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大学 读书报告 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0 06:09:3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大学读书报告

论西游记

西游记,想必都已经家喻户晓了!这部长篇神话小说出自明朝吴承恩之笔,一直延续至今,跨越了五六个世纪,依然为人们所称颂,可谓是经久不衰,不愧为四大名著之首,国外那些七了八了的虽然说也还好,但是相比西游记,也未免有一种与日月争辉之嫌。

一直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拍摄水平也不断的在提高。这部小说终于被拍成电视剧了,1982-1988年我们中国的国产大牌央视《西游记》腾空出世啦!该剧由杨洁导演,六小龄童、迟重瑞、徐少华、汪粤、马德华、闫怀礼主演,可谓是众星云集,绚烂璀璨!该剧一经播出,好评如潮啊,并且成为了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到了1998-1999年她们再次以原班人马拍摄了续集,播出后也是好评如潮。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西游记被注入了新鲜血液,好多剧组争着抢着翻拍西游记,其中论香港拍的最多,《天地争霸美猴王》、《大话西游》电影、《大话西游》电视剧,《西游记后传》……..再者,以西游记为题拆的电视剧,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真可谓是五花八门,七彩缤纷,琳琅满目,不亦乐乎。要一个个点评也就罢了,接下来我就拿几个来介绍介绍。

首先《大话西游》可谓是经典电影,在现在的青少年乃至所有80后可谓是无人不晓,我也就不多做介绍了,假如你不知道说你out根本不算什么了,说你脱离社会都已经不过分了。就像我有一个同学,最近有一次我跟他说了一个新闻:ME:唉!这个《笑傲江湖》又要重新翻拍了,累不累啊?翻拍也就算了,可他竟然找霍建华来演令狐冲,on!no!我怎么看都像在看徐长卿和离歌笑。HE:霍建华?霍建华是谁啊?ME:不会吧?你没看过仙剑三?HE:这个,我还真没看过。OTHER:不会吧!你连仙剑三都没看过!真是林子大了,什么鸟的有!

相反那个什么《西游记后传》的,我对之真的是甚是无语!简直能用一个烂字来形容,可是就是这样的一部烂片给我的儿时带走了一丝丝无趣。当第一句台词:玄zhuang(奘)回来了,我就崩溃了。片中的孙悟空是个面无表情的家伙,他有笑过吗?没有!有哭过吗?也没有?有生气过吗?这个有,可是谁看得出这家伙在生气啊,那种淡然的表情,这种人要么是拥有超凡的演技以至于连观众都猜不透他要么就是个“新人”!还有那个打斗的镜头,我们不是一边玩手机一边看电

视的,或者说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的,用不着相同的镜头来他个五六遍,胶卷不用钱啊?一共40分钟的,5分钟开场曲和演员介绍,20分钟的重复动作,5分钟片尾曲和下集预告,剩下十分钟才是剧情,坑观众啊!剧情搞的就是一个古装的武侠片,完全没有一点西游记的味道。但是有一点值得欣慰,唐僧终于不用悟空从头到脚保护着了,他已经是个武林高手了。一般的山大王都不敢随随便便提吃唐僧肉了!除了武侠,该片还融入了不少感情戏,最显眼的那就是如来转世的那段三角恋情,我觉得如来是故意的,其实他还是六根未净,整天吃斋念佛的想必他也累了。于是就给自己安排了这么个轰轰烈烈的感情桥段!《西游记后传》自上演以来,观众大多都认为其剧情主旨和艺术性远不如前传,更有一些观众对其持反感和排斥的态度。但是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而《西游记后传》就是在老的的西游记的基础上有了一些重大突破的。剧中无天的典型善恶双重性格及作为佛祖的修为和气度及无边的法力刻画地非常精彩,这不由让我们想起拿破仑的的性格,同样是那么矛盾纠结,但同样具有杰出的领袖人物非凡的才能和魅力。剧中悟空寻求真理的过程堪比日本的名侦探柯南啊,真是复杂离奇!同时该剧中将官场上的人事倾扎、利益纷争以及人的善恶是非、爱恨情仇、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点评完毕!

而衍生出来的如《春光灿烂猪八戒》,完全为编剧的后期制作,但是这完全与西游记中猪八戒好色的个性相符合,该系列片中大部分都是感情戏,主人公为猪八戒这毋庸质疑,其实说白了就是八戒的感情历程!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八戒是个对感情专一的好汉子,这一点与西游记中八戒和高家女的那段感情不谋而合。别看他一路上碰上哪个貌美的妖精就两眼发直,其实哪个男人不是这样,只是八戒将其内心的情感放大了以至于表现出来!其实他心里想的还是他那位娘子,这一点从八戒在每次师父被抓后,三天两头哭着喊着分行李,散伙,你回你的花果山,我回我的高老庄中可以明显验证!

其实这些翻拍真的不算什么。有没有听说过日本和韩国翻拍的西游记?想必大家都应该不熟!我也是前段时间才知道原来小日本和棒子国这么有才!先说说岛国的所谓的西游记吧!

岛国的西游记拍的应该比央视的西游记还早些,该剧于1978年上映,在大陆也只播出过3集。论特色的话,该剧最显眼的莫过于唐僧了,它竟然是个女的。

这我就无语死了,这不就是赤裸裸的美女与野兽嘛!还是三个,天呐!这还不算,唐僧竟然是个奶妈,当徒弟受伤时,师父的一个吻竟然可以起到治愈效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还有该剧中的猴子可谓是个国宝,在他那搞笑的外表下其实还是隐藏着一颗脆弱的心的,颠覆了孙悟空那骁勇善战、法力高强的一面!简直比仙剑三里面的景天还弱!最好笑的还是那首主题曲——monkey magic!而韩国拍的西游记,名字叫做《西游记归来》,翻拍于2011年。这个就更雷人了,孙悟空拿双节棍,猪八戒抗火箭炮。沙和尚就知道找宝藏,唐僧开个小汽车。影片确确实实是抄袭日本版的《西游记》!也来了个反串的“唐僧”——也是个女的!剧情极其恶搞,竟然和徒弟孙悟空谈恋爱,还爱得死去活来,爱得很疯狂,令人不禁感叹人们的想象力的无极限与羞涩尺度。更好笑的是这位“女唐僧”有个好习惯,就是吃饭前必祷告,出门去打架穿上高跟鞋。最忍受不了的是,“女唐僧”和孙悟空卿卿我我在谈恋爱的时候,那个老实巴交的沙和尚竟然跑开了,当作什么也没看到一样!真是,佩服他们的娱乐精神啊!

近两年国内也有两次大型的西游记翻拍,一部是由各大电视台共同制作的,于2011年初上映,而另一部则是由张纪中导演的,于2012年年初上映。相比两部电视剧,张纪中版西游记演员阵容相对华丽,由吴越饰演孙悟空,聂远饰演唐玄奘,臧金生饰演猪八戒,而沙僧的扮演者更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徐锦江,其他的明星也不胜枚举。而且斥资巨大,总投资一亿人民币,全剧尊重原著。加入了大量电脑特技,有中国版《指环王》之称。拍摄时间也长多了!相比之下在下更喜欢张纪中版的西游记,不仅仅是它的演员阵容,还有其台词更是增添了不少乐趣,下面我就引用一下里面很雷人,我看了之后完全hold不住的桥段:

太白金星:那天宫啊,可真是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那猴子,你慢点飞,尊重老年人哪,慢点飞。

唐僧:悟空父母可都健在?

孙悟空:悟空不知道父母是谁?

唐僧:人怎么可能没有父母呢?

孙悟空: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人怎么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呢?

孙悟空:我就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人是不可能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哎哟,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唐僧:你真的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我不是!

唐僧:那你说你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孙悟空:哎呀,人怎么可以从石头里蹦出来呢?

唐僧:那你父母是谁呀?

孙悟空:我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嘿嘿嘿!

唐僧:怎么又绕回来了?

孙悟空:我不是鬼,我是猴,不是,我是人!给点饭吧,给点饭吧!我们师徒没有饭吃了!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看了之后你又有没有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呢?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藏,它给一代代炎黄子孙带来了快乐的童年,它已融入了我们的社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因为有它我们生活的更有味道!

推荐第2篇:《大学》读书报告

有句话应该是这样说的,所谓的名著就是大家都说应该去读,但谁也没有去读的作品。这么说应该是有夸大的成分,但有一个名字我想在座的各位都相当的熟悉,只是不知道诸位看过这本书没有,它的名字叫做《大学》。是的,我们都在读大学,但此大学非彼大学,我今天要说的是位列四书(据说是曾子,子思,孔子,孟子四子所著之书)之首的《大学》。

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朱熹说:《大学》是“外有以及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并将其概述为“三纲八目”。《大学》的特点就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它由纲到目,由个人到国家,循序渐进的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所追求的道德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大学》的纲领,作为《大学》的开篇目,它为我们培养完美道德指明方向。其次是《大学》中的八条目。“致知在格物”说的是要想获得知识,按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得先认识、研究事物,将其放在适当的位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条理、有计划的行事,达到最佳效果。“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所谓使意念真诚,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我将其通俗的理解为诚心诚意的为人处事,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修身在正其心者”,一个人想修养自身就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只要端正好了自己的心态,才能理智地对待每一件事,才能合理的做好每一件事。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是说,上自一国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在《大学》中,修身养性被一再强调是做人的根本,它在人们心目中载有很重要的地位;我觉得它已成为那时人们衡量一个人的道德的标准;也是一个人由个人自身的修养到管理家族、管理国家外部提升的一个关键点。“身修而后家齐”就说明这一点。“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知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这句话的大意是:所谓治好自家在于先修养好自己,是因为人们会有种种感情和认识偏差;对于自己或亲爱或轻贱或厌恶或敬畏或同情的人,往往都会有过分的偏向。所以,要想“齐家”还是要先修养好自己。 关于治国,《大学》中强调治国要有治国原则,即治国者要慎德;有了孝悌慈幼等标准,就可以推己及人实施挈矩之道。“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治国者不能与民争财,不能与民同欲;治国者必须要知道财货不是本不是宝,只有善和善人才是宝;国家得到有贤智的人才能治理,排斥贤智者,不能包有子孙和人民。“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所以,做国君的人有正道:必定遵循忠诚侠义,以获得天下,若骄奢放纵,便会失去天下! “《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学的法则。”朱熹如是说,确实!在我看来,《大学》教给我们最多的便是修身养性,做一个具有崇尚道德的人。 读完《大学》,好像总有种被影子尾随的感觉,那个影子其实是来自同一个地方,却时常变换着四个不同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慎思。其实影子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是因为我们的

大学都是从那个地方开始,又很有可能会从那个地方结束。从而产生了一种被尾随的感觉。读《大学》时,不经意间读着就读完了,好像是毫无知觉的,但是想到那么些难以忘却的影子,就会想说些什么。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孔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也,则庶乎其不差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开篇这么说,足可见《大学》的重要性。那么《大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学界一般认为《大学》的中心思想是“修己以安百姓”,主要是“三纲”和“八条目”,并对其加以阐发论述,把道德论和政治论结合起来,把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融为一炉,内圣外王,发儒家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可是就我个人来说,我觉得自己读不出来那么深刻的内涵,我更认为这是一门修身哲学,主要应该是中大人所熟悉的那四个的名字:明德,格致,至善和慎思。

首先是明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不管是朱子本《《大学》还是古本《大学》,开篇都是一致的。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总领《大学》三纲。其中明明德是根本原则,那么明明德是什么意思呢?第一明字当作动词,明的本意是日月的光辉,比喻为像日月的光辉一样照耀一切的人类的理性。明德是指人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的德性本体,在有生之后,为气禀所拘,物欲所蔽,见有时而昏,所以必须加以学问之功,一充开气禀之拘,克去物欲之蔽,是心之本体,依旧光明,就像镜子昏了,磨得还明一般,所以《大学》之道,在于不断彰明自己内在的德性,培养自己高尚的仁德,这是《大学》的根本修身原则。

其次是格致,所谓致知在格物,要坚持明明德这个根本原则,还必须要做到格致。“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对于格致,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一个故事,明代大儒王阳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次很好的实验,王阳明21岁时,有一天,他在庭院里看见很多竹子,就想到了先儒的“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这句话,他就想到通过格竹,应该可以掌握竹子所包含的至理了。于是王阳明就“取竹格之”,沉思其理,结果“格”了七天七夜,不但毫不见效,自己反而被“格”得病倒了。后来王阳明唔道:“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为一也”。后来他吸收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发展了知行合一说,格致从此可理解为知行合一,穷理尽性 ,追求真理。

然后是至善,前面做到了明德格致,接下来便要修身至善了。今天我不讲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么些宏伟的目标,对于我们读大学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修身至善是最根本的目的。身不修也无以齐家,无以治国,更无以平天下。那么怎样做到止于至善呢?《大学》原文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说要知道最高境界的至善在哪里然后才能有明确的志向,有了明确而远大的志向,然后才能做到内心宁静,内心宁静不乱,然后才能做到遇事泰然安稳,于是泰然安稳然后才能行事思虑周详,行事思虑周详然后才能得到道的真谛,获得认识上的真正成就而到达至善的境界。

最后说说慎思,其实慎思并不是出自《大学》,但套用一下李安勇老师的话,我们读《大学》不仅应该知道《大学》是什么,《大学》为什么是这样,还应该要求我们慎重地思考大学应该是怎么样。所以要慎思。打个比方说,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湖南曾经有人用大学首章的“大学之道...则近道矣”做咒语来治病,我们稍微地思考一番便可得出这不过是个玩笑的结论。再比如,《大学》里千年来争论不休的“三纲”里的第二纲是作“新民”还是作“亲民”,学界一直也没有定论,那么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就要学会慎思,程颐、程颢、朱熹以及张居正是认为当作“新民”的,他们认为《大学》后面中就提到的《周书》《康诰》中提到过“作新民”,汤之盘铭里也提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及诗经里也提到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由此可推知当作“新民”,解作革旧之新,即是自己明明德当以推之及人,使全民新。而南怀瑾、孔颖达、王阳明等却认为当作“亲民”,他们以下文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为由,认为是作亲民,我们可以经过慎思,取自己所需,比如觉得两方都说得通,亲也好,新也罢,亲亲新新其实都可以理解为自明德后推己及人,让其他人亲或者新。

另外,“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

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近乎道矣。”这句话和其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深深触动了我。

推究事物的道理以至于念头通达,智慧明辨,做到君子至诚的境界,端正了自己的心态,那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什么难度呢?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的道理,古人诚不我欺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中国现代还有个特点,城里人只生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 5篇3:《大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篇4:大学读书报告 2 中外教育思想史 读书报告

《大学》读书报告

姓 名:杨新岁

班 级:11级教育学(双学位)

学 号:113160250 任课教师:杨舒涵

学科专业:教育学(双学位)

中 国 ? 云 南

2013 年 7 月

《大学》读书报告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关键词:仁德 善 慎独 道义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

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 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篇5:《大学》读书笔记

大学》读书笔记一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孔子门生曾参(曾子)所作。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曾子画像(来源:网络)

宋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程颐,对于《大学》有如下的评价: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者入德之门也。于今可见古人为学次第者,独赖此篇之存,而《论》、《孟》次之。学者必由是而学焉,则庶乎其不差矣。

其意思大概如下:

《大学》是孔子的遗篇,是作为初学者入门的读物。在今天可以再现古人治学的顺次的书籍,只有这篇文章了。其次是《论语》、《孟子》。所有想要学习的人,都要从《大学》这一篇开始。如果从《大学》学起,那么基本上就不会有偏差了。

程颐画像(来源:网络)

朱熹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章节有所错乱,便将它重新编排。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录;“传”十章,是曾子对“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这一版本也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读解】明明德:彰明“明德”的意思。治其国:治理好他的国家。齐家就是使家庭内部和睦,齐心协力。齐:治理,整顿的意思。

古时候的先贤,为了向天下彰明他的光明的道德观念,必然要先从治理好他的国家开始。想要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必须要先将家庭管理好。

不过,自古以来,治理国家的人都没有几个家庭和睦的。盖因为利益的原因,占有一个国家的利益实在是太令人诱惑了。以至于,先贤的道理都可以不要了。这也是先贤道理的一种没落。如果,人人都有大禹的理念,世界就会大不同了。



齐家(来源:网络)

【原文】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读解】修其身:提高自己的修为,养成好的品德习惯。正其心:端正自己的心态,使自己不心生杂念。诚其意:使自己的思想诚心实意。

想要管理好自己家庭的人,必须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想要修养自己品德的人,必须要先端正自己修养的态度;想要端正自己态度的人,必须先要有诚心实意才可以。

端正心态,平心静气的生活,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品质!怎样在金钱为纲的年代,保持自己的理想,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能够正我们的心,诚我们的意,我想社会真的会和谐。因为,我们人人内心都是平和的,世界怎么可能不和谐呢? 

