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0 12:01:12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产业分析报告

一、旅游产业概述分析

1、中国旅游的地位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业得到发展,逐步形成了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同步发展的格局,旅游产业规模、产业要素和产业体系逐步壮大完善,旅游业成为了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旅游业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性、社会就业的带动力、以及对文化与环境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旅游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10月份,中国入境旅游总人数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出现下降,这表明金融危机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市场之一,国内旅游市场已经达到15亿人次,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到4000多万人次,入境旅游市场达到一亿人次。全国旅行社接近两万家,全国旅游总收入已突破一万亿,入境旅游收入占旅游整体收入的25%左右。中国旅游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只要调整营销和服务,危机也可以化为机遇。再加上中国宏观调控力度空前,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些措施将使得旅游产业长期受益。

2、旅游产业特点

旅游活动涉及到生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为旅游活动服务的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涵盖范围广等特点。从统计的角度习惯上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和旅游商贸公司作为旅游产业的主要内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的旅游业经历了萌芽、发展到成熟的过程。早期旅游业(解放后)是以政治接待、文化往来和民间外交为主,改革开放后旅游业逐步发展,从单纯的外事接待转变为以经营服务获取外汇为主的经济活动。以1986年旅游业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为标志,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地位。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旅游市场经历了由寡头垄断市场向垄断竞争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过程,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步从无序走向有序,市场规范化在逐步建立。

3.旅游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包括企业进入与退出市场难易程度, 80年代中期旅游业在我国保持着较好的利润率水平,旅游企业迅速增长,涉外饭店与旅行社数目逐年以较大比例扩张。而国内旅行社进入市场速度是非常快的,利润率却逐步下降,市场出现混乱,服务质量下降。涉外饭店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入境旅游人数8.47%的年均增长率。我国大型旅行社主要有国旅、中旅、青旅三家,1999年三家旅行社占旅行社外联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3.34%,即以指标测算的国际旅行社行业的集中度为53.34%。对于国内旅行社与涉外饭店而言,行业集中度要小得多,各企 1

业规模相差不大。旅游景点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地区盲目开发、模仿,使产品的单一性表现明显。

二、产业组织分析

1、旅游企业竞争

由于旅游业发展时间不长,竞争机制正由计划走向市场,所以在旅游企业竞争中表现出竞争不足、竞争过度与不合理竞争并存。竞争不足表现在有效竞争手段不足,独立竞争主体不足,一些细分市场竞争不足,总的说来企业竞争能力匮乏。从竞争手段来看,企业可以采取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两种方式,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侧重于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改进产品性能、新产品开发及信息传递等手段,目的是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但在我国发展还比较薄弱。过度竞争是指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旅行社业不正当竞争的突出表现在于恶意压价竞争,违规招徕,违规接待,由员工流动而导致的商业秘密受侵害等。一旦价格的变化影响质量,即质量依赖于价格的水平,价格就不再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由于消费者事先不能辨别旅游服务产品质量的优劣,产生信息不对称,对产品只愿意出期望价格,即高于劣质服务价格,而低于较好服务价格。提供优质服务的厂商不愿意接受此类价格,但退出行业又存在难度,于是采取一种降低服务质量的办法。这种做法在短期内也许会吸引一些消费者,但是从长期考虑,就如同“旧车市场”,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在极端情况下,这个市场可能走向萎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社会中,不正当竞争还有一些其它形式,如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以取得非法的利益,即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初期,使用欺诈、蒙骗、以势相胁、行贿受贿等手段的竞争者也常常会与正当的竞争者共存。企业竞争的结果是行业规模在逐步扩大,企业规模在逐步缩小,行业利润率下降。

2、企业绩效与市场绩效

企业绩效主要从企业利润率、企业利税率、固定资产收入率三个指标来看(表)。企业平均利润率为-1.29%,全行业亏损,但对国民收入的贡献不可磨灭,企业利税率为2.58%,固定资产平均收益率57.29%。旅游车船公司的效益最好,企业利润率为6.04%,利税率为9.48%。旅行社的效益要次于旅游车船公司,从内部分工看,国际旅行社优于国内旅行社,这不能不归功于政府部门对国际旅行社严格审批制度的控制,防止了与国内旅行社一样的过度进入问题。涉外饭店亏损严重,企业利税率也为负值,即-1.29%,其中外资饭店效益要略好于内资饭店。

表 1999年全国旅游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旅游企业

旅行社

国际旅行社

国内旅行社

涉外饭店

内资饭店

外资饭店

旅游车船公司企业利润率 企业利税率 固定资产收入率-1.292.5857.291.922.75415.422.383.17473.120.801.66319.48-6.34-1.2935.69-6.43-1.3536.65-6.14-1.1833.816.049.4863.22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整理得到。

三、产业坏境分析

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的美称,它已经和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从十一五开局以来,旅游业迎来了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这个宽松的环境主要表现为在政策方面全面优化、地位凸显,经济方面强力支撑转型升级;社会方面以人为本共享成果;文化方面文明大国文旅共融;科教方面,科教兴国、创新发展,这些极为有利的发展因素的叠加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从政治环境分析

当前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国内立足改革与发展,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际立足和平发展,整体塑造文明大国形象,而作为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是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国策取向,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地位也不断的得到提升,从1985年,中央首次明确旅游产业的地位,到1992进一步明确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点,再到1998年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直到十一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加大培育,从这个发展的历程来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地位越来越显得重要。

2.从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环境表现为强力支撑和转型跃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合作进一步加强,这就为中国发展旅游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越来越宽松,对于入境旅游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正在实现向全面小康经济发展转变,按照预测,未来10年将保持7%的稳健增长的

态势,国民人均GDP也将大幅度提升,国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总体上得到满足以后,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旅游人口、出游率、旅游花费及结构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拐点。而且刚才讲了,旅游从目前来说已经成为国民生活的必要内容之一,这些经济环境将呈现富裕居民出境游、城镇居民休闲游、农村居民观光游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样我们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经济环境是强力支撑着转型升级。

3.从社会环境来看

以人为本,人居环境、民生经济、和谐社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国作为全球最安全的旅游地国家的形象,以及出境入境旅游的双向互动效应,能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在提高国民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和提供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汇集全民的基础上,旅游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动力之一,理应也肯定应当成为人类共享、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休闲旅游消费也正在逐步进入国民生活领域,休闲权、旅游权,如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一样,是人类全面发展应该享受的权利。

4.从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

表现为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融大国,大家知道中国文化正在实现伟大的复兴崛起,中国年系列文化生活,以及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加上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增强中国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的形象。也就是说中国的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文化内涵,越来越注重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文化因旅游而传承,旅游因文化而繁荣,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和传播,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以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文化环境是文明大国,文化旅游共同繁荣。

四、旅游行业前景分析

近期趋势

一、“一千公里交通圈”内短线游成主打

假期方案调整后,五个三天的小长假成为全年数量最多的主打节日。“一千公里交通圈”内的短线游将成为主要的休闲方式。

二、传统民俗游将有一波新行情

清明、端午、中秋都将拥有三天假期,以传统节日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游势必将有

一波大行情,而不少旅行社也将顺势而动,推出许多带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旅游线路来。

三、春节、十一黄金周“爆棚”

“五一”黄金周取消,人们长线出游机会减少,极有可能造成春节、国庆的新一轮集中出游,而势头将比往年更猛。来自市场的数据表明,由于取消五一黄金周,2008春节出游人数将大幅上涨,旅游产品供不应求,将直接导致机票、酒店、门票等各项成本增加,2008年春节出游价格同比将上涨15%到20%,而出境长线游涨价空间可能更大。

四、奥运旅游热点中的热点

后奥运时代,鸟巢、水立方等体育场馆将接待更多的游客。

五、特种旅游将迎来井喷式增长

沙漠越野、攀岩、漂流、丛林探险……2008年,随着小长假的增多,长线出游机会减少的人们,势必对短线游的质量和花样有着更高需求,而经过近十年蓬勃发展起来的特种旅游,将以其新鲜、刺激的特性恰如其分地迎合人们的需求。那些酷酷的特种旅游方式,将在2009年迎来井喷式增长的发展机遇,它们会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周边短线游并不都是农家乐和泡温泉,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六、景区门票难挡涨价诱惑

近年来景区票价涨价不断,尤其是一些热门景区,票价一直没闲着,翻着跟头往上走。如五台山从90元涨到168元,张家界从225元涨到258元,九寨沟从145元涨到220元,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近2/3的热门景点门票“涨声一片”,相对国人收入,中国景点门票被称为“全球最贵”。

七、人民币此消彼涨,出游多算汇率账

最近两年,人民币日益坚挺,对美元每年升值约为5%,人民币的升值,直接点燃国人出游时的花钱热情,一些专门赴港澳等地购物的旅游线路火爆异常。

八、出境游选择更多更方便

美国游开放了,东欧九国加入申根协定了,可以去旅游的非洲国家越来越多了,出境游的这些新变化让国人出境游选择更多也更方便了。

长期趋势

未来几年,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将从目前的

800美元增长到1300美元到1500美元之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今后10年内中国将在世界旅游市场发挥重要的作用,到2015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到2020年,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的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

推荐第2篇: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字号:小大2011-07-25 08:25来源:新闻出版总署我要评论(0)

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本报告主要依据2010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对2010年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2010年和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数据进行了同口径对比分析。

一、行业总体情况

(一)总量规模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实现总产出12698.1亿元,较2009年增长 19.0%;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增长 13.0%,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营业收入12375.2亿元,增长19.7%;利润总额1075.9亿元,增长 20.4%。不包括数字出版的新闻出版业资产总额为12737.4亿元,较2009年增长 7.5%;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6531.9亿元,增长5.8%;纳税总额为707.7亿元,增长14.0%。

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32.8万种,较2009年增长8.8%;其中,新版图书18.9万种,增长12.5%;重版、重印图书13.9万种, 增长4.5%;总印数71.4亿册(张),增长1.4%;总印张604.7亿印张,增长6.9%;定价总金额930.9亿元,增长9.8%。图书出版实现 总产出561.9亿元,较2009年增长17.6%;增加值215.1亿元,增长14.1%;营业收入537.9亿元,增长16.2%;利润总额77.2 亿元,增长3.1%。

2010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84种,较2009年增长0.3%;总印数32.2亿册,增长2.0%;总印张181.1亿印张,增长8.9%;定 价总金额217.7亿元,增长7.6%。期刊出版实现总产出156.5亿元,较2009年增长4.1%;增加值71.2亿元,增长1.4%;营业收入 150.6亿元,增长3.1%;利润总额18.5亿元,增长49.4%。

2010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39种,较2009年增长0.1%;总印数452.1亿份,增长3.0 %;总印张2148.0亿印张,增长9.1%;定价总金额367.7亿元,增长4.5%。报纸出版实现总产出734.9亿元,较2009年增长 13.8%;增加值317.2亿元,增长13.1%;营业收入729.4亿元,增长16.2%;利润总额100.8亿元,增长43.2%。

2010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21552种,较2009年下降15.1%;出版数量4.2亿盒(张),增加

7.9%;发行数量3.8亿盒(张), 下降2.1%;发行总金额20.1亿元,增长0.7%。音像制品出版实现总产出21.4亿元,较2009年增长7.0%;增加值7.3亿元,下降 4.9%;营业收入20.2亿元,增长4.0%;利润总额2.4亿元,增长3.5%。

2010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175种,较2009年增长4.4%;出版数量2.6亿张,增长13.1%。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总产出7.5 亿元,较2009年增长15.7%;实现增加值 2.9亿元,增长42.5%;营业收入7.4亿元,增长16.7%;利润总额1.0亿元,增长66.7%。

2010年,数字出版实现总产出1051.8亿元,较2009年增长31.6%;增加值290.2亿元,增长23.7%;营业收入1051.8亿元,增长31.6%;利润总额89.1亿元,增长39.5%。

2010年,全国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2.8亿令,较2009年增长4.6%;彩色印刷产量14.2亿对开色令,增长32.0%;装 订产量2.9亿令,增长8.3%;印刷用纸平版纸3.8亿令,增长24.3%,卷筒纸1107.9万吨,增长30.6%。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 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总产出8178.2亿元,较2009年增长22.3%;增加值2120.6亿 元,增长13.7%;营业收入7918.1亿元,增长22.6%;利润总额578.4亿元,增长24.7%。

2010年,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1728.5亿元,比2009年增长11.0%;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 16.8万处,增长4.6%。出版物发行总产出1923.9亿

元,较2009年增长6.0%;增加值470.99亿元,增长6.7%;营业收入 1898.5亿元,增长8.0%;利润总额206.8亿元,增长2.7%。

2010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96.5万种次,较2009年增长4.9%;数量 1047.5万册(份、盒、张),增长17.0%;金额3758.2万美元,增长7.4%。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90.5万 种,较2009年增长10.3%;数量2944.8万册(份、盒、张),增长4.8%;金额37391.3万美元,增长20.5%。进出口总额 41149.5万美元,较2009年增长19.2%。出版物进出口实现总产出62.1亿元,较2009年增长15.8%;增加值8.1亿元,增长 22.0%;营业收入61.4亿元,增长15.4%;利润总额1.7亿元,下降37.9%。

2010年,全国共引进出版物版权16602种(其中,图书13724种,录音制品439种,录像制品356种,电子出版物49种,软件304种, 电影284种,电视节目1446种),较2009年增长20.4%;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其中,图书3880种,录音制品36种,录像制品8种, 电子出版物187种,电视节目1561种,其他19种),较2009年增长35.3%;版权贸易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09年的1:3.3提高到 1:2.9。

2010年,全国百万人均拥有图书245种,较2009年增长8.4%;人均年拥有图书5.3册,增长1.0%;人均年拥有期刊2.4册,增长 1.6%;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92.5份,增长2.6%;报纸普及率每户0.3份,增长3.3%;人均书报刊用纸219.0印张,增长8.2%;千人拥有 出版物发行网点数量0.1个,增长4.4%。

(二)单位数量与构成

2010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5.4万家,较2009年减少0.7%。其中,法人单位13.6万家,增长14.0%,约占单位总数的 38.4%,较2009年增加5.5个百分点;非法人单位1.1万家,减少25.9%,约占单位总数的3.1%,减少 2 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20.7万家,下降7.0%,约占58.5%,减少3.5个百分点。

(三)直接就业人员状况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61.4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服务单位就业人员),较 2009年增长2.6%;其中男性234.5万人,女性226.9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0.8%和49.2%,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二、产品结构分析

总印数(出版数量):就规模而言,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62.5亿册 (份、盒、张)。其中,报纸的总印数最多,占总量的80.4%;其次为图书(12.7%)和期刊(5.7%),三者合计占到总量的98.8%;录音制品、录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版数量在总数中所占比重均不足0.5%,录像制品最少,占0.3%。

就增长速度而言,录像制品增长最快,为19.4%;其次是电子出版物,为13.1%;录音制品最慢,不到0.5%。

总印张数:就规模而言,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2933.8亿印张,同样是报纸所占比重最大,为73.2%;其次为图书,占总量的20.6%;期刊最小,占6.2%。就增长速度而言,报纸最快,为9.1%,其次为期刊和图书,增速分别为8.9%和6.9%。

定价(出版)总金额:就规模而言,201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1546.8亿元。其中,图书的定价总金额最多,占总量的60.5%,较2009年增加1.1个百分点;其次为报纸(23.8%)和期刊(14.1%),录音制品和录像制品均未超过总量的0.9%。

就增长速度而言,录像制品增长最快,为25.9%,其次是录音制品,为16.3%,最慢是报纸,为4.5%。

三、产业结构分析

选取总产出、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四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图书

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九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1]的 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分别占到全行业总产出的87.8 %、增加值的82.3%、营业收入的87.8%和利润总额的81.3%,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单位数量的96.2%、总产出的 79.6%、增加值的74.0%、资产总额的79.8%、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75.3%、营业收入的79.3%、利润总额的73.0%、纳税总额的 76.1%和直接就业人数的91.4%。

四、地区结构分析

选取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纳税总额七项经济规模指标(因缺乏相关的全面数据,未包括数字出版),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业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福建、四川、安徽依次位居全国前十位,十省市合计分别占到全国行业总产出的76.7%、增加值的75.4%、资产总额的74.3%、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71.3%、营业收入的76.7%、利润总额的73.3%、纳税总额的75.8%。

五、企业法人情况分析

2010年,全行业企业法人单位[3]共 有13.1万家,占全行业法人单位和非法人单位(不包括个体经营户)总数的89.4%,较2009年增加3.8个百分点;企业法人单位总产出 10194.0亿元,增长23.2%,占全行业总产出的87.5%,增加3.7个百分点;增加值2584.4亿元,增长17.2%,占全行业增加值的 80.4%,增加3.4个百分点;资产总额11361.8亿元,增长12.3%,占全行业的89.2%,增加3.8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5921.8亿 元,增长10.5%,占全行业的90.7%,增加3.9个百分点;营业收入9935.2亿元,增长24.0%,占全行业的87.7%,增加3.7百分点; 利润总额702.9亿元,增长24.2%,占全行业的71.2%,增加3.0个百分点;纳税总额597.2亿元,增长19.1%,占全行业的84.4%, 增加3.6个百分点。

六、集团与图书出版单位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集团合并报表中的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四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经国务院、新闻出版总署或省级新闻出 版行政部门批准的中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副省级以上城市的120家新闻出版业集团(其中包括出版集团31家、报刊集团47家、发行集团29家、印 刷集团13家)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出版集团的前十名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出 版集团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出版集团、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报刊集团的前十名依次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新联合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深圳报业集团。

发行集团的前十名依次为四川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江苏凤凰新华书业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浙江 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新华书店集团、河北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

印刷集团的前十名依次为中国印刷集团公司、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辽宁新闻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 司、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印刷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

(二)图书出版单位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采用与集团综合评价相同的指标和方法,对全国550家图书出版单位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前十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地图出版社。

七、主要特点

(一)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总产出达到1.27万亿元,较2009年增加2028.8亿元,增长19.0%;实现增加值 3503.4亿元,较2009年增加403.3亿元,增长13.0%。资产利润率较2009年增加0.9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增加0.1个百分点。

数字出版总产出和增加值较2009年增长31.6%和23.7%,超过全行业增长速度,在各产业类别中位居前茅。印刷复制的增长速度虽低于数字出版,但同样高于全行业增速。出版物发行总产出的增长较为缓慢。

(二)新闻出版产品不断丰富。

2010年,全国出版图书32.8万种、71.4亿册(张),较2009年增长1.4%,《共和国的脚步》、《公众防灾避险应急手册》、《首都市民 安全用药知识手册》、《防震避震常识》等32种书籍当年印数超过100万册。出版期刊9884种,总印数32.2亿册,增长2.0%;《读者》、《半月 谈》、《求是》、《青年文摘》等15种期刊的平均期印数达到100万册以上。出版报纸1939种,总印数452.1亿份,增长3.0%;有23种报纸的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环球时报》等党报和由党报主办的报纸占到半数以上。2010年,全国百万人均拥有 图书品种、人均年拥有图书、期刊量以及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份数、报纸普及率、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量等指标,较2009年均有增长。

不过,上述发行量较大的产品当中,有近半数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教育类和教辅类的书报刊,面向大众零售市场的产品比重仍待进一步提高。

在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和数字出版中,数字出版、报纸出版和图书出版的总产出、增加值和营业收入位居前三位,数字出版占六类出版总产出、增加值和营业收入合计的比重分别为41.5%、32.1%和42.1%。

(三)市场主体比重进一步增大。

2010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继续推进,转企改制进一步深化,从事新闻出版活动的事业法人单位数量较2009年下降15.4%,企业法人单位数量增长15.1%,占新闻出版法人单位比重由 95.7%提高到96.6%。

企业法人单位总产出占全行业比重由2009年的83.8%提高到87.5%,增加值由77.0%提高到80.4%,营业收入由84.0%提高到 87.7%资产总额占全行业比重由85.4%提高到89.2%;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由86.8%提高到90.7%,利润总额由68.2%提高到 71.2%,纳税总额由80.8%提高到84.4%。

(四)印刷复制业仍是新闻出版业中的支柱产业。

2010年,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合计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20.0%、增加值的25.8%、营业收入的20.2%, 利润总额的26.9%,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高于在总产出和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其他产业类别合计占全行业总产出的80.0%、增加值74.2%、营业收入 的79.8%、利润总额的73.1%,在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低于在总产出和营业收入中所占比重。这反映出六大出版产业类别较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等其他新闻 出版产业类别具有较强的新增价值创造能力。印刷复制业总产出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64.4%、增加值的60.5%、营业收入的64.0%,远远超过新闻出 版其他产业类别,在全行业中居于主要地位。

(五)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新闻出版业发展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中西部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

新闻出版业异军突起。

2010年,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和山东六省市的总体经济规模居于全国前六名,其总产出、增加值、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营业收 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到全国的61.1%、59.7%、59.7%、56.5%、61.3%和57.4%,但与2009年相比份额有所下降。

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份的新闻出版业经济规模综合排名高于GDP名次,安徽跻身前十;湖南(36.8%)、陕西(23.6%)等省总产出增长速 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名列前茅。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出版 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进入全国出版集团经济规模综合评价前十名。

(六)民营经济的比重稳步提升。

2010年,民营企业在全国13.1万家新闻出版企业中所占比重由2009年的72.0%提高到76.1%。在印刷复制企业中,民营企业总产出、增 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由2009年的76.9%、75.5%、76.9%和74.8%上升到86.4%、84.4%、86.1%和 84.4%,超过五分之

四。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民营企业总产出、增加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由2009年的60.6%、62.9%、60.5%和64.4%上升到61.1%、63.6%、61.8%和66.0%。

(七)集团化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

2010年,经批准的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各类新闻出版集团共有120家,其中出版集团31家、报刊集团47家、发行集团 29家、印刷集团13家,拥有资产总额3234.2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5.8亿元。出版集团、报刊集团和发行集团拥有的资产总额和实现的营业收 入在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领域所占比重分别为73.5%和53.8%,“行业龙头”的地位与作用初步显现。

但就单个集团来看,规模较大的不多,总体上集团规模还相对较小。合并报表资产总额超过百亿的集团只有江苏凤凰出版集团、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浙江联合出版集团和解放日报报业集团4家。[5]

