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9-18 06:09:21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网络营销论文 旅游发展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旅游发展论文

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

提要本文通过对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和市场特点的研究分析,对比网络营销给旅游业带来的革命性作用,揭示和论证了网络营销特别适合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特点,在营销战略、营销模式、策略组合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休闲度假旅游;网络营销;模式

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旅游就是由导游带着一个旅游团出外游山玩水。其实,这种理解只是旅游给一般社会大众的表面观感,只是旅游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初级阶段——观光旅游阶段的表现形式。在发达国家,比观光旅游更高阶段的休闲旅游早已盛行,我国也将在经济高速发展后迎来休闲旅游产业的大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营销方式的支撑,网络营销在这一新兴的旅游产业领域将发挥革命性的作用。

一、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与市场特点

(一)休闲度假旅游的概念。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形态发生的变化,全球旅游已经开始由20世纪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向在一地的停留时间相对较长,更加强调放松、休息以增进身心健康为目的的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休闲度假旅游是指消费者支配自己的“闲暇”时间用于度假旅游活动,以达到放松、体验、娱乐、健康和自我完善目的的行为和过程。

从定义上看,休闲度假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为追求身心的某种“愉悦”,其目的有别于一般的观光旅游,其表现形式也更趋多元化。

休闲旅游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进入20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休闲相关的产业便逐渐地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发展对当前我国旅游业的转型与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特点。休闲度假旅游已逐渐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我国的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显现出了与一般观光旅游不同的独特的市场特点。(表1)

综合表1的各类属性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休闲度假旅游具有游客层次高,每次出游时间虽然较短,但出游次数多,频率高。他们的出游动机与一般观光旅游的游客相比显得比较多元,因此属于小众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

二、网络营销的作用与发展优势

旅游业一直被认为是对网络最敏感、最应该发展电子商务的行业。旅游业属于信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于信息化系统,是特别适合于网络运作形式的一个产业,旅游产品的网上营销比其他产品的网上营销更具有优势。通过对休闲度假旅游市场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种特别适合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的产品。

(一)网络营销的作用。现代市场营销最重要的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传播和交换,网络营销以超越时空的神奇功能将对旅游行业的发展

发挥革命性的作用。

互联网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并跨越时空达成交易。其多媒体功能使旅游网络营销可以集中图、文、声等各种媒体的传播形式,创造出立体化的传播旅游信息的环境。而互联网的交互式作用,使得旅游网络营销比其他营销方式更具有直接营销、目标营销、双向互动营销、参与式营销等现代营销的特点。此外,网络营销具有的高效率和经济性,使得旅游业得网而如虎添翼。旅游网络营销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网络营销的典范。

(二)网络营销的发展优势。网络营销不仅对旅游业整体产生了革命性作用,从其作用方式来看,它更符合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特点,从而为休闲度假旅游的营销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广阔的客源市场。我国目前拥有1.3亿网民的数量,具有购买力的上网人群的文化程度一般都比较高,这些人收入水平比较高,工作压力比较大,思想也比较开放,工作之余努力地追求享受和放松,正是休闲度假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因此具有广阔的客源市场。

2、个性化的需求。传统的观光旅游产品相对比较共性,而休闲度假产品的目的地相对来说比较分散和弱势,其客源也是相对分散地拥有个性化需求的小众客源。互联网为相对小众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带来了数字机遇,即它借助记者、摄影者和网络撰稿人这样的多元的社会力量,将信息大量地呈现在互联网上,从而满足更多旅游者对休闲度假产品的小众化、个性化需求。

3、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对于小众化、个性化需求的产品,互联网以其无限大的容量、多媒体的表现形式,以及通俗直白的视觉形象等特点,在传播时对产品内容往深处说理,并将一般受众难以掌握的产品信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呈现给受众,这样能更好地加深受众对于休闲度假产品的理解。

4、较低的成本。我们一直强调休闲度假产品的多样化、特色化是其发展的生命线,但特色化与需求量和营销成本是一对矛盾。网络营销克服了过去为获得信息与交流信息而需增加成本的缺点,为营销提供了一种以低廉成本获得多样信息与加强采购的渠道,从而大大提高了运作的效率,并降低了成本。

5、传播旅游形象。在旅游市场营销中,营销的主要诉求是要将充分反映实际特色的旅游形象提炼出来,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传播于目标受众。而在所有的传播手段中,互联网的24小时不间歇、图文并茂、多媒体互动等传播优势,将会立体地、全面地、透彻地、鲜活地把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的品牌形象推广到国内外广大的受众面前,使他们印象深刻。

三、休闲度假旅游网络营销对策研究

(一)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战略。旅游企业要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首先要从确定战略方向和战略目标入手,预测、分析本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评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进而描绘出企业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网络营销的蓝图,制定出具有指导意

义的战略方案。

(二)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模式。休闲度假产品的网络营销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没有一个好的赢利模式是不行的。但是,每个企业有其不同的成长背景、发展愿景以及产品思考,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如何确定一个好的赢利模式呢?赢利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客户群定位,即我们要为什么样的客户提供怎样的体验与乐趣?

第二,为客户什么样的实际效益服务:我们的网站对于客户有多重要?主要体现在那里?在为他们带去实际效益的基础上,我们的收益又从哪里实现?实现多少?

第三,这种模式是不是很容易操作?如果太过复杂是不是增加了我们的成本?是不是对于客户来说操作很麻烦?

第四,赢利模式的载体可以体现在网上,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进行。

第五,休闲度假产品更多地体现了自主性、多样性,因此其模型的重点应该放在服务的支持上,而不是放在接待、组团上面。

第六,旅游行业是充分体现服务链经济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这个商业模式中,应该提供更为牢固的服务链经营形态。

(三)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策略。网络营销是以IT技术手段为基础,集传媒与交易场所于一身,利用互联网进行营销的活动,

因而活用营销组合的策略才能够更全面地提升休闲度假旅游网络营销的绩效。

1、工具优化策略。要使休闲度假旅游网站从茫茫网海和众多的竞争者网站中脱颖而出,必须注重对网络营销工具的优化:第一,在网页的制作阶段就考虑当前重要的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律,利用各种网页优化方式,力争搜索排名靠前或有特色,增强对网络推广的力度;第二,建立涉及到构成休闲度假产品几大要素的各种链接,通过点击可以浏览相关网站和资料,以整合本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的资源,获得共赢的效果;第三,发布博客和公告版信息,及时地将自己的近期产品安排、促销活动等等信息向论坛和博客的版主进行提交,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第四,运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创办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社区和社区俱乐部,通过俱乐部凝聚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使其成为现实的旅游者。

2、产品策略。在高度竞争的旅游行业,营销的主动权其实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因此,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销理念应该转变为以顾客为导向,表现在产品策略上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策划和调整产品。要注重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充分的市场调研,通过网络平台的即时记录、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客源地分析、目的地分析、游客需求分析、产品反馈分析、信息发布分析、消费倾向分析、消费预测分析等,从而为休闲度假产品的策划提供市场监测与决策辅助。可以借助互联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与客户充分讨论其个性化需求,即时

互动地进行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关联性形成旅游资源共享,向游客提供完整的本地化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服务链,以维护网上游客的忠诚度。

3、价格策略。旅游产品价格的特点是其成本模糊性和价格集合性,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总是要通过比较来判断其合理性。价格是旅游者在选购旅游产品过程中最重要的对比因素之一,也是现在旅游企业间竞争最为激烈的部分。因此,休闲度假产品的网络营销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推行产品价格公示策略。当然,价格公示绝不是一味比低,而是要遵循价格与产品品质同时公示的策略,让旅游者在看到价格的同时,也能看到该产品与众不同的品质,这才是最为明智也最为有效的做法。

4、渠道策略。休闲度假产品的网络营销的发展,必须依赖分销体系的建立和分销渠道的拓宽。目前,一些大型的旅游企业已经拥有自己的分销系统,而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分销系统,需要强大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因此对于经营休闲度假产品的广大中小旅游企业来说独自构建分销系统的做法是不明智的。而依靠大型旅游网站的专业分销系统,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有助于中小旅游企业发挥联合优势,提高利润率。

5、促销策略。举办一个好的促销活动、节事活动或公关活动,将带来巨大的眼前效益和长远的间接效益。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销如果能够在网上经常性地开展促销活动,通过在内容上、视觉效果上和传

播途径上的精准做功,就将会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更好的促销效果。目前,常用的促销策略有以下几种:活动策划促销、引爆流行促销、网络广告促销、虚拟网游促销、网络公关促销、明星效应促销、媒体炒作促销、用户织网促销等等。

6、整合策略。网络营销作为新的营销理念和策略,凭借互联网的特性对传统营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这并不等于说网络营销将完全取代传统营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处于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最终实现融洽的内在统一。

休闲度假产品的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旅游企业在进行休闲度假产品的营销时应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市场细分,整合运用网络营销和传统营销策略,以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营销目标。

7、品牌策略。世界已经进入了品牌营销时代,营销主导经济,品牌主宰世界。旅游企业要选择正确的休闲度假旅游的品牌营销之路,就应视企业形象为生命,把企业的综合形象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要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广泛推介休闲度假旅游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各种网上营销活动逐步树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形象,打造出令消费者印象深刻的品牌。

休闲度假旅游属于小众化、个性化的旅游需求,网络营销的功能特性正好适合休闲度假旅游的市场特点,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只要我们制定出正确的营销战略,创建出优秀的营销模式,采取得当的策

略组合,再加上注重细节,深入耕耘,休闲度假旅游的网络营销必定能够迎来美好的明天。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2]杰弗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3]龚绍方.旅游网络营销战略[J].旅游科学,2006.5.

[4]弗雷德·戴维著,李克宁译.战略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7.

[5]巫宁.旅游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推荐第2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

专业:城市规划

学生: 指导老师:

摘 要

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闲时自由时间的加多,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国内休闲旅游的新热点。如何在与之出现的产业单一,无法形成积极盈利等问题中寻找突破口,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其中的关键。怎样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确定自身的乡村旅游的产业发展,是笔者想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产业 发展模式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 White Ping Resort Dragon Case

Major: Urban Planning

Student: Zeng Rui

Supervisor: Guo Yanro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economy and people free time and more spare time, rural tourism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of domestic leisure tourism.How in the industry with a single, unable to form a positive earnings and other iues in the breach,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key.How to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 demand, determine it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 and solve the problem.This article in combing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about the rural tourism, and other materials under the premise of Bai Ping dragon resort in wusheng count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its present situation,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etc.,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Key words: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Mode

II

1导 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1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1 2.1 基本情况 ............................................................1 2.2现有资源 .............................................................1 2.3 公共设施现状 ........................................................2 3 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2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2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3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3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3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3 4 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3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3 4.2乡村旅游业 ...........................................................5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5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5 5 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致 谢 ....................................................................7

III

1导 论

1.1研究背景

随着不停发展的城市和人们不停加快的生活节奏,很多的城市居民选择在周末或者节假期选择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朴质闲适的特色,通过满足现代都市人向往田园的心灵诉求而变成旅游业的重要分支[1]。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本文以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研究为主要目的,综合分析目前白坪飞龙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探讨其旅游产业的开发模式,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科学对策及基本对策。本文在认真分析白坪飞龙度假村的乡村旅游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提供建议和策略,对其建设与发展有一定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结构

本文通过对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联系现有阶段的乡村旅游发展产业的现状,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经济相互联系,形成产业模式的新格局,成为以农业产业为主导、以创新旅游为推动、以农村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产业旅游[2]。

2白坪飞龙度假村现状

2.1 基本情况

白坪飞龙度假村位于四川、重庆两省,南充、合川、遂宁三个市的接壤处。度假村地处武胜县域东部,嘉陵江以东、万乐路以北区域。度假村北靠岳池县,距离成都市220公里,相隔重庆市90公里,相隔南充市54公里,距离广安市39公里。

第一产业为生猪养殖、桑树种植、柑桔种植、蔬菜种植业,已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相对集中的生产区。度假村现状第一产业以白坪乡的甜橙生产基地和飞龙镇的蔬菜基地为主。 在度假村东南部飞龙镇、百坪镇、猛山乡等乡镇建有现代农业园区。整个园区分布在省道两侧,交通便利,现状农业基础良好。在鸣钟、双星、沿口等三个乡镇建有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度假村内第

二、三产业主要以农副产品加工和贸易集市为主。

2.2现有资源

度假村水资源丰富,东靠嘉陵江,加上分布在山涧沟谷的小溪, 构成树枝状河网水系 。其中,长滩寺河作为嘉陵江左岸一级支流,从区内东北飞龙乡入境,流经飞龙、三溪、鸣钟、沿口等乡镇,是全县水电资源开发最好的河流。

1

度假村内也具有一定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盐卤、金和建筑材料等。盐卤估算蕴藏量丰富,但已停产。嘉陵江河道的砂石较为丰富;金矿规模小、品味低。现在许多乡镇企业和家庭的小规模的采矿方法,产量非常低。

度假村有天然森林资源。药材有香附、半夏、补骨子、白芍、枳壳、苡仁,甘蔗、麻、烟叶、生姜、蔬菜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有橙、桔、柚、柑、桃、梨、苹果、樱桃等;珍稀树种有银杏、香樟、油樟、楠木、檀木、红豆树、杜仲、银桦、相思树等;野生动物有长吻鼹、蝙蝠、黄鼬、果子狸、狐狸、獭等。

度假村周边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具有很突出的特点,种类多样,格调高雅,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文化景观丰富。自然景观以鸣钟桃花山为主,人文景观则以嘉陵江第一古镇——沿口古镇,还有飞龙武庙、观音阁寺庙等景点及鸣钟桃花节等传统旅游活动。

2.3 公共设施现状

近年来,度假村内初步形成了城乡贯通、出口畅通的交通新格局 ,区内省道30

4、县道沿三公路、沿罗公路、岳武路畅通 ,交通事业发展迅速, 对外交通较便利,各乡镇及大部分村均通公路。

度假村地势平坦,地面海拔小起伏,和村里地区丰富的植被,许多景点,非常适合推出自行车休闲和健身活动。综合度假村内的各类资源要素,在与生态布局和功能区划密切相关的基础上,以村公路、拖拉机耕路、路基、花卉、苗木基地的快捷方式已形成,休闲、观光建设、健身类、各层次鲜明的绿色之路,建设覆盖体育、乡村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绿道网络系统。

在生活步行系统规划中以方便村民在集中居民点内出行为主,主要结合集中居民点建设进行规划。度假村内有以连接度假村内各个生态景点为主休闲游道系统,主要以游客的参观路线进行规划。步行道步行道路面主要以生态路面为主,并具乡间野趣。

3 白坪飞龙度假村swot分析

3.1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优势

区域交通优势有位于重庆的“1小时经济圈”三圈层;省道30

4、南渝高速公路穿越度假村,距重庆主城区90公里,距重庆两江新区约70公里,距南充54公里。产业方面水产、蔬菜、生猪、蚕桑的四大特色产业已经初步形成,显现出来了城市导向型农业的基本特征[3]。并且拥有政府支持,在未来政府重点发展地区,能够得到政策扶持,所获得的资源力度也会有所增加[4]。

2

3.2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劣势

急需解决的问题有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农村人民的文化素质,关注土地和就业,部分农民的土地不能流转造成建设用地指标无法置换,集中的居民点难以建成,引发土地矛盾,产业需要进行空间、功能的大整合与提升[5]。并且原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尚未形成联动,导致产业集群没有实现产业集群、产业链延伸的基础设施建设短[6]。

3.3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重要机遇

国家将加大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试点地区的城市和农村发展项目,逐步扩大试点地区,城市和农村发展继续升温[7]。成渝度假村、成渝经济区有能够获得相关政策突破的空间。在两江新区的成立,进一步拉近了试验区的距离和城市中心区,城市功能溢出对试验区的发展机遇[8]。而新增的高速路极大的缩短了度假村与大中城市时空距离,为其发展提供便利的交通基础。

3.4 白坪飞龙度假村发展威胁

3.4.1 临渝地区的竞争

临近重庆地区农产品的成长与地理自然环境和产业发展的基础以及社会经济背景都十分密切。在城市之间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类似的相当强,甚至导致行业领先的产品生产也非常相似,目标市场和大量的收敛,这使得临渝地区的产业竞争激烈[9]。同时,临渝地区都想在重庆产业转移中分一杯羹,竞争空前激烈。所以,度假村想要一步步占据了具有优势的有利位置,将面对严重的跨区域竞争和挑战。 3.4.2 市场准入的挑战

做为重庆农副产品保障基地、进入重庆产业和增大出口的创汇农业的比值,增加中、高端市场的占有率,这是度假村的最优的行动方向[10]。重庆的对外开放度越来越高,接入方式也越来越细化、规范化和组织化。农业生产和管理仍然是基于传统的思想和方法,这在将来的发展中会有所阻碍[11]。

4 白坪飞龙度假村产业发展策略

4.1农业——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产业方面需要结合度假村现状产业,制定相应规划目标和发展定位。首先,我们要加快农业研发孵化的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形成城市和农村生活的进一步整合,形成拥有美丽的生态环境的新农村;其次充分利用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格局;再者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体验农业,把统筹城

3

乡、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要素进行配套完善。

1.观光农业

通过农业发展和农村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增值,借此平台发展有机食品,展示交易、规模化种植、产品研发、私家菜园、采摘区、教育科普、文化休闲娱乐等[12]。通过区域观光农业的蓬勃发展,打造重庆及周边市民的休闲度假基地,有效提升度假村对外形象,发挥度假村作为重庆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优势,发展高附加值农业,对于解决区域农民就业、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武胜城市形象具有极大的推送作用[13]。

2.创汇农业

高新技术的发展和迅速的向农业渗透,致使以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生物能源技术为代表高科技农业对传统农业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技术改造,使得农产品生产和农业深加工产品具备了很高的科技含量,农业产品和农业技术具有高度科技附加值在农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当今国际市场上不断的被越来越多的方面认同,并逐步由技术发达地区向技术偏低地区倾斜[14]。同时受地理差异化的影响而导致的农业资源分布不均也使得资源稀缺地区希望从区域或国际市场上获得农业资源的补充,这为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为农业跨境货币交易,农产品的对外交流[15]。

3.“整体流转”模式

土地以股份形式统一到专业合作社。其股份分家庭股与集体股,以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合作社的为家庭股,以集体的机动地、四荒地入股到合作社的为集体股,并明确了家庭股与集体股的数量和权益[16]。集中起来的土地由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

4.“公司单定”模式

以“农户养殖、协会服务、公司营销”的模式,联合养殖大户,注册人和家畜品牌;以“公司+大户”的形式,建立“公司定单,农户养殖,品牌营销”的机制,进行品牌经营[17]。通过入股或土地流转所收益的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帮扶基金”,制定相关规定和协议,为有能力、勤奋、诚信的村民提供一定限额的无息贷款,发展订单式生产,确保农民具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5.“公司托管”模式

在农户入住新型社区前,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公司负责统一选种、统一育苗,村民按照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管理,每年由公司发给村民管理费;村民住进新型社区后,公司与村民小组签订正式土地流转合同,公司根据不同肥力地块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村民将果树托管给公司,由公司对挂果树给予保底金,盈利每年按10%分红。同时,有一技之长的村民可进协会,协会与公司签定服务合同,按照标准

4

对果树进行生产管理,由公司支付管理费。村民收入主要为土地租金、果树托管保底金、分红收入、务工收入(园区务工和外出务工)、管理收入等[18]。

4.2乡村旅游业

4.2.1度假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格局看,加快度假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确保武胜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从度假村发展的需要看,乡村旅游是该地区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必然成为度假村旅游最具成长空间的新特色[19]。从实现价值的途径看,发展乡村旅游是度假村实现农民增收,能够实现土地增值的有利道路。

4.2.2 度假村乡村旅游业发展策略

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基础,以农户作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突出特色,实行差异化发展。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临渝地区乡村旅游核心竞争力 ,着力把度假村打造成为临渝地区示范样本。结合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引进实力业主,整体连片开发。重点打造高端生活第一居所和度假投资第二家园,突出健康度假特色,创新生活方式。

结合村域西部已开发的合作社和蔬菜大棚等,进一步拓展用地,形成规模化种植的特色蔬菜基地。建立起规模化生产的农业科普教育基地。依托村域东面已开发香米以及西南部现有的优质水田发展优质水稻基地,大规模的香米、玉米以及油菜种植可形成乡村味浓厚的农业观光基地。

推出全年水果采摘活动: 4-5月份推出草莓采摘,6-8月份推出蓝莓采摘,7-9月推出葡萄、梨、桃、李等水果采摘,9-11月份推出柑橘采摘。已有的花卉苗木区以红枫、樱花、海棠培育栽种为主,未来结合土壤条件及产业需求形成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专业化花卉苗木基地。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周边发展自身乡村旅游,可以

利用广遂高速、广武潼安资成高速,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交易为主的现代物流业务,搭建度假村交易平台。建立展示交流平台,建立以会议、展览、节事为主题的会展业。

5 总结

乡村旅游能够通过其特有的田园感受和质朴的农家情怀给人以放松闲适的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独特的旅游产业,让农业资源依靠这种形式实现自身价值的提高[20]。而随着人们向往自由闲适的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与之而来的关于旅游产业的盲目开发,产业模式单一等问题也等待着解决。本文在梳理研究了国内外有关乡村旅游等资料的前提下,以武胜县白坪飞龙度假村为例,分析了其现状、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策略等,希望能够为我们国内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1]毕春梅.成都乡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研究[D].西华大学,2014.[2]蒋薇.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乡村旅游产品升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3]王素洁,李想.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可持续乡村旅游决策探究——以山东省潍坊市杨家埠村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1,03:59-69+90.[4]马立.乡村旅游产业园区的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5]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97-1605.[6]Tongqian Zou,Songshan (Sam) Huang,Peiyi Ding.Toward A Community‐driven Development Model of Rural Tourism: the Chinese Experience[J].Int.J.Tourism Res.,2014,163:. [7]Alenka Verbole,Stuart Cottrell.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case of a negotiating proce in Slovenia[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2,442:.

[8]黄郁成,黄光文.论农村旅游开发的资源凭借[J].旅游学刊,2003,02:73-76.[9]郑杨,周志斌,朱莎.近5年中国国内乡村旅游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19-26.[10]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08:104-111.[11]DonaldG.Reid,Heather Mair,James Taylor.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J].World Leisure Journal,2000,422:.

[12]Emese Panyik.Rural Tourism Governance: Determinants of Policy-makers’ Support for Tourism Development[J].Tourism Planning & Development,2015,121:.

[13]Ling-en Wang,Sheng-kui Cheng,Lin-sheng Zhong,Song-lin Mu,Bijaya G.C.Dhruba,Guo-zhu Ren.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China: Principles, models and the future[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3,101:. [14]陈雪钧.国外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借鉴[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56-59.[15]张祖群.当前国内外乡村旅游研究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4,08:307-314.[17]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19]张文,安艳艳,李娜.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社会与经济效益、问题及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17-24.[20]马勇,赵蕾,宋鸿,郭清霞,刘名俭.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02:336-339.