齐家(来源:网络)

【原文】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读解】致其知:探索知识,求真理的意思。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想要诚心实意的人,必须要先探求各种各样的知识;探求知识的根本在于探究事物的真

理。

儒典《大学》读书笔记(提纲)之二

一、孔老夫子一生所行持,实际上就是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奔走呼吁,这是有当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的,这里不具体阐述了。此外,孔老夫子本人,他是有深厚的内修功底的。因为他首先应是“修身”的典范,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否则,若没有内在和外在完美的统一,他的思想就不可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不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二、简要谈谈对孔老夫子的内修境界的认识

这里仅从《大学》角度谈。虽然,《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但后人认为《经一章》是孔子的原话记录,《传十章》一般认为是对“经”的解读。本人认为,“传”十章,主要是曾子老先生为“经”一章寻找理论依据。大凡有人提出一种学说或理论观点,除了引用大量事证外,一般都需要有说服世人的权威著作或言论作为理证,表示有古圣先贤的传承为依。这样更加令人可信可依可行。即使引用大量古贤言论,只能是一种论据,并不表示能够完全解读作者本人治世理念的全部内核,更深度的信息不一定借用古人的话就能完全透露出来,况且“传”十章所引用资料更多是从社会功能性方面去注解的。本人这里试图从内修角度去解读三纲要乃至“修齐治平”理念。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就是他内德光明的一个注脚。德性,本来就是光明的体性,也就是通常说的慧性。“明明德”第一个“明”,一般作动词解释为对明德的能动认识。在经世方面,古今贤哲多解读为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故而把第一个“明”定义为“弘扬”等义,但这远远不能涵盖“明”的根本“智”性一面。所以,仅仅“弘扬”一词,内在的明德是不可能真正彰显出来的。所能弘扬的,只能是社会道德人性的一面,却不能涵盖内在修为超凡脱俗的一面。若没有这一面的内德,孔子的思想就不能碰撞出如此灿烂的火花来。所以本人觉得此处更是一种明“智”的状态,这种“智”体现在《大学》提到的“格物”而“致知”,通过这个路子,达到对“明德”的觉悟,则“近道矣”,即通达体性之“大”(上期对“大学”之“大”的解读),它包容一切,涵盖一切,空明廊阔。 、大学之道在“亲民”。这反映了夫子教化世人的着手点,在于建立井然有序的理想社会,并以远古尧舜禹,近之西周王朝为样板奔走呼吁,终身致力仁政仁爱理念。

关于“亲民”,很大部分学者根据《大学》所引用《康诰》“作新民”而注解为“新民”,所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是也。本人从内在德性修养角度,认为垢尽为新,“德润身”,光明显现为新。但从行道角度讲,“亲民”不仅是“作新民”,而有更深的内涵。否则,同一篇目中,为什么不直接根据古语概括为“新民”而采用相异的词汇呢?显然,二者内涵有所不一致。即使孔子或他学生,若仅仅是“新民”涵义,他就没有必要另外创造一个“亲民”词汇。再阅读后文,《大学》引用《康诰》语“如保赤子”,这样“亲民”之意才趋于完整。“如保赤子”说的是爱护民众如同母亲护亲生婴儿般。所以,“亲民”与孔老夫子一生倡导的“仁”,即与“仁政仁爱”在内核上,极为一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止”字,《大学.传十章》第三章“《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 人交,止于信。”归纳起来,于社会,就是人各安其位,秩序井然,顺乎自然。于个人,君子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这也是明了治国做人所彰所遮,所彰,即止于至善,扬圣贤明君仁政君子之道。所遮,即戒行,杜绝暴君暴政小人之行。

上述三个“在于”,即“三纲要”,分别从内证德性,外化德行,仁爱所依等三方面讲述了通达大学之道。 、紧接着,《大学》论述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前面分析了“止”的涵义,一是彰至善,明“君子有所为”,一是遮止“君子有所不为”。水有“止”,就不起波澜,人心有“止”,心则安静,心安静则各守本分事。安守本分,则摒除物欲的蒙蔽,这便是“虑”的作用,也就是起“观”智。有“观”则有“照”,观照同时,即是“得法”,明明德之本。则近道矣。道次第颇是分明。让我们不得不佩服东方圣人孔老夫子的内修功底,真乃个人修身实践与家国天下治理理念完美统一

三、阐明“明明德于天下者”应该怎么做? 《大学》概括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起用古人的经验。在孔老夫子眼中,古人经验是值得大写的。

首先,远古尧舜禹等,是圣君典范。当然,按历史记载,尧舜禹时代的社会背景是没有阶级的剥削与压迫,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人崇尚道德,是可能的。

本人这里插入一段假说,类似玄幻小说,供大家思考。在上一轮人类文明进程中,由于地球上毁灭性的灾难降临,地磁场受到极大的改变,大部分地球人被当时的众多灾难所吞噬,剩下极少部分人幸存下来,由于地磁场的剧变等原因,幸存下来的那少部分人类突变愚痴,记忆力基本丧失。但上轮文明中有少部分圣贤大士也留下来了,灾难不能改变他们的智力现状和智慧境界,并以留下来的少量粮食为种子材料,教大家耕种和参与各种生产活动,这可能便是圣贤治国,民之“无知”的所谓远古文明之始。由于那时人烟稀少,所谓治国,其实就是带领部落群体参与集体耕种等生产生活活动。在这个漫长的时期,社会物质文明从几乎为零的起点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灌溉农业阶段。大禹治水,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整个所谓原始共产主义期间,不断有圣贤应化,他们一般成为部落首领。基于特定因缘,许多圣贤首领也许不一定经过受胎成长阶段而很可能是他方世界直接降临世间的。这些圣人大多没有留下名字,只是发展到后期,诸如黄帝尧舜禹等,名字终于留传下来了。

当然,本人这个假说不完全是空穴来风,多少有些历史的内在逻辑推理和宗教情感体验。本来这段史前历史就是一个谜。

之所以,在孔子乃至老子的思想中,多少夹杂着被后代一些史家所批评的所谓“愚民”政策因素,可能与远古的样板有关。其实,他们建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秩序,不可能离开古代社会作为参考模板。理想王国的建构,不能离开现实的土壤。譬如给人以幸福,是以解脱现实痛苦为前提的。即使在宗教信仰里,譬如佛教讲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愿力成就,但也不能离开众生的得度因缘。阿弥陀佛因地发愿,就是基于解救轮回苦难中芸芸众生而发起。任何圣贤大哲救世思想的发起,不能离开对现实社会苦难的改造,所以,孔夫子构建他的理想社会秩序,我们应予足够理解和认识。我们今天弘扬传统文化,也是有现实社会作为支撑点的。如今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同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毕竟先古尧舜禹所处时代与进入奴隶制的周王朝有区别,所以,他们在崇尚古贤的同时,

孔老夫子极力推崇西周王朝前期的统治模式,他认为进入春秋乱世,周王朝虽然名存实亡,但周王朝遗民思天下安定,倡导周礼最能顺乎民心,所以,他认准这点,便终身致力于推行恢复周礼模式的仁政理念和仁爱精神。只是在战乱不息的社会环境,往往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所以,孔夫子能知难而行,一以贯之,其坚定信念,也是非常令人赞叹不已的。

3、整个第二段经文,还阐明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内涵,这也是与孔老夫子及其弟子们深厚的道德根基与实践分不开的。该段经文明确透露出,古代那些贤明君主,之所以都是治国的典范,是因为他们首先是修身、齐家的典范。所以,孔夫子及弟子们正告统治者的,就是要他们从修身做起。所以,孔子的治世思想,与治家、修身、涵养德行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实际上,从人类现实社会出发所推崇的理想社会模式,基本都是以倡导上至君王群僚,下至黎庶平民,以德行天下,以治国齐家修身的完美统一达到至善标准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很难想象,若如一个魔王般的君主能构建出极乐世界般的光明国度,一个普遍不注重修养身心的国度会是一个和谐的国度。所以,孔夫子思想并非有些人所批评那样是离开现实的纯粹幻想,他扬尧舜禹、周文王等为代表的圣君道德礼仪同时,也警示批判了如商纣王般的暴戾统治。虽然创建理想社会的实践遭受严酷的创伤,但丝毫不影响他的思想伟大之处。

4、从这段经文,还可以看出孔老夫子对心法的运用亦在其中,这是了不起的。

芸芸众生对于物欲的贪求没有止境,就是不知遮“止”,没有明“明德”,借用佛家术语,就是无明烦恼现前。这就要以智慧观照。有了知“止”的智慧,便明确“止于至善”君子可为,亦明确遮止君子不可为。“知至而后意诚”,具有正确的心法抉择,而后如《大学.传十章》所明“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则心地平正,直心入道,身则修矣,性则显矣,“仁”则发挥至极致也。真修身者,则不论居家眷属,还是大众百姓,不论亲疏,平等施“仁”,“仁爱”至上,如此则国家得以真治,上下有序,人人守本,天下太平。

我们看到,在孔老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及“仁爱”的背后,仍然崇奉上下尊卑,男女不平等,认可差别存在的文化思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现实人类社会没有绝对平等。所谓平等,只是承认差别的“平等”。若一个家庭,男女各安本业,长幼各安礼仪,便是有序,有序便能和谐,和谐便是平等,便是齐家。上至国家,若政体合理,社会制度井然有序,君臣、官民有序,万物各得其位,是为天下太平。 其

二、受周易思想影响。孔子崇尚周文王为代表的所谓圣君治世,无疑对周易思想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接受其思想理念。所以,史载《系辞传》就是孔子所作,便是例证。比如“天尊地卑”观念,在人事运用上,便是男尊女卑,认为这是天地之正位。若居位错乱,则卦位不正,必不吉祥。若人不安本分事,即所谓六爻乱动。若行非中庸,走极端,即所谓“爻动”过之而不及。上可为祸国家,下致家庭不睦,在人,礼仪尽失。为此,孔老夫子在一些言教中,提出了许多对治办法,其中许多在今天被斥为糟粕。

四、《大学.经一章》之结语 )第三段“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亦是劝诫语。劝上至君王,下至庶民百姓,“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面讲了,若不修身,上不能治理好国家,推行仁政,下不能和谐家庭,不能安抚天下百姓,不能兴礼仪,不能广施仁爱。如此本末倒置,则悖于大道。若谈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徒劳。

说几句题外话:这是本人向研究会及会外文化行业诸位老师、同仁的学习汇报材料,谈的是个人体会。至于孔子思想原貌究竟是怎样的?历代都有人研讨,仍然是莫衷一是。其实,儒家思想主要在“用”的方面强调了它的社会功效,所谓“修齐治平”,所谓“养浩然正气”也。孔子及其学生所传播的方法论体系,由于受历史动荡条件的局限,主要在于呼吁上至君王,下至平民进行社会道德修养实践,提出修身齐家与治世平天下完美统一,从而达到效法周礼,实施仁政仁爱,结束君非君,臣非臣,父非父,子非子,乃至干戈不息四分五裂的社会混乱局面。这是孔子一生所致力的事业。 0儒学方法论体系,集中体现由子思所撰的《中庸》一书,强调以“诚”为实现中庸的关键。后来许多理学大家都持守中庸信条。

需要说明的是,儒家“中庸”主张,与佛学“中观”般若思想有根本的区别。尽管孔子德比天地,明昭日月,但他所处的时代迫使他把视线侧重于关注修身与治世的融合,处处体现针对时局,对世间根基进行世间道德的教化,未能明显看出他关于出世理念的言论留下。但在一些修治著述中,又可窥见他的心性的光明照射,所以,他既是圣人,外现的又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自孔孟之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学大家不少,却在儒学门内,又难以复制孔圣第二,不得不说这是一种遗憾了。所以,对孔子的解读,真不是那么轻松的。历史是无情的,若真是儒家人,反而难做儒家事。

读书笔记——《大学》之摘录

【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古代那些想把自己的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何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格;要修养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自己的意念真诚,必须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

2、处在各种关系的焦点

【原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恶以交于右;此之谓絮矩之道。

【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反感前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来者;如果反感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憎左右和你相处的某些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于你共事的人;如果厌憎你的同事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左右和你相处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推荐第3篇: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中国现代还有个特点,城里人只生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 5篇2: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篇3:读书报告模板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读书报告的相关规定

一、目的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

二、规范

1.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 2.内容要求

(1)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读书报告的内容应涉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由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商定每次读书报告的题目。读书报告可参考《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见附录)和按照《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读书报告格式》(见附件一)撰写。 (2)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每学年内完成4个读书报告,原则上每学期完成1~2个。4个读书报告中至少有1个为参加学术会议、阅读学术文献著作所写的感想、体会。每位研究生至少主讲2次,至少有1次参加人数不少于15人。 3.读书报告流程

(1)由专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分组,原则上每组8~10名研究生。各小组成员在独立完成读书报告的基础上与专业导师交流,适时组织读书报告会,以各自的读书报告为主讲内容。报告采用演示文稿的形式,每人演讲5~10分钟,提问和讨论5~10分钟,要求组员全勤参加。在职研究生也可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听学术报告、阅读学术文献著作等写感想、体会等形式完成读书报告。

(2)每个研究生必须在专业导师规定的时间内发送读书报告的电子版,字数5000字以内,摘要限500字以内,经过专业导师的审阅后,在网上上传读书报告摘要,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管理系统”窗口凭本人的学号及密码登录,点击“我的读书报告”,然后“增加读书报告”,填入相关信息“读书报告题目”、“导师姓名”、“报告时间”、选择“报告状态”(选择个人3次、学院或学科1次),再把读书报告的摘要(限500字)填入,点击保存即可。 ? 单证研究生凭本人的学号及密码(学号英文字母大写)进入浙江大学专业学 4.读书报告的撰写

(1)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2)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3)收集资料: ? 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 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

时也使学生更清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附件一: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读书报告格式

研究生读书报告及摘要的文本格式 一.读书报告:

用纸:标准a4纸,页面设置:上2.5cm,下2.5 cm,左2.5 cm,右2.5 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单倍行距 字数:5000字左右

内容:题目(中英文),学号,姓名(中英文),导师(中英文),学科(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正文及参考文献 二.摘要:

内容:中英文题目,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约150个单词),主要内容简介和参考文献. 格式:标准a4纸,页面设置同读书报告。 三.版面设计如下: 1.中文标题:小三号常规黑体居中。 2.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导师)及学科专业:四号常规楷体居中。 3.软件学院和提交日期:五号常规宋体居中。 4.英文标题:小三号常规黑体居中。 5.英文姓名、导师及学科等:四号常规黑体。 6.中英文摘要(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 (五号常规宋体)。

关键词(五号黑体加粗):内容××××××××××××××××××××××××××××××(五号常规宋体)。 7.正文部分:小标题(小三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号常规宋体)。 8.参考文献 (小四黑体常规居中):××××××××××××××××××××××××××××内容(宋体常规小四)。

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码制,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加小方括号置于引用文献成果

的右上角.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加方括号[ ].文献作者3人以内,全列出;若超过4人,则需列出前3人,后再加“等”或“et al.”.常用的图书,期刊著录格式如下([m],[j]为专著和期刊的文献类型标识): 书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 [序号]作者(中国人,外国人均为姓前名后).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若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表一: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20 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记录单

时间:20 年 月 日 地点: 次数:

专业导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篇4: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100天前 栏目:散文,26221人读过 tag:大学生 读书 报告 读书报告 格式 报告格式

范文 格式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大学生《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

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 [此资料转贴于gzu521学习网 ]www.gzu521.com 的抗争中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晃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大鱼。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们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能到这条鱼本事已经是个奇迹了。

当我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是生活失去热情。要想老人举起鱼叉那样的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成熟。我们所受的不如意难道会比老人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的面对那些阻碍?请勇敢的直视前方,远处的风暴固然恐怖,但你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抗击才能得到成功与快乐。

浙江中学生90度弯腰鞠躬 老师开车显威风(图)

/retype/zoom/13cd416e7e21af45b307a894?pn=5&x=0&y=0&raww=465&rawh=243&o=png_6_0_0_184_686_523_273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243&md5sum=887cca22280685f986506aa39659725d&sign=5422e47575&zoom=&png=2871-77038&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礼仪生”在校门口向老师及其车子90度鞠躬。 通讯员 唐严 摄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

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 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推荐第4篇:《大学》读书报告

1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1 2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2 3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3 4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4 5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 6

如此,方可能安能静,知其本末,晓其终始。发于心而动于行,身体随行如,才能达其所致,有其始终。

对于其中“新”字,总参透满了玄机,古意“新”,“新民”之儒已非真正的儒了,已是蜕变成了说教之儒了,已然脱离了儒学的根本。虽然对儒学没有太多了解,只是新民的成分,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周围的人的优秀品质得到发现与发扬。可是实际上的操作呢,却略显朦胧。不若千年至此,现在的水平又是怎样了呢?

