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金融专业专科论文范文(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12-07 18:04:17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金融专业专科求职自荐信

这篇金融专业专科求职自荐信的关键词是自荐信,专科,金融,求职,专业,

尊敬的贵公司人力资源负责同志:

您好!

也许此时的您正忙于工作,也许此时的您日理万机,那麽希望我的这封自荐信如一屡春风给您送去轻松的心情,给您带去真诚的微笑。非常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来阅读我的这封自荐信,也许我不是最出色的,但我一定是最努力的。

我是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的04级金融专业学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的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财政、国际金融、证券、保险、实用写作、大学英语等科目。大学三年,在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在知识的熏陶中,在实践的砥砺上,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几次获得学校奖学金。在校期间,我没有仅仅局限于大专课程,根据我的专业特点,报考了长春税务学院的自学考试会计专业。自学考试开设了市场营销学、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等课程。大学期间我利用课余时间掌握了以上课程,武装了我的头脑,弥补了专业知识的贫瘠。常言道:成功永远是属于已经做好准备的人的。我已经充分做好了准备。

我自信,但我不是孤芳自赏。我爱阅读,但我不是书呆子。我读《论语》,但我不推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中庸思想。我迫切希望贵公司能够给我一片可以翱翔的天空,相信您的慧眼会不拘一格降人才,让我有机会为您和您的公司效力。

推荐第2篇:金融专业导论论文

金融专业导论论文

张娟

(江汉大学商学院 金融专业 张娟122201102137)

摘要: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从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让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在就业方向来看金融学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前景好、收入高,不失于一个热门的好专业。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转型,资本的力量会在今后越来越凸现出来。金融业人士,无疑会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阶层。但实际上的就业前景,还是令人担忧。

关键词:金融学 就业 专业 能力

正文

金融学介绍

金融学是研究价值判断和价值规律的学科。主要包括 传统金融学理论和演化金融学理论两大领域。金融学主要学习方向有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学、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金融的内涵非常广泛。金融学从经济学分化出来的、研究资金融通的学科,主要包括四大学术专业领域:银行学、证券学、保险学、信托学。传统的金融学研究领域大致有两个方向:宏观层面的金融市场运行理论和微观层面的公司投资理论。

金,金子;融,融通;金融——金子的融会贯通。金融学并不是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金融学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生活处处通金融。

本科阶段学习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英语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对外经济管理概论、管理学、管理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银行会计学、保险学原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金融毕业论文、政治经济学(财经类)、基础会计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银行信贷管理学。

这些属于最基本的专业知识,而在生活和实践中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么多。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留意生活中的金融学、投资学。让我们的专业不仅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也能让我的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金融学也是属于实践的学科,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我们应对各种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工作实习等积累经验。

金融去向

金融的就业范围很广,最主要可以概括成一下十点:

1、商业性质的银行,其中包括中国工商、建设、农业银行等四大行和招商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

2、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平安、太平洋保险等;

3、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4、金融控股集团、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担保公司;

5、证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6、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

7、国家公务员系列的政府行政机构,如财政、审计、海关部门等;

8、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

9、一些政策性银行,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10、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财务部等。

当然,专业与就业不对口的现象也很普遍。这里不另当讨论。

 参考于金融学就业方向

专业必备职能

1.数学与逻辑能力:金融学对数学有一定要求,首先高等数学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都需要一定数学功底,主要是概率论方面。而在证券、保险类,其中保险专业会涉及到一个保险精算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另外,毕业生进入证券投资、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数学基础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金融专业。所以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数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英语:首先很现实的问题,大学期间没有过英语四级,是拿不到学士学位证的。其次,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在亚洲地区也是在香港和新加坡,而这些地区用英语交流是最好不过的了。而且,英语成绩够好,也能更好地在国外发展。最后,由我们可知,顶级的金融资料文献、公司等都是国际性的,若没有一个好的英语基础,一定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大学期间,我建议金融专业的同学能够过六级,而且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方式,要更加注重与提高口语、听力,做到真正的精通英语。

3.财务知识:金融学又叫货币银行学,由此可见,是与货币、金钱打交道的。所以,专业的财务知识必不可少。财务知识包括资本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财产管理、财务报告等方面,我们都应该能熟练运用。在财务方面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数字敏感性,高瞻的预见性,细节洞察性。

4.宏微观经济的把握:在我们大学期间,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是金融学的必修课。可见,这种把握预见的能力必不可少。从宏观来说,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了解这些,可以更好的看清金融发展事态,做好投资。从微观来说,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了解这些,我们可以自己投资创业,在专业技能方面更胜人一筹,也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专业技能。

考研与就业 资料显示,近十年来,金融学几乎每年的全国报考人数都排在前5位,从跨考教育服务的考研学员来看,金融学也是典型的热门专业。因此,金融学被誉为“最具‘钱途’的五大考研专业之一”。好一点的金融机构,对于人员招聘的要求,几乎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等等。金融就业压逐渐增大。

由现实可知,学历和专业,成了HR们遴选人才的主要指标。我曾看有经验的学者曾写过:“参加过招商银行的招聘会,刚刚递过简历,就被扔了回来,“我们不需要本科生!”没有办法啊,人实在太多了,多到来不及详细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学,为了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量,只有拿学历卡人了——毕竟,在中国,研究生还没多到上街扫地的地步,而学历的高低,仍然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这段话也给我了很多思考与感悟。学习和学历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重要。

虽然本人不赞成唯学历论,但是在现在社会的压力下,自己在众人脱颖而出也必须获得高学历。所以,我一直有考研的愿望。而我最理想的学校莫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因为自己高考时梦寐以求的学校就是这个,所以我还是会一直努力奋斗,完成高中没有完成的理想。 就业方面,我跟希望能在银行工作。因为更加与生活息息相关,工作也比较稳定,风险比较小。我喜欢稳定一点的工作。所以现在我也会努力的关注银行方面的信息,做个有心人。

大学计划

大二大三目标:以专业学习为主,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积累职业技能;攻克英语四级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普通话证书;了解考研信息。

大四目标: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金融专业相关证书;收集考研信息,并为考研努力奋斗。不害怕自己的努力会没有收获。

读研目标: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收集了解就业两方面信息。考研是一辈子的事,因为只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才有能力与精力去追求更高的学习能力。考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那么你的学历就会跟上你一辈子,所以我也一直很重视考研问题。

关于博士方面,目前本人没有考博的愿望,因为研究生就足以作为我的资本,而且我并不想成为研究型人才,也不想一直沉没于学习专研之中,我希望自己能找份好工作,安稳的过日子。

推荐第3篇:金融专业导论论文

金融专业导论论文

作为大一的一名新生,刚来这里,对金融一无所知,幸运的是学校里开设了专业导论这门课,使我对金融有了点初步的认识。

在我看来,金融是美好和邪恶的结合。

金融是跨时间、空间的资源配置,金融市场可以聚集大量的闲散资金。这些闲散资金可以用于国家工程医药科技各方面的建设,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美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华尔街,离不开金融。 金融是一个很美好的领域,但金融危机也很恐怖。历史上发生了多少次金融危机,有多少人因此流落街头,输的一败涂地,又有多少人在华尔街跳楼自杀。我们渴望繁荣,但绝不是非理性繁荣。

在一次次的金融危机之后,人们意识到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于是有了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有了英格兰银行,有了香港的银行体制,有了中国人民银行,之后又有了银监会。金融市场有各种各样的银行,除此之外还有各种金融机构,这些都需要有一个部门来监督。如果没有监督,比如说银行有100元的存款全部作为贷款发放出去了,人家来取钱拿什么给人家?这种情形是不行的,银行垮了、倒闭了怎么办?因此银行需要储备准备金。银行可以发放贷款,可以进行投资,但一定要根据法定准备率,储备充足的准备金。现在大部分国家的中央银行也担负着监督的角色,我们国家在银监会成立之前,中央银行具备监管的功能,这个功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中央银行,监管是必不可少的。

金融是一个博大精深的领域,这里有很多值得人尊敬的前辈,如保罗▪沃伯格,可以成功预测金融危机的规模和影响,简直太不可思议了。我原以为金融业是男人拥有绝对优势的世界,女性是很难获得成功的,但缪丽尔•希伯特做到了,她在金融业开辟了自己的世界。我很钦佩她。

虽然我现在了解的只是皮毛,但我想要去了解它,去了解金融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推荐第4篇:金融专业论文题目

我国目前个人理财市场的现状、问题与出路

国外个人理财市场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进一步开拓居民海外投资渠道对我国个人理财市场的影响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难点与突破

基金业绩持续性的实证研究

货币政策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根源、后果及中国对策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及路径选择

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障碍与相关对策

建设厦门海峡西岸金融中心的思考

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金融危机下的银行监管启示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关系研究

蓝筹股的投资策略探讨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风险及控制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文化整合风险研究

A股上市商业银行投资价值分析

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FDI对我国进出口结构的影响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和消费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分析 我国国际收支收益账户变动状况及原因分析

我国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及策略选择

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对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上市公司治理状况研究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研究

REITS在我国房地产融资前景的探析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FDI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实证研究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

我国电子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分析

货币政策调整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2008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试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特点)与启示 我国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支持的比较

发达及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分析 转型期中国商业银行的策略分析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巴塞尔协议3》对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影响及建议 欠发达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

假日经济给保险业带来的机遇

企业年金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住房养老模式探讨

机动车辆保险骗赔防范机制

论巨灾保险的需求

重大疾病保险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解决思路

美国碳金融市场体系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创新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制度供给研究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碳金融工具的交易机制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基于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思考

中国的“美元化”与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货币替代问题研究

论货币与交易的发展逻辑

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发展逻辑研究

中国企业并购的新趋势与特点

“中信证券”投资价值研究

供应链融资模式研究

某地区高利借贷现象反思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波动浅析

浅议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问题

刍议人民币国际化问题

浅议缓解“三农”问题的金融对策

刍议美国QE3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刍议现阶段我国利率的市场化问题

商业银行如何应对我国居民个人理财意识的苏醒

谈金融创新与个人理财业务的相互促进

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

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

基金规模与基金业绩的关系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效果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演变及启示

中国巨额持有美国国债的风险与对策

人民币区域化及风险防范

海峡两岸金融合作问题探讨

银行业宏观审慎监管:思路和政策框架

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

试析金融创新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问题与对策

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对我国企业赴美并购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并购效应研究

从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

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分析

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我国经常账户变动状况及原因分析

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现状及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中国股民交易行为分析

货币政策住房抵押贷款政策的影响及效果分析

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我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

浅析当前金融监管条件下洗钱行为特征及反洗钱难点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风险及管理措施研究

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趋势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影响探究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海西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特点)与启示

我国南方与北方地区农村金融支持的比较

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小型金融的视角 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转型的比较与启示

我国上市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分析

城市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现状、动因及效果

提高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论产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及其防范

论保险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与提高

网络时代的寿险营销策略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趋势

中小型保险公司发展的策略

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教训

欧盟碳金融市场体系研究

我国碳金融创新研究

碳基金的运行机制研究

我国碳金融市场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及策略

我国基于项目的碳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离岸人民币市场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资产证券化的历史和未来

我国开放式基金绩效研究

“民生银行”投资价值研究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和问题

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家庭资产组合选择的影响分析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策略初探

浅议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与规范化

浅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拓展

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策略探讨

浅析现阶段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业的影响

刍议现阶段股市的低迷及其对策

资本账户开放与人民币国际化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风险与控制策略

金融生态环境的构建

流动性过剩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开展个人理财业务

期权(期货或其它衍生品)在公司XX(如外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REITS在我国房地产融资前景的探析

从金融危机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效果分析

我国外汇储备的收益、风险和投资途径

亚洲货币合作前景探析

日元国际化进程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后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

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

我国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美国国债问题研究

发展中大国企业跨国并购研究

企业并购重组与价值创造

商业银行绩效评估研究

控制权私益问题研究

人口年龄结构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分析

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对我国经常账户的影响分析

欧债危机发生的根源及对我国的启示

FDI对我国贸易结构及贸易余额的影响:1995-2011 我国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新股定价制度研究

电子金融时代金融监管模式构建

我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化的实施对策

论住房信贷与金融风险

股票交易量和股票收益率的相关性—中国股票市场的实证研究 试析金融创新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探讨

存款准备金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综述

当前货币政策对海西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我国网络支付平台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外贸行业的影响分析

中小企业融资难与民间借贷合法化问题研究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SWOT分析

亚洲地区国家农村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比较(特点) 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与转型的思考

转型期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分析

浅析我国上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性——基于《巴塞尔协议3》的视角 新资本监管框架下中小银行的发展

我国现行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论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模式

论保险风险证券化及其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网络保险的发展策略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与发展的思考

论保险消费者利益的保护

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策略

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的研究

我国投资银行碳金融创新研究

国内碳金融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碳金融的发展与人民币国际化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与政策选择研究

由金融市场发展的历史论市场的逻辑

国际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比较研究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平安”投资价值研究

我国金融营销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研究

某地区民间融资调查与思考

现阶段地方债务融资问题初探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初探

现阶段小额担保公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温州地区金融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初探

村镇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推荐第5篇:市场营销专业(专科)论文题目

2008级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论文推荐题目

1、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方法研究

2、粤西地区水产业集群研究

3、中小客户的管理方法分析

4、对市场份额的创新理解

5、终端促销的方法及应用

6、××行业的营销策略

7、╳╳产品市场试销实验

8、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培育

9、论体验营销的应用

10、我国电视直销的现状分析

11、对广告创意的几点理解

12、服务企业的营销管理

13、客户忠诚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4、广东中小企业品牌塑造的探讨

15、浅议季节性商品销售时机的选择

16、服务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

17、营销渠道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18、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9、××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感性消费时代的服务创新

22、降价策略的应用

23、论公关促销策略

24、寻找顾客的基本手段

25、××企业克服市场壁垒的研究

26、谈××产品推销中的议价技巧

27、如何确定推销对象

28、不同年龄推销对象心理特点研究

29、绿色包装与出口营销

30、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31、为××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32、如何预防赊销中的收款风险

33、谈名人与企业广告

34、××商场与家乐福、沃尔玛之比较

35、××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36、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

37、××市体育市场营销现状与前景

38、××市场特征与竞争策略分析

39、××企业的营销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0、加入WTO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思考

41、情感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2、浅析诚信营销

43、需要理论对市场营销的价值

44、基于“新新人类”消费特点的营销对策

45、××行业的危机处理

46、××行业消费者信心的重建

47、论企业内部营销

48、××公司培训工作现状分析

49、论公关促销策略

50、××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51、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52、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53、论销售管理中的目标管理

54、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55、企业营销策略的思考

56、顾客忠诚度研究及对策

57、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58、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59、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60、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评价与选择

61、为XX企业设计销售管理体系

62、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6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64、试论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

6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其发展探析

66、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

67、产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68、企业价格形象管理探讨

69、中国成功零售企业定位点的实证研究

70、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研究

71、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72、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忠诚对价格敏感性的影响

73、零售市场价格的策略分析

74、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研究

75、网上购物习惯与行为的分析

76、分销渠道内冲突、合作关系研究

77、企业文化与分销渠道管理

78、品牌质量差异与消费者对品牌敏感的影响研究

79、品牌、价格和促销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研究

80、零售业回报计划对客户忠诚的影响

81、网上交易中激励机制的设计

82、E-mail营销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3、新产品广告策略研究

84、F公司分销渠道设计及管理

85、K公司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86、营销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87、浅谈虚假广告泛滥的原因及对策

88、汽车4S店品牌组合营销

89、竞争的价格策略分析

90、新产品营销策划

91、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92、密集性分销的利弊分析

93、推销中的沟通技巧研究

94、产品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95、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流程设计

