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愚公移山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7-22 06:02: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口述故事,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然后以完成文后练习的方式,巩固文中涉及的一词多义及通假字;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了解《列子》及作者,掌握文中的字、词、句和通假字。让学生在参照注释疏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做到口述全文。

第二课时 本课时通过学生课堂讨论的方式感悟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指导学生做到熟读并背诵全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思想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7、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8、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

被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语言流畅,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为后面逐字落实翻译全文作准备。

9、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

四、布置作业

复习、巩固文中疑难字句的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答案参考: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参考: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答案参考: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答案参考: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答案参考: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答案参考: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4、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5、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五、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寓言)

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

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

叩石垦壤,箕畚一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笑而止之——智叟之嘲笑

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一愚公发展的观点

——一对比衬托————一

寓意: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例简述]

课型设计:分析、讨论课。课时一节。

教学线条设计:抓住“平险”这个短词引发教学内容,重点分析讨论课文写作技巧和主要人物的艺术形象。

教学的警示语:注意,《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

教学过程如下:

预备动作:同学们,《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其发生的原因,请大家想想并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能起引发故事的作用:(“平险”——愚公的一个想法和举措,引发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步骤一:分析讨论故事的写作技巧。

1、愚公要“平险”,“险”在哪里?(找出故事的背景)。为什么要“平险”?(故事的开端)“平险”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故事的结局)。围绕着“平险”表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是

(故事的人物;进行分类。)

2、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对话。)有两次对话显现了故事的曲折和波澜,能否找出来?(顺势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态度是否相同以及这两个人物的故事情节中的作用,穿插表情背诵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故事中还有一个生动的细节。(顺势分析“遗男”在故事中的作用。)

步骤二:分析讨论愚公的人物形象: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1)正确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的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认识:愚公深明查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再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是一种自私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形而上学。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恰恰就是一部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没有前人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如果没有当代的开拓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生产力如何进步,社会又怎么向前发展呢?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应该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决不能绕道而行。

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使家乡更加贫穷,闭塞,落后,愚昧,又何谈发展呀。 从哲学的角度看,愚公一块一块地搬山是量变的体现。而我们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引起质变。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我们向共产主义迈进,这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一来,对方辩友需要解释的就是,难道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省略中间的奋斗历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

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上两个世纪,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恐怕我们早已成为亡国奴。同学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不复存,哪来个人幸福。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这场辩论赛吗? 无论在什么时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种应受到赞扬与推崇的行为。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方辩友将和我们一道,无数次地用行动来证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愚公应该移山。

推荐第2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八年级语文集体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教学重难点:

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 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

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a、解决以下问题

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

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

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

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

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 方七百里,高万仞

移山———难—— 五人,人数少

工具简陋

时间漫长

行程远

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 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 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

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 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 “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 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轻视、看不起

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 “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

3、分析智叟的形象 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畏难而止 自作聪明 板书

3、分析愚公的形象 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齐读 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

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

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 “加增”就是“更增高”。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 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 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 大智若愚 板书 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 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分析 讨论后明确:愚公移山,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先,他移山的目的明确。有数移山之利

其次,对于山能够移走这一点,愚公也是成竹在胸的。 在移山的整个过程中站得高,看得远,考虑问题十分周密。

另外,用“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观点去看,愚公不仅不笨,而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做“大智若愚”。

d、既然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出入之迂”的问题,文章为什么还要安排愚公去移山?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我们不需要以今天的眼光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关键是掌握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四、理解寓意

1、读到这里,你觉得这则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路:① 敢于迎接挑战;②持之以恒,坚持就是胜利;

③志当存高远; ④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躬 ⑤团结就是力量;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交流

2、补充资料:

◆夸父逐日:他双耳挂两条黄蛇、手拿两条黄蛇,去追赶太阳。当他到达禺谷之际,觉得口干舌燥,他喝干黄河和渭河的水后,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还没有走到,就渴死了。 ◆精卫填海:精卫她本来的名字叫女娃,炎帝的女儿,后来在游泳的时候被淹死了,魂魄化成一只精卫鸟,经常衔一些微小的土、石、木头,要把大海给填平。 阅读以上材料,比较他们与愚公移山之间的异同? 共同点:都经过不懈的努力,试图完成自己的梦想。

表现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 不同:(人数、外援、结局)

过渡: 文章告诉我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坚强毅力的老者形象。

五、拓展延伸

1、文章为什么用神话结尾,这是不是影响了愚公坚持不懈的形象?(书p175一) a、愚公的决心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天帝才派山神的儿子背走大山,衬托了愚公的精神 b、作者借助神的力量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所有的神话和寓言,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当代著名作家迟子建去香港某大学座谈时,直言自己的文学、世界观与神话是分不开的,然而一位女生咄咄逼人地提问:“来自东北的女作家,你讲得太夸张了吧,狐狸怎么能开口说话呢?再说了,现在是一个科学的时代,这些神话都是糊弄人的,有什么意义呢?” 与同桌讨论:你认为,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寓言和神话吗? 学生自由回答

六、总结升华

也许,故事不足为信,但我们要传承故事中所包含的精神。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列子》

愚公 知 而进 大智若愚 难

智叟 畏 而止 自作聪明

推荐第3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再读

齐荣晋

“愚公移山”是中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毛泽东的《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作,它最初是毛泽东1945年6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上所作讲演中的一段话,是七大近百万字文献中的点睛之笔。多年以来,“愚公移山”的精神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奉为自力更生、改造和建设中国的精神圭臬,值得我们不断重温和发扬。

深切记忆:毛泽东反复讲述愚公故事

查阅史料,毛泽东作《愚公移山》讲演时,在场代表共752人,代表着121万党员。毛泽东是在向全党发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号召时讲起“愚公移山”故事的,讲演令现场每个人激动不已,终生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参加过七大的太行、王屋山区(时为晋冀鲁豫边区、晋察冀边区)的代表们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时任一二九师司令部机要科科长的杨国宇在日记中记载:七大闭幕那天下午,选举产生中央委员会后,毛泽东“讲到愚公说:‘我虽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他记得很熟,每讲一句,即举手掰一个指头。当讲到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大山。全国人民一齐起来挖这两座大山,一定会挖掉的”。讲完后,“全场代表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长时间鼓掌不息”。

时任屯留中心县委书记的高扬文回忆:“在会议期间,最使我惊讶的是,毛主席是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最深奥的理论问题、最复杂的思想问题和政策问题。讲话中警句连篇,幽默而又十分恰当的比喻经常出现,不但使代表们加深了对报告和讲话的理解,而且越听情绪越高。毛主席是带着感情讲话的,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慷慨激昂,当讲到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消灭共产党时,则厉声怒斥。毛主席讲话的艺术,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其实,在七大开幕的第二天,毛泽东就在大会上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当时,他讲到“就是只剩一条枪,我们也要打到底的。只要我们手里还有一条枪,我们被打倒了,就把枪交给我们的儿子,儿子再交给孙子”,接着,他便第一次详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其中特意指出:太行、王屋二山“在山西”,愚公、智叟为移山“两个人吵起架来了”,等等。

据七大代表们回忆,毛泽东讲完这个故事后还说:“如果我们这一代人完不成这个任务,就把这个任务交给我们的儿子”,当时全场寂静、严肃,然后报以热烈的鼓掌。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在毛泽东讲话后,接着讲到:我和国民党顽固派谈判时说,“你们知道不知道,我们现在的书记不是陈独秀,而是毛泽东啊!”并且向大会郑重宣示:“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把中国革命搞胜利,这一任务用不着交给我们的儿子。”

毛泽东到底讲过多少遍“愚公移山”的故事?早在1938年4月30日抗大第三期第二大队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就对即将开赴太行山等地的干部们讲过:要学习愚公挖山的精神,把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统移掉。

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至少讲过三遍:在口头政治报告、结论、闭幕词里。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说:“同志们!我多次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就是要大家学习愚公的精神,我们要把中国反革命的山挖掉!把日本帝国主义这个山挖掉!”可见,毛泽东讲“愚公移山”的故事,是在历时50天的七大会议进行中反复讲过的。

又据晋察冀边区代表李德仲回忆,毛泽东在七大之后,“‘愚公移山’问题也是每会都讲,所以使大家的思想非常清楚。当时估计到,夺取东北有许多困难,日本在东北统治了14年之久,夺取东北不是很容易!在敌后还有战争,国民党还要反共,在这种情况下,为取得东北的胜利,就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

这样的追溯,并不是要说明毛泽东最早和最后讲述“愚公移山”故事的时限,但足以证明毛泽东崇尚“愚公移山”之志是终生不渝的!