6

本论文完成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在此特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真挚的感谢。首先,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郭艳荣老师,感谢在学习期间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其次也很感谢我的生活中的好朋友的刘婷、范怡等同学,他们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及时的给我帮助和鼓励,让我十分庆幸拥有这份友情。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会一直把他们的爱记在心里,不管是物质上的帮助,还是精神上的鼓励,他们都给与了我太多太多,感谢他们的付出,我会继续努力和成长的,不会辜负他们的期许。

推荐第3篇:浅谈中国自助旅游发展(论文)

浅谈中国自助旅游发展

摘要:旅行,对年少者来说,是一种教育;对年长者来说,是一种经验。通过旅行了解外面的世界,看看是真的精彩还是无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是具有很深的诱惑和无穷的吸引吗?于是厌倦了传统的方式后,越来越多的人迷恋上了这一比较有现代化感的和个性化的旅行方式,如自助旅游,自驾车旅游,回归自然等新项目。这些具有特色的旅行新宠也成为近几年旅游市场最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对我国自助旅游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自助旅游特点制约因素对策

一、自助旅游及其特点

自助旅游是一种时尚的旅游方式,旅游者完全自主选择和安排旅游动,这种旅游不排除包括旅行社在内的中介机构进行预定,尤其是交通及住宿设施,可以简单的总结为游客自由随意安排和完成旅游活动,侧重于“自主与自由”。

自助旅游者追求在旅游中的自主性,或张扬个性、或放松身心,与整体旅游市场相比,他们的出游率较高,旅游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安排;他们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大中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在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点:

1、自助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有明显不同

休闲型自助旅游者多以家庭为单位,或流向以海滨为代表的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或流向城市周边的景区(点),而对城市周边游来说,自驾车旅游是比较流行的交通方式;专业型自助旅游者则追求新开发甚至尚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尤以西部地区更受青睐。他们在旅游目的地及出游时间的选择上都具有避热倾向,或是避开观光型的热点旅游目的地,或是避开其高峰旅游期、反季节游览热点景观,领略不一般的风景。

2、自助旅游者的参与度高,属于深度旅游

由于需要自己安排一切,自助旅游者们通常在出行前做充分的准备:收集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当地风土人情等相关信息,设计线路,选定交通工具、查询航班及车次情况等等。这些准备工作使旅游者能更全面地了解旅游目的地,而不仅仅是旅游景区(点)的情况。在旅游过程中,自助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都更贴近当地人的生活,能更真实地接触当地居民,感受当地的自然、历史、风土人情及社会习俗,其参与度更高。同时他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就某一方面或某一主题对目的地进行深度了解。而参加常规旅游团似乎总是与当地人隔得很远,旅游者基本上都是在专门接待旅游者的定点饭店、定点餐厅、定点商店之间活动,就连像民族歌舞、婚俗这样的“民俗风情”展示也往往带有很强的表演性,甚至演化成变相收费的项目,极易使旅游者与东道居民互生陈见,有悖旅游增进交流与理解的宗旨。

3、与团体旅游相比,自助旅游的出行规模小

自助旅游同行者志趣相投,更易达成一致;同等规格标准下,比参团旅游花费更高,并体现出特殊的消费心理:他们陶醉于精打细算、讨价还价,尤其是住宿、当地交通等基本要素,但对一些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却显现出不俗的购买力,对“特色”更是格外偏好,比如特色旅游项目、独特的工艺品、地方美食等等。此外,尽管自助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费心费力,但满意度依然较高,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针对旅行社的投诉越来越多,当然,这与自助旅游者投诉无门也有一定关系。

自助旅游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仍很难用量化指标来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助旅游正在增长,尤其以自驾车旅游增幅最快,背包旅游业日益受到关注,这些自助旅游者大多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旅行经验丰富,并以中青年为主。

二、我国自助旅游市场的特点

据广州旅游局介绍,2006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广州各大旅行社接待总人数和接团,组团总数分别为15.64万人次和4784个,同比分别下降35.29%和31.84,营业收入总额为12789.88万元,同比下降14.55%。与团队旅游市场的冷淡相反,自驾游、自由行等个性化产品、业务呈现规模化发展趋势,上升明显。可见,随着旅游者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出游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前的随团旅游到自由人再到自助游等方式的转变,旅游者更趋向自行安排旅游行程。就目前我国自助旅游市场的发展状况来看,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散客旅游正在快速的增长

由于对自助旅游的概念尚有待进一步廓清,因此尽管散客市场占据着国内市场的极大份额(参团旅游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的比重不足10%),目前中国自助旅游市场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仍很难用量化指标来描述,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助旅游正在快速增长。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的同时经济收入在不断提高,因此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阶层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加入到自助旅游队伍的行列中,而且多数自助旅游者集中在具有一定体力的青年人群中。散客旅游占据了大半的旅游市场。

2.以短途休闲旅游居多

在自助旅游市场中,家庭休闲游占了相当的份额,而且多为去往周边地区的短程旅游,双休日和公休假日是自驾车短途旅行的出游高峰。据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749个家庭所做的调查显示:过去半年曾经旅游的被访者表示,最近的一次旅游大多是到所在城市的周边进行短途旅游。从最近一次旅游的目的地看,在曾旅游的84名北京被访者中,到辽宁(大连等)旅游的占12%,到河北(北戴河、秦皇岛、石家庄等)旅游的占27%,到天津的占10%,到山西(五台山、大同、平遥等)的占7%,到山东(曲阜、济南、泰山等)的占8%;在曾旅游的81名上海被访者中,到江苏(苏州、无锡、南京、镇江等)旅游的占22%,到浙江(杭州、宁波、绍兴、千岛湖等)的占47%,到江西和安徽(庐山、九华山、黄山)的占9%;在曾旅游的69名广州被访者中,在广东省内旅游的占49%,

到广西(桂林、南宁)旅游的占10%,到湖南的占6%,到香港/澳门/台湾的占4%。

3.自驾游发展趋势迅猛

我国城市居民私家车拥有量越来越多,自驾车出游成为有车族首选的出游方式。此外,租车旅游业成为自驾车出游的另外一种方式,以北京为例,有驾照无车者超过100万人,全市有80多家汽车租赁公司,租赁车辆约有3万多辆,双休日出租情况很好,每逢旅游黄金周更是火爆空前。黄金周期间,自驾车出游已成为黄金周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据调查统计,去年五一黄金周前,北京所有租车公司的车辆已被提前预订一空;海口节日期间租车价格虽上调20%,但仍供不应求;深圳9%的居民自驾车出游;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中短途旅游者,相当部分是自驾车旅游;普陀山等景区点周边的停车场均呈现饱和状态;大连、成都等大中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上,由于自驾车出游者多,公路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自驾车旅游多为亲朋好友结伴同行的休闲型家庭旅游,目的地主要是居住城市周边的景区(点)。但也有一些“酷车一族”偏爱长途越野或是驾车探险旅游,汽车俱乐部是他们交流聚会的好去处。

4.青少年和青年是自助旅游尤其是长途旅行的中坚分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自力精神、了解不同文化、丰富人生体验是他们在旅行中追求的目标,由于他们经常背着大包做徒步旅行,因此在国外被称为backpacker或trekker、hiker,而且他们通常比较节省,有时也被称为budget traveler。随着背包族队伍的壮大,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这一群体。还有一个细分市场,就是年轻的上班族也开始形成规模,他们多为收入颇丰的白领,经济负担小,消费潜力很大,他们很愿意选择背包旅行这种更自然更环保的方式去亲近自然。

以上是中国的自助旅游市场良好的发展状况,同时,在发展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一些障碍与困难。解决好这些问题将对推动和发展我国的自助旅游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制约我国自助旅游发展的因素

近几年来,随着旅游信息、交通住宿设施等的发展,自助旅游者的出行条件大为改善,但依然面临诸多障碍,亟待加以改进完善。

1.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仍然是有碍自助旅游发展的瓶颈

由于我国自助旅游市场发展迅速, 国内旅游服务的相应设施的发展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只能为旅游者提供基本的吃住行和安全的保障,距离享受性服务差距很大。另外,交通运力不足一直是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者出行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由于各景区缺乏便利的公共交通,使自助游客出行很困难,这是与团队旅游相比最大的不便之处;旺季住宿设施紧张,而且很多自助旅游者前往的目的地以及他们选择的住宿设施都缺乏预订网络,很难提前预订房间,有时一些旅游者甚至因此取消了行程。

2.缺乏实用的自助旅游信息

人们现在查询旅游信息的渠道增多了,旅游报刊、自助游丛书,电视中的旅游栏目甚至专门的旅游频道,而发展最快的当属网络了:各大门户网站都设有旅游版,旅游网站已逾300家,自助旅游网开始增多,各大旅行社、饭店和一些著名的风景旅游点也纷纷“触网”,旅游信息较之以往也更加丰富。尽管如此,这些信息离自助旅游者的期望尚有差距,在提供的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还有待深化和拓展。如目前网上旅游信息大多是景点的介绍、旅游线路和产品推广、票务预订以及一些自助游记,有关旅游目的地的信息也不够全面甚至有时还不够准确,极易误导自助旅游者,而且缺乏综合的交通网络、路况和气象等信息,这些对自已设计新线路的旅游者来说非常重要,具有互动性的在线咨询也基本空白;又如一些网站虽开通了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旅游线路预订、网上拼团等多项服务,但必须“在线预定、离线确认、离线付款”,不便于旅游者们通过网络预订使自助旅行更轻松便捷。

3.自驾车旅游配套设施严重不足

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远远滞后于自驾车旅游的发展,比如交通和路况信息的及时发布、明确的路标指示、加油站的合理布局与标志指示、汽车旅馆的建设、汽车维修以及紧急救援服务等方面,都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否则将限制自驾车旅游的发展,深入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实践将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另外在自助旅游中最需要保障的就是安全。有些自助游客喜欢独自背包游历天下, 有些则是志趣相投的人三两结伴而行。自助游客喜欢人迹罕见的景点, 危险的事情在人烟稀少的地方时有发生。尤其是那些未经开发的区域, 危险系数极高, 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旅游者对突发事件却束手无措, 对于那些极感兴趣,但又担心危险事情发生的景点也只能望而却步了。

4.政府和行业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

尽管我国自助旅游潜在数量大, 但政府部门和有关的旅游企业对自助游关注与投入力度还不够, 有利于自助游客出游的政策还相当少。例如自助旅游者的安全和权益保障乏力,缺乏价格折扣,旅行中支付、取款、使用信用卡等金融服务不够方便等等,这些障碍都将影响自助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我国自助旅游发展的对策

我认为有一下几点建议与对策有利于更好的规范和发展我国自助旅游市场,以使其对国民经济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 服务部门对策

1.旅行社扩大经营、不断开发自助旅游产品

目前中国旅游业的90%是散客和家庭自助游, 不同的散客的需求不完全相同, 旅行社要提供多种旅游业务, 开发各种自助旅游产品供旅游者选择, 现在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与自助游相关的订票订房业务,旅游指导与支持服务等个性化服务的旅行社, 通过从事正式的自助游业务来引导旅游者消费。自助游客若通过旅行社预订机票, 解决交通住宿等其它事项, 要进行合同化操作, 建立规范化制度, 在价格上为旅行社和游客争取利益, 在服务上为自助游客确定质量,保证旅行社和其它相关行业的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合约来规定旅行社和旅游者的

权利和义务, 若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可以将旅行社作为行为主体, 保障自助旅游者的权益。

2.相关产业配合

有些自助游客要通过旅行社安排食、住、行、游, 因而旅行社就要与酒店、景区、交通部门、互联网等行业合作, 并建立良好的关系, 很好的配合为自助旅游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更好的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如现在许多大型旅行社与携程等网站合作, 合作内容也从订房订票扩大到全面联手推出更全面的服务。一方面自助游客可以通过网络自己设计线路、修改行程; 另一方面旅行社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旅游线路和产品的推广、更新信息、修改资料等, 使旅游信息成为国内外游客的共享。

3.发展经济型饭店

自助旅游者一般不选择高档宾馆饭店, 他们热衷于那些安全、卫生、方便、经济的青年旅馆、家庭旅馆等。因而, 合理布局设计经济型饭店, 完善对经济型饭店的管理, 以适应自助游客的需求。

4.全面提高服务质量

只有提供优质的服务才能使自助旅游市场健康的发展。一方面, 要解决旅游过程中的交通、安全等问题, 使游客高高兴兴出门,平平安安回家; 另一方面, 坚决打击欺骗、宰客的行为, 且要做好投诉处理。为此, 要加强对旅游服务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 使他们能为自助游客外出旅游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建议。

(二) 管理部门

1.发挥自助旅游优势

由于人们对自助旅游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 故大力宣传自助旅游是必不可少的。要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宣传自助旅游特点、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及其优势, 积极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提高自助旅游意识, 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自助旅游行列中。

2.建立自助旅游网络

首先, 自助旅游网络的栏目应针对性强, 内容更新及时, 提供准确实用的旅游信息;其次, 网络的速度和安全性要有所保障, 提供的业务要全面;最后, 收集国际旅游市场信息, 通过多种渠道销售, 扩大市场份额。

3.建设游客信息咨询中心

为了完善自助旅游体系, 有些城市已经建设了游客信息咨询中心。游客信息咨询中心最好设在景区的醒目之处, 为游客提供景区介绍、问讯、处理投诉等服务, 并免费赠送景点地图、手册等。游客信息咨询中心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 全面的为游客服务。

4.开发自助旅游用品市场

目前我国旅游用品市场规模很小, 特别是自助旅游用品专卖店更是寥寥无几, 不仅产品的种类少, 而且价格昂贵。因此, 要增加自助旅游用品专卖店, 品种不仅包括背包、睡袋和帐篷, 还包括登山鞋、旅游帽、运动衣等, 并且价格优惠、品种多样, 这样才能使我国旅游用品市场满足人们不同的旅游需求。

5.加大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

放宽自助旅游出游的相关政策, 激发更多市民选择自助旅游; 支持旅行社经营自助旅游业务, 在各方面给予优惠, 降低自助旅游价格; 建立有效的自助旅游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国飞.中国自助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预测[J] .北方经贸,2006,(5).

[2] 任天飞.市场营销学.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3] 陈俊鸿.论风景名胜区的自助旅游开发[J] .旅游学刊,1995,(6).

[4] 何江海,邸明慧.靠什么发展自助旅游.中国假日网,2003年7月29日.

[5]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2005年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综合分析[N].中国旅游报, 2006

年5月12日.

[6] 耿闻.中国旅游保险前景广阔[N] .中国旅游报,2006年7月10日.

推荐第4篇:旅游发展

临沂市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旅游资源开发行为,提高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对全市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根据《风景名胜区条例》、《山东省旅游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发展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已开发的各类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地质、森林、风景名胜、水利、文物、城市公园、科教、工农业、湿地、温泉、湖泊、河流等各类旅游资源,也包括未开发的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资源。

本办法所称旅游项目是指围绕旅游资源开发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包括食宿、交通、游乐设施、商业网点,以及其他必要的旅游区(点)服务设施。

本办法所称旅游区(点)是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有统一管理机构,范围明确,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空间或地域。

第三条 凡在本市范围内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负责本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服务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具有旅游前景的乡镇所在地人民政府应设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旅游管理工作人员。

发改、国土资源、水利、环保、规划、建设、林业、民族宗教、文化、公安、工商、税务、卫生、物价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和旅游区(点)经营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遵循“政府主导、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体现特色、科学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以规划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地方特色,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第六条 政府鼓励合法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市、县(区)人民政府对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建设、经营管理、文明服务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 资源保护

第七条 旅游资源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实现协调监管、合理利用、科学发展的目标。

第八条 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利用历史人文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保持其特有的历史风貌,不得擅自重建、改建、迁移、拆除。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未经市、县(区)人民政府批准,不得在旅游资源地开山、采石、开矿,禁止在旅游资源地开荒、挖砂、取土、填塘、排污、砍伐树木、修坟立碑等。

第九条 旅游资源普查是旅游资源保护的基础,县(区)人民政府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辖区内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向社会公布,并适时补充、更新相关信息,作为开展旅游资源保护、制定旅游规划的基础数据库。

第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应对各类各项旅游资源划定保护范围,实行挂牌保护。

第十一条 任何社会团体和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依法从事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对于发现的旅游资源破坏事件,任何团体和个人都有义务及时向当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二条 开发建设旅游项目,施工建设单位应具备有关施工建设许可证和相应的资质条件,在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保护建设地周围的景物、植被、水体和地貌,工程竣工验收前应及时清理施工现场,不得在旅游资源地及外围保护地带内倾倒建筑废弃物。

第十三条 旅游资源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设应与旅游资源的主题景观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应当贯彻适用、美观、安全的原则,符合国家有关节约资源、抗御灾害等规定。 第十四条 旅游者在旅游资源地游览,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在景物、设施上刻划、涂污或者攀折树木和采摘花卉等损毁景物、林木植被和公用设施等行为;

(二)乱扔垃圾、污物等;

(三)从事封建迷信活动,行乞、酗酒滋事;

(四)燃烧树叶、荒草、垃圾,在禁火区内吸烟、动用明火;

(五)未经批准在旅游资源地内采集物种标本;

(六)私埋乱葬;

(七)捕猎野生动物;

(八)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三章 开发建设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将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断增加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鼓励和扶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 第十六条 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必须编制旅游规划(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旅游规划”),其规划应当符合市、县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旅游规划的编制实行“事先立项”制度。编制旅游规划的委托单位在与规划编制单位签订编制合同前7个工作日内,逐级向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规划编制立项,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立项申请、编制合同、规划编制单位资质等进行事先审查,对未经立项审查而委托编制的旅游规划,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将不予支持对该规划的评审、审查工作。

旅游规划的编制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承担,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要遵守国家关于旅游规划技术标准要求。旅游规划的编制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的原则,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合理利用,注重区域协同,强调空间一体化发展,避免近距离不合理重复建设,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县区域旅游规划以及旅游区(点)开发建设规划之前,必须事先征求市、县(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规划编制结束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旅游规划评审工作;旅游规划通过评审后,由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审查意见后,经县(区)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对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评审而申请报批的旅游规划,县(区)人民政府不予批复实施。对未经县(区)以上人民政府批复的旅游规划一律不准实施。

旅游规划经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因特殊情况需调整、变更旅游规划的,必须按原审批程序报批。各县区、各旅游区(点)编制的旅游规划和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必须服从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与之相互衔接,相互协调,遵循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原则。

第十七条 旅游规划应当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适应,与其他有关规划相协调,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形势,对相关规划提出改进要求。编制其他有关规划应当统筹考虑旅游功能,为旅游业预留发展空间。旅游规划应当遵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的有关规定,旅游规划所确定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十八条 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必须逐级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旅游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得开工建设。对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的规划选址、项目立项及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应依据批准的旅游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报请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凭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到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有关部门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旅游项目及旅游配套设施,应当进行充分论证,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资源地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调等应当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十九条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对利用存量土地建设的旅游项目,依据有关政策优先办理建设用地供地手续;旅游开发项目建设需要占用增量土地的,国土资源部门要适当安排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用地手续。国内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兴建大型旅游项目,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旅游规划的前提下,按有关政策要求供地。对列入省、市旅游业发展规划的旅游业聚集区、重点项目要合理安排用地指标。

第二十条 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可以依法转让、出租和抵押。以租赁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租金可按年度缴纳。旅游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拆迁时,须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

第二十一条 各旅游资源地现有的非旅游项目,不再批准扩大生产规模;有污染的企业要限期迁出旅游资源地。旅游资源地内的土地、山地、林地、水面等资源的出租和转让,需经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批准。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鼓励以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吸引各类资本参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二条 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寺庙建筑、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对危及人文资源保存的行为,责令建设、经营单位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责令其停止开发和组织游览活动。

第二十三条 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市级旅游度假区按有关规定批准设立。未经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或市级旅游度假区的称谓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

第二十四条 开发旅游资源和建设旅游项目,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地风貌;

(二)兴建宣扬封建迷信、淫秽和有害公民身心健康的项目;

(三)在旅游资源地内进行开山、开荒、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四)盲目、重复建设,或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发建设旅游资源项目及配套设施;

(五)在核心旅游资源地内建设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旅游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

第二十五条 项目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及时将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情况按规定逐级报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六条 取得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权的单位和个人,自工商登记之日起,两年内未按合同规定和旅游规划要求进行开发建设的,所在地县区人民政府有权收回其资源开发使用权。

第四章 经营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区(点)的监督管理,规范旅游景区管理制度,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受理并妥善处理旅游者投诉,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旅游区(点)营业前(含试营业)的综合验收管理,经综合验收符合要求的,方可营业。必要时可牵头建设、安监、环保、质监、消防等部门实施联合验收。对验收中存在问题和经整改仍达不到要求的,一律不准营业(含试营业)。旅游区(点)经营涉及公众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其设施、设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有关法定机构检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投入运营。 第二十九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编制、实施旅游区(点)旅游规划;

(二)制定、落实旅游区(点)管理制度;

(三)设置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受理投诉的游客中心;

(四)完善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识;

(五)公开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亮照经营、明码标价;

(六)接受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七)有效保护和管理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文物古迹和历史遗址,落实保护责任;

(八)加强旅游区(点)环境卫生管理;

(九)向社会公布投诉、咨询电话和电子信箱;

(十)旅游区(点)经营者应遵守的其他规定。

第三十条 实行旅游区(点)等级评定制度。旅游区(点)等级评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未被评定等级的旅游景区,不得使用等级称谓从事经营活动。未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旅游规划评审的不再受理国家A级旅游区申报。

第三十一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健全旅游区(点)档案,对旅游区(点)的历史沿革、资源状况、生态环境、服务设施、经营及建设活动的基本情况和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妥善保管。

第三十二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责任制度,配备与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完善安全防范措施,对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场所和旅游项目设置显著的警示标志,划定警戒范围和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制定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迅速合理处置突发事件,并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旅游、公安、安监等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三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单一门票和联票,供旅游者自主选择。禁止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禁止擅自设置景中景门票。

门票价格应当公开。调整门票价格应当提前三个月进行公示。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调整国家等级旅游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征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意见,必要时应当依法举行听证会。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等对象减免门票费。 第三十四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规定应当具备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的,必须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第三十五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旅游信息发布、查询、预订和结算,促进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第三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旅游区(点)及其周围摆摊、设点和出租景观,不得尾随、纠缠、胁迫、欺骗旅游者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有偿服务。在旅游区(点)管理范围内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的单位及个人,须经旅游区(点)经营者同意,按照核定的营业地点、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并接受工商、税务、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旅游区(点)经营者应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在旅游区(点)从事商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主要经营特色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特色副食品、土特产品、照相摄影器材、医疗服务及游客生活必需品等项目。

第三十八条 在旅游区(点)从事经营和服务,不得有下列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旅游合同或约定;

(二)不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服务;

(三)强迫旅游者接受服务,尾追游客强行推销,哄抬物价、欺诈游客等行为;

(四)对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等做虚假或者容易产生误解的宣传;

(五)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

(六)出售假冒伪劣商品;

(七)侵害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八)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

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委托的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行政执法程序,公布旅游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严格履行职责,秉公执法。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旅游区(点)服务质量降低或者不符合相应等级标准的,由评定机构降低其等级或者取消其等级称谓。未被评定等级或者已被取消等级的旅游区(点)使用等级称谓以及等级旅游区(点)使用不真实等级称谓从事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旅游条例》第51条,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3 千元以上、3 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对未经批准,擅自以国家旅游度假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或者市级旅游度假区称谓从事开发经营活动的,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山东省旅游条例》第50条,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八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依据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理。

第四十三条 拒绝、阻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违反治安管理处罚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碍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依法可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第四十五条 游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或不履行法定职责,致使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六条 旅游资源涉及宗教场所的,对宗教场所的管理按照宗教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推荐第5篇:旅游论文

浅析我国旅游业危机管理

一.绪论

二.旅游危机的定义及其种类

(一).定义

(二).种类

1.产品开发的问题/危机(可涉及到有关绿色旅游产品等内容)

2.价格竞争方面的危机(旅游消费需求不足,削价竞争)

3.信誉与人才危机(略写)

4.突发危机(略写)

三.旅游业危机的现状及问题四.对我国旅游业危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对产品开发方面意见1...2...

