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大学古代汉语

发布时间:2020-03-01 17:29: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教材383頁練習二第九題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九)代

1.古漢語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吾”的用法有何特點?

吾、我、予(余),“吾”字在魏晋以前很少放在动词和介词后面作宾语用(否定句中可以); 2.古漢語第二人稱代詞主要有哪些?“而、乃”的用法有何特點?

“女(汝)、尔、若、而、乃”等,其中要注意的是:“而、乃”一般只作宾语用。

3.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第三人稱的?“之、其”用作第三人稱代詞時用法上有何差異?

先秦时期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本是指示代词,借用为第三人称代词。要注意的是:“其”一般只作定语,“之”一般只作宾语。

“他”字上古的含义是“其他”、“别的”(如:《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到了唐代,“他”才发展成为第三人称代词。

4.古漢語中是怎樣表示人稱複數的?

古代汉语中表示人称复数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单数人称表示人称复数。第二,在人称代词后架“侪、属、曹”等字表示人称复数。

5.古漢語中的近指代詞與遠指代詞主要有哪些?

古汉语的近指代词有“此、是、斯、兹”等,可译为“这”;远指代词主要有“彼”,可译为“那”。 6.指示代詞“之”、“其”在用法上有何差異?

之”既可以翻译为“这”,也可以翻译“那”,是泛指代词,经常作宾语,偶尔作定语。“其”只代的是特定的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那个”、“那种”,是特指代词,经常用作定语。

7.指示代詞“夫”、“若”、“然”、“爾”、“焉”、“諸” 用法上各有何特點?

“然”、“尔”作指示代词用,其特点是作谓语,等于现代汉语中的“这样”、“那样”;“焉”特点是兼有指示代词与语气词两种词的特性,能指代一定的范围与方面,同时还能够表示句末的停顿语气,可理解为“在这里呀”、“在这其中啊”等。“诸”的特点是合音而成,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尾是“之乎”。 8.古漢語指人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孰”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孰、谁 “孰”用于疑问句中,主要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事物。

主要用于选择疑问中并且不能出现在宾语的位置上,也可以用于一般疑问句中。 9.古漢語指事物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胡”、“曷”、“奚”的用法特點是什麼?

有“何、胡、曷、奚”等,其中“何”的使用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胡”、“曷”、“奚”使用范围较窄,一般尝作状语使用。

10.古漢語指處所的疑問代詞主要有哪些?

有“安、恶、焉”等,既可作宾语,也可作状语

11.無定代詞“或”、“莫”分別是什麼意思?有什麼用法?兩者有什麼區別? “或”为无定代词,是肯定性的,一般用来指人,其含义是“有人”、“有的人”等,有时前面出现先行词,、“或”指代的对象则就在先行词中,“或”还常常对举使用,用来列举不同的情况;有时“或”也用来指代事物,可译为“有的”。

“莫”为无定代词,是否定性的,用来指人,也用来指事物,其含义是“没有人”、“没有谁”、“没有什么(事物)”等。“莫”所否定的可以有范围,也可以没有范围,或不指出其范围。汉代以后,“莫”逐渐产生了否定副词的用法。

五、辅助性代词“者”话“所”

12.輔助性代詞“者”、“所”的用法有何異同?

“者”和“所”都是起辅助性作用的代词。它们都能指代一定的人或事物,但又都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必须放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或前面,构成“者”字结构或“所”字结构,才能充当句子的成分。这种词我们称其为“辅助性代词。

“者”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后面,组成“者”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者”结合的可以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行词组,也可以是数词或时间词等。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所”作为辅助性代词,用在其他词或词组的前面,组成“所”字结构来充当句子成分。和“所”结合主要是动词或动词行词组。可译为“……的”、“……的人”、“……的东西”等。 13.凝固格式“所以”在古漢語中是怎樣使用的?

所以”是由“所”与介词“以”组成的凝固格式。古汉语中的“所以”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不同,现代汉语中,一般用于因果复句中,起连接出结果的作用,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凝固结构,据其意义分析,主要有两种用法:第一,表示的意义比较具体,可理解为 “„„的工具”、“„„的人”等。第二,表达的意义比较抽象,可理解为“„„的方法”、“„„的原因”。 14.練習二第十一題。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15.請比較古今漢語的代詞體系。

(七)語氣詞和詞頭、詞尾

1.句尾語氣詞“也”表達怎樣的語氣?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 2.句尾語氣詞“矣”表達怎樣的語氣?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 3.句末語氣詞“也”、“矣”的用法和區別。

“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4.句尾語氣詞“乎”、“歟(歟)”、“邪(耶)”表達怎樣的語氣?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 反问句中的“乎”字,跟疑问代词相呼应,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呢”,其余的除和“况”呼应时也可译成“呢”外,一般都要译成“吗”。

“乎”字除了表示疑问语气,还可以用在感叹句的句尾。 5.句尾語氣詞“哉”表達怎樣的語氣?

“哉”字所表示的语气比较单纯,它的基本作用是表示感叹,而且是比较强烈的感叹,和现代汉语“啊”的作用大致相当。

6.句首、句中語氣詞“其”有哪些作用?

语气词“其”用于句首或句中,一般表示推测、擬议,有“大概”、“恐怕”等意思 7.句中語氣詞“也”有哪些作用?

语气词“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放在句尾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但有时也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8.詞頭“有”、“其”是怎樣使用的?

“有”字作为词头,最常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常见的有上古的朝代名、国名、部族名; “有”又用于某些名词前面。例如: 予欲左右有民。 《书经·皋陶谟》 还可以用于某些形容词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仲。 《诗经·邶风·撀鼓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不及物动词和形容词前面。例如:

既见君子,云何其忧? 《诗经·唐风·扬之水》 北风其凉,雨雪其滂。 《诗经·邶风·北风》 9.詞頭“言”、“于”、“薄”是怎樣使用的?

“言”、“于”、“薄”用作词头时性质相同,都只能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诗经·周南·葛覃》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诗经·召南·草蟲》

10.詞尾“然”、“如”、“爾”、“若”是怎樣使用的?

“然”、“如”、“尔”、“若”主要放在形容词之后,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充当句子 的状语(有时也用作谓语)。此外还有“焉”、“乎”两个字,作用同前四字相同。“如”、“尔”、“若”可以认为是“然”的变形。例如:

天下晏如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子路率尔而对。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形容词后面加上这些词尾,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一般都可以解释为“„„的样子”(古 人解释“为„„貌”)。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文言背诵:

《齐桓公伐楚》

1、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2、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国语·勾践灭吴》

1、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船,水则资车,以待乏者。

2、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者所恶,补民之所不足。

3、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不食。

4、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

5、吾不欲匹夫之勇也,与其旅进旅退。

6、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陈胜起义》

3、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鱼腹置书。

6、表现陈涉远大志向:嗟乎,燕鹊安知鸿鹄之志哉!

8、点明陈涉起义原因的语句是:失期,法当斩;天下苦秦久矣。

9、表达陈涉有福同享的朴素阶级意识的语句是:苟富贵,无相忘。

11、写吴广令将尉“怒众”的语句是: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12、写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的语句是: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13、与“宜多应者”相照应的语句是: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4、陈涉、吴广起义时提出的口号是: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则举大名耳。 《谏逐客书》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答李翊书》

1、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2、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3、仁义之人,其言蔼如

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5、气,水也;言,浮物也

6、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大学《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讲义

大学古代汉语
《大学古代汉语.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