风日下,百姓都不讲廉耻。所以在第二段,顾炎 武通过同样身处乱世、饱经忧患、颠沛流离的颜之推来证明士大夫能够于恶劣的社会环 境中,知廉耻,守节操。颜之推这个事例,与《颜氏家训》中的“阉然媚于世者”形成 正反对比,既是对作者观点的一个有力例证,也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充分体 现了文章论证过程逻辑的严密性。

接着他又引用罗仲素的话再一次进行了严密的推理,从而使自己的论证过程环环相 扣,滴水不漏,不容置辩,直指人心。

推荐第5篇:顾炎武知行论

.“实学”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教育的设计

明朝的灭亡,不禁使一代知识分子涕泪涟涟。但西学的传入,封建社会 本体内所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加之国破 家亡的刺激,又促使这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批判程朱理学,总结传统 的教育理论,提出了崭新的知识论和知行观;并运用已掌握的科学知识,探 讨人之本体,研究人性与性格、人性与才智、人性与教育的关系,将之提升 到哲学的高度。总之,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面貌。

(1)“实学”主义教育思潮的特征

中国古代历来是重视文字教育,而鄙视一技一艺之能的;儒者每以性天 道德为形而上者,而不言有裨于国家和民生的“事功”。利玛窦到中国后, 便发现了中国士大夫的这一特点:“凡有希望在哲学领域成名的(指通过科 举作官),没有人会愿意费劲去钻研数学或医学。结果是几乎没有人献身于 研究数学或医学,除非由于家务或才力平庸的阻挠而不能致力于那些被认为 是更高级的研究。钻研数学和医学并不受人尊敬,因为它们不象哲学研究那 样受到荣誉的鼓励,学生们因希望着随之而来的荣誉和报酬而被吸引。”① 人才的选取制度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德贵而才贱。而追溯此价值观念的 历史根源,则渊源于孔子。孔子明言“君子不器”,即不屑于一技一艺的掌 握。故樊迟请学稼,孔子便讥之为小人而非君子。至董仲舒(公元前 179— 前 104 年),便将孔子的“可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一内容都摒弃,以为这 是“惑后进”之“不急之言”。发展至程朱理学,更是汲汲求于性命之学。 而只有在明末清初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步而清醒的爱国志士,铭记亡国切 肤之痛,注重实际效用与事功,才对传统的“贵德贱才”之说提出了挑战, 以为学一艺、行一事亦不失为儒者,关键在于有用,即要有治国平天下之功 效。

首先,“实学”主义教育家们指出:宋儒之所谓“正其道不谋其利,明

其义不计其功”,是违背孔孟之道,亦是不以天下为己任的。 在启蒙教育思想家看来,真正的孔孟之学,皆是“大者以治天下,小者

以为民用,盖未有空言无事实者也”①,而宋儒之理学,是忘“民物”,而有

悖于真儒学。因为,儒家之圣贤皆有功于天下,如舜使有苗族归顺,汤定夏 之天下,文王、武王平定商朝,大禹治水,孔子欲复周代制度、礼仪,荀子 言兵,诸如此类,皆说明儒家之为贵者,正是建功立业,是要能“定乱、除 暴、安百姓”②。然而,“自宋以来,圣言大兴,乃从事端于昔,树功则无闻 焉”③。而大部分知识分子便不以“经天纬地”为儒者之学,却“以语录为究 竟,仅附答问一二条于伊、洛门下,便厕儒者之列,假其名以欺世”。他们 或高谈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之阔论,而“一旦有大夫之 忧,当报国之日,则蒙然张口,如坐云雾”④。鉴于此,李塨以宋明学者皆“病 忘”,即病于“伏首诵读而忘民物”,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一旦大难当 前”,即使是品行高尚者,虽有报国之心,却“半策无施,惟拚一死”。这 是于忘“民物”之外又“并忘其身”为国家之大治,为百姓之大安,李塨便 “摭纪世大略”,著《瘳忘编》,以治疗知识分子忘民物并忘其身之病,而 复兴真儒学。 其次,实学教育思想家更进一步提出:才艺事功为道德之本。 黄宗羲说: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 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

① 《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五章。 ① 《黄梨洲文集·今水经序》。 ② 唐甄:《潜书》上篇上《辨儒》。 ③ 同上。

④ 《黄梨洲文集·赠编修弁玉吴君墓志铭》。

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 真儒哉!

这是说,道德与事功是一致的,若言有道德而却不能救国家之急难,则不是 真儒。空疏的道德是亡国的祸因:“国多孝子而父死于敌,国多悌弟而兄死 于敌,国多忠臣而君死于敌;身为仁人而为不仁者虏,身为义人而为不义者 虏。”①这是明亡之状的真实写照。这时期的爱国知识分子,目睹这乾坤之祸, 既痛且惭,故皆对传统的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作沉痛的反思。他们深刻认识到: 若仍承宋明理学之遗绪,不言事功,则使天下百姓或死于饥馑,或死于兵革, 或死于虐政,或死于外暴,或死于内残,则又何德之有!明理正道的体现, 即在于事功。大禹治水即思安澜,周公制礼乐即期太平,子为父尝药即思其 愈,臣为君敌忾即求其胜。因而,必须讲礼乐兵农、射御书数等实学。大而 言之,舍事功而讲道德,是将“天地山河忘类泡影,万物百姓遗等刍狗”, 以致天下鱼烂河决,生民塗毒。小而言之,若空谈德性,视才艺为贱,而使 农不种田,工不制作,以致子不能养其父,弟不能养其兄,又如何有忠、孝、悌之德?故德以才见,无才以建事功,则德亦亡矣。与其整日诵读程朱之书, 坐谈性天,静观良知,“不如成一才,专一艺,犹有益于治”。

要之,这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的价值观念是:学贵有用,艺即圣学; 德以才见,若无才而徙言德,实际上是无德行者。

以这样的价值观念指导教育,实学主义教育思潮有其不同以往的如下特 点。

①“教必著行” 明亡后,天崩地裂的刺激,使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意识到,知与行孰先 孰后,直接关系着民族危亡、国家治乱。顾炎武曾痛切地说:

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 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 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 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 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 州荡覆,宗社丘墟。昔王衍妙善玄言,自比子贡,及为石勒所杀,将死, 顾而言曰:“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 犹可不至今日。”今之君子,得不有愧乎其言①!

尚虚浮,去六艺;处处谈性,人人论天;静坐内视,存心养性;这便是有明

一代之学风,亦是为宋儒以来的“知行观”所误。所以,启蒙教育思想家赋 “格物致知”以唯物主义的新内容。

黄宗羲以“格”为“通”,而“致”为“行”,以“行”补救“空疏穷 理”的“知”。他说:“圣人教人只是一个行,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皆是行也。笃行之者,行此数者不已是也。”②颜元则说:物为知之体,知必 依赖于物而存在,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而所谓“格”,是“手格猛兽之 格,手格杀之格”,即“行”的意思,以手“实做其事”之谓也。而“事”, 无他,即“孔门六艺之学是也”。针对宋儒以读书穷义理和静坐反省为致知

① 唐甄:《潜书》下篇下《全书》。 ① 顾炎武:《日知录》卷七。 ② 黄宗羲:《明儒学案·姚江学案》。

之途径,颜元、李塨皆疾呼读书静坐病天下、祸生民之烈,要士子从文墨空 静的书斋中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而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亦决定 了教学方法必须贯彻“习行”之原则。六艺之实学的内容,就是要求学者能 重实践。为纠正其时之浮虚风尚,颜元甚至说;“读书愈多愈惑,审事愈无 识,办经济愈无力”。所以,他强调“习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以 为由行致知;如果不亲手去做一番,则不可能掌握真正的知识。而“行”, 亦是检验“知”的标准,即能够学以致用的知识,才是真知。

王夫之更是从哲学的高度,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 是“洞见事物之所以然”,而“行”则是“知”的基础。“格物穷理”之学, 必须“以行为功”。因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不能“离行以为知”。 即是说,获知的途径是力行实践,惟有力行后才能获得真知;而亦惟有通过 力行实践,才能试验所获是否真知。故“格物致知”,“格物”即力行,由 “行”而“知”,更由“行”而检验“知”之真伪。诚然,书本知识是重要 的,所谓“贵于能知”,即此之谓也。但是,辩真伪、判得失,其最终工夫, 仍在于“行”,故离“行”而无“知”。并且,“知”与“行”是相辅相成 的,即由书本而实践,再由实践而上升为理论。因而,就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说,行先而知后;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说,则“知”可以指导“行。” 以这种唯物主义的知行观指导教学,从教学内容上言,则意在指出:不

惟书本知识是“知”,凡身所阅历者皆“知”,而读书阅史,则是扩充闻见 之所未及。闻见之知与书本知识相互补充,这就是颜元所谓的须“见之事”、“征诸物”。 从教学方法上言,则要求力行。程朱理学言知行,其“知”是封建的伦

理纲常和道德规范,而所谓践行,是指本身的道德践履。而王夫之、颜元等 人的“知”,除了道德修养之意外,还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诸种实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学方法必须着力于“行”。因为,天文、地理、农田、水利、兵 法等实学知识的获得,皆不是“读得出来,口会说,笔会做”即可言得,而 须是从“身上行出”如运用仪器观测天象、实地测量等。这首先是将其“知” 的意义与程朱理学之“知”划清了界限;其次是指出,科学知识和技艺的获 得,不同于对理学义旨的领会,静坐冥想或由书本到书本是不行的,一定要 “亲下手一番”、“犯手博弄”,才能真正掌握。所以,颜元自言著《存学 编》的主旨,是在说明:“明道不在诗书章句,学不在颖悟诵读”,而在“身 实学之,身实习之”。

启蒙教育思想家“教必著行”的观点,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很深的意 义。

首先,是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某些规范。传统教育是以文字为内容,以诵 读为主要教法。教必著行,是由于西学的传入,使人们意识到学习、研究自 然科学的必要性,从而更改了传统的价值取向,以一艺一事即圣学。而科学 知识和技能,须藉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才能获得。以行统知,从教育目的论上 说,是为了培养能干实事的人才,从认识论上说,实践是获知的唯一途径; 从教学效果说,亲手做一番较死记硬背更有成效。

其次,教必著行,孕育着近代教学理论。所谓“格物穷理”之学,理学 家创之以为修身养性之用,而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想家却将之纳入科学领 域,以“格”为实验、习行,“理”则为自然科学之理,格物或格致之学, 在某种特定范围中,即指自然科学。在西学东渐之际,明末清初的启蒙教育

思想家,即以新兴的自然科学之理代替陈腐的理学家之理,揭开了近代教育 思想的序幕,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的革新,准备了一定的思想武器。

再次,教必著行,从方法论上说,是科学的。传统的治学方法是注重家 法,囿于师承。提倡教必著行,是要求学生通过“行”,由已知而探赜索隐, 求得未知;并由“行”而检验、纠正书本知识,以新知补充旧知。这就是近代科学的治学方法。

总而言之,清初崭新的知识论,总结和批判了历史上的知行观,在开拓 知识领域、调整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重实践,讲实验。在哲学史上,此期的 唯物主义知行观,达到了以往从未有过的高度;在教育史上,则开新教育和 教学理论的先河。

②努力开拓知识领域。启蒙教育思想家认为,教育内容不能限于六经典 籍,而一切“当世之务,俱宜练习”①。何为当世之务?这不止古代之六艺, “凡古之专家伎术,如天文、形胜、兵农、水利、医药、种树、阴阳伎巧之 类”②,皆切于世用,不可不讲。即是说,“经世致用”之实学的范畴,当上 自孔孟之道,下至稼圃医术,宗旨是“学贵实效”,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的 知识,去“开物成务,康济时艰”③。如朱之瑜(公元 1600—1682 年)的学 问主旨是“经邦弘化,康济艰难”八字。顾炎武则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 耻”。文,指应学习的知识范畴,是“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与友人论学书》)。耻,即耻于做八股,而担

起“国家兴亡”的“匹夫”之责。故其学之纲要,乃为明道救世,主张“凡 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同上,卷四《与友人 书三》)。王夫之亦要求士子研习“天人治乱、礼乐、兵刑、农桑、学校、律历、吏治之理”。(王夫之《噩梦》)而颜元则借“六府”、“三事”、“三物”之旧名称,标举其反传统的实学内容。

所谓“三事”,指《左传》上说的“正德、利用、厚生”之事;“六府”,

亦《左传》所言“金、木、水、火、土、谷”;“三物”,即《周礼》上的 六德、六行和六艺。这貌似复古而无新内容,但究其内涵,则充分显示了颜 李学派对传统儒学的批判,揭示了他们崭新的知识观。李塨解释“六府”说: 言水,则凡沟洫、漕挽、治河、防海、水战、藏冰、鹾榷诸统之矣; 言木,则凡冬官所职,虞人所掌,若后世茶榷、抽分统之矣;言火,则 凡焚山、烧荒、火器、火战与夫禁火、改火诸燮理之法统之矣;言金, 则凡冶铸、泉货、修兵、讲武、大司马之法统之矣;言土,则凡体国经 野、辨五土之性、治九州之宜,井田、封建、山河、城池诸地理之学统 之矣;言谷,则凡后稷之所经营,田千秋、赵过之所补救,晁错、刘晏

