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6 15:04:5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生产管理论文

浅谈施工项目现场管理

我自2010年7月参加工作至今,已在建筑工地度过了4个春秋。刚到工地时,从见习学生开始做起,跟随着师傅以及老同事、老前辈们每天深入施工现场,学习设计图纸、施工工艺流程、技术方案交底、施工项目管理、质量安全规范、成本合同管理等相关知识,先后经历测量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施工员、工区长、质量总监、项目副经理等岗位。

这4年多的时间一路走来,通过在施工现场的摸爬滚打,我逐渐清晰的认识到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和社会活动,具有流动性强、协作性高、受外界干扰及自然因素影响大等特点,同时涉及到众多的社会关系和复杂多变的自然因素,技术条件的制约。因此,如何根据建筑施工的特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将施工生产各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开展施工,实现工程项目快速、优质、高效的履约,已成为每个项目管理者普遍关注的焦点。

根据我的现场管理经验,并结合现场管理实例,对如何进行工程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进行以下浅谈。

一、以现场管理为主线,施工准备充分,资源配置合理

施工开工准备阶段是每一个建筑施工项目的重要阶段。一个工程项目从开始到竣工,需要耗用大量人、材、机等资源并且涉及广泛的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比如,与各政府监督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施工周边居民的沟通,同监理、设计、审计、地勘、业主等单位的对接,此外还要处理各种复杂的施工技术问题,协调各种施工现场组织关系。因而需要通过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周密准备、精心策划,才能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工,并能连续顺利地进行。只有认真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需要按照局及公司要求认真做好项目策划、项目部实施计划书、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并报公司审批备案,作为项目总体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一)组建一流的项目管理团队

要想施工现场管理有序、规范得当,必须有个好的项目管理团队,要想打造精品工程,必须有技术好、素质高、管理严的施工队伍。所以,项目一开始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配备是非常重要的。现场项目部要根据项目的大小和规模,按照中建三局项目管理标准配备相应的岗位人员,包括项目班子成员,工程部、技术部、商务部、设备部、质量部、安全部、物资部、综合办、财务部等各部门专业管理人员,并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相应后勤人员。选用的人员,最好能一专多能,更大限度发挥管理人员才能。

选择综合素质好的施工队伍,是干好一个项目的关键。现在的建筑施工市场,建筑工人大多数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这些人技术、综合素质良莠不齐,班组之间管理协调不好,就容易发生冲突,影响整个项目工程的管理和生产进度。所以在选择班组上,尽量选择技术水平好,综合素质高且以前合作过的班组,这些以前合作过的班组之间容易沟通,配合、协调更加顺畅。劳务施工班组的日常管理工作应由项目部专职劳务管理员进行,按照公司劳务管理实施细则要求严格进行管理并考核。

(二)合理储备生产物资材料资源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项目管理犹如行军打仗,物资的充分准备,是一个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施工材料没有按计划和工序要求时间准时进入施工现场,施工生产就无法进行。施工材料进场要提前做好策划,按计划需求时间进场,在施工现场指定地点,按规定方式进行储存或堆放,以满足施工现场文明施工需要和施工现场管理需要。

在项目开工之初,就要依据施工总体部署、工程形象进度和施工物资需要量,分别落实货源厂家进行合同评审,安排运输储备,以满足开工之后的施工生产需要。

施工物资准备工作要根据施工预算,施工工序方法和施工进度计划来确定物资需要量和进入施工现场时间,依据物资需要量和进场批量时间来确定供货厂家并及时签订加工订货供应合同,以保证供货的正常。

(三)合理配置施工机械设备资源

在现代工程施工中现代化机械的大量使用,能使施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保证进度,这是当前建设发展的主流。在施工过程中,要保持机械组合的相对稳定。根据工程的规模,确定各种机械的使用量,根据现场条件,合理布置机械的施工使用位置。

完整的施工图纸下发、评审完成后,项目部就要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勘察,根据现场实际场地情况及建筑施工位置,首先确定大型机械的位置,如房间项目中塔吊、人货电梯等位置,钢筋加工车间的位置。

大型机械设备使用中,由项目设备管理员负责机械的具体日常管理事项,并要组织成立专门检查、维护、保养、抢修小组,备有关键配件,定期维护,随时排除故障,提高机械的完好率,确保工程正常进行。

二、以安全为重点,规范现场,做到安全第一

安全是每个施工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实行一票否决制。项目部要确定 “以安全标准化管理为重点,规范现场施工安全”的管理思路,根据局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标准化手册要求,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放在各项管理工作的首位,切实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一) 齐抓共管,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项目部在开工时,就要根据本施工企业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明确每个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领导带班制度、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奖罚制度,狠抓安全责任制的落实,从项目负责人到项目普通职工个个安全有责任,人人有指标,要形成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大好局面。

其次要根据工程规模和特点,配备足够的有充分管理经验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全员安全的培训、教育工作,从重要岗位人员的安全学习到全体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班前安全技术交底都要按部就班的进行。项目经理牵头组织全体管理人员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施工现场安全大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安全员更是要时时处处讲安全、时时处处盯安全、时时处处改安全。在施工现场要张挂各种重大危险源公示牌、安全警示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标语,要形成人人知安全、个个讲安全的良好氛围。

(二) 防患未然,制订专项安全生产保证措施

每个项目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项目部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编制详细的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方案,结合所在项目的实际进行重大危险源辩识,列出危险源清单,并制订相应的安全生产保证措施,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公示,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患于未然。对深基坑支护、塔吊、人货电梯、模板、洞口临边及临时用电等要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做到安全管理有的方矢。

(三) 加强过程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

在整个项目施工过程中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是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能够及时发现施工中的隐患,及时发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纠正违章作业并及时对工人进行教育。

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实行三级安全教育交底,全过程跟踪检查的方法。首先,对进行每日的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其次,项目部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检查并定期、不定期召开安全例会,对发现的问题及存在的隐患及时整改。第三,由公司的安全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安全巡检,发现问题后,除教育、整改外,还会对安全不良行为记录。这种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制度,有效杜绝了施工中的不文明行为,有力地保障了施工安全。

三、以质量为中心,质量为主,创造过程精品

施工项目的现场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项目管理的各层次和施工现场的每一个操作工人,再加上建筑产品生产周期长、外界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决定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大。

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工作要始终注重“过程控制”和“细部处理”。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工序繁杂,材料众多,只有从源头上控制材料质量、从工序上创建过程精品,狠抓细部,按照“策划先行、过程跟踪、达标验收、奖优罚劣”的管理思路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才能实现一流的工程质量的目标,最终建成精品工程。

(一) 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根据局及企业要求,建立健全项目质量保证体系,确定质量目标,进行目标量化分解,形成全员质量管理体系。

项目在开工时,根据公司的质量目标,确定项目工程的目标。要让全体员工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意识,明确质量终身责任制的义务,使干好工程质量责任到人,并制定详细的质量管理过程奖罚措施。

施工过程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工作,策划先行,使每道工序都要做到有方案、有措施、有交底,明确标准,明确要求。

项目部技术、质量负责人要根据工程总的质量目标,编制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项工程施工方案,施工员要对工人进行详细的操作技术交底,对施工班组工人要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后期装饰阶段的分部、分项工程更要进行详细的策划,有的还要进行二次设计,使工程观感不但要达到设计和规范要求,力求质量可靠,观感美观。

(二)把好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关,加强过程控制

材料员配合取样员要加强对材料性能的检测,所有大宗材料都必须招标采购,材料供应商必须是公司的合格材料分供方,材料员和取样员对所采购的材料,要检查其外观、品质,检查厂家企业资质、出厂合格证、检验报告,按规定做好材料的检验和试验工作,并对进场材料做好标识,防止不合格的材料混入工程实体施工中。

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执行施工班组自检、项目质量员专检、监理工程师复检的“三检”制度和工序交接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上道工序不合格,坚决不允许下道工序的施工。技术资料、验收资料等一定要按照规范要求同步形成,需强调的是检验批的划分一定要满足规范要求,资料上各责任人的签字一定要本人署名,要牢固树立“过程精品”的理念,把每道工序都要建成精品。

(三)注重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

细部处理和成品保护是保证工程最终质量的关键。抓好细部处理,一是要抓好预防预控,即把问题想在前矛盾解决在前。例如:支模的模板脚处和拼缝处理;梁的阴阳角处理;高低差门口相交处的处理;结构和屋面防水卷材收口处处理;不同装饰面层的接茬处理等问题。这细部其实也是工程质量的关键处,处理好了,工程质量才有保证。二是要统一标准、统一工具、统一做法,即在一个单位工程的不同部位相同的做法要一致,三是要精工细做或精雕细凿。俗话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最后的交活工序既要保证本工序质量,又要弥补前面工序的不足或缺陷,起到“收口”的作用。

成品保护在工程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尤为重要,要在一开始就要做好有利于成品保护的交叉作业安排,防止相互破坏或污染,减少翻修或返工损失,确保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四、以科学为基础、统筹安排,确保工期顺利履约

工程进度是项目生产管理、合同正常履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工期安排是否合理与工程施工质量、安全、形象进度、施工成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一定要做到科学组织、统筹安排,确保工程进度。

(一)科学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加强计划的落实

项目一开工,项目部要根据合同工期,经过科学计算、组织论证编制项目的总进度计划,确定平行施工、区段划分、分段流水施工方案,编制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网络图,确定影响施工进度的关键因素,施工中的重难点分析,找准关键线路,在总进度计划的基础上编制里程碑式的节点进度计划,如基础部分、主体结构贯通、全面装饰阶段的进度计划。每个月都要编制月进度计划,每个周编制周进度计划,进度计划甚至要细化到每一天。每周要在周生产例会上落实周进度计划的完成情况,如进度滞后,要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进度计划关键在落实。

(二) 充分履行总包职能,加强沟通和协调

现场一个单位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既有项目自有招标分包队伍又有由甲方指定分包队伍施工。一项工程要按期完成,除总包单位自行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对建设单位直接分包的队伍,要加强协调,充分履行总包职能,使其很好配合,满足总进度计划的要求。

施工过程中,特别要加强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等的沟通和协调,尽量减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如确需变更的,变更图纸要及时。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要及时进行验收,不能因验收而耽误工程进度。特别是建设单位在资金上要能按照合同要求和形象进度付款,一些工程除按照形象进度付款外,还要获得建设单位特别支持。

(三)开展劳动竞赛,制订进度计划奖罚措施

在现场施工过程中,由于工期紧张,常常需要多断面同时抢抓施工,以确保工期正常履约,可以通过劳动竞赛,“百日会战”等形式,形成“比、学、赶、超”的劳动施工氛围,制定相应的进度奖罚措施,对工程进度作出贡献的管理人员和班组进行奖励,对抓进度不力的管理人员和不能按期完成施工任务的施工班组进行处罚,做到奖罚分明,充分调动项目管理人员和施工班组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

五、以成本为核心,降本增效,确保项目利益最大化

施工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是增加企业利润,扩大企业资金积累最主要的途径,而一个施工现场的项目部是企业利润创造的源泉,追求效益最大化是施工现场管理的永恒课题,要坚持成本控制开源和节流并重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本控制的潜力。

(一) 明确责任,综合管理

在成本管理方面,现场管理人员应配合项目专职商务人员实行归口管理,管好项目控制投入,降低消耗,提高工效,并根据成本管理的目标与班组签订劳务施工合同,明确责任与目标,根据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编制降本增效的商务策划,深入挖掘各分项工程中存在的降低成本利润点,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项目负责人要在充分分析施工合同和投标报价的基础上,建立项目部成本控制体系,确定成本控制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并把成本控制目标进行量化分解,制订成本控制奖罚措施,使成本控制人人有指标,形成成本控制全员、全过程参与的责、权、利相结合的局面。

(二) 先算后干,控制成本

项目部的预算员要熟悉本项目的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清单报价表,并进行综合单价分析,使项目部做到心中有数,先算后干,制定先进的、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以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正确选择施工方案是降低成本的关键所在,施工方案包括四大内容: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努力寻求各种降低消耗、提高工效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成本的技术措施。最后还要严把质量关,杜绝返工现象,缩短验收时间,节省费用开支,优化安全管理方案,牢固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

(三)分项管理,节约成本

第一,人工费控制管理。选择班组进行比较招标,要统筹安排,合理组织,减少窝工浪费;实行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技术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劳动纪律,压缩非生产用工和辅助用工,严格控制非生产人员比例,严格控制合同外计时用工,零星用工当天发生当天签证;人工费按月结算,变更签证及时办理。

第二,材料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改进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各个环节的损耗,节约采购费用;合理堆置现场材料,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加强材料的过程控制,严格材料进场验收,按照现行的工程量消耗定额,结合项目实际,精确测算出各工序的材料消耗系数,严格限额领料制度和制定详细的现场材料管理制度,形成材料使用人人监督的管理氛围。

第三,机械费控制管理。主要是正确选配和合理利用机械设备,搞好机械设备的保养修理,提高机械的完好率、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从而加快施工进度、增加产量、降低机械使用费。

其次,间接费及其它费用的控制。主要是精减管理机构,合理确定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避免人浮于事,减少不必要的工资性支出;控制业务费等各项非生产性开支的数量。行政办公用的财产物资,一律登卡使用,防止损坏和流失,节约施工管理费等等。

(四)动态控制,分析成本

项目部定期定阶段进行成本分析,根据清单报价为综合单价法,对每道工序施工完后都要进行成本分析,明确赢利了多少,亏损了多少,找出亏损的原因,制订补救和改进措施,控制成本支出加强成本管理。

成本分析既要贯穿施工的全过程,服务于成本形成的过程,又要在竣工后进行整体分析找出成本升降的原因,作出成本管理效果的判断,总结项目成本管理经验,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公司的财务部门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审核各项费用的支出,平衡调度资金以及建立各项辅助记录对工程进行全方位的成本分析,并及时反馈到项目部管理层,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来纠正项目成本的偏差。

六、以节约为原则,以人为本,创建文明示范工地

我们在城市项目建设施工过程中,势必会给周边居民生活、出行带来干扰和影响,怎么才能把对居民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广大居民的理解和支持呢?长期的施工管理中,我意识到:以节约为原则,以人为本,精细管理,通过打造文明和谐的建筑工地,树立良好的公司企业形象,是获得居民支持的关键。

从一个项目的施工到项目的竣工,我们会遇到各种难以两全的问题,抓生产进度与扰民之间难免有矛盾,这时,我们要换位思考认识问题,以普通居民的角度看待施工对城居文明卫生的影响,要高标准严要求,每个施工工地都要做好文明施工。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文明工地

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投入少、效果好、新颖多”的文明工地创建原则,把创新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灵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构建和谐的施工新环境。如现在推行的绿色环保型文明示范工地、花园式文明示范工地、资源节约型文明示范工地等等。

另外,结合安全规范要求,采用节能环保的材料搭设工人宿舍和临时设施。其他小型设施可采用“定型化”,如配电箱的防雨棚、临时楼梯扶手、洞口的盖板等,可以根据使用的频繁性特点,定型做成可反复使用并且装拆简单的工具式。这样既节约了成本,又增加了施工现场的整齐感。

(二)详细策划方案,建设具有特色的文明示范工地

首先要对文明示范工地进行策划,根据本公司的特点,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文明示范工地。在施工进场之初,就要召开项目部讨论会议,布置进场前施工准备和文明施工工作。项目经理带领现场管理人员实际安排场地布置,就文明施工的各方面工作建立责任制,层层负责,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并按照武汉市建委城管统一要求组织现场管理,督促搞好文明施工,坚持标准,现场执行到位。

工地实行统一标化的施工围挡并张贴统一的文明宣传标语和企业文化宣传标语以及温馨提示标语。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的污染范围尽可能缩小面积、最大限度保证周围居民出行方便;除少量必须的现场管理值班和管理临设外,不在近居民住宅区设置工人住房;在交通路口,围墙端头切角处理,避免交通在围墙端头形成瓶颈;在工地大门口做好交通的配合工作,实行门前三包,积极搞好环境卫生,杜绝工地扬尘。在工地出入口设洗车台,冲洗出入车辆,工地湿法作业,存土覆盖处理。余土运输采用封闭运输车,持证运行。

(三)加强后勤保障,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在武汉市城市中心城区施工,现场办公及施工的场地一般都很狭小紧张,如何保证项目管理人员及工人有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是个关键。

项目部办公区及生活区的临建场地规划要合理有序,尽可能的将场地空间都全面利用。宿舍区域需设置卫生间、浴室等设施,食堂必须取得卫生许可证,厨师要取得培训证、健康证后才能上岗。施工现场,要设置工人休息区和茶水间,设置应急救援室并配备药箱、担架等应急救援物资,对从事现场施工的人员受伤后能够进行及时处理和包扎,药箱内备有常用药品,保证管理人员及工人的身体健康。

另外,项目部还要根据要求建立工人业余生活学习的农民工业校,丰富工人业余文化生活,也是建立和谐文明工地的一项基础工作。办公区、生活区如果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室,每天向工人开放,使工人们有了一种家的感觉,激发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七、结束语

以上,是我在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中,认识到的施工现场管理的几个主要方面,结合了所学的项目管理知识,发表的几点肤浅的看法和认识。项目现场管理,还涉及到风险索赔管理、信息化管理、危机公关管理等等,总之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管理永无止境。我们每个施工项目的管理者,须不断学习,不断努力,刻苦探索提高项目管理知识,使自己的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推荐第2篇: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浅析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煤矿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地质条件多变,生产工艺复杂,所有生产任务都要落实到班组去完成。班组的安全管理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最终落脚点,班组安全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深化改革、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搞好企业安全的关键是抓好班组的安全管理,以班组安全来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新形势下的班组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拔高素质的班组长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班组长是班组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现场指挥和协调班组的各项工作。班组长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的安全生产,只有班组长这个“前线指挥员”把住安全关,班组的安全才会有保证。所以班组长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首先,班长的思想素质是总体素质的根基。具体的说,就是班组长要从思想深处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有足够认识;对班组职工有高度的责任感;有搞好班组安全生产的强烈事业心。在实际工作中,班组长要有坚持原则,以身作则,办事公道的良好作风,要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敬业精神,始终把班组职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在班组职工中树立威信,赢得职工的尊重和信任,得到职工的支持和配合,班组才有活力,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进行。

其次,班长的专业技术素质是致关重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设备、新技术在煤矿企业应用得越来越多,也给生产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对工班长的技术素质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班长不

断学习新技术,不断提高理论知识,应熟练掌握基本作业规程和操作技能,懂得设备、工具的性能,能独立操作,排除故障,对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因素有一定的分析、判断和预测能力,能及时准确地采取有效措施消除这些不安全因素。一个工班长如果不懂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容易发生的事故不能了如指掌,在安排工作时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就难以做到安全生产。

三是班长的管理素质要强,应具有管理班组的能力。在平时的工作中善于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扬长补短,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职业道德,合理安排工作,掌握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善于用道理去说服和启发人,在安全生产管理上要敢于严抓细管,处处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和员工,既不违章指挥,又能及时制止违章现象。同时,班组长要关心爱护职工。工作中要吃得苦,吃得亏,生活、工作中随时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心态,及时稳定职工的思想情绪,通过平时耐心细致的工作,培养班组凝聚力和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班组作风,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班组的工资分配公正、公平、合理,做到困难面前冲在前,责任来了敢承担,肯定能得到班组职工的尊重、信任和支持。自觉、愉快的投入到工作中,这样班组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因此,班长必须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升思想素养和专业技能,适应煤矿科学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克服困难、解决困难、提高管理能力。 所以企业应重视班组长素质的全面提高,努力为其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他们的能力得

到发挥。

二、提高班组员工操作技能

随着煤矿企业的不断发展,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应用,班组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操作技能水平的高低,是决定安全生产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首先是让职工从思想上意识到安全技能的重要性,为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以调动职工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增强培训效果。二是班组应将日常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作业现场,要针对职工理解能力强、机械记忆差的特点,扬长避短,更多地采用师带徒、岗位练兵的方法,让班组技术精的员工带领。在工作现场讲解安全技术知识和传授操作技能,对职工正规操作和施工的技术要求加以具体指导,随时发现和纠正职工施工中和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好地提高职工的技术操作能力,这样可以使职工学的快,记得牢。三是建立配套的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励爱学习、技能提高快的员工,这样才能自加压力,使班组职工技术素质不断提高。

三、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首先班组长在现场管理上,必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的工艺流程和生产作业过程进行安全跟踪、监督检查,使安全生产在每时、每处、每个环节和角落都得到保证。时刻做到眼勤,脑勤,嘴勤,腿勤,手勤

一是眼勤,生产中勤观察,每班施工前,班组长必须对作业现场仔细进行规范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隐患及时组织处理,确认安全后

在组织大家干活,二是脑勤,在班组安全管理中,勤想,多思考,对本班的安全工作做到心中有数。要经常琢磨加强班组安全管理的有效方法,用制度约束职工的上岗行为,用经济杠杆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的主动性和主动性。让遵章守纪的职工面子上光荣,“票子”上实惠;让“三违”职工及丢面子又丢“票子”,以增强班组职工遵章作业、上标准岗、干安全活的积极性,夯实班组安全基础。三是嘴勤,勤交代,勤嘱咐,不要怕员工说你有一张“婆婆嘴”,经常告诫职工“安全为天,预防为主”,做到先安全后生产,不安全不生产,警钟长鸣,时刻紧绷安全弦。班组长平时没事时,多和本班职工进行交流,谈心,讲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讲违章作业和安全事故给自己与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行,时刻提醒大家,安全才是最大的幸福。四是腿勤,生产中要勤走动,勤查看,使安全隐患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在走动中被发现,在生产现场及时得到解决处理。五是手勤,班组长要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和职工并肩作战,用自己遵章作业、按章指挥的具体行动做给职工看,带着职工干。用班组长的言行带动和引导班组员工,使上标准岗、干放心活成为全班每一名职工的自觉行为。

其次班组员工要在现场作业中,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时刻绷紧安全弦,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杜绝和消除安全隐患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假安全”现象的发生。其次班组安全管理是个动态过程,必须靠班组每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集中精力,精心操作,随时观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及时处理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不遗留问题。把好每一道工

序操作安全关口,按标准操作,规范操作,班组的安全管理才能有保证。

三是要在班组安全管理中健全群监、青年安全监督岗点,划分安全生产责任区,明确考核标准和奖惩细则,坚持每周一考核、一通报,增强了群监员、青安岗员立足岗位抓安全责任意识。为了确保监督到位,杜绝安全管理的盲区和薄弱点的存在,要利用班组自查、班次互查的安全检查方式强化安全监督管理;选拔懂技术、懂业务、责任心强的职工安全骨干,分组动态进行安全督导。要有效掌握安全生产的主控权。

总之,班组安全管理是煤矿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煤矿企业的安全工作要靠每个班组的安全、均衡、稳定运行作保证。充分发挥好班组的安全管理作用,做到不断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提高操作技能,在安全管理上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自保互保,才能夯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满来壕煤矿刘晓峰

2011 --7 --9

推荐第3篇: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浅谈安全生产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关系

摘要: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市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出现。如何在企业中将安全、生产、管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产生并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了许多企业努力的最终要义。下面,就安全生产管理的实际意义,说说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安全 生产 管理

一、安全与生产之间的关系

“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我国的安全生产的主要方针政策,放之四海而皆准。安全、生产,不少人曾经片面的认为,这是两个对立面。比如说,部分企业为赶超生产任务,不顾安全隐患,受到监管部门的有效制止并予以惩罚。该企业的出发点是为了争创收益,那为什么出发点是如此之好,却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呢?原因就是,企业对安全与生产认知程度发生了歧义。安全与生产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没有安全就无法生产,没有生产也就谈不上什么安全。人们常说“安全促进生产、生产离不开安全”,其实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正确的对待安全与生产的矛盾面,深入透析安全与生产的实际关系,在实际生产应用中将安全意识渗透进生产的层层面面,安全与生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避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产生,使得产生直接效益。

二、安全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安全和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施与及被施与的关系。安全是一种意识,一种模式,一种理念,通过有效的管理途径和方式方法,从而将“达到安全目的”得以实现。如何看待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管理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同样的安全理念,不同的管理模式,就会造成截然相反的两种结果。在我看来,何谓管理?则为管之有理。有理可据、有法可依,则管之一途通,万法皆通。那有了理就能管好了么?还要加上一个“人性化”。人是参与企业生产的主要生产单位,协调好人的关系乃是重中之重。人性是最难以把握的,它虚无缥缈,万般不同。有人总结出人性的三大自然属性:

1、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

2、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石“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

3、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石“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 我们只要把握了这三大自然属性,再通过有效运用,换位思考等方式就能在企业的管理中基本做到人性化管理了。

三、生产与管理之间的关系

生产与管理存在着共同的任务,即:通过生产组织工作,按照企业目标的要求,设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物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生产系统;通过生产计划工作,制定生产系统优化运行的方案;通过生产控制工作,及时有效地调节企业生产过程内外的各种关系,使生产系统的运行符合既定生产计划的要求,实现预期生产的品种、质量、产量、出产期限和生产成本的目标。生产管理的目的在于如何做到投入少、产出多,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成产管理的效率,统合有效管理生产过程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推荐第4篇:论文:浅谈生产管理

浅谈生产管理

摘要:

“时间紧、任务重、品质要求高”成为这一时期生产现场的重要特征,准时、保质、保量和以最小化的成本制造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成为生产管理的目标,但在技能人员有限、设备等资源紧张瓶颈制约下,进度推进似乎愈来愈艰难。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尝试引入约束管理机制,通过这种机制能够迅速响应市场多样化和不确定的需求,快速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

