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教育统计学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1 15:09:2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统计学论文

论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对策

统计作为认识社会的有力武器,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而统计信息职能是保证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基础。而近年来,统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且相当普遍。统计信息的失真,不但影响到经济预测与分析的准确性,而且也会影响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而可能对经济运行本身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也导致了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统计数据可信度的怀疑。

一、造成统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行政部门领导干部的干预。领导干预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的影响非常大。当前行政干预由原来的直接干预逐渐转向间接干预,由原来的公开干预逐渐转向隐蔽干预。“横向比较要先进,纵向比较要前进”。在上级主管领导的暗示和诱导下,统计人员明知在数据上弄虚作假是违法的,但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他们出于一种“无奈”的心态,只得顺从领导者的意图虚报统计信息。[1]

(二)统计工作法规制度不健全。当前统计制度改革严重滞后,矛盾比较突出,还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色彩。主要表现在:一是统计指标体系结构性矛盾突出反映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进程指标不健全,与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配套的统计指标存在较大缺口,而一些过时的统计指标依然存在。二是统计调查方法体系较笨重,过分依赖全面统计报表的状况还没有根本转变,抗干扰性差,而且难以及时反映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三是统计标准体系不健全、不配套,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不便于同国际接轨。这样,统计人员仍处于层层的报表堆集工作,对统计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显得力不从心,知识欠缺,概念不清,在数据采用及事理分析中,就容易产生错误,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下降,影响统计工作。

(三)统计数据采集不准确。数据采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力求统计信息准确就必须保证所采集的数据是真实的。目前,统计数据采集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报表单位有顾忌,瞒报统计数据。有的单位为了避免其他部门依据所报统计表了解其真实情况,从而将其数据报低。比较典型的是劳动工资报表,有相当多的单位有少报劳动工资数据的倾向。二是报表人责任心不强,报表随意性大。有的报表人员认为报表数据与自己关系不大,即使报错了,一个单位的数据对总体影响也不大,因而随便报个数了事。三是报表人员素质不高,对报表不理解。有的报表人员根本就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统计上岗证,对统计报表不熟悉,对报表中的统计指标不理解,从而不能保证所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四是报表多,不能及时填报报表。目前,很多的企业不重视统计,逐年裁减统计人员,有的则是会计人员兼职,同时需填报的报表繁多,只得疲于应付,不能保证统计报表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四)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统计工作的任务不断加重,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没有专职专责,兼职过多,统计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许多不具备统计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格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相当多单位的统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这在客观上造成统计数据填报不清,审理不严,评估不准,偏差较大等诸多问题。[2]还有少数统计人员思想作风不端正,职业道德素质欠佳,缺乏“依法统计”的思想,不进行调查研究,只按领导意图取得统计资料。不能正确履行职责,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执行国家统计制度,缺乏同不正之风作斗争的勇气

二、对统计信息失真的对策分析

(一)淡化统计数字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这是走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怪圈,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首先应当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目标,防止因考核目标不切实际而引发的虚报浮夸的歪风蔓延。其次,应完善干部实绩考核统计制度,将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起来,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最后,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3]干部的政绩大小群众最掌握、最了解,也最有发言权和评判权。实施领导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可改变过去那种干部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弊端,组织部门通过政绩公议制度定期开展对领导干部政绩评议活动,以提高干部工作的公开化、民主化程度,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干部政绩考核工作中去,不断增强干部政绩考核准确性,增强他们工作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为民服务意识。

(二)加强统计制度改革,确保统计数据的质量。推进统计制度的改革,形成新的国家统计制度,建立新的统计体系,是减少和避免统计信息失真的根本措施。广大统计人员要广大统计人员要紧密联系统计工作实际,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盲目求细,机构求全”的观念,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摒弃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益的做法,树立统计工作效益观;摒弃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观念,树立开拓进取,迎难而上,锐意创新的改革精神。这些观念的转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条件。

(三)积极发展民间统计。所谓民间统计也就是非政府统计,是指除国家统计、部门统计和地方统计之外,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非法人单位及个人以自己的名义或接受委托进行的统计。开放民间统计将会打破政府对统计信息的垄断,对屡禁不止的统计作假将产生釜底抽薪的效果。而且,有了民间的统计数字,官方的统计数字就有了一个参照系,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就会改变。如果这两方面的数字差距过大,便会很自然地引起民众、舆论乃至司法机关的质疑,官员们再要作假成本就高多了。

(四)综合使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提高统计违法成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对违法的统计工作人员除依法处理外,一律清除出统计队伍。二是对参与违法的领导,一经查实,必须依照有关法规从重从快处罚,决不手软,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三是将处罚费用与统计违法行为责任人挂钩,从经济上处罚责任人。这样,就可以把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处罚,让违法者得不偿失。

(五)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确保统计人员素质整体提高。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的责任感,牢固树立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生命线的思想。在统计工作中,做到“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并敢于抵制和大胆揭发统计上的弄虚作假行为。其次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加入WTO后,统计的改革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既能与世界接轨、又能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统计体系。这样,统计知识的更新、统计方法的改革、统计技能的提高,都有赖于全体统计人员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包括统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经济理论、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所有统计人员都必须通过严格考核,获得专业技术证书才能持证上岗。

总之,相信统计工作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下,在广大统计工作者的努力下,其可靠性、真实性和权威性会逐步提高,统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朱传云.对统计信息失真的思考.经济师[J],2005,(7).

[2]王德运.统计信息失真现象透析.平原大学学报[J],2005,(4).

[3]罗建梅.浅析如何减少我国统计信息失真.统计教育[J],2005,(6).

推荐第2篇:统计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范文

统计学论文范文

统计学课程是统计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学科的基础课和必修课,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市场对各种社会经济信息需求日益增加, 无论是国民经济管理,还是公司企业乃至个人的经营、投资决策,都越来越依赖于相关信息的取得及相应的数量分析,这些都高度依赖于统计方法。统计方法已成为管理、经贸、金融等许多学科和社会经济实践活动领域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如何在统计学的教学中培养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要的统计学专业人才,必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改革教学方法。

一、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成在的主要问题及负面影响

(一)传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人生的目标模糊,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大部分学生都带着原来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比别的同学要慢一些,而且在课余时间,他们也不能自我加压。对于人生的长远打算更是缺乏认识,或者说有的同学是害怕思考,在回避或者逃避这个问题,缺乏青年人那种对知识广泛涉猎,锐意进取的精神。

2、学生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普遍偏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全面扩招,高等教育的学生综合素质也在明显的下降,高职专科这个层次的学生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课的成绩较差。很多高职高专学校只要考生过了提档线就可以录取,所以其文化课基础可想而知。

3、统计学课程的计算太复杂。

如组距数列的编制,其资料中的数据有几十至上百,要将其中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再分组,光凭眼睛观察是不行的,还有几何平均数的计算、方差分析、相关与回归分析、指数曲线趋势模型、多元回归预测等等,这些计算都很复杂,手工计算量非常大,没有计算机软件的支撑,是很难进行教学实际问题分析的。

4、教师教学重理论,实践教学深广度不够。

有些教师上课时滔滔不绝,黑板写得满满的,学生不停地记笔记。这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法带来很多弊病。教师讲得过多,他所能提供给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主动训练能力的机会就越少,学生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时间及时思考、消化、吸收,所学知识当然没法巩固。再有,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容易产生疲劳。加上统计学的数学知识太多,本来他们的基础就不是那么好,无法听懂这些理论知识。

还有在当前评估热潮的推动下,许多学校开展了轰轰烈烈、前所未有的实践教学,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实践教学深度不够,还不能使学生全面地、系统地、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统计学课程一般每周4~6节,总学时约60~70节,而实践课只占10%左右。这意味着该专业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从事的主要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实践操作,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技能的培养被忽视了。

5、过于“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有许多高职院校对考试和毕业制度放得较宽,考试只是以期末成绩为主,而平时的表现、成绩和实作等所占的比例较少。有不少学生平时不上课,到期末考试时才参加,也能顺利过关。毕业过关也较容易,只要每一门课程都及格就可以毕业,而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的负面影响。

由于教与学脱离实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过、接触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程序,走入社会后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无从入手,企业还得花精力、资金和很长时间进行培训,学生还得从头学起。这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誉,直接导致学校生源减少,许多教师无课可上。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统计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关对策

1、制定切实有效的人生规划,为学生提供强劲动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让学生懂得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能充分利用上课学习时间、课外活动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查阅有关资料,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的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的充分交流,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将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变为大众参与;将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只重视课堂学习变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引导学生自主地经过课前预习、课堂听讲与双向互动、课后复习、作业实践、总结规律、重点记忆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

3、强化实践教学和社会调查活动,将教学活动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方法。在选择案例时应遵循实用性、典型性、综合性原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设计教学案例,也可以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它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基本概念、原理、技能等知识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有选择的进行实践教学。比如对于财会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用几何平均数计算投资的平均收益率、运用标志变异指标考察投资组合的风险大小、利用加权平均数和加权系数来进行顾客满意程度调查统计分析等。对于经管专业的学生,精选抽样调查、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面的实例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4、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认知结构、活动效率、活动效果和感官上的突破,形象思维的增强,被大量使用于日常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学会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有了它,教师可以节约时间,讲授更多的教学内容;有了它,教师可以将语言难以完全表达的内容,用视屏或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不能过分依赖于多媒体技术,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达到启发学生抽象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5、EXCEL在统计学中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内容上,依据EXCEL软件的有关功能,结合书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重组整合教学内容。在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对统计数据的搜集主要强调统计报表制度,在EXCEL环境应该更注重抽样调查,EXCEL提供的随机抽样工具使得抽样调查不再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统计图也可以被广泛运用于对数据的描述。在传统教学中比如计算简单的标准差必须用公式进行多步计算才能得到结果,但在EXCEL中只要有函数STDEVP直接就能得到结果;再比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要计算回归系数b和截距a的值太复杂了,但在EXCEL中分别用函数SLOPE和LNTERCEPT就能直接计算结果。这样的例子很多,因此我们应该的传统教学与EXCEL软件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6、改革考试模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

对于统计学的考试,多年以来一直沿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保证教学质量,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缺陷,就是死记硬背,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这违背了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愿望。考试方法要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不能只限于笔试,还应采取口试、试验、实地调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课堂评价也是重要方式,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就是要把理论考试与过程考核中学生取得的成绩结合起来,作为判断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考试结果分析,总结教学经验教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反馈渠道和沟通机制。

总之,《统计学概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我们的高职学生更是如此,只有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接受更多的挑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统计学论文范文]

推荐第3篇:统计学论文

统计学论文

题目:居民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我国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然而,基尼系数也在迅速扩大,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加速扩大趋势。文章针对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及缩小差距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居民 收入差距 扩大 原因 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居民收入状况和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被打破。但是,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趋势。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

1.就业机会的不均等。收入分配不平等既有产业结构变动引起的原因,也有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带来的后果。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不断升级给“富者”带来了增收的机会,却减少了“穷者”的就业和收入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推行的一些体制改革带来了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引起了收入分配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所实行的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有利于“富者”增加收入,但“穷者”增收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在三方面的政策安排上对收入分配的平等性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是全国各地兴起的城市化浪潮给低收入者,特别是农民的积极影响不大;二是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过程中,政府为“穷者”和“富者”带来的机会不平等;三是我国金融制度和政策的不当安排,也是“穷者”和“富者”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地域差别造成的差距由于区位环境、历史文化、基础条件、人口素质、生产力水平等差异以及政策因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3.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优胜劣汰法则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会使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4、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由于管理的疏漏和一些现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不配套,给非法收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特别是存在着权钱交易、以权谋私等严重腐败问题,以及利用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税漏税、投机欺诈等各种非法手段获取高额收入等现象。

三、缩小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分配取决于财产所有权和财富积累的分布状况,而收入的分配取决于知识技能、职业培训和这些技能的市场价格。当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关键是发展教育和经济,扩大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不是搞平均主义。我国现阶段居民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中的差距,必须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生产率提高了,才能减轻和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吸收的就业人员就越多。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波动相联系。当经济运行转向不景气时,不可避免地有大量的企业陷入困境,程度不同的减员是他们可能采取的措施之一。这就会造成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相反,当经济开始回升时,景气预期将促使企业纷纷扩大经营规模,纷纷雇佣劳动力,新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些都急剧地扩大了社会就业量。就业越充分不仅为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提供经济基础,而且也解决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1)打破行业垄断。对于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国家制定工资指导线,加强对工资福利过高、增长过快行业的职工收入调控。同时加强对这类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人工成长增长串的考核。严重违反国家工资政策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制定《反垄断法》来有效制约垄断经营行为和对某些自然垄断性行业实行高于一般行业的税率,使其获得的超额利润收归国有。(2)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特别是消除城乡间的就业歧视和择业差别,使劳动者能够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和特长自主择业,形成劳动要素合理配置的局面,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克服因就业选择限制而产生的收入差别。通过完善劳动力市场缩小收入差距。(3)完善市场规则,构造竞争机制,整顿流通秩序,强化市场管理,努力塑造文明的市场行为主体,严肃法纪,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和侵吞国家财产的不法分子,制止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3.坚持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相结合的分配原则。在收入分配调节中,把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平均主义的收入分配格局。在初次分配中,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效率,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在再次分配中注重公平,统筹安排,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提高社会再分配能力。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开征遗产税、大额财产税、特别消费税;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通过多方面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还要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工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既要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率的提高而逐步提高工资,又要防止工资增长过高过快,就业岗位减少而增加就业压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澈元,窦开龙.20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讨论概述[J].国民经济管理,2003(3).[2] 钟礼国.对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认识及对策[J].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4,(1):158-159. [3] 马晓河.我国居民收入的不平等到了什么程度[J].体制改革,2003(11). [4] 樊纲.土地和自然资源配置不当是造成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原因[J].劳动保障通讯,2003(11).[5] 王红宇.论我国分配制度改革[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推荐第4篇:应用统计学论文