深邃精神:现实忧患和奋斗方法

列宁说过,再好的比喻对于现实也是不完全准确的。然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目的而言,再没有比“愚公移山”的故事更贴切、生动、深邃的比喻了。

历史的使命——“聚室而谋”,“毕力平险”。在讲演中,毛泽东说到“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早”在何时? 1921年7月,刚刚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就确立了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赢得国家独立、人民解放的奋斗宗旨。1923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批评当时社会上有人希望借助列强的力量来改变中国的面貌、建立独立的国家是一种“懒惰取巧依赖外力”的错误观念,指出“创造独立的国家,建设革命的政府,端赖吾民自力,真能艰苦奋斗而成”。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中国革命的艰苦环境和困难条件所决定的。在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回顾党的历史,指出:“这二十四年我们就是这样走的:七年是从建党到北伐战争,十年国内战争,八年抗日战争。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在黑暗如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要想改造中国,就只能像愚公一样自力更生,奋斗不懈。

现实的困境——“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以太行山脉、吕梁山脉为依托建立了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三大根据地。华北既是抗敌前线,又是身处重围的敌后方,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屡遭扫荡、烧杀、封锁,敌人使用的就是“囚笼战术”。毛泽东曾讲过:我们有九十多万军队,但不是集中的,而是分割的,打麻雀战;我们根据地有九千多万人口,但也不是一整块,也是被分割的;我们的敌人还很强大,有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还有国民党,这两个敌人不是一个类型的,一个守着我们的前门,一个守着后门。在七大上,毛泽东更加明确地讲到:我们现在好像坐牢一样,前门是日本人守着,后门是蒋介石守着。“有人讲两面作战怎么得了?他们要搞两面作战,我们有什么办法,我只好准备这一着。”可见,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遇到了和愚公一样的难题,被“太行、王屋二山”挡住了出路。

奋斗的方法——“子孙荷担”,“叩石垦壤”。七大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毛泽东认为,这里有一个司令官问题、一个队伍问题、一个敌人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正好形象地说明了这三要素:司令官是愚公,队伍是家人子孙、邻人,敌人是大山。对于挖掉“两座大山”,毛泽东对当时党内外、国内外的形势有着清醒估计,在对光明前途充满信心和决心的同时,更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曾列举出17种可能遇到的严重困难,做好了防患于未然和战胜困难的充分思想准备:单有先锋队的“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不够的,“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实现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解放战争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走出大山,解放全中国的关键阶段。刘(伯承)邓(小平)大军13万余人出太行,强渡黄淮,向大别山进军。陈(赓)谢(富治)率八万太岳子弟兵南渡黄河进军豫西。他们与从山东出击的陈(毅)粟(裕)大军互为掎角,逐鹿中原,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大幕。捷报传来,新华社正准备发表题为《迎接胜利》的社论,毛泽东特意把题目修改为《努力奋斗,迎接胜利》,并在内文中增加了三段话,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困难,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些困难,宁可作长期打算,不要有速胜论。有困难,我们一定要克服,也一定可以克服。”面对即将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大好形势,他反复强调,处处要从全面长期着想,这一点非常重要。“说五年,用不着讲出来,还是讲准备长期奋斗,五年到十年甚至十五年,而不能像蒋介石那样先说几个月消灭我们,又说几个月,现在又说才开始。”同时,告诫全党全军不要忘记“愚公移山”的长期奋斗。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还提到家庭成员“杂然相许”、“献疑”等情节,这让毛泽东想起了党内民主生活、党员的共性与个性;智叟的“笑而止之”,让他想起了怎样应对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压力与困难;“帝感其诚”的帮忙,让他想起了如何对待外援和事物由渐变到突变的运动规律,等等。“愚公移山”故事丰富的现实主义元素,一经毛泽东深中肯綮、纵横捭阖的阐述生发,愈益教育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正是毛泽东对“愚公移山”故事的解读,使我们认识到,这个故事对现实政治运动有着如此之多的对应、观照,而毛泽东对现实问题的洞彻分析,又让我们发现这个故事对他本人的启示是多么巨大,对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毛泽东《愚公移山》的讲演汲古纳今,不仅讴歌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的优秀美德,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而且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改天换地的决心,阐明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愚公移山”故事中所彰显的自力更生、改造山河、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远大理想和目标所必须担负的职责。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后来写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毛泽东,当年如此钟爱“愚公移山”的故事,不仅是它与现实情形相吻合,更因为这个故事揭示了人类在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时,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艰苦蜕变过程的真理。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愚公移山的精神不仅是一种对待物质世界的态度,更是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信仰。说到底,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一种求生存、争解放、谋发展的精神,它是中国人民贡献给全人类的一种优良品质,对正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人民有着特殊的永恒意义。

推荐第4篇:《愚公移山》

2012—2013年初三《愚公移山》《曹刿论战》练习2013.3.20

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6—10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毕力平险 .

,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与朱元思书》) .

杂然相许 .C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

何苦而不平.D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7.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10.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

不同之处。(3分)

阅读《曹刿论战》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11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

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

以一战。战则请从。”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2分)

A.齐师伐我B又何间焉 ..

伐竹取道(《小石潭记》)其间千二百里(《三峡》) ..

C 小大之狱D 忠之属也 ..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召令徒属(《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个句子不是倒装句? ()(2分)

A.何以战?B.何陋之有?(《陋室铭》)

C.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D.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8.“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9.这段文字中,曹刿和鲁庄公讨论的中心话题是什么?曹刿对此表明了怎样的观点?请

都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

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

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

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节选自东晋•王嘉《拾遗记》)

【注释】任末:人名。②笈(jí):书箱。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

明。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②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11.文题相应是写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曹刿论战”是编者给《左传》选段拟就的一个题

目。试从文章剪裁的角度对编者如此拟题进行简要分析。(2分)

6.C

7.D

8.译文: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9.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10.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

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6.C

7.D

8.交代了曹刿请见的原因,反衬出曹刿的远见卓识(或 显示了曹刿的自信)

9.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2.示例:“曹刿论战”,重在一个“论”字,即主要交代曹刿对战争的见解和主张。《左传》

选段在行文上,对长勺之战的作战过程进行简单交代,把重点放在详细记述曹刿和鲁庄公战前分析和战中的指挥上,两者在内容和题目上是统一的。(共2分。解题和分析文章内容各1分)

译文

任末,他14岁时就背着书箱拜了很多老师,不怕艰难险阻。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学习,即使活着也只能算行尸走肉罢了。”

推荐第5篇:愚公移山

一、基础知识。

5、选文中愚公相信能搬走大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

1、给下面加横线的字注音。仞() 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荷担者三夫()始龀()汝()无穷匮也() 一厝雍

南()荷担() 孀妻() 箕畚() ⑴年且九十(且:)⑵吾与汝毕力平险(险:) ⑶杂然相许(杂然:)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 ⑴虽多之死,有子存焉(虽:)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彻:) ⑴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 ⑵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意为。 ⑶甚矣,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意为。

2、翻译。(1)何苦而不平?(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3)甚矣,汝之不惠。(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原文填写:(4分) ⑴愚公之所以决心称山,是因为。 ⑵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4、选出“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河阳之北B、汝之不惠C、操蛇之神D、渤海之尾

5、选出“其”字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其妻献疑曰B、其如土石何C、帝感其诚D、惧其不已

6、文言文阅读。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2、用原文回答问题: 对于愚公移山的决定其妻的态度是:在移山过程中,其邻人的态度

是:;智叟的态度是:。

3、上文中刻画智叟和愚公两个人物,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4、“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话很相似,那么,“其妻”和“智叟”对

愚公移山的态度是否相同?