文中个人收获最大的就是止于至善。按“至”词根可见:一种是达到,至善就是达到善;一种是最,至善就是最善。这两种理解明显不同,明显有境界和程度的不同,应当如何取舍呢?到底要经过怎样的融合才是达到最善,其实就善字已经是最高级,则“至”字为最,显得颇失饱满。当然,过去都把至善作“最善”解,似乎仅仅达到了善并不令人满意似的。把“至”当成了一种动态的“线”式的意思,不论是达到善还是最善,都只是表明了善的一种具体的状态,是一种“线状”的善。止于这样的善本身就是一个不安定的设定,止步于这样的善又是如何可能的呢?止步在一条线上,这不是一个很不安定的事情吗?这不是一个很难的要求吗?既然难则不应该在线上来回穿梭,单调如此。其实,“至”字的本义是使包含在其中地达到、到达,表示的是从 6 7

一个区域、一个空间中而不是一条线、一个界限中冲出而到达,也就是连续地自始至终地覆盖性地一直推演着无漏地推演着到达,也就是像大水到了那样。“至”今,是说一直到今天,从某个时候开始一直到今天;自始至终,从开始一直到结束,都一个状态下涵盖着;至死不屈,一直到死也不屈服、没屈服。至不只是到达、点式的线式的到达,而是涵盖性的区域性的到达。那就在立体的时空里去获取去踏到实在的善意。

所以,“至善”就是在善的境界中,“止于至善”就是止步于善的境界之中,就是安止于善的境界中,就是不脱离善,不离开善。既不是说一达到善就止步,也不是说一定要达到那最善的极端地步。善本来就是很安绵舒和的,为何非要弄得紧紧张张的?为何非要达到最善才行呢?往往这种对所谓最善的追求本身就已经脱离善的本意了。追求至善,已经不再生死不可,而是随性想其所想坐其所作,虽处于随性,可前提都是在正心诚意之后,如核电站里,按规办事的心态,养成了心态 ,即使一言一行便可透露。

《大学》凝聚了儒家学派关于人生与社会,道德与政治等问题的思想精髓,虽说欧些许社会诟病和不进步性。总体上表达了完善自我并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其人格思想和社会责任意识均不无积极因素,至于积极因素则要看个人选取 7 8

的个性,两面性这类以为人熟知,要怎样趋利避害,才能更有利于读者本身,不仅要他人的之指导,也需要自身的参悟。因此,《大学》可谓是所有有志之士用以自励并为之奋斗的一个人生大目标。在这总体的方向下,前往自己所理解所向往的路。可能与《大学》不重合。但也是这颗参天大树的树枝。共同吸取着着幽韵久久的历史文化土壤里。对于大学生的我们,浅尝则止,可对于细节的只言片语则可被享用一生。读《大学》,才更读大学,在大学之道下,静下心聆听尊尊教诲。

言已至此,心中虽有仍有些许未吐之感。奈何时间苦短。便如这短短《大学》,却望穿不尽。可能再过些许那岁月再捧起《大学》用那是经历更多的心,去品读。用那滑过岁月黑白片的双眸去看着《大学》手可摩的字,些许惊喜。从新发现的一缕缕中获得终生学习,收获不止的快乐。

推荐第5篇:大学读书报告

《桃花扇》读书笔记

《桃花扇》当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是在李自成占领了北京的明朝末年,那时候崇祯皇帝无奈迫于种种压力上吊自杀了,举国哀痛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北京沦陷了。这时候出来一个叛国贼——马士英,他趁着国家混乱,就在百姓最惨的时候大捞好处,在南京力挺福王称帝,建立了南明国并且取了年号为“弘光”。当时的情况远远没有那么差劲,因为她们当时面临的只不过是几万的敌人,也不是很多,但是她们贪生怕死,没有拯救国家的心,也不想着励精图治,如果她们这么做了,是完全可以如同南宋一样自保,偏安江南的。但南明过大大小小的官员卖官鬻爵,搜刮钱财,一点也没有做到身为臣子的义务和责任,那个皇帝就更加了,耽于声色大气也不敢喘,真的是大臣天子一样昏庸腐败无能,于是百姓受不了了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当时的扬州城只有史可法在坚守,他的手下只有几千能出征的老弱病残的兵,这无疑是用鸡蛋碰石头!不到一年,扬州被攻陷,史可法没有脸面面对自己,就自杀了,这宣布了南朝国的彻底瓦解。而《桃花扇》这本书就是作者孔尚任用来表达自己对南明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感慨的。

《桃花扇》中的女主角是李香君,她漂亮,勇敢,坚强!哈尔滨一教授对她的评价是:“有了“仁”、“义”才会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才会有不朽的忠魂、义胆,才会有中华民族连绵的上下五千年。这种忠魂、义胆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它没有卑贱高尚之分,没有贫穷富有之别,没有男女性别之差。在最卑微的妓女身上也同样闪烁着忠魂义胆的光辉”我表示赞同,并且我也是这么觉得的。下面我对李香君做下剪短介绍。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年纪很小时就出名了。媚香楼建得很漂亮,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站在楼上看下去,可以将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景色宜人。媚香楼的主人是李贞丽,她年轻时也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老了之后自己出资见了这么一座名声显赫的媚香楼,并且收养了好几个干女儿,她们以诗酒歌舞招待客人,用自己曼妙的身段取悦客人,在当地是非常出名的。最给媚香楼撑脸面的就是李香君了。这姑娘妈妈一手带大的,小时候严加看管,刻苦学习,所以长大后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更可贵的是她的性情和李贞丽非常相像,同样是仗义豪爽,人脉很广!最重要的一点也要得益于李香君的身材了,她身材娇小玲珑,性格豪爽由但是

时常又小鸟依人,而且名字里又有香字,非常博得大家喜爱呢。

李香君是妓李贞丽的干女儿,就是所谓的假女。假女, 是老鸨培养出来为自己赚钱的工具,表面上老鸨对你很热情,很关心,那是因为你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等到妓女们人老珠黄,红颜已逝,她们的后半生就悲惨万份了,落下满身的病患而且穷困潦倒。她们的生活也是非常机械化和呆板的,她们没有人格、尊严、自由, 她们生活的一切全部由妈妈给她们安排 , 当然自己的终生大事也不例外。在古代,妓女结婚叫做梳栊,这是很有讲究的。妓女第一次接客妓院中处女只梳辫,接客后就将头发梳髻,盘在后面,就是我们所说的\"梳拢\"了。但是李贞丽不同,她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不是和社会上其他老鸨一样的金钱至上,无情无义!所以李香君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有个好妈妈。她是真正的将李香君当作自己的女儿在养,尽心尽力,请苏昆生教李香君《牡丹亭 》,在学业上从来不耽误,也很舍得花钱。同时,她也不强迫李香君去干一些她不喜欢的事。多亏有这么一个明事理,懂人情,理解至上的李贞丽,才会有现在流传千古的李香君啊!所以李香君才不会像一些妓女一样贪图金钱,喜欢追求权势,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因为李贞丽对李香君的梳栊非常看重,不让她岁随便便嫁人,李香君 才会和侯方域相爱,因为就有了一段爱恨纠结,国家存亡的的凄美爱情故事。 下面我就先来简单介绍一下侯方域吧,因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也正是因为他的家室和历史,才让他有如此的气节!其实香君在梳拢之前就见过侯方域了。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字朝宗。他祖父和父亲都是刚直不阿的忠臣,可谓世代忠良啊。在崇祯十六年的时候,侯方域去南京考试,就在那个时候,李香君和侯方域有了第一次邂逅。那时候的侯方域青年才俊,义气方刚,风流才俊,于是就到了众人都喜欢的灯红酒绿的魅香楼。那天,他和一个好朋友去媚香楼专门来看李香君,因为那时候李香君已经很有名气了,希望可以看到她的美也就可以死而无怨了。一走入李香君的房间,就被正面墙上挂着的一幅大型横幅吸引住了,这是一幅“寒江晓泛图”,画上还题有一首诗:

瑟瑟西风净远天,江山如画镜中悬。

不知何处烟波叟,日出呼儿泛钓船。

侯方域看完后感觉它写的非常好,不禁诗意大发,随手拿了毛笔,也在旁边做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玉山半峰雪,瑶池一枝莲。

晚院香留客,春宵月伴眠;

临行娇无语,阿母在旁边。

他写的也很好,他就揣摩着可以将他送给李香君,让李香君对自己刮目相看(因为大家都知道李香君是有名气的才女),从诗中可以明显看出他爱意的流露,不难想象,一个是风流翩翩的少年,一个是才情出众的青楼玉女,犹如干柴烈火并且互相吸引,所以在接连几次交往之后,便双双坠入了爱河之中,难舍难分。

等到爱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谈婚论嫁了,这在古代是最隆重也是最浪费钱的一件大事,这需要一大笔钱!但是侯方域只身漂泊在外,日子过的有些清苦,而且他的第一任务是考试,考个好功名回去,所以自然身上银子不是很多。但是他非常爱李香君,不愿意苦了他,就在关键时刻,一个好人出现了,他就是杨龙友。杨龙友在当时是个花花公子,家庭阔绰,出手大方,但是他为人正派,心地善良,看到朋友处于危难,就伸出援手,白送给他很多钱,以解燃眉之急!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一有钱什么都变得简单了。就在那个晚上,侯方域就送给了李香君他们的定情信物——一柄上等的镂花象牙骨白绢面宫扇,此扇非同小可,不能小觑,因为他价值连城,肩上系着侯家祖传的琥珀扇坠。李香君非常高兴,同是聪明的她明白了他的情意,于是就让他住在自己家了。

故事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在李香君和侯方域交往后,李香君在无意间问了侯方域一个问题,从此改变了两位主人公的命运。

这个疑问就是:杨龙友不是一个商人,为什么他会那么有钱,还白送给侯方域那么多的钱。这是有个大前提和大背景的,期间涉及到的东西就曲折复杂。提到他的历史因素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阮大铖。阮大铖是一个进士,在朝中做官很多年了。但是他没有原则,阴险狡诈,为了荣誉富贵虚名不择手段,一介臣子竟然与与宦官魏忠贤狼狈为奸。在朝廷中不断制造事端,搞得朝

廷上下人心惶惶,乌烟瘴气,后来等宦官魏忠贤死后,他也没什好果子吃,也被削籍免官,流放到南京。但是他心有不甘啊,不想一辈子就这样混的平平淡淡的,他渴望恢复自己辉煌的历史,他渴望拥有自己以前纸醉金迷的生活,他渴望大权在握的满足感与虚荣,于是他在南京交了很多朋友,形形色色的都有,为的就是能逮着个好时机东山再起,重振雄风!阮大铖知道侯方域喜欢李香君,而侯方域又苦于没钱,就投其所需,叫杨龙友送给侯方域很多钱,以此来拉拢他,使他不与自己作对,自己则好为所欲为,所谓拿别人手短,吃别人的嘴软就是这个意思了。但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知道后竟然拒绝了他,因为侯方域身上没钱,李香君就自己卖了她的一些首饰,再加上向小姐妹们借的钱,将钱还上。而这些钱还是由杨龙友还给了阮大铖。阮大铖知道后,很生气,觉得很丢脸啊,这辈子都没做过这么丢脸的事了!于是就对这对夫妇怀恨在心,等着伺机报复。就是这个关键的反派角色,才让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生活过的如此艰难。

后面的故事就不细说了,就是后来南明王抄建立了,阮大铖得势后诬告侯方域迫使他与李香君分开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做很多事,还让她改嫁给田仰,李香君很刚烈,宁死不嫁,跳楼自杀,血溅定情诗扇。而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画成梅花的样子,所以叫桃花扇。南明灭亡后,坏人们都死了,侯方域和李香君在白云庵重逢了。但是这时候已经国破家亡了,守着一对废墟还有什么意思呢?于是他们撕破了桃花扇,都出家了。这就是桃花扇的故事,一个诗一样的名字,一段诗一样的故事,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推荐第6篇:大学读书报告 2

中外教育思想史 读书报告

《大学》读书报告 姓名:杨新岁

班级:11级教育学(双学位) 学号:113160250 任课教师:杨舒涵

学科专业:教育学(双学位)

中 国  云 南 2013 年 7 月

《大学》读书报告

摘要: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关键词:仁德 善慎独道义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

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推荐第7篇: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本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仅供参考。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篇1:

学无止境,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学习的精神。学习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才智以为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需要不断得到发扬和提升。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虚怀若谷、不骄不躁、与人为善、深明大义、胸怀宽广、道德高尚。要真正做一个善的人,并不只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而是从内心深处到外在的善,一个成功的人,应该是一个重义轻利的仁德之人。

引言

我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现在的学生大都缺乏道德观念,因此我认为德育有其无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可以给人们学习道德提供一个很好的素材。

正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 \"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 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求是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诚意。使自身的意念真实、诚恳,做到表里如一,作者以恶恶臭、好好色为例,说明我们要达到的至善的境界应该是真的善,是从内心深处出发的一种情感,而不只是为了自欺欺人而在别人表现出来善的行为。真正的\"诚意\"就是即便在别人用不知情的情况下,也保持高盛的品德,做高尚的事,这就是所谓的慎独,我认为慎独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慎\",显然,自己的内心想法不可能被人知道,但也不要是自己心生邪念,并且内心的不善终会被自己出卖,他会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是虚假的行为所掩盖不了的。只有真正的善才能让别人信服,得到别人的尊敬,而自身的到的也可以是自己心胸宽广,得到人格的提升。所以说要使自己由内而外的善,成为真正的君子。

修身。修身的关键和前提是正心、在我看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有博大的胸怀

能够忍天下难忍之事,以一颗平淡的心去看待一切事物。我认为首先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自己的的事看得很轻,并平淡的接受。其次是胸怀宽广,对天下的人和事都是一视同仁,看待这一切都始终不温不怒。就像是上帝,他能原谅他做错事的孩子,不管世上的人对他如何褒贬,他都平淡接受。

二、专注,心无杂念

无论做任何事,哪怕是一件小事,都应该庆祝自身全部的精力去做好。如果心中有什么坏想,那么会使人寝食难安,做不好事情。

这两点之间是有联系的,只有有一颗博大的胸怀才能使自己的心如宁静的湖水,波澜不惊,最多只能化作涟漪开成美丽的花,然后消失。这样静得下来才能做好该做的事。就如读书人,如果有杂念、浮躁,那么还能把书读好吗?三心二意只能一事无成。真正能做到心远地自偏,就是真正的专注了。即使是在读书,也要端正读书的动机,现代社会功利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有些人在做事时总以功利为先,若是在读书过程中急于想获得什么。那么最终可能一无所获,无所求的阅读完一本书却能让你身心得到陶冶,知识得到提升。

齐家。欲齐家者先修身。修身的终极目标我想应该是行中庸之道,不偏激,看待问题总是客观的,不以自身的喜恶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过程,而没有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所有事物都有好坏,并不是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认识事物就要撇开个人的偏见和喜好,想认识新食物一样去认识它们。 人们总喜欢以自身已有的想法去了解事物,殊不知这会阻碍我们能确认事物,

始终保持中立的立场。同样的胸怀宽广,承认自己厌恶的东西也有优点,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同样也一分为二,公平公正地去对待事情和家里的每一个人,就是做到了先修身再齐家。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此观点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治理国家之前必须要管理好家庭。二是治理国家就要向管理家庭一样。

古代的宗法制决定了君王 家庭内必然会发生抢夺皇位的事情,而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后又分封诸侯,让皇亲国戚的系统更加的庞大,如何才能使整个黄组家庭有条不紊并且和睦的生活,这也是对君王的考验。君王只有把这个庞大复杂的关系管理好,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才能让全力发挥作用,吧过加v机李浩。君王的作风必然会影响天下臣民,臣民也像君王一样把自己的小家庭管理好,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治理国家在某些层面上和管理国家是 同一个道理,教人们孝顺父母,这跟侍奉君王是一样的,古代都称父母官,把君王像父母一般侍奉,使人懂得感恩。尊敬兄长就像释放比自己年长的人,爱民众就像爱自己的儿女一样,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其实治理国家就是在齐\"大家\"。

治国平天下。此章在整本书中占得篇幅最多,大多篇幅都在讲信义、仁爱、善。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国。如何做一个能平天下的国君。

