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读书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7: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孩子,我们该如何爱你

当今社会,孩子被比喻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人们越发重视孩子的教养问题,可是面对千奇百怪的教养方式,许多做家长的都觉得无从选择,我们到底该以什么样的身份角色、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养育自己的孩子呢?是像“虎妈”“狼爸”那样严厉,还是以和蔼慈祥为主,是更注重规则还是更注重道理,是凭着自己的心还是参考依据某个教育家的思想或方法„太多的关注引发太多的争论,家长仿佛还站在观望或尝试实验的阶段。读了这本书,我相信很多传统的教养方式和思想都会被颠覆,会引发家长更多的思考——更多地站在孩子的角度的思考。帮助他们了解怎样爱孩子,才是对的。

一、书目:《孩子,怎样爱你才好》

作者:德博拉﹒布鲁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新闻学教授,美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席。1992年,因其有关灵长类实验与伦理问题的报道获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并因此写成了其第一部著作《猴子的战争》。她的第二部著作《性与大脑》,被评为《纽约时报》1997年优秀图书。本书也获得了《出版人周刊》最佳图书奖。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万卷出版公司

二、

全书提要:

中文版序【一场旧梦唤醒多少爱】:阐述了作者在书中所获得的关于“亲子之爱”的教益。说明了本书是为作者的两个儿子所写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希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同时也提到书中有哈利﹒哈洛的教给我们为人父母之道的观点。作者希望读者通过阅读,体会书中那些实验故事并理解、学习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序言【爱,已升空】: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与记者查尔斯﹒科林斯伍德在实验室里谈论有关爱的内容,那时的心理学界认为:爱就是烟雾,是镜子里的影像,是狗屁。但哈利认为爱对幼儿来说极其重要,他通过向记者展示幼猴在看到怪物受到惊吓后作出扑向母亲,母亲将扑向自己的孩子搂过来的动作,说明了爱的重大意义,反驳了心理学界的错误观点。

前言:作者到亨利维拉斯动物园看猿猴,那里正是哈利的灵长类研究开始的地方。作者因与杂志签约写一些有关被遗弃儿童方面的文章,所以有了本书,书中重新探讨了有关灵长类研究的一些道德问题,思考了我们该如何来了解“爱”这种情感。

第一章【什么时候应该亲昵宠爱,什么时候应该纪律严明】:18世纪,孤儿院里的孩子频繁死亡。人们认为是传染病导致的,因此,人们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把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以防止细菌的传播。以霍尔特为代表的医生团体更是要求父母把家里弄得干干净净以免滋生细菌,并且父母也应该尽量避免与孩子近距离接触,因为父母都是潜在的病菌携带者。从此,父母不再和孩子睡一个房间,父母照看孩子前要彻底清洗双手,避免亲吻孩子等亲密的身体接触。20世纪早期,随着马丁﹒库尼发明的保育箱使一些早产婴儿存活了下来,人们更加坚信要减少与婴儿的接触,不要碰那些孩子。医院也严禁父母探访,以华生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也认为:母爱是一种有害的东西,过多的搂抱可能会让婴幼儿不高兴。对于孩子而言,最糟糕的就是母亲养育,亲吻孩子等于害了他,孩子哭的时候千万不要去抱他。另一位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也说:孩子不需要更多的拥抱,而需要更多的惩罚和纪律约束,对孩子忽视和冷漠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但与爱心泛滥所造成的危害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大事。这样,历史上以冷漠之极的方式来抚育孩子的时期到来。虽然人们听从专家的话与孩子的接触减少了,也没有溺爱,但还是有一些孩子不明原因的死去,终于,有医生发现,医院里健康状况较好的婴儿都是那些护士抱得较多、较宠爱的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很多孩子被送到亲戚家或寄养家庭,虽然这些家庭非常友好环境也洁净但孩子还是会病倒,医院里的幼儿也高烧不退没有任何方式治疗,但只要孩子一回家,烧就退了。儿童用自己的方式阐述了家庭的概念。之后,一些研究证明了孩子也是需要爱的,尤其是母爱。与母亲接触较多的孩子明显比在孤儿院被人忽略的孩子正常得多。弗洛伊德提出了“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是独特的,它是奠定人生的基础,孩子对母亲的需求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第二章【应该把孩子看做一张白纸,还是一张格纸】:哈利在威斯康辛大学时,实验室都没有。那时,心理学实验对象都是老鼠,认为老鼠可以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但随后,巴浦洛夫用狗做实验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用9个月大的婴儿阿尔伯特做了刺激-反射的实验,哈利也用猫、青蛙来做实验,心理学实验的对象越来越广泛。后来,哈利在朋友的建议下,去动物园里游玩发现了猩猩和猴子等灵长类动物作为实验对象的优势,它们与人类更加相似。于是,哈利开始用灵长类动物做实验对象。马斯洛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只在实验室有用,实验室能限定被试或实验条件,能控制实验变量使被试被人为化为一张白纸,尽管灵长类动物已经与人类很相似,但人类孩子的行为绝不能完全用实验结果来解释,因此我们的孩子的行为背后有许多内心的复杂的动机,孩子是一张格纸。