(二)对价格竞争方面意见1...2...

(三)对信誉与人才危机方面的意见

(四)应对突发危机的对策五.结束语

正文

第一章 绪论

旅游是人类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从目前世界范围看,在发达国家,旅游已不再是时尚的象征,它正在演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并成为仅次于食品和住房的消费者优先选择的第三大消费项目。而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娱、购系统性服务的旅游业,也以其投入少、效益高、增长快、活力强等优势,被誉为永不衰败的“朝阳产业”。

而我国的入世一方面改变了企业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却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和经营风险,企业组织结构设置、运行规则制定、管理理念正在经受空前的洗礼。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危机无时无刻不威胁着我们的企业,就连一些看上去非常强大的企业,如果没有处理好所遭遇的危机,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使灾难在与该企业相关的各个领域出现连锁反应,垮得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不得不承认:危机管理与企业正常时期的营运管理已成为企业经营的两大重点,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轨、缺一不可。

旅游企业同样摆脱不了危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03非典”、“08雪灾”等均对中国旅游企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然而我国旅游企业危机管理发展得非常缓慢,其危机管理研究与旅游企业快速发展的状况不相适应,无法满足旅游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而,加强旅游企业危机管理研究可谓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旅游危机的定义及其种类

一、定义

二、种类

(一)产品开发的问题/危机

旅游产品是指旅行社为满足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需要而向旅游者销售的所有服务和产品。旅游产品是由多种因素组合起来的特殊产品,由交通、住宿、饮食、游览、购物、娱乐六大要素构成,并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是旅行社竞争的核心,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旅游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对产品的开发、营销与推广下功夫少、投资不力,往往出现一家开发大家搭车的现象。旅游产品设计过于单一且雷同、设计层次低、模仿和抄袭盛行、缺乏特色、品牌意识淡漠、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重复利用,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产品质量低劣等,致使旅游产品危机四伏。

(二)价格竞争方面的危机

价格危机一般源于旅游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在外部主要是由于政府的调整,新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以及低价策略的应用等;在内部主要是受本身条件、实力、规模的限制,使产品价格居高不下。再就是在定价策略上,低估了竞争对手的能力或高估了顾客的接受能力等等。

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展望报告分析,在未来的20年,全世界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分别以每年平均4.3%和6.7%的速度增长。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旅游业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市场前景极为广阔。但客观地讲,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较差距还较大,尤其是现代旅游业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旅游业相比明显落后,居民旅游消费需求严重不足。

旅行社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由于自身特点和内部机制的不成熟,在营销竞争中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现象。价格危机也随处可见。

(三)信誉与人才危机

近年来旅游投诉事件一路攀升,黑社黑店超范围经营,非法、变相转让许可证,零团费和负团费,虚假广告,黑车,野导,回扣等现象丛出不穷,信誉危机严重,殃及到整个旅游企业。

人才危机主要是指由于某种原因,掌握核心客源、商业秘密的人员以及外联、营销方面的骨干突然流失,给旅游企业者的经营活动带来的困难。

(四)突发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9?11事件”、“美伊战争”、“国际恐怖袭击”、“08雪灾”等对中国旅游企业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给中国旅游企业造成旅游总收入减少2768亿元的巨大损失。旅游企业在应对突发危机方面问题严峻、亟待解决。

三.旅游业危机的现状及问题四.对我国旅游业危机管理的意见

和建议

一、对产品开发方面意见

(一)认识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性

旅游资源的开发最终体现在旅游产品上,旅游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旅游产品开发合理与否密切相关。稳中有增的客源是旅游企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基础,开发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是吸引游客的主要载体,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外资旅行社进入门槛的降低,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强占市场的核心部分,关键在于旅游产品能否迎合游客的需要,能否打动游

客的心。随着人们对旅游产品需求出现多样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旅游产品设计开发要迎合这种趋势的变化而变化,重视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开发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二)树立品牌概念

我国的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多则几个月,少则几天就能完成,这样随意、不慎重的设计开发过程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往往存在着种种缺陷,产品往往缺乏特色与内涵,容易被模仿,很难树立品牌,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因此,旅行社必须从长远出发,做好自己的市场定位,从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的潜力,充分挖掘内涵,突出特色,提高科技含量,使得其他竞争者难以仿冒。与此同时,旅行社还应重视品牌的创立,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素质的提高,加之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世界进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阶段,90年开始世界进入了“环保时代”,“绿色时代”。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而所谓绿色产品是指那些符合“绿色标志”(green label)要求的产品。绿色开发基本包括:

1、从追求规模到追求效益。由于传统发展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片面追求发展规模不注意旅游资源的利用度。就景区而言,从目前旅游景点开发的热潮仍然在持续,这就造成了传统景点的客流分流的态势加强,这样各景区就要想尽办法延长客人的停留时间,增大消费量,从单纯追求人数,追求规模过度到深化利用,追求效益,延长时间。

2、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现代科技工业的发展使得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吸引我们的旅游资源。工业旅游、休闲渔业、科技教育旅游等使那原本闲散的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丰富了旅游者的科学知识,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也带动了各种经济的发展。

3、推出一些宣传环保知识,展示自然生态为主的绿色旅游线路,比如,自行车旅游、森林漫游、滑雪旅游、观鸟旅游等,这些旅游产品或注意节约能源,控制污染,或包涵丰富科普文化知识,为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生态旅游要持续发展,应是一种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旅游,必须把握适度的开发速度,控制接待人数,增强环境意识,否则,太多的游客会对目的地的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破坏了生态旅游赖以生存的环境,生态旅游也就不可能持续发展。

(三)开发新品种以改善旅游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的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他如度假旅游、商务旅游、休闲旅游、会议旅游等都没有进行深入的开发,对于这些旅游产品,经营者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旅游活动的经营者提供的旅游产品必须要能迎合游客的需求。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要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旅游产品,也可以向不同的目标市场提供同一类型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共同需求。因此,对于目前的市场状况,要开发新的旅游产品,设计出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改变目前以观光游为主的市场状态,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以迎合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才能在市场中赢得游客、赢得市场,进而提高旅游活动的整体享受性。只有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才能随时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改善旅游产品的结构,才可以满足游客。

二、对价格竞争方面意见

(一)

推荐第6篇:旅游论文

1 引言

观光农业是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的交叉性的新型农业经营形态。

我国的观光农业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类型观光农业项目近16000个,遍布全国31个省市。从社会学的意义来看,推进观光农业的发展,既能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需求,又可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伴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学术界也积累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探讨观光农业的规划与开发、地区资源的管理、发展观光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等。在这些文献中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及“开发内容”被普遍提及。一些学者基于区域经济学理论,阐明了合理利用地区资源在观光农业项目开发中的重要性。例如,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域观光农业项目的比较分析后,将观光农业的开发方式归纳为依托自然型、依托城市型。在此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观光农业的规划应考虑区位、市场、资源条件,项目规划应立足于大城市郊区、旅游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特色农业区。而在观光农业的开发内容上,多数学者倾向于观光农业应以农业观赏、农业示范、农业体验等为主要内容。

从上述两个方面基本上可以概括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但就其研究内容上来看还存在有待深入探究的领域。首先在开发方式的研究方面,多数学者是以开发主体是政府部门或有条件的企业为前提假定展开讨论的,形式安排上倾向于资源条件较为成熟的大城市及旅游区周边。但就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在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围也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这类活动也为解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贡献。而针对这部分活动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其次在开发内容的研究方面,由于农业有别于传统的旅游业,其发展必须要依靠项目的内容来吸引消费者。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否将农业活动融入到一般消费者的休闲生活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则是农业活动成败的关键。而目前关于开发内容的研究多数集中在活动内容的类别分析、产业形成等问题上,从消费需求的角度考察如何合理安排活动内容的研究显得比较匮乏。因此,可以针对各地区的生态情况,来规划一些相对合理的活动

2、观光农业活动的形式和类型

观光农业活动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

(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

(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

(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4)传统型观光农业:主要是展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制作过程,特别是一些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以吸引城乡居民前往参观游览。

(5)休闲型观光农业:在城市郊区建立小型分散的农、林、牧、渔等生产基地,既为游客提供一部分时鲜农产品,又保留一部分农业生态圈,以改善城市的生态和休闲环境。 (6)科技型观光农业: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发展的观光农业。

(7)奇异型观光农业;利用各地特有或引进不同于一般的农产品而建立起来的观光农业,以满足人们好奇的心理。

3、发展观光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1、要有具备开发农业观光的资源基础。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

2、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3、要以观光为导向。农业观光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

4、观光农业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4、观光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和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观光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5、结论

目前,在我国基础条件不十分优越的中小城市周边存在着大批依靠农户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规模较小的观光农业活动。推动这类活动的发展对促进当地的城乡交流、提高农民收入有积极的作用。

5.1 地方政府的支援

依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起来的观光农业活动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着先天的不足,因此也就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而依靠单个农户的力量无法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能在硬件配套上给予支持。此外,在市场策略等软件方面也应对农户提供帮助,引导其适应网络宣传等现代化的营销方式。

5.2 服务质量及项目内涵的提高

小规模的观光农业项目的市场进入门槛较低,其他竞争者很容易加入,市场也就比较容易达到饱和状态。所以,尽管调查显示参加者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不高,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户需要在服务质量的提高方面付出努力。另外,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参加者较多的特点,农户也需要在项目内容上进行改进,推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教育、饮食文化教育、农村生活体验有关的项目。这些活动所需的资金投入量较低,但有助于改善目前仅以采摘、吃农家饭为主项目内容单一的局面,能为农户拓展一些新的经营空间。

观光农业园应定位于旅游与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农业文化特色。根于符合自然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对其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只有选择效益型道路,注意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并与生态旅游、林业等建设同步,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避免片面的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观光农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依托新、奇、特、优农产品生产,融合田园风光等农村各种风情特色于一体。在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为人们提供具有丰富情趣和文化内涵的一种消费服务的业态。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2、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3、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年

4、蒋和平:农业科技园的建设理论与模式探索,气象出版社,2002年8月

5、杨 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研究,华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2年5月

6、杨桂华等:生态旅游景区开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7、上海市农委经贸处,2004年8月19日

8、李沈阳 王铁洪:一种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观光农业,2005年12年28

推荐第7篇:论文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潍坊市文化旅游产业现状与前景分析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教育系10家政班

齐晓林指导老师:郭晓丽

内容提要: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尤为明显。下面从潍坊市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发展目标、发展对策来讲述潍坊市的文化旅游产业。

关键词:旅游板块、协调发展、旅游体系、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区

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处北纬35°41′至37°26′、东经118°10′至102°01′,南依峰峦起伏的泰沂山脉,北濒碧波万顷的渤海莱州湾,东与海港名城青岛、烟台相连,西与石化城东营和齐国故都淄博为邻,与省会济南直线距离为183公里。 潍坊是历史上著名的手工业城市,清乾隆年间便有“南苏州、北潍县”之称,还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风筝、木版年画的产地和染散地。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布玩具等传统工艺品也蜚声海内外。

一、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及不足:

潍坊市较早地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开发,中国的第一个大规模的“民俗旅游线”就诞生于潍坊,第一个“民俗旅游区”也诞生在潍坊。1979年,安丘石家庄民俗旅游村开始接待外宾,被誉为“中国民俗旅游第一村”,1984年,潍坊举办了第一届国际风筝会,1986年,潍坊市开辟了国内

第一条千里民俗旅游线。

近年来,全市共开发和完善旅游景点多处,基本形成了以民俗旅游为主,娱乐旅游和观光旅游、海上旅游协调发展的格局。主要完善或新建了风筝博物馆、十笏园等景点,建成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等不同档次、不同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同时,对青州云门山、驼山、仰天山,临朐沂山、老龙湾、石门坊等景点进行了充实和开发。一批规模大、内容新的景区,如占地3200亩的安丘青云山民俗文化乐园、富华游乐园二期工程、金宝民俗村和植物园等项目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截止2010年底,全市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54家,其中4A级14家,居全省第二位。星级饭店总数达69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19家,另有待评、在建四星级以上高星级饭店29家。全市旅行社达到120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到39个。在市区交通主干道及高速公路出入口规范设置62套旅游交通标识牌,在潍坊飞机场、火车站及主要广场设置6套旅游地图宣传牌,城市旅游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完善。①

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①旅游开发的力度不够大,旅游项目“有群山无高峰”,缺乏在全省全国叫得响、有震撼力的龙头旅游景区。

②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突出,旅游资源一体化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特别是旅游资源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发挥应有的市场效益。

③受经费等因素制约,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不够大。我市宣传促销经费与省内旅游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在全省17城市中居后列,与我市在全省中的地位不相称。

④对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不够大。在引导乡村旅游发展、龙头旅游项目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扶持政策。

二、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

⒈打造十大旅游版块②

围绕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目标,遵循“整合与开发并重,优化与创新同步”的开发方针,深度挖掘旅游资源,规划打造以民俗旅游为龙头,休闲度假为主导,以地质旅游为亮点,乡村旅游为特色以及其他专项旅游共同发展的十大旅游版块。

⑪民俗文化旅游版块

⑫山水文化旅游版块

⑬宗教文化旅游版块

⑭地质文化旅游版块

⑮湿地文化旅游版块

⑯滨海旅游版块

⑰乡村旅游版块

⑱红色旅游版块

⑲度假休闲旅游版块

⑳工业旅游版块

⒉打造三大旅游聚集区

规划打造潍坊北部、西部、南部3大旅游聚集区,形成潍坊旅游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我市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虽然景区较为分散,但适合规划打造旅游集聚区。寿光市要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为中心,整合寿光农业生态观光园、林海生态博览园、蔬菜交易市场、三元朱村及体育中心等周边旅游元素,规划打造生态农业旅游聚集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青州市要以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为中心,整合云驼风景区、仰天山景区、泰和山景区、九龙峪景区、玲珑山景区等南部山区旅游资源,规划打造古州文化旅游聚集区;诸城要以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为中心,整合常山景区、刘墉板栗园、马耳山景区、潍河公园等资源,规划打造远古地质文化旅游聚集区。

⒊建设一批龙头旅游项目③

坚持规划先行、加快开发、精品建设、打造亮点的原则,以重点项目建设提高我市旅游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竞争制高点,推动旅游产业大发展。优先开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吸引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

①青州云门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总投资150亿元,规划面积76平方公里。

②诸城恐龙文化旅游产业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白垩纪恐龙地质公园、臧家庄暴龙遗址馆、黄龙沟恐龙足迹馆三大旅游片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③坊茨小镇,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坊茨展示中心、1898啤酒联合国、横田驿馆、正金银行会馆、坊茨美术馆、国际青年旅舍、乐未坊啤酒广场、近代影视基地、胶济铁路博物院、坊茨农艺观光园等项目。

④青龙湖高端旅游园区,总投资50亿元,规划建设山东半岛游客中转服务中心、生态康复养老中心、休闲观光农业体验中心等高端旅游项目。

⑤临朐老龙湾生态旅游综合开发,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完成西大门、东大门、水上漂流、水上人家以及弥河开发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

⑥潍城白浪河上游湿地体育公园,总投资20亿元,占地3962亩,规划建设高尔夫练习场、高档会所、童军营、旅游地产等项目。

⑦寒亭禹王生态湿地项目,占地1.8万亩,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旅游休闲设施、优质淡水鱼类养殖、高档娱乐旅游设施、生态餐饮等项目。

⑧寿光巨淀湖红色旅游景区,总投资12亿元,规划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中心,红色文化体验岛、湿地欢乐岛、创意科普区、主题拓展区、生态栖居区、湿地涵养带等项目,打造国家4A级红色旅游景区。

⑨昌乐小黄山生态旅游开发,总投资5亿元。依托小黄山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地下温泉资源,按照国家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火山温泉、民俗文化、原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

⑩滨海风筝冲浪基地项目,占地500亩,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赛事服务中心、运动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项目。

三、发展文化旅游的对策

⒈积极开拓旅游市场

①创新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营销战略,探索城市旅游形象宣传和景区联合营销相结合的市场开发模式。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网络营销,建立旅游宣传促销激励机制。

②构建现代旅游营销体系。认真执行《潍坊市旅游营销策划》,指导全市旅游业科学营销。加强网络营销,完成多媒体营销体验网建设。实施区域合作,积极参与省旅游局捆绑营销活动,推行产品配套打包销售。整合旅游产品,合理布局游线,引导旅行社推出环潍坊一日游、二日游和多日游产品线路。

③打造品牌节庆活动。精心策划节庆活动,扩大潍坊国际风筝会、寿光蔬菜博览会、鲁台会、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青州花卉博览会、昌乐中国宝石节、安丘雹泉桃花节、临朐红叶节和奇石节、寒亭萝卜节、诸城(国际)烧烤节、昌邑山阳梨花节等各类节会影响力。按照“文化搭台,旅游唱戏”的办会模式,积极打造旅游盛会,开发节会旅游产品,形成5至6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旅游节会品牌。

⒉构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①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结合潍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将旅游集散、信息、服务等功能纳入火车站扩建规划。在火车站南广场,规划建设潍坊城市旅游集散中心,在奎文商业聚集区和汽车总站以及旅游重点县市设立旅游集散分中心,构建“一心多点”的旅游集散格局。

②构建城市旅游交通网络。依托白浪河、虞河等河流资源,配套完善旅游码头设施,构建“冒险鸭”水陆旅游观光交通体系。在风筝广场、人民广场、汽车总站、火车站及商业聚集区规划设置观光巴士站点,方便市民出游。旅游重点县市要规划设计从市区到景点、景点到景点的点对点公交车或专线车,重点考虑安排串连市内或附近景点的旅游公交车,实行一票通。进一步完善城市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按照《关于设置旅游引导标识的通知》(潍政办发〔2011〕5号)要求,加快推进县市区旅游交通标识规范设置工作,增强全市道路的旅游交通导引功能。

③构建旅游住宿接待体系。按照“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善、特色突出”的原则,建立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集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社会旅馆、汽车旅馆、度假酒店、星级农家乐等为一体的多元化住宿接待体系。引入喜来登、宜必思、奥威斯等国内外著名酒店品牌,积极推进高档酒店品牌化建设。依托地域和民俗文化载体,在青州泰和山庄、奎文金宝乐园、诸城板栗园、安丘青云山和青云湖等旅游中心城镇、重点旅游区建设各类文化主题酒店。大力发展星级农家乐。安丘辉渠镇、临朐沂山镇、昌邑饮马镇、青州黄楼镇、潍城望留街道、寒亭杨家埠村重点规划打造集住宿、餐饮、体验等为一体的综合型“好客人家”星级农家乐,到“十二五”末,全市星级农家乐经营户达到100家以上。

④做大做强旅行社企业。引进日本JBT旅行社、韩国OTTC旅行社、香港港中旅、台湾雄狮旅行社以及嘉华国旅、中青旅、中国康辉等一批知名品牌旅行社,设立分支机构,打造一批网络完备、品牌响亮、财力雄厚、渠道多元的龙头旅行社。发展一批旅行终端服务商,提高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实现旅游服务网络化、便捷化。加快旅行社服务信息化改造,规划组建潍坊旅游电子商务网,提高旅游信息化和专业化水平。

⑤打造旅游购物景区。加快旅游商品的深度研发,大力扶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发展,提高旅游商品企业设计与开发能力,构建风筝、嵌银、蓝宝石、奇石、仿古铜、布玩具以及年画、剪纸、泥塑、特色农副产品等旅游商品体系;支持安丘辉渠镇、高密姜庄镇、V1购物广场、昌乐宝石城、临朐龙韵文化艺术城、青州黄楼花卉交易中心等打造旅游购物景区(点)。

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聘请国内知名旅游人力资源策划公司,编制潍坊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科学指导全市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为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加强对全市旅游院校(系)的支持和引导,推动旅游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拓宽旅游人才输送渠道,为旅游产业储备更多的后备人才。

3.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探讨建立导游管理、培训等新模式,实行导游资格考前从业信用合同制度。采取公开招考、招聘和委托培训等形式,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职业化精英导游团队。

⒋加强和完善保障措施

1.加强政府主导

2.落实扶持政策

3.形成发展合力

4.加大招商力度

5.创新体制机制

6.加强监管和诚信建设

7.加强组织领导

总之,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加快建立科学的管理、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逐步形成统

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围绕一批重要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推动艺术、新闻、出版、休闲和旅游联动策划、系统开发与发展,以确保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高度。

祝福家乡旅游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 ①《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 国家统计局 中宣部(2010).

②刘国栋潍坊:文化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大众网(2010,09,29).