之所谋为,屯田、贵粟、实边、足饷诸农政统之矣①。 可见,六府之事,实际上是包括了农、工、商、兵及治世之道等诸种学说。 而所谓三事,正德即正此金、木、水、火、土、谷之德,利用即利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用,厚生即厚此金、木、水、火、土、谷之生。在三物中, 颜元于“六艺尤致意焉”。李塨又进一步阐明颜元的经世之旨,以为“行习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八。 ② 同上书,后集卷十。 ③ 李塨:《二曲全集》卷七。 ① 李塨《瘳忘编》。

六艺,必考古准今”,立足点是在“准今”,还“可参以近日西洋诸法者也”。 即除了传统的实学外,还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这便显示出不为古制所束 缚的勃勃生气。

③重视实用科技。西学的传入,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对天文、数学、物 理等自然科学的兴趣,他们吸收西学,并将其运用于生产实践。徐光启、李 之藻等人对西洋科学的研究和介绍,邢云路等科学家在天文历数方面的成 就,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以及《徐霞客游记》等书,都展示了这一时期 中国知识分子对大自然探索的成果。这一切,皆为教育内容的更新、实学的 讲求及提倡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亦是早期的市民阶层意识和 启蒙思想形成的条件。所以,清初“经世致用”之学的提倡,一个很大的特 点,即是对自然科学的关注。

明末徐光启的“以数学为宗、重经济物理”的教育内容新范式,深刻地 影响了清初教育家的理论主张。如陆世仪明确地说:数学是其他各项实学的 基础,“凡天文、律令、水利、兵法、农田之类,皆须用算学者”。因此, 不能将数学仅视为是古代六艺之一,因为这是一门“似缓而实急”的学科, 如果“不知算”或“虽知算而不精”,皆“未可云用世也。”同时,他也积 极吸收西学中的精华,说:“西学有几何用法《崇祯历书》中有之,盖详论 勾股之法也。勾股法,《九章算术》中有之,然未若西学之精。”①从此言中, 可看出徐光启思想的影响。明末对西洋科学的介绍,虽然是些微而不足道, 但陆世仪这样的追求真理的知识分子,则从《崇祯历书》中窥见了西方科学, 接受了徐光启“数学乃实学之基”的观点,并认为自然科学知识的范围不当 囿于传统的六艺,还当学习精于中国传统学说的西方科学。 而顾炎武之弟子、梅文鼎之学友潘耒(公元 1646—1708 年),更是以数

学为经世致用之实学。他说:“数虽居艺之末,而为用甚钜”。“测天度地, 非数不明,治赋理财,非数不核;屯营布陈,非数不审;程功董役,非数不 练。”①若能熟练地掌握这门知识,则于其他诸项实学(工、虞、水、火), 无所不能;措诸政事,则无不如志。潘耒尤推重民间历算大师梅文鼎等人, 以之精研天文历数,正是学行醇笃的儒者所当为之事;更主张天下知识分子 象梅文鼎等人一样,覃精自然科学。而此时所当学习的数学,不惟是中国的 古算经,还须包括西方的科学书籍,如《几何原本》等书。学生通过古算经、西洋诸书及梅文鼎等人的数学著作的学习,兼通中西,达到“因数以知法, 因法以悟理”的境界,从而复兴数学。倘若数学能复兴,则学校中所培养的 学生便多“综理练达之材”。“综理练达之材”,即有真才实学者,较满腹 经纶者聪明百倍;而梅文鼎的数学著作,较儒家经典的诠释,更有用于世。

明末清初对自然科学的重视,主要是在天文历算方面。 黄宗羲之学出于阳明学派的刘宗周(公元 1578—1645 年)。然而,他不

但对阳明学说中的一些范畴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且重视象数。他对象数学 的认识与方以智相同,以之为自然科学的一个方面,是有裨于世用的开物成 务之学。

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教育思想家提倡自然科学,其目的在于改造空疏 无用的学风。黄宗羲说,勾股之学,是周公、商高的遗术,是六艺之一。但

①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十五。 ① 燔耒:《逐初堂集》卷七《方程论序》。

学者皆不讲求此学,遂使其成为方伎家的学问。西学传入,有矩度之称,实 即勾股学中的容圆;西学中的八线,即勾股学中的测圆;西学中的三角,即 勾股术中的割圆。出于对中国传统科学和技术失传的痛心,出于中华民族的 自尊心,黄宗羲痛切地说:现在知识分子以西学为“独绝”,“辟之为违天, 皆不知二五之为十者也!”①因而,他提倡士子课实学,尤其是自然科学,将 传统的六艺之学继承、发扬,“亦使西人归我汶阳之田也”。在中西历法之 争中,黄宗羲的感情是偏于主中法者。然而,他毕竟是以“实事求是”的科 学态度治学的,故仍看到中法的缺陷:“言理而不传其法。”法即弧矢割圆 之术,但历官置之不用,而欲学者亦无从得其书。所谓“理”,朱熹和蔡季 通皆极喜数学,但“其所言者,影响之理,不可施之实用。”而邵雍作《皇 极经世》书,讲象数之学,但“死板排定,亦是纬书末流”。宋代仅沈括一 人,堪谓知识博洽,精通自然科学。但是,理学之“理”一统天下,八股兴 而“士人以科名禄位相高,多不说学”。若有专心致志于历算之学者,则被 视作“卜祝戏弄,为所轻也”②。所以,要会通中西,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文 化,道路是极其艰难的。而黄宗羲与这时期的启蒙教育思想家一样,从改革 教育着手,提倡实学,尤重自然科学,希望“用中国之算,测西域之占”, 即能超胜西方,而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这亦是自西学东渐后,徐光 启、方以智等进步思想家的共同理想。

是时,“所谓泰西文明,便普遍地成了士大夫中间时髦的学问”③,不惟

黄宗羲、陆世仪、李塨、潘耒等人涉猎自然科学领域,即一般士大夫,无论 是属于宋学或汉学者,皆开始探求或有兴趣于数学等知识。如李光地这样的 理学大臣,尝从梅文鼎“闻历算之学”,并将梅文鼎的数学著作付刻。他认 为,“顾氏音韵、梅氏历算,自汉以下,专门未有也”④,是为绝学。在他的

《榕村合集》中,有不少关于自然科学的论文,如《天九重论》、《岁分消 长论》、《算法》、《历法》等;亦有介绍西学的文章,如《西历》、《记 南怀仁问答》等。然而,真正能继承徐光启的传统,吸收西学,重视自然科 学的,是黄宗羲、顾炎武等启蒙教育思想家。此时顾炎武已认识到“外夷” 有高于“中夏”的学问和制度;李塨则以“泰西水法”是“经济所关”的学 问;颜元、李塨虽托古于孔孟,但却是在呼唤科学的世界。总之,他们是将 自然科学诸科目与经学并列,以之为国家所急赖,用世之所急需。这番开拓 知识领域、重视自然科学的主张,在中国教育史上,堪称别开生面,与徐光 启等先辈一样,是开肇传统教育内容改革之端。

(2)对八股取士制度的批判与改造设计

①八股取士败坏人才。以八股取士的考试制度,鞭天下士子专意帖括, 作浮言浮语,而在社稷倾覆、百姓罹难之时,无一人能担当起救国安民之大 任,因此,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皆奋起清算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以之败坏 人才甚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 首先,使经学尽废,学术衰落。

① 《黄梨洲文集·叙陈言扬勾股述》。 ② 《黄梨洲文集·周云渊先生传》。 ③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 ④ 《文贞公年谱》卷上。

八股考试之内容,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守宋人一家之言。士 子自“束发授《四书》,即读时文”,而弃先儒经典不读。八股考试虽试经 义,但是,每经拟题,多者百余,少者数十,无需通读经文便可谓通经。所 以,士子“以日所读之经,日所习之注,日所钻研之八比文”①为务,而不知 真儒学为何物。中国的学术传统是以经史为“才之薮泽”②,但八股取士则仅 “限以一先生之言,非是则为离经叛道,而古今之书,无所用之”①。经书不 读,史书尽弃,古今之书概置之不用,士子之时文于是皆徒託空言,惟以肤 词诡词蔓衍支离,取科第而后止。更重要的,是习八股文者不讲天下之务, 不考历代典籍制度,惟记诵词章是务,惟“仆仆以揣摩主文之意旨”。因此, 八股考试,是趋使天下士子“舍当读之书一切不读,而读场屋课试之文;当 学之学一切不学,而学帖括之学”②。诚如黄宗羲所言:

举业盛而圣学亡。举业之士,亦知其非圣学也,第以仕宦之途寄迹 焉尔。而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 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于是六经之传注,历代之 治乱,人物之臧否,莫不各有一定之说。此一定之说者,皆肤论瞽言, 未尝深求其故,取证于心。其书数卷可尽也,其学终朝可毕也③。 为师者以此数卷可尽之书授予生徒,父兄以此终朝可毕之学教训子弟,士子 则以“剽窃为工,掇取青紫为志”④,而真儒学不传,天下学问尽衰矣。

其次,尽弃经世致用之实学,遂使天下无斡济经济之才,导致国破家亡。

真正的“士”,即当今的知识分子,不仅仅是“徒以读书能文”便能称 “士”,而是须“为国任事分猷”者,有“练达伟敏宏毅之才”⑤者,才能称 之为“士”。教“士”之途,不外是教之以六德、六行、六艺,即颜、李所 说的“三物”。然而,汉、唐、宋皆以徒读书能文为“士”,使“人才靡弱 不振”。至明代以八股取士,则败坏人才更甚矣。李塨指出: 盖上之所取在是,则下之所趋亦在是。既以八股为科举,则天下惟

知习此之为学,惟知习此之为士。举凡德行、道艺与所以致治勘乱之具, 概置不问,一幸登科第,则政事听之胥吏,心力用之营求;贪富贵,竞 门户;而无事则徇私以酿祸,遇变则置安危于不顾。是败坏朝廷者士, 而败坏人才以为士者,朝廷也①。 朝廷以八股取士,天下士子因此而皆溺于八股,而目不必通经史,心不必想

圣贤,将先儒的明术崇教、修己治人之道一概削落,惟“摩风气,揣兴尚”, “闭门傝首,哆口弄舌”。偶闻治世平乱之道,则急走,避之唯恐不及。十 余年甚至五六十年后幸得一第,不但无治国平天下之大德大才,即其形貌, 亦已经“形木神灰,腰折筋萎,邑邑无气矣”。这样的人才,希望其“强力 经济”,岂不是“黑之悬而白之募耶”?所以,明朝的灭亡,“亦中国士大

① 毛奇龄:《经问补》卷二。 ②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 ①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 ② 潘耒:《遂初堂集》卷九《送田纶霞水部督学江南序》。 ③ 《黄梨洲文集·恽仲升文集序》。 ④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 ⑤ 李塨:《平书订》卷六。 ① 李塨:《平书订》卷六。

夫自取之也”②。然而,使中国士大夫皆“气息柔脆如妇女,人事迂阔如天痴” 者,是统治者的八股取士制度,即如黄宗羲所指出的:朝廷的“科举之法”, 是“所以破坏天下之人才”而“惟恐不力”③。

其三,是束缚人性,压抑个人才能的发挥。 人各有性,而文自情出。但八股文却要代圣人立言,则荒谬至极。因为,

“圣人之言,惟圣人能言之。后学之士,以我证圣”,皆是“自言所得”④。 因此,观时文名家之作,亦皆“各因其性情之所近,以造乎其极”①,而风貌 各一。八股文又要求文必束排比、声偶,则更使士子“难以畅论,往往拘忌 体格,不能发挥旁通”②,不敢自骋一言。其时,循八股之俗格者皆中墨,“稍 异则否”。这样,虽然人之禀性各异,但都“必折之使就格”。而“就格” 之法亦应运而出,即“套取贵人已售之文,句抄而篇袭焉”③士子一生向学, 仅练就此“套”的本领,无只字非套,而人性被套之于俗格之中,才能被束 缚于俗格之中。虽有才而不就格落套者,八股取士制度则“坐令其槁死牖下”。 黄宗羲愤慨地说:“以取士而锢士,未有甚于今日者也。”(《黄梨洲文集·蒋 万为墓志铭》)颜元亦直斥八股取士,是“将率天下贤愚而八股矣”。