96、分销渠道合作与冲突分析

97、产品直销的利与弊分析

98、浅论房地产营销策略

99、品牌信任危机中品牌重塑策略研究

100、零售业联盟采购策略分析

10

1、消费者心理在商品陈列中的作用

10

2、销售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10

3、浅谈博客营销

10

4、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塑造

注:下列题目供参考,学生在指导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可另拟题目,但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

推荐第6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专业论文选题

湖北省高考教育自学考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主考专业

毕业论文参考选题目录

说 明 :

1.上面所列选题为参考选题,考生可根据自己专业方向选择。 2.考生可自拟论文题目,但所拟题目必须与自己所学专业一致。

《金融》《投资理财》专业论文参考选题

1 .货币政策目标研究 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3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4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5 .货币市场发展问题 6 .货币紧缩问题

7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8 .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9 .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发展 10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现状与发展 11 .中国股市过度投机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1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管理 13 .改善股权结构的探索

14 .我国企业重组模式及发展取向 15 .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控制 16 .证券市场与资源配置优化研究 17 .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18 .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

第1页

共6页 19 .完善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研究 20 .区域证券市场发展研究

21 .证券市场与现代企业制度关系研究 22 .完善与发展基金市场研究 23 .上市公司业绩的动态分析 24 .目前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问题 25 .利率改革研究 26 .我国金融业的竞争问题 27 .金融风险问题研究 28 .债务融资与企业资本结构

29 .改善我国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建设的思考 30 .商业银行准备金制度研究 31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研究 32 .金融体系建设与中国经济发展

33 .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34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战略问题探讨 35 .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思考 . 36 .如何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银行运作体系 37 .金融创新问题研究

38 .体制转轨时期商业银行监管问题 39 .政策性银行运行机制研究 40 .完善票据业务,推进金融市场化 41 .金融电子化问题研究 42 .信用卡风险防范与控制 43 .银行结算操作难点与对策研究 44 .金融信息化研究

45 .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问题 46 .建设和发展武汉区域金融中心研究 47 .中国资本市场的缺陷及矫正

第2页

共6页 48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研究 49 .汇率体制改革研究 50 .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51 .金融租赁研究

52 .我国金融信托业的问题研究 53 .关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问题 54 .我国保险市场发展研究 55 .保险市场竞争与合作问题研究 56 .通货膨胀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 57 .我国保险市场的开放研究 58 .保险业风险研究 59 .我国保险中介制度研究 60 .保险基金投资研究 61 .保险业的资金积累问题 62 .我国寿险业发展的问题 63 .我国国际储备管理问题 64 .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研究 65 .金融市场国际化问题研究 66 .入世与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 67 .国际银行业的风险研究 68 .中国外债管理问题研究 69 .我国海外投资发展问题 70 .商业银行并购问题研究 71 .WTO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 72 .中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问题研究 73 .有问题中小金融金钩处置方式研究 74 .网络银行问题研究 75 .金融企业上市问题 76 .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研究

第3页

共6页 77 .金融控股公司研究 78 .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

79 .财务管理视角下的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 80 .商业银行上市前后财务管理比较研究 81 .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 82 .商业银行内部结构治理 83 .论公司治理结构 84 .公司并购中若干问题探讨 85 .MBO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分析

86 .论股票期权在公司激励机制中的应用 87 .我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 88 .对IPO方式的探讨

89 .对我国融资环境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探讨 90 .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探讨 91 .完善开放式基金的对策 92 .我国中小企业板市场的发展 93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

94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作问题探讨 95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分业 .混业)探讨 96 .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探讨 97 .国有商业银行竞争问题研究 98 .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

99 .金融创新对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影响 100 .中国银行业如何迎接人世挑战 101 .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 102 .国际金融业购并研究 103 .人世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

104 .论通货膨胀对当前证券市场行情的影响 105 .浅议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前景

第4页

共6页 106 .论家庭或个人理财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107 .浅析我国百姓金融理财发展新趋势变化 108 .试分析人民币连续升值对股市产生的影响 109 .浅议我国居民个人应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规划 110 .股权改革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前景的探讨

111 .试论国际投资基金在跨国流动中带来的危害及其对策 112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宏观调控研究论股市泡沫问题 113 .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机会实证研究 114 .中国股指期货对股票现货市场的影响研究 115 .IPO发行定价问题研究 116 .IPO发行抑价现象研究 117 .QDII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研究 118 .板块效应与股票投资策略 119 .对证券市场监管者的监管研究

120 .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对策建议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研究 121 .风险投资决策评估体系研究 122 .封闭式基金的风险防范

123 .发展创业投资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124 .公司兼并收购问题研究

125 .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选择和制度安排研究 126 .公有住房出售美中问题研究 127 .公众投资者利益保护问题研究

128 .构建商业银行理财服务体系 .完善个人理财功能 129 .股票估值方法比较研究

130 .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研究 131 .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股票市场的效率研究 132 .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 133 .股权结构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效率 134 .机构投资者对股票市场的作用分析

第5页

共6页 135 .基金公司的差异化管理策略比较 136 .建立融资融券买空机制对股市影响分析 137 .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投资风险比较 138 .利率变动对上市公司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139 .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研究 140 .论金融衍生具的风险控制 141 .论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42 .启动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143 .××行业股票的投资价值分析 144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证券市场影响研究 145 .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行为研究 146 .投资银行的理财顾问业务发展 147 .中国封闭式基金高折价问题研究 148 .中国股票市场季节性效应的实证分析 149 .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分析

150 .中国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行为比较研究 151 .中国基金投资组合管理策略比较研究 152 .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 153 .中国股指期货市场套利策略分析 154 .重开国债期货的可行性研究

第6页

共6页

推荐第7篇:金融数学专业导论论文

介绍:金融数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金融高技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金融数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融数学总的研究目标是利用我国数学界某些方面的优势,围绕金融市场的均衡与有价证券定价的数学理论进行深入剖析,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学模型,编写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仿真计算,对实际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为实际金融部门提供较深入的技术分析咨询。金融数学是在两次华尔街革命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数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前沿学科。其核心内容就是研究不确定随机环境下的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理论和资产的定价理论。套利、最优与均衡是金融数学的基本经济思想和三大基本概念。在国际上,这门学科已经有50 多年的发展历史,特别是近些年来,在许多专家、学者们的努力下,金融数学中的许多理论得以证明、模拟和完善。金融数学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现代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快速创新,使得金融交易的范围和层次更加丰富和多样。这门新兴的学科同样与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而且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本科阶段学习课程

大一: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宏微观经济,会计学基础

大二:金融学,财务管理,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 大二下:随机过程,多元统计分析,统计学

大三:数学方面就是实变函数,泛函分析,点集拓扑。证券分析,和计量经济学

就业去向

金融学做为商学中显学的地位在近年来的中国研究生教育中日益提高,无论是了解亦或是不了解这一行的朋友,一听到“金融”二字都会兴奋不已,因为在许多人看来,这是与财富、声誉最为靠近的一门学科,各式各样金融评论员在媒体上的狂轰乱炸更是将这种看法带入极致。

同时由于金融学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所以就业的方向也就很多,也就使得我们的就业前景十分明朗。

虽然投资银行是金融数学家的主要就业行业,但是本专业所教授的技能也适用于其它的行业并且有许多研究的机会。例如,那些进行商品贸易或国际贸易的公司(能源公司、航空公司、大型钢铁公司、矿业公司及国际大公司)都会面临商品价格风险及外汇风险。他们便雇用金融数学家处理这些风险。目前严重缺乏的训练有素的金融数学家,所以这就这意味着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很大。

一、商业性质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在内的国有四大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等股份制商行、城市商业银行、外资银行驻国内分支机构,金融学专业的毕业生常有涉猎,而且往往是广大考生的最佳选择。

稳定的收入、不大的压力、较高的福利水平,银行的工作经常给人很大的吸引力。

二、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或者保险经纪公司,如中国人寿保险、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等也是考生的常去之处。

三、金融业相关委员会 如中央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

进入监管部门做政府官员一般是广大金融学专业考生的理想,但是要进这些部门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广大考生有一定的经济理论支撑以及专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四、政策性银行

比如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政策性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工作的性质更加接近公务员,因此其没有很大的灵活性。

五、证券公司

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等。

六、投资公司

如信托投资公司、金融投资控股公司、投资咨询顾问公司、大型企业财务公司等。

七、基金公司

如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等。

以上证券、投资、基金公司都是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他们的人才选拔起点相对比较高,通常情况下最低就是硕士研究生,但是百万年薪同样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专业必备职能

1.数学与逻辑能力:金融学对数学有一定要求,首先高等数学是金融专业的必修课。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都需要一定数学功底,主要是概率论方面。而在证券、保险类,其中保险专业会涉及到一个保险精算师的职业资格考试。另外,毕业生进入证券投资、证券及保险相关工作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因此,良好的数学基础尤为重要。一般来说,对数字比较敏感,同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学生更适合选择金融专业。所以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学好数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2.英语:首先很现实的问题,大学期间没有过英语四级,是拿不到学士学位证的。其次,金融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中在美国,欧洲等地区,在亚洲地区也是在香港和新加坡,而这些地区用英语交流是最好不过的了。而且,英语成绩够好,也能更好地在国外发展。最后,由我们可知,顶级的金融资料文献、公司等都是国际性的,若没有一个好的英语基础,一定会限制自己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大学期间,我建议金融专业的同学能够过六级,而且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方式,要更加注重与提高口语、听力,做到真正的精通英语。

3.财务知识:金融学又叫货币银行学,由此可见,是与货币、金钱打交道的。所以,专业的财务知识必不可少。财务知识包括资本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财产管理、财务报告等方面,我们都应该能熟练运用。在财务方面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数字敏感性,高瞻的预见性,细节洞察性。

4.宏微观经济的把握:在我们大学期间,微观金融学和宏观金融学是金融学的必修课。可见,这种把握预见的能力必不可少。从宏观来说,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了解这些,可以更好的看清金融发展事态,做好投资。从微观来说,主要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了解这些,我们可以自己投资创业,在专业技能方面更胜人一筹,也能够充分发挥我们的专业技能。 考研与就业

资料显示,近十年来,金融学几乎每年的全国报考人数都排在前5位,从跨考教育服务的考研学员来看,金融学也是典型的热门专业。因此,金融学被誉为“最具‘钱途’的五大考研专业之一”。好一点的金融机构,对于人员招聘的要求,几乎都是硕士以上学历,名校毕业等等。金融就业压逐渐增大。

由现实可知,学历和专业,成了HR们遴选人才的主要指标。我曾看有经验的学者曾写过:“参加过招商银行的招聘会,刚刚递过简历,就被扔了回来,“我们不需要本科生!”没有办法啊,人实在太多了,多到来不及详细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学,为了简化工作程序,减少工作量,只有拿学历卡人了——毕竟,在中国,研究生还没多到上街扫地的地步,而学历的高低,仍然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体系、发展空间。”这段话也给我了很多思考与感悟。学习和学历在当今社会,不可避免的重要。

虽然本人不赞成唯学历论,但是在现在社会的压力下,自己在众人脱颖而出也必须获得高学历。所以,我一直有考研的愿望。而我最理想的学校莫属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因为自己高考时梦寐以求的学校就是这个,所以我还是会一直努力奋斗,完成高中没有完成的理想。 就业方面,我跟希望能在银行工作。因为更加与生活息息相关,工作也比较稳定,风险比较小。我喜欢稳定一点的工作。所以现在我也会努力的关注银行方面的信息,做个有心人。

大学计划

大二大三目标:以专业学习为主,掌握金融专业知识,同时积累职业技能;攻克英语四级六级证,计算机二级证,普通话证书;了解考研信息。

大四目标:总结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金融专业相关证书;收集考研信息,并为考研努力奋斗。不害怕自己的努力会没有收获。

读研目标: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提升专业知识能力;通过实习实践积累工作经验;收集了解就业两方面信息。考研是一辈子的事,因为只是自己年轻的时候,才有能力与精力去追求更高的学习能力。考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那么你的学历就会跟上你一辈子,所以我也一直很重视考研问题。

关于博士方面,目前本人没有考博的愿望,因为研究生就足以作为我的资本,而且我并不想成为研究型人才,也不想一直沉没于学习专研之中,我希望自己能找份好工作,安稳的过日子。

推荐第8篇:金融专业论文文献综述

关于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这个综述主要概括了目前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实的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公司股权、绩效、股权集中

(一)、研究意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研究的热点。股权结构决定着公司控制权的配置和治理机制的运作方式,良好的股权结构能优化公司董事会构成,影响股东的行为,有效地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促进公司形成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公司经营绩效,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我国实际的股权结构优化方法的指导。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是非常需要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对股权结构的研究是从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和委托代理理论基础上开始的,沿着股权结构——治理效率——公司绩效的逻辑思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不断拓展股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就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而言,国外学者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股权集中度,二是控制权,亦即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Jensen 和Meckling(1976)的观点,内部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公司的利益就越一致,因而越有动力去监督经营者,而且愿意为此付出高的监督和激励成本。Shleifer 和Vishny(1997)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股东的存在对公司价值有正效应。在股权相对分散的情况下,股东出于“理性的无知”而采取“搭便车”行为。依照这样的逻辑,提高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使股权相对集中,就可以提高股东的监控动力。

(三)、国内研究成果:国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与我国股市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在借鉴了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就够的自身特点,国内学者对股权结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国内,孙永祥、黄祖辉(1999)、姜冰雨等(2000)都认为股权过于集中,大股东很可能利用手中的控制权掠夺其他的小股东,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股权过于分散,所有股东持股量少,容易形成“搭便车”机制,导致对管理层的监控失效,形成管理层内部人控制,同样不利于上市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和上市公司业绩的改进。许小年(1997)对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国有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差;法人股比例越高的公司,绩效越好;个人股比例与企业绩效基本无关。施东晖(2000)的实证分析证明了国有股东和流通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低效率和消极作用,其持股比重与公司绩效之间并没有显著关系,法人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则根据持股水平而定。佘晓明(2003)认为国有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与上市公司价值需求不一致,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流通股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公司绩效与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公司绩效与法人股比例关系一样呈二次曲线关系,公司绩效与资本结构呈负相关关系,公司绩效与公司规模呈负相关关系。张根明、柳超、温秋兴 ,(2007)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不相关,国有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U 型关系,社会法人股比例 1

与公司绩效呈三次曲线关系(最佳持股比例为63.5%),机构投资者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股权制衡有助于绩效的提升。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发现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与法人股比例的关系以及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经营绩与国有股比例的关系均呈三次函数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无显著相关。行业竞争环境强的上市公司,股权分散型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法人控股型;行业竞争环境弱的上市公司,法人控股型结构优于国有控股型,国有控股型优于股权分散型。

国内学者们不仅从整个上市公司进行分析还就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式进行具体分析。如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看出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总体趋势呈显性相关, 其中流通股、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家股、法人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而股权集中度和与经营绩效指标总体负相关, 但相关性趋势不十分明显。黄久美(2006)认为就中国车类上市公司而言, 公司绩效与股权集中度显著正相关、与法人股比例存在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与流通股比例显著负相关。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认为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股权集中度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正相关关系,控制变t资本规模同净资产收益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同股东权益比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三年来的分析结果显示,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同公司经营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不连续,稳定性较差。孙志平、申俊龙、田侃( 2009) 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认为应该建立适度集中的股权结构,才能更好的提高医药上市公司的业绩。

