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定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13 15:03:05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定**

《定**》教学设计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速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词语,把握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诗文,体味作者思想感情。3.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语言、情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作者感情。

2.通过教师讲授,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苏轼的经历,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视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苏轼洒脱不羁的个性和面对人生起起落落的淡然态度,培养学生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勇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反复诵读词的内容,理解词的内容,把握词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文本,鉴赏诗词的能力,以及此词所表达的释家思想。

三、教学过程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结合常规教学

(一)导入: 提到宋词,有这样一个词人,跳不过也绕不开,他潇洒旷达,豪放不羁:他经历过大起大落,却依旧能够笑对人生,他是谁呢?对,他就是苏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一起体会词人经历人生风雨之后的智慧与洒脱。

(二)解题:

定**,是词牌名。定**引,一作《定**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唐教坊曲,,《张子野词》入“双调”。六十二字,上片三平韵,错叶二仄韵,下片二平韵,错叶四仄韵。《乐章集》演为慢词,一入“双调”,一入“林钟商”,并全用仄韵,有九十九字至一百零五字各体。

(三)诵读:

1.学生自由朗读,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意。2.分别指名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找二至三名学生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

(四)课文分析:

在词之前,有一小段序,这段序写了词人与友人一起同去沙湖遇雨的事,同 时也是写作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遇雨,词人和众人反应各不相同,别人都很惊慌,狼狈不堪,而苏轼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仍然从容不迫向前走,两者对比,便突出了苏轼的泰然自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吟啸、吟诗、长啸”这是古人表示悠然自得、心情舒展的动作,徐行是慢慢的轻松的走,词人没有正面写雨,而是写雨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反映雨下得很大,首句刻画出一个突然到来的无不利环境,词人的反应是什么呢?“莫听”“何妨”表现了他无所谓的态度,他不惊慌,不躲避,悠然地慢慢向前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词人的泰然自若和洒脱的情怀。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生只要一根竹杖,一双草鞋,一件蓑衣就能应付各种风雨,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这三句是对前两句话的展开描写。第二句说“徐行”,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行呢?第三句就说是拄着杖,穿着草鞋轻快地“行”,进一步写出苏轼的洒脱。而“轻胜马” 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马一般是达官贵人骑的,所以这句话包含着两种生活方式的对比,即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与高官厚禄的华贵生活。苏轼认为,平凡人的生活更加悠闲、自在,可能更适合他,这也是他经历过官场险恶**后深刻的人生体验,而后面一句,进一步写出他面对人生风风雨雨的态度,词中所描写的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同时象征政治上的风雨,人生的风雨,词人有坦荡的胸怀,所以他临危不惧,泰然自若。

“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天带着些许寒冷的风,把酒都吹醒了,这句话表明,词的上片所发生的一切,词人都处于一种醉酒的状态之中,因此,他才在雨中吟啸,在雨中欣然前行,这些可能都是无意识的行为,可能酒醒之后就全部忘记,但也正因为这种无意识,最能体现真性情,体现出苏轼的洒脱,潇洒。“吹酒醒”把词人拉回到清醒的状态之中,同时看到西下的太阳放射温暖的阳光,这既是写景,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寒冷中会有温暖,那么逆境有什么可怕,人生的寒冷又有什么可怕呢?

于是词人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顾来时路所经历的风雨,如今是一片宁静,这是词人想到了什么呢?归去。那归于何处呢?他不同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他追求的不是“身”的归隐,而是心灵的宁静,因而这里的归去,指的是“风雨”“斜照”,对他来说 风雨、微冷不会让他愁眉不展,阳光温暖也不会让他欣喜若狂,这些在词人看来没有任何差别。苏轼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之后,他的思想已经达到一种佛教的“无差别境界”,只要自己对待一切都处之泰然,那么世间一切对于自己来说都

是一样的,外界的任何变化再也不能引起苏轼内心的任何波澜,那么,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忧患、喜悦,官场上的得意与失意,生死祸福又有什么不同呢?词人归到一种万物皆空的状态,什么都不去在乎,自然就“也无风雨也无晴”了,这几句话是苏轼对自己前半生经受的政治风雨的内心体验和反省,是借助自然风雨而得到精神洗礼的人生彻悟。

(五)课堂小结:

《定**》这首词表现了一定的佛家思想,苏轼的词都深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响,因而他的词都表现一定的深度,在思想上,给人一定的启示和感悟,从而影响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树立。

(六)结束语:

今天,我们在苏轼的人生境界里走了一遭,对于苏轼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感受,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一些风雨,一些不如意,重要的是在面对这些的时候,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希望大家学完这节课后会对人生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那么这节课的价值也就得以实现了。

(七)作业:

1、默写并背诵《定**》。

2、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并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

(八)板书设计:

定**

苏轼

醉:(梦)———泰然处之

醒:(现实)

归:心境 无雨无情

1001113 王新蕊

(周一

3、4节)

推荐第2篇:定**

一、导语

《定**》教案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诵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朗诵)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苏轼)

二、背景介绍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上节课已给大家做过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他的一生非常地坎坷,屡次当官,屡次遭贬,就像他自己在晚年时期从被贬之地儋州北归时,路过镇江的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的东坡像时,感慨万千,写下的这首诗(幻灯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词,这首词就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一次非常大的转折点,由原来朝廷的重臣,一下被贬为偏远地方的团练副使,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自卫队的副队长的职务,可见差别之大。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小序,(幻灯片)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序中给我们交待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相田的路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雨具先去”,没有遮雨的东西,(提问:就算有雨具苏轼会用吗?)“同行皆狼狈”,(提问:“同行”是谁?假如和苏轼同行的人还有我,可不可以?)“余独不觉”,只有我一人没有觉得大雨会对我有什么影响?不久,雨过天晴,所以写下了这首词。(提问: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行吗?)

三、范读词作,整体感知全文结构

我来为大家范读一遍,在听的时候注意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提问:大家认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潇洒 豪迈)

刚才看了这首词的小序,我们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跟什么有关系?(雨) 这首词的上阕写雨中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下阕写的是雨后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

四、分析内容

1 我们先来看上阙“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幻灯片)

提问:在这一句里,有两个描写下雨的动词,它们是什么?(“穿”和“打”。) “穿”是穿透,“打”是打击。这两个字极言雨势之大。 提问:这首词写于三月七日,是春季,在春天这么大的雨吗? (没有,春雨是很温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提问:可是在这里苏轼为什么这么夸张地写这场大雨呢?

(这场大雨来势是很猛烈的,它那打击着树叶的气势非常地象苏轼刚刚经过的一场一场风雨,人生的风雨) 引出乌台诗案(幻灯片)

苏轼被关了4 个多月,还差一点被砍了脑袋,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苏轼才幸免于难。余秋雨在形容苏轼经过这场生死劫难后的心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三年的时间让苏轼已经慢慢走出了原来那个可怕的阴影,当他再次面对人生风雨和挫折时,不再惊慌失措了,当大家都抱头鼠窜,东

1 奔西跑地慌忙躲雨时,序中说“余独不觉”,不但不跑,我还要一边吟唱着,一边长啸着,在这雨中慢慢的散步呢!这里我们体会到了苏轼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幻灯片显示:潇洒、闲适、自在、洒脱)

(幻灯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问:苏轼在雨中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很是轻快,老师说的对吗? (明确)不对,草鞋的确很轻便,可是在下雨天,草鞋会又重又沉,并不适合行走,所以,这里的“轻”不是外在感受,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轻胜马”,什么人会骑马呢?当然是达官贵人了,所以这里的“马”就指代的是奔波官场的忙碌生活。由此可见,这里的“轻”实际是指“无官一身轻”。他曾在给好友李之仪的书信中说:(显示幻灯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现在不做官了,很多人也不认识他了,他内心中其实是沾沾自喜的。现在的苏轼放浪山水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必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那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了。”

提问:这里不是自相矛盾吗?前面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这时哪里又来的蓑衣? (明确)并没有蓑衣,这里是虚指。实际上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度过一生的心愿。“任”有放任,自由的意思。在写这首《定**》前不久,诗人曾经还写过一首词,《临江仙》,深夜,醉酒而归的诗人大声地敲门,然而看门的家童鼻息已重,苏轼只好来到江边,望着滚滚而逝的江水,诗人感叹着岁月流年,感叹着人生沉浮,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由得黯然神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后我便放任自己的一生自由自在地度过了吧!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的心愿,从此后不再有那么多凡俗的事情来打扰他,就像《陋室铭》里说的:“无丝竹之扰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苏轼(超然豪迈)的一面。(幻灯片显示)

2 再来看下阙:(幻灯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很快,雨晴了,太阳出来了,三月的春风是料峭微寒的,特别是吹在刚刚淋透了雨的衣服上,苏轼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酒似乎也清醒了许多,转身望去,山那头初晴的斜阳却是在迎接我吗?这一句,饱含着一个历经磨难和痛苦的诗人美好的期望以及复杂的心情,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牢狱之苦,甚至是杀身之祸的人来说,过去悲惨的经历会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劫后余生更让苏轼体验到一种人生的哲理:就像天晴天阴一样,人一生的浮浮沉沉是很正常的事。现在的落难,并不能代表一切,那么大的灾难我都挺过来了,现在的我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迎来我人生中的“晴天”呢?就像我现在回转身看到斜阳晚照一样。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轼的想法的正确性,他后来在宋神宗去世后,又被朝廷召回,以后的再次遭贬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黄州,苏轼还是等到了他人生中的“晴天”。我们经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苏轼的“世事洞明”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他旷达的胸怀,假如苏轼真的“江海寄余生”了,那他会等来自己人生中的“斜阳晚照“吗?

2 然而,现实中的苏轼还是要在黄州当他的团练副使,他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呢?

(幻灯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问:“萧瑟处”,在这里表面上写刚才下过雨的路,实际上指哪里的风雨呢? (明确)指宦途的风雨。我刚才在大雨中信步时,是那么的悠然、自信,暴风雨并不会影响我的任何东西,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苏轼又该如何呢?“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说,从此以后我在面对生活时,无论是“风雨”也好,还是“晴天”也好,它们都不会影响到我的心情。我们往往在面对“风雨”(即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够勇敢去面对,而苏轼在这里说的还有面对“晴天”(即顺境和坦途)时的态度。这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当他们遇到人生中的“晴天”时,无法坦然去面对呢?

