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01 12:01: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没有在家过中秋了,尽管在家也一般没有什么活动,只是在家是一种状态。上次在家过中秋还是小学的时候,那天忙着收玉米,没有吃月饼。

昨天晚上接到老爹短信:今天放假没。老爹一个人在家过中秋也大概习惯了吧。前天晚上也

接到老爹短信:最近联系你姐没有。每次回家看到父亲床头放着的老姐的毕业证和我的准考证就知道父亲想我们了,连一张像样的照片都没有留给父亲,想想我都觉得有点残忍,其实之前是挂着我的录取通知书纪念卡,后来为了给女朋友蹭一张学生票拿到西安了,想必如果不带过来的话,现在还能留下来做个纪念。父亲之前过年时对着我和录取纪念卡说:“要是他们知道你考上大学该多高兴,”正如三年前父亲说:“要是他们知道你考上高中多高兴”。只是这里没有“what if”。

离家久了以后,看着月圆想着人未圆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这个却一遍一遍发生着。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我曾经是想用这首诗来敷衍的,想起教我这首诗的姥爷,那位文质彬彬的老学究。那时我还是个孩子,住在姥姥姥爷那里。姥爷会教我很多诗词,教我如何使用四角页码查字法,教我很多关于医学的常识,还是不是把我从疯玩的院子里拽回去然后摁着我的手给我号脉。只是现在除了记得六个脉在哪里之外只剩下的在家里放着的《四角页码字典》和《七侠五义》了。而姥姥则是常常给我们讲故事,将打长工的“威威小”结婚的故事,将弟弟被狐狸精吃掉而姐姐把狐狸精杀死的故事,讲那些五彩缤纷的装饰了我们童年的故事。后来一切渐渐老去。

听父亲说,每每晚上我们哭闹的时候姥姥总会抱我们去街道拐角看一个黑白花的大母猪,然后我们就安静了,尽管我们的主角是姐姐,但我常常想象着我被抱到猪圈旁边的情景,尤其是每次走过现在已经是车库的当年的猪圈。也许这个猪圈也曾温暖过我们的童年,至少比今天的喜洋洋和灰太狼感觉好多了,真正温暖我们的他们也已经渐渐消逝在岁月。姥姥是生病很久之后才走的,在她基本无意识的时候,也是手术一年的时候,我和姐姐去看她,看着她被输液针扎的千疮百孔的胳膊,看着桌子上放的医用杜冷丁,那时候还没有上初中,还不知道杜冷丁是什么只是隐隐约约感觉着一种苍老。姥姥眯着眼抱着我们的手说:“好好学习,上大学”。去年去北京看打工的姐姐的时候,姐姐也说起这句话,黯然,正如九年之前姐姐哭着给我说:“赶紧去姥姥那里吧”,只是我没有看到她最后一眼。姥爷的最后一眼我也没有看见,当时初三,备战中考。姥爷也是久病之后才离开的,我却没有照顾他一天。我现在特别惭愧,我不知道是不是曾经狠狠地伤过他。

那天下午,天特别阴森,我到他房间里的时候大家都去收拾院子了。昏暗的灯光照着他的瘦骨嶙峋和曲张严重的静脉,他靠着枕头倚在洁白的墙上。我走过去坐在床头,离他一米的地方。突然间他倒了下来,面朝我趴着。我吓得惊了,却没有扶他起来,而是喊着我表弟。表弟进来淡定地抱着姥爷,将他扶起来。我在旁边对自己的胆小懦弱很是无语,暗暗骂着自己。不久,在一个阴雨天,我们送走了他,只留下莫名的遗憾。

不只是中秋,元宵节也很多年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了。高二那年,为了考大学,跟着高三一起早早去了学校。高三的时候更是争分夺秒,让自己心安理得。大一那年正月刚刚做过骨肿瘤手术,拄着双拐,为了一张卧铺火车票,正月十五下午老爹把我送上火车。我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听着火车“咯噔咯噔”,眼里暗暗含着泪水。每次想起那个时候,都特别心酸。

从西京出院那天已经腊月二十七了,下午父亲办完出院手续,带着我到火车站。我不知道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痛苦。春运,必然没有买到卧铺,万幸的是我和父亲座位连着。一路上,我的左腿无法弯曲,父亲只好一直站着。火车上人并不是很多,比腊月十四父亲来的时候好多了。父亲来西安的时候没有买到特快的车票,也没有买到坐票。石家庄,西安,慢车,十三个小时。父亲到西京医院的时候,我还在发着烧。父亲浑身都是汗,破旧的棉衣上全是汗臭。后来年逾知命的父亲一直蜷缩在小小的躺椅上,被躺椅磨褪色的头发显出无助的花白。呼噜声让我不住的纠结,整整半个月,和衣而睡,和衣而睡在一个一翻身就支支叫个不停的小小的破躺椅上。腊月二十八的早晨四点,石家庄火车站。我带着父亲到了肯德基,父亲带着我到了肯德基。我想这是父亲第一次来肯德基吧。父亲给我买了点吃的,然后看着窗外的飘雪,坐等天亮。当时那种感觉现在再也无法体会。

回到家中的时候,奶奶正在生火。整整半个月没有住人的小院显得很是破旧和冷清,年至耄耋的奶奶收拾着薄薄细雪下的柴火,用着那种古老的方式给他的儿子和孙子准备着温暖。我看着奶奶花白的头发上驻留的白色雪花,听着烧柴的噼噼啪啪声中夹杂的咳嗽,心里还是那种惭愧。

在外打工的母亲回来的时候奶奶刚刚把饭做好端到床边,我正要开吃。母亲显然是受惊了,忙不迭开始收拾暖气,当时只是和母亲说做了个小手术,母亲却真的不知道他的宝贝儿子竟然不能下地,竟然拄着双拐。屋子暖和了,心里也就温暖很多了。

大二那年,因为参加数学建模美赛正月初十就回到学校了。而腊月二十五前后的四天,我们做模拟赛,那时候母亲还在打工,而父亲也忙着“算账”。我把大门插着一个人在屋子里看资料。一抬头,奶奶正从梯子上下来,手里提着饭盒。刺骨的寒风,冰冷的铁梯,我看着奶奶鬓角结的冰渣,不知道说什么。我一直觉得如此对待一个年过八十的老人是很残忍的事情,可是我一直在这么做。奶奶却微笑着从饭盒里逃出来几张快凉了的饼,微笑着,就像当年我递给她从碑林买的镯子一样。

每逢佳节倍思亲,想着他们和她们。想着对我的好,想着故去的事情,勉之。

推荐第2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爷爷,在怎么中要的日子里,您知道我有多么的思念您吗?我来到广东已经有俩年了,在这俩年里我又是多么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多么的思念着爷爷。我还记得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和爷爷共渡,可如今已经有俩个中秋节没有和爷爷共渡了,也没有在见您一面。没有了爷爷在我的身边一点也不习惯,没有了爷爷在的中秋节一点也不开心。爷爷在,他会哄我开心,他会逗我笑,虽然有时候和唠叨,但是这中唠叨却让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爱我的,疼我的。爷爷现在我好想回到以前呀!

没有爷爷在的中秋节我感觉那天好象少了点什么?好象缺了那点什么就会让我今年的中秋节遗憾万分。对,是爷爷,没错,是爷爷,没有爷爷与我看明月过中秋,让我在中秋节的夜晚留下一丝遗憾,此时此刻我好怀念我的爷爷。今年的中秋节,好想有爷爷在我的身边,我好想在一次,听爷爷讲那关于那月亮的故事,再一次,把我逗得开怀大笑。

年年中秋与也过,唯有今去少了他。月儿圆了人未圆,好想人月俩团圆。我不禁感叹到!爷爷,明年的中秋节我一定要和您一起过,不会让此种遗憾再次重演。

“今秋度良辰,留意月下丝丝白云,许是我问候万千,倍相思,只祝你佳节如意.花好月圆”。爷爷,您听到我为你写的问候语了吗?它包含了我对您的无限思念无限情

今天晚上的月儿格外明,明月是否将我的问候用快递传到您的手中呢?中秋节您过得开心吗?孙女在吃月饼赏明月的时候您是不是和我一样做着同一件事呢?

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讲,好多好多的事想对您说。可惜的是:我与您相距千里只能在不同的地方看着同一轮明月。

“每逢佳节倍思亲”爷爷,在怎么中要的日子里,您知道我有多么的思念您吗?我来到广东已经有俩年了,在这俩年里我又是多么的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多么的思念着爷爷。我还记得每年的中秋节我都和爷爷共渡,可如今已经有俩个中秋节没有和爷爷共渡了,也没有在见您一面。没有了爷爷在我的身边一点也不习惯,没有了爷爷在的中秋节一点也不开心。爷爷在,他会哄我开心,他会逗我笑,虽然有时候和唠叨,但是这中唠叨却让我知道了我的爷爷是爱我的,疼我的。爷爷现在我好想回到以前呀!

没有爷爷在的中秋节我感觉那天好象少了点什么?好象缺了那点什么就会让我今年的中秋节遗憾万分。对,是爷爷,没错,是爷爷,没有爷爷与我看明月过中秋,让我在中秋节的夜晚留下一丝遗憾,此时此刻我好怀念我的爷爷。今年的中秋节,好想有爷爷在我的身边,我好想在一次,听爷爷讲那关于那月亮的故事,再一次,把我逗得开怀大笑。

年年中秋与也过,唯有今去少了他。月儿圆了人未圆,好想人月俩团圆。我不禁感叹到!爷爷,明年的中秋节我一定要和您一起过,不会让此种遗憾再次重演。

推荐第3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顾敏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学生齐背李白的《静夜思》

2、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家乡就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叫人时时刻刻思念的地方,尤其是在万家团圆的节日,于是两千多年前,同样唐朝的一位大诗人王维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词

1、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指名三位领读。

2、写字指导

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3、学生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1、文章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2、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查字典)

3、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顾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那就是读课文。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4、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1)每逢佳节就是说——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2)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九月九日。 )

(3)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插茱萸、登高。 ) (4)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

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同时重阳节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5)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6)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叫——每逢佳节倍思亲。

四、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1、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其他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2、友情提醒: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放慢速度,好好地查一查,读一读。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3、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1)诗题的意思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的华山以东的蒲州。 (2)“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呢?(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4)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看到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6)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五、诗文对照,走进诗人。

1、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 (思念。)

2、为什么每逢佳节就倍思亲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默读课文。

3、交流。

(1)独自一个人。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出示第一自然段) *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而王维现在独自一人在华山以西的长安求学,中间隔着一座高大的华山,离家那么远,孤独的王维肯定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

*王维离开家多久?(两年了。)一年有几天?两年呢?