(八)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取得新进展。

2010年,皖新传媒、中南传媒、中文天地、天舟文化、当当网多家新闻出版企业相继通过IPO或“借壳”方式在国内外上市。中南出版网上申购冻结资 金高达3852亿元,超过了在其之前上市的中国农业银行(2974亿元)和光大银行(2095亿元)。截至12月31日,新闻出版业共有44家上市公司, 其中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12家、深圳证券交易所11家、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8家、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1家、美国纳斯达克12家,以当日收盘价计 算,44家新闻出版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010.9亿元人民币。

(九)出版物出口和版权贸易状况有所改善。

2010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的出口继续保持增长,尤其是图书出口数量扭转自2006年来的下滑态 势,增长13.2%。全国版权贸易逆差比例进一步缩小,版权贸易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09年的1:3.3提高至1:2.9。 不过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各类出版物贸易逆差仍较大,累计出口金额仅相当于累计进口金额的10.1%,尚需进一步改善。

[1]受统计年报数据采集范围局限,2010年综合评价未包含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两个产业类别,出版物进出口仅包括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北京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包含中央在京新闻出版单位。后同。受统计年报数据采集局限,未包括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企业,与2009年的比较也在同一范围内进行。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数据,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有581家图书出版单位,报告中缺乏31家图书出版单位的财务数据。

[5]根据统计年报,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10年实现合并报表营业收入85.4亿元、利润总额7.7亿元。根据培生集团2010年年报披露,该集团2010 年实现销售收入57.0亿英镑、营业利润8.6亿英镑,按2010年12月31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1英镑对人民币10.2182元折算,分 别为人民币582.4亿元和87.9亿元。

推荐第3篇:新能源产业分析报告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2016-17学年第1学期 《产业分析方法》

课程论文

题目: 新能源产业分析报告

班 级:14经济1班

姓 名:陈养宇 1420700137

徐兆飞 1420700133 朱豪哲 1420700140

2016年11月5日

新能源产业分析报告

摘 要:本文介绍了新兴产业的情况,确定了新能源产业所属产业类型,同时,采用产业组织理论分析了作为新兴产业的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组织状况,分析其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未来新能源产业发展状况。 关键词: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产业组织;

一、引言

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现在世界上讲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新能源产业主要是源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能源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因此这里的开发新能源的单位和企业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系列过程,叫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同样具有新兴产业的特点,这决定了它的产业组织状况。

二、市场结构分析

市场结构指的是某一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包括市场供给者之间、需求者之间、供给和需求者之间以及市场上现有的供给者、需求者与正在进入该市场的供给者、需求者之间的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及其产业绩效的基本因素。反映市场结构状况的指标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退出壁垒。此外市场需求也是影响市场结构的分析。

(一)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它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是市场势力的重要量化指标。 目前我国共有789家太阳能光伏企业、237家太阳能光能企业、266家风能企业、89家生物质能企业、18家储能企业、36家地热能企业、641家国外及国内相关行业企业、以及行业组织和研究机构。但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到5%,小企业占大多数,其中还有大量的小作坊式企业在其中鱼目混珠,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很少,产品差异小,市场涣散,所以市场集中度小。

(二)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指企业在提供给顾客的产品上,通过各种方法造成足以引发顾客偏好的特殊性,使顾客能够把它同其他竞争性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有效区别开来,从而达到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还处于未成熟时期,正在快速发展,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很小,除了一些大型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能生产出高端的新能源产品外,其他中小企业生产的新能源产品可以说基本相同。拿太阳能产业来说,皇明、桑乐、四季沐歌等知名品牌占有着大的市场份额,同时各有各的产品特点,因此消费者能清晰的分出产品的差异。但其他小品牌因其技术有限,只能生产一些低档的产品,因此很难打开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很低。随着产业自身发展,同时各企业不断升级技术,发展自身特点,会有更多的新产品开发出来,届时产品的差异化也会原来越明显。

(三)进入退出壁垒

所谓进入壁垒,是指相对于企图进入的新企业,现存企业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或者说是新企业进入所面临的各种不利因素。所谓退出壁垒,就是指某企业在退出某个特定市场时所遇到的障碍。新能源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不说,还有市场前景也很广阔,被外界普遍看好,所以想要加入的企业自然数不胜数。由于门槛较低,市场竞争也不是很强,像目前我国单铅酸电池生产企业就已接近3000家,但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有1700多家,其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企业具有市场竞争力。而如超威、天能、风帆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进入壁垒很少。而退出市场也基本没有什么阻力,所需要的沉没成本较

少,而主要依靠技术发展,所以退出也很容易。

(四)市场需求的增长率

作为新兴产业,市场的需求自然会越来越大,直到达到均衡。就目前国家的政策看,节能减排一直是政府关注的焦点,所以政府在政策方面会给予一定的支持,消费者也愿意去买这样的产品。另外随着石油、煤、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价格的增长,新能源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欢迎。这里我仍然拿太阳能来举例。德州,山东北部一座二线城市,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制造基地,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超过3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54万吨标煤、减排134.6万吨二氧化碳,为解决全球变暖的挑战提供了一条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政府补贴普及太阳能应用,在德州街头,太阳能无处不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交通信号灯以及遍布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而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德州没有资源,从农业大市转型到新能源,正好切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发展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政府和企业共同推动太阳能产业发展,引导了当地居民的消费思维,从而改变了生活习惯。未来新能源产业市场是光明的。

三、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或者说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目标而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调整行为。这里主要分析定价行为,广告行为和兼并行为。

(一)定价行为

现在的新能源产业为开拓市场一直采用低价策略来吸引消费者,当然,其中也少不了有些企业恶性竞争,故意压低价格,造成的价格下降。但价格总体来说是持续均衡的。在有些高端产品刚刚摆上货架时,价格可能会比较高,但政府也采取也一些补贴政策,以鼓励消费者购买。如现在的新能源汽车,政府刚刚颁布了补贴政策,2010年,我国正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力度,2010年6月1日起,国家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0年7月,国家将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由20个增至25个。新能源汽车正进入全面政策扶持阶段。 看似暴利的新能源产业,同样存在恶性竞争,企业良莠不齐带来竞争环境恶化,有的小作坊式企业故意压低市场价格,造成市场混乱,给其他中小企业带来影响,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有好的行业素质,另外剔除无竞争力的小作坊企业,政府协调市场价格。

(二)广告行为

广告行为是企业在市场上经常采用的一种非价格竞争行为。新能源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本身就是一个新的概念,而要让消费者了解新能源产品自然少不了广告的作用,所以各个品牌都有自己的广告营销策略。现在的传统能源给人们的印象可能除了高价格,就是高污染,所以新能源的广告往往从低价格,低污染着手,这给消费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了这一共同点其他的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主打低价格,有的企业主打低污染,有的企业主打高科技,还有的企业在好的售后服务入手,都有其吸引人的地方。而竞争造成的广告行为就在于各种产品之间的互补,有的产品做不好的正好成了其竞争对手大力宣传的,在广告中会特别给出,引起消费者注意。品牌的效应也不容小视,像国内的新能源产业,在各自领域的龙头老大,如太阳能产业中的皇明,燃料电池产业的新大洲等品牌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的。

(三)兼并行为

企业间的兼并是指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减少竞争对手,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效率等原因,多个独立的企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法律行为。现在新能源产业内的兼并行为更多的体现在大企业兼并小企业,品牌企业兼并有技术的新企业。兼并企业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规模,开发新产品等,这些都有利于新能源企业的发展。被兼并的企业则是为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避免破产,同时获取利益。当然也存在新能源企业兼并其他产业的企业,或者新能源企业被兼并,如现在存在的汽车产业大量兼并太阳能产业的现象,他们的目的很明显,开发更先进更适合消费者的太阳能汽车。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新能源产业内部到底需不需要兼并,因为是新兴产业,这就意味着没有什么经验,都是靠技术发家,兼并到底能不能获得你需要的呢?

某太阳能国企破产,行业领导建议皇明兼并。黄鸣马上说:“我连自己都不兼并,怎么可能兼并他呢。”对此,领导表示不解。黄鸣解释,中国家电、汽车行业比较成熟,有“休克鱼”可吃,因为设备、

厂房差不多,兼并后注入管理和文化,它就会活起来。但太阳能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可谓外无引进,内无参照,工业体系的基础全世界几乎一片空白,可以说连“鱼”都没有,何谈吃“休克鱼”?皇明创业十多年,每年都进行生产线的改造,有时刚建的生产线,建完就感觉落后了,要进行改造更新,甚至是再建一个新的生产线。世界太阳能产业的发展,无疑是在沙漠上盖房子,靠的是创新而不是兼并。

四、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在特定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使某一产业在价格、成本、产量、利润、产品质量、品种及技术进步等方面达到的最终经济成果。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研究是市场绩效就是通过对产业市场现实状态的分析,来评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这里我们主要分析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

(一)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

对于新能源产业,技术进步可谓日新月异。但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却面临着很多问题。技术研发能力相对不足,设备制造能力相对较弱,技术和设备生产依赖进口和国内技术由基础研究向产业化转化渠道不畅这些都是我国新能源产业面对的问题。当然这只是对总体而言的,有些企业这些问题并不严重,技术甚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这也告诉我们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进步程度还很低,还要继续努力。

(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慢其实是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低分不开的,小企业没有可控制支配的资源,而大企业又不愿意在开发技术上花太多钱,这对于靠技术进步发展的新能源来说无疑是致命的。如太阳能产业,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由于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升级缓慢, 自八十年代发明真空集热管以来,太阳能热水器的核心技 术就基本没有太大的改进。原因:市场竞争无序,产业集中度不高,品牌企

业投入研发的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普遍偷税漏税,并通过价格低廉的假冒伪劣产品扰乱市场,致使技术相对先进的品牌企业利润微薄、无力投资研发。国内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比较落后,而热水器行业技术门槛低、容易模仿,这也极大挫伤了品牌企业大力投入研发的积极性。资源配置效率低,大大制约了技术的进步。

(三)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率

目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生产规模与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规模小,没有研发能力,造成产品创新周期长,使企业缺乏市场控制力,市场的主动性和应变性差,不能满足市场的强劲需求。而一些大企业不愿意在研发上花钱,同样无法控制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但程度依然很低。

五、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展望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虽然现在的新能源产业面对很多的问题和挑战,但前景仍被看好。现在世界正面临能源危机,传统能源已不能满足人们需要,而且我国正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旨在保护环境。而新能源则可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十二五”期间,中国把新能源产业列入了国家重点支持的七大领域之一,不但国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新能源产业。2011年3月1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业内人士认为,预计新能源发展规划出台后,未来十年我国新能源投资将达5万亿元。这一规划重点支持的领域集中在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炭的清洁化利用、智能电网等七大方面。在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等方面,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的升级变革进行了部署。可以预见,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推荐第4篇: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摘登

2015年07月16日 16:41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编者按

7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2014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新闻出版产业在国民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仍继续保持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报告》包括产业总体情况、结构分析、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与效益评价、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规模与效益分析、图书出版单位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产业基地(园区)情况分析等方面。本版特摘取其中重要部分刊登,供读者参考。

产业转型升级加速

2014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9967.1亿元,较2013年增长9.4%;利润总额1563.7亿元,增长8.6%;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8726.7亿元,增长8.8%;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9543.6亿元,增长5.8%。

图书出版结构优化,主题出版亮点凸显

全国共出版图书44.8万种,较2013年增加0.4万种,增长0.9%,增速回落6.5个百分点;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增速回落5.8个百分点;重印、重版图书品种19.3万种,增加0.4万种,增长2.2%。图书总印数81.9亿册(张),降低1.5%;总印张704.3亿印张,降低1.2%;定价总金额1363.5亿元,增长5.8%。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91.2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17.1亿元,降低1.3%。文化科学教育体育类图书品种减少0.2万种,其中新版图书减少0.5万种,重印、重版图书增加0.3万种,增长3.2%。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的书籍由2013年的48种增加到66种,其中主题图书8种,《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500万册,《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超过500万册。这表明图书出版调整、优化结构的成效进一步凸显,主题出版成效显著。

报刊经营面临挑战

全国共出版报纸1912种,较2013年降低0.2%;总印数463.9亿份,降低3.8%;总印张1922.3亿印张,降低8.4%;定价总金额443.7亿元,增长0.8%。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697.8亿元,降低10.2%;利润总额76.4亿元,降低12.8%。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的报纸减少3种;46家报刊出版集团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分别降低1.0%与16.0%,报业集团中有17家营业利润出现亏损,较2013年增加2家。

全国共出版期刊9966种,较2013年增长0.9%;总印数31.0亿册,降低5.4%;总印张183.6亿印张,降低5.7%;定价总金额249.4亿元,降低1.6%。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12.0亿元,降低4.5%;利润总额27.1亿元,降低5.4%。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的期刊减少1种。表明传统报刊出版面临挑战。

音像制品品种降利润增

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5355种,较2013年降低9.5%;出版数量3.3亿盒(张),降低19.2%;发行数量3.6亿盒(张),增长5.5%;发行总金额20.1亿元,增加17.8%。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9.2亿元,增长18.2%;利润总额4.1亿元,增长22.7%。

电子出版物营收增6.5%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3种,较2013年增长1.0%;出版数量3.5亿张,降低0.6%。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8亿元,降低33.6%。

数字出版总体经济规模跃居行业第二

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3387.7亿元,较2013年增加847.4亿元,增长33.4%,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7.0%,提高3.1个百分点。增长速度在新闻出版各产业类别中继续名列前茅,总体经济规模超过出版物发行,跃居行业第二。网络动漫营业收入增长72.7%,领跑数字出版;移动出版增长35.4%,高于数字出版总体水平;互联网期刊与电子书增长18.2%,远高于新闻出版业总体水平。表明新兴出版继续保持蓬勃活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入。

印刷复制行业营收增5.8%

全国黑白印刷产量3.2亿令,较2013年降低3.0%;彩色印刷产量25.3亿对开色令,降低1.2%;装订产量3.2亿令,降低11.1%。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11740.2亿元,较2013年增加645.2亿元,增长5.8%;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58.8%,减少2.0个百分点。印刷复制行业利润总额814.7亿元,增长5.0%。

出版物发行利润总额增长

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415.5亿元,较2013年增长3.0%;全国共有出版物发行网点17.0万处,降低1.6%。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3023.8亿元,增长11.6%;利润总额254.9亿元,增长15.3%。

版权输出引进品种比例升至1:1.6

在全国版权输出品种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输出出版物版权8733种,较2013年增加289种,增长3.4%;全国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3年的1:1.7提高至1:1.6。

出版发行集团赢利能力增强

全国32家图书出版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3.0亿元,较2013年增长8.1%;利润总额150.0亿元,增长15.4%;拥有资产总额2660.6亿元,增长9.3%;所有者权益1466.6亿元,增长11.0%,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图书出版集团由2013年的5家增加到6家。全国27家发行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4.2亿元,增长0.3%;利润总额60.6亿元,增长24.4%;拥有资产总额1135.0亿元,增长10.0%;所有者权益522.2亿元,增长8.4%。出版、发行集团利润总额的增长均快于主营业务收入,表明销售利润率有所提高,赢利能力增强。

上市公司效益快速提升

26家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932.6亿元,较2013年增加128.1亿元,增长15.9%,其中12家书报刊出版公司增长19.0%,高于传媒娱乐板块整体增速;实现利润总额115.6亿元,增加32.7亿元,增长39.4%,其中印刷上市公司利润增长1.5倍;7家图书出版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远高于传媒娱乐板块平均水平,显示出较强的赢利能力。以2014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31家在境内外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2601.8亿元,增加860.9亿元,增长49.5%。26家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2901.9亿元,增加669.8亿元,增长30.0%;其中书报刊出版公司增长30.9%,发行公司增长33.4%,均超过传媒娱乐板块总市值增幅。出版传媒类上市公司领跑传媒娱乐股,继续保持板块主力军地位。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集约化水平提高

21家报送数据的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424.1亿元,利润总额217.7亿元。其中,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118.7亿元,较2013年增加216.3亿元,增长24.0%;实现利润总额197.1亿元,增加59.4亿元,增长43.1%。3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园区)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其中超过200亿元的有2家,新增1家。

国民阅读率全面提升

我国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8.6%,较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提高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提高8.0个百分点。表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收到实效。

版权保护环境持续向好

全国各级版权行政管理机关共检查经营单位106.3万家,较2013年增加3.0万家,增长2.9%;收缴各类盗版品1666.6万件,减少100.1万件,降低5.7%,其中查缴盗版软件67.3万张,增加26.0万张,增长62.7%。全国作品自愿登记99.7万份,增加16.3万份,增长19.5%。表明版权执法工作力度不断加大,社会版权意识逐渐增强,版权保护环境进一步改善。

数字出版排名上升

产品结构

总印数(出版数量)

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583.5亿册(份、盒、张)。

图书:占总量14.0%,位居第二;降低1.5%,增速位居第二。

期刊:占总量5.3%,位居第三;降低5.4%,增速位居第四。

报纸:占总量79.5%,位居第一;降低3.8%,增速位居第三。

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4%,位居第五;降低6.3%,增速位居第五。

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2%,位居第六;降低37.1%,增速位居第六。

电子出版物:占总量0.6%,位居第四;降低0.6%,增速位居第一。

总印张 2014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2810.1亿印张。

图书:占总量25.1%,位居第二;降低1.2%,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6.5%,位居第三;降低5.7%,增速位居第二。

报纸:占总量68.4%,位居第一;降低8.4%,增速位居第三。

定价(出版)总金额

2014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定价(出版)总金额为2076.6亿元。

图书:占总量65.7%,位居第一;增长5.8%,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12.0%,位居第三;降低1.6%,增速位居第三。

报纸:占总量21.4%,位居第二;增长0.8%,增速位居第二。

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五;降低3.2%,增速位居第四。

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5%,位居第四;降低7.1%,增速位居第五。

各产业类别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印刷复制、数字出版和出版物发行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0.9%和利润总额的85.4%,印刷复制和数字出版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5.8%和利润总额的69.1%。与2013年相比,数字出版与出版物发行互换位置,数字出版排名上升,出版物发行排名下降。

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广东、北京、浙江、江苏、山东、上海、河北、安徽、四川和福建依次位居全国前10位,10个地区合计分别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3.1%、资产总额的70.7%、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70.2%和利润总额的66.6%。其中,广东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3.0%、资产总额的11.1%、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11.6%和利润总额的6.0%。

31家上市公司流通市值达2601.8亿元

以2014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31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2601.8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加860.9亿元,增长49.5%;前10位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书报刊出版公司6家,发行公司2家,印刷公司2家,全部在中国内地上市。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1444.1亿元,较2013年增加589.7亿元,增长69.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55.5%,提高6.4个百分点。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和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发行上市公司

6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455.8亿元,较2013年增加128.4亿元,增长39.2%,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7.5%,降低1.3个百分点。

6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当当网公司和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上市公司

10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701.9亿元,较2013年增加142.8亿元,增长25.5%,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27.0%,降低5.1个百分点。

10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总市值排名

以2014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26家出版发行和印刷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2901.9亿元,较2013年同期增加669.8亿元,增长30.0%;前10位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其中,书报刊出版公司7家,发行公司2家,印刷公司1家。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2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1793.9亿元,增加423.7亿元,增长30.9%;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61.8%,提高0.4个百分点。

12家书报刊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上市公司

4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378.5亿元,增加94.9亿元,增长33.4%;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3.0%,提高0.3个百分点。

4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印刷上市公司

10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729.5亿元,增加151.2亿元,增长26.2%;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25.1%,降低0.8个百分点。

10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21家产业基地(园区)实现营收1424.1亿元

依据21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报送的数据汇总,上述基地(园区)2014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24.1亿元,资产总额1368.1亿元,利润总额217.7亿元。

在21家产业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2家,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2家,降序依次为辽宁国家印刷产业基地和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5家,降序依次为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前9家基地(园区)营业收入合计占到全部基地(园区)的85.7%。不足50亿元的有12家,降序依次为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江西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上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广东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基地、黑龙江平房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四川国家音乐产业基地。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营收增24.0%

2014年,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118.7亿元,较2013年增长24.0%;拥有资产总额938.5亿元,增长23.6%;实现利润总额197.1亿元,增长43.1%。

在12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中南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青岛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和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2家,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1家,即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5家。

推荐第5篇:文冠果产业前景分析报告

文冠果产业前景分析报告

马宏福

文冠果是我国北方特有稀有的油料树种,文冠果又名文冠花、文登阁、崖木瓜、文旦革子、文官果、僧灯毛道,为无患子科文冠果属。落叶乔木,故有神果、龙瓜、“北方油茶”之称。

文冠果适应性较强,对气候、土壤等条件要求不严,在半干旱沙漠、固定沙丘、黄土丘陵、土石山地、等轻盐碱地都能生长。历史上,甘肃、宁夏、青海、山西、陕西、河南、江苏、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地区均有分布。

在自然分布区域内,各地的气候条件差异非常大。年平均气温4.1~14.2℃,气温年较差27~39℃,绝对最低气温-17.9~-33.9℃。这说明文冠果具有极强的耐热抗寒能力。能在内蒙阿拉善年降雨量80毫米左右腾格里沙漠生长,就是落雨的能地方文冠果生长。

随着我国国民健康需求、经济发展需要、雾霾的治理,文冠果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木本油料更是不可缺少的。文冠果产业有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我国食用油缺口,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文冠果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文冠果属国家战略资源和重要的油料作物,已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广阔。它既是防风固沙的先锋生态树种,又是种植效益好的经济树种,因此可作为发展我国木本油料产业的树种之一。发展文冠果产业,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对农业土地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目前,文冠果资源稀少,属中国珍稀油料植物,国外相关的研究、开发相对较少。国内的文冠果的开发、研究过去主要集中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种植文冠果树解决老百姓食用油的问题以及用于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现文冠果油医药制药和保健食品开发以及食用油油生产开发初始阶段,尚有形成文冠果研究机构和文冠果油生产企业。国家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文冠果的高度重视,人们对文冠果的日益认识到重视。文冠果综合研究、开发力度的日益深入和广泛种植,文冠果产业必然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

二、文冠果产业效益

三年生的文冠果果树单株产文冠果籽0.5千克,并有等量果壳,四年生的文冠果树单株产量平均1千克左右,并有等量果壳。五年生文冠果树,单株产量可在2千克左右。

目前,市场文冠果籽种价格每千克60—100元之间,果壳价格每千克在8—30元。从栽种文冠果到第三个年头,就有产量,有效益。随着树龄的增长,其产量也在稳步增长。同时,文冠果树是一长寿树种,树龄可达1000多年,胜果期在10—300年,种植文冠果的农户起码收益六代人。