关键词:生产管理 约束管理 策略 虚拟制造 1我公司生产主要特征 1.1多品种并行

公司目前生产高压及防爆变频器等产品。由于防爆产品是针对多个顾客做多种规格型号的产品。不同的顾客有不同的需求,公司的资源置身于多个品种之中。资源共享。生产过程中的每个任务都需要资源,而在实际过程中能够使用的资源却非常有限。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设备“打架”的问题,就是由于项目资源共享但调配不合理所造成的。因此,必须对有限资源进行适当调配才能满足项目需求。项目结果和生产周期的不确定性。由于防爆产品的质量及稳定性有严格的要求,新研制的产品并不能保证一次设计就成功,在后续的过程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很多,一旦某项任务结果不理想,其它相关的任务也要相对调整,加大了过程的反复,对资源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顾客的需求具有不稳定性,计划明确的节点与人、机、料、法、环等的齐套周期不一致等,生产的周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周期不足的项目需要占用更多的资源,加大了生产控制的难度。

1.2生产流程稳定

由于公司生产的产品种类是基本不变的,这就决定了产品的关键路线及各个任务作为节点所构成的网络甘特图也基本一致。如在防爆产品各项目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流程都是研发设计——工艺下发——物料准备——总 装——调试老化——检验——入库等。

2约束条件

2.1虚拟制造大量存在

所谓虚拟制造,就是从产品设计开始,形成技术文件后委托外协厂加工制造,部件由外协厂进行加工、装配,构成部件总成,经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检验、验收合格后送到工厂进行产品总装。

防爆产品具有系统集成的特点。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公司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但是仍有大量产品的制造过程不在公司内部,外购、外协产品大量存在,产品状态、进度及质量控制需要公司在外部复制出一套控制系统,这势必将耗用了一定的资源,也加大了生产管理控制的难度。 2.2物料控制、均衡生产难度大

零库存是基于JIT(Just In Time)模式建立的企业物料管理模式,它是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链模式后采用的低成本物资管理模式,其基础是批量订货、低成本、及时供应。在研制产品的生产管理过程中,小批量甚至单一产品的重复订货及较短的供货周期,极大地影响了供应商的及时性和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稳定性,不愿意接受订单、无法满足周期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导致重复订货等一系列问题,加大了系统齐套难度,影响了生产的顺利推进。在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多个项目并行,而项目的相似性决定了其在一定时段内对设备、人力等资源的需求较强且存在冲突,而在另一时段,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逐步推进,紧张的资源又都闲置下来,资源的利用呈现波浪式的跳跃,影响了均衡生产。

2.3关键路线控制的局部性

目前的生产管理过程主要采用的是关键路线控制法,通过建立产品的生产计划,找出关键、重要的产品来料,得出影响本次合同的关键路线,在资源利用上给与积极的支持,保证关键路线产品的顺利产出以保证批次产品的整体进度。但是随着多批次产品的同时投入,各批次产品的关键路线存在着冲突的现象,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插单的现象,甚至出现需要领导“拍板”要求先加工哪个产品的现象。

由于各个批次的关键路线都集中在同一车间线体上,任何一个批次产品在关键路线上的延误都会导致无法满足生产周期的情况,关键路线管理的局部性影响了生产过程的整体推进。

3解决对策

3.1加强横向设计管理及工艺

方法的多样化研究目前的设计工要对加工方法进行多样化研究,保证一种产品在生产现场有多种可选择实现路径,如在目前的生产过程中,防爆产品外壳来料后还需要进行维修,这样就浪费了公司资源,从而导致生产成本及效率降低,如果来料品质可以保证,那么可以节省出公司资源。

当然,不能等到产品到达某工序时才考虑其工艺方法的可替代性,而是在投产前就提出可替代的方法,这样能较大地化解资源冲突的矛盾,促进生产有序推进。另外,要加强成组技术研究,使不同型号相似模块成批、成组加工来保证加工效率和质量。比如工装是加工产品的辅助手段,通常设计工装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某一个产品的加工需求,而如果多个产品的加工需求具有通用性,在产品投产前先生产出具有通用性的工装,将会事半功倍。

3.2抓住关键核心

虚拟制造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质量、进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过程中往往只提设计技术要求,产品设计制造出来后由于没有掌握核心,验收难度较大,有时候即使验收合格又存在不满足使用要求的情况。因此,要保证虚拟制造满足需求必须进一步吃透技术,设计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后,相关检验人员要对产品、实物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关键数据和验收标准,如果短期内无法掌握,则要对虚拟制造产品进行跟产,摸清其关键数据保证产品满足需求,提高虚拟制造的符合性。

3.3加强外协及计划管理

提前介入是保证物料及时供应的最好办法。在目前的情况下,物资管理人员如果能提前了解产品的构成及主要性能,就能提前分析出影响生产的关键元素,提前做好相关准备。通常的习惯是设计人员在设计开始前提一个长周期物料备料清单,但对其它物料(非关键却是重要的物料)需求却相对滞后,然而这类物料替代性相对较强且多型号均用,因此可考虑建立一个虚拟库存。分年度、季度对此类物资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型号共用的特点进行预订、预购,并列出物资明细,在到货周期上进行分段设计,等产品正式图纸下达后,可通过平衡计划的方式进行物资管理,降低因小批量、单件订货增加的成本及管理难度,保证物料的及时供应。

多项目并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在一定时期内存在资源的漂移瓶颈。根据年度、季度策划和能力平衡,不同项目长期看是均衡的,但因某一项目出现技术上、质量上、管理上的失误,造成各关键路线周期、节点变化,使原有的资源瓶颈发生变化,就是所谓的资源瓶颈漂移问题。此时即使设备、人力资源满负荷也无法满足需求,资源在短期内也无法得到补充,外协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资源瓶颈带来的挑战。因此,要保障均衡生产就要加大外协管理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做到各环节相互协调,保证生产需求。在外协管理中要积极注意市场环境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化,保证做到“拿的出去,带的回来”。

产生瓶颈漂移约束的另一个问题是投产日期。目前的计划习惯是年前启动,经过设计、工艺、投产等各阶段,由于流程基本相似,到达生产现场的时间基本相同,在某一时间段可能基本上没有什么生产任务,但另一时间段却出现高潮,因此在投产期上也要依据批次产品的重要性、节点要求等进行排序,保证顺利推进又不相互影响,保障均衡生产的需要。

3.4变关键路线

为关键链路径首先要分析每个批次生产任务之间存在交叉的地方,如A、B两个型号的关键产品需要同样的生产资源,且都处于关键节点上,在具体的操作中就应首先对A、B任务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确定优先任务并列入关键链路径。但在优先任务的安排上对资源的可利用率只能设定70%,另外30%设定为缓冲。随着B任务甚至C任务的节点要求,不断对缓冲值进行调整,以保证有一定的资源去实现多个任务(关键链以外任务)的需要。如果B或C任务延迟生产不会影响B、C任务的需求,那么可将缓冲设定为临界值0,延迟B、C任务的开工,这样就可避开任务交错的影响。

在任务的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及时更新每个任务的进程及缓冲的消耗情况,如果A任务的某关键节点还未完成而缓冲已经全部消耗,那么必须要通过增加资源来补充缓冲。对于生产设备短缺的问题,可依靠产品外协、加班倒班等方式进行弥补。缓冲的临界是不容易出现的,过程控制就是要依据整个生产系统中各任务链的完工程度及缓冲消耗程度的比值来决定资源使用权。

4结束语 我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强大的研发团队下,不断研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并通过“高质、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管理系统制造并提供出顾客所需产品。

生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管理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约束条件出现时重要的是加强管理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生产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达到顾客满意,并使公司朝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推荐第5篇: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论文煤矿安全管理论文

煤矿安全生产中的监察及监督

摘要:我国是用煤产煤大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国民经济不断发

展的背景下,作为能源主体的煤炭生产持续快速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煤矿,特别是小煤矿的矿难事故不断发生,死亡人数居高不下。本文重点分析了矿难事故频发背后官煤勾结的原因,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监察与监督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现状

我国每年的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0%,但矿难事故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80%。某位学者对我国煤炭工人有句评语为“有一种工作叫生还”,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在煤炭生产领域所存在的重大问题。我国矿难事故严重,其中有76%发生于小煤矿,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大量小煤矿的存在。而许多证照不全、安全生产不达标、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煤矿仍然可以继续生产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煤老板与某些地方官员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官煤勾结为许多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提供了继续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与空间。近些日子以来,苗元礼案、郝鹏俊案和湖南省郴州市51名官员涉嫌违规入股案等案件都说明了这个问题。

二、官煤勾结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1.官煤勾结的主要内容。

官煤勾结是官商勾结在煤炭行业的一个具体表现,指的是在我国目前社会转型、法制不太健全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严重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社会现象。煤矿的矿主们跟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串通起来,结成了利益小集

团,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不惜牺牲矿工的生命,也不惜损害国家的利益。

2.官煤勾结的主要形式。

官煤勾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和五种“形式”。一个“方面”是党政干部和执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多种形式参股分红,和矿主结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另一个“方面”就是党政干部和执法部门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一些违法、非法生产的矿主提供保护,谋取私权。官煤勾结主要五种“形式”包括:官员入股(包括明股、暗股、干股),滥批卖证,直接受贿,亲属开矿,纵容包庇煤矿违法生产经营。

三、官煤勾结现象得以长期存在的原因

1.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为官煤勾结创造了条件。

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依靠消耗传统能源的粗放、外延模式。由于市场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大,煤炭价格不断上涨,这无疑使得煤炭行业存在的巨大的利润空间,让某些官员与煤商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适度规模条件下的安全生产策略。不合理的生产使得矿难频发,矿工的生命安全时常受到威胁。

2.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上的问题。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公务员法》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早就作出了党员干部、国家公务人员不得经商的规定。但官煤勾结的长期存在充分说明了国家在立法,特别是在执法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我们对已发现的官员查处和打击力度不够,总是“以罚代法,以罚代管”,达不到“杀一儆百”的作用。而且一些落马官员几年之后还是会异地升迁

或就职。另外,执法人员的独立性也不能保证,他们还要承受着来自当地官场的种种压力。

3.监管机制上的缺陷。

在我国2005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了煤焦行业中“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监管体制。然而,这一体制是不合理的,监管机构属于政府内设机构,当一些地方官员成为煤矿的直接或间接的经营者或是煤矿的保护伞时,地方监管很难监管,或是不敢监管。

4.社会舆论监督的缺位。

在官煤勾结这一恶劣现象中,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未能真正发挥出它们的作用。一方面,一些记者由于担心受到打击报复而不敢讲真话。另一方面,一些记者为了私利在矿难发生之时向矿主索要“封口费”。

四、关于消除官煤勾结现象的建议

1.建立现代化大型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加大安全投入,减少安全隐患。

国家可以牵头对国有和私有煤矿进行整合,加快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企业兼并重组,使大批小煤矿彻底走向消亡。当煤矿整合为大集团大企业时,企业内会有完备的管理制度和程序,运行也会非常规范,无需与地方官员发生私下交易,官煤勾结自然就没有了生长的土壤和温床。这样的整合剪断了官煤勾结的链条,净化了官场环境,也将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税收利益。

2.法律法规的设定要与时俱进,因地而异,并且加大执法力度。可以考虑让劳动者参与立法过程,使得制定的法律更具有针对性和可

操作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其原来许多时候只是“摆设”的状态。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纪的官员进行有力的查处,并给予严重的处罚,使其吃一堑长一智,警示后人。并且建立官员复出制度,限制落马官员随意上任,通过法律法规净化公务员系统环境。

3.将监管机构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成立多个独立监督主体,确保监督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我国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监督系统,充分发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对国有和私有小煤矿的监管作用,在各地设立安全生产监督分局,县区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站,企业内部成立安全生产监督小组,形成一个包括上下级监督、同级监督和组内监督在内的监督系统,将安全生产监管权进行合理、适当的转移与分配,确保安全生产,维护矿工的利益。

五、结论

很多因素使得官煤勾结这一问题得以产生,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做好很多的工作,克服很多困难。同时,消除官煤勾结也并不是代表着矿难的消除,这还要以生产设备不断改进,矿工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等作为保证。只有当硬件、制度、劳动者素质和精细化管理都具备时,矿工的权益才能得到真正的保护。

注释:小煤矿:主要是指生产能力不超过30万吨/年的乡镇煤矿,同时包括部分国有煤矿小井和私营煤矿。

王雁斌

推荐第6篇:安全生产管理论文6

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管理作为现代企业文明生产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日趋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安全生产管理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搞好安全生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大家共同关心的大事。因此,正确理解与认识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薄弱。由于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决定了安全生产的低水平。经过多次改革,新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交替,目前尚未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率的、统一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缺少集中统一管理的安全生产监督执法队伍。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没有真正从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安全生产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事关改革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他们把发展经济与安全生产对立起来,缺乏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不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不到位。

二是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础工作薄弱,生产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由于安全生产工作监督管理不到位,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条件、主要负责人的安全资格及其安全责任、安全机构设置、安全设施设备管理、现场作业安全保障、交叉作业和承包租凭场所安全管理等方面的重要问题没有基本的法律法规,许多经营单位特别是非国有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条件差,管理各种事故隐患和安全因素不能被及时有效的发现和消除,以致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

三是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生产安全事故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使从业人员及其亲属没有安全感,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我国是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生命的安全高于一切。各级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如果连人民群众最根本的人生安全都不能得到有效地保证,那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便无从谈起。因此,保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是安全生产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各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是没有处理好安全和生产的关系。很多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单位把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列为首要任务,但是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发展经济的关系,不是把两者有机结合而是加以对立。一些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私营企业“要钱不要命”,为了赚钱不惜以牺牲从业人员的生命为代价,心存侥幸心理,减少甚至不进行安全生产投入,以降低短期成本,追求长期利润。而一旦发生重大、特大事故,除了人员死亡之外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其代价往往要等于或大于安全生产投入的成本,最终厂毁人亡,得不偿失。只要我们能够准确找出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从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的政治高度出发,就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防御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正确的安全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化第一责任职责,对每个作业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第二,加强对上级文件的学习,看清当前的安全形势,对身边的安全事故进行深刻的分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排查治理;

第三,加大安全生产设施的投入,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舍得投入,员工的安全也就得到可靠的保障。施工现场作业环境规范了,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规范了,材料消耗少了,返工少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第四,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对新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经教育培训考试通过,且持证上岗。对在岗的

施工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三级教育和各种特种作业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五,把安全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对存在危险的施工作业,要有安全技术措施,针对不同的施工工艺,对员工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当我们真正做到这几条,何愁安全生产工作落不到实处。

安全重在管理,管理重在现场,现场重在落实。生产活动是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过程,作为生产活动主体的各类人员,由于受各类环境因素和自身条件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有各类不安全行为的发生,这就要各级管理人员、尤其是生产现场的班组长、跟班队长,要多督促、多检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认真落实好班组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各类检查人员要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办公室听汇报。同时,加大对各级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一级管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层层落实好岗位职责,使生产现场控制在有序、平稳的状态中。

一是发挥好理念先导作用。心态安全是安全生产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最能体现安全意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以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安全理念是心态安全文化建设的灵魂。追求健康是人皆有之的基本需求,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就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如果上述错误观念不破除,正确的安全理念不树立,那么,安全生产的建设就永远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发挥好宣传教育作用。安全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组,防范事故工作的终端是每一位员工,目的就是要努力保证他们的人身安全。根本性转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方针,潜移默化地规范人的安全行为,培养人的安全心态。

三是发挥好亲情感染作用。从理论上讲,促使全员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宣传教育。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适应了职工群众对安全生产的内在需求,从主观上讲职工是愿意接受的

四是发挥好管理规范作用。职工安全素质的高低与安全管理者的方法是有直接联系的。过去,管理者抓“三违”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手段控制“三违”现象是不现实的。为了增强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企业管理人员要发挥示范作用,要把保障员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此外,要为员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确保员工心情舒畅、精力充沛地去工作。

五是落实制度“严”字当头。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作为基本出发点,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六是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还要着眼于一个“全”字。综合治理,总体推进,要求各级领导都要从大局出发,牢固树立安全生产“一盘棋”的思想。

三、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安全生产不仅是为防止生产过程中的意外

事故,而且还要把安全与其他各主体工作结合起来,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为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产品奠定基础。

安全文化不是现时的消费,而是一种有效的长期投资。它能促使企业实现管理资源优化与整合,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和增创经济效益的目的。预防型安全管理作为安全管理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现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发展需要,只有将预防工作做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有效地预防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不是等到安全事故发生,造成损失后,再做事后分析和善后处理。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确保预防型安全管理持续有效地开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进行科学的安全管理规划,确立安全目标,制订安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要对安全问题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密切注意各种安全动态,采取预先防

范的有效措施,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以确定危险的级别,进行分级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和遏制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三是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实施预防型安全管理的组织协调与实务操作的能力;

四是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与培训,使员工明确实施预防型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投身于预防型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之中,确保安全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推荐第7篇: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浅谈电力安全生产管理

摘要:当前,电力发展日益腾飞。然而,电力方面的安全生产如何完善提高,是新形势下的首要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电力安全 工程 生产管理

0 引言

电力工程的建设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安全生产非常重要。“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安全工作。

1 电力工程建设与其它工程建设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专业性

1.1 电力工程的建设投资一般较为庞大,建设工期长,涉及的工序多,从“三通一平”到最后的正式投产,工序的繁多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而当中的任何一道工序都有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而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建设投资呈现越来越庞大的趋势。安全生产工作也更加重要。如何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宣传教育自然是基础和前提了。

1.2 电力工程建设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程建设。前面已经提到电力工程建设的工序繁多,土建工程、电气安装工程、水工工程、设备调试工程等许多专业都要用到。很多专业的关联性不是很大,有的甚至根本沾边。而要把这些专业糅合在一起,安全管理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1.3 电力工程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电力工

程关系到国计民生,一个小的失误和事故,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甚至危及整个电网的安全。最近发生的美国大停电事故,莫斯科大停电事故,都是由小的安全事故而造成。造成的损失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电力行业对供电的安全性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任何一项操作都要考虑是否安全。“三票两制”就是典型的例子。电力工程建设也同样如此,尤其在设备调试阶段,在调试之前,一定要对参与设备调试的人员进行培训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在调试中出现一个误操作,不仅影响到安装设备的安全,甚至危及到与之相连的电网安全。

1.4 电力工程建设同其它工程建设一样存在着合同工、临时工、农民工并存局面。尤其是“三通一平”工程和土建工程阶段更加突出。这些工种的存在无形中就降低了企业的安全素质,而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的最主要手段是对他们进行频繁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他们从思想上重视安全;从技术上掌握安全操作规程;从行动上自觉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为电力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人员素质保证,才能在工程建设中更好地加强安全管理。为电力工程建设的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2 电力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基建工作隐患多,基建工作是公司安全工作的一大难点。 ②人员素质不高,特别是生产一线人员的综合素质堪忧。

③安全管理的执行力不强。

④电网建设严重滞后。

3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

3.1 树立电力安全生产的信念

在安全工作中保护人身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是正确处理安全与改革和发展、安全与经济效益、安全与进度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从科学实践角度看,必须时刻把“关注安全,关爱生命”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理念,树立“除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外,通过努力,所有事故都可以预防,任何安全隐患都可以控制”的信念。重点突出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提高防范事故的能力。特别是基建工程公司必须严把外埠施工单位的准入,切实把外埠施工单位的“安全诚信”与“质量诚信”一同纳入资质审查范围,同时严格履行开工前的工作安全管理手续。

3.2 人性化管理,安全规章是前提

电力安全生产人性化管理,重在人性化管理,“人性化”与“制度”并非是水火不容的。电力企业的管理制度电力安全生产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但同时,建立好安全生产的管理制度,管理者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对敢于违反安全生产规定的人员要进行严肃处理,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安全生产工作不能做表面文章,安全管理必须言出必行,凡事均应实现闭环管理。要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首先强调敢于真抓实干,落实不下去,严不起来,仍是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具体反映在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满足于上传下达,仅仅停留在开会布置、强调、提要求、发文件,就问题抓问题,就管理抓

管理,没有人具体去落实,不出事故不抓,工作繁忙漏抓,上面不强调不抓,不到重大节假日不抓,出了问题,集中进行整顿一段时间,而不去花力气、下工夫做好经常性工作,结果一些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这样人性化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的同时,许多的管理者也陷入了“人性化”的认识误区。管理者应严格按照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对事故有关责任人进行处理,避免管理者进入“人性化”就是“人情化”的误区。

3.3 安全生产要注意细节管理

安全生产的人性化管理,还要体现在细节上,我到过的变电站中,没有见到一台主变的低压引流线采取了防小动物事故的措施,所有的高压开关室的门都是普通的推拉门,而没有安装防止小动物进入高压开关室的弹力自关门。

3.4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个人

“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充分发挥党、政、工、团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群策群力,共同搞好安全工作。电力安全生产不仅是企业的管理者要有安全第一的责任心,每位员工都是现场生产的安全生产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结合实际来制订,每年年初还要制订完成安全生产目标的具体措施,将目标分解到班组和岗位,发挥广大职工的能动性,制订保证措施,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这才叫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深入人心。安监部门不能包办层层分解安全目标和制订确保安全生产目标实现具体措施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结合各种的

实际,由做的人和各专业人员负责制订具体措施,经专业部门主管领导审定把关,再由制定的人去做,这些工作安监部门是不能代替的。

3.5 重视“人”的因素

电力生产安全人性化管理要体现人性化管理的重点,要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和技术进步在安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职工队伍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切实把安全生产建立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管理者要针对性地对电力生产现场运行、作业人员进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运行、作业人员安全技术水平。很多生产安全事故都跟人员技术水平低下、判断水平和事故应变能力差、违章操作、盲目蛮干有关。电力企业要加强安全监督人员培训,使各级安全监督人员掌握现代化先进的安全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安全监督工作水平。企业可以通过研讨会、外培或内培的形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提高我们员工的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加强对员工包括管理人员的思想教育,强对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让员工加强安全意识,克服安全生产中的麻痹和冒进思想。

3.6 应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电力生产安全人性化管理还应建立安全企业文化,把电力生产安全建立成一种企业乃至社会的安全文化,让电力安全深入人心,让安全文化传递到每个员工,加强培养企业和社会的电力安全意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束语

电力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巩固和创新,走出一条适应电力生产安全、操作性强的管理路子为企业安全生产作保障。

推荐第8篇:苗圃生产管理相关论文

目 录

一、苗圃建立 .................................................................................................................................................3 1.1苗圃地位置 ......................................................................................................................................3 1.2苗圃地地形 ......................................................................................................................................3 1.3土壤条件 ..........................................................................................................................................3 1.4水源 ..................................................................................................................................................3 1.5病虫害及鸟兽害 ..............................................................................................................................4 1.6林间苗圃地选择 ..............................................................................................................................4 1.7山地选择苗圃地 ..............................................................................................................................4 1.7.1低山区 ..................................................................................................................................4 1.7.2高山区 ..................................................................................................................................5 1.7.3山地土壤条件 ......................................................................................................................5

二、苗圃地如何区划 .....................................................................................................................................5 2.1生产用地的区划 ..............................................................................................................................5 2.1.1播种区 ..................................................................................................................................5 2.1.2营养繁殖区 ..........................................................................................................................5 2.1.3移植区 ..................................................................................................................................6 2.1.4大苗区 ..................................................................................................................................6 2.1.5母树区 ..................................................................................................................................6 2.1.6 引种驯化区 .........................................................................................................................6 2.2辅助用地的区划 ..............................................................................................................................6 2.2.1道路系统的设置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周围圃道 ......................................................7 2.2.2排灌系统的设置 ..................................................................................................................7 2.2.3 防护林带的设置 .................................................................................................................8 2.2.4 建筑管理区德设置 .............................................................................................................8

三、.如何建立健全的苗圃档案 ...................................................................................................................8 3.1建立苗圃技术档案的要求 ..............................................................................................................8 3.2园林苗圃技术档案的内容 ..............................................................................................................9 3.3苗圃土地利用档案 ..........................................................................................................................9 3.4育苗技术档案 ..................................................................................................................................9 3.5气象观测档案 ................................................................................................................................10 3.6苗木生长调查档案 ........................................................................................................................10 3.7苗圃作业日记 ................................................................................................................................10 3.8其他资料 ........................................................................................................................................10 3.9统计资料 ........................................................................................................................................10

四、播种苗培育 ...........................................................................................................................................10 4.1 条播 ...............................................................................................................................................11 4.2撒播 ................................................................................................................................................11 4.3芽苗移栽 ........................................................................................................................................11

五、播种苗管理 ...........................................................................................................................................11 5.1出苗期 ............................................................................................................................................11 5.2生长缓慢(蹲苗期) ........................................................................................................................12 5.3旺盛生长期(速生期) ....................................................................................................................12 5.4生长休止期 ....................................................................................................................................12

六、苗木出圃 ...............................................................................................................................................12 6.1 出圃苗木的标准 ...........................................................................................................................13 6.1.1出圃苗木的质量标准 ........................................................................................................13 6.1.1.2出圃苗木无病虫和机械损伤 ........................................................................................13 6.2 出圃苗木的规格要求 ...................................................................................................................14 6.3 起苗与分级 .................................................................................................................................14 6.3.1 起苗 ...................................................................................................................................14 6.4苗木分级 ........................................................................................................................................16 6.4.1合格苗 ................................................................................................................................16 6.4.2不合格苗 ............................................................................................................................16 6.4.3废苗 ....................................................................................................................................16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苗圃地规划设计方案

摘 要:林木造林的苗木主要由苗圃的出圃苗木进行栽植,而苗圃的苗木质量好坏就决定当年山上苗木的成活率,植被覆盖率的一系列情况,所以怎样把苗圃经营好就是一个重要性问题。

关键词:苗圃建立,苗圃管理,苗圃出圃

一、苗圃建立

1.1苗圃地位置

苗圃要选择在造林地附近或其中心地区,使培育出的苗木能适应造林地的环境条件,减少苗木长途运输,降低造林成本和因运苗使苗木失水过多,影响造林成活率。苗圃地应尽量设在交通方便,有水源的地方,以便于育苗物资、苗木的管理及运输。