*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你想他吗?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也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出示第二自然段)

*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什么是“扶老携幼”?

积累表示人们心情十分高兴的成语: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喜出望外、眉开眼笑„„

*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齐读。

*别人热闹,他孤单一人;别人欢乐,他孤单一人;别人团聚,他只有孤单一人。所以,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

(3)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出示第三自然段)

*请大家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把王维想到的内容划出来。 *回想以前,王维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手挽手,兄弟感情很好。)那时王维的心情如何?

*如今呢?

*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除了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从省略号里你还读出了什么?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

*瞧,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齐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

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1、一个“忆”字,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们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2、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4、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七、作业

1、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完成补充习题。

推荐第4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 三 )年级( 上 )册 ( 语文)学科集体备课表样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8.26

主备人

崔慧英

所在单位

全体语文教师

辅备教师

城区五星小学

所在单位

城区五星小学

复备时间 8.28 辅备教师

集备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项 目

内 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课文分“文”和“诗”两个部分,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而特别思念家教材内容分析 乡和亲人,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文包诗”这一形式是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和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知 识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远眺”

教 学

方 法

目 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能 力 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 程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修改栏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

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诗文互释,自悟自得。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时分配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每逢佳节倍思

评论或修改 对古诗的

一、名句导入,营造氛围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亲”这一课题正是《九学习,需要丰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流传千古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富的背景,诗的名句,你记得的名句有哪些这首诗中的名句,因情画意的氛呢?谁来吟诵吟诵?

此也就很自然地把学围。以交流古

2、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诗名句的形式一句(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之中。句千古传颂的名句,还是我们本

初读课文

出示作者及朝

过程中,强调遇到不会读的导入新课,营造了古诗学习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情感。 学 谁来读?(指名读)这不仅是一环 课的课题,伸出你的金手指,我节 们一起来写写吧!(指导佳、倍的书写,在指导的过程相机解释“佳节”的意思)齐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了解故事

1、这句名句出自哪首诗呢?

字先做标记,(唐代诗人王维的——《九代,学生初步读古诗,再找读音,结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诗,你初步解决生字读音。 会读吗?读古诗还应读出它的韵

合整个句子边

律美。

2、王维为什么要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慨呢?这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呢!轻轻打开书,结合课后生字注音,大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长句子和生词多的句子可要多读几遍哦。(出示自读要求)

3、出示生词: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茱萸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1)这些生字词大家认识吗?(指名读)

出示句子,在句子中认读生字。进一

读边记。长句子可联系上下文理解着读。

在读通课文基础上再次加深生字记忆。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积极踊跃地认读生字。

朗读是这一环节的主旋律。大声朗读、默读、分自然段读、领读、指名读、齐读是我在初读课文环节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学生刚接触一篇课文时,只(2)奖励读得好的同学当小步提高学生的生字认老师。(领读)

(3)全班齐读。

识能力。这个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为

4、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生不熟悉生字而产生胆词出现在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怯不敢认读的行为。(1)出示句子:人们扶老师应给予其耐心、鼓励及正确的方法,帮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用“字义连接法”理解“扶老助他们理解字词。 携幼”的意思。)

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读。其它同学思考:重阳节这天,只身在外的王维看到了什么?(相机理解:一年一度、欢度节日的“度”是什么意思。)

有反复朗读才能使他们快速接近文本,为后面感悟文本

(2)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在教学字词时可扫清阅读障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采用多种方法结合。碍,奠定阅读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结合小学生心理年龄基础。 (图文并茂,理解“茱萸”。)

特点用画图法、多媒

生词是这一自然段的一根绳子,它贯穿于读词、读句、读段、读

等环节。巧妙的设计使原本零散的问题串了起来,显得既有条理,又

古诗理解的难点层层深入。

阅读是学出示句子所在的段落,指名体课件等形式来吸引读。其它同学思考:看到如此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闹的景象,王维想到了什么?(画生对语文产生浓浓的图法,理解“天各一方”。)

5、二三两段的意思大家都理解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快速浏览课文,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 。在 (节日)这天,王维看到

,想到 ,于是提笔写下了《 》。

三、诗文互释,自悟自得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文读通读顺还不够,我们还要读懂读好它。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以下要求:

(1)默读课文,找出诗句和前文的对应段落。

(2)诗文对照,圈画出“异乡”“异客”

“佳节”“倍”在文中的意思。

(3)在小组内交流“独在异

兴趣。

在于如何理解诗中深刻的诗句,而“文包诗”型课文中的文正是为学生理解诗句提供了自主学习的帮助,因此应重点指导学生采用诗文互释,自悟自得的方法学习课文。

在对应课文基础

上进一步加强对字词生个性化的行的理解与运用。字词为,应让学生教学时语文教学的重在主动积极的点,要时刻贯穿于整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个语文教学过程中。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出示要求,指名读) 交流:

1、“独在异乡为异客”对应第一自然段,“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应第二自然段,“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对应第三段。

2、品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和对应段落。(指名读)

通过读这段话你读懂诗句中异乡的意思了吗?这个异乡在文中指经常长安,异乡再广泛一点

字词是语文的基

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求同学们诗文对照,读文悟诗,理解诗意,让学生自然地发现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分别就是第一二句诗句的诠释,并从文中描写的重阳节热闹的景象中悟出王维只身他乡、孤寂思亲的思想感情。

讲就是指家乡以外的地方。我们石,在教学时不能以顺着异乡的意思想,身在异乡的小语文观只看一时一人就叫做——异客,在文中异客课之所得,时刻不忘就是指——王维。

拓展相关词汇。让学王维几岁离家?离家多久?生在比较记忆基础上他此时的心情怎样?(板书:孤尽可能多的掌握更多独)

A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学业取得进步时,王维多么想要

字词。

要想体会语文之当他生病时,王维多么渴美,不是一朝一夕能望

。可是,父母兄够达到的,要时刻将弟却不在身边,王维只能孤身一基石打牢固,才能最人在异乡长安。

终建立起语文的大

B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厦。 么孤独的王维呢?(拓展:举目无亲、孤苦伶仃、孤独寂寞、孤身一人、形单影只„„)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读出王维的孤独。(指名读、齐读) (2)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和对应段落。(指名读)

听他的朗读我发现他有一个词读得很重,那就是“更加”,更加在这句诗中就是哪个字的意思?(倍)理解了“倍”,你能说说“倍思亲”的意思吗? 那“每逢佳节倍思亲”呢?(指名说)

王维为什么会在重阳节这一天倍思亲呢?他看到了什么情景?此时过节的人们心情怎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而王维呢?为什么?

在充分朗读的基

学生先自读自悟,然后选择一句在小组内交流,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诗文互

础上内化字词,理解释,自读自悟

的学习方式的使用,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和学生主任角色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习惯的培养。 师口述:在人们扶老携幼,课文。 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走在大街上时,王维却„„,在人们兴高采烈地结伴登高游玩时,王维却„„别人家团团圆圆,兴高采烈,王维却„„此时的热闹更加衬托出王维的寂寞啊!

“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简单的“倍”字,凝聚了他对家乡亲人多少的思念呀!(板书:思

念)

男女生分读第二自然段。第1——3句女生,第4句男生。

3、孤独和思念充斥着王维的内心,也弥漫于王维的诗句。让我们带着王维孤身一人、思念亲人的情怀读一读这两句诗。

4、“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已经成为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这句诗是王维的,可这种思乡的情怀是属于每一个思乡的人们的。(出示:中秋节到了,远在他乡打工的人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到了,蜀守边疆的解放军们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有一天当我们长大了,离开家乡,每逢过节时,我们也会情不自禁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孤独

重阳 佳节 一年一度 登高 热闹 扶老携幼 欢聚 茱萸 兴高采烈 异乡 兄弟 天各一方

反 思

主 备 人

备课时间

8.26

主备人

崔慧英

所在单位

全体语文教师

辅备教师

城区五星小学

所在单位

城区五星小学

复备时间 8.28 辅备教师

集备课题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项 目

内 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型的课文。课文分“文”和“诗”两个部分,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因身在异乡而特别思念家教材内容分析 乡和亲人,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文包诗”这一形式是苏教版语文课文的一大特色,文章和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

教 学 目

方 法 知 识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远眺”

能 力 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 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修改栏

课 型

新授课

标 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背诵古诗,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诗文互释,自悟自得。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和方法

教具 (课件) 准 备 课时分配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 学 流 程 教 师 活 动

预设学生活动 复习字词,进一

复习第一评论或修改

1、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九月九步巩固字词教学。抓课时所学内日忆山东兄弟》 教 学 环

住中心引入第二课时容。巩固字词

教学的同时抓住课文中心引

多写多练才能够出第二课时的扎实。

有的学生在可能

学习。

中国传统(2)集体默写古诗《九月九的学习。 日忆山东兄弟》

2、自学质疑

(1)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想一想“佳节”在文中指的节 是什么节日?这一天,人们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资料:九九重阳节又称重在课下已经做了资料节日及风俗习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登高的搜集与整理。此部惯是我国悠久节„„

分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历史的见证。

(2)同学们,除了重阳节之做介绍,锻炼学生搜学生通过自己外,中国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呢,集资料和表达能力的搜集资料、日节日时,人们的心情如何?

同时培养语文课外知常生活经验的

积累和课上老师的讲解可以

了解诗中提及的传统节日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

此过程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并在

形成对传统节日的深层次了解。

为下一步理解王维的孤独做很好的反衬铺垫,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抓住古诗是啊,人们过节的心情都是识的拓展能力。 开心的,可是在唐代,重阳节这天,一位大诗人他却感到了无尽的伤感,他就是王维,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王维的世界,感受他的心情。

3、自由朗读

(1)以你喜欢的方式朗读第课堂进行展示。自学一自然段,完成小练习,想一想,得来的知识记忆会更第一自然段能用《九月九日忆山牢固,理解也会更深东兄弟》中的哪句诗来概括。

(2)“独在异乡为异客”这句诗中,“异乡”是哪?哪个字能反映出王维在异乡的心情?