国君 应以身作则,养成推己及人的习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自己所厌恶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以百姓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且在为人处世及尊老爱幼等方面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成为百姓的表率。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的天下,而如何做才算是得民心呢?想百姓所想、使百姓各得其所,首先最重要的就是生存,有生存必须的土地,其次君主征收的税款应在百姓的承受范围之内。巧立名目的征税,各种苛捐杂税会让百姓反感甚至引起起义。

君王自身不一定有巨大的才能,但他应该会用人才,而这里所讲的人才,他不一定有过人的本领,但是一定是仁德之人。若是有本领全是道德败坏的人,那么就不算是人才了。仁德之人能容忍别人的强大,没有私心。真心诚意。而君王对人才应重用,对小人要重罚,此谓亲贤臣,远离小人。

\"重义轻利,一个国家的君王若只重利,那么必定欺压百姓,钱财乃身外之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的获得要适可而止,而不是让自己变得富足而使百姓穷苦。所以一个国君应重道义、轻利益。国君如此,臣民亦会如此。

我所认为的中国未来教育走向:从小我们所售的教育教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教师注重的知识分数。我们往往被分数衡量者好坏。

中小学的教育应该真正注重前面发展,不知用学习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在开展丰富的活动,然后再期末成绩中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折算然后加分,高考的最终成绩也应该加入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成最后的分数。在选择专业方面应该配备专业的指导人员,以帮助学生选择符合自身条件以及意愿的专业。教育的内容应结合生活实际,与生活息息相关。

高校培养人才应更多的选择校企结合的方式,现在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方式有些脱离社会需要,以至于出现公司缺人、就业难的情况。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篇2: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WWw.gerenjianli.com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篇3: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推荐第8篇:大学读书报告2000字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

一、读者简介

二、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的许多想法都是作者在过去的文章或信函中表达过的。而且,如果由职业作家来写本书,语言以及文字一定能更加流畅、更加生动。但是,作者自己总有一种提笔写作的冲动,因为作者相信自己在青年一代中有一定的影响力,作者希望能尽力帮助他们。

作者深信,读者无法理解说教或难以产生共鸣的案例是不可能被读者接受的。在年轻人看来,发生在成功者身边的故事最值得学习和品味,最容易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如果说作者的写作还有某些特点可循的话,那就是,作者更倾向于用缜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案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虽然这本书不是一本自传,但是在本书中,也有许多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有意思和价值的事情。

三、读后感

书中写到: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这句话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必须让他人看到,自己是一个非常真诚和坦白的人。一个人如果愿意把自己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东西坦白地暴露给对方,就能很容易地走进对方的心灵深处。书中告诉我们,表现真诚的最好方法就是做一个真诚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掩饰真心和诚意。一个虚伪的人假装真诚,很容易就会被看穿,因为没有诚意的人不可能做到言行如一。

做到真诚坦白会赢得别人的信任,但这还只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如果能够进一步地从主观感情出发,真正做到真情流露,用自己的激情感染他人,或者用自己的感情打动他人,那么,不但会得到他人的信任,而且会真正与他人建立起沟通心灵的桥梁。

做一个真实的人是需要勇气的,除此之外,最好还要有出色的判断力,以便在适当时机保护自己。一个人如果懂得同理心的重要性,而且足够真诚和坦白,那么,就会得到众人的信任,并在人际关系、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方面取得成功。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知识爆炸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它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朋友们,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吧!把上天赐予你的东西都变成财富,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功!篇2:大学社会实践报告2000字左右 社会实践报告

在这个漫长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学生会的倡议,积极参加学校内外组织的的各种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名未来要迈入社会的学生,深入社会、实践锻炼是一门必经的功课。因为我相信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只有了解社会,你才能真正做到融入社会。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无限回味。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一分付出,一分收获,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更何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阅历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放假回到家里,我跟爸妈商量了学校下达的暑期任务,他们都很支持学校的决定, 也赞同我在暑期里去社会实践的这一作法,我也觉得这真的是一次自我锻炼的好机会。但是由于爸爸妈妈仍不太放心我一个人出去工作,就帮我在亲戚家里找了一份还比较轻松的工作,也和亲戚说好了,就拿我当员工一样对待,让我真正感受一下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的不容易。 这段时间,我帮忙接电话、复印资料、整理资料,帮忙签字。在学校,会有人通知你做什么,有老师、同学督促你。可在这里,必须自觉去做,而且要努力做好。更重要的是,必须放下尊严,老老实实做一个打工者,在现实面前,我们要学会忍耐,社会是不公的,公平是要去争取的。有时遭批评时会感到委屈,但接受并改正又是防止再一个错误发生的前提,因为激烈的竞争随时使你面临失业。

暑期实践过得很快,自己慢慢地开始习惯了这种生活和这项工作,犯的错误也越来越少了,老板也夸奖我适应性很强,工作能力也错,以后要是暑期还想实践就到我这来。那时离开时还真有点舍不得呢。辛苦也是有回报的,拿到我的工资时,真的很欣慰,但是并不是因为有钱可以领,也不是终于结束了打工的苦日子,而是自己的付出有了结果和回报,自己的实践也有了收获,回想一下自己真的觉得很值。

虽然在这假期我没有在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我感觉我懂得了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假期实践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叫我懂得钱来之不易,叫我懂得人要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经过实践的修正,当刚回到家的兴奋与惬意渐渐淡去,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半年的学习生活,虽然在学校里的生活平静而快乐,可我却看到了“危机”—就业危机,因此而为将来而感到紧张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地接受。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交往的能力,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这样的话,以后很有可能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一些应辨能力等综合素质,只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而且我还明白了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内,我们穿街走户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在学校,更多的是学习氛围,毕竟学校是学习的场所,每一个学生都在为取得更好的成绩而努力。而工作的场所,每个人在为获得更多的报酬而努力。学校里主要学习理论,我们经常抱怨理论与实践不能结合,,在学校读书的人宁愿工作也不想读书,而已在社会的人都宁愿回校读书。我即将不再是一名大生了,而是社会的一分子啊!我们只有学习了先进知识,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才能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真理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我们只有在不断参加社会实践中才能将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自信,校园里到处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青年大学生有实力承担的起未来建设国家的重任,追求进步,刻苦求知,勤于实践,全面成才必将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共同心声和行动!

总之这次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给予我了很多启发。但实践也只是个过程,真正的目的是要我们改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不被社会淘汰,才能为建设祖国、奉献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篇3:《大学》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大学》

闲余在家翻看之前浅读过的《约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宁娜》,《野草集》。我读书很慢,对于经典都需要时间来揣摩,揣摩一缕淡淡抑或一股强烈的思想。在《大学》正步走来时,两千多字却不知耗费多少日夜星辰,显示誊写,感受背后千年流光岁月的力量在笔尖游走。下载朗诵音频,感受古韵犹存。刚开始逐字逐句的翻译推敲,连段成篇,整理整体思想。又分篇成段,提取思想,感受每个小节的独立却又紧紧相依。获得这著作中的琼枝甘露受益一生。浅尝则止,故浅谈此《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短短数千字,却蕴含无限玄机与道趣。古人说:“大学者,大人之学。”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修己治人。 久久传诵的三纲八目,在《大学》中娓娓道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八目为修己治人的谛音。至于三纲:明明德,亲民,此为至善,又为其总纲领。反复诵念却只能通晓只言片语。大学之道又不只只碎语可以详尽。

于“明明德”即弘扬光明品德,此以修身为目的,将本身蕴藉的品质加以培养再发扬以至引领周围人一起“明明德”,恰如《论语》中能近取譬,推己及人的圣言。即使是自己独立风霜,为何不叠柴成堆,共同燃起春日的温暖。于

“亲民”,即使民新,便是让大家时时自我更新,如一日去污,则日日不停地使自己保持洁净身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字焕然一新,将过去积累与心得污邪日日涤除,内心清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的,日日新,便有所得,得到一份宁静,收获一点启迪都比那些浑噩俗世来的意味幽幽。最终回到“止于至善”何谓“止”?停止抑或终止?论及至善。善字相当广泛,对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道德或目标的高点。目标每个人都会定制,有高估,有贬低,也有中肯可行,但最重要的是知其所止,知道什么时候停止,停在什么地方,停在什么程度上。埋头苦干忘乎所有,有错。蜻蜓点水浅尝而止,也将徒劳无功。故恰到好处,此思想可灌注到学习之道上。至于如何应用则自有自身的妙趣。“停车坐爱枫林晚”,懂得停,才领略胜过二月阳花的枫叶,别操劳在山水墨画中。 三纲之物便轻描淡写概括浅思,按规律办事,从止于至善到明明德再到亲民,扎根于土,枝繁叶茂。八目款款而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为方法途径,修养身心的法则,故修身为根本,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的,大学之道也可成为君子之道,君王之道。 格物致知,熟悉的四个字又会暗含怎样的智慧,专研分辨事物而达到认识态势,此过程需要实践,实践是格物致知的手段,空谈与古人的一纸理论却拘泥得很多,不可动弹的

历史文字,或许只有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另辟蹊径。那份属于自己,而不是道听途说并传阅四方,略显愚昧。 真诚,正心。真诚,真心诚意。在文中体现为慎独行,立身体,即君子应表里如一,“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独自闲居也应保持好操守,不可放纵自己,对妻子相敬如宾,对来往之人也要尊重慎独行。诚意之后为正心,心为意志真诚易被感情所役使,端正心智来驾驭感情,用理智来修养身性。正心为修己的最后一步,心正故路直,路直才能一往无前,往往路斜了,不是空费光阴,迷失方向,让心点亮一盏灯,正路在前。

修身恰如武侠小说里修仙无般,修身论心,粗俗点便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无论结果怎样,在过程中利己利人。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之后的必然结果,孟子之言,家为国,国为家,虽然家法不似国法强制实行,确实一种灵魂的固式,维系传统孝悌的条框,治国先齐家,平天下先治国,皆以身作则,如此循环,悉读此中絜矩之道,民心向背,德本财末,仁人可爱憎人,不仅枚数治国之法。

于己而言,修己才是最重要的。

寥寥数段,粗糙地概括了这所谓经典。经典的方向又何以至此。方向前踏可正过往不堪扭曲。正踏可坚韧前进的思想灵魂。对未来却是一盏小桔灯,指引前进。何谓学之精尖?静心沉思,去浮躁之气。为何青年总哀叹学业不继?似乎把

每节课听得锅瓦瓢盆都装满了。可是满的是负担而不是实际有用的。格物致知,剔除水分,只有干粮才能维系前进的能量。量思过往,用先辈的老手艺,去探索过往的自己,从不美好的自己里,找到更好的自己。现在的路,不是一心向前,就会走对方向,就会走出自我,真诚正心。闭上眼,眼睛所及始终为表面。心之所及才是最真的。走在无际的马路上,却不知微妙的坡度,欺骗着你堕落。心正,其更甚微处,我也无法详尽,实在可惜。

在开学之前,国立中山大学就对新生布臵了悦读感,其内容就是这本厚重其内的《大学》,有人叫苦不言,便是草草了事,便不再深入,也有人翻阅揣摩终成些许,收获颇丰。为什么学校让我们阅读《大学》呢?

作为现代大学生,确实应该明其本,知其用,然后知其所厚其所薄。当今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与未来就业的压力,在这浮夸的社会中,失去了原有的平静,其性情浮躁,意志消沉,悲观失望的人实不在少数。外加外在平凡,内心却纠葛重叠,矛盾激烈。在这物欲横流,文化泛滥的社会状态之下,欧美文化的强势入侵,日韩文化的侵袭与社会中的云云总总的负面,很多人早已忘记了道德修养,只是庸庸碌碌,蜗居与宿舍,对着虚无的屏幕傻笑,对着单调的键盘不住的敲打;贪于享乐,却不珍惜年华盛景,让时间贬值,抑或根本无视时间的存在,离去“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如此,只会愈发的消磨意志,沉沦在自己挖掘的深渊之下。 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正视的课题,也是必须实践的课题。将此作为终生考试制度,考核的不仅仅是道德,更多的是对道德的坚守。其次作为学生,学习永远是第一任务,为以后的前进加油,该怎么学习?应潜心学习,深入研究,在学习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努力向其他方向发展。毕竟现代社会综合性强又具有多变性,将自己打造成多棱多面,才不至于短板水溢,不要一味空想,沉浸在虚幻之中,而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应当分清主次,既然选择了就有责任去完成初心。正如:“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所以,凡事先要能定,静下心来,才能有所虑,有所得。倘若鲁莽,草率行事,必将终无所获。更甚者付出性命。况且不是说一时半会之事,古有张飞,虽有些许计谋,却无法阻止他暴戾,草率的性格,处处得罪鞭笞不快之人,最终脑袋搬家也是意料之中。

《大学》之道,在于修身,在于立志,在于奋斗。无道德,无修养,便胸无大志,就不会去奋斗,不奋斗,便终不可“外王”。这样便又堕入到无尽的深渊。要积极反抗,提高自身修养,当入其微,从小事做起,从小志做起,点点滴滴,循序渐进,不积小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篇4:大学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

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

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篇5: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报告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题 目 《大学》读书报告

学 院 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 物流131 学 号 学生姓名 任课教师 余龙进 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 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 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 《美德书》 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 展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 善 道德 公德 私德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不知听谁这样说过:今人看古人,是迂子、呆子、痴子;古人看今人,是骗子、赖子、疯子。

上述说法,作为一个关于人类的普通的科学命题恐怕不妥,因为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证伪”,只要能提得出一个反例,即可推翻。但作为一种如前面所述的人类历史倾向性的概括,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换言之,即:今人看古人,智慧不足;古人看今人,道德匮乏。 今天的人们是不是道德匮乏呢?我倾向于认为:是。

过去的家庭里,孝敬父母,尊兄爱弟,是道德的绝对命令。水浒传中鲁莽的好汉李逵也想到要接老娘上山享几天清福。打虎英雄对待受人欺侮的兄长武大郎关怀备至,后来为兄报仇,更是不惜生命。今天的孩子最讨厌的恰恰是父母,儿女们长大后吃父母、掏父母、最后弃父母,这种事情在今天的媒体上已经屡见不鲜,为了一点财产,兄弟姐妹之间互相掐、吵,闹到公堂上去的事就更多了。

推荐第9篇:大学名著读书报告

《生活在别处》的情怀

“生活在别处”,记得很在以前就留意过这句话,只是当时我还不理解生活在别处的真正含义,只是知道它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后来在读许多作家的作品时,发现其中很多次提到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我便有了读完这本书的冲动。于是,这个暑假即将来临之际,我从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可是借回来以后很多次我都读不下去,可能因为我心不静。今天,在这个暴雨将至的夏日黄昏,我在这本书的伟大中,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有时候生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活。生活只是一种存在方式,它会隐形,会游离于现实之外,穿梭于精神所构筑的世界。在那里摄取含有的经验,在用文字字加上注释。而这种游离的亲历,便是别处的生活。

(一) 诗人的诞生

诗人是在毫无预料的情况下来到这世界上的,也许那时他的母亲对那位年轻的工程师只是出于盲目的仰慕或是出于对一切神秘东西的追求。为此,诗人的母亲付出了一生的代价。自从她生下雅罗米尔,这母亲的身份就注定了他的宿命。

在读这一节的时候我发现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这个人生命足迹的烙印,也许在我们长大的时候,我们会抵触某些童年生活带来的阴影,例如在世人以后的生活里总是充斥着母亲的教诲,甚至这些母亲为诗人所安排的道路成了诗人自由生活的障碍。诗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让我觉得只有热爱生活并且始终对生活投以好奇和探索的眼神的人才会将自己的生活交付于诗歌。

其实,在很多时候将自己的生活封锁在自己对文字的承诺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在自己对生活无可交付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已经被自己背叛了。这种感觉很糟糕,他经常让我们陷入一个不可自拔的泥淖,在文字中折磨自己。很小的时候我也因为文字的出众得到了很多赞赏,可是随着你阿伦的推移,渐渐失去了对生活最初的那份激情,我不得不承认,但当我们对生活敏感度消失殆尽时,那时的绝望使他人无所体会的。那时的自己是孤独的,孤独到只有自己的脆弱能陪伴安慰。

(二) 科萨维尔

一个梦套梦的世界,青年人科萨维尔在自己的一个梦中逃离,又从新回到另一个梦中,不同的人生在不停地交织在一起,也许吧,生活真的在别处。很多时候我们在幻想自己在世界的另一端享受一种非凡的经历,而这经历是我们在现实的条件下所无法完成的。

(三) 诗人的自渎

很多时候诗人对母亲对自己的过分束缚感到很反感,诗人正值少年,他开又有了少年的情愫。他对女人有着非一般的敏感的嗅觉,但这并没有使他在社交场合与人交流顺利,相反,他对自己的每一次展示都表现出极度的不自信,以至于每次和女孩子约会时他都要提前在自己房间里反复练习和女孩的对话。

当然,期间诗人一直没有放弃写诗,在诗人的眼里只有诗歌能能给他绝对的自由,诗人需要一个自我释放的空间,他在外部世界收到伤害时会用这样一种方式救赎自己,也许在现在看来那是不过是文人特有的矫情,可处在那个时代的革命者,那个*到大家都不在关注内心,的时代,诗人的情怀或许能给与世人不小的启发呢。但最重要的是,诗人必须达到自我的升华。否则,他就永远走不出自我的空间,那样的话他便不能在这世界生存。

(四) 诗人的奔跑

此刻诗人奔跑也许只是纯粹地为了能解救自己,是的,诗人需要解救自己,他被母亲封印在所谓伟大的母爱的桎梏中,他甚至不能呼吸,母亲对诗人的占有欲让诗人的生活百般受阻,他不能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他甚至没有权力将自己的女朋友带回自己的家里约会,而这一切都拜他的母亲所赐。是人为此苦恼,他在奔跑。。。。逃离母亲生活中,他的生活。

(五) 诗人嫉妒了

诗人为自己输给了自己强烈的占有欲,他自己也最终为占有欲所害,他唯一拥有过的女朋友在他的占有欲下,人生暗淡。。。。

(六) 四十来岁的男人

他人眼中又会有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我们换个视觉会拥有怎样不同的人生呢?