7.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4分)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

8.对于寓言的神话结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公的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讲究迷信,这是这篇寓言的不足之处。 B、愚公的精神和行动感动了天帝,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跟宣传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C、天帝在愚公的坚强意志面前惧怕屈服了,说明只要有信心,目标总能实现。 D、天帝在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前屈服了,说明人定胜天。 9.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2分) 10.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2分) 11.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2分) 12.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实质是()(2分) A、对待困难的截然不同的态度。B、静止的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矛盾。 C、人如何正确的估价自己的力量。D、智者有时不“智”,愚者有时不“愚”。

(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逮:达到。大学:大学者。 13、下列四个句子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邑人(城里人)大姓文不识B、勤学(勤奋读书)而无烛 C、邻舍(邻居家)有烛而不逮D、主人怪问(奇怪地问)衡 14、本文重点写了匡衡的精神,文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两个句子是:。 1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衡乃穿壁引其光。⑵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16、匡衡的这种精神后人用一四字词语概括,即。(2分)

推荐第6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禹州市鸠山乡一中王志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能力目标: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

情感目标: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设想

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参照注释疏通全文,落实课文翻译;接着通过学生质疑、教师设疑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最后,在学生读懂、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导人新课

愚公移山,这是一则寓言。寓言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二)简介《列子》及作者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撰写。《汉书·艺文志》所录《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八篇,可能是东晋人根据古代有关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为战国时道家,郑国人。主张虚静、无为,被道家尊为前辈。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通假字:指 反 惠 亡 厝

文言句式:

1、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2、习惯句式(如……何?)

3、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四)疏通、理解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6、抽学生逐句逐段翻译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1)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2)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3)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5)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8)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9)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10)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11)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12)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13)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15)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五)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六)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分析课文第

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

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⑤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4、概括故事的寓意。

(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七)、通过课堂练习,小结全文并讨论文章的现实意义。

(八)布置作业。

①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禹州市鸠山乡一中

王志敏

推荐第7篇:愚公移山

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愚公移山》编号:17 编制老师:张洁审核领导:____学生姓名______班级____组别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学会辨认一词多义和通假字,能口述故事,流畅翻译全文,能概括寓意。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难解词句,疏通全文,熟读背诵。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学习难点: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作者及其作品简介: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与郑缪公同时,主张清净无为。后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佚。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列子》一书记载的神话寓言资料十分丰富,一些在中国相当著名的神话,皆出现于《汤问篇》。有的作品上古时已经出现,在《列子》书中稍作调整,如《夸父逐日》;有的则早已流传民间,但在《列子》书中首先记载下来,《愚公移山》就是典型的例子。书中表现的思想是魏晋时代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有些还反映了佛教思想,但本文却对后人有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

2、关于《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选自《列子·汤问》。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

3、体裁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出示自学提示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结合课下注释,试翻译 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才能成就自己。8分钟后做预习案四.自学练习

1、字音

中语

仞.()箕畚..()孀.()龀.()匮.()荷()

2、词语

(1)重点实词解释。

许:彻:惧:负:匮: (2)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通___,意思:甚矣,汝之不惠通___,意思:河曲智叟亡以应通___,意思: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通___,意思:无陇断焉通___,意思:(3)古今异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方: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何.苦.而不平曾:何苦: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且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始一反焉()

而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其其如土石何()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 (5)词类活用现象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室而谋聚:____词活用作____词,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重点句子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河曲智叟无以应。

4、作者简介

列子,名,又称御寇,国人,前期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净无为。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的,里面保存了不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下册学案

五.出示自学提示2.

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会学习、会合作,定会成功。8分钟后做 探究案

六.合作探究练习

1、请自由朗读课文后,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益处? 原因: 益处:

②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看出移山任务的艰巨?

③在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妻子:子孙: 遗男: 智叟:

④愚公认为山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愚公智叟辨论的结果是什么? 理由:

2、学生朗读并试背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可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

(2)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愚笨呢?那么,作者在人名前加上“愚”和“智”有何用意?

(3)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相助才移走的,有人认为,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提示:从文中找出依据加以说明)

(4) 这篇课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3、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4、课文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七当堂训练

(一)基础知识(第一课时完成)

1、《愚公移山》选自,这是一篇。

2、给下列字注音:

中语

龀.() 匮.() 厝.() 孀.() 箕畚..()()

3、解释句中的字: ⑴杂然相许(许:)⑵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 ⑷帝感其诚(感:) ⑸而山不加增(加:)⑹聚室而谋曰(聚室:)

4、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⑵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二)、同步解读(第二课时完成) 6.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

是。

7、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笑而止之曰 ()毁山之一毛()

8、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二是。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智叟对愚公的举动是从角度说的,话语中带有的语气,其目的是。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八.课堂小结古人愚公能移山,气壮山河美名传。少年皆做新愚公,宏伟大业早实现

九.课后反思

2下册学案

3下册学案

中语

推荐第8篇:愚公移山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简介《愚公移山》的体裁、出处和作者:《愚公移山》是一则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寓言,保存在《列子·汤问》篇里。《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御寇著。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二指导预习。

1.对照注释阅读全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表疑问的句式。

2.理清全文脉络,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地方提出“移山”的问题?(2)什么地方写“移山”斗争?(3)什么地方写“移山”的结果?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朗读全文。

正音,将课文注释中的有关拼音读一遍。

2.教师提问: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要求学生先理解第1段的两句话,明确:这两句话写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在明确句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提出的问题: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存在的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3.学习第2段。教师启发提问:愚公为什么要发起移山呢?愚公召集的“家庭会议”开得怎么样?

(1)引导学生学习“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谋曰”,重点学习“且”(将)、“惩”(苦)、“之”(主谓之间助词)等词的解释。

(2)分析“家庭会议”。

①愚公提出的“移山”目标代表了“北山”人的共同愿望,首先就是“杂然相许”。

②愚公妻“献疑”是:第一,出于对丈夫的关心(学习“以君之力”句,重点掌握:“以”(凭)、“曾”(并)、“如……何?”(把……怎么样?)、“焉”(哪里);第二,提出“移山”的具体问题,完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移山”任务。

③意见一致,立即行动。重点掌握:“诸”(之于)、“遂”(于是,表示立即付之行动)、“箕畚”(用箕畚装石)。

(3)教师发问: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几个人?启发学生回答。学生可能回答“四个人”(三夫加一“遗男”),把“愚公”漏掉了,说明:在“遂率子孙……”句的句首省略了主语,主语应该是“愚公”。

(4)教师继续发问: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孀妻弱子“跳往助之”的情节?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一、“遗男”“跳往助之”,表示得到了邻居的支持,连小孩都来了,说明移山是“北山”人的共同愿望;

二、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跳往助之”四字,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这一段文字中,着重掌握:龀,动词,换牙;始,才,说明路程之长;“反”同“返”)

(5)归纳第2段,回答预习时提出的问题。课文第2段一开头的两句话是故事的开端,提出了“移山”问题;第2段的最后三句话写了“移山”劳动,这是与自然界的斗争。至于“移山”中的与人斗争,则要在下面第3段讲到。

四布置练习、思考。

1.完成“朗读·背诵”

一、二。

1、解释加点的词。

投诸渤海之尾()且焉置土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惩山北之塞()杂然相许()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惧其不已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曾不若孀妻弱子()

杂然相许()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帝感其诚()

而山不加增()聚室而谋日()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愚公坚信山能被移走的原因是。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写智叟讽刺愚公的句子是,他的根据是。 愚公斥责智叟的句子是。

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

3、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5.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⑴指通豫南:通,意为。

⑵始一反焉:通,意为。⑶汝之不惠:通,意为。

⑷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意为。⑸一厝朔东:通,意为。

推荐第9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共一课时)

一、基础驿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始龀() 荷担() 孀妻() 箕畚()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

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⑶ 惧其不已也已:.

⑷ 无陇断焉断:.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杂然相许许: 赞同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 扛 ..

C.寒暑易节易: 交换D.何苦而不平苦: 劳苦 ..

4.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①惩山北之塞 .

古义:今义:②聚室而谋曰 .

古义:今义:③投诸渤海之尾 .

古义:今义:

5.《愚公移山》选自,体裁是,本成语故事说明了的道理。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甚矣,汝之不惠!

