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定**

发布时间:2020-03-01 21:10: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导语

《定**》教案

老师想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朗诵一首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学生朗诵)这首词的作者是谁?(苏轼)

二、背景介绍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豪放词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生平上节课已给大家做过详细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他的一生非常地坎坷,屡次当官,屡次遭贬,就像他自己在晚年时期从被贬之地儋州北归时,路过镇江的金山寺,看到李公麟所画的东坡像时,感慨万千,写下的这首诗(幻灯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事业,黄州惠州儋州。”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的词,这首词就写于他被贬黄州期间,被贬黄州是苏轼人生一次非常大的转折点,由原来朝廷的重臣,一下被贬为偏远地方的团练副使,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自卫队的副队长的职务,可见差别之大。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词的小序,(幻灯片)序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序中给我们交待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相田的路中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雨具先去”,没有遮雨的东西,(提问:就算有雨具苏轼会用吗?)“同行皆狼狈”,(提问:“同行”是谁?假如和苏轼同行的人还有我,可不可以?)“余独不觉”,只有我一人没有觉得大雨会对我有什么影响?不久,雨过天晴,所以写下了这首词。(提问: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行吗?)

三、范读词作,整体感知全文结构

我来为大家范读一遍,在听的时候注意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提问:大家认为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潇洒 豪迈)

刚才看了这首词的小序,我们知道了苏轼写这首词的原因是跟什么有关系?(雨) 这首词的上阕写雨中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下阕写的是雨后的情形和作者的感受。

四、分析内容

1 我们先来看上阙“莫听穿林打雨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幻灯片)

提问:在这一句里,有两个描写下雨的动词,它们是什么?(“穿”和“打”。) “穿”是穿透,“打”是打击。这两个字极言雨势之大。 提问:这首词写于三月七日,是春季,在春天这么大的雨吗? (没有,春雨是很温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提问:可是在这里苏轼为什么这么夸张地写这场大雨呢?

(这场大雨来势是很猛烈的,它那打击着树叶的气势非常地象苏轼刚刚经过的一场一场风雨,人生的风雨) 引出乌台诗案(幻灯片)

苏轼被关了4 个多月,还差一点被砍了脑袋,幸好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苏轼才幸免于难。余秋雨在形容苏轼经过这场生死劫难后的心情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三年的时间让苏轼已经慢慢走出了原来那个可怕的阴影,当他再次面对人生风雨和挫折时,不再惊慌失措了,当大家都抱头鼠窜,东

1 奔西跑地慌忙躲雨时,序中说“余独不觉”,不但不跑,我还要一边吟唱着,一边长啸着,在这雨中慢慢的散步呢!这里我们体会到了苏轼的一种怎样的心境?(幻灯片显示:潇洒、闲适、自在、洒脱)

(幻灯片)“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提问:苏轼在雨中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很是轻快,老师说的对吗? (明确)不对,草鞋的确很轻便,可是在下雨天,草鞋会又重又沉,并不适合行走,所以,这里的“轻”不是外在感受,而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轻胜马”,什么人会骑马呢?当然是达官贵人了,所以这里的“马”就指代的是奔波官场的忙碌生活。由此可见,这里的“轻”实际是指“无官一身轻”。他曾在给好友李之仪的书信中说:(显示幻灯片)“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现在不做官了,很多人也不认识他了,他内心中其实是沾沾自喜的。现在的苏轼放浪山水间,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必再为了五斗米而折腰,那他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了。”

提问:这里不是自相矛盾吗?前面不是说,“雨具先去”了吗?这时哪里又来的蓑衣? (明确)并没有蓑衣,这里是虚指。实际上表达了苏轼想退隐江湖,自在度过一生的心愿。“任”有放任,自由的意思。在写这首《定**》前不久,诗人曾经还写过一首词,《临江仙》,深夜,醉酒而归的诗人大声地敲门,然而看门的家童鼻息已重,苏轼只好来到江边,望着滚滚而逝的江水,诗人感叹着岁月流年,感叹着人生沉浮,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不由得黯然神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从此后我便放任自己的一生自由自在地度过了吧!苏轼在这里表达了自己想要归隐的心愿,从此后不再有那么多凡俗的事情来打扰他,就像《陋室铭》里说的:“无丝竹之扰耳,无案牍之劳形”。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苏轼(超然豪迈)的一面。(幻灯片显示)