应用统计学论文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是市场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整理,这一系列的工作都依赖着统计,统计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为培养出高素质的统计学人才,统计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一、统计学教材的创新

教材是提供知识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当前的统计学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教材内容往往注重理论,而且抽象难懂,缺少案例分析和对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因此,要重新对统计学教材重新编写,从而更加适合当前统计学的发展。(1)统计学的目的旨在为学生通过学习统计理论知识,掌握数据资料的分析方法,对数据资料能够进行整理、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统计学教材必须在对统计理路知识掌握的前提下,穿插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统计学教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2)统计学的内容应当与统计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时,手工操作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统计的需要,运用统计软件不仅可以缩短计算时间,而且使统计出来的数据更加明了,更加准确。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就是指教师通过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对案例进行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案例的选择上:一要与当前所讲述的理论知识相关联;二要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现实社会中真实发生,不能是虚构的事件,案例最好是最近发生得,这样更能有说服力,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2、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1)在对课件的制作上,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熟练运用PowerPoint,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由于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进度往往会比传统的黑板教学快,为避免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拷贝课件,便于对所学的课程进行巩固和复习。

三、以就业为导向

统计学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不仅要掌握统计理论知识、统计方法,更要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在统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充分展现统计学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教师应注重加强统计学教学和运用统计软件的有机结合。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上机操作,通过对实际数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2)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在教学工作之余,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在就业的选择中,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选择能体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认清现实。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居安思危,不能盲目自大,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

四、加强实践操作

统计学是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由于统计学的理论性很强,学生觉得比较难学,主要在于统计学中的概念比较严谨、复杂、计算推导公式也比较繁多。在学习统计学的过程中,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有关的概念、方法原理和实际生活中联系起来,通过实例进行清晰、明确地诠释。通过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学生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真正体验在现实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推荐第5篇:统计学导论论文

统计学导论结业论文

统计学导论

班级: 2014级经济统计学 姓名:

学号:

I61414058

至诚至坚

博学笃行

我对统计学的认识

*** 摘 要:经过对统计学导论课程的学习,我对统计学所涵盖的内容终于有了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也对经济统计学专业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由于老师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讲解和介绍,我已对本专业充满信心,并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做了简单的规划。

关键字:统计;认识;就业;规划

引言

高中以来,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但我非常喜欢与金融相关的专业,而要想在金融行业立足,扎实的数学功底必不可少,所以我毅然选择了经济统计学专业。目前在我国,人们对统计学的认识还不全面,在许多高校中,财会、金融、国际贸易等专业都很热门,而统计学专业却在萎缩,这与国外有很大不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等,统计学是大学里受重视的学科,统计学发展的如何是衡量某一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在这些国家,统计学是强势学科,而在我国,统计学仍是弱势学科,这个现状也决定了统计学在我国应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对经济统计学专业的总体认识

经济统计学专业具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它需要学生具有厚重的数理基础;其次,它是一门文理兼顾的交叉学科;最后,它能够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

统计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深厚的数理知识功底,这也就是为什么我校的经济统计学专业尽管隶属于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属于文科学院),但却只招收理科生。此外,这一专业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这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统计工作往往需要借助各种统计分析软件完成。因此,本专业能够培养集数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计算机多学科的复合型综合应用性人才。

针对这一培养方向,我校安排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课程设置,其中核心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统计学原理、国民经济核算、计量经济学(初、中)、时间序列分析(初、中)、实验设计、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运筹学、

1 非参数分析、应用随机过程以及统计软件与应用(SPSS、R)等。

目前我国高校设立的统计学专业主要分为三个大的专业方向:数理统计方向、经济统计方向和生物统计方向。其中经济统计学方向的内容主要包括提供科学调查、搜集经济信息,以及描述、分析经济数据并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进行预测、监督的一门科学。简言之,就是一门研究经济生活当中的各种随机现象,以推断为某种普遍特征的方法论科学,可以说“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贯穿于经济统计学的始终。

正如一提到会计,很多人就会想到“记账”一样,一提到统计,有些人总会联想起“报表”。其实数据报表只是统计学的一部分,它是统计学一切延伸的基础和前提,但统计学绝不仅仅如此。应用统计学方法来认识事物的步骤是:研究设计→抽样调查→统计推断→结论。这里,研究设计就是制定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计划,抽样调查是搜集资料的过程,而统计推断则是分析资料的过程。毕竟由特殊现象拓展到一般规律才是所有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统计学作为一门数理科学当然也不例外,所以从纷繁复杂的统计数据中理清头绪,寻找当中隐含的道理才是统计学的精髓所在。而具体到经济统计学专业,从业人员要做的自然就是归纳整理庞大的经济数据并从中发现较为客观的经济规律。

二、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著名哲学家H.G.Wells曾说:“就像读和写的能力一样,将来有一天统计的思维方法会成为每个公民的必备能力。”由于社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系统性及系统的复杂性的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因而当代社会迫切地需要完善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新的领域,这使得当今的统计学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成长和完善,经济统计学的潜在功能定将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经济统计学的就业方向主要包括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和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等工作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近些年,风险管理与精算学方向在本专业中十分热门,此方向培养的是社会经济领域(特别是金融保险业、投资业的管理和风险评估)的专业人员,毕业后主要就业于保险公司或风险投资银行等。目前我国精算学方面的人才缺口很大,由于成

2 为一个正精算师经过的资格等级考试相当苛刻,结果导致全国的精算师寥寥无几。因此,国家对精算师的需求呈现井喷状态,精算师的收入自然也就十分丰厚,目前刚入公司的精算师月薪通常在5000-8000元左右,而工作经验丰富的精算师年薪一般能达到百万以上。

在经济迅猛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统计学早已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中国正全力追赶世界经济形势,尝试着与世界接轨,因此统计学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也会与日俱增。总之,经济统计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三、对未来学习和工作的展望规划

为了更好地把握学习方向,我为自己的未来制定了简单的学习工作计划。以下是我的DISC行为方式测试结果,结果表明我属于C服从型性格: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行为方式与我所学专业的方向正好相符,而这也再次印证了我的专业选择是正确的。

针对我的专业方向和个人能力,再结合我的职业兴趣,我为自己制定了如下计划:

1)大一首先要快速适应大学的这种以自我管理为核心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3

2)积极完成在学生会中的各项工作,力求使自己更加成熟,更有城府。因学生会外联部的主要工作为拉赞助,工作内容与股票经纪人相似,所以能够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3)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 4)适当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提高个人实践能力,并争取拿到省级志愿者证书。

5)大二要以学业为重,如果大一期间有些课程落下要尽快补上,可以考虑重修来提高绩点。

6)大二结束前力争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和银行从业资格证,英语大二上学期过四级,大三过六级,计算机大二下学期过二级。

7)寒暑假期间应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并抽空打工,赚取生活费的同时积累一些实习经验。

8)大三大四全心投入备战托福,为实现我的留学梦铺就道路。

这里提到了留学问题,我从小就有出国留学的梦想,因为我一直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希望自己能走出国门,开阔眼界,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同时,我认为留学对我所学的专业也非常重要,因为在统计学方面,我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而欧美地区则明显具有较大优势,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出国深造。当然,我并不打算在国外定居,留学结束后,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我会回国生活。

四、结束语

其实在学习统计学导论课之前,我曾对本专业存在诸多疑问,比如统计学究竟是做什么的、将来能在哪些岗位就业等,但如今的我已经对经济统计学这一原本陌生的专业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对它充满了信心。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要提高执行力,发扬严谨务实、勤勉刻苦的精神,课余时间要多跑图书馆,阅读一些优秀的书籍,但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资料,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此外,考虑到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我还要在这四年中多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一些志愿者活动和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统计学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统计实践的需求,所以完善我国统计学体系这一历史重任必将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可以说,学好统计学专业课不

4 仅仅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前途,更是为了祖国的发展。

学好经济统计学,我们任重道远!

5

推荐第6篇:统计学专业论文

试论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及相关问题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工作QQ1548927986),本文仅供参考学习,如有疑问 欢迎来询!更多论文写作、发表辅导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理论研究也不断发展。统计理论的研究,既是对当前经济的反映,更是作出重要决策的依据,要重视。本文将从明确统计理论研究的出发点起,对我国的研究现状加以分析和评价,从而正确引导和规划未来的统计理论研究。关键词:统计理论研究 社会现状 注意要点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是什么?笔者个人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经济上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经济发展日趋走向全球化。这样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促进了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良性发展。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社会现状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优越性在于既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又能有效地实现国家的宏观调控,将二者有机地统一。统计工作,是对经济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为经济的管理提供信息参考,这不仅仅直接为各经济主体提供了服务,还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因此,统计理论的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科学合理的,依据有以下这样三点:

(一)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僵局已经被打破。现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为我国的统计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以往的那些教条主义、门户之见等等都已经不存在,统计理论的研究环境是好的。

(二)统计理论的研究范畴越来越广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让资源、信息、文化等实现了有效地共享,对统计理论研究是十分有利的。比如,当前国际社会对统计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统计研究提供了许多借鉴。

(三)我国统计理论的研究,有一定的基础。我国统计调查模式、统计核算体系、统计分析方法以及统计参与决策能力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处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但其研究工作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理论的不完善、实践的不充分等等。

二、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国统计理论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呢?主要是表现为统计理论的不完善、统计信息的失

真、统计研究体制的不健全等等,这些具体问题的出现归根结底与一个因素相关联,就是统计理论脱离统计实践。

首先,必须明确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两者的关系。理论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服务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也当如是。

其次,理解当前统计理论与统计实践的关系。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发展的初期,统计理论研究也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实践工作的限制,理论的发展、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都存在局限。

还有,统计理论研究对统计实践的指导作用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在实际生活中,统计信息能被利用以及利用的程度,统计人员是否被重视以及重视的程度,关键是受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而不是统计理论如何高明,而我们经常看到的统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根本不是通过统计理论研究能解决的问题,它属于一个社会问题,只能通过严肃的执法来解决。

三、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注意要点

(一)继承和发展我国现有的统计理论。过去对统计理论的轻视导致理论的实践性并不强。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统计理论也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比如这些统计理论:

1.数理统计学的研究和应用,包含自然技术领域里的应用和社会经济领域里的应用。

2.核算统计研究,运用了一些概率统计方法,还运用了大量的非概率核算方法。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地运用,比如一些有关普查、全面调查活动,平衡表和经济账户的处理等等。

统计理论的发展和备受重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数理统计学术组织的权威性。当前统计理论在方法上日益丰富,对宏观调控、企业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也日趋突出,但当今世界上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国际统计学会,却是一个数理统计学术组织,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了数理学派观点在统计学界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提醒我们,国际统计学会是一个倾向性极强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它的代表性和广泛性。也就是说,中国统计理论研究和核算统计工作的方法是先进的,有许多经验具有在国际上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二)重视借鉴他国理论与创新本国理论。我国经济发展走过了艰难的摸索时期,才有了今天的成绩,也包括借鉴他国文明成果。统计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研究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如地域政治、文化传统、经济结构的深刻影响。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这就决定了在我国统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还

要大胆地引进与借鉴外国经验。我国统计理论现有的成果,是离不开对他国优秀理论的吸收。以后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对他国的借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竞争性、独立性、平等性的特征是共通的。这就决定了对他国优秀成果的利用是可行的。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懈动力,也是统计理论研究发展的动力。在统计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里的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本国原有理论基础上创新;二,借鉴他国理论进行创新;三,将本国理论与他国理论相结合进行创新。总之,一切有利于统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都是可以尝试着运用的。创新,这是理论研究要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统计理论研究离不开理论基础,更离不开实践活动,在对我国统计理论进行研究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对统计理论进行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周志眉.数据挖掘与统计理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01)

韩光胜 陈国华 陈清光 袁智.试论统计学理论在安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01)

张斌 刘增良 余达太 黄洪.基于形式概念分析与统计理论的本体构建模型[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04)

推荐第7篇:统计学课程论文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城胜利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大会上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成员间的收入差距也出现不断扩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解决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就必须深入社会最底层,关注农民关注农民工,关注需要关注的所有中国人。

关键词:中国社会

城镇

农村

差距 正文: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城乡的消费水平分别达到小康和富裕水平,国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贫富差距也在逐步扩大。了解我国贫富差距现状分析的前提是需正确认识贫富差距的概念。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我国的贫富差距是:穷者越来越穷,而富者越来越富。有人说,当下的中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张面孔,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富有的人用自己的财产抬高了城市的物价,房价,他们毫不吝啬的购买各种奢侈品,而不富有的人在这样的高物价的城市拼命地奋斗,赚钱,一辈子也说不定买不上房子。而更不用说那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了。

“在中国,财富的聚集程度很高,”波士顿咨询公司(北京)副总裁邓俊豪说,“不到0.5%的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即使在这些富有的群体内部,也有大约70%的财富掌握在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手中。”换句话说也就是平均社会60%的财富被不到一个家庭所掌握了。那么其他99.5%的家庭需要去分摊不到40%的社会财富,可想而知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多么的严重。来自网上的资料:据BCG的调研显示,中国富有群体的性质和欧美的富有群体差别非常大。首先,中国富有群体持有的现金水平很高,大约占他们全部财富的71%,而全球平均水平是34。6%。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富人正变得更加富有。又据《中国理财市场》报告中透露:中国富有人士的资产在未来几年将以13%左右的比例增长。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贫富差距过大,容易引起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失衡甚至利益冲突,强化人们的不公感,引起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成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从衡量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20,迅速扩大到目前的0.53左右。据此,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超过了国际警戒线。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上升,与国际比较,已超过了发达国家,接近了中等收入国家。 目前,中国的贫富悬殊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居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东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最快,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慢。近几年国家虽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国西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收入差距都呈扩大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慢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呈持续扩大之势。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三是行业收入差距增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三、模型与估计框架

本文采用居民幸福感的计量模型来研究当今中国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对这一差距的影响因素。现将该模型定义为:

Happine=β0+β1income+β2eating+β3housing+θ 其中happine表示居民的幸福感,income表示收入,eating表示吃,housing表示住。很明显β