③徐艳秋潍坊市旅游产品规划初探

推荐第8篇: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乡村休闲旅游作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在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伴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增加,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和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重点解读关于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内容。

关键词:休闲旅游,农村经济,环境建设

一、背景

乡村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 (1)先天优势: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2)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正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多极化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国内乡村旅游也正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国内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就国际市场而言,旅游业市场已发展成熟,已形成了“观光(感知)、度假(享受)、专题(认知)”三合为一的旅游产品复合体。即乡村旅游具有田园观光、休闲度假、自然生态和民俗文化专项旅游的综合功能。 对

国内市场而言,因国内旅游市场起步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多数乡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较低价位的消费水准、较低档次的旅游服务和较低层次的精神感受,对旅游景区、农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和传统节庆活动具有极大依托性。但对自然环境的天然性、纯净性、优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对人文环境的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的呼声越来越强,作为旅游目的地,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备条件。 (3)发展前景: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面临难得历史机遇,多年实践的积累为乡村旅游夯实了产业基础。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作为旅游工作的重点来抓。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为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要求。很多地区提出要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同时将构建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农家享乐、年俗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纳入五大旅游产品体系。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市场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最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二、内容

(1)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义: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为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随着人们出游频率的增加和出游经验的积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驾游、自助游、房车游等各种新兴的、休闲性质的出游方式层出不穷。我国是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中国家,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城市景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乡村是我国经济改革最早的地区,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把自然、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融入到传统旅游文化中,丰富了旅游业的内涵,是旅游业的一朵奇葩。随着旅游业与农村、农业的不断融合,将进一步带动农村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发展,成为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促进资源高效用、满足新

兴消费需求的朝阳产业。

(2)2017年中央1号文件相关内容: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三、特点

1、乡村性。乡村旅游活动发生于乡村及附近地区,以田园风光,农事活动,农业技术,农业产品,乡土民情等旅游资源为依托。

2、参与性。乡村旅游重在体验。

3、差异性。表现为地域和季节两个方面。

4、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

5、费用低。乡村旅游的成本低,消费价格低。由于大众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政策与制度法规的推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将非常广阔。

四、类型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呈现出产业化和规模化趋势。综合国内外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休闲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乡村自然风光游 这种类型主要以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为内容,旅游形式有爬山、滑雪、划船等,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从而得到身心的舒畅和愉悦。

(2)乡村民俗和民族风情旅游 乡村民俗旅游以当地村民的生活方式、民俗文

化、民间工艺和节庆活动等为主要内容,从而吸引游客了解乡土民情、民族文化以及乡土文化,感受乡村历史文化底蕴,提高对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自身修养。

(3)参与型乡村休闲旅游 这一类型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主要是游客通过亲自参与比如渔场捕捞、游览特色产品果园,采摘特色产品,品尝特色美食和赏析花圃中的盆景等活动,在领略了田园乐趣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劳动丰收的喜悦。 (4)农庄旅游或农场旅游 农庄旅游主要依托休闲农庄,为游客们提供各类的休闲场所,比如说“以名茶或者品尝特色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庄旅游。农场旅游主要是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使游客徜徉在幽雅清静、舒适宜人的绿色空间里”。另外,游客还可以体验农牧场生活,领略不一样的地域乡村风情。

五、意义

(1) 有利于农村产业机构的优化,是生产多样化的体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生产是重中之重,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乡村休闲旅游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以耕养农的单一产业模式,在保证农村生产的前提下,介于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乡村旅游,是二者相结合的切入点,在拉动第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经济的出现,适应了农业产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要求,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的建设。因此,鼓励发展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小康目标的实现。

(2) 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量地涌入城市。这一方面给城市建设和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比如城市拥堵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就地转移这些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在家门口提供就业和创业的机会。乡村休闲旅游本身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乡村休闲旅游需要有“一条龙”服务设施,不但需要有的管理人员,而且还需大量的服务人员。这不仅有效缓解了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的现象,而且能够有利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稳定、和谐发展。

(3) 有利于增加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势态。从乡村休闲旅游的现状出发,加强环境立法的管理,同时让每个人都知道自然生态的保护,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起来,加强思想教育。把真正的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当成是一种崇尚自然、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旅游教育活动,把乡村休闲生态旅游对环境意识保护宣传的学习,科学教育的普及,以及精神文明的内容,作为乡村休闲生态旅游的核心来抓。真正使人们做到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4) 有利于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有利于打造民俗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国家级旅游城市的示范带动作用,借助草原婚礼节效应,深度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内涵,加大对农村牧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推动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品牌。在查格达村,借助得天独厚的历史古迹,展现蒙元文化,打造冰川小镇;在巴润嘎查,以现代农业园为中心,将田园乐园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着力发展民宿旅游,使其逐步发展成为集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乡村度假风景区。

有利于发展创意农牧业。依托额仑草原,着力发展草原牧家乐、蒙古大营等实力品牌。同时,将原生态额仑大草原与创意种植业相结合,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牧业,巧妙利用油菜、油葵点缀绿色草原,发展农田艺术景观等创意农牧业。

有利于发展农家乐森林生态旅游。依托国有林场、森林公园等优越地理位置和生态资源,开拓家庭旅游项目。同时,加大对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积极推进静湖湿地公园、望火楼生态公园及矿山公园建设,努力构筑苇溪连片、湿地相间、水系环绕、绿荫棋布的生态系统。

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乡村休闲旅游作为我国旅游业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将农业等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掀起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契机。世界各国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已经相当成熟,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十分迅速,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缺乏统

一、科学的规划 (1) 盲目开发,产品层次低 (2) 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益 (3) 政府认识不到位,管理理念落后 (4) 市场定位不准

(二)缺乏对自然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离不开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整洁的乡村环境。由于一些地区的政府或者经营者没有对乡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导致盲目开发;另外乡村教育的落后,人们文化水平、环保意识较弱,使得乡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们在旅游区周围滥采乱伐,生活垃圾乱堆乱放,生活污水到处排放,严重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区的质量,不能满足游客欣赏美景、放松心情的需求。

(三)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不完善

(1)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 (2)服务人员素质不高 (3)宣传营销策略不到位

(四)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不健全

(1) 缺少政策支持和法规约束 (2) 卫生管理等制度不健全

七、对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1、统筹各方利益,改善基础设施;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3、坚持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做到科学布局、合理定位;

4、注重引进人才,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供优质服务;

5、挖掘地域旅游特色,打造旅游新亮点;

6、结合本地实际,打造自己的乡村休闲旅游新亮点,走品牌化战略;

7、加强乡村休闲旅游宣传力度,强化品牌营销;

八、解读与建议

(一) 解读与认识文件内容

(1)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解读:可以看出 “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历次中央1号文件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2016年1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而2017年却在次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这标志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我们在利用乡村各类资源时,要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2)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

解读:我们可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点,延长产业链。制作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产出该乡村独有的特产产品,挖掘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内涵,提升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打造出品牌。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老基地,这是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近年来面对城镇居民对休闲旅游产业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有规划地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自驾露营、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吸引游客。政府之所以下大力气支持乡村民宿的发展,除了乡村民宿可以提高乡村旅游食宿接待能力外,对带火乡村旅游,带动农民就业也起到了一些作用。

(3)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

解读:因为当前,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等乡村旅游模式存在的经营小、散、乱等问题,可以通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本村集体成员之间的流转,包括出租、转让、兼并、合伙、股份等形式加以改善,这种流转现行法律和政策都是允许的。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

多元保障机制。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个人收益。完善土地租赁、转让、抵押二级市场。其实,这已经为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旅游+乡村休闲”产业提供了重要政策支撑。

例如,在重庆大足县,当地依托大足石刻等知名旅游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改革试点,试行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其做法是,把分散于几十个村子的经营性建设用地集中起来,形成大约3000亩的集中用地,在大足石刻旅游区周边形成了3000亩集体建设用地,开展集体经营与开发,实现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农民再按股权进行分成,真正发挥了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综合带动作用。

(4)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

解读:乡村的服务设施一直是一个短板问题,如何快速提高乡村进入性与居住便利性,政府一方面很重视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另一方面不断转化思维,从原来的纯补贴性单方投入,到利用社会渠道多方面筹集资金建设,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

解读: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2016年,乡村旅游人次达13.6亿,平均全国每人一次,是增长最快的领域,乡村旅游收入达4000亿以上,乡村旅游事业体超过200万家,但火热的背后市场问题逐渐出现,单纯的鼓励发展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完善行业标准,建立监管规范,促进良性发展。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6)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解读:近年来,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兴起,但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少数民族村落逐渐淹没,甚至消失。乡村的最大魅力除了在于山水

环境外,还在于穿越时空传递的文化气息,文化保护不仅在于普查、保护,还更应该注重保护与开发并重,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利用乡村的各种资源的同时,我们要保护好乡村净土,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1]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C].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2.[2]赵真,王帅.国内外拖拉机发展现状及趋势[D].河北:燕山大学,2011.

8

推荐第9篇: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论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内涵;旅游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促进二者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双赢和提升,是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为此,我区应通过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满足游客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增强旅游产业的吸引力;同时应借助旅游产业使更多人来内蒙古体验文化、感受文化、弘扬文化,助推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都对我区丰富旅游产品内涵、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提升文化旅游形象等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我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条件。内蒙古旅游游业一直以来就把草原文化、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之中,经过多年的扶持与培育,已发展成为社会公认的高附加值产业。尤其是近几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下,我区的文化旅游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呈现出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交互融合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的良好态势。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在“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战略定位,突出了我区的旅游特色和优势,也为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推进内蒙古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设提供了助力。新形势下,推进我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我们立足当前,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内蒙古的文化资源优势,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创造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条件

一是高起点制定发展规划。明确自治区未来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目标、保障措施和发展重点,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深入调研全区文化资源,合理开发和转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途径。二是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原有观念束缚,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协调统

一、符合市场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区的壁垒,实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无缝对接,特别要在旅游部门和文化部门间建立起协调配合的长效工作机制。三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实际,利用高校、培训机构和旅游部门,定期开展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支懂文化、专业精的人才队伍,并允许有特殊才能的专业人才以其拥有的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参与收益分配。四是做好宣传推介和营销传播。围绕主题旅游形象,办好各类节庆民俗和游艺民俗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影视等多种传媒手段,高密度、多角度、全方位宣传,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策划,真正把内蒙古的文化旅游资源宣传出去。

二、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内蒙古文化旅游资源

在推动我区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和文化体验并重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开发,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品位和层次,走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一是要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以民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设计、完善和推广蒙古风情游、鄂伦春特色捕鱼、鄂尔多斯婚礼等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同时要开发更多的文化旅游项目,使游客充分体验和感受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风土人情。二是要挖掘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深入研究蒙元文化、契丹辽文化、鲜卑北魏文化、北丝路文化、突厥和回鹘文化等历史文化,继续开发古城遗址、古长城等,使游客了解内蒙古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是要挖掘草原文化旅游资源。本着保护草原生态的原则,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探险生态旅游产品等,使游客领悟草原生态之美、和谐之美。四是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作用。修缮和维护好革命文物和重大爱国主义历史事件遗址、纪念馆等,使游客在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激发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在旅游中注入文化元素,要改变过去单一的程式化模式,把高深的文化内涵转化为游客喜爱的文化大餐,转化为既有鲜明特色、又有很强参与性的大众消费旅游产品。通过对传统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改版、升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人文效益。如设立“三少”民族生活体验旅游主题,让游客走进“三少”民族生活区,学习民族乐器的制作和使用、传统民族服饰的佩戴、牧民食物的制作流程等,体验少数民族生活状态,增强旅游感受,刺激旅游消费。

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

要想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树立鲜明的主题旅游形象,实现文化资源保值增值,必须着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品牌。在草原文化的大背景下,要抓好品牌的创意、设计和开发,沿历史发展脉络,融入蒙古族原生态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以新型的旅游产品为载体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设计出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点的文化旅游产品;要进一步挖掘知名旅游景点景区的文化潜力,对发展条件好、潜力大的景点景区,以迎合当代人文需求的形式展现景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民族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特色等,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其打造成引领内蒙古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品牌,做到主题突出、特色鲜明、亮点纷呈,从不同层次向外界展示和宣传全区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要引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文化旅游热点地区建设,以名镇、名街建设为重点,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业集聚区。另外,我区文化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体验也不全面,草原文化旅游产品设计存在既重复又割裂的现象,品牌效益难以发挥。只有将不同地域的文化习俗进行优化重组,才能使文化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优势,形成优质文化旅游产品链;只有打破地域界限,资源共享,才能满足游客对文化内涵的需求,才能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经济水平。因此,有必要对全区文化旅游品牌进行有效整合,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发挥规模效益和联动效应,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的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注重提高从业者的文化素养,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把体现人文关怀、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旅游的全过程。文化旅游化需要培育多样的旅游载体,发挥政府的引导功能,拓宽游客的参与领域,把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元素贯穿其中,让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一同肩负起我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使命和责任。当前,内蒙古旅游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雄厚的产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十三五”宏伟蓝图的徐徐展开,我区必将迎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春天。

推荐第10篇:旅游发展口号

人文陕西,山水秦岭

北京市:东方古都,长城故乡;

广州市:一日读懂两千年

福州市:福山福水福州游

昆明市:昆明天天是春天 新北京,新奥运; 不到长城非好汉 石家庄:“东方日内瓦”“东方伊甸园”+“东方伊甸园”“世界水电城”“世 界天然公园” 银川市:塞上明珠,中国银川 湖北宜昌市:金色三峡 银色大坝 绿色宜昌 河北邯郸市:游名城邯郸,品古赵文化 河南旅游: 拥抱青山绿水 走进健康天地 河南洛阳市:国花牡丹城———洛阳

河南焦作市:焦作山水,人间仙境 河南登封市:中国少林武术之乡———登封 河南三门峡市:文化圣地,天鹅之城 江苏南通市:追江赶海到南通 江苏常州市:中华龙城 江南常州 江苏常熟市:世上湖山,天下常熟 江苏无锡市:太湖明珠 中国无锡 浙江杭州市:爱情之都 天堂城市 浙江台州市:神奇台州 生态之旅 浙江嘉兴市:水都绿城,休闲嘉兴 浙江富阳市:富春山水,孙权故里 三峡风光地 世界水电城

浙江舟山市:海天佛国 渔都港城 浙江象山县:东方不老岛 海山仙子园 浙江金华市:风水金华 购物天堂 浙江义乌市:小商品的海洋 购物者的天堂 福建旅游: 福天福地福建游 福建龙岩市:福建西部风情 福建漳州市:水仙花的故乡 福建三明市:走进多情山水,拥抱绿色三明 福建武夷山市: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广州中山市:伟人故里,锦绣中山

广东梅州市:千色客都,中国梅州 广东肇庆市: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 广东江门市:侨乡山水风情画 广东惠州市:名山秀水惠州游 广东河源市:绿色生态河源游 广东揭阳市:揭阳古邑风情游 广东阳江市:海天动情阳江游 广东云浮市:奇山异水云浮游 广西柳州市:山水桂林 风情柳州 广西北海市:南海珍珠之乡 滨海度假胜地 海南:寻梦海南岛 作客诗画中; 热带海岛,清新自然,度假胜地,欢乐天堂 世界双遗产,纯真武夷山

海南:●对外:安全的旅游岛,美妙的度假地 ●对内:欢乐海岛,四季花园 新疆:世界旅游的选择!;

台湾:台湾 能触动你的心! 西藏:千山之宗 万水之源! 云南:彩云之南 万绿之宗 上海:上海,精彩每一天; 天津:敞开天津门,笑迎八方客

重庆:永远的三峡,世界的重庆 辽宁:游辽宁奇特景观,览关东民俗风情 吉林:雾淞冰雪,真情吉林 黑龙江:黑龙江———21 世纪中国滑雪胜地 河北:新世纪,游河北,新感受 河南:宏扬文化,传承文明

江苏:来江苏,访名城,游古镇,品吴韵,寻汉风 浙江:诗画江南,山水浙江 江西:世界瓷都,仙鹤乐园 广东:活力广东,精彩纷呈 陕西:古老与现代,淳朴与自然

山东:走近孔子,扬帆青岛 湖南:湖南———毛泽东的故乡 山西:山西———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云南:中国云南,神奇多彩 上海旅游,感受现代 掀起你的盖头来

1、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

2、加强生态建设 维护生态安全

3、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4、坚持以生态系统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5、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6、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7、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8、加快发展 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国土生态安全

9、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

10、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

11、加强林业结构调整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12、鼓励各种社会主体投资发展林业

13、放手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14、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生态安全意识

15、为建设山川秀美、生态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6、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17、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18、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19、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20、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 因地制宜 乔灌草合理配置 城乡林业协调发展

21、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22、城市绿化要坚持美化环境和生态功能相结合

23、把森林收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

24、构筑京津绿色屏障 再造河北秀美山川

25、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26、切实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

27、恢复林草植被,治理水土流失,确保生态安全

28、造林就是造钱,造林就是造水,造林就是造富

29、植下千顷树,福泽荫后人,国土绿起来,人民富起来

30、森林像水库,有利农林牧,雨多它能蓄,雨少它能吐

31、国土绿起来,林业活起来,人民富起来

32、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

33、森林无价宝,人类少不了

第11篇:发展旅游英语

On Developing Tourism

Tourism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is year.Human being can travel all over the world because of the developed traffic tools.We can go to the India, America, Japan and England, to name just a few.Tourism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an before.In fact, developing tourism also have several advantages.I will describe from three aspects.Firstly, people can relax themselves.In this modern society, many people have to work hard under the great preure, and they are always busy in earning money.This is one point.Secondly, broaden their knowledge.People always choos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laces to visit, which take advantage to know about the history.Thirdly, increase income of our country.However, one coin has two pains.Tourism also brings many problems, such as traffic jams, crowned situation.Human being always choose the holiday to travel, which is easy to cause the traffic problem.And a lot of cars are used at the same time.Unluckily, policemen have to be busy at that time.As far as I’m concerned, if poible, I hope our country can make people have a holiday in different time.

第12篇:彬县旅游发展

赋予文化内涵的新城市

——崭新的彬县

摘要:俯视中国地图,你会在陕甘交界处的犄角旮旯找到彬县。彬县南距咸阳120公里、西安15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全县辖8镇8乡246个行政村,总人口32万,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彬县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其中著名的《诗经》“十五国风”中的《豳风》所描绘的就是现在彬县一带的风土人情。现在为了更快发展县区经济,彬县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尽可能去开发彬塔、大佛寺、水帘洞、侍郎池等旅游资源。接下来就以文化为背景对该县的整体发展做一简单的城市规划,城市形象设计等来打造新的彬县形象。

Introduction: Looking at the China map, you will find BinCounty located between Shanxi province and Gansu province.It is 120 kilometers to Xianyang city and 150 kilometers to Xi‟an city and 160 kilometers toPingliang Gansu province.It is an eential stop from Xi‟an city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meanwhile, it is one of the key ports in North of China.Bin county .Jing river flows through the center of the town from west to east and divides the town into two parts.BinCountylies on the west of Weibei Dry plateau, northwest of XianyangCity.Its jurisdictions are 16 towns, 246 villages and the population of the county is about 324,000.And it covers an area of 1183 square meters.BinCounty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the home of the ancient farmland.The MAK 15 part of the famous ancient book named „The Book of Songs‟ had once described the local people life in that time.Nowadays,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conomy, the local government pays the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industryand takes all kinds of steps to exploit some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Bin tower, the giant Buddha temple, the Water curtain Cave and Shilang pool.Next, I am going to make a simple urban planning and city image design to model a new image of BinCounty in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e.

关键词:

旅游资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城市规划: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 城市形象设计:是指从城市整体社会氛围、文化氛围角度,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城市布局、文化传统、地方特色等方面对城市的物质形体空间以及形成和运作的全方位的设计。

彬县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西北部,属渭北旱塬塬梁沟壑区。拥有较长的历史,尤其大佛寺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作为一个拥有历史的城镇,不论发展旅游还是经济应该从文化着手,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符号。我们拥有关中平原地道的陕西方言, 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油泼辣子一道菜,碗盆不分家,帕帕头上带,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椅子不坐蹲起来,不枕枕头枕砖头。近年来,彬县还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等工程。

彬县首届旅游推介会成功举办,《彬县大佛》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彬州古塔》、《彬县小吃》专题片由香港凤凰卫视台制作完成,《咱村的苹果红了》电视剧在我县顺利拍摄,彬县对外知名度大幅提高。

首先,要发掘一切与历史相关的名胜景点,以文化为背景打造旅游路线,以改变现有的以发展与化石燃料相关产业为经济支柱产业的发展模式。从而塑造一个有历史有文化,自然环境优美的彬县新城市形象。例如:彬县大佛寺,它的寺窟始凿于北朝,大规模开凿于唐初,贞观二年(628)基本建成,是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彬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阪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起名应福寺。北宋改名庆寿寺。明以来俗称大佛寺,以阿弥陀佛造像高大精美而得名。大佛寺石窟是陕西境内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中国现存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石窟群,被誉为陕西和古丝绸之路上第一大佛。因此可以参与已经提议出来的开辟丝绸之路体验道的建设,它将会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大亮点,这将使彬县的大佛寺逐步进入全国旅游景点的行列,让广大旅客认识并了解它,也就可以凭借丝绸之路这一文化背景来推动这个景点的发展。同理,彬塔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加上开元广场的总体设计与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设计大致相似,可以利用其对比性来宣传。开元广场和紫薇山已经联合设计成一个自然旅游景点,沿着彬塔通向紫薇山的大道盘山而上,便可以俯视整个彬县,山上还有凉亭,古城墙等景点。公刘墓可以与乾县乾陵,兴平市茂陵等链接,从而形成古代帝王及其亲属的坟墓文化产业链。或者可以将全县人文景点与自然景点相结合串联起来发展成一个旅游连,与其他的省级市级景点挂钩,来带动这些景点的发展。当然,一个地方要发展就要有特色去吸引人,曾观看过一个地方的旅游宣传片,他们打造的就是绿色天堂,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整个县域90%的绿化率。从县城中心环顾四周,满眼绿色,就会让游客有中回归自然的感觉。他们的城市形象设计就做得很好。该县应该加强环境建设,来弥补过去由于发展煤炭产业而造成的环境污染。

其次,研究历史文化名人及其成就,以名人效应来宣传县域文化。让城市的发展带上文化色彩。据研究表明,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人。北宋诗人和著名艺术家。治平二年(1065)中进士,初任襄乐令。这些都是出自彬的得古代名人,多对外宣传他们的成就,既可以曾强该县人民的文化意识,也就可以凭借这个来增加城市的文化厚重感。还有咸阳市首届“十大杰出女性”、陕西省“百名优秀母亲”胡继敏,她发扬了中国传统的百善孝为先的优秀品德,为全县乃至中国人民做出了榜样,她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广大。我们应该大力大力宣传以提醒我们自己并教育后代。

最后,开发本土文化,形成有特色的县域文化发展模式。例如:陕北的安塞腰鼓,福建的沙县小吃,都是凭借用其特殊的文化来发展的。彬县也可套用相同的发展模式,来宣传彬洲御面,彬县五香猪蹄,还有彬洲梨,彬洲柿子。现在在西安各大大学可以听到有人提及汉中热米皮,咸阳市袁记肉夹馍,乾县锅盔等等一些很有名的小吃,但无人提及彬县御面。彬县御面,又称玉面、淤面,是一种有别于凉皮的面粉特制食品。以其制作方法称为“淤面”,以其色亮如玉称为“玉面”,以其为宫中贡品而称为“御面”,御面筋光柔软,光滑爽口。相传为当年周太王古公亶父居豳时夫人姜女所发明。2003年4月,彬县肖新战制作的御面在“中