1.2苗圃地地形

苗圃应尽量选在地势平坦、排灌较好的地方。一般以不超过3~5°为宜,坡度过陡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降低土壤肥力,也不利于灌溉和机械化作业。

1.3土壤条件

土壤是供给苗木生长所需水分、养料和空气的场所,又是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苗圃地以选择肥沃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为宜;因为,这些土壤结构疏松,透水性和通气性良好,吸肥能力强,温度变化小,有利于种子发芽和幼苗根系发育,同时又便于土壤耕作、除草、松土和起苗作业。此外,土壤的酸碱度还应与各种培育苗木的特性相适应。

1.4水源

苗圃必须具备灌溉条件。在土壤水分适宜的条件苗木才能生长健壮、根系发达。苗圃如果无水源不仅不能得到壮苗丰产,而且还会延长育苗年限。因此,在选择苗圃地时,要设在水源充足、灌溉方便,而且排水良好的地方。

3 1.5病虫害及鸟兽害

育苗工作中常因病虫和鸟兽的为害而造成很大损失。根据“防重于治”的原则,一般地区害虫数量过多、有病菌感染的地方和鸟兽频繁出入的地方,不宜选作苗圃地。在选用圃地时,应首先调查病虫害的感染程度。尤其应查清金龟子幼虫(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主要地下害虫和立枯病的感染程度。一般为了防止猝倒病,不选曾经发生较严重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种马玲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感染猝倒病。长期种植烟草、棉花、玉米的土地,育苗易发生病虫危害。如必须选用,育苗前要作好消毒灭菌和杀虫工作。

1.6林间苗圃地选择

在森林内的空地选苗圃地,一般土壤水分和肥力都较好,土壤结构疏松,但也存在林木与苗木竞争光照和水肥等问题。

选面积大的林间空地,林木的密度比较稀疏,能有侧方弱度遮荫的条件为宜;土壤水分和光照条件较好的坡向;土层深厚,冻拔害不严重;圃地与林木的距离,应是树高的1倍以上,以防林木与苗木争夺光照、土壤水分和养分;在整地和育苗过程中要彻底消灭杂草。

1.7山地选择苗圃地

山地苗圃是设在造林地附近的山地、疏林地或现有林的林缘地。选择苗圃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土壤的水分、养分和光照条件。在坡度较大的山地,因坡向不同,土壤水分、养分和温度有显著差异。现分述如下: 1.7.1低山区

因为山地的不同坡向,受光条件不同。日照时间长的阳坡,土壤干旱而瘠薄;日照时间短的阴坡,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较好,但光照不足,温度低、冬季苗木易受寒害。因此在低山处选择苗圃地时,在有灌溉条件的地区,选东南向较好;在无灌溉条件的地区,要选北向、东北向等阴坡。

4 1.7.2高山区

在高山地区因气温低,土壤水份和养分条件较好,应选光照和温度条件较好的东南向和南向,西南向如水分条件好也可选用。在山地建苗圃,应视坡度情形,建成鱼鳞形或梯田,既能利于排水,又不造成水土流失。 1.7.3山地土壤条件

山地一般以土层厚薄来判断其土壤条件的好坏。在土壤水分和光照适宜的前提下,要选土层深厚,石砾少的地方。土层厚度以不低于40~50厘米为宜。宜选土层厚的生荒地,不选撩荒地,尤其新撩荒的2~3年之地不可做苗圃。也不要在山梁、山谷、洼地、盆地、风口等地。

二、苗圃地如何区划

应充分利用土地.便于生产作业与管理.对苗圃地必须进行全面的区划工作。苗圃区划的主要原则是:充分利用土地.便于机械化作业,有利于排水和灌溉 。

苗圃分为两部分:生产用地和辅助用地 (非生产用地)。

2.1生产用地的区划

2.1.1播种区

培育播种苗的生产区。 因为播种苗在幼苗阶段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弱.对土壤 质地、肥力和水分等条件要求高,需要精细管理。所以.播种区应设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灌方便、背风向阳的区城。应靠近管理区。如是坡地.应选最好的坡向。播种区应选在全圃自然条件和经营条件最好的地区。 2.1.2营养繁殖区

培育营养繁殖苗的生产区。 与播种区要求基本相同。 但不像播种区那样要求严格。对于杨、柳类的营养繁殖区(主要是扦插、埋条育苗),可利用比较低挂的地块或零星地块,条 5 件要求不必过高。而一些珍贵的或成活困难的苗木,则应靠近管理区,在便于设置温床、荫棚等特殊设备的地区进行.或在温室中育苗。 2.1.3移植区

培育各种移植苗的生产区。由播种区和营养繁殖区中繁殖出来的苗木.需要进一步培养成较大的苗木时,则应移入移植区中进行培育。根据规格要求和生长速度的不同,往往每隔 2 ~ 3 年还要再移植几次,逐渐扩大株行距.增加营养面积。因此.移植区占地面积较大,对土壤条件的要求次于前者一般可设在土壤条件中等,地块大而整齐的地方。 2.1.4大苗区

培育大规格苗木的生产区。 培育植株的体型、苗龄均较大并经过整形的各类大苗。在大苗区继续培育的苗木,通常在移植区内进行过一次或多次补植,在大苗区以培育的苗木出目前不再进行移植,且培育年限较长。大苗区的特点是:株行距大、占地面积多、培育出来的苗木规格大、根系发育完整、可以直接用于园林绿化或上山造林。大苗区一般选在土层深厚、地块整齐、出圃方便的地方。最好能设在靠近苗圃的主要干道或苗圃的外围运输方便的地方。 2.1.5母树区

在固定苗圃种,为了获得优良的种子、插条、接穗等繁殖材料,需要建立采种、果条的母树区。 母树区占地面积小.可利用零星地块.但要求土壤深厚、肥沃,地下水位较低。对于乡土树种,可利用防护林、路边、渠边、沟边进行栽植。 2.1.6 引种驯化区

有条件的苗圃,可建立引种驯化区。用于引进新的树种和品种.进而推广。可设置在苗圃一角,对地形、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只要水源、交通方便即可。

2.2辅助用地的区划

辅助用地主要指道路系统、排灌系统、防护林带、管理区的房屋、场地等。在区划中要掌握的原则是:既要满足生产的需要.又要尽最少占用土地面积.

6 2.2.1道路系统的设置包括主道、支道、步道和周围圃道

通路系统的设置必须保证生产期间车辆、机具和人员的正常运行,以利作业。 主道:纵贯苗圃中央.对内通向场院、仓库、机库,对外与公路相连。主道宽: 6~8 米;标高:高于耕作区 20 厘米。 支道:通常与主道相垂直或在主道两侧设置。支道宽: 4 米;标高:高于耕作区 10 厘米。 步道:设在各耕作区之间,是沟通各耕作区的作业路:步道宽: 2 米。 周围圃道:为了车辆、机具等机械回转方便,所设置的环路。指设在防护林带里面.环绕苗圃周围的道路周围日道宽 4 米。 2.2.2排灌系统的设置

苗圃排水和灌水设施的总称。是保证苗木不受早涝危害的重要设施。 灌溉系统:水源、提水设备、引水设施三部分。 水源:分为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 水源应位于地势较高的地方。水并力求分布均匀。 提水设备:多用抽水机 (水泵)。引水设施: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形式。这与采用什么灌溉方法相联系。漫灌和侧方灌溉使用地面梁道引水;喷灌和滴灌使用管道引水进行灌溉。 A .漫灌(畦灌) :用于低床。 缺点:占地面积大,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板结;工作效率低,用工最高、用水量大;不易控制灌溉量。 B . 侧方灌溉: 用于高床、高垄。优点:床面土壤不板结,灌溉后通气性较好。缺点:用水里。 以上属于地面灌溉,要有固定的梁道,由主渠、支渠和毛渠组成。由主渠到各支渠,再由各支渠到各毛渠。毛渠把水引进育苗地。 各级梁道的设置要和各级道路的设置相配合。各级渠道常成垂直方向.毛渠还应与苗木的栽植行垂直,这样便于灌溉。 C .喷灌:优点:省水,便于控制灌溉量,可防止大最灌溉出现次生盐渍化;占地少,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壤也不板结;效率高.省劳力;春天喷灌能提高地面湿度,防止晚霜危害.夏天喷灌可以降温;灌水量均匀。缺点:投资高;受风力的影响较大 ( 3、4 级以上的风.喷灌就不均匀了)。 喷灌的种类有:指针式喷灌、轮动式喷灌、移动式喷灌、固定喷灌、半固定喷灌 。 喷灌设备有:大型圆形喷灌机、卷盘式喷灌机、小型喷灌机组。 D .滴灌:通过管道把水滴到土壤里,逐渐渗到土壤深层。优点:省水(减少了蒸发量) ;能够同时进行施肥(把肥施入水中一起灌溉.只限于挥发小,移动性大的化肥);自动控制时间,控制灌溉量。 缺点:投资高,滴头和管道易淤塞。 滴灌分为地表滴灌和地下滴灌(通过地理毛管上的灌水器把水或水肥的混合液缓慢流出渗入到植物根区土壤中.再借助于毛 细管作用或重力作用将水分扩散到根系层供植物吸收利用。 是公认最有发展前途的水高效灌溉技术之一。尚处于初级阶段 ) 。目前新的灌溉技术有:微喷(喷

7 洒形式共3种:旋转式、折射式、脉冲式);智能节水灌溉控制系统(通过计算机上点击鼠标手动、全自动,甚至遥控的灌溉系统)。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喷灌和滴灌。 排水系统:排出灌溉后的余水和大雨后的积水。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排水沟应设在地势较低的地方。也有主沟、支沟、小沟之分。主沟:设在主道的两侧宽,宽 l 米以上,深 0.5 ~ l 米; 支沟:设在支道两侧;小沟:设在耕作区内.排除苗床的水。宽 0 .3 ~ l 米.深 0.3 ~ 0.6 米。 2.2.3 防护林带的设置

设置防护林带的目的:避免苗木遭受风沙危害.减少地面蒸发和苗木蒸腾,创造良好的小气候条件和适宜的生态环境。防 护林带的规格:小型苗圃与主风方向垂直设一条林带;中型苗圃在四周设置林带;大型苗圃除了在四周设置林带外,在苗圃内结合道路等设置与主风方向垂直的辅助林带。一般情况下,防护林带的有效防风距离是树高的15~2O 倍,可以根据此设 t 辅助防护林带。防护林带的结构:以乔木、灌木混交的半透风式林带为宜。 ²一般主林带宽 8 ~10 米。辅助林带 l ~ 4 行乔木即可。 防护林带树种的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树冠高大的乡土树种。!同时要主意速生和慢生、常绿和落叶、乔木和灌木、寿命长和寿命短的不同树种相结合。 2.2.4 建筑管理区德设置

包括建筑物(办公室、宿舍、食堂、仓库.机车库等)和场院(晾晒场 积肥场等)。 建筑管理区应设在交通方便、地势较高、接近水源、电源的地方。一般应设在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方,大型苗圃的建筑群最好设在苗圃中央,便于管理。 辅助用地面积:占苗圃总面积的20%一 25 %以下。苗圈区划应尽量紧凑,近方形或规则形,以使苗圃周长最短,方便作业。

三、.如何建立健全的苗圃档案

3.1建立苗圃技术档案的要求

(1)苗圃技术档案是园林生产的真实反映和历史记载,要长期坚持,不能间断。

(2)由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记录,多数苗圃由负责生产的技术人员兼管。

8 (3)观察记载要认真仔细,实事求是,及时准确,系统完整。

(4)每年必须对材料及时汇集整理,分析总结,为今后的苗圃生产提供依据。

(5)按照材料形成时间的先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归档,妥善保管。

(6)档案管理人员应尽量保持稳定,如有变动应及时做好交接工作,保持档案的持续完整。

3.2园林苗圃技术档案的内容

园林苗圃档案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苗圃原始地貌图(地形图)、规划设计图、建成后的苗圃平面图和附属设施图;±壤类型,各区土壤肥力情况,土壤、水肥变化档案;各作业区苗木种类、品种的记载和位置图,母本园品种名录、引种名录及其位置;每次苗木轮作情况,将轮作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轮作后的种苗生长情况进行记载;苗木管理档案,即记载繁殖方法、时期、成活率和主要管理措施(肥水、病虫防治)。归纳起来可包括下列几种档案:

3.3苗圃土地利用档案

苗圃土地利用档案是对苗圃各作业的面积、土质,育苗树种,育苗方法,作业方式,整地方法,施肥和施用和施用除草剂的种类、数量、方法和时间,灌水数量、次数和时间,病虫害的种类,苗木的产量和质量等逐年加以记载,一般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保管存档。

为便于以后查阅,建立土地利用档案时,应每年绘出一张苗圃土地利用情况平面图,并注明苗圃地总面积、各作业区的面积、育苗树种、育苗面积和休闲面积等。

3.4育苗技术档案

包括苗圃有关树种的种子、根、条的来源,种质鉴定,繁殖方法,成苗率,产苗量及技术管理措施等。苗木抚育是按苗圃地块分区记载,包括苗木品种、栽植规格、日期、株行距、移植成活率、年生长量、苗木在圃量、苗木保存率、技术管理、苗木成本、出圃规格、数量、日期等。

9 3.5气象观测档案

气象变化与苗木生长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通过记载和分析气象因素,可帮助人们利用气象因素,避免或防止自然灾害。

3.6苗木生长调查档案

通过对苗木生长发育的观察,用表格形式记载各种苗木的生长过程,以使掌握其生长规律,把握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对苗木生长的影响,确定有效的抚育措施。

3.7苗圃作业日记

主要记录苗圃每天所作的工作,统计各种苗木的用工量和物料的使用情况,以便核算成本,制定合理定额,更好地组织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3.8其他资料

(1)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的单项技术资料。

(2)试验区、母本区的技术资料。

3.9统计资料

统计资料包括各类统计报表、调查总结报告、各类鉴定书等。各类资料由专人每年整理一次,编目录、分类、存档。

四、播种苗培育

播种的方法分为条播、撒播和芽苗移栽等。

10 4.1 条播

条播:是目前应用较多的播种方法。条播便于管理,苗木生长健壮,当年能芽接的数量多。条播的行距以25~30厘米为宜,每畦播3~4行。播种前应先浇一遍透水,使土壤保持湿润,播种时再开沟浇足底水,待水渗下后,将催芽的种子连湿砂一同撒于沟内,然后覆土。播种的深浅对出苗的影响很大,应根据种子的大小确定播种深度。像山定子这样小粒种子,可覆土1厘米;文冠果、沙果等大粒种子可覆土1.5厘米。覆土要疏松,细匀,地面要平整。

4.2撒播

撒播:是在浇足水的畦面上直接撒播经过催芽的种子,幼苗期不移栽,秋季在畦内芽接,第二年春季分栽,第二年冬季出圃。这种方式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但用种量较大,苗木生长不甚整齐,管理也不方便。撒播时覆土厚度约为种子大小的3~4倍,上面再撒一层砂子,以利保墒和防止雨后板结。

4.3芽苗移栽

芽苗移栽:选温暖向阳的地方做成阳畦,把木屑过筛后用水拦湿,填入阳畦厚10~15厘米。略镇压填平,然后撒播种子,上面覆盖1.0厘米左右厚的湿木屑,均匀喷水后用地膜覆盖。播种量掌握在每平方米撒八棱海堂200克,难咽130克,山定子70克。由于种子量大,出苗时易将覆盖的木屑托起,形成“悬空”,应及时喷水淋实,使幼苗长出。幼苗期要通风练苗,2~3片真叶时将苗移栽于大田。

五、播种苗管理

5.1出苗期

播种后,从种子萌发出土,到幼苗出现到放叶时为止的一段时期为出苗期。

林木播种后,在温度5.2℃左右时种子开始萌发:20~25℃为种子最适萌发温度。幼苗出土前后,易遭病虫害的危害。同时,幼苗嫩,易遭灼害和立枯病危害。所以,此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播种后,出苗早、出苗齐、出苗全,必须做到播前催芽,及时播种,保证地表湿润,防治地下害虫。

11 5.2生长缓慢(蹲苗期)

从幼苗出现真叶开始,到苗木开始加速生长为止,时间在5~6月,此期幼苗再现侧枝,能进行光合作用,但生长缓慢,仅占全年总生长量的10%左右,根系生长很快,深达20~40cm。此期抚育的主要措施是及时间苗定苗。苗高5~10cm,进行间苗、定苗,株距4~6cm,留苗112.5万~225万株/hm。为促进苗木根系生长,应适时进行合理灌溉,即干旱天气,一般10~15d灌溉1次。雨后或灌溉后,应及时松土保墒。松土要浅,不伤苗根,结合松土进行除草。同时,要防治蝼蛄、蛴螬、地老虎和蚜虫等危害。

25.3旺盛生长期(速生期)

这一时期为70~80d,苗木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很快,特别是地上部分生长量占全年生长量的80%左右,侧枝较多。该时期是决定苗木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抚育管理是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措施。所以除继续做好松土、除草外,要及时进行追肥、灌水和防治病虫害,在不旱情况下,不必灌溉;雨季注意排水。苗木生长期间,宜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追肥2~3次。追肥以氮、磷、钾完全肥料为好,每次施追肥75~112.5kg/hm,后期适当多施磷、钾肥,促进苗干木质化,并及时做好防虫工作。

25.4生长休止期

9月中旬随着气温下降,苗木生长速度由快变慢,直到霜降停止生长,落叶后进入休眠。该期苗木特点:生长缓慢,占全年生长量的10%左右。茎色由紫绿变深褐色,叶逐渐变色脱落。苗木地径稍有增长,根系仍在生长。此时期应停止施肥和灌溉,防止苗木徒长,提高越冬抗寒能力,并加强管理,防止人畜危害。为培育健壮的根系,在苗木生长期间,采用摘叶剪叶等措施,促进苗木根系发育,效果良好。

六、苗木出圃

苗木出圃是将培育至一定规格的苗木,由于绿化栽植的需要,结束在苗圃的生长。是育苗工作中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关系到苗木的质量和经济收益。苗木出圃包括起苗、分级、包装、运输或假植、检疫等。为了保证出圃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做好出圃前的准备工作,确定苗木质量的具体标准。通过苗木的调查,了解各类苗木质量和数量,制定出圃销售计划,并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

12 6.1 出圃苗木的标准

为了使出圃苗木定植后生长良好,早日发挥其绿化效果,满足各层次绿化的需要,出圃苗木应有一定的质量标准。不同种类、不同规格、不同绿化层次及某些特殊环境,特殊用途等对出圃苗木的质量标准要求各异。 6.1.1出圃苗木的质量标准

高质量的苗木,栽植后成活率高,生长旺盛,能很快形成景观效果。一般苗木的质量主要由根系、干茎和树冠等因素决定。高质量的苗木应具备如下的条件

6.1.1.1苗木树体完美,生长健壮。

1.生长健壮,树形骨架基础良好,枝条分布均匀。总状分枝类的苗大,顶芽要生长饱满,未受损伤。其他分枝类型大体相同。

2.根系发育良好,大小适宜,带有较多侧根和须根。同时根不劈不裂。因为根系是为苗木吸收水分和矿质营养的器官,根系完整,栽植后能较快恢复,及时地给苗木提供营养和水分,从而提高栽植成活率,并为以后苗木的健壮生长奠定有利的基础。苗木带根系的大小应根据不同品种、苗龄、规格、气候等因素而定。苗木年龄和规格越大,温度越高,带的根系也应越多。

3.苗木的茎根比要适当。苗木地上部分鲜重与根系鲜重之比,称为茎根比。茎根比大的苗木根系少,地上、地下部分比例失调,苗木质量差;茎根比小的苗木根系多,质量好。但根茎比过小,则表明地上部分生长小而弱,质量也不好。

4.苗木的高径比要适宜。高径比是指苗木的高度与根颈直径之比,它反应苗木高度与苗粗之间的关系。高径适宜的苗木, 生长匀称。它主要决定于出圃前的移栽次数,苗间的间距等因素。

年幼的苗木, 还可参照全株的重量来衡量其苗木的质量。同一种苗木, 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 重量大的苗木, 一般生长健壮、根系发达、品质较好。

其他特殊环境,特殊用途的苗木其质量标准,视具体要求而定。如桩景要求对其根、茎、枝进行艺术的变形处理。假山石上栽植的苗木,则大体要求“瘦”、“漏”、“透”。 6.1.1.2出圃苗木无病虫和机械损伤

特别是有危害性的病虫害及较重程度的机械性损伤的苗木, 应禁止出圃.。这样的苗木栽植后生长发育差, 树势衰弱,冠形不整, 影响绿化效果。同时还会起传染的作用, 使其它植物受侵染。

13 6.2 出圃苗木的规格要求

出圃苗木的规格, 需根据绿化的具体要求来确定。行道树用苗规格应大一些, 一般绿地用苗规格可小一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绿化层次增高,人们要求尽快发挥绿化效益,大规格的苗木、体现四季景观特色的大中型乔木、花灌木被大量使用。有关苗木规格,各地都有一定的规定。

6.3 起苗与分级

起苗又称掘苗,起苗操作技术的好坏,对苗木质量影响很大,也影响到苗木的栽植成活率以及生产、经营效益。 6.3.1 起苗

6.3.1.1起苗季节

1.秋季起苗 应在秋季苗木停止生长,叶片基本脱落,土壤封冻之前进行。此时根系仍在缓慢生长,起苗后及时栽植,有利于根系伤口愈合和劳力调配,也有利于苗圃地的冬耕和因苗木带土球使苗床出现大穴而必须回填土壤等圃地整地工作。秋季起苗适宜大部分树种,尤其是春季开始生长较早的一些树种,如春梅、落叶松、水杉等。过于严寒的北方地区,也适宜在秋季起苗。

2.春季起苗 一定要在春季树液开始流动前起苗。主要用于不宜冬季假植的常绿树或假植不便的大规格苗木,应随起苗随栽植。大部分苗木都可在春季起苗。

3.雨季起苗 主要用于常绿树种,如侧柏等。雨季带土球起苗,随起随栽,效果好。 4.冬季起苗 主要适用于南方。北方部分地区常进行冬季破冻土带冰坨起苗。 6.3.1.2起苗方法

1.裸根起苗 落叶阔叶树在休眠期移植时,一般采用裸根起苗。起苗时,依苗木的大小,保留好苗木根系,一般根系的半径为苗木地径5~8倍左右,高度为根系直径2/3左右,灌木一般以株高1/3~1/2确定根系半径。如

二、三年生苗木保留根幅直径约为30~40cm。

绝大多数落叶树种和容易成活的常绿树小苗一般可采用此法。大规格苗木裸根起苗时,应单株挖掘。以树干为中心划圆,在圆心处向外挖操作沟,垂直挖下至一定深度,切断侧根,然后于一侧向内深挖,并将粗根切断。如遇到难以切断的粗根,应把四周土挖空后,用手锯锯断。切忌强按树干和硬劈粗根,造成根系劈裂。根系全部切断后,将苗取出,对病伤劈裂及过长的主根应进行修剪。

起小苗时,在规定的根系幅度稍大的范围外挖沟,切断全部侧根然后于一侧向内深挖,轻轻倒

14 放苗木并打碎根部泥土,尽量保留须根,挖好的苗木立即打泥浆。苗木如不能及时运走,应放在阴凉通风处假植。

起苗前如天气干燥,应提前2~3天对起苗地灌水,使苗木充分吸水,土质变软,便于操作。 2.带土球起苗 一般常绿树、名贵树木和较大的花灌木常用带土球起苗。土球的直径因苗木大小、根系特点、树种成活难易等条件而定。一般乔木的土球直径为根颈直径的8~16倍,土球高度为直径的2/3,应包括大部分的根系在内,灌木的土球大小以其高度的1/2~1/3为标准。在天气干旱时,为防止土球松散,于挖前1~2天灌水,增加土壤的粘结力,挖苗时,先将树冠用草绳拢起,再将苗干周围无根生长的表层土壤铲除,在应带土球直径的外侧挖一条操作沟,沟深与土球高度相等,沟壁应垂直,遇倒细根用铁锹斩断,3cm以上的粗根,不能用铁锹斩,以免震裂土球,应用锯子锯断,挖至规定深度,用锹将土球表面及周围修平,使土球上大下小呈苹果形,主根较深的树种土球呈萝卜形,土球上表面中部稍高,逐渐向外倾斜,其肩部应圆滑,不留棱角。这样包扎时比较牢固,不易滑脱,土球的下部直径一般不应超过土球直径的2/3。自上向下修土球至一半高度时,应逐渐向内缩小至规定的标准,最后用锹从土球底部斜着向内切断主根,使土球与土底分开,在土球下部主根未切断前,不得硬推土球或硬掰动树干,以免土球破裂和根系断损,如土球底部松散,必须及时填塞泥土和干草,并包扎结实。

有时,落叶针叶树及部分移植成活率不高的落叶树需带宿土起苗,起苗时保留根部中心土及根毛集中区的土块,以提高移植成活率。起苗方法同裸根起苗。

起苗要注意的是尽量保护好苗木的根系,不伤或少伤大根。同时,尽量多保存须根,利于将来移植成活生长,起苗时也要注意保护树苗的枝干,以利于将来形成良好的树形,枝干受伤会减少叶面积,也会给树形培养增加困难。

3.机械起苗 目前起苗已逐渐由人工向机械作业过渡。但机械起苗只能完成切断苗根,翻松土壤的过程,不能完成全部起苗作业。常用的起苗机械有国产XML-1-126型悬挂式起苗犁,适用于1~2年生床作的针叶、阔叶苗,功效每小时可达6hm。DQ-40型起苗机,适用于起3~4年生苗木,可起取高度在4m以上的大苗。