1、β

2、β3分别表示收入、吃和住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比如说β1大于0就表示收入越多,则居民的幸福感越高。θ表示其他一系列影响因素,例如消费状况,精神生活享受,医疗教育卫生状况等。

四、数据统计描述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当前,中国农民对生产资料、对土地的占有以集体所有的方式为主,这是一种双重的不完全的占有,其中农民所不能够染指的“产权”来自两个部分,一是确立这一制度的社会性的整体力量,集中性的代表了城市的利益,农村的行政体系总是依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特定行政区划的行政等级体系之中,来自城市的行政中心保留了对农村土地的权利并且可能高屋建瓴的对农民的土地施加行政性的作用,这既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预期,也直接导致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非市场性的城市权益积累进而带来耕地问题;二是集体所有制的混沌性产权在产权制度成本方面所损失的的部分,这些成本大多为乡村基层的效率低下、道德失控的行政性组织所消耗。从1990年—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体现在居民收入这个绝对数上,而是彰显在收入的结构里。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党的16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全民共享、城乡共进,齐奔富裕之路。然而,在城市奔小康呈现兴旺发达的大好局面的同时,与之相陪衬的却是农民的收入水平低、提高速度缓慢,从而在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农村的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关注。下面的一些数据是对于这一状况的有力说明:

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支配收入为7703元,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2%; 1997年至2002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年实际增长仅3.8%,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实际增长则达到8.6%,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44% ①;2002年与2001年相比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4.8%, 而同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却增长13.4% ,前者仅相当于后者的35.8% ②。

由此可见,农民不仅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市民,而且其年平均增长率也远远低于市民。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而无良性转变,那么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永远赶不上市民,而且还会进一步被远远抛在后面。

全面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乃是农民减负增收问题的重中之重。其理由非常简单: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市民而各种税费负担却大大高于市民,而且在就就业、社保等方面也不能与市民享有同等待遇,显然大大有失公平。

下表显示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从1990年到2010年的一个变化(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基本根源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三大根源”:

首先,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产业性根源。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是相交织着的,这使得农业生产既可获得大自然的恩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自然的约束。其具体表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现主要是:农业生产周期长,使得其资金周转速度较慢;农业生产难以逃避种种自然灾害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农作物单位面积产品重量大、产值低,保存费用高、风险大;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变现风险大;农业“无效成本”高(“无效成本”指自然灾害成本,农药与化肥流失成本,农业机具露天、大面积运转成本与农机具季节性闲置成本等)无法回收。凡此种种都会使农业生产者处于艰难困苦的境地,古今中外无不如此,而现阶段我国尤为突出。例如,有资料显示:1985年至1992年,我国每百元粮食资金(按不变价格计算)生产的粮食由893公斤下降到570公斤,下降了36%;到1998年再下降到485公斤,比1985年下降了45.6%。③此种情况岂能不令人忧心忡忡!

其次,人地比例失调,是我国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资源性根源。由于 50 年代在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失误,造成人口过剩——尤其是农村人口过剩更加严重;与此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相对不足,造成农村人地比、劳地比严重过高(即单位面积土地承载的人口和劳动力数量过大),从而人均、劳均的土地产品和农业收入难以提高。

第三,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高速发展经济、高速发展工业等城市产业而忽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经济战略和相应的经济政策,是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政策性根源。其具体表现主要是:全面大力发展工业及为工业服务的的交通、建筑、采矿等等经济部门,而相对地轻视农业部门;国家充分提供面向城市、市民的公共产品,保障职工、市民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养老等等方面的需要,而极少向农村、农民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使得农民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长期以来,国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了大量的纯收入,用于支持城市和工业建设;从信贷资金上来看,本来缺乏资金的农村却存在着资金流出,而资金富裕的城市却存在着资金流入;在农民收入低、提高慢的情况下,国家却依然坚持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等,无异于雪上加霜。

五、实证结果及稳健性检验

——回归结果及其解释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是根据恩格尔定律而得出的比例数。十九世纪中叶,德国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恩格尔对比利时不同收入的家庭消费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收入增加对消费需求支出构成的影响,提出了带有规律性的原理,由此被命名为恩格尔定律。其主要内容是指一个家庭收入越少,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对一个国家而言,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费用所占比例就越大。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下表显示了中国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描述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2010年的变化情况(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在我国,住房是农村居民第一需求。居民房屋主要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影响,居民房屋通常被作为反映当地经济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另一方面,在遭受地震、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农村经济损失的大小与居民的住房情况密切相关。

下表显示了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住房情况: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以上回归结果说明:

1.家庭收入对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影响极大。其实,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在现代社会,只要中国还没有进入共产主义,金钱对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试想,在贫困的贵州山区,如果家庭没有足够支撑生活的收入,孩子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老人就得不到良好的医疗保障,而整个家庭这台大机器也就无法运行! 2.吃。并不是所有在意吃的人都是吃货,也许许多人并不知道甚至是无法想象,在今天的中国农村,依然有很多人吃不到米饭,得不到应有的营养补充。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吃,依然是中国农村居民衡量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

3.住。这个问题好像是今天的城乡居民所共同关心的最大的问题了。在中国广大农村,依然有许多人居住在类似茅草房、土墙房的屋子里,住房条件极差。这个年代,特别是我们90后,见证了城市一栋栋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也见证了农村住房大体上没有任何改变悲哀局面。所以,有人说:当有一天中国人也想美国人一样以居住在农村为骄傲,那中国就真的发展啦!

六、结论与建议

造成贫富差距的原因总结

一、分配制度的改革加剧了贫富差距的扩大。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克服了以往平均主义的弊端,能够从物质利益上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有利于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充分配置有限的资源,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各类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按贡献进行分配,而其中资本这项要素总是得大头。这样,在劳动收入大体均等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主要因资本要素占有者财产性收入高低而拉大。

二、税收失调

个税最大的功能除了“增加财政收入”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调节贫富差距、平衡二次分配。因此,贫富收入差距扩大与个税制度失效有很大的关系。

三、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

同经济增长的幅度相比,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表现一种明显滞后的情形。在这种形势下,农民、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家属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四、社会不公平、机会不均等加剧

不平等竞争表现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是一些部门、行业甚至是一些个别的社会成员,通过垄断经营获得垄断利益或高额利润。垄断行业中的企业凭借对关键资源的独自拥有或政府赋予的排他性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在产品市场或者要素市场上具有独自决定价格的能力,它们可以不用平等地参与市场竞争,借助自身的垄断优势获得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高额垄断利润。这些垄断利润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会转化成为该行业在岗职工工资,从而导致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高于其他行业。

五、非法暴富

我国已有富豪阶层出现,他们的人数不多,集中的财富占了全国居民的一半甚至一半以上。这些富人中相当部分是靠勤劳致富的,然而不少人主要是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的。他们走私贩私、制假贩假、集资诈骗、偷税漏税,更有甚者,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以权谋私、做权钱交易,搞“腐败经济”,看看当前的腐败问题,很多都与经济金钱有关。而这些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必然加剧贫富差距。

解决方法建议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促进农村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二要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三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加快推进全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试点,认真落实取消农业特产税、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政策。四要协调城乡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把更多的财力等社会资源用于农村,以更好地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2.完善分配制度,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在初次分配中,应该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但在再次分配中,应该更加注重公平,通过加大再次分配的力度,来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收入差别。通过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完善税收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税收作为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杠杆,是治理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手段。我国当前主要是应进一步完善税收结构,提高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比例,防止高收入阶层的偷税、漏税行为,要从源头上对个人所得税进行征收和控制,对过高收入进行调节。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

打破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由于我国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为城乡差距、东部与中西部差距,因而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中央转移资金向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转移额度,尽快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对西部地区实行更加优惠的开放政策,引导东、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互补性经济技术合作,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从而缩小东、中、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法制建设。制度、体制设置的不合理,法制的不健全,是产生我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分重要。这就要建立健全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特别是要打破或削弱行业的垄断,加大整顿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的个人额外不合理收入,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收入差距。

创造平等的教育和竞争机会。治贫的主要手段是教育,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给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壁垒,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壁垒,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市场竞争,给予他们平等待遇,让其分享到更多经济增长的成果,这才真正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

上述是对中国现阶段存在地区收入差距现状以及原因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现阶段出现收入差距是在我们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必然要出现的,但有些差距是可以避免的。我们要理性看待贫富差距的两重性,客观分析引起贫富差距扩大的因素,区分正常因素与非正常因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体制的健全,中国的各项制度的建立,中国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农民负担的减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研究

轻,一定能够消除各种不正当收入,减少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行业差距,使中国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 刘志英《社会保障与贫富差距研究》中国劳动出版社

[2] 钟礼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热点透视

[3] 贺益生《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特征及缓解对策》学习园地

[4] 李培林: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

[5] 魏凤娟: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6(12) [6] 华民; 王晓慧;

改变贫富差距的政策选择[J].新财经 2010年08期

推荐第8篇:教育统计学(整理)

第一章

1.统计是对某一事物、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是从数量上认识事物和现象,发现规律的方法。2.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原理和方法的科学。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学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统计学分为数理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

3.教育统计学是应用统计学的一个分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门应用科学。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它的研究内容(1)描述统计(2)推断统计(3)实验设计。

4.学习统计学和教育统计学的意义:

一、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二、教育统计学是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三、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①可以顺利地阅读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科研报告和文献,从中可以间接地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②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③为学习教育测量及教育评价打下基础。

5.具有以下三个特性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第一,一次试验有多种可能结果,其所有可能结果是已知的;第二,试验之前不能预料哪一种结果会出现;第三,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试验。

6.总体是我们所研究的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个体的总和。

7.总体中的每个单位称为个体。

8.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作为观察对象的一部分个体。

9.样本上的数字特征是统计量。也就是说,根据实得的数据所计算出的能够描述这组数据各种特征的数量是统计量。

10.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是参数。也即反映总体上各种特征的数量是参数。

第二章

一、教育统计资料的来源

1、经常性资料主要指文字记载的资料,包括日常工作记录和统计报表等。

2、专题性资料,通过专题性的调查或实验所获得的资料称为专题性资料

⑴教育调查是指在没有预定因子、不施行控制的条件下,对现成的教育方面有关客观事实所进行的观察和分析。

⑵教育实验是指在预定的控制因子影响下,对教育方面有关客观事实所进行的观察和分析。

二、数据的种类

数据是随机变量的观察值。

统计数据按来源可分为点计数据和度量数据;按随机变量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型随机变量的数据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据。

1、点计数据是指计算个数所获得的数据。

度量数据是指用一定的工具或一定的标准测量所获得的数据。

2、取值个数有限的数据,称为间断型随机变量的数据。这种数据的单位是独立的,两个单位之间不能再划分成细小的单位,一般用整数表示。

取值个数无限的(不可数的)数据,称为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数据。它们可能的取值范围能连续充满某一个区间。数据的单位之间可以再划分成无限多个细小的单位。数据可以用小数表示。

三、数据的统计分类,是指按照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根据分析研究的目的、任务,以及统计分析时所用统计方法的可能性,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简化、概括的第一步,为进一步分析研究打下了基础。

统计表的种类

(1).只列出观察对象的名称、地点、时序或统计指标名称的统计表为简单表。

(2).只按一个标志分组的统计表为分组表。

(3).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的统计表为复合表。 统计表的结构及其编制的原则和要求

(1).标题,表的名称,简明扼要,表的上方

(2).表号,表的序号,按次序编上序号,写在标题左方

(3).标目,表格中对统计数据分类的项目,横标目和纵标目

(4).线条,顶线、低线、隔开纵标目与数字的横线,以及隔开横标目与数字的纵线,是表的四中基本线条。如设有总和,可在总和上方添一横线。

(5).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的位数一致,暂缺或未记录可用…或……表示,无数字用—表示

(6).表注,不是表的必要组成部分,可用简短的小号字写在表的下方

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次数称为这个随机事件的频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试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称为频数分布。将其用表格形式表示出来称为频数分布表。

1.简单频数分布表⑴间断变量的频数分布表⑵连续变量的频数分布表2.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分布表。用累积频数表示的频数分布表称为累积频数分布表。(登记频数)

统计图是用来表达统计指标与被说明的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图形,它是整理数据的一种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达出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

统计图的结构及其绘制规则

1.标题,简明扼要,切合内容,必要时注明时间、地点,字体在图中为最大,写在图的下方。

2.图号3.标目,即统计的项目。横轴是基线,纵轴是尺度线

4.图形,图形线在图中为最粗,要清晰,图形的高与宽之比以3:5为宜

5.图注,不是图中必要的组部分,文字要简明扼要,字体要小,写在图题的下方

表示间断变量的统计图:直条图和圆形图

直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统计事项数量的图形。

圆形图是用来表示间断性资料构成比的图形。圆形的面积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圆中扇形表示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各部分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表示连续变量的统计图:线形图,频数分布图(直方图,多边图,累积频数和累积百分比多边图)

第三章 集中量

1.集中量是代表一组数据典型水平或集中趋势的量。它能反映频数分布中大量数据向某一点集中的情况。。常用的集中量有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

2.算数平均数:x=Σx/n

算数平均数的条件:一是反应灵敏,二是严密确定,三是简明易懂,计算简便,四是适合代数运算,五是受抽样变动的影响小。是运用最广的一种集中量指标。

3.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关系:~的大小与频数分布的形态有关。当频数分布呈正态时,三者重合为一点;呈正偏态时,算数平均数最大,中位数居中,众数最小;呈负偏态时,算数平均数最小,中位数居中,众数最大。

4.加权平均数、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的应用:加权平均数是不同比重数据(或平均数)的平均数;几何平均数:在教育方面,求学龄儿童人数的增加率、学校经费增加率、教师工资增加率、阅

读能力进步率等,都要运用~;调和平均数在教育方面主要是用来求学习速度。例如阅读速度、解题速度、识字速度等。

第四章 差异量

表示一组数据变异程度或离散程度的量称为差异量。差异量越大,表示数据分布的范围越广,越不整齐;~越小,表示数据分布得越集中,变动范围越小。常用的差异量指标有全距、四分位距、百分位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差异系数等。