国烹饪王国游·西安咸阳美食旅游周”活动中,获“西安咸阳旅游名品”称号。可以以这个为契机对彬县御面进行重新宣传,打造出一个品牌。彬县五香猪蹄:一个猪蹄,宴友思也是做,逢村也是做,但彬县方师酱汁猪蹄,要是你有幸能路过尝上一根,还是能让你过口不忘。同样咸阳彬县的水果也相当有名,可以打造一个陕西的水果之乡,可以与陕西杨凌的各种水果展销会联谊。像该县苹果,梨,枣,核桃,柿子等都进一步发展成为加工水果的产业,制造果汁为一些饮料厂商提供原料,加工糖果,加工干果,如柿饼。现在彬县政府采取北上南下、东出西进、四面出击的办法,全县20个乡镇在乌鲁木齐等大城市和边贸口岸设立和扩大直销窗口,并带上县上的特、优、名、稀水果到一些城市宣传,以扩大彬县水果的知名度。让本地的优质水果走出“深闺”。这些都是很好的宣传方法,但要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趋势就必须有口碑,所以要提升质量来借别人之口宣传。

以上就是对该县进行简单的基于历史要素下的城市新形象塑造。有待加强的地方是: 1. 要将植树造林落实,减少环境破坏,真正改善环境。 2. 将经济中心从煤炭工业转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3. 加强宣传力度。

4. 积极提升广大民众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1.《彬县志》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0 2.《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3.百度文库

第13篇:乡村旅游发展

月25日上午,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省纪委副书记赵廷运带领省政协调研组一行深入我区莲花湖、王家山等地调研乡村旅游工作。市政协主席康廉英、副市杨健、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区委书记洪继诚、区长陈文胜等陪同调研。

当日下午,市政协副主席王全兴在达州宾馆会议室主持召开了农家乐业主座谈会,会上调研组一行认真仔细听取了我区莲花湖、王家山、北外朱家沟、徐家坝和达县火峰山、翠屏山等10余位农家乐业主的发言,业主们激情高昂、勇跃发言,积极建言献策、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以及个自今后的发展思路。省政协调研组在对我区乡村旅游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认为达城周边的农家乐尚处于粗放式的起步阶段,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坚持政府主导型战略,加强政府引导、指导、扶持力度,充分用足用好新农村建设优惠政策,打捆使用各项惠农资金,让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惠及到乡村旅游。二是要科学制定本地区的乡村旅游规划,明确开发重点和推进步骤,突出乡村景观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三要坚持瞄住市场、依托资源、农民自愿的原则,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对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要积极做好动员、引导和示范工作,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四要以“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为抓手,积极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加强烹饪技术、旅游管理、服务技能、卫生知识、消防常识的培训,稳步提升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五要加强管理,明确乡村旅游的管理机构,制定旅游设施、服务质量标准,规范收费价格,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统一,加强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加强卫生和保洁工作,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我区乡村旅游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关于翠屏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翠屏区旅游局课题组

一、全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区乡村旅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兴起,主要是市民在城市周边风光秀美、环境幽静的农家小院去休闲、游览,吃农家饭,伴以棋牌、垂钓等娱乐。自九十年代末期逐渐兴盛,也带动了农家乐餐饮的繁荣,据统计,农家乐最多时,全区共有500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年收入达到3000余万元。随后,乡村旅游也逐渐从近郊延伸到较远乡镇,其中凉姜乡九里村举办“桃花节”和赵场镇佛现山举办“栀子花节”吸引了众多游客,逐渐形成规模,并带动了当地农民致富增收。2008年,全区乡村旅游人数达173万人次,占全年旅游人数的46%,旅游收入达1.34亿元。

乡村旅游主要依托自然风景、田园风光等乡村旅游资源。经调研,目前我区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资源:白塔山景区,比邻三江汇合处,居高临下,林木茂盛,距城区仅一江之隔;七星湖景区,环境清幽,水绕山环,是理想的休闲之所;佛现山景区,为全城的高峰,森林覆盖非常好,宜于夏季避暑度假;南广镇红岩山景区,未开发的森林氧吧,植物茂盛,且生长着较多的被称为活化石的桫椤树;凉姜乡九里村桃花潭景区,有百亩两岔河水面,伴以桃花及各类水果供游客观赏;金坪镇和邱场乡之间蜿蜒曲折的金秋湖,湖光山色,伴以茶园风光,可体验采茶制茶之乐;另有宗场乡绿色环抱中的双龙湖和思坡乡古代名人流连的会诗沟;还有待开发的明威乡森林河谷、李庄镇的帅家沟水库、宋家乡的卫星湖、牟坪镇的金银湖、菜坝镇的防洪堤等乡村旅游资源。

乡村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家乐。十多年来,农家乐发展经历了自然兴起、遍地开花、竞争淘汰几个阶段,目前全区生存下来具有一定规模的有210余家,数量上有所减少,但规模和档次上得到了提升,而且部分农家乐除了餐饮娱乐还能提供比较标准的住宿。按照市农家乐的星级评定标准,目前我区已评出五星级农家乐1家,四星级2家,三星级以下10家。近几年来,全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收入也在迅速增长,也给景区农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初步统计,平均每户农家乐年收入达7万元。但全区仍然还有很多未开发的乡村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仍然很大,全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有很大潜力。

二、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目前,乡村旅游作为对传统农业的一种补充,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相对贫困的农村,也可以看作是农民快速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我区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一些乡镇发展迅速,但很大一部分乡镇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视不够,开发的积极性不高,致使全区乡村旅游发展很不平衡。如发展较好的凉姜乡九里村桃花节和赵场栀子花节,近一个月农家乐收入即可达到50万元左右,而多数乡镇乡村旅游几乎是空白。

(二)缺乏规划意识。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全区乡村旅游中仅凉姜乡桃花潭风景区做了一个规划,其余乡镇没有作出较专业的乡村旅游规划,表现出各景区没有自身的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特色不明显,主题不突出。

(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发展乡村旅游,交通是首要条件,当前待开发的景区多是受交通条件的限制,如南广镇红岩山、宋家乡卫星湖、明威森林河谷等,道路可进入性差,游客想前往游览,但受交通限制。景区旅游设施简陋,有的地方缺乏停车场、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部分农家乐卫生条件较差,卫生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四)旅游产品的水平和综合效益低。我区目前乡村旅游的产品单一,新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餐饮和棋牌等娱乐的低层次水平上,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很少,具有条件较舒适档次较高的度假型较少,能让游客玩后带走的农产品也很少。乡村游的收费仅停留在吃、垂钓、少量住宿上,旅游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的“行、游、购、娱”基本没有收费,致使乡村旅游综合效益较低。

(五)宣传促销不够。由于受财力的限制,乡村旅游宣传促销的乡镇较少,全区仅有凉姜乡举办桃花节、赵场举办栀子花节时进行了宣传促销,此外很少有乡镇印制宣传图册、资料。全区大部分农家乐缺乏宣传促销意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宣传促销。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措施和对策

(一)高度重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是一项以生态为基础的绿色产业,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乡镇政府要提高对发展乡村旅游重要性的认识,抛开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等、靠、要”的思想,主动有为,积极引进、扶持乡村旅游开发业主,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同时,要根据自身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开发服从保护”的发展方针,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保护型社会的要求,走生态文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要科学规划,与专业部门及规划单位加强协作,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如:佛现山、红岩山可规划为高山避暑乡村旅游区,凉姜九里规划为采摘体验乡村旅游区,宗场双龙湖可规划为湖景垂钓区,李庄古镇周边也可规划为古镇休闲游览区。规划中要体现“一村一品,特色突出”,在同一景区内统一形象和建筑风格。

(二)多渠道加大投入,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首先要将通往景区的公路贯通,并不断提高等级,可采用各种补助资金、列入项目工程、发动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解决道路问题。其次是兴建一些旅游公厕、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对景区及旅游设施也可采取多渠道融资、招商引资、合股合资等方式加以解决。各乡镇在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的投入上,可进一步放开政策,开放市场,积极吸引企业、个人等外来资金,投资开发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以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如:思坡乡吸引业主投资1000余万元开发会诗沟,成为了乡村旅游吸引投资的很好的示范。同时,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明间资本投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招商引资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项目的包装,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来投资,乡镇政府应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强化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旅游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并将乡村旅游产品列入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介名录,加大宣传营销。通过部门乡镇联合行动,加大投入与扶持, 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三)拉长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条,提高综合效益。一是要积极引导,改变过去单纯从“吃、游”两个方面的乡村旅游消费模式,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做文章,延长乡村旅游的消费链。要积极增加娱乐、购物、体验等项目,如菜地、瓜果采摘、水上娱乐、垂钓、品尝、体验做茶、购买农家绿色特色产品、参与农俗民事节目活动等,延长休闲时间,增加游客住宿,让游客乐于“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游玩在农家”,走时还能购买农家土特产品及纪念品。二是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各乡镇对乡村旅游采取成片开发,规模经营。如宗场乡可围绕双龙湖规划布局,进行成片开发,赵场佛现山可集中发展一些档次较高的度假山庄。要扶持一批农家乐上规模、上档次,丰富他们的“文化、娱乐、体验”内涵,提高农家乐的品味,提升乡村旅游的综合效益。

(四)打造品牌,加强乡村旅游的营销。旅游品牌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载体,打造品牌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非常的重要意义。如成都三圣乡的五朵金花就是很好的乡村旅游品牌。我区目前仅凉姜乡“桃花节”和赵场佛现山“栀子花节”形成了初步品牌,但影响也很有限,其余乡镇基本不知名。因此,要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叫得响的乡村旅游品牌,如宗场的双龙湖、思坡的会诗沟、南广的陈塘关、邱场的金秋湖等。乡镇政府要科学策划,通过举办各种民俗、节庆、花卉等活动促销品牌,各农家乐经营业主也要联合行动,借助广播、电视、报刊、宣传册等手段,大力宣传促销乡村旅游品牌,扩大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

(五)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既要借助“外脑”,又要加强自身人才的培养。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特别在做乡村旅游规划时,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要提高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强化培训。一是对经营管理人员要提高素质。乡村旅游业主多是农村人员,知识水平、视野受到一定的限制,旅游部门要多组织培训、学习、交流,提升他们的管理水平。二是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要提高技能,通过举办接待、服务技能学习、培训,增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旅游等相关部门要规范乡村旅游的监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及农家乐服务质量管理办法》。旅游、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督查,重点检查经营业主“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各项卫生设施。要开展好农家乐星级评定,严格按照《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评定标准》进行评审,对农家乐授予相应的“星级农家乐”称号,切实规范农家乐的管理。

发展中的通川区乡村旅游—农家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通川区旅游局 点击数:6481 更新时间:2008/11/19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和农民创收形式,从上个世纪至今,经历了繁华又趋于平静的曲折过程,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了重大的作用。达州市通川区旅游农家乐起源于1998年,当时共有200余家,但是近几年内随着市场体制的完善,昔日乱搭乱建、设施简陋、环境污染严重、经营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农家乐逐渐被淘汰、取缔或撤除,目前城郊大约有100家左右,它们主要分布在莲花湖、鹿鼎寨、凤凰山(王家山)、石龙溪、高家坝等地,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家乐30余家,被授予星级的有16家,十年来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创直接经济收入达2000余万元。如今星级农家乐不仅管理规范,注重上档升级,还在娱乐、体育健身和特色创新上下功夫,红红火火的旅游农家乐,以其田园风光和淳朴的乡村特色令游人纷纷前往游览观光,不仅活跃了全区的旅游市场,同时也为达州的旅游业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服务城市、富裕农村”的城郊型经济发展战略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基础,促进发展

通川区地处达州市腹心地带,发展城郊型假日休闲旅游业具有交通通讯方便,农家环境幽雅,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农家乐作为通川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为加强引导,促进其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农家乐创建之初,区委、区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先后组织文化、旅游、建设、卫生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郊区郫县、锦江区实地考察、调研,参观学习。随即相关乡镇迅速行动,深入农家,铲草除杂,整治环境卫生,区级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各界纷纷建言献策,为通川区旅游农家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规范管理,提档升位

为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全区农家乐健康快速发展,先后出台了《通川区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通川区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的方案》;为进一步规范农家乐管理,促进全区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2006年颁布了《通川区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标准》和《管理暂行办法》,截止目前全区评选了16家星级农家乐,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狠抓服务质量和环境卫生,确保给游客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度假娱乐环境。

三、注重特色,发挥作用

独具魅力的休闲旅游“农家乐”因其美丽的田园风光、合理的旅游价格、独特的农家风味被人们公认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成为城郊农民致富奔小康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通川区农家乐其特点可概括为“四化”即:消费水平大众化、经营设施简易化、消费形式多样化、经营管理家庭化,其作用可归纳为“三新” 即:

1、农家乐是发展第三产业,活跃假日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通川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等客观因素,得先天优势,周边有山、有水,假日里市民又有出游习惯。农家乐正是适应了市民消费潮流要求,应运而生。以前市民在家请客,往往自己既要买菜又要招待服务,整天弄得疲惫不堪,既费力又费神。现在好了,朋友生日聚会或联络感情,招呼亲朋好友也好,到农家乐休闲娱乐,空气新鲜,消费不高,人多又热闹,既省事又快乐。农家乐业主赚了钱,市民满意,皆大欢喜。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构新变化。

农家乐兴起后,随着游客的增多,大部分农民转而从事餐饮服务业、花木种植业、运输业等,使农业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和转型,“农家乐”实现了农业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调整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一方面农家乐旅游以农业为基础,种菜、种花、种果、养殖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农家乐旅游带动的相关产业,如旅游接待服务、作坊加工、商品销售、运输管理等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3、促进农村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造就出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

城市游客把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带到了农村,推动了乡村文体活动的广泛开展,大多数农家乐添置了台球桌、乒乓球台,有的还有羽毛球场、篮球场,被授予四星级农家乐的雅苑山庄还培植了高尔夫训练场,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造就出了一大批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有的农民还主动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随着农家乐的发展也促使农民加大对自身周边环境的改善,改造农房,进行美化、亮化、绿化,政府也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加大投入,极大地推动了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犀牛山风景区位于通川区北外镇、罗江镇、磐石乡交界处,距城区6公里,面积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达98%,整个景区林海浩瀚,峰峦叠嶂,植被原始,是达州城区近郊最具规模的城市生态公园。去年起,通川区把犀牛山按照国家4A级景区规划进行开发打造,沉睡千年的犀牛山终于撩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犀牛山之美,美在林、树、路、崖、洞、石仿若仙境。长满青苔的石阶蛇一般游进大山深处。山间树木参天,松针、香樟、山花、野草盈地,蝶飞鸟鸣,山石奇崛,崖洞深邃,尽显世外桃源的美景。

犀牛山自然景观众多,除了巨石裂缝形成的月牙岩,还有栩栩如生的寿龟问天,惟妙惟肖的佛头,以及蛮子洞、千仞壁、野象石、恐龙蛋、千尺梯等景点。

在犀牛山的打造中,通川区摒弃了简单的修桥铺路,完善了水、电、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接待中心、游步道、休闲亭、卫生间等辅助性设施,精雕细琢了少许人工景点。映月湖是犀牛山森林公园最大的湖泊,库容42万立方米,这里水平如镜,清澈透明,是游山戏水的好地方。

一、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急功近利,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乡村旅游景区开发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的观念淡薄,随意性开发现象严重。

2.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滞后,建设没有特色。由于缺乏对乡村旅游景区的统一发展规划,导致当前一些农家乐的旅游项目定位不准,建筑装饰城市化,乡土氛围不浓,游客吃的是城里买的菜,住的是与城里装饰、价格一样的标准间,旅游项目未能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农家乐活动存在“低层次化”倾向,让人感觉到乡村旅游活动内容与城里没有什么不同,游客只是住宿在农村而已。

3.地方风土人情突出不够,缺乏乡土特色。鄂南风土人情有鄂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赤壁一些乡村旅游景区片面追求规模扩张,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家文化的深度挖掘,忽视对乡土风情、民间传统、名胜古迹等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缺乏对三国赤壁文化、鄂南文化、休闲文化、观光文化和娱乐文化等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一些农家乐经营户一味弃“土”从“洋”,破坏了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

4、保护与管理措施缺位,品位普遍不高。赤壁市至今缺少对乡村旅游景区统一的旅游开发规划和开发监管机制,政府引导乏力,导致开发的盲目性和无序性,致使部分旅游资源开发过度,造成了资源浪费,同时开发的许多项目雷同,模拟照搬别人的项目较多,人工低品位的景点较多,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还有一些农家乐景区虽然制定了旅游发展规划,但只停留在规划文本上,落实不力。

二、对赤壁市乡村旅游景点的思考与建议

1.要与集约化经营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实行集约化经营相结合。应彻底改变赤壁市乡村旅游在发展初期“单打一”的作法,即划定一个区域,配套一些基础设施,农民单家独户地搞旅游的原始作法。走集约化的经营道路,是旅游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壮大赤壁市乡村旅游景区的重要举措,即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突出三国战争文化、突出赤壁国家级山水景观、突出乡村特色、突出田园风光是赤壁市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的方向。

2.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发展要与体验乡村休闲生活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形式和内容不再局限于农业观光,更重要的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与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其优美的田园风光为城市居民提供自然生态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实践体验活动。未来乡村旅游景区发展重点应该是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美的乡村田园环境与鄂南的乡村文化、赤壁三国文化,下大力气打造好赤壁乡村旅游景区的休闲体验空间。 3.要与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设要与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推进游居环境一体化。要努力营造以中心城区、主要景点、中心乡镇、中心村为构架的网络体系;逐步形成村、居民社区、旅游设施、人文特色、生态环境相得益彰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新格局。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农村居民社区,美化乡村环境,丰富居民生活。依托陆水湖、沧湖、柳山湖、随阳万亩林海、万亩茶园等得天独厚的山水园林资源,高标准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园林景观,并向农村延伸,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形成城乡一体,宜居、宜游、宜业的优美城乡环境。 4.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将优化城乡人力资源配置,推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有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起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导作用。乡村旅游景区应该将把对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作为调整农村人力资源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乡村旅游景区要切实维护进城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有稳定职业的工人和有稳定居所的城镇居民。

5.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为建立和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大力推动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以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建设为载体,广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6.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

乡村旅游景区的发展要与推动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相结合。乡村旅游景区为不断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消除影响“三农”发展的体制、政策障碍以及为统筹城乡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第14篇:乡村旅游发展

摘 要:在旅游消费由大众观光型转向休闲体验型的今天,面对乡村旅游开发中出现的五花八门的问题,乡村旅游到底该如何开发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开发一套乡村旅游策划开发的基本流程和示范模板是必要的。

关键词:乡村旅游;示范模板;必要性

1 乡村旅游的发展概况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是随着城镇化推进而出现的旅游类型,是以农村自然资源、农业经济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为旅游吸引物,以大中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源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职和回归自然资源等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方式。其最早兴起于欧洲,不少国家的政府倾向于将乡村旅游看作乡村传统产业的替代产业。在我国乡村旅游的概念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前,我国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以接待外国客人为主的接待型旅游形式;改革开放后,随着收入的增加,国内旅游市场开始逐渐繁荣,发展成为至今的创汇型旅游形式。旅游消费逐步由以大众观光为主的单一形式发展成为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生态、探险、自助等多种旅游形式并存的格局。

1.2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乡村旅游为农村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他利用已有的农田、果园、林地、牧场、养殖场,加以美化、修饰,增加旅游接待设施,建成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林场、观光牧场、观光养殖场等观光农业项目,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

(2)乡村旅游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可能。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既不离乡,也不离土”,以地生财,使就业竞争力弱的农民,通过一定的就业职能培训,便可以承担起乡村旅游所需的接待、服务、导游、卫生和管理等工作。

(3)乡村旅游能够提高乡村旅游的开发程度。旅游业是促进人流动的产业,由于人的频繁流动,带动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促进了当地农民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给他们带去科学文化知识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知识,使他们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参与市场竞争,提高自身的素质。

(4)乡村旅游能够促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乡村旅游的特点之一就是游客的参与性,游客可亲自参与采集、品尝农产品,农产品就地销售,减少了农产品的营销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

(5)乡村旅游为优化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我国农业仍然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太小,农业经济效益低下等是国内农业的普遍现象。乡村旅游不仅能够带动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能够带动农村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农村人和农产品走出村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 国内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机遇

(1)从宏观方面看,中国新农村建设给乡村旅游带来了发展机遇。

中国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之一,2006年底统计显示,全国共有农村家庭28000万户农村人口将近70000万人,占到全国人口的67%,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

(2)从微观方面看,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发展农村的有效途径。

第一,农村有着可观的投资需求。借助这一次全球金融危机开发农村巨大的投资潜力,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工业企业、学校村镇建设以及各项服务设施等都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这些设施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保障。不管是“家电下乡”还是“汽车下乡”,这些政策无非都是想拉动农村消费市场,来向下寻求城市不能给予的经济增长。在一切都追求“利内需”、“利分配”、“保增长”的情况下,乡村旅游无疑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第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当代农村的一种经济产业。当今乡村旅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产业。就当前全球的金融形势来说,还担当着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责任。与其说是重任倒还不如说是机遇,是全球给中国解决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问题的机遇。

3 乡村旅游目前的开发状况

(1)乡村旅游不同于景区旅游。

首先乡村旅游需求量大。随着国内旅游的兴盛,乡村游的市场需求逐步增长。城里人希望摆脱高楼峡谷、水泥森林,缓解工作高负荷的压力,荫足怀旧和对自然的向往的需求。其次乡村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具有类似的特点。注重休闲和娱乐、健康身心等需求,同时,乡村游很大程度上也存在重复消费的特点。再次乡村旅游强调乡村气息、旅游体验与城市生活方式相结合。乡村气息要突出,如天然的山水,原汁原味的农村风情等。

(2)目前的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①最普遍的问题是政府和开发商盲目的搞乡村旅游,对乡村旅游开发的认识不到位。就拿重庆市九龙坡区的“景观乡村嘉年华”来说,他实际上并非乡村旅游的范畴,因为他犯了乡村旅游开发的致命错误,即空心化开发模式。所谓的空心化开发模式就是圈出一块地,毁掉该划定区域内的所有建筑和设施来重新规划开发。空心化开发模式是广泛应用于景区开发的一种模式,然而景区开发远非乡村旅游开发。怎样开发好乡村旅游是在不违背其本质的前提下来规划的,而不是在一块毁掉了的农村里的一块土地上异想天开。乡村旅游游的就是不同于城市的乡村味,而且这种感觉要真实,而并非是让城里人看一块建在农村的农村公园。

②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乡村旅游项目更是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由贪大求全的迹象,其娱乐配套设施与乡村旅游的特点不相符合,,高档餐饮、高档洗浴、豪华客房等设施越来越多,这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乡村旅游的根本,严重阻碍了乡村旅游的成长和发展。

