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8-14 09:01:10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题目: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情感因素有很多,学习数学的动机与数学学习价值的认可、对学习对象的喜好、成功的学习经历体验、适度的学习焦虑、成就感、自信心与意志等等。其中,对学习对象的喜好也就是学习的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对学习有直接兴趣的学生极少,而间接兴趣是可以通过教师的努力而培养起来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尊学‘: 发地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愿望,是培养学生能力 内{诲矗 当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后,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直至“我乐学”。

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渊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谈几点做法。

一、介绍数拳文化,培养数学兴趣

课堂是一个“小社会”,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折射到课堂中来,使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褒扬。

首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贯穿数学史内容,使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和谐统一。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在适当时期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名人勤奋学习,攻克数学难题,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如南北朝时著名数学家祖冲之通过艰苦的努力,他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将圆周率(竹)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他提出约率等和密率÷蔷,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欧洲早一千多年,所以有人主张叫它“祖率”也就是圆周率的祖先。又如,当欧洲还处在蒙昧时期,记载勾股定理及其运用的《司髀算经》就已在中国问世;刘徽比牛顿·莱布尼兹早1400多年就提出数列、极限思想。

通过这些事例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研究学习数学的一丝不苟的精神,鼓励学生向伟人学习,学好数学,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兴趣。

题目: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其次,可以通过制作直观、生动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审美教育的渗透,提供让学生愉悦的课堂教学素材和教学策略,让学生真正享受数学,体验数学美。多媒体课件活泼生动,直观性强,将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对称美、创新美、统一美、突变美很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通过几何画板制作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增强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空间想象能力;通过几何画板演示几何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运动变化,降低了动感不强的教学难度,提高了学生对图形运动变化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通过媒体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数学美,如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等等。

现在很多学生的数学学习处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自主学习性不强, “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方面较差。究其原因是学生难以从数学学习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原动力。 (馓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我觉得,只有让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史,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美,让快乐自然生成,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设置有趣情境。激发数学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一堂课要想有一个好的开端,就应该设置一个好的情境。所谓情境,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而营造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我们只要善于设置一个好的、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发现这些知识,就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所发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将品味到数学的“妙趣横生,其乐无穷”,让他们在快乐中接受数学。

例如,在讲《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情境。

师:大家见过太阳从地平线下冉冉升起的情景吗?

生:见过。

题目: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师:如果把太阳看作一个圆,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那么在太阳从地平线下升起的整个过程中,这个圆和这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你们能否把它画出来?

从生活中所熟悉的情境切人,一下子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有亲切感,新课的引人便水道渠成。

例如在讲 醉直角三角形》时,先提出: “你能不能不过河测出河宽,不上山测出山高,不接近敌人阵地而测一得敌我之间的距离?”这种悬念式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兴趣盎然,从而进行积极思维。

又如,在讲例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时,可通过游戏形式引入。

师:老师可以猜出你们每位同学父亲的年龄。

学生表示怀疑。

师:把你们父亲的年龄先乘以2,再减去1O,接着除以2,然后再加上100。只要你们把最后所得的数说出来,老师可以马上说出你们父亲的年龄。

几个学生尝试后,验证了教师说的话。这使学生感到神奇,因而全班同学都动起来,思维异常活跃。这时,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说出其中的玄机: “其实,并不是老师真的会猜,而是老师用了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奥妙,学好它,许多神秘的问题都可解决。”

三、开展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兴趣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数学知识,而是讨厌你给予他知识的这种方式。”形式化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的现代发展也表明,全盘形式化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的课程应该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探究课。

例如,学完图形变化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为自己设计一个漂亮的图案;学完解直角三角形后,让学生实地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自己画图,设计测量方案。

题目: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再如,学习“镶嵌”时,可先让学生课前用厚纸片剪好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各若干个。上课时,先提出问题: “你们知道哪些形状的正多边形可用来‘镶嵌’吗?”①若用同一种正多边形,手中哪几种正多边形可用来镶嵌?它们各需要几个?② 若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镶嵌,可以怎么组合?它们各需要几个?让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硬纸片动手操作,并鼓励同桌或前后桌讨论。经历了动手实践后再提出探究性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可以镶嵌?你们能不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说明呢?”让学生讨论后总结,从而把实际操作提升到数学理论,进而指导实践操作。

四、展开适宜评价,保持数学兴趣

真正的快乐莫过于希望的实现和努力的成功。 (馓学课程标 》提出,要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学生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体验学习过程中艰辛劳苦的同时,通过积极的教学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欢乐,品尝到甘甜的学习成果,获得心理上极大的满足,从而激发更持久的学习动力。

1.注重及时的过程评价,给学生以积极的学习导向。

即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及时而又适宜的评价,强化他们的成功意识、优势意识以及良好的品行意识。比如学生学习中与众不同的创新思维和做法,即使作业或是回答没有全对,没有得高分,也应该大力肯定。这既是对他的肯定,也给了全班同学以导向。当然平时的评价,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要区分对象,不同个性、不同水平的学生,在评价的形式、程度、场合要有所区别。基本的原则就是以能够激发学习热情、强化优点、促进进步为宜。

2.注意实施多渠道评价,营造乐学的浓郁氛围。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评价上同样是适用的。对学生的评价,过去往往都是老师的事,学生极少参与。而事实上,来自同伴的评价,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在教学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总是注意巧妙地调动学生的参与,从而把评价活动作为教学的有机组

题目:浅谈初中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成部分。对于学生的闪光点,同伴发自内心的评价,对学生的影响同样是 刻的;即使评价过程中可能有并不正确的地方,而老师巧妙地引导,正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评价中达到正确地把握。这样的数学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涨的,同样也是充满乐趣的。

3.进行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强化学生的闪光点。许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重视对学生多层面的奖励评价,比如定期评选作业完成最佳奖、思路最奇特奖、书写最认真奖、进步最快奖等等。这种多层面的奖励评价,可以大大拓宽表扬的范围,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成功的可能。虽然这些看起来是不起眼的,但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非常珍贵的,它不仅大大强化了他们的成功意识,而且将时时激励他们对于数学学科投入更大的热情,数学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也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快乐的。数学是根据某些简单规则使用毫无意义的符号在纸上进行的游戏,是制造快乐的游戏。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让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持续发展,让数学的快乐不断延伸,让学习的热情不断高涨,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乐而忘返。

推荐第2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浅谈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做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作为一个教师,假若你的课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那便是最大的失败;假若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就可以使学生学得轻松,就可以使教学进入“化境”,就可以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下面我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直陈激发学生兴趣的五点做法,以期引玉。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

(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既能受到思维训练,又能充分体验动脑后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三、成功体验法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比如教学用1—7这七个数中的几个或全部写出结果是8的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只写出1+7=8,2+6=8这类算式;也可以写出3+6-1=8,3×5-7=8,2×4=8这类算式;还可以写出3+7+4-6=8这类算式。这样的问题,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只是不同水平的学生做出的答案水平不同,但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发展,都体会到了成功。由于成功,他们就会不断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五、率先垂范法

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特别是在小学,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是我们老师说的。”“我们老师就这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一个教师对工作真情实感地投入;对学生,真心实意地关怀;对自己,真才实学地要求,那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积极的。这有个现成的例子:蔡云芝先生是魏巍小学时的老师,多才多艺,热爱、关心学生,对魏巍接近文学,后来成为著名作家有着重要影响。二十多年后,魏巍还能记得老师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出那首诗,并写出散文《我的老师》,抒发对她的真挚感情。 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动力”,并告诫国民:“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世纪的钟声呼唤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教育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和职责,那么,小学数学教学应如何

依据学科特点,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且落到实处呢?

一、创设情景,培养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我通过问题创设宽松的情景:“同学们喜欢小鸟吗?”(喜欢)请看:“教室里有没有小鸟呢?”(学生有点失望地说:没有)我把握时机地说:“教室里没有小鸟,没关系,老师把小鸟画下来,让同学们欣赏欣赏。”这时学生的兴趣立刻来了,都焦急地等待着“小鸟”的出现,紧接着我把画有“在树上有6只小鸟”的图和“又飞来3只小鸟”的图贴在黑板上,让学生欣赏。在他们心情愉悦之际,我因势利导地引导他们观察图画,并用三句话表示这幅图画的意思。由于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情感,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对学生整体而言,应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决不能因学生一时成绩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对学有所难的学生要耐心帮助,热情关怀,循循善诱,对其点滴进步都应及时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去,创设良好的宽松的学习境界使学生乐于创新。教师在每学期排座位的办法上亦让学生热烈地争论。例如,40张小桌有多少种排位方法。通过热烈的讨论得出很多排位方法:如圆形排法,方形排法,还有的同学把40分解成20×2,8×5,10×4,40×1得出几种直线排法,还有的同学反驳说排座位要结合实际等等。我作为教学中平等的一员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加以引导。这种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了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的,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温暖、体贴、理解和宽容。

三、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教学“图画应用题”时,让学生同桌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学具摆出一些图画,让对方编应用题,看谁摆的图画能难倒对方。学生为了表现自己,都积极参与,摆出不同的图画和编出不同的加、减法应用题。与此同时,我还请了5位男同学和4位女同学出来,让学生思考:能编出几道应用题?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编出了:①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5个是男同学,女同学有几个?②有9 个同学做游戏,其中4 个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几个?③有9 个同学,走了3个,还剩几个?④教室里有9个同学,走了6个,现在有多少?⑤有5个男同学,4个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同学?„„等应用题。

可见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消除学生的“恐惧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在新知的探索中,培养学生好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何事、何地、何人、何时、何如、何去,乃至几何。好问,需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有学生提出:梯形的面积=(a+b)h÷2、三角形的面积=a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的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再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空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空间,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由于小学生不善于抽象,常常通过具体、形象、直观更容易理解。譬如某一空间,放了一张桌子,就不能再放另外的物体,因为这一空间已被桌子所占了。由此,当学生初步认识了空间概念之后产生联想,展开想象。有学生说:“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许多国家的城市街头,十分拥挤,主要是街头的空间被房子占有,要是所有的房子都没有一楼,那街头就不会这样拥挤了。”

由此可见,由好奇到好问,由好问到好想象,正是创新的美妙前奏。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正如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所说:“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艰巨任务。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打基础,我们教师首先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

浅谈如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笔者谈谈肤浅看法。

一、充分发挥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教学设计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科学,它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作为一门艺术,它需要融入设计者诸多的个人经验,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再创造,同时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那么,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使其不但具备设计的一般性质,同时还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让其更加充分地体现教学设计者的教育智慧。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R.Mager)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最后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教学设计是由目标设计、达成目标的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二、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水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奇心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导致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和发现,而求知欲不仅是学生走上科学之路的诱因,并且是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的主要动机。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地向求知欲发展,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珍惜好奇心,增加求知欲,提高兴趣水平使三种心理因素得到培养和发展。这样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发展,学习效果才能有效提高。

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使学生逐步达到因趣生疑,因疑发问,因问求解,促使学生不断地观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

三、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趣题

趣解

“鸡兔同笼”是我国古典算数趣题之一,他的常用解法是:“假设置换法”。对小学生而言,可根据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兴趣解题。试举例说明。

鸡兔同笼鸡

兔同笼不知数,三十六头笼中露。 数清脚共五十双,各有多少鸡和兔。

解法1——推算法。

若笼中全是鸡或兔,脚将分别是36双。72双。已知脚50双,接近36双,可知鸡多兔少。50—36=14(双)72—50=22(双),因为1鸡1兔相差脚一双。可知鸡兔指数差为22—14=8(只),由鸡兔只数和36可知,鸡:(36+8)÷2=22(只),兔(36—8)÷2=14(只)。也可由鸡多兔少,设鸡35只,兔一只,则脚37双;设鸡34只,兔2只,则脚38双„„这样鸡逐渐增多,兔逐渐增多,最后必推算出鸡22只,兔14只。