(比如范进中举,比如有些人的“喜极而泣”)

这些极端的事例就是在告诉我们,对待人生中的事情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就是范仲淹告诉我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苏轼此时此刻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正因为苏轼有着一颗豁达开阔的胸怀,即使是在他被贬期间,有过失意,有过消沉,甚至产生过要归隐的想法,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坦然去面对,放松心情,宠辱不惊。此时此刻的苏轼不仅仅是潇洒闲适了,他的心态转为一种旷达,一种通脱。(幻灯片显示) 五 艺术特色

这首词除了饱含人生哲理之外,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

1、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首词一方面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另一方面写的是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序中的问题,(回幻灯片)就算真的有雨具苏轼会用吗?不会,因为有没有雨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心中的感受,因为他的心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所谓怎样的天气,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据记载,苏轼淋了这场大雨之后,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实际更是在说人生中的风雨。所以我们可以说,“同行”的人在这里也是泛指,可以是苏轼的好友,家人,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大家。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可以吗?当然不可以,没有了这一句,我们就无法理解苏轼在雨过天晴之后的“山头斜照却相迎”的那种心境,正是有了自然界的风雨的变化,苏轼才会产生对人生风雨变化的理解,从而感受到在面对人生风雨时应该抱有的一种心态,即“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以小见大,寄无限道理于有限事物之中。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表现人生中的大道理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以小见大”。苏轼以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斜阳这些眼前的有限的事物,想到了无限的 3 人生哲理:人生的浮浮沉沉就像这大自然的天阴天晴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得太重,以致影响自己的心情,就像我们在学习纳兰性德的词时,他所说的“寻思起,从头翻悔”,已经过去的事把它再放到心上细细地想,那么人生就要从头来过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如付之一笑,把它放在一边。也像苏轼一样,放开自己的眼界,敞开自己的胸怀,去笑面人生,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 六 讨论: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苏轼那样的宦海沉浮,但困难和挫折肯定每位同学都有过,今天学了这首词之后,大家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观有哪些想法呢? 七 作业(幻灯片)

找出《定**》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推荐第3篇:定**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

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教学难点: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站在这儿,我突然就想到一句话:

人生就是一堂课的工夫;加一个字,人生就是上一堂课的工夫。

类推一下:

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

一场雨,躲一场雨。 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

后者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有了动词,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

苏轼会怎么看?我们一起来看《定**》。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东坡会怎么回答。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小序作用?“故”:写作缘由,一件小事寄予深刻哲理。)

——他说风雨皆无。

——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

2、听这首词,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背景穿插。

1、苏轼出世了吗?

——没。

2、你怎么知道?

——苏轼的生平经历证明了,他一生都在仕途上。被贬到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被贬到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预习很扎实,看得很细。( 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

3、那大家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吗?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

——苏轼去黄州和历史还有关,和政治有关。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在新法倒霉后者苏目睹新法一些弊端,故很不同意王安石的新法。神宗即位支持变法,旧雨凋零。苏轼自求外放。就是前面说的出知杭扬等。这样持续了大概有十年,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坐牢 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东坡获罪?独以名太高。是他弟弟苏辙说的。课外同学们可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他从社会的文化心理角度来阐述东坡怎么倒的霉。

四、朗读指导

1、“何妨„„平生”,应该读得从容,潇洒,豁达。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五、重点探究、拓展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五祖的两个弟子曾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苏轼让你想到谁?

——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

——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

·他和庄子、陶潜能划等号吗?

——不能,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苏 360首词中,归字出现 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我们来看他另外几首词。

——《定**》:“„„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人生像什么?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故欢乐不必过于欣喜,痛苦可以在内心化解,世事沧桑实属过眼烟云,求得本心清静便是解脱。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心里有,他是化了悲与喜。(这就直接导向了对社会共认的价值系统的否定,和对苦难现实漠然处之的态度。)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他的江海是什么?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100年):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 shēn)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跨越或超越!)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春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不是。举点例子。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赤壁赋》呢?还是有点归的味道。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我突然又想到了苏轼另一首词: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范仲淹: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芳草是故乡。

七、个性阅读

1、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苏轼?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我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那你们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人生的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八、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和效仿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影响了无数后继者的人生模式的选择和文化性格的自我设计,从而使他与后世的读者,建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亲切动人的关系。”(王水照复旦教授,唐宋文学权威)

—— “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而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王灼云(《碧鸡漫志》)(课本单元标题语)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

九、拓展

我们围绕“雨”说了这么多,原文的“雨”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既是自然风雨,又是政治风雨、人生风雨,这么说诗中的“风雨”用了什么手法?

——隐喻义,双关。很好,如果考试,这儿很可能成为考点。最后我们来做一件入世之事:给这首词拟几道赏析题。

——“一蓑„„”刻画了苏轼什么样的形象?(抓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常常是重点)

——“归去„„”苏轼要往哪归?结合苏轼生平谈谈苏轼的人生态度。

——“轻”怎么理解?竹杖芒鞋行于泥地真比马轻?

——“迎”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抓字词来解读,很符合出题常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推荐第4篇:定**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苏轼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位词人,他的很多作品都为我们所熟知,比如说:《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江城子》等等。其中有很多的千古传颂的名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苏轼的另一名篇——《定**》,看看词人这次又为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

二 初读课文,检查阅读

1、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2、再请几位同学对以上同学的朗读进行点评,如有错误,需要指出;

3、教师总结

三 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学生一起大声朗读小序;

2、朗读后,学生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内容;

3、请学生回答小序包含的信息;

4、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进行反馈,如有不足,进行补充

5、结合小序,介绍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四 鉴赏正文,理解思想

1、学生听录音,整体感知这首词;

2、学生齐读这首词并思考哪些词句让自己印象深刻,为什么;

3、请学生回答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词句及原因,给予一定的赞扬

4、细致分析词的上片

① 请学生翻译上片的内容,并作出反馈; ② 指出词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词:吟啸、芒鞋、蓑;

③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④请学生再次默读上片,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⑤学生思考后,如果还不能够体会,让学生再次听录音,稍后适当引导,以求深刻体会

5、细致分析词的下片 ① 全班齐读下片;

② 逐句翻译,重点解释几个词:料峭、萧瑟;

③ 逐句讲解,文中“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三句在文中有着什么样的作用;结尾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 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文中“回首”指什么以及这里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

⑤思考结束后,请同学作答,并作补充。

五 重点探究,拓展思维

结合文章的背景知识,在疏通全文大意的基础之上,和学生一起,探究词人当时的心境和对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宽大的胸襟和超然的心境。最后,概括出词的中心思想。

六 课堂小结

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 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 这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淡然和心灵的超脱!这节课使我们对大词人苏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是否他那种坦然面对风雨、困难的精神也感染了你们呢?下课后自己可以思考一下。

七 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就这首词写一点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字数不限,但一定是自己的感受。

八 板书设计

定** 苏轼

上片 风雨中,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片 风雨后,蓦然回首,云淡风清

推荐第5篇:定**

《定**》教学设计提纲

学习目标:

1.鉴赏诗词的人物形象。

2.归纳:鉴赏诗词人物形象的方法。

一、我学,我积累

1.朗读三遍,对照注释和资料,疏通词意。(用散文的笔法表达出来)

2.初读感知,诗中主人公给你留下的最大印象是什么?(简要说说)

二、我读,我提问

1.播放录音,,体悟情感。

2.一名学生朗读诗歌。学生将不理解的问题写在自己本子上,组内交流解决,将依然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教师处。

三、我讲,我探究

学生齐读诗歌,带着初读的理解,领会诗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先自己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 请从词的思想感情和人物形象方面,写出你的疑问,并尝试着解决。 (1)

(2)

四、我疑,我批判

教师对文本中有争议的一处找出来,引导学生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

联系你所读过的苏轼的作品,说一说,概括苏轼的形象是否仅一个“旷达”了得?

五、我写,我比较

1.将本词改写成一首现代诗,题目可另拟。比较不同的表达效果。

2.结合本词,写一段话评价苏东坡。(可采用多种文学样式:如对联、诗词、颁奖词、评论性文字、抒情性文字等)

六、我读,我感悟

1.归纳:鉴赏诗词人物形象的方法。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3. 带着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齐读课文,读出作者感情,自由朗读课文结束。

推荐第6篇:定**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本词主要内容,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旷达的襟怀,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3.领会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及双关等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旷达的襟怀。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以小见大及双关等手法来表现主旨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下雨了,没带伞的人拼命地往前跑,街上只有一个人,笃定缓步而走,经过的人问他:“你为什么不跑啊?”那人却说:“跑什么呀,前面不也在下雨么。”这个人的回答看似好笑,不过,的确有这样的人做出了这样的事。他,就是大家熟知的宋代豪放词派的苏轼。他为什么能够在雨中吟啸徐行?为什么不觉得狼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心态与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苏轼的《定**》来共同领略他的内心世界。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示: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自由朗读,赏析小序

1.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序的作用。

四.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 因李定等人诬告苏轼诗文“毁谤君相”,苏轼被囚于乌台。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后来苏轼被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此职位为虚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历经生死考验被贬黄州三年后苏轼写下了这首《定**》。 五. 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赏析上片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风很大,雨点很猛,雨势很急。 穿(林)打(叶)

追问:面对眼前风雨,作者态度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莫听”“何妨”“谁怕”

分析:风大雨急,面对如此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慌失措(同行皆狼狈),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从容处之,悠闲自若。从“何妨” “谁怕”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在风雨面前坦然处之,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旷达情怀)。 2.上片塑造了苏轼雨中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 穿着草鞋,拄着拐杖,在风雨中缓缓从容而行,时而吟诗时而长啸的潇洒乐观的人物形象。一个“缓缓”,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苏轼的镇定自若。 3.为什么作者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明确: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表明了苏轼此时身遭贬谪。而“骑马”是官者的体现。那么,在这里“轻”字必然另有含义———“无官一身轻”。 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胜”就胜在了他的乐观精神。 4.过渡:与“官”相对的就是“隐”,由此也引出了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是这条思路发展的自然结果。

5.“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也指人生风雨(政治风雨)。要坦然接受和从容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过渡:面对人生风雨,苏轼为何能做到如此从容?带着个问题,大家齐读下片。

赏析下片

1.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提示:“料峭春风”也指人生的逆境、政治风雨。与之相对,“山头斜照”也指人生的希望。此三句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着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2.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风雨”和“晴”有何深层含义?“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认为无论是晴是雨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困窘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诗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超脱的胸襟。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的感悟,如此的襟怀,在苏轼才能做到从容面对人生中的风雨。 (2)怎样达到“无风无雨的境界”呢? 明确:归去。对苏轼来说,“归去”实质上就是摆脱官场,淡出江湖,达到真正超脱的境界,这就是在苏轼身上一直贯穿着的佛道思想。

六.主题归纳:

本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现了他洒脱的性格,乐观旷达的胸襟。

七.课堂总结。

生命因脆弱而宝贵,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面对和接受睁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八.再次朗读全词。 九.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词