4、王维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举目无亲,在重阳节这天,心里难免要孤独呀,再读第一自然段,读出孤独感来,指名读。朗读过程中,师指导古诗朗读的节奏。

5、合作探究

把握古诗中心句,边读边悟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读中感悟古诗

由学生展示搜集刻。

的传统节日并简单概诗眼进行教述人们过节的心情如学,进一步提何。

高学生鉴赏古诗能力。

字词教学(1)精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重阳节那天,王维看到人们怎样欢度节日的?用笔划出相关的词

在理解古诗时紧需贯穿语文教语、句子,用心品读,说说你的抓关键字词是很好的学的始终。 感受(想象人们欢庆节日的情景,

完成学案小练习)。

(2)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学习方法。

进一步在精读品

学生对于写作方法的学

悟环节通过联系上下(3)指名学生演“扶老携幼”,

文及背景资料基础上注意人物的神态。

理解意思并会用重点(4)师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

词语造句。

片:茱萸、重阳糕、菊花酒、赏菊„„

紧抓重点字词精(5)生读写的句子,师相机读品悟诗人作诗的心修改病句。

情,深刻理解古诗的(6)第二自然段能用诗中的意境。同时学习文章哪句来概括?齐读这句诗

中对字词的准确把握(7)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及反衬的写作方法。 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将这一句与“每逢佳节倍思亲”联系读,指名读。 (8)再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思乡思亲的那份感情。

6、配乐朗诵

(1)配乐朗诵第三自然段,注意长句的停顿。

(2)对文中的省略号的理解。

(3)“插茱萸”的行为的表演。

(4)师出示“插茱萸”的小知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在家乡亲人们互相插茱萸时,大家会想起

内化课文理解后

配乐朗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感情色彩。在音乐的烘托下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习往往体会起来是差异极大的。对于刚接触长篇写作的三年级学生来

少了王维这个亲人而感到遗憾,加入小练笔,鼓励学说如何让他们这便是王维的想象:遥知兄弟登生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更直观地接受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想法。在学生进行练尤为重要。需(5)配乐再读第三自然段,笔时可以适当地灌输要老师在教学读出你的理解来。

一些写作方法。真正时尽量联系学(6)分组朗读这一自然段。 把写作教学落到实生生活实际。

7、交流展示

(1)王维思乡心切,此时更是思绪万千,他会想什么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动笔写写他的心里感受吧,看谁的句子写的优美富有想象力。

(2)交流展示各自写的内容,小组竞赛,选出感动人的话语。

(3)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倾听孙道临配乐朗诵

中国古诗词文化博大精深,类似题材更是数不胜数。适当地迁移使得古诗词学习简单化、类型化,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处。

边教边学边练,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可用的写作方法。

接受。 古诗作品,感受古诗的朗读基调。

8、迁移运用

(1)出示思乡怀古的诗词: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

(2)学生交流思乡的古诗

9、作业馆

(1)班级进行朗诵怀乡古诗比赛;

(2)现在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人们是怎样过这个节的?请你调查一下,写写新时代的重阳

节热闹情景吧。 板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京 家

城 思 乡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长 念 亲 安 人

推荐第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词语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中的词语你还认识吗?谁来试试?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1)从这一行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个读)

(2)从第二行词语你又体会到什么?(你真会读书)谁想来带上你的体会读好这一行词语? 评价:读出了你对词语的理解!读出了你的体会!让老师见识到了你们班的朗读水平! 2.看来课前预习做得非常到位,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首诗,你还会读吗?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篇课文是什么类型的课文吗? 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是怎么学习文包诗的?

文包诗的特点就是:课文中就藏着这首诗的意思,我们可以借助课文来理解诗意。

4.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四行诗句的意思呢?找到以后,请同学们在相应的段落旁标一标序号,第一行诗句就标1,第二行就标2,,第三行诗句就标3,

(交流)

5.读诗:老师相信,通过刚才的交流,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可定有不一样的感受,谁能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这首诗,读出你的理解,读出这首诗的意思来。

6.其实,学习古诗不光是理解诗的意思,更要透过诗,体会诗人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一品。那么,透过这篇课文、这首诗,你最能感受到王维怎样的情感?(板书:思亲)

6.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从语言文字当中感受王维的思亲之情。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诗人的的思亲之情呢?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1—3自然段,圈画出关键字词。

【第二自然段】“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更加思念,场景

1.再读读课文,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之情呢?说说你的理由。

2.是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亲人了。原来,这里直接告诉我们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这里用了一个“更加”,这就是诗句中的哪一个字的意思?(板书:倍)看来他思念的程度可不是一般的深啊,谁来读好“倍思亲”。

评价:真是情深意切啊!

3.既然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一自然段,请同学们再来仔细地读读看,这一自然段的字里行间,哪些地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王维的思亲?

4.“看着家家户户„„”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1)谁能来说说看“扶老携幼”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是啊,爸爸妈妈搀扶着爷爷奶奶,领着孩子,(原来这里的“幼”指的是孩子呀)一家老小尽享天伦之乐,真是幸福呀,谁来读好它?

(2)“兴高采烈”:“兴”是一个多音字,解释为。。的时候读。。,那么同学们你们来找找我们这个词”兴高采烈“这个词的兴解释为——,难怪它读“兴”,所以,同学们,我们要读准多音字,一定要理解多音字的意思来确定它的正确读音。

(3)“登高游玩”:重阳节能和家人一起登上高高的山顶(),人们的心情怎么样?用文中的词语表达就是——,谁来读好这个词?

(3)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这么多词语连起来那可就是一个场景,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人们过节的氛围怎么样?

(4)那我们就把这高兴、快乐之情融入文字。谁想来通过朗读把大家都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吗?(指名读句子)

评:多么和睦的一家啊! 多么欢乐的重阳节啊! 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就站在热闹的大街上了。

(5)读完这一段后,你们知道诗句中的“佳节”指的是什么?九月九日的重阳节。

(6)这些是王维在这样一个欢快的重阳节看到的,别人家欢度节日的场景。看到这样的场景让王维——触景生情,难怪他诗句中说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谁能来读好这句诗,读出王维当时,看到欢快场景后触景生情的体会。

(7)老师不明白了,既然王维那么思念亲人,为什么要写别人那么欢快的过节呢? 是呀,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只会让他更加思念,这就是——触景生情。

(读2段)让我们将诗句化为文字,再来读出这种思念的味道吧?

评价:你的语气舒缓而婉转,把王维那淡淡的寂寞抒发得淋漓尽致!你与王维感同身受!注意此时诗人心情较为低落,语调自然要放低些。

【第三自然段】

1.再读读课文,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之情呢?说说你的理由。预设(1)你是怎么理解“天各一方”?

(1)这里老师要说一下:当时王维只身一人来到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在华山的西面,而他的家乡在华山的东面。所以诗的题目中说“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华山的东面。王维与家乡亲人隔着一座华山,相距一千多里,对交通工具发达的现代社会而言,1000多里并不算什么,可是在古代,交通极为落后,这100多里就阻隔着他们的相见。所以文中就用——天各一方来说明王维与家乡的距离十分遥远。谁能读好这个词? (读词:距离真遥远啊!日子真难熬呀!)

(2)这个“天各一方”对应到诗句中,王维就用哪个字代表——一个“遥”字来凸显自己和家乡的距离十分远。(板书:“遥”)

2.距离谁分遥远,交通又极为不便,诗人不能和兄弟们相会,多么遗憾啊,诗人心里百感交集,他可能会想?谁来当一当王维?

PPT:哎,重阳佳节到了,可是我却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 (1)他内心的这么多想法都藏在哪一个标点符号里?(„„)

(2)你看,标点具有丰富的含义,同学们读书不能忽略标点,如果能把标点符号的含义用朗读表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的朗读水平会更上一层楼。

6、想象说话:今年的重阳佳节,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是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说,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设想2)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王维的思亲?

是的。如果说课文第二自然段是王维看到长安城的百姓欢度重阳佳节,那么第三自然段就是王维回想以前在家乡她的亲朋好友是如何过重阳节的。以前在家乡,他是怎么过重阳节的?

2.下面我来采访采访王维:王维,以前在家乡,你是怎么过重阳节的呢? (1)“头插茱萸”、手挽着手、登高远眺

(2)我再来采访下王维,你以前过重阳节手挽着手(点红)去登高远眺,比赛爬山,心情怎样呢?为什么这么高兴?

3、(指名读齐读)是呀,因为大家欢聚在一起,谁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你的喜悦心情?

4、过去时光是多么开心快乐呀!谁来填一填(PPT出)、

7.引出诗句: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家乡的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聚会),现在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好兄弟,那就是---(王维)(板书:少)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于是他不禁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谁能来读好这句诗?(评:老师没有听出王维和家乡的就很远,大家都在插茱萸嘛,没那么思念嘛!谁再来试试)

10.那么同学们,老师又不明白了。为什么这里要写王维回“想”以前过节的场景呢? 11.真会读书!回想以前阖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场景,让王维此时此刻的思亲之情越来越浓了!谁能读好这段话,读出诗人回忆中快乐的过去,而此时此刻孤独思亲的感受!

评价:老师从你们这两种不同的感受中,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想念啊!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思亲、想念?

【第一自然段】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思亲、想念?

1.“两年”。说说你的理解? (评价:真会读书!)

是呀,一年有365天,他已离乡700多个日日夜夜了,时间真久呀!难怪他会这么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啊。在遥远的唐代,没有电话,想家了,不像今天可以打个电话或发个短信给亲人,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可能在他——

PPT:生病时,() ;悲伤时,() ,高兴时,()

2.还有吗?“15岁”,说说你的理解?年龄小。

评价:是呀,孩子们你们现在几岁?9岁、10岁,王维就比我们大个

5、6岁,他也还是个孩子。3.年仅15岁,就一个人离开家乡,这就是诗句中所说的“独”字(板书:独)对于王维来说,京城长安就是异乡,他就是异乡的客人——异客(点红)。

4.假如你是年仅15岁的王维,孤身一人离开家乡,离开亲人长达两年之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他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5.(指名读)谁想来当一当这少小离家的王维,读好这句诗,读出王维心中无尽的孤独与思念之情。(1段)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字词?