解法2——让兔子起立

让兔子起立,那么鸡兔触地双数相同,这时共有脚36双,比实际少50-36=14(双).减少的14双是因为兔子起立而少,1只兔子少1双脚,故兔子14只,鸡22只。

解法3——图像法

⑴ 画头和身 ⑵ 再按鸡生脚 ⑶ 补足脚差数

⑷ 鸡兔见分晓,鸡22只,兔14只。

解法4——去脚法

设想每个笼中每个小动物的脚都被砍去一双。剩余双数为50—36=14(双)这时,鸡脚全砍去了,剩余是兔子的脚。因1只兔剩一双脚,可知兔子有14只。

解放5——增头法

假想笼中的小动物都是在长出一个头来,这样笼中就有头2×36=72(只).此时,1只兔有2只兔,2双脚,即脚,头数一样多,那么多出来的22脚即为鸡的只数。

解法6——折半法

若笼中鸡金鸡独立,笼中兔双脚直立,则触地脚是原来的一半,即50只。因鸡单脚站立,1只脚的就是1只鸡,现笼中有36头,多余的脚50—36=14(只)就是兔子的只数。 上述解法,各有特色:有的直观,有的生动形象,有的充满幻想,别具一格。很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素质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数学能力,已成为小学数学研究的热门课题。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各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一定的数学教育素质的内涵

根据《大纲》精神,小学数学中素质教育的观点应确认为:“一种超越”和“一种合成”。

一种超越,指的是人才素质上的超越。

一种合成,指的是人才上素质的适应的能力,合成功能。

二、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要素 小学数学大纲中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小学的教学课要体现素质教育,应以数学的要素为根据。大纲明确指出了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数学中遵循大纲,原原本本地贯彻大纲精神,一丝不苟的完成大纲确定的教学任务。这个过程,实质就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全程。那么如何去做呢?我认为: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2、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课堂数学效率,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遵循新大纲精神,落实新大纲的要求,完成新大纲提出的各项任务的情况是衡量小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准绳。

因此,依纲据本,深入领会新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新教材,用好新教材,是小学数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

素质教育是排斥“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种苦教苦学的做法,提倡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强调“六小时内留在校园,六小时外还给学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以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必须是高质量。高效率的。

小学数学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注意:①全面训练,培优扶差。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是“全民性”的,高效率的数学课必须占大多数的中差生为训练主体,真正做到既“培优”又“扶差”,努力实现全员达标。②因材施教,针对性强。要提高教学效率,还要能够克服教学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尽量减少课堂教学中的“内耗”现象,要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缺陷,针对薄弱环节加强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平均使用力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努力探索,苦练“内功”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祖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浅谈小学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学法指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过程。我们不可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但是我们可以把掌握知识的方法交给他们。这就说要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如何教会学生学会怎样学习。

一、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就是通过学习,能独立地获取与技能。自学能力。教师在布置每天的家庭作业时,注意布置学生预习课本。要求他们对预习的内容看那些能看懂,哪些看不懂,不能看懂的要做上记号,并要求学生做一两道例题后面的做一做,试试看会不会做,预习好比就是火力侦查,预先了解困难在哪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听课就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听课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上新课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学和解决问题。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整数加减法、小学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都是把单位相同的数相加减,再创设情境引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导学生带着设计的问题自学课本,这样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增加了会学的能力,而且能体会自学成功的喜悦。此外,课本上那些属于介绍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学,如分数个部分的名称、本金、利率、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等。

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上完新课时,指导学生课后复习一下新学的内容理,清知识的体系,再动笔做作业。特别是对一些文字或较难理解的概念,更应该组织学生及时复习。

二、指导学生学会借助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多数知识是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从表象从而形成的概念。因此,借助直观,操作帮助思维,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大量采用这种方法,并有意加以指导,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操作,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这一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在教学应用题时,充分结合教材中通过图示来帮助解答这一特点,训练学生将抽象的语言叙述的数量关系用直观简法的图示来表示。这样训练,学生今后在解答一些复合应用题,特别是行程问题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时,就会自觉的用图示分析,学生的解决能力将会大有提高。

三、指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题

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要问。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激发他们肯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教学“把整数47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只要在4的末尾添上1个0、2个0、3个0)再问:“那么把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不是也可以直接在0.4的末尾添上1个0、2个0、3个0呢?为什么?接着问:“现在你想弄明白什么问题”?这一问,学生提出了问题:“把0.4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应该是多少?”是什么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总之,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们要掌握一条原则,就是学生不会想时要指点,不懂事要启发,少人问时要鼓励,多人问时要疏导。

四、要学生利用旧知识获取新知

每节课,绝大数的新知识都是可以将其转化或分解成旧知来解决的。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是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在数学中,要让儿童从小学会用自己掌握的旧知识去寻求探索新知识,不断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如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时,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去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它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又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我先引用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话,“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导入新课。然后指着一个圆说:“像这样一个圆溜溜的玩意儿,既没有长,也没有宽,能算出它的面积吗?”经过这样一起发,学生很快想到可以把它转化成已学过的其它平面图形来计算。于是,我让学生分组操作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检查操作中,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将圆面积都转化成长方形,还有些学生把它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梯形,但都能正确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的例子多不胜举。所以说,孩子是聪明的,如果教师长期加以指导训练,当他们遇到新问题时,一定会设法用已学的知识解决。

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逐步培养,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养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运用,一辈子受之不尽。

浅析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由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诸要素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效果的评价等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整体观认为,只有各组成部分和谐地统

一、协调于系统的整体之中,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综观全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进行整体优化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要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就必须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布卢姆以学习者的外显行为作为目标分类的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目标的依据,提出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的六级分类──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克拉斯沃尔等人于1964年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分类,并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将其分为五级:接受、注意,反应,价值化,价值观的组织,价值或价值系统的性格化。辛普森将动作技能依次分为知觉、定向、在指导下做出反应、机械化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三位教育家的目标分类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基本依据,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对这三个目标领域统筹加以考虑,并把较高水平的目标当做影响内容的主题和根本目的来看待,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算法即可,能力好些的学生则要求会运用多种算法,能力更好的学生在会运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学会择优或想出更好的方法。这样从学生的认知差异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为了赶时髦每一节课都用多媒体。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感,可在反思中觉得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毕竟是手段,而且只是一种手段。

三、有效运用教学互动形式。综合数学学习特点,从互动的信息传递方式来看,有效的数学教学互动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双向型。在这种互动方式中,老师与学生之间不间断进行信息互送、互收、互相反馈。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老师答的对话等形式。二是多向型。这种互动形式与双向型互动不同点是,互动过程中除了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与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在课堂上的常见形式是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和小组竞赛等。三是网状型。在这种互动中,学生和老师构成一张紧密联结的网,每位学生和老师都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点,能够牵一点而动全网,互动的辐射范围非常广。这种互动强调老师与学生之间平等参与学习活动,信息全面开放,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源。在实际教学中,这三种互动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缺一不可。就教学效果来说,双向互动的效果比较差,效果最好的是网状互动。

总之,我们必须广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积极地实践,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认真改进和完善自己采用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运用数学方法的水平。

论文发表

http://www.daodoc.com/lunwen/wiki/

wDZ5799tg43h

推荐第3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教具法

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巧用电教投影,激发学习兴趣。如教学“认识图形

(一)”(小学数学第一册),可安排一节拼图课。首先出示可爱的“小铃铛”投影,让学生数一数各种图形的个数。通过投影,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各种图形的组成。然后,教师再次利用投影,用四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指导学生用学具拼图形。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投影仪拼图。经过以上活动,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这先进的教学手段所吸引。此时,哪有学生不想用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课外活动法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有意识地激发学习兴趣。每次数学活动课的内容设计,我总是力求新、奇、趣。如讲蕴含数学知识的童话和寓言故事,猜数学谜语,开展数学竞赛,制作数学教具,玩猜数学游戏或数学迷宫游戏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有乐,学有所得。

四、表扬鼓励法

运用表扬鼓励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人性最深切的要求是渴望人的欣赏。”特别是小学生,一句恰当的表扬就能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在教学“年、月、日”(小学第六册),“用左拳记忆大、小月方法”时,我请两名学生介绍这一方法,并提示: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一个成绩向来较好的学生数到二月时说二月小。二另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数到二月时,却停了下来,说:“二月不同于其它小月,也能说二月小吗?”我感到很惊异,但很快就表扬了他:“这个问题问得好,你肯动脑筋,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后来,我发现这个学生想问题就很仔细,成绩上升也快。

总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有多种,作为教师必须加强研究,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智力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这是当前素质教育赋予我们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推荐第4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学低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然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数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小学低年级是基础教育起始阶段,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在这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那么,低年级应该培养学生的哪些学习习惯?又如何培养?根据小学生心理及年龄特点,并结合自己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会听的好习惯

认真倾听是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入学的小学生不了解课堂上听什么?怎么听?有时课堂上当一个学生的发言还没完,旁边的学生却高高的举起了手:“老师,我来,我来……”地嚷嚷,当教师请一名同学回答时,其他举手的同学都叹起气来,根本不听讲了。自古以来,培养学生倾听能力和品质一直是我国教育的精粹,古今教育家无不强调“听”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听老师在什么?让学生再说一遍。听一听老师讲错了什么?让学生指出来,这样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好习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小朋友们在说什么?让学生复述一遍。听听小朋友哪里说错了,你想怎么说?有什么不同意见?这样养成用心听、用心想的好习惯。同时在教学中留心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业生进行鼓励、表扬,

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在平时听的培养训练中,教师说话的语述要慢,身体微微向前倾,让学生感到亲切;教师还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数学语言,精心设计每一个数学问题,句子要简短,学生易很快记住;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也要倾听,并及时给予评价。总之,“听”的习惯培养要贯彻到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一堂课中。学会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别人,学会真诚处事,学会了关心,也学会了与人合作。

二、会说的好习惯

这里的“说”,应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对低年级有这样的具体要求:“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说”、“想”、“听”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在学生刚刚入学时,教师要大量引导学生把一句话说完整,使学生知道一句话应该怎样说。接着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要引导学生说三句话。如图上有,使学生学会用量化的数学语言表达:2个苹果,这就是一个数学信息。再出示,引导说:左边有2个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合起来有几个苹果?或:原来有2个苹果,又拿来3个,一共有几个苹果?经常训练使学生明白,两个数学信息可解决一个问题。

如今我们使用的新教材改变了传统教材的呈现概念、定义、法则、结论的形式,使得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是依赖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活动理解、巩固和深化的。比如我们二年级正学到多位数的相加减,由于在上学期学习的《100以内的加减法》中,两位数加两位数

的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说”来理解,并不断地巩固和深化,再在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自己总结(说)出了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正因为有了上学期“说”功训练的基础,日前学习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法则通过引导,学生已能完整地说出来了,尤其是“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说得十分准确。这也为今后乘法计算中的“哪一位满几十向前一位进几”奠定了基础。

三、会写的习惯

“写”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的书写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低年级的写字很重要。黑板的板书是楷模,教师写得怎么,学生就写什么样。教师要一笔一画地教,正确无误。一个数学、一个符号都不能马虎。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整洁美观、格式规范。从书写数字到运算符号、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横式、竖式到脱式计算都要严格要求。有些学生的错误是由于不认真书写造成的。如:把0写得像6,就按6计算。把 ÷ 写得像成了 + 号,导致计算错误。在学生列竖式计算时短横线要求用直尺画。还要让学生抄写时要细心,数字、运算符号都不能抄错,计算要细心,不用依赖橡皮,尽量少用橡皮或不用橡皮。必须要准备专门的草稿本,不要用一张小纸片代替草稿本,草稿可以从上往下写,也可从左到右写,但都要做到工整、清洁、整齐。

四、会做的习惯

“做”这里指操作。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

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新课标中提出了把动手实践放在重要的学习地位:除了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学具盒中的小棒、圆片等就成了学生们必不要可少的学习工具,动手操作这些学具来认识数、学习数的组成与分解及数的加减法,通过直观操作,帮学生加强印象,从直观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一年级第一学期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时,指导学生10根小棒捆成一捆,渗透了满十进一的思想,为后面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打下了基础,同时借助10根小棒捆成一捆,10个一是十,不仅为“凑十法”埋下伏笔,也为“满十进一”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小棒的演示,整捆和整捆的对齐,单根和单根的对齐,为后面“相同数位对齐”计算法则的教学打下基础。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精心安排了购物活动:准备了一些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和许多不同的商品,让学生根据超市实际情况分类摆放,最后分组进行购物活动,使学生更加熟悉人民币,正确地使用人民币,更是对换币、取币有了深刻的认识。如:1张10元可以换2张5元或者5张2元或10张1元,1张50元可以换5张10元或2张20元和1张10元等。操作时要和语言相结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操作的结果进行抽象概括,得出结论。

总之,就像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的:“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备的素质和学好数学的最

基本保证。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人才。当然,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耐心地去培养学生并长期坚持。使我们的学生不但“学会”,更要“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推荐第5篇:小学数学教师论文