2.以《我眼中的风雨人生》为题,写一篇小随笔,表达你对人生风雨的看法。

板书设计:

推荐第7篇:定**

定**》 苏

朱后树 教学目标 : 知识和能力

1、了解苏轼生平及其词风。

2、学习和掌握词的鉴赏方法。过程和方法

1、朗读背诵,整体感知本词。

2、自主、合作、探究出本词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品味作者超然洒脱、坦荡豁达的心胸,养成高雅脱俗的高尚情趣。

2、正确对待逆境与叵运,保持本色,展现真我。教学重点:

领悟词人旷达乐观的人生境界,学习即景抒情、即小见大、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品味词语,分析形象。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讨论、探究 教学课时:1节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配乐图画,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介绍:

有这样一个人,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诚挚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生命演绎着本色的张扬。

无需夸耀,不容粉饰,他的名字本身就闪着熠熠的光彩。苏轼(板书),这是个在沉醉了几百年的中华大地上响亮的名字。

苏轼是一杯水,温柔多情,爱悬于胸。“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不掩饰内心的思念,甚至有时还会有“夜来幽梦忽还乡,唯有泪千行”的经历。天人永隔的分离,肝肠寸断的痛苦,刻骨铭心的思念,在如水般流淌,把本色细细说讲。一位至情的文人,不在乎“好男儿志在远方”的劝谏;不理会“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名言。他将灵魂深处那浅浅的相思,淡淡的哀愁诉说着,不理会世俗的眼光,至情的本色由我张扬。 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定**》。(板书课题)

二、知人论世

学习诗词需要知人论世。(展示课件)看大屏幕了解“苏轼其人”。(学生看)苏轼其人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1071年,请调杭州,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1074年,调任密州,作《水调歌头 中秋怀子由》《江城子 密州出猎》;

1079年,移任湖州;

1080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自此别号东坡居士),作《前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1084年,49岁恢复名誉,连升三级,官至翰林学士侍读。后与司马光政见不合,请调外任,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后任兵部尚书兼侍郎,至礼部尚书;

1093年,“新光执政”,以“讽刺先朝”贬为惠州安置,并再贬儋州;

1101年,大赦,归任朝奉郎,归途中卒于常州。

坎坷的命运,非凡的经历,历练旷达的性格,成就一代旷世奇才。

(展示课件)快速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三、朗读背诵

1、展示“竹林听雨”优美动画课件,教师示范激情背诵。

2、要求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争取能背。

3、检查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后,教师鼓励说:背诵是鉴赏的前提,积累是智慧的灵光,学诗词必须多背诵多积累。暂时背不熟的同学上完这节课后也一定会背!

四、鉴赏品评

(一)梳理内容,描述形象

1、词语理解:(展示课件)这首词有些词语的意思需要大家弄明白,请看大屏幕,理解词语,学生回答(略)。

狼狈

料峭春风

向来

2、脉络梳理:下面谁来概括一下这首词的上、下阕内容。学生回答(略),教师展示“脉络梳理”课件。

3、描述形象:联系背景,结合具体词语,展开想像,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苏轼形象。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抓住发言要点板书: 谁怕—从容不迫

归去—旷达乐观 形

概括学生答语中苏轼的形象:苏轼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精,顶风昌雨,不畏艰难,是从容不迫,旷达乐观的诗人。

4、学生集体背诵本词,做到口中念文词,心中有东坡。

(二)鉴赏艺术特色

诗歌欣赏除了要分析形象,还要分析技巧和语言。请大家讨论一下,说说本词写法上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概括并板书:

一语双关—自然与政治 一如家常—无语不可入 即景生情—无事不可入 即小见大—借题发挥 手语 言

(三)走近苏轼,感悟生活

同学们,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得与失、成与败、荣与辱,总是相伴相生,苏轼对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对我们大家又有哪些启迪呢?请大家谈谈感悟。 学生自由探讨,踊跃发言。具体内容略。

五、迁移拓展

展示课件《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答案由课件展出。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表现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托物寓人或移情于物。下阕描写缥渺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作者自己)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物象化。

2、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试简要分析。

答: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情怀。

3、比较《定**》与这首词,思考两首词的风格和情感。答:《定**》词风偏于豪放,这首词词风婉约;《定**》感情上旷达乐观,这首词则自伤自许。两首词相互补充,体现出苏轼本色真我的风采。

六、教师小结

(展示图画课件)教师小结:苏轼用至情、用真我、用生命张扬了本色,给我们以无尽的遐思和启迪,课下请多读点、多学点苏轼,让我们的青春本色更加亮丽!最后请全班同学站起来,将这首词大声齐背一遍。

(学生充满激情地背完时)教师语:下课,同学们再见!

七、教学后记

激情导入部分通过诗意的语言激发兴趣,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导语宜熟练背出。知人论世部分需直接简单,时间不宜过多。重点是让学生意识到苏轼人生坎坷,被贬黄州的经历对其思想的潜在影响。朗读背诵部分教师激情配乐背诵很关键,它对学生的朗诵、理解文本作者形象具极好的帮助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也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务必处理好这个环节,一举手一投足都尽量做到“我即苏轼”的程度。学生自由朗读和集体背诵意在让他们提高诵读水平,熟悉文本,为下面进一步深入学习服务。鉴赏品评词语解释部分根据学生实际水平来定,素质好、预习充分的简单提示即可。脉络梳理较容易,请一学生回答即可。作者形象描述是本节课教学重点,用时约12分钟。因为学生预习较充分,我主要采取让学生结合词语、联系背景展开课堂讨论的办法,全面概括作者形象。抓住学生回答的关键词,比如“爱好自然”“无畏风雨”“泰然处之”“旷达乐观”等来概括形象。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可由表及里概括,可知人论世陈述,可结合词语论证等等。这个环节在设计上体现了敢于放手、依靠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路,具有一定的难度,存在着启而不发、放后难收的风险,教师要灵活处理。概述形象了解作者后,全班集体背诵一遍课文。接着鉴赏本词写作手法和语言,这是本课又一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思考回答,教师注意总结并板书,用时约6分钟。走近苏轼、感悟生活部分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有不同见解与认识。事实上,学生所答感悟深刻,观点新颖。迁移阅读部分意在补充文本,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苏轼其人以及其词风,同时检验学生对词的鉴赏情况,此过程用时约6分钟。最后小结时语言要简洁富有诗意并充满激情。学生背诵的安排一是强化诗词诵读;二是前后呼应,以教师的背诵开始,以学生的背诵收束,实现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情感的启迪的教学转变;三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学生今后对诗词的愉快学习。

推荐第8篇:定**

《定**》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诗人的情感

2、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3、感受苏轼的旷达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品味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就是我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对苏轼最大的印象。大家读了有什么感受呢?我们今天学习苏轼的《定**》一起,感受一下苏轼的成熟(板书文章题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情感。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指名一名学生诵读。(3分钟)

1、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2、教师放背景音乐并朗读,学生听朗读,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的老者,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险,镇定从容,与风雨搏击,何等的乐观、潇洒。初步感受苏轼的形象。

链接

http://mp3.baidu.com/m?f=ms&rn=&tn=baidump3&ct=134217728&word=%C5%FD%C5%C3%D3%EF&lm=-1

三、鉴赏、品味

1、品形象

读完诗后,你觉得本文是简单的写了一个半道中突遇狂风暴雨而不避的老者吗?他是有意这样做的吗?请联系时代背景谈谈个人的看法。(分组讨论)

(1)教师穿插介绍时代背景。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哪位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 1

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即“乌台诗案”。)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讨论作答)

“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对诗人形象的塑造有何作用?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诗人怎样的心态?“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2、品语言(抓诗眼,体会语言风格)

(1)、看看这首短短的词,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苏轼名句:“夜雨何时听萧瑟”。天晴后,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日月的阴晴圆缺,是惯见的循环。而宦途中风雨来袭,却不知伊于胡底!如黄庭坚《谪居黔南十首》云:“病人多梦医,囚人多梦赦”,遭受风吹雨打的人,总要盼望天晴,但天晴何其难料又难盼!

因此,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最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了,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

如何到得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情”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归(搏击风雨)

——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品表现手法

(1)“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试作分析。 -------以小见大。词人凭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以“轻胜马”的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诗人面对人生的风雨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谈谈诗人的顿悟和感受。

--------运用了象征,一语双关的手法。伟大的灵魂在艰苦的跋涉,无声的探索,无歌无喜,无风无雨。

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位置。

四、比较阅读。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找出词中含有典故的句子,简述这两个典故的用意?

(2)这首词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与《定**》有哪些相似之处?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

那么你对苏轼如何评价呢?(各抒己见,言之有理)

小结本课:

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四年里,生活艰苦,身心历经考验,但黄州成就了苏轼,使他突破小人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的真谛,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苏轼。正是这个真实的苏轼让后人对他投之以敬重的目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带着对苏轼的仰慕重读《定**》。

附板书:定**

苏轼

1、即景生情,情真意切。

2、以小见大,平中见奇。

3、质朴中见深刻。

参考资料链接:http://space.tv.cctv.com/page/PAGE12360497017422913

推荐第9篇:定**

《定**》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轼生平简历——“三起三落”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

二、教师范读这首词

提醒:

1、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三、整体讲解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还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

1、这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请认真阅读词前短序,说说词中所写的是什么事?

明确:途中遇雨。

2、概括词的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上阙:冒雨徐行的心境 下阙:雨过天晴的感受

3、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竹杖芒鞋、顶风冒雨、吟啸徐行、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4、反复诵读体味并背诵全词。

四、品读探讨

(一)重点字词

1、词中“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渲染出雨骤风狂,而冠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吟啸且徐行”是上一句的延伸。“何妨”是“不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词人不在乎风雨,他在雨中吟诗,甚至脚步比以前还慢,潇洒中带些倔强。表现了作者从容不迫、悠然自在的神态。

2、“竹杖芒鞋轻胜马”中的“轻”字有何含义?