第五章 概率及概率分布

1.凡满足以下条件的试验称二项试验:(1)一次试验只有两种可能结果,即成功和失败;⑵各次试验相互独立,即各次试验之间互不影响⑶各次试验中成功的概率相等,各次试验中失败的概率自然也相等。

2.二项分布是一种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用n次方的二项展开式来表达在n次二项试验中成功事件出现不同次数(x=0,1,…,n)的概率分布叫做二项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

3.正态曲线有以下特点⑴曲线在z=0处为最高点⑵曲线以z=0处为中心,双侧对称⑶曲线从最高点向左右缓慢下降,并无限伸延,但永不与基线相交⑷标准正态分布上的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基线上z从-3到+3,6个标准差距离间几乎含了全部的面积⑸曲线从最高点向左右延伸时,在正负1个标准差之内,既向下又向内弯。

第六章 抽样分布

1.抽样分布:某一种统计量的概率分布

2.平均数抽样分布的几个定理:(1)从总体中随机抽出容量为n的一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之平均数等于总体的平均数。E(X)=μ⑵容量为n的平均数在抽样分布上的标准差,等于总体标准差除以n的平方根。σx=σ/根下n⑶从服从正态分布的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可能样本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⑷虽然总体不呈正态分布,如果样本容量较大,反映总体μ和σ的样本平均数的抽样分布,也接近于正态分布。

3.总体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区间估计。用某一样本统计量的值来估计相应总体参数的值叫总体参数的点估计。以样本统计量的抽样分布(概率分布)为理论依据,按一定概率要求,由样本统计量的值估计总体参数值所在范围,称为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4.在研究之前不知其结果,可根据已有经验或理论对预期的结果做出假定性的说明,即假设。所谓零假设就是关于当前样本所属的总体与假设总体无区别的假设。所谓备择假设是与零假设相互排斥的假设。

5.由于是在一定概率之下进行统计决断,因此,可能会犯两种错误:α错误:拒绝了正确的零假设;β错误:接受了不真实的零假设。

6.σ已知条件下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 检验的步骤: ①提出假设②选择检验统计量并计算其值③确定检验形式(单侧或双侧检验)④统计决断(考察检验统计量是否落入拒绝区域)

第七章

1.总体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意义比较

⑴总体平均数显著性检验(单总体检验):根据一个样本平均数检验与假设总体平均数差异量的显著性

⑵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双总体检验):根据两个相应总体平均数之差的显著性,即推断两个总体平均数相同或不相同

2.独立样本:两个样本内的个体是随机抽取的,它们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样的两个样本称为独立样本

3.独立大样本:两个样本容量n1和n2都大于30的独立样本称为独立大样本

4.独立小样本:两个样本容量n1和n2都小于30,或其中一个小于30的独立样本为独立小样本 第十一章

1.相关关系:两个变量之间不精确、不稳定的变化关系称为相关关系

2.相关系数:用来描述两个变量相互之间变化方向及密切程度的数字特征量称为相关系数。一般用r表示(0≦|r|≦1)

3.相关分析:

4.积差相关: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而且两者之间呈线性关系时,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积差相关

5.积差相关系数:是两列成对观测值中个观测值的标准分数乘积之和除以观测值对数所得之商

6.积差相关的使用条件: ①两个变量都是由测量获得的连续性数据②两个变量的总体都呈正态分布,或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的分布③必须是成对数据,而且每对数据之间相互独立④两个变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7.二列相关: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分布成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二列相关

8.二列相关的使用条件: ①两个变量都是连续变量②总体呈正态分布,或总体接近正态分布,至少是单峰对称分布③两个变量之间是线性关系④二分变量是人为划分的,其分界点应尽量靠近中值⑤样本容量n应当大于80.

9.点二列相关:当两个变量其中一个是正态连续性变量,另一个是真正的二分名义变量,这时,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点二列相关

10.多系列相关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其中一个变量按不同人为地分成多种类别(两种以上)的正态名义变量。表示正态连续变量与多类正态名义变量之间的相关

11.当两个变量都是正态连续变量,且两者呈直线关系,但两者都被认为地划分成二分变量,表示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称为四分相关。

12.当两个变量都是二分变量,无论是真正的二分变量还是人为的二分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φ相关来表示。

13.当两个变量均被分成两个以上类别,或其中一个变量被分成两个以上类别,表示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称为列联相关。

推荐第9篇: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论文

一、用通俗简洁的语言进行教学。

统计学是一门对客观实际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找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预测或决策的学科。它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一直被学生认为是枯燥而难学的课程。

传统的统计学教学过于注重统计指标的计算统计理论的演绎,使学生深陷繁复的计算中,对于如何运用统计方法和统计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则很少讲到。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一般都津津乐道于统计学基本概念的阐述和统计公式的推导,使用的语言都非常专业化、学术化。对一部分学生来讲,他们认为教师的语言是晦涩难懂的。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数相对较低,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质量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总体水平偏低,参差不齐异常突出。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对高职高专学生的教学要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这是高职高专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语言一定要简洁、通俗,只有这样才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且这种语言形式要贯穿讲课的始终,不管是讲授统计思想、统计概念还是讲授统计公式。可以把公式具体化,删繁就简,挑选重点有代表性地着重讲解,而没有必要对每一个公式都推导其来龙去脉。还可以通过不断地举例来解释说明统计概念的实际意义,使学生活学活用。另外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用些提问句、疑问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要和学生互动,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统计学的灵魂在于与经济管理类各实质学科相结合,用统计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与学生熟知或学过的课程联系,这样更加便于他们理解、掌握所学的统计学知识,并且能把所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其中。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教师通过分析案例,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分析,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理解理论知识。这个方法在高职高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在高职高专统计学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

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就是精心选择适当的案例。所谓的适当是指:一要和所讲述的理论知识联系密切;二要难度适中,但要有综合性,不能只针对某个具体定义而编写,因为案例太容易就没有挑战性,不深入讨论就学不到东西,太难就会让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不参与讨论;三是尽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所选的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过的事件,而不能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其次,要组织好案例教学的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变化,要从教师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普通学生,让自己参与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当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直接作答,而是引导学生互答问题和辩论,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地归纳总结。

第三,还要注意在案例课结束以后,要让同学们写总结,把课上所运用的理论知识,在讨论中领悟到的东西,以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东西书面化,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以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利用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授课重点转向过去传统教学顾及不到但实际上更加重要的方面,即从过去主要针对统计学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转向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各种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

多媒体教学的关键是教学课件的制作。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自觉地学习并掌握教学课件的制作:

首先,要学会运用PowerPoint,并且充分运用PowerPoint的动画功能,这些动画功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由于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幻灯片信息的流量大、速度快,接受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可以不再记笔记,而是将不明白的作标记,课件可以让学生课下拷贝,以便于复习。

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选择一些分析软件,例如Excel办公软件。Excel是《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中的一部分,高职高专的课程普遍把《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这门课程安排在大一上学期,而《统计学》这门专业基础课则安排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开设。所以在学习《统计学》时,学生都已对Excel的使用比较熟悉,在具体授课时教师只需把其中的统计分析功能介绍给学生,再演示一些实例,学生一般很快就能掌握,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操作来检查教学效果。

四、注重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培养行业基层技术型应用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因此,高职高专教学中实际操作技能培训的学时所占的比例相对高于普通的学历教育,即其教学目的应在于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重叠,重理论轻实践,实际操作能力很差。

高职高专的学制一般为3年,而学生的基础较差,理论上也很难实现预期的培养目标。这使得很多高职毕业生难就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山东英才职业技术学院每个专业都建有相对应的实验实训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让学生通过上机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给学生联系的实训基地,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现实,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还可以就具体问题,模拟问卷调查,从得到的调查数据里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如: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组织过学生就生活费的花费问题做过调查,在具体调查过程中考查学生都是用了哪些统计方法,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姚波。建构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专业模式[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

[2]董芸。注重理论教育强调动手能力———浅谈高等职业教育非统计专业统计学的教学方法[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5,(1).

[3]习勤。关于统计教育创新的思考[J].中国统计,2002,(1).

[4]贺铿。关于统计学的性质与发展问题[J].中国统计,2001,(9).

推荐第10篇:统计学教学模式论文

一、适当调整统计学教学培养方案。

统计学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操作,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涉及现行制度及其变革态势,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展现该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深入社会、行业、企业调查研究,获取来自统计岗位的一线资料,根据统计学所针对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所需要的若干项主要能力,来设计统计学中重点要详讲的章节,使学生既要有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有充分的职业技能、较高的统计学软件应用技能。以“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的一线岗位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确立“基础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职业道德良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根据统计类专业人才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总结出适合应用技术学院学生学习的统计学软件有:Excel、SPPS、SAS等。

二、对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让学生熟悉各个统计岗位的工作流程及要求。其目的在于深化和提高孕生对行政、事业、企业统计以及对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进一步明确微观统计与宏观统计的关系,微观统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为此,我们组织了多次深入企业进行调研考察的课程实习,而且每次实习尽可能在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企业,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并且鼓励学生去寻找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并要求他们站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进行积极的思考。比如选择了从事市场调查的四川四方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和企业统计工作开展较为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作为课程实习基地,这些课程实习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课程实习不仅有助于经济统计知识的学习,对其它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二)通过案例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进行实践性教学的又一个重要手段。

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案例教学法属于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由于案例所描述的大都是来源于复杂的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一方面它可以将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又可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其特殊意义,在于本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是以企、事业单位为研究对象,而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过程都离不开统计,无论是传统的统计方法,还是现代统计方法都是市场解决企业经营管理必不可少的有效工具,这就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而案例教学则特别强调运用理论来指导实际,运用理论模型来分析实际问题。

(三)通过论文导读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性很强,不同于专业基础课程,它是未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士应该具有的知识,单纯的理论和计算将有悖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宗旨,如何把它与学生各方面素质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教学环节———学术论文阅读。因为任何一篇有关经济数量分析的学术论文都综合了语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等方面,阅读是一种观摩、学习、借鉴的创新过程,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大有裨益。

(四)课堂仿真,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为了让统计专业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为生动的感触,以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增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广泛适应性,课题组采用了现场模拟教学的方式。教师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分析软件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在电脑网络教室模拟出统计分析实战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五)提高学生。

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由于统计常常是在高维空间讨论问题,现代统计分析方法离不开复杂的计算,在学生的实践环节中,不一味追求高级统计软件,选择了软件EXCEL,SPSS、SAS。第一个阶段,利用软件EXCEL根据每种方法的步骤,一步一步计算,最终得到结果。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加深理论认识的过程。根据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在实践的第二个阶段选择了国际最著名的统计软件SAS,学生利用软件SAS从易到难,逐步掌握了SAS技术。掌握多种统计软件必将对学生今后从事数量分析和量化管理工作大有帮助,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

三、适时开展就业指导教育。

在教学工作之余,要当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导师.首先使学生意识到只要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就是好岗位,其次引导学生就业时要摆正位置,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攀比,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能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第三,引导学生认清职业发展和现实待遇之间的关系。一些工作岗位可能条件比较艰苦,现实待遇不高,但却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未来社会的职业岗位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岗位能力要求的内涵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丰富的过程。专科学生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并站稳脚跟,除了具备必要的岗位知识和专业能力外,还应在实践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如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人格魅力)和行业规范、国际标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等,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培养学生的岗位竞争力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雷敏。应用多种初中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J].统计教育,2007,(5)。

[2]徐红,雷升刚。以就业为导向探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山东科学,2005,(7)。

[3]严建文。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建构和变业指导研究[Z].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海,2005.

第11篇:统计学学科导论小论文

统计学学科导论论文

【关键词】统计学;博弈论;概率论;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认识

【论文摘要】简而言之,统计学是关于搜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和艺术;博弈论是关于包含相互依存情况中理性行为研究;概率论是对随机性的认识和了解;计量经济学是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1统计学

1.1关于统计学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1.2统计学中的基本思想

所谓统计思想,就是统计实际工作、统计学理论及应用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统计思想主要包括:均值思想、变异思想、估计思想、相关思想、拟合思想、检验思想 1.3统计学的应用 1.3.1统计学与经济学

统计方法是经济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 1.3.2统计学与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中统计学的应用;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学的应用 1.3.3统计学的其他应用领域

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统计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1.4统计学的潜能

• 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为统计学的未来发展增加了新的思路。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将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 • 统计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将为统计学的应用开辟新的领域。

2博弈论

2.1关于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有时也称对策论,或赛局理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在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 2.2博弈论的意义

实际上,博弈论甚至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工作中,你在和上司博弈,也在和下属博弈,你也同样会跟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博弈;而要开展业务,你更是在和你的客户以及竞争对手博弈。在生活中,博弈仍然无处不在。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

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 也可以这样说,要相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

3概率论

3.1关于概率论

• 定义:研究偶然(随机)事件规律性的学科,叫概率论。更精确地说,概率论是用来模拟实验在同一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结果的情状。典型的随机实验有掷骰子、扔硬币、抽扑克牌以及轮盘游戏等。 • 研究方法:试验 • 研究对象:事件

• 事件分三类: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偶然事件。 • 满足两个特点:

1.试验可以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

2.每次试验的可能结果不止一个,出现哪种结果,在试验前无法预知。3.2概率论的发展与应用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数学学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现实应用中也越来越广泛,它在科学技术与人类实践活动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影响,从而越易引起大家的重视。近二十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各种统计软件的开发,概率统计方法在金融、保险、生物、医学、经济、运筹管理和工程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推导,数值计算以及计算机模拟等理论分析、统计分析和模拟分析,以求研究和分析所涉及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4计量经济学

4.1关于计量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和统计资料为基础,运用数学、统计学方法与电脑技术,以建立经济计量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随机性特性的经济变量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经济计量学。