(七) 诗人的死去

诗人爱上了死亡,在很久以前诗人就认为死亡是美丽而神圣的,只有死亡能成全这世界所有的不完整,所以此刻,诗人不再犹豫,他果决地拒绝了生活,诗人走向了别处的生活!!!!

推荐第10篇:大学英语读书报告

………………………………)线(………………………………)封(………………………………)密(……… 号…学……名……级姓…院…学……

四川民族学院

题 目:

评阅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面对经济新常态,大学生该怎样应对

每一个时代,都有能抓住时代机遇的英才。而如今,中国的经济处于重大的转型时期,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我们大学生是否能从当今中国经济下认清方向,把握好经济发展规律,关乎我们是否能在迈入社会后实现自我价值。

首先,我们应充分地了解什么是新常态。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在这样大的发展背景下,国家不仅面临着重大的机遇,还有严峻的挑战。我们大学生作为国家社会群体的重要血液,更是机遇与挑战共存。当然,这不仅仅关乎我们自己的命运,也决定了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复兴。因次,对经济新常态特征的认识,并与之对应的提升自己相关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已经从资本原始积累进入到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注定了消费需求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我们大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应了解当代人的消费观念,做到投其所好才能成功。

二、投资需求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投资机会涌现

我们在认真学习专业技能与知识的时候,不能一味的因循守旧,要学会做有用的改变与创新,使投资者看到亮点。

三、出口和国际收支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这一特征虽然是体现在国家方面的,但对我们仍有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外经济的发展,以至于我们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做到有条不紊。

四、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这个特征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到知识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生产必定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以至于进入社会有用武之地。

五、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竞争。要想在如今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异于他人之处。创新已是当今成功者必备的素质,因此,我们应在生活中加强创新意识。

六、市场竞争特点从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

市场的竞争代表生产的方向,现代人越来越注重质量与服务,有好的质量与服务的公司与个体才能赢得长久的发展。这就启迪着我们未来创业与工作中,注重自身的品德,不要因小失大,被眼前的小利遮住了眼睛。

七、资源环境约束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我们应有环保意识,环保也必定会成为社会各个方面发展的主题。

八、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特征的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化解逐步显性化的各类经济风险依然将是当局宏观调控的重任,而我们在今后的各项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注重风险和利益。

九、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宏观调控

供求关系平衡始终是市场稳定的重要部分,因此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我们从这个特征中可以看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从此得到自己的启示。 旧常态说穿了就是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一种状态,它靠低成本来驱动的。经济“新常态”就是要转到一个集约型、质量型来进行发展。 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对于我们大学生,也应该适应时代发展,抓住机遇,增强信心,要多方面发展自己,做新时代的大学生。

第11篇:大学英语课外读书报告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A boat croed the end of the world, into the unknown sea, hanging on the side of the bow while furrowed by rain and wind erosion is still very beautiful flag, flags, waving dragon general four words glittering -- beyond the limit!\" This is the author of Hemingway\'s evaluation of his work\" the old man and the sea\".The story is about: an old fisherman called Santiago fishing in the sea, it\'s been 84 days, he still didn\'t catch a single fish, people said he was unlucky, at the eighty-fifth day, he decided to go to the fisherman who has never been to deep-sea fishing, to prove his ability.At sea, the old man found a big marlin, he try his best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finally, in the last third in the morning, he killed the big fish.On the way home, the old man and the shark fighting five times, he with a spear, paddles and knife to counterattack .In last, when he was driving the boat returned to port, the Marlins left a huge white frame.Bone is the spirit pillar, Hemingway seems to have no let old Santiago succe, but with the bare bones played the lives of the elderly hardne.

\" You and I go to death\" -- the tough guy challenge such as is said.He sees their heroism, and he tends to strength.The story ends, there are named Ming Noreen boy -- he wants to inherit the old man \'s career.No fishing career to be inherited, the firm and unyielding character and did not for us, God worship, study.In the old man\'s story of why there is this child? Young, a symbol of strength and hope, even the old man, his heart is also young.This paper has described the African lion, beach, laughing lion in play, they appear in the old dream, has been in the old man\'s heart, also reveals the old man will never old.\"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has a famous saying: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you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This sentence sets off the old fisherman \'s bravery will.Human nature is a powerful, humanity itself has its own limits, but it is because of the senior fisherman such people again and again to challenge the limits, beyond them, the limits were repeatedly expanded, a meeting of the greater challenge in front of human beings.In this sense, the old fisherman Santiago such hero, no matter they challenge the limit is a succe or a failure, it is always worthy of our respect.Because, he is brought to us the most noble of human self-confidence! Life is an endle pursuit.It is the road long, difficult and full of ups and downs, but, so long as he has a brave and confident heart to meet the challenge, he will always be a real winner! In real life, we will meet a lot of difficulties ,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face it bravely, we should has unremittingly spirit, and learn a leon from failures.We should like him, can not be satisfied, should be positive, do anything to unremittingly, difficulties to the difficulties, must not give up halfway.Only in this way, we can achieve greater succe and victory.

Hemingway\'s novel has won the Nobel Literature Prize and Pulitzer prize.The bones in the tough shell with hundreds of pieces of writers, appropriately to write the life strength, tell us how to face life, old, disease, death, tell us how wide is the heart, such as general.The old man is lonely, he is the ideal way to travelers, but he is not lonely, because he is so strong willpower.

A good book is not only a good way to obtain knowledge, it is the shaping of personality, personality, values, promote the growth and progre of the catalysts.Time in the past half a year, many of the details of some vague, but it is still difficult to forget the claic phrase:\"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Indeed, people, or is just a drop in the bucket body, a case, fleeting, but the spirit and faith is the eternal.Sharks may be seen as a blow, eat your succe and happine.But as a real strong,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Never say never, this is\"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tells us.

第12篇:大学读书报告怎么写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100天前 栏目:散文,26221人读过 tag:大学生 读书 报告 读书报告 格式 报告格式

范文 格式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正文小四号宋体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 范例:季华:《浅论侵犯著作权罪“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含义》,人民网2004年12月3日。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大学生《老人与海》读书报告

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 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这种不懈的抗争,跨越时间与生命的抗争!

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潜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于你能否把它发挥出来,在与磨难 [此资料转贴于gzu521学习网 ]www.gzu521.com 的抗争中发泄出来。文章中好几次都提到了狮子。那不是狮子,是一种象征,是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昭示着老人无晃之王的光辉。有人说老人哪里胜利了?他明明没有带回那条大鱼。但是胜利并不在于是否带回了鱼,而是在他有没有挑战自己的极限。老人成功了,他们到了那条让所有人惊讶的大鱼,至于到底有没有带回来已经不重要了,能打能到这条鱼本事已经是个奇迹了。

当我面对着困难时,我会想着成功就在眼前,于是就对克服困难产生了希望,会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个一个的困难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将引领着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写这个小说中的种种不如意去抗争,与所有的磨难和不可能抗争。困难对我们来说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们心中的畏惧,而老人战胜了心中的畏惧,于是他被万人瞩目,他被赞美,被人们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不要因为生活中的种种打击是生活失去热情。要想老人举起鱼叉那样的勇敢的面对生活中的所有阻碍,与风暴抗击。而你也在不断挣扎中成长,变得成熟。我们所受的不如意难道会比老人多吗?老人抗击了,为什么我们不能抗击呢?为什么我们不能越过心中的那道障碍,勇敢的面对那些阻碍?请勇敢的直视前方,远处的风暴固然恐怖,但你终究要面对。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办法,只有抗击才能得到成功与快乐。

浙江中学生90度弯腰鞠躬 老师开车显威风(图)

/retype/zoom/13cd416e7e21af45b307a894?pn=5&x=0&y=0&raww=465&rawh=243&o=png_6_0_0_184_686_523_273_893.25_1263.375&type=pic&aimh=243&md5sum=887cca22280685f986506aa39659725d&sign=4022362e82&zoom=&png=2871-77038&jpg=0-0\" target=\"_blank\">点此查看

“礼仪生”在校门口向老师及其车子90度鞠躬。 通讯员 唐严 摄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

读书报告的相关规定

一、目的

读书报告是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活动之一,旨在通过读书报告的形式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促进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增强口头表达能力,更多了解当前学术前沿的新问题、新情况,引导研究生尽快融入学术氛围。

二、规范

1.读书报告计2个学分。 2.内容要求

(1)基于学术交流的目的,读书报告的内容应涉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由专业导师和研究生商定每次读书报告的题目。读书报告可参考《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模板》(见附录)和按照《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读书报告格式》(见附件一)撰写。 (2)要求每位研究生在每学年内完成4个读书报告,原则上每学期完成1~2个。4个读书报告中至少有1个为参加学术会议、阅读学术文献著作所写的感想、体会。每位研究生至少主讲2次,至少有1次参加人数不少于15人。 3.读书报告流程

(1)由专业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分组,原则上每组8~10名研究生。各小组成员在独立完成读书报告的基础上与专业导师交流,适时组织读书报告会,以各自的读书报告为主讲内容。报告采用演示文稿的形式,每人演讲5~10分钟,提问和讨论5~10分钟,要求组员全勤参加。在职研究生也可以在专业导师指导下以听学术报告、阅读学术文献著作等写感想、体会等形式完成读书报告。

(2)每个研究生必须在专业导师规定的时间内发送读书报告的电子版,字数5000字以内,摘要限500字以内,经过专业导师的审阅后,在网上上传读书报告摘要,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管理系统”窗口凭本人的学号及密码登录,点击“我的读书报告”,然后“增加读书报告”,填入相关信息“读书报告题目”、“导师姓名”、“报告时间”、选择“报告状态”(选择个人3次、学院或学科1次),再把读书报告的摘要(限500字)填入,点击保存即可。 ? 单证研究生凭本人的学号及密码(学号英文字母大写)进入浙江大学专业学 4.读书报告的撰写

(1)版本阅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

(2)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3)收集资料: ? 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 ? 查书籍杂志到校图书馆,区图书馆或市图书馆,依据目录检索相关书籍。同

时也使学生更清楚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利用;

附件一: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读书报告格式

研究生读书报告及摘要的文本格式 一.读书报告: 用纸:标准a4纸,页面设置:上2.5cm,下2.5 cm,左2.5 cm,右2.5 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单倍行距 字数:5000字左右

内容:题目(中英文),学号,姓名(中英文),导师(中英文),学科(中英文),摘要(中英文),正文及参考文献 二.摘要:

内容:中英文题目,中英文关键词,中文摘要(300字左右),英文摘要(约150个单词),主要内容简介和参考文献. 格式:标准a4纸,页面设置同读书报告。 三.版面设计如下: 1.中文标题:小三号常规黑体居中。 2.作者姓名、学号、指导教师(专业导师)及学科专业:四号常规楷体居中。 3.软件学院和提交日期:五号常规宋体居中。 4.英文标题:小三号常规黑体居中。 5.英文姓名、导师及学科等:四号常规黑体。 6.中英文摘要(小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内容××××××××××××××××××××××××××××× (五号常规宋体)。

关键词(五号黑体加粗):内容××××××××××××××××××××××××××××××(五号常规宋体)。 7.正文部分:小标题(小三号宋体加粗) ××××××××××××××××××××××××××××正文(小四号常规宋体)。 8.参考文献 (小四黑体常规居中):××××××××××××××××××××××××××××内容(宋体常规小四)。

注: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码制,按文中出现顺序编号,加小方括号置于引用文献成果

的右上角.文后参考文献的序号编码加方括号[ ].文献作者3人以内,全列出;若超过4人,则需列出前3人,后再加“等”或“et al.”.常用的图书,期刊著录格式如下([m],[j]为专著和期刊的文献类型标识): 书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可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 [序号]作者(中国人,外国人均为姓前名后).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缩写,不加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若无卷号,则为:出版年(期号):起止页码)。 表一: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20 级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读书报告记录单

时间:20 年 月 日 地点: 次数:

专业导师签名:

日 期: 年 月 日篇3: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读书报告的格式

读书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内容提要:概括性地归纳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作者陈述的基本观点(最好不超过300字)

(2)心得评论:对该书的评价与思考;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或反驳作者的观点,或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或将本书与类似书籍做比较分析,总之要写出独特的思考和体悟。

(3)结语:提出问题、表达期许、归纳全文。

(4)参考书目:读书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具体格式参见附录。 读书报告格式 1.用纸:标准a4纸, 页面设置:上2.5cm下2.5cm;左2.5cm右2.5cm 字间距:标准行间距:1.5倍行距;字数:3000字左右

2、封面设置

报告题目:2号楷体-gb2312 副标题:4号楷体字

班级名称:2号楷体-gb2312 学号、姓名:4号楷体字

3、正文

页眉: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每字间空一格。

页眉内容:“致远学堂读书报告”

页脚:用五号宋体,居中排列,页脚内容为页码。

4、参考文献格式

(1)著作类

一般著作

规则:作者(或主编、编):《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51页。 译著类

规则:[国别]作者(或主编、编),译者译:《著作名称》(版次),出版者及出版年份,页码。

范例:(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成伦著,张军等译:《法和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8页。

(2)期刊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期刊名》年份及期数。

范例:陈正云、戴欣:《略论侵犯著作权犯罪》,载《法学研究》1995年第3期。 (3)报纸类

规则:作者:《文章名》,载《报纸名》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

范例:胡坚编译:《如此逻辑:窃不算偷?》,载《电脑报》1997年12月12日第1版。

(4)网页类

规则a:作者:《文章名》,载网站某年某月某日。篇4:大学读书笔记格式

读书报告格式及范文

一.读书报告有沒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來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他可集中读后感來写。最浪费笔墨的是內容概要,惟一的作用是,让別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見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來。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可以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來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現几个重点可以发揮的。把这几個重点列出來,有时间的話,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为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資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他有关的书籍來补充你的論点。这样,你閱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有分量得多。

三.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徹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來看,包括﹕ 1.作者的传记; 2.作者其他作品;

3.別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來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与弹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誇獎一番。赞与弹都需要見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內容丰富,描写細膩,刻劃入微,感人肺腑,文章...全是废话。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

弹当然比赞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養往往遜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並非易事。但不容易並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持手的做法,可是很容易變成一種公式,四平八稳的結果是不汤不水。

因此赞不容易,弹更难,又赞又弹也不简单。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以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結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來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見为主要內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他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牘的抄。否則看过之后,只觉得大部分是別人的唾餘。写读书报告的只是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如何撰写读书心得报告

一、前言

读书报告是读完书后的心得报告。并不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而是必须把握书中要点,再以自己的话句重加组织所整理出来的文章。

它必须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1、要读书

没读书,信口开河,言之无物,不能称为读书报告。

2、要有心得

心得,批评,意见整理,创见。

因此,读书心得报告就是读完一本或相关的几本书后,经过整理思考而写下的感想。撰写的过程分成下列各步骤: →选定项目

→研拟初步大纲

→收集资料 →整理资料

→拟定详细大纲 →撰写报告

二、读书报告的类型

1、感发型:个人的直觉,以表明对该书的印象与感受。

2、论述型:析论该书之內容旨趣、结构、技巧、并评鉴其价值、地位影响。

3、擷摘型:摘引书中若干具有代表性之片段,夹叙夹议,籍以表彰该书之精神特质。

4、比较型:将该书与同类著作作一比较,衡量其得失优劣。

5、源流型:评价该书所涉及学科之渊源流变,然后具体剖析该书在学术范围之创获贡献。

以上类型可随需要交互使用,不必拘泥。

三、写作前的准备

(一)培养适当的读书方法与技术

1、先做纲要笔记。

2、将原书的序言、导论、目次先看一遍,然后分章节将要点记下。

3、如有批评或心得应随时记下。

4、重新综览笔记,然后将全书的內容大意,扼要而有系统的介绍并加以评论。 (二)选择阅读的书籍

1、老师指定;