其四,毒害士心,腐化士习。 以八股取士,则使天下士子置国家安危而不顾,唯习套术,以之为仕途

捷径。套术是他们“平生得力之处,虽魂梦间不能自忘也”。虽有曾参、史

鱼之贤,因文不工而不得举;虽有穷奇、梼杌之不肖,因工于八比文而居官 位。士子“得乎此则荣进之价,不得乎此者穷困之归”,所以,他们皆以《四 书》、《五经》为“梯荣媒利之资”④,但求拾取青紫,能高车大马,夸耀闾 里。出仕前,他们汩没章句,于时政一概不问;经试中第后,则“以得与富 贵为幸”,进而“授生徒,持门户”;不第者“则干谒官府,游浪酒色,叫 跳恣肆,靡所不为”⑤。而考官之选取人才,则“不问德业”,其时文中有“一 二道语稍当意,辄取之纳诸学宫”。这样选拔人才,则使士心唯苟且,士习唯庸腐,而德才兼备之人全无。其高者仅能“以浮夸之翰墨快然于手”,不 能“建功奏绩”,惟“日夜喘息著书”①。其陋者则“坐沐猴于堂上,听赋租 于吏胥;豪右之侵渔不闻,百姓之颠连无告”;开奔竞之门,丧廉耻之道, 不识“忠君爱国,出治临民”为何事何物②。若此,则国家安得不亡! 其五,使师道不立,学校替废。

士子皆知通经难而科第易取,于是相习而为抄袭稗贩之作。“天地之大, 万物之多”,而士子却“惟科举之知”③。经试落第,则神情猝变,嗒然若死;

②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 ③ 《黄梨洲文集·蒋万为墓志铭》。 ④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五。 ① 汪家禧:《东里生烬余集》卷二,《与戴金溪比部敦远书》。 ② 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前集卷五。 ③ 吕留良:《晚村文集》卷五《古处斋集序》。 ④ 张海珊:《小安乐窝文集》卷二《送张渊甫赴省试序》。 ⑤ 陆世仪:《文集》卷四《送王生男伟入学序》。 ① 李塨:《恕谷后集》卷四《与方灵皋书》。 ② 《朱舜水集》卷一《中原阳九述略》。 ③ 《方苞集》卷七《送官庶常觐省序》。

若中第,“则以为学之事终,而自是可以慰吾学之勤,享吾学之极矣”。士 子於学如此,而学校亦惟科举是务,成为科举的附庸。教学内容是无用的八 股文,教师则为词章记诵之师。及至书院,此时亦非讲学之所,而课八股时 文,鼓励科第进取。故袁枚批评当时的书院是有名无实,程廷祚则以之为“不 求所以教人之法”,是“弃人”④。他说,书院应当“仿苏、湖、鹿洞之遗意 以为教”,治经治史,使学生各尽其才,有经世致用之能力,而不是象官学 那样“责以科举之文”⑤。科举之文,是“士之有志于荣进者习焉,非所谓学 也”。故入书院者,不“必先考制举业”,“而书院之中所以辨贤否者”, 亦不能“惟制举业是问”⑥。而其时无论官学还是书院,皆“猥取人干禄之具 而代谋之,使人欲日炽,天理日微”,育才之大业遂废而不举。因此,八股 取士,不仅使儒家经学不立,经世致用之实学不讲,师道不明,且使人心榛 塞,吏治不良,而民生重困。国家徒有养士之耗费,而罕收得人才之效。

其六,使文坛荒芜。 士子以套取俗格为仕途之捷径,虽亦谈文章,论得失,作诗赋古文,但 根本不知古人治学之法。因为,时文充塞宇宙,士子所读之书,尽是“闱牍 房稿,行卷社义”,其琐碎可譬之“牛毛蚕子”,但士子仍不厌其烦地“揣 摩风气,摘索标题,以备荒速之用”①。他们“字而析之,不厌其离也;比而 同之,不厌其复也②;皆以“时文为墙壁,骤而学步古文”,则“胸中茫无所 主”,便以“偷窃为工夫,浮词为堂奥”③,以致文章空疏卤莽,文胜质灭, 文坛如“荒瘠斥卤之地”,而呈“黄茅白苇”④之象。

八股取士之败坏人才如是,当时稍有见识的知识分子,皆愤慨难平。目

睹明亡之教训,窥见西方文化的发达,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八股取士的考试 制度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直接关系着国家、民族的兴 危存亡。因此,顾炎武要求废除由八股考试而选拔出来的生员:“废天下之 生员而官府之政清,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⑤因为,以八股取士,则五尺童子诵数十 篇时文制艺而小变其文,便可获取功名;而钝者至白首亦不能获一售。命运 不济者将有用之年华皆消磨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者却以八股文为天下之 唯一学问。顾炎武痛恨地说:八股取士就是这样“败坏天下之人才,而至于 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而使“寇贼奸宄得而乘之, 敌国外侮得而胜之”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 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②。 再者,批判八股取士制度,则是要求突破程朱理学的桎梏。因为衡量八

④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与陈东皋论书院书》。 ⑤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上李穆堂先生论书院书》。 ⑥ 程廷祚:《青溪集》卷九《与陈东皋论书院书》。 ① 《黄梨洲文集》。 ② 《黄梨洲文集》。 ③ 《黄梨洲文集》。 ④ 王懋竑■:《白田草堂存稿》卷十四《呈■存文稿序代》。 ⑤ 《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 ① 《亭林文集》卷一《生员论中》。 ② 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六。

股文内容的标准,是程朱理学,而这种拘限于程朱学说之中的八股考试,是 以“章句误乾坤”。其“上者只学先儒讲著,稍涉文义,即欲承先启后;下 者但问朝廷科甲,才能揣摩,皆鹜富贵利达”③。所以,颜元斥责程朱学说是 “浮言之祸,甚于焚坑”④。又大声疾呼:“八股之害,甚于焚坑。”⑤颜元、顾炎武皆用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史实说明八股取士制度的危害。而吕留良(公

元 1629—1638 年)则用焚书之意抒其痛恨八股举业之心:“盖尝以为起祖龙 于今日,搜天下八股之文而尽烧之,则秦皇且为孔氏之功臣,诚千古一大快 事也。”⑥

要之,明清之际的启蒙教育思想家皆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相联系,因此,才有改革旧的考试制度的迫切感。

②黄宗羲对取士制度的设计。较之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黄宗羲对选拔 人才制度的设计,显得更深刻、更富有民主思想的灿烂光辉。

黄宗羲认为,应当宽取士之法,让有真才实学者有仕进之阶,有为兆民 万姓施展才干之机。而取士标准,是“试以实事”。

第一、荐举之法。此法主要是“量才官之”。考试的方法,是“宰相以 国家疑难之事问之,观其所对,令廷臣反覆诘难”①。就考试内容言,已非空 洞的经义或文词诗赋;就考试之程序言,应考者若能“自理其说”,便可“量 才官之”,但是,更重要的,也是考试的关键,则是要“假之职事,观其所 效而后官之”②。

第二、辟召之法。此法亦贯彻“试之职事”的原则。宰相、各部门、各

省巡抚等,皆可自己选拔属吏。方法是“试之职事”。若其才能显著,则报 告君主以选为国家之官员。

第三、绝学人才的选拔。绝学,指“历算、乐律、测望、占候、火器、

水利之类是也”③。这些都是真才实学,而不是仅借助于语言文字即能掌握的。 尤其是西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以为,西学所擅长的这些技艺,在 中国古代也是相当发达的,现在大多失传,故称绝学。而这些学问,与民生 疾苦和日用关系甚密切,因此,士子当精通这些技艺。既然这些技艺皆是真 才实学,那么,考试的标准就是要观其实效;如学历者要能算气朔,学医者 要“稽其生死效否之数”④,习火器等技艺者,则要“考其果有发明”⑤否。 有救百姓于水火的高尚品德,又有真才实学,便可与人君共治天下,而 为兆民万姓谋利益。这就是黄宗羲所构想的取士制度。他不是一般地停留在 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上,也不是一般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而是在政治上 提出“君臣共有天下”的主张,在教育上则主张培养能限制君权、且能建立 事功、为百姓服务的人才。

推荐第6篇:顾炎武的名言[材料]

顾炎武的名言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梁启超总结的,总体思想是顾炎武的)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推荐第7篇: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廉耻,即廉操与知耻,出自《荀子·修身》。另有散文《廉耻》,作者:顾炎武。下面是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请参考!

廉耻顾炎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媿哉!

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古人治军之道,未有不本于廉耻者。《吴子》曰:“凡制国治军,必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尉缭子》言:“国必有慈孝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而太公对武王:“将有三胜,一曰礼将,二曰力将,三约止欲将。故礼者,所以班朝治军而兔苴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岂有淫刍荛,窃牛马,而为暴于百姓者哉!”《后汉书》:张奂为安定属国都尉,“羌豪帅感奂恩德,上马二十匹,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廐;使金如粟,不以入怀。’悉以金马还之。羌性贪而贵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财货,为所患苦,及奂正身洁己,威化大行”。呜呼!自古以来,边事之败,有不始于贪求者哉?吾于辽东之事有感。

杜子美诗: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一本作“廉耻将”。诗人之意,未必及此,然吾观《唐书》,言王佖为武灵节度使,先是,土蕃欲成乌兰桥,每于河壖先贮材木,皆为节帅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蕃人知佖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为患,由佖之黩货也。故贪夫为帅而边城晚开。得此意者,郢书燕说,或可以治国乎!

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可以拿;不耻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便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而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乱,国家哪有不亡的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耻,能以无耻为可耻,就能免于羞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其所以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首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战攻,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尚,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望对答武王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因为有礼,所以列朝治军者和粗野的武夫,都能遵循文王后妃的教化行事;难道还有欺凌平民、抢劫牛马,而对百姓实行残暴手段的么?”《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么!我对辽东的事件不能无感。

杜子美诗道:“安得廉颇将,三军同晏眠!”有一种刻本作“廉耻将”。诗人本来的意思,未必想到这点,但我读《唐书》,讲到王佖做武灵节度使时,以前吐蕃人想造乌兰桥,每次在河边岸上事先堆积木材,都被节度使派人暗暗地运走木材,投入河流,桥始终没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贪而无谋,先重重地贿赂了他,然后加紧赶工造成了桥,并且筑了小城防守。从此以后朔方防御侵掠的战事就没完没了,至今还成为边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贪财引起的。所以贪财的人作将帅便边关到夜间也洞开着无人防守。懂得这个道理,即使是郢书燕说式的穿凿附会,或许也可以治国吧!

推荐第8篇:诸子百家主张

第一单元

1、孔子的主张:①核心“仁”和“礼” ②提倡“为政以德” ③主张“敬鬼神而远之”

④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老子的主张:

①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②包含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③政治上倡导“无为而治” 3孟子的主张:①核心“仁政”

②主张“人性本善” ③倡导“养浩然之气”

4荀子的主张:①包含朴素的唯物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②主张“人性本恶” 5墨子的主张:①主张“兼爱”“非攻”

②主张“尚力”“节用”“节葬”

6庄子的主张:①主张“齐物”

②主张“人与天不相胜”

7韩非的主张:①②

8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和内容 9宋明理学的影响

10、李贽、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1、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四大发明、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药学)

推荐第9篇:教学主张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的教学主张

在初中阶段学生总是觉得数学难、数学烦、数学枯燥无味、数学难以应用到实际、日常生活中难以用到初中数学,学生不喜欢,不感兴趣。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史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形成正确的数学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传授数学史的一些知识也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舞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深学生对数学理论的认识。教师可以用。通过数学名人轶事、千古名题激发学生求知欲。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最久远的知识领域之一。从结绳记数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从量地测天到抽象严密的公理化体系的建立,五千余年的数学历史长河中,重大数学思想方法的诞生与发展是数学史中最具魅力的题材。“数学史研究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及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和一般文化的联系”。

数学史融入教学的一些策略

数学史的确值得引进数学课堂之中.结合数学史到数学教育中的问题, 也一直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20 世纪70 年代, 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关系( HPM) 就已成为西方的一个学术研究新领域,美国学者的有关研究、论述和大力提倡是该领域创立与深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虽然人们已认识到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史的许多重要意义, 并在教学实践中有所行动,但其困难和问题的存在也是显然的.其中一个显著的困难和问题就是, 数学教学中需要采取哪些教学策略来融入数学史呢?可以说,这个问题目前还不为大多数的教师所充分认识和理解.在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般来说,最常遇见的困难就是如何对材料适当地剪裁, 使其与课程主题融合,以达到数学史的利用能自然、协调,不至于过分突兀,这应是我们追求的最佳效果.要达到这个目的, 那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注意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数学史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 使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并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尽管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利用随着施教者的不同和材料的不同,所采取的形式各异,总结出以下几种策略。