二、综合园地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

8.下列文言文句式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2)甚矣,帝之不惠。

(3)帝感其诚。

(4)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A.反问句陈述句倒装句被动句

B.反问句倒装句被动句陈述句

C.疑问句陈述句被动句判断句

D.疑问句倒装句判断句陈述句

9.从课文学习中知道,“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河

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 ___;⑵洛(洛河)阳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0.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1.《愚公移山》

1.略2.(1)草木 (2)亡,通“无”(3)停止 (4)隔绝3.1.D 苦:愁4.①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警戒 ②古义:家人 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③古义:边上 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5.《列子.汤问》 寓言下定决心,坚持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6.(1)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2)你太不聪明了。7.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8.B

9.(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0.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推荐第10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学习黄大发先进事迹心得

永安完小:朱克琼

黄大发,一位老支书、一个基层党支部、一群山村里的村民,愣是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展现出了一个支部就是一盏灯、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黄大发凭借忠诚的信仰、凭借惊人的毅力、凭借开展群众工作的出色能力,用一辈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基层实际、灵活实用且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主要学习体会如下:

一是学习黄大发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境界。黄大发在担任团结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和大山较劲,彰显了黄大发老支书的为民情怀,自力更生精神值得人们学习。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

二是学习黄大发敢于担当、实干巧干的工作作风。尊重科学,实干加巧干切誉为“大发渠”。

是黄大发的厚重底色之一。修渠失败,黄大发没有选择蛮干,他暗下决心学习水利技术。三年时间,在积累了大量修渠知识后,黄大发要重启修渠计划。经过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修渠项目再次得到县、乡政府支持,艰苦卓绝数十载,终于引来一泓清泉,当地自然生态明显改善,农业生产得以改良,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三是学习黄大发联系群众、坚守初心的公仆本色。黄大发36年如一日,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以实际行动燃旺理想信念的火炬。正如有新闻报道描述:“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弯道,“一股劲”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们坚毅执着、有勇有谋,“一辈子,一件事”的坚守与实干,为一个时代镌刻光荣与梦想。

作为一个党员,虽然黄大发“大字不识几个”,但时刻记着“先进模范带头作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

由此可见,理想信念是鉴别干部的“试金石”,也是区分“好干部”与“坏干部”的“分界线”。

“共产党人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党员干部要先学一步,深学一层,以黄大发为镜子,在思想认识、精神境界、理论素养、理想信念等方面有一个大的提高,进而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打牢转变作风的思想基础。

“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党员干部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政治修养;实践党的宗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持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修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保持清正廉洁、艰苦奋斗的本色,加强作风修养。这些内容和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是我们做好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及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指南。

第11篇:愚公移山

21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辨析一词多义。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把握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知识。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言: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三、学生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示例: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4、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学习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1)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2)通假字:

指 反 惠 亡 厝

(3)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

(4)习惯句式(如„„何?)

(5)省略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6)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

5、疏通课文

(1)利用快速、连环朗诵的方式再次正音,并使学生能较流利地读准全文。

(2)教师划出难解的单音节词,引导学生在四人小组自学时,对照注解,自行解释这些难词。

(3)四人小组在扫清难词障碍的基础上,试着逐字落实翻译全文,并将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语句划出来,以备全班讨论。

(4)师生共同研讨,解答疑难。

(5)学生朗读一遍,自查是否还有疑难语句。

6、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检查课文复习情况

二、逐段朗读课文

三、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四、讨论分析课文的内容

(一)整体分析

1、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3、哪句话写了移山之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4、愚公移山克服了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土石工程艰巨: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路程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二)重点分析

1、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2、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讨论明确: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空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3、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点拨: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点拨: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5、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点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五、总结。

1、分析愚公形象及写法。

(1)正面描写——愚公语言、行动

(2)鲜明对比——智叟(重点分析愚公与智叟的对话。)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操蛇之神惧、帝感其诚(体会作用)

学生概括愚公形象的特点。

2、概括故事的寓意: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改造大自然的精神。

3、概括《愚公移山》的主题。

教师点示: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

六、拓展

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而今,我们仍可见到愚公精神、1998年的长江、嫩江洪水肆虐,处处告急。“洪水无情人有情”,正是广大军民手牵手,肩并肩,众志成城,抵御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而搬家或绕道似乎是明智之举,实则是就事论事,从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自然不可改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可智叟在愚公的驳斥下哑口无言,可知他是目光短浅,知难而退,无所作为的人。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那溃堤面前人往高处走便是了,大可不必\'严防死守’、如果遇事怕难退却,何来\'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也永远只能是诗人笔下的蓝图,更不要说如今的“南水北调”了。 其实,今天我们可以不移山也不搬家──打隧道。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这种精神接力。苦干加巧干才是成功嘛!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愚公移山》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

《列子》(寓言)

不怕困难

坚持不懈

第12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一事的思辩

政治班同学微信群留言中,提及《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的文章,下面为转发的文章及本人留言:

一、微信中转发文

1、转发者文

你是否同意《愚公移山》从中学课本移除?这个中学生的回答让人看到民族希望 阿达

据说这是最近上海七宝中学的中考题目——请你谈谈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看法,你是否同意将它从中学课本移出?

然后呢,就有了这篇雄文。这是著名导演和作家彭小莲转发我的,文档的题目是“15岁孩子的思考”。她说,这是她的一个学生的孩子去参加七宝中学考试,刚刚写就的。彭小莲的眼光何其之高,被她看上眼的人与文实在不多,她能够把一个孩子的文章推荐于我,想必非同一般。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 甚矣,汝之不惠!

2、学生读后感 牛瑞骐

相信很多同学读完《愚公移山》后,一定和我一样有个疑惑:愚公为什么不搬家呢?不过我知道,中考命题组一定认为此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我们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既然有这个机会,我就来谈谈我的真实想法。

第一,愚公有了想法就坚定不移地去实行,真的是一件值得赞美的事吗?当年法国世博会征集建筑方案时有这么一个提议:用石头建造一个三百米高的石塔,因为石材美观,同时石料作为一种传统建材也体现了法国悠久的历史。但如果法国当时真的采纳了这个建议,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便不会被建造,当年的世博会也会因此而成为永远的笑话。因为稍加计算便可知,石料达到几十米,底层便会开始碎裂,想要造一个三百米的石塔是根本不可能的。同样,把山从家门口移开与建造石塔一样是个诱人的想法,但愚公稍微动动脑筋便会发现(古人是会乘法的),他那一家人要把山挖完,一千年都不止啊!这样也许他就会放弃这个念头。由此观之,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 第二,我认为此文部分反映了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当面对巨大的工程,愚公想到的是多生孩子,而不是改善工具(愚公仍然是“箕畚运于渤海”),否则中国很可能会是挖掘机的发明国。其实类似的思想还存在于大多数国人的头脑里:当我们为GDP世界第二而欢呼时,却

1 忘了我们的邻国日本,GDP仅次于我们,位列世界第三,人口却不到我们的十分之一;当我们的农民仍然手工为农作物施肥、喷撒农药时,德国的农药无人机呼啸而过,工作效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当“感动中国”中那位航天工人冒着生命危险为固体火箭发动机燃料手工塑形(因为机器塑形会带来火花,造成极大的危险)的时候,美国的机器人操着不会起火花的铜铍合金工具自如地为燃料塑形……我们有太多繁荣是靠着人海战术和有着不可思议坚忍心的人民的血肉换来的。这是一个用“人均数”来竞争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还在用《愚公移山》这样的课文来教导下一代,认为依靠着“人多”以及“坚定的信念”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将是我们最大的悲哀。 所以,我支持从课本中移出《愚公移山》一文。

3、彭小莲文

好吧,说说我的“读后感”。我得承认,我是完完全全被这个15岁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辨能力所慑服。文中所说的“周密的计划比坚定的信念更为重要”以及“为何工业革命后我国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原因”的思考,是切中肯綮、一针见血的。尤其可喜的是,其论证的文字流畅而严密,俨然可以拿到正规媒体发表。

假如我们的孩子,都具有这样的思考能力,都具备这样的现代观念,那是非常值得欣悦的。如今的一些学校,包括大学,有时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就是要把孩子们的头脑简单化,“灌输”多于“启智”,长此以往,孩子们在惯性下,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又何谈陈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是非常危险的。

我的欣慰还在于,这所中学能够出这样的题目,不但技高一筹,而且思想解放。选用什么样的文章做课文,确乎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关乎下一代价值观、世界观的型塑。以往的课本,有些地方存在“意识形态思维”的痕迹,囿于简单的“政治正确”,而忽略了对学生现代观念的培养和树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有些课文需要作出调整,这是不可绕过的题中之义。

所以,不管是什么样的名人和权威,哪怕像毛泽东这样的政治伟人或鲁迅这样的文化伟人,哪些文章合适入课文,还是可以讨论和论证的,这与简单的“肯定”或“反对”完全无涉。很多好作家的文章,并不适合做课文,但绝不意味着其文学价值不高。这个浅显的道理,还不应有“异议”吧?