1.农户种植产量、产值的测算,按每亩计算。从第三年开始,按每亩栽种110株,每千克30元计算,文冠果的单位面积及产值如下: 第三年亩产量、亩产值: 籽种产量:0.5×110=55(千克) 籽种产值:30×55=1650(元) 果壳产值:8×55=440(元) 年亩产值:1650+440=2090(元) 第四年亩产量、亩产值: 籽种产量:1×110=110(千克)

籽种产值:30×110=3300(元)

果壳产值:8×110=880(元)

年亩产值:3300+880=4180(元)

第五年亩产量、亩产值:

籽种产量:2×110=220(千克)

籽种产值:30×220=6600(元) 果壳产值:8×220=1760(元)

年亩产值:6600+1760=8360(元)

注:文冠果亩产值籽种是按2016年市场的半价一下推算。2017年文冠果种子的价格每千克在60—100元之间,果壳价格每千克在8—30元之间。

2.文冠果油亩产值分析。目前,文冠果的品质在橄榄油以上,他的市场价格也在他之上,根据目前橄榄油的价格定价,文冠果油在每千克400—800元。 种植第三年油亩产值: 200×55×30%=3300(元) 种植第四年油亩产值: 200×110×30%=6600(元) 种植第五年油亩产值: 200×220×30%=13200(元)

3.果壳价格每千克在8—30元之间,若进行果壳粗加工,把果壳加工成细料后,价格将会翻一番。种植第三年果壳亩产量: 16×55=880(元) 种植第四年果壳亩产量: 16×110=1760(元) 种植第五年果壳亩产量: 16×220=3520(元)

文冠果茶叶收入,约500元到1500元,可够每年的劳动成本。 根据我国木本油料产业的现状和特点,文冠果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抓种苗打基础,建基地促发展,实行公司+协会+专家+基地(合作社)+农户,协会连专家,基地连农户。深加工大突破,增效益精深加工,企业下订单,林农来生产,科研、企业(公司)、协会(合作社)、农户协调配合,通过壮大基地,培植资源。产品销售是关键,质量把关经考验。产品销售采用,个体+电商+公司+龙头企业把文冠果产业建设成种、育、加相结合,产、加、销一条龙,油、工、贸一体化,经、科、教相衔接的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

4.企业提取文冠果神经酸,等于在挖稀有软黄金矿。神经酸是脑健康的软黄金、脑黄金,大脑活动的高级“营养素”。其主要功能是改善记忆、抗缺血缺氧、降低脑内活性氧含量、修复脑胞神经纤维、恢复血管弹性、防止脑细胞退化等,神经酸具有防治老年痴呆和修复保护大脑作用,可治疗脑病和护脑、健脑、益智等功效。文冠果神经酸对大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性,市场需求量大。使其价格极高,纯度为98%的神经酸国际市场销售价高达80万元—120万元(人民币)/千克。每克神经酸达到了800元—1200元,是黄金的2到3倍。 文冠果油里含2.6%—4.7%左右的神经酸,按最低含量每百克含2.6克,最低价格每克800元计:

1公斤=1000克文冠果油产神经酸的经济价值:

1公斤 =1000克

1000克×2.6%=26克 800元×26克=20800元

20800元=2.08万元

10公斤=10000克文冠果油产神经酸的经济价值: 10000克×2.6%=260克

800元×260克=208000元

208000元=20.8万元

100公斤=100000克文冠果油产神经酸的经济价值: 100000克×2.6%=2600克

800元×2600克=2080000元

2080000元=208万元 文冠果油提炼神经酸,将是企业一个新的思路、新的项目、新的起点、新的盈利点。

三、文冠果项目多 政策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期(也就是黄金五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年规划。首先国家有文冠果退耕还林、生态林改经济林、文冠果示范园、林下种植养殖、精准扶贫、草改林、荒山造林、三北防护林、经济林种植、休闲农业、土地结构调整、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培育等项目的支持,以项目引擎发挥政府作用,调动企业、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推动文冠果产业发展。(2016-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的五年规划。

四、文冠果产业发展的建议

1.成立文冠果协会或文冠果组织机构,统筹文冠果产业发展。建议政府成立文冠果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市文冠果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管理工作。

2.国家对文冠果大力支持,提高群众对发展木本油料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文冠果产业的重要意义和各项优惠政策,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冠果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3.相应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和乡村旅游等,加速文冠果产业基地建设,确保文冠果加工原材料的有效供给。加快建立一批高起点、高质量、有特色的文冠果原料林基地,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冠果产业大乡大镇大县以及大省,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的适销对路的木本油料产品。抓住国家林业工程建设的机遇,调整土地种植结构,发展生态、经济、观光等兼育型木本油料林基地,集约经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4.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部专项(良种繁育、优势特色种植项目)。加强良种基地建设,确保基地建设种苗质量。依托林业科研院(所)、技术推广站、良种种苗繁育基地。大力培育良种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加大加快苗木培育。实行定点育苗、定单生产、定向供应,品系清楚、种源清楚、销售去向清楚,对种苗生产等环节严格管理,杜绝野生苗和非良种壮苗用于经济造林。

5.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试点项目,大力培育文冠果龙头企业,促文冠果产业稳步有序的发展。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抓住建立与林农的利益连接机制这一核心,通过引进、嫁接,联合、改造、重组、兴办等途径,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促进文冠果产业链的延伸。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促进种植、加工、市场的有机结合,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6.强化科技,促文冠果产业发展。重视人才队伍、专家团队、科技人员到各省开展科研、科技、新技术、交流、开发新品种,带领文冠果产业项目顺利进展,发展文冠果现代林业产业,建设美丽富饶的中国。

随着文冠果资源的研究开发,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开展文冠果生物能源林基地建设,巩固扩大退耕还林和各项林业生态工程成果、对优化林业结构和当地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也可以缓解我国食用油危机、森林植被、农业生产构成的生态威胁,推动我国食用油的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北方经济发展,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广大农林朋友、单位及农户抓住先机,不要错过文冠果种植最佳时期。种下文冠果,栽下摇钱树!美化祖国!致富百姓!富裕家庭!

推荐第6篇: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分析报告

2016年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分析报告

一、生产情况

(一)种植面积

“九五”到“十一五”是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的快速发展时期。“八五”期间年平均种植面积只有408万亩,“九五”期间跃升到783.9万亩,“十五”和“十一五”分别增加到823.5万亩和968.1万亩,其中“十一五”的2008年和2010年均突破了1000万亩,分别达到1019.3万亩和1021.7万亩。“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马铃薯种植面积1069.1万亩,创历史之最;随后的4年间,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以及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科技含量低,产业与市场衔接滞后等问题的显现,马铃薯市场出现大幅波动,导致种植面积逐年下降,年平均下降幅度达到7.9%,2015年降低到769.5万亩,降回到“九五”期间的水平,年平均种植面积回落到917.5万亩;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科技支撑的加强,以及农民种植经营理念的转变,2016年种植面积回升到818.6万亩,比上年增幅6.5%。

(二)产量形势

内蒙古马铃薯平均亩产波动上升,年均总产量刚性提高。“九五”期间内蒙古马铃薯平均亩产鲜薯842公斤,年均总产鲜薯660.2万吨;“十五”平均亩产鲜薯953.2公斤,年均总产鲜薯788.4万吨;“十一五”平均亩产鲜薯865公斤,年均总产鲜薯837.5万吨;“十二五”平均亩产鲜薯969.3公斤,年均总产鲜薯889.4万吨。2016年内蒙古东部马铃薯主产区遭受旱灾减产,但中部主产区降雨较好,产量增幅较大,总体属偏丰年景。全区平均亩产1019.8公斤,较2015年增产64.6公斤,增幅6.8%;总产鲜薯达到834.8万吨,较2015年增加99.8万吨,增幅13.6%。

1

(三)技术应用情况 1.节水栽培稳定推进

2016年内蒙古节水栽培(滴灌和喷灌)面积320万亩左右,约占水地种植面积的90%,平均亩产2500公斤,比上年度降低100公斤以上;其中:马铃薯滴灌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近180万亩,平均亩产2200公斤,比上年度降低200公斤左右。主产区乌兰察布市马铃薯喷灌40万亩,膜下滴灌68万亩,两项合计占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7.7%,占全区节水栽培种植的33.8%。

2.品种结构市场化加速

2016年,全区马铃薯主栽品种克新1号种植面积约490万亩左右,占总面积的60%,而市场优势明显,销售较好、价格较高的夏波蒂、荷兰系列、兴佳2号、冀张薯12号、冀张薯8号、青薯9号、后旗红、龙金、早大白等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到40%,约328万亩,比2015年增加约78万亩,商品薯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克新1号的种植面积下降到270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69.2%,较2015年降低5个百分点,新品种种植面积达到120万亩,占到总种植面积的30.8%,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夏波蒂35万亩、费乌瑞它25万亩、冀张薯系列22万亩、后旗红11万亩、兴佳2号3万亩、中薯系列1万亩,其他品种约23万亩。

3.脱毒种薯普及率稳步提升

内蒙古微型薯生产能力达到25亿粒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实际生产微型薯在8亿粒以上,原种产量在25万吨以上,脱毒种薯总的生产量170万吨左右,约占鲜薯总产量的20%左右。一级以上脱毒种薯的普及率达到65%,较2015年提升5个百分点。主产区乌兰察布市现有马铃薯脱毒组培室25000平方米,网室5000多亩,原种田5万亩,合格种薯田50万亩,达到年生产脱毒苗1.2亿株、脱毒微型薯4.5亿粒、原种10万吨和合格种薯120万吨的生产能力;2016年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的普及应用率达到60%左右,较2015年提升8个百分点左右。

2

二、市场消费

(一)消费情况

截止2016年12月底,内蒙古马铃薯鲜薯销售550万吨左右,占总产的65%以上。其中:乌兰察布市销售250万吨左右,占鲜薯总产量的55%,比去年同期增加8%。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山西、山东、上海、江浙、河南、广州、四川、湖北等地。

(二)加工转化

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秋冬,龙头企业的实际加工量80多万吨,全区实际加工量近100万吨,加工率12%。预计到明年春天,内蒙古马铃薯加工转化率将达到15%左右。其中主产区乌兰察布市已加工鲜薯50万吨,占鲜薯收获量的11%。

(三)价格变化

2016年主要品种产地销售价格为:3两以上克新1号0.8~1.4元/公斤,夏波蒂、荷兰十

五、冀张薯12号、冀张薯8号、后旗红等品种1.2~1.8元/公斤。与2015年相比,收获初期,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低0.1—0.2元,进入10月份以来,收购价格持续上涨,与2015年同期相比,收购价格平均每公斤上涨0.1—0.2元,而且销售形势好于2015年。

三、2016年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大自然灾害 1.主要病虫害

2016年内蒙古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264.3万亩,造成减产95.4万吨,经济损失8.9亿元。其中:中部马铃薯主产区乌兰察布市、锡盟、包头市晚疫病发生面积87.5万亩,与常年发病范围较广、程度重、损失大,经济损失近6亿元,特别是乌兰察布市发病面积50万亩,减产50万吨,经济损失5亿元。

2.气象灾害

2016年内蒙古马铃薯生产受干旱、雹灾、洪涝等气象灾害面积210.5万亩,造成减产100万吨,经济损失9.4亿元。其中:呼伦贝尔市受旱面积64.5万亩,减产近20万吨,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3

(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主栽品种有悖于市场需求

内蒙古主栽品种克新一号,由于牙眼深,薯形较差,商品性一般,近几年,市场价格低,销售不畅,但其适应性好,具有耐旱稳产等优点,目前没有替代品种。商品性状好,市场销售好的品种,如荷兰薯、夏波蒂、青薯9号、冀张薯8号和12号等,对水肥敏感,要求较高的管理和投入水平,种薯的级别要求高,种植成本较高,规模种植尚可,农民一家一户的种植风险较大。缺少适应性、商品性好的更新换代品种。

2.土传病害风险加大

内蒙古中部马铃薯主产区由于中后期降雨量多、土壤湿度大,疮痂病、粉痂病的发生较重,对马铃薯商品品质影响较大,直接影响到销售和经济效益。综合分析近年来生产情况,按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病菌基数的积累已经达到较重发生程度,一但条件适宜,加重发生将不可避免。

3.耕地质量仍在持续下降

近年来,虽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耕地地力,但有机肥施用范围和数量仍然偏少,微生物菌剂的应用刚刚进入大力推广阶段,只是减缓了耕地质量的下降速度,地力的提升任重道远。

四、201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形势分析预测

(一)种植面积稳定增加

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加之市场拉动和种植经营理念的进步,内蒙古马铃薯种植面积预计增加10%左右,达到900万亩以上。

(二)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随着现代化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种植条件的逐步优化,适应市场及主食化发展的高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会进一步增加,但由于受种薯数量、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增幅不会太高,预计种植比例在42—45%之间,较2016年提升2—5个百分点。

4

(三)市场潜在风险增加

在政策、市场、效益的促动下,2017年国内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持续增加,据专家预计将增加3%左右,同时,随着马铃薯生产科技含量的提升,产量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若无较重、较大的自然气候灾害等特殊因素影响,全国马铃薯鲜总产量将比2016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鲜薯销售价格波动会加剧。北方一季作马铃薯生产区收获时间集中,总量大,占全国的55%左右,季节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将更为突出,价低滞销的情况发生机率大幅增加,市场风险加剧。

五、2017年马铃薯产业发展建议

(一)强化科技培训

一是突出重点培训对象。要针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以及农民经济人和种植、经销、物流等企业开展专向培训。二是提升培训内容。在政策宣传和现代种植技术推广地基础上,要针对种植和经营理念、市场信息的把握、营销模式方法、品牌建设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培训提升。三是确保培训效果。要逐步建立回访机制,对培训对象进行跟踪回访,持续提升培训效果。

(二)强化舆论引导

加强马铃薯主食化的宣传,拓展消费群体,提升消费水平和质量,营养引导消费,消费拉动产业。

(三)强化信息服务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服务。二是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市场信息发布体系。

(三)强化监督管控

一是加强对种薯市场的监管,确保规范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对种薯生产企业的建档立案工作,逐步建立种薯的质量追溯机制,确保种薯质量。三是强化对农资市场的监管。

5

(四)强化地标和品牌建设

一是要引导扶持强化现有地标和品牌的宣传、维护和使用,充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二是立足优势,针对性的打造一批名优特地标和品牌。

(五)切实做好生产环节的风险防控

一是着力做好“减药控肥增效”工作;二是持续开展耕地地力提升工作;三是加大资源节约型(重点是节水)节本低耗增效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力度;四是进一步拓展马铃薯价格保险试点规模,完善运行机制;五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加强残膜清理、回收、再利用的扶持力度;六是继续鼓励扶持现代化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和现有设施的升级改造;

(六)提前做好秋季可能出现鲜薯价低滞销的应对准备工作

一是充分利用展销会、各类媒体等渠道,立足我区绿色优质的特色优势,加大宣传力度,拓展销售市场。二是政府搭台,采用多种方式将采购商请进来,与种植户和生产企业实现良性互动,拓展和稳定销售渠道。三是立足各地实际,提前制订优惠促销的相关措施。四是引导种植户树立主动销售的理念。五是协调组织、扶持加强农民经济人队伍以及营销和物流企业的建设和发展。

推荐第7篇: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全文)

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2013年07月11日 13:58:48

来源: 新华网

本报告基于2012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报告的基础数据采集的时段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信息采集年度为2012年。

本报告所涉数据的统计范围包括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及出版物进出口等新闻出版业务。本报告的数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以及依据其制定的各项新闻出版统计制度自下而上采集,并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审核并盖章确认。

本报告对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的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严格遵循了尊重数据、尊重客观、科学求实的原则,在2012年新闻出版统计年报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方法,对2012年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同口径对比分析,以求严谨客观地反映产业的发展变化及趋势。

为与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产业相关统计指标相衔接,并便于同其他行业进行比较,本报告主要选用营业收入和增加值等经济指标反映产业规模。

本报告统计数据的汇总、审核、分析及报告撰写工作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完成。

1 综

2012年,新闻出版业按照中央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快发展,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

1.1 新闻出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加2066.7亿元,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较2011年增加595.3亿元,增长14.8%。表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总体要求下,新闻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1.2 图书品种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在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重视教育、精神文化生活与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背景下,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较2011年增加4.4万种,增长12.0%。其中,文化、科学、教育和体育类图书增加2.6万种,增长19.6%;文学类图书增加1.0万种,增长30.4%;少年儿童读物增加0.9万种,增长40.4%;天文学、地球科学类图书增长21.1%,航空、航天类图书增长36.4%。反映出内容创作与出版的繁荣。

1.3 图书、报纸、期刊总印数增长趋缓

全国图书总印数79.3亿册,较2011年增长2.9%;期刊总印数33.5亿册,增长1.9%;报纸总印数482.3亿份,增长3.2%;增长速度均低于2011年水平。但主题图书和重点报刊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共产党章程》、党的十八大报告及辅导材料、“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系列连环画等51种书籍的单品种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1年增加3种,其中《中国共产党章程》超过1000万册。《读者》、《求是》等15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较2011年增加1种。《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等27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较2011年增加1种。 1.4 电子出版物出版形势趋好

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2种,较2011年增长5.7%;出版数量2.6亿张,增长23.5%。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48.6%;增加值 4.6亿元,增长47.7%;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76.8%。表明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改善。

1.5数字出版收入在全行业占比首次突破10% 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加557.6亿元,增长40.5%,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11.6%,较2011年提高2.1个百分点,表明在经历长期高速增长之后数字出版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电子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的营业收入增长52.6%,超过数字出版整体增长速度,表明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效果日益显现。以网络动漫和在线音乐为代表的新型数字内容服务形态发展迅猛,营业收入增速高达291.2%。 1.6 印刷复制收入超过万亿元

全国印刷复制实现营业收入10360.5亿元,较2011年增加1055.1亿元,增长11.3%,占全行业62.3%,减少1.6个百分点;增加值2679.5亿元,较2011年增加354.6亿元,增长15.3%,占全行业58.0%,提高0.2个百分点。虽然印刷复制营业收入在全行业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仍是新闻出版业的支柱产业。 1.7 出版物发行整体效益有所改善

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2418.7亿元,较2011年增加255.8亿元,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196.0亿元,增加10.9亿元,增长5.9%,实现重新增长。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是:出版物发行单位数量较2011年减少4900余家,其中个体经营户减少4100余家。

1.8 版权输出和实物出口再上新台阶

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由2011年的2.1:1降至1.9:1;全国共输出版权9365种(其中出版物版权7831种),较2011年增加1582种,增长20.3%。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数字出版物数量2043.9万册(份、盒、张),较2011年增加486.4万册(份、盒、张),增长31.2%;金额9076.1万美元,增加1679.5万美元,增长22.7%。 1.9 出版传媒集团骨干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2年,全国图书出版、报刊出版和发行集团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33.9亿元,较2011年增加239.2亿元,增长11.4%,占全国书报刊出版和出版物发行主营业务收入的57.9%,提高0.4个百分点;拥有资产总额4202.2亿元,增加522.1亿元,增长14.2%,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资产总额的73.7%,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94.3亿元,增加21.0亿元,增长12.1%,占全国出版发行全行业利润总额的44.6%,提高1.4个百分点。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资产总额均突破100亿元,“双百亿”集团数量翻番,另有8家集团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较2011年增加3家。 1.10 上市公司引领行业增长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16家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书报刊出版和发行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99.3亿元,较2011年增加91.4亿元,增长22.4%;拥有总资产772.9亿元,增加105.7亿元,增长15.8%;实现利润总额56.8亿元,增加6.8亿元,增长13.6%。增长速度均高于出版传媒集团整体水平。 1.11 产业基地(园区)集聚效应显现

已统计的15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777.2亿元,拥有资产总额793.6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6.8元。其中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24.7亿元,较2011年同口径增长40.2%,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2.3%;实现利润总额85.1亿元,同口径增长12.2%。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江苏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1.12 出版物消费与人均拥有水平同步增长

全国居民和社会团体出版物零售总额626.6亿元,较2011年增长7.6%;每百万人均拥有当年出版图书306种,增长11.6%;人均年拥有图书5.9册,增长2.3%;人均年拥有期刊2.5册,增长1.3%;每千人日均拥有报纸97.6份,增长2.7%。表明出版物的消费与供给能力相互协调发展,同步增强。 2 产业总体情况 2.1 经济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6635.3亿元,较2011年增长14.2%;增加值4617.0亿元,增长14.8%;利润总额1317.4亿元,增长16.8%;不包括数字出版的资产总额为15729.6亿元,增长9.1%;所有者权益(净资产)为8164.2亿元,增长11.2%;纳税总额为873.4亿元,增长10.9%。

说明:表内经济指标均未包括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纳税总额均未包括数字出版。 2.2 图书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1.4万种,较2011年增长12.0%。其中,新版图书24.2万种,增长16.6%;重版、重印图书17.2万种,增长6.2%。总印数79.3亿册(张),增长2.9%;总印张667.0亿印张,增长5.1%;定价总金额1183.4亿元,增长11.3%。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23.5亿元,增长12.3%;增加值255.2亿元,增长13.3%;利润总额115.2亿元,增长22.3%。

2.3 期刊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867种,较2011年增长0.2%;总印数33.5亿册,增长1.9%;总印张196.0亿印张,增长1.7%;定价总金额252.7亿元,增长6.0%。期刊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20.9亿元,增长35.8%;增加值155.8亿元,增长2.2%;利润总额25.3亿元,增长10.3%。

2.4 报纸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8种,较2011年降低0.5%;总印数482.3亿份,增长3.2%;总印张2211.0亿印张,降低2.7%;定价总金额434.4亿元,增长8.5%。报纸出版实现营业收入852.3亿元,增长4.1%;增加值355.0亿元,增长10.9%;利润总额99.2亿元,增长0.6%。 2.5 音像制品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音像制品18485种,较2011年降低4.8%;出版数量3.9亿盒(张),降低15.1%;发行数量3.5亿盒(张),降低10.3%;发行总金额18.6亿元,增长1.7%。音像制品出版实现营业收入28.3亿元,增长8.8%;增加值9.3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25.3%。

2.6 电子出版物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出版电子出版物11822种,较2011年增长5.7%;出版数量2.6亿张,增长23.5%。电子出版物出版实现营业收入9.2亿元,增长48.6%;增加值 4.6亿元,增长47.7%;利润总额2.3亿元,增长76.8%。 2.7 数字出版总量规模