小学数学教师论文:如何延展教材空间体验鲜活数学

摘 要:小小的课堂,薄薄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延展教材空间,通过还原知识真实背景,突出知识内在价值,沟通知识多元联系,将数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儿童、数学、生活三者融为一体,使数学学习充满活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

关键词:情境

活动 “活化”

“趣化”

深化

“情境教育主张让儿童走进生活世界的源泉中去,从中汲取鲜活的知识经验,探寻知识与生活世界之间存在着的循环往复的有机联系,去感悟一个有血有肉的知识体,而不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这一鲜明主张提示我们,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延展教材空间,把数学当作充满智慧、灵性和创造性的活动,而不是毫无生气的符号的堆砌和排列,使数学不再囿于书本、教室,而是将数学与儿童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将数学课堂与家庭、社会融通起来,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综合起来,使儿童、数学、生活三者融为一体。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认识,在体验鲜活数学的同时,产生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还原知识真实背景,“活化”数学教学

1.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愉快地学习。

数学教学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沟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原型配对,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运用数学。

如,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教师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的现象,在教室东面黑板上挂出 “太阳”,创设太阳升起,小朋友早晨高高兴兴上学去的情境,并以此情境为依托,朗诵儿歌:“早晨起床,登上山冈。面对太阳,辨别方向。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得轻松愉快。接着,教师又创设情境:学校开展野外活动,你准备去哪里玩?根据学生发言,教师在教室四周挂出南通的景点标牌,让学生在椅子搭成的模拟街道中边走边说:“我从学校出发,向

走,到

去。”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创设送外地来通客人去某地、送老人去长桥、钟楼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并巩固这四个方向。模拟的生活情境使逻辑的、抽象的数学内容一下子变得生动形象、具体真切起来。

2.展示数学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浓郁的文化性和美感,我们在教学中努力还原、再现数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欣赏数学,感悟数学。

如,教学《认识负数》时,创设水果市场进货和出货的情境,让学生思考怎样表示“运进苹果2吨,后来又运出香梨2吨”,由此引出区分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多种方法,并通过介绍历史上表达负数的方式,比较得出运用数学的符号表达它们的关系最为简单、方便和准确,从而引出现代数学中负数的表达方式。这样的设计变“告知”为“发现”,变索然无味为丰富多彩,突出了数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学生的思维经历了创造的过程,走进了一个富有文化色彩的、审美的数学新天地,也凸显了学习知识的必要性,数学知识“活”了起来。

二、突出知识内在价值,“趣化”数学教学

1.开展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让数学学习场所由封闭的教室拓宽到开阔的大自然。

卢梭说:“没有呼吸到花的薰香,见到枝叶的美丽,阔步于润湿和柔软的草坪上,哪里能使他的感觉欢悦啊!”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告诫我们:“不要忘记数学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在过去、现在一直到将来,教数学的教室不可能浮在半空中,而学数学的学生也必然是属于社会的。”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简单地从课本到课本,数学学习的课堂应拓展到大自然,拓展到城市街道、乡村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内在价值。

我们结合时令、教材内容,先后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野外活动,如到濠东绿地和孩子一起“数一数”身边的大树,林中的座椅…… “比一比”楼房的高矮,大树影子的长短……按形状、颜色等将树叶“分一分”,再用“上、下、前、后、左、右”说一说小朋友、小鸟间的位置关系。结合到乡村拔萝卜,到野外找春天等活动,我们带领学生开展步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估计萝卜个数、编数学题等活动。在认识路线图、认识方位、认识千米时,让学生到城市街道去辨认、体验,实际行走。这些做法有效地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阻隔儿童与自然亲密关系的严重弊端,充分发挥自然的源泉作用,利用自然之美以及与自然相关的人文景观之美,帮助学生在与田野世界的对话、沟通中,学习和体验数学。

2.组织多种数学实践活动,让知识技能的巩固由书本习题的单调操练拓展为生活中的活学活用。

数学学习不应该是从习题到习题的机械往复,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体会数学的内在价值。结合学习内容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如,学习利率和折扣后,我们组织了“乐陶陶跳蚤市场”数学实践活动,先后安排了理财讲座、调查超市促销方式、向家长宣传征集商品、引导学生分组成立“淘宝铺”,确定组内成员的分工、制订详细的经营方案和营业额分配,做到每个学生都能熟悉商品价格、折扣和计算方法,能根据现场情况准确迅速地计算出成交价。活动当天,操场上人头攒动,各个摊位上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书籍、文具、模型、小装饰品……应有尽有。“小老板们”各显神通,推出了诱人的促销方式:买几送几、打折、抽奖……活动后创造性理财,有的将营业额的5%缴纳营业税用于班级建设,95%以小组名义存入银行,作为假日小队活动经费;有的把营业额的60%为饮泉小学(如东一所贫困小学)建立班级书架,还有40%作为班级基金,奖励学习进步的同学;还有的用营业额的70%购买树种,植树节为校园添绿,30%为自己添置几本新书……活动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在自由的天地里,学生应用数学解决问题,学会与同伴交往,感受思考和创造的愉悦。

三、沟通知识多元联系,深化数学教学

1.在多学科综合活动中让学生领悟数学的价值。

小小的课堂,薄薄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学生成长需求的。我们围绕一定的主题,全校各学科动员起来,既分又合,内在贯通,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在“我感动、我行动”教育活动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数学教师则让学生结合“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数字化解读”。将与感动中国人物有关的数据编写成数学问题,如利用水稻之父袁隆平培植出的杂交水稻亩产量、过去水稻亩产量、中国人均粮食需求量等数据,计算1000亩杂交水稻可以比过去多养活多少人,从中感受这一科技成果对社会的贡献。学生在学科之间的综合中,体会到了数学的力量。2.在数学文化节活动中提升数学的品位与素养。

我们组织数学文化节活动,通过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数学丰厚的文化底蕴,激励学生“爱数学,数学有无尽的乐趣;学数学,数学有无穷的奥妙;用数学,数学有无限的空间”。结合学习内容和儿童年龄特点,分别开展“说一说数学家的名言、讲一讲数学故事、看一看数学小常识、猜一猜数学谜语、玩一玩数学游戏”等活动,组织数学故事大王比赛,数学童话、数学相声、数学小品的表演。精心选择多个主题,进行班级环境布置,有数学小报展,数学儿歌天地,数学笑话林,数学谜语世界,数学对联,数学名言,数学游戏,数学名题荟萃等,营造浓郁的数学文化氛围,吸引学生走进奇妙的数学王国。我们将学生自己编写的数学童话、数学小品、数学相声、数学诗歌等编辑成册,形成校本数学教材《数海拾贝》、《走进数学百花园》等。我们还开设数学专题讲座、论坛,宣讲数学故事和数学家的成长历程,介绍数学文明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使学生从这些事实中感受数学家的伟大,数学发展史的曲折,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对原有观念的质疑批判意识,尊重事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数学文化节的活动丰富了数学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在亲身经历的活动中,能够获得对数学的全新认识。

我们觉得,只有将数学教学的内容、时间、空间广泛地延展出去,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现实,才能使数学充满灵动和活力,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

推荐第6篇: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二、交流才能常进步

学习,需要耐得住寂寞,关起门来用心钻研是必要的。但不能永远关起门来搞建设,我们还要尝试走出去和引进来,这种走出去和引进来就是交流的过程。而交流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催化剂,很多平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因为对方的一句点拨就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肖伯纳说,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但我觉得我们很可能不单单因为交流有了两种思想,我们非常有可能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多种思想,所以这远非一个“一换一”、“一换二”的交流,而是“一换多”的交流。所以,交流非常有必要。

在研修中这种交流就包括很多种,比如你读文本资料,从文本资料中获得知识和思想,你将写出的文章发表出去,别人读你的文章而与你的思想交流有了他自己的收获;又比如我们给别人评论,会吸引来作者或其他学员回复,然后再回复下去,或者参与班级研讨和在线研讨,这种交流就是一种非常及时的交流;甚至我们还可能由此而结交些许好友,大家相约着面对面交流。总之,交流让我们们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们收获更多的思想,也让我们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当然,在主动学习和主动交流之后我们还要学会主动反思和总结,这个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课程标准是统帅

我认为对课标的正确落实源于对课标的准确理解。但反观现状,我们对课标在教学中本应有的地位已经忽视很久了。对课标的重视不够,首先体现在驻守在教学第一线的我们身上,我们很多老师已经很久没有(甚至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过课标了,更遑论研究解读课标。很多老师平时教学往往就看两本书:教材、教参;新老师可能再加几本优秀教案之类的书;熟悉教材的老教师可能连教参都不翻了。其次,正如吴老师文中所言,课改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专家对“课标”做过许多的解读,但是进入到操作(教学实践)层面或环节时,可能很快就脱钩了。课标的实施出现了专家解读热后的断层器和真空期。其实大家都知道,课程 1

标准体系严密、内容丰富,是我们教学设计对照的标杆、教学评价依托的依据。我们所使用的不同版本的教材的编制都是源于课标的,课标才是最高统帅,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甚至对教参中“对应的课程标准”也不大在意,只有在做说课评比、优质课准备等比较“重要”的事时才想起翻翻课程标准对这一课是怎么要求的。

四、吃透教材

我认真学习拷贝的视频和文本资料,张开思维的触角,学人所长,取其精华的同时我也在对比思考,在对比中,我发觉我对教材体系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的肤浅,这也是我们年轻老师往往薄弱的地方,但是没通过对比,自己往往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我觉得如果对《数学生活》不熟悉的话,参加这样的研修就会困难重重,难以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这就好比去听一堂自己根本没有看过、没有备过、没有讲过的课,效果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在研修的第二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多安排了一项任务:回归教材,认真研读。通过认真研读,再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与研修结合起来,惟其如此,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后来的学习也证明我的这个反思是对的。

所以,在沉浸于研修资料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教材,教材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一块主阵地,这块阵地要守住,还要守好,研究它,吃透它。

五、研修之路是鼓励之路,温情之路

在此次研修中,我认识了很多学员,也认识了很多优秀的老师、专家,他们都给了我诚挚的鼓励,非常感谢他们!这次研修跟以往相比作业量、评论数大大减少,任务安排比以前更加科学,更加人性化。特别值得记住的是,在我们的研修平台上,课程团队、班主任、学员之间也相互通过“公告”、“花絮”、“评论”留言等方式传递着防风防雨的温暖提醒:“集中研修可以临时采取分散上网的方式进行”、老师考虑到大家研修时长期坐在电脑旁边,找了些在电脑前就坐的小贴士和大家分享等等。我们在研修中知识得到提升,思想得到升华,头脑得到充实的同时,情感也时时受到关爱暖流的滋润。这次研修,很值!