2 再来看下阙:(幻灯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很快,雨晴了,太阳出来了,三月的春风是料峭微寒的,特别是吹在刚刚淋透了雨的衣服上,苏轼不禁打了一个寒战,酒似乎也清醒了许多,转身望去,山那头初晴的斜阳却是在迎接我吗?这一句,饱含着一个历经磨难和痛苦的诗人美好的期望以及复杂的心情,对于一个刚刚经历过牢狱之苦,甚至是杀身之祸的人来说,过去悲惨的经历会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然而劫后余生更让苏轼体验到一种人生的哲理:就像天晴天阴一样,人一生的浮浮沉沉是很正常的事。现在的落难,并不能代表一切,那么大的灾难我都挺过来了,现在的我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会迎来我人生中的“晴天”呢?就像我现在回转身看到斜阳晚照一样。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苏轼的想法的正确性,他后来在宋神宗去世后,又被朝廷召回,以后的再次遭贬我们暂且不论,至少在黄州,苏轼还是等到了他人生中的“晴天”。我们经常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而苏轼的“世事洞明”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他旷达的胸怀,假如苏轼真的“江海寄余生”了,那他会等来自己人生中的“斜阳晚照“吗?

2 然而,现实中的苏轼还是要在黄州当他的团练副使,他该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以后的人生呢?

(幻灯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提问:“萧瑟处”,在这里表面上写刚才下过雨的路,实际上指哪里的风雨呢? (明确)指宦途的风雨。我刚才在大雨中信步时,是那么的悠然、自信,暴风雨并不会影响我的任何东西,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苏轼又该如何呢?“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说,从此以后我在面对生活时,无论是“风雨”也好,还是“晴天”也好,它们都不会影响到我的心情。我们往往在面对“风雨”(即困难和挫折)时都能够勇敢去面对,而苏轼在这里说的还有面对“晴天”(即顺境和坦途)时的态度。这就值得我们去深思了。

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人,当他们遇到人生中的“晴天”时,无法坦然去面对呢?

(比如范进中举,比如有些人的“喜极而泣”)

这些极端的事例就是在告诉我们,对待人生中的事情时要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就是范仲淹告诉我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心情。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而苏轼此时此刻也是这样一种心情。正因为苏轼有着一颗豁达开阔的胸怀,即使是在他被贬期间,有过失意,有过消沉,甚至产生过要归隐的想法,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坦然去面对,放松心情,宠辱不惊。此时此刻的苏轼不仅仅是潇洒闲适了,他的心态转为一种旷达,一种通脱。(幻灯片显示) 五 艺术特色

这首词除了饱含人生哲理之外,在艺术手法上,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幻灯片)

1、一语双关,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首词一方面写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另一方面写的是人生的风风雨雨。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序中的问题,(回幻灯片)就算真的有雨具苏轼会用吗?不会,因为有没有雨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苏轼心中的感受,因为他的心中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所谓怎样的天气,都不会影响他的心情。据记载,苏轼淋了这场大雨之后,回到家就大病了一场,所以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苏轼表面上说的是自然界的风雨,实际更是在说人生中的风雨。所以我们可以说,“同行”的人在这里也是泛指,可以是苏轼的好友,家人,也可以是我,也可以是我们大家。

再来看第三个问题,假如不交待“已而遂晴”,可以吗?当然不可以,没有了这一句,我们就无法理解苏轼在雨过天晴之后的“山头斜照却相迎”的那种心境,正是有了自然界的风雨的变化,苏轼才会产生对人生风雨变化的理解,从而感受到在面对人生风雨时应该抱有的一种心态,即“也无风雨也无晴”。

2、以小见大,寄无限道理于有限事物之中。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来表现人生中的大道理的方法,我们把它叫“以小见大”。苏轼以遇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斜阳这些眼前的有限的事物,想到了无限的 3 人生哲理:人生的浮浮沉沉就像这大自然的天阴天晴一样,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得太重,以致影响自己的心情,就像我们在学习纳兰性德的词时,他所说的“寻思起,从头翻悔”,已经过去的事把它再放到心上细细地想,那么人生就要从头来过了,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如付之一笑,把它放在一边。也像苏轼一样,放开自己的眼界,敞开自己的胸怀,去笑面人生,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无怨无悔。 六 讨论: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苏轼那样的宦海沉浮,但困难和挫折肯定每位同学都有过,今天学了这首词之后,大家对自己以后的人生观有哪些想法呢? 七 作业(幻灯片)

找出《定**》中最能打动你的词句,结合自己的实际写一些自己的感想。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定**

实施方案(定)

定**
《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定风波选择 定风波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