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在苏轼看来这种“竹杖芒鞋”的村野打扮比起皂靴宝马的官场气派更轻便、更自在,这里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作者一贯喜好自然、无拘无束的性格。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二)名句赏析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是一种写意手法,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任平生”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的意思。此句意为:怕什么呢?自己的一生就是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来的,对此我早就习以为常、处之泰然了。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形象地表现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料峭”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3、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也无风雨也无晴”中蕴含作者心静如湖水,不在乎外在事物得失的心理状态。他追求的是内心的退隐;所归之处是能使他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自然和仕途有晴有雨,有顺境有逆境。词人始终泰然自若。“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带些抗争,也是一种执著;“也无风雨也无晴”,是对此的升华。

A“风雨”比喻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五、重读这首词

六、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特点是: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眼前的遇雨:可在雨中“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这是眼前景,但都隐喻着苏轼的经历:眼前的雨,喻人生的政治风雨;竹杖、芒鞋、喻苏轼被贬渔樵杂处,放荡出水;“酒醒”隐喻作者经历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

2、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道中遇雨本是生活中常事,但道出人生哲理:人世哪个不遇风雨,遇风雨怎样面对,应该是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超脱旷达。这些都渗透出他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一系列的人生哲理。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词 附:板书

冒雨徐行的心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乐观 旷达 洒脱

雨过天晴的感受——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推荐第10篇:定**

《定**》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定**》的作者苏轼,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在屡遭贬谪的挫折之后,仍然达观处世的人格精神,曾给一代代人以精神的给养。所以我选择学习苏轼贬谪黄州时的两篇诗词来探究苏轼情感的变化,让学生感悟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在读懂苏轼的同时,指导自己的人生。 三维目标:

1、训练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理论知识分析诗词

2、合作学习,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品味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变化历程。

3、探究苏轼心境的大变化,感悟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在读懂苏轼的同时,塑造自己的人生。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的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印发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及相关写作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

【导课

知人论世】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希望同学们畅所欲言,说说你眼中的苏轼。

我对苏轼的评价“旷达的苏轼”,“旷达”应该怎么理解?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看得开。

(教师补充)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一生被贬三次,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惠州,第三次是在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一个人一生被贬三次,这是多么巨大的打击,但苏轼并没有陷入泥淖不能自拔,反而养成了豁达乐观的性格,成就了一个巨人。

今天让我们走近苏轼,品味东坡之诗文,感悟东坡之为人,塑造自己之人生。

【品味东坡之诗文】

文学作品是作家内心情感的外化。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他作于黄州时期的两首词,来体会苏轼心境的大转折,体味他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

苏轼是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

元丰七年(1084年)4月离开黄州,贬居黄州4年零2个月。

作品一:

凄惶的孤鸿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作背景: 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就暂时寓居在定惠院。这首诗作于元丰三年2月至5月间,也就是苏轼刚刚贬谪黄州之时。被贬黄州是苏轼第一次遭遇到的大的政治挫折,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罪人”,宋神宗规定他“不得擅去安置处”“不得签署公事”,应“思故而自新”,可以说他当时几乎丧失了人生自由。那此时他的心境如何呢?

鉴赏诗歌:

上阕写了时间和景物,营造了清旷孤寂的氛围,如“孤鸿”般的“幽人”,在这样的背景下独来独往,飘忽不定。

下阕写孤鸿,实则写人。作者以鸿自喻,表达的是惊惶、幽怨而孤傲的情感。

小结:这首词应该是苏轼初到黄州时心情的写照。一个遭到大难贬至黄州、剥夺了权利、失去了自由、曾经有政治抱负的人,它的那种悲伤难过、惊慌害怕、郁结在内心的怨恨、孤傲、不肯同流合污、低头屈服的情感,都在这首词中委婉的表达出来了。

“乌台诗案”给作者的打击是沉重的,他就像一只凄惶的孤鸿飘零到黄州。这只凄惶的飘零的孤鸿命运如何呢?

作品二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学习序文:

序文交代了写作的缘由: 这首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这是苏轼到黄州的第三个春天。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30里,苏轼被贬黄州后,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三月七日,苏轼和友人一道前往沙湖看田,道中遇雨,持雨具者已走在前,他们都被淋雨。苏轼说,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故作此。

2.鉴赏诗歌

上阕: 学生诵读,思考问题。

(1)、“穿林打叶声”是什么声音?狂风骤雨来临时,一般人会怎么做 ?苏轼是怎样的表现? (风雨声,而且是风狂雨骤。)风雨来临时,一般人一定很狼狈,会慌慌张张地找个避雨的场所,“同行借狼狈”。作者是怎样的表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他表现的是何等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意。这一句,就把苏轼鲜明独特的性格表现出来。

(2)、“竹杖芒鞋轻胜马”该怎样理解?

“ 竹杖芒鞋轻胜马”,竹杖芒鞋,作者此次出行是一身布衣装束,“马”,让我们想起身穿官服骑着大马。在作者看来,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要比穿了官服骑着大马要轻快许多。“轻”,怎样理解?轻巧、轻快。在雨天行走,竹杖草鞋是轻的;还有无官一身轻之意,无公务缠身,心境也是轻松的 。

(3)、结合苏轼的经历谈谈你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的理解?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谁怕?即怕什么。

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4)小结: 上片写途中遇雨,作者的态度是不怕。边吟边笑边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人们经常把人生称为风雨人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苏轼告诉我们:任凭风雨人生,泰然处之,旷达面对。

下阕:学生诵读,思考问题。 (1)上片写 途中遇雨,

下片写 雨过天晴。

自然界就是这样的瞬息万变,刚才还狂风骤雨,现在已是夕阳迎照。 (2)由这一自然现象,你想到了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

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变化莫测 。

阳光总在风雨后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词人在大自然瞬息万变的这一瞬间心理感受如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字面意思如何理解?

看看原来下雨的地方,回去,对我来说,既没有晴天也没有雨天。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对我来说无所谓。

2、“风雨”、“晴”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风雨”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也人生中的风风雨雨,比喻人生之逆境。“晴”比喻人生之顺境。

3、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超然人生风雨的旷达胸襟。

【感悟东坡之为人】

通过学习这两首词,你对苏轼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 回顾前面学过的两首词,我们知道了苏轼初到黄州时也是失意伤感,惊惶幽怨的,但经过两年的自我调试,他能超然的面对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他的心境旷达了:什么风啊、雨啊、阳光啊对他来说都一样。他可以安然的面对自己的处境,不惊不怕,平和应对。

初到黄州时的苏轼,像一只凄惶的飘零的孤鸿,两年后,他准备在沙湖买田,想定居于此,他就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撒到哪里都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襟。”这句话说的就是苏东坡。

【塑造自己之人生】

同学们: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人要走出坎坷,超越环境,需要思想和智慧。在我们面对挫折和磨难时,我们就学学苏轼,主动调整心态,凡事想得开、看得开,坚信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风雨人生。

让苏轼这位达观的北斗,指引我们生命的征程。

“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周国平语)

课后大家上网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更加全面的深刻的了解苏轼,请以“我想握住你(苏轼)的手”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第11篇:实施方案(定)

关于在全滩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严肃工作纪律,提高工作效能,优化发展环境,推进重点工作落实,全面实现科学发展、转型跨域、赶超进位、富民强区目标,根据区委、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各级机关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的文件精神,部党委,指挥部决定,在全滩集中开展以提高行政效能为主要内容的“效能风暴行动”。现结合我部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和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战略”、区委“1126”发展思路和“4301”富民强基工程,以及部党委、指挥部各项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强力推进效能建设,以改进机关作风、规范行政行为为抓手,以提高行政效能、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整治庸懒散慢乱的现象,坚决整治中梗阻塞的问题,坚决整治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行为,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更具实效、更有活力的效能新机制,促进全滩行政效能大提升、服务质量大提高、发展环境大改善,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增长,为推动全滩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落实好阳光政务行动。要积极深化政务公开,按照《凉州区政务公开目录》和《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指南》,将指挥部的职能职责、办理事项和办事时限、申请材料,办理条件、收费标准、收费依据、办理结果等信息在机关政务公开栏全部公开,并建立政务咨询、公示等制度。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社会监督。大力加强党政机关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推行服务承诺制,积极创建诚信政府、诚信机关,提升指挥部党政机关的公信力。

(二)规范行政审核申报工作。严格规范行政审核程序,各站所对现有行政审核、申报项目进行全面清理,6月底前梳理出申报流程图和审核程序,报指挥部党政办公室备案,7月底前经指挥部领导会议研究,所有审核、申报事项向社会公开。对计生、民政、新农合、大病救助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要严格行政审核,如因个别审核、申报部门及工作人员权利意识强,服务意识弱,擅自增加审批前臵条件和审批环节;滥用职权、罚人情款、办人情事、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引发矛盾纠纷的,对相关责任人要进行严肃处理,造成重大后果的要进行党纪、政纪处理。

(三)优化政务环境,实施便民服务

1.推进便民服务大厅建设。认真做好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目录的全面梳理、清理工作,制定出台便民服务大厅管理规范、服务质量规范,印制悬挂管理制度、办事指南、服务承诺和工作流程图,打造政府面向社会公众的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推行“窗口围绕群众转,站所围绕窗口转”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力争8月中旬投入运行。

2.规范行政审核服务方式。对全滩政务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按“能进则进、应进必进” 的要求,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在惠民服务大厅集中受理,7月底前按照“窗口受理、窗口送达、承诺服务、限时办结”的运行机制进行管理。以集中审核、统一监管、强化双向互动为主要措施,实现全滩政务服务“大提速”。

3.加快为民服务代办员制度建设。各村每天必须由村干部轮流坐班,在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村建立为民服务代理员,将民政、计生、惠农等群众办理频率较高的事项进行代理办结,方便广大群众。

(四)抓好提速增效行动,增强机关行政效能 1.强化制度执行。进一步修订完善机关效能各项制度,着力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AB岗位制、一次性告知制、离岗告示制、失职追究制等八项制度,着力提升制度的执行力,以制度保障效能建设有序推进。同时,加强制度落实,部党委、指挥部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效能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及时通报检查结果,确保制度落到实处。

2.加强教育监督。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持续开展专题教育、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依据“三定”方案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单位公共权力进行全面梳理,形成职权目录和权力运行流程图,清权确责到岗、风险排查到点、制度覆盖到面、预警提示到人,构建预防腐败工作长效机制。

3.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开展作风效能百日突击活动,采取定期督查、明察暗访等多种形式,对部村干部对部党委、指挥部重大决策部署及制度规定落实执行不力,阳奉阴违;对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敷衍塞责、图形式、走过场、推诿扯皮,对个别干部精神不振,出工不出力,迟到早退,脱岗串岗,搬弄是非;工作时间玩电脑游戏、办私事;创新意识不强,思想僵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差,粗心大意、敷衍应付;服务态度冷漠、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庸懒散慢、中梗阻塞、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行为进行整治,坚决纠正服务意识不强、作风不正、行政效率不高,推诿扯皮、失职渎职和滥用职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情节较轻的,采取降低年度考核等次、待岗、调整工作岗位、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措施进行处理;情节较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