2、学生自订;

3、老师指定范围,学生自订。 (三)确立写作的內容与范围

1、基本认知

读书心得的內容,一般可分为客观描述与主观批评。

客观描述的重点在於所描述的书及其作者,如该书的主题、大纲、范围以及依据该书对作者写作技巧所下的评语。

主观批评的重点则在於写读书心得者本身,即你对该书的反应与评价;对其主题的看法与认识。

务必: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写作的重点内容

(1)引言:关於书籍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纵向之历史性回顾:对此问题的前人研究的回顾与其存在的优劣点。

(3)横向之生活经验:可以与书籍內容相启发的。

(4)个人感思:谈你的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

(5)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3、写作的范围

(1)相关书讯:关於所阅读书籍的一些相关讯息,至少二百字。

(2)內容摘录:摘录书中有意义之文字,一百字以上,三百字以內,务需注明摘录文字出处之页码。

(3)个人观点:此部份即为分享文章的主要內容,需至少一千字。

(4)讨论议题:针对书籍內容至少提出一个相关的讨论议题。

4、注意事项

(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內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 (四)收集、参阅有关该书的任何其它资料

四、读书报告的写作规格

1、书目

将选读之书名、作者、出版处所、年月、版次,分项填写於题目左方(参见自校规定)。

2、全书提要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

(1)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

(2)全书之题旨大意。

3、心得评论

(1)感发:说明该书之精神与特色

(2)论述 (3)批判

4、结语

(1)提出问题

(2)表达期许

(3)归纳主要意见

5、附注

引用资料,应注明出处,不可掠人之美。

6、参考书目

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五、力争做到

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 由此,读书心得报告的格式,一般有下列几项:

一、书名

二、著者

三、出版社

四、页数

五、內容概要

六、读后心得

七、评语

八、附注 ●以下就这格式,介绍一篇读书心得报告做为范例:

一、书名:苦澀的成長

二、著者:朱炎

三、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年19版/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四、頁數:141

五、內容大意: 这本书包括十篇文章,可称为給青年的十封信,十个主題,每个都有对象。

首篇「愛」,阐释愛的作用,同时辨明时下对愛的曲解以及贏得真愛之道。 次篇「青春」,从描述誤解青春的特質中,勉励青年应有刻苦耐勞,独立自主又淳朴谦虛气質,进而体認出一个人的價值,在於他对人類社会的实际貢獻。

第三篇「火鳳凰」,係以火鳳凰的行徑为喻,勉青年要有理想,要有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第四篇「挫折」,以「衣衫的領子、袖子最易磨損」之巧喻,勉青年要有面对挫折,不畏挑战的勇气,并体認領導人物,註定要比別人承受更大的挫折。 第五篇「孤独」,簡介离群索居以独立思考的生活方法,鼓励能不畏寂寞,进而領略孤独的況味,以及学習多單独思考問題。

第六篇「怨尤」,說明报怨之害,便是自动地放弃了自己生存的权利与否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勉人行事宜務实,切忌好高騖遠。

第七篇「蠱惑」,勉青年由自持、制欲、去私、不惑使自己清醒之后,进而慎思明辨,知保留自己文化的特質与優良傳統,进而培養有为光明遠景獻身的气概。篇5:大学读书报告范文

大学生读书报告范文 - 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 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

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

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第13篇:《大学的理想》读书报告

《大学的理想》读书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1 在众多书目中选择《大学的理想》( The Idea of a University)是因为我们刚刚迈进大学的校门,我们中的每个在踏入大学校园之前,在心里都会有关于自己大学的理想学习、生活方式的憧憬,对大学教育的认识,除了之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目标所培养的认识,学生结合自身与社会所得到的更为深刻的思考还尚为缺失。所以,读之前觉得或许这本书可以让我们对大学的意义有一个深刻一些的感悟。但是,读完后,才发现,这本书所给予我的不仅是我之前所预期得到的体会,更让我对一种教育思想---自由教育 有了认识,或许这种思想表面乍一看对一个大一的学生来说其思想深度有些难懂,但是仔细品读思考,还是能从中获得珍贵的可以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纽曼是19世纪自由教育的伟大倡导者。他所著的《大学的理想》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纽曼的知识观重在强调通才教育、自由教育、绅士教育、精英教育,注重心智训练、理性思维方式的培养,而排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知识的工具价值。

这篇报告中的主要论述是围绕“自由教育”展开的。他的“自由教育”在书中的阐述,我认为,可以归纳概括为四类:大学的概念、大学的目的、大学的教育、大学的学习。

1、大学的概念

纽曼从词源学的角度认为,大学是讲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他主张大学应平等、完整地传授各种知识。这就意味着,大学的目标:首先是理性的而非道德的。大学的目的是理智训练,发展人的理性;其次是知识的传播与推广而非知识的进步。他说:“如果它的目标是科学或哲学的发现,我不明白为什么一所大学要有学生;如果是宗教训练,我不明白它为什么是文学和科学的中心”,这也就说,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地方,既是知识的集中地,也是讲授知识的中心。“大学讲授普遍知识”是大学的本质所在。大学具有特殊性,具有相对独立性, 它不应屈就于任何事物,包括教会。在纽曼看来,巴黎大学作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的关 键就在于它容纳了并教授了所有的普遍知识。他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没有国家、种族、阶层等的区别。这就是纽曼理想的大学。纽曼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理性,大学教育就是培养人的理性,重视人的因素。 而这些概念,是我在上大学之前还沉浸在高考中甚至是读这本书之前所从未接触到的思想而不能定义、理解的。

2 也正是因为以上目标跟理想,纽曼认为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他所说的自由教育是“心智、理智和反思的操作活动”,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自由教育的具体体现是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于一身的绅士。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是进行这一教育的重要 途径。从大学为讲授普遍知识的场所出发,纽曼坚持大学不同于学术机构,更反对大学进行职业教育。

在《大学的理想》第五篇中,他说:“当知识越来越具体、细化的时候,知识就不称其为知识了”。而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也将被机械化,目光也就会变得短浅,这与纽曼提倡的完全的人皆然相背离,也就实现不了其教育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除了必须坚持为知识而知识的原则外,他主张学生“应真实主 动地进入知识领域,拥抱它,掌握它”。他的理想大学中的大学生,不仅要主动、积极、开放、交互式地进行学习,还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去掌握知识。他主张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分析、分类、对照、协调、匹配、整合等手段,是新旧知识真正内化为学生整个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真正实现学生的才智增长。由于学生不可能攻读每一门向他开放的学科,为了实现大学应提供普遍的与完整的知识的教学目标,他主张使大学成为“教育场所”而不是“教学场所”,也即让学生生活在“代表整个知识领域的人之间”,强调学生在一种洋溢着普遍知识的益智团体范围内进行自我教育。

作为一个对教育史几乎一无所知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在接触到纽曼对大学的概念自由教育之后,首先,撇去纽曼的教育思想不说,他的勇气就是值得我敬佩的。而在这坚持的勇气之后所支撑他的也必须就是那个时代背景下所需的、正确的教育思想。就是自由教育。

其次,由自由教育我想到了“自由知识”。刚来到大学的那阵子,我曾迷茫过:大学究竟能给我什么?在这四年里,我究竟能得到什么?或者应该去学些什么?当自己的专业跟自己的想象不太符合时,该何去何从?不过现在我体会到,或者说我认为:大学,需要给我们的不再是每次考试都得高分,不再是不断地向我们输灌教材上的东西,而是教会我们去自觉,去自我学习,自我成长,锻炼我们快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让我们去跟上时代的步伐,让我们„„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学好几本教材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要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去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学好想学的,需要学的,不能局限于本专业。正如纽曼有说:“知

3 识不仅仅是达到知识以外某种东西的途径,或是某些技能的基础,而且知识自身就是我们所追求和探索的目的”,我们为什么获取知识,因为任何知识就是对知识即目的的回报。知识之所以高贵,之所以值得追求,不是因为知识所带来的结果,而是知识自身含有一种哲学的或科学的胚芽,能够生长孕育新的知识,绵绵不绝无穷尽。这种知识就是自由的知识,接受自由知识的教育即接受自由教育。

2、大学的目的

作为红衣主教兼任大学校长的纽曼,其思想主要还是源于神学思想。因此,大致可把其对于大学的目的分为三种,但这三种都离不开自由教育:

第一,超自然的宗教目的。纽曼作为天主教人士,认为宗教是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大学里必须讲授宗教神学。他坚持教会的权利至高无上。所以这个超自然的宗教目的,自然就成为了他的大学的长期目标。 在《大学的理想》第九篇中,纽曼提出:“若大学里不传授 天主教神学,就谈不上在传授普遍知识。但尽管神职人员一直人数众多,仍不足以成立天主教大学,因为神学只能作为知识的一个分支, 只能作为我所说的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传授”。

在此,纽曼虽然过分强调了宗教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以及神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但也可以看出他的大学自治的思想。

在这一点上,我想,我学到了两点:一是让我们知道了,在教育内容转变的时候,新与旧的慢慢融合过度会更温和顺利。二是,虽然纽曼这样做的原因并非如此,但是我们一样可以从一件事情上寻找能为自己所用的点。

第二,近期的智力训练的目的。纽曼认为大学的近期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智力。在自由教育的思想下,必须通过培养完善的智力来获取知识,通过智力对各种各样的知识进行联系、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进行思考。纽曼认为知识是精神的一种状态或条件,学生必须以掌握各种知识为近期目标。然而知识又是如此之丰富,人生命有限,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强智力训练和培养。在《大学的理想》第七篇中,纽曼提出:“自由教育尽管并非专业教育,但它却具有真实和充分的实用性。”虽然,“好”是一回事, “实用”是另外一回事,但实用的并不见得总是好的,但好的却必定是实用的。好并不仅仅是好,好可以再生出好的东西,这就是好的事 物的属性之一。好是多产的,它不仅仅有益于判断力,而且也有

4 益于鉴赏力;不仅能吸引我们,而且能感染自身。

我想,如果理智是我们身上极为美好的组成部分,而且理智的培养又相当好的话,那么理智就不仅仅其自生是美的、完善的、令人钦佩的和高贵的。而且从真实且高雅 的意义上讲,是对拥有者本人及其周围人都是有用的;不是在低层的、机械的、商业的意义上来讲是有用的,而且它的有用表现在它能向四周传播好的东西,或者作为一种幸事、一种才华、一种能力,或是一种财富。首先是对其拥有者有用,然后通过他,对世界有用。如果自由教育是好的,那么它肯定也是实用的。

但是,纽曼的“掌握各种知识为近期目标”“大学的近期目标就是训练学生的智力”我并不是那么认同,也许是因为过于绝对化理想化,也许是因为相隔年代、地域遥远,有些东西就不适用于今天了。就拿我们如今的大学教育学习来说,我们是分专业专攻某一领域而非做到也不易做到掌握各种知识;而且我认为,大学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地方而非培养智力,况且智力的最佳培养期也不在大学,当然,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智力自然而然会增长,但是我认为这只是附带的提高,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

3、大学的教育

纽曼在大学的教育观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主张教学和科研相分离。 这与上文所说的纽曼的大学的概念中的“大学不是学术机构”的思想一脉相承。纽曼认为研究所才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地方,而大学里多数是未受智力训练的学生,主要是准备接受普遍知识的学习,因此两者的功能是不同的。大学应更关注学生。教师的职责是与学生相联系,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点在传授。而发现与教学是绝对不同的两项工作,如果把精力放在知识的发现上,则必然会使教学功能下降。既然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那么就应该注重教学,而不是发现。

既然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是教师的必备技能。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师生互动,既然以智力训练为目的,就必须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作为参与者进入角色,而不是单纯的作为听众。 另外,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准备,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获取知识,能够发展理性。从纽曼的教育教学观不难看出,他已经把教师作为一个专业来看待,对其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不是任何人

5 都可以胜任的。

也是读到这里,我第一次对大学教育有了高尚的认识,却也是第一次对大学有些失落甚至是疑问,疑问身边,疑问过去。放眼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经历,我们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还能坚持“为知识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的?我不得不承认,我身边的同学的学习(有时我自己也如此)以及我所经历的大部分教育阶段,尤其在中学阶段,我们的教育太功利化了,我们的学习太功利化了。

在初中,从初一开始学校为学生制定的“培养目标”就直指中考;在高中,从高一开始学校也致力于为学生三年后的高考做准备。无须去了解学生学到了什么,只要学生三年后知道踩点拿分给学校提高升学率就行了。同样的,我们学生自己,好多人也是以功利的思想去 学习的。哪一科关系到毕业问题,关系到奖学金,关系到升学,就只去埋头苦练,考试的时候知道依葫芦画瓢就行。事实上,高中的我,也确实如此。

那么是不是说,在大学里就不存在功利性的学习了呢?确实不能这么说。记得我们心理学老师就对我们说过:“我觉得你们有些同学学习太功利性了。要上的课就学,不上的课的书就不看了。可是你能保证以后你用不着吗?你能保证你考研或是考博,有或是你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不着吗?”诚然,刚上大一的我们,还是有很多人这样的。要上的课就去学,不上的课就不学。甚至于,对于《军事理论》这样的开卷考试的科目,许多同学竟也不去学了。只学“重要的”两三门课。可是,即使是开卷考试,听课和不听课的效果自然是不同的。恰如心理老师说的:“很多事,你也许觉得没必要,但做了和没做是完全两回事,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考试不过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一点应始终牢记在心。”的确,考试不过是一种形式,学没学到东西,关键还得看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上少一些功利性,学到知识,提高自我素质才是最重要的。

4、大学的学习

纽曼主张大学的学习首先进行智力训练,认为智力培养和训练是在大学和学院中进行的,而它的表现和发挥作用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个人要不断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发展理性,就必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最好是采用问答式学习,包括师生讨论。一方面教师不断的引导、启发学生,另一方面学生自己主动地思考。重视学生的自学。但同时与老师的指点结合起来。

6 我很认同的一点是,纽曼指出学生不能盲目的自学而排斥其他学习方法,而是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学和学习巧妙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其次,学生学习必须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同时,纽曼也强调学习的过程必须相互协作、共同奋斗,形成一个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环境。因为真理的发现总是集体的行为, 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仅仅靠个人力量是永远无法达到的。这一点,团结互助共同完成目标是我们无论在中学、大学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无数次实践以及获利的。有些真理,不会随时间、国度而异,跨越时间空间,纽曼给我们的启迪依然熠熠发光。

读一本书,读一本纽曼的《大学的理想》,没有小说的情节动人,但是却让一个思维只停留在自己一方小天地里的忽略淡化整个集体的学生些许懂得:从一个高的角度去看问题是一件激动的事情,当你真正读书接近那些看似高尚无法企及的思想时发现它们原来与你并不那般遥远你也能读懂时,你对自己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幸福的认同感。

去读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吧,在你了解这本西方高等教育史上较早系统综合、全面地论述大学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名著之外,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理智、冷静、怀想未来。

参考文献:

《大学的理想》(节本),由徐辉、顾建新、何曙荣翻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的版本

7

第14篇:大学的理念读书报告

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大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先秦,西方的希腊与罗马,但现代大学的直接源头则是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大学是中古的特殊产物。中古大学与宗教联系密切,大学最早是寺院型态,13世纪则是教堂型态,之后才成为基尔特性格,并从宗教中分离出来。12世纪出现的法国的巴黎大学和意大利的勃隆那大学是中古大学的原型。今日的大学,牛津和剑桥可能是最保有中古大学的古典性格的。中古大学具有世界精神和超国界的性格。共通的语言,共同的宗教信仰,让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云游四方,探讨学术,并受到异域大学的款待。与中古大学不同,现代大学的超国界性格则不在共同的语言、宗教,而在科学的思想和知识性格。