推荐第7篇: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的重要涵义之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语文素质教育是一种提高语文及基础知识、语文能力(主要指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智能(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和语文鉴赏等素质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的审美情趣筹。作为学科素质教育,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素质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任何一种学科素质教育所不能比拟的。这是因为语文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重要因素。从基础教育的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的品格。因而,语文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上,着眼于培争养学生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上,着眼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上。可以说,语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决定素质教育的品格,全方位地促进素质教育的各项目标的实现。

一、思想品德教育与素质教育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语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贯穿思想品德教育。

语言的课文,文质兼美,而且多是文学珍品,本身有极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风,可以群,可以怨”。而这种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在对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中获得的。课文(文学作品)以鲜明而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反映社会的风尚习俗;塑造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揭示其精神而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的种种关系。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历史和观实、社会和人生的种种认识,提高对生活的观察和认识能力:可以理解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可以发掘隐含在艺术形象深处的深刻的社会意蕴。

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是通过审美作用实现的。古罗马文艺评论家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说明了教育与娱乐的关系。对此,周恩来同志作了通俗而精辟的论述:“群众看戏,看电影,是要从中得到娱乐和休息,你通过典型化的形象表演,教育寓在其中,寓在娱乐之中。”寓教于乐,实际上就是审美教育。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正是通过审美教育获得的。读者“瞻言而见貌”,在理解、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下,使原有的艺术形象逐渐丰满,而成为新的审美意象,并为这种审美意象所愉悦、所振奋、所激动,在潜移默化中,使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和升华。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的形象和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再现,我们不仅认识到: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劳动妇女进行精神摧残的罪恶,旧中国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而且深深地唤起对受迫害、受侮辱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深切同情,对万恶的封建礼教的极端憎恨,对冷酷的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的无比厌弃。这种同情、憎恨与厌弃,正是人性善的体现。

《谁是最可爱的人》以三个典型的事例,展现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祟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而且看到了美好而高尚的心灵,对敌人的恨,对朝鲜人民的爱,对祖国人民的情,这种恨、爱、情,正是人性中的真和善的体现,从而使心灵得到了净化。

《春》使我们在感知、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春景图时,不仅使我们感到春天多么美好,大自然多么美好,生活多么美好,而且说起对美的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在《荔枝蜜》中,我们不仅在蜜蜂精神的感动下,而产生对具有蜜蜂精神的劳动人民的深深的崇敬与热爱,而且更为蜜蜂“对人无所求,给人却是极好的东西”的美好心灵所感染,引起我们心灵的极大震动和净化,使卑微的私欲在美的光耀中而失色,从而扩大了真、善、美的心灵空间。

从以上例子可以说明: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美育而实现,它不仅使学生受到一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而且受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人性教育,触及到人的思想最深处——心灵。如朗吉弩斯说:“文章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凭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心里,引起听众和作者的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层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

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贯穿在阅读教学之中,而且贯穿在写作教学之中。写作不仅是语文基础知识、文化修养、写作的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而且与思想道德、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写作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点,是难于发现生活中的真正的真、善、美,也难于创造真、善、美。所以,写作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怎样写”(写作的技能技巧),而且要教学生“写什么”,“为什么写”(写作的材料、写作的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是非、荣辱的判断能力,对生活的观察、认识能力,这样,就能自觉地去发现美、追求美。比如,写自然美,不管写“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春天,“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夏天,还是写“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秋天,“千里冰封”的冬天,以及高山流水,江河大海,无一不在展现祖国“多娇”的江山,无一不是对美的追求与赞颂。写社会生活美,不管写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美,还是写“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团结互助的真情美,以及辛勤劳动的美,勤奋学习的美,爱岗敬业的美,见义勇为的美,无一不是对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追求与赞颂,即使是揭露生活中的假、恶、丑,在使人们对之厌弃的同时,也产生一种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

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作用是明显的。与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相比,又有很大不同一是方式不同,前者靠形象和情感,是感性的;后者靠说理和法制,是理性的;二是触及的范围和程度不同,前者较后者,不仅使人受到一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而且触及到人性问题,人的心灵深处。这,正是一般的思想品德教育所无法达到的。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弥补了一般思想品德的不足,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完善了素质教育中的“德”。可以说,如果离开了语文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不可能形成素质教育中的“德”,不可能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所应具备的“德”。

推荐第8篇:教师论文

专家型教师必备素质

新世纪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随着教师铁饭碗的打破,教师竞争上岗愈演愈烈;随着私立学校的风起云涌,教师价值出现了市场化、白日化。作为教师的我们纵然不为钱财所动,不贪图名利,也该为教书育人的职责而担负己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素养的公民。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胜任新世纪的教育,由一个新手教师或熟手教师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

一、具有正确的教育观。人常说,行动源于认识。过去,受应试教育的主宰,精英教育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我们嘴上喊着面向全体,人人平等,而实际上从学生入学就开始确定今后三年的培养目标,导致了座位的不平等,优生的偏爱,差生的冷嘲热讽,甚至歧视„„要想消除这种种不良现象,只有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公民教育,即我们的教育要放眼于学生终身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放眼于国家的强大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教育要放眼于全人类的幸福与安康。

二、具有丰富的知识。教师不仅要有特定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有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定的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更需要有其他的文化知识及电化教学知识。正所谓:”学高为师。”也许我们还不具有那么多知识,不是那么渊博,但我们一定要抽时间学习及时为自己充电。因为缺乏本体性知识的教师学生看不起你;缺乏条件性知识的教师不懂学生的心里,很难管理好学生;缺乏电教知识的教师,不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缺乏生动性与直观性。

三、具有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不同于备课,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一)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行为化,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一致。整体性原则;课程的三维目标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层次性原则;教学目标的达成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体性原则;只有具体目标才能在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难度适中的原则;避免目标过低的地板效应和目标过高的天花板效应。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第一,要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要根据具体的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 第二,要分析教学内容的类型,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第三,要分析和研究所学教材内容和前后教材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四,要分析和研究所学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加强学科间的综合。

第五,要重视分析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

(三)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要与学习内容相适应,能够承载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与技能,能够落实教学目标。

第二,要与学生的经验背景一致,具有驱动性,能够吸引学生,使其主动参与.第三,好的学习活动应当具有生成性和价值性,学生完成此活动,能够从中激发衍生出其他相关的可研究的问题,是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四、具有课堂提问的能力。巴尔扎克曾说:“?”无疑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是教师必备的一种素质。教师应当避免提出选择性问题和无效性问题,适当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从不同层面使学生得到训练。同时课堂提问应做到:先提问后点名,先思考后回答,先讨论后结论,先学生后教师,先激励后更正。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尽力实现两个转化:1.变点名回答为举手回答。2.个别思考到讨论回答。更为重要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一定要候答。1.时间不宜过短,过于急促,思维草率,减低了发问的效果。

2、不宜重述问题:重述容易养成学生听讲不认真的习惯。

3、指名普遍:使全体学生都注意反应。

五、具有反思的好习惯。叶澜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教师教育专家波斯纳提出教师专业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由此不难看出反思的重要性。

(一)什么是反思呢?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行为与教学意向、教学计划及其之间关系的调节性思考。通过反思促进其专业实践性知识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反思不是调味品而是必需品,就像烹饪中的盐一样。

(二)怎样写反思呢?这是好多教师困惑的地方,从结构上来说:反思包括四个方面:课程的导入、课程的讲解、课堂的提问、课程的结束。从内容上来说反思包括六个方面:(1)描述自己的教学行为(成功之处和遗憾之处)(2)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从意向和计划两个角度)(3)分析有没有更好的意向和计划,是什么样的;(4)这样的意向和计划为什么好;(5)如何将这样的意向和计划纳入自己的教学;(6)在教学行为实践中通过反思不断调节。

从具体步骤来看,反思包括三个环节:(1)确定主题,描述事件:a.及时发现,随时记录;b.不要大而化之,要从小的行为展开反思,一般越具体深刻越好;c.最终目标是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有根据,每一个行为都是有效的教学行为。(2)引发感想:a.有感而发,不强求文采飞扬,要出自内心深入的剖析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好在哪里,差在哪里;b.深入剖析每一个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和依据,衡量是否正确。(3)科学依据:不断提升自己在心理学、教育学和专业领域的知识修为,不断开阔视野、提升格局,从读书开始。持之以恒:每天读书半小时,辐射到班级、学校和家庭,价值不可限量。

(三)反思的有效方式:1.同事之间,多多交流讨论,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来实现;2.听课时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听课后同事之间的交流同等重要也是反思的来源。3.把教学反思同个人生涯规划联系起来。

中阳二中

冯建亮

推荐第9篇:教师论文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从事教育事业14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首先要让学生“亲其师”,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当代教育理念的要求,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保证。怎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也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下面,我谈谈我的做法:

第一,教师对学生要从爱出发,严格要求,用心灵去理解、去欣赏学生。

黑格尔说:“教育如果不从爱出发,那么一开始便结束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思想感情和独立人格的人,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像《我的老师》中描写的那样,“一切从爱出发”,才会“必将获得爱的回报”,才会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教师对学生的爱绝不能是溺爱,更不能放任学生,要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认识到“严是爱,松是害”,“没有纪律的军队是不能打胜仗的”道理,尤其是在是非问题上、在学生学习的问题上等,更要严格要求,要潜移默化的教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更要做到以身示范。

欣赏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所以赏识学生,对学生充满期望,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学生观。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用激励性语言,帮助学生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让学生明

确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信任和期望,学生就会有意无意地依照这种期望来发展自己。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时,老师的期望高,学生的表现就好。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一次选拔学生竞赛时,我选上了学生小龙,当天下午有的学生告诉我说小龙哭了,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是因为害怕竞赛成绩不好。我马上找到他,仔细问了原因,然后告诉他,老师经过仔细的斟酌后,相信你能行,所以才选择了你,要相信自己的能力,什么也不要想、不要怕,只要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好了,这对你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开始。后来小龙在竞赛中取得了一个连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好成绩,我又及时地与他交流,提出了符合他实际的更高的要求,从此后,这个孩子表现得越来越有起色了。

第二,教师对学生要有平等的思想和民主意识。 教师的平等思想首先表现在勇于向自己的学生承认错误,承认自己的不足。当学生误解自己、自己误解了学生或教师出现了错误时,要讲明情况,大胆承担责任,主动做自我批评,诚恳地向学生承认错误;若在某些方面,自己确实不如学生,就要正视自己的不足。记得有一次和学生一起活动时谈到了打球,我就坦言自己不太爱好,打得不好,我们班的王新路等同学就是我的小老师。这样,在活动中既向学生学习了打球的技术,又融洽了师生关系,何乐而不为。其次,平等的意思还包括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平等。学生总是有差别的,有学习好的,也有差的;有学习努力的,也有不努力的等等。对学生一律平等确实不易,但如果

我们不能平等待人,我们就肯定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光有平等的思想还不够,我们还要有民主意识。有没有民主意识,是辨别一个教师思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们天天呼唤民主,可如果我们天天在教室里压制民主,学生的民主意识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来;如果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等方面,忽视学生的民主要求,就会受到学生的厌弃。

《漂亮老师和四个“坏小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班刚来了位漂亮的女老师,班内一个身材瘦小的“坏小子”,为了让二班一个身强力壮的学生说他们老师漂亮,发展到集合班内学生放学后约定了时间、地点打群架,幸亏漂亮老师及时知道的了解和制止了这次事件,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当时漂亮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孩子们抓紧回家,免得家长着急。而二班的老师就在孩子们正要回家时,拦住了他们,叫到办公室狠狠批评了一通,还通知家长,晚上要写出深刻的检查,说明为什么打架(路上二班的孩子们统一了打架原因——一班的“坏小子”说二班的那个学生胖)。第二天,有的老师问一班的老师怎么处理,这位老师说:“孩子们打架有时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制止了就好了。”(这位老师不知道也没有了解打架的原因)事后,因为对这件事的不同的处理办法,二班的孩子心甘情愿的说:一班的老师既漂亮又好,他们也希望有这样一位老师。所以有时淡化学生的矛盾,处理效果会更好。

第三,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扎实深厚的语言文学知识,如果语言文学知识欠缺,会导致课堂教学不灵活性和枯燥,更谈不上使课堂教学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了。这都要求教师做到对于知识的真正内化与善于运用。同时,教师还应掌握所教学科之外的1~2门其它学科的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也是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其次,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教师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还可以使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教学效率,更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

再次,教师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真正实现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过程,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教师拥有了丰富博学的知识,深厚的自身修养,用

平等、民主的思想去赏识学生,更用自己的爱心去理解学生,才能真正的征服学生。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才会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

个人事迹

自从年参加工作以来,一心扑在党的教育事业上,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以一颗赤子之心,用青春和热情谱写了一首首动人的乐章。他现年34岁,专科学历,1988年参加工作,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年级副主任、年级主任。主要负责学生管理及年级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十几年来,xxx同志以校为家,公而忘私,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在全校干部、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曾多受到学校及上级表彰。先后荣获市优秀辅导员、市优秀班主任、县优秀教师、县百佳教师等荣誉称号。

xxx同志一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了学生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人利益,由于工作忙,他从来顾上家庭和孩子,同为教师的爱人常常因此而埋怨他。

初四毕业年级有500多名学生,近30位教师,组织管理、教育教学的任务很重,升学的压力也很大,丁主任天天坚持早来晚走,深入掌握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的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经常深入课堂听课,把握整个年级的教学状况,了解中考信息,外出搜集资料,另外,他还担任一个班的数学课,备课、上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一天当作两天用。超负荷的工作,常使他感到难以承受,但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凭着对学生无私的爱,他硬是咬牙坚持着。 要当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要做到“教一知十”、“教一知百”。因此,他不断给自己“充电”,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及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作为年级主任,他带头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显著,教学成绩突出。1999年在全县青年教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中荣获一等奖,2000年在济南市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曾执教公开课一节,受到好评。他所教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县数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要作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除了具有广博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因此,他一贯注重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以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感染、激励学生,以“工作业务上的高标准,生活享受上的低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忠实实践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学生和同行树立了榜样,2001年曾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多年来,xxx同志还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方面,他引入分层管理,实施“耐心教育”,坚持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他认为爱心温暖和师生情感交流在学生教育转化过程中,也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往往老师一句关切的话语,一个亲切手势都会给学生带来无限温暖,点燃他们进取的火花,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他班上有一个叫周华的学生,学习很差,还经常违犯纪律,是个名符其实的双差生,老师多次教育,都收效甚微。一次,他患了重感冒,几天不能到校上课,丁老师几次带着礼物去看他,并为他补课。那些日子恰巧丁老师也患了胃病,接连几天打吊针,但一次也没影响给他补课。一天晚上,当周华发现老师因扎针淤血而发紫的手背时,才知道老师是在带病为他补课,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当即向老师发誓要做个好学生。后来,周华同学不仅学习进步很快,而且成为自觉遵守纪律,乐于助人的优等生。他所带的班集体多次被评为市县优秀班集体,他还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论文《班级管理中的“心”招》荣获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