计量经济学可以说完全就是另一门统计学,只不过对数据进行检验的时候要先进行经济检验。计量经济学根统计学一样,也是跟数不清的数据进行战斗的学科。牛顿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可以用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说任何一件事物就是一组数据,数据可以描绘出任何一个他想描绘的事物,计量经济学就是要通过这些数据来解释事物内部的变化规律,当然这些事物专指经济活动中人和事件。我们在运用这些数据之前要进行各种检验,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然后利用数据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而将事物的运动规律进行总结。 4.2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 4.2.1两方面的应用

• 理论检验。这是计量经济学用途最为主要的和可靠的方面。这也是计量经济学本身的一个主要内容。 • 预测应用。从理论研究和方法的最终目的看,预测(包括政策评价)当然是计量经济学最终任务,必须注意学习和了解,但其预测的可靠性或有效性是我们应十分注意的。 4.2.2国内外的发展 • 国外发展情况。

计量经济学首先主要用于微观经济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出现后,在宏观经济方面的应用发展很快,同时,由于计算机的出现和迅速发展,更加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特别是二十世纪60~80年代初期,可以说是西方经济学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 国内发展情况。

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有人开始过研究,但很快就中断了。直到70年代未,才恢复有关研究和学习,80年代后期是快速发展时期。同样,存在一些问题。

5管理科学

5.1关于管理科学

• 管理科学是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可以适用于管理者作最佳决策

• 管理科学的目标是在内部与外部的限制下,以所得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用 • 管理科学求解过程包含下列基本步骤 ‐ 分析与建立企业现状的数学模型 ‐ 求解数学模型

‐ 依据此模型來沟通/执行結果 5.2管理科学应用 5.2.1具体实例

‐ 汉堡王生产汉堡(线性规划) ‐ 美国航空人员排班(整数规划) ‐ 新立旅游资讯系统(最短路径法) ‐ 美国州立10号公路(专案排程) ‐ 芬兰环境政策规划(决策分析) 5.2.2管理科学在经济中的应用 在经济管理中,管理的自然属性表现为科学合理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处理和解决经济活动中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技术联系,如生产中的配料问题、生产力布局、规划,以及机器设备的技术性能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序的要求等,都体现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的要求,不受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影响,而经济管理的社会属性则表现为调和完善生产关系,处理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如分配体制、管理体制等,都由社会、经济规律支配。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管理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科学管理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资源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P.S:经过一学期学科导论的学习,我对以上五门统计学学科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我想,这对于以后统计学相关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相信,学好统计学并不是一件难事!

第12篇:应用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论文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结合这些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进行了实践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全过程考核方式统计教学改革。经过两个学期的试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应用统计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方法论学科,它在管理、经济、贸易、金融等许多学科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管理类专业把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既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提供数量分析方法,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然而,由于该课程中所用方法比较复杂,数据多,计算量大,学生学起来感觉比较繁琐和枯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堂师生互动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应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以后,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不佳,对统计思想缺乏感性认识,对统计实验参与度不高,应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不强。针对以上情况,许多教育工作者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情景教学和项目教学法等,[1-8]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当今,大学生普遍能非常熟练地使用各种网络工具,以至于学习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单向被动式接收变为双向互动式交流,获取信息与收集数据的能力逐渐增强;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的信息是多元化的,自由平等和反对权威的意识逐渐增强;网上信息的多样性和庞杂性激起了大学生主动过滤和处理数据的紧迫感;微信、微博、论坛等促使大学生更热衷于在网上交流、互相学习。本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对管理类专业的应用统计学教学包括统计思想的传递,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统计方法与SPSS统计软件、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以及配套采用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和创新,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明显提升。

一、领会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

大多数人学习应用统计学的目的是应用,但初学者的最大困难正是学完不会用,原因是学习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公式和计算上,忽视了对统计思想的理解。统计的真谛在于它体现的思想,在于它所提供的思维方式。正如H.G.Wells所说:“统计思维总有一天会像读与写一样成为一个有效率公民的必备能力。”学好统计的关键是掌握如何运用统计思维来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记住那些死的统计公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每一种统计方法之前,先把该方法的基本思想用醒目的标题给出。比如用图表和统计量看数据;用概率分布描述随机变量;用样本推断总体;分类变量对数值变量的影响;利用变量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根据过去的模式预测未来;用少数变量代表多个变量;把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不依赖分布的检验等基本统计思想。[9]尽管这种表达不一定确切,但是通俗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

二、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单向灌输式的讲授,由于该课程比较抽象且枯燥乏味,学生厌学,对课程内容掌握不好,不愿上机实验导致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强。针对该课程特点,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在理论课教学、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理论课教学部分:首先运用案例情景导入式开启一堂课。对要学习的统计方法设计一个生活化、普遍化、合理化的教学情景,给学生一个源于实际问题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使用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分析解决该案例。以分小组形式讨论该案例5分钟,之后各小组代表说明本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教师予以点评,借此引出要解决此问题所用到的统计学方法。最后以多媒体课件辅以板书,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方法讲完之后,要加以实际运用,解决之前小组讨论的案例。对于课上给出的案例,不能只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解决过程,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所学方法确实有用,的确能解决一大类实际问题。

案例分析和上机实验部分:将理论课教学、上机实验操作和案例分析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对上机时机和上机内容优化选择,在理论课教学每完成一个阶段后就立即组织一次上机实验。上机之前,提前两天给学生案例,让学生充分预习,自己上网查阅数据资料,思考解决方法。上机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统计方法,共同讨论交流该案例的分析思路,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总结学生想到的各种解决方法,并选择最佳解决方案,实际演示如何利用Excel和SPSS软件完成数据分析,并正确解读软件输出的分析结果。演示结束后,给每组学生一个同类型的案例,由小组形式共同完成,之后小组间进行案例分析汇报,由其他小组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最后点评、修改。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

三、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种统计软件的出现为应用统计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工具。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统计相关软件主要有Excel、SAS和SPSS等。Excel虽然是一个非专业的统计学软件,其统计功能不够全面,但Excel有着强大的表处理功能、全面易用的函数功能,对于初学者易学易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指数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中大量计算工作通过Excel完成。SPSS软件是非专业统计人员的首选统计软件,操作简单,无需编程,具有方便的数据接口和灵活的功能模块组合。SPSS具有完整的数据输入、编辑、统计分析、报表、图形制作等功能。教师可以将列联表分析、二维相关、秩相关、非参数检验、非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生存分析、判别分析、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复杂的多因素统计交由SPSS来完成。Excel软件简单易于掌握,而SPSS软件数据分析功能全面,两者有效结合,既有助于学生自我练习和上机实验,又给应用统计学教学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支持。但是不管应用哪种软件,都必须给学生讲清楚统计基本思想和统计方法以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使学生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方法并能准确解读计算结果。

四、由一次性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是用一次考试决定学生一门课的成绩,这只能体现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更全面的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由一次性期末考试转变为全过程考核,即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其中平时成绩由作业、课内实验、期中考试、课外实践等各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5%,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统计思想和方法。课内实验占总成绩的20%,通过上机合作实验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小组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统计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一段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统计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闭卷考试、上机实验或案例分析等等。课外实践小论文占总成绩的20%,一般在课程结束时以分组形式进行,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的洞察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对所学统计分析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查学生对应用统计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掌握和运用情况。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考试时可以将复杂繁琐的公式直接给出,这样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理解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适用条件,能够主动地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综合性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经过两学期的试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也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五、结语

以上是笔者为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新特点,既坚持传递统计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又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既坚持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有配套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特别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能力和素质。但是学无止境,随着技术方法的不断改进,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如何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13篇: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社会与人口统计学论文

市场营销本12李振栋

一、城市化的涵义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尽管国际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是由于各个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不一。迄今为止,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在城市化各种各样的定义中有一种较为主要的提法是: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即为城市化,又称城镇化。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探析

(一)城市化动力机制的含义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城市诞生和发展所需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所构成的综合系统。作为社会现代化重要标志的城市化的发展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二)促进城市化的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 1.经济增长:城市化的宏观动力

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会加速经济增长。

2.城市聚集经济:城市化的内生动力

城市化经济是一种集聚经济,从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它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企业内部规模经济;二是产业功能联系所产生的外部性而形成的地方化经济;三是由多个行业向城市地理集中所形成的城市化经济。

3.市场机制:城市化的主导动力机制

现代城市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堡垒。城市化过程就是市场经济体制大发展的过程。城市的最大特点是“市”。即市场有城市就有市场,城市发展到何种程度,市场就发育到何种程度。可以说,城市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城市化过程的积极推进,没有城市化的强力驱动,就没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当然,市场经济发育和城市化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契机和原动力。正是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引导,促使社会经济资源向城市区域流动,从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4.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其他动力因素

赵燕菁认为国际战略格局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郝寿义、陈波翀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把制度变迁物化为城市化势能,从组织效率的角度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工业化与城市化发生联系,拓展了对中国非农产业的市场需求,对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其中房地产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践上,房地产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是巨大的,有的城市高达70%。从今后看,房地产仍然是经济持续增长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综合来看,当前中国城市化的动力已呈错综复杂的局面,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已经不足以概括目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必要从新的角度予以审视。在诸多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中,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转换、制度变迁与创新等是影响乃至决定城市化发展的关键要素所在。2012112328

三、中国城市化水平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放开了对原有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涌入城市,这成为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的开端。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已经初见规模。据2012年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17.92% 快速增长到2011年的51.27% ,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我国从成立历经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占去全国总人口比重如图1所示。)然而,这样一个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却是建立在绝对程度较低的城市化水平之上的。按照国际通用标准,城市化水平一般采用居住在城镇的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按照这一标准,无论从国际比较还是从效率角度来看,中国现在的城市化水平都偏低。

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主要从三个阶段进行分析: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状态。这一阶段的城市化的状态有如下特点:1.城市的发展具有规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30年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因此城市的发展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性。2.城市的生产功能凸显。这一阶段过程中,城市的建设与工业生产的发展不可分割,不管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办工业,办交通运输业是城市的最主要的任务。3.消费、商业、第三产业这些功能仅占城市次要功能的地位。 过分强调生产功能,特别是工业生产的功能给城市化的发展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环境污染的问题,给今天的城市化发展遗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可以这样认为:这30年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在观念指导上,具体实施时基本上是一种反城市化的战略,致使城市化发展的进展缓慢,时而还处于停滞状态,并且还积累了大量的矛盾,给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发展留下了许多包袱和难题。

(三)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

这个阶段大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城市化与前二个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1.城市化与现代化相联系。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化与现代化是同一个词。一个国家如果有绝大多数的人口都是居住在城市里,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现代化。因此,中国的政府开始抛弃以往反城市化的观念,改革并大力推进城市化,而且把它与实现现代化紧密相连。

2.城市的消费性功能趋强显现。如今城市消费性的功能开始显现,而且有逐步走强的发展趋势,其标志是一些大中城市中金融、贸易、通讯、运输和第三产业服务业开始迅猛的发展,其增长的速度,发展的规模均超过了工业产业。

四、城市化水平国际比较

从国际比较来看,根据世界银行历年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标”以及“2012世界发展报告”, 我们把中国同其他一些经济体的城市化水平的对比列在表

1、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远远落后。事实上,“2012世界发展报告”指出,与中国处在同样发展阶段的国家的平均城市化水平是55% ,比中国

的46%高出了大约9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各个国家城市化水平,2012.

五、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

在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从现在36%提高到70%以上,这就意味着每年平均需增长1%左右的城市化率(即每年约1000至1200万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在这个过程中,下列挑战不可避免:

(1)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老龄人口总量)相继来临,由此产生的城市的生存保障问题,解决劳动力的就业机会问题,全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问题,老龄化社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等都是城市化进程面临的巨大挑战。

( 2)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对中国城市化的压力。从现在起到2050年之间,中国城市要达到资源和能源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和“负增长”的要求,要全面达到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平衡,要全面达到城市的能源清洁化并逐步将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四分之三的比重,下降到40%以下,都是严重挑战。

(3)加速城市生态环境转变。中国城市的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固 体废弃物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目前仍然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4)加速不同地区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和地区内城乡之间的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区域之间城市发展的平衡,并最终达到克服社会的二元结构,实现国家整体的共同富裕,是长期任务。

(5)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急速推进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城市信息化水平是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标志。目前,中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只是发达国家的8%至10%左右,离现代化的要求尚有遥远的路程。

六、中国城市化趋势前景

中国的城市化必须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真实的发展能力,这是数百位专家们精心研究的结果。他们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战略必须适应当今世界三大潮流,其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二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其三要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行动。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活力,工业飞速发展,GDP总量高速增长。但同时快速的城市化也给城市环境、经济和社会带来许多方面的困难。近年来,我国发展中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恶化;资源短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要素过度向城市转移,农村现代化发展缓慢等一系列问题。这些矛盾的凸现促使我们在城市化发展中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应确保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用城市化带动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支撑中国未来实现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城市化战略需要实现一系列重大目标。专家们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城市体系的总能力进入世界前3名的国家行列,同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国的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5%以上,城市将有效地满足基础设施能力、公共服务能力、社区建设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走上文明发展之路。

第14篇:《统计学》实践教学探索论文

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既有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统计调查、整理数据及数据分析能力的人才。《统计学》是一门如何搜集、分析与探索统计数据的方法论学科,2002年被教育部列为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其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关系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统计学》实践教学不是一个独立设置的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包括课程实验、统计案例分析、统计调查、寒暑假社会实践和学年论文等环节,但在课程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上实践教学过程的诸多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影响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在巩固基本理论传授的基础上,重新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认真组织并指导学生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评价指标,对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要求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作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和考核机制。但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论,严重制约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1.课程性质要求实践教学的开展。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方法论学科,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海量的大数据。同时,统计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也越来越密切,统计思想和数据处理方法的掌握需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例如,统计调查和数据收集可安排学生分组完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回归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等教学内容需要借助软件在实验室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学校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教学,但内容零星、分散和缺乏体系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对应用流程没有系统的训练,教学过程不规范,只是提交几份实验报告而已。根据《统计学》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以课堂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主,校内外实训结合,教学课时占到30%左右,构建以课堂教学、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提升人才质量。传统的《统计学》课堂教学,很多统计思想和理论都有较强的数理性,教学效果较差。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成为教学环节的主体,自己参与问题的确定、问卷设计、问卷调查、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完成调研报告,他们是整个统计活动的设计者和参与者,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对理论不懂的地方,学生也会自主学习或寻求教师的指导,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的途径。