(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人的心中所想!

【第四自然段】思绪万千,吟诗抒情

1.重阳佳节,孤独寂寞的王维思绪万千。这里“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想到了什么?谁来读好它?

评价:真是千头万绪啊!真是思乡情切!你读懂了王维!你感受到了他的内心!

2.(个读)王维将这万千思绪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思亲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谁能带上我们刚才的理解与感受,读出王维的思亲之情?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王维的内心!我们要读出他的思念,应该关注哪些字词?

3.配乐齐读古诗:学着他的样子,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走进王维的内心,再次感受王维思亲之情吧。评价:多么深切的思念,多么美好的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齐读。

【总结】

1.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这里的“佳节”在诗句中指的仅仅是重阳节,后来,我们把它作为思亲的佳句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佳节”就变成美好的节日,那么,在中国,还有哪些节日也是很欢乐的,大家一起度过的?你能根据你的理解填一填吗?

2.“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其实,表达思亲思乡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表达思乡、思亲的古诗?《静夜思》

(设想1)希望同学们下课找一找这样的古诗,我们下节课来交流、学习。

(设想2)老师这有几首表达思念之情的古诗送给大家,希望大家积累下来。(课件出示:)

《除夜作》《京师得家书》 读一读 或是说说你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

3.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让我们再次充满深情地朗诵这首思亲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推荐第6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⒉解释题意。

⑴\"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亲人

⑵介绍王维。

王维,今山西人,唐朝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⒈自学生字词。

⑴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通顺语句,画出不认识的不理解的词语。

⑵会写会读生字。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 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

⒉检查自学情况。

⒊各人试读课文。

⒋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

⒉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讲的是唐朝诗人15岁离家,到京城已有两年。

⑷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请读

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第一到第三句说了什么?

理解\"扶老携幼\"的意思。

⑶从那儿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

⑷在这家家户户兴高采烈欢度佳节时,诗人王维有什么感受,看第4句是怎么说的?

⑸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家人。点明了题意。

⑹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思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请读:

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3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第一和第二句说了什么?

⑶第三句到第五句说了什么?

理解\"天各一方\"。

这三句的省略号表示什么?

⑷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事王维思念兄弟的具体内容。

⑸齐读第3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这样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请读

第四自然段

⑴指名读。

⑵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说了什么?

理解\"思绪万千\" 这一句和上面的哪个自然段有密切的联系?

⑶下面的两句话说了什么?

⑷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⑸看图,佳深理解全诗的意思。

画面人物是谁?

⑹理解诗句的意思。

⑺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⑻齐读第4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⒈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第三课时

一、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了唐代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二、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诗的意思。

三、朗读想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⒈这篇课文里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能表达诗人王维思念兄弟的深情?

⒉第三自然段第一话读时应带平缓语气,第二句读时带欢乐的语气,下面三句要带深沉的语气,读到两个省略号时,停顿要长,表达深思而不平静的心态。

⒊指名朗读。

四、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⒈放录音欣赏。

⒉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⒊各人背诵。

⒋小组背诵。

⒌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⒍同座二人互背。

五、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2、用\"兴高采烈\"造句。

推荐第7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1、佳节——重阳节(九月九日)

2、山东——不是现在所说的山东省,而指的是华山的东面。

3、茱萸——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

出示生词要求会读

佳节一年一度重阳节

情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兄弟头插茱萸登高远眺

异乡天各一方思绪万千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2、“就”说明了什么?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王维年纪很小,常常思念家乡亲人)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大街上,人们有的 -----------------------,有的---------------------,有的 --------------------,真是热闹极了!

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你感受到什么?

(一)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而心却早已飞到了家乡。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读第

三、四句

(二)王维想了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兄弟们还会说些什么?

(三)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四)王维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

推荐第8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3课,它是一篇文包诗。文章主要讲述了王维在重阳节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文文诗对照,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故事还是诗句,都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并非难事,而要让他们体会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则要花一番功夫。

叶圣陶曾经说过:“老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三年级是学习的转折期,这个阶段的孩子阅读时容易浮于表面,不能很好地抓住关键词句,对课文进行品读,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相机点拨。根据中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诗句,并进行背诵。

2、抓住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在这其中,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教学的难点是,诗文结合,理清文包诗的特点

第斯多惠曾经说过:“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使教材切切实实的、不可磨灭地记在学生的心里。”生态课堂也指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自然、真切,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体会、去感悟、去品读,从而达到教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目的,教师是引导,而不是指导。

语文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我着力体现“开发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自主发展。

第一部分:了解王维,激发探究的兴趣。

我先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同学读一读。随即指明这首诗的作者,是大诗人王维。请学生根据事先收集的资料讲述王维的生平。并提问:读了这首古诗,你觉得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学生肯定会回答:思念,从“倍思亲”看出来的,这样整堂课的主题一下就凸显出来了。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第二部分:自读课文,感悟文包诗的特点。

这一部分,我打算通过两个问题展开教学:

一、王维为什么在九月九日这天特别思念家乡的亲人?

二、他思念亲人时,想到了什么?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因为王维15岁就离开了家整整两年,独自在外,且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家家户户团聚,所以他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我相机点拨:你是从哪个词看出他是独自一人在外的?让学生体会“独”字蕴含的意思。再引导:“是呀,独自在外地,一个人,没有家的感觉,所以是‘异客’。”由此,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让学生理解“倍”意思,从而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小结:“是呀,这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啊!”从而提出文包诗的特点:诗文结合,这就是文包诗的特点,因此以后遇到此类文章时,即使老师不讲解,你也能通过自己对课文的研读,理解古诗的意思。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在理解了文包诗的特点后,很容易就能理解古诗第二句的意思。结合对第三自然段的诵读,我相机引导,山东并不是指现在的山东,而是指长安和王维的家乡之间隔了一座华山,兄弟们在华山的东面,而王维在华山的西面。如果兄弟们也在重阳节这天写诗思念王维的话,可以取什么诗题呢?【许多教育专家认为,将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一些没有学会如何获取知识,不会自己钻研问题,没有预见力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方法是点金术,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益加速的今天,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只能被动学习,不会主动探求知识的学生,在他们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必将遇到许多麻烦,甚至完全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为重要。】

第三部分:拓展延伸

请学生用“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给在外地的亲人打电话。【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想了解学生是否对知识真正地掌握,让他们进行运用是最好的方法。】

第四部分:总结

在学生充分诵读体会的基础上,我进行总结:“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声,是我们在美好节日时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柏拉图说过:“强迫记忆的知识是不会留在心里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采用适合他们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那么学生必定乐学、原学,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自在外心绪不宁

倍思亲

触景生情提笔写诗

推荐第9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一、扣题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篇什么形式的课文?(文包诗)

文包诗的课文,之前我们在

一、二年级都学过,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古诗有的在文末,有的在文中,还有的在开头,如下学期的《李广射虎》。

3.如何学习这样的课文呢?我们今天共同来探讨。

二、走近文本、诵读古诗

1.谁来读这首诗?

2.孩子们,以往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查字典、读课文理解)这是一篇文包诗,诗句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走进课文,走进诗人的心灵。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3.刚才听老师读,你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4.是呀,我们一边读一边想画面,就能把课文读出味儿,读出感情来。你们想读读课文吗?(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诗文对照,读文悟情

(一)对比悟情

1.刚才你们是大声地朗读课文。这一次请大家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读边想,你通过哪些句子读懂了诗句的意思。(师巡视)

A.长安的人怎么过重阳节?

(1)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了。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谁给“兴高采烈”换个意思相同的词(神采奕奕、喜气洋洋)。

这就是重阳节热闹的场景,此时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指名说) 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啊!人们都在开开心心过重阳节啊!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节日,难怪王维会称它为“佳节”。 B.诗人的家乡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1)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2)同学们再用心来读读这段话,看看后面的插图,找找答案。以前在家乡时,他与兄弟们是怎样欢度重阳节的呢?(学生读思)

(3)交流: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4)朗读体会。(师:你们看到了兄弟手挽手,头插茱萸去登高游玩,听到了兄弟们的笑声,多么高兴啊,用你的语言将这欢快情景表达出来。

(5)齐读两段话——家乡过重阳节与长安过重阳节的场面。

(二)回归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在这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日子里,王维开心吗?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从诗文中找到答案。(1)学生默读诗,教师巡视。 (2)交流体会王维的心情。 3.学生交流汇报。

你通过课文的那些句子读懂了诗句? A.品读第二节

(1)谁来读这一节?长安城节日气氛如何,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家家户户团圆又温馨,王维呢!诗句中那个字最能体现王维的寂寞。(独)

(2)引读:王维看到家家 倍

(3)你们看,热闹是属于别人的,而自己却是孤独的。此时此刻王维的心情就像这诗句写的。读诗句!

B.品读第三节

(1)此情此景,王维想到了什么?谁来读。

(2)以前在家乡时,他们兄弟几人饮酒赏菊、吟诗作对、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现在呢!王维心中涌动着怎样的情感呢?

(3)是呀!无边的思念让他倍感孤独,他还仿佛看到此时此刻兄弟们也在干什么呢!一家人遍插茱萸,却独独少了王维一人。

四、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别人全家团聚,而自己却独在异乡,兄弟们遍插茱萸,而独少他一人,想到这里,他思绪万千,提起笔来,一挥而就,留下了这千古绝唱。(配乐朗读。)

2.作者王维不仅仅在这首诗中倾诉了他浓浓的思乡情,我们再来看一看他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齐读。

3.有千言万语想问家乡人,却将一腔思念化作窗前的一株寒梅。思乡之情在节日里尤为浓烈,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你能读懂诗句的意思吗? 2.中秋节刚刚过去,家家都期盼团圆,可是,仍有些游子在外,在这月圆人团圆的日子里,与家人天各一方,与亲人共赏一轮明月,你想到了哪句诗?