在年级学生管理方面,他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形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新机制

凭着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及对学生的了解,xxx同志认为:学生作为人,作为发展中的人,虽然从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来说,处在客体的地位,是教育的对象,是被管理者;但是,

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进行及个体发展来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有权力对年级各项管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为此他推行了“学生值周班主任制”,加强了学生组织建设,建立了年级学生会,在班级管理上推行“班干部轮换制”。这些学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确保了年级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如何在教学中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成为学生的主人,也是xxx同志不继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为此,他实行了学生评教制度。每个学期分期中和期末两次,由学生代表对年级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进行量化评价。这一制度的实施,真正转变了教师的学生观、教育观,教师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尊重学生,师生关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融洽和谐,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得到真正落实。

教师观念的转变,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民主化,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了“看谁问得妙”、“小组学习竞赛”、“今天我来当„先生‟”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些新授课甚至由学生来讲,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是素质教育对我们的要求。因此,本着“学生的每一点成绩都给予肯定,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的教育原则,他在学生评价方面实行了“星级评价激励制”。

设立了“文明星、纪律星、学习星、艺体星、劳动星、创新星、进步星”七星,实行“一月一评,期末总评,可上可下,动态管理”。这种评价方式几乎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每一项爱好特长都能得到尊重,并能得到及时的鼓励,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个性得到了充分展现,年级学生面貌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喜人景象。年级教育教学工作也走在了全校前列,在全县统考,学科竞赛、毕业考试中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近观眼前满目春,放眼远处春更浓,xxx同志深知:要想在学生管理、学生教育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让学生飞得更高更远,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他同时相信:只要扑下身子,一心为了学生,一心为了党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科学管理,不断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推荐第10篇:教师论文

授之以渔,方能“不用扬鞭自奋蹄”

——谈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淮安市袁集乡中心小学 朱丽芳

(本文荣获“师陶杯”教师论文评选市级一等奖)

【摘要】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学生习方式,即改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已刻不容缓。

【关键词】预习自学能力

导读

默读 读书方法

张田若先生说:“学习是学生的一项脑力劳动,通过脑力劳动来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任何人的任何学习都要通过自己的脑力劳动,也就是自学。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大量的阅读实践才能获得,所以,阅读教学要以学生自学为主。”鉴于以上认识,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教给预习方法,掌握自学规律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达到阅读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一篇课文,并不是从老师讲课开始的,而是从学生预习开始的。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我都要上

一、两节预习指导课,着重教给学生预习方法。(一)查找与本课有关的教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通过工具书掌握生字新词,要求边读、边想、边记,力求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正确地、经常性地利用工具书,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关键的作用,要特别重视学生对工具书的运用。凡是在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的字、词,我没有当众公布答案,而是鼓励他们自己查字典,自己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在自主预习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学的习惯,而且掌握了自学规律,提高了自学能力。

(三)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脉络。

(四)根据课后问题,找出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含义深刻不易理解的句子。

(五)学会自我质疑:①依据课题提出问题;②依据人物的言行提出问题;③依据重点段、重点词语提出问题。

二、课中精心导读,提高自学效率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积极的主导。导得好,学生的自主作用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发展的效率才会最高。

1.导“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

第 1 页

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形成强大的内部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等,如上《长征》一文时,当学生初步学习了解课文后不急于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该用多媒体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让学生观察红军所经过的省市,并且指出“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河”、“岷山”等地所处的位置,使学生对红军长征的路线有整体的感知,从而激发理解诗句意思的兴趣。

2.导“法”。学法指导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领悟学法,循法自学。如领会文章主题的练习,不但要告诉学生归纳主题思想的方法,如抓住主要事件,联系课文题目,抓住中心句段,抓住故事的寓意,联系社会背景等;还要告诉学生领会文章主题思想的一般规律:写人的文章一般是歌颂人物的高贵品质,写景的文章一般是抒发作者的感情,状物的文章一般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等。

3.导“思”。“思”即思维,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让学生去思考。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时,笔者做了这样一个设计:课文第8自然段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是那样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让人顿时回想起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这一段的景色描写显然与课文中高原之柳的深沉苍郁、生命顽强的整体风格是不一致的,是不是破坏了课文的主题?学生围绕这一点展开讨论,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了对比反衬的重要作用,明白了作者写家乡之柳是衬托高原之柳品质的精妙之笔。教师要善于在关键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导“读”。要指导学生读,就要教给朗读的方法。朗读一篇文章可以从速度、感情、语调去考虑。教师应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录音、范读等形式,培养学生把课文读好、读出味道来。

三、训练默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

小学阅读教学的关键要以读为本。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进入高一级形式——默读。默读,被人称之为“直接阅读”,它是朗读的简化、深化,具有速度快、理解深、运用广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把发展学生默读的能力,看作阅读的基本目标。在进行默读训练时,首先要在原有的默读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默读速度,学会看得快、想得快。看得快,是从一眼看一个字、一个词变为看一句或几句;想得快,指脑子跟着眼睛的扫视迅速思考,弄清看到的文字说的是什么。具体可抓住两个环节:

(一)眼脑并用。讲读课文时,要提出明确要求,给学生一种阅读的导向,使他们顺着问题,有目

第 2 页

的地去读,激起通过默读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讲《荷花》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我就提出:作者为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他怎么会有这种感觉的?并配上满池荷花的图片让学生去领会。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联系场景,在读中思考,很快就能体会其中的奥秘了。

(二)手脑并用。阅读课中,默读是经常性的手段,如果同时辅之以手的点画操作技能,便会使默读效果更好。古人说:不动笔墨不看书,便是这个道理。我在教学中十分注重这一方法的运用,在默读训练中,指导学生边读边动手画文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加深理解,提高阅读水平。

四、教给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语言学家吕叔湘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这是根本。这是老师给学生的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他拿了这把钥匙能够自己开箱子,开门,到处去找东西。”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1.抓特点。《东方之珠》是一篇写景的抒情散文,描写了三个场景,各个场景的写作方法大致相同,都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根据课文特点,立足于教给学生读书方法,以一个段落为例,让学生触类旁通,自学其他段落。

2.抓重点。《狼和鹿》是一篇关于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文章。文章通过记叙凯巴伯森林里人们捕杀狼保护了鹿,而森林却发生了可怕的变化,来阐述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在讲读时,教师有意识地把重点放在:(1)找出凯巴伯森林前后发生变化的句子;(2)理解其重点句的含义;(3)理解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以先以鹿为例,找出鹿在狼没有被捕杀前是什么样的,被捕杀后又是什么样的,进行对比。然后再自学其他事物的对比,自己归纳,悟出道理。最后总结:这类通过对事物的描写,阐明道理的文章,应放在对全文的思路掌握上及对重点段落和句子的把握上。慢慢地,学生就懂得了从通读全文入手,根据不同的文章的特点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词句,熟读静思的学习方法。

3.抓练笔。《争论的故事》一课是讲故事、明道理的文章。主要讲兄弟俩争论如何吃大雁,结果大雁飞走了。学习时,我运用演读的方法,让学生表演故事,模仿兄弟俩争论的语气。在不断的朗读表演中,再去体会故事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学生对他们的争论记忆记忆犹新,并注意了许多说话时的提示语,演读时语气十分恰当,表演也很出色,这样对帮助理解课文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最后当同学们意犹未尽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在我们生活中也常常会有一些小争论,能不能说说呢,再把它写下来。学生兴致非常高,讲了许多场合的争论,如:《电视机前的争论》《课堂上的争论》《饭桌上的争论》等等,很自然地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上去了。

第 3 页

五、严格要求,养成自学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相信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内外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创新,并能长期坚持,那么,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张田若论小学语文教学

中央编译出版社

2.杨家丽,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特色发展[J];教育;2009年11期。

3.吴保明,浅谈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页面设置:上下左右边距全部2.2cm,段落行距:固定值22磅。 主标题:小二号宋体加粗 副标题:三号宋体加粗 单位作者:四号宋体加粗

获奖等次或发表书籍名称:四号宋体加粗 摘要和关键词主标题:四号黑体加粗 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小四号宋体 正文标题:四号宋体 正文:小四号宋体

第 4 页

第 5 页

第11篇:初中英语论文初中英语教师论文: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法

初中英语论文范文初中英语教师论文:

浅谈初中英语教学法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使用的方法较多,但从影响的范围和发展的方向及推广的价值上看,听说法、交际法、折衷法及张思忠16字教学法当属主流。从方法本身来看,它们之间是一种扬弃的关系,即交际法是对听说法的扬弃,折衷法和张思忠16字教学法又是对听说法、交际法等的扬弃。这里,将对上述几种方法进行若干比较,以供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借鉴和运用。

一、听说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美国军队中形成并获得成功,五十年代初在美国流行,六十年代中叶发展到顶峰,流传到世界各国,蜚声世界英语教学界。其特点是:

1、注重语言结构、形式,意思为次,机械记忆为主;

2、语言学习项目不必语境化;

3、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掌握语音、句型、单词,因此,大量使用机械练习;

4、句型操练为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技巧;

5、发音要求近似本族语人的标准;

6、课堂上禁止使用语法解释,禁止使用母语,禁止在初期水平上使用翻译;

7、只有在长期严格的句型操练和大量机械练习之后,方可进行交际活动;

8、先听说后读写,即在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口语之后方可从事阅读与写作;

9、通过教授语言结构(即句型的系统教学)来掌握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以语言能力的形成为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二、交际法

七十年代产生于西欧,是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需要,特别是欧洲共同体成立以来,各种专业英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于是,这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便产生了,并很快在世界上流行开来。与听说法相比,它的特点是:

1、意思是最重要的;注重意义,围绕交际功能使用或练习结构;

2、语境化是教学的基本前提;

3、语言学习目标就是学会有效地进行交际;

4、句型操练属辅助训练手段;

5、发音以可以理解为标准;

6、依据年龄、兴趣等条件,只要有助于学习者,可以解释语法,母语在适当的场合可以适当使用,翻译可根据学生需要使用;

7、从开始就鼓励交际活动;

8、如需要,读写可以与听说同时进行;

9、通过交际过程或活动,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系统;

10、交际能力是教学所追求的最大目标;

三、折衷法

由于各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都不能包医百病,所以,近年来国内外英语教学领域中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趋向,就是对各种英语教学法流派采取折衷的态度,取长去短,优化配置,把一对对相互矛盾的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于是产生了新的方法即\"折衷法\"或\"新教授法\"。与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法等相比,它的特点是:

1、在母语问题上实行折衷。即实行既利用又控制的原则,既不象语法翻译法那样完全依靠母语,也不象直接法,听说法那样绝对排斥母语,而利用理解、比较、对比等积极作用,排除其不利于思维的习惯、语感等消极干扰。

2、在处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上实行折衷。即既要注重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强语言的知识性学习和训练。

3、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问题上实行折衷。听说读写是教学目的,也是教学手段,相辅相成,应阶段侧重,目标侧重,综合训练,而不能象某些教学法那样或偏爱听说、或侧重读写。

4、在处理整体与局部关系上实行折衷。即注重句单位教学为主,词单位教学、课文中心教学以及语音、词汇、语法各单项教学为辅,不走极端。

5、在处理内容和形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上实行折衷。既重视形式和结构,更要重视内容和功能,不象听说法那样只重视形式与结构,而忽视内容和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要兼顾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表达的内容与功能,即不仅要知道怎么说才对,更要了解说什么才更合适,更得体。教学内容务必在真实的有情景的连贯语言中出现,而语言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又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从而增长知识结构。

6、在具体教学方法上不拘一格,灵活多样。归纳法和演绎法折衷使用,既可在归纳中演绎,又可在演绎之后再归纳。

7、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既学会又会学,既活学活练又活用。

8、在对待语法和翻译上实行折衷。即不走极端,而是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恰切使用,既不谈语法翻译\"色变\",也不脱离实际津津乐道于语法、翻译。