2012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935.5亿元,较2011年增长40.5%;增加值542.3亿元,增长39.3%;利润总额152.0亿元,增长42.4%。

2.8 印刷复制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3.3亿令,较2011年增长8.5%;彩色印刷产量16.8亿对开色令,增长7.7%;装订产量3.0亿令,增长2.6%。印刷复制(包括出版物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其他印刷品印刷、专项印刷、打字复印、复制和印刷物资供销)实现营业收入10360.5亿元,增长11.3%;增加值2679.5亿元,增长15.3%;利润总额721.8亿元,增长17.4%。 2.9 出版物发行总量规模

2012年,出版物发行实现营业收入2418.7亿元,增长11.8%;增加值609.5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96.0亿元,增长5.9%。其中,全国新华书店系统和出版社自办发行单位实现出版物总销售额2116.06亿元,较2011年增长8.3%。

2.10 出版物进出口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累计进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3222.5万册(份、盒、张),较2011年增长6.7%;金额46875.2万美元,增长10.3%。全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数字出版物数量2043.9万册(份、盒、张),增长31.2%;金额9076.1万美元,增长22.7%。[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数量1648.6万册(份、盒、张),增长43.1%;金额4896.7万美元,增长24.2%]。进出口总额55585.8万美元(其中,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进出口总额51704.3万美元,较2011年增长11.3%)。出版物进出口实现营业收入86.5亿元,增长34.4%;增加值5.8亿元,增长17.8%;利润总额2.1亿元,增长21.1%。 说明:差额为累计出口减去累计进口之差。正号表示出口大于进口,存在贸易顺差;负号表示出口小于进口,存在贸易逆差。

2.11 版权贸易总量规模

2012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7589种(其中引进出版物17193种),较2011年增长5.7%(其中引进出版物版权增长10.3%);共输出版权9365种(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7831种),增长20.3%(其中输出出版物版权增长26.4%);版权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由2011年的2.1:1降到1.9:1。 说明:差额为输出减去引进之差。正号表示输出大于引进,存在顺差;负号表示输出小于引进,存在逆差。 2.12 单位数量与直接就业人数

2012年,全国共有新闻出版单位34.7万家,较2011年增长0.3%。其中,法人单位16.1万家,增长2.1%,约占单位总数的46.3%,提高0.8个百分点;非法人单位0.9万家,降低3.2%,约占单位总数的2.6%,减少0.1个百分点;个体经营户17.7万家,降低1.1%,约占51.0%,减少0.7个百分点。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单位、版权贸易与代理单位和行业服务与从事其他新闻出版业务的单位。 2012年,全国新闻出版业直接就业人数为477.4万人(不包含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服务、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单位就业人员),较2011年增长2.2%;其中男性255.2万人,女性222.2万人,分别占全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的53.5%和46.5%,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说明:未包括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服务。 3 结构分析 3.1 产品结构

3.1.1 总印数(出版数量)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601.6亿册(份、盒、张)。

图书:占总量13.2%,位居第二;增长2.9%,增速位居第三。

期刊:占总量5.6%,位居第三;增长1.9%,增速位居第四。

报纸:占总量80.2%,位居第一;增长3.2%,增速位居第二。

录音制品:占总量不足0.4%,降低7.5%,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五。 录像制品:占总量不足0.3%,降低23.9%,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六。

电子出版物:占总量0.4%,位居第四;增长23.6%,增速位居第一。 3.1.2 总印张

2012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和报纸3074.0亿印张。

图书:占总量21.7%,位居第二;增长5.1%,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6.4%,位居第三;增长1.7%,增速位居第二。

报纸:占总量71.9%,位居第一;降低2.7%,增速位居第三。

说明: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采用出版数量和出版总金额,出版总金额数值的测算公式为出版数量×(发行金额/发行数量)

说明:1.音像制品定价总金额的计算见表18。

2.增速系指表内各项指标2012年较2011年的增长速度;变动系指表内各项指标的结构变动,以百分点表示,由2012年各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百分比与2011年该项指标在总量中所占百分比相减而得。 3.1.3 定价(出版)总金额

2012年全国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和音像制品的定价(出版)总金额为1892.0亿元。

图书:占总量62.5%,位居第一;增长11.3%,增速位居第一。

期刊:占总量13.4%,位居第三;增长6.0%,增速位居第四。

报纸:占总量23.0%,位居第二;增长8.5%,增速位居第三。 录音制品:占总量0.6%,位居第四;增长10.6%,增速位居第二。

录像制品:占总量0.6%,降低20.5%,,在总量中所占比重和增速均位居第五。

3.2 各产业类别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4个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音像制品出版、电子出版物出版、数字出版、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出版物进出口共9个新闻出版产业类别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和数字出版分居前三位,三者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88.5%、增加值的83.0%、总产出的88.4%和利润总额的81.2%,印刷复制和出版物发行两个类别合计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6.8%、增加值的71.2%、总产出的77.0%和利润总额的69.7%。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和利润总额四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产业类别的相对位置,负数并不代表负面评价。 3.3 各地区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纳税总额7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业(未包括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说明:1.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

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和纳税总额7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地区的相对位置。

2.未包括数字出版、版权贸易与代理、行业服务与其他新闻出版业务。

广东、北京、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河北、四川、安徽、福建依次位居全国前10位,10个省(直辖市)合计分别占到全行业营业收入的73.8%,增加值的71.3%,总产出的73.8%,资产总额的71.7%,所有者权益(净资产)的70.6%,利润总额的66.3%和纳税总额的70.7%。 4 出版传媒集团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列入统计的出版传媒集团有118家,其中图书出版集团32家、报刊出版集团47家、发行集团27家、印刷集团12家。 4.1 图书出版集团

选取集团合并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4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图书出版集团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前10位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省出版集团公司、河北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和广东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说明:综合评价得分系选取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四项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直接计算所得,仅用来显示各单位的相对位置,负分不代表消极评价。 4.2 报刊出版集团

采取同样评价方法,报刊出版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成都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山东大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

4.3 发行集团

采用同样评价方法,发行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湖南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新华书店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和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4.4 印刷集团

采用同样评价方法,印刷集团总体经济规模的前10名依次为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湖南天闻新华印务有限公司、辽宁新闻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江西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新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印刷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河南新华印刷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印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隆达印刷包装集团有限公司。 5 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规模分析

5.1 在境内外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流通市值排名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32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903.1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同期增加67.7亿元,增长8.1%;前10位降序依次为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印刷企业4家、书报刊出版企业3家、发行企业3家,除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以外,其他9家全部在中国内地上市。

说明:1.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包括业务内容描述为出版、出版发行、期刊和报业的上市公司。

2.在中国香港和美国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以人民币计价的流通市值系根据人民币对港元或美元当日平均汇率折算。 5.1.1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397.6亿元人民币,增加12.1亿元,增长3.1%,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44.0%,降低2.1个百分点。 15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传播控股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财讯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5.1.2 发行上市公司 6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168.6亿元人民币,增加34.9 亿元,增长26.1%,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8.7%,提高2.7个百分点。 6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当当网公司、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1.3 印刷上市公司

11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流通市值合计337.0亿元人民币,增加20.8 亿元,增长6.6%,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37.3%,降低0.6个百分点。 11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人印刷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5.2 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出版发行和印刷企业总市值排名

以2012年12月31日收盘价计算,在上海和深圳上市的26家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1501.8亿元,较2011年同期减少23.1亿元,降低1.5%;前10名降序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印刷企业2家、书报刊出版企业7家、发行企业1家。

5.2.1 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

12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886.0亿元,减少56.1 亿元,降低6.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59.0%,降低2.8个百分点。 12家书报刊出版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江苏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南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闻传媒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博瑞传播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九州阳光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迪传媒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5.2.2 发行上市公司

4家发行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199.9亿元人民币,减少19.7 亿元,降低9.0%;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13.3%,降低1.1个百分点。 4家发行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安徽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弘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天舟科教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2.3 印刷上市公司

10家印刷上市公司股市总市值合计415.9亿元人民币,增加52.7 亿元,增长14.5%;占全体出版发行和印刷上市公司的27.7%,提高3.9个百分点。 10家印刷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大小,降序依次为北京康得新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劲嘉彩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黄山永新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界龙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港安全印刷股份有限公司、陕西金叶科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鸿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6 图书出版单位经济规模综合评价 6.1 全部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选取图书出版单位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和利润总额4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全国图书出版单位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2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家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和知识产权出版社。

6.3 大学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大学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复旦大学出版社。

6.4 地方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地方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重庆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和甘肃教育出版社。

6.5 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社科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重庆出版社、青岛出版社、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北京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人民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

6.6 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文艺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译林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

6.7 美术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美术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上海书画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湖北美术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海峡书局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和江苏美术出版社。

6.8 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科技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科学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和化学工业出版社。

6.9 教育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教育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内蒙古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和安徽教育出版社。

6.10 少儿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少儿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明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希望出版社和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6.11 古籍类图书出版单位排名

古籍类图书出版单位的前10位依次为中华书局、黄山书社、文物出版社、岳麓书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三秦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和中国书店出版社。

7 产业基地(园区)情况分析 7.1 经济总量规模

依据15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报送的数据汇总,上述基地(园区)2012年共实现营业收入777.2亿元,资产总额793.6亿元,利润总额86.8亿元。

在15家产业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2家,即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降序依次为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上海国家音乐创意产业园、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和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前7家基地(园区)营业收入合计占到全部基地(园区)的91.3%。不足10亿元的有8家,降序依次为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上海金山国家绿色创意印刷示范园区、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黑龙江平房国家动漫出版产业基地。 7.2 数字出版基地(园区)经济规模

2012年,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624.7亿元,占数字出版全部营业收入的32.3%;拥有资产总额412.9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5.1亿元。

同口径比较,数字出版基地(园区)营业收入较2011年增长40.2%,资产总额增长43.2%,利润总额增长12.2%。 7.2.1 营业收入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营业收入降序依次排名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100亿元~200亿元之间的有2家,即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6家。

7.2.2 资产总额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资产总额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资产总额超过100亿元的有1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的有4家,其余4家均少于10亿元。

7.2.3 利润总额 在9家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园区)中,利润总额降序依次为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西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江苏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南中南国家数字传媒内容基地、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湖北华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其中利润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3家,即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广东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杭州国家数字出版基地。

推荐第8篇:厦门市电子商务产业分析报告

厦门市电子商务产业分析报告 (2014年度)

一、电子商务产业组成和发展趋势...1

(一)产业界定...1

(二)产业图解...1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特点...3 1.全球...3 2.中国大陆...3

二、厦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7

(一)总体情况...7 1.电子商务发展迅猛...7 2.跨境电商取得突破...7

(二)企业类别...8 1.平台企业...8 2.应用企业...9 3.专业服务企业...9

三、厦门电子商务发展环境...10

(一)互联网应用...11

(二)互联网金融...11

(三)投融资...13

(四)物流配送...15

(五)信用体系...15

(六)统计体系...16

(七)集聚区建设...17

(八)政策环境...18 1.国家政策环境...18 2.市级政策环境...18 3.区级政策环境...19

四、厦门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瓶颈...19

(一)缺少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19

(二)缺乏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载体产业...20

(三)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不到位...20

(四)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匮乏...21

(五)企业面临资金压力...21

(六)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21

(七)跨境电商发展落后于竞争城市...22

五、发展建议...22

(一)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垂直型电商平台...22

(二)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22

(三)完善物流配送体系...23

(四)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23

(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引进...24

一、电子商务产业组成和发展趋势

(一)产业界定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指交易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包括互联网、移动网络和其他信息网络)进行交易和相关服务的各类商务活动。根据参与者的不同,电子商务可以划分为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C2C(个人对个人)等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商务、O2O等电子商务模式也得以快速发展。

电子商务正在带动农业(农产品网络营销、订单农业)、提升工业(自主网络商品品牌、3D打印、定制生产、产业链高端)、革新服务业(网店、互联网金融等),拉动仓储、物流、IT等行业的成长,覆盖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居于现代产业体系的纽带与核心地位。

(二)产业图解

电子商务产业涉及生产商、交易平台、专业服务商、物流配送和支付等环节,如图1所示。生产商是产品提供者,交易平台提供消费者和生产商在线交易的环境,专业服务商围绕交易平台为生产商提供电子商务专业服务,物流配送和第三方支付与电子商务一体化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

\\

根据电子商务企业对商品和交易平台的控制程度,将电子商务企业划分为三大类:平台企业、应用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具体细分为如下六种类型:

\\

电子商务企业通常同时属于两种及以上的类型,并且在经营中不同程度地涉及移动商务、O2O业务、跨境电商等内容。

(三)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特点

1.全球

美欧的信息化、物流设施和用户消费能力都处于较高水平,具有一致的商业环境,电子商务企业比较容易开展运营并扩张到整个地区,形成市值数百亿美元的跨国电子商务巨头。例如:eBay、亚马逊、LinkedIn、Otto、Groupon等电子商务平台,UPS、联邦快递、DHL等物流企业,PayPal、Money booker等电子支付企业。美欧的市场环境促进了众多创新型电子商务企业的诞生(例如人人贷(P2P)、团购、按需叫车等城市O2O应用),也推动了传统企业电子商务转型。

然而,在日本、中国大陆等市场,美欧电商巨头纷纷表现出水土不服,本土企业依托对政策、金融、文化、消费者的深入理解和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建立了能与之抗衡的电子商务生态体系,例如乐天市场、天猫商城。

2.中国大陆

(1)总体态势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起步较晚,但是得益于互联网和企业信息化的普及,以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推进,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形成完整的产业结构。

2014年是电子商务不平凡的一年,阿里、京东、聚美优品上市,万达、百度、腾讯三家强强联合,各类电商企业日益壮大,一派欣然,电子商务活跃地区依然集中在杭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

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年我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49.7%,达到2.8万亿元。根据商务部电子商务司测算,2014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包括B2B和网络零售)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商务部监测的5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网络零售增长33.2%,比上年增加1.3个百分点。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分别增长5.8%、5.5%和4.1%,比上年分别回落1.7、2.8和6.2个百分点;购物中心虽增长7.7%,但也比上年放缓4.5个百分点。

(2)特点分析

第一,O2O模式落地生根

2013年热谈O2O概念, 2014年则让O2O摆脱概念开始落地。顺丰的“嘿客”便利店全国启动;万达携手腾讯、百度成立新的电子商务公司意在借助三方线上线下优势共同创造新的业绩。

第二,移动电商走向成熟

2013年做电商铺垫,2014年则是电商抢夺市场。移动浏览网页、移动支付、移动购物各环节的打通促使用户大量从PC转移到手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统计报告》显示,48%的移动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间每天在1-4个小时,甚至有呈现全天化的状态。从年初打车软件的直接补贴到各种APP下载免费游景区、返现等各种活动足以移动端已进入疯狂的蛋糕分割期。

第三,互联网金融百家齐放

随着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余额宝,百度推出百度理财的大火,2014年各种互联网金融手段纷纷涌现。2014年互联网金融将形成对公和对私业务两翼齐飞的局面,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将主动参与进来,推动整个生态圈的繁荣。

第四,跨境电商与国际化起步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2万亿元,同比增长超25%,高于线下传统外贸交易额增幅,加之跨境电商有效缓解我国严峻的进出口形势,因此,2014年跨境电商在境外本地化、外贸进出口两种模式上有所起色。

第五,反向定制(C2B)不再是概念

大打国际牌的同时,电商在国内还有一片蓝海需待开发—“反向定制(C2B)”。但无论是阿里聚划算,还是京东Jdphone计划,都是电商依托技术优势从用户需求出发定制产品的做法。2014年,电商更充分释放消费需求的驱动力,让C2B模式走出概念范畴形成体系,为用户带来更个性化的产品。

第六,本地生活服务大行其道

近年来,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因更“接地气儿”,更贴近区域消费群等优势逐步升温,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通过网络购买或预订本地生活服务的用户预计达到1.85亿,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200亿元。2013年底,B2C巨头京东上线“京品惠”,意图以买断模式聚焦重点城市和商家抢占市场;阿里巴巴则在生活服务类领域建立移动产品家族,打造集团优势;大众点评、腾讯微信等也争相出手布局。

第七,大数据打开电商新空间

在产品推荐、洞察挖掘用户需求、分析购买行为等环节,大数据帮了电商企业们的大忙。电商企业在后台可以对海量用户数据进行挖掘分析,针对不同用户推荐最佳产品,促进销售额的同时,极大提高了用户体验。从京东618到天猫双十一,两大网购狂欢节到处充斥着大数据的影子。2014年,大数据热潮仍不会冷却,它将成为电商运营的主引擎,并在电商营销、互联网金融等方面产生更大推力,最终成为电商竞争的重要指标。

第八,智能物流升级

2014年,智能化物流系统是发展王道。谈到这一点,就不得不提京东在物流、配送上的大手笔投入,以及推出极速达、夜间配等多样化服务,在面临订单激增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为平台保驾护航。未来,无论是阿里巴巴的“菜鸟”,还是京东的“亚洲一号”,结合大数据、云计算、GIS等技术的智能化物流的对抗成为电商竞争的主旋律。

第九,智能硬件兴起

2014年智能手表、手环、眼镜等产品大肆出现,Google眼镜、百度在百度大会上展示的各种智能硬件、各手机品牌推出的配套硬件设备让14年的智能硬件风生水起。智能盒子、智能家居也开始崛起,结合互联网服务和云计算展开的智能硬件之战涉及到各行各业。

第十,电商城镇化突围

随着一二线城市网购渗透率接近饱和,电商城镇化布局已成为2014年的重点。京东、淘宝等众多电商巨头开始了三四线城市、乡镇等地区的刷墙行动。

二、厦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总体情况

1.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市电商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我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500亿,比2013年增长约50%。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市登记注册的网商达37000家,比2013年增长73%,其中, B2B交易企业约20000家,B2C交易企业约10000家。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80%以上。数据检索表明,我市有约5万家的企业及用户运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企业运用较多的平台有阿里巴巴(s.1688.com)、环球资源外贸网、中国制造网、敦煌网等。

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发展指数报告》,厦门的电商发展指数达到15.854,位居第六位,前五位依次是:深圳、广州、北京、杭州、上海,我市在2014年电商发展得到了较大提升。

据估算,2015年预计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3500亿,其中,网络零售额约350亿。预计电商企业总数将达50000家,电商从业人员达15万人。

2.跨境电商取得突破

当前,跨境电商正从原先的B2B、C2C向B2C快速演进中。跨境电商,已然成为跨境零售的代名词。2014年,各地方政府出台了更多的政策予以支持。而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的纷纷出现,让跨境电子商务这一细分领域迈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凭借多年先行先试的经验优势,厦门把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两岸电子商务跨境合作,并将其纳入厦门市贯彻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内容。

2014年12月20日下午,由厦门邮政EMS承运的厦门市跨境电商一般出口首票近5000件邮件顺利通过海关、国检查验审核,发往全球各地,标志着厦门跨境电商有了新的突破。

据厦门海关统计,2014年福建省外贸进出口109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7%,其中进口3934亿元,增长0.8%,出口6969亿元,增长5.4%。厦门的外贸占据了全省的半壁江山,发展跨境电商,有着显著的平台、口岸和通关优势。此外,去年成立厦门市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将为我市发展跨境电商提供有力的保障机制。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进各项跨境工作,包括打通跨境出口通道、开发海关进口直购平台、推动进口直邮平台上线、探索跨境电商进出口有效模式以及跨境电商园区建设等,未来我市跨境电商将迎来新的春天。

(二)企业类别

根据电子商务企业主要主要分为平台企业、应用企业和专业服务企业三大类。

1.平台企业

电子商务平台企业指拥有能够为自身或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电子商务交易或服务平台服务的企业。

我市目前尚未有类似淘宝、京东等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相比差距较大,然近年来平台企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态势,涌现出了一批新型、有潜力的平台企业,如美图、美柚、欣欣旅游等。美图公司的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美拍等软件赢得了十分庞大的用户群,2014年,美图公司的PC端及移动端用户突破7亿,超过百度、阿里,将带动美图手机2015年实现10亿元的销售。

2.应用企业

电子商务应用企业指应用电子商务手段开展相关销售和服务业务的企业。

无论是传统网络品牌还是新兴的电商应用企业,都展现除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传统网络品牌如万翔网络、佰翔手礼等都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万翔网络在去年高基数的基础上,达33.8亿元,保持了39.1%的增幅。新兴的电商应用企业如乐麦、欣贺、七匹狼等企业试水电商后,短期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专业服务企业

专业服务企业指为电子商务企业提供代运营、咨询培训、技术支持、物流快递、仓储、园区管理服务、网店开设、拍摄美工、网络支付等专业配套服务的企业。

近年,电子商务生机勃勃,带动快递、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信息技术、运营服务等电子商务服务业高速增长。在厦门,伴随着电子商务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电子商务服务商。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帮助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活力,特别是我市快速涌现出一批大型电子商务专业园区,如厦门(海沧)电子商务产业园、象屿跨境电商园区等;同时,一批终端配送体系发展迅猛,鸟箱、速递易、易家配等自动投递终端建设很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快递环节最后100米的问题,这在全国是一个亮点。

然而,我市专业服务企业尚未呈现出明显的规模效应,运营服务市场规模较小,与北、上、杭、广差距明显。以天猫运营服务商为例,如图*所示,在14个服务类别的优质服务商中,厦门仅有8家,其中大部分是依托软件园优势的电子商务软件提供商,仅有1家是依托周边地区运动鞋服的产业链优势,与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产业链基础差距明显。

\\

三、厦门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近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十分迅猛。在传统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的同时,不断涌现出新的电商品牌,不断有企业涉足、探索新的电商领域,电子商务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支撑体系不断健全,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互联网金融、物流、统计、信用、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等体系的不断完善有效地支撑了我市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相关电商政策的出台也为我市企业发展电商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一)互联网应用

厦门拥有相对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能够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厦门是全国首批“三网”融合的试点城市,全国首批4G建设的试点城市之一,移动4G试验网已覆盖岛内大部分区域。2014年厦门市全面实现了城市20M、农村4M的宽带接入能力,固定宽带的家庭普及率达到81.1%,光纤家庭的覆盖率达到94.4%,比2013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3G、4G用户普及率达到70.5%。此外,信息惠民水平不断提升,率先建成了电子政务云、无线城市建设、社区信息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取得了新成效,无线城市应用的项目达到了400多个。动漫游戏、电子商务、云计算、互联网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产业聚集和带动效应明显。