六、写字练习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1.出示《习字册》 2.指导书写 3.学生写字 4.评价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天各一方 孤独忧伤 思绪万千 思念家乡、亲人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

仪征市实验小学西区校 赵宏梅

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本课时,我做了深入的思考,从选择精当适切的教学内容到选择恰当适宜的教学方法,直至课堂上完整的教学过程。反反复复,文字中走了几个来回,想了很多,做了很多,反思也有很多。

一、教什么

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让学生通过诗文对照,通过朗读课文来逐句分析诗句。这样教学,完全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由学生来读、悟,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教学把整首诗的意境给破坏了,没有完整性,课堂显得比较凌乱。

第二次设计教案时,我抓住文中“思绪万千”这个词语,提出两个问题:王维看到了什么?(课文第二小节)王维想到了什么?(第三小节)虽然问题显得比较精练,但还是没有抓住文中的核心——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问题的设计还是嫌浅了一些,这样的问题并不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第三次设计教案时,我突然关注到书后的一道题目: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文章二三小节中都有“思念”一词,第二小节中的思念是王维思念亲人,第三小节是亲人思念王维。抓住这个词,让学生读读悟悟、说一说体会。抓住“佳节”一词,将二三两节进行变序整合。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对比一——长安城家家户户团圆的热闹与王维的孤单寂寞进行对比;对比二——以往在家乡时过重阳节的温馨与现在的少一人对比;对比三——两段文字的情感对比,重新组合后,写节日的文字透着热闹与喜庆,而王维的情绪则充满了忧伤。当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后,再揭示诗句。学生再次品读古诗,诗句中的很多文字就能让学生产生感慨和情感的共鸣,如:独、异、倍、少,这些字无不浸润着诗人孤独寂寞、浓浓的思乡情。

二、怎么教

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包诗的课文在一二年级就已经学过。那么三年级的学习就不能仅限于理解文字,更要习得一种学习文本体裁的方法。以文学诗,诗文互照,研读课文以品读古诗,就是这节课上我要交给学生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寓工具性于人文性之中。

将课文变序教学,关注作者独特的写作角度,通过几次对比学习,让学生深入文字的内心,找寻文字的温度。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思乡的古诗,感受作者等游子的情感。让孩子自己制作书签来写古诗,并将古诗展示出来,互相比较学习,共同促进提高。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习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习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仪征市教学研讨活动执教课教案及反思

三、改进之处

1.说的过多

整节课上,教师的语言虽然起到了推波助澜、渲染情感的作用,但还嫌说得过多,应把说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即使学生说的不好,教师也要大胆放手。所以整节课上,老师是激情高涨,学生却稍显茫然,还未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

2.写的过少

教师始终不肯放开思想包袱,生怕学生读不懂、学不会,因此,造成课堂上略显拖沓,后面教学写古诗的时间过少。

3.缺乏机智

学生在介绍搜集的思乡古诗时,学生诵读的古诗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较远,因此无法去引起共鸣。教师应该让学生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古诗,直观的文字展示更能拉近学生与诗句之间的情感距离。

推荐第10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反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一篇 “文包诗”。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一、诗文对照,品读感悟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 “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第一自然段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 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第

二、三段抓“倍”这个字,对思亲进行深化,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再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二、吟诗抒情,品味诗韵

诗是中国的文化的一种表现,有着非常丰厚含义,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充满感情以此来吸引学生。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诵读的形式很多,而且还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王维,把看到人们是那么快乐更加感受到孤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配乐吟诵整首诗。多样化、多数量的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宣泄口,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除了这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思乡的诗呢?”由于事先没有让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加上学生平时积累较上,只说出了《静夜思》,我只能自己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诗,从古代诗人到现代诗人都列举到,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诗这种表现形式古今都能运用,再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达到情感共鸣。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的特色,通过文章里 “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 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反思2

《每逢佳节倍思亲》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来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教学时注重了 以下几点:

一、以题入手,诗文相融,感受诗境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在第一课时中,我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以课题为线索,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来分层引导学生研读故事。抓“佳节”二字,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中的有关词句,初步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第二课时中,以“为什么王维会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个主问题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着内心的情感,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多次让学生朗读课题,他们的理解感受不断深化,思想情感在不断升华。

二、联系生活,想象体验诗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重在抒情,所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和诗人的情感息息相通,是学生能动情诵读诗文,理解诗句含义的前提。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联系生活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了引导学生入境地体会王维孤独在外的寂寞,我就问学生:“你有没有和王维一样的经历?谈一谈你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提问能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移情入境,读出了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帮助学生体验诗情、走入诗人内心的另一个好方法就是引导他们展开想象,让学生想得更远,悟得更深。为了使学生体会王维的“思亲”之情,我还创设了几种特定的情境:如“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让学生想象大街上热闹的情景,而王维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再通过“两年来,每天挑灯夜读时,只有一盏油灯与他相伴,王维在想什么?天凉了,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看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王维在想什么?生病了,可身边没有一个亲人,王维又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对王维的思亲之情便有了更鲜活形象的感受。

三、创设情境,诵诗品诗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老师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王维借“每逢佳节倍思亲”唱响了一曲思乡、思亲之歌。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由浅入深,由字、词、句梯次推进,诗文结合,引领学生自由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我们读书要把自己放进课文,现在,你就是小王维,来吟诵自己刚刚创作的诗歌吧。”学生总喜欢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他们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第11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第12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说课稿

《每逢佳节备思亲》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七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文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说教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1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所特有的形式。就小学阶段而言,它是中年段的一篇“文包诗”;就年段而言,它前承低年段的《咏华山》、《英英学古诗》、《母亲的恩情》,后启高年段的《黄鹤楼送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册教材而言,它是仅有的一篇“文包诗”;而就本单元而言,它与第24课《孙中山破陋习》相反,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

它呈现了王维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及创作背景,整篇文包诗表现了作者思亲之情。

二、说学情 其实,学生在低年段已经学习了三篇文包诗,他们对文包诗并不陌生。可以说,学生对在情境中学古诗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现在,十岁的孩子几乎没有离开过父母,对本诗所表达的思亲之情,学生难以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创设情境,结合“文”,引导学生体会“诗”情。

三、说目标

基于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凸显字源识字: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利用字源学会“幼”“采”,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浓厚的识字兴趣。

2.贯穿诵读指导: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古诗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并背诵古诗。

3.倡导合作探究:抓住重点词句,诗文对照,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体悟文本特点:初步了解“文包诗”的文本形式,大体知道“文”是“诗”的写作背景及缘由补充,为理解古诗作铺垫。

5.丰富诗歌积累:结合本文作品的情感,积累思乡诗句,熟读成诵。

这些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四、说重难点

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年段特征,我确定了如下重难点:

1.诵读古诗,体验情感,展开想象,并背诵古诗。 2.诗文对照,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亲之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下面我来谈谈本课的教法学法,根据文本特点和课标要求,本课采用 “诗文对照解诗意” “朗读感悟重体验”

“自主合作体诗情”的教法和学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步骤进行。

(一)激活 导学 聚集

课堂伊始,学生吟诵已经学过的古诗,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再说一说已知的思乡诗句,以此导入,聚焦本课所学古诗。(贴课题)

(二)质疑 初读 品字

在读诗之后,引导学生质疑,以学定教。在学生质疑时,我将引导他们从以下三个方向质疑:1.对诗题的质疑。2.对诗人的质疑。3.对词句、诗意的质疑。根据质疑,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寻求答案,要求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将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出示以下字词。因为学生容易把幼的YAO字旁与绞丝旁混淆,采与容易与三撇的彩混淆,所以我利用字源法突出“幼”和“采”的音、形、义的教学,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提笔练字。

(三)之后进入第三环节 回归 提炼 概括

识字之后回归文本,汇报交流刚刚质疑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解决浅显的问题,提炼“深度”问题,作为第二课时的支撑点,留待第二课时解决。并指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以上教学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下面我将着重说说以下两个环节,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四)释诗 悟情 吟诵

这是第二课时最关键的步骤,“文包诗”这类课文,应该遵循学诗为主、以文解诗、借文悟诗的原则,我将依据诗文对照的教法和学法把这一步骤分三个环节。 1.参照阅读 理解诗意

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诗意。加红的字在文本中难以找到它的解释,我们预设它们可能是学生质疑的关键。当然,这只是我的预设,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依学情而定。利用小组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诗文对照,以文解诗。 2.比照阅读 体悟诗情

新课标指出,中年段孩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因此,我重捶敲打“倍”字的理解感悟。(板书:加点“倍”)在学生理解“倍”为“加倍”之意的基础上,加大火候,从旁点拨“倍思亲”的原因,(在课题旁打问号)力促学生思维爬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当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时,我给学生补充王维背井离乡的相关资料,抓住“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体会他身在他乡,心在故乡的思乡之情,这时,我(板书:异乡 异客)。

当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两个词语,想象当时热闹的情景,比较诗人与人们的心情,这时,我(板书:触景生情),并诗文对照,指导

一、二句诗的诵读。

当学生找到第三自然段时,我(板书:只少一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以前”、“如今”这两个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同时,请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当作王维,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去写王维在想什么?会做什么?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而且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走进课文,也走出课文,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这时,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也就水到渠成了。

整个教学环节在读、悟、读中,引领学生领悟大意、展开想象、体验情感。

3.对照诗文 忘我吟诵

最后,我深情总结:王维想自己,想家人,思如今,忆过去,想了很多很多,这就是文中的一个词——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来,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边总结,边将课题中的问号擦去。配乐吟诵整首古诗,首先个别读、接着老师范读、再同桌互读、,这时我们会看到摇头晃脑的孩子在吟诵整首诗。

(五)走进第五个环节 穿越 拓展 升华

以思念家乡为主题,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学生在古今中外各种诗体的欣赏、吟诵中进一步升华主题。通过朗读让感情得到蓄积,膨胀、升华。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了如指掌。我的板书言简意丰,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 每逢佳节倍思亲

异乡异客

触景生情

只少一人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13篇:每逢佳节倍思亲 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2、借助课文内容,结合诗句的理解,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教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学生齐读课题)。这句话出自哪首诗?出示古诗,指名读诗,齐读。

2、王维在诗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思乡)他为什么会思念家乡呢?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根据回答,相机出示: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有两个数字,你发现了吗?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东面的蒲州,而长安却在华山的西面(板书),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两年没有见到亲人,没有通讯工具,多么想念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4)你离开过家人吗?多久?心情怎样?(指名说)

(5)你们才离开过几天就那么思念了,而王维已经离开两年了,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当他(课件出示)生病时,王维多要 ,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 ,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 。

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这个时候的王维呢?