4.冰坨起苗 东北地区利用冬季土壤结冻层深的特点,采用冰坨起苗法。 冰坨的直径和高度的确定以及挖掘方法,与带土球起苗基本一致。当气温降至-12℃左右时,挖掘土球,如挖开侧沟,发觉下部冻得不牢不深时,可于坑内停放2~3天。 如因土壤干燥冻结不实时,可于土球外泼水,待土球冻实后,用铁钎插入冰坨底部,用锤将铁钎打入,直至震掉冰坨为止。为保持冰坨的完整,掏底时不能用力太重,以防震碎。如果挖掘深度不够,铁钎打入后不能震掉冰坨,可继续挖至够深

2度时为止。

冰坨起苗适用于针叶树种。为防止碰折主干顶芽和便于操作,起苗前用草绳将树冠拢起。

6.4苗木分级

苗木分级是按苗木质量标准把苗木分成若干等级。当苗木起出后,应立即在蔽荫处进行分级,并同时对过长或劈裂的苗根和过长的侧枝进行修剪。分级时,根据苗木的年龄、高度、粗度(根颈或胸径)、冠幅和主侧根的状况,将苗木分为合格苗、不合格苗和废苗3类。 6.4.1合格苗

是指可以用来绿化的苗木,具有良好的根系、优美的树形、一定的高度。合格苗根据其高度和粗度的差别,又可分为几个等级。 6.4.2不合格苗

是指需要继续在苗圃培育的苗木,其根系、树形不完整,苗高不符合要求,也可称小苗或弱苗。 6.4.3废苗

是指不能用于造林、绿化,也无培养前途的断顶针叶苗,病虫害苗和缺根、伤茎苗等。除有的可作营养繁殖的材料外,一般皆废弃不用。

苗木数量统计,应结合分级进行。大苗以株为单位逐株清点,小苗可以分株清点,也可用称重法,即称一定重量的苗木,然后计算该重量的实际株数,再推算苗木的总数。

苗木分级可使出圃的苗木合乎规格,更好地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同时也便于苗木包装运输和标准的统一。

整个起苗工作应将人员组织好,起苗、检苗、分级、修剪和统计等工作,实行流水作业,分工合作,提高工效,缩短苗木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能大大提高苗木的质量。

推荐第9篇: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推荐]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3篇

第一篇

1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1.1安全生产的意识比较薄弱

由于国内电力企业长期以来都是处在垄断地位,且受到管理形式与一部分固有惯性的影响,使电力企业的所有员工都缺少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思想比较的松懈,致使安全生产核心与地位不断减弱。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要想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其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转变,这样才能与现代市的场经济相适应。电力企业中固有的、传统的思想意识及管理模式很难从根源上进行转变,导致其安全生产的意识相对薄弱,且人事管理的工作中存在考核不够严格的情况,缺少良好工作作风及没将员工绩效与安全生产结合起来,从而致使电力企业中的所有领导者和员工都严重缺少安全生产意识。

1.2基础的管理工作没做到位且执行力度不强

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存在着其执行度不到位的现象,知致使安全生产管理不能和企业中的每项工作协调发展,有的基层企业过分注重效益提高,却忽视了安全管理,对日常的工作中所遇到安全管理问题也不会从根源上对其进行解决,只是做表面的文章,大多时候都只是走过场,随便应付一下检查,导致电力企业的安全规章体系得不到较好的落实,执行的情况更是糟糕。有些企业在年初时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计划,可在具体的工作中却没有依据计划进行,致使计划的完成率仍然较低。电力企业生产中的运行规程和紧急预案都不够完善,对存在的缺陷和故障不能及时处理,导致其存在较大安全问题。如相关工作者对现场的情况了解少,不能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致使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工作人员在检查现场的过程中,缺少针对性及没有发现深入的问题,只对表面做了检查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发生问题之后各部门间的责任不够明确,致使其相互的抵赖、推脱,部门间缺少良好沟通及相互合作;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比较严重。

1.3安全操作的行为不够规范

电力工业是技术、设备较密集的产业,许多基层员工的素质不高,且安全生产的职责履行较差,无法自觉遵守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不能达到岗位、职责要求,还对岗位有许多的不满。由于受到员工自身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的限制,所以导致其无法准确地运用科学方法对生产中的潜在问题进行检查,对环境变化不熟悉,及对新型设备结构和原理不够精通,存在较大的主观性、盲目性。

2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措施

2.1加强相关人员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培训

电力企业应该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重点讲解,增强员工的风险控制、辨识、避险自救、应急处置的能力,保证员工能较好的掌握新设备的运行特点、技术性能、产品结构。还应该重视员工技能的培训及评选,可以加强技术能手、首席师的评选工作,在电力营销、变电运行、变电检修、送电线路等专业中实行导师带徒的活动,让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得以提升,从而增强生产人员掌控设备的能力。

2.2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

电力企业在进行安全生产时,必须对其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让其拥有建立健全的制度才能确保生产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证。只有对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才能对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才能对生产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让从业

人员的人身安全、公共安全、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建设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的核心是对有害、危险的因素进行控制、辨识。

2.3增强电力企业中安全文化的构建

安全文化的构建是通过对安全的人文氛围进行创造及协调的一种人机环境,其对人的意识、行为、观念、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对人的一些不安全作为进行一定的控制,从而达到降低人为事故目的。企业可以利用文化凝聚、导向、同化、辐射等功能来指引员工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安全生产的活动,以文化约束的功能引导员工对安全制度进行遵守,通过对员工道德行为进行规范来创造相互信任、团结友爱的团队,对于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相互发现、相互提醒,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明白自己的价值,让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进而增强电力企业安全制度、政策、目标的执行力度。

2.4对电力系统的设备技术进行革新

电力企业应该对其设备进行革新,只有对整修电力设备的方案进行全面探索,加大科技的投资并对科研资源进行整合,对电网诊断的中心进行积极筹建,进而才能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此外,电力企业可以加快以离线检查和信息库为主的相关建设,形成设备信息与在线检查库、离线检查库及历史信息库相结合的新型模式,从而为电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增强电力设备的运行水平,减少电网耗损。电力系统的设备若过于陈旧的话,比较容易导致一些安全事故发生,如因设备老化、质量下降而导致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或是引起火灾等,当出现这类情况时,企业必须积极指挥、组建义务消防人员来进行及时补救,针对事故原因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及做好善后工作。当然,电力企业也应该做好设施保护宣传工作,及早做好相应的革新,将老化的电力设备跟换掉,确保电力生产系统的安全性。

2.5加强设备的检查工作

电力企业可以运用信息管理系统、在线监测、红外测温等技术对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掌握,及时处理设备中存在的隐患,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有利条件。还应该对设备质量进行检查,如对灭火器材及消防设施的配置等进行检查、核对,让消防设施随时保持良好的状态;对易爆、易燃的危险物品展开仔细的检查,与规定不相符的必须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还应对各部门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导、督促其做好安全保卫的相关工作。合理安排对设备的检修,让设备的安全运行能力得到保证。

2.6经常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

安全检查是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得以提升的关键,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该项工作的时候,应该对作业环境、现场的安全防范设备等进行重点检查。通过有效的安全检查来不断改善其作业环境及对管理漏洞进行有效的堵塞,使电力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行为得到良好的规范,还可以确保设施系统可靠、安全的运转,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此外,企业还可以对电力设备保护的安全协议进行审查,为电力设施的保护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对电力设施破坏、盗窃等行为进行统计、查处,使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3结束语

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在其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当作基础性的工作并重点做好该项工作,从而让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要让电力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企业就必须做好安全管理的工作,可以从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将安全措施都落实下去,从而使电力企业得到不但的发展。

作者:陈刚 单位:国网浙江兰溪市供电公司

第二篇

一、安全生产管理的工作范围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生产的基本制度。国家电网公司在《安全生产工作规定》中规定,公司实行安全生产目标三级控制,即企业控制重伤和事故,车间(工区)控制轻伤和障碍,班组控制未遂和异常。企业、车间、班组再将目标分解成指标,将这些指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就形成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的强化,安全责任制的落实。

二、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与策略措施

1.健全制度、完善体系

在安全管理方面注重健全制度、完善体系建设,坚持把以落实事前防范措施的制度管理为安全管理的重点,采取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踏踏实实做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之路。制度健全、体系完善并不等于就把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其实最重要的、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抓好落实,而抓好落实工作,也正是做好预防和事前防范工作的最佳落脚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各项奖惩考核办法的修订和完善,是做好安全管理事前防范工作的前提,离开了执行,再好的标准、制度也只是摆设。因此,安全管理必须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必须加强对执行力的考核。加强员工的“两约束”和“三服从”,既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违章、约束自己的安全思想不开小差,服从公司的规章制度、服从安全管理有关规定、服从安监人员的监督管理,用严格的制度、严肃的考核,强化安全执行力建设,把一切安全工作,进行量化和细化,通过安全监察部的日常检查、专项督查和公司综合检查等,将检查结果按不同性质纳入到月度综合奖、安全奖和安全生产奖惩规定的考核中。

2.安全管理工作策略

在具体体系建设工作中,认真剖析和深刻理解安全生产指导方针,始终坚持“安全第一是核心,预防为主是重点,综合治理是关键”的安全管理工作策略,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奖惩考核,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能的培育,落实和完善现场安全措施,扎实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公司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寻找有效突破口,突出重点生产环节,强化现场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到位标准的落实情况,通过多年来的注重和坚持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工作实践,总结经验,改进管理,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3.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

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超前预控,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实到位了,发生安全事故的几率就会大幅度下降。通过探索、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强化安全责任制和安全生产到位标准的落实,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奖惩考核,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技能的培育,落实和完善现场安全措施,扎实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治理,从而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安全管理工作事前防范措施要坚持“四全”(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保安全,以人员、时间、力量的“三个百分之百”保安全,就是做到疏而不漏,运用有效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从而实现防患于未然,提高安全工作管理水平,从而实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在控。

三、结束语

在结合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的同时,应时刻遵循电力安全生产工作的客观规律,牢固树立起安全管理观念意识,总结有如下几点:一是牢固坚持“安全第一”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安全第一”,不是简答的口头禅,他需要真真切切的落实、体现在工作岗位上,从工作目标的定制、具体工作中的疑难处理,各方面都要坚持安全第

一、预期防范。二是强

力突出“预防为主”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前预防是减少或杜绝各类事故,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段,做好事前预防,正是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基础保障,只有重视预防,才能有效防范,才能实现安全,广大员工应树立“常在河边站,就能不湿鞋”的工作决心,充分认可“没有避免不了的事故、没有消除不了的隐患”,深刻理解“防患于未然”。三是坚持抓好“综合治理”是管理工作的关键。大量的事实可以论证,安全事故的发生,绝大部分是由各类违章和设备隐患造成的,只有坚持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反违章活动,扎实推进安全大检查和隐患治理工作,同时以“零违章”、“零隐患”为阶段目标,严把隐患治理、查管违章行为、将安全管理的作为基本、长期的任务来抓,将综合治理工作与日常的安全管理内容有机的相结合,逐步形成素养,从而演变为常态机制。

作者:焦怀玉 单位:徐州供电公司

第三篇

1当前电力企业生产管理安全的现状

1.1对于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职责划分不明确

由于电力需求缺口巨大,造成电力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各个发电机组都处于满功率运行的状态,难免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疏忽麻痹。于此同时,电力生产企业在安全管理的工程中采取了多项措施,对安全生产的管理进行落实强化,但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安全生产职责划分不明,造成的安全生产责任未能按照设想的那样层层落实,层层细化,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在。

1.2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合乎规范

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中,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安全生产流程及安全活动规范,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种种问题:(1)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例如,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用具使用多年,一直未予更换,很多安全用具都存在着种种问题,使安全防护作用大打折扣。(2)相应的安全管理准则与实际脱钩,在电力企业大发展的今天,一些相应的安全管理准则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严重滞后于现今的发展。(3)电力设备的维护资料不完全,电力设备维护人员在对设备完成维护工作以后,并未进行相应的设备状况登记或者是登记的维护情况很简单,甚至是登记的情况与实际有偏差,这些都是不合乎规范的操作,这些都会对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

2电力企业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电力是国家发展中事关民生的行业,其发展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因此应该将保障企业发展的安全管理放在首要的地位,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时刻注意安全生产,应该讲安全生产责任分配清楚,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实处。在电力企业时刻发展的今天,企业的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应该采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机制,切实做好企业安全管理工作。

2.1加强管理和维护电力设备

2.2.1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电力设备的管理

在设备的管理维护过程中,及时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对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排除,以免问题扩散引起其他地方的损害造成严重的后果。

2.2.2加强对设备的定期维护

电力设备应当制定严格检查维护时间表,对各个部分根据使用磨损情况制定相应的巡检周期,定期进行巡查,同时应当对一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工作,加强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关注,留意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异常响声或者是仪表的不正确显示,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2.2.3及时进行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

电力设备在使用一定的年限和多次维修后或者是由于限于当时年代的局限造成电力设备的效率降低,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对原有的电力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是电力设备的效率能够回复甚至超过原有的设计效率,提高电网的输送能力。保障电力生产的顺利进行。

2.2.4加强监测与跟踪

对于一些无法及时排除的设备隐患,应在设备运行的同时对其进行重点监控,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及时补救,防止产生更大的损失。

2.2.5对用电高峰时段和高峰季节加强管理

用电高峰有一定的时间段和季节性,例如夏季用电高峰和夜晚用电高峰等,为保障电力输送的正常,应在这些时间段内对重点区域加强管理,定期进行巡视,以应对突发状况。

2.3加强电力生产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2.3.1加强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知识培训

安全生产应该是一项常抓不懈的任务,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采用讲座和办培训班的形式,提高电力企业全员的安全知识水平,避免在工作中由于安全知识不足而造成事故。

2.3.2提高对于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

在平时组织一线人员进行实际操作进行的交流和技能大比武,从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进行,提高一线人员的技能。

2.4加强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奖惩机制

在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奖惩机制,提高企业员工对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的认识,对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表现或是立功人员,通过精神和物质的方式予以奖励,提高其荣誉感,增强其责任心,对于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疏忽大意,违反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员工,需要进行通报批评和物质处罚相结合的处理方式,加强其对于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通过规范的奖惩制度,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为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良好的基础。预防和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3结语

电力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国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力企业的运行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于安全生产的管理工作,要将安全问题放在管理工作中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电力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作者:迟瑶 单位:哈尔滨市阿城电业局

推荐第10篇:论文: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浅谈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

****有限责任公司 ****

【摘要】通过加强建筑施工人员安全方面的综合管理,建立安全机制,完善施工安全

保证,以形成施工安全管理体制,确保全体成员、全部过程、各个角度的施工安全管理,才能达到施工安全、效益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安全生产工作进入以实现“安全发展”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时期。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任务艰巨而繁重。要求我们施工企业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手段,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强化安全生产条件,制订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立足于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创新安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全面完成安全生产的目标任务。

按照《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要求,要想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我们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科学,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是确保安全生产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没有一个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没有一个高效运行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没有一套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落实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就无从谈起。

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及健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是确保工程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它关系到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性及高效性,关系到安全生产管理最终目标的实现与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基础,只有切实认真履行各级各部门各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尽职尽责,方可保证安全生产;只有加强制度建设与落实,方可进一步确保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防护措施的落实,最终保证生产安全,保障企业及职工的利益。

二 制定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必须明确、具体,针对地方、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适用性强、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全面、具体、详细的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兼顾体现行业、地方、企业的总体先进水平,避免安全生产管理目标的过高过大或过低过粗,不利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进步及保证项目的安全生产,更不利于保障企业和职工的生命与

1财产,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也违背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应包括以下内容:伤亡控制指标,安全达标情况,文明施工情况,安全教育培训目标,安全检查整改目标,持证上岗指标,安全技术措施费用目标,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交底目标,责任制落实目标,奖罚目标等。

三 各类人员执行持证上岗管理

持证上岗包括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是安全生产最基本的要求,管理人员必须持其任职岗位的岗位证上岗管理,具体包括项目经理、项目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机管员、材料员等;特种作业、尤其是对他人及周围设施有重大危险的作业必须贯彻执行持证上岗制度,特种工包括:电工、焊工、架子工、司索工、信号工、起重工、机械工、机动车驾驶员、起重机司机、卷扬机提升机操作工等,特种作业岗位证必须按规定按期参加复检,未按时复检或复检不合格或长期不再从事本岗位工作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四 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和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每一个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应有安全技术措施,施工组织设计、安全技术措施、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必须按规定由施工企业审核审批合格后,报项目总监批准方可实施。危险性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如: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基坑支护与降水、土方开挖、人工挖孔桩、模板工程、起重吊装、脚手架、拆除工程、爆破、卸料平台,以及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等都应编制专项安全施工方案。此外,深基坑、地下暗挖工程、高大模板工程等的专项安全施工方案应组织专家论证、审查,合格后方可实施。

五 不断地开展安全教育管理

安全教育是为了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安全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 新工人入场必须经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安全教育和考试应有记录,并履行签字手续;严禁代签。教育时间必须达到有关规定要求);转岗、变换工种的作业人员,应进行操作技能、安全操作知识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教育、考试应有记录,并履行签字手续);管理人员必须按规定每年参加安全教育培训学习,时间必须达到相关规定要求。

安全教育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强对职工经常性、专业性,尤其是季节性、阶段性安全教育。

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安全知识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

加强对重要安全设施(设备)、特殊安全技术措施、安全生产重难点部位安全技术措施等的安全教育培训学习。

加强班前安全活动教育。

六 定期检测施工机械、施工用电等安全设施

施工机械、施工用电电器元件,以及其他安全用品等必须具有出厂合格证,或质量性能检测报告。定期检测重要设施、安全用品的性能;制订各专项检查、验收、维护、拆除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各项安全防护措施、安全防护装置(设备)的管理;加强对检查、验收、维护等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整改的管理;加强对各专项整治工作的管理。

七 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施工企业项目部应制订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救援器材、设备,并组织定期演练。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根据企业、项目的实际情况制订。加强对职工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结案的管理,坚持“四不放过”原则。

八 经常性的进行安全检查

安全检查的目的是预知危险,消除危险,确保安全生产,这也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一安全生产方针的具体措施之一。安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各种不安全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生产这全,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同时这也是一次群众性的安全教育活动。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程,以及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及安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水平。

安全检查管理工作重点如下:

重点加强对安全检查及整改工作中涉及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施工安全部分)的落实、执行情况。

重点加强对重大安全隐患整改情况,严格按照定人、定时、定措施的“三定”要求整改,整改结果必须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严格按照“谁检查,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安全检查、整改、反馈、复检工作。 安全检查不能局限于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情况,同时还应检查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安全技术措施与费用的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职工遵章守纪情况等。

加强对季节性安全检查、专业性安全检查、节假日前后安全检查、停复工前后的安全检查。

加强安全检查中提出的针对性的安全措施的落实、执行情况。

九 安全标牌 图文并茂 警示管理

安全标牌包括:企业标志牌、五牌一图、安全标志牌、安全标语、安全生产责任制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牌、操作规程牌、责任分工牌、施工机械准用证牌、荷载标志牌,以及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图、文字符号标牌等。

安全标牌管理工作重点如下:

加强对安全标牌平面布置图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安全性、适用性、针对性、警示性等进行审查。

施工现场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标牌平面布置图布置。

施工中如因生产等原因必须移拆安全标牌时,必须有项目经批准书,并采取其他安全可靠措施。

总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应坚持事先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相结合,以事先控制为主,加强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目标、持证上岗、安全措施(方案)、安全教育等的管理;重视事中控制,加强对安全检查验收及整改;辅以事后控制,按“四不放过”原则,加强对职工伤亡事故处理。同时坚持全面、全过程、全员安全生产管理,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程,结合项目、企业、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的放矢的安全生产管理,方能确保安全生产,保障企业及职工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徐金梁.陈玉珍.施工企业加强合同管理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

[2]褚一伟.工程项目目标成本管理与财务风险控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第11篇:浅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浅谈现代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摘 要 分析了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的根本目的及生产过程中决定安全的6项基本因素,并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法进行了阐述,对企业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安全生产 管理 保证措施

当前,面临着电力企业深化改革、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调整,企业的安全管理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课题。

1 提高认识,强化安全管理 1.1 安全生产管理的根本目的

安全生产管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对企业设计的最根本要求;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使之能正常生产,保护生产关系,使股东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这也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

1.2 长期安全生产对企业的影响

长期安全生产为人们带来幸福、社会稳定、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发展。但不能不注意到在长期安全生产过程中,人们可能萌生轻视、忽视、藐视安全生产的思想的现象。因此,应正确认识掌握安全生产的规律,意识到事故条件随时可能形成,因此应长期保持高度警惕,这一点至关重要。

1.3 对工人和干部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不同

对企业工人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是使其获得长期、稳定的安全操作技能,做到按规程操作,不违章。

对企业干部(班组长以上)教育的目的是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1.4 安全管理的普遍原则

安全管理应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全员管理,即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企业干部必须实施安全管理,这是法律责任赋予的要求;企业职工必须接受安全管理,这是每一个职工自身利益的需要;领导干部必须模范执行安全管理,这是素质的表现。有关安全生产管理的原则、方针、政策等,除少数情况外,一般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显现优劣、成效。安全生产是各方面长期努力的结果,发生事故(尤其是特大事故)是安全管理弊病的总暴露。

1.5 如何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可通过直接实践和间接实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间接实践是通过理论、规范、标准的学习而获得管理知识。因此要求我们认真学习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认真学习来自于专业的科学基础知识与经验教训相结合的规章制度。直接实践是要从事故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因为事故是人们违背客观规律受到的惩罚;是对各项工作进行的最公正检查;是强迫人们接受的最真实的科学实践。

2 认识规律,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决定安全与否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6项:

a.操作人员按规程操作;正确方法的使用;及时发现、处理异常或危险状态;及时巡视检查;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熟悉避险方法;准确、及时、全面地提供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料,不弄虚作假,不隐瞒真相;服从指挥,忠于职守,勇于同一切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健康的行为作斗争。

b.设备是重要的物质基础,设备都有寿命,任何设备的故障都有其规律性。

c.物料: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材料、备品备件、工具等。

d.环境(时间和空间):空间是指作业的环境,作业的时间要考虑夜班、节假日、人的喜庆、悲伤、失意、生物钟等因素,要百倍警惕事故多发时刻。

e.科学与技术:任何先进技术都有特殊的安全问题,选择生产技术的首要条件是安全可靠,安全技术研究就是针对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针对生产过程中潜在的危险现象开展研究;结合新技术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开展研究。

f.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不善是企业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的成败“七分在管理,三分在技术”。管理缺陷是所有事故的普遍原因,管理失误往往是多重失误造成的。

3 管理者如何抓好安全生产

3.1 抓干部的安全教育,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干部处于决策地位,是执行决策的决定因素,是同事故作斗争的核心。

干部要把研究本单位(部门)安全生产基本特征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

3.2 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战略思想

事故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事故与安全是一对永恒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建立积极的预防思想。

3.3 安全生产管理三原则

a.方针:“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磁石。

b.技术:用高科技、新技术解决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即使发生误操作也保证不发生事故、即使设备有缺陷也要保证不发生事故。

c.结果:保证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人员、设备及管理),时刻在最佳状态。 3.4 安全生产工作方法

安全生产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式方法,对影响安全生产的人员素质、设备和管理等基本因素进行有效控制,使之达到“可控和在控”。

3.4.1 解决认识问题,突出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在电力企业处于改革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进度,安全与其他工作的关系,突出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如果失去安全生产基础的支持,企业效益就无从谈起。

3.4.2 认真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安全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组织措施。多年实践证明,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得好,安全状况就好,反之安全状况就差。为了能够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制,首先必须对各级各类人员及各部门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界定,责、权、利不清,责任制也很难落实。通过与各级各类人员、各单位层层落实签定《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逐级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并按责任和要求追究责任。

3.4.3 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使之充分发挥作用。这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2个子系统,企业的安全生产是由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共同努力完成的,不论哪个体系在系统运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安全生产的正常运转。因此要不断完善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察体系。

3.4.4 积极开展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工作。安全性评价和风险评估是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对一个单位安全基础的现状和水平进行正确的评价,并对各方面危险因素的多少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以明确反事故斗争的重点和需要采取的措施,实现超前控制,减少和消灭事故。

3.4.5 积极推行设备状态检修,提高设备可靠性。状态检修实行设备点检定修制,在许多发电厂得到了应用。设备点检定修制就是以设备点检为核心的设备维修管理体制,是实现设备可靠性、维护性、经济性,并使上述三方面达到最佳化管理的体制。点检定修制从过去传统的以“修”为主的管理思路转变到以“管”为主的思路上来,变过去设备坏了再修或周期到了就修为设备的预知检修,通过对设备的状态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过维修和欠维修,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

3.4.6 加强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人员素质不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整体发展的需要。要重点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形式、效果等4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和培训形式的多样性,把职工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能力与职工个人业绩考核相结合,与激励机制相结合,使企业管理人员及职工达到较高的业务水平、较强的分析判断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使广大职工把安全作为工作、生活中的“第一需求”,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4 结论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既要抓主要矛盾,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第12篇:电力生产管理应对措施论文