四、张思忠教学法

华中师大一附中张思忠集其40年教改实践所创立,其内容是\"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也称16字教学法。是近十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实验和推广的两大教学方法之一(另一法是交际法)。是经实践检验能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与交际法等相比,其特点是:

1、以全面的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为指导思想,科学地处理因材施教、非智力因素、巩固提高等问题;

2、正确处理教语言与教交际的关系。即坚持教语言(就是坚持语音、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的教学),在教语言本身的同时教语言使用,也就是教交际;

3、既教浅层文化、更教深层文化。首先集中解决语音、语法、词汇基本问题(浅层文化),为学习有文化内容的材料开路,随之即进入阅读原著以及有内容的口头和笔头表达能力的强化训练(深层文化)。

以上对当前中学流行的主要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了彼此间的差异之处,希望能对中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起一点作用。同时,也算是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人来关注和研究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共同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学英语教学法体系。

第12篇: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如何让学生爱学数学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daodoc.com 海南省澄迈县第三中学初中数学教师论文 如何让学生爱学数学

一、激励情感,目标引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增强自尊、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激励学生情感,一方面增加“感情投资”,理解、尊重、亲近、关心学生,寓教于情,用真诚和热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乐听爱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如在课余时间我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热情的帮助他们,并在作业本上写些表扬的字词,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节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不断为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不断满足中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习兴趣,享受获得的欢乐。

二、更新教法,实行导学。

学习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民主、平等、活泼、愉快是创造之芽萌发的温床,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摇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而且要用民主、平等、多样而富有鼓励性的教法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如我们班还有一部分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我要求他们从最基本较简单的知识学起(如十字相乘法),不懂就问。我耐心的指导每一位学生,帮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渐渐地他们也就喜欢上数学了。

三、开展活动,评比促学。

学生对开展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抢答比赛、知识竞赛、脑筋急转弯、数学家的故事、优秀墙报等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准备,个个参加,寓教于评,以比促学,造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局势,促使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讨论,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进来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上“等比数列”这一节中我给出了一个探究:一张厚度为0.1mm的报纸对折50次,有没有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呢?学生看了问题后非常感兴趣,就纷纷讨论了。

1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www.daodoc.com

四、参与实践,应用练学。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作调查,长见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我们所学数学中,有很多适合到生活中去感知,去应用的内容,如:克、千克、吨、米、千米的认识,利息的计算,比和比例,几何物体,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等等都可以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和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为人们服务的优秀品质。

通过这“四学”法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从苦学、厌学,变成想学,爱学。“乐中学”,“学中乐”,“玩中学”让学生对数学再也不陌生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第13篇: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论文初中作文教学论文:

浅析初中作文教学

写作是集识字、阅读、理解、观察、思考、书写等多种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语言活动,是学生系统地表达知识经验、生活情感的书面语言形式。写作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初中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初中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以期师生共同关注、探索初中作文教学。

一、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写作文时心生“厌烦”,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教师教作文千篇1律,老生常谈是写作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初中作文教学难,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得不到提高的现状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功底都有关系。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忽视学生课内外实践活动

许多初中教师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初中生对生活探索、发现的精神需求。学生缺乏对实际生活的观察,认识不到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从而造成学生缺乏表达内心想法、思想的渴望。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动机、写作激情都得不到激发。失去了源自生活实践、课外活动实践的生动素材,导致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无话可说、虚构故事、拼凑文章的状况。新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二)教师教学中存在功利性倾向

语文教学中的课文教学与考试成绩相关性很大,只要平时教师教授过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解和记忆就会得到不错的成绩,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来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最终可能收效甚微,这就消减了教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顽疾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存在功利性思想,有些教师认为花大力气抓作文是得不偿失。

(三)教师本身的写作素养有待提高

有些语文教师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培养,导致在作文指导与讲评时捉襟见肘。正是由于学校教师作文教学水平不高,而学生、家长急切想提高作文成绩,于是社会应学生、家长的需求,出现了不少的语文作文辅导班,专门就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辅导。参加课外的作文辅导不仅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不参加课外作文辅导的学生又存在写不好的心理负担。因此,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应使我们警醒: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作文教学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二、如何提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性格特点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特殊性来提升作文教学水平成为师生、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打好基本功,师生共同提高写作功底

初中作文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和学生都要打好写作的基本功,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师生都要重视课外阅读和练笔。对学生来说要加强课外阅读,阅读是课堂学习的必要补充,广泛的阅读,丰厚的积累是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同时,学生平时写

作练笔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养成了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对教师来说要加强阅读,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同时要勤练笔,积累写作经验。教师还要善于与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借鉴成熟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开展作文教学。

(二)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师生共同寻找写作乐趣

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初中学生存在着对生活的好奇心、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新奇感,可他们在写作文时总觉得“无话可说”,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将自己的实践内容、生活感悟写入作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去找最熟悉或者最适合的材料来写作。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对生活的观察所得、体验所悟就是创作的源泉,有了源头活水,写作也就不难。师生都置身在生活的海洋中,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善于观察、积累,教师和学生就能激发出写作的激情和乐趣。

(三)从修改中提升,师生共同参与作文批改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经过长时间修改成稿的。文章的修改、批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师生共同提高经验的机会,师生的共同合作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关键。作文的修改必须经过思考,发现写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从而完成作文的修改。具体可以通过教师批改或抽查批改、学生分组互批、学生自批等多种方式交叉修改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总结批改的内容,珍惜批改中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真切地获得写作的经验,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升写作水平。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学生写作基本功的形成阶段,为学生养成好的写作习惯奠定基础,师生共同合作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是师生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

第14篇:教师论文(材料)

师爱—师德之根本

戈 虹

(电信学院 08电气2班 08312202)

【摘 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居主导地位。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的的实现,而现实状况却不如人意,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是教师要热爱学生,即发挥师爱。

【关键词】:教育 师生关系 师爱

引言: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说过:“所谓师德,或者说教师修养,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但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就是对事业的态度,这是修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可见,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帅爱为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是一种最纯洁、最无私的爱,曾有人把它誉为“开启心扉的钥匙”、“点燃智慧的火花”,它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合格, —个班主任是否称职的标准;它是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一. 师爱的含义

(一) 现状分析

师爱,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说,爱在教育理论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被视为教育的灵魂和教育的本质。教师在职前、职中所受教育中,强调最多的也是爱学生、爱职业。但当前关于爱,一个最令人头痛的问题是:为什么爱的付出没有换来爱的回报?一个结论是:当今的孩子情感淡漠、比较自私,尤其是独生子女。教师自认为是爱学生的,学生却大不认同。最近一项关于师生关系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81%的教师真心地愿意与学生交朋友,但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只有12.3%的学生首先想到找老师。心里有话要说的时候,只有4.8的人最想找老师说。学生说:“老师对我们不了解,不知道我们的想法,大多只关心我们的成绩。”看来我们需要烦死,给予学生的“爱”是怎样的“爱”?什么是教师所应有的“爱”?

(二)爱的思考

每个人对爱的看法各不相同。弗洛姆认为,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它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他认为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重生存的爱,一种是重占有的爱。“重生存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即换起他的生命和增强他的生命力,这就是一个人更新和成长的过程。以一种重占有的生存方式所体验到的爱则是对对象的限制、束缚和控制。这种爱只会扼杀人使之变得麻木,它只会毁灭而不是促进人的生命力。” ①

因此我对爱的理解概括为,爱是主动关心他人的幸福,通过承认、喜欢、给予、关心、尊重等方式来表达,是对人的不限制、不束缚与不控制。它可以唤起与增强人的生命活力,促进人的成长。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而且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这正是我们强调的师爱。

(三)师爱的内涵

教师之爱不是抽象的、空洞的,也不仅仅是教师的内心愿望与情感,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可见可感的。它存在于师生交往的每时每刻,是教师由真正的爱生之情所引发的一系列的思维方式、情感状态和行为体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自己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谭世明在“井喷”那天晚上,帮助学校一千多名师生和近百名乡亲安全撤离,而自己和家人却没能逃出毒气的魔掌;政治思想理论的创新传播者方勇刚身患绝症还不忘三尺讲台,甚至把研究生叫到病房进行辅导;美国校园枪击案中年届七旬的利布雷斯库教授舍身赌枪眼,誓死把住教室门……是什么力量,使他们在生死抉择面前能如此从容地奉献自己的一切?那就是:师爱。

二. 师爱的意义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由此可知,师爱是师德的根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实际上也就决定了教师教育工作的成败。

(一) 对于教育

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是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师爱是学生正确评估自己的依据。

学生自入学后的自我评价就主要来自教师,他们通过教师的言语行为,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好坏,从而形成自我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信息反馈和期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特定的行为方式,将期待传给学生。学生也渐渐将其内化为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与期待恰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2.师爱是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教师爱学生,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这是促使学生前进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受教育的前提。反之,一个学生如果总是受到教师的批评指责,就会感到压抑、悲观,失去前进的信心。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十分生动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3.师爱是达到教育效果的途径。

教师只有关心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就接受教师的教育。正确的道理固然重要,但是要使学生真正接受这些道理,则需要情感的伴随,通过情感的催化,学生就易于接受。现实中常遇到道理虽对,但情感上难以接受的情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是很重要的。学生爱老师、信赖老师,学生才会接受教育,如果师生之间没有感情,教师方法再妙,道理再正确,学生也只当耳旁风,达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 对于学生

研究表面,师爱首先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心,然后通过情感方面积极的“正迁移”作用,发展学生对同学、对家人、对人类、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的爱心。如果对学生采取歧视挖苦和冷漠的态度,学生感受不到温暖、爱护和关心,就容易产生被冷遇、被孤立的感受,通过情感方面的“负迁移”作用,从而对同学、对家人、对人类、对班级、对学校、对社会产生仇视的态度。

师爱对于学生的影响,以我自身为例就可以深刻地反应了。小学、初中的时候遇到的任课老师或是班主任都是对学生充满师爱的,他们注重鼓励而非批评,并能在生活中关心学生,

从而培养了我自信乐观的个性和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之情。而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却截然不同,她对学生严格,成绩至上,一旦成绩下滑就对学生批评指责,从来没有鼓励之语,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我几乎每天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在高中这个心理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人生观价值观都正在形成,人格发展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矛盾中,我却因此变得悲观、不自信、孤僻,几乎要失去了向前生活的动力。庆幸的是,语文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后,主动找我谈心。他把我当作他的朋友,充分理解我、循循善诱地引导我、鼓励我,使我重拾了前进的动力。是他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师爱的重要性。

所以师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只有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

(三) 对于教师

教师之爱不仅对学生的生命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而且对教师自身的生命健康也是如此。有些老师缺乏爱的意识,与学生关系不融洽,导致情绪的对抗、焦虑等,给起身心带来了负向影响。前不久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表面,有50%的教师存在心理障碍,明显高于正常人群20%左右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教师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在多方面,如自卑心理严重、嫉妒情感突出、焦虑水平偏高等。热爱学生、协调师生关系也是激励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需要。

三. 师生关系发展与师爱体现

研究结果表明:师生关系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而各个不同阶段又对教师的主导型道德有不同的要求。认真了解这些特点并掌握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

(一) 相识阶段

在第一个阶段,师爱应体现在深入了解与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必须从了解入手。”教育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了解人,才能教育人。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对老师的需求,解决好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形象问题。其次,教师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与学生交往。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深入了解与洞察内心这一师德要求呢?