二、《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的主要问题

根据笔者长期从事《统计学》课程教学经验和到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地调研,发现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各方面要素与应用型人才能力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总结《统计学》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实践教学内容和时间不足。经管类《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多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要内容,大多为统计调查、数据整理、统计指标、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回归和时间序列分析等理论性内容,占有了学生大多数的教学时间,教学案例较少,或者比较“陈旧”,同时与经济管理领域联系不紧密,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其次,部分教师在指导思想中普通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会应用,能力培养流于形式。同时,统计分析方法较多,过少的实践教学难以使学生正确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不清楚怎么应用这些分析方法,导致难以培养出应用型人才。

2.实践教学模块单一。实践教学模块是实践教学实施的组成部分和实施平台,部分应用型高校因条件有限,教学只能靠教堂演示,部分虽然建立了经管类实验室,但利用率很低,统计分析软件仅EXCEL加载统计分析工具,对于其他的统计分析软件较少涉及,无法满足实践需要。实践教学只做书本固定例题,忽视具体问题的应用,校外实践教学缺失,缺乏企业统计调研等实践经验,学生没有开展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统计调查,没有真正深入一线,统计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空间有限。

三、《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措施

1.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要与专业深度整合,应多方位地把增加教学内容应用到实践教学中,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增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投资学专业,进行市场调查是学生今后工作会遇到的问题,所以适当增加统计调查、统计整理、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国际贸易专业要求注重社会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是实践教学的重点,增加案例教学内容,将方法与社会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等问题相结合,这样可激发经管类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多样化。多种实践教学手段的交叉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统计学》实践教学内容特点,适当运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等融合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可将抽象和枯燥的理论形象和生动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帮助学生树立统计思想,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统计调查实践教学时,可让学生在校内开展实训,选择大众话题,如大学生消费行为、兼职、网购等。学生分成不同的调查小组,调查对象的确定,样本的选择,问卷的设计,相关数据收集与处理,分析数据和调查报告的撰写,所有环节让学生来设计和完成,提升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也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另外,课堂外的寒暑假期的社会实践也是学生感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中,调查面临有哪些统计问题,形成研究小组,如何处理解决相关问题,最后撰写调查报告,这些完整的统计分析过程会大大提高学生全方位的实践水平。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申报挑战杯和实践研究等科研小课题,或参与教师课题研究,面对真实的案例和数据,他们自己分析数据,建立相关模型,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统计分析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3.实践教学考核方式完整化。《统计学》是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扩展要求考试考核方式的改变,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教师更深层次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课程成绩考核体系中,适当增加实践权重,同时,考评指标要能合理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内容要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要利用实际调查来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考核的方法可以多样化,可以有传统的实验报告,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中的分组讨论、答辩和课程小论文等形式,考评可以根据积极性、上机操作熟练度、实验报告、教师评定和小组互评等多种方式综合进行,重点考查学生应用统计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实践考核以提高学生统计应用能力为目的,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要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保证。首先,教师要求具有深厚的统计专业理论知识及熟悉经济管理实际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应用统计学理论进行实践教学;其次,教师要熟练掌握常用的统计软件,像EXCEL,SPSS,EVIEWS,SAS等软件统计模块的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完成上机操作;再次,教师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去相关企业单位调研、学习,把握市场经济的动态,可以参加经济管理相关的横向项目来提高实践水平;最后,多参加一些《统计学》课程教学研讨会、进修班等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才能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外部条件。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决定实践教学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科学计算,现代统计分析必须借助计算机来实现,不仅使统计数据的计算和显示变得简单和准确,而且使实践教学由抽象变得简单轻松,由枯燥变得生动。因此,实践教学应强化统计软件使用,通过上机进行数据输入、分析处理,结果的评价说明,结论获得,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通过实验平台,链接相关统计知识和参考资料,扩大学生统计学知识面,通过软件处理相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构建合理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强、方法的更新和校内外实践平台能加深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统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统计现实案例,为学生学以致用创造了条件。只有提高《统计学》实践教学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从而提高学校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冯士雍.对高等院校《统计学》教材建设的若干建议[J].统计研究,2004,(6):011.

[2]胡明礼.关于经管类专业“应用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30):4-5.

[3]张晓庆,赵鹏,黄剑桥.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探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8(4):134-136.

[4]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29-230.

[5]苏理云,叶志勇,肖枝洪,等.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219-221.

第15篇:统计学

1.统计调查方案设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调查目的、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项目和调

查表、调查时间、调查的组织实施计划等。

2.统计数据的质量标准有哪些?准确性、精确度、关联性、及时性、一致性和有效性。

3.什么是统计分组?统计分组有何作用?①统计分组就是根据被研究对象总体的内在特

点以及统计研究的目的,将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志分为若干个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的一种统计方法。②划分现象的类型、揭示现象的内部结构、分析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4.统计分组有哪些基本类型?①按分组标志不同,可分为 品质分组和数量分组。②按每

组变量值的取值范围,可分为 单项分组和组距分组。③按分组标志的多少及排列方式,可分为 简单分组、平行分组和复合分组。

5.什么是集中趋势?测度集中趋势常用指标有哪些?①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

值靠拢的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②众数、中位数、四分位数、算术均值、调和均值、几何均值。

6.什么叫离散程度?测度离散程度常用指标有哪些?①离散程度是反映各变量值远离其

中心值的程度。②异众比率、四分位差、极差、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

7.什么是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研究的目的。时间序列就是将反映某种现象的统计指标

在不同时间上的数值,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而成的数列。 时间序列分析研究的目的:①描述现象发展的动态变化;②判断现象发展变化的趋势,并探索其数量规律性;③预测现象未来的发展趋势

8.什么是统计指数?它有何作用?①广义指数泛指两个关联数值对比所形成的相对数。

狭义指数仅指反映不能直接相加的复杂现象总体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综合变动情况的特殊相对数。

9.什么是指数体系,指数体系的作用有哪些?①广义指数体系泛指若干个内容上互相关联

的统计指数所构成的体系。 狭义的指数体系是若干个在经济上有联系、数量上有对等关系的指数所形成的整体。②作用:利用各指数之间的联系进行指数间的相互推算,即根据已知的指数推算未知的指数。进行因素分析,即分析现象的总变动中各有关因素的影响方向与程度。

10.什么是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二者有何根本区别。①概率抽样是指根据随机原则从总

体中直接抽选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②非概率抽样是指不遵守随机原则,而是根据调查者的主观愿望、经验和知识,从总体中有意识地抽取若干个体构成样本的方法。③根本区别:概率抽样遵循了了随机原则,非概率抽样则没有遵循随机原则。

11.了解参数估计的特点与概念、作用。①概念:参数估计是在随机抽样基础上,用样本统

计量估计总体参数。②特点:以随机取样为前提;运用概率估计法;存在着可控性误差。③作用:用于不可能或不必要进行全面调查的总体数量特征的估计;用于全面调查资料的评价和验证;用于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第16篇:统计学

统计学

判断题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都应当经过同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 B.部门统计机构是指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而专门设置的统计职能机构(对 B.必须发表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时,要征得管理该资料主管部门的同意,送统计部门审核,全国性数字报国务院审批,地方性数字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对)

B.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其调查对象超出本部门管辖系统的,由国务院审批。(错) C、抽样调查应当建立科学的抽样框(√) C.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是一项涉及到被查处人合法权益的行政执法行为,必须遵D.地市级人民政府都有权制定发布统计行政规章,在本地区实施。错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

循法定程序,按照基本步骤进行。(对)D.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当经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批。(×)

D.对于未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填报。(√)

D.对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实行统计继续教育.( √) D、对于报告期和报送日期相同的一套统计调查表,不论行为人是迟报其中的一张还是几张,甚至是整套统计调查表,均只认定行为人迟报一次。(对)

D.对国家统计局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国家统计局申请行政复议。如对国家统计局的复议决定不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对)D、当事人对所受行政处分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

) D、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向其上一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申请复议。(×)

D.地方性统计法规的内容不得与统计法律、

统计行政法规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统计规章相抵触。(错)

D.对违反《统计法》有关规定,我国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主要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处分。(错)

D.对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统计资料,非经统计部门审批,不得泄露。(错)

F、非秘密的统计资料,在国家以法定形式公布前,有关单位如果需要发表,需征得该资料的管理部门同意,综合性统计数据要送统计部门审核同意。( √ )

F.凡履行了法定的审批或者备案程序,并标明法定标志的统计调查表,任何统计调查对象,均有义务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不得伪造、篡改。(对)

G.国务院无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由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对

G.按统计调查组织方式的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签署、交接、归档等统计资料管理制度。(对)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对)

G.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各部门根

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制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并受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企业事业组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所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予

以警告,并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错)

G、国家统计局派出的调查机构,其人员和编制有国家统计局统一管理(√) G、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四条的规定,我国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G.国务院及其所属机构都有权制定统计行政法规。(错)

G.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等统计调查对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的,由作出有关决定的单位或者其上级单位、监釜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撤销晋升的职务,对编造虚假统计资料或者要求他人编造虚假统计资料的行为,可以不予追究。(错)

G.《关于修改的决定》于1996 年5 月15 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对)

G.根据《统计法》的规定,我国的统计调查项目分为三类,即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统计工作应当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这是保证统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法律措施。(对)

G.按照《统计法》的规定,制定统计调查项目计划,必须同时制定相应的统计调查表,报国家统计局或者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审查或者备案。(对)

G.根据《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必须明 G.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人对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和统计制 G.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的统计业务,应在国家统计局的指导下进行。(错)

G.按照《统计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保密管理办法》的规

定,对外公布统计资料必须经过严格审批,并实行统一审批的原则。(错)

G.根据统计法律、法规的规定,统计法律责任一般可以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三种。(对) G.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多年统计执法实践经验,查处统计违法案件的程序为立案、调查、处理、执行。(错)

G.根据《行政处罚法》有关规定,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数据,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奖励或者晋升职务的由做出有关规定的机关或者上级机关、监察机关取消其荣誉称号、追缴物质奖励和撤销晋升的职务。(错)

G.根据泄露的统计秘密不同,违反《统计法》有关保密规定的行为可分三类: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泄露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的行为、泄露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行为。(对)

G.国家统计系统对部门统计系统的统计业务具有监督权和管理权。(错)

G.国家统计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当定期、无偿地向本级人民政府提供有关综合统计资料。(对) G.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公布。国务院有关部门统计取得的统计数据,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其中,与国家统计局统计调查取得的统计数据有重复、交叉的,应当在同国家统计局协商后,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对) G.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应当自觉接受领导人和社会公众的检查。(错)

G.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列入发展计划。国家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由国家统计局统一领导,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分级负责。(对)

G.国家建立全国统计数据质量评估的制度,加强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内生产总值等重要统计数据的评估。(错)

J.具备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即相当于具备了统计从业资格.(×) J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在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对)

J.境外组织、个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统计调查活动,须事先依照规定报请审查。(错)

L、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是指统计调查者违反国家保密法律规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的规定,以统计调查的名义窃取、刺探或者非法提供国家秘密,使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遭受破坏的行为。(对) L.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

L.能够独立行使统计检查权的主体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错) M、某涉外调查公司经合法审批,受国外某公司委托从事市场调查。调查到某企业时,该企业负责人明确表示拒绝接受调查。该企业的行为构成拒绝接受统计调查的违法行为。(错)

M.民间统计调查实际上也属于政府统计调查。(错)

M.某乡镇企业1996 年实际产值为9.3 亿元,若上报为10.2 亿元,则构成虚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若上报为8.4 亿元,则构成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Q、强令、授意统计机构、统计人员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部门、单位的领导人。(对) Q.《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是一部规范经济普查活动的统计法律。(错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基础建设有两个重点:一是,要求企业事业组织设置原始 Q.企业事业组织根据统计任务和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对)

Q.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资料,由企业事业组织的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统一管理。(对)

Q.确认违反统计法律法规构成犯罪的,由查处机关提请司法机关追究其行政责任。(错) R.如果行为人在《统计报表催报通知单》规定的期限内仍未报送统计资料,则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S.属于绝密级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

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错)

S.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S、属于绝密的统计资料,必须发表时,先征得有关部门同意,全国性数据由国家统计局批准,地方性数据由地方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批准。(×)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错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 T.统计编码,是指对统计指标的编号,是计算机汇总的标志。(√)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和相关性三个特征.(对)

T.统计专业职务分为总统计师、高级统计师、统计师、助理统计师、统计员五种.(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对) T、统计法律体系整个框架共分以下几个层次:即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

T、统计资料具有客观性.合法性.相关性三个特征。( √ )

T、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属于国务院决定的行政许可项目(

)

T、统计违反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 ×

)

T、统计行政机关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法律规范的有关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行政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行政处分( √

) T、统计执法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 T、统计行政复议以引起行政争议的抽象统计行政行为为审查对象(×)

T、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

T.《统计法》规定,统计标准分为国家统计标准、部门统计标准和企业统计标准。‘(错 T.统计违法行为必须是行为人故艾意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行为。(错

T.统计监督检查方式按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根据检查在时间上的不同,可分为定期检查、临时检查和单独检查。(错 ) T.《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对()

T.统计管理体制是指国家组织管理政府统计工作的体系和制度。(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错)

T.《统计法》颁布以来,我国统计的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统计的部门成为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的统计信息管理机构。(对)

T.统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监督职能。(错) T.统计机构,是指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专门设立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统计工作,从事统计活动的职能机构。(错) T.统计人员对领导人强令或者授意篡改统计资料或者编造虚假数据的行为,不能拒绝、抵制、但应当向上级统计机构报告。(错) T.统计人员行使统计调查权,尤其是人户调查时,必须出示证明,表明身份,以维护统计调查活动的严肃性。(错)