4.开展民主评议。扎实开展民主评议工作,对确定评议的村、站所,向社会公开单位职责、服务事项、监督电话和承诺内容,7月初完成集中征求意见建议,做好意见建议的梳理归纳和汇总反馈,8月至9月抓好整改落实,完善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巩固整改效果。10月底组织“两代表一委员”进行作风满意度民主测评,汇总测评结果,将测评结果纳入领导班子与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年度考核。 5.推动工作落实。围绕部党委、指挥部重大决策部署,推进重点工作承诺制,公开承诺履诺率达到95%以上。健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坚持重点项目、重要工作领导包抓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推动各项任务落实。对工作推诿扯皮、落实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工作损失和不良影响的,由指挥部党委进行责任追究。

(五)抓好依法行政工作

1.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各站所要将职权分解到具体执法责任人,将行政执法程序中的各个环节、执法岗位的职权责任明细化,于6月底前绘制行政执法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切实做到流程清楚、要求具体、期限明确。

2.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各站所要切实加强本站所执法工作和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监督管理,严格按照依法行政目标责任书要求,每年接收两次行政执法检查、考核工作。确保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六)抓好重点工作落实

1.确保重点工作早开工,加快重点工作进度。各村、各站所要认真落实年初与部党委、指挥部签订的各项重点工作任务。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6月25日前对未开工建设的重点工作,要进行全面梳理,确定专人负责,必须在6月30日前全部开工。在规定时间未开工的重点工作,承担项目的村主要负责人在部村干部会议或党委会议上表态发言。广大部村干部要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从6月25日起,各村、各站所要安排好重点工作推进日程表,采取倒排工期,挂牌销号的办法,确定专人负责进度,做到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对工作进度滞后、等靠要思想严重的个别领导干部,由指挥部主要领导进行诫勉谈话。

2.确保重点工作质量,强化重点工作督查。在抓好进度的同时,要抓好工作质量,突出工作特色。无论是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小康住宅建设、村容村貌整治、还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都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并严格按照规划设计保质保量完成。确保重点工作的标准不降、口子不松。严格实行领导干部重点工作责任制由重点工作督察组负责,对各村重点工作一月一通报、一评比,对重点工作建设倒数第一的村进行责任追究。重点解决重点工作进度缓慢、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重点工作责任村要制订重点工作推进时间表,明确责任人和时间,实行挂图作战,“倒计时”提醒,全力加快重点工作建设进度。

三、着力整治效能方面的突出问题

1、对上级组织和部党委、指挥部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

2、对部党委、指挥部确定的项目建设,设施农业建设、特色林果也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不到位,未按时间进度完成工作任务的。

3、履职不到位,行为不规范,人为设障,制造“梗阻”,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

4、党务政务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到位,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该告知的事项不告知,以及承诺事项未兑现的。

5、对群众态度冷漠,故意刁难,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的。

6、不遵守工作纪律,擅离职守,迟到早退,串岗脱岗以及上班期间饮酒、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影、炒股、购物等从事其他与公务无关活动的。

7、对职责范围内管理的事项和群众反映投诉的问题符合法律、法规、政策且有条件而不办的;对不符合法律、法规、政策或不具备条件,不认真细致做好解释工作,推诿扯皮或工作措施不力,产生不良影响的。

8、机关效能建设各项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到位的,以及其他影响机关效能的行为。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6月22日—6月25日)。组织干部认真学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凉州区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实施方案》以及李世英同志在全区机关效能风暴行动动员大会的重要讲话,紧密结合全滩工作实际,制订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召开动员大会,对开展“效能风暴行动”作出全面部署。

(二)自查自纠(6月26日—7月25日)。要对照《实施方案》,深入查找机关效能、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廉洁自律、制度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到“六查六看”:即查精神状态,看是否存在理想信念淡薄、缺乏改革创新意识、精神萎靡不振的问题;查执行落实,看是否存在思路不清、能力不强,对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执行不力,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查服务态度,看是否存在冷漠生硬、作风粗暴的现象;查工作效率,看是否存在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行为;查法治观念,看是否存在违法行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查自身素质,看是否存在不符合、不适应转型跨越新形势的问题。对查找的问题,通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座谈会、走访群众、问卷调查、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认真进行梳理,分析根源,把问题找深议透。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施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认真进行整改。整改情况要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三)整改推进(7月26日—11月15日)要把转变工作作风、优化政务环境、规范执法行为、提升工作效率、解决群众难题作为重点和关键,根据各自工作职责,研究制定具体的落实方案,靠实工作责任,严格时限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全面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对行动迟缓、整改落实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甚至顶风违纪的人和事,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四)认真总结(11月16日—11月30日)。各村、各站所和辖区各单位要结合年度考核,采取自我评价和群众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12月1日以后开展“回头看”查漏补缺,规范提升,做出下一年度工作安排。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领导。成立指挥部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实施。各村、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班子成员分头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各村、各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制定效能风暴行动的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把“效能风暴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村、各单位务于6月25日前,将实施方案报指挥部“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强化督查指导。健全完善决策落实和督查问责机制,切实加强对机关效能建设的监督检查。各村、各站所、辖区各单位要建立内部检查落实反馈机制,及时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各阶段相关资料和情况。指挥部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对各村、各单位作风效能建设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组织不力、整改效果不明显、考核评议不合格的单位和有关责任人要严肃问责。

(三)组织考核考评。把效能风暴行动考评作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民主评议、征求意见建议、组织考核等方式,认真开展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单位评优、精神文明创建、业绩评定、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舆论宣传。要充分运用黑板报、远程教育、悬挂条幅等途径,通过集中宣讲等形式,深入宣传效能风暴行动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及时报道转变机关作风、加强效能建设的工作成效和先进典型,适时曝光明察暗访和群众投诉中的突出问题,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效能风暴行动的良好局面。

附:九墩滩效能风暴行动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名单

第12篇:演讲稿(定)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xxx,……。首先,感谢各位领导提供了这个平台,使我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我倍感荣幸。今天我演讲题目是《让青春在警徽下闪耀》。

在接受演讲任务时,我想了很多很多:我曾有过无忌的童年,我曾享受过少年的欢乐,我曾有过校园的憧憬,我也曾在物欲横流的大潮中萌生过种种无名的困惑。警察英烈的先进事迹,不时在催我奋进。2011年9月,我成为公安战线的一员,至今我还记得,到工作单位报到那天,我的内心既兴奋又矛盾。在复杂而又恍惚的神情中,单位领导看出了我的疑惑,一番语重心长的思想工作,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疑虑,尤其是领导的那句“处处皆岗位、处处皆有为”这句话给我以极大的鼓舞。也让我暗暗踏实下定了工作,服务公安事业的决心。

人民警察,一个耀眼的词眼。他们的爱是一首无字的歌,他们的情是一团燃烧的火,他们的意志是一根擎天大柱,他们的智慧是一条奔腾的河。在人民警察这个岗位上,我一次又一次掂量着自己的使命和肩上的担子,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使我一次又一次校正着自己脚下的行程。“民之所思,我之所忧,民之所忧,我之所行”。作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能把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警察事业中来,我觉得无比荣耀。

时光如流水,不知不觉,自己在公安战线上己经奋战了三年,三年的所见所闻,让我学到了很多。也使我深刻领悟了雷锋说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哲学家萨特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的日月星辰,二是深藏在每一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就是我们

人民警察的高贵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在公安工作中的具体体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彝良这片英雄的热土孕育了我,我因生于斯,长于斯,我时时都能听到那埋葬着无数英灵的热土在呼唤着我,是那样的悲怆,那么的情深。当我想起那些年迈的老人在不法之徒威胁下佝偻着干瘪身子的时候,当我知道幼小的儿童在巫婆神汉的欺哄愚弄下奄奄一息的时候,我便仿佛听到大地在哀叹,在一遍遍的呼唤我、呼唤你、呼唤所有的人民警察。值此,我真正从“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含义中领悟到了人民警察的真谛,因为人民警察本身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它需要我流淌所有的智慧,它需要我燃烧所有的赤诚。也许,我在平凡的工作中履行人民警察职责时没有鲜花,也许,我在可喜的成绩中没有掌声,但我青春无悔、生命无悔,因为事业的辉煌里融入了人民警察的奉献与忠诚。为了人民的安居乐业,国家能繁荣昌盛,我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服务人民,报效祖国。

张家矛盾,李家纠纷,王家遭窃,某地存在安全隐患,某人身份可疑„„虽是鸡毛蒜皮,却是不容懈怠,任何小问题都有可能影响社会和谐。我们的工作没有刑警的惊心动魄,没有交警潇洒的指挥手势,我们只是默默地不断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可这是公安工作的基础。遭偷遭骗,吵架动手,110通知出警,老人小孩迷路„„虽然繁琐的社区工作常常令我忙得不可开交,可是当看到失主领回失物时的激动,冤家和解时的开怀,迷路老人到家时的喜悦,被害人找到依靠的安心时,我的疲惫也就让那自豪之情一扫而光了,只要是为百姓做事,忙点累点又有什么呢?“驱走了三伏炎热,温暖了数九寒夜”,那就是对我们的肯定,就是我们骄傲的支柱。

人民是历史的主宰者,人民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没有人民,就没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民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的安居乐业需要我们,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国家的强大需要我们,作为当代人民警察,我们要敢于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担期望,把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要重,亲历亲为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养成艰苦奋斗的作风,勤政为民,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我要让所有的疲惫、烦恼、忧伤化作缕缕青烟,飘散在空气中,随风而逝。我将无怨无悔地担上人民警察这个神圣的职责和使命,这就是我选择保一方平安这个神圣职责的佐证。

“乐民所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所忧者,民亦忧其忧”。为民从警没有豪言状语,只有俯首勤为,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要殚精竭虑,倾其力,尽其智,展其华,把一切都奉献给金盾事业。无论何地何时,始终克己奉公、心系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及群众之所急,全力以赴帮群众排忧解难,全心全意地当好人民的勤务员,真正的融入群众中,实现警民一家亲。

我们披星戴月,我们只争朝夕,只为坚守岗位,守住一方平安。我们与人民休戚与共,紧密相连。从宣誓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注定走上这条为民奋斗的道路。这身警服是对我们的约束,也是我们的勋章,它提醒着我们的职责,让我们从内心找到骄傲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守望平安是我永恒的追求,青春是东升的旭日,作为一名人民警察,在工作中,我们不能一成不变,不能墨守成规,要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多思考改进工作方法,让群众少走弯路;多些理性的举动,让人民群众少一点抱怨;多做有益于人民的事,让群众脸上多些灿烂的笑容。青春是带露的,青春是最为隽永,为了他人的欢笑、为了明天的美好,为了千家万户的平安,让我们的青春在警徽下

绽放璀璨的光芒.作为一名人民警察,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刻扪心自问:“我做好了为公安事业而献身的准备了吗?”,“立警为公,执法为民”,这是新时期人民警察的诤诤誓言。亲爱的战友们、同志们,让我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不怕困难,不畏牺牲,为构建和谐社会,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宁,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公安事业的辉煌!谢谢大家!