P3论大学之理念的著作与文章不知凡几。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提供博雅教育,培育绅士的地方,大学的目的在“传授”学问而不在“发展”知识。19世纪末,洪堡德等在柏林大学的改革,标举大学的新理念,他们认为大学是“研究中心”,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从事“创造性的学问”。P4美国大学的先驱佛兰斯纳则认为“成功的研究中心不能替代大学”,大学之目的不止创发知识,也在培育人才。他给“教学”与“研究”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时他认为大学不是社会的“服务社”,而是“时代的表征”,大学不能随波逐流,见风使舵,应保持批判精神。德国哲人耶士培大学是师生忠诚于真理探寻的社会而已,真正的大学必须有三个组成,一是学术性之教学,二是科学与学术性之研究,三是创造性之文化生活。在他,大学是知识性的社会,具有学术自由和容忍精神,模铸整全之人是大学之目的之一。他认为,大学知识应有一整全的存在,大学是一有机的整体,而非无关联的学科的聚合。因此,虽然他重视大学的尊严与独立性,但他主张将“技术”引入大学。二战后,世界各国大学蓬勃发展,美国大学的发展成为世界耀眼的光环。P7-p8克尔指出,美国大学既承继德国中研究指传统,又承继英国大学重教学之传统,并发展处自身之性格。美国大学求适应社会之变,积极参与社会,学术与市场紧密结合。克尔认为纽曼心中的大学是“乡村”,佛兰斯纳心中的大学也仅是一“市镇”,而当代大学是五光十色的“城市”,是一元多体,多元性社会。

由于知识爆炸,道术分裂,学术加深,专业分化不可避免。但大学并不是训练一技一能之士,大学应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之欣赏能力、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和真、善、美之执着心态。但建立耶士培所言之有机的整体煞非易事。大学应求专精与通博之平衡。研究是教学更有内容,更有创造性之发挥,教学使研究更有生命更有心灵之冲击。教学与研究应得适当之平衡。学术独立与自由应是大学之“最高的原则”。大学应重视知识和德性的培养。P20一流的大学,特别是历史悠久的大学,无不在培育一种文化生活,大学是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获得整个生命的最大可能的快速成长的环境”。P22大学与社会的结合自二战后跟进一步,大学成为大社会知识工业的神经中枢,“服务站”理念为大学带来财富与支持,让大学对社会有所贡献,大学自然不能萧然物外。但是,“象牙塔”的理念并非无可取,大学对社会应保持一距离以维持一观照观照反省的智慧之客观,大学应该有它的独立与自主,大学不能自外于人群,随波逐流,而应该是反映一时代之精神,成为社会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着,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学术文化分裂为两个世界,一是人文的,一是科学的。这种文化的对垒让西方人失去了一共同的整体的文化观。科学在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中显示出的“力量”与有用性使它当阳称尊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科学的正视是当今谈教育、谈教育问题的必要态度。对科学既不狂热迷执,也不彻底敌视,一方面相信科学的潜能,另一方面又必须明晰其有限性。而文学界长期以来有一种对科学敌视的态度,人文学者多半不肯或不能心平气和的正视科学。因此,科学教育不是过度,而是不够。但知识的探求,也是离不开人文的,它必须依赖创造力、想象力和直觉感受。二者自然不必对垒。专门化与博雅教育根本不必是对立的,在一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越来越需要专门的知识。但博雅教育必须以专门的知识作为根基。博雅教育的中心价值应该是在培养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爱之、好之、乐之、坚执之的精神,使其在政治意义上做自由人,在知识上做自由人,在文化意义上做自由人。现代社会越来越趋向科层组织化,人情疏离,这正需要博雅教育的抗衡。技术是我们改变、控制社会各种问题不可或缺的知识,大学对技术知识不容再忽视了。大学如不能对技术知识善加处理,则不但大学之生存有问题,且真正会造成社会文化之灾祸。技术与人文主义不可分离。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客观性,排除人的主观价值判断,但技术最终应用于人类社会,又必须考虑人的问题。P46中国必须现代化,但现代化却不是专指工业化或科技的发展,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素质的文化与生活方式,大学教育应是“技术人文主义”的教育。 大学的开放和与社会、市场的紧密联系,使大学成为一个没有什么东西不可研究的地方了。大学的范围不啻就是知识的范围。学科的扩增和课目的蔓延或精密化惊人。不走专业化的路子诚如学术上的自杀。如哲学家怀海德的定见:“我确信在教育中,你排除了专精,则你摧毁了生命。”在专业化、职业化和市场化的种种气候与压力下,应该为通识教育在整个大学课程中作一适切平衡的安排,打通“两个文化”。

20世纪“知识人”的一种合理信仰是科学的人文主义,他应该知道自然界与人文世界的关系,并通过科学与技术以建立并丰富以人为主体、为本位的人文世界。

P68大学之为大学,即在其拥有一种学术没有疆界的世界精神。如学人能彼此造访,互相攻错,交光互影,通过心灵上的感通,精神上的会遇,引发新想法、新意境,对自己民族之文化,原有之大学激起新的认识、喜爱与承担。

由于理未易明,应该让不同的学理通过学术性的论辩析疑来决定其命运,而不是通过非学术性的手段来强抑或推波助澜。应坚持学术的尊严,只有这样,学术自由才不会被滥用,而真正的学术思想固然可以获得尊重,而非学术性的政治、宗教等宣传便无所遁形。

知识对整个社会的运作与发展占据最关键的位置。高品质的大学往往需要庞大的经费,大学尤其是私立大学依赖民间资助,私人捐赠是大学跨进卓越境界的必要条件。则善而固执是豪杰,“为而不有”则是真人了。

剑桥大学李约瑟先生的《中国科技史》,正在破西方骄傲的根源,也即在科技上证明传统中国文化的优异性与优先性。他认为西方人的骄傲是不必要的,与人类爱和友谊比较起来,它是微不足道的东西。科技史世界性的,它不是哪一个民族或文化的专有品。因此,他是一位相信天下一家的科学人文主义者。中国的中古科学不能跨进现代科学的门槛,主要缘于社会政治的结构。科学与技术对社会的巨大负面影响导致反“科学主义”的产生。但科学的价值与“反科学主义”是并不冲突的立场。中国的有机哲学可以药救西方“科学主义”的弊端。

P125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发展知识,造育人才。大学服务社会无可厚非,但大学不能变成社会的“服务站”。大学应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更能产生一种客观冷静的观照心态,更能有利于纯净的学术研究、真理的探索。大学虽然以知识为载体服务社会,以解决或疏导当前的问题,但不能鼠目寸光,目光短浅,放弃或影响真理的探求,造育人才的长远。

P126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以充实学问为主职,“知识的诚笃”是大学生特别重要的德性,具备这一德性,大学生才能不曲学阿世,才能为学术而学术,学术的火炬才能的以相传。从长远来看,这是大学生对社会文化可能尽的最大贡献。大学生的本位责任是在知识上作最诚笃的追求与磨炼。对天下事的一肩承担是大学生的“直接责任观”,或“无限责任观”。大学生的热情与这种责任观常常导致大学生纠缠现实的泥沼,湮没了大学的理性与道德的声音。-129不主张大学生的直接责任观,因为没有知性的磨炼,理性的沉潜,大学生无以担负这个责任,却反而会“壮气蒿莱,金剑沉埋”,对时代问题不闻不问。当然,在非常时期则另当别论。

P132通识教育不是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平衡专业教育。社会分工及职业结构越来越要求知识的专门化。通识教育定位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不是没有争议的。通识教育应是养成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中掌握获得重要知识的方法。P139要解决学生通识教育没学生去听、没教授愿意去教、没人愿意去管的问题的“三没有”问题,必须请享誉崇隆的教师任教,必须使通识教育受尊重,课程开设和教师聘任要双管齐下,必须设置一个专责单位。

P144现代化最终的动力与实力是知识,也即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P145如果华人没有第一流的教育,我们就无缘第一流的现代化社会。从教育的投入和发达程度看,中国距离现代化还有一段距离。而无论是西方还是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实际上都是工具主义的理性观当道的,大学教育的主流是技术教育。现代大学在保存人类文化传统和建立现代文明秩序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应反省现代大学教育的理念与内涵。人类面临的许多新问题让现代化不仅追求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也寻求建立现代经济、政治和伦理的文明秩序。而这正是华人文化的典范。因此,全球现代化是对华人文化的认同,现代性的全球化一方面可以看作是西方现代性的扩展,另一方面则是越来越有力的“去西方中心”。大学应在传承和发展华族文化上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P160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精神,学术自主是大学的灵魂。只有在开放、民主法治的社会,学术自由才有实现发展的机会。必须通过制度的建立来保障大学的学术自由。然而,学术自由岁不受外力的干预,但仍需要学术伦理的制约,学者既要对真理真诚不欺,不曲学阿世,科学之发展应为人类之福祉。因此,在保障学术自由的同时,应寻找学术或学科之外的伦理立足点。

今日之知识社会的主要资源必然来源于大学,而大学的功能已不止于教学与研究,还涵盖了社会服务。但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做到这三个方面,大学的功能将区分化,大学的素质将更层级化。从大学的功用来看,教学在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价值系统及观念知识的传授,要让通识教育在大学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就研究与服务来说,大学的研究应遵循学术伦理,坚持大学应有的价值向度,大学的功用不是大学功能的误用。

在科学大胜之下,大学知识结构浸浸成为一个“认知性”的复合体,出现“知识的科学典范”,导致了科学主义。知识被等同于科学,人文学受到科学的侵蚀,人文学被科学化了。离开科技科学讲文明,论点就不会深刻,人文学者不能蔑视科学。但大学所包含的知识不是,也不能限于科学典范所规限的知识。对人间社会的理解与掌握,对美、对善的品味与体认,对信仰、价值的承诺与执着,都不是科学、理性的知识所能当担的。科学告诉我们是什么,为什么,但不能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而这正是人文知识,人文教育能够提供的。因此,人文教育在大学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序。

第15篇:大学专业英语读书报告The call of the wild

The call of the wild

The Call of the Wild is one of my favorite novels.The writer of it is Jack London was born in12 January 1876 and died in 22 November 1916.He was an American author who wrote The Call of the Wild and other books.A pioneer in the then-burgeoning world of commercial magazine fiction, he was one of the first Americans to make a lucrative career exclusively from writing.

Buck.The main character .buck was born a distinctive dog, who had inherited strength from his father and wisdom from his mother.What’s more, he was born in a notable family.Thus he was brought well without much hardship.

But the news that people have found gold in the Arctic zone made dogs a very precious transportation tool.Unfortunately, buck was sold by a greedy servant.Thus began his long journey as a transportation dog.First, he was very furious with the people who got close to him.But one day, a man who was very skillful at training dogs, beat Buck so hard that Buck learnt the leon of Law of Club and Fang.

Form then on, he was submiive to anyone who held a club.Then he was traded to two men who went to the Arctic zone to search fortune.It was in the groups of dogs that he met the leader dog, Spitz.As we have said before, Buck was a dog that was very different.He had the instinct to be the leader.But the situation wasn’t that optimistic.However he waited and waited for the best chance.And at last, it did come.It was in the race of chasing a rabbit that Buck defeated Spitz and Spitz was eaten by the hungry group of dog.Then Buck established his leadership.After the group of dogs got to the Arctic zone, they began another long and tired journey.They had to deliver letters from workers in the Arctic zone to their family members.The journey was full of hardship.They lacked of food, at the same time they had to travel a long way every day as scheduled.What’s worse, the two men who were in charge of the groups of dogs beat Buck really hard.

One day, the two owners beat Buck so hard that he was going to die.Just then, a man named John Thornton came out to stop the “slaughter”.Buck was saved and he established a firm friendship with John Thornton.Buck helped John won a gamble and saved his life once.But what made Buck really outstanding was his revenge for his master.One day aborigines slaughtered his master and the other people.Because of Buck’s deep love for his master, he lost his control and bitten the aborigines and drove them away.In the end, he became the leader of a group of wolves in the valley where he was known

as Ghost Dog and where the aborigines could never take the risk to step into the valley

What is “the wild” in The Call of the Wild? In my opinion, “the wild” means a real dog that has not been tamed by humans, a dog that wants to go back to nature without any sign of humans, or we can say a dog that wants to be a wolf, as we all know wolves are the ancestors of dogs.On the other hand, “the wild” also means the wild nature.So we can say that “The Call of the Wild” also means “The Call of the Nature”.Why does Buck want to go back to nature? Buck was born in a notable family, and lived a comfortable and happy life.But when he was sold out and had the chance to get close to nature, he got wilder and wilder.In the end, he revenged his master, drove out the aborigine and lived alone with his gang of wolves without any human.His going back to nature is a perfect explanation for his extreme disappointment to human civilization for he was badly treated by humans, even though his last master was very friendly to him.

My opinion, Jack London’s arrangement for Buck’s fate was somewhat affected by the ideas of atavism.Survival of the fittest Previously Buck was a very notable and gracious dog.But when he was sold out he learnt to steal other dogs’ food for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re was not enough food.If he didn’t steal, he mightn’t survive.Loyalty Though Buck’s master changed for several times, he always

Showed respect to his masters.Especially when his last master was in danger, he even risked his own life to save his master.Praise for hard-working though the condition was extremely tough, Buck led his group of dog to the Arecas we know, Buck answers the call of and returns to the wild finally.In my opinion, the call is not from the wild though Buck often hears the howl of the wolves.Instead, it is from the bottom of Buck’s heart.The call is the will or the instinct which makes him wants to be him: A wolf.I think every one of us has a call in our hearts.The call is our dream, goal or something we really want to do.However, under the preure of society, we often have to give up our dreams or goals, and do things we are unwilling to do.So we sh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Buck: Just follow the call, and be yourself! Tic zone succeful

Although Buck is a dog, but his tough way of life and his attitude to the life can absolutely reflect the real world of the author’s age.What’s more, the connotation the story wants to tell us is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It teaches us if we want to survive we must perfect ourselves now and then and we should know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theory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Simultaneousl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in the competitive

society and the austere natural environment only the person who is of enormous perseverance and strength can have the poibility of survival.In the 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dog changes along with the attitude that human treats the dog.But unfortunately, Buck never receives equal love and respect from human being.Actually, the author also wants to appeal for the humanity and sympathy for animals as well

The dogs in the book are all loyal to their masters.For example, a man makes a wager with Thornton over Buck\'s strength and devotion.Buck wins the bet by breaking a half-ton sled out of the frozen ground, then pulling it 100 yards by himself.In addition, all dogs have sense of honor.They are all proud of being sled dogs, and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 work.For example, Dave, who is going to die, still insists on working.“Sick as he was, Dave resented being taken out, grunting and growling while the traces were unfastened and whimpering broken-heartedly when he saw Sol-leeks (another dog) in the position he had held and served so long.For the pride of trace and trail was his, and, sick to death, he could not bear that another dog should do his work.” Both loyalty and honor are based on love which is what touches me deeply.Because of love to Thornton, Buck does such thing that seems impoible to accomplish.Because of sense of honor, Dave insists on working till he dies

As we know, Buck answers the call of and returns to the wild finally.In my opinion, the call is not from the wild though Buck often hears the howl of the wolves.Instead, it is from the bottom of Buck’s heart.The call is the will or the instinct which makes him want to be himself: A wolf.I think every one of us has a call in our hearts.The call is our dream, goal or something we really want to do.However, under the preure of society, we often have to give up our dreams or goals, and do things we are unwilling to do.So we should learn something from Buck: Just follow the call, and be yourself!

Through Buck’s experiences living in the wild, Jack London wants to tell us that the world is dominated by those who are much stronger and more powerful than common people, and only the stronger ones could exist.This is the law of the club and fang.Buck gradually realizes the law and begins to obey the law after he is stolen and taken to the wild.The savage environment which is full of tricks, dangers and deaths turns him to be more powerful and cunning.Finally, he becomes the leader of his team.Similar to the wild, our society becomes crueler and crueler, and living in the society becomes harder and harder.If you want to exist, to have a good life, you should be tough enough to stand the sufferings; you should keep alert, watch and learn; you should make yourself stronger than others.This is the law of living.

第16篇:大学英语读书报告万历十五年

A Book Report of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

Ray huang, the author of the book,Chinese americian, was born in 1918 and died on January8 ,2000.He Originally come from ChangSha city of HuNan province.In the early years,he devoted himself to studying and joining the army.Then in 1950,he studied his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the United States.Finally,he got the doctor of history in 1964.He had many succees in history, especially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He is famious for his macro-history and claims that people should view history from a moral perspective.《1587; 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author took seven years to finish it,first published in 1982 by theSanlian Bookstore in China.This book is aresearch monographof the Mingdynasty.The book is mainly about some small historical events and some historical personages in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This year,1587,may easily be ignored by most historian,beacause this is a common year in the history.However,in the Ray huang’soppnion,these events has the ins and outs also is the key point of history.In the book ,this eventsmeanthe dynasty\'s decline.The author independently describe those historical events no matterthe order of time.It is this narrative that make reader feel interested when in reading.I finished the book last term.On the one hand,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had acquired a completely new outlook since finished it.In other words,what is surprising is that the histoty can be writed by this way.Ittotally doesn\'t make a person feel very boring.On the other hand,the book would produce a rewarding and lastingimpreion on the readers after finished it,that’s to say,it is worthy of thinking deeplyin many places.last but not least,the book has tremendous contribution o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method。Macro-historyproposed by the book’s authorhave a great impactat home and abroad.Inaddition ,I think the book won great succe because of a very thorough analysis on an event and rigorous logical structure.All in all,this book is a book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I like it very much.