故事策略

虽说数学史不等于数学故事,但是,数学家或数学界的遗闻佚事, 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还富有启发作用.譬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 就是在上中学时, 听了他的数学老师沈元向学生介绍了, 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难倒无数数学家的难题后, 其心灵受到了震撼,点燃起了他攀登高峰、摘取桂冠的热情, 从而他一生醉心于数学, 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再如, 十八世纪法国女数学家苏菲姬曼, 就是受到阿基米德故事的“煽动”, 迷上数学而终生无怨无悔.据说, 苏菲童年时正值法国大革命发生,为了排遣难耐的孤独和寂寞, 遂被数学史家莫度西亚的《数学史》所记载的阿基米德传奇所吸引.相传,阿基米德正沉醉在一道几何问题时,对已经陷城的罗马士兵浑然未觉, 就莫名其妙地被杀死了.这个悲剧让百无聊赖的苏菲神醉心痴,她想几何学若真有这种魅力,那真的值得探索一番了.于是,她终于走上了数学研究的不归路了. 说故事的目的就是要设计一个教学情景,这个教学情景主要是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同时,也可利用故事情景引出学生已有的数学概念,或是借故事情节引入要教的数学概念,也可以利用故事情节的铺设, 呈现给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等. 方法比较策略

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指出:方法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东西.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数学教学必须要使学生明白,任何方法仅仅是许许多多的方法之中的一个, 其中有许多你可能联想都未曾想过.那种始终认为自己是最正确的、肯定自己的思维都比别人的要高明,肯定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的行为,这些都是自负的表现.而自负是思维的重大过失,它会扼杀真正的思维.事实上,数学教学中涉及的许多问题,从它的历史到现在,经过数代数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大都产生过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各种解法.如勾股定理,就有面积证法、弦图证法、比例证法等300 余种;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历史上就有几何方法、特殊值代入法、逐次逼近法、试位法、反演法、十字相乘法和公式法等;求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历史上也有德漠克利法、穷竭法、割圆法、平衡法、开普勒法和沃利斯法以及现代的微积分方法.通过搜集比较历史上的各种不同方法之后, 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每种方法的内在本质,而且能启发学生,这对培养知识面宽、有能力、有信心、灵活多变的人大有帮助.追踪历史起源策略

数学固然起源于人类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但它决不简单, 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时间去体验、把玩并体会它的意蕴.譬如无限的概念,“向人类头脑提出的挑战,激发了人类的想像力,是思想史中任何其他单个问题都无法比拟的.无限显得既生疏又熟悉,有时超出了我们的领悟能力,有时又自然而易于理解,在征服它的过程中,人也砸碎了将自己束缚在地球上的镣铐.而为了实现这一征服, 需要调动人的一切能力,——人的推理能力,诗一般的想像力以及求知的渴望.”如代数符号的产生,代数符号早期是没有的,人们使用文字代替,到了古希腊人们才开始用单词表示,中世纪才开始用单个字母表示.再后来人们才用特殊的字符来表示, ?每一次的演进,都凝聚了数学先贤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 都充满了古代数学家们的神思技巧;还有函数概念的发展,从笛卡尔给出最简单的函数概念出发, 经莱布尼兹、贝努利、欧拉、柯西、黎曼、狄利克雷、维布伦等人之手, 一步一步的发展,其间经历了大约六七次扩充,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函数概念.追踪历史起源,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揭示或感受知识发生的前提或原因、知识概括或扩充的经过以及向前发展的方向,引导学生在重演、再现知识发生过程的活动中,内化前人发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能占有镌刻于知识产生中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正是构成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 揭示思维过程策略

将数学研究中的思想和方法的要点原原本本地告诉学生,引导青年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作一次富有探索精神的、充满为真理而斗争的崇高动机的旅行, 使学生充分领略以前数学大师们的灵感,承受他们的启迪,可以从中学到他们的策略和经验等.譬如, 讲数学的抽象性时, 就可以原原本本地向学生展示欧拉解决七桥问题时的思考过程,或是介绍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时,关于把地球、月球抽象为质点来处理的曲折过程;讲反证法时,可以向学生详细叙述伽利略是如何更正延续1800 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下落运动的错误断言的;讲类比时,可以向学生全面介绍自然数平方的倒数之和问题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情形及欧拉解决该问题时的奇思妙想等; 结合几何知识的学习,可以向学生揭示历史上有关几何第五公设的、令一代又一代数学家忙碌了二千多年的、各种各样的思考过程及最终的解决办法.让数学史曾闪烁过光芒的火花,重新在学生的心中点燃。

前人的成功和失误,都是后人聪明的源泉.数学史可以将逻辑推理还原为合情推理, 将逻辑演绎追溯到归纳演绎.通过挖掘历史上数学家解决问题的真谛,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具体的现成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学到“科学的方法”,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具有洞察力.在初中阶段教学过程中,用追踪历史起源策略学习有理数和实数。在七上第一章学习有理数时。自然数的产生,起源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计数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在土地的测量,天文观测、土木建筑、水利工程等都需要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度量不尽的情况,这样分数就应运而生。引进分数是数的第一次扩展。最初计数没有零的概念,后来在生产实践中,需要记录和计算的东西越来越多,逐渐产生了位值制计数法,这样零就产生了。我国古代筹算中,利用空位表示零。引进零是数的第二次扩展。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负数就出现了,《九章算术》中就有正负数的记载。引进负数是数的第三次扩展。在第三章实数的学习是数的第四次扩展。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qras,约公元前580~前500)学派发现了单位正方形的边长与对角线是不可公度的,为了得到不可公度线段比的精确数值,导致了无理数的产生.当时只是用几何的形象来说明无理数的存在,至于严格的实数理论,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建立起来.引进无理数,形成实数系,这是数的第四次扩展。高中还要学习数的第五次扩展。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可用比较策略,简化计算提高准确率。书本还为我们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如圆周率,九章算术等,教学中可借助这些材料渗透数学史,增加课堂趣味,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史如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目前虽然总结出四个策略,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认识数学史的作用,全面认识数学史的意义.并且深入挖掘数学史的教育要素,不断地开发、设计、反思和总结,把数学史的史学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再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形态,最后应用于具体的数学教学中.把数学史融入到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推荐第10篇:教学主张

教学主张

学习摘录

一、名师应当有也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主张

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解决了人是怎么学习?教师怎么样教学?学习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在哪里发生的?抓到了教育教学根部的一些问题,寻找教育教学的本质上的密码。而这种情境,有一种召唤力。“解决了符号学习所带来的断层”(李吉林),教师是一个“长大的儿童”,与文本中的儿童相遇。

这种主张又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有一套操作的体系。

再看看当下的教育教学的态势,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全国是比较“热闹”的。相对而言,在初中、高中相对比较平静。这种安静和平静,表现了大部分老师都有一种认同的感觉。而小学语数界,感觉到一种推动的力量。

1.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个有深度的老师,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张兴华的成功可能就是他的教学主张:心理机制与学习动力。从小学数学心理的角度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方向。多才多艺,风情万种(朗诵、唱歌等都很精通)。但他的成功不完全在他的技巧上,而是在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道坎”。也可以说是一个门槛,有没有一只脚跨进这个门槛很重要。

2.教学主张是名师成长的基本动力。

南通的五朵金花,有的金花在不断散发着花香,但有的名气就渐渐的淡化。有没有鲜明的教育主张,是这种分化的重要因素。教学主张标志着自己生命的永恒,不断在垫起自己生命的高度。要是自己的名师之路永远走下去,来一点教学主张吧。好的教学主张也可能是一口水井。开掘不完。王笑梅:我的教学主张,生命语文。语文的生命不和儿童的生命结合起来,语文也就没有生命了。生命语文不只是在生命上,而且像一个泉眼。

再看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推动者她不断前行。 3.教学主张是名师的一张名片。

代表着教师在教学派别上的一个追求。实际上是一种见解,是一个身份。是这一个那一个,而不是这一群那一群。钱梦龙老师提出“三主”的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尽管有很多缺陷,但就这“三主”让他走到了教育家的行列。

4.教学主张是名师教学风格的内核。

教学风格应该有它自己的品格。“风格是思想的血液”(福楼拜)“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格林斯基)都告诉我们,教学风格不能没有思想,不能没有自己的教学主张。没有思想的教学风格,只能是一个空壳。

二、何为教学主张

不是根据词典、辞源上的解释,要给其以教育学和文化学上解释。 1.教育主张植根于教育思想,是教育理念的深化与聚焦。

使理念成为自己的信念。素质教育应该成为名师的教育主张,用大手笔写大文章。追求所谓的精致,就会缺乏大气。庄子讲:大智闲闲(宏大,关注宇宙、人生、心灵世界等本质问题),小智间间(细小的东西);大智炎炎(有穿透力,很会鼓动、鼓舞),小智澹澹。

中国教师的“中国功夫”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杨启亮:“小学教育应该扎扎实实打基础。”瑞典: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这个世界中的天外来客。说其是“天外来客”,是因为我们没有认识他们。基础教育形成的基础观、儿童观应该在基础完成。

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大势已定,但困难重重。语文教学要回归。“回归”在文化学上不是复古,而是要回到本质上去。课改好比森林之旅。走进大森林有高大、深邃、迷人的感觉,但最终要走出大森林。手中的罗盘就是课程改革的方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教学主张。

2.教学主张源于学科及其特质的把握。

要和自己对教学的认识有比较深的把握,超越学科又回到学科。课程是学科的本质。

语文就是语文。苏州黄厚江老师:语文要和生活密切相连,但语文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语文。是与语文中的生活,生活中的语文。语文的人文性不是文学的人文性。

3.教学主张连接着理论与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概括。

是一种双向建构,主动靠近理论,学习理论。将理论个性化。孙双金对语文教学开始概括:小脸通红;小手常举。后来寻找到情智理论与情智教育。但经过论证,为什么还要坚持情和智并提呢,是因为突出二者。情感是人的生长的一种本质力量。触摸到了情感就可以认识一个人的整体面貌。理智感、道德感是一个人情感的整体内容。“四小”提升到“情智语文”“情智教育”。只停留在经验不上升到理论,不行。名师要增强理论素养。

4.教学主张是一个综合体,是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整体建构。其中有思想、观点、见解、灵感。 教学主张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教学改革的独到见解,它是一个自足自洽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原创新,内在的包含着教学研究和实验行动。

三、在教学主张引领下追求自己的教学风格

1.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关系。主张是风格的理论基石,教学主张偏于理性,教学风格偏重感性。

2.教学主张对名师成长的意义。

教学风格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风格让自己清楚知道自己站在哪里(余光中)。

教学风格让教师追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 有风格的艺术作品才是美的(罗丹)。

风格是在虚实之间,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这样才能成为艺术家。(余光中),所以,艺术是在虚实之间的一种转换。有风格的教学才是美的。风格既表明现在又指向未来。风格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雨果)。

3.风格的定义

风格是艺术创造活动中,创造主体与客体的本质联系,通过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独特个性和整体的审美风貌。(天津张武升)

风格是众多合唱声中独唱者的旋律。

没有独特性就没有风格,没有教学风格。这种独特性说到底是一种创造性。创造是需要标新立异的。这种对平庸的挑战,往往需要叛逆性。

中国北京三大怪:中央电视台的斜楼;奥体中心的鸟巢;人民大会堂旁边的国家大剧院属于建筑上的标新立异。 教学风格在鲜明的个性上面做研究,更多表现为方式或语言上。古印度中,风格是语言的艺术。

4.风格应该有文化品位

风格是文化的载体,风格没有好坏之分,却有高下之别。文化品味表现在:思想张力(浙江郭初阳:《以言说抵抗沉默》);精神气质,往往表现在文学作品上;智慧品质,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什么都不知道”,智慧是在不言说之中。孔子的《论语》,就是暗含着的大智慧。用“水”来做比喻。

教育风格要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智慧就是在文化土壤中冒出来的的一个个嫩芽。

四、在教学主张与教学风格的形成与表述 A、漫长的过程

1.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2.既是一个追求的过程,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3.是在刻苦磨练的过程,而非轻松等待的过程。

灵感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质之吻,是对一切生命的发端和启动。 B、教学风格形成的阶段 1.梳理自己的经验。 2.从经验走向特色。 3.从特色走向理论建构。 4.验证和完善。

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定为课题,通过课题来完善和实施。 C、教学主张和教学风格的表述:两种方式——术语化和描述化 比如,小语中“××语文”,不是将语文窄化,而是从一点来说语文的特点,还是语文。再比如,“××语文教学”;还有扬州的“亲近母语”。

D、教学风格在于教师心智的丰富和人格的独立

1.名师应该有走出队伍的感觉。季羡林:“生命是一支队伍,走得快的走出队伍,走得慢的跟不上了,就离开了队伍。”

2.名师要有被追逐的感觉。

3.名师要有成就感。人的意义不在于他的成就,而在于他所祈求和追求成就的那个东西。那是最宝贵的财富。

4.名师应当有幸福感。幸福在于意义。无限的意义才有无限的幸福。幸福是具有德性的实践。

5.名师应该有崇高感。

6.名师应当学习。泰戈尔:不要试图填满生命的空白,因为音乐就是来自那空白的深处。青年人不能不热闹,人也不能永远热闹,总要安静下来。

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学习不是缺乏时间,而是缺乏努力。

名师不是思想家,但应该是思想者。来自于批判、结构、重构。不断质疑、反思、批判。

有效教学现在走到了技术化的角度上了。教育是艺术,教育也是科学,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有效教学”。成尚荣《小学教材教法》——《价值追求:有效教学的核心》。

名师应当有自己创作的单间。香水中有百分之95是水,只有百分之5的香精。关键就在这个百分之5。 人要自信,但不要自恋。李嘉诚:“成功首先要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想失败!