第三章【为什么聪明妈妈有个笨孩子,笨妈妈有个聪明孩子】:爱与智力是密切相关的。在没有爱的情形下,大脑会变得迟钝。但有心理学家反对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天生的发展倾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而父母的养育方式没有多大作用,孩子的基因是怎样的,孩子就会发展成什么样。所以,那些天生基因就不好的笨小孩应该被父母送进孤儿院。同时,有研究结果表明:许多把孩子留给孤儿院的母亲,都来自较高的社会阶层,很多被收养的孩子大多出生于不起眼的家庭,如果说基因决定孩子发展,那么孤儿院里被遗弃的孩子就因该比被收养的孩子发展好,然而却恰恰相反。这就足以说明,孩子只有在被重视的环境下才能健康成长,尤其是婴儿,缺少了爱的孩子的内心都是有问题的,心理学家哈罗德﹒斯基尔斯从孤儿院里找了一些儿童把他们放在一个大年龄的弱智女孩收养所里,由女孩负责照顾扮演母亲的角色,一段时间后,这些孤儿的智力都提高了很多,这更加说明爱与智力有关系。

第四章【母乳和妈妈的拥抱,哪个是孩子成长的必需条件】:哈利把小猴从妈妈身边带走,由工作人员照顾喂养,一段时间后,这些猴子看着都非常强壮但因为孤独太久都呆呆的,它们甚至不知道如何与同伴打交道。自然学家华莱士发现小猩猩都喜欢毛茸茸的东西,人类婴儿在摇篮里,也会紧紧抓住被子等茸茸的东西,哈利进行了一个比较试验:用柔软的布料和铁丝做了两个代理妈妈,让幼猴选择,结果幼猴都选择与布妈妈呆在一起,哈利又在铁丝妈妈身上放上牛奶瓶,但幼猴还是和布妈妈更亲近,只有在要吃奶时,才到铁丝妈妈身上。幼猴受到惊吓感到孤独害怕时都会紧紧抓住布妈妈。可见,食物虽然是必需品,但妈妈的爱与拥抱才是生活的本来样子。

第五章【什么时候应该随叫随到,什么时候应该保持距离】:哈利的研究说服了医院让母亲与新生儿呆在一起,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人们接近实验的猴子时,不仅铁丝妈妈就连布妈妈养大的孩子也没有正常表现。人们开始意识到小猴子拥抱了母亲,但代理妈妈从来没拥抱过幼猴。母亲完全不理孩子是不好的。行为学家莱文用老鼠做的实验证明了母亲过于庇护长大的幼鼠在面对困难时笨手笨脚,而早期经过压力的幼鼠对挑战则更加从容不迫,原来,与妈妈适当的分离可以增进母子之间的爱。布妈妈不会淡化与孩子的关系,不会把幼猴推开与之保持一定距离,所以养大的幼猴才会出现问题。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全面照料时,家长应该随叫随到,但当孩子慢慢长大,我们应该学会拒绝他们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让他们去和别的孩子交往,鼓励他们独立。

第六章【父母和朋友,谁教出了孩子的好人缘】:幼猴遭到父母的虐待后,它与父母打交道的方式就是尽可能的与父母保持距离。新生猴子出生后,妈妈就会把大一点的猴子推开,忙着去照顾新生猴子。可见,父母并不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哈利把出生6个月的幼猴与世隔绝12个月,结果它们的精神都变得很不正常甚至无法交配,即使勉强生下自己的孩子也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哈利又让布妈妈返回岗位照顾这些精神失常的幼猴,并允许每一个幼猴拥有一个治疗师猴子作为玩伴,每天与这些治疗师猴子相处玩耍,最后,那些有问题的猴子都在治疗师猴子的帮助下,逐渐正常起来。这说明:孩子更容易受到自己所交往的朋友的影响,因为父母不是一直陪伴在孩子身边,它们给孩子的影响只限于孩子年幼时。