第13篇:毛泽东思想 定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毛泽东思想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论述,依然为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继续提供着十分宝贵的理论指导。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与我们今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很大的不同,但这丝毫没有减弱和降低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14篇:邦定

邦定加工流程指导书

1 上片 程序标准:

一、核对PCB型号、数量。

二、PCB表面有无粉尘、油污,如有应先清洗干净后方可排板。

三、红胶胶点大小以不溢出IC边缘,IC粘贴稳固为标准,IC粘贴必须平稳、规则。

四、核对IC与PCB是否相符并记录IC生产批号、日期;包装已开封的须核实数量、并检查IC有无划伤。

五、佩带好防静电环,用负压笔或有双面胶的竹签吸咐IC,严禁划伤IC表面或胶点残留于IC表面。

六、确认IC上片方向是否正确,角度是否合理,第一片板上好后应交带班长检查,初次生产该型号,必须邦定测试Ok后方可确认。

七、铝盒叠放以每栋25盒,叠放整齐放入烘箱烘干。

八、红胶的凝固温度为100-120℃,烘干的时间为40-50分钟。

九、每栋板跟一张“流程单”,流程单须认真、如实填写,并与IC板一起流入下一道工序。

2 邦定 程序标准:

一、核对所领材料与流程单是否相符。

二、将PCB稳固的夹在夹具上,IC的中心位必须对准“十”字线交叉点,并须方便上下板。

三、调整焦距、工作高度调试、中心点试调并检查、焊针相对位移之试调,以上参数调整后方可按照邦定图输入程序。

四、焊点的大小为铝线的1.5~2倍,线尾的断面须整齐,长度不能超出IC的焊盘,线弧度与IC的夹角成30度左右,焊点的拉力为≥4g(铝线为1.0时)。

五、佩戴好静电环将PCB牢固的放进夹具,依次准确的对好四个参考点,参考点不得随意改变,在停止跳线的情况下,按照所输入的打线程序,旋转观察IC打线部位与十字线的准确程度,如果没有偏差便可试邦一片。铝盒的叠放应整齐防止碰伤IC及邦线。上、下板绝对防止手指或是镊子及其它工具触及IC邦定线。

六、邦定好的第一片板,应根据该种板的测试要求,经电性能测试确认无误后,方可开始正常邦定生产。

七、邦定过程中操作员应高度集中精力,随时用机台目镜察看邦定情况,并注意熔点大小,压力是否合适,线头、线尾是否标准,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班长予以修正。

八、认真、如实填写流程单,并流入下一道工序。

3 样品邦定 程序标准:

一、确认IC与图纸所标是否吻合。

二、IC与所配线路板是否正确。

三、确认客户对功能的要求,并认真核对邦定资料及邦定图。

四、按照邦定资料邦定,严禁无图纸、资料邦定。

五、邦定前,须先做好测试治具,如实在无法做或暂无必要做,可用其它方式检查邦定情况,如用镜检、万用表测试等。

六、测试ok后按照技术要求封胶并烘干。

七、送至客户确认。

4 测试 程序标准:

一、佩带好防静电环,将设备接地,并核对所领产品与流程单是否相符。

二、准确熟练掌握被测板的测试要求及标准,测试要求与标准须经客户确认后,由工程部提供。

三、测试时操作员必须轻拿轻放,不得接触到IC及邦定铝线,并随时掌握所测产品的良率;前测坏率超过5%,后测坏率超过0.2%时应立即向带班长或相关人员反应。

四、未经有关技术人员许可,测试程序不得随意修改,更不得随意省略某个测试环节。

五、如因客观原因,测试架不能完全检测到所有功能时,应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目测检验,察看焊点有无虚焊、联机,掉线等。

六、测试中应认真区别良品与不良品的堆放,严禁无标识乱放,严防将不良品误流入封胶程序。

七、将测试之良品、不良品的数字准确填写并签名与流程单同时流入下一道工序。

5 修板 程序标准:

一、核对所领不良品与流程单数目是否吻合并佩戴好静电环。

二、观察所领不良产品的不良情况,仔细分析该种产品的性能与维修方法。

三、检查线路板是否有短路,开路等现象并将其修复。

四、将因故造成假焊、漏焊等现象的产品进行补焊。

五、将IC打线正常的产品用万用表测量其每个功能的阻值是否正常。

六、维修良率须达80%以上,跟机良率须达98%以上。

七、重修过程中如发现IC本身功异常,立刻向质管部门反应,并保留未经修理的邦定板以供分析原因。

八、流程单更换为红色并填写好数量、型号、日期、姓名等流入下一道工序。

6 封胶 程序标准:

一、对所领产品与流程单的数目。

二、将冷藏室黑胶取出,置于常温下24小时后,方可开启胶桶封盖。

三、严格按照黑胶的使用说明之规定进行配胶,静置12小时方可使用。

四、检查胶瓶及滴胶嘴,滴胶机气压、电热板、烘箱温度指示器等是否正常工作,根据IC大小选用适当方能使用。

五、将配好之胶搅拌均匀加入滴胶机或胶瓶滴样试用,确认后方能使用。

六、滴胶时针嘴严禁接触IC邦定线,胶点的大小在覆盖住金属角前提下,胶点越小越好;胶点形状须为规则的几何形状,厚度不得超过1.5mm。

七、烘烤时须按照黑胶的凝固要求逐级加温,保温。预加温95℃保温30分钟再加至110℃保温30分钟,最后加热至120℃保温30分钟。

八、铝盒叠摞不得超过50盒,并每5盒错开叠摞放入烘箱烘干。

九、准确填写流程单签名后交回带班长。

7 包装 程序标准:

一、认真检查良品区每一种型号的产品是否有书面字样并有QC员姓名的标识,有标识的方可打包。

二、确保后测优良之产品按照型号和种类的不同分别以10~20Pcs用胶圈扎为一扎或以整50~500为单位用胶袋封装。

三、捆扎或排装时须将黑胶点分别在二片板的两侧即背靠捆扎排装,以免影响黑胶点的光泽度,对有电子组件的产品板与板之间须用泡沫薄膜隔开,以免对组件、线路板表面碰损划伤。

四、切忌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产品混合包装。

五、在每一扎、每一袋、每一包、每一箱的数目必须精确,对某些产品的单个面积较小,即小板的产品须除人工点数外还须再用电子计数

器分别测量每袋、每包的数目。

六、每一扎、袋、包、箱的集装须整齐,美观并便于清点数目。

七、产品本身的型号必须与包装箱的型号吻合。

八、包装箱须用透明强力胶带牢固封粘,以免在搬运过程中,造成包装箱破裂。

九、在包装箱外须用黑色笔清楚、工整、精确的注明产品的型号,数量(每袋数ⅹ袋数+零数),日期以及QC员,包装员姓名等字样,并及时准确的按照出货通知单出货。

十、准确的将QC员姓名、数量、日期记载于包装记录薄。

8 仓库管理 程序标准:

一、准确掌握每日进出物料的名称、数量、客户以及进出仓库货物的日期。

二、物料须按指定位置摆放,熟悉每一种物料在仓库所处位置及所供部门或客户。

三、对某些特殊的物料予以特殊的记载和特殊的保管。

四、随时注意并检查及预防仓库被盗、防火及卫生工作。

五、每周清查进出货帐目与实际物料是否互相吻合。

六、每周

二、四须对仓库的物料以及帐目进行整理。

七、对进出货单,帐目记载必须准确无误,字迹须工整、清晰。

八、每月底清理本月的所有帐目及物料并保留物料记载于下月帐目。

第15篇:定** 苏轼

定**

苏轼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不妨去欣赏它。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我们多数人都被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手烦恼,整天抱怨老天不公,有用吗?没用。我们要学会苏轼的“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态度,“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我想到了一个故事,突然下大雨,街上的人都在匆匆忙忙的躲雨,但只有一人不紧不慢的走着,旁边的人看到后就问他为什么不跑,他来了一句“前面也是雨跑什么”他的行动和苏轼的是一样的,可是心态就值得我们琢磨了,他这是真的是从容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一蓑烟雨任平生。”有这样一种解释:“:“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就像给我一把剑我可以笑傲江湖。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但这时却又有阳光照到你身上,不要对生活绝望,只要你把握机会,前方就会有希望的曙光。就像辛弃疾在《青玉案》中感受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就像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就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读者面前。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译文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渡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 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畏惧了!

第16篇:苏轼《定**》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萧瑟,风雨声,”“夜雨何时听萧瑟”,是苏轼的名句,天已晴,回顾来程中所经风雨,自有一番感触,自然界阴晴圆缺的循环,早已惯见;宦途中风雨的袭来,却很难料定何时能有转圜,必定有雨过天青的遭际吗?既然如此,则如黄庭坚所说的,“病号多梦医,囚人多梦赦”(《谪居黔南十首》),遭受风吹雨打的人那是要望晴的,苏轼于此想得更深,他说无风雨更好,无风雨,则盼晴、喜晴的心事也不需有,这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真谛,如何得到政治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是“归去”!这个词汇从陶渊明的“归来去兮”取来,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江湖上,即使是烟雨迷蒙,也比宦途的风雨好多。

我觉得是人是沧海一粟,困难总会过去的。当时觉得大不了的事情,过后还只是淡然一笑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一样。当时觉得好像很严重,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却越来越淡了。心境更加平和。当然这要个人结合自身的经历来理解,这样感受方能更深。

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这首词是讲苏东坡和一行人在山上行走,突然下雨,其他人都慌乱不知所措,只有苏东坡“吟啸且徐行”,显示了苏东坡旷达潇洒之性格。

这句话叶嘉莹先生有很好的解释

天下之事,不因个人之紧张而变,如雨,如风。然,为何众人奔走躲避,心乱也。人生在世,无时无刻无风雨,自然之风雨,亦如人生之风雨,且如东坡之何妨吟啸且徐行。若存一份定力与持守,即可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无论何时,己之品格修养不可改也。

料峭之春风,抑或可解为人生之苦难,然斜阳之相迎还在其后,可知盛衰荣辱,亦为常事,陶潜云“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存一份高远,存一份通达,或可解世间之无常。而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境界矣。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这句完整应该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这就告诉我们,“风雨”固然是暂时的现象,“晴天”却也同样会“过去”;所以,如从归去(即人生终极之时)的角度返身来看人生,则一切悲欢离合、阴晴晦明,都不过如梦幻一场而已!