4 乡村旅游开发示范模板的必要性

(1)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

在中国台湾,农业旅游被认为是面临利润下降、需要新的经济支柱的农民在乡村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的经济选择,是克服低收入和提供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我国大陆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业是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陆续发展起来的。但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证明,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进而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从长远来看是一种促进增收的有效途径。

(2)开发乡村旅游的社会效益。

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提供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而发展乡村旅游会促使农民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和自然资源,实现“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就能挣钱”。中国的大量剩余劳动力都接种在广大的农村,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繁荣农村,更能解决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乡村旅游的发展前景展望。

“98华夏城乡游”,“99生态环境游”等都是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标志。2004年胡锦涛视察上海时又指出:要发展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年会上也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国家旅游局又提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新农村 新旅游 新体验 新时尚”。乡村旅游在国内全面启动。

5 结语

乡村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是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只有在正确认识乡村旅游最大特点的基础上,改正已有的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中的一些错误观念,贯以新的、正确的思路才能把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点石成金”的朝阳产业。所以开发出一套模板作为乡村旅游的开发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第15篇:腾冲旅游发展

大手笔谋划 超常规发展 将腾冲打造成国际生态康体休闲旅游胜地

同志们:

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召开全县旅游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客观评价近年来腾冲旅游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找准差距和不足,深刻分析腾冲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腾冲旅游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号召全体干部和全县人民凝心聚力,为腾冲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对全县旅游工作的基本估价

腾冲旅游业是一个年轻而富有生命力的产业。腾冲旅游业的兴起是县委政府坚持解放思想,顺应全球经济发展大势的产物;是县委政府坚持改革开放,将县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大潮的产物;是县委政府吃透县情,充分依托腾冲的区位、资源、文化和生态优势打造出来的特色优势产业。自县委政府提出“旅游兴县”战略后,几年来,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腾冲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精品景点景区打造、旅游产业发展体制转型和机制创新,以及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腾冲旅游品牌初步显现,到腾冲旅游的人数增多,旅游业的收入大幅提高,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凸现。时至今日,腾冲已成为云南旅游新亮点,并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腾冲旅游业规模化效应初步显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从下列数据对比就可以明显看出旅游业发展对腾冲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1997年,实际到腾冲旅游人数为20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周边地区的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近4000万元;当年全县生产总值14亿元,财政收入1亿多元,其中大部分是烤烟和边贸税收。2002年,到腾旅游人数152万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昆明等地的省内游客,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当年全县生产总值19.9亿元,财政收入达2亿元,这是在克服烤烟双控和边贸下滑带来的不利影响后实现的增长。到2007年,到腾旅游人数2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其中旅行社接待的游客,外省占62.1%,省内占37.9%。当年,全县生产总值是41.4亿元,财政收入达5.56亿元。这是在烤烟产业产量增幅小,特别是暂停对缅木材、矿产品贸易带来的严峻影响下实现的增长。可以看出,这几年,旅游经济正朝着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并且随着旅游经济的不断壮大,其对全县经济的拉动作用也正在增强,体现在对生产总值的贡献也在提高。

(二)腾冲旅游业的兴县富民地位开始确立,对提高群众收入的作用日益明显。这几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收入增加很快。199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118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273元,银行存款10.6亿元;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0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99元,银行存款22.3亿元;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59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0346元,银行存款50.6亿元。这些增量,很大一部分来自直接和间接的旅游收入。我们只要再对比一下旅行社和宾馆酒店的情况,就更清楚旅游业对富民兴县的作用了。1997年,全县只有五洲旅行社一家旅行社,导游9人,二星级宾馆4家;2002年,全县有旅行社4家,导游111人,二星级宾馆14家1267个床位,无三星级以上宾馆;2007年,全县有旅行社9家,导游310人,景区解说员60多人,外地带团进入腾冲的导游超过1500人,二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发展到20家2480个床位,其中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2家。2007年底,全县总床位数达11058个。

(三)腾冲旅游业推动和促进了全县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制约腾冲发展的瓶颈因素正在消减。众所周知,旅游业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旅游业对交通、城建、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要求非常高。简直无法想象,在一个公路不通、城市破旧、瞎灯死火、电话没有的地方发展旅游业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发展旅游业势必要优先考虑消除交通、城建、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制约。旅游业的发展客观上对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促进作用。1997年,腾冲境内只有县城到热海全程不到13公里的一条四级柏油路,从腾冲到保山还要经过大蒿坪、翻越高黎贡山,到昆明还需要一天一夜。到2002年,情况有所改观,保腾路变成了二级柏油路,腾梁路也铺上了柏油。到2007年,情况大为改观,腾板路已投入使用一年多;腾冲到密支那的二级公路国外段全面投入使用,国内大部分路段也已经铺上了柏油;腾冲驼峰机场掀起建设高潮,进场道路开始使用;保腾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连接主要景区的旅游环线正在全面实施油路工程。城建上,城市面积从1997年的7.14平方公里增至2007年的15平方公里。城市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是街道狭窄、路面坑坑洼洼、房屋破旧、灯光灰暗、垃圾成堆、污水四溢;现在的腾冲城是一个集优美的绿化、宽阔的马路、璀璨的灯光、具有文化品味的建筑、干净整洁的环境为一体的森林花园城市,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首屈一指。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年县委政府不花大力气发展旅游业,不花大力推进城市建设,腾冲会有今天这样美、这样让外来人赞不绝口吗!腾冲的发展没有必然性!腾冲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没有必然性,都是干出来的。旅游业发展了,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又拉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四)腾冲旅游业提高了腾冲的知名度,增强了对外吸引力,赢得了全方位的支持。发展旅游业,除了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外,还为腾冲提高知名度,让更多的人关注腾冲,赢得全方位的支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2003年以来,我县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保持在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腾冲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到腾冲。喜欢到腾冲的人多了,我们的关系就广、路子就宽、信息就实,就能抓住更多的机遇,赢得更多的支持,求得更大的发展。在走进腾冲的八方朋友中,有三类人对腾冲扩大影响和赢得发展至关重要。第一类人是上级各部门的领导。他们走进腾冲,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向他们汇报工作,反映困难,争取项目;腾冲旅游产业发展得越快、知名度越高,就越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支持,很多问题也就能够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目前正在实施的保腾高速公路、腾冲驼峰机场等许多重大项目,都是因为上级领导到了腾冲,对腾冲有感情,又听了汇报,看到腾冲旅游发展的前景,真心实意帮助腾冲才得以实现的。第二类人是外来投资者。这些企业家经过千辛万苦引资到腾冲后,印象非常好,感受非常深,对腾冲的发展潜力、投资前景充满信心,更加坚定了扎根腾冲干事创业的决心,并带动了更多的外来企业入驻腾冲,使腾冲成为备受关注的投资热土。仅2007年我们就引进外来投资者20多家,协议投资130多亿元,实际利用县外资金10.2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7.4%。第三类人是名人名记。崔永元到了腾冲,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的一番神侃,让千万人知道了和顺,记住了和顺;敬一丹撑着纸伞走在和顺小巷的情景,让千万人向往着和顺,心里想着一定要到和顺去。

(五)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四个可喜的局面,为今后的快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是景区景点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1997年,全县只有热海景区面向游客开放,但当时的热海景区是什么样子,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通过10年的努力,我们拥有了“中国第一魅力名镇—和顺”、“中国翡翠第一城—腾冲”等金字招牌,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名县”、“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一生要去的66个中国旅游大县”等殊荣。目前,全县对游客开放的4A级景区有火山热海、和顺古镇,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景点有国殇墓园、艾思奇故居、和顺图书馆、滇缅抗战博物馆,还有北海湿地、云峰仙山等一大批在省内外有影响的景区12个。二是旅游商品开发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以腾越翡翠为代表的腾冲旅游商品正被越来越多的游客认可,加工能力快速增强,工艺水平显著提高,市场占有率稳步上升,品牌效应明显。到腾冲,戴有翡翠首饰,坐有木雕工艺,吃有饵丝、果脯,任游客选择。三是旅游产业的软环境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改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四是旅游产业发展在创新上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了由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引导、民营资本投入为主的转变;在项目建设上,实现了创新。坚持规划先行,坚持保护优先,坚持精品第

一、质量至上、少留遗憾、不留败笔。虽然我们为此放弃了20多亿元的外来投资,但又赢得了更有实力的外来企业上百亿的投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站在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的高度看,我县旅游产业仍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存在“三大差距、一个不足”。

三大差距:

第一,旅游从业人员的现状与打造国际旅游品牌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导游队伍数量偏少、素质偏低、能力偏弱、形象偏差。与张家界相比,该市本地导游近5000名,仅景区解说员就达上千名,其中双语导游近百名;我县导游仅300名,加上外来带团导游不足2000名,景区解说员不足70名,双语导游不足10名。更令人不容乐观的是,在我县导游队伍中,大多数知识面窄、特别是对县情掌握不准确,表达能力欠缺、难以激发游客的兴趣,应变能力差、不能根据游客的喜好及时调整解说词,相当一部分人衣着随便、拖沓,气质形象不佳。二是出租车司机还没有旅游形象大使的角色意识。在搭载外来游客时,只有极少数的司机会主动向游客介绍腾冲的吃处、玩处、住处,大多数司机与顾客形同路人,很少搭腔。三是宾馆饭店的服务不到位。有些宾馆硬件设施非常豪华,但是总让人没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脸冷、眼冷、话冷,手慢、脚慢、服务节奏慢。

第二,景区景点现状与精品景区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我县现有景点景区100多个,面积近1000平方公里,但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深度开发不够。热海景区是我县开发较早、功夫下得最多的景区,但至今还存在容量偏小、游线不合理、标识不明显、配套设施不到位等不足;火山景区存在大而单调,形成面貌原始又不是原生态、景观独特但游览费力的尴尬局面;和顺景区在品牌打造方面获得成功后,由于度假酒店等配套设施没有及时跟上,留不住客人,经营效益与其中国第魅力名镇的衔头还极不相称。

第三,旅游经营模式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景点景区经营的内容简单,与休闲度假康体理疗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除热海景区外,多数景点景区的收益来自门票,其它收益较少甚至没有。二是旅行社小农意识严重,自我满足,自我陶醉,各自为政,自身的市场开拓能力弱,又缺乏联合起来做强做大的勇气,到现在还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五洲旅行社是我县第一家旅行社,1997年有导游3人,2007年也才20人,到2007年营业收入428万元 。永昌旅行社是2003年进驻腾冲的,现有导游32人,2007年营业收达600多万元,由该社老总同时经营的丝路碧玉工贸公司,自2007年10月开业以来,营业额达2800多万元,属腾冲旅游服务行业中的佼佼者。这种同时经营旅行社和旅游商品的方式是非常好的,但还刚刚起步。三是旅游商品市场还不发达。目前除翡翠外,其它旅游商品还没有专业的购物场所。经营翡翠的商家普遍没有大局意识,相互抵毁,相互拆台,没有共同发财致富思想,与外地商家相比差距较大。

一个不足是:部分旅游企业对腾冲旅游发展的潜力认识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项目推进迟缓。有少数企业因此错失了发展良机,还拖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后腿。

二、面对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腾冲旅游产业完全有条件担当县域经济第一支撑的重任

发展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腾冲旅游品牌效应开始形成。通过十年的打造,我县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和接受,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现,到腾冲投资旅游产业的企业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困扰腾冲旅游产业发展“资金难落实”的问题已不复存在。二是腾冲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得到落实。我县被列为云南省唯一的“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县”,并列为云南旅游“二次创业”重点支撑县,长期以来困扰腾冲旅游发展的“用地指标难落实”的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最大的厚爱和信任,也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和保护。国家旅游局把腾冲列为旅游产业发展唯一联系县,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制约腾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即将消除。随着今年腾密二级公路全线建成通车、腾冲驼峰机场完工,以及保腾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将大大缩短腾冲与国内国外的距离,“腾冲好,就是路难走”的焦虑将不复存在,省外游客特别是高端客人在驼峰机场通航后将会大量涌入腾冲。

当然,机遇和挑战总是并存的。在抓住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沉着应对随之而来的挑战。一是领导的期望高、要求高,给我县的担子重、任务重,这对全县各级干部的执行力、创新力、凝聚力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特别是正在实施的一大批重大旅游项目,更需要全县干部职工一方面要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外来投资者的服务工作,稍有懈怠和疏忽,就有可能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二是旅游产业在当今世界属于朝阳产业,竞争激烈。全国有条件的地方都在一心一意发展旅游产业,在我们前面的标兵越来越多,在我们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时时刻刻都处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境地。只有不断把自己放在零的起点上,以几倍于人的速度去赶超,才能让腾冲旅游产业发展得更好。三是游客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元化,每天都在检验着我们旅游的硬件和软件。只有不断创新,不断立足完善,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留住更多的游客,腾冲旅游产业也才能获得长期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解决问题的办法多于困难。只要全县上下解放思想,围绕将腾冲建成“对内连接滇西、滇西南,对外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旅游枢纽”,建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国际生态康体休闲旅游胜地,抢抓机遇,敢于迎难而上,腾冲旅游产业必将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

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做到四个紧密结合。

四个重大突破是:

第一,要在用足用活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政策上取得重大突破。近十年来,腾冲走过的是一段超常规的发展历程。今后一个时期,是腾冲大开放、大发展最为关键的历史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特别是来自于上级的支持。在这个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腾冲确定为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县,就是给了我们继续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最有力的支持和最大的保障,意味着我们可以试着干、摸索着干,允许我们失败了再重来。这比给我们几个项目、几亿元资金更重要!如何用足用活试验区这块牌子,核心就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来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实现项目早日落地、早日建成、早日出成效。要在别人的争论中抢先捕捉机遇获得发展,不要参与无意义的争论。

同时,也要积极向上争取各项优惠政策,尽可能创造更加宽松的投资环境。为更好地发挥外来投资者的积极性,要争取上级同意在试点期间将我县每年上解省市的企业所得税按80%的比例计算返还,一部分我县又返还给企业,一部分专项用于我县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基础建设;继续执行西部大开发所有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要在解决旅游交通瓶颈制约上取得重大突破。我们要继续把解决旅游交通瓶颈制约作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一是确保驼峰机场今年底建成,2009年初通航,并从机场通航之日起就着手开展扩容改造工作;二是加快腾密公路扫尾工程,确保今年6月底全线通车,积极创造和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争取中缅两国国家层面的共同支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密支那—班哨公路,早日打通南亚国际大通道;三是全力配合保腾高速公路建设,争取2011年初建成通车;四是全面加快实现对内对外连接的旅游环线建设,用3年时间全部建成包含腾板路至云峰山、火山公园至向阳桥、大竹园至青海、热海至坝派等在内的旅游公路。

第三,要在打造旅游精品,构筑旅游产业发展平台上取得重大突破。全力抓住机场通航前的黄金建设期,创造条件,尽快启动、实施好在建和拟建项目,迎接腾冲大旅游的到来。要确保世纪金源旅游体育休闲中心2009年内完工;华隆公司、大港旺宝公司要尽快启动北海温泉开发项目、火山不夜城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要确保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公园今年内建成;火山热海公司要确保今年5月份完成热海SPA水疗项目,年内启动美女池改造、温泉酒店和柱状节理观光梯项目;柏联公司要确保今年5月份完成和顺小巷建设,年内启动古镇综合配套项目;年内要开工建设腾冲大酒店、红塔五星级酒店、腾越翡翠城、绮罗城市生态公园、欢喜大众浴场项目;做好璀璨明珠城、丝路古镇、腊幸温泉、阿曼酒店、坝派奥林匹克高原训练基地、国际生态养生村等项目前期工作,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通过5年的努力,使全县至少有2个5A级景区、4个4A级景区;建成7个以上五星级酒店。

第四,要在边境旅游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今年3月份,经缅甸联邦政府同意,我们顺利开通了腾冲—密支那旅游线路。缅方允许每年从猴桥口岸赴缅游客量达30万人次,这相当于2007年世界各地到缅甸旅游人数的45%。中国公民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通行证》或普通护照,就可以通过县旅游局指定的旅行社组团从猴桥口岸出境,到克钦邦密支那地区进行为期7天的旅游,领略缅甸绚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异国情调。这条线路手续简单,收费不高,沿途除出入境外无任何关卡,游客坐的是由我县旅行社提供的豪华巴士。这样的跨境旅游堪称世界上最开放的跨境旅游线路。我县各职能部门也要解放思想,允许缅甸游客持合法证件,驾缅甸牌照的车到腾冲境内旅游。

当前,制约腾冲—密支那旅游线路最大的问题是密支那的现有接待条件较差。缅甸克钦邦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吸引缅甸企业家到密支那建设高星级宾馆。同时也明确表示欢迎中国人到密支那建宾馆、开餐馆。今后,要以密支那为依托,积极向南开拓曼德勒、蒲甘、仰光等缅甸内地旅游市场;以南亚国际大通道为依托,积极开拓印度旅游市场。

四个紧密结合是:

第一,要实现旅游与文化的紧密结合。注重在旅游开发中提升文化内涵,在文化建设中发挥旅游功能,继续推进旅游与文化联姻工程,壮大文化产业。一是重点抓好荷花玉雕中心和腾越翡翠城建设,引进技艺精湛的玉雕人才,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把腾越翡翠打造成全国最知名的旅游商品,使翡翠成为到腾游客的必购之物。二是按市场运作方式,从现在开始着手准备一台既有腾越文化精髓,又有现代意识和异国情调的大型歌舞剧,在驼峰机场正式通航时隆重推出。当务之急是落实场地,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同时考虑成立剧组进行排练。三是在景区景点推出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提升腾冲旅游品位。四是抓好民间传统手工艺整理、发掘,开发特色旅游文化产品,突出旅游的文化性。

第二,要实现旅游与工业的紧密结合。继续破除发展旅游与发展工业相对立的狭隘认识,实现旅游搭台、特色工业产品登台唱戏,通过腾冲旅游这一块牌子、这个载体,将我县特色工业产品更好地推介出去,赢得更好的发展。重点打造腾茶、腾药、腾冲饵丝、腾冲果脯和火山石、林产品等特色加工业,开发一批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消费。

第三,要实现旅游与城市建设的紧密结合。旅游离不开城市,我们过去的旅游发展得益于城市形象的提升,腾越文化广场、文星步行街等都成了腾冲旅游的景点,吸引大批游客慕名而来。而今,旅游的发展又为我们带来了更新的城市建设理念,大牛场旅游体育休闲中心、中国远征军抗战纪念公园、城中休闲公园、丝路古镇等一大批集旅游、休闲、娱乐、人居于一体的项目落地,将全方位提升腾冲城市的旅游功能和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当前,要抓住腾冲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和世纪金源开发西山坝新城区的机遇,力争3年内建成4平方公里,1年内初步搭建起1平方公里的新城框架,实现“以城建拉动旅游,用旅游提升城市,最终实现旅游与城市的双赢”。

第四,要实现旅游与招商引资的紧密结合。旅游本身就是一种经济,通过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来腾冲观光旅游,到腾冲来投资创业。今年,我们引入的上海申伸强建设公司,一开始,企业负责人就是到腾冲来旅游的。结果,旅游者变成了投资者,腾冲旅游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吸引来了投资者。这就是旅游招商,从中可以看出两者结合能产生的效益。

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全县上下形成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合力

壮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县,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全县人民的积极参与。我们要跳出旅游想旅游、跳出旅游做旅游,站在培植全县第一支柱产业的高度,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全力以赴推进腾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加强旅游产业发展的体系建设。一是全县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旅游发展。县委、政府成立了腾冲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将旅游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项目标责任制,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重点旅游支撑项目制度,并对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实行责任制考核。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界限,主动搞好衔接配合,用实际行动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管理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全县旅游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加强调查研究,把工作重点转到为企业服务上来,转到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上来,形成有利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旅游重点乡镇要做好服务工作,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全力支持配合重点项目建设。二是要引导全县人民积极参与旅游发展。要大力倡导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热情好客、遵纪守法的风尚,保持一个干净整洁、平安和谐的旅游环境;引导全县人民牢固树立“旅游兴县”意识,树立宣传旅游、服务旅游、发展旅游、支持旅游的观念,鼓励更多的人从事导游、服务员等旅游职业,更多的人发展餐饮、住宿、运输、旅行社等服务行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腾冲旅游发展中来,共同创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要把“人人争做腾冲旅游形象大使”纳入全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纳入“三万三讲”系列活动中。

第二,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一是要抓好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让广大旅游从业人员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形象意识,强化岗前培训,实行挂牌服务,激励从业人员不断提高素质和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技能教育和培训。采取委托培训、联合培训、脱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深入开展“导游大赛”、“青工技能大赛”等各种创优争先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三是要高度重视导游培训工作,提高导游素质。特别要加强对导游人员进行英语、缅语教育培训,以适应边境旅游发展,迎接腾冲旅游国际化时代的到来。 第三,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要以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县作为宣传促销的着力点,认真研究客源市场,继续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等强势传媒的合作,开展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强、有实效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充分利用火山热海文化旅游节、艾思奇哲学思想研讨会、腾冲旅游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研讨会和驼峰机场建成通航等活动,吸引人们眼球,促进旅游推介,扩大腾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旅游企业要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创造条件在主要客源地设立旅游宣传窗口和办事处,邀请国内外媒体记者、旅游买家来腾冲景区景点采风踩线。要加强对中缅边境旅游线路的宣传推介,吸引更多的游客到腾冲、到密支那。

同志们,我县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改革攻坚任务重,但前景一片光明。我们要进一步抢抓机遇,乘势而进,发挥优势,扎实工作,为实现全县旅游业的大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16篇:辽宁旅游发展

2014年辽宁省旅游收入预计增长20% 2014-02-26

据悉,2014年辽宁省旅游工作的目标是:预期完成旅游总收入5577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5361亿元,同比增长21%;旅游外汇收入36亿美元,同比增长3.5%。

围绕这个目标,辽宁省旅游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全力推进旅游大项目建设,重点建设体验参与型、休闲度假型、商务会展型、旅游地产型等多功能旅游大项目70个;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20家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大型旅游企业、投资机构、国际知名酒店和旅游集团管理服务品牌到本省投资兴业;推动旅行社做大做强,支持具有资金、产品和品牌优势的大型旅行社组建3个旅行社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旅行社采取多种形式成立5个旅游联盟,着力培育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旅行社5家、超亿元的20家。

同时,实施旅游产品创优工程。开发高端休闲、乡村休闲、游艇邮轮等旅游产品,加快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五星级饭店3家,A级旅行社80家;激发旅游市场活力。全面发展国内旅游,推进省内旅游快速增长,积极发展入境旅游,用好“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建立完善全省旅游宣传推广战略体系,打造辽宁吃住行游购娱系列品牌、城市旅游品牌、旅游休闲品牌和旅游线路品牌。