(四)、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国内学者对就股权性质对公司业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仅视角多彩而且方法多样。比如对整个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分析的同时又对各行业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分析,而姜硕、庄新田、陆培明(2007)在研究中又将样本分为竞争环境强行业和竞争环境弱行业。也正是因为采用的方法选择的样本指标等不一样,使得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业绩衡量指标不同是致使对同一问题研究产生完全不同的结论的重要原因。部分研究发现R O E的缺陷(孙永祥和黄祖辉(1999),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等),但已有的研究仍然倾向于使用R O E作为业绩指标;后来也有学者开始选用托宾Q 衡量业绩指标。当然还有其他的如李春华、魏晓琴、秦奋(2007)通过对金融类的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时分别选取股东权益比来衡量其偿债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来衡量其盈利能力;净利润增长率来衡量其成长能力。而张根明、柳超、温秋兴则采用杜邦分析法的八个指标来评价公司绩效,另增加了总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利润率两个指标。用主成份分析法来分析这十个财务指标(P1~P10),构造了一个衡量公司绩效的新指标P。另外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中不难发现,外资股相对国有股、法人股一直被学者们冷落。随着我国股市的逐步完善以及外资入主上市公司门槛的再次打开,上市公司中外资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外资股再也不是一个可以避开的话题。

(五)、研究方向:通过上述分析发现 ,何旭、刘国成(2003)从实证分析了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其所选样本是1997年12月31日以前上市的金属类上市公司,数据已相当久远。在考虑到金属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 长期受到国家的保护,股权分置改革后,限售流通股将度过解禁期走向全流通,更加迫切需要适合金属类上市公司的实际的股权优化结构。因此对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非常有必要的。何旭、刘国成的研究中选用每股净资产、每股净利润、挣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长率作为经营绩效的衡量指标;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作为股权结构变量。单独使用一个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好比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了风险自然就大,误差更是在所难免啦。因此我认为此处用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会更好。因为为股权分置前金属材料行业的前两大股东主要是国家股、法人股,所以才用到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股权集中度这两个个股权结构变量。股权分置后可以删除前两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这个变量。文章未考虑到企业规模等因素的影响,为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可以把这些变量设为固定变量引入文章。最后因为金属类上市公司包括有色金属类和黑色金属两大类,他们的结构相差很大,所以两者合起来分析可能会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两类分开研究可能会更准确。

(六)、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我的研究方向就是对有色金属类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绩效进行实证研究。借鉴张根明、柳超、温秋兴的主成份分析法来衡量绩效(y),同时引入流通股比例、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内部职工股和股权集中度等股权结构变量和公司规模等固定变量建立数学模型,再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最后通过对估计结果的分析来说明公司股权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小年、王燕·中国上市公司的所有制结构与公司治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115· [2]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绩效[J] ·经济研究, 1999 (12) :23 - 30· [3]施东辉、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J]世界经济,2000 [4]张根明、柳超、温秋兴·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价值工程,2009(1);160-162 [5]何旭、刘国成·金属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3(273):68-70 [6]孙志平、申俊龙、田侃· 医药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药事,2009(23):418-421 [7 ]黄久美·中国车类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6(20) [8]王会娟、王生年·新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与绩效的相关性研究[J]·石河子大学,2008 [6]:39-43 [9]Mork.R.Shleifer.A.Vishny.R.1988.Management owenership and valuation:an empiric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293-315.[10]Michael C.Jensen andWilliam H.Meckling.The2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2nomics[ J ] , 1976 (3) : 305–360

推荐第9篇:软件技术专业专科毕业设计(论文)(材料)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软件技术 专业(专科段)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毕业设计(论文)

GRADUATE DESIGN (THESIS)

设计(论文)题目

学 生

学 号

指 导 教 师

2012 年 月 日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 要

题目

关键词: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Abstract

英文标题

Abstract

Key Words: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

论 .........................................................................................................................1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现状 .............................................................1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 第2章 需求分析 .....................................................................................................................2 2.1 系统概述 .............................................................2 2.1.1 系统的一般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 系统运行环境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2.3 系统技术需求 .........................................................2 2.3.1 软件体系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2 开发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3 TOMCAT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4 系统的数据库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5 系统安全技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 系统开发方法 .........................................................2 2.5 业务流程分析 .........................................................2 2.6 系统数据流程图分析 ...................................................2 2.6.1 系统的顶层数据流程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2 增加新书模块的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6.3 查看图书信息模块的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2.6.4 订单信息管理模块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2.7 数据字典 .............................................................2 第3章 系统设计 .....................................................................................................................3 3.1 系统功能需求 .........................................................3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 3.2.1 用户信息管理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图书信息管理模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系统总体结构图 .......................................................3 3.4 数据库设计 ...........................................................3 3.4.1 数据库设计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 E-R图简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错误!未定义书签。 3.5 系统ER图 ............................................................3 第4章 系统实现 .....................................................................................................................4 4.1 生活服务网-网上书店子系统登陆模块的实现 ...............................4 4.1.1 系统首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 登录摸块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3 用户登陆模块的程序流程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图书分类信息模块 .....................................................4 4.3 购物车模块 ...........................................................4 4.4 订单查询模块 .........................................................4 第5章 系统测试 .....................................................................................................................5 5.1 系统测试的简述 .......................................................5 5.2 系统测试 .............................................................5 5.2.1 图书信息测试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2 用户权限测试要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系统测试效果 .........................................................5 第6章 总 结 ...........................................................................................................................6 参考文献 ...................................................................................................................................7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致 谢 .........................................................................................................................................8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1章 绪论

第1章 绪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1–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2章 需求分析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系统概述

2.2 系统可行性分析

2.3 系统技术需求 2.4 系统开发方法

2.5 业务流程分析

2.6 系统数据流程图分析 2.7 数据字典

–2–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3章 系统设计

第3章 系统设计

3.1 系统功能需求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3.3 系统总体结构图

3.4 数据库设计 3.5 系统ER图

–3–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4章系统实现

第4章 系统实现

4.1模块的实现 4.2 图书分类信息模块 4.3 购物车模块

4.4 订单查询模块

–4–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5章 系统测试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的简述

5.2 系统测试 5.3 系统测试效果

–5–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第6章 总结

第6章 总 结

–6–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7– 东北大学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致谢

致 谢

–8–

推荐第10篇:金融专科学生自荐信

尊敬的公司领导:

您好!

我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金融专科学生,我叫xiexiebang,由于想尝试公关方面的工作,特向贵公司发送一封自荐信。

本人今年21在社会工作5年,多个行业都有所接触,一直未找到发展方向。由于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对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不学习就被社会淘汰;直到近两年才有所醒悟。读书的时候总觉得不用读书也能成功,参加工作了才后悔莫及。之所以选择金融专业、是因为金融是一门综合性的工作,同时预测和计划经济宏观趋势。学习金融需要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计划能力,但又不是学了就一定能从事这方面工作。

个人认为它是知识累积的沉淀,只有到认可年龄、转行才能被人接受。而在此期间我希望能找一份与人交流、自由、有挑战的工作,交流是增长见识第一步,有自由才会有激情,有挑战才会有意义!我喜欢结识有理想的朋友,据说北京卧虎藏龙,所以有了北漂的想法。个人性格比较乐观,特长是理财、思考。

此致

敬礼!

自荐人:

第11篇:金融学专业(专科)

金融学专业(专科)

一、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为两年半至五年。

二、专业发展方向

银行、证券、保险三个方向。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系统的金融学基本理论,特别是证券理论知识和银行业务技能,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证券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四、基本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

2.掌握金融证券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熟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业务操作技能。

3.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和较好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

毕业总学分:80 学分

课内总学时(含网络课件、辅导答疑等):1440学时

六、主要课程

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邓小平理论概论、大学语文、远程学习方法与技术、经济数学、基础会计、政治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国际金融

(一)、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金融法概论、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

(一)、银行信贷管理、保险学原理、国际贸易实务

第12篇:护理专业专科

中国医科大学

辽宁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医学院

辽东学院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大学 学院 大学 大学 学院 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院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护理学 医药 护理护理学 医药 护理护理学 医药 护理护理学 医药 护理护理学 医药 护理护理学 财经 护理综合 护理护理学 医药 护理医药

护理

铁岭卫生职业学院 辽宁 辽宁省教育厅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医药 护理

第13篇:市场营销专业(专科)论文题目[1]剖析

2010级市场营销专业(专科)毕业论文参考

题目(也可自定)

1、某某行业价格战的原因探析与对策研究

2、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营销意义

3、论网络经济下整合营销的新趋势

4、论《孙子兵法》与现代营销管理理论

5、浅论企业的营销腐败问题

6、高消费利弊分析

7、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8、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9、关于服务营销文化

10、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11、企业市场开拓方法、策略研究

12、企业公共关系活动策划

13、中国企业跨国营销战略研究

14、品牌定位于广告策划研究

15、超级市场的发展与营销问题研究

16、4C营销理论及其应用

17、外国零售商业的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18、专业市场(如:服务业、餐饮业、技术市场、金融、房地产)营销问题研究

19、消费者行为实证研究 20、企业定位策略与销售策略协调研究

21、现代企业国际营销战略及措施再探讨

22、新产品投放市场的策略

23、服务营销与企业竞争

24、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25、论我国发展绿色营销的问题及对策

26、企业营销创新初探

27、试论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

28、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营销策略

29、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 30、浅析中小企业市场战略决择

31、试论企业的营销创新

32、文化营销与企业核心能力构建

33、先\"思\"而后\"行\"──谈经营艺术中的思维技巧

34、电子商务背景下的商业模式分析

35、搜索引擎网站营销策略分析

36、关于某个产品的直销与分销模式比较

37、如何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8、关于顾问式销售技巧及其应用

39、现代广告的误区

40、国有企业(中小民营企业)网站的推广策略

41、某某产品的包装策略分析

42、绿色营销的在某某行(企)业的应用

43、中外营销环境中的文化差异

44、加拿大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战略模式选择

45、东莞服装品牌营销初探

46、国家品牌效应:欧盟品牌全球营销的利器

47、论营销创新保障体系

48、如何构筑民族零售业的竞争优势

49、关于发展百货零售业的新思考

50、零售企业的定价艺术

51、论初级阶段营销创新

52、信息商品的特征与定价策略

53、基于网络消费者心理的营销策略分析

54、网上在线销售定价策略及典型模式

55、网络营销定价策略研究

56、关于某企业商品促销的意义

57、新农村建设中家电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

58、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分析

59、规制零售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60、企业营销中的博弈论探讨

61、高等教育对外营销的战略意义

62、网络营销物流管理的新需求

63、FDI与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效应分析 6

4、把县级农行打造成县域主流零售银行

65、我国零售业变革态势纵横谈

66、也谈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67、零售商品市场流通模式实证分析

68、关于大卖场市场势力的思考

69、需求时代的体验营销

1、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的方法研究

2、粤西地区水产业集群研究

3、中小客户的管理方法分析

4、对市场份额的创新理解

5、终端促销的方法及应用

6、××行业的营销策略

7、╳╳产品市场试销实验

8、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培育

9、论体验营销的应用

10、我国电视直销的现状分析

11、对广告创意的几点理解

12、服务企业的营销管理

13、客户忠诚理论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4、广东中小企业品牌塑造的探讨

15、浅议季节性商品销售时机的选择

16、服务产品的营销组合策略

17、营销渠道管理中的道德问题

18、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9、××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感性消费时代的服务创新

22、降价策略的应用

23、论公关促销策略

24、寻找顾客的基本手段

25、××企业克服市场壁垒的研究

26、谈××产品推销中的议价技巧

27、如何确定推销对象

28、不同年龄推销对象心理特点研究

29、绿色包装与出口营销 30、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31、为××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32、如何预防赊销中的收款风险

33、谈名人与企业广告

34、××商场与家乐福、沃尔玛之比较

35、××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36、中式快餐的发展问题

37、××市体育市场营销现状与前景

38、××市场特征与竞争策略分析

39、××企业的营销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40、加入WTO后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思考

41、情感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2、浅析诚信营销

43、需要理论对市场营销的价值

44、基于“新新人类”消费特点的营销对策

45、××行业的危机处理

46、××行业消费者信心的重建

47、论企业内部营销

48、××公司培训工作现状分析

49、论公关促销策略

50、××企业目标市场的选择

51、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52、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53、论销售管理中的目标管理

54、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55、企业营销策略的思考

56、顾客忠诚度研究及对策

57、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58、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59、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60、营销活动中的定价策略评价与选择 6

1、为XX企业设计销售管理体系 6

2、浅析企业如何获取分销渠道竞争优势 6

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6

4、试论名牌战略与营销策略

65、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及其发展探析 6

6、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的策略 6

7、产品生命周期营销策略 6

8、企业价格形象管理探讨

69、中国成功零售企业定位点的实证研究 70、我国商业银行客户忠诚度研究 7

1、客户关系管理价值链研究

72、客户关系管理中客户忠诚对价格敏感性的影响 7

3、零售市场价格的策略分析

74、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研究 7

5、网上购物习惯与行为的分析 7

6、分销渠道内冲突、合作关系研究 7

7、企业文化与分销渠道管理

78、品牌质量差异与消费者对品牌敏感的影响研究 7

9、品牌、价格和促销对市场占有率的影响研究 80、零售业回报计划对客户忠诚的影响 8

1、网上交易中激励机制的设计 8

2、E-mail营销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8

3、新产品广告策略研究 8

4、F公司分销渠道设计及管理 8

5、K公司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8

6、营销水平提升策略研究

87、浅谈虚假广告泛滥的原因及对策 8

8、汽车4S店品牌组合营销 8

9、竞争的价格策略分析 90、新产品营销策划

91、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9

2、密集性分销的利弊分析 9

3、推销中的沟通技巧研究 9

4、产品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9

5、生产企业分销渠道的流程设计 9

6、分销渠道合作与冲突分析 9

7、产品直销的利与弊分析 9

8、浅论房地产营销策略

99、品牌信任危机中品牌重塑策略研究 100、零售业联盟采购策略分析 10

1、消费者心理在商品陈列中的作用 10

2、销售包装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10

3、浅谈博客营销 10

4、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塑造

1、企业营销网络建设和管理问题

2、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3、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客户关系管理(CRM)问题

5、中外营销管理创新的案例分析

6、网络广告理论与应用研究

7、客户关系管理的应用研究

8、网络营销的应用研究

9、电子商务的应用与模式研究

10、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探讨

11、品牌策略探讨

12、广告创意策略探讨

13、各种类型的市场研究报告

14、策划方案

15、关于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

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

16、关于关系营销与建立顾客忠诚

17、关于营销行为中的职业道德

18、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营销

19、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 20、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战略

21、网络营销刍议

22、WTO框架下的服务营销

23、关于服务营销文化

24、公关与品牌形象的塑造

25、关于品牌运营的几个问题

26、试论城市营销

27、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现状与对策

28、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对策

2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加入WTO 30、新资本的成分在改变,资本的观念在更新

31、试论发展中小企业的若干问题

32、知识就是财富,就是新资本

33、关于跨国公司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34、关于中国就业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35、企业战略理论演变的研究

36、多元化战略问题研究

37、战略联盟问题研究

38、核心能力问题研究

39、我国家电企业价格大战的案例研究 40、中小企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

41、战略性资源外包问题研究

42、战略转型问题研究

43、企业并购问题研究

44、企业文化重建问题研究

45、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6、企业营销策划

47、品牌战略研究

48、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研究

49、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50、关于提高我国商贸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51、关于提高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思考

52、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对策

53、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54、树立现代市场营销理念,赢得市场竞争优势

55、对加入WTO后中国流通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

56、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57、零售业的业态创新与技术进步

58、论农村市场的开拓

59、中国零售业连锁经营与国际接轨探索

60、第三方物流是中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6

1、网络广告研究 6

2、定价策略与技巧 6

3、消费者行为研究

64、中小企业融资障碍及对策研究 6

5、品牌战略与决策

66、中国上市公司的亏损问题与重组研究 6

7、绿色营销中的渠道建设问题研究 6

8、入世对我国分销业的影响分析 6

9、物流的电子商务化发展问题研究 70、我国批发业的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7

1、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研究 7

2、公共关系管理研究 7

3、某企业整体营销企划方案 7

4、某企业营销现状诊断报告 7

5、某企业年度营销计划

注:下列题目供参考,学生在指导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可另拟题目,但必须经指导老师同意。