根据“智慧名城行动计划”,预计到2015年,厦门全市100M光纤到户覆盖率将达到95%以上,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100%。此外,厦门正在推进“无线宽带城市”建设,将在厦门重点区域新增3000个WiFi基站,并推进步行街、景区、商圈、车站、市民休闲场所等场景的WiFi覆盖和农村无线宽带覆盖。

(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发展已成趋势,一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领域的创新发展;二是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包括由核心平台提供的借贷服务(例如,阿里金融)、第三方支付、P2P模式的网络借贷、众筹融资、手机理财APP等。

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一种新兴业态,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促进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在互联金融模式下,金融业的专业分工被淡化,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互联金融模式能够用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能够使金融服务更加普惠于普通百姓。微金融就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专门向小微型企业及中低收入阶层提供的,小额度的、时间短的、可持续循环的微金融产品和服务。

厦门是国家金卡工程的最早试点城市,金融服务业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厦门企业已拥有4张第三方支付牌照,包括厦门象屿集团、中联信(福建)支付服务有限公司、易通卡运营有限公司、厦门夏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厦门信息集团积极推进“e通卡”小额支付工程,已累计发行e通卡近500万张,充值网点800多个,涵盖公共交通、停车场、公共自行车、农贸市场、餐饮、娱乐、购物、医疗等多领域,消费网点2200余家。据统计,每日全市有超过200万人使用e通卡消费。但据了解,4家拥有支付拍照的公司皆尚未开展全国性线上支付服务。详情如下:

\\

(三)投融资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投融资事件共有165起。其中风险投资152起,总额逾26.3亿美元;并购10起,金额逾7亿美元;IPO2起,募资总额约1.4亿美元;上市后增股1起,募资金额为1.8亿美元。

电子商务投融资市场表现出3个特点:互联网金融成为投资市场新宠、BAT(百度、腾讯、阿里)活跃于互联网投资并购、O2O超越B2C成融资趋势。此外,2013年电商投融资集中在小型新兴领域企业,投资轮次也主要集中在种子天使及A轮融资,这使得尽管电商的风投事件同比增长18.7%,而金额却较2012年略有下降。

在2013年的基础上,电子商务领域的投融资热潮在2014年得以延续。在第一季度,电子商务领域的已披露投资案例达到31个,已披露案例的投资金额累计约为6.8亿美元。

近年来我市不少优秀的电商企业发展动力足,成长性高,带动性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成为带动厦门市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引擎,获得了风投的青睐,以下是不完全统计的部分企业情况:

\\

(四)物流配送

配送体系是影响城市电子商务消费环境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城市O2O类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瓶颈。

厦门目前已建成4大物流园区,包括现代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杏林物流园区、火炬翔安保税物流中心,众多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厦门。截止2014年底,厦门共有近4000家物流企业,但小规模物流企业占绝大多数,大部分企业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下。

虽然目前我市物流体系建设还相对滞后,没有建立专门用于电子商务物流仓储配送的载体平台,专业化的服务能力较弱,网络零售企业只能各自建立物流配送渠道。然而,物流配送领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一批智能投递终端服务商涌现,如:鸟箱、速递易、易家配等,据统计,2014年我市自动投递终端达到1000多个,遍布岛内及海沧各大社区、楼宇,智能投递终端建设很好地解决了电子商务快递环节最后100米的问题。

(五)信用体系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商市场开始多样化与复杂化,各类欺诈活动出现,假货、次货充斥市场,无良卖家、恶意买家不在少数,信用体系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去年,国务院公布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规划纲要强调加强电子商务领域信用建设,严厉查处电子商务领域制假售假、传销活动、虚假广告、以次充好、服务违约等欺诈行为。

与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的可信交易、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等体系相对落后,除了缺失相关的法律法规外,监管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过相较以往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与成效。

在可信交易方面,市工商局利用现有搜索技术和搜索策略,搜索出全市24863个经营性网站;多次开展网络交易专项整治行动,检查各类涉嫌虚假主体网站数百个;立案查处网络交易违法案件98起,案值203.03余万元,罚没款82.66余万元等。目前有关部门正引导、督促电商企业完善网络备案登记。

在电子发票方面,市国税局设想运用税收手段规范和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一方面,通过修订《税收征管法》等法律文件,完善立法规范电子商务税收征管;另一方面,为电子商务纳税人提供便捷办税的途径,并运用大数据加强税收管征;同时,增强对电子商务纳税人的税收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强稽查的威慑力等。

(六)统计体系

电子商务涉及领域广泛,尚未形成明确的产业界限,电子商务统计出现一定困难。目前,我市电子商务尚未形成健全的电子商务统计体系,2014年市统计局推出的正统网,对我市电子商务开始了较系统的统计,加上合理利用商务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分析系统,在电子商务政策引导下,我市电子商务企业逐步集中统计,为我市掌握相关情况提供一定的依据。

(七)集聚区建设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经济效应明显。国内外产业园区发展成功案例表明,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的、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是厦门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目前,厦门尚未形成能够有效降低电商企业经营成本、提升经营效率、规模较大的电子商务园区,更无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去年,商务部评选2015-2016年度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厦门(海沧)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被商务局推荐入围商务部评审,有望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厦门(海沧)电子商务产业园是在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推动下,由海投控股,与电商股份联合投资设立的厦门电商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运营。项目建筑面积达12.5万平方米(一期),在成功运营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的基础上,公司计划通过三期项目建设运营打造千亿电商产业链,提供包括物流、信息、融资、人才培训服务等为一体的新型电子商务综合体。在海沧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入驻园区企业可享受两免一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目前,园区正在火热招商中。

(八)政策环境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领域、一种新业态,在市场环境诱导下,蓬勃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上至国家下及地方陆续出台一系列电子商务政策,支持电商发展。

1.国家政策环境

李克强总理曾在同互联网业界领袖座谈时称坚定不移支持电子商务发展,并且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采访时说: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带动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

为推动全国电子商务发展,商务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文件,如: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办《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商务部《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并作为重要文件下发各省市,要求各地认真执行。此外,还进行每两年一度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基地评选,鼓励电商企业及基地做大做强;国家发改委安排了雄厚的现代服务业资金用于支持各地经济发展(我市去年获3亿,其中1亿用于电商项目)。

2.市级政策环境

自2011年我市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以来,我市相关电商主管部门积极践行,努力创建示范城市。2013年我市出台了《厦门市电子商务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市财政局安排3000万专项资金用于对优秀电商项目进行扶持。资金办法有效期2年,并于20

13、2014年度分别发布了申报指南,其中包含对电商集聚区、平台、网络零售、综合服务、第三方支付、公共性项目6大类电商项目进行扶持,扶持金额达1940万元。电子商务相关政策还有: 《厦门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14-2018》、《关于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

裴市长在第71次政府常务会上对电子商务工作提出:要加强研究、坚决支持、全面推动。由商务局草拟,市政府通过并正式发布的《关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措施》,在扶持范围、力度上较之前有了较大提升。

3.区级政策环境

2014年,各区相继出台了电子商务扶持政策,如:《思明区推进电子商务发展若干规定》、《湖里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实施办法》、《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的若干意见》,各区十分重视发展电子商务。

四、厦门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和瓶颈

厦门电子商务快速蓬勃发展,依托软件行业优势进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前十。目前形成以软件园二期、海峡电子商务创业园、海沧电子商务产业园、火炬高新技术园和观音山商务中心等电子商务聚集区。但是,通过对厦门市电子商务展现状的调研,发现厦门市电子商务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和瓶颈。

(一)缺少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

虽然目前厦门有不少电商平台,但多数属中小型,缺乏如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当当网等有巨大影响力的网上购物平台,也还未形成诸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中国制造网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B2B平台,在电子商务产业链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未能很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

(二)缺乏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载体产业

厦门是东南区域发达的港口贸易城市,一向以贸易见长,但产品生产相对薄弱,缺乏制造业实体支撑,电子商务涉及的商品来源上有较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产业链的整合,如厦门电商销售的大量鞋服产品来自于泉州、晋江、石狮等周边鞋服生产城市。

(三)物流仓储等配套设施不到位

国务院出台《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提出冷链、绿色、信息化、标准化、与制造金融商贸业协同、区域物流、国际物流、专业类物流园区、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

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厦门位于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总量较小,区域经济、周边地区的产业结构等因素,影响厦门现代物流业的规模。

厦门的城市物流配送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物流配送支撑技术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自动化仓储设施技术低、标准化应用水平滞后、信息化应用水平也较低,配套电子商务企业的仓储物流建设不到位,也影响了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目前厦门市快递企业生产场所分散、场地更换频繁,不能满足迅猛发展的市场需求,推高了企业的运营成本。由于单个企业单项要地成本高、面积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近来各快递品牌区域总部纷纷外迁,设在厦门的顺丰东南本部年纳税额一千余万元,其东南快件处理中心已于2013年外迁落户晋江市;马云的“菜鸟”网络平台福建区域的建设项目也落户泉州市。厦门对电商物流企业的吸引力减弱,将进一步导致电商物流业的发展滞后。由于缺乏物流仓储能力,许多品牌企业虽然将电商运营总部设在厦门,但其物流仓储地仍在外地,导致税收流失。

(四)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匮乏

电子商务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厦门由于缺少国内外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在吸引高端电子商务人才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使得以创新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企业难以与国内外电子商务巨头竞争。据一些电商企业反映,人才无法引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电商人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文凭、无海外经历),无法享受我市现有人才政策,人才引进急需的子女入学、入户、住房无法解决。

随着高职院校加大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训,为电子商务企业输送了充足的运营类人员,但是电子商务战略和创新人才依然匮乏。

(五)企业面临资金压力

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是电子商务的三大要素。电子商务企业普遍具有早期投入大、运营风险高、获利周期长等特点,在资金方面普遍存在较大压力,成为电子商务创业企业和平台企业发展的障碍。加上电子商务属轻资产,融资渠道较窄、资金链短缺容易成为制约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运营的重要瓶颈。

(六)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有待完善

与发达城市比,我市在城市无线网络、第三方网络支付、可信交易、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统计体系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需求。

(七)跨境电商发展落后于竞争城市

随着国家跨境电商政策的出台,深圳、宁波等地基于自身外贸基础掀起了发展跨境电商的热潮。而厦门跨境电商发展滞后,虽然目前基本能满足跨境电商一般出口贸易需求,但至今未能被纳入全国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此外,厦门尚无成熟的针对跨境电商的综合服务平台(海关、商检、税务)。因此,厦门在平台建设、结汇、退税优惠等政策上面临被动局面,无形中削弱了厦门招商引资的优势。

五、发展建议

(一)依托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垂直型电商平台

目前电子商务综合性大平台已经被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抢占,如淘宝、京东。未来3-5年的发展机会和趋势将是针对某类细分行业的垂直型平台的崛起。厦门可结合本土及周边地区的优势特色产品和服务,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分别扶持发展一批垂直型行业交易平台。如茶产业,民俗、宗教和文化用品产业,服装、鞋帽、箱包及美容时尚用品产业,大宗商品交易如石油交易平台,旅游和会展业、石材交易等,可充分利用区域特色优势打造垂直型电商平台。

(二)依托港口优势,发展跨境电子商务

跨境电商的发展前景被业界广泛看好,在电子商务综合型大平台和第三方支付等领域已没有太多机会的情况下,跨境电子商务将是厦门未来5年最大的发展机遇。厦门独特的空港、海港和对台优势为跨境电商创造了良好环境。厦门如果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突破口,通过政策配套,利用厦门区域优势吸收大产业基地经验,有可能建立起东南区域性总部型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吸引标杆企业、本地企业进驻,同时拉动传统企业、外贸企业的转型。

(三)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结合“智慧社区”的建设,支持城市社区网络购物快递投送场所的建设,将快递投送场所纳入新建小区的规划中。在电子商务集聚区规划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的同步规划建设。构建能够覆盖全市(包括乡镇、农村)的物流配送体系。

加快推进快递物流园区建设,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鼓励国内外先进的快递物流企业在厦门建设物流设施、设立运营总部。引进培育一批国家4A级以上的龙头物流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特色物流中心。

(四)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完善电子商务支付体系、标准体系、信用体系、质量体系、监管体系,创造安全可信的交易环境和投融资环境。加快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区建设,推进无线城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促进电子商务跨界发展,创新发展新型业态,在移动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云计算、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中获得创新优势,提升城市创新能力。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加强电子商务知识普及和宣传力度,提升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对电子商务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挥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鼓励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基地,增加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鼓励行业协会举办电商人才交流论坛,增强本、外地电商人才的交流,搭建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支持培训机构开展电子商务培训,为企业实实在在培养适用型人才;加强政策诱导,对于具有创新思维、经验丰富、专业性强的高端电子商务人才可考虑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引进政策。

厦门市电子商务协会 专家委员会(制) 二〇一五年五月十五日

推荐第9篇:大健康产业分析报告

大健康(医疗)行业现状与分析

一、行业概述

大健康产业是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缓和性医疗商品和服务的总称,通常包括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医疗服务、保健品、健康保健服务等领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健康是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并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疾病为主,完善国民健康的政策。2012年8月公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到2020年为止,主要健康及其相关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其中包括“国民主要健康指标进一步改善,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等目标。同时,该文件还强调,要以“预防为主”,实现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以公共政策、科技进步,着力解决长期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

二、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全球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健康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产业之一,健康产业大约占全球GWP 的1/10,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4 年全球在大健康产业的消费高达74 681 亿美元,表现为,发达的高收入国家在大健康产业的支出最高,中等发达国家次之,发展中国家最少。2014 年,北美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32 232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总量的41.7%;欧盟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17 830 亿美元,占比为23.1%;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大健康产业规模为4 813 亿美元,占比为6.2%。

2009—2014年全球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表(单位:亿美元)

2014年全球大健康产业分布格局

作为全球最大的产业之一,全球医疗健康年支出总额占 GDP 总额的 9%左右,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目前全球股票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市值约占总市值的 13%。全球医疗健康支出总额从 1995 年的 2.20 万亿增长到 2013 年的 6.62 万亿,年复合增长率为 6.3%。进入 21 世纪后,医疗健康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新一轮增长主要来自于中低收入国家和中高收入国家人口增长,人均健康需求的持续释放,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为发达国家的健康产业发展带来的增长动力。

全球健康支出总额及其增长率

2、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大健康产业由医疗性健康服务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部分构成,已形成了四大基本产业群体: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从国际大健康产业结构来看,中国的大健康产业仍处于初创期。

美国大健康产业结构图

中国大健康产业结构图

从总量来看,中国医药卫生费用在 2013 年已达到 3.17万亿,占 GDP 百分比为 5.4%, 05-13年复合增长率为 17.54%,高于 15.5%的 GDP 复合增速。 2001-2013年我国卫生费用占 GDP的比重

《2015-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中指出:“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主要健康指标基本达到中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将从2005年的73岁增加到2020年的77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要增加到6.5-7%,提高两个百分点。国务院于2013年9月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

与此同时,我国大健康产业链已经逐步完善,新兴业态正在不断涌现,健康领域新兴产业包括养老产业、医疗旅游、营养保健产品研发制造、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2007 年,大健康产业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左右,低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平均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加速,2014 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预计接近4.5 万亿元,到2016 年,规模将接近5.5 万亿元,达到全球第一。 2009—2014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结构(单位:亿元)

2009—2014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单位:万亿元)

三、行业环境及政策分析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大健康产业在当下迎来了加速发展期,行业景气度高。支撑行业高速运行的引擎有三个:第一,人口老龄化与环境污染提高了居民的保健、医疗潜在需求;第二,居民健康意识提升扩大了医疗保健支出;第三,政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三大利好因素预计在未来仍将继续发酵,从而推动大健康产业的持续发展。

1、人口老龄化加速、环境污染提高健康产业潜在需求 老龄化与环境污染成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201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10.5%,2010年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展望未来,人口的加速老龄化与寿命的延长将是大趋势。在此背景下,养老、慢性病等健康问题将受到广泛的关注。同时,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具有较大负面影响,这也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显示,过去30年我国人群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由75.6/10万上升至91.24/10万,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的死亡成明显上升趋势。因此,人口老龄化与环境问题是驱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趋势及增速预测

中国人口分年龄占比及GDP增速

2、健康意识提升扩大消费支出

我国居民收入的提升为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了购买力基础。国际发展经验显示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时,进入典型的消费升级周期,非生活必需品消费将成为主。2011年以来,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从2008年15,780元增加到2014年29,381元。伴随收入增加,居民医疗消费支出保持较高速增长,2011至2014年,城镇居民医疗保健类支出年均增长率为10.66%,高于居民消费性支出10.35%的增速,且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趋势,2014年医疗保健类支出增速为14.91%,大幅高于8.01%的消费性支出增速与8.98%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 人均GDP与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

2001-2015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年消费性支

出、医疗保健支出

健康意识的提升与观念革新进一步促使大健康产业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升使得人们对健康有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恶化与生活压力增加引发人们的健康问题的普遍关注。审美观念革新也使得医疗美容等行业进入大众消费阶段。

3、政策推进中国健康建设 十三五规划建议将“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进入2016年,2月14日国常会上,提出部署推动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政策要求。持续不断的健康相关政策出台,令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迎来政策蜜月期。

健康中国的提出与相关政策

四、行业发展趋势及风险预警 纵观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健康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将会继续保持较为高速的增长,同时,产业融合、产业形态交织,将会为未来5到10年健康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未来产业发展的三大趋势是:一是产品形态的多样化、多元化,传统的健康产业仅仅是给病患提供诊疗、护理服务等服务,而未来的健康产业不仅限于此,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新兴的产业形态正在不断变化,医药医疗、保健健身和中高端医疗器械等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业界形态在国内已初见雏形,并且聚集了足够强而大的产业技术力量和资本力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三是新一代技术的出现会推动国内大健康产业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升级产业及产品形态。新一代技术未来会成为大健康产业重要的动力,为战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包括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很多医疗健康机构非常关心信息技术在医院管理和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互联网技术能提供实施智能安防,对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重要区域实施监控自动化。

1、大健康产业持续较快增长,14年规模达2.5万亿。2014年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达2.5万亿元,2011-2014年均复合增长率16.03%。选取药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医疗美容观察具体行业规模增长,药品制造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9%(2010-2014)、医疗器械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30.50%(2010-2014)、保健品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30.40%(2012-2014)、医疗美容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16.58%(2011-2014)。 2009—2014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结构(单位:亿元)

2009—2014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市场规模(单位:万亿元)

从国际对比看,我国大健康产业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医疗方面,我国每千名儿童只有0.5名医师,美国是1.46,参照此比例,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至少20.8万。医疗美容方面,韩国5000 万人口拥有5000 家美容机构和2000多名认证医师,人均拥有的美容医院和医师数量都远远超过中国,服务终端医院质量参差不齐形成大量的客源外流。这些产业供应的缺口意味着健康行业未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2010-2014年中国医药及医疗美容市场规模

2010-2014年中国医疗器械、保健品、健身房市场规模

2、目前大健康产业利润率在10%-30%之间,其中药品制造行业年均销售利润率10.11%(2010-2014)、医疗器械行业年均销售利润率10.61%(2010-2014)、保健品行业年均销售利润率20.80%(2012-2014),而2010至2014年,全部A股年均销售净利率为8.79%,由于可见,大健康产业利润率处于较高水平。2011-2014年中国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销售利润

3、当前儿童医疗领域具有持续性增长力,体现在用药和门诊两方面:在用药方面,2014年儿童用药市场规模已达590亿元,2005-2014 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1.30%,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预测,2015年我国儿童药销售额将达到670亿元;在门诊方面,《2014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3年儿童门诊接待近2亿人次,儿童医院病床使用率103%,每床出院人数47.8,病床周转次数达49.3,在所有卫生机构中最高。

2005-2015年中国儿童用药市场规模

儿童医疗领域存在供不应求矛盾,但这也意味着行业存在很大上升空间。目前,儿童医疗领域存在的供应不足主要体现在药品、药企、药师领域,二孩放开后,这一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凸显,但这也意味着,医疗领域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需求侧看,目前儿童人口占比为16.6%,二胎放开后,这一比例有望持续增长。从供给侧看,儿童药品、药企与医师的供给不足:第一,儿童用药市场远未饱和,我国目前医药市场规模约为12413亿元,儿童药市场规模仅占其中的4%,而儿童占全国人数约16.6%;第二,儿童药企数量不足,6000 多家药厂中专门生产儿童药的企业只有10 多家;第三,儿童专业用药较少,截至2013年1月,国产药品18万余条批文中专用于儿童药品的仅3000多条;第四,儿科医师缺口巨大,《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儿科医师人数约为11.2万,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14岁以下儿童有2.2亿余人,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5名医师,而美国是1.46。

0-14岁人口规模与占总人口比重(万人)

4、体育产业市场规模巨大且政策利好不断。2014年体育产业市场规模达4454亿元,2006-2014 年的复合增长率约为20.78%,体育产业占GDP比重0.70%,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GDP比重在2%-3%之间,随着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提高,体育产业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政策利好也推动体育健身产业发展。2014 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培育扶持。文件指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

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与GDP占比

健身运动消费是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而健身意识增强也为行业带来持久需求。2008年以来,居民收入复合增长率达10.91%,人均收入达29381元,体育健身产业也迎来迅速扩展期,复合增长率12.97%。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数据,2014年全国共有4.1亿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20.58%,其中,20~29岁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最高,为48.2%。从供给端看,健身俱乐部是主要商业健身经营模式。目前健身俱乐部加速扩展,但盈利能力较差。2013年商业健身俱乐部总数约为5000家,2001年-2013年间复合增长率26.42%,其中20%处于赢利状态,究其原因目前健身俱乐部主要盈利模式为会费收入,区域化强,行业集中度低,同质化造成价格战为主要竞争方式。未来以互联网健身、健身社交为代表的“互联网+”模式会成为行业新的发展趋势。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岁以上各年龄组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百分比

5、医疗美容市场未来增长空间大。从市场规模和客户群发展看,我国医美市场保持较高速增长,未来依然有加大空间。据产业信息网报,我国医疗美容市场总产值2014年已达5530亿,年增长率接近20%,预计2016至2020年,年均增长率约15%,2019年将突破万亿,2010至2013年,我国医疗美容人数由340万次增长至537万次,预计2015年超过700万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15%。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市场规模(亿元)