第11篇:古人主张

,古人人主主张张““座座如如钟钟””,即即座座相相要要像像钟钟一一样样端端正正。。正正确确优优雅雅的的座座姿姿是是一一

种它又种文文明明行行为为,,它既既能能体体现现出出一一个个人人的的形形态态美美,,又能能体体现现出出一一个个人人的的行行为基正入女为美美。。基本本座座姿姿::正确确的的座座姿姿要要求求::入座座要要轻轻而而稳稳,,女士士着着裙裙装装要要先先轻入双轻拢拢裙裙摆摆,,而而后后入入座座;;入座座后后,,面面带带笑笑容容,,双目目平平视视,,嘴嘴唇唇微微闭闭,,微微收双两也收下下颌颌;;双肩肩平平正正放放松松,,两臂臂自自然然弯弯曲曲放放在在腿腿上上,,也可可放放在在椅椅子子或或沙沙发上发扶扶手手上上;;立立腰腰、、挺挺胸胸、、上体体自自然然挺挺直直;;女女士士双双膝膝自自然然并并拢拢,,男男士士双双膝膝微微开开;;双双腿腿正正方方后后侧侧放放;;至至少少座座满满椅椅子子的的22//33,,脊脊背背轻轻靠靠椅椅背背;;起起立右谈可此立时时,,右脚脚向向后后收收半半步步而而后后起起立立;;谈话话时时,,可以以侧侧座座,,此时时上上体体与与腿腿同座女或同时时转转向向一一侧侧。。座姿姿禁禁忌忌::女士士座座姿姿不不可可将将双双膝膝分分开开,,或大大腿腿并并拢拢小小腿座不翘腿分分开开。。座在在较较软软的的沙沙发发中中,,不可可将将这这个个人人堆堆入入沙沙发发里里,,翘起起二二郎郎腿腿。。不故身给不要要为为了了表表现现谦谦虚虚,,故意意座座在在沙沙发发或或椅椅子子边边上上,,身体体萎萎缩缩向向前前,,给人人阿切腿这阿谀谀之之感感。。切忌忌在在入入座座后后,,腿脚脚不不停停地地抖抖动动,,这会会使使周周围围的的人人感感到到心心烦十座训每烦意意乱乱,,十分分烦烦躁躁。。座姿姿训训练练::训练练可可以以在在教教室室或或居居室室中中进进行行,,每次次训训练练坚坚持持2200分分钟钟左左右右,,可可配配上上舒舒缓缓的的音音乐乐,,每每44分分钟钟换换一一种种座座姿姿。。练入走从练习习入入座座和和离离座座。。入座座要要求求轻轻而而稳稳,,走到到座座位位前前缓缓慢慢转转身身后后,,从座座位位右女而离右侧侧轻轻稳稳入入座座。。女士士着着裙裙装装要要先先轻轻拢拢裙裙摆摆,,而后后入入座座。。离座座时时也也要要缓缓慢轻右而离慢而而文文雅雅,,轻松松而而自自然然,,右脚脚向向收收半半步步,,而后后起起立立。。离开开时时向向前前走走一一步步,,自自然然转转身身退退出出房房间间。。

第12篇:教学主张

读《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有感

——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

杨兴会

这学期,我读了《龚海平的小学英语教学主张》这本书,对小学英语语法的教学方法有了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人们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交际,而不是为了显示他们可以记住各种各样的语法或语音规则。因此,通过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新的语言结构的形式,意义,功能和运用,进而养成良好的英语语感,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境界。以下几点让我最深体会:

一、通过话语交往活动来教语法。教课文时,不要直接从课文出发教授新的语法现象,而是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话语交往活动,来感知和体验这一新的语言知识点。

二、俗话说,寓教于乐。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教师应以教室及校园为情景,以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内容,以英语语言为载体,使语法交际化教学更富有真实性、形象性、趣味性和亲切感。在语法交际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教室内的装饰和设施以及交际活动的主体──全体学生作为交际活动的对象和内容。这样学生对语法就不会产生畏难情绪,而且效果也好。

三、真实地运用语法。小学的语法教学要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公式化,填鸭式的落后模式,倡导在师生话语交往的实践中让学生逐步感受,感知,理解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然后鼓励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尝试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最终能够把新的语言结构形式灵活地运用于语言实践当中。

四、书中还给了一些教学范例,从教学范例中,我学到了以下几点:

1.通过模仿表达,训练学生的英语表达习惯。2.通过话题交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3.通过语境呈现教语法。 4.通过语篇录音教语法。

总之,语法是语言实践中感知,体验,理解,认知和尝试运用新的语言结构形式来表意的,我们不需要太强调语法知识或语法规则,不要机械性地教语法。

第13篇:传媒主张

读《07-08传媒主张》有感

《07-08传媒主张》这本书是继《06-07传媒主张》之后的第二本,全书分为年度主张和年度榜单两部分内容。年度主张部分是就近年广电业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趋势进行讨论;年度榜单则是部分点评了2007年度对中国广电业产生重大影响的十大人物和十大事件。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情有的时候会比较的沉重,从书里所描写的联想到身边的情况,从而也会自然的想一些问题,当然也会克制不住的想要时而抒发一下自己的不满,并且抱怨几句。

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中有写到中国电视的十大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联系到我们的生活,细想却是是真真切切的反映了我们电视的问题。且不说一问:为何中国电视现在换是个电视小国?也不说二问:为何中国电视产业做不大?类似这样的问题即使有解释也似乎是不能够完全被我理解并去产生深思的。不过这第三问却是让我想到许多,而且这第三问与我们也是联系异常紧密。在生活中或是互联网上时常都可以听到关于这一问题的抱怨,三问就是:为何中国电视“千人一面”?这个问题的存在真心不可以怪观众太过挑剔,而是三十多家省级卫视都长了一张千篇1律的面孔。从电视剧,节目编排,节目形态等几个方面,我们都能够很容易的发现省级卫视千篇1律,大同小异的面孔。首先说电视剧的播出,全国省级卫视就像是约定好了一样,总是在一段集中的时间里播出同一部电视剧,无非是早几天晚几天的事。就例如这个寒假《爱情睡醒了》这部偶像剧和《刁蛮俏御医》的播出,从早到晚无论你怎么换套台,你总是可以在不同的省级卫视看到他们的身影。还有就是类似于追风热的出现,自从《宫》这部穿越宫廷戏剧的成功,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各种宫廷剧穿越剧开始活跃在各省级卫视;还有各种综艺节目的跟风,真心让我们汗颜。再说节目编排,省级卫视的节目编排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何时播新闻,何时播电视剧,何时播专题节目,似乎都是协调统一过一样。然后再说这节目的形态,各省级卫视基本上就是哪几类节目。就说最近比较火的《非诚勿扰》,自《非诚勿扰》开播以来,目前各省级卫视已经跟风了多少换汤不换药的节目。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的《爱情连连看》等等,这一系列的节目真心让观众都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还有一到下午各卫视就接连播出什么闯关类的节目,让人看得真心头痛。还有其他类似于“为何中国付费电视推近这么困难?”“为何好的电视剧越来越少?”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是说明中国的电视受众越来越挑剔吗?不,它是真实的放映我们各省级卫视的不足,所以也但愿各卫视可以正视这些问题,从而逐渐改变中国电视的形象。

在第二部分中有写到2007年的十大事件,这中间有两大事件使我印象深刻,并不断地在遇到生活中小事时联系到那两大事件上。这其中一件就是假新闻“纸陷包子”,当时这则新闻播出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因为当时这则新闻不是网民自拍自播的“播客”,而是在几家官方媒体通过电视播出的新闻,而且在各家官方网站也争相转播,所以这就提高了这则新闻的公信力度,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这则新闻就犹如是在人群中投放了一颗炸弹。因此之后这则新闻被证实是假新闻之后,社会舆论所带给媒体以及部分媒体人的压力也可想而知,这也不得不让许多媒体人以及媒体去反思。为什么一则假的新闻可以被个官方媒体转播并且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呢?假使在这期间有任何一家媒体区落实一下然后在转播,或许就减轻这则新闻带来的后果。当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媒体人的素质问题,各媒体对于有的官方媒体的绝对信任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也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另一件事件就是“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着两件事件或许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都欺骗了公众,引领公众进入了一个错误的领域,也导致自身形象受到很大的影响。目前电视上的广告是越来越多,让人眼花缭乱,而各大明星偶像似乎也很热衷于拍摄广告来赚取一定金钱。而这其中不乏许多明星偶像处于利益等原因接拍虚假广告谋害消费者,我个人并不认为厂商借助明星偶像来宣传他们的产品,但是对于明星借助自己的名气宣传虚假产品蒙骗消费者则是异常的厌恶。我认为他们这样做即使牟取了暴利,可是却影响了自己的公众形象,这两者孰轻孰重?在看完这两件事件之后,我不得不想到我们的社会缺失诚信的现象,孰是孰非?相信最终是会有答案的,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特别是作为媒体人,媒体人就像是公众的眼睛,如果眼睛都污浊了,那么心灵又怎么会清澈呢?

第14篇:教学主张

灵动 丰润——我的语文教学主张

我,xxxxxx小学教师,十七多年,和孩子们一起,时时浸润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语文诗性的光辉,浪漫的情怀和崇高的灵魂,体会语文博大而丰满的精神,仰仗语文美“容”、健“身”、养“气”,提“神”。语文教学,成为我生命中重要的事业。

我的语文教学主张,归纳为四个字——灵动、丰润。

灵动,即活泼,有灵气,富于变化。灵动语文,追求有效益、有情趣、有思想、有思维、有生成、有收获的语文教学境界。

丰润,即丰满、丰足、滋润。让语文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教育。通过灵动的语文课堂、灵动的语文生活,丰润师生的语文人生。

二、“灵动 • 丰润”教学主张的主旨

1、尊重生命成长轨迹。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上帝赐予的一份礼物;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首灵动的歌。我要用灵动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并希望这份素养成为他们生命中一个独特的符号。

2、彰显语言学习优势。一个人的语言学习史,发端在小学语文。语言背后是文化,通过语言传递文化,这,是语文的特质。身为语言教师,我有责任带着对学生的诚意,对语言的诚意,带领学生诚意地去亲近语言,了解语言,深入语言,获得语言学习的真谛。

3、构建丰满的语文课程。立足教材,扎实双基,丰富思想,习得方法;立足课堂,发展思维,体悟生活,提高认识;立足生活,强化实践,发展语言,培养能力。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写方正端庄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我教学主张的价值追求。

三、“灵动 • 丰润”教学主张的实施

1、灵动课堂,丰润语言。

灵动课堂的前提是要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教师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决定了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广度和深度。一个教师能把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着他的语文课能上到什么程度;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才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几十年来养成的独立解读文本的习惯,总能让我的文本解读和课堂教学具有“我”的身影,承载“我”的个性与思考。

我认为,语文课堂,是师生倚靠语言,向着未来方向挺进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反思我的课堂,从容不足,优雅有限,但是,我的课堂,语言精炼,激情澎湃,师生对话高效,互动融洽;我的课堂,基础扎实,语言输入有条不紊,层次分明;我的课堂,思维缜密,设计新颖,学生参与了,思考了,表达了,互助了,共生了,日复一日,就见成效了。

我觉得,教材解读及课堂教学,一个教师还是要有点“我行我素”才行,这不是自以为是,不是骄傲张狂,而是因为我既不是张飞,也不是林黛玉,他们的方法,怎么适合我?适合我的,就是我自己的,而且也才可能成为我自己的,打造自己的,才最重要。我的任务是坚守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并把自身的长处努力发挥到极致!这样,至少,我们还能争取成为一个有独立思想和教学个性的人。

2、灵动阅读,丰润思想。

人的第二次诞生,是学会阅读。灵动语文,倡导用阅读去丰润学生思想,滋养孩子生命。繁花有季,开落有时。小学六年,正是花期。

人说,“胸有三江水,口吐一条河”。我曾经用六年的时间做过一轮尝试——《“立体积累,丰富小学生语言底蕴”研究》。我认为,“积累”,分为“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两