第14篇:金融专业学年论文备选题目

金融学专业学年论文备选题目

1.我国网络借贷发展趋势与问题研究 2.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制度的对策研究

3.外汇储备增长、货币冲销对物价及产出的影响效应分析 4.贷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5.****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6.公开市场操作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效应分析 7.我国外债管理中的风险防控问题研究 8.****空港建设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9.****航空港建设中的金融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10.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研究 1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启示研究 12.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实践及其经验分析 1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14.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15.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6.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研究 17.我国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应分析 18.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效应分析 19.金融危机治理目标体系构建研究 20.商业银行合规性管理研究 21.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22.我国地方债务潜在的金融风险问题探析 23.我国地方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24.我国财政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25.我国社会养老金缺口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26.我国发行地方债试点相关问题分析 27.我国社会保险体系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28.我国社保基金投资渠道及完善对策

29.我国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及完善对策 30.我国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研究 31.我国政府投资美国国债的风险分析 32.我国土地财政依赖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33.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相关问题分析 34.我国开征房地产税的政策建议 35.我国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问题及对策 36.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37.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对策 38.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思考 39.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趋势 40.电子银行业务创新途径

41.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42.商业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思考 43.开发性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探索 44.民间金融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及其规范化路径 45.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监管制度比较 46.地方性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 47.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及防范 48.健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思考 49.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分析 50.浅议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51.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思考 5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浅析

53.我国住房消费信贷发展中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54.政策性银行的历史变迁及其改革展望

5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56.加快发展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的思考 57.个人理财业务:国际比较及启示

58.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和理财产品的演进轨迹及未来方向 59.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网上营销研究

60.公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研究 61.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费率结构研究 62.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交叉持股研究 63.公募证券投资基金集中持股研究

64.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投研团队建设研究 65.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策略研究 66.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量化投资研究 67.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杠杆交易研究 68.私募证券投资基金风险控制研究

69.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产品结构研究 70.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研究 71.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公募基金的投资研究 72.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开展公募基金业务研究 73.证券投资基金与股权投资基金协同发展研究 74.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 75.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76.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77.人民币自由兑换面临的障碍及其应对策略 78.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结构实证分析研究 79.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80.我国IPO制度向注册制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 81.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信贷政策变化相关性研究 82.我国股票市场波动与财政政策工具变化相关性研究 83.我国股票市场投资者行为研究

84.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面临的问题及其治理 8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问题研究

86.我国股票市场波动的制度性成因及其对策 87.中美IPO制度比较研究

88.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89.农业保险的规范性经营与监管问题

90.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机制设计与补贴效率研究 91.农业保险运作模式研究

92.农业保险运行绩效及其评价研究

93.农业保险产品创新研究(如指数保险、区域保险、价格与收入保险等)

94.农业保险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95.《农业保险条例》和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设研究 96.农业保险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

97.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与再保险制度安排研究 98.新型城镇化道路中农业保险的作用研究 99.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合作模式研究

100.农业保险准备金提取与偿付能力编报规则研究 101.主要国家农业保险立法与运营模式研究 102.农村小额人身保险对农民贫困状态改变研究 103.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104.农村保险覆盖率问题研究 105.农业保险业务流程完善研究

106.农业风险评估与农业保险费率精算研究 107.新农合运作模式研究 108.新农保运作模式研究

109.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研究

110.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协调发展研究 111.我国保险业区域发展协调研究

112.我国寿险保单退保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113.新农合对农户商业医疗保险需求影响的研究 114.信息不对称视角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研究

115.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模式探讨 116.互联网保险监管问题研究 117.保险营销员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118.商业保险参与“新农合”模式研究 119.寿险业退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0.产险业发展方式与业务调整结构研究 121.寿险业发展方式与业务结构调整研究 122.利率市场化对寿险产品定价影响研究 123.商业保险参与“新农保”模式研究 12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研究 125.农村小额信贷保险发展研究 126.交强险与商业车险的协同发展研究

127.****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

128.金融风险的国际传递与我国对策研究 129.利率市场化对外贸企业出口的影响 130.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及对策 131.浅议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机构体系创新问题 13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对策 133.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134.我国民营银行的建立与发展

135.我国社区银行的定位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136.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管理 137.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138.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139.外资银行进军农村金融市场及中资银行对策 140.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清偿能力的影响 141.我国商业银行房贷风险及防范

142.我国金融机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14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

144.新农村建设与城乡金融和谐发展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145.新农村建设中资金需求特征分析——以××地区为例 146.地方政府行为、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地区与××地区的比较

147.欠发达地区碳金融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 148.地方政府融资性债务问题研究-以××地区为例 149.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地区进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 150.私人服务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151.虚拟货币对正规金融机构经营影响的调查研究 152.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行业进出口规模影响 153.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基于某某地区的调查 154.某某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金融支持研究

155.我国最优外汇储备量测算-基于××理论的实证分析

156.金融机构××风险的评估与防范对策——以××金融机构为例 157.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国际比较研究

158.衍生产品交易风险案例分析(可选巴林银行案、法兴银行案、中储铜、中航油等)

159.银行业开放中的国家金融安全问题研究 160.重建我国农村金融的市场组织体系研究 161.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风险防范分析

162.我国融资担保模式探讨 163.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模式研究 164.完善我国个人征信制度的对策研究 165.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的思考 166.中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管理研究 167.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与政策选择 168.我国适度外汇储备规模研究 169.国际货币体系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170.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及其路径选择 171.现代金融中介的功能研究 172.中国证券市场制度性风险研究 173.股票市场流动性风险研究 174.论绿色金融评价体系的建立 175.我国信用制度的缺失与建设探讨 176.反洗钱措施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177.我国居民储蓄率变化趋势分析

178.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179.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180.我国征信市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81.民间金融的现状及出路探索 182.论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问题 183.论村镇银行兴起的必然性

184.关于汽车金融业的现状及发展问题思考 185.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思路 186.我国家庭理财方案的设计 187.我国创业板发展面临的问题研究 188.个人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分析 189.企业海外投资技术研究 190.公司海外投资的风险防范研究

191.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92.****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 193.存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194.我国“养老金”入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95.我国“养老金”入市的可行性与对策研究 196.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问题研究 197.国外存款准备金制度发展趋势对中国的启示 198.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 199.****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研究 200.我国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经济效应分析

202.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203.村镇银行资本金管理研究

204.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研究 205.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风险因素分析 206.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7.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启示

208.国外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的发展现状与启示 209.我国信托业发展趋势与问题研究

210.我国中部地区农户信贷资金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11.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发展障碍与对策 212.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213.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 214.大学生助学贷款安全性调查——以XXX高校为例

215.金融市场供求状况分析——基于XX地区的实际调查与分析 216.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7.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 218.我国银行监管与国际接轨问题分析 219.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探析 220.浅谈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策略 221.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探析 222.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思考 223.我国外汇储备币种结构优化探析 224.浅谈银行综合化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挑战 225.商业银行综合经营风险及控制分析

226.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27.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趋势及策略 228.商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探析

229.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 230.城市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探讨

231.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调节措施建议 232.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与改革建议 233.论如何加强我国外汇储备的管理 234.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向 235.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236.论地下钱庄产生的原因及治理建议 237.如何完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统计制度

238.当前国际货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239.发展中国家如何防范金融危机 240.我国利用外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41.对开放存款利率市场的思考与建议

242.论商业银行进一步支持“三农”的政策建议 243.我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与治理 244.当前信用卡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245.中小银行市场竞争优势分析

246.金融消费者如何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 247.存款负利率对金融消费者的收入影响与建议 248.大学生信用卡使用情况分析——以某高校为例 249.银行营业网点排队问题及对策分析

250.金融市场化背景下中小型银行业务多元化问题研究 25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252.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253.农村金融城乡一体化问题分析 254.村镇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255.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256.民间融资发展的现状、成因及对策建议 257.放开设立民间银行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58.民间借贷风险控制管理研究

259.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某地区为例 260.中小银行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261.商业银行流动性短缺问题分析 262.农户资金借贷现状分析——以某地区为例 263.中国股票型基金绩效研究 264.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研究

265.股指期货推出对我国股市的影响研究 266.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研究 267.信用衍生工具的发展及应用 268.美国市政债券发行经验研究 269.上市公司绩效及投资价值研究 270.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度量研究 271.市政债券风险管理方法研究 272.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273.中国证券行业创新业务研究 274.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管理研究 275.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现状研究

276.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277.中外股市风险对比研究

278.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279.利率市场化对农村商业银行影响研究 280.我国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281.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问题研究 282.商业银行网点转型问题研究 283.****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 284.****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 285.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286.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 287.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研究 288.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 289.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 290.中小商业银行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研究

第15篇:金融专业

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经济管理素质,掌握金融及投资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1.金融学专业毕业生应满足以下要求:

1.1素质结构要求

1.1.1思想素质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具有优良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愿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敬业爱岗、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协作的品质。

1.1.2专业素质

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掌握分析和解决金融投资问题的科学方法;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高尚的财经职业道德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具有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求实创新意识和国际化意识。

1.1.3科学文化素质

有正确的辩证唯物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对科学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具有较好的人文、艺术修养,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能明晰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情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素质,懂科学,爱科学,追求真理,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有一定的了解。

1.1.4身心素质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有健全的心理,较强的适应能力、承受能力和交往能力。

1.2能力结构要求

1.2.1获取知识能力

有较强的获取、更新和应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并能与本专业以外的经济学科和管理学科的知识融合贯通;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外国文化素养,适应国际金融、投资事业发展的能力;具备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本专业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利用因特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信息资料检索能力。

1.2.2应用知识能力

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保险经营与管理和企业财务管理等实际工作的能力,能独立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具有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地开展社会交往、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的能力;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根据时势的发展作出应变。

1.2.3研究创新能力

具有能够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来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具备初步从事金融学科研究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能针对金融经济领域的实际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途径和观点。

1.3.知识结构要求

1.3.1 工具性知识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英语),并通过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提高本专业的英语阅读、写作和对话能力;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和本专业领域计算机软件应用和初步开发的基础知识;掌握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资料的知识、方法与工具,能够熟练地进行中外文文献的检索。

1.3.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关注形势与政策,具备一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方面的知识,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及健康的身心。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陈嘉庚精神、健康与体育、军事理论、人文社科和艺术选修课等。

1.3.3自然科学知识

掌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现代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选修运筹学等方面的知识。

1.3.4学科基础知识

掌握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学、财政学、管理学等方面的学科基础知识。

1.3.5 专业知识

掌握货币银行学、投资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保险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知识;选修投资基金管理、信托与租赁、人身保险、财产保险、金融函电、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技巧、银行会计、社会保险、金融信息管理与软件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2.人才培养规格的一般表述

本专业要求学生较系统、全面、扎实地掌握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初步建立以金融专业知识为核心,以现代财经类和公共管理类相关知识为辅助的较完善的知识体系。主要学习银行经营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银行业务经营管理、理财规划、投资管理、保险业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方

面业务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金融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具有较宽的涉外经济知识面,了解国际金融业的历史和现状,熟悉我国金融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金融运行的国际惯例和规则,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3)精通金融、保险、证券等方面实务,掌握银行信贷管理、证券投资分析及保险经营的主要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具备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金融信息,并运用相关知识进行信息处理与分析,能够娴熟运用电脑进行金融业务操作;

(5)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毕业规定

本专业学生毕业应达到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实践环节训练和课外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修满165学分,其中通识教育60学分、专业教育88学分、综合教育17学分;在毕业总学分中,完成课外技能和创新实践不低于7学分。毕业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四、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财务管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投资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金融市场学、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工程学等。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实验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主要专业实验:企业会计实务实践、校内模拟银行实训、证券投资模拟实训、投资银行实务模拟、银行会计业务模拟实践等。

六、学制、学位和相近专业

学制:4年,允许在校学习3-6年。

学位:符合学位授予规定,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相近专业:经济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七、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表(见附表一)

八、金融学专业四年教学进程表(见附表二)

第16篇:金融专业

金融业是二十一世纪的朝阳行业,在国家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行业运转是否良好,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相当美好的发展前景。

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和信托投资等细分行业。金融业是一个典型的高收入弹性产业,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收入的逐步增长,金融业也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金融业的潜在市场很大,该产业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由于该行业的特点,金融业竞争格局的发展趋势必将呈现一种垄断竞争的格局,而且由于行业的特点所引起的政策性的进入障碍也比较高,因而,从整体上看,金融业是一个盈利能力比较强的行业。

虽然毕业后从事金融方面的人才很多,并且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但真正能够符合市场所需要的高端型金融人才却很少。从每年高考后各省状元选择的专业中可以看出,金融已经成为了各大院校的“香饽饽”,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院校开设了金融专业的硕士点,但这些拿到高等院校毕业证的毕业生仍就无法满足金融机构的认可,可见学历并不是决定未来金融行业人才能力的一个必然因素。但从往年的金融行业薪金高低来看,学历的高低却往往和这个人的能力挂钩。

专家表示,因为金融行业总体上人才缺口较大,企业的招聘职位和数量都比较多,对个人而言可选择的机会比较多,因此人才的流动率也较大但是企业在招聘金融行业高端人才时,大多数对工作经验都有严格要求,通常要求有5-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并且能够熟练运用或精通一门外语,系统学习过一定的财务、金融和管理等专业知识,对相关的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有些岗位甚至还要求候选人有过上亿资产运作经验,熟悉资金运作程序以及有海外资金渠道等。因此金融行业的高端人才往往在市场上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各大企业纷纷以高薪和各种附加福利待遇来吸引人才。”国内外资金融机构中,华人高级职员如总监、副总裁等的年薪普遍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高者可达400万元人民币以上。但令人头疼的是,目前国内符合这些要求的高级人才少之又少,猎头找起来也很费劲。

虽然金融行业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金融学毕业生面临的压力和困难也不少,特别是在如今中国经济市场还不完善全球经济危机大爆发的情况下,要想在金融这个时刻在变更的行业里生存,就必须忍受别样的困难和挫折。依个人观点来看,继续求学追求深层次的探索不仅可以缓解金融危机对就业带来的压力,而且不失为自己未来铺平道路的最佳途径。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今后的发展需要,想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自己的能力决定了上述的种种因素,在金融街做出自己的一番的事业,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才能使自己在不断的锻炼中得到自己更向往的生活。

第17篇:专科论文(整理)

成人高等教育2010届毕业论文

题目: 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物流优化

学 号: 201041000062 姓 名: 张 卉 学历层次:

业:

物流管理

班 级: 2010级 指导老师: 郭 仪 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30日

广西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任务书

一、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内容:

1.引言

2.物流成本管理含义

3.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4.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对策建议 要求:

1.论文写作形式规范,完整;2.字数须在5000字以上; 3.论文选题须与本专业课程相关; 4.论文写作观点正确,论据充分扎实。

二、进度计划与应完成的工作

1.2011年9月 26日至 10月10 日,毕业论文选题调研,拟定论文提纲; 2.2011年10月 11日至11 月10 日,完成论文初稿; 3.2011年11月 11日至 11月30日,完成论文修改稿;

4.2011年11月 30日前论文定稿,打印一份装进资料袋并提交电子文档。

三、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1熊永森《汽车后服务管理》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2高振云《汽车物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6 3李京申《汽车零配件供应与经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陆薇著《汽车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及经典案例分析》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5邵晓峰《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6李睿,陆薇《汽车工业集成化供应链管理》2008 7张理《现代物流案例分析》2008 8彭俊松《汽车行业售后配件管理系统:在配件供应链中挖掘价值和利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9精益物流http://baike.baidu.com/view/1545389.htm [10]物流师案例分析:广州丰田入厂物流file:///C:/Users/TOSHIBA/Desktop/物流/广州丰田入厂物流%20.mht