T.《统计法实施细则》属于部门统计规章。(错) T.统计资料管理,按照我国统计工作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原则。(错)

T.统计资料是国家和社会的重要信息资料。除少部分统计资料应该保密外,大部分统计资料应由社会公众共同享有。(对) T.《统计法》规定:国家统计局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依照国家规定,定期公布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规定,对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分为对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管理和对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及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管理两种情况。(对) T.《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在统计调查中知悉的被调查者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这是1996 年修改《统计法》新增加的重要内容。(错)

T.统计行政诉讼是统计部门对统计行政案件依法进行审理并作裁决的活动。(错) T.《统计法》中所说的统计调查主要是指从基层组织收集统计资料。(错)

T.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统计法》规定,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分析的职权,不受侵犯。(错)

T.统计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在统计工作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

T.《统计法》规定:禁止利用统计调查窃取国家秘密、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进行期诈活动。(对)

T.《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的部门统计调查,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报送基本统计资料或者综合统计资料。(错) T.《统计法》赋予了统计调查制度相当于法的效力。所有统计调查制度等同于法。(错)

T.统计资料公布,是指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手续把统计资料向社会公开化的行为。(对)

W.我国现行的统计基本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及其实施细则.错

W、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垂直领导型的统计管理体制(×)

W.我国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

计管理体制,建立由政府综合统计系和部门统计系统组成的集中统一的政府统计系统。(对)

W.我国的政府统计调查项目,包括国家统

计调查项目和地方统计调查项目两大部分(错

W.我国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包括国家统计系统、部门统计系统和地方统计系统三个部分。(错)

W.我国统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负责的关系是,在集中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实行分级负责;在分级负责的基础上加强统计的集中统一领导。(对)

W.完成国家统计调查任务的主系统是国家统计系统,企业事业统计组织是完成国家、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任务的基层统计单位。(对)

W.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依照本法和统计制度的规定,如实提供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守国家秘密。(对)

W.我国现有的统计检查员有以下三类:专职统计检查员、兼职统计检查员、统计检查特派员。(对)

X.狭义的统计制度,仅指统计调查阶段所应遵守的技术性规范,即统计调查制度。(√)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计资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内或内的统计工作.( √)

X.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并指定统计负责人。这些统计机构和统计负责人在统计业务上受本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的指导。(√)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错)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统计工作( √

) X、行为人明确表示不履行提供统计资料的义务,且在统计制度规定的期限内未报送统计资料,应认定其构成拒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为人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对查询的问题不予答复,或者超过了规定的期限再进行答复,均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 ×

) X、行政处分的适用对象只能是国家机关人员,不适用于企业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中的工作人员( ×

)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X.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根据统计任务的需要,可以在统计调查对象中推广使用计算机网络报送统统计资料。(对 X.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独立的统计机构,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统计工作岗位,配备专职或兼职的统计人员,依法管理、开展统计工作,实施统计调查。(对 X.行为人未在规定的期限内对《统计检查查询书》查询的问题进行答复,但规定的期限之后进行了答复,这属于迟报统计资料的统计违法行为。(错

X.行政机关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对

Y、已经汇总的综合性统计资料,尽管通过其中的单项指标能够识别出单个调查对象的身份,也可以公布和对外提供。(错 Y、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或者其他机构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其违法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

门、单位的负责人。(对)

Z.政府统计的信息、咨询、决策三大功能,是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了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我国的第一部统计法律。错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义务填报。( 对)

Z.政府统计的首要任务是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统计资料和决策咨询意见。错

Z.政府统计活动既受到法律的保障,又受到法律的约束。对

Z.重点调查和综合分析方法是一种补充性的统计调查方法。(√)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统计人员依法进行统计调查时,应当出示乡、镇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颁发的工作证件”。(×)

Z.重点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因此难以反映出总体的基本情况。(×)

Z.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所需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共同负担。(√)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行有尝服务.(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性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设立的统计机构划分为两类:国家统计机构和民间统计机构.(×)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统计制度规定之外提供的统计信息咨询,可实施有偿服务(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属于私人.家庭的单项调查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不得泄露。”由这些单项调查资料汇总成的综合性统计资料,非经本人同意,也不得对外提供或者公布( × )

Z、政府统计机构只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 ×

)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 ×

) Z.在我国,政府统计调查具有强制性,统计调查对象对依法批准的统计报表有夕务填报。对

Z.政府综合统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对

Z.《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菏必须设置专职统计员。错) Z.政府统计机构除对本机关违反统计怯律规范的有关三人员可以依法直接给予处分外,对其他行政领导和责任人员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能直接给予处分。(对

Z.在统计执法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要求受查单位提供若干职工的人事资料以核对指标数据。受查单位可以以涉及个人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上述资料。(错)

Z.在国际上,统计体制有集中型和分散型两种基本形式。(对)

Z.针对数出多门的问题,《统计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统计数据以国家统计局和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为准。(错) Z.总统计师也属于统计职务。(错) Z.在调查统计违法案件的过程中,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对)

Z.政府统计的三大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制约的。(错)

Z.职业道德,是指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要求在社会和各个职业领域的体现及具体化,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自己特定工作中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对)

第17篇:统计学

标志是用来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指标也称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中和数量特征的

调查对象就是我们需要进行研究的总体范围,即调查总体

调查单位就是我们索要研究的总体单位,也即所要登记的标志的承担者

调查时间是指调查资料所属的时点或时期

调查期限是指调查工作进行的起讠乞时间(从开始到结束),包括搜集资料和报送资料的整个工作所需的时间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

抽样调查是一种飞全面调查,它是在全部调查单位中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的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重点调查是在调查对象范围内选择部分重点调查单位搜集统计资料的非全面调查

典型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非全面调查

分配数列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的所有单位按组归类整理,并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各个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

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民消费指数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标准

随机误差是指遵守了随机原则但可能抽到各种不同样本而产生的误差

统计的三重意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统计工作是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结,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统计资料也即统计信息,是统计部门或单位进行工作所搜集、整理、编制的各种统计数据资料的总称,它是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决策依据,是社会公众了解国情、国力和社会发展状况的信息主体,统计学是关于统计过程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

时期和时点指标的区别:1.时期指标的数值是连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在一段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的数值是间断计数的,它的每一个数值是表示现象发展到一定时点上的所处的水平2.时期指标具有累加性,即各期数值相加可以说明现象在较长时期内发生的总量;而时点指标不具有累加性,即各时点数值相加是没有意义的 3.时期指标数值的大小受时期长短的制约;而时点指标数值的大小与时点间的间隔长短无直接的关系

指数的概念:广义的指数是指一切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变动或差异程度的相对数,如动态相对数、比较相对数、计划完成相对数等都可称为指数。狭义指数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数,也即专指不能直接相加和对比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综合变动程度的相对数

第18篇:统计学

[摘要] 现代化的商场经营与管理要求经营者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和科学决策,文中所用的假设检验是统计学中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在一次市场调查分析中,应用假设检验,为决策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依据。

[关键词] 科学决策 市场调查 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一类重要的统计推断方法,它是利用样本统计量并按一种决策规则对零假设H0作出拒绝或接受的推断,决策规则运用了“小概率”原理。

一、理论基础

在次试验中,事件出现的频数与期望数有差异,卡尔·皮尔逊提出了这种差异程度的统计量

并证明了如下的定理。

定理当为总体的真实概率时,由上式定义的统计量的渐近分布是自由度为的-分布,即其密度函数为

在上面的定理中,我们假定是已知的,但是在实际问题中,通常依赖于个未知参数,而这个参数需要用样本估计,这时皮尔逊定理不再成立。不过,1929年费歇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先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估计这个参数,然后再算出,这时统计量

当时还是渐近服从-分布,不过自由度为。

二、应用实例

石市万方商城准备在东开发区几个大中专学校内建连锁店,商城文化用品专柜销售经理安娣要为本专柜在各连锁店内的投资规模提供资料,供决策层参考。于是,对准备建连锁店的几个学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某大专学校每月生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的资料如下:

解:(1)统计假设:

(2)对水平,查自由度为的-分布得临界值,故拒绝域为[)

(3)计算统计量的观测值

(4)作判断:由于,故接受零假设,即此大专学校学生的每月人均消费(本文中专指学生用于购买文化用品的支出)X服从正态分布。据此推断结论,再综合其他因素,销售部经理、商场决策层等最后商讨在此校开连锁店事宜。

参考文献:

[1]魏宗舒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2]吴远芬:浅析抽样调查在应用中的局限性[J].商场现代化,2006年8月总第475期

[3]杜子芳:抽样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第19篇: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教案

(一) 第一部分.课程介绍:

一、课程性质:(及课时安排)

本课程是国家教委所列的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计划规定的经济类各专业的共同必修课程。课内学时90学时、学分4学分,开设时间一学期,学校共安排面授辅导

1、业余班 12次*3=36学时

2、脱产班 16次*3=48学时

二、课程特点:

1、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2、覆盖面较大,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实用性较强。

3、概念多、计算方法多,前四章主要阐述了统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和方法,所以是整本书的基础,必须连续学习,后几章是具体研究统计分析的方法,各章之间联系较少,所用概念和方法都和前四章紧密相连,这点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

4、本课程虽与数学密切相连,但所用的数学基础要求较低。大家只要掌握小学的四则运算即可。但由于课程的特点,计算量较大,所以要求大家细心。

三、教材特点及使用说明

本课程由主教材统计学原理(黄良文、陈仁思主编),教辅教材新编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刘建华、黄思霞、熊应进主编)构成。配合统计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及统计学原理形成性考核册(中央电大财经部编)组成主要的学习材料,大家学习使用中要注意:

1、在预习和课堂面授时,首先学习主教材,学习完主教材内容后,一定要注意学习本章小结,通过小结自己再总结一下学习的主要概念、方法。

2、学习完主教材,就应及时学习教辅教材学习指导,首先看一下重难点解析,然后看第二部分例题分析,接下来做部分练习题,注意学习指导是我们考试的题库,题量较大,要选择重点内容有关的题目来练习。

3、在前两个步骤完成后,你就可以做一下形成性考核册上的题目,检验一下你的学习效果。

4、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内容可到中山电大教学平台专业论坛里面向老

师求教。

四、考试内容、题型、结构:

1、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主教材的

1、

2、

3、

4、

5、

7、

8、9八章内容。第六章假设检验和第十章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不做考试要求。在考试要求的各章中,有一些小节考试时基本上也不涉及,例如:第八章中的现实中的几种经济指数等,希望大家在面授课上注意。

2、考试形式采用平时形成性考核占30%与期末终结性考试(占70%)相结合的形式,无形成性考核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3、试题类型:

1)判断 5*2=10 2)单项选择 6*2=12 3)多项选择 4*2=8 4)简答题 2*10=20 5)计算题 2*15+1*20=50分

2、常用公式附在试卷后

五、课堂学习要求

1、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准接打手机,不得影响其它人学习。

2、预习教材内容做好课前准备,课后及时复习完成各类作业。

3、参加小组讨论,自主上网学习。

4、尊师敬教,上课讲普通话。

六、联系方式:电话13450993280,QQ:547518033 注意:

1、

第一章 总论

第二部分.理论知识讲解及分析

一、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

1、统计的涵义P2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它是对社会自然现象客观存在的现实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指统计实践活动过程中所取得的各项数字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实际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是关于认识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密切联系的: 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和统计成果的关系,

统计学和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P2 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通过这些数量方面的研究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3.社会经济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概括为P3: 1)数量性 2)总体性(大量性) 3)变异性

二、统计研究方法P8

1、大量观察法(第二章)、

2、统计分组法(第三章)、

3、综合指标法(第四章)、

4、统计模型法(第七章)、

5、归纳推断法(第五章)

三、国家统计的职能P19(1,3,0)

国家统计兼有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三种职能。

四、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P11 统计总体是根据统计研究的任务目的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全体,是客存在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构成的整体。

构成统计总体的个体单位称总体单位。

在一次特定范围、目的的统计研究中,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是不容混淆的,二者的含义是确切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但是随着统计研究任务、目的及范围的变化,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统计总体同时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变异性等特点。

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数要足够的多,总体应由大量的总体单位所构成,大量性是对统计总体的基本要求;同质性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变标志,即至少有一个具有某一共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使它们可以结合起来构成总体,同质性是构成统计总体的前提条件;变异性就是指总体中各单位至少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变异标志,即至少有一个不同标志表现的标志,作为所要研究问题的对象。变异性是统计研究的重点。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作为代表总体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2、标志与标志表现P13

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或者说:单位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各称 标志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之分。

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无法量化,如职工的性别、文化程度,企业的经济成份,产品品牌等。

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能够量化,如职工的工龄、工资水平,企业的职工数、总产值、总产量、劳动生产率等。

总体单位与统计标志是有区别的。总体单位是统计标志的直接承担者,是载体;统计标志依附于总体单位并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依附于某个总体单位的标志可以有多个。

标志表现即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说标志是统计所要调查的项目,那么标志表现是调查所得结果,标志的实际体现。 标志表现有品质标志表现和数量标志表现之分。

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表述,因此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但对其对应的单位进行总计时就形成统计指标。

数量标志表现是一具体数值,也称标志值。

3、常量和变量:P14 在数量标志中不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常量(参量), 可变的数量标志称为变量

变量一般分为离散变量和连续变量,离散性变量通常取整数。

可变的数量标志和所有的统计指标称变量。变量的数值表现称变量值,即标志值或指标值。

4、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P14 (1)概念:统计指标是反映实际存在的客观现象总体某一综合数量特征的 概念和数值

(2) 统计指标的特点:P15 1)具体性:是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具体表现

2)可量性 3)综合性 (3) 统计指标的种类:P16 1)数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总规模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 2)质量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相对水平和工作质量的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体系是各种互相联系的指标群构成的整体,用以说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方面互相依从和互相制约的关系。

统计指标体系大体上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两大类。

第三部分:典型例题讲解及分析

一、单项选择题:

1、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A ) 2007第一学期 A.它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类 B.品质标志具有标志值 C.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都具有标志值 D.数量指标具有标志值

2、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C) 2007第一学期2007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日产量分组 C.人口按性别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3、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为( C )2008第一学期2009第二学期

A.调查总体 B.调查单位 C.总体单位 D.标志值

4、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D )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统计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5、下列分组中那个是按数量标志分组( A )2008第二学期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 B.企业工人按性别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家庭按城镇分组

6、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9分、96分,则“成绩”是(B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二、多选题

1、在工业普查中(B C E )2007第二学期, 2009第一学期,

。)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企业设备台数是连续变量 E、企业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2.下列分组哪些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C D E ) 2008第一学期2008第二学期2009第一学期

A.职工按工龄分组 B.科技人员职称分组 C.人口按民族分组 D.企业按经济类型分组 E.人口按地区分组

3.国家统计系统的功能或统计的职能有(A B C )。省管2009第二学期 A.信息职能 B.咨询职能 C.监督职能 D.决策职能 E.协调职能

三、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错) 省管2009第二学期

2.质量指标都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表示的( 对)2009第一学期

1、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对)2009第二学期

四、简答题:

1、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有什么区别?2007第一学期

答:品质标志表明总体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来表现,无法量化;数量标志表明总体单位数量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可用数值表现即标志值。

2.举例说明标志与标志表现的区别。2008第一学期,2009第一学期

答: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属性和特征的名称,标志表现是标志特征在各单位的具体表现。如果标志是调查项目则标志表现是调查结果。

例:一个同学是总体中的一个单位,性别是标志,女是标志表现,年龄是标志 19岁是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统计标志的区别是什么?联系是什么?