个板块。两种积累方式的综合实施,就是我所谈的“立体积累”。我希望孩子们通过阅读和生活,不仅仅积累知识,更积累天真、积累天然、积累天成、积累童趣、个性和自我。

立体积累,即建立“生活处处有语言”的积累理念。看、听、说、写、读多渠道多途径介入。积累途径多元、立体。

低段孩子识字不多,于是,背儿歌,听故事、讲故事、随文积累、课外阅读积累、写话积累、与人交流学积累成为主要积累方式,持之以恒,成效明显。

中段:《嘉州古韵》、《峨眉山月》、《诗经》、《论语》、现代美文。

高段,放手让孩子们与经典相遇,与名著相约。让孩子在最旺盛的生命花期里尽情吸纳,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沐浴。

——我的学生家庭作业不多,70%的学生回到家只有一个任务——课外阅读。作为教师,我的任务就是带领学生透过文字去阅读文字本身和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思想。学生长期自主广泛阅读的良性循环,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沃野。

3、灵动作文,丰润生活。

“语言与心灵共抵”,是我灵动作文教学追求的境界。语言所及,心灵所抵;心灵所抵,世界所及:孩子的语言,反映的应该而且必须正是学生自己的真实世界,这个真实世界,包括他们眼中、耳中、心中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的文字呈现的,都是他们在自己的“世界”和“视界”里所触摸到的东西。我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再现和述说自我外在及内心、及他人、及这个世界所呈现的一切行为,指导学生去关注他人语言所及的“世界”并在完善和丰富自我的“世界”的同时,实现“语言”的飞跃。

刚过去的一年,我工作坊的研修主题就是《构建小学生作文积累训练序列》,我 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了学生“语言素材”“内容素材”“表达方法”的年段积累序列构建方法,有了些许收获。

比如:“素材积累”,建立“素材就在身边”的意识,这种意识,学生需要,语文教师更需要——事实证明,学生作文前的准备,比作文本身更有价值。

教材作文,提前布局。教师对教材作文要做到心中有序列,学生事前有准备、有观察、有参与、有体验、有交流,作文才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然后,从教材掘“金”,丰富作文“材”源。利用课文及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作文内容资源;《恐龙灭绝之谜》《中国传统文化》《乐山环境调查》等都成为学生作文的丰富“材”源。

第三,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深度研究。抓住熟悉事物,开展深度研究。乐山美食系列、城市旮旯系列,乐山“小人物”系列,“校园风景线”系列等。

巧借素材,拓展资源。网络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平台,上完《长城》,让学生搜集资料,撰写《长城的过去和未来》;上了作文《文明只差一步》,让学生阅读《丑陋的中国人让景区变身垃圾场》等材料,写读后感。

另外,每学期我为学生出一本作文集子——《小青豆》,为每一本集子写序,一本集子收录200多篇优秀作文,当孩子们喜悦地捧书细读的时候,我能从他们的脸上读到快乐与自豪;大约在十年前,我为学生在“小荷作文网”建立了“乐山市实验小学雏歌文学社”平台,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可以直接发到网络,当好些孩子收到网上习作被录用后杂志社寄来的刊物的时候,成功让他们也让身边的同学更热爱习作。

语文教师永远都需要一种勇气,来突破作文教学的限度,突破自身的限度,在作文中丰润自己和学生的生活。

4、灵动实践,丰润生命。

仅以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例——这是语文教学的似乎可有可无的薄弱环节——我已经在“语文教材综合性学习整合实施”方面做了四年多的探讨。

首先,我对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呈现方式进行细致分析,然后,以一组教材为单位,把教材中分散的、碎片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合理、巧妙的重新组合,并设计归类实践方案,有序指导学生分组实践,再交流呈现学习成果。这种实施方式,学生人人投入其中,感受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收获;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拓展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渠道,开放了课程形式。

综合性学习活动整合实施近五年来,呈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有序安排,时间充足;归类组织,内容丰富;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减少程序,保证效果;强调交流,促进提升;家长介入,共同成长。

灵动的语文活动,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讲到这里,我想说,以上,只是我语文教学的一人之言。教无定法,但是有一点我相信是所有教师都该坚守的,那就是诚意。我的教,若是诚心诚意为着学生的学,那么,无论拥有怎样的教学主张,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相信都会是有成效的。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教师需要把一个完整而真实的自我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为这个健康的自我而激动,而热爱,而参照,这就是最好的语文教育方法。

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可以影响另一群人的一生,但这个人,在另一个人或另一群人面前,必须是真实的人,真诚的人,完整的人,完善的人。我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一个人!

三千里路云和月,惟愿我的目光所及,成就我的教学境界!

第15篇:用青少年喜欢的形式传播党的思想主张

用青少年喜欢的形式传播党的思想主张

欢迎订阅手机青年报,移动用户发送qnb到10658000,每天资费不到一角钱。

http://2012-01-12 15:28:00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1月12日讯(记者 刘洪侠 周志刚 李彦龙 张锡 谢东樱 高原 何京津 刘哲 王茜)龙腾银幕热闹非凡,“羊狼”再战大荧幕--《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开心闯龙年》电影将于2012年1月12日龙腾银幕,蓄势待发!《喜羊羊与灰太狼》第四部在龙年如约而至。而在今年略有不同的是,陪伴喜羊羊与灰太狼这对“冤家对头”在寒假期间为全国孩子们带来文化大餐的还有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办的未成年人专属网站--未来网。在电影上映期间,未来网作为该电影独家媒体支持将全程跟踪报道放映动态。

2012年1月10日,共青团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王兆国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团组织“要积极探索吸引、凝聚、引导青少年的文化新载体新手段,善于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企业文化、乡村文化、校园文化、网络文化等,使党的思想主张真正在青少年中入脑入心。”

应该说,未来网携手喜羊羊与灰太狼两位“大明星”和广大中小学生共度寒假,就是贯彻落实王兆国同志这一讲话精神的生动写照。王兆国同志还要求全团:“要适应信息时代青年的思维和行为特点,进一步加强新媒体工作,充分运用即时通讯、微博、社交网站等手段,努力使团的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特点。”

王兆国同志的这些与时俱进的要求极大地提高了参加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团干部应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很多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的团干部都表示,将在2011年已有工作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新媒体的应用,探索更多、更广、更有效的路径。微博让共青团的旗帜在网络上飘扬

“在团中央组织的一次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活动中,我碰到一位„微博控‟团干。这位团干部在活动中随时拍照片,随时发到微博中,他把我在活动中跟一位明星的合影发到微博上并调侃:„您看我有一万多粉丝都看到了您的这张合影,您现在是网络名人了。‟”这是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团委书记李新生在团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小组讨论会上分享的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那次经历对李新生来说是一个触动,“有这么多青年是他的粉丝,所以他的主张就比我的主张扩散的范围更大,也更深。”经过2011年一年的努力,各级团组织积极推进新媒体工作,像李新生提到的那位“微博控”团干部已经不再是特例了。

“与广大青年做好沟通,加强互动,为其做好服务,让团的旗帜在微博上飘扬”。2011年3月24日上午,河南省百名团干集中开通个人微博,吹响了共青团用微博联系青年服务青年的号角。在河南省百名团干个人微博开通仪式上,团省委书记侯红率先开通了个人微博。“团干部集中开通微博,通过搭建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的新平台,密切团组织与广大青年的联系,及时了解广大青年在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开辟团员青年与团组织加强沟通交流的新渠道,扩大共青团工作的覆盖面和服务面,提高组织的影响力。”侯红对中国青年网记者介绍说。目前,河南省一万余名专职团干部陆续开通了微博,大都能做到在线与广大青年进行沟通交流。为激发广大团干部的工作热情,团河南省委去年年底还开展了十佳团干微博的评比活动。

“在全媒体时代,加强青年思想引领,有效运用新媒体十分重要。” 团湖北省委书记

朱厚伦同样高度重视工作中对微博等新媒体的应用。2011年12月2日至3日,湖北省共青团学习运用新媒体培训班在武昌洪山礼堂举行,请包括通信、网络运营等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给各市州、大型企事业单位、湖北省高校青年传媒协会大学生记者代表进行专题辅导。展望2012,对应用新媒体促进共青团工作,朱厚伦充满信心与期待:“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全面推进手机报、微博等新媒体,拓展团的工作手臂。”

团沈阳市委书记王志刚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谈到:“青年人是上网的主力军,一些时候团组织通过网络舆情可以了解青年更加真实的想法。团组织需要占领新媒体,利用新媒体开展团的工作。上级领导给了团干部非常大的活动空间,鼓励团干部大胆尝试使用微博等工具。我们一些团组织已经积累了多方面的工作成果,但对于微博怎么织,谁来织,怎么提升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16篇: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思想主张的异同点

中国的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是孔子的儒家思想,而西方经典的学院派哲学的鼻祖则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他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位将“集中于对物质与自然现象之理则的确定,转入人生事务、道德问题及人论问题研究的哲学家”。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巨匠不但自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他们各自留下的分支庞杂的学派更像是树根一样,穿进了民族思想的最深处。从20 世纪下半叶开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和西方的文化是几乎同时诞生和发展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共时的对应关系。根据这样的认识,人们把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为这两个伟大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比较他们思想的异同。孔子和苏格拉底由于社会背景、历史、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呈现出独自的特点。本文拟从哲学角度来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

人本主义在他们之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哲学家所注重的都是对自然的研究和思考,就是以“自然”为观察和思辩的对象。当然,他们思索的“自然”并非我们现在所说的作为自然事物和现象总和的自然界,而是特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性。脱离了人这一主体,显得有些空洞和不切实际。现在在追溯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源头时,一般追溯到苏格拉底。诚然,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例如赫拉克利特与德漠克利特,在他们的著作残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苏格拉底是第一部人的哲学的创始者,是他使希腊哲学真正从自然哲学转移到以研究人事为中心的方向上来。他所研究的对象,不再是自然哲学家所研究的自然、太空或宇宙,而是关于人的问题,人的思想、人的道德、人的情操,即研究人的精神自我。他认为,探讨人的问题,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方法,也不能单凭经验观察和逻辑分析,而是要根据人的意识活动,审视人的生活状况来洞察人的特性。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哲学对人的思考的先河。他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人世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哲学以道德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他所特别感兴趣的题目是“德行的性格”和“善是什么”。他致力于发明一种分辨是非的合乎理性的原则,以及如何了解道德的意义。他想要为人生行事立下一个合理的标准。这些都是关于人的本质的问题。孔子对于中国哲学传统的首要贡献,在于他率先在道德领域内自觉地确立了情理精神,代表了儒家思潮发展的主流方向,并且对中国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从人的角度去探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地位的人,他发展了周初以来萌发的人本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关于人的学说体系。孔子的儒家思想也正体现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儒家的伦理思想一切本于人性。孔子的思想中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支配着宇宙和人伦的是同一种道德秩序。更进一步说,孔子的儒家哲学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实用人生哲学,他希望人们行“仁”、“义”、“忠”、“恕”、“克己”,把“大同”作为自己的理想。他把“礼坏乐崩”的根源视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孔子学说体系的核心是“仁”,它体现了孔子人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的思想“仁”得内涵极为丰富,但其核心思想是“爱人”,这也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思想。其作为一种建立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律己”的要求,作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能使人们和谐相处无疑有一定的意义。为人之道,是孔子关于个体人格道德修养和完善的思想,它是人自身发展的根本,是实现人的最终目标的前提。

2.至善理论在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主要是在认知领域内确立了理性精神,即试图通过逻辑推理的理性认知,从芜杂的自然现象中寻找宇宙万物的普遍本原。而苏格拉底开始了从自然哲学向人本哲学的转型,试图把希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并且因此依据理性精神深入地探讨了有关人、社会和伦理的各种问题。苏格拉底的伦理学又可以说是探讨善和至善的伦理学。他同意智者们提出的“哲学应当是人学”的观念,认为哲学的目的不在于认识自然,而在于“认识你自己”。他的伦理学可以概括为三句话:诸德为一;美德即知识;作恶是由于无知。三句话的实质是:美德即知识。他肯定在具体的善之上存在着一般的普遍的善即至善。苏格拉底认为:善、美德不论它们有

多少种,不论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的本性;而要回答什么是美德这一问题的人,最好是着眼于这种共同本性。苏格拉底在寻找善的本性的同时,也看到具体的善恶是相对的。因为一切事物对它们适用的东西来说是善,对不适用的东西则是恶。由此,苏格拉底看到问题的关键是要作出善恶大小的正确选择,而这就需要技能和知识。这样至善目的论演进为善即知识的命题。苏格拉底进一步认为善与恶应该由理性来证明正确与否,只有善变成了知识,才能成为善。另外,苏格拉底对事物本质的追问,教人以理性来“认识自己”的思路,标志着理性主义与情感主义的论争已开始形成。把知识看成是道德的基础,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根本思想。孔于和苏格拉底一样,在他们伦理学思想体系中都有一种至高的追求,或者说所谓真理的存在。孔子反复强调了“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从人类的善性出发,发展出了一套最能符合人性、切合人情的伦理观念。以仁为核心,孔子又提出了一系列人人都要遵守的道德原则。儒家以仁爱原则为核心的而构建的道德规范体系,其内容是非常丰富的,除上述诸项外,儒家还提出了孝、悌、宽、敏、智、俭、敬、刚、毅等道德规范。在儒家的整个道德规范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仁”的精神,可以说,儒家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仁爱原则而展开的。仁爱作为儒家伦理的一股道德原则,其出发点是“亲亲之爱”,但又不限于亲亲之爱,而是从亲亲之爱出发,推己及人,把“爱人”推及到全体社会成员。在理想人格上,儒家认为达到至善就是要达到“内圣外王”。“哲学的主题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是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不单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体验它。”儒家的内圣外王就是《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按照儒家祖师孔子所确立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原则,不论是贵为天子,还是平民百姓,由于性相近,因此在后天均须以“修身”为本。在儒家看来,由于人的本性所决定,圣人必须加强德性修养,以此为基础,将内圣发用于外便是外王。