四、完成期限 2011年11月30日前 广西工学院成人高等教育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表

说明书(论文):共 13 页 设计图纸:共 0 页

其它资料

指导教师评语:

设计(论文)题目

汽车零部件的采购物流优化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月 日 备注:

摘 要

文章通过对中国汽车行业零部件产业发展环境的调查,分析得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采购现状中的问题及原因。国内汽车零部件物流需求市场发展迅猛,企业的采购物流环节却发展相对滞后,拉低了企业的生产效应。通过参考国际成功汽车公司的采购物流模式,对我国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物流提出了几点建议,如采用第三方物流,调整水陆运输等改进措施等等。

关键词:汽车企业零部件,采购,物流,三方物流,精益物流系统。

目 录

1 引言 „„„„„„„„„„„„„„„„„„„„„„„„„„„„„„„„ 1 1.1 研究背景 „„„„„„„„„„„„„„„„„„„„„„„„„„„„1 1.2 论文研究目的„„„„„„„„„„„„„„„„„„„„„„„„„„ 1 2 物流成本管理含义.„„„„„„„„„„„„„„„„„„„„„„„„„„ 2 2.1 物流成本及其主要学说„„„„„„„„„„„„„„„„„„„„„„ 2 2.2 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3 2.3 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4 2.4 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 5 3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6 3.1 企业物流现状„„„„„„„„„„„„„„„„„„„„„„„„„„ 6 3.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分析 „„„„„„„„„„„„„„„„„„„„„„7 4 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 9 结束语

„„„„„„„„„„„„„„„„„„„„„„„„„„„„„„„„11 致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 言

1.1 研究背景

从目前各种媒体、研究资料、国家统计局资料来看,中国的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势头,依旧是按照每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突破1300万辆,同比增长创历史最高,销量跃居全球第一。到2010年,整车销售数量有可能能够达到1400万辆的规模。

但是目前整个行业依然遇到非常大的挑战,尤其是国内的汽车制造商以及其供应链上附着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厂商们。其中最大的挑战,还是大的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钢材价格的高涨,工人薪酬的提高,市场价格的不断降低,国外市场的开拓艰难,外资企业在技术高端和供应链高端的压迫等等,所以,汽车企业整体生存的压力仍然很大。国内企业对策基本集中在加强专业化生产和设计,努力降低成本,加强和主机厂的经营协同,等等。

近年来,国内汽车零部件物流需求市场发展迅猛。中国共有汽车生产企业117家,零部件企业超过5000家,2006年汽车全行业总产值超过11000亿元。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围绕主机厂的汽车零部件形成若干产业集群。现已基本形成东北、京津、华中、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六大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使得分工更精细、产品更专业、信息更集中、物流更便利,行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汽车零部件行业基本摆脱了过去那种“数量多、规模孝质量差”的格局,制造水平明显提高,并已形成为国内整车厂供货配套的体系。

另一方面,零部件物流成本是我国汽车物流总成本的主要部分。目前价格竞争仍然是我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旋律,每家汽车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降低产品成本以降低最终产品价格,而汽车的整车物流在市场竞争中经过几轮降价和燃油价格上涨,整个行业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已经没有降价空间,此部分物流已经基本稳定在产品成本的2%左右。根据中国物流行业社会物流平均成本约占社会总产值的18%计算,汽车零部件物流约占产品成本的16%,而欧美汽车物流行业成本约为8%,日本甚至可以达到5%。汽车物流成本每降低1%,就可节约至少110亿,也就是说每年我国汽车零部件物流可节约成本空间为880亿元。

1.2 论文研究目的

本文写作的目的,也正是拟通过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对企业物流成本现存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期望能够对完善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企业的物流成本而非物流企业的成本。因为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其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物流成本而言。

2 物流成本管理含义

2.1 物流成本及其主要学说

物流就是物的流动。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一定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这些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为物流成本,也称物流费用。西方对物流、物流管理的研究从 20 世纪就已经开始,对物流成本的研究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目前,关于物流成本的理论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黑大陆”学说。德鲁克 1962 年在《财富》杂志发表的《经济的黑色大陆》指出:“流通是经济领域里的黑暗大陆”。流通主要是针对物流而言,认为“物流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强调应高度重视物流管理。“黑大陆”学说是战略分析的结论,带有较强的哲学抽象性,这一学说对于研究物流成本领域起到了启迪和动员作用。

2.物流成本冰山理论。日本的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成本的实际情况,他在《主要社会的物流战》一书中阐述:“现在的物流费用尤如冰山,大部分潜在海底,可见费用只是露在海面的小部分。”物流冰山理论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

3.“第三利润源”说。也是早稻田大学西泽修教授于 1970 年所写的《流通费用》一书,把改进物流系统称之为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泉\"。认为加强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继通过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来增加利润的“第一利润源”和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降低人力消耗或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来降低劳动耗用,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利润的“第二利润源”后的“第三利润源”。尤其是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的情况下,物流领域的潜力更为人们所重视。

其他物流成本学说:

成本中心说: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只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影响。物流是

2 “降低成本的宝库”。

利润中心说:物流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也是国民经济中创利的主要活动。

服务中心说:代表了欧美一些学者对物流的认识。认为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系统说:物流利润的大部分会间接转移到企业整体效益的提高上,不能仅从物流费用的节省来简单地衡量物流利润。

战略说:物流具有战略性,是既能提供成本优势又能提供价值优势的管理领域之一。高效、合理的物流管理,既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属于企业战略管理范畴。

2.2 物流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

物流成本是在物流过程中,为了提供有关的物流服务,要占用和耗费的一定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从概念来看,物流成本的构成应该包括整个物流过程的各种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而物流过程从广义来说,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也就是说这些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与物的流通有关的耗费都应计入企业的物流成本,但由于所处领域不同,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也有所不同。流通企业物流成本主要表现为组织物品的购进、运输、仓储、销售等一系列活动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货币形式。其具体构成:(1)企业职工工资及福利费;(2)支付给有关部门的服务费,如运杂费、邮电费等;(3)经营活动中的合理损耗,如商品损耗、固定资产折旧等;(4)支付的贷款利息;(5)经营过程中的各种管理成本,如办公费、差旅费等。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供应、生产、销售、回收等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包装、仓储、配送、回收等方面的费用。其具体构成:(1)供应、仓储、搬运和销售环节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2)生产材料的采购费用,如运杂费、保险费、采购人员的差旅费、合理损耗成本等;(3)产品的推销费,如广告宣传费;(4)仓库保管费,如仓库维护费、搬运费等;(5) 有关设备、仓库的折旧费等;(6)物流信息费;(7)贷款利息;(8)回收废弃物发生的物流费等。

虽然流通企业和生产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有所不同,但是,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看,它们都是物的流动过程中的费用,因此,我们可以把物流成本按照物品流通环节这一标准进行分类,以便于对物流流通各个环节的成本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主要的影响因素。物流成本按物品流通环节划分,可分为运输成本、流通加工成本、配送成本、包装成本、装卸与搬运成本、仓储成本。运输成本主要包括人工费用、营运费用和差旅费、相关税金等一些其他费用。流通加工成本包括流通加工的设备费用、材料费用、劳务费用以及流通加工中耗用的电费、油费、管理费等其他费用。配送成本包括配送运输费用、3 分拣费用、配装费用等。包装费用包括包装的材料、机械、技术、辅助、人工费用。仓储成本包括仓储持有成本、缺货成本、在途库存持有成本。而配送成本也可以看作运输成本的构成方面。仓储是物流的重要环节,其成本占物流成本的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从成本构成看,持有成本和缺货成本是相互矛盾的,库存越多,持有成本越大,缺货风险越小;库存越少,持有成本越小,缺货风险越大。库存成本最小就是包括两者在内的各构成成本之和最小。另外库存周转速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涉及到资金的时间价值。仓储成本涉及因素较多,库存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因此,仓储成本也是降低物流成本潜力最大的部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因素:物流流通的速度越快,资金流动就越快。一方面必然会降低物流成本,如订货周期的缩短、库存周转加速、运输路线的合理设计等都能降低物流成本(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减少了资金的积压,提高了企业的服务水平,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从物流系统论的观点来讲,也间接降低了成本。空间因素:物流的运输既包括进货的运输,也包括送货的运输。进货的方向、目标市场的位置显然对物流成本有着重要影响。若企业距离目标市场太远,则必然会增加运输及包装等成本;若在目标市场建立或租用仓库,则会增加库存成本。另外,进货方向也决定了企业货物运输距离的远近及运输成本的高低。技术因素:一方面高科技技术和现代化设备等“硬技术”的采用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诸如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布局、运输路线及方式的设计、物流作业技术等“软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降低物流的成本水平。管理因素:无庸多言,良好的管理水平也是影响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例如:对库存良好的管理,严格掌握库存物品的数量、品种、进出情况可以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严格的保管制度,可以减少物品的损耗、丢失、霉变等,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减少废品、次品的回收和退货费用,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当然,物流环节管理成本也应是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之一。除了这几个因素外,还有一些诸如产品等影响因素,由于对物流成本的影响不大,也就不详细阐述了。最后,还有一点值得高度重视,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效益背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单纯地加强某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产生对另一种因素的制约。例如:为了加速库存的周转,减少物流网络中的仓库数目并减少库存,这样虽然降低的库存成本,但是由此而使库存的补充变得频繁,增加了运输成本;将铁路运输改为航空运输,虽然增加了运费,却提高了运输速度,减少了库存,降低了库存费用;采用现代化设备、技术,提高了效率、加速了流通,从而降低了资金的占用和物品的损失回收费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加强管理,完善库存、保管、质量等制度,可以降低库存成本,减少物品损耗和回收费用,却增加了培训、监督等物流管理成本。

2.3 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构成涉及到企业各方面的成本,物流成本占企业生产经营总成本的一大部 4 分,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关键在于加强物流成本管理。所谓物流成本管理,就是通过成本去管理物流,即管理的对象是物流而不是成本,物流成本管理可以说是以成本为手段的物流管理方法。成本作为物流管理的手段是因为,一是成本能真实地反映物流活动的实态;二是成本可以成为评价所有活动的共同标尺。就第一点而言,一旦用成本去掌握物流活动,物流活动方法上的差别就会以成本差别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来。就第二点而言,用成本这个统一的尺度来评价各种活动,可以把性质不同的活动放到同一场合进行比较,是有效管理物流的一种新思路。物流成本管理的目的是物流成本的控制和降低。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物流成本管理的着眼点不仅要考虑物流本身的效率,而且还应综合考虑提高服务、削减商品在库以及与其他企业相比取得竞争优势等各种因素,甚至从物品流通的整个过程来考虑物流成本的效率化。只有从企业的整个系统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物流成本管理,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降低整体物流成本。

2.4 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

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同财务成本管理的内容是一致的,也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核算、分析等几个部分。物流成本预测是根据有关物流成本数据和企业具体的发展情况,运用一定的技术方法,对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其变动趋势做出科学的估计。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预算、控制的基础工作,可以提高物流成本管理的科学性和预见性。在物流成本管理的许多环节都存在成本预测问题,如仓储环节的库存预测、流通环节的加工预测、运输环节的货物周转量预测等。物流成本决策是在物流成本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有关资料,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从若干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的方案的过程。从物流整个流程来说,有配送中心新建、改建、扩建的决策;装卸搬运设备、设施购置的决策;流通加工合理下料的决策等。进行成本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是编制成本预算的前提,也是实现成本的事前控制,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物流成本预算是根据物流成本决策所确定的方案、预算期的物流任务、降低物流成本的要求以及有关资料,通过一定的程序,运用一定的方法,以货币形式规定预算期物流各环节耗费水平和成本水平,并提出保证成本预算顺利实现所采取的措施。通过物流成本预算管理,可以在降低物流成本各环节方面给企业提出明确的目标,推动企业加强物流成本管理责任制,增强企业的物流成本意识,控制物流环节费用,挖掘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保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目标的实现。物流成本控制是根据计划目标,对物流成本形成和发生过程以及影响物流成本各种因素和条件加以主动的影响,以保证实现物流成本预算完成的一种行为。物流成本控制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物流成本事前控制是整个物流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以后各物流作业流程成本的高低。通过成本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保证物流成本目标的完成和实现。物流成本核算是根据企业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采用相适应的成本计算方法,按规定的成本项目,通过一系列物流费用汇集与分配,从而计算出各物流活动成本计算 5 对象的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通过物流成本计算,可以如实地反映物流的实际耗费,同时,也是对各种物流费用的实际支出的控制过程。物流成本分析是在物流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一定的方法,揭示物流成本水平变动的原因,进一步查明影响物流成本变动的各种因素。通过物流成本分析,可以提出积极的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地控制物流成本。上述各项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是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一个有机整体。

3 方盛车桥公司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方盛车桥公司企业物流现状

方盛车桥公司始建于1979年5月,其前身为柳州市汽车底盘厂、柳州市金羊汽车配件厂,2000年8月企业经过改制成立广西方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车桥公司。

方盛车桥公司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紧密型核心零部件定点配套企业,也是两广及西南地区最大的商用车车桥生产专业厂之一。建有冲压焊接桥生产线、制动器生产线、轴管生产线、主减速器总成装配线、车桥总成及部件涂装、前、中、后桥总成装配等十余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轻、中、重型车系列冲压焊接桥总成;制动器总成。

随着企业的扩大开始意识到了物流成本的重要性,加强了物流成本的控制管理,但是企业的物流成本状况,仍不乐观。

1.企业物流成本难以准确掌握。企业缺乏统一的物流管理,物流要素分散在企业各部门,企业所谓的物流部门无法掌握和控制的物流成本较多。比如,由于过量进货、过量生产而产生的保管费,紧急运输产生的费用和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都包括在其中,从而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另外物流成本计算范围涉及到物流全过程,而对于计算的具体范围和具体方法并没有统一的规范。目前,企业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物流成本一般只是对外支付的运输费用和仓储费用。虽然,上述情况绝大多数与物流成本的本身特点有关,但确实并未得到解决,问题仍然存在,现状依然是企业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物流成本。

2、企业实行订单拉动生产,物流过程中以仓库为主体,驱动采购计划、生产计划及车间生产,物流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化企业。

3、企业有专业应用软件的支持——ERP物流管理系统,进一步理顺公司的物流管理,但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物流速度缓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速度缓慢最重要的表现就是

6 库存比例过高,例2007年上半年库存周转率统计图:

32.521.510.50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实际库存周转率目标库存周转率 附图 2007年上半年库存周转率统计图

该企业从2005年开始使用应用软件ERP,但仅针对财务模块进行优化。系统缺少产品结构文件及生产模块,再加上使用人员缺乏责任心,生产脱节、信息无法及时传递,使得ERP上的数据经常与物、卡不一致;不能指导采购计划及物资分析,目前按照产品类型按套数进行采购储备造成库存比例过高,物流速度缓慢、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4、物流管理人员寥寥无几,且所学非物流专业,都是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抽调组成的,属于半路出家人员,在企业物流的管理知识方面难免欠缺,再加上物流方面的培训力度不强,可想而知企业物流系统出现管理问题在所难免。

3.2 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分析

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呢?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物流成本财务核算制度方面存在制度缺陷是造成物流成本难以掌握的原因之一,物流成本大部分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且范围大、流通环节多、涉及的单位较多,因此许多已经发生的物流费用在具体分解时存在很大的困难。物流成本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在实际计算物流成本时,对上述费用的分解必然存在一个制度规范问题。而且,如果要分解这些隐藏的费用,在操作上也存在很大的难度,操作成本较高。总之,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存在以下一些缺陷:一是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造成了“物流成本冰山说”。在现行的成本计算方法下,只把支付给外部的运输、仓库费用列入企业物流成本。事实上,这些费用只是企业整个物流费用的冰山一角。现行的成本方法在各项物流费用的确认、分类、分析和控制上都存在缺陷。二是在现在的生产特点下,目前物流成本计算法提供的物流成本往往失真,不利于进行科学控制。现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多样,产品生产工艺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使过去费用较少的订货作业、物料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的维护等与产量无关的物流费用大大增加,投入的所有资源也随之增加。而现行成本计算普遍采取与产量相关联的分摊,致使许多物流活动产生的费用处于失控状态,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物流服务水平下降。三是现行的成本计算法不能提供足够的物流量度。现行的成本计算法不能满足物