“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进账167亿

2013-10-09

今年“十一”黄金周,辽宁省旅游业赚得钵满盆满,接待人数和经济效益均稳步增长。据省假日旅游办统计,黄金周期间,全省共接待游客2947.8万人次,同比增长18.6%;实现旅游总收入167.4亿元,同比增长19.5%。

沟域游成全省旅游新亮点

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十一”黄金周旅游工作,从9月中旬开始,省假日办先后两次下发通知,在全省开展旅游安全大检查,完善旅游区(点)、宾馆饭店、大众娱乐场所等游客集中场所的设施和安全卫生制度,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从而确保了黄金周旅游安全、健康运行;同时,精心策划黄金周旅游大餐,组织各地旅游部门推出温泉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及线路,并在省内、北京、吉林和黑龙江等周边城市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极大地促进了黄金周客源的增长。

由于部署周密,措施得力,我省“十一”黄金周旅游全面告捷,亮点纷呈:高铁的开通为辽宁旅游带来了新的增长点,丹东、本溪、大连、营口等市每天约有30对高铁进站。自驾游成为游客首选,大连市各高速入口每天进入的自驾游车辆约15万台,同比增长一倍多。

温泉旅游产品再度升温。来自省内、黑吉及京津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以虹溪谷、天沐为代表的高端温泉游客数量增幅都在50%以上,各大星级酒店入住率均达到95%以上。沟域、乡村旅游成为全省旅游新亮点,各地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丰富多彩的采摘节活动,山野菜、羊汤、鱼宴、沙琪玛、黏豆包等地方特色农家风味令游客流连忘返。

10万人次乘高铁来连旅游

“十一”黄金周期间,大连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04.4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全市旅游综合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长20.9%。全市主要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246.63万人次,同比增长10.48%;门票收入8843.9万元,同比增长12.11%。赴连自驾车27.35万台,同比增长20.22%。新玛特、友谊商城等十大商业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3.08亿元,同比增长10.3%。

哈大高铁的开通为大连旅游带来新的商机。大连市旅游局紧紧抓住哈大高铁开通机遇,加强同东北主要城市间及口岸单位的合作,开辟新的宣传促销路径,提升旅游服务,聚人流、增游客。大连市旅游局还与大连机场、大连火车站签署了“大连旅游空铁联盟协议”,确定了大连空铁联运无缝对接方案;加大了高铁沿线旅游广告宣传促销力度;整合了东北优势旅游资源,积极推介“飞大连、乘高铁、游东北”精品特色旅游线路。据统计,国庆节期间,乘高铁到大连旅游的游客近10万人次。

温泉游、乡村游、郊区游和渔家游持续火爆。温泉旅游成为大连市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十一”期间,大连市各温泉景区游客爆满,多家温泉酒店客房入住率达100%,全市70余家温泉酒店经常是“一柜难求”,“温泉+农家游”、“温泉+生态游”、“温泉+健身游”等复合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据统计,大连市温泉、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1.62万人次,同比增长10.91%。

400余万游客本溪望“枫”

阵阵秋风吹红了漫山枫叶,也吹红了旅游市场。“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旅游产业持续升温,以枫叶、洞穴、温泉、森林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旅游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从10月2日开始,本溪市旅游市场就开始呈现“井喷”态势,全市通往各旅游景区的交通线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全市日均进入旅游景区的车辆达5.4万辆次。为此,本溪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在假日期间临时调整了出入收费口,并在每天上午增加4个入市口、下午增加4个出市口。

据统计,“十一”黄金周期间本溪市共接待望“枫”游客404.31万人次,同比增长20.15%;旅游综合收入实现35.74亿元,同比增长31.45%;全市累计实现零售总额2712万元,同比增长46.7%。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休闲生态游、乡村风情游成为今年本溪市旅游市场的最大亮点。国庆假日期间,本溪市“农家乐”旅游共接待游客264.7万人次,旅游收入4.98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1.3%和40.4%。同时,全市接待散客比例也大幅上升,占游客人数的71%。

辽宁重点打造14个旅游集聚区 发展特色旅游

2013-07-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简称《旅游法》)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7月30日,辽宁省旅游局举办的学习《旅游法》培训班。为配合新《旅游法》推广,辽宁还将完善旅游配套制度体系,发展温泉旅游、沟域旅游、乡村旅游等,打造有特色的14个旅游产业集群。

新颁布的《旅游法》针对旅游市场规范做出新规定,其中包括取消“零负团费”、明确导游劳动报酬、防止景区乱收费等制度。通过法规约束旅行社、游客及旅游者等几方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目前,辽宁省主推的旅游项目包括温泉旅游、沟域旅游和乡村旅游,预计在3-5年内将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另外,围绕温泉、乡村、沟域、文化、海岛、湿地等多种旅游业态,全省将制定旅游集聚区标准,打造出特色突出的旅游产业集聚区。

据悉,辽宁重点培育的产业集聚区有14个,包括沈阳沈北新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大连普兰店市安波省级温泉旅游产业集聚区、瓦房店市香洲田园城省级旅游产业集聚区、鞍山汤岗子温泉健康城集聚区、沈抚旅游产业集聚区、清原旅游产业集聚区、丹东赴朝旅游集聚区等。“十二五”期间,全省将编制《辽宁省生态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文化旅游专项规划》、《辽宁省旅游路网发展专项规划》,完成温泉、沟域、乡村旅游的规划。

此外,省旅游产业发展部门还将配合《旅游法》推广,建立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及监管机制,确立旅游安全风险提示制度、高风险旅游保障制度、旅游景区价格和流量管理制度、城乡居民经营旅游业务管理制度及“一日游”管理制度等。

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策研究

2010-03-05

摘 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界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的基础上,对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主张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探寻应从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人才结构等方面入手,只有不断提高产业要素素质、有序拓展客源市场、构建企业集团、打造旅游精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才能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不断发展,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较具活力、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然而同全国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众多的困难和窘境。在2009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要求大力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之下,积极探讨辽宁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思路,实现全省旅游业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进而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内涵,可做如下阐释:第一,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和选择。第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在于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第三,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既包括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第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由粗放走向集约、由规模走向效益、由单一功能走向综合功能的渐进的过程。第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结果可能会大大促进产业的发展,也可能使产业形态发生某些变化或形成某种新的业态。科学准确地界定旅游产业升级的概念内涵。

上述概念的界定与内涵的阐释,不但在理论上使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及其相关的概念内涵,同时在实践上有利于人们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宜的对策,加速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旅游需求的迅速增长和旅游投资活动的日益频繁,旅游产业以其高增值、高就业、高效益的优势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将达20 000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35%和6.7%[1]。然而,在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世界旅游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种种新变化。据《2007年全球旅游趋势报告》预测分析,未来5年内英国人将带着宠物去旅游,北美人偏爱享乐式旅游,北非游蒸蒸日上,西欧人放慢节奏让心灵放假,东欧流动人口返乡游兴起,中东宗教旅游潜力大增,“世界尽头”的南美诱惑力大增。所有这一切都预示着在世界范围内,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的新旅游形式正在悄然兴起,这必将促使新的旅游业态的产生。

在世界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世界旅游发展的焦点。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产业已从传统的饭店、旅行社、景区等产业领域扩大到社会的方方面面[2],旅游产业体系从点线转向板块,企业发展从单体企业转向链条型企业,企业经营从一地经营转向跨地区、跨国界,产品开发从观光为主转向观光、度假和主题产品共同发展[3]。上述变化说明,中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上已经发生或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转型与升级。为此,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将“转型升级”、“转型增效”提升为国家层面的旅游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对于推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产生了深远影响。

辽宁省旅游业作为蓬勃发展的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起步奠基阶段、成长壮大阶段性之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已初步形成。2008年,全省旅游业完成旅游外汇收入15.3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 63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6%和24.3%。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0 078.3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2%。旅游总收入1 741.5 亿元,比上年增长33.2%[4],对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起到积极的作用。然而同国内旅游大省(市、区)、强省(市、区)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政府主导行为过强、产品(线路)单调、地方特色不鲜明、开发层次肤浅、产业整合度低、产业竞争力不强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在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日益变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积极推进辽宁省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了。

二、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优势条件

辽宁省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凭借着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快捷的交通条件、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以及庞大的潜在客源等优势条件,为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1.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

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既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丰富奇特的自然风光、多彩厚重的文化景观构成了辽宁省旅游亮丽的图景。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座,国家5A级旅游区2家、4A级旅游区39家、3A级旅游区32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级森林公园27处。此外,省级以下的各种景区(点)数以万计,其品位之高、价值之大、种类之齐全、分布之集中实属全国罕见[5]。从旅游资源的开发状况来看,辽宁省旅游资源除了少数在国内、省内具有较大影响以外,有些资源虽已开发但尚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进一步开发的空间较大,为旅游产业的升级奠定了基础;有些资源还处在尚未开发的状态,开发潜力巨大,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高端开发手段的广泛应用,辽宁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资源优势和基础。

2.优越的区位和快捷的交通——转型升级的需求支撑

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旅游产业作为为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综合性的服务产业,其宗旨就是为旅游者提供舒适而满意的旅游服务。因此,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常常成为游客衡量旅游产业所提供的旅游产品质量优劣的一个标准。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东北地区和内蒙古通向世界、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便利的海陆空交通把辽宁省与全国50多座大中城市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泰国等国家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在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变化而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辽宁省优越的区位和便捷的交通将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条件。

3.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资金保证

旅游业的发展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不仅表现在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投入,更表现在产业的转型升级亦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辽宁省是全国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先进省份,充满活力的省域经济为其旅游业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2008年,辽宁省完成生产总值13 461.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实现了辽宁省历史上的新跨越;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完成10 016.3亿元;外贸进出口持续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24.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8%[6]。辽宁省民间资金基础雄厚,投资开发旅游的热情高涨。强大的民营经济和灵活的运作机制,加之卓有成效的大型旅游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活动,都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证。

4.坚实而庞大的潜在客源——转型升级的市场保障

旅游产业是一个出售风景和服务的产业,客源市场对其产生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巨大而富有潜力的客源市场既是辽宁省旅游产业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据统计,200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 393元,比上年增长1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576元,增长16.8%[4]。来辽宁省的国内旅游者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2007年达到16 504万人次,比上年增加25.35%;同年,辽宁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00.09万人次,是1979年的66倍[4]。韩国、日本、俄罗斯成为辽宁省的主要客源市场,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旅游绝对人数亦明显增加(如表1所示)。这表明,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而来的辽宁省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国内外来旅游者人数的迅速飙升,将为辽宁省旅游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提供坚实而庞大的客源市场,必将促进辽宁省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制约因素

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辽宁省旅游产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在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同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辽宁省旅游产业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严重限制和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方面,虽然辽宁省旅游产业在总体上已经初步形成了涵盖“食、住、行、游、购、娱”的系统化产业体系,但各环节自身发育不良,整合互动较差,使产业总体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交通业各区域运输能力差异较大,缺少配合,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饭店业尚在低水平的粗放式管理与服务中徘徊,竞争能力较弱;餐饮业地方特色不突出,卫生条件较差,难令游客满意;游览业淡旺季效应明显,深度开发不够,创新力不足;购物业旅游商品品种单一,工艺粗糙,缺乏创新和特色;娱乐业内容乏味,创意不足,经营水平低下。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结构向高级化、系统化方向演进,阻碍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市场结构方面,因旅游开放程度低,市场结构单

一、分散,难以走向深层化和国际化,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从入境市场来看,辽宁省的国际客源以日韩为主,亚洲以外的旅游市场开发不足,仅占入境游客人数的9%;国内客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省份,而西北、东南沿海地区的游客较少。游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5—44岁,老年游客比重较小,市场开发力度不够。这表明在旅游市场尚未发育完全的背景下,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将面临较大的挑战。

企业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小”“乱”“散”“弱”现象,主要表现在:旅游企业尚未建立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体制僵化;经营规模小,普遍没有达到最低经济规模,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分散经营,部门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限制了资产的流动、重组,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竞争不足[6]。上述问题的存在,使辽宁省旅游企业走向集约化、多元化的道路困难重重,严重制约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产品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前尚处在较浅层次,从开发类型上看,主要以资源导向型为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开发体系尚处在形成过程之中。产品类型上,主要以观光型产品为主,度假型产品较少,且受季节性变动影响较大。虽然大力宣传推广红、绿、蓝、金、银“五色旅游”产品,依托反映革命史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山岳、森林、湿地、水域等生态旅游资源的绿色旅游产品;依托滨海资源的蓝色旅游产品;依托清文化资源的金色旅游产品;依托冰雪和温泉资源的银色旅游产品。但仅有“银色旅游”初具规模,其他各类旅游产品在优势发挥、深度开发、强化特色、市场开拓等方面尚存在较大的问题,致使辽宁省旅游产品品种单

一、结构不合理,难以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发展。

人才结构方面,辽宁省旅游从业人员的总量虽然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但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数量却严重不足,影响了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如辽阳、朝阳、盘锦等城市,旅游人力资源数量的不足使得该地区的旅游经济增长缓慢,并成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7]。另外,辽宁省旅游院校虽然众多,但旅游人才的培养却严重滞后,在培养过程中过于求量而非求质,且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

四、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经过30年的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已经成长为辽宁省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具有提升产业素质进而实现持续发展的优势。然而旅游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也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顺利转型升级。因此,我们必须探寻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1.提升产业素质,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形成有机联系的高效产业链,使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各项要素的自身成长发育完善,彼此协调互动、优化组合。具体说来,要建设和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运服务的全面提升和交相互动,使游客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和安全;要适应现代旅游业的需求,构建以星级系列饭店为主体、以特色饭店为补充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的旅游饭店网络,实现饭店业由单体组织向集团化、由单一化向市场细分化、由整体化向专业化的发展[8];要树立品牌意识,充分挖掘辽宁省地方文化,打造餐饮名店,通过发展特色餐饮,开发地方风味,创新辽菜烹调工艺,扩大辽菜的影响力,进而形成兼容并蓄的旅游饮食体系;要通过建立景区股份公司等形式实现景区经营体制的创新,并通过高科技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升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和经营水平;要以市场为导向,将辽宁省独有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融入到旅游商品的设计和开发中,开发系列化创意新颖的旅游商品;娱乐部门要向新颖化、多样化、高品位方向发展,实现健身、休闲、娱乐的有机组合和传统、地方、现代项目的交相互动。

2.扩大内需为主,有序拓展市场

旅游产业的转型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挤压的结果,面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辽宁省旅游市场结构的转型升级应由优先发展入境旅游向以扩大内需为主,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共同发展方向调整,建立结构合理、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体系,奠定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升级的市场基础。入境客源市场的开发应以近距离客源市场为主攻目标,巩固日本、韩国市场,大力发展俄罗斯和东南亚市场,继续开拓港澳台市场,同时兼顾开发西欧、北美商务旅游市场,形成多元入境客源市场结构;国内旅游市场要继续优先开拓东北地区旅游市场,并逐步向华北、山东等地区辐射,同时注重发展华东、华南地区客源市场,积极培育中西部地区客源市场,形成近、中、远多层面的国内客源市场开发格局。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企业集团

旅游企业作为旅游产品的供给者,在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辽宁省旅游企业结构的转型应深化体制改革,逐步实现由政企合

一、国有为主向政企脱钩、民营为主方向转变,走“产业集团、集约化经营”的发展道路,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资、企业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新格局。旅游企业要转变观念,健全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通过改组、控股等形式组建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通过股份合作制、联合经营、网络化经营等形式壮大中小旅游企业的规模,实现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规模化、网络化。要加强资本运作与战略合作,通过旅游优质资产和业务的注入,拓展旅游上市公司成长空间;或者借助于同国内、国际伙伴的战略合作,弥补旅游企业产业资源链条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优化旅游企业结构[9],进而打造旅游企业核心优势,提高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4.突出地方特色,打造旅游精品

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是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旅游消费需求的日益多样化,旅游产品结构由产品的单一型、粗放型向系列化、精品化的方向调整,旅游产品类型由落后、单一的观光产品向满足多样需求的主题产品、观光度假产品和个性化产品过渡已成为一种必然之势。因此,要实现辽宁省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就必须培育地方特色鲜明、组合有序的系列化旅游精品。要围绕访古、生态、休闲、文化、冰雪等五大领域,突出“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主题,完善提升辽宁省“红、绿、蓝、金、银”五大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以“五色”旅游为骨干的辽宁省特色旅游精品体系。要继续树立辽宁省“满韵清风、多彩辽宁”的旅游形象品牌,细分客源市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促销活动,努力构造一个与国内、国际资源共享、信息互通、运转高效的旅游信息网络,提高辽宁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面向市场需求,强化人才培养

实现辽宁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人,特别是高素质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因此,必须面向市场,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由注重数量转向看重质量,提高旅游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首先要构建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编制辽宁省以及各市、县的旅游人力资源规划文本,制定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将传统的人事管理转变为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形成社会化、全面式、多层次、多形式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其次要建立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完善资格考试与岗位认证制度,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和方法对旅游人力资源进行素质评估,优化旅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促进旅游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10]。最后要健全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根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建立省、市、县三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行业协会、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多方联动的“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高层次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教育科研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其他紧缺型人才,为辽宁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所必须的智力支持和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 魏小安,韩健民.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M].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10.

[2] 唐柳雄.中国旅游产业转型与旅游产业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6,(12):101-103.

[3] 张辉,秦宇,等.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5[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3.

[4] 辽宁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2008年辽宁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09.2.26)[2009.5.20].ttp://www.daodoc.com/.

[5] 齐兵.辽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11):133-136.

[6] 李刚,赵静玮.辽宁省旅游产业结构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6,(6):93-99.

[7] 张婷婷.辽宁省旅游人力资源与经济相关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8,(4):61-67.

[8] 张辉,厉新建.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年度报告2004[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151-158.

[9] 熊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企业[EB/OL].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2008-02-26.

[10] 熊建华,刘武.辽宁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初探[J].沈阳大学学报,2007,(2):51-54.

第17篇: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一)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概况

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即政府部门为促进旅游发展,划拨一定资金专门用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等不同级别。

另外交通、文物、林业、环保、经贸、水利等都有部门资金或专项资金,可直接或者间接的支持旅游开发项目。

(二)国家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国家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国家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国家“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专项保护资金、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资金等。

1.国家红色旅游专项资金

(1)红色旅游专项资金概况

红色旅游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的特殊的旅游形式。我国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

(2)申请条件和流程

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的申请单位需符合以下条件:

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的景区或景点;

必须有经过相关部门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的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景区有亟待解决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申报流程:

2.国家“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专项保护资金

(1)资金额度

根据《全国“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列入规划的保护项目共178项,其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100项,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项目78项,经评估审核,基础设施投资估算为20.5亿元,需要中央补助投资为98947万元。

(2)申报流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要求对本省历史文化名城(镇、村)保护项目进行规划;

从本省有关项目中遴选出符合规定、亟需加强保护和建设的项目,纳入省“十一五”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规划;

将选出的项目上报国家有关部门。

3.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资金

(1)资金概况

在保证遗产地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国家安排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专项基建资金,支持一批重大遗产地的抢救性工程,进一步改善资源保护条件。

(2)资金使用范围

专项资金用于必要的看护和管理用房、消防设施、监控设施、环卫设施、监测巡查设施、必要的环境整治以及防范自然灾害发生的工程等。

2007年国家启动实施13个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项目,总投资3.75亿元,国家投资2亿元,地方配套17452万元。

(三)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在中央的带动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将旅游作为经济发展重点,从省级财政拨出一定资金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推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1.资金使用范围

(1)支持对全省及地方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规划的编制;

(2)支持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及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

(3)支持有利于资源整合、区域联动,对发挥整体效应有促进作用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4)支持旅游信息化建设、旅游人才的培养和旅游院校的建设;

(5)支持有特色的重点旅游商品的研发。

2.申报使用流程

以安徽省为例,安徽省2007年旅游专项资金申报流程:

(四)市县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1.概况

设置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市县主要集中在那些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地区政府都将工作重点转向旅游开发和建设,不仅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也从地方财政拨出一定资金设立本地旅游发展专项资金。

2.申报程序

(1)市级旅游专项资金申报

由市旅游主管部门提出下年度专项资金的指导意见,引导各地申报项目;

在每年的申报期,各地各部门根据要求,提出使用专项资金的项目计划;

申报计划上报旅游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查;

经市政府批准后,下达项目立项计划批准书;

也有些地区的申报流程不同,首先由旅游项目单位提出资金补助计划,经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后,上报有关部门。

(2)县级旅游专项资金申报

县级旅游专项资金的申报,由旅游项目单位首先提出申请,向县旅游局、财政局报送资金申请报告,经县旅游局、财政局审核,并经县政府同意后,由县财政部门划拨资金。

第18篇:发展乡村旅游

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发展

——推动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运转,经济部门的的增多,各地区都开始了

不断开发新的经济部门以求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的兴起让各个

地区将经济发展方向或多或少的转移到旅游业这个无污染的第三产

业中来。各个地区无论是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区或者丰富的人文景

观都开始了对旅游业的不断探索。旅游业日益获得人们的关注,为社

会创造了渐增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旅游经济的日益成熟化,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逐渐成熟的旅游模式

具有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

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

野风光、体验农事生产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

农事生产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方

式。乡村旅游已成为以乡村为中心内容,汇聚农村田间文化与农家乐

为规划设计,塑造、凸显与传播特定的乡村旅游地“形象的以体现文

化特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并以此吸引游客。为响应党的十六大的号召,我们旅游学院组织了一支志愿伍,奔

赴黄山市太平县的太平渔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实地考察,同当地村

民就乡村旅游和留守儿童的问题。

十一五规划中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乡村旅游已被提上了逐

渐重视的日程,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帮助农民快速致富,还可以提

高农村文明的建设,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创造了发展物质与非物

质的双重机会。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日渐增多的自驾车旅游,短途旅游以及自寻旅游景点。而且现在社会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寻找回归自然的要求日趋强烈,所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日益成熟。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依赖于一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一定的市场需求。但是乡村旅游发展并不是一定是一帆风顺的,它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件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济形式。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几点:第

一、农民对发展旅游业这项经济形式的认识并不深入,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认可度不够大,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不够高。

二、农村发展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够完善,乡村旅游需要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较多,一旦宣传力度不够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更新的进度跟不上。

三、发展乡村旅游仅仅依赖乡村固有的自然景观或者独特的人文景观,这样久而久之新鲜感失去,不利于吸引游客,即旅游产品单一,亟待开发。

四、开发旅游景区时间久了之后就会造成景区的破坏与污染,由于利益新的滋长会造成过度开发景区。所以开发乡村旅游有待于解决较多的问题。

然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解决现今乡村劳动力剩余过多,涌入城市过量,造成城市化压力大等问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乡村旅游一旦发展起来,可以带动乡村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还可以拉动乡镇化企业的发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离乡背井外出打工的农民数量,正符合城市化的健康发