3.教育理论苏格拉底和孔子在是一个哲学家的同时也是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们不仅自己孜孜不倦地追求人生的真谛和至上的哲理,也同时希望将这些哲理传授给更多的人,孔子与苏格拉底都同样广传弟子,同时采用了一种相近的教导方式———对话式的启发诱导弟子,以期望来改造社会,这使得他们都有了理想化的色彩。苏格拉底对美德作了论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美德即知识。在他看来,要证明美德即知识,只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反之,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就说明了知识与美德的共同的性质。他认为教师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助产知识,导引知识。教师的任务,并不是要臆造和传播知识,而是做一个新生思想的“产婆”。真理存在每个人的心灵中,但并不是每一个人能在自己身上发现真理。教师就应采用对话或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发现存在于自我内心世界的真理,并将其导引出来。所以,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精神助产术”。他自称为“知识的助产士”,所以他的教学方法又称为“产婆术”。产婆术包含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讽刺。在与学生谈话中,他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怀疑自己原有的知识,迫使自己积极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第二步是产婆术。在学生发现自己认识的混乱并在否定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引导他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从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认识,形成概念。后来,他的思想被学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继承和发扬,倡导归纳法,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真理。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孔子是最先也最多采用这种论说教育的先躯,整部《论语》就是孔子与其学生的对话。孔子认为人心本善,仁爱存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需要将它引发出来而已,“我欲仁斯仁之也”,因而他倡导启发式教育。“启发”一词,是源于孔子《论语·述而》中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了启发教育的前提条件,学生“愤悱”的学习需求。启发教育体现了内在动机

性原则。同时,反映了学生学习主体性原则,即学生主动在先,教师启发诱导在后。启发教育的目的内容,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培养探索的能力。朱熹在阐释启发的具体内容时强调:“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开其意是思维,达其辞是语言。思维和语言是互为表里的,只有想得通,才能说得清。启发学生思维成为启发教育的实质内容。孔于也一再强调,只有学思结合,才能使知识增殖。因为思不是停留在知识的接受、保持的学习水平,而是将发现新知识,使知识增殖。启发式作为教师的一种教法在教育理论、实践中广为流传、应用。

4.死亡哲学对于命运问题,有学者认为孔子采取的是回避态度:“未知生,焉知死?”用今天的话说,生的道理,我们还不明白,怎么可以懂得死呢?我国在殷商时就采取了崇拜天地的宗教。孔子信仰中国原始的天命现:天是人世间的主宰和人格神。孔子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所以他“畏天命”。但他并不迷信周时的卜卦。他对神鬼也是敬而远之。在孔子看来,生与死的问题是不可以分开讨论的,解开了一个,就自然解开了另一个。若要明白死,就必须先明白生。笔者认为,孔子提出的“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由生来考究死,其用心根本不是要人回避死亡,而是在于避免把“知死”变成少数儒者予以穷究的纯粹理论问题,而使之成为常人都应当努力体认且切实履行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孔子死亡思想的社会品格和实践品格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但无论如何不能构成孔子不重视死亡、根本否认反对人生的心性体认路线的理论依据。而且,事实上,在这一方面,想来是对死亡本性甘心“无知”的苏格拉底也有所不及的。苏格拉底笃信灵魂不生、不死、不灭。但同样认为自然是不可磨灭的,转而强调对自身的思考,宿命思想即是苏格拉底思考人自身的原因,也是他思考的一个结果。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把哲学看成是预习死的一种活动。自古希腊开始,西方哲学具有悠久的形而上学的传统,即致力于寻求和建构某种精神性的宇宙本体,潜在的动机是为了使灵魂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不死,以后基督教的死后得救也是受其影响。他们的不同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的人生思考的核心问题是:人为什么活?或者说,活着有什么根据,什么意义?这是一个人面对宇宙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问的是生命的终极根据和意义。所以,西方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灵魂哲学,是宗教。中国人思考的问题是:怎么活?这是一个人面对他人时向自己提出的问题,它要追求的是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所以,中国的人生哲学本质上是道德哲学,是伦理。

第17篇:试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的“有教无类教育主张

内容摘要:

论文 摘要:全民 教育 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 历史 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论文 摘要:全民 教育 思想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和教育对象的扩大作出了 历史 性贡献。二者虽然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其基本内涵和精神追求是一致的。全民教育思想可以从孔子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

2005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从2006年起设立首次以个人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用于奖励在“全民教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有突出贡献的个人。这是国际教育界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地位的充分肯定,也说明孔子对全民教育思想的 发展 有重大影响。作者认为,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有紧密的历史渊源。

一、全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及其基本内涵

早在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就宣告:“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几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反贫困计划和 经济 振兴计划来对待。亚太地区于198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推行“亚太地区全民教育计划”的建议。1990年3月“世界全民教育大会”在泰国宗迪恩召开,这标志着全民教育思想的正式产生。进入21世纪以来,全民教育思想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之一(另一个是终身教育思潮),它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全民教育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原因有三:首先,从个人发展的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籍以促进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上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第三,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共同繁荣的需要。目前,全世界面临着一些令人生畏的问题:环境的普遍恶化、人口的迅速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等等。教育,尤其是面向所有个体的全民教育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民教育就是指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其基本内涵就是追求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民主化,它要求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权利,而且也是一种必须。全民教育的宗旨和最终目的是满足所有人的学习需要,以提高所有人的基本文化水平和谋生的基本技能,让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并有一定的意识和能力参与解决困扰世界的一些重大问题。通过全民教育,让全人类和平共处、共同进步,从而使世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及其基本内涵

孔子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是一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在经济上,铁器时代的到来,使生产工具得到质的改进,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私田的大量出现导致“井田制”的瓦解,新的经济关系为体、脑的进一步分工提供了可能。在 政治 上,春秋时期,烽烟四起,战乱频仍。政治的多元化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瓦解,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也受到破坏。

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出现了“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士”阶层逐渐兴起,官学逐渐衰退,私学大量出现。孔子在这百家争鸣的时代独领风骚,他首创私学,并历史性地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为“文化下嫁”即文化知识传播与民间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有教无类”内涵的解释,历史上存在着许多争论和不同的见解。合理的解释主要集中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即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民族、种族,没有“夷夏之防”。有人统计过孔子弟子的籍贯,计有鲁、齐、卫、晋、秦、蔡、吴、宋、薛、楚等国。其中楚国在当时被称为“蛮夷之邦”,孔子弟子中的公孙龙和秦商就是楚国人。孔子甚至还欲居“九夷”施教,认为他的教育在“蛮夷之邦”也能行得通。第二种观点认为,“有教无类”是指孔子在收受弟子时不分贫富,不问阶级出身,不搞“有成份论”。因此他所接收的弟子不分国籍,也不分政治经济地位,既有大贵族子弟如司马牛。也有称之为“卞之野人”的子路和“在缧绁中”的公冶长,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穷居陋巷”的颜回,不仅有形同乞丐者,甚至还有犯人和大盗,更没有任何年龄上的限制,既有年长的冉耕,也有年幼的曾参。

无论从以上哪种解释去理解,“有教无类”均可与教育对象产生直接的联系。无论怎样解释,都不可能脱离孔子的办学实践去做出结论。时人南郭惠子的慨叹——“夫子之门何其杂也!”(《苟子·法制》)就是明证。孔子“来者不拒”的办学实践是不争的事实,它对冲破“学术官守”的局面和顺应学术下移的潮流,对于教育对象的扩大化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

三、全民教育思想与孔子“有教无类”教育主张的区别

首先,从教育对象的范围来看,全民教育主张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它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儿童的早期护理与教育、初等教育、成人扫盲、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妇女教育等等。显然全民教育的对象是无所不包的一切有生命的个体的总合。而“有教无类”限于当时社会历史的具体条件和教育阶级性的要求,虽然极力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但仍把女人和社会底层的奴隶排斥在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这一教育主张的一大缺憾。所以,“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实际上是“有类”,是有条件的,而全民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全民”,是无条件的。

第18篇:教学主张解释

据我们多年的实践研究,要把优秀教师培养成为卓越教师,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并围绕教学主张开展系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可以说,教学主张是迄今为止我们找到的培养卓越教师的一把金钥匙。

教学主张是专业影响力的核心

教学主张是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生长点

优秀教师在专业上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有经验”。优秀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慢慢形成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招数、策略,即所谓的“经验”,这些经验是他们的看家本领。正是有了这些经验,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成效显著,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满足于经验,甚至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经验反倒成了他们提升自己的“樊篱”。不少优秀教师普遍反映,他们在高原期一致的感觉,就在于“理论的贫乏”。提炼教学主张也就是引领优秀教师把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或用理论来充实、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使自己的经验拥有“理论因子”,变得更为深刻,更有普遍性、规律性和解释力。

其二,“有思考”。优秀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现象和问题都会产生和形成一些自己的看法、想法、判断,即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不乏有价值的见解,但总体而言,是相对零散,不够系统的;是相对浅层,不够深度的;是相对模糊,不够清晰的。只有经过理性加工和自我孵化,教学思考才能提升和发展成为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系统的、深刻的、清晰的思考和见解,它具有稳定性和统领性。稳定性意味着思想一旦形成,不容易改变;统领性指的是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力,行为是由思想而生的。

总之,提炼教学主张,就是引领教师从教学经验走向教学理论,从教学思考走向教学思想,这是促进教师从优秀走向卓越,从而实现自我超越的专业生长点。 教学主张是名师的“第三只眼睛”

尼采说过:有各式各样的“眼睛”,因而有各式各样的“真理”。神话小说《封神榜》里的闻仲太师和二郎神因为拥有一只“天眼’,所以能够看到许多常人看不到的东西。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就在于这只“天眼”,这只“天眼”有时像显微镜,可以看清很细微、很弱小的教育细节;有时候像望远镜,可以看见很远很远的发展未来。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只专业的眼睛、智慧的眼睛,它能够帮助名师看到普通教师看不到的内在的、本质的、深刻的东西,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内行为什么能够看到门道,就因为他有这只眼睛。提炼教学主张就是打造这只眼睛,让名师独具慧眼,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

不同教学主张的名师,对同样的教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立场和见解,这是名师教学个性、特色、风格的内核和源头,失却教学主张,教师的教学个性、特色、风格就会失去灵魂和品质,就会蜕变为教学“表演秀”。具体来说,教学主张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用主张来解读教材,才能赋予教材个性和生命;教学主张是名师引领和统领教学的灵魂,是教学活动的导航器,它使名师的教学活动深深地“烙上”自己的色彩和痕迹,从而展现出独特的“韵味”“格调”“风貌”。从实际来看,成熟的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教学特质、个性的内核和前提,而且也是教师教学深度、高度的基础和保证,可以有效防止教学同质化和平庸化。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不在于一节课上得怎样、水平高低、效果好坏,而在于教学的整体面貌、气质、格调,而这一切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学主张,就是这只“天眼”!