7 流一体化的要求。物流活动及其发生的费用经常跨部门发生,而现行的成本计算法是将各种物流活动费用与其他活动费用混在一起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折旧等形态,这种归集方法不能确认运作的责任。现行的成本方法的费用分配率存在问题,将现行成本会计的各项费用剥离出物流费用,通常是按物流功能分离的,在分配物流成本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很难为个别活动所细分。例如,人工费分配率由于每个人花费在物流活动上的精力很难确定,而难以估计。现行的成本计算法不能对物流改造工程活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

2.企业内部物流体制没有理顺虽然自身物流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与社会物流的发展与分工不协调,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在职能制或直线职能制的框架下,依然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物流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依然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还有很多困难,内部配送难以实现。

3.目前的物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生产运作模式,当前由于竞争的加剧,企业越来越倾向于大量的定制化生产,对物流的要求也倾向于实行多批次、小批量配送和适时配送。而企业只是企图在目前物流系统的基础上降低物流成本,尚未建立适应现代化生产运作的物流系统,以适应多批次、小批量物流和及时配送的要求,导致了物料不能立即进入生产线,产成品也无法即时流通,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降低了整体盈利能力。

4.物流标准化、信息化落后。标准化的物流不仅可以降低了工作难度,减少物流损失,而且降低了物流综合费用。对配送来说,标准化可以加强物流作业现场管理,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化技术明显存在不足,一是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应用环境,由于在企业推广和实施供应链管理才是刚刚起步,企业虽然在管理过程中为提高管理效率也曾采取许多措施,但多是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的部门内进行,没有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考虑。二是企业自己定义一套企业编码规则,在本企业内部使用,但这样的编码规则无法在整个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共享使用,造成了信息资源浪费。信息资源规范不足,缺乏及时性、全面性,资源无法有效共享。另外,物流各个环节相关信息的处理落后,信息流、业务流不能融合,例如订单处理、库存最优量等尚不能利用信息及时决策处理。这也是企业订货周期、库存周转始终无法缩短的重要原因,导致了物流速度缓慢,物流成本过高。

5.物流意识、理念落后,企业讨论的发展重点通常都是关于生产领域的,而缺乏对物流的关注, “重生产、轻物流”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仍有较深的痕迹。企业对物流的理解大多仅限于运输、仓储等低增值业务,而对物流系统设计、物流合理化、开发信息系统等高增值业务缺乏应有的了解。没有树立现代物流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物流管理是降低生产总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更为严重的是企业缺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的理念,没有将物流看成为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而将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而企业所建立的物流结构体系正是基于其自身所持有的物

8 流理念,落后的观念必然导致的落后的物流体系和物流管理。

6.企业物流人才缺乏,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企业物流领域需要复合型的物流人才,既懂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也懂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 T 型人才。

4 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建议

既然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不仅是复杂的而且多方面的,那么加强和完善物流成本管理也肯定不仅只是财务管理范畴内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财务、管理、体制、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完善物流成本管理必须从财务制度、组织结构、技术管理、素质教育等多方面同时着手,综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建立现代企业物流组织结构,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内部物流职能分散,物流活动难以协调的问题,必须从改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入手,建立现代的企业物流组织结构。企业可将核心的物资配送和物料管理功能独立出来,形成与财务、制造以及市场营销相平等的专业部门,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物流经营比重的扩大和物流业务量的扩张。

2.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的支柱之一,缺少了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持,物流成本管理的效果便要打大折扣。企业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业务整合,即完成典型ERP构架;企业物流还要加强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总之,企业应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充分应用信息共享技术,使得企业及整个供应链之间的物流活动流畅、协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应用ABC分析法以减少库存水平,压缩总库存量,解放被积压的资金,使库存结构合理化,节约管理力量。

4.物流成本制度创新拓宽物流成本的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企业物流成本不仅包括物流活动的各种耗费,还应该考虑资金占用的成本,主要是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实践中还应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可以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

9 日常费用等三大项。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以割舍的,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因为,仅仅为了方便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就立即完全放弃已比较成熟财务会计制度,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由于其对企业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甚至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引入一种属于更广泛的完全成本法范畴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计算法。企业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效的成本确定,首先要求对包含在一项分析框架中的特定费用做出确认,其次要特别指出相对成本的时间维,最后,成本必须分配或分派给与评价相应行动相关的特定因素。总之,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否则不应分配给物流因素。

5.企业必须重新树立物流观念,充分认识到物流对于企业的战略地位,意识到物流服务的重要性。首先,企业要加强物流的地位,将其真正摆到企业“第三利润源”的位置上加以对待。企业要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这不仅要体现在生产上,而且要体现在物流上即及时物流。其次,要充分树立服务的观念,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处理好企业物流与用户的关系。最后,要加强对物流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了解物流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方向,重视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6.企业物流外包(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采取将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的方式来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企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方面,自理物流,努力提高效率,另一方面,根据情况将一部分物流业务委托外包,依靠第三方物流。

结束语

市场竞争持续不断、产品技术的差异不断缩小、集成度不断提高,是整个市场现状的真实写照。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定单变化的起伏加大以及产品交货期的压力倍增,利润空间不断减小,因此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与生存的关键。

拥有高效率并能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物流在降低产品加工和经营成本、加速产品周转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物流成本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合理化进程,使物流成本占的比例缩小,上升的幅度低于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从而成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的源泉。当前,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低下,基本上还处于“雾里看花”的阶段,物流成本较高,待需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致 谢

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始至终都受到了我的导师郭仪老师的悉心指导。郭老师对论文的立意构思到内容布局都给予了耐心地指导和帮助,并在论文的审阅过程中,提供许多宝贵的意见。可以说论文得以完成,离不开郭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郭老师对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也给予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此,仅以此文向郭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同时,借此机会,向广西工学院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向这二年来所有教授过我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对我的谆谆教诲和耐心指导;也对和我一起学习的同学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给我的友谊和帮助。

参考文献

1 黄培.现代物流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08月 2 牛鱼龙.现代物流实用词典.清华出版社,2004年1月

3 4 5 6 7 8 13

第18篇:思想汇报专科论文

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目 录

一、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法制监督的理论依据及作用„„„„„„„„„„„„„„„„„„1

(一)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基本概念„„„„„„„„„„„„„„„„„„„„„1

(二)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法制监督的理论依据„„„„„„„„„„„„„„„„„„„„2

(三)行政相对人监督的作用„„„„„„„„„„„„„„„„„„„„„„„„„„„„4

二、我国行政相对人监督权的法律规定及其落实情况„„„„„„„„„„„„„„„„„„6

(一)行政相对人监督权的法律规定„„„„„„„„„„„„„„„„„„„„„„„„„6

(二)行政相对人监督权在实践中落实的情况„„„„„„„„„„„„„„„„„„„„„7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的对策与措施„„„„„„„„„„„„„„„„„9

(一)更新观念,树立积极监督意识„„„„„„„„„„„„„„„„„„„„„„„„„9

(二)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立法,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11

(三)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14

参考文献„„„„„„„„„„„„„„„„„„„„„„„„„„„„„„„„„„„16

试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

【内容摘要】目前,行政机关的违法乱纪的行为有增强的现象,“民告官”的案件也逐渐增多。为了督促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有必要加强对行政法制监督的研究,提出合理措施来加强对行政权行使的监督。本文运用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础原理,首先探讨了发挥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监督的理论依据及必要性,指出它可以弥补其他主体监督的不足。进而分析了我国有关行政相对人监督的立法现状以及落实情况。最后,尝试性的提出了要加强行政相对人监督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行政相对人 行政法制监督 行政程序

Content abstract:At present,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breaks the law the behavior phenomenon strengthens unceasingly,“the people bring a case before the authorities” the case also gradually increases.In order to supervise the Administrative organ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it is neceary to strengthen to the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surveillance\'s research, proposed that the reasonable measure strengthens the surveillance which exercises to the executive power.This article utilizes discipline and science of 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foundation principles, first has discued the display administration relative person\'s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surveillance\'s theory basis and the neceity, pointed out that it may make up other main body surveillance\'s insufficiency.Then has analyzed the legislativ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our country related administration relative person supervises as well as carries out the situation.Finally, experimental proposed must strengthen the countermeasu and the measure the 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erson supervises.Key words:Administrative relative person Administrative legal system surveillanc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时指出:“完善民主监督制度。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受到人民和法律监督。要深化改革,完善监督体制,建立建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部门要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结合起来,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江总书记的报告为发展完善我国行政法制监督指明了方向。但目前行政法学界多注重国家机关对行政权行使监督,忽视群众监督尤其是行政相对人的法制监督作用。本文就这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法制监督的理论依据及作用

(一)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法制监督的基本概念

行政法制监督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行政监督机关及人民群众依法对行政主体及国家公务员行使专门职权行为和遵纪守法的监督。以监督主体为标准,可以分为国家机关的监督和非国家机关的监督。前者为权力性监督,后者为权利性监督。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属于权利性监督。行政相对人是指在行政管理法律关系中与行政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方当事人,即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影响某权益的个人、组织。所谓权利性监督是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对行政主体实施的监督。这种监督运用的是具有请求性、主张性的权利,因而一般只具有程序意义而不具有实质意义,即不能就实质问题直接产生法律效力,但它又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行政法制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和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监督等。由于他们与行政主体关系不同,所以他们在动机和效果等方面有所不同。

(二)行政相对人进行行政法制监督的理论依据

在现代社会,对权力的制约和控制是一个体系,内含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和以道德制约权力等多重机制。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监督权以达到制约行政权滥用的目的。由于“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存在很大局限性,所以“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观点为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所重视。美国行政法学者斯德和著名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都先后提出了这个观点。在中国,郭道晖教授首先提出了“以权利制衡权力”的理论,他指出“强化权利救济——发挥抵抗权与监督权的作用;提高全民权利意识——释放权利的‘动能’,以抗衡权力的势能;”从他的理论中可以看出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的一部分。但他主要强调公民在事先或事后从外部制约行政权,未对事中从内部制约行政权给予充分说明。方世荣教授对其进行补充并进一步深化,强调从内部制约行政权,使得“以权利制约权利”理论更完善。即从外部制约发展到内部制约,从而使行政权的运作过程始终都受到制约。这也使对行政权的监督从事先或事后监督发展到事先、事中与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使之成为“以权利制约权力”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法制监督是以法律制约权力的基本形式,并且它还是权力制约体系中其它制约机制的制度性基础和整合性机制。因为在民主、宪政条件下,权力的运作和权利的行使都须有规范制度和程序上的依据和保证。因而,两种制约机制最终都表现为法律上的制约,以法律上的监督为基础分配权利和权力,设置权利特别是监督权利得以实现的条件和程序,规范权力动作的范围、限度、程序和相互制约与平衡的方式,设定规避职责或滥用权力的法律责任及监督程序和制裁方式,并据此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法制监督正是以这种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运作机制,把权力机制统合为一个整体使之协调发挥作用。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监督正是其统合的结果,它通过以法的形式赋予行政相对人监督权,使他对行政权的行使进行监督,以达到制约行政权的目的。因此,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监督是“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法律制约权力”两理论融合的结晶。 发挥行政相对人法制监督的作用还由行政权力的本质所决定。现代法治社会,在权力问题上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权力来源和取得形式的合法性问题,其中包括有两层内涵,一是从实质要件上,权力必须来自于人民,取得于人民,受托于人民,服务于人民,这一实质要件的深层本质是人民利益,其权力形态是人民主权;二是从形式要件上,一切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予以规定和确认,即法定授权,它否认、排除和摒弃以其他各种非法方式取得的权力,即权力法定的唯一性和排他性。由此可知,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整体是权力的最终归属者和拥有者。但他们不可能自己去行使该权力,因此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只能委托于由人民中的一部分成员组成国家机构来代表人民行使。行政权作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也是属于人民的,行政机关只是作为权力的行使者,行使权力必须服务于人民。人民作为权力的拥有者有权对它实行监督。行政相对人作为人民的一部分并且与行政机关行使权力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当然有权监督行政权的依法行使。

笔者之所以提出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还是由行政相对人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各种监督主体参加监督的目的不同,因此他们监督的强度也不同。国家机关监督是为了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由于他们对行政权的监督与其自身利益没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对行政权进行监督就可能大打折扣。而行政相对人制约和监督行政权是为了自身利益,并且在具体的行政过程中,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往往存在利益冲突,这决定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权的监督将是最尽力、最彻底的。因此,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对加强行政法制监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行政相对人监督的作用

行政法制监督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包括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和行政相对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监督等。其他监督主体在监督上不可避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则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他们的不足,在行政法制监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对人监督具有广泛性。它虽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直接法律效力和运用国家权力的性质,但其监督客体、内容、范围和影响上的广泛和普遍,监督途径和方式的灵活多样,则使其成为法制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司法机关监督的范围较小,因为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没有将全部的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由于受到专业部门限制,其监督范围和程度也是有限的。

第二,相对人监督具有启动性。尽管它不具有国家监督所具有的直接国家强制性和法律效力,但其积极、主动的监督方式却有可能会引发和启动国家监督机制的运作,导致带有国家强制性的监督手段的运用乃至产生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而司法机关的监督具有被动性,只有当事人提出控诉才会引起司法审查。上级行政机关的审查有时也带有被动性,只有当事人提出复议才去行使监督权。因此,相对人对上述两种审查程序的启动起促进作用。

第三,相对人监督的全程性。这一监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它弥补了国家机关监督的事先与事后之外部监督的局限性。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自己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预防、抵抗违法行政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促使行政行为沿着合法、适当的轨道运行。这样,一方面可减少违法行政的可能性,克服国家机关监督的弊端:另一方面通过事中监督可充分了解情况,在事后的行政诉讼中能运用尽可能多的事实证据和法律证据证明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不当性,有助于法院对行政权行使监督。

第四,相对人监督具有经常性和具体性,克服了司法机关监督的个别性和权力机关监督的抽象性。只要有行政行为的发生必有行政相对人的产生,而且行政相对人渗透到行政权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这使得他可以时刻监督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的每一行政行为是否合法适当。而权力机关的监督只是通过听取报告、审批、备案等方式进行,几乎不具体地参与某一行政活动,因此其监督具有抽象性。司法机关只是通过审理具体案件来监督行政,因而其监督具有个别性,不可能对每一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监督。行政机关内部监督由于受领导体制影响,缺乏独立性,虽名义上有经常性特点,但往往只是流于形式。

第五,国家机关监督都只是消极地制止行政机关不侵犯行政相对人的权利,而难以保证行政机关积极地执行法律,为行政相对人提供福利和服务。而行政相对人则不仅能够制止行政主体不侵犯其权益,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种种途径促使行政机关积极履行职责,为其提供服务。如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给行政权行使设定一个界限,司法机关审查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超过界限,并不要求其在这界限内做得多或少。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行政合同等方式要求行政机关履行其合同义务,为其提供服务。

第六,行政相对人监督的广度、深度和完善程度,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民主、法治的发展程度,与一个国家民主、法治发展和社会进步成正比,二者互为表里,互为标志。

由上可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可弥补其他监督之不足,在行政法制监督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脱离其他主体监督独立发挥其对行政权运行的监督作用。更不能说,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可以取代其他主体的监督。恰恰相反,他们是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履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性监督离不开其他主体的监督。国家机关的监督不仅为相对人监督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而且可以克服其自身监督的局限性。