1)范围不同:统计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和特征的一个概念,不具务综合的特征;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的概念具有综合特征。

2) 表现形式不同:统计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它们都是数值,而标志分为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而品质标志只能用文字来描述。

3) 联系:①数量标志的标志值直接汇总就可形成指标,而品质标志的标志表现所对应的单位加以总计也可形成指标,所以指标往往来源于标志表现。②随着研究目地的不同指标与标志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 小结

本章讲述的主要知识点有

1、统计的三个涵义

2、统计研究的对象及三个特点

3、统计研究的5种方法

4、常用的统计的9个术语(总体、单位、样本、标志、标志表现、参量、变量、指标、指标体系)

5、五个相互关系:

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 2)统计工作与统计学 3)总体与单位 4)标志与标志表现 5)指标与指标体系

6、统计的三大职能

重点:9个术语、五个相互关系 难点:五个相互关系

第五部分 课外复习作业及讨论

1、复习学习指导统计总论: 重难点解析

2、形成性考核作业册:判断题:

1、

5、8 。单项选择题:

1、

3、4.

多选题:1.简答题:

1、2

3、预习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20篇: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简介

统计学专业本科教育课程简介[日期:2010-03-18]

[字体:大 中 小] 来源:统计学系 作者:统计

专业基础课模块

1、概率论

课程名称:概率论 课程代码:30734060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概率论是一入门课程,是继续学习数理统计、抽样调查、多元统计分析,以及与概率理论相关的课程的基础,也是分析经济现象、探索经济规律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有力的数学工具。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概率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及应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在经济工作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使用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国统计出版社,茆诗松、周纪芗 参考书目:

2、描述统计学

课程名称:描述统计学 课程代码:31134020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西方经济学(Ⅱ)(3123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现代统计学可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是关于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计量、观察、概括和表述的技术。主要包括:确定所要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计量层次、设计用来说明现象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搜集和整理数据、计算统计指标等。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学是现代统计学的核心。

使用教材:《统计学》,赵乐东、刘定平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3、计量经济学

课程名称:计量经济学 课程代码:3123420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本课程利用统计推断的技术把经济理论与实际测算衔接起来,基本内容是现行回归模型的建立、估计、检验和应用,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数量分析的能力为经济预测,经济理论的证实或证伪、政策检验服务。

使用教材:《计量经济学》,张许颖,郑州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4、数理统计学

课程名称:数理统计学 课程代码:51154002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概率论(30734060)

学时:5

学分:5

内容简介: 数理统计是统计学中的两大核心内容之一。它以概率论为理论基础,利用抽样分布通过对样本的推断来达到对总体的认识。它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估计问题,如对总体位置参数和尺度参数的点估计和区间估计。二是检验问题,即依据小概率原理对总体的某种认识(如总体均值、方差或分布)进行判断。这些内容在抽样分布、矩估计、极大似然估计、区间估计、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中得到具体的体现。

使用教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茆诗松、周纪芗,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5、抽样理论与方法

课程名称:抽样理论与方法 课程代码:51134009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抽样调查是统计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 本课程介绍了抽样调查各种概念和抽样方法的统计思想,使学生能系统正确地掌握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掌握几种基本的抽样方法,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能结合实际情况对具体项目进行抽样设计和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并通过基本训练有进一学习文献和扩大知识面的能力。 使用教材:《抽样技术》,金勇进、蒋妍、李序颖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6、市场调查与分析

课程名称:市场调查与分析 课程代码:51124122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市场调查是获取市场信息、进行市场营销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本课程主要介绍市场调查的基本问题,包括市场调查的意义、使用范围、基本步骤;介绍如何进行设计调查方案,市场调查的各种组织方法,抽样设计和问卷设计,调查的实施;调查资料的整理与数据资料的显示,包括常用办公软件及其它统计数据处理软件的基本应用;调查结果的各种报告形式。本课程将结合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参与部分社会市场调查实务。

使用教材:《市场调查与分析》,柯惠新、丁立宏编著,中国统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

7、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多元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51144007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内容十分丰富,应用性极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处理多维数据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并日益显示出无比的魅力。本课程结合统计分析软件(SPSS、Excel),介绍多元正态分布、多元正态总体均值向量和协差阵的假设检验、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定性资料的统计分析等主要内容。

使用教材:《多元统计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何晓群 参考书目:

①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②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著,陆璇,葛余博,赵衡秀,叶俊译.《实用多元统计分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③王学民.《应用多元分析》,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8、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课程代码:51144006

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Ⅱ) (31234002)、描述统计学(31134020)

学时:4

学分:4

内容简介:国民经济统计学,是一门以国民经济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数量方面为研究对象的宏观方法论性质的社会科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主要由国民经济的资源统计、总量统计、过程统计、动态统计、结构统计、关系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组成。

使用教材:《国民经济统计学》教材,主编:邱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

参考书目:①《经济统计学》,佟哲辉 ,中国统计出版社

9、证券投资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证券投资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5112402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货币银行学(30534009)、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介绍了证券投资领域中如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点:统计调查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统计整理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统计指标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统计指数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使用教材:《证券投资分析》,李冻菊,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0、投入产出分析

课程名称:投入产出分析 课程代码:51124011

先修课程:国民经济统计学(51144006)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投入产出法\"是在有关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利用高等数学和专用分析软件,综合考察和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间数量依存关系的方法。利用投入产出数学模型可进行经济分析(研究产业关联、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的确定、产业比例关系分析等)、政策模拟(价格政策模拟、工资政策模拟、税收政策模拟、大型建设项目评估等)及经济预测等应用性研究。

使用教材:《投入产出法》胡国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参考书目:

11、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名称:时间序列分析 课程代码:51134018

先修课程:计量经济学(31234201)、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3

学分:3

内容简介:时间序列分析是统计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课程。这是一门应用学科,主要学习如何分析时间序列的数据。时间序列指的是一组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一列有序数据。对时间序列进行观察、研究,找寻它变化发展的规律,预测它将来的走势就是时间序列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是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模型,掌握时间序列的建模、预测的基本思路、步骤和方法,熟练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对经济问题建立时间序列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使用教材:《时间序列分析》王振龙主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2月 参考书目:

①《应用时间序列分析》王燕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②《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美)博克斯(Box,G.E.P)等著;顾岚主译,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9

12、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课程名称:统计方法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课程代码:51124070

先修课程:概率论(30734060)、数理统计学(51154002)、高等数学(Ⅰ)(3076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西方经济学(Ⅱ)(31234002)、质量管理学(61124068)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供高等院校统计专业本科生学生使用。共由八部分组成,分别叙述表征产品质量的数据的一般整理方法、产品定型后如何判断其是否合格的抽样检验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如何进行产品质量控制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如何寻找有关产品寿命的分析方法以及叙述有关测量系统的数据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质量管理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使用教材:《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周纪芗、峁诗松,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参考书目:

①《数理统计》,峁诗松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②《质量管理统计方法》,(日)铁健司著,韩福荣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③《质量管理学》,刘广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专业选修课模块

1、财务会计学

课程名称:财务会计学 课程代码:60924026 先修课程:会计学(30944024)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在《会计学》的基础上开设,该课程主要阐述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基本本内容是根据企业的经济活动,按会计的六大基本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详细说明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和方法,并说明编制企业会计报表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工、商等企业的会计核算业务及会计报表的编制。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中级财务会计,刘永泽、陈立军,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社会学概论

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 课程代码:30644207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从人与社会、社会结构、社会过程与社会变迁几个角度来介绍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涉及的主要论题有:社会及其构成、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组织与管理、社区及城乡发展、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通过系统的学习,希望学生能了解人类社会的构成、社会的运行以及相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内容,掌握人是如何实现社会化的,并能预测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

使用教材:王思斌,《社会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保险学

课程名称:保险学 课程代码:60524012 先修课程:货币银行学(30534009)财政学(3053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是金融学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和分析风险、风险管理、保险市场、保险险种、保险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理论与实务。揭示保险业本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并进而与社会经济间的互动性及其相互影响。重点研究探讨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业如何健康发展及其作为一种现代化商业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对社会、企业、家庭和个人的各种不同作用。

使用教材:《保险学》,孙祁祥,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当代风险管理与保险教程》,第七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②《保险学》,张洪涛、郑功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管理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课程代码:60324001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管理学是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管理学具有一般性、多学科性、历史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它为各行各业的管理者提供从事管理工作的有用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应用性科学。主要介绍管理的计划只能、组织职能、人事职能、领导职能和控制职能等。

使用教材:《管理学》,刘汴生,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5、形式逻辑

课程名称:形式逻辑 课程代码:6062450

1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讲授思维的形式、规则及规律。通过学习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规律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增强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对于探索真理、表述和论证观点,学好其他课程,特别对于撰写毕业论文,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普通逻辑原理》,孙仁生等编著,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6、财务管理

课程名称:财务管理 课程代码:60924060

先修课程:会计学(30944024)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企业管理实务中的应用更令人关注和重视。《财务管理学》是会计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财务管理学》教学的目的就是结合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的需要,在内容上以介绍学术界共识度较高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在介绍财务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对各种理论和方法的适用性进行必要的分析;对于财务理论与实践存在矛盾的,力求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财务问题的能力。 使用教材:《财务管理学》,薛玉莲,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7、产业经济学

课程名称:产业经济学 课程代码:61224021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产业经济学是学生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学习过渡中的专业基础课,是经济学、工商管理、财政和金融等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它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产业经济学是研究经济领域中产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政策与发展规划的应用经济学科。产业经济学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文化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随着现代先进国家经济发展而形成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产业经济学逐步为我国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所重视而加以运用。

使用教材:自编教材

参考书目:①《统计思想Mind on Statistics》,(美)杰西卡 M.尤茨、罗伯特 F.赫卡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8、市场营销学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课程代码:60324009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市场营销学》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其课程目标是通过学习这一课程,了解、认识市场营销,并能够对一般的营销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解决方案。

使用教材:《市场营销管理》,吴涛,中国发展出版社

参考书目:①《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第二版),菲利普〃科特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②《市场营销学》,纪宝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社会保障学

课程名称:社会保障学 课程代码:60824026

先修课程: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公共福利计划,是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借助于整个社会的力量,对每一个国民一生中所遭遇的各种损失给予保障和救助,以保证其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各种公益性服务和津贴的制度。社会保障学就是研究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保险医疗保健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过程和发展规律。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社会保障学,郭士征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0、运筹学

课程名称:运筹学 课程代码:60724067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Ⅰ)(30754001)、高等数学(Ⅱ)(3076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运筹学运用科学方法,尤其是数学方法,研究客观世界的各种运行系统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其独特之处在于为现实或未来系统建立数学模型,并据以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求得系统最优运行或最优设计的方案,以帮助经济管理者科学的决策。主要内容包括:线性规划,运输问题,整数规划,动态规划,排队论,存储论等。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管理运筹学》,龙子泉,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管理运筹学》,韩大卫,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2、统计思想

课程名称:统计思想 课程代码:61124211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统计思想属于统计专业高年级的双语选修课,旨在帮助同学在分别弄清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的知识之后,打通各领域统计学,培养统计的高屋建瓴能力,以便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更好地应用统计。纵横捭阖、正逆互动、时序交叉、具象与抽象、历史与现实、勾沉与展望,跨学科探讨、中英文陈述、趣味与生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统计思想Mind on Statistics》,(美)杰西卡 M.尤茨、罗伯特 F.赫卡德著,机械工业出版社

13、农村经济统计分析

课程名称:农村经济统计分析 课程代码:61124213

先修课程:描述统计学(31134020)、数理统计学(51154002)、国民经济统计学(51144006)

学时:2

学分:2 内容简介:本课程利用农村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统计学分析问题的特有方法、结合当前有关政策及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环境,对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诸如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小城镇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康水平、农村贫困等)进行分析;对农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诸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供需平衡、农业产业化等)进行探讨研究;对农民问题(诸如收入、消费、投资、负担等)进行深入探析;使同学们了解\"三农\"问题,关心\"三农\"问题,研究三农问题。

使用教材:

参考书目:①《农村经济统计分析与应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组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工业统计》、《农业统计》、《商业统计》、《人口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西方经济统计学》等课程

教育统计学论文范文
《教育统计学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