15工程李梦杰,150103400115,周二(3-4)节

第17篇:大学“世界读书日”调研报告

在完成的复旦大学“世界读书日经典文本阅读情况调研”结果显示,88.52%的大学生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阅读经典,半数同学表示希望增加名师导读。

此次调查将“经典文本”的定义限定为中外文学名著以及专业经典文本两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在3个月内对于两类经典文本的阅读量都在3本以下,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是500至800页。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经典文本阅读量上与国外大学生,特别是与国外名校学生相比有较大差距。

老师和课程因素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主要因素。对于中外文学名著,60.25%的同学表示由于“兴趣使然”而阅读,另有34.01%和22.95%的同学的理由分别为“增长自己的见识”和“老师的推荐”;而对于专业类名著则有88.93%的同学表示是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或者学术研究能力”。

调研显示,阅读经典的一个巨大阻力来自于“学业挤占时间”。同时,书价、翻译的好坏程度和阅读氛围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阅读文学名著方面,有57.4%的同学阅读原典,其余同学则选择了各种“替代方式”,包括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缩略文本、文学简介和短评等。在如何在大学校园里推广经典阅读方面,有48.2%的同学表示应该增加名师导读,31.25%的同学更青睐于增加根据经典改编的影视作品的播放,另有些同学认为需要增加读书小组活动或增加经典的简明文本。像《于丹论语心得》、《易中天品三国》之类的通俗化的经典在大学生中也受到广泛欢迎。

第18篇:大学读书目录

二、关于“读书活动”的要求

1、根据南京财经大学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本科生在大一至大三的三个学年中,须完成教学实践环节的“读书活动”,并各取得0.25学分,共1.5学分方可毕业。

2、学生可在100部经典著作中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著作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应做好读书笔记,并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读书心得。

3、学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将该学期的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以班级为单位,交给班主任(或辅导员),并由所在院(系)组织教师评阅,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计分。其中,优秀读书心得由院(系)选送到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校级“优秀读书心得”的评选。

4、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概括总结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言文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5、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选读,为学生作一些“启蒙”的工作。

三、推荐书目目录

1、《周易》(商朝)

2、孙武《孙子兵法》(春秋)

3、老聃《老子》(春秋)

4、孔丘《论语》(春秋)

5、墨翟《墨子》(战国)

6、孟轲《孟子》(战国)

7、荀况《荀子》(战国)

8、柏拉图《理想国》(前386年)

9、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前326年)

10、《圣经》(前2世纪)

11、韩非《韩非子》(战国)

12、卢克莱修《物性论》(前55)

13、奥古斯丁《上帝之城》(公元429年)

14、马基雅弗利《君主论》(公元1513年)

15、莫尔《乌托邦》(公元1516年)

16、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公元1517)

17、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公元1543年)

18、康帕内拉《大阳城》(公元1601年)

19、培根《新工具》(公元1620年)

20、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公元1625年)

21、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公元1632年)

22、笛卡尔《哲学原理》(公元1644年)

23、霍布斯《利维坦》(公元1651年)

24、斯宾诺莎《伦理学》(公元1675年)

25、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公元1687年)

26、洛克《人类理解论》(公元1690年)

27、洛克《政府论》(公元1690年)

28、伏尔泰《哲学通信》(公元1733年)

29、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公元1748年)

30、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公元1754年)

31、摩莱里《自然法典》(公元1755年)

33、魁奈《经济表》(公元1758年)

34、卢梭《社会契约论》(公元1762年)

35、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公元1765年)

36、狄德罗《达朗贝和狄德罗的谈话》(公元1769年)

37、潘恩《常识》(公元1776年)

38、杰佛逊《独立宣言》(公元1776年)

39、斯密《国富论》(公元1776年)

40、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公元1781年)

41、汉密尔顿《联邦党人文集》(公元1787年)

42、《人权宣言》(公元1789年)

43、费希特《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公元1794年)

44、马尔萨斯《人口原理》(公元1798年)

45、谢林《先验唯心主义体系》(公元1800年)

4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公元1807年)

47、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公元1817年)

48、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公元1819年)

49、黑格尔《法哲学原理》(公元1821年)

50、圣西门《论实业制度》(公元1821年)

51、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公元1832年)

52、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公元1841年)

53、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公元1846年)

5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公元1848年)

55、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公元1852年)

56、达尔文《物种起源》(公元1859年)

57、约翰密尔《代议制政府》(公元1861年)

58、马克思《资本论》(公元1867年)

59、摩尔根《古代社会》(公元1877年)

60、恩格斯《反杜林论》(公元1876年)

6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及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公元1886年)

6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公元1890年)

63、伯恩施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公元1899年)

64、尼采《权力意志》(公元1901年)

65、奥本海《奥本海国际法》(公元1905年)

66、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公元1907年)

67、詹姆士《实用主义》(公元1907年)

68、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公元1908年)

69、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公元1916年)

70、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公元1916年)

71、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公元1917年)

72、列宁《国家与革命》(公元1917年)

73、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公元1920年)

74、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公元1923年)

75、科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公元1923年)

77、孙中山《三民主义》(公元1924年)

78、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公元1927年)

79、汤因比《历史研究》(公元1933年)

80、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公元1936年)

81、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公元1938年)

82、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公元1940年)

83、弗罗姆《逃避自由》(公元1941年)

84、萨特《存在与虚无》(公元1943年)

85、弗罗姆《自为的人》(公元1947年)

86、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公元1948年)

87、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公元1970年)

88、伊斯顿《政治体系——政治学状况研究》(公元1953年)

89、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公元1953年)

90、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公元1955年)

91、铃木大拙《禅宗》(公元1956年)

92、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公元1960年)

93、达尔《现代政治分析》(公元1963年)

94、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公元1968年)

95、罗尔斯《正义论》(公元1971年)

96、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公元1976年)

97、库恩《必要的张力:科学的传统和变革论文选》(公元1977年)

98、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公元1978年)

99、科尔内《短缺经济学》(公元1980年)

100、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公元1980年)

第19篇:大学读书调查报告

一个很漂亮的标题

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书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人们不读书,那就没有精神的粮食,所以大家都离不开书本。那大家都喜欢什么书呢?这都往往因人而异,有的喜欢漫画,有的喜欢童话,有的喜欢伊索寓言„„所以我们针对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做了详细调查,希望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总结可以了解大学生的阅读情况,也希望可以对大学生今后的阅读方向提供帮助。

一、在校学生的读书情况

1、读书时间少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被调查的100名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中,每日看书时间超过一小时占了30%,而读书超过三小时的同学更可谓是凤毛麟角,在统计数据中才占到5%,其余的65%的学生读书时间均不到一小时。

2、读书种类多样化 在调查中,学生所阅读的书籍可以说是多种多样,但是我大致的把他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经济管理类书籍,这类书籍的阅读人数在调查中占20%。第二类是休闲娱乐类的书籍,人数为百分之25%,所占比重最大。剩下的有10%的同学选择了阅读文学名著类的书籍,百分之20%的同学在阅读专业技能类书籍,比如四六级等级考试和会计证等资格证书。

3、阅读形式多种多样,新的阅读方式逐渐兴起 在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阅读形式很多,大体上我讲其归纳总结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去图书馆阅读,占百分之38%。第二类是直接购买,占百分之30%。第三类呢就是选择直接去网上阅读,选择这类读书方式的人占百分之32%

4、学生阅读目的性较强,兴趣性较少 据统计的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阅读是为了通过等级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为主,而且所选择的书籍也与自己的专业相互对应,出自读书兴趣爱好的较少。

5、不同阅读地点的学生所选择的书籍不同 在这些数据中我们又分别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图书馆和学生寝室来研究学生书籍的阅读情况,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 通过对在图书馆上自习的同学们的走访调查,具体数据如下:

45%的同学选择经济管理类书籍,35%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类书籍,11%的同学选择与所学科目相关的书籍(为期末考试准备),2%的同学选择经典名著书籍,7%的同学选择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BEC、TOEFL、IELTS等考试书籍) 采访在图书馆新馆自习的一位张同学说,自己喜欢军事,平时在图书馆经常喜欢浏览军事方面的书籍、杂志,也会经常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浏览军事类的视频资料,期末复习的时候则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图书馆的气氛不仅有利于静心学习,也方便查找所需要的资料,闲暇休息时还可以阅读其他方面的书休闲娱乐一下。另一位王同学则表示,自己是女生,所以闲暇时间多喜欢看小说、杂志一类的,在宿舍会经常与舍友讨论有关时尚的话题,在图书馆更多的是阅读人物传记和励志类的小说。在图书馆的氛围下,更喜欢读与专业有关的书,比如《国富论》。

但是在寝室的调查中,同学们的表现就截然不同了。由于本校寝室范围较大,全员走访不能实现,所以抽取以下寝室楼:女寝 梁苑O座、H座、小黄楼,男寝 东大二号楼、三号楼 我们通过过走访寝室发现,在寝室氛围下,同学们看休闲娱乐类书籍较多,其中,女生大多喜欢看言情类、穿越类小说,以桐华、郭敬明、辛夷坞、饶雪漫、顾漫等作家的小说为主,还有娱乐八卦、时尚杂志,以瑞丽时尚、昕薇等为主;而男生喜欢武侠、悬疑恐怖类小说,如《盗墓笔记》、《鬼吹灯》,杂志则以体育、军事政治、财经杂志为主。具体数据如下:

76%的同学选择休闲娱乐类书籍,5%的同学选择经济管理类书籍,11%的同学选择与所学科目相关的书籍,1%的同学选择经典名著书籍,7%的同学选择技能型、实用型的书籍(IELTS等考试书籍),64%的女生选择言情类、穿越类小说,11%的女生选择娱乐八卦、时尚杂志,25%的女生选择其他种类的书籍,48%的男生选择武侠、悬疑恐怖类小说,29%的男生选择体育、科技、军事、财经杂志,23%的男生选择其他种类的书籍

O座的一位王同学说:“寝室的氛围是比较轻松的,室友们进行娱乐活动的较多,学习难以有较高的效率,所以看书一般都是小说和杂志,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之后娱乐放松一下自己。”东大三号楼的一位张同学说:“男生一般不喜欢在寝室学习或研究学术问题,大家一般讨论一下球赛、电子产品和网游,所以一般看书的话也会以体育、科技等杂志为主,另外男生基本上也都喜欢武侠、悬疑恐怖类小说。”

6其它院校的情况 我校为文科类经济型院校,可能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为了统计数据的全面性,我们又走访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工科类院校—大连理工大学。通过对通过对图书馆,不同年级的教学楼,男女生宿舍及校园里走动的同学进行抽样调查我们得出了如下的数据。

对于专业书籍的选择:93%的学生选择偏理科及英语的书籍,只有约7%的学生阅读偏文书籍(原因:为理科院校,故以理科书为主,但也存在文科类的综合素质课,以及个人兴趣爱好,故也有一部分文科书籍)。对于课外书籍的选择:30%的学生选择小说,杂志等,约70%的学生选择武侠,悬疑,战争等书籍(原因:理工大学以男生为主,故样本中男生比例较大) 对于不同地点的书籍的选择:图书馆内阅读专业书的人数达到95%,而在宿舍则以课外书居多。对于阅读形式的选择:约50%的学生选择纸质图书,也有50%的学生选择电子形式阅读(原因:个人偏好与方便程度)。在专业课书籍的选择上与我校基本相反,而阅读形式,地点与我校相差不大。

由此可见,大学生在实际的校园生活中的阅读情况与我们心目中所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显示情况并不让人感觉到乐观,经过总结主要问题如下

1、学生阅读书籍时间少

2、学生阅读功利性强

3、学生选择的书籍中娱乐性占很大一部分比重

二、读书现状的分析主要原因

1、学生过度放松自己,休闲娱乐占据了主要的时间。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奋斗。我们终于逃离了痛苦的题海以及沉重的学业压力,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同学住校,没有了父母的管制,可以随意的支配自己的课余时间,因此绝大部分同学养成了放纵自己。纵情声色的坏习惯,他们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娱乐之中,而没有潜下心来,好好地用心读书。学校单一的生活方式没有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他们多把时间用来上网娱乐,社会交际,男女交往,社团与学生会活动之中。慢慢的学生们习惯于这种生活方式不能自拔,所以造成了学生阅读时间很少。

2、课业负担重,学业压力大。如今的大学课堂和以往的大学完全不同,总结为—学习科目多,复杂,学习量大。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都被正常上课时间所占据,而且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完成大量的课堂作业,调查报告分析等。而且同学还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准备期末考试各个学科的复习工作。仅仅剩余的为数不多的时间学生们也用来休闲娱乐了,放松自己。因此时间不够也是制约学生阅读书籍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严酷的社会竞争环境和就业压力。总所周知,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之下,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是没有多少从业经验和竞争资本的,俗话说毕业等于失业,因此,为了能够让自己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就业的时候能给自己积累足够的资本,许多学生利用自己的有限时间来考取各种资格证书,因此他们阅读的功利性比较强,专门针对一些专业类书籍。因此学生们读书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4、相对轻松的校园环境。在调查与分析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在图书馆的同学与在寝

室的同学所阅读的书籍是明显不同的,由于读书馆在图书馆安静、学术的氛围下,大家的阅读也更倾向于学术性,并且涉猎范围广泛,不局限于经济类书籍,更有军事类、政治类、文学类等多种类别。但是在寝室之中,由于氛围较为愉快,同学们很难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因此同学么较多的选择了轻松娱乐类的书籍,所以同学们在书籍选择方向上,很多选择了娱乐类的书籍。

在大学阶段,我们将会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因此在这个时期我们的所作多为对我们将来的发展方向影响重大,所以我们更有理由应该好好地阅读书籍,把自己有限的大学时间充分利用,多读书,读好书,不断的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所以更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

三、解决方法与展望

1、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坚持每周安排一定量的时间到读书之上,尽量减少休闲娱乐的时间,提高自己的上课效率,尽快的完成自己的作业,为自己的读书而挤出一些时间,来阅读自己所喜欢的书籍。

2、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不应该为了读书而读书,要慢慢的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而培养,一旦把读书当成一种兴趣爱好,我们就会自觉的主动的去读书,逐渐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知识见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向向上。这样我们还能客服读书的功利性,只有客服了读书的功利性,那么可选择的阅读范围就会广阔得多,人生的路也会越走越宽。

3、选择合适的书籍去阅读。我们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做出一些选择,多读一些世界名著,名人名言等,等有较多知识涵养与文化底蕴的书籍,而不是以娱乐书籍为主,这样就是舍本逐末了。休闲娱乐不是不可以阅读,但决不能让休闲娱乐左右我们的价值取向。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我们读书既要广泛又要精选,既要博采又要专攻,使阅读跟得上时代的节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4、学校积极主动的引导,树立典范。学校对于学生书籍的阅读上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学校应该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阅读逐渐规范化合理化,从而走向正确的阅读轨道,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可以让学生会等社团组织,举办类似读书会,好好读等大型读书活动,帮助同学们提高学习兴趣,进行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适当的进行科目的选择,以便让大学生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更多更好的书籍,不只做学习的工具和考试的机器,而是做一个有思想有观点有理想有道德的发展中的人。最后学校还可以设定一些阅读目标。要求学生每个月完成一定的读书量,进行定期考核,进行抽查检查等,从而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

5、调查结束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调查中显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没有生命的数据,他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阅读理念,更是一种阅读取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个人的关注,阅读更应该成为一种全社会的行为,除了在校学生之外,社会也有责任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形成一个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浓郁读书氛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从1995年起将每年的四月二十三日定为世界读书日,目的就是面向大众、尤其是青少年推广读书活动。身在热爱的读书的过度,身在书香四溢的大学校园,我们更要该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 发展,在读书中提高,在读书中享受人生的快乐。

第20篇:大学如何读书

这个我有点经验,大一的时候去应聘到大二做部长招人,经常问的问题会是自我介绍、优缺点、我们为什么要招你等等。

第一点,就是要自信,举手投足要自然,响亮、大方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然后你要充分说出自己的优势。

第二点,就是要诚恳,不能自负,面你的往往是部长,也就是学长学姐,他们希望要的是能够听从他们的人,所以自信的同时要足够谦逊,表达自己渴望社团工作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第三点,就是注意细节,比如服饰要得体、手机调静音,进门要敲门问好等等。 学生会面试其实没什么的,放松心情,表现出自己就好了~~~加油~!—

大学 读书报告 范文
《大学 读书报告 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