二、我国行政相对人监督权的法律规定及其落实情况

(一)行政相对人监督权的法律规定

宪法是根本法,在位阶上高于行政法。行政法是使宪法有关规定得以具体贯彻落实的部门法,尤其是在中国,行政法并不是实施中的宪法,而是实施宪法的法。当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时,行政法将其有关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加以具体规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行政相对人的权利是公民基本权利在行政活动领域的具体化。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享有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和取得赔偿权。这是宪法有关公民监督权的规定。在行政法领域,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权体现在对行政主体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的监督与申诉。根据方世荣教授在《论行政相对人》一书中对行政相对人权利的论述,将行政相对人权利分为参政权,受平等对待的权利、受益权利、自由权利和程序权利等五大类,它们都包含着对行政监督的权利。因为赋予行政相对人权利的同时行政机关须承担相应的义务,行政相对人通过看行政机关是否履行该义务来监督其行使职权。如自由权中的合法权益受侵害后获赔偿的权利,通过让行政机关对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使其依法行政。但归究到底宪法规定的行政相对人的监督权,则主要体现在参政权和程序权利这两类权利中。因为受平等对待的权利、受益权和自由权受到侵害,要通过行使参政权和程序权利使它们得到恢复。而且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后两者的权利也是为了实现前三者的权利,它们是静态和动态、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参政权包括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协助义务权、知情权和行政契约权等。程序权利可分为在行政程序中的权利和在行政救济程序中的权利,如受通知的权利、要求听证的权利等等。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这些权利监督行政行为。具体的法律规定有如《行政诉讼法》与《行政复议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服某一具体行政行为,有权向相关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从而启动行政法制监督程序:并在复议与诉讼过程中,有权行使相关的程序性权利,要求行政主体履行相应的义务。《行政监察法》第6条规定公民有检举权以及《行政处罚法》规定的听证权等程序性权利。

(二)行政相对人监督权在实践中落实的情况

法律规定行政相对人享有上述如此广泛的监督权,但它毕竟是一种“应然”状况,与“实然”状态还有很大的差距。行政相对人尚未树立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政、不正当行政,由于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提出批评和揭发检举。有些行政相对人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根本不知如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使法律规定的权利形同虚设。有关部门对行政相对人行使监督权没有给予相应保障。行政相对人向有关部门检举揭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的信件如石沉大海,杳无音讯。向上级部门检举和要求复议,由于官官相护有的根本不予理采,更有甚者则通知被检举单位要求给当事人点颜色瞧瞧。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和要求赔偿,由于法院部分经费是来自政府拨款使得人民法院不敢受理,受理了也不敢给当事人一个公正的判决。这使得行政相对人上告无门,有冤无处申。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违法案件,行政相对人为讨个说话一告就是三四年,使之身心疲惫对法治失去信心。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1996年,哈尔滨市南岗区进行危房棚户拆建工作。居民周起财一家因得不到妥善安置而成了“钉子户”。97年5月3日周所住房屋无故失火,其向公安局和南岗分局报案,但他们并未立案就做出了漏洞百出的失火原因决定书。周不服向公安局上访,没有回音。97年6月周向黑龙江省政府提出了责令哈尔滨政府受理复议的申请省政府下文责令市政府受理复议,但市政府置之不理。97年l0月周向哈尔滨市道里区法院起诉,区法院不开庭就做出了裁定,驳回周的起诉。98年2月他上诉到哈市中院,该院也不开庭就做出裁定认为拆迁决定具有普遍约束力,不能提起诉讼或申请复议。98年3月他迫于无奈上京告诉。在中央有关部门的督促下,黑龙江高院做出裁定责令发回重审。区法院仍想故技重施,但在哈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督促下于99年1月21日开庭审理此案,做出责令哈市政府受理复议的判决。至此全国首例政府\"不作为\"案才告一段落,周起财拿到判决书激动地流出了辛酸的眼泪。

像上述这样严重阻碍公民行使监督权的现象在现今并不少见。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人民和国家机关的法治观念还不强,缺乏积极自觉参与行政监督和接受监督的意识。这是由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我国缺乏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文明法治传统,加之受传统行政体制、行政习惯和行政心理定式的作用和影响,人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普遍都非常淡薄,搞不明白近现代民主的法制要义就在于作为法治主体的人民以法治权,缺乏清晰的积极、自觉参与行政监督的意识。国家机关的“权力本位”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所作所为都是正确的,作为无权的人民就应该受管制。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素质低下,在行使职权时无视法律为所欲为。第二,立法残缺,导致监督不到位、质量不高。目前,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的有关行政相对人监督的法律如《人民监督法》来保障其有效监督。有关行政相对人监督散布于其他法律法规中,如《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和《行政处罚法》等。但这些法律有的规定太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有的规定监督权太窄导致监督实践的\"师出无名\"或\"无所适从\"或\"为所欲为\"使监督失范、失效又失察。如《行政诉讼法》只规定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为可提起诉讼而对抽象行政行为无权提起诉讼。《国家赔偿法》规定公民只能对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失请求物质赔偿而不能请求精神赔偿,更不用说是对抽象行政行为。而有关行政相对人监督的程序权只有《行政处罚法》中涉及一点,没有一部完善的行政程序法特别是有关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监督的程序权。如对于立法的听政程序只在《价格法》和《立法法》中提及根本无具体操作规定。

三、加强和完善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制监督的对策与措施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别国的宝贵经验,笔者认为加强和完善行政相对人的行政法制监督,应从思想观念、立法和保障体制等方面着手。笔者就此提几点拙见。

(一)更新观念,树立积极监督意识

要转变观念,学会法律思维。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应当实现从政府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公民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在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上,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赋予,并受人民监督,权力要为保障权利服务,否则它就是非法的,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之本,是行政权力之源。在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上,我们应当明确,不是人民为了政府而存在,而是政府为了人民而存在,人民政府应当始终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维护者。

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适应的法律思维主要应强调两点,即法律至上和权利平等。所谓法律至上,就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是为了克服领导者个人权威至上、权大于法的现象。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一种具有社会公约性质的、表达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共同规则。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应该在决策人的权力之上。所谓权利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者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在现代文明中,权利不仅成为一种恒定的制度性存在,而且对权利的平等保护也成为法律的宗旨和政府权力即公共权力的法定使命。这意味着法治社会不承认、不保护等级特权,而是无差别地对待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法治社会赋予每个公民同等的基本权利,使所有的人都能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参与社会的合作与竞争。法律作为一个统一的标准,对政府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及其所有主张和行为,均做出相同的反应。

我们要提高人民大众的法律意识,从惧怕法律的观念转到信法用法的观念上来。我国已进行了几个五年普法运动,不能否认它在帮助人民了解基本法律常识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普法不应局限在让人民只掌握一点法律常识,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相信法律、尊重法律的观念,在其权益遭到侵犯时,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赋予公民以权利,但如果行政相对人不积极去行使,那么给再多的权利也没有用。因此,要在全社会坚持普法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树立当家作主的民主意识,提高权力监督的能力和水平,实现权力制约的社会化。要使公民树立积极监督意识,我们应强化和创新宣传教育体制,充分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进行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包括公仆和人民在内的全社会成员真正明白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执政党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均为人民公仆,打破传统的“上下观”、“官民观”、“官贵民贱”的思想,使他们弄清行政法制的重要意义、基本要求。通过强化和创新宣传教育体制和形式,促使包括公仆、机关、人民在内的全社会成员树立起浓厚的积极参与行政监督意识、作为被监督者的政府和公仆自觉接受监督意识,减少“不敢监”与“抗监”的现象。

(二)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立法,加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程序的实质是管理和决定的非人性化,其一切布置都是为了限制恣意专断的裁量。这就凸现出程序在规制和监督国家权利的行使,并保障这种公共权力沿着法制轨道运行的功能。在中国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价值中立、操作性强的程序对目前经济改革中出现的秩序混乱、约束不力的现象是一剂良药,也是实现法制主导的最佳选择。但程序必须以法律为载体才能发挥其功效,否则其监督作用也就成为空谈。行政程序立法在国外己有先例,如西班牙和奥地利就制定了行政程序法典。所以,我国也应制定行政程序法特别有关行政立法的程序,实现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1)完善行政执法程序立法,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

长久以来,行政执法过程是行政侵权的“多发地带”。因为在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强调行政相对人对行政行为“不服先从”。那么如何预防和阻止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发生和发展,笔者认为应制定一套完备的行政执法程序,设定行政相对人程序抵抗权,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而程序对抗权是在行政行为过程中,行政相对人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针对行政行为人不符合法律程序的行政行为而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的程序对抗措施。它包括听证权、知情权、抗辩权、申请回避权、拒绝权和防卫权等。而且通过制定程序法规定行政主体程序性义务即赋予行政相对人程序性权利,行政相对人通过行使程序对抗权可以有效制止行政主体的不规范行政行为。

上述权利在我国现有的行政法中有些权利还存在空白,有些权利只大致提到并未作详细规定,这些都需要我们建立和完善行政程序基本制度来确定下来。如建立情报公开制度和公告制度赋予相对人知情权。一般前者适用于抽象行政行为,后者适用于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为加强对具体行政行为的监督,必须建立公告制度落实相对人知情权。对于该制度,许多国家的行政程序法也作了规定,如《葡萄牙行政程序法典》、日本《行政执行法》中都作了规定。我国在《行政处罚法》中也明确规定了公告制度,但它似乎只作为行政行为的事前程序,这显然不够。我们应特别注意在事中、事后程序中需要告知相对人事项,行政主体自然也应告知。

(2)完善行政立法程序,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为什么行政相对人要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因为抽象行政行为针对的是广泛而不特定的对象,而且能反复适用,一旦其不公正不合理,今后产生的危害性将是普遍而长远的,即使将来能通过一定法律程序得到救济也将造成一些大的损失,为纠正这种后果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巨大,况且我国的法律法规必须反应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必须加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但目前我国在有关这方面的立法还不完善。因此,我国应制定行政立法程序法特别是完善听证制度,使相对人更好的发挥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

借鉴外国经验,立足本国国情,我国建立起完备的抽象行政行为听证程序要考虑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明确听证范围。因为行政法种类较多,层次复杂,而且受各种因素限制,无论哪一个国家都不能将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听证的范围。我国可以对行政机关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较大权益的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在制定前举行听证,但如果有一定方法和措施能明确及时地纠正的,也不必硬性确定听证,而属于行政机关的内部抽象行政行为和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紧急情况做出的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听证之列。其次,事前应予以公告,将即将做出的规范性文件及时公告,广泛听取本行政区域内利害关系人意见,利害关系人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美国在《联邦规章制定法》就有有关公告的规定。第三,抽象行政行为通常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对象,基于这点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参加听证。因此,可以采取间接民主的方式即当事人代表制,尽量发挥各组织团体的骨干、律师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的作用。当然参加听证的当事人不应由被听证的行政机关指定。最后,听证的方式,并不是所有的立法都要正式听证。如美国在制定规章时,以非正式听证为原则,以正式听证为例外。日本也有相类似的规定。从简单易行、有效实用出发,我国应当以非正式听证为主,以书面形式为主。

(三)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行政相对人的救济权

完善行政诉讼法,扩大司法机关的受案范围和诉讼原告资格范围。扩大司法机关的受案范围,可对行政主体形成无形威慑的作用,使行政主体更自觉遵纪守法;扩大诉讼原告资格范围,可拓宽行政相对人获得救济的机会,可对行政主体违法、不当的行政行为进行强有力的监督。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诉讼原告资格范围太窄,而且在司法过程中还对其进行不适当的限制。因此应取消不适当的限制, 不仅要明确规定直接相对人的原告资格,而且要明确间接相对人如相邻人、竞争人、受害人、复议决定的利害关系人、合伙企业联营企业组成部分、农村土地承包人、被消灭或改变隶属关系的非国有企业等主体的原告资格。

建立听证制度并不能保证所有的抽象行政行为都不违法。那么对于违法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又该如何?我国目前的《行政复议法》与《行政诉讼法》并没有赋予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直接提起复议或诉讼。只有在行政相对人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对具体行政行为提起复议时认为其依据违法也可一并提起。但对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复议或司法审查并不是没有先例可循。如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规定,凡是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使公民或组织的法定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或受到不利影响或损害,不论其为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均可纳入行政诉讼范围。英国和法国也有相类似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应当适当地规定行政相对人对某些抽象行政行为直接提起诉讼并对其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通过赋予行政相对人听证权,复议诉讼权和求偿权,使行政相对人对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发挥其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端正行政相对人的思想观念,完善法律制度,赋予相对人以广泛的监督权,使相对人能积极行使行政监督权,是目前我国健全行政法制监督机制的重要任务。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要使行政法制监督产生最佳效果、发挥其整体功效,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在其占据非常重要地位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其他的配套机制的完备也不可或缺,毕竟行政相对人的监督只有程序性意义并没有实质的意义。行政相对人只有监督的义务而没设相应的权力,这极易造成监督的表面化。如果在充分发挥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作用的同时,完善其他主体的监督机制将对加强行政法制监督如虎添翼。如在人大及其常委会中设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将专门的行政监察机关从政府部门独立出来;尽快出台《新闻法》完善新闻舆论监督制度等等。创造各种便利条件,让行政相对人在“知情”、“安全”“有效”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行政法制监督,从而为完善群众监督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孟德斯坞:论法的精神(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版

2、姜明安主编: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版

3、郭道晖主编:法的时代精神,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张文显主编: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6、方世荣著:论行政相对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

7、罗豪才、崔卓兰:论行政权、行政相对方权利及相互关系,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8、何勤华主编:法律文化史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9、孙笑侠主编: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律解释,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郭建主编:中国法文化漫笔,东方出版社中心,1999年版

11、姜明安主编: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12、张中秋主编: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3、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14、张正钊 韩大元 主编:比较行政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

15、罗豪才主编:现代行政法的平衡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第19篇:行政管理专科论文

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类 别 站 点 年 级 2011专 业 姓 名 学 号 手 机 15935226929 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

级 行政管理 常丽娟 浅谈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1

目录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二)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三)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二)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三)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二)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三)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四)完善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

浅谈如何提高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内容摘要:行政领导者是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行政领导者的素质是进行有效领导的重要条件。行政领导者个体和领导集体素质高低,直接决定行政效果的大小,以及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影响力的高低,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行政领导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优化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对保证领导活动顺利高效进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政领导者素质 必要性 途径

一个单位行政领导者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个单位精神面貌和工作状况。行政领导者作为行政领导活动的主体,在行政领导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行政领导者个体素质的高低对行政领导活动的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行政领导者素质的研究是新时期适应变革需要的重要课题之一,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决策的实施和落实,对各级各类行政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行政领导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部门即政府的整体形象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因此,加强公共行政领导者素质是十分必要的。

一、行政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政治素质是领导者最重要的素质。政治素质直接决定着其领导活动的方向,对其他素质正确地发挥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行政领导者要有坚定的信仰,较高的政治鉴别力,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思想解放,实事求是,有良好的公仆精神。

知识素质是增添领导才能和领导魅力的基础,是领导者适应复杂多变的领导环境和领导标准应具备的最主要的条件。知识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的深度、社会知识的广度、领导和管理知识的娴熟度。

能力素质是领导者的基本素质,是一种内在的素质,主要包括: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表达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行政领导者提高领导效能和领导绩效的保障。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是行政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二、当前行政领导者素质低下的表现

(一)观念陈旧,政治素质不高

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高科技和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为激烈,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始终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顶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做到不正之风不染,不义之财不取。但当前一些行政领导者不能与时俱进,思想观念陈旧,固步自封,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一系列严重的问题的出现:官僚主义,管理成本无限