1电力生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第一,没有落实好安全规章制度。首先是没有以安全生产责任书为约束去进行电力生产,所有规章制度也没有真正地执行,走形式的情况普遍存在,就是为了应付领导。这又分为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了解规章制度却习惯性地违章,图一时方便或抱侥幸心理明知故犯。二是对规章制度了解不深,等到因为违章而发生事故时才意识到过错。三是只理解制度的表面意思,没有铭记于心。工作中凭经验去办事,没有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去执行。第二,对电力生产管理的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实际的管理股从横中没有将业绩以及发展得到妥善处理,并且在安全生产的责任意识上没有充分重视,一些习惯性的违规造作现象发生的频率还比较严重。在规程作业中不注重安全,违反操作也是常事,使用安全工具时随意,导致人员的伤亡和电网设备的损坏。第三,针对一些比较基础的工作没有得到妥善完成,在这一方面主要体现在电力企业对比较大型的作业管理有了重视,但在基础性的管理上就没有充分重视,而一些安全性问题主要是在比较基础性的管理中发生的。另外还存在着管理的效率低,没有通过创新性的管理方法进行实施,对检查监督等层面没有做到位,尤其是在跟踪式的检查以及指导监督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在相关的设备检修记录和设备档案的记录方面还存在着不规范以及保管不认真的情况。第四,对一些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安全工器具的管理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特别是针对基层的农村供电所或者是供电营业所的登高起重器等,在质量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而在安全器具的安全维护和定期的检测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安全器具已经超出了使用的期限,对安全工具的更新没有及时的体现,这样就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没有严格管理运作过程中的事务,没有及时修订现场运行规程,对不起眼的小缺陷、重复缺陷、习惯性违章不以为然,对设备的缺陷不及时处理,带“病”运行,管理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2电力生产管理的有效解决策略探究

第一,要能够严格的落实安全责任制,各级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监察机关应该能够正确地理解并且严格地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把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真正地落实到每个员工。组织制定符合本企业的实际的、具有可行性的责任考核奖惩制度并且严格地去执行,用制度来管理人,管理事,把所有的规章制度真正执行到位。用制度来规范员工们的工作,用考核来强化员工们的安全意识。在考核奖惩上,应该提高生产线人员的安全补贴,因为他们是安全生产的基础,危险性也比较高。在工作中应该具备严谨的态度,树立强烈的责任心,生命安全是对自己和家人责任,并不需要别人来提醒。我们希望的是,不管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还是每个岗位的员工,都能从安全思想的强制性转变为自觉性,这样才能遏制住事故发展的源头,避免事故的发生。第二,要能够将安全管理的意识进一步强化,电力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当树立“责任重于泰山”的观念,严谨的、科学的态度,要做到尽职尽责,时刻把电力安全的想法放在心中,时刻保证电力生产中的安全。运用多种手段,防患于未然,要预先发现、鉴别、判断可能会导致事故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做好防范措施。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问题,尽量把安全事故扼杀在摇篮中。同时,各级人员都要对自己的安全职责非常明确,自身就要树立强烈的“安全第一”的思想。从上级领导做起,带动各部门的下属,可以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一定要强化安全意识。另外,能够善于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要知道,正是由于微不足道的隐患才酿成了一起起事故,不重视这些安全隐患,人身安全、设备安全、电网安全就难以实现。只有处理好这些人为因素和人与生产的关系,才能有效遏制安全事故,才能使电力生产更安全。第三,设备的管理与维护须加强,在电力生产管理中,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固然占大部分,电力生产的设备也影响了在工作中的安全。所以必须保证电力生产设备具有比较好的质量,还应定期对这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对于不能再使用的设备一定要及时处理,并且要科学处理,以免造成其他不必要的安全隐患。第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须完善。随着经济市场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也对电力企业有更加多样化的要求,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管理,就要顺应时代潮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建立适合自己的安全生产和管理体制。加强班组管理,确保有稳固的安全作业基础。班组是生产的第一线,如果现场工作人员都不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那么安全生产也无法进行。通过制定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从业人员都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3结语

安全工作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安全涉及到很多方面,必须要引起重视。作为为人民提供方便与舒适的电力企业,在电力生产管理中要尤其重视安全问题。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许多特点,必须由全员参与其中。对于各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足够强的安全意识,有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对生产设备也要有检修和维护的制度。最重要的是,必须把所有规则制度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现安全的目标。

第13篇:浅析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摘要: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尤其在最高法院明确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的入罪标准以后,安全生产管理形势愈加严峻。本文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角度出发,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具体的建议,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入罪标准;应对建议

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谈不上效益。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安全生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与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息息相关。我国《安全生产法》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生产中应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2015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通过了《关于办理危害生产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此类案件的明确的定罪量刑标准,原则上以死亡一人、重伤三人,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一百万元作为入罪标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国家法规体系中越来越重要,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责任越来越大,需要更加重视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动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1.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存在问题

(1)重视口头要求,忽视制度建设。制度是相对固定的长期管理要求和行为准则。而在安全生产管理中,不少企业习惯在安全会议上、安全检查中、事故处理后提出口头要求,以要求或批示代替制度,忽视对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指示要求和方法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提炼,使之成为固定的制度条款。导致形成口头要求和安全制度两条线管理模式,使制度被架空,制度的执行力和约束力遭受损害。(2)重视法律法规引用,忽视与企业实际结合。往往是照搬照抄法律法规条文,大段引用上级文件,复制粘贴网络资料,很少将具体规定与企业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从而使制度理论化、空洞化,无法在基层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

1.2安全生产意识薄弱

(1)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违章操作的现象比较常见,且屡禁不止,在工作中过分依赖经验,存在侥幸心理。比如在高空作业中,员工不按照要求来佩戴安全帽、系安全带等。(2)法规观念淡薄。在日常工作中,抱着敷衍的态度来应对安全生产工作。比如在车间、班组工作中,采用照本宣科方式来传达安全会议精神等。(3)缺乏安全活动总结。企业开展安全活动后,大多只有记录,缺乏实质的内容,没有对其进行总结、汲取其中的教训。

1.3责任意识淡薄

(1)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意识差,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工作环境恶劣、设备陈旧,安全生产意识缺乏,不注重安全设施的投入,雇佣一些农民工、临时工,极易发生安全事故。(2)有一些企业常常会将环境较为恶劣的工作岗位,特意留给一些临时工或者是一些农民工,让他们去做一些危险系数较高的工作,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做好防护措施。(3)安全监督力度不够。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中,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没有履行好相应的职责。

1.4安全管理知识缺乏,基层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不少企业缺乏专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现有安全监督人员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且缺乏责任心,不具备专业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和技能,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而在基层安全管理队伍中,人员流动性较大,且招聘的工作人员工作时间较短,缺乏系统的安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在现场的安全管理中,面对问题不能给出良好的解决方案,导致安全事故频发。

1.5安全投入不足

部分企业为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常常通过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安全生产投入,采取生产项目审批制度滞后,没有合理的安全论证和安全评价等做法,埋下安全生产隐患。而在生产过程中,又缺乏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及安全设备,没有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购买一些劣质的劳保用品,甚至连工伤社会保险都没有参加,使生产人员无法得到安全生产保障。

2.应对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2.1建立、健全符合企业实际、科学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想要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保障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和质量,制度建设必不可少。企业要在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根据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论证、分析,从设备、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识别出风险和危害,从而制定出防范风险和危害的操作规程、行为规范等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覆盖企业运行的各个方面的管理,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职责不交叉,不重叠的要求。

2.2加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

企业安全生产的目标管理,其优势在于使员工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激发员工的活力,用目标来控制和管理自己的行为。所以企业要完善目标体系,层层制订目标,建立一把手直接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各车间均有专门安全负责人的安全管理网链;重视员工参与,避免由上向下强压;注重实效,不流于过程和行为;重视职工的培训和开发,为目标的实现提供保证;企业各部门之间相互交流、检查、控制;完善目标评审制度,进行自上而下的考核,加强目标反馈,奖惩并举。把切实落实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基本要求,建立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长效安全生产工作机制。

2.3加大安全生产培训力度,增强员工安全意识

(1)加强领导层的培训教育。企业领导自身应起到带头作用,提高对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视,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积极整改隐患,保障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落实。因此,要加强企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等领导层人员的安全培训力度,促使其认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日常企业安全生产中发挥带头作用,最大程度上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2)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一是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生产知识技能的强化教育和训练。做到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做到手段多样,形式活泼,内容丰富,贴近实际。二是强化安全专业知识培训。抓好新进员工“三级”教育和特殊工种的教育培训;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工种的难易程度,合理选定安全基础理论知识、与从事工作有关的安全基本常识、从事工作必须掌握的知识等等,使员工学而能用;三是在岗前培训阶段必须要求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本岗位安全规定,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安全技能;四是严格按照规程办事,做到规程执行不走样,抓好事故演练,做到遇到险情处理果断,正确无误。

2.4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专业队伍建设

(1)合理配置注册安全工程师。当前许多企业没有注册安全工程师,这也是一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效果差的原因之一。注册安全工程师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力量,企业应加强对注册安全工程师的培养,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有效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2)注重基层安全监督人员的培训。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促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坚持秉公执法,做好自身的安全监督职责。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工作,促使安全监督人员掌握现代安全管理办法,洞悉不安全因素,熟悉国家的相应法律法规。三是新上岗人员要进行专门培训,确保持证上岗。

2.5建立事故应急管理体系

在企业生产中发生安全事故时,大多数由于企业缺乏良好的应急处理措施,导致事故不能在初始阶段得到良好控制,安全事故的严重性不断加重,最后出现更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总结以往发生的安全事故,借鉴其他企业的应急预案,综合考虑《安全生产法》中的相关规定,在企业中建立突发事故的处置体系,避免发生事故时不知所措,而是可以有条不紊地应对,将事故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2.6抓安全文化建设,推行“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

企业安全工作的对象是人,安全生产人性化就是从满足人的最根本的需要出发,通过安全道德引导,理解、尊重员工安全行为,充分调动人的激情和活力,使每个员工的安全工作能力都得到最佳发挥,从而产生巨大的安全生产凝聚力和创造力。开展人性化安全管理工作,采用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文化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组织集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宣传版报吸引广大员工,把枯燥的安全教育变得易于接受。将员工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促使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真正落实。

3.结束语

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科学、合理和有效的开展相关工作,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落实安全生产的重要途径,还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这就要求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保持强烈的安全管理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还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积极应对愈加严峻的安全生产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云辉.浅谈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建设.管理观察,2015.

[2]霍少然.现阶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15.

[3]李建柱.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

[4]高涛.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几点建议.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

[5]钟群鹏,张峥,有移亮.我国安全生产(含安全制造)的科学发展若干问题.机械工程学报,2013.

[6]张书坤,张建国.浅谈“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技术开发,2012.

第14篇: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探讨论文

摘要:随着农村电网改造的深入与规范化供电的创建,农村供电企业在经营管理与安全管理工作上取得明显的成效,获得了社会各阶级的好评与认可,但与现代化电网发展要求仍存在明显距离,尤其是在农电安全管理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文章从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的解决方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电网;安全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电网改造;农村供电企业;电力系统

电力是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农电安全生产的效率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增长、人们生存和构建和谐社会,对提高农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农电安全生产运行过程中,企业必须加强农电安全生产的管理,认真仔细做好每一项管理工作,提高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实现县级供电企业管理和网、省公司管理的深度融合。然而在实际生产管理过程中,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农电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给农电正常运行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1当前我国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1设备管理不到位

在农电生产安全管理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及时更新农电生产设备设施,配电设备陈旧,设备故障频繁,加上设备安装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与设计图纸进行安装,设备管理不到位,给农电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此外,相关人员在更换变电、输电与配网设备后,没有及时做好相关记录,更新有关资料,并且设备没有挂标识牌,甚至是缺失标识牌,给设备运行埋下潜在安全隐患。

1.2生产作业缺乏管理

虽然县级供电企业已按照上级公司的要求,大力开展“三规范”、“安全风险体系管理”和“基础达标”等管理活动,并建立相关管理制度、工作流程与作业标准要求,但是由于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生产作业管理体制,执行能力不足,导致生产作业管控落实不到位。加上在农电生产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详细的年度、月度工作计划方案,管理工作具有随意性,极易造成管理工作监控失控。

1.3安全生产监督体制不完善

在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供电企业的内部还未形成网站的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各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工作权限不明,没有严格按照《安全生产法》有关规定与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形同虚设,管理混乱,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无章可循、有法难依。加上在农电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工作,思想过于封建,工作中只是凭借着个人喜好办事,没有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管理,降低了安全生产管理效率。

1.4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部分工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没有正确处理好安全、稳定、发展与业绩之间的关系,自我保护能力较低,习惯性违章操作,给整个农电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此外,在进行检修与施工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只是凭借自身工作经验进行操作,导致人员伤亡事故与电网设备损坏事故屡次发生。

1.5“两票”管理不规范

部分管理人员对“两票”管理认识程度不足,认为两票管理可有可无,只是走个过场,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填写,加上部分负责人没有严把审核关,漏写关键性内容,导致“两票”管理出现手写票与生产MIS系统写票的“两张皮”现象,缺乏规范。此外,农电安全生产使用的工器具管理不规范,工具配置不齐全,没有根据“三分离”的规定要求来存放安全工器具,并做好工器具的检查与试验工作,导致部分安全工器具无法正常使用。

2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的解决方法

2.1加强设备的管理力度

供电企业部分管理人员过于注重农电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对农电安全生产的管理,导致变电、输电、低压设备与配网的图纸与实际不符,有关设备缺失标识牌,给农电安全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人员必须加大设备与线路图实情况的普查与统计力度,详细列出需要整改的项目,并加以完善,做好设备常态化管理,保证接线图、设备标识牌和现场设备相一致。此外,还需根据相关规定与要求,巡视、测试和预防性试验设备的运行状态,对设备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对于非正常运行的设备,还需采用先进技术进行排查,找出存在的影响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加强设备管理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及时更换到期设备,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中。

2.2加强生产作业管理

县级供电企业应结合农电生产管理的具体需求,在实行专业一体化的基础上,按照上级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制度、标准要求与工作流程,对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并落实到位,明确有关人员的工作权限。此外,还需合理规划农电生产,制定年度试验、检修和防治措施,并引入到月度工作计划中,按照生产班组的月度工作计划方案,将工作任务分解到每一个部门、负责人与人员手中,并详细安排下一周的工作任务。同时各单位和部门安全生产监督员还需按照生产工作计划,做好自身职责工作,尽可能减少非计划工作安排,真正做到工作有计划,过程有监管。

2.3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制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应正确认识到农电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建立完善农电安全监督体制作为执行“安全第一”责任者职责的重要任务,将安全生产目标落实到每一位职工手中,实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此外,一线管理人员作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还需适当增加一线生产岗位安全生产补贴,组织制定适合自身企业发展的班组经济责任考核奖惩措施,并落实到位,以制度和考核规范人员的安全管理行为,实现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同时企业还应按照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农电安全生产监督网,配齐安全监管人员,避免农电安全管理出现“真空”现象。

2.4强化员工安全责任意识

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需要高层领导负责人、部门管理人员树立管理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的管理理念,以发展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提升忧患意识与职责意识,做到尽心尽责;其次,还需做好自身工作职责,将防范事故的重点放在预测、鉴别与判断是否对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造成的影响因素与工作人员人身安全上,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并建立安全管理网络,明确职工的安全职责、管理范畴与权限,定期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大安全生产管理的宣传力度,将安全第

一、人人有责渗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最后,还应定期到现场进行巡视检查,督促每位职工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规范他们日常工作行为,实现农电安全生产。例如在每年10月份,以“农电安全生产整治月活动”为主题,开展为期1个月的交流活动,通过交流方式,加深职工对规章制度与规程的理解与记忆,切身体会到农电安全生产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并运用现行风险分析与作业管控流程分析近期出现的农电事故,汲取教训,做好事故预防工作。此外,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还需组织开展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安排工作人员观看《电力生产安全事故警示片》与《电网工程建设员工安全施工行为规范》,开展学习讨论交流会,与同行兄弟进行交流学习,努力提升自身安全责任意识,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奠定基础。

2.5加强“两票”管理

工作票与操作票是避免人员伤亡、设备损毁和误操作事故的有效手段,直接关系到整个农电安全生产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农电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定期抽查“两票”,避免出现“两张皮”的情况。并加强“两票”管理,对“两票”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约束有关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两票”真实可靠。对于安全工具的管理问题,企业还需按照班组安全工具配置标准,存放作业工器具、材料和安全工具,避免安全工具受潮,并做好维修与保养工作,安全工具能够正常使用。例如为了更好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方便“两票”的执行、检查、考核与统计,企业可按照自身具体情况,制定有关细则,要求工作人员按照标准格式进行填写,填写字迹工整、条理清晰,并一式两份,做好存档工作。又如针对安全工具管理,管理部门加强已有工器具数量的统计工作,购置工器具专用柜进行保存,同时安排专业维护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建立完善安全工具交接追究制度,并落实到位,以规范人员的工作行为,确保安全帽、绝缘手套与防护工具等安全工具正常使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农电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项系统且复杂的管理工作,具有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与全员参与等特点,受各方面因素与外部环境制约。要想提升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效率与质量,确保农电安全运行,必须加强设备与生产作业管理,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监督体制,并落实到位,为有关人员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做到有章可循、有理可依,从而达到提升农电安全生产管理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宝栓.探究农电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8).

[2]陈英.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建材与装饰,2013,(12).

[3]刘继春.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大科技,2013,(13).

[4]姜苏.论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预防策略[J].中国科技博览,2015,(34).

[5]徐成春.我国农电安全管理问题和改进措施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24).

[6]肖泽娟,宋平松.新形势下农电安全生产工作探讨[J].低碳世界,2013,(8X).

[7]杨鸿刚.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20).

[8]马翠萍,田慧.浅议农电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4).

[9]王东.浅析农电安全生产管理遇到的问题及措施[J].消费电子,2013,(4).

第15篇: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论文2.84万字+c#程序+sql数据库+任务书+翻译+开题报告 下面以生产电脑来模拟执行一次生产过程:

1) 同时执行PROC_作业工艺拷贝, PROC_作业BOM拷贝, PROC_计算子物料数量和PROC_生成作业领料单, 生成<<作业工序标准>>,<<作业工序费率>>,<<作业BOM明细表>>和<<作业领料单>>并计算子物料作业单号和生产批量和领料数量。

详细的计算结果请查看数据库的表。

作业领料单需要根据最高层(0层)物料生成,但制造是从低层制造开始,所以首先是发出低层制造所需的物料。物料数量的计算: 电脑数量为1。

主机数量 = 电脑数量*(1+废品率) = 1*(1+0.02) =1.02.主板数量 = 主机数量*(1+废品率) = 1.02*(1+0.01) = 1.0302.线路板数量 = 主板数量*(1+废品率) = 1.0302*(1+0.05) = 1.0817.塑料数量 = 线路板数量*(1+废品率) = 1.0817*(1+0.01) = 11.899.2) 执行存储过程"PROC_批量领料", 领取材料的数量和成本过账, 即通过<<工序批量领料明细表>>将材料发到生产场地,减少材料仓库的数量和成本,增加工序材料库存数量和成本。领取生产线路板的物料。只有塑料一种物料。 入库材料成本 = 入库数量*单位材料成本

--入库数量(生产领料数量).由作业领料单中的父项数量计算出来的.--单位材料成本,是从物料主文件_实际成本中取的数量

3) 根据完工量计算子物料的消耗量.执行存储过程"PROC_完工量计算子数".通过分析计算, 将子物料消耗量和成本插入到>.结转线路板所消耗的子物料的数量和成本.录入完工数据到>.线路板所属的子物料塑料发到生产车间, 我然后被耗用.1.2) 执行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 计算生产主板本层增值成本, 并将下层累加, 即该生成主板的成本.人工成本 = 工资率 * (准备时间+加工时间) = 10*(1+10) = 110 这个工资率是在雇员主文件中定义, 可以看成是实际人工成本.因为拿月薪的工资可以计算出工资率.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取自>, 是实际的生产工时.变动制造费用 = 变动制造费用*(工时_件+准备时间)=(10+1)*10 = 110.--变动制造费率取>中的数据,见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准备时间和加工时间取自>, 是实际的生产工时.固定制造费用和外协加工费计算与变动制造费用计算赔同理.1.3 ) 如果继续生产主板, 则再执行存储过程"PROC_批量领料", 即领料生产主板.1.4) 根据完工数据计算子物料的消耗量.执行存储过程"PROC_完工量计算子数".将生产量和生产工时录入到>中.主板所属的子物料线路板和CPU发到生产车间, 然后被消耗, 在>中, 入库既是发到生产车间的物料, 出库既是被消耗的物料.线路板材料成本 = 1.0817 * 119 = 128.7.线路板人工成本 = 1.0817 * 110 = 118.80.线路板变动制造费用 = 1.0817 * 110 = 118.80 线路板外协费用 = 1.0405*300 = 118.80 CPU材料成本 = 1.0405*300 = 312.20 1.5) 执行存储过程"PROC_制成品过账", 计算本层主板增值成本, 并将下层累加, 生成主板的成本.主板材料成本=128.7 + 312.2 = 441.主板人工成本 = 下层人工成本+本层增值人工成本=119+110=219 主板变动制造费用=下层变动制造费用+本层变动制造费用=119+110=219 主板固定制造费用 = 下层固定制造费用+本层固定制造费用=119+110=219 主板外协费用 = 下层外协费用+本层外协费用=119+110=219 主机和电脑的成本计算由此类推.实际成本的计算与成本滚加是不同的.这一点要认识清楚.成本滚加是对物料清单的成本滚加, 计算出来的单位成本, 不能能存货计价成本, 只能用于成本分析.而实际成本是根据移动加权平均计算出来的成本, 需要以此做存货计价成本.5.3.2 程序执行流程说明

如果是第一次运行程序, 系统将提示用户配置数据库.配置完数据库后可以选择保存连接字符串, 这样下次在数据库位置没有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可以不必再配置数据库.当然也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修改数据库连接配置.数据库一旦连接成功, 就可以进行生产了, 请选择管理-生产管理即可进行生产过程的模拟.生产管理过程的演示是一个向导共有十步.用户可以按照向导的要求完成生产过程.

在进行生产的同时可以修改数据库中的表,也可以查询部分报表. 在生产完成之后,可以查看报表,也可以维护数据库. 5.3.3 各个模块使用说明 1.数据库连接配置

数据源配置向导是一个对话框, 如图3-11:

第五章 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5.1 概要设计

数据库作为应用程序的底层, 一旦设计完成, 我们就可以做软件的设计了, 本章将实现这个ERP生产管理软件.

5.1.1 生产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ERP生产管理模块支持现代科学的生产模式:既能完全按订单控制生产,又能兼顾安全库存、销售订单控制生产,通过企业自定义的产品工序、产品物料、生产工时能 实时控制生产流程,控制生产成本,即支持内部生产,也支持委外生产。

能根据实际情况汇总生成生产计划,通过强大的生产调度模块汇总生成最优的生产派工单,并通过系统 自动分析生成物料清单,触发库存、采购模块,最快速的进行物料准备或采购,并且能支持生产中意外发生的物料应用。对实际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所用的工时成 本、物料成本进行日清日结登记累加,工序之间交接进行有效管理,能得到精确的产品生产成本。ERP 的生产管理包括:产品生产工序设计、工序物料设计、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物料损益管理、生产成本查询、标准数据报表等功能。

1).产品生产工序设计

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序可能都不一样, 使用者可根据实际设计出不同的生产工序方案,并通过该模块进行严格的设计流程控制,通过设计、审核、变更、查 询对产品的生产工序进行设计或因需变更。

2 ).工序物料设计

不同企业或者同一企业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工序可能都不一样,那么每道 工序的物料应用也需要设计,使用者可根据实际设计出不同的工序物料设计方案,并通过该模块进行严格的设计流程控制,通过设计、审核、变更、查 询对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进行物料设计或因需变更。

3).生产计划管理

ERP 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块具有支持单一或多计划单汇总、自动分析库存、确认生产数量等智能功能,为安排实际生产、采购物料自动提供数据清单。为了流程控制准确,生成的计划单如不能通过审核,系统支持自动还原再进行没有数量限制的重新制定生产计划单。

4).生产调度管理

ERP 的生产调度管理模块支持单一或多生产计划单汇总后生成生产派工单,为了流程控制准确,生成的派工单如不能通过审核,系统支持自动还原再进行没有数量限制的 重新制定生产派工单。生成的生产派工单包含各工序物料、工时的设计成本等信息,在内部 / 委外生产模块中等待执行.

5).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

ERP 的内部 / 委外生产管理模块对实际的生产中每一道工序(或者委托加工的环节)所用的工时成本、物料成本进行日清日结登记累加,对每道工序完成后的产品交接进行有效控 制,保证产品的质量,通过对每道工序成本控制考核,从而达到对整体生产成本控制的目的。该模块的强大的查询功能能实时地的知道派工单的生产状态。

6).物料损益管理

实际的生产中的物料应用可能会与设计的物料数量、种类有出入,ERP 的物料损益管理模块能将意外发生的物料应用记录、累加,并能识别应用设计之外物料的相应工序,不论是增加或者节省了物料都能有效控制,利于生产成本控制。

7).生产成本查询

该模块对通过条件查询、关键字查询等对已完成的生产派工单进行汇总查询、报表打印。 5.1.2 软件设计结构

对于这样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来说,我们很容易想到用模块化来设计它。这样做至少可以提高代码的重用程序,降低硬代码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等。出于上面的考虑, 我将生产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分为模块:主窗口,数据库连接配置模块,数据库访问代理模块,

生产管理系统模块(核心),数据库表编辑模块,生成报表模块。 图3-3显示了生产管理系统的软件结构图:

ERP之生产管理系统论文

中国电子口岸平台,政府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交换对象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驻华使领馆、个体工商户等;连接方法有:PSTN, ISDN, ADSL,DDN, FR, ATM等有线或GRPS, CDMA等无线接入方式;交换格式包括EDFACT, XML, HTML, WML, SWIFT等。

2.3.2事务处理功能.中国电子口岸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办理核销审批、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减免税审批、报关单申报、进出口许可证件和外汇核销单和申领、结付汇核销、保税区台帐申请、ATA单证申请等提供实时在线服务。2.3.3身份认证功能.电子政务网上操作谁也见不到谁,不仅要解决安全问题,更要解决信任问题,否则发生法律纠纷难以判定法律责任。中国电子口岸入网用户都要经过工商、税务、质检、外贸、海关、外汇等6个职能管理部门严格的入网资格审查,才能取得入网IC卡开展网上业务,从而有效解决网上业务信任关系和法律责任问题。身份认证包括:对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的身份认证;对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工业服务企业、外贸附属企业的身份认证;对个体工商户的身份认证。 2.3.4存证举证功能.根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授权以及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与各用户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针对部门联网应用项目承担存证举证的责任,电子数据存证期为20年。 2.3.5标准转换功能.按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各部门以及企业用户的需要,由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对交换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如组织机构代码转换,业务单证代码转换,参数数据代码转换。 2.3.6查询统计功能.