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仅是对家乡经济发展的贡献,还是对后代教育的一个承担。

农民在本地发展经济,不外出打工,对于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的探讨也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明确指出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应包括社会各阶层和各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和谐,区域、社会关系的和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以及经济、社会、人、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教育与社会关系密切,和谐社会的构建必然内在地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并通过发挥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发展。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落——乡村留守子女。我们把这些孩子称为农村“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受农村整体经济、文化及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不尽如人意,问题愈发凸显,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因此,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所以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都是为农民

培养下一代所提供的重要方案。所以在乡村拥有发展旅游业的条件的情况下就应该积极创造催化条件推动其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

一、思想上提升认识 ,树立大众旅游的观念,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乡村旅游所获得的益处。第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注重对从业者的培训,农民从事旅游业有必要进行专业的旅游知识教育。第

三、加强宣传攻势 ,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宣传好可以为旅游景区打造品牌效应,便于让更多人接纳。第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政府对于农民发展经济有着宏观指导作用,政府之力必不可少。

五、提升文化品位 ,突出乡村民俗文化特色,不断的更新才能不断的吸引更多的旅游群体。 发展乡村旅游既是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快速道路,也是一条推进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利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光添彩。

第19篇:泰州旅游发展

南京晓庄学院

《旅游市场调查与营销》专业实践报告

泰州市旅游市场营销策划书

所在院(系、班级):旅游与社会发展学院

小组组长: 沈子瑶 12230432 小组成员: 欧阳静文 12230429 彭思嘉12230430 孙玥 12230433 沈晓虹 12230431 薛林钰 12230441 指导教师: 孙景荣

二○一五年十二月

1项目概况

本小组此次对泰州旅游市场进行营销策划,以下是本小组对泰州旅游市场进行的一些调查与研究,并根据问题所在点,提出观点策略。 2 泰州市概况 2.1泰州市简介

2.1.1自然环境及区域位置

泰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下游北岸、长江三角洲北翼,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

泰州是承南启北的水陆要津,为苏中门户,自古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地处江苏中部,位于北纬32°01′57″~33°10′59″,东经119°38′24″~120°32′20″。西南、南部隔江与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四市相望,东临南通,西接扬州,东北部、北部与盐城、淮安毗邻,是苏中入江达海5条航道的交汇处,是沿海与长江“T”型产业带的结合部。

全市除靖江有一独立山丘外,其余均为江淮两大水系冲积平原。地势呈中间高、南北低走向,南边沿江地区真高一般为2米~5米,中部高沙地区真高一般为5米~7米,北边里下河地区真高为1.5米~5米。全市总面积5787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77.85%,水域面积占22.15%。市区面积639.6平方千米。 2.1.2泰州旅游资源特色

泰州旅游资源丰富,自然和文化组合较好;生态环境相对优越,有保存较好的水乡湿地及水体景观;地理位置优越,客源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旅游开发基础好,社会环境优越。

人文特色

拥有着两千多年建成历史的泰州人文荟萃,众多历史名人在泰州仍保留其活动遗迹并建有名人纪念馆,如扬州八怪郑板桥、京剧名家梅兰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等,灿烂的人文历史成为泰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也让泰州旅游辨识度更高。此外泰州的戏曲三家村也是名声在外,不少戏曲爱好者慕名而来。

山水特色

泰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城内城外水网密布,拥有独特的古城格局,兴化又是著名的水乡泽国,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垛田、缸顾境内的垛田风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全市也可以以市区“双水绕城”、引江河水利工程、靖江的江心洲、兴化的乌巾荡风景区、大纵湖景区、垛田风光等为重点,推出水乡旅游品牌。

节庆特色

除了有山有水有人,泰州还有其特色节庆活动,如溱潼会船节、银杏节、兴化菜花节、黄桥烧饼节,泰州节庆独具魅力,其中尤以菜花节最为出名,在每年的4-5月都是泰州姜堰旅游的高峰期,近些年来逐渐成为泰州旅游的特色代表。 3泰州市旅游发展现状

3.1泰州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泰州旅游业发展较快,截止2015年11月接待国内旅游者1848.68万人次,增长12.7%;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3.63亿元,增长14.7%。全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3万人次,增长12.5%;创汇0.28亿美元,增长20.0%。年末国家A级以上景点27个,其中,AAAA级景点6个,AAAAA级景点1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6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个,江苏省星级乡村旅游点45个。全市旅行社个数111个,持有导游员资格证书的人员1666人,旅游星级饭店数29个,其中三星级19个、四星级6个、五星级1个。凤城河5A级风景区创建进入国家评估阶段,天德湖公园创成国家4A级景区,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创成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2009年泰州开办了首届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进一步提升了泰州旅游的知名度,在2015年泰州旅游节期间,全市主要景区、星级酒店接待游客达154万人次,住宿、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突破1个亿,同比分别增长40%、30%。其中,兴化千垛菜花景区实现门票收入2200多万元,同比增长83%;泰州老街日均游客接待量突破1.5万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倍。游客满意度达到91.6%,比2014年提高1.6个百分点。全市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消费、酒店客房出租率等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泰州市于2015年推出了《泰州市旅游业跃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在计划表中提出:从2015年起,每年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力争2017年达到4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到2017年,当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800万人次,游客人均逗留时间1.4天,人均消费1400元;三年累计新增旅游就业1.5万人。三年内,全市旅游项目总投入200亿元以上,其中重大、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150亿元,总投资超5亿元的在建旅游景区项目15个以上,新增总投资30亿元以上的引擎型项目1个;引进国内外品牌酒店管理公司、全国知名餐饮连锁店各10家。到2017年底,全市A级景区数量达40家以上,其中新增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6家以上;新增江苏旅游强县2家,旅游强镇3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家;到2017年底,全市亿元旅游企业(集团)总数达60家以上,特色旅游街区10个以上。 4 泰州市旅游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4.1政策法规因素

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国家大力的支持旅游业的发展。2014年是《旅游法》颁布实施的承启之年,是旅游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满足旅游者现代信息需求为基础,以提高旅游便利化水平和产业运行效率为目标,国家旅游局于2015年1月10日 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此推进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2014年8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分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5部分20条。该意见是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旅游法》颁布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改革发展做出的又一重大部署。

江苏省也在近年发布了相关法规,如2008年颁布了《江苏省旅游管理条例》、2015年6月8日发布了《省政府关于全面构建“畅游江苏”体系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促进了旅游行业的规范发展。在2015年12月4日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正式表决通过了《江苏省旅游条例》,该条例将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江苏省旅游条例》共九章,七十六条,分为总则、旅游规划与促进、旅游公共服务、旅游经营与服务、诚信经营与文明旅游、旅游安全、旅游监督与管理、法律责任、附则。切实把江苏省旅游条例执行好,为构建“畅游江苏”体系,建设旅游强省提供法律保障。 此外泰州市人大、市政协组织对旅游业进行视察和课题研究,形成了《情况纪要》和《建议案》。启动了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着手制订《旅游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将旅游业指标纳入市(区)绩效考核,取得重大突破。 4.2经济因素

根据《2014年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州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70.89亿元,增长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08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1728.6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5.17亿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4:51.3:42.3。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706元,增长10.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当年汇率折算达11836美元。

同时泰州经济也存在以下问题: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服务业重点行业指标下滑,房地产市场前景晦涩不明;传统行业产能过剩,新兴产业增长缓慢;大项目投资支撑力度不足,经济发展缺乏后劲;科技创新活力激发不够,转型升级成效不明显。 4.3社会文化环境

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秦称海阳,汉称海陵,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兼融吴楚越之韵,汇聚江淮海之风。千百年来,风调雨顺,安定祥和,被誉为祥瑞福地、祥泰之州。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儒风之盛,素冠淮南”。王艮、刘熙载、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泰州文化艺术史上的杰出代表。泰州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文物管理机构4个,博物馆2家,纪念馆7家。泰州市每十万人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为:大学程度人口7009人,高中程度人口14118人,初中程度人口38913人,小学程度人口29062人。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中,大学程度占7.09%,高中程度占14.09%,初中程度占38.84%,小学程度占29.02%。泰州市户籍人口达508.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71万人,户籍总人口中男性259.56万人,占总人数的51.04%;女性248.95万人,占总人数的48.96%,泰州市常住人口总量为463.9万人 。泰州市总人口共由38个民族构成,汉族人口为4612541人,占总人口比重为99.86%;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壮族、回族、布依族、侗族、满族、彝族。泰州市拥有各类学校602所,其中幼儿园219所,小学151所,普通中学203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高等学校6所。在校学生总数65.33万人,教职员工5.12万人。 4.4.科技环境

在交通方面,泰州为苏中门户,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重要地位。新长、宁启铁路,京沪、盐靖、启扬高速公路纵横全境。

泰州目前没有高铁,沪泰宁铁路将于2020年前开工,工期不超4年,为江苏省规划中期2020年的实施项目。建成后,泰州可通过这条线路从南京北上,目前从泰州到上海,高速需要3个小时,乘坐火车需要6个小时,高铁建成后,最快55分钟到达上海。未来高铁的建成,势必会成为泰州旅游发展的一大契机。如江西婺源在开通高铁后国内游客接待量增幅达到30%左右,带动了远距离游客前去观光。 4.5消费者分析因素

以下统计图来自于在泰州梅园、老街等主要景点,通过随机向200名游客发放问卷得到的数据:

(图1:男女比例) (图2:游客年龄)

在参加调查的泰州游客,男性游客84位,占人数总比例42%;女性游客116位,占人数总比例的58%,几乎均等,性别差距不大,年龄方面以15-25岁和26-35岁的青年人居多,共137位,占人数总比例的68.5%,其他年龄情况分别是:14岁以下4位、36-45岁31位、46-55岁14位、56岁以上14位。

(图3:游客收入) (图4:游客学历)

在调查的200份样本中,收入水平在1500-3000元及3000-8000元的游客居多,分别为61位和87位,占人数总比例的30.5%和43.5%,按照中国收入等级划分属于低收入及小康水平,学历情况初中学历24位、高中或中专学历42位、大专或本科学历114位、研究生学历18位、博士及以上学历2位,总体学历水平多集中在高中或中专、大专或本科。

经过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来泰州的游客男女差别不大,多为年龄在20-35岁左右的中青年,学历水平中等,经济收入状况良好。由于泰州交通方式的限制,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游客多是来自附近省市,如:上海、扬州、南通等,远距离游客非常少见,游客通常是自驾、乘坐大巴或火车来到泰州。 5 SWOT分析 5.1 优势分析 5.1.1 旅游资源优势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全国著名三大洼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家经过试点验收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地处江苏中部、江淮之间,周边环境秀丽,气候舒适。泰州还有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溱潼和黄桥。溱潼镇是江苏省的千年古镇,镇区本身是4A级景区,中国·泰州姜堰溱潼会船节更有\"溱潼会船甲天下\"的美誉。溱潼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的故乡。黄桥因黄桥战役而闻名,是著名的红色经典旅游目的地。当地的特产黄桥烧饼色泽金黄,外观美观,香酥可口,不油不腻,适合各地消费者的口味。 5.1.2区位优势

泰州境内有京沪高速、宁通高速、宁靖盐高速、启扬高速等4条高速公路。江阴长江大桥和正在建设中的泰州长江大桥是泰州连接苏南和长三角地区的两条大通道。泰州火车站有多条始发线路,可直达北京、深圳等国内大中城市。距泰州主城区仅20公里的扬州泰州机场,于2012年5月8日正式通航,有北京、广州、深圳、成都等多条航线。公路、铁路、空中,立体化的交通网络已然形成,良好的区位条件转化为实际的旅游客流的前提已经具备。 5.2 劣势

1、旅游资源丰富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

泰州著名的红色经典旅游目的地--黄桥,与同为江苏红色经典旅游地的常熟沙家浜和南京的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等地相比缺少知名度。

2、产品结构单一,缺少有重大品牌影响的旅游景区(点)

泰州的旅游产品有很多,列如溱湖风景区、凤城河风景区、梅兰芳公园、光孝寺、泰州欢乐世界等,但是没有特别有影响力的。 5.3 机遇

1.新城市建设带来的机遇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地级泰州市组建,从此,泰州发展的历史篇章掀开新的一页。市政府非常重视泰州市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对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使得泰州市的街道变宽了,绿化增多了,市容市貌得到了根本改善。尤其是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对泰州市的城市性质进行了定位,即要将泰州市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医药产业基地、历史文化名城和滨江生态宜居旅游城市。同时, 规划对泰州市的市域旅游发展也作了详细的布局,将泰州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定位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休闲度假目的地、华东地区水乡湿地休闲和精品文化体验之都。将构建“一心五区”的整体框架。“一心”:将泰州中心城区作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五区”:泰州文化古城旅游区、姜堰溱湖湿地休闲度假旅游区、兴化湖荡湿地体验旅游区、泰兴红色旅游区和沿江生态休闲旅游区。这些都为旅游者选择泰州市作为旅游目的地作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地方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

旅游业作为无烟工业,除了能美化和改善地区环境外,还能给旅游目的地增加收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交通、通信、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之大,地方政府非常重视。除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体现了泰州未来旅游业发展方向,还专门制订了《泰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20)》,争取用15年的时间,使泰州市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同时,政府也在逐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对外宣传力度。这些措施无疑对泰州旅游业今后的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3.居民旅游欲望日趋强烈

旅游消费需要是指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以后一种新的需求。旅游是一种消费较高的活动,同时,旅游又是一项费时、费力的活动。在我国,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旅游消费的比例也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假期,使得居民的闲暇时期增多,这些都刺激了居民旅游消费的欲望。 5.4 Treat 1.与周边地区的竞争强烈

泰州东面是南通,西边是扬州,南边是苏州、无锡、常州、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旅游产品种类多,旅游价值高,知名度高。而泰州起步晚,旅游产品较单一,知名度相对较低。所以,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发展旅游业必须面临巨大的挑战。

2.经济支撑的有限性

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难以形成大的气候和规模效益。财政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有限,而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认知程度还不高,旅游开发的档次不高。应加大对泰州市旅游业的直接投入,建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应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筹集旅游发展资金。

泰州市旅游营销战略分析 6.1.消费者旅游动机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游客出游目的方面,拍照写生留下纪念的游客最少,游览河山及时行乐感受大美河山的游客最多。

图1:游客出游目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吸引游客前去参观的内容方面,泰州的人文历史吸引力最大,城市形象欣赏的游客最少。

图2:吸引游客前去参观的内容

6.2泰州市旅游地目标市场选择

从图3中可以看出,去泰州游玩的游客主要分布在江苏一带,越是离泰州远的区域,前来游玩的游客越少。大部分还是泰州本地人,外地前来泰州游玩旅行社报团的居多,除了四位黑龙江的游客是自助游。以此可以看出来泰州长途旅游的人数较少,需要发展长途旅游。

图3:游客分布区域

6.3泰州市旅游地市场定位 6.3.1泰州形象市场定位

通过“泰州泰美,顺风顺水”城市旅游形象,打造“健康、财富、运气好”三张旅游名片,努力使泰州成为长三角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长江经济带上集“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大健康旅游集聚示范城市。 6.3.2泰州产品市场定位

(1)众多的名胜古迹:如宗教文化资源有千年古刹光孝寺、庆云寺、福慧禅寺;红色旅游资源有白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泰兴的新四军黄桥决战纪念馆、杨根思烈士陵园、刁家网独立支部纪念馆、中安轮遇难烈士纪念馆等;建筑文化资源有“江苏小乔家大院”之称的乔园、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江淮第一楼”望海楼、兴化古民居等;生态自然资源有泰州的园博园、泰兴的古银杏森林、姜堰的溱湖湿地、兴化的水上森林等。 (2)突出的名人文化:泰州是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名人文化突出。如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明代哲学家、心学泰州学派的创立者王艮;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柳敬亭;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京剧大师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3)各具特色的旅游节庆:泰州水城水乡国际旅游节、凤城河桃花节、姜堰溱潼会船节、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泰兴银杏艺术节、梅兰芳京剧艺术节等享誉海内外。

泰州拥有众多的红色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他们都是泰州宝贵的旅游财富。

7泰州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及方案 7.1产品策略

7.1.1泰州市旅游产品品牌策略

围绕“泰州泰美,顺风顺水”城市旅游形象,根据溱潼会船、兴化油菜花水垛田等泰州旅游特色,打造 “水城慢生活”旅游品牌,构筑内涵丰富、品质独特的“慢生活”体系。加大统筹协调,整合各级主体,统一资金投入、统一宣传口号、统一广告标识,形成对外旅游宣传的强大合力。

全面强化与央视、旅游卫视等媒体的合作关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媒体达10家以上。加强宣传创意策划,探索植入营销等宣传模式,吸引名导演、影视剧、娱乐节目来泰拍摄,创作、推广一批泰州旅游主题的网游、手游、微电影和文学作品。

提升市内旅游氛围,在城市重要节点设立公益旅游形象广告,在报纸、电视、门户网站开设旅游专栏,常态化免费发布全市重要旅游节庆活动、旅游景区天气预报、舒适度指数预报等信息;推动全市星级饭店、规模以上商务酒店播放泰州旅游宣传广告,扬州泰州机场航班在落地前播放泰州旅游广告片。 7.1.2泰州市旅游产品特色策略

根据泰州的旅游资源,可以打造三大旅游特色线: 生态旅游线:

以溱湖风景区、李中水上森林公园、江苏古银杏群落森林公园等为载体,初步形成以森林观光、度假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发展格局。突出张郭和河横生态农业区这两个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宣传张河古银杏生态群落,发展以“农家乐”为品牌的乡村旅游。

水乡旅游线:

在水乡旅游方面泰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城内城外水网密布,拥有独特的古城格局,兴化又是著名的水乡泽国,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垛田、缸顾境内的垛田风貌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此条线路上有泰州著名的溱潼会船节,溱潼会船节一年一度,在清明节的第二天,被国家旅游局定名为中国溱潼会船节,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全市也可以以市区“双水绕城”、引江河水利工程、靖江的江心洲、兴化的乌巾荡风景区、大纵湖景区、垛田风光等为重点,推出水乡旅游品牌。

文化旅游线:

泰州旅游资源中虽然没有名山大川,但2100多年的文化积淀塑造了泰州清新自然、南北兼蓄、底蕴丰厚的独特魅力和城市个性。未来泰州文化旅游线,将着力呈现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古朴典雅的民居文化、颇为壮观的宗教民俗文化、内涵深刻的水城文化、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远近闻名的教育文化、独具特色的盐税文化、可歌可泣的英雄文化、极具魅力的园林文化、饮誉中外的产业文化等十大特色文化。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着力打造“海军诞生地”、“黄桥战役”两大红色旅游品牌。 7.2价格策略

7.2.1采用制定价格整数策略

泰州目前主要景点价格为桃园景区40元、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5A级 100元、光孝寺20元 3A级、望海楼20元4A级、溱潼古镇40元 4A级、梅兰芳纪念馆15元、乔园40元,价格定位都在整数。一般来说,整数定价策略适用于那些名牌优质商品,所以建议将整数定价策略用于知名度高、质量好的景区,如:溱湖国家湿地公园、梅兰芳纪念馆,整数形式能让消费者从心理上认为景区“物有所值”,对于知名度低的景区不建议采用整数定价, 可以采用与之相反的尾数定价法,如将望海楼的20元改为18元,以低价格吸引旅游者进入景区。 7.2.1采用互补价格策略

2015年开通凤城河—溱潼古镇旅游公交,旅游旺季增开到主要景区、乡村旅游点的旅游直通车,实现重点景区公交全覆盖。泰州可以根据景区交通线路实行景点与交通费作关联定价,将凤城河和溱潼古镇景区关联在一起推出一套门票,可以效仿南京将灵谷寺、明孝陵两个景区联合在一起推出联票,这不仅减少了旅游者分次购买门票的麻烦,价格进一步优惠,而且可以通过借助景点的影响力互相推广。 7.3推广渠道策略 7.3.1营销渠道

营销渠道有很多例如:旅游代理商、旅游批发商、专营机构、政府旅游协会、行业工会、互联网等等。 7.3.2 营销方式

7.3.2.1泰州市旅游景区广告策略

泰州市宣传文化部门推动旅游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充分挖掘泰州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彰显区域民俗风情,创作生产了《泰州太美》、《花开等你来》、《溱湖闹春》、《凤城河的船娘》、《望海楼》等一批旅游文化主题音乐作品,提升了泰州旅游文化的影响力。全力举办好梅兰芳艺术节,2015中国泰州梅兰芳艺术节创新活动方式,突出戏曲元素,既有文化部推荐的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梅派艺术讲座、大型交响合唱史诗等高雅艺术活动,以及文化产业产品展销等经贸活动,又新增了市民才艺大赛、民俗文化交流展示等本土文化活动。 7.3.2.2泰州市旅游景区营业推广策略

靖江牧城景区开展“牧城秋韵”美食旅游节,带动了牧城公园、生祠岳王庙、刘国钧故居等景点的发展。活动组织方将开通上海-靖江美食旅游专线,积极推广“旅游+美食”休闲自由行旅游模式。同时组织大型自驾车“食游靖江”活动、“好摄好食”美食主题摄影活动,并组织长期居住在中国的境外客人前往靖江开展美食旅游体验等。

7.3.2.3泰州市旅游景区网络营销策略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为国家5A级景区,现通过同城网订票,成人票(在线支付)80元,游玩后点评即可获得现金返还,1块钱也可提现,仅支持通过同程旅游客户端申请提现;要在游玩日期后60天内点评有效。还有一种活动是针对使用同程旅游客户端下单预订景点门票的用户,无论新老会员,只要一次通过同程旅游客户端预订景点门票,游玩后通过客户端点评每张门票均可多返6元点评奖金。

第20篇:旅游营销论文

【英语导游论文】联合营销,也称合作营销或协同营销,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英语导游论文营销组织为了增强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通过共同分担营销费用,协同进行营销传播、品牌建设、产品促销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以达到资源优势互补,营销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是对目的地各个参与其中的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的整合、策划、包装、推广等一系列活动,旨在提升所在区域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塑造区域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客源,而共同采取的营销活动。旅游景区联合营销的受益者是参与其中的所有旅游景区和其附带延伸的相关产业如民航、交通、酒店、餐饮等企业,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特性。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单个企业很少会涉足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我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发展战略,各级政府旅游部门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主体,营销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预算。在大旅游的产业发展格局下,仅靠政府的单一渠道营销投入,不能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在“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指导下,探讨政府和旅游景区及相关企业共同参与的联合营销投入和运作机制。旅游景区的联合营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同区域的联合营销和跨区域的联合营销。

同区域的联合营销

1、注重文化的同源性

同一区域内的旅游景区,无论其旅游资源是以自然风光为主,还是以人文景观为特色,都会被打上深刻的区域历史文化的烙印,只是各自景区旅游资源载体所呈现的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的侧重方面有所不同。正是这种不同的特色组合在一起,才铸就了一个区域深厚而独到的旅游魅力。旅游者在选择出游目的地时,往往不会只根据对一两个景区的好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
《旅游发展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