增长,贪污腐败,政府规模无限膨胀等等,在政府官员权力不断扩大情况下,体现权钱交易的寻租活动必然盛行于世,一系列的问题层出不穷。

(二)知识老化,能力不足

一些领导者走上领导岗位之后整天忙于事务,放松学习,知识老化,不能与时俱进。特别是在建设年轻化的干部队伍的初期,行政机关的领导者还是以年纪比较大的为主体,从而导致行政领导者整体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还有不少行政机关的领导者文化素质本身不高,原因就在于有相当一部分领导者没有受过正规高等教育,他们虽然有本科或研究生文聘,但往往是党校或在职培训得来的,这种学习往往是走过场,没有什么实质性收获。在知识积累方面他们往往是没有专长的。知识功底的薄弱,又不善于继续学习,这就大大削弱了他们的领导力。

(三)情商低下,缺乏领导艺术

一些领导者不善于与人沟通,工作方法简单生硬,与下属关系疏远,从不与下属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只会发号施令。他们不了解下属的工作状态、生活情况,出了问题只讲原则,不懂得变通。弄得下属都敬而远之,使自己变成了孤家寡人。有些领导干部,一遇到问题,就情绪失控,好冲动,感情用事,随意批评下属,根本不考虑他人的感受,人际关系差,结果必将是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目标很难完成。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会抑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一台被损坏的机器。”

三、行政领导者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在物质利益诱惑下政治立场不坚定

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领导干部抵御不住金钱、地位、利益的诱惑,走上了腐败堕落的道路。识人观人,以德为先。中国古代司马光认为:“取士之道,当以德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在司马光看来,选用人才的原则,应当把德行的考核放在首位。但丁也认为:“道德常常能增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这些论述都说明领导者的个人品德是领导者非权力性影响力的核心,同时也是形成领导威信的根本。相反,如果作为一名领导者,在品德上出现问题,不管他的职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他的影响力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修身便是指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与人们常说的“要想做事先要做人”是一个道理。一些领导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明白为官一时,为人一世的道理,在金钱、美色面前站不稳脚跟。

(二)不能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结构,提高领导能力

一些领导干部整天忙于事务,忙于应酬,不熟悉业务,不关注本领域的知识更新,不善于学习,吃老本思想严重,长此以往就削弱了自己的领导力。作为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是卓有成效地进行领导活动的必要条件。行政领导者在某一领域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知名度,便会产生一种“名人效应”、“专家效应”,他的言行举止就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影响力。行政领导者所拥有的这种影响力,又成为“专长权力”。领导者如果拥有这种影响力,被领导者就会产生

一种荣誉感,愿意与他交流,获得有效信息,接受他的领导和管理,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行为,促进工作目标的实现。反之,领导者由于缺乏“专长权力”而在许多问题上一筹莫展。下属们也会有外行领导内行的无奈。

(三)缺少对行政领导者的行政制约机制

现在的许多行政领导者独断专行,大事小情都是一个人说了算,不讲民主,不受监督,政务不公开。这种家长制的领导作风难免会助长领导者自我膨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使领导者的素质滑坡。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信力, 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四、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

领导者素质只有通过教育培训和不断地学习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要不断完善各种教育与培训机构,以加强对领导者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国家为提高行政领导者素质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作为公共行政领导者,要不断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充分领悟十七大的精神,注重系统的学习与平时的积累互为补充,必须要时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把握时代脉搏,具有远见卓识,放眼世界,预见未来,立足当前,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脱产学习和自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一定要有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加强自身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严以律己,防微杜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觉抵制名利、金钱、女色的诱惑,做到一尘不染,两袖清风,永葆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

(二)勇于实践与自省,不断更新知识

行政领导者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认识水平。因此,领导者要以自省的态度,认识自己的知识缺陷和薄弱环节,在实践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这方面的才能,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领导者素质,增强其影响力和树立良好的领导形象。领导者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不断加深和领会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新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另外,行政领导者还应具备一种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领导者只有将自己置于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之下,勇于了解和接受来自外界的批评,善于自我批评,努力自省,这样,领导者才能不断认识自己,克服自身缺陷,发扬自身优点,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领导水平。

领导者要干一行学一行,努力使自己成为既懂政治、又懂经济,既懂管理、又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要全面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系统地学习业务知识,熟练掌握工作岗位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

精研改革发展稳定的大政方针和本职领域的政策规定,对新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有预见、有对策、有抓手。当前,新科学、新知识、新观念层出不穷,我们不懂、不熟的东西很多,即使过去懂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领导者要时刻感到“知识恐慌”,对不断涌现新知识、前沿理念要及时跟踪、深入了解,避免在工作上出错误,发展上走弯路。特别要看到,网络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最现代化的手段,必需掌握网络这种学习手段,努力使自己成为使用网络的内行。

(三)爱民亲民,注重情感沟通,掌握领导艺术

领导者应重视发挥情感的影响力,主动与下属交流思想,谈心交心,以情感人,这样才能使领导效能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除了命令与服从的工作关系之外,还有一种人际关系互动,良性的人际互动,能让被领导者在组织中有种归属感,它是形成组织的团体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力是其它各种影响力不能相比的。领导者要爱民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近百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只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经受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从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领导干部必须坚持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在爱民为民的前提下还要掌握与民沟通交流的方法,不仅自身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自如应对各种复杂、棘手的工作环境。领导

者要努力成为下属的良师益友,与下属打成一片,要有亲和力。

(四)完善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

对行政领导者的监督、制约机制是确保行政领导者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和保障。一个有效的制约与监督机制,可以使行政领导者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并能确保其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加强对行政领导者的法律制约,健全领导责任机制;增强领导者的自我控制能力,搞好自我制约;加强各级公共行政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惩各级行政违法行为。完善专门机构的监督作用。提高纪检、审计的独立性,使它们真正发挥作用;加大监察机构和检查机构的监督作用,搞好专门机构的制约。加强社会制约。赋予群众更大的监督与批评权利,进一步开放新闻舆论监督,充分发挥各种新闻监督的作用,真正做到“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领会人本管理的要义,切实提高领导者人本管理的能力。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下,现代行政领导者不但面临着执政党地位和权力的考验,而且经受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因此,行政领导者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同各种腐败及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克服官僚主义,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真正成为“人民的服务员”。

参考文献

1、东方智 《领导者必备全书》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4年5月1日第1版

2、潘云良 《领导者素质分析与测评读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 2000年7月

3、郝懿,吴琼 《新时期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影响力关系探究》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4年3月

4、朱立言 《素质理论及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行政管理学的热点问题路》 《成人高教学刊》 2002年1月21日

5、李成言 《领导学基础》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1版

11 建议成绩

论文评语

答辩教师

年 月12

第20篇:行政管理论文专科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不足,说明现代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不足: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人才储备、民营企业人才晋升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分别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是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使企业管理实现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绩效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不足 对策

目录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3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4

(一)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4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人才储备………………………………………4

(三)民营企业人才晋升任人唯亲…………………………………………………4

(四)民营企业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5

三、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建议……………………………………5

(一)更新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5

(二)采取有力措施应对人才流失的现象…………………………………………5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选拔机制……………………………………………………6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6

(五)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6 参考文献………………………………………………………………………………7

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不足,说明现代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不足: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人才储备、民营企业人才晋升任人唯亲、民营企业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分别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是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使企业管理实现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绩效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不足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时期以来,谈到民营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往往重视强调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政策环境、管理等,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民营企业必须面对来自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民营企业必须全方位提高竞争力,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提高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是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在近年来持续增长,民营企业作为中国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在宏观调控下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产权改革制度实施以来,民营企业已呈现出多元化经营,这无疑是促进了私营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主体中的重要地位,民营企业的发展在未来经济中势必会迈出更新步伐。

由于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已成为企业中的重要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和开发是从科学的人性角度出发,将企业中每个部门的人员配置最优化和潜能开发到最佳化以及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以武汉为例,武汉市目前初具规模、经营模式比较成型、在行业中有一定知名度的民营企业有近千家,多数处于由传统企业管理向现代企业化管理的过渡之中[1]。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创新,取得明显进展,积累了一定经验。如以武汉凯迪电力公司为例已建立绩效考核、竞争上岗以及末位淘汰,将考评与奖金、福利挂沟进行激励, 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提高素质等,都收到了一定效果。

民营企业风起云涌,但优秀的能长久生存的又如大浪淘沙般所剩无几。就整体而言,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粗放状况并没得到根本性改变。大部分民营企业招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和育不出人才,导致企业人才匮乏。毋庸避讳,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人才资源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下,人才得不到重视,工作没有动力,缺乏成就感和成长的机会。这样给民营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不但无法形成良好的招人、管人、服人、用人机制,而且还进一步严重影响到企业团队的建设以及企业文化的形成[2]。

二、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

(一)民营企业家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由小农经济逐步萌芽发展起来的,因此其本身就带着与生俱来的两个致命弱点,这既与我国农村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致使民营企业的大部分管理者观念陈旧,知识匮乏,从而不能快速和主动地掌握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有关;民营企业管理者的身上根深蒂固的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封建传统观念,难以动摇。更突出的表现在民营企业管理的家族化和独裁化,这种民企管理者头脑中的小农意识,是影响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发展中主要阻力。武汉凯迪电力2009年8月所上演的“裁员门”事件中,对无故不参加会议的员工进行辞退,175名大学生员工被要求“下基层锻炼”,随后,其中7名未参加下基层动员会的员工被解聘,由此引发一场轩然大波[3]。武汉凯迪的“变相裁员”的做法不得不让人汗颜,如果人力资源部的HR能开诚布公地跟员工们说明,不要过多的顾忌公司的面子问题,在管理上更加的人性化、理想化。或许也不至于造成如此恶劣的社会负面影响。

(二)民营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缺少人才储备

做好民营企业的人才工作,建设一支与民营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推动经济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很多民营企业家观念总是认为中国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逐年增多,就业机会越趋严峻,企业无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如何操作,人力资源都永远不会不足。这种观念导致企业人才流失严重,特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导致了企业未能建立有效的人才储备,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企业健康发展。人才流失将使一个企业蒙受多大损失,可能是很难算清的一笔账。[4]例如,2008年以来,江苏省启东市民营企业共吸纳大中专毕业生730多名,其中外地大学生539名。但是,在人才引进的同时,民营企业人才外流趋势却不容乐观。2008年,某机电企业招聘了11名大学毕业生,目前仅剩2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至少在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

(三)民营企业人才晋升任人唯亲

民营企业大都存在“任人唯亲”的状况,特别是家族式企业更明显。由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属于家族式企业,因此,在人才选用和晋升时,最为担心的是这些人才对企业或老板的忠诚。在这种心理影响下,导致企业以家族成员利益为中心,企业内从财务到人事等核心部门充斥着本家族人士,从而造成近亲繁殖。一部分民营企业家对企业进行家族式的管理任人唯亲,普通员工干得再好也不会有出头之日,永远在底层

出苦力。在晋升、培训机会的分配与安排上,不是以员工的能力与实际需要为标准,而是将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一律拒之门外。这样的做法严重扼杀了员工的进取心和创造力。较为典型的“烟台市现象”,烟台市的民营企业任人唯亲的情况较为严重[5]。

(四)民营企业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许多民营企业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并以较高的工资收入或其他物质激励方式吸引人才,但在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单一地以增加报酬激励员工的工作激情,忽视非物质的激励方式(如理想激励、目标激励、榜样激励、培训激励和自我实现激励等),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仍然把员工当作“经济人”来看待,缺乏与员工的感情交流,单纯地、简单地通过物质利益的满足对员工进行激励,忽视了对员工的精神激励。在有些民营企业中,即使物质利益的激励,也由于民营企业主的失信而难以实现,民营企业主故意克扣员工应得的工资,员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忽视良好的企业组织环境的培育,使得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缺乏归属感。以珠江三角洲一家民营企业为例,有家小型变压器的生产厂家,年销售3个多亿。05年企业开始大扩张,同时,管理上进行大变革,但是由于变革没有给员工带来实惠,相关的福利奖励制度“名存实亡”,员工对企业非常不满。每月员工流失率是8%,年度员工流失率是96%[6]。可见,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企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能否建立好企业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关键。

三、加强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一)更新落后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民营企业家在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吸收新的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是企业经营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它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的风格和信念,也是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直接性作用和影响。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个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家需要不断的吸收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只有从社会中认真吸取新的、好的、优秀的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家在当今世界的商海搏击中立于不败之地,也必须要经过不断的学习优秀经验才能更好的经营企业。

(二)采取有力措施应对人才流失的现象

当今社会人才流失为企业带来的直接或间接损失来越来越大,特别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掌握先进技术的骨干技术人员,他们的流失对企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更容易造成企业商业机密的外泄。所以人才的流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得到企业的绝对重视,为了避免人才流失对企业带来不应该的损失,我们制订有效策划企业对应人才流失方案具有非常实际的现实意义。在防止人才流失方面,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从体制上着手,建立灵活、有活力的人才培养和配置机制,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主导的选用人制度,加大对员工的培养力度,为员工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很大的成长。第二建立良好的薪酬、晋升制度。企业管理人员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地位,也为降低人才流失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第三树立企业以人为本

的人本主义观,形成良好的内部人性化沟通机制,使员工为了企业和他们共同的发展而努力,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存在与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使他们从心底感觉到没有理由抛弃企业,没有理由背叛企业。有效的控制人才的流失[7]。

(三)建立公平合理的选拔机制

民营企业家要为公司的健康发展着想,从内心深处树立任人唯贤的用人观念,正确评估“嫡系部队”的价值和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如何把“嫡系部队”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杜绝把“嫡系部队”当作“摆设”,甚至是企业发展前进的绊脚石。

选择企业员工,必须全面贯彻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在人事聘免问题上,需要以公开求公正,以程序求规范。为了保证大家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任何人要想晋升,不管是谁推荐的,都必须先通过笔试和专业知识的考评,合格后才有资格参与面试。在面试方面,公司要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因为面试比笔试更重要。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薪酬作为满足企业员工生活需求的保障条件,对绝大多数企业员工来说,仍是个硬道理。对企业中的一般员工来说,利益驱动仍是最重要的努力因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进行薪酬设计时,应遵循公平性、竞争性、激励性。以设计一个适合员工需求的福利项目,一个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员工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设计福利项目上,我们可以按照企业员工的个人特点和具体需求,列出一些福利项目,让员工自由选择,各取所需[8]。这样的方式区别于传统的整齐划一的福利计划,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企业中的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需求是全方面的,其中既包括物质需求,更包括高度的精神需求。在精神激励方面,我们应强调以人为本,给予知识型员工充分的尊重和参与感。让知识型的员工感觉到自身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得到相应承认[9]。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加强人才培养和选拔。对企业中的骨干员工充分授权,委以重任,使之得到认可,实现自我价值。

(五)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

要在企业中形成的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文化观念和历史传统,是企业员工产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种企业内部的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适应时代、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通过确定企业经营及投资策略、人性化管理、文化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和充实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形象。优秀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体现自我价值,勇于创新;企业文化对员工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有着强烈的引导作用。企业文化起着凝聚人心的作用;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组织,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带有明显企业特色,并对外界产生辐射作用[10]。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的实践证明,把人力资源作为资本来运作,是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关键,也是一个企业能否对外发挥最大潜能的关键。市场竞争从表面看来是经济资源、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的竞争,

而实质上却是高质量人才资源和知识技术的竞争。企业只有尊重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才能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胡君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6

[2]张一弛,人力资源管理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3]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1

[4]王珊珊、张玲,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探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5]刘金星,民营企业管理锦囊68,西苑出版社,2006.3

[6]胡震,管理学十日读,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2

[7]关淑润,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2

[8]王琪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物价出版社,2008.12

[9]王一江,孔繁敏,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

[10]罗瑾琏,企业绩效的人力资源整合,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

社,2006.3

金融专业专科论文范文
《金融专业专科论文范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