根据提供共享业务数据主管部门或单位的授权,有控制地开放数据查询和统计服务。共享数据包括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企业经济户口档案数据、外汇核销单数据、海陆空铁邮及快件等货运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等。 2.3.7网上支付功能.针对用户支付税费和货款的需求,由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中国电子口岸设立网上银行,为用户开设电子帐户,提供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帐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2.3.8网络隔离功能.企业及个人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一点接入”,使上海电子口岸成为上海市政府网关,并实现政府网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从而确保政府网络的安全性。

3.文献综述

3.1国内研究现状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在题为《共识•共进•共赢--长三角通关管理一体化新思路》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深化“大通关”工程建设扩大上海电子口岸的应用面,实现上海口岸所有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一点式”接入。拓宽上海电子口岸的覆盖范围,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主要口岸城市互联,推动长三角各地方电子口岸的互通和对接。同时,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口岸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区域通关改革的进度和要求,协调口岸相关管理部门实施配套改革,建立海关与口岸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区域整体通关效率。

中国海关杂志专栏评论学者刑海洋也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 WT0 后,对外贸易量增大,就更有必要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针对目前上海市的电子口岸发展存在的一下特征: 1.外经贸企业对发展电子口岸的意识薄弱

2.电子口岸的发展缺乏专业性服务

3.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4.普遍缺乏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

他提出了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加大宣传力度, 务实地发展电子口岸, 培养适应电子口岸发展的专门人才来推进本地区电子口岸发展的进程.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口岸建设中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政府必须努力提高电子口岸的调控能力。要提高政府的管理调控能力,必须先明确相应的管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 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 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整体框架如下图(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上海海关网

5.上海电子口岸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5.1宏观环境

目前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上海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2 1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信息技术革命与跨国公司扩张的推动一下,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突破国界的限制,商品、服务、资本与信息的跨国流动规模日趋扩大,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增加,竞争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旋律。这种贸易国际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海关作业也以同样国际化的标准进行,电子口岸建设和完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环境。根据国际交流的新需求、新挑战,积极推动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人文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洋文化内涵,发展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最新时尚,体现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结构、时代精神风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不断变革创新与冒险精神,充满活力与较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从技术环境上来看,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更加紧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使得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适应运输工具大型化,口岸运作信息化、网络化,口岸服务高效化、便捷化: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无纸化贸易。 5.2微观环境

从空港来看,上海口岸的目标是建设航空枢纽,而周边的香港、仁川、新加坡和吉隆坡都提出了类似的目标:香港机场管理当局的宗旨是本着保持香港主要国际及地区航空中心地位和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机场营运机构;韩国仁川机场战略目标为“21世纪东北亚的一流航空枢纽,力争成为欧美大陆从空中进入北太平洋地区的门户.新加坡机场已获得“亚洲最佳机场”和“全球顾客最满意机场”殊荣,战略定位为把樟宜建成世界空中交通枢纽和世界最好的机场;吉隆坡机场的目标则是力争成为东南亚的客货运中枢。对此,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行动方案》,各相关部门正按行动方案的内容分阶段逐步推进,力争2007年初步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

从海港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该以东亚地区集装箱枢纽港为优先发展目标。这是因为:一是从运输方式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运输中的80%-90%由国际海运来承担,国际海运的特点造成了国际航运的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而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系统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集装箱运输成为国际海运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运输方式;二是从地域因素看,据分析和预测,2005年全球出口量将有53%来自亚洲,而亚洲的进口占全球进口量的37%,同时出口北美、欧洲的货量也将在未来4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亚洲目前及今后将继续是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最好、市场最繁荣的地区,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大力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亚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竞争的焦点。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上海应努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口岸业务。 5.3内部环境

根据上海近几年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上海口岸承接20世纪90年代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长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上海海港口岸集装箱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36,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2%;货物吞吐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2%,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19.7 % .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口货邮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61,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8.2%,出入境旅客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20.31%(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增长率为一14.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口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上海电子口岸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上海口岸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到国际中转、国际到国内中转)、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上海空港建设的加快为上海空港建设带来机遇.为上海空港口岸的建设带来机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所组成的一个港口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拥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关键是洋山深水港建设。2005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洋山保税港区,这对于改善洋山深水港区的口岸政策软环境,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确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有利于形成上海电子口岸优势和功能提高,有利于形成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有利于形成电子口岸监管协调统一发挥整体优势,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为原则,力求通关手续更简便、通关流程更优化、通关速度更快捷、通关服务更完善、口岸管理更科学。使上海电子口岸贸易物流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口岸电子通关查验功能不断完善;上海电子口岸货运货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上海电子口岸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6 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及分析 6.1上海电子口岸现状

上海电子口岸工程于2001年5月24日开始在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筹建下成立.同日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分中心。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上海市以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大通关”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大通关”工作。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

由上海市信息办、上海市计委、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海关、中国电信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手协作,组建了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国际经贸信息、港口物流信息和政府监管信息于一体的权威的电子口岸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亿通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海运已经压缩为48小时左右(不涉税的货物仅24-36小时),空运压缩为14个小时左右。特定地区通关效率的提高更是明显:外高桥保税区49家空运进口“直通式”试点企业,通关时间仅需6小时,40%的货物4小时内通关;松江出口加工区货物快速通关,时间不超过4小时;空运国际快件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6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上海海关的进出口无纸通关试点,至今已有3千余票(次)货物通关,对不涉税,不需查验的货物,海关从电子审单到放行仅需5分钟。上海市电子口岸“大通关”的提速,极大地促进了口岸管理的规范化,不仅口岸执法单位实现了有效监督,而且促使中介管理机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出口企业更是交口称赞,一致反映实行电子“大通关”后, 口岸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企业通关成本显著下降。据上海菲利浦电子元件公司介绍,仅2001年一年,该企业因通关速度提高就节省了180万美元,公司投资总额已由1996年的2300万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10600万美元;富士施乐公司反映,由于以前通关效率不快,不得不储存大量零配件,大通关后,该公司的仓储下降了10%,客户满意度出由73%提高到92%; IBM公司反映,通关效率提高后,企业成本降低了20%-25%,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上海IBM公司已成为总公司的亚太区物流中心,2001年又新增投资3亿美元在上海建立芯片封装厂。

目前,上海市正在深化和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工作,扩大无纸通关试点范围,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前,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关货在24小时内完成,空运在12小时内完成。其中重点区域和IT等重点产业及有快速提货要求企业的通关提货时间在8小时以内完成;区内生产性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从飞机落地到运达企业在6小时内完成,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空运进口货物在4小时内完成。 6.2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口岸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作为一个跨12个部委庞大的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共享、促进经贸发展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影响电子口岸的效能的发挥。 6.2.1信息共享问题.

电子口岸的正常运转涉及到12个部委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能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和公正度。然而,尽管有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与积极推动,但电子口岸系统的信息共享并不容乐观。首先是遭到一些机构掩盖落后的本能抵制。如海关总署曾希望与某机构共享海关的数据,但该机构却拒绝接收;问题反映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加快该机构与海关总署的联网,但该机构却迟迟不愿意联网。原来,该机构采用的系统在技术上有缺陷,虽然明知联网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与海关联网必然要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于是该机构选择了低效率而不愿信息共享。其次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信息不对称对部门利益的贡献不匪,一些部门对涉及本部门的利益的信息不愿共享,担心信息共享会损害本部门的利益;或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只想共享别部门的信息,而不愿意本部门的信息被共享。 6.2.2标准体系问题.由于启动电子口岸建设时,相应的12个部委已经或多或少地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数据标准。例如海关给企业的数据代码为10位,外汇管理局给企业的数据代码是9位,其它的业务单证代码、参数数据代码等也是各不相同。目前为止,电子口岸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这无疑将影响信息系统的共享效率与价值,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业务出错的机率。 6.2.3.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涉及政府机密、敏感信息和公民企业隐私,所以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非常重要也是十分紧迫敏感的问题。电子口岸作为相关部委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同样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口岸虽然采用了“一点接入”的方式把每一个行政管理机关与其它行政管

理机关和企业联接通道全部进行逻辑隔离,在公共数据中心加装多重防护措施,以保证有效保护运行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但由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法分子或好事之徒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或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或企业客户信息丢失,被窃损害,从而形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6.2.4.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也主要是用于文本处理、数据统计。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已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纠纷;建立企业网结或在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再加上对电子商务安全的担忧,许多外经贸企业加入上海电子口岸的意识不是很强,因而也就疏于加强本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了。在电子口岸这一系统框架内,相关政府机构因有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处于信息技术的高端,而许多外经贸企业则处于信息技术的低端,产生了政企之间的数字鸿沟。

6.3.5商务人才问题.电子口岸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原理、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网络技术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知识相结合的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再加上电子口岸是一种新事物,其完善和发展也有待于国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相关政府机构也同样存在人才缺口。

7 上海电子口岸发展对策

7.1加强政府对电子口岸建设宏观管理 上海电子口岸建设是我国推行“金关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从宏观的角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联络机制,统筹制定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上海电子口岸良性发展.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不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而且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时效性强,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环节多,各个口岸具体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势必会给上海的电子口岸建设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要顺利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离不开上海市政府有关机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各方的密切配合。各相关政府机构要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把有关部门协调起来,将有关企业协调起来,推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口岸管理部门和工作协调机构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困难,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协调机制,使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7.2加强企业物流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一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口岸的电子化.在企业管理中,任何工作和岗位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作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其对数据的需求和依靠更为迫切。数据管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物流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库存信息、单据信息、费用凭证的真实、实时,是进出口企业实现快速通关的基础。

7.3努力建成上海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统一平台。

全面实现电子平台与口岸所有部门、机构和区域、企业的联网,实现口岸所有单位一点接入电子平台初步实现电子交易、电子通关、电子物流、电子支付的各项主要功能。争取口岸信息化程度在2-3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初步形成国内第

一、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电子平台要实现与国家有关部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重点城市和货物集散地的联网.全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口岸的信息交换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功能;借鉴国际经验,采纳国际标准,形成跨国信息网络,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SCM)信息服务。 7.4加快单证电子化。

开发船舶信息电子申报系统,实现船代一次申报,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港务、理货、引航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海运进口提货单和出口十联单电子化应用,用电子单证替代原来复杂繁复的纸质单证,真正实现贸易的无纸化.只有单证先实现了电子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信息化.电子口岸建设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7.5完善“一站式”报检报关服务

提高上海电子口岸工作效率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仅海关方面,而且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等,甚至于涉及货主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互信关系。发达国家有先进的、24小时运作的电子报关系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货主等部门连成一体,进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进行电子预报关,之后的通关环节也基本在网上进行,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上海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也要建设一个集约化程度高、设施完备、服务管理运作经验及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我国汽车企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治理失效、无视市场规律、行政命令式经营管理盛行、条块分割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司业绩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合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素质,而且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营企业,并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植入中国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江铃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2000年之前,江铃汽车一直处于亏本状态,但自2000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升,这虽然与市场向好、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等有关,但是与福特公司进入该公司董事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出国内企业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从国外企业业绩指标、生产率指标等可以看出,就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身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格的经理人才的缺乏,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引入外资股东,当外资股东的股份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外资股东就不仅会介入公司董事会,而且还会派出一些优秀的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层,这些经理人员的就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内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对培养国内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影响重大。江铃汽车为国内其它汽车制造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3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扩大出口量

2003年,由于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内汽车产品进口配额增加,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零部件又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零部件短缺,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大大高于整车、整机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同时,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我国主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国。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场,与此同时,对中东、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成效;在国外建厂、收购国外企业的现象已经出现。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产品返销出口成为出口主力军之一。

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及时满足了国内迅速发展的轿车市场的需要。从我国汽车企业1998年到2005年的销售情况,显示合资企业产品市场占绝对优势,尤其是中级以上技术档次的产品细分市场,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力量,在汽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建立这些合资企业,我国的轿车产量将减少2/3以上,国家将付出大量外汇进口轿车,对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2.4促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外资既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又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产业本身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现在一汽集团对汽车上游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至少二千三百亿元的拉动效应,对下游产业也形成了六百七十亿元的拉动效应。 另外,在税收、就业方面也有贡献。 专家指出, 合资零部件企业有效地拉动了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也是贡献之一。 随着对外资开放进一步加深,外资开始加速进入国内的汽车市场。虽然外资对中国的汽车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国内市场带来许多好处, 但是,随着外资的进入,是否真如人们开始所预料的带来很多好处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外资进入其根本动机是推广及提高外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

3外资进入我国汽车业的消极影响 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 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 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中国电子口岸平台,政府与政府部门、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数据交换对象包括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国内外企业、驻华使领馆、个体工商户等;连接方法有:PSTN, ISDN, ADSL,DDN, FR, ATM等有线或GRPS, CDMA等无线接入方式;交换格式包括EDFACT, XML, HTML, WML, SWIFT等。 2.3.2事务处理功能.中国电子口岸可为政府部门和企业办理核销审批、加工贸易合同审批、减免税审批、报关单申报、进出口许可证件和外汇核销单和申领、结付汇核销、保税区台帐申请、ATA单证申请等提供实时在线服务。

2.3.3身份认证功能.电子政务网上操作谁也见不到谁,不仅要解决安全问题,更要解决信任问题,否则发生法律纠纷难以判定法律责任。中国电子口岸入网用户都要经过工商、税务、质检、外贸、海关、外汇等6个职能管理部门严格的入网资格审查,才能取得入网IC卡开展网上业务,从而有效解决网上业务信任关系和法律责任问题。身份认证包括:对工商、税务、海关、外汇、外贸、技术监督局等政府部门的身份认证;对进出口企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贸工业服务企业、外贸附属企业的身份认证;对个体工商户的身份认证。

2.3.4存证举证功能.根据国家行政管理机关的授权以及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与各用户单位之间签订的协议,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针对部门联网应用项目承担存证举证的责任,电子数据存证期为20年。2.3.5标准转换功能.按照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各部门以及企业用户的需要,由上海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对交换数据进行代码转换,如组织机构代码转换,业务单证代码转换,参数数据代码转换。 2.3.6查询统计功能.

根据提供共享业务数据主管部门或单位的授权,有控制地开放数据查询和统计服务。共享数据包括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企业经济户口档案数据、外汇核销单数据、海陆空铁邮及快件等货运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等。 2.3.7网上支付功能.针对用户支付税费和货款的需求,由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商业银行在中国电子口岸设立网上银行,为用户开设电子帐户,提供资金支持、信用担保、帐务管理等多种金融服务。 2.3.8网络隔离功能.企业及个人与政府部门的联网通过电子口岸实现“一点接入”,使上海电子口岸成为上海市政府网关,并实现政府网与互联网的逻辑隔离,从而确保政府网络的安全性。

4.文献综述 3.1国内研究现状

上海海关关长孙毅彪在题为《共识•共进•共赢--长三角通关管理一体化新思路》的报告中指出加快推进地方电子口岸建设,深化“大通关”工程建设扩大上海电子口岸的应用面,实现上海口岸所有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的“一点式”接入。拓宽上海电子口岸的覆盖范围,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主要口岸城市互联,推动长三角各地方电子口岸的互通和对接。同时,加强与地方党政机关、口岸相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区域通关改革的进度和要求,协调口岸相关管理部门实施配套改革,建立海关与口岸管理部门的协作机制,有效提升区域整体通关效率。

中国海关杂志专栏评论学者刑海洋也在相关文章中指出口岸是国家的门户,在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 WT0 后,对外贸易量增大,就更有必要建设和完善电子口岸。针对目前上海市的电子口岸发展存在的一下特征: 1.外经贸企业对发展电子口岸的意识薄弱

2.电子口岸的发展缺乏专业性服务

3.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是影响其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4.普遍缺乏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

他提出了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 加大宣传力度, 务实地发展电子口岸, 培养适应电子口岸发展的专门人才来推进本地区电子口岸发展的进程.明确了地方政府在口岸建设中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政府必须努力提高电子口岸的调控能力。要提高政府的管理调控能力,必须先明确相应的管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 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销、转关运输等各种进出口手续。理调控主体,政府内各部门要加强协调和合作,努力培育电子口岸市场.3.2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在信息革命和电子技术的推动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无纸化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均加强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采取各种措施提高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美国学者瑞维•卡拉科塔和安德鲁•B•惠斯顿1995年提出3P(人员people、程序proce、合作partnership,即精干的人员,实用高效的程序,与外界良好的合作)发展战略,更注重海关内部、海关与企业之间以及海关与相关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念和方式的变化。通过对守法评估、客户导向和经济担保实施了电子化的程序管理,把海关的监管活动当作生产产品的过程来加以管理,投入的是海关的管理资源(如人力、物力、信息、法规和社会需求),产出的是海关监管的整体效果(包括通关速度、查验比例、税款数量、查获违禁品数量和社会满意度);通过立法为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推行了预报关方式,促进电子口岸工作效率的提高。澳大利亚,通关模式体现了在货物到达前,通过准确及时的电子数据库信息对高风险货物进行认定例外干涉.对信誉客户的灵活报关安排;定期的报关或延期的关税交付四个主要概念。 新加坡作为一座岛国花园城市口岸物流是其整个国家竞争力的良好体现.因此,新加坡学者早在20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电子口岸建设的研究,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展情况被封为是全球电子政务的典范.新加坡学者认为在考虑电子口岸建设的时候应该以宏观的眼光看待,主要考虑协调政府和工商界的交流:风险管理和企业分类;安全的电子通关平台;电子商务和网络安全的立法5个方面。承认不同的机构在电子通关控制中拥有不同的优先权,电子口岸的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通关速度,树立新加坡世界一流口岸的需要.然而,日本海事大学学者在其EMBA学位论文提到口岸通关工作效率问题研究更强调不同权利机关之间的合作是提高电子通关效率的基础。运用电子商务,进一步加强协调过程,以电子报关和电子审单为基础,新加坡海关和其他政府部门尝试建立一种称为无缝的“一站式”电子通关系统,这意味着只需要一次报关,客户就可以完成进出口通关程序,这一次性的报关包含了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如海关、商检、口岸、运输公司、银行和税务等。 4.电子口岸相关问题的研究

4.1电子口岸的内容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的整体框架是:利用IT技术和电信公网(Internet),将国家外经贸、海关、国检、工商、税务、外汇、运输等各行政管理机关分别管理的整个进出口业务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数据电子化—以“电子底帐”的形式存放到公共数据中心,实现各行政管理部门内部网与公共数据中心连接,在一个完全互联的平台上,实现国家12个部委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核查,而企业上网就可以办理报关、出口退税、外汇核 中国电子口岸系统整体框架如下图(表1.1)所示:

资料来源:上海海关网

5.上海电子口岸发展面临的环境形势分析 5.1宏观环境

目前国际局势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不会改变,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不会改变,上海发展的国际政治环境也不会发生显著变化。我国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和用好2 1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发展本国经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信息技术革命与跨国公司扩张的推动一下,生产国际化、贸易自由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突破国界的限制,商品、服务、资本与信息的跨国流动规模日趋扩大,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效率不断提高,各国、各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空前增加,竞争与合作逐渐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旋律。这种贸易国际化的趋势必然要求海关作业也以同样国际化的标准进行,电子口岸建设和完善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人文环境。根据国际交流的新需求、新挑战,积极推动与国际大都市相符的人文环境,推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同时,吸收西洋文化内涵,发展能够代表当今世界最新时尚,体现当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最新要求,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社会文化结构、时代精神风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不断变革创新与冒险精神,充满活力与较高素质的人文环境。

从技术环境上来看,讲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更加紧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社会使得上海电子口岸建设适应运输工具大型化,口岸运作信息化、网络化,口岸服务高效化、便捷化:能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无纸化贸易。

5.2微观环境

从空港来看,上海口岸的目标是建设航空枢纽,而周边的香港、仁川、新加坡和吉隆坡都提出了类似的目标:香港机场管理当局的宗旨是本着保持香港主要国际及地区航空中心地位和目标,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的机场营运机构;韩国仁川机场战略目标为“21世纪东北亚的一流航空枢纽,力争成为欧美大陆从空中进入北太平洋地区的门户.新加坡机场已获得“亚洲最佳机场”和“全球顾客最满意机场”殊荣,战略定位为把樟宜建成世界空中交通枢纽和世界最好的机场;吉隆坡机场的目标则是力争成为东南亚的客货运中枢。对此,国家民航总局和上海市政府十分重视,成立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建设联合领导小组,制定了《推进上海航空枢纽行动方案》,各相关部门正按行动方案的内容分阶段逐步推进,力争2007年初步确立上海航空枢纽地位。 从海港来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应该以东亚地区集装箱枢纽港为优先发展目标。这是因为:一是从运输方式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运输中的80%-90%由国际海运来承担,国际海运的特点造成了国际航运的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而多式联运的综合物流系统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使集装箱运输成为国际海运中最重要也是最有发展潜力的运输方式;二是从地域因素看,据分析和预测,2005年全球出口量将有53%来自亚洲,而亚洲的进口占全球进口量的37%,同时出口北美、欧洲的货量也将在未来4年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毫无疑问,亚洲目前及今后将继续是全球集装箱运输发展前景最好、市场最繁荣的地区,特别是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与大力发展,必将进一步促使亚洲成为全球集装箱运输竞争的焦点。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上海应努力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电子口岸业务。

5.3内部环境

根据上海近几年的发展总体情况来看,上海口岸承接20世纪90年代以来良好的发展态势,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增长的幅度也越来越大。上海海港口岸集装箱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36,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2%;货物吞吐量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5.42%,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19.7 % .上海空港口岸进出口货邮近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28.61,近3年平均增长率为38.2%,出入境旅客近5年平均增长率为20.31%(由于“非典”的影响2003年增长率为一14.21) .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口岸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上海电子口岸加快硬件和软件建设,提高上海口岸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利条件。

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国内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连接世界各地与中国的空中门户,建成亚太地区的核心枢纽,最终成为世界航空网络的重要节点;成为集本地运量集散功能、门户枢纽功能(国内到国际中转、国际到国内中转)、国内中转功能和国际中转功能为一体的大型复合枢纽;上海空港建设的加快为上海空港建设带来机遇.为上海空港口岸的建设带来机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所组成的一个港口群的概念,其核心就是要拥有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关键是洋山深水港建设。2005年6月,国务院批复设立洋山保税港区,这对于改善洋山深水港区的口岸政策软环境,提升其国际综合竞争力,确立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有利于形成上海电子口岸优势和功能提高,有利于形成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有利于形成电子口岸监管协调统一发挥整体优势,体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为原则,力求通关手续更简便、通关流程更优化、通关速度更快捷、通关服务更完善、口岸管理更科学。使上海电子口岸贸易物流功能不断增强;上海口岸电子通关查验功能不断完善;上海电子口岸货运货代服务业不断发展;上海电子口岸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8 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及分析 6.1上海电子口岸现状

上海电子口岸工程于2001年5月24日开始在海关总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筹建下成立.同日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上海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它是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在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分中心。该中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口岸电子执法系统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上海市以电子口岸建设为契机,实施“大通关”工程,建立“大通关”工作协调机制,积极推进“大通关”工作。在上海市政府的协调下,

由上海市信息办、上海市计委、上海市外经贸委、上海海关、中国电信集团、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联手协作,组建了上海亿通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形成了集国际经贸信息、港口物流信息和政府监管信息于一体的权威的电子口岸信息统一发布平台—亿通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上海口岸一般进口货物通关提货时间,海运已经压缩为48小时左右(不涉税的货物仅24-36小时),空运压缩为14个小时左右。特定地区通关效率的提高更是明显:外高桥保税区49家空运进口“直通式”试点企业,通关时间仅需6小时,40%的货物4小时内通关;松江出口加工区货物快速通关,时间不超过4小时;空运国际快件通关时间由原来的平均36个小时缩短为2小时;上海海关的进出口无纸通关试点,至今已有3千余票(次)货物通关,对不涉税,不需查验的货物,海关从电子审单到放行仅需5分钟。上海市电子口岸“大通关”的提速,极大地促进了口岸管理的规范化,不仅口岸执法单位实现了有效监督,而且促使中介管理机构规模经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出口企业更是交口称赞,一致反映实行电子“大通关”后, 口岸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企业通关成本显著下降。据上海菲利浦电子元件公司介绍,仅2001年一年,该企业因通关速度提高就节省了180万美元,公司投资总额已由1996年的2300万美元扩大到2001年的10600万美元;富士施乐公司反映,由于以前通关效率不快,不得不储存大量零配件,大通关后,该公司的仓储下降了10%,客户满意度出由73%提高到92%; IBM公司反映,通关效率提高后,企业成本降低了20%-25%,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度,上海IBM公司已成为总公司的亚太区物流中心,2001年又新增投资3亿美元在上海建立芯片封装厂。

目前,上海市正在深化和完善电子口岸建设工作,扩大无纸通关试点范围,目标是在2007年年底前,上海口岸通关效率和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即海运进出口货物通关提关货在24小时内完成,空运在12小时内完成。其中重点区域和IT等重点产业及有快速提货要求企业的通关提货时间在8小时以内完成;区内生产性企业的空运进口货物,从飞机落地到运达企业在6小时内完成,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空运进口货物在4小时内完成。 6.2上海电子口岸现状分析

中国电子口岸作为新生事物,尤其是作为一个跨12个部委庞大的信息系统,在实现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信息共享、促进经贸发展的同时,目前也存在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电子口岸的建设,影响电子口岸的效能的发挥。

6.2.1信息共享问题.