教学主张是名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核心因素和有力凭借

一个优秀教师可能经验丰富、教学有方;可能论文不少、“著作”等身;可能挂上了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的头衔,获得了各种荣誉。但是,缺乏自己的教学主张,从专业上讲,他依然还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门外汉”,没有专业精神和学术追求的归宿,他很难产生专业和学术上的影响力。

我们知道,名师发挥专业影响力的因素和依靠是自己的专业学术造诣,而专业学术造诣就集中体现在他的教学主张上,教学主张不仅反映教师独特的教学思想和理论,而且体现教师教学专业成熟的水平,代表教师一生的专业成就。

就名师个人而言,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树立一面旗帜”“自己定义自己的教育”,这个过程是教学品牌和新的教学理论的培育与创立的过程,是往教育家方向和境界发展的过程。

不少地方为了助推名师成长和扩大名师影响力,纷纷设立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是一个共同体,他们统一在领衔名师的教学主张这面旗帜下,共同创造一个教学流派。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教学主张的引领和统帅,共同体就没有了共同的灵魂和旗帜,突际上也就不成为共同体了。

推而论之,名师对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于其教学主张。提到李吉林,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她的情境教学;而讲起王崧舟,我们就会不由自主想起他的诗意语文。握炼教学主张不仅是名师个人专业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名师的专业担当和社会责任。相对于全国教师总数,我们的名师不是多,而是少,太少了。我们必须培养一大批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和有专业影响力的名师。

教学主张形成的两条路径

总体说来,教育主张形成的路径有两条。 第一条是归纳的路径。其特点是实践导向、“兴趣”驱动、做事逻辑。所谓的实践导向,有两层意思,其—是基于实践,指的是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其经验中萌生出来的,慢慢形成的,并被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或观点;其二是为了实践,指的是教学主张的形成或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实践、促进和改善实践,使其教学水平和境界不断得到提升。

所谓“兴趣”驱动,指的是教师教学是凭其兴趣、爱好、感觉进行的,说到底也就是他们喜欢这样教,这样教他们感到自在、开心、快乐。当然,他们的兴趣一定也是建立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即学生认可、肯定、欣赏他们的教学。不少教学主张实际上也就是名师的兴趣点或教学的长处。

做事逻辑是相对于学理逻辑的,我们知道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它遵循的基本上是做事的逻辑,正如有一位很有造诣的高中教师在访谈时坦言:“做事就是事先就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大概往这方面去做,总不会太差,然后去做。做了以后,发现挺好,就继续往下做。有时候做做,发现做不下去了,就反思反思调整一下,然后再做”。这就是做事的逻辑,其本质是做中学。

第二条是演绎的路径。其特点是理论导向、“课题”驱动、学理逻辑。所谓理论导向,也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基于理论,即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现成的理论中演绎过来的、借鉴过来的,或者说名师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某个理论,当然也有的是名师们特别欣赏、信服某个理论,以至于将其作为自已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其二是为了理论,即名师通过基于教学主张的实践去拓展、丰富、完善相应的教学理论。

所谓“课题’驱动,指的是教师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参加某个课题而进行某项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从中提炼和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我们在指导名师时,发现不少名师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要做课题,他们阅读和学习了相关理论,并参加了相关培训,从而有了一定的理论储备。如果围绕课题的改革实践进展顺利、成绩明显,他们就会把课题持续下去,甚至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不少名师的教学主张就是来自课题的假设和相关的理论。

所谓学理的逻辑,其内涵有二:一,理论是先在的、外在的,不是自己慢慢琢磨出来的;二,教师事先就有清晰的理论导向,而不是噱朦胧胧的感觉。教师的教学是理论引领下的实践探索。实际上,人的所有活动都存在“先定假设” (信念、经验、理论、学说),关键在于这种先定假设的内容和性质:是经验还是理论的;是清晰还是模糊的;是自觉(有意识)还是不自觉(无意识)的?这便是学理逻辑和做事逻辑的根本区别。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归纳的路径是先恋爱后结婚,演绎的路径是先结婚后恋爱。就教学主张的形成而言,归纳路径是一条缓慢积累、滴水穿石、内力积聚的发展道路;演绎路径是一条自觉、激进、短平快的发展道路。就教师的专业发展而言,既需要在平淡平实的教学生涯中被孕育、被滋养,又需要在头脑风暴的思维碰撞中被激发、被提升。从研究的范式说,归纳是内生式的,演绎是外缘式的。

我们曾经邀请江苏的中学语文名师黄厚江和小学数学名师张齐华来给我们福建名师做教学主张的报告,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形成是典型的归纳路径,他因此断言:没有20年的经验沉淀,不要跟我谈教学主张。张齐华的文化数学则是典型的演绎路径,他工作不到5年就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之后坚定不移地围绕文化数学开展系列的研究和实践,10年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他因此断言:教学主张离青年教师并不遥远。

实际上,两条路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独立路径,它们之间是相互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多数名师教学主张的形成走的是综合路径,既有演绎又有归纳,关键在于适合各自的发展特点。

教学主张提炼的三种视角

大致说来,教学主张可以从三个视角进行提炼。

一是学科的视角

中小学教学是按学科进行的,每门学科都有其特殊性,它表现为学科的本质、性质、特点、功能和任务。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说:“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为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愿望,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惟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供独特的学科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从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考虑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是什么,这样的精神特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究竟意味什么。只有抓住所教学科的精神特质,才能真正彰显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学科性是教师提炼自己教学主张的基本视角和重要途径。很多名师的教学主张就是基于对学科特点、功能和精气神的深刻洞察、把握和领悟而提炼出来的。如“语用语文”“文化语文”“感性语文”“有思想的教学”“智慧数学”等教学主张,它们分别从不同视角反映和彰显学科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

二是教育的视角

真正的教学都是教人而不是教书,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各门学科的性质、任务有所不同,但在育人上,在培养人上的使命和任务是一样的,所以,人才是教育的共同对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我如果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需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了;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想,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理化科在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匙。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每种功课犹如车轮上的一根‘辐’,许多根辐必须集中在‘教育’的‘轴’上,才成为推进国家民族的整个轮子。

我们强调:“人是一切事物有意义和价值的源头。没有人就没有一切,无论何时,教育必须首先要去培养一个人,然后才是培养一个律师或医生,而不能相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性的实现,是让人成为人而不是把人变成工具。”它意味着教学主张的提出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培养目标要求,体现教育教学的永恒价值和终极使命,不要为教育教学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短期效应所迷惑。教育性是教师提炼自己教学主张的核心视角和主要途径,“真善美意韵的语文教学” “人格语文”“人文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和谐教学:我的数学教学追求”“科学素养旨趣的物理教学”等教学主张都是强调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

三是儿童的视角

“教师既要有自己的学科专业,又应有超越学科的专业——‘第一专业’。‘第一专业’具有在先性、前提性、统领性和牵引性,这‘第一专业’就是儿童研究。教师在‘第一专业’发展中,逐步成为儿童研究者,成为儿童研究专家,以至成为儿童教育家,这既是教学改革的走向,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伟大目标。”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爱莉诺·达克沃斯明确指出:教学既儿童研究,儿童研究不仅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儿童研究,教学过程就是儿童研究过程,儿童研究的目的是“诞生精彩的观念”。

这里涉及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是怎样学习、思考和发展的,教学过程既是教师引导、组织儿童学习的过程,又是教师观察、研究儿童学习的过程;二是儿童的学习过程也是儿童自己的研究过程,这个过程绝不仅仅是学生接受书本和老师的知识和观点的过程,而且是学生发现知识和诞生精彩观念的过程。

加拿大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教育学是迷恋儿童成长的一门学问。迷恋意味着教师对此非常感兴趣,而且达到了乐此不疲的地步。教师就喜欢琢磨儿童,把儿童都琢磨透了,教学自然也就得心应手了。儿童性是教师提炼自己教学主张的又一重要视角和途径。教学主张要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现儿童文化精神。“童韵语文”“生动语文课堂”“学语文”“童趣数学”“快乐品德”“儿童视角的品德”等教学主张就是从儿童视角和立场立意的。

教学主张的提炼还有其他的视角和途径。就上述视角和途径而言,彼此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融合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教学主张的提炼要有一定的高度,但也要防止大而空;要有一定的厚度(内涵),但也要防止泛而全。教学主张的文字表达要力求简洁、有力、富有个性。

专业成长的重中之重:围绕教学主张作研究

真正的优秀教师不仅要提出教学主张,更要围绕教学主张开展系统的研究,这才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也是我们培养优秀教师的重中之重。

教学主张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部分,理论研究包括对教学主张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对教学主张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进行说明、对教学主张的具体观点和内容进行阐述。简而言之,就是对教学主张进行理论论证,它类似于大学的学术研究。它要求教师暂时搁置自己的实践和经验,在理论的高度和轨迹进行系统和抽象的论证和阐明,从而把自己的教学主张阐明得深刻、清楚、丰富,有逻辑性、有思想性。

这个过程对一线老师是个巨大的挑战,但是优秀教师必须接受这个挑战,并在这个挑战中实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这样才能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家。

对优秀教师而言,理论研究期间可能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蓄势,为未来再次“出彩”作准备;可能是转型时期的自我调整和暂时“沉默”,等待一个新的自我的诞生。正像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李凤所言:“能挺过黎明前的黑暗,就能拥有一片艳阳天。”一旦“主张”显现,教师的专业面貌与理论水平就会产生实质性突破,令同行刮目相看。思想有多远,课才会走多远!理论研究引领教师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实践研究包括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教学化研究、人格化研究,其本质在于把教学主张及其蕴含的思想、智慧有机地融入教材、教学和教师人格之中,使教学主张实践化、可视化、人格化,这一研究也就是所谓的行动研究。优秀教师关于教学主张的研究最终一定要落实和体现在自己的实践和行动之中,它是为了改进、完善、提升、丰富实践和行动而进行的研究,这是优秀教师研究与学者研究的根本区别。实践研究让优秀教师的教学由自信走向自觉。

教学主张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研究的深化和拓展,主张本身也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就像李吉林老师的主张,由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不断超越,不断完善。

《人民教育》2015年第3期

第19篇:教学主张 (5)

教学主张

《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因为厘米是小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因其年龄等诸方面的原因很难掌握这一内容。教学中如何设计,才能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基于以上因素,谈一下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采用“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的必要性。熟悉的动画人物,有趣的故事情节,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每位学生一把尺子,从观察尺子,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是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的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并通过鼓励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动脑,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的能力。

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斯卡特金说过。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他不能拨动人的心弦,很快就会被人遗忘。在对厘米的认识和见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仅是理解支持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这样的课堂人人参与活动个个动脑思考。时时体验快乐,融知识技能思维,情感,意志,想象,创造于一体,焕发生命的活力!

第20篇:美术教学主张

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眼睛

塑造美的灵魂

美术学科教学主张

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家的井然有序,错落有致,窗明几净,这是一种整洁的美;端庄秀丽,静谧可人,这是一种沉静的美;落落大方,庄重尊严,这是一种自信的美;“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平和洒脱,超然物外,这是一种闲适的美;粗犷豪放,不拘小节,这是一种大气的美。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天地自然之灵气铸就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是集自然之大成的一种超脱的境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灵秀,使人脱凡超俗,过目难忘。这些叫人忘俗的天然之美,可能谁都会见过,只是大多忘记了欣赏,没有真正感到那种透视的美。可见“给学生一双发现没的眼睛”多麽重要,假如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塑造美的灵魂无疑是水到渠成。

一、美术(美术教育)是什么?美术是情感—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所以美术是情感;美术是品位—美术可以培养人的审美能力或审美品质,所以美术是品位;美术是智慧—美术可以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所以美术是智慧;美术是世界通行语言—美术语言的特性是形象直观,所以,是不分国界的,是世界通用语言。

二、美术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或是美术教育的任务)

(一)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所以,美术的核心任务是审美教育。

(二)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工具性)

(三)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和先导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工具性)

(四)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性)

(五)美术强调愉悦性。通过教学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塑造健康人格。(人文性)

三、美术怎么教?(美术教学基本要求)

(一)总体定位就是在美术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实现美术教学活动化,让学会在审美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美,从而体验美、感悟美,在体验与感悟中获得审美经验,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美的的空间和时间,实现自主发展。

(二)把握美术学科特点,突出关键要素

(1)审美教育要素

审美教育是美术学科的核心任务,应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深入发掘审美教育因素,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1)美术教学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正确的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要注重“以美引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价值观。

(2)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民族审美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现代审美意识的培养,注意美感的多样性,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开放的、宽容的审美心理。

(3)美术教学必须注意育人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启智激情。

2.创新教育要素

教学中教师要建立师生间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创设交流与对话的教学氛围。要善于通过质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学生,并善于组织充满自由、充满激情于活力的美术学习活动,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乐园,养成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在教学中善于标新立异,做创新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明确美术教学五大环节,理清教学思路(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要把课前准备看作教学全过程的综合设计,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理想的心理预期。把握好三个阶段(前设计:课前准备;中设计:课中的生成;后设计:课后反思)

2.教学切入。教学切入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立足学生实际,从课型需要入手,导语要短小精悍,形式多样、有效。

3.主题探究。教师要设计鲜活有效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调动全体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注意如下两点:

(1)要注重美术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在鲜活的美术活动中循序渐进地了解美术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体验中感悟,感悟中成长,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主体的价值,实现“立体”收获。

(2)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过分强调主导作用,挤占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也不能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以免放任自流。要体现教师引与导的作用,使学生思而有序、做而有效。

4.强化巩固。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1)检测反馈:主要通过与主题有关的教学内容或作品,检测学生的目标达度。

(2)实践操作:主要通过学生的操作性练习活动,加以巩固预期的目标任务。

(3)展示交流:要给予学生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尽情地相互评述。

5.总结拓展。要把教学结束的“。”变成“?”或者“„„”,把学生的学习惯性加以催化,促进学生持续的学习和发展。

(四)美术课堂教学“五到位教学模式”: ● 目标落实要到位; ● 主题探究要到位; ● 信息反馈与评价要到位; ● 强化巩固要到位 ● 教学拓展要到位。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