全篇的情感都归结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上。这一句是众口流传的佳句,词人巧用双关,以“晴”谐音“情”,巧妙地将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结合起来,了无痕迹。而“无”字在一句之内地重复使用,不仅音韵铿锵,更是将词人那种无牵无挂,无欲无求,冲淡平和之情充分地表露出来。虚词和动词的巧妙结合使用,有效地传达出词人内心地平静与冲淡。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用一幅画面来作结: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

此词之妙就在于,词人表面上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风雨阴晴,但实际上却在写他所遭遇到的政治上的磨难,并从中寄寓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人生历程中总会遇上坎坎坷坷,遭遇些挫折与磨难,但只要能够坦然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人生必须有坚定的信念与坚韧的意志,要相信骤雨急风后定会有山头斜照迎。尤其在处于人生逆境之中时,更要有坦然、超然、安然的态度。当然,“也无风雨也无晴”之中也透露出佛教泯灭有无、超然得失、不牵忧乐,不著于怀的处世思想,但正是在这种思想和任运自在的人生态度的支撑下,苏轼才安然地度过黄州时期乃至惠州和最困难的儋州时期。他虽然每每都会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念头,但由于有豁然旷达的性格和超脱对待荣辱得失的态度,所以他也并未消沉下去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的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再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

想象一下,在某个早晨是天高气朗的日子,几个朋友一起去郊游,待到高兴时,却下起了大雨,同行的人皆抱怨连连。怪天公不作美,这是游玩的兴致全无,可是有一人却与众不同。别人都在奔跑找避雨的地方,而他却听着雨打竹叶声,哼着小曲,慢慢的走着。同行的人一定都笑他疯癫。

然而,别人笑‘痴’,谁解其中味啊。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官场黑暗。被贬不知道有没有被升的机会,要想“也无风雨也无晴”,只有“归去”了。(照应上文“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话是苏轼所写的一首词.名为定**>.当时苏轼归来途中遇雨,而雨具未带,同行之人皆奔走而回,唯东坡吟啸徐行.过不多时,天气转雨为晴.而回首此句正是写作者在雨停之后回首刚才下雨之地,回家吧,且管他是下雨还是晴天呢!此句可谓一语双关,即说出作者无论面对下雨还是晴天,都能不为天气好坏所动,同时作者也不为宦海沉浮,人生起伏所困扰.此句可谓是作者心胸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荣辱皆忘的高风亮节的写照.

而一个男人如若写此句,则他就想表明自己拿的起放的下,为人豪放不羁.还有种可能是自己的心情十分糟,他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支持.

第17篇:定** 苏轼

定**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渔家傲

苏轼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蝶恋花 秦观

晓日窥轩双燕语,似与佳人。共惜春将暮,屈指艳阳都几许,可无时霎闲风雨。

流水落花无问处,只有飞云。冉冉来还去,持酒劝云云且住,凭君碍断春归路。

第18篇:定** 讲稿

有这么一个人,他是西蜀山水间走来的一位风骨绝代的大家,他目光深邃,一脸冷峻,风神俊朗,一袭青衫,几缕美髯。有人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达到他的高度就足以让万人仰视了,然而他却在作诗、填词、行文、书法、绘画方面五绝于天下。他驾一叶扁舟来到赤壁之下,不经意间,“乌台诗”案的苦楚又掠过心头。面对这漫漫江水,他顿悟了。哀吾生之须臾,不如听江上之清风,看山间之明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哀怨只属于多愁善感的李后主,他只唱“大江东去”的豪迈,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想必从老师刚才的描述中大家都能猜到这个人是谁。那么相信大家对东坡也是很熟悉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苏东坡的《定**》,走进苏东坡,再一次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请大家默读《定**》,结合书下注释,弄懂字面意思。(学生默读、勾画。)找一个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一下。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学生朗读,纠正字音。)老师范读,现在请大家自由诵读作品,声音可以稍大一些。(学生自由诵读。)我们一起朗读一下。那么情感应该如何把握呢,当然对情感的把握是建立在对词作的了解的基础之上,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究竟透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思考一个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这首词主要是写苏轼遇雨后的感叹。提示一下,一件事情应该有时间、地点、经过等等。

大体上的经过就是苏轼与一些人同行,在途中遇雨,和他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他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感觉,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词。

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抓住了这首词前面的“序”的内容,词前小序大体上告诉了我们诗歌写作的背景。刚才我们说苏轼和一行人到沙湖,去干什么呢?

生:看田。

师:你从哪里得到的答案呢? 生4:注释中讲的。

师:很好。读一首诗词,小序和注释我们都不能忽略。作者到沙湖买田,买田干嘛?注释中还有两个字——“终老”,“终老”是什么意思呢?

生:养老,安享晚年。(这个是我们读小序里面所得到的很重要的信息) 这里我们围绕词作前面的序大体上了解了一下这首词的基本内容。可是,有一个问题,苏轼写这首词,仅仅是因为在半路上遇雨,然后雨过天晴,所以通过词来表现自然界的风雨变化吗?(生:不是)如果不是,那么他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词,他要表达什么呢?(板书:风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到发生了什么事啊,天气发生什么变化?(下雨了)哪里可以看出来(穿林打叶声),雨下得大还是小?(大)用穿林打叶声来描写风雨声,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风雨来临是作者正在野外出游,身边没有雨具,一般的人在这样的境遇下一定很狼狈,会急于慌慌忙忙地去寻找避雨场所。事实也是如此,作者的小序就提到:“同行皆狼狈”。可是苏轼却一反常人之所为,没有一点惊慌狼狈之态,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啊?从“莫听、何妨、吟啸、徐行”等词语可以看出苏轼处变不惊,笑对风雨。所以我们就在想苏轼心里在想些什么呢,不躲风不避雨,极富个性,但至少从这几个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从容不迫,悠然自在。(板书:不避眼前的风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可以联想和陶渊明的对比。

明确:想象“东坡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大家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相似的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完全一个农民的身份向大家阐述,可以看到这个举动和苏轼的上述表现是何等相似!所以刚才一说起“手持竹杖,脚穿草鞋,一袭布衣,漫步田间 ”还能荷着锄头的诗人大家就很自然的想到了陶渊明。再看一下这句话读来有点俏皮的味道,用东坡的话就是“别看我我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可是在这风雨横行的沙土路上,要比骑马舒服自在多了。”这不仅是东坡幽默个性的体现,也是他应对风雨的良方。在许多介绍苏轼的作品中,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尤为出名,书中对苏东坡作了这样的概括:“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苏东坡的“童心”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人生的美”和“艺术的美”的执著追求。执著于“美感”的人,必须要有超脱之道,这样才能维持心理上的平衡。愈是执著,就必须愈是超脱。

赏析:“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重点加入对“蓑衣”的理解以及乌台诗案的历史背景。

明确:这是我整首词最喜欢的一句,没有之一。为什么呢?请大家来说一说。我先开个头,能不能这么理解’我有我的蓑衣在身,以后在自然界中遇到再大的风雨也不怕了?”“烟雨”就是指他人生中的那些坎坷。(加入他的人生坎坷路的介绍,重点突出乌台诗案。)无论他的人生困难有多大,遇到的坎坷有多少,他都不会因此而感到失落,而是坦然自若的面对。如“任平生”三字是指平生饱经风雨,早已听其自然。我有一蓑在身,任凭那平生的烟雨淋湿。他把他所有的坎坷都比喻为“烟雨”,可以这样解释。可是他身上有蓑衣吗?不是“雨具俱去”了吗?实际上是因为他心中有“蓑衣”。那么他心中的蓑衣是什么呢?(理想、人生态度。苏轼有一种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他在遇到雨之后,同行“皆狼狈”,而他却能“不觉”,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也暗示着此时虽然被贬,但是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积极的情绪,他在沙湖买田,希望在此安度晚年,生活有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即使在他面前有再多的人生的风雨,人生的坎坷,人生的困难,只要心中的蓑衣尚存,只要我还饱有乐观豁达,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那么再多的风雨也会被过滤。所以他面对人生的风雨也是从不躲避的。(板书:人生的风雨)对于人生的态度他是豁达乐观,特别是这一句读来有东坡的些许潇洒。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明确:这一句话里面有一个字很惹人注意,在古代诗歌里面经常出现——酒,原来苏轼在去沙湖之前喝了点小酒。那么,说道酒,大家很容易想起“愁”,喝酒是为了消愁,但是往往愁更愁,所以我们看一下苏轼的愁究竟是什么呢?——被贬黄州的哀愁。所以这个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借酒浇愁,在酒中寻找他的日月乾坤,但是文中却几乎看不出他的些许哀愁,为什么呢?别人喝酒愁更愁,苏轼却很难让人看出他的愁,甚至根本就没有愁。——那是因为他顿悟了,他觉醒了,有句话叫“酒不醉人人自醉,花不迷人人自迷”因为苏轼是清醒的,所以再经风这么一吹,他便更加清醒了,古代的文人喝酒是常见的现象,来到黄州惊魂未定的苏轼,酒可以去消解内心的忧愁。被贬以后才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在官场上所做的是不对的,来到这里才有一种如醉方醒的感觉。但总的来说,苏轼酒量不大,稍许喝酒就容易醉,况且古人习惯上借酒浇愁,苏轼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甚至其他的一些诗文,我们就会知道苏轼是一个爱喝酒的人,所以林语堂说他是一个“酒量不大但是饮酒成瘾者”。

同时也写出了自然界天气变化之快,刚刚自己还在风雨中行进,现在迎着他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而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社会上的政局犹如自然界的气候一样,变幻莫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意思很明了回头看看风雨吹落的地方,归去吧,风雨天气和晴朗的天气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当然这里面的“萧瑟处”说的是回头看看自己坎坷的人生路,很不平坦,但是如今都走过来了,心中更多了一份坚定和豁达。但是有一个问题,“归去”究竟是归向何处呢?可不可以理解为官场,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风雨,所以他明白今后要如何在官场上立足,如何应对官场上的生活,所以是回归官场。不可,从开始可以看到作者苏轼到沙湖买田终老。就是说他准备在这里安享自己的晚年。显然 “归去”一词不能理解为回到朝廷。