电子口岸的正常运转涉及到12个部委的相互协调与相互配合,最重要的能实现信息共享,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执法透明度和公正度。然而,尽管有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与积极推动,但电子口岸系统的信息共享并不容乐观。首先是遭到一些机构掩盖落后的本能抵制。如海关总署曾希望与某机构共享海关的数据,但该机构却拒绝接收;问题反映到国务院,有关领导先后批示要求加快该机构与海关总署的联网,但该机构却迟迟不愿意联网。原来,该机构采用的系统在技术上有缺陷,虽然明知联网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但与海关联网必然要对自己的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于是该机构选择了低效率而不愿信息共享。其次是部门利益的驱动。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下,信息不对称对部门利益的贡献不匪,一些部门对涉及本部门的利益的信息不愿共享,担心信息共享会损害本部门的利益;或者出于对利益的追求,一方面只想共享别部门的信息,而不愿意本部门的信息被共享。

6.2.2标准体系问题.由于启动电子口岸建设时,相应的12个部委已经或多或少地建立了一些信息系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数据标准。例如海关给企业的数据代码为10位,外汇管理局给企业的数据代码是9位,其它的业务单证代码、参数数据代码等也是各不相同。目前为止,电子口岸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这无疑将影响信息系统的共享效率与价值,增加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业务出错的机率。 6.2.3.信息安全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政务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在安全性方面有着很高的要求,政务活动不同于商务活动,它涉及政府机密、敏感信息和公民企业隐私,所以安全问题是电子政务建设中非常重要也是十分紧迫敏感的问题。电子口岸作为相关部委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同样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电子口岸虽然采用了“一点接入”的方式把每一个行政管理机关与其它行政管

理机关和企业联接通道全部进行逻辑隔离,在公共数据中心加装多重防护措施,以保证有效保护运行系统和网络的安全,但由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一些不法分子或好事之徒有可能利用所掌握的技术对信息系统进行恶意破坏或攻击,造成系统瘫痪或企业客户信息丢失,被窃损害,从而形成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

6.2.4.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外经贸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正忙于解决吃饭问题,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计算机网络设施建设。拥有计算机的外经贸企业,也主要是用于文本处理、数据统计。多数外经贸企业虽然已经上网,但主要用于信息查询和进出口的部分纠纷;建立企业网结或在网络平台建立企业网页的仍为数不多。对产、供、销,人、财、物等重要资源实现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企业比例更小。再加上对电子商务安全的担忧,许多外经贸企业加入上海电子口岸的意识不是很强,因而也就疏于加强本企业的信息基础建设了。在电子口岸这一系统框架内,相关政府机构因有国家财政的支持而处于信息技术的高端,而许多外经贸企业则处于信息技术的低端,产生了政企之间的数字鸿沟。

6.3.5商务人才问题.电子口岸的发展,需要企业拥有所需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计算机原理、软件开发、应用与维护、网络技术与国际贸易、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知识相结合的人才。由于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原因,再加上电子口岸是一种新事物,其完善和发展也有待于国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因此国际电子口岸的商务人才的培养远远满足不了企业的需求,相关政府机构也同样存在人才缺口。

9 上海电子口岸发展对策

7.1加强政府对电子口岸建设宏观管理

上海电子口岸建设是我国推行“金关工程”的必然要求,需要政府及相关机构从宏观的角度,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协调,建立联络机制,统筹制定标准,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进上海电子口岸良性发展.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不但涉及面广、程序复杂,而且政策性强、专业性强、时效性强,涉及的职能部门多,环节多,各个口岸具体情况不同,发展也不平衡,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势必会给上海的电子口岸建设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要顺利推进上海电子口岸建设,离不开上海市政府有关机构的指导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各方的密切配合。各相关政府机构要将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加强协调,把有关部门协调起来,将有关企业协调起来,推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口岸管理部门和工作协调机构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困难,认真总结经验,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协调机制,使上海电子口岸建设工作不断取得成效。

7.2加强企业物流数据的信息化建设

在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一步.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口岸的电子化.在企业管理中,任何工作和岗位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作为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其对数据的需求和依靠更为迫切。数据管理不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物流信息化的手段和工具。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才是科学决策的可靠依据。库存信息、单据信息、费用凭证的真实、实时,是进出口企业实现快速通关的基础。

7.3努力建成上海口岸物流信息和电子商务统一平台。

全面实现电子平台与口岸所有部门、机构和区域、企业的联网,实现口岸所有单位一点接入电子平台初步实现电子交易、电子通关、电子物流、电子支付的各项主要功能。争取口岸信息化程度在2-3年内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初步形成国内第

一、国际一流的口岸信息、枢纽。电子平台要实现与国家有关部门、长江三角洲主要港口、重点城市和货物集散地的联网.全面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上海口岸的信息交换和多式联运信息服务功能;借鉴国际经验,采纳国际标准,形成跨国信息网络,提供全球供应链管理(SCM)信息服务。

7.4加快单证电子化。

开发船舶信息电子申报系统,实现船代一次申报,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港务、理货、引航等部门信息共享,推进海运进口提货单和出口十联单电子化应用,用电子单证替代原来复杂繁复的纸质单证,真正实现贸易的无纸化.只有单证先实现了电子化,企业才有可能实现信息化.电子口岸建设才具有现实的可行性.7.5完善“一站式”报检报关服务

提高上海电子口岸工作效率是一个系统问题,不仅仅海关方面,而且还涉及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等,甚至于涉及货主与执法部门之间的互信关系。发达国家有先进的、24小时运作的电子报关系统,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将海关、检验检疫、代理、港务、运输、货主等部门连成一体,进行“一站式”服务,同时能够进行电子预报关,之后的通关环节也基本在网上进行,大大缩短了通关时间。上海按照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也要建设一个集约化程度高、设施完备、服务管理运作经验及企业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企业公司治理结构非常不完善,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同时我国汽车企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这造成了很多上市公司治理失效、无视市场规律、行政命令式经营管理盛行、条块分割严重。直接的影响就是公司业绩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

通过合资带来的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素质,而且改善了上市公司治理状况,提高公司治理的效果与效率,打破条块分割的现状,按照市场化原则来运营企业,并把国际先进的管理系统、经营理念植入中国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江铃汽车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2000年之前,江铃汽车一直处于亏本状态,但自2000年以来,公司业绩持续、稳步上升,这虽然与市场向好、公司自身改善经营管理等有关,但是与福特公司进入该公司董事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也有很大关系。

外资介入上市公司对提高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国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高出国内企业很多,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这不仅从国外企业业绩指标、生产率指标等可以看出,就是在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身上也可以得到反映。我国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合格的经理人才的缺乏,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短时期内可以完成的,因而要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是很困难的。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引入外资股东,当外资股东的股份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则外资股东就不仅会介入公司董事会,而且还会派出一些优秀的经理人员进入经理层,这些经理人员的就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经营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为国内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了学习和效仿的现实对象,对培养国内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影响重大。江铃汽车为国内其它汽车制造企业输送了一批合格的经营管理人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3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并扩大出口量

2003年,由于进口关税进一步降低,国内汽车产品进口配额增加,同时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零部件又不能全面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豪华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零部件短缺,使得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国外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开发生产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产品,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对外出口也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已经成为汽车产品出口的主力军,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金额大大高于整车、整机出口;在以劳动密集型、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为主的同时,高技术含量的零部件出口也有一定的发展;发达国家、汽车生产大国成为我国主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国。亚洲、北美和欧洲是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三大主要市场,与此同时,对中东、南美、非洲等一些新兴市场的开拓也取得了成效;在国外建厂、收购国外企业的现象已经出现。合资企业、外资企业产品返销出口成为出口主力军之一。

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及时满足了国内迅速发展的轿车市场的需要。从我国汽车企业1998年到2005年的销售情况,显示合资企业产品市场占绝对优势,尤其是中级以上技术档次的产品细分市场,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跨国公司的合资企业中。中外合资汽车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主要力量,在汽车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没有建立这些合资企业,我国的轿车产量将减少2/3以上,国家将付出大量外汇进口轿车,对国家外汇收支平衡造成严重影响。 2.4促进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术水平提高,产品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发达国家在汽车制造方面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正积极地寻求海外市场, 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 而我国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对这部分生产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通过外资并购,国内的汽车企业可以快速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开发研究能力。实现技术水平和产品的升级。

与跨国公司广司的技与资术本合作,促进了我国汽车工业产品档次和水平的提高,有些产品已达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轿车工业,通过合资,不断地获得新的技术。现在有些企业开始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部分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如上海大众的桑塔纳2000GSI、神龙公司的富康988等,就是中外合作开发的。一汽则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具有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红旗98新星。

在汽车产品结构上,改变了我国汽车工业长期以来缺重少轻,几乎没有轿车的不合理局面,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通过技术引进、合资合作,轿车比重已从1990的年8.33%上升到1998年的31.54% ;客车比重从1990年的20.79%上升到1998年的28.36% ;载货车比重从1990年的7O.79%下降到1998年的39.83%,在载货车中,重型载货车比重上升,中型载货车比重持续下降。 在汽车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上,通过合资建立了几个大的轿车生产企业,抑制了盲目的重复建设,使我国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台理化。目前,我国轿车工业前五家的生产集中度已达95% 以上,其中4家是合资企业。

2.5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资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外资的合作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汽车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它们为中国带来了大大优于国有企业的产品和流程,外资的进入,使产品价格迅速下降,而车型数量和质量双双上升。入世以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另一大特点是企业加大了汽车特别轿车新成品的开发力度,新产品不断推出,汽车产品结构调整速度加快,新款汽车上市节奏加快。2001年以后,面对汽车市场日趋白热化的竞争,进入中国的汽车厂商,纷纷向中国市场投放最具竞争力的新产品。2002年,全国汽车整车投放新产品90种,其中轿车38种。在所有的新产品中,属于合资或技术引进的占61种外资还促进了对中国汽配行业的大量投资。外资并购激发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此外,行业内外的整合也以加速。不难发现从05年以来外商投资再掀高潮,国内汽车行业整合也开始加剧,“内外齐并购”大大推动了我国汽车业重组的步伐。中国汽车并没有如一些人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所料的被进口车“挤掉”,而是昂起头颅,借助外资力量做大规模,提高竞争力,正在逐步借助资本市场奔向全球。从目前来看,汽车业对外合作“起步”不错,大量外资利用这个方式进入中国汽车市场,此起彼伏的合资动作引起人们广泛关注。首先是华晨与宝马的合作;东风与日产组建了风神轿车公司,并与雪铁龙加强了合作;长安与福特的合资车型生产进展十分迅猛。另一方面,国内汽车行业的整合也愈演愈烈,围绕三大汽车产业集团的收购兼并活动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上汽合并了奇瑞、兼并了仪征、重组柳州五菱;东风参股悦达起亚;华晨收购金杯、一汽拿下青岛颐中汽车、控股天汽。从目前情况来看,加入世贸组织实现了以前所迫切希望的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使我国汽车行业进入自觉重组整合阶段。

2.6促进汽车产业规模的实现

外资并购中国的汽车产业,通过资本重组,企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一部分规模小技术力量弱,成本居高不下的汽车企业退出市场或投奔到优势企业旗下。 中国汽车工业形成了几家生产规模大、技术开发能力较强、产品系列化、分工协作合理的大型企业集团, 并最终形成少数几家企业集团控制全国大部分汽车市场的局面。据有关方面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末,世界汽车巨头已经在中国累计合资举办了46家汽车企业,形成生产规模200多万辆。 2004年我国十大汽车厂家产量占全国汽车产量的83.9% ,销量占84.19% 。上汽集团产销双双接近85万辆,长安汽车北汽集团和东风汽车产销超过50万辆这5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占全国汽车市场的68.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整车销售突破100万辆,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占50万,这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年销售100万辆汽车的实现,标志着中国一汽集团的企业规模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台阶,这标志着一汽集团加速建设“规模百万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新一汽的目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规模化生产迈上新台阶。中国其他的汽车集团如东风、上汽、北汽也在逐渐加大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未来十年左右均有望成为中国市场销售百万的汽车巨头。 2.7有效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产业关联度大,上游产业包括钢铁、轮胎、油漆、汽车配件等等,下游产业则体现在消费信贷、保险理赔、维修保养、配件供应、二手车交易、车辆置换、汽车文化娱乐等一系列汽车金融服务上。合资活动有效地带动了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但有利于二级、三级本土供应商水平得到提升,也对整车企业有一定的技术示范作用。汽车产业不仅科技含量较高,能与现代高新技术同步发展和形成良性互动,而且能带动其它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对金融、冶金、橡胶、石油、光机电、商业等十几个产业都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据有关数据统计汽车制造业与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关联比例约为0.65:1:2.63,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会给上游产业带来0.65元的增值,给下游产业带来2.63元的增值。而且,汽车制造业每提供1个就业岗位,就给上下游产业创造10至15人的就业机会。汽车产业的链条延伸出去,可以涉及十几个大产业,包括交通运输、冶金、机电、石化、建材、橡胶、塑料、电子信息、服务等。

外资既可以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又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产业本身和上下游产业的联动吸收大量劳动力就业,可谓一举多得。现在一汽集团对汽车上游产业的发展已形成至少二千三百亿元的拉动效应,对下游产业也形成了六百七十亿元的拉动效应。 另外,在税收、就业方面也有贡献。 专家指出, 合资零部件企业有效地拉动了企业上下游关联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这也是贡献之一。 随着对外资开放进一步加深,外资开始加速进入国内的汽车市场。虽然外资对中国的汽车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给国内市场带来许多好处, 但是,随着外资的进入,是否真如人们开始所预料的带来很多好处呢?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一些随之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外资进入其根本动机是推广及提高外资自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以及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

3外资进入我国汽车业的消极影响 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 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3.1中国汽车业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路风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合资模式并不支持中国产生系统性的自主研发的能力,相反地,合资企业普遍存在严格的技术限制条款,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防止中方产生新设计能力。虽然多年来中国一直提倡以市场换技术来发展汽车业,但是我们现在花费大量金钱买来的技术往往不是最先进的,有些甚至是淘汰的技术! 最为关键的是,引进来的技术,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举个例子,北京现代合资以后,引进现代技术,弃北汽原先所有的设备不用,而从韩国进口,不仅仅对我国的机床企业沉重打击,假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研发及其他高端部门一般位于跨国公司母国或其他发达国家,真正的关键技术,以及相应的研发力量根本不需要转移到中国。这种情况下,作为加工车间的外商在华企业事实上并不拥有多少核心技术。他们通过知识产权和专利等极大地限制了中国汽车业向上的发展空间, 在管理、采购等环节一次又一次地攫取超额利润,让中国汽车“贫血”。甚至在销售网络的控制上,他们也以技术优势相威胁取得主导地位,从而逐步控制住中国汽车业。因此,也就没有这些跨国公司的核心技术向中国企业扩散的机会,中国企业想要依靠它们掌握核心技术显然不现实,而且易形成技术依附心理,最后市场也丢了,消费者都成了别的品牌别人的忠诚客户!中国汽车裹足不前! 3.2加剧我国汽车业的竞争

外资的进入,从理论上提高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了我国汽车产业结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加入WTO以后,对汽车工业领域外商投资的各种限制措施的消除和外资进入壁垒的降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球知名汽车集团加大在我国的投资。汽车跨国公司的大举进入,会进一步加剧我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承诺在加入后2年逐步取消对汽车生产者所生产汽车类别、类型或车型限制的所有措施。,外商原来对我国的汽车行业投资项目有可能进行生产类别、车型或类型方面的调整,新的外商投资汽车项目也有可能向利润比较丰厚的轿车行业集中,这将必然导致一些地方可能出现投资汽车热,特别是投资轿车热,造成国内厂家竞争更加激烈,形成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局面。而入世5年内,逐步放开汽车贸易经营权,逐步放开批发、零售、特许经营等分销服务领域,取消拥有30家及以上分店的汽车零售连锁店的外资股比限制将有可能进一步挤跨国内现有的汽车营销网络,削弱我国汽车生产企业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控制力。中国汽车工业至今仍是以外资为主并控制的产业,至于产品开发更无从谈起,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外资我国甚至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世界汽车工业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之一。

3.3外资集中度过高,控制高技术领域

外资进入中国汽车基本采用全部散装,简单组装方式,利用这种方式,外资进入不再按部就班的建工厂,配生产线,铺销售网络,而是以出人意料的快节奏使合资合作项目立竿见影。这虽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推车车子,减少风险,但是这种方式容易忽视自己的研究开发,在车型更新上极度依赖外国汽车公司,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内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给汽车零部件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和整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代差。长此以往,我们将很难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我国最终将沦为跨国公司的汽车组装工厂及产品销售地,而不能成为具有独立研发能力,自主掌控市场的汽车强国。 3.4面临产业安全问题

汽车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作为我国经济主要增长源的汽车业的发展基础和增长潜力。这主要由于国际主要汽车制造企业纷纷在华投资、合资建厂引起的。外资加大对华投资,中国汽车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出口也进一步扩大。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金额为113.27亿美元,同比增长44.32%;其中汽车整车出口12.83亿美元,同比增长112.88%;汽车零部件出口总额为100.44亿美元,同比增长38.42%。毫无疑问,汽车产品已成为我国出口最具增长潜力的商品,其出口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然而在快速增长的数字背后,一个现象绝对不能忽视:由于管理落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混乱等原因,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联合设计;要求在建立合资企业的同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要求双方共创新商标,甚至沿用我国企业原商标等。

针对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规模经济水平。

4.2提高本国的产业集中度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发展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国内汽车工业现状既不符合汽车产业的一般规律,更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形成的6+3格局的大趋势相违备。美国年产近2000万辆汽车的汽车产业只容纳了4-5家汽车集团,而且3∕4左右的产量为通用与福特两家主宰。因此,就国内市场而言,从竞争力角度考虑,近期只能容纳5-6家汽车企业集团,而远期只能容纳2-3家汽车集团。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联合设计;要求在建立合资企业的同时建立研究开发中心:要求双方共创新商标,甚至沿用我国企业原商标等。

针对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我觉得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以及规模经济水平。

4.2提高本国的产业集中度

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是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发展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国内汽车工业现状既不符合汽车产业的一般规律,更与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形成的6+3格局的大趋势相违备。美国年产近2000万辆汽车的汽车产业只容纳了4-5家汽车集团,而且3∕4左右的产量为通用与福特两家主宰。因此,就国内市场而言,从竞争力角度考虑,近期只能容纳5-6家汽车企业集团,而远期只能容纳2-3家汽车集团。目前,中国汽车企业的经济规模与跨国汽车公司相比有很大差距,而中国汽车工业的资本实力既不可能使多数汽车企业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更不可能使多数企业有效地缩小与跨国公司的规模差距。因此,根本出路在于推动汽车工业的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促进汽车企业的大规模资产重组,大幅度提高汽车工业的产业集中度。

4.3改善国内市场环境

我们应该努力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竞争环境。我国的汽车产业是分散而缺少积极有效的竞争。虽然外资大量引进,但是目前百万

车、零部件国产化、大批量生产带来难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已经占到60%以上的份额。,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技术含量领域,外资控制的企业高达90%,甚至更高。这意味着,在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几乎是外资企业横行天下。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过度合资”,对外资的依赖度已经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国内汽车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又薄弱,同时消化吸收能力差,导致集群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更新换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及反倾销的最大障碍。随着我国汽车业利用外资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制约,短期内我国的汽车分工格局中,仍将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水平加工中心的地位,仍将保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这必将诱发更多的国外反倾销调查。这些都会导致国内企业的垄断利润减少。国产车占有率下降、国内汽车产量及产值趋缓,也促使国内汽车零组件业面临提升产品技术含量的压力,一些低效率的企业将难以生存。

3.5加大垄断风险

外资进入的目的最终无非是看好该国市场进入,或实现其全国 战略或实现投资回报,而绝不是为了提高东道国的经济运行效率。从投资角度来看,外资并购最有可能会选择在市场中占有垄断地位,企业成长潜力大的优质上市公司。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中的相对弱势企业就很难得到外资的青睐,所以在一些竞争不充分且国内外竞争优势差距比较大的行业,外资介入的结果更容易导致行业内部企业经营状况的分化,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世界汽车巨头瞄准中国市场斥巨资建设整车厂,从2000年到2002年世界六大汽车集团和三大独立汽车公司在中国合资举办了14家整车厂,形成汽车生产规模约60万辆。进入2003年这种建厂势头有增无减,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等跨国汽车巨头频频出手,或增资扩建,或重组兼并,或合资建新厂,通过多种投资形式扩大在中国的生产规模。以2002年为例,当年全国汽车工业总产值为6688.5亿元,同期实现利税818.8亿元,其中国有、民营、外资比重分别占22%、24.2%、53.8%。可以预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外资企业在汽车产量、产值和利税方面所占比重还将继续上升,国有企业的比重也会不断下降。因此,毫不夸张地讲,目前和今后国内汽车产业的扩张,首先是世界汽车巨头在中国的扩张,事实表明,许多被外资并购的中资企业,成为外资的附属品,外方可能通过掌控被并购企业的渠道等优势资源,嫁接自己的品牌,雪藏国内品牌,通过品牌错位,实现从高端到低端市场的上下通吃;通过垄断并购、品牌绞杀,用资本力量将国内企业固化在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的打工者角色上。目前,外资加紧并购的对象已经转向技术垄断、区域市场垄断、资源垄断、政策垄断等企业。这些企业是国家战略利益的主体,关系产业安全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些企业被大量并购,加大了产业风险,弱化了我国产业的竞争力,固化了我国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这将给一些正在发展的中小企业带来严重的创伤。 最终,将对中华民族产业安全带来不利影响。

4利用外资对策

外资在我国汽车业的跨国并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合理的外资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过度的依赖外资将会伤害这个产业的基础。合资企业的负面效应,一方面是由合资双方利益对立的本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经验不足,给外商造成可乘之机面对外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应该如何衡量这二者关系呢?制定一系列的战略,找到适合我们自己道路呢?依我看来合理利用外资主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实施。 4.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不仅在资金,更重要的是在技术。在缺乏产权控制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主要借助于东道国对其所形成的技术、生产,特别是开发上完全依赖,来控制东道国的产业及市场。因此,以中资为主的企业则应当学习与“拿来”并重,加大研发投入,逐步构建完整的研发体系。同时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要求及设计环节,采取委托、合作、自主相结合的研发方式,以达到节约成本和提高技术双重目的。在对外合资的谈判中,不应放弃自主开发、自主设计权,要求外方不仅转移制造技术,而且要转移开发技术;要求与外方联合发、使以后双方不合作了,因为它是与相应的技术对应的,那么这套进口的设备也只能废置。外资进入中国,只是把中国当做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加工车间,在这些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中,

第16篇: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

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汪 明

摘要:文章针对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漏洞问题,从路桥施工管理、安全监督检查两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词: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监督

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路桥施工企业的规模、技术实力在近年来均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无论从何种角度,发展模式、生产方式以及历史实际来看,路桥施工企业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我国交通施工行业的领军队伍,尤其是在2009年国家三保方针(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促进下,路桥施工企业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良好发展机遇。但在路桥施工产值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应清楚认识到的是,尽管企业在“安全就是效益”、“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等理念的指导下,不断应用了诸多安全技术及手段,职业健康安全管理、GB/T28001-2001标准也得到了切实的应用,但在施工业务急剧膨胀的状况下,路桥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事故仍是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管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毫不讳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也成为解决当前路桥施工企业发展瓶颈的关键性课题。1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些年来路桥工程建设中发生的安全事故,除表面上的若干致因外,其中约90%的安全事故是由“人机”系统中“人”的行为要素造成的,很大程度上这种安全事故产生的内因是由人力资源匮乏与安全生产管理需求间巨大差距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现行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所引发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较长时间内路桥施工企业更加重视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较多地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安全管理思路及办法,不能妥善处理近期利润与长远发展、责任风险与获利间的协调关系,尤其是人力资源存量与施工管理尤其是安全生产管理需求间的差距逐步拉大,更影响到了路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执行的实效性。

具体而言,这些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隐患主要包括:其一,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置有职无位,安全生产制度的落实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说得多、做得少;其二,安全生产管理长期停滞于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状态,“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等口号缺乏明确的实际行动;其三,较多路桥施工企业未单设相应的

安全管理机构,而是将其职能分摊于劳动人事部门,在人员配备也以兼职人员居多,很难做到细致全面地开展相应管理工作;其四,安全规章制度更新速度慢,缺乏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致使企业用于安全技术、设备、资金中的投资与高保障难以发挥有效作用;其五,路桥施工企业大量采用农民工作为劳动力主体,以尽可能地获取最大化的施工产值,但也使企业的安全生产缺乏有力的技术保障。就此而言,要有效地解决路桥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存在的诸多缺陷,应从路桥施工管理与安全监督检查两方面着手。

2路桥施工管理中的安全管理措施

2.1结合施工项目实际,增强技术保障

路桥建设工程点多线长,施工工艺与工序复杂繁复,人员、机械设备的投入量巨大,且需要依托于各类型施工工种班组进行多工作面的交叉作业,因此,施工管理人员需要完善各项技术准备以降低安全管理难度。一是要熟悉施工图纸设计,优化工序环节。在依据具体施工合同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考量施工单位的各项资源及施工区域气候等自然条件,合理组织施工计划,并由线至点地将其以横道图或网络图等形式加以表示,确保任一分项工程均在受控范围内。二是强化技术储备。由高素质的技术管理人员实施有组织、有梯次的培训与技术交底计划,帮助具体施工技术人员、工长及工人熟悉新施工工艺与材料特性,以有效地掌控施工环节中的每一工序步骤,并针对各种潜在突发情况准备应急处置方案。三是建立健全质检制度。路桥施工的安全生产不仅要求技术管理上达到相关设计与规范标准,更要利用科学完善的质检制度与质检手段对路桥工程作定期检查,以及时发现处理工序中的安全隐患,兼顾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

2.2注意物资材料管理,解决材料问题

路桥施工所需各类型材料种类复杂、需要量大,除钢筋、钢纹线、水泥及外加剂等常规建材外,更经常面对诸多如新材料、新规范标准应用的问题,在安全生产管理上尤其应注意处理好这一问题。要强化物资材料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妥善处理现场材料供应,针对所需材料的型号规格做好工料分析与精心测算,避免由于材料问题引发安全问题;二是材料采购上应严格依据工料分析形成的材料采购单,在材料订购上要一一落实型号、规格、产地等项目,科学组织招投标,保证材料质量,杜绝因材料订购不符引发的安全事故;三是材

料进场验收要严格按程序规范向业主、监理单位报检,依次进行抽样检验、归类堆放,并及时清退不合格建材;四是到场材料在安全保护上也须由库管员做好盘点归类工作,针对易燃易爆品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2.3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杜绝设备安全隐患

路桥施工工程所需的机械设备繁多,包括土方施工机械、钢筋混凝土施工设备及桥梁施工机械等,其管理一直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环节。因此,做好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杜绝设备安全隐患是获取安全生产前提下最佳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首先是应健全现行机械使用维修保养制度,针对路桥施工机械设备投入较多的情况,合理调度机械配置,在提升设备利用率的同时,注意加大设备维修、保养力度,随坏随修、决不带病作业,在施工间隙可结合施工计划进行设备保修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转。其次,机械设备使用计划应做到有的放失,合理编制,依据现场施工状况制定配件购置使用计划,力争做到设备进场即可施工,杜绝闲置浪费现象,有效降低施工成本。

2.4严查施工隐患,确保安全施工

路桥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关键是要处理好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与进度调整工作。其一,在施工进度方面,原则上应严格遵循施工组织计划加以执行。尤其是路桥工程项目中的路基、涵洞等构筑物点多线长,且属于露天作业,受各种不可遇见因素如气候影响较大。针对此种现状管理状况,应避免模式化运作,须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动态调整,确保施工安全。其二,施工质量是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在施工分项目验收过程中尤其是如桥梁基础等隐蔽工序项目,应严格贯彻“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层层检查,层层把关,有效确保路桥施工工程的安全无事故。

3安全监督检查中关于安全生产的若干措施

路桥施工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细致化工作,是确保路桥施工生产得以顺利开展完成的重要前提,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除了在施工中做好各项管理工作外,更要利用安全监督检查来督促安全生产。建立或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独立主管机构,完善相应管理机制,明晰安全管理岗位职责,扎实地做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杜绝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落实安全管理奖惩制度,促进人人讲安全良好氛围的形成;安全监督检查应做到例行检查与并重,并及时地开展不定期

安全突击检查,切实地将安全生产隐患扼杀在萌芽中;安全培训与安全交底工作同样不容忽视,施工进场后,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培训工作,保证不违章作业、不违章指挥,及时纠正处理安全生产隐患,有力保证路桥施工工程的顺利竣工。4结语

路桥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细致的长期化工作,除了要扎实处理好工程中施工、资金情况、运输条件等环节外,最重要的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思想上要绷紧一根弦,认真踏实地完成落实每项制度任务,克服侥幸、马虎心理,积极有效地处理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确保路桥施工工程在零事故、零伤亡的情况下按质按期完工。

参考文献

[1] 刘铁民.安全生产管理知识[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 陈月贵.建筑施工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安全建筑安全谋略[J].建筑安全,2009(2).