6、老龄化趋势与环境恶化使得慢性病成为中老年人普遍的医疗需求。我国中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较高,这在客观上提升了中老年人的医疗需求。2015年6月,国家计生委时隔十年再次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报告指出:2012年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5.2%,糖尿病患病率为9.7%,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为9.9%。,癌症发病率为235/10万,十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认为慢性病患病率上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老龄化趋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不断延长以及个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重点慢性病死亡情况

针对严峻的慢性病发病形势,病前预防与病发治疗均有投资机会。漫长的发病使得有效预防慢性病成为可能。从预防角度看,积极推进中老年人健康体检、加强慢性病的机会性筛查,推进体育健身产业,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商业医疗保险范围,建立全国癌症防治协作网络,是未来发展方向。从病发治疗角度看,建立社区医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师数量与专业质量是关键,药企在国家相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下进行药物研发,开展癌症康复、姑息治疗和临终关怀机构建设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推荐第10篇:中国房地产产业分析报告

中国房地产产业分析报告

经济10甲班陆晨轩1090410124 房地产业作为中国的十大产业之一,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从改革开放前落后的农村居住格局到实行农村向城镇化转变政策的实行再到实现城市化的落实工作,中国正在一步步地走向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实现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回收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获得的飞速的发展,就算是摆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具有令人惊讶和敬佩的。我国房地产业从20世纪八十年代起步,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房地产作为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社会经济、社会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和基础的构成要素。房地产的运行和发展涉及众多的相关产业,显示出很强的关联性,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土地和房屋这些基本的物质要素,这就确定了房地产业的基础性地位。可对于我们90后一代,如今的房价可是高的吓人啊,就算不看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住宅均价为17023元/平方米,另外,全国住宅价格中位数为6967元/平方米,什么概念呢,像我们大学生毕业出去工作实习打工,乐观的想想也只能在奋斗半辈子才拥有上自己的一方小屋啊。如果不靠家庭的帮助,我想买房的压力足够压垮我们的生活。为什么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繁荣发展之后会走向如此极端呢?这值得政府,社会各界深思。

一、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1.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产业集中度、洛仑兹曲线、基尼系数、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墒指数等,其中产业集中度使用最为广泛。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指标通常用某行业规模最大的前几位公司的营业额占整个行业的营业额比重来表示,用公式CRn=∑Xi来表示。其中CRn为市场集中度,Xi为单个公司营业额占全行业营业额的比重。一般以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来决定行业内企业之间的行为是垄断还是竞争。在2012中国房地产销售额排行100强当中,前四名依次是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保利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绿地(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随着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壮大,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队伍也迅速壮大。近年来,全国一半以上的房地产开发商分布在广大、上海、辽宁、江苏、浙江等东部地区的12个省市中,东部地区的企业竞争已从资金实力和土地开发权的竞争走向品牌、营销、服务等方面,而西部地区的开发商还远远未达到这一步。部分品牌企业在外地成立分公司,形成跨地区的发展趋势。作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大佬,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2 年1~12月份,累计实现销售面积1295.6 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412.3 亿元。而2012年全国房地产销售额为64456亿,根据公式,计算可得万科集团的市场集中度约为2.2%;同样的,我计算了排名第四的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市场集中度,发现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900亿大关,由此看来市场集中度也是很小很小的。我们知道,CRn接近于0意味着最大的n个企业仅供应了市场很小的一部分;相反地,如果CRn接近于1就意味着非常高的集中程度,一般情况下,市场集中度越高,厂商的市场支配力越大,市场的可竞争性亦越低。当少数厂商的市场占有率高到足以影响。市场竞争的本质,乃至市场价格形成的方式与企业内部定价的原则,而市场进入门槛又高不可攀时,就形成了垄断。卖方集中度是市场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分析对象,对卖方参与者间的竞争程度、竞争态势、竞争的有效性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那么数据很明显地说明了在中国房地产市场没有出现明显的垄断现象,仍旧是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当中。

2.产品差异

对于房地产业而言,没有永远相同的产品。无论是设施,周边环境,还是地区交通等等

方面,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的。所以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永远在不断追求的除了地段还是地段,这是房地产业的真谛。另外在地段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优秀产品是每个企业必须达成的目标。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早期为外商加工求存的打工仔逐渐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强国企业。近几年“品牌优势”这四个字不断地被提及,被强调,这就是在暗示和善意提醒我国的房地产业开放商,需要做好自己的品牌,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只有做足品牌商标,做好企业文化,才能在尔你我诈的市场竞争中激流勇进,做好自己。

3.进入与退出壁垒

前面在市场集中度中就可以看出,房地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中国房地产企业数量多,大多数的企业规模较小,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中国的房地产业每年都在较大幅度的增长,可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依然很低,体现出房地产开发商企业小、散、差和住房建设规模化程度低等等问题,这样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容易形成一种自杀性、破坏性的竞争格局。使得新的开发商在进入该市场进行自身发展时会受到来自各方的种种打击,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以地区单位的排挤和斗争。导致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不利于我国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

二、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行为

所谓经济发展,需要有两只手来推动,来管制,一只是来自政府,即政府干预;另一只是来自市场,即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经济过热或过冷对于国家乃至全世界经济形势都是不利的,极端情况就会出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就像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通过高利润贷款利息来吸引全世界的资金以发展自身经济,美国欠的越多我们就想他好像还能还回来,于是乎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美国就这么一直玩这个游戏,直到这个游戏崩溃,出现经济崩溃,像多米骨牌一样,倒了一块,全盘洒完。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至今,是由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所促成的,其中我觉得主要包括的有政府政策的实施,银行所处的地位关系,以及开放商和民间炒房团的煽风点火。接下来我将一一进行简单的分析。

1.价格行为

开发商和炒房团的作用。开发商就不多说了,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主要发挥角色,自然是追求着自己的最大化利益的。开发商捂盘惜售和价格合盟对房价上涨具有极强的影响作用。现在没有开发商会基于成本因素对待售房屋进行定价,它们都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试探消费者的接受能力。而对于民间的炒房团,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温州炒房团了。他们以自己手中囤积的资金为基础,通过银行借贷的帮助,从本地房产开始做起,之后向外扩张,以大肆进军之势扫荡了中国大部分一线城市。一方面温州炒房团到上海,到杭州,到北京,而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大量从事实体经济的企业家、企业主都把闲散资金、积累的利润投到房市上来,就不想工作了。而且是谁最先投入,谁的收益最丰厚,这样的示范效应就逐渐带动全国性的疯狂。如果投资有较高的回报,必然就会投资,而不在乎房价高低;高投入,高回报。所以现行调控政策实施后,购房的很大部分是投资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租金越来越高,房价跟着走高;房价越来越高,增加了以收取租金为目的的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转移了投资风险。限购令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这个疯狂的团体,这可以说还是收到效果的。我们不必去深究和关注属于他们的结局,因为悲喜交欢是人之常情,万物所向。只是房地产市场在经历如此波折之后,似乎像人们现在所看到的的那样,一步步地走向了黑暗的深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貌似已经管不好自己了,这才是可怕之处。

2.非价格行为

政府政策。有人说世界上最充分的市场,不是在美国,不是在香港,而是在中国大陆,没有哪个地区那个国家的市场像中国这么真正要去支配一切的。正如这句话所说的那样,中

国政府在干预经济这点上个人觉得已经做得过于“出色”了。回顾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进程,我觉得政府起到的作用是实在是太明显了。这么说吧,政府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税收,作为中国公民,每个人都有依法缴纳属于自己的那份税金。但是常人也明白,单单从税收的角度,是无法完全承担起政府的日常开支的,更何况中国政府是一直在追求着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的,那怎么办呢,于是乎在迎来春天的房地产业为契机,卖地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选择,相比于税收而言,卖地所到来的收入是既效率又方便。在这里我简单地梳理了一下房地产开发后的获利顺序,那就是:第一,土地提供者;第二,房地产开发商;第三,炒房者;第四,投资者;第五,刚性购房者。所以就催生了政府的“卖地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以一股异于平常的势头发展起来了,大批大批的开发商以及新兴房产陆续的出现在了中国大陆城市当中。然后各级政府的楼房盖得特别漂亮,买房买车,政府的奖金和工资不停地提高,在尝到甜头之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都是为了保护房地产市场以及开发商的利益为前提。直到如今,政府真正意识到中国的房价过高,于是想下调以抑制房地产市场的过热现象,但是开发商的一致反对联盟的压力也是巨大的,于是中国的房价就在这两难的局面下蹒跚着前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越吹越大,收拾局面是非常困难的。

3.组织协调行为

房地产企业的并购与融资房地产终究是资金的游戏,尤其是在土地拍卖制度推行开来之后,没有相当经济实力的开发商很难拿到土地。在这里银行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人们都能够意识到,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能做到今天的地步,银行的“帮助”是巨大的。直白的说,开发商进行开发的流动资金绝大部分是来自于银行的,对于他们自己而言,自己手中属于自己的流动资金是很少的,如何在有限的境地下发展壮大,那就需要贷款,需要银行伸出援手了。而银行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就是两头前线了,一边给房地产开发商贷款,让他们建造楼盘;另一边给老百姓贷款,看似在分担普通老百姓的买房压力。如此一来,两头收利息,何乐而不为?不过银行的风险也是存在的,一旦房地产市场失控,那它所放出去的资金就会完全丧失,所以它也会千方百计地保护好这个市场,保护好自己手中这颗金蛋。所以也不断地给政府施加压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三、房地产市场绩效

配置效率

众所周知,房地产市场的油水是非常多的,那些在面对媒体面对老百姓时装出一副可怜样声称自己利润很低的开发商不过就是想隐藏自己的利润已达到逃避税金的目的,即使在房地产市场遭遇低潮时期,开发商也绝对不会接手进行低利润的项目。无论怎样,在我看来房地产市场犹如一个大剧组,所以开发商在这个圈子里面各自演戏,各自交易,不由得外人看清楚他所表演的剧情。你越看不懂,你就越有兴趣去仔细看,这就达到了他所希望的效果了。房价上涨过快,房价收入比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从整个经济来看,这种畸形的产业发展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反而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抑制消费,进而带来一系列不利的连锁反应。

四、结论和建议

其实调控最难的是调心理预期,心理预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也不是你一朝一夕能够扭转的。当普通老百姓已经形成了一个房价铁定要上涨的预期的时候,中央政府再泼冷水,没有用,越泼越是火上浇油,房价跑的越快。每当看国外电影的时候,总能看到外国居民居住的房子,这等设施要是摆在中国简直就是豪宅了,那可只能是政府官员才能住得起的呀,但赤裸裸的是在价钱上却不及我国几十平米的小屋,悲怜之心油然而生。在高房价的刺激下,很多本来不搞房地产开发的,比如说雅戈尔西服啊,比如说海尔电器啊,都涌入房地

产行业,就造成供应量激增。因为这个价格虚高,会极度地刺激供应量的上升。然后老百姓是什么感受呢?前段时间我回顾了下国产剧《蜗居》,剧中对于中国房价的发展变化也是一个很好的折射,明显的体会就是房价从八千跑到了一万,从一万跑到一万二,一万二跑到了一万五。当我们在房价处在八千的时候其实是本来不想买,但是到了一万五的时候,我们就是打破头也要挤进去。这是一个什么心理呢?只能说叫追涨杀跌,买涨不买落。笑的是开发商,银行等人,而对于我们老百姓而言,也就只能挤破了头在里面哭而已。所以我希望,政府能够真正落实好针对房地山如今现状的政策,限购、限贷等楼市调控政策要继续实行,好歹在影响房地产市场过热局面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从总体上来看,一方面要继续加快住房保障建设;另一方面,尽早开征存量房“房产税”, 要按照保持房价基本稳定的原则,在不大动干戈的前提下实现共存,因为只有在稳定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坐下来谈事情。

总之,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在经历繁华的阶段后,是时候冷静下来想想该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了,不然落得晚节不保就得不偿失了。衣食住行,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对于我们年轻的一代来说,在这样的买房现状下压力可想而知,不仅是我们,乃至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这都是一个很大的坎。所以政府的干预政策和社会各界以及开发商之间的博弈需要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国的房地产市场才有个光明的未来!

第11篇:餐饮产业分析报告1

中国历来有“名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一直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餐 饮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成为“热门”行业之一。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餐饮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改革开放起步阶段、数量型扩张阶段、规模连锁发展阶段和品牌提升战略阶段。

改革开放起步阶段:20 世纪70 年代末至80 年代,我国餐饮业在政策上率先放开,各种经济成份共同投入,使餐饮行业发 展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受到冲击, 社会网点迅速增加,这一时期的餐饮业经营模式主要以单店 作坊式餐饮店为主。

数量型扩张阶段:20 世纪90 年代初,社会投资餐饮业资本大幅增加,餐饮网点快速涌 现,行业蓬勃发展。

规模连锁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中期,餐饮企业连锁经营推进步伐和速度明显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品牌企业跨地区经营,并抢占了当地餐饮业的制高点,企业逐步走向连锁规模化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这一时期,外资餐饮公司凭借先进的经营管理制度、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在中国大力发展连锁餐饮店。百胜餐饮集团、麦当劳餐饮集团在中国成功地开设了肯德基、必胜客、麦当劳等著名餐饮品牌连锁店,同时为国内餐饮同行带来了全新的经营理念。

品牌提升战略阶段:进入21世纪,我国餐饮业发展更加成熟,增长势头不减,整体水平提升,一批知名的餐饮企业在 外延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内涵文化建设,培养提升企业品牌,综合水平和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并开始输出品牌与经营管理,品牌创新和连锁经营力度增强,现代餐饮发展步伐加快。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行业发展与市场竞争,截至目前,我国餐饮业基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业态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和行业发展产业化的局面,市场化程度较高。2010年我国餐饮消费持续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零售额21,000亿元,同比增长16.7%,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

14.6%,餐饮行业实现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餐饮业零售额从1978年的54.8亿元到2010 年的21,000 亿元,零售额增长383倍。

我国餐饮业发展迅速:餐饮业总产值持续18年两位数高速增长,即使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2008年,其他行业陷入低迷但餐饮也保持了24.7%的增长!当前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层次提高,中式正餐高端消费额比重将持续增长;市场潜力巨大,前景非常广阔,长期发展趋势良好。

中国餐饮业的发展趋势及困境

运用“五力模型”,分析中国餐饮业竞争环境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目前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图所示:

依据以上“五力模型”,对中国餐饮业可以进行以下竞争分析:

一、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1.中国餐饮业大型集团企业发展迅速。中国餐饮业总体集中度达6.4%,2010年度我国餐饮百强企业营业总额 139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12%。但远比西方发达国家20%以上的集中度要低很多。

2.竞争在变化:由单纯的价格竞争、产品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产品与企业品牌的竞争,文化品位的竞争;由单店竞争、单一业态竞争,发展到多业态、连锁化、集团化、大规模的竞争;由在本地发展走向外地发展,由小城市向大中城市发展,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发展 ;中外餐饮企业竞争加剧。

二、新进入者的威胁

1.进入门槛低,新进入者较多;

2.新进入者抢占新利基市场。休闲餐饮、主题餐饮等新业态从出不穷。

三、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1.原材料供应商数量众多,单供应商不具备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但是粮油、菜品等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上涨;

2.劳动力市场价格上涨,服务员工资水平不断上升,员工严重短缺,普遍招工不足。

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1.购买者众多,流动性强,倾向于不愿意长期重复消费同类口味食物,忠诚度低。讨价还价能力主要依据个体和团体来区分,个体通常接受已定价格,而团体议价意识较强,主要针对单位集体订餐或节日餐,餐饮店需根据不同目标市场,价格需求弹性,订餐量等来确定最后价格。要稳定个体的散户,也要争取团体的大单,在创新多元化产品及保持精品上下功夫,才能在讨价还价中获的主动权。

五、替代品的其他企业

替代品的威胁来自三方面:

1,替代品的性能及性价比2,转换替代品的替换成本3,买方的转换欲望替代品在不同客户中存在差异,追求纯粹的饮食,或环境,服务等不同的需求。如今流行的快餐,单位的食堂,摊点外卖,家庭厨房等都是传统餐饮业的替代品竞争者;但客户的选择之间都存在差异化,因此中国的餐饮业做好市场细分是做好自身定位的前提,也是能够后续发展的基础。

五力模型在餐饮业的应用

1,

2,

3,

4,

5, 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连锁经营 加强自主创新,实行标准化战略 建立稳定的供应商网络 合理制定价格 提高环境设施,服务意识等软实力

第12篇:珠海房地产经纪产业分析报告

珠海房地产经纪产业分析报告

房地产经纪是专门为委托人提供房地产信息和居间代理业务的经营活动,俗称房地产中介。它简化了繁杂的交易程序,极大地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房产中介咨询、购买、出售、租赁房产已经很普遍,中介业在房地产市场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自一九九二年,珠海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注册成立,正式揭开了珠海房地产中介行业的序幕。直至如今,从业人员已是2000余人,大大小小中介企业近200家,房地产中介行业得到一定的发展。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兴起与不断走向成熟,房地产经纪业亦在不断发展和规范完善中。如今,房地产经纪公司已从早期2~3人的小店,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品牌的现代企业,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已达到了上百万人,从业队伍在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已从原来的下岗工人上升到大专或本科学生。但总体来说,我国房地产经纪业行业规范、行业法规尚不健全,存在很多违规操作和恶意欺诈行为,如吃差价、不退诚意金、隐瞒房屋权属情况、设置合同陷阱等,使整个行业的社会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2008年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二手房市场呈观望态势,交易量萎缩,中小中介企业不堪压力纷纷落马,创辉租售轰然倒塌,长河地产、中大恒基大幅缩水,中天置业携款潜逃,中介行业面临着空前的信誉危机,中介行业内在缺陷的消极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

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为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而设立房地产经纪的门槛较低、利润较高,房地产经纪机构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街小巷,它们在促进房地产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因而,我们既应看到房地产经纪业如今取得的成就和将来美好的发展前景,亦应注意到房地产经纪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要克服的困难。由此,让我们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珠海房地产经纪业现在和未来的喜与忧。

喜:

一, 发展前景

从全国房地产经纪业的总体发展前景来看,在未来10年时间,到2020年,二手房市场有两大拓展动力。一是新增人口的需求,城市人口目前是5.5亿,2020年将增加到8亿,将有2.5亿人口的居住需求,占30%的刚性需求。二是已经在城市内的人,人均住房面积会增加,现在是28平方米,到2020年会增加到40平方米,有将近60%的面积增长。这两大动力足以推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1

二手房市场也会相应扩大。

从珠海房地产市场来看,未来几年,随着珠海人居自然环境不断提升、港珠澳大桥开工建设、广珠城轨完工、十字门商务区启动等,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珠海楼市也将会迎来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时期。珠海作为一个新兴的移民城市,作为一个最适合居住、最有幸福感的城市,楼市的刚性需求依旧旺盛,珠海楼市市场目前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距离成熟期尚有较长的一段路,未来五至十年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可见,房地产经纪业将会随着房地产业的发展而发展,并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展示出巨大的潜力。 二,行业规范化

据悉,自2010年6月1日起,珠海市房地产经纪人需经培训,并获得资格证书的才能上岗。凡未取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或珠海市房地产经纪人行业协会颁发并经市工商局业务主管部门备案确认的经纪资格证书的,不能以经纪执业人员名义在本市从事房地产经纪业务。该规定为提高经纪执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加强房地产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的信用管理,并逐步建立起经纪人及经纪执业人员的资质信用评价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工商部门发布了关于严格落实《经纪人管理办法》,加强房地产经纪人监管的通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经纪人经营行为。

这些规定,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房地产经纪人的专业素质,结束珠海房地产经纪人队伍良莠不齐的尴尬状况,有利于提升珠海房地产经纪人的整体形象与信誉。正如一位房地产经纪人所说的:“大家都把市场规范了,市民心中对中介的感觉会比原来感觉好很多,信心更足了,不像以前谈到中介,像小作坊,小家子气,现在有一些改观。所以对整个行业来说,对消费者来说,也是好事。” 三, 人才

一支高素质的房地产经纪人队伍,需要高质素的人才作为支撑。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房地产经纪从业人员的规模也已达到了上百万人,从业队伍在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已从原来的下岗工人上升到大专或本科学生。现在的房地产中介市场正趋规范,人才战略对于企业很重要,提高底薪或福利是企业对人才的重视,而且,良好的发展前景亦是房地产经纪业吸引大批人才的主要原因。目前,珠海内拥有多所高校,每年都会向珠海输送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如北师大珠海分校不动产学院每年都为珠海房地产业提供大批优质的人才。能够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房地产经纪队伍,对珠海房地产经纪业未来的健康发展将会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亦是珠海房地产经纪业相对于周边城市的一个资源优势。 四, 相对稳定

珠海的房地产市场起点比较低,不想深圳,广州和上海,房地产价格相对比较稳定。目前,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房价的政策,全国各大城市视乎又进

入了观望时期,多个来自业界的声音认为深圳楼市的寒冬来来临之时,与之相邻的珠海楼市是否也感受到了一阵“冷空气”?从珠海的房地产中介论坛可以看出,珠海的二手房交易视乎影响并没有深圳大,还是相对稳定的。正如论坛上所说的那样,如果把深圳的二手房交易市场看作是海,那么珠海的二手房交易市场就应看作是湖了。

一个相对稳定的房地产中介市场,是珠海房地产经纪业健康成熟发展的前提条件。

忧:

近年,随着珠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房地产经纪业蓬勃兴起,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经纪活动也越来越多,诸如“未经登记注册擅自开展经纪活动”、“对委托人隐瞒交易价格等重要事项赚取差价”、“采取欺诈、胁迫、贿赂、恶意串通等手段损害当事人利益”、“利用虚假的房地产信息,诱人签订合同”、“对经纪的房地产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等经纪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对此社会反响也越来越强烈,珠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多次提案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房地产中介机构的监管。

根据目前珠海市房地产经纪业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

1.政策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2.入行门槛偏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3.中介机构盲目扩张,粗放经营;

4.执业不规范,行业欺诈屡有发生,如吃差价、收费混乱,挪用客户购房款现象普遍、合同陷阱坑害客户;

5.有关部门监管不力。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堂上所学知识,我们可以作出一下对策以解决或规避上述问题。