就《愚公移山》而言,作为一则寓言,它有其启迪意义。寓言的特性往往是“究其一点不及其余”,让人们在某个点上得到启示,我们当然承认它的价值。但是当“寓言”所承载的“寓义”与现代观念抵御时,我们何妨让它留在历史中,发挥其历史认识价值即可。即便它有部分“现实意义”,但如果有可能负面超过正面,也不妨指出它的局限性。

2 一所中学的质量如何,从这样的考题中,就能看到它的品性。而如果考生中蛰伏着无数牛瑞骐们,我将充满希望:一个现代大国要成为真正的强国,需要多少胸怀广阔的生力军啊!“民族希望”之谓不是空洞之言,它是由踏踏实实的未来人才铺就的。少年强则中国强,我在这篇中考作文里,看到了耀眼的曙光……

二、本人文

略议“15岁孩子的思考”文及议

可看作近些年来颇引人关注的东西方文化之争的缩影。 或可有几个思辩点:

1.愚公移山做为行为事件无评价意义,意义在背后的精神文化及文化价值。2.故事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一种价值取向。 3.考察文化,因注意其区域性、时代性、民族性。 4.中华文化是否遇到了时代性的价值危机?题甚大。

5.面对社会价值观存在某些浑沌现象时,读书人,站在东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应如何思考? 上述几点,学友们如有兴趣,愿共争鸣。 再说两句:

1.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农耕文明,就会安土重迁;工业文明,必“时间就是金钱”。

由此,移山这一行为,两种价值观的结论必相去甚远。

2.更感叹的是: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向中国集结,打乱了中国文化的结构秩序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失重及感性上的痛苦。再叹一声:我们老了,再去行再说两句:

1.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农耕文明,就会安土重迁;工业文明,必“时间就是金钱”。

由此,移山这一行为,两种价值观的结论必相去甚远。

2.更感叹的是:世界文化的东移及向中国集结,打乱了中国文化的结构秩序和稳定状态,造成了中国人文化心理的失重及感性上的痛苦。

再叹一声:我们老了,再去行社会文化的新的教化,太痛苦了,又不甘落伍,奈何?奈何?

第13篇: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 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 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给足是否与 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 本义有违背的。

第14篇:愚公移山

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心得体会

豫中公司 王新敏

2016年10月25日我参加了《河南省煤田地质局处级干部培训班》,地点在济源市愚公移山精神干部学院,上午8:00开班仪式,开幕式上赵宗敏局长要求学员:要认真学习,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要端正学习态度,工作忙不是不学习的推脱理由;要紧紧联系实际,要学用结合,充电和放点同功用好“愚公移山”精神。

在之后3天现场教学过程中,学院精心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现场教学内容,如《水红池十年修一路》、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愚公移山精神纪念馆》、《惊天工程愚公渠》、及观看《激情燃烧的岁月树丰碑》激情教学,《朗读毛泽东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唱红色革命歌曲》等。通过4天的现场教学进一步强化了自己对愚公移山精神深刻内涵的把握和理解,促使自己进一步思考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新时期如何弘扬和发展愚公移山精神,更加深了对当代“愚公移山”的精神。当代愚公移山精神的内涵是:

(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灵魂)

(二)坚定思想、锲而不舍 (精髓)

(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核心)

(四)齐心协力、团结一致 (根本)

(五)脚踏实地、务实重干 (精神)

毛泽东一生曾多次讲述《愚公移山》故事,据文献记载,毛泽东至少三次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提到了《愚公移山》。在我国愚公移山故事家喻户晓,愚公移山的精神,曾经教育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想起愚公的故事,坚信只要像愚公一样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就能取得成功。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梦想。然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我们更需要攻坚克难,摆在我们面前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和挑战,就像一座座无形之山。这就需要必须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去攻坚克难。

学习愚公,要敢于正视困难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在我们的面前,还有很多大“山”。比如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随着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利益关系日益错综复杂,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我们要做到不回避、不退缩、勇于担当、迎难而上。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有担当意识,遇事不推诿、不扯皮、不说谎,向组织说真话、讲实情,要在大是大非面前勇于担当、敢于坚持原则。

学习愚公,要坚定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革命精神。尽管现在我们离中国梦的实现越来越近。但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肯定会有很多困难,还需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树立理想信念,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学习愚公,要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子子孙孙持之以恒的搬下去。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国家强盛民族振兴,要求我们必须开拓创新、敢想敢干,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与世界互联互通。只有实现了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才能实现共同协商、互惠互利、平等交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坚定思想、锲而不舍、信心和实干。愚公移山精神彰显着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蕴含着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凝聚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体现着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些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具体体现。这种内在的精髓决定了愚公移山几千年来能够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学习《愚公移山》,就应该像愚公一样不怕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积极乐观。有了这种拼搏精神,国家振兴民族崛起才有希望。

今天,我国经济形势和发展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的时代还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吗?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待愚公,也许有人会这样想: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这样一来,愚公就不是“愚公”了,更不是受人尊敬、值得学习的榜样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想了常人不敢想的事,做了常人不能做的事,付出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努力。愚公精神在当代仍值得我们学习。

第15篇:愚公移山心得体会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当代“新愚公”

为扎实推进我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确保学习教育取得实效,8月29日我校组织全体党员赴济源市愚公移山干部学院进行“两学一做”党性教育培训。上午报到后,下午3点学院组织了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琚剑星院长进行了专题讲座,从寓言故事到民族精神介绍了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其后又观看了《激情岁月树丰碑》的音像教学片。在之后的现场教学过程中,学院精心安排《小浪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惊天工程愚公渠》、《愚公精神发祥地——王屋山》等,使我们真正体会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挖山不止、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奋斗奉献、造福大众”的愚公移山精神。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以下收获和体会。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执着追求的革命精神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要做合格党员,就必须边学边改边做,“学”党章党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改”一些党员同志的组织纪律散漫,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做”知行合一的共产党员。学校发展的内在需要就是像愚公一样实干,良好的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必须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刻苦专研,不断学习,长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不仅要坚持把学习当作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身追求,养成勤奋学习、刻苦专研的良好习惯,而且要认真学习马列原著、研读经典,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并且要结合学习,深入思考和研究一些理论问题,用自己研究的东西去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共鸣,使学生在思考中受到教育。同时,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还必须树立向实践学习的理念,深入学生,深入课堂,深入实践,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深入了解、认真研究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善于学习一切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新经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回答现实问题,才能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教学的时效性。

二、要有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近两年,我校生源稳定,招生规模逐渐扩大,教师们的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必须要立足本职、忠于职守、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一切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我们知道,中等职业教育的对象除具有许多共性特征外,还在性格品行,兴趣爱好,专业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因此要从教育对象的这些特点出发,既做好常规教学工作,又要探索不同学生各自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身为一名党员教师,站好三尺讲台这方神圣的净土,更应结合我校党委颁布的“两学一做”实施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促进党规党章和总书记系列讲话“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三、要有坚持自身不断发展的实干精神