第七章【妈妈和爸爸,谁留在家里照顾孩子更好】:儿童自闭症专家贝特尔海姆认为孩子患上自闭症是因为母亲冷冰冰的拒绝孩子,他认为布妈妈的静止和沉默让幼猴无法长成真正的猴子,哈利认为:布妈妈的确会造成幼猴障碍,但与自闭症无关,自闭症患者一开始发育就不正常,而布妈妈是后天的影响。他们都觉得妈妈应该留在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但女权运动的兴起使这种看法收到了抨击,如果女性下班后能回家真正关心孩子,那母子的关系无论怎样都会很好,但并不是母亲就是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并且,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有爱心的照料着。实验证明,女性在照顾孩子方面的确比男性更有优势,小猴子也更喜欢母亲的爱抚。因此,母亲照顾孩子更好,但并不是要全职。父亲在养育孩子中的作用也是重要的,也应与孩子心心相连。

第八章【亲生父母一定比其他人更会爱孩子吗】:科学家们无法设计出一个让婴儿掉头离开的妈妈,也找不到任何事物在婴儿的眼里会比妈妈的笑脸更好看。况且,婴儿很会看脸色“视崖实验”就说明了如此。当幼儿设法消除疑虑但没人搭理他们时,他们就会自己安慰自己——吮吸大拇指或转移目光。爱虽然对孩子很重要但社会联系的价值更大,由布妈妈养育的幼猴之所以出现异常行为,就是因为它们的社会性联系被封闭了,整天都只对着没有生命力的布妈妈。核心家庭并不是我们生活中的唯一,不是很重要的关系的改变也会使体内的荷尔蒙发生变化。所以,人类的社交网络是很复杂的,就算某人让我们失望还是有其他人可以确保这个网络依然支持我们,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关系本身,而这种关系很早就要建立起来。对猴子的实验说明了妈妈也不一定是亲生的好,有爱心的养母养育的幼猴比对孩子不敢兴趣的生母养育的幼猴要表现好得多。不管怎样,拥有一个中心家长是绝对重要的。

后记【爱与伤害的交织】:如果打算研究爱,就得研究爱的方方面面。哈利的开放式探索帮助我们改变了对伦理与道德局限性的认识。但他的某些研究让动物受到了很多苦,实在太黑暗了,一些人记住哈利也正是因为他折磨那些无辜的小动物。一些动物激进分子用下三滥的手段进行了解救动物的运动。哈利的研究对人类来说是一种爱,但对动物却是一种伤害,是一种交织。但他对爱的意义的研究的确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

三、读后心得:

这本书给我的总体感觉很新颖,它不是直接告诉人们应该怎样为人父母,而是举出了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大量实例,这样显得更有说服性。对孩子来说,我们通常认为的“有奶便是娘”是错误的,孩子更喜欢父母的关爱与拥抱,爱存在着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所以小孩子总是喜欢大人抱着,喜欢缠着父母玩,正像歌里唱的那样:“爱我你就抱抱我”。孩子至始至终都需要父母的爱,并不随他们年龄的增长而减少,但父母不应该一味地给予一层不变的爱,而是在孩子需要照顾时年龄小时随叫随到,孩子长大后就要适当保持一定距离鼓励他们去接触社会网络的爱,不过,想要孩子早日独立,就得让他们先学会依赖。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是只有妈妈好,不能只依赖于妈妈一个人,太依赖于一种单一的关系是危险的,如果孩子不幸有个冷漠的妈妈,那他受到的影响就非常大了,但如果有很多照顾着,这样的坏影响就会得到缓冲而变小。不仅妈妈能与孩子形成亲密的关系,爸爸也是能胜任照料孩子的任务的,只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抱抱陪陪他们,就可以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最重要的是,孩子一定要有稳定的、强有力的、有爱心的照顾者。我们应该早早拥抱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关键的时候必须拥抱孩子,否则,如果错过了那个时间,父母与孩子的密切关系就很难再建立起来了。婴儿都是聪明的,他们能读懂大人的脸色,婴儿喜欢快乐的脸,不大喜欢生气的脸,很小的婴儿都会快乐地盯着笑脸,会很郁闷地看着皱眉头的脸,他们以此来判断父母是不是喜欢他,自己是否得到了父母的爱,自己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如果父母整天都对着孩子皱眉头愁眉苦脸,那孩子也会表现得非常不安、烦躁。婴幼儿在高兴的时候会微笑,需要爱抚的时候会粘人,担心大人离开时就会把目光紧跟着我们,当需要帮助和安慰时,他们就会哭,孩子也会用自己的方式排解疑虑和不安,那就是转移注意力和吮吸大拇指。但无论父母怎样,孩子永远是爱父母的,尽管父母的冷冰冰的态度会使孩子受到伤害,但孩子依然会守在父母身旁。先天的智力因素和爱是有关系的,如果智力很高但缺少爱,大脑也会变得迟钝,但先天因素并不能完全决定孩子的发展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更大。所以,孩子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其实就反应的爱的本质,父母应该理解孩子以便更科学更好的爱孩子,让他们快乐成长。