老师也找了几个,谁来读一读?(出示拓展词语)指导读出寂寞冷清的感觉。

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这里的异乡指的就是京城长安。

2、俗话说:文章有温度,字词知冷暖。王维的思想之情就流露在这字里行间。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写出了王维思念家乡。能找到吗? (1)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回答。

(2)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家家户户在欢度什么节日?(重阳节)他们是怎么欢度的呢?

(3)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哪些词让你感受到大街上的热闹?这是一幅怎样热闹的画面啊!你能读出人们高兴的感觉吗?

你能具体地说说吗?师引导:重阳节这天,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4)此时的长安街上处处张灯结彩,人们合家团圆,家家户户都在享受着天伦之乐。只有王维孤单一人。(配乐渲染)

当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团圆饭时,王维却站在庭院前,对着一弯明月,他想:__________。

当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望远时,王维却__________,他想:__________。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5)仅仅重阳节倍思亲吗?

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家家户户贴春联,放鞭炮,只有王维独自一人,这真是(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重新板书“倍”。 当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的时候,家家户户围坐庭院中吃月饼赏月时,只有王维独守一杯清茶,这真是(引读,板书)

每每遇到美好的节日,王维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真是(引读,板书)每过一次节,王维的思乡之情就浓一点。一个简单的“倍”,凝聚了他多少的思念啊!(板书:思念)

我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男生读写别人的句子,女生读写王维的句子。

3、此时王维的心情是复杂的。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他,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中,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1)出示: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那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王维和兄弟登高时的喜悦吧!齐读。)

(2)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师:(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不能 ,不能 „„)这时王维的心情又怎样?这里的省略号就像是一声长长的叹息,又像王维抑制不住的泪水!

指名说,模仿叹气的声音读。 他们依旧在登高望远,可这群人中少了我一个!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与兄弟之间深厚的感情使得他更加思念故乡,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名读)

4、在重阳节这样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王维想到了和兄弟登高远眺的快乐,也想到了独自一人的孤独,想了很多很多,这就叫——思绪万千。所以他提笔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 指明读,生齐读。

三、课外拓展,体验思乡。孩子们,其实“想家”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所以,古今中外,写思乡之情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我们中国的诗歌中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 四十一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王安石这样写道—— 五百多年后,因为想家,马致远这样写道——

一千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

现在你们还小,可多年以后,你们总要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求学、工作,这时,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于是,你看着窗外人们的欢度节日的场景,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背

四、书写名句,传承文化。

请同学们任选两句印象深刻的思乡名句,用你那方方正正的汉字把流传千年的思乡文化一笔一画地写下来 。

第14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全校刚刚进行了古诗文检测的活动,你们还记得这句诗吗?(——记得)。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诗里有三个生字,注意把字音读准。(——齐读)

2、谁记得它的出处?(——这句诗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王维】

3、师:让我们先来认识王维。

王维是唐代一位大诗人,他写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这首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23课就用这首诗中最脍炙人口的一句作为课题。让我们一起读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样的疑问?(——生质疑:

1、佳节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佳节指美好的节日。在这首诗中指哪一个节日?——重阳节。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九月九日。农历的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

2、王维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板书:重阳节】

5、师: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度过难忘的欢乐时光,可是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发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写下了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走近王维,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1、提要求: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注意把字音读准,词儿连读;句子读通,不错不断。

2、要想读好课文,我们先得把词语读准确。

【出示字词:自己读相互提醒指名读齐读】

3、读准词语,我们再来读好课文。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这篇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

【学生有不同意见:为什么是四小节而不是五小节?那第四小节为什么会这样排版?学生自己说原因。——古诗这样排版比较美观。】

4、请四个孩子读课文,开火车读课文。

三、诗文对照,读中解疑。

过渡:读完了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词来写的?

(思亲)【板书:思念亲人】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思考问题:为什么王维思念起自己的亲人?读后讨论。

(因为诗人独自一人,少小离家,离家之远;在长安离家之久;离家时间已经两年之久,所以思亲之情油然而生。)

(补充:王维是山西蒲州人,15岁的时候,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离开了自己的亲人,独自一人来到了华山西面、当时的京城长安求学。那时候,交通不便,华山十分险峻,他没有办法回到家乡,不知不觉间已经度过了两年的时间。)

2、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你觉得离开家乡两年的王维心情怎样?同学们,你离开过你的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吗?你的心情如何呢?你能把王维此时的心情读出来吗?(“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读得稍缓,带些伤感。)齐读。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10分)

1、师引读:这时,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重阳节是个怎样的景象呢?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重阳节景象的句子。(指名读)。边出示句子。

2、大家知道重阳节是怎么样一个节日吗?昨天预习时,我们已经查过了资料。生说(师适当补充: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吃团圆饭、插茱萸等)。

3、说话练习:是啊,重阳节到了,在这样一个节日里,我们开心极了!(练习说话)

4、我们可以感觉到重阳节是一个欢乐、美好、团圆的节日,难怪大家要称重阳节这样的节日为“佳节”了。

5、你能读出这种热闹的情景吗?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通过你们的朗读,让大家都仿佛沉浸在这热闹的“佳节”气氛中了。

6、可是,当每一个人在大街上感受着热闹的节日气氛,在家里合家团聚的时候,一个少年,孤独一个人,在渐凉的秋风中,站在这热闹的街市中,他,便是15岁就离开家乡和亲人的王维。

课件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自由读,体会王维此刻的心情

7、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进行说话

出示:在热闹非凡的长安街上,王维却孤身一人,所以他——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王维却孤立街头,所以他——

在家家户户合家团聚之时,王维却形单影只,所以他——

这正是,师引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8、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文对照,说说诗句的意思。

9、预设(根据时间安排):

出示卡片:(一年一度、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用上这些词说说诗人为什么“倍思亲”,比一比谁用的好词多。

10、指导感情朗读。齐读段二(

一、

二、三句读出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愉快气氛;第四句声音放低,速度放缓,读出王维的孤独与寂寞,深深的思念之情。)

过渡:人们欢度佳节,多么热闹、多么高兴,可是王维此时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他会想起谁?想起哪些事呢?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出示。

2、自由读,同桌讨论问题:王维想起了哪些人?哪些事?指名说。教师讲述(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在重阳节登高时,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

预设(根据时间):假如此时你就是王维的兄弟,想对远方求学的王维说什么呢?

3、师:其实王维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书上没有全部写出来,而是用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来表示的。王维还会想些什么?指名说说看。

师扮演王维引导学生说:

我不由得想起了每逢重阳节——母亲要给我们做香甜可口的桂花糕

每逢重阳节——兄弟们要给爷爷奶奶送寿桃

每逢重阳节——小伙伴们要结伴出去赏菊、游玩

王维还想到,师引读: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这就是:师引读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齐读第三段

(四)、细读第四自然段

1、此时王维想起了很多人、很多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可用书上的哪个词表达?(板书:思绪万千)他提起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文诗对照,引导后或小组讨论后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3、出示古诗,配上乐曲,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

师小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4、其实,据老师所知,有很多人都没有办法在美好的节日里回到家乡,远在祖国边疆的战士们,因为要保卫祖国不能回家,他们会满含深情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正在千里之外的南极考察的科考队员们,为了科学研究的工作需要,不能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他们也会饱含热泪地朗诵这首古诗(齐读古诗);千里迢迢赶赴非洲的医生们,因为医疗救治不能回到亲人的身边,他们正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儿女,他们会说(齐读古诗)。

四、拓展诗句,感情升华。

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

课件出示:

看,思念,在李白笔下,就是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念,在张籍的眼中,又是那: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念,在王安石的笔下,又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思念,在苏轼的笔下,又是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齐读诗句。

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那么,它在我们同学的眼中又是什么呢?好好酝酿酝酿,给你最想念的亲人写下你最想说的话吧!

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重阳节思念亲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异乡异客思绪万千

第15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名师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华婷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分析“幼”的结构,认识“幺”字部等。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激发学生了解王维,走进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鞭炮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猜猜看。出词语提示,指名认读。

5、解释: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6、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是哪一天?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7、出示“重”。编写儿歌帮助学生识记、写好。

8、了解诗人引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二、初读感悟。

1、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交流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这首诗?

三、精读品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预设: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眼前浮现了 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5、那么重阳节的街道上,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请同学们边听音乐边想象,你的眼前浮现了怎么样的画面。

6、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

3、你听出了什么?

4、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5、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古诗,情感升华。

1、诵读、背诵

3、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写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课后收集王维的诗作,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配乐吟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16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体会语言文字中的温度

——《每逢佳节倍思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沈燕琴

教材浅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它采用 “文包诗”的形式,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再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千古名诗的创作情景。“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是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课文以这首诗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手段,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激活学生内心情感,让他们展开想象,体验诗情,拉进学生与诗人与文本间的距离。在对课文的感悟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化感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说、写等多种语言训练实践,内化语言文字,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写字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根据学生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随文识字的方法来进行识字教学。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会写好本课的10个生字;懂得用略微低沉的语调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所透露的诗人内心的孤寂。

2、能抓住关键词如:“15岁”、“已经两年了”、“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等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对文本的自主感悟能力。

3、通过创设的情境,想象当时画面,丰富课文语言,感受强烈的对比,走进人物内心,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思念家乡亲人的心情。

4、初步了解“文包诗”这种体裁的写作特点,为接下来古诗文的研究报告打下写作基础。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关键字和情境的创设感悟课文内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孤独的心境和思乡之情,从而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渲染课题情感

1、同学们,我们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谁来说说有哪些呢?

2、那你们知道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3、在重阳节那天,人们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

4、是啊,多么令人高兴的节日啊,但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却在重阳节这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指名学生读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对话中进行。课前谈话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传统节日的有关知识在二年级下册《识字1》有所渗透,通过这个话题可以唤起旧知,启发新知,引导学生体验传统节日的欢庆气氛。紧接着话锋一转,让学生从情感瞬间由起转落,迅速地被带入文本之中】

二、诵读全诗,引导质疑

1、同学们再好好读读这句诗,熟悉吗?想想这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古诗呢?