一流名校有一流名师,一流名师造就一流名校。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不仅要求教师的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还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同事,对教师教书育人的标准更高了,对教师师德素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坐而论道,不如实而践之”。党员教师应当在教学和工作中始终坚持“实绩”导向,通过有效的学习,不断解决自己在思想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提升自己实干的信念和能力,确保工作“实打实”,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干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工作“再上一层楼”。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实干。信仰正确、信念坚定、信心充足,才会为伟大的事业奋斗终身。愚公移山的精神彰显着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凝聚着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品格、体现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具体体现。这种内在的精髓决定了愚公移山精神几千年来能够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民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实干密不可分。我们学习“愚公移山”精神,就应该像愚公一样直面困难,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一个人搬掉一块石头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子子孙孙持之以恒的搬下去;难的是以己之力影响他人。有了这样一股劲头,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成的事业。有了这种拼搏精神,国家振兴民族崛起才有希望。通过学习党章和总书记系列讲话,我更加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教师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有担当精神,时刻保持责任意识,时刻牢记党章和总书记讲话精神,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怕苦不怕累,积极进取,正视不足,并在日常点滴工作中认真践行,改进工作思路和方法,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繁荣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第16篇:愚公移山发言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开宗明义。众所周知,愚公移山是在我国流传几千年的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当地发展,努力移走门前大山,并以诚心感动神灵实现成功的故事。而如今,关于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却众说纷纭,而我方认为愚公应该移山。我将从三个角度论述这一观点。

一、愚公移山是解决“出入之迂”的治本之法。

正如文中所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两座高山所造成的交通不便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当地生产生活的发展,更不用说愚公“指通豫南,达于江阴”的设想。所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封闭落后的面貌,真正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以及了子孙的发展,以一己之力造福一方,愚公必须移山!搬家或许能解燃眉之急,却无法解决发展问题。所以愚公移山才是针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而制定出来的治本之法!

二、愚公移山体现了敢想、敢做、敢于担当的 精神。

首先,愚公看似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溃的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这则寓言之所以流传至今,正是因为愚公没有像常人选择搬家逃避,而是积极地面对解决。是敢想!是创新!其次,愚公移山体现了锲而不舍的精神。精卫填海,水滴石穿,机会永远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愚公也正因为这种精神,感动神灵,出现奇迹。如果愚公没有这种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没有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发展就是空谈!再次,愚公不仅敢做敢想,更敢于担当。他勇于牺牲自我,却换来了世代子孙的自由和畅通。这不正是共产党人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吗?这种愚公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所提倡的吗?

三、愚公精神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在当时生产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正是愚公人定胜天的思想鼓励人们革新劳动工具,兴修水利工程。于是有了铁犁牛耕,有了都江堰,郑国渠。更深层次的,它作为一种进步的意识,挑战着固有的制度与思想。于是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封建制的更替。近代,蒸汽机吐出烟雾,飞机翱翔在蓝天,不正是愚公移山精神在科技 领域运用的实例。而在近代中国,国门洞开,清政府委曲求全,步步退让,不停搬家。外国人打进京城,他就搬到避暑山庄,洋鬼子占了我们的土地,他就搬家走人,将大好河山拱手相让。若不是老一辈开拓者发扬愚公移山迎难而上的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移走了“三座大山”,我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此时的辩论又从何谈起呢?

为什么要移山,是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什么不搬家,是因为搬不动雄心,说服不了自己。愚公其实不是在移山而是在移动命运,这是一场造山运动,愚公成功将自己复制成子孙后代们仰望的高山!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愚公应该移山!谢谢!篇2:一辩词 愚公应该移山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观点是愚公应该移山。 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是神话故事,神话就是利用夸张的创作手法来昭示一定范围内的精神含义。它是超理性的,神话的题材决定了故事里的困难被夸大了,不能用现实的标准去评判。从古至今,愚公精神是与时俱进的,从古代的“锲而不舍”到现在的“众志成城”,一直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顽强拼搏,艰苦奋斗;愚公移山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愚公应该移山,我方认为原因有三: 1从事实层面分析:愚公有移山的动机,并且经过了理性的分析,有移山的方法。 愚公要移山,不是头脑发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他移山的目的十分明确。“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他深受交通阻塞之苦。这句话说的也是所有“面山而居”的人们的共同感受。因此,愚公“聚室而谋”,立即得到热烈的赞同,搬掉两座山会“指通豫南,达于汉阴”,说的就是移山之利。根据原文: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即愚公有他的分析和方法。另外封建王朝的土地专制制度和“父母之邦不可离也”根深蒂固的思想,决定了当时搬家不可行,在当时“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社会环境 里,移山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具有超前意识的变通思想。 2从愚公个人精神层面分析:愚公移山体现了其敢想敢做,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愚公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都应尽力克服,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没有愚公移山的壮举我们我们推翻不了压在我们头上的三座大山,赶不走日本侵略者,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建不了三峡,我们完成不了西部大开发的使命。 3从社会影响层面分析:愚公移山是为了子孙,为了整个村子的长远发展考虑。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看出了相对有限的困难和人民的力量是无限的关系,他目光远大看到移山乃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移山这一开创之举给全村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使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美满,体现了一种我为人人的无私精神。其次在过分注重高效、快捷,浮躁之风盛行的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愚公移山所体现的真抓实干的精神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综上所述,愚公应该移山。篇3:愚公移山课文及注释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苦于,为......所苦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许——赞同。

曾——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荷——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音双,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遗孤,遗腹子。

龀——音(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晨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叟——老头子。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匮——(kuì)竭尽的意思。

亡(wú)——同“无”,没有的意思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厝——通“措”,放置。

朔东——就是朔方以东地区,指山西省的东部。

雍——就是雍州,在现今陕西、甘肃省一带地区。

陇——同垄,陇岗,就是高山。

断——隔绝。

列子——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属于我国先秦时期道家的著作。关于这部书,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的列御寇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后来晋代的人著的,没有定论。书中记载了许多寓言和传说故事。篇4:韩国外语大学和南京大学关于愚公移山的辩论稿

韩国外语大学和南京大学关于愚公移山的辩论稿

(正方)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愚公应该搬家 正方:韩国外国语大学 反方:南京大学

正方一辩: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蕴涵其中。移山,还是搬家?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我方坚定地认为:愚公应该移山。下面我将从客观条件、主观选择及价值影响三个层面来说明我方认为愚公应该移山的六大理由:

首先从客观分析移山的必要性

愚公移山开篇即言,“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可见,移山前愚公的家乡,是被王屋太行二山连绵围住,类似一个自我封闭的小盆地。封闭意味着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要改变家乡交通不便、封闭落后的状态,这山,怎可不移?

其二,大家请注意,从事实层面上来讲,愚公是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举家老小完全搬离故土也非易事,更何况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每家每户只有自己的封地,不是您想搬哪就搬哪,有土有地有粮吃的。 当然,移山较之搬家更艰苦,所以我们再从主观上来分析愚公为什么选择更加艰苦的移山吧 其一,主观上愚公不愿意搬家,俗话说,“宁恋家乡一杯土,莫恋他乡万两金”,并不仅仅是安土重迁,更重要的是愚公希望通过移山开道,改变家乡封闭落后的状态,是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非一家搬走了事,移山所产生的长期效益是远远大于搬家的。大家想想,愚公已经年且九十了啊,即使搬了家,又能住几年呢?移山,是其有责任心,有长远眼光的表现。

主观上的第二点,从目的上来看,原文提到愚公移山的最终目标是想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是想移出一条方便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不是愚干盲干,愚公移山也不是要把大山移得一颗石子都没有啊。 由此可见,无论从客观还是主观,这山对于愚公来说,都是非移不可。我们再来看看愚公移山产生的价值吧。首先说点直接价值。愚公移山的最后一句“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在座的济源一带的朋友们是不是都应该对愚公及其族人说一句谢谢啊。

当然,愚公移山的价值更在于他所产生的精神价值。什么是愚公精神?是一种正视困难,正视矛盾,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

我们说愚公移山的故事从事实层面上来说发生在远古,但其产生的精神价值可以贯穿整个中华民族革命奋斗史。徐悲鸿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创作油画愚公移山,毛主席在七大闭幕式上也引用了愚公移山故事,号召中国人民最终推翻头顶的三座大山;