一,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贯彻执行保证金制度

提高行业准入门槛,贯彻执行保证金制度将有助于淘汰不法黑中介、小作坊式中介,对取缔非法交易、减少同业恶意竞争、降低客户交易风险、提高行业社会信誉非常关键。

二,实行中介机构资质等级动态升降管理

对中介机构资质等级应实行动态管理,将企业资金情况、规范守法经营情况、

自身建设情况、客户投诉情况与等级升降挂钩,促使企业加强自我管理,诚信守法经营。

三, 采用规范合同条款,避免合同陷阱

由于大多数消费者缺乏房产交易知识以及合同谈判经验,对合同陷阱缺乏辨别能力,所以政府可以聘请专业人士制定房产交易合同示范文本、房屋买卖(租赁)协议等标准文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收费标准、违约责任、赔偿金额,并将收费条目清晰地列出,避免含混不清。还应规定房产经纪机构必须使用标准文件,并不得附加其他条款,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中介机构利用合同欺诈消费者。

四, 完善经纪行业资金监管制度,加强资金第三方监管,保障交易安全

强制执行经纪行业资金第三方监管制度是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手段,凡涉及自然人与自然人之间的房产交易,无论是租金还是购房款,都应引进资金监管,并将监管机构和托管机构分离。监管机构指交易中心,而托管机构指银行。目前政府对行业资金的监管还不完善,应不断完善执行机制,使程序更流畅,同时也要加大宣传,让客户了解第三方资金监管的重要性。

五, 完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信用档案系统

目前,我国已建成多个房地产信用档案系统,并与中国住宅和房地产信息网联通,但还存在覆盖面小、信息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建立经纪机构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对经纪人伪造、涂改、转让执(从)业资格证书、异地挂靠兼职、欺骗胁迫交易、吃差价的恶性行为向社会曝光,将从业人员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有利于该行业的信誉度和健康长远发展。

六,建立多层面的监管体系

针对房地产经纪行业的特点,建立多层格局的监管机制。具体的可表现为:全国层面上成立全国房地产经纪管理委员会或相适性质的管理机构,主要作用监管个省市级别的经纪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同时,可对大规模的全国性的房地产经纪机构监管, 在个省市设立专门的房地产经纪管理部门,协同相关工商税务部门共同管理。并且成立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并出政府赋予其一定的责权,由其制定行业协会规则及经纪人管理制度,将经纪机构及经纪人的相关业务及职业道德数据并入同一数据库管理。

七,加强法制管理

为规范房地产经纪活动,促进房地产经纪活动健康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完善现行规定,尽快制定规范房地产经纪活动的法律法规。第一,在房地产

经纪机构设立上,适当提高准入的资金门槛,并引入房地产经纪保证金制度,将其作为设立房地产经纪机构的一个条件。第二,在房地产经纪人的培训、考核及注册制度上,加强对经纪人的专业知识的培训,增加《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完善申请注册的条件,如增加受破产宣告的企业经营人、受停止执行业务处分尚未完毕或撤销经纪人证书处分的人、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被列入诚信黑名单的人在一定的期限内不得申请经纪人注册。

2.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①严格审批程序。各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严把市场准入关,杜绝“人情”审批和腐败现象。②加强合同管理。其一,应加强监督经纪机构使用政府有关部门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对于不使用规范合同文本,损害当事人的利益的经纪机构给予处罚。其二,建立委托协议的备案制度,为避免信息不透明、暗箱操作、欺诈行为的发生,中介接受委托时必须签定书面委托协议,并及时在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以有效的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③ 加强对房源信息的动态管理,及时消除虚假、过时信息。房地产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现象非常严重,由于有些中介机构的不透明操作,买卖双方对交易的真实情况无从了解,致使欺诈现象随处可见。因此,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建立网络系统,对具备中介资质的公司进行统一联网管理,要求开发商、中介机构的房源信息按规定进入网上系统,并及时对信息进行更新,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可靠。

3.加大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提高经纪机构违法经营的惩罚力度,增加罚款数额。经纪人违法经营,损害当事人利益的,除处以罚款等行政处罚外,还应注销和收缴其经纪人资格证,不得再从事房地产中介服务。管理部门对“无证、无照”的“黑店”,应坚决取缔,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4.加强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诚信体系房地产经纪协会应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诚信教育和法制教育,定期对经纪机构进行考评,对不合格的经纪机构进行批评教育,若不及时改正的,建议有关执法部门给予处罚。经纪机构内部也应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建立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的诚信管理体系, 将违法、违规、缺乏诚信的中介机构及从业人员记入诚信档案的黑名单。

第13篇:服装产业分析报告封面目录

服 装 产 业 分 析 报 告

目录

1.1服装产业简介

1.2服装产业细分

1.3服装产业链分析

2.1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2.2中国服装市场供求分析

2.3中国服装产业技术水平现状

2.4中国服装产业面临的挑战

2.5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策略

3.1 2009-2011年全国及主要地区服装产量分析

3.2 2009-2011年中国服装销售统计

3.3中国服装产业销售分析

4.1服装产业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4.2不同企业销售渠道的分析

4.3新销售渠道策略

5.1进口分析

5.2出口分析

6.1波司登

6.2李宁

6.3罗蒙

6.4报喜鸟

6.5雅戈尔

6.6鄂尔多斯

6.7庄吉

6.8阳光

6.9柒牌

6.10红豆

7.1服装产业竞争概况

7.2服装产业竞争格局分析

7.3服装产业竞争力分析

8.1国际服装产业发展市场分析

8.2我国服装产业发展市场分析

第14篇: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肉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原发表日期: 2012-11-28原作者: 万发春 王之盛文章来源: 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

一、肉牛行业的整体情况

(一)牛肉价格保持快速上涨的态势

2012年全国牛肉价格一直保持稳步上涨的态势,根据农业部的监测数据,年初普通牛肉批发价格均价为每公斤35.85元,到10月份第三周已经上涨到了每公斤41.89元,上涨了16.85%,而同期普通牛肉零售价格均价从每公斤40.51元上涨到了48.45元,上涨了19.6%。

(二)活牛价格大幅上涨,架子牛首当其冲

与2011年年底相比,活牛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屠宰厂收购的育肥好的普通育肥活牛价格从每公斤17-18元上升到24-25元,上涨了41-45%。而待育肥的架子牛价格则从原来低于育肥牛的每公斤16-17元因地区不同飙升到了每公斤26-32元,上涨了一半还多,单价高于育肥牛,表明架子牛牛源紧张,其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断奶犊牛的价格上涨幅度更大,已经达到了每公斤28元左右。育肥好的奶公犊和淘汰奶牛的价格也快速生长,与育肥好的肉牛销售差价从每公斤2-3元缩小到1元左右。

(三)产业链各环节效益差异出现分化

对于从事架子牛育肥的养殖户来言,在2012年1月前后购入育肥架子牛的养殖场(户),由于屠宰厂育肥牛收购价格的大幅上涨,不仅抵消了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给肉牛养殖带来的不利影响,还使育肥养殖的效益得到显著提高。但对于活牛大幅上涨以后再购买架子牛育肥的养殖户而言,由于受到架子牛价格上涨速度高于屠宰厂收购育肥牛的价格上涨速度,并受到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和人工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养殖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很多专门从事架子牛育肥的养殖场(户)不敢再进行补栏。屠宰厂由于受到育肥牛收购价格上涨和牛肉涨价相对增幅滞后的影响,屠宰的效益进一步下降。

(四)能繁母牛存栏数量下滑速度减慢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活牛的价格就开始持续上涨,使能繁母牛的养殖效益逐渐增加,提高了农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能繁母牛淘汰的比例和弃养的农户减少,农户销售能繁母牛和母犊牛的意愿也急剧下降。部分大型养殖企业认识到母牛养殖的重要性,逐渐开始介入能繁母牛的养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遏止了能繁母牛养殖数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从屠宰厂反馈的信息来看,目前屠宰的牛中能繁母牛已经基本上没有,这反映了市场供求调控的效应逐步凸显。

(五)奶公犊成为牛肉来源的重要补充

随着肉牛养殖效益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奶牛场和个人开始不再将奶公犊直接出售采集血清,而是将奶公犊饲养一段时间后出售给育肥场(户)进行育肥,或者自己直接育肥后出售给屠宰厂。据统计,目前这个比例在很多地方已经超过50%。我国奶牛存栏约1400万头,奶公犊牛产量则可达300万头左右,据此计算每年用于育肥的奶公犊可超过150万头。如果加上淘汰母牛的数量,由奶牛提供的牛肉数量也可观。

(六)牛肉出口下降,进口增加

据海关等统计数据,2012年上半年我国鲜、冻牛肉的累计出口0.59万吨,同比下降了50%,

但出口单价明显提高,上半年共完成出口额4677.9万美元,仅同比下降23.5%。2012年上半年我国冷鲜牛肉进口123.73吨,与2011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33.42%,但冷冻牛肉进口显著增加,达到了8148吨,同比上升了21.87%。进口牛肉的主要来源是澳大利亚、乌拉圭、新西兰、巴西和加拿大。在进口牛肉大幅增加的同时,走私牛肉进口数量仍在急剧增加,目前充斥各地的美国和日本进口牛肉基本上是走私产品。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走私进口的牛肉数量更为庞大。

二、存在的问题

(一)饲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饲料原料特别是大宗饲料原料的价格持续上涨,肉牛的主要能量饲料玉米的价格已经从原来的每公斤1.6-1.8元依地区不同上涨到了2.3-2.8元,上涨了一半左右,豆粕、棉粕、DDGS等蛋白饲料的价格也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而粗饲料如玉米秸等虽然从农户田间收购的成本很低,但由于人工成本、运输成本和秸秆直接还田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收购困难,到达养殖场的成本持续攀升。饲料原料价格的上涨,在不具备放牧条件的地区,将显著提高肉牛养殖成本、尤其是能繁母牛的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的积极性。

(二)育肥场(户)补栏积极性下降

由于屠宰厂育肥牛收购价格的持续上涨,上半年从事肉牛架子牛育肥养殖户的经济效益都非常可观,但随着架子牛价格的更快上涨,进行架子牛育肥不仅没有价格差价可赚,还需要以育肥的效益进行补贴,加上饲料成本的上涨,很多育肥场(户)对未来肉牛价格的变动趋势没有把握,受其他畜禽曾经出现的价格波动幅度大的心理影响,担心会出现价格波动,因此,基于资金压力和观望心理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牛出栏后不敢再进行补栏。有些养殖场(户)专项饲养奶公犊,但奶公犊的价格也持续上涨,而且奶公犊的规模收购困难,养殖技术要求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未来可能进一步推动育肥牛和牛肉价格的上涨。

(三)能繁母牛存栏数的基础不稳定

随着犊牛和架子牛价格的大幅上涨,能繁母牛养殖的效益大幅提高,据测算,目前繁殖一头犊牛的纯收入已经超过3000元,这大大刺激了能繁母牛养殖的积极性,很多农户对犊牛出现了惜售和待价而沽的现象。由于能繁母牛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缺乏有效的组织,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很可能出现盲目扩大养殖规模的现象。而由于肉牛从出生到出栏一般需要3年左右。在这期间,一旦活牛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能繁养殖场(户)出现犊牛销售困难或预期收益显著下降,就有可能大量淘汰能繁母牛和小母牛,导致能繁母牛存栏数量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四)产业技术推广仍存在困难

虽然现有的产业技术能大部分解决生产所需的问题,但目前我国肉牛产业以分散养殖为主体的现状,导致养殖场(户)对技术的需求不强烈。缺乏有效的畜牧基层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导致小麦替代玉米、全棉籽替代油脂和蛋白、玉米合理粉碎、玉米秸秆替代稻草等众多实用有效的产业技术难以推广。虽然规模育肥场已经开始普遍使用精料补充料、浓缩料或添加剂预混料,但农户使用的比例却非常低。即使是规模场也多数是根据饲料厂推销人员的建议饲喂,本身缺乏对饲料质量好坏的认识。而目前国内真正从事肉牛生产技术研究的人员较少,很多饲料企业的配方师根本不懂反刍动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完全根据饲养标准和猪鸡饲料配制的经验制定配方,配方不科学,饲养管理不规范,仍然存在产业技术的推广转化未能有效实施的问题。

(五)屠宰厂经营困难

由于育肥牛价格上涨的速度明显快于牛肉价格上涨的速度,加上牛肉价格上涨的滞后效应,

以及育肥牛收购困难,企业开工不足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无养殖基地的单纯屠宰厂的经营将日趋困难。未来随着牛肉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将会抑制部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牛肉价格的上涨还可能会导致假冒伪劣等低价肉冒充优质牛肉的现象进一步增多,以及走私进口牛肉的大幅增加,这些因素会抑制屠宰厂牛肉出厂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压缩屠宰厂的预期收益。

(六)缺乏配套的产业扶持政策

我国虽然规定养殖用地按照农业用地管理,但很多地方土地供需矛盾突出,已经基本不再提供养殖用地。部分地区土地使用审批手续繁琐,审批困难。同时,随着环保管理的趋严,养殖项目的环评审批更加困难,环保成本大幅增加,而国家缺乏相应的环保补贴和扶持政策,养殖场的扩大再生产和盈利空间将压缩,甚至亏本。肉牛养殖无论基础建设还是流动资金都需要大量的投资,但银行贷款困难或贷款利息高,无相应的配套政策支持和贷款贴息。养殖保险政策滞后,由于风险大,如果没有政府补贴,就没有保险公司愿意开展农业保险业务。虽然部分地区养殖设备、机械补贴执行较好,但很多地区很难拿到补贴,或补贴范围窄。肉牛除冻精补贴和个别标准化养殖场能得到一点资金扶持外,没有其它任何扶持政策,能繁母牛补贴更是千呼万唤难出来。

三、意见和建议

(一)尽快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随着活牛和牛肉价格的大幅上涨,带来了肉牛产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有关政府主管部门应抓住这个难得机遇,在现有基础上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稳定和促进肉牛产业的发展,彻底扭转能繁母牛存栏持续下降的不利局面。这些政策应包括土地优先供应和优惠政策、能繁母牛补贴政策、母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政策、母犊牛补贴政策、配种补贴政策、金融和保险扶持政策以及定点屠宰政策等。

(二)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和基层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要根据各地品种资源特点,加强种源基地建设和扶持力度,科学规划,统一制定纯种繁育方案和杂交配套技术方案,严禁无序杂交,以确保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优势的有效发挥。要恢复和稳定畜牧基层技术推广服务队伍,通过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提高基层兽医人员和配种人员的待遇。要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和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三)加大肉牛产业技术研发力度

与其他产业相比,由于传统的政策倾斜和学科发展不平衡,肉牛产业技术的研发仍滞后于其他畜禽研究,肉牛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水平低,众多产业难点技术亟待解决,特别是规模化地进行非粮饲料的开发与高效利用技术,能繁母牛规模化养殖技术研究等生产急需的技术研究基本上处于起步。应按产业链关键点启动一批重大专项课题,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解决制约性关键技术难题,稳定技术队伍,培养后备人才。

(四)加快肉牛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

质量追溯系统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已经得到了充分证明。与猪禽等相比,肉牛的总量少,单头价值高,实现质量追溯的成本低,操作相对简单,因此,要依法逐步建设覆盖全国的肉牛质量可追溯系统,前期可先从规模养殖场入手,并与肉牛强制免疫体系有机结合。

(五)加大执法力度

各级畜牧和质量主管部门要通力协作,加大对注水牛肉和掺假、制假牛肉的查处力度,维护国产牛肉的质量安全和品牌价值。海关等部门要加大对走私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活牛、牛肉和牛杂碎的走私进口,切实保障国内肉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肉牛产业发展展望

1、由于育肥场(户)补栏的下降,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育肥活牛价格和牛肉价格仍将保持

上涨态势,但预计价格涨幅将逐步趋缓。

2、犊牛和架子牛价格的上涨,基于牛源的紧张,将带动养殖场(户)养殖母牛的积极性,如果育肥牛价格能保持相对稳定,预计未来1-2年能繁母牛存栏数量将有所恢复。但即使如此,由于牛较长的繁育周期和较大的投资成本,预计牛的存栏数量在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增长。

3、奶公犊育肥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成为肉牛产业的重要补充。奶牛肉用的生产牛肉的方式也将成为肉牛产业的一个重要方式。

4、产业化的牛肉差异化生产的发展模式将进一步凸显,基于国家的富民政策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技术为支撑,因地制宜按区域、特色、效益、质量和品牌为重点,以全产业链建设为模式,产业化的牛肉差异化生产将会得到市场认可和稳步发展。

第15篇: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分析报告

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分析报告

1.影视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近几年,在国家密集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基调下,随着国内院线数量增加、3D、IMAX播放技术普及,观众观影体验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微博、微信等新型精准营销手段助推下,国内电影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根据艺恩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4年国内电影行业市场规模(囊括国内票房收入、国内非票房收入、海外销售收入三部分)由100.7亿元增至363.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市场规模增长趋势较为明显。

2014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增长,电影产业加强了与其他文化内容产业间的融合,金融资本的渗透和互联网经济的介入成为双轮驱动力。为了帮助产业投资者及影视从业者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电影产业,从行业数据、市场格局、竞争现状、商业新模式等角度解读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结合2014年电影市场表现,中国电影在票房和规模产值、国产片贡献度、最具价值类型、制片机构致胜途径、全球电影票房增长重心上呈现出一些基本特征,此数据特征可以作为电影产业投资与电影实业项目操作的参考。

票房为主力产业规模增加值转移趋势明显 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规模整体在高速增长,但体现出结构不均衡的特征,表现为国内票房收入占比逐年增高,从2009年的62%攀升到2014年的81%,中国电影产业成长的基础和未来都需要借助多元盈利渠道来拓展。国内票房增速除2013年低于产业规模增速之外,2009-2013年都以高出10%的速度增值,但2014年差值缩窄到5%以内,电影产业规模增速的动力开始部分转移到国内非票房和海外销售的拉动上,2013-2014年二者的平均增速分别为32.1%、32.8%,可以预见后续几年二者将逐步保持稳定增速,共同带来产业规模的增加。

电影类型呈优胜劣汰效应主流和细分类别最具潜力

2014年各类型电影中动作、科幻、爱情影片累计票房贡献比例高达66.3%,此三种类型基本上各占22%的市场份额,成为电影市场主流类型;相反,战争、剧情、纪实等近期观影市场缩小或偏小众的类型影片,累计票房贡献不到5%,相比于魔幻类型的有市场但供给偏少的特点,此三种类型属于市场虚火性质;另外,惊悚与魔幻细分类型一样,存在票房增长和产量优化的提升空间。单片票房占比产出上,科幻、魔幻、动作居前三甲。数量占比上,值得注意的是动画类型位居第二,喜剧类型无缘前三,中小成本的爱情类型高出第二名85%。 2.国内影视产业公司以及其所占市场份额

2014年电影制片机构TOP15合占约30%的市场份额,平均占比2%,市场较为分散,主体间的差距区分度不够,且龙头实力有限。传统电影制片机构中,中影凭借数量优势继续取得的领先地位,万达影视加码电影制作环节,跃居民营公司首位;光线影业主力宣发,华谊兄弟实施去电影化战略,导致二者份额占比下降。电影频道子公司一九零五网络,在《变形金刚4》高票房的助推下,市场上升最快,进入年度前五。文化投资公司华盖映月参与年度国产票房冠军《心花怒放》出品,分得1.27%份额;以电视剧为主业的中联华盟、华策影视、唐德国际在电影产业利好、影视联动效应作用之下,纷纷进入前十名。

2014年中国电影发行企业市场份额,中影基本与2013年持平,继续坐稳头把交椅。华夏以超二成的比例独居第二阵营,两大国营企业垄断了半壁江山。光线、博纳和万达跻身民营TOP5,影联传媒、福建恒业和安石英纳异军突起,尤其是以中小成本类型片发行为主的福建恒业,在2014年推出《京城81号》、《闺蜜》等,获得1.8%份额;相比而言,传统优势企业华谊兄弟表现较为颓势。

发行市场双寡头垄断民营TOP5合占25%

2014年中国城市院线总票房同比增长近80亿元,突破10亿院线较2013年增加4家到10家,主力院线规模进一步扩大,市场维持“一超多强”局面。根据院线年度总票房及增速、市场份额等维度,艺恩咨询划分了2014年院线前三梯队:第一梯队,年总票房在40亿元以上,目前只有已上市的万达院线属于此区间,为格局中的“一超”;第二梯队,年总票房在20-30亿元之间,分别是中影星美、大地院线、上海联和院线、广州金逸珠江、中影南方新干线5条院线;第三梯队是年总票房在10-20亿元之间,分别是浙江时代、中影数字院线、横店院线、北京新影联4条院线。

院线市场一超多强首股上市引发鲶鱼效应

3.影视产业投资主体以及VC/PE投资基金的设立情况

就目前国内电影行业的资金来源来看,自有资本仍然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国产电影行业高票房的光鲜,使得各路资本看到了投资机会,尤其是《泰囧》、《失恋33天》、《致青春》等小成本高回报电影更是为投资者描绘了美好的收益蓝图,除去自有资本外,其它投资主体开始跃跃欲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主导或参与投资。通常政府对电影的投资主要集中于重大历史事件、具有地方景点宣传等特点的国家主旋律影片的制作,参与投资后,政府往往会给这部分影片以特殊的照顾政策,让这些影片在各大院线以半强制性进入院线,在电影排期和票价上实施优惠,并且通过给影片提供补贴或税收减免、安排下级单位包场等非市场化形式扶持。比如在唐山市政府主导下,唐山广电传媒筹资6000万投资《唐山大地震》,为纪念1976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唐山大地震,与此同时开展城市推介;另外如丽江市政府与张艺谋合作《千里走单骑》,并承担该片的首映费用,面向全国推广丽江市的风土人情,拓展地方旅游收入;杭州市政府与冯小刚合作电影《非诚勿扰》,推介杭州西溪湿地等景点。影片拍摄后,都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后续收入,然而,从整体国内影片投资主体来看,政府投资仍然占比较小,在整个电影投资中只起到引导作用。