2、指名回答。(幻灯片出示《九日九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全文的教学重点,再加上学生这个学期已经通过《经典诗文诵读》对这首诗倒背如流,一开始读好这首诗,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也给课文的朗读做好铺垫。】

3、同学们读得又准确又响亮,但古诗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理解它的意思。对于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针对古诗提出质疑)

4、刚才大家提出了许多问题,看来你们都是好思上进的好孩子。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不用老师告诉你,读一读这首诗背后的这个小故事,那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能够培养学生好问善思的好习惯,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大家把书翻到23课,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小节?同桌相互谈论后交流

【设计意图:“文包诗”的体裁学生第一次碰到,对文与诗的结构特点还不能清楚地认识,通过交流讨论,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也让学生明确了文包诗的大体结构。】

3、指名学生逐节读课文,随文识字

(1)生读第一小节(第一小节没有生字词,学生没有阅读障碍。可以对学生正确的朗读送上这样的评价语:了不起,丝毫未差)

(2)谁接着往下读。生读第二小节。这里有两个词语特别要注意(出示生字卡片:扶老携幼兴高采烈)指名读,借机追问词语的意思。齐读 (3)第三段很长,谁来读好它?生读第三小节。(出示生词卡片:插茱萸;手挽着手)指名读;齐读。追问:茱萸是什么?(让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说说,幻灯片相机出示茱萸的图片) “手挽着手”中的“着”应该是轻声。范读,指名读,齐读。 (4)齐读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三年级是识字的数量是最多的一个年级。因此识字自然是学习的重点。根据中年级学龄段的特点,我采取了让学生随文识字的策略。随文识字是从文入手的,学生面对的生字都不是孤立的,有一定的语言环境。在这语言环境中读准字音,相机理解词义,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顺畅,学生也就能较自然轻松地学习生字词,达到达到现学现记的效果。】

四、入情入境、精读感悟

过渡: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把课文读通顺了,但要走入诗人的心,我们就要更细地品读课文了。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从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纳总结: A、

王维是唐代的一位大诗人。(相机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王维,教师相机补充) B、15岁那年,王维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有两年了。(幻灯片出示这句话)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我们一读,就感到心里热乎乎的,有些句子读后,我们感到很难过,心里就有一种凉凉的感觉,这就是文字的温度。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温度是热的还是凉的?(凉的)为什么是凉的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体会文字的温度,来让学生自主体会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既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感悟的习惯和能力。】 C、学生互相交流讨论:

(1)王维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了。几岁?(15岁)现在我们十五岁的孩子正在自己家这边上初中呢,而王维却已经去外地求学了,确实有点背井离乡的凄凉!

(2)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一年是365天,两年就是365*2=730天,一天有24小时,那就是730*24=17520小时,两年就是整整17520个小时啊,说明王维离开家乡的时间怎么样?(很长)

【设计意图:“两年”这个时间概念可能学生各有各的理解,通过用数学公式换算的方法,从视觉上扩大了数字,学生一下子就直观地感受到了数值的“增大”,自然而然体会到了两年时间之长。】

(3)联系实际,对照比较: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一段时间过?你离开过多久?当时你的心情怎么样?当时你是怎么想怎么做的?(日思夜想归心似箭)而王维离开家乡整整两年,他肯定也和小朋友们的心情一样,归心似箭,但王维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长安对于王维来说就是“异乡”,他对于长安来说就是“异客”(简笔画画出华山,并在华山东板书华家乡,西边板书长安)别看在黑板上只有短短的几厘米,实际上却是相隔万里啊!当时有没有汽车?有没有火车?有没有飞机?(没有)王维能不能马上回家?(不能)可见王维当时心中一定有种有家归不得的难过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简笔画这种直观的方式,创设情境,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体会出长安与王维家乡相隔万水千山,从而更真切的感受到诗人身在异乡的苦楚。】

(4)老师还想问你们:你们离开时是一个人吗?还有谁陪在身边?而王维呢?(独自一个人)你从诗句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独)独自一个人面对陌生的地方,你觉得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孤独寂寞)是啊,王维背井离乡一个人独自在外真的是孤独难熬啊,所以这句话是——(生:凉的。)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学习语文的方法是从生活中获取真实的情感体验,再用这种情感体验来激活语言文字。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更能深切体会到王维独自一人在外的孤独凄凉、思乡心切的心境。】

3、指导朗读

(1)指名学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不觉已经两年了”速度要稍慢一点,读出诗人心中的悲凉)

(2)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老师适当地加上范读。范读后:谁愿意再来试试?指名生再读?(评价语可设为:有进步!果然是凉凉的啊!)

(3)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品一品诗人作客他乡的孤独凄凉感受吧!齐读。

(4)果然有阵阵凉意啊,这真是——(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刚才同学们已经读出了这句话的温度,你能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吗?生读。 (5)什么温度?(凉凉的)哪些字最能表现这种温度?(“独”、“异”) (6)(显红独、异)请你再读给大家听。(生再读)是啊,诗人王维孤独一人,漂泊他乡,举目无亲,内心多么凄凉,多么想家啊。

(7)再指3名学生读,第2个学生读得稍快,教师指导应该读慢些,再次范读。齐读。)

师:文字真的是有温度的,你们的感觉非常正确。在以下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时时去感受这种文字的温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情感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让学生切实感受语言的温度。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除了用好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语之外,一定不可忽略了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有效地范读,抵过引导中的“千言万语”。】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样的思念中,王维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这一天人们是怎样庆祝的呢?王维又是怎样度过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人们是怎么庆祝重阳节的?(指名学生说,相机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2、学生自由读句子。你读了这个句子后,感到这句话的温度又是怎样的呢?(热的)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最能看出?(热闹)

3、大街上这么热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这时正在当时的长安大街,你会看见哪些热闹的场景呢?(学生自由想象,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课文中只用了只言片语写出了长安大街的热闹场景,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中去理解、体验、感悟过节的热闹气氛,及时抓住课文内容的空白处,让学生进行合理想象,这样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语文素养。一举两得。】

4、文中用了一个词语写出了当时人们的心情,是哪个呢?(兴高采烈)(在此出示词卡,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高兴的心情)我们还有什么时候也是“兴高采烈”的?你能用“兴高采烈”说句话吗?(指名学生用“兴高采烈”口头造句) 【设计意图:成功的语文课堂就是抓住每个机会,通过举一反三,让学生活学活用,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5、是啊,在重阳节这天家家户户团团圆圆,扶老携幼,登高望远,多么高兴啊,(课件演示各幅重阳节热闹、欢快、团圆的照片。其间配上欢快热烈的中华民族音乐。)这句话的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热热的温度,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来把这种温度表现出来?(再次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象和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一种充满欢快、热闹、团圆情境中,渲染了气氛、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过“佳节”的气氛。所营造的这种气氛与王维当时的孤单、寂寞、思亲的内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也为下文更好的体会到王维当时孤单、寂寞、思念亲人埋下伏笔。】

6、看着大街上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孤身一人的王维又是怎样的心情?(孤独寂寞难过)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自由练说)(相机板书:孤独 思亲)

7、是啊,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引读: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谁能来感受一下这句话的温度。(凉凉的)指名学生读(注意把“更加思念”重读)齐读。

8、师:正是有了这种强烈的对比,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不由叹道——(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生读)。结合课文理解:“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指名读出这句诗的温度(凉凉的,冷冷的)齐读。 【设计意图:回扣课题,让学生理解到“倍”的含义,就是“更加”的意思。同时紧扣本课教学目标读中想象,丰富课文的语言,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9、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分享长安城人们欢度重阳佳节的喜悦,同时分担王维身在异乡思乡情切的心情。(生齐读)

10、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结合课文读懂了这首诗的前两句:引读——(幻灯片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我们连起来读一读课文的

1、2小节,体会一下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吧。(齐读

1、2自然段)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结构顺序,初步体验“文包诗”的特点。为下节课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生字指导: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重点指导:重、幼

3、教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收集关于王维的诗歌。

附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孤独 思亲)

}

第17篇:《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公开课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1.背诵古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2.通过语言文字体会王维浓浓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自制PPT,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课件1)生读课题。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了解了重阳节,了解了王维,还认识了一些生字词,下面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每一个文字都有它的感情,有的读来让人高兴、兴奋,心里暖暖的,有的让人很伤感、忧愁,心里凉凉的。细心的孩子一定发现这两组词分别表达了不同的感情,指名说。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读得真好,让我们一起读好它。

2、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3:古诗),生齐读

二、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1、播放音乐与画面。学生观赏,用学过的词语来描述看到的情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流如潮、热闹非凡、车水马龙。读屏幕词语)

2、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3、(划出:“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 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划出“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4、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

5、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6、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出示: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结合生活实际,读出情感。

7、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指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三、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师过渡:重阳节这天,王维人在哪里? 出示:“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指名读句,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课件点红:15岁 两年) *紧扣“15岁”,“就”体会年纪之小; *抓住“两年”感受离家时间漫长。

2、老师考考大家,王维的家乡在哪?(板书:家乡 长安) 师作简介:王维的家乡在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而京城长安就是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两地直线距离是1300里,中间还隔着高高的华山,(版画书华山)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

3、体验说话,感情朗读:小小年纪的少年王维孤身一人在相隔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哪。他不能够聆听到父亲的教诲,他不能„„他不能„„他也不能„„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王维和亲人真是“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指板书”。有感情地齐读语段。

4、齐读这一段,结合理解诗句: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 指导诵读:诗歌的诵读要特别注意两点,一是节奏的把握,二是读出诗歌的情感。这里的节奏应该怎样读?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王维独自一人,孤孤单单地在他乡生活,你觉得他一定会感到——生:孤独,寂寞,忧伤

诗人以一个“独”字写出了当时客居他乡孤独冷寂的心情,下缀两个“异”更加深了那种孤独感。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 (课件点红:独 异) 指导读出这样的情感。

四、遥想团圆之乐

1、王维是不是就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

2、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看到这些,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现在你们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情感。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2、交流。出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手挽着手”(和兄弟们感情很好) 指导读出高兴的语气:读这一段的时候,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们开心啊! 齐读

3、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不能相会,这就是——天各一方。 出示句子: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补白省略号。这省略号好似一声长叹,叹今日重阳佳节不能和兄弟们相会,不能„„不能„„也不能„„(想象说话)从省略号里你读出了什么? (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再读课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指两名学生读。 过渡: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看,(兄弟图)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却发现身边少了一个人。是谁呀?——王维。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你觉得王维的兄弟们遥望长安,心情会怎样?他们也有千言万语要对王维诉说——他们会对王维说些什么呢?“王维,———–。”

*是呀,他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是——(再读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4)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这是兄弟们在思念王维,更是王维在思念兄弟们。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读。

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动情啊,这就是王维忆山东兄弟的情。一个“忆”字,就浓缩了王维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再次感受王维“倍思亲”的深情吧!(学生配乐齐诵古诗。)

5、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庭院里,沐浴着轻柔的晨风,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男生)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心潮澎湃地吟诵着。(全体)

6、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齐读。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外出工作的亲人,思念家乡时,会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像这种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还有很多。

1、老师出示: 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何止王维一人?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词人借诗词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怀。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李白的乡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是张继的乡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是叶绍翁的乡愁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 乡愁,是每个游子心中永久的歌。

2、总结语:(思念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无论亲人离得有多远,思念的情丝就会有多长。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六、作业布置

1、搜集一些思念家乡的古诗,积累下来。

2、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第18篇: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 思亲

(西)长安 家乡(东)

第19篇:23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整体感知,复习导入。

1〃 请同学们看两组词语,出示:

重阳 佳节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异乡 异客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读一读这两组词语,你感觉怎样?