孩子需要成人的关爱和肯定,我们常常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在无形中给孩子造成了许多伤害,例如:当孩子生病时,将他独自留在幼童儿童病房,因为怕妨碍医生的治疗。当孩子上学后,对他的成绩不作评价,因为不想让他过于骄傲。当孩子哭泣时,选择视而不见,因为怕宠坏他。当孩子入园时,将他长托,因为想早早锻炼他的独立性。这些做法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看来都是错误的。没有哪位家长是故意伤害孩子,但伤害却在不断上演。我们成人通常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来对待儿童,殊不知,儿童需要的恰恰是相反的一面的东西,孩子生病时比起身体上的折磨,他们更害怕心灵上没有人关心、照顾的孤独;虽然表扬可能让孩子得意忘形但适当的表扬却是激励他坚持向上的动力。哭泣时父母的安慰对孩子来说更是最好的良药,是最大的依靠。并不是家长向以上那些做法那样做了,孩子就能得到正确发展,就能磨练出坚强的意志,这样都是太过武断和偏激的想法。孩子在其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间特别需要依靠成人的爱,那就是婴幼儿时期,我们不应该过早地让他们学习独立,而应让他们享受本该有的受到庇护和爱的感觉,等他们长大到一定阶段,社会性有了更好发展,一些我们担心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孩子是有天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但是,过分地呵护也会造成许多问题,所以什么时候该关爱孩子、该抱孩子,什么时候可以选择漠视、保持一定距离,那是许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

四、结语: 这本书侧重从心理学视角阐述观点,以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20世纪育儿观

点的起起落落,通过呈现当时心理学、医学的争论及实验,揭示了我们在如何养育后代方面走过的曲折道路,并启发我们去思考,怎样的教养方式才是最适合孩子、最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但因为涉及到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知识,所以我觉得有些章节读起来比较难以理解。其次,我觉得哈利的研究虽然意义很大,但从保护动物的角度说,他的某些实验的确残酷了点,他强迫它们遭到冷漠和隔离,改变了猴子的命运,牺牲了幼猴成长的快乐来换取人类对爱的思考和对教养儿童方式的改善,这触及到了伦理问题。其次,在书中提到的,孩子什么时候该被呵护被爱、什么时候该与孩子保持距离,这很难有度上的把握,如果把握不好,家长的做法反而会造成坏的影响,要么是过于爱护甚至溺爱孩子,造成问题儿童;要么就是过于冷漠忽视,不仅破坏了家庭和谐氛围,也造成问题儿童。我觉得书中可以增加一些具体真实的案例,给出对待某一问题正确的家长的做法让读者参考,可以更直观地向我们呈现新的教养方式,更能引发大众的思考。

一些文人也对本书进行了评价:

该书让人觉得难以置信。半个世纪以前,主流心理学家都排斥这样的观点,即爱对于婴儿的茁壮成长至关重要。德博拉·布卢姆颇为智慧地回忆起那一令人心寒的年代,回忆起那些颇具争议的实验,这些实验证实爱的重要性。

——约翰·霍根,《科学的终结》的作者

有关社会科学中爱的观念的起伏兴衰,很多普通读者是一无所知的。德博拉·布卢姆成功地把心理学与亲子关系结合在一起,用智慧、温暖而又华丽的文笔完成了这本动人心弦的书。

——史蒂芬·平克,畅销书《语言本能》的作者

总之,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聪明许多,他们虽然没有成人丰富的阅历及复杂的思维,但成人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方式甚至表情他们都是能读懂的,好的教养方式可能改变一个儿童的一生,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可能毁了一个儿童的一生,所以,父母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合理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面对和考虑的问题。爱孩子,但不是盲目地爱:放任他们,但并不是放纵。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于读书报告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