2.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起源于国外,并且在国外已经发展成较为成熟。银行在给单个影片或影视制作公司贷款时,主要需要考察制片方的品牌、剧本质量、名导演与名演员参与度、制片预算、完片担保、预售合同等相关材料。而由于国内影片版权评估、质押、完片担保制度等不够完善,单纯以版权质押、影片预售收入等轻资产抵押方式获得银行贷款在国内仍然行不通,导致国内电影行业内即使拥有优秀的制作班底,仍需通过第三方担保、固定资产抵押、影片投资方法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等方式获得贷款;通常为了规避风险,银行往往采取打包贷款的方式,对多个影视的项目共同施贷。现阶段银行对影视业投资的积极性有所提升,但受限于银行的风险规避机制,目前仍主要集中授信在行业内比较具备实力的大型影视制作公司。如:2004年,华谊拍摄《夜宴》时就通过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担保在深圳发展银行获得5000万贷款,首次实现影视作品获得银行融资;2007年,华谊在拍摄《唐山大地震》《狄仁杰》《风声》《追影》4部电影时,以电影版权质押和个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担保,获得工商银行1.2亿元打包贷款;2009年,光线传媒获得北京银行2亿元打包贷款,用于光线传媒未来3年近40部电影的制作与发行,这次的贷款中由北京首创担保有限责任公司部分担保,并有电影版权质押和总裁王长田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广告植入。在电影行业迅猛发展势头下,各类广告商业也看到商机,试图在电影中植入广告推广产品,而影片制作方也可以此来缓解影片制作和票房回收压力。如:《唐山大地震》、《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非诚勿扰》、《非常完美》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植入广告,广告主类别涉及电信运营商、银行、航空公司、汽车、餐厅、食品、奢侈品等,这种融资方式在各类商业电影中尤为常见。

4.影片版权预售。目前这种形势是高成本大制作电影的主要融资模式,影片制作方可以在目标放映市场先发行部分影视片断获取预售资金,或将版权预售给电视台或视频网站,以此取得融资。未来随着互联网视频行业竞争的白热化,率先获得优秀影视作品的独家放映权将显得尤为关键,预计未来这种版权预售融资将在电影融资渠道中占比日益提升。

5.VC/PE融资。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国内VC/PE机构纷纷设立文化产业基金,根据CVResearch投中研究院统计,截至2013年5月,国内累计成立92只文化产业基金,募集完成(含首轮募集)基金规模达465.56亿元,庞大的文化产业基金也需要找到出口,而电影行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细分领域,日趋受到文化产业基金的关注,VC/PE机构在整个电影行业中参与程度不断增加。如:红杉中国、赛富基金、海纳亚洲等先后在2009年、2012年投资影视制作公司博纳影业;2012年,天堂硅谷、七弦投资、雷石投资等联合注资影视制作公司海润影视;IDG资本先后投资电影《雪花秘扇》、《山楂树之恋》等。 根据ChinaVenture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8月初,国内VC/PE设立的私募股权基金中,在设立初期定位于影视投资方面的基金共有24只,目标规模为313.11亿元,平均单只基金规模为13.05亿元,仅有5只为美元基金,另外19只为人民币基金。

其中,2010年由中国电影基金会发起设立的目标规模50亿元的国影基金,2013年6月弘毅联合上海SMG设立的目标规模为30亿元的弘毅影视投资基金,2010年由熊晓鸽、阎焱等组建的目标规模在15-20亿元的星空大地文化传媒基金,成为国内VC/PE影视基金中规模最大的几只(见下表)。

从已成立影视基金的LP群体组成来看,具有影视背景的专业影视制作公司以及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成为国内影视基金的主要出资人,根据CVResearch投中研究院统计,在目前已成立的25只影视基金中,有10只基金的LP来自影视或大文化领域,这些LP中一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有参与。

国企参与设立的基金如2010年中影集团、中国出版集团、建银国际联合发起设立的目标规模50亿元的中国影视出版产业投资基金,2009年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出资设立国内首只以影视文化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的5亿元一壹影视文化股权投资基金等;而民资参与设立的基金如2013年诺亚财富与博纳影业共同发起设立10亿元博纳诺亚影视专项投资基金,2012年视频门户网站乐视网控股股东乐视投资联合鑫湾资本设立首期规模10亿元的乐视星云影视文化基金 。

而其它类型的LP中也不乏政府的背影,其出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引导社会资本的参与,但就现阶段来看,政府出资在国内影视基金中较为少见:如2010年成立的中国新影视整合基金是由地方政府出资设立,国影基金也曾获得地方政府的文化产业引导基金配套扶持;另外,还有政府为了扶持特定区域内的影视行业发展间接参与基金设立,如无锡(国家)电影产业园出资设立专门为扶持该产业园内的企业从事电影发行、流通、内容制作的大摩华莱坞双币平行基金。

CVResearch投中研究院分析认为,无论是在国外发展成熟的影视制作市场还是尚处于上行发展阶段的国内市场,影视作品都是投资风险较高的行业,十部电影中仅盈利1-2部已是行业常态,因此相对于单纯能够提供资金的LP群体,具有专业背景的LP在基金设立后不但能够从影视的专业运作角度为GP提供更多参考意见,还可以为影视作品的后续宣传、院线安排、电视播放档期等协调资源,市场竞争优势十足。

4.影视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

对于影视产业投资基金而言,他的运作模式不限于传统的VC/PE机构擅长的公司层面股权投资,后续以上市或并购方式获利退出,影视基金的具体运作模式上还有以下几类创新:

项目投资。由于影视行业的高风险特性,影视基金在具体运作时往往采取“打包”的方式,联合对某一影视公司下几部电影投资以分摊风险,很少投向单一影视作品,具有潜力和市场影响力的大公司往往成为影视基金青睐的对象。而这种投资方式也成为国内影视基金继公司股权投资之外最主流的投资方式。如西安曲江影视投资基金曾打包投资导演吴克敬所拍的陕北三部曲《手铐上的兰花花》、《拉手手》、《山丹丹红透碾子湾》影视作品项目。对于项目投资来讲,退出方式也相对灵活,未来可以通过影视作品上映后分得票房分成或其它后续版权收入实现退出,退出时间相对公司层面股权投资退出也短一些。

投贷联动。这种投资模式是指由于影视项目的轻资产特性,依赖自身的实力较难获取银行贷款,此种情况下VC/PE机构往往会先行给影视项目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在此担保前提下,影视项目才会获得银行的贷款,对银行来讲,大大降低了其单独运作的贷款收回风险。然而让受限于银行规避风险的考虑,这种投资方式尚未形成国内主流的VC/PE机构参与的投资模式。

院线投资。是指VC/PE机构直接对院线进行投资,注重拓展渠道,这类投资往往是影视基金发展成熟之后的一种投资模式,通常对基金规模要求较高,目前国内尚无成功操作案例,但此前成立的目标规模的50亿元国影基金CEO王国伟曾表示,未来国影基金下面的院线基金就将立足于并购基金,直接参与购买院线;中玺影视产业基金在设立初期也曾表示将参与院线建设。

5.影视产业投资基金的回报情况

影视产业投资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活动,如果仅仅投资一两部电影,收益便可能会很高,比如《泰囧》、《失恋33天》天这样的电影,以《失恋33天》为例投资仅900万元,累计票房高达3.5亿元,获得了近7倍的投资收益。但是这样的方式潜在风险也是巨大的,也有可能像《1942》这样的电影,不赚反赔,叫好不叫座。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影视产业投资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因为我们国内的影视企业体量很小,一两年之内能够生产的影片数量着实有限,根本都组合不成资产池。由于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实质是以这个资产池中的资产作为信用基础,而资产池都形不成规模,那就没有什么信用可言,毕竟一两部电影的未来收益具有极大地不确定性。国内的影视公司不管是华谊兄弟还是后起新秀光线传媒这样的公司,虽然都是上市公司,但也难有这样的规模。国内的影视公司一方面历史不长,另一方面收益波动较大,这也造成了影视产业投资的难题。

纵观世界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即便世界上最为成功的好莱坞,在全球性盈利渠道得到充分开拓的情况下,10部电影中能取得盈利的也不过二三部。因此保持长期稳定经营的电影公司往往都是能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公司,靠少数成功影片来填补其他影片的损失。同理,为了降低风险,影视产业投资基金在向好莱坞投资时往往采取的是“打包”方式。它们往往会选择某些有实力的电影公司,整体投资其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而很少投向单一项目。曾有学者跟踪研究了2004年至2008年美国私募基金向好莱坞的投资项目,发现能获得基金青睐的几乎都是好莱坞大制片厂,而投资项目中“打包”的电影数量平均在22部左右,投资期限在2至5年间,以达到风险分摊的目的。但在中国,能在2至5年间达到生产20部以上电影的影视公司数量很少,难以达到影视产业投资基金的避险要求。

第16篇:生物林业产业行业分析报告

生物林业产业分析报告

行业定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 发展环境 .........................2

1.行业政策......................2

2.宏观经济环境.....................2 (二)

(三)

(四) 行业发展概况 ........................2 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 ...................3 行业重点企业分析....................3

永安林业.....................3

(五)云南省生物农业行业的发展状况和资源

...............................

4行业定义

林业生物产业是以森林生物资源为基础,建立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创新与突破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加快发展林业生物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绿色经济,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 发展环境

1行业政策

林业在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新能源战略、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十二五”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林业科技发展,提高科技支撑能力,对更好地完善林业三大体系建设、凸显林业四大地位、履行林业四大使命、发挥林业五大功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日前,国家林业局发布了《林业科学和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指明了林业科技发展“十二五”前进的方向。

2.宏观经济政策

实现经济绿色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21世纪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规划》提出,当前,新科技革命浪潮对世界林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前沿技术迅猛发展,林木遗传学研究已进入基因组时代,杉木、马尾松育种跨入第三代良种培育新阶段,利用生物质资源代替石油化工原料制备生物基材料已成为国际新材料产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发展技术方兴未艾,绿色催化、定向合成、多元重组、循环综合高效利用等技术将为林业产业绿色增长提供更多可能,林业碳汇技术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广泛应用,多功能林业技术体系日趋完善;林业生物产业技术日新月异,林业以其资源优势已成为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医药等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孕育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开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林业生物资源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及产品,实现经济绿色增长。

二.行业发展概况

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是解决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原料瓶颈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质资源具备土地资源丰富、林业能源植物培育技术发展成熟、转化利用工艺与设备研发取得一定突破以及政策环境良好等

条件。现阶段我国林业生物质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障碍有:收集、运输较困难,能源林经营粗放,林业能源资源开发融资渠道单一,产业扶持政策有待完善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林业生物能源资源的相关建议:重视林业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加强科技支撑和培育管理,加大财税与金融扶持以及政策配套的机制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并通过利用CDM机制吸引国际资金和先进技术等。

三.行业未来增长空间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产业发展保持强劲势头,2010年全国林业产值已突破2万亿元。林业一二三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林业工业化进程明显加 快,第三产业比重逐步加大。松香、人造板、木竹藤家具、木地板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干鲜果品和花卉产量名列世界前茅,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由“十五”期末的400多亿美元增加到9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 未来5年,我国将依托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富民产业,着力提升林业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主导产业,即:木材及其他原料林培育产业、林产工业、木本粮油和特色经济林产业、森林旅游产业、林下经济产业、竹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林业生物产业、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产业和沙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达到3.5万亿元。林业总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例,可由现在的5%提高到2015年的6.36%。其中,林业产业的第二产业规模比例要达到60%,森林旅游等第三产业达到16%,从而形成林业产业在国家规模产业上的体现。而这一目标一旦实现,就将意味着未来5年,中国的林业产业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四.行业重点企业分析

永安林业:

公司是集林木培育、木材生产、木材加工和人造板为主力源型企业,最大经营特点就是:林经营面积越大、资源越优、管理越先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能抵御市场的风险,经过的努力,公司的森林经营面积从上市初的82万亩扩张到190万亩,林地面积是是上市初的2.31倍,在国内大多数木业公司将眼睛放在大量新建人造板和木材加工项目而忘记森林资源在未来木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时候,公司以不菲的资源扩张业绩保障了下一轮快速发展的资源

保障。

五.云南省生物林业的发展状况和资源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发展状况:六个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云南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

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

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第17篇: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

我市产业园区调研分析报告

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区域经济系统,是发挥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其集聚增效、示范带动、整合优化、招商引资、降低成本、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等功能,都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要实现突破发展

,构建和谐××,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注重发展位于县城的县域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各县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实施科技立项的核心区域。

一、我市产业园区现状

我市目前仅有××工业园区,成立于2001年,至2007年7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引入企业48家。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硬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中投入与产出背离,以致出现巨额债务,制约园区发展。二是受区位和硬环境双重劣势影响,建园初,为招来商家,集聚人气,产业规划布局执行不严,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仅15家建成投产,且投资强度低,工业项目仅占1/3。三是在国家整顿开发区过程中调整了园区土地和规划管理职能,却因衔接不够,调整措施未全面落实,园区在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上再无“特”性,丧失了封闭管理的前提,园区管委会实质上由管理机构变成协调机构,却很难承担土地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03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

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与管委会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

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

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色色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

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

二是产业园区不是各类企业“大杂烩”。有人认为园区就是企业的空间集聚。虽然“大杂烩”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基础设施投入,但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外部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没有发展潜力。很多地方的综合性工业园未能生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此。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企业间互补和内在关联性,将关联度高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实行专业园或一区多园。

三是建园区就是发展。园区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园区发展更是长期奋斗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产业园区建设既不能不顾条件一哄而起,更不能只图热闹一风吹过,要立足长远,遵循规律,多方面扶持,促其逐步完善和壮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园区健康发展,从而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腾飞。

第18篇:中国旅游产业分析

2009年,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旅游总收入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旅游总收入约为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其中,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随着整个世界经济形势趋向好转,中国的入境旅游人数将得以回升,尤其是包括欧美市场在内的远距离市场的复苏和部分公务/商务旅游的增长,有望使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停止下滑。国内旅游政策的调整、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大型节事活动的举办将进一步促进国内旅游的快速发展。2010年旅游市场形势总体看好:国内旅游市场更加红火,出境旅游市场更加活跃,入境旅游市场增幅加大。2010年,中国的入境旅游连续下跌的状况可以扭转,并可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成为亚太

地区新的亮点。

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基本上以观光旅游为主,未来各地会在观光旅游的基础上打造休闲度假产业,从而使旅游更深度发展,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这对中国的旅游产业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也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2010年,旅游业总体不会受到大的影响,总体会有一个上扬的趋势。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的增长,将会出现比2008年、2009年更高的增长率,2010年全国国内旅游总花费的增长率不仅有望超过2009年的16.1%,甚至还可望超过2006年的17.9%,从而以20%左右或更高一些的增幅与2007年共处“十一五”时期的最高水平。展望2010及其随后的几年,中国国内旅游定将迎来它发展的第二阶段,其发展速度将重新迅

猛起来。

第19篇:建材产业分析

2013年中国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13年,建材工业“稳中有进”,产量持续增长,营收增速加快,投资理性保压,结构平稳调整,质量效益改善。

一、2013年运行情况

(一)主要产品产量再创新高。水泥产量24.1亿吨,同比增长9.6%,平板玻璃产量7.8亿重量箱,增长11.2%,商品混凝土11.7亿立方米,增长22.5%。

(二)主要产品产销率提高。水泥制造业产销率97.7%,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玻璃制造业产销率96.6%,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主要产品价格振荡走高。跟踪的重点水泥企业均价342.3元/吨,同比下降3.2%,环比下半年持续攀升;重点平板玻璃企业均价63.6元/重量箱,同比上涨4.7%。

(四)主营业务收入快速增长。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3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6.9%,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

(五)销售利润率稳中有升。实现利润总额4525亿元,同比增长18.2%;平均利润率7.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制造业利润率7.9%,同比提高0.5个百分点,平板玻璃制造业利润率6.0%,同比提高5.4个百分点。行业资产负债率53.6%,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

(六)行业利润贡献点增多。尽管水泥制造业实现利润

765.5亿元,同比增长16.4%,仍居子行业之首,但由于水泥制品、轻质建材、建筑陶瓷、建筑用石等行业利润以高于20%的快速增长,水泥行业在建材工业的利润占比再降0.6个百分点,至16.9%。平板玻璃制造业实现利润45.2亿元,一举扭转了近年来徘徊于亏损边缘的困局。

(七)投资增速减缓。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下降3.7个百分点。其中:产能过剩的水泥、平板玻璃行业分别下降3.7%、5.8%;低消耗低排放的石材、轻质建材、技术玻璃等行业分别增长28.9%、23.5%、36.3%;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完成投资达2085亿元,同比增长12.7%,再居子行业首位。

(八)技术进步加快。水泥行业袋除尘、烟气脱硝和协同处置等技术开始快速推广,平板玻璃行业全氧燃烧技术实现工程化应用,自主开发的无碱玻璃基板、碳纤维技术实现产业化。

二、2014年发展预测

2014年,建材工业机遇大于挑战,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行业发展创造着巨大需求,但传统大宗产品产能过剩也制约着质量效益提升,资源、能源和环境等硬约束也迫使行业加快创新能力发展。预计行业运行将保持10%左右的中速增长态势:一是主要产品产量继续稳步增长,产品结构调整加快。预计2014年水泥产量增速将明显放缓。

二是传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得以舒缓,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预计2014主营业务收入和实现利润总额继续保持不低于10%的增速。三是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技改投资占比将明显提高。预计2014年完成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但投资保压取向更加明晰。

2014年,行业发展也应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业内对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认识仍存有差异。二是研发投入很低,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和新兴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2014年行业工作重点

2014年,建材工业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这一总基调,坚持用发展去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狠抓化解过剩产能和发展绿色建材两大工程,以化解过剩产能为结构调整着力点,把发展绿色建材作为转型升级总抓手,统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三大板块,“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综合运用战略、规划、政策和标准等四个手段,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两化融合、结构调整、绿色建材等五项任务,促进行业平稳运行,以发展化过剩、以发展促转型、以发展带升级。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强化供给侧管理,及时发现并化解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和敏感问题,既反不正当竞争也反垄断,维护公平市场环境,支持行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

倡导骨干企业增强责任关怀,促进行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二)着力化解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坚决贯彻中央部署,统筹防治大气污染,坚决遏制产能扩张,清理整顿违规产能,跟踪监测产能状况,大力淘汰落后,强化节能减排,规范行业准入,推进协同处置,舒缓过剩矛盾压力。

(三)加快发展绿色建材。联合有关部门做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发布绿色建材推广和应用行动计划,出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技术要求,强化绿色消费理念,激活绿色消费潜力,扩大绿色建材需求,引导建设绿色建材特色园区,壮大绿色建材产业。

(四)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坚持需求牵引和创新驱动相结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绿色建材、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非金属矿深加工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五)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励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创新模式和业态,开展联合重组,延伸完善产业链,加强技术开发,强化新产品和短缺产品供给能力,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第20篇:马拉松产业分析

马拉松赛事运营模式分析

一、背景分析

据中国田径协会统计信息显示,2011年我国共举办了22场马拉松和长跑活动,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数近40万人次。北京马拉松和厦门国际马拉松已经连续第四年获得国际田联金牌路跑赛事称号,扬州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也第一次踏入了国际田联银牌赛事行列。2012年1月7日举办的厦门马拉松创造了8万人参与的纪录。伴随着赛事组织水平的提高以及赛事级别的提升,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长跑强国的高水平运动员将我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视为参赛重要的选择。由于马拉松赛事参赛门槛低、赛程设置灵活,因此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对于吸引群众参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以及城市体育文化的打造有着积极的意义。以2011年的北京马拉松为例,比赛共设马拉松42.195公里)、半程马拉松(21.0975公里)、9公里、迷你马拉松(4.2公里)几个赛程,同时还推出家庭跑环节,满足 1 3岁以下儿童的参赛需求。通过这样的赛程设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体能、重在参与的普通群众的需求。

与此同时,赛事对于城市的宣传、城市知名度与影响力的提升、城市文化的打造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阶段,国内不仅各地群众的参与积极性高,政府也非常支持城市举办此项赛事。据中国田径协会官方网站的统计数据,2012年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共计25项,其中北京、厦门、扬州、重庆、东营、兰州、衡水、鄂尔多斯、广州等多站马拉松赛事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CCTV5)进行了现场直播,这足以显示城市政府对赛事的重视程度。

二、运营及市场开发模式

在我国,马拉松赛事的运营与市场开发模式与其他赛事基本一致。赛事整体运营主要依托城市政府,政府在宏观层面进行整体把控,保证赛事的顺利开展。以大连马拉松为例,通过大连国际马拉松的主办、承办以及协办单位的信息,能够看到城市政府在赛事举办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示例:大连国际马拉松相关信息

主办单位:中国田径协会、大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大连市体育局、大连金州新区管委会、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大连市公安局、大连市旅游局、大连广播电视台

协办单位:中共大连市委宣传部、大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大连市教育局、大连市城市建设管理局、大连市交通局、大连市卫生局、大连市外事( 侨务) 办公室、大连市总工会、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大连市气象局、大连市电业局、大连通信管理局、大连市无线电管理局、《 大连日报》 社、《 大连晚报》 社、大连市田径协会、大连市高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大连公交集团有限公司、大连现代轨道交通有限公司金马快轨运营分公司、大连古莲国际旅行社、大连海昌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发现王国分公司、大连海通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通过这个示例可以看到,无论是主办单位、承办单位还是协办单位,几乎全部为城市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共同保证了赛事的正常运营。例如,赛事的安保、消防等保证赛事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就完全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即使城市政府主导运营,赛事组委会也需要经费的支持,用以支付运动员奖金、赛事服务人员劳务、赛事转播费用等。目前来看,赛事进行市场开发、获取经费的方式主要包括企业赞助、政府财政拨款以及参赛选手的报名费用等。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马拉松赛事之所以受到城市青睐,主要原因在于:通过举办赛事,一方面,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城市观光旅游,带动城市餐饮、住宿、旅游等收入的增长,提升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带动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创造社会效益。

据2007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调研组的调研测算,当年的赛事带动北京市消费需求的增长总额为5026.7万元,其中运动服装方面的消费422.9万元,运动器材219.4万元,聘请教练206.7万元,餐饮费707.6万元,交通费1802.9万元,住宿费868万元,游览费102万元,购物费697.2万元。

与此同时,马拉松赛事让更多的市民体会到运动之美、坚持之美,引发全民锻炼的新热潮,兰州市各县区相继推出全民健身活动,推动了城市群众体育的发展。此外,马拉松赛事组委会能更好地实现全民参与,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纷纷推出不同的比赛方式。

四、小结

综上所述,一方面,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技术含量与参与门槛较低的赛事,能够让更多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充分领略运动之美、坚持之美,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能够带动旅游、餐饮、住宿、体育用品等行业的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马拉松赛事对硬件设施要求较低、举办成本较低、经营模式较为固定、复制性较强。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希望借助体育赛事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马拉松赛事举办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特点,决定了其未来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
《产业分析报告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