2 你能用这些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一句话吗?你说的既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正是王维写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作——《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生齐读

3.这堂课就让我们借助《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美文,共同走进遥远的唐代,走进少年王维的心灵,去感受他的诗情诗意。

二.品读课文,读中悟情

1.揭示品读之中心问题

提出问题:在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日里,王维为何发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叹呢?

2.品“思乡思亲”之孤独伤感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映入你眼帘的是哪两个数字?

(1)15----你们现在几岁?王维才比我们大

5、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个人来到京城长安。他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教师画草图),那里离长安可远啦!如果走去的话,要走一个多月呢。王维在华山的西面,亲人在华山的东面,真是:(板书)天各一方。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结合简笔画,体会路途遥远,理解“山东”含义(华山的东面);初步理解“天各一方”。

⑵两----是啊,王维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一年365天,两年有700多天,700多个日日夜夜。你离开过自己的爸爸妈妈吗?多久?那时的你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想念父母兄弟却无法相见,他思念家乡却不能回家,难以排解的孤独和寂寞使诗人情不自禁吟诵出了这样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3)带着这份情感,咱们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一起读

3、品“重阳佳节”之“热闹快乐”

过渡:是啊!王维一个人在外是多么孤独啊!恰逢,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看

( 1)、课文中哪些句子也写出了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

“一年一度……登高游玩”,指名读,齐读。

(2)、(点红: “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 点红: “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眉开眼笑、笑容满面、喜上眉梢、兴致勃勃

欣喜若狂

欢天喜地 喜笑颜开)

(3) 除了课文中写的以外,你能联系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想象一下大街上人们还在干什么呢?:句式练习:节日的长安街头可真热闹呀!人们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是( )。

(4)重阳佳节,家家户户欢度节日是那么热闹,那么开心,王维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就是——出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

(6)王维是不是就今年的重阳节倍思亲?他还会在什么时候倍思亲?

端午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户户插艾草,吃粽子,会吟诵——

中秋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团圆,吃月饼赏月,会吟诵——

春节到了,王维看到家家放鞭炮,贴春联,喜迎新年,又会吟诵——

这些节日就是诗中的“佳节”

(7)、理解诗句意思:王维看到这些,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现在你们知道“倍思亲”的“倍”是什么意思了吗?你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8) 引导学生读出诗句的情感。

3、品王维之“思绪万千”

过渡:“每逢佳节倍思亲”,越是到佳节之时,越是激发起王维思念家乡的心情。可独在异乡的他,只能沉浸在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之中。默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三个表示时间的词,感受一下王维当时复杂的心情。(以前、如今、此时此刻)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用心读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王维还想了些什么呢?(课件出示句子)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指名读)

师引读:是的,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思念着王维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这真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生读)

〃〃〃〃〃〃

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谊呀!同学们:

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想到了过去,想到了现在,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指导感情读词。

2、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 九月九日 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

3、让我们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来吟诵这首诗。齐读。

4、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地情感,千言万语汇成了这句诗,指题,齐读。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再次指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就在王维写下这首诗的八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李白这样写道——(生齐读)

四十一年后,因为想家,大诗人杜甫这样写道——

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王安石这样写道——

五百多年后,因为想家,马致远这样写道——

一千三百多年后,因为想家,台湾诗人余光中这样写道——

3、总结语:

我们班的同学们有的就是远离了自己的家乡、亲人,和爸爸妈妈来到这里读书的,你们孤单在外,每逢佳节,就会想起故乡,想起亲人,以后你还会想起唐代曾经有个跟你一样经历的人,他就是——王维。你一定会忍不住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长安 山 家乡(东)

第20篇:《每逢佳节倍思亲》详案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本课生字词。

2、能有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二:技能目标:

1、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2、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三: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2、注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五: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文。

1、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你最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这么美好的节日,我们把它称为:佳节。(板书佳节)

2、看来大家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代有位诗人却非常悲伤,难过。因为在大家高高兴兴过节时,他却一个人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孤孤单单,于是他只能将对亲人的思念写在诗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师:听,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1、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范读。师:同学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当你思念你的亲人,却无法相见时,你会有什么感受?(难过、悲伤),

2、借助拼音,学生练习读古诗。

3、指名读,及时评价。

师:同学们能借助拼音把古诗读通读顺,真能干。

老师在这里也要告诉同学们读好古诗的秘诀。就是先要了解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把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人物,与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一起悲伤,所以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诗背后感人的故事:课文23《每逢佳节倍思亲》。

4、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5、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或者你想知道些什么吗?

假设问题:“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是谁写的, 为什么要写这首诗?

6、接下来同学们就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刚才你们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多少。

7、检查自学效果: (1)、完成填空。

一年一度的(

)节又到了,(

)代诗人(

)独自生活在他乡,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

)家乡的亲人。于是他写下了《

》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读准生字词。

出示:重阳

佳节

倍思亲

独自

思念

忆兄弟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指名读、齐读)

师: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是谁?独自思念回忆兄弟的是谁?当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去登高游玩时,王维却与亲人

_,于是他_。

其实这些词语连起来读就是文中的故事,同学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

三、品读第二自然段

(一)、感受“思念”。

1、介绍王维。

说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维,这可是位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画成就都很高,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留给后人的诗有400多首。

2、指导朗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当王维还是个孩子时,15岁便孤身一人来到千里之外的长安求学,家乡与长安有万水千山阻隔着,(画图)此时王维已经离开家乡多少年了?一年多少天?两年有多少天?对呀,七百多天没有见到亲人了,心里是多么的思念啊,(板书思念)心情是多么难过啊,所以王维看着:(你来读)

3、字理解析“思念”。

师:同学们来看看“思念”一词: a、出示“思”字的字理图,

“思”的原意是想,由田和心组成,从古人造的篆书来看,上面的田是脑袋的形象,古人认为心是人的思维器官,所以许多带有心字部的字都与人的思维情绪有关。其实,脑袋才是人的思维器官。 b、出示“念”字的字理图。

“念”有恋的意思,上面的今表示时间,有现在的意思,现在心想就是念。 c、两个字合起来:“思念” 有想念,怀念的意思。往往是在亲人,家人,朋友,分离一段时间后产生的牵挂之感,指精神上在想着人或物。

4、回归文本,感受“思念”。

师:王维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可谓是日思夜想,此时的王维一定很?

(生答:难过、悲伤) 你能读出这种悲伤吗?再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指名读)

评价:

1、老师听出了王维思念亲人时的悲伤。

2、老师听得出王维是多么难过。

3、老师听出了王维是多么深切地思念着亲人。

(二)、感受“兴高采烈”

1、师:王维到底在长安看到了什么,让他如此地思念家乡的亲人呢? (出示句子,指名学生读课文的句子)

2、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扶老携幼、登高游玩)

(板书)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扶老携幼”吗?(动作表演)

师: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去公园游玩的时候吗?(很多学生说“有” )

那我采访你,你们全家扶老携幼去游玩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我觉得很开心,很高兴。 师:说得真好,很开心,“很”字用得好,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 生:十分开心;特别开心;非常高兴。

师:对,这就是这句话中的一个词语—(生接:兴高采烈)

(板书)

咱们来读这个词, 读得还不够高兴,再读。

3、你们还有什么时候是“兴高采烈”的? (指名说)

4、师:你能用高兴的语气来读出重阳佳节热闹的大街上,人们的喜悦之情吗?

指导有感情朗读:“一年一度——登高游玩。”

(三)、感受孤“独”。

师: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当别人兴高采烈时,王维却?当别人全家团圆时,王维却?

1、从古诗的哪个字可以看出王维一个人?(独)

2、字理解析:独,形声字,反犬旁表意,蜀表声。因为犬好斗,多独居,所以独表示单独,单一。

3、我们给独字组词,孤独、单独。

4、古诗中哪一句说王维独自一个人生活在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 (板书独在异乡)

5、是呀,王维是多么孤单,多么难过,那么这句诗我们应该怎样读? (指名读)

(四)、回归文本,感受情感碰撞。

师:是呀,当人们兴高采烈的过节时,王维却孤孤单单,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让我们再次拿起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再次感受人们的喜悦,以及王维的悲伤。

(五)、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

1、师:当王维独身一人在他乡求学时,却偏偏遇上了全家团圆的重阳节,于是他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此时此刻你最想吟诵古诗中的哪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你能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的吗?(引导指名说后出示课件解释)

3、诗中的“倍”字我们可以理解为?(加倍、更加)

师:是呀,一个“倍”字让我们感受到王维思乡之情更浓了。

4、让我们也带着思念的心情再次读好这句古诗。(指名读)

5、师:我们说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透过一个人的眼睛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然而,一首诗也有它的眼睛,叫诗眼。透过这句诗眼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首古诗的诗眼。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深深的思念。

四、深情吟诵,情融诗中。

1、师:让我们也做一回大诗人王维,用我们的心,用我们的情一起吟诵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师:王维呀,你的古诗深深地打动了我,就让我送你一双有力的翅膀,让你飞越万水千山,让你早日回到家乡与亲人相聚。(画图)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仅静静地走进了诗人王维的心灵深处,深深地体会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思。还学会了根据文中人物的情感来读好课文,感受文字的美妙。下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世界,与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回忆往事。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