首先是全面地了解学生。可以从档案中了解、从接触中了解、从表现中了解等等。其次是客观地分析学生、辩证地看待学生。最后要热情地接纳学生。一方面,教师要了解学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学生,以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为有效地实施教育奠定基础;另以方面,教师又是在用自己的表现和精神面貌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地交往、实施教育铺平道路。

(二) 交往阶段

这一阶段师爱体现为:尊重、平等、明主地对待学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交往,是以师生互相产生好感为前提的。那么好感从何而来?以教师角度来看,就是要按照是的要求,坚持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明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1.确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在各方面尊重学生。

2.实行教育明主,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个学生,把关爱倾注于整个教育教学

过程之中,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用爱去赢得一切学生的信赖。

(三) 交心阶段

在这一阶段,师爱应体现为真诚、爱护、不偏袒学生。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学生,教师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解决好如何拉近彼此之间心理距离的问题。

首先用诚信打开学生的心扉,然后用爱心唤起学生的自信,并且以公正赢得所有的心。

爱,包容了教师工作的所有内涵。“金凤凰”可爱,“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竭力寻找他们的优点,出自真心地去赞扬、去鼓励。为他们提供更多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相信“丑小鸭”一定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教师只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生一定会把老师当成可以信赖的人,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师生之间只有架起一座信任、友好的桥梁,教育才能生效。师爱会发挥巨大的力量。

(四) 帮心阶段

最后一阶段中,师爱体现为理解、宽容、激励学生。情感的亲和作用和凝聚作用是“帮心”中的重要因素。有了这个情感基础,才有可能宽以待人。有了包容,才能最大限度地关爱学生,团结他人;有了理解与爱心,才能从中唤起学生的热情,激励他们不断获得进步。

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有个性,有思想,有追求的主体,更是一个和我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完整的社会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理解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位置来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推心置腹地教诲,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允许错误的学生讲“条件”,给学生留有改错的余地。例如,要求学生向全班检讨,学生会请求作书面检讨,我们准备请家长来,学生会请求不要告诉家长,这时我们不妨“妥协”一下,只要学生认错并决心改正,就应给予适当的宽容。我认为只有选择适当的场合,恰当的方法,采取尊重,宽容的态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与你产生共鸣,消除反抗、对立心理。宽容应该因时而施,因人而异,因事而别。

总之,作为教师应带着责任心,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尊重之心,宽容之心走近学生,平凡的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在师生关系的建立过程中,要以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做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注释】①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50-51②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周之良.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李春玲.教师职业道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王辅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第15篇:幼儿园教师论文

幼儿园教师论文 小班幼儿早期阅读的培养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塑造人格。中外心理学专家研究成果表明: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他们都有早期阅读的经历。而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和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为此,我们试图抓住幼儿语言的关键期,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途径之一,在阅读的过程中,成人借助图书与幼儿交往和交流,能培养幼儿对书面语言的初步认识。幼儿受好奇心、求知欲的驱使,在阅读中主动探索,通过图书提供的信息,幼儿获得了更多的知识,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认真执行新《纲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我们根据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幼儿产生阅读的兴趣,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及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试着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小班幼儿的阅读习惯: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我们选择班级的阅读角作为幼儿进行的阅读活动的基本场所,这里摆放了一个书架,放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提供了一些小凳子,供幼儿阅读活动使用。除此之外,我们根据幼儿好奇、好问的特点和较强的求知欲望,在活动室的各种设施上张贴了表示该物品的名称,还结合一些集体活动的规则,张贴一些标语或是警示,如在饮水机的旁边帖上“喝水请排队”的字样,这样以来一方面促使幼儿学习掌握一些活动准则,另一方面供幼儿感知汉字的结构特点,初步培养幼儿对阅读活动的兴趣。

图书角的图书必须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对3-4岁的幼儿来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思维形象、简单 ,不喜欢太复杂的东西,同时好动,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在选择图书时,画面形像清晰,主体突出,色彩鲜艳,同时单页单幅,整本书页码在20页左右的图书较受孩子欢迎。同时图书讲述的内容最好是与幼儿的生活有关的,或者是幼儿所喜欢的小动物这一类。为了能经常吸引幼儿进入图书角,我们经常每两到三周更换、丰富图书,以保持图书的新鲜感。

对幼儿阅读图书来讲,创设良好和谐的心理环境亦很重要。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对于图书还没有形成比较清晰的概念。为此,我精心设计了“认识书宝宝”、“和书宝宝做朋友”的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激发幼儿对图书的兴趣。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图书,如我先用拟人化的口吻向幼儿介绍图书,再是运用形象逼真的电脑课件向幼儿展示图书的组成部分。在指导幼儿的阅读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阅读氛围。根据幼儿的阅读兴趣,既不粗暴制止幼儿在自由活动时“擅自”去看书,也不要强制幼儿在规定时间看书、多看书等。同时注重个别指导,对几个不爱看书的幼儿,可以推荐、讲述给他们听,和他们一起边看边讲;启发、引导幼儿发现书中有许多有趣的事,有许多科学知识,让幼儿觉得看书真有趣、图书真有用。

二.培养幼儿对阅读图书的兴趣

在幼儿初步感知图书的基础上,我门进一步加强了对幼儿的阅读兴趣的培养。我们尝试将幼儿的阅读活动与看图相结合。由于幼儿尚未到达凭借书面文字阅读阶段,他们所面对的是大量的图文并茂或以图为主的读物,最具吸引力的是有故事情节的图书。而且,鲜艳的色彩,有趣的画面能最快闯入幼儿视野,使之产生持久兴趣。幼儿大部分的注意是图中形象的大小、颜色的鲜艳程度。如何帮助他们读懂这些图画故事,使他们顺畅地进入到幼儿读物的阅读中。我们选择的突破口是从儿童读物的图入手,幼儿在看图、说图、读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画面、理解画面、描述画面来实现图画符号与语言文字符号的转译。在看图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观察。幼儿的思维具有跳跃性特点,常常呈现出无序化状态,看图随意性大。经常看到孩子们翻开书,面对一幅画时,一会儿看这儿,一会儿看那儿。而面对一本书时,一会儿翻到中间,一会儿翻到前面。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看图时,先是有针对性地示范看图书的要领,如把一页的图书进行放大,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并根据图画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在幼儿看图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观察目的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

再次,我们将阅读活动与听赏紧密结合。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最初的阅读主要是依赖父母或老师。他们总是喜欢拿着故事书缠着大人给讲故事。对于幼儿来说,用“耳”阅读图书,比起用“眼”阅读图书更为直接。而幼儿期模式识别能力特别强,电视节目中的广告词,听几遍就可以一字不差地说出来。根据幼儿特点,我们将阅读活动与听赏紧密结合,在一日生活中利用15-20分钟,组织幼儿听赏优秀文学作品,给予幼儿一定的听觉刺激,培养幼儿的语感。通过听赏活动,激发起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和强烈兴趣。 三.制定合理的图书阅读目标

目标是教育行为的指南,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的对幼儿进行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小班的幼儿拿到一本书,常会无目的的前翻翻、后翻翻,摆弄图书,于是,我们制定了“让幼儿从无目的翻到会看、会说”的目标。但是,光有这个目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逐步帮助幼儿达到目标的“落脚点”,即一个一个的阶段目标。如:(1)喜欢听老师“讲书”;(2)会指认单页单幅画面上的物体;(3)学讲常用词及短句;(4)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5)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6)学习自己讲一段话。

首先,我们利用幼儿对老师的依恋吸引幼儿进入阅读区。 3—4岁幼儿年龄小,对成人有强烈的依恋。在幼儿园里老师是他们最依恋和信赖的人,我们利用幼儿这一特点,先主动进入阅读区。由于阅读区里的人数相对较少,因此,老师就更有机会与幼儿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如把他们抱在身上,可以边讲故事边抚摸他们的脸蛋、小鼻子或小手,使他们更多地感受到老师的亲切与关注,增进幼儿对老师的依恋,以使他们更愿意随老师进入阅读区。

其次,多给幼儿讲故事,使他们有成功的体验。在阅读区内,我们常常会和孩子一起商量:“今天讲一个什么故事给大家听呢?”或应孩子们之邀,讲一个《小兔乖乖》的故事等。孩子们轻松地靠着老师听着一个一个有趣的故事。这种轻松的家庭式的亲子阅读形式,会打动每一个孩子。爱重复是该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之一。我们根据这一特点,结合一些幼教杂志里的内容反复地讲故事,使3—4岁幼儿能熟练地记忆故事内容,并能与图片内容一一对应。当他们再次翻看图书时,就会边看边讲,并会模仿老师的语气和动作。由于对图书画面与内容比较熟悉,他们阅读时就会有成功的体验。

四.培养幼儿正确地阅读方法 1.指导幼儿变倒置为正置书。

幼儿初入园时,我发现不少幼儿把书倒拿着看,还读得津津有味,有的幼儿从后往前看,有的从中间开始翻,还有的翻到前看看翻后看看;在翻书的方法上也各不相同,有的抓起整整一页书来翻过去,有的两只手努力地想把书页拨弄开,还有的干脆蘸点口水翻;在阅读时,幼儿兴致一来,趴着、蹲着,有的提着一页书把书晃来晃去。针对这些现象,我首先故意把一些大大的人物、动物图片倒贴在墙上,让幼儿发现后请他们自己动手改正,并说说为什么,渐渐地幼儿都知道,图片上的人要和小朋友脸对脸,脚对脚,倒拿图书的现象逐渐改正了。

2、指导幼儿变无序看书为有序看书。

阅读图书,正确的方法是由前往后翻阅书。但小班幼儿并非如此。在阅读活动中,我发现有孩子看书的方法是从后往前看,有的孩子从中间看起,也有的孩子是任意前翻后翻,即无序地看书。我问:“你看什么呀?‘孩子指者最熟悉的,最喜欢的某一页,用简单的句子告诉我:“小鸟。”“小狗。”“红红的苹果。”我从孩子的回答中悟出,小班幼儿还不知道事物的前因后果,对故事还不了解。因此,老师要以孩子为本,创设适合孩子阅读的条件。首先,选择的读物要形象鲜明,画面上的角色以1—2个为佳;无需有背景图,图书的页码也要少之再少。我指导幼儿看书,先看封面,封面上是有字的。我还在书的封面上贴上红点等作为标记,并告诉孩子。久而久之,看书要先看书封面,然后再往后看的习惯形成了。孩子拿到书,看过封面,很容易就翻到第一页、第二页、第三页„„,在这种图书的帮助下,幼儿看一页翻一页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

3、指导幼儿五指抓翻为两指捻翻。

孩子们翻书的方法各不相同:有的孩子是两手一起翻书;有的孩子是沾一次唾液,翻一页;也有的孩子是五指抓翻或等别人来帮忙等等。为了培养孩子们正确的翻书习惯,我们设计了许多发展孩子小肌肉群的游戏,让孩子在玩的过程中灵活地使用手指。我们还设计了游戏活动“翻书找一找”,把画有小动物的图片装订成书,然后让孩子们在听到信号后,用大拇指和食指翻书寻找。 五.家园合力,共同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 父母对书的态度、言行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图书阅读活动的兴趣,因而应充分挖掘、发挥家长的力量。我们通过家长会、家园交谈、家访指导等方式向家长介绍从小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的重要性,介绍图书阅读活动对孩子发展的益处。同时,请家长带孩子购书,认识图书馆,书店及不同类型的书,并在家中营造读书气氛。在交流中,我们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入睡后才坐下来看书,或者避开孩子看书,这样做错失了父母对孩子榜样的作用和力量。于是,我们请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经常和孩子一起交流读书的心得,鼓励孩子把书中的内容再现或编讲出来,把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讲出来。这样,孩子对阅读图书的兴趣就变得更加浓郁,阅读水平也逐步提高了。

第16篇:教师论文1

浅议“孩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及纠正方法

刁儿沟中心小学白春燕

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并不是真正爱孩子,而只能使孩子顽劣,乱发脾气。

1,父母对子女过度疼爱,造成孩子的乱发脾气父母常常怕对独生子女生活照顾不周到,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情绪,以致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甚至孩子支配父母的行为。父母处处为孩子着想,不让孩子做他们应该做的事,帮助孩子做他们自己喜欢做的事,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种教育方式自然使孩子产生了一种心态,即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谁都管不了我。

2,父母的虚荣心促成了孩子的乱发脾气由于父母的虚荣心,总要使孩子在任何物质享受上超过别人。3,父母的骄傲容易使孩子变得乱发脾气父母的骄傲影响着子女,使得孩子没有一个探索知识的欲望,觉得任何时候,只要自己提出要求便可以得到满足。他们很难辨别是非,只是以自我为中心行事,因而形成乱发脾气的坏习惯。孩子形成了乱发脾气的坏习惯是父母所不希望的。孩子的乱发脾气会影响他获得知识、人际交往能力等各方面,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给予及时纠正。

1,以正确的方法关心和爱护子女。父母疼爱子女是可以理解的,但应以孩子的正常发展为目的来关心和爱护。对孩子的关爱,不应只局限于物质享受,而要注意孩子心态的

变化,以正确的观念教育孩子。父母应创造机会,让孩子多与同伴交往,提高社交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品格。父母也应当让孩子去接触社会,参与劳动,打破家庭封闭之门,让孩子了解事情并不是他想的那么简单,从而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2,转移法。当孩子出现乱发脾气行为时,应利用当时的周围环境,设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被一些新颖事物所吸引,使孩子放弃无理要求。