可不可以理解为自然?看透官场险恶,一心回归自然。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东坡这一生有没有真正地归隐过,有没有想陶渊明那样很彻底地回归自然啊真正地出世,逃离尘世,与外界隔绝呢?实际上没有,我们知道后来苏轼在被贬之后还陆陆续续被升迁和贬谪。先是司马光任宰相,升至翰林学士,二品大元,后来被贬惠州,最后再贬儋州,死前又被升迁。可以看到他的这一生都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度过的,他可能想过归隐,但是真正为民为国谋福祉的信念却不允许他这么做,所以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说:“苏东坡一生并未归隐,也从未真正地归 田,但他通过诗文表现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比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归隐、归田的人更深刻、更沉重。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那么我们现在把两个可能的答案都排除了,那究竟他要归向何处呢?哪里才是他的栖息地,哪里才是他的避风港,他的归属哪里呢?所以我们前面的第一个问题就能够得到解决了,苏轼心里在想什么呢,为什么不躲雨,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原来是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归”字贯串于词中,是词人精神世界的缩影。“莫听”“徐行”,拒风雨于身外,这种心安是归;“竹杖”“蓑衣”,这种退隐之思是归;“也无”,这种超凡拔俗也是一种归。有人统计,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或许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田园,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是心灵天空的无风无雨。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板书: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因此特别是我们对这一句话的把握应该是潇洒自如,有心灵的超脱。让我们再次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林语堂《苏东坡传》篇末的一段话:“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哲人已逝,诗卷长存。人生短暂,艺术永恒。”苏东坡给这个世界留下了诗,但为这些诗,他却付出了整个一生。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是这样概括的:“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教师示例,如“莫听风雨,我且徐行”、“ 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吟啸且徐行吧!”教师以自己化用的句子与学生交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当然仅仅靠我们刚才的几次朗读是不够的,现在大家花一点时间当堂背诵这首词。 词中多次写到了雨——“穿林打叶”之雨; “一蓑烟雨”; “也无风雨也无晴”;前者写的是眼前自然界中的雨,后者写的是人生中的风雨,最后写的是他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有什么样的情怀,持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豁达开朗,安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七、作业布置

1、朗读背诵《定**》

2、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最后在朗读声中结束我们这堂课,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的时候应当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附】板书设计:

穿林打叶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眼前的风雨) (人生的风雨) (无风无雨的心灵的净空)

安然自适、豁达开朗

第19篇:工作总结定

肥城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

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安排

一年来,拆迁办在市委、市政府和住建局的正确领导下,在涉拆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争先创优”的奋斗目标,本着“拆迁一处,造福一片,稳定一方”的原则,严格按照拆迁法律法规要求,依法行政,平安拆迁。当前,龙山河带状公园一期拆迁改造工程房屋征收工作已基本完成,武装部、文化馆未搬迁住户正积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二期工程共涉及9个单位,100余户,其中已有5个单位完成了安置房的分配,安置房的主体已基本竣工,预计2012年7月可完成搬迁安置工作。接待处理来访咨询群众1000余人次,没有发生越级上访等重大信访案件。

一、基本情况

(一)强化学习,完善措施,抓好宣传,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

一是深入学习《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2011年3月全员参加了在山东龙口南山举办的培训班,认真学习了新条例的精神,提高了业务素质,提高了在新形势下处理房屋征收纠纷情况的能力。二是在认真做好征收的前期工作,深入 1

调研、广泛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龙山河带状公园房屋拆迁补偿安置及附属物补偿的具体标准。三是通过多渠道多方式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多次组织征收范围内单位及住户座谈会,解释说明征收政策,同时及时公布拆迁信息,引导并逐渐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监督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严格制订拆迁计划,合理控制拆迁规模,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

目前,龙山河带状公园搬迁活动二期工作正按照《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的规定有序进行。在完成征收统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6月初张贴了征收决定并组织各任务单位和住户代表完成了安置房分配到户的工作。11月初完成了地面砖、塑钢门窗等建筑材料的招投标工作,现安置房主体已经完成,正积极协调质检部门进行验收。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能够严格按照新的条例,做到了房屋征收全过程的透明化,做到了事前群众意见的征求和事后结果决定的公示。先后三次征求征收范围内个人对征收活动和补偿标准的意见建议,并对征求意见情况公开公示。对拆迁项目均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物权法》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做到“四合法一到位”,即项目合法、程序合法、主体合法、补偿标准合法和补偿资金到位,从源头上减少拆迁纠纷,切实维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拆迁管理,规范拆迁行为,全面提高拆迁工作质量

一是对于拆迁人,除对其进行拆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外,在日常管理中督促其严格履行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规定期限内支付拆迁补偿金,完成产权调换的各项手续。二是对于拆迁实施单位及拆迁人员,要求他们持证上岗,经常对其进行安全施工教育,确保了我市城市房屋拆迁零事故率。

(四)坚持依法行政,妥善解决矛盾,严格规范拆迁裁决行为

今年我们重点围绕拆迁新法的贯彻实施和遗留旧案的妥善处理两条主线,着眼于消化拆迁矛盾这一根本目的,强化调解,审慎裁决,注重调解工作。“以调为主,调、裁结合”,积极发挥行政裁决的功能作用,也依托行政诉讼的审判优势和相关部门的协作优势,灵活运用,务求实效。

(五)热情服务妥善处理,做好信访接待工作

我们以“实事求是、依法处理,区别对待、限期解决,属地管理、有利稳定”为工作准则,在处理拆迁矛盾、解决拆迁纠纷和群众反映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特事特办,急事快办,难事巧办,笑脸相迎,客气接待,在接待中坚持做到四个及时:一是对政策有明文规定的及时答复;二是对重大复杂的疑难问题及时汇报,明确以后及时回复;三是对属于职责

交叉的事项及时与有关部门会商,在规定时间内作出答复;四是对领导和上级转批的,及时进行研究处理,真正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着落。接待处理阿斯德等单位上访咨询群众1000余人次,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说明,没有发生信访事件。

(六)与时俱进,内外兼修,不断提高办公水平

一是规章制度健全化,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得到了住建局的好评。二是档案管理规范化,将历年来的拆迁档案资料、裁决档案资料、现行拆迁法律法规进行了认真仔细疏理,分门别类,更加方便了查阅。三是人员素质全面化,全体同志都参加了拆迁工作培训,和行政许可法学习,并及时召开拆迁办全体人员会议进行认真学习。

(七)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及住建局的中心工作 拆迁办作为一个职能单位,积极配合上级的中心工作,在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和项目建设等方在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二、拆迁工作存在问题:

拆迁工作是延续性强,社会性强的工作,在拆迁工作中:一是部分拆迁户期望值过高,拆迁补偿要求脱离实际,拆迁难度大。二是强制拆迁顾虑多,困难大,依法强拆的手段不能充分发挥。三是拆迁办人员少,力量较为薄弱。四是取消了拆迁收费,使之我办经费较为困难。

三、2012年工作规划:

在新形势下,拆迁工作压力和难度越来越大,工作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拆迁工作推进非常难,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我们将会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长处,把工作做到实处,把可能发生的问题的尽最大努力的进行预防或者进行控制,争取在拆迁工作中发挥最大的能量来配合政府把房屋拆迁工作搞好。

1.加强主体拆迁工作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2.全面掌握各项拆迁法规和政策,坚持依法行政。

3.公正廉明,严格按照程序办事,进一步使拆迁工作公开化,公正化、公平化。

4.坚持“三不放过”,拆迁补偿不合理不放过,拆迁纠纷未处理不放过,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放过。

城市拆迁工作既是行政工作又是群众工作,我们要以《国有土地上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为依据,以肥城市相关文件为细则,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拆迁工作,确保我市城市建设涉迁开发都能顺利进行。

肥城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公室

2011年11月19日

第20篇:自我介绍定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观众你们好!

一个自信的性格,一个放松的状态,以及一种让人亲近的感觉,这就是我,来自XXXX,.我毕业于XXXX表演专业。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x孩,最大的特质就是执着,只要是我所选择的事情,我所选择的道路,我都会非常坚定的走下去。我喜欢挑战自我,喜欢在强手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胜利我会嫣然一笑,如果失败我会得到更大的动力,争取更大的成功。我看过一本书,书上说: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而这个准备,就是一个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过程。只要你为自己选择的目标去奋斗了,你的生活就会充满快乐。

今天,能不能得上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给了自己一次展示自我、认识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也给我一次向大家学习、提高自我的机会。电视是一扇窗,当你打开着扇窗时,你我之间就开始了真诚的交流,主持对我来说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魅力空间,我心甘愿为他付出,为他去奉献。谢谢评委老师,谢谢大家,更谢谢值得尊敬的对手。今天能站在这个舞台上讲这些话,我就战胜了自已,我可以告诉自已,我赢了。谢谢!

自我介绍的技巧;

1.如果名字比较特别的话就从名字的出处讲起,有史料典故的就引出来。

2.说道自己家乡的时候把本地的历史名人讲出来,加深观众的印象

3.在谈到自己的爱好,特点的时候说一些大家都很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讲的深入一些以显示在此方面的过人之处

4.比如说大家都对电影感兴趣,你就说自己的爱好是看电影,但是特别钟爱的是以暴力、恐怖题材为主的电影。以此为机会加大观众对你渴望了解的程度。吸引观众和评委的关注。

哈哈,剑走偏锋,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我叫xxx,来自xxx,古人有云:彭城自古多才俊。而我似乎也继承了这样的优点。我是一个帅气、阳光而又充满自信的男生。

从小我就喜欢赵忠祥老师主持的动物世界。他那悦耳而富有磁性的声音深深的触动了我。所以,从小我就立志做一名优秀的主持人。

长大后我才发现,主持人主持的节目是多元化的,而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全面性更加吸引了我。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整个地球。而我坚信给我一个舞台我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每一个观众带去快乐。通过学习、考试,我正在一步一步接近我的梦想,同时也希望贵校能给我这次机会,让我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名优秀、合格的主持人,去给每一位观众带去快乐!谢谢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一代布衣皇帝、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江苏沛县。我叫xxxx。我出生在草长莺飞的二月,具有南方姑娘的细腻婉约、和北方女孩的热情大方。我从小就热爱播音主持这门专业,能够从事这个职业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知道和任何一个学科一样,要想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面对差距我会更加努力,面对困难我不会放弃,我会用最饱满的热情,最大的努力为心中的目标奋斗。我相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请评委老师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会倍加珍惜,绝不辜负老师们的希望和信任!谢谢

尊敬的评委老师好:

我是江苏沛县的考生,叫xxx。名字来自彭丽媛的一首

歌《高天流云》。

如果说:舞者是用肢体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情感,那么,我更喜欢用语言与人沟通、交流。而播音主持就是能够实现我人生理想最好的舞台:充实而不繁琐,精彩而不张扬。我从喜欢鞠萍姐姐、金龟子到杨澜、董卿、李瑞英,儿时的梦想越来越清晰、明朗。我渴望像她们一样挥洒自如、美丽大方。

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我愿为我挚爱的专业付出我的青春,我也一定会为我选择的职业付出我的一生!请老师们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会不负您的厚爱和期望!

定范文
《定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