封闭的环境要改造,改革开放,我们提倡“走出去”而不是全国人民都搬走;西藏环境恶劣交通不便我们修了青藏铁路而不是把西藏人民都搬到郑州来。汶川地震后央视播出电视剧《愚公移山的故事》用愚公的精神来号召大家重建家园。 故土要改造,家乡要建设,祖国要发达,家,不可不通,山,不可不移;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认为,愚公,应该移山!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方观点是愚公应该搬家。

众所周知,《愚公移山》出于《列子*汤问》,它的前篇是“淮南的橘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它的后篇是“夸父追日”,很显然,原著是要通过这三篇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蛮干。愚公的精神可嘉,但做法不可取,我方认为,愚公不应该移山,而应该搬家。

第一,移山破坏自然。愚公移山所带来的哪怕是一两次泥石流,也足够让愚公走向我方观点----搬家了! 第二,移山会对生态造成不良影响。还记得那句经典台词吗:悟空你可真调皮呀,叫你不要乱扔东西呀!砸到小朋友那可怎么办呀,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呀!愚公移山,可就不只是砸到花花草草这么简单了!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将失去自己的家园。而搬家起码可以免去唐僧的唠叨。

第三,给他人造成损失。愚公移山,成日叮叮当当的不说,还有一些没多少文化的人“跳往助之”,须知“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同学们,这可是吸取知识的年龄呀!唉!难怪连神都看不下去。 第四,愚公的子孙真的能“无穷匮”吗?愚公全家去移山了,谁种地?我就不明白了,愚公会有能养活全家的退休工资?另外,这样不可理喻的家庭,对方辩友口口声声称赞,难道对方四位女辩友愿意到这样的家 庭去移山?就算他后代找到了媳妇,哪里有时间生孩子?就算生下了孩子,哪里有时间去照顾?就算孩子长大了,难道也会像父辈、祖辈一样不可理喻?与其把无尽的负担压给后人,倒不如搬到一番新天地,可以代代欢乐。

第五,客观上愚公移山也不可能成功。须知“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那是一个什么概念?粗略计算一下,两座山约合土石234万亿吨。愚公把土运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就算每年往返一次,每次5吨,也要五千个100亿年。而科学家告诉我们,地球的寿命总共是100亿年左右,也就是说当人类都把家搬到了太空,并且对地球无限缅怀的时候,愚公还在不曾毁山之一角啊!

综上所述,移山费时费力、害人害己、而且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经济实惠,效率高,前景好,而且环保。 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了,人要转,面临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应该搬家。

谢谢!

(自由辩论): 1. 正方一:刚才对方辩友说,在韩国从来没有过移山的例子,好像对方辩友对韩国的了解不大够吧!在韩国移山填海的例子可不少。在韩国西海边,我们通过移山填海工程把大海改为肥沃的农土田呀!

反方三:那么贵国说“三千里锦绣河山”,是不是说贵国“三千里土地都是困难”哪?对方同学把山当作困难,我们知道困难是人的困难,山是一个物质实体。请问“惩北之塞,出路之迂也”如何解释?(掌声)

正方四:请指教,山是物体吗?不是。山就是我们人类的伟大崇高精神。

反方三:看来对方辩友今天还是没有明白困难到底是什么。我们说困难就是交通不便,而对方辩友要愚公和他的子孙世世代代背上移山的包袱。请问交通从何而来呢?

正方三:对方辩友的主张好象让我们感觉到客观条件非常重要,而且我们要重视这个现实性。但是孟子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就是强调客观条件不管怎么重要,都不如人的主观意志重要。主张搬家不外乎舍本逐末,“金钟倒置也!”(掌声) 2. 正方三:生物学的基本常识就是,人体内有病毒侵入的时候,一旦克服可能形成抗体,就是抵抗能力,但是没有抗体的人可能会招致死亡啊!同样的嘛,在困难面前常常搬来搬去,回避问题,其结果不言而喻,不堪设想的了!(掌声) 反方一:难怪对方辩友看见那个山那么仇恨,原来对方辩友是把山当成了细菌;我们可不这样认为,如果山要是细菌的话,陶渊明怎么还会“悠然见南山”呢?应该是“愁眉向细菌”才对呀!(掌声)

正方二:不毛之地,险山峻岭,处处看到大石头,谁能保障搬到那地方没有自然的障碍物没有生活困难呢?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桃花源”呢? 反方二:是啊!所以说愚公搬家它不是逃避困难,因为他要在新的地方去建设家园。如果愚公搬家是逃避困难,那么“搬家公司”是不是“帮人逃跑公司”呢?(笑声,掌声) 3. 反方一:今天我们讨论愚公到底是应该移山,还是搬家,就应该从愚公移山这个原点出发。

第17篇:愚公移山反方

辩题:愚公应当移山/愚公应当搬家

正方一辩史文静开篇立论:

在愚公应该移山还是搬家的问题上,我方的观点是,愚公应该移山。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我方的观点加以论述。

愚公移山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毫不躲避,做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错误做法。是一种自私的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说白了就是形而上学。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却恰恰就是一部不断搬山的历史。如果没有前人在面对困难时毫不退缩的勇气,如果没有当代的开拓者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的精神,生产力如何进步,社会又怎么向前发展呢?今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都应该正视矛盾,揭露矛盾,而决不能绕道而行。

愚公选择移山,正视矛盾。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出入之迂”的问题,也为家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搬家则只能使家乡更加贫穷,闭塞,落后,愚昧,又何谈发展呀。

从哲学的角度看,愚公一块一块地搬山是量变的体现。而我们知道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则必然引起质变。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我们向共产主义迈进,这同样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样一来,对方辩友需要解释的就是,难道我们可以一步跨入共产主义社会,而省略中间的奋斗历程呢?

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总是将真理记载其中。上两个世纪,我们的祖国面临外敌入侵、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如果没有无数像愚公一样的人,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恐怕我们早已成为亡国奴。同学们,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国不复存,哪来个人幸福。我们还能坐在这里参加这场辩论赛吗?

无论在什么时候,愚公移山都是一种应受到赞扬与推崇的行为。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方辩友将和我们一道,无数次地用行动来证明这个真理。那就是,愚公应该移山。

谢谢大家。

反方一辩王睿开篇立论:

今天的辩题事实上给了愚公两条路的选择,但体现在更深层次的却是两种思维方式的取舍。一条路,愚公率子孙万代挖石运土,移山填海。另一条路是移民新风,举家搬迁修建家园。究竟何去何从,我们和对方辩友是志同而道不合。我们双方都有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意志,但对方辩友选择了移山,既不现实,也不科学,而我方观点是搬家,这是一种新思维,体现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发展的科学精神。

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人的精神固然重要,但不能片面无限夸大而违背自然规律。愚公的愚就在于无视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让世世代代都去移山,且不说子孙们吃什么,更重要的是去掉一座山去填一个海,破坏了山和海的自然生态,将是怎样灾难性的后果,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本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自然不属于人,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应该是相互和谐的存在。

其次,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有的只有一种解决方法,那么我们无法选择。而有的则有多种方法,正如愚公所面临的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选择一种科学的方法呢? 再次,无论是搬家,还是移山,它最终的目的,都是更好的与外界沟通。既然解决的问题相同,那么肯定要选择一种既现实又可行的方法。试想,山就这么移下去,至少需要多少代人,而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的生命难道应该用来移山吗?而愚公搬一家所用的时间若用来移山,可又能挑几担土呢?如此劳民伤财,还不如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地打破封闭的凝固,创造开放和流动是历史进步之所在。

综上所述,一边是移山事倍而无功。一边是搬家事半而功倍。一边是移山的辛苦和汗水,一边是搬家的大智和大勇。一边是封闭山村的无奈,一边是外面世界的精彩。何去何从,相信各位都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反方四辩霍佳雯总结陈词:

首先,有了搬家才有了人类进步。从树上搬了下来变成人直立行走,从洞穴里搬出来人开始刀耕火种,从封闭落后的小山村里搬出来,我们又开始辞别了小农经济走向工业文明。搬家是进步的阶梯。

其次,搬家意味着打破封闭僵化的思维模式,提倡功效结合的思维方法。也意味着人员、物资、信息的合理流动。而这些也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础。