[3] 崔龙云.加强路桥施工工程项目管理的举措[J].中国科技信息,2007,

(22).

[4] 王学平,冯俊.浅议监理人员控制施工安全的方法和手段[J].人民长江,2007,(12).

第17篇:私人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略论文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企业生产管理》期末课程考查报告

报告题目:私人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略

摘要

大体上来说,生产管理包括人事组织架构管理、物资管理、时间管理。对于私人小企业来说,生产管理要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运行,并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必须通过合理的人事组织架构管理,积极协调相关生产单位间存在的问题,应变随时出现的生产矛盾;通过合理有效的物资管理和时间管理,提高生产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班级:机械设计114

姓名:陈海东

学号:20111082440

1评分:

私人小企业的生产管理方略

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生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想要加强自己的生产能力不再单一的依靠产品质量,而是需要全方面的发展,生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产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生产管理做的好的企业能从中获得效益,生产管理的混乱将让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企业生产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采购管理、制造管理、品质管理、效率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士气管理以及最为重要的精益生产管理九个方面。良好、有效的生产管理对企业至关重要,甚至决定企业能否生存下去。

某地有一生产树脂制品的私人小企业,创业之初由于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客户源,企业蒸蒸日上。由于发展需要,聘请了一名厂长负责工厂的日常管理以及人事管理,有时还协助老板与客户进行接洽。初期企业发展良好,几年时间就发展成近200人的企业。后来,该厂长自立门户,开办了一家生产树脂制品的工厂,撬走了部分客户源,并拉走了原先企业的大部分管理层、技术骨干以及业务骨干。原先的企业只剩下空壳,瞬时陷入瘫痪,老板性情大变。

该老板自己重新负责工厂管理。由于企业业务大幅下滑,以及工序时间制定不合理,管理的苛刻,导致员工怨声载道,不时有员工辞职,工厂员工流动量非常大,严重影响了工厂的正常生产,以及产品质量。很快,企业利润急剧下降,规模大幅萎缩,只剩下十几名员工。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生产管理涉及人事、物资、时间三方面。

一、良好的生产管理需要合理的人事安排以及合理的组织架构。

人事安排和组织架构对企业的生产、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现代企业内部多劳动分工精细、专业化程度较高,并且职能部门众多,很多企业采用了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这种管理结构简单,指挥命令系统单一,容易迅速做出决策,贯彻到底的责任和权限明确,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应该接受谁的命令,应该向谁汇报等;横向间的联系较少,因而相互间的摩擦和冲突现象少;易维持组织的活动秩序;便于对人力物力统一调度,集中管理。

但由于管理层次较多,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其信息交流集中于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上下级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纵向、垂直进行,信息和指令传递缓慢,容易失真和扭曲,各部门间各自为政、很难协调一致,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使得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上述的树脂制品企业就是采用了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而且更加极端,更加混乱。人事、管理由厂长一人决断,极易导致私相授受的现象。

虽然是私人的小企业,但合理的人事、组织架构是将计划、制造、工艺、设备等整合到生产部门;将人事、质检、库存、销售等整合为其他部门。分设部门经理,各部门间相对独立,直接对老板负责。这样既能高效地、协调一致地完成企业目标,又能防止出现权力过于集中、影响到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情况出现。

大部门架构的设置反应比较迅速、干脆,沟通也比较顺畅;同时也便于老板对企业下属部门信息的掌控。基本思想就是分权与制衡。保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掌控,以及正常的生产运营。

二、有效的生产管理需要恰当的物资管理

企业物资管理应从计划、采购、验收、付款、供应、保管、输送等环节实施情况的全过程进行

监控、设计,并形成管理体系,这一管理体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技术、劳动和运输等各方面的经营活动,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物资管理必须引入竞争机制,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工具从事物资供应和采购,通过降低采购成本,优化库存结构,合理配置流动资金,来确保企业生产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与生产计划的完成。

通过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提高采购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对物资供应商的管理,降低采购风险;控制价格,减少中间环节,以降低物资的采购成本。重大设备、大型配件、生产工艺需要的关键材料,采取招标方式确定供应商,实行高质量、低价格、讲效率的最佳方案。合理确定采购量,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

强化物资储备管理,降低材料存储成本。物资储存过程中要采取良好的保养手段,以科学的方法做好物资保养工作;严格财务制度,完善物资进出库的各种手续,建立健全存货清查盘点制度,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类存货进行实地清查和盘点,保证仓库中物资的种类与数量和账目相符;做好物资储备定额管理。

加强对生产用料的控制。由生产技术人员依据原有的材料消耗定额标准,结合生产工艺、技术,对材料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材料消耗定额;要严格执行定额消耗管理;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对闲置报废,经鉴定可修复使用的材料,应立项攻关修复,使之再利用到生产上,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强化内部制度,杜绝制订定额的人员与生产部门携手舞弊,加强仓库、单位的保安措施,防止多领材料,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管理者需加大对采购、仓储人员的检查考核力度,认真履行管理职能 。加大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认真制定物资采购计划,制定可操作性强的物资供应管理考核制度,同时要结合实际,适时修订、完善、健全已有的物流管理制度;加大检查考核力度,对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要认真检查,重点是查处越权采购、无计划采购和私自处理报废、废旧物资,以及黑库、假出库等问题。对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要认真考核,奖优罚劣,促进各项指标的全面完成。同时要加大对物资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加强培训,充分发挥物资部门管理、监督、检查、指导职能,定时、定点为生产环节提供高效有序的服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物资管理工作是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此,私人小企业更要用新的科学管理方法、高效有序的物资管理模式,严把物资入库、质量储存、生产发放关,合理使用以及节约物资,通过健全企业的物资管理体系,做好企业物资管理工作。

三、有效的生产管理需要恰当的时间管理

生产过程中的时间管理是指劳动对象在各生产单位之间、各工序之间衔接与结合的时间的优化管理。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必需经历工序与工序、工位与工位之间的移动,以及装夹等的时间,所经历的时间越短,越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经济效益。因此,对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应当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组织,保证各个环节在时间上协调一致,实现连续性和有节奏的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资金占用。

在实际中,一批工件在工序间存在着三种移动方式,主要有顺序移动、平行移动和平行顺序移动三种。

顺序移动方式是指一批在制品在上道工序全部加工完,再整批地送到下道工序加工。一般适用于批量较少,工序时间较短的成批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其优点是组织工作比较简单,设备没有停工的时间;缺点是在产品在工序间有等待加工和运输时间,生产周期较长,流动资金周转慢,经济效果差。

平行移动方式是指一批在制品,在上道工序加工完一个零件以后,立即转入下道工序加工,而无需等待整批加工完后,才向下道工序移动的一种组织生产方式。其优点是生产周期短,由于在制品移动快,流动资金占用也就减少;缺点是当下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小于上道工序的加工时间时,有停工待料现象,但这种停工时间不好利用,还有运输工作量因相对频繁而加大。

平行顺序移动方式是平行移动方式和顺序移动方式混合的组织生产的方式。采用这种移动方式,当前道工序加工时间小于或等于后道工序加工时间时,按平行移动的方式移送;当前道工序加工时间大于后道工序时间时,后道工序开始加工第一件在制品的时间,比前道工序加工完第一件制品的时间要往后移。后移时间的长短,以保证该工序能够连续加工该批制品为原则。这样,既可以防止下道工序时开时停的现象,又可以把工作地的间歇时间集中起来加以利用,使设备和工人都有较充足的负荷,但组织工作比较复杂。

企业生产过程中,现场管理者需要根据厂区实际的生产需要和现场状况,确定恰当的工件移动方式,确定合适的工序时间,提高生产率,以最小的时间成本换取最大的生产利润,保证企业的高效运行以及高利润。

对于私人小企业来说,因资金和规模的限制,本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就更加需要用最小的成本办好最多的事,合理高效的生产管理则尤为重要。其中对人事、物资、时间的管理是需要主要研究的三个方面。只有这三方面统

一、协调、合理的进行管理,才能更好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逐渐将私人小企业发展成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公司。

参 考 文 献:

[1] 姚伟民.中小企业如何建立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J]商场现代化, 2007,(29) .

[2] 李静波.全面质量管理的新发展[J]中国质量, 2003,(07) .

[3] 吴进强,方健能.论企业绩效管理的性质[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8(02)

[4] 叶向峰,金驰华.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J].新资本.2004(02)

[5] 周民德.浅谈如何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和管理[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04)

[6] 张红莉.项目工程施工的设备管理[J].山西建筑.2007(13)

[7] 张志红,张素珍,李旭.企业领导体制的变迁与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1)

[8] 李艳波,刘松先.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J].车间管理.2000(03)

[9] 冯小贤,程君群.基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服装零售时间成本管理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07)

[10] 邓彦,吴明珠.浅谈企业时间成本[J].财会通讯.2010(20)

[11] 陈晓春,曾滔.行政时间成本述论[J].长白学刊.2010(02)

[12] 刘锦辉.公司的要素资本与时间成本[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5)

第18篇: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水电站安全生产直接关乎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与国家财产安全息息相关的大事,所以,需把“安全第一”作为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坚持预防为主,从实际工作中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接下来,该文围绕中小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进行论述,望能够对大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

1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1.1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现状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小水电站在固有的运行方式上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水力发电领域当中,以往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动态规划法与微增率法。截至目前,我国在AGC的运用上主要是在电网调度的基础上,对于水头变化小的水电站,按照网上所需信息进行其负荷的确定,随后利用微增率法在机组间进行负荷的分配,由负荷至最小化流量。从目前中小水电站的具体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因最初软件设计的出发点并非是在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基础上的,所以会造成一些中小水电站使用成效不乐观的现象发生。

1.2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当中,安全生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发挥着重大作用。企业若想促使现代化科学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则需利用现代化管理设备,确保各项生产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高效率完成,同时促使劳动生产效率与生产水平得到显著性提高。生产目标的顺利实现,是通过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完成的。良好的劳动工作氛围,能够促使劳动者在日常工作中切身感受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从而激发起大家形成主人翁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为企业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此,作为企业领导者,要注重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作用,努力保护广大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确保生产设施的完整性,将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职责,确保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影响因素

2.1管理者的责任心

强大的责任心是做好一项工作的首要因素。作为管理者,在安全生产过程当中要做到事事谨慎,以确保各项工作都能够按照安全规定顺利开展,以免各类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管理者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每台设备的具体运行状况做好系统性检查,真正意义上做好安全生产工作。2.2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水电站的各方面细节清楚地了解;与此同时,需具有大量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把安全损失减少到最低的程度。

2.3安全制度的执行情况

生产过程当中,应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来开展中小水电站的安全生产工作。要知道,许多安全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日常中的操作失误所造成的,所以,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操作规定来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安全生产工作在有序的状态下顺利开展。

2.4技术资料的合理性管理

对于中小水电站而言,做好水电站的日常运行与科学化维护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伴随着中小水电站发展规模的扩大,其相关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更新,在先进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引入了许多新设备。中小水电站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逐渐积攒了许多有关故障维护、新设备使用等资料,保管好这些资料是十分重要的,经过对这些资料的学习,可促使操作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相关技能得到显著性提升,同时可作为日常生产工作的主要依据。

2.5安全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在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工作当中,安全活动作为其中非常关键的主要内容,在进行安全生产活动的过程当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思想水平得到显著性提升。除此之外,通过具体的活动练习与模拟更好地应对所发生的安全事故,同时操作者能够对相关操作流程有一个很好的了解,确保各项生产工作在安全的状态下顺利完成。

3做好安全生产管理的建议

3.1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安全意识

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促使员工的安全意识得到显著性提高,安全教育能够帮助操作者对中小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促使安全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性提升。对于开展的安全生产教育工作,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把安全教育融入整个中小水电站安全生产过程当中,对于所有的员工进行安全教育思想工作,通过安全教育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员工的安全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牢牢谨记安全第一的生产任务;第二,安全教育工作结束后,需对员工进行考核,了解全体员工的相关学习状况,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安全教育工作;第三,安全教育过程当中,帮助广大员工之间及时地交流,分享自己工作中所掌握的技能与成功的工作经验,在促使自身工作技能得以提高的同时,成功实现中小水电站的现代化安全生产管理。3.2规范生产流程,杜绝安全隐患首先,对员工进行定期教学培训,帮助员工对每台设备的操作流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做好后续审查与考核工作;其次,安全教育工作当中,需着重明确操作流程,以促使所有员工都能够完全按照既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各项工作;最后,明确每位员工的责任。在有安全事故发生的情况下,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肩负起身上的安全责任。

3.3加强巡视检查,完善各项监督工作

拟定具体的安全巡视内容,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巡视,深入生产现场对设备的具体运作状态进行检查,对于查出的问题要及时地反馈给相关部门。针对那些巡查中存在一定难度的设备,可借助相关监控技术,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系统性浅析,从而得出设备的实际运转成效。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系统,保证所有工作人员能够认真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3.4钻研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创造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中,中小水电站的安全生产管理也需逐渐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促使员工的创造能力得到进步和提高,更好地开展安全生产工作。

3.5增加宣传强度,时刻保持警惕

不断增加宣传强度,从而确保“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能够根植于每位工作人员的内心深处,譬如,可通过派发安全手册、张贴安全标识语等。此外,可进行安全知识演讲活动,通过专业人士的演讲,可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员工对安全事故的警惕性逐渐增强,牢记安全生产的重大责任,时刻保持风险意识,促使对安全事故的应对能力与事故处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4结语

在企业管理过程当中,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需要管理人员长期坚持的,为此需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只有做好各方面工作,才能够将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人员、财务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实现现代化中小水电站安全管理,促使水电站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管理规定及重要文件选编[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2]杨诗鸿,贺小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作业人员安全手册/水利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丛书[M].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3]唐涛.水利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指导书[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第19篇:林木种苗生产管理现状及对策论文

1生产管理现状

1.1生产概况

2014年,青县育苗593.3hm2,其中杨树33.3hm2,经济林(果树)26.7hm2,绿化苗木533.3hm2。生产苗木2400万株,出圃1000万株。全县6.7hm2以上的苗圃基地25个,个人育苗达100多家,年产值达4500多万元,已成为农村经济新兴产业、农民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林木良种应用率达90%,新品种应用普及率达50%以上。

1.2主要问题

1.2.1监管方面

林木种苗管理还停留在重许可、轻监管层面上。一是监管与服务跟不上。种苗市场比较混乱,市场上苗木品种混杂、以次充好、假冒伪劣屡见不鲜,同时为追求“新、稀、奇”而大量引进不适本地生长的树种、品种,不仅影响了造林质量,也浪费了人力财力,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二是种苗供求信息不畅,导致苗木规格断档,“供过于求”与“供小于求”同时并存。三是科学管理技术覆盖率低等。

1.2.2生产方面

一是苗木生产管理粗放,科技含量不高。林木种苗生产基础设施先天不足,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形成树种多、品种杂,数量小的现象;不严格按照苗木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管理,导致有相当数量的苗木生产基地生产出的苗木弱小、不达标。管理粗放,导致所生产的苗木抗逆能力差,品相差,商品苗木档次低,优质苗出圃率低。二是苗木病虫发生严重。造成苗圃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引种带来病虫害;所引品种适应能力差,易被病虫为害;苗圃地未科学地进行“休种”导致病虫基数大、缺素问题;追求苗木数量和生长量而采取栽培大密度种植和大量使用速效氮肥;不能及时进行病种害防治等。三是在良种引进上,热衷于引进“新、奇、特”,违背“适地适树”培育原则,忽视乡土树种的培育。园林绿化引进外来树种(品种),忽视其适生性,由于“水、土、气不服”导致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2建议和对策

2.1建立县、乡镇级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提高林木良种使用率

良种的应用是加快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政府通过建立县、乡镇级林木良种基地,丰富和优化青县林业种质资源,淘汰劣质树种和品种,改变林木种苗质量混杂现状。引导现有苗木生产者上规模、上档次,加大科技服务投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生产优质苗木,增加经济收益。

2.2加强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筛选、推广使用

林业部门要以良繁基地为依托,发挥部门优势,按照“推广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原则,引进、筛选、繁育、推广林木良种,加快改劣换优步伐,推动科技兴林。近年来,青县在良种引进、选育、推广及栽培模式创新方面靓点很多。如:西蒿坡的刘立明成功进行了日光温室鲜食枣(冬枣、马牙枣)促成栽培;县林业局进行了优良无核小枣——“无核丰”推广及基地建设、鲜食枣设施栽培项目建设;杨振江副局长自主引进了具有优良特性的马牙枣系列(马牙、月光、悠悠等)、冬枣系列(山东短枝、沧州短枝)、金丝四号,选育了雄性毛白杨优良无性系(已建立了良种圃)、金丝四号优系;楚旭明副局长选育了“无核丰”等一批适应本地栽培的新品种(品系),不仅丰富了本地树种(品种)资源和种植模式,也大大推动了林木良种应用。

2.3依法加强质量监管,搞好种苗生产技术服务

改变原有管理模式,从注重发放许可证转变到加强日常的质量监管上来。按照《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植物检疫条例》等规定,在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强化质量监管,提高良种应用率和壮苗出圃率。林业部门要建立健全种苗执法监督机制,实行责任到人,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激发执法、服务积极性,提高法律和服务意识,规避违法行为,实现林木种苗质量监管服务全程化。

2.4健全种苗信息渠道,搞好种苗社会化服务和政策激励工作

建立健全林木种苗信息网络,优化现有林木种苗生产模式和格局。推行种苗生产合作社,以壮大种苗生产规模,避免无序竞争压价,规避市场危机;利用种苗信息,为种苗生产与造林者牵线搭桥,避免盲目生产。实现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使用中全程监管全程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青县苗木知名度。建立种苗生产、经营者的商誉信息档案,对负面商誉信息予以公开,敦促其为维护商誉,而提高种苗质量和经营服务水平。

2.5制定和完善林木种苗出圃质量标准和造林苗木准用标准

建立林木种苗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国家相关林木种苗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要求苗木生产单位,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强苗木引进、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两证一签”管理及病虫害检疫检验,从根本上保证苗木质量,制止不合格的苗木出圃,依法查处假、劣苗木销售,杜绝绿化项目使用不合格苗木造林。

第20篇:胜利油田注水井生产管理研究论文

1胜利油田注水井情况现状

1.1生产情况

截至2016年9月,胜利油田共有注水井10443口。其中分注井4463口,分注率为42.7%。注水井开井层段合格率80.8%。

1.2注水技术情况

油田分注技术的进步以测调技术发展为标志,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分注技术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固定式分层注水技术、活动式分层注水技术、测调一体化分层注水技术。

1.3测试调配情况

测调一体化分层注水技术成为胜利油田主导分注工艺技术。截至2015年5月,分注井测试率为89.8%。

2胜利注水井生产管理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分公司对注水井管理高度重视,加大了资金投入,在注水井生产运行、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狠下工夫,在提高“三率”改善水驱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1管理更为完善

(1)强化技术方案管理。建立局、厂两级项目库,科室上手对技术方案进行优化论证和技术把关,从系统整体角度优化,产能配套、系统优化提效、更新改造、掺水、回灌等一体化考虑排序,提高方案编制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

(2)做好层段考核率工作。严格考核与检查过程,做到检查严格、方法合理、结果可靠、排名公正。由采油处牵头,带领检查组成员到各二级单位检查各水井基层单位,逐个检查10000口水井,“日报、综合月报、管柱图、测试资料”四统一,综合对比分析。

(3)做好基础管理和日常管理。建立注水系统台帐。督促各采油厂强化基础资料管理,确保注水系统数据和基础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

(4)开展老油田一体化治理工作。以水驱波及最优化为目标,运用大系统优化的方法,实施油藏、工艺、地面、水质一体化治理,改善老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提出老油田实施层系井网、水质、地面和油水井治理并行的一体化运作思路。

2.2技术升级换代

2.2.1分注技术的进步

测调一体化分层注水技术可以满足进一步细分的要求,实现井下多级细分,将分注工艺和测调技术能紧密结合,节约测调时间,并提高分注可靠性。

2.2.2井下工具及测调工具的改进

(1)封隔器的改进。针对扩张式、压缩式封隔器的不足,对其解封方式、胶筒质量、洗井通道进行了改进,封隔器的密封质量得到提升。

(2)打捞测调工具的改进。对打捞测调工具进行改进,增大刮垢器功率,提高电动式打捞器对配水器的适应性,开展一体化防油污测调仪器研究,解决因油污造成测调精度低的问题。

3管理和技术上面临的形势及问题

3.1效能状况与节能降耗、高效运行的要求有差距

胜利油田注水系统效率为53.2%,远景目标为60%,相差6.8%。注水标耗为0.395kWh/m3.MPa,与远景目标相差0.11kWh/m3.MPa。这种差距主要是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注水泵机组效率低。对于离心泵,由于高效泵、大排量泵比例低,泵型组合不合理,且部分站水量供需不匹配,导致离心泵不在高效区运行,泵效低;对于柱塞泵,主要是由于投运年限长、维修维护不及时导致泵效较低。二是注水管网效率低。配水间阀控损失大,主要是由于注水压力差异大和掺水井、回灌井造成,系统及管网分压调整不及时。管网沿程损失,主要是由于部分注水管网结垢、部分注水管网布局不合理、供水半径过大造成。

3.2三率状况与改善水驱的要求有差距

2015年胜利油田分注率为37.5%,层段合格率为80.1%,均低于中石化平均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3.3基层管理及日常管理还需完善2013年以来胜利油田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实践油公司管理模式。由于管理模式的变化以及岗位的变化,存在交接不及时的问题,有些基层技术人员对注水井测调相关知识认识有偏差,导致日常管理出现混乱。

4提升胜利注水井生产管理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4.1做好注水地面系统整体规划建设、动态优化提效工作

围绕不同类型油藏对注水能力及压力的需求,强化地面工程配套,实施注水地面压力及负荷调整;强化技术集成推广应用,保障有效注水。

4.2继续推广标准化技术及工艺

根据不同油藏条件和需求标准化管柱;推广标准化测调,包括规范调配过程,规范测试过程,规范资料处理过程;加大测调一体化技术推广,配套测试设备。

4.3加强培训,强化考核,推动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对新上岗技术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使其尽快适应新岗位。举办培训班,对基层技术人员进一步进行培训,加强对注水井管理、注水井测调等方面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杨波.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的现场措施[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9(12).

[2]李明.实施现场“五步管理法”,提高注水井管理水平[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1).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
《生产管理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