3,把握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要经常对孩子说:人的很多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有的时候,我们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当孩子放弃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感,促使他产生更多的积极行为。

4,奖惩矫正。当孩子固执乱发脾气时,家长应立即指出他的错误,并对他的态度冷淡下来,不理睬他,直到孩子“软”下来,再给他讲道理。而当孩子有所进步,如同样一件事,孩子在以前会乱发脾气,现在不再乱发脾气或乱发脾气减轻了,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希望孩子能坚持下去。长此以往,孩子正确的行为得到巩固,错误的行为会逐渐消除。

第17篇:小学教师论文

小学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工作的具体表现。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我认为教师通过导入时设疑,新授时释疑,读书时质疑等方法,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就来谈谈我在这几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导入时设疑,诱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因为出于对某一问题的好奇,想急于求得解决,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数学“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时采用了猜数法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导入新课。开始上课,我要求学看图说出图意,由学生分别列出算式并独立完成,这时恰当设疑:“我是怎样猜出来的呢?你们也想掌握这个本领吗?”这样就诱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都迫切地想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所在,从而以高度的积极性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新授时直观释疑,引导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抽象逻辑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根据这一思维特点,我充分发挥教具的作用,利用直观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激发情趣,自我发现规律。、

三、读书时质疑,促进思维

在教学中,我通常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本,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对不理解或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从而养成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如:在学习商不变的性质后,我让学生看书阅读其内容时,有个学生质疑:“老师,被除数和除数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质疑后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行不行,而是引导他们用“具体数字试试看”,这样通过试验、讨论,学生自己解决了疑问,从而对商不变性质的外延和内涵有了更准确的理解。

四、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精心设计多样化的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设计练习时,注意做到了练习的科学性、系统性、典型性、启发性,使学生能练一题,议一组、会一串。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开火车。

60-10(

) +30 (

)-70(

)+60(

)-20(

80-40(

)+50(

)-70(

)+30(

)+20(

2.算一算。

20+20+40=

10+20+30=

10+30+50=

20+30+40=

80-10-50=

50-10-10=

90-60-20=

60-20-40=

70-50-10=

3.在括号里填上大于号、小于号和等于号。 20 + 40 ( ) 50

30 + 30 (

) 70

40 – 30 (

) 10

50-20(

)20

70-50(

)30

80-70(

)80

60+30(

)90

20+50(

)60

40-10(

)10+20

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练习,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强化了新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伊 宁 市 第 十 三 小 学

.吐尔逊 2011-6-19

热米兰

第18篇:教师论文目录

黄 强

《桃花扇》中“桃花”系列词语典故和场景的运用(《戏曲研究》第57辑) 八股文的文学因素(《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推举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动力(《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推举唐宋八大家的重要动力(《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现有宋人经文考辨(《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明清以股文为古文的理论取向(《晋阳学刊》2005年第5期) 八股文是朱元璋和刘基所定的吗(《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 董含《三冈识略》“李笠翁”条考辨(《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笠翁一家言初集述考(《文献》2006年第4期) 朱熹:“代圣贤立言”的启蒙者(《东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明清小说多续书原因新探(《明清小说研究》2007年第2期) 中国古代“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境界与功名之间(《读书》2007年第6期) 顾 农

谢灵运新研三题(《山东师大学报》2003年第3期) 读《己亥杂诗》二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2期) 自然高妙 余味无穷(《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2期) 读诗闲话三则(《名作欣赏》2003年第2期) 读词杂记(《中华诗学》第20卷第3期) 《枯树赋》:庾信的哀叹与希冀(《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4期) 读词偶笔四则(《名作欣赏》2003年第10期) 读阮籍《咏怀诗》杂记二则(《书品》2003年第5期) 林下之游的终结与向秀《思旧赋》(《文史知识》2003年第11期) 读最新修订本游编《文学史》(《书品》2003年第1期) 三种传统的诗歌鉴赏方法(《名作欣赏》2004年第4期) 陆云生平事迹二题(《文学遗产》2004年第3期) 陶渊明:在家常生活中安顿精神家园(《书品》2004年第4期) 左思《三都赋》及其序注通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读鲍照诗札记三题(《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 《腾王阁序》答疑(《名作欣赏》2005年第1期) 有节制有节奏的感情喷发—刘琨《扶风歌》赏析(《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 陆机生平著作考辨三题(《清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陶渊明的“僮仆”(《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江东步兵”张季鹰(《文史知识》2005年第7期) 《兰亭集序》真伪问题的再思考(《文学遗产》2008年第1期) 田汉云

清代朴学研究的重要拓展(《中国文化》第20卷) 论汪中的骈文与散文(《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董国炎

学术交叉与学术错位——论胡应麟小说学术史成就(《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1期) 金圣叹的鉴赏论(《河汾新论》2003年第6期) 大行散乐作场图探讨(《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 武侠小说起于运河流域说(《明清小说研究》2004第4期) 论古典小说的转型及其经验(《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论小说韵文的类别与价值(《明清小说研究》2005第3期) 论口述史小说的发生与发展(《扬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孙悟空新解读(《明清小说研究》2007第4期) 许 建 中

浩气壮歌梅花岭 生死不改爱国心——笔谈《史可法》(《剧影月报》2003年第2期) 一部特色鲜明的文学史——评《中国文学精神》(《中华读书报》2004年5月26日) 论凌濛初“二拍”的叙事模式与道德说教(《袁世硕教授执教五十周年纪念文集》齐鲁书社2005年1月)

凌濛初“二拍”的叙事模式及其社会蕴含(《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从市井到官场的角色转换——西门庆形象再论(《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错立身》、《小孙屠》所用曲牌的曲律学考察(《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宋濂与台阁体(《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汪

“苏黄相争”与江西诗派的产生(《江苏文史研究》2006年第3期) 陆永峰

伏中上人与《三伤歌》(《新国学》2003年第4期) 中国佛教与道教 (《普门学报》第17卷) 试论宝卷与变文之关系(《中国俗文化研究》2004第9期) 戴

明下叶吴越刊刻中心与通俗小说(《明清小说研究》2003年第2期) 晚明优人与戏剧之场上传播(《扬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 试论《雨花香》与《通天乐》的劝善思想(《扬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论明代公案小说与律治之关系(《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贾立国

论清真词的空间结构(《扬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曹明升

宋词雅俗新探(《贵州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宋代歌妓与宋词之创作及传播(《云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苏轼与“词风转变”(《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清人评点宋词探微(《郑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清代词学中的破体、辨体与推尊词体(《中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3期) 清代词学批评中的“周柳”合论(《晋阳学刊》2006年第5期) 清人对宋词离合之法的总结与体认(《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词律的编订与清人对词体特性认知的深化(《海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清人对宋词用韵研究的得失与意义(《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第19篇:骨干教师论文

骨干教师论文

英语组 崔元

高三备考英语教学工作总结及反思

崔元

紧张的高三生活又结束了,在学校、年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都圆满的完成了高考备考任务,同时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一年来平贯彻了学校、年部安排的各项教育教学管理任务,在期间有有得有失,有成功的喜悦,已存在遗憾,总结经验,提高工作方法和效率,克服不足。下面将一年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细节复习:

●在一轮复习阶段注重夯实基础,速度较慢,平均每三天一个单元,复习较细。知识少而精。每个单元除了背单词和短语之外,我们还从课文当中抽出一些句子,让学生当堂记忆一些基本句式,重点句型。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课堂效率。对于每节课所讲的知识有讲,有练,有测,有评,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我们采取低要求,低难度,采用小步教学法,基本上是又给学生讲了一遍,对每个知识点讲完就练习,在课堂上巩固,不把问题留给学生,不把问题留到课外,避免积少成多。在第二天的上课时,及时复习,我采用了一下几种方式:1.提问。2.找个别同学到黑板上写。3.每名同学准备一个固定的本,每节课写上几个重点,之后对答案或者是同学之间互批,用红笔改正,形成一个基础知识的错题本,以便学生经常复习。此外,在一轮复习的过程当中我们高三英语组把语法专项也穿插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单元涉及到一些语法项目,一定要讲通,讲透。之后,出一些易错题起到巩固的作用。一轮复习花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我们把学生应该掌握的二百多个知识点逐一复习到位,摸清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完成了基础知识的储备,为第二轮复习打下了基础。 ●在二轮复习中,我们采用的是专项复习,即单选专项,完型专项,阅读专项,改错专项和作文专项。对于完型专项,按照题材分类:记叙文,夹叙夹议,议论文,说明文。除了正常的讲解外,几种做法也是相对有效的。1.按照选项的词性归类,挑出几个同类型的文章进行类比。比如说:记叙文里名次居多。凡是涉及到名次的题,帮助学生分析这种题型的处理方式。大多数完型填空都是以动词和形容词副词为主的。同样是拿出几篇这样的文章,把同种类型题做一下总结。这样做,学生清楚了完型填空的做题原则,效果还是很不错的。2.把重复出现比率比较高的词整理出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单词本。经常翻看,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做题时有很多常见的完型单词不认识。3.阅读理解。题型可以分成事实题,推断题,猜词题,判断正误题,中心思想题等。我的具体做法和完形填空的做法相似。就是进行类比。与完型不同的就是在阅读当中学生有另外一个问题:学生有的时候文章读不明白,看不懂,这时候,要在阅读当中找一些句子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找到一些长难句帮助学生理解,同样也取得了很好地效果。4.改错训练分为三步:先练习单句改错,按照错误的类型练习。之后,做篇章练习。最后做高考真题进行总结归纳。5.写作练习。首先,按照作文的不同题材分为应用文,议论文,说明文和记叙文。其中,应用文有分为感谢类,邀请类,道歉类等等。每一种类型抽出一两篇让学生练习。学生写的作文,可以收上来老师批改。也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几分钟德尔时间让学生抄在黑板上,学生的选择很重要。为了达到既定的效果。一定要不同程度的学生,这样可以兼顾到全体学生。找到不同作文的优缺点进行点评。此外,经常印发一些学生写的优秀作文以及高考满分作文,让学生背,掌握一些精美的句型和高级词汇。最后,对于卷面的规范,因为英语的卷面在高考评卷时占一个档位。所以对于的卷面的练习也很重要,包括字母练习,行距,间距,大小等等。

●在最后的三轮复习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套卷练习,限时练习。定时回归了课本,温习了一下基础知识。从模拟考试的成绩和高考成绩来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注意要点:

1.提高课堂效率,注重夯实基础

2.做好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

3.把课本内容复习到位,扫清知识死角。4.注意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

三:克服不足:

1.学生作业的检查批改应该更加具体,对目标生应尽量面批面改。

2.单元考试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做好总结,经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知识,并初步形成了知识网络,具备一定的学科技能。第二轮复习重点是进行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分析能力。在知识专题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针对第一轮复习中发现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巩固完善查漏补缺,加强针对性的强化训练,以弥补缺陷。

3.高考既是对所学知识与技能的考察,也是对心理素养的考验,二轮复习中还应注意心理素质的培养。针对此时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坚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难度,恰当安排复习时间,克服考前疲劳。

第20篇:高中生物教师论文

生物课中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工作中,常听见学生说生物难学,生物成绩差。究其根源,主要是存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努力程度和钻研不够,学习生物和听课不得法等。听课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预习、复习、作业和应考都是围绕听课这一环节而展开的,所以提高四十分钟生物课的学习效率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谈点生物课中提高学习效率的体会,希望能给师生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听课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

观察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连教材、资料等都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二)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生物课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生物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生物规律出发,在生物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及课后练习,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生物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是学习生物的心脏”。解决问题是生物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生物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生物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反复练习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 1

死后活”。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中所蕴含的生物思想方法。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是思维的体操”。生物教学的本质就是生物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生物活动中揭示和暴露生物家的思维活动使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生物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同学们可不能因快下课而放松注意力,反而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6、笔记少而精

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生物课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听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思维活动,积极动手训练上。而笔记只要提纲挈领地记下补充的结论和例题以及主要步骤,课下再详细补充完善。这样做才能既保证听课的质量,又再一次思考和巩固了课堂学习的知识,其结果必然会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要想取得好的生物成绩,应该重视课前预习,还应加强课外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经常归纳总结,特别是进行一定量的课外解题训练及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思维方法的培养锻炼。当然任何科学有效的方法,也只有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取得突出效果。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范文
《初中数学教师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