第三,搬家是在和谐之中求进取,人得天地之化育,万物之钟灵,应该做到人与自然活谐相处。以厚德载物。果像对方辩友所说的那样,因为出入之迂就破土滥挖,岂不破坏生态。“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了吗?而且移山式的行为反映的是人是万物的主宰的陈旧观念,已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1988年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全球头号新闻人物竟是我们伤痕累累的地球。两相比较,高下立分。

第四,愚公搬家体现了创新意识,破除守土重迁的传统观念以坦荡的胸襟面对世界。

第五,愚公搬家也体现了仁爱的情怀,自己搬了家,可使千千万万的动植物免于受害嘛。

最后,愚公搬家更体现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向自我挑战的勇气。九十岁的愚公要去另一片天空下重建家园,真是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呀。

综上所述,愚公搬家集中了中华民族务实之中求应变,应变之中求进取的科学精神,君不见殷朝盘庚迁都冲破障碍,力挽狂澜,领一代风骚。君不见,汉唐民族融合,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成泱泱大国。君不见,近代中华儿女转战南北,四海为家,创万世伟业,看今朝,神州大地上开放和交流,这是时代旋律、时代需要、搬家思维。

有道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只有务实,应变进取,才能破旧立新,再造辉煌。谢谢。

正方四辩聂勇总结陈词:

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一是对方辩友刚才讲到方法问题,说愚公移山如何费时费力,而搬家则避难就易,实属明智之举。然而这样做并未解决根本问题。而我们所说的则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哲学上量变到质变的方法。二是对方又说移山时间如何长,工作如何困难,那我就不明白了。如果我们面对困难都要惧怕,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困难阻力何其大也,难道我们就应就此放弃吗? 愚公移山,在正视矛盾的基础上,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做出了贡献。在其移山的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精神作用。移山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历史,中华民族曾多次处于危难之际,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是这种拼搏精神和坚持精神维系了民族的生存,改变了民族的命运。毛主席在《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热情歌颂了愚公精神。其精神鼓舞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鼓舞人民建设新中国。历史和人民不会忘记,60年代响彻中华大地的“学习愚公移山,建设美好祖国”,在当时对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多么大的促进作用啊!没有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便没有了祖国的今天,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便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难道我们应该如对方辩友所说的而已,一躲而已,一避了之吗?那么偌大的一个中国西部,岂不是成了无人之地吗?当今社会贪污成风,赌博等不道德的行为浮夸一时,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难道我们应视之不理,让社会风气继续败坏下去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每一个中国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都不会无动于衷。我们惟有愚公移山,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可能有美好的未来。

现在我的陈词即将结束,整个辩论会也已进入尾声,但我们今后的路子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在座观众,对方辩友都会和我们一道,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在征服了一座座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的美好的明天。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中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愚公(这个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大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而且怎么搁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竟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第18篇:23愚公移山

23、愚公移山 《列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 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理读法( 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二、了解作者、作品。

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

资料助读:《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

四、歧路亡羊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补充注释:

补充注释的字词:

(1)字音

万仞(rèn) 惩(chéng) 箕畚(jī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雍南(yōng) 穷匮(kuì) 智叟(sǒu) (2)重点词

塞:阻塞 惩:苦于 迂:曲折,绕远 杂然:纷纷 许:赞同 已:停止 苦:愁 断:隔绝 如„„何:把„„怎么样 阴:山之北,水之南 阳:山之南,水之北 (3)通假字

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汝之不惠(通“慧”:聪明) 亡以应(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通“措”:放置) 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指通豫南(通“直”:“一直” (3)一词多义

曾:曾不若孀妻弱子(还,连„„都)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亡: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其: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无实在意义) 惧其不已也(他)

之:甚矣,汝之不惠(改变句子结构,无实在意义 告之于帝(它,这件事)许:杂然相许(赞同) 高可二黍许(左右,上下) (4)词类活用

面山而居(面: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着)

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5)特殊句式: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

四、分析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段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主要掌握故事的背景。

五、布置作业:归纳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内容

二、继续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二段 学生翻译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文中哪句话表明了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的子孙对移山的态度怎样?

“许”写出他们纷纷赞同、坚决支持的态度。

“杂曰”句则进一步写他们不仅赞同,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除了愚公的妻子的

“疑”,使移山得以顺利开始。

4、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6、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

表明愚公的事业受到了众人的拥护。

(二)学习第三段

学生翻译,教师补充。

1、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课文是如何表现的?

2、智叟的话和愚公之妻的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何不同?

3、“愚公”和“智叟” 这两个名字,有什么深意?

(三)学习第四段

1、故事的结尾有何作用?

故事的结尾,写愚公愿望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衬托出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2、如果不用神话结尾,该怎样结尾?

(学生畅谈,只要想象力丰富的答案教师皆可肯定。)

三、延伸拓展

1、愚公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小小辩论赛:

正方:新世纪需要愚公精神 反方:搬山不如搬家

四、总结::“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不得不向天帝报告;“帝感其诚”,愚公精神(诚)连天帝都感动了。这不仅不是说明愚公的无能,相反,恰恰显示了愚公移山的力量之大和精神的感人之深。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正是由于他这种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不止的顽强精神。

五、板书设计:

第19篇:快板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

愚公的精神世代传,雄心壮志把山搬。 说一段神话传说,成语故事/愚公移山。

就在那,华北平原的西南面,耸立着太行王屋两座山。

方园足有八百里,高达千丈入云端, 南北两边难来往,两座大山把路拦。

有一位年迈苍苍的老愚公,下定决心把山搬! 他率领儿孙到山前,披星戴月不停闲。

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子,觉得可笑又新鲜。

“…嘿嘿嘿…愚公翁,这么多石头和土块,你们哪辈子能挖完。

依我看,算了吧,算了吧! 此乃劳民伤财费时间。

智叟还要往下讲,老愚公斩钉截铁将他拦: “谢谢你的好意多关照,雀鸟怎知雄鹰心田。 我即便离开人世去,还有我的儿子来接班。 儿子生孙子,孙子生儿子,子孙代代往下传。

这山不会再增高,何愁不能把它搬?”

到后来上帝被愚公诚心所感动, 派两个神仙下了凡,背走了太行王屋两座山。 望眼看,金光大道多平坦,没有高山来阻拦! 愚公移山传佳话,一直流传到今天。

第20篇:文言文——愚公移山

文言文复习18——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顺畅翻译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感受愚公精神。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检查自主复习

一、简介《列子》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其作品《列子》一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既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又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愚公移山》就是一则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好寓言。

二、重点实词:

河阳之北

惩山北之塞 投诸渤海之尾

毕力平险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以残年余力 山不加增

汉之阴

三、总结通假字、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1、通假字

指通豫南

指同直(一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

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同无(没有) 一厝朔东厝

同措(放置) 无陇断焉

陇同垄(高地)

2、重点虚词的用法 “之”的用法

⑴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京城氏之孀妻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⑵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汝之不惠

虽我之死

汝心之固

⑶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⑷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 “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而”的用法

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

笑而止之 表顺承:聚室而谋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其”的用法

⑴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

帝感其诚 “他”:

惧其不已也

⑵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

3、特殊句式

⑴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⑵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 汝之不惠(主)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

⑶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重点问题指导

四、内容理解

(一)请同学们看课文,思考这些问题,用课文原句来回答。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答案: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困难:(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五、分析人物形象

1、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

2、那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3、对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你该如何评价呢? 答案:愚公:志向远大

不畏困难

坚持不懈

智叟:鼠目寸光

安于现状

自以为是

六、归纳寓意

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呢?你能说出这个“愚公移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寓意:本文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十分顽强的毅力和排除万难的精神

七、知识拓展

1、看来愚公非愚蠢之人,可有很多人说愚公就是一愚蠢之人,你的看法呢?

2、想像一下,如果没有神的帮助,移山的结果会怎样?

八、总结写作特色

你从这篇寓言故事里学到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1、反衬: 以两山高大反衬移山艰难

2、对比

a.移山人力的单薄与移山任务的艰巨。(突出愚公排除万难的坚毅精神)

b.智叟和愚公(表现了“愚”者并不愚,“智”者并不智)

3、情节曲折 课堂训练及检测

八、检测

《金牌中考》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

智叟

“愚”者并不愚

“智”者并不智

愚公